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克深度靈修之路

Page 1


約格.辛克―著 鄭玉英、范瑞薇―譯


目錄

1

2

作者介紹/ 6 給台灣讀者的話/ 9

上路 出發/ 12 2 拋開失望/ 18 3 路途中/ 20

4 尋找自己的足跡/ 25 5 找到適合自己的做法/ 29

改變平日的作息習慣 擺脫話語的侵擾/ 55

保持自主思考/ 58

6 集中心思/ 34 7 時間的運用/ 39 8 遵循一定的節奏/ 45 9 謹慎說話/ 48

增強感官靈敏度 內心興奮火熱並不可怕/ 75

用全身的感官去感覺/ 85

看見並理解/ 70

仔細聆聽/ 82

張開你的眼睛/ 64

聆聽/ 77

﹁思考﹂開啟靈修之門 思考是靈修的第一步/ 90

用思考將信仰深植內心/ 97

找到方向

思考有關上帝的事/ 93 用﹁心﹂思考/ 101

找到自己原本的形像/ 123

聆聽一個聲音/ 111

看一個人物/ 118

基督宗教默想的三種基本形式/ 108

成為一句話/ 116

讓自己站起來/ 162

贏得生命/ 150

選擇失敗/ 135

別太看重自己/ 157

面對死亡/ 145

與基督,我們路上的兄弟,同行/ 128

同行苦路

11 14

3

4

17

回想一些經驗/ 171

犧牲尊嚴與權利/ 141

尋得醫治

23

5

6

耶穌是治療師/ 156 鼓起勇氣/ 167

去愛並讓人信賴/ 176

在黑暗中對抗漩渦/ 173

34

30

26

31

37

25

33

28

19 21

16

13

10 36

7

1 15 12 20 18 24 22 29 27 38 35 32

「我將一條金線繩的一端放在你手中,請將它捲成一個線團, 同時隨著線繩往前走,它將會帶領你到達聖城的門前。」

畫家暨神祕主義者 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1757—1827)


8

9

渴望合一

認識目標 可改變性/ 234

善意和關注/ 246

接受引領吧!/ 181

讓一切觸動你的心吧!/ 194

這一切就是幸福/ 198

上帝就在你內心等你/ 207

在上帝裡面:默觀/ 221

具生命力的整全/ 242 讓聖靈灌注/ 249

世界的盡頭/ 267

學會告別/ 260

接受自己日漸衰老的事實/ 254

獲得智慧/ 257

慶祝生命的整全/ 266

抵達目標

40

做個陪伴者/ 186

與上帝旨意︵意志︶合一/ 180

與你的命運合一/ 184

與萬物生靈合一/ 192

與你的敵人合一/ 196

獲得內在 上帝的國就在你心裡/ 204

46 44 42

與上帝合一:神祕的合一/ 229

與上帝說話:禱告/ 211

48

45 43 41 39

與離別和解

53 55 58

10

50 60

11

51 49 47 54 52 57 56 59

12


德國當代十大神學家之一與暢銷書作家 約格.辛克︵ ■

年 1922

︶ Jörg Zink

採訪紀錄:吳信如

到八 ○

日,德國杜賓根大學神學博士,是德國最受

結合靈修與行動的整全信仰

約格.辛克牧師出生於

)與德國人文教育學者斯普朗格( Romano Guardini

年獲得德國 1983

多萬冊,其中包括著名的 1700

)。辛克的神 Eduard Spranger

學和靈修基礎完整地結合了天主教與新教傳統。這在德國神學界尤其難得。

蒂尼(

爭中經歷多次神祕經驗,促使他戰後進入杜賓根大學就讀神學,師事天主教神學家郭

入美軍的戰俘營直到戰爭結束。戰爭讓他再次深度反省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尤其在戰

