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SILK ROAD No.50 臺北市立國樂團 國樂‧新絲路雙月刊 No.50

Page 1


Content 04 Cover Story

目 錄

| 封面故事

04

Musical Recollection In Formos Revisiting the Everlasting Tunes of Zhou Lan-Ping 寶島回想曲演唱會

06

臺灣人心中都有一首周藍萍

周藍萍的國樂跨界 為《寶島回想曲──周藍萍經典作品演唱會》而寫

10 Concert

|

TCO 發燒出版品

影音勾勒臺北地圖 《臺灣音畫》國樂版 海外奏響寶島民族味

14 14 People

| 國樂 ˙ 人

竹笛高歌

唱詠夢想

睽違 10 年 劉江濱重返 TCO 舞台

16 TCO stars

| 國樂之星

百折不撓 王薇用堅毅拉響國樂

16

非科班學子職業之路 孫衍詳新秀登台

2016 DECEMBER

50

發行人│鄭立彬 總編輯│呂冠儀 藝術顧問:│林谷芳 林昱廷 吳榮順 柯基良 施德玉 黃光男 湯良興 樊慰慈 鄭德淵

( 依姓氏筆畫順序 )

編審委員│陳小萍、葉翩翩、鍾永宏、蘇盈恩、 陳慧君、黃平君、鄭聞欣 企劃.執行編輯│澄石創意經濟體藝術(股)有限公司

Publisher Editor-in-Chief Artistic Advisors (by order of surname name)

Editorial Review Committee

Executive editor ∙ Production

Cheng Li-Pin Lu Kuan-Yi Lin Ku-Fang Lin Yu-Ting Wu Rung-Shun Ko Chi-Liang Shih Te-Yu Huang Kuang-Nan Tang Liangxing Fan Wei-Tsu Cheng Te-Yuan Chen Hsiao-Ping, Yeh Pien-Pien, Chung Yung-Hung, Su Ying-En, Chen Hui-Chun, Huang Ping-Chun, Cheng Wen-Hsin Change&Share Creative Group tco2.silkroad@gmail.com


T

The New Rout Of Thinking

新思路 文|鄭立彬 By CHENG Li-Pin

北市立國樂團今年 10 月出訪大陸北京國家 大劇院及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演出,獲得 當地樂壇正面肯定與迴響,特別是在樂團音色及 聲部平衡的融合度上,已有別於大陸民樂團,這 也將是未來樂團持續努力的方向。 此次演出所帶去的兩套曲目,充滿著濃郁的臺 灣特色。作曲家鮑元愷的交響組曲《臺灣音畫》 (國樂版),讓當地民樂界耳目一新,鮑元愷在 音樂會後更是直呼 :「比原本的交響樂團版本更 好、更有特色!」。這一年多來,我們努力調整 樂團音色及聲部平衡:讓擊樂及管樂更融入整個 樂團而不致過分突出、低音聲部能更顯厚實、胡 琴聲部更凸顯旋律性及歌唱性、著重彈撥聲部, 這是國樂團有別於交響樂團最特別及最具特色之 聲部。 邁向 2017 年,我們希望能形塑北市國更具質 感及魅力的音響色彩,建立專屬北市國的「臺北 之聲」國樂新聲響,並且積極委託及尋找更多屬 於國樂演奏的新作品。

CO has recently concluded its China tour in October, after giving two concerts respectively in the National Centre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in Beijing and the Shanghai Symphony Hall in Shanghai. TCO played to critical acclaim from the local music community, as it successfully distinguished itself from other Chinese orchestras with its unique timbre and well-balanced textures between different sections. Based on the success this time, TCO will continue its endeavor to set itself from the pack by creating unrivaled music. The two programs that TCO presented in the concerts were imbued with rich Taiwanese flavor. In particular, Sketches of Taiwan (For Chinese Orchestra) by BAO YuanKai gave local audiences fresh auditory perspectives; the composer himself even remarked after the concert that “the Chinese orchestra version surpassed the original symphony version with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In fact, over the past year, TCO has been striving to fine-tune its timbre and realign the balance between various sections. For example, the percussion and wind instruments are now more integrated with the orchestra without sounding overtly prominent, while the bass section’s deep-sounding notes provide a firmer foundation. Meanwhile, meticulous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highlight the melodicity of the erhu and plucked instruments—the two sections that distinguish Chinese orchestras from their symphonic counterparts Going forward into 2017, we hope to create a richer palette of sounds unique to TCO, making the orchestra “the sound of Taipei” in the Chinese music community. What’s more, we will also actively look for opportunities to commission and perform new works of Chinese music.

