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人生的八條道路:八福

Page 1


目錄 引 言 .......... 5 1. 山――天與地之間的連結元素 .......... 19 2. 八福――應許一個豐富的生命 .......... 23 3. 第一福 心靈貧窮的人是幸福的, 因為天國屬於他們 .......... 33 4. 第二福 悲傷的人是幸福的, 因為他們要受安慰 .......... 47 5. 第三福 和善的人是幸福的, 因為他們要繼承土地 .......... 63 6. 第四福 對正義感到飢渴的人是幸福的, 因為上帝要讓他們飽足 .......... 79


7. 第五福 仁慈的人是幸福的, 因為他們也會體驗到仁慈 .......... 91 8. 第六福 心地純潔的人是幸福的, 因為他們要看見上帝 .......... 107 9. 第七福 促進和平的人是幸福的, 因為他們要被稱為上帝的兒女 .......... 123 10. 第八福 為正義而受迫害的人是幸福的, 因為天國屬於他們 .......... 137 11. 八福──通往健康生活的一條路 .......... 149 12. 八福──基督徒的生活藝術之路 .......... 173 結 語 .......... 186 編註:本書八福經文標題因為配合古倫神父詮釋的經文來源, 因此標題全部採用德文經文直譯。


*八福經文版本對照* 新標點和合本

現中修訂版

天主教 斯高聖經

德文經文直譯

虛心的人有福 承認自己心靈 神貧的人是有 心靈貧窮的人 了!因為天國 貧乏的人多麼 福的,因為天 是幸福的,因 第一福 是他們的。 有 福 啊; 他 國是他們的。 為天國屬於他 們。 們是天國的子 民! 哀慟的人有福 為罪惡悲傷的 哀慟的人是有 悲傷的人是幸 了!因為他們 人 多 麼 有 福 福的,因為他 福的,因為他 第二福 必得安慰。 啊;上帝要安 們要受安慰。 們要受安慰。 慰他們! 溫柔的人有福 謙和的人多麼 溫良的人是有 和善的人是幸 了!因為他們 有福啊;他們 福的,因為他 福的,因為他 第三福 必承受地土。 要承受上帝所 們 要 承 受 土 們 要 繼 承 土 應許的產業! 地。 地。 飢渴慕義的人 有福了!因為 第四福 他 們 必 得 飽 足。

渴望實行上帝 旨意的人多麼 有福啊;上帝 要充分地滿足 他們!

飢渴慕義的人 是有福的,因 為他們要得飽 飫。

對正義感到飢 渴的人是幸福 的, 因 為 上 帝要讓他們飽 足。

憐恤人的人有 以仁慈待人的 憐憫人的人是 仁慈的人是幸 福了!因為他 人 多 麼 有 福 有福的,因為 福的,因為他 第五福 們必蒙憐恤。 啊;上帝也要 他 們 要 受 憐 們也會體驗到 仁慈。 以 仁 慈 待 他 憫。 們! 清心的人有福 心地純潔的人 心裏潔淨的人 心地純潔的人 了!因為他們 多麼有福啊; 是有福的,因 是幸福的,因 第六福 必得見 神。 他們要看見上 為他們要看見 為他們要看見 帝! 天主。 上帝。 使人和睦的人 有福了!因為 第七福 他 們 必 稱 為 神的兒子。

促進和平的人 多麼有福啊; 上帝要稱他們 為兒女!

締造和平的人 是有福的,因 為他們要稱為 天主的子女。

促進和平的人 是幸福的,因 為他們要被 稱為上帝的兒 女。

為義受逼迫的 人有福了!因 第八福 為天國是他們 的。

為了實行上帝 的旨意而受迫 害的人多麼有 福啊;他們是 天國的子民!

為義而受迫害 的人是有福 的,因為天國 是他們的。

為正義而受迫 害的人是幸福 的,因為天國 屬於他們。


引言 所有的人都在追求幸福。從古至今,無論哲學家、 神學家和心理學家們的觀點有多麼歧異,關於這一點, 他們的意見卻非常一致,連風格迥異的偉大作家如杜 斯妥也夫斯基、赫塞或葛拉漢.葛林(譯註:Graham Greene,公元 1904 ─ 1991 年,英國作家)也一樣。神 學家奧古斯丁和心理學家佛洛依德也都採用了「所有 的人都希望自己幸福」這句話,這是出自最偉大的希 臘哲學家柏拉圖的格言。自古以來,哲學一向被認為 是「ars bene et beate Vivendi」,也就是獲得幸福生活的 學說及指導。

