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藝術與人類學
黑 澤 隆 朝 樂器普查與日治時期樂器 相關田野影像資料之比較 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學士班│吳昭潔
第四十一期人類與文化
前言 這學期修習「台灣音樂與歷史錄音」,於課堂中聆聽許多日治時期採集的原住民錄音,由喇 叭中傾瀉而出原住民悠揚的歌聲,時而節奏輕快,時而音調高亢;然而這些錄音因限於當時的技 術,使得聲音和影像無法結合,使得在聆聽音樂,或研究這些錄音以了解日治時期的台灣音樂 時,缺少了田野的使用情境。由於發現人類學的田野文獻和照片間的串連並不緊密,關於日治時 期原住民音樂錄音和樂器的討論也不多,因此本文希望藉由日治時期的田野照片和黑澤隆朝於 1943年所作的樂器普查做初步的比較和對話,並期待之後有更多相關研究。
22
23
日
藝術與人類學
治時期,日人為更全面的統治台灣並擬定適合台 灣和大東亞共榮圈的政策,而設立不同的機構及 調查團來進行原住民文化調查,其中以「番族慣習調查 報告書」和「蕃族調查報告書」最為全面,此外並有當 時台北帝大土俗人種學講座的學者和台灣總督府博物館 人員參與調查研究,留下大量珍貴的文獻資料、藏品文 物和田野影像。本文研究即運用現今可得的台大人類學 系藏品資料系統、台灣舊照片資料庫、Gerald Warner Taiwan Image Collection資料庫、鳥居龍藏、伊能嘉矩、 森丑之助之攝影集及台灣蕃界展望、番鄉風物誌等田野 調查書籍,逐一找尋每本書中之田野照片、日治時代明 信片並挑出圖中包含原住民樂器之影像。同時,由於過 往調查者多於踏查記錄同時採集相關文物帶回研究收藏 ,因此本研究同時搜尋現今台灣藏有日治時期藏品文物 的兩個主要機構之藏品資料庫──台大人類學系藏品資 料庫和台灣博物館藏品資料庫,希冀以當時所入藏的藏 品實物、黑澤隆朝的調查紀錄,和所有收集到的田野影 像相互對照。唯因時間不足,而沒有將調查者帶回日本 ,或流至他國的藏品納入討論,或許未來能有更深入的 研究提供更完整的探索。 黑澤隆朝,為1943年台灣民族音樂調查團的重要成 員,該團成立於戰時,其主要動機來自台灣總督府欲訂 定新的台灣音樂文化政策、希望以完整的音樂調查幫助 大東亞共榮圈擬定更完善的大東亞民族融合政策並且企 圖替日本音樂界尋找出「純粹日本」式的音樂,藉此研 究不同族群的音樂,尋找真正的日本音樂,甚至民族的 自我認同。在這樣的動機下,黑澤除了選取部落實地調 查、請原住民族人至特定錄音室錄音,更製作了遍及全
島的原住民樂器普查;該普查先由調查團參考過去文獻 ,製作妥善的樂器調查卷,再委託總督府理蕃課分發至 各番社駐在所,由警官在當地代為調查填寫,再由理蕃 課回收。(王櫻芬2008)該調查券包含了樂器、形態、 番語名稱、使用資格、使用場合,和相關傳說;黑澤將 之收集歸納,並著有《高砂族の音樂》一書。本文將以其 為主要討論對象,比較日治時期其他時間所拍攝之田野 照片,試圖從田野照片中看出各族群使用各種樂器的情 境,或甚至從田野照片中發現和黑澤之普查相同或相異 之處,並試圖討論其相異的緣由及從田野照片中推論日 治時期的調查情形。
黑澤之前的樂器調查 黑澤之前有關的樂器調查,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即 為《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蕃族調查報告書》及伊 能嘉矩於《東京人類學會雜誌》所發表的〈台灣土著之 歌謠及固有樂器〉。《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和《蕃族 調查報告書》為行政長官後藤新平為更了解台灣文化情 形,以替台灣擬定適合近代、法治的制度而成立的「臨 時台灣舊慣調查會」所作的研究,該調查會的主要調查 目標為清國行政法、漢人習慣法,及土地、農工商經濟 現況的調查研究。