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八月號 編輯室
八 月 號 編 輯 室
總 編 輯 劉 以 正
下筆之時,正得悉臺灣反課綱微調聯盟北 高發言人林冠華燒炭自殺的惡耗,願他的 家人與朋友可以早日從悲痛中回復過來。 改變現實的過程必然是充滿著挫敗、茫然 與失落,渴望改變的事愈多,需要付出的 代價定然更巨大。其中,有人選擇了付上 生命。1989年4月,時為台灣解除戒嚴令後 兩年。即使黨禁報禁已解除,叛亂罪仍然 束縛著追求完全的言論解放的台灣人民。 當時《自由時代》的總編輯鄭南榕因出版 〈台灣共和國新憲法草案〉而被國民黨以 叛亂罪起訴,鄭為了爭取「百分之百的言 論自由」,以自焚的方式對國民黨威權政 府作出最嚴厲與憤怒的咆哮。林冠華與鄭 南榕的死,跨越了世代的壁壘與限制,各 自展現著對其信念的執著。林冠華優雅而 果敢的靈魂將如鄭南榕一樣,深刻地被記 載在歷史長河裡,照耀著在另一端奮鬥的 運動者。 另一邊廂在港大,學生不滿校委一再搬出 荒謬絕倫的理由,衝進會議室明志,以直 接、實在的行動表達學生不願再成為政治 角力中被擠壓、被無視的客體,任由權勢 者擺佈。行動中並未破壞一磚一瓦,離開 時甚至有人執拾場中垃圾,還原會議室。 這些畫面,都沒有被傳媒捕捉到。忽略學 生與校務委員會之間的權力不平等,單純 以富感官色彩的片段、聲音與圖像下定 論,才是缺乏理性思考(rationality)的 表現。1968年4月,美國正經歷一波巨大的 反越戰學生運動與黑人民權運動,紐約哥 倫比亞大學的學生因為不滿新建成的體育 館分成兩扇門,正門開放予以白人為主的 大學生,較低的後門則開放予附近的黑人 社區;以及有教授積極參與軍方的武器研 發工作,故發起大規模佔領校園運動。自 此,佔領校園成為學生表達異見的重要手 段之一,而哥大的學生則世代承襲著濃厚
3
的人文精神與社群思想,至今仍然是世界 上首屈一指的大學。港大學生的勇敢於旁 人看來可能冒進,但正是這種不願在不公 義面前啞口吞聲的態度,支撐著香港大學 「明德格物」的校訓。其演繹方式縱然會 因為時空脈絡而變遷,內裡所承載的意涵 卻從未隨時間褪色,反而在多番考驗與挑 戰中,反覆地自我驗證著。 八月,是屬於新鮮人的季節,那個連廁所 都使人驚豔的季節。新生彷如羊群一樣, 懷著獵奇的心態到這未知之地,跟隨著不 比他們年長多少的學姊學長,開始記錄未 來數年的大學時代,嘗試賦予這段時間特 殊的意義。當中能如跟著預期走的永遠 是少數,大多都因循偶然與巧合互相交 疊,偏離了原來的軌跡。過去一年於我, 是異常狂熱卻又異常困頓。狂熱地投身試 圖改變社會的運動,理想主義蔓延於同儕 之間,切實感受到居住地的刻板形象並非 一成不變,樂觀地預視著未來豐沛的可能 性。然而,隨著巨大的運動傷害而來的困 頓,驗證了理想主義的教條不能成為實踐 的法門。運動者必須透過反覆失敗方能在 不斷自我懷疑中修復與成長,繼續奔向在 盡頭那微弱卻頑強的火光。在過程中,有 人選擇半路離開,有人選擇停下,妄想火 光終會到來。馬基維利在《君王論》的獻 詞裡提到,必須擁有從近距離觀察,以及 從高處眺望的兩種能力,才能成為稱職的 君王。若然把此轉換視角的能力套用到大 學教育,所指的則是在學理系統裡吸收、 消化知識以及在應用範疇裡接觸、感受真 實的能力。只有把兩種能力結合,才能成 為改變現實的知識分子。 在中山廣場望向中上環櫛比鱗次的商業大 廈,暴烈的陽光照射在其冰冷外牆上,折 射出一點浪漫與激情,一點悲愴與沮喪。
八月號 目錄
03 06-08 09 10-11
八月號編輯室 苑論 - 我們必須直稱中國 馬裴森手記:OCAMP1001 Freshman攻略 限制
新聞
八 月 號
12-17
陳文敏的堅持
18-20
副校任命一拖再拖 學生闖入會場抗議
21-24
港大人・港大事
25
莊月明新劇院預計八月底落成 校方與屬會會面交代租用細節
26
美最高法院裁定同性婚姻全國合法 同志平權之路漫漫
時政專題 27
引言
28-31
尋找香港民族的道德勇氣:關於公民界線的思考
32-34
笑甚麼,你也是中國人!
35-38
制暴的美學 - 香港民族與中國因素
39-42
重返華南文化圈 - 與黃國強導演談香港電視業
43-46
從種族到公民 - 香港民族的足球「 運動 」
社會文化專題專題 47-49
離開商場 - 參加香港市集的派對
50-53
鄉土上的實驗與實踐 - 專訪鄉土學社
54-58
公共巴士沒落 - 淺談香港公共巴士隱憂、發展模式及出路
4
八月號 目錄
文藝 - 夏 60-63 未盡之夏 且聽風吟 64-65 絮碎夏日 66-68 暴力的柔情 - 北野武的對立世界 68-69 北野武的幽默柔情 - 菊次郎的夏天 69-70 北野武的冷調靜謐 - 那年夏天,寧靜的海 71-74 文藝復興 - 始於塗鴉 別於塗鴉
August Issue
專欄
75-79 《香港、中國、台灣共筆專欄》 80 政治及公共行政學會 - 政議
81-82 Law Association - Current Affairs Committee 83-84 Law Association - Legal Column
投稿
85 落葉歸根 86 百毒不侵
87 《汽油彈之一二》 - 嘲笑之鴉 88-89 門
90-91
官腔
5
八月號 苑論
6
八月號 苑論 為求一個人自身人格的完整,唯一的方法只有逃離。 文學家高行健如是說。他沒有提供任何行為準則,也 否定一切強加於他人身上的價值、權威與具意義的符 號。在那個瘋狂的年代,一個信仰文學的作家,逃離 了自己的故鄉,卻不是為了刻意成就高貴的精神,只 想恪守生而為人的尊嚴。他放棄抵抗,離開迷亂墮落 的中國,並且拋離了所有足以堪稱真理的文明。在著 名的《沒有主義》宣言裡,政治帶給他一片頹敗委靡 的世界,然而他只留給了自己,一個活著的意志。
密的協力平台,使中國因素成為影響香港社會生態最 為顯著的作用力機制。近來香港大學副校長延遲任命 的風波便可見一斑: 2014年10月,匿名者投書報社,稱佔中發起人戴耀廷 收受不明來歷的捐款。 2015年2月上旬,親共報章連日抨擊港大法學院院長 陳文敏,指涉其支持佔中運動之言論。陳文敏撰文回 應,被指「干預新聞自由」。
文藝復興晚期,隨著地理大發現的開展,人類發現了 許多別於歐洲世界的文明體系與文化習俗;另一方 面,長年的宗教戰爭與君王的無理管治,亦加深了人 民對於當時知識體系的不信任。懷疑主義的思潮大大 衝擊傳統知識系譜的建構,信持懷疑主義思想的人文 學者,也進而質疑社會上的種種客觀道德法則。法國 思想家蒙田否定學者對於公共知識的熱情,他反對知 識成為任何國家或倫理的附庸,並認為熱衷於追求公 共價值的知性辯論,最終都將陷入意識形態的內戰。 對他而言,合理的知識態度,應該和世界保持距離,
我們
2015年2月,港大教職員聯署聲明,要求香港政府與官 方傳媒尊重學術自由。 2015年2月中旬,《明報》披露梁振英行使校監權力, 刪減港大名譽博士名單。 2015年2月下旬,港大學生會於校務會議現場持牌抗 議。
苑
必須
以冷淡自持的眼光觀察外在變動,然後屈從於當前既 存的社會狀態。
2015年3月,特首任命親共人士李國章擔任港大校務委 員會成員。
「無效率感」(inefficacy)在政治心理學領域, 作為分析群眾面對既定社會現實的無能為力。人們即 使奮力抵抗,仍在心理層面長期承受徒勞無功的失落 感,繼而產生集體冷漠的態度。自主權移交以來,香 港民主進程的阻滯固然掀起群眾關注政治議題的熱 潮,也提升公共議題的討論能量,進而推進基層民 眾組織草根行動;香港人的本土自覺,乃至於民族意 識,亦在政治抗爭與社區培力中漸次生成。群眾意識 促成政改議題的高度曝光,接著人大落閘,雨傘革命 收場,一國實質凌駕兩制,人們沮喪,還意味著香港 社會即將通往一個黑暗的國度:在那裡,人們沒有自 由,也被迫懷疑公共知識的價值。在那裡,人們必需 稱自己為中國人。
2015年3月下旬,港大校委會會議被指藉由戴耀廷收受 捐款事件,拖延陳文敏副校長任命程序。
政改議題否決之後,中國政府持續透過操弄體制,施 加威權意志於香港社會。特區政府、議場內的親共勢 力,以及中國駐港機構結合中國政府的號令,形成祕
上述歷史動態清楚顯示了香港當前的政治困局,自港 英殖民時期,香港大學條例賦予校監過大權力,並依 從殖民邏輯,由總督擔任;主權移交中國之後,校監
2015年7月,港大校委會以「副校長向首席副校長負 責」為由,延後陳文敏的副校長任命,引起各方輿論 批評荒唐。 2015年7月中旬,港大學生會發起遊行,要求檢討大學 條例,並廢除特首為必然校監的制度。遊行未果。 2015年7月28日,港大校委會於會議中維持延遲任命決 定,學生進入校務會議場地抗議,部分校委由警察護 送離校。學生行動未有實質進展。
7
八月號 苑論 職位轉移予行政長官,因此留下了政治干預學術自由 的體制缺口。在未來,中國可能透過層層政策手段, 鞏固其殖民香港的霸權地位,剝奪港人僅存的個體自 由(individual civil right)。屆時,人們心懷恐 懼,並且普遍懷疑知識得以承擔的公共倫理,那將是 比起虛無與犬儒更為徹底的集體噤聲,而且我們無從 責難,因為知識不見得墮落了,只是不願成就共同的 良善。民主的呼聲從此塵封於時光軌跡,威權依舊高 懸於公共價值腐朽的民間社會。
但是,在公共領域或傳媒體系裡,「中國」往往被噤 聲,取而代之的「大陸」、「內地」、「中共」,甚 至「祖國」,突顯了群眾的政治無意識。當中國國家 機器的威脅成為既定事實,我們必須直視中國,並且 妥善剖析其對周邊地區、國家的影響機制,進而保全 民主發展的機會。對於香港,直稱「中國」本身便具 備解殖正義(decolonial justice)的積極意義,香 港人從未有機會見證認受國家正當性的過程,混用其 他詞語則可能壓抑當前正轉型茁壯的香港主體意識。
筆者生於民主化的台灣,社會勃興的改革力量悄悄地 牽動老朽的政治體制。民主化進程中,台灣社會於「 轉型正義」(transitional justice)議題上面對強 烈的阻力,意指由黨國體制過渡至民主政體的台灣, 必須審慎檢視過往威權遺緒於民主化進程的種種牽 制,包括二二八事件未竟的司法正義、公務員不當的 利益輸送體系、黨國時期的不當法律。然而改革的過 程也觸發青年人投入熱情,即使結構力量錯綜龐大, 整體發展仍可見社會各方協力合作的成果。
必然有論者質疑,在一國兩制框架之下,香港基於 《基本法》不得與中國並稱。香港人確實處在曖昧的 法制地位,然而,若要審慎思考香港社會的出路,則 不得含糊,必得清晰深刻。根據《基本法》第158條, 《基本法》的最終解釋權在中國的人大常委會,不 歸屬於香港人民;若將《基本法》的法律基礎定基於 《中英聯合聲明》,香港人也不是簽署《聲明》的一 方,《基本法》不見人民基礎。況且,處於憲制地位
直稱
的《基本法》理應隨著時代變遷,發展出新的意義, 並不是死守原意解釋,但現實卻不然。這是一具不合
論
近幾個月延燒的「反黑箱課綱」事件也可視為轉型正 義的一環。學生期望高中歷史課綱能夠脫離中國民族 主義史觀的桎梏,建立「人本史學」的願景──教育 的宗旨,是由成為一位具批判力的公民開始,進而化 解台灣內部意識形態衝突的癥結。抗爭的現場,往往 可見如「還我台灣史,不要中國史」的標語。習慣粗 劣二分法的觀察者便定調為「台獨運動」,蔑視學生 深化歷史教育的訴求。然而,台獨意識確實存在,其 背後深刻的源流,在於學生以台灣作為公共良善價值 的載體;學者組建知識體系,也意在維繫可久可長的 公民社會。對於台灣,中國是潛在的殖民者,也是阻 礙台灣民主的重要因子。台灣大學曾做過統計,約 七成的台灣人希望對社會有貢獻,這項數據在社會系 畢業生中,高達九成五;至於認為自己能夠改變政府 的畢業生,也達七成。可見「台灣意識」的成熟與民 主體制的逐漸健全,已經為台灣開啟「集體向善」的 時代。筆者高中時,一群大學老師留了一句贈言予我 們:With Knowledge We Serve.
中國
時宜的法律,只可藉著公民運動的解殖工程,為其封 入歷史。直稱「中國」,便是新的開端。 亞里斯多德曾寫下:「大靈魂的人無法依賴他人生 活。」正如欲脫離父母依賴的年輕人,特別渴望獨立 自主;同時,具有大靈魂潛質的年輕人面對不義,亦 會充滿憤怒與激動,並激起同伴的熱情,一齊起身對 抗造成不義的權威。香港人,若是具有大靈魂,渴望 具獨立的氣質,渴望能夠自主於中國的脅迫,便該直 視中國,直稱中國,一同聯手維護香港良善的公共價 值。最終人們願意信任,那自然是時代的呼聲,也是 即將來臨的應許。
8
八月號 馬裴森手記
馬 裴 森 手 記:
OCAMP1001
Freshman 攻 略
時間過得真係快,入KongU好似只係尋日嘅事咁,眨 下眼又係迎接Freshman嘅日子。我喺野雞大學做咗廢 青一年,書又冇讀過,女又冇溝過,只係玩過下Camp 咁,咁不如同大家分享下我玩嘅經歷啦。
文/觀城
其他人,當做留念咁。寫龜背簡直係考驗你觀察力同 創作力,如何係三日內睇到人地嘅特別之處。寫嘢俾 一個識咗三日嘅人真係一個好大嘅挑戰,我識咗啲朋 友咁多年都未寫過一句嘢俾人啊!如果有Freshman睇 緊呢篇文嘅話,你地有福喇,我會教大家冇貨嘅時候 點寫龜背。第一個百搭句子當然係「好高興認識你, 希望上堂見到你啦!」——識多個人緊係高興,上堂 就實見到你㗎啦,除非你quitU嘅啫!第二,「你個 人好nice/搞笑/開心」——總之所有正面嘅形容 詞都寫曬落去,實冇死,睇相佬都唔夠你勁!第三, 「同你玩遊戲好開心,re-u見!」——係咪都話開心 先啦,冇理由咁掃興;再見太冇誠意啦,講埋幾時再 見啦,re-u見!第四,「祝你大學生活一切順利! 」—— 一切順利,姐係乜困難都冇,要風得風,要雨 得雨,世界上最犀利嘅祝福莫過於此!有以上四句, 包你唔會唔識寫龜背!
話說一入到嚟KongU,啱啱考完DSE嘅我字就識幾億 隻,人就唔識多個,咁緊係報下OCamp,識下人啦。一 嚟就報咗巨O,結果竟然抽唔中,報名費又交咗,唔知 幾時先得攞返,谷鬼氣。一個報唔到,之後緊係乜鬼 都報,勢估唔到報名費貴成咁,讀double degree嘅我 兩個fac都報曬,真係「風吹雞蛋殼,財散人安樂」。 會費、ODay費、OCamp費、ONight費加埋成千銀,搞到 我喺第二個院會到已經冇錢交,唯有乸埋口面同人講 冇錢,再睇住人喺我將表上面寫「No Money」。早知 就帶多啲錢,原來連卡片都有得訂;細細個以為位高 權重嘅人先有卡片,點知依家連普通學生都有,卡片 上面寫住自己係Year One Student,幾撚威?
哇,乜你講到咁虛偽啊!戴返頭盔先,OCamp當然會 識到朋友啦,不過冇可能乜人都同你繼續聯絡喳嘛! 攞返張龜背紙出嚟,有啲人就做咗朋友,有啲人就 OCamp之後都冇再見過佢。唉!講到咁唏噓,玩咗三 日嘅OCamp之嘛!三日就好似微不足道咁,如果放大 嚟睇呢?我地係唔同時候識既人,咪一樣有唔同期 限!Inaug嘅你可能識佢三分鐘,OCamp嘅你可能識 佢三日。不過,又有可能識四年,又有可能識成世。 或者,就係知道呢啲期限,我地有時先會咁虛偽。哈 哈,講多無謂,OCamp對你有咩意義,你地又自己諗吓 啦!
其實全部OCamp做嘅嘢都係差唔多,唔同嘅只係個名。 一開始就嚟個Hong Kong O,由港大開始跑嚟跑去跑 到去營地,少啲力氣都唔得。之後夜晚就有Detective Game,黑鼆鼆成班人走嚟走去揾線索破解一個冇可能 破解到嘅謎團;永遠都有人當自己係福爾摩斯,又有 人睬佢都傻。夜晚就玩下房game,報下Status,見 groupmate多過見周公。之後第二日又係其他遊戲,再 到Camp Fire,跳曬我一世人會跳嘅舞。唔經唔覺,三 日嘅OCamp就完啦。 係臨出camp之前,大家都要寫張好搞鬼嘅嘢,叫做「 龜背」。寫龜背,姐係每個groupmate都要寫啲感言俾
9
八月號 限制
江 旻 諺
嘿,女人的身體動了。那邊汩汩游 來慾望的溫流,由腳跟,到腦,到 呼氣嚕嚕的鼻孔。自由式的划手撲 向女人大腿,她的胸脯,下體。猛 然一抓,野蠻沾腥的池水,更冷 了。 「請遵行方向」對獸類而言,那 字體真醜。
衝破! 驚恐地
賴 君 祐
我求你高抬貴手
限 制
論那般豁然開朗靈台輕鬆柳暗花明 在前頭 燒灼著我的這身枷鎖 你別碰
趙 雅 恩
「限制」一詞,常被貼上負面標 籤。一搬出「限制」一詞,總會有 人說這是藉口,是你懶惰云云。 一邊叫你接受自己的「限制」,但 另一邊廂總是鼓勵(强迫)你突破 「限制」。但當你執意突破限制 時,其實又是不是另一種「限制」 呢?
李 濼 沂
我想食多杯雪糕。 唔得!生冷野唔可以食咁多! 我想去自修室。 嗯,唔好去咁夜啊。 我想係香港大學讀中文系。 係啊,你鍾意就得啦。 我想同你飲茶。 下次先啦,今日有啲眼訓。 我想……
先見之明! 數千年後人們如是說 是光 是火 是禿鷹的啃噬 是天父 的咆哮 不准解救我! 我自豪大吼
嚴 志 聰
一根在黑暗中無法擦亮的火柴; 一個重複地掏空又填滿的過程; 一天必須是二十四小時的日子。
時間很少,想做的事很多。
10
鍾 偉 健
八月號 限制
賴 崇 欣
陳 凱 螢
劉 以 正
遺憾地,沒有 多雙眼看書 多雙手工作 多顆心接待世人 多雙手擁抱世界 遺憾地, 經驗都被身軀、思維、時間、空間 設限。 但就只有限制,才教曉我 面對自己 不過是人 而不是神 戰兢地, 學習 在限制中超越限制。
「張開雙臂,閉上眼,躍下來吧! 」他喊道。我甫踏上前,俯瞰那鬱 藍的汪洋,雙腳已發軟顫抖,身子 微微搖晃,耳邊只剩砰砰心跳聲, 腦裏遺下一片蒼白。「撲通!」水 花四溢,呼,我做到了。
鮮血灑在面前延綿不斷、高聳入雲 的幽邃城牆。雨一直下,血與燥溼 的泥土被雨水與腳印成棕紅色的一 團。他光著身子,踏著腳下已然冰 冷的屍身,攀扶著牆壁突起的角 落,試著翻到牆的另一端。牆壁底 下沒有血的一端。
他不曾夢見她,因為他不必抑壓對她的 慾念,就可以把愛意宣之於口。但他卻 每夜在他夢裏縈繞千百次。沒差,坦誠 面對自己,本來只能是夢。
她想,自己最終,還是失去了他。 就像沙漏裡的沙吧。隨著時光的流動不 斷累積,理所當然地以為會一直持續的 事。可是到了某個時刻,突然就不再增 加了。原來,沙子就只有那麼多。 於是有一天,啪嗒,沙漏倒過來了。
限 制
温 學 晴
陳 樂 儀
當然也有像他們那般,一個錯手,到回 過神來,已徒留一地碎片。說來奇怪, 她聽見的,卻是另一種,破碎的聲音。
這裏變得很快,無論是社會、陪伴 著自己長大的店舖、家門前的巴士 線……還有曾在身旁的妳。 每個人本是渺小的,在這個城市更 甚。或許我們缺乏的是安全感,在希 望爭取一些甚麼的時候,總因害怕而 卻步。「我想留著妳」,本來難以啟 齒的話,隨著時間更難開口。
我想做...... 我能做...... 我會做...... 我們最大的限制,應該是想做而不做。
11
羅 兆 然
劉 觀 成
12
文 / 温學晴 近來的副校長遴選風波,令陳文敏連日 來多次登上報章頭條。有關副校長遴選 事件的問題,早已被各大媒體訪問殆 盡,但陳文敏的故事又豈只近日的政治 風波。在主流媒體筆下,陳文敏是個斯 文冷靜的學者。訪問過後,我才發現, 是他的那顆赤子之心,讓他在風雨飄搖 的香港堅持了三十年--只做他認為對 的事。我想透過他多年來一些個人選擇 和經歷,探討他的價值觀,帶給讀者一 個更立體的陳文敏。
13
八月號 專訪
學:《學苑》編輯 陳:陳文敏教授 追求效率的不是教育 學:當初為何選擇入讀法律系? 陳:我本來是想當社工。當年我參加了扶輪計劃,每個 星期六去男童院與那些曾犯事的男童玩耍。那時,透過 了解他們所犯的罪行,我開始接觸法律。那群男童並非 大奸大惡,但很多時候是因為家庭問題,令他們流連街 頭,從而結識壞人。當時我心想,社工到底能幫到他們 多少呢?因為出獄後他們回到社會,整個環境都沒有改 變,最終又走上舊路。社工就好像是修補破鑊損壞了的 部份,但真正能夠改變社會的,就是把整個破鑊換掉。 學:為何最終進入港大任教,而不做全職大律師? 陳:我當時也掙扎了很久。其實直到畢業我都不知道是 否想當大律師,我只是覺得不應因為我十多歲時選擇讀 法律,就此決定我的終生事業,於是我去了讀碩士。當 時確實多了去想自己將來想做甚麼。第一,我想找一份 以人為本的職業,當律師其實是解決問題的職業,不會 涉及很多與人的關係和感情在內。第二,讀碩士時比較 認真讀書,就發現自己喜歡做研究。第三,當時中英兩 國在談香港的前途問題,我心想,如果有一個中國人投 身法律教育界,可能對於同學如何看社會和法律會有不 同的影響。這是我當時進大學教書的理想,直到現在仍 然是我留在港大教書的理由。 學:你如何看香港的教育制度? 陳:(輕輕嘆息)好差。大學教育其實不差,我們可以 引以為傲的。可惜,我們的政府不懂得珍惜,亞洲很多 國家的政府都投放很多資源在大學,惟獨是我們的政府 還要不停打壓自己最好的大學,令大學處處遇上制肘, 這是政府短視之處。 在我的年代,很多讀文學、讀科學的同學想當教師。他 們覺得當教師是一種使命和榮耀。但現在沒有人覺得當 教師是出路。政府投放在教育的資源不少,但用錯了地 方,用來做些無謂的事。這種情況漸漸蔓延到大學。政 府嘗試把商業世界講求效率、回報、論資計值的一套放 在教育,這是行不通的。香港社會傳統以來都是個比較 功利的社會,從來不著重人文科學。但我覺得一個社會 如果沒有了人文科學,就像沒有了靈魂。社會上的人普 遍會覺得讀歷史、文學是「無用」的。很多人問我 Law
政府是把商業世界講求效率、回報、論資計值的一套放在教育,這是 行不通的。
and Literature 有甚麼用,我反問他們:你可不可以 不問有甚麼用呢。人要有歷史觀才能對整個社會作出分 析,當你不曉得過去,怎去分析將來呢。 走出象牙塔 學:你入讀港大的時候正值學界的火紅年代,「國粹 派」與「社會派」的思潮更迭對你在港大的日子或之後 的道路有甚麼影響? 陳:我入港大的時候,「國粹派」開始低沉。雖然當時 還有「認中關社」的說法,關心社會的成份卻明顯比較 多。大家一直都沒有怎樣理會香港,因為香港是「借回 來的時間、借回來的地方」。但中文運動、捉葛柏、金 禧事件等一連串的社會事件令我們開始覺得我們的責任 不只在中國,亦同時要關心香港,把焦點放在香港比較 實際一點,思想上的衝擊就在這裡。 以往大家認為大學生就是社會精英,大學生的身分能保 證將來安枕無憂,其他的事我們可以不管。由70年代中 後期開始,大學生參與社會的意識突然強了。大家開始 認為大學是社會的一份子,我們要走入群眾,這種思潮 對我的影響很大,大家亦開始反思我們如何為大學定 位。 學:那對你當時在大學的參與有沒有很大的影響? 陳:大學時代多了參與社會。當我們在說大學與社會脫 節的時候,其實法律學院的學生跟整所大學亦很脫節。 法律學院的人整天都在說英文,穿著西裝,給別人的感 覺就是我們甚至連大學的事都不是很清楚,遑論關心社 會。
14
八月號 專訪
學:但你的事件不就正正證明了權力是可以壓倒公義的 嗎? 陳:在任何時代,總有令人沮喪的事件,當你選擇相信 公義,它就成為了你的一種價值。總有些事件會令我們 灰心,但你要願意堅持下去。Nelson Mandela坐了二十 年牢,誰知種族隔離政策就是這樣結束的。機會來的時 候,你要有充足的裝備才可以 rise to the challenge。 一但放棄了(公義),你就放棄了這個機會。我們要相 信有hope就有future,短暫的事件是有的,但不要為這 些事件而灰心。
其實這段時間是有壓力的,但有時就要反問自己最基本的價值、自己 的信念,然後堅持下去,總有一日事情會變得好點的。
當時我是法律學會的外務副主席,我們想將法律帶回社 會,很多同學認同我們的理念。於是我們首次在大會堂 舉辦法律展覽,一直到現在法律學會都有舉辦。大家都 覺得作為法律系學生,有能力將法律知識普及化,並希 望透過展覽,將一些大眾應該要懂的法律知識傳遞出 去。因為不只是有錢人或商界需要法律,很多普羅市民 都需要這方面的知識。 這就是我們的信念。在我們的崗位中,未必能改變世 界,但有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是我們能力範圍內能做的。 我做院長其中一樣令我最驕傲的,其實並不是建成了這 座建築物(鄭裕彤教學樓),而是做了Legal Clinic。 我希望同學不要忘記社會上有人需要你的知識。這是 惟一一個同學讀完合格了,還會回來問可否再讀一遍的 course。在任期間令我最驕傲的,就是將整個法律的理 念放回一個實際的context 內。 公義在權力之前 學:你認為現在的法律系學生還有沒有秉持著這種對公 義的追求? 陳:一定有。每一個年代都有這種學生,只有多或少的 分別,我們不能期望所有法律系學生都可以很熱心秉持 公義,但至少希望他們相信有公義這種東西存在。在不 同的崗位上,任何人都可以堅持公義,不一定要做有關 人權的工作才可秉持公義。When the time arises, 不 論在商界、政府,這些事情都會出來。如果要所有同學 都有這種熱誠是不切實際的,至少經過我們的教育,我 希望同學相信有公義這回事的,而我們可以爭取到公義 的。
在我的事件中,其實我老早就可以退選,那問題很快被 解決了,但我背負的是對學術自由的堅持、甚或是其 他同事(的期望)。其實這段時間是有壓力的,但有時 就要反思自己最基本的價值、自己的信念,然後堅持下 去,總有一天事情會變得好點的。所有做人權工作的人 是要有信念的,要有一個近乎religious的信念,否則是 做不到的,因為做人權工作的時候,永遠都是遇到違反 人權的事多於保障人權的事,令我堅持下去的,就是那 種信念和希望。 學:你認為自己是理想主義者嗎? 陳:有一定的理想主義。無理想不會回大學教書,無理 想你不會做人權律師。我認為人是要有理想的,特別是 年輕人。理想令你有目標,促使你對自己作出挑戰,我 認為無理想的人生是枯燥乏味的人生。但同時人大了會 開始變得realistic,會分辨甚麼是夢想,甚麼是理想; 甚麼是可以達到的,甚麼是不可能的,開始會調節。但 如果從一開始都沒有理想,我覺得是很可悲的。 知識分子在社會的角色 學:那你覺得自己在社會上算活躍嗎?例如加入二十三 條關注組、四十五條關注組、「香港2020」。 陳:我覺得我只是在做我應該做的事而已。當日政府說 要為廿三條立法,作為一個在這方面有一點研究的學 者,我看到很多的弊端,於是我走到社區,將廿三條的 問題簡化,向公眾解釋。大學教育不是想你只成為一個 degree-holder,而是想你成為一個知識分子,而知 識分子的職責就是要投身社會。 學:教授應專注於學術,遠離政治嗎? 陳:所有學科不論Science還是Arts,到了某個階段都是 叫「PhD」Doctor of Philosophy,學問到了某個階段
15
八月號 專訪
其實都是哲學,當把這些倫理上的事情放上社會辯論, 一切都可以是政治。特別當你是社會的知識分子,是不 可能避開自己的公民責任。大學需要客觀的研究,但與 投身社會非 mutually exclusive。如果你讀的是人文 科學,社會就是你的實驗室,你能否不走入實驗室做研 究?我覺得所謂參與政治是拿到執政權去做自己想做的 事,但我認為評論社會是大學的責任,要把知識放回到 社會。讀科學的,把科學理論應用在日常生活,其實和 讀社會科學的,把他們研究政制檢討的結果應用在社會 上,其實沒有分別。只是人們都狹窄地去看政治,加上 中國人傳統上總是覺得政治本身是不好的。 學:但近來不論是左派報章、政府官員也好,都不停去 嘗試阻止教授去實踐他們的公民參與,你會否擔心將來 愈來愈多社科或人文科學的教授不敢去實踐他們的公民 參與? 陳:我想這樣很難的。如果要研究香港社會,又不去看 看佔中運動,那如何得到第一手資訊呢?做研究是要有 empirical data,認真的學者不會因此而不做的。如果 所有的學者都這樣做,這所大學已不配稱為一所大學。 這是香港大學更要堅持的原因。以前有人批評大學教授 就好像活在象牙塔裡,教授所說的和外面的人所想的相 差很遠,所以我覺得公民參與令學者更了解社會。 堅持便能渡過風雨 學:相比起你剛加入港大的時候,現時學術自由的情況 有沒有不同? 陳:我覺得蓬勃了,以前比較少人談及學術自由。在香 港,我們依然可以容易地存取資料。我們還能堅持做我 們想做的事,這就是大學。我們正正應該透過這些空間 去探討一些具爭議性的議題,因為大學本質上就是要具 批判性的。但我們需要捍衛這種空間。近年來限制的確 多了,也多了政治考慮的因素,但我們還在堅持,是因 為同事個人的 integrity 和價值。嗯,會盡量堅持。 學:你在港大任教接近30年,見證著大小風波,例如八 一八事件和鍾庭耀事件,你覺得現在的政治干預是否更 嚴重了? 陳:近年的干預是明顯了,變得更明目張膽。干預一直 都有,以前可能就比較 subtle。就算是港英時代,政府 有時也會上來跟我們談談。他們的做法不是干預,而是 嘗試去影響你的想法。 80年代,郭亞女事件引起社會很大回響,質疑時任社會 福利署署長陳方安生是否濫權。當時我寫了一篇文章批 評政府的行動法律基礎很弱,Anson就打電話給我,問
我有沒有興趣聽聽政府的觀點。那我就答應了,政府的 態度其實就是「我們認真看待你的批評,但你可能誤解 了,讓我解釋,然後你自己再下判斷」。當時港英政府 的做法就是這樣,不會告訴你有甚麼能做,甚麼不能。 即使當時《學苑》談港獨,官員的方法就是寫信告訴編 輯有甚麼論點是不對的,這是種比較文明的處事手法。 由鍾庭耀事件開始,政府就是比較直接地,明顯地去干 預。但鍾庭耀事件對我們來說是有好處的,因為社會對 這議題的關注突然很強烈,強化了港大的基本價值,雖 然對港大造成了頗大的傷害。今次也是另一個考驗,港 大能否渡過這次的考驗,倒有待觀察。 學:由左報開始攻擊你,到校委會拖延通過審計報告, 再以「等埋首席副校」為由拖延任命,到昨天有學生衝 入會議室,一直以來你的感覺是怎樣的? 陳:其實有一定的不安,當你每天被報紙這樣罵,其實 心裏並非很好過。幸好,去年大部分時間我都不在香 港,但每次回來的時候,報紙新聞都有我,又不停有記 者找我。另外,就是覺得無法計劃自己未來數個月要做 甚麼。如果按原定的安排,我是三月上任的,那我由 九月開始要推辭工作。我跟校長說,我不會等的,我要 live on my life。 還有,我告訴自己要記起留在大學的原因——就是那種 信念、自主自由的價值。有人在挑戰這種價值,你更加 要堅持。當你背負起一大堆價值,你就只能堅持下去。 當然,會有沮喪的時候,倒要反問自己為甚麼這些價值 是重要的。 學:你對這件事的發展還有沒有希望? 陳:你永遠不知道。但當你沒有甚麼期望,就不會有太 大的失望吧。倒過來說,我沒有太大期望,我只是希望 大學可以做得好一點。但現在看到的,就是大學愈做愈 差,愈做愈「肉酸」。但始終有人堅持,有人發聲,事 情會過去的。可能經此一役,我們強化了港大的價值, 鍾庭耀事件、八一八事件如是。 學:你怎樣看學生昨天的舉動呢? 陳:我明白他們為甚麼這樣做,但就不要讓這樣的事轉 移了視線。事情的核心就是校委會用一個如此荒謬的理 由,影響整所大學的運作,這是我痛心的地方。我從未 聽過有一個最高決策機關,不能決定人事任命,而要等 另一個人。看到如此荒謬的校委會,有名聲的人都不會 來擔任首席副校長,他們會擔心來到會遇上很多制肘。 接下來就是會影響教授,我聽到有些同事合約完了便會 走,有些則提早退休。這事件影響甚大,或需要幾年時
16
八月號 專訪
間去修補。未來我們將會遇到更多挑戰,不幸地,我們 在這個風暴裡面,但亦因為這些挑戰,更顯得我們對價 值的堅持。 學:你有甚麼想寄語正在抗爭的同學? 陳:如果行動造成了反效果或轉移了討論焦點,可能就 會破壞了原意。退後一步可能就是為了下一輪的行動。 可能不能立即看到成果,但不要失去希望。
個崗位上仍然有一些值得我去做的事。 學:由80年代於港大畢業,到現在2015年捲入一場政治 風波,輾轉多年過去,你對港大的感情有沒有改變過? 陳:我覺得港大是很 resilient 的。百年來港大都經 歷過很多風波,我覺得港大可以繼續迄立不倒。梁振英 會過去的,李國章會過去的,我也會過去的,但港大仍 在。這個機構依然存在,但珍貴與否就視乎我們能否承 傳這些學術自由等價值。
學:梁智鴻將快退休,很大機會會是李國章接任校務委 員會主席一職,你擔心情況會變得更差嗎? 陳:即使你擔心,這樣的事情又不會不發生。(笑)與 其去擔心,不如去做自己認為對的事。當你不知道事情 將如何發展,惟有做好自己的部份。You never know。 學:多年來,有想過離開港大嗎? 陳:不時都有。但我對港大有感情。另外,我想接觸學 生,因為我能教學生的東西很多時候都在課堂之外的。 收到同學的明信片說,我某日說過一些話影響了他們的 決定,我會很開心。我認為教育正是如此。其實問題又 回到為何當天不去當執業大律師,因為我一直堅信在這
當你背負起一大堆價值,你就只能堅持下去。當然,會有沮喪的時 候,倒要反問自己為甚麼這些價值是重要的。
後記:一種近乎 Thy will be done 的信念
文 / 温學晴
