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研005期/Architecture Review Vol.5/Architektur Forschung Vol.5

Page 1

2


EDITORIAL 亲爱的读者,大家好! 005 期的《筑研》和大家相见于三月,欣喜之情,难以言表。本期杂志出版要归功于《筑 研》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与心血,尤其是不辞辛劳为《筑研》默默付出的编辑同学们。在 编辑过程中,也要感谢各位作者和我们的积极交流,对我们工作给予的支持和理解。 感谢学院给予《筑研》对于两次国际会议的采访机会,让《筑研》有机会接触到各位 建筑、规划及景观行业的专家学者,我们从采访交流之中获益良多。盼《筑研》拙笔能达 其意,广播于众,则足矣。同时,也要感谢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院刊《雕琢》盛情邀请, 和其就杂志建设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交流讨论。感谢李向锋老师和石邢老师,在本期杂志 的出版过程中,给与了众多指导和建议。 是大家的支持和鼓励让《筑研》能够延续,同时也赋予了我们继续下去的动力和热情, 和大家共同期盼《筑研》美好未来。 本期《筑研》包括一下六个栏目:其中【师言】、【记录】和【吾思】延续往期的内 容格式;【研行】将会作为今后外出交流活动的专栏版块;【视界】则是本期积极发展外 部交流的,和海外各高校学子建立的互动平台;【色眼】则是根据建筑学院的学生特点, 给大家提供一个积极展示自己摄影技术的平台。 感谢读者对本刊的关注与支持。《筑研》编辑部欢迎您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请联系: 1059909798@qq.com

本期主编:杨 兵 2 0 1 5 年 03 月

3


CONTENTS 师言 从青果巷改造项目说起(上) 对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的些许建议

郑 炘 007 高庆辉 010

记录 2014“工业遗产、文化遗产与创新型城市发展”国际研讨会 段 进:论坛致辞 对话王建国 施卫良:北京定福庄地区城市更新实践探索 吕传廷:广州近现代工业遗产调查与研究 “建筑结合景观”系列论坛 戴维·莱塞巴罗:水和生活 对话昆塔斯·米勒 对话陈薇 对话李兴刚 对话黄声远 64 届校友回访记录 建筑 • 川味 • 对话——暨西南建筑设计院宣讲会

杨 兵 杨 兵 谢启旭 黄甥柑 汪妍泽 汪妍泽 谢 菲 陈 乐 谢 菲 朱思洁 周兆前 白宇泓 白宇泓 张 立

015 016 018 020 021 023 024 026 028 029 030 031 033

钟 强 王 新 孙旻杰 黄怡平 曾宇杰 原 雯 季 欣 王译瑶 宋志峰 季 松 王雅妮 张思敏

037 043 049 054 058 063 067 070 075 083 089

吾思 修道院型制的个体性和集体性在勒·柯布西耶作品中的转译 浅议日本当代建筑中基于建构视角的空间表达 开源建筑概念介绍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大福蚕种场窗户研究 人物活动与空间支配——以《金瓶梅词话》文本为出发点的空间阅读 建筑:于自然与人工之间 东西方关于建筑历史价值的表达差异——以欧洲、日本和中国为例 历史文化街区商业化改造的公众评价研究——以“南京 1912”为例 南京江北地区建设大型铁路枢纽的需求研究 南京珠江路科技街发展研究 活化宅旁空间——以南京大行宫片区为例的城市高龄者社区安养概念性策略研究

视界 时光是琥珀 遇见更好的自己 A Pavilion of Light

徐奕然 099 林明路 104 王斯旻 106

研行 走进南工大

黄甥柑等 111

色眼

黄盟等 115

4


师言

5


《吕氏春秋》有云:“疾学在于尊师。”吾师之道,仰之弥高 , 钻之弥坚。 吾师之言,出于实践,源自历练。本栏目力邀老师以真知灼见,为广大建 筑学子指点迷津。 本期杂志有幸邀请到郑炘和高庆辉两位老师。郑炘老师近期获得未来 建筑奖总冠军,本刊记者就其获奖作品进行了采访,郑老师还对研究生的 学习提供了很多指导与建议,篇幅所限,我们分为两期刊登。高庆辉老师 用平实而又不失深刻的语言阐述如何把握和规划研究生时间。相信从两位 老师的敦敦教导中,我们定会获益良多。

6


从青果巷改造项目说起(上) 记者 / 陈乐、隋明明、魏云琪

编辑 / 陈乐

[ 人物简介 ]: 郑炘,男, 东南大学低碳建筑研究所所长、建筑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长期以来从事建筑设 计及其理论、风景环境与建筑、城市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讲硕士课程《外部空间设计》(1995—2006)、博士 课程《城市建筑》(2000—2007)、博士学位课程《建筑与哲学》。 2015 年度未来建筑奖前不久在在法国戛纳揭晓,唯一的年度大奖——未来建筑奖总冠军,由郑忻老师领导的 常州青果巷项目团队获得。这是中国建筑师历年来在该项国际设计竞赛中取得的最好成绩。这是中国建筑师首次获 得这一大奖。

筑研:郑老师您好,可以简要介绍一下

此时我正好有点时间。当然做竞赛不像做

青果巷街区改造这个项目吗?经历了怎么

课程设计或实际工程那样,基本要从头开

样的一个过程?

始想,要有一个比较好的思路。

郑炘:这个项目是从 2010 年开始的,

筑研:当时重点考虑了哪些问题呢?

起初是策划和建筑方案设计,主要针对青

郑炘:作为竞赛项目,一定是要有主题

果巷街区的四个地块。自 1960 年代以来,

的。“旧与新”只是给你一个方向,提示

由于缺乏规划管理,这四个地块上建了一

你涉及的主题是有关新建建筑和老建筑之

些多层建筑,有法院宿舍,市机关幼儿园,

间关联的。而这只是一个大的方向,要想

一所由城隍庙翻建的小学校,甚至包括工

在这里边做文章,肯定要设定一个好的题

厂,情况很复杂。常州在过去的几十年间

目。你不大可能从形式出发,因为新的形

一直进行着城市改造,拆了很多老街区。

式怎样和老的形式怎么协调在一起,这个

青果巷相对来说还算有比较完整的区域,

对我来说不是个问题。这么多年下来,对

十公顷左右。虽然用地情况复杂,但总体

于形式的问题,我们已经克服这个障碍了。

上大格局还在。而在我们开始做设计的时

在我的学生的时代,形式是个问题:老房

候,保护规划就已经做了,后来由于拆迁

子旁边要建新房子,这是非常困难的。所

遇到了很大的麻烦,政府只好先做老建筑

以在那个时候,一个在文保单位旁边的房

的修复工作。于是,我们就把这个当成本

子,往往要建得和老建筑一样,要模仿它

科生四年级城市设计的课题了。

去做。后来大家又觉得不对,那是假古董,

教学与学习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我在 和学生讨论的时候,其实我也在思考。在

你再怎么折腾,只不过是用现在的技术与 材料去模仿传统。

我把它当课程设计之后,每年都要做一次,

所以,我想重点还是这些地块未来的使

但每年的做法都不一样,并且会反复总结

用状态:在现代生活方式下,如何给这个

经验。所以,课程设计本身就是有一定研

区域的未来安排一个使用方面的程序,这

究性质的。有一年我给学生设了一个空间

四块区域和老区域在未来如何能够连贯起

肌理方面的题目,还有一次是以空间单元

来。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房子只有

为研究专题。设计中侧重点不同,最终结

处在使用的状态下才是有生命的。如果这

果也是不一样的。

种使用状态延续不了,或者是引入了一些

去年十一月份,我看到了一封竞赛邮件, 不适合的程序,那这块街区以后肯定是“死 最初并没在意,后来发现其中一个单项是

透”了。因此,所谓给一个老的街区注入

旧与新,我觉得挺适合青果巷课题的,而

新的“活力”,也是一个需要策划的过程。

7

图 1: 人物照片,郑炘 图片来自网络

[ 奖项介绍 ]“AR MIPIM 未来建 筑奖”(Architectural Review MIPIM Future Project Awards) 其主办方为英国杂志《建筑评 论》(Architectural Review, 以下简称 AR)。从 2002 年 起,AR 联合了国际地产投资交 易会(MIPIM)每年举办未来建 筑大奖(Future Architecture Project),旨在奖励全球在建或 未建成的项目中最为杰出的项目。


图 2:地块分布图及总平面图 事实上,在明朝万历年间, 青果巷地区是江南著名的果品集 散码头区,素有“千果巷”美名, 由于常州方言“千”“青”难辨 之故,后又化为“青果巷”。 在随后的发展中,这里成为了 商人和文人的居住区,沿河一带 就随之变成了仆人的住处,所以 条件比较差,没有很好的院子, 房子紧挨着,是一个一个小天井。

图 3:商业内街鸟瞰图 传统庭院模式的现代转译: 地面层是展览,销售,二层是制 作,工作室,局部三层为居住。 “空 中庭院”位于不同标高,既丰富 空间体验,扩大空间感受,又使 得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各得其所, 符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

图 4:传统戏台鸟瞰图 在二层平台上建城隍庙反倒 可以通过二层平台和戏台建立好 的空间关系。院落的空间体验将 变得更加丰富。

这点对于我们来说也是有基础的,因为我

后,人们的活动范围扩大了,这样,公共

们当时一开始做方案的时候,已经想过这

部分就出现了两个层面。那么,地面层就

种策划层面上的事了。我们在想,人们在

有可能是展览,销售等等,二层可以是制作,

这里边能够开展什么样的活动,又能和历

工作室,也可以是开放性的。局部一些三

史文化街区是有关的。这样,既然它是城

层供工艺师们居住(图 3)。

市里面唯一一个历史文化街区,就可以把

城隍庙建在二层平台上,而不是只能在

常州的一些地方传统手工艺等艺术形式集

地面上。在二层平台上建城隍庙可以和戏

中在这里,以艺术工坊的形式出现。于是,

台建立良好的空间关系。这样的话,院落

我们就对常州的传统手工艺进行了解,发

的空间体验将变得更加丰富。总体来说,

现有竹刻,秸秆画,乱针绣,还有一种是

空间格局就是这样(图 4)。

木梳,叫篦箕(常州有专门的篦箕巷),

最后,你还得想一个比较好听的名字,

这些可以以工作室(studio)的形式出现。

这是我从建筑史里借鉴的,像西方建筑史

对于使用方面,一个是在 A 地块引入

里面提到的巴比伦的 Hanging Garden( 空

地方传统工艺工作室,另一个是在 B 地块

中 花 园 )。 我 们 这 个 就 可 以 叫 空 中 庭 院

引入一个民俗博物馆,因为它正好是一个

(Hanging Courtyard)。这个对西方人来说

长条状的,可以在中心结合庭院,做一些

是容易理解的。因为你是在另外一个语境

下沉的处理,形成开敞的空间。C 地块是一

中向西方人表达想法,你就得用他们能理

个转折的地块,可以把 B 和 D 连接起来,

解的语言去说话。

在 D 地块恢复城隍庙,现在古戏台还留着,

实际上整个项目就是一个对传统建筑理

但目前是无法使用的,围着这个戏台可以

解的过程。传统建筑文化的确是非常有趣

做成廊院这种传统组织模式,下面做成茶

的,我很喜欢去看民居,而不太喜欢看那

社,上面就可以重建一个城隍庙,而重建

种官式,大木作的东西。我的感觉是那些

城隍庙不可能像以前那样建一个“老”城

都是程式化的。因为古代是讲形制的,处

隍庙,所以还是基本上按照我们新的格局

在一个特定社会阶层的人是有一定等级的

去做。

房屋匹配的,不能越级,连色彩,用材大

回到场地的空间关系上看,青果巷地区

小都规定的很死。但民间就不一样了,只

的院落感是很“强”的。仔细分析下,它

要不去触碰那些等级的规定,民间的建筑

又因为有环境的约束而发生变化。首先它

有着非常丰富的可能性。民间本身没有什

是沿河的,沿河的地块比较狭长,呈线型

么级别的问题,老百姓盖房子依靠的是“自

东西向分布,这和街区内部的区别很大。

组织”的一个过程,他们是自己形成的一

从空间肌理上看很清楚,沿河大部分是横

个共同体。以前的中国老百姓实际上是一

向肌理,到了街区内部就变成了纵向的多

种宗族制度,它也有一定的等级,但和朝

重院落展开。这样纵横的空间趋势是很有

廷的制度完全不是一回事,它们可以很灵

趣的,但这只是一个肌理的问题(图 2)。

活,所以在民居里面可以感受到一些很奇

当你有了这样一个大概的设想之后,你

妙的东西。中国有很多地形复杂的山区,

可能面临的是另外一个问题:如何去定义

在古代,不可能随便就把一个山头推平了,

“院落”。我们想,可以把二层平台作为

他们想削掉一米都难。“因山就势”说的

主要的空间联系区,这样可以提供更多的

其实就是,你拿地形高差没办法,只好顺

可能。和传统院落对比,传统院落空间是

着地形略微改变一点,适当取取平而已,

封闭独立的,而我们因为有了二层平台以

所以会出现很多高程的平台。于是建筑就

8


会顺着这些平台自然有所变化。到了细节

师的角度考虑,1912 很多地方,像广告牌

交接的时候,就变得很有意思了,会有很

随意加建,和初始设计不一样。这是因为

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这是我们看民居

没有明确的法规,因此没法对它进行约束。

的时候就应该体会到的一点,那种灵活处

而西方建筑师做出来的东西,你是不能随

理的方式——这其实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意加建的,要改的话也需要经过审批,我

人在绝境时总能想出很多奇妙的东西。

们就不是这样。

筑研:对于新与旧还有一个绕不开的话

所以,很多事就是这样,并不是说这件

题就是经济因素。像上海的新天地,通过

事本身不好,而是你在操作的过程中出现

置换的方式进行房地产开发,或是在一些

了很多其他问题。

古镇植入现代商业街,您对此是怎么看待 呢?

筑研:也就是说各方面的体制都不太完 善?

郑炘:我觉得这个也很正常,你不能说

郑炘:因为顾不上。这本身是没什么问

一件事情是有生命力的,然后在经济上却

题。比如丽江,如何发展就是个问题。前

得不到支撑,这就是有问题的。关键是你

几年丽江不那么“火”的时候,我去过几次,

在这个过程里边持有一个怎样的态度。比

挺好的一个地方,房子很古朴,水流清澈

如,西方的一些小镇也是要发展旅游业的,

见底,川流不息。室外空气也很好。一边

否则没有人去。通过旅游带动各个方面,

听着水的声音,一边喝茶聊天,很有意境。

这是无可非议的。

但是后来人一多,就开始乱了。其中一个

当然,小镇是否还保持了自有的状态,

原因就是商业方面需要炒作一些人气,不

这是很重要的。这也是一个相对而言的。

然就“死”了。所以,关于丽江后来就有

像英国的约克老城,那儿有很多很好的街

了一些负面的议论。比如说丽江的一些建

道,约克老镇上有很多房子歪歪倒倒的,

造修复,请的是苏州的匠人,和当地的传

很奇特。你会觉得那楼板是斜的,怎么可

统做法迥异。这些都是一些具体的操作过

能呢?其实木结构是非常有意思的,只要

程中出现的问题。 所以,很多事情,时间

拉结在一起就是一个整体,倾斜之后仍然

长了之后就会看的比较开一些。

能保持下来。世界各地的人都来观光旅游。

筑研:非常感谢郑老师!

老街上有许多餐馆,这是很正常的。我相

(下一期精彩继续···)

信以前不一定是餐馆,也许是老百姓自己 的家,但这么多人来就要解决吃喝问题, 自然就开了餐馆。这是一个自然的调节过 程。 我们中国有些情况有些特殊,要单独让 一家去做(古镇更新),可能会比较困难, 总是需要运作的过程,比如像房地产这种 操作模式。南京的 1912 也是这种情况。当 时我们做这个项目的时候,建设是由省政 协管理的,但建完以后具体怎样运营就不 知道了,于是政协就将之交给了上海一家 策划公司,最后想出了“1912”这种运营模式。 所以,这里会有一个运作的过程。从建筑

9


对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的些许建议 文 / 高庆辉 [ 人物简介 ]: 高庆辉,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副所长、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a+a》杂 志编委、中国建筑学会会员。长期从事建筑设计实践活动,主持并完成了若干大型公共建筑设计,获得中国建筑学 会、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教育部、江苏省以及南京市优秀工程设计奖等国内数十项奖项。并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文 章十余篇。2006 年 9 月被中国建筑学会授予“青年建筑师奖”。

图 1: 人物照片,高庆辉 图片来自网络

最近几年在我和学院老师合带硕士研究

身特质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这种认识

生的时间里,常常听到不少学生会问我类

主要包含专业能力与个人特质两大方面,

似这样的问题:“到了研究生阶段,选修

同时二者又紧密相关。从传统意义而言,

课占了很大比重,需要自己去选择,而且

建筑学本身是一门综合了艺术与技术的学

课程也没有本科阶段那么多了,不知道如

科,被誉为“工科里的艺术系”,近年来

何安排自己的时间。有时候对导师安排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项目无论从功能还

设计工作也会感到无从下手,对未来择业

是建造等角度,都越来越朝着多样化、复

和自己的发展也感到迷茫。”相信许多步

合化、技术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建筑学

入硕士阶段的学生都存在这类疑惑。那么,

专业既要求学生通过卓有成效的三维想象

对于建筑学院的硕士研究生而言,该如何

力与创造力,创作出有着美学价值的建筑

充分利用好这重要的二至三年时光,如何

形态与空间,又要通过合理的功能安排、

在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之间有效平衡,从

建造技术等技术手段实现这些设计理念。

而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呢?

那么,学生对自己在建筑学专业领域的艺

通常而言,硕士研究生阶段是本科学习

术与技术这两大方面的自我认识就显得至

的延续,同时毕业后又将面临着择业的要

关重要,即需要了解自己的思维与知识水

求,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与本

平是究竟擅长前者还是后者,甚或两者均

科阶段相比,在研究生阶段,学生既要完

具备。但无论前者还是后者,建筑学本质

成理论学习即必修和选修课程学分,又要

而言是一门三维空间的学科,学生应该联

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部分实际工程项目

系自身特点,在专业能力的自我认知方面

设计,因而又带有一定的工作实践特征。

作出客观的评判。

因此,笔者认为,这种不同于本科阶段的

对于个人特质而言,学生应该明确个人

学习生活,需要通过了解自我、确立目标

的质素特点,例如对自己是否具备管理能

并付诸实践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使得学

力的判断。通常而言,有着健康稳定的全

生能够有清晰的思路为自己的硕士阶段制

面心理素质的人都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

定科学的规划,少走弯路,为自己未来步

虽然管理能力与性格的内向、外向有一定

入社会开启一个良好的开端。

的关系,但是事实上,管理能力与良好的 全面思维、负责任的工作态度以及稳定的

一、了解自我

心理素质有着更为重要的直接关系。因此,

随着自身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并通过本科

学生对自己的个人特质的发展也需要综合

阶段的学习与生活,相信大多数学生对自

评判,对于自身是否具备一定的素质,将

10


来在工作中能够领导团队从事具体的实践。

知识服务社会才是最终目的。无论是从事

对于专业能力与个人特质的关系,可以

专业工作还是管理工作,在硕士阶段都应

说二者也密不可分。无论从事专业设计还

加强相关领域的知识学习,同时提升前述

是管理工作,都需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作

的自身人格素质,未来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为基础,由于建筑设计的专业性,也就预

准备迎接未来的各种挑战。

示着即使从事管理工作,也需要相对较高 的专业素养。同理,即使从事专业设计,

三、付诸实践

也必须具备前述所说的全面心理素质。诚

确立目标之后,即是付诸实践,而这恰

如马云、柳传志等为代表的无数的社会精

恰是难度最大的部分,需要学生在硕士阶

英的成功也告诉我们,无论是专业能力还

段长期坚持、不懈努力。总体而言,可概

是个人特质都会在未来学习与工作中有成

括为专业技能的成长、综合能力的提升、

长提高的可能性,这些曾经作为成功的专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几个方面:

业人士转型为成功的管理者的案例,也告

1、专业技能的成长

诉我们管理者既需要天分的同时,也更需

对于有志于未来从事建筑设计或教学工

要后天的锻炼培养。因此,专业和管理完

作的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应更加注重专业

全不矛盾,但是责任心、锲而不舍的精神

技能的求精,找出自己在建筑学空间艺术

等等人格素质方面的加强反而是更为重要

方面或者技术领域的薄弱点,有针对的补

的。

充提高,在硕士课程与跟随导师学习的同 时,还应通过专业书籍、期刊杂志、网络

二、确立目标

媒体、学术会议等等多渠道进行自学。与

在了解了自身的专业能力与个人特质之

本科相比,由于硕士研究生进一步成熟,

后,就要确立未来发展的目标。对于建筑

因此,自学能力恰恰是硕士阶段更为重要

学院的硕士生而言,除却准备出国深造外,

的方面;而对于有志于从事项目管理的学

未来可能的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高校、设

生而言,应更加注意专业技能的求广,需

计院(或设计公司)、建设或规划局等相

要学习的领域更为广泛,在学习过程中,

关政府部门以及开发商这几大领域。当然,

应广泛接触相关专业,不求精、但求广,

由于不同的工作性质,这四个主要方向是

以便未来在实际工作中能尽快融入角色。

截然不同的。其中高校与设计院对于专业

2、综合能力的提升

知识的要求更高,后二者则相对较低,因此,

随着城市规划或建筑项目的规模越来越

对于仍然对自己专业兴趣较浓厚的学生而

大,功能与技术复杂程度越来越高,无论

言,可在硕士阶段的学习中更为注重对于

是建筑师、规划管理人员还是开发商都更

建筑理论与实践等专业能力方面的提升,

加要求越来越细的专业化分工,因此,几

未来的就业方向可考虑高校或设计院;而

乎任何项目都再难以达到传统社会中个人

对于对项目的规划建设管理更有兴趣的学

即可完成的程度,就需要更加细分的专业

生则可更为注重建筑相关学科的专业学习, 团队合作来加以完成。即便一个建筑单体 例如规划、交通、建筑经济等领域,拓宽

项目,也常常涵盖城市设计、建筑设计、

自己的知识面,同时提升自身管理能力,

幕墙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绿色建

未来择业可面向政府规划与建设部门或者

筑等相关专业,这既需要各专业团队的集

开发公司等领域。

体参与,也需要每个专业中的团队合作,

总之,无论是何种目标,以自己的专业

因此,团队精神比以往变得更为重要。在

11


团队中,无论作为管理者还是参与者,都

践中清楚未来实际工作中合适自己的方向,

需要具备积极的职业态度、优秀的意志品

在实践中尽可能地多尝试不同类型的工作,

质与无私的奉献精神,既愿意合作又善于

将实践环节真正地应用好,而不是简单地

合作;既能尽职尽责完成本职工作,又能

满足学院的基本要求,就可以为未来的职

与团队其他成员配合默契,在团队取得成

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功的同时,也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此外,

总之,硕士阶段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

无论是未来作为建筑师、规划管理人员甚

一个关键的过渡时期,充实而高效地度过

或是开发商,与业主或其他利益相关部门

这短短的二至三年时间,将让学生终身受

的协调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本着相互尊

益。通过了解自我、确立目标、付诸实践

重、理解的精神,注重与他人的沟通技巧,

的方法,相信自己可以将专业技能与综合

都将有助于自己综合能力的提升。

能力同步提高、将理论学习与设计实践有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效结合。限于篇幅因素,细节内容无法赘述。

正如前文所述,硕士阶段的学习更加注

希望本文能够为建筑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提

重实践环节的作用。因此,在完成学校规

供些许帮助,让学生尽可能少一些迷茫,

定的必修或选修课程的学习以及自学提高

多一些计划,充实、精彩、快乐地度过硕

之外,还要通过参与导师具体项目或者到

士阶段的每一天!

设计公司等单位进行实习的方式提高自己 的实战经验。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将实践环 节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呢?首先应该合理、 科学地安排时间,制定合理的规划与计划, 尽量按照每年、每月、每日的工作与学习 计划实施,虽然计划有可能根据实际情况 进行调整,但总的目标不变,几年下来会 收益匪浅。 其次,努力做到实践与学习互相补充。 在根据学院通常制定的一年级学习为主, 二年级以实践为主的的原则基础上,将学 习与实践始终贯穿在硕士阶段。在一年级 学习课程的过程中,同时主动去参与类似 的项目实践,而在二年级的设计实践中, 也要通过自学的方式去补充该类型项目的 理论知识。例如,根据具体的实践任务进 行相关理论的学习,了解该类型项目的特 点,将之应用到该项目中,既促进了设计 实践工作,又丰富了自己对该类型、该领 域建筑的知识,从而使得学之有效、行之 有用,到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通过理论学习与参与实践二者相结合的 方法,既能够为毕业论文的开题以及写作 早日寻找到合适自己的方向,又可以在实

12


记录

13


14 年秋季,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迎来了两场国际研讨会议,“工业遗产、 文化遗产与创新型城市发展”和“建筑结合景观”,筑研记者团进行了全 程记录,闻道论坛,交流名家,精彩纷呈。 “记录”栏目中。我们还对 64 届老校友回访进行了采访,并记录了一场 饶有趣味的讲座“建筑 • 川味 • 对话”。 让我们一探究竟吧……

14


2014“工业遗产、文化遗产与创新型城市发展” 国际研讨会 图文 / 杨兵 黄甥柑

2014 年 11 月 1 日至 2 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和东南大学主办,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和中 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学术委员会承办的“工业遗产、文化遗产与创新型城 市发展”国际研讨会在南京东南大学举办。本次研讨会邀请了德国城市规划与国土规划学会 主席 Martin zur Nedden、德国多特蒙德工业大学教授 Klaus Kunzmann、英国林肯大学教授 David Charies、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张泉、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段进教授、东南大学建 筑学院王建国教授等数十位国内外规划领域专家、相关政府部门领导共同参与讨论。 工业遗产保护是城市快速发展中亟需探讨的重要议题,本次会议分别从政策监管和个案 回顾两个视角共同审视了现当代话语下的工业遗产开发再利用问题。通过国内外优秀案例分 析与比较,大会探索总结了工业遗产文化再生的新思路。 本刊记者作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学生媒体,全程参与了本次研讨会,并详实记录了会 议发言。同时,记者还有针对性地参访了段进教授、王建国教授、李江所长、施卫良院长、 吕传廷工程师等到会嘉宾。本栏目将重点为大家介绍以上内容。 ——《筑研》记者团

图 1:研讨会成员合影 摄影:黄甥柑

15


进:论坛致辞

记者 / 杨兵

编辑 / 杨兵

[ 人物简介 ]: 段进,男,江苏南京人,1985 年获天津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1992 年获比利时鲁汶大学、东南大学 联合培养工学博士学位。1985 年至今在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工作。2005 年 10 月至今,任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 究院副院长、东南大学城市空间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总规划师。同时还兼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江苏省 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小城镇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城镇规划设计咨询专家、江苏省城市设计学会理事 , 同时还兼任《城市规划》、《规划师》、《现代城市研究》《城市环境设计》等杂志编委等。

我国城市的发展历经了多个阶段,从城

样的议题。对于工业遗产如何保护、文化遗

市快速向外扩张到如今我们开始考虑城市品

产如何发展、创新利用如何提高等问题,本

质的稳步提升。我们国家十分重视旧城棚户

次会议是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指导作用的。

区、工业等方面的规划以及社区构建。我们

最后我预祝此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今天所讨论的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如工业遗 产问题、文化遗产问题、创新型利用和发展

图 1: 人物照片,段进 摄影:黄甥柑

本刊记者采访

问题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这方面的

筑研:段老师,此次会议关注的是工业

研究,东南大学是较早参的院校之一,王建

遗产的更新利用,那么请问目前国内是否有

国、阳建强等教授都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方

关于工业遗产评价的标准规范等文件?

面做了很多工作。

段进:在实践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

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工业遗产逐渐成为

工业遗产建筑或区域,这些城市要素是否具

文化遗产的重要构成部分,这一概念在很多

有文化价值,是否具有遗产价值,是否可以

地方已经形成,但在有些地区仍不是这样。

利用都是需要关注的。比如有些工业在生产

在不同地区的大众认识差异是非常显著的。

的过程中有遗留物,有污染物,这就可能对

我是做城市规划的,在实践过程中,就碰到

城市居民和环境产生影响。工业遗产的评价

过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在浙江的案例中,

体系十分重要,不能一概而论,做成创意产

一个小公园内,有个小化工厂,当地文物部

业之类的。然而目前国内在评价体系构建方

门和当地群众都表示要作为遗产一定要保护

面还面临很多问题。

下来。但保护下来面临的问题是怎么改造这

筑研:刚才您提到的案例中,关于人们

么个污染化工,也搞不清楚。另外一个案

工业遗产意识水平层次不齐,可能会给工业

例,在一个非常好的历史街区当中,原来建

遗产的改造利用带来问题,实践过程中有解

的一个很小的厂,里面有两个很高的烟囱。

决之道吗?

中国不乏烟囱改造的成功案例,广大群众可

段进:我觉得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此

能就认为烟囱是个好东西,不需要拆除。那

次的研讨会就是和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交流不

么到底什么要保护,什么要拆除,工业遗产

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解决措施。在讨论

如何界定?保护的过程当中还需要做些什么

整合的基础上,看看到底哪些值得保留。一

工作?针对不同的产业需要做什么不同的共

味追风,可能会变成盲从潮流。从国家来说,

组?这些都亟待研究。

技术标准规范化、居民意识提高都具有重要

今天国内外专家学者聚集于此,讨论这

16

作用,尤其是一个完善的评估体系。


筑研:那么在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改造利 用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比如 公众参与层面、立法层面等? 段进:目前国内从规范化来说,各地方 还处在一个比较混乱和各自为政的情况之 下。我觉得需要一个科学的评估体系。安全、 生态、可持续发展、文化历史等都是我们需 要注意的,公众参与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只有各个体系完善才能使得工业遗产的利用 保护取得切实的进步。 筑研:好的,谢谢段老师。

图 2:研讨会现场 摄影:黄甥柑

17


对话王建国 记者 / 谢启旭

编辑 / 汪妍泽

[ 人物简介 ]: 王建国,男,1957 年 7 月出生于江苏常州,1989 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并留校。 1989 年至今在东南大学工作,曾任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992 年),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1 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 基金获得者(2001 年)。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2013 年起任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主任。

筑研:王老师您好,我发现很多城市根

发商是最难操作的,但是我觉得他们还是可

本发展不了创意产业,例如苏南无锡镇江等

以的,那为什么万科可以用厂房去做售楼处,

地,但是那里也有很多工业的遗迹。我们要

为什么别的企业就不可以,这也是一个观念

保护,只能通过政府的一些自上而下的手段, 的问题,社会需要一个共同的认识。就全世

图 1:人物照片,王建国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是却很多都没有保住,所以在这个过程中

界来讲,像鲁尔成立了一个基金会,把整个

会有一个困惑,该采用怎样的措施去保护这

地区社会工业产业的发展的转型都联系在了

些二线城市的工业遗产?

一起,但是我们作为一个单个案例来看是没

王建国:我刚刚也讲了,包括其他人也

有足够的价值,并不是所有的工业厂房都留

说了,其实创意产业不是一个唯一的路径,

下来,不现实,也不可能。就像在过去城市

不是所有的城市都有条件发展出这样很大规

很小的时候,所有工厂都在郊区,沿着水陆,

模的创意产业,工业遗产保护是多样性的,

因为水陆最便宜,基于经济的原则布局这些

今天我讲的这个题目也是多样性的,就像我

工业设施。那么现在随着城市发展,之前的

做的 731,最后其实已经改成了餐厅,这个

这些部分就变成城市的中心了,那么地价发

没办法。另外有一些可以结合社区的设施,

展,作为城市的级差也就出来了。

比如上次有一个万科的天津水晶城的楼盘,

筑研:北京 798 之前确实有很多艺术家,

售楼处就是工业建筑改造保护的。但我们首

那会不会以后随着地价的飙升,会有很多艺

先认为,领导要有这么一个意识,做一个基

术家被赶出去了呢?

