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
時 光 號
序
文:麥包
那是最好的時代, 也是最壞的時代; 是智慧的時代, 也是愚蠢的時代; 是不必像父母一樣吃著紅心蕃薯, 而是可以吃到更多口味的味精色素; 是不必再在院子裡滿身大汗地跑, 而是在家就可以用電腦跑(online); 是看著小智的女伴換了N任, 再看著電影從劉德華周潤發 拍到周潤發劉德華。 我們正不斷進步, 我們也不斷退步; 我們正突飛猛進, 我們也原地踏步; 是進步,退步,抑或原地踏步? 跟讀白一起看時代變遷, 尋找我們逝去的時光。
╧Ь╧ДсСА╥к
сДИ╒▓╒Е┘С╚В╚╢сЫЕсЩа╚╖рвС╧исЙЕ╚Й
╥ксБШ
сЫЕсЩатАл▐ЧтАмр╜Пр╗Н╩ЭрмЮ╧╛╤н
╤Ыр│╛сВБ╬в╧Крн▒р╣П
╓Ъ╥к╧Ь╧Д
рпД╧КсН│р┤МтАлргб┌ШтАмсЛотАл▄ЩтАм╚Щ╚Щ╙Пр┤Ьубпубп╬лсО╕сБ╕
╥кр╕м
'LIVMWL XSHE] 'LIVMWL RS[
рипр╝л╔птАл▐а╫йтАм╘В╙дсП▒
╒▓╧ЫтАл▐дтАмсБ┐тАл ▐атАм─п─п─п─п─п ╥Гр░Б╬в
р╗╛ре╢╔п╧Ь╧Дре╢рквсЗн
╧Др╗С┘й╤Пра│рмЕ
р║а╤п
р╕▒╧╛сЫУтХЗ█╕╬ар▒ЫсоЖт░псо║сВасбп┬д┬д ─║&IPPI ERH 7IFEWXMER─╗тКе─║са▓сВатАл╫ЛтАмроЧ─╗
саЯ▐▓тАл┘┐тАмсМЙ
тАл┌нтАмсШР╒Й
̂̚ Ϩ
文: Da 設: 小白
中大獨白 | 中大人的聲音 | 情懷不衰
於你而言,「懷舊」是甚麼? 「之前去交流,留意到新加坡公共 屋邨入面有唔同嘅小店,對新加坡 人嚟講,依種大概就係懷舊。」 ——笑得很燦爛的地理與資源管理系同學
「周星馳嘅電影應該係大部分八 九十後心入面嘅經典,對白精警 得嚟又好笑。」 ——看起來一本正經的機械與自動化工 程學系同學戲謔道
「細個好鍾意錄音之後聽返自 己啲聲,但直至兩年前部卡帶 錄音機壞咗就無得再聽嚕。」 ——一位靦腆的數學系同學 3
「寵物小精靈同美少女戰士嘅 卡通片同周邊玩具!」 (原訪問 對話為英文) ——笑容可掬的日本動漫大國交流生
「因為我細個住嘅地方規劃同香港 唔同,我哋果陣可以喺馬路到玩, 小學嘅時候好鍾意同我細妹、鄰居 周街踩單車。但而家我同啲鄰居已 經冇咁熟,而且佢哋好多都搬走 咗,此情此景不再。」 (原訪問對話為 英文) ——言談間帶點婉惜的奧地利交換生
「哈姆太郎!」 ——同樣提起動漫便眉飛眼笑的香港同學
4
文:思齊 david 設:莉莉安
/ 雖說縱觀香港人類史千萬年,日常生活也是大同小異,不外乎吃喝與玩樂,但近五十年 香港人類生活有了質與量的飛越,不禁令人感慨人類發展實在神速。且看各種玩意如何演 化:跳飛機如何演變成玩手機,小精靈由第一部進化到第 N 部,見證聚居香港的人類終於 由吃樹皮年代步入食化學品的廿一世紀。/
電影篇
50-60 年代——香港曾用國語拍電影 !? 五六十年代的電影畫面仍然是黑白,當年的主流電影是國語片,如《梁山伯與祝英台》的黃梅 調音樂電影和《龍門客棧》等武俠電影均起用國語演員。 而當時粵語片卻是非主流,以演譯粵曲為主。當年如果已經有金像獎,最佳男女主角一定是名 伶任劍輝及白雪仙。他們演出的《紫釵記》、《帝女花》、《鳳閣恩仇未了情》等 50 齣粵劇 電影,一定會橫掃頒獎典禮。石堅和關德興(今日年輕影迷眼中可能會詮釋為男男 CP)亦同時 與粵劇電影在影壇並駕齊驅,創造功夫片的先河——-黃飛鴻系列,系列受歡迎程度極高,由 1949 年開始到 1970 年間拍攝超過 100 集。
70 年代——電影的粵語革命 70 年代是香港電影的起飛階段,粵語電影復興。一代武打巨星李小龍亦在 70 年代從美國回港, 他帶來的幾部粵語功夫片:《唐山大兄》、《猛龍過江》、《精武門》...... 不停打破香港票房紀錄, 那一句「中國人唔係東亞病夫!」當時激起多少人的民族感!中國武術亦隨著電影傳揚至全世 界。70 年代末,成龍、洪金寶等武打明星亦漸露頭角,使功夫片成為香港電影的代表。1973 年邵氏的《七十二家房客》,由無綫電視藝員擔綱演出,得到 560 萬票房,甚至贏過李小龍的 《龍爭虎鬥》,成為當年票房冠軍,可見香港人一早已經深受「大台」影響。其後有許冠文、 許冠傑兄弟的喜劇電影《鬼馬雙星》、《半斤八兩》等亦成為香港喜劇電影的先驅。資料顯示 70 年代的電影票房數字愈來愈高,從初期票房冠軍約收 300 萬至後期達 700 多萬,粵語電影 當真吐氣揚眉!