有關副校長遴選事件的問題,各大傳媒都早已問過陳文敏。我純粹對他人生中的一些選擇感到好奇。我好奇當一般法 律系學生畢業後都是「順理成章」去當律師,為何他就回到港大當教師?我又好奇一個有選擇的人,為何會甘於留在 同一個地方工作三十年,不會悶嗎?留下來是因為安於平淡,還是因為這份工作實在為他帶來很大的滿足感呢?帶著 那一點點的好奇,我邀請陳教授接受訪問。 訪問前一天,正是學生衝入會議室的那天。當天下午,校友在鈕魯詩樓地下靜坐、叫口號、遞請願信;那天晚上,學 生衝進了會議室,要求眾校委向同學解釋延遲任命的原因,並提出三項訴求。隨即,社會上出現很兩極化的評論,有 人認為學生太激進,亦有人認為學生最終讓校委離開的決定不智。翌日,不論左中右派,差不多所有報紙頭版都是在 談論港大生衝入會議室、盧寵茂進醫院一事。這大概是首次副校長遴選事件吸引到公眾的注意,也可能很多港大生首 次注意到這事。儘管如此,衝擊過後,一切都沒有變:校委會沒有回應學生提出的訴求、校委會依然由梁振英的傀儡 把持、大學條例依然未被修改。反之,聽到兩名首席副校長候選人退選、研究生代表和袁國勇相繼辭職的消息,不禁 令我心感無力。 我跟陳文敏的訪談,就從他看教育談起。他是個幸福的人,他早在三十年前已經找到了自己喜歡的職業。他進入港大 任教,為了「以生命影響生命」,覺得這種影響不能以金錢、效益衡量。然後,他就繼續在這所大學發展下去。 再談下去,我們談到公義與現實。他說,要有信念,要有希望,要堅持。起初,我以為這種「即使失望,不能絕望」 的陳腔濫調是為了寄語學生,正如那些青年高峰會嘉賓講座的結論總是寄語學生要積極、要努力云云。我甚至覺得他 樂觀得有點過份,就像那些得了病,還會感恩這病為他帶來抗體的人。 但奇怪的是,這類正面積極的說話,他在兩小時的訪問中重複了不下十遍。不論問他甚麼問題,他都會先給一個理性 答案,然後以鼓勵我們(相信同時是在鼓勵自己)作結。他選擇當教師、選擇留在港大、選擇參與廿三條關注組、遴 選風波中仍堅持不退選,令我漸漸相信這種信念真的有可能支撐一個人走幾十年的路。如此正能量的語調的確很容易 令人覺得矯情造作,但在陳文敏身上,我看到他活出了他對公義的堅持。
17
24/1
26/1
《文匯報》撰文直斥陳文敏 引導港大《學苑》編輯,「 堂而皇之宣傳『港獨』」, 並指其包庇「佔中」發起人 之一、港大法律學系副教授 戴耀廷。
5/2 左派報章如《文匯 報》、《大公報》等 續抨擊陳文敏,又引 述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及部分立法會議員之 言論,指陳在報章撰 文回應乃「干預新聞 自由」。
《文匯報》登出〈陳文敏貽害 港大法 學院慘輸中大〉一文,文中引用教資會 「2014研究評審工作」報告,顯示港大 法律學院的研究項目「表現不濟」,並把 矛頭直指前法律學院院長陳文敏,斥其在 任12年間「只顧搞政治,漠視提升學術研 究」、「不務正業」。
28/3
24/2
遴選委員會以正對戴耀廷收取捐款 一事作調查為由,押後向校委會提 交提名,直至報告完成。
30/6 校委會突以「副校長(人力資源)是直接 向首席副校長負責,而現任首席副校長錢 大康任期將於七月完結,故留待新首席副 校長上任後再作討論會對新首席副校長較 為公平」為由,押後相關任命。在知悉錢 大康不續任的情況下,港大校委會於去年 11月和今年2月仍委任了4名副校長;而委 任該4名副校長時,均沒有委員要求在新 首席副校長上任後才能任命副校長一職。
31/7 港大校委會成員、醫學院微生物學系主任袁國勇 在記者會上指,自己已沒有能力在校務委員的 崗位帶領港大前進,宣佈將辭任港大校務委員一 職。 香港大學學生會聯院會亦發表聲明回應圍堵行 動,指「殖民惡法容許政權恣意侵凌院校自主, 如斯制度暴力焉能稱作文明?」,要求校務委員 會立即處理副校長(學術人力資源)的任命、籌 組工作小組以修訂校務委員會的組成及增加校內 師生代表比例,及取消大學校監必然成為由行政 長官擔任的制度。
在二月底的校委會會議中,遴選委 員會已向校委會推薦副校長(研 究)及副校長(環球事務)的人 選,並獲得校委會通過有關任命, 惟盛傳人選為陳文敏的副校長(學 術人事及資源)一職則繼續懸空。
16/7 學界遊行,要求檢討大學條例中大學監督/校監必然成為 由行政長官擔任的制度,以及要求各大院校校方成立小 組,重新檢討行政長官直接委任校董會/校務委員會成員 的制度。 香港大學教師及職員會、香港大學職工會、香港大學研究 生會及香港大學學生會於同日發表聯合聲明,要求校委會 立即處理副校長(人力資源)的任命及修訂校務委員會組 成,增加校內師生比例。 在遊行結束時,港大學生會會要求校委會主席梁智鴻於72 小時內回應訴求,答應於下次會議處理委任事宜,否則將 有進一步行動。
30/7 香港大學十位學院院長發表聯合聲明,指「不能縱容任 何企圖擾亂大學正常運作的不文明行為」,對學生當日 的行動「深感不安」;又呼籲校內和校外各方應秉承學 術自由及院校自主等原則,把「大學的利益放在首位」 ,「盡快尋求一個讓大學可以向前邁進的共識」。 多份報章皆報道在四名首席副校長候選人中,已有兩人 決定退選。有一位校務委員更向蘋果日報表示,相信上 述兩人退選或與副校風波有關。
8/2 包括香港大學政治及公共行政學系教授 陳祖為在內的一群大專教職員,發起聯 署題為〈堅守學院一片自由文明的天 空〉之聲明,要求港府尊重院校自主、 官方傳媒應留意基本傳媒守則。聲明又 指中央政府對港人的思想鉗制將延伸至 高等學府之層面,情況教人憂慮。
11/2 劉進圖於報章撰文透露「一些極具 影響力的政府人士」曾親自致電港 大校委會成員,要求他們否決陳文 敏出任副校長的建議。公民黨法律 界議員郭榮鏗亦從校內人士口中知 悉,特首梁振英及行會成員曾直接 游說校委會成員,務求阻止陳文敏 上任。
19/7 72小時時限已屆,校委會主席 梁智鴻仍未作出承諾。學生會 號召同學於下次校委會會議時 圍堵校委會,向校委會成員施 壓,要求校方正面回應訴求。
29/7 學生會、眾舍堂宿生會幹事會分別發 聲明回應事件。學生會在聲明中承 認行動失敗,並呼籲團結一致,捍衛 港大尊嚴;舍堂宿生會幹事會則在聲 明中譴責政權對「校政明目張膽的干 涉、對意見置若罔聞的專制、對議會 恣意操弄的暴力」。
副校遴選風波時序
10/2 香港大學學生會亦發起聯署,要求校方採取措 施,禁絕副校長遴選的政治干預。學生會題為 〈百年智慧師徒相授 遴選程序不容侵凌〉的 聲明指出,港大遴選副校長(人力資源)的程 序早已展開,惟校委會至今仍未審議委任安 排;而外間盛傳的副校長人選--前法律學院 院長陳文敏則飽受左報攻擊,令人擔憂校委會 延遲處理委任或涉及政治因素。學生會續指, 校委會是次處理副校長任命之方式有別於過 往,擔心有人「從中作梗」故意拖延。
27/7 劉進圖再撰文指,由於遴選委員會會考慮所 有因素,才提出任命陳文敏副校長的建議; 一旦校委會在沒有合理理由下否決有關建 議,容易在司法覆核中敗訴,故「以李國 章、梁智鴻為首的親建制校委」為了減低訴 訟風險,便委託「重量級中間人」「游說」 陳文敏收到任命通知後馬上請辭,但遭陳 拒絕。 文中又指,在「等埋首席副校」之理由出現 前,多名「身兼全國政協委員或立法會建制 派議員的校委」曾與梁智鴻輪流聚餐,商討 箍票形勢,及後以12票贊成、6票反對,推 翻校長反對押後任命的意見。
28/7 校委會會議進行期間,學生衝入會議 場地抗議,與校方展開對話,惟未取 得任何成果。
八月號 新聞-校園
副校任命一拖再拖 學生闖入會場抗議 文 / 李濼沂
【學苑專訊】校務委員會在6月底以「等埋首副」為由,押後討論副校長(人力資源)的任命,事件引起各界嘩然。 學生會於7月16日(即學界遊行當日)給予校委會72小時,要求校委會主席梁智鴻在時限內承諾於月底校委會會議中 討論副校長(人力資源)之任命,惟校委會並未作出任何回應。學生會遂號召同學在會議當日 (7月28日) 圍堵校 委會抗議。 討論副校任命動議遭否決 學生衝入會場抗議 會議當日,港大校友關注組先在鈕 魯詩樓地下遞請願信給校委會主席 梁智鴻及校長馬斐森;學生會亦於 會議開始前遞信給梁,再在會議場 外靜坐抗議。晚上九時半左右,當 場外學生得悉校委會委員否決要求 立刻討論副校長任命的動議後,便 乘與會的學生會會長馮敬恩開門之 時,衝入會議室,當面質問梁延遲 任命之理據。混亂中,校委會委員 盧寵茂倒地受傷,需送院治理。 起初,學生拒絕讓校委會委員離 開,惟梁智鴻指要先讓欲離開的校 委會委員離場,才會跟學生對話。 學生會幹事商討後,遂決定讓他們 離開,並斥責李國章等「校外人」 沒有資格擔任校務委員,故促請李 等人「離開後不要再回來」。
梁又指,在學生衝進會議室前,他 本欲就副校長(人力資源)的任命 提出具體時間表,但由於學生衝進 會場令會議中止,故無法繼續討論 相關事宜。 馮敬恩批評梁智鴻自相矛盾,一方 面認為可等待首席副校的意見,另 一方面卻建議無論如何均需在九月 完成委任,故等待首席副校的理由 實屬託辭。馮又對梁未能承諾於兩 星期內召開特別會議處理任命事宜 表示失望。會議上,亦有同學關 注有警察進入校園一事,校方指警 察是為了護送救護車離開才進入校 園,惟並未解釋為何有不合比例地
對談無實質成果 校方未作出任何承諾 其後,學生與馬斐森及梁智鴻展開 對話。梁稱,在6月30日方收到遴選 委員會對副校長(人力資源)的提 名,故並沒有刻意拖延任命事宜。
20
多的警察駐守在紐魯詩樓。馮於會 上亦要求校方承諾不懲處任何闖入 會議場地的學生及確保下次會議除 港大保安外,不會有其他人士如警 察駐守會場外,惟所有要求皆未得 到校方承諾。 馬斐森於翌日(7月 29日)向全校師生發出電子郵件, 譴責任何一方的暴力行為,又指「 成年人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馮把是次會面形容為「失敗」的會 談,並揚言於此後每次校委會會 議,皆會衝入校委會會議室抗議。 惟馮其後(8月7日)於《明報》撰 文指,為「確保場地秩序和避免社 會討論失焦,學生會未必會再發起 衝入校委會行動。」
八月號 港大人・港大事
港 大 人・港 大 事
訪問 / 李濼沂 温學晴
文 / 温學晴
港大生的社交圈子很四紛五落,大家猶如生活在平行線上。如 果你是上莊的,你的圈子裏可能只有莊友、對莊或是鄰壁會室 的同學;如果你是住hall的,你的圈子裏可能主要都是hallmates,社交能力強一點的,至多會跟同村的hall裡,某幾層樓 的人熟悉一點;如果你是活躍於校政方面的,你的圈子可能只 有評議會、學生會的朋友。新同學對港大的認識,可能只限於 「亞洲首屈一指的學府」,又或止於「副校長遴選過程出了亂 子那所大學」。故此,我們選擇隨意在校園訪問了幾位同學, 其中有上莊的、有住hall的、亦有不上莊亦無住hall的,讓讀 者了解在港大這個多維時空裡,平衡活著的其他個體。
21
八月號 港大人・港大事
吳同學,local 升year2 你有無上莊? 有 平日莊務有咩做? 我係sports sec。平時要搵人去 打inter-fac,要去sit下SA council,籌備體育活動。另外,就要 幫下其他莊友做佢哋嘅莊務,守下 soc房咁囉。 點解想上莊? 啲組爸媽喺OCamp嗰啲Whatsapp group發佈tea-gath(tea gathering,即招莊茶聚)訊息,又有 exco邀請我去茶聚睇下會唔會有興 趣上莊,然後就去咗傾莊。無喺傾 莊期間quit嘅原因,就係因為啱啱 入大學咩都唔識,但喺莊入面可以 識到一班朋友。同埋如果大學生活 只係讀書,咁就太悶啦。 過咗莊期一段時間,做唔做到你想 做嘅嘢? 算做到一開始想搞function呢個目 的嘅,識到班莊友,其實都幾唔 錯。又做緊自己鍾意做嘅嘢,所以 莊期都過得幾愉快。 你覺得自己上莊前後有無咩分別? 身體弱咗囉,因為少咗時間做運 動,好多時候都要通頂。另外就係
搞function諗多咗好多平時讀書唔 會諗嘅嘢啦,學多咗好多點樣同人 溝通同點樣lead一班人同你搞一個 function,係比較實務上嘅嘢,亦 都學到啲人際關係上嘅嘢。(但你 係sports sec點解仲少咗時間做運 動嘅?)因為好多時間都放咗喺我 sec位以外嘅莊務,少咗做運動, 有時守soc房守到六點幾,夜晚又 要開莊會,都miss咗個時間打波。 入到大學有無一個 to-do-list? 無話一定要做嘅嘢,不過有啲想試 嘅嘢,例如住hall啦,睇下有無其 他嘢可以學到。 你認為 HKU 最特別嘅係啲咩? 本身入KongU都係純粹因為鍾意嗰 科,不過入到嚟就覺得KongU 最 特別真係佢嘅上莊文化同其他U好 不同,簡單嚟講就係好搏盡。
劉同學 ,local 升year 4
你有無上莊? 無喎。(點解嘅?)好問題,我都 無認真諗過喎,我估應該係無乜特 別興趣掛。 點解入港大? 其實我都唔想入港大架,我都係睇 分數做人,放榜之後見個分唔高, 又唔想入其他差啲嘅大學,見呢科 收得低 ,KongU個名唔差所以就 揀。 有無諗過唔入U? 又無喎,搏到梗係搏啦。 你認為 KongU 最珍貴嘅係啲咩? 嘩你問呢啲問題,我對港大無乜歸 屬感,好難答喎。(咁點解會無歸 屬感?)可能係自己讀嗰科太摺 掛。 咁你覺得港大於你而言重唔重要? 都重要嘅,揾工方面。
22
張同學,local 升year2 你有無上莊? 有 平日莊務有咩做? 守下 soc 房咁囉,而家就搞緊OCamp。 點解想上莊? 一開始純粹想擴闊自己視野同社交 圈子咁,唔想個 U-life 咁悶。 過咗莊期一段時間,做唔做到你想 做嘅嘢? 都做到嘅,又識咗啲對莊。 你覺得自己上莊前後有無咩分別? 殘咗,因為成日都捱夜。另外,識 咗啲會睇啲特別啲嘅書嘅人,同呢 啲人交流多咗,學多咗知識。 你覺得KongU有無一種上莊文化? 有呀,就係好搏盡。 有無住過hall? 有,不過hallO之後quit咗。(點 解?)喺間hall住咗幾日,唔係好 明hallO嘅意義,佢地講到好有意 義咁,但係我理解唔到佢地想做啲 咩。 有無諗過唔入U? 無呀,因為一直都係想入U。一開 始就係覺得如果要喺個社會上同人 競爭,就要有張cert。但係入咗嚟
八月號 港大人・港大事
一年,就覺得大學係一個思潮衝擊 的地方,比我同一啲唔同嘅人交 流,喺佢地身上學到唔同嘅嘢。 現實中同你想像嘅港大有無唔同? 想像中嘅港大係比較學術嘅,而家 就係多啲政治同思潮上嘅衝擊。 你認為 HKU 最珍貴嘅係啲咩? 可以容納唔同嘅思潮,即係例如港 獨,喺大學出面,其他人就會話你 痴線,但係喺 KongU 就可以講。
傅同學,local 升year2 你有無上莊? 有,hall 莊。 點解住Hall? 本身報hall係因為想試下 U-life,因為基本上如果你無住 hall又無上莊,可能就會同中學 一樣。過咗HallO之後識咗一班朋 友,覺得可以試下一齊共事。喺強 烈比人en(鼓勵)之下,就上咗 莊。 上莊之前,你有無啲咩係想 achieve 到架? KongU有句嘢就叫「一世莊友」, 同埋喺KongU我哋唔係叫「莊員」 而係叫「莊友」,我想achieve到
呢種關係。 你喺hall參與幾多個 team? 我自己幾鍾意打softball,入咗 softballteam。因為係莊,於是 就要入啲sub-comm,仲有music team。 點解入呢啲team? 突破自己。同teammates有team spirit,就好開心。亦都做咗好多 以前從未試過做嘅嘢。 你覺得「舍堂精神」具體係咩? 歸屬感。我唔覺得而家成間hall 都有一個共同目標,但係我覺得對 間hall都算有歸屬感。 你覺得你除咗對hall有歸屬感,你 對港大有無歸屬感? 嗯好睇你會唔會叫自己做一個 KongU學生,我覺得Hong Kong U 個名已經會令人有一定嘅虛榮感喺 度。新年啲親戚問你讀邊間,你 講 KongU,人地都會好appreciate 你。講講下,你自己都會好 proud of 自己係 KongU 學生。 點解非入大學不可? 因為一直都無一個肯定自己想做嘅 職業,even到而家都無。所以一路 都想讀住先。 入到大學有無個 to-do-list? 我無特意幫自己規劃一個,不過都 係大學五件事囉。 現實中同你想像嘅港大有無唔同? 想像中嘅KongU就係有好多 elite,咁現實中都係嘅。未入之 前聽聞KongU啲人有啲假,其實或 者係socioable同識得包裝啫,咁 現實同聽聞嘅都一樣。唔同嘅係舍 堂嗰方面。一開始覺得入咗大學會 學多咗好多嘢,但其實唔係,如果 唔主動啲去睇下啲soc,然後去上 莊,就會同中學一樣。 你認為 HKU 最珍貴嘅係啲咩? 我覺得係啲傳統,令人覺得值得珍 惜同值得傳承落去。
23
鍾同學,local 升year 3 點解入港大? 本身都無諗住入,不過屋企人想我 入咪入囉。 如果唔讀大學,你想做啲咩? 同啲friend art jam 下,design 下自己嘅products。其實,讀書真 係唔係我興趣,可惜我夠分入。 咁點解你係KongU唔揀同藝術有關 嘅科? 好聽啲咪認識下唔同範疇嘅嘢囉, 唔好聽咪無乜choice所以先揀囉。 咁你有無上莊住hall? 無呀。(點解嘅?)有時間我會自 己走去畫畫instead,同埋留啲時 間讀書囉,等成績好啲,塞住父母 把口。 咁港大對你嚟講最珍貴嘅地方係 乜? 其實無乜,不過當俾多幾年時間我 鐘意做咩就做咩囉。 可唔可以形容下你返學時候嘅 schedule? 上晝就返學,之後放學返屋企畫下 畫或者去cafe坐下。
曾同學,local(postgraduate)
八月號 港大人・港大事
你之前有無番過intern? 有 你之前去做intern,你覺得「港大 畢業生」喺職場上同其他學生有無 咩唔同? 同其他大學畢業生相比,港大學生 性格「出啲」、對商業世界嘅敏 感度都比較高、更識人情世故同 presentable啲,不過難聽啲講就 係「世界仔」少少。 喺你仲讀緊undergraduate嘅時 候,有無上過莊? 唔算上過莊嘅,不過U-team就有。 (點解入呢個U-team嘅?)有啲嘢 我喺中學未achieve到,我想喺大 學繼續做落去,希望可以achieve
到。我打debate嘅,大學打辯論同 中學唔同,(中學)無乜機會喺公 開場合打,跟大學打 U-team 可以 打到去會展、文化中心呢啲地方, 感覺係好特別嘅。 可唔可以形容下你返學時候嘅 schedule? 上晝就上堂,上完堂就同啲朋友吹 下水食下lunch,之後再上堂。當 時仲係U-team嗰陣夜晚就要開會, 開到一兩點就搭金雞紅van番屋 企,嗰時未有地鐵。 你認為 HKU 最珍貴嘅係啲咩? 如果我當時揀任何其他一間大學, 應該achieve唔到呢四年喺港大 achieve到嘅嘢。舉個例子,當年
評議會譚陳之亂【註一】,我同其 他同樣讀Law 嘅同學會去列席評議 會會議,通宵留守喺學生會大樓外 面,亦都見證住「聯署神偷」【註 二】事件。我諗呢樣嘢係我成個大 學生涯最荒誕、但亦都係最熱血嘅 一段時間。呢啲都係只有KongU人 會做嘅事。另外,我覺得KongU嘅 環境係好internationalised嘅, 係一間國際嘅大學,唔應該只係一 間望住內地或者中國嘅大學。理 想嘅學習環境就應該充滿diversity,唔一定係指國藉、種族,而 係唔同人嘅看法同意見。我覺得 KongU 呢四年比到我呢種學習環 境。
【註一】「譚陳之亂」:「譚陳」分別指2010-12年香港大學學生會評議會主席譚振聲,和2012年香港大學學生會會長陳冠康。譚陳二人聯同多 個有「香港各區專上學生同盟」背景的學生,徹底掌控評議會及幹事會。以陳冠康主導的幹事會和時委會,突然花38萬在本港八份報章刊登《反 黑金聲明》,抨擊當時特首選舉候選人梁振英黑金政治,並呼籲中央政府介入特首選舉。及後,該年迎新期間,亦發生多宗校園傳媒被打壓的事 件。 【註二】「聯署神偷」事件:2012年學生會被赤化期間,有同學發起罷免幹事會成員、評議會主席及普選評議員的議案,惟學生會於聯署期間閉 門點票,及銷毀選票。
後記
文 / 温學晴
「在大學校園,最首要的關注點並非落在所選擇的生活方式本身--喜歡上莊做hall fest o.c.,悉隨尊便--而是在 於能否對此等生活方式無時無刻作出反省,並肯定自己是為興趣而興趣,而非為埋堆而興趣。」 --九五年《學苑》編輯室 University,源自拉丁文Universitas,意指世界。但香港的情況卻逆此而行,大學猶如中學的延續,不僅在課程 上、評核教師的方法上、甚至同學心態上,都出現「大學中學化」的情況。聯招結果僅公佈了數天,新同學已要涉足 這個他們毫不認識的地方,計劃未來一年的大學生活。一下子失去他們中學時代賴以生存的guidelines,心裏固然 徬惶。乘著新同學不懂自處的迷惘,那些僅在大學生活了一年的註冊日helpers、迎新營組爸媽姨叔,就急不及待地 裝作權威般告訴你,「入到港大,有呢樣嗰樣要fulfill,要搏盡,要上莊住hall讀書拍拖兼職」;不參與這類活動 的,均被冠上「摺讀」的「污名」,令新同學認識「搏盡無悔」多於港大校訓「明德格物」。這與中學時代為「填 靚」份SLP,從而證明自己是個有價值的學生,而參加體育、音樂、文化各方面的OLE,豈不是如出一轍? 但在此,我不是想矮化上莊住hall的人,亦不是認為上莊住hall就是隨波逐流、盲從、不關心校政的就不配做大學 生,因為每個同學都有自己享受的一套大學生活方式。大學五件事並非大學生活中神聖不可侵犯的標準方程式,更 不是大學的價值。大學生活從來沒有一套既定的模式,甚至沒有任何道德枷鎖要求你為社會貢獻甚麼。這一切都是自 由、是選擇。 但願新同學在大學五件事不絕於耳、被拉上莊、入hall、join tea-gath之時,不會被「只有搏盡自chur才可令大學 生活無悔」等歪理扼殺你們的創造力,嘗試花點時間尋找自己在港大、在社會上的定位,自己去創造、去定義真正豐 富的U-life。
24
八月號 新聞-校園
莊月明新劇院預計八月底落成 校方與屬會會面交代租用細節 文 / 李濼沂
【學苑專訊】莊月明文娛中心改建工程仍然進行中。據了解,工程原擬於今年二、三月左右竣工,惟因文娛中心五樓 之圓穹頂拆卸工程複雜,所需時間超出原先預計;而等待屋宇署審批圖則及修改圖則所需之時間亦較預期長,故劇院 最快於八月底才能落成。至於劇院何時才能啓用,則視乎實際情況。在此之前,校方擬於八月中開通莊月明文娛中心 內的扶手電梯及外圍通道,希望給予新生一個良好印象外,有上蓋的通道亦方便同學在下雨時前往明華綜合大樓。
校內外團體使用比率七三比 聘專業人士指導後台器材使用技術
申請望於一星期內完成審核 場地暫未有鋼琴譜架等設備
香港大學學生發展及資源中心於七 月底亦曾就303室小型劇院、四樓 平台及大型劇院之運用與屬會及舍 堂代表會面。會上,校方指劇院主 要是服務同學,但興建劇院同時也 意在豐富校園內的藝術生活,故亦 希望引進外間團體使用劇院,惟會 維持學生與外間團體的使用比率在 七比三;在校內表演場地需求的高 峰期,劇院設施亦會優先讓同學使 用。
會上亦有屬會代表關注場地租用的 細節。校方指,收費方面未有定 案,會視乎租用團體而定,商業團 體的收費必定會較高;而租用的時 段劃分會與康文署場地一樣,即早 上九時開始,至晚上十一時為止, 每四小時為一節,下午一至二時及 晚上六至七時為用膳休息時間。屬 會可在需要使用場地前二至六個月
校方亦提到經翻新後的303室小型劇 院及新落成的大型劇院會採用較先 進的燈光及音響設備,同學未必能 適當操作,故需由專業人士指導; 若是一些對舞台效果要求較高的表 演如演唱會等,更可能需聘用一些 自由身舞台工作者協助。校方目前 已聘用一位有舞台工作經驗的人士 作技術指導,並將為有意後台工作 的同學提供培訓,至於培訓的形式 及會否訓練同學成為一隊固定的後 台工作團隊則有待商討。
圖為莊月明文娛中心改建後的內觀。
25
預先租用場地,每次最多可租用五 日。校方表示會在收到申請的一星 期內與遞交申請之屬會會面,審視 舞台效果之技術可行性,並會在該 星期內答覆是否批出有關申請,望 能方便屬會運作。 會上,亦有屬會代表關注場地的硬 件配套。校方指,將有兩部載貨升 降機能到達大型劇院,供同學搬運 大型道具及樂器;而現時場地並無 提供鋼琴及譜架等配套,校方表示 在有資源時會再添置設備。
四月號 新聞-國際
美最高法院裁定同性婚姻全國合法 同志平權之路漫漫 文 / 李濼沂 【學苑專訊】繼愛爾蘭在今年5月以公投方式,通過修改憲法對婚姻的規定,讓婚 姻不再受限於一男一女;及墨西哥高等法院於今年6月裁定,婚姻只限於一男一女 的結合屬歧視行為,有違憲法後,美國最高法院亦在6月底作出類似的裁決,裁定 同性伴侶可在全美任何州份結婚。消息鼓舞整個同志社群,惟同志在各國所受的歧 視、逼害卻未有隨美國對同志婚姻的承認而完全消失。
最高法院五比四裁定同性婚姻合憲 奧巴馬:「邁向平等的一大步」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於 今年6月26日以五票贊成、四票反 對,裁定同性婚姻符合國家憲法, 意味現時在美國50個州份中不承認 同性婚姻的14個州份須終止有關禁 令。最高法院法官肯尼迪(Anthony Kennedy)在判詞中指,婚姻應是每 人都能享有的權利,不應被性傾向 所限。現時對同志婚姻的禁令,不 但剝削了同志的權利,亦傷害到在 同志家庭中成長的兒童。判詞又提 到婚姻制度會隨著時間演變,就像 婚姻原是一男一女依照父母之命結 合演化到自願結合一樣,若果權利 的使用權永遠只屬於過去擁有它的 人,那麼新興的群體將不能行使任 何權利。判詞末段又指經常有人會 誤解同志爭取婚姻權是不尊重婚姻 的表現,但其實正正是因爲同志尊 重婚姻制度,才會主動去爭取有關 權利。 有關裁決被譽為自美國最高法院在 1967年否決了禁止異族通婚的州 法以來,美國婚姻權利最重要的擴
張。美國總統奧巴馬亦歡迎最高法 院之裁決,指有關決定是令整個社 會「邁向平等的一大步」。 美國最高法院是在合併審訊四宗來 自肯塔基州、密歇根州、俄亥俄 州及田納西州,共牽涉到14對同性 伴侶及兩位伴侶已離世的的男同性 戀者的同性維權案件時作出有關裁 決。原告代表之一的奧貝格費爾 (Jim Obergefell)來自俄亥俄 州,他在2013年與交往多年的男友 在承認同性婚姻的馬里蘭州結婚, 惟回到俄亥俄州後,兩人關係不獲 當局承認,故決定提告。 國內國外掀影響 台灣有望訂立「同性伴侶法」 最高法院此判決亦促使美國境內更 多機構實施性小眾友善政策,如美 國國防部長卡特(Ashton Carter) 在7月13日發表聲明,指美軍正在籌 備允許跨性別人士自明年年初起, 可公開其跨性別人士身份在美軍服 役;美國童軍全國常務理事會亦在7 月27日以45票對12票通過決議,即 日起解除不讓男同性戀者擔任童軍
26
服務員的禁令,惟部分由教會支持 的分會,則可自行決定是否解禁。 有關裁決亦鼓動部分地區加速推動 同性伴侶法或同性婚姻法,如台灣 法務部鑒於世界司法潮流及民意逐 漸改變,將制定「同性伴侶法」, 保障同性戀者法律權益;至於是否 繞過「同性伴侶法」而直接制定 「同性婚姻法」,則會放上立法 院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i-voting)讓民眾票選,作為未來立法參 考。 逼害未止 同志平權之路漫漫 儘管如此,同志在世界各地受到的 歧視或逼害未隨有關裁決而完全消 失。在美國最高法院宣判後兩日(6 月28日),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 布爾原擬舉辦同志遊行,惟當局突 以適逢回教齋戒月為由下令禁止, 為十三年以來首次被禁。數千民眾 不理禁令繼續上街,警方出動水炮 及橡膠子彈驅趕,多人受傷。烏克 蘭一本雜誌7月底在當地進行了一項 社會實驗,讓兩名男子在街頭牽手 及坐在對方的大腿上,結果二人被 一班青年圍毆,結果令人譁然。
八月號 時政
引 言 文 / 江旻諺 香港新民族運動的呼聲,是對於當代香港公共論述領域的強勢回應。中文 語境時常將「民族」定性為本質單一的聚合體,卻不願正視正在發生的香 港民族主義,進而失去分析此語彙的思考契機;同時,也等同於放棄了歷 史上民族抵抗強權的積極意義,更難以回歸香港的主體視角,深入剖析當 前的政治困境。 今期《學苑》的時政專題,以「民族運動」(nation-building)此動態 語彙框架香港現況,並且透過政治、經濟、意識形態、體育文化、影視產 業等多方論述,描繪香港未竟的民主轉型路程。〈尋找香港民族的道德勇 氣〉直接跨步及民族內涵的思考,反覆淬煉出香港民族的公民身份;〈笑 甚麼,你也是中國人!〉透過中華民族的建構與變形過程,整理民族運動 的理論基模,進而批判中華民族意識的模糊地帶。〈制暴的美學〉一文直 視中國的策略性干預,審視香港民族如何層層遞進問題核心,清楚標記中 國因素的結構性影響,也指出民族運動的首要指向。除了建構知識語言, 《學苑》邀請香港電視總導演黃國強先生,由他投身於影視產業的實務經 驗,勾勒出未來香港影視作品能夠體現的主體意識;〈香港民族的足球運 動〉則呈現另一文化面向,讀者能在文中認知足球運動在香港歷史的百年 發展,再進一步討論體育文化的公民教育。 米歇爾·傅柯認為論述(discourse)方不過是權力的再現,在既定的權力 結構中,居處於弱勢的一方,必須勇於否定強者的修辭,否則雙方的討論 將成為再一次宰制。香港「新」民族運動由此出發,「新」的意義不在於 區別過去,而是重奪語言的宣誓,一道別於霸權論述的識別。 面對權力,我們什麼都不是,正是如此,香港民族才要直斥權力,同時誠 實地還原每位個體的主體意識,以謙卑然而堅決的姿態,香港民族運動於 焉展開。
27
八月號 時政
文 / 劉以正
“A nation is a soul, a spiritual principle. Two things, which are really only one, go to make up this soul or spiritual principle. One of these things lies in the past, the other in the present. The one is possession in common of a rich heritage of memories; and the other is actual agreement, the desire to live together, and the will to continue to make the most of the joint inheritance.” -- Ernest Renan
28
八月號 時政 近年在港方興未艾的本土主義(localism),衍生了 城邦論、民族論、獨立論等泛本土思想,與此同時亦 出現熱血公民、香港本土力量、本土民主前線等以「 中國人無權」或「港中區隔」作為口號與綱領的政治 組織。然而關乎民族(nation)一詞的操作,自從在 2013年度學苑編委會出版《香港民族論》後,則鮮有 再被嚴謹闡釋。惟該書已出版逾兩年,在香港社會急 速變化之際,或許有些說法已未能近貼時局發展。雨 傘革命作為香港民族史中的標誌性事件,承接2010年 反高鐵、2012年反國民教育兩場大規模社會運動,改 變了新生代的香港人的自我認知與身份認同,為香港 民族主義的成長帶來了不可逆轉的勢頭,亦注定年輕 人與其他世代的香港人將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根據 港大民意研究計劃(HKUPOP)的數據顯示,18至29歲 的年輕人對單純香港人身份的自我認同,由去年6月 的五成三上升至今年6月的六成三;30歲以上者則由 三成八降至三成一,兩者差距達三成二,為主權移交 以來最大的一次。本文將嘗試以《香港民族論》所提 出的香港公民民族(Hong Kong civic nation)作為 寫作基礎,依循現時香港的社會脈絡,構築「想像的 共同體」中的文化、政治意涵,並嘗試大膽劃下香港 民族的公民界綫(civic membership),以論證香港 民族主義在思想上、道德上的正當性,而非盲目排斥 他者,與普世價值相悖的政體(polity),期望為當 下面對中國因素的沉重壓迫的香港(詳見:制暴的美 學:香港民族與中國因素),及困厄、苦悶、失去熱 情與方向的香港人,提供一條自由解放的道路。
