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
從過去到現代:太魯閣人的宗教生活
從過去到現代: 太魯閣人的 台大人類學系碩士班│杜奕寧
一、前言 噢,恩慈聖潔的天父,藉著我們主耶穌基督的靈和力量,求你賜給我們察覺祢的智慧,理解祢的聰明 ,尋求祢的勤勞,等候祢的忍耐,觀看祢的視野,思想祢的心,傳揚祢的生命。 Benedict of Nursia 〈噢,恩慈聖潔的天父〉2
宗教變遷的研究在人類學一直是相當熱門的題目,而此方面的研究重點,從過去著重於當地人宇宙觀 上如何認知不同的思維,直到近年則放在現代社會中,教會如何幫助當地人解決日常生活中所遇見的問題 。筆者以為宗教信仰是一套中心思想,指導人們所言所行,其規範的目的在於使人們對於周遭生活所保持 的思想價值觀都向它趨近;而促使這套中心思想得以實現的關鍵,就是宗教生活,意即人主動或被動地受 到這套中心思想影響,將其貫徹在生活的各個層面底下,使得人類生活的最終意義是為了滿足宗教信仰所 提供的中心價值觀。而在本文中所要討論的宗教變遷,則包含了宗教信仰以及宗教生活這兩個部分。
筆者所選擇的田野地點位於花蓮縣秀林鄉的富世村,靠近太魯閣國家公園。在為時約兩個月的田野參 與觀察與深度訪談過程中,筆者跟著太魯閣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參與各式各樣的宗教生活,也談論許 多信仰的故事、聽見許多人的生命經驗。從gaya到耶穌基督,太魯閣人的宗教生活充滿道德的氛圍,縱使 信仰改變了,他們仍舊以一套高於一般人的道德論述來評價周遭的人、事、物,而這樣的論述又在當地若 隱若現地形成一套對於人們言行舉止的規範。因此,即便宗教生活上有了明顯的改變,在宗教信仰上仍舊 存在著些許模糊地帶;但是,隨著現代生活的深化、資本主義經濟型態的加強,使得太魯閣人不得不與部 份的生活方式切割,於是在宗教信仰的認識上,模糊地帶逐漸清晰,進而產生斷裂。 本文將順著過去到近年來人類學轉宗研究的重點,從當地人的角度出發,提供當地人對於過去祖靈信 仰與基督信仰認識的轉變、此二者之間在當地人所認知的關係為何,以及受到資本主義經濟衝擊的現代社 會生活之下,教會以及基督信仰在當地社會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試圖描繪一個不斷流動的台灣原住民部 落社會中,人們所經驗到的宗教變遷歷程,和當代基督教會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所形成的圖像。
1 2
本文改寫自筆者未出版之文章,「太魯閣人的宗教變遷:以富世村之長老教會為例」(2009)。 摘自楊腓力《禱告》第二十二章〈禱告與神〉第487頁。
第四十一期人類與文化
宗教生活
1
一、 人類學理論回顧 有一種宗教人類學的討論,是從信仰者個人的 角度出發,著重於宗教信仰為個人帶來如何的思考 方式、原則。最著名的就是伊凡斯普里查(EvansPritchard 1937)所寫《阿桑地人的巫術、神諭與 魔法》一書,其中提到該社會有一種以巫術做為關鍵 性象徵的思考方式,它包含了一套觀念、知識、習慣 以及儀式實踐,因此思考方式因文化而不同,必須從 其自身的思考邏輯去評斷。3這便是所謂的主智論,而 這樣的討論方式之後更被許多人應用在原住民族轉宗 的研究上,如霍頓(R. Horton 1971)以及羅賓斯 (J. Robbins 2004)。 霍頓在非洲宗教變遷的研究中,提出原住族群轉 宗的原因來自傳統宗教的世界觀已經無法配合擴大的 生活環境,在面對這樣的情境時,當地人便有了接受 新宗教的動力,因為新宗教提供了一個更大的宇宙 觀,能夠幫助當地人認識、解釋其所處的新環境。 羅賓斯在巴布亞紐新幾內亞的研究,討論當地一個 少數民族:Urapmin人歷經的兩次宗教變遷,羅賓斯 認為促成第一次轉宗的動力是因當地的大人物(Big man)為了藉由殖民者認可的宗教,以維持自己原有 的地位,產生的一種功利主義動力。然而第二次的轉 宗,羅賓斯則指出,是屬於一種主智論式的動力,因 為當地民眾脫離殖民統治後,面對缺乏正統法律統治 的焦慮感所造成;新宗教不僅滿足地方上對於神的認 識論,也經過當地人自身主動的吸收,得與傳統文化 概念並立成為兩套完整存在的邏輯,其合法性獲得強 化。在第二次的轉宗當中,羅賓斯指出Urapmin人主 動接收基督教思維的可能性,來自傳統概念和基督教 均有一套類似的律法分類,這樣的類似性為兩種分類 的銜接帶來可能。然而,由於這二者的價值並不相 同,使得Urapmin人在解決衝突時,有時仍舊試圖以 3
參考 《反景入深林》第十二章思考模式,黃應貴。 就是書中提及"buy the shame" 和"buy the anger"的方式。
4