5
▍零食篇 ▍ 40-50 年代——甜膩取勝
40年代戰亂動蕩,主食零食不分,樹皮是零食也有機會是主食, 可算是共同回憶。每到冬天缺糧,樹皮就是最能充饑之物,聞 說飽肚而又難消化,填滿肚子後可以長時間都不用再吃東西。 到秋天,蕃薯可算是一等佳餚,尤其是「紅心蕃薯」,好味程 度足以登上DSE中文死亡之卷。作者對番薯的深情流露,實非我 等泛泛之輩所能理解。紅心蕃薯不可企及,但煨蕃薯令人垂涎 三尺的香氣卻還是可以在大學火車站外時常聞到。手工零食當 然都有,例如叮叮糖,師傅把麥芽糖、砂糖、粟膠、水煮溶後 放涼,不斷拉捲後再放入大圓盤內,吹涼了的糖又白又硬,鑿 敲碎時發出「叮叮」的聲音。還有用白糖和山楂製成的冰糖葫蘆賣相吸引,味道甜膩,令 人垂涎欲滴。
60-70 年代——有限資源加創意 不知是誰把本來用作調味的麥芽糖加上餅乾,做成黏牙之最 的麥芽餅,甜點的表表者。雖然麥芽糖頗為甜膩,但和餅乾 一夾即刻成為一級絕配,可謂零食界一簡單但革命性創造。 當時「七顆大白兔等於一杯牛奶」的口號深入民心。初食者 絕對曾一度以為外面的米紙糠衣不能吃,努力撕掉,卻 從不成功,只好放埋入口,但其實米紙是最佳保存糖果奶味 的保護膜。可惜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後,人們對其產生信心危 機。
80-90年代——色彩鮮明 每個小孩都喜歡色彩豐富的事物,零食亦不例外。80、90年代 零食講求造型,五顏六色的食品最吸引眼球。以花尖餅為例, 它以「花尖」和餅組成:花尖是用糖和色素做成,貌似花蕾, 橙色不代表橙味,黃色也不是檸檬味,味道只有甜。根據非 正式統計,有九成半人會把花尖和餅分開食。另一極受小孩歡 迎的零食是唧唧冰。唧唧冰是膠條型的果汁雪條,有紅、橙、 綠、紫等不同顏色,傳聞是因要用口或手將冰條「唧」上來吸 啜得名。但此食品的困難與塑膠腸一樣,徒手難以打開,大力士 食者會瓣開兩邊,「姐手姐腳」者會得到雙截棍一條。 7
00-10年代——化學料理
「突特得 得特特 突特得特突 突得」如果你看到以上文字是 看到有聲的,恭喜你,你果然是媽咪麵的忠實擁躉。媽咪麵的 賣點在任君搓圓撳扁。自行調節調味料份量,打造獨家零食最 佳享受。麵碎在袋中上下晃動似乎能帶來別樣的聽覺及觸覺刺 激,也開始了小學生「搖麵大賽」的先聲。深愛媽咪麵的人士 不會放過任何一粒調味粉和麵碎,要舔得乾乾淨淨方才罷休, 以便吸收更多麵碎裏的反式脂肪及調味粉中的味精。各種 口味的薯片在貨架上琳瑯滿目,亦是大家的零食飛佛。從燒烤味 (精)到紫菜味(精),完美集齊香精脂肪油鹽糖於一身,想 增肥爆瘡或放棄治療,薯片絕對是最佳選擇。推介熱浪和卡樂B為達到以上全部目的的表表者。 不過由於生產商秉持「買空氣,送薯片」的原則,薯片怎吃都不夠喉。
▍玩具篇 ▍ 60-80年代──就地取材
物質匱乏的年代的解決方法就是就地取材,自己動手製作,要求簡單的材質和方便的 玩法,紙就是最好的工具。每人在手心放張公仔紙與對手對拍,公仔紙掉下後公仔向 上,就可以贏得對方的公仔紙。東南西北則可謂家喻戶曉,集懲罰、占卜與娛樂功能與一 身,會否摺東南西北更是小孩評價個人能力之重要準則。動手之餘也要動腳。一條隨處 可得的橡皮筋,一隻粉筆,加一群好友和一雙腳,就是一個完美的下午。往飛機裡扔進幾 個豆袋石子,跳出個「金雞獨立」和「飛龍在天」。想贏過對手,就要在體能上多加 磨練,少一點腳力和勤力也不行。
8
