滿州民謠舵手
─
鍾 明 昆 傳 記
郭漢辰
著 ◎
縣長序
縣長序
在咱的土地唱咱的歌
年代陳達的︿思想起﹀猶迴盪耳際,透過 ○
音樂是傳達情感最好的媒介,當人對故鄉土地的深切情感藉由口耳傳唱,代 代相傳,就成了民謠的起源。一九六
一把月琴,帶出令人震撼的恆春民謠文化,也成為臺灣民謠推廣的濫觴。
民謠的本質在於﹁土地﹂,滿州民謠的發源地正是我所驕傲的屏東,這裡民
風純樸、物產豐富,是具備濃厚南方風情的國境之南。這一分對土地的熱愛,透
過滿州民謠的傳唱,全面地表現出屏東的各種面貌,讓更多人感受到屏東的人文
風景以及自然美景。屏東縣政府長期推廣在地文化不遺餘力,如果說讓恆春民謠
嶄露頭角的是臺灣民謠採集之父許常惠教授、讓恆春民謠廣為人知、紅遍一時的
是民謠歌手陳達先生,那麼默默播種、讓民謠永續傳唱下去的功臣,就屬來自滿 州鄉的知名音樂學者鍾明昆老師了。
鍾明昆出生於恆春半島的滿州鄉,童年時代母親所哼唱的民謠、譜寫︿耕農
滿州民謠舵手─鍾明昆傳記 3 /2
歌﹀的曾辛得校長的小提琴聲,開啟了他與音樂相遇的契機。後來成為滿州鄉第
一位就讀師大音樂系的高材生,擔任音樂老師期間,體認到家鄉民謠的可貴,於
是在一九七九年成立滿州民謠協進會。他從事民謠採集工作三十餘年,累積採集
了六百多首恆春民謠,更帶領滿州民謠協進會團員遠赴海外表演,讓滿州民謠踏 上世界音樂的舞臺。
編纂鍾明昆老師的傳記是屏東縣政府近來的重要心願與計畫,鍾老師是偉大
的音樂家,更稱得上是﹁滿州民謠的舵手﹂,他教授滿州民謠給滿州鄉當地居民,
在咱的土地唱咱的歌,讓民謠的思想與美意得以傳承下去。從書的發想到出版,
經過各方的熱心協助,感謝鍾老師的親朋好友侃侃而談,並由屏東作家郭漢辰執
筆,將一篇篇珍貴的訪談、一手報導與資料,融鑄成這本既充滿在地性,卻又超 越在地達到全國性與世界性的紀念傳記。
如 今 書 即 將 面 世, 我 相 信 是 文 學 盛 事, 也 會 是 臺 灣 本 土 音 樂 文 化 的 一 大 盛 事。
潘孟安
屏東縣長
處長序
處長序
讓家鄉的歌謠傳遍世界
﹁民謠﹂,即﹁來自民間的歌謠﹂,如同古老的民間故事般,透過口耳相傳
流傳於市井鄉野間,反映了人們對時代的集體印象,也是專屬於土地與住民的樂 曲。
屏東位於臺灣的最南端,擁有美麗的山水風景和善良純樸的人民,更有著傳
唱上百年的民謠:︿思想起﹀、︿四季春﹀、︿牛母伴﹀、︿楓港調﹀、︿守牛
調﹀……等,先民藉由迴盪於山野間的悠揚歌聲,聯繫起家與家的記憶、人與人 之間的情感,也為我們所居住的屏東增添了與眾不同的人文風景。
年代,音樂家與學者史惟亮和許常惠首先挖掘了民謠大 ○
在西洋音樂蔚為主流的當下,屬於我們屏東的歌謠,很有可能就此消逝在歷 史的塵埃中,所幸在七
師 陳 達, 讓 家 鄉 的 歌 傳 遍 全 臺 灣。 而 在 那 之 後 的 三 十 年 間, 滿 州 則 有 一 位﹁ 教
授﹂,每週末從臺南搭乘計程車前往屏東滿州,帶著錄音機、錄影機上山下海,
滿州民謠舵手─鍾明昆傳記 5 /4
發掘、培育出一位位唱著滿州民謠的歌手,並成立﹁屏東縣滿洲鄉民謠協進會﹂,