二次大戰期間他曾擔任飛行員, 1944 年執行飛行任務時,被英軍擊落, 1945 年進

驗證個人信仰的真實性,而一個整全的人就是以耶穌為典範。

是:「基督教倫理」與「社會參與」就是個人與上帝整全關係的外在表現形式,用以

響到人們的外在行為,包括人際關係、社會倫理與生態關懷。因此,他的神學核心就

與福音的本質,這就必須透過靈修的操練來進行。而這樣的整全信仰自然而然就會影

從心靈來建立自己與上帝的關係,而這一層最親密、整全的信仰關係,才是基督信仰

為,人與上帝的相遇不是始於理性的神學思辯,而是必須先深入自我的內心深處,先

完美的上帝的確存在。這類經驗在他一生中隨時會出現,不必刻意去追求。因此他認

的世界互相交疊,也因此,他深信人的世界是有限的,人的思維是渺小的,更高、更

會有特殊的神祕經驗,讓他穿過我們這個時空,看到另一個屬於上帝的空間,與我們

的。因此,他從小就常獨自在大自然中沉思默想,也因為心靈的敏銳感受力,他經常

他的父母在他三歲時就陸續過世,因此成年之前是在親戚家與教養院之間度過

詞色,發言極具份量。

深的十大神學家之一。而他對於德國教會、政治與社會狀況,一向也直言諍貶,不假

辛克新約聖經譯本及舊約聖經節譯版。德國神學家莫特曼將其列為德國當代影響力最

德國讀者歡迎,出版品高達兩百多種,總銷售冊數高達

的表達方式,讓所有信徒得以瞭解基督信仰的精髓,追尋自己的信仰生命,因此廣受

政府頒發的「聯邦自然保育獎章」。雖然他的神學思考深廣,但卻堅持用最平易近人

(尤其是基督教倫理觀念)兩種深入信仰型態的神學家。他也因此在

年代具代表性的和平與生態運動發言人,是德國少數兼具靈修神祕主義與社會參與 ○

歡迎、著作最多的新教神學家,同時也是資深的宗教媒體工作者,更是德國六

22

深度靈修之路

6 7

11


面對日益複雜的全球化世界,他認為基督宗教應該積極與其他宗教合作,且不只 是教義上的交流,而是結合各宗教的信仰價值,合作關注與投入於全球化的各種議 題,也就是必須將宗教對話進一步延伸到實際的行動面,這樣,宗教才能可以更廣 泛、有效地影響世界。但合作的前提就是發自內心的彼此欣賞與尊重。 聖經釋義、基督教倫理學以及基督教神祕與靈修主義是他的寫作重點,他希望在 德國理性神學研究之外,重新發現基督教的靈修與神祕主義面向,幫助信徒用心靈認 識那位可見與不可見的上帝,他將信仰的內在經驗與社會參與緊密連結,這也是他個 年 2009

月起宣布完全退休,不再接受任何採訪、演講,甚至不再動筆寫

人信仰與生活的真實寫照。 他從

回到完全的自己,我應該面對的也只有上帝和自己。」

給台灣讀者的話

也幾乎說不上了。 辛克深度靈修之路 ︾

我被呼召來相信他的地方。我思索著上帝的問題。我思索著自己的內心。我用 來思索。我沿著被上帝觸摸的經驗向前。

這條路會持續引領我到每個角落,到達所有可以看見上帝奇妙作為的地方,到達

上帝在我周遭成就的大事。

力量察覺所有事物;藉著我看、我聽、我參與、我投入、並將我身上所有一切灌注於

這條路會繼續下去,藉著我專注面對我所遇到的每個人;藉著我運用所有感官和

己的尺度以及自己的自由開始的。

讓人們可以在這條路上找到自我。這條路是從喚醒自己的力量、尋找自己的足跡、自

這本

穿過許多外在的表象,為讀者指出一條內心的路徑,

那邊一項要求,這邊要我做這個,那邊要我辦那個。但是,我自己到底是誰,最後我

現代世界的生活讓許多人覺得,他們似乎快被撕得四分五裂了。這邊一個義務,

翻譯:吳信如

去我曾經做過的,都已經過去,我滿懷感謝,但不必緬懷。在人生的最後階段,我要

到自己的階段任務性質,在該離開舞台的時候,就是操練自己完全放手,他說:「過

作。他認為,人的生命各有其階段,一個深刻瞭解自身心靈的人,更應該敏銳地意識

6

深度靈修之路

8 9


這條路也會帶領我到耶穌基督之處,他是我的路途陪伴者。我與上帝對我說的旨 意合一。我讓他引領我。我依照他的指示安排我的生活。我活在耶穌基督為我打開的 深度自由當中。 因此,我可以獲得個人的整全,而這個世界也成為我行事的場域。因此,我更接

保守你這些僕人。

因著對你的愛,

近上帝。因此,上帝藉著基督成為人的形像,而我的生命也找到了使命與意義。這本

約格.辛克

上帝啊!我們懇求你,

書邀請讀者一起走這條路,我自己也在信仰告白中沿路前行。

1 第

上路

他們將踏上朝聖之旅。

深度靈修之路

10


1

出發 在我面前有一條越過原野,延伸到天邊的路;那不是一條寬闊的道路,而是一條小

徑。小徑足供一人獨行,或許也還可以讓兩個人並肩同行。我心目中的漫遊步道,它就 像那越過我故鄉的施瓦本汝拉山,沿著峭壁,穿過荒野的小徑;蜿蜒曲折,沿途有大大 小小的石子和樹根,有時是陡峭的階梯,有時是和緩平坦的路段,它與沿路生意盎然的 山區風光連成一氣;小徑穿過一座座森林,繼續往前延伸到一處懸崖,懸崖下開展著一 片寬廣的平原。 我特別喜歡莫里克︵ Eduard Moerike , 1804-1873 ︶的一首詩︽遠足︾,這首詩顯然是 莫里克在這樣的一條小徑上得到靈感而創作出來的。整首詩循著一種讓人無法用行軍的方 式來閱讀的節奏;這個節奏其實一直在字裡行間不斷變換,想要在行進間讀出它的人,他 的腳步就必須在不斷加快,放慢,然後再加快的節奏間變換。這首詩是這樣開始的: 我拄著剛做好的登山杖, 在清晨時分的森林間漫遊, 逐坡而上,隨坡而下 ⋯⋯