同時並於該部底下設置番族科,進行 台灣原住民族諸項生活慣習之調查,該科聘有森丑之助 、伊能嘉矩、淺岡誠等三十二人,進入當時未知的深山 ,進行調查。《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以族群分冊,內 容包含族群分布、體質、宗教、生活、人觀、親屬、財 產、繼承、社會慣習等,其中將樂器的調查置於心性-
第四十一期人類與文化
美性之分類下介紹,說明樂器名稱、型態、使用情境 及製作方式,然其資料甚為大略,僅提及該族群普遍 的一兩種樂器,而不是全台灣的普查,且並非所有的 族群都有樂器的介紹,更沒有詳細調查記錄各部落所 擁有哪些樂器?有何差別。 而《蕃族調查報告書》各冊則從各族的不同社群 的角度記錄社會狀態、歲時祭儀、宗教、出草、住 居、生活狀況、裝飾、音樂舞蹈、傳說等面向來討論 。每一冊均有約一節專門討論樂器,然其紀錄簡略, 大多只有不同社群所擁有的樂器名稱及簡單介紹,並 於旁配以插圖。此外有些族群更以表格表現不同社所 擁有的樂器及對於同樣樂器的不同稱呼,這些各族群 對樂器的稱呼和記載在之後的研究都再三的被參考、 引用,黑澤亦不例外。而伊能嘉矩的〈台灣土著之歌 謠及固有樂器〉則將原住民族的歌謠和樂器分類,並 引用黃叔璥的〈蕃俗六考〉,然限於筆者目前的語言 能力,尚未能詳細了解該研究論述。
黑澤的樂器調查 黑澤的樂器普查主要是以「原住民樂器調查票」
為主,該票由調查團設計,日本勝利唱片台灣之社印 製,再委託總督府理蕃課分發至各番社駐在所,由警
24
官在當地代為調查填寫,再由理蕃課回收。該調查券包含 了樂器、形態、番語名稱、使用資格、使用場合和相關傳 說。該調查票鑑於《高砂族調查書》所記載當時的番社總 數約500出頭,因而印製500張,這500張共回收了145張, 而黑澤有實際踏查卻沒有收回調查票的有12個部落,意即 黑澤共針對157個部落調查其樂器概況1。 調查票上列有弓琴、口簧琴、鼻笛、縱笛、橫笛、太 鼓、及其他出音道具、趕鳥器等,右列列出需要調查的項 目,包含有無、名稱、形態、材質、形態和名稱的變化、 使用資格(男女)、使用和不能使用的場合、樂器相關傳 說等。(王櫻芬2008:142 )而黑澤隆朝又於書中將樂器 分類為自鳴樂器、膜鳴樂器、弦鳴樂器、氣鳴樂器並繪製 各樂器的分佈圖,由下圖中可見玉鈴、腰鈴等樂器多分布 於東海岸的阿美族和阿里山的鄒族;弓琴以布農、鄒和今 日的邵族為主;口簧琴除了阿美和雅美族之外,於台灣大 部分原住民族群都有使用,橫笛則以居住於中央山脈的族 群為主,但一般而言僅占40%並不多;縱笛以泰雅和今魯 凱2、排灣族群為主;鼻笛則以鄒和魯凱、排灣族群為主。 黑澤並將口簧琴、弓琴、縱笛、鼻笛、橫笛、鈴……等樂 器獨立出來,從每個族群使用該樂器的概要、每個社群稱 呼該樂器的名稱、使用的情境、樂器的樣式、材質等詳加 說明,並於章節後製作表格,將使用該樂器之種族、蕃別 、樂器名、有無、簧片數、材質、番社名等資料做一次統 整歸納。
該調查沒有雅美族的資料。 原文為ツァリセン,日治時代稱魯凱族為Tsarisien漢語譯很多種,有「澤利先」、「澤里先」、「薩里森」、「查里香」、「查里仙」 、「薩里先」、「薩利先」、「撒里仙」等。1913年日人採用森丑之助氏的意見,將澤利先、漂馬、排灣合併為一族。1935年移川子之 藏又把澤利先獨立出來為一族,改名為「魯凱」族。 1 2
25
藝術與人類學
