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民俗節慶的視覺詮釋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蔡頌德
著
摘 要 本視覺設計創作報告以中國傳統設計美學為出發,探索傳 統美學思想的形態與審美觀念,從「合節美感」、「天人合一」、 「虛實意境」等學理基礎中歸納出本設計創作所遵循的圭臬, 探索數位科技時代的現代設計精神,進而演繹到以「傳統民俗 節慶作」這個具有特殊意義的議題的系列作品中,接續以往創 作的風格並嘗試以新形式創作表現的可能性。台灣在地的民俗 節慶皆承襲自起源於中原地區的漢民族傳統文化,結合傳統農 村社會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生活作息和風俗習慣,在廿 一世紀的現代,具有消災祈福、敬天憫人、慎宗追遠、休閒娛 樂……等多元性的意義。本創作最後提出「傳統節慶」、「時 令節氣」、「三元祈福」、「神祇敬拜等四個系列代表作品共 十六件,並彙整創作關鍵理念與心得。 關鍵詞:傳統設計美學、傳統節慶、時令節氣
目次
摘要 壹、前 言 貳、相關學理基礎
07 09
2.1 傳統設計美學
09
2.2 視覺傳達原理
13
2.3 傳統民俗節慶
13
叁、創作形式與技法
31
3.1 造型與色彩
31
3.2 動畫海報
35
肆、代表作品創作理念
37
傳統節慶
40
時令節氣
50
三元祈福
64
神祇敬拜
72
伍、結 語 參考文獻
80 81
附錄一 代表作品圖錄
86
附錄二 學經歷與教學服務
88
壹、前 言
7
壹、前言
四百年來台灣歷經各種外來統治,從荷蘭、西班牙、明鄭、滿清到日本,乃至於 國民政府遷移來台,累積涵蓋西洋與東瀛的多樣文化,若能將之去蕪存菁、發揚光大, 將可建構出優質的台灣文化。現今的台灣在半個世紀多以來,為了回應中國政權兼併 的威脅,致使本土意識抬頭、台灣研究成為顯學,進而導致產生有意義曖昧「去中國 化」的激進主張。然而,台灣是個海島國家,若一昧凸顯本土,而以意識形態的敵視 對岸所有文化,或企圖與自身擁有的漢民族傳統文化做切割,其結果反而可能會誤將 政治鬥爭與文化傳統混為一談,使台灣陷入過度因噎廢食而自怨自哀。試觀鄰邦日本, 「大化革新」吸收漢族文化而精緻之,「明治維新」脫亞入歐,吸收西洋文化而不遺 餘力,對於各種文化亦是兼容並蓄,而最終能將日本傳統與外來文化融為一體,逐層 累積互不排斥而相得益彰;南韓在政治上雖也主張「去中國化」,卻在文化方面更加 尊崇儒家學說,甚或與中國爭奪各種人類文化遺產的宗主權,很明確地將「政治中國」 與「文化中國」做出分野,這些成功的文化轉移與傳承模式,都值得立足台灣放眼世 界的我們作為借鏡與學習對象。 2001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1 大會第三十一屆會議通過了《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 將文化定義為是某個社會文明或某個社會群體特有的精神與物質、智力與情感方面等 多元面向特點之總和,是自然而然形成,無法以人為方式排除與分割的。因此台灣的 文化工作者,不妨安然承襲既有資源,妥善珍惜和民族文化中的正面能量,積極走入 國際社會。文化是動態非停滯的,每個時代各展風華,呈現不同風貌。中華傳統文化 是先民嘔心瀝血數千年的智慧結晶,若以「傳統中國為基準」,台灣所承襲予保留的 傳統文化,才是中原漢民族文化的原汁原味。台灣以建構「海洋文化」自期,海洋性 格是廣納百川,自從中華傳統文化中出發而兼容並蓄,放眼資訊日益平面化的地球村, 此乃所謂「有容乃大」。 不同社會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包括政治制度、經濟結構、社會習俗、宗教信仰等, 因此,也孕育出不同的節慶文化。除了原住民社會之外,自明、清以來,台灣的漢人 社會承襲了許多中國農業社會的節慶習俗;加上移民過程和日本統治的特殊背景,形 1.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 又稱聯合國教科文 組織,創建於 1945 年 11 月 16 日,目前擁有 191 個會員國。對於聯合國這個專門機構來說,其首要任務不是在遭到破壞的 國家建教室或是修複世界遺產遺址。該組織為自己確定的目標是:通過教育、科學、文化與傳播,於人之思想中建設和平。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
傳統民俗節慶的視覺詮釋
8
成台灣在地的傳統節慶(傅季中,2007)。中國自古以農例國,所以日常工作與休閒 的生活作息是以大自然氣候變化和作物生長規則的歲時節令為依據。各種節慶的產生
也是配合歲、時、節、俗的自然規則和生活節奏,融入宗教信仰和地方風俗習慣, 形成具有時間統整性與地方差異性的傳統歲時節慶。台灣的歲時節慶除了沿襲原鄉 的節慶傳統之外,在移民遷徙和適應新居地的過程中,還加入調和時空差異與銜接 新舊文化的新傳統,進而形成台灣的傳統歲時節慶。它充分融合了農業社會的生產 方式和台灣地區的民間信仰與社會習俗,並以祭祀、廟會、市集、遊藝和宴飲等方 式,體現出傳統節慶兼具神聖與狂歡特性的「熱鬧」氣氛(郭珉,2003;潘英海, 1993;謝聰輝,2004)。 這些具有濃厚民俗色彩和宗教意涵的傳統節慶,除了春節、清明、端午和中秋 這四大節慶和部份被納入地方文化的特色節慶之外,如元宵節、中元節和各種神佛 誕辰等,其他像是重陽節、冬至等比較次要的傳統歲時節日,早已融入日常生活而 逐漸消逝無蹤,繁忙的工商生活也讓傳統年節的氣氛變得越來越淡薄。本創作報告 透過這一系列作品,期待使觀者能再次深刻理解各個傳統民俗節慶背後的意義,進 而追溯民俗的傳統因素,使之融入現代生活之中,承先啟後、繼往開來,成為永續 發展的生命力。 此外,個人發現由於數位化的資訊時代的生活節奏,改變了大眾對訊息傳達載 體的閱讀習慣,動態形式的海報因其具有的互動性、綜合性、趣味性,更符合資訊 時代人們的閱讀方式,勢必將快速發展成為一種新的媒體趨勢。因此,此系列創作 報告也將靜態的平面作品加以延伸,發展成為數位媒體或移動載體所應用的 GIF 動 態海報形式,作為實驗性的視覺演繹嘗試。
貳、相關學理基礎
9
貳、相關學理探討 本視覺設計創作報告的學理基礎是以中國傳統設計美學與視覺傳達原理為基 礎,透過傳統民俗節慶符號視覺化的詮釋過程,探詢台灣本土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 之間的關連與脈絡。傳統文化是指文明演化過程當中,長期匯集累積而成的一種反 映民族特質與風貌,反映出一個民族的各種意識思想、觀念形態。通常作為歷史文 化遺產被繼承下來,並將其中穩定的因素固定化,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表現出來, 例如民族服飾、生活習俗、典章制度、文學藝術與倫理觀念……等社會現象。傳統 文化包括一個民族或文明的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思維模式、行為規範等具 意識形態性質的中心思想,也包括科學技術、語言文字、傳統習俗、風土人情、文 學藝術等非意識形態的群體行為表現,融入人們生活方式,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中華傳統文化世代相傳,乃歷經數千年的歷史演變,由各民族文化長期相互交 流、借鑑、融合而成,雖曾在某些歷史時期內 ( 元朝和清朝的異族統治 ) 有所中斷 著主張論述眾多紛紜,但最終卻都能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吸納或同化週遭民族的文 化,整體而言其主軸文化變化並不大,因此中國傳統設計美學思想也架構在這一主 軸上一脈相承。
2.1 傳統設計美學 研究傳統設計理論形態,必然能為當代設計理論體系建立更扎實的基礎。探索 中國設計學的淵源當屬於漢武帝在位期間成書的《禮記.樂記》1 與與周禮.冬官《考 工記》2,做為代表的東方傳統設計理論。西漢時期的《樂記》是中國第一部系統的 音樂理論專著,而《考工記》則以製器的「材」、「工」概念為起點,以設計原理 為核心要旨,以儒家禮樂制度為框架,以「巧」、「美」的為功能,以「修齊治平」 為社會目標,構成了中國傳統設計思想的形態。只是《樂記》與《考工記》都仍屬 記錄禮制典章的規範,皆託言於先秦禮制,揉合諸子百家思想,而非實際操作性的 1.《樂記》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美學著作,收於《禮記》49 篇中,在《史記》中也有收錄,名為《樂書》,均為十一篇,但篇章 順序不同。《樂記》的作者問題有兩大基本說法:郭沫若的「公孫尼子」說,蔡仲德的「劉德」說。樂記認為,音樂是通過 聲音來表現情的,情來自人對現實生活的反映外界事物的變化使人的感情產生各種變化,音樂則是這種感情變化的表露。 2.《考工記》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關於手工業技術的國家規範,成書於春秋末、戰國初。最早收錄入《周禮》作為〈冬官〉篇, 原不屬《周禮》。在漢代《周 2 禮》原來的《冬官》篇遺失不存,把《考工記》補入作為《冬官》篇。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
傳統民俗節慶的視覺詮釋
10
論述,但是對於中國設計美學數論與圖論的展開,仍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每個文明的美學思想與審美觀念都是在其文化背景、思維模式、生存方式、 哲學觀念及群體認知等多方面因子的影響、制約下所形成發展起來的 ( 彭修銀, 2014),是經過長久的累積而得到的一種意識形態,而設計美學則是這種意識形態 物質化的痕跡,因此每個文明的設計美學同樣也都具有信念價值觀上的特點。中國 傳統美學思想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生生不息,融入到傳統民族文化與精神之中,也直 接影響傳統設計的思潮。中國傳統美學融合了哲學思想與文藝思想,成為中國傳統 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豐富多樣的形態,以審美為出發點,將人與自然、將人與 社會融合在一起。審美活動不僅是個體的經驗,更是一種社會性的文化創造與普及 活動,映射在各階層社會,表現在生活習俗的各種面向。 當代設計的主要基礎仍是視覺藝術,與設計關係最為密切的理論思想,也就是 美學思想。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當然也蘊含著深厚的美學思想。但中國傳統的美 學思想是融合哲學、政治學、經濟學、文學、社會學等多元的學科思想,並不是真 正意義上的獨立的美學思想。中國傳統設計美學的基本源頭,就是長久以來深植人 心的宇宙觀。楊裕富教授在所著之《傳統設計美學原論》1 中提到,中國設計美學 發軔於祭禮與術數。他認為如果設計美學的操作性是在闡明設計造形美感的生成、 理解與規則化,那根據近年來陸續出土的考古資料,都一再證明中國設計美學發軔 於祭禮與術數或方術。而祭禮與五術乃是中國文化宇宙觀的體現,早在兩漢時期之 前就已經成形,之後的發展也都是在此基礎上演進。方術指天人合一宇宙觀中在人 體小宇宙的成果與應用;術數指天人合一宇宙觀中天體與天道運行大宇宙的研究成 果與應用,美的呈現在技術面要符合小宇宙之道,在理論面則要符合大宇宙之道, 這即是中國傳統美學的軸心理念。 五術包括方術與術數,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並影響到漢字 文化圈的其他區域。方術是一門龐大複雜的知識體系,以易經為範本,在歷史流變 中難免摻雜了歷代統治者的封建意識與迷信的刻板印象,但其傳承的先人經驗與驗 證的科學成分是無庸置疑的,是人類為了追求人生幸福所設計的一門趨吉避凶的技 術。而中國古代的天文學、氣候學與曆書,就是方術的重要部分,中國傳統美學的
1.《傳統設計美學原論》為楊裕富教授於 2014 年所出版,由傳統設計美學之數論、氣論、佈局論、意論、德論、占侯數論等 六篇論文所構成,透過考古成果,深入考證設計美學的源頭,透過歷代設計、建築庭園作品畫作等實例,詮釋傳統設計美學 實際應用與變化。
貳、相關學理基礎
11
精華,隨著曆書所規範給整個傳統社會遵循的作息步調與民俗節慶,直接紀錄在人 們的生活日常上,也因此,我們可以從這些傳統方術的日常實踐中,歸納演繹出中 國傳統設計美學的精神。要探討中國設計美學的操作性,可從這些先民留下的祭禮 與數術或方術資料當中,了解傳統造型美感的形成脈絡與其規則化的法則。 2.1.1 合節美感 楊裕富認為,先秦兩漢的數術所養成的美感取向是為「合節美感」,「合節美 感的合是對照的合,而非合併的合,所以對配對的是否適性就成為美感的核心,乃 至於合節美感也就很容易引發出「和」或「和諧」的概念,在許多學者對中國美學 研究上也強調儒家的「和」就是中國美學範疇的核心」。「合節美感」的意義,就 是符合氣候季節的順序或方位等關係,達到天人合一與師法自然的概念而操作所得 的形式美。合節美感深化於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反映了中國文化的宇宙觀,包括「自 然節氣美感」、「天地合一美感」、「定數美感」、「象徵美感」、「生剋平衡美感」, 此為中國設計美學的獨特性。 影響傳統美學最為深遠的當屬先秦時期的儒家和道家思想中的美學觀。孔子的 美學主張建立在他的中心思想「仁」的基礎之上。所謂「仁」的核心思想是「愛」, 因此在此基礎上,審美必須要符合社會倫理道德的準則。儒家美學思想提出了「形 式」與「內涵」並重的理論,即「質」和「文」的關係問題。「然凡物之理,必先 有質而後有文,則質乃禮之本也。」( 朱熹論語集註 ) 認為有文無質當然不正確的, 但有質無文也不正確,應達到二者的和諧統一。孔子所稱的「文質彬彬」,就是在 儒家強調的禮制下,由「合」與「和」引發出「恰如其份」的概念而形成的「合節 美感」( 楊裕富,2014);道家哲學思想的核心則是「道」,這也是其美學思想的核心。 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的重要概念。在老莊的著作中都把自然與自由的境界視為 審美的最高層次,把樸素、無為、淡然無極作為審美的至高境界。之後的「楚騷美 學」1 和「禪宗美學」2 各自繼承和發展了儒道哲學思想,並稱為中國四大美學。楚 騷美學以浪漫主義的美學思想,其中以屈原為代表的美學觀對後世的影響深遠;禪 宗美學思想乃興起於中唐時期,其最大特色即是將美的產生歸為「心與物」的統一。 正是這些美學思想的相互沖擊與融匯,使中國傳統藝術思想和審美價值的持續變化 1. 楚騷美學指以戰國時代的屈原為代表的南方楚國審美意識和文藝思潮在美學上的表現。它是中國禪宗美學產生以前 , 與儒道 兩家美學並稱的美學主潮。楚騷美學的產生有其特定的文化地理背景。 2. 禪宗美學是佛教文化中國化之後的美學體系,以六祖壇經為中心開展的禪宗美學思想,影響極為深遠,也緊密的連繫著中國 哲學、文學、藝術等各種類型文化的思維,具備學術價值與深刻的美學意義。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
傳統民俗節慶的視覺詮釋
12
和發展,形成一套中國傳統的美學思想。 2.1.2 天人合一 從這些傳統美學思想中可以歸納出,不管是哪一種美學思想與審美觀,在在都 是為了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產生的矛盾而做出的因應。而傳統設計美學的中心理念, 即是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產生的矛盾的策略與實踐。 概括而論,傳統對於美的追求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是中國美學思想的最 高指導原則,中國古代宇宙觀的原型就是「天、地、人三才同構」或「天人同構」 的哲學思想。「天」就是自然的代表,天人合一的意思是指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 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孔子就認為當時周公是 師法自然,依據形而上的天道來設計出形而下的周朝禮制典章的,因此孔子一生的 志業就是將其發揚光大並施行於天下。「天人合一」強調整體和諧的思想,肯定事 物是多樣的統一,主張以廣闊的胸襟、海納百川的氣概,使社會達到「和諧統一」 的境界。這精神完全吻合現代設計的理想,現代設計的完美境界也是和諧,但傳統 設計美學的和諧不是單指通過「點」、「線」、「面」等視覺元素的簡單配置,而 是通過形式創意、文字編排、色彩計畫等視覺元素的運用,使各元素間以整體性來 呈現不同的視覺形式美感,同時也能夠使其更準確、有效的達到為主題概念的設計 目的。 2.1.3 意境與虛實 中國傳統美學的特徵,就是「意」與「境」,無論是哪ㄧ個藝術領域上,無不 把「意境」,當作最高指導原則。意境的結構是虛實相生的,屬於藝術辯證之列。 意境是「意」與「境」結合的產物,意是主觀意識,容於情理,是指創作的構思幻想, 游離於現實之外的的「虛」;境為客觀境界,神形相交,是指作品視覺元素本身的 「實」。 清代華琳在其畫論《南宗抉秘》中,論及山的三遠法時提到:「因詳加揣測, 悉心臨摹,久而頓悟其妙。……然高者由卑以推之,深者由淺以推之,至於平則必 不高,仍須於平中之卑處以推反高。平則不甚深,亦須於平中之淺處以推及深,推 之法得,斯遠之神得矣。但以堆壘為推,以穿剟為推,則不可。或曰:「將何以為 推乎?」余曰:「似離而合,四字實推字之神髓。」華琳認為在離合的虛實之間呈 顯出超越具象之外的「象外之象」,呈顯虛實相生之意境美,這種「似離而合」的
