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背後 香港監獄私人檔案 何仲詩 著
PrisonHistory-4other.indd 1
2/26/08 6:56:15 PM
2
自序 我向來愛聽故事,尤其真人真事,不但愛聽,也 愛邊聽邊問。 大學 畢 業 後在香港電台工作,每當聽 到資 深 同 事說起昔日報界逸事,總覺趣味盎然。後來加入懲教 署越南船民組,駐守白石船民中心,每隔兩三星期便 要值夜班一星期,入夜後除非遇上突發事故或船民滋 事,不然的話,便是例行巡邏,確保營內一切正常。 漫漫長夜,若副手是個愛說當年的“老差骨”,聽聽問 問,倒也過得不慢。我對懲 教工作的興 趣,大概也是 由是而起。 隨 著 船民中心 陸 續關閉,我 轉到正 規的懲 教 隊 伍,先後在懲教院所、戒毒所、總部和職員訓練院擔 任不同崗位的工作。在職員訓練院工作期間,我主要 負責入職訓練和在職訓練,體驗到教學相長的真義, 也因而從新調整了自己的生涯規劃。
PrisonHistory-4other.indd 2
2/26/08 6:56:16 PM
3
2005年我報讀了香港浸會大學的當代中國研究 碩士學位課程,面試時老師問及為何報讀,我說一向 有重返校園的打算,到了經濟負擔得來的時候,希望 可以計劃 實現。經 過一年的兼 讀 過 渡 生 涯,我覺得 辭去工作專心讀書是值得做的事。自20 0 6年秋季開 課,我便全職當一個兼讀學生。課程其中一課是專題 報告,我熟悉的專題,自然是工作了十多年的懲教工 作。當我考慮寫甚麼和怎樣寫的時候,剛巧聽了教育 學系張 慧真老師一節 研 究 報告,講述 她怎樣用口述 歷史整理香港戰時的教育,饒有意思。我便想到,不 妨效法,以口述方式探討戰後監獄的發展。 跟著,我便計劃嘗試透過不同年代、不同職級、 不同種 族同事的訪 談,勾劃香港監獄 數十年來的大 概。大半年來,我先後訪問了十多位退休的懲教署同 事,有些是我本來認識的,有些是通過同事介紹的, 每位同事的憶述,都是半生事業的濃縮。在過程中,
PrisonHistory-4other.indd 3
2/26/08 6:56:17 PM
4
我覺得,這不單是畢業功課的題材,更應把這些真人 真 事好好 整 理,作為 我 對受訪者的致 意。他們的 往 事無論帶著何等的喜怒辛酸,三十多年的懲教生涯, 回憶起來,不但是那未無怨無悔,更是那未自如而滿 足。看似閒事,其實毫不輕易。 他 們 的 經 歷,有些 是 平常的,有些 是 不 很 平常 的,一塊一塊地堆積起來,以歷史檔案資料作連結的 線索,所構成的香港監獄歷史,以及所反照的香港社 會變遷,一般人看來,大概跟看其他趣聞掌故差別不 大,但對很多曾經參與懲教工作的人員來說,相信定 是 感受良多。在我自己來說,能夠為自己服務了十多 年的機構整理一些歷史點滴,相信日後回想起來,也 會是無怨無悔、自如而滿足的。 在此,我必須衷心感謝每位受訪者對我的支持和 信任,沒有他們耐心的參與,便不會出現這本書。另
PrisonHistory-4other.indd 4
2/26/08 6:56:17 PM
5