使民謠得以傳唱至今。他是鍾明昆,一個純樸的滿州農家子弟,一個愛音樂如癡
的老師,因兒時聽見母親夜半吟唱︿牛母伴﹀,使他第一次聽見家鄉滿州的聲音, 而決心投身文化傳承的行列。
四年及二 ○○
八 年, 帶 領 二 十 多 位 民 謠 歌 手 出 ○○
也因為鍾明昆老師多年來的努力,滿州民謠協進會連續舉辦三十年歌唱比賽 / 成 果 發 表 會, 更 分 別 在 二
○
滿州民謠被文化部指定為重要傳統藝術,在臺灣文 ―
國,遠赴美國及奧地利維也納表演,讓世人聽見滿州民謠的優美歌聲。而在二 一二年,則是最重要的一年 化佔有重要的一席。
鍾明昆傳記︾,將鍾明 —
鍾明昆老師的一生獻給了滿州民謠及教育事業,他對音樂及家鄉的眷戀與熱 情,更是值得向世人引介,本次出版︽滿州民謠舵手
昆老師的人生軌跡記錄下來,讓滿州民謠的傳承歷史更加完整,並期望不遠的將
來,滿州民謠不只傳唱於臺灣,更能繼續發揚、散播在世界各個角落。
吳錦發
文化處長
目錄
第二章
第一章
推動民謠 │
成長 │
童年 │
縣長序 在咱的故鄉唱咱的歌
第三章 豐收 │
處長序 讓家鄉的歌謠傳遍世界
第四章
一生琴緣 │
附錄一 鍾明昆年表
第五章
附錄二 滿州歌謠簡介
走入歷史 │
後記一 向滿州民謠舵手鍾明昆致敬
第六章
後記二 人生,這首歌
008
002 032
004 066 162
094 168
122 220
142 222
第一章
童年
第一章│童年
從鍾明昆有記憶以來,聆聽一 生最美麗及最哀怨的音樂,就是母 親吟唱︿牛母伴﹀的歌聲。這些記 憶始終帶著他穿越漫長時光,回到
年代美軍轟炸臺灣, ○
他小時候,追尋母親動人心弦的歌 聲。 一九四
戰況最激烈時,母親帶著年幼的鍾 明昆,逃難到附近山林,母親既溫 柔又悲愴的歌聲,飄盪在戰火裡, 成為最堅實的心靈支柱,更成為他 後來研究滿州民謠極大的因緣。
滿州民謠舵手鍾明昆出生於屏東滿州庄,圖為晚年時在家鄉所拍下的照片。(王玉雲/提供)
說起滿州地區,是全臺最西南方的鄉鎮,比海角七號更為遙遠,它位於恆春鎮的後方,要繞
走好幾公里,才能來到此處。形容滿州為窮鄉僻壤,一點也不為過,大部分為一片起伏的丘陵地,
如同陸地上一波波綠色海浪,綠草淹沒一切。自有人們進住以來,該處農業並不發達,畜牧業較 為興盛。
滿州的偏遠荒涼,早在兩三百年前就聲名遠播。由於滿州為一片山坡地,長年以來雜草叢生,
形成一瘴疫之地,原住民稱它為﹁蚊蟀﹂。相傳當時有個龐大原住民體系居住此地,這正是後人 所稱的﹁琅嶠十八番社﹂。
﹁琅嶠十八番社﹂的總社在現今滿州鄉里德村境內,名為﹁蚊蟀﹂,當地發現部分遺跡與石
板棺墓。學界推測卑南族從﹁阿塱壹古道﹂進出東臺灣與恆春半島,統治了十八番社,使得滿州
。
地區的族群日趨多元化。單單原住民就有排灣族、卑南族、阿美族以及平埔族︵西拉雅族之馬卡 道支族︶等
。鄉誌裡還記載,滿州地區所以會有阿美 287
手丟棄,日子一久山林裡傳出動物腐屍的味道,原住民稱為﹁ Manutsuru ﹂,發音近似閩南話的﹁蚊
﹁蚊蟀﹂在原住民語裡有臭氣之意。原來早期原住民在山林打獵時,經常將所吃剩的獵物隨
1