90-00年代──腦力訓練 90年代「全球化」的概念未流行,但「玩具全球化」的現象已經率先傳揚,大富翁、 UNO、等不同紙牌桌上遊戲紛紛傳入。打著益智名號的棋類和牌類玩具開始盛行,街上 多了孩子嚷著父母要買玩具,而為了孩子的智商著想,父母倒也樂得掏腰包。90年代亦是 電子發達的時候,當代小孩一定玩過Gameboy和他媽的哥池(Tamagochi)。由任天堂大 佬開發的第一部手攜式遊戲機不愧為人類玩具史上最偉大發明,不單只集合各種反應類技 巧類益智類冒險類電子遊戲,由永遠救不到公主的Super Mario到玩到你眼殘的俄羅斯方 塊,更首創遊戲隨身帶隨處玩。他媽哥池則掀起隨身養寵物熱潮,寵物電子雞是小學雞們 的身分象徵,賣到斷貨。玩具開始由身體活動轉至腦部運用,踏入老少咸宜的新階段。
2010年代──手指運動
簡單手指運動。最佳集中注意力工具,幫你提高專注力,只要碰過保證放不下,但凡「可 一」必定「可再」,無論企、行、坐、抑或躺,絕對機不離手,無時無刻專心一致念著打 機。甚至能阻斷一切感官知覺,令用家耳塞目閉,一足不出戶,二不聞天下事,就算出戶 也保證對周遭一切不聞不視,起火也要先打完手上一場仗先肯功成身退。更全能的是,不 論什麼類型的遊戲通通在這小屏幕中找得到,融合古今各類遊戲,可以一機走天下,不過 要小心患上散光眼、指公癌和硬頸症。
「時日度過現全都變樣 天天有你共我 緬懷美好」 舊時光稍瞬即逝,90後如今也已經「兩張幾」。感嘆時光流逝之餘,你所 緬懷的究竟是什麼?是逝去的童年,抑或舊時的美好?看遍時代變遷, 願你思考自己得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是進步還是退步,你話事。
9
㗘熐滶⍖ 䄄ἥ 婾熐叚叚⯚ 文: 麥包 炳仔 設: 莉莉安
文: 麥包 設: 小白 攝: 餘煙
從小賣部到玻璃房 光陰葱葱十餘載
葱姐
個人小檔案 姓名:黎就葱(葱姐) 花名:一棵蔥 中大工作履歷:2001-2017 女工同心合作社社員 學生會福利品部職員
無論買筆買袋抑或買hoodie,遊走山城的你一定入過包羅萬有的學生會福利品部。但 凡去過福利品部,應該都會記得滿臉笑容,一頭灰髮,永遠穿著葱綠色圍裙的葱姐。 葱姐的熱情好客令人印象深刻,也因而深受同學愛戴。每次走向玻璃房,總要經過女 工小賣部。不問不知,原來葱姐也是女工社員,更是開社元老。
11
萬事起頭難 說起女工,相信中大人都不陌生。作為第一屆
女工初成立時,完全由零開始。無論租金、水
女工主席,葱姐當年創會時吃了不少苦頭。當
電煤、煮食用具抑或車費,什麼也要每位社員
年學生希望有一間24小時便利店,又不想大
自掏荷包。「當時個個都由屋企拎嘢番嚟,等
財團入侵,因而決定和代表基層的女工合作。
合作社可以買少啲。連我媽死咗留低,用嚟洗
女工自負盈虧,希望的是可以幫助一班基層婦
菜嘅菜籃,我都拎番嚟,本身唔捨得用。」從
女,並且人人平等,勞動者自主,各種事務包
鍋碗瓢盆到柴米油鹽,從食材食譜到汽水供應
括人工都是由社員們一齊商議擬定。
商,全部是社員親自落手落腳搜羅回來。
成立女工之前,葱姐和一眾婦女們只是在參
儘管經濟困難,葱姐還是堅持要誠心待客,熱
加婦女勞工協會開辦的工作坊。決定成立女
心工作。「粢飯自己攞貨,鹵水真材實料用藥
工時,一眾工作坊婦女們都感到手足無措。「
材煲㗎。」一開始小賣部售賣品種還很少,生
當時無幾個肯做,因為有人唔鍾意當夜班,又
意不景氣,每人只有20元一小時工錢,飯錢也
要自己夾錢交租金,而且乜都唔識,對女工會
要自己出。葱姐說,現在同學常常以為女工賺
無信心。」當年女工不為人所識,好在有婦女
很多。 但其實煮食器具經常故障,還要扣除租
勞工協會幫女工在漁農署註冊,一直引導和支
金水電食材成本。「試過最唔夠人手嗰陣要我
持女工,又以其名義幫女工募捐,得到一眾支