本的工作,领导不会天然去发现这个东西有

王建国:不是赶出去,是自动出去,因

价值,所以我们的专家、我们的专业人员就

为地价上升他付不起那个租金,就像纽约,

有很大的作用,在规划设计改造的研究过程

现在已经很少有艺术家在那边了,不过艺术

中,去发现对这座城市有记忆价值的东西。

家是很穷的。就像刚刚 Kunzmann 讲的,艺

因为现在不是流行“乡愁”和“记忆”嘛,

术家不断地去开拓新的市场,和大家重视城

不仅是老的民居叫做“乡愁”,那些工业

市工业遗产保护,两者不是一个事情。以前

遗迹也是。比如镇江第一个某某厂,我觉得

在城市发展里面,工业遗迹是一个价格的洼

也很有意义,或者说对于曾经所在城市的主

地,包括租金、开发利用等。比如一个搞雕

导产业产生先导作用,比如说第一座工厂、

塑的,他需要大的空间,住宅的空间 3m 高,

第一条铁轨、第一座高楼等等这些东西,首

工业厂房的空间,一看这么好,就运作起来。

先要把他们的价值说出来,然后给决策者去

他还需要装吊车,大型的雕塑都需要这些个

听,让他们去重视这个东西,然后房地产开

东西,一下子发现了很好的。可是他不会去

18


管房子以外的,比如说道路的改善、社区改

那么现在再改造不会这样了。不管怎么说厂

造,因为他的这种利用也是有缺点的,所以

房留下来了,厂房作为一个城市的形态保护

说这个不和社会紧紧联系在一起,那是非常

下来了,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麻烦的一件事。

筑研:好的,谢谢王老师。

筑研:有没有一些案例,即一些很好的 企业,买了一些厂房进行办公,以至于那这 样改造过后的工业没有了公共性? 王建国:不是所有的厂房都要公共性。 我觉得只要得到很好地利用,我所知的是没 有被列为遗产名录的那些,能得到利用就很 好了。因为我刚刚讲过一条,那些厂房功 能使用寿命已经结束,但结构寿命还没有 结 束, 它 们 还 可 用 20 年、30 年、50 年。 今天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就应该再利用, 不要把它拆掉,拆掉耗能,利用起来不是很 好嘛。现在苏州园区设计院就是利用工业厂 房的改造,做得非常好。还有大学的老师, 把画室安在那边。不光是创意产业,还有 Kunzmann 讲的都灵的大学。我在伯尔尼考 察的时候,里面大学的图书馆就是巧克力工 厂的厂房。 筑研:很多创意产业,包括我所接触到 的都是一些艺术画廊之类的,还有没有其他 类型的? 王建国:创意产业现在很多都是软件业、 动漫业,包括设计业,不是都是画廊,环同 济也算。创意的范围很大,某种意义上是广 义的,中兴和华为电子也进来。广义的艺术 场所、广义的办公、餐饮也是必要的,但你 不能全把它搞成餐饮,也是有问题的。但就 像南京湖南路狮子桥,也是弄成了餐饮一条 街,对城市很有意义,我倒是没那么保守, 就是适应新的再利用,觉得能把生命延续下 去的,就是最大的好处。 筑研:但是之前工业遗产厂房现在完全 看不到它的痕迹了,这又该怎么办呢? 王建国:这个是价值观的问题,当时觉 得工业厂房的形象与餐饮的差异太大,认为 那个不好。到了后工业阶段,又觉得工业厂 房的形象特别好,有一个历史的记忆在那边,

19


施卫良:北京定福庄地区城市更新实践探索 记者 / 黄甥柑

编辑 / 黄甥柑

[ 人物简介 ]: 施卫良,男,中共党员,大学毕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共北京市规划委员会(首都规划建设 委员会办公室)党组成员,北京市规划委员会(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总规划师兼市规划院院长,负责组织 规划编制工作,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定福庄地区位于北京东部,东部现结合 朝阳区的创意产业发展提出了“CBD 到定福

总体就是选准局部作为触媒点来带动整体发

庄”的文化传媒产业发展带,全长 16 公里。

展;

定福庄地区可开发为九百万平方米,区域以 居住、工业仓储、机关大院为主。之所以提

图 1: 人物照片,施卫良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体裁衣、关注民生、提升品质”为规划原则,

2. 政府采取激励的机制让市场更为自愿 地去做遗产保护,即制定相关补贴和政策;

出传媒走廊,是因为大的传媒机构如 CCTV、

3. 我们在其中除了做好规划的工作,也

BJTV 和人民日报都在东部聚集,其衍生的产

要做好利益平衡协调的工作,搭建责任规划

业需求也在其周边寻求发展空间,加之中国

的平台,将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居民、开

传媒大学提供的人才优势也促进了定福庄的

发商、社会团体各方面利益能够在一个平台

产业资源聚集。所以,其自发的城市更新已

上协调,形成政府、社会、企业共同关注、

经存在,已经形成先一级的传媒产业发展规

互惠共赢。

模,相关注册企业达到一万六千多家,是北 京市文化产业聚集区中主推的发展走廊。

通过北京几个案例实践和定福庄地区工 作总结如下:

如上所述,定福庄地区的优势如下:有

1. 寻求适宜当前城市发展特征的合理路

国际级的传媒总部聚集,高校优势,而且传

径,实践有必要的规划设计方法,促进城市

统的工业建筑、仓储空间比较适合企业发展

经济化有机更新,是盘活城市存量空间和更

需求,物业、租金费用较低适合传媒企业聚

新传统产业的关键;

集。

2. 以文化创业产业为触媒的有机更新, 如何在城市更新中利用工业遗产可以从

“三个转变”来考虑:

以工业建筑为亮点的特色更新,以引入城市 活动为途径的渐进更新是解决老工业区改造

1. 城市大开发方式转向小规模城市有机发 展方式;

问题的有力尝试; 3. 以地区整体规划为统筹前提,以协作

2. 政府主导转向调动市场能动性;

实施规划为工作平台,以实施单元为推动引

3. 模式化规划转向协作式规划发展。

领,是促进城市区域有机更新的重点。

1. 改变以往以大量拆迁、开发为主的方式, 现在更为关注如何通过改造小单元、园区来 调用整个区域更新,依循“系统有序、选准 支点”,即选准开发实施的先行试点,提出“量

20


吕传廷:广州近现代工业遗产调查与研究 记者 / 黄甥柑

编辑 / 汪妍泽

[ 人物简介 ]: 吕传廷,男,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主任,广州市规划局党委委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自 2010 年起,中国近现代工业遗产调查

对工业遗产进行调查的政策条款,在个案中

研究启动,广州市作为参加单位这四年来对

也进行了政府主导的保护再利用探索,如宝

工业遗产的认知、评价体系和方式、改造方

钢新城、广州金融城。未来期望借助第五次

式及如何融入城市的更新改造有了很多新的

文物普查进行工业遗产的再调查,同时 13-14

认识。主要有四方面:整体保护历程、现状

年广州市政府根据社会的需求对广州市历史

的调查、价值的评估和保护再利用的案例。

建筑进行大规模普查,将来工业遗产会被列

启动工作后,经过三个阶段的摸查,广

入保护的框架内同时建立相关法规制度及委

州于 2014 年完成了工业遗产的图集报告及

员会。

一系列研究报告。广州作为中国近现代工业

广州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形成了二十多家

发展上最重要城市,历史价值高。近期的保

工业遗产再利用的成功案例,如红砖厂、珠

护工作也得益于东南大学 01 年在受邀制定

江啤酒厂、农民工博物馆等等,形成了再利

的老中轴线规划提出的工业遗产保护概念,

用的清单,课题研究从 10 年进行全市调查,

14 年后也协助完成了专项的近代工业遗产的

从文物保护单位为开端,筛选出第一批名单,

摸查工作。广州在初期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

第二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内的历史建筑

城市,第一阶段即 04 年之前,是以拆除旧

中挑选潜在的工业遗址,第三通过重新调查,

厂房作为土地开发的资源为主要手法,以解

查阅文献、现场调查选出新的遗址线索。根

决当时的居住问题;第二阶段是 04-12 年,

据中国规划协会对工业遗产调查的要求,我

政府出台了“退二进三”的政策,对旧厂房

们对每处的总体概况、建构情况、工业设备、

改造提出了再利用、自我功能更新的理念,

文档图纸、发展历史及现状保护利用进行整

提出很多鼓励及优惠政策,这一阶段形成了

合,现在在广州范围内整理出遗址清单有 83

一批自发的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案例;

处,历史价值较高的部分主要集中在白鹅潭

第三阶段即 12-17 年,土地政策对土地开发

地区。

要求越来越高,集约利用要求对城市规划、

白鹅潭地区与广州乃至中国的工业发展

历史建筑的保护提出很大挑战,大批历史工

史紧密结合,作为近代时期,1840 年起,

业遗产被列入“三旧改造”和进行商业改造

广州就开始接受西方工业文明的输入,例如

的清单,改造的方式方法要求创新,时间较

1845 年的柯拜船坞是我国第一个造船厂,现

为紧迫,从业主自我改造转换到规划部门、

已作为文物保护对象。在工业史上一系列的

政府部门为主导。

全国第一,在工业发展史上是非常有价值的。

广州市 12 年在“三旧改造”中提出优先

明国时期,中国现代工业萌芽,我们现在城

21

图 1: 人物照片,吕传廷 (图片来源于网络)


市所享有的很多基础设施工厂如自来水厂、

三阶段即提出初步设想,进入遗产保护阶段。

水泥厂、发电厂都是有里程碑意义的。再有

比较成功案例为亚运会之前,我们与 SOM

就是港口商贸设施,有很多例如码头、租界、 公司合作了白鹅潭地区的再开发方案,亚运 铁路等历史遗存。而现代工业遗存则很多在

会之后,广州经济发展转型被列入政府议程,

大规模改造中消失,基本变为住宅区、商业

作为规划部门,我们也增加了生态环境要素

区等。综上分析,近现代主要的遗存还是在

和文化价值要素作为权衡指标,提出了遗产

白鹅潭地区。

保护的整体框架和整体设计方案:通过更新

经过这四年的改造,我们意识到时间紧

来振兴工业用地,工业特色历史遗存必须为

迫:二十年的发展我们对城市的认识还停留

该地区设计、建设的第一灵感来源。经济方

基本在经济角度,及土地和资产,还没有挖

面提出在修复建筑内发展多元化的创意产

掘其历史价值。就在这四年内又有一批遗址

业。广钢作为该地区最具现代工业标志性的

消失。

代表,以其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生态公园。

按照中规协要求,我们需要有一系列科 学评价指标及标准。《无锡宣言》之后,我 们已经形成了关于工业遗产保护的比较完善 的体系,即从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技术价值、 社会文化价值及经济价值来评估。历史价值

本刊记者采访

即为年代文献、历史文献;科学价值即为行

筑研:您刚刚提到的广州现存工业用地

业方面的开创性和工程技术的先进性;技术

已经被列为存量用地,准备被开发为商业地

价值即为建筑工程美学及遗产风貌;社会文

产,那你们将做怎样的努力能让广州的现存

化价值即为社会情感和企业文化;经济价值

工业遗产得到尽可能的保护?

即为评价空间利用、结构的可行性、与现在 的标准规范适用度及最后的经济效益。

吕传廷:我们这个工作现在正在做策划, 要求他们每做一个项目时都要先把工业遗产

通过这一批 83 个遗址评价,我们已经

挑出来,通过专家进行评估。该保留的先保

对其进行了分类分批,这里不想赘述。去年

留下来,作为该区域开发建设的先决条件,

开始广州市政府已将所有的旧厂房列入到

这个是最主要的一个专项工作。第二,我们

“三旧改造”的储备清单里,预计一两年内

现在把工业遗产纳入历史遗产保护的重要工

就要进行开发,即拍卖土地等,所以我们在

作中。以前只是对重要的文物建筑进行保护,

研究中也在努力拯救保护。

现在市政府要把名城保护和文物保护合并成

白鹅潭地区见证了中国工业史的辉煌,

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我们将借这个机会在

庆幸的是其中很多遗址已被列入文化保护单

法律规章里面把遗产保护纳入进去。政府的

位中,特别是近代洋行商贸地区保护的比较

计划是通过前期的调查和立法的工作使得工

完整,有当时的海洋贸易仓储、洋行办公等。 业遗产保护在“三旧改造”的过程中得到重 非常感谢东南大学在其中做出的重要贡献, 因为这一切发端于 04 年的“珠江后航道的 两岸地区规划”这一项目。名字朴实无华, 但是意义深远。 第一阶段即 04-08 年,最大的工作价值 即为调查,做了初步方案,第二阶段进行区 域分级保护,提出核心保护及控制政策,第

22

视和及时的保存。 筑研:好的,谢谢老师。


“建筑结合景观”系列论坛 摄影 / 姜巍 编辑 / 汪妍泽

2014 年 11 月 14 日,由东南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和中国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建 筑结合景观”系列论坛顺利开幕,论坛以“回归生活——一个建筑与景观的议题”为核 心 , 邀请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David Leatherbarrow、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陈薇、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瑞士意大利语区大学门德里西奥建筑学院 教授 Quintus Miller、奥斯陆建筑和设计学院都市生活和景观研究所教授 Jeppe Aagaard Andersen、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 Anuradha Mathur、田中央联合建筑师事务所建筑师黄 声远等多个国内外建筑、景观领域学者与设计师共同参与讨论。 与过去相比,“水”在当今建筑、景观、城市中的作用并没有弱化。对于水的传统处 理方式,在技术与思维转换了的今天产生了很多设计与理论上的问题。传统的“理水”方 式是否能在以往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用新的方式去应对多元需求,设计师能否将水的应用 回归质朴的生活方式,参会的嘉宾均给予了独到的见解。 筑研记者团全程参与并记录了本次论坛,针对性地采访了 Leatherbarrow 教授、Miller 教授、陈薇教授、建筑师黄声远、李兴钢等到会嘉宾。 ——《筑研》记者团

图 1:研讨会成员合影 摄影:姜巍

23


戴维·莱塞巴罗:水和生活 记者 / 谢菲 编辑 / 汪妍泽

[ 人物简介 ]: 戴维·莱塞巴罗(David Leatherbarrow)是肯塔基大学建筑学学士,埃塞克斯大学艺术学博士, 曾任教于英国剑桥大学和威斯敏斯特大学。戴维自 1984 年起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执教,现为该校建筑学院教授, 负责建筑设计,建筑、花园和城市历史及其理论课程,同时还担任该校建筑学院研究生教学部主席。戴维·莱塞 巴罗的主要学术成就在建筑现象学领域,具体研究内容为如何呈现和评价建筑,地形与建筑的关系等。

水,作为一种设计元素应用到设计中。 与自然相融合的设计方案。在窗的设计上,

图 1: 人物照片 , 戴维·莱塞巴罗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在实际运用中,水,经常是被动地产生

建筑师通过墙面上显而易见的一条直线将

其意义,这是不正确的,我们对此进行了

圆窗、方窗相连接,就如同带绳子的气球。

研究和讨论。水,应主动地参与建筑,以

其“绳子“实际上是建筑物表面经雨水冲

丰富其生活,同时也促进了实践的发展。

刷后留下的痕迹和烙印。这种设计手法并

水,拥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水具有毁

非建筑师的创新。早在斯卡帕设计威尼斯

坏性,是建筑的敌人,威胁着生命的存在;

圣玛利亚修道院时,就使用了这种手法。

另一方面它具有流动性,能够穿山开谷,

修道院的窗框进行了凹入设计,这是一种

汇聚成河流,具有滋养生命的能力。我将

带有预见性的窗框设计,能使雨水在灰泥

以水的极端属性——滋养和毁灭——来讲

墙上留下印记。建筑师以此表达了反对“建

述其双重角色。

筑是静止不变”和认同“建筑应该与环境

主要分为三个方面:水在建筑之中,水 在人体之中和水在社区之中。

消融”的观点。建筑应与自然共同发展, 呈现出意料之外的美。同时,建筑师应具 备开放和接纳不确定可能性的心态。

一 . 水在建筑之中

第二个例子是西雅图奥林匹克雕塑公

建筑实体的竣工并不意味着建筑建造过

园。对于公园挡泥墙接头的做法,建筑师

程的结束,建筑要在自然环境中经历第二

根据雨水沉积方式,将立面覆层面板倾斜,

次完成过程。但建筑不会永恒存在,时间

使尘埃聚集在墙的外缘,由此形成有别于

会对其进行打磨,比如风化会带来建筑外

正常墙面颜色的“阴影”,该“阴影”则

表面的变化,这是无可避免的事,而现代

成为了建筑成长的痕迹。这表明建筑师在

建筑设计则致力于如何抵制这些变化。水,

对建筑的地形、气候、环境进行一定程度

具有兼容万物的特性,会磨蚀建筑的棱角,

的预见后所做的设计是成功的。由此所见,

赋予建筑新的面貌,使建筑在当下呈现着

“成功”的定义并不在于建筑外在形象的

昔日的生命。建筑师必须懂得理水,比如

完美,从长远的角度看,建筑应能与自然

以铜为建筑材料,随着时间的推移,锈蚀

合作,以期拥有更鲜活的生命力,并由此

产生的铜绿将会为建筑带来变化,时间的

超越建筑本身的意义,这种合作也包括了

特质在建筑中也得以呈现。

建筑物在建成后如何与水合作的问题。

以下为几个实例。

下面的例子是 1957 年在伦敦建造的经

第一个例子是维罗纳银行。这个是建筑

24

济学院大楼。当时,伦敦关闭了所有火电


厂,禁止烧煤。史密斯夫妇为留下煤灰的

尺度的事物中发挥着同样重要但截然不同

印记和过去的回忆,选择波特兰石作为建

的作用,它是连系人、自然和文化的重要

筑材料,在外立面设计了两个内凹的水道,

媒介。

在雨水反复冲刷下,灰尘沉积在石头上会 带来外立面颜色的改变,因而达到了设计 的目的。在此,水作为媒介,促进了建筑 的发展。

本刊记者采访 筑研:您刚才讲到水对人、自然、社会 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中国有句古语,叫做“上 善若水”,人们利用从水的哲学中汲取的

二 . 水与人体的关系 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建筑的

智慧进行建筑的营造。那么,水在西方建 筑史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性格,人处在建筑中会有怎样的情绪反应,

戴维:(水在西方建筑史中扮演着)多

对人体舒适意味着什么等。设计除了理性

种角色。我觉得水是一种可以被分享、象

思考外,还要融入受众的回应和建筑师的

征纯洁的东西,也代表着新可能性的出现。

情愫等内容。比如在考夫曼沙漠别墅的设

但我努力坚持的另一个观点是对于建筑,

计中,建筑师以石材作为材料起到为室内

水未免会带来麻烦。下雨时,它流入建筑,

降温的作用,并设计冷却风道,以非电器

让建筑变湿。在西方建筑中,水是你试图

的方式与自然合作。另外一个例子是凤凰

去对付和合作的对象。换句话说,它兼具

城美术馆。建筑师以水调整人体的结构和

积极和消极的特性。而好的建筑则在二者

体验,使建筑与环境合而为一,也应对了

之间寻求平衡。

炎热的气候。

筑研: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来使水“亦静 亦动”的特性得到更好的发挥呢?

三 . 水与社区的关系

戴维:我认为对于水的利用有新的可能

水是作为居住元素而存在的。比如威尼

性。现今有很多建筑的重量很轻,有透明

斯市民汲水使用的水窖。水窖以社区为单

的构件,水更能被人们所看到。如果利用

位,每个社区使用一定数量的水窖,随着

更新的建造技术,它的影响会变得更重要、

人口的增长,水窖的数量也相应增加。相

更明显。我认为有广泛的、或新或旧的用

反地,水窖也界定了社区的边界。人们沿

水方式和可能性,它们是漫长传统的一部

用这种汲水方式来维持社区的秩序和日常

分。在现代,我们可以尝试很多新的可能性,

生活的进行,保护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以

但都不能以牺牲对水原有的利用方式为代

下的例子是美国费城的一个水利工程。费

价,毕竟有些建造方面的工艺已经有两百

城在原来的小城镇基础上进行工业的发展, 多年的历史了,我们不能忘记古老传统的 人们在其过程中,以填平水库的方式来进 行艺术馆的建设,由此产生的问题促使了

技艺。 筑研:好的,谢谢老师。

该水利工程的兴建。随水利工程的不断建 设和发展,它逐渐起到连系景观和人居的 作用,而且在人群中自发产生了“社区” 的概念,随后社区形成,城市逐渐发展成熟, 水也在这个过程中构筑了一个地区的文化。 因此,建立社区是建筑师自古以来的任务。 由此看来,水在人、建筑、社区等不同

25


对话昆塔斯·米勒 记者 / 陈乐 编辑 / 陈乐

[ 人物简介 ]: 昆塔斯·米勒(Quintus Miller)1961 年出生于瑞士阿劳(Aarau),1987 年毕业于瑞士苏黎世 高等工业大学(ETH Zürich)建筑学专业。2004 年至 2008 年,昆塔斯成为卢塞恩城市规划与建筑委员会成员。 从 2005 年和 2011 年起,他分别参与了苏黎世和巴塞尔的历史遗产保护实践。现在,昆塔斯作为一名瑞士著名 建筑师,在门德里西奥建筑学院(Accademia di architettura)担任教授,同时也是米勒 - 马兰塔建筑师事务 所(Miller & Maranta Architects)的创始人和主持建筑师之一。

图 1:人物照片 , 昆塔斯·米勒 (图片来源于网络)

Architecture creates atmospheres and awakens moods. The task of the architect is then to specify and fix the atmospheres. The architect can only accomplish this by making reference to those buildings that have already created such an atmosphere. --Adolf Loos

筑研:米勒教授您好,昨天你给我们

一点是重要的:当一个人在描述一段历史

做了一个关于建筑记忆的讲座。你认为城

的时候,他能够有所参照。当你变老,(你

市是一层一层叠合而成的,而这意味着城

现在还很年轻),当你变得更老,见到年

市事实上是在不断地自我更新,需要新元

轻时的朋友时,回想起往事,你便会感到

素的加入。同时,你也提到一些城市里的“怪

无比喜悦。

物”,它们看上去完全不符合这个城市的

对于建筑来说亦是如此,我觉得有时候

语境。对此,你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瑞士山

我们就是需要有熟悉的环境,因为我们需

区里的球形建筑物来说明这件事情,而你

要放松,我们需要让我们感到静谧的东西。

显然对它非常排斥。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有许多共同点,

米勒:这是一个很老的话题了,这个球

我们都是生命,我们总是在运动着,当我

形建筑物是在 20 世纪末诞生的,在我们的

们没有了动力可以注入体内,当我们彼此

文化里(指瑞士),这是一个“怪物”,

辨不出对方时,我们便走向了死亡。如果

因为这是一种与任何传统建筑无关的新形

你把人类放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没有光,

式。而传统形式和新形式分别代表着不同

没有任何东西输入,我们就会死去。所以,

的年代,地点和环境。一战结束后的欧洲

我们需要新元素作为动力的注入。就像阴

面临着一个巨大的灾难,但你不得不去面

阳,我们需要熟悉的东西,但我们也需要

对它,你只能做出改变,这是一个根本性

陌生的东西。它们俩总是在一起,这很重要,

的改变。就像你犹犹豫豫地往前迈了一步,

它们总在一起,而绝不会单独存在。所以,

然后又退回来,思考着什么是我们的文化,

我们现在所处的境况就介于这种平静的熟

我们应该怎样工作,我们真的要和过去,

悉感和能够激发能量的陌生感之间。作为

记忆一刀两断吗?或者说,也许我们的记

一名建筑师,我们就必须在这些可能的状

忆本身就是很重要的。举个例子来说,在

态中做出选择。

东德,战争之后,他们摧毁了古老的城镇,

筑研:是的。从您早期的经历来看,你

并在其上用现代建筑的方法建立了新的城

最早是研究类比建筑学的,你觉得这对后

镇。然而,在 80 年代末,事态发生了转变, 来的设计研究工作有什么影响吗? 德国人逐渐意识到一个大问题——那些承

米勒:嗯,是这样的,我已经实践了

载着他们历史记忆的城镇早已不复存在。

25 年了。而你的国家(指中国)在两年内

所以后来,他们又重建了老城。尽管我觉

就将我所学的东西用在了这个环境里。我

得他们的做法有待商榷,但我始终认为这

是苏黎世类比建筑学运动中的其中一位学

26


生,这个运动很激烈,其中的不少学生日 后都成为了瑞士的知名建筑师。而我确实 是这么一个情况,但我想把这段经历甩在 身后。这是阿尔多罗西的基础,他用来解 释古典欧洲城市,并将之描述为一个层叠 物。在欧洲,你有一个城市肌理来帮助你 在城市定位,这里有街道,广场和纪念物。 纪念物能够让你明白欧洲城市那些充满智 慧的结构,它能帮助你在城市定位,向你 指明哪里是街道,哪里是交流场所。这是 欧洲城市运行的方式,而亚洲城市则截然 不同。这是我第一次来亚洲。你们这里没 有像我们那样的公共空间,你们的社交也 和西方国家很不一样。在意大利,你需要 一个广场来与人们碰面,我不知道你们一 般在哪碰面。这是一个十分不一样的方式。 图 2:昆塔斯·米勒代表作: 阿劳市场,1996-2002 (Markthalle Färberplatz. Aarau.)

筑研:如今,中国的一些城市也像欧洲 城市学习,开始引进广场。 米勒:你们善于学习,这很好。但是别 忘了你们自己的文化。这点很重要,有许 多欧洲建筑师在你们国家留下了很多糟糕 的东西,真的很严重。这是个遗憾。按照 你们自己的路子走吧,你们有着灿烂的文 化。只需要继续保持下去,想想什么是关

你们必须采取某种策略控制住。但是,对

键的,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最有助于当下的。 我而言,这个国家有着这样的速度和密度, 古代历史不是我们创造的,复古没有意义。

这种经历是很棒的。当我第一次到上海时,

想想我昨天所说的:“如果传统被火打败了, 就感觉到这个城市非常迅捷,很有能量感。 那么就不要去保留灰烬”。仔细想想这句话。 而南京就不同了。在这里,有很多有趣的 我觉得当你明白这点后,你就可以继续前

地方。一天早上,我出去溜达,就发现有

行,继续做这种系统“层叠”式的工作。有时, 一些人拿着鸟笼,和鸟一起沐浴在阳光下。 你可能会面临一个文化断层,而这可能是

我顿时觉得那些人好幸福。多棒的体验,

一个社会政治改革所导致的,但其实生活

他们是多么的愉悦。所以,多想想这个:

就是这样 。

欧洲人不能够像你们那样,能够在和鸟相

筑研:是的,中国现在正以一种前所未 有的速度发生改变。不少城市已经找不到

处时获得那么大的乐趣。 筑研:非常感谢!

原来的记忆了。 米勒:这也是个问题,你们发展得太快 了。如果只是一代人改变一次,这是可以的。 但是,你们每五分钟就要改变一次!这就 难以理解了。所以这些城市发展的太快了,

27


对话陈薇 记者 / 谢菲 编辑 / 汪妍泽

[ 人物简介 ]: 陈薇教授于 1979 年进入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从学建筑学,1983 至 1986 年研读建筑历史与 理论专业,获硕士学位。1997 至 1998 年在瑞士苏黎世高等工业大学作访问学者。自 1988 年至 2004 年,先后 多次在日本、香港、澳大利亚、新加坡的高校以及清华和北大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工作。1992 年获中华人民共和 国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 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学术带头人。

筑研:水表现着各地的文化传统,也创

然会带来传统的流失。所以我比较主张分

造着建筑的文化性。但是现代对古镇的过

开。你可以找到原来的记忆,你也可以享

度开发,商业性过强,旅游业过度入侵使

受现代的生活。但是如果要在老房子里面

古镇失去了“小桥、流水、人家“的味道,

享受现代的生活,我觉得任何人都没办法

但完全保留原生态的生活面貌又呈现出不

做到。

现实。该怎样处理这个矛盾?使传统文化 在建筑中更好的被保护和传承下去?

图 1:人物照片 , 陈薇 (图片来源于网络)

筑研:就像古建筑保护里面说的,最好 的保护就是将生活和建筑都保留住吗?

陈薇:生活的脚步在往前走,但人们的

陈薇:对。现在人们是可以选择的。当

习惯是往后看的。就像我们一点点长大,

社会发展到一定多元化的时候,人是有选

但会对童年的东西更加怀念,这本身就是

择的可能性的。不一定是强迫原来居住在

一个悖论。我的观点是,不主张新的东西

里面的人还保持原来的生活方式,那样会

嫁接到旧的东西上。比如说怀旧,应该有

很被动。但是如果把旧的环境创造得很好,

一部分建筑不做变动,仅做怀旧之用;而

那么一定会有人选择这样的生活。比如有

另外建设一部分新区去满足现代生活需求。 的人已经很有钱了,但他就是喜欢旧的生 但是如果在一个过去的建筑和城市形态里

活,那么他就有机会进行选择。所以,第

面要打造现在的生活,那么必然会带来很

一,我主张不嫁接,第二,我主张选择。

大的问题。比如说在旧房子里,应该往哪

如果原生态保护好一定会有人选择去住,

里放空调的问题,如果没有空调室内条件

但可能不是你们这个年龄阶段的人,而是

又会非常差,所以我一直主张新旧的东西

我们这个年龄阶段的人,不那么喜欢变动,

要分开。我一直在研究日本文化,日本文

而且很享受生活。

化做的最好的地方就是“分开”。传统的 东西,包括和服,几千年都不会变化。而 中国唐装原来中袖是没有缝的,现在学西 服也加上缝。所以说中国喜欢嫁接,嫁接 到最后唐装就变得不像唐装了。唐装的本 质在于使人举止优雅,不能随便行动,可 是一旦中袖做成有缝的,那么人就可以随 便行动了。外在的东西实际上提供了一种 生活,如果对建筑进行太多改变的话,必

28

筑研:好的,谢谢陈老师。


对话李兴刚 记者 / 朱思洁 编辑 / 汪妍泽

[ 人物简介 ]: 李兴刚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1969 年出生于唐山乐亭县,1991 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建 筑系,1998 年赴法国访问留学,参与了瑞士著名的赫尔佐格和德梅隆事务所的工作实践,也奠定了后来与其合 作设计鸟巢的基础。曾荣获英国世界建筑提名奖、亚洲建筑推动奖、中国建筑艺术奖等 20 多项国内外奖项。

筑研:您近年的作品中,有很多对传

丧失掉真正的传统,原来最早的时候人们

统建筑空间的探索,比如绩溪博物馆。能

的精神生活,或者说一种生活初心的状态。

否请您谈谈对当代中式建筑创作的看法?

筑研:还有一个问题,您的作品风格比

我们应该如何在传统与现代技术中找平衡

较多变,是一些什么因素在决定您的建筑

点?

风格呢?

李兴钢:我不是太喜欢把它叫做“中式

李兴钢:我是一直不希望在外在的风格

建筑”。这种叫法很容易让人想到形式,

上固定下来的。一方面,不同的题目、不

对于传统还是要找到它的内核所在。我是

同的地点、不同的使用者,都可能使得建

觉得这个传统还是要寻找到它的内核所在。 筑会有不同的表现。所以风格特别是表面 比如说它会涉及到一种生活哲学,一种对

的风格,或者说形式的一致,一直不是我

应的空间模式,或者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

愿意做的。我的工作是里面能够有一种内

等。这些通过我们的设计转化成现代建筑

在思考的延续性,而不是在外在的风格上。

的空间,它可能会是一种新的形式来体现。

但是这也会带来一些问题。作为建筑,它

所以我希望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去做这样

是一种非常物质化的存在形式,所以,如

的工作,思考怎样寻找到这样的一种有价

果设计的语汇不断变化的话,会造成技术

值的思想内核。另外,怎样进行一个恰当

上的不断研发,因为每次出现一个新的东

的转化和当代的表达,这是很关键的,所

西都需要有相应的技术和实施的过程。语

以我也是在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

言的变化会导致每一次都是新的,就不会

筑研:是否就像您今天在会议上所说的, 有更多的积累。所以未来会适当地增加一 一些传统的空间,它的功能可能也随着时

些语言方面的延续性,这样可以使前面的

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是否我们也要思索

技术研究或者是操作性工作的经验和教训

传统的空间运用到现代的空间中会发生什

能够积累下来,运用到后面的项目中。

么样的变化?

筑研:好的,非常感谢。

李兴钢:是。其实这和我刚才说到的是 一样的。有可能形式、方式和它所存在的 状态是变化的。但哪些东西是可以把它不 断的传递下去,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可以把握到这种可以不随时间的流逝 而变化的内核性的东西,我们就不会觉得

29

图 1:人物照片:李兴刚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话黄声远 记者 / 周兆前 编辑 / 陈乐

[ 人物简介 ]: 黄声远在 1963 年生于台北,台湾东海大学建筑学士,美国耶鲁大学建筑硕士,早年曾于艾瑞克·欧 文·莫斯事务所(Eric Owen Moss Architects)担任项目助理,回台湾前曾于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任教。黃声 远是在现代与后现代交替之际成长的一代,他坚信建筑的根基是扎在真实的生活上,但生活最真实的状态,却 非物理固体般固定不动,而是无时无刻变化。因此,这精确的认知本身,却潜在地指向不精确的或变动的状态, 这也就是黄声远与后来成形的田中央创作的特质。

图 1:人物照片:黄声远 (图片来源于网络)

筑研:黄声远老师您好!我们了解到您

法律也是不断地在修正的,像在水岸边

在台湾宜兰有很多实践。感觉您在台湾的

加栏杆以防止游客溺水的事情,台湾也有。

设计操作方式跟大陆有许多的差异,您更

可问题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愿意自己负

多的采用协同建造的模式。您的建筑,包

责任。于是这些后来都得到了支持。所以

括景观项目特别具有“在地性”这样一种

你可以给他们准备一个更开放的(法律)

特质,给人一种野性的生命力。这种特质

环境。在表面上那些法规是不行的,但是

是怎么形成的?

到了法院他们都会被判无罪,因为它是善

黄声远:我们的差别真的就在这边。看

意的,法官知道你的取向。如果他判了一

起来我们是被各种权利玩:我们被这个管

个不好的判例,是会被骂的。其实台湾不

控,被那个管控,所以我们的社会上上下

只有我一个人在做这些,还有一群人在努

下已经知道要靠一种集体的决定来把我们

力。

带向一个比较对的境地。但是后来我们发

筑研:黄老师,您做设计的时候包含了

现,这条路走来走去就是在绕圈子!台湾

特别多的公众参与部分,这种情况下您期

社会现在可能会比较相信尊重每一个个人。 望建筑会变成什么样,或者是想引导建筑 而你讲的野性,其实比较像生态性,是多

走向一个特定的方向吗?

样化的,会让每一个小小的点发光。所以

黄声远:我刚刚就在讲我们是想做一个

其实你刚刚说的“在地性”会没有答案,

跟高墙对抗的角色。通常我没有太大意见,

就是各式各样的多样,也就是它其实是非

因为我可以听到非常多的声音。通常我会

常多个个人的意见。所以他们(水与建筑

先选择目前社会上最弱势的,比较没有的

论坛)今天在谈水,可是没有人谈灌溉,

方向先做。因为这样才能平衡。在我们那

没有人谈生产,大家都把它抽象到一个集

个社会做什么都能做得成,所以我自己没

体的状态。刚刚刘克成的问题提醒了我。

有什么兴趣(引导事情的发生)。你花钱

他说“台湾最常讲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就可以做到,可是那样没有意义,不会快

就是一个非常多的微小组分,你不能说每

乐的。所以我觉得有可能我们先替那个没

个很小的小点是没有力量的。当他们大概

有听到的声音发声。这样世界会比较平衡。

感觉到一个方向的时候,其实是非常大的

他们被平衡了,我们才有可能被保护,不

力量。所以你必须真诚的相信每一件真实

会被欺负,力量才会均衡。

的事情,最后只需要去找那个真实的事情 就可以了。

30

筑研:好的,非常感谢。


64 届校友回访记录 图文 / 白宇泓

摄影 / 刘静萍

[ 编者按 ] 时逢建筑学院 1964 届校友 50 周年回校重聚,本刊记者有幸见识半世纪前东大建院学子风貌。这届老校 友中不乏名人,有第六届“梁思成建筑奖”得主黄锡璆先生,以及曾经在南京建筑设计院院长的刘承莹、华南院的 葛守信,还有其他在各大设计院担任要职李熊兆、金乃辅、张梦月等人。五十年后的今天,这些大我们五十年的学 长姐们精神矍铄,透过他们的笑容,似乎还能看见当年书生意气的自信与张扬。南京工学院的点点滴滴是他们一生 无法磨灭的珍贵回忆,老校友们忆往昔岁月,将他们宝贵的回忆以及建筑实践经验与建筑学子分享。

交流会在院系图书馆进行,这是一个留

别的院系是很辛苦的,经常没有周末,而且

存了无数回忆的地方,校友们围坐着,天南

生活费高,要买各种材料,很多画要自己装

地北地聊着……谈话会大致分为两个模块,

裱,有时候也需要男生帮不少忙。”

一是老校友们回忆在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

男同学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葛守信前

学)求学生活经历,二是老校友们结合多年

辈附和道:“女生更应该给自己定个目标,

从事设计工作经验,分享宝贵的专业学习建

往前辈看齐——林徽因,还有林徽因的侄女

议。

林璎,还有张锦秋,都应该像他们学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想起当年

葛老非常诚恳,他将学习建筑分为三个阶段:

的校园生活,老前辈们感慨万千。无论在哪

入门、深入、走向社会。学习分阶段,什么

个时代建筑求学之旅都不是一条好走的路,

阶段学什么,要找对人生路径。

幸运的是,这些前辈们得到了杨廷宝、刘敦

他说:“方案能力一定要在这个学校加

祯等第一代中国建筑先驱的指点:“当年杨

强。然后构造可以摆其次,但是到了工作岗

先生(杨廷宝)教我们水彩画的时候,对水

位上一定要好好学。如果你说某某老师这个

彩的留白是极为重视的,有的同学想讨巧,

地方我不知道该怎么去做,我们可能给你们

用毛笔沾取白色颜料勾勒出细细的一道白

画一画,三四十岁的则比较狠:这个都不懂,

线,非常的亮,众人是极为羡慕的,但是杨

自己回去弄。不管遇到了什么,最重要的是

先生却非常的生气,说‘这是虚假作弄的,

自己要去学。怎么学呢,去看老同志。他们

欺骗人的。’只有正确的留白,有意识地控

老说我们不行,那我们就去看看他们的方案,

制间隙大小,才能训练出对各个要素关系的

一看就明白了,自己真的还差点。在坐的没

把握,若是后期再用白色颜料去弥补就抹灭

有一个不是你们的老师,你如果向每个人学

了水彩联系的目的。”

习一点优点,那就了不得了。别人向你提意

刘承莹前辈尤其给建院女生加油打气: 首先,女生学建筑还是有很多优势的,比如

图 1,人物照片,校友刘承莹(右) 张梦月(左) 摄影:刘静萍

细致,能很快领会设计意图,手脚快。从另 个角度说,女性同胞其实扮演了很重要的角 色,因为进入社会后,既要兼顾家庭,在工 作上又要力图男同志平分秋色。所以女生一 定对自己有自信,要自立自强。 张梦月“学姐”也坦言:“建筑系相比

31


手绘。过去在学校里,老师教的,自己学的,

图 2,人物照片,校友葛守信 摄影:刘静萍

就是手上功夫。我参加工作以后,老师帮我 们看图,大家都有电脑,都在电脑上看图, 但老师不习惯,他说:你拿纸和笔给我,他 就抛开电脑开始画。这什么意思呢,就是要 坚持用笔头做设计。之前有一个学生来工作, 他怎么做方案呢,先在电脑里立一根根柱子, 然后把墙拉上去,再把功能填进去,方法全

图 3,人物照片,校友黄锡璆 摄影:刘静萍

错了!做方案啊,先要从整体出发,你那个 一开始就是线、柱网什么的,你整体到哪去 了,环境到哪去了,你的条件什么统统抛开 了,你一开始就在电脑上做是不对的。” 其他几位老先生也相继表达了对我们这 些建筑新人的期待:“我希望我们同学呢把 我们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的传 统继承下来。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工作能

图 4,人物照片,校友李熊兆(左) 金乃辅(右) 摄影:刘静萍

力强、脚踏实地,各个单位都比较喜欢。我 在建筑行业工作了 50 年,感觉社会上是怎 么评价清华、同济和我们的呢?清华呢当官 的多,同济的是当总经理的,东大的学生呢 当老总、总监的多,因为东大的学生讲实干 有真本事,你们一定要把这个精神传承下 去!” 见,哪怕只有一分是对的,也是了不得的。”

谈话会的时间一晃而过,老校友们都还

紧接着,“梁思成奖”得主黄锡老先生

有很多话想对我们说,还有很多叮嘱,还有

也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令人佩服的是他脚踏

很多期待,他们的谆谆教诲,少了一份学院

实地的精神和满腔对建筑设计的热爱。他说:

老师的严厉,多了一份家人的关怀,令我们

“在那个年代,只要毕业后能够继续留在建

倍感亲切,他们的话语虽然朴实,却值得我

筑领域做设计,也就心满意足了。” 黄老出

们铭记。

生于华侨家庭。1949 年祖国解放、共和国诞 生,在海外华侨青年中掀起回国的热潮。归 国后,考入东南大学。在母校老师们的教导 下,自己从一名普通青年成为一名建筑专业 技术人员。20 世纪 70 年代,祖国改革开放, 自己有幸考取公派留学深造。80 年代初回国 后正赶上祖国建设事业大发展,机缘巧合下 接触了许多医疗设施规划与设计,得到磨练, 为医疗事业出一份力。 金乃辅前辈结合自己从业经验,也提出 了建议:“希望同学们提高手上功夫,坚持

32


建筑 • 川味 • 对话 ——暨西南建筑设计院宣讲会 文 / 白宇泓

张立

[ 编者按 ]2014 年 10 月 31 日,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执行总建筑师郑勇先生和副院长李琦等举办《建筑 • 川味 • 对话》精彩讲座在中大院 309 举行,同时也是西南院于建院的宣讲会。

注重环境,巧妙利用地形。院落空间的

点;川味建筑有着简朴的外貌。整个四川地

的精神聚集点,简朴真实,以及多民族的文

区的经济发展落后于沿海经济区,带来的建

化传统,赋予了四川建筑强烈的地域色彩。

筑特点就是简洁、色彩单一,灰色为基调,

面对如此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建筑师的

没有太多的装饰,反映了建筑的本质,整个

选择很多,但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是不变的。 造型、用材都很朴实,反映了四川的建筑在 用现代的手法演绎地域性空间特质,使得院