什麼是「幸福」? 即 使 有 此 共同觀 點,哲學 史 及 神學 史上對 於 幸 福的理解卻各有不同。古代的哲學家認為,人可以 透過好的生活實踐來獲得幸福(Glück)或極致幸福

引言 5


(Glückseligkeit)。 公 元 五 百 年 左 右, 基 督 宗 教 哲 學 家 波 伊 丟 斯 (Boethius,約公元 480 ─ 524 年)將有關幸福的古老 學說總括為一個相符的定義:「幸福是所有事物合一 所達到的圓滿狀態。」所以幸福是指一個人最深的渴 望和欲求都歸於平靜,他與自己和諧一致、心境平和、 情緒平穩、心懷喜樂、身體安適。 阿奎那(譯註:Thomas von Aquin,公元 1225 ─ 1274 年,經院哲學家和神學家,天主教聖師,著有《神學 大全》)採用了這個關於幸福的學說。可是當他從今 生及死後來定義「幸福」時,他還看到另一個層次。 人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在此生努力追求幸福,但那永 不止息、永恆的極致幸福卻只能靠上帝的恩賜。 當代哲學對幸福的看法又不太一樣。幸福是一種 感覺,是一種充滿樂趣的狀態。康德認為,幸福是「一 個有理智的存在者意識到生活的舒適,且此舒適狀態 持續不斷地伴隨著他整個的存在。」對這位德國理想 主義的偉大哲學家而言,幸福沒有道德的含意。幸福 乃透過滿足需求而產生。現代的哲學家都遵循著康德 的看法,尤其把幸福視為一種體驗的內涵。在這種觀

幸福人生的八條道路――八福 6


點之下,佛洛依德將幸福理解為「體驗到強烈的愉悅 快感」。 在我們這個時代,大家都認為人能夠「製造」幸 福。這種看法甚至存在於廣受歡迎但不經思索的觀 點中,而且還常常以科學去美化它:你只要去慢跑, 腦部就會釋放出幸福荷爾蒙,然後你就會感到幸福。 或者你只要到一家飯店度個週末,享受高級的健康美 容按摩+ SPA,讓自己奢侈享受一下,幸福的感覺就 會出現。這些事的確都能幫助我們覺得很舒服,但卻 不 是 希 臘 哲學家 們 所認 為 的幸 福。柯華賀( 譯 註: Christoph Quarch,公元 1964 年─,德國新教學者)稱 現代的幸福為「happiness」(快樂),並認為它已經 成了一種消費品。但我們的生活經驗卻告訴我們:幸 福是買不到的。就質的方面而言,幸福是另一回事: 它是成功生命的另一種說法。而為了能夠活出成功的 人生,我們需要心靈上的修練。羅馬哲學家塞內加 (Seneca)將之表達如下:「極致幸福的人生當然不是 一件簡單的事。」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必須先有正確的 態度。因此,幸福是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所抱持 的一種內心的態度以及詮釋。能達到幸福的途徑很多,

引言 7


但要採取這些途徑不但要付出許多努力,而且還特別 意味著要除去「人可以永遠擁有幸福」的這種幻想。 有一些批評基督宗教的人一直懷疑它對幸福抱著 敵對的態度。有些批評者認為,在聖經裡,幸福並不 是人的目標;聖經只闡述我們與上帝的關係。但只要 我們進一步地去檢視,就可以看出這個觀點是站不住 腳的。因為如果我們從猶太教智慧與希臘哲學的背景 仔細地去看舊約與新約的語言,就會發現,人的幸福 的確是聖經的一個重要主題。在本書中,我的重點在 於經由審視這個中心主題的文章,來詳細闡述這個主 題的多樣化線索。為此,我們必須暫時先將眼光集中 在古代的精神及語言世界,也就是聖經形成的時代及 其思想源頭。

三個描述「幸福」的希臘字 當我們細看這個主題所用的語言,就會發現:希 臘哲學用三個字來描述我們在德語中稱為「幸福」的 這個詞。 第一個字是「eudaimonia」。「Eu」是「好」的意