December 2016

SiLK ROAD

3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Musical Recollection In Formosa

指揮 / 瞿春泉

Revisiting the Everlasting Tunes of Zhou Lan-Ping

寶島回想曲演唱會 臺灣人心中都有一首周藍萍

導聆 / 沈冬

By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 Photo by Taipei Chinese Orchestra 文|編輯部 圖|臺北市立國樂團

黃梅調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將地方戲曲以現 代化音樂手法加以擴充整編,帶起華人地區一

靜婷

股黃梅調旋風,特別在港台,還捧紅當時的演員樂蒂 和凌波,造成萬人空巷的盛況。 作曲家周藍萍 1963 年以《梁祝》獲得第二屆金馬 獎和第十屆亞洲影展最佳音樂獎,1968 年以《水上人 家》、1969 年以《路客與刀客》獲得金馬獎最佳音樂 獎。除了《梁祝》外,他的作品《綠島小夜曲》、《美 麗的寶島》開創國語歌曲的臺灣曲風,而《回想曲》、 《家在山那邊》則寄託從大陸渡海來臺的心事。他創 作數百首流行歌曲,為百餘部電影作曲配樂,迄今仍 傳唱不歇。 2016 年是周藍萍先生 90 歲冥誕,臺北市立國樂團 特別安排這一場音樂會,力邀曾和周藍萍合作的靜 婷、紀露霞、岳華、美黛、孔蘭薰等多位影視紅星登 台,並有其他多位演唱過周藍萍作品的唱將,讓我們 再次與歌迷一同來回味這些心中永遠的經典名曲。

4

SiLK ROAD

December 2016

岳華

紀露霞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T

he Butterfly Lovers, a musical film of the Huangmei opera genre, successfully infused modern musical language into a well-known local drama and made a splash in the Chinese-speaking world, especially in Hong Kong and Taiwan. The movie catapulted the leading actresses Ling Po and Loh Ti to stardom, gaining a devout following wherever the film was played. The composer of the musical film, Zhou Lan-Ping, has been recognized with many honors and awards, including the 2nd Golden Horse Award for Best Music and the 10th Asia Film Festival for Best Music in 1963 for The Butterfly lovers, the 1968 Golden Horse Award for Best Music for River People, and the 1969 Golden Horse Award for Best Music for From the Highway. His Green Island Serenade and Beautiful Formosa opened up new frontiers for Mandarin songs with Taiwanese characteristics, while Song of Recollection and Home on the Hill spoke of the stories of Mainland immigrants traversing the Taiwan Strait to Taiwan. Over the course of his career, Zhou penned hundreds of popular songs and film scores that have left an everlasting imprint in people’s hearts. This year would have marked Mr. Zhou Lan-Ping’s 90th birthday. To commemorate the composer, TCO decided to organize this special concert and invite well-known singers who once collaborated with Zhou or sang his songs before, including Tsin Ting, Chi Lu-Shyia, Yueh Hua, Mei Tai, and Kong Lan-syun. Let us go down the memory lane and revisit all these everlasting classics.

美黛

孔蘭薰

小百合

殷正洋

■演出曲目: 序曲《山地風光》、《願嫁漢家郎》、《當我們小 的時候》、《昨夜你對我一笑》、《美麗的寶島》、《月 光小夜曲》、《碧蘭村的姑娘》、《一朵小花》、《春 風春雨》、《家在山那邊》、《河邊相思》、《山前 山後百花開》、《玉樓春》、《回想曲》、《綠島小 夜曲》、《十八姑娘一朵花》、《大醉俠》、《訪英台》、 《樓台會》等曲目。

葉蔻

音樂會便利貼─ 寶島回想曲─

周藍萍經典作品演唱會 演出時間:2017 年 1 月 21 日(六)19:30 演出地點:台北國際會議中心 大會堂

莊舜旭 December 2016

SiLK ROAD

5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周藍萍 的 國樂跨界 為《寶島回想曲─周藍萍經典作品演唱會》而寫 文|沈冬(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 圖|沈冬提供

大江大海 漂浪人生

作曲家周藍萍(周揚明收藏)

曲家周藍萍(1926-1971)是早期臺灣國語 流行歌曲圈裡最閃亮的一顆明星,李行、楊 秉忠等人異口同聲認定他是臺灣國語流行歌曲的 開創者。如果說,1950 年代創作《綠島小夜曲》、 《回想曲》、《願嫁漢家郎》時期的周藍萍,仍 是一顆冉冉上昇的新星,那麼,1960 年代為《梁 山伯與祝英台》、《狀元及第》、《大醉俠》等 電影作曲,帶動黃梅調音樂風潮的周藍萍,已是 一顆如日中天,光芒無可匹敵的巨大恆星了。

6

SiLK ROAD

December 2016

周藍萍屬於近現代戰亂流離的大江大海裡,被 風浪淘洗出來的那一輩人。他本姓楊,卻在戰亂 中變成了周氏子弟;他是湖南湘鄉人,卻在四川 長大,在臺灣嶄露頭角,在香港成為國際級的作 曲家。他孑然一身來到臺灣,也終於在此找到那 位《綠島小夜曲》裡「默默無語」讓他愛戀終生、 成家立業的「姑娘」。在他去世前一個星期,他 的合作夥伴、臺灣四海唱片的創辦人廖乾元先生 去香港,周藍萍還拉著他訴說想回臺灣的心情。 臺灣,於他而言已非他鄉,而是故鄉了。 周藍萍在重慶時就讀於國民黨的「中央訓練團 音樂幹部訓練班」第三期,畢業於國立音專(上 海音樂學院前身),主修聲樂,副修作曲,戰後 隨軍來臺。據筆者研究,周藍萍來臺以後,曾經 演過電影、話劇,也擔任過舞臺總監、劇務等幕 後工作。在音樂方面,曾經指導過合唱團,創作 清唱劇、歌舞劇、國樂曲,也為舞臺劇、廣播劇、 電影配樂。他創作的大宗是流行歌曲和電影音