在地文化價值、自我身份認同的公民民族主義。每當 提到種族民族主義,想必會聯想到二十世紀肆虐歐洲 的納粹德國。納粹德國的核心意識形態中包含一種名 為血與土(Blut und Boden)的概念,其著重築建 德意志裔血統與生活的土地的關係,並強調兩者是相 連、不可分割的,繼而利用龐大的國家政治宣傳機器 灌輸予國民。血與土與德國浪漫主義者所提出的民族 精神(Volkgeist)結合,輔以民族語言所生產的文 化如詩歌、音樂,建構出強烈的種族優越感與保守、 固定的內向民族身份,進而透過侵略、擴張、屠殺猶 太人等手段吹揚德意志民族的強橫與優秀。納粹德國 的暴行是把種族民族主義推到極致的怵目歷史,此殘 酷的歷史經歷使得現代人民否定民族所建構的現代文 明生活,與族群想像。然而,公民民族主義提供了使 民族概念再生的機會,其非種族民族主義的反面,而 是以相較開放與自由的條件定義民族中的共同身分認 同(collective identity)。英國社會學家David Miller認為只要民族中的成員相信該民族的存在,該 共同信念便足以孕育一個民族的誕生。由此可以引伸 到Benedict Anderson所提出的「想像的共同體」, 即使民族中的成員互不相識,但透過使用公共空間、 參與社會事務、選舉政治代理人,以及共同的社會流 動階梯等日常政治參與,讓特定政治共同體因循相同 的公民價值與命運,培養休戚與共的族群記憶,在「 每天的全民公決」(plebiscite)的過程中,使族群 生命有衍生、成長、爆發、繼承的可能。 然而,無論是基於公民或種族意涵的民族主義,均必 需具有強烈的集體意識與依循其歷史脈絡發展的文化 體系。本文需要點出的是,在現代民族國家體系中, 鮮有單純以種族性或公民性作為民族建構的核心,在 全球政經一體化下,主權國家之間的人口流動性增 加,移民的難易度降低,造成民族界線封閉的單一種 族國家(ethnically homogeneous state)逐漸凋 零,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包容度高的民族國家。經歷 第三波民主化的民族國家,諸如臺灣、菲律賓、東歐 各國,依循其反帝國、後殖民、後威權路徑,建立具 多元文化表徵、類近價值信仰的民族。《香港民族 論》提出,嚮往自由、法治、廉潔的香港公民,透過 長久的共同政治行動,特別是在抵抗中國政府與其傀 儡港共政權阻撓香港民主化的社會運動中,產生了記 憶與情感。當中提到只要真誠信奉香港的核心價值, 如自由、廉潔、法治等,以及願意以香港社會作為其 首要貢獻與付出的社群,即可以被視為香港民族的成 員。此論點雖然看似包容及多元,但卻忽視了香港社 會以華人為主的人口結構。香港民族主義縱然強調其
香港民族的生成,可以看作是香港人抵禦中華帝國主 義的過程中握有的武器與籌碼。從其出現然後成長, 一系列的演繹動態必然存有政治考量,然而此並非能 以民族運動的結果判定,故當中共殖民政權或黨媒盲 目以「分離主義」、「港獨」等修辭攻擊時,更顯出 當政者對香港民族或將威脅共產黨治港的管治合法性 的恐懼。然而所謂政治考量,不過是香港民族渴望守 護自我文明時,真誠的吶喊與宣告,好使其自由的價 值與文化得以傳承,並持續展示與中華民族或世上其 他民族不同的文化主體。 以粵語文化建立港人文化主體 要定義一個民族,必須先區分我者與他者,但區分的 標準會根據不同民族主義理論的詮釋框架而變更。民 族主義論者Anthony Smith認為,民族主義可簡略分 為兩種:以種族、血緣、語言等由先天、隨機的因素 作區分的種族民族主義,以及建基於共同政治生活、
29
八月號 時政 多元文化性(multiculturalism),但觀乎香港公民 社會的組織與發展,少數族裔的整合狀態仍然十分緩 慢。以粵語和中文主導的媒體工業與社會運動,使非 華裔社群難以參與,這在雨傘革命中可見一斑。由於 外媒需依賴中文傳媒作第一手資訊,故往往未能實時 報道且理解運動內部的微妙變化,變相使不能閱讀中 文或聆聽粵語的非華裔社群隱約被排抗於運動之外, 遑論與運動者產生共同心理。Anthony Smith認為, 真切的多元文化性,只能植基在本身以多元文化作為 民族建構的框架的民族。事實上,在不能否定香港社 會是以華人為主的前提之下,單以公民民族主義的框 架詮釋香港民族並不貼切,也沒有嘗試理解公民社會 的實質情況。本地約四十五萬的非華裔人士,特別是 少數族裔,多站在公民社會的邊緣。在公共討論中, 少數族裔的聲音鮮有被吸納到論述當中,即使有,亦 絕大部分是關於其就業、教育、權益等議題,關於政 治體制與社會參與的議題,這些族群的聲音,相對上 較零星與單薄。當兩個社群之間,並無有效地搭建相 互回饋與溝通的橋樑時,若然再嘗試在族群之上築建 「想像的共同體」,幾近天方夜譚。下文將試圖檢視 美國民族的例子,比較香港民族在詮釋公民民族框架 的不可逾越性。
使是土生土長,亦難以理解雙重身份的思考關卡,故 難以形塑濃厚的本土認同。藉著建立香港民族的文化 主體,則可把遊離失重的非華裔人士吸納進香港民族 的系統當中。十八世紀德國哲學家Johann Gottlieb Fichte曾言,只要有獨特的語言,就有獨特的民 族。此說法縱使乍聽未有嚴謹論證,卻證明了一點, 共同語言是建構政治共同體至關重要的因素。粵語文 化是香港文創工業的核心,以此創作的歌曲、話劇、 電影、電視節目在諦結香港文化根基上起了莫大的作 用,同時塑造了香港文化的獨特性。在民族建構的過 程中,香港社會本質上並非多元種族共融,華人以外 的族群囿於語言與政治文化的限制,在香港社會的話 語權與影響力遠不能與華人相提並論。承認本土文化 相對的單一性(homogenity),便應圍繞粵語文化作 為深化香港文化社群的核心。然而這不代表只有華人 合乎此公民界線的描述,反而是為香港民族的文化面 向定下基調,避免以擁抱多元文化作為看似包容、開 放的修辭,實質淪為無根浮萍,與香港社會的實質情 況脫軌失跡,長遠而言也難以為捍衛粵語賦予充分的 正當性。由此可推斷,只有願意學習粵語及擁戴粵語 文化的移民才有條件被視為香港民族的一員。與香港 其他本土文化及在地價值一樣,學習粵語文化的本質 是開放的,它並無預設種族、血緣的條件,故在港成 長的非華裔人士或新移民亦能習得。
美國民族作為公民民族的例子,擁抱不同族群的文 化。藉著鼓勵不同種族的社會參與,代代承傳著平 等開放、兼容並蓄的公民價值。惟Anthony Smith提 醒,即使是美國社會,亦有信奉基督教的英人族群原 型(ethnie)。然而沿著近二百年曲折迂迴的歷史脈 絡,以及原來受壓迫的族群的在地政治抗爭,如十八 世紀的奴隸制與其後的廢奴運動、六十年代黑人民權 運動等,讓其多元的公民價值得以在社會重新整合 的過程中,深根在每位美國公民裡,日復日的實踐與 深化著。而即使族群各異,美國公民仍然分享著相同 的語言、符號(例:國旗)、特定的習俗(例:慶祝 感恩節)與其民族神話:美國夢。上述種種聯繫起互 不相識的個體,使特定的價值信仰能在公民心底發榮 滋長,成為難以割裂的民族。反觀香港民族的生成, 是建立在抵抗中華帝國主義的併合過程中,所產生的 命運共同體。其本質是反殖民、防衛性的。而渴求從 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和價值信仰分隔開來的,多是從 類近族群原型發展出來的香港華裔族群。在現時香港 民族主義的脈絡下,抱持較堅定、高漲的的民族情緒 的香港民族主義者,多曾陷進雙重身份(中國人、香 港人)的予盾。這群人在自我否定為中華民族的一員 後,勇敢地、無畏地以香港民族成員的我身份堅毅地 走上追求自決自立的道路。然而,非華裔人士本身即
確立公民身份 劃清政治邊界 面對中華帝國在香港社會不同層面的侵蝕與吞併(詳 見:《學苑》四月號-傘破返殖 陰霾歿港),以及 阻撓香港人實現其民主願景時,港人在近年的社會運 動表現了不願屈服於強權的堅決意志,接連的巨大動 員就是最有力的憑證。現時,香港政府不能掌握單程 証審批權。換言之,香港地域上的邊界(territorial boundary)未能有效對外架設區隔的作用。香港 長期作為移民社會,在中國經歷巨大政治震盪的時刻 大量接收其南遷移民,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文 化大革命等,每次均大幅影響香港固有的人口結構, 導致即使是佔香港人口的大多數的華人,也因為各自 獨有的成長過程與社會經驗而難以整合,遑論建構需 要具備共同政治生活的族群意識。在不穩的人口組成 與封閉的政經結構之下,亦難以為公民界綫劃界。在 不能理順公民界綫的局限下,則難以建立穩健與長期 的政治共同體。政治學家Margaret Canovan於《Nationhood and Poltical Theory》指出,一地之公民 並非只是個體的聚合,而是透過選舉、共識等方法尋 找可以代表該地公民的政治代理人,為其爭取利益,
30
八月號 時政 並使其意見可以反映於管治與決策層面的政治共同 體。公民身份一旦建立,則多世代相傳,意味著新生 的公民將一同承擔該民族的道德與政治責任。此公民 身分在民族利益受到威脅時,能成為最具有群眾支持 的動員基礎。
管治存有威脅的單位,削弱一國兩制中香港享有的高 度自治權。故可以預期,公民社會未來的政治空間必 然會被當權者收窄。在「想像的共同體」以共同的政 治生活為建立條件的設定下,筆者對單純以公民價值 作為凝聚、動員香港民族的力量,不禁抱有疑慮。Margaret Canovan主張,社會公義、永續民主等現代 社會的制度,其實背後預設了具延續性與穩定的民族 (continuable and stable nationhood)。長達三 十年的民主化運動失敗的背後,是對單純以民主價值 作為民主運動的綱領予以否定。因此,筆者在此提出 以粵語文化、公民價值、共同政治生活三足鼎立的, 香港民族的公民界綫。三者不單為香港民族劃下可定 義與檢視的邊界,同時互相補充,讓香港民族成為有 充份自我更新能力的政治、文化、思想共同體。此共 同體與普世價值是相互包容的,因香港的公民價值本 身就是普世價值在地化的表現。如欲推動新一波的民 主運動,必須以香港民族主義為中心綱領,培養香港 公民自決自立的意識。以廣泛的民族意識作為籌碼, 方有可能在即將來臨的香港前途問題,爭取最大的自 治空間。
故此,在現時中華民族與香港民族的利益相互抵觸 下,香港民族應以建立以香港公民為主體的自治共同 體(self-governing community) 為目標,與中國 劃下各自明確的邊界(state-frontier),尋求財政 分配、司法機關、政治制度的完全獨立,其形式包 括民族國家(nation state)、自治領(dominon) 等。作為掙扎於帝國夾鏠中,弱小的邊陲民族,香港 民族享有國際法所賦予所有人民的自決權(self-determination right)。惟有民族自決,香港民族才 有尋求在現代國家體系中有尊嚴地活著的可能。依循 梁振英當政三年的脈絡,在雨傘革命及政改否決以 後,當權者對社會各層面的鉗制必將逐部加強,港大 校委會多次以荒謬理由推遲副校長任命便是最佳例 證。另外,中共政權亦將進一步以中聯辦等權力延 伸,以國家權力的魔爪控制香港社會中,對中共絕對
結語 意大利詩人但丁在《神曲》裡寫道:「進入這個門之後,你要放棄一切的希望。」面前的沈默山壁,多年來不知擋住 了多少個渴求自由的靈魂。或許未來會有更多,但我們必須拾起作為香港民族的道德勇氣,帶著一顆謙遜的、正義 的、追求真理的心,乘著風浪,掀起一場改變時代的新民族運動。
31
八月號 時政
笑甚麼,你 也是中國 人! 中 華 民 族 源 流 與 港 人 主 體
民族建構的核心就是形塑身分認同。 所謂主體性,說白了便是群體首要之 身分認同。香港民族建構就是希望以 歷史述事、公共事務、大眾文化建立 以香港為界限的身分認同。在建立主 體性的時候,多重的身分認同卻難以 避免互相排擠。中華民族認同是建立 香港人主體性的第一障礙。此文欲展 示中華觀念由「多元」走向「一體」 的歷史軌跡,指出中華民族的一體性 並非必然和必要。藉之反思當下香港 人的主體性該何去何從。
文 / 鍾偉健
「笑甚麼,你也是中國人!」假如有 天遇到這樣的指責,筆者首先想到 「說甚麼?甚麼是中國人?」「中 國」……「自古以來」……惟中國是 自古以來都難以釐清的概念。在此先 從較廣為人認同的定義起始,「中 國」至少代表了自周朝以來的政治和 文化共同體,「中國人」又意味著以 此共同體下的族群意識。族群意識是 人類社會共治共存的必然產物。《左 傳.成公四年》有云:「非我族類, 其心必異。」這裏的「族」代表同一
32
血統宗族。惟如今如何介定「族」為 何族則難以一錘定音。費孝通的《中 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重鑄了華文 學界的主流意見,以「中華民族」來 指現在中國疆域裏具有民族認同的十 多億人民,並描述其格局為「多元一 體」,就是指歷史進程中漢族吸收了 許多的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也吸收了 漢族的融和滾雪球理論。然而,值得 檢視的是,這「一體」的民族認同, 是從何而生?它真的是「一體」的民 族認同嗎?
八月號 時政 華夏之始 生活文化共同體 余英時指,在古時中國人對血緣種族 區分的「非我族類」的看法並不常 見,即是區別中國和非中國的重點並 非種族或血統,而是在於文化和道 德。所謂「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 中國則中國之」,夷夏之分在於禮。 禮行於社會上層階級,而於下層人民 而言,「族」就是其生活習俗和生 產模式。例如日間牧養牛羊,夜間構 火圍居的稱為「狄」;挾帶長弓的漁 獵族群則稱為「夷」;種植小米,備 刀耕火種的便可能被稱作「烈山氏」 、「神農」或「后稷之後」。經歷殷 周兩代和春秋戰國,自國家觀念的出 現,人群組合才由「屬人」的生活共 同體轉變為「屬地」的地緣共同體。 隨著儒家學說成為中原王朝的正統思 想,文化夷夏觀便成為漢族普遍接受 的民族觀。 華文學者一般用「天下觀」解釋中國 古代的國族觀念。中國是世界的中 心,其他民族分佈在中國的周圍, 按道德教化的程度將分成「夷」和 「藩」(外夷稽首稱「藩」),稱為 華夏中心主義。這種華夏中心主義具 備現代文化民族主義的意義,以群體 的文化風俗和道德信仰劃分「我族」 和「異族」。華夏中心,實際上亦是 漢族中心。二千年來都有不同民族進 入中原後融入了漢族,接受漢人的衣 服、語言、文字和生活方式。然而正 如葛劍雄指出,這種漢族至上的華夏 民族觀念在本質上是不平等,亦是以 其他民族的消亡為前提。同時它使漢 族長期保持著不切實際的優越感,直 至歐洲列強到臨中國,戳破這種以中 國文化制度的優越感作為民族認同的 符號,知識份子便舉起種族民族主義 來填補這民族認同的空洞。 善變的中國民族主義 事實上,正如孔誥烽所指,中國民族 主義的意涵在一直在公民民族主義和 種族民族主義中不停跳躍和變更。明
末清初的王夫之提出的「夷夏之防」 ,以滿洲為對象,為極端旳種族民族 主義佼佼者。後滿人入主中原,漢化 日深,又漸漸成為中華文化的一份 子。在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民族思想 有兩種發展,一是如自強運動中的高 級官員及知識份子推動的自強運動, 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等,他們視滿族為中國的一份子, 而將中國與西方國家對立,亦唯有如 此,這些漢藉清政府官員才能令避 免他們仕途與民族思想的衝突。另一 種則是繼承王夫之的漢滿對立的種族 觀,如太平天國領導階層首先聲明滿 族是異類,是妖魔,旦言要消滅之。 「中華民族」一詞最早當為梁啟超使 用,梁取法於瑞士政法學家伯倫知理 (Johann Kaspar Bluntschli)之 國家民族主義。梁啟超強調「國家 理性」(reason of state)之最高 權威,中國於帝國主義環視下,因應 「中國」的生存危機而產生的一種 國家至上的觀念,這是針對中國國人 傳統上缺乏國家觀念而生的,梁認為 「中國有部民而無國民」。梁啟超指 明在中國既有於漢族而言「小民族主 義」,更應提倡「大民族主義」,也 就是合國內諸族的大民族。 而在革命初期,孫中山視滿族為異 族,興中會宗旨明文曰:「驅除韃 虜,恢愎中華」。然則孫於元旦就任 臨時大總統之日竟宣言:「合漢滿蒙 回藏諸地為一國」,「驅除韃虜」之 說如棄敝屣。1920年,孫中山又公開 放棄五族共和的主張,指欲仿效美國 之民族大熔爐,結合中國以內的所有 民族成為一個「中華民族」,其後更 闡明這民族主義實際是「漢族底民族 主義」。 中國共產黨曾師法蘇聯的民族自決理 論,既支持滿漢蒙回藏各族人民平 等自由地聯合起來,對抗帝國主義及 封建壓迫。1934年的中華蘇維埃共和 國憲法大綱第十四點就列明「中華蘇 維埃政權承認中國境內少數民族的民
33
族自決權,一直承認到各弱小民族有 同中國脫離,自己成立獨立的國家的 權利。」直到1945年毛澤東在中共七 大所做的報告《論聯合政府》便指出 要組織聯邦基礎的中央政府,「改善 國內少數民族的待遇,允許各少數民 族有民族自決權及在自願原則下和漢 族聯合建立聯邦國家的權利。」中共 在建政後卻立刻淡化少數民族的自決 權問題,1949年10月5日中共中央給 二野前委的一份電報便聲明「關於各 少數民族的『自決權』問題,今天不 應再去強調,過去在內戰時期,我黨 為了爭取少數民族,以反對國民黨的 反動統治(它對各少數民族特別表現 為大漢族主義)曾強調過這一口號, 這在當時是完全正確的。但今天的情 況,已有了根本的變化。」可見中共 因應政治局勢需要而宣揚不同的民族 理論,為了聯合邊陲民族反抗國民政 府,而提倡民主自決,到真正建政掌 權後,便轉吹民族融和之理論。 【註】 反思中華民族 尋找身分認同 Michael Billig在《平凡的民族主 義》一書說,民族主義像一面旗子, 不用的時候捲起來,想用時拿出來搖 兩下。「中華民族」經由孫中山到中 共政權手上反反覆覆的揮舞,時而提 倡種族主義,時而主張民族共融,「 中華民族」只是國家政權的特別打造 的旗子。「中國人」的意涵經歷了二 千年的華夏中心主義,同時亦是漢族 中心主義,延續至今日的「中華民 族」,衍生出「多元一體」、「漢族 同樣充實了其他民族」的論調。漢族 於中國政體內的經濟和人口優勢,加 之漢族主導的一黨專政,何以談得上 中華民族大團結。中華民族到了最危 險的時候,就是以模糊不清的民族大 義舞弄人心的時候。即使中共官方對 「炎黃子孫」、「龍的傳人」的用法 愈來愈謹慎,改為籠統宣揚大民族主 義的「中華民族」,不少華人卻未能 擺脫種族民族主義的認知。清末以來 形成的歐亞對立,強化了中國人等於
八月號 時政 黃皮膚,黑頭髮的形象特徵,同時又 混和漢族沙文主義,造成擁有自身語 言民俗的邊陲民族與中華民族扞格不 入的困窘。 在香港當下的政治語境,認同以種族 文化定義的中國人又被稱曰「大中華 膠」。筆者認為漢族中心的大中華思 想的確是充滿矛盾,同時亦理解在中 華文化下產生的中華情結。文化連結 歷史,歷史連結共同的身分想像。尤 其是二千年積澱下來的中國語文,例 如歐美語系雖然亦有諺語,惟沒有中 文成語之至直指同一體系的歷史。破 釜沉舟、指鹿為馬、背水一戰……每 每是朝代更替歷史的一部分。中華知 識分子有謂「文史不分家」,也就是 文學中有歷史,歷史中有文學。中文 背後就是承載着中國歷史。而中國的 歷史是一部分分合合,最終以大一統 為目標的皇朝更替史。是故世界許多 華人都隱約有種唐唐君毅口中的「花 果飄零」之感。 最後回歸一個很基本的問題:「我是 誰?」就97年以來的港大民意研究計 劃顯示,在「香港人」、「中國人」 、「香港的中國人」、「中國的香港 人」四個選項中,08年上半年只有 18.1%受訪者選擇「香港人」,在97 年下半年和15年上半年分別有35.9% 及36.5%受訪者選擇「香港人」。換 言之,自97以來普遍也有6成以上的 香港人認同擁有「中國人」的身分。 惟以上數字只能反映香港人對模糊定 義的「中國人」的認同,未能反映香 港人究竟是認同文化上的中國還是政 體上的中國。根據早前一項委託港大 民意研究計劃進行的調查(正進行一 項學術研究中、暫時未有對外公布) ,巿民對「中華民族」、「中國作為 祖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作為祖 國」的認同度仍然非常高;數據亦顯 示市民普遍認同香港人和大陸人的血 緣和歷史聯繫,但亦同時普遍強調香 港人擁有不同於大陸人的價值觀。方 志恒認為,以上數據印證了香港人實 際擁有一種「混合型」的國族意識, 也就是陳智傑稱作的「港式國族主
義」。這是以「公民價值論」為主 軸、而兼具「種族血綠論」元素的國 族意識。按陳智傑的理解,「港式國 族主義」本來就不排斥港陸之間的共 同血緣、文化及歷史淵源。陳歸咎香 港人以前的不滿是源於北京的強硬對 政策,侵蝕香港自治空間和核心價 值。然而在佔領運動以後,更可確定 北京還原香港自主的機會小之又小。 要消解這種抗拒「中國」又親近「中 國」的心理衝突,以及避免北京被吞 噬香港的核心價值,便要走出「共同 種族,共同文化,共同命運」的迷 思,重塑香港人的公民性和主體性。 筆者希望通過了解「中國人」身分的 歷史脈絡,思考己身的身分認同。 第一,是明白「中華民族」並非自古 以來便始終如一,乃因應政體王朝生 存而生的官方民族主義。第二,是明 暸「中華民族」的種族和公民含義之 別,若認同中華民族或中國人等同黃 皮膚黑頭髮,是以漢族為中心的種族 民族主義,便同時否定中國為多民族 國家之下實踐民族平等的可能性;若 認同「中華民族」是公民民族意義上 的大民族主義,便應同時專重民族自 決的權利。筆者認為若有人打從心裏 以血緣種族為民族身分的最後歸屬, 又不侵害他人的權利和自由,種族 民族主義也算是個人信仰的自由。然 則,若因強調種族的歸屬感,而忽視 自身的公民性及其福祉,並非可取之 道。第三,身分認同有不同層次,包 括家族、地域、文化、國家等。香港 人不必避諱中華文化,也不必糾結於
34
中華文化與國體認同,應當思考香港 本身的韌性與多元,香港足球、香港 電視、香港……都在支撐著香港人的 身分。 香港的歷史背景是一個移民社會,落 地卻未必能生根。本身是從大陸移 民來港的徐訏,曾勾勒出香港人無 根的心態,來解釋香港沒有自己的文 學文化的原因,「一個地區如果有文 化,起碼要有『屬民』才行。住在香 港的人,大家都是暫住性質,流動性 很大,沒有人當他是永久居留地,做 生意的人,眼睛只看五年,年輕學生 畢了業有地方的都走了,這種情況之 下,很難產生文化。」事實上,借之 來說明香港一直以來缺乏主體意識也 相當合適。時光流轉,生於斯,長於 斯,欲一走了之的人固然有之,然則 願意承擔共同義務的更大有人在。筆 者非欲主張「去中國化」,而是如龍 應台所言的「去沙文化」。中華文化 存在於我們的生活實踐,無容置疑。 然而,我們在名曰「香港」的地方共 同生活,除了詰責「笑甚麼,你也是 中國人」…… 想一想,我是香港人。
註:關於中共於民族理論的善變,可參考孔 誥烽:〈中共是最大的自決派〉(載《明 報,2015年2月2日》,以及孔誥烽:〈殘缺的 國族 自決的城邦 二十世紀中國民族國家建 構困境下的香港問題〉(載《香港民族論》 ,2014年)
八月號 時政
文 / 江旻諺
35
八月號 時政
1 寫在理性預示的悲劇之前──《民族運動宣言》 香港民族誕生於中國強權崛起之際,這個謙遜地渴望自由的弱小民族,從來不是唐吉軻德式的道德宣稱 者。弱小者現身於帝國環伺的當下,便已經識破強者的偽善,並以幽微但是情感真摯熱烈的筆觸,制伏 詆毀尊嚴的暴力;然後以科學卻也關懷正義的語言,點燃知識的火光。既不盲目地傲視,也不存有絲毫 因退怯而生的卑微,是近乎審美的姿態。立足於強權的墮落之前,香港民族向前揭開一場重拾文明的思 想運動。
2 「矛盾既不是有待克服的表象,也不是有待揭示的隱祕法則。他們是有待原樣描述的客體。」 ── Michael Foucault 「中國人」是有待克服的表象,香港民族主義則是有待揭示的隱祕法則。
3 國際關係學家John Mearsheimer論斷崛起的中國,勢必透過吸納周邊國家為附庸,如同十九世紀發表《門羅宣言》 的美國,決心捍衛「亞洲霸主」的地位。中國研究專家Andrew Nathan雖然不肯定中國的軍事實力足以制衡美國,然 而基於對國際局勢的不安全感,中國正策劃往全世界佈局軍事與經濟野心,「一帶一路」戰略下的亞投行便是此政治 氣旋的前沿。儘管兩位政治現實主義者看待新興的威脅,彼此之間存在觀察量值的偏差,然而無疑地強國潛藏的侵略 性,已經使得國際政治學界急於納入「中國崛起」這項新變數,框架未來國際和平的可能,抑或是描繪軍事、經濟實 力化約後的世界局勢。 由此看來,香港作為中華帝國邊陲的民族城邦(national city-state),既不握有擴充軍備的能力,當前的政治體 制亦限制在一國兩制定義之下的「次主權」狀態(sub-sovereignty),面對國際政治局勢不具備充分的博弈籌碼。 若試圖在政改議程否決過後,仍維繫當今香港人民享有的高度個體自由權(individual civil right),和無民主體 制、低程度的議會政治,甚至保持經濟、文化、體育、治安等層面涉外關係(external relations)的高度自治,權 宜之計是得先理解「中國因素」在未來滲透和介入香港政治體制的方式。
4 當代中國延續清帝國於甲午戰爭戰敗以來的歷史情結,誓要洗刷「民族恥辱」。此集體記憶足以高度動員民族情緒, 並存有強烈而未竟的「西伐利亞願望」(Westphalian aspiration),也就是指中國具有強烈的意向在現代主權國家 體系裡成為受國際社會認可的成員。香港在此敘事中,受迫被指認為「未完成的中國人」;中國政府於1997年主權移 交後,便開啟了多道「中港融合」政策,試圖採以同化主義的模式,粗野地拔除香港原生社會的文化生活。借用加拿 大政治哲學家Will Kymlicka的說法,這個過程同時也觸發了反抗性民族主義(reactive nationalism)。 然而,中國國族意識的幽魂游移於反抗性質的香港民族主義,使其沒有直接成功轉置為具反殖意識的香港民族運動 (nation-building)。根據文化研究者羅永生的分析,即使過去來自中國內地的大量移民,在移居香港之後,已經 逐漸產生源於當前生活的本土關懷,冷戰結構支持西方世界反共立場,卻大大牽制了香港居民的意識形態。在冷戰的 二元結構下,共產中國成為香港社會徹頭徹尾的他者;另一方親國民黨的離散中國國族主義者與英國殖民體系,共結 為冷戰世界的同一陣營,使得老一輩的知識份子無法引領青年耕耘香港認同運動。直到1970年代,香港新生代發現非 左翼的離散中國國族主義者,無法面對香港社會真實的殖民境況,轉向吸收許多左翼反殖、反帝的思潮。然而,這一 波激情的青年理想主義先是受到文化大革命崩解的打擊,接著集權政府所帶領的現代化中國,其光亮的圖景填充了青 年進步的熱情。此時殖民地政府也順勢發展出管理主義的話術,過渡香港主體再次受壓抑的事實。從此,「國族-集 權-現代化」三位一體的殖民修辭,成功引渡至主權移交前後的香港,直至今日,香港青年才尋回屬於時代的進步聲 音,以社會科學之「民族」理念,再次為迴旋已久香港的香港主體性命名、賦權。
36
八月號 時政
界定中國因素的前置條件為上述脈絡中的香港民族運動,近年來中國政府針對香港實施的各項「內地化」政策所引發 的反感,並不能充分解釋香港民族的內涵,在此意義上,香港民族所顯現的主體性,充其量是自我異化的他者所生的 映照(Other of our Other)。相對於當今具積極意義的香港民族,中國有如康德語下「物再現」的客體,因為香 港處於中華帝國的壓迫之下,政治改革議程受阻,文化社會層面亦感受脅迫,自然能夠生成由香港民族觀點再現的「 中國」。中國因素便成為一道可描述的社會事實,具體而言,它能夠被界定為:中國政府透過行政手段,或是經濟吸 納政策,試圖影響一國兩制下的香港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的實踐;其所有相關手段總和的作用力機制,成為一個具研 究價值的知識客體。就規範(normative)層面而言,香港民族運動的目的之正當不在於重製「中國他者」印象的集 體自慰,而是積極經營香港本土意識,以提高阻絕中國因素介入香港自治空間的可能性,達成最終香港民主政治的實 踐。
5 當代中國處在現代主權國家體系中的角色,仍呈現現代民族國家(nation-state)與天朝國家的居間性(in-betweenness)。一派學者強調「和平崛起」的中國將帶來東亞地區的安穩秩序,然而和平崛起的論述卻往往與天朝主 義的「天下秩序觀」連成一氣。中共御用學者強世功幾乎清楚指明中共的理論核心在於「國家」與「天下」,而非符 合現代分析概念的民族或階級,使得香港的一國兩制在他的論述中,淪為必須向中央「帝國」嗑頭俯首的中華文明秩 序。進一步言,中國自改革開放後,毛時代的意識形態動員力已經消退,政治學者徐斯儉指出中共的黨組織有助於維 持且壟斷國家機器的運作,並且中共巧妙地操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屬於現代憲政法理秩序的「共和國」語彙, 進而反覆增強中共在黨國體制中壟斷的權力。其結果也符合Andrew Nathan認為中國走向「韌性威權主義」(resilient authoritarianism)的分析,此概念解釋了為何中國並未在第三波民主化的浪潮中脫胎為民主國家。另外,由 美國政治學者Bruce Bueno de Mesquita與George W. Downs所提出的協調財(coordination goods),指涉政治反對 運動者的協調能力。晚近的威權國家由於能夠分辨公共財(public goods)與協調財的性質差異,選擇促進有助於經 濟發展的公共財,例如國防、教育、醫療等,但是限制集會自由、新聞自由、通訊自由等協助反對派陣營彼此溝通的 協調財,因此後冷戰的威權國家,例如中國,發展出多項縝密的言論審查機制,限制民間運用協調財,且「成功地」 失去了民主轉型的契機。 香港民族城邦在中國發展為新興威權國家且逐漸穩固之際,被吸納至一國兩制的行政框架,無法建立起Charles Tilly所強調的統轄區域內的自主能力,失去領域內的人口政策的主導權,也就等於放棄了完整「國家條件」 (stateness)的存續。北京政權一方面透過行政手段,把握移民的單向審批權;又刻意操作普選議題,將具「選舉 謬誤」(electoral fallacy)的特首普選方案排入議程,一再阻擾香港民主改革的進程。研究政治體制與民主轉型 的學者Linz和Stepan引述Tilly的自主權論述,斷言香港不可能在中國單一主權的條件下爭取民主。 香港民族面對如此險峻而且干預日深的中國因素,難以冀望香港短期內基於民主訴求,脫離中國主權,在香港領土上 自立對內有完全壟斷權力的自治政府。然而,深刻認知中共行政手段背後潛藏的威脅之後,仍是可以試著運用香港自 由的市民社會僅有的最大能動空間,透過街頭抗爭或者有效的議會政治,防衛不當政策滲入。當大部分香港市民參與 組織,開啟自我培力(self-empowerment)工程,香港民族運動於焉展開,一場基於自由意志在知識、政治空間對抗 專制政權的全民游擊戰成為市民生活的常態,正是多麼斑斕壯闊的美麗景象。
6 根據香港學者方志恆的分析,後九七香港的政治權貴與資本力量的相互透析,已然別於港英時代的模式。過去英國殖 民時期,殖民地政府主要目的在於維繫其商業利益,對於香港社會沒有特別的政治野望,因此缺乏體制化的政商關係 聯繫管道;倫敦政府基於殖民階序也刻意彰顯殖民政府威嚴,導致華人商業精英難以涉入殖民政府的管治階層。相對 而言,殖民地政府維持了免受本地商人牽制的獨立決策空間。後九七的香港政府則與前者的情況迥然相異,中共政府 安置可觀的政治資源予香港本地的商人階層。單由全國人大會議以及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裡香港地區代表的職業性 質分析審視,香港的商業階層分別占了四成與七成,皆主佔了該領域的利益取向,取得最大的議價能力(bargaining
37
八月號 時政
power)。中國因素除了透過港區政府的行政力量介入本地政治,還具目的性地吸納本地商業精英,以其勾結共謀的 利益關係左右特區政府行政與立法層級的自主獨立。具體而言,「西環治港」之說便在此因素作用下充分展現。駐地 於西環的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公室儼然成為中央政權直接指派的行政機構,藉由與商業階層良好的互動與利益勾結, 形成背離本地利益且聽從中央旨意的行政力,干預香港社會的基礎建設方針,或是向特區政府遊說施壓。 深究此中國因素的結構與影響範圍,台灣其實正受到相似效應干擾。近年來,台灣公民社會也紛紛起身抵抗中國因素 於民主的危害。學者吳介民界定中國資本在台灣經濟體系,外部與內部結構上的介入模式:中國以其雄厚的資本規 模,給予台灣對外豐厚貿易利得,進而形成對台灣內政的影響力槓桿(influence leverage);對內則經營跨海的政 商聯盟,於台灣政治體系裡建構具影響力的利益團體。香港與台灣面臨相似的中國因素作用,香港低程度的議會政治 與台灣的民主體制皆備感威脅。然而,台灣相對成熟的本土意識與政治共同體的凝聚,提供了較為豐沛的反抗能量, 也迸發方向齊整的公民運動火花。 回顧香港,即使兩地在中國因素作用之下,出現趨同的公民運動行動語法,香港的民族運動仍暫處於起始階段,社會 各群體對於中國資本力量入侵的反應不一,Émile Durkheim所稱的「社會連帶」(social solidarity)在此意義上 仍未顯其表徵。香港民族運動者於此必須揭櫫帝國邊陲地區的民族意義,民族意識成熟的政治精英,應該發動民族符 號的動員力以制約外來的擴張性資本,然後訴求由下而上的經濟資源重分配,以期消弭資產階級橫跨民族國家疆界的 資本壟斷,以民族之名,縮減階級差距,促成運動最終理想的社會正義。香港民族運動,在中國資本銜合全球化浪潮 的肆虐下,便可以轉譯為合法正當的反資產階級革命性宣誓。
