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年度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

Page 1


目錄 壹、Open Green 緣起 ............................................................................................... 1 一、從綠生活軸線到多元的樣態綠 ......................................................................... 1 二、Open Green 歷年相關計畫.............................................................................. 4 貳、規劃視野:Open Green Lab-邁向想像的社區綠未來 ............................ 6 一、生態城市大規劃願景下的交錯群落特質........................................................ 7 二、再檢視樣態綠與空間範型.發掘依山新定義 ............................................... 7 三、社區生活圈尺度的操作觀點 .......................................................................... 12 (一)多元的社群社區空間實踐 .................................................................. 12 (二)現況與未來的縫合 ............................................................................... 12 (三)參與式計畫(共識到經營管理)........................................................... 12 (四)以「生活圈」觀點補充「次分區」設立精神 ............................... 12 参、上位計畫與相關計畫 ........................................................................................ 13 一、臺北市未來 30 年都市發展願景綱要計畫-生態都市發展策略與行動 方案 ..................................................................................................................... 13 二、臺北 2050 年大改造願景 ............................................................................... 13 三、都市防災與防災社區 ....................................................................................... 14 四、山坡地保育與防災安全 ................................................................................... 14 五、總合治水 ............................................................................................................. 15 六、低碳永續家園 .................................................................................................... 16 七、國際經驗 ............................................................................................................. 17 (一)防災導向議題 ....................................................................................... 17 (二)社區空間與土地使用分區 .................................................................. 20 肆、規劃論述與方法 ................................................................................................. 21 一、回應空間再結構契機.孕育地區再生的調適力........................................ 21 二、交錯聚落作為社區與社群共生發展的社會生態棲地 ............................... 21 三、空間科學工具的應用 ....................................................................................... 23 四、計畫操作流程 .................................................................................................... 24 伍、生活圈擇定說明 ................................................................................................. 25 一、初步擇定生活圈 ................................................................................................ 25 (一)GIS 階層一 ............................................................................................ 25 (二)GIS 階層二 ............................................................................................ 34 x


(三)GIS 擇定結果 ........................................................................................ 39 (四)生活圈社會特質 ................................................................................... 42 二、確立生活圈-景美仙跡岩生活圈 .................................................................. 45 (一)未來效益 ................................................................................................ 46 (二)擇定依山生活圈之推動策略 ............................................................. 47 陸、生活圈規劃推動策略 ........................................................................................ 48 一、依山地區的綠:連續性尺度的空間 ............................................................. 48 二、社區空間與綠手指的延伸 ............................................................................... 49 三、綠幕空間串聯策略 ............................................................................................ 51 (一)緩衝 ......................................................................................................... 51 (二)引導 ......................................................................................................... 51 (三)銜接 ......................................................................................................... 52 四、景美仙跡岩生活圈操作構想 .......................................................................... 52 (一)操作概述 ................................................................................................ 52 (二)操作範圍說明 ....................................................................................... 52 (三)社區資源盤點 ....................................................................................... 55 (四)社群資料庫盤點 ................................................................................... 62 (五)社會社群連結分析 ............................................................................... 64 柒、地區工作坊操作方式與成果 ........................................................................... 66 一、地區工作坊計畫及成果 ................................................................................... 66 (一)大尺度規劃觀:「都市里山學」的環境共存模式 ........................ 67 (二)小尺度策略觀:最大單元的最小尺度綠點 ................................... 71 二、地區再發展規劃願景 ....................................................................................... 76 (一)內湖區 .................................................................................................... 76 (二)信義區 .................................................................................................... 79 (三)文山區 .................................................................................................... 83 捌、系列創意活動成果 ............................................................................................. 86 一、仙岩早茶會系列創意活動 ............................................................................... 86 (一)山腳故事工作坊 ................................................................................... 89 (二)瞧見仙岩好設計工作坊 ...................................................................... 90 (三)仙岩山水下午茶工作坊 ...................................................................... 91 二、綠生活圈再定義 ................................................................................................ 92 xi


(一)山腳交錯群落 ....................................................................................... 92 (二)在地歷史脈絡 ....................................................................................... 92 三、活動效益 ............................................................................................................. 93 玖、都市公共開放空間潛力盤點資料庫 .............................................................. 94 一、空間範型說明 .................................................................................................... 94 二、都市公共開放空間分佈圖 ............................................................................... 94 三、生活圈三處基地後續經營管理建議 ............................................................. 98 (一)空間類型指認 ....................................................................................... 98 (二)推動中尺度生活圈營造策略 ........................................................... 103 (三)研擬都市更新開發前「策略地區社區空間管理辦法」 ........... 103 拾、文宣推廣計畫 ................................................................................................... 105 拾壹、後續策略規劃推動建議 .............................................................................. 108 一、因地制宜的綠空間 .......................................................................................... 108 二、鼓勵公私協力機制/社區社群媒合 .............................................................. 108 三、議題式串聯既有組織,拓展公共溝通平臺 .............................................. 108 四、情境計畫:多元彈性的生態綠、重新認識山林...................................... 110 五、土地使用管制的發現與建議 ........................................................................ 110 (一)山坡地用地變更 ................................................................................. 110 (二)友善、生態、防災觀點的土地使用分區管制檢討 .................... 112 拾貳:仙跡岩策略綠點發展計畫 ......................................................................... 114 一、計畫說明 ........................................................................................................... 114 二、操作說明 ........................................................................................................... 114 三、操作範圍 ........................................................................................................... 115 四、願景架構 ........................................................................................................... 116 (一)都市水圳遺線與歷史軸帶復育:................................................... 117 (二)氣候變遷與生態綠基盤: ................................................................ 118 五、操作策略點 ....................................................................................................... 119 (一)策略點分佈圖 ..................................................................................... 119 (二)策略點說明 .......................................................................................... 120 六、設計概念與手法 ............................................................................................... 124 (一)生態性手法 .......................................................................................... 124 2.在地文史地景 ............................................................................................... 125 xii


............................................................................................................................. 126 (三)設計示意圖 .......................................................................................... 126 拾參、成果檢核指標 ............................................................................................... 129 一、自我評量表 ....................................................................................................... 129 二、階段性工作指標 .............................................................................................. 132 拾肆、預算與工作期程 ........................................................................................... 133 拾伍、工作辦理情形 ............................................................................................... 134 一、 工作進度說明 .................................................................................................. 134 附件一、期末報告審查會議紀錄 ......................................................................... 139 附件二、專家諮詢會議紀錄 .................................................................................. 144 附件二:低碳永續家園計畫評等與行動項目.................................................... 148 附件三、依山地區「都市公共開放空間潛力盤點」資料庫.......................... 151 附件四、第一場地區工作坊簽到表 ..................................................................... 152 附件五、第二場地區工作坊簽到表 ..................................................................... 154 附件六、仙岩山水系列創意活動簽到表 ............................................................ 156 附件七、山腳故事工作坊成果紀錄 ..................................................................... 158 附件八、仙岩山水下午茶工作坊成果紀錄 ........................................................ 159 附件九、中國科大與景東社區空間營造 ............................................................ 160 附件十、臺北市大地工程處 103 年度執行山坡地相關計畫一覽表 ........... 161

xiii


圖目錄 圖 1、Open Green 精神 ...................................................................................... 1 圖 2、因地制宜的多元樣態綠可符合不同生活圈發展期程所需策略規劃 ... 2 圖 3、Open Green 的五種樣態綠與既有三生規劃概念能相互呼應 .............. 3 圖 4、Open Green 策略規劃推動脈絡 .............................................................. 5 圖 5、總合治水對策之架構及其綱要計畫 ..................................................... 15 圖 7、低碳永續家園目標 ................................................................................. 16 圖 8、初步擇定生活圈階層圖 ......................................................................... 25 圖 9、臺北市山坡地範圍比例圖 ..................................................................... 25 圖 10、臺北市山坡地範圍分佈圖(資料來源:臺北市大地工程處)............. 26 圖 11、依山地區住宅區:以等高線 50 公尺高度處為中心,往外 ............. 27 畫設緩衝區 500 公尺、1000 公尺、2000 公尺內範圍 ................................... 27 圖 12、2006 年土地使用現況住宅區分佈圖 .................................................. 28 圖 13、臺北市依山住宅區 ............................................................................... 29 圖 14、2015/6/14 強驟性午後雷陣雨 ............................................................. 30 造成文山區深達 50 公分的淹水 ....................................................................... 30 圖 15、災害潛勢圖;資料來源:國家災害防救中心 .................................... 30 圖 16、超大豪雨量淹水潛勢(雨量達 350 毫米以上,淹水 30 公分的範圍) 31 圖 17、地質災害潛勢圖(山崩、土石流、順向坡之聯集區域) ................ 32 圖 18、淹水潛勢與地質災害潛勢交集區域 .................................................... 33 圖 19、曲線型邊際與行政邊際 ........................................................................ 34 圖 20、依山行政區山系綠手指特徵較顯著之行政區 .................................... 35 圖 21、坡向與日照 ............................................................................................ 36 圖 22、臺北市建物樓層數分佈圖 .................................................................... 38 圖 23、金龍-紫陽次分區生活圈 .................................................................... 39 圖 24、福德次分區生活圈 ................................................................................ 40 圖 25、景美次分區與木柵次分區 .................................................................... 41 圖 26、山系縫合策略 ........................................................................................ 49 圖 27、綠幕空間串連策略 ................................................................................ 51 圖 28、操作範圍圖說 ........................................................................................ 53 圖 29、景美仙跡岩周邊生活圈連續尺度空間平面、剖面示意圖 ................ 54 圖 30、套疊 1947 年美軍航照的歷史資源盤點圖資 ..................................... 55 xiv


圖 31、歷史資源分佈圖 ................................................................................... 56 圖 32、友善交通環境分析圖 ........................................................................... 57 圖 33、綠化環境分佈圖 ................................................................................... 58 圖 34、社區機關與社區活動場所分佈圖 ....................................................... 59 圖 35、雨水下水道分佈圖 ............................................................................... 60 圖 36、昔日水路遺線分佈圖 ........................................................................... 61 圖 37、文山區土地使用分區圖 ....................................................................... 65 圖 38、地區工作坊操作流程說明 .................................................................... 66 圖 39、工作坊邀請地緣社群、議題社群及技術社群共同參與 ................... 67 圖 40、分組導覽路線 ....................................................................................... 72 圖 41、內湖區地區綠資源盤點與淹水潛勢圖 ................................................ 78 圖 42、內湖區地區課題盤點與初步發展策略 ................................................ 78 圖 43、信義區地區綠資源盤點與淹水潛勢圖 ................................................ 81 圖 44、信義區地區課題盤點與初步發展策略 ................................................ 82 圖 45、文山區地區綠資源盤點與淹水潛勢圖 ............................................... 85 圖 46、文山區地區課題盤點與初步發展策略 ............................................... 85 圖 47、山腳故事工作坊活動照片 ................................................................... 89 圖 48、學生在工作坊中發表設計,開啟居民對於空間的想像 ................... 90 圖 49、工作坊舉辦社區野菜料理活動,居民們參與,並協助洗菜,表示 有機會參與社區活動非常開心,可紓解平常待在家中苦悶的心情 ..... 90 圖 50、興安里及興福里長討論舊有水路路線 ............................................... 91 圖 51、仙岩山水下午茶工作坊辦理情形 ....................................................... 91 圖 52、地區綠色資源系統性機制管理圖說 .................................................. 104 圖 53、仙跡岩周邊社區社群網絡關係圖 ..................................................... 109 圖 54、仙跡岩周邊生活圈航照圖 ................................................................. 111 圖 55、仙跡岩周邊生活圈土地使用分區圖 ................................................. 111 圖 56、計畫範圍圖 ......................................................................................... 115 圖 57、願景架構圖 ......................................................................................... 116 圖 58、都市水圳遺線與歷史軸帶復育軸帶系統說明圖 ............................. 117 圖 59、氣候變遷與生態綠基盤軸帶系統說明圖 ......................................... 118 圖 60、本計畫範圍擇定的 18 處空間營造策略點 ....................................... 119 圖 61、雨水回收概念圖 ................................................................................. 124 xv


圖 62、雨水花園示意圖 ................................................................................. 124 圖 63、草溝設計(資料來源:http://www.cityofsalem.net/)........................ 124 圖 64、JW 工法透水鋪面示意圖 ................................................................... 125 圖 65、歷史元素設計示意圖 ......................................................................... 125 圖 70、策略點 10 設計示意圖 ....................................................................... 126

xvi


壹、Open Green 緣起 舉凡整體生態性綠地資源、社會性的高齡友善花園等,開放空間透過不同的 社群進行使用,以不同的主題創造多元化的空間,而城市的空間環境中,無形的 社區社群網絡,都具有潛力形塑作為地區再生特質的綠地資源。