封面故事

樂,包括了《回想曲》、《春風春雨》、《明媒 正娶》、《玉樓春》、《南海情歌》、《家在山 那邊》、《願嫁漢家郎》、《寄語東風輕輕吹》、 《月光小夜曲》、《綠島小夜曲》、《當我們小 的時候》、《昨夜你對我一笑》等等數百首膾炙 人口的動聽歌曲,以及《梁祝》、《鳳還巢》、 《花木蘭》、《山歌姻緣》、《狀元及第》、《西 施》、《大醉俠》、《龍門客棧》等上百部的電 影音樂,連臺語片《王哥柳哥遊臺灣》、歌仔戲 片《林投姊》、布袋戲片《西遊記》都是由他配 樂。由他的早年經歷,可以看出他同時醉心於戲 劇和音樂,但後來選擇了在音樂上大展長才;也 正因為有戲劇的根柢,所以創作電影音樂時得心 應手。周藍萍在世時金馬獎只辦了八屆,他一人 獲得三屆最佳音樂獎,外加亞洲影展最佳音樂獎 一座,成就非凡,令人咋舌。

Cover Story

中廣公司通訊錄,周藍萍頭銜為「特約歌詠指導」, 左側為「特約作曲專員」呂泉生。 (沈冬收藏)

進入國樂 跨出國樂 雖說周藍萍的音樂事業以流行歌曲和電影音樂 最為知名,但國樂卻是周藍萍創作的一脈源頭活 水。出身於西樂科班的他,在臺灣發展的立足點 始於中國廣播公司國樂團,他畢生的音樂成就, 可謂是一種「國樂跨界」的表現。 中廣國樂團的老前輩楊秉忠老師回憶,1952 年 10 月,他在西門町遇到了周藍萍,得知他已離開 軍中,劇團也解散了,於是楊秉忠將他推薦給中 廣音樂組的組長林寬。1952 年 12 月,周藍萍進 入中廣公司擔任「特約歌詠指導」,當中廣國樂 團成立作曲室之後,周藍萍就被聘為「特約作曲 專員」。所謂「特約」,意即「兼任」,並非中 廣公司的專任員工,但終究有中廣國樂團作為依 託,不但讓周藍萍的音樂才華大有發揮空間,也 使得他更嫻熟於傳統音樂的素材,以及國樂編曲 配器的技巧。 在筆者的研究訪談中,李行導演再三說:「周 藍萍對於中國傳統音樂,那是太熟太熟了。」周 藍萍在鄭州結識的老友、《綠島小夜曲》的原唱 者秦晉說:「周藍萍的二胡好極了,好得不得

了。」報紙也曾報導為了電影需要,他親自教導 邵氏大明星李菁彈古箏。再看看他的電影,不管 是古琴曲《憶故人》、笛子曲《姑蘇行》,或是 合奏曲《東海漁歌》、《小刀會》舞劇……,他 都是信手拈來,揮灑自如,恰如其分地用在配樂 裡以烘托影像,為畫面作更深入的詮釋。實事上, 他參與許多古裝或傳統題材的電影,需要國樂作 為配樂,他創作的流行歌曲又有不少是民族曲 風,得用國樂來伴奏才夠韻味。由此而言,中廣 國樂團是周藍萍得以縱橫流行樂壇及電影圈的重 要助力,而國樂也因周藍萍,才得以走出演奏教 學的傳統路徑,在 1950 年代就有了跨界的發展。

國樂跨界 電影留聲 周藍萍的國樂作品中,《山地風光》是比較知 名的一首,此曲又名《山地歌舞》,夏炎參與編 曲。1957 年 7 月 7 日《聯合報》副刊登載了樂評: 「山地風光」原是一首通俗的臺灣民歌……, 如果僅以耳覺去欣賞幾個翻覆不斷的樂句,那就 無疑地令人感到原始單調而乏味了。周藍萍有

December 2016

SiLK ROAD

7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鑒於此,……選用國樂中十八種不同音色的樂 器,作十次以上的變奏,顯得陣容強大花樣新 穎。……此曲全長五百四十九小節歷時十七分鐘 之久,是形式較大的國樂曲之一。(沈在行〈國 樂新曲介紹〉)

出慢板主題,然後以各種作曲手法延伸開展,發 展為外加前奏和尾聲的四個樂章。以現代作曲手 法來看,這首曲子不算出色,但在一甲子以前, 周藍萍努力實驗各種作曲技巧,擴大樂曲規模的 用心,仍是值得肯定的。 中廣國樂團的指揮孫培章先生曾經提到,周藍 萍的電影配樂經常請中廣同仁擔任,這部 1958 年的《苦女尋親記》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電影 中,我們可以聽到孫培章彈的琵琶《十面埋伏》、 周岐峰彈的箏《上樓》、《陽關三疊》,主題曲《小 燕子》等,甚至張小燕在電影裡唱《小燕子》時, 周岐峰、高子銘等人根本是本尊現身銀幕伴奏, 可算是另一種形式的粉墨登場了。