幸福人生的八條道路――八福 8


思,「daimon」的意思是靈魂的天使,意指心靈的內 在範疇,是人的心靈潛能。對於「daimon」,柏拉圖 認為它指的是屬於人本質中的神性部分,是存在於人 理智中之自然能力的最高層次。「因此,幸福是一種 狀態,在此狀態中,人內在的神性元素沒有被扭曲變 形或窒息,而是積極主動且全力豐富地展開。」因此, 當一個人和自己的靈魂,也就是和自己的神性核心有 良好的關係,他就是幸福的。而人可以在與自己的心 靈潛能建立關係這方面進行修練。對希臘人而言,透 過操練一些美德特別能夠為人帶來幸福。其中,智慧 被列為最高的美德。透過默想或內省,我會覺察到我 自己並在內心體會到幸福的感覺。柏拉圖的弟子亞里 斯多德則認為,幸福存在於人默觀的行為中,存在於 為了真理本身所做的默觀當中。當人──沒有任何其 他企圖──深入存在的真相,並對其省思默想,他就 能體會到幸福。斯多噶學派的哲學家則認為,道德(即 「ars vitae」,生活的藝術)的任務在於為人指示那條 通往幸福的道路。 第 二 個 用 來 描 述 幸 福 的 希 臘 字 是「eutyche」。 「Tyche」是「偶然事件」。因此,「eutyche」的意思

引言 9


是以一種美好的方式發生在我身上的偶然事件。在德 語中我們說:「Ich habe Glück gehabt」(我很幸運), 這意思是:「有幸福的事發生在我身上」。所以這種 幸福是外來的,它發生在某個人身上,我們無法靠自 己的行為強迫它出現。 如果我們想進一步細看聖經中對「幸福」的觀點, 那麼第三個用來描述「幸福」的字,即「makarios」, 就更重要了。這個字的意思是「幸福的、非常幸福的」 (glücklich, selig)。 而在希臘,這個字只特定用於眾神 身上。奧林匹斯山上的眾神非常自由;他們不必為工 作和生活勞苦,也不必聽從任何人。他們完全屬於自 己,完全與自己和諧一致,不依賴其他人或外在、陌 生的支配權力。他們也因為自己的不死之身和長生不 老而快樂。巧合的是,舊約聖經偏偏就用這個字來描 述遵守上帝誡命之人的狀態;新約則用這個字來描述 那些聽到耶穌的話並遵從他的話的人。所以,有一位 婦女對耶穌說:「那懷你胎和哺育你的真有福啊!」 耶穌卻回她說:「那聽見上帝的話而遵守的人才真有 福呢!」(路加福音十一章 27 節以下)。耶穌稱他的 門徒們為幸福的,因為他們經驗到他:「你們能看見

幸福人生的八條道路――八福 10


這一切是多麼幸福啊!」(路加福音十章 23 節)。所 以,根據耶穌的看法,幸福的人是那些看到他神性的 奧祕、了解他,並遵從他話語的人。我們可以說:根 據這個理解,幸福可以經由一種體驗獲得,那是我透 過一種深入地與上帝接觸的經驗所得到的禮物。而幸 福與我的作為、聆聽並跟從耶穌的話息息相關。

歷來對「山上寶訓」的詮釋方向 對我們的主題而言,山上寶訓(譯註:天主教譯 為「山中聖訓」)是一篇最重要的文章,因為在山上 寶訓中,耶穌用了八次「makarios」這個字。耶穌八次 祝福人們幸福、非常幸福或極致幸福。在釋經學和靈 修傳統的歷史中,各家對這段祝福文章的詮釋各有不 同。其中主要有兩種詮釋方向。 第一種詮釋認為這些祝福語是給予恩典的鼓勵話 語:也就是某些特定的人在某些特定情況中受到祝福。 而這些祝福與這些人在此世上的經驗──貧窮、悲傷、 受迫害──正好相反。在新教的傳統中,這種神學詮 釋尤為盛行,那就是上帝對人類施行救恩,人不必為

引言 11


此做任何事。 第二種詮釋首先將此祝福語視為一種道德上的勸 告。早期教會的詮釋主要遵循這種方向。早期教會認 為,這一系列的祝福語是達到完美境界的一道階梯。 神秘主義者尼薩的葛利果主教(Gregor von Nyssa,公 元 335—394 年)將這些祝福語視為通往山頂的一條路。 在此被祝福的是基督徒應該實行的八種美德。因此, 通往幸福之路也是要透過自己的作為,並練習實行耶 穌所祝福的八種態度。這條通往極致幸福的內在道路, 其目標不只是獲得滿足和幸福的心理目標,最後還有 一種靈修的目標。葛利果認為,山頂是與上帝接觸的 神祕經驗、人與上帝合一的一幅圖像。在那高山上, 人脫離了塵世而感受到上帝臨近。葛利果又認為,人 的幸福(makariotes)在於人與上帝相似。當人讓耶穌 引領自己到山頂,到上帝的身邊,並透過練習這八種 美德而愈來愈與上帝相似,那麼他就確確實實是幸福 的。 因此,古代教父對山上寶訓的詮釋從來就不僅限 於倫理方向,尤其從來就不是道德化的。相反地,他 們將之視為通往上帝的一道階梯,是與上帝合一的一