装饰上的弱化;还有一个特色深得建筑师青

落在建筑中焕发生机。

睐,那就川地的少数民族,民族的风格提供

郑勇先生的演讲题目是《建筑·川味·对

了创作机会,提供了大的营养共我们创作,

话》,这是个充满地域色彩的题目。他说: “成

这是四川建筑师之幸。如藏族、羌族,这些

都号称天府之国。有名的都江堰的水利工程

地区的项目创作,成为了我们院创作精品的

是 2000 多年唯一一个至今唯一使用,并且

来源。当然,劣势有之:四川的建筑和经济

造就成都平原天府之国的一个项目。都江堰

发达的地区建筑不同,造价更低。施工建造

真正意义上做到了天人合一。因此四川注重

水平比较低,采用的多是低技的建造、本土

于自然的融合。总体来说,成都就像张艺谋

的材料,经济成为建筑在四川地区遇到的最

的拍的宣传片上所讲的那样,是一个来了就

大难题。

不想走的城市……”

谈及西南院的 60 多年的历史来问题和优

讲座开始,郑勇先生描绘了川地的建筑

势,郑勇先生借一些作品帮助我们认识和了

地域特色:四川有很多山地,和北方城市有

解,在面对地域性大问题上如何表达建筑,

很多不同。建筑没有轴线,更多依靠山势,

以及用什么样的态度来诠释地域性 , 这个案

对景观有更多要求,布局更灵活,这是地形

例就是汶川二小。

条件气候条件带来的。比如杜甫草堂,就反

汶川二小

映了文人对居住的要求,最追求的居住境界

汶川二小是地震后的学校的重建,规模

就是和自然融合;四川很悠闲。俗语说:少

很小投资不高,但是在设计中加入了很多羌

不入川。建筑侧面反映追求生活的品质,四

族的文化的元素,和高低起伏的地形相结合,

川生活节奏慢,生活追求的是院落的空间,

也加入抗震的措施。民族文化成为创作的源

很多活动不在房间里进行,而在院落里。例

泉,投资和规模也没有成为我们的限制,相

如谈生意、讨论方案都在院落里。尤其是四

反促成了很好的平台。

川天气温和,4-10 月份都可以在院子里进行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

休闲活动。建筑平面布局灵活。宽窄巷、唱

这是四川大学的新校区,场地就是红色

川剧的戏台,都会成为一个城镇精神的聚集

这一块。这个是和京唐元时代坡屋顶的大体

33


量教学楼,阴影全部投在现场的范围,如何

报的核心思想就是希望把中国的传统的精神

回应已有建筑成为第一步。首先我们做了日

带到办公建筑中去。同时中国物理研究院简

照分析,想法是,还留下多少太阳能找到的

称九院,我们刚好做了 9 个院子,所以很讨

地方给我们。之后讨论建筑的形式,甲方要

巧,也很吻合。这和企业文化有一点呼应。

求我们做一个藏族形态的建筑,但我们觉得

这 9 个院子做出来后,自然通风的问题也解

这个还是有问题。佛教起源于印度,但佛教

决了。

是宽容的。到每个地方建筑都会有地方的特

建筑外立面是菱形的风格。如何把菱形

色,更多的是入乡随俗 ,所以不太主张用藏

刚好分完对于设计和施工有很大的施工难

族的形态来做。还是应该用本土的四川的建

度,还好业主很支持我们。外立面采用参数

筑来做,才能说藏传佛教传到了四川,扎了

化的设计,用玻璃板块来做。中间是一个旋

根,开了花。

转庭院,不断上升。办公楼需要很高利用率,

建筑功能主要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

所以采用方形平面来设计。我们在外立面玻

是 3000 ㎡的博物馆,第二个部分是 1100 ㎡

璃的选择上也花了很多时间,我们希望最终

的研究所,第三个部分是待建的二期,包括

会是晶莹剔透的白色的感觉。裙楼的庭院的

配套的宾馆等。第一期是这两个部分,体量

目的有 2 个,首先在立面上裙楼也能有所变

推敲包括三个部分一起进行的。采用了坡屋

化,另外通过庭院阳光可以直接照到大堂。

顶,并且进行了变形很多坡屋顶。主要的参

整个大堂是一个玻璃体,放进水面上,四周

观流线是首先进入庭院,然后进入博物馆,

都是通透的。整个设计是在一个博弈中形成

入口区有藏族特色的东西,漂浮的莲花烘托

的,如何说服甲方非常重要,随时你设计的

氛围。内装的方案中,墙上会有大藏经的刻

作品会被改掉,最后我们坚持的还是保证庭

字,外面的水池能够与室内的观音形成呼应。 院的存在。建筑的门厅其实是放置在水面上 到了三楼参观结束,会有一个和一楼呼应的

的,到我们这个裙楼是通过一个桥过来,阳

一个藏族特色的东西。那么整体方案外面非

光可以通过这两边直接照进我们的大堂。这

常民族化,表现四川特色,内部加入藏传佛

是他的剖面图,每个方向不断会有庭院出现。

教特征的东西,和展品相呼应。接待区是我

传承是我们坚持的中心思想之一,我们

们一个很有特色的地方,外面的人从外面的

在四川的做了很多不同的项目,有这种有这

入口进入,贵宾从接待处的入口进入实现入

种很传统的、造价低的,也有时尚的,也有

口的差异、分流。在一层空间,我们希望把

直白的。我们在不断尝试,看看那种方法更

前后水面联系起来,形成门厅是加在水面上

好。我们也不敢说哪一个很好,但起码,我

的效果。从体量形成到建筑内部的空间设计

们在路上。

都是希望能够实现环境和建筑融合。 中国物理研究院军事武器的研究所 这是半军事化的部门,很容易让人想到 严谨的的形态,但我们很幸运遇到了好的甲 方,甲方特别喜欢中国文化,所以在设计之 初,我们就建立了不管现代化建筑怎么做, 我们都要把中国的文化带进去的想法。这是 场地情况,红色是用地。这是一个非常险要 的位置,同时也是轴线交叉的位置。我们做 了 9 个庭院。从一层开旋转一直到 17 层。汇

34


吾 思

3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和思考,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吾思”栏目为在校研究生现阶段的思考及实践提供了展示交流平台。在 日常观察和课程学习中发现问题,挖掘灵感,记录片言只字,或通过深入 阅读,交流思考,最终聚沙成塔,以文章形式在此平台展现出来,寄予与 老师和学生讨论的期许,促进积极的学术交流。 本期栏目通过多轮审阅最终收入了 11 篇文章,展示了同学们在课程学 习之余,对建筑与城市等主题的思考,并从历史、文化、环境等多层次角 度来解读。

36


修道院型制的个体性和集体性在勒·柯布西耶作 品中的转译 The Translation of Individuality and Collectivity from Monastery Pattern to the Works of Le Corbusier 图文 / 钟强

[ 摘要 ]: 勒·柯布西耶早年游学经历中,古希腊神庙以及阴郁的伊斯兰建筑均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并在其后续的 建筑实践中显现。但这显然不是他建筑的所有根源。从勒·柯布西耶游历速写中还能轻易发现中世纪修道院的踪 影,而他的建筑理论和实践中也透露出“修道院”的痕迹。本文通过对西方修道院这一建筑形制及其背后蕴含的 文化进行思考,讨论后工业时代下,勒·柯布西耶对“修道院”的吸纳和运用。 [Abstract]:Ancient Greek temples and Islamic architectures left a great impression to Le Corbusier,

钟强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2013 级 硕士研究生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方向 / 导师钱强

which had been shown in his later architectural practices, in his early years. Obviously, they are not the entire roots of Le Corbusier’s works. From the sketches which he drew in his study tour, traces of monasteries can be easily found. What’s more, the architectural theory and practices of Le Corbusier give out the same hint that he was deeply impressed by monasteries. This research analyses the configuration and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monasteries and discusses the adaptation of monasteries based on the reflections of Le Corbusier in the context of post-industrial age. [ 关键词 ]: 修道院;勒·柯布西耶;文化;生态学 [Key words]:monastery; Le Corbusier; culture; individuality; collectivity

1 引言

2 修道院的文化背景

修道院对于国人,恐怕是西方各类型建

宗教背景是横亘在修道院建筑形制面前

筑中最陌生的一种。但之于西方人,借由

的一块巨石,同时也是理解修道院空间功

宗教的传播,修道院如同血液,渗透到西

能的敲门砖,无法回避。

方人的骨髓。在我看来,修道院虽不及古

僧侣(亦称修士)是修道院文化的载

希腊神庙一般声名远扬,但在西方建筑进

体以及宗教背景的物化体现之一。莱瑟巴

程中的地位及影响却不亚于它。

罗先生将僧侣、农夫、大学生以及社团成

得 益 于 戴 维· 莱 瑟 巴 罗(David 1

员归结为四种典型亚文化的主体。换而言

Leatherbarrow) 和史永高两位教授所开设

之,僧侣中存在着一种普适的价值观。日

的“建筑设计理论前沿”课程,我有幸接触

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遵守着外人看似酷

到修道院这一建筑类型及其背后蕴含的宗

刑般的他们恪守教规教义。这一切的起源

教文化。课程分为三部分——背景和概念、

便 是 一 位 名 叫 圣· 保 罗(St. Paul the first

四种亚文化(Sub-culture)以及遮阳和花 园屋顶,共九次授课三次研讨,深入浅出 讲授文化生态学(Cultural Ecology)。随 着课程推进,我发现自己的兴趣点——修 道院。翻阅《勒·柯布西耶全集》2,我逐 渐意识到在勒·布西耶宏伟的现代建筑宣 言下,一直隐约藏着一个“修道院”。

图 1:古埃及修行洞穴遗迹 (Antiquity of Ancient Egypt Hermit Cave)

37


立 的 卡 尔 特 教 团(Carthusian) 已 然 偏 离

图 2:卡尔特教会爱玛修道院外 部透视 (Outdoor Perspective of the Carthusian monastery of Ema)

其初衷,越发奢靡无度。圣·伯纳德(St. Bernard of Clairvaux)5 便进行改革,创立 了西斯特教团(Cistercian),远离奢靡远 离城市,回归原始的《圣本笃会规》—— 祷告、抄写和劳作。 至此,宗教格局基本确定。《圣本笃会 规》作为宗教圭臬,对信徒的生活起居做 出了严格规定,每一个活动都必须绝对按

图 3:卡尔特教会爱玛修道院平 面图 (Plan of the Carthusian monastery of Ema)

照太阳位置和日历。除了早晚祷告以及弥 撒 6,每天都是独处于自己小房间内。周日 以及斋戒日会共同进餐。一旦宣誓加入教 会,便终身服从教会,奉献直至死亡。生 平成就较高者便能埋葬在由回廊围合出的 空地内,供人缅怀。其中,宣誓一生贫穷, 不拥有个人财产,作为重要条例出现在《会 规》中。

3 修道院的空间型制 作为隐修规则及其文化的具体表现,修 道院建筑不但很好地容纳了僧侣的所有活 动,而且在建筑空间、材料和选址上强化 了宗教约束。 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卡尔特教会爱玛 修 道 院(Carthusian monastery of Ema) (图 2),始建于 1341 年,坐落在远离城 区的一处山头。整座建筑像一顶安放在山 头的皇冠,僧侣的小室便是皇冠上的宝石, hermit)3 的修士。基督教中的修士最早是

整齐地排列着,独立又整体。正如立面,

独居于戈壁洞穴(图 1),参悟上帝传达的

修道院平面中最突出的就是一字排开的小

旨意。独居和自然是不可缺少的两个条件。

室,强烈的秩序感不言自明(图 3)。伴随

公元 5 世纪,意大利人圣·本尼迪克特(St.

秩序感出现的还有因重复而产生的个体性

Benedict,亦译作“圣本笃”)4 痛感罗马

(individuality)。这些小室“摒弃”朝向,

人生活荒淫无度,18 岁出家隐修。其间他

围合成修道院内最大且唯一的空间——内

编著了被信徒奉为圭臬的《圣本笃的会规》

庭院。功能上,内庭院不具有意义,但在

(The Rule of SaintBenedict),凡行事做

宗教上,庭院代表了每个僧侣的梦想甚至

人,无出其右。与此同时,他还修建了 12

是最终归宿,是修道院的精神核心,也是

座修道院,鼓励信徒在修道院修行。自此,

修道院中最大的集体性(collectivity)。因

个人隐修逐渐式微。

为功能无意义,这种集体性只具备象征意

公元 12 世纪,由圣·本尼迪克特创

38

义,不具备社交意义。所以,集体性越是


明显,僧侣的个人存在就越是突出,只是

• 图 4:卡尔特教会爱玛修道院 僧侣小室平面 (Plan of a Chamber of the Carthusian monastery of Ema)

这种个体性是无差别的。 为了强化这种无差别的个体性,僧侣每 天履行相同的流程,穿着相同的服装,念 诵相同的祷文,缩局相同的小室。小室作

图 5:托恩奈特修道院鸟瞰图 (Bird View of Le Thoronet Abbey)

为僧侣消耗时间最多的地方,就如同先贤 隐修的洞穴(图 4)——自然和独居得到了 最大保障。细看小室平面,象征自然的院 子占据最大面积,其次便是用于祷告和誊

图 6:托恩奈特修道院一层平面 图 (1st Floor Plan of Le Thoronet Abbey)

写的空间。而代表生理需求的空间被压缩 至极限,个性和差异成功地从小室设计被 中抽离。每个僧侣背对内院、面向小院、 诵读祷文,在上帝眼中,他们是相同且平 等的追随者,而在僧侣眼中,自己在上帝 直接对话。爱玛修道院算是无差别个体性 在修道院建筑中的最高表现。 不同于爱玛修道院,位于法国东南部的 托恩奈特修道院(Le Thoronet Abbey)(图 5)则是一座完美展现集体性的西斯特教会 修道院。修道院同样选址于远离城市的自 然中,但,是一处向阳的山坡。清水经由 僧侣们开凿的水道流过修道院,汇入河流。

其三,该平台空间是由僧侣的小室围合出

修道院周围散落种植着薰衣草、葡萄、橄榄、 的(图 7),大家都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 小麦等农作物。作物成熟后便会成为僧侣

相对于其他的“集体性”,屋顶的聚集似

的食物。走进修道院,满眼都是和土地一

乎是让自己喘息的唯一机会。

样的黄褐色的石头。整座建筑均由石材砌

在流线设置上,僧侣每天必须经由屋顶

筑,颂唱时的一点瑕疵都会被回声无限放

平台方可出入个人小室,极大地增加了碰

大。

面机会和自发性交流机会。

建筑体量“随意”的散落在山坡,难觅 小室的踪迹。一层平面(图 6)中的各功能,

4 柯布西耶眼中的修道院

包括内院,都是集体性功能。因为缺少小

机械化大生产推动人类社会飞跃,这是

室的包裹,内院集体性的象征意义并不明

毋庸置疑的。不仅是生产方式得以进步,

显。但无论是进餐室、图书室抑或是朗诵室, 生活环境也获得巨大改善。但对于出生于 虽是集体性功能,却没有交流存在。换而

工业革命鼎盛时期的柯布西耶,机械化大

言之,这些功能的集体性是由《圣本笃会规》 生产的伟力远不止那些。纺织厂内的画面 “规定”的,并非自发。修道院中真正自

最具代表性。女工、棉线、纺锤和纺织机

发的集体性出现在二层,即一层的屋顶。

组成一架巨大的机器,节奏协调统一,完

究其原因,其一,该平台空间不承担会规

整而无法分割。若是有女工生病,随即便

规定的宗教活动;其二,该平台空间远离

有别的女工替补,犹如更换零件一般。纺

内庭院宗教精神束缚,更贴近天空、自然;

织女工之于纺织厂,就好比零部件之于汽

39


道院给他留下印象可以从他的草图以及书

图 7:托恩奈特修道院一层屋顶 平台 (Roof Deck of Le Thoronet Abbey)

信中获知。爱玛修道院中,僧侣日复一日 的生活程序和独特的生存状态让柯布西耶 对僧侣小室痴迷不已,甚至在其给父母的 书信中强烈表达了愿意终身呆在小室中工 作的想法。其草图详细记录了小室空间氛 围和尺寸比例,不仅有透视,还有平面剖 面(图 8,图 9)。小室的剖面连同场地一 起,完整呈现“内院 - 回廊 - 小室 - 小院 -

图 8:勒 • 柯布西耶绘制的卡尔 特教会爱玛修道院僧侣小室平面 草图 (Sketch of the plan of a Chamber in the Carthusian monastery of Ema by Le Corbusier)

外部坡地”的物理空间层叠关系。在我看来, 该剖面反映出了更重要的信息。小室整体 地面和外部坡地关系更为亲近,仅一墙之 隔,和内院的关系仅为回廊的流线关系。 这一矛盾在剖面上清晰可读。从另一方面 看,该反差越大,越能凸显宗教强大的约 束力和僧侣个体所处的特殊状态。小室无 个性且保证生存最低限度的特质正好吻合 工业革命下人们的生活状态,这让柯布无

图 9:勒 • 柯布西耶绘制的卡尔 特教会爱玛修道院僧侣小室剖面 草图 (Sketch of the section of a Chamber in the Carthusian monastery of Ema by Le Corbusier)

比兴奋。 在另一座修道院里,柯布西耶留下了截 然不同的草图。若不是草图上的“Thoronet”, 想必旁人是无从得知草图主体。在托恩奈 特修道院的草图中(图 10),柯布西耶并 未记录太多关于建筑的内部信息,转而迷 恋其外部环境,抑或是建筑和外部环境和

图 10:勒 • 柯布西耶绘制的托恩 奈特修道院速写 (Sketch of Le Thoronet Abbey by Le Corbusier)

谐的关系。尤其是建筑形体和坡地关系, 柯布西耶用了多种方式进行记录。 僧侣在自然中耕种、在建筑中劳作,这 一切都是会规所规定的。对于僧侣,建筑 的一层空间是用于承载他们对上帝承诺的 “工作”,真正属于他们的“生活”只存 在于二楼,此时,屋顶平台便是至关重要 车。女工之间独立却无个性地存在,各司

的社交场,自发集体活动发生的地方。虽

其职,而女工群体又成为特殊的集体。个

然未在草图中寻到有关修道院集体性的记

体性和集体性微妙地呈现,特性从个体剥

录,但从柯布西耶的建筑实践中可以看到

离。不同于传统的家庭式作坊,机械生产

承载自发集体性的平台空间对其的影响。

将工人聚集在工厂,远离住宅和家人,工 作从生活剥离。

5 作品中的“修道院”

两座中世纪末期建造的修道院,对于

契 机 出 现 在 拉 图 雷 特 修 道 院(La

柯布西耶似乎陌生又熟悉。两座不同的修

Tourette)(图 11)。拉图雷特不仅给予柯

40


布西耶展现其对哲学、宗教以及农种研究

正如接受神旨的小院之于僧侣。经由狭窄

的机会,同时也给予他在工业时代语境下

的楼梯,通向解决自身生理需求且被局促

讨论宗教个体与集体的机会。

收缩起来的空间,和画室相比不值一提。 (图

拉图雷特修道院属于多明我会教团,位

14)这种功能布局方式明显带有借鉴僧侣小

于一出斜度适中的草坡上。草坡完好地穿

室的痕迹,但用在此处却无比恰当。在一

过整个建筑,大地和建筑都得以显现。建

个小型住宅项目中,通过悬殊的尺度对比,

筑整体功能布局和托恩奈特修道院类似。

突出画室对于主人的重要性,以此实现赋

柯布西耶大胆的打破传统修道院型制中的

予个体以特性。不但如此,柯布西耶还将

“回廊围合”(cloister),用“C”和“I”

居住从工作标高上分离,表明对时代的回

围合出内院,并将传统且重要的回形柱廊

应。方案源于中世纪修道院的僧侣小室,

吸纳到室内。原本象征精神集体性的内院

却又做出了现代主义建筑应有的批判性。

被瓦解,转而成为无限延展的草坡的一部

又如 1946 年设计的马赛公寓,单个户型

分,原本人为的精神集体性此刻竟与自然

可算作雪铁龙住宅的加强版。众多单元组

重叠,象征意义再次被强化。屋顶是整个

成的巨大体量表现出的集体性依旧带有强

建筑中唯一能感受到完整“回”形围合的 地方,柯布西耶开辟为草地,游客、信徒、

图 11:拉图雷特修道院轴测图 (Axonometrical Drawing of La Tourette)

修士在交流放松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建筑完 型所带来的集聚感(图 12)。设置成草地 的屋顶平台与象征“内院”的草坡不但视 线互通,而且在意义上对照——一个是自 发集体性、一个是象征集体性。 在小室的设计上,柯布西耶将传统小室 中的小院简化成了阳台,整合了居住部分 中的宗教空间和生理空间,传统小室此刻

图 12:拉图雷特修道院屋顶平台 (Perspective of Roof Deck of La Tourette)

变得更加狭小,加之粗糙的混凝土,敬畏 之情和禁欲之感同时升起。小室虽然被简 化,但柯布西耶从佛罗伦萨的爱玛修道院

图 13:拉图雷特修道院僧侣小室 室内透视 (Indoor Perspective of a Chamber of La Tourette) 图 14,奥赞方住宅室内透视 (Indoor Perspective of House for Ozenfant)

获得的人居单位尺度依然存在,并且更加 凸显(图 13)。内部整齐排列的小室,在 外部则表现为无差别的方形构架,颜色一 样、尺寸一样、材料一样,用另一种方式 呈现出爱玛修道院的无差异个体性。 跳出修道院建筑,时间退回到 20 世纪 20 年代。柯布西耶于 1920 年设计了著名的 雪铁龙住宅。压缩的居住空间和通高开阔 的景观起居室,无不让人联想起他绘制的 僧侣小室。但这还并非小室最完美的诠释。 1922 年,他为好友奥赞方(Ozenfant) 7

设计的住宅称得上是小室在现代居住建筑

的完美重现。开阔明亮的画室之于画家,

41


图 15,马赛公寓外立面局部 (Partial Façade of Marseille Apartment)

图 16,巴黎城市大学瑞士馆顶层平面图 (Roof Plan of Swiss Pavilion in City University of Paris)

烈的象征意味。立面上的方格与其说是遮 阳板, 倒不如说是个体性在立面上的表征 (图 15)。某种层面上,马赛公寓可以算是爱玛 修道院的“现代翻版”。 当集体性空间自身功能性较强时,如图 书室,该功能的社交属性就会被弱化。自

图片来源: 图 1-16:戴维 • 莱瑟巴罗 提供 注释: 1 大卫 • 莱瑟巴罗(David Leatherbarrow),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建筑历 史学家,建筑理论家。其研究和论著涵盖城市、建筑、景观等诸多领域,并强调地 形学在建筑设计中具有特殊重要性。 2 《勒 • 柯布西耶全集》,由 [ 瑞士 ]W• 博奥席耶编著,牛燕芳、程超翻译,中国

发的社交集体性在修道院中以屋顶平台的

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首版于 2005 年 4 月。全书分为 8 册,按照时间顺序,详细

形式呈现,在柯布西耶的建筑中亦是如此。

记录勒 • 柯布西耶的建筑思想与实践。

1930 年设计的巴黎城市大学瑞士馆在设 计时,他将公共功能至于底层,上部设置宿

3 圣 • 保罗(St. Paul the first hermit),出身于埃及,被认为是第一个基督隐士。 父母失散,早年和妹妹生活,后厌倦世俗,独自前往沙漠隐修。 4 圣 • 本尼迪克特(St. Benedict),也译作圣本笃,本笃。意大利人 , 被誉为西

舍,而顶层他坚决要做屋顶平台不做宿舍,

方修道院制度的创立者,于 1220 年被封为圣徒。是天主教会重要圣人之一。前教

其一是出于立面考虑,更多的是在较好的

宗本笃十六世的圣号即来源于他。

景观处设置自发的社交场所(图 16)。在

5 圣 • 伯纳德(St. Bernard of Clairvaux), 法国教士、罗马教皇顾问。21 岁创立 熙笃会,即西斯特教团。

随后的 1957 年设计的巴西馆也做了同种处

6 弥撒,亦称感恩祭,是圣教会祭献天主的大礼,其名称来自拉丁文 Missa 的音译。

理,并铺设了草皮。

7 奥赞方(Ozenfant),画家,艺术家。1886 年生于圣康坦。1917 年结实柯布西 耶,1925 年和柯布西耶联合发表《新精神》。

6 结语 柯布西耶早年游学经历奠定了其后来建 筑实践的基础。无论是阳刚雄伟的古希腊 神庙、阴郁深邃的伊斯兰建筑抑或是敬畏

参考文献: [1] W• 博奥席耶,O• 斯通诺霍(著),牛燕芳, 程超(译). 勒 • 柯布西耶全集 [G]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2] 让 • 让热(著),牛燕芳(译). 勒 • 柯布西耶书信集 [G]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禁欲的修道院风貌,都在他的建筑中展露

2008.

无疑。有的运用在外部,让人一眼便能识别;

[3] 勒 • 柯布西耶(著),管筱明(译). 东方游记 [M] . 世纪出版集团 . 上海人民出版社,

有的却在更深层次中影响着他的功能组织 和空间,例如伊斯兰文化以及修道院文化。

2007. [4] Wolfgang Braunfels. Monasteries of Western Europe: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Orders[G]. Thames & Hudson Ltd,1980.

他的每栋建筑都或多或少渗透着修道院的 影子,每栋建筑都是一个“修道院”。

42


浅议日本当代建筑中基于建构视角的空间表达 Discussion on Space Expression in Japanes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Based on Tectonics 图文 / 王新 [ 摘要 ]: 通过对日本当代建筑建构特征的讨论,强调建构和空间表达的关联性,并以相关案例的分析探讨建构视 角下空间表达的若干可能性。 [Abstract]: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tectonic features in Japanes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tonics and space expression is explored, which contributes to the further possibility in space expression based on several case analysis. [ 关键词 ]: 建构 细部 日本当代建筑 空间表达 [Key words]: tectonics;details; Japanes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space; expression

近年来随着当代建筑地域化进程的加

与上一代建筑师相比,日本新生代建筑

快,日本当代建筑已摆脱现代主义的桎梏,

师思考的重心已经转移到空间自身“韵味”

逐渐呈现出强烈的地域特征。继伊东丰雄、

的表达,在现代语境下重新演绎传统美学

安藤忠雄之后,以 SANNA、藤本壮介、石

的意境。相对于现代主义纯粹理性的表达,

上纯也等为代表的日本新生代建筑师将传

这一代建筑师尝试在简单外表下呈现某种

统的美学理念进一步发展并融入建筑的创

“暧昧”的意境 [2],在人工建筑中营造自然

作之中,呈现出某种流动、模糊、不确定

一般看似简单而又充满多种可能的关系。

的空间形态 [1],涌现出 21 世纪金泽美术馆、

对于空间的表达从秩序的构成走向不确定

仙台媒体中心、神奈川工坊等一系列代表

性的消解,空间的“暧昧性”在某个层面

作品。本文即尝试初步概括日本当代建筑

上带来空间解读的多种可能。藤本壮介的

空间形态的几个特征,探讨在建构层面实

“弱建筑”、石上纯也的“一种作为自然

现的可能性,总结相关案例并提出相应的

现象的建筑”等观点的提出则是空间“暧

解决策略,以期为后来的设计者提供一定

昧性”的具体表征。

的参考。

1.2 日本当代建筑空间的主要特征 日本新生代建筑师的项目类型以独立住

1 日本当代建筑的空间表现

宅、公寓以及中小型公建为主,具体的处

1.1 日本当代建筑师的空间观念

理手法又因设计师个人风格而异。一般而

二战结束以来,以丹下健三为代表的日

言,在设计过程中关注与讨论环境之间的

本建筑师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中提出建筑

连续性,并致力于实现空间状态的“去人

的“暂时性”,并由黑川纪章等发展为“新

工化”,在简洁明了的细节处理中致力于

陈代谢”的思想,尝试以工业预制技术为

空间“弱关系”的表达。

基础促进城市的有机更新。在此基础上伊

总体而言,日本当代建筑有着“轻”、

东丰雄提出不稳定的“流体式建筑”理念,

“少”、“透”这几个显著的特点 [3]。“轻”

通过对于穿孔板、玻璃、塑料嵌板等材质

主要表现在建筑观感上重量感的弱化,建

的运用在某种程度上回应了信息社会“暂

筑消隐在背景之中甚至于漂浮的感觉,例

时性”的设计理念,进一步表达了建筑的“不

如石上纯也神奈川工科大学工坊 ( 图 1) 以细

[2]

确定性” 。

长的柱群弱化结构的存在感,配合光线营

43

王新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2013 级 硕士研究生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方向 / 导师郑炘


统一又独立的整体,由此带来空间的丰富性。

2 日本当代建筑空间的建构特征 在《建构文化研究》一书中,弗兰姆普敦提出建构是一种兼具 实用性与艺术性的行为,是结构的诗意表现。建构作为建筑的一种 表现方式,它源自于建造形式的受力特征,但最终的表现结果又不 能仅仅从结构和构造的角度去理解,建构本身的逻辑性也应符合建 图 1:神奈川工科大学工坊 . 石上纯也 来源: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14889081/

筑表达的需要,正如弗兰姆普敦所言“不仅仅是建构的技术问题, 而且更多的是建构技术潜在的表现可能性问题”。本文对于日本当 代建筑建构视角下空间表达的研究,更多在于思考其抽象的空间概 念如何通过具体的技术措施得到表达,从而在建构层面上探索空间 塑造更多的可能,而日本当代建筑中结构的选择、构造的处理、材 料的呈现这三方面的处理则是本文初步研究的重点。 2.1 空间表达的结构选择 结构本质上而言是抵抗重力的一种方式,而如何分化并传导“力 流”原理的差异自然带来了结构处理的多种可能性,同时结构体系

图 2:蛇形画廊 .SANNA 来源:El Croquis 155 SANNA(2008-2011).2011.6

所对应的结构形态也必然限制了空间表达的某些特质。传统建筑中 正交体系下的结构形态往往呈现出坚固稳定的特征,而日本当代建 筑往往以错动、架空的方式追求“漂浮”乃至“消隐”的效果,在 这种情况下传统结构的处理方式必然是不太合适的,因而有必要在 结构选型乃至结构构件上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满足空间的需求。 框架结构的出现打开了空间的封闭状态,带来了了现代主义建 筑中的自由平面,悬臂、桁架、壳体等结构体系的介入为空间的进 一步解放提供了可能。结构选型中构件形态的异化丰富了空间的形

图 3.House T. 藤本壮介 来源:建筑诞生之时 .2013.1

态,异形乃至不定形的空间表达变得可能。在劳力士学习中心(Rolex Learning Center)(图 4-7)中,空间中自由分布的双层拱与地面 若即若离的态势使得建筑“轻”得好似漂浮在地面之上,同时起伏

造整体的飘浮感;“少”主要体现在空间

的地板在建筑内部自然分为不同的区域, 形成若即若离的空间关系。

要素的极少化以及均质化倾向,以此实现

具体到结构体系而言,建筑的双层壳体之间是 11 个预应力拱形结

空间的纯粹性,表达的重点在于空间本身

构——4 个跨局 30m-40m 拱形结构支撑相对较小的壳体而 7 个跨

的意境而弱化构件的存在感,SANNA 的蛇

局 55m-90m 拱形结构支撑相对较大的壳体 [4]。与此同时这些拱形

形画廊(图 2)中通过轻质铝板的包裹隐藏

结构由 70 个地下预应力钢筋进行拉撑从而解放了空间的束缚,以

不必要的节点 [6],建筑更好地融入背景之中;

波浪般起伏的形态在观感上实现了建筑“漂浮”的效果。

“透”一方面在于空间的通透性,即视线

除了结构类型的创新,在日本当代建筑的空间表达中,“轻”、

的可达性,无论是内外之间还是空间的各

“薄”、“透”等空间特征更多来自于对常规结构构件的特殊处

部分之间,但这种视觉上的联系又带来了

理。传统梁柱结构体系中以柱为主体的结构构件承担着建筑中重

“现象的透明性”的意味,在藤本壮介的

力传递的作用,然而通过对于其构件位置分散化、尺寸极限化等

House T(图 3)中在行进中利用视角的变

操作,弱化了构件受力的特征,以构件观感上的“弱势”突出空

化营造不同的距离感,同时整个建筑通过

间轻盈通透的特征。神奈川工科大学工坊(图 8-11)的设计中,

连续的墙体划分而舍弃门窗的分隔,形成

整个建筑由 305 根细长的柱子支撑,其中最薄的拉力构件剖面

44


尺 寸 是 16x145mm, 最 厚 的 压 力 构 件 则 是 63x90mm[5]。尽管采取了常规的框架结构, 石上纯也通过仔细推敲每根柱子落点的位 置来消除透视的进深感以强化空间氛围的 不确定性,形成白色钢柱的“森林”。同 时通过预应力技术的运用,大部分荷载以 受拉的形式传递从而以较小的结构尺寸进 一步弱化了结构的视觉强度。传统的轴网

图 4. 拱形结构受力示意图 来源:The Rolex Learning Center.2010.5

结构在经过纤细化、分散化处理后,弱化 了结构荷载传递的表现,消隐在背景之中, 因而空间更显飘逸灵动。 2.2 空间表达的构造处理 空间概念的表达是一个从抽象到具象、 整体到细节的过程,而作为两者纽带的构 造设计其具体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如何解决 排水、保温等“功能性问题”,更重要的

图 6. 模板的搭建 来源:The Rolex Learning Center.2010.5City University of Paris)

是如何根据具体的空间概念进行针对性的 构造设计,以此实现作品最大化的完成度。 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建筑构件预制化和装 配化得到大规模普及,施工工艺也进一步 趋向规范化和流程化,因而构造做法的可 控性有了很大的提高,更加细腻的氛围表 达也成为可能。日本当代建筑中良好的空 间表达,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作品中重要 构件及其交接方式的精心设计。

图 5. 自由分布的拱 来源:The Rolex Learning Center.2010.5

日本当代建筑中追求的“轻”、“少”、

图 7. 预应力钢筋的铺设 来源:The Rolex Learning Center.2010.5City University of Paris)

“透”的特征,在建筑构件中体现为尺寸 的轻薄以及构件的约减。一方面,借助新

图 8. 柱子截面放大图 来源:http://www.douban. com/note/139448547/

型材料以及新型构造做法实现建筑构件尺 寸的极限化——超薄的墙体、楼板进一步 弱化了平面的深度,模糊了相邻空间的界 面,从而增强了空间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

图 9. 设计构思,来源: http://www.douban.com/ note/139448547/

通过对构造做法的创新在解决“功能性问 题”的前提下舍弃女儿墙、窗台、勒脚等 传统构造构件以追求空间简洁的形态,同 时巧妙利用隔层、吊顶等隐藏建筑的结构、 管线来进一步强化“少”的特征。在李子 林 住 宅( 图 12-13) 的 设 计 中,SANNA 利 用喷填聚氨酯泡沫的工艺成功将外墙保温 层的厚度控制在 15mm[6],并涂刷反射型隔

45


处理也是日本当代建筑中构造处理的重点。

图 10. 神奈川工科大学工坊平面 来源:http:/www.douban. com/note/139448547/

传统构件交接的处理方式相对粗放,以功 能性表达为主而忽略了整体空间氛围下视 觉层面的处理。在整体轻薄通透的氛围影 响下,其构件交接方式的处理往往表现为 精细化的操作手法,通过精细的构件以及 简洁而精确的组合弱化连接部分的视觉分 量,从而更好地融入空间表达的背景之中。 与卡洛·斯卡帕构造节点的自我表达不同, 日本当代建筑的构造节点更加倾向于“弱 节点”的表达,或者说“作为空间背景的 一部分而呈现”。在大西多功能活动厅(图 14-15)的设计中,SANNA 有意弱化了建筑

图 11. 局部平面 来源:http://www.douban. com/note/139448547/

体量和地面的交接处理 [6],从而传统意义上 的“基座”得以消解,建筑自身得以呈现 出轻盈通透的特征。具体而言,在勒脚部 分通过不易察觉的坡度来消解室内外高差, 并以建筑体量周边暗藏的明沟来防止室外 雨水进入室内。通过合理的构造方式实现 “基座”功能的另类表达而不是为了空间 效果的纯粹性粗暴地进行简化,同样的处 理方式在 House N(藤本壮介)、镰仓住宅(西 泽立卫)等作品中均有体现。构造节点本 质上是功能性的解决策略,如何针对具体

图 12. 李子林住宅内景 来源:El Croquis SANNA 19832004

的设计环境进行思考从而设计理想的构件 形式,则是构件交接的重点所在。 2.3 空间表达的材料呈现 建筑建造的过程是一个从具体的材料操 作到抽象的空间表达的过程,材料的组合 构建了空间的界面,而材料的呈现则决定 了空间表达的直接感受。材料自身的质感、 形态等物质属性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被赋 予某种社会性内涵,如木材的温暖宜人、 大理石的冰冷高贵、混凝土的粗犷豪放等。 热涂料来在有限的尺度下满足建筑的保温

而受极少主义思潮的影响,在日本当代建

隔热要求。同时建筑中给排水管道、落水

筑中材料附带的社会属性往往影响其空间

管以及设备线路都以极小的管径隐藏在外

的纯粹性,因而材料“去物质化”的理念

墙和楼地板内部,因而获得了更加纯粹的

逐步发展,材料的物质属性有意被颠覆乃

空间体验。

至抹除,正如坂本一成“水无濑的町家”

除此之外,对于建筑构件间交接关系的

46

中混凝土银漆饰面的使用 [7],消解了混凝土


图 13. 李子林住宅剖面大样 来源:El Croquis SANNA 1983-2004

的固有属性而呈现一种“中间化、暧昧化”

图 14. 大西多功能厅勒脚处构造 来源:El Croquis139 SANNA (2004-2008)

图 15. 大西多功能厅实景照片 来源:El Croquis139 SANNA (2004-2008)

的状态,弱化了材料的表现性从而更加突 出空间自身的表达。后来在 SANNA、石上 纯也等人的建筑中进一步演化为白漆的饰 面——地面、墙体、天花、柱子,一切都 消隐于白色的背景之中,模糊了空间与构 件的界限,空间的表达也在“白色的暧昧” 中日益丰富。 “白色的暧昧”进一步发展则是界面的 消隐乃至消失——也即是空间的“透”。

图 16. 水无濑的町家的银色漆 来源:建筑的诗学 .2011.10

随着空间开放性的提高,高透性的玻璃等 得到大规模运用,进一步增强了空间的渗 透性。同时,物理上的透明性带来相邻空 间关系的不确定性,似连似断,整体处于 一种暧昧的语境下,正如伊东丰雄的仙台 媒体中心流动性表皮的运用。对于材料与 空间关系的思考,已然成为日本当代建筑 思考的一个重要方面。材料的呈现方式,

图 17. Moriyama House 的白色 界面 来源:El Croquis139 SANNA (2004-2008)

或消隐于“白色的暧昧”之中,或消失于“内 外的通透”之中,都是某种策略性的处理 手法,服务于空间主题的表达。

3 结语 总体而言,日本当代建筑的设计打破了 传统上“经济性”和“稳定性”的限制, 通过对于结构体系及构件的突破、构造做

47


图 18. 仙台媒体中心玻璃表面 来源:EL046 El Croquis 123 TOYO ITO

图 19. 仙台媒体中心概念图解 来源:EL046 El Croquis 123 TOYO ITO

法的创新以及材料的多样化使用服务于设 计概念的表达。诚然,这些极端的做法不 太成熟甚至有些存在功能方面的缺陷,但 是这种空间与建构协同考虑、并行发展的 设计策略是值得我们参考的。空间的表达 并不是一个抽象概念,建构如何更好地服 务于空间的表达同时不失自身的建构特征, 也是值得我们应该思考并付诸实践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黄居正 , 吴国平 . 建构与生成——战后日本现代建 筑的演变 [J]. 新建筑 . 2011(02) [2] 许懋彦 , 弋念祖 . 当今日本建筑不可或缺的微波涟 漪——日本 70 后建筑师作品及思想观察 [J]. 世界建筑 . 2011(01) [3] 李 倩 . 日 本 当 代 建 筑 空 间 特 性 研 究 [D]. 天 津 大 学 ,2012. [4] 秦岩 . 简约中的精致——当代极少主义建筑的材料 表现与构造细部 [J]. 新建筑 ,2005,06:80-84. [5] 石 上 纯 也 . 建 築 の あ た ら し い 大 き さ [M]. Seigensha Art Publishing, 2010.12. [6] 王鑫星 . SANAA 作品特征的建构解析 [D]. 南京大 学 ,2013. [7] 郭屹民 , 张维 , 陈笛等译 . 建筑的诗学:对话坂本 一成的思考 [M]. 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10.