圖 1、Open Green 精神

一、從綠生活軸線到多元的樣態綠 民國 98 年起本團隊受都市更新處委託,於羅斯福路沿線推動「羅斯福路綠 生活軸線」 ,結合社區 NGO 團體、民眾共同參與,將市區內公私有之窳陋建築拆 除後進行空地綠美化的議題性空間營造,開啟公部門、民間與都市開發業者對綠 生活的想像與多角度對話。為確立社群協力社區營造地方之可行性,並擴散前案 效果,100 年以「一葉臺北:城市創意補充綠」嘗試八個創意團隊協力手作營造 綠地的協作機制,並提出建構城市綠系統之公共空間可能性;101 年承前述實踐 1


成果,擴大為「[輕著.深耕] 生活在一起--社區綠生活節」之空間創造行動, 以「生活圈」為營造單位,聚焦操作公共開放空間以期形成具系統性觀點的「綠 色生活空間」,以此作為都市再生的新策略。 綠生活圈的概念,主要以共同生活觀點、特色的生活圈形塑,能夠更為永續 經營地區環境。於 102 年度,本團隊執行「地區綠色環境資源建置規劃案」,針 對萬華大同早期發展的建城區域,試圖尋找綠生活環境因地制宜建置的可能性, 藉由擴大綠生活詮釋範疇,提出各式綠樣態:倡議綠、生活綠、生態綠、社會綠、 產業綠等。

圖 2、因地制宜的多元樣態綠可符合不同生活圈發展期程所需策略規劃

2


經由空間範型的情境計畫實驗後,挖掘出各式生活場域,從而導入創新能量 結合在地文化特色,引發地方民眾更大的共鳴。綠生活圈本著於「多元協作」之 觀點,逐一透過空間範型的轉化,創造地區多元再生機會。本年度希望深耕地區 課題,發展「多元協作平臺」,創造「跨域交流」機會,媒合社區社群互動,整 合資源,成為一個社區學習網,共同打造合作交流平臺,發展地區創新都市再生 策略。

圖 3、Open Green 的五種樣態綠與既有三生規劃概念能相互呼應

3


二、Open Green 歷年相關計畫 年代

案件名稱

計畫內容

窳陋建築基地騰空綠美化運動規劃設 羅斯福路沿線五處綠點以參與設計方 2009

計及示範點工程—羅斯福路沿線及策 式規劃設計、舉辦創意活動 2 場次、 略點綠美化規劃設計案

2010

2010

2011

2012

2013

NGO 工作坊多場

本市重要 幹道兩 側綠 美化規劃 設計 案:羅斯福路示範軸線 臺北好好看系列二:羅斯福路綠生活 軸線圖冊委託編輯印製案

將臺北好好看系列之設計想法及與周 邊社區、NGO 團體、市民對於基地活 用的使用方式,編輯成專書出版。

都市再生策略地區規劃-臺北市建築 基地未開發前環境改善及再生策略

以工作坊及創意活動(一葉台北)方 式,匯集開發業者、NGO 等單位意見, 研究相關機制法令及提出規劃設計。

社區參與公共開放空間環境改善策略 規劃案

以公共開放空間作為資源盤點,運用 社區社群協力的方式開啟地方綠生活 想像。

臺北市推動地區型都市再生策略規劃 設計

理解在地生活脈絡與發展,透過創意 活動,搭建協議會溝通平台,串聯社區 社群網絡,協力營造生活圈 以五種「樣態綠」出發,包括生活綠、

臺北市地區綠色資源環境建置規劃案 生態綠、社會綠、產業綠及倡議綠,協

2014 2014

場次以上及創意成果發表會(牯嶺街 市集)

2013 |

於羅斯福路沿線策劃綠點社區活動 5

助老舊地區整體環境發展 臺 北 市 社 區 規 劃 師 駐 地 輔 導 計 畫 - 藉社區規劃師輔導實作課程,與學員、 Open green 空間媒合計畫

社區與社群共同營造新公共空間。 承續與調整「樣態綠」之概念,發展臺

2015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推展規劃

北市代表依山地區的空間範型,開啟 不同的社區綠生活。

4


圖 4、Open Green 策略規劃推動脈絡

5


貳、規劃視野:Open Green Lab-邁向想像的社區 綠未來 為有效釐清台北都會區不同區域特質所帶動的公共開放空間使用者的社群 差異,並同步整合都市計畫土地使用分區管制、土地使用現況以及社區未來願景 想像之時空關聯性,歷年都市更新處已針對以住宅區為主的住商混合環境整理出 「都市公共開放空間潛力盤點」之三十種以上的空間範型。 初步歸納本市都市空間類型至少包括有四種區域型態: 區域型態

分區特質說明

公共開放空間特質需求指認

商業區

以商業區為主的住 1.

提供不特定公眾駐足停留使用 未執行過

(commercial)

商混合區

允許表演、展式、大批人潮暫

2.

執行操作

時休憩或群聚 3.

住(商)混合

以住宅區為主的住 1.

(Residential/

商混合區

提供在地居民、適切社群或小 101 年 -

眾外地者暫時停留交流使用 2.

Sub-Urban)

設計較符合現代感

103 年

允許較常態式的特定社群使用

模式 3.

設計需能包容手作感、地方特

色感 城郊(Rural)

受自然環境包覆的 1. 住商混合區

除提供社區居民或社群停留交 104 年

流使用外,還考量生態、防災的複 (本計畫執 合式機能 2.

可包容生態多樣性的物種作為

棲地,或以自然為主的使用定位 3.

設計允許不強調以人為主的作

法,可包容較為自然棲地、綠基盤、 防災等觀點的共存空間

6

行)


區域型態

分區特質說明

公共開放空間特質需求指認

工業區轉型

為(昔)大型工業區 1.

(Brown Field)

切割的住商混合區

執行操作

鄰近棕地區周邊的開放空間要 未執行過

能提供予政策資源挹注下引來的 (大量)外來社群與居民共用 2.

除一般性的做法,空間主軸明

確且具焦點/亮點吸睛作用 3.

設計需具縫合被切割後街廓的

機能作用

一、生態城市大規劃願景下的交錯群落特質 臺北市擁有環繞盆地的山系及貫穿盆地的水系,伴隨著都市化過程,環山帶 人工開發與生物棲地相互交疊,如何針對城市依山發展地區實踐環境更新及防災 導向,尋找地區「綠生活」的可能性,為本計畫核心課題。 臺北市於 2006 年「臺北市景觀綱要計畫」提出劃設環山帶緩衝區、縫合生 物棲地、串聯零碎的綠色跳島等制定符合生態原則的設計準則建議。2009 年提 出「臺北市未來 30 年都市發展願景綱要計畫」及「臺北市熱島強度監測分析及 示範區熱島改善規劃設計」,希冀在生態都市整體發展策略的整合思考下,經由 多尺度、多層面的分項計畫落實,逐步推動臺北市成為循環有機的生態都市。 學者透過各大城市之水文、生態承載力研究指出,因為都市化發展人為環境 的干擾下,難以再恢復純粹的自然,達到系統門檻值 (王鴻楷、楊沛儒,2007)。 然而,從景觀生態學中的混雜地景觀點,可以指認出自然環境與社會人文之活動 緩衝區的特質,突顯了本計畫所將操作之依山生活圈的重要價值,因依山發展地 區交錯群落的特質,通常介於相鄰但相異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交錯區帶,且較不 會經常性地被優勢物種宰制,區域內更可以呈現多元豐富、變動複雜的棲息地關 係(康旻杰,2012)。

二、再檢視樣態綠與空間範型.發掘依山新定義 有鑑於臺北市都市更新處自 101 年以生活圈的觀點切入社區綠生活操作與 實踐,包括大安區、大同區、萬華區等不同特質之行政地區,針對建成區已盤整 出三十種公共開放空間範型,建構出都會公共空間多樣性。檢視當前建成區中綠

7


色資源不足及近年氣候變遷環境保護意識轉型之契機。 本計畫將針對城市依山發展地區實踐環境更新及防災導向,尋找地區「綠生 活」的可能性,使本市特有依山發展之建成老舊地區,發掘出地方特色與在地環 境議題,推廣多元的「綠」想像。 在社區尺度的生活觀點下回應地區再生需求,提出在地人文、原生及生態等 綠色資源之範疇,並藉由巷弄空間及軟性活動串聯推廣綠樣態概念,引導社區與 社群廣泛溝通鏈結,讓永續生活更具體的落實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以「Green Living」的生活價值觀建立多元綠系統的環境改善方案,凝聚生活圈未來生活願 景共識,完善建構「人與人」、「人與環境」的永續都市再生模式。

當前臺北市都會發展日漸與國際大城市接軌對話,然而,就全市的層次上,綠資 源需架構在廣義的公共開放空間,藉由逐一的點串起全市的面。因此,為求多元 對話、拓展視角,「綠生活圈」的區域範圍內應有多樣的空間類別,除一般可指 認的公園等公共設施外,若有私人擁有的開放空間等類型的空間,則亦納入盤點。 累計各類型公有、私有等空間範型,至少包括 30 項。

8


表、公共開放空間範型分類表,累計各類型公有、私有等空間範型,至少包括 30 項

1

公共開放空間類型

說明

屋頂綠化

包含任何新舊建築之綠化屋頂空間

透天厝與公寓屋頂 更新大樓屋頂

2

綜合設計容積獎勵開放空間 都市更新容積獎勵開放空間

3

開放空間

有獲得獎勵的更新大樓(騎樓、人行道、開放 空間) 依都市計畫與都市更新法規定,建築基地中扣 除建築本身所留設之開放空間

4

公有暫時性綠地

未開發的基地

5

私有暫時性綠地

未開發的基地綠美化,或鐵皮圍起來的空間

6

垂直綠化

在牆壁、陽臺、窗臺、屋頂、棚架等處栽種攀 綠植物,以增加綠化覆蓋率,改善居住環境

7

公寓大廈屋頂

包括公、私有建築物已綠化的屋頂「共同」空 間

校園 8

大樹

都市計畫法定校園空間

圍牆 通道 水域

9

公園

都市計畫法定公園空間

10

等待開發閒置房舍

尚未開發且閒置之基地

歷 史 文 化 宗教建築

包含宗族祭祀圈、地方傳統信仰與基督、天主

與宗教建

教會等

11

築 私有庭院 12

建醮遶境 都市更新私有亭院 三合院

權屬私人之庭院空間,包含新舊各種形式庭院, 多以圍牆阻隔 9


公共開放空間類型

說明

私有庭院 樹 13 14

老樹 優型樹

街道綠廊

15

大樹

同時具備生態、歷史人文價值,提供社區遮蔭 空間 具行道樹、綠廊連結,具串連性的廊道設計

街道

16 人行步道 17

人行友善空間

以人本為主,具有人性尺度的街道巷弄,包含 通學巷、人行步道等

18

產業空間

具產業進行生產與銷售之空間

19

公共建築

政府部門於社區服務之公家機關,包含郵局、 圖書館等

20

公共性建築戶外空間(含 URS、古 公家機關等戶外的開放空間景觀 蹟、歷史建築、公家機關)

21

社會服務據點

民間社群於社區服務之據點,包含老人、兒童 服務等

22

共享空間

免費提供給社區或大眾使用的公共空間

23

水體

社區內水路舊址與遺跡

24

平面停車場

作暫時或永久使用之停車空間

25

防火巷

臨棟建築物間,一公尺以上的公共巷弄空間

26

傳統聚落

今日里界 古厝

包含傳統聚落舊址範圍與現今鄰里分界,以及 今日仍保留可見之老厝與保甲路遺跡。

保甲路 傳統聚落範圍

10


27

公共開放空間類型

說明

城市紋理

在城市中,雖未被文化局納入歷史建物或古蹟,

老舊房舍 記憶空間

28

交通基礎建 捷運站計畫站點 設

29

包含未來捷運站體與 U-Bike 出租節點

U-Bike 站點

重大都市計 都市計畫、專案計畫 如萬華區歷經 1972-1981 時期包含巷清計畫、 畫建設

30

但仍具有一定時間且富有歷史記憶的空間

社區苗圃

都市更新建案

萬大計畫、市場、橋梁、公園建設等。 在社區角落或公共空間種植可食性蔬菜的區域

11


三、社區生活圈尺度的操作觀點 (一)多元的社群社區空間實踐 將社群與社區視為發展社區韌性條件的基礎,相關空間保存、改善、更新等 共識與實踐,整合性思考未來綠生活與空間使用的新模式。 (二)現況與未來的縫合 受到都市發展的延遲性影響,市民團體亟需展開未來生活模式的積極想像。 以社區規劃的角度協助居民與在地學校、週邊 NGO 團體、社區大學等單位自主 提出願景與想像,創造更多共享、共善、共好之實踐契機。 (三)參與式計畫(共識到經營管理) 鼓勵對地區發展有熱忱之個人或團體參與公共環境之共識討論,從發想、協 調、提案到具體實踐,提供未來在地永續經營管理之基礎。 (四)以「生活圈」觀點補充「次分區」設立精神 自 2000 年起,臺北市各區之下增設次分區作為輔助的行政區劃,次分區乃 依據各里特色和實際發展情形及防災疏散概念而劃設,換言之,次分區是集結了 文化、歷史、地理相似的各里,亦有地域災害潛勢發生的依據,本案整合此論述, 再依據次分區當中社區、社群動能性條件,依實際情況選定適當生活圈進行操作, 藉以凝聚地方向心力,共同推展市政建設。