熊金郎主編:︽滿州鄉誌︾:屏東縣滿州鄉公所一九九九年出版,頁 族,是該族為躲避臺東卑南族的勢力,才遷來滿州。 01
滿州民謠舵手─鍾明昆傳記 9 /8
第一章│童年
蟀﹂︵
︶,因而漢人移民來到此處後,就以﹁蚊蟀﹂稱呼此處 báng-sut
乾隆五年︵一七四
。
年︶,廣東移民王成古率族人移入﹁蚊蟀﹂,與蕃社女子通婚定居,該女子 ○
設莊。有朱、柯、趙、黃各姓漢人移入統領埔、槺榔埔、射寮庄、大樹房、網沙庄等地墾荒居住。
明鄭時期,恆春半島是下十八番社與平埔族佔據的地方。鄭氏軍隊從海路在車城登陸,撫番
2
據︽滿州鄉誌︾指出,﹁蚊蟀﹂之名的另一個意義,是形容當地的排灣族巴拉利拉赦群,個性勇猛善戰,所戰之 處均屍身遍野,經陽光一曬就會出現臭氣。
﹁鳳﹂﹁舞﹂四子,來到滿州地區開墾。當時要開發這片蠻荒之地十分艱辛,四子﹁舞煥﹂不慎
子鍾岱廷的說法,屏東滿州鄉鍾家開基祖為鍾禮超,是萬巒地區的客家人士,他率領著﹁龍﹂﹁飛﹂
鍾明昆的身世背景,其實就是上述大時代的﹁縮影﹂。根據鍾明昆完成的鍾氏族譜,以及兒
庄﹂,劃歸高雄州恆春郡管轄。
革,日本官方以臺語﹁蚊蟀﹂的發音,接近日語︵ mansh ︶,將此地改名為﹁滿州﹂,設置﹁滿州
年代臺灣地名大變 ○
。其後曾邱等家族陸續遷入,逐漸形成村莊,其寄居之地,依之前原住民稱呼為﹁蚊蟀
皆生女,後來王娶女性海灘倖存者為妾,她告訴子孫她來自一處名為﹁馬丹﹂之地,子孫稱之為﹁馬 丹祖﹂ 。
3
一八九五年,臺灣由日本政府治理,經過一番行政措施的調整,一九二
埔﹂ 4
鍾明昆為研究恆春滿州地區民謠,曾撰寫他親自研讀史書寫成的﹁臺灣簡史﹂,此段文字節錄與滿州相關的史料。 。 103
02
見熊金郎主編:︽滿州鄉誌︾,屏東縣滿州鄉公所一九九九年出版,頁
04 03
溺斃溪河。鍾明昆父親即為大房龍煥的次子。
鍾明昆的祖母則擁有原住民的血統,祖先曾是﹁琅嶠十八番社﹂的總祭師。由於排灣族為母
系社會,女巫師是該族特色,幾乎代代相傳,因而鍾明昆的祖母也是位女巫師。擁有客家血統的 鍾家,與原住民結成聯姻,成為當地族群融合的人文風景。
出生與父親事業受挫
。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恆春半島的東北季風正在呼嘯,一陣陣的落山風,吹拂過滿州 的山丘草原。
位於滿州庄的鍾家,正在迎接新生命的誕生。這是鍾阿冉與鍾張阿蚊所生下的第八個小孩
由於生活負擔繁重,家裡不見有新生命的來到,而有什麼喜悅之色。
剛出生的小男孩,卻與父親只有短短四年的情分。鍾阿冉種甘蔗的事業始終不順遂。他每天
業政策卻反覆多變,讓他損失極大。太太鍾張阿蚊卻非常疼愛這位小男孩,始終把他緊緊抱在懷裡。
一家之主鍾阿冉臉上心事重重,他尤其擔心在山坡地的開發。他在此處種植甘蔗,日本人的農
5
根據鍾明昆整理的族譜,他一共有五個哥哥兩個姐姐。五個哥哥分別為鍾金祥、鍾金雲、鍾金良、鍾金榮、鍾永吉。 05
滿州民謠舵手─鍾明昆傳記 11 / 10
第一章│童年
得雇請二十多名員工,在滿州西南方的過嶺仔開墾山林,種植三四十公頃的甘蔗。開發地的費用 相當驚人,光光吃一餐飯,就得擺四桌飯菜,長年累積下來,已讓他幾近破產。