外,要多謝香港懲 教署退休人員協會主席周世榮先 生的熱心幫忙,多番在退休會每月例會上介紹我的研 究,並給我聯絡訪談對象;還有周樹昌先生、叢培君 先生、劉振明先生等多位退休同事提供了很多寶貴的 資料和意見,香港懲教博物館兩位同事,劉志文先生 和邱錦龍先生幫忙資料搜集的工作。 當然,還要感謝香港浸會大學歷史學系諸位老師 的指導 和愛護,尤其系主任周佳 榮老師給 我的啟發 和提攜,李金強老師多番鼓 勵我專注香港監獄 歷史 的研究,及以黃文江老師的熱心指導,經常不厭其煩 和我討論研究方向上的種種大小問題。 此外,還得感謝多年好友馬少萍小姐,我們識於 微時,不拘小節,過去兩年,功課呈交老師前,我多先 把文章 給她過目,她每次都會 給 我很多不留情面的 批評,我依 她的意見修改過後,交到老師處,常有意
PrisonHistory-4other.indd 5
2/26/08 6:56:18 PM
6
想不到的好評。本文初稿有不少弱點給她刺中,自是 不在話下。若讀者覺得本書可讀的話,馬小姐功不可 抹。 也要多謝藍天圖書各位同事的努力,當初和他們 商議合作,便感到一股年輕的幹勁,卻又不失可靠的 專業精神,使我安心省卻不少本來在所難免的繁瑣事 務。 最後,亦是 最要感謝的,便是外子盧貽堅,沒有 他這些日子來默默的、無底線的支持,我想我不會如 此愉快地完成本書和繼續學業。
何仲詩 二○○七年十二月一日
PrisonHistory-4other.indd 6
2/26/08 6:56:18 PM
7
當時只道是尋常 何仲詩說要出書,咱們在傳媒耽過好些日子,以 為對市場運作了然於胸的智囊忙出點子,從美國電視 劇集《逃》,上溯到20年前Maria Cordero咬牙切齒 青筋暴現的唱「人生於世上有幾個知己……」,力陳一 定要有戲劇性,要有料爆,要有秘揭,最好有名人,還 要唔覺意順帶小小性愛和暴力描寫,唔係搵鬼睇。 謝天謝地,她聽不進去。 她那種以比較正常的聲音來敘述歷史事件,一路 讀來,竟讀出個興頭來,也不知是 她中文功底好,還 是歸功於那班被訪者「有料到」,須知道學術文章有 幾分證據講幾分話,如何在仿似閒話家常的口述歷史 中不作 無 病 呻吟也不曉以大義,考的是識見 和人文 素養。歷史人人有份寫,這裡有個皆大歡喜的結局。 透過本書,我知道在香港淪陷時,日本人把重犯 帶到大浪灣砍頭;五、六十年代的監獄管理是讓打架
PrisonHistory-4other.indd 7
2/26/08 6:56:18 PM
8
生事的犯人打到某時某刻才制止、見到犯人包裝白粉 也不能每次檢舉,因為外籍幫辦怕煩怕寫報告;最後 一個問吊的並不是一直以訛傳訛的三狼案犯人;當年 獄警工餘流行上舞廳,香港區的去六角飯店的仙掌夜 總會,九龍區去漢宮,二時多至五時的茶舞時間收三 塊錢…… 以上的舉例若引導讀者集中在某方面的聯想,我 只能借助已故 監獄署署長樂文的回憶錄所說「除了 傳媒專愛揭露監獄各種骯髒的事情,我們還有另外一 面」作回應。對不起,嗜血本能,戒不掉了。 尋常人物不尋常事,本來 就是 歷史 起 承 轉合的 脈動,12個人平實的交待半生事蹟,香港故事就這樣 一點一滴的累積起來,如此真實,如此久違。 馬少萍 *題目借自清代詞人納蘭性德的《浣溪沙》
PrisonHistory-4other.indd 8
2/26/08 6:56:18 PM
目錄 引言
10
監獄的重建與發展
13
1. 戰後監獄重新運作 2. 新監獄的出現 3. 新類型懲教院所
幾個不同的時代
31
1. 戰後初期 (1945-1953) 2. 樂文時代 (1953-1968) 3. 簡能時代 (1972-1982)
從監獄人員口述看社會的變遷 1. 2. 3. 4.