幸福人生的八條道路――八福 12


條路。奧利金(Origene,公元 185—254 年)早就已經 看見了道德與神祕道路的這種內在連結。他認為,耶 穌會親自給我們力量去實現他在山上寶訓中所談到的 這些美德。我們只需要利用這種力量,並以我們自己 的力量去回應它。但耶穌不只給我們這股力量,讓我 們能登上那幸福之山,他本身同時也是一份真正的禮 物。他就是天國。他就是能夠撫慰我們的那份安慰。 他就是我們所擁有的土地。他就是我們所得到的報酬。 經由美德,我們能達到在我們裡面的基督,而透過基 督,我們能達到自己真正的自我,達到那值得我拋下 一切去爭取的貴重珍珠(參閱馬太福音十三章 45 節以 下),達到我們最純粹的幸福。因此,奧利金將八福 (譯註:天主教譯為「真福八端」)理解為基督宗教 的生活藝術之路,是達到真正幸福的靈修道路。 古代教父從希臘哲學的背景去詮釋八福。今天我 們正處於一個與各宗教對話的時代。這讓我們注意到 八福與佛陀的「八正道」相似之處(譯註:「八正道」 指佛教徒修行達到最高理想境界涅槃的八種方法和途 徑)。根據佛陀的想法,「八正道」或「八支正道」 可啟發人心,並引領人達到內心的平安。它能讓我們

引言 13


擺脫貪念,並向神敞開自己的心靈。佛陀認為,這條 路的八個步驟是:一、正當的見解(認識七情六慾); 二、正當的思維(思想免於貪念);三、正當的言語; 四、正當的行為;五、正確的謀生方式;六、正當的 精進修為(控制自己的心神);七、正當的意念;八、 正當的禪定(「有福乃是人能保持冷靜和警醒」)。 人若走上這條八階段的道路,他就能頓悟幸福,他就 能超出此塵世,進入圓滿。 對耶穌而言,八福是通往仰望天國的顛峰,同時 也是通往上帝的圓滿之路。人若練習這八種態度,他 就分享了上帝的整全和圓滿。「八」這個數字也有一 個更深的象徵含意。奧古斯丁從音樂的角度來理解這 個字;第八度音又回到第一個音。根據這樣一種象徵 性的理解方式,八福重建了人在受造時的原本樣貌。 第八天也是復活之日,它是沒有黑夜的。貝茲(Otto Betz)就曾這樣寫道:「最終的安息會永遠持續下去, 因此第八天也涵蓋了永恆的福樂在其中。因為那永恆 的安息並沒有在第八天就結束,而是繼續下去。否則 它就不是永恆了。因此,那第八天就是第一天。於是 那原本的生命並沒有消逝,而是帶著永恆的印記。」

幸福人生的八條道路――八福 14


因此,八福帶領我們重新接觸人原本在天堂得以體驗 的初始榮耀和幸福。 當代神學與哲學界對山上寶訓的詮釋主要集中在 一個問題上,也就是我們能否具體活出山上寶訓的內 容,並以它來治理世界。前西德總理施密特(Helmut Schmidt,公元 1918 年─)認為,遵循新教的傳統,我 們是無法用山上寶訓來運作政治和治理國家的。某些 新教釋經學者相信,山上寶訓只是放在我們面前的一 面鏡子,它讓我們看到我們都是罪人。這面鏡子清楚 地顯示,我們無法實現在耶穌眼中人應有的樣貌,因 此,帶著罪愆的我們必須仰賴上帝的恩典。 神學家拉辛格(譯註:Joseph Ratzinger,即現任教 宗)既反對將八福做純道德式的詮釋,也不贊同只暗 示人需要救恩的這種觀點。他認為,道德化的詮釋「不 會扶正我們,而是毀掉我們。」而另一方面,宣稱「山 上寶訓只是顯示出人所有的行為與作為都不重要;那 只能看出,我們做不了什麼,這一切都是恩典。」這 種詮釋也不夠。拉辛格認為,這樣的詮釋只是清楚指 出,在人類罪惡的黑暗中,這一切的不同之處都不重 要;反正,沒有人有資格堅持什麼,因為所有人都該

引言 15


入地獄,而且所有人都只能透過上帝的恩典得救。他 說:「當然,山上寶訓讓我們清清楚楚地意識到自己 有被寬恕的需求……但它還有別的意圖。它要將我們 擺在審判和寬恕的標記面前,這種做法意味著人所做 的一切都不重要。除此之外,它還有另一個目標,它 要為我們在地上的生活指示一條路:它要我們將目光 放在那個『更多』、那個『多餘』和那個寬宏大量上; 但這並不表示我們會突然就變得毫無瑕疵,變得『完 全』;而是表示,我們要尋求那愛人者的態度,他不 計算,而只是──去愛。」