7 「他要的只是自由而已!」柏林圍牆的遺址附近,一座深古銅色的柱子上,鑄刻著當時一位翻越圍牆而遭士兵射殺的 建築工人所渴求的自由價值。要的只是自由而已,民族運動的興起所追求的也不過是人類已經呼喚千年的自由與尊 嚴。中國繼英國之後,以統治者、殖民者、偽善的勝者之姿,準備吞併香港民族的自由呼聲,以成就自我道德墮落的 救贖。歌德於晚年與艾克曼的對話中,自白德意志帝國在走向現代民族國家的路途上,從來沒有褪去民族仇恨,「我 並不仇恨法國人,儘管德國人擺脫法國人統治時,我向上帝表示過衷心的感謝」。自由是歌德一生的追求,但他同時 願意成就自由的文明,放棄仇恨,並不意味著背棄民族精神的實現,是表明心中高貴的品質,是自身的不墮落。
8 香港民族已經誕生了。乘著大風,向真理之巔航去, 那天,天微微光。
38
八月號 時政
重返華南文化圈
與黃國強導演談香港電視業 文 / 陳凱螢
「日後可能沒有香港劇集,只有中國電視劇。」 受訪者簡介:黃國強自八九年從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學系畢業後,就 加入了無線電視(TVB)工作,及後轉到香港電視(港視)成為總導 演。黃導演過去參與多套電視劇製作,包括無線電視的《天與地》與 《巾幗梟雄之義海豪情》,香港電視的《歲月樓情》及《選戰》等。
39
八月號 時政
「香港人,係值得一人一票,去決定 佢哋心目中嘅特首。」葉晴在《選 戰》中字字鏗鏘地說出的一句話,似 乎曾為雨傘革命的抗爭者燃起一絲希 望。在《選戰》中,港人雖能一人一 票選特首,卻遭少數人掌控提名權, 跟香港現實中的「假普選」方案如出 一轍。《選戰》的對白言猶在耳,但 港人實現普選的願望卻不了了之。《 學苑》訪問了《選戰》的總導演黃國 強,談香港電視業與香港人主體塑造 的關係,分析香港電視業的限制,以 及香港流行文化聚焦於華南文化圈的 重要。
重的影像來源,香港人得以藉此建立 共同想像及確立群體。黃導演微笑點 頭,他說:「以前沒有其他娛樂,大 家又很少出夜街,因此觀眾會鎖定電 視機。《網中人》中的程緯(周潤發 飾)讀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而劇 中描述的香港大學是『精英學校』及 『有錢人讀』的。我會想:我跟程緯 一樣住公屋,因此不可能入讀香港大 學。當時很多電視劇男主角都從商, 更令我相信男生長大後一定是做生 意。」可見普羅大眾會將電視劇角色 的生活與自身經驗扣連,久而久之有 助塑造香港人的價值觀。
從電視劇中尋找「香港人」
英格蘭作家Baker Hugh指香港人的 生活習慣及生活經驗,與深圳河另一 邊的相去甚遠,故香港普羅大眾會視 香港人為獨特的命運共同體。在建構 身分的過程中,往往預設了「他者」 的存在,透過排斥他者以確立自己的 身分。若將這邏輯套用至香港的電視 業,亦不難發現中國新移民被視為「 他者」。
自七十年代起,以本土導向的流行文 化迅速興起,當中包括粵語流行曲及 港產粵語片,而電視文化的影響則最 為廣泛。英國殖民地政府對本土文化 發展採取不干預政策,以致當時香港 的媒體擁有較大的自主空間。香港學 者如馬傑偉、吳俊雄及曾仲堅指,七 十年代電視的普及化,造就電視節目 成為文化搖籃,以及確立身分舉足輕
不論是無線電視《網中人》的阿燦,
40
還是今天港視《來生不做香港人》的 梁美田,中國新移民與香港人的價值 觀均出現衝突。早於七十年代,當新 移民來到現代化的香港後,更因難以 融入本地文化而顯得格格不入。隨著 主權移交,電視節目對中國人的負面 描述相對減少,主流媒介傾向「再國 族化」,開始逐步與中國整合文化。 黃導演在訪問中點頭而笑說,若觀察 過去二十多年電視劇所刻劃的中國 人,將是十分有趣的對比。在七十、 八十年代期間,中國人常以反派的形 象出現,但在九十年代初起媒體不再 強調「他者」與香港人的對立關係( 如《真情》的好姨)。我們追問黃導 演,港視的《來生不做香港人》又有 否從七十年代的電視劇借鑑,將香港 人塑造成別樹一格的群體呢?他坦言 《來》沒有刻意作此安排,但港視的 創作空間較大,容許他們拍攝這些較 具爭議的題材。 電視業界的限制 步入九十年代,中英兩國就香港前途 談判,政治辯論此起彼落。在六四事
八月號 時政
件後,香港人抗共心態日益高漲,進 一步視中國人為外來者。當時的商營 電視進行自我審查,加上媒體容易受 政治及和經濟權力所籠絡,令反抗中 國的觀點備受壓抑。然而,當時抗衡 中共的文化想像,仍可見於電視業之 中。早前重播的《大時代》,不少人 大讚演員的演技及故事編排出色。雖 然《大時代》看似沒有政治論述,但 觀眾卻有另一番政治化的解讀。例如 有觀眾認為丁蟹像共產黨,橫蠻地入 侵香港。該劇隱晦地表達當時在社會 廣泛的反共意識,對劇情的想像亦反 映了香港人的自我觀感。 民間史家徐承恩指出,即使當時有不 少以中國為題材的電視劇,但只是描 述虛擬的中國(如古裝的武俠片), 甚少涉及一九四九年中共竊政後的 事,對英國殖民時期的香港描述更是 少之又少。黃導演不畏言解釋,在七 十年代時,大多投身電視業的都是大 學畢業生;到了九十年代,已經甚少 大學生願意加入,因此昔日電視劇的 題材相對較有內涵。他以無線電視《 巾幗梟雄之義海豪情》為例,即使劇 中談到民國時期、抗日戰爭及中國現 代化,但不少情節只是輕描淡寫。 「TVB當時用『新政府』和『舊政 府』來代替國民黨及共產黨的字眼, 雖然我有參與拍攝,但仍然覺得那時 的製作很畏首畏尾。」 電視劇創作上的限制,跟無線電視的 管理不無關係。在以商業利益為先的 框架下,創作團隊只能避免爭議的題 材,選擇較能掌握觀眾反應的內容, 結果拍出多套「師奶劇」。黃導演嘴 角上揚諷刺說:「在TVB工作時,我 們拍節目不是給觀眾看的,而是給老 闆及管理層看的。但在港視,編劇、 導演覺得好看的內容就可以開拍,這
裏的創作空間比較大。」黃導演多次 強調港視的創作空間比無線電視多, 原因是老闆王維基在中國大陸沒有投 資,即使拍攝如《警界線》、《選 戰》等較敏感的題材,他也沒有任何 包袱。 電視劇中的獅子山精神 香港電台曾製作《獅子山下》處境 劇,描述草根階層逆境自強及拼搏精 神,及後更被港人歌頌為反映「同舟 共濟、刻苦耐勞」的「獅子山下精 神」。「獅子山下精神」多年來與「 香港精神」劃上等號,巧妙地,黃導 演加入港視後其中一套的作品-《歲 月樓情》,同樣以香港人的「獅子山 下精神」為軸心。 《歲月樓情》以公共屋邨為背景,描 寫跨越三十多年的家庭故事。黃導演 莞爾而笑,自豪地說出他很欣賞自己 成長的歲月,這套劇正是他成長背景 的寫照。聽起來,他的確跟許多上一 代人一樣,懷緬昔日的港英時代。「 我覺得香港人、香港社會和政府都有 很多問題、很多缺點。但是,不知道 為甚麼,我總覺得港英時代的香港的 確不錯。那時候雖然有左右派,但大 家從來不會打架。在讀書的時候,我 會為了不同福利而到左派和右派的學 校玩耍。雖然我知道去左派學校要聽 《毛語錄》,去右派學校要唱梅花 國歌,唱完還要分享對中國未來的 看法,但當時十分open-minded(開 放)。現在總有人逼迫你選擇黃絲或 藍絲,如果要表露身分,似乎很尷 尬,但以前沒有所謂。」他笑言。 然而,在黃導演眼中,即使上一代人 為「獅子山下精神」感到自豪,也不 應將自己的價值觀套在下一代人身
41
上,甚至批評年輕人破壞香港的繁榮 穩定。雨傘革命過後,有人稱新獅子 山下精神是對民主的渴求,黃導演沒 有為此下定義,但他在年輕人身上看 到尋根究柢的精神。「不論年輕人的 政治取向是甚麼,他們會主動問為甚 麼事情會這樣發生。但我們這一代, 很多事情不會過問,只懂得人云亦 云,讀書、買樓才是人生的目標。」 「香港製造」的電視劇 在八十年代,無線電視每年製作二千 到三千小時的節目中,當中有一千小 時的節目向二十五個國家輸出。然 而,近年香港的文化軟實力下降,不 論是音樂、電影或電視劇對外輸出的 產量均大幅減少,逐漸失去其影響 力。香港與中國合資拍攝電視或電影 非近年的事,兩地合作跨境取材亦為 大勢所趨。若要找到全以本土資金為 主,又富有香港特色的及迎合港人口 味的作品,更是難上加難。我不禁質 疑,在現時缺競爭的市場之下,香港 電視業會走向沒落嗎?黃導演沉默地 思考良久,未敢肯定香港電視業日後 的出路。「香港電視不獲發牌的時候 我曾經這樣想過,但後來又覺得未 必。一來其他電視台發牌後亦要製 作節目,二來有傳樂視(Letv)及美 國福斯廣播公司(Fox)會大量投資 收購香港的電視節目,因此未必會沒 落。」 然而,黃導演對電視業另一方面的發 展卻不樂觀,臉上顯露擔憂神色。他 以雙指作出括號的手勢,指「香港」 電視業將會衰落,並嘆道:「主要原 因不在投資,而是整個市場傾向中 國。電視節目內容和口味不再以本土 為基礎,遑論拍攝政治題材。日後可 能沒有香港劇集,只有中國電視劇。
八月號 時政
假如在國內投資,回報一定比在香港 高,因此不少商家傾向在內地投資。 雖然那些電視劇是『香港製造』,但 內容已經不再關於香港了。」 世界的香港 重返華南文化圈 昔日香港流行文化發展蓬勃時,香港 一度成為東南流行文化的主要輸出 地,香港電視劇、粵語片及粵語流行 曲在華南文化圈更是大受歡迎。這龐 大的外銷市場有助推廣香港的文化, 將香港的本土特色及價值觀輸出至世 界各地。 香港學者鄺健銘分析,若論文化及社 會經濟的連繫,香港理應靠近南方海 洋,而非北方大陸。華南文化圈由香 港、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澳門 形成,它的構成可追溯至十六世紀。 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澳門亦深受粵語 文化影響,粵語在馬來西亞的吉隆 坡、霹靂州和雪州更是主要語言。香 港向來有其海洋文化的特性,亦如日 本漢學家濱下武志所指橫跨東南亞八 大腹地,因此更應向南望,放眼世 界。香港電視業重返華南文化圈正是 以主動姿態擴展海外市場,無須委曲 求全寄望獲得中國投資者的青睞,更 不必因政治考慮而自我設限。 那麼,香港重新聚焦華南文化圈,又 應否與中國市場切割?香港的本土文 化又有機會透過影視業向中國輸出 嗎?黃導演堅定地回應:「要視乎投 資者自己本身的理念。以古天樂為
例,他的電影公司『天下一電影製 作』十分支持港產片,甚至有演員願 意為拍港產片而減片酬,可見仍然有 人有心做。同樣道理,如果想拍攝香 港本土劇集,就必先有人堅守理念。 另外,由於港產片以廣東話拍攝,廣 東省一帶較容易接受香港的文化。也 許不談政治,只談文化,輸入中國是 有可能的。」 國際關係學者沈旭暉在《信報》的專 訪中曾說:「我們不應為『中國的香 港』而遺忘或捨棄『世界的香港』這 個身分,而且香港本來就是個國際城 市。在21世紀現實環境中,亞洲近年 也吹區域整合風,促使香港有必要積 極面對和處理跟區內其他國家、城市 的互動。香港要重拾國際城市這個身 分,再次適應和活躍於國際生態,軟 實力是重要的裝備和本錢。」 香港不但要對外輸出本地文化,鞏固 在華南文化圈的地位,更要擴大在世 界中的影響力。在商言商,中國座擁 龐大的影視市場及資金,香港要與中 國切割合作並不可取。然而,如果香 港只求迎合中國市場,放棄香港的特 色與價值觀,最終只會削弱香港電視 業的主體性,甚至被中國市場吞併。 全球以粵語為母語的人數接近七千 萬,在中國市場以外,香港電視業仍 有如星、馬等地的市場,故商家不必 大舉投資在單一市場之中。此外,香 港電視業可從電影業借鑒,發揮香港 在華南文化圈的優勢。二零一四年, 香港演員杜汶澤與跟馬來西亞導演
42
鄭建國合作,在當地開設名為Dream Moon的電影公司,力攻星馬市場。學 者鄺健銘及何偉倫均認為此舉為香港 流行文化提出新想像,證明了香港影 視業在東南亞粵語區內具備優勢。 香港人除了要如香港電視、天下一電 影製作等支持本地影視文化,更應積 極拓展國際市場,透過電視劇集將香 港的文化軟實力——廣東話、香港歷 史、飲食文化、香港精神等傳開去。 香港的本義正是多元化,既聚居了不 同國籍的人,又包含了各種族的文化 及語言。香港不必再將視野局限於北 方,更不應拋棄國際身分。若只將目 光投放於中國市場,他日香港電視劇 將會換上中國演員,播放不屬於香港 人的故事情節,變成不折不扣的中國 電視劇。 法國社會學家Frédéric Martel曾提 醒港人:「香港,保留你的軟實力, 你仍然有機會。」他指香港要保持軟 實力,要堅守五大特質:自由、保護 知識產權、法治、平等,以及一國兩 制中的「兩制」。這裏指的不單是中 國和香港體制上的差異,更是兩地推 行文化軟實力的分別:中國以為軟實 力等於硬實力,以為可以透過審查、 控制去經營中國,卻忘了軟實力的 核心不是允許(consent),而是權 力下放(descent)。香港要面對世 界,應保留文化多元性,對外推銷香 港電視劇、粵語片、粵語流行曲等流 行文化,而非卑躬屈膝放棄自身的優 勢。若不想香港變成中國,不想港劇 淪為品味低俗的中國劇,一如黃導演 的精神 — 香港人,堅守你的信念。
八月號 時政
文 / 劉 觀 成
43
八月號 時政
於剛過去的6月,香港人對香港足球的熱情暴漲。中國隊一張挑釁性的海報,激起了不少港人支持香港隊的心,令三 場香港隊的主場門票均告售罄。香港人觀看的再不是別國的隊伍,而是自己地方的球隊。可能很多人對香港隊的認識 就只有在2009年東亞運奪金和它最近的強勢,但是在這個曾經的「遠東足球王國」,足球歷史已逾百年。這篇文章將 透過梳理香港足球的歷史脈絡,探討香港人主體性的建立,以及足球與香港民族的關係,並說明如何透過足球深化公 民教育。 最先的他者:洋人 足球運動中的對手是確立自己身分認 同過程中的「他者」。現代足球源於 英國,足球也很快傳入香港這個英國 殖民地。起初只有洋人才會踢足球, 香港足球會於1886年創立,是香港第 一個洋人足球會;香港第一個華人足 球會──南華足球會則於1910年創 立。當時大清國勢衰落,華人屢屢受 壓於洋人,因而產生被欺負的感覺。 因此,為了在運動賽場上擊倒心目中 的他者──洋人,一班香港本地的華 人便成立了足球隊。 有了洋人這個他者後,香港足球隊的 身分識別很快浮現。在1918年開始, 南華參加甲組聯賽,並於1923-24年 的球季奪得聯賽冠軍。之後,洋人球 隊對華人球隊都是輸多贏少,華人球 隊的獨特和優越感亦逐漸從中建立。 足球明星與國族主義 雖然香港球會的實力漸增,但是球員 並未因代表香港隊出賽而凝聚身分認 同,因為最頂尖的球員不是為香港 隊效力,而是為「中華民國」隊作
賽,實力稍遜的球員才會代表香港。 從1954到1971年間,已經退守台灣的 中華民國,其足球隊當中大多是香 港足球員。這隊以「中華民國」名義 參賽的「香港隊」戰績十分輝煌,曾 兩度奪得亞運足球金牌,更打入過奧 運決賽週,實力在亞洲可說是首屈一 指。那麼,這隊球員的身分認同究竟 如何?對於球員選擇中華民國隊的原 因,從球員口中可窺知一二:部分球 員因為所屬球會背後是親台實力而選 擇代表民國,或因為代表民國能有機 會參加奧運決賽週,並有更好待遇, 而非中華民族情操驅使。 至於一般香港人的反應,則實在難以 判斷。若只根據親台報章的報導,香 港人都支持球隊為中華民國爭光;可 是報章的報導難以如實反應市民的真 實感覺。其實通常中華民國隊裡二十 多人中只有數名球員是台灣人,其餘 球員都是香港居民,或根本全隊都是 香港人;正選上陣的球員更大多屬香 港人。當時香港人熱烈支持本地聯賽 足球,例如對比去季香港足球聯賽的 平均入場人數只有約一千,1951年南 華對巴士的大戰,卻吸引超過三萬名 球迷到只能容納一萬五千人的球場。
44
我們不能夠知道市民對中華民國隊的 感覺,只能肯定球迷對本地聯賽的熱 情。因此,可以推斷縱使在「中華民 國」的旗號下,香港市民真正與足球 運動建立了情感聯繫的關鍵,是表現 出色的香港球星。 真正香港隊的主體意識高漲 上文提到的中華民國隊,隨著國際社 會漸漸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在 1971年後就沒有香港人代表。1974年 後「中華民國」隊更被逐出亞洲足 協,從此退出一線球隊的行列。在七 十年代前雖然也有正式的香港隊,但 是香港的頂尖球星不是代表此香港隊 的。自七十年代中起,正式的香港隊 終於由香港的一線球星組成,引起香 港人對球隊高漲的熱情,「香港人撐 香港隊」的意識暗地裏種在球迷的心 裏。 香港對中國(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 第一場經典賽事是1975年的亞洲盃外 圍賽。兩方在該場爭奪小組首名出線 的資格,比賽中香港以0:1見負。事 後,右派報章均報導香港人在主場熱 烈為香港隊打氣,並指球迷不滿踢法 粗野的中國隊,左派報章則沒有特別 指球迷為香港或中國隊打氣。對比於 1959年亞洲盃外圍賽前有報章指香港 不應贏中華民國隊,是次香港對中國 已經沒有如此描述。香港球迷對香港 隊的熱情緊接著在香港對北韓賽事窺 見,該場比賽香港隊曾在加時下半場 領先,後來才負2:3;從報章的報導 可見,香港球迷為港隊熱烈打氣,更 有「香港進軍德黑蘭」的字樣。在 1977年和1986年世界盃外圍賽作客勝 新加坡及中國後,香港隊回港時均有 大量球迷接待,更有橫額寫著「香港
八月號 時政
係,否則華人球迷在「白皮膚」球員 入球時就不會慶祝;全場不同種族的 人都為香港隊喝采,是由香港人的公 民性所連結,而非種族觀點。
隊亞洲最好波」,及到現時「香港隊 勁揪」仍為香港球迷的頭號口號。這 兩場作客比賽歷史性地從電視機直 播,讓每一戶香港人都彷彿能與香港 隊共同經歷賽事。
以足球運動建立香港實力 對比起六十年代,港人對香港隊的激 情於七十年代中起到八十年代達到巔 峰,香港人也明確的支持香港隊,而 非以往的中華民國隊。香港人在足球 方面的認同,從一開始簡單的種族華 洋二元對立,到確立香港球星的亞洲 地位,再演進到確確實實有「香港 人」的強烈身分。
香港是位於帝國邊陲的小地方,難以 透過硬實力來建立勢力和認同,只有 文化與體育等軟實力能建立香港的主 體性。就如韓國一樣,其硬實力不及 中國和日本,遑論在世界舞台上的實 力。因此,韓國藉由軟實力,透過輸 出韓國文化和體育項目的實力(跆拳 道和足球),成為世界上廣為人知的 國家之一,使韓國人的身分在世界舞 台上確立。
港足殞落與中華民族運動情意結崛起 可是,在九十年代開始,香港足球慢 慢走下坡,從此不再是亞洲的足球王 國。2012年11月,香港隊的世界排名 更從90年代的歷史高位第90位跌至第 172位。香港足球殞落的原因與足總 政策和多種因素有關,在此不會探 討。隨著香港球隊的實力下降,香港 人對香港足球的熱情也消退得所剩無 幾。加上世界球賽轉播的出現,港人 自然會轉看更精彩的外地球賽。在主 權移交前,親中派及民主派皆鼓吹「 民主回歸」,香港人對中華民族的身 分認同因而增加,甚至可以在運動方 面看到。運動對牽動情緒和身份認同 有很大的作用,不少香港人會在奧運 會為中國隊打氣,並會為中國隊勝出 跨欄、跳水、乒乓球等項而高興,甚 至比留意香港隊更多。 根據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的資料, 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年時,港人的「 中國人」認同為1997年以來最高。體 育和民眾情緒關係密切,例如韓國人 會為足球賽中擊敗日本而高興,英格 蘭對上蘇格蘭時,球迷的氣氛更是壁 壘分明。「香港人」這身份認同在近 數十年沒有體育運動之連結下不增反
減,相反地,中華民族主義的「中國 人」認同,卻隨著主流媒體不斷宣揚 中國隊的佳績而上升。 港足與香港人身分重生 不過,在今年6月,中國隊一張寫着 「這支球隊的人,有黑皮膚,有黃皮 膚,有白皮膚/這麼有層次的球隊, 得防着點!」的海報,嘲諷香港隊內 有不同膚色的球員,引起軒然大波, 更激發香港人支持香港隊的情緒。這 張海報為香港民族的內涵提供了想 像,一語道破香港民族的意義──公 民民族社會。香港隊有黑皮膚的人, 有白皮膚的人,有中國出身的人,也 有香港出身的人,但他們都是香港隊 的一份子。放諸整個香港民族來看, 香港人不是由種族界定,不同種族的 人都可以是香港人;香港人是由公民 性去建立。就如香港隊的入籍球員願 意等待7年,並服從香港隊的訓練, 就可以成為香港隊一員。球迷在香港 對不丹的比賽中,無論是香港土生土 長的球員,還是入籍球員入球,一樣 會歡呼,為香港球員的身分自豪。球 員跟球迷的連結不是單純的種族關
45
近年香港足球實力雖不如上世紀般 強,但是令人驚喜的戰績也不時出 現。香港代表隊方面,在2009年的東 亞運動會,香港在全場逾三萬名觀眾 前爆冷擊敗亞洲足球強國日本,首次 在國際綜合運動會足球項目奪得金 牌。香港的聯賽球隊在亞洲球會賽事 的成績同樣不錯,於2009年的亞洲 足協盃,香港球隊南華在四強於主場 逾三萬七千名球迷打氣下,僅負科 威特競技0:1;去年香港球隊傑志同 樣晉身亞協四強,在旺角大球場全 場爆滿下,兩回合僅以2:3見負。今 年更是史上首次有兩間香港球會打入 亞協盃八強賽事。全職業的香港超級 聯賽於去年正式成立,不少球會加緊 宣傳,增添媲美澳洲球會的佈置;頂 級的球會也各有長遠的計劃和遠大的 目標,例如傑志的足球訓練中心已經 開始使用,為香港足球提供更好的訓 練場地;東方體育會更希望在五年內 上市,並訂下4年內奪亞協盃冠軍和7 年內贏得亞洲聯賽冠軍盃(亞洲球會 的最高榮耀)的目標!足總更希望在 2017年能建成大型的將軍澳足球訓練 中心,提升香港的足球配套。加上球
八月號 時政
迷最近的熱情,相信香港足球在未來 必定會繼續進步。香港在足球領域上 有望成為大國。
受傷的風險也會增加,因此政府應立 即改善所有足球場地,並研究興建符 合成本效益和國際標準的足球場。
回歸本土支持港足
再者,政府和足總亦要加強打擊假 波,令球壇不至被金錢操控。於2014 年一場球賽後,廉政公署人員帶走17 名球員調查,疑是有人踢假波;2011 年亦有香港年輕球員受認識的中共黨 員指使,欲收買隊友操控賽果。其實 不只是球壇,貪污在香港任何領域 都是不能容忍的,廉潔是香港的核心 價值之一,杜絕假波,方能使香港球 壇在公平競爭下進步。香港人若支持 香港足球,讓曾經引以為傲的足球不 至消失,進而抵擋中國元素入侵,香 港便能免於變成沒有價值和文化的孤 城。
近日一套香港留學生的紀錄片《尋找 張子岱》,以尋回香港人遺忘的球星 為敘事,讓香港人知道香港以往的足 球英雄。張子岱為歷來第一位效力歐 洲頂級聯賽球會的華人球員,曾在英 甲(當時的英格蘭頂級聯賽)球隊黑 池上陣,但香港人現在竟不知道這段 歷史,實為足球歷史傳承不佳之故。 香港人要增加自己的民族認同,需要 「自己的波自己撐」,不再只留意外 地足球,然後重視本地球壇培育。要 令香港足球進步,最基本的當然是香 港人的支持。支持香港足球,最基本 就是入場觀看香港的足球比賽,甚或 透過關注本地球壇,提出令香港足球 進步的方法。足球總會若有球迷的施 壓,才會更絃易轍。政策方面,政府 應為球員培訓,並訂立長遠規劃。現 時香港缺乏足球訓練場地,球會或港 隊往往在質素欠佳的球場訓練,更被 限制訓練時間。於此,香港政府應儘 快興建大型的足球訓練場地,並配合 良好的青訓系統,培育足球人才。比 利時是以青訓和政策令足球實力大幅 提升的最佳例子,憑著優良的政策, 比利時的世界排名由2007年的第七十 一位到近期的第二位,更出產了夏薩 特和高圖爾斯等球星。回到香港,青 訓計劃可以與學校合作,鼓勵學校讓 學生參與足球運動,一改香港教育制 度「重成績,輕體育」的方針。
從1986年的5.19之役到2008年的東亞 運奪金,香港隊屢創佳績。在此引 用李峻嶸博士於《足球王國》開首 的一句:「對某些人來說,足球可能 只是一個22人追逐皮球的遊戲;但對 足球迷來說,球場上發生的事當然不 是無意義的追逐。」對我來說,足球 就是追逐夢想的遊戲;即使未來陰霾 歿港,香港人也要懷著夢想,創造奇 蹟。
另一方面,政府也應該改善足球場的 質素。香港大球場於2013年外隊訪港 時,本應是草地的地方變成一片泥 地,草地質素惡劣令香港蒙羞國際。 旺角大球場更於翻新時設計失誤,浪 費空間,令容納人數減少。可以確定 的是,沒有良好的場地,香港足球員
46
八月號 社會文化
離開商場
文 / 陳凱螢
參 加 香 港 市 集 的 派 對 对 美國商場之父Victor Gruen設計商 場的原意是將它打造成以人為本的 場所,將零售與公共設施結合,讓 散落的人們可以重新建立社區。我 印象中的大型商場,不過是被連鎖 店壟斷的消費場所,甚或是佔領住 宅區的商場群。還記得幾年前香港 充滿反對地產霸權的高亢呼聲,以 及對商場設計去人性化的批判。可 惜,一式一樣的商場拔地而起,多 間小店終不敵租金上漲而被迫結 業。我會不禁問:香港除了經濟發 展,還剩下甚麼?香港的公共空間 就只有大型商場?我們能否不盲目 地被壟斷的市場牽著走,自由地選 擇商品,重新為商品定義價值? 如果說,我想逃離充斥消費主義 的商場,不想淪為《Dawn of the dead》中在商場漫無目的地遊蕩的 喪屍,也許遍地開花的市集會是我 的另一種選擇。
來源:nomad nomad
非每天營業,但有約定俗成的開 放時間及地點。而近年創意市集 (fashion-market)及農墟的出 現,更為香港這個大商場增添新選 擇,吸引了不少人前來尋寶及擺攤 檔。
市集從何以來? 市集的種類 「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 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易經 · 繫辭下》)。「市集」 或「墟市」無劃一的定義,它向來 是民眾聚集交易之場所,當中的內 容與形式千變萬化。上幾代香港人 對「市集」這概念並不陌生,在商 場尚未鋪天蓋地的年代,墟市正是 他們買賣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地方。 透過在墟市聚集互通消息,居民的 生活就會微妙地連結起來,形成密 切的關係鏈。大埔舊墟、石湖墟、 粉嶺聯和墟等舊式墟市大多由居民 聚集而自然形成;上環大笪地、黃 大仙騰龍墟、天水圍天秀墟等是由 政府「由上而下」主導;現代墟市 如天水圍天光墟、深水埗午夜墟則
香港的市集數量繁多,難以清晰的 界線將它們仔細分類。不過,若果 以市集背後的理念、消費者、商品 三方面分類,則可主要分成兩大 類。 第一類是以支持地區經濟、為基 層市民提供交易場所為宗旨的墟 市。午夜墟、天光墟、農墟,以及 在各地區出現的小型墟市都可歸納 到此類別。由於這些墟市的檔主無 法取得小販牌照,隨時會被食環署 檢控,所以攤檔通常只能擺放兩至 三小時。「撐.基層墟市聯盟」在 今年五、六月主辦了首個香港墟市 節,正提倡「由下而上」,讓社區
47
主導墟市發展,為大眾市民提供更 多消費選擇。 超級市場甚少出售本地蔬菜,在農 墟裏卻可找到由本地農夫種植的蔬 果。檔主悉心地將發泡膠箱和筲箕 排得井然有序,偶爾以蕉葉墊地, 坐在上面搖著葵扇扇涼,出售有機 水果、香草、水耕菜等。熱心的老 人會在農墟的一角擺賣荼果、雞屎 騰、砵仔糕等。今年六月我曾到訪 在聯和墟市場舉行的北區墟市節, 那天有坪輋、打鼓嶺的居民出售
在粉嶺聯和墟市場舉辦的北區墟市節。
八月號 社會文化 自家製爆谷和蔥油餅。相比那些放 在連鎖麵包店雪櫃裏的精緻西餅, 我更喜歡墟市裏純樸的傳統小吃, 因它們喚起的是幾代人共同擁有的 回憶。那天前來買菜的人大多是中 年人和老人,當他們買到如印尼秋 葵般罕見的蔬果時,總會不經意地 淺笑。如果在商場裏閒逛,又會在 大同小異的商品中遇上這樣的驚喜 嗎? 有別於農墟,午夜墟和天光墟呈現 了城市的另一種面貌,是草根最常 流連的「購物天堂」。晚上十時, 深水埗大部份的店鋪經已打烊, 北河街一帶卻開始熱鬧起來。午夜 墟是個免費的派對,你不用買入場 券,就可以隨意在街上擺賣,在夜 幕下的大街自由穿梭,將白晝的 繁囂延伸至黑夜。沿著大街兩旁排 開的地攤毫不華麗,但也非沒有花 心思設計。白膠袋、紅白藍袋、舊 帆布、紙皮都是地攤獨一無二的背 景,檔主只消將它們揚起鋪平就可 以排列各式各樣的貨品,開展兩小 時的深夜派對了。只有在午夜墟, 沒有用的東西才會重新獲得它的價 值,被賦予另一個靈魂。那邊廂有 賣$2的粵曲唱片等著知音人帶它回 家,這邊廂有即將過期的食物如嘉 頓餅乾、百福豆腐花、生命麵包、 瑞士糖等待被認購。那夜我站在賣 懷舊玩具的地攤前,看見色彩斑斕 的機械人鋪滿一地時,忽爾想起小 時候也喜歡翻遍玩具箱,將裏面的 小玩意全都倒在地上逐一挑選。午 夜墟還有二手衣物、杯子、碗碟、 鞋子、電器等,只要你願意蹲下來
深水埗南昌街的「手_手市集」- 色彩繽紛 的飾物與明信片。
細心挑選,總會找到心頭好。 第二類市集是創意市集,以文化及 藝術為主題,為香港手作人提供交 流平台。創意市集對年輕人或「文 青」而言並不陌生,「JCCAC 手作 市集」、「nomad nomad 市集」、 「Suuuper Market」、「Afternoon Market」等都是他們經常出沒的地 方。創意市集這概念源自台灣創作 人王怡穎出版的《創意市集》,書 中提到倫敦的Spiralfiends’Market及 UP Market,它們在藝術工 作者進駐後形成了獨特的城市街角 文化。然而,香港的創意市集的規 模相對較小,大多在工廠大廈、書 店、商店等地舉辦,甚少有獨立的 建築讓藝術家售賣他們的作品。 創意市集的商品大多是講求設計、 質感、創意的手工藝品,而非生活 必需品。這些手工商品強調原創性 與獨特性,因此不少店主會讓顧客 訂製獨一無二的作品。雖然創意市 集的規模不大,通常只擺放二十到 八十個攤檔,但琳瑯滿目的商品足 以讓我待上整個下午。皮革製品、 手繪布袋、復古裙子、銀製飾物、 手工皂、乾花配件等手工藝品不但 蘊藏著檔主的性格與喜好,還有等 待被發掘的故事。這些市集也會寄 賣其他地區的品牌,甚至邀請台灣 的市集到香港擺攤檔。來自台南的 「手_手市集」去年首次在香港舉 辦,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到深水埗的 唐樓尋寶,參加這場在閣樓舉行的 午後派對。
每幀相片都是關於檔主旅行的事。 來源: nomad nomad
48
「自由市場2015」的民間二手書活動,有不少 作家西西的作品。
近年創意市集湧現,幾乎每個週末 都會有不同主題的市集在各區舉 行。「JCCAC 手作市集」算是香港 創意市集文化的始祖,五年前首次 舉辦時只有二十個攤檔,到今年春 季已有超過一百三十多個攤檔,可 見市集文化在香港蔚然成風。創意 市集已超越舊式墟市的想像,每場 市集都像一個主題派對。五月份的 「nomad nomad 市集」曾以「旅行」 為題,讓檔主擺賣相關的產品,與 顧客分享在異地流浪的故事,更邀 請了旅行家主持講座。買家賣家席 地而坐,圍在一起輕鬆地聊天,偶 爾說到有趣的旅行回憶就會引來哄 堂大笑。創辦人著重的不只是消費 者物質上的滿足,而是講究消費體 驗(experience consumption), 為他們提供情感、娛樂上的刺激。 香港市集的可能 形式 / 我們在商場購物,早已習慣以金錢 交易,忘記了其他交易形式。交易 的媒介不一定是實體,它可以是交 換思想,交換感情,甚至交換秘 密。今年六月創不同(MaD)舉辦 的「自由市場2015」,打破了僅用 金錢買賣的鐵則,讓參加者重新定 義市場的規則。有人以物易物,交 換心愛的書本及文具;有人以故事 易畫,跟檔主分享關於你名字的故 事,他就會送你一幅畫。而我選擇
八月號 社會文化 或相熟的人分享生活中的繁瑣,得意 忘形時會在談吐間夾雜粗口,又或興 奮得拍手叫好。天光墟的貨物十分便 宜,但間中也會有人講價,有性格的 檔主多粗聲粗氣地回應,展現墟市中 最真實的交流。直到天微微光,人才 陸續散去,下個清晨又再次聚頭,彷 彿有著不言而喻的默契,定期在某地 點辦聚會。 西區墟市節-石塘咀山道天橋下的地攤。 來 源:撐.基層墟市聯盟
在D2 place 舉辦的「手創市集」-檔主與顧 客聊天。
了以快樂換快樂,在專門回收喜悅的 地攤分享了一個人遊台北的趣事,接 著大家輪流分享,各自換走幾件動人 的事。 市集裏的活動沒規範,它的內涵亦不 再停留在消費上。要令派對其樂不 窮,少不了動聽的音樂和精彩的表 演,因此在創意市集裏你可以在天台 欣賞電影,在草地聽音樂會。創辦人 樂於與參加者分享生活態度,所以會 加入他們喜愛的文化元素,令市集變 成分享文化與藝術的平台。我們不再 以「消費者」的身份參加市集,而是 單純的「市集愛好者」,簡單地聚在 一起,享受悠閒的下午。
廈天台等地方可變成市集嗎?露天市 集就像城市綠洲,當四周的人生活如 常,高樓大廈故我地佇立在蒼茫的建 築群中,竟有一片歡樂的天地載著一 群自得其樂的人。檔主利用環境的優 勢,發揮創意設計地攤,盡情運用公 共空間。現時礙於小販條例,申請場 地舉辦市集的過程繁複,因此香港尚 未能像「大好青空--台南巷弄尋物 市集」般在小巷發展藝文空間,又或 像首爾弘大「自由市場」在公園定期 舉行。不過,市集的出現正逐漸將香 港的角落活化成嶄新的舞台,擴闊人 們對空間的想像。說不定,來年盛夏 我們可以在沙灘辦一場「海邊市集」 ,一邊曬太陽,一邊交流手作心得?