舊有的方式4來達到基督教對於道德的要求。 以主智論式的分析方法來看富世村的太魯閣人所 歷經宗教變遷的過程,可以發現太魯閣人最初接受新 宗教的原因,也是源自於個人自發性的理解。新宗教 在當地乃是由一位名叫Chiwang的婦女的傳教活動而 帶入部落,新宗教雖然有一套認識世界的方法,但這 套觀念與原有信仰中模糊的宇宙觀之間仍存在相似 性,使得Chiwang能夠簡單的結合與區分這二套不同 的價值觀,令當地人能夠理解相對於舊有宗教、新宗 教的優點為何。同時,在生活經驗上,太魯閣人又可 以明確地經驗到新宗教帶來不一樣的「神蹟」:醫病 禱告的方式。這套觀念加上生活經驗,在面對日本殖 民時期對於原住民族的打壓時,不僅替當地人提供一 套解釋、認識現有處境的方式,也在他們的實際生活 經驗上有著「真實性」,促使太魯閣人願意主動的接 受這個新宗教。 然而,當我們以主智論式的分析方法來看太魯閣 人轉宗的過程時,也不能忽略Chiwang的傳道工作不 是僅靠她自己一個人完成。新宗教大範圍擴散的原 因,乃是藉著早期信徒的人際網絡,也就是當地原有 的、建立在個人與個人之間的社會關係,這個社會關 係也反映了當地的社會結構:非階層式,注重人與人 之間的關係,而這樣的社會結構直到今日,仍舊扮演 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在討論太魯閣人的宗教變遷 此問題時,我們必須同時兼顧宗教在該社會所扮演的 角色,以及它對於個人而言所具有的意義為何,而我 認為更重要的在於理解個人如何在日常社會生活裡, 實踐這套宗教原則。 關於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實踐宗教原則,韋伯 (Weber)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1930)
104
105
從過去到現代:太魯閣人的宗教生活
一書中提到,資本主義在西方興起的原因之一,便是基 督新教的教義中一種呼召(calling)的精神,使得宗教 倫理在社會上及心理上,對個人的行動產生影響,這種 情形特別會發生在加爾文教派(Calvinism)的信徒身 上。由於預選說強調神對於人的揀選早在一個人出生時 就決定,人們只能相信自己是被預選的人,而沒有任何 證據可憑藉。於是,缺乏確知自己究竟能否獲得救贖的 信徒們,便採取一種禁慾主義在世界上生活,他們藉著 勤奮工作、努力奉獻工作所得來表達自己是已被預選者 的信心,並且以這種行為彰顯神的榮耀,而於此同時, 這樣的行為又再度加強了人們認為自己是預選者的信 心,就在這樣的過程中,造成資本主義在西方發跡。從 韋伯的討論中,可以看出工作對於宗教信仰作為一個社 會實踐的層面,有其特殊的意義。除此之外,可馬洛夫 夫婦(Comarroffs 1985)在非洲的研究中也說到,基 督宗教在進入部族社會時,會帶入一套新的生活觀念, 這套觀念包含了時間、空間等概念,使得當地人的日常 生活方式發生極大的改變。5儘管在現代社會中,資本主 義的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已經脫離基督宗教呼召的想 法得以獨立發展,但是在太魯閣地區的新教徒身上,我 們還是可以發現工作的背後著實有著不同於一般人的意 義,而基督宗教帶來新的生活觀念,也影響這群信徒的 生活方式。 筆者於之前文化田野實習課程中,發現基督宗教並 非完全由當地人自身對於舊有文化元素的理解,而將之 代入成為一套雷同的思考方式,這兩套思維方式並非完 全延續,隨著新宗教在當地發展逐漸深化,此二者當中 也發生一些衝突及斷裂;簡而言之,基督宗教的義理透 過傳道人的理解並將之傳授給當地人的時候,人們對於 新宗教的理解,已不再是完全用傳統信仰的思維方式 來轉換這個新宗教。除此之外,先前對於太魯閣人的討 論,無論是信仰層面亦或宗教生活的部分,都缺少對於 這套宇宙觀如何影響他們在日常生活上的實踐,以及在 當代社會底下的教會是如何幫助當地人面對現代生活的 衝擊的討論。這些也是我在本文中欲多加討論的部分。
二、田野介紹 位於花蓮縣秀林鄉富世村的太魯閣人,是最早接受 基督信仰的台灣原住民族。目前當地人在談論時,將該 區分為上富世、中富世以及下富世(可樂部落)三個區 塊。富世村內共有一間真耶穌教會、一間天主教會以及 5
三間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其中以天主教會參與教會活 動的人數最少,筆者此次主要參與觀察的對象是位於上 富世的姬望紀念教會,研究的地區主要以居住在上、中 富世地區及民樂社區(即過去的同禮部落)的居民,大 部分為已經接受基督宗教者或天主教信徒,也有少部分 是非基督、天主宗教信仰的居民。 太魯閣人過去被日本學者研究歸納為泰雅族的東賽 德克族,因為他們自稱音近於「賽德克」,意思是真 人。6 他們過去的居住地多半位於海拔一千公尺的山區, 因此生業方式則是以山田燒墾的農業,以及狩獵為主。 對太魯閣人而言,番薯、小米、玉米、芋頭都是重要的 作物,無論男人或婦女均會下田工作,並且都是能幹的 工作者。播種的時間約在二、三月,收割時間約在七、 八月,在播種前和收成時均有歲時祭儀等儀式。