一個人當值,全日8個鐘營業額得78蚊咋。」
持合作社理念的有心人士免息貸款及捐款,女 工終於得以成功建立。如今所有貸款已一早還 清,對於所有幫助過女工的熱心人士,蔥姐說
女工小介紹
她衷心感激。
女工同心合作社,於2001年由香港婦女 勞工協會協助一班失業婦女組織成立, 成為首間開拓大學資源的合作社。
進駐玻璃房 女工在經營小賣部的同時,也輪流以兼職形式幫忙福利品部的工作。「嗰時福利 品部個姐姐退咗休,我哋十個人就一人輪兩日。我哋同學生會合作嗰陣,就講好 咗有咩需要我哋會幫手。」加上女工也希望多份工作,於是一幫就幾年。 直至有一天,葱姐搬汽水扭傷腰骨。「同事就叫我翻住福利品部嗰邊先。做做 下,又話驚我年紀大,突然傷到點算,不如以後一直翻福利品部呢邊。」蔥姐 說,雖然自己一把年紀,但學生會都同意由葱姐一人兼職,於是一做就八年,做 到今時今日。「同事同學生會啲同學都對我好好,我都好多謝佢地。」 12
做工與做人
--「做人最緊要不怕蝕底。」
比起小賣部,福利品部的工作要輕鬆不少。日常工作不外乎收錢和收 拾貨品,除了特別時期,例如衛衣售賣外,平日工作量不大,可以同 拍檔分工合作。去過福利品部的同學大概也留意到,除葱姐外,更有 另外一位雯姐。雯姐聽力不便,同學說話時都稍微誇大口型。「佢講 到少少嘢。平時講野要面對面,口型誇張啲,一係寫定紙仔。佢啲字 好靚㗎,平時去叫餐佢都會寫定紙仔。」 葱姐說,人和人之間最緊要互相包容,更加不應怕蝕底。雯姐不方便留夜,葱姐就擔起收尾工 作。「要埋尾就忙啲,同埋好多同學落咗堂會過嚟買嘢,5、6點就最多人,都唔得準時(7點) 收工㗎啦。」但葱姐不介意,認為只是做好自己本份。採訪當晚,記者在玻璃房等葱姐執拾物 品。葱姐用手機照下自己在福利品部買的文具,然後即時WhatsApp給負責人。原來平時葱姐都 會在同事在場的情況下買東西,絕不會隨便拿走福利品部的物品。當日其他人已下班,葱姐仍不 忘用手機匯報。「做人要坦蕩蕩,無需隱瞞,更唔需要貪人錢。」見葱姐一副行得正企得正的神 態,記者倆也相視而笑。
助人為快樂之本
--「我覺得幫到人,我就好開心。」
原來葱姐加入女工之前已經是義工,一直做到至今足足20年。葱姐做過的服務各式各樣,包括 探訪、陪診、輪椅服務及政府義工等。直至13年急症入院,才唯有推掉負荷量較大的義工工 作,專心做女工和探訪獨居長者。 而這些服務中,葱姐最喜愛的是在耀能協會做的義工服務,照顧行動不便的病人,做了整整 10年。「我照顧佢地食早餐,然後推輪椅帶佢哋出嚟,帶佢行街,有時會去買嘢。」有人說, 像這種病人就不該出門,應該由得他們睡在床上。「我話錯,就係呢啲人,我哋先應該幫佢見到 陽光。(其他義工)唱歌、娛樂唔係唔好,但只係錦上添花。我推佢出嚟,係直接幫佢接觸到社 會。」葱姐平日不喜歡化妝跳舞打牌,唯獨喜歡幫助他人。「見到佢地嘅笑容同歡樂,我覺得好 enjoy,好開心。做義工唔係單向,我自己都學到嘢,好大得著。」 推輪椅負荷量較大,葱姐說扭傷腰後就只好停止在耀能協會的義工服務。但之所以堅持做義工, 也純粹是因為助人為快樂之本。葱姐以前每年都會收到政府來信,要她填寫義工時數表格。「佢 話再唔填就取消我義工資格。我唔怕。我有我做,我唔需要呢啲。」一年做200小時義工可以獲 頒金獎,但蔥姐已經超過金獎。「咁我何必攞張爛紙?嘥左張紙啊!」就算後來在博愛醫院轄下 的長者中心做義工,蔥姐也不喜愛填義工簿時數。「無論做咩工,都有好多嘢學。我好開心可以 做義工,令我接觸到更多社會層面。」蔥姐做義工,也是為自己。 13
】 圖 係 物關
【人
雯姐 (學生會福利品部另一位職員)
女工社員
雯姐每日由9點15分工作到5點45分,