田野影像之整理 A. 總論 筆者從手邊所有可得的日治時期影像資料資源,包含伊能嘉矩收藏的《台灣原住民影像》、《鳥居 龍藏《跨越世紀的影像》、淺井惠倫的《台灣原住民映像》、《原住民圖錄&解說集》、《臺灣蕃族圖 譜》、《台灣蕃界展望》、《蕃鄉風物記》、《日據時代台灣原住民族生活圖譜》、台灣舊照片資料 庫、《臺灣生蕃種族寫真帖》、Gerald Warner Taiwan Image Collection Data Base、黑澤隆朝的《 高砂族音樂》、台灣台大人類學系資料庫等一萬餘張照片中,選取所有和樂器相關之影像,總數量為62 張,資料內容整理如下表, 並依表上編號命名後續照片: 編號
地區
樂器
性別
採集者
來源
時間
01
泰雅
屈尺
口簧琴
女
伊能嘉矩
伊能嘉矩收藏台灣原住民影像
02
泰雅
角板山
口簧琴
男
伊能嘉矩
伊能嘉矩收藏台灣原住民影像
03
鄒
鼻笛
男
伊能嘉矩
伊能嘉矩收藏台灣原住民影像
1907年3月之前
弓琴
女
口簧琴
女
口簧琴
女
鳥居龍藏
跨越世紀的影像
1900年4 ~ 5月
杵
女
鳥居龍藏
跨越世紀的影像
1900年5月17日
竹筒
男
杵
女
04
泰雅
05
邵
眉原社
06
邵
竹筒
女
07
泰雅
霧社
口簧琴
女
08
泰雅
霧社
口簧琴
女
09
鄒
達邦社
口簧琴
女
鼻笛
男
橫笛
男
弓琴
女
弓琴
男
口簧琴
女
杵
女
竹筒
女
10 11
鄒
達邦社
邵
原住民圖錄 & 解說集 原住民圖錄 & 解說集 原住民圖錄 & 解說集 中島重太郎 臺灣蕃族圖譜
1912年2月
瀨川孝吉
1935以前3
台灣蕃界展望 原住民圖錄 & 解說集
12
泰雅
口簧琴
女
Gerald Warner Taiwan Image Collection Data Base
13
泰雅
口簧琴
男
原住民圖錄 & 解說集
14
邵
杵
女
原住民圖錄 & 解說集
15
布農
口簧琴
男
原住民圖錄 & 解說集
16
泰雅
シキクン シキクン
口簧琴
男
小泉鐵
蕃鄉風物記
1932前
17
邵
石印社
杵
女
小泉鐵
蕃鄉風物記
1932前
18
泰雅
Sado社
口簧琴
女
森丑之助
日據時代台灣原住民族生活圖譜
1915年1月
19
泰雅
馬利巴群
縱笛
男
森丑之助
日據時代台灣原住民族生活圖譜
1905年5月
20
鄒
口簧琴
女
弓琴
女
鼻笛
男
口簧琴
女
21
3
族群
太魯閣
タロコ
台灣舊照片
台灣蕃界展望
該書於1935年出版,然並未記載何時所拍攝,故推論必在出版之前。其餘例子亦相同。
1935之前
第四十一期人類與文化
編號
族群
地區
22
泰雅
23
排灣
24
鄒
達邦社
25
布農
26
布農
27
阿美
28
排灣
29
鄒
30
布農
31
泰雅
32 33
性別
採集者
來源
時間
口簧琴
女
台灣蕃界展望
1935年之前
鼻笛
男
臺灣生蕃種族寫真帖
1912年之前
口簧琴
女
弓琴
女
Gerald Warner Taiwan Image Collection Data Base
1929-1939年
カネトワン
口簧琴
女
台灣蕃界展望
1935年之前
カネトワン
弓琴
男
台灣蕃界展望
1935年之前
奇密
竹琴
男
台灣蕃界展望
1935年之前
口簧琴
女
臺灣生蕃種族寫真帖
1912年之前
達邦社
鼻笛
男
台灣蕃界展望
1935年之前
ラクラク
弓琴
男
台灣蕃界展望
1935年之前
口簧琴
女
能高案內
不明
弓琴
女
台灣蕃人風俗誌
泰雅
口簧琴
女
台灣銀行四十年誌
34
泰雅
口簧琴
男
台灣舊照片
35
太魯閣
口簧琴
女
東台灣展望
36
泰雅
口簧琴
女
樟木調查記念寫真帳
37
邵
杵
女
Gerald Warner Taiwan Image Collection Data Base
38
太魯閣
口簧琴
女
Gerald Warner Taiwan Image Collection Data Base
39
邵
杵
女
Gerald Warner Taiwan Image Collection Data Base
40
泰雅
爺亨社
口簧琴
男
宮本延人
台大人類學系
1935年
41
泰雅
爺亨社
口簧琴
男
宮本延人
台大人類學系