生命獲致成功的方法 基於這個闡釋背景以及早期教會的詮釋,我打算 在下面將八福描繪為獲得成功生命的一種操練方法, 是健康生活的藝術,是幸福的藝術。我認為,八福不 僅表達了人對幸福的渴望,還表達出一種應許,它告 訴我們這渴望不會落空。八福回應了我們對成功生命 的渴望。在一個只面對日常生活問題的世界中,我們 會對一些完全不一樣的事物有所渴望,而它帶著我們

幸福人生的八條道路――八福 16


去接觸這樣的渴望。藉著使我們在這世界中對自己的 渴望保持覺醒,八福改變了這世界。哲學家霍克海默 (Max Horkheimer,公元 1895—1973 年)認為,宗教 儀式和言語最重要的任務在於:在這單一面向的社會 中喚醒我們對那完全不一樣事物的渴望。這使我們的 社會更人性化。八福就是窗戶,為我們開啟了渴望這 種不一樣的現實的視野。它並不將一個絕不會實現的 政治或社會烏托邦擺在我們眼前,而是為我們描繪已 然存在我們心中的種種潛能,但由於忙於投入各種俗 事,我們常常將這些潛能遮蓋起來且再也完全感受不 到它們。 令人神往且驚訝的是:耶穌承諾那些努力實現這 八種生活態度的門徒們,他們能擁有希臘人認為只有 奧林匹斯山上眾神才能擁有的幸福。當我確認這一點 並將焦點移到我的詮釋上時,這個詮釋並不會將其他 詮釋排擠掉。相反地,其立論乃是根據馬太在山上寶 訓第一部分的這句話:「你們要完全,正像你們的天 父是完全的。」(馬太福音五章 48 節)藉此,耶穌所 說的就是:如果我們練習這八種態度或美德,那麼我 們就擁有上帝的部分特質,我們就會像上帝一樣完全,

引言 17


像上帝一樣幸福,像上帝一樣完美,像上帝一樣自由, 那我們就的的確確是「makarioi」,就像奧林匹斯山上 的眾神一樣幸福。 在 我 的 闡 述 中, 我 會 採 用 盧 茲( 譯 註:Ulrich Luz,公元 1938 年—,瑞士新約神學家)在其偉大的 馬太福音詮釋中所使用的翻譯。在這過程中,我會一 再地探討要找到一個適切翻譯的困難之處。在翻譯 「makarios」這個字時,我們就已經碰上第一個困難。 「幸福」(glücklich)對一些人而言,聽起來太平淡了。 「極樂境界」(selig)是一個外來字,今天只用在宗教 範疇上,大部分指的是死後的福樂。為了兼顧這兩個 面向,我們可以將「makarios」翻譯成 「極致幸福」 (glückselig)。跟盧茲一樣,我決定在這些章句的翻譯 中採用「glücklich」(快樂的,幸福的)這個字,即使 本書的書名已故意涵蓋了上述二個面向。

幸福人生的八條道路――八福 18


結元素 連 的 間 與地之 天 ─ 山─


馬太以這句意涵豐富的話來開始山上寶訓:「耶 穌看見一大群人,就上山。」(馬太福音五章 1 節) 在希臘文中,這句話原本是:他上了那座山。所指的 就是西奈山。馬太視耶穌為新的摩西,就像摩西曾經 在西奈山上領受了上帝的律法,並將它帶給其子民一 樣,耶穌也帶來了這律法的一種詮釋,好讓人們經由 認識這指示、遵從這指示而達到自己生命道路的目標, 獲得幸福快樂。 在所有的宗教裡,山都有一個靈修上的含意。以 色列人想到的是上帝的山──何烈山(西奈山),也 就是上帝將其律法賜給人的那座山。馬太所參考的一 定是猶太人的這個觀點。對猶太人而言,律法是上帝 賜給他們的一種恩惠,好讓他們的生活能夠成功。猶 太子民為這律法頌讚上帝。如此一來,人與人之間就 可能可以融洽相處,而且每一個人都知道,他該如何 生活才能獲得內心的平安和幸福。 在其他宗教裡,山是特別接近神的地方,是連結 天和地的元素,因此山是神偏愛與人相遇之處。人則 通常在山上向神禱告。許多宗教將 聖山視為世界的中 心點──即世界的肚臍。於是,登上聖山的顛峰是人

