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 2017 年 2 月 23 日
民意說出揀特首的十大理由
首重施政風格;次為親民和善及經驗 [即時發放]特首選舉已進入提名期最後一周,700 萬市民在現制度下均未能參與決 定,當下民調數據與選委提名及投票策略討論紛紜,研究機構思網絡於二月初進 行民意收集,透過網上及街頭訪問等渠道,收集市民屬意某參選人當選特首的理 由,並進行有系統的質性意見歸納及分析,從中疏理出市民心目中的[十大揀選 特首準則] 、 [十大不認同的參選人特質]以及[各參選人的公眾形象] ,為社會各 界提供更立體的理據參考,並作為是次特首選舉中沒選票大多數的民意論點紀 錄。 其中[施政風格(如維護香港價值、休養生息)] 、 [親民]及[管治經驗]等三項, 是最多受訪者看重的特首參選人應有特質,而其中三名參選人(曾俊華、胡國興 及林鄭月娥)在此首三大準則上均各有千秋,定位不同。相反, [漠視市民]及[ 過份強硬]的參選人性格形象,則是最不討好的特質。 本機構作為獨立的研究單位,本著客觀反映民意及立足公民社會的立場,並考慮 到現有選舉制度存在的限制,故認同應以尊重民意為原則,建議選委應加強對外 溝通,清晰表達提名與投票策略分別處理的訊息,在現階段提名應「按民意傾向, 設法有效運用提名,讓最多的參選人逐一取得足夠提名入閘,讓市民有機會了解 更多不同定位的候選人,讓社會藉更多元的討論重新檢視大家珍重的價值。」 事 實 上,基 於 資 訊 時 差 及 不 足,民 意 並 不 是 絕 對 不 變 數,在 參 選 人 正 式 成 為 候 選 人 之 後,透 過 在 大 眾 傳 媒 上 公 開 辯 論,各 界 亦 可 進 一 步 與 他 們 作 政 策 討 論, 這 將 有 助 市 民 更 了 解 各 候 選 人,以 及 社 會 不 同 價 值 觀 及 取 向,屆 時 民 意 可 能 有 變,投 票 選 擇 可 容 後 決 定,此 舉 亦 不 失 為 未 來 特 首 與 民 共 議、良 性 互 動、集 思 廣益的好機會。
「特首選舉你點睇?」研究結果 為方便閱讀,有關是「研究背景」,即研究日期、收集民意方法、受訪者基本資料,以及分 析方法等,均調動至最後的〔附件」部分。
1. 調查結果 1.1. 提問一:在已宣布參選的四名活躍參選人之中,你屬意哪一位?
其他(梁國雄、黃毓民)(3%) 四人皆不是(19%) 曾俊華(43%) 林鄭月娥(18%) 葉劉淑儀(2%) 胡國興(15%)
0
50
100
150
200
250
1.1.1. 是 項 調 查 投 選 結 果 及 值 得 留 意 的 重 點 包 括 :
屬意曾俊華當選特首的民意比率明顯高於其他參選人; 投 選 林 鄭 月 娥 的 受 訪 者 之 中,以 街 頭 訪 問 途 徑 所 接 觸 的 群 組,明 顯 較 網 上 途徑所接觸的群組有更高比率的支持度(單計街頭訪問群組的支持比率 為 25%/ 網 上 群 組 的 支 持 則 為 7%), 可 見 網 絡 世 界 與 現 實 世 界 存 有 資 訊 及理念差異; 相 反,曾 俊 華 及 胡 國 興 在 網 上 群 組 所 得 的 支 持 比 率,則 較 街 頭 訪 問 為 高, 他 們 分 別 為 53%及 20%; 至 於 他 們 的 街 頭 訪 問 所 得 的 支 持 比 率 則 分 別 為 36%及 11%; 如 果 進 一 步 按 各 年 齡 層 的 選 擇 比 率 分 析,林 鄭 月 娥 在 高 齡 的 60 歲 以 上 組 群 以 及 最 年 輕 的 18 歲 以 下 群 組,比 其 在 其 他 年 齡 組 別 所 得 的 支 持 度 較 高。 