1935年
42
泰雅
爺亨社
口簧琴
男
宮本延人
台大人類學系
1935年
43
泰雅
爺亨社
口簧琴
男
宮本延人
台大人類學系
1935年
44
泰雅
爺亨社
口簧琴
男
宮本延人
台大人類學系
1935年
45
布農
地利村
口簧琴
女
宮本延人
台大人類學系
1935年
弓琴
女
46
布農
地利村
四弦琴
女
宮本延人
台大人類學系
1935年
47
布農
地利村
四弦琴
女
宮本延人
台大人類學系
1935年
48
鄒
單管鼻笛
男
淺井惠倫
台灣原住民族映像
49
魯凱
大南
雙管鼻笛
男
黑澤隆朝
高砂族の の 音樂
1943年
50
魯凱
大南
弓琴
男
黑澤隆朝
高砂族の の 音樂
1943年
51
魯凱
縱笛
男
黑澤隆朝
高砂族 の の音樂
1943年
52
泰雅
アガルワタン 口簧琴
男
黑澤隆朝
高砂族 の の音樂
1943年
53
泰雅
口簧琴
男
黑澤隆朝
高砂族 の の音樂
1943年
54
阿美
竹琴
男
黑澤隆朝
高砂族の の 音樂
1943年
55
泰雅
縱笛
男
黑澤隆朝
高砂族の の 音樂
1943年
56
泰雅
口簧琴
男
黑澤隆朝
音樂所
1943年
口簧琴
女
口簧琴
男
黑澤隆朝
音樂所
1943年
口簧琴
女
口簧琴
女
黑澤隆朝
音樂所
1943年
五弦琴
男
黑澤隆朝
高砂族の の 音樂
1943年
57
バーラン
樂器
竹頭角
泰雅
58
泰雅
59
布農
地利社
瀨川孝吉
1932年
26
27
藝術與人類學
60
邵
杵
女
竹筒
女
台灣蕃界展望
1935年以前
61
布農
弓
男
黑澤隆朝
高砂族の の 音樂
1943年
62
布農
口簧琴
男
黑澤隆朝
高砂族の の 音樂
1943年
從上方表格發現,並非所有族群都有樂器相關的 田野照片,僅有太魯閣、邵、鄒、布農、泰雅、魯凱 、排灣、阿美等,並以泰雅族為最大宗,佔了所有照 片的50%。然而黑澤所調查的記錄遠遠多於上述表格 所呈現,因此究竟是甚麼樣的狀況,使得黑澤以外的 田野調查者完全沒有關於這方面的攝影?從所有收集 到的田野影像來看,一萬餘張照片不算少數,然而其 中和樂器相關的照片卻僅有62張,且黑澤隆朝所拍攝 者佔多數4。
日治時期樂器相關田野照片拍攝者 伊能嘉矩 5%
鳥居龍藏 4%
中島重太郎 4%
宮本延人 14%
不知名 49% 黑澤隆潮 24%
在此嘗試以下幾個推論:一、雖然一般的概念原 住民文化,歌謠舞蹈佔了極重要的部份,但歌謠舞蹈 卻有很大一部分是屬於無形文化資產,意即以純歌唱 等無形的形式傳達,所以雖然有豐富的錄音,卻沒辦法有相對應的樂器照片。故除非刻意拍攝樂器照片, 否則一般田野照片不會以樂器為主。二、黑澤調查到的樂器雖然豐富,但各族群對於各種樂器的使用情境各 有不同,如排灣的鼻笛RARIGUDAN過去是男子閒暇時用,但是只有天剛黑時用。(黑澤隆朝1973:418)對 應日治時期的攝影技術,晚上即無法拍照,由此推論雖然排灣族的鼻笛記載豐富卻沒有相對應的田野照片。 三、有些樂器較為禁忌,如泰雅的縱笛,GAO 現已不存在。長約一尺,有六指孔,使用於出草的歸途、凱 旋、祭首的祝宴,在此之外則不可以使用。且為有勇武,並出草成功者才得以吹奏,這樣的祭祀是較為禁忌
B. 攝影情境 由不同的性質去排列,發現所有田野照片中,出現最為頻繁 的樂器是口簧琴,48張照片中即佔了24張,吹奏口簧琴的泰雅族 人為最主要的田野照片人物,其次為吹奏弓琴的布農族人和鄒族 人。但除了少數邊工作或邊跳舞邊吹口簧琴的泰雅人,如編號 8 照片中的霧社女子、宮本延人拍攝跳舞的爺亨社男子及編號13的 泰雅男子,無視一旁的攝影外,其餘被拍攝均為有意識的拍攝相 片。
編號 8 4
編號 13
宮本延人雖然有八張,但多為同一人拍兩三張。
編號 10
編號 20
第四十一期人類與文化
28
日治時期樂器相關田野照片 樂器比 縱笛 四弦琴 4% 4%
口簧琴 53%