幸福人生的八條道路――八福 20


淨化內心之路的一幅圖像。因此,聖十字約翰(譯註: Johannes von Kreuz,公元 1542 ─ 1591 年,西班牙聖衣 會修士,以《心靈黑夜》的神祕靈修著稱)將淨化的 神祕之路描述為登上迦密山(Karmel)。由於山也常 常是一些儀式的創始之地,因此它也經常被理解和體 驗為靈修力量的中心。 如果我們在詮釋山上寶訓時思索這些含意,就可 以將八福理解為一條「傳授」的道路;在路上,人的 奧祕及上帝的奧祕將一點一滴地透露給我們知道。在 山上,我們不只與本身連結天和地的基督相遇,同時 他的話語也為我們打開一扇窗;透過這扇窗,天空照 耀著我們。八福並不是要告訴我們,與耶穌的要求相 比,我們有多麼貧乏可悲。相反地,耶穌要帶領我們 在這座作為靈修力量中心的山上,與我們自身的力量 接觸,與那隱藏在我們心靈中的潛在力量接觸。在這 座山上,他要讓我們看到,我們的心可達到的寬廣度。 他也想將我們從日常生活中提昇,因為在日常生活中, 我們常常忘記了自己原來是光明之子,是上帝的兒女。 公元第四世紀的神祕主義者尼薩的葛利果認為, 山是我們跟隨耶穌的處所,以便我們能從自己低下

山──天與地之間的連結元素 21


和有限的觀點中往上攀登,「到最崇高沉思的心靈之 山」。這座山沐浴在上帝榮光的照耀中。它讓我們辨 認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看不清的事。從葛利果開始, 登到山上就成為基督徒神祕道路的重要圖像。當我們 與基督一起登上那座山,我們會在那裡找到他本人, 也就是治癒我們的疾病和承擔我們的無能軟弱的那一 位。然後我們會「和耶穌一起到達那眾所渴望的顛峰, 看著周圍的一切事物,這是上帝的話要展示給每一個 跟隨他登到高處的人看的」。耶穌在山上所宣講的八 福要邀請我們去默想上帝的崇高,但同時也要透過上 帝所呼召的人的行為舉止,讓他們的尊嚴、讓天上的 光在地面上亮了起來。

幸福人生的八條道路――八福 22


的生命 富 豐 許一個 應 ─ 八福─


用「makarios」這個只保留給眾神的希臘字所表達 的祝福,不是純粹只在希臘才會有的不尋常現象。在 以色列民族的聖經中,我們也可以一再看到各種祝福。 詩篇的第一篇就已經以祝福開始:「不聽從惡人的計 謀,不跟隨罪人的腳步,不與侮慢上帝之徒同夥,這 樣的人才算真正有福。他只愛慕上主的法律,日夜默 誦不倦。」(詩篇一篇 1 節以下);「遵守他命令的 人多麼有福啊!始終伸張正義的人多麼有福啊!」(詩 篇一○六篇 3 節);「敬畏上主的人多麼有福啊!喜 歡遵行上主誡命的人多麼有福啊!」(詩篇一一二篇 1 節);「行為無可指責、謹守上主法律的人多麼有福 啊!」(詩篇一一九篇 1 節)。尤其在詩篇一一九篇裡, 一再稱那些喜歡上帝誡命的人是有福氣的人。 馬丁.布伯(譯註:Martin Buber,公元 1878 ─ 1965 年,猶太籍宗教哲學家、翻譯家、教育學者)在為詩 篇尋求正確的翻譯方面不遺餘力。對於許多詩篇都以 祝福開始,他寫道:「這是詩篇集開始的用語。它大 概可以翻譯成:『噢,非常幸福!』或者『噢!幸福』。 詩篇作者詠嘆:『噢!人的幸福……』那不是願望, 也不是應許。它攸關的並不是這個人在此塵世的生活

幸福人生的八條道路――八福 24


或在未來的另一種生活中,應該得到幸福或者也許相 信自己會變得快樂。相反地,這是一種喜悅的歡呼和 興奮的確信:這個人是多麼幸福!……詩篇作者顯然 想說:「注意看哪!有一種隱密、由存在之手親自所 隱藏的幸福;這種幸福能夠抵得過並勝過所有的不幸; 你們看不見它,但它是那真正的、的的確確,是唯一 真正的幸福。」