12


参、上位計畫與相關計畫 一、臺北市未來 30 年都市發展願景綱要計畫-生態都市發展策略與 行動方案 此一綱要計畫與行動方案針對臺北市的特點與需求,擬定適合臺北生態城市 的六大議題:T ree 綠意、A qua 親水護水、I nfrastructure 綠色公設、P eople 綠 生活圈、E nergy 節能減碳、I ntelligent 智慧生態城,並針對各議題提出相關之策 略與行動計畫,以 2030 年為目標年,循續打造「更親水更健康之生態環境」 ,以 達到永續台北生態城市之願景。 議題「T ree 綠意」有兩大策略: 「充滿綠意的家園」方面在臺北市地理環境 大架構下以鄰里尺度檢討現有綠帶及擴張鄰里綠網填補不足之處,推廣建築物的 屋頂及立面綠化,提升都市水泥叢林中的綠意。而「都市田園生活樂」這方面鼓 勵把綠意養分與農業生產直接帶入都市中,未來在臺北市各種公共開放空間體驗 種植的樂趣與成就,發展都會農業提昇綠意帶來綠色生活。

二、臺北 2050 年大改造願景 內容提出未來臺北市的 8 大改造計畫。所提計畫分別為「中正萬華復興計 畫」 、 「大同地區再生計畫」 、 「西區門戶計畫」 、 「創意產業廊帶」 、 「東區門戶計畫」 、 「松機地區再生」 、 「社子島開發」 、 「公辦都更+公共住宅」 ,囊括綠色交通、水岸 生態營造、藍色公路、公辦都更、公共住宅、空間活化、創意產業廊帶、產業商 圈發展串聯等面向,期待臺北市於未來 35 年邁向更宜居的城市。

13


三、都市防災與防災社區 內政部營建署推動防災都更之政策,以防災為目標,都市更新為手段,針對 都會高風險地區及老舊窳陋、耐震能力不足之建物,研擬以整建維護、重建或異 地遷建等方式建構安全居住環境。期待提供北市推動防災型都市更新藍圖及可能 思考方向,做為日後建立相關運作機制之基礎,以有效降低地震災害造成人命損 傷,建構安全居住環境,並促進市區再生發展。 但從國際推動防災的經驗觀之,聯合國世界減災會議於 1994 年提出之「橫 濱策略暨行動計畫」與 2005 年提出的「兵庫行動綱領」中,亦將社區參與減災 工作、強化社區應對災害之能力、建構社區災害回復力等列為行動重點。換言之, 防災首重由社區中推廣,從民眾的生活中建立防災意識,由小見大,即時即刻的 採取減災和救災的行動。 2009 年歷經莫拉克颱風後,非政府組織對於社區層級災害防救工作之殷切 需求,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透過多元之操作模式與推動方法,結合公私部門防 災社區推動計畫,培育在地團體與組織,並提供專業諮詢與輔導,促成各類民間 組織陸續投入防災社區推動行列,期能以提升整體社會之防救災認知與行動力, 亦有編撰防災社區指導與操作手冊(行政法人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四、山坡地保育與防災安全 臺北市大地工程處執掌臺北市山坡地相關業務1,其中「坡地住宅科」、「道 路步道科」之相關業務與住宅生活圈較有關連性,「坡地住宅科」主要辦理「本 市山坡地老舊聚落、集合住宅與非集合住宅社區邊坡之安全檢查,山坡地道 路、住宅及農地邊坡調查、建檔及督導改善等事項。」相關業務;「道路步道 科」則與步道闢建相關。大地工程處於 103 年度委辦案中,執行「臺北市山坡 地住宅社區自主防災計畫」,進行山坡地警戒調查,以及社區自主防災機制的宣 導;「臺北市山坡地老舊聚落總體檢規劃」則針對臺北市山坡地較窳陋的老舊聚 落,進行環境上的檢測,研擬相關對策,例如,聚落拆遷政策、教育宣導、疏 散避災及減災工程等,以降低聚落整體災害的風險。

1

臺北市大地工程處相關計畫說明,請參見附件十,臺北市大地工程處 103 年度執行山坡地相

關計畫一覽表 14


五、總合治水 由於近年氣候變遷、及端降雨的現象,導致城市淹水頻率暴增,如何進行 總體性的河川防洪,是近年臺北市深思的課題,因此臺北市政府於 2003 年至 2004 年間著手研擬「總合治水對策規劃」,以「上游保水、中游減洪、下游防 洪」流域管理治水概念,進行總合治水的工作。目前已初步完成總合治水各綱 要計畫及執行事項(第 6 次總合治水委員會議通過),訂定總合治水 6 大綱要計 畫(包括都市建設及建築管制、山坡地、雨水下水道、河川防洪、防災預警及 教育宣導)之統籌機關,及各執行事項之主辦機關。近兩年召開委員會討論的 議題,以「興隆路排水工程」、「道路透水鋪面及雨水貯留」、「校園總合治水計 畫」推動為主。目前文山區興隆辛亥路憲兵營區,將興建公共住宅,結合防災 與都市更新,著手進行滯洪池建滯工程。

圖 5、總合治水對策之架構及其綱要計畫

15


圖 6、興隆路辛亥路憲兵營區滯洪池暨公共住宅工程

六、低碳永續家園 行政院環保署正在全台灣積極推動低碳永續家園計畫,希望能打造生態友善 的宜居環境。此計畫從生態綠化、綠能節電、綠色運輸、資源循環、低碳生活、 永續經營等六大面向堆廣低碳永續的精神,並從這六大面向中發展出社區可執行 操作的行動項目,含括面向多元,且具體而微的詳列項目,並依各社區報名與營 造成果分列銀級、銅級等示 範社區(參附件二) 。目前, 臺北市中山區劍潭里、士林 區名山里、萬華區日祥里、 文山區景東里為示範社區。 臺北市依山地區有得天獨 厚的山林資源,有發展為低 碳永續家園的潛力。

圖 7、低碳永續家園目標

16


七、國際經驗 (一)防災導向議題 1. 「前進!青蛙隊」2 由 NPO 法人 Plus Arts(大阪市)發起,串聯藝術 家、大學生,一起在各地舉辦”不被稱為防災的防 災”活動, 「前進,青蛙隊」不以防災為號召,而是 結合社區娛樂活動貫徹執行。以交換玩具換取點數 的方式,讓孩子在遊戲中學習防災知識,而大人透 過活動籌備過程,積極與社區各方人士,如學校、 社區相關組織、社群互動對話,大家便會彼此認識, 也成為最有效的防災。

2

資料來源:イザ!カエルキャラバン!

http://kaeru-caravan.jp/ 17


2. 防災手冊《東京防災》3 東京都為了讓每一個家庭都能很好地應對首都直下型地震等各種災害,製作 了防災手冊《東京防災》 。 《東京防災》充分考慮東京的地域特性、都市結構以及 都民的生活方式,總結了災害的事前準備、災害發生時的應對措施等,具有實用 性並在災害發生提供有用資訊,內容簡單易懂,是一本完全根據東京情況製作的 防災手冊。有關以居家周邊社區環境為基礎的防災建設方法,戶外避難場所扮演 重要角色。參與方法及流程包括:瞭解居住環境、確認避難場所、避難所、避難 場所、臨時集合場所、室外準備等。 室外準備要確認避難地點和避難路線、廣闊的公園等空地、文化館、便利店 等設施。一旦有事可迅速應對,迅速到安全的地方避難。對於依山地區的住宅環 境,瞭解地形亦扮演重要角色,敏感的地形特質如下列: 窪地:柔軟的沖積層,故容易發生搖晃,河岸和河流附近有海嘯危險。 臺地:地表穩定,但有的地方會發 生陡坡崩塌的危險。 山地:有山 崩和泥石流、滑坡等危險災害。 島嶼地區:較高的海嘯 可能在災害發生幾分鐘後到達。道路和港灣設施受 災時,預計物流會中斷數日至一周左右。

3 整理自防災手冊《東京防災》 :http://www.metro.tokyo.jp/CHINESE/GUIDE/BOSAI/index.htm。 18


3. 美國:Project Impact 計畫4 1990 年代初,美國聯邦緊 急 事 務 管 理 總 署 (FEMA) 改 變 過去以工成為主的災害防治策 略,改以提出 Project Impact 計畫,鼓勵由社區主動採取行 動來減少災害發生的機率,降 低民眾的生民財產損失。而在 2001 年底計畫結束前,美國各 州總計約有 250 個社區成為 Project Impact 社區。 4. 南投地區龍眼林5 南投縣中寮鄉龍眼林社區 在 1999 年 921 大地震發生時 刻,居民並為各自逃難,反而是 村長於深夜號召大家於深夜摸 索,並協助逐戶搜尋,救出受困 的鄉親,也龍眼林社區在地震 災害中保住了不少性命。地震 後不久,於專家協助下成立「重 建委員會」進行重建工作。

4

資料來源:國家實驗研究院整理資料

http://www.narlabs.org.tw/tw/epaper/section_1/information.php?SECTION_1_ID=39 5

資料來源:http://eng3.swcb.gov.tw/content.asp?Aid=698 19


(二)社區空間與土地使用分區 1. 土地分區制度趨向彈性、複合使用:回應地區/社區生活導向的使用 實情 P-Patch (社區園圃) 公有地提供給有意願參與種植、經營管理 的民眾,並設計一整套包括社區營造、運作經 費的完善制度,為避免開發壓力侵蝕這些園 圃,更調整了土地分區使用規定,來支持 PPatch 的存在。這些園圃為西雅圖帶來的,不只 是市民休閒與生活品質的滿足,也讓西雅圖變成一個更宜居的城市。 雨水街道 1985 年西雅圖市土地使用與交通計畫給 予行人與開放空間優先使用的路權。作法包 括:人行道拓寬、綠化、交通減緩、與其它 行人取向的設施類別包括:市中心綠街、鄰 里綠街(由鄰里計畫指定)。

20


肆、規劃論述與方法 一、回應空間再結構契機.孕育地區再生的調適力 全球有超過一半的人口在城市居住,城市的能源消耗量佔全球的三分之二, 而溫室氣體排放量更佔全球百分之七十以上。預計至 2030 年,全球城市人口將 從目前的 50%增加至 59%,城市的能源消耗量及溫室氣體排放量問題將會繼續 惡化。 從種種環境及氣候變遷現象顯示,各大城市無不積極追求低碳城市的實踐策 略。包括智慧城市(SMART City)、永續城市(Sustainable City)、宜居城市(Livable City) 等。當前都市發展局亦因應趨勢,提出

包括東區門戶計畫,結合公共住宅總量

之提供及交通公共服務,透過公辦都更,讓公有土地發揮最適價值;鍊結駐地社 區規劃師制度,讓年輕人回流、產業活絡。 本計畫依山地區具備環境自然、社會人文重新縫合,並予以重新地位之契機, 透過參與式規劃技術,協助地區發展再生調適力。

二、交錯聚落作為社區與社群共生發展的社會生態棲地 擇定依山發展之社區基地,建立指認並歸納綠色盤點新範型空間,整體定位 未來再結構之區域條件,並發展適當之建成地區(老舊公寓之住宅區)轉化、活化 之環境改善策略。 協助在地住民及社區縫合相關社群能量,包括在地社區大學,相對應議題 NGO 團體、學校等,建構地區溝通、協調、共事討論等之協作平台。透過硬體環 境改善策略之提出,搭配軟體地區公共平台,接軌在地以創造廣義的綠色資源環 境,以利地區綠色永續之社會、生態環境之建構。 可共同營造臺北市依山地區共生棲地的社群也十分多元,重視生態環境的荒 野保護協會、藉自然素材打造步道,引人入山林的千里步道協會,依山地區裡的 內湖區與信義區也有重要的埤圳資源,水圳走讀志工隊亦成為重要的協力社群。 社區與社群共生發展的社會生態棲地希望民眾能從生活中培養與山林、與埤 圳之間的互動,也在人與人共同協力的過程中促成凝聚新的社會關係。