杵&竹筒 12%
鼻笛 10%
竹琴 3%
弓琴 14%
的,且也不太可能是田野調查者容易遇到並記錄的情形,因此所有照片中僅有長時間停留在田野地參與觀察的森丑 之助留有紀錄。四、有些族群真的沒有樂器,例如雅美。雖然黑澤的調查並無包含雅美,然鳥居等人對於雅美踏查 多次,並留有豐富的田野資料,然裏面也沒有任何和樂器相關的紀錄。但是像阿美、賽夏這些族群,有許多部落都 和日政府關係良好,且也都擁有樂器,蕃族調查報告和黑澤的調查票都有記載,也有豐富的田野照片,卻唯獨鮮少 或是沒有樂器相關的田野,此則值得深入探討。五、當時的調查者多身負多重目標,不僅調查該族群的社會組織、 結構、儀式、服裝…等,甚至包含考古遺址的發現,因此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除了像黑澤這樣的音樂學者專以音 樂調查為目的而專門照樂器相關田野影像,否則對於其他調查者而言樂器僅是調查目標中的許多分項之一。
編號 24
除上述討論樂器的使用情境和拍攝的關係之外 ,由這48張照片,筆者發現這些田野照片大多為刻 意的拍攝,也就是請原住民族人帶著自己的樂器, 在相機之前展演,或者僅為擺出姿勢以供紀錄或宣 傳。舉例來看,編號10之照片,為鄒族男女演奏弓 琴和口簧琴的樣子,然右邊的女性卻僅將口簧琴擺 在嘴邊擺姿勢,且僅以食指和拇指拉住右邊繩,和 黑澤或蕃族調查報告書所記載的方式不同,也和其 他使用者如編號35之女子不同,且因口簧琴需要以 整個口腔做為共鳴箱,這樣擺在嘴邊是不可能吹奏 出聲音的,故可看出此鄒族女子沒有將其含在嘴中 真正吹奏,而同樣編號20吹奏口簧琴的鄒族女子也 有一樣情形。和編號10照片同樣的一名女子,在編 編號 35 號24的照片中展演弓琴,然而仔細比對,卻發現其
彈奏弓琴的方法完全和同族群使用弓琴的方式相反,如編號10和20之照片,更可得知此女是應調查者照相之要求 而擺出姿勢,然為何會將弓琴的拿法完全拿錯,是不是代表她平常根本不吹奏弓琴?則調查者又為何以她當模特 兒,是否有何特殊身分?或是調查者當時在處理底片時,將照片弄反了?此均為值得繼續討論之議題。
29
藝術與人類學
C. 口簧琴
編號 23 排灣族吹奏口簧琴(右)
編號 38 太魯閣族吹奏口簧琴5
E. 縱笛
接著根據所觀察的現象,依照黑 縱笛如同黑澤在一開始畫的分佈 澤的分類順序為第一的口簧琴開始討 圖上,主要以泰雅和魯凱為主,然因 論,並試圖與黑澤的資料對話;首先 為縱笛的使用場合為出草的歸途和凱 ,黑澤在書中提及紀錄曾有八簧琴的 旋的祝宴、祭首以外的場合不可使用 記載,而黑澤在收集並整理出的口簧 ,傳說是從泰雅族的發祥地大霸山所 琴表格中,至多記載至櫻社有七簧琴 傳來的(黑澤隆朝1973 :386)。因此 ,中原社似乎不確定,並從該表格中 田野照片甚少。現僅有森丑之助於馬 可看見除了泰雅和賽德克族外,其餘 利巴群所拍攝之田野照片,馬利巴群 族群的口簧琴仍是以單簧、雙簧為主 位於今日清淨農場、慈峰、瑞岩一帶 ,而現存台灣似乎簧片最多為五簧琴 ,然黑澤所收集的調查票並未收集到 。從田野照片和藏品照片來看可看出 任何馬利巴群的資料,因此不能相互 因簧片的多寡使得造型不同,因而吹 比對十分可惜。另外比對黑澤的錄音 奏時嘴形也略有不同。 《戰時台灣的聲音》其中CD 2的第17 首為縱笛 Gao 錄音,對照王櫻芬所著 的《聽見殖民地-黑澤隆朝與戰時台 灣音樂調查》所作的參與踏查和錄音 之原住民演出人員之表格,發現泰雅 D. 弓琴 族中黑澤至角板山社踏查,而至錄音 其次田野照片如同黑澤書中記載 室錄音者則為竹頭角和眉原社族人, ,泰雅與賽德克族沒有弓琴,但在原 再對照回黑澤之調查紀錄,該書上詳 住民習慣調查報告書中 ブセガブセガ社與キナキ 細記有每張回收的調查票上該社群對 ナジ 社分別記錄有 ロボカナワルロボカナワル與 ロ ロバノガッシリ 該樂器的稱呼,因此發現有至錄音室 バノガッシリ的名稱,此則未能找到相 錄音又將縱笛稱為 Gao 者即為新竹州 對應的照片。