貳、相關學理基礎
13
精神性是傳統繪畫美學原理的根基。清代方薰在《山靜居畫論》中也明指出:「古 人用筆妙有虛實,所謂畫法即在虛實之間。虛實使筆生動有機,機趣所之,生發不 窮。功夫到處,格法同歸,妙悟通時,工拙一致。荊關董巨,顧陸張吳,便為一家 眷屬。實須三昧在手,方離法度。」他認為「用筆妙有虛實」,即能「格法同歸, 妙悟通時,工拙一致」。虛境不能憑空產生,它必須以實境為載體,「意境相融、 虛實相生,作品方能昇華於視覺元素之上,產生創造性的價值。 意境的本質特徵是「生命律動」,展示生命本身的美,一種人類心靈的生命律 動。在傳統審美心理結構中,是把宇宙境界與藝術意境視為渾然一體的同構關係。 由於宇宙本身就是一種生命形式,創作者對宇宙境界的體驗就是一種生命律動的體 驗,而意境恰恰就是這種生命律動的表現。意境的構成是以空間境象為基礎的,通 過對境象的把握與經營得以達到「情與景匯、意與象通」,這是創作的依據同時也 是欣賞的依據。繪畫是通過塑造具象的、具體的藝術形像構成意境,為了跳脫造型 本身由於瞬間性和靜態感所帶來的局限,創作者往往通過富啟發性和象徵性的語言 符號和表現手法,顯示時間的流程和空間的拓展。例如中國傳統繪畫中的散點透視、 虛實處理、計白當黑、意象造型等,就是為了拓展時空境象而採取的構圖型式與表 現手法。這些編排配置的手法使創作者在意境構成上成為主導者﹐打破特定客觀物 象的時空限制,也給觀賞者提供了廣闊的想像空間。從這個意義上講,意境的產生 最終必須是由創作和欣賞兩個方面的互動才得以實現。 影響視覺設計的傳達與認知有兩項因素,一為內容和形式之「物的因素」,另 一為設計者與觀賞者之「人的因素」。這正是傳統美學所說的「意境」。意境由兩 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如在眼前」的較實的因素,稱為「實境」,也就是包括內容 和形式之「物的因素」;一部分是「見於言外」的 「虛境 」,視作品與觀者之間 互動所慘生的想法。虛境是實境的昇華,是創作者要讓觀賞者感受的靈魂層次。虛 境不能憑空產生,它必須以實境為載體,落實在實境的具體視覺元素之上。
2.2 視覺傳達原理 「視覺傳達設計」就是透過視覺形式來進行訊息交流,是一種處理視覺訊息之 傳遞或溝通的設計。「傳達」的方法分為「有語言傳達」與「非語言傳達」兩大類, 是人們生活中與他人交換或獲取資訊的行為。其中非語言傳達不透過語言方式,而 由視覺、觸覺或聽覺的路徑的傳達資訊,其中以透過圖像地視覺傳達最為迅速。圖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
傳統民俗節慶的視覺詮釋
14
像傳播 (image communication) 是一種具有視覺符號特徵的形態,以視覺語言進行傳 遞信息和表達觀點,運用視覺符號(Symbol)或記號(Sing)為媒介。為了達成傳 達的目的,設計者必須擬定策略,透過造型、色彩、材質等視覺要素的排列組合, 使傳達的目標群眾產生注意、引發興趣、形成記憶,進而改變閱聽眾的觀感、態度、 價值觀與決策行為。這是人類傳達訊息最常使用的途徑。 為了有效率的達成「傳達」的目的,需先對三個基本關鍵元素做充分的理解: 1. 目標受眾—就是設定為將要接收訊息的人。設計者要先研究分析他們的身分 背景、心理層面、經驗與喜好、接收訊息的能力等。 2. 訊息目的—準確分析要表達或傳遞的訊息,定位訊息的屬性與發訊者的終極 目標。 3. 載體情境—在傳達的過程中會有訊息之外不相關的訊息稱之為「噪音」或「干 擾」,如何控制干擾乃設計過程中的重要課題,期能減低干擾對傳達正確性 與效率性的負面影響。 影響視覺設計的傳達與認知有兩項因素,一為內容和形式之「物的因素」,一 為設計者與使用者之「人的因素」。設計的內容左右形式的傳達方式,而形式表現 也受內容的影響。故設計者在決定設計的內容與形式之前,必須依據使用者的知覺、 認知特性為基礎考量創意表現,才能確保設計的傳達與認知一致。影響人類對於視 覺訊息解讀的心理認知,是左右視覺傳播成效的主要因素,設計者將意念轉變為符 號,透過載體傳送到訊息接收端,經過認知的解碼還原成意念,進而了解訊息全貌 及意義。 因此若要透過視覺傳達設計來溝通,必須對閱讀認知的三個層次做通盤了解。 第一層閱讀: 因為與週遭環境的差異而感受到客體的存在,在此層次的閱讀屬於相對性的整 體印象,在大腦中產生「識」或「不識」的反應,由此判讀此視覺訊息是有意義或 無意議的訊息,如果連第一層閱讀都沒有達到,就會造成視而不見的結果,屬於淺 層的知覺性。 第二層閱讀: 經過判讀後的視覺訊息,與閱觀者存在的經驗進行比對,產生認知、理解的作 用,此層次的閱讀是觸發閱觀者態度的主要層次,當認知、情感、意向三者趨於一
貳、相關學理基礎
15
致性的時候,則越能產生「認同」的心理反應,屬於認知的心理性。 第三層閱讀: 觀者對視覺訊息意義的解讀,經過內心的反思與辯證的過程產生「成義」的解 釋,至此閱讀層,觀者已經為視覺訊息下了明確的定義(王桂沰,2005)。此屬於 反思的辯證性。 視覺修辭本身即是一種巧妙偏離受訊者預期認知的表達形式,是視覺設計創作 概念的主要來源。因著視覺經驗偏離刻板印象所產生的新奇感,引發受訊者的好奇 與興趣,進而提高對後續訊息群的涉入度。但是發訊者也必須衡量訊息傳達方式是 否偏離受訊者的預期太多,反而會造成心理上與經驗上的不一致導致錯亂而使認知 錯誤,因此操作修辭格做為設計創意之前,必須先對受訊者做精準的背景分析定位, 方能對訊息表達方式媒合視當的修辭格,進而達到一個好的傳達效果。( 蔡頌德, 2012)
2.3 傳統民俗節慶 節慶是民俗文化符號的重要形式,是指在週期性的時間內,以特定主題活動方 式,約定俗成、世代相傳的一種集體活動,透過象徵性儀式表達一定意義。節慶的 成因有來自宗教信仰活動,如玉皇大帝、媽祖誕辰;有來自歲時季節轉換,如春節、 中秋節。法國社會學家葛蘭言 1(Marcel Granet,1884-1940)在《中國古代的節慶 與歌謠》中認為,「古老中國的節慶是季節性 和鄉村性的」。一般而言節慶活動帶 有程式性和儀式化傾向,包括開始與結束的儀式、淨化與祭祀的儀式、禁忌與表演 的儀式、服飾與飲食的展示……等。前蘇聯民俗學家巴赫金 2(1895-1975) 認為,節 慶始終具有本質性和深遠深刻的思想內涵與世界觀性質的內涵。任何民俗事項本身 不能成為節日,必須有另一個存在領域,即是「人類精神領域」。「他們不應該從 手段和必要條件方面獲得認可,而應該從人類存在的最高目的方面,亦即從理想方 面獲得認可。離開這一點,就不可能有任何節慶性」。這說明了節慶是以人為中心, 以人類群體意識為主軸的文化活動。 1. 葛蘭言(Marcel Granet,1884-1940),生於法國東南部 Drome 省,20 世紀法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和漢學家,是法國著名漢學 家埃瑪紐埃爾·愛德華·沙畹的學生。葛蘭言運用社會學理論及分析方法研究中國古代的社會、文化、宗教和禮俗,而且主 要致力於中國古代宗教的研究。 2. 巴赫金 (1895-1975),前蘇聯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倫理學家、民俗學家、文藝學家、文學批評家、語言學家、符號學家, 蘇聯結構主義符號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理論對文藝學、民俗學、人類學、心理學都有巨大影響。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
傳統民俗節慶的視覺詮釋
16
台灣位在東亞的大海上,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早期先有各族原住民族散居 島上,各有其特有的生活習俗;明、清以後,中國沿海的居民因原居住地山多田少, 謀生不易,開始渡海而來移居在相對上生活條件較優渥的台灣島上。十七世紀歐洲 海事強權也都想控制島上豐富的資源,經歷數翻交替侵奪後,明鄭取得了統治權, 之後又經清領時代,這段期間大量漢人移入,不同族群比鄰而居,住民由多元化的 族群融合所組成,因而有多面向文化之呈現。除了原住民族保存原有各具特色的習 俗外,台灣早期移民主要來自於大陸福建及廣東地區,除了帶來原鄉的文化和語言, 也承襲了原鄉的華夏文化。台灣方志《諸羅縣志》1 有云說:「泉之俗行於泉,漳 之俗行於漳。」到後來客之俗也行於客,當時修志的作者也認為島上的生活作息「俗 同內地」,所有人文活動都沿襲自「內地」的風俗習慣。 閩、粵風俗中的節俗、廟會,農人自是按照二十四節氣從事農業生產,但這個 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的節氣行事,實際上在使用上並不能完全吻合於台灣海島的氣 候。又經歷了在地自然環境中的生活經歷,從清領到日治不同時期的統治,漢人社 會從由祖宗所承襲的習俗與生活經驗之中,也在傳統節氣的框架下,逐漸揉合出屬 於斯土斯民的節俗生活,發展出了彌足珍貴的「台灣節慶」。台灣文化無論從根源 還是從其內容素質、存在方式、表現形態上而言,仍涵蓋於傳統中華文化系統之中。 自古以來節慶的形成皆與庶民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且都具有消災、祈福、 紀念、團圓等特性,突顯出人們對先人的誠心感念與敬天閔人的傳統美德。傳統民 俗節慶的型態主要可分為「傳統慶典」與「民俗廟會」兩大類。傳統慶典大多來自 於時令節氣或遠古的傳說;民俗廟會是匯聚先民的宗教信仰與生活習慣的經驗,積 累發展成為一種文化特色,透過各類紀念活動,傳達敬天法祖的虔誠心意以及對大 自然復育生靈的感恩。「傳統慶典」是漢人社會中最重要的歲時祭儀活動,先祖們 依循著與農事活動息息相關的春、夏、秋、冬等四個節令變化,形成「春耕」、「夏 耘」、「秋收」、「冬藏」的週期作息。經過代代相傳與發展演進,很自然的融入 現代人生活節奏之中,讓現代社會日漸疏離的人際關係與親情倫理得以凝聚。許多 傳統節慶背後更蘊藏著浪漫動人、發人深省的神話故事,為這些傳統節慶增添不少 教育與緬懷的意義,呈現出濃厚的文化精髓與人文特色。 節氣的依據來自曆書,曆書是指按照曆法所排列年、月、日、時的書籍,古稱
1. 諸羅縣志是清朝諸羅縣的方志,於康熙五十六年(1717 年)完成,主修者是諸羅縣知縣周鍾瑄,為台灣第一本「縣志」。 全書共有十二卷,附卷首一卷。
貳、相關學理基礎
17
為「通書」或「通勝」,清代稱「憲書」。一般由政府當局頒發,公布年號、節日、 節氣,除了標註自然界時間更替和氣象變化的週期規律,也讓農民的生產活動有所 依據,是人類累積智慧所創造的文化成果之一。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是中國 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古代中國是一個農業社會,農事活動完 全根據太陽進行,需要嚴格了解太陽運行週期,所以在曆法中又加入了反映太陽運 行週期的「二十四節氣」。 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將每年日影最長定為「日至」( 冬至 ),日影最短為「日 短至 ( 夏至),而春秋兩季的晝夜時間長短相等之日便為「春分」和「秋分」。秦 漢時期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西元前 104 年漢代天文學家鄧平等制定《太初曆》1, 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之中,明確標記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淮南子·天文訓》,現行夏曆節氣順序即沿此而來。 此乃為劉邦之孫淮南王劉安召集當時學者所編撰。書中包羅萬象,叙述了宇宙的起 源、演化理論、星象節氣與陰陽五行、音律、禁忌制律等衆多學科的知識。它不僅 收有漢初的學說,也含有大量先秦時期的成果,為當時天文學知識與思想的集大成 者。二十四節氣的命名標記了季節轉變、氣候現象、氣候變化三種週期。標記季節 轉變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稱八位;標記反 應氣候現象的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反應氣候變化的是雨水、穀雨、小暑、 大暑、處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地 球繞太陽公轉的週期運動,所以在陽曆中這些的日期是相對固定的。 傳統節慶的「節」,大都落點在節氣轉換的時間,過節就是過關,根據陰陽互 剋及互補觀念,使人們能順利地通過時間的關口從這個節序過渡到另一個節序。在 過節儀式中大多配合有祭祀的儀式、習俗禁忌。由於節日須要選擇有利的時間,古 時認為單數屬陽,月日相重則可增強力量,所以是最常見的民俗節日時間安排:如 一月一日為新正;三月三日為三月節;五月五日為端午節;七月七日的「七夕」; 九月九日的重陽節,這種月日相重而陽氣特盛,自是可以渡過節日的關口,是為典 型的通過儀式。 在「以農立國」的農業社會裡,自是須要配合節候而從事生產,一般農民大多
1. 太初曆是中國歷史上曾使用過的一種曆法,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完整統一,且有明確文字記載的曆法,在天文學發展歷史 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漢武帝太初元年(前 104 年),由鄧平、唐都、落下閎及司馬遷等根據對天象實測和長期天文紀錄 所制訂。漢成帝末年,由劉歆重新編訂,改稱三統曆。至後漢章帝元和二年(85 年),太初曆共實行了 188 年。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
傳統民俗節慶的視覺詮釋
18
按照自然的節奏而使用節氣的週期來作息。這種生活型態自然而然形成一套「張弛」 的社會生活方式,在日常時間內有效地投入生產勞動,在經歷一段時間工作後,趁 著農事餘暇就安排有節日作為時間間隔。這些節日經由儀式性的轉變,由集體參與 成為地方或家庭的大事。在節慶活動中,不管是祭祀活動或節俗禁忌,在歡慶的背 後都同時存在著敬天、崇拜、紀念、感恩大自然力量的意義。 2.3.1 傳統節慶 傳統節慶是文化中重要的部分,是整個民族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而成的一 種生活習慣。農業社會時人們以節慶來做為劃分時間的座標,而現在雖然生活方式 雖已改變,但是節慶的意義並未淡化。漢族社會傳統四大節日,在各地意義不同。 一般是指漢族傳統在一年當中會一家團聚共度的四個主要節日,即春節、清明節、 端午節、中秋節。 春節 春節,又稱「元旦」、「元日」、「新正」、「新年」,為一年之始。春節是 華人社會最重要之傳統節慶,幾千年來春節的習俗傳承至今,即便是歷經社會不斷 的變遷,仍具有多重的意義與價值。春節氣氛以農曆正月初一到初五這段期間最為 濃厚,民間俗稱「過年」,含有辭舊迎新之意,被視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慶活動。 祭祀祖先與迎神拜佛反映了人們注重倫理孝悌的觀念,除夕圍爐享受全家團聚的歡 樂,與親友家人拜年以及回娘家做客,顯現出人際之間和諧的情誼,充分體現了傳 統文化中的倫理觀念。春節習俗一般認為起源於中國殷商時期的年頭歲末祭祀活 動,甚至更早在堯舜時即有過春節的風俗。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與農業勞作 週期有關,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 甲骨文中的「年」字稱為「稔熟」,指穀類成熟,此時節正好也是春季的開始。然 而先民時期不同時期春節的時間並不一樣,直到漢武帝推行太陽曆之後才明確規定 夏曆的正月初一為歲首,稱之為夏曆新年。 在臺灣農曆春節的習俗可從鄉土民謠中得知其概況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睏 佮飽;初四接神、初五隔開、初六挹肥;初七七元、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 有食食、十一請囝婿、十二查某囝轉來拜;十三食泔糜配芥菜、十四結燈棚、十五 上元暝」,早期農業社會裡從容、樸素的生活情調,就具體反映在這首流傳甚廣的 臺灣童謠裡。除夕圍爐、團聚守歲、燃放鞭炮、春聯年畫、拜年祭祖、舞龍舞獅,
貳、相關學理基礎
19