我 們 可 以 隨 著 這 樣 的 詩 歌 漫 遊 , 不 只 是 像 我 七 十 年 來 所 做 的 一 樣 ,穿 越 我 故 鄉 的 山 嶺,也可以隨著詩歌的節奏,漫步在我們內在的生命道路上。這條路很少是平坦或筆直 的,有時候得要向右或向左拐彎,直到我們再次找到那條主要的路為止。但有些東西是 我們要去看、去聽、去經歷、去思考的,或許我無法像莫里克一樣在走路的時候寫出一 首詩來,但是我可以給自己寫幾句押韻的話,抒發一下對自己、對上帝和這個世界的看 法,以及我漫遊的意義。然後,在某個轉角,我會在某一棵樹上發現某個記號,這個記 號讓我知道,我的腳步一直都走在正確的路徑上。 不過,我也會看到一條比較寬的道路,一條很多人走的路;比方說,我想到較早期 的基督徒所走的一條古老的朝聖之路。他們用雙腳走過漫長的道路,攀越高山,穿過沙 漠,直到一個值得費盡千辛萬苦才能抵達的目的地。我腦子裡浮現了中古世紀早期的 ﹁雅各之路﹂,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對於深度的朝聖操練或首度的朝聖之旅,那條路 都是一個很美的象徵。 ︶這個小城附近的美麗山丘,與法 Vézelay

朝 聖 者 有 的 成 群 結 隊 , 有 的 獨 自 一 人 , 有 的 是 二 人結 伴 同 行 , 從 德 國 或 是 南 義 大 利的集合地點走到法國,大概在維澤萊︵

,意思 Finisterre

Santiago de

國的朝聖者會合,然後繼續前進。穿過法國南部,翻越庇里牛斯山脈,最後再走八百 芬尼斯特角︵

公里穿越西班牙北部又乾又熱的山區,來到聖地牙哥.德.孔波斯特拉︵ ︶,直到西班牙陸地伸入大西洋的海岬尖端 Compostela

深度靈修之路

1 上 路

12 13


是﹁世界的盡頭﹂︶。 對一個人來說,那幾個月的徒步朝聖之旅正像是一種一生一次的生命操練;就像生 命對我們的諸多期望,就像我們也要在人生遭遇困乏、勞頓、懷疑、疲倦時,用盡一切 的努力去克服。此外,在半路上還有被搶劫或是病倒的危險。所以有一首古老的朝聖者 之歌就唱出了某位四處漂流的人所遭遇的命運: 他死在異鄉的土地上, ⋯⋯ 人們將他埋葬在路邊。 而一些來自德意志地區貴族的孩子 也不得已被安葬在那裡。 他們將自己視為可憐的過路旅客,走在通往上帝的那條路上。就像當時的人說的, 人在﹁製造不幸﹂。人們將自己整個人生想像成是一條穿越陌生國度的路,渴望能賦予 它一個歸家之路的印記。 但即使一切順利,這段旅程也絕不是度假旅行。因為,當時的人們想要仿效那位聖 徒典範走這條路的情景來走,或是想要在這樣的路上獲得永恆的祝福。或者是因為世上 的法庭判定他要用﹁徒步朝聖﹂的方式,來為他的犯行和罪過贖罪。不過,至少人們有

一段不算短的時間,必須脫離他所擁有的一切和安全的環境。在這段時間裡,他們學習 如何沉思與默想,並透過試著堅持那份偉大的決心,來查驗自己的內心。在那當中,人 們得學習將目光放在一個既遙遠又陌生的目標,而非只是放在下一段時間。我相信,有 很多朝聖者在完成這段朝聖之旅後,是完全換了個人似地回到家。 但他們並非只是走完這段路程就結束了,在旅程到達終點時,他們要合力做一些 事。他們每個人都會在西班牙北部山區的某個地方撿拾一塊石頭,帶著這塊石頭走一段 很長的路,來到離終點不遠的卡斯塔尼達︵ Castaneda ︶。一個個石灰的窯爐就用這些石