讓鍾阿冉料想不到的是,就在第一期甘蔗快要豐收之際,日本政府卻說開墾的山林要收歸國
有,還放了一把驚天之火,燒光他的一大片甘蔗田。只見火光遮天蔽日之下,他哭得老淚縱橫, 不斷地吶喊:﹁這不是老天要逼我走上絕路?﹂
鍾明昆長大後,曾親自採訪家鄉的附近耆老,得知父親當年曾把生產力最旺盛的田地出售, 好種植甘蔗,沒想到最後如此收場。 鍾明昆四歲時,事業受挫的父親,鬱鬱寡歡離開人世。
母親扛起全家重擔
父親過世後,鍾家八個子女的重擔,落在母親鍾張阿蚊的肩上。當時鍾家財產,因父親執迷
開發甘蔗田,流散一空,再加上沒多久,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臺灣是日本屬地,從此被捲入前所 未有的激烈戰火裡,物資生活極端缺乏。母親可說面臨了人生的絕境。
愈是艱難的生活環境,愈激發女性難能可貴的強韌生命力。鍾張阿蚊揹著四、五歲不到的鍾
滿州民謠舵手─鍾明昆傳記 13 / 12
片後方寫該照攝於 1959 年 4 月, 標註
沒想到羊群經過學校時,突然一個轉彎跑進校園,兩人也跟著追了進去,想幫牧羊人把羊隻
群後方追著鬧著玩。
好友王榮庚,在鄉公所附近看到一群羊兒慢吞吞穿過馬路,兩人看著羊隻熱鬧可愛,乾脆跟在羊
或幫鄰居家放牧趕羊。不過,畢竟年紀還小無法控制玩心,有時玩得太過火闖下事端。有次他和
阿昆仔親眼見到母親的辛勞,經常幫忙家裡分擔家務,他餵食家裡飼養的豬隻或下田除草,
親刻苦耐勞之下,度過一天比一天更為艱辛的日子。
邊撿拾尖尾螺、鴨母螺,或用竹編畚在溪裡撈些小蝦米,搭配稀飯食用。全家九個人就這樣在母
明昆,咬緊牙關地在山坡地或樹林邊,種些蕃薯、菜豆、絲瓜、薑以及蔬菜。有時她還到滿州溪
鍾明昆所保存母親張阿蚊的老照片,照
為「慈祥的母親」。(王玉雲/提供)
第一章│童年
趕回大路。兩人陪著羊群走,愈走愈遠,竟然忘了要回家。等牧羊人讓羊群在溪邊休息時,鍾明 昆才發現天色已暗了下來,離家非常遙遠,趕忙拉著同伴要回家。
這時牧羊人看了看天色,和兩個小孩說,溪邊已離滿州有一段距離,不如和他到恆春再說,
或許可以找親戚投靠。阿昆仔想,他確實有個三叔在恆春當代書,說不一定可以找他。想不到一
行人走到恆春東門城口,阿昆仔抬頭發現這路好像沒通往三叔家,心裡一陣嘀咕,覺得他離家太 遠,家人一定會擔心。
那晚三叔還是將他接了過去暫宿一夜。隔天阿昆仔被送回滿州時,等他一晚沒回家的大哥金 祥,怒氣沖沖地在門口等他,隨即打了他一巴掌。
鍾明昆長大後回憶這段幼時生活時,發現這事對他的影響相當深遠,這是他一生裡,唯一被
家人處罰的經驗。因此,在日後的人生道路上,他都要求自己萬分謹慎做事小心,無論是在求學
―滿州國小的回憶﹀的一篇
。 他 的 人 生 道 路 正 在 開 展, 漫 長 的 時 光 及 困
過程,或者是擔任教師期間,還是搜集滿州民謠的漫長行動,自己從沒因犯錯而受過懲處。 這是鍾明昆童年時獲得極為寶貴的生活經驗 境,正等待他逐一克服和走過。
6
有關於鍾明昆童年往事以及就讀滿州公學校的若干記憶,鍾明昆在名為︿我讀母校 文章中,記載得相當清楚,本節部分內容,取材自該篇文章。 06