都是春節常見的傳統文娛活動。春節的文化內涵和形式豐富且多元,祭祀、禮節、 飲食、詩詞、娛樂、傳說以諸多元素呈現,共同構成了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 清明 清明又稱三月節,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1 曰:「時 有八風。歷獨指清明風為三月節,此風屬巽故也。萬物齊乎巽,物至此時皆以潔齊 而清明矣」,《淮南子.天文訓》云:「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 《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曆書》: 「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 皆顯,因此得名」。因此清明乃太陽到達黃經 15°時開始,通常落在陽曆 4 月 4 日 ~6 日之間。 「清明」是華人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無太多文化內涵,因與傳統寒食節、上 巳節相距甚近,唐代時與寒食並稱。宋以後,清明成為朝廷規定的重要節日,結合 寒食節祭掃陵墓、慎終追遠,上巳節的親水、戴柳,成為團聚共度的固定傳統節日。 清明期間除了掛紙培墓的祭祖活動外,民間傳統習俗也十分豐富,包括插柳戴柳、 春遊踏青、蹴鞠、盪鞦韆 、放風箏、斗禽、拔河、贈畫蛋、吃青團、吃紅藕、植樹…… 等。民間在清明節在祭墓踏青時,有插戴柳枝的習俗,因此時節正值柳枝發芽,而 柳枝也具有避邪的功用,故俗諺曰:「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而「放風箏」 的習俗則源於清朝,兼有「斷鷂放災」的深層含義。人們在清明節將所有的災病寫 在紙鳶上,待風箏高飛之際,剪斷風箏線使之隨風飄逝之時,象徵著所有的災病厄 運都隨風箏一一消逝。 端午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別稱端陽節、端日節或五日節,是東亞文化圈民間古 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 2000 多年歷史。《燕京歲時記》 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 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 成了現在的「端午」。端午原本為炎夏季送離五瘟神、驅除瘟疫的節日,中原地區 此時正當炎炎夏日,蚊虫孳生、百毒齊出,所以會在這天掛昌蒲、艾草、石榴花、 1. 中國最早的結合天文、氣象、物候知識指導農事活動的曆法。源於黃河流域,完整記載見於公元前 2 世紀的《逸周書 ·時 訓解》。以五日為候,三候為氣,六氣為時,四時為歲,一年二十四節氣共七十二候。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
傳統民俗節慶的視覺詮釋
20
蒜頭或灑雄黃酒等等進行驅邪避惡。後因楚國愛國詩人屈原於端午節投江自盡的故 事而增添色彩,唐朝文秀詩云「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 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節傳說故事除了「屈原投江」,還有「曹娥尋父」、「白 蛇許仙」、「屈原投江」等;相關習俗有「吃粽子」、「飲雄黃酒」、「掛艾草」、 「懸鍾馗像」、「划龍船」、「午時立蛋」等。 相傳古代吳越人自認為是龍的傳人,每年五月初五舉行祭圖騰儀式以祈風調雨 順。他們把食物裹在樹葉或裝於竹筒投入江中,划著舟船拜訪親朋好友或舉行獨木 舟賽,因而逐漸演變成今日端午「龍舟競渡」的習俗。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 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用以娛神與樂人,是 祭儀中宗教兼娛樂性的節目。 中秋 中秋節起源於古代中國,為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日,落在「秋分」與「霜降」 之中,為天文學上的秋分點,此日太陽正好照射到地球赤道上,因而晝夜各半。中 秋與「春分」相對,是華人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古時稱為「仲秋」,民 間又稱為「中秋」、「秋夕」、「八月節」、「月夕」,又因為這天正值滿月,象 徵團圓,又稱為「團圓節」,也是東亞文化圈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中秋一詞最早 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其中提 到中秋拜月活動,卻無確切日期;而《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官方已有祭月儀式。史學家考據,中秋節應起源於大業十三年八 月十五日,隋末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發明月餅作為軍餉解決反隋義軍之軍糧 問題,入唐朝以後遂成為犒賞群臣的日子。 關於中秋節的傳說非常豐富,有、「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吳剛折桂」、 「玉兔搗藥」,是個溫馨和諧極富故事性的節日。各地習俗雖有不同,但賞月則是 共同的傳統活動。《禮記》記載「秋暮夕月」,意為設香案舉辦迎寒和祭月儀式來 拜祭月神以謝豐年、祈生育,人們在中秋也有「吃月餅」、「柚子」、「提燈籠」、 「祭祖」等習俗活動。自古詩人皆愛以中秋抒發心志,例如蘇軾《中秋月》:「暮 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描寫與 其弟蘇轍久別重逢共賞中秋月,並感嘆聚後不久又得分手的哀傷。中秋節以圓月寄 託故鄉親情之思念,感恩大自然並祈盼豐收,成為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貳、相關學理基礎
21
台灣早期在中秋之夕都會祭拜月娘,也印有月娘神像,所祭拜的供品則是月餅、 柚子,月餅要切開分食,故稱為團圓餅。根據《臺灣府志》記載,中秋節祀當境土神, 秋收之後要拜土地公,表達春祈秋報之意。大約 1980 年代中期開始,台灣各地也 興起中秋烤肉的習慣,其來源的說法眾多,一般相信是受業者廣告行銷之影響 1。 2.3.2 時令節氣 所謂的「歲時節俗」,最簡單的說法乃是源自於「四時八節」而來的民間慶典 活動。古代曆法家取冬至為一年之始,將一年分為十二等分,每個分點稱為中氣, 再將二個中氣等分,其分點稱為節氣,十二個中氣加十二個節氣,俗稱二十四節氣。 其中包含了傳統生活、民俗與文化、農業社會的生產、信仰及慶典…等。 天穿 天穿是元宵後的第一個漢族傳統節日,又稱天穿節或補天節,時為農曆正月 二十,亦有二十三或二十五等說法。源於古代女媧補天傳說,是中國古代的一個傳 統節日,於宋代逐漸流失,目前只在客家民間留有此風俗。天穿日即二十四節氣中 的「雨水」日,因此天穿節作為人們對雨水降臨時節的大自然現象的記號是成立的 天穿節的日期與女媧補天神話主旨是一致的。傳說正月二十日,女媧從崑崙山 煉出五色石補天,根據《淮南子 ·覽冥訓》所記:「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 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 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水。 蒼天補,四極正;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背方州,抱圓天。」最早記載 天穿節的資料是東晉王嘉所撰《拾遺記》,清代所修類書《淵鑑類函》卷一三《歲 時部》有記載:「補天穿。」《拾遺記》云:「江東俗稱正月二十日為天穿日,以 紅縷系煎餅置屋上,曰補天穿。」相傳女媧氏以是日補天故也。」由此可知,東晉 時期在正月二十日已有補天穿的習俗。 時至今日,客家人為感念女媧補天相助的特殊節慶,每逢「天穿日」,客家人
1. 一般認為台灣中秋烤肉習俗完全由於兩家知名烤肉醬在中秋時的廣告宣傳戰炒熱中秋烤肉氣氛。一家打著「一家烤肉,萬家 香」的口號,另一家則大量在電視播放「中秋夜,烤肉夜」的廣告,使得台灣民眾選擇在中秋節當日選擇公園、路邊、海邊 或自宅陽台、屋頂等地舉辦烤肉活動。 2 民國 100 年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在廣徵客家人士意見後,宣布將把具客家獨特性的「天穿日」(農曆正月二十),訂為中華民 國「全國客家日」。但天穿日是否專屬於客家族群的傳統節慶,在學界仍有不同的爭議與論述。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
傳統民俗節慶的視覺詮釋
22
便會放下工作,一方面忙裡偷閒,也讓大地休養生息;從現代環保概念來看,適度 給予大自然修補恢復的時間,更能讓環境生生不息、資源永續發展。台三客委會也 將此具客家獨特性的天穿日,訂為「全國客家日」2。 春龍 華人民間社會普遍認為,龍不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從節氣上 說,農曆二月初二前後為二十四節氣之一的驚蟄。傳說經過冬眠的龍,到了這天就 會被春雷驚醒、抬頭而起,許多地方也開始進入雨季,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龍抬 頭」之說,民謠云:「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從這天開始,大地回 春,萬物復甦,農耕在即,一切都是新的開始。春龍節的歷史悠久,在一千八百年 前,東漢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了龍,被認為是此一習俗最早的記載。 唐白居易也以這首《二月二日》「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春 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來描繪春龍節的景象。 民間中相傳,因武則天稱帝觸怒玉皇大帝,玉帝便命令龍王不得向人間施雨, 導致大旱。但龍王憐憫百姓私自施雨,被玉帝打下凡間,並下旨除非金豆開花,否 則龍王不得升天。人們為了報答龍王救命之恩,便在二月二日這天,逐戶爆玉米花 ( 玉米即金豆 ),最終得讓龍王重返天庭。這就是「金豆開花,龍王升天,興雲布雨, 五穀豐登」的由來。每當春龍節到來,人們會在黎明前打著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 把草木灰、谷糠等從河邊、井邊一路撒來,直到家裡的水缸邊,然後回到家裡點燈、 燒香設供,祭拜龍神,意指把水引入家中,讓雨降在自家的田地,有祈雨之意。此 外春龍節慶祝活動還有舞龍、剃龍頭、童子開筆……等。「吃龍鱗」( 春餅 )、「扶 龍鬚」( 麵條 )、「吃龍子」( 米飯 )、「吃龍眼」( 餛飩 ),而吃餃子名曰「吃龍耳」。 這一切都是為了喚醒龍王,祈求龍王保佑一年風調雨順,獲得好收成。而在這一天, 也有婦女們停針、忌磨、禁洗衣等禁忌。 花朝 在民間的歲時節俗中有一個花朝節,又稱花神節或稱作「百花生日」。花朝節 與氣候時令關係密切,大約在「驚蟄」到「春分」之間,此時春回大地,萬物復甦, 百花盛開。其時間在各朝代地區略有不同,中國早期有以農曆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 為花朝,清代以後則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為花朝,而南方則以二月十二日為花朝節, 此與南北氣候不同有關。西南少數民族則以二月初二為花朝節。花朝節的風俗各地
貳、相關學理基礎
23
也有所不同,但不外乎有種花、賞花等活動。清人蔡雲在《詠花朝》云:「百花生 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萬紫千紅披錦繡,尚勞點綴賀花神」,這是舊時江南 民間慶賀百花生日風俗盛況的寫照。 關於花朝節的記載,南宋楊萬里的《誠齋詩話》謂「東京二月十二日為花朝」; 陶朱公書亦載:「二月十二日為百花生日,無雨百花熟」。相傳是指北魏夫人的女 弟子女夷,傳說女夷善於種花養花,被後人把花朝節附會成她的節日。花朝節之盛 行,據傳始於武則天時期(公元 690-705 年)。武則天嗜花成癖,每到花朝節總要 令宮女採集百花,和米搗碎蒸製成花糕來賞賜群臣。因而上行下效,從官府到民間 就流行花朝節活動。宋代以前,花朝節的一些高雅習俗只限於士大夫和知識分子之 中,其風俗多是郊遊雅宴,參加者多是些騷人墨客,在觀景賞花中飲酒賦詩。花朝 的節物風俗包括「製作花糕」、「曬種祈豐」、「遊春撲蝶」、「種花挑菜」、「放 花神燈」等。明代馬中錫《宣府志》載:「花朝節,城中婦女剪彩為花,插之鬢髻, 以為應節。」當時節日期間,人們會結伴踏青,婦女剪五色彩紙粘在花枝上,稱之 「賞紅」或「護花」。 觀蓮 每年夏曆六月二十四是觀蓮節,民間以此日為「荷誕」,即荷花的生日。農曆 六月正值炎炎盛夏百花皆疲,唯獨荷花最為茂盛,風儀萬種。宋代已有此節,每逢 六月二十四,民間便至荷塘泛舟賞荷、消夏納涼。蕩舟輕波,採蓮弄藕,享受浩月 遮雲的夏夜風情。觀蓮節在明代俗稱「荷花生日」,是漢民族最優美浪漫的節日之 一。觀蓮節時,青年男女有了親密接觸的機會,便借此來表白心中的愛情,故清代 文人徐閬齋詩云「荷花風前暑氣收,荷花蕩口碧波流。荷花今日是生日,郎與妾船 開並頭」。 荷花在漢文化中是非常獨特的花卉,集花、葉、香三美於一體,婷婷玉立、出 泥不染,是歷代詩人騷客吟咏的對象。李白讚之:「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蘇東坡咏之:「荷背風翻白,蓮腮雨褪紅」。蓮之獨具風姿神韻、通透潔凈、澄明 如水,更被賦予了內在獨有的特質,被稱為花之君子,是漢民族理想人格品質的象 徵。傳說在唐朝江南吳郡有位才女,名為晁採,在二十四日這天,與其丈夫,各以 蓮子互相饋贈。有扶乩人問晁採,此舉為何由?她引詩以答:「閒說芙蕖初度日, 不知降種在何年?」江南夏日,荷花盛開,經此傳說比附更為浪漫動人。江南一帶 在觀蓮節舉家泛舟賞荷、笙歌如沸、遍染荷香,民俗活動有「放荷燈」、「品荷花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
傳統民俗節慶的視覺詮釋
24
酒」、「綠荷包飯」……等。 七夕 農曆七月初七為「七夕」,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淵源 可能在春秋戰國時期,是華人及漢字文化圈的傳統節日,與來自於民間流傳的牛郎 與織女的故事有關。早時七夕為祭祀牽牛星、織女星的日子,漢朝以後才開始與牛 郎織女的傳說連結起來。牛郎與織女的愛情故事大約發生於西周時期,因當時的社 會制度限制個人自由,故託言天上星宿之寓言以求慰藉。牛郎、織女之名始見於《詩 經 小雅 大東》:「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 皖彼牽牛,不以服箱。」。織女星名稱的由來,可以從《詩經·豳風·七月》的「七 月流火,九月授衣。」推敲得知。九月晚秋也是著寒衣的時節,所以八月需裁製, 七月當織布;牛郎星名為牽牛,有「犧牲」的意思。《史記 天官書》:「牽牛為犧牲」, 此指在祭典上宰殺的牛、羊之牲畜。夏秋交接之時,正好是草木豐茂,用以貢獻牧 草給牲畜的時節。因此七夕牛郎織女的故事,相當程度也配合著時令與天文景象。 由於過往女子的針線技術為生產力的一部份,因此每逢七夕,會向織女獻祭, 祈求自己能夠心靈手巧,名為「乞巧」,又叫「女兒節」。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 有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是日婦女的習俗為「種 生求子」、「喜蛛應巧」、「穿針乞巧」、「搭接彩縷」,進行各項乞巧活動。 重陽 重陽節於每年農曆九月初九,因二九相重,又稱為「重九節」。在節氣上值「寒 露」、「霜降」,是秋高氣爽的時節,適宜登高或到野外放風箏,因此民間在該日 有登高的風俗,所以又稱「登高節」,與除夕、清明、中元三節並稱傳統四大祭祖 節日。最早文字記載可追溯到漢代,《西京雜記》有載:「漢武帝宮人賈佩蘭,九 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可見西漢時已過重九節,而諸 般習俗也是古人配合時令的生活細節與活動。關於重陽節的由來有很多說法,其一 是根據南朝梁人吳均《續齊諧記》所記載,相傳東漢時代,汝南人桓景追隨費長房 學道術,一日費對桓景說:「九月九日,海南當有大災難,務必縫制絳色布袋內盛 茱萸繫於臂上,並登山飲用菊花酒,此禍可消。」恆景如其言,舉家登山,夕還, 見雞犬豬羊皆死。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故自東漢起,民間每逢此日必配 戴茱萸登高、飲用菊花酒,以消除災難。
貳、相關學理基礎
25