43
就業情況 鄰里關係 貪腐現象 同性關係
退休懲教人員訪談錄
47
附錄:戰後初期的香港監獄管理–從軍政到民政 150
PrisonHistory-4other.indd 9
2/26/08 6:56:19 PM
引言 ▉
10
一. 引言
罪案,是 歷史上從 來沒法徹 底解決的社會問題之一;罪 犯,歷史上 對付他們的方法,不外是加以肉體和精神上的刑 罰,以及把他們和社會隔離。到了近代,研究刑法的學者傾向 把罪犯的管理和改造視為預防犯罪的治本方法。1955年,第一 屆「聯合國犯罪預防與罪犯處遇大會」(United Nations Congress on the Prevention of Crime and the Treatment of Offenders) 在 日內瓦召開, 隨後每五年召開一次,對罪案的預防與罪犯的管 理定立了國際規範標準,當年通過的《聯合國囚犯處遇最低限 度標準規則》(Standard Minimum Rules for the Treatment of the Prisoners) , 便是國際間刑罰執行及監獄管理的普遍 共識。
香港刑事執法系統改良方向,與其他先進國家和地區一樣, 大致以在歷屆大會上通過的協定為參照。從宏觀角度,有關香港 刑罰發展及改革的研究,大致可從此脈絡追尋,無論官方或學 術界,歷來都不乏相應課題的研究和討論。
PrisonHistory-A4.indd 10
2/26/08 7:06:21 PM
▉ 風雲背後──香港監獄私人檔案
11
然而,有關香港監獄的歷史,除了近年較多討論的域多利監 獄外,其他的研究卻並不多見,若論及具體人物事件和有關監獄 發展的人文一面,便更是稀少。有鑑於此,本文以戰後香港監獄 的歷史為題,補充香港監獄研究在這方面的不足。研究過程,除 了參考政府歷史檔案處的官方檔案和文獻資料外,特別以口述 歷史作為資料搜集方法之一。
口述歷史具有跨領域的特性,透過主體“我”帶出一個特定 時期和特有環境的獨特歷史片段,彙集成一個大時代的個體認 知和集體回憶。以監獄口述歷史為例,訪談記錄可以作為刑罰 學、犯罪學、社會學、社會工作學、公共秩序學及公共行政學等 等課題的參考資料。此種特性,正配合本文的研究意向。
筆者選擇以受訪者的口述為研究近半百年香港監獄歷史 載體之一,是希望能從多角度、多層面去了解昔日監獄的歷史變 遷,補上戰後監獄歷史生動立體而又真實的一面。故邀請參加 訪談的對象,來自不同國籍、不同職級、不同年代入職以及入職 後專任不同職務,唯礙於篇幅及時間所限,目前只能以其中十二 位口述者的訪談整理,作為是次作業的代表。
PrisonHistory-A4.indd 11
2/26/08 7:06:21 PM
引言 ▉
12
為求口述者親身經歷的人和事,能與歷史文獻資料印證, 故訪談中所提及的人物名稱亦盡量保留,並且以註腳作簡單介 紹。
本文引用的第一手親述資料,除了筆者於2006年至2007年所 作的訪談外,還包括由香港懲教博物館所提供兩位已故監獄人員 的回憶錄,一冊是由樂文(Cuthbert James Norman,1913-1980) 親自撰寫,1 另一冊是沙植基(Romuald L Zajac,1917-2006) 口 述,由友人Merry Mac筆錄。2
監獄署 (Prisons Depar tment) 在1982年易名為懲教 署(Correctional Ser vices Depar tment),並以此作為部 門的歷史里程碑,3 本文有關監獄署歷史的討論,亦以此年 為討論時段的下限。
1
本書是由已故監獄署署長(1953-1968)樂文女兒 Kirsty Norman 在1997 年贈予香港懲教博物館收藏的打印稿。回憶錄其中約六十頁篇幅,是 講述他1941年起加入香港監獄署後的工作和生活,可惜作者未及完 成,便於1980年病逝。
2
本書只印行了100本,作者記錄了已故監獄署監獄長沙植基口述一生經 歷,其中有三十多頁是有關他在1948-1972年於監獄署工作的情況。
3
A Summary of the Work of the Correctional Services Department for the Year 1982, 頁1.