48


开源建筑概念介绍

An introduction of open source architecture 图文 / 孙旻杰

[ 摘 要 ]:本文通过人道建筑和维基房屋的实践来介绍开源建筑的概念,并对这两个实践的共同点、不同点和缺陷进 行了评述,简单论述了开源建筑带来的启示。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open source architecture, by comparing the practice of Architecture for Humanity and that of Wikihouse. There are comments on the common and different points of these two practices and their demerits. Also, the enlightenment of open source architecture will be discussed. [ 关键词 ]:开源建筑; 人道主义; 产品; 人道建筑; 维基房屋 [Key words]: open-source architecture; humanism; product; architecture for humanity; Wikihouse

“开源” (open source)一词源于软件行

滥的地方建起了学校,为缺乏医生的沙漠地带

业,指开放源代码。源代码可以被公众使用,

设计了移动诊所。他们让使用者参与到了设计

软件的使用、修改和发行也不受许可证的限

和规划中,家长们接受了技能培训,和志愿者

制。Linux 操作系统就是开源的典型代表。维

一起,为自己的孩子们盖起了学校。他们鼓励

基百科是开源精神的产物。开源概念和建筑

卡特里娜飓风的受灾群众主动地寻找建造自

学的结合,并非噱头,而是已有成功的实践;

己的家的机会,参与到建造中,不消极地等待

并且不是孤例, 而是已形成一整套体制。 当然,

其他人道组织的捐助和救援。如今人道建筑

开源建筑实践涉及的只是小型建筑,大型的建

的建成项目遍布世界各地。对辛克莱尔来说,

筑复杂程度高,牵连广泛,难以实现开源。下

开源建筑不是一个设计模式,而是“设计世界

文将介绍的两个组织,人道建筑(Architecture

和人道主义世界之间的连接”。

for Humanity)和维基房屋(Wikihouse),都将 自己的实践称为开源建筑。

维基房屋(Wikihouse)从开源文件开始, 过渡到了“开源的物质实体”。 维基房屋通过网络提供免费的图纸,每个

1 实践:人道建筑和维基房屋 人 道 建 筑(Architecture for Humanity)是

人都可以下载图纸自行建造。这些图纸基于 SketchUp 的 3D 模型,能方便地生成整套的切

一个帮助应对受灾或贫困地区问题的建筑师

割文件, 用标准的板材在数控机床上打印出来。

人道组织,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业务开源平

得到的一整套零件基本上类似于一个大的宜

台的模式。他们通过网络帮助发布世界各地的

家产品,用木楔连接,不需要工具和螺栓,两

求助信息,收集来自世界各地的解决方案。在

个没受过任何训练的成人根据说明书用一天

这样的一种开源的业务组织中,任何人都可以

的时间就能够搭建好一套小房子。只需要有网

找到当地的求助信息而参与进来,形成当地的

络和一台数控机床就可以建造起一个社区。

团队。当时他们的员工只有三个人,但成千上

当前维基房屋的实践范围也已经成功地

万的设计师在世界各地工作,为世界各地的灾

拓展到了全世界,例如里约贫民窟的社区工厂

害和贫困地区提供包括建筑设计在内的各种

和微型大学,新西兰的救灾房屋等等。

设计方案。人道建筑为因缺乏知识而艾滋泛

帕尔文相信,在未来,数控机床和 3D 打

49

孙旻杰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2013 级 硕士研究生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方向 / 导师陆可人


印机可以大幅度降低时间成本和技能门槛,每

图 1 : 人道建筑 2007 年的 Yodakandyia 社区中心,居民 在大厅里集会 (copyright: Aga Khan Award for Architecture, Eresh Weerasuriya)

个人都是设计师,处处都有工厂,生产也能够 民主化。

2 共同精神:人本、参与、共享 笔者认为,人道建筑和维基房屋的共同宗 旨在于:人本、参与、共享,这也是笔者所理解 的开源精神的根本。这也许是两位创始人都称 自己的实践为开源建筑的原因。 2.1 “为所有人” (for all)的精神 人道建筑和维基房屋的服务对象都是弱 势群体。他们的重点工作放在灾区或贫民区, 对资产巨头和商业使用采取主动避开的态度, 普通百姓才是他们真正关注的。正如维基房 屋创始人阿拉斯泰尔·帕尔文所分析的,建筑 师所直接服务的甲方只是全世界收入前 1% 的 极少数人口。以人为本是建筑学中重要的价 值观念,但其实大多数建筑师只在很窄的范围 内去实践这一理念。即使建筑设计间接服务的 图 2: 维基房屋的搭建步骤 (copyright: Wikihouse.cc)

使用者人数众多,建筑师也绝非人民群众的代 言人。 在这个意义上, 许多建筑师们所秉持的 “以 人为本”观念和开源建筑的“为所有人”观念 之间产生了显明的差异。开源精神与这种“为 所有人”的“以人为本”相契合,使得开源成为 建筑学服务于普罗大众的重要途径。 2.2 使用者创造内容 人道建筑将业务开源,任何人都可以接下 任务,自行设计并将成果上传,而非由事务所 的建筑师包揽所有业务。维基房屋的整体和 节点设计由用户在使用当中不断改进出新的

图 3 : 维基房屋的形式多样性 (copyright: Wikihouse.cc)

版本,但其更新换代的速度比建筑行业内部快 了几个数量级,而更接近于软件的更新速度。 正是由于使用者创造内容的形式,使得开 源建筑更加考虑实际,更加容易实现,也更容 易产生大量的奇思妙想。主流建筑行业的直 接服务对象是甲方,然后才是使用者。甲方对 于建筑形式的话语权远远超过使用者,甚至可 能超过建筑师。开源建筑绕过了甲方直接服 务于使用者,使得使用者的愿望能够得到更好 的考量。人道建筑在非洲沙漠地区设计的移

50


动诊所,来自于当地人的早期想法,但当地人

倾向于将技术作为一种实现人道主义的手段,

并不知道要如何去实现。移动诊所的概念采纳

当这种态度被应用于灾区和贫困区的时候,就

了一个已经存在的需求,通过竞赛从民间获得

呈现出低技化的倾向。 缺乏资源和教育的地区,

了很多的解决方案。其中一个方案使用当地植

一个实用的、能够流行起来的构造设计至少要

物种出一个诊所,使用结束后植物被收割。只

让大多数人可以理解。人道建筑所采用的技

有对当地有着足够的了解才能够产生这种设

术是当地人经过简单培训就能够掌握的,而不

计。

是像维基房屋那样精妙的建造系统。可以说,

2.3 网络共享

人道建筑的项目建成的地方,当地人就同时也

帕尔文认为维基房屋实际上和工业革命 之前的人们造房子的方法几乎相同,社区中的 人们一起参与到建造中,亲自建起社区所需要

掌握了一些建造技能;而维基房屋的使用者, 在没有切割文件的情况下,什么也造不出来。 维基房屋是主动去追求小尺度,将主要业

的公共建筑和住房。 唯一的差别在于多了网络, 务放在小住宅的范围内。其背后的思想在于, “而这是一个巨大的不同”,他说。辛克莱尔

一个巨大的建筑,必然意味着需要巨量的资

称自己是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道建

金和复杂的组织,所以话语权自然就会转移向

筑利用网络征集世界各地的志愿者,利用网络

金钱,帕尔文称之为“形式追随财政” (Form

分享世界各地的求助信息和设计能力,利用网

Follows Finance)。他们的小尺度建筑,由数控

络提供互不相识的人们合作的机会。

机床在不长的时间内加工出来,尺度能够让人

他们都将资源公布在网上,只要有网络的 人都可以访问,免费使用这些资源。

们徒手搭建, “人们分不清盖房子和找乐子的 区别”。人道建筑所涉及的尺度,从几平方米

利用网络的及时性,他们可以主动发掘信

大的充气帐篷到几百平米的学校都有,这与他

息,而不用被动等待别人的帮助,尤其是不用

们利用设计解决问题的态度相关。在人道建

等待行业巨头上门兜售。 利用网络的网状连接, 筑的各个地方团队中,几乎见不到专业工程师 整个社区可以互动起来,自发地进行治理。

的身影,房屋很难得到结构上的保障,因而高 度不会超过两层。

3 理念差别 人道建筑和维基房屋的开放性有所差别, 它们的不同点在于:对待标准化的态度、对于 新技术的态度、对于尺度的态度。

4 开源建筑的缺陷 4.1 安全性 维基房屋的结构和围护体所使用的材料

人道建筑对于建筑的地域性有着更好的

都是标准夹板或木工板。整个房子类似于一

认识,辛克莱尔认为,建筑不存在通用的普世

个放大的木板拼装玩具。由于房子比较小,墙

方案,所有的问题都是本地的,所有的解决方

体内的龙骨的设计可以凭经验给出。只要样

法也应当是本地的。他开源的核心是业务,正

品建起来牢固,人们就会放心地使用。人道建

是为了让当地的建筑师、工程师和发明家可以

筑在贫困区建成的那些社区中心或者学校,结

帮助解决当地的问题。维基房屋则有着更强的

构基本也是在真实的建造过程中确定。在这

产品思维,他们所提供的建造文档都是标准化

方面人道建筑和维基房屋都处于相当原始的

了的产品,使用者只能在产品目录中选择。

状态。目前开源建筑的实践大多数都只是一层

数控机床和 3D 打印是维基房屋得以生存

的建筑,出现问题的可能性较小;而且使用者

的技术基础。维基房屋的普及,一定需要数控

亲自参与了建造,对结构的能力有着直观的体

机床的普及作为先行。对新技术的绝对依赖

验。但毕竟,人道建筑从世界各地搜集来的众

成为维基房屋拓展业务的限制。人道建筑则

多方案,结构形式各不相同,而且很多是由非

51


专业人士贡献的,维基房屋的混合受力形式使

述,维基房屋的更新换代速度远超传统建筑

得各项指标难以量化。从根本上说,它们的结

行业的速度,但这种速度是无法维持的,一旦

构是没有安全保障的。辛克莱尔表达了这样的

某些设计具有优势而被广泛采用,更新就很可

希望:世界各地的工程师可以主动帮助他测试

能会停滞下来。也就是说,这种速度暂时是建

网站上各种各样的方案的安全性,不要等下一

立在维基房屋自身的缺陷上,建立在维基房屋

场灾难来检验它们。这说明人道建筑目前的实

不成熟的技术和传统建筑行业成熟技术的差

践其实相当缺乏预先的力学计算和模拟。使

距之上。将缺陷开放给使用者的维基房屋,并

用者贡献内容的形式使得开源建筑的绝大部

不能保证使用者可以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

分内容都是没有经过专业的性能测试的,而这

题而将其演进: 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

些内容又全部公开在网上供人们随意取用,如

不仅无法系统解决问题,甚至很可能发现不了

果不经过仔细筛选就贸然采用其中不安全的

问题之所在。而这正是传统建筑学训练出来

设计,会带来危及生命的隐患。

的建筑师的价值。 抵抗传统建筑学的维基房屋,

从人道建筑和维基房屋的例子来看,安全 性是开源建筑的硬伤。 设计的开源, 建造的开源,

也一并牺牲了传统建筑学的优势。 人道建筑对构造方面的考虑会多一些,但

任何一个都会危及到作为建筑的技术核心的

也有类似的问题。贫困地区的人民会为了有容

结构。仅高度一项,开源建筑就已经被大大地

身之处而容忍很恶劣的条件。正因为是解决人

限制了,更不可能涉及有着多方面复杂度的大

道问题,只需要非常粗糙的建筑就可能带来很

型建筑。

大的改善,所以对于建筑的构造问题的关注几

4.2 与政策的矛盾

乎只能全靠设计师和发明家的自觉。

辛克莱尔多次地表达他对于联合国或者

作为一门统筹各方面因素的行业,有时牺

政府组织的不信任。他们鼓励受灾群众自己主

牲性能来获得经济优势是一种策略。但建筑

动行动起来, 不要等待政府来指导怎样重建。

师始终得记住自己有提供舒适的人工环境的

在这种时候,建造常常是无视政策的。当然这

职责。

不是根本的矛盾,政策因为他们的存在而不断 地改进了。问题在于,并不是所有的地方政策 都具有足够的弹性。遍布世界的人道建筑项目

5 启示:发现机会 开源建筑理念是对建筑行业制度的反思。

中,有相当数量其实是违章建筑。在土地国有

这一理念的实践形式不同于“绿色建筑”理念

化的国家,私人既然没有土地,就不可能有机

或是“建构”理念等,它不体现于一个一个的

会为自己建造住宅。维基房屋的创始人以为靠

项目中,而是体现于整个机构在社会中的运营

开源就能够实现建造的民主化,人道建筑也呼

模式。帕尔文认为,建筑师经过特殊的系统性

吁世界范围内的“开放自由的创新”,但是,建

思考训练,善于用各种手段解决问题,不用把

筑总是要落到实处的,所以他们的理想做不到

自己的策略限制在造一幢或一群房子上。开源

这一点。

建筑的模式在我国难以直接引入,但其中有许

4.3 功能性

多思想值得学习借鉴。 比如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维基房屋的结构和围护的主要材料使用 的都是标准板材,在最初的原型中,房屋对基

比如让使用者参与设计,比如利用网络开发市 场,比如对于真实建造的强调等等。

本的四大构造:保温隔热、防水、防火、隔声几

同样关注灾区重建问题的坂茂先生在开

乎没有考虑,而是靠使用者在使用中不断发现

始纸筒建筑实践之前,对于纸筒的力学性能进

问题,靠产品的更新换代来解决问题,几乎完

行了系统的测试和分析,花费了数年的时间,

全忽视了已经成熟的构造技术体系。虽然如前

直到技术成熟才开始使用。便宜轻质的纸建

52


筑在许多灾后重建中发挥出意料之外的巨大

甲方的言听计从。我们可以批评开源建筑的

作用。比起辛克莱尔的来者不拒,事先充足的

乌托邦色彩,可以批评它忽视安全性的特征,

准备工作显示出坂茂作为建筑师的成熟之处。 可以批评它狭隘的实践范围,但不可否认开源 坂茂先生对于纸筒作为建筑材料的可能性的

建筑已经为世界很多地方带去了重要的改善,

探索,先于他对于人道主义问题的关注。他调

是成功的实践。一旦了解到建筑师凭借自己的

动大学里的资源进行学术研究,在研究成果的

知识能为这个世界做的还有很多,我们就不会

基础上为其找到了应用的领域。辛克莱尔是直

仅仅把自己看作绘图匠这么简单。与其说建筑

接投身于人道主义运动,在真实的建造过程中

学是艺术,不如说它是一门设计学科,顶端是

逐步完善建筑开源业务的组织架构。两种路

艺术,底端是服务业,而设计的核心精神,是

径均获得了成功,证明关键不在于理念的完善

改善我们的生活。

程度,而在于切实地投身于实践。 两位创始人都在非常年轻的时候就开始了 他们的实践,并脱离了常规的建筑职业道路, 开辟了新的建筑学领域。建筑行业的形势开 始走低,很多学生担心建筑专业将来的就业问 题。事实上,经过建筑学训练的合格学生,应 当具有在常人熟视无睹之处发现机会的能力, 也应该相信自己经过多年训练所获得的技能, 不仅限于成为合格的绘图员。帕尔文的计算揭 示了被建筑师所忽视的 99% 的市场。他的回 应是维基房屋,但很容易看出,这不是唯一的

参考资料: [1]Architecture for Humanity. Design Like You Give a Damn: Architectural Responses to Humanitarian Crises [M]. Metropolis Books, New York, 2006 [2] 苏西 • 简 • 普拉特 . YODAKANDYIA 社区中心 , 汉 班托特 , 斯里兰卡 [J]. 世界建筑 ,2011,05:96-101. [3] 刘鲁滨 . 网络时代的建筑产品——大规模个性化定 制微住宅 [J]. 住区 ,2014,01:38-41.

答案。陈浩如设计的一幢竹构猪舍,带动了整

[4] 张 帆 . 建 筑 业 步入 3D 打 印 元 年 [J]. 绿 色 环保 建

个山村的经济发展。 黄声远在宜兰的持续工作,

材 ,2014,09:68-75.

不断塑造着城市空间。谢英俊运用轻钢排架, 与当地村民协力造屋。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

[5]http://www.ted.com/ [6]http://architectureforhumanity.org/ [7]http://www.wikihouse.cc/

多。 关于开源建筑如何进行商业运作,尽管两 位创始人都避而不谈,但他们必然清楚其重要 性。可以通过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舒赣 平教授曾说过的一席话,来揣测一下开源建筑 的盈利模式:在中国,专利藏是藏不住的,与 其花费力气保密,不如争取市场,打造信誉, 不断推出新的技术, 始终抢占先机。 将知识开源, 那核心竞争力就不再是知识,而是产生新知识 的能力。 在我国国情下,如何对开源建筑的概念扬 其长避其短,值得感兴趣的建筑师思考。 建筑学是一个很多元的学科,其中并不是 只有建筑师个人的艺术理想,也并不是只有对

53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大福蚕种场窗户研究

The Study of the Windows of Dafu Silkworm Egg St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Ecology 图文 / 黄怡平

黄怡平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2013 级 硕士研究生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方向 / 导师陈晓扬

[ 摘 要 ]:民国时期江浙地区曾建有大量蚕种场,江阴大福蚕种场就是其中一例。它通过建筑设计实现了对室内热环 境的整体控制,窗户是其设计要素之一。本文首先对蚕种场中七种类型的窗户的特征和作用进行辨析,然后通过对比 得出蚕种场立面单元的历史演变过程,最后阐述了窗户与整个区域的关系;认为大福蚕种场不仅满足了生态需求,还 回应了当地的地理和文化,从而实现了文化和生态的平衡。 [Abstract]: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many silkworm egg stations were built in Jiangsu and Zhejiang, including Dafu Silkworm Egg Station in Jiangyin which has realized the overall control of the thermal environment through architecture design, especially the ingenious design of the windows.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features and functions of the seven types of windows of Dafu Silkworm Egg Station, then comes to the historical evaluation process of the façade unit of silkworm egg stations by comparison, finally expoun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indows and the whole region. It was concluded that Dafu Silkworm Egg Station not only meets the ecological requirements, but also responds to the local geography and culture, so as to archive the balance of ecology and culture. [ 关键词 ]:蚕种场; 窗户; 热环境; 文化; 生态 [Key words]: silkworm egg station; windows; thermal environment; culture; ecology

穿过两重幽静的院落,大福蚕种场蚕房

地下一层、地面两层半。地下室用于蚕蛾配种

呈现在眼前:粉墙黛瓦恰似江南民居,方格窗

和储藏桑叶,一、二层用于饲育蚕子,阁楼用

带有民国印记,大大小小的孔洞又暗示这是

于存放蚕具。

一座厂房(图 1)。不同类型的窗户并存,使得 立面带有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建筑特点,看似

2 养蚕对环境的要求

繁复却又自成章法。这种特殊的立面是否与养

蚕蛾交配要求保持 24℃左右温度 、75%

蚕工艺有关?不同的窗户是否承担着不同的功

左右湿度,光线微暗,空气新鲜 [1]。因此地下室

能?由此本文对大福蚕种场的窗户进行了以下

高出地面 1m 左右南北对应开小窗,有利于维

探究。

持地下低温环境,避免过多光线进入,也能保 证空气流通。

1 蚕种场概况

蚕的生长分为五个阶段,1~3 龄小蚕需要

大福蚕种场建于民国二十六年,现存的北

27℃左右的温度环境,4~5 龄的蚕需要 21~23℃

场位于长泾古街东端、泾水河北岸(图 2)。蚕

的温度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导致蚕

种场包含两栋由长廊连接的标准化蚕室,均为

的死亡 [2]。因此一、二层大量开窗,便于通风

图 1:大福蚕种场南立面,江苏 江阴,宋芝材,1937

图 2:大福蚕种场位置示意图 , 2014

54


散热。此外,养蚕对卫生也有一定要求,养蚕前要冲洗墙面和地面,养

图 3:七种类型的窗户

蚕过程要清理蚕沙。因此留有脚窗,既便于倾倒废弃物,又有利于地面 空气对流,保持干燥清洁。 蚕具要求干燥的存放环境,受潮、长病菌会危害蚕的生长,因此放 在温度较高但是干燥的阁楼。这里老虎窗不仅能满足基本的采光要求, (a) 地下室小窗

还能结合拔风筒保证足够的通风。

3 窗户分类辨析 建筑中有七种类型的窗户 ( 图 3)。它们的大小、位置与人体尺度、 蚕具尺度有所联系,在控制室内环境方面起着不同作用。 3.1 地下室小窗

(b) 脚窗

在配种的时候,工人先将雌蚕蛹放进地下室,待其羽化,再从冷库 取出雄蛾由小窗放进地下室 [2]。此时地下室对工人来说是一个可以自 上而下控制的实验容器,从各个小窗可以均匀地放飞雄蛾,窗扇正如容 器的盖子 ( 图 3a)。 3.2 脚窗 脚窗高出室内地面约 10cm,窗口高度与蚕架底部架空高度相同,这

(c) 侧窗

样空气可以在整个房间地面流通。从室内看,脚窗由木轨道和两片木质 窗扇组成,当窗扇推向两边紧贴墙面时,洞口可完全敞开,达到最大通 风量 ( 图 3b)。从室外看,脚窗的窗台向外倾斜,便于蚕沙等废弃物排出, 兼具下一层窗户的雨棚作用。 3.3 侧窗 二层每个开间有两个侧窗,窗顶部与梁齐平,使得光线能够抵达

(d) 气孔

房间深处(图 3c)所示。每个侧窗按 2:1 分成上下两部分,均可平开,平 时主要使用下半部分,它刚好是人的视线高度,工人可以透过它看到草 木葱茏的庭院。在闷热的夏季,同时开启侧窗的上下两个部分和脚窗, 可达到最大通风量。家具的摆放也考虑到了与窗户的关系:成排的蚕 架与墙面对应,蚕架间的通道与窗户对应,保证了房间南北通透。

(e) 老虎窗

3.4 气孔 在建筑南立面每个开间的四个角落各有一个气孔,刚好处于放置 煤炉的位置,便于冬季排烟。从室内看, 气孔呈方形(图 3d)。从室外看, 二层的气孔呈圆形,一层呈方形。推测方形气孔最为经济,在里面嵌入 外方内圆的陶瓷使之在外立面呈圆形,是为了便于雨水汇集排出;而一 层因为已经有雨棚遮挡, 不存在排水问题, 没有必要用造价较高的圆孔,

(f) 拔风筒

所以仍保持方形,这里可见设计之理性。 3.5 老虎窗 屋顶南坡设有七个老虎窗,北坡无窗。阁楼中间较高的空间作为人 活动的空间, 两侧低矮的空间放置蚕具。 其中南侧堆放较为稀疏的木框, 阳光可以透过,北侧放置较为密实的竹匾,冬季起一定的保温作用。老 虎窗抬高了屋顶的局部空间,使人可以在其中整理蚕具(图 3e)。

55

(g) 地板洞口


3.6 拔风筒

四者的相同之处在于:层数都是两层加地

屋脊在与老虎窗对应的位置设有七个拔

下室,地面层都有大的侧窗,地下室开小窗。

风筒,帽口弯向北方(图 3f)。冷空气由室外进

变化在于 :从 1917 到 1926, 侧窗扩展至整面墙,

入建筑一层, 随之热空气上升, 从拔风筒排出,

一层加气孔,二层加外廊(改建中被取消)(图

带走热量。而冬天由于拔风筒口径较小,且有

4a-4d), 这是一个由简到繁的过程。 之后1937年,

弯折角度,冷风难以倒灌。金属风帽点缀在青

大福蚕种场侧窗减少, 增设脚窗, 一层增加外廊,

瓦屋顶上,经过时间的锈蚀,现代材料与传统

整体更加理性(图 4c)。到了 2010 年,因为有

材料融为一体。

瓷砖保护立面,取消了窗台;因为可以依靠空

3.7 地板洞口

调设备,脚窗和气孔也被取消(图 4d)。

一、二层及阁楼的地板上开有若干约 1m

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大福蚕种场的窗户组

见方的洞口,用于在各层之间通过吊挂运送货

合是最为成熟完善的阶段,但也是终结。随着

物,更重要的是能使气流从地下室一直贯通到

一座座老蚕种厂被废弃,一代代人积累的建造

阁楼,起拔风作用。洞口平时覆以木格栅,防

经验也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现代化蚕种

止东西坠落,不需要通风时盖上木板,与周围

场的立面设计大幅简化,以致看起来不“像”

的地板保持协调(图 3g)。可以把地板的洞口

蚕种场,与其他类型的厂房别无二致。因为可

理解为门窗, 它使竖向的两个空间产生了联系。 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生态问题,而摈弃建筑 设计手段,以致建筑失去历史文化内涵,流于 平庸,这或许就是“生态走向错误方向”[3] 的

4 立面的演变 大福蚕种厂的每个立面单元由侧窗、脚窗

体现之一。

和气孔三种基本元素构成(图 4c),它们各自承

5 窗户的成因

担着不同功能。 为了追溯大福蚕种厂的立面的历史渊源,

“建筑必须放在更大的参考系、更广阔的

取大福蚕种场之前的两座蚕种场和之后的一

背景中去理解。” [3] 要理解窗户的设计缘由,

座蚕种场,提取立面单元简图进行对比,寻找

就必须先理解建筑的运行机制;要理解建筑

它们的演变规律(图 4a-4d)。

的运行机制,就必须先理解它与周边环境的关

(a) 扬州蚕种场立面 , 江苏扬州, 1917

(c) 大福蚕种场立面 , 江苏江阴, 1937

图 4:不同时期的蚕种场立面

(b) 西漳蚕种场立面 , 江苏无锡, 1926

56

(d) 三台蚕种场立面 , 四川三台, 2010


系;要理解建筑的文化内涵,就必须它所在的 古镇的文化背景。 窗户之于建筑:看到大侧窗,可以想象夏

参考文献: [1] 陆树茂 . 扬州蚕种场曾有千亩桑园 [N]. 扬州晚报 , 2011-12-18(A14,A15). [2] 农业大词典编辑委员会编丛 . 农业大词典 [M]. 中国

季窗户齐开,从河面吹来清凉的东南风,穿过

农业出版社 , 1998.

深深庭院,经过排排窗户进入房间,带走热量

[3] David Leatherbarrow,Architecture as Cultural

和污浊之气。看到小气孔,可以想象冬季门窗 紧闭,工人在屋内生起煤炉,气孔中冒出屡屡

Ecology 系列讲座,2014.6.8 [4] 窦平平 鲁安东 . 环境的建构——江浙地区蚕种场建 筑调研报告 [J]. 建筑学报 , 2013(2013 年 11 期 ):25-31.

青烟。看到窗外的庭院,可以想象工人凭窗远 眺的身影……窗户不是独立的存在,它关乎建 筑的使用方式,承载着过去的生活片段,这是 技术设施无法取代的一点。 建筑之于街区 : 大福蚕种场虽然体积庞大, 但在街区背景中并不突兀(图 2)。一是因为院 落式格局与周围的民居相呼应;二是因为主建 筑避开街道,隐藏在两进院落之后,从街道上 看不到建筑的全貌。从生态角度,蚕种场建筑 群的院落式布局解决了日照和通风问题。从文 化角度,它维持了街区的细碎肌理,也照顾到 了人在小尺度的街道中行走的印象。 建筑之于古镇:长泾古镇拥有悠久的农耕 文化,在镇博物馆中陈列有许多农具,它们用 材粗糙,不着雕饰,但了解其使用方式,就会 发现它们暗藏玄机。这与蚕种场有异曲同工之 处 :初看外形质朴,细读设计便觉精巧。 无 论是农具设计还是建筑设计,皆根植于以质朴 为美的社会背景。

6 结语 “我们今天关注的生态问题也是过去的人 曾关注的” [3],而且他们更擅长用非技术的手 段达到生态。大福蚕种场通过开各种形式的 窗户,巧妙控制了养蚕需要的室内环境,从现 代观念看来是一种主动式设计方法。但如果 只做到这一点,它就只是生态。重要的是它积 累了几代养蚕人的经验,形成了独属于蚕种场 的立面,成为蚕桑文化的一部分。

57


人物活动与空间支配

——以《金瓶梅词话》1 文本为出发点的空间阅读

Figure Activities and Space Domination--A Reading of Space Start From the Context of Jin Ping Mei 图文 / 曾宇杰 曾宇杰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2012 级 硕士研究生 建筑历史与理论方向 / 导 师陈薇

[ 摘 要 ]:本文结合作者建筑历史前沿课程与本科建筑史教学实践的收获,以《金瓶梅词话》小说文本为引子,着眼于 当下现实空间中人行为与建筑构件的互动关系,并尝试分析其内部动因。希望以此为观察建筑空间及其社会作用提 供新的视角。 [Abstract]: This article combines the experience from the course of frontier of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architectural history. Starting from the context of "Jin Ping Mei", this article focus on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gures activities and the building components in the reality, and tries to analyze the internal cause. In order to provide a new way to observation space of architecture and its social function. [ 关键词 ]:身份; 行为; 空间; 形式 [Key words]: identity; activities; space; form

人在空间中是如何被放置的,空间是如何

本的男性、女性身份。

被人使用的,这是建筑师十分关注的问题。但

“这西门庆吃他激怒了几句话,归家已是酒

是人们使用空间的方式却往往并不完全按照

酣,不往别房里去,迳到潘金莲房内来。妇人见

建筑师的设想,有时甚至背道而驰。建筑师之

他有酒了,加意用心伏侍。问他酒饭都不吃。分

所以对此鞭长莫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进行

付春梅把床上枕席拭抹干净,带上门出去。他便

建筑设计时,将人看作是抽象的人,而忽视了

坐在床上, 令妇人脱靴。那妇人不敢不脱。 须臾,

具体的人的背后复杂的社会身份,抛开了使用

脱了靴,打发他上床。西门庆且不睡,坐在一只

者实际需求与空间体验而去追求空间与建筑

枕头上,令妇人褪了衣服,地下跪着。”

构件的纯粹与完善。不单建筑师,文学家、社

——《金瓶梅词话》第十二回潘金莲私仆受辱

会学家等也在仔细观察着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刘理星魇胜求财 他们将自己的所见所得妙笔生花流传后世,其

潘金莲因西门庆偏爱桂姐而吃醋,结果反

中《金瓶梅词话》便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将市井

在自己的床边挨了一顿训斥。如果你正站在潘

日常活动刻画得入门三分的杰作。我们不妨以

金莲的架子床前,你会马上发现这与你平时睡

《金瓶梅词话》为引子,观察古今时空中具有

眠的床的不同。当代的床是一个家具,而这架

不同身份的人们在不同的空间中是怎样和建

子床更像是一个房间。一个用帷帐包裹着的,

筑或是更小尺度的家具发生互动的。并希望借

三面围合起来仅仅一面进出的房间。明清年间

此抛砖引玉,让大家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更多几

的人们就是把自己放置在这样的一个空间中

分热情与乐趣。

睡眠的。睡觉时男人和女人被平静的放置在架 子床上,常常男人处于外侧,女人处于内侧。

1床

1《金瓶梅词话》版本繁多,本文 以 1991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 印版为准。

也就是说,对于一个架子床这样一个像房间一

既然是说《金瓶梅词话》那就不能不说里

样三面围合仅有一面可供人上下的空间,男性

面的床了。作为睡眠与做爱的场所,床以及其

占据了唯一进出的通道,女性只能遵从外侧的

附带的空间是整个住宅最隐秘的部分。人与人

意愿被放置在内侧。也就是说在架子床上,男

的关系在此褪去了各种社会身份,还原到最基

性处于支配的地位,女性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58


这就如同在一个四合院中女眷被安排在四合

图 1:明清架子床照片 图片来源:网络

院的后面居住的空间,而前面会客社交的空间 仅仅供男性活动,一个完整的四合院形制被分 割成了男空间和女空间。而且越是家境殷实, 社会地位高的家庭这种分割也就越严格。更 加戏剧化的是,当按照男女之别严格分割开来 的男女空间最后在床这个男女空间不得不交 汇的场所的时候,男女空间的分割通过对女性 行为的具体约束得到了延续甚至是加强。从这 个角度出发,从四合院的建筑尺度到架子床的 家具尺度,他们被使用的逻辑是一以贯之的。

是社会关系实现的空间化手段。

在被这样放置,约束然后限制后,女性成为了 架子床这座监狱的囚犯。当她们在自己的囚室 中哪怕是上个厕所,翻个身都要得到外侧的自

2席 走出人物关系最单纯的卧室,在客厅中与

己的夫君的同意时, 女性便成了男性的附属品。 人围坐在桌子周围,看似均质的空间也会被人 所以不难发现在刚才架子床所形成的空

物不同的行为活动而重新塑造。人物关系与互

间中,利用架子床只能单边上下的空间可达性

动行为更加丰富,进一步塑造空间的手段也更

的特点,让一人掌握空间可达性的权力,而另

加多元。

一人被这样的权力所掌握,从而实现两人身份

“话说一日,天上元宵,人间灯夕,西门庆在

地位的尊卑高低。利用这种空间结构,西门庆

厅上张挂花灯 ,铺陈绮席。正月十六,合家欢乐

在家中至高无上的权力得以空间化。架子床

饮酒。 西门庆与吴月娘居上, 其余李娇儿、 孟玉楼、

不单供其休息、玩乐,甚至可以是他彰显权威

潘金莲、 李瓶儿、 孙雪娥、 西门大姐都在两边同坐,

的刑场。如此一来空间不单是人们生活事件所

都穿着锦绣衣裳。春梅、玉箫、迎春、兰香一般

发生的场所,更加是用以实现社会身份、规范

儿四个家乐,在旁筝歌板,弹唱灯词。独于东首

人物行为的工具。在其美学意义之外,建筑空

设一席与女婿陈敬济坐。果然食烹异品,果献时

间还在社会学领域,起着按照社会意识塑造

新。小玉、元宵、小鸾、绣春都在上面斟酒。那来

人的作用。而这种工具性的作用也随着人物的

旺儿媳妇宋蕙莲却坐在穿廊下一张椅儿上,口里

社会角色的改变而改变着。架子床和它一起相

磕瓜子儿。”