「以前女工乜都無,但好似大家庭咁,好溫暖。」
負責開門,蔥姐負責關門。
小知識:要加入女工,首先要參加女工的工作坊,
雯姐溝通小技巧: 1. 一定要面對面
然後實習三個月,三個月後如果仍然覺得很喜歡女 工的工作,便可以入股以示誠意,正式加入女工。
2. 說話口形要誇張一點 3. 寫紙仔
姐妹 拍檔
素can職員 葱姐並非素食者,只是不愛吃肉。 小插曲:第一次認識江師傅時,江師傅給了葱姐一枝她最愛的
好 朋 友
自製辣椒醬。不止菜式很對葱姐口味,素can老闆們的隨和可 親,沒有生意人架子,葱姐也十分欣賞。
葱姐一收工就拖著記者入素can,還熱心推介心水菜式。每日收工,葱姐都會去旁邊素食餐廳 吃飯,久而久之和素食餐廳的員工及老闆們成為好朋友,江師傅更會專門給葱姐炒私房菜。 見到同學在女工買完東西入素can,葱姐都會say no。「呢間係素食can,千萬唔可以將女工 啲嘢拎入去。」葱姐說,大家在餐廳吃飯,工友貢獻勞力,然後收取報酬,大家都是平等。 「咁嚟到就要客氣,要講唔該,唔係話俾咗幾蚊就大晒。」因為真心待人,所以別人也待之 以誠,葱姐同素can老闆們才能如此熟絡。
14
中大人。中大情 從一開始選擇中大,到現在留在中大已有十餘載,葱姐說不外乎都是因為鍾情於中大人情。 「中大啲同學仔呢真係好好㗎。」原來除了中大,女工亦同其他大學合作過。「就怕我哋 呃佢錢,一直傾唔掂數。又一定要我哋搵專業律師同法律顧問。我哋邊有咁多錢?有錢就唔 搞女工啦。」葱姐說當時連宣傳婦女組織的易拉架也不讓擺,不似中大同學都好支持女工。 「中大人好歡迎我哋,呢十幾年都無嫌棄我哋,又肯幫手。」比起外面的世界,中大人的熱 心純良可說是難能可貴。 葱姐覺得學生會的同學都好照顧她,令她感到很窩心。「本身唔係似而家收7點咁早。有一 屆學生會問我,阿葱啊你平時返屋企幾點食嘢啊?我話呢度收7點4,我又要埋尾,差唔多 8點有車先返到屋企,返到去仲要煮嘢食。」於是同學就讓葱姐7點收工,可以早些回家吃 飯。後來,又有一屆學生會覺得,從2點午膳時間完到7點,長時間餓著肚子,對老人家身體 不好。「佢地5點9收工前15分鐘會俾我休息下,去買啲嘢食。」於是葱姐又得到了15分鐘 小休。 在中大待得久,葱姐自己也變得很「中大」。或者該說,葱姐本身就很「中大」,才能和中 大人融洽相處。「曾經有個外籍女士,話係到十年啦,要返加拿大,每次嚟買野,我都熱 情接待佢,所以特別同我講聲多謝。」葱姐待人接物總是真心誠意,也無怪乎別人會報以感 激。大概我們自豪自稱「中大人」,正因為校園到處都有這種「中大情」吧!
15
關於健康 「啲豬肉食完入左腸胃,要48小時先消化到,所以要 多食蔬菜纖維。」 *葱姐推介素can必食之選:脆皮琵琶豆腐、 素can師傅私房菜
關於感情
葱姐
語錄
「感情係人生一部分。人第一健康,唔好為咗愛情自殺。」 「你要set一個底線,邊個踩到,你就要企硬。」 「如果有朝一日俾佢(前男/女朋友)見到你,你要比你以 前靚,比以前做得有成績。」
關於人生 「最緊要你定咗人生目標,循序漸進,慢慢學習。但不能 不擇手段,唔能夠害人。」 「錢唔係最緊要,要不為五斗米折腰。」 「從做義工開始我學到好多,活到老學到老,幾廿歲都要 學嘢。」
後記 葱姐真的很和藹可親,又好客健談。和葱姐談話很開心,一直談 到素can關門,和葱姐一齊搭校巴落山。葱姐一見到校巴,即刻 大叫「校巴唔好走啊!」然後拔腿就跑,似乎是追慣校巴,把兩 位記者遠遠拋在後面,記者拔足狂奔居然也追不上,唯有邊跑邊 笑。奈何N巴實在開得太快,連兩位年輕力壯的記者也站不住腳, 幸好中途有空位讓葱姐坐下。還望N巴可以稍微放慢速度,一眾年 輕人晃晃撞撞事小,跌壞老人家可事大啊 !