21


阿姆斯特丹 2040

HafenCity Hamburg GmbH

Amsterdam 2040

Hamburg 2020

因為地理關係,阿姆斯特丹 800 年來的規劃發

漢堡是一港口城市,其於 2003 年辦理之「港

展歷史一直不得不考慮海的威脅。從大壩建設,

口新城」Hafen City 造鎮新計畫,其規劃設計

到 17 世紀運河帶,城市規劃盡可能有機呈現。

宗旨在目前具有的建築結構基礎上進行擴展

「阿姆斯特丹 2040」為最新訂定的長期發展計

與延伸,避免透過跳躍性的超水平建設顯示其

畫,包括兩個關鍵驅動因素:經濟和可持續發

國際競爭力,旨在展現土地使用功能的多樣

展,以及六項重點工作,確保城市競爭力和可

性、都風貌現代感、環保技術的先進性與開發

持續發展:

過程的創新性。新計畫成功地將老舊港區開發

1. 環城路內的密度增加

成為融合商用、居住及大型公共設施的新區

2. 轉化單一功能商務區擴大為多地區使用

域,豎城市建設的新地標。預計到 2020 年漢

3. 擴大和整合區域公共交通

堡的城市面積擴大 40%。

4. 保證公共空間的高品質

核心觀點:

5. 提供休閒使用的綠地和水資源

1. 新規劃已不再強調擴張,取而代之的是原

6. 增加可再生能源

有土地使用與新規畫土地使用之間的融合。

這個計畫擴大不同利益相關者之參與,透過參

2. 積極推動綠色能源以永續發展,能源的自

與技術舉辦公共活動"binnen30minuten"(30

給自足。

分鐘內) ,釐清公民多元需求及對城市 2040 年

3. 改善居住品質,吸引不同層級或文化的人

的願景,而非單由技術者或官方決策。

進入。 4.教育資源的整合。

以公民參與討論的方式架構阿姆斯特丹城市地

Hafen City 造鎮新計畫強調未來新舊的融合

區發展共識,可預先避免衝突

議題

http://sustainableamsterdam.com/2014/0

http://www.hafencity.com/en/home.html

7/structural-vision-2040/

22


三、空間科學工具的應用 承前文所述,本團隊以防災社區與生態永續的觀點切入,在這兩個面向之下 須重新檢視災害範圍與生態邊界的人為定義。 災害常是跨行政區的影響市民,又或是只改善行政區內的防災設施是難以面 對大範圍災害的,災害來臨時常須組成跨部門、跨區界的整合應變組織,顯見災 害無邊界的特性,而防災更勝於事後的救災,因此,在防災的議題上就須建立跨 區界的思維。 生態邊界是自然的,隨著物種遷徙、季節更迭而有所變動,但人為的區界是 僵直而缺乏彈性的,但台灣常見的弔詭之處在於,當以利益至上的開發進入,原 本為環境保護而劃設的界線就變得脆弱不堪,如保護區變更為住宅區、商業區等, 都對生態產生極大影響,換言之,現行的保護區邊界未必還有當初劃設之精神。 據此,本團隊應用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資訊系統)長期 以來 GIS 於規劃上扮演重要空間科學工具的角色,可將許多屬性資料建置成圖說, 輔助空間決策的判讀,可藉由套疊分析、環域分析等方式協助分析地區環境得特 性。由於依山地區需要關注的生態議題、防災議題是屬整體臺北市區域連動性的 議題,需藉由 GIS 作為輔助認識軟性社會特質的科學工具,跨出行政與政治的邊 界與範圍,重新辨識防災導向及生態邊際地帶的潛力綠色空間範型。

23


四、計畫操作流程

24


伍、生活圈擇定說明 一、初步擇定生活圈 本團隊在防災、生態的觀點之下,以 GIS 分析、社會特質認識等兩個層面切 入,操作分成三大階層擇定本案執行生活圈:

圖 8、初步擇定生活圈階層圖

(一)GIS 階層一 1. 依山住宅區 劃定台北市依山地區範圍並進一步擇定生活 圈的過程包含兩項基本分析要素──山坡地範圍 及人居範圍。山坡地定義係依據《山坡地保育利 用條例》制定,為標高 100 公尺以上者6,同時, 依土地使用現況住宅區分佈圖辨識人居範圍。 兩者套疊後辨識出山坡地與人居範圍為 50 公尺高度,為彈性面對生態議題,再以等高線 50 公尺高度界線劃設出 500 公尺、1000 公尺、2000

圖 9、臺北市山坡地範圍比例圖

公尺內範圍,作為臺北市依山住宅區的範圍界定,較顯著地區計有北投區、士林 區、內湖區、南港區、信義區、文山區。

6

參照《山坡地保育利用條例》以及臺北市大地工程處資料,本計畫將臺北市的山坡地範圍分

佈圖,匯入 GIS 進行分析。 25


圖 10、臺北市山坡地範圍分佈圖(資料來源:臺北市大地工程處)

26


圖 11、依山地區住宅區:以等高線 50 公尺高度處為中心,往外 畫設緩衝區 500 公尺、1000 公尺、2000 公尺內範圍

27


圖 12、2006 年土地使用現況住宅區分佈圖

28


圖 13、臺北市依山住宅區

29


2. 災害潛勢 (1)超大豪雨 20 世紀開始,極端氣候劇烈影響人們的生 活與安全,台北市最常見的災害就是因颱風或 暴雨帶來的強盛雨量,挑戰了城市對水危機的 處理。如近期(2015 年 6 月 14 日)的強驟性

文山區福興路段

文山區興隆路段

午後雷陣雨造成文山區福興路段、興隆路段深 達 50 公分的淹水7,帶來嚴重的交通安全疑慮 與市民財產損害。據此,淹水潛勢以交通部中 央氣象局所定最高級之「超大豪雨」之降雨量 文山區福興路段

標準8做 GIS 分析。

圖 14、2015/6/14 強驟性午後雷陣雨 造成文山區深達 50 公分的淹水

(2)地質災害潛勢 臺北市依山地區最值得注意的便是地質

災害,如山崩、土石流、地滑,以及暗藏危機的順向坡。在 GIS 分析上將常見的 山崩、土石流及順向坡等納入地質災害潛勢分析。

圖 15、災害潛勢圖;資料來源:國家災害防救中心

7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2015/6/14) 8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將降雨量分為三級──

大雨:24 小時累積雨量達 80 毫米以上,或 1 小時雨量達 40 毫米以上。 豪雨:24 小時累積雨量達 200 毫米以上,或 3 小時達 100 毫米以上。 超大豪雨:24 小時累積雨量達 350 毫米以上。 30


圖 16、超大豪雨量淹水潛勢(雨量達 350 毫米以上,淹水 30 公分的範圍)

31


圖 17、地質災害潛勢圖(山崩、土石流、順向坡之聯集區域)

32


圖 18、淹水潛勢與地質災害潛勢交集區域

33


(二)GIS 階層二 經過 GIS 階層一的圖層套疊,北投區、士林區、內湖區、南港區、信義區、 文山區等在依山住宅區及防災議題上有較顯著的表現,因此由此六個行政區進入 第二階層的 GIS 分析。 1. 山系綠手指 台北市三面環山,水系切割其中,地形變化豐富,近郊有丘陵、山坡、山頂、 河谷等自然空間,也因而造就了各種不同的物種棲地環境,Dramstad, E. Wenche 等(2001)9認為如何將人為劃分的邊界結合自然生態的邊界是一重要課題。

直線型邊際與曲線型邊際

行政與自然生態邊際

在直線邊際上,各類物種大多沿著

行政或政治邊際不符自然生態邊際

此邊際進行活動;相反的,在曲線型邊

時,兩種邊際之間的區域常常變得特殊

際上,物種則可穿越或遍及此邊際進行

敏感,若將其功能轉為緩衝地帶,可減少

遷移活動。

此區內的干擾或影響。 圖 19、曲線型邊際與行政邊際

Dramstad, Wenche E.等(2001)認為曲線型邊際較直線型邊際產生豐富的生 態環境,觀察臺北市的依山地區,有著相似的山脈邊際表現,本團隊稱為「山系 綠手指」,也就是在比喻山脈宛如手指般延伸進入都市的地型,較易形成生態豐 富的曲線型邊際。據此,在六個行政區的 GIS 分析上,近一步篩選出山系綠手指 特徵較為顯著的區域,主要分布在內湖區、信義區以及文山區。

9 資料來源:Dramstad, Wenche E., Olson, James D. & Forman, Rechard T. T.(2001,pp.35-7)。 34


大屯山 北投區 系

七星山系

士林區

五指山 系

南港區 南港山 信義區

文山區

二格山系

圖 20、依山行政區山系綠手指特徵較顯著之行政區

35


同時,套疊坡向與日照,可以發現內湖區、信義區、文山區的山系坡向 較豐富,日照面較廣,可孕育之植栽物種較多元。換言之,這三個區域從山 系綠手指的特性、坡向與日照的關係呈現出較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有利將 依山地區生態資源特性,導入都會區域當中,成為都市綠幕延伸的潛力區域。

大屯山系 北投區 七星山系 士林區

五指山系 內湖區

信義區

南港區 南港山系

文山區

二格山系 圖 21、坡向與日照

36


2.建成地區 都市發展的過程中,經年累月的發展痕跡會隨著時間與開發進程而漸趨 撫平,但有一些區域仍保留了深厚的地方肌理,含藏著地方人文、歷史與記 憶的血肉。在高樓不斷拔地而起與追求發展的現下,當中還有許多值得探究、 發掘、紀錄,甚至透過另一種方式保留與呈現的人事物,「建成地區」常具 有這樣的特性,也是臺北市性格最鮮明的區域。 然而,建成地區也面臨了都市發展過程中的困境與問題,如建築老舊、 消防安全、開發與文史之間的衝突等等,都有待地方人士、公部門與相關社 群一同協力面對。這些建築老舊區域,亟需列入 Open Green 潛在操作環 境,讓此區域有機會透過新型態開放空間樣貌呈現,以保有地區既有人文風 貌、產業特色及生態特性等,以達未來都市再發展宜居願景。 據此,在 GIS 階層2中納入內湖區、信義區和文山區建成地區的觀察與 分析。檢視建物樓層數與屋齡關係,發現可將建物樓樓層數作為建成地區觀 察指標,當中,區域中樓層數多為五層以下者(藍色與綠色分佈較多者)為 較老舊社區,具本案操作綠色資源環境推廣的效益與潛力。

37


0; 1; 2 3; 4; 5

圖 22、臺北市建物樓層數分佈圖

38


(三)GIS 擇定結果 經過 GIS 階段一、二的篩選,初步篩選出以下六個次分區生活圈: 內湖區 信義區 文山區

金龍次分區

湖濱、內湖、金龍、金瑞、碧山、大湖、秀湖共 7 里

紫陽次分區

紫星、紫雲、清白、紫陽、瑞陽、瑞光共 6 里

吳興次分區

景新、惠安、三張、三犁、六合、泰和共 6 里

福德次分區

國業、松隆、松友、松光、中坡、中行、大道、大仁共 8 里

木柵次分區

木柵、木新、明義、明興、順興、忠順、樟新、樟腳、試院、 華興、樟林、樟文、樟樹共 13 里

景美次分區

景美、景行、景東、景慶、景仁、景華、萬有、萬祥、萬隆、 萬年、萬和、萬盛共 12 里

經過生活圈專家擇點諮詢會議,以及本團隊觀察 GIS 圖層資訊,選定以 上述三大行政區個次分區進行初步擇定生活圈的分析: 1.內湖區金龍-紫陽次分區生活圈 據 GIS 最後階段分析-建城區域分析,發現金龍、紫陽次分區,兩處同 樣有老舊社區再活化的議題。金龍次分區與紫陽次分區位於相鄰位置,且民 生重要市集「湖光市場」就在這兩個次分區中間點,換言之,金龍-紫陽次 分區生活圈距離相近且有共享的民生資源,可視為同一生活圈。

圖 23、金龍-紫陽次分區生活圈

39


2.信義區福德次分區 福德次分區內的永春陂周邊有老舊社區,零碎畸零空間多,具有許多潛 在的綠色資源空間範型可進行操作。有待再活化的機會,而永春陂具三個值 得本案操作的面向──從文史面向觀之,永春陂自清朝就做為重要的灌溉設 施;再者,臺北市政府曾有在此打造濕地公園的構想,但後續仍須進行環境 評估,而進一步再執行之。此處除了具有山腳交錯群落內的條件外,周邊又 有許多學校用地,於綠色網絡的擴散性而言,具有較佳的生態綠網串聯潛力。 而濕地也具滯洪防災的功能;再從其周邊資源來看,附近的廢棄營區在未來 也有改為藝術村之構想。 總體而言,福德次分區有較吳興次分區有潛力和增廣本案效益的空間, 因此,將福德次分區作為初步擇定的生活圈之一。