空間 /
人 /
在香港生活,似乎只有消費才能填補 我們空洞的心靈。商場是城市肌理的 一部分,行人天橋、大型屋苑、空中 花園等設施盤根錯節,人被商場重重 包圍,從一邊走到另一邊,總無法避 免要經過這些商業化的空間。大型購 物商場如朗豪坊、APM、K11等相繼成 為各區的地標,消費者在偌大的空間 下魚貫而出,卻愈來愈少逛商場以外 的大街小巷。不過,市集的出現創造 了新的購物空間,讓我們重返城市中 被遺忘的角落。
商場與市集最大的分別,在於對「 人」的重視。Gruen在逝世前曾說: 「商場摧毁了城巿。」商場在千篇一 律的發展下,他設計的地方已變成掏 空社區靈魂的兇器。自助購物的出 現,令顧客不用與店員溝通,交流與 對話轉化成死寂的數字,黑白分明地 顯示在螢光幕與帳單上。然而,市集 不是如此,更不應是如此。如果上述 的面向是構成市集的重要部份,那麼 「人」更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工業大廈是辦創意市集的熱門場地, 活化後就變成了如D2 Place 及JCCAC 的文藝集中地。香港的市集及墟市並 不局限於室內,你有想過中環海濱、 科學園草地、石塘咀山道天橋下、工
深水埗天光墟的檔主就像派對主持, 每個清晨迎接失眠的、剛下班的、早 起的街坊,與他們談天說地,談街頭 巷尾發生的小事,論政治、經濟、民 生等大事。那是個無分你我的平台, 人人都可暢所欲言。他們會與陌生的
49
在創意市集裏,檔主與顧客關係更微 妙。「手創市集」的主題是「與你 一起發掘被埋藏的美好」,這正是我 理想中創意市集的要素。檔主默默期 待欣賞自己匠心獨運的人,顧客期望 發掘意想不到的手工藝品,若然兩方 遇上了,就會津津樂道談設計靈感、 材料和製作技巧。我曾見過某攤檔賣 的全是畫上蘑菇圖案的袋子,追問之 下,檔主笑言:「不為甚麼,全因我 喜歡吃蘑菇,覺得它很可愛!」我們 平日逛街遇上喜歡的物件,就會乾脆 將它買下來,很少主動了解它的設計 意念,但透過與市集檔主對話,我才 訝異地發現許多設計靈感源於生活。 每個市集背後都有它的故事,檔主透 過一言一語,將動人的故事送給前來 的人,製造消費以外的快樂。 我們批判商場文化,非要抗衡資本主 義或消費主義,更沒有必要完全否定 商場的價值。John Fiske 指出消費 者在選擇商品時,正是一個充權的 時刻,因為消費者主導了消費本身。 消費者的力量是微弱的,唯有透過生 活的實踐,才能逐點填滿這城市的蒼 白。我們羨慕台灣、韓國、日本等地 有良好的文化土壤,崇拜他國濃厚的 文化氣息,可別忘了香港仍有抗衡社 會主流價值的年輕人,正為香港的市 集文化努力。深水埗「見光墟」、香 港手作設計展相繼舉行,儘管城市人 在金錢世界的漩渦裏徘徊,但可幸仍 有人堅持在邊陲掙扎,不甘做商場文 化場文化的奴隸。在侷促的城市尋找 快樂並不容易,但我們尚有選擇。來 吧,下個週末離開商場,一起參加香 港市集的派對。
八月號 社會文化
沿著龍琛路一直走,車聲、人聲、喧鬧聲被蟬聲、鳥 鳴、溪水聲取替。風景由高樓、縱橫交錯的天橋和馬 路,換成低密度私人屋苑。走至梧桐河的橋上,你可遠 眺八仙嶺、華山。拐個彎,鐵絲網後的一片綠就是鄉土 學社的會址。鄉土學社SoIL(Society for Indigenous Learning)於2012年盛夏成立。成員在馬寶寶的耕作班 相識,租下梧桐河河畔華山村旁的土地,透過導賞、工 作坊、耕種班等活動繼續推廣鄉土教育。 除了兩名全職農夫,其他朋友都以「半農半X」的模式 實踐半自給自足的農業生活。當中的「農」是指各樣的 農工,「X」是指自己的職業、專長和理想。此模式讓 他們能賺取穩定收入之餘亦能投入農業生產。學社成員 興趣不一,有偏愛耕種的,有愛記錄口述歷史、寫字 的、也有愛醃食物、瑜伽、在天台種植的,但都擁抱自 給自主、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模式,希望打破生活的 常規,重奪自己的選擇權。 以耕作反思生活 陽光從帆布幕滲下,和暖的微風從田外湧進。其時,學 社成員林女在開放式廚房內準備午膳,其他成員則圍在 木桌閒聊休息。在飯菜香溢滿時,臉上滲著汗的鄉土學 社成員陳述表示對他們而言,農業不是經濟活動,而是 一個楔子去反思何為理想生活。「我們不純粹視農業為 一種產業,以我們所做的工作來看,我們的重點是檢視 生活到底是甚麼。」事實上農業與環境、生態、糧食、 人類生活、經濟和科技文化等範疇息息相關,以它來反 思生活絕不誇張。
與身處土地、人接軌的耕種模式,亦即社區支持型農業 (CSA,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陳述以 紥根土地,比喻與這片土地和人的關係愈趨緊密,感情 與日俱增。
陳述指耕作有兩個面向。「第一個面向是關於土地,也 即是自然。我們城市人如何與自然『和解』:不傷害 它之餘,利用它的再生力量,令我們的生活更理想。 」學社成員致力復育土地,希望能與土地重修舊好, 因而以一套名為自然永恆法(permaculture)的理念 耕作。Permaculture由「永恆」(permanent)及「農 業」(agriculture/ culture)兩個字結合而成,所指 的農業除了耕作本身,亦包含了人文精神、道德倫理及 傳統智慧。它遵從不時不植,不施化學物品的原則,保 護土地以及四周環境,保持土壤生機。
「我們不是要隱世,躲在深山,拒絕所有現代化或者城 市的東西。食肆區離這裏的農場15分鐘,我們利用現有 的條件,去令更多的關係在城鄉間發生。」要過自主生 活之前,必先了解有更理想的生活存在,成員致力向區 內的居民推廣與自然和解、自主理想生活,而非避世歸 隱田園。 以耕作回應最基本的問題
「第二個面向是關於土地上的人和社群。」農業同時具 社區功能,學社一直藉耕種及其他活動,重構鄰里關係 以至鄉土情懷,拉近城鄉人之間的關係。他們一方面向 石湖墟食肆和店鋪收集菜尾、果皮、豆渣、咖啡渣,製 造堆肥,搜集口述歷史、地方故事,認識區內人,另一 方面積極向石湖墟出菜,在區內農墟、街市銷售農產及 向客人介紹學社理念,希望能建立一套依賴社區支持及
年輕瘦削、頭戴草帽、腳踏水鞋的阿手,是其中一位全 職農夫。大概因辛勤地工作了一個早上,他帶點累的告 訴我入行的經過。本身從事扶貧教育的他,因工作關係 接觸到發展、食物安全的議題,發現香港人不太關注食 品安全和糧食自給率極低的問題,也未察覺進食有毒蔬 菜,以及依賴進口食物的危機。
50
八月號 社會文化
棚上種的都是瓜和豆。除此以外,這個夏天他們還種了番薯、花生、 奶蕉等。
文 / 賴崇欣
學社成員圍在木桌午膳。桌上大部分的蔬菜為學社和馬寶寶農場出產。
香港的糧食自給率於1960年代高達60%,1990年代跌至 30%,但隨著經濟轉型,農戶轉到內地營運菜場,農業 在香港逐漸式微。2013年香港九成的糧食、92%的蔬果 由內地進口,本地蔬菜生產僅佔整體1.9%。近年環保團 體和傳媒均廣泛報道供港菜場濫用農藥的失控情況:超 市蔬菜樣本發現多種禁用農藥,如氟蟲腈及高毒農藥呋 線威,有白豆角更含12種混合農藥,危害巿民與環境健 康。內地工人在未清楚農藥配方及蟲害的情況下每天隨 意噴藥,我們每天則把毒物送進口內。可惜的是港人只 能依賴性地中「毒」,政府從未回應民間確立糧食自給 率的訴求,亦無方向和目標,時而辦高科技,時而辦現 代化,逃避長遠的農業規劃。 及後他參加馬寶寶耕作班、土地小學的活動,思考自己 在香港的土地和糧食問題上可扮演甚麼角色。他說起初 沒有想太多就入行,但現在回想就明白為何如此選擇。 「在探訪本地邊緣社群、南亞裔難民、性工作者、基層 家庭時都會有無力感,你會覺得跟政府洽談需要花很長 時間,但一些最基本的問題:你的生活是否好了?你吃 的是否安全?大家的生活質素是否更好?這些都沒有解
決,於是想自己如何能處理最基本——關於食的問題。 農夫和食物的關係很密切,能種出食物,叫人的無力感 沒那麼強。」他期望將來可以和附近的幾塊田合作,為 附近的大廈或屋村發展農墟,幾個農場出菜,賣給天平 村的街坊,既減碳又省時。 阿手收入不高。「我自稱戶外工作者並不是自謙。農夫 的標準是可純粹靠賣農產為生,現在我還得靠辦其他工 作幫補收入。」家人亦不太支持他務農。「這都是很主 流的看法。讀了這麼多書,為何無端端去耕田?在他們 成長的背景,耕田是一份被人看不起、收入少的工作。 千方百計由鄉下來香港就是不想耕田,所以不明白為何 在城市生活得這麼好,這麼舒服,還要耕田。跟他們解 釋生活質素好了,他們不太理解。」修讀文化研究的陳 述不敢用上「資本主義」四字形容香港人,但有些香港 人的思維就只得金融股市、地產,覺得這兩方面興旺, 香港就繁榮。「但他們沒想過C. Y. Leung會像希臘政府 一樣,拿掉你全部的資產去起無用的基建。如果股市突 然爆破怎辦?有些事是不能辯駁的,例如自然資源可以 幫你生產一些可再生的東西,但地產只能令你擁有更多
51
八月號 社會文化
現金。我們又回到最基本的問題,人是怎樣生活的呢? 我可不會為了賺錢而砍掉雨林種咖啡。金融資本暗示著 剝削,好像很左膠,但我讀文化研究。」耕種回應了食 的問題同時也是一種對抗主流的態度。
陳述說道:「只要你能過自己能控制的生活,與你的 生命有關係的生活,那裏就是你的鄉土。」漫步在田 間的陳述駐足,介紹寓意「鄉愁」的苦楝樹。「這顆 樹的寓意與我們所做的互相呼應。」在城市不斷失衡發 展下,學社對面一位伯伯的農地被收回,蓋上了一片灰 灰白白的石屎,屬於他生活、記憶、對土地的感情也被 埋掉,叫他無奈。陳述說:「我們不能光聽了農夫的困 境就走,更要成為他們的伙伴,面對他們所面對的,這 是我們由記錄口述歷史發展到耕田的原因。」直至來到 這裏耕作,對在泥土上堆石屎的憤怒才不再建基於浪漫 想像,對土地產生一份的感情,土地正義也不是掛在口 邊,而是實實在在地以行動實踐。
鄉土就是與你自己生命有關係的地方 學社成員肥仔在上水土生土長,於鄉土學社擔任石湖墟 的導賞員。生於90年代的他,出生時石湖墟已沒有農 田,相當城市化,因此剛開始也沒有鄉土這個概念。對 他而言,每個人對鄉土的定義也不同,視乎你對地方的 感情。「其實就算在城市生活都會有這個意識,只不過 是地方不同。九龍、深水埗、觀塘舊區都有它們以前的 面貌。當你生活在那裏,與很多人、事產生關係時,自 然就會有鄉土意識。」
「一個人的生活空間,就是鄉土。那個空間可以是我們 出生、成長的地方,也可以是我們定居以後,產生熟悉 感、親切感,對自己生命有意義的地方。保育鄉土, 就是保存社群及個人的根」(鄉土學社網頁)。美國 藝術評論家Lucy Lippard定義「空間」(space)為客 觀環境、景色,而「地方」(place)為空間加上意義 (value),包括記憶、生活文化、社區連繫等人文概 念。我們活於「空間」,然而要為「空間」賦予意義、 感情,將它變成一個「地方」(place),甚至是鄉土 絕不容易。這說明了只有通過積極地了解所在地,它才 真正成為與你生命有關係的家。
他和同為學社成員的思雅主動地通過記錄口述歷史,加 深對社區人和物的情感聯繫。他們找來舊新聞、舊照 片、他人的故事與自己的成長回憶,去拼湊出石湖墟 的前世今生。「在我媽媽的小時候,火車是每天一班 的。我們訪問了一些八十歲老人家,他們由廣東走路來 香港,沒帶甚麼,就只有種菜的技術。」她展示一頁又 一頁的黑白剪報、相片,續說:「社會不斷發展,火車 站本來只有月台,到1983年你見月台加了瓦頂。在1982 年開始有基建,後來好多綠色的地方變成了泥黃色,菜 園村變成了彩園邨。上水從一片綠色的土地變成了一個 很多人居住、很多基建的地方。」令思雅感受最深的 是,從前為社區服務的小店全在不知不覺間消失,漸漸 變成了藥房和水貨鋪。「從上水人大聯盟的facebook專 頁你不難了解我們的生活苦況。」思雅慨嘆上水不斷地 發展,今日的石崗菜園村像是七、八十年代的上水菜園 村,同為發展的犧牲品。三十多年來兩個地方的居民都 因順應政府規劃而被迫遷離,推土機將家園推倒,這些 三十年來都還在上演。她不禁問:「到底我們要發展到 幾時呢?這個巨輪何時才會停呢?」
離地的農業政策 政府在2014年底推出《新農業政策》,鼓勵引進現代 化、高科技、資本密集的作業模式。這些均與2012年梁 振英於行政長官競選政網中的承諾「從生態景觀及綠色 香港等角度,重新審視本港農業的綜合社會價值,在宜 耕農地上推廣及支援多功能農耕活動」大相逕庭。其中 一項政策為興建一個面積約70至80公頃的農業園,卻被 批評無視了3700多公頃荒廢的農田。鄒崇銘在《香港在 地農業》指那是把農業關進農業園的鳥籠。
陳述下田採摘小玉米予我們在田間即採即吃,它味道清甜新鮮。
阿手在翻動堆肥,讓空氣進入幫助發酵。最初兩個星期它味道餿酸, 再堆一會就只剩下一陣的清草香。
52
八月號 社會文化
陳述說:「政府好鼓勵你做一些大型、高資本投入、工 業化的農業,視它為賺錢的產業。此等耕作模式需要投 入大量資金,有多少香港農夫可以入閘?你不讓他們耕 作,又如何鼓勵他們自給自足?我們問高永文香港人從 前怎樣種菜,他回答不到。」回答不到的原因正是官員 從未在地了解香港農業發展史,也不明白農民當前的困 境:農地難覓難租,繼續花時間談現代化、高科技顯 得牛頭不對馬嘴。「在會上我們建議天台種植、大廈種 植,但他們以該場會議只談農地種植為由,不再討論下 去。我想說的是,當我們把農業想得那麼闊時,政府還 是那般狹隘。」 政府近年大力推廣需密集資本的水耕,更於2013年3月 設立「全環控水耕研發中心」向有興趣的投資者引進水 耕,以二千五百呎面積計算,開發成本約六百五十萬 元。政府指蔬菜用營養水養耕,無需泥土和農地,從此 搬入大廈單位生產,農業就果真「離地」,與泥土漸行 漸遠。更叫人憤慨的是約十八間水耕場建於農地上,浪 費不少肥沃的可耕地,破壞土地生態。本土研究社指中 心碳排放較本港常規農場高出十三倍,難以稱為綠色產 業。長春社促請政府杜絕違反環保原則和破壞土地的操 作方式,重訂農業發展目標。 放棄?農地難覓難租 問到甚麼情況下會放棄耕作,阿手無奈地說:「原居民 想改變土地用途,不再續租就要走。還可在哪找耕地? 如果要找格仔田,總會找到。」但格仔田規模太小,不 切合阿手希望可以回饋社區,提高社區一定糧食自給率 的目標。肥仔說:「土地被原居民、地產商囤起,收回 拿去投機,都影響我們租地。從前一簽可簽十年,地主 想農民看田,但現在不是,想租長些都是兩年。」短期 租約使農夫對投資基建卻步,怕機械用不到幾年就被迫 遷走。「以我們學社為例,儘管膠水管經常破裂,我們 都不敢換成銅管。」
1980年代港英政府制定農業優先區的政策以應對都市化 和囤地壓力,促進農業發展和防止農地進一步流失。但 1982年的「生發案」判定地契上列明的土地用途僅為紀 錄,非限制土地用途,令不少農地改成車場和儲物場, 蠶食新界的鄉郊農地,房地產發展熾熱加速了丁屋和低 密度住宅在農地上興建。原居民和地產商囤積農地,導 致農地荒廢情況嚴重,同時租金不斷上升。明報揭發五 大地產商現時已囤積至少 938 公頃農地,並將之閒置, 使農地荒廢。 一直以來,城規條例下對農地的保護十分有限。發展商 囤積農地後,向城規會改劃農地成低密度住宅等非農用 項目,若然失敗發展商也繼續提交改劃書,或索性閒置 農地等待他日發展。陳述指,關係到農地發展的,還有 丁屋問題、原居民逆權問題、棕土問題,他表示這三個 前設問題必先處理,否則不能繼續討論香港農業。有學 者建議劃出農業優先區,加強限制土地更改用途,確保 「農地農用」。 尋地困難,政府可如何協助農業發展?阿手說:「政府 應從根本著手,規劃農地比例,農地農用,不要用作貨 櫃場、倒泥頭。最基本就好了,但偏偏這些都與政府整 個發展的方向有利益衝突。」農民本屬邊緣的一群,面 對政府的坐視不理,暫時也只能在市場上自生自滅。阿 手說只要有地,就會繼續耕下去。 結語 陳述說我們彷如活在一個網羅中。細心咀嚼他的言詞, 發現生活不著跡地被資本、地產霸權、或是中環價值所 鉗制。要奪回生活主權,談命運自主,大概需要像他們 一樣的勇氣和固執。他又說,我們都同是社會上那99% ,相信人有共通的人性。當城鄉的人、官民、你我對望 時,我們可會看到那共通的人性?追求理想生活的過程 中需要不斷的實驗和實踐,而鄉土學社的成員就以身體 力行,活出他們所相信的,過程縱使艱辛,但能為自己 所鍾愛的耕耘,無論如何都是無比幸福。
53
八月號 社會文化
公共巴士沒落 文 / 羅兆然 淺談香港公共巴士 隱憂、發展模式及出路
對於許多香港大學學生來說,4X、90B、970等巴士路線編號應該都 不陌生,但隨著西港島線通車,這 些都已成港大學生上下課的歷史, 山道巴士站不會再擠滿人,很少人 會再從西閘巴士站走往黃克競樓等h 候升降機。 鐵路不斷延伸,覆蓋率不斷提高, 南港島線(東段)、觀塘線延伸部 分及沙中線將相繼落成,不難想像 公共巴士的生存空間將愈見狹窄。 長久以來,巴士一直是香港最重要 的集體運輸交通工具,但據運輸署 《2006運輸資料年報》,鐵路的每 天載客量已於2005年超越巴士,取 代了巴士的地位。 早於1999年,運輸署的《第三次整 體運輸研究》中已指出「鐵路將會 超越專利巴士而成為全港最常用的 公共交通工具」,因此不少交通研 究者對2005年載客量的數字並不意 外。為迎合交通模式的轉變,政府 在《鐵路發展策略2000》確立「以 鐵路為骨幹」的交通政策,可見公 共巴士服務的重要性降低。「保鐵 政策」一詞因此而生,背後含意為 盲目追求鐵路發展而犧牲應有或受 歡迎的巴士服務。 第一代「保鐵政策」的代表可追溯
至1986年的《公共交通協調政策》 (Public Transport Intermodal Coordination Policy)及1988年 因輕鐵通車而設立「西北鐵路服務 範圍」(North-west Transit Service Area,俗稱「輕鐵專區」) 。前者限制了巴士服務範圍,並鼓 勵巴士公司開設往來新界屋邨的地 鐵接駁路線,現時仍然服務的九巴 80M(沙田穗禾苑←→九龍塘站) 、84M(富安花園←→樂富站)等就 是此政策下的產物。後者則對九廣 鐵路以外營辦商的巴士服務設限制 ──從新界西北地區巴士站往區外 方向只准上客,往區內方向只准落 客。因此,往返新界西北區內的乘 客只能選乘輕鐵或當時九廣鐵路的 接駁巴士。兩政策由於遭到市民及 區議會的強烈反對,早已放寬或中 止實施。 近年的「保鐵」行為可見於新鐵路 落成後的巴士重組計劃,例如2009 年通車的九龍南線(即現西鐵線南 昌站至尖東站一段)及去年年末通 車的西港島線。以西港島線為例, 自通車後,一直服務西區的巴士網 絡大幅陣亡,重組方案不單只影響 中西區,部分重組建議更牽動南區 區議會及東區區議會的神經,引起 議會內的唇槍舌劍。筆者曾訪問一 些南區華富邨及華貴邨居民,兩邨
54
皆為西港島線巴士重組計劃的重災 區,大部份受訪者均不忿表示「為 何西環有地鐵,要削減南區的巴士 服務?」 鐵路擴展令巴士面對市場萎縮及重 組爭議的問題。除此以外,巴士服 務還要面對路線設計過時、交通擠 塞等等挑戰,以雙層巴士車隊聞名 的香港公共巴士正在走下坡,今後 何去何從? 市場正在萎縮 面對多方競爭 在經濟學角度而言,鐵路能夠在更 短的時間內將乘客運送到更遠的地 方,減少市民整體的時間成本。同 時,鐵路在理論上會減少路上汽車 流量,降低汽車佔用路面時所帶來 的負面外界影響(negative externality),令路面能更有效運用, 提高效率。若城市交通政策的目標 單純只是提高經濟效率,其他公共 交通工具讓路予鐵路是無可厚非 的。因此,鐵路可說是「雙面刃」 ,一方面帶給市民方便,卻同時淘 汰其他交通模式,或會減少市民選 擇。 誠然,香港巴士面對的嚴峻問題是 嚴重的交通擠塞,其帶來的影響包 括增加行程時間及班次不穩,令市
八月號 社會文化
民卻步。在西港島線通車前數年, 巴士公司已開始為對抗地鐵通車 後的客量流失做準備,增加特快巴 士服務,例如城巴在2008年將路線 5X(堅尼地城←→銅鑼灣威非路 道)提升至全日服務及新巴在2013 年開辦路線18X(堅尼地城卑路乍灣 ←→筲箕灣)。前者標榜離開西環 後,一個站抵達中環;後者則包裝 成「東西快線」,以十五分鐘從西 環直達北角作為賣點
圖一:新巴以「東西快線」包裝路線18X
表一:部份巴士與小巴直接競爭例子 巴士路線
可惜,上述的特快巴士線還是要面 對中環及灣仔一帶慣性擠塞的問 題,穩定性不及鐵路。根據中西區 區議會屬下交通及運輸委員會的文 件,現路線5X及18X繁忙時間載客量 分別為55%及36%,對比通車前的85% 及77%,可見有大幅度的客量流失。 路線5X其後更明顯地減班(繁忙時 間:7分鐘一班減至15分鐘一班), 可見鐵路通車後的巴士服務已返魂 乏術。 另外再看一下以往大量港大學生使 用的970及970X兩路線,昔日山道 巴士站大排長龍的風景不再,現在 每班車在香港大學站附近最多僅有 約十數人登車。以往新巴有加派人 手到山道及水街為兩線人龍維持秩 序,現時已經沒有這安排。可幸的 是,兩路線還需要服務遠離港鐵站 的香港仔中心、華富邨、置富花園 等大型住宅區,才能有穩定的客 源。 除港鐵外,小巴的競爭也是巴士經 營者不能忽略的。由於小巴只有16 個座位,因此容易做到比巴士更頻 密的班次,而小巴的模式容讓乘客 在非停車禁區任意上落,因此靈活 性較高。前文提及的《公共交通協 調政策》在八十年代末期限制了巴 士與鐵路的競爭,但巴士與小巴之 間的競爭卻從來沒有受到規限。巴 士與小巴正面競爭的例子,在港九 新界也非鮮見(見表一)。
小巴路線
新巴84M(1998年前由中華巴士營辦,已取消) 柴灣站←→小西灣(藍灣半島) 途經:富景花園、小西灣邨、漁灣邨 開辦日期:1993年6月1日 取消日期:2010年8月23日
港島專線小巴47M 柴灣站←→小西灣邨(循環線) 途經:藍灣半島、富景花園、小西灣邨、 漁灣邨 開辦日期:1993年9月15日
九巴24(前身為路線24K) 啟業邨←→旺角 途經:麗晶花園、啟德、九龍城、太子道西 開辦日期:1983年4月6日
九龍專線小巴46 麗晶花園←→大角咀(維港灣) 途經:九龍城、太子道西、大角咀、奧 運站 開辦日期:1988年3月27日
香港現時的雙層巴士載客量約為120 人,即表示載滿一輛巴士的乘客量 約等於七輛小巴。因此制定班次之 時,小巴定會佔上風。九巴路線24 在1985年改為全日服務初期最頻密 曾達7分鐘一班,不過面對小巴多年 的競爭,現時只能維持20分鐘一班 的服務。 由於運載量會影響班次多寡,巴士 公司也曾作出對策,例如九龍巴士 曾在1987年引入二十四座中型巴士 行走客量偏低的路線,時任九巴策 劃及市場拓展經理黎汝信當時解釋 這可以維持較頻密班次,同時提高 營運效率、提升服務質素及擴展新 市場。當年引入中型巴士行駛的路 線90(彩虹←→調景嶺,已取消) ,客量提升了約60%。不過中型巴士 受到當時各小巴商會的強烈反對, 加上當時巴士公司受到的鐵路威脅 未及今日之態,九巴已於1996年將 旗下所有中型巴士退出服務行列。 上有鐵路,下有小巴。公共巴士在 時間上未能與鐵路競爭,同時班次
55
的多寡也會比小巴遜色。如果巴士 公司在今時今日重提中型巴士,相 信在小巴現時正在爭取二十座的情 況下,阻力也會非常高。 「一邨一線」過時 重組未見誠意 現時香港巴士路線存在「一邨一 線」模式,背後所指是當一條新屋 邨落成時,巴士公司便會開辦新巴 士路線服務新屋邨居民往返市區。 南區區議員(華富二)兼民主黨交 通事務副發言人柴文翰接受本刊訪 問時批評此模式已經過時,但不能 否認舊有道路設計及地形引致「一 邨一線」的現象出現。 南區「一邨一線」的發展模式以銅 鑼灣、中環作為骨幹,由於受道路 網絡所限,巴士路線難以將數屋邨 連接起來。不過當巴士前往的目的 地較遠,巴士路線會作整合,例如 由海怡半島開往筲箕灣及荔枝角的 99及171,其路線與往中環及銅鑼 灣的590及592不同,需要繞經利東 邨。由於利東邨的出入口位於同一
八月號 社會文化 個路口,「同路出入」給乘客的觀 感是浪費時間的。實際上,繞經利 東邨需時約10分鐘,對於海怡半島 及鴨脷洲邨的居民可謂費時(按: 路線592從海怡半島到灣仔首站約需 20分鐘)。 「同路出入」問題也困擾華貴邨及 田灣邨,西港島線通車後,新巴及 城巴趁機整頓未有鐵路覆蓋的南區 巴士路線。43X、46X及M47三線首 當其衝,43X、46X已於五月中旬取 消,而M47更率先於西港島線通車當 日陣亡。三線合併重整後的43M將田 灣邨、華貴邨和華富邨強行綑綁在 一起。柴文翰表示重組方案並沒有 於區議會得到共識。他另指出運輸 及房屋局副局長邱誠武曾承諾「不 會硬推巴士重組」,並會「跟地區 討論」,所以運輸署硬推方案顯然 違反地區行政計劃。 運輸署早前在電視廣告宣傳巴士路 線重組,口號為「大家配合,人 人得益」,廣告中指出重組能提 高網絡效率及增加轉乘路線,但可 惜有時卻事與願違。上面提及的 43X、46X、M47重組引致以下巴士服 務的空洞:
圖二:南區「一邨一線」模式之據點──銅鑼灣(摩頓台)總站 表二:現存港島南區「一邨一線」路線一覽(只記錄全日服務路線) 出發地 (南區各主要屋邨)
目的地 往銅鑼灣
往中環 (經香港仔隧道)
往中環 (經薄扶林道)
香港仔
72
37A@、70
7、71、90B*、91
華富邨
42*
4、4X
華貴邨
72
70
田灣
72、77*
37A@、70
7、71、90B*、91
石排灣邨/漁光邨
76#
黃竹坑邨/深灣
72A
75
71
7
置富花園
38*
37A@
37B@
鴨脷洲邨
592
90、590
90B*、91
利東邨
96
97
91
海怡半島
592
590
90B*
備註: 橙字為路經該屋邨之巴士路線 * 表示路線終站設於非銅鑼灣及中環地區(38、42:北角碼頭;77:筲箕灣;90B:金鐘站) # 路線76途經南風道、司徒拔道,與其他往銅鑼灣路線取道香港仔隧道不同 @ 路線37A及37B採用順逆時針方式運行(路線37A為逆時針,取道香港仔隧道往中環,取道薄扶 林道往置富花園;路線37B與路線37A相反)
一、華貴邨往來瑪麗醫院(原43X服務範圍) 二、堅尼地城往來瑪麗醫院(原43X服務範圍) 三、華貴邨往來金鐘(原43X及70M服務範圍) 四、域多利道沿線往來上環及中環(原M47服務 範圍,至今仍未有替代方案) 南區區議會在5月17日重組前四日召開特別會 議,新巴突表示將於5月18日起開辦43A(田灣邨 ←→西營盤)「補鑊」,填補華貴邨往來瑪麗醫 院的空洞,方便華貴邨長者覆診。不過43A只於 星期一至五09:30至15:30間服務,一小時一班, 可見誠意有限。至於堅尼地城往來瑪麗醫院的空 洞則於7月才提供1、5B、7、10及90B間的轉乘優 惠作補償。 至於華貴邨往來金鐘的服務空洞,城巴設立路線 圖三:路線590/590A/592及路線99/171往市區方向之鴨脷洲島內路線 (由Samson Tam製作)
56
八月號 社會文化 70與路線789(小西灣藍灣半島←→ 金鐘樂禮街)的轉乘優惠,在原70 乘客能免費於告士打道轉乘789, 但實際上,告士打道有多條能前往 金鐘的路線(包括260、590A、720 、720A及780等),只有789實在吝 嗇。此安排唯一成立的解讀是巴士 公司不希望乘坐70的乘客濫用轉乘 前往比中環更遠的地方,因為720 、720A及780等線服務範圍觸及上 環。城巴及後再新增路線70與路線 260(赤柱←→中環交易廣場)之轉 乘優惠(2015年6月29日起生效), 也沒有推行其他途經金鐘路線的轉 乘優惠。 區議會常被指是重組的絆腳石,但 是當本身巴士公司提出的方案欠缺 誠意,要求既得利益者對重組放行 也是不合情理的。柴文翰並不否 認現存的區議會制度會有人濫用諮 詢程序,阻止對居民有利的重組。 近期的佼佼者可說是新辦的「將荃 線」(即現九巴路線290:將軍澳 彩明←→荃灣西站)爭議,各小區 皆要求路線路過其門前,加上西貢 區及觀塘區間的角力,引致路線從 討論開始到開辦當日足足有兩年時 間,可算是近年聲音最大的巴士路 線方案。 返回「一邨一線」的問題,實際上 此模式對巴士公司存在風險,其中 一個問題為屋邨重建。位於南區的 黃竹坑邨擁有71、72A及75三條典型 巴士路線骨幹(見表二),但黃竹 坑邨居民因應清拆計劃於2007年9月 或之前已全數遷出,現時該邨的72A 及75往往都是眾多「一邨一線」中 客量最低的一條,可見在「一邨一 線」模式下衍生的巴士路線是有壽 命的。據來年南港島線(東段)的 巴士重組方案,當中黃竹坑區的巴 士服務主要削減對象(見表四)。 另一問題為屋邨人口年齡層轉移問 題,因為各年齡層的外出目的皆有 不同,影響對路線的需求。據觀
表三:路線43M、43X、46X、M47、70及70M重組計劃 生效日期 2014年12月28日 (西港島線通車當 日)
路線
起屹點
改動內容
城巴M47
華富邨←→中環(香港站) 途經:域多利道、堅尼地 城、石塘咀、西營盤及上環
路線取消,由路線 43M取代。
城巴43M
田灣邨←→石塘咀(循環 線) 途經:華貴邨、華富邨、域 多利道及堅尼地城
新增路線。
新巴43X
華貴邨←→金鐘站/灣仔( 會展) 途經:田灣邨、瑪麗醫院、 堅尼地城、石塘咀、中環及 政府總部
路線取消。
新巴46X#
田灣邨←→灣仔(會展) 途經:華貴邨、瑪麗醫院及 香港大學
路線取消。
城巴70
香港仔←→中環(交易廣 場) 途經:黃竹坑道、香港仔隧 道及灣仔北
路線延長至華貴邨, 不入香港仔中心內 街,新增與路線789 之轉乘優惠。
城巴70M#
華貴邨←→金鐘站 途經:黃竹坑道、香港仔隧 道及灣仔北
路線取消。
2015年5月17日
備註: # 路線46X及70M只於早上繁忙時間服務。
察,以年齡層區分的目的地大致可 分為三類: 一、青年人,除學校區外,目的地 主要為消閒地區,如銅鑼灣及旺角 等 二、中年人,由於上班需要,目的 地主要為工商業區,如中環、鰂魚 涌、觀塘及葵涌等 三、老年人,因行動漸不便而大多 於在區內中心點活動 簡單來說,當屋邨有人口老化問 題,邨內居民會因行動漸不便而改 變外出習慣,對交通需求會轉移至 短途路線。而當屋邨人口較年輕, 對前往消閒地區的路線需求較高。 圖四所示的是利東邨及海怡半島的 人口年齡分佈,可見海怡半島老齡 人口比利東邨為少;而表五的則列 出兩屋苑往銅鑼灣及香港仔的班 次,可見海怡半島對往返區外的需 求較高,而往區內的需求較低。雖 上述推論將其他制定巴士班次的因 素排除在外,令推論或粗疏及未完 善,但屋邨年齡層或多或少會影響 對巴士服務的需求。
57