︶的田野上,孔波斯特拉源自於拉丁文,意思就是﹁上方有一顆星星的田 Compostela

而大家在終點找到了甚麼?聖雅各的聖跡。那就位在名為孔波斯特拉

頭做成,從這些窯爐中,燒煉建造了聖地牙哥那座宏偉的使徒大教堂。 ︵

野﹂ ︵編註:相傳耶穌 個門徒之一雅各的遺體就埋在聖地牙哥.德.孔波斯特拉,因此本地成為基督宗 教繼耶路撒冷、羅馬之後的第三個朝聖聖地︶。人們看到一間教堂,教堂的尖塔指著在他們上方

的東西:一顆星星;這顆星一再成為指引另一個世界的光。 在他們出發前,人們會為朝聖者的旅程祝福: 上帝啊!我們懇求你, 保守你這些僕人。

深度靈修之路

1 上 路

14 15

12


因著對你的愛, 他們將踏上往聖地牙哥.德.孔波斯特拉的朝聖之旅。 懇求你成為他們路途中的伙伴, 在崎嶇的路段成為他們的引領, 在疲累困乏時,成為他們的力量, 在遭遇危難時,成為他們的保護者, 在他們的道路上,成為他們休憩之處, 在炎熱時,成為他們的庇蔭; 在黑暗時,成為他們的亮光; 在軟弱絕望時,成為他們的安慰及堅持下去的力量, 使他們能安然無恙地抵達旅程的終點

賜福給你們每一個人, ──

並帶著滿滿的恩典平安,回到為他們擔心受怕的家中, 保守他們健康且喜樂。 願全能的上帝 ── 聖父、聖子、聖靈 直到永遠。阿們。 在耶穌降生的時候,那三個來自東方的博士在星星的帶領下,來到伯利恆城馬槽裡

的嬰孩那裡,這對那些踏上朝聖之旅的人來說是很重要的典範,是渴望亮光的一幅重要 的圖像,同時也是長時間在外奔波的榜樣。那三位東方的博士邊找邊問,也曾迷路,但 最後他們還是找到了目標,即便這個目標看起來跟原來所想像的有所出入,卻在它的寧 靜與美好的親近感中,更加得著安慰。但是在這一切的背後,他們感覺到他們所跟隨的 基督之路是一條行過苦難和死亡,到達光亮晨星的路。 在我一生當中曾有一段時間,非常渴望能真正用自己的雙腳走一次這條路,不過這 個願望並沒有實現,而現在也已經太遲了。我的徒步之旅多是穿越近東的沙漠。雅各之 路對我來說,一直都是操練自己進入內在之路重要的圖像。數十年來,我在生命中一直 試著要走這條內在之路。 不過,雅各之路其實是一個路線網絡,而不是一條連貫直通的道路。路途當中,有 人選擇這條路,有人選擇那條路,所以我在這本書中要告訴各位讀者的這條路,也並非 規定,或許您還能找到另一條路也說不定。路有很多條,基本上,有多少人走上他們自 己的路,路就有多少條。唯一重要的是,每天要持續不斷地從一個客棧走到下一個,不 放棄、不回頭。 對此,偉大的巴西大主教卡麥拉︵ Dom Helder Camara ︶這樣說: 不,不要停滯不前。

深度靈修之路

1 上 路

16 17


2

好的開始,是上帝的恩典。 保持一定的節奏繼續走下去,是更大的恩典。 縱使已經虛弱不堪、精疲力盡, 但仍不放棄,堅持走到終點, 更是恩典中的恩典。

拋開失望 我花了很長的時間在找我的路;從我開始認真地去思考這個問題,到如今已經超過

六十個年頭了。我的願望、希望、目標是甚麼呢?在經過這麼久的日子之後,或許可以 容許我冒昧地談談,我的腦袋和心裡在尋找甚麼,還有,甚麼是沒找到的。 在我還是青少年的時候,我就在找一個內在心靈的故鄉,不過,在我的教會裡,這 樣一個再自然不過的家卻一直都有點模糊。我期盼能找到一個人,可以一步一步地告訴 我,我該如何走向通往我內心的那條路,但是我並沒有找到這樣的指引。 那時,有人教導我各種明智的知識理論,不過當我問說,學了這些理論之後,是不 是就可以保證我一定會獲得內心經驗時,他們卻告訴我:經驗不是邁向信仰之路,只有