PrisonHistory-A4.indd 12
2/26/08 7:06:21 PM
▉ 風雲背後──香港監獄私人檔案
13
二. 監獄的重建與發展
1. 戰後監獄重新運作 戰前,香港共有三所監獄,包括:域多利監獄、收納女性犯 人的荔枝角監獄和赤柱監獄。前兩所監獄在戰爭時遭嚴重破 壞,赤柱監獄則被日軍用作囚禁罪犯。4 戰後軍管時期,只有赤 柱監獄重新運作,由英軍接管。
1946年5月1日,隨軍管時期結束,監獄交回監獄署人員管 理,5 但日本戰犯和附敵犯人,仍由英軍管轄,其他戰後被判刑 的各類成年、青少年和女性犯人,則由監獄署人員管理。6 1946 年7月1日,域多利監獄再度啟用。7 1947年10月1日,收納在赤 柱監獄的女犯人,全數送回再度運作的荔枝角監獄。8
4
有關日軍佔用監獄期間的情況,詳見訪談一。
5
Prisons Department Annual Report for 1946-1947, 頁1.
6
CO129/589/9, 頁 256-257. ,監獄內情況,見訪談一及訪談二。
7
同註5,頁2。
8
Annual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er of Prisons Hong Kong for the Period 1st April, 1947—31st March, 1948, 頁5.
PrisonHistory-A4.indd 13
2/26/08 7:06:22 PM
監獄的重建與發展 ▉
14
2. 新監獄的出現 i)
赤柱感化院 (Stanley Reformatory School) 舊的監獄重新啟用,卻並沒有解決舊的問題,監獄擠逼的
情況,很快便出現;分隔囚禁少年犯人與成年犯人亦是監獄署在 戰前便致力解決的問題。戰後初時,在赤柱監獄的青少年,被分 隔在一個破漏的工場內管理,當年在那裡工作的鄭永培憶述:
“那時真的很滑稽,床也沒有,一下雨便漏水,他們要 拿起氈蓆站著,睡也沒法睡。”(鄭永培:訪談一)
對監獄管理層來說,安頓這群青少年是急於要解決的事情, 但相較當時政府在財政緊絀下要處理的各樣當務之急,建造新 監獄卻非首要之事。終於,在1946年12月,政府同意將赤柱瑪利 諾修院的貨倉 9 撥給監獄署作感化院,將16歲以下的少年犯人 遷至該處裡。10
9
即現時馬坑監獄原址。
10 參閱HKRS 78-1-32,“Borstal Age Lads-HK Prison Training Centre”。
PrisonHistory-A4.indd 14
2/26/08 7:06:22 PM
▉ 風雲背後──香港監獄私人檔案
15
ii)
芝麻灣監獄(Chi Ma Wan Prison) 至於新的監獄,雖然監獄署在1947已有計劃開設一所以勞
動工作為主的監獄(Penal-labour Camp),以收納短期犯人,11 但這所監獄直到1957年才出現,即位於大嶼山南面芝麻灣的開 放式監獄。這所監獄原是社會褔利署提供給殘疾人士的宿舍, 只是地點偏遠,不受歡迎,維持兩年後被擱置,當時監獄署署長 (Commissioner of Prisons)樂文卻認為在此處設置開放式監 獄最合適不過,便將宿舍設施接收過來。
芝麻灣監獄的出現,不但紓緩了當時赤柱監獄人口偏高的 壓力,亦是第一次,職員和犯人的地位可以在同一時間提升。因 為犯人住的是沒有鐵絲網圍牆的營房建築,白天是到監獄以外 去植林和修橋築路,他們可以在服刑的階段,直接體會到自己對 社區的貢獻,這是一個開創性的嘗試。當然,這亦是監獄職員的 挑戰,但自芝麻灣監獄啟用開始,職員便一直處於強勢的領導。 這一點,曾經駐守過的職員,都有相類似的回憶。