另 外 , 在 18 歲 至 49 歲 所 橫 跨 的 三 個 在 職 青 年 及 壯 年 的 組 群 當 中 , 則 見 曾俊華所得支持度有大幅優勢,而胡國興在這三個組群當中的所得支持 度亦較林鄭月娥高。詳情可參見下頁圖表:
圖 1: 四 名 較 活 躍 特 首 參 選 人 在 各 年 齡 層 的 支 持 比 率
(續 前 頁 )
此外,有數名受訪者[問題一]主動提名梁國雄,也清楚表示他們屬意 梁當選;有更少數的受訪者則提名黃毓民;然而,梁國雄於 2 月 8 日宣 布公開爭取公民提名,本研究之民意收集階段已接近結束,故梁最終所 得票數不能作準; 有非投選胡國興的受訪者指,若這刻 有普選,自己有選票的話,會投選 胡國興,但如今為大局著想會另選他人; 至於投選葉劉淑儀的比率則是最活躍的四名參選人中最低。 最後,選擇[以上四人皆不是]的人,佔受訪者總數接近兩成,比率仍 是可觀的;當中較多人表示自己沒有選票,或對現有選舉制度有所保留 而拒絶投選;其次是認為四位參選人均不達標;也有部份人表示,不屬 意該四位參選人是因為不認同他們的立場或政綱。
1.1.2. 本 調 查 對 照 同 期 其 他 傳 媒 委 託 學 術 機 構 進 行 的 民 意 調 查 結 果 , 四 名 參 選 人 按
支持度所排列的次序情況接近。但本調查中林鄭月娥及葉劉淑儀的支持率則 較其他調查略低,而胡國興的支持度則較其他調查略高。
1.2. 提 問 二 : 你 選 擇 的 原 因 為 何 ? 1.2.1. 根 據 受 訪 者 的 表 述 , 研 究 團 隊 將 他 們 揀 選 及 不 揀 選 某 參 選 人 的 理 由 進 行 分 類
及 歸 納 , 其 中 曾 俊 華 在[ 形 象 好 、 親 民 、溫 和 及 良 善 ],與[ 貼 近 民 情 民 意 、 貼地,及願意市民互動]的個人特質,成為最多受訪者屬意他成為特首的理 由;但倘若將不同參選人皆獲市民支持的同類特質一併計算,則發現[認同 參 選 人 施 政 風 格、理 念,及 政 綱 ]才 是 最 多 受 訪 者 看 重 的 揀 選 準 則,在 此 胡 國 興及曾俊華均取得相當高的支持度,前者在所得總票數遠較後者為低的情況 下,仍能得票略高,這可能與胡國興得票集中在某些環節有關。 1.2.2. 此 外, [ 經 驗 及 過 去 公 職 表 現 ]則 是 林 鄭 月 娥 及 曾 俊 華 同 樣 得 到 市 民 支 持 的 理
由,成為揀選特首準則的第三位。同樣地,林鄭月娥在總票數較低的情況下 亦在此環節得到較高支持率,可見此乃她最為突出的特質。
認同參選人施政風格、理念或政綱 (66)
2
形象好、親民、溫和、良善 (59) 1 7
3
經驗及過去公職表現 (58)
4
貼近民情民意、貼地、願與市民互動 (55)
5
正常或冇咁差 (43)
6
平衡各方、凝聚社會 (43)
7
有能力或專業知識 (42)
8
公正、無黨派 (29)
9
強硬、果斷有為 (27)
10
33
中央接納或支持 (15) 1
11
1
市民揀特首的十大準則
不盲目服從中央 (13)
胡國興
33