《聯合報》刊登《山地風光》樂評。

1950 年代的國樂團編制單薄,樂曲以旋律取 勝,形式相對簡單,《山地風光》卻一反常態, 運用大型的樂隊編制,靈活的編曲配器,節奏 的跳躍變換,將大眾耳熟能詳的短小主題反複鋪 陳,呈現了相當的實驗性。本篇樂評以「陣容強 大、花樣新穎」來形容,由此,日後藍萍為黃梅 調電影配樂的芻形已經宛然可見了。 值得注意的是,1956 年電影《山地姑娘》(林 翠主演,海外發行名為《日月潭之戀》)是周藍 萍最早的電影音樂作品之一。這部電影現存香港 電影資料館,比較兩者,可以發現《山地風光》 合奏曲基本上就是電影音樂的組合,但在編曲、 配器上,合奏曲要細緻講究多了。電影《山地姑 娘》在前,國樂曲《山地風光》隨後出現,兩者 之間的影響和因襲的痕跡是很明顯的。 周藍萍還有另一首大型國樂合奏曲《仙靈舞》, 遠不如《山地風光》這麼有名。這首曲子出於 1958 年的電影《苦女尋親記》,為了替片中的苦 女(童星張小燕)伴舞,周藍萍根據合唱曲《佛 曲》(亦即崑劇折子戲《思凡》「昔日有個目蓮 僧」),將樂句摘出作為動機,前奏以絲絃箏彈

8

SiLK ROAD

December 2016

1958 年《苦女尋親記》電影裡國樂伴奏場景,左前彈箏 為周岐峰,右後吹笛為高子銘。(由影片擷圖)

中西合璧 國樂交響 由於涉足電影及流行音樂,使得周藍萍對於樂 隊編制及音色有更靈活而突破的作法,早期的國 樂團只用傳統樂器,而周藍萍個人偏好的,卻是 中西合璧的樂隊。筆者以手邊三張周藍萍指揮樂 隊的照片對比說明:最早一張是秦晉提供 1961 年在臺灣的錄音室灌錄四海唱片時拍的,樂隊規 模極小,只看得見南胡二把,小提琴三把,主唱 人以外,還有幾位合唱團員。日後周藍萍到邵氏 拍片,終有能力擴大規模,成為中西合璧的大編 制樂團,第二張在邵氏片場配音室攝製的照片便 是如此。更珍貴的第三張照片是為了拍攝電影


封面故事

《狀元及第》預告片,1964 年 5 月攝於臺北植物 園的臺灣電影製片廠攝影棚。當時報紙有如下報 導: 《狀》片導演李翰祥到底是大手筆,一個預告 片的片頭就花了台幣八、九萬元,請了中廣公司、 省交響樂團、國防部示範樂隊以及師大、政大合 唱團的一百多位聲樂和器樂方面的人士來舉行演 唱,由周藍萍指揮,以介紹《狀》片裏的黃梅調 歌曲的錄音經過,俾吸引觀眾對《狀》片的欣賞。 (《聯合報》1964 年 5 月 13 日)

1961 年周藍萍為四海唱片錄音實況,地點為臺北美國新 聞處錄音室,指揮為周藍萍,樂隊前排背影看似周岐峰、 楊秉忠及林沛宇。(沈冬收藏)

幸有照片保存,使我們得以理解當時場面之盛 大。第三張照片中穿白西裝、手持國樂器的,是 數十位中廣國樂團成員,其中如打揚琴的黃蘭 英、彈琵琶的孫培章、陳劍亭,面目都清晰可辨。 與國樂團間雜而坐的,則是數十位身穿黑西裝、 持西洋樂器的省交及國防部示範樂隊團員,還有 大型合唱團背向鏡頭而立,居中指揮的,正是當 時意氣風發的周藍萍。 由這幾張照片觀察周藍萍的樂隊編制,表現了 一以貫之的中西合璧理念;即使早年在臺灣錄唱 片,小小的樂隊也一樣中西兼備。由現存錄音聽 來,他試圖運用西洋樂器來增加織體的厚度,以 豐滿的低音作為旋律的襯墊,另一方面則鼓勵個 別樂器表現較強烈的吟猱按放滑音,以保留傳統

Cover Story

1962 年以後周藍萍在邵氏影城配音間錄音實況。 (周揚明收藏)

1964 年《狀元及第》預告片拍攝實況(周揚明收藏)

絲竹的韻味,他對傳統樂器音色的執著是很明顯 的。

寶島回想曲 再現周藍萍 周藍萍的「跨界」,不只由國樂跨到流行歌曲 和電影,也由傳統器樂跨到了中西合璧的新型樂 隊。50 年代的周藍萍還不知何謂「國樂交響化」, 但其實,他已帶領著臺灣國樂邁出了交響化的第 一步。過去一般對於他的認識,總以為就是一位 流行歌曲和電影音樂的作曲家,筆者以為,以中 廣國樂團為出發點而開始了音樂事業的周藍萍, 也是一位出色的國樂家。本次《寶島回想曲─ 周藍萍經典歌曲演唱會》,不僅是一場老歌的重 溫舊夢,也是一位臺灣國樂界老前輩的重新發現; 希望國樂愛好者再次認識並且欣賞這一位成功跨 界的國樂人─周藍萍。