年代,二次大戰的戰火,逐漸逼近一般平凡老百姓的生活。開始就讀滿州國民學校 ○
戰爭陰影下的小學生活 一九四 的鍾明昆,就感受到這股肅殺氣氛。
指,唯一可以借助的光源就是月光。滿州庄裡的小朋友,在月光的照映下,就來操場玩戰爭遊戲。
小朋友們參與遊戲的時間不在白天,而是在黑漆漆的晚上。夜晚村落一片暗黑,伸手不見五
每家工程進度不一,使得操場上到處都是坑坑洞洞。
全村總動員。由於此地坡度較高,每個家庭都分到一塊長方格形狀的土地,負責挖掘剷平。不過,
遊戲主要在滿州國民學校正在興建的操場進行。這個校園工程,日本政府採取配工制度,由
要使出全力找出戰旗,看誰最先抓到人或是找出戰旗,誰就是勝利者。
遊戲規則很簡單,一隊躲藏,另外一隊就要去把他們找出來。或者一隊把戰旗藏好,另一隊
分成兩派,一隊為我方隊伍,另一隊為敵方隊伍。
學校讀書時,就有所謂的﹁戰爭遊戲﹂,其實這就是包裝著戰爭氣氛的﹁躲迷藏﹂活動。參與者
小朋友始終能夠從各式各樣的環境裡,編排生活的種種,並得到無窮樂趣。鍾明昆在剛進公
︵小學︶ 7
五年︵明智三十八年︶,原名滿州公學校。 日治時期,讓臺灣人讀書的小學名為﹁公學校﹂,滿州國小創立於一九 ○ 一九四一年改為滿州國民學校。 07
滿州民謠舵手─鍾明昆傳記 15 / 14
第一章│童年
有一次在玩遊戲時,阿昆仔為了藏身,竟然跳進一個極深的坑洞。跳下去後才發現事態嚴重。
他個子矮小,試了好幾次,就算用盡吃奶的力氣,都無法從坑洞裡攀爬出來。那時他在洞中,只 看見坑洞外面傾斜一半的月亮,並且隨著烏雲遮月,洞裡黑漆一片。
正當阿昆仔心中陷入極度恐慌之際,他的四哥鍾金榮剛好扮演敵方的隊長,走近他陷入的坑
洞附近,找尋對手隊伍,究竟躲藏在哪裡。這時聽到弟弟呼救的聲音從洞中傳出,他顧不得正在 遊戲中,趕緊把弟弟從黑暗的坑洞中,拉救了出來。 當阿昆仔奮力爬出洞中時,四哥緊緊抱住他。
除了沾染戰爭色彩的遊戲之外,鍾明昆在滿州國民學校就讀時,就形容自己彷彿走入軍營之
中,接受日本化的軍事教育。當時公學校的同學們,一早要準時到校,否則要被像站衛兵般罰站 在校門口。
等到進行升旗典禮時,老師得從辦公室保險鐵櫃裡,畢恭畢敬地取出日本國旗,送到升旗臺
上。同學們隨即以最莊重的心情,高唱日本國歌︿君が代﹀。師生們還得向東方參拜日本天皇,表
示對君王最高的敬意。同學們接著排隊井然有序地進入教室。如果同學不夠整齊,還得重來一次。
同學們一上課時,要起立向老師如士兵般敬禮。下課也要向老師致敬。同學們只要敬禮姿勢
不佳,聲音不夠洪亮,都會被日本老師下令重來一次,
不能有任何馬虎。尤其日籍教師更貫徹連座法,只要全
」
班一人犯錯,全班就要接受處罰。
讓我們「阿嚕
住在同一村落,雖然比他年紀還小,三人的情誼一直沒
暮之年。其中廖明星、余啟忠、尤欽義,從小與阿昆仔
交了好幾位摰友。這群朋友從童年時代就一直交往到垂
心,卻讓他能盡情享受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更讓他結