5 1 4 2 6
37 2
35 19 20
18 13
3
22 8
葉劉淑儀
20 49
4 1
0
31
51
2 3
4
11
5 2
6 9 10
林鄭月娥
20
30
40
50
60
70
曾俊華
註:以上只計算受訪者揀選了某參選人的理由, 至於受訪者不揀選某些後選人但有提及其優點者,則不 在此主題歸類計算。同時,同一受訪者對其揀選參選人亦會有不只一項描述,以上分類乃研究團隊分拆 論點後再歸類計算的結果。
揀 特 首 準 則 第一 位 :[認 同 參 選 人 施政 風 格 、理 念 , 及 政 綱] 參選人得票排序
直 接 引 述受 訪 者揀 選 的理 由 ( 例 子 ):
「 捍 衛 法治 民 主,一國兩 制,港 人 治港,高 度自 治,法 官 最為 專 業 」
「 敢 正 面面 對 香港 核 心問 題 及 提出 解 決方 案 」
「 佢 講 政改 嗰 度我 比 較著 重 啲 ,雖 然 佢個 方 案比 較 保 守啲 , 只係 逐 屆 擴 大 選委 會 嘅選 民 基礎 , 但 最終 都 擴大 到 300 萬 咁多 , 間接 都 叫 做 實 現 普選 , 當然 選 民有 票 直 接投 就 梗係 好 啦, 我 都 知道 政 治上 係
胡國興
需 要 有 原則 嘅 妥協 嘅 ,佢 呢 個 雖然 保 守啲 , 但都 叫 做 可以 接 受, 點 都 好 過 831 人 大常 委 會決 定 嘅 框架 」
「 唯 一 答應 重 啟政 改 候選 人 , 唯一 認 為 831 可「 繞 過 」,唯 一 支持 基 本 法 22 條 立 法 ,唯 一認 為 可 收回 ( 部份 ) 單程 證 審 批權 。 」
曾俊華
「 最 貼 民意 , 堅持 法 治」
「 香 港 現階 段 需要 休 養生 息 , 特別 在 政治 上 」
「 能 安 定民 心 ,休 養 生息 , 少 一點 爭 拗」
「 他 擁 抱普 世 價值 」
「 似 乎 係最 有 機會 能 維護 本 港 核心 價 值的 」
「 佢 近 排撐 寵 物, 冇 票都 撐 , 幾好 。 」
揀 特 首 準 則 第二 位 :[形 象 好 、 親 民、 溫 和 及良 善 ] 參選人得票排序
曾俊華
林鄭月娥
直 接 引 述受 訪 者揀 選 的理 由 ( 例 子 ):
「 形 象 好, 感 覺不 會 和梁 振 英 一樣 」
「 沒 見 顯著 政 績, 但 形象 親 民 」
「 親 民 啲, 冇 咁戰 鬥 格」
「 個 人 望落 去 善良 啲 」
「佢以前做社會福利署長既時候,我喺啲活動度做過司儀,我覺 得佢幾親民,就算做左政務司司長都好親民」
「林鄭較為親民、民主,雖然不知道她聽不聽中央話」
Good image, good personal brand
揀 特 首 準 則 第三 位 :[經 驗 及 過 去 公職 表 現 ] 參選人得票排序
直 接 引 述受 訪 者揀 選 的理 由 ( 例 子 ):
「 喺 政 府工 作 夠耐 , 處理 好 多 事務 , 熟知 現 在香 港 問 題」
「 佢 做 慣做 熟,其 餘 都各 有 好 處,也 有不 足,但 林 鄭 全面 啲,穩 陣 啲」
林鄭月娥
* 另 外 她 在[ 強 硬 、果斷 有 為 ] 一項 亦 得票 明顯
「 事 事 親力 親 為, 做 事果 斷 」、「比 較 主動 有 為」
「 做 事 快, 有 效率 , 夠強 硬 」、「敢 說 敢做 」
曾俊華