December 2016

SiLK ROAD

9


Concert

T C O發 燒 出 版 品

影音勾勒 臺北地圖 12 行政區各顯特色 樂曲表現人文形貌 文|江淑菁、謝佳璇 圖│臺北市立國樂團

國樂取材多元,以音樂寫情,如關廼忠《藍色 的思念》;寫景,如盧亮輝《春、夏、秋、 冬》;寫故事,如劉湲《沙迪爾傳奇》、關廼忠《穆 桂英掛帥》;寫家鄉,如李煥之《鄉音寄懷》。 然而眾多國樂曲中,與臺灣相關的仍是少數。雖 然近年中青代作曲家紛紛以臺灣為題創作,但聚 焦於臺北相關的作品就更少了。

你「聽」你「看」, 拼湊出屬於你的臺北地圖 2013 年臺北市立國樂團配合建城百年推出以音 樂展現臺北各行政區之間的特色,拼湊出臺北的 地圖。當時任團長亦為作曲家的鍾耀光,提出整 場音樂會製作的構想,他初步規劃,依據每個行 政區的特色發想主題旋律,並且邀請不同作曲家 創作,再搭配各個行政區人文面貌的影像,製作 一場勾勒「臺北地圖」的音樂會。北市國 2016 年全新錄製出版這張專輯 DVD,留下深具影音特 色的臺北形貌。

音樂創作+跨界音樂+微電影 臺北原有的 16 個行政區在 1990 年重劃為 12 個行政區,形成 12 行政區獨有的文化特色、人 文氣息及市民生活。北市國邀請 12 位新銳作曲 家、12 位導演,聯手以音樂創作、跨界音樂、微 電影的表現形式,讓觀眾「聽」見臺北;「看」 見臺北,拼湊出臺北地圖。當時委外的製作人梁 啟慧說:「參與這場音樂會的作曲家與導演的創 作實力相當堅強,在音樂的部分,他們運用傳統 的素材創作,更融入不同元素的的結合,有西塔 琴、爵士鼓、電子樂器等等;在影像上,12 位導

10 SiLK ROAD

December 2016

演以蒙太奇式的圖像、慢鏡頭,敘事性的故事等 等形式,呈現作曲家及導演視角中的臺北,將臺 北的文化特色、人文氣息及市民生活具象化。」 《臺北地圖》12 首樂曲分別呈現不同的個性, 多元都會樣貌的士林區〈來去士林夜市〉、南港 區〈跨越時空的對話〉、信義區〈蜃樓〉,有人 文氣息濃厚的萬華區〈艋舺〉、文山區〈聞山〉 ,有風景秀麗的內湖區〈北湖山春〉及北投區〈湯 之舞〉等。 梁啟慧說:「希望藉由音樂搭配影像,勾起觀 眾內心於臺北的意象,讓觀眾藉由這樣的啟發, 發展出自己的臺北地圖。」

音樂與影像的平衡 跨界的創作中,往往難以衡量兩者間的比重, 而造成偏頗,而臺北地圖媒合兩種藝術。梁啟慧 提到:「創作的過程中,為了保留音樂的主體性, 讓作曲家及導演不斷的溝通、協調、磨合,最後 才呈現這樣一場精彩的演出,例如在大同區的 〈源〉,結合傳統廟會音樂跟大稻埕的意象,做 很漂亮的結合,而導演影像上的處理,用緩慢的 長鏡頭,由清晨天矇矇亮,到清潔隊掃街,再到 信徒搶頭香,進而香煙裊裊上升,最後一架飛機 飛過,呈現出具有意境的長鏡頭。」

兩種版本,雙重滿足 此次出版的 DVD 有兩種版本,一種影像為樂團 演奏的畫面,一種為純粹影像與音樂的版本,兩 種版本滿足樂迷想了解樂團、指揮、配器,也滿 足純粹由影像加音樂漫遊臺北的享受。


T C O發 燒 出 版 品

Concert

臺北地圖封面

December 2016

SiLK ROAD

11


Concert

T C O發 燒 出 版 品

TCO錄音交織金獎製作

臺灣音畫國樂版 海外奏響寶島民族味 文|吳欣穎 圖│臺北市立國樂團

1994 年到 2015 的 11 年間,中國大陸著名 作曲家鮑元愷先後應國立臺灣交響樂團、臺 北愛樂管弦樂團和南華大學之邀,幾乎每年都到 臺灣訪問,而這樣的機遇便成為交響樂《臺灣音 畫》孕育的契機。

在頻繁往來兩岸的 11 年間,鮑元愷每次赴臺 短則十天半個月,長至 1 年。做為這一段生命新 歷程的心靈記錄,和回饋臺灣朋友的禮物,他分 3 個階段潛心創作了 8 個樂章的交響組曲《臺灣 音畫》,以管弦樂的絢麗色彩,描繪臺灣的民風 民情,展現臺灣的鄉土鄉音,表達對臺灣獨特歷 史與多元文化的所感所思。 本土音樂在非本土作曲家的詮釋下,臺灣特色 顯得更鮮明,而這樣的作品,以國樂方式演出, 收錄在臺北市立國樂團所出版的 CD《臺灣音畫》 中。全曲有玉山日出的壯麗,也有恆春鄉愁的蒼 涼;有宜蘭童謠的爽朗,也有泰雅情歌的纏綿; 有安平懷古的幽遠追念,也有龍山晚鐘的靜謐空 靈;有鹿港廟會火爆的喧天鑼鼓,也有達邦節日 豪放的手舞足蹈。有南管、北管、歌仔戲,也有 原住民歌舞;更有臺灣地理、歷史、宗教、民俗。 鮑元愷表示,《臺灣音畫》誕生 16 年來,臺