根據王 梅霞(2006)《泰雅族》一書的記載,日據時期政府於 1939年強制徵收並再分配土地,藉此要求泰雅人種植水 稻,雖然犁田、舂米等工作仍以家戶為主,但插秧、除 草及收割等工作均和傳統時期一樣盛行換工,部落成員 也增加了許多被集體徵招的工程活動,使得聚落的集體 性更加突顯。直到國民政府來台後,才灌輸太魯閣人現 代所謂土地所有權的概念,並且精確的丈量土地以分配 給家戶,當地人也開始受到資本主義市場的影響,種植 經濟作物。7 太魯閣人過去非常注重gaya,gaya從字面上來說, 意思是「祖先所留下而後人必須遵守的話語」,它是一 套反映太魯閣人與utux(祖先的靈魂)互動時應有的態 度所代表的意義體系。靈魂就是utux,有時候也指稱無 形的神,說法眾多。太魯閣人日常生活中有許多禁忌, 這些禁忌的總稱就是gaya,它們是祖先流傳下來的生活 經驗,同時也是一套活著的人們貫徹於日常生活中的行 為準則,如果觸犯了禁忌,也就是得罪了祖先的靈魂亦 或其他先人的靈魂,太魯閣人便會請求巫醫來解除災禍 和驅除疾病。從這樣的描述來看,我們可以把這些看作 是當地舊有的宗教信仰與宗教生活。 過去對於太魯閣人個性的描述,認為他們是一群個 人主義特色強烈的族群,這樣的想法源於太魯閣人注重 個人成就的英雄崇拜,當一個人在打獵、說話、品德、 耕種作物上有好的成就,就有資格成為頭目,因此這些 行為就成為太魯閣人(特別是男性)追求與爭競的目 標。然而,在個人主義的背後,太魯閣社會也同時具有 強烈的集體性,這種集體性不止在生命儀禮、儀式生活
參考Body of Power, Spirit of Resistance,可馬洛夫著。 由於過去太魯閣人在分類上被納入泰雅族,因此,關於太魯閣人舊有的生活方式,筆者則參考泰雅人的相關記錄。 7 參考王梅霞《泰雅族》第三章〈社會生活〉頁67-69。 6
第四十一期人類與文化
看出,更可以從他們的工作方式上看見。有人結婚時, 婚姻當事人的男方家人必須殺豬宴請整個部落的人;觸 犯男女婚前的gaya時,也必須藉由殺豬分送給部落或全 體親友,以消除罪惡。除此之外,在進行狩獵活動時, 很少有一個人單獨行動,多半是兩兩結伴;播種前整個 部落必須共同舉行播種儀式;耕種的方式並非個人自種 自家田,而是以換工的方式,整個部落集體耕種。在太 魯閣社會中,也存在著一種回饋的心態,那就是個人若 擁有好的成就,則必須與部落的人們一同分享的想法。 因此,太魯閣社會存在著一種個人與集體之間拉扯的緊 張性。
三、宗教信仰意義體系之轉變 1. 變遷的可能性 宗教信仰作為一種理解世界的方式,能夠使其改變 的可能則有兩種:其一是由於外在環境的改變。誠如涂 爾幹所說,宗教觀念的改變源自於社會生活改變,若我 們仔細地檢視這段話,則可以推論出涂爾幹所指的社會 生活改變,必然對這群人舊有的生活型態帶來極大的衝 擊。因為若此一改變的幅度不大,則人們或許僅需要改 變原先的生活方式便足以應對;當改變幅度劇烈到無法 藉由生活方式來調適時,一套全新的觀念便可能被人們 所接受。其二則是人們因為某些特殊的原因,主動地接 受新的思維模式,姑且不論這個特殊的原因是否為社會 生活的改變,在第二種情境中,我們所要強調的是,個 人藉由自身主觀性的對於一套觀念的判斷所做的選擇, 而造成的改變。 以太魯閣人所歷經宗教變遷的過程,來看此變遷發 生的可能性,乃由於個人在宗教觀念上的認知,以及社 會結構與外在環境的共同作用所造成的。首先,基督宗 教於1929由一位名叫Chiwang(姬望)的太魯閣婦女傳入 中富世與上富世的部落,因此這個地方也是最早接受基 督宗教的部落之一。Chiwang以及早期的傳道人所使用的 方法主要有三種: (1)告訴族人信耶穌很好,會得到生活和心靈的平安。 (2)從前的祖靈信仰中,utux rudan(祖靈)的力量很 恐怖,使人畏懼,但只要信了耶穌以後,就不用再 害怕其來侵擾,因為耶穌的力量比祖靈的還要大, 祂是創造整個大自然的utux。 (3)基督宗教中,在舊約出埃及記裡提到的十誡與太魯
閣的gaya具有高度的相似,藉此幫助太魯閣人了解 基督宗教,使其明白其中的道理而願意接受。 早期傳道者透過自身的理解,以一種溫和的方式結 合了舊的宗教與新宗教之間的類似性質,方便了當地人 在認識新宗教時,能夠對它有一個初步且簡易的了解。 其次,當地人在平常的生活經驗中,一再的經驗到傳道 者所宣揚的新宗教內容之真實性,以及它對於生活上帶 來的方便性,而在宗教信仰與宗教生活兩個層面互相印 證,加深了新宗教的真實感而產生追求的動力。 再者,早期的傳道者結合舊有的社會結構,以親屬 關係作為傳道的網絡,並且運用集體的活動,營造出類 似從前工作活動時的氣氛。以台灣基督長老教姬望紀念 教會為例,教會每週的活動除了主日的崇拜會以外,還 有許多聚集人群的活動,如禱告會、青少年團契、婦女 會、兒童主日學、家庭團契與探訪等。根據一位曾是天 主堂信徒的報導人,爾後因婚姻的緣故,轉為參加長老 教會活動的婦女的轉述,兒時印象最深刻的記憶,便是 晚上扶老攜幼到教會看電影,可知早期的教會活動便營 造了一種集體活動的精神。直到今日,筆者在參與教會 青少年團契活動時,仍然能夠感受到當地人十分熱愛集 體的活動,無論是遊戲、球類運動、談話分享等,在這 些活動中均可體驗到歡樂的氣氛,同時更可以感受到每 一個參與團契活動的人,在當中形成了一個「小型社 群」的整體。此種歡樂的氣氛與整體感,幫助太魯閣人 在日據時期被迫遷移、聚落範圍改變時,重新組織與劃 定了社會範圍與人際網絡,而教會結構本身也符合舊有 社會中,注重個人能力的特質。這些因素,均是太魯閣 人產生了宗教變遷的動力之原因。