「 從 政 多年,有 豐 富財政 行 政 經驗,應 該 較能勝 任 行 政長 官 一職。」
「 比 較 有施 政 經驗 , 比較 對 香 港有 認 識」
「 理財經驗豐富,雖然估錯數,但香港每年有盈餘,證明其政策可靠」
「 佢 喺 政 府工 作 好 耐,清 楚 政 府 運作 。 佢 今次參 選 明 顯 係見 到 今 屆 政 府 做 得唔 好 ,佢 係 要令 香 港 做番 以 前一 樣 」
1 2
過往公職表現欠佳 (31)
3
知名度低 (23) 沒有相關經驗、不熟悉政策 (22)
29 12
3
6
親中表現或建制 (15)
7
當選機會低 (11)
8
民望低/得不到市民認同 (9)
9
10
11
近期負面新聞影響 (8)
8
年紀大 (8)
7
4
0
葉劉淑儀
1 5 15
13 9
1
18
23
不認同其施政理念、言論立場及政綱 (23) 1 2
胡國興
20
28
10
5
形象、個人性格及特質不討好 (50)
4
1.3. 提 問 二 伸 延 : 你 不 揀 選 某 些 參 選 人 的 原 因 為 何 ?
15 31
5
1 10
林鄭月娥
20
30
40
50
60
曾俊華
1.3.1. 若 將[ 十 大 不 認 同 的 參 選 人 特 質 ]與 前 段 的[ 十 大 揀 選 特 首 的 準 則 ]作 對 照 分
析, 「 形 象、及 個 性 特 質 」在 兩 個 排 行 榜 均 名 列 前 茅,即 負 面 形 象 位 列[ 不 認 同 的 參 選 人 特 質 ]首 位,同 時「 親 民 形 象 」則 是 受 訪 者 揀 選 參 選 人 的 第 二 大 準 則, 可 見 市 民 較 看 重( 或 較 能 看 到 )特 首 人 選 的 個 人 特 質,這 成 為 了 市 民 取 捨 的 關 鍵因素。簡言之,成也形象,敗也形象。 1.3.2. 此 外,參 選 人 某 些 的 特 質,一 方 面 會 有 受 訪 者 認 同 視 為 優 點 (或 表 示 認 同 ),但
同 樣 的 特 質 亦 有 受 訪 者 會 視 為 缺 點 (或 不 表 認 同 ), 其 中 包 括 : (a) 有 受 訪 者 認 同 曾 俊 華 具 經 驗 及 政 績,但 亦 有 人 對 其 過 往 公 職 表 現 不 滿 意。
有經驗與政績
「當年世貿會議處理南韓農民在
公職表現欠佳
港示威,警民一心,十分出色」
「理財經驗豐富,雖然估錯數,但香
麻地,冇咩表現」
港每年有盈餘,證明其政策可靠」
「從政多年,有豐富財政行政經
「曾俊華冇咩往績,佢做財爺時麻 「曾俊華『 hea做』,經濟只優惠 中產,不惠及基層」
驗,應該較能勝任行政長官一職」
「過去的崗位顯示他太無為,當財 政司多年庫房盈餘不斷增加,沒有 適當運用公帑幫助香港發展」
(b) 有 受 訪 者 認 同 曾 俊 華 的 休 養 生 息 論 , 然 而 亦 有 人 不 表 認 同 。 休養生息
無作為
「香港現階段需要休養生息,特
「唔做嘢係唔得」
別在政治上!」
「曾俊華無為而治的理念不適合
「最重要是休養生息,我們不需
香港」
要撕裂的社會」
(c) 有 受 訪 者 認 同 林 鄭 月 娥 及 葉 劉 淑 儀 的[ 強 硬 果 斷 ]的 處 事 作 風,但 亦 有 人認為她過於強硬。 強硬果斷
「有魄力,事事親力親為,做事
過於強硬
果斷」
「太過強硬,唔聽民意,會深化 社會矛盾。」
「 對 佢 施 政 有 信 心 。 (有 冇 咩 事 特