16
文:Y 設:meow
我的好同學 你不知道的…幼教人 中大校園裡有一群初來乍到的新鮮人,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而且問十個人有十個都 不知道他們的存在,因為他們修讀的學系在本學年 (2016/17) 才開設。生活在山城已經數個月, 有一段經歷,幾乎每個該系同學結識新朋友時都會遇到。 「咦,你讀咩系架?」 「我讀 XXX 架。」 「吓,有呢科架咩?」 然後,該系的同學就會尷尬一笑,再耐著性子解釋一番。所說的,就是一群修讀幼兒教育的同學。
1 中大有幼兒教育? 「未聽過喎」、「咩嚟㗎」、「有呢科架㗎」,大概就是中大人對幼兒教育系的第一印象。 「啲人唔知有呢個系,你同人講人哋就會話,原來中大有幼兒教育㗎?」對於別人的回應表 示見怪不怪的 Cindy 娓娓道來。到底幼兒教育系在中大是一個怎樣的存在?就是連 Course evaluation 都不知道它的存在。Jessica 無奈笑笑:「啲 Course E 同問卷都冇我地呢個系揀, 要自己喺 Others 嗰行到填。」。不說不知,原來幼兒教育本科今年是第一屆招生,本科生 只有 20 人,四隻手,二十隻手指就數得完。而且在不 Defer 的情況下只修讀兩年課程的他們, 要在校園遇上他們的機率相當低,也難怪大家不認識這個新崛起的學系。
2 幼兒教育 = 學湊仔? 說實話,幼師的社會地位並不高,遠比中小學老師低。不了解他們的人,總認為幼兒教育就 是學習「湊仔」。其實,教育學院培育的學生都是未來的教師,幼教又豈是「學湊仔」這麼 簡單。幼教同學學習的是幼兒發展、幼兒心理、兒童遊戲、課程設計等專業知識,絕對不止 「湊仔」這門課,因為他們不是父母,也不是保姆,而是一個教育者。「係就係湊住一班仔, 每日提醒佢地要做啲咩,但係仲要設計活動、整教具、做班務」,已經習慣別人不理解的 Eva 分享道。 Gabby 續說:「唔單止係湊,仲有教,教佢地知識、教佢地一言一行,連自己 嘅言行舉止都要特別留意。」
19
3 幼教有冇男仔? 從前,幼兒教育是女性的天堂,男性絕對是被排擠在外。 但到了今天,幼教不再是女性的專利,20 位幼教同學裡 面,就有 1 位是男同學。Alfred 作為幼教 20 人裡唯一的 男性,每天與 19 個女孩子相處,一起上課、吃飯、聊天。 教授想知道的是他習慣與否,男性朋友感興趣的,則是 「爽唔爽」。與女同學十分處得來的 Alfred 卻認為「唔係 幾好,男女比例失衡,啲人仲成日問同咁多女仔一齊上堂 係咪好爽」。但決定修讀幼教學系和投身幼教行業那天起, 女多男少的情況早在預料之中。曾經在其他院校遇過為結 識異性而選擇修讀幼教的男同學,Alfred 也感到不以為然。 說到底,是男是女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心。
4 讀幼教出唔出到 Pool? 網絡流行各類排行榜,曾經紅極一時的是「十大好女友職業」,其中名列第三的,就是幼 稚園老師,有愛心、愛小孩、具親和力、多才多藝等,都是眾多男性趨之若騖的理想情 人的優點。諷刺的是,「難識男朋友的職業」中,教師卻是打倒所有職業,位居榜首。 Jessica 對此一笑置之:「20 個有 19 個都係女仔,想識個男仔都難,何況係搵男朋友?」。 所以,幼教人出 Pool 難嗎?說難不難,說容易不容易。根據非正式統計,20 個幼教人裡面 有一半已出 Pool,剩下的一半暗嘆結識異性機會少。面對女多男少的常態,逐漸地,她們 也看淡了。「雖然好多人覺得幼教女仔係筍盤,但係都要有地方識男仔。太主動又唔得, 唔主動又識唔到,一句講哂,機遇!」,Gabby 感嘆道。其實幼教女孩也不是特別渴望愛情, 只是她們早已預見入行後的未來,才整天擔心自己「嫁唔出」,嚷嚷着要趕快出 Pool。
後記:面對不太強的存在感,幼教同學依然盡力融入中大生活,努力成為一個真正的山城人, 珍惜着這段短暫的大學時光。她們亦有一個小小的願望:「講出嚟有多啲人知,多啲人認識幼教」。 【特別鳴謝幼兒教育系張燕玲同學、周淑筠同學、關思敏同學、黃駿婷同學及黃俊明同學】
20
大 鄉 里 出 城 記
文:庄子 設:餘煙 攝:餘煙
咖啡的濃香從杯裏冉冉升起,薰染了手邊的小說;霧氣爬上圓框眼鏡,把你帶回模糊的記憶⋯⋯