面對香港人口老化,人口地域流動 (geographic mobility)在未來將 會降低,對公共交通服務將會是個 挑戰。此外,政府在2014年已宣佈 重建華富邨,會為營辦多條來往華 富邨路線的新巴及城巴帶來隱憂。 巴士「官營民辦」 改變利益主導 面對多方面競爭,舊有路線已過 時,香港公共巴士服務已走下坡。 雖然城巴表示會延續其專營權,但 表四:南港島線(東段)巴士路線重組計 劃(黃竹坑站部份) 路線
起屹點
改動內容
城巴48
深灣←→ 華富邨
城巴90B
海怡半島 ←→金鐘站
城巴71
黃竹坑邨 ←→中環 (永和街)
取消路線。
城巴 71P#
深灣→中環 碼頭
取消路線。
城巴72A
深灣←→ 銅鑼灣 (摩頓台)
維持不變。
城巴75
深灣←→中 環(交易廣 場)
改為只於早上繁 忙時間服務。
新增兩線間之轉 乘,取代路線71 及71P。
備註: # 路線71P只於早上繁忙時間提供單向服務。
八月號 社會文化 從西港島線通車後的經驗,相信港 島區巴士服務的往後發展將會採取 比較消極的態度。至於九龍新界 區,未來將有安達臣發展區,還有 近年新入伙的沙田水泉澳邨、洪水 橋洪福邨及啟德啟晴邨等,經營狀 況預期比港島區明朗。 由於香港巴士屬於私營服務,所以 難免會以「利潤最大化」(profit maximization)作為經營目標, 因此在路線設計上履行社會責任的 誘因較低。不過,公共服務是以維 持市民基本所需為目標,與私營模 式的利益主導本質有所衝突。九巴 多次指出旗下的51號線(荃灣西站 ←→錦上路站)經營狀況惡劣,曾 多次提議取消路線,並建議改由小 巴營辦,但連小巴也不願意接辦。 由於51號線為川龍、大帽山一帶的 唯一交通服務,九巴未能取消,因 此早前改為建議削減該線服務。據 《2014-2015年度荃灣區巴士路線發 展計劃》,九巴將51號線縮短至八 鄉上村,不入錦田,並改為循環線 運作。此外,班次由原本25-30分鐘 一班改為60分鐘一班。 柴文翰認為「官營民辦」模式將會 是香港巴士服務未來的出路。其 運作模式是政府向巴士公司購買 服務,所以政府在路線設計有主導 權,以免巴士公司在私營模式下不 斷削減,甚至取消旗下虧蝕路線的 服務,從而保障市民基本所需。實 際上,公營巴士服務在世界各大城 市並不罕見,例如日本許多城市, 包括東京、大阪、橫濱及名古屋等 的地方政府均設有交通局提供巴士 服務,處理鐵路間服務盲點的交通 服務,具有接駁鐵路功能。在鐵路 網絡漸完善的香港,公營巴士模式 實在值得參考。不過,日本各地方 交通局為「官營官辦」模式,所以
另外,「官營民辦」或可以處理現 時區議會內多方持份者間的博奕問 題。在多次巴士重組會議中,運輸 署、營辦商及區議會通常都有立場 上的衝突。運輸署以實行政府交通 政策為目標,營辦商以公司利益為 首,區議會則維護地區需要。「官 營民辦」能將運輸署及營辦商兩個 團體合併,減少巴士重組會議的時 間和各方的談判成本(negotiation cost),更容易達致共識,當然前 提是政府能尊重區議會的意見。 往後交通模式 應要及早規劃 如果鐵路旨在取代其他路面公共交
通,那市民的選擇便會越來越少。 近年不少人指出本港鐵路承載力已 經飽和,例如晚上繁忙時間於金鐘 站轉車往往需候兩三班列車。當鐵 路網擴展後不難想像此問題在市區 中心的鐵路路段更見嚴重,金鐘站 在南港島線(東段)及沙中線落成 後將成四線交匯的巨型車站,轉車 站的樽頸效應將會更為明顯,政府 必須讓其他公共交通能擔當分流角 色。 雙層的公共巴士為香港帶來獨特的 城市風景,可惜它早已步入衰退 期。趁公共巴士營辦商至今仍有意 維持其專營權,政府應及早制訂未 來公共交通的發展模式,以免這種 風景慢慢地消失。
圖四:屋苑人口年齡分佈(利東邨及海怡半島) 資料來源:2011年香港人口普查(表A305)。利東邨包含利東一及利東二選區(總數:28,312) ;海怡半島包含海怡東及海怡西選區(總數:31,517)。
表五:利東邨及海怡半島部份路線班次(星期六) 目的地
路線
往邨外 (對象時間:09:0015:00)
往邨內 (對象時間:15:0021:00)
銅鑼灣 (區外/鐵路接駁)
城巴96(利東)
15-20分鐘一班
15-20分鐘一班
城巴592(海怡)
5-10分鐘一班
6-9分鐘一班
城巴98(利東)
4-8分鐘一班
4-10分鐘一班
新巴595(海怡)
6-10分鐘一班
6-10分鐘一班
香港仔 (區內中心) 備註:路線595為循環線
政府全資擁有旗下的巴士車隊。若 香港巴士實行「官營民辦」,柴表 示,在實行前必須先解決資產問題 ──「巴士車隊的擁有者屬誰」。
58
八月號 文藝
59
八月號 文藝
未盡之夏 且聽風吟
文 / 諾 兒
夏天是絢爛的季節,夏天是傷感的季節。曾經每天 形影不離,那些理所當然便走在一起的日子。
「輕微的南風,送來海的香味和曝曬的柏油氣
只有兩個人的時候,妳總會走在前面幾步,輕輕哼
味,使我想起從前的夏天。
著那些失落名字的古樸旋律:「五月裏看見最溫柔
女孩子肌膚的溫暖、古老的搖滾樂、剛洗好的
的陽光,八月的我們卻不再年輕了。」然後妳回
button-down襯衫、在游泳池更衣室抽的煙味、微
首,在一片風光明媚當中對我揚起了微笑,清秀的
妙的預感,都是一些永遠沒有止境的夏天甜美的 夢。
輪廓被金黃的午後陽光粉飾鮮明。 當時的畫面,當時心裏的悸動,全都付了一樹微
然後有一年夏天(到底是哪一年?)夢再也沒回 來過。」
風,消散在夏日靜謐而溫暖的空氣當中了。
60
八月號 文藝
決定要寫《聽風的歌》一書的分享是在年初擬定了「夏」這個主題的時候,幾乎是在確定主題的同時便產生的想法。 《聽風的歌》是日本現代文學文豪村上春樹的處女作,發表於1979年並獲得當屆「群像新人賞」,是村上先生眾多 作品之中篇幅較短的一部;有點傷感、有點溫柔的小故事。這本小說於我而言相當重要,從文字風格到故事的整體氛 圍、表現手法、對於主題的想法及態度……所有一切都帶給了我極大的觸動和共鳴。恰巧的是,時隔三十多年,美國 出版社 Knopf亦計劃於今年 8 月重新推出村上先生的首兩部小說,即《聽風的歌》及其續集《1973 年的彈珠玩具》 。如此一來,這篇分享也可謂寫得正合時宜。
故事背景及文字風格 「這件事是從1970年8月8日開始,18天後,也就是同年8月26日結束的。」 小說以第一人稱敘述,故事性不強,情節主要圍繞 「我」於1970年夏天分別和朋友「老鼠」以及一名缺 少了小指的女孩之間發生的事,並以插敘的形式在相 關地方作出回憶及延伸,時間性的跳躍不失自然而別 出心裁,是小說引人入勝的特點之一。全書流露著一 抹淡淡的哀傷和若有所失的悵惘,沒有單一的主題, 其中主要探討的有人生的虛無與孤獨,以及直接引用 村上先生的話:「一個人,要在社會上自由而自立地 活下去該怎麼辦」這件事。 《聽風的歌》有著作為處女作最純粹的袒露,村上先 生在小說開首便剖白自己的文章都是向戴立克‧哈德 費爾(虛構作家)學習,而這位作家「文章難讀、故 事雜亂、主題稚嫩」,這一方面可以詮釋為他的自 謙,另一邊廂亦可理解為其崇尚的風格——三十多年 來,他的作品始終有著自由而豐富的變化,以及反傳 統的創新。並且,雖然只是虛構的仿效對象,但名字 本身也透露了他是以美國作家作為學習對象的訊息。 他的文字帶有美式小說的新潮,在借鑒的同時保留了 些許日本文學的情調,再融入強烈的個人特色,並藉
此類手法和自己的文字留有距離。例如他相當喜好運 用意象:抽象而哲理性的〈火星的井〉(下文會再作 闡述);和我們每一個人一樣都在掙扎著、想要好好 活著的電台節目主持人;就像〈California Girls〉 這首曲子一樣美好、以為會一直記住卻被遺忘了的某 個人、以至某段歲月等等,看似只是記述了短短18天 內發生的軼事,實則所有人事物都蘊涵著另一層的含 義,而從中領略的感悟又確是存在於我們日常每天。 此外,故事中亦多番穿插其他作家的作品以及一些懷 舊的西洋樂曲,在作出延伸接觸之後,讀者會更能明 白他想要呈現的畫面,甚至是進入他所建構的一個世 界。在他的第一本作品中,村上先生完美揉合這些看 似相悖的元素,從此創立並奠定了其別樹一格及標誌 性的文字風格。 《聽風的歌》予人一種脫俗的婉美:意象優美,以輕 巧、清淡的文字訴說具重量的感悟,行雲流水間塑造 出難以名狀的孤獨及距離感,獨立章節裏似無意義的 描寫到最後整合起來才一瞬間讓人恍然大悟並留有巨 大的感動,而這正是此書教我深深為之着迷的地方。
人本孤獨及〈火星的井〉 「我曾經努力試過,連自己都難以相信地認真過。對別人的事情也跟對自己的一樣設想過,因此也被警察打 過。不過時候一到,大家還是都回到自己的地方去。只有我沒地方可以回。就像玩大風吹一樣。」 村上先生在重談《聽風的歌》時曾經提到,自己想說 的全部幾乎都寫在小說的第一章了,而當中他借戴立 克‧哈德費爾之名寫道:「寫文章這種作業,其實就 是在確認自己與週遭事物之間的距離。必要的不是感 性,而是尺度。」根據他的說法,為此他拋棄了很多 東西——所有一切。雖然有因為這種態度而變得輕 鬆,卻也一方面恐懼自己甚麼也沒有留下,而這正是 前文所述的距離感。這份距離感體現在他的文字及人
際態度上:關於前者,上文也有提到,村上先生並不 是一位用文字展現自己的作家,而他幾乎從不直寫自 己的親身經歷、不寫家庭、不寫糾纏不清的感情衝 突;關於後者,距離產生自由,正如小說裏「我」和 其他角色的關係,每個人都背負及忍受著各自的狀況 和傷口,無謂,也何必總把自以為是的一套強加於 人。人與人之間不可能完全互相了解,有時候,越是 想要把坦誠訴諸言語便越是會弄巧反拙,也因此人與
61
八月號 文藝
人最明智的相處方式就是留有距離,然後在留有距離 的同時作出關心。並且,即使建立了關係,就如那個 借「我」唱片的女孩或是曾經和「我」交往的三個女 生,其實都不過等同以過客形式存在於我們生命當中 的每一個人。此刻的我們仍然無從得知每個人留有的 重量,某些重量可能會在以後一天突然浮現教你措手
一篇名為〈火星的井〉的文章,當中描述火星地表之 下有著無數個沒有底的井,而當下降到一個很深的距 離之後,井內會出現一些橫穴。在通過這些極長的橫 穴後便會發現,原來橫穴和其他的井是相連的。關於 孤獨和溝通,村上先生曾經說過:「人生基本是孤獨 的,但同時又能通過孤獨這一頻道同他人溝通。我寫 小說的用意就在這裡。人們總要進入自己一個人的世 界,在進得最深的地方就會產生連帶感。或者說人們 總要深深挖洞,只要一直挖下去就會在某處同別人連 在一起。」而這正是與〈火星的井〉中的意境所相呼 應——只有透過這種方式,人們才能得以重返地面。
不及,而其餘的絕大部分則會被遺忘。很多事很多 情,任憑我們當初如何信誓旦旦揚言會一直珍視愛 惜,到頭來,結局卻是我們都太高估自己的痴情了。 在《聽風的歌》裏,村上先生以哈德費爾的名義寫了
人的虛無及存在迷惘 「就像一起搭一班故障的飛機一樣吧,當然也有運氣好跟運氣壞的,有強壯的有虛弱的,有富裕的有貧窮的。 不過沒有一個人擁有超乎常人的力量,大家都一樣。」 「人是不是全都要腐朽掉,對嗎……雖然如此人還是繼續在變。變化本身有甚麼意義,我一直不了解……然後 我這麼想,不管怎麼進步、怎麼變化,結局都只不過是崩潰的過程而已,不是嗎?」《1973年的彈珠玩具》
村上先生是在將近而立之年寫下這部小說,而故事中 的「我」只有21歲,想必着墨的時候難免對曾經的風 華正茂抱有懷緬,再加上青春本身的迷惘惆悵,這段 逝去的歲月自然充滿空白和虛無。「一切都會過去, 誰也沒辦法捉住。我們就是這樣活著的。」因為一切 都將一去杳然,存在的意義便顯得撲朔迷離。雖然人 會自我放大,但一旦置身於時間這一源源不絕的長流 之中,所有一切也就微不足道了。更甚的是,相信於 絕大部分讀者而言,直到真正查考資料之前,他們對 戴立克‧哈德費爾這個人的真實性都是深信不疑的, 而這份確信僅僅是建基於小說裏頭一些虛構作品、訪 問以及研究。說穿了,原來人的存在不過是如此虛無 縹緲的東西。
星表面。」而故事的結局是「年輕人從口袋裡拿出手 槍,槍口對準太陽穴,悄悄扣了扳機。」這是一個打 破生死限制、假設生命是無窮無盡的設定,但事實卻 是,永恆本身並未能釋除青年對於存在的迷惘,或者 該說,正是無窮無盡這個特質加深了迷惘。 如果只是徒具形骸、麻木地生存,想當然是毋須理由 的,那些存在迷惘一下子便會煙消雲散;但活著卻需 要理由,或是尋找理由的衝動和耐性,以平衡活著所 需要承擔的責任和枷鎖——人不需要希望來維持生 命,但人卻會為了失去希望而了結生命。關於這個理 由,村上先生得出的答案是「人不管從多麼悲慘的事 情都可以學到一點甚麼,因此才能繼續活下去,哪怕 多活一點也好。」正因為人本身是有限的,我們才能 保持希望,在一段看得見盡頭的時間內反覆掙扎,然 後受傷,從而成長。
承接上文提到的〈火星的井〉,故事講述一名青年鑽 進了那些深不見底的井,並在裏頭走了不知多久的時 間。後來,當他再次回到地面時,卻發現再過25萬年 太陽便會爆炸,原來在他穿越井的時候已然流逝了15 億年的歲月。風告訴青年,那些井是順著時光的斜度 掘出來的,而風則徘徊在時光之間,從宇宙創生到死 亡為止,既沒有生也沒有死。於是青年問風,問風在 這個過程當中學得了甚麼。他得到的回答是「大氣輕 微搖動起來,風笑著。然後永遠的寂靜再度覆蓋了火
62
八月號 文藝
關於寫作及夏天的夢 「寫文章並不是自我療癒的手段,只不過是對自我療癒所做的微小嘗試而已。」 這句說話出現在小說的第二頁,我是從第二頁開始被 狠狠觸動的(當然,小說的第一句也相當震撼)。關 於創作動力,村上先生說過:「寫的時候我始終有一 個想使自己變得自由的念頭。即使身體自由不了,也 想使靈魂獲得自由。我想讀的人大概也會懷有同樣的 心情。而這大約就是我所追求的東西。」我自知是一 個不擅辭令的人,很多時候情感突然湧上,眼見自己 語無倫次卻無能為力,唯有透過文字替這捆凌亂情愫 梳理整頓一個歸宿,也因此作出了無數次「對自我療 癒所做的微小嘗試」——無數次。而在不斷創作的過 程當中我漸漸了解,原來人確是不可能憑藉寫文章讓 傷痛痊癒的,甚至,也會有在過程中變得更加痛苦的 時候。當寫作的目的是為了探討一個問題,下筆的同 時往往便會挖掘出更多相連、或是更深層的癥結,正 如小說第一章也有寫道:「每次要寫點甚麼的時候, 還是會被絕望的氣氛所侵襲。因為我能夠寫的領域實 在太有限了。」又或是為著無法找到適合的言語而感 到挫敗:「但是,要說得坦白真誠,卻非常困難,我 越想說實話,正確的語言就越沉到黑暗深處去。」 對於小說,村上先生的看法是「小說這東西,並不是 對一個問題給予一個具體結論的東西。」這點我絕對
贊同。但我也發現,自己之所以會因為寫作而更加痛 苦,是因為自身缺乏一個結論的關係。雖然並不會在 小說中給予,但在寫小說之前,卻是需要先得出一個 結論,哪怕那並不是一個具體的結論,比如前文提到 的理由。也因此,現在的我尋求一個答案。這個答案 想必不會是唯一的,甚至,在現階段可能根本不存 在,畢竟我一直相信人最終所尋求的東西應該是從一 開始便蘊藏於我們自身當中,只是我們需要時間去誘 發,或是此刻不小心遺忘了而已。然而,這個答案亦 非能夠僅憑反覆思考便能得出。現在的我所能做的, 就只有不斷的累積——透過閱讀、透過盡可能的感 受、透過最大限度豐富自身的經歷,然後在將來某一 刻,當所累積的達到一個臨界點,當所有的經歷連接 起來,而自己終於真正明白那些過去的事情所乘載的 意義,到了那個時候,再作出歸論總結。 村上先生是在一場棒球賽中萌生寫小說的念頭,隨著 一下清脆的擊球聲。我想,讓一個人從此變得獨特、 變得有別於他人的不是本身的能力,而是想法,以及 把想法付諸實行的義無反顧。到頭來,能力只是讓實 踐的過程變得相較輕鬆的輔助。若然背負太多顧慮, 就無法到達遙遠的地方。希望終有一天,自己也能做 到以下關於小說家的兩點:
「我想做的是,把你所有的問題,和我(或其他什麼人)所有的問題,通過所謂故事這個強有力的隧道直接聯繫上。 不管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不管有什麼樣的問題,你絕對不是孤獨的——這是我想寫的事情之一。」 ——見時報版《聽風的歌》〈給台灣讀者的一封信〉 「我深信小說家的職責就是透過創作故事,關於生死、愛情、讓人感動落淚、恐懼顫抖或開懷大笑的故事,讓人們意 識到每個靈魂的獨一無二和不可取代。這就是我們為何日復一日,如此嚴肅編織小說的原因。」 ——〈永遠站在雞蛋那一邊〉
寫在最後 撰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其實是相當掙扎的,畢竟人在談及鍾情的事物時難免會流露太多本應隱藏起來、很私人(並 且讀者不會感興趣)的情感,所以我才會在一開始便把文章定性為分享。關於想像力,村上先生說過:「如果讀者在 看我的書的過程中產生共鳴,那就是說擁有了和我同樣的世界。」在閱讀《聽風的歌》的時候,呈現在我眼中的,是 一個相當豐富的世界:拘束卻又自由、笨拙卻又美麗、哀傷卻又溫柔的世界。我想,自己寫這篇文章時的勇氣,大概 就是出於想要把這個世界分享給更多人的這份希望吧。 夏天是傷感的季節,但夏天亦是絢爛的季節,而這個夏天還未完結。只要我們仍然活著的一天,夏天,都還未完結。
63
八月號 文藝
絮 碎 夏 日
曾經有一段時間,總覺得一些記憶的 片段很不真實,記憶與夢境,很容易 就混淆,到底是真有其事,還是失 眠的腦袋在夜裏的喃喃細語,總是 無法確定。可是,聽說大部份人的夢 裏都沒有顏色的概念——那麼微褐色 的麻雀,柳橙色的地鐵站,紅綠色的 操場,墨綠色的長椅,不同的場景, 只要記得有顏色,我就知道那是真實 的。 但你說,不,那怎可能忘記呢——夏 日恣意照射著,你在最後兩分鐘小跑 進校門,穿過兩排風紀凌厲地由上而 下掃視著的目光,嗒嗒嗒跑上大堂前 的淺藍色樓梯,兩手互相交替捧著沉 甸甸的課本,笨拙地翻出口袋裏的學 生證,聽到「咇」一聲就如欖球員安 全達陣,甫向前走幾步,鐘聲震耳欲 聾。這只是個日復一日的開始。
64
跑上五樓的課室,不,走到第三層, 就已經拖慢腳步,心跳得像快能撩動 胸脯前的藍黃色校呔。在悶熱的早 上,剛才的汗水還未揮發,又有新 的一層冒出,到教室已是大汗淋漓。 走到那張屬於你的桌子——抽屜裏放 了好幾堆像拳頭般大皺起了的紙巾、 前幾天不知哪個學會抑或圖書館派的 小單張、幾本有自己名字的咖啡色練 習簿,有時可能還有一兩本因為懶得 開儲物櫃而胡亂塞進了去的課本;桌 面上有找不到筆記簿時臨時抄下的筆 記,又或一些無甚意義的塗鴉,只是 像宣示主權一樣。下意識地把書包的 背帶剝下來,頭也不回,直奔那轉得 發發聲的電風扇下,趁班主任還沒 到來前,把皮膚上汗水一層一層的吹 走,把濕透的背脊逐點逐點吹乾,一 面與坐在風扇附近的同學閒聊。
八月號 文藝
想起來了吧,這樣的清晨。 現在啊,清晨總在夢鄉和被子裏。以 前早早起床的日子,現在想都不敢 想,簡直像不可能的任務。你說,為 甚麼呢?以前你會怕遲到後會收到鮮 黃色的警告信,因為它會兌換為成績 表上不光鮮的記錄;但現在你找不到 有誰會肯花時間幫你記錄違規事項, 然後要你改進。以前你知道一上課就 會有四十個同學,幾年內風雨不改, 某天缺了一兩個,你會於課後打聽他 們缺課的原因;現在你不知道坐在鄰 座的是誰,因為你在上星期的課堂沒 有見過他,而你也知道,下星期在這 個有一百幾十個人的演講廳也應該不 會再見到他。你上學不再可以每天都 見到一張張熟悉得可愛的臉容,突然 像失去上學的動力。 對啊,在應付公開試的枯燥歲月裏, 支撐著自己的,不是每一個同學,還 會是誰呢? 上化學課,課程從一開始就已經很趕 急,老師每節講課的速度也像火箭般 快,不是不想等你,而是真的等不 了、趕不及。埋首在桌上把綠色的黑 板上密密麻麻的符號、圖形和文字草 草抄到筆記本,一抬頭,上一部份的 文字已經化成一抹白色的粉層,上面 貼著老師剛寫下那新的白色粉筆字。 二話不說,你把鄰座的筆記本搶過 來,抄完餘下的部分。「還來啦,還 沒抄完。」你打斷了她的進度,她不 屑。「快好了,只剩一點點,等一下 會死是不是?」你一點歉疚都沒有。 她作狀要用虎口勒住你的頸,你猙獰 地避開,手上的筆還是左右快速移動 著,在紙上留下一顆顆不整齊的字 母,同時口沒遮攔地叫她滾開。
問她有沒有單行紙,她叫你自己拿, 而你總知道要在抽屜裏那個黃色印有 貓咪圖案、專用來裝單行紙的文件夾 裏拿。 課室的冷氣太涼,就隨便拿她椅背上 的寶藍色毛衣披上,到她到處找的時 候,你就冷靜地說:「找甚麼,在我 身上啊。」 小息餓了,拿出昨晚放進書包裏的餅 乾,像小學生一樣派給座位前後左右 的同學,然後他們往往會責怪你,因 為那一塊小巧甜甜的草莓味餅乾害不 吃早餐的他們更餓了。 做歷屆試題的練習,兩隻手指趴在藍 色的答案本上,唰唰聲的快速翻著。 題目做了好幾次還是錯,就強迫同學 馬上放下手頭上的工作,先幫你把那 條題目做做看。有時是你自己的疏 忽,被罵或遭翻白眼,然後你會大笑 著說「你以為我真的不會做麼?我是 想考考你而已」;有時他也算不出答 案來,就會一同質疑答案的真實,要 找老師評理,偶爾調侃著說要控告出 版商云云。 上體育課,每次都有體能練習。圍繞 著學校跑三四個圈,有時跑到第二 圈,就幾個人躲進學校角落的白色盒 子裏──那是學生會中心,飛快地關 上門,蹲下不讓老師發現,一面叫人 安靜一面忍不住大笑。到別人跑到第 四個圈,又偷偷摸摸地竄回大隊當 中,像甚麼事都沒發生。 考完校內試,下午有時間,就一群人 熙哄哄到學生會中心,一坐下就大嚷 「拿出康樂棋來啦」,然後大伙兒就 把棋子排好,總有人會拿著那幾支長 木棍在揮舞。各人都絞盡腦汁,各施
65
其技,要用那顆綠色的圓形木棋子, 把別人的棋子都撞進四個角落的洞裏 去。你總是看著自己的棋子一顆一顆 地消失在檯面,而桌下角落的網格袋 子裏,一顆一顆的木棋則越來越多。 別人連中三元,你已好幾個回合沒有 戳中綠色棋子。輸了,大家就拒絕與 你同組,然後你總是不服氣地嚷著要 再來一局。無聲無息地,落日在棋子 的碰撞聲中,消失於山邊,換來的是 圓形玻璃球裏的街燈燈泡,發出幽幽 的黃燈光。 於是地球繞了太陽一圈後,夏日也像 這般黯淡下來。蟬鳴在偌大的校園處 處奏起,侷促悶熱的空氣中,黃昏讓 修長的影子走在前面,領著你在連接 本部校園與百周年校園的行人通道穿 梭往來。你一邊用紙巾輕抹前額的汗 水,一邊與無數陌生的人擦肩而過。 低頭看著地下大步大步跨著走,有時 你懷疑,那些心照不宣的片言隻語, 從不掩飾的嘻笑怒罵,是否已隨著夏 日的分秒,隔著一座不太寬闊海港, 幾頂尖削的山峰,又或幾堵緋紅的磚 牆,悄然淡忘並遠去。 但你仍鐵定相信夏日會再回來,因為 撞散開來的七彩顏色是屬於夏日的。 微褐色的麻雀,是每天上學路上那棵 大樹的常客;柳橙色的地鐵站,是準 備踏出車廂前,抬頭望見那道必然的 風景;紅綠色的操場,小息時及放學 後總會傳來砰砰砰那籃球墜地及大聲 笑罵的聲音;而墨綠色的長椅,仍隱 約載著嘰嘰喳喳的談話聲,還有映襯 著旁邊滿桌子從小賣部買來的咖哩魚 蛋、雞腿及撈麵。 各種色彩會再拼湊成旖旎的風光,因 為你知道,那些繽紛上色的人與物、 事與情,是確確實實地經歷、存在過 的。
八月號 文藝
文 / 賴君祐
北 野 武 的 對 立 世 界 「正因為有激烈的暴力,才得以藉由其反動,將強烈的、溫柔的愛襯托出來」——北野武
暴力和沉靜,幽默與死亡,日本導演 北野武(Takeshi Kitano,1947~)將兩 組看似相互對立的元素完美地鎔鑄為 一體。北野武從死亡的必然烘托黑幫 的血腥殺戮,藉求死不得的刑警折射 出生存的虛無;瞬時暴力搭配無語沉 靜激化了作品的反差,詼諧的黑色幽 默進一步嘲諷暴力的虛有其表和人們 看待死亡的嚴肅態度。矛盾元素的融 合拉高了作品張力,讓北野武在電影 界激盪出燦爛的火花。 北野武讓日本電影在國際影壇大放異 彩,但他成為導演卻是機緣巧合。北 野武大學肄業後從事過多種工作,包 括計程車司機、相聲演員、喜劇串
角,也活躍於廣播界及電視界。這些 工作經歷皆成為孕育北野武作品的重 要養分,喜劇元素與黑色幽默更成為 他的註冊商標。 1989年北野武自導自演的處女座〈凶 暴的男人〉讓他在電影界一舉成名。 〈凶暴的男人〉中的污穢刑警、凶狠 黑幫、暴力畫面與溫情羈絆等主要元 素,皆成為北野武在後期作品中努 力深化的重點項目。在1997年自編自 導自演的〈花火〉中,北野武更純熟 地融合矛盾元素——生與死的對極, 沉靜與暴力的對立,黑色幽默的烘 托——讓他一舉拿下象徵威尼斯影展 最高榮譽的金獅獎。北野武成功引領
66
復興,為日本電影界注入新生命。 北野武的眾多作品,大致可分為兩種 風格。其一為奠定北野武影壇地位的 黑幫電影,從1989年的〈凶暴的男 人〉到2012年的〈極惡非道2〉,北 野武皆透過不同面向描繪黑幫的地下 世界,也藉殺戮與死亡逐步建構其 「暴力美學」;其二為抒情小品,包 括描寫青春無奈與人生迷惘的〈恣在 年少〉;自傳體的幽默小品〈菊次郎 的夏天〉和冷調且有悲劇色彩的〈那 年夏天 寧靜的海〉。迥異的作品風 格與創作手法在北野武身上卻毫無扞 格,兩類作品皆備受矚目且廣受好 評。
八月號 文藝
北野武世界的四大支柱 I.死亡——悲劇性的宿命論 在北野武的作品中,經常可以窺見帶 有悲劇性宿命論的「死亡」意象。 在代表作〈花火〉中,北野武利用 「花卉」與「火藥」拉抬出「生」與 「死」的意象。因傷退役,又遭逢 妻子離婚衝擊的堀部刑警,自殺求死 不得只能以作畫療傷。畫作中各種花 卉與動物的結合體展現蓬勃的生機, 與頹靡迷失的堀部形成強烈對比。片 中多次手槍彈藥與花火綻放的畫面, 那一瞬的火光,則象徵生命的驟然殞 落。生與死的界線是如此模糊,人 又該抱持何種態度面對人生的抑鬱愁 苦?死生的一體性,消亡與延續的對 立,在〈花火〉中被北野武完美地詮 釋。 北野武也經常從「宿命論」建構他的 生死觀。〈奏鳴曲〉堪稱典範。〈奏 鳴曲〉描寫一群迅速竄起的黑道幹 部,受高層忌憚而被調往沖繩,並被 高層暗自安排的另一幫派全面剷除的 悲劇故事。北野武從多種面向切入, 帶出「人終將一死」的宿命意象—— 部下相繼死亡;玩紙相撲被巨大的對 手接連擊倒;部下不論如何都會跌進 北野武偷挖的沙坑陷阱中。這些充滿 黑色幽默的橋段,都為〈奏鳴曲〉抹 上死亡悲劇性的宿命色彩。 〈四海兄弟〉更直指黑幫世界中無可 遁逃的死亡宿命。北野武在此片中飾 演的黑道幹部,由於老大被暗殺,面 臨原屬組織瓦解的命運。他隨後被投 身敵營的昔日戰友勸退而隱身美國, 卻無奈地再度被身在美國販毒的弟弟 捲入黑道事業。北野武在〈四海兄 弟〉毫無矯飾,直截地以黑幫世界為 背景,貫徹他的宿命論——無論幫派 抑或血親兄弟,最終都逃不了組織的 盛衰,也無法從尾隨而至的死亡中遁 逃。
死亡的必然,成為對生命的嘲諷。對 生命的漠然,難道不是因為恐懼死亡 而故作灑脫?黑幫世界瞬間的生死交 替,成為北野武詮釋生死觀與宿命論 的絕佳背景。 II.幽默——嘲諷肅殺的黑幫世界 爆笑橋段為北野武作品的重要素材, 也成為他不可或缺的註冊商標。儘管 在後期的作品如〈極惡非道〉二部曲 中,幽默感因暴力的增幅而弱化,在 前期的黑幫電影與抒情小品中北野武 皆大量利用幽默來嘲弄黑道的肅殺氣 質。 〈奏鳴曲〉中北野武帶領黑幫弟兄來 到沖繩,應該戒慎恐懼的一行人卻身 穿南洋襯衫玩起相撲、飛盤。這些橋 段與黑道給人的凶狠、暴力形象全然 不符,卻不會讓觀眾感到扞格不入。 幽默與肅殺的對立,在北野武的作品 中被消弭於無形。 III.沉靜——冷調的純淨靜謐 湛藍澄淨的大海、沉默寡言的主角, 北野武的作品總能從不同面向塑造 「沉靜」的氛圍。 「大海」完美地包容北野武作品中的 對立題材,讓矛盾的元素相互契合。 在〈花火〉中,愁苦迷惘的刑警堀部 在一片澄淨的天空與寧靜的大海前 作畫,大海的湛藍淡化了他的抑鬱, 也孕育堀部充滿生命力的畫作。然而 另一方面,主角西刑警與罹癌妻子在 甜蜜的長途旅行後,決定在海邊結束 彼此的生命。大海為生之初,與生命 脈動產生共鳴;也為生之末,與死亡 的寂然相呼應。〈奏鳴曲〉中,北野 武在沖繩海邊體會到生命之樂,卻同 時在海邊目睹弟兄的死亡。蓬勃之生 與猝然之死,在北野武無語的長鏡頭 下被完美地被融合在大海的湛藍背景 中。
67
沉默寡言的主角,也為北野武形塑沉 靜氛圍的重要素材。從處女作〈凶 暴的男人〉中的刑警我妻、〈奏鳴 曲〉中的黑道村川、〈花火〉中的刑 警西、〈四海兄弟〉中的黑道山村、 〈座頭市〉的盲劍客,直至最近期 〈極惡非道〉二部曲中的黑道大友, 北野武所飾演的上述主角無一不是沉 默寡言。觀眾完全無法從北野武不假 辭色的面孔中洞察其想法。主角所帶 出的肅殺、冷冽氛圍將衝突爆發時的 張力拉抬到最高,沉默的累積強化了 火藥炸裂時的震慄。主角乖張的行徑 與沉默的性格形成強烈對比,此刻的 無語不過是在累積下一刻的爆發。 死之寂然、惡之張狂,在北野武作品 的「沉靜」氛圍中被完美的烘托。 IV.暴力——肅殺下的強烈柔情 「暴力」為北野武形塑黑道地下世界 與骯髒污穢的刑警界不可或缺的要 素。最近期的作品〈極惡非道〉二 部曲更為其「暴力美學」的代表作。 北野武擅長以瞬間的暴力畫面,將凶 狠、肅殺與殘暴壓縮,讓「暴力」在 最短暫的一瞬間衝擊觀眾的視覺,再 將這些瞬間畫面串連,像組曲般展現 暴力的連貫性。〈奏鳴曲〉中旅館裡 衝鋒槍為時數十秒的火光,〈座頭 市〉中盲俠的群體殺戮,〈四海兄 弟〉中義大利黑手黨的集體狙殺,都 成功展現暴力的瞬時性與連貫性。 〈極惡非道〉中黑道群眾毫無遲疑的 槍殺更成功地拉抬黑道火拼的張力。 北野武在其黑幫電影中成功貫徹其「 暴力美學」。 然而,倘若只單純描繪黑道世界的凶 狠冷酷,暴力不免顯得單調平板。北 野武的暴力之所以成為美學,關鍵在 於隱匿於暴力之下,各主角溫柔的直 腸心。〈凶暴的男人〉中的我妻刑警 將黑幫份子集體狙殺,是為了守護精 神異常卻慘遭凌虐的妹妹;〈花火〉
八月號 文藝
中西刑警對流氓的復仇與搶劫銀行是 為了陪伴妻子走完生命中的最後一段 旅程。〈四海兄弟〉更是北野武融合 溫情與暴力的代表作。北野武在此片 中藉黑幫暴力襯托血親兄弟的溫情羈 絆。正如北野武所說——「正因為有 激烈的暴力,才得以藉由其反動,將
強烈的、溫柔的愛襯托出來」。在北 野武的鏡頭下,溫情與暴力不再矛 盾,而是一體兩面的結合體。
廟會慶典和噪耳蟬鳴,青翠稻田與浩 瀚繁星,北野武集結所有的夏天元 素,在澄澈天空與湛藍大海下繪出一 幅最溫馨動人的夏日風情畫。
混混丈夫陪伴正男到愛知尋母。一趟 充滿荒唐、幽默,卻又不乏溫情的夏 日旅程就此展開。
〈菊次郎的夏天〉(以下簡稱〈菊〉 )是一段以夏日尋母之旅為背景的成 長故事。北野武在此作品中褪去以往 慣用的暴力元素與生死觀,以幽默逗 趣為基調,描寫這部半自傳性的抒情 小品。
〈菊〉可謂北野武導演生涯的一大突 破。在〈菊〉中,北野武捨棄以往由 黑道暴力襯托溫情羈絆的做法,直截 地從幽默切入人性的良善。北野武多 次利用靜止畫面為搞笑片段作結。其 效果宛若相聲段落結束時,令觀眾捧 腹大笑的停頓點,成功地增強幽默橋 段的滑稽感。