12 SiLK ROAD

December 2016

灣各個職業交響樂團和學生樂團,都不斷在臺灣 和海外演出。這次臺北市立國樂團演出的國樂版 《臺灣音畫》,以更加濃郁的鄉土氣息和令人陶 醉的東方神韻,把作品的藝術和意境提升到新的 高度。無論在臺北的世界首演,還是在北京第一 次展現,都得到觀眾高度評價。

記錄最真實的感動 本次 CD 的錄音及製作人尤子澤表示,過去已 有機會參加過《臺灣音畫》交響樂版的錄製;因 此,得知北市國要製作國樂版時,便相當感興趣。 也因為以前曾經參與過錄製工程,並與鮑元愷溝 通過,因此尤子澤對掌握樂曲人文精神上有相當 的信心。 得過多次金曲獎肯定的他表示,在 CD 的錄音 現場,為了記錄最完美的那一刻,曾要求樂團一 首樂曲重覆數十次,原本計劃兩小時結束的曲 目,硬是用上了 4 個小時才收工。談起這份執著, 他說:「錄音就是要把最感動人的現場記錄下 來。」如果只是錄音,而不去感受音樂力度的大 小或遠近,那音樂就像是平面的一樣,感動不了 任何人,但去聽演奏時,聲音是立體的,如果做 不到還原現場,作品最後就變成是在互相敷衍,


Concert

T C O發 燒 出 版 品

相當可惜。

交響樂團和國樂團之間無法直接「移植」,倒是 有些像文學作品中兩種文化語言之間的「翻譯」。

一小節、一小段細膩的揣摩出各種樂器的力 道、大小與聲音遠近,尤子澤表示,許多人認為 這樣很費工,可以靠後製調整就好,但在他的想 法裡,不合格的東西應該在錄音當下就重來,而 不是仰賴後製做出有限的成效。

交響樂團濃重的低音區有著國樂團不具備的強 大樂器支撐,而國樂團中極具特色的彈撥組,則 是交響樂團的缺憾。充分利用國樂團的軟硬兩種 彈撥樂器的音色,分別做為強勁聲部的力度顯示 及柔和聲部的和諧音響,是做這兩種不同類型樂 隊「翻譯」工作的一個重要橋樑。此外,他也肯 定在《臺灣音畫》的各種版本(交響樂版、國樂 版、室內樂版、鋼琴版)中,國樂版必定是最富 民族色彩和藝術個性的版本。

經典翻譯 鮑元愷:國樂版是最具民族色彩的版本 從交響樂版到國樂版,尤子澤表示,有些細節 例如火車的聲音,交響樂裡用法國號吹奏,效果 不如嗩吶好;在部分音樂風貌上,國樂的聲響比 起交響樂更貼近臺灣人的生活經驗,相當有趣。 而鮑元愷對於《臺灣音畫》國樂版則表示,這 種改編,不可能將交響樂團各個聲部一對一地照 搬過來;而必須在充分理解原曲交響樂團配器的 基礎上,依照國樂團的特點重新構思,重新配器。

談到是否還想繼續創作《臺灣音畫》系列時, 鮑元愷表示,這部作品已經具有代表性地反映臺 灣的風土人情和歷史文化。他希望這部作品帶著 寶島特有的濕潤與溫暖,以樂觀的胸懷,為這個 正在迅速逝去的時代留下美好壯麗的畫影,用溫 馨的旋律替未來留下語言無法表達的刻骨記憶與 深切眷戀。

For Chinese Orchestra

內頁.indd 1

2016/12/14 上午9:57

December 2016

SiLK ROAD

13


Peopl e

國樂 ˙ 人

竹笛高歌

唱詠夢想

睽違 10 年 劉江濱重返 TCO 舞台 文|謝佳璇、江淑菁 圖|臺北市立國樂團

為臺北市立國樂團團員的劉江濱,睽違 10 年後,重返 TCO 舞台。此次,他跳脫獨奏 家角色,拿起指揮棒,和香港中樂團笛演奏家林 育仙、新加坡華樂團二胡演奏家謝宜潔共同合 作。這場名為「旅人 II ─竹夢」的音樂會,樂曲 風格多樣。從秦末《霸王別姬》到世界首演的《三 色堇》;此外,還有《東北風》、《太陽頌》、《阿 曼尼莎》。劉江濱說:「這次演奏的樂曲都是現 在最火(熱門)的樂曲,希望藉由北市國專業演 奏技術,讓觀眾可以聽到更好的聲響效果,對於 曲子有更好的見解。而且這些樂曲也都是北市國 沒有演過的,也是新的嘗試。」

