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設計創作(一) 後疫情時代之適應性設計 ADAPTIVE DESIGN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學生:譚文睿、張祐勻 指導老師:林楚卿CK LIM
2021 X 1101
CONTENT About LRobot|
03
簡介 設計概念 AEIOU 互動模式 使用方法
05 07
04 06
Detail| 設計草圖 結構設計 電路圖 程式
27
切割製作圖
課程心得
11 19 30 37 45
LRobot
1
Name|LRobot Personality|生性害羞,不常出現在主人身旁 Habit|平時喜歡一個人到處趴趴走。而在身旁沒有人的時候,會打開消毒燈
|簡介 後疫情時代,人們往返家中的行為逐漸回歸頻繁。 當外出回家,家中難免會沾染上外來的細菌。除 了我們自己可自發性做的消毒措施外,面對看不 見病毒的環境與空間,我們仍會抱持著疑慮。故 想運用人們不在某空間的時間進行消毒,有效處 理空氣髒污,減少人與物之間傳染的風險。
3
|設計概念
透過物件本身清潔再到環境,讓使用者對於身處的環境 不會感到疑慮。後疫情時代,人們的防疫行為可能會下 降,透過身旁物件以維持安全。隨著燈具演變越來越安 全、節能的同時,也可以適時代做些微的變化。
|AEIOU
Activity
透過物件本身為環境進行消毒
Iteractions
Environments
家中、室內空間。
到處走走停停,當偵測周遭有人不啟動消毒,反之開啟。
Object
User
可進行消毒的UVC燈、可帶動方便移動的機構
透過物件本身為環境進行消毒
5
|互動模式 1)聲控
2)觸摸感測
3)呼喊進行消毒
|使用方法 1 ) 說出「LRobot」後接續 LRobot 的執行操作 Ex:LRobot 前進 / 後退 / 左邊 / 右邊 / 消毒 ⋯⋯
2)觸碰LRobot,LRobot給予回饋(燈光、移動)
3)說出「LRobot 消毒」啟動消毒模式,LRobot遠離人群並開啟消毒燈 *UV光可以破壞細菌的DNA,對人體細胞也有同樣效果
7
|裝置 爆炸圖
電容感測
語音感測 人體紅外線感測 RGB LED Arduino 滾珠底盤 電池(9V*4) 木珠輪
三視圖 TOP
BACK
9
LEFT
FRONT
BOTTOM
RIGHT
DETAILS
|設計草圖 模擬各情境
11
聽到主人給的指令 停下來、停、停下|
13
馬達停止轉動
聽到主人給的指令 右邊、右、右轉、正斡、正彎、左邊、左、 左轉、倒斡、往後、後、後過|
馬達轉動做出相對應指令
聽到主人給的指令 消毒|
15
開啟消毒燈
焦急地到處跑
聽到主人給的指令 在哪裡、在哪、佗位、佇佗位|
發出聲音告訴主人
聽到主人給的指令 跑、走、跑起來、傱|
17
焦急地到處走
聽到主人給的指令 過來、來|
馬達正轉 3 sec
結構設計 Structure Design
19
|主體_球型機構
|底部使用齒輪連動木珠帶動整體在球內移動
減速馬達
木球
21
|設置電池放置區
23
|將電容感測架在靠近球的面上
|在底版邊界設置滾珠,使在移動時能更順暢的改變位置
25
|人體紅外線感測分配位置(分別偵測範圍 120 º)
電路圖 Circuit Diagram
27
|整體電路圖
|整體電路圖_註解 ADC Touch
減速馬達
聲音模組
並聯且馬達分開供電 29
人體紅外線模組
程式 Coding
|程式
31
設置各別腳位及外掛指令
設置sensor模式
設置各個移動模式
設置other模式
33
設置起始狀態及 Timer循環時間
35
設置Timer更新狀態 及語音感測模式
切割製作圖 Cutting Diagram
37
|雷切檔
|模型演進 BALL
39
|模型演進 內部機構
41
|視覺回饋
43
課程心得 Course Experience
45
|課程心得 譚文睿 對於 LRobot 這個作品,在剛開始發想的時候自己還很有動力,有很多異想天開 的想法,但是在實作的時候很多大膽的想法都因為技術上的問題被一一拔除,有空間 的問題、材料上的限制、各種模組規格的限制,有些被解決了有些則沒有。像是空間 太小要放的東西越來越多,就只好將壓克力球變大,但是將壓克力球放大就會超過我 們認為模型的最佳大小;或是紅外線跟紫外線沒辦法穿透壓克力的材質,我們只好再 霧面的球上打洞;而模組的部分,市面上流通的模組規格,並不能解決我現在的問題。 但是這就是設計的過程吧,在不斷的妥協中進步,雖然跟一開始的設想有些差距,但 是在這些轉變的過程中卻也在持續的進化,最終的產品才是最實際最符合現實的設計。
張祐勻 第一次嘗試整個設計結合電子電路,讓作品與人之間更有互動性。但在整個操作 過程中,其實是蠻挫折的。我覺得對我來說程式的問題是比機構來得好解決的,如果 真的遇到卡關的地方,其實身邊的資源是足夠讓我去找出答案的。但機構就有些不一 樣了,因為大都圍繞在物理上的問題,而解決辦法通常都是不斷地重複試驗,直到操 作成功。在這之中也讓我們學到了許多經驗,像是在切割模型的時候儘量多方嘗試, 怕有誤差就要留給自己後路,讓自己不要栽在同一個問題太久,會十分地沒效率。我 覺得整個過程真的是很疲憊的,但真的在經驗實質上面真的收穫了許多,不單單只是 學到了關於程式電路的知識,在對於自己的規劃以及內心深層的思考,真的像是墊腳 石一般,增長了不少。謝謝老師用心的給予我們意見以及回饋,如何讓自己的設計更 能讓人吸引,是我會繼續努力以及學習的方向。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