暑假到了。從小就遭逢父親早亡,母 親離家的小學生正男,沒有充滿溫情 的家庭旅行,平日相處的朋友也紛紛 返鄉團聚。暑假只能徒增他的落寞與 思念。 在一次偶然的機緣下,正男翻到自己 與母親的合照,寂寞助長了他尋母的 念頭。然而,淺草與豐橋相隔甚遠, 一個小學生如何能僅憑零星記憶尋到 失散已久的母親?所幸深知正男心情 的鄰居關愛有加,命令無所事事的小
彼此嵌合卻依舊展現特點,矛盾反而 能讓主題更加突出,綻放益加繽紛的 色彩,讓全世界的觀眾看見北野武透 過鏡頭所施放,最璀燦的花火。
無語的沉靜與張狂的暴力,蓬勃之生 與寂然之死,加之以詼諧的黑色幽 默。如此對立的素材在北野武鏡頭下
北野武一改過去極簡對白,加入眾多 搞笑對話。讓作品風格從暴力黑色幽 默搖身一變,成為動人的溫情小品。 而直到電影最後,北野武也不忘給觀 眾驚喜,原來電影名〈菊次郎的夏 天〉中的菊次郎,不是尋母的小學 生,而是行為荒唐的流氓大叔。這段 以夏日旅程為主軸的公路電影,讓 玩世不恭的菊次郎,與抑鬱寂寞的正 男,成長為能夠帶給人溫暖,真正打 從心底關心他人卻又不失童心的成熟 大人。
68
人與人間的疏遠與親近 人往往習慣從斷面評斷一個人,卻很 少能從大格局透析形塑此人性格的根 本因素。而這種充滿盲點的判斷往往 讓人與人間的距離更加遙遠。 為了推翻觀眾對人個性的既定判斷, 北野武在〈菊〉中透過多位外貌與性 格難以契合的角色拉開人性的光譜。 違背社會主流價值的角色都帶有些許 淘氣,並散發著真摯的良善。北野武 也別出心裁地移轉鏡頭,讓觀眾從輪 胎的倒影和蜻蜓的複眼等不同視角理 解人。期望觀眾摒棄成見體會到人的 良善後,能夠拉近彼此的距離。 對菊次郎而言,缺乏親情滋潤與母親 關愛的童年,讓他不得不以玩世不恭 的態度掩飾自己的軟弱。因此,他才 會扮作流氓欺負高中生,又搶正男的 錢去賭自行車。然而,即使菊次郎想 以惡劣的行為抗議對他不公的世界, 卻依舊難掩他的孩子氣——不會開車
八月號 文藝
卻擅自將計程車開到拋錨;裝盲人欺 騙司機企圖搭便車;販賣一支兩百, 兩隻五百的盜採玉米。菊次郎這些荒 謬行徑搭配以久石讓輕快的〈Summer〉背景樂,讓人啼笑皆非,卻也 深刻地理解到流氓菊次郎可喜的一 面。 菊次郎發自內心的良善,也容易被他 不討喜的外表所掩蓋。菊次郎毆打性 騷擾正男的流氓;搶走重機騎士的天 使鈴鐺以安慰正男,都再再凸顯他的 面惡心善。也正是菊次郎外表與個性 的反差使他更加可愛。 外貌與性格的落差,在其餘角色上也 獲得印證。兩位看似拉風強悍的重機 騎士與流浪詩人,事實上相當幼稚軟 弱,卻又比誰都無比善良——他們不 僅關心因母親失智而哀傷不已的菊次 郎,更扮作章魚、外星人與印地安人 與逗弄正男。菊次郎的妻子,看似是 個不務正業的大姐頭,卻良善地幫助 正男拿回被流氓搶走的錢,又請丈夫 陪伴正男尋母。這些似乎與社會主流 價值脫節的角色,卻都能發自內心的 關懷他人並散播溫暖。
陰鬱的天空,灰暗的大海,北野武用 鏡頭,靜靜地敘寫一段最純粹的夏日 戀曲。 垃圾回收員阿茂在執勤期間,偶然 拾獲一塊被遺棄的衝浪板。衝浪板 對阿茂產生莫大的吸引力,也為他
塵封回憶 邁步前進 菊次郎與正男在這趟夏日尋母之旅 中,學習到如何塵封回憶,從悲傷中 站起,成為童心未泯的成熟大人。 正男滿心期待地踏上尋母之旅,親自 見面後反倒加深對母親的疏離——原 來自己朝思暮想的母親,早已改嫁並 成立另一個家庭。哀悽、悲痛與落寞 一股腦地湧上正男心頭。對正男而 言,他只能選擇將母親的一切塵封為 記憶。
母親的感懷埋入心底,塵封為記憶。 正男與菊次郎在這趟尋母之旅中,對 母親的共同經歷,成為促使兩人成長 的重要契機。菊次郎擺脫不成熟的孩 子氣,不再以玩世不恭的心態裝惡扮 傻,而能保有童心,成為能夠照顧他 人的成熟大人。當正男願意牽起菊次 郎的手,菊次郎充分理解到自己有能 力散播溫暖與關懷。當正男幫菊次郎 擦藥,他也充分理解到原來充滿善意 地關心一個人也能夠讓自己深感溫 暖。在菊次郎的陪伴下,正男也逐漸 成長,願意嘗試理解母親的決定,也 懂得保護、關心身邊重要的人。
菊次郎對母親的感情,在〈菊〉中一 直沒有被清楚交代。觀眾只能從片頭 菊次郎不滿妻子對母親的言語侮辱了 解到他對母親的情愛。也許是受到正 男訪母的失落所影響,菊次郎在露營 期間想起母親,並要求重機騎士載自 己到鄰近的養老院探望她。然而母親 已然失智。儘管菊次郎仍有機會和母 親互動,他卻選擇默默離開。比起面 對母親可能再也想不起自己的沉重打 擊,菊次郎選擇和正男一樣將自己對
「小鬼,我們有機會再嘗試一次吧! 」菊次郎在與正男道別時顯得意猶未 盡。這趟由正男在橋上飛奔進入畫面 開始,最後也由正男從橋上飛奔離開 畫面結束的夏日尋母之旅,儘管卻依 舊回到與出發時相同的那座橋上,菊 次郎與正男必將充分回味這趟兩人共 同塑造,無可取代,又充滿溫情的夏 日旅程。
開啟一段突如其來的衝浪旅程。在女 友貴子的陪伴下,阿茂的衝浪技術日 漸成熟,也幸運地結識了一群好友。 不料,片中晦暗的色調似乎早已預示 最終的悲劇。一日,阿茂不顧滂沱大 雨,隻身前往怒濤洶湧的大海衝浪, 卻不幸傳出噩耗……
〈那年夏天,寧靜的海〉(以下簡稱 〈那〉)可謂北野武作品中的「異 類」。〈那〉沒有驚心動魄的生死殺 戮,也缺乏劍拔弩張的暴力元素。北 野武單純地以寧靜的大海為畫布,描 繪主角阿茂突如其來的這段衝浪旅 程,以及他與貴子之間毫無矯飾的純
69
八月號 文藝
粹愛戀。北野武用鏡頭精準地捕捉各 個小事件並加以串連,為阿茂的衝浪 旅程增添色彩;情愛點滴也讓電影整 體的色調更為鮮明。〈那〉簡潔的敘 事架構,卻能並呈多元的調性。
〈那〉的寧靜氛圍。而久石讓那底奏 陰鬱、主奏輕快的配樂,讓〈那〉能 夠同時乘載欣喜與傷悲。
儘管與過去熟悉的風格大相逕庭,觀 眾仍能從〈那〉中窺見北野武的身 影。「沉靜」與「生死」一如往常地 在這部作品中佔有相當份量。
寧靜也成功帶出阿茂與貴子間的濃烈 感情。貴子站在空無一人的海灘上, 望著阿茂的衝浪板在海灘上載浮載 沉。快速又令人驚愕的結局,沒有哭 天喊地的情節催化,卻讓這部片乘載 更多哀傷。
夏日的澄澈寧靜
宿命性的生命終結
〈那〉的故事背景與主角設定,皆完 美地塑造北野武素喜的寧靜氛圍。北 野武在片頭並未點明,而是從多種面 向揭露阿茂為聽障人士的事實——阿 茂對同事的叫喚置若罔聞,對電話聲 也毫無反應。而女友貴子面對鄰居的 問候也似乎充耳未聞,原來這對情侶 皆有聽力障礙。而在這樣的設定下, 〈那〉中的對話自然精簡明快,讓整 部作品的寧靜氛圍更加澄澈純淨。
北野武在其一系列作品中不斷建構他 的生死觀。〈奏鳴曲〉中的宿命論; 〈花火〉的猝然之死,再再呈現死亡 在北野武眼中似乎是無可遁逃的註定 終結。〈那〉以遼闊卻陰鬱的大海為 背景帶出阿茂的死,訴說著面對這廣 大世界,個人的存在是多麽渺小,生 與死僅有一線之隔而不再是對極。儘 管風格迥異,北野武仍然在這部作品 中貫徹死亡的意象。
而波濤洶湧的大海,在阿茂的世界卻 是一塊寧靜的畫布,讓他能在衝浪板 上恣意揮灑。也正是大海的寧靜與遼 闊,深深吸引著阿茂。北野武利用 多個面向大海的無聲長鏡頭,烘托
無矯飾的直白柔情 北野武擅長使用極端的暴力襯托柔軟 的至情——〈四海兄弟〉的血親羈 絆;〈花火〉的夫妻至情,或〈奏鳴
70
曲〉的歃血情義。然而,北野武在〈 那〉中卻只是靜靜地用鏡頭,從多種 面向平靜地訴說阿茂與貴子平淡卻深 厚的愛情。貴子在岸邊幫阿茂折好衣 服,開心地看著他衝浪;阿茂因衝浪 板斷裂而哀傷,貴子急忙跑向前陪伴 他;因阿茂帶著衝浪板而不能搭乘公 車,貴子也全程不坐下向司機表達嚴 正抗議。這些動作看似平常,卻能緊 緊抓住愛情的核心。兩人無須對白, 無聲的關懷反倒為平淡的感情增添色 彩。沒有語言的世界,維繫兩人的是 彼此的心意相通。北野武在〈那〉中 直截地描繪阿茂與貴子之間的溫情羈 絆。 無聲長鏡頭下載浮載沉的衝浪板。阿 茂死後,世界依舊——衝浪團繼續衝 浪,踢足球的青年繼續踢球,阿茂的 同事們也繼續值勤。這個夏天是這麼 寧靜,就如同過去與未來的每一個夏 季。
八月號 文藝
文藝復興 儘管塗鴉在香港未算普及,不同的 塗鴉作品仍散落在香港各處。在上 環、赤柱、旺角,都有不同塗鴉作 品的蹤影。香港政府甚至於早前重 金禮聘藝術家在觀塘後巷作塗鴉, 惹來不少爭議。 「塗鴉」二字本身就有負面意思, 形容拙劣的書法作品,又或無甚作 用、隨手寫的字或畫。此項源自美
國地下文化的噴漆活動,更離不開 反叛、犯罪等標籤。塗鴉的雛形是 社區、幫派或個人的噴漆簽名,用 以在自己的「地盤」明確地宣示 主權,並警告外來者不要隨意入 侵,因為他們已踏進一個受到保護 的地區,故必須尊重當地財產的完 整性(畢恆達,2011)。若果要極 準確地描述「塗鴉」,將會是由基 本塗鴉的法則“Base on letter,
71
Change of Style”所衍生的準 則:必須以文字和簽名為主(鄺穎 萱,2011)。後來,主要來自紐約 市內一些貧困地區的少數族裔青少 年,因為感到被社會遺棄,他們就 透過街頭塗鴉,找到表達自己及自 我肯定的方式,並以此抗衡由政府 及資本家掌管的都市空間,使青少 年群體漸漸留意到這種宣洩、發聲 的方法。
八月號 文藝
塗鴉以街頭作為起點,無疑與美術 館內的收藏品有極大分別,因為街 頭的事容許所有人的參與,所以後 來亦引起塗鴉與公共空間之間關係 的反思與討論。各人的意念相互碰
撞,使塗鴉漸漸吸納不同形式的表 達及創作,繼而成為街頭藝術。街 頭藝術則是更廣闊的範疇,富更大 的創作空間,不但指題材或內容, 更指其表現的形態及模式,不斷的
創新、結合、發展。故隨著時間軸 上的推移,塗鴉最後跳出了噴漆與 文字的框框,並不叫人感意外,下 文所介紹的膠紙創作及光影塗鴉, 就是其中兩個例子。
塗鴉的枝椏 ── 膠紙創作(tape art) 膠紙創作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已在 國外出現,但時至今日,知曉的人 仍是少之又少,特別在香港這個患 上「潔癖」的城市,則更顯新鮮。 雖然膠紙創作與塗鴉的定義多少也 有出入,性質也不一樣,前者不能 像噴漆般可以緊緊黏在牆上不放, 但室外牆壁上的膠紙創作,同樣追 求與享受創作時的自由,以及街頭 的開放。膠紙那難以保存的特性, 使其作品於幾天內甚至翌日便消失 在巷子那硬邦邦的白色畫布上,故 引來檢控的風險也較塗鴉低。
澳洲的Buff Diss是其中一位有名 的膠紙藝術家。與其他的膠紙創作 不同,Buff Diss的作品雖簡單卻 能自然地融入街頭場景的想像。分 明的黑色線條遊走在白色牆壁上, 像跳起流暢簡約的舞步,又像鋼琴 上的黑白鍵一樣相衝但又相融,使 經過的人都不禁頻頻回頭。沒有繽 紛夢幻的顏料,沒有複雜精細的工 具,只有左右雙手、一圈圈膠紙及 純樸老實的白牆,甚至斷垣殘壁, 但效果卻素而不寡,條紋本身的疏 密長短,充滿變化,已足以令人眼
前一亮。 以街頭為靈感的藝術家,於Buff Diss而言是幸福的,他曾經形容, 他們看見的城市是那別人看不見、 藏於底下的部分;而城市的表面隱 藏了的骨骼脈絡,都有自己精彩絕 倫的迷人故事。 不是每個人都可成為藝術家,但對 城市的想像,卻是每個人都觸手可 及。
Buff Diss的風格多變,擅於使用不規則圖形,拼湊出完整的構圖,遠與近,大與小的概念,都在黑白兩色的作品上表達得淋漓盡致。
/ Buff Diss於2014年曾到訪香港,留下他的足跡。他今年九月會再到港,大家不妨留意平日街道上不起眼的牆壁,說不定能遇上他的作 品。/ 在Buff Diss的眼中,城市的種種本身就是他的靈感來源。/
72
八月號 文藝
與塗鴉本身一樣,街頭的膠紙創作 離不開天雨的洗刷及人為的破壞, 容易撕落的膠紙更是不堪一擊。膠 紙創作的先行者,來自新西蘭的 Erica Duthi及Struan Ashby,他 們甚至會主動自己把作品撕下。他 們對這種脆弱有這樣的詮釋:「我 們視自己為視覺藝術的表演者,創 造的不是作品(product),而是當 中的體驗(experience)。」Erica 及Struan均受過藝術方面的訓練, 分別於版畫及影像兩個範疇。他們
的作品較著重勾勒人或物的輪廓, 抓緊人的姿態和動作,每個膠紙人 像都在專心忙自己的事,但當拼湊 在一起,完成的作品往往有一種有 活力、和諧及溫暖的融洽之感,與 藍色膠紙一起成為專屬他們倆的風 格。然而,作品的主題卻在明確的 風格下變化多端,從迪士尼的童話 至馬戲團,或抽象的概念如希望, 都是他們曾經全情投入過的主題。 對Erica及Struan來說,開始膠紙
創作是希望可以聆聽及回應他們 所處的空間,強調對人及財物的 尊重,並說說他們心血來潮的故 事。「我們要從企業家及政府的手 中奪回公共空間。」他們指,現時 幾乎所有公開展示的作品,內容都 需得到官方的批准。「我們很少畫 草稿,因為人們都喜歡我們作品中 的自由、活潑,還有好玩的創作過 程。」他們很清楚這份自得其樂的 代價,而他們也欣然理解及接受。 「這些作品都只可暫時存在,所以 我們才能有機會不受拘束、隨心所 欲地在牆上畫畫。對於藝術家來 說,最無拘無束的自由,是他的作 品既可以捕捉時間的某一剎那,又 可深深烙印在觀賞者的記憶,多於 停留在作品的實體裏。」作品可以 是意念的載體,但困不住背後創作 的靈魂;即使膠紙從牆上剝落,消 失不見,但作品能帶給觀賞者有多 少的啟發與共鳴,才是更重要的。
流動而美麗──光影塗鴉(Light painting) 在漆黑的夜裏,通常伴隨著笑聲及 興奮的叫喊,拿著仙女棒或手電 筒,手臂用力的在空中劃動──那 是經典的光影塗鴉畫面,你我都有 可能嘗試過。科技發展一日千里, 於是藝術的盒子又往兩邊推闊了一 點,多一點嘗試與可能,又多一點 夢想成真。
畢恆達(2011)。《塗鴉鬼飛踢》。台 北:遠流出版公司。 鄺穎萱(2011)。《塗鴉》。香港:上 書局。
光影塗鴉於2008年開始於網上引來 極大迴響,新的技術揉合攝影及藝 術,風靡一時。有人會說它是塗鴉 的另一出路,特別塗鴉在很多國 家都是刑事行為:光影塗鴉可激 發想像,也有很大的創作自由度 與空間,創作簡單方便,留下痕跡 但又不留痕跡,若有一定的技巧, 得出的作品更有可觀的賞析價值。 然而,無可否認的是,與傳統噴畫 相比,光影塗鴉只能從照片上看到 效果,眼睛無法見證從無到有的過
73
程,或許缺少那份實實在在的感 覺。而且更是少了那種親身冒著犯 法鋌而走險,從而挑戰權威、宣洩 忿怒的快感,以及重奪公共空間的 意義。 好幾年來,光影塗鴉受到攝影師及 大眾的歡迎,所涵蓋的範圍也越來 越寬闊,除了指刻意使用光源繪畫 外,也包括捕捉發光體自然移動的 軌跡,讓發光體自己繪出藝術作 品,結果出人意表。相機放慢了的 快門,把畫面中的光一絲一絲的累 積在黑盒子裏,平時只用作照明、 指示、裝飾的燈光,竟層層相疊出 另一個世界──一個光影不必與時 間競賽的世界。 光的明與滅,躍動與靜止,一舉手 一投足,都賦予新的意義,成為視 覺的饗宴。
八月號 文藝
Krisztian Birinyi的作品,那是一輛移動中的電車。 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birinyikrisztian
Markus Schroll的作品,嗅到樹林精靈繚繞的氣息嗎?
74
八月號 專欄
《 香 港 、中 國 、台 灣 學 生 共 筆 專 欄 》 文 / 江旻諺 人文地理學者T. Cresswell將大學視為「未完成」的場域,有待當代的實踐者協力反思,並生產更加豐富的意義 與內涵。學院裡學生與教學者所承襲的傳統,雖然已是幾世紀以來教育的產物,然而大學體制的每一位能動者, 仍處於當代社會的多元批判視角中,反覆實踐著此套歷久彌新的教育機制。 大學生作為一道社會身分的識別,可以扮演推動社會進步思潮的核心角色,當然大學也被視為專才技能的訓練場 所,更甚者,批判精英主義的聲音,經常警醒這群即將掌握權力的未來菁英階層。 學苑《八月號》的港、中、台共筆專欄,以〈接近權力的社會精英:談大學生的身分識別與社會角色〉為題,邀 請三位不同成長背景的港大學生撰文。兩位在港修讀的跨境者分別在文中流露了他們的「香港觀察」,並且貼合 自己內在蘊藏的社會關懷,投射出個人生命歷程的省思;香港的筆者則藉多方文獻建構理想的大學生態。由「大 學」意義的探尋出發,也從社會科學式的批判視角入題,或是切入生命故事的日常肌理,專欄的筆者們各自書寫 自我的「大學自白」。
專欄保留作者群政治上的認同識別,作為一個適當的觀察角度,供讀者探究政治認同所形塑的心理基礎,與文章 質地之間的互生關係。於此,香港與台灣學生可選擇是否標示「中國香港/台灣」,然而「大陸」與「內地」因 可能造成香港、台灣認同的語意混淆,則不予使用,採以「香港、中國、台灣」的標示維持主體際的平衡。換言 之,政治認同標示為「中國」的作者,並不隱含任何劃定政治主權的意圖。
75
八月號 專欄
大學 —— 踏進沙漠前的綠洲
樂天魚仔餅 / 香港
「只要我們有那個意思,要讓沙漠下雪也是輕而易舉。」—— 伊坂幸太郎 《沙漠》 這句話出自伊坂幸太郎筆下的一個 大學生。「狂妄、自大」,當代犬 儒主義者也許會對這種態度嗤之以 鼻,但大學生,為何不能這樣?
以追求真理為目標。香港作為中西 交匯點,理應兼而有之,可惜中西 方對大學的理念,在香港漸漸變得 名存實亡。
何謂大學生?答這條問題之前,先 答何謂大學。
中前的佔領阿姆斯特丹大學事件, 國際上引起軒然大波,這是因為世 界各地除職業前景較有保障的電腦 科技、金融經濟學科外,人文與藝 術教育飽受商業導向的大學管理階 層所輕視與排擠。以香港這個重視 商業的社會,修讀商科的學生被視 之為天之驕子,而文科理科社會科 學,則被合稱「揸兜三寶」。幾十 年以前,能考進大學就是值得光榮 的事,大學生前途無可限量。到了 現在,考進大學比以往容易,所以 大眾的焦點都放在你考進哪個學 系。社會要求大學生是精英,是未 來的棟樑。但何謂一個精英,大眾 的標準,就是你能不能賺錢。所以 當大學生走上街頭,就會有人唾罵 大學生不學無術、廢青、浪費社會 資源。大眾對大學的理解,也許由 始至終,就是一個高級的職業訓練 所。
大學是一個特殊的地方。讀小學的 時候,我以為中學就是比小學大一 點的學校,而大學就比中學再大一 點;到了讀中學時,我發現大學比 中學絕不只是大了這麼簡單;成了 大學生後,我才驚覺,大學對很多 人而言,包括大學生以外的大眾, 大學真的只是大一點的中學。 何謂大學? 「大學」解作「博學」,亦解作 「 大人之學」。大學之道,在明明 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東方 大學,彰明品德,棄舊圖新。而英 文中,大學(University)出自 「Universe」(宇宙),它在拉丁 文的意思,就是「沿著一個特定的 方向」。衍生詞「Universitas」 ,亦指「一群個人的聯合體」。德 國哲學家康德對大學有進一步的詮 釋,他指「大學是一個學術共同 體,它的品性是獨立追求真理和學 術自由」。而英國國教會牛津運動 領導人約翰·亨利·紐曼(John Henry Newman)在《大學的理念》一書 中提出了通識教育和智育是大學之 本質的理念。 中西方對「大學」的理解相異於, 東方儒學重視「垂世立教」,故 要求去惡從善,修身齊家立國平天 下;而西方重視理性、科學精神,
香港步進 Ronald Inglehart 所提 出的「後物質主義」時代,年輕一 輩對社會的理解,與社會對年輕一 輩的期望出現斷層。大學生被視 為年輕人之中的精英,社會對大學 生的期望就自然更高。「後物質主 義」之前必有「物質主義」,社會 對大學生的期望,就是停留在「物 質主義」時期。出現代溝是歷史的 必然,上一代締造了下一代,卻理 解不了我們,這就是進化。 如果社會是一個沙漠,黃沙萬里、 渺渺茫茫,起伏不定、蓬斷草枯;
那麼大學該是一個綠洲,踏上未知 旅途前,杅穿皮蠹,蓄勢待發。 美國大文豪羅威爾氏說:「大學的 目的,不在使學生得到麵包,而在 使所得到的麵包味道更好。」筆者 的理解是,大學的目的,不止於使 所得到的麵包味道更好,還要探究 什麼是麵包、除麵包之外還有什 麼,以及如何令更多人得到麵包。 蔡元培當初冀望改革北大,指出 「 大學學生,當以研究學術為天職, 不當以大學為升官發財之階梯」, 可惜到了今天,大學這升官發財的 階梯也貶值了,而且旁邊更新建了 一部升降機。 知識如葉,思考如根。愛因斯坦所 提倡的大學教育,就是以思考為 幹、知識為枝。知識是死的,而學 校卻是在為活人服務。青年走過大 學四年,應有獨立行動和思考的能 力。學校亦應以此為目標,被放在 首要位置的,是獨立思考和判斷能 力的培養,而非特定知識。若一個 人懂得如何思考,他定當找到屬於 自己的路。有茁壯的根,才會長出 茂盛的枝葉。 大學生作為未來的主人,定會走 向,前人不曾走到的地方。他們往 往是推動社會變革的人,「他們替 我撞過了每一堵我可能要撞的高 牆,摔落了每一道我可能要落進的 溝壑,然後告訴我,這條路沒錯, 繼續前行吧,但是你已經用掉了一 次幫助的機會,再見了朋友」。大 學四年,迷惘、苦思,然後在沙漠 之中匍匍前行。 今日眼中的狂妄,會是明日綻放的 花蕾。
76
八月號 專欄
意義的兩種困境:在港內地生的選擇
又是一年畢業季。 找工作、找到工作、繼續讀書。留 港、回國、出國。身邊各人的選擇 預示着在可預知的未來,一種生活 狀態的延續或改變。這不禁令我回 想起數年前,高考錄取結果公佈, 似乎宣告一個模糊的未來逐漸成 像、一個可以超越此刻的自己正在 顯影。 高考制度是一種意義和操作原則極 其單一的身份識別方式。相信對於 大部分考上港大的內地生而言,與 其說是對智識的挑戰,準備高考更 需要壓抑合理好奇與批判性思考的 能力。高考取得滿意結果僅僅是攀 上一級與社會、學校、家長合謀預 備的梯級,而遠遠不能滿足對自我 成就的預設。所以高考的意義諷刺 地表現為對其自身意義的否定與超 越。 在此背景下,香港本科教育及香港 作為都市本身,均承擔着在港內地 生羣體在後高考時期對身份及自我 意義的探索。我認為,這個羣體中 不同個體,若在香港尋得意義,主 要有兩種可能(兩者不具排他性) :一,取得與內地價值相符的成 就;二,理解並認可香港的文化及 政治價值。 一中提及的成就,具體例子為金 融、會計、法律、醫學等穩定、高 薪、名望高的行業。二的評價標準 則較為鬆散,但一個簡單標籤是對 香港文化圈、社運圈相關議題和實 踐的關注度與參與度。雖然我個人 對這兩種因素的價值取向有所不 同,但不可否認,兩者在作為生存 策略(survival strategy)的意
義上均具有相當的成效。我用「生 存策略」一詞並非認為它們是個體 「為了」生存而刻意甚至假意採取 的策略,而是强調它們的實際效用 (utility)。 我想稍微提及這兩種意義及其困境 的生成背景。必須承認,與眾多內 地一、二線城市相比,香港的生活 質量並無太多優越之處。若非有一 份高薪工作維持優渥的生活,許多 內地生畢業後會選擇回內地或努力 出國。對於很多學生和父母而言, 香港只是一個跳板,一種inbetween(這是對香港的常規論述了 吧,在中西文化之間,在中國英國 之間,在兩岸之間),是回國之前 的一層鍍金,或出國之前的演練。 我的父母在內,不少人認為資助子 女來港讀書是一種期待回報的「投 資」(我便像明知泡沫高漲卻鼓勵 入市的投資掮客一樣樂於附和)。 再者,香港的文化與政治特點也與 內地大有不同。先不論出名難學的 粵語,有來港兩年的內地生仍抱怨 對香港人表達朋友間親密的方式仍 不習慣。而與內地的委婉相比,香 港的政治表達亦十分直白。這當然 與兩地經歷有關,香港從殖民地時 期開始便是一個華人庶民社會,而 後又浸潤西方式政治文化,民主平 等即使未有其實,亦早聞其名;而 內地官僚政治、等級現象根深蒂 固,言論審查並無好轉,故習慣於 巧妙地運用暗示、嘲諷、代號等間 接手段,而非民主政治中直接而有 策略性的指責與攻擊。香港反對派 具有表演性的姿態(gesture politics)亦會被親北京輿論曲解,從 而加深對政治瞭解甚少的內地生對 香港政治生態的偏見。
77
由比 / 中國?
【1】
在以上提及的兩個背景之下,兩種 意義的必然性或侷限性便更好理 解。一份「金領」工作可以讓個體 享受香港作為消費社會的優勢,混 跡精英的白人或華人圈。他們符合 內地宣揚的成功敘事,可以對香港 現狀視而不見、一笑置之。記得去 年七一遊行,我與一眾內地生隨遊 行隊伍行至中環,當時學聯及學民 思潮已宣佈提前佔中。突然看到微 信朋友圈中一位在中環某投行實習 的內地同學,邊po蘭桂芳party照 邊發狀態:「OT到凌晨再去LKF真 心累。中環的各位一定要堅持到明 天,我不想上班。」瞬間心寒至 極。內地生來到香港之後漸行漸遠 的差異,在這一瞬間、幾個街口的 距離,展現得淋漓盡致。當然,我 明白這些選擇從個人角度出發無可 厚非,趨利避害是一代代移民的真 實寫照。但精英移民給本土社羣帶 來的問題,其成因和後果都是結構 性的。政府開放高等教育與精英移 民的政策,其帶來的本地學位與就 業定額減少、城市士紳化(gentrification)現象,最終需要港人 集體負擔。來香港之前曾因「蝗蟲 論」而憤慨,但來港之後越來越明 白激進言論背後的無可奈何。 雖然如此,「蝗蟲論」等激進排「 內」論述亦不乏弊端,它們疏離了 本可以爭取的中間派內地生,亦令 認同香港文化政治價值的內地生陷 入兩邊為難的窘境。對香港認同度 較高的內地生大部分有其背景優 勢:讀法律、政治、新聞等學科的 學生會對民主自由等涉及社會正義 的命題有更多的思考與討論;國內 大城市及東南沿海接觸自由主義思 想的機會較多;廣東人因以粵語為 母語及從小瞭解香港文化,在香港
八月號 專欄
容易融入,容易親身瞭解港人觀 點。 然而,認同也不是理所當然的過 程。其一,內地生雖大多已習慣對 愛國教育陽奉陰違,但仍有許多根 深蒂固的意識形態盲點。審視這些 盲點的過程如同一次自我洗禮,不 乏思想震痛。我是來到港大之後在 跟台灣朋友交流的過程中,才徹底 反思中國有關「兩岸統一」的論述 是如何從小開始植入我們,並通過 一種强加於人的情感敘事刻意抹除 台灣的聲音。也是在香港,我才讀 到有關新疆與西藏民族主義的著 作,才從「分裂國家」的「恐怖主 義分子」背後,讀出那些被漢族政 權消聲的苦難。這種反思的過程, 是看到曾經同樣正確、同樣重要的 價值其實是衝突的,而處理衝突的 方式只能是把一部分的自己割捨, 掙扎着蛻出舊皮,從而獲得新生。 其二,即使自我立場明確,身邊仍 有很多立場相異的朋友、家人,會 受到被過濾的媒體影響(「蘋果」 一直被禁,在國內流傳的多為「文 匯」)。去年「雨傘運動」期間, 社交媒體上立場不同的朋友戰得不
可開交,許多人因此「友盡」。那 時,我從未想過Facebook對我而言 會變得比國內社交媒體更為親近。 曾經的同學朋友,以對香港一知半 解的傲慢詆毁佔領的人,以經濟至 上的「香港無用論」蔑視港人維護 本土主體性的奮鬥。當時我看到, 所謂客觀的歷史與數據是如何用來 支撐偏見,而未經思考的個人如何 成為國家機器的忠誠同謀。當時很 多港大的朋友認為我沒有必要理會 那些不理解香港的人,但是我堅持 反駁來自朋友、家人的每一句不合 理的話,嘗試從現場、從漫天遍地 的各方信息中傳達真實,尋求理 解。因為我記得,我也是這樣過來 的。如果我堅持,說不定有更多人
測被屏蔽的關鍵詞改動,改一次、 改兩次,每次改完再拜託朋友查看 是否成功,不成功只能再改。有段 時間香港內地生很多人的微信帳號 傳出的照片,內地帳號看不見。我 當時無法理解,一張眾人揮動手機 如黑夜星辰的照片,屏蔽的道理是 什麼?不過大部分支持社運的內地 生,也只能做到那麼多。大家仍要 回家,會擔心家裏被陌生人打電話 「關心」,擔心在海關被喊入小黑 屋,所以即使想做點什麼,也不會 冒出風頭的險。
能夠看到真正的香港。即使達不到 共識,我也問心無愧。
其背後的考量。雖然呈現了一幅頗 為悲觀的圖景,但可能正因如此, 那些在香港獲得成長與變化,從而 找到力量、作出自己的選擇的人, 才更令人敬佩。反思之後,更加堅 定地前進,即使前路佈滿荊棘。或 許困境的出路,就在共同努力譜寫 多元意義的我們/你們身上。
其三,即使再敢言、再有說服力, 內地生仍要無時無刻不面對來自 牆內的審查及相應的自我審查。微 博、微信,甚至Skype,同學中被 刪貼、警告、封號的並不少。官方 審查的原則總在變化,想往牆內傳 達信息總要不斷試探,爭取「魔」 高一丈。有時辛苦撰寫的文字上傳 之後才發現別人無法看到,只能猜
【1】
以上描述的兩種內地生當然不能窮 盡所有人,我試圖描繪的是一些典 型,從而勾勒在港內地生的選擇與
編輯向我解釋過,其他的身份標籤在共筆專欄的語境下,可能對其他兩方的立場造成困擾。然而我還是不能安 心接受這個帶有過多政治意涵的詞簡單地被用作我的身份標籤,其一是因為與專欄中的其他兩方形成簡單化地並置和 對比的涵義,其而覺得自己的政治身份認同難以等同於此,其三是對「代表」此標籤下的其他人發言感到疑慮不安, 故打上問號。
78
八月號 專欄
正逢盛夏,鳳凰花開,又是一個畢 業的季節。想起去年此時,我剛踏 出中學校門,青春回憶尚未收起, 對未來四年的大學生活十分期待又 有些焦慮。期待自然是因為脫離僵 硬的中學課綱後,我終於盼到大學 能提供的自由學風與學習資源。然 而我所焦慮的,是在享受自由和資 源的同時,相應而來的社會期待與 壓力。我已成年,即將脫離父母的 保護傘,對未來滿懷熱情,有自己 的夢想;然而我也逐漸意識到社會 的殘酷無情與生存的艱難,一種不 安定感如雨前的烏雲如影隨形,而 無法散去。進入大學不過只是我未 來在社會中漫長掙扎的起點,在這 個以「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為 絕對真理的社會,若要完全的獨立 與自由,就得分秒不停的戰鬥。 在現代的工商社會,自好大學畢 業,意味著出社會後高所得的白領 工作和擁有至少中產階級的經濟能 力和社會聲望。「適者生存,不適 者淘汰」對在大學考試中獲取高 分,擊敗眾多競爭者而順利進入頂 尖大學的學生來說,似乎聽起來很 合理。然而淘汰的標準為何?台灣 大學經濟系教授駱明慶曾發表一篇 名為「誰是台大學生?」的研究, 內容指出父母學歷與家庭經濟能力 越高的學生,進入台灣大學(台灣 各學系入學分數最高的大學)的機 率也越高。其實,以學術科目為主 的考試制度,本來就偏袒較為富裕 的家庭。即便台灣、香港等的的公 立大學的學費在政府補助之下已然 相當便宜,在經濟壓力之下,低收 入階級的子女會選擇進入職校並提 早投入職場,而無法負擔學習學科 與進入大學學習的時間與金錢成 本。所謂大學培育出的菁英,其實
大學生:大人還是學生?
台灣 / 何明彥
本來大部分都是來自社經地位良好 的家庭,他們本就在文化與教育資 源上佔有優勢,因而能在看似公平 的升學競爭中勝出。
組織能力和影響力,設定議題與展 開行動,試圖影響與改變社會?