圖 24、福德次分區生活圈

40


3.文山區景美次分區生活圈 景美次分區西側為新店溪支流景美溪,東側為仙跡岩,木柵次分區則是 西側為仙跡岩,東側為景美溪,兩處都可稱「依山傍水」之區域。但景美次 分區與木柵次分區相對比之下,景美次分區有三個較木柵次分區好的優勢, 故將景美次分區納入: (1) 景美次分區曾有瑠公圳及福興支線經過,具文史意義。 (2) 景美次分區中間有景美捷運站,以景美捷運站為中心的 500 公尺範圍內 之生活圈正好與景美溪、仙跡岩距離相等,換言之,景美次分區有較好 的交通結點機能支持地方生活圈,同時,未來在綠色資源與藍色資源的 推廣上也較易導引外地人士的進入。 (3) 有較多公有地與荒地土地,且面積較小,較有本案容易操作的空間。 (4) 景美次分區內的公共空間較平均分佈於仙跡岩與景美溪之間,操作上可 串接這些空間,成為連接水空間與山空間的綠廊。 (5) 木柵次分區內的學校多為大專院校(世新大學、政治大學) ,且佔地過大, 景美次分區內有較多中小學校,也較適合成為環境教育扎根基地。

圖 25、景美次分區與木柵次分區 41


(四)生活圈社會特質 經 GIS 分析後,初步擇定之生活圈有內湖區金龍-紫陽次分區生活圈、信 義區福德次分區生活圈、文山區景美次分區生活圈三處,本節將針對此三處進 行空間-文化、社區與社群動能潛力、議題明顯性等三個層面的認識,作為第 三階層的生活圈擇定指標。 1. 空間-文化表現 區域

空間-文化表現

現況剪影

公園綠地豐富,如大湖公園、碧山公園、 金瑞公園等,金瑞里則有觀光花園計畫。

內湖區 金龍次分區 生活圈

寺廟文化底蘊深厚,如金龍禪寺、碧山 里則發展寺廟之旅,內湖里則有「夜弄 土地公」。 重視藝文活動,如內湖社區大學的文化 藝廊以及每年於大湖公園舉辦的大湖音 樂會等。

民眾於大湖公園欣賞大湖音樂會表演

信義區是臺北市的政經中心,有高度的 都市發展意象,然福德次分區在這樣的

信義區 福德次分區 生活圈

環境中卻保留舊社會的氣息。 但建物多屬老舊,等待再活化。 此外,雖處四獸山下而有豐富的山林環 境,但步道等尚未整建完備,而次分區 內公有綠地與學校甚少,缺乏公共活動

象山步道

場所。 鄰近仙跡岩與景美溪,加上地方社區動 能活絡,有生態相關的地方社區與社群。

文山區 景美次分區 生活圈

市集活動熱絡,如景美夜市、花木批發 市場。 區內有文山區唯一市定古蹟集應廟,是 為地方信仰中心。於每年農曆 10 月 15 日舉辦遶境祈福,俗稱「景美大拜拜」 。

42

景美夜市


2. 社區與社群動能潛力 區域

社區與社群動能潛力

現況剪影

金龍-紫陽次分區有高度的社區支持系 統。

內湖區 金龍次分區 生活圈

內湖區的內湖社區大學有成立社大志工 社,會支援節慶等大型活動的人力,也有 對弱勢民眾提供慰問與服務。紫陽里內則 有一家協助受暴婦女走出陰霾、自立生活 的「陽光廚房」,是以社會支持為經營目 標的餐廳。

內湖陽光廚房 協助受暴婦女走出陰影

重視環境綠資源的社群與地方社區。 福德次分區內的里長多關心四獸山的綠

信義區 福德次分區 生活圈

幕資源導引進入社區的議題。信義社區大 學在課程、公民週等也積極推廣都市農 園,此外,長期關注信義區綠色環境的「錫 瑠綠化環境基金會」也會在信義區內各次

98 年度信義區綠軸記畫

分區、里、社區內辦理座談蒐集意見與推

錫瑠文化基金會於惠安社區

廣綠色教育。

舉辦設計說明會

景美次分區有長期耕耘的文史與生態社 區和社群,社區的民眾參與的意識成熟。 文山區設有一所臺北市第一所社區大學, 除辦學經驗豐富外,也深耕「文山學」 ,景 美次分區內的十五分庄(萬隆一帶)或梘 尾文史都是文山學用心發掘與耕耘的部 分。在生態面,由不同社區的地方人士組

文山區

成「景美溪守護聯盟」,長期關注景美溪

景美次分區

生態,如致力於復育本土雁鴨,也每年舉

生活圈

辦活動讓民眾親近景美溪,積極推動人與

景美集應廟

水的友善互動。 仙跡岩山腳周邊各里,長期受到豪 雨 水 患 之 災,據 此,景東里高 鳳 謙 里 長聯合與周邊其他里組成聯盟,共 同於市長座談會上進行提案,要求

文山學學員於景美集應廟

加強改善仙跡岩邊坡得倒水節流系

觀察慶典活動之攝影紀錄

統。

43


3. 議題明顯性 區域

議題明顯性

現況剪影

內湖科技園區與重劃區為內湖帶來高科技與高 發展的都市意象。而金龍-紫陽次分區屬內湖 建成地區,有其獨特的性格,也有其在都市發 展中的課題。

內湖區

之前慈濟內湖園區變更保護區土地欲施大型開

金龍次分區

發案,雖此案已撤銷,但也突顯出保護區規範

生活圈

的脆弱,值得省思與建制更完善的制度。 市府團隊曾選訂內湖舊花卉批發市場推動「內 科之心」計畫,查有關內湖 106 號公園評估規 劃人工溼地,但經評估不適合施作,已取消人 工濕地計劃,回歸一般公園。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有意沿淡水河、基隆河 建構臺北市都市濕地系統,福德次分區內的永 春埤即為其中一處。相較於內湖花市舊址,永

內湖科技大樓與金龍次分區的街屋

春陂鄰近豹山溪,周邊有永春高中、松山家商

信義區 福德次分區 生活圈

等學校,永春陂也有清朝埤塘遺跡。可作為本 案推廣環境綠資源的教育基地。

永春陂原址

廣慈博愛院園區預計建設公營住宅,此區未來將面 臨大量的移入人口,然部分居民認為此處應建信義 區第二座防災公園。綜合各方看法,福德次分區生 活圈未來勢必面對公共空間的供需問題以及人口 密度增加後的防災課題,而目前市府已將其變更為

有意規劃為人工濕地

特定專用區

的廢棄陸軍永春營區

仙跡岩周邊有許多公有地零星散佈,但目前都 被私人占用作為停車場,周邊里長也透過結盟

文山區 景美次分區 生活圈

的方式想將這些公有地成為社區鄰里空間,也 是本案可操作的著力點。 生活圈內的景美夜市是臺北市知名且悠久的夜 市之一,但未經規劃的攤商動線,紊亂的居住 品質以及商家自行搭建的遮雨棚,都造成安全 問題。

44


二、確立生活圈-景美仙跡岩生活圈 經過 GIS 地理資訊系統分析、社會特質認識以及專家諮詢會議等階段,本團 隊詳列以下生活圈擇定原則以及三處次分區生活圈評估,擇定本案操作之生活圈:

擇定原則

GIS

信義區

文山區

金龍-紫陽次分區生活圈

福德次分區

景美次分區

●●●

●●●

●●●

●●●

●●●

●●●

●●

●●●

●●

●●

●●●

●●

●●

●●

●●

●●

●●●

13

14

17

GIS 階層一 符合依山住宅區定義

地理資訊系統分析

內湖區

有防災議題適切性

GIS 階層二 山系綠手指特徵顯著 有建成地區活化需要

空間-文化表現 空間與文化間連結強烈 空間性格鮮明 地方文史豐富

社區與社群 社會特質

動能潛力 含括議題之社群多元 社區參與議題動能高 社區與社群互動活絡

議題明顯性 議題充分受討論與關注 有相關社群為協力資源 具本案操作使力與效益

空間範型代表性 具依山地區代表空間範型 空間範型多元、豐富 可作為公共使用之空間較多

總評估(●數)

評估說明:高度滿足●●●;普通滿足●●;低度滿足●

45


綜合評估分析以後,本團隊認為文山區景美次分區生活圈對本案操作有較大 的效益與回饋── (一)未來效益 1. 景美次分區有景美溪、仙跡岩以及文史面向的空間範型,較其他二處生活圈 多元,仙跡岩周邊亦有許多公有地與荒地可作為再利用的空間,換言之,在 此區中有更多機會發展出依山地區的特色空間範型。 2. 分區內的公共空間較平均分佈於仙跡岩與景美溪之間,操作上可串接這些具 綠點潛力之空間,成為連接水空間與山空間的綠廊。 3. 景美次分區內有較多中小學校可作為環境教育扎根基地。 4. 本區在依山地區中難得的鄰近捷運站生活圈,在本案推廣上,更有機會吸引 更多民眾。

46


(二)擇定依山生活圈之推動策略 1. 社區與社群連結基礎強:社區與社群在文山學的醞釀下有深厚的地方知識建 構能力與觀點,有助於豐富空間的文史內涵;景美溪守護聯盟長期關注景美溪 生態,在水域資源的連結上將有很大的助益;社區社群積極參與各個面向的議 題,地方社區的民眾參與意識頗高,較易推展公共空間。 2. 文化敏感度高:因地方民眾的重視,空間與地方文史間的連結強烈,如文山學 所踏查與指認之空間,都可以作為本案操作之著力點,若要將瑠公圳遺址納入 本案操作,亦有穩固的基礎。 3. 在綠色範型連結藍色範型的思考下,試圖連結仙跡岩-景美溪間的景東里社 區、景東里社區、景仁里社區。此外,也串連了不同的社群,包括台灣千里步 道協會、文山社大、景美溪守護聯盟,共同營造人與環境自然互動的空間。

景東里辦理親子防災夏令營

千里步道協會帶領民眾於仙跡岩手作步道 景華里辦理親子防災夏令

景東里蟬聯兩屆北市資源回收冠軍 里長驕傲介紹回收再生製品

景美溪守護聯盟積極復育台灣花嘴鴨

47


陸、生活圈規劃推動策略 一、依山地區的綠:連續性尺度的空間 臺北市大部分建成環境屬於平地型態,依山地區隨著地形地貌起伏,有著不同 的城市發展環境,高密度開發的高樓大廈環境,也有高程較高且具有許多開發空間 的低密度發展區域,隨著地勢增高,靠近山區的綠幕地帶,有著灌木林區、自然林 地帶。其代表著「空間」並非單獨性存在,依山地區環境是具有生態與空間意義的 「連續尺度」。 依山地區的生活圈擁有平地區域的空間型態環境,也同是擁有淺山、深山地帶 的空間型態,例如步道的空間型態,在建成區都市發展地帶,具有水泥鋪面形式, 然而到了仙跡岩周邊環境,愈靠近山區,其步道型態愈趨近自然。除了回饋周邊的 豐富自然生態環境,而進行此種步道設計的現象外,其也代表自然手法,以及型塑 綠空間成為生態跳島串聯的空間形式。 藉由社區參與型塑的綠色空間於依山地區,更隱含著需要有生態綠手指拓展至 建成區的意義,可藉由在地的特色,規範出空間使用形式或規則管理依山地區的空 間。

48


二、社區空間與綠手指的延伸 連續尺度的空間以平面呈現如下,可看出依山地區可分為四大分區及三大系統, 如自然林區、微型農業、灌木緩衝區、低密度發展區、高密度發展區,三大系統包 括滯洪系統、生態系統(綠廊道)、生態系統(綠手指)及大眾運輸系統,可策略性藉由 山系的綠廊道及綠手指串接至建城區環境,擴大綠色空間環境。

圖 26、山系縫合策略

山系環境亦指等高線 100 公尺以上的環境,依山地區具備山系環境,也有綠地 空間以及水系空間環境,可藉由社區空間潛在資源,做為空間當中「最大單元」最 小尺度的環境,善用這些資源進行串聯,從社區空間及能量較高的空間據點營造成 綠空間環境,藉此延伸綠手指空間。

49


50


三、綠幕空間串聯策略 在近代都市的發展過程中,不論是都市地區當中的市區建成區、形成的自然坵 塊、都市邊緣淺山地區或者甚至更外圍的山地、水域等深山的區域,均會受到不同 程度的開發導向干擾及影響,並造成棲地的減少與孤立。其過程有裂解、貫穿、收 縮與消失。(王秀娟,2000) 為改善前述現象,在規劃上以廊道型式提供生態之串聯是相當重要的手段,其 串聯手法之內容,係以邊緣效應為主要的應用基礎,其主要形式則包含緩衝、引導 與銜接三種。