圖片提供:杜奕寧 筆者於銅門教會參加活動。
106
107
從過去到現代:太魯閣人的宗教生活
2. 思維模式的轉變
3. 個人的故事
薩林斯(Sahlins 1985)曾經指出,當人們所處的 世界與其所使用的文化範疇無法相互對應時,文化的改 變就有可能會發生,同時文化的意義也會跟著轉換,這 樣的轉換可能會有三種方式: (1)放棄舊有的文化分類範疇,完全接受新的文化分類 範疇;當此種方式產生時,經常伴隨著當地人對原 有的文化帶著厭惡的態度。 (2)舊有的文化分類範疇擴張,人們以舊的分類範疇來 理解新的文化,但是,文化範疇之間的關係沒有改 變,也沒有轉換的發生,兩套文化範疇則是同時平 行的存在。 (3)不只是文化範疇改變,範疇之間的關係也改變了, 當地人則轉換原來的文化範疇去理解新的文化範疇 ,二者呈現出一套連續的宇宙觀。8 當許多受過長期基督宗教神學訓練的專業傳道者出 現以後,當地人對於最初所認知的utux、gaya等文化範 疇,開始有了不同的思考方式。舊有宗教系統與新的宗 教系統之間,思維方式發生轉變:從兩套系統最初接觸 時,以一種連續性的關係存在,到基督宗教逐漸深化 後,開始發生斷裂。就當地人對於utux和gaya的理解來 說,utux從原先與人處於水平式的關係,到這個概念出 現階層化,而它對人們的意義也從敬畏、恐懼的對象轉 變為尊敬,甚至必須抵抗、排斥的對象;gaya則是由對 人具有完全的控制力,轉變為以基督宗教的教義為其判 準,並且對人的控制力降低。 過去太魯閣人的社會規範,可以說是建立在舊有的 宗教信仰與宗教生活上,人與人之間種種社會關係的應 對方式,均以gaya作為準則,而在gaya的背後,支持並 強化著這套行為準則的理念,就是人與utux之間的關 係,因此這樣思維方式改變的同時,也使太魯閣人的三 種社會關係:人與utux、人與gaya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 係,發生改變。首先,人與utux之間存有的既畏懼又期 待得到它的青睞、雙方無論是utux亦或人主動與互動在 外顯行為均明顯的關係,變成人對與utux的畏懼減少, 同時也更具有主動選擇彼此互動關係的權力。其次,在 人與gaya的關係中,不僅是gaya的控制力降低,人們也 增加了對於它遵守與否的選擇權。最後,人與人之間過 去在面對衝突事件時,突顯出彼此之間存在著由社會輿 論、心理壓力造成的緊張關係,也在新宗教底下得到減 緩。 8
參考羅賓斯,Becoming Siner一書之前言
談論了宗教變遷是如何可能發生,以及轉變的過程中 對人的認知方式、社會關係可能帶來的改變之後,接下 來筆者提供幾個個人接受新宗教的例子。儘管現今在太 魯閣部落中,多數的新宗教信徒沒有經歷過從舊的宗教 轉宗的過程,因為他們多半不是第一代的基督徒,但是 從他們對於宗教的論述中,我們仍舊可以看見個人是如 何經驗到宗教的真實感,以及願意接受這個宗教、主動 追求的動力及原因。 I.積極的追求者,AD AD是現年六十多歲的男性牧師,在太魯閣地區可 以算是中期的信徒,同時他也是家中的第一代基督徒。 小時後家裡從事農獵工作,十分辛苦,家中的長輩工作 結束後回到家中時常會喝酒,喝醉了就會開始唱歌、跳 舞、敲敲打打製造噪音,如此一來不只影響家人平日的 作息,也使得小孩子晚上無法念書。大約在小學二、三 年級的時候,他時常到某位哥哥是牧師的同學家玩,在 他的家中AD發現許多祕密,那就是他們的家裡可以不吵 鬧,並且生活資源比較充裕。於是AD將這些秘密歸因於 接受新宗教之後,人們不會放縱自己在喝酒的生活,因 此也不會影響到日常生活的作息,人們就會認真工作因 而過著較為穩定的生活。就在AD發現這些好處之後,他 就決定接受洗禮成為新教徒,即使當時家人十分反對, 甚至他必須靠著自己工讀去念神學院,他仍舊堅定的認 定這個信仰,最後終於帶領了他所有的家人一起接受了 新宗教。 II.在經驗中的選擇,BG BG是太魯閣地區早期的新教信徒,然而她聲稱她接 受新宗教的時間已經較當時的其他人還要晚。BG是目前 八十幾歲的婦女,是目前少數有經歷過舊宗教的人,她 在接觸新宗教之前便時常聽人說這個宗教很好,她曾經 目睹她的嫂嫂被utux抓住,那是一個可怕的經驗,但是 在新宗教裡,只要藉著禱告就能夠解除這種疾病,不用 再害怕被utux抓住。因此,她在實際的觀察後,發現新 宗教確實很好,人們不會再被utux詛咒得到可怕的病, 還要找人來做麻煩的 sapuh。但是由於她的第一任丈夫 反對,因此直到她的第二段婚姻,她才得以真正的接受 新宗教。 III.兒時的救贖,AB 現年五十多歲的家庭主婦AB從兒時就由父母親帶著
第四十一期人類與文化