关的单边上下,三面围合的卧室平面布局之所 以再也不会被寻常百姓所采用,而被两边都可

——《金瓶梅词话》第二十四回 敬济元夜 戏娇姿 惠祥怒詈来旺妇

以上下的双人床所替代,就是因为明清时期男

元宵佳节,西门家阖家欢乐,席上的有西

尊女卑的男女关系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被男

门庆与他的众妻妾,另设一席的有女儿西门大

女平等的男女关系所取代。这种社会意识形态

姐和女婿陈敬济,家乐四人在旁为席上奏乐,

与微观空间布置之间的互动关系向我们展示

席下丫鬟四人为席上斟酒,而西门庆的情妇宋

了微观人物关系对空间的塑造能力。

慧莲则在门外的穿廊上干着与席上无关的事

所以我们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微观权力关

情——嗑瓜子。在刚才的人物关系中,西门家

系反映到空间层面也就成了人物在空间中的

吴月娘为正房 , 李娇儿, 孟玉楼, 孙雪娥, 潘金莲,

相对位置,他们在空间中身体的放置方式同时

李瓶儿,分为二房至六房。新入门小妾的自然

也是是空间使用的具体呈现方式。这样具体空

一切为正房马首是瞻,纳妾入门时还要通过给

间的使用方式即是社会关系的空间化呈现,也

正房敬茶的这个仪式将身份地位明确。

59


而西门庆与他的众妻妾的一夫一妻多妾

为西门家鲜活的元宵酒席。原本抽象的、纯粹

的关系也通过围绕席位的座次顺序表达了出

的建筑空间,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具体的行

来。 女婿陈敬济虽为女婿但毕竟不是西门家人, 为以及相关的家具摆放与朝向,成为了具体的、 故而独设一席。一众下人虽在厅内却是处于服

丰富的生活空间。

务他人,被观赏、被使用的地位。最为生动的

所以不只是架子床中体现出的空间可达

宋慧莲的处境,她虽然作为西门庆的情妇,在

性, 空间中人们的视线关系、 所处的相对位置、

私底下与西门庆关系最为亲密,与西门庆的空

人在空间中的听说关系甚至于具体行为中的

间关系也最为紧密。然而在元宵节这样正式的

不同神态等都能体现不同的人物关系,从而塑

场合中,这种拿不上台面的关系转化为她愤懑

造截然不同的空间氛围。这样的人与人的关系

的情绪。从而使得她在厅外走廊上嗑瓜子的行

在空间中的反应甚至可以提高到国家意识形

为成为整个场景中戏剧冲突的核心。通过以

态层面。例如在有些国家的议会中,发言者处

上众多人物在元宵节这一具体情境下拥有这具

于听众的视线中心,被各个不同的听众居高临

体的身份以及在这场景中属于人物本身的具体

下的包围着,发言者在听众自上而下的目光中

的人物行为,原本简单的厅堂空间完成了二次

发言, 很明晰是处于被监视, 被审问的的地位。

塑造,由原本与其他柱梁空间的并无差别,变

而有些国家的议会中,发言者高高在上,处于 类似于镜框式舞台的舞台上,听众在下坐的整 整齐齐动弹不得,成为了被动接受讯息的声波

图 2:西门家元宵宴会座次图 图片来源:底图由王衔哲绘制, 经作者绘制人物位置

接收器。甚至在背景上再挂个元首的画像,这 种强烈的“老大哥在凝视着你” 2 的压迫感让 人喘不过气来。两者的建筑空间中听说关系与 主次位置完全颠倒。这个例子中空间中的人物 的高低关系,视线关系,围合关系,听说关系 等等行为要素都被调用起来,以达到空间工具 性的实现。所以建筑空间在不同的时空中,不 同的社会人物关系的需求使得空间——这一 塑造社会人格的工具——所塑造的具体内涵

• 图 3:发言者处于中心的议会 照片 图片来源:网络

发生着改变,而其手段也是丰富多样的。 当人物关系及其行为由简单而复杂时,其 与空间互动的维度也变得多元起来。而空间始 终作为人物关系乃至意识形态的体现形式与 塑造工具。建筑空间作为场所的意义始终是 具体而丰富的,而非抽象而纯粹的。

• 图 4:发言者处于台上的议会 照片 图片来源:网络

3 墙非墙窗非窗 人物活动对建筑空间的塑造既可以是上 面讲到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塑造,也可以是某 种局面上不得已的打破。在不改变建筑空间的 情况下发生与原建筑空间意图相反的人物活 动,从而发生了建筑形制与实际行为的貌合神

2 语出《1984》,意味着自上而 下来自巨大权力的无限度监视。

离。

60


“单表西门庆推醉到家,走到金莲房里,刚

• 图 5:西门家大宅复原平面图 图片来源:张宏宇、肖晔、杨梦 溪绘制

脱了衣裳,就往前边花园里去坐,单等李瓶儿那 边请他。良久,只听得那边赶狗关门。少倾,只见 丫鬟迎春黑影影里扒着墙,推叫猫,看见西门庆 坐在亭子上,递了话。这西门庆就掇过一张桌凳 来踏着,暗暗扒过墙来,这边已安下梯子。李瓶 儿打发子虚去了,已是摘了冠儿,乱挽乌云,素体 浓妆,立在穿廊下。看见西门庆过来,欢喜无尽, 忙迎接进房中。…… 原来大人家有两层窗寮,外面为窗,里面为 寮。妇人打发丫鬟出去,关上里面两扇窗寮,房中 掌着灯烛,外边通看不见。这迎春丫头,今年已 十七岁,颇知事体,见他两个今夜偷期,悄悄向 窗下,用头上簪子挺签破窗寮上纸,往里窥觑。” ——《金瓶梅词话》第十三回 李瓶姐墙头 密约 迎春儿隙底私窥 西门庆为了与李瓶儿偷情,不惜翻墙,而

像这样实际使用和表面型制相分离的例

不敢光明正大的从正门,或是新开门洞。而原

子在当下的城市中也可谓是比比皆是。在表面

本保障私密的窗户也成了偷窥发生的场所。这

上,为了城市空间形态与公共空间等等外部考

种建筑形制与实际行为的貌合神离固然显得

虑会形成一套外部形式的逻辑;而在内部,从

迫不得已但在西门庆家中的平面布置上 却是

内部功能需求又诞生了另一套内部功能的逻

发生的悄无声息,而又让人觉得理所当然。吴

辑。作为有着明显中轴线的东南大学四牌楼

月娘凭借其正房的地位获得了中轴线上的正

校区, 从正门进入后, 五四楼与中山楼分处两侧。

房,李娇儿和孟玉楼分别依靠其技艺与财产获

两栋楼采取的都是东西走向、中轴线对称的布

得了能够侧居正房的两厢的地位,而孙雪娥不

局布局。如果单从形式的角度来看,中走廊的

过是奴仆出身,不过负责些组织下人的工作,

布局中最适合作为入口的无疑是从中间的正

只能蜷缩在正房的后一进院落。问题的关键

门进入,这样通往两边的距离相当,整个建筑

出在潘金莲和李瓶儿身上,他们既然为五房和

空间的效率达到最大。在设计中也采用了这样

六房理应地位更加底下,在住宅平面中的地位

的方案,中间的主入口拥有高达两层的超乎人

更加靠后,但是他们凭借西门庆对他们的偏爱

体尺度的形象,而次入口仅仅是从下部线脚中

而获得了在西园中居住的权力,从而成为了整

突出。但是实际使用中,被使用的最频繁的却

个封建家庭权力格局和西门大宅建筑空间格

是靠近中央大道的侧门,熙熙攘攘的人群从中

局的挑战者。所以出现了在西门家四合院布局

央大道经过侧门进入,经过漫长的中走廊,从

的表象下,根据实际人物关系而发生的实际使

东西向建筑的一侧向另一侧分布。建筑空间效

用中体现的却是另一套空间格局;在中轴线的

率相对理想的情况小了很多,入口端的房间最

映衬之下,吴月娘的正房似乎是整个四合院的

喧闹人流量也最大,而建筑平面中的门厅依然

中心,但殊不知每晚留住西门庆的却是西园中

处于中间主入口进入的位置,整个建筑空间的

的秋千。在西门宅的深宅大院之下,是各位妻

格局也从表面的中轴线对称格局转向实际使

妾勾心斗角的暗流涌动,是实际使用的空间格

用的由走廊的一侧向另一侧分布。

局在不断的嘲讽这表面冠冕堂皇的型制。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从简单到复杂,由塑

61


造到打破,人物相互关系及其行为活动与空间 之间是相互影响而又相对独立的辩证的互动 关系,而非简单的行为决定空间。建筑空间在 作为人物活动的具体的场所的同时,也保留了 作为物的自明性, 保留了建筑作为建筑的逻辑。

参考文献: [1]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 年重印 [2] 乔 治 • 奥 威 尔 .1984[M].北 京:十月文 艺出 版 社 2010 年 [3] ( 美 ) 迪耶 • 萨迪奇 ( 美 ) 海伦 • 琼斯 译者:李白云 任永杰.建筑与民主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 [4] 米歇尔 • 福柯 .规训与惩罚 [M].生活 . 读书 . 新知 三联书店 2007 年

• 图 6:五四楼主入口照片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 7:五四楼次入口照片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4 结语 《金瓶梅词话》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对市 井生活刻画得最入木三分的作品,将当时的生 活场景艺术而又不失鲜活得呈现在我们面前。 如果我们能够善于观察出文学作品中经过作 者提炼过的独特视角,去观察生活中人与人在 空间中的互动关系和事件的发生,那么对于建 筑师做出深刻的设计是有莫大的帮助。另一方 面生动的文学作品为建筑设计提供的不但是 天马行空的想象,也有作者对人的生活和空间 的细致入微的观察,这些都使得建筑师的阅 读不应当局限于专业内部,而是应该将视野投 掷于各类对人有真切关怀的文学作品中。

62


建筑:于自然与人工之间 Architecture: between Nature and Artifact 图文 / 原雯

[ 摘要 ]: 本文缘起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大卫·莱瑟巴罗教授(David Leatherbarrow)2014 年 6 月在东南大 学的 “文化生态学” (Cultural Ecology) 课程。 本课程源于莱瑟巴罗教授将于 同年 8 月份完成的著作 《Architecture as Cultural Ecology》,延续了论题学思维(Topical Thinking)的创作思路,从历史、理论、文化的角度思考 建筑中的生态。本文以课程中的 4 个文化生态学建筑模型为起点,以案例分析的方式阐述了建筑于自然与人工 之间的状态,建筑不是绝对地与自然对立,从最初的人工化自然到自然的人工呈现,以及如今重归自然的建筑实 践与趋势,对当下中国建筑的再认识与发展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Abstract]: This article arises from the "Cultural Ecology" courses that given by David Leatherbarrow, the professor of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in Southeast university, June 2014. This course comes from the book《Architecture as Cultural Ecology》that he will be finished in the same year in August, and continues the style of thinking of this book "topical thinking" to explain ec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y, theory and culture.Starting with the four models of architecture in cultural ecology development that mentioned in the course, this article expounds the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e between natural and artificial by case analysis. Architecture is not absolutely the opposite of nature, from the initial artificial nature to the artifact that present nature, and the trend of returning to the nature in today's architectural practice. It has certain academic value in the rerecogn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e in contemporary China. [ 关键词 ]: 建筑;自然;人工;物性 [Key words]: architecture;natural;artificial;materiality

1 引言 在最基本的建筑学知识中,建筑会被归 结为一种人工物。建筑的基本功用在于把

而是充分利用或呈现自然的纹理、材质, 甚至有意效仿自然的形式,以自然为背景, 反过来建筑本身也成为一种自然。

人的生活环境从自然界中分离。呈然,建

本 课 程 共 9 节, 在 第 1 节 对 文 化 生 态

筑确实是有着人工的作用与力量在其中,

学 进 行 了 基 本 论 题 的 综 述 后, 第 2、3 节

它是归属于人的意识产物,自然的材料经

则解释了生态的当下意义与如何从文化角

过人工的打磨与加工,为人所用,形成砌

度思考生态。莱瑟巴罗教授认为建筑中的

体或片材,在人的意识支配下,形成建筑。

文化生态学源于对于建筑秩序的认识,而

建筑从一定的角度来说,是人类欲意摆脱

建筑的秩序并不是固定的定义与概念,而

自然、征服自然的表现。然而,尽管如此,

是人的生活方式。关注如何在变化的环境

建筑并不是与自然的绝对对立,源于自然

中保持文化并使之与自然相谐调,才是建

的物质性使其不可能摆脱自然而独立存在。 筑维持可持续性和生态性的重点。之后, 建筑最初是以对抗自然为目的,但是随其

莱瑟巴罗教授用 4 个文化生态学的建筑模

的发展与人的情感的介入,建筑不再是一

型来具体阐释其中对生态的文化理解,即

种生产产品还是成为一种生活的艺术,一

农 田 与 住 宅(Farm and Villa), 修 道 院

种介于自然与人工的艺术。设计师在设计

(Monastery),大学(College)以及理想

建筑时,对材料与形式的控制以及对生活

社区(Ideal Community)1。这四个模型都

场景的假设,并不完全将自然视为束缚,

是在历史上存在着的并且如今依然不断被

63

原雯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2013 级 硕士研究生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方向 / 导师朱雷


与西方的古城(如希腊古城)不同,中

图 1:农田俯看,来源:04 farms & villa, Cultural Ecology ,David Leatherbarrow,2014 年 6 月课堂 ppt

国的村落更注重对周边自然的选择与改造, 同时更强调村落作为一个整体与自然有机 地存在而非个体。例如江西婺源的村落(图 2),处于山谷之中的村庄被一片沿等高线 划分着的油菜花田包围着,不用走近便已 感受到自然与人之间隐形的抗衡之力。由 自然山体到人化工的梯田,再到房屋聚集

图 2 :江西婺源村落,来源:作 者自摄

而成的村落,这也是一个由自然走向人工 的递进。人类对自然最本真的改造,是源

图 3:穆勒住宅,维也纳,阿 道夫·路斯,1910 年,来源: Farms & Villa, Cultural Ecology ,David Leatherbarrow,2014 年 6 月课堂

自于大地的奇迹,也是人类创造出的艺术。

3 自然的人工呈现 人对自然的改造并不以劳作为终点,当

图 4:穆勒住宅室内,维也纳, 阿道夫·路斯,1910 年,来源: 同上图

人的生存需求得到满足,便开始向往生活 (the way of living)这一更高层面。人类 的劳作止于呈现 3。当生活中不只有生存 时,人需要有事物或事件可以使其意识到 自身与物质与存在,而建筑是介于人与自 然两者之间是最好的媒介。于是在建筑中 人们便试图去呈现自然的属性,如地形、 讨论的建筑类型。这四个模型按次序人工

材料等。路斯的穆勒住宅(Moller House)

化程度越来越强,自然的程度越来越弱。

是“装饰即是罪恶”的宣言,也是地形学

建筑界于两者之间的发展有着一定规律。

(Topography)的故事。从街道这一角度 来看穆勒住宅(图 3), 道路旁的陡坡是方 形阶梯状,建筑本身的形式也是立方体式

2 人工化的自然 自然界的人工化,即人以自己的意志、

的,仿佛是从道路一直向上的地形的延伸,

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给自然界打上印记,

建筑本身即是地形 4。建筑本身植根于土地,

自然界按人的需要和尺度改变自然本来面

同时材料也来源于土地,建筑其实也是土

貌的过程。那么最初的状态便是对于土地

地的一部分,只是形式经过了人工的改造,

的改造——农田(Farm)。农田作为人类

其中有了可为人使用的空间。现代建筑亦

为生存而农作的产物,是一种最原始的人

可以回溯到原始洞穴的原型,人们围坐在

工化自然 , 也是人类所创造出的艺术——即

现代的壁炉之火周围的场景与原始篝火的

大地艺术(图 1)。人类的劳作有两种:农

一样,而壁炉旁石材也是粗糙不规则的自

作和制造。农作便是与自然的合作,而制

然状态(图 4),路斯用呈现材料本身的状

造便是生产。人有意识地与自然隔离开始

态来表达建筑是源于土地,源于自然的。

于搭建一个框架,而后形成房屋,在房屋

与路斯的深植于地不同,对于柯布来说,

周边的劳作产生农田,农田与房屋的聚集

建筑是身处在环境之中,但是最好能彼此

便 形 成 了 村 落,(House- Farm- Town)2

脱离 5。在对原有的场地进行简单地整合之

人与物的聚集便有了语言,之后形成文化。

后,建筑悬浮在场地之上,彼此之间的脱

64


开反而带来自然与人工的彼此和谐,最佳地

图 5:拉图雷特修道院与原有地 形,里昂,法国,勒·柯布西耶, 1956-1959,来源:同上图

呈现自然与建筑本身。在拉图雷特修道院 (Couvent Sainte Marie de la Tourette), 原有的地形中的最大特征——一个有角度 的斜坡得以保留下来,柯布运用新建筑五点

图 6 :冥想单元,拉图雷特修道 院,里昂,法国,勒·柯布西耶, 1956-1959,来源:同上图

论中的底层架空方式,将建筑架空于地形 之上,尊重了原有地形的自然地貌,自然 与人工物的并置非但没有让彼此的存在削 减,反而得到了增强(图 5)。修道院中僧 侣单独冥想所使用的小房间中,僧侣们将 自己交付于神与天地,所有的装饰都变得 无意义,窗口便成为呈现自然的唯一媒介。 窗口屏蔽掉所有人工化的事物,只将自然 的状态“框”在眼前(图 6),这种最简单 纯粹的景象便是人与自然最直接的联系。 然而,柯布对于地形的呈现也不止限于 对地形的保留,在巴黎的瑞士学生公寓与 巴西学生公寓两个项目之中,用不同的方 法对地形进行了设计。在瑞士学生公寓中,

样将山景收入眼中,白色的体块更突出阳

由于本身基地的基础不好,柯布将做基础

光的明媚,原来柯布的建筑不是冰冷的人

时挖掘出的土壤堆积成小丘状的地形,用

工机器,不是对技术的无限追求,其中蕴

这样模仿山丘的形式来重塑一个地形,虽

含地自然呈现,需要认真仔细地去回味。

然并不常规,但是这也阐述了他对于自然 丰富地形的向往以及对人生活的关注。同

4 建筑的自然回归

样,在巴西学生公寓的案例中,柯布更是

当自然的要素已经被各种方式呈现到无

将自然的形式直接化为建筑,裙房的设计

法附加时,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又该是什么

本身便像是一处处地形,再加上种植屋面

呢?

以及地面的处理(图 7),更强化了这一感知,

第四种模型——社团(Community)这

行走在其中,便犹如行走在巴西起伏的地形

一种人工化理应最强,自然属性最弱的模

之上,给住在这里的学生带来些许家乡的感

型,在莱瑟巴罗教授课时反而最先展示了

受。在两个作品中,柯布想要表达的并不

人们厌倦城市中的喧嚣,回归自然中释放

是白色的体量,也不是粗犷厚重的混凝土,

自我的照片。为什么最强的人工化模型反

用最简单的方式来满足普通大众的本质需

而看上去却最自然呢?随着人类自我认识

求,即对自然的追求以及对人们生活方式

的提高,开始意识到对自然的征服与脱离

的尊重。不仅仅是地形,对于自然中的阳光, 是犹如西西弗斯般挣扎着的痛苦,那么不 河流及景观的呈现也出现在柯布的建筑之

如完全释放回归到自然中去。人的自我再

中。在马赛公寓屋顶出现的奇异形状似乎

现是一个由繁归简的过程,也是一个自然

是与整个建筑完整的体量不协调的(图 8)。 的循环。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些形状是在对应远处

那么建筑的出路又在哪里?在经历过无

山川的形状,横向的混凝土屋面像景框一

数纷繁的样式之后,建筑的发展有着回到

65


7 图 7:巴西学生公寓,巴黎,法国,勒·柯布西耶,1945 年, 来源:同上图

9

10

8

11

图 8:马赛公寓,马赛,法国,勒·柯布西耶,1952 年, 来源:同上图 图 9:释放,来源:同上图

图 10:西塔里埃森,威斯康星州斯普林格林,美国,赖特, 1938 年,来源:同上图 图 11:宁波博物馆,宁波,中国,王澎 2003-2008,来源: 王澎《设计的开始》

最朴实本真的趋势以及对人自身,如身体、

材料与自然的诗学。许多建筑师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且通过实

事件的关注上来。赖特在荒漠中创办的西

践不断尝试着建筑回归自然的道路。而如何使人在新的环境中诗意

塔里埃森,是一个远离城市的社团,学生

栖居,需要建筑在人工与自然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们与其说是在学习,不如说是在劳作,这

(感谢莱瑟巴罗教授、史永高老师、朱雷老师的指导与启示)

就好像是再一次回归到农耕时代一样。当 建筑的人工属性已不能再高,自然便再一 次成为回归。西塔里埃森的建筑实用朴实, 本身已成为荒漠中自然的一部分,如同沙 漠中的仙人掌深植于环境之中,虽是人工, 但也自然。 中国当代建筑师王澎在《设计的开始》

注释: 1 04 farms & villa, Cultural Ecology ,David Leatherbarrow, 2014 年 6 月 17 日 课堂讲授 2 03 Architecture Before Ecology, Cultural Ecology, David Leatherbarrow, 2014 年 6 月 12 日课堂讲授 "a house-a farm-a town; There are two ways of work: farming and manufacturing:

中讲到宁波博物馆时说“建筑是山”,简

Farming: cooperate with the nature;

单却意味深远。建筑本身即为山,一座被

Manufacturing: productive."

人工裁切过的山体,建筑的表层像山的断 层,这种力量源于人,而建筑本身其实是 自然的,即建筑是人工对自然的裁切。建 筑首先是一个物,它来源于山,植根于自然, 同时建筑又带有人的思想,如何呈现一个 有独立生命的物,人需要重新向自然学习。

3 04 farms & villa, Cultural Ecology ,David Leatherbarrow, 2014 年 6 月 17 日 课堂讲授 "Work end in presentations." 4 09 garden roof, Cultural Ecology, David Leatherbarrow, 2014 年 6 月 27 日 课堂讲授 "Stone around the fire transform the land into something ideal." 5 06 college, Cultural Ecology, David Leatherbarrow, 2014 年 6 月 19 日课堂 讲授 "LC.....in the landscape but also remove from it."

5 结语 面对当今过于人工化的城市,不断翻新 的样式与概念是终究是无出路的。建筑不 应是脱离自然物性的空想,它是源于地形、

参考文献: [1] David Leatherbarrow,Architecture Is Its Own Discipline [2] David Leatherbarrow,Topical Questions in Architecture [3] 王澎,《设计的开始》,: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年,2002-08

66


东西方关于建筑历史价值的表达差异 ——以欧洲、日本和中国为例

Western and Eastern Viewpoints Towards History in Architectural Theories and Practices --Taking Examples from Europe, Japan and China 文 / 季欣 [ 摘 要 ]:不同的文化在面对建筑问题时,会采用不一样的态度和方法,具体来说,建筑在历史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决定 了对于保护历史建筑不同的观点。在欧洲建筑界,不论是工业革命之前的建筑理论和实践,还是工业革命之后的建筑 遗产保护,都关注建筑实体的永恒性以及其所暗示的历史价值。而在中国和日本,同样的内涵则是通过人、文字、仪 式表达出来,而非建筑实体本身。本文通过东西方的建筑实例和建筑理论,分别讨论了在面对建筑的历史表达时,不 同的文化所采取的不同态度。 [Abstract]: People in diverse cultures always have been facing similar issues of architecture, but the approaches they have taken to these issues may have been different. Specifically, different roles the buildings play in history triggered the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preserving historical buildings. It's true that the merging cultures makes the diverse phenomenon fade. However, the impact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t is far more influential than it is thought to be: Westerners believe the physical objects inherit history and spirit, while Chinese and Japanese consider people a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This essay mainly focus on the Western and the Eastern viewpoints that concern how the attitudes towards the history could be represented i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construction and preservation. [ 关键词 ]: 文化差异;历史;建筑理论与实践 [Key words]:cultural diversity; history; architectural theories and practices

这里的历史表达既非建筑材料构造方面 的符号性表达,也非建筑在人们心中的记忆范

1 欧洲建筑的历史表达之实践 在当今世界上,即便是在城市化进程早已

畴, 这里指的是历史观点是如何在建筑的设计、 结束的西方欧洲国家的城市,也不鲜见到城市 建造以及保护中表达出来的。因此,这里所说

的核心区(并非商业核心区,当然也有可能重

的既非客观物质上的历史表达,也非指主观

叠)是由几乎不带有任何现代元素而极具古典

上的历史存在,而是客观在主观作用下的表达

风韵的砖石建筑组成。从城市规划到建筑单

方式差异。不同文化受各自历史文化积淀的影

体设计再到建筑保护更新,无不透露出当地人

响——这种影响随着经济技术的革新与社会

对于历史原貌的尊重和对建筑永恒美的诉求。

的变革也或多或少的改变着——因而在建筑

谈到永恒美, 不得不提的是埃及的金字塔,

的表达上呈现出不同的状态。 本文首先陈述了西方以欧洲为代表的国 家在如何在建筑的历史表达中探索的,接着引

这种对原始形态的崇拜,不仅仅在建造手法、 材料充分表达出来,同时也真正经得住时间的 考验。 我们说人们惧怕时间, 而时间惧怕金字塔。

以东方以日本、 中国为代表作为对比加以陈述。 永恒的历史观被材料、形式所赋予了 [1]。 这种 本文通过先表象后内在的叙述过程并非旨在

对于历史存在价值的追求在坚固体量上得以

能对建筑的历史表达问题给出结论性的回答, 充分表达的手法在西方的建筑史长久的保留 而是通过这样的过程能对建筑的历史表达有

着,并深深影响了人们对于建筑建造的观点。

个较为完整的表述(因为建筑的历史表达并

另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是帕提农神庙,虽

非当今建筑设计的完整主题,可能只是某一时

然它的木结构已然腐朽,大部分的石质结构已

期的时代追求)。

经荡然无存,但它依然是帕提农,无论是天灾

67

季欣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2013 级 硕士研究生 建筑历史与理论方向 / 导 师韩冬青


还是人祸,也不曾易位,也不曾因为失去历史功能而被移除,即使是在 [2]

建筑还是当代建筑,因为当你走进它的时候,

18 世纪的修复,也会使用原来的石材 。 即便是一片废墟,它也有存在

你既可以感觉到它的现代性更能感受到它的

的理由。

日本历史性。不可否认,历史依然被清晰地表

即使保留永恒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课题,可是这种努力一直没有消 减,从建造到保护我们都能看出在传统建筑实践中保留永恒的不断努 力。通过永恒,历史留存下来了,记忆留存下来了,文化留存下来了。

达了出来,即便材料本身几乎没有历史。 日本的友邻中国是一个正处在飞速发展 的国家,城市化方兴未艾,与欧洲很多发达城 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很多城市已然看

2 欧洲建筑的历史表达之理论

不到太多的历史建筑。也许本国人对此并没有

威特鲁威提出的建筑三要素: 坚固、实用、 美观一直是西方从事

太多的感触,而作为西方游客却常常产生这样

建筑活动的标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因此而改变过。这一方面源

的疑虑,一个具有如此悠久历史的国家却鲜有

于人们对于建筑最为本质功能的诉求,另一方面源自于建筑本身材料的

历史遗迹,没有丝毫传统的个性 [8]。苏州的报

影响。寻求领域感与归属感以及与此同时的人们对于固态材料技术的

恩寺塔始建于 3 世纪,然而近两千年来,多次

发展使得追求建筑的坚固性成为了千年来不曾改变的原则。[3]

的损毁和复建使其已不是原来的样貌 [9]。我们

当然功能需求以及材料条件只是对于永恒性的物质表达的基础。

仍然不能否认的是报恩寺是个记载着悠久历

实际上,建筑不仅仅应当具有持久性而应该具有永恒性的思想在西方

史的建筑,纵然它的方式并非由其真实的面

建筑理论中早已存在。这种理论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它认为建

貌表达。

筑实体应该和它所表达的艺术和思想一样永恒。建筑通过这样一种方

非永恒、短暂的主题在东方建筑实践中成

式并非单单告诉人们它的年龄, 更用一种沧桑的姿态来展现它的经历,

为一个十分显著地特征,然而这并不是说文化

并以此传达历史。[4]

就无法因此而源远流长,相反,短暂的状态正

在工业革命以后,建筑的建造开始向机械思想转变,社会的分工、

是人们传达历史的方式。

建筑体系变得庞杂使得单一通过建筑实体表达永恒的方式变得逐渐不 可行。但是西方对于建筑与文化留存的观点并未因此而有太多的改变, 这一点深刻体现在了遗产保护方面。

4 中日建筑的历史表达之理论 若是用同样的逻辑日本伊势神宫的周期

英国作家拉斯金认为建筑是社会记忆的主体, 当我们建造的同时,

性重建和迁址似乎无法传递任何记忆与历史,

我们不仅仅只是为了眼下的任务,而是为了让他成为一个能让它成为

而事实上是,正是因为这样的过程才展现了日

我们子孙记忆的主体。当我们用双手砌筑起一面墙的时候,我们会想到

本文化观和历史观。20 年,正是一个生命周期

:有一天,当人们看着这些由体力和心思做成的东西的时候,他们会说:

再生的时间, 重建正是预示着新的生命的诞生,

[5]

“看,这就是我们的父辈为我们所做的。 ” 他认为建筑比文字更加真实。 建筑和礼制也在这不断对原型的重建上不断 拉斯金说,我们可以不靠建筑生存,不靠它工作,但是我们无法不靠它

保存了下来,与此同时,纯木结构的神宫在新

记忆。拉斯金说“记忆可以说是建筑的第六盏灯, : 因为变得具有纪念性, 的技术新的材料不断影响下,不仅保留了它自 使得民用建筑成为真正的完美。”正是对于这种记忆的尊重,拉斯金说

身的风格,而且更好地反映了时代的特性。[10]

我们应该好好建造,勉力维持我们既有的建成环境,永远不要向虚构

这种周而复始的建造过程同样传递了历史,而

历史妥协。[6]

承载其传递任务并非某一个具象的物,而是某

不论是建造还是保护,西方的建筑理论中始终有着这样一个观点: 文化留存与历史留存最终是通过建筑的实体表达和传递的。

一形式,甚至是人们心中所存在的形式。 [11] 这种形式具体是什么或许并不重要,当人 们去一遍一遍地经历的时候,形式的形成就

3 中日建筑的历史表达之实践

成为一种惯例,一种习俗,而正是这样的行为

在东方,同样发达的日本国度中同样地位的宗教建筑却有着不一样

勾起人们对于历史的追忆,从而传达了历史。

的经历。伊势神宫自 7 世纪以来,每 20 年重建一次,我们可以说它既

这种方式和中国的历史表达方式有着共通之

[7]

有 20 年的历史又有着 1300 年的历史 。我们无法辨别他究竟是历史

68

处。


[12] 场景和典籍是回忆得以藏身和施展身手的地方。 在中国的文献中,

建筑物的描述通常没有记录它的材料、 大小、 模样, 只有简单的地点、 时间, 而更多的笔墨则放在了更具有文学色彩的诗文上去。这些诗文描述了 作者经过建筑的所发生的情感变化,却没有一处指明了建筑本身。[13] 而 历史人物和事件正是在这样的方式中传承了下来, 建筑, 只是一个符号, 它只需要存在过, 或者根本不需要存在过。 在东方, 文字比建筑更为真实。

[9] F.W. Mote, “A Millennium of Chinese Urban History: Form, Time, and Space Concepts in Soochow”, Rice University Studies 59, No.4, 51 [10] Isozak, Japanness in Architecture Japanness,143 [11]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mpermanence [12] Owen Lush Millet, Rememberer remembered, 26

我们不曾认为重建的历史建筑没有任何历史价值,因为它的存在,

[13] F.W. Mote, “A Millennium of Chinese Urban

或者说存在过,使得文字被记录下来,而文字中的场景与故事引发了新

History: Form, Time, and Space Concepts in

的历史,同时新的文字追加进来。可以说中国并没有将历史的传承安顿 在建筑的实体之中,而是借建筑之名安放在在了文字和场景之中。[14] 因而我们不能否认报恩寺塔不会诉说历史。诚然,砌筑的石料或许 无法告诉你塔的前世今生,但是砌筑的工人可以,生活在那里的人也可 以,人们口口相传,报恩寺也就得以永存。 因而我们可以说东方文化中历史的表达和传递最终的载体是文字 并非建筑本体,建筑作为一个开始,任何时候都可以结束。

5 结语 以上的话题集中在了中欧对于建筑历史的不同观点。这些观点源 自于材料的地域性、地形和气候条件、当地政策和法令以及施工技术 的影响。这些要素并没有在上文中讨论主要是因为它们之间的差异性 过于庞杂,而对于历史的态度从现象上来看就已经极具差异性了。 在中国的古寺中,建造的具体数据是很少保留下来了,相反镌刻寺 内石碑上的多是捐赠者的姓名。 建筑的渊源是被一代代人流传了下来。 老建筑被一次一次地修缮甚至最后损毁,唯一留下的是记录的文字。若 是来到欧洲的巴塞罗那,各个时代的建筑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随处可 见的是如纪念碑一般的建筑,哥伦布雕塑站立的位置正是当年出行的 起点,而这只是无数例子中的一个而已。人们对待物质环境所承载的 记忆是十分严肃的。 建筑在历史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决定了对于保护历史建筑不同的观 点。在欧洲,注建筑实体继承了永恒性以及其所暗示的历史价值。而在 中国, 同样的内涵则是通过人、文字、 仪式表达出来, 而非建筑实体本身。

参考文献: [1] Isozak, Japanness in Architecture Japan-ness,145 [2] Edward Ford,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mpermanence, 12 [3] Sola Morales, liquid architecture, 36 [4] Edward Ford,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mpermanence, 12 [5] John Ruskin, The Seven Lamps of Architecture, 1849, chapter VI [6] John Ruskin, The Seven Lamps of Architecture, 1849, chapter VI [7] Edward Ford,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mpermanence, 12 [8] Ryckmans, Chinese attitude to the past, 8

69

Soochow”, Rice University Studies 59, No.4, 50 [14] F.W. Mote, “A Millennium of Chinese Urban History: Form, Time, and Space Concepts in Soochow”, Rice University Studies 59, No.4, 55


历史文化街区商业化改造的公众评价研究 ——以“南京 1912”为例

Research On Public Evaluation Of Commercial Reform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A Case Study of "Nanjing 1912" 图文 / 王译瑶 王译瑶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2013 级 硕士研究生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方向 / 导师李向锋

[ 摘要 ] :本文选取“南京 1912”商业街区为研究对象,从背景认知、街区定位、空间布局、原真性、造型要素等多个方 面进行一系列公众评价调研,通过分析公众的评价视角,比较公众与设计者在街区认知上的异同,揭示出了公众评价 的采集和反馈在历史街区改造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Abstract: This article selects “Nanjing 1912” historical district which is famous for its commercial reform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public evaluation of “Nanjing 1912” commercial block is based on a series of investigations of following aspects: background, positioning, spatial layout, authenticity of the old buildings, and modeling elements. It reveals the necessity of the public feedback in public construction by analyzing the public cognition and compar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public and planners.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商业化改造、公众评价 Keywor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commercial reform;public evaluation

1 研究背景

爱”、“新世纪”、“太平”的街心广场组

近年来,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成为我国城

成,街区一墙之隔便是中国最大的近代史博

市发展新的热点。自上海“新天地”改造模

物馆——南京总统府。“南京 1912”自 2004

式获得成功后,国内掀起了一股泛“新天地” 年策划建设以来,凭借特有的民国文化背景,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热潮。 “新天地”模式

经过近 10 年的发展,已成为南京代表性景点

的意义在于,它以融入现代都市生活为平衡

之一。

点,大幅提升了地段和项目的经济价值。因 此,有评价认为上海“新天地”商业化改造

2 研究目的及方法

是“实现近代历史文化遗产的物质形态保护

2.1 研究目的

和经济效益共赢的最佳模式”[1]。而另一方面,

公众评价属于公众参与中末端参与的一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商业化开发的潜在矛盾

种方式 [3],以公众实际感受为个体标准,通

并未消解,历史文化街区在商业化开发中“被

过集样,分析群体认知来获取公众对方案实

拆、被毁、被篡改、被打造”的命运仍然令

施后的评价。目前历史街区改造多以政府意

人担忧 [2]。在这一矛盾共生背景下,公众评

愿为主,评价多来自专家学者,缺少对公众

价的介入将有可能提供一个新的补充视角和

认知的深入研究 [4]。历史文化街区商业化改

评判依据。

造的受众是以市民为主体的普通民众,因此

在各地泛“新天地”历史文化街区改造

公众评价是此类项目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的案例中,“南京 1912”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同时,公众评价作为一项反馈机制,提供了 该街区位于南京市太平北路与长江路的交汇

从设计结果反思设计的视角,将对类似的项

处,整体形态呈“L”型,由 21 幢民国风格

目设计提供依据与启发。

的建筑和四个主题分别为“共和”、“博

2.2 研究方法

70


本研究采用文献调研、实地调研、问卷 调查、市民访谈等研究方法,获取公众对 街区改造的评价及意向,并通过与“南京 1912”设计师的交流,探寻设计者与公众认 知的异同之处。其中,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 112 份,其中有效问卷 100 份。公众访谈 12 人, 对象为在“南京 1912”商业街区活动的人群 及周边住户。调研时间选取工作日白天、工 图 1: 保留建筑介绍标牌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作日晚上、节假日三个代表性时间段,调研 时注意了受访者的身份、年龄、性别等差异 性。

