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另一張臉? 台灣白色恐怖時期的記憶政治研究 1 蕭伶伃 英國劍橋大學社會學系 楔子 みす無法多談,皺紋佈滿的雙手緊捏著的橘子皮,眼眶開始泛紅。我知道 不能再多談下去。みす妹妹嘆口氣,用閩南語說:「蕭小姐,就到此吧。 我姊姊受了很大的傷,到現在攏不肯說啊。」我點了點頭。試圖將伸過 去手拍拍坐在我身旁,情緒仍在拉扯的みす。但我只是拿張衛生紙,放在 她捏著橘子皮的手上。彼此沈默了近五分鐘。(採訪筆記, 20090324) 筆者因碩士論文鎖定台灣於1950年代初期政治受難家庭的緣故,自2008年 年末,我第一次真正進入受難者家庭的生活世界,近身觀察他們、對話。在嘗試 釐清國民黨政權底下,「政治受難者家屬做為另一種政治犯」的田野過程中,2 我時常遇到家屬無法或不願回憶(recall)過去,其回應形式常以失憶(oblivion)、沈 默(silence)呈現。De Brito認為,在國家暴力的脈絡中,受難個體的失憶或者沈默 可以被指稱為社會性記憶缺失症(social amnesia)的癥候(De Brito et al. 2004:26)。 當恐怖統治早已結束之時,受難個體內心的恐懼卻尚未消散。本文開頭引用的訪 談筆記,紀錄政治受難者Y的妻子みす在採訪現場的身影。曾於1950年代初期作 過政治牢獄的Y,於出獄後始因相親與妻子組成家庭,Y的家庭命運未曾偏離一般 對白色恐怖的理解,因其政治犯的身分,家中經濟上持續出現困難。然而,根據 Y長女的回憶,母親みす始終未曾抱怨過、離棄過父親。可是,在創業失敗,家 1
本文僅供本場研討會發表、討論之用。不開放進一步引用,如欲討論、交換意見,歡迎聯繫作
者:lyh22@cam.ac.uk 2
筆者碩士論文:蕭伶伃 (2009) 《走進白色家庭:一九五 O 年代政治受難者家屬生命歷程探究》
新竹:清華大學社會學所。指出:國民黨政權發展出一套「介入日常生活大小事務」的國家暴力 模式,將身為倖存者卻無實際罪行的白色家庭成員予以 「政治犯化」。有關更進一步的討論,可 參考上述論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