她上教會,屬於太魯閣地區中期的信徒,她在從小到大 的信仰經歷中,始終記得母親曾告訴她,她的性命是耶 穌救的。她告訴筆者,她小時候曾經得到腦膜炎差點死 掉,在當時她認識的許多小孩子均死於腦膜炎,只有她 一個人成功,這個成功的秘訣就在於當時有五位 bayi (年長的婦女)時常到她家替她禱告。當時她的母親曾 揹著她到醫院,但是醫生卻束手無策,於是她的母親也 只能替她禱告,然而她自己的bayi(外婆或是奶奶)採 取了兩種方式,一種是禱告,另一種是smapuh,病情卻 仍舊沒有好轉,直到那五位bayi每天來到她家中替她禱 告才使她完全康復。這件事使她從小到大都堅信她的性 命是耶穌所救,因此她表示只要身體還能夠活動,就要 服事神。
4. 宗教信仰與太魯閣人 藉由上述這些例子我們可以看見當地人願意接受新 宗教的理由大致有二個,第一個是經由自身的主動選 擇,無論是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觀察、理解和比較,發 現新宗教確實比舊的宗教還要好,或是在父母的帶領 下,自小接受這一套宗教的思維方式,並且在日常生活 的一些事件裡體會到這個宗教確實很好,這些都是當地 人透過自身的理解之後做出主動的選擇。第二個是生活 當中所經驗的真實性,從看見新宗教的信徒可以過著比 較充裕又穩定的生活,到確實經歷了各式各樣神奇的事 情,當這些信徒用新宗教帶來的思維方式來理解周遭發 生的事情時,就會體驗到「神」的確實、奇妙,而這些 經驗又反過來加強了這套思維方式的合法性,就在這二 者反覆的作用當中,新的宗教信仰與宗教生活逐漸在太 魯閣人身上紮根。
同時也是一個人可能得到的社會評價來源,而這些重視 工作的因素背後,都受到舊有的信仰體系在背後支撐, 因此不論過去或是現在,太魯閣人均十分看重工作。 在資本主義式經濟尚未進入部落之前,太魯閣人主 要從事的工作方式是自給自足的狩獵、山田燒墾農耕。 然而,在從事各樣的工作上,太魯閣人看重個人的工作 能力,人們在各樣工作上都會與其他人比較:喜歡比較 誰種的農作物比較大、誰釀的酒比較純、誰打到的獵物 比較好等等,特別在打獵這件事上,最容易看見這樣的 競爭心態。同時,太魯閣人也注重集體合作的工作方 式,就是sbarux,這個字的意思是互相合作,過去是指 涉換工這件事,從前太魯閣人在農耕時並不是各自耕 種,而是將勞力集中,輪流一起耕作完所有的田地,此 即換工。而現在無論是在金錢、勞力上,sbarux這個字 都可以拿來指稱各種形式上的互相幫助。反映出當地社 會中同時競爭又互助的人際關係。
圖片提供:杜奕寧 參與社區打掃完。
四、現代社會生活中的實踐倫理 太魯閣人在現代社會中所受到最大的衝擊,便是工 作生活上的改變:自過去可以自給自足的農獵生活,到 如今被納入市場經濟的體系下賺錢打拼,這個部分的討 論,將從工作性質、意義的改變與現代生活中不同於以 往的生活方式來探討太魯閣人的實踐倫理。
1. 工作的性質與重要性 太魯閣人過去便十分看重工作,工作除了可以使人 們達到基本生活所需求的物資,還能夠展現個人能力,
9
參考 《泰利的街角》,Elliot Liebow著。
工作不僅是一種滿足生活所需的活動,更是個人能 力的展現,因為人們賦予自身工作的整體價值會受到所 處的社會結構所影響。 9 太魯閣人對工作的重要性除了 一般人所認知,提供人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外,還有更 深層的意義:它能夠作為太魯閣人對於人的一個價值判 斷標準。過去由於工作所得平均上可以滿足日常生活所 需,集體性的工作又可以分擔勞力與壓力,太魯閣人對 於工作的感受相對於現在是愉快的。在當地人的認知當 中,工作是一件重要的事,而這樣的認知不僅只來自物 質生活所需和養家活口上,更是來自於當地特有的社會 結構:一個人的工作成就是他獲得社會評價的來源,於 是當地人獲得工作成就感的方式來自他人的評價。
108
109
從過去到現代:太魯閣人的宗教生活
努力的工作可以在部落中獲得好的名聲,受人尊敬,這正是所謂的 工作成就,它不僅是一份態度,更是整個社會結構賦予工作者特定的價 值,因此工作成就獲得滿足感的方式,唯有在當地人的社會結構中才能 夠了解。在太魯閣人過去的社會當中,將一個人是否辛勤工作、得到比 別人傑出的成果視為對這個人在社會中的評價,因此,工作成為當地人 所在意的一件事,不僅只在養家活口的層次,更是該社會特殊的結構所 造成。這個社會結構的背後,更有宗教體系在背後支撐,強化當地人認 知個人工作成就的重要性,不僅只在於這個世界,直到一個人死後都是 如此。於是,這樣的思考方式無論在宗教觀念或現實生活中,加強了太 魯閣人所認知的工作重要性,成為太魯閣人對於過去宗教所帶來的實踐 倫理的展現。