圖 27、綠幕空間串連策略

(一)緩衝 空間形態邊緣的水平或垂直空間具有較高歧異度之結構者,可供養較多的動植 物物種。 大部分自然棲地的邊緣是曲狀、複雜且柔軟的,然而人為所造成的邊界往往是 直線或單調的。因此在行政區界與生態區界之間的落差區域時常成為模糊地帶,因 此設置緩衝區將可有效減少周圍對保護區內部影響。

(二)引導 利用直線型的空間形態邊界,促使物種之間的移動能延著邊界進行。 曲狀的邊界,則較容易提供物種進行跨越邊界穿越基質的活動,因而提高物種 交流的機會。 增加邊緣的不連續性,將容易增加延著邊緣移動的情況機率;當邊緣的不連續 性較少時,則容易產生跨越邊界穿越基質的橫向移動。 51


(三)銜接 一個最適量的生態區塊(坵塊)需可提供各種生態利益,其形狀通常是以中間圓 狀為核心基礎,進行提供內部資源保護與保育的功能,而外側則再加上周邊曲狀的 邊界與少數指狀佈局,以期提供物種分散的功能。 曲狀越多的區塊,其具較大的邊緣棲地,因此邊緣物種的比例較高,但亦會因 此明顯降低內部特定棲位物種的數量。

四、景美仙跡岩生活圈操作構想 (一)操作概述 以依山地區綠幕延伸之小尺度範圍進行操作生活圈。仙跡岩周邊八個里過往曾 經針對防災、氣候變遷議題,一起結盟形成「景美仙跡岩聯盟」 ,試圖回應環境問題。 而仙跡岩聯盟所提出的議題,屬於依山地區環境重要的課題,因此選定此生活圈進 行操作,另因里別多,先選定社區能量豐富的景東里10做為示範點,後續策略性再 藉由景東里延伸至其他里,擴大生活圈操作範圍。

(二)操作範圍說明 文山區仙跡岩環境,位處二格山系、南港山系之間與景美溪,仙跡岩函括里界 有景東里、興福里、興安里、興業里、興得里、明義里、華興里、試院里、明興里 等,其地方社區動能活絡,有生態相關的地方社區與社群。市集活動熱絡,如景美 夜市、花木批發市場。區內有文山區唯一市定古蹟集應廟,是為地方信仰中心。於 每年農曆 10 月 15 日舉辦遶境祈福,俗稱「景美大拜拜」。社群方面有文山社區大 學、景美守護溪聯盟,仙跡岩山腳周邊各里,長期受到豪雨水患之災,由景東里高 鳳謙里長發起,聯合與周邊其他里組成仙跡岩聯盟,共同於市長座談會上進行提案, 要求加強改善仙跡岩邊坡得倒水節流系統。

本計畫經實地踏查,發現景美次分區的 8 個里,因應山勢、交通距離的切割, 社區實地步行接觸的串聯機會有限。據此,生活圈擇定範圍,調整為以景美捷運 站步行範圍,且為過往瑠公圳的興福支線、萬盛溪遺線行經的各里作為生活圈, 擇定仙跡岩周邊 10 個里(如圖,萬盛里、萬祥里、萬有里、興豐里、興福里、興

10 景東里曾獲選為環保局的低碳社區,也曾連續兩年榮獲資源回收冠軍。 「景東里」旁有重要

的生態風景區「仙跡岩」,仙跡岩共有 14 條登山步道,其中有 5 條就在里內,此外更有 2/5 的 邊坡經過景東里範圍,高鳳謙里長初期自己動手做,把里民辦公室外面打造成綠花園,里內巷 道種植植栽,可看出其社區動能高。 52


安里、興業里、景東里、景行里、景華里)作為策略點操作的依據。其生活圈有相 同的山系及水的議題串聯,有機會利用相同的主題搭建討論平臺;另外文山社大 長期推廣的「文山好行」願景,亦是能夠引發社區興趣的議題,以景美捷運站及 登山路徑的串接;景美的聯外道路僅有木柵路、興隆路,如何橫向串接交通,也 是共同討論的議題關鍵。

圖 28、操作範圍圖說

53


圖 29、景美仙跡岩周邊生活圈連續尺度空間平面、剖面示意圖

54


(三)社區資源盤點 為釐清本計畫擇定景美仙跡岩生活圈之「地區綠色環境資源」議題與資源,盤 點在地生活圈相關資源,包括歷史、水文、綠化空間、生活路徑等,生活圈盤 點資源如下說明:

歷史環境資源: 本計畫範圍內,於南側景美夜市內,有市定古蹟集應廟,周邊則有過去留下的 歷史遺跡,如萬盛橋墩、十五份遺址、仙道橋墩。羅斯福路為過去鐵路新店線 的鐵軌線路,仙跡岩周邊地底仍有瑠公圳、興福支線的水路遺線。

圖 30、套疊 1947 年美軍航照的歷史資源盤點圖資 55


圖 31、歷史資源分佈圖

56


2.友善交通環境 本計畫鄰近仙跡岩山脈,仙跡岩山系有多處登山口環境,文山區設置多處 Youbike 站,景美溪旁有自行車道系統,漫活型的友善交通環境逐步推動,如 下圖所示。

圖 32、友善交通環境分析圖

57


3.綠地環境 本計畫內綠地環境包括公園綠地、山系環境、林蔭人行道,以及綠化廣場,綠 化廣場主要是社區參與臺北好好看計畫的綠地環境。如圖所示。

圖 33、綠化環境分佈圖

58


4.社區機關與社區活動場所 本計畫盤點在居民經常性的活動場域,繪製圖資如下,各場域包括公園、學 校、社區區民活動中心、山林中的廟宇以及圖書館。

圖 34、社區機關與社區活動場所分佈圖

59


5.雨水下水道系統 本計畫盤點仙跡岩周邊雨水下水道系統,發現部分系統與過往水路(如萬盛溪、 瑠公圳)重疊,應是由原水路改成暗渠,如下圖所示。

圖 35、雨水下水道分佈圖

60


6.水路遺線 仙跡岩周邊過去有重要的灌溉水路流經,如瑠公圳、霧裡薛圳及其支線, 興福支線,另外還有萬盛溪流經。

圖 36、昔日水路遺線分佈圖

61


(四)社群資料庫盤點 文山區景美生活圈 單位

內容

屬性

文山社 積極推動優質的成人教育外,同時關心文山在地的人、 地 緣 社 群 / 區大學

事、物,投入在地關懷與發展。屬於臺北市第一所社區 議題社群 大學,推廣在地文山學及環境教育推廣作業,今年度重 點推廣區域有 41 號公園、萃湖、景美溪、仙跡岩手作 步道等。

荒野保 2013 年 6 月台北分會成立,開啟都市環境教育和棲地 技 術 社 群 / 護協會

保育的公民行動。台北分會以推動「生態城市」為目標 議題社群 願景,致力於保存大台北地區自然棲地及重建生態環 境,期許發揮公益組織對社會的功能與更廣泛的影響 力。積極建置多元環境學習及公民參與的志工平台,促 使環境永續理念與生態思維深植於相關單位與民眾心 中,成為都會規劃及生活的一部分,並以知行合一、身 體力行的綠色生活實踐自勉。

中華民 自然步道不強調走進深山荒野,而是鼓勵民眾利用社 技 術 社 群 / 國自然 區中的綠地或小山丘來體驗自然、認識自然,了解在我 議題社群 步道協 們身邊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雖未被列入為珍貴稀有 會

或神木奇觀,卻其實有很多有趣的地方。中華民國自然 步道協會就是在這樣的理念下成立,而我們便是在自 然步道上帶領民眾認識自然、親近自然的解說員。

台灣千 綠道的概念始於英國鄉村處所提的「Greenway」,期 技 術 社 群 / 里步道 待為步行、單車及行動不便者,創造一種支持他們接近 議題社群 協會

鄉村的方式。千里步道環島路網串聯完成後,進一步提 出「一村一林徑」的構想,以「社區」為單位,進行點、 線到面之「綠道營造」 ,推廣手作步道方式,最終達成 環境復興與生態復育之目標。

觀察家 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藉由生態工法,以達保護生 議 題 社 群 / 生態顧 物多樣性與永續發展之目標。推廣友善環境的工法工 技術社群 問有限 程作業方式。 公司 62


文山區景美生活圈 單位

內容

屬性

景東里 景東里辦公室獲環保局低碳社區、資源回收獎項,社區 地緣社群 辦公室

關注居住防災、低碳、仙跡岩生態環境議題,高里長曾

高鳳謙 號召景東里周邊其他各里,為環境護育發聲,召集成立 里長

「仙跡岩環境聯盟」

中國科 本案與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系孫啟榕老師之「景觀建築」 地 緣 社 群 / 技大學 課程合作,提選景東里四處基地,讓學生參與設計方案 技術社群 建築系

的研擬,並增加與景東里社區的交流互動與對話,刺激 景東里民對於環境的想像。

陳德鴻 荒野保護協會講師,早期參與富陽生態公園的建製過 地 緣 社 群 / 老師

程,引領並組織志工維護富陽生態公園的復育。在文山 技術社群 區內協助文山社大進行萃湖生態復育及生態環境教育 推廣工作。

林淑英 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理事長,長期推廣環境教育工 地 緣 社 群 / 老師

作,對於水患治理、文山區文史及自然環境教育推廣有 技術社群 研究。

林寬興 文山社大文山生態學講師,教導氣候變遷課程、仙跡岩 地 緣 社 群 / 老師

步道環境生態及手作步道推廣課程。

技術社群

郭城孟 台大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研究方 議題社群 老師

向為植物地理及植群生態:植物地理方面目前正從事 臺灣植物資源地理分佈與起源的研究,並致力於生態 旅遊的推動,冀能在生態與民生的結合下,獲得永續利 用自然的機會。

張秋蜜 文山社大文山生態學講師,長期推廣文山地區自然步 地 緣 社 群 / 老師

道、植物生態認識的工作。早期曾協助政大旁的小坑溪 技術社群 文學步道規劃建置工作。

黃世仁 文山社大文山生態學講師,對於文山地區動植物生態 地 緣 社 群 / 老師

棲地有觀察研究,長期進行導覽推廣的作業。

63

技術社群


(五)社會社群連結分析 文山區人口概況,共計 43 個里,總人口數有 273,921 人,景東里人口有 7,721 人,佔總文山區人口 2.8%。文山區土地使用分佈狀況,以住宅區、風景 區佔大部分面積。 文山區居住人口結構以公教人員為主,各級學校共有 46 鎖,校數之多居 12 行 政區之冠,堪稱臺北市的文教住宅區,居住人口單純,社群組織也較單純化取 向,在地較為活絡的有文山社大,另因靠近依山地區環境,環境教育推廣的生 態組織有較多團體活絡於此,如臺灣千里步道協會、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 兩者與文山社大關係良好,講師間經常互動,組織也常一同舉辦活動。然而, 上述組織與里別間的關係互動較少,仍需要藉由策略性的社區擾動,協助串聯 鄰里與各組織間的社區網絡關係。 本計畫經過社區團體拜訪,理解社區組織間關係後,未來預計藉由工作坊及創 意活動,先行讓文山社大、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系與景東里互動,透過空間盤點 討論與共識討論,開啟居民對於社區空間上的認識,後續在逐步引動臺灣千里 步道協會、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協助技術上的指導,加強社區社群網絡的串 聯互動,也引導居民認識環境生態,開啟更多空間想像與未來社區願景。 表、103 年度文山區區公所人口統計表 里 木柵

木新

1044

9063

里 景東 人 7721 口 里 萬盛 人 口

景美

忠順

明義

明興

指南

政大

博嘉

景仁

983 4025 4643 7244 3862 7733 5822 5104 景華

景慶

華興

順興

萬年

萬有

萬和

萬芳

5554 6246 7046 9187 8118 5679 5871 3367 8337 萬祥

萬隆

萬興

試院

樟文

樟林

樟新

樟腳

樟樹

4969 4972 7713 8873 7266 6663 8902 5996 5988 5178

里 興安 人

3

老泉

興邦

興旺

興昌

興家

興泰

興得

興業

興福

興豐

景行 7500 萬美 7548 興光 3697 總計

6820 4865 8517 7047 7937 4066 6319 5607 6342 5088 273921

64


圖 37、文山區土地使用分區圖

65


柒、地區工作坊操作方式與成果 一、地區工作坊計畫及成果 針對本案計畫執行操作的地區土地型態,文山地區屬於郊山類型(Rural),生 活圈大部分環境,屬於受自然環境包覆的住商混合區,其既有山區、水系的自然環 境,隨著都市化進程,美麗的綠面紗環境漸漸受到高樓大廈、灰色基礎建設環境所 覆蓋,山區成為住宅區,衍生許多環境受破壞及防災性的課題。臺北市「依山地區」 的未來如何發展,如何兼具生活與環境?此為本案重點思考議題,據此,本計畫思 考兩種策略性軸線操作工作坊,依山地區的空間尺度,屬於連續性的空間尺度,即 由平地到山區的連續介面,空間屬於一種都市規劃的單元,可大可小,而「空間範 型」 ,如畸零空間、停車場,都屬於小尺度型態的空間,這些小尺度的空間在平地或 山區,有不同的設計對策。因此,本計畫希望透過不同尺度,定位依山地區的規劃 方向,工作坊依據此概念發展兩種尺度的操作方式:1.大尺度的規劃觀:建構都市里 山學,以里山概念,思考依山地區環境兼具開發與保護自然環境的發展方式;2.小尺 度的策略觀:發展都市開放空間的小尺度綠點,由社區角度的開放空間出發,以「生 態綠」發想,發展多元彈性的綠手指空間。