受访市民认为街区是休闲娱乐的场所,认 为街区能体现其历史文化背景的市民仅占

3 结果分析

24%。而在“南京城市客厅”的调查项中,

3.1 公众对于街区文化背景的了解

只有 36% 的市民认为“南京 1912”可以作为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记忆的载体,对街

南京的城市客厅;有 26% 的市民认为南京

区文化背景的解读和宣传是延续城市文脉的

的城市客厅是“秦淮河与夫子庙”,理由是

基本策略。本次调研中,有 11% 的受访市

其可以代表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对外的识

民表示了解“南京 1912”的历史文化背景,

别度也比较高;18% 的市民认为新街口商业

18% 的人表示比较了解,52% 的人听说过但

中心展现了南京城市的繁华程度,可以作为

不了解,还有 19% 的人表示完全不了解。在

南京对外的城市客厅。对“南京 1912”项目

获取渠道上,大多数市民是从“街区名字”

持消极态度的市民大多认为是过于浓重的商

及“建筑风格”中获取街区背景信息。实地

业氛围破坏了街区的纯粹性,历史文化内涵

考察发现,街区的标志系统缺少对街区背景

沦为了商业的附属品。

的系统介绍,仅在少量的保留建筑的立面上

“南京 1912”商业街区的业态构成主要以

设有介绍标牌,且在人流密集的晚间缺乏较

酒吧、餐饮为主。据笔者统计,街区目前营

为明显的照明提示(图 1)。说明街区在对

业商户 52 家,其中主题酒吧 18 家,各类餐

历史文化背景的宣传上存在不足,尚不能直

饮 23 家,占到了总商户的 79%。实地调研

接将街区文化背景内涵传达给市民。

发现:街区白天比较冷清,只有零星行人,

3.2 公众对于街区定位的认可度

晚上则一片热闹繁华的景象,街区广场还会

“南京 1912”功能定位为总统府的配套服

举行各种娱乐和消费推广活动(图 2);街

务设施,设计者希望借助区位与文化的优势

区主要消费人群年龄范围集中在中青年,年

构筑成集餐饮娱乐、休闲观光于一体的中高

长者很少;除零星就近就餐的游客外,几乎

档文化型商业街区 [5]。开发者则将其定位为

鲜有赴总统府游玩的外地要集中在晚上并延

“昔日总统府邸,今朝城市客厅”。显然,

续到 12 点左右,白天和晚上反差巨大。

街区改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取商业价

由上可见,虽说文化与经济的“结合”

值,“文化型”街区定位更显示了其与一般

提升了“南京 1912”街区的知名度,但就目

商业街区的区别。

前的实际状况来看,街区更多的成为了年轻

对于“南京 1912 街区存在的功能意义”

人为主体的酒吧街、餐饮街、娱乐街。作为

的调查项显示,近三分之一的受访市民认为

城市客厅,仅有时段性商业氛围是不够的,

街区是展现南京“夜生活”的场所,22% 的

游客选择 1912 街区进行休闲观光。街区内餐

71


更大的感染力(图 3)。

图 2 :街区白天与夜晚人流量对 比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另一方面,这种空间布局也为街区与周 边城市环境相融合设置了障碍。调查结果显 示,近四成的受访市民认为街区独特的空间 氛围无法融入周围环境,甚至有 9% 的市民

图 3 :街心广场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认为街区与周边环境不协调,理由是街区形 态相对封闭,自成一体。实地调研发现,与 街区内侧相邻,形态上相呼应的总统府生硬 的被围墙遮挡,完全隔离在公众的视野之外 (图 4)。 3.4 公众对于街区建筑原真性的评判 建筑遗产的“原真性”可以理解为建筑 形式、材料、建造技术、所处环境的真实性 [6]。 在“南京 1912”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中,规划

图 4 :街区与总统府围墙相隔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结构以合院为基础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让新 老建筑相辅相融 [5]。新建建筑以两层为主, 在立面处理上,刻意保持了与老建筑的统一。 在调查中发现,这种处理手法使得超过半数 的市民无法判别街区内的新老建筑。有 7% 的市民认为街区内的建筑全部是存留改造的 老建筑,39% 的市民认为全部是现代仿造的 新建筑,8% 的市民表示不清楚。新旧融合 饮店店主也反映,因为白天光顾的人少,所

的建筑形态和保留建筑介绍标识系统的不醒

以店内中午开放的时间较短,客流量主还需

目,阻碍了市民对街区历史文化背景的了解。

要展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开放包容的街区姿

有受访市民更直接提出“如果能让大家辨别

态。

哪些是旧(建筑)哪些是新(建筑)会更好。” “街区建筑的原真性是否影响市民对街区

3.3 公众对于街区空间布局的感知 “南京 1912”在整体布局上希望通过空间

的评价”的调查项显示,半数受访市民对街

整合与相邻的总统府构成统一的构图关系。

区建筑的原真性表示关心,其中 38% 市民表

因此,设计者将之前散落的老建筑用“合院” 示有一定影响,12% 的市民表示会有较大影 的方式串联起来,形成内街与街心广场 [5]。

响。市民认为 “老建筑”是街区的灵魂,这

这种布局设计在营造街区内部空间及形成

正是“南京 1912”区别于其他商业娱乐街区

“微环境”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受访者普

的地方,也是其成为南京民国文化代表的关

遍对街区的空间形态满意程度较高。在“街

键。 “南京 1912”商业街区现已成为一个文

区代表性建筑符号”的调查项中,近四成的

化品牌,在扬州、苏州、无锡等地都建有连

受访者认为最能代表“南京 1912”商业街区

锁街区 [7]。从一个历史文化街区到随地可建

的建筑符号是“街心广场”,超过了对其他

的连锁品牌,历史文化是否也可商业化“复

建筑形式符号的认同度。市民表示,建筑围

制黏贴”?从此次的调查中可以窥探一斑。

合而成的广场起到了很好的可识别性和可停

3.5 公众对于街区建筑造型语言的反馈

留性,说明合院空间比单一的建筑形式具有

72

“南京 1912”街区在建筑形式语言的运


用上采取的是典型的民国风格。调研中,超

窗或大玻璃窗大量使用,建筑语言较为混乱

过八成的受访市民能准确的说出其建筑风

(图 5)。

格。另有 10% 受访市民认为是欧式风格,极

3.6 历史文化街区公众改造意向

少部分市民认为是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在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意义”的调查项

设计者在街区改造之初,对民国建筑的

中,35% 的市民选择了在保护的前提下提升

代表符号及街区与总统府紧密的从属关系做

其经济价值,24% 的市民选择了将文化遗产

了细致的考量,在建筑形态设计上注入了“原

与周边环境、居民消费水平相结合,选择还

型”概念:一是“坡屋顶”,二是“拱券”, 原历史真貌和激发人们爱国情怀的市民分别 三是青砖 [5]。通过这三个原型,建筑造型中

占到 13% 和 10%。这说明市民希望历史文化

西合璧,使人们自然想到民国独特的折中主

街区的更新改造具有多重意义,它既有时代

义建筑风格。在与街区设计者的访谈中,他

气息的,又是有文化底蕴的,它是连接新旧

说令自己印象最深的是在进行建筑外立面装

之间的一座桥梁。市民表示不排斥历史文化

修时,经过的一位老者驻足观看,赞不绝口

街区改造与消费、经济、时尚挂钩,但不能

的表示“这个建筑好看,真好看”,说明了

仅仅成为“酒吧街”、“商业街”,或是市

市民对建筑造型设计的肯定。设计者的预想

民眼中打着“文化牌”的消费场所。

在调查结果中得到了证实,近八成受访者认

调查还针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具体改造方

为街区以青砖为主的建筑营造出了古朴怀旧

向征集了受访市民的建议。倾向于改造成消

的空间氛围;“代表性的街区建筑符号”的

费商业街的市民占 36%,改造成文化建筑的

调查项显示,排在“街心广场”后面的是“坡

占 36%,改造成创意产业园区的占 27%,另

屋顶”与“拱券”,说明三个“原型”传达 出的语言信息能准确的被市民接收。 部分市民在调研中表达出了这样的疑问:

图 5 :二期长江后街部分典型立 面造型分析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街区古朴沉稳的空间氛围与商业酒吧街的改 造定位不符,娱乐场所的氛围应该轻松愉悦, 色调明快,两者的直接碰撞,会有些不伦不 类。实地调查发现,部分商家为了突出店铺 特色,将和谐统一的建筑立面做了“破坏性” 的改动。针对这种疑惑,设计者解释说:“在 设计定位的时候也有过这种担忧。根据甲方 的要求,在造型上要做成地道的民国建筑, 而商业建筑需要通透的建筑立面。街区的更 新改造有甲方与政府的考量,建筑师的意图

有少数市民提出应保护起来不对外开放。民

不可能被完全的采纳和实践。一期沿太平北

众希望历史文化遗产能够再次焕发活力,并

路段由我们设计完成,在二期长街后街段明

被公众共享的意愿明确。

显可以看出建筑立面设计从属于商业功能需 求,因此建筑风格不能得到纯粹的表达。”

4 结语

实地调研可以看到,街区二期工程建筑立面

南京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在历史文化

色彩多样,色调混杂,线脚及装饰符号被过

街区的改造中也进行了多种尝试。如俗称

度简化,落地窗或大玻璃窗大量使用,建筑

“九十九间半”的甘熙故居经过修缮改造,

语言较为混乱(图 7)。被过度简化,落地

已成为古色古香的民俗博物馆;与“南京

73


1912”一墙之隔的南京“总统府”修缮成为 中国最大的近代史博物馆对市民开放;金 陵制造局旧址被打造成为知名的创意产业园 区。相比于上述改造方式,“南京 1912”在 商业上的成功更为显著。而相比于天津古文 化街、北京前门大街等经营传统文化产品的

参考文献: [1] 邓化媛 , 张京祥 . 消费文化转向下的近代历史风貌区 更新改造再解读 .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 2008 [2] 魏祥莉 . 商业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利用研究 . 北京: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3. [3] 吴滢. 我国旧城改造过程中公共参与策略研究 . 重庆: 重庆大学,2010.

商业街区,“南京 1912”跳出了传统复古商

[4] 王兆芳 , 赵勇 , 李沛帆 , 等 . 基于公众参与的历史文

业街的改造思路,更加切合现代公众的消费

化街区保护研究——以正定历史文化名城为例 . 城市发

需求,使公众脱离了历史文化遗产是“老古 董”的认知。

展研究 ,2014(2):27-30. [5] 齐 康 , 杨 志 疆 . 民 国 文 化 的 坐 标 . 建 筑 学 报 ,2006(1):14-18.

但此类改造模式也潜在着对街区历史文 化内涵曲解的风险,甚至有可能对城市文化 遗产的传承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害,如果不能 用正确的方式反思引导,历史文化将很快被 [8]

消费文化替代 。从这个意义上说,公众评 价的调研更有着实际意义。公众作为城市的 主体,应当掌握更多公共建设的建议权甚至 话语权。而从完整的设计全过程角度来看, 公众评论不仅仅是建筑设计的结果反馈,本 身就是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公众评 论不是设计项目的结束,而是下一个设计的 开始。

74

[6] 阮仪三 , 李红艳 . 原真性视角下的中国建筑遗产保 护 . 华中建筑 ,2008(4):144-148. [7] 刘 云 . 当 代 中 国 文化 休 闲 街 区 规 模 发 展 的 模 式 探 索 —— 以“ 南 京 1912”文 化 街 区 为 例 . 艺 术 百 家 ,2011(3):90-93. [8] 刘西慧 , 吴晓 , 张春叶 . 城市传统街区与消费空间的 共生 . 城市时代 , 协同规划——2013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论文集 . 2013


南京江北地区建设大型铁路枢纽的需求研究

A study on Nanjing northern Yangtze district’s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of large railway hub 图文 / 宋志峰 季松

[ 摘 要 ]:为验证南京提出的在江北地区建设大型铁路枢纽构想,对江北地区发展现状及其建设大型铁路枢纽的区 域影响进行分析。结合理论与案例,再依据江北面临的发展契机,解读南京江北在长江经济带层面、都市圈层面、南 京拥江发展层面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自身发展和申报国家级新区的要求,得出江北需要建设大型铁路枢纽的结论。 [Abstract]: To verify the idea of construction of large railway hub in Nanjing northern Yangtze district, the paper propose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northern Yangtze district and regional impact of

宋志峰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2013 级 硕士研究生 城市详细规划与设计方向 / 导师段进

the construction of major railway hub for analysis. Combining theory and case, and basing on the

季松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northern Yangtze district is facing, the paper pointed out the Nanjing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 划系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 究院高级城市规划师

northern district Yangtze plays a huge role on Yangtze belt level, metropolitan level, Nanjing level, as well as the reporting requirements of the National New District, northern Yangtze district need to build a large railway hub. [ 关键词 ]:南京江北; 铁路枢纽; 区域影响 [Key words]: Nanjing northern Yangtze district;railway hub;regional impact

1 研究背景 南京处于国家沿长江和东部沿海“T”型

总面积 2438 平方千米(占全市 37%)。2012 年 底常住人口 169 万(占全市 21%)。 根据《南

经济发展战略带结合部、长江三角洲与中西部

京江北新区 2049 战略规划暨 2030 总体规划》 ,

地区的交接点,是我国东西、南北交通大动脉

2030 年规划总人口约 350 万人。定位为国家

交汇点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

重要科技和创新基地,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

江北地区作为南京枢纽城市的重要组成

基地,长三角生态休闲度假基地,南 京都市圈

部分,承担着大量过境交通和南京与长江以北

北部服务中心。

地区沟通联系的对外交通功能。为满足江北

2.2 优势条件

新区相对独立发展和作为国家级新区准备申

22.1 显要的区位

报所带来的城市功能和交通能级的提升,提

江北地区区位“承东启西、承南接北”,在

出江北地区建设高铁枢纽——南京北站设想, 沿海和沿江发展轴线的交汇点,是东部与中西 作为江北新区最重要的铁路枢纽,与南京站、

部经济发展的转换地带、南方与北方经济发展

南京南站共同构建南京铁路交通运输枢纽网

的交融区域,具有战略性的枢纽地位;

络。

2.2.2 便利的交通条件

为进一步论证南京江北建设大型铁路枢 纽设想的必要性,对建设大型铁路枢纽带来的

江北地区是江南与北方交通联系的咽喉 区,汇集多条铁路线。同时有发达的高速路网、

区域影响进行研究, 以指导下一步的规划设计。 大型港口,区域交通十分便利。 2.2.2 便利的交通条件

2 江北地区发展现状分析

江北地区是江南与北方交通联系的咽喉区,

2.1 江北地区概况

汇集多条铁路线。同时有发达的高速路网、大

江北地区范围南至长江,东、西、北均至省、 型港口,区域交通十分便利。 市界, 含浦口、 六合两区和栖霞区八卦洲街道,

2.2.4 雄厚的产业支撑江北地区布局有多家国

75


家级和省级产业园, 工业基础雄厚, 现代服务业、 业和商贸物流、 教育科研、 旅游度假等第三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态势良好。

严格控制有污染产业的发展。

2.2.5 丰富的旅游资源

3.2 南京都市圈层面

江北地区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以老

江北地区是南京都市圈与安徽、江苏多城

山、 金牛湖、 竹镇三大旅游区为主。 资源禀赋优良, 市的直接交流区,空间区位紧密。响应周边地 开发潜力巨大。

区发展需求,南京未来将依托南京都市圈发

2.3 存在问题:

展联盟,推进江北新区与周边城市和接边地区

2.3.1 战略定位不清晰,地位未体现

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在南京都市圈中与江

江北在区域战略中重要地位没有充分体

北地区联系紧密的有五大方向:1)合肥方向 2)

现,政策体制创新缺乏支撑。

滁州方向 3)淮安方向 4)沿江向西,马鞍山方

2.3.2 城镇空间布局散,重点不突出

向 5)沿江向东,仪征扬州方向。

城镇建设多点分散,片状组团发展生长,

3.3 区域层面 3.3.1 长三角辐射中西部地区的综合门户

尚未形成现代大城市形态。 2.3.3 服务配套能力弱,独立性不强 石化钢铁产业独大,污染排放压力大,调

南京地处长三角西北翼中心位置,特殊区 位决定了南京对接中西部“门户城市”的定位,

整的经济和社会成本巨大。

功能上为中西部地区提供枢纽集散、生产服

2.3.4 工业产业结构重,转型压力大

务和医疗教育服务。

生活和生产服务设施不足,影响江北新区

长三角西部已形成合肥都市圈、芜马都市

吸引优质劳动力和投资。

圈、皖北城市群等,江北地区是南京都市圈向

2.3.5 城镇形态较狭长,交通难组织

西北方向辐射的重要门户。

特殊的用地形态对公共交通的要求高,市

3.3.2 长江经济带整合发展的重要一环 南京是长江经济带四大核心城市之一,江

政设施供应缺乏经济性。

北地区由于其显要的区位,便利的交通条件,

2.3.6 江城山结合不够,特色未彰显 滨江公共活动空间组织不够好,总体城镇 空间形态需加强引导。

较大的空间腹地,雄厚的产业支撑,是南京沿 江发展战略实施的主要空间载体。江北地区 将是北沿江铁路及其他多条铁路线汇集的重

3 江北地区建设大型铁路枢纽的区域 作用分析 南京若建设江北枢纽, 将主要办理宁滁合、

要枢纽地。

4 理论与案例

宁蚌、宁通、宁淮部分城际客车始发终到以及

4.1 高铁线网对大都市带的支撑作用

合肥扬州方向(北沿江方向)、徐州扬州方向、

4.1.1 高铁线网对大都市带经济社会有巨大推

合肥淮安方向途经客车的通过作业。少量办理

动作用

沪宁城际、京沪高速铁路跨线客车始发终到

高铁线网极大地缩短了大都市带城市间

作业。

的空间距离,给人员与物资的往来提供了便利

3.1 南京市层面

条件,推动沿线技术资源、生产资源和市场间

南京总规对江北副城的定位是服务南京

的优化组合及城市职能的分工合作,带来沿线

和辐射安徽、苏北等地区的区域副中心,实施

城市整体性的人口与产业的增长,增强沿线城

相对独立发展策略,按照相当于主城同等水平

市的集聚能力。

的要求提升服务功能,加快形成相对完善的

同时,大城市的资本流入沿线地区,促进

产业结构与服务体系。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

了企业入驻和区域开发,大量劳动力从地方来

76


到大城市也推动了企业的发展。这种移动不单

图 4-1:国家级新区分布图

单是经济层面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层面的交 流、各地间文化层面的交流也活跃起来。 尤其在流域经济带中,综合运输网的建设 能使货物运输延伸到流域两侧更深的腹地。 流域范围的人员往来、商务信息交流,需要更 快捷、 稳定、 机动的铁路支撑。 水运愈发达地区、 经济愈发达地区,铁路愈密集。 4.1.2 相关案例 莱茵河是西欧第一大河,全长 1232 千米, 图 4-2:当前江北地区铁路站点 分布图

通航长约 869 公里,流域面积(包括三角洲) 超过 220,000 平方公里。 莱因河水运十分发达,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沿河形成包括铁路在内的 综合运输网, 为沿河工业带和城市带的成长 提供了良好条件,进而推动了水运的发展。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德国在莱茵河南 北岸各修建了一条铁路,构成了莱茵河铁路运 输骨架网,极大增强了莱茵河运输通道的货运 能力。 莱茵河两岸铁路骨架网和路运输骨架网, 极大增强了莱茵河运输通道的货运能力。莱

前共有 10 个国家级新区。

茵河两岸铁路骨架网和展,城市间的交流合作

当前,为了给南京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日益频繁,城市发展“点”式分布向围绕运输

发挥更重要的区域带动作用,进一步促进江

通道“线”性发展。产业结构多元化促进了莱

北地区发展,南京市委市政府正积极推动南

茵河流域工业的迅猛发展,城市的结构体系日

京江北地区的国家级新区申报工作。

趋完善, 分工职能更明确, 形成了以科隆、 鹿特丹、 4.2.2 国家级新区的高铁枢纽 法兰克福等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经济带。 4.1.3 借鉴之处 不断完善的沿江高铁线网将支撑推动中

为了发挥国家级新区在国家战略层面的 作用,带动区域发展,当前已批国家级新区(舟 山除外)区内大多有建设或规划高铁枢纽,等

国东部与中西部以及长江流域的区域一体化

级多为特等站或一等站。

发展态势,也将进一步强化南京作为长三角西

4.2.3 江北铁路枢纽现状

翼核心城市、长江流域经济带下游核心城市地

现状江北地区有数个小型铁路客运站,既

位。

无法满足江北当前的区域出行需求,更无法支

4.2 高铁枢纽对国家级新区的带动作用

撑江北地区未来的大发展。

4.2.1 南京江北申报国家级新区

4.2.4 借鉴之处

国家级新区是指新区的成立乃至于开发

江北地区位于京沪、沿江、城际等铁路大通

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总体发展目标、发展定

道的交汇处,江北地区申报国家级新区与未来

位等由国务院统一进行规划和审批,相关特

发展急需特等站规模大型高铁枢纽支撑。

殊优惠政策和权限由国务院直接批复,在辖

4.3 高铁枢纽对都市圈辐射能力的强化作用

区内实行更加开放和优惠的特殊政策,鼓励

4.3.1 高铁枢纽与都市圈辐射

新区进行各项制度改革与创新的探索工作。目

都市圈以核心城市为中心,周边城市共同

77


表 4-1:国家级新区与高铁枢纽

表 4-2:当前江北地区铁路站点 概况

江北地区铁路站点概况 南京北 (浦口) 编组作业 地区编组站 浦口 客运作业 沪汉蓉中间站 六合 客货运作业 宁启线中间站 高里 技术作业 —— 其他站 货运作业 中间站

域向外梯度扩散,城市分工更加明确细致,核 5站 7线 2站6线 2站4线 9线 ——

心城市的服务功能和辐射能力将进一步强化, 更大圈域整体形成“同城化效应”。 4.3.2 相关案例 日本东海道新干线连接着日本的三大都 市圈,新干线开通后,都市圈之间的人口和资

图 4-3:东京通勤圈示意图

本流动更加便捷,使得日本“一日交流可人口 比率” (单程三小时以内可达范围内居住的人 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迅速提高。便捷的新 干线交通还产生了异地生活和上班现象。由于 大城市的高房价和环境问题,越来越多的人 选择在东京工作,但是却住在周边的市镇,每 天乘坐新干线上下班,由此形成了世界上最大

图 4-4:东京都市圈一日交流可 能人口比率变化表

的通勤圈。1995 年对东京通勤圈的调查,东京 都昼夜人口比例高达 124.2%,市中心的千代田 区高达 2733%,周边市镇的主要职能之一就 是东京的“卧城”。 参与分工合作,在一定圈域内形成经济一体化

4.3.3 借鉴之处

现象。而高铁线网缩短了核心城市与周边城镇

南京江北地区建设高等级的高铁枢纽,将

的空间距离,将更多的城镇纳入到核心城市辐

更好地促进南京周边城市融入南京“1 小时都

射范围内, 城镇之间进行分工明确、 各具特色、

市圈”,强化这些城市的“同城效应”,进一步

优势互补的密切的经济联系。在整体增强沿

巩固南京对接辐射中西部的综合门户的城市

线设站城市经济实力的同时,形成新的集聚和

地位。

扩散效应,在沿线内部重构地区服务对象与功

4.4 高铁枢纽对城市功能结构的优化作用

能等级。总体来说,在都市圈影响范围内,高

4.4.1 高铁枢纽与城市功能结构

端的产业和功能优先向更高级的中心区域集

1)促进城市产业结构优化

聚发展,中低端产业和功能则将逐渐从中心区

78

高铁服务对象的特点决定了其对地区发


展带动作用的方向。高速铁路最有竞争力的距

带来商务、 商业、 居住、 研发、 文娱等功能的集聚,

离约为 500~600km,最佳的时间是 2h。因此

从而促进江北产城结构的优化,带动高端服务

高速铁路车站对城市的影响主要是引起城市

业的发展。

商务活动的增长,同时带来商业、研发、文娱、 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促进城市产业调整。

5 发展契机

2)形成城市新的增长节点

5.1 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

随着高铁与城市地铁、公交、长途等城市

5.1.1 长江经济带的开发

公交体系的整合,现代火车站是对全市开放的

2014 年 09 月 25 日,国务院发布长江经济

交通运输和服务枢纽,是公共交通换乘中心。

带发展指导意见,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

更是展示形象和特色的城市标志性门户地区。 济带发展, 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 是党中央、 火车站及其周边地区不再是单一的交通集散

国务院审时度势,谋划中国经济新棋局作出的

空间,而是整合交通服务、商业、商务、文娱、

既利当前又惠长远的重大战略决策。江北地

会展、信息服务的城市新型功能混合区,并可

区发展在国家战略层面地位将进一步提升。依

以成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化经济交流地。

据长江经济带相关规划,将从公路、水路、铁

4.4.2 高铁枢纽地区 TOD 开发模式

路、航空等多个方面综合规划,建成贯通东西

1)交通综合、换乘便捷

2000 多公里的新的综合交通大通道。江北地

高铁枢纽地区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交通

区是南京沿江发展战略中产业布局的主要空

模式进行综合换乘,有效加速城市物流、客流、 间载体,区位显要,交通条件便利,空间腹地 信息流的交换。

广阔,产业基础雄厚,是长江经济带合作与竞

2)功能复合、高强度开发

争的主要参与者之一。

以站区为核心高强度开发,集约利用城市

其中北沿江铁路的贯通对长江经济带发

土地。

展起重要支撑作用。经过江北地区的客运铁

3)功能集聚、形成片区中心

路有:宁淮城际、宁通城际、宁滁合城际、京沪

城市功能高度集聚和混合,相互补充和支

高铁、沪汉蓉铁路、沪宁城际。江北地区将是

持,形成片区的活力中心。

北沿江铁路及其他多条铁路线汇集的重要枢

4.4.3 案例

纽地。

1)柏林中央火车站周边地区 车站位于柏林的中心,是柏林面向世界展

江北地区建设高铁枢纽站将在北沿江铁 路线上向东联结江苏江北城市扬州、泰州、南

现自己的窗口。 主要功能是行政、商业、办公、 通至上海,向西联结安徽江北城市滁州、合肥、 居住。

安庆至湖北武汉。向北联结江苏北部城市淮

2)伦敦尤斯顿车站周边地区

安、安徽北部蚌埠方向。高铁枢纽将整合江北

城市位于市中心,周围有公园、商业、大学、 既有铁路线和城际铁路,使轨道交通线由轴 图书馆等公共设施,是伦敦重要的城市节点。

向向网络状发展, 辐射江北本地 350 万人 (2030

3)多伦多联合车站周边地区

年),周边地区 90 万人(2030 年)。江北枢纽

车站位于城市的南侧,临安大略湖,是加

站建设将成为南京江北地区发展的重要支撑。

拿大最繁忙的车站,也是多伦多沿河一带商业

5.2 江北国家级新区的申报

中心地区。

5.2.1 申报背景

4.4.4 借鉴之处 高铁枢纽周边地区可以成为江北新的增 长节点,同时通过整合城市公交换乘系统,将

2014 年 4 月,南京市公布了 《关于成立南 京市江北新区领导小组的通知》, 且已上报, 意味着南京江北正式向国家级新区迈进。

79


国家级都市圈。

图 5-1:长江经济带地理位置示 意图

南京都市圈担负承东启西的作用,也是南 京区域联系和协作发展的重点地区。南京都 市圈地跨江苏苏南、苏中、苏北及安徽,对促 进苏中地区快速崛起并融入苏南板块、进一 步加快苏北地区发展等全省区域共同发展战 略具有重大意义。 5.3.2 南京城际铁路的建设 1)宁滁城际

图 5-2:长江经济带铁路网规划 示意图

规划中的宁滁城际从滁州出发,经乌衣、 汊河,全长 55.315 公里。到南京的城际轨道建 成之后,从滁州到江北地区需要 1 小时左右, 从汊河到南京江北地区只需要 10 分钟,到南 京江南主城只需要 20 多分钟。 2)宁天城际 规划建设中的宁天城际从南京江北地区 出发到安徽天长市,全长 47.6 公里。建设中地 铁 S8 号线是宁天城际部分路段,其中桥北至

5.2.2 经验 依据目前国家级新区经验,如果南京江北

金牛湖段已建成,途径浦口区和六合区。

上升为国家级新区, 国家在财政税收、 对外开放、 3)城际铁路的推动作用 海关检验检疫、金融改革、土地等资源要素使

城际铁路建设将增强南京都市圈的辐射

用等方面给予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进一步扩

能力,巩固南京江北地区在长江经济带的核心

大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新区经济社会发展

城市地位。

起到了重要作用。南京江北面临新的历史发展

5.4 南京拥江发展战略的实施

机遇。

5.4.1 拥江发展战略 为有效巩固南京区域辐射能力,更好的发

5.2.3 机遇 南京江北地区以“东部率先带动中部崛起

挥南京长三角承东启西中心城市的作用,南京

的重要支点,长三角辐射中西部地区的综合门

城市总体规划提出“拥江发展”的空间发展战

户”为发展目标, 同时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

略,江北地区的发展将形成独立城区,以此提

一环,需要发挥重大的区域影响力。在江北地

升南京国际化水平,实施相对独立发展策略,

区建设大型高铁枢纽将大大提升南京江北的

按照相当于主城同等水平的要求提升配套服

区域地位, 增强江北的基础服务能力和独立性, 务功能。 减少对南京江南老城的依赖。是江北新区成 为国家级新区的有力保障和支撑。

5.4.2 江北建设高铁枢纽对独立性的提升 当前江北地区公共服务仍依附主城,铁路

5.3 南京都市圈辐射能力的增强

出行服务上,江北仍依赖江南主城的南京站和

5.3.1 南京都市圈的一体化发展

南京南站。江北建设铁路枢纽将提升江北公

根据《南京都市圈规划(2002-2020)》,南

共服务能级,大大减少江北对主城铁路出行

京都市圈是辐射中西部的国际性重要门户;国

的依赖,实现江北与主城双向互动的拥江发

际先进制造业中心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泛长三

展关系。

角转型与合作发展示范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

80

对比南京其他两个枢纽站,要构成双向互


动的拥江发展格局,南京北站年客运量应超

图 5-4:南京江北与主城关系转 变示意图

过 2000 万人次。5.5 江北地区进入产城融合 新阶段 5.5.1 江北进入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 江北地区现有国家级园区 4 家,省级园区 2 家、其他园区 25 家。存在工业主导产业较为 单一,传统重化支柱产业节能减排和环境污染

图 5-3:南京都市圈空间结构图

压力大,生产性服务业功能不足,居住、生活 服务设施不足的问题。 江北新区产业发展需要依托工业发展优 势,积极突破生产性服务业。依托自身资源和 区位禀赋,着力拓展教育培训、商贸物流与旅 游服务产业。随着产业的更新迭代快速发展, 产业园区的发展也必将进入产城一体化融合 发展的高级阶段。 高铁枢纽站地区,以其卓越的区位与网络 运输条件,对于城市商业、商务以及高端服务 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补充和完完善江 北的其他城市功能,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并促 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步入高级城市化进程。 5.5.2 江北地区生态旅游巨大的发展潜力 江北地区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以老 山、金牛湖、竹镇三大旅游区为主。其中老山

城市地铁、汇集多条城际铁路,同时有复杂的 公交线网、长途客运等交通需求。

生态旅游区,区内包括老山国家森林公园、珍

江北地区建设高铁枢纽,将可能整合宁滁

珠泉、佛手湖等景区 。资源禀赋优良,开发潜

(南北)、A2、地铁 3 号线等城市轨道线网,

力巨大。

成为城市公交换乘中心,带动枢纽周边地区功

当前江北旅游资源尚未得到有效整合,原

能的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城融合。

因之一在于江北地区在区域层面的交通可达 性仍较差。 江北枢纽站建设将对周边城市游客产生 巨大吸引力,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对丰富江北 城市功能与活力,优化空间结构,促进产城融 合发挥巨大作用。

6 结论 6.1 南京在长江经济带核心地位的提升,需要江 北高铁枢纽 当前江北面临区域地位不高,影响力不强 的问题, 面对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大发展机遇,

南京北站与老山北部直接相邻,依据老山

借鉴国际大都市带和著名流域经济带建设高

景区总体规划,规划植物园、野生动物园、主

铁线网对经济社会带来巨大推动作用的成功

题游乐园、自然博物馆紧邻南京北站的布局,

经验,建设大型高铁枢纽站将整合多条铁路

对南京北站地区人居生态环境有巨大提升,对

线网,能够提升江北地区的区域影响力和服务

高新区加速产城融合起推进作用。

能力,巩固南京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地位,具

5.5.3 高铁枢纽是江北地区轨道交通汇集点

有重大战略意义。

江北地区秉承 TOD 发展理念,建设有多条

6.2 江北国家级新区的申报及未来发展,需要

81


图 5-5:南京江北增强独立性措 施示意图

参考文献:

江北高铁枢纽 江北地区面向国家级新区定位,在国家战 略层面需要发挥重要的区域影响力,需提升其 的区域服务能力, 当前江北存在区域可达性差、 引擎作用不明显的问题,面对国家级新区申报 的重大发展机遇,借鉴国内其他国家级新区

[1 ] 段进 . 城市空间发展论 [M] . 第 2 版 . 南京 : 江苏科 学技术出版社 ,2006. [2 ] 段进 . 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空间发展应 对——以高铁与城际综合交通枢纽为例 [J ]. 城市规划 学刊,2009 (1) . [3 ] 马强 . 近年来北美关于“TOD”的研究进展 [J ] . 国 外城市规划 ,2003 (5) .

建设高铁枢纽对经济社会带来巨大推动作用

[4 ] 俞勇,卢济威 . 城市触媒与地铁车站综合开发 [J ] .

的成功经验,江北地区需要建设建设大型高

时代建筑 ,1998 (4).

铁枢纽站来增强其国家级新区定位的区域影 响力。

[5 ] AREP. 两 个 巴 黎 地下火 车 站 —— 奥 斯 曼 • 圣 拉 扎 火 车 站 和 马 让 达 火 车 站 城 郊 高 速 地 铁 E 线 [J ] . ARCHICREATION ,2005 (10).

6.3 拥江发展与都市圈辐射能力的增强,需要

[6 ] 郝之颖 . 高速铁路站场地区空间规划 [J ] . 城市交通 2008 (9).

江北高铁枢纽 南京江北当前存在独立性不强,公共服务 能力弱,依赖主城的发展问题。江北地区与南 京都市圈西部北部城市空间关系紧密,但对其 辐射能力不强。面向南京拥江发展战略和周 边城市发展需求,借鉴国内外城市建设高铁枢 纽提升城市辐射能力的成功经验,江北地区 需要建设高铁枢纽站。 江北地区的整体规划与建设能整合浦口、 六合区和栖霞区八卦洲街道,同时辐射安徽 和苏北等周边地区,是南京作为区域中心城市 辐射周边的重要门户。江北高铁枢纽的建设必 将进一步强化南京对周边区域,尤其是西北方 向的辐射能力。 6.4 江北地区空间功能优化与产城融合,需要 江北高铁枢纽 江北当前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污染排放 严重,生产性服务功能不足的问题,面临较大 的转型压力。面对江北地区加速产城融合发 展的趋势,借鉴国内外其他城市建设高铁枢纽 以改善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城市产业功能的成 功经验,江北需要建设高铁枢纽站。

82

[7 ] 南京江北新区 2049 战略规划暨 2030 总体规划初 步方案 . 南京市规划局 .