2. 一套新的生活方式 基督宗教傳入太魯閣部落已將近八十年的時光,這套宗教體系所帶來 的觀念亦或生活方式,早已深植於當地人的文化思維中。而在基督宗教 進入部落的同時,太魯閣人也面臨了來自日本人的殖民、國民政府來台 後的統治,以及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劇烈改變,特別在傳統的生業型態 方式改變之後,對於當地人的衝擊特別厲害。 在資本主義式經濟型態進入部落社會後,工作種類的改變,工作的 性質對當地人而言也跟著不同。在新的工作型態下,當地人必須面對與 台灣大社會底下其他強勢族群的競爭,而工作的型態更不再像從前,有 集體工作、分擔勞動的景況,同時,人們勞動的成果也不再像從前,可 以輕易地滿足生活所需並且達到自給自足的基本水平。從事新的工作型 態時,工作的成果從實物轉變為金錢,而金錢的質量又受到總體社會, 甚至全球經濟的衡量標準所決定,於是,人們在基本生活所需物資上開 始有了入不敷出的壓力,太魯閣人對於工作的感受也與從前大不相同。 在當地人的認知中,現代社會的工作型態是十分有壓力的,這些壓力不 僅來自必須要達到最基本的生活水平,更來自傳統的文化對於此一改變 的理解:個人之間能以更大規模的方式競爭,從而影響個人所能夠建立 的社會關係。於此同時,當擁有較多收入的個人想要累積自己的私人財 產時,就會面臨回饋集體的壓力。 然而,新宗教為當地帶來許多觀念的改變,以及一些新的生活方 式。例如新宗教灌輸了一套「分別」的時間與工作觀念。在時間上,教 會不僅扮演著提醒當地人現代化時間的角色,當人們分別時間的時候, 人們就能夠暫時將自己區分於現世的社會結構之外,從中得到新的義理 啟示,爾後再將此一義理重新整合入現世的生活。這樣的舉動不僅能夠 幫助當地人將新宗教貫徹於現世的生活中,更能夠幫助他們免於陷入繁 忙的生活步調中。在工作上的分別使人們賦予自身工作一種神聖性:信 徒有什一奉獻,必須將工作所得的十分之一分別出來,奉獻給神。教會 維繫也取代了當地舊有的社會結構中,對於人的社會評價的來源:無論 是參與教會的工作或是奉獻金錢,均能夠使人們為了在奉獻中滿足自
我。當個人亦將自己擁有的好成就歸功 於神,並以能夠滿足這樣的實踐,做為 努力工作的動機時,就產生一套不同於 舊有宗教體系之下的實踐倫理。而這些 新的宗教觀念、生活方式也使得當地人 可以理解現代生活中所遇見的改變,幫 助人們適應新的外在生活環境。
五、兩種意識形態的拉扯 筆者在田野工作中發現,太魯閣人 的社會中實際上有著個人與集體這兩股 意識形態不斷的在拉扯著,誠如先前我 們在許多方面均可以看見,太魯閣人在 許多社會層面:工作生活、宗教儀式、 社會對於人的約束力等等,都展現了既 重視個人的面相,也重視集體的面相。 同樣地,基督宗教本身也隱含了一種個 人的意識和集體的意識,當這兩股意識 形態交會時,太魯閣人便產生了一種新 的、對於自我的認識,而這種認識自我 的方式同樣地,成為當地人適應現代社 會生活的幫助。除此之外,在富世村的 基督教會,也同樣必須面對現代社會生 活下,人們信仰生活低落的問題。這樣 的問題除了來自太魯閣舊有的社會型 態,也來自外在環境的改變。
1. 太魯閣人的兩種意識形態 太魯閣人在喜歡互相「比較」的過 程中,產生一種英雄的評價而突顯其個 人特質強烈的面向。誠如之前所說,太 魯閣人會在工作的成果上互相比較,特 別在打獵這件事上,因為獵人們會將自 己所打到的獵物放在屋子外頭,展現給 部落中其他人看。當一個人在各方面都 有好的成績時,就會得到英雄的評價, 這樣的評價甚至能夠使一個男人娶到他 心儀的女子,因為在當地人的認知中, 一個男孩子就是要像英雄,才能夠擔當 責任。除了在工作成果上,許多的宗教 儀式也可發現太魯閣人十分注重個人的
第四十一期人類與文化
能力。以mgai bari(感恩祭)為例,儀式 的目的雖然是祈求整個部落都能夠有好的 農作收成,然而整個儀式卻是由一個人- msgasut在主導,而他在儀式舉行之前必須 離群索居,更顯得他是藉著個人的能力為整 個部落帶來祝福。 但是同樣地,我們也可以在工作成就、 宗教儀式等面向上,看見太魯閣人有著重視 集體的意識存在,例如在工作成果上,儘管 個人的成就可以為他帶來好的名聲,但若 他沒有將這份成就與自己的親戚、好友分 享,或是將這份才能教授給他們,則反倒會 為自己帶來「小氣」的評價。太魯閣人也十 分注重在工作時彼此互相幫忙,此即先前所 提到的sbarux(換工),或是在打獵時鮮少 有單獨行動的獵人一事。在宗教儀式上也是 如此,儘管先前提到Mgai bari必須由一位 msgasut主導整個儀式進行,但若不經過全 體部落成員集體耕作、準備食物,以及最後 的集體獻上感謝的收穫祭,整個儀式的過程 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儘管太魯閣人十分 重視個人的能力、成就,但這些個人的能力 與成就也同樣受到回饋、分享給集體的社會 約束力,使得個人意識和集體意識存在著一 體兩面的關係:個人的成就必須經由回饋集 體,才能夠從社會全體獲得對於個人能力的 肯定,於是部落生活的集體性得以維持。
2. 基督宗教內涵的兩種意識形態 基督新教自1517年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 條命題,發生宗教改革而與天主教區分,其 中與天主教最不同的信仰命題之一,便是 「信仰的根本不在教會,而在聖經」,於 是,個人可以藉由研讀聖經從事靈修活動, 而更加與神貼近.。新約聖經中更提到,新 約的時代是一個聖靈的時代,而聖靈則存在 於每一個人身上,因此每個人都可以藉著研 讀聖經來明白神所啟示的話語。這樣的論述 將追求宗教信仰的主權拉回個人身上,個人 的地位在基督新教中大大地提升。然而,基 督新教同樣的也強調參與教會的集體生活, 即便追求信仰的主權回到了個人身上,但是