「咕--」呃,文青其實也會肚子餓。經歷了整個星期的忙碌,在星期五的晚上應該好好犒賞自己; 位於大圍的這間復古餐廳是個不俗之選,充滿懷舊情調,讓你輕鬆扮文青。 從大圍站 A 出口出閘過馬路後轉右直行到工聯會轉入橫巷直行到尾轉左(一點也不複雜對吧), 便可到達這間餐廳—古朴年代。餐廳樓內兩層,店內及店外均有坐位,不過不想聞到馬路的煙味 的話就要坐店內了。店內的裝潢集古早味及文青味於一身,有各式各樣的懷舊擺設,牆上的大黑 板和光管裝飾甚有格調。
古朴年代咖啡.酒館 Cafe Ancient 地址:大圍積福街 72 號地下 D 舖 電話號碼:2613 0544 21
menu 主菜方面選擇甚多,有麵食、意大利飯、漢堡及扒類任君選擇。這碟 黑松露野菌寬條麵賣相不俗,味道更令人驚喜;忌廉汁充滿黑松露香 味、質地濃稠,用叉子一捲便能輕易捲起掛滿醬汁的麵條,入口十分 Creamy。寬條麵軟硬適中,能做到 Al dente 的效果。碟面鋪上的不同 菇類令意粉味道更豐富,而伴碟的豆苗則清新可口,消除了油膩感。
焗德國鹹豬手伴薯條分量適中,適合 2-3 人分享。因為即叫即製的關係, 等候時間較長,但豬手上枱時熱氣騰騰,仍值得一等。薯條香脆熱辣, 配以茄汁,令人食指大動。豬手皮脆肉嫰,肥瘦適中亦不會過鹹,只是 略欠光澤,賣相一般。美中不足的是黃芥末醬稍嫌太甜,蓋過了芥末的 辛辣味。
小食亦有多樣可選,有冷有熱,亦有脆炸及酒煮。水牛城雞翼比較令人 失望,做法不夠傳統;路易斯安娜辣醬並非已和雞翼混和,而是放在旁 邊讓客人點雞翼,傳統的藍芝士醬亦没有提供。雖然變成普通的炸雞翼 配路易斯安娜辣醬,但雞翼仍炸得酥脆,肉汁全鎖在裏面,而辣醬的酸 味亦相當開胃解膩。
鮮莓冰沙和芒果蜜桃冰沙上面以忌廉點綴,看着令人心情愉悅。分量夠 大杯,亦不會太甜,不過若冰沙能幼細些則更好。除了冰沙,這間主打 文青及懷舊風的餐廳當然亦有各式咖啡及果茶供應,而周五晚上想盡情 放鬆的話,更可選擇生啤和比利時手工啤酒。
飲飽食醉後可以做什麼?如果你是在星期五、六或公眾假期到訪,便有 機會看到 live band 在此表演!而店內左邊也設有小小寄賣部,出售本 地設計師的作品。若是和三五知己在此聚餐,也可選擇玩餐廳提供的桌 面遊戲,度過悠閒時光。 以後大鄉里山城文青出城,就不必次次都譚仔 M 記啦。 你唔悶,阿姐都悶喇。 「『勿演』三小走韭 ...... 咦細佬,乜右係梨呀?」
22
找到潛藏在內心 的那盞明燈 文:喵行俠 設:餘煙
——《Belle and Sebastian》 與《照明商店》
電影:《Belle and Sebastian》(法) 導演 : Nicolas Vanier
“
——皚皚白雪覆蓋 著的法式溫情
二戰期間的阿爾卑斯山脈,並沒有因為戰火的蔓 延而失去它純白潔淨的顏色。 电影圍繞著內向的小男孩 Sebastian 與被誤認為 是「野獸」的流浪白狗 Belle 的故事而展開,記述 了他們從相遇、相知,到最終成為形影不離的好 夥伴的故事。 故事情節本身很簡單,卻因被置於戰爭歷史背景 之下而增添了複雜性。然而歷史本身卻非電影重 點,重點是在於 Sebastian 和 belle 如何在矛盾 與衝突中展現出純樸的人性。 在窘境之下,唯有 Sebastian 和 Belle 敢於保持本色。一向孤僻寡言 的 Sebastian,在看到德軍戲殺羚羊時,勇敢地 衝出來與兩把冰冷的獵槍對峙,Belle 則為了保護 夥伴而敢於與德軍正面交鋒。一人一狗成為了戰 火中最天真質樸的存在。
23
”
這部電影並沒有異常出彩的劇情或是轟轟烈烈的 台詞,更像是一部法國高山美景宣傳片,卻令人 找回久違的童真和最單純的感動,會因為 Belle 和 Sebastian 的互動而開懷大笑,也會繃緊神經生 怕主角們受到傷害。影片結束後,刻入心田的是 Belle 憨厚的神態和 Sebastian 無邪的笑臉,留下 滿腔暖意。 人長大了,總會給自己加上枷鎖。是否記得,曾 經的自己,也曾大無畏地登上滑梯的頂端,毫不 猶豫地滑進未知的洞穴?是否記得,年少的自己, 即使身高沒有現在的一半,卻有著十足的勇氣與 大人對峙呢?若能保持著孩提時的那份善良和敢 於表達自我的豁達,是否就不會變成現在這樣猶 猶豫豫,戰戰兢兢?這部影片就像一場綿綿細雨, 能洗出人的初心和童真,讓你在靜靜享受影片帶 來的恬靜和美好之餘,也悄悄反思,自己究竟丟 失了什麼。
漫畫:《照明商店》 作者:姜草(韓) 「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盞燈,無 論是完好的、破碎的、抑或是燈 芯即將燃盡的,都代表著一段命 運,一份希望。如果能接受屬於 自己的那盞燈,那麼它便會引領 著你的內心通向光明之處。」
“