原汁原味呈現。他說,這些樂曲都是北市國沒有 演過的,也是新的嘗試。 隋利軍《東北風》以火熱的嗩吶演奏展開,緊 接著以彈撥樂器奏出〈二人轉〉與〈皮影戲〉的 曲牌素材,並透過不同配器交織、變化、開展素 材,末段回歸熱鬧的吹打聲中結束全曲,整首細 膩的刻畫出東北人熱情粗獷又樸實的精神。王丹 紅的《太陽頌》、《阿曼尼莎》,前者取材於巴 渝地區民間素材,後者運用西北、新疆的音樂元 素,豐富多變的交響性表現手法。在展現民族風 情的同時,又具有濃烈的時代氣息。樂曲由東北 到西北再到西南,橫跨各地風情。

站上指揮台的劉江濱,近年舉辦多場國際性藝 術展演,同時也策劃「竹塹國樂節」,並且受邀 至各地進行交流演出。劉江濱從被動接收指令的 演奏員,到主動詮釋處理音樂的指揮,他相當期 待在這次與老東家的合作中,再次感受到與樂團 合作曾經的感動。

劉江濱說:「這場音樂會中,王丹紅的曲子最 重,他的作品很容易展現一個樂團的好壞,包含 在作品中強烈的音樂性,需要獨奏跟指揮去挖掘 它、詮釋它,考驗樂團的音樂性、和諧度,而這 正是北市國的強項。」

劉江濱希望此次藉由北市國專業的技術,讓學 生、業餘領域的人可以聽到更好的聲響效果,對 於曲子有更好的見解。劉江濱認為專業指揮的責 任,就是使自己和樂團的視野可以更廣闊。他說, 這次的曲目,是地道的國樂語言,尤其是《東北 風》,完全是接地氣(親近大眾)的作品。還有 《霸王別姬》,移植給國樂改編版,更甚原版,

由張列移植自關峽作品的《霸王別姬》,將管 絃樂與青衣唱腔的樂曲,移植給國樂團演奏。劉 江濱:「將原本以京劇為素材創作的交響樂,回 歸給國樂器演奏,改編版體現了原汁原味,更甚 原版。」而由香港中樂團笛演奏家林育仙帶來的 《三色堇》,為作曲家伍敬彬特別為妻子林育仙 量身創作,充分展現演奏家精湛的演奏風格。

14 SiLK ROAD

December 2016


國樂 ˙ 人

二胡 / 謝宜潔

Peopl e

青衣 / 江彥瑮 ( 拍攝 /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 )

劉江濱期待此次音樂會展現不同感動。

此次以指揮的身分重回 TCO,劉江濱看到樂團 的改變。他說:「離開 TCO 以後,樂團幾年來換 了很多人、也有很多改變。團長曲風改變,演奏 能力進步,曲風跟技術難度擴展不少。」他認為, 國樂還是小眾,國樂成熟度仍然欠缺,作品是很 重要的一環。他不諱言,很多年輕作曲家作品中 看不重用。他在這場音樂會中,就是為大眾介紹 國樂,挑大眾可以接受的,「中國一點、旋律一 點、傳統一點 ( 保留中國元素新的配器手法,動 聽的曲子 )」,這幾年國樂圈比較受歡迎的曲目。 劉江濱說,職業樂團有機會就應該多委託作曲 家寫作品。北市國是一個非常有規模與制度的樂 團,這次很期待可以展現不同的感動。

笛 / 林育仙

音樂會便利貼─

旅人 II ─竹夢 演出時間:2017 年 1 月 7 日 ( 六 ) 19:30 演出地點:新竹市文化局演藝廳

December 2016

SiLK ROAD

15


TCO stars

國樂之星

胡˙情˙延˙綿

百折不撓

王薇用堅毅拉響國樂

文|吳欣穎 圖|王薇提供

在表演藝術裡,因為不同的人生際遇或天份使然,最後真 正成為演奏家、藝術家的人少之又少。即使現實上能在 舞台上發光發熱的人不多,在國樂的世界裡依然有許多新勢 力每年前仆後繼,希望加入演出的世界。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面對工作上不能重來的演 出以及競爭壓力,北市國新進團員王薇說:「身為演奏家, 面對台下的掌聲亦或批評,最重要的是要有調適自己心境的 能力。」演出對她而言是一輩子的事業,如果因為一次失敗 就被輕易打倒,其實也能說是對自己不負責任的行為。 對一般人而言,「真的撐不下去就換工作啊!」是很常有 的決定!但對自小開始辛勤苦練的演奏家而言,卻是個不能 輕易為之的任性決定,自國小拿著二胡,踏入音樂班開始, 她便覺得自己跟國樂的緣分無法輕易捨去。 王薇記得,她考大學的時候,其實有想過音樂行政、音樂 研究等路,最後還是因為割捨不下二胡,所以選擇往演出邁 進。因此看待職涯規劃,王薇擁有比同年紀女生更堅韌的態 度,面對難關。 「其實我之前已經考過 3 次北市國了,熬到第四次終於考 上!」王薇說。她強調自己也曾有過因為得失心太重低潮的 時候,但隨著一次次的經驗累積,她認為考試應該是正面的 能力檢定,有不足的地方多加強就好,如果太在意結果而導 致情緒受影響反而得不償失。 進入北市國一個多月以來,王薇很開心的表示,這裡是自 己一直嚮往的地方,幾番努力終於進入樂團成為正式團員, 但這只是成就階段性的目標,接下來還要更努力練習,才不 枉費一路上貫徹始終的決心。