別 有 印 象 ? )丁 屋 囉 , 雖 然 最 後 做
「佢同 CY 一樣,骨子裡一樣,好 鐵腕,做嘢一意孤行。」
唔到,但覺得佢有為,會做野。」
「官到無求膽自大,敢說敢做」
(d) 至於參選人與中央的關係,同樣有不同意見。 獲中央接納
「我覺得中央支持好重要,梁振
親中及建制
英已經展示咗無中央支持會發生 咩事,無得留低。中央要既係一
「佢係yes madam黎既,佢要奉承 中央,要佢做佢一定做到。」
「太偏向北京,唔會為香港人爭 取。」
個香港人能接受、中央都鐘意既
候選人。」
「屬國內江派,會用香港過橋,會 出賣港人利益」
「感覺上現任特首都支持佢,中 央對佢信任」
「政治取向合乎國家路線」
(e) 至 於 胡 國 興 較 明 顯 不 為 受 訪 者 接 受 的 特 質 , 則 包 括 [ 知 名 度 低 ]、[ 沒 相關經驗及不熟悉政策]及[當選機會低]等,但也有人認為他沒有 政 治 聯 繫 與 包袱, 反 而 可 帶 來 改 變 。 新人事新作風
沒相關經驗及不熟悉政策
「比較沒有包袱」
「林鄭或曾俊華上屆班子不會為
在行政經驗、政策方向等似乎令
社會帶來改變,期望新人事新作
人擔心」
風。」
「前者對法律認識固無可疑,但
「胡國興沒有公共行政及財金經 驗,原則性雖好,但對他信心不 大。」
2. 各 參 選 人 的 公 眾 形 象 (次 序 按 宣 佈 參 選 先 後 排 列 ) 2.1. 此 部 分 乃 按 受 訪 者 對 各 參 選 人 點 評 之 正 負 面 評 價 得 票 量 排 序,並 列 出 該 參 選 人 的 三 大 正 評 及 三 大 負 評,從 而 展 示 他 / 她 的 公 眾 形 象。同 時,若 其 他 參 選 人 亦 同 樣 被 評 為 擁 有 該 項 特 質,下 圖 亦 會 以 灰 色 統 計 棒 並 列 以 作 比 較,可 見 參 選 人 本 身 最 強 的 環 節,能 否 突 出 或 較 人 強,自 己 最 受 不 認 同 的 環 節,在 受 訪 者 心 目 中又有否與他人有別。 2.2. 胡 國 興 的 公 眾 形 象
正評:最多受訪者支持他的理由分別有〔認同其施政風格、理念及政綱〕,當中受訪者 提到他可維護法治、重啟政改 等,其次是認同他〔公正、無黨派〕,以及認為他〔中肯, 持平〕,其中兩方面的特性均較其他參選人突出,在受訪者心目中的形象鮮明而專門。 負評:最多受訪者提出的三大負面評價,則包括他〔知名度低〕,即對他根本不認識, 以及〔從政及管治經䌞不足〕,和認為他〔勝算或支持不足〕,難以 在是次選舉勝出。
2.3. 葉 劉 淑 儀 的 公 眾 形 象
正評:在所得支持度較低的情況下,受訪者較少點評她,故只能歸納出兩項正評。最多 受訪者認同她的特質為〔作風硬朗〕,以及〔有從政及管治經驗〕;但相較對手林鄭月 娥,對方在此兩個環節有更多受訪者表達認同。 負評:最多訪受者指出不屬意她為特首的理由是因為〔形象欠佳〕,他們多提 及不喜歡 她性格的描述;其次的負評還包括〔親中及建制〕,但此項負評則較林鄭月娥略低。
2.4. 林 鄭 月 娥 的 公 眾 形 象