戰 爭 的 陰 影 雖 然 始 終 如 影 隨 行, 阿 昆 仔 的 赤 子 之
K
這 句 話 經 常 出 現 在 好 友 的 對 話 中,
有改變過。後來四人還一起在臺北就讀省立師範大學,
﹂
8
號稱﹁四劍客﹂。 ﹁阿嚕
K
﹁阿嚕K﹂一詞出現在鍾明昆好友余啟忠的專文︿從一天回顧 您的一生﹀裡,該文刊載於︽滿州風情第二集︾,屏東:屏東 08
滿州民謠舵手─鍾明昆傳記 17 / 16
鍾明昆小時候以「阿嚕K」,作為朋 友的稱號。(王玉雲/提供)
第一章│童年
更成了彼此的暱稱。原來小時候在滿州鄉下,只要廟會或廣場有布袋戲的演出,就會有專人踩踏
三輪車,到各村落裡宣傳一番,其中為了吸引小朋友前來,特別沿街播放日語童謠。
﹂。後來這句﹁阿嚕
﹂不知不覺就成了余啟忠與
余啟忠還記得童謠裡,有可愛的小朋友唱著:﹁走!走!走!向右走呀,向左走,走!走! 走!﹂,日語裡的﹁一起走﹂發音為﹁阿嚕
K
以幽默的語氣說:﹁阿嚕
,我向你報一支明牌。﹂
鍾明昆等友人彼此的稱呼。鍾明昆因此和這群友人聊天時不會說:﹁我告訴你一個明牌。﹂而是
K
﹂,是鍾明昆後來在大學時期結交的同鄉好友陳文忠,陳文忠說:﹁我讀臺
更可以提醒彼此要振作起來邁開步伐,不停地走向人生的目標……﹂ 另一位﹁阿嚕
9
余啟忠回憶說:﹁人生就像一場漫長的旅程,聽到﹃阿嚕K﹄時,不但可回顧童年的樂趣,
K
。
一三年一月,頁 ○
﹄相稱,可見交情深厚。﹂
同註
8
。 109
歲, 卻 與 他 結 為 好 友。 我 與 明 昆 仙 仔 還 有 啟 忠 兄 三 人, 都 不 互 相 稱 呼 名 字, 而 是 彼 此 以﹃ 阿 嚕
灣大學法律系時,與鍾明昆在同鄉會活動時相互熟識。大家個性相似投緣,我雖然阿昆仔仙仔三
K
縣滿州鄉民謠協進會,二
K 09
與順治兄一生情誼
此外,阿昆仔最好的同學之一,是大他一歲的林順治,後來他都以﹁順治兄﹂相稱 。兩人
明顯改善,如果沒人揹順治兄上學時,鍾明昆忍著腰痛,特別彎腰揹他上下課。
﹂, LP
他到教室坐好座位,才把書包交給順治兄,自己再到一年級教室上課。二年級時,鍾明昆的疝氣
最初順治兄是由同班同學揹他上、下學,鍾明昆則幫忙提著他的書包跟在後方,同學們揹著
讓他氣憤不已。﹁順治兄﹂則因小兒痲痺症,被人嘲笑為﹁跛腳仔﹂。
由於他褲檔裡包了類似尿布的東西,看起來腫脹成一坨,高年級學長經常嘲笑他有個﹁大
阿昆仔則從小有疝氣墜腸的毛病,為了避免發作,母親都用橡膠類的小東西綁在他的腰腿上。
治兄﹂一生最大的遺憾。
膝蓋起到腳掌,呈現七、八十度扭曲的情形,造成他只能在地上爬行,無法站立走路,成為﹁順
﹁順治兄﹂三歲時感染小兒痲痺症的病毒,父母嘗試各種方法都無法有效治療,最後雙腳從
相憐,建立起更深厚的友情。
有很多一樣的地方,不但都是家裡的老么,也都各有宿疾。根據鍾明昆的說法,或許是兩人同病
10
林順治是鍾明昆相當要好的同學,兩人交往一輩子,互相扶持幫助。在﹁順治兄﹂過世後,鍾明昆特別寫了一篇 名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同學情﹀,紀念兩人的情誼。 10