16 SiLK ROAD

December 2016

北市國是王薇一直嚮往的地方,幾番努 力終於進入樂團成為正式團員。

王薇 小檔案 現職:臺北市立國樂團擔任二胡演奏團員 學歷: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研 究所 重要經歷: 2005 年 / 全國音樂比賽高中 A 組南胡獨 奏第二名。 2009 年 / 獲全國音樂比賽大專 A 組南胡 獨奏第一名,同年獲選為臺藝大國家演奏 廳新秀。 2011 年 / 獲臺北市立國樂團菁英盃二胡 大賽第三名;與 TCO 學院國樂團合作演 出二胡協奏曲《快雪時晴》。 2013 年 / 參與 TIFA 兩廳院年度製作《落 葉、傾城、張愛玲》演出,擔任作品《傾 城之戀》的高胡獨奏;與 TCO 學院國樂 團合作演出《第四二胡狂想曲》、高胡協 奏曲《梁祝》。 2014 年 / 與 TCO 學院國樂團合作於桃園 國樂節演出二胡三重奏《華麗幻想曲》; 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節慶管絃樂團合作演 出二胡協奏曲《長城隨想》。 2015 年 / 與 TCO 學 院 國 樂 團 合 作 於 臺 北市中山堂演出雙二胡協奏曲《烏蘇里 吟》。


國樂之星

TCO stars

國˙樂˙新˙笙˙代

非科班學子職業之路

孫衍詳新秀登台

文|吳欣穎 圖|孫衍詳提供

對非科班的國樂學習者而言,踏進職業的領域到底需要多 大的勇氣與努力?孫衍詳用他的故事向我們證明,持之 以恆的熱情與努力,比贏在起跑點更重要。 國小、國中皆在國樂社度過愉快的音樂時光,對那時的孫 衍詳而言,社課練習就是最快樂的日子。最後在師長的建議 下,選擇進入國立臺南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七年一貫制就 讀。 孫衍詳笑著說:「其實我是備取最後一名考上的!」加上 過去從未接受過專門訓練,雖然在樂理、聽寫等學科方能力 面都跟班上同學差很多,但他並不因此氣餒,或給自己太大 的壓力,反而是選擇靜下心來,用自己的速度與學校接軌。 「演奏是一件快樂的事,如果因為壓力就忘了最開始選擇 國樂的快樂,不是適得其反了嗎?」孫衍詳說。因此比起其 他同學積極參加賽事磨練技藝,他選擇的,是一路上都用自 己的步伐穩紮穩打鍛鍊技巧,研究所即將畢業的他,在今年 考進了北市國,不僅成就自己,更讓大家看到,非科班學生 的獨到音樂之路。 自今年 11 月起正式成為北市國團員,孫衍詳表示,相當 開心能加入這個大家庭,自學生時代起就時常聽北市國演出 的他認為,樂團每年演奏的曲目種類相當多,樂曲量也相當 大,對他而言是個可以暢所沈溺在國樂世界的好地方。 除此 之外,曲風一代接一代,隨著國樂的發展,曲目複雜度也比 十多年前高了許多,因此他相當佩服北市國的資深團員,能 夠與時俱進站在潮流前,將最好的演出帶給聽眾。 憶起剛開始接觸到國樂的情景,不過就是因為好朋友都加 入國樂社而跟風學習,對比現在的人生際遇,他想與大家分 享的是:「千萬不要放棄生命中任何一個接觸新事物的機會, 因為你可能因此錯過此生的摯愛。」

孫衍詳說,北市國是個可以暢所沈溺在 國樂世界的好地方。

孫衍詳 小檔案 現職:臺北市立國樂團擔任笙演奏員 學歷:國立臺南藝術大學七年一貫制中國 音樂學系 重要經歷: 2010 年 1 月 / 獲頒第一屆臺灣傳樂之星 暨府城文化大使選拔賽《指定曲最佳詮釋 獎》。 2010 年 6 月 / 受南美阿根廷聖達菲省立 文化部邀請,於 Teatro Municipal 1 de Mayo 市立歌劇院與聖達菲省立青少年交響樂團 協奏《鵝鑾鼻之春》。 2011 年 5 月 / 於國家演奏廳演出「2011 兩廳院樂壇新秀系列 - 絲竹室內樂音樂 會」。 2011 年 12 月 / 獲選兩廳院傳統器樂新秀 徵選 - 笙。 2012 年 4 月 / 與國家國樂團協奏《天山 狂想曲》。 2012 年 6 月 / 於國家演奏廳舉辦「兩廳 院傳統器樂新秀 - 孫衍詳陳伯元聯合音樂 會」。 2014 年 10 月 / 獲選國家國樂團舉辦之 2014 年絕世好笙音第二名。 2015 年 10 月 / 與國家國樂團協奏《虹》。 2015 年 12 月 / 與國家國樂團協奏《尋風》 琵琶、古箏、笛、笙協奏曲。

December 2016

SiLK ROAD

17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