正評:〔有從政及管治經驗〕是她明顯較其他參選人更得到受訪者認同的一環,而這亦 是市民投選特首時所重視的準則;她其次鮮明的特質,亦包括〔作風強硬、果敢,有魄 力〕,以及〔辦事能力高〕等,這都與她多年在政府工作 的形象鮮明有關。 負評:〔親中及建制〕是最多受訪者對她表示不認同的特質,在相對的情況下,這亦令 她成為政治光譜上,最多受訪者視她為親中定位的參選人。此 外,她在宣布參選的前後 曾多出現〔負面新聞〕,這雖然亦成為第三大受訪者提及不欲她成為特首的理由,但 提 及總數其實不算太多,有關影響似乎有限。反而更多受訪者談及她有關性格上〔形象欠 佳〕的形容,令他們留下較深刻的感受,而非實質事例。
2.5. 曾 俊 華 的 公 眾 形 象
正 評 : 他 本 身 得 到 最 多 受 訪 者 認 同 的 特 質 , 首 三 位 為[ 形 象 溫 和 親 民 ]、[ 貼 近 民 情 、 與 市 民 互 動 ], 以 及[ 正 常 或 冇 咁 差 ], 但 同 時 這 三 項 亦 是 他 明 顯 均 較 其 他 參 選 人 優 勝 之 處。不 過,他 在 整 體 得 票 遠 高 其 他 參 選 人 的 情 況 下,其 不 列 於 此 三 大 正 評 的 其 他 正 面 特 質 , 如 第 四 位 :[ 平 衡 各 方 , 凝 聚 社 會 ], 仍 同 樣 較 他 人 優 勝 。 直 至其第五位的[施政風格、理念及政綱],得票才稍微少於胡國興。 負 評 :他 雖 然 與 另 一 參 選 人 林 鄭 月 娥 同 樣 得 到[ 有 從 政 及 管 理 經 驗 ]的 正 評 ,但 他 的 負 評 首 位 卻 是[ 過 往 公 職 表 現 欠 佳 ],受 訪 者 在 這 方 面 的 描 述 包 括「 hea」、「 守 財 」及「 唔 知 佢 做 過 乜 」等。其 次 的 負 評 亦 包 括[ 不 認 同 其 施 政 風 格、理 念 及 政 綱 ], 受 訪 者 提 及 的 包 括:他 提 出 為 廿 三 條 立 法、不 認 同 他 的 無 為 而 治, 以 及 認 為 他 政 綱 不夠完備,有東併西湊之感等。至負評第三位則是[沒有相關經驗、不熟政策]。
3. 結 論 3.1. 是 次 研 究 嘗 試 為 社 會 提 供 民 意 傾 向 背 後 一 套 有 系 統 的 分 析,把 紛 陳 的[ 支 持 與 不 支 持 某 參 選 人 理 據 ]作 分 類 及 計 算,期 望 有 助 社 會 各 界 對 民 意 有 更 深 度 的 理 解,為當下應有的理性決定提供有用的參考分析。 3.2. 在 540 個 受 訪 者 闡 釋 自 己 選 擇 時 , 有 77 人 ( 整 體 的 14%) 用 了 87 次 「 比 較 」 二 字 來 說 明 自 己 如 何 在 四 名 較 積 極 的 參 選 人 之 中 選 擇 其 中 較 可 取、較 能 接 受 的 一 位。有 部 分 人 更 是 清 楚 逐 一 排 除 各 參 選 人 之 不 能 接 受 原 因,然 後 便 以 剩 下 的 最 後 一 人 作 為 選 擇。 「 比 較 」或 排 除 法,可 說 是 市 民 普 遍 在 不 容 易 下 決 定、但 又 同 意 應 該 要 下 決 定 時 的 思 考 邏 輯。當 然,有 19%受 訪 者 表 示,因 為 自 己 沒 有 票、 不 認 同 現 有 參 選 人 等 理 由 而 「 投 白 票 」, 這 亦 反 映 了 他 們 的 立 場 。 3.3. 研 究 發 現,參 選 人 的[ 施 政 風 格、理 念 及 政 綱 ]、 [ 形 象、個 人 性 格 特 質 ],以 及 [ 過 往 公 職 表 現 ]均 是 市 民 揀 選 特 首 時 最 重 視 的 三 大 準 則。