教會作為一個在地上的神國機構,透過各樣組織活動來鞏固信徒的信 心、宣傳福音,這些活動對於個人認識新宗教有不可抹滅的幫助。因 此基督新教雖然提升了個人在信仰上的主體性,卻同樣重視參與教會 集體性的活動。基督新教並非完全忽略集體生活,教會作為宗教社會 生活的一個層面,領導、指示信徒生活的價值體系的教師角色,鼓勵 信徒們參與教會的活動,並且透過個人在教會工作或收入所得上的奉 獻,使教會營造出人們共同社區的集體感,而和個人在生活各層面上 自主的貫徹這套價值體系扮演著同等重要的角色。
3. 新的自我認識 當教會所帶來的這種新的個人與集體意識進入部落社會後,許 多傳道人便開始提出一種新的對自我的認識方法,在基督新教強調 個人在信仰上的主動性,當每個人都能夠認知到自我作為一種獨特的 存在-每個人都是由神所創造,並且神對於每一個人都有特殊的旨 意、安排時,太魯閣人便產生了一種有別於過去外顯的個人意識, 這是一種內化於個人,並非經過與他人比較而被突顯的自我意識。 lnglungan這個字的意思是指一個人的心思、意念,必須非常深入內 心的念頭,才可以稱為一個人的lnglungan。筆者在田野調查期間更 是發現,許多傳道者在教會講道時,時常用到這一個字彙,但是許多 當地人卻告訴筆者,日常生活中很少會用到這個字,lnglungan雖然 指涉的是一個人的內心深處的想法,但如此概念搭配了基督宗教的思 維方式,它便將過去太魯閣人十分外在化的個人意識轉為內在於個 人,當地人不必再透過與他人的比較來展現自我的能力,而是在一個 人對於自我的全面控制中達到這個目的。 當每一個信徒了解基督宗教裡這一套對於自我特殊的認識時, 就產生一種「天人交戰」的概念,於是,自我能力的展現就不再侷 限於外在、與他人的競爭關係而來,而可以經由自我內在的競爭、 挑戰,並且達到自我控制而來。但是對太魯閣信徒而言,每個人的 lnglungan仍必須以基督教的教義為準則,於是,每個人的lnglungan 就可以在教會的標準裡得到統一,而這一點也展現出基督宗教裡所隱 含的集體意識。而此種個人意識的內化,也減少人際關係中許多衝 突,個人更能夠透過這樣的自我控制力達到自我成長的過程,獲得滿 足感。
4. 現代社會中的基督教會 儘管富世村是台灣原住民族中,最早接受基督宗教的地區,然 而,富世村內的教會也同樣面對著現代社會生活下,信仰生活低落的 問題。對於當地人而言,宗教信仰低落的問題除了來自原有的兩種意 識形態,也同樣來自外在環境的改變。雖然基督宗教中的兩種意識型 態在某種程度上,調節了太魯閣社會原有的個人意識型態,但是舊有 的個人意識仍然在某些面向上運作。以個人對於教會的奉獻為例子,
110
111
從過去到現代:太魯閣人的宗教生活
曾有教會的長老告訴筆者,現在人已經不如從前那般熱 心,以前人們的收入都會很樂意奉獻給教會,然而,現 在人們多拿去買房子、車子,而不願意奉獻給教會。資 本主義式經濟型態鼓勵了個人累積私有財富,更強化了 個人透過這些外在的物資來展現自我能力的觀念,如此 一來,信徒們便會減少奉獻,甚至會為了要工作的緣故 而減少參與教會生活。 另一方面,許多傳道者會將信仰低落歸因於現代化 社會之下,人們接觸外界的管道增加:在富世村內,幾 乎每一個家戶都有電視機,村子裡甚至有三家網咖。除 此之外,年輕人結束了高中的學業後,如果能夠繼續深 造,則多半必須離開村子到外地求學,甚至工作,於 是,教會不得不面對缺少此一部分中間份子的結構性問 題。此外,筆者也接觸到一些承認自己信仰著基督宗 教,卻因為工作忙碌或工作時間不許可,而沒有參加教 會活動的當地人,這些人均認同自己是屬於某個基督宗 教信仰,卻沒有任何的宗教生活。以上這些問題皆是在 現代化社會之下,教會必須面對的信仰低落之困境。 即便如此,筆者所觀察的台灣基督長老姬望紀念教 會仍舊能夠維持一定的信徒人數,和相當的信仰生活, 箇中的原因,筆者認為是教會特殊的組織結構,加上其 運用了太魯閣社會中個人特性層面的力量。
長老教會最大的特質就是長老與神職人員共同管理 教會,扮演著互相監督、制衡的角色,此種特殊的民主 制得使個人之間能力競爭的緊張性,得到和平發展的平 台。然而,這樣的制度同樣地有其組織結構上的限制, 這一點在長老與神職人員意見相左時最明顯,同時也反 映在組織過於複雜化之後,導致難以運作的層面上。除 此之外,在資本主義式經濟結構與強調個人意識之重要 性的交互作用下,個人的能力在太魯閣部落中擁有的影 響力,仍舊發揮著很大的作用。筆者訪問了許多信徒對 於傳道者的看法,以及傳道者對於信徒與教會管理的看 法之後,發現無論是信徒或是傳道者,都十分重視個人 的能力,而它也確實在某種程度上,成為長老教會能夠 在當地良好地運作之原因。