11 同註8。
PrisonHistory-A4.indd 15
2/26/08 7:06:22 PM
監獄的重建與發展 ▉
16
“我主要是帶犯人到外面工作,那時我們沙展12帶50 人,幫辦13帶七十五至一百人,但後來我們很多也要帶百多 人,我也嘗試反映我們初級職員怎能帶這樣多,但上級說 也不分初級高級了。”(訪談一:鄭永培)
“我們去芝麻灣監獄參觀,見到職員很有威嚴的,一 個人看管飯堂,整個飯堂的犯人也不敢作聲的,後來知 道犯人流傳的名句“芝麻灣,九曲十三灣,有命去時沒命 返。”那便是說,在那裡職員很權威的,這個說法是沒錯 的。”(訪談八:李兆安)
值得注意的是,“開放式刑罰院所 (Open Penal and Correctional Institutions) ”正是第一屆「聯合國犯罪預 防與罪犯處遇大會」五個主要議題之一。14
12 即高級獄警(Principal Warder) ,相等於現時一級懲教助理(Assistant Officer I)。 13 即督導員(Officer),相等於現時懲教主任(Officer)。 14 First UN Congress on the Prevention of Crime and Treatment of Offenders,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riminology, http://www.asc41. com/1st%20UN%20Congress%20on%20the%20Prevention%20 of%20Crime/first_congress.htm
PrisonHistory-A4.indd 16
2/26/08 7:06:23 PM
▉ 風雲背後──香港監獄私人檔案
17
iii)
大欖監獄15(Tai Lam Prison) 芝麻灣監獄的成功,說服了政府批准開設另一所開放式監
獄——大欖監獄。原址是建設大欖涌水塘水壩工程人員的宿 舍,1957年工程完畢後,交由監獄署改用作監獄。據沙植基稱, 當時他與上司田炳端(H R Tappenden)16 到工地視察,田炳端 看到地上零零碎碎的材料,便說:“天啊,他們要我用這些垃圾 來建一所監獄。”結果大欖監獄在1958年啟用,主要收納有毒癮 的犯人。17
iv) 塘福監獄(Tong Fuk Prison) 位於大嶼山長沙的塘褔監獄在1966年落成,是另一所開 放式監獄,亦是1937年赤柱監獄建成後,第一所特意建造的監 獄。18 其後再修建,現為麻布坪監獄及塘褔中心。
v)
大欖女懲教所 (Tai Lam Centre for Women) 1969年全新落成的大欖女懲教所,鄰近大欖監獄,取代原
有的荔枝角監獄,收納各類型的女性犯人,包括犯人、年輕的教
15 現稱大欖懲教所(Tai Lam Correctional Institution)。 16 1934-1966年在監獄署工作,當時職位是監獄長(Superintendent)。 17 Mac Merry, 頁 211-212. 原文是:“Heavens, and I’m expected to build a prison with that load of rubbish.” 18 Annual Departmental Report, Commissioner of Prisons,1966-67, 頁9.