重陽節有許多特殊的習俗活動,如「吃重陽糕」,高與糕諧音有「百事俱高」 的吉祥意義;「賽風箏」,俗語說:「九月九,風吹(風箏)滿天哮。」;「飲菊 花酒」可以延年益壽,活得更「久」,喚菊花為「延壽客;「佩掛茱萸」有去疾殺 蟲的作用,民間視為「辟邪翁」;「登高踏青」並兼祭掃先人的墳墓,增加了重陽 在慎終追遠的孝親精神。唐代詩人李欣《九月劉十八東堂集》云:「風俗尚九日, 此情安可忘,菊花避惡酒,湯餅茱萸香」,道出菊花與茱萸在唐代過重陽節的重要 角色。 2.3.3 三元祈福 傳統漢族宗教文化,在祖先崇拜的基礎上,都同時受到「儒道釋」三教思想的 影響,中國在上古時期就有祭天、祭地和祭水的禮儀。明《五雜俎》記載:「道經 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道教有天、地、 水三官大帝載錄世人善惡之說,神異典曰:「三官起源于金水之土三氣,而為三官」。 「官」者,即時空流動過程中的節段。民間將三官大帝統稱「三界公」,道教從東 漢末創教就祭祀天、地、水三官大帝,天官大帝職司賜福。道教的三元日醮祭天、 地、水三官,而三元節就各別是「三官大帝」的誕辰。 元宵 元宵節民間通稱「上元暝」、「元夕」;而節日行事為燃燈,故也稱作「燈節」, 新年活動直到元宵節,因此也被視為「小過年」。此乃農曆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 是祭月、賞月的日子,也象徵著春天的到來,這是傳統新春定義的最後一天。在道 教中,上元為「天官大帝」堯的誕辰,與七月十五的中元,十月十五的下元,分別 屬天、地、水這三官大帝所主管。關於元宵節的由來說法很多,漢武帝正月上辛夜 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在正月十五日祭太乙神,從黃昏開始通宵達旦,用 盛大的燈火祭祀,因此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驅。而真正作為民俗節日 是在漢魏佛教文化傳入之後,這對於元宵節風俗的形成有著重要的意義。本稱「上 元」是農民祈求豐收的日子,人們在田野持火把以驅趕蟲獸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 收成,人們也在這天祭月和賞月,祈求豐收。 元宵節為東亞地區常見節慶,其具體發展狀況和習俗因各地文化不同而有所差 異,但大多習俗是各地相通的。例如「掛燈籠」、「放煙花」、「吃湯圓」、「猜 燈謎」、「炮仗驅瘟」、「吃湯圓」等等。活動中有高蹺、旱船、舞龍、舞獅、秧歌、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
傳統民俗節慶的視覺詮釋
26
抬閣、官將首、八家將等傳統藝術演出。台灣也有慶元宵的傳統習俗活動,包括平 溪天燈、臺東炸寒單、臺南鹽水蜂炮及澎湖縣的乞龜祈福儀式,俗稱「北天燈、南 蜂炮、東寒單、西乞龜」。早期未婚女性在元宵節夜裡也常以偷蔥來討個結婚吉兆, 有俗語說:「偷挽蔥,嫁好翁;偷挽菜,嫁好婿」。 中元 農曆七月十五日的中元節是漢族文化圈的傳統節日。「中元」之名起於北魏, 又稱「鬼節」或「孟蘭盆會」,是儒、釋、道三教合流的節日。此日道教稱為「中 元節」或「地官誕」,是日祈求地官大帝赦免祖先亡魂之罪,有祭祖的習俗;佛教 則稱為「佛歡喜日」、「僧自恣日」或「盂蘭盆節」,佛教徒供養眾僧,以功德迴 向父母。根據修行記說:「七月中元日 ,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 餓節囚徒亦得解脫。」;佛教則為使眾生免於孟蘭盆倒懸之苦,便需要誦經,佈絕 食物給孤魂野鬼。 民間相傳中元節地府之門大開,陰間的鬼魂被釋出,由冥間大神面燃大士普渡 真君管理。有子孫後人祭祀的鬼魂回到家中神主牌去接受香火供養;無主孤魂就四 處徘徊找食物。於是人們紛紛在農曆七月中設食祭祀、誦經作法、焚香燒紙,超渡 孤魂野鬼或祈求鬼魂幫助去除疫病、保佑家宅平安,稱為「中元普渡」。現今民間 的中元普渡是儒、釋、道三教合流的結果,把道教中元祭祀和佛教「目連救母」的 傳說結合形成一種民間習俗。中元節各地禮俗異同,各具成風,在台灣各地仍是複 合儒、道、釋禮儀,所渡的則是臺灣開發史上的先祖、孤幽,成為時間長、活動多 的民間節俗。節慶期間除了「中元普渡」,還有「跳鍾馗」、「搶孤」1、「放水燈」、 「立燈蒿」、「送大士」、「請斗燈」、「點普渡公燈」2……等民俗活動。「搶孤」 是台灣中元普渡中最為特殊的儀式活動,民眾在中元節祭祀十方孤魂野鬼,並模仿 餓鬼的行為,搶攀孤棚,搶取食孤棧上的祭品。此活動隱喻孤魂野鬼前來飽食免受 飢餓之苦,具有人飢己飢、悲天憫人、人鬼和諧的精神意義。
1. 搶孤是閩南民系一種廟會活動,台灣部分地區、閩南、潮汕及香港潮州人在中元節普渡後,會將祭祀的供品提供民眾搶奪, 稱為「搶孤」,其中一種比較為人熟悉的為搶包山。一種說法是為了娛樂眾家先靈,扮演搶食的餓鬼,另一種說法是搶奪祭 品,以嚇退流連忘返的亡魂;同時亦有賑濟貧苦流民的功能。 2 普渡公燈俗稱「路燈」,其用意乃是為了幫來到陽世間的陰間好兄弟指引一條光明的道路。在早期的農業社會,每逢農曆七 月一日當天,家家戶戶便會在自家門前安置一個燈罩,頂端插上竹葉,每逢夕陽西下、夜幕低垂之時,便會點燃蠟燭,奉上 三支香,告知這群來自陰間的朋友們,歡迎回到這個他們曾經待過的世界,也請盡情享用陽間人們所敬奉的貢品。
叁、創作技法與形式
27
下元 農曆十月十五為下元節,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是「水官大帝」禹的生日, 相傳當天疏河治水成功的大禹,會下凡人間為民解厄之日,當天人們修齋設醮,準 備香燭祭品拜祀水官大帝,以求平安,故又稱「消災日」、「下元水官節」。《中 華風俗志》記載:「十月望為下元節,俗傳水宮解厄之辰,亦有持齋誦經者。」宋 代吳自牧《夢粱錄》亦云:「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宮觀士庶,設齋建醮,或解厄, 或薦亡。」農曆十月正值農村收穫季節,因而下元節又溶入許多農業生產中的祭祀 風俗,在田頭祭水神,使其又成為一個祭祀神靈、祈鑲災邪、祈求豐收的農祀節日。 家戶用新穀磨糯米粉做小團子,包素菜餡心,蒸熟後在大門外「齋天」。舊時俗諺云: 「十月半,牽礱團子齋三官」。並在家門外豎天杆,杆上掛黃旗寫著「天地水府」、 「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消災降福」等字樣,至夜則杆頂懸掛三盞天燈。 在台灣,下元節的習俗與上元、中元節的禮儀祭典相似,後來較重視中元、上 元,而對下元則漸忽視,但各地仍會舉辦「謝平安」的祭典。也有許多民間習俗, 將這一天定為寺廟的「完福日」。各地道教宮觀,會於水官會在下元節延聘道士們 設壇誦經做法,為鄉民解除一年來所犯的惡業,也會在當天舉行隆重的祭典儀式, 稱之為「完福」。為感謝神明們一年來的保佑風調雨順,讓農作物豐收好過年,都 會「焚金銀包」、「祭禹帝」、「紮彩船」或舉行收冬戲來酬謝神明,俗稱「用收 冬戲以慶豐收」。 2.3.4 神祇敬拜 漢族傳統節日類型多樣化,可分為農業耕作、宗教祭祀、人倫孝悌、驅瘟避邪 等。其中宗教祭祀常以神誕做為紀念節慶。神誕是指神衹的生日,或是指神佛的顯 靈日、得道日之類的日子。各廟宇都會在此時舉行盛大的民俗祭祀、迎神賽會以及 遶境活動,藉以祈求平安,並藉以連絡感情。 天公生 農曆正月初九為「天公生」,又名「玉皇誕」。「天公」就是「玉皇大帝」, 道教稱之為「元始天尊」,是統領三界十方諸神以及人間萬靈的最高神。明代王逵 《蠡海集》記載:「神明降誕,以義起者也。玉帝生於正月初九日者,陽數始於一, 而極於九,原始要終也。」意思是「一」是陽數之首,「九」是陽數之極,故被認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
傳統民俗節慶的視覺詮釋
28
為是玉皇大帝之生日,傳言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在這一天都要隆重慶賀。天公生 是一年中頭一次祭拜的神尊,一陽復始的時刻,闔家祈求天公庇佑新一年家運亨通。 這種「春祈」的信仰習俗由來已久,各地皆然 傳說明朝有一年的農曆新年,倭寇在福建沿海一帶,殺人放火,搶奪財物,鄉 民們均扶老攜幼逃命。在黑夜中逃到一處偏僻郊野正處驚恐之際時,突然眼前出現 一大片蔗林,便逃入蔗林裡避過了倭寇,逃過鬼門關。而這天正是大年初九,逃出 來的鄉民都認為這是天公救命,於是於每年的大年初九凌晨便祭拜天公,以謝救命 之恩,而拜甘蔗亦有不忘蔗林的藏身救命之恩。民間於正月初八夜子時起,至初九 凌晨初九四時止,為舉行慶賀祭典之時間,在這一天,各處皆可聽到鞭炮聲不斷。 由於玉皇大帝是中國民間身份最大的神明,因此儀式相當隆重,祭拜前全家必須要 齋戒沐浴,祭拜時由家中的長者先上香行三跪九叩大禮,再依長幼順序分別上香。 此外,供品也相當講究,頂桌主要以清素齋品為主,並要擺放鮮花、蠟燭各一對。 下桌擺的五牲葷食是獻給玉皇大帝的從神。另外也有諸多吉祥的供品,如甜糕象徵 甜蜜、發糕象徵發財、紅龜粿象徵長壽,還有用紅絲線繫綁的成串的素粽等,來象 徵天公具有保育萬物之德,必須長長久久。 媽祖誕 媽祖是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的海神信仰,能保佑人們海上活動平安,又稱 「天上聖母」 、「天后聖母」、「天后娘娘」、「天妃娘娘」、「湄洲娘媽」等。 媽祖的影響力由福建湄洲傳播開來,歷經千百年,對於東亞海洋文化及中國沿海文 化產生重大的影響,媽祖信仰並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名錄。相傳媽祖生日為農曆三月廿三日,也稱為「天后誕」、「媽祖誕」、「媽祖 生」,是慶祝天后誕辰的東亞傳統文化節日 1。學者研究指出,媽祖是南島民族的 海神 Mata 和中國閩越地區的巫覡信仰演化而來,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其他民間信仰 與傳說。隨著影響力的擴大,又納入儒家、佛教和道教的因素,最後逐漸從諸多海 神中脫穎而出,成為閩台海洋及東亞海洋文化的重要元素。 由於明清以來漢人自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渡海移民,台灣海上活動頻繁,因此媽 祖成為台灣民間最普遍的信仰,全島媽祖寺廟超過五百座,而馬祖列島之名也由媽
1. 徐曉望, 媽祖的子民:閩台海洋文化研究,學林出版社,1999
叁、創作技法與形式
29
祖而來。媽祖信仰傳到臺灣以後,逐漸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特色。每年媽祖誕辰,各 地的媽祖廟都會張燈結彩、演戲,非常熱鬧。大甲鎮瀾宮每年在媽祖生日前則舉辦 「大甲媽祖遶境」,讓信眾步行跟隨著媽祖神轎行列,從大甲走到新港,信眾如浪 濤洶湧,鎮日鑼鼓喧天;北港朝天宮的「迎媽祖」,其熱鬧場面也與大甲媽祖出巡 不相上下。由媽祖信仰所伴隨之祭禮規儀、民間傳說與節慶習俗等人文活動,是台 灣重要的漢民文化代表之一。 關帝誕 關聖帝君為漢民族重要神祗之一,信徒頗眾。關帝即關公,名羽字雲長,是三 國時代蜀國大將,由於其以忠貞、守義、勇猛和武藝高強著稱於世,故民間尊為「關 帝」或「關聖帝君」。道教尊為「協天大帝」、「伏魔大帝」、「翊漢天尊」等, 中國佛教界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其中儒宗神教奉為五文昌之一 而扶鸞信仰者則奉為恩主,故又稱關公為「恩主公」、「山西夫子」、「文衡聖帝」。 關羽的生辰、年歲,歷史上本無記載,舊俗以農曆五月十三日或曰六月二十四日為 關帝誕辰,每逢是日各地皆有關帝廟會,進香祀奉、頂禮膜拜,官府也是如此。關 羽由於受到歷代帝王的尊崇,從宋哲宗開始,關羽便獲朝廷的封贈,並先由侯被 追封為公,繼而由公封為王,明神宗更於萬曆四十二年(1614 年)把關羽進封為 「帝」,尊其為「武聖人」,並與「文聖人」孔子地位並稱。關羽亦同時為儒、釋、 道三教所推崇,佛教列其為護法伽藍,道教亦尊其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 關聖帝君」。民間由於《三國演義》等傳統作品的影響,皆認為關羽在世時是個忠 勇神武、義氣千秋的英雄好漢,危難之時忠貞不移,遇困難不退縮,敢承擔風險; 所以民間普遍相信關帝有逢凶化吉、遇難呈祥,可保全家安康、四季昇平,掌管風 雨、庇護商賈等多種法力,而成為商界的財神和百姓的保護神。明萬曆年間關羽被 封為「三界伏魔大帝」,此後,關公不僅成為封建朝廷官方祭祀的神祗,也成了民 間百姓供奉的神明。 關帝誕辰的慶祝活動包括舞獅、舞龍、廟會、等,以商家最為注重。信眾獻花 燒燭,放置燒豬、供品等祭祀儀式,祈求風調雨順、百業興旺、國泰民安。在歷史 的傳承下,關帝已被視為忠義,關帝信仰除了表現在民俗文化、地方廟會,影響乃 至建築、雕塑、彩繪、小說、戲劇、影視等藝文活動與藝術美學之中。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
傳統民俗節慶的視覺詮釋
30
2.5 小結 時至今日,台灣民間仍循著傳統生活節奏的歲時節儀,冀望能透過對祖先漢神 祇虔誠祭祀,求得庇佑與平安;也由於社會傳續著「每逢佳節必有慶典」的觀念習 俗,讓現代社會日漸疏離的人際與倫理關係得以藉著共同的記憶,團圓過節、凝聚 親情、緬懷先祖。這些傳統節慶的背後更是蘊藏著動人深刻、發人深省的寓言故事, 為這些傳統節慶增添不少教育意義,孕育出濃厚的文化精髓與人文特色。
叁、創作技法與形式
31
叁、創作技法與形式 傳統中國畫「畫分三科」,涵蓋人物、花鳥、山水三種題材,可視為藝術表現 的不同觀念思想的面相,是由藝術昇華的哲學思考。所謂三科,概括了宇宙和人生 的三個方面:人物畫所表現的是人類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山水畫所表現的是 人與大自然的關係,將人與自然融為一體;花鳥畫則是表現大自然的各種生命,與 人和諧相處。三者之合構成了宇宙的整體,是為藝術真諦之所在。本創作報告所表 現的即是傳統文化中的庶民群體生活模式,聚焦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屬於「畫 分三科」當中的第一個層次面向。 修辭學最大的功用在於創造優美生動的言辭,以提高語言的表達效果,進而順 利完成傳達的目的 ( 莊明振、鄒永勝,1998)。視覺傳達設計也是一種視覺語言的創 造,同樣是為了將訊息作有效的傳達,因此視覺傳達設計和修辭學有著相同的向度, 因此將修辭學應用在設計上作為創意思考的方法逐漸受到重視。「借代」為常用的 修辭格之一,「借代」是指以一個物品來代替其他東西出現一種修辭格,通常用於 修飾文句,又稱「提喻」。是一種「約定俗成的以偏概全」,不直接把人或事物的 名稱直接說出來,而用跟它關係密切的事物名稱或它本身的屬性來代替的一種修辭 法。在決定借代的元素時,必須考慮本體與借代物兩者之間是否有關連之處,以及 借代之事物是否令人容易聯想到本體,透過借代元素的轉譯是否使溝通過程化繁為 簡,更容易達成傳達的目的。「借代」的操作模式有以下幾種 : 一、以特徵或標誌代替 二、以所在或所屬的事物代替 三、以作者或產地代替 四、以質料或工具代替 五、部分和全體相代 六、特定和普通相代 本創作報告所表現的創作內容是以傳統民俗節慶為對象,在視覺元素的選取上 運用「部分和全體相代」的借代修辭格,從與各節慶相關的民俗傳說中,擷取代表 性人物的形象,作為各節慶主要視覺元素;從與各節慶相關的風俗習慣,擷取節慶 的代表性活動、相關器物……等關鍵視覺符號作為輔助元素。 在創作技法上,以向量軟體擷取各視覺元素影像的輪廓,再依照畫面需求填入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
傳統民俗節慶的視覺詮釋
32
灰階,簡潔俐落,優雅明快,試圖表現出低調華麗的優雅風格。運用剪影手法將複 雜的視覺元素去蕪存菁,留下最具象徵意義的元素。在色彩計畫上,利用最少的色 調為背景基色,搭配主視覺與輔助元素的黑白效果,將繁複的畫面透過平面化的表 徵元素呈現,使作品產生中國傳統繪畫所呈現特有的意境與墨韻。
3.1 造型與色彩 本創作報告之系列作品的形式表現以謝赫六法為依歸。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 記》記述:「昔謝赫云:畫有六法,一曰氣韻生動,二曰骨法用筆,三曰應物象形, 四曰隨類賦彩,五曰經營位置,六曰傳移模寫」。「氣韻生動」是指畫面形象的精 神氣質生動活潑、形神兼備,是其他五法的最高指導原則,也是本創作系列作品的 中心思想;「骨法用筆」是指人物的外形特點,也泛指一切描繪對象的輪廓,如果 把氣韻生動解釋形而上為「神」與「意」,骨法用筆即可對比理解形而下為「形」 與「境」。本創作系列作品在「形」的描寫借助於剪影輪廓傳達出來,幫助觀賞者 作為客觀理性的認知;「應物象形」就是在描繪對象時,要順應對象的本來面貌, 用造型手段將之表現出來,以客觀事物作為依托憑藉。本創作系列作品收集圖像資 料再透過電腦軟體輔助而確實描繪,客觀地反映事物原貌;「隨類賦彩」是指色彩 的計畫與應用,指根據不同的描繪對象,施用不同的色彩。本創作系列以墨色灰階 色調為主,運用黑白的濃淡變化表現層次變化來營造傳統繪畫「墨即是色」的特色; 而「經營位置」則是指構圖的設計方法,根據畫面的需要安排配置形象元素。本創 作系列通過賓主、呼應、虛實、繁簡、疏密、藏露、參差等佈局,來營造作品的整 體效果。 人物畫是傳統繪畫中的一大畫科,大致可分為道釋畫、仕女畫、肖像畫、風俗 畫、歷史故事畫……等。畫論上又稱人物畫為「傳神」,運用人物的環境、氣氛、 身段和動態的渲染,力求將人物的性格刻畫得氣韻生動、形神兼備。在畫法和表現 方式上有白描法,勾填法,潑墨法,勾染法……等,以此掌握基本形體、比例、解 剖結構以及人體運動的變化規律,準確的塑造和表現人物造型的特徵和神韻。中國 傳統繪畫在創作上重視構思,造型上講究塑造能傳達出對象物的神態情韻為要旨。 在內容和藝術創作上,反映了民族意識和審美情趣,表現出古人對於大自然、社會 及與哲學、宗教、道德等方面的認識,要求「意存筆先,畫盡意在」,達到以形寫神, 形神兼備,氣韻生動。