而又以布農和鄒族使用 竹東郡大嵙崁群的竹頭角社。對照《 弓琴最為普遍,而魯凱和卑南次之。 台湾灣高砂族のの音樂楽 》上大嵙崁群及其 (黑澤隆朝1973 : 386)如同記載,弓 他泰雅資料,發現縱笛多長約一尺, 琴於不同族群的使用情境不同,樣式 有 4、5、8 孔不等,但在同一社中約 也不同,然此處收集到的照片多為抽 莫有固定形式,因此錄音 ( 黑澤隆朝 離使用情境所特定的照相,因此只能 2008 ) 聽起來才會節奏和音階如此清 顯現其樣式和彈奏方式略有差異。 楚。
編號 20 鄒族女子彈奏弓琴(中)
編號 26 布農男子彈奏弓琴 5 6
編號 30 布農男子彈奏弓琴
黑澤依當時分類將太魯閣族歸於賽德克族之下。 應為魯凱或卑南族人,其弓琴形制和大南社的弓琴十分相近。
編號 32 彈奏弓琴(族群不明)6
第四十一期人類與文化
F. 鼻笛
鼻笛以鄒族和排灣族使用最為頻 繁,雖黑澤的調查中泰雅、布農、夏 、卑南也有,但卻不若前兩者普遍, 在田野照片中也未曾發現。以下將針 對鄒族和排灣族的鼻笛做進一步的討 論: 黑澤於鄒族所收集到五個社的記 錄,上面記載了對鼻笛不同的稱呼和 使用情境,其中達邦社稱鼻笛為PEI GUNOGUTSU,在該社所調查到的鼻 笛是兩枝式的,右手所持的鼻笛約1.5 尺長,指孔三孔;左手所持的約1.4尺 長,指孔兩孔。調查當晚,吹奏者是 RARAUYA社,名叫安井運三的老人 。(即為編號29照片中之老人)他說 因為練習不足所以吹奏的不好,只有 右邊的笛有旋律。而鼻笛主要是在小 米祭時由男子所吹奏,但平時做為娛 樂也會隨性吹奏。而黑澤也參考《蕃 族舊慣調查報告書》,該報告書中描 述鼻笛的音色極為低沉,仿如幽靈低 語,因此男女關係之間不吹奏此笛。 而其餘不同社對鼻笛分別有:PEIY UGU、YUPEIGANOGUTSU等念法, 而使用情境則均為不分男女老少皆可 使用,但在不幸的場合,出草,打獵 的場合、傳染病流行時禁止使用。而 高雄旗山郡四社蕃則稱其為 TAGUNUGU,平日不得使用,只有人過世時 才可使用。(黑澤隆朝 1973) 和鄒族相當不同的是,鄒族(雙 管式)鼻笛雙邊都有孔,使用的人沒 有限制,且多用在祭典或有人過世時 使用,如前所述,鄒族人認為其音色 低沉,不會拿來在男女交流時吹奏。
但是排灣的(雙管式)鼻笛則為單邊有 三個指孔,以左手持拿,右邊則沒有指 孔,其長度約 1.3 ~ 2尺,使得一邊可以 持續吹奏低音,一邊可以吹奏主旋律。 排灣族人稱雙管鼻笛為 RARIGUDAN ,在高雄旗山郡的排灣部落只有地位尊 貴者如頭目及社內勇者可以使用,頭目 隨時可用,但其他人有限制,其用時機 為結婚典禮、客人來訪時娛樂用。有人 過世時,則約一個月不能使用。但在台 東太麻里地區,RARIGUDAN則和弓琴 、口簧琴一般,讓年輕男子談戀愛時使 用,可以藉由笛聲傳達思慕之情,或於 悲傷時借笛聲抒發心緒。(黑澤隆朝 1973)
30
編號 49 魯凱大南社之鼻笛
魯凱和排灣的鼻笛形式相近,均為 雙管鼻笛為多,指孔數三到四不固定, 曾有記錄該族全社都有使用,但一般而 言,過去大多於獵得首級、狩得獵物時 使用,其他場合則不用。而現今(黑澤 調查時)則多為老年男子於夜間抒發情 感用,許多部落已經沒有使用。 從上述三段可以看出,排灣和魯凱 兩族的鼻笛形式和用法較為相近,和鄒 族相差較大,鄒族兩笛管均有指孔,因 此有不同的旋律,吹奏時笛管也可以較 為分開(如標號29之老人),且多用於 祭祀時和平常娛樂;而排灣和魯凱的鼻 笛則一端未開孔,以達到一端持續笛音 和一端主旋律共和的效果,因此吹奏時 也較為靠近,使用上多為貴族、頭目才 可以使用,吹奏時多傳達吹者的內心思 緒,無論是男女交流或如百步蛇般傳達 一種哀傷思念的聲音(胡台麗2001)。 此外排灣和魯凱的鼻笛於小米祭時禁止 使用,此則正好與鄒族相反。