幸福不是行為的結果,而是行為的展現 如果我們從布伯的觀點這個背景來審視耶穌的祝 福語,那麼耶穌不只將幸福應許給那些實現這八種態 度的人,他同時也讚揚:「那些心靈貧乏、謙和、仁 慈待人且心地純潔的人是多麼地幸福。」藉此,耶穌 要表達的是,那些活出這些態度的人,本身就已經是 幸福的。幸福不是行為的結果,而是行為的展現。那 些有如此行為的人,此刻就已體驗到真正的幸福,就 與自己和諧一致,就體驗到豐富的生命。在那座山上, 也就是拓展我們視野,並讓我們看到平時在日常生活 中看不到的事的那座山上,耶穌要讓我們注意到隱藏

八福──應許一個豐富的生命 25


在我們生活中的幸福。透過在山上的話語,他要揭露 那隱藏的幸福。他要我們張開眼睛,好讓我們能看到 自己生活中的幸福。這幸福,就是耶穌所談到的這八 種態度的外在展現。 馬太寫作的對象是猶太基督徒,不過他的希臘文 著作也寫得十分出色,而這只有對希臘文化很熟悉的 情況下才有可能。因此,我們也可以從希臘哲學的背 景去詮釋「makarios」這個字。身為哲學家與科學家 的 魏 柴 克( 譯 註:Carl Friedrich von Weizsäcker, 公 元 1912 ─ 2007 年,德國物理學家、哲學家)呼籲,我們 也應該從希臘的觀點去詮釋聖經。他認為:那些「將 希臘觀點從基督宗教切除的神學家們沒有注意到,他 們也切除了基督宗教的重要生命器官。」在希臘文化 中也有八福,稱之為「祝賀」。他們會祝賀一個經驗 到幸福的人,並在「Makarismus」(八福)中強調其 幸福的原因或條件。豪克(Friedrich Hauck)就曾寫到, 「相對於痛苦的現實」,這祝福語常在希臘人心中燃 起且「充滿了強烈的感受」。其中被提到的人正是那 在世上被忽略或被歧視的人,而正是這些人被應許那 只為眾神而保留的事。在神祕崇拜中,八福也非常受

幸福人生的八條道路――八福 26


歡迎。這時,那些參與崇拜的人被讚揚為幸福的人, 因為他們能夠以獨一無二的方式經驗到神。

通往真正幸福的道路 如果我們從希臘哲學和神祕崇拜的觀點去詮釋八 福,意思就是:在山上,耶穌讓我們看到,我們此刻 就獲許共享眾神的幸福。而且它也指示了具體的方法, 告訴我們如何去體驗強烈的上帝經驗所帶來的幸福。 八福的八種態度是我們能經驗到上帝,以及在上帝中 經驗到自己真正幸福的地方,它也是達到這種幸福的 途徑。我們每一個人已經在實現這些態度中的某些部 分。我們之所以能明白它們的意義,正是因為我們一 開始就在自己身上經驗到它們。但同時,這些態度也 是我們如何尋獲眾神的幸福和內心自由的一種途徑。 藉由八福的這種詮釋,我承接了教父們的悠久傳 統。安波羅修(St. Ambrosius,公元 304 ─ 397 年)將 路加的四項祝福語與亞里斯多德提出的四樞德相提並 論。而馬太福音中的八福,他則將之詮釋為四樞德的 解釋和延伸。對希臘人而言,操練這些美德就是通往

八福──應許一個豐富的生命 27


真正幸福的道路。奧古斯丁將其老師安波羅修的苦修 式詮釋與神祕式詮釋互相結合。在他看來,八福不只 是美德,它也是上帝的恩典。他提到聖靈的七個恩典, 就像以賽亞先知所宣告的一樣。第八福總結了其他的 七福,並使其更圓滿。藉著這七項祝福,耶穌指引我 們進到愈來愈深的與上帝相遇的經驗中。這經驗的目 的在於明瞭上帝的觀點,作為上帝的子女變得相似於 他,最後進入上帝的國度,與他合一。與上帝合一是 人真正且最深刻的幸福。奧古斯丁也將七項祝福與主 禱文的七項祈求連結在一起。那是上帝的恩典,我們 必須為之祈求。同時,這也是人應該常存於心且努力 不懈地操練的功課。 在以下的闡述中,我會一再回到希臘主教及早期 教會最重要的神祕學家尼薩的葛利果,以八福為主題 的一篇講道。在這篇講道中,他嘗試從希臘式的教育 和思考方式這個背景去理解並詮釋聖經的詞句。對我 而言,這是我可以將八福理解並詮釋為健康生活的藝 術以及獲得幸福的指示途徑的佐證。當然,葛利果使 用的語言對我們而言有點陌生,尤其我只有一份出自 於公元 1927 年的翻譯可用。當時葛利果為其聽眾所做