南京珠江路科技街发展研究

The Development Research of Zhujiang Lu Hi-tech Street of Nanjing 图文 / 王雅妮

[ 摘 要 ]:南京珠江路科技街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电子产品集散中心,但在信息产业和科技园区迅猛发展的新时期,珠 江路的进一步发展面临了诸多机遇和挑战。本文首先对珠江路的发展历程及引导政策进行了梳理,了解其发展背景, 再调研产业现状,从而获得现阶段的产业业态、空间特征。通过分析国内知名科技街的成功经验,总结出科技街的一 般发展规律,将珠江路的发展状况与一般规律相对比,判断其适宜的转型方向,从而提出未来发展建议。 [Abstract]: Nanjing Zhujiang Lu Hi-tech Street is the largest electronic products distribution center in

王雅妮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2013 级 硕士研究生 城市详细规划与设计方向 / 导师孙世界

east of China. In the new era,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and Technology Park brings many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further development of Zhujiang Lu. This article firstly card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es and guide policies of Zhujiang Lu, then investigates industry status to get the information of formats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esent stage. By analyzing the well-known Technology Street, this text summed up the general rule of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Street, then contrast it with Zhujiang Lu`s development. By comparing, trying to make appropriate transformation of the direc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proposals for Zhujiang Lu. [ 关键词 ]:珠江路; 科技街; 产业; 发展规划 [Key words]: Zhujiang Lu;hi-tech street; industry;development proposal

南京珠江路科技街成立于 1992 年,经 20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世界性的科技革命

年发展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电子及电脑产品

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动了科技园区的兴办

交易中心。珠江路位于南京城市中心地区,东

热潮。 我国在90 年代初也创建了大量科技园区,

起北安门大街,西至中山路,( 广义上包括南起

刺激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

中山东路,北至北京东路的区域 ) 东西线全长

下,从 20 世纪 80 年代末起,至 1990 年底,20

4.3km,覆盖面积约 4km。周遍云集了多所知名

多家电脑公司自发集聚到珠江路经营,珠江路

高等学府、科研院所和新技术企业,人才资源

科技街由此起步。 (表 1)1992 年,市政府下发

丰富。

宁政发 [1992]141 号文件,将珠江路作为“南京 科技一条街”的主段,及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

1 发展背景分析

发区的对外窗口,并制定了吸引电子电脑企业

1.1 产业发展历程

的优惠政策。政府的因势利导促使当年年底

1.1.1 起步发展阶段(1992 年之前)

珠江路的电子电脑企业便达 100 多家,比上年

多家电脑公司自发汇聚到珠江路,形成珠 江路“电子一条街”。

商城名称 雄狮电子商城 雄狮国际 e 总汇 脑海电子商城 华海 3C 手机城 华海电脑数码广场 赛格数码广场

增长近三倍。 1.1.2 市场建设阶段(1992-2000 年)

建设年代 1997 2006 1999 2007 2005 2011

商城名称 百脑汇 新世界中心 宏图三胞(莲花桥店) 宏图三胞(浮桥店) 金鹰珠江路店

83

建设年代 2002 2007 2004 2006 2007

表 1 珠江路主要大型卖场建立年 代


发展为华东地区最大的电子电脑产品集

图 1 珠江路发展功能分区图

散地。 1995 年,由国务院批准的《南京市城市总 体规划 (1991~2010)》正式将珠江路定位为“科 技一条街”。1999 年,南京市政府将珠江路明 图 2,3,4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比 例 , 高新技术企业固定资产比例 , 高新技术企业销售额比例

确为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组成部分,纳 入高新区 “一区多园” 的发展格局。 建街八年间, 珠江路成为集电子信息产品的研发、销售和生 产于一体的高科技一条街,是华东地区最大的 电子电脑产品集散地,享有“北有中关村,南 有珠江路”的称号。 1.1.3 全面开发阶段(2001-2004 年) 成为高新区的组成部分,实现了由电子一 条街向科技园区的转变。 政府对珠江路实施 “二 次开发”,提升门店质量,设立大型电子卖场, 形成电子产品、科技商务的集聚地。珠江路与 配套建设的江苏软件园、东南大学科技园、徐 庄软件产业基地形成了“一街两园一基地”的 发展格局,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电子电脑产品 交易中心和高科技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创业 发展的重要基地。04 年底,珠江路进驻企业 数超 2000 家,贸易总额超过 300 亿元,从业 科技人员超过 3 万,珠江路由电子一条街转变

区域层面,2010 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将长三角地 区定位成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电子信息产业是 主导产业之一;而南京是电子信息产业研发设计与生产中心之一。 城市层面 , 《南京市总体规划(2007-2020)》将南京市定位为国 家重要创新基地、区域现代服务中心、 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广州路 珠江路是老城内唯一以软件研发、 信息服务产业为主导功能的集聚区。 辖区层面, 《南京市玄武区总体规划(2010-2030)》将玄武区定位 为高端产业引领区,珠江路属于都市商贸商务、文化休闲板块,强调科 技信息业发展。 相关政策中, 玄武区第十次党代会将珠江路定位为 “电子商务集聚区” , 突出发展商贸流通、企业孵化、品牌展示、科技普及功能,重点发展 IT 商贸、新型业态、科技服务、配套产业。珠江路功能划分为西段、中段和 东段三个区(图 1)。

为科技园区。 1.1.4 转型发展阶段(2007 年之后) 珠江路转型发展为以 IT 贸易为主体的综 合性 IT 街区。 产业竞争日益加剧,周边城市逐步开始打

2 产业现状分析 2.1 产业业态 2.1.1 业态概况 珠江路整体产业布局分为三段, 进行市场错位发展。截至 2011 年底,

造电子一条街,如杭州文三路、无锡人民西路、 已有销售额 5000 万元以上企业 74 家,其中年销售额 10 亿元以上 4 家, 合肥金寨路等,限制了珠江路的辐射范围。而

1 亿~10 亿元 22 家,5000 万~1 亿元 48 家,年销售额 1000 万元以上

金融危机的冲击,使珠江路为数众多的中小型

的企业达 222 家。

民营科技企业走进“马太效应”的漩涡,面临

2.1.2 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淘汰。 再加上 IT企业同质化竞争等多方面因素,

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迅速,已成为珠江路的重要支柱。珠江路有高

珠江路部分 IT 企业转型发展。2007 年 10 月,

新技术企业 146 家,仅为企业总数的 6%,资产占总资产的 29%, (图 2,

珠江路新世界百货商城正式开业;同年 12 月,

3,4)但所开发的网络防火墙、ERP、蓝牙通讯、行业软件等产品销售总

金鹰珠江路店正式开业。2008 年,随着江苏

额达 153.44 亿元,占珠江路贸易总额的 45.6%。

软件园正式入驻徐庄软件基地,珠江路“一街

截止 2012 年,珠江路拥有企业 3000 多家,个体销售 1500 家,从

两园一基地”的格局逐步变化 , 成为以 IT 贸易

业人员达 5.27 万,其中有近 3 万就业人口集中于沿线电子商城和楼宇

为主体的综合性 IT 街区。

内(图 5)。通过对沿线写字楼内企业类别的分类统计,可知企业类型

1.2 相关规划政策

主要为科学研究及科研服务、信息传输及信息技术服务业两种。

84


2.1.3 配套产业——餐饮住宿金融

图 5 珠江路沿线写字楼内企业统 计

珠江路配套产业间的发展差距明显,住宿 餐饮业及金融业比例较大,共占 23% 的临街 面,而商务服务和文体娱乐则相对不足,仅占 约 5.5%。

图 6 珠江路临街面业态分布图

2.1.4 小结 分析可知,珠江路目前已基本形成以科研 开发为支柱,以电子产品销售服务为依托,配 套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的发展格局。 (图 6,图 7 ,图 8 ,图 9)三街段错位发展模式在西段、中 段体现明显,效益显著,但东段高端商务办公 未形成气候。 未来可发挥科研开发的先导作用, 延续电子产品销售的主导地位, 完善配套产业, 提升整体产业链, 完成向 IT 综合街区的转型。 2.2 产业空间(图 10) 2.2.1 产业功能结构分析

图 7 珠江路临街面业态抽象图

片区层面,珠江路南侧的东大科技园、龙 蟠中路东侧的江苏软件园作为信息、电子产业 研发园区,与珠江路一同构成了集中度较高, 科研 - 市场空间衔接紧密的“一街两园”结构。 街区层面,全长 2.1km 的珠江路可按业态 类型大致分为三个区段,其中中山路 - 进香河 路以高端商务、金融为主,进香河路 - 东大影

图 8 珠江路临街面业态数量统计

壁以电子卖场主导,东大影壁以东则多为商务 办公、数码零售。带状发展的基础上,业态还 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延伸趋势。东西向商务功能 日益扩张,且与新街口、长江路、龙蟠中路商 务产业节点联系紧密;街区内部则沿南北向道 路产生了功能扩展,初步显现出“非”字型结

图 9 临街面配套产业分布抽象图

构特征。 (图 11)由于街区内现状居住功能的 可置换难度较大, 路网连接不整等问题, 其 “非” 根据临街面长度对珠江路两侧沿街店面进行抽象量化统计,得到以 下结果:

字型空间结构的进一步完善面临较大的挑战。 2.2.2 产业空间邻近度分析(图 12,图 13)

信息软件技术服务业占调研路段 35.09% 的临街面,其次为批发

根据信息产业专门化街区的物质构成要

零售业及住宿餐饮业。其中,西段 28% 的店铺为通讯产品销售商店。

素邻近度分析可知, 高科技商务中心、 电子市场、

中段西侧(太平北路西)聚集了大量品牌数码产品专卖店,数码销售占

商务写字楼和服务建筑之间的邻近度需求较

68%,形成以百脑汇为中心的数码销售和体验中心;中段东侧(太平北

大,而大学、产业园和孵化器的空间联系需求

路东) 以雄狮国际为首, 加上脑海、 谷阳商城, 形成华东地区配件销售中心, 较小。由此对珠江路街区中需要邻近的 4 要素 配件及电脑附件销售量分别占到该地区总销售量的 90% 及 80%。东段

(即商务写字楼、电子卖场、商务办公和服务

则有少量数码零售。

配套设施)进行现状布局分析(基于现状,分

85


别以 100 米和 300 米为半径划分出要素的空

成了三处邻近度高的空间节点,成为街区发展的关键点。

间邻近范围),可知: 1.

商务写字楼分布较为集中, 在进香河 -

太平北路段较少; 2.

电子卖场作为街区的主要功能,空间

分布密集,覆盖程度高; 3.

高科技商务办公以点状分布为特点,

布局相对稀疏; 4.

服务配套功能在市场调解下日益完

善,覆盖程度较高。 将四种要素覆盖叠加,灰度的深浅可反映 要素的空间邻近程度,灰度越深,空间邻近效 率越高。由图可知,珠江路目前在丹凤街东、

3 案例分析 3.1 案例介绍 信息产业在城市中的发展包括:1. 适宜信息密集服务业发展的信息 产业专门化街区;2. 适宜信息设备制造业发展的高技术园区。珠江路是 位于城市中心区域,居住区、机关单位密集,用地置换成本高,因此向 适宜信息密集服务业发展的信息产业专门化街区发展更合适。本节便 研究“电子一条街”向信息产业专门化街区发展的不同模式,为珠江路 转型发展适宜的产业定位、与定位相配套的产业比例,以及落实到空间 的发展格局提供借鉴。 3.1.1 深圳华强北商业街区(表 2) 华强北是深圳最繁华的商业街, 也是国内电子产品流通的主要枢纽。

太平北路交叉口和东大影壁西侧三处形成了

日客流量可达 30 至 50 万人次,是一个以电子为龙头的商业圈。

各要素邻近度较高的空间优势节点,结合区位

3.1.2 北京中关村电子街区(表 3)

因素的考量,可得到街区的发展控制节点。 2.2.3 小结 珠江路与周边相邻的产业园区现已形成电

中关村的发源地及核心区是最初“电子一条街”所在地——中关村 西区及东区。在 30 万㎡的电子卖场等商业面积中,中关村西区占到了 20 多万㎡,因此选取西区作为研究对象。

子信息 “一街两园” 结构, 使研发与市场紧密关联。 珠江路本身呈现东西向三段式的功能分区,随 着发展其产业逐渐向南北渗透,初现“非”字 型产业空间结构,由街道向街区转变。高科技 商务中心、电子市场、写字楼和服务配套设施, 图 12 信息产业专门化街区要素 邻近度指标 资料来源:参考《生产与作业管 理教程》p217,图 10.9

这四类有较高邻近度需求的业态在珠江路形

图 10 三区段主要产业比例

图 13 四类要素邻近范围图

图 11 “非”字型街道空间结构

商务写字楼

电子卖场

商务办公

配套服务

图 14 邻近要素叠加结果

86


3.1.3 杭州文三路电子信息街区(表 4) 文三路电子信息街区是由千家高新科技 企业、信息技术产业经销商、多家大型卖场和 创业园区组成的浙江省信息技术产业创业发 展基地,也是国家信息服务示范园。 3.2 一般规律总结 对相关案例分析进行归纳总结,可知国内 信息产业街区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表 5)

4 发展策略 4.1 珠江路街区形成阶段分析 根据前文对珠江路产业发展过程的梳理, 表 2 深圳华强北商业街区发展历 程总结

可知,珠江路产业类型处于从电子卖场、科技 研发的绝对主体功能向高端商贸和零售百货 等混合功能转型。 对应信息产业街区的一般发展规律,珠江 路处于拓展期向综合街区转型阶段,功能构成 和空间模式也将由单一街道线轴型向综合开 发的城市街区转化。 4.2 珠江路竞争条件分析 4.2.1 竞争优势 1)交通区位:珠江路位于中心城区,邻近 新街口 CBD,地铁、公交站点多,交通便利; 2)配套服务:周边用地混合度高,餐饮、 休闲娱乐和住宿等配套服务较好; 3)科研环境:周边大学、科研院所云集(南

表 3 北京中关村电子街区发展历 程总结

大、东大、南航、江苏软件园和东大科技园等), 人才资源和技术资源丰富; 4)产业集聚:经过 20 年发展,已成为华 东地区最大的电子电脑产品集散地,产业集 聚效应强,发展成熟。 4.2.2 竞争劣势 1)交通条件:珠江路位于老城中心,连接 的高等级道路较少,且远离城市交通枢纽,不 利于物流快速疏散;街道尺度较小,非机动车 与行人相互干扰严重,影响了沿街店面的客流 集散。 2)用地规模:由于老城中心用地紧张,周 边居住用地较多,拆迁改造难度大,用地难以

表 4 杭州文三路电子信息街区发 展历程总结

有效拓展,制约了珠江路的发展规模;土地价

87


参考比例: 表 6 珠江路转型商务高科技研发 街区用地引导

空间引导: 图 15 珠江路转型商务高科技研 发街区用地布局引导

图 15 珠江路发展历程示意图

4.4.2 电子信息市场为主的综合型零售街区 功能:调整优化现状电子产业,突出其专业化、品牌、类别差异化, 同时增加各类零售服务,形成多元混合的市级商业零售中心。 业态调整:鼓励电子卖场的建立,并强调其差异化发展;增加百货、 电器、高档商品等综合卖场,完善餐饮、娱乐等配套设施;控制科技企 业总部和研发园区在老城区商业中心内的增加。 参考比例: 表 5 国内信息产业街区形成发展 规律总结

值远远高于城市外围产业园,租金高,不利于

表 7 珠江路转型综合型零售街区 用地引导

空间引导:

吸引大型科研产业入驻。

表 8 珠江路转型综合型零售街区 用地引导

3) 产业类别:现状产业业态等级较低, 产业附加值小,短期内产业更替难度大。 4.3 珠江路产业定位 综合以上分析,对珠江路科技街区产业做 出两种定位: 1)商务高科技研发街区 2)电子信息市场为主的综合型零售街区 4.4 空间引导 4.4.1 商务高科技研发街区 功能:由电子卖场为主导功能的电子街区 逐步转变为以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为核 心, 以商务金融服务为重点, 以高端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伟 . 对南京珠江路科技街进一步发展的思考 [D]. 南京理工大学,2005. [2] (美)杰伊・海泽 , 潘洁夫等译 . 生产与作业管理教程 [M]. 华夏出版社,1999. [3] 黄雅 . 南京珠江 路发展历程 [N/OL]. 凤凰网江苏 . 2014-09-26. http://js.ifeng. com/business/detail_2014_09/26/2961733_0.shtml [4] 万永瑞 . 南京市珠江路创新发展之路 [N/OL]. 中国网 . 2007-06-06. http://www. china.com.cn/economic/zhuanti/cxsj/2007-06/06/content_8360698.htm [5] 王瑶 . 南京珠江路科技街续写辉煌再发力 [N/OL]. CBSi 中国 •PChome. 2012-1009. http://article.pchome.net/content-1552291.html

中介服务为支撑的综合功能街区。 业态调整:引进科技金融类、科技企业总 部和研发中心类、高技术服务业类和文化创意 产业类; 限制电子卖场重复扩大, 合理配置商场、 购物中心、餐饮等。

88


活化宅旁空间

——以南京大行宫片区为例的城市高龄者社区安养概念性策略研究 1

Making the Active Places Next to Home for the Aged―― Case Study and Conceptual Solutions for Urban Community Aged Care in Nanjing 图文 / 张思敏 [ 摘 要 ]:近年来,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加剧,许多相关问题及挑战也相继出现,其中包括发展中的经济、不完善的 社会福利体系、日益衰弱的家庭护理及传统观念等等。因此,这些年来一种新的养老模式——高龄者社区安养模式 就应运而生。但据调查,在南京 , 大多数社区都是杂乱无序的不符合标准的。因此,对现有社区的环境及设施进行改 造设计和适老性改造设计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描述了对南京现有社区中的老年人相关的调查研究,同时提出了对现 有社区的适老性改造策略及重点对宅旁空间的营造。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aging population in China, many relevant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emerge in the recent year, including the developing economy, the incomplete social welfare system, rapidly eroding family care, traditional idea, etc. Therefore, a new mode of welfare service, community-based service for the aged, is put forward and encouraged to develop in these years. However, 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 in Nanj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mmunity is disordered and under the standard. So, the solutions for improving the environment and facilities of the community are needed. This article described an elders’ investigation of existing community in Nanjing, and also put forward the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in the community and make the active places next to home for the elderly. [ 关键词 ]:老年人;老龄化人口;社区;活动空间; 宅旁空间 [Key words]: the elderly;aging population;community;active places;places next to home

1 城市高龄者社区安养现状分析

25%) 。 这对于中国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来说,

1.1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

可谓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随着人类寿命的不断延长和生育率的不 断下降,大多数的国家 60 岁以上的人口增长

1.2 现阶段社会福利制度以及居家养老模式的

速度都高于其他年龄段。而在当今的中国,这

问题分析

一趋势尤为显著。由于死亡率的不断降低以及

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剧,人们对社会养老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致使中国的老龄化人口

机构以及相适应的社会福利制度的需求不断

呈现戏剧性的增长,一个庞大的老龄化总人

增加。但是,目前的社会福利制度难以适应中

口数出现了。用来评估一个国家是否进入老龄

国如此迅猛的老龄化速度,如今社会养老机

化社会的方法共有两种:一个国家 60 岁以上

构的服务以及数量都远远无法满足日益增长

的人口数量超过其人口总数的 10% 或者一个

的需求。

国家 65 岁以上的人口数量超过其人口总数的

1.2.1 社会福利制度以及养老机构现状

7%,即可认为这个国家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还

据统计,在 1999 年中国 60 岁以上的人口就已

相当不完善,如养老金的公平问题等等。而大

经达到了总人口数的 10%,可见中国早已正式

多的养老机构(例如一些养老院),由于其高

步入老龄化社会。到 2020 年,中国 65 岁以上

额的费用, 多老人都因为难以负担而望而却步。

的老人预计将会达到 2.5 亿人(约占总人口数

此外,不少社区养老院由于缺乏政府以及相应

的 16%);而到 2050 年,其 65 岁以上人口数

资金的支持,使得服务的专业性和居住环境的

量预计将会增长到 4 亿人(约占总人口数的

质量都相当地差强人意。

89

张思敏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2012 级 硕士研究生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方向 / 导师鲍莉


1.2.2 家庭养老的传统观念以及家庭经济状况

务往往还需收取一定的费用,并非所有的老年

之间的矛盾

人都可以负担得起。

作为一个将“以孝为先”作为传统美德的

1.4.2. 政府财政支持的缺乏

民族,儿女照顾年迈的父母长辈这可谓是天经

如果缺乏政府的福利以及资金的支持,社

地义的事情。因此长久以来,家庭养老都是我

区养老服务系统就难以发展和完善,社区安养

国的传统养老模式。但是,如今这种家庭养老

模式也因此难以很好的实现。特别是一些原

的模式正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随着我国

社区环境质量较差的旧社区,同时又缺乏政

经济的加速发展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人

府相应的资金支持,往往就难以实现或维持良

们的生活压力以及工作压力都不断的增加,尤

好的社区养老服务。

其是独生子女,他们上有老下有小,鲜少有时

1.4.3. 质量较差的居住环境与缺乏适老性设计

间和精力照顾年迈的长辈。那些独自待在家中

的配套设施

缺乏照顾的老人(尤其是那些空巢老人),即

根据实地调研,许多旧社区的居住环境质

使发生事故人们也难以及时发现,往往会导致

量都达不到应有的标准,不光缺乏供居民活动

一些无法挽回的后果。

的场地,至有时在小区道路上都可看见随意丢 弃的垃圾。因此,许多老年人往往只能走很远

1.3 社区服务与家庭养老相结合的社区居家养

的一段路,去到附近的市民广场上去运动。此

老模式

外,许多社区里的建筑、户外环境以及配套设

由于社会福利制度和家庭照顾都存在着

施的设计都常常忽略了老年人的需求 ( 例如无

各自的问题和缺陷, 因此我们希望将两者结合, 障碍设计等 ),不少老年人在社区内行动起来 其优缺点可以互为补偿。当其他家庭成员离开

都很是不便,尤其是腿脚不便的老人。

家中,老人被独自留在家中无人照顾时,这些

虽然如今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很有潜力,

社会化的养老机构就可以以社区为单位,为其

但是如果没有社会的支持, 包括社会公共舆论、

提供各种各样的为老服务。这样老人就可以即

医疗机构、政府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的

住在自己熟悉的家中,又不用担心有需要时无

支持;如果没有一个能致力于为老设计的社区

人照顾,从而老人就可以在自己的社区中安度

设计团队的努力,一个完善的社区居家养老体

晚年。但要让这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得以实现,

系是难以实现的。

一个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以及一个良好的社

2 南京大行宫片区实地调查研究

区环境是相当必要的。

2.1 调查研究的目的 1.4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现状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现如今老年人的真实需求和

1.4.1 社区养老服务系统的不完善

城市社区安养的现实状况,作者选取了南京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作为近年来才刚刚兴

市市中心的大行宫片区,对其中的几个社区进

起的养老模式,无论是其社区养老服务系统还

行实地调查走访并通过社区内老年人的问卷

是其支撑网络都相当的有限以及不完善。在大

调查来进行深入的民意调研。

多数的社区里,往往仅有一个小小的日间照料

2.2. 所选取基地的区位分析

中心, 而且它能提供的社区服务也相当的有限。

基地 ( 大行宫片区 ) 位于南京图书馆前的

由于缺乏专业的服务人员以及护理照料人员, 市民广场的西北面,它东西南北分别为四条主 许多真正需要帮助的老人及失能老人都难以

要干道: 龙蟠中路、 太平南路、 常府路和中山东路,

得到应有的帮助, 例如一些上门的服务:送餐、

同时一条纵向的长白街贯穿其中,将基地分为

洗衣服、打扫屋子以及护理咨询等等。这些服

东西两部分。此外,南京的经济中心新街口位

90


于基地西北面,以及两个南京著名旅游胜地总

图 1:基地周边环境分析

统府和郑和公园分别位于基地的北面及南面 (图 1)。 2.3 调研方法和调研分析 2.3.1 对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 作者分别对在这个片区居住及活动的 60 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图 2、图 3)。根据问 图 2:图中红色的点是老年人接 受问卷调查的位置。

卷上每个老年人不同的回答情况以及问卷上 统计出来的数据 , 可以反映出这个片区老年人 各个方面的一些异同点。 2.3.2 采访及个案分析 作者采访了住在行宫片区或片区周围的一 些老年人,并被邀请到他们家中,不仅深入了 解他们的生活条件,也对他们的真实需求及其

图 3:此次调查问卷受众的年龄 结构

居住的周边环境有一定的了解。从所有的采访 中,笔者选取了如下三个典型案例进行描述。

根据这些受访者的反馈,我们可以发现三

案例 1:85 岁的老太太吴女士独自一人住

种常见和突出的问题。首先,相对较差的社区

在四条巷79 号, 整个房屋的面积只有12平方米。 的环境卫生质量对老人的生活质量有着很大 由于她有腰椎疾病,因此如果去某个地方要走

的影响,特别是在一些老社区。第二,小区户

走很长一段路是相当不方便。可是,她家周围

外环境设计欠缺细致的考量,社区内的住宅

的居住环境非常混乱和糟糕,几乎没有任何空

旁常常缺乏活动的场所与空间,所以老人往往

间可以供老人们休息聊天。而可供人们聚集活

需要到离家较远的活动广场上去运动。第三,

动的市民广场又离老太太家比较远,因此她

社区缺乏为老设计,住宅缺乏适老化的设计,

往往只能独自坐在家门口等待着亲朋或路人

而户外缺乏供老年人休息的空间以及其他为

坐下来和她聊聊天。

老设计等等。

案例 2:65 岁的陶先生与他的儿女一同住

2.3.3 对基地现状及老年人活动的观察记录

在珠江路的东大影壁社区。他每天最爱干的

我们沿着基地大大小小的道路边走边记

事便是走路去南京图书馆门前的市民广场去

录,通过在地图上标注以及相机拍照来记录我

锻炼身体。然而,市民广场离他家几公里远,

们所看到的建筑和环境的状况以及在其中老

每天他必须走半个多小时的路程才能到达那

年人的活动(图 4)。对该场地的观察及调研

里。陶先生之所以需要跑到离家这么远的市

过程的记录可以更加有利于接下来的研究分

民广场来锻炼,大多是因为他所住的小区户

析,并使其更加直观和具体。该记录还可以提

外条件比较差,几乎没有可以停留休息以及娱

醒我们一些容易忽略的东西,使得分析更深入

乐活动的空间。

全面。

案例 3:71 岁的张女士住在红花地社区,她 曾是一名教师。 每天, 当她从科巷市场买买菜后,

2.3.4 数据统计和分析 我们对调查问卷的一些答案进行数据统

她常常喜欢与相遇的邻居在自家楼下聊聊天。 计,并根据这些统计出的数据及表格进行了一 然而,由于住宅入口周围都没有可以坐下来聊

些具体的问题分析。

天的空间,他们常常只能站在入口旁说说话,

a) 老年人户外活动时间和频率:

而且还常常被进出楼房的人打断她们的谈话。

据统计,大多数老年人都爱到户外进行活

91


图 4:行走记录的拼贴

动,而且每天都不止一次(图 5)。但是,他们

而条形图图 8 显示,散步是老年人最喜爱

每次都不会留在外面停留太长时间(通常在 1

和流行的户外活动。此外,与他人聊天和锻炼

到 2 小时以内)(图 6)。因此,供老年人活动

也同样是大多数老年人最常见的户外活动。

的场所不能离家太远,使得老年人并不需要花

c)老年人对社区内外活动场所的满意度:

费太多的时间就可到达。

如下面两个图表所示(图 9、10),大部分

b) 老年人最喜欢的户外活动类型和场所:

社区不能满足老人的社交和体育活动的需要。

根据条形图图 7 所示,年纪大的居民最爱

相反,社区里的老年人更喜欢到市民广场

去的活动场所不是社区内的户外活动空间,而

去活动,虽然它离家比较远但却具有舒适环

是离家很远的市民广场,因为他们宁愿走很长

境和吸引力。同时,他们也喜欢呆在自家楼下

的路也不愿意忍受社区内糟糕的户外环境。另

的空间,因为离家很近又很方便。

外,宅旁的空间由于离家很近也很是受老年人

2.3.5 叠图分析

的受欢迎,特别是那些身体较弱腿脚不便的老 人,只需走几步就能到达。

作者对基地的各个方面进行了作图分析, 包括广场绿地、步行时间、商业、教育、服务、 医疗设施和住宅的建成年代分析等等。将这

图 5:老年人户外活动的频率统 计

图 6:老年人每次户外停留的时 长统计

不一定 每天 2-3 次 每天 1 次 每周 5-6 次 每周 3-4 次 每周 1-2 次 基本不出户

不一定

些分析图相互叠合,让设计师能对场地有更深

3h 以上 2-3h

入更直观的认识。

1-2h 1h 以上

a) 现有的广场和绿地分析 基地内广场和绿地的数量相对较少。对于

体育场馆

图 7:老年人所喜爱的户外活动 场地统计

市民广场 社区活动中心 凉亭长凳 小区活动场 宅前旁道

遛狗 唱歌跳舞 棋牌麻将 散步 带小孩 健身活动 休息聊天

大多老人来说,这些活动场所与他们家距离相 对较远。 b)步行时间分析

图 8:老年人最常见的户外活动 类型统计 其他

完全不能

能满足

人从家到户外活动可接受的步行时间大约是

小区外公园

图 9:社区附近老年人最喜爱的 户外场所统计

小区广场 楼下空地

根据以下的两个图表可知,大多数老年

未能满足

阳台、露台

基本满足

5-10 分钟,超过这个时间老人就会觉得吃力了 (图 11、12)。 c)叠图分析

图 10:社区内的户外活动场地可 以满足老年居民的需求统计

对基地内相关设施进行图形分析(如图 13-17)并将它们以及前面的分析相互叠加(如

图 11:以社区为基点老年人步行 时长分析

图 18),由叠图分析(Overlapping analysis)表 明大多数住宅小区位于基地的东侧,而大多数

图 12:从家到活动场所老年人所 能接受的步行时长统计

的活动场所和服务设施,包括商业、教育、医

92


疗等皆位于在场地的西侧,而这两个部分则被

图 13:基地内商业设施的分析

由南北贯穿的长白街所分隔。住在基地东侧的 老年人必须要穿过车水马龙的街道才能到达 服务设施比较集中的西侧,对于许多老年人来 说都是很不方便且不安全的。此外,基地内的 居住区密度相当高,因此几乎没有余地来形成 一些大型活动场所。

图 14:基地内教育设施的分析

3 现状问题分析及总结 3.1 社区内老年人所喜爱的活动 a)在自己家楼下(宅旁空间)聚集、聊天以及 下棋等。 b)在社区附近或距离社区较近的广场内散步、

图 15:基地内社区服务设施分析

遛狗等。 c)坐在阳光的空间休息、阅读或聊天。 d)在一些大型的市民广场与人其他一起跳舞 或进行一些娱乐活动。 3.2 基地内社区的现状问题分析 a)社区环境卫生等状况较差:

图 16:基地内医疗设施分析

户外环境质量较差同时也缺乏设计,社区 道路旁时常可见随意堆放的垃圾。 b) 居住区和服务配套设施区域之间缺乏连接: 长白街将基地划分成东西两部分,大部分 住区在东部和服务设施则集中在西部。这两 部分连接的缺乏使得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上很

图 17:基地内居住区建成年代分 析

是不便且有巨大安全隐患。 c)人车混行、老年人步行安全性较差: 社区周围的大大小小的道路众多且人流 和车流相互混合,行走于道路上的老年人的安 全是很大的威胁。 d)基地内缺乏停车空间:

图 18:叠图分析 (overlapping figure 15 to 19)

基地内社区密度较高,设计初期缺乏良好 的规划,此社区内的停车区域已难以满足如今 居民的停放需求。因此许多居民将汽车随意 停放,占据了社区的道路及社区仅有的活动场 所。 e)社区内及其周围缺乏休息的空间以及供人 们聚集的活动场所: 社区内大部分的人行道,一些空地和小广 场是由自行车和汽车所占据。几乎没有空间供

93


老人休息或进行锻炼。社区内及其周边供人们

行概念设计, 具体的设计策略及改造方法如下。

活动的广场及绿地等的活动场所较少,而且都

4.1 老年人社区休息系统

离社区较远,对于老年人来说很是不便。 f)基地内居住区的密度较高:

由于老年人步行太久非常不便且容易疲 惫,因此我们在社区与服务设施区域之间建立

高密度使得它很难从中创造出一些较大

了一个老年人休息系统:在这个系统内,每个

间供老人休息或进行锻炼。但也许可以对楼与

休息点的间距都在步行时长几分钟之内,同时

楼之间或者宅旁的空间进行改造及设计,从而

在住宅楼附近还设置了许多小型的活动场所

创造出可供人们聚集活动的场所。

供老人聚集活动(图 19)。此外,那些休息点及

g)缺乏对晾晒衣物的阳光空间:

活动场所周围都有适当的围合(如种植植物进

在社区内,我们随处都可见许多随意晾晒 的衣物。有些老年人甚至把自己的衣服的晾在

行隔断),避免随意停放的汽车占据了空间。 为了提高社区老年人的安全性,我们还设 计了人车分流系统(图 20)。社区内的居民及

道路旁的电线上。

老人都可以通过二层步道方便地到达马路对

4 改造策略——营造宅旁空间

面的服务设施区域以及穿行于社区住栋之间。

根据调查和上述分析,我们希望改善社区 户外环境状况。造可供老年人聚集活动的宅旁 空间。我们选取了大行宫片区的仁义里社区进

4.2 营造宅旁空间的具体分析和设计策略 营造什么样的性质的宅旁空间和构筑物 取决于有什么样的行为模式及空间利用的需

图 21:小区内各个宅旁空间的设 置及宅间小广场分析

求。因此,我们需将重点放在两个主要方面: 老年人的需求和宅旁空间的空间类型及区位

图 19:改造社区的选择以及老年 人步行路线分析

特征。

入口处 转角处 山墙处 楼房转折处 阳光房 活动平台 宅间小广场 老人步行休息点 宅间小广场

4.2.1 老年人不同的行为和需求分析 a)健康需求 户外活动对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是非常 有影响的,因此社区内大多数老年人几乎每天 都会在户外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及锻炼。但随 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及其精力也会越 来越弱,因此在社区内为老年人设置一定的休 息场,以及一些离家较近活动场所是很有必要 的。 b)安全需求 由于老年人常常缺乏安全感而且也很需要

图 20:黑色标记处是老年人休息 点。

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社区内的步行空间及活 动空间都需要适当的设计并加以围合,尽量做 到人车分流,提高老年人在户外活动及步行的 安全性。 c)社交需求 对于老年人特别是独居的老人,能与他人 聊天的愿望是非常强烈的。因此社区内需设置 一些能供老人休息聊天的空间,最好能在他们

94


自家门口或附近,方便他们到达。

为老年人营造一个可以种植、聊天、阅读以及

d)生活环境需求

休闲娱乐的空间(图 23)。

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

c) 住宅山墙处的空间改造策略

老年人对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需求越来越

在这些住宅的山墙处,通过用搭建一些木

高。改善社区环境的恶劣条件是大多居民及

的构筑物和板凳,营造出一个可供居民及老人

老人迫切的愿望。

休息、聊天、享受日光浴、种植以及晾晒衣物

e)学习需要

的多样且愉快的空间(图 24)。

人们无论到多大年纪都不断有着对知识 的渴求。我们时常都能看到老人们总爱在阳光

d)楼房曲折处的空间改造策略 而在住宅楼曲折处,花坛、花栅栏、桌椅

充足的地方进行阅读以及其他文化活动。

长凳和木结构的雨棚共同构筑出一个舒适和

f)自尊和自我实现需求

安全的空间,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大人小孩都能

大多数老人都渴望展示自己的特色,喜欢 写书法、下棋、跳舞,实现自身价值。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认为,在社区中营造 各种不同类型的活动场所是很有必要的。

在此聚集聊天、休闲活动 (图 25)。 e)活动平台和宅间小广场改造策略 目前,楼与楼之间的现状是比较杂乱无章 的,既有违章的加建,同时还被自行车棚和随 意停放的汽车所占用。

4.2.2 不同区位及不同性质的宅旁空间设计策

该解决方案是将自行车棚与景观相结合 进行设计,并在楼宇之间创造出一个小的广场

略 设计者对该社区内不同类型的宅旁空间

空间。其中,本设计通过软硬地的划分以及利

提出不同的改造设计策略(图 21)。

用植物构筑物的划分, 避免车辆随意进出场地,

a) 住宅入口旁的空间改造策略

以保证在此空间步行及活动的老年人的安全

该处设计采用绿化、 长椅以及一些构筑物, (图 26)。 在住宅入口旁营造出可供人停留休息的空间, f)阳光小屋设计(可放置在社区内任何所需的 老人便可方便的到此来休息聊天 (图 22)。 b) 住宅转角处的空间改造策略 社区住宅转角处的现状是杂乱无章的。因

位置) 阳光小屋的概念来自于集装箱。这里的阳 光小屋就如集装箱一般可以放在任何需要它

此, 该设计通过用一些木结构、 花架以及座椅等, 的地方,根据社区内居民的需要灵活地赋予它 图 22:入口旁空间的现状及改造 策略

图 23:转角空间的现状及改造策 略

图 24:住宅山墙处的现状及改造 策略

聊天?种植?晒衣? chatting or planting or drying?