透過那些神學與講道才是追求信仰的正途。 我曾根據基督教思想出色的理性文化,從宇宙觀的角度,來尋找存在與想法的根源, 不過那仍然還是天馬行空的想法。 我在大學生時代學到,不能再期待現代人去思考神話傳說裡的景象,於是,我就更加 堅定地想要重新發掘人類心靈裡的圖像語言,因為我覺得,去除掉那些神祕主義的圖像之 後,想要確切地傳達出宗教的思想內容,包括基督宗教的在內,就變得幾乎不可能了。 我一直在尋找存在的整全性和關聯性,但是大多數的老師都告訴我,對一個基督徒 來說,只有﹁人﹂才是重要的,那些石頭、樹木、星星啊,讓別人去操心就好了。在人 身上只有罪性和拯救才是重要的,而且講到上帝的時候,重點只要放在﹁他關注在人身 上﹂,上帝國裡似乎除了上帝和人之外,就沒有其他東西存在了。 因此,我們這些神學家對大自然的一切都很陌生,大家都把自然科學交給專業人士 去傷腦筋。當我們注意到上帝的創造物遭到破壞的時候,其實別人早就已經觀察到了。 講到﹁和平﹂的時候,談的也經常只是軍隊的問題。 還有甚麼是我一直在尋找的呢?那就是平和的宗教對話以及各個宗教、教派不再那 麼自以為是。至今,我仍在尋找一間教會,它能夠自願放棄它在社會和政治上的權力, 並讓我們看到非暴力的影響力以及和平所能成就的事。 我出生在一個農場裡。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農場裡的基督徒試圖用政治和宗教的

深度靈修之路

1 上 路

18 19


力量,去對抗社會的不公義和痛苦。而且我也一直感受到,基本上,基督教的福音首先 就是要傳給那些生活在社會最低下階層的人。 我不得不用這麼長的篇幅,來告訴大家我還沒找到的一切,雖然本來應該能找得到 才對。而且,很有可能你們本身對人、對基督徒、對教會也感到失望。就我自己來說, 那些真正能夠讓我堅持下去的路,都跟靈修神祕主義所談到的途徑很相似。幾十年來, 靈修神祕主義的想法越來越清楚地為我指出一個方向,它出發自我們所說的﹁正確﹂之 事,持續朝向﹁整全﹂邁進,它也是一種讓人拋開一切失望的力量,使人能用喜樂與獻

路途中

身的心志為人類、為教會而活,為福音的真理挺身而出。

3 在路途中,也是這樣。兩千年前的初代基督徒在跟別人談他們的信仰時,會講到 ﹁道路﹂。﹁道路﹂是他們的信仰,也是一種特別的方式,用以表明他們賦予這條﹁道 路﹂一種實際生活的型態。因此,他們說:﹁只有當你信任一條路,且在這路上創造出 你自己的經驗時,才能瞭解我們所經歷過的事。你並不是獨自一個人走在這條路上,有 很多人跟你一起走。且有一個人走在你前面,那就是耶穌基督。你有一個目標:歸向上

帝。基督教信仰的獨特之處,並非因為它是一種信仰,而是因為它是一條﹃道路﹄,你 不能靠學習或流利背誦來追求這個信仰,你必須﹃自己﹄親自去走。﹂ 每次聽到第一代信徒這麼說,要我在書中用﹁您﹂來稱呼讀者,我都會覺得有點不 自在。顯然地,我用這個字並非用指稱某個人,而是指在﹁您﹂裡面那特別的、真實的 內在自我。因此,我似乎應該用﹁你﹂來稱呼會比較適當,這並非是我自以為跟大家很 熟悉,或是不尊重大家之意,而是一種心靈相近的象徵,希望您能夠接受。 當您,喔,不對,當你走上這條路的時候,你必須張開你的眼睛注意看,打開你的 耳朵仔細聆聽。你所遇到的事有時候你會覺得是這樣,有時候又會感覺到是那樣,有時 候你會覺得這個是真理,有時候又會覺得另外那個才是真理,你將會體會到,真理必須 被理解為﹁走上一條路﹂。耶穌差遣他的門徒出去,並囑咐他們不要帶食物、錢、鞋子 和第二件衣服,也就是說,他們沒有任何以防萬一的安全措施。他們要出去傳的真理也 不是能夠用白紙黑字寫下來,帶在身邊保護他們的。要走這樣的一條路只能留心地走, 或許得要放慢腳步,不過一定要警醒,而且就要像耶穌自己一樣,耶穌用他﹁緩慢﹂的 方式走,卻仍遠遠超過我們當中那些﹁快速﹂的人。 有很多人覺得,我們生活在一個對宗教方面的追求很不以為然,甚至是很敵視的時 代。這是一個普遍的謬誤。舉目所見,宗教的選擇性多到幾乎數不清,而且宗教方面的投 入也有各種不同的分支。但奇怪的是,傳統的機構、教會、宗教團體通常都會被忽略、不