滿州民謠舵手─鍾明昆傳記 19 / 18
第一章│童年
除了結交好同學之外,阿昆仔在公學校遇到照顧他的好老師。其中有位﹁先生﹂ 許昭玉,
戰火裡母親的歌聲
工作上。
所形成的紫色藥水。日本人相信這種藥水,可以防止鼠疫以及霍亂等疾病,才會運用在衛生消毒
長大後,追根究底的鍾明昆,為此還查過藥書,這才知道,這是用刺格仔︵紫墨樹︶泡入水中,
在校門口,讓全校師生洗手、漱口後,才能進入學校。
來,不准閒雜人進入,避免疾病擴大感染。校方還馬上煮一種紫色的水與消毒水,各裝幾個水桶
在阿昆仔二年級時,村落裏有人嚴重上吐下瀉,警察還特別用將草繩,將病患的家裡圍了起
校長的鼓舞與支持。
自己獲得老師的信任,因而覺得快樂無比。在日後的人生道路上,阿昆仔遇到了不少好老師、好
的便當到學校。在短短的路途中,便當裡不斷飄出菜香味。那時他覺得全班那麼多同學裡,只有
她的父親許祖瀋是當年滿州鄉唯一的西醫。許老師每天中午,特別叫他回到附近的家裡,拿老師
11
一九四四至一九四五年,阿昆仔展開小學三年級的生活,而二次世界大戰進入戰況最激烈時 日本人不論男女,稱老師一律為﹁先生﹂。 11
屏東縣文化資產叢書 351
― 鍾明昆傳記 滿州民謠舵手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資料 滿州民謠舵手 : 鍾明昆傳記 / 郭漢辰作. -- 初版. -- 屏東市 : 屏縣府, 2015.10 面 ; 公分. -- (屏東縣文化資產叢書 ; 351) ISBN 978-986-04-5619-6(平裝) 1.鍾明昆 2.音樂家 3.臺灣傳記 4.民謠 910.9933
104015398
出 版 機 關 地 址 網 址 電 話
屏東縣政府 屏東市自由路527號 www.pthg.gov.tw 08-732-0415
編 著 單 位 地 址 電 話 發 行 人 編 輯 企 畫 編 輯 撰 稿 照 片 提 供
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屏東市大連路69號 08-7360330#2152 潘孟安 吳錦發 曾龍陽、溫佳真、李佳玲 郭漢辰 王玉雲、鍾岱廷、屏東縣滿洲鄉民謠協進會
設 計 印 刷 美 術 編 輯
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黃鈺菁、郭庭瑄
定 出 版 日 版 G P I S B
價 期 次 N N
新臺幣 二八○ 元 二○一五年十月 初版一刷 1010401628 978-986-04-5619-6
展
處
國家書店/臺北市松江路209號一樓(www.govbooks.com.tw) 全省五南文化廣場(www.wunanbooks.com.tw)
售
著 作 權 利 管 理 資 訊
著作財產權歸屬屏東縣政府所有,欲利用本書全部或部分內容 者,需徵求著作財產權人同意或書面授權。請洽屏東縣政府文 化處:08-7360330#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