幸福人生的八條道路――八福 28


的嘗試,今天我們必須用一種新的語言去嘗試。最重 要的是,我們將八福理解成一條路。葛利果提到,那 是一道階梯,是我們應該往上攀登以達到極致幸福之 山的階梯。當我們覺得這攀登的路程太困難時,耶穌 會牽著我們的手,為的是能夠伴著我們、扶著我們走 上這道通往幸福的階梯。

極致幸福 尼薩的葛利果給予極致幸福一個很特別的解釋: 「在我看來,天堂的幸福是所有美好事物的整體,其 中也包含滿足每個人合理的需求。」且他將「非常幸 福 」(Glückselig) 與「 非 常 辛 苦 」(Mühselig) 作 對 比。與受勞苦的人相比,極度幸福的人對生命充滿喜 悅並享受上帝賜給他的一切。然後,葛利果引用希臘 眾神幸福的理論:「那事實上非常幸福的,乃是神。 因為無論我們對它的理解是什麼,它都是那純潔生命 滿滿的天堂幸福,是無止盡、高深莫測的善,是不可 言喻的美,是純粹的優雅、智慧和力量,是真正的光, 是所有至善的源頭。」葛利果將希臘哲學的這項觀點

八福──應許一個豐富的生命 29


與基督宗教神學結合:「由於上帝依照自己的模樣造 了人,因此第二位被稱譽得到天堂永恆幸福的,是我 們因他參與在真正、無盡的極致幸福而賦予他這個名 字的那一位。」葛利果將耶穌比喻為一位將人的美貌 透過圖畫或雕像來呈現的藝術家。在八福中,耶穌鉅 細靡遺地描繪了一個反映出上帝之美、且因此而分享 著上帝福樂的人。對尼薩的葛利果以及其他教父而 言,八福不是在遙遠的未來或甚至到死後才實現的烏 托邦。相反地,在八福中,耶穌讓我們看到的是,如 果我們讓耶穌帶領我們到山上,如果我們在山上讓自 己被帶領進入那成為人的奧祕和與上帝相遇的奧祕的 話,此刻就已經可以實現的幸福。 針對八福所做的每一種詮釋都曾經嘗試將其翻譯 成他們當代的觀點。因此有尼薩的葛利果或艾克哈特 大師(Meister Eckhart)神祕主義觀點的詮釋,也有像 修雷美爾(譯註:Friedrich Schorlemmer,公元 1944 年 ─,德國新教神學家,東德活躍民權人士)這 種現 代政治取向的詮釋。而在本書中,我想將八福以我 們當今的時代經驗來詮釋。其中我會強調成為自我 (Selbstwerdung)和神祕經驗的觀點。但我知道,如果

幸福人生的八條道路――八福 30


不顧及政治及社會的面向,這個觀點太片面了。八福 是達到一個廣義的成功生命的道路。它描寫的是人如 何適當對待自己的方式。當然它也一直顧及與他人之 間的互動,是我們如何彼此相處的行為指引。耶穌從 山上讓我們看到一個人與人之間更人性、更和平,且 更使人感到幸福的相處模式。只有眼中一直看到兩端 的人──也就是與自我以及與身邊的人好好相處── 他才會持續經驗到自己的生命有一個意義存在,而且 會成功。 我的詮釋將分為三個步驟。首先,我會就每一項 祝福的背景簡略描繪我們當代個人以及社會的概況。 然後我會探討這項祝福在今天所回應的渴望。最後我 嘗試指出耶穌所給我們的訓示,好讓我們在自己的具 體生活情況中,找到通往他應許並承諾給我們的這條 幸福之路。在這當中,我將耶穌的話理解成一種指示, 同時也是一種恩典的應許。他不只告訴我們一些話, 讓我們去實行,他還親自與我們同行,好讓我們有能 力活出他的話。馬太自己將他福音書的段落安排成: 耶穌在他的五個大演講後,總是跟著他的作為。耶穌 的作為就是在實現他的話。因此,我們可以將耶穌的

八福──應許一個豐富的生命 31


八句祝福語理解為向我們指示道路的話,而且我們能 夠從耶穌身上看到他如何走這條路。耶穌在世上的活 動一開始,他在山上宣告了他的指示。到最後,在他 復活之後,門徒們再度在山上聚首。在那裡,耶穌向 他們應許:「我要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日。」 (馬太福音二十八章 20 節)。由於耶穌親自與我們走 上這條路,所以我們有機會將八福當作通往圓滿且幸 福生活的道路,並與他同行。

幸福人生的八條道路――八福 32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