深度靈修之路

1 上 路

20 21


受青睞。而現代人為了找到他們生命的幫助,哪裡都會去!為了消除他們的飢餓感,哪張 餐桌都可以去坐看看!追根究底,我們所經驗到的其實就是一場心靈的大飢荒。而且,很 多人在嘗過多次的失望之後,就不再指望能找到甚麼,來使他們的心靈得到飽足了。 我已經很久不用一個神學家的思考方式來想事情了,就這點來說,五十年的牧師生 涯還是不夠久。不過我已經飽覽了現代人精神層面的百態,也看盡了他們的孤獨、謬誤 以及心靈的飢渴。我試著像飯店的主人一樣,為他們在餐桌上擺上基督教福音的宴席。 我將教會視為一間飯店,是別於一般的另類﹁飯店﹂。它佇立在路邊,為那些經過的人 敞開大門,只要穿過大門進去的人,就能找到一張桌子和一張椅子,並且獲得糧食。 我們所欠缺的不是教義,那個我們有。我們所欠缺的不是一種崇拜儀式,那個我們 早就遵行多年。我們所欠缺的也不是宗教方面的教導,那個在講道的時候都講了。我們所 欠缺的更不是一種人們可以依循的宗教文獻,要不就不會還一直在印聖經了。我們所欠缺 的是內在的經驗,就像人們一直聲稱的:我們的生命是有其意義的,我們本身都是有價 值、有尊嚴的,我們在這世上要走的道路到最後是有一個目標,且是可以實現的……等 等。我們稱這些是﹁靈性層面的﹂經驗。如果將宗教的時代關連性、它的地理位置以及孕 育、型塑和賦予它獨特信息的文化等,這些外衣剝掉,剩下的就是﹁靈修﹂了。衣服的穿 法是順著時代潮流走的,人們會留心講究在這個時代要這樣穿或那樣穿。我們新教的基督 教會尤其需要在現代重新找到一種靈修方式,足以回答一些普遍性的疑問:

我們如何才能鬆口氣?我們要如何學習用傾聽和觀看,來獲得一些信仰上的經驗? 我們要怎樣才能為每天的生活找到內在的秩序?如何使我們內在的﹁自我﹂得以健全發 展?我們要如何與人相處?要如何學會對自己放手?要怎麼做才能得到平安?要如何 才能瞭解我們自己?要如何接受人生的失敗,與之共存?當我們的尊嚴與權利遭到侵犯 時,要如何繼續活下去?我們要從何處獲得勇氣去做下一個決定?當黑暗的勢力包圍我 們的時候,要怎麼辦?要怎麼對那些對我們有過高期望的人產生信任?當你聽到或是身 處於一種不再是用話語堆砌起來的真實禱告和崇拜中時,你的感覺會是如何?以及許多 諸如此類的問題。 如果我們將自己在靈修的路上所獲得的體驗帶進來的話,我們的生命會更寬廣,我 們看世界和看我們自己的角度會更自由、更深入。而且,若你想要讓你的眼目看得更寬 廣,就絕不能擔心要費盡心力才能攀上山峰。不過,或許你會從中領悟到,那麼難以理 ﹂有關聯,而﹁ cor

﹂是﹁心﹂ cor

解的基督教信仰究竟是甚麼。﹁信仰﹂並不是去同意或接受那些令人難以置信、稀奇古 怪的事物。拉丁文﹁ Credo ﹂︵我相信︶在語言上與﹁

的意思。因此,﹁信仰﹂就是擁有一顆心。根據內心來生活,付出我們的心。而﹁心﹂ 在聖經裡指的就是﹁整個人﹂。 但,我們的心是處於甚麼樣的景況呢?每當我想到,我們人類未來的生活會是多麼 支離破碎;人們在一個危險混亂的世界及未來資訊科技所營造的一切虛幻面向之間,內

深度靈修之路

1 上 路

22 23


心將受到多麼大的撕裂、拉扯,我就會迫切地希望可以找到一種幫助我們能夠稍微保有 自我認同的力量。每當我一想到,我們在這個世界是多麼無所適從,不斷嘗試各種自相 矛盾的意見,或是生活變得更加依賴時,我就會希望我們學會操練自己,並且找到為我 們所預定的、屬於我們自己的那條路。 每當我看到,我們的未來將會活得如同一個無家可歸的人,沒有一個地方能牽引我 們的心,讓我們有歸屬感,我就會迫切地希望能夠找到一個藏身之處,在那裡我們會覺 得就像是回到了家。 今天在公眾的生活和個人的私生活範疇裡,真話與謊言、事實與假象是如此地難以 分辨,而事實真相未來還會更難釐清。每當我想到這些,就會希望我們能夠擁有分辨的 能力,讓我們知道真相是甚麼,在哪裡可以找到真相。 每當我想到,從四面蜂擁而來的宣傳與廣告如何左右了我們的想法和需求,如何深 刻地影響了我們對人生的看法和規劃時,我就會希望能有一種覺察力,能敏銳地察覺到 甚 麼 是 適 當 的 , 甚 麼 不 是 ; 不 是去 針 對 別 人 , 而 是 針 對 自 己 。 也 希 望 我 們 能 具 有 抵 抗 力,去對抗一個充斥著各種暗示、誘導,對我們的心靈有強烈影響的世界。 如果我們去尋找這所有的一切,以及其他種種事物,就會很清楚地發現,只有透過 靈修之路才能找到這一切。或許一開始,要先瞭解人和其自身靈魂真正欠缺的是甚麼, 我們的生活是跟哪些重要事物之間隔著一條極深的鴻溝。有時候,可以藉著橋樑來跨越