圖 38、地區工作坊操作流程說明

66


(一)大尺度規劃觀:「都市里山學」的環境共存模式 1.工作坊簡介:揭開臺北東區綠面紗─建構都市里山學工作坊 臺北市依山地區環境,如內湖、信義及文山區,依山傍水的環境,從舊聚落 演變至今高度開發的環境,山系的生態多樣性、親水親山環境,如內湖的碧湖、 信義區的富陽生態公園、永春陂濕地、文山區的仙跡岩、萃湖擁有豐富的生物, 可稱之臺北的東部綠色面紗。但,隨著氣候變遷的惡化環境,豪大雨的淹水帶來 山區、水系環境嚴重的影響,鄰近這些生態據點的社區又被不斷的進駐新的開發 計畫,依山地區如何與開發環境共存發展? 針對人與環境達到平衡的操作論述,在日本發展出了「里山倡議」的操作形 式。里山,係指環繞在村落(里(Sato))周圍的山、林和草原(山 yama),里山包含 有社區、森林、農業的混合地景,大多指稱鄉村旁的郊山地區,藉由生態自然且 不破壞環境的作法,讓人與生態環境共存。 本工作坊以「建構都市里山學」的願景,選定台北市依山地區環境,選定台 北東區、南區的三個行政區包括內湖、信義及文山區作為操作範圍。工作坊開場 結合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 演化生物研究所 郭城孟 教 授,分享閱讀臺北地景的生態 觀點,後半段邀請內湖區、信 義區及文山區相關 NGO 組 織、環境運動倡議團體、社區 夥伴等,一同來討論並協助盤 點指認依山地區的空間範型, 如步道、水系、山拗等,並且 從中了解社群技術知識,嘗試 發展適合依山地區操作的社 群協力社區的環境共存模式, 建構「臺北都市里山學」的綠 網環境。 圖 39、工作坊邀請地緣社群、議題社群及技術社群共同參與

67


2.議程說明: 時間:9/15(二)13:00-18:00 地點:信義社大/信義國中信義國中 3 樓視聽教室 A (臺北市信義區松仁路 158 巷 1 號)

時間

內容

說明

13:00-

報到

---

13:15-

閱讀臺北:揭開

主持人:劉柏宏老師

15:00

臺北東區綠面紗

講者:郭城孟

15:00-

休息茶敘

---

15:30-

建構都市里山學

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18:00

工作坊

分成三組

13:15

15:30

分成內湖區、信義區、文山區三組 三組針對各區的空間、社群計畫進行分享,依據盤 點的內容,試圖研擬各區生產、生態、生活的都市 里山學建構模式。 內

內湖社大陳金讚老師、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

司-黃于坡總經理、臺灣千里步道協會-陳朝

政、仁群照顧服務中心-李玉純

信義社大-黃立品、自然步道協會講師-黃婉

玲、微笑單車講師張博鈞、荒野保護協會陳德

鴻老師、園藝治療師修淑芬、黃于軒、臺大城 鄉基金會李彥儒、宋承霖

明興社區發展協會-伍光和、景東里長高鳳

謙、水患治理聯盟林淑英老師、文山社大鄭秀

娟校長、中國科大建築系孫啟榕老師

68


3.活動記錄與照片

主題

過程紀錄

討論摘記

郭城孟老師演講 閱讀台北 地景

1. 臺灣地區屬於特別的環境,具有高海拔的玉山山 脈,是全球北回歸線經過,四季分明且生態物種最 豐富多元的環境 2. 臺灣是冰河時期的土地隆起之地,但也具有新噴發 的火山熔岩層,可謂又老又年輕的地方 3. 保住生態多樣性,重要的有留住生態種子庫的概 念,將植物種子留種原於在地。

文山區討論情形 文山區願

1. 文山區的發展應結合強有力的公民參與能量

景討論組

2. 未來開發的方式應尊重依山傍河的地勢原貌條件 3. 興隆路、羅斯福路等大計畫道路皆為過往山系往水 案的緩坡,人為開發導致生態綠網被切割甚至零碎 化 4. 綿密豐厚的古道系統、遺址文化等應與地方發展緊 密扣連並串連加乘 5. 線性廊道、淺山地區應列為優先再生發展、護育的地 區 6. 藍帶系統應納入都市中的瑠公水圳系統整體思考 7. 相關大型政策資源的投入,包括貓空商圈的人行通 廊、萬芳公營住宅等尚有疑義,應考量如天際線景 觀、防洪措施應依地勢條件處理,避免量體最大化思 考。

69


主題

過程紀錄

討論摘記

信義區討論情形 信義區願 景討論組

1. 提升公共開放空間生態價值:重新檢視既有綠色空 間環境(學校用地、公園、人行道空間),結合生態環 境教育理念,栽種在地物種,延伸綠手指。 2. 維持現有生態平衡:提升市民環境教育理念,避免過 多棄養行為影響在地四獸山的生態 3. 人行道路徑串聯:結合既有登山入口、自行車廊帶空 間,串聯人車分離的路徑 4. 結合既有煤礦產業,透過過去的鐵道、水路進行串 聯,推展低碳小旅行 5. 挖掘社區綠點空間,如社區據點、綠屋頂空間,型塑 社區菜圃,變成點線面串聯的社區綠空間。

內湖區討論情形 內湖區願

1. 建立生態廊道路徑:調整道路路線,或是策略性建

景討論組

置生態廊道空間,避免道路切割原有生態通廊。 2. 高速公路邊坡與橋下空間處理好生態性的空間環 境,成為友善的生態廊道空間 3. 河濱藍帶空間,重新盤點河濱綠地空間,串接河濱 為藍綠帶串接環境。 4. 靠近山邊環境須避免過度的道路開發,若有太多道 路網絡,容易切斷自然的生態棲地空間,易讓既有 綠地空間失去生態性功能,因避免道路環境的切 割。

70


(二)小尺度策略觀:最大單元的最小尺度綠點 臺北市綠色空間規劃系統具有許多不同尺度的操作方式,大型公共計畫、空 間綠色基礎設施、學校用地、公園串聯等,上述空間之規劃策略大多屬於政府計 畫權管主責範圍,需要以大尺度型態的空間規劃進行思量。跳脫計畫尺度的空間, 社區居民能夠著手,推廣環境教育、建置小型綠色開放空間的尺度,屬於都市更 新、社區空間的小型尺度,諸如垂直牆面、屋頂、大樓社區開放空間、巷弄等空 間範型。 依山地區環境,社區因緊鄰山勢而居,與平地為主的都會型有所區別,其發 展出特殊的空間,山腳畸零空間、親山步道、囊底路空間、聚落廣場等,這些小 區域與周邊生態環境有何關係?是否會可能成為恢復自然的潛在綠點? 本著於上述觀點,遂辦理「仙跡岩走讀行動工作坊」希冀以「都市里山學」 為願景架構,透過社群參與討論,逐步縮小尺度至淺山或坵塊範圍進一步探討社 區參與環境整備工作的可能性及模式。並盤點依山地區空間範型,以期凝聚願景 共識,逐步完備社群與空間的資料庫建置。

1.工作坊簡介: 有鑒於依山環境為一連續尺度的關係,而因應依山生活圈之後續公共開放空間 視野建構與改善策略的推動,本次工作坊聚焦於景美仙跡岩範圍,透過走進淺山帶 中釐清自然環境與建成環境的關係,並於後續策略點的推動建議中融入環境觀縫合 人與自然的斷裂關係。 「仙跡岩走讀導覽工作坊」與課程串聯,以踏查行動與走讀方 式進行操作,分有兩階段,如下說明:

第二次工作坊操作範圍:依山生活圈(坵塊與建成環境):仙跡岩周邊

71


仙跡岩周邊環境生態踏查 邀請文山社區大學深耕生態觀察與自然環境推廣活動的三位老師,張秋蜜老師、 林寬興老師、黃世仁老師進行導覽,引領學生們學習觀察仙跡岩周邊生態與環境間 的關係,讓學生們於過程中,發現環境資源或課題,找出適合操作的潛在空間。

圖 40、分組導覽路線

分組綜合討論 經由老師們帶領生態導覽觀察後,將學生分成三組,針對導覽過程中所觀察到 的空間環境資源、空間課題、可能操作的潛在空間進行盤點。

72


2.議程說明 時間:10/6(二)8:30-12:00 地點:景興國小大明溝旁涼亭(臺北市文山區景華街 150 巷 21 號旁) 時間

內容

人員

8:30-

集合

全體

8:35

分成 3 組 仙跡岩周邊環境生態踏查

08:3510:30

A 組:仙跡岩步道生態觀察

集合:景美捷運站 1 號出口

導覽老師:張秋蜜老師 B 組:仙跡岩手作步道與植物生態

集合:海巡署站仙跡岩登山入口,興隆路

導覽老師:林寬興老師

三段 304 巷 25 號

C 組:社區動物生態與環境的關

集合:景美捷運站 1 號出口

連 導覽老師:黃世仁老師) 10:30-

休息片刻

全體集合

10:40 10:40-

(景興國小大明溝旁涼亭集合) 計畫簡介

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10:55

主持人:劉柏宏老師

10:55-

分組綜合討論

主持人:劉柏宏老師

11:30

主題:依山地區環境與人的觀察

1. 張秋蜜老師組(助教:施佩吟、陳品纓) 2. 林寬興老師組(助教:詹育芳、胡軒魁) 3. 黃世仁老師組(助教:林書正、袁琬 宜、周定庠)

11:30-

小組分享與交流

主持人:劉柏宏老師

11:50 11:50-

每組 10 分鐘分享 總結

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12:00

主持人:劉柏宏老師

73


3.活動紀錄與照片 主題

過程紀錄

討論摘記

工作坊操

1.

作說明

依山生活圈的空間範型需 考量山系環境與自然資源 如何與人為環境共存

2.

針對已列表的依山 30 種 以上的空間範型簡介

3.

在地社群融合學生學習教 育對於地方社區共生發展 具有優勢,期許文山區後 續朝向教育學習模式持續 推動。

A 組空間

1. 登山入口緊鄰瑠公圳支

與環境觀

線,具有文史故事串連潛

力。 2. 入口區意象不明顯,且有 違建占用情形(廟宇、危樓) 需改善。 3. 步道沿線有(人工)活動據 點,雖可休憩但人造設施 恐帶來生態破壞,應避 免。 4. 大地工程處施工步道與涼 亭工程過於生硬,應考量 地勢、水路、樹木生長等 環境規劃設計,避免豪雨 期間設施破壞難以再復 原。 5. 原生植物應保持,可見證 仙跡岩古今風貌。

74


主題

過程紀錄

討論摘記

B 組空間

1. 海巡署登山路徑主要為自

與環境觀

然步道環境,文山社大與

千里步道近期致力推廣手 作步道,此區為示範點 2. 手作步道須避免經過樹木 根系,以就地取材,並以 透水鋪面鋪設(如碎石)。 3. 手作步道兩旁會留設凹 槽,如草溝,讓雨水可從 高處留至山下空間,周邊 環境有農地,也可引水至 農地蓄水池,讓農地善用 雨水撲滿。 4. 步道過多影響生態,設置 步道需導引主要步道,其 他支線要漸進式淘汰。

C 組空間

1. 仙跡岩坵塊作為建成區的

與環境觀

生態嵌塊體,應在其周邊

環繞以緩衝區概念的空間 手法來加以保護。 2. 優先確保仙跡岩內部生態 物種活動的安定,避免建 成區的人為干擾過度影響 其間的生態運作。 3. 界定空間屬性與倫理主 次,逐步降地人為活動在 坵塊鄰近周邊環境裡的干 擾強度。 4. 仙跡岩上的活動空間不應 僅視為建成區環境中之公 園綠地的延伸,其上的空 75