PrisonHistory-A4.indd 17
2/26/08 7:06:23 PM
監獄的重建與發展 ▉
18
導所所員和戒毒所所員。19 現在只收納成年女犯人。
vi) 漆咸道中心,又稱漆咸營(Chatham Road Centre) 原址是英軍的軍營,在1973 -1978年間用作收納犯人、年 青犯人、年青還押犯人和羈留越南難民之用 , 20 這所幾乎被 大眾遺忘了的臨時設施,卻令當年初入職的高達成印象難忘, 他說:
“我剛離開學堂,便派了去漆咸營。那裡收納年輕的 犯人和還押犯人。那裡很多鬼怪的傳聞故事,尤其在靠近 海關貨倉的那一邊,我們新人去到,每次輪到當值夜更, 便有四、五個晚上要負責那邊的巡邏,我們都不敢說甚麼 的。”(訪談十二:高達成) vii) 壁屋監獄(Pik Uk Prison) 及壁屋懲教所(Pik Uk Correctional Institution) 是兩所比鄰的全新建造監獄,位於西貢清水灣道。壁屋監 獄在1975年啟用,收納成年犯人;壁屋懲教所在1976年啟用, 收納二十一歲以下的年輕犯人,21 兩所監獄一直沿用至今。 19 Annual Departmental Report, Commissioner of Prisons,1966-67, 頁9. 20 Annual Departmental Report, Commissioner of Prisons, 1969-70, 頁 1. 21 資料參照1973-74至1978年監獄署年報。
PrisonHistory-A4.indd 18
2/26/08 7:06:23 PM
▉ 風雲背後──香港監獄私人檔案
19
viii)馬坑監獄(Ma Hang Prison) 馬 坑 監 獄 原 址 便 是 當 年 的 赤 柱 感 化 院,後 改 作 教 導 所,1974年改為監獄,自1976年起開始設立年老犯人組,22 2004年曾一度改為收納女性犯人,解決女性院所過度擠逼的情 況,後回復原來用途至今。 ix) 荔枝角收押所(Lai Chi Kok Reception Centre) 荔枝角收押所原址是建於1932年收納女犯人的荔枝角監 獄,大欖女懲教所建成後,監獄署計劃在原址建造一座收押中 心,以解決當時作收押用途的域多利監獄長期人滿為患的問 題。後一度用作教導所,至1972年關閉後,開始重建工程,至 1977年竣工,運作至今。23
3. 新類型懲教院所 在戰後,青少年犯罪問題和毒品問題對社會治安構成的威 脅日趨嚴重,除了固定刑期的監禁外,這類犯人在受刑中的進度 和釋放後的輔導及監管,亦成為國際刑法界關注的議題。 19 5 0 -1970年代監獄署共籌劃了三種不同類 型的懲 教
22 Annual Departmental Report by the Commissioner of Prisons, 1974-75, 頁5. 23 Annual Departmental Report by the Commissioner of Prisons, 1976, 頁8.
PrisonHistory-A4.indd 19
2/26/08 7:06:23 PM
監獄的重建與發展 ▉
20
院所,依時序為教導所、戒毒所及勞役中心 , 2 4 先後通過立 法程序,為法庭判處年少罪犯或帶有毒癮的罪犯時,提供更合 適的選擇。
a)
教導所(Training Centre) 教導所是在1953年提交立法局通過的全新類型院所,主要
參考英國的感化院(Borstal)模式,並切合香港華人社會的情況, 作了修定,原有的感化院功能,轉交由社會福利署繼續運作。25
教導所原只是14-18歲的少年罪犯合用,在1954年伸展至 收納21歲以下的青年。2 6 教導所的理念是給服刑期間的青少 年提供更多學習和改正的機會,使他們在釋放前有更好的就業 才能,以及釋放後獲得更大的支援。他們的刑期可由九個月至 三年,實際長短視乎個別的改造進度,而且釋放後須接受三年 的監管。
監獄署曾經開設過的教導所包括:27 24 Annual Departmental Report by the Commissioner of Prisons, 1978, 頁6. 25 Hong Kong Hansard, 11 February 1953, 頁14-15. 26 Hong Kong Hansard, 15 December 1954, 頁371. 27 資料參照1953-1978年監獄署年報。
PrisonHistory-A4.indd 20
2/26/08 7:06:24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