而 在 四 位 參 選 人 之 中,有 某 些 參 選 人 的 個 別 特 質 會 最 為 突 出,明 顯 較 其 他 參 選 人 令 人 難 忘,但 同 時 有 參 選 人 的 多 項 特 質 亦 同 時 得 到 很 多 人 認 同。直 接 而 言,胡 國 興 及 林 鄭 月 娥 是 單 項 特 別 突 出 的( 前 者 在[ 維 護 法 治 ]、[ 政 綱 具 體 提 出 建 議 ]等;後 者 則 在 多 年 公 務 員 的 [ 公 職 經 驗 及 能 幹 ] 表 現 ), 而 曾 俊 華 則 是 多 項 也 平 均 不 俗 的 參 選 人 , 其 中 的[ 個 人 性 格 特 質 ], 相 應 的[ 施 政 風 格 、 理 念 ], 以 及 多 年[ 在 政 府 工 作 的 經 驗 ], 均 得 到 一 定 認 同 。 3.4. 相 反,市 民 最 不 認 同 的 參 選 人 特 質, 首 三 位 分 別 為[ 形 象、 個 人 性 格 特 質 ],[ 過 往 公 職 表 現 ],以 及[ 知 名 度 低 ],四 名 參 選 人 之 中 葉 劉 淑 儀 在 首 兩 位 均 達 一 定 票 數 ,至 於 林 鄭 月 娥 的[ 形 象 、 個 人 性 格 特 質 ]、曾 俊 華[ 過 往 公 職 表 現 ], 以 及 胡 國 與 的[ 知 名 度 低 ] ,亦 各 自 成 為 受 訪 者 最 不 認 同 的 特 質。除 此 以 外,胡 國 興[ 沒 有 相 關 經 驗 ],曾 俊 華 的[ 公 職 表 現 欠 佳 ],以 及 林 鄭 月 娥 的[ 親 中 表 現 ], 亦 是 他 們 的 負 評 所 在 。 3.5. 本機 構 作 為 獨 立 的 研 究 單 位 , 本 著 客 觀 反 映 民 意 及 立 足 公 民 社 會 的 立 場 , 並 考 慮 到 現 有 選 舉 制 度 存 在 的 限 制, 故 認 同 應 以 尊 重 民 意 為 原 則, 建 議 選 委 應 加 強 對 外 溝 通,清 晰 表 達 提 名 與 投 票 策 略 分 別 處 理 的 訊 息,在 現 階 段 提 名 應 「 按 民 意 傾 向,設 法 有 效 運 用 提 名,讓 最 多 的 參 選 人 逐 一 取 得 足 夠 提 名 入 閘, 讓 市 民 有 機 會 了 解 更 多 不 同 定 位 的 候 選 人,讓 社 會 藉 更 多 元 的 討 論 重 新 檢 視 大家珍重的價值。」
3.6. 事 實 上,基 於 資 訊 時 差 及 不 足,民 意 並 不 是 絕 對 不 變 數,在 參 選 人 正 式 成 為 候 選 人 之 後,透 過 在 大 眾 傳 媒 上 公 開 辯 論,各 界 亦 可 進 一 步 與 他 們 作 政 策 討 論, 這 將 有 助 市 民 更 了 解 各 候 選 人,以 及 社 會 不 同 價 值 觀 及 取 向,屆 時 民 意 可 能 有 變,投 票 選 擇 可 容 後 決 定,此 舉 亦 不 失 為 未 來 特 首 與 民 共 議、良 性 互 動、集 思 廣益的好機會。 -
完 -
附件