叁、創作技法與形式
33
中國傳統的哲學觀和審美觀,在對於客觀事物的觀察認知,採用「以大觀小」、 「小中見大」的方式作為切入,在活動中去觀察而不是做局外觀或局限在某個固定 點上。形象的塑造以能傳達出物象的神態情韻和畫家的主觀情感為要旨。在構圖上 講求經營布局,也不是立足於某個固定的時空間,因此在透視上不拘泥於焦點透視, 多是採用多點或散點透視法,以上下或左右、前後移動的方式,觀物取景,經營構 圖,具有極大的自由度和靈活性,把處於不同時空中的物像元素,依照創作者的主 觀感受和創作的法則,構成出創作者想要傳達的畫面。 3.1.1 剪影風格 創作者在近期的設計創作中,大量使用剪影技法做為創作元素。拜現代科技進 步之賜,得以快速以相機擷取數位影像,也因為向量軟體提供了優渥的描繪輪廓的 環境與套件技術,解決的過去創作在技術上的問題。剪影設計,就是把複雜的物體 簡化成只保留單色形狀或線條的簡單設計,以簡潔輪廓及圖地關係使畫面形成強烈 對比所得到的一種創作形式。從具象描繪到濃縮的符號表現,不只想要描述事物的 表徵,更嘗試著要傳達圖像中蘊含更深層的意義。創作者認為,利用剪影的輪廓與 國繪畫中常見的潑墨法結合,可營造出具有現代感的傳統繪畫趣味,用來詮釋傳統 民俗節慶這個主題正恰如其分。 剪影風格形式是靠視覺經驗的累積而逐漸形成,將具象圖形去蕪存菁,只留下 符合與觀者共同經驗之辨識特徵 ( 曾美蓮,2006),這是在視覺傳達上是極重要的形 式與效果呈現。剪影廣泛應用於視覺傳達設計的領域,從海報設計到視覺識別系統, 成為近代視覺傳達設計中常見手法。剪影之表現形式,是將具象圖像簡化為具有強 烈特徵輪廓的視覺符號,使之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深刻印象,進而吸引觀賞者深入 了解其內容,達到傳達的目的。由於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中,傳達過程的情境裡充滿 噪音,人們的注意力不斷被干擾,因此視覺對象越是簡潔,觀看者的視覺經驗就越 能夠更快速地掌握出視覺圖像的重點,進而作出判斷與理解。 剪影藝術起源於法國,興盛於十八世紀末的歐洲,這是一種形態明顯而沒有影 調細節的黑影像,從此剪影藝術不僅在法國民間得到了迅速發展,更風靡整個歐洲。 剪影藝術在在二十世紀的二十年代傳入中國,引發當時中國美術界不小的轟動。剪 影技法普遍應用在近代各種的設計風格上,舉凡普普藝術、迷幻風格、極簡風格等 都常見剪影技法的應用。這種根源於剪影藝術的設計,正通過不斷結合現代電腦科 技的手段,並糅合眾多設計師天馬行空的想像在各個領域大放光彩。將繁複的設計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
傳統民俗節慶的視覺詮釋
34
巧妙地融入高反差的材質和色彩之中,將個性化的裝飾和手機的科技功能巧妙結合 起來。 本創作在技法步驟方面,以向量軟體擷取影像的輪廓,再依照畫面需求填入灰 階或色彩,線條簡潔俐落,色彩優雅明快,表現出一種低調華麗的優雅風格。由其 在海報設計上運用剪影手法的極簡風格,將精彩豐富元素從中去蕪存菁,留下最具 象徵意義的元素,利用最少的色調,將繁複的畫面透過平面化的表徵元素呈現,可 使作品在動態環境視覺認知過程當中,成為觀眾的視覺焦點。首先以相機或網路資 料取得數位影像,再利用向量軟體的貝茲曲線依據影像的輪廓重新描繪,去蕪存菁 得到簡潔的剪影輪廓做為創作的基本元件;最後再因著各創作系列構圖需要,填入 單色的漸層來組合鋪排,做為作品之中的主要視覺元素及輔助元素。 3.1.2 色彩計畫 中國傳統色彩體系對於現代色彩設計而言是一種極其寶貴的設計資源,傳統色 彩作為歷史文化的結晶傳承下來,深深影響了現代人的生活和用色習慣。幾千年傳 承下來的中國傳統色彩體系如黑、白、黃、綠、紅等五色,成為了中國人應用的主 要色彩參考標準,也反射出漢民族對傳統吉祥、幸福理念的永恒追求。而「用墨」 是傳統書畫的重要技法,清包世臣在《藝舟雙楫.述書下》中有云:「畫法、字法, 本於筆,成於墨,則墨法尤為書藝一大關鍵已。」,潘天壽《聽天閣畫談隨筆》亦 云:「色易艷麗,不易古雅,墨易古雅,不易流俗,以墨配色,足以濟用色之難。」 中國水墨賦彩設色深受道家與玄學的影響,自晚唐五代之後漸用墨來渲染,即使上 色的顏色彩度也較低,對於光影變化也不像西洋繪畫如此重視,以求「無為復樸」 進而能達到《莊子.天道第十三》所云:「無為也而尊,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 的境界。故中國繪畫「墨分五色」與低彩度的色彩計畫,使得視覺版面充滿耐人尋 味的雋永特質和充滿律動的層次感,是本創作報告作品所追求的意境與目標。 傳統繪畫技法畫全黑的水墨來描繪物件,水墨所占比重很大。其所用墨講求墨 分五色,以調入水分的多寡和運筆疾緩及筆觸的長短大小的不同,造成了筆墨技巧 的千變萬化和明暗調子的豐富多變。水墨畫是中國繪畫藝術形式的的一種特色,借 助具有民族特有的毛筆、宣紙和墨等繪畫工具和材料,表現獨具意象和意境的繪畫 風格。水墨畫始於唐代而盛行於宋元,以筆法為主導,充分發揮墨法的功能。基本 的水墨畫,僅有水與墨,黑與白色,墨為主要原料加以清水的多少而產生濃墨、淡
叁、創作技法與形式
35
墨、幹墨、濕墨、焦墨等,畫出不同濃淡調性層次。「墨即是色」,乃指墨的濃淡 變化就是色的層次變化,稱為「墨韻」。 本創作報告的系列作品,除遵循傳統繪畫「虛實結合」的結構佈局,在色彩計 畫上亦以由黑到白、由有至無的向量漸層,仿照水墨畫透過水墨和宣紙的交融滲透 的表現特徵,使觀者產生豐富的遐想,表現「畫外之意」的意象,再藉圖像內容表 現創作者內在的心靈思維,來符合中國繪畫強調「意境」的審美原則。傳統繪畫講 求詩、書、畫合一,本創作作品在版面上試圖營造詩的意境,寓「情」於「景」,「情 境」與「景物」融合,配合現代國際主義的文字排版風格,再佐以一方朱印,更予 畫面增添文人詩境,使詩、書、畫恆相映成趣,相互佐證。
3.2 動態海報 數位化的資訊時代改變著人們的社會生活、工作及消費模式,也改變著人們對 訊息的接收方式與習慣。對於海報設計而言,作為一種大眾化訊息傳達載體,在廿 一世紀的今天已逐漸跳脫過去平面、靜態的傳統形式的刻板印象,轉化而為承載的 新形式內容的數位化新媒體。動態海報因其具有的互動性、綜合性、趣味性和強烈 的現場感、強大的資訊承載量,而更符合資訊時代人們的閱讀方式,很快成為當代 海報設計發展的新方向和新趨勢。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海報形態朝著數位化、 網絡化、智能化、互動化的多元方向發展是可以預見的。本創作報告除了傳統靜態 的表現形式,更對數位動態海報型式作進一步的設計轉化,探索數位時代與視覺傳 達形式的微妙關係以及動態海報設計在現實操作應用的諸多可能性。 海報的主要功能是傳達的訊息,隨著資訊時代的科技發展,使傳統海報所承載 的訊息量相對縮小,由於畫面靜止,因而所傳達的訊息單一,雖有多種展示形式, 但顯然其對空間的利用發揮遠遠不足。以數位內容為主的視覺海報,則相對上對空 間的利用相當充分。隨著現代社會生活步調的加快,人們對各種廣告視覺停留的時 間也更為短暫。不可否認的是,動態化的數位海報較之傳統靜態的圖像海報,能夠 更加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其表現力充份使趣味性曾強,海報在實現其功能後所延伸 出來的審美價值,也遠遠高於傳統靜態的表現方式,也因此更能將強觀眾對於訊息 內容的記憶度,順利達到海報傳達訊息的目的。 自 2015 年起「動態海報」就成了廣告行業的熱門關鍵詞彙。這是一種新型的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
傳統民俗節慶的視覺詮釋
36
動態圖像,介於平面圖像和影片之間的廣告載體,大都將圖存成 GIF 檔來執行,這 種形式的視覺版面讓人在觀看的時候,仿佛在欣賞一幅完整影片的片段。相較於傳 統平面圖片的沉悶死板,這種動態圖片明顯更具有立體美感和視覺衝擊,形成良好 的記憶感知。由於傳統靜態平面海報無法滿足觀眾,動態海報作為一個新興的載體, 它對內容的表現更富張力,提升了觀眾對於海報內容的注意力與記憶度,具有製作 簡單和傳播便利等優勢。 隨著動態海報的日漸增多,若想在同類作品中脫穎而出,就需要在動態形式的 基礎上新增更多的創意元素。 一、不可過分花俏玩弄:若只有動態元素,海報仍可能只流於表面,得不到消費者 的情感共鳴和品牌認同。因此不能拘泥在動態形式之上,仍應將焦點放在創意 與造型上。 二、搭配整合行銷:動態海報其他傳媒一樣,都不是個體獨立存在的,而是需要配 合其他通路管道做各類型的整合行銷,以期達到最佳傳播效果。 三、適當的動態元素:相較於傳統平面海報,動態海報更具有立體美感和視覺衝擊。 但究竟版面中眾多元素之中,何者適合設定為動態元素,是設計者需要思考的 課題。 四、需保持海報的特性:無論是作為行進間閱讀的媒體,或是手機或電腦上的畫面, 讀者對於動態海報的視覺停留時間極為短暫。動態海報必須在幾秒之內完成一 個循環,並明確傳達完整資訊,保持海報媒體的特質,是設計者必須面對的重 要課題。
肆、代表作品創作理念
37
肆、代表作品創作理念
4.1 創作的意義性 本創作報告「傳統民俗節慶的視覺演繹」主要是以漢字文化圈傳統節慶作為創 作表現內容。中華民族累積幾千年的先民的智慧,形成了諸多光彩奪目的民族文化 傳統,凝結了漢民族的生命意識、倫理情感、審美趣味與宗教情懷。在長期的生活 實踐中結合自然環境的生息節奏,這些傳統文化精髓與人文特色,表現在週而復始 的節慶風俗之上,形成各種具有特色且固定形式的文化活動。我們可以透過這些傳 統的民俗節慶,一窺先人所累積的智慧,傳承諸多逐漸被淡薄化的文化遺產。 台灣的民俗節慶承襲漢民族傳統文化,包括源自黃河與長江農業社會古老文明 地域的各地宗教祭祀、民俗慶典和原住民祭典。傳統農業社會的民俗節慶往往結合 耕作季節,富有祈福、消災、演藝、休閒的多種意義。尤其在民俗節慶期間搭配敬 神祭典、祭祀廟會、神佛繞境、花燈蜂炮、舞龍舞獅、踩高蹺…等民俗展演活動, 以及結合時令氣候、農業生產的特色美食,在敦親睦鄰、團結鄉里、歡樂過節的意 義之外,更使悠久文化精隨得以延續並發揚光大。
4.2 創作的時代性 民俗節慶是傳統文化相當重要的一環,各地節慶習俗自古代代相傳至今,皆與 庶民生活習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然而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本世紀最主要的 社會趨勢,影響層面涵括所有人類的社會制度與生活文化。全球化會增進文化的接 觸與理解,亦會形成文化的偏見與傳統文化的喪失。新科技顛覆了傳統的價值觀, 傳統文化的內涵與意義因而改變,伴隨而來的是被商品化、標準化、模組化、膚淺 化、世俗化的危機。資訊網路的普遍性與方便性帶來全球化地球村的概念,人們更 易接受不同文化的觀念與事物,卻也更容易逐漸淡忘忽略自身的傳統文化與價值。 當前台灣社會,因為在政治意識型態、國家定位與文化認同上存在有不同的歧見, 而間接造成本土文化與民族文化相關性與差異性之間的混淆。因此本創作旨在彙整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
傳統民俗節慶的視覺詮釋
38
廣義的漢民族傳統民俗節慶,將資訊視覺化轉化為容易理解的訊息,除了喚起大眾 對傳統文化的重視與記憶,也期望藉此系列創作傳達創作者對「政治中國」與「文 化中國」間異同之看法。
4.3 創作的審美性 傳統設計美學的特徵,是依循傳統美學任之而來,概言之就是「意」與「境」 二字,傳統藝術舉凡繪畫、詩詞、音樂,無不以「意境」為最高的審美準則。「意」 是指創作者主觀情感的流露、和「境」指的是外在社會環境或自然環境的反映與再 現。意境是「心物」、「主客」、「內涵」和「形式」的完美統一,這種情與境相 融的境界,被稱之為「言外之味」和「弦外之音」,超越物化層面之上,以虛涵實、 實中見虛,蘊涵著形而上無窮盡的韻味。「意境相融、虛實相生,作品方能昇華於 視覺元素之上,產生創造性的價值,此乃華夏民族特有的美學思想。
4.4 創作的技術性 主視覺以向量繪圖軟體模擬水墨的疏密、濃淡,明暗的漸層,表現極簡和抽象 概念,乃創作者向傳統水墨美學頓首致敬之意。中國自唐代始有單色水墨,其畫之 色,非丹鉛青絳之謂,而是以墨代色。如唐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所云,運墨 即可發揮如色彩般的功能,捕捉物象之意:「草木敷榮,不待丹碌之采;雲雪飄颺, 不待鉛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鳳不待五色而綷。是故運墨而五色具,謂之得意。 意在五色,則物象乖矣。」從技法層面而論,運墨乃在於濃淡明晦之間,以表現物 象之前後、向背、明暗、凹凸、和遠近關係,故此,正如北宋韓拙《山水純全集》 中所論述:「故筆以立其形質,墨以分其陰陽,山水悉從筆墨而成。」並用傳統山 水畫中表現「高遠」、「深遠」、「平遠」的三遠法營造背景空間配置,達到超乎 象外的空靈境界。
4.5 創作的形式分類 本系列創作報告的創作對象為漢族主要傳統民俗節慶。漢族歷代先民隨著季 節、時間和物候轉移,開展具有特定主題的風俗與紀念意義的社會活動,並因應時 地環境之變遷而代代相傳,反映祖先累積的傳統智慧和生活情趣以及人與自然、人
肆、代表作品創作理念
39
際關係。所謂「節」,即是針對一年中氣候變化而言。漢族傳統民俗節日類型多樣, 根據《通書》載錄,每年至少有九個主要節日、廿四個節氣和一百四十多個神誕, 多與農業耕作、宗教祭祀、人倫孝悌、驅瘟避邪息息相關。本創作報告將眾多之傳 統民俗節日其初分為「傳統節慶」、「時令節氣」、「三元祈福」、「神祇敬拜」 四大類,並擷取其中具代表性者進行創作。 傳統節慶:一般是指漢族傳統會一家團聚共度的四個節日,本創作系列中有「春節、 「清明、「端午、「中秋」等四件作品。 時令節氣:一年分為十二等分,每個分點稱為中氣,再將二個中氣等分,其分點稱 為節氣,俗稱二十四節氣。農民們依循節氣變化,栽種適時的植物,才 能夠確保豐碩的收穫。本創作系列中有「天穿」、「春龍」、「花朝」、 「觀蓮」、「七夕」、「重陽」等六件作品。 三元祈福:三元節就是「三官大帝」的誕辰。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就是元宵節, 這是天官賜福的佳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是地官赦罪日,普度的精神 在此;十月十五日為下元,是水官解厄日,針對受災難與不幸者祈福。 本創作系列中有「元宵」、「中元」、「下元」等三件作品。 神祇敬拜:以神誕做為紀念節慶,通常是神衹的生日或顯靈得道日,各廟宇都會在 此時舉行盛大的民俗祭祀。本創作系列中有「天公生」、「媽祖誕」、「關 帝誕」等三件作品。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
傳統民俗節慶的視覺詮釋
40 傳統節慶是文化中重要的部分,是整個 民族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而成的一 種生活習慣。農業社會時人們以節慶來 做為劃分時間的座標,而現在雖然生活 方式雖已改變,但是節慶的意義並未淡 化。漢族社會傳統四大節日,在各地意 義不同。一般是指漢族傳統會一家團聚 共度的四個節日,即春節、清明節、端 午節、中秋節。
肆、代表作品創作理念
41
傳統節慶 作品一︱春節
正月初一
40
作品三︱端午
五月初五
44
作品二︱清明 作品四︱中秋
四月五日 八月十五
時令節氣 三元祈福 神祇敬拜
42 46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
傳統民俗節慶的視覺詮釋
42
春節 蕭疏白髮不盈顛,守歲圍爐竟廢眠。 剪燭催乾消夜酒,傾囊分遍買春錢。 聽燒爆竹童心在,看換桃符老興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歡笑拜新年。 ——《甲午元旦》清 孔尚任
中國農曆新年之所以具有百年歷史及其重要性是源自於許多的神話和傳統,它就像聖 誕節對西方國家的意義一樣,對中國人來說,春節是最長也是最重要的節日。在中國農曆 新年,人們會花錢來購買賀禮、裝飾、材料、食物和衣物等,象徵著希望讓新的一年帶來 好運氣。 Chinese New Year The origin of Chinese New Year is itself centuries old and gains significance because of several myths and traditions, it is the longest and most important festivity in the Lunar Calendar, just like christmas in the west. In Chinese New Year, people will pour out their money to buy presents, decoration, material, food, and clothing in hopes to make way for good incoming luck.