編號 29 鄒族吹鼻笛的老人
編號 19 泰雅族新竹州大溪郡之縱笛
1 2 1│ 布農族單簧琴 2│ 賽德克族五簧琴
31
藝術與人類學
G. トロトロ (TOROTORO)
H. 杵音
黑澤於1943年在地利社的調 查發現了トロトロ,他描述到トロ トロ 是以 do,re,mi,sol 四音音 階為主,再加上低音的 sol為五 音,該樂器男女均可以於平日娛 樂時使用,過去則是在搗米時作 為配樂。其形制為寬12公分,長 40公分的薄板上方釘有五根釘子 ,上繫有五根弦,係利用削尖的 竹子進行彈奏。演奏時,通常都 會在琴的下方放置一個中空的鐵 箱或容器以為共鳴。然宮本延人 於1935年於地利社的調查則拍攝 到比黑澤所拍攝的トロトロ更加細 長的琴,且僅有四根弦。由於目 前僅尋獲此兩張照片,因此無法 推斷是 トロトロ 同時存在四弦和 五弦兩種型態,還是在 1935 至 1943的這八年間樂器的形態改變 了並增加了一個音階。倘若有更 多田野資料,或1935年的田野錄 音也許能解決此疑團。
編號 46
編號 59
邵族的杵音一直為當地一大 特色,然黑澤並未詳加研究或記 錄,而根據手上所有的田野資料 《跨越世紀的影像》、《原住民 圖錄&解說集》、《番鄉風物記 》、《臺灣蕃界展望》及Gerald Warner Taiwan Image Collec tion Data 資料庫中之影像,發 現邵族杵音中杵的數量有5、6、7 、9、13、14等數量,而旁邊的 竹筒則為1或3兩種,但由於有些 照片並沒有確切的拍攝年代,也 沒有相對應的田野資料記錄當時 的展演脈絡,因而無法推論杵音 樂器數量組何的改變是因年代還 是觀光影響而有不同的變遷。
小結 黑澤隆朝於1943年進行全面的樂 器普查,該調查紀錄完整的紀錄了日 治時期許多原住民部落的樂器名稱、 使用情境、使用方式、材質等。其中 有許多樂器是在當時就已經被禁止使 用,或逐漸沒有在使用者。因此此份 調查為提供我們了解日治時期台灣原 住民的樂器樣貌的一大捷徑,然而此 份報告多為文字上的描述,缺乏田野 影像和實物作為背後的脈絡,因此本 文嘗試從目前筆者手邊所有可得知日 治時期田野照片觀察,比較其他田野 調查者所拍攝的照片和黑澤以調查票 進行的調查能否相互補足、應證,試 圖討論其相異的緣由及從田野照片中 推論日治時期的調查情形,使得日治 時期台灣原住民樂器使用的框架更加 完整。 本文以田野照片為主要研究材料 ,並試圖和黑澤的調查互動,從和樂 器相關田野照片的整體情形、拍攝情
境的不真實,到樂器本身如口簧琴、 弓琴形制和從田野照片看吹奏者的吹 奏情形,縱笛的使用情境和試圖解釋 縱笛的製作跟黑澤隆朝錄音間關係, 以及討論鄒族、排灣、魯凱的鼻笛構 造有何差異,使用的情形為何,並利 用田野照片作為佐證。最後,提出ト ロトロ 和杵音的例子,試圖解決這兩 項樂器是否在日治時期的變遷或只是 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呈現的問題, 然卻由於資料不足而未果。 筆者認為日治時期的音樂調查為 了解原住民當時的音樂形態提供了寶 貴的紀錄,當在討論原住民音樂或是 展演相關研究時都提供了還原當時時 代脈絡的線索,同樣的,原住民今欲 尋找傳統音樂形式也可由過往的錄音 和田野照片找到當時的使用情境及所 使用的方式和音調,了解這段期間音 樂和樂器使用的變遷,並重新省視我 們該如何看待過去這些無形的文化資 產。 而在材料方面,由整理日治時期 對於音樂的調查,可看出當時利用最 新的科技,試圖以有形的物質--樂 器、相片、唱片、調查報告,來記錄 並保存當時的音樂文化,在本文中我 們可以看到當時時代的背景、技術的 限制以及政治脈絡下對於調查的影響 ,不同歷史脈絡下的田野資料有著不 同目的和方法。由此我們也可思考現 今對於這樣的無形文化應該如何保存 ,而對於田野影像的詮釋與情境又該 如何掌握。 此篇文章來自將不同材料融合的 嘗試,但由於現階段許多資料不全, 及筆者能力不夠純熟,因而許多討論 都只能以片面的方式提及,而無法更 深入探討,留下許多待探索之議題, 希望在此之後能有更多相關研究。