事實如此,作為一個受人敬重的學 術與教育機構,大學也免不了受到 質疑:它會不會淪為教授學生專業 知識與技能的職業訓練所,成為奉 行菁英主義與階級複製的場域,而 忽略了它對社會更重要的功能?幸 運的是,與職業訓練不同,大學教 育著重的是培養一個人,而非體制 內服貼運轉的機器。一個大學的氣 蘊高低,不在其培養了多少傑出校 友,而在其面對艱難的時刻,選擇 如何行動。是服從,還是試圖改 變? 面對令人失望的社會現狀,大學生 可謂是所有族群之中最敏感的。大 學生不像成人麻痺於工作事務,成 為社會機器認命的零件,因而對公 共事務漠不關心;而日趨成熟的知 識視野與政治敏感度,使大學生相 較於更年幼的同儕對社會現狀有更 深的了解與同情。大學生也因此站 在社會上一尷尬的位置:身為學 生,多數還未投入職場,社會經驗 尚屬稚嫩;然而法律上已是成年, 且早已有獨立的思考與判斷能力, 也被期待是撐起未來社會的菁英分 子。手握傲人學歷,卻缺乏服人的 社會經驗,大學生在社會上的定位 與角色始終模糊不清。或許我們真 該問問自己:大學生在社會上應該 扮演何種角色?大學生真的只能是 單純知識上的接受者,在學術的場 域裡接受培育,然後成為未來各領 域的技術、學術或是領導人才? 還 是在大學時,學生就有參與公共事 務的能力甚至責任,利用其知識、
79
去年此時的香港,由學生發起、帶 領的雨傘運動如海嘯般席捲了這座 城市。從原本的罷課、演講,到長 達數月、遍及社會各階層參與的大 規模占領運動,雨傘運動證明,大 學生自發組織的政治能量早可以超 越政黨,影響力也更為深遠。雨傘 運動雖未達成原本的政治目標,但 無疑地改變了原本政治冷感的香 港。如今我們可以看見獨立媒體的 蓬勃發展,政治社會議題重新獲得 各界關注,香港社會內的政治討論 也日趨積極,甚至議題關心也逐漸 擴及至社會、經濟各種層面。套句 曾用形容法國六八學運的句子於雨 傘革命也十分貼切:這不是一場成 功的政治革命,卻是一場成功的社 會革命。 綜觀歷史,學生的行動改變社會的 例子不勝枚舉。近至香港雨傘革 命、台灣太陽花運動、南美智利的 學生運動,稍遠一點有台灣的野百 合學運、中國八九民運與東歐各國 的「顏色革命」,以及冷戰時期歐 洲法國為主的六八革命和日本、美 國等地的學生運動等。大學生參與 政治、引領社會思潮與要求政治改 革已有相當久遠的傳統。年輕的學 生質疑權威,追求自由與平等的經 濟機會,要求民主與社會改革。學 生可能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政治 理念或左或右、心中對完美的世界 有各自的藍圖,但都厭惡暴力與謊 言。在大學生的政治力量逐漸成形 的同時,也是重新思考大學生和社 會之間的互動關係的時候了。他們 挑戰學生不可能參與政治的傳統邏 輯,也宣示青年有權力決定自己的 未來。
八月號 專欄
香港政局推演:剪不斷、 「理」還「亂」 現時香港有關政治的討論很多時候都聯繫上「 亂」的概念:有人視之為洪水猛獸,不斷指責謀 求改變的人居心叵測、不以大局為重;亦有人求 之不得,視之為香港的契機,總之各執一詞。在 字典裏面,「亂」表意上解作「毫無秩序之條 理」,但在政治現實裏,這一個字卻蘊含多種層 次和意義,就讓我們於本文探究一下到底「亂」 為何物。 根據《說文解字》,「亂」的造字本義為上下兩 手在整理架子上散亂的絲,絲的凌亂象徵著沒有 條理、秩序。「亂」的相反為「理」,造字本義 同為整理散亂的絲,但分別在於「有條不紊」。 現時香港的「亂」不只在於實體的亂,如政治上 的角力及警民衝突,更在於人心期待著「亂」, 社會各界都有意無意地期望亂局的發生,正如社 會科學所說的「自我應驗預言」。有趣的是,香 港的亂局卻從不缺乏「理」,持份者背後的考慮 均經過深思熟慮。 期待亂局的以投機分子為多,所謂的「投機」並 不帶任何貶義,著眼點是其心態。此等人的心態 主要為「有危就有機」,希望藉亂局帶來機遇和 利益,改變以往劣勢。就如玩麻雀時運氣不好, 抽得一副爛牌子,欲重新洗牌、推倒重來。這是 無可厚非的,因為現今社會不公、向上流動的阻 力太大,單單藉著內在能力和際遇而寄望攀升的 機會渺茫,所以這群投機分子一定要靠外在因素 的大幅度改變,撼動一貫分配利益的機制才有 希望。更有激進的評論指出如果香港若干時間內 沒有大亂,香港就「冇得救」。話也不能說得太 盡,投機心態當中不只是被生活的重擔驅使,當 中也有價值的追求,盼望實現自由與平等。 其實從香港亂局中獲益的,就只有懷著投機心態 的人嗎?不然。另一邊廂,管治階層失信於民, 民望陷於谷底,若著手處理亂局則有望重建威 信。藉此,管治階層希望能夠分散市民的注意 力,試圖令他們不再著眼於其政策的失敗以及官 員能力的不足。由此可見,政府一方面高調地提 倡發展民生、改善經濟,呼籲港人放下政治分 歧;另一方面,卻突兀地調動局長人選,惹起各 界不斷猜測政府內部人員的瓜葛,自製亂局。這
香 港 大 學 學 生 會 社 會 科 學 學 會 政 治 及 公 共 行 政 學 會
80
實在很難令人信服政府當局真的言行一致,為經 國濟民而著力。此外,人為的亂局對其獲得中央 的肯定與認同有莫大幫助。承接早前有部份社論 分析指管治階層誇大香港社會中的撕裂,製造偽 對立,管治階層動輒把社會中出現的爭議事件昇 華作「亂」局,實在令人居心可測。很諷刺地, 就如之前的評論所言,激進派當初的口號「四面 受敵、八面威風」竟成了現今管治階層的寫照。 社會興衰起伏,變遷不斷乃必然定律,那麼一個 改變要有怎樣的特質才會脫離一般「改變」的範 疇,成為「亂」呢?筆者認為這視乎:第一,改 變的劇烈程度;第二,受改變影響的人的心態。 改變的劇烈程度可視之為對社會作出衝擊的度量 衡。如改變在於制度、物理上的改變,通常可視 為激烈、「亂」;相反,如改變是有機的,在輿 論、文化上的轉向,則可視為轉型、重整。以希 臘債務重組為例,以公投決定是否接受債權人 方案以及實施資金管制限制提取現金上限,在政 治與經濟制度上帶來重大變數,使國內人心惶 惶,確實導致亂局。至於第二點,可以詮釋作 把改變與人民心態掛鈎。如果大部份人均安於 現狀的話,可能小許的改變已經帶來很大的衝 擊。相反,若群眾本來就期待改變來臨,他們對 改變的承受力亦會隨之增強。以近期美國最高法 院裁定同性婚姻為符合憲法為例,在三十餘個洲 已經把同性婚姻合法化以及國內民調顯示出多達 五十個百分比同意的背景下,即使此判決對基督 教中的傳統婚姻與家庭倫理造成巨大衝擊,亦不 見當地人稱之為「亂」,只因當地人民已有心態 上的接受能力。香港紛亂的時局可解讀為改變的 程度不大,因制度變革不多;至於人民心態卻準 備充足,因政治爭拗已達臨界點。這兩個因素的 總和導致了現時人人不甘單單改變,而是期望著 「亂」的結果。 香港時局很難一蓋而論,亦有不少在現時香港社 會權力與資源分佈系統底下受益(或自以為受 益)的人,只求社會穩定、不求變革。只盼此文 章能激起各位思考,為這個地方出一分力。亦望 首次從《學苑》看到這篇文章的新鮮人,能重新 審視香港社會近年的逆轉,擔當起大學第六件事 ──關心時政。
八月號 專欄
「兒子,對不起。對不起,我告訴你你住在最安全的 國家,但你現在卻感到如此不安及驚恐。
欲出。當法律與政治糾纏不清、沆瀣一氣,前者只淪 為政權打壓異見、鏟除異己的工具,賦予它們冠冕堂 皇的藉口締造「和平興盛」的千秋萬世。
對不起,我敦促你成為守法的公民,但法律現在對你 的傷害更甚於保障。
折磨鏟除異己 活現一九八四
對不起,我保證你會得到好好的保護,但你現在卻被 威逼與虐待。
對不起,我鼓勵你要有創意擅表達,但你現在卻被視 為瘋狂及反叛。
英國文豪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於其著作《 一九八四》描繪一個極其恐怖黑暗的極權社會,把極 權主義的特徵表露無遺。其中令我最深印象的情節, 就是主角史密斯(Winston Smith)被「思想警察」 (Thought Police)逮捕後送到「友愛部」(Ministry of Peace)勞改和思想改造的過程。他被嚴刑拷 打、電擊,囿於一間二十四小時亮着燈和設有閉路電 視的房間,漫長又洗腦的對談把他推至精神錯亂的深 淵。最後,主角所有反對、批判權力的思想都被徹底 清洗。
對不起,我沒有把你教好,你本可得到另一種教導。
新加坡法院以懷疑余患自閉症為由,強行把其關進精
對不起,我告訴你政府最能保障我們的福祉,但你現 在連在家睡覺都不被容許。 對不起,我告訴你在家最好,但你就是在家裡被捕。
法政沆瀣一氣 言論自由之死 文 / 梁文翰 工商管理學學士(法學)二年級
對不起,媽媽錯了。」
神病院,與其他真正的精神病人同住。余與史密斯遭 遇幾乎同出一轍,就只差在未被勞改。余於院中被關 在二十四小時亮燈和設有閉路電視的房間,晝夜無法 安眠;四肢被綑綁動彈不得,排泄進食皆無法自理; 每天有一小時需回答所謂醫學專家的各種問題;最慘 痛的是遭其他住院者威脅毆打及尖叫。余在判刑當天 離開法院時精神恍惚、神情呆滯,面容樵悴,與本來 陽光自信的他判若兩人,足見其承受莫大的精神與心 理折磨,與史密斯同病相憐。 新加坡政府連對付一個十六歲的異見少年都如此大費 周章,根本是把《一九八四》的情節搬上現實的銀 幕。
是媽媽錯了,還是兒子余澎杉錯了?是新加坡政府錯 了,還是法官錯了?是總理李顯龍錯了,還是國父李 光耀錯了?總之,錯了。 余的母親沒料到,一下子,法律成了吞噬兒子的洪水 猛獸。她可能曾經相信,法律真的會像正義女神的天 秤般公正公平,把壞人繩之於法,保護好人;她可能 曾經相信,兒子敢言擅說的性格會在法律保障下讓他 發光發熱,怎料是把兩刃劍。魯迅曾言:「世上如果 還有真要活下去的人們,就先該敢說,敢笑,敢哭, 敢怒,敢罵,敢打,在這可詛咒的地方擊退了可詛咒 的時代!」余是真要活下去的好漢,惜活在不可詛咒 的地方。
玩弄司法律令 肆意羅織罪名 李光耀與世長辭,余拍攝上載短片慶祝,動機是不滿 其在位時濫用權力和司法制度剿滅政敵異己,批評他 將新加坡漸物質化,造成貧富懸殊及箝制壓縮言論自
常說人治絕不能取代法治、三權分立才能保障公民權 利、人民必需力捍言論自由,筆者相信理由已經呼之
81
八月號 專欄
由以鞏固政權;另外亦發放被指侮辱基督教的視頻, 以及一帖有李光耀與英國前首相戴卓爾夫人頭像的惡 搞圖像,因而被控電子媒介散佈猥褻圖樣、蓄意傷害 基督徒的感受,和上載視頻對他人構成騷擾三項控 狀,最後前兩項罪名成立,被判入獄四周。
犯和分割。維護國家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是包括港 澳同胞和臺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共同義務。」 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應當履行維護 國家安全的責任。」這是中共首次將香港和澳門特別 行政區納入適用範圍。
以言入罪在李光耀時代已經屢見不鮮,鄧亮洪與謝太 寶等人便是例子。在後李光耀時代,言論自由原地踏 步,鄞義林和余澎杉便是獨裁主義最新的受害者。
雖說《國安法》不會納入《基本法》附件三,但其實 只要按《基本法》第23條的規定,香港通過本地立法 便可處理維護國家安全、主權的問題,即履行《國安 法》。人大偏偏在今年七月一日回歸日通過《國安 法》,雨傘革命過逾半年、政改方案被否了大約一星 期、特首亦在一月時公開評擊香港大學學生會學苑的 香港民族命運自決論,稱其錯誤主張「港獨」。凡此 種種,再加上零三年七月一日五十萬人大遊行這歷史 時刻,意味中共在這多事之秋和亂局後勢將23條立法 捲土重來,壓縮言論、出版、集會自由。正如國際特 赦的分析,《國安法》是「嚴刑峻法」,因其對「國 家安全」的定義模糊不清,沒有任何限制,將允許中
起初法院硬生把「侮辱」李光耀的行為扭曲成騷擾其 他博客網友,實在令人咋舌。姑勿論余批評和惡搞李 光耀就是否等於「侮辱」他,但在其他讀者主動瀏覽 余澎杉的影片和圖像而不是余主動把影片和圖像直接 傳給的讀者的大前提下,怎樣構成騷擾?另外,是否 看到自己不喜歡、不順眼的東西就是被騷擾,不論他 人有意與否?就算有意,又是否一定是騷擾?相信在 理虧和難以自圓其說的情況下,法院撤銷此控罪。「
Current Affairs Committee, Law Association, HKUSU 蓄意傷害基督徒的感受」這成立的控罪其實同樣荒繆 絕倫,首先余有否蓄意、有動機去傷害基督徒的感 受?他的影片重點是抨擊李光耀而不是嘲弄或侮辱耶 穌,把李光耀比作耶穌只是一種表達手法,蓄意何 在?還有,沒有任何基督徒或團體公開表示受冒犯。 正好相反,甚至有基督徒挺身而出聲援、聯署、保釋 余。
共更肆無忌憚地打壓維權、異見人士,剝奪多方自 由。
判案法官竟說,余的罪「性質不嚴重但也非輕微」, 更形容余濫用言論自由。說穿了,還不過是羅織「莫 須有」的罪名。你批評國父嗎?你本無罪,我也會把 你變得有罪。
港人,獅城人,共勉之。
法國思想家巴斯卡曾道:「人是一根會思想的蘆葦。 」我說,人的高貴與尊嚴不僅在於能獨立思考,還在 於能把其思想自由表達出來。現在我們面對的,是一 場捍衛尊嚴的戰爭。
國安法廿三條勢成形 東方之珠恐會變獅城 執筆之時,全國人大常委會以154票贊成、0票反對, 通過新修定的《國家安全法》,當中第11條第2款及第 40條第3款分別為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侵
82
八月號 專欄
胸襲一案掀起滿城風雨:女被告胸部觸碰警員手臂罪 成,被裁判官判囚三個半月。對判決大惑不解的人為 數不少,網上更不絕有「法律觀點荒謬」或「法治已 死」的論調。由於案中細節不清,我當然不能妄下判 斷誰人證詞失實,或認定被告有罪與否。但法律針對 各種襲擊的刑法,以及蓄意以胸部「襲擊」他人能否 構成襲擊罪行,卻是值得討論的課題。
髮膚,眼耳口鼻,無論以任何部份蓄意觸碰他人,除 非得其同意,都不為法律容許[註9] 。但若如此,香 港彈丸之地,到處人滿為患,地鐵巴士上豈不是滿車 罪犯?難道我拍一拍路人肩頭請他讓路,就要蒙受牢 獄之災?所謂「水至清則無魚」,多年前聰慧的法官 已經考慮周全,把這些正常社交場合難以避免的接觸[ 註10],還有正當自衛(撇除抗捕)等等都列作可以接 納抗辯理由,以免矯枉過正。
「襲擊」的不同罪名及層次 胸襲一說疑點重重 侵犯他人身體的有關罪行,都羅列於香港法例第二百 一十二章《侵害人身罪條例》,其中有程度高低之 分,層層遞進。最嚴重的罪行就是謀殺,罪成者必須 判處終生監禁 [註1],然後按序例如有「誤殺」,「 有意造成嚴重傷害」,「對他人身體加以嚴重傷害」 ,「襲擊致造成身體傷害」等等 [註2]。而胸襲一 案,就屬「普通襲擊」[註3] 。因為牽涉正在執行職 務的警員,就可進一步構成「襲警」罪[註4] 。按常 理來說,日常言語中所謂襲擊,一般都意味受害者必
所以,若果女被告的確以胸部蓄意觸碰他人(無論受 害人是警員與否),理論上「普通襲擊」的罪名都能 夠成立。但法律歸法律,事實歸事實。要蓄意以自己 的私人部位觸碰一位不明來歷警員的手臂,未必過於 離奇怪誕。再者,一名女士在胸部被陌生人(有意無 意)碰到的情況下大喊非禮,是非常自然正常的反 應。地鐵廣告時刻叫人在懷疑被非禮時不要啞忍,怎 料挺身而出反倒變了誣告?我認為案件疑點太多,在
胸襲中的法律與法治 文 / 范宇嶸 法律系三年級
有受傷,至少也留有痛楚。但既然已經有一道罪名叫 「襲擊致造成身體傷害」,「普通襲擊」自然不會有 相同的含義。追本溯源,這正正是中英翻譯之間字義 變異所生的問題。「普通襲擊」的英版是 “Common Assault”, 其中包含 “battery” (“battery”: an act by which a person intentionally or recklessly applies unlawful force to the complainant [註 5])。倘若蓄意(或明知而為)在未經同意之下觸碰他 人,已經構成 “Common Assault/Battery” 。若觸碰 的動機涉及淫褻意圖[註6],就可能進一步觸犯 “Indecent Assault” [註7],即是眾所熟悉的「非禮」 罪(由此更可見譯作「襲擊」大有問題:「非禮」若 改稱「猥褻襲擊」,只怕非常古怪)。
奉行普通法的香港法庭,疑點利益理應歸於被告。定 罪門檻極高之下也能定罪,實在不免令人質疑。 錯判不是法治之死 文末談一談法治。法官一念之間決定人的自由清白, 市民對法庭的要求自然嚴格。但法官是人,自然判決 有可能出現紕漏,關鍵是有沒有將錯誤修正的可能。 如果一出現令人質疑的判決就代表法治淪亡,那只怕 世上沒有一個國家能夠享有法治:每年每地,也有數 以百計的原審判決被上訴庭推翻。批評法官理據的學 術文章,每月每天也在自由社會的學壇中誕生。正因 原審法官有錯誤的可能,才有上訴庭和終審法院的價 值。個別案件判決的對錯固然重要,所以不服判詞能 夠上訴,由更資深的高院法官覆核,正正是司法體制 彰顯法治的體現。但如果法官本應中立的判斷蒙受左 右壓力,在威嚇辱罵或人大釋法的陰影下被逼就範, 這才是法治最大的敵人,司法獨立的悲歌。
矯枉過正的法律觀點? 輕輕一碰成階下囚,「普通襲擊」的最高刑罰判囚三 月,襲警則可判囚六個月。法律雖然嚴苛,但其中蘊 含深意:肉體自主,不容侵犯[註8]。由此引伸,身體
83
八月號 專欄
備註: 1. s 2 of Offences Against The Person Ordinance (Cap 212). 2. s 7, 17, 19, 39 of Cap 212 respectively. 3. s 40 of Cap 212. 4. s 63 of Cap 232. 5. Archbold Hong Kong Criminal Law Pleading Evidence & Practice 2015 (§20-163). 6. R v Court [1988] 2 All ER 221. 7. s 122 of Crime Ordinance (Cap 200). 8. Collins v Wilcock [1984] 3 All ER 374. 9. “Any touching of another person, however slight, may amount to a battery.” (Collins v Wilcock [1984] 3 All ER 374). 10. Collins v Wilcock [1984] 3 All ER 374.
Law Association , HKUSU Legal Column
84
八月號 投稿
落 叶 生 根 海 思
寄調:落花流水 (作曲:Eric Kwok / 陳奕迅 填詞:黃偉文 編曲:Eric Kwok / Jerald 監製:Eric Kwok / Jerald / 陳奕迅)
原本 是生於樹幹最高端 原本 樂意化爛泥一寸 樹快將於這斷崖搖斷 黃葉落根 擦土飄遠 沒法滋長自傳
出路 路不通別太快心死 生命 是燦爛在能希冀 世道 怎麼只會得一種收尾 自創風景 都美
荒地 樹根的力氣再虧損 鬆懈 越發讓爛泥鬆軟 況下 東歪西斜般棄掉樂園 葉片加倍飄遠
離開這家鄉一生飄泊遠行 只想春光得到繼任 把這滿懷熱血的心 另擇良地去生根 身軀滋養鐵樹綠林 死守枯木未能雙生 若樹根落泊 便憧憬往生
離開這家鄉一生飄泊遠行 只想春光得到繼任 把這滿懷熱血的心 另擇良地去生根 身軀滋養鐵樹綠林 死守枯木未能偷生 外地生活過 卻不忘樹蔭
家不家 安穩不了 盡力未可解困 但卻毋忘前世責任 擠身天堂來承傳樹蔭 賜舊魂 新身份
誰都 喋不休地勸勉轉機 誰竟 又責備著誰捨棄 事至此可有兩全其美 停留或出走不必氣 若果 終點 連起
離開這家鄉一生飄泊遠行 只想春光得到繼任 把這滿懷自我的心 惠澤良地百花生 花香薰染世上萬人 家鄉枯木亦聞新生 異地分離過 為廣留樹蔭 若下一代卻 未感懷樹蔭
85
八月號 投稿
百 毒 不 侵 海 思
寄調:Shine--街口有落(電影《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主題曲) 曲:徐天佑 原詞:黃偉文 編曲 / 監制:盧凱彤 & 李端嫻
獵物垂下頭待捕殺 家畜以飽暖醫蠱惑 陷阱前被提醒數百 一頸血驚嚇的剖白
重覆* 麻醉時癡夢 屠殺時不痛 喝盡一身積雪 受制仍目空 越錯越舉步 對的聽不到 倒後車子宣佈 有出路
*蜜裡毒 飲崩 滿意得利 補的血 不沾一口 鐵鏽攻鼻 毒或藥 怎去享去避 已損耗身體 不會思索 不知味*
重覆*
「沒問題」是逃避罪證 三餐要依靠假安定 大病時問誰敢對症 生於世總信守宿命
86
八月號 投稿
︽ 汽 油 彈 之 一 二 ︾
註:所有投稿均不代表《學苑》立場。
汽油彈,又名莫洛托夫雞尾酒(Molotov cocktail),二戰中芬蘭以 其對抗蘇聯的坦克,因而聞名。坦克 不靈活,移動緩慢。當近距離擲出汽 油彈,坦克底部較脆弱,便有機會引 爆坦克的油缸。莫洛托夫乃其時蘇聯 的外交部長之名,曾言蘇軍戰機投下 的不是炸彈,而是麵包籃。莫洛托夫 雞尾酒就是對麵包籃的「回禮」。雞 尾酒是一種混合飲品,乃基酒(一 般是烈酒)再加上林林種種的力嬌 酒(Liqueur)、碳酸飲品、水果等 等,可以隨意配搭,產生多變口味。 汽油彈也如是,可以加入不同配料改 變汽油彈的燃燒特性。汽油彈製作簡 單,漸漸由戰爭武器發展成街頭抗爭 的裝備之一。汽油彈破懷力不高,多 作為攔路等手段。日前,希臘國會討 論之時,就有反緊縮示威者以汽油彈 示威。阿拉伯之春和顏色革命期間, 各國都可以見到其影蹤。
衣粉和肥皂亦有類似效果。二、添加 鎂粉/鋁粉可以令燃燒溫度提高,跳 過燃料氣化的過程。甚至麵粉也可達 至類似效果,八仙樂園大火的悲劇便 是因此而生。鎂甚至可以在水和二氧 化碳中燃燒。三、加入樟腦丸可以產 生煙霧的效果,而乒乓球也含有樟腦 的成份,甚至有人單純以乒乓球製造 煙霧彈。四、加入少量砂糖,可以令 燃燒時間延長。以上為止,皆是平常 百姓家有的材料,可見其製作之易。 鋁熱劑、油漆、石蠟等也是常見的材 料。當然,有部份他國示威者有鑑於 國勢不同,需要加入更多化工材料, 以產生更大威力。例如,加入濃硫 酸、硝酸鉀就可以令汽油彈抗火性提 高,因為濃硫酸遇水會大量放熱(故 當中不可含有水份),與金屬會產生 可燃氣體,而且不可被粉末和氣泡撲 滅。當然,在製作時,酸和鹼不可以 混在一起。
此一雞尾酒的基酒為汽油,佔容器 的三分之二。基酒亦可選用白電油 (正己烷)或酒精(乙醇)代替。 三者的閃點(Flash point)分別為 43°C、4°C和13°C;自燃點(Kindling point)分別是250°C、225°C 和363°C。一、添加橡膠可以增加黏 度(Viscosity),令其在不同表面 也可以好好發揮作用,越天然的橡膠 效果越好,如醫用手套的乳膠,擦字 膠或發泡膠也是不錯的選擇。另外洗
接下來探討引燃系統。傳統上會以浸 過酒精的毛巾,縛在密封的玻璃容器 之外,在玻璃破碎前,不應接觸到內 裏的液體。點燃毛巾後應立刻投擲出 去,要注意容器不應過脆或過硬。如 果嫌明火引燃過於明顯,此時鈉片就 是一個好選擇了。鈉屬於「鹼金屬」 ,對氧和水也會產生激烈的反應。 鋰是同族元素,原子數更少,反應 更為激烈。唯取得方式可能比鈉更簡 單,一般鋰電池也可以取出鋰金屬。
87
嘲 笑 之 鴉
(參見:goo.gl/zvQ0QV)如果有能力取得
其一,則可以以綿花包好,附於容器 之外。最後,如果採用濃硫酸,可以 直接在液體中添加高錳酸鉀(KMnO4) 。兩者會產生七氧化二錳(Mn 2 O 7 ) ,一種極強的氧化劑。燃燒即是劇烈 的氧化,七氧化二錳的缺點就是不穩 定,很易容產生爆炸的危險。 事須知其所然,本文旨在闡述汽油彈 之一二,絕無教唆之意。根據香港法 例第217章《武器條例》第4條道明: 「任何人管有違禁武器,即屬犯罪, 可處罰款$10000及監禁3年」;使用 汽油彈更可能會被控縱火等罪名。 其實,示威目的在於向政府表達訴 求,暴力行為只會令官民矛盾。香 港豈是「拳頭就是道理」的地方? 難道執棍持盾、噴椒灑水,就是真 理?就如政治學家吉恩.夏普(Gene Sharp,1928~)所提倡「非暴力抗 爭」,其論述“From Dictatorship to Democracy” 中提到多種非暴力 抗爭方法,如遊行、集會、罷工罷課 罷市等。香港人斷不會圖一時安逸、 貪一刻富貴,而不出來抗爭。難道叫 香港人為自未來罷工一兩天,他們會 托詞擰頭嗎?香港並非獨裁國家,政 府豈有不聽民意之理,怎會走上暴力 之路?時任中大學生會會長王澄烽亦 曾言:「我在把汽油彈擲向一個人, 還是機器?」(參見:goo.gl/wAFRMa)
八月號 投稿 門。裂痕過於清晰的門。斧子鐫刻 的紋路,亂中有序,深中有淺。滿 地的木屑,承載屋內家庭的支離破 碎。從來沒人清理。你發覺面對生 活的拙逼,自掃門前屑原來也顯得 過於沉重。或許無能為力;或許不 屑一顧。掃走了,門上的裂縫便無 從談起;置諸不理,其實也不知從 何談起。 炎夏,久聚的烏雲隻手遮天。再 猛的金光,也穿透不了千層厚的 陰霾。灰濛混沌溢滿穹蒼、籠罩 大地。「撒」的一聲,水滴千軍萬 馬,傾盤而下。雨水肆無忌憚滲入 門縫,一下子充塞空隙。雨水的拍 打聲連綿不斷,鏗鏘有力。伊始時 你不以為然,懶洋洋的枕籍窗前, 斜視屋簷外快如子彈的雨滴。驟 然,刮起一陣呼嘯的疾風,雨亦下 得更滂沱,在強風的推波助瀾下更 是如虎添翼。雨水的拍門聲更趨響 亮,節奏更急劇。此時,你的心跳 也不自覺加速了。彷彿,雨水誓要 破門而入,肆虐這個本已千瘡百孔 的家庭。彷佛,是有人在外拍門。 狠狠的拍門。甚至,是在砍門。 一下子,你體內最敏感、最脆弱的 神經遭觸動。你感覺全身儼如觸 電,四肢僵冷,毛髮豎直。原來那 昏昏欲睡的雙眸,撐開了千斤重的 眼皮,直視頭上那看似隨時會崩塌 的屋頂。久已失修的天花面對暴雨 的蹂躪顯得毫無招架之力。終於, 一點水珠從天花漏出,滴在你額的 中央。你猛然回過神,彈起身來, 抓着殘破不堪的薄被緊緊包裹自 己,蜷縮在床的一角。你目不轉睛 的凝視大門,隔良久直至眼睛乾澀 才眨一下眼。你顫抖的幅度比大門 微震的幅度還要大。 老耄的祖母身體尚算康健,對身邊 事物仍然敏銳。這或許你生命中唯 一可慶幸或感恩的事。她察覺到你 的異樣,擱下手上發黃的報紙,緩 緩戴上老花鏡,一手握着枴杖,一
手搥搥佝僂的腰,顫顫巍巍的向你 走來。你早已魂遊太虛,不知祖母 在旁。驚惶與恐懼吸乾了你的靈 魂,留下一軀單薄冰冷的肉體。 「書賢,你還好吧?」你沒有回 答,動也不動。大門還是牢牢鎖死 了你的目光與靈魂。見狀,祖母提 高聲量再叫喊你一聲,並拍打你的 肩膀。「啊!」你驚叫了一聲,雙 手鬆開被鋪,身軀潛意識的往後 移。脊背一痛,才發現撞向了牆 角。你額上冒出大顆大顆的冷汗, 於蒼白的臉龐上更顯晶瑩通透。慈 祥的祖母溫柔地撫摸你臉龐,替你 拭掉冷汗,亦不忘整理你凌亂如雜 草的頭髮。「不要怕,有祖母在。 」「是他們嗎?他們又來了嗎?」 你結結巴巴、吞吞吐吐。「放心, 不是他們。」
門 文 / 梁文翰
他們。他們來的那天,天都是陰 的。凜冽北風的身影逐漸遠去,換 來料峭春風喚醒萬物。春雨不像夏 雨般洶湧粗暴,紛飛寥落的毛毛細 雨輕輕親吻大地,滋潤蒼生。潤物 細無聲。父親拉着你幼嫩的小手, 撐着傘,漫步於佈滿水窪的街道。 如此詩情畫意,頑皮好動的你卻偏 要走在水窪之上,夾着泥垢的污水 濺濕了父親的工人褲。他沒生氣, 也沒責備你,反而臉帶笑容,輕摸 你的頭。他炯炯有神的雙眼洋溢無 盡的父愛。你不再故意踏水窪,卻 故意跳躍在其上,又或停留端詳自 己和父親的倒影。你不知你的倒影 會漸次成長壯大,父親的則慢慢萎 縮退化。你當時只知道倒影模糊不
88
清,沒有色彩。你更不知其中一個 倒影將逝去。如若時光倒流,你定 會選擇在倒影前看久一點。就算多 一秒也好。 回到家,桌上端着數個騰着熱蒸氣 的簡單菜式。母親和祖母忙着鋪 排餐具。你急不及待往母親懷裏奔 去,一躍而上,像一隻靈巧的猴子 爬上香蕉樹一樣。你突如其來的「 突襲」和泛濫的熱情使母親有點措 手不及,她只好傻笑,邊抱着你邊 放餐具。父親此時亦走到桌邊,準 備用餐。「砰!砰!砰!」連續三 聲拍門的巨響宛如按停了時間的大 鐘,凝固了空氣。時間之河流到了 盡頭。「出來!還錢!」門外一把 沙啞的嗓音聲嘶力竭的喊着。緊接 又是幾聲震耳欲聾的拍門聲。父親 瞪大了眼,張開了口,但偏偏聲帶 不聽使喚,怎樣也吐不出一個字。 「懦夫!你不出來,我們進去! 砰!砰!砰…」父親轉過頭來,焦 急萬分的跟祖母和母親說: 「你們 快從後面的窗戶逃走!保護書賢! 」她們早已嚇壞,雙腿麻木動彈不 得,踟躕了半天還在原地。父親比 熱鍋上的螞蟻還急,迭忙強行把她 們和你推至窗邊。「走啊!走啊! 」父親滿臉通紅,青筋暴現。 「嘭!」數個魁梧的大漢破門而 入。最前那個手握斧子,手臂粗如 大腿,虎背熊腰,昂藏七尺。個個 兇神惡煞,怒目而視。剛才於門後 的父親被門撞至東歪西倒,摔倒在 地。大漢們連給他跪地求饒的機會 都沒有,二話不說,上前就打。拳 拳到肉,腳腳狠勁。若你當時目賭 此景,肯定嚇得哇哇大哭。父親就 這樣,默默於血泊中承受這一切。 這血光之災。像一隻待宰的羔羊。 最後,他被拖出門外,留下一桌原 封不動的飯菜。 門。冰冷無情的門。灰白色的配搭 訴說門內的沉鬱和絕望。陰天是 永遠主宰者,萬世不朽,因為裏面
八月號 投稿
的人從來看不見太陽。你十分厭惡 此地,有十萬個不願意來的理由, 但抵不上一個必需來的理由:見父 親。長途拔涉、辦理繁複的登記 手續,受進獄卒的白眼、無視、嘲 弄,艱辛熬人的漫長等待、踽踽獨 行那條狹窄陰森可怖的走廊。沒大 不了,你跟自己說。至少比起父親 要為你承受的。算甚麼。 半小時原來可以那麼短。在學校上 你最討厭的課,半小時也漫長得像 半天一樣。在監獄,半小時是白駒 過隙的時間。你其實很多話想跟父 親說,但欲語還休。囿於時間、囿 於空間、囿於無以名狀心情。那次 你哭着告訴父親,母親走了,狠心 的拋下這個家,在這塊原已破碎的 鏡上無情的再踐一腳,踏碎了一切
破鏡重圓的希望。玻璃另一方的父 親沒有嚎啕大哭,沒有頓足捶胸, 只是垂下頭,默默潸然淚下。他嗚 咽說對不起你、對不起母親,共諧 連理多年也無法給她溫飽、幸福, 配不上做男人。現在她離自己而 去,是自作孽。你趕忙為父親辯 護,說他已盡了力,只是向惡霸借 錢來供養家庭和為你供書教學實為 不智。父親無奈輕嘆,說別無他 法,若只靠他零碎的工錢支撐,你 將無法上學,全家亦只會落得饑寒 交迫的下場。
在你手的位置。可是這麼近,那麼 遠。兩手就是碰觸不了。儘管那麼 近。你看得出父親此數年衰老憔悴 了很多,白髮全都跑出來了。經常 給狼狽為奸的獄卒和惡霸勞役和躪 藉,保存到性命,已屬萬幸。你 每次都問父親,甚麼時候還清所有 債?還要做多久苦力?還有多久的 鐵窗生涯?他每次都搖搖頭。彷 彿,是無了期。他跟你說,不要想 太多了。認真學習、做好工、照顧 好自己與祖母。書,父親強調,必 須讀好。那是唯一的出路。
每次看着父親清瘁的身體都令你心 如刀割。你把手貼在玻璃上,很 想緊握父親佈滿皺紋的雙手,像你 小時父親拖着你的手一樣,給他一 絲溫暖。父親亦把手貼在玻璃上,
校門。它非密不透風,有縫隙的, 有點像個大鐵欄。你從外窺看進 去。你知道,裏面載有你一切的希 望。
89
Council Chairperson’s Address Dear Council fellows, First and foremost, please accept my sincerest welcome to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Students’ Union Council, Session 2015. It is my pleasure to work with all of you in the year to come. When I was preparing for my term of office, I began from my own perspective; what I as a councilor had expected of the Council Chairperson, my fellow Councillors, the Union Council as a whole. However, I then realize that it is no longer my place. As each year goes, new representatives are elected into the Union Council, and with them come new ideas and a new order. It matters little what I think and there is limited what I can do, for it is principally up to each and every Councillor to shape this our Union Council Session 2015. While we embark on a new term, there are notions that ought be held steadfast. We must bear in mind the purpose of the Council and learn the lessons taught by our predecessors. While we might take time to explore our roles in the Council, it is no excuse for us to falter in sharing the responsibility to supervise, to monitor, to uphold justice, to legislate with care, to formulate policy with diligence, and much more. For with power comes responsibility, you possess the authority invested by your members, such that your voices have might; but at the same time you are accountable to those who placed their trust in you. I challenge you to achieve aspirations, but also to serve with humility, open minds and willingness to learn. This year, we have a sizeable Council with Councillors from diverse backgrounds. Each representative holds distinct interests, thus there are naturally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 on various issues. It is of utmost importance that we respect the diversity of opinions within the Council, and embrac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It is hoped that Councillors may not only discuss matters effectively, but also cooperate well with those of different backgrounds for the benefit of the Union. To achieve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Councillors are encouraged to speak your minds at Council Meetings and respective Standing Committees. It is essential that preparation be done in advance, including reading working papers, asking for additional information and preparing questions or opinions for the discussion. This not only goes toward efficient deliberation, but more importantly well-informed decisions. At meetings, Councillors should argue your stance with adequate reasoning and evidence, as well as analyze others’ opinion critically. It is hoped that discussions may be constructive, with rational points and concrete suggestions, so that meetings may be fruitful. I myself will endeavor to facilitate active and constructive discussion. A large number of Councillors means more opinions raised at meetings, and I will strive to strike a balance between encouraging expression and maintaining efficiency. It would also serve to direct focus on main points and avoid cumbersome discussion. The Council administration, including myself, the Honorary Secretary and the Secretariat pledges to prepare relevant documents in a timely and accurate manner so as to aid Council proceedings. Another area of work for the Union Council is to increase transparency and accountability. Efforts shall be continued through constant updates on the Council website and social media, as well as the utilization of mass emails. As the Affiliation Regulations and other matters relevant to Sub-organisations is brought forward, more communication in forms of consultation or briefing will be made. Also the Council will present itself more openly at Council Meetings held at more public venues and the Annual Debate. Last but definitely not least, I would like to remind all the paramount importance of upholding the Union Constitution, Council By-laws and Regulations. In the recent past, there has been startling incidents of infringements, after which I observe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awareness towards our laws. However, at the legislative and judicial power second only to the General Meeting and Polling, we must hold ourselves at the highest level of standards. We must familiarize ourselves with our laws and remain vigilant in enforcement, while we acknowledge its flaws and attempt reviews; efforts in which all Councillors share. For it is only through improving our system and adhering to it persistently that we may properly operate and cooperate as student bodies of the Union. We know not yet what we may face in the year to come, but I am optimistic that together we shall meet the challenges ahead with our principles in mind. I look forward to cooperating with you all. Thank you. Yours faithfully, KWOK Sin Ling Celine Council Chairperson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Students’ Union Council Session 2015
90
評議會第三次常務會議(四月二十九日) 建築文物保護學會成為學生會半屬會 相關議案:To endorse the partial affiliation of Architectural Conservation Association, AS, HKUSU. 評議會第三次緊急會議(五月二十九日)遺憾名單 對象:二零一四年度康寧堂學生會代表 原因:違反評議會附例,未能出席半數評議會會議,以及連續三次未能出席評議會會議。 相關議案:The Union Council notes, regrets and dissatisfies with the infringement of Union Council By-laws and breach of duty of Representative of Hornell Hall, HKUSU Council Session 2014, for attending less than 50% of all Union Council Meeting sessions convened during his session and not attending three consecutive Union Council Meeting sessions during his session and demands that no further infringement shall be committed. 對象:二零一四年度學生福利秘書 原因:違反評議會附例,連續三次未能出席評議會大學事務委員會會議。 相關議案:The Union Council notes, regrets and dissatisfies with the infringement of Union Council By-laws and breach of duty of Student Welfare Secretary, HKUSU Session 2014, for not attending three consecutive University Affairs Committee Meeting Sessions during his session and demands that no further infringement shall be committed.
91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