主要元素: 以舞獅為造型輪廓,舞獅是春節常見的傳統文娛體育活動之一,古人相信舞龍舞獅有 驅邪鎮妖之效,每逢春節敲鑼打鼓、舞龍舞獅,藉以消災除害預報吉祥。舞龍起源於漢代, 起初是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儀式;舞獅則起源於南北朝,是漢民族的傳統舞蹈形式。 輔助元素: 輔助之視覺元素有跳加官、春梅、蝙蝠、點燈、喜鵲等吉祥符號,運用黑色漸層模擬 水墨畫的墨韻,並以暖色系的紅色、橙色做為背景,使數量眾多且複雜的構成元素產生統 一與協調感。 動畫海報:
http://imgur.com/M07Ol2E.gif
肆、代表作品創作理念
43
代表作品之一 /《傳統節慶─春節》/ 2016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
傳統民俗節慶的視覺詮釋
44
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唐 杜牧
掃墓節,又叫清明節。這是個讓人們走出戶外享受春天綠意的時間。人們藉由掃墓來 表示尊重並紀念他們的祖先。在清明節這一天,放風箏也是個被男女老幼所喜愛且視為重 要的習俗。當夜晚風箏天上飛,華燈初上看起來就像是閃爍的星星。而人們最後會把線剪 斷,讓風箏自由飛翔,他們認為這個習俗可以帶來好運,消除疾病。 Tomb Sweeping Day Tomb Sweeping Day, also called Qingming Festival. It is a time for people to go outside and start enjoying the greenery of spring. People commemorate and show respect to their ancestors by visiting their graves. Flying kites is also an important custom enjoyed by many people, young and old, during the Qingming Festival. When kites fly in the evening, the lanterns look like twinkling stars. People cut the string to let the kite fly freely, they believe that this custom can bring good luck and eliminate diseases.
主要元素: 以牧童為主要造型輪廓。杜牧寫景抒情的小詩《清明》,描寫清明氣候易生變化,出 門在外的行旅人偏遇上綿綿細雨,讓路上的行人心情更加苦悶,問聲鄉間小道的牧童哪裡 才有酒家可解鄉愁,他指了指遠處的杏花小村。本創作乃借用杜牧生動清麗、簡明爽朗的 詩詞,企圖營造余韻邈然的意境。 輔助元素: 輔助元素有柳樹、細雨、風箏等視覺符號,運用黑色漸層模擬水墨畫的墨韻,並以寒 色系的藍色、綠色做為背景,營造寒食節與清明踏青的意象,也使數量眾多且複雜的構成 元素產生統一與協調感。 動畫海報:
http://imgur.com/1lq2Q82.gif
肆、代表作品創作理念
45
代表作品之二 /《傳統節慶─清明》/ 2016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
傳統民俗節慶的視覺詮釋
46
端午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鬢絲日日添頭白,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端午日》唐 殷堯藩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別稱端陽節。划龍舟是端午期間的傳統習俗,有著營救愛國 詩人屈原的意義。傳說屈原在朝廷中無法獲得重視,仕官之途抑鬱不得志,又不忍見國家 的慘狀,所以在西元前 277 年農曆的五月五日投江自盡。當地百姓擔心屈原的遺體被魚、 蝦所食,因此在這天將包滿米飯的竹葉 ( 粽子 ) 投入江裡餵食魚、蝦,後來就演變成端午節 吃粽子的習俗。 Dragon Boat Festival The boat races 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are traditional customs to attempts to rescue the patriotic poet Chu Yuan. Chu Yuan drowned o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lunar month in 277 B.C. Chinese citizens now throw bamboo leaves filled with cooked rice into the water. Therefore the fish could eat the rice rather than the hero poet. This later on turned into the custom of eating rice dumplings.
主要元素: 以屈原為造型輪廓。屈原(約西元前 340 - 278 年),戰國時期楚國人,羋姓,屈氏, 名平,死後諡號原,以字行;又在《離騷》中自云:「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早 年受楚懷王信任,由於自身性格耿直驕傲,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漸被楚懷王疏遠憤而投 江自盡。 輔助元素: 輔助元素有龍舟、白蛇傳、立蛋、粽子、昌蒲等視覺符號,運用黑色漸層模擬水墨畫 的墨韻,並以紅色、綠色做為背景營造夏日氣息,亦使眾多元素產生統一與協調感。 動畫海報:
http://imgur.com/ihCova8.gif
肆、代表作品創作理念
47
代表作品之三 /《傳統節慶─端午》/ 2013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
傳統民俗節慶的視覺詮釋
48
中秋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水調歌頭》宋 蘇東坡
中秋節起源於古代中國,為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日,是華人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 節日。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位名叫后 羿的英雄,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崑崙山頂,拉開神弓,一口氣成功射下九個多太陽,為 民造福。一日,他求得了長生不老藥,卻因故被他的妻子嫦娥喝了下去。由於她不時牽掛 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於是就有了嫦娥奔月的傳說,而在中秋節 這一天,拜月的風俗在也就在民間傳開了。 Moon Festival One day, all 10 suns appeared together, scorching the earth with their heat. The earth was saved when a strong archer, Hou Yi, succeeded in shooting down 9 of the suns. Yi stole the elixir of life to save the people from his tyrannical rule, but his wife, Chang-E drank it. Thus started the legend of the lady in the moon to whom young Chinese girls would pray at the Mid-Autumn Festival.
主要元素: 以「嫦娥奔月」為造型輪廓。嫦娥奔月是中秋節最主要的民間傳說,最早紀載此故事 的是西漢的《淮南子》,「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悵然有喪,無以續之。」, 講述嫦娥偷吃仙藥飛上月球,從此與丈夫后羿天地相隔的故事。 輔助元素: 輔助元素有后羿射日、吳剛折桂、玉兔搗藥、廣寒宮、喜鵲等視覺符號,運用黑色漸 層模擬水墨畫的墨韻,並以暖色系的橙色紫色為輔之圓月構成做為背景。 動畫海報:
http://imgur.com/lSCkSRc.gif
肆、代表作品創作理念
49
代表作品之四 /《傳統節慶─中秋》/ 2013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
傳統民俗節慶的視覺詮釋
50 所謂的「歲時節俗」,最簡單的說法乃 是源自於「四時八節」而來的民間慶典 活動。古代曆法家取冬至為一年之始, 將一年分為十二等分,每個分點稱為 中氣,再將二個中氣等分,其分點稱為 節氣,十二個中氣加十二個節氣,俗稱 二十四節氣。其中包含了傳統生活、民 俗與文化、農業社會的生產、信仰及慶 典…等。
肆、代表作品創作理念
51
傳統節慶 時令節氣 作品五︱天穿
正月二十
50
作品七︱花朝
二月十五
54
作品六︱春龍 作品九︱觀蓮 作品八︱七夕 作品十︱重陽
二月初二 六月廿四 七月初七 九月初九
三元祈福 神祇敬拜
52 56 58 60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
傳統民俗節慶的視覺詮釋
52
天穿 媧皇沒有幾多年,夏伏冬愆任自然。 只有人間閒婦女,一枚煎餅補天穿。 ——《天穿日補天》宋 李覯
天穿節在農曆正月 20 日,人們每年舉辦傳統儀式,來感謝熔煉五色石修補天空拯救地 球的女媧。在這一天,女人們會暫時停下手邊的工作,炸甜糯米糕和唱山歌,一方面忙裡 偷閒,也讓大地休養生息。這種有規律的放鬆,意味著適度給予大自然修補恢復的時間, 讓環境以及資源永續發展。 Sky Broken Day Sky Broken Day is held traditionally in the 20th day of the first lunar month every year for showing thanks to Goddess Nuwa owing to her saving the earth from the destruction by repairing the Sky with smelting colored stone. women stop to work temporarily, fry sweet sticky rice cake for sacrifice, and sing folk songs to enjoy themselves for taking leisure. This regular relaxation means giving the Earth with people an opportunity of recovering every year.
主要元素: 以女媧補天造型輪廓為主視覺。傳說中上古盤古開天闢地,女媧塑泥造人,日月星辰 各司其職,子民安居樂業、四海昇平。然而共工與顓頊爭帝位時頭觸不周之山,致使大地 之四方盡頭崩壞塌陷。於是女媧熔鍊五色石以修補青天,折鼇的四肢作為支柱立起擎天, 殺黑龍拯救翼州中原,累積蘆葦的灰燼來抵禦洪水,讓生靈百姓得以存活。 輔助元素: 輔助元素有五色石、洪水等視覺符號,運用黑色漸層模擬水墨畫的墨韻,並以寒色系 的藍色、紫色做為山川大地背景,使數量眾多且複雜的構成元素產生統一與協調感。 動畫海報:
http://imgur.com/FeGPlBb.gif
肆、代表作品創作理念
53
代表作品之五 /《時令節氣─天穿》/ 2016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
傳統民俗節慶的視覺詮釋
54
春龍 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 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說文解字》東漢 許慎
華人民間社會普遍認為,龍不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從節氣上說,農 曆二月初二前後為二十四節氣之一的驚蟄。在中國文化中,龍是吉祥的動物,支配著雲和 降雨。據中國民間傳說,被認為是龍甦醒也是龍抬頭的一天。當掌管雨的龍抬起頭的那天 開始,雨量便逐漸增大,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個節日也顯示了人們對於好天氣以及農作 更好收成的盼望。 Flower Festival The Flower Festival , also known as the birthday of the flowers. Since the Tang Dynasty , Chinese people have used this day to mark the coming of spring. In this day, people usually hang red silk ribbons called “shanghong” on flowers and trees, catch a flower show and some acrobatic performances, savor a traditional steamed flower cake made with seasonal flowers and rice, or go out with friends and family to enjoy the spring scenery for celebrating.
主要元素: 以舞龍為造型輪廓,舞龍起源於漢代,起初是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儀式,也是春龍 節常見的傳統文娛體育活動之一,以示敬蒼龍,祈甘霖,保豐收。 輔助元素: 輔助元素有五穀登豐、提燈籠、星雲佈雨等視覺符號,運用黑色漸層模擬水墨畫的墨 韻,並以暖色系的黃色、橙色做為背景,使數量眾多且複雜的構成元素產生統一與協調感。 動畫海報:
http://imgur.com/Zc0dJZ9.gif
肆、代表作品創作理念
55
代表作品之六 /《時令節氣─春龍》/ 2016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
傳統民俗節慶的視覺詮釋
56
花朝 世人如不容,吾自縱天慵。落葉憑風掃,香秔倩水舂。 花朝連郭霧,雪夜隔湖鐘。身外無能事,頭宜白此峰。 ——《鏡湖西島閒居》唐 方干
中國早期有以農曆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為花朝。花朝節,也被稱為花的生日。自唐代 以來,中國人已經用這一天,來紀念春天的來臨。在這一天,人們會剪五彩色紙 ( 稱為賞紅 ) 黏在花或樹枝上、賞花以及一些雜技表演、品嚐時令鮮花和大米製成的傳統花糕,或是與 朋友和家人外出享受春天的景色來慶祝。 Flower Festival The Flower Festival , also known as the birthday of the flowers. Since the Tang Dynasty , Chinese people have used this day to mark the coming of spring. In this day, people usually hang red silk ribbons called “shanghong” on flowers and trees, catch a flower show and some acrobatic performances, savor a traditional steamed flower cake made with seasonal flowers and rice, or go out with friends and family to enjoy the spring scenery for celebrating.
主要元素: 以花神為造型輪廓。傳說中百花各有其司花之神,也各擁有一段令人神往的故事傳說。 分別是正月梅花的壽陽公主,二月杏花的楊貴妃,三月桃花的息夫人,四月牡丹的李白, 五月石榴的鍾道,六月蓮花的西施,七月蜀葵的李夫人、八月桂花 – 徐惠,九月菊花的陶 淵明,十月木芙蓉的石曼卿,十一月山茶的白居易,蠟月水仙的娥皇與女英。 輔助元素: 輔助元素有泛舟遊春、蝴蝶飛舞、喜上眉梢、踏青賞紅等視覺符號,運用黑色漸層模 擬水墨畫的墨韻,並以黃色、翠綠色做為背景,產生統一與協調感。 動畫海報:
http://imgur.com/0SxUrIO.gif
肆、代表作品創作理念
57
代表作品之七 /《時令節氣─花朝》/ 2016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
傳統民俗節慶的視覺詮釋
58
觀蓮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南宋 楊萬里
相傳農曆的六月二十四日是蓮花的生日,俗稱觀蓮節。這個風俗起源於宋代。在這天, 尤其是在中國南方,會舉辦各種慶祝活動。他們通常會到一個蓮花池,享受蓮花的優美風 光,泛舟於湖上,欣賞皎潔的月光或是在繪有蓮花圖案的船上飲酒作樂,這些都是中國民 族的傳統習俗。 Lotus Festival Legend has it that the 24th day of June in the Chinese lunar calendar is the lotus’s birthday, commonly known as the Lotus Festival. This custom originated in the Song Dynasty . On that day , many people , especially in southern China, will hold various kinds of celebration activities. They usually come to a lotus pond and enjoy the graceful scenery of lotuses, boating upon the lake , admire the bright moonlight and drink in a boat painted with lotus patterns, which are all the traditional customs of the Chinese nation.