鴻溝、深谷和山澗。而我想讓這本書成為像這樣的一座簡單的、狹窄的橋,一座只有步 行者才能走過的橋。 我一直很喜歡走在橋上。橋將兩岸連接起來,過了橋,路會繼續延伸。如果那是座只 由幾塊木板搭建起來的橋,人們就需要有勇氣一步一步地向前邁進;需要有勇氣不去擔心 那些無須擔心的事。對於開頭的那幾步也不需要去擔心,大膽走去,就像我們要踏上一條 路時所需要的那種冒險精神。為甚麼人們會擔心這種有意義且一定會成功的事呢?人們應 該要擔心的是,在該離開某個﹁地方﹂的時候,仍死守著不放,而錯失了時機。﹁橋﹂要

尋找自己的足跡

帶你走向新的開始,而且我們應該在今天就開始行動,跨出今天該跨出的那一步。

4

︶或 Meister Eckhart

世紀神祕詩人西勒修斯︵

︶ Angelus Silesius

最近幾年我一直談到,未來的基督徒會看見他們的路,這條路就像德國十四世紀神 祕主義者艾克哈特︵

曾走過的路,我們要向他們學習如何走這條路。當我說﹁未來的基督徒會是一個神祕主 義者﹂的時候,我的意思並不是說,他必須是一個能預知未來的先知或是一個宗教狂熱 份子。雖然他確實會比教會裡其他順從的會友感受得更多,而他那種超乎﹁尋常﹂的狂

深度靈修之路

1 上 路

24 25

17


熱行為,也一直都屬於真實的宗教經驗,這在聖經中也並不陌生。我的意思也不是說, 他必須是一個禁慾的苦行僧或是一個隱士。雖然他的自我要求一定比現今的其他人更為 嚴格,且他一定也無法乖乖地跟著這時代的多數意見走。當二十世紀天主教神學家拉納 神父︵ Karl Rahner ︶在多年前說,未來的基督徒將是神祕主義者,要不然就沒有基督徒 了,他的意思就是這樣。 另一方面,我也並不認為,以後我們就必須確切地照著神祕主義先輩們所描述的靈 修步驟來做。其實,這些步驟都是從改變我們的日常生活開始,讓我們的生活有紀律、 有秩序及有節奏,進而也能將這種秩序和認真的態度帶進人內在的生命中。 我們的身、心、靈彼此結合如同一個樂器,我們必須為它調音,還要練習如何彈奏, 直到我們可以聽到完美的樂音,這就需要一段不算短的時間了。我們需要有自由不受拘束 的想像力,有適當的理解能力,我們的思緒必須保持某種程度的次序,我們的身體也必須 能夠跟心、靈互相配合運作。要達到這樣的境界,人們可以想出很多點子來練習。 接下來,要能對自己放手,為上帝倒空自己,並且敞開自己,迎接上帝為一個準備 好的人所預備的一切。接著進入第三個階段:默想,默想耶穌基督所說過的一句話,默 想他這個人和他一生的經歷。然後,緊接著是﹁心意合一﹂︵ Einwilligung ︶,讓自己的 心意能符合上帝的心意。之後,是禱告和進入默觀的途徑,默觀指的是無言的崇拜。最 後是內在的上帝經驗,體驗到上帝或是與他合而為一。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或聽到人們描述這些過程,且讓想要照這些步驟去行的人就這樣 去做。但是如果我們認為我們得要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去完成步驟,且最後必然會達到 我們的目的地,我擔心這會是大錯特錯的想法。我不認為會有一條特定的路,每個人 可以用同樣的步驟去進行。我們要怎麼開始,完全看我們自己。我們根據自己的選擇走 自己的路,但是上帝希望,我們能一起走到那個終點。在這本書中,你可以看到許多先 輩們所走過的路、所用過的老方法,但也有很多是我自己要介紹給你、向你建議的路。 你有充分的自由照著你想看的順序,不一定要照著書中的編排來閱讀。這是一條學習之 路、一條操練之路,也是一條減輕重擔、得到解放、醫治、改變和拯救的道路。如果書 中有某個方法可以幫助你走上這樣的道路,其他的方法就不用去管它了。 或許在這個過程當中,你也會像有些失去方向的人一樣,在他並不熟悉的道路上重 新找到了自己。公元十五世紀時,義大利修士薩佛那羅拉︵ Savonarola ︶試圖對他的教會 進行改革,後來被關進牢裡。他知道只有在他被處死刑的時候才得以離開這座監牢,當 時他寫道: 喔!上帝啊! 今晨我想跟你說一句話。 你將我推進寬闊的大海中,