第四十一期人類與文化
參考書目 A. 資料庫 台灣舊照片資料庫 台灣大學人類學系藏品資料查詢系統 Gerald Warner Taiwan Image Collection Data Base
B. 網路 台灣原住民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 http://210.240.41.130/citing/citing_content.asp?id=1774&keyword=%BFA%A7Q%A5%FD 泰雅數位網 http://atayal.cca.gov.tw/tw/page1-1.asp
C. 影音 胡台麗製片、錄音;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協同製作 2001《愛戀排灣笛 Sounds of love and sorrow eng》。台北;胡台麗 2001版權。 黑澤隆朝 2008《高紗族の音楽 The aboriginal music of Taiwan》。台北;臺大出版中心。
D. 書籍 小泉鐵 1932《蕃鄉風物記》。東京市:建設社。 日本順益台灣原住民硏究會 1999《伊能嘉矩收藏臺灣原住民影像》。台北;南天 王櫻芬 2008《聽見殖民地 : 黑澤隆朝與戰時臺灣音樂調查(1943) = Listening to the Colony : Kurosawa Takatomo and the wartime survey of Formosan music(1943)》。台北;臺大圖書館。 成田武司 1995《臺湾生蕃種族寫眞帖》。台北;南天 宋文薰 1998《跨越世紀的影像 : 鳥居龍藏眼中的臺灣原住民》。台北;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張良澤 2000《 Formosa 原住民寫眞 & 解說集》。台北;前衛。 淺井惠倫、笠原政治編;楊南郡譯 1995《臺灣原住民族映像 : 淺井惠倫教授攝影集》。台北;南天。 森丑之助;宋文薰編 1977《日據時代台灣原住民族生活圖譜》。台北;求精出版社。 湯淺浩史 2000《瀨川孝吉台灣原住民族影像誌:鄒族篇》。台北;南天。 湯淺浩史 2009《瀨川孝吉台灣原住民族影像誌:布農族篇》。台北;南天。 鈴木質 1932《臺灣蕃人風俗誌》。台北;理蕃の友。 鈴木秀夫 1935《臺灣蕃界展望》。台北;理蕃の友。 黑澤隆朝 1973《台灣湾高砂 の 族の音楽樂》。東京都;雄山閣。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 1918《臺灣蕃族圖譜》。第一、二冊。台北市;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 ;宋文薰譯 1994《臺灣蕃族圖譜─中譯本》。第一、二冊。台北市;南天。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編譯 1996《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二、三、四、五卷。台北市;中央研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編譯 2007《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蕃族調查報告書》。第一、二、六冊。台北市;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