主要元素: 以周敦頤賞蓮為造型輪廓。宋人周敦頤寫過一篇傳之不朽的散文《愛蓮說》,表明了 他對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讚賞。 輔助元素: 輔助元素有魚、荷葉、蓮花等視覺符號,運用黑色漸層模擬水墨畫的墨韻,並以青綠 色與黃綠色做為背景,使數量眾多且複雜的構成元素產生統一與協調感。 動畫海報:
http://imgur.com/V5qMndm.gif
肆、代表作品創作理念
59
代表作品之八 /《時令節氣─觀蓮》/ 2016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
傳統民俗節慶的視覺詮釋
60
七夕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古詩十九首》東漢 樂府
中國情人節適逢每年農曆的七月七日,玉皇大帝的第七個小女兒織女,因與牛郎情投 意合,兩人甚至荒廢原本的工作,所以被玉帝強迫分離並被天河所隔,成了遙遠的織女星 和牛郎星。他們只被允許於每年農曆的七月七日在鵲橋上相會,這天也就是所謂的中國情 人節。 Lotus Festival Legend has it that the 24th day of June in the Chinese lunar calendar is the lotus’s birthday, commonly known as the Lotus Festival. This custom originated in the Song Dynasty . On that day , many people , especially in southern China, will hold various kinds of celebration activities. They usually come to a lotus pond and enjoy the graceful scenery of lotuses, boating upon the lake , admire the bright moonlight and drink in a boat painted with lotus patterns, which are all the traditional customs of the Chinese nation
主要元素: 以牛郎織女為造型輪廓。在正本當中,牛郎織女婚後就只顧浪漫而忘卻了工作,牛郎 的牛跑了,織女的布也品質下降,為了令他們不再懶散,玉皇大帝才分開他倆,每年見面 一次。然而民間傳說版本則更淒美動人,每年七夕牛郎就用扁擔挑起兩個小孩前來與織女 團聚而成為佳話,而喜鵲為他們的愛情感動了,化作「鵲橋」來幫他們團聚。 輔助元素: 輔助元素有黃牛、喜鵲、鵲橋、織布機、成年禮、彩竹等視覺符號,運用黑色漸層模 擬水墨畫的墨韻,並以洋紅色、紫色做為背景營造浪漫的氣氛,並使數量眾多且複雜的構 成元素產生統一與協調感。 動畫海報:
http://imgur.com/u0kaD2k.gif
肆、代表作品創作理念
61
代表作品之九 /《時令節氣─七夕》/ 2016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
傳統民俗節慶的視覺詮釋
62
重陽 薄霧濃雲愁永晝,端老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 ——《醉花陰》宋 李清照
重陽節於每年農曆九月初九,因二九相重,又稱為「重九節」。在重陽節這一天,人 們習慣爬山,欣賞菊花,飲菊花酒,吃重陽糕。重陽節也稱為「老人節」。有意義的是, 長輩們能透過當天在節日參加活動,來改善他們的健康。重陽節也是個能讓家庭聚在一起 的好機會,也藉此紀念自己的祖先所作出的犧牲以及他們經歷的艱辛。 Double Ninth Festival On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people customarily climb mountains, appreciate chrysanthemum flowers, drink chrysanthemum wine, and eat double-ninth cakes.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is also the "Old Men Festival". Old people are especially meant to improve their health by taking part in the activities on the day of the festival.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is also a time for family get-togethers. It is an occasion to remember one's ancestors, the sacrifices they made and the hardships they underwent.
主要元素: 以登高的唐代詩人王維做為造型輪廓。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云:「獨在異 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偏插茱萸少一人。」傳達了一個在長期居 住外地的人在重九節懷鄉思親的特殊感受。 輔助元素: 輔助元素有菊花、風箏紙鷂等視覺符號,運用黑色漸層模擬水墨畫的墨韻,並以藍色、 綠色做為背景營造山林悠遠的氣氛,使構成元素產生統一與協調感。 動畫海報:
http://imgur.com/ipxh0HM.gif
肆、代表作品創作理念
63
代表作品之十 /《時令節氣─重陽》/ 2016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
傳統民俗節慶的視覺詮釋
64 傳統漢族宗教文化,在祖先崇拜的基礎 上,都同時受到「儒道釋」三教思想的 影響,中國在上古時期就有祭天、祭地 和祭水的禮儀。明《五雜俎》記載: 「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 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道教 有天、地、水三官大帝載錄世人善惡之 說,神異典曰:「三官起源于金水之土 三氣,而為三官」。「官」者,即時空 流動過程中的節段,而三元節就是「三 官大帝」的誕辰。
肆、代表作品創作理念
65
傳統節慶 時令節氣 三元祈福 作品十一︱元宵
正月十五
64
作品十三︱下元 十月十五
68
作品十二︱中元
七月十五
神祇敬拜
66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
傳統民俗節慶的視覺詮釋
66
元宵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 滿街珠翠遊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 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宵》明 唐寅
正月十五上元節亦稱為「元宵節」,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元宵節這一天的 重要的活動就是賞燈。在整個漢代(西元前 206 年—西元 220 年),佛教興盛於中國,東 漢明帝聽說僧侶可以看到舍利,也就是佛的遺體火化,並且聽說了佛教在正月十五日有僧 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且令士族庶民都掛 燈,以表示對佛的尊敬。 Lantern Festival This day's important activity is watching lanterns. Throughout the Han Dynasty (206 BC-AD 220), Buddhism flourished in China. One emperor heard that Buddhist monks would watch sarira, or remains from the cremation of Buddha's body, and light lanterns to worship Buddha on the 15th day of the 1st lunar month, so he ordered to light lanterns in the imperial palace and temples to show respect to Buddha on this day.
主要元素: 以官將首為造型輪廓。民俗才藝陣頭在台灣元宵節活動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舉凡 祈福繞境遊行、踩街活動、民俗慶典等等,都以藝陣為主軸。官將首的職務是護航,於神 明出巡時在前方探路,威風凜凜,聲勢浩大。 輔助元素: 輔助元素有天燈、鑼鼓陣、炸寒單爺、苗栗炸龍等視覺符號,運用黑色漸層模擬水墨 畫的墨韻,並以暖色系的紅色輔以綠色做為背景,使數量眾多且複雜的構成元素產生統一 與協調感。 動畫海報:
http://imgur.com/adK10QX.gif
肆、代表作品創作理念
67
代表作品之十一 /《三元祈福─元宵》/ 2013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
傳統民俗節慶的視覺詮釋
68
中元 絳節飄飄宮國來,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權須得金條脫,溫嶠終虛玉鏡台。 會省驚眠聞雨過,不知迷路為花開。 有娀未抵瀛洲遠,青雀如何鳩鳥媒。 ——《中元作》唐 李商隱
農曆七月十五日的中元節是漢族文化圈的傳統節日。如同西方文化的萬聖節一樣,東 方文化也有中元節,他們相信釋放餓鬼的地獄之門正在敞開,他們到處遊蕩為了尋找食物 和報復那些冤枉他們的人。這個在農曆七月為期整個月的節慶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中元節。 Lower Yuan Festival There are three Yuans within the Lunar calendar. Each Yuan represents the birthday of the three ancient emperors. Lunar calendar October 15 called Lower Yuan which is the birthday of Emperor Yu, who is known as the Emperor of the Water realm, represents irrigation and flood control.
主要元素: 以跳鍾馗為主視覺造型輪廓。中元祭祀之後,由道士扮演驅魔真君鍾馗或由藝師操弄 傀儡戲偶,是謂「跳鍾馗」。主要是用來驅鬼、除煞,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氣,請眾家好兄 弟趕緊回返陰間,勿再逗留於人世。操弄或扮演者需腳踩七星步、手持八卦傘,以保護演 出者免遭犯煞;常用法器包括「白公雞」、「白公鴨」、「七星劍」、「草蓆」、「掃帚」、 「鹽米」、「五方符」……等。 輔助元素: 輔助元素有跳官將首、頭城搶孤、普渡公燈、放水燈、喜鵲等視覺符號,運用黑色漸 層模擬水墨畫的墨韻,並以藍色為主搭配橙色做為背景,使數量眾多且複雜的構成元素產 生統一與協調感。 動畫海報:
http://imgur.com/InE0JXs.gif
肆、代表作品創作理念
69
代表作品之十二 /《三元祈福─中元》/ 2013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
傳統民俗節慶的視覺詮釋
70
下元 路人拂曉到郊南,行色匆匆祭下元。 送上紙衣能取暖,陰間先祖也知寒。 ——《下元節 七絕》唐 佚名
農曆十月十五為下元節,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是「水官大帝」禹的生日,相傳 當天疏河治水成功的大禹,會下凡人間為民解厄之日。在農曆中有三元 ( 上、中、下元 ), 每一個元都代表著不同帝王的生日。其中,農曆的十月十五日是水官大帝—禹的生日,也 象徵著灌溉和防洪以及祈求能消災解厄。 Lower Yuan Festival There are three Yuans within the Lunar calendar. Each Yuan represents the birthday of the three ancient emperors. Lunar calendar October 15 called Lower Yuan which is the birthday of Emperor Yu, who is known as the Emperor of the Water realm, represents irrigation and flood control.
主要元素: 以大禹治水為造型輪廓,民間最普遍認為水官大帝即是禹。帝堯命令鯀治水未有成果, 歷經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災禍,於是舜任命鯀的兒子禹繼任治水之職,禹總結了其父治水失 敗的教訓,以疏導河川治水為主導,疏通了九河。因治洪水有功,人們為表達對禹的感激 之情,尊稱他為「大禹」。 輔助元素: 輔助之元素有洪水、河川水道、舟船等視覺符號,運用黑色漸層模擬水墨畫的墨韻, 並以寒色系的藍色、綠色做為山川背景,使複雜的構成元素產生統一與協調感。 動畫海報:
http://imgur.com/RBopZ4k.gif
肆、代表作品創作理念
71
代表作品之十三 /《三元祈福─下元》/ 2016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
傳統民俗節慶的視覺詮釋
72 漢族傳統節日類型多樣化,可分為農業 耕作、宗教祭祀、人倫孝悌、驅瘟避邪 等。其中宗教祭祀常以神誕做為紀念節 慶。神誕是指神衹的生日,或是指神佛 的顯靈日、得道日之類的日子。各廟宇 都會在此時舉行盛大的民俗祭祀、迎神 賽會以及遶境活動,藉以祈求平安,並 藉以連絡感情。
肆、代表作品創作理念
73
傳統節慶 時令節氣 三元祈福 神祇敬拜
作品十四︱天公生 正月初九 72 作品十五︱媽祖誕 三月廿三 74 作品十六︱關帝誕 六月廿四 76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
傳統民俗節慶的視覺詮釋
74
天公生 仰謁玉皇帝,稽首前致誠。 帝言汝仙才,努力勿自輕。 ——《夢仙》唐 白居易
農曆正月初九為「天公生」,又名「玉皇誕」。玉皇大帝是中國傳統宗教中最重要的 神靈信仰之一。在天公生的這天,人們會在頂桌準備三捆長麵線、三杯綠茶、五種不同的 水果和六種不同的蔬菜來祭拜玉皇大帝,並且在下桌準備五牲以及甜糕、紅龜粿等獻給祂 的部屬神明。 Mazu Birthday Mazu is the most worshipped sea goddess in China's costal areas, especially in the southeast and Taiwan. Many people in these areas live by fishing. So, they've created a sea goddess for blessing and protection. Every year in this day, fishermen go to the temple to worship the goddess with great piety for safe sailing instead of going fishing on the sea.
主要元素: 以玉皇大帝為造型輪廓,玉皇上帝俗稱天公,是道教中的天界實際領導者,也是地位 最高的神。據《高上玉皇本行集經》記載,光明妙樂國王子捨棄王位,在普明香嚴山中學 道修真,輔國救民,渡化眾生,歷億萬劫,終為玉帝,為「諸天之主」、「萬天之尊」。 輔助元素: 輔助元素有仙鶴、廟會遶境、陣頭鑼鼓、吊天公燈、廟宇等視覺符號,運用黑色漸層 模擬水墨畫的墨韻,並以暖色系的紅色、橙黃做為背景,使構成元素產生統一與協調感。 動畫海報:
http://imgur.com/2qn0Swy.gif
肆、代表作品創作理念
75
代表作品之十四 /《神祇敬拜─天公生》/ 2016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
傳統民俗節慶的視覺詮釋
76
媽祖誕 使者受節大明殿,候神海上非求仙。 廟前水生客戾止,帷中靈語風泠然。 麗牲有石載文字,沉璧用繅求淵泉。 賈生何可久不見,海若率職君子還。 ——《送宋誠甫太監禮天妃》元 虞集
相傳媽祖生日為農曆三月廿三日,也稱為「天后誕」、「媽祖誕」、「媽祖生」,是 慶祝天后誕辰的東亞傳統文化節日。媽祖是中國沿海地區最受崇拜海上神明,特別是在東 南地區和台灣。許多人在這些區域靠捕魚為生。因此,他們供奉海上守護神來象徵著祝福 和保衛。每年的這一天,漁民們不會出海捕魚,而是會虔誠的到媽祖廟祈求航行安全。 Mazu Birthday Mazu is the most worshipped sea goddess in China's costal areas, especially in the southeast and Taiwan. Many people in these areas live by fishing. So, they've created a sea goddess for blessing and protection. Every year in this day, fishermen go to the temple to worship the goddess with great piety for safe sailing instead of going fishing on the sea.
主要元素: 媽祖姓林,歷史考證確實有此人,出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福建路莆田縣湄洲島東螺村, 民間傳說媽祖出生時不啼哭,因而取名為「默」,小名「默娘」。自北宋開始神格化,被 稱為「媽祖」並受人建廟膜拜,復經宋高宗封為「靈惠夫人」,成為朝廷承認的神祇。 輔助元素: 輔助元素有繞境祈福、千里眼、順風耳、帆船、等視覺符號,運用黑色漸層模擬水墨 畫的墨韻,並以藍色、黃綠色做為背景,使構成元素產生統一與協調感。 動畫海報:
http://imgur.com/ZO9OiYn.gif
肆、代表作品創作理念
77
代表作品之十五 /《神祇敬拜─媽祖誕》/ 2016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
傳統民俗節慶的視覺詮釋
78
關帝誕 掛印封金辭漢相,尋兄遙望遠途還。 馬騎赤兔行千里,刀偃青龍出五關。 忠義慨然沖宇宙,英雄從此震江山。 獨行斬將應無敵,今古留題翰墨間。 ——《過五關 斬六將》元末明初
舊俗以農曆五月十三日或曰六月二十四日為關帝誕辰,每逢是日各地皆有關帝廟會, 進香祀奉、頂禮膜拜,官府也是如此。關羽早在隋朝時被神化,且在中國仍被廣泛崇拜, 所以無論在家庭、企業和民間黑社會組織等地方都能發現供奉他的神龕。而關羽的生活故 事,其實很多部分是虛構的,在歷史小說 ( 三國演義 ) 裡塑造出其忠誠和正義的形象,並 於世代流傳下來。 Guan Yu Birthday Guan Yu was deified as early as the Sui dynasty and still widely worshipped by the Chinese, many shrines to him are found in homes, businesses and fraternal organisations. Guan Yu true life stories have largely given way to fictionalised ones, most of which are found in the historical novel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or passed down the generation and respected as an epitome of loyalty and righteousness. 主要元素: 以關羽為造型輪廓。關羽集忠、勇、仁、義、禮、智、信於一身,是正義和忠烈的象徵、 東方倫理的化身,一直成為各行各業所推崇,以其正直威嚴、剛正不訛、忠義兩全的節操, 成為華人共同信奉保衛眾生、降妖伏魔的神明。 輔助元素: 輔助元素有赤兔馬、祝壽醒獅、廟會鑼鼓等視覺符號,運用黑色漸層模擬水墨畫的墨 韻,並以暖色系的紅色、綠色做為背景,使構成元素產生統一與協調感。 動畫海報:
http://imgur.com/pDqsMqV.gif
肆、代表作品創作理念
79
代表作品之十六 /《神祇敬拜─關帝誕》/ 2016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
傳統民俗節慶的視覺詮釋
80
伍、結 語
本創作報告旨在從中國傳統美學、傳統設計思潮、中國文化宇宙觀與視覺傳達 之原理為學理基礎,探索數位科技時代的現代設計精神,並以平面視覺設計詮釋傳 統民俗節慶,嘗試以新形式創作表現的可能性。最後提出四個系列的代表作品共 十六件,並將創作關鍵概念與心得彙整如下 : 研究傳統設計理論形態,定能夠為現代的設計創作建立更扎實的基礎,本視覺 設計創作報告的學理基礎,是基於中國傳統設計美學,探索傳統美學思想的形態與 審美觀念,從「合節美感」、「天人合一」、「虛實意境」當中,歸納出本設計創 作所遵循的圭臬,進而演繹到以傳統民俗節慶作為題材的系列作品中。創作技法與 形式上,本創作報告在視覺元素的選取上運用「部分和全體相代」的借代修辭格, 從與各節慶相關的民俗傳說中,擷取代表性人物的形象,作為各節慶主要視覺元素。 運用剪影手法擷取各視覺元素影像的輪廓,留下最具象徵意義的元素。利用最少的 色調為背景基色,搭配主視覺與輔助元素的黑白效果,營造中國傳統繪畫所呈現特 有的意境與墨韻。 如何將傳統與現代做結合,一直是個人長久以來所思考與探索的方向,無論在 創作體裁、創作技法與創作載體上皆不斷的嘗試與實驗。過去五年來,個人在創作 方向與風格逐漸確定,並陸續在各種展演場合發表作品,也獲得各界認同與鼓勵。 本創作報告接續以往創作的風格,選擇「傳統民俗節慶」這個具有特殊意義的議題 來做詮釋。台灣在地的民俗節慶皆承襲自起源於中原地區的漢民族傳統文化,結合 傳統農村社會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生活作息和風俗習慣,在廿一世紀的現代, 更具有消災祈福、敬天憫人、慎宗追遠、休閒娛樂……等多元性的意義。 透過這一系列作品,期待使觀者能再次深刻理解各個傳統民俗節慶背後的意義, 進而追溯民俗的傳統因素,使之融入現代生活之中,承先啟後、繼往開來,成為永 續發展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81