六、結論 在這篇文章中,筆者從當地人的角度出發,針對宗 教變遷中的信仰層面、實踐倫理和現代生活中的改變, 提供在不斷流動的台灣社會中,一個原住民村落所歷經 的宗教變遷過程,以及在現代社會中基督宗教對人們生 活所帶來的影響之例子。礙於當時所學有限,還有一些 未處理的問題,筆者期待日後能夠有深入的發展,也期 待有更多關心者能夠加入此議題討論。
圖片提供:杜奕寧 姬望教會的青年團契在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進行的舞蹈 表演。展現過去太魯閣族的男女,以口簧琴及歌舞互訴情 意,每個月有兩個週末,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會邀請富 世村內的長老教會到場進行歌舞表演,為了這些活動,當 地的年輕人必須額外抽出時間做練習。
姬望教會
第四十一期人類與文化
參考書目 王梅霞 1990 《規範,信仰與實踐:一個泰雅族聚落的研究》。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3 〈從gaga的多義性看泰雅族的社會性質〉。刊於《台灣人類學刊》1(1):77-104。 2006 《泰雅族》。台北:三民。 杜奕寧 2008 《祖靈信仰與基督教的相遇:太魯閣宗教菁英的詮釋》。台北。未出版。 邱韻芳 2004 《祖靈、上帝與傳統 : 基督長老教會與truku人的宗教變遷》。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應貴 1983 〈東埔社的宗教變遷:一個布農族聚落的個案研究〉。《中研院民族所集刊》52:115-4。 1991 〈Dehanin 與社會危機:東埔社布農人宗教變遷的再探討〉。《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47:105-126。 2008 《反景入深林:人類學的觀照、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 張藝鴻 2001 《utux,gaya與眞耶穌教會:可樂部落太魯閣人的「宗教生活」》。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守臣 1997a 〈泰雅族東賽德克群的部落遷徙與分布(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4:61-206。 1997b 〈泰雅族東賽德克群的部落遷徙與分布(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5:81-212。 小島由道及安原信三 1996﹝1915﹞ 〈番族報告書卷第一卷:泰雅族〉。黃文新主編。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花蓮縣秀林鄉 2008 《Mgai Bari太魯閣族文化系列活動紀念冊》。聖經和合本。聖經公會出版。 Comaroff, Jean 1985
Body of Power, Spirit of Resistance.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orton, Robin 1970
African Traditional Thought and Western science, In Rationality. B.R. Wilsoned eds. Pp131-171.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iebow, Elliot 1967﹝2002﹞ Tally’s Corner:A Study of Negro Streetcorner Men,黃克先譯。台北:群學。 Robbins, Joel 2004
Becoming sinners : Christianity and moral torment in a Papua New Guinea society. Berkeley, Calif.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Turner, Victor 1974
The Ritual Process, 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ks.
Weber, Max 1930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Talcott Parsons, trans. London : Allen & Unwin
1930﹝1987﹞《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黃曉京,彭強譯。台北:唐山。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