民意收集時間及方法 思網絡是次研究於今年 2 月 2 日至 9 日期間進行,分別透過網上問卷及四次街頭 ( 香 港 、九 龍 、新 界 西 及 新 界 東 )隨 機 邀 請 訪 問 的 方 法 ,成 功 收 集 了 540 位 市 民 的 意見,他們均應邀回答以下兩項提問,分別為: 問 題 1:在 已 宣 布 參 選 的 四 名 活 躍 參 選 人 之 中( 即 胡 國 興、葉 劉 淑 儀、林 鄭 月 娥 , 及 曾 俊 華 ), 你 屬 意 哪 一 位 ? 問 題 2: 所 選 原 因 為 何 ? 問 題 二 屬 不 設 任 何 選 項 的 必 答 題,而 箇 中 理 由 亦 是 今 次 研 究 的 重 點,旨 在 由 市 民 的 語 言 出 發, 任 由 他 們 說 出 印 象、 感 受 或 分 析, 從 而 建 構 一 套 由 下 而 上 的 民 意 揀 特 首 理據。 70或以上 6%
受訪者資料 540 名 受 訪 者 之 性 別 比 率 分 別 為 52.3%(男性)及 47.6%(女性)。至於受訪者
60至69歲 14%
18歲以下 5% 18至29歲 23%
的年齡分佈則可參看右圖。 50至59歲 15% 40至49歲 20%
30至39歲 17%
限制 是 項 民 意 研 究 項 目 在 資 源 有 效 運 用 情 況 下,透 過 網 上 及 街 頭 訪 問 兩 大 形 式 收 集 民 意。 其 中 網 上 所 得 的 回 應,較 接 近 滾 雪 球 方 式( snowball sampling)去 接 觸 受 訪 者,為 非 隨 機 抽 樣 的 方 法;同 時,網 上 途 徑 排 除 了 不 使 用 社 交 網 絡 人 士 的 意 見;以 及 意 見 由 市 民單向填寫,研究員未能追問及澄清,可能因而造成對參選人不均等份量的點評。 因此,街頭訪問收集意見的方式,則嘗試彌補網上問卷之不足。
不 過,是 項 民 意 研 究 重 點 在 於 受 訪 者 提 出 其 選 擇 之 理 據,屬「 質 性 資 料 」 ( Qualitative Data) ;至 於 各 參 選 人 得 票 比 率 的 數 值 可 能 誤 差 較 大,但 這 仍 可 與 其 他 同 期 學 術 機 構 的民意調查作比對參考,確保結果仍屬相若可接受的範圍。
分析方法
研究團隊將所收集的意見,首先會全數整理成文本,過程中會有基本編輯及校 對,例如錯別字修正、基本修繕語意不清的文句等。
然 後 便 進 行 資 料 審 閱 及 編 碼( Coding),即 按 意 見 分 類,並 將 重 複 及 類 似 的 意 見 歸 納 成 主 題( Theme),從 而 建 構 出 市 民 心 目 中 的[ 十 大 揀 選 特 首 準 則 ]、[ 十 大 不認同的參選人特質]的意見清單。舉例說,市民屬意及否定某參選人當選特 首的原因之中,某些說法可能會不斷重複,而這說法或所提出的質素,亦可能 出現於其他參選人身上。那麼,這個說法或質素便可能是市民所重視的價值, 並具普遍性、非個人獨有特質。當然,亦有某些質素是個別參選人獨有,即不 同受訪者對他/她不約而同說出的形容,這便可說是該參選人的公眾形象。
由於每個受訪者所選擇的理由可能關係到其年齡等個人身份,其意見又可以涉 及不同後選人,所以為確保有關受訪者意見所牽連之關係能清楚追蹤,眾多的 意 見 亦 可 分 類 統 計 , 研 究 團 隊 於 分 析 時 遂 採 用 NVivo 10 作 輔 助 工 具 , 以 避 免 人 手翻查及計算時因人為因素而造成誤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