图 25:住宅楼曲折处的现状及改 造策略

95


图 26:楼宇之间的现状及改造策 略

图 27:阳光小屋不同开启模式以 及不同功能的变换及效果图

各种功能。它可以通过不同的打开方式,承载 各种不同的居民所需的功能, 例如聊天、 下棋、 小卖部、读书,种植和晾晒衣物等(图 27)。

[2]Halime Demirkan. Housing for the aging population [J]. EUR REV AGING PHYS ACT, 2007, 4(1): 33-38 [3] 周燕珉 《 . 老年住宅》[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4] 周燕珉,王富青,柴建伟 . 《中国养老居住对策及建 设方向探讨》[J]. 城市建筑,2010,(1):10-11

5 结语 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老年人的真

[5] 袁逸倩,李 蕾 《 . 新型混合社区—适应老年人心理需 求的居住模式》[J]. 城市建筑,2010(1):19-20

实需求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如今我们不仅

[6] 张强 《 . 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居住环境及生活行为

要提升现有社区的环境质量,还需要完善现

的调查研究》[J]. . 同济大学,2007

有社区为老年人服务的配套设施及户外环境 的适老性设计,从而营造一个可以满足老年人 的需求、便利、舒适、愉快的生活环境。 展望未来,通过政府、医疗机构、企业、设 计师及社会各个机构的努力,才能构建出和谐 的社区、宜人的生活环境和完善的社区服务 体系,让更多的老年人能够满意、富足、幸福 地安度晚年。 (本文得到导师鲍莉老师的指导及团队队员 段鸿琪、刘畅的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 [1]Eva Kahana, Loren Lovegreen, Boaz Kahan and Michael Kahana.Person, Environment, and Person-Environment Fit as Influences on Residential Satisfaction of Elders [J]. ENVIRON BEHAV , 2003, 35(3): 434-453

96

图片来源: 1. 图 3、图 5- 图 12 :数据来源:段鸿琪、刘畅、张思敏 共同分发调研问卷统计所得, 图表统计:作者自绘 2. 图 13-18、图 20:段鸿琪、刘畅、张思敏绘制 3. 其余图片、照片均为作者自绘、自摄。


视界

97


《天堂电影院》里面有一句经典的台词:“如果不出去走走,你就会以 为这是全世界”。 “视界“栏目通过在外留学的学子为我们带回了来自远方的碎片。他们 向我们传播了目前国际上的先进思潮,透过文字我们仿佛能复制还原在外 生活的点点滴滴,同时也为有意向出国的同学提供了相关资讯以供参考。 本期栏目总共收录了三篇同学的文章,《时光是琥珀》中分享了瑞典皇 家工学院(kth)留学经历和相关的申请流程。《遇见更好的自己》则向我 们论述了在 Clemson 大学留学的种种优势。A Pavilion of Light 则展示了作者 在康奈尔大学参与的建筑材料的探索。

98


时光是琥珀 文 / 徐奕然

瑞典皇家工学院 (KTH) 公派留学 Livet är inte de dagar som gått utan dem som minns.Göra dagen djup är hela livets kons. “人生不是那些逝去的时光,而是沉淀的记忆,将日子过得有深度是终生的艺术。”

时光是琥珀,锁住回忆的美好。留学归

设计、规划与设计研究方法、城市经济学、

来良久,时常回想起第一次申请北欧银行

瑞典社会文化与产业这四门课程。可持续

账户、第一次踏入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宜家

规 划 设 计 是 最 核 心 的 studio 课 程, 也 投

商场总部、第一次在国外建筑学院设计教

入了我最多的精力和时间。这门课由 KTH

室打印成果图纸的场景,依旧觉得新鲜而

Architecture 学院的四位老师共同执教,设

激动人心。在斯德哥尔摩这个号称“斯堪

计场地位于斯德哥尔摩城南的 Årstafältet,

迪纳维亚中心”的现代化大都市摸爬滚打

它是一块未经开发的城郊争议之地,作为

了半年,从初来乍到的跌跌撞撞、默不敢言, 斯德哥尔摩内城拓展计划的一部分,历年 到每天熟稔地和巴士司机打招呼、记住地

来许多景观规划与建筑设计方案竞相出炉,

铁沿线每一个瑞典语站名,我着实融入了

却停滞多年没能投入实际建设。因为这是

瑞典式的生活氛围中,也渐渐习惯了北欧

一块罕有的公共开放绿地,周边居民对开

这个神秘地带的干冷气候和风土人情。

发建设颇有微词,提出了“当地历史遗迹 可能会消失、地质环境不适宜开发、生物

1 课程学习

物种受到威胁以及开发可能带来的环境噪

瑞 典 大 学 的 学 期 划 分 与 国 内 不 同,

音污染”等质疑。这不仅是简简单单的住

每 学 年 有 两 个 学 期, 每 个 学 期 包 含 两 个

区与公园设计项目,更多关系到城市发展、

period,大多数课程都在一个 period 内结

社会问题、生态保持等方面的权衡。这正

束,所以进度很快,deadline 也很密集。

是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区别所在,也是

我交换时为本科五年级下学期,需要在外

我觉得这个学科充满挑战与趣味之处。

完成毕业设计并回校答辩,无学分兑换压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个真实存在的规

力,所以我根据兴趣选修了可持续规划与

划项目,老师还带领我们前往了斯德哥尔

99


第一个 period 结束便迎来了春假。欧洲

图 1:设计课小组访谈调研

的建筑院校每学年都有一次由设计课老师 带队外出的 study trip,一般设在春季学期 复活节假期之前。旅游地点和行程由设计 课老师预先安排并在学期伊始公布,包括 参观旅行地著名建筑作品以及访问友好院 校。学校承担集体住宿的费用,往返交通 需要学生自行预定和支付,由于旅行是一 笔不小的开销,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是否参 摩城市规划办公室(相当于市规划局)聆

与。今年 study trip 的目的地是德国柏林。

听场地规划负责人对过往竞赛方案以及建

十分巧合的是,柏林城南也有一块与斯德哥

设近况的解读,更邀请了当地居民代表来

尔摩 Årstafältet 类似的、开发建设面临众多

到学校为我们展示多年来他们为保护当地

争议的城郊公共开放绿地——Tempelhofer

生态环境和美丽家园做出的努力。

Freiheit。我们此行的目的便是与当地参与

设计课第一个 period 要求以小组合 作形式提出概念规划方案。我们的小组成

该场地设计的建筑师交流,通过对比教学, 更全面地看待问题。

员 拥 有 不 同 的 学 科 背 景, 例 如 瑞 典 帅 哥

在为期三天的 study trip 行程中,我们

Thomas, 斯 德 哥 尔 摩 大 学 人 文 地 理 学 出

在 Tempelhofer Freiheit 发现了一片附近居

身,擅长 GIS 技术和经济分析;瑞典美女

民自主进行种植活动的花园。由于政府不

Alva,建筑学背景,已在斯德哥尔摩一家

允许私人占用公共土地,也就是不允许在

事务所工作过,拥有敏捷的建筑设计思维

土地上直接种植作物,所以他们使用废旧 物品、木料搭建临时可移动的盒子种植花

图 2:设计课小组答辩现场

果蔬菜,满足休闲和健康饮食的双重需求。 在这种有趣现象的启发下,我们随即参观 了柏林一处已经产业化的城市农业花园, 那里的工作人员自己养蜂、堆肥、搭建灌 溉系统,提供种植教学,甚至在花园旁建 立厨房和餐厅,使用种植出的新鲜食材制 作佳肴,形成了一条龙服务的小型产业链。 和丰富的项目经验;巴西美女 Adriana 跟

在欧洲,城市农业是一个很普遍的趋势,

我一样是跨国交换生,建筑学背景,擅长

尤其是在瑞典这种偏爱园艺和室内设计的

图面设计。我们小组每周日下午在市中心

国度,城市规划尤其需要考虑素食主义理

一家建筑师 Coffice 会面,整合设计成果。

念以及食材在城市内部自产自销对于可持

我们还多次在设计场地周边对当地居民进

续发展的推动。这些见闻对我们最终设计

行访谈调研,了解他们日常在绿地上进行

方案的促成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最后我

的活动类型、穿越路径以及对未来建设的

们还访问了柏林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和著名

期待。(图 1)最终我所在的小组赢得了设

建筑师事务所,感受了德国建筑设计在严

计课老师和当地社区评审代表的好评,结

谨中求创新的风范。

束汇报后我和组员们不由地击掌,庆祝这

旅行结束后第二个 period 到来,设计 课由小组合作转为个人作业,由调研分析

两个月的通力合作。(图 2)

100


转为设计探索,基于前期概念规划,依次

一半时间被各种小组作业、材料阅读和户

完成场景想像图、核心图层轴侧分解、住

外教学填满,看似无法与国内学校密密麻

宅类型研究、总平面图构想、布局展示五

麻的课程表相比,实际上学生花费了更多

项任务,最终合成两张 A1 图幅的成果。在

时间自主学习和思考,通过网上提交反馈

最终汇报中,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同学们

心得等各种强制性的途径消化吸收知识。

呈现出切入点各异的作品,而我的方案也

例如,城市经济课的阅读量就大得惊人,

以丰富的信息量及特殊的 MAP 设计,受到

共有四次 seminar,全班分为八个小组,每

了点评嘉宾和同学们的赞许。当然他们也

组每次阅读三篇文献,每个组员需要挑选

针对设计深化、分析与设计衔接等方面提

其中一篇,完成 500 字的读后感,最后全

出了许多宝贵建议,特别是邀请到了斯德

班坐在一起讨论分享自己的思考。这种教

哥尔摩规划办公室负责此项目的设计人员

学方式很自主,也确实为交流与共享提供

以及当地居民委员会成员来参与点评,让

了更多可能性。

这个设计项目更为真实而具有实践意义。

同时,每门课程都会额外安排阶段性

这里总结一下中瑞设计教学方式的差

的 supervision,需要在学校官网上预约一

异。在国内通常需要从零开始,提出一个

对一与老师交流答疑的时间。例如我选修

设计概念,针对这个概念不断深化修改,

的规划与设计研究方法这门课,需要完成

方案最终定稿后再补充各项分析图纸;而

一篇 3000 字的 research proposal,这是国

瑞典的教学方式是通过先尝试意向图和分

际上学术写作的常用文体,申请博士学位

析图纸,逐步找到真正想要的方案,由模

或科研经费都需要用到。Maria 老师在一个

糊到清晰。这样做的好处是减少了对方案

月的时间里,前前后后与我进行了三次面

犹豫不决的时间,有效推动设计进度;然

对面的答疑,给我提出选题方向和文献搜

而也不乏弊端,成果偏于概念化、深度和

集的建议。她同时需要面对二十个像我这

细节不足,且方案平面最终才定稿,而之

样的学生,这让我深深感受到瑞典老师的

前所画的阶段性分析图纸每张都需要重新

认真负责,而这门课也将对我未来的研究

根据最终定稿修改。

生学习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

其次,对比一下中瑞本科教学体系的差

最后,study trip 也是国内建筑院校短

异。相比而言,东南大学城市规划的本科

期内较难普及的事情,一是旅行目的地问

教学在课程体系上力图达到全方位知识的 覆盖,在教学模式上也充分体现了师生互 动与真实项目参与。毫不夸张的说,东南 大学本科高年级的教学深度和广度绝对超 越瑞典硕士一年级的课程。但在瑞典用五 年时间即可完成本、硕两个学位,而国内 需要八年,这样一来教学深度的设置还是 相对平行的。 然而教学深度并不等同于知识接受度, 这是中国式教学的通病——上课时老师费 尽心力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消化率却往 往不尽如意。在瑞典,每学期学生最多能 负担三门课业,每周有一半时间上课,另

101

图 3:斯德哥尔摩 Gamla Stan 老城


题,由于欧洲学生通常不需要繁琐手续即

地风格的建筑,包括保存完好的十九世纪

可畅游主流国家,而中国学生集体出国访

农场、作坊、商店和漂亮的木制教堂。在

问则是颇费周章,所以中国院校更多数的

他的影响下,世界各地纷纷建起露天博物

情况是前往国内城市参观调研;二是学生

馆,以保存和传播昔日文化。 第二站斯德哥尔摩老城,从建筑立面、

经费问题,欧洲学生大多经济独立,通过 实习工作赚取生活费用,学校也会考虑学

老城保护、工业革命等方面,用专业的视

生经济状况,提供旅行支持,而且欧洲不

角探寻瑞典对于新旧建筑融合设计的深厚

同国家之间航班众多,乘坐飞机如同乘坐

功力。例如老城小广场一处新建建筑,门

公交车,很容易买到廉价机票。不过,可

脸加建了高大的古典柱式,从而呼应广场

喜的是,现在东南大学等国内建筑院校越

周围其他年代较老的建筑,避免新式立面

来越重视设计课程的实地调研以及国际、

过于突兀与冲击。此外,为适应现代社会

校际的联合教学,相信越来越多的同学将

行政办公日益增长的空间需求,瑞典老城

受惠于此。

许多传统建筑顶部进行了玻璃、钢等现代 材质的加建,但都以一种低调质朴的姿态 衬托着古老的建筑本体。正是因为这些精

2 瑞典风情 KTH 面向所有外籍学生开设了瑞典社 会、文化与产业导览课程,通过户外教学

汁原味的传统风貌。(图 3)

展示这个神秘国度的历史文化、福利政策、

第三站哈默比湖城和西斯塔社区,前者

工业发展以及城市建设。跟随老师漫步斯

是瑞典可持续新型社区的典范,以旧工厂

京,大到城市格局,小到一砖一瓦,无不

区改造、公共交通覆盖、循环再生能源使

体现着瑞典人的细致严谨。

用以及生态环境优美举世闻名;后者的交

第一站斯堪森博物馆,是世界首座露天 博物馆,创建者哈兹利乌斯为古建筑和传

图 4: 瑞 典 马 尔 默 LillaTorg 小广场

妙细致的设计,维护了斯德哥尔摩老城原

通系统设计在六十年后的今天依旧为人称 道。

统生活用具因工业化的兴起日趋泯灭而痛

还有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站,斯德哥尔

心。为了保存正在消失的古老瑞典,1872

摩酒吧街。每家餐馆门口都张贴着“在人

年起他各处奔走,共迁建了约 160 座瑞典各

行道上摆设桌椅”的许可证,由斯德哥尔 摩政府授权,明文规定了占地长宽尺寸以 及每日摆设时段。 出国前我曾以为,享受着高福利制度的 北欧人崇尚生活自由,工作不会那么勤奋, 但来到这里之后才真正感受到,所谓自由 是建立在高度自觉的基础上的。无论是学 生还是白领,早出晚归的按时按点、工作 的细心负责以及效率之高都令人钦佩。或 许,这些也正是瑞典能够成为世界最发达 国家之一的根源所在。 值得学习的还有瑞典等发达国家民众的 “无龄感”生活态度。我曾在学校健身房 里遇见听着“普通话常用 100 句”MP3 的 瑞典老爷爷,也曾听闻一位六十岁美国老

102


太太刚开始攻读她的博士学位,更常常在 欧洲地铁、火车、飞机上看到打开书本阅

1 留学项目背景 2014 年春季,笔者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本科

读的长者。学习是一件终身的事业,是一

生国际交流项目,前往瑞典皇家工学院( KTH Royal

种永葆年轻的心态。我身边读硕士的瑞典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建筑与建设环境学院,

学生大多年近三十,他们本科毕业后都选 择先工作几年,累积财产和经验资本,再 返回学校深造学习。

进修可持续性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课程。 响应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留学工作方针, 自 1996 年以来,国家留学基金委已选派 16 余万人出 国留学,选派类别涵盖访问学者、博士后、博士研究 生、硕士研究生、本科交流生等人群;留学人员按期

3 异国生活 独在异乡为异客,在国外陌生环境下生

回国率保持在 98% 以上,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 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为推动中外教育科研交流与合作、 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活,也是一种成长的试炼。瑞典的餐饮人

具体事宜可关注国家留学基金委网站 www.csc.

工费用极高,大多数学生都需要亲自下厨,

edu.cn,东南大学教务处网站合作办学板块 jwc.seu.

每天中午大家围坐一堂、齐刷刷拿出饭盒

edu.cn/10109/,或咨询研究生院公派办 ( 四牌楼校区逸 夫建筑馆 105 办公室 )。

的场景是那么的朴实温馨。从此,生鲜超 市成为我每日放学后必去的场所,而菜谱 也渐渐从番茄意面升级为红烧猪蹄,这些 改变都悄悄地渗透进我的生活之中。当然, 开心之余也会有惊心动魄的瞬间,先是装

2 瑞典皇家工学院简介 作为诺贝尔的故乡,瑞典的高等教育水平和科研 力量举世闻名。瑞典高校实行 Three Cycles 的国家学

着电脑相机等贵重物品的背包险些丢失,

历体系,即“学士 + 硕士 + 博士 =3 年 +2 年 +4 年”

再是遭遇斯德哥尔摩中央火车站火灾、红

的学位设置和学习年限。学士阶段采取“不分专业,

线地铁全线大瘫痪,还好我有惊无险搭上 临时加开的应急公交车,才顺利赶上设计 课中期汇报。出门在外保护好人身和财产 安全,真的是像我这样初来乍到的留学生 的第一要务。

统一开课”的基础教学,硕士阶段进行“专业分化, 分别开课”的深度研学,博士阶段开展研究生教育, 着力培养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科研人才。 瑞典皇家工学院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是瑞 典最大最古老的公立理工类高等学校,承担着瑞典全 国三分之一以上的技术科研和工程教育。在最新公布 的 2014-2015 年 QS 世界大学排名中列 110 位,在泰

学习之余,我也常利用周末假期,走访

晤士报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列工程、信息技术学

欧洲大陆形形色色的城市街道与建筑,触

科第 38 位。该校建筑和建设环境学院 (ABE) 下设建

摸悠久历史的烙印,感受异域文化的脉搏。 (图 4)但每当舟车劳顿之时,我格外想念 的却是斯德哥尔摩这个第二故乡。这次交 换留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的体会正是:只 有长时间居住在一座城市,看季节变化, 观气象万千,方能全方位地感知城市的魅

筑学、土建工程学、创新和发展经济学、环境工程与 可持续性基础设施、测地学与地球信息学、基础设施 工程学、房地产发展与金融服务、可持续性城市规划 与设计、交通系统、水系统技术等专业。其教学和科 研的目标是:通过设计、技术、财政等方面专业知识 的集成,建构一种涵盖建成环境、住宅和自然资源的 系统化理念,为可持续社会的建立和发展创造最佳的 前提条件。

力;只有每日跟随通勤的人流,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方能走进当地人真实的生活, 找到第二故乡的归属感。这些是走马观花、 浅尝辄止的短途旅行不能企及的。正如生 命的真谛,或许,只有光阴能够告诉你。

103


遇见更好的自己 [ 简介 ]: 在东大成长的我们,已经适应了这里的教学模式。有没有想过我们离开东大继续求学时,自己将往何处去? 未来的自己,又将在哪里? 相信很多同学都想过要到海外求学,瞻仰各种建筑大师,接受不一样的教育,体验异域的学习风情。不过, 其他国家的建筑系同学们的生活,是不是也像我们一样天天方案模型,时常赶工通宵?他山之石可攻玉,让我们 一起看看学长学姐不远万里带回来的海外留学的珍贵时光。

参加这个 studio 的同学最后要自己搭起一 个建筑,虽然比较简易,但也会对实际建 造有着比停留在图纸更深的理解。我们那 一届的同学是给美国的农民伯伯搭一个地 里的棚子,从一开始跟客户(农民伯伯) 亲切交流道考虑选材,预算,是否耐用, 到最后亲自拧螺丝上漆。虽然我没有参与 (Healthcare 有着自己的课程体系),感觉 还是蛮有收获的。 如果没有海外课程的话,地域确实是 Clemson 的一个限制。大家都知道有时候 知识的积累在于亲身体验好的建筑。也许

Clemson University

是 Clemson 的教授意识到这个不足,有很

文 / 林明路

多 studio trip 或 者 直 接 就 是 off campus 的

相信很多同学都在各种各样的经验

studio。比较热门的是巴塞罗那和热那亚,

贴中看到这样一句话,“首先,要搞清楚

还有美国南部旅游胜地查尔斯顿。即使没

出国的目的”如果你已经想过并且认为踏

有报名参加海外 studio,还有机会去纽约,

踏实实的建筑实践是你想要的,可以说,

洛杉矶 studio trip。个人认为是一个很好的

Clemson 是个适合你的学校。

机会,接下来还会说到。 关于找工作,就我在的这两届,大部

1 实践型,好找工作

分都在美国找到了工作,我们这一届的数

相 比 于 各 种 炫 酷 的, 非 线 的 学 校,

据是 5/6,下一届是 4/8,其中有一个继续

Clemson 可以算是“接地气”的学校之一,

去读研究生了,一个回国结婚了……当然

虽然我们东南也是务实派的领军人物,但

市场也有好有坏,而且数据也不是很充足,

是我刚来的时候还是被这样的“实而不华”

但是没有名校光环笼罩能有这样的成绩也

惊讶到了。但是,在那的两年我渐渐发现

是很不错了。

其实 Clemson 也有很多 creative 的地方,举 个例子,有一个 studio 的城市分析模型是

2 体验真正美国,与土著做朋友

用粘土做的,一排桌面大小的粘土模型排

在各个建筑学院充满亚洲人的大环境

开还是有点震撼的。除此之外,design and

中,Clemson 绝对是少数几个不会让外国同

build 的 studio 是 Clemson 的 一 个 亮 点,

学感觉到中国留学的学校之一。在我入学

104


那一年整个 Clemson 的中国人加起来只有

年都是修相关课程。大家都知道,医疗不

500+(当然后来变多了)。学校处于一个

管在中国在美国都是一个很大的市场。特

small town 中,有山有水有离开了以后一辈

别是美国,如果拿到大的医疗项目有种开

子都忘不了的夕阳。刚来的时候有一种被

张吃三年的感觉。中国的话,医疗改革大

卖到乡下做童养媳的感觉,其实美国大部

力进行,很多医疗环境急需改善,达到美

分的地方都是这种 small town。所以说想要

国的水平起码还有 20 年的路要走,相信会

体验美国的生活 Clemson 绝对是一个好地

有越来越多国际标准的医院要建。

方。南卡也是美国一个历史很悠久的州,

好的教授或者课程的独特性都是其

是内战的发源地,飘啊,冷山啊都是发生

次,最大的优势在于好找工作。至今为止

在南卡的(当然还有行尸走肉)。而且,

除了主动回国的一个师兄(当然也是在外

由于美国南部大农村来的孩子们都很热心

企) 其 他 中 国 留 学 生 都 在 美 国 找 到 了 工

又淳朴,还是相比城市里那些上完课就回

作。其原因有两点。一是学校和 studio 的

家的学校容易建立深厚的友谊。有时候我

director(Professor David Allison) 一直很重视

走在路上都会有不同的人停下来问我要不

跟业界的联系,常常会邀请校友回来做讲

要搭车。星期五下午 studio 上完或者评完图, 座,也会鼓励我们跟校友联系。每年一次 professor 会领着我们一群被虐的不成人形

的 Healthcare design 大会,Clemson 的所有

的同学们去 downtown 的酒吧喝酒,大家一

学生都会去做志愿者,跟业界大佬们混个

笑泯恩仇。

脸熟。其次,美国找工作也很注重校友的 推 荐。Clemson Healthcare program 并 没 有

3 性价比超高

多少校友,但是也正因为是一个小圈子,

作为一个乡下的公立校,Clemson 绝

所以校友都很愿意帮师弟师妹们推荐。选

对是美国性价比数一数二的学校之一。由

学校的时候一定要想好自己要的是什么。

于地处南卡大农村,生活费也很便宜,租

如果只是出来见识一下世面,毕业后决定

房基本只有纽约同样条件的四分之一 从奖

回国发展,推荐还是去大城市或者名校。

学金来说,我们那一年 healthcare program

如果有志向在美国多留两年感受一下美国

的中国同学都从入校就拿到了 TA 的工作,

的事务所的运作,Clemson 是个不错的选择。

如果没有申请到 TA 还有各种 fellowship 和

Studio 现在有三个老师,David Allison

hourly work 等着勤劳勇敢的中国同学们。

是负责人,人非常 nice。之前一个师兄在的

而且,学校还提供去巴塞罗那,热那亚学

那届只有一个中国人,非常寂寞,David 表

习的机会。交的费用相比于自己去一趟是

示下一届要多招几个,结果下一届史无前

便宜很多的,还有可能拿奖学金 cover 大部

例一下招了三个(每年整个 studio 最多只招

分的费用。在这一学期中有很多的 trip,勤

8 个人)。另一个是 Professor Dina Battisto

快一点的把欧洲玩遍也是不成问题的。

,他在学术上非常的强,对 POE 很有研究, 还有一个是 Byron,从业多年经验丰富。整

4 医疗设计的领军人

个是独立的一间,模拟办公室的环境,同 是

学们很多都是从业几年以后来读这个 studio

Clemson 建筑系最有价值的地方。同类型

的,所以从同学身上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的 program 在 全 美 只 有 两 家, 另 一 家 是

踏实,忠于实际建造,性价比高,好

TAMU。而且,TAMU 的 healthcare 只是最

找工作,体验真正的美国,这就是 Clemson

后一年的 studio,并非像 Clemson 这样是两

能给你的。

Architect + health studio 绝

105


A Pavilion of Light 图文 / 王斯旻

王斯旻 Simin Wang 康奈尔大学 14 级建筑硕士 Cornell University MArch1 密西根大学 10 级土木工程 系学士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 BS in Engineering 邮箱:sw629@cornell.edu

指导老师:Jenny Sabin, Lorena del Río 材 料 研 究 团 队:Jenny E. Sabin and Andrew Lucia (architecture), Cornell University;Shu Yang (material science), Jan Van der Spiegel & Nader Engheta(electrical and systems engineering), Peter Lloyd Jones, Kaori Ihida-Stansbury(cell biology),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作者作为 Jenny Sabin 的助研 RA 全程参与材料设计和模拟。 研究资金支持:NSF EFRI SEED,美国国家科学基金

在人们眼中的建筑是多样的,他们抑或

丰富的梦,让建筑由重转轻,由静变动,在

是承载人类生活的机器(柯布),也或是几

时间维度上,在光影变换上,成为一种别致

何的史诗(路易斯康),也许貌似民主的同

的存在。一个色彩的云出现在我的脑海中,

样大小的矩阵上的摩天塔(纽约),也或是

她形式简单,却又在时间维度上极其活跃复

白色的花岗岩柱顶起的信仰(教堂们),他

杂。他不在小心翼翼的通过精巧的布局创造

们或简单,或繁复,或雄伟,或精致,然而

震撼人心的建筑现象,他成了时间的舞者,

在绝大多数时候,建筑是静止的,是时间的

与光,与影,与风,与人一起,创造出一个

舞台,记录着过往,暗示着未来。

超现实的真实世界(图 1)。

我总有一个梦,一个让建筑变得活跃而

建筑,建筑设计,材料和建造方法,从 来都是共同迭代共同进步的。一百多年前,

图 1:概念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建筑是砖石的,是闭合的,钢筋混凝土的出 现,让玻璃打破了建筑的闭合感,在三维层 面上,尤其是平面上解放了设计。一百年后 的今天,有没有一种材料或者建筑系统能够 在时空的第四维上打破限制,让建筑不再是 三维的,而在时间的维度上主动起来,丰富 起来? 一段持续了三年的研究为这种可能性提

图 2:材料样品拍摄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供了方向,eSkin 是一种还停留在实验室中 的及其敏感的材料系统,光照的种类,强度, 方向,以及温湿度等诸多环境变化都会使他 的颜色和透明度产生极度明显的变化,这种 过于敏感的材料,就产生了如视频所示的疯 狂变化(图 2): 那么问题来了,还没有走出实验室的材 料系统如何能够在建筑尺度被感知和研究?

106


基于在宾大的材料研究团队的纳米级光

图 3:材料数据在不同数学曲面 上的模拟测试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学分析,我们建立起了材料在各种光照条件 下的数据库,依据此数据库,我又对大尺度 的条件下,材料的性质进行了程序模拟,截 止到此,这个难以捉摸的材料就活在电脑中 了。而存活在电脑中的材料又进一步指导了 eSkin 在纳米级微观结构的设计和确定。在 计算模拟,设计调整,材料研究的这个循环 中,建筑师有机会第一次在如此小尺度对建

这个变形会导致什么样的建筑现象,而这个

筑得以进行设计,不得不说是一大幸事(图

建筑现象是否是设计师所需要的,也是要经

3)。

过思考和再设计的。在这样一个技术化的回

材料本身研究初见成效,这套研究方法 也在著名的国际学术会议 SimAUD 上发表展

路中,当设计师并不能在相等尺度接触材料 时,编程便成了不可逾越的过程(图 5)。

示,我也有幸成为了本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和

第一个系统是基于发表的材料研究的光

学术会议报告者,第三年的相关研究中,我

学模拟部分,最终选定了三层嵌套的莫比斯

参与写作的一篇相关论文,获得了建筑方向

环作为建筑的基本形式(图 6)。

最佳论文奖项。 一种跨越性的材料需要一个完美的平台 展现,毕业设计将这个平台选在了 2015 的米

第二个系统是基于风和膜结构的相互作 用,和当地气候,确定了结构矩阵的排布方 式,和建筑在风中的表现。

兰世博会,世博会向来是新建筑的试验场,

经过设计的建筑也就跃然纸上。从远处

在这时尚之都,设计一个形式简单而在环境

眺望,建筑仿佛一朵彩云,漂浮在水边,芦

中表现复杂的建筑,来让世人了解有生命的

苇丛上(图 7 和图 8)。

建筑就变成了设计的目的。

下到建筑的入口中,一段黑暗过后,是

环境中,光照自然会改变材料的颜色,

漫天七彩的繁星,和从太阳中落下的飞瀑,

风也可以让轻质的材料泛起涟漪,进而让设

繁星变换着颜色,也变幻着位置,一步一步

计改变性状,水可以反射材料的颜色,也可 以反射光源,让材料的表现更加复杂多变, 人对光的影响,除了投下影子,则需要特别 设计(图 4)。 铝管和光纤的组合不仅解决了结构问题, 也将经过材料透射反射的光收集起来,与多 变的颜色一起,传到了相对黑暗的地下,铝 管和光纤所形成的形变余度,也使整个建筑

图 4:整体设计节点和环境反馈 机制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能够在较小范围内随风摇曳。固定在结构上 端的轻质织网膜结构,承担了附着 eSkin 材

图 5:整体形式和对不同角度入 射光的反馈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料的作用,使得在小尺度上,材料也具有足 够的灵活性,能够对环境感知反应。 当这些想法付诸实施,模拟材料的程序 连接起了繁复的数据库,还需要经过一系列

图 6:针对不同风向的风力矩阵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的编程计算,因为风如何让建筑变形,以及

107


图 7:Pavilion 远景渲染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 8:总平面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 9:地下的星空,B1 层渲染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向上,将你带入了太阳下的七彩飞瀑中(图

图 10: B1 层平面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9 和图 10)。 飞瀑和膜结构,光和水,让你来到了色 彩的中心,让你置身舞台的中央,蓝天是幕 布,自然是交响,而建筑就是那个在当中的 舞者,正舞着那曲羽衣霓裳。 上到地面,你成为了自然的一份子,舞 蹈着推动铝管,让建筑开始了舞蹈(图 11 和 图 12)。

图 11:概念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建筑从一个想法到建造,细节和材料都 很重要,在这个项目中,关于材料和建造的 尝试也反映到了大尺度的表现上。 如何在毕业设计上清楚的展示自己的想 法?静止的图已经不能足够说明一个如此活 跃的建筑,所以作者运用投影,将建筑活跃 的部分制作成视频打在不活跃的立面和剖面

图 12:Pavilion 中心,瀑布中央 的渲染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上解决了问题: 最后的最后,作者要特别感谢下美腻的 Lorena del Río 老师,特别感谢下共度三年 无比崇敬的 Jenny Sabin 老师,作为 Cornell 新生代的代表,相信你会把高技和新材料玩 出影响世界的变化!

108


研行

109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外的积极交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开拓视野, 促进彼此间的交流学习,帮助杂志更好更快地成长。在比较中找差异,在 差异中寻特色,在特色中互学习。 本期栏目记录了《筑研》和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院刊《雕琢》的一次 积极有益的交流探索,为筑研今后的对外活动开启了新的篇章。

110


走进南工大 图文 / 杨兵 黄甥柑 谢启旭 杨修立

2015 年 12 月 5 号,受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院刊《雕琢》的邀请,《筑研》杂志社成 员前往南京工业大学,与《雕琢》杂志社成员和南工大建筑学院的老师、领导进行了关于院 刊建设的交流和学习。对于《筑研》来说,这是自创建以来第一次以受邀形式前往外校进行 交流,所以杂志社成员为此做出了充分的准备。 当天早上,在《雕琢》两位成员的带领下,《筑研》小组成员一行 6 人从东大来到了南 工大建筑学院所在的江浦校区。到达之后,接待方首先带领《筑研》成员参观工大江浦校区 的校园。 该校园位于南京市浦口区的珠江镇,南临长江,北倚老山森林公园,南北长约 2200 米, 东西宽约 920 米。校园地势起伏,森林环抱,设计者利用山水校园、以人为本和山地园林的 设计手法使得整个校园与自然完美地融为了一体,让人感受到了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 参观校园之后,我们来到了南工大建筑学院。在学院会议室,南工大建筑学院院长胡振 宇教授、分管院刊的邵继中老师和学院团委书记周庆老师亲切地接待了《筑研》成员,双方 在平和愉悦的气氛中进行了对话与交流。两院刊都立足于本学院的学科特色,就彼此刊物的 特点和运作模式进行了深度的交流。 交流结束后,《筑研》和《雕琢》互作“寄语”,表达了对对方杂志建设工作的衷心祝福, 分别在下文中收录。 ——《筑研》记者团

图 1:双方交流会谈 摄影:黄甥柑

111


南工大寄语

东大寄语 十月的南京,天朗气清。踏着浓浓的秋

金秋十月,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院刊

意,《筑研》一行接受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

《雕琢》开始了前期的筹划和准备工作。得

院院刊《雕琢》进行交流的邀请。南工大同

益于我院和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长久以来的坚

学热情地领着我们徜徉在校园美景之中。我

实友谊,我们有幸邀请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们在南工大同学的带领下,穿梭在他们的校

院刊《筑研》的编者们,并借此机会交流、

园中。这里山明水净,芳草肥美,可以闲来

沟通、互相学习。

垂钓碧溪上,亦可偶尔东风放纸鸢。相比东

两本建院院刊,两组编写人马,碰撞出

大的校园笔直而对称,工大的校园律动而婉

了令人惊喜的火花。来自东南大学的院刊编

转,少了些独自可以触摸的斑驳,多了些相

辑们大多是硕士研究生在读。在交流的过程

伴可以贴着的温暖。

中,不断地给予我们崭新的启发,《雕琢》

绕了好大一圈,浮现了一幢巨型构建。

的编辑们都获益匪浅。另一方面,我们的团

一栋楼,分两头,建筑学院在这头,艺术学

队中不乏大量思维活跃、敢想敢干的本科生,

院在那头,建筑与艺术相对而立,似乎也隐

他们也提出了大量可供大家参考的新思路。

喻着两者的密不可分。我们跟随南工大同学

我们带领《筑研》团队参观了我们南京

拾级而上,参观他们的工作室、展览室、绘

工业大学清新自然的江浦校园之后,便来到

图室等,六十米长的中庭横贯东西,四层高

了我们建筑学院的主楼。在这里,我院院长

的柯布西耶尺度人直塞入眼,蔚为大观。尽

胡振宇教授亲切地接见了《筑研》团队的成

管是周末,工作室里依然可以见到勤奋刻苦

员们。双方就彼此创刊的出发点和运作模式

的同学们做着模型画着图 ……

进行了深度的交流,并对未来的发展展开了

随后,在邵润青老师的引荐下,工大建

美好的规划。

筑学院的胡振宇院长与我们作了亲切的会

虽然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筑研》从创

谈,大家充分感受到了南工大老师和同学们

刊至今仅有三年时间,但刊如其名,字字珠

的热情。两所不同的建筑院校,两本不同的

玑、句句斟酌、篇篇精选,字里行间都透露

学生杂志,大家就学生杂志的建设构架,推

着对建筑艺术、建筑科学技术等学术方面的

广宣传等方面做了积极的交流讨论,简短而

研究和思考。在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以及其老

充实的讨论之中,大家都获益良多。对于筑

师们的支持下,《筑研》成为了建院学子们

研来说,这次活动意义非凡,是我们走向校

发表学术性、研究性论文的优秀平台,大量

外交流活动的重要一步。

的学生优秀论文纷纷向编辑们投来。再加上

临别之际,南工大的同学执意相送至门

贵院老师们对于文章质量的严格把关,《筑

口。悄然回首,工大的校园里一样种有梧桐, 研》成为了一本学术性极强、质量极高的建 大批大批,透着光,摇曳着可爱的模样。瘦

筑学院招牌刊物。可以说,是精锐的编审团

瘦的枝干,薄薄的叶片,在余晖下镶着灿目

队保证了《筑研》较高的水准,而东南大学

的金黄。大家对于杂志的热情是如此地相似。 建筑学院深厚的学术和研究底蕴则是孕育 愿工大的《雕琢》越办越好,熠熠发光!

《筑研》的最佳温床。 在此允许我代表《雕琢》,衷心地祝愿

期待后续的进一步交流学习。

《筑研》能够越办越好!

112


色眼

113


我之所以喜欢摄影师,是因为你们不提问。

——罗纳德·里根 “色眼”精心收录了一个个动人瞬间,为广大读者带来视觉的冲击和心 灵的震撼。

114


建筑构成 / 黄盟 设备:NIKON D800E

建筑构成 / 黄盟 设备:NIKON D800E

建筑构成 / 黄盟 设备:NIKON D800E

建筑构成 / 黄盟 设备:NIKON D800E

建筑构成 / 黄盟 设备:NIKON D800E

建筑构成 / 黄盟 设备:NIKON D800E

P hotography

奢侈品与人 / 黄盟 设备:NIKON D800E

奢侈品与人 / 黄盟 设备:NIKON D800E

奢侈品与人 / 黄盟 设备:NIKON D800E

奢侈品与人 / 黄盟 设备:NIKON D800E

奢侈品与人 / 黄盟 设备:NIKON D800E

奢侈品与人 / 黄盟 设备:NIKON D800E

115


亚丁稻城 / 方冬青 设备:Canon EOS 5D Mark III

亚丁稻城 / 方冬青 设备:Canon EOS 5D Mark III

亚丁稻城 / 方冬青 设备:Canon EOS 5D Mark III

P hotography

亚丁稻城 / 方冬青 设备:Canon EOS 5D Mark III

文昌 / 黄盟 设备:NIKON D800E

文昌 / 黄盟 设备:NIKON D800E

文昌 / 黄盟 设备:NIKON D800E

文昌 / 黄盟 设备:NIKON D800E

文昌 / 黄盟 设备:NIKON D800E

文昌 / 黄盟 设备:NIKON D800E

116


太古里 / 邸衎 设备:Canon EOS 5D Mark III

银河 SOHO / 邸衎 设备:Canon EOS 5D Mark III

太古里 / 邸衎 设备:Canon EOS 5D Mark III

P hotography

南京夜景 / 刘一雄 设备:Canon EOS 5D Mark III

南京夜景 / 刘一雄 设备:Canon EOS 5D Mark III

117


118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