參考文獻 ■ 專書 .丁旭輝 (2000)。臺灣現代詩圖象技巧研究,台北市:春暉出版。 .王受之 (2000)。世界現代平面設計,台北市:藝術家。 .史慧玲 (2015)。傳統習俗事典,台北市:文化會社出版社。 .朱玄 (1997)。中國山水畫美學研究,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 .尼采著,屠友祥譯 (2001)。古修辭學描述,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李硯祖 (2002)。視覺傳達設計欣賞,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李顏壘 (2016)。新歲時歌:古詩詞中的二十四節氣,北京市:中國紡織出版社。 .李霖燦 (1987)。中國美術史稿,台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李霖燦 (2006)。藝術欣賞與人生,台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宋兆麟、李露露編著 (2010)。圖說中國傳統節日,台北市:世界書局。 .余蓮 (2006)。淡之頌:論中國思想與美學,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沈 謙 (2010)。修辭學,五台北市:南圖書出版公司。 .宗白華 (2006)。中國美學史論集,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 .林磐聳主編 (1999)。台灣印象海報設計全集,北京市: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杭間、何潔、靳埭強主編 (2005)。中國傳統圖形與現代視覺設計 : 歲寒三友,濟南市:山東畫報出 版社。 .郭廉夫、毛延亨 (2008)。中國設計理論輯要,初版,南京市:江蘇美術出版社。 .胡文濤 (2016)。中國節氣的文化,新北市:培育文化。 .袁紅冰 (2014)。意境性存在:屬於心靈的真實,台北市:亞太政治哲學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 .喜多俊之 (2011)。給設計以靈魂:當現代設計遇見傳統工藝,台北市:經濟新潮社。 .陳正治 (2001)。修辭學,五台北市:南圖書出版公司。 .陳忘道 (2005)。修辭學的多視角研究,北京市:中國科學出版社。 .陳俊宏、楊東民 (1998)。視覺傳達設計概論,台北市:全華圖書出版。 .陳懷恩 (2007)。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台北市:如果出版。 .靳埭強主編 (2000)。海報設計,香港:萬里機構出版有限公司。 .張壽康 (1996)。修辭通鑑,台北市:建宏出版社。 .張春榮 (2001)。修辭新思維,台北市:萬卷樓。 .張栢烟 (2005)。視覺設計的文化詮釋,台北市:七月文化。 .黃丁盛 (2003)。台灣的節慶,台北市:遠足文化。 .黃麗貞 (1999)。實用修辭學,台北市:國家出版。 .黃慶萱 (2000)。修辭學,台北市:三民書局。 .楊裕富 (1999)。創意思境-視覺傳達概論與方法,台北市:田園城市。 .楊裕富 (2014)。傳統設計美學原論,新北市:暖暖書屋。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
傳統民俗節慶的視覺詮釋
82 .楊錫彬 (2015)。3D 電腦動畫理論,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楊裕富、林萬福 (2002)。後現代設計藝術,台北市:田園文化事業公司。 .鄭麗玉 (2002)。認知心理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賴賢宗 (2003)。意境美學與詮釋學,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蔡宗陽 (2001)。應用修辭學,台北市:萬卷樓。 .漢寶德等 (1989)。中國美學論集,台北市:南天書局。 .劉建成 (2014)。台灣特有物種的視覺詮釋,台北市:七月文化。 .閻麗川 (1987)。中國美術史略,台北市: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 期刊論文 . 林嘉鈺 (2008)。探討墨韻在海報設計之表現,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 曹融、林靜宜、陳俊傳 (2008)。統節慶色彩聯想之適配性研究,科技學刊第十七卷人文社會類第 一期。P19-28。 . 曾美蓮 (2006)。剪影於視覺傳達設計之探討 -- 以女性圖像海報設計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 研究所碩士論文。 . 張錫佳 (2012)。道家美學與藝術精神。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 . 王娜 (2011)。試析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設計中的傳承與發展,山東聊城大學美術學院論文。 . 孟娟 (2008)。數字動態海報的設計與展示研究,西安理工大學論文。 . 陳寧國 (2000)。心理預期與修辭效果,江蘇,無錫教育學院學報,第 20 卷第 4 期。P59-61。 . 莊明振、鄒永勝 (1998)。視覺傳達設計中視覺修辭應用的探討,設計學報,第三卷第一期,P103。 . 陳龍安 (2005)。創造思考的策略與技法,教育資料集刊,三十輯,P201-265。 . 孫式文 (2012)。圖像設計與隱喻閱讀,新聞學研究,第 110 期,P171-214。 . 陳志銘 (2011)。墨韻的純化 ‧ 構成─陳志銘電腦繪圖創作論述,華梵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 林國章 (2008)。台灣民俗節慶文化活動產官學合作模式的理論與實際,2007 多元文化與族群和諧 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網路資料 . 王廣寶 (2012)。淺談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設計美學的影響。2016/06/26, from http://www.artdesign.org.cn/?p=2520 .肖瓊瓊。論中國傳統美學對現代設計美學的影響。2016/06/26, from http://www.lwlm.com/meixuelunwen/201111/593559.htm . 化長河 (2010)。關於中國傳統節日民俗的現代解讀。2016/06/26, from http://wenku.baidu.com/view/bc6321ffc8d376eeaeaa315c.html?re=view . 陳凡 (2012)。對於中國傳統節日與設計文化的思考。2016/06/26, from http://big.hi138.com/wenhua/wunhuayanjiu/201207/405455.asp#.V5Spffm7hBc . 李大勇 (2010)。中國傳統美學思想與現代設計思想形成發展過程之比較分析。2016/06/26, from http://big.hi138.com/wenhua/chuantongwenhua/201011/266352.asp#.V5Spt_m7hBc
參考文獻
83 . 黃輝 (2010)。淺談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價值及現實意義。2016/07/20, from http://big.hi138.com/wenhua/chuantongwenhua/201001/210126.asp#.V5SqP_m7hBc . 胡貽孫 (2012)。傳統繪畫色彩觀的當代價值。2016/07/20, from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32816486/ . 漢族傳統節日。2016/07/20, from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C%A2%E6%97%8F%E5%82%B3%E7%B5%B1%E7%AF%80% E6%97%A5 . 傳統節慶。行政院中華民國國情簡介,2016/07/20, from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6A1DF17EC68FF6D9&s=AA8FC7B656DC 7B32 . 傳統節日。香港旅遊局,2016/07/20, from http://www.discoverhongkong.com/tc/see-do/events-festivals/chinese-festivals/index.jsp . 傳統節慶。Contact TAIWAN- 在臺灣生活,2016/07/20, from http://www.contacttaiwan.tw/company/docdetail.aspx?uid=282&pid=260&docid=57&lang=1 . 節慶起源概說。中國人的節慶,2016/07/20, from http://www.chiculture.net/1302/html/1302festivals_a.shtml . 繽紛熱鬧的節慶活動。交通部觀光局,2016/07/20, from http://taiwan.net.tw/m1.aspx?sNo=0001020 . 剪影。2016/07/20, from http://www.twword.com/wiki/%E5%89%AA%E5%BD%B1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
傳統民俗節慶的視覺詮釋
84
參考文獻
85
附 錄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
傳統民俗節慶的視覺詮釋
86 附錄一
代表作品圖錄
傳統節慶
傳統節慶─春節/ 2016
傳統節慶─清明/ 2016
傳統節慶─端午/ 2013
傳統節慶─中秋/ 2013
時令節氣─春龍/ 2016
時令節氣─花朝/ 20166
時令節氣─觀蓮/ 2016
時令節氣
時令節氣─天穿/ 2016
附 錄
87
三元祈福
時令節氣─七夕/ 2016
時令節氣─重陽/ 2016
三元祈福─元宵/ 2013
三元祈福─中元/ 2013
神祇敬拜─媽祖誕/ 2016
神祇敬拜─關帝誕/ 2016
神祇敬拜
三元祈福─下元/ 2016
神祇敬拜─天公生/ 2016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
傳統民俗節慶的視覺詮釋
88 附錄二
學經歷與教學服務
■學歷 .嘉義縣嘉義市崇文國民小學畢業 (1985.6) .嘉義縣立北興國民中學畢業 (1988.6) .台灣省立嘉義高級中學畢業 (1981.6)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設計組畢業 (1986.6)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研究所設計創作組畢業 (1993.6)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博士班肄業 (2009~)
■教育服務資歷 .現任 .曾任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視覺設計學系專任副教授 (2012.03~)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視覺設計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2010.08~2012.02) 亞洲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2009.08~2010.07) 亞洲大學數位媒體設計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2007.08~2009.07) 台北縣立樹林國中專任美術教師 (2007.08~2009.07)
■設計實務資歷 .中國時報系《時報周刊》美術編輯 (1989.08~1995.04) .英特發股份有限公司《TVBS 周刊》美術總監 (2001.03~2004.04) .本土文化事業《新台灣新聞周刊》設計總監 (1997.03~2009.05) .七夕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負責人 (1996~2010)
七夕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以平面視覺印刷設計為主要業務,曾經合作之知名企業與政府機關有 : 行政院文 建會、馬來西亞觀光局、福特汽車、三思堂出版社、前衛出版社……等,此外也負責各類型雜誌期刊編 輯,如萬寶投顧周刊、福特汽車社內刊物、JOJO 流行雜誌、ORANGE 流行雜誌、勞保局月刊、中華職棒 雜誌、CBA 籃球雜誌……等,以及選舉期間各政黨候選人之文宣視覺設計。
■審查與評審 . 屏東縣小琉球「海洋牧民產業活動—小琉球漂流木雕刻藝術創作比賽」書審 (2012.08.01~05) . 第 42 屆全國技能競賽全國決賽技能競賽圖文傳播設計技術職類裁判 (2012.08.01~05) . 屏東縣政府文化處「恆春民謠兒童創作歌謠 CD 書籍設計編印委託案」評審 (2012.08.20) . 屏東縣小琉球「海洋牧民產業活動—小琉球漂流木雕刻藝術創作比賽」書審 (2012.11.02) .「補助中小學辦理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發展特色學校專案」北區高中職校訪視委員 (2013.10.24) .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品德核心、影入你心 ~~ 品德微電影創作」評審 (2015.10.26) . 第 42 屆全國技能競賽全國決賽技能競賽圖文傳播設計技術職類裁判 (2012.08.01~05) .「雲端知識海高雄市提升高中職學生閱讀能力計劃」評選委員 (2014.08.19) . 屏東縣政府文化處「103 年度地方文化館及社造專書設計編印委託案」資格審查委員 (2014.09.04) .教育部「103 年度推動中小學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中部校園現場訪 (2014.09.09)
附 錄
89
.「103 年度全國學生美術比賽」高雄區平面設計類初審評審 (2014.10.17) . 屏東縣政府「103 年度地方文化館及社造專書設計編印委託案」樣書審查會議評審 (2014.11.12) .「國民中學公共藝術教案與教材競賽」評審 (2014.11.21) .「桃園縣中小學生公共藝術徵畫比賽」評審 (2014.11.21) .高雄三民家商「室內設計科特色課程」諮詢委員 (2014.12.04) .美感再造雲嘉南區校園訪視委員 (2015.04.24) . 2015 年全國技專校院學生實務專題製作競賽評審委員 (2015.05.30) .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品德理念、影得你心 ~~ 品德微電影創作」評審 (2016.05.26) . 第 46 屆全國技能競賽南區分區技能競賽平面設計技術職類裁判長 (2016.04.22~24) . 屏東縣政府觀光局屏北露營活動夏日派對營帳佈置比賽評審 (2016.07.16,2016.08.13) . 第 46 屆全國技能競賽全國決賽技能競賽平面設計技術職類裁判 (2016.08.09~12)
■創作展演 .2012ANBD 亞洲聯盟超越設計展「地域文化」首爾展 ( 韓國淑明女子大學校,2012.09.05~11) .2012 台灣設計展—「高雄庫設計」( 高雄駁二藝術特區,2012.09.29~10.24) .2012ANBD 亞洲聯盟超越設計展「地域文化」蘇州展 ( 蘇州大學藝術學院,2012.11.06~09) .2012ANBD 亞洲聯盟超越設計展「地域文化」桃園展 ( 銘傳大學設技學院,2012.11.09~15) .2012ANBD 亞洲聯盟超越設計展「地域文化」橫濱展 ( 日本橫濱紅磚 1 號館,2012.12.18~24) .第九屆「漢字文化節」,( 松山文創園區南向製菸工廠二樓,2013.08.31~09.27) .2013ANBD 亞洲聯盟超越設計「迎向未來的亞洲文化遺產」相模原展 ( 日本女子美術大學藝術博物 館,2013.08.03~10) .2013ANBD 亞洲聯盟超越設計「迎向未來的亞洲文化遺產」雲林展 ( 雲林科技大學藝術中心, 2013.09.27~10.03) .2013ANBD 亞洲聯盟超越設計「迎向未來的亞洲文化遺產」天津展 ( 天津美術學院美術館展出, 2013.10.14~21) .2013ANBD 亞 洲 聯 盟 超 越 設 計「 迎 向 未 來 的 亞 洲 文 化 遺 產 」 首 爾 展 ( 首 爾 慶 熙 宮 美 術 館, 2013.11.15~21) .2013 台北國際數位內容設計競賽展 ( 台北花博公園會館,2013.11.20~12.19) .2013 台灣國際平面設計競賽展 ( 台北花博公園會館,2013.11.20~12.19) .台灣海報設計協會「DESIGN X TAIPEI 國際海報邀請展」( 台灣師大美術系德群藝廊,2014.11.28) .「過河卒藝術」三人設計聯展 ( 高師大 116 藝術中心,2014.04.07~18) .2014 藝術學院教授聯展—「高師藝樣風華」( 高師大 116 藝術中心,2014.02.24~03.14) .2014ANBD 亞洲聯盟超越設計展「造形中的亞洲的心」首爾展 (DMC 廣告館,2014.08.16~21) .2014ANBD 亞洲聯盟超越設計展「造形中的亞洲的心」台北展 ( 台灣藝術大學,2014.10.07~12) .2014ANBD 亞洲聯盟超越設計展「造形中的亞洲的心」天津展 ( 天津工業大學,2014.11.08~15) .國際海報三國志—「Viva Graphic」( 台灣師大美術系德群藝廊,2014.12.20~25)
.2014ANBD 亞洲聯盟超越設計展「造形中的亞洲的心」東京展 ( 東京工藝大學,2014.12.20~25) .2015ANBD 亞洲聯盟超越設計展「天地風物」日本展 ( 東京工藝大學,2015.09.26~10.02) .2015ANBD 亞洲聯盟超越設計展「天地風物」高雄展 ( 新光三越百貨三多店文化會館,2015.11.05~17) .2015ANBD 亞洲聯盟超越設計展「天地風物」首爾展 ( 夢幻森林藝術中心,2015.10.16~21) .2015ANBD 亞洲聯盟超越設計展「天地風物」成都展 ( 四川大學美術館,2015.11.14~21) .台灣海報設計協會「DESIGN X TAIPEI 國際海報邀請展」( 台灣師大美術系德群藝廊,2015.11.28~12.03) .2016 亞洲海報設計聯盟海報邀請展─「色彩」( 名古屋國際設計中心,2016.04.06~11) .2016 高師大教授聯展「藝術學院」( 高師大 116 藝術中心,2016.05.19~26) .2016ANBD 亞洲聯盟超越設計展「間」首爾展 (DREAM FOREST ARTS CENTER,2016.08.25~30) .2016ANBD 亞洲聯盟超越設計展「間」長春展 ( 吉林藝術學院展覽館,2016.09.23~29) .2016ANBD 亞洲聯盟超越設計展「間」雲林展 ( 雲林科技大學,2016.10.07~13) .2016ANBD 亞洲聯盟超越設計展「間」東京展 ( 東京工藝大學,2016.11.19~27) .2016 亞洲海報設計聯盟海報邀請展─「色彩」( 韓國首爾大學,2016.05.18~24)
■獲獎紀錄 .「2013 臺北國際數位內容設計競賽」數位平面類,金獎 (2013.11,台北 ) .「2013 臺灣國際平面設計競賽」入圍 (2013.11,台北 ) .「2012ANBD 亞洲聯盟超越設計展—地域文化」,GRAND PRIX 全場大獎 (2013.11,台北 ) .「2013ANBD 亞洲聯盟超越設計展—迎向未來的亞洲文化遺產」,Excellent Award 優秀獎 (2013.11,首爾 ) .「2015ANBD 亞洲聯盟超越設計展—天地風物」Excellent Award,優秀獎 (2015.11,成都 )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資料 傳統民俗節慶的視覺詮釋︰視覺設計創作 報告/蔡頌德 著 高雄市:民 105.08 80 面;21X28 公分 ISBN 978-957-43-3838-2 ( 平裝 ) 1. 視覺設計 2. 視覺藝術 3. 藝術評論
960.7
105015250
傳統民俗節慶的視覺詮釋 視 覺 設 計 創 作 報 告 著 者︱蔡頌德 出 版 者︱蔡頌德 地 址︱ 802 高雄市苓雅區和平一路 116 號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視覺設計學系 電 話︱ 07-7172930 轉 3011 傳 真︱ 07-7711317 電子信箱︱ songder0909@gmail.com 出版日期︱中華民國一○五年八月 印 刷︱藝騋廣告數位輸出中心 地 址︱ 802 高雄市苓雅區和平一路 149 號之 8 電 話︱ 07-7712922 ISBN 978-957-43-3838-2 版權所有 翻印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