漫畫情節发生在一家位於人跡罕至的胡同盡頭、 叫「江東照明」的燈具店。深夜,這個被無數盞 燈照亮的小商店,成了在陰森夜晚迷失的人們所 嚮往的光明。故事圍繞著近來幾個神秘來客的到 訪展開:指甲反長的女子、被困在漆黑小巷的男 學生、走路留下冰漬的冷凍車司機……隨著他們 的到訪,平凡的小鎮開始顯露出不為人知的一面。 隨著謎底逐漸解開,你會發現恐懼的背後是一個 個感人的真相。 漫畫里的照明商店,是一個由生命到死亡的中轉 站,每個燈泡代表一個人的生命。不甘離去的靈 魂,會來到這個陰陽交接的世界,並找到照明商 店,接受代表自己命運的燈泡。在這過程中,人
—— 讓 人 淚 流 滿 面的鬼故事
”
們經歷著死亡與摯愛的離去,漸漸找回自己一度 珍惜的東西,更面臨著不同的選擇,是要忘記曾 經所愛之人?還是背負著意志和愛活下去? 漫漫人生,有時我們總會因為行色匆匆而錯失身 邊的美好,不論是沿途美景,亦抑或親友的真心。 人生好似一隻燈泡,若能心中常懷希望,便能發 現那些掩藏在黑暗中的美好。燈芯總有燃盡的一 天,這是我們不得不接受的結局。簡單的對白, 粗略的畫風,卻時刻提醒著我們,只有善用人生 的光明,敞開心房去擁抱世間的美好,人生才不 會有所遺憾。
當你疲於生活時,不妨找來這兩部作品,當成一頓午後茶點。一部像奶昔,甜入人心;一部像涼茶,先 苦後甘。二者都映射了當今社會中,疲於奔波的我們所迷失的事物,有童真,也有感情。閒暇之餘,不 妨停下匆忙的腳步,回頭望望,自己錯過了什麼。然後點亮生命的燈泡,翻過佈滿皚皚白雪的高山,去 擁抱曾經錯失,或者即將錯失的美好吧。 24
讀者 來稿
文: 熊打蛋 設: 小白
咕嚕肉 每段愛戀都是一道食餚,大廚將食材拼拼湊湊,細選烹調方法後將調味料撒落,經過蒸、炒、 煮、炸、煎、炆、燉、焗、燴、烚、薰等高溫磨煉後端出來的每碟菜都是獨一無二。有的菜不 消煎炒三分鐘就焦了,關火後「咚」一聲就被丟在垃圾桶,誰也不過問,誰也不記得,有的被 其他中途加入的配料喧賓奪主,失去地位,有的熬製到尾段卻糊了底,令人揪心,有的食材在 鍋中一直被水滾動,苦苦等待那位未知的它,但亦有不少的愛侶在鐵鑊殘酷的一拋一揮下仍然 融和到結尾,白首偕老。 愛情就像日本的小食大判燒,當你以為淡黃的甜漏漏吉士或紅綠交纏的抹茶紅豆團才是外皮的 真命天子,誰會料到黑馬粟米火腿配上外皮那種咸甜揉合的相容會令人出乎意料,激情迸發, 回頭客不絕,最後跑出獲勝。另一邊廂,紫薯和芝士雖被眾多臉書食評專頁定為「香港最邪惡 食材」、「港女最愛」,「隱世小店」亦紛紛讓他們「合二姓之好」互惠互利,弄個極邪惡芝 士紫薯熱狗推出市面,沒有人想到這組合會劣評如潮,敗走飲食界。所謂「登對」與否,硬件 並不是主宰,緣份的使然、雙方的磨合,大概比一切都重要。 我們姑且看一下這對中大男女。 他喜歡打籃球、健身,她只會賴在床上直至飢腸轆轆、憋不著生理需要才離開暖窩;他節儉得 幾乎每天只吃兩餸飯,她揮霍到銀行戶口只剩兩位數字;他精於數理,她擅於語文;他樣子孩 子氣,她看起來比較老氣。他們的相遇是巧合,亦是命運的交纏,兩個大相逕庭的人大可以擦 肩而過,但月老的紅線將他們一把拉過來,從此一切都變得不同。這段戀愛就是「咕嚕肉之 戀」,原來咸豬肉配上酸甜的菠蘿,竟可以成為一道家傳戶曉的開胃主菜。 戀愛定必有跌宕起伏,有喜亦有悲,豬肉和菠蘿碰撞,卻一直撞出新高度。男女的足跡踏遍了 中大山頭,跨出了校園,去到她的母校,跑到港島,乘著優惠到離島一日遊,到處鬥嘴嬉笑, 有爭拗亦有相擁,度過了不同的紀念日和節日慶典,留下回憶足跡。當初以為的不可能,誰料 都逐一發生了。 他們性格迴異,出身背景亦不同,但緣份來了,誰也擋不住,上山的路固然之苦,但磨合過後 大概是一生的平原。 P.S. 菠蘿腸仔這些偏門小食是撼動不了咕嚕肉的難離難捨
25
讀白冰室 公 司 總 編 治
星洲採訪米
衛 天 蔭 1 元
衛 天 蔭 1 元
西 煎 編 輯 蛋
校 對 咖 啡
衛 何 庄 李 麥 貝 葉 楊
何 思 諾 3 元 庄 紫 煜 衛 天 蔭
天 思 紫 斯 思 天 欣 斯
蔭 8 元 諾 煜 雅 齊 瑞 兒 冕
腿 蛋 排 版 通 李 趙 周 林 梁 尹
詠 祉 柏 穎 嘉 詩
欣 6 元 安 枝 茵 欣 瑜
顧 問 奶 茶 何 思 諾 1 元
干炒攝影河 梁 嘉 欣 1 元
沙 爹 插 畫 麵 楊 斯 冕 1 元
鳴 謝 熱 飲 葱 姐 3 元 熊 打 蛋 受訪之中大同學
文設攝仝價 網上版 issuu.com/readwhite 凍 飲 加 2 元 讀白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