深度靈修之路

1 上 路

26 27


現在,我看不到岸邊, 也無法回頭。 但即使可以, 我也不想再回頭。 他也曾如此說: 我在做一趟旅行, 一趟沒有任何事物能再讓我回頭的旅行。 為了我們自身的靈魂、為了我們周遭的人、為了教會、為了全世界,這趟旅程是必 要的,而我們的確應該果斷地、充滿信心地踏上這趟旅程,這趟徒步之旅。 或許一開始就成功,也或許要經過第二步、第三步,若在我們的生命漸漸走到盡頭

找到適合自己的做法

的時候,能夠找到些微的亮光,對此有些許的了解,那麼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5

在這本書中,我想省略許多別人已經談得非常詳盡的東西。比如說,你應該或是可 以挑選哪些地點來練習我的建議。許多人覺得在修道院或是花園裡進行練習會很有幫 助,寂靜的閣樓也是很適合的地點。如果你的工作可以允許中斷幾分鐘的時間,工作的 地方也是個不錯的選擇。也有很多人說,我們用來默想的房間應該要布置得莊嚴寧靜, 反映出一種舒適安穩的心靈狀態。不過,我不想在這裡談這些。 我也不談每天該在甚麼時候進行這些練習。是早上還是晚上,這跟每個人的生活節 奏有很大的關係。不過,找出一段最容易集中精神的時間,然後嚴格遵守在這段時間進 行練習,是很好的。 在這裡我也不談在做這些沉思或做那些默想時,該採取甚麼姿勢或是動作。在古代, 默想或是祈禱的人會站得筆直,雙臂和雙手張開。但沒有人能硬性規定你一定要將手臂上 舉張開、雙手握拳或是雙手合十,還是規定你要跪著、坐著、蹲著,或是用從東方引進來 的一種坐姿。我發現,自己常常是仰躺在樹下,眼睛沿著樹幹由下往上觀看時,最能夠集 中精神。此外,還有一個人的年紀、靈活度和弱點也要考慮進去。而我們可以在做其他事 的同時,﹁順便﹂做點甚麼呢?以我自己為例,我經常是在木工刨台製作家具時,最能深 入地默想。曾經有一個人問他的主教:當人在禱告的時候,可不可以抽煙?主教回答:不

深度靈修之路

1 上 路

28 29


可以!後來他又問:當人在抽煙的時候,可不可以禱告?答案是:當然可以! 聽音樂或是看著一根蠟燭、注視一盞燭光,或點燃一根乳香做的薰香,還是在面前 放著一朵花,是否就能更專心思考;或是在地上畫個圈圈,坐在裡面,還是看著牆上的 一幅畫或是面前的一支木製十字架,是不是就能更加聚精會神,這些都因人而異。重要 的是,要找到使你能專心、寧靜和集中注意力,進入一種清晰思考、一種用開放的態度 去看和聽、一種能夠經歷和感受比自己本身還重要的事物的情境。 我也不談經過訓練的呼吸可以帶給我們甚麼好處。東方人也教導我們,當我們注意 呼吸時,就會放下所有的念頭。的確不錯,這方面有許多有經驗的默想老師可以引導 你。在基督教傳統裡,也有很詳細的解說,教導人如何運用呼吸,並將它與默想連結在 一起。不過我想,這讓別人來告訴你就好了。因為,有益的東西並不見得是必要的東 西。而且,若有人想要有幾天或幾個小時的時間,在一起進行冥想或默想的活動,就應 該先約定和安排好這些方法或進行方式,使其能夠符合大家的需求。一切都要依照參加 者的意願來進行。 雖然每個時代都有很多人經歷並描寫到禁食帶給他們非常特別的幫助,但我不想 在這本書裡談禁食。我也不談是否應該要默想規定的話語,像是在東正教裡流傳的短 句︵ Mantra ︶或是心靈禱詞,或是將注意力放在那些話語對一個人內心產生的作用。此 外,如何規劃儀式或是祈禱時間,我也不想在這兒討論;那些可以任憑你的想像力和創

造力自由發揮。近年來可以看到許多教會團體在禮拜儀式中跳舞,而事實上,在我們的 教會裡有很多地方可以不用那麼地單調,有很多事情應該會製造出更多的活力才是。 只有一點我們要很清楚:我們想要會的東西就一定要去學習,要去訓練。沒有甚麼 東西是﹁自然而然就會的﹂。若我們能試著接受一個經驗老到的幫助者引導,很多東西 會做得更好。而這本書可以在你需要的時候,成為你及時的幫助。採用其中與你自己最 契合的方式,與別人一起或是自己一個人,開始找尋你自己的足跡。

深度靈修之路

1 上 路

30 31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