主題

過程紀錄

討論摘記 間形態應避免私有化與人 工化的結果。 5. 依山地區的綠色開放空間 將不僅僅是創造的綠地, 而更是棲地的營造。

二、地區再發展規劃願景 依據專家學者會議討論建議,首先藉由 GIS 工具擇定出三處行政區,包括內湖 區、信義區、文山區作為依山地區綠色環境示範性操作區域。考量三處各自不同的 區域特性,但皆屬於臺北市依山地區的典型區域,如內湖區有大湖、碧湖,具有山 系水埤,信義具永春埤濕地議題,文山區則伴隨碎裂坵塊體(仙跡岩)等。 綜整臺北市依山地區特性具備親水、親山特性,其建成環境因地勢走向、地貌 環境,也伴隨濕地、埤湖空間環境,這些空間型態皆屬於依山地區環境特有空間, 為使完備臺北市依山地區空間資料庫,以及研擬相關依山地區空間議題回應策略與 改善方式。 承續「揭開臺北東區綠面紗─建構都市里山學工作坊」郭城孟老師指認之臺北生 態觀點,以及地方行政區的社區、社群、NGO 團體的參與討論思考臺北市「依山地 區」未來發展,以及後續實踐環境更新、生態發展、環境防災等議題以尋找地區「綠 生活」的可能性。持續盤點出依山地區適合操作的空間範型與對應環境的策略方式, 完備臺北市都市綠系統的建置,相關成果說明如下:

(一)內湖區 內湖區以北連著五指山山脈、大崙尾山、大崙頭山、碧山,以東有碧山、白石 湖山、大邱田山、老鷲尖山、內溝溪至基隆河,鄰接新北市汐止區,南邊則以基隆 和為界,境內又有碧湖公園、大湖公園,自然資源豐富,其中還設有「內溝溪生態 展示館」長期進行生態環境教育。現地動植物資源相當豐富,包含臺灣藍鵲、大冠 鷲、赤腹松鼠、緣點白粉蝶等時常棲息出沒。 內湖區金龍路下水道涵洞內棲息之千隻蝙蝠生態,這也是難得的都會型社區自 然生態資源,近一、二年以來,經台北市蝙蝠教育學會、內湖區碧湖社區發展協會 及台北市動物保護處攜手合作,策辦多場次蝙蝠生態教育導覽活動,普獲市民熱烈 76


參與。內湖區後續應藉由綠地環境與山系間的嵌塊體做為策略點,營造生態綠地環 境,延伸綠手指空間至建成區。

空間議題

操作對策與改善方式

內湖區域內有科技發展

可盤點出科技園區周邊的區域做為生態嵌

總部,以電子研發為主,

塊體,運用嵌塊體進行生態串聯。

多為工作人員,周六、日 就像是空城,其園區與周 邊生態環境具有切割的 現象。 生

1. 淹水課題:中上游水

1. 多元運用淹水空間,引水設施做好,讓碧

已因分洪發揮作用暫

湖公園的雨水從金面山集水區流入,在

無問題,但因抽水站

水溝排出。

損壞水倒灌,仍有淹 水問題。 2. 大型道路如高速公路 建置,切割原本自然 生態的串聯,及切割 生物棲地。

2. 道路做調整,雖然切割南北生物的串聯, 然而可多運用東西的串聯,可適時進行 生態性的生物廊道營造,讓生物可移動。 3. 運用學校高中的生態池,多進行綠點串 聯。 4. 避免山區旁邊太多道路的開發,道路開 發容易造成原本綠地或公園失去生態性 的功能。

1. 道 路 路 基 廢 棄 後 仍

在,如康寧路 2 段路 基還在,無人使用呈 現廢棄狀態。 2. 學校與公園環境多,

1. 廢棄的路基雖無人使用,但仍具有縫合 的可能性。 2. 河濱公園若整理好,除了草皮整理之外, 應多種植先驅性或在地物種,增加其生 態性,如穗花棋盤腳。

然而卻少有生態性的 植栽營造。

77


圖 41、內湖區地區綠資源盤點與淹水潛勢圖

圖 42、內湖區地區課題盤點與初步發展策略

78


(二)信義區 信義區東面及南側為南港山系,鄰近信義計畫區,有數條俯瞰台北盆地的熱門 登山健身休閒路線,如象山自然步道、拇指山步道、糶米步道。信義區除了豐富的 山系綠資源外,也有許多公園綠地、學校,其有中強、三犁、吳興公園、水土保持 簡易公園等既有公園綠地。中強公園內正進行台北樹蛙的復育,南邊則與富陽自然 生態公園交界,臨界山區地帶有兩處重要的自然生態復育公園,信義區位於兩處公 園之間,此為臺北市中重要的生態跳島。促使山區綠手指推展到都市區域當中,然 而,也需要思考此處的社區環境需要營造成什麼樣子,才不會讓既有的生態資源消 逝,讓多元的物種足以存續。 信義區是臺北市的政經中心,有高度的都市發展意象,吳興街以南附近的老社 區則在這樣的環境中卻保留舊社會的氣息。但建物多屬老舊,等待再活化。信義區 域內有永春陂自清朝就做為重要的灌溉設施;再者,臺北市政府近期也有意在此打 造濕地公園,除了具有山腳交錯群落內的條件外,周邊又有許多學校用地,於綠色 網絡的擴散性。目前綠地、校園空間多,然而民眾缺乏正確環境教育觀念,容易棄 養動植物於淺山空間,嚴重影響生態環境,因導正行為,並透過既有生態環境示範 點(如富陽生態公園)進行推廣教育。

空間議題

操作對策與改善方式

生 1. 舊有產業有煤礦產業,然而現今皆 產

已廢棄。

1. 可將在地資源變成低碳式旅 遊,讓民眾了解環境地型與產 業之間的關係性。

生 1. 信義區學校空間、公園多種植景觀 態

1. 藉由環境教育推廣或是於依山

性物種,對於在地生態自山系綠幕

地區環境建置校園空間、公園

串聯道建城區環境效益不高。

設計規範準則,鼓勵種植在地

2. 信義計畫區道路周邊環境有許多人 行道樹木,然而因為求方便維管,

或是具生態指標的先驅性物 種。

選植物種多以外來物種為多,此種

2. 應運用再地山區的生態資源,

方式容易影響在地生態環境,或是

推廣環境教育,讓學生重新認

生態效益不高。

識社區周邊環境,修正環境教

3. 學校環境教育的價值或道德感低 弱,須重新再教育,學生上完養植 79

育知識。


空間議題

操作對策與改善方式

青蛙的課程後,常於周邊富陽生態 公園環境棄養,破壞在地生態系。 生 1. 富陽生態公園在建置前期,許多的 活

步道或是空間環境,多為受到人為 干擾,如人工地毯鋪設形成步道, 或有許多人為佔地現象,影響了山 區原本生態性。

1. 規範依山地區山區的空間範型 設置準則 1. 鼓勵在地組織志工團隊,定期 上山巡邏,檢視空間環境,保 有原本的生態環境風貌。

2. 生活傢俱散佈於依山地區綠地。 3. 巷弄課題,許多巷弄狹窄常使得自 行車、人行道、車道爭道。

2. 規劃自行車、人行道進山的路 線,儘量讓車、慢行空間分 離。

80


圖 43、信義區地區綠資源盤點與淹水潛勢圖

81


圖 44、信義區地區課題盤點與初步發展策略

82


(三)文山區 文山區位在臺北盆地的東南方,境內四分之三地區屬淺山丘陵,景美溪由東 向西貫穿本區,人口集中於景美溪北岸之景美及木柵二小盆地中,因臺北市為全 臺首善之區,大量人口的匯聚,帶動文山區的人為開發,公寓社區的興建,在平 坦之地已趨於飽和,不得不向山坡地發展,大型社區、垃圾掩埋場、大片公墓地、 高速公路、觀光茶園、學校及動物園,逐漸取代原有森林。溪流兩側被高高的堤 防隔離,昔日流經聚落的小溪水圳,遭地下化或廢棄,多數人在都市叢林中,與 自然生態產生疏離。幸好景美溪南岸山區,仍保有部分林地,讓蟲鳥蛇蛙、禽魚 小獸得以居住繁衍。散布在水泥叢林中的小公園,成為都市人接近自然的最後機 會。 鄰近仙跡岩與景美溪,加上地方社區動能活絡,有生態相關的地方社區與社 群。市集活動熱絡,如景美夜市、花木批發市場。區內有文山區唯一市定古蹟集 應廟,是為地方信仰中心。於每年農曆 10 月 15 日舉辦遶境祈福,俗稱「景美 大拜拜」。社群方面有文山社區大學、景美守護溪聯盟,仙跡岩山腳周邊各里, 長期受到豪雨水患之災,據此,景東里高鳳謙里長聯合與周邊其他里組成仙跡岩 聯盟,共同於市長座談會上進行提案,要求加強改善仙跡岩邊坡的導水節流系統。 文山社區有社大網絡支持,應妥善利用,並且推廣各區發展計畫,發展計畫如圖 所示。

空間議題

操作對策與改善方式 1. 貓空到動物園之間的發展應採

生 1. 貓空的茶產業、動物園及生態 產

環境關係串聯少

「低密度開發」方式,控管其 都市天際線,並可結合文化小

2. 景美老街區充斥夜市文化,在

旅行,發展低碳型態的文山文

地其實有許多古蹟文化資源、

創基地。

老樹,如十五份,但彼此交集 串聯少。

2. 景美老街區一帶,可結合地方 古蹟、文史文化發展文山小旅 行產業。 1. 興隆山接到仙跡岩這邊來,但

生 1. 萬盛溪流串至景美溪,此區為 態

因為有興隆路把這兩方給切斷

文山區重要的集水區域,然而

了,所以怎麼樣去縫合,作生

景美周邊發展迅速,須適時控 83


空間議題

操作對策與改善方式

管,避免集水區域受到汙染,

態廊道,縫合線很重要。另外

或是遇豪大雨無處匯集水域。

可以縫合的地方,還有帶狀的 公園,帶狀公園到營建署這邊

2. 木柵公園的萃湖壩提有漏水現

有點斷掉,所以如果把它串起

象,造成保水量逐漸減少,且

來,也是重要的串聯。這部分

出現許多外來種動物,如魚

也試重要可修補的地方。

虎、吳郭魚、巴西龜等,逐漸

2. 鯉魚山附近,可做為霧裡薛圳

影響生態。

生態教育的基地,可保持生態

3. 明興社區本來就是第二種住宅

環境,避免過度開發情形。

區山坡地的限建區,但是新光

3. 木柵公園及明興社區一帶,可

人壽的地,這邊沒有開發,但

結合環境教育推廣,定期進行

不可能變保護區,須適時管

萃湖清淤,保護流水,進行螢

控。

火區域復育,保育生態環境。

1. 林淑英老師組成一個藍天登山

生 1. 淡蘭古道自宜蘭、淡水接至文 活

山區,沿線有許多廢棄古道,

隊,準備要作一個淡蘭古道的

卻無挖掘出來並善用資源。

踏查,結合許多周邊的大學, 進行淡蘭古道的串聯計畫。

2. 文山區域在極端氣候的環境下 特別明顯,貓空的落雷區域,

2. 應結合近期臺北市府政策,於

興隆路與辛亥路口遇豪雨必定

辛亥站營區蓋的社會住宅筏基

淹水,近期市府推動防災型都

工程,應有妥善溝通,找尋更

更,更需要思考,如何將這些

適當的集水設置,且此區為集

現象融合。

水區,高度、密度開發皆要謹 慎思量。應朝向開發集中,其 他區域以綠來延伸。

84


圖 45、文山區地區綠資源盤點與淹水潛勢圖

圖 46、文山區地區課題盤點與初步發展策略

85


捌、系列創意活動成果 一、仙岩早茶會系列創意活動 「仙跡岩生活圈」住宅環境依著仙跡岩山系而居,地底空間尚有部分仍有瑠 公圳支線興福支線、萬盛溪(舊霧裡薛圳)流經,蘊含豐富的生態、水文及文史資 源,生活環境鄰近山勢,除了擁有共同優勢的生態環境外,卻也常有共同的淹水、 土石流災害課題,這些課題很難透過單一里別或社區面對並改善,需要更大的尺 度,並且藉由由下而上的社區共同串聯,共同討論出改善機制,研擬整合性的解 決策略與共識,較有可能回應這些生態性保育、災害型防護的課題。 本計畫希望藉由「仙岩山城早茶會」系列創意活動,以三大主軸議題為核心, 聚焦討論,依據不同空間尺度,分次辦理工作坊由小而大的範圍擾動社區,以同 心圓方式,從景東里擴大串聯至整個仙跡岩生活圈的各里,媒合社區社群協力, 達到空間改造的共識性。 三大主軸包括: 主軸一:都市水圳遺線與歷史軸帶復育(歷史文化面) 主軸二:氣候變遷與生態綠基盤 主軸三:古道紋理復育及社區參與手作步道及 (生態與環境教育)

86


由於本計畫涉及規劃、設計不同尺度的操作觀點,為能聚焦不同尺度的 討論,依不同尺度,規劃創意活動,各場次依討論內容,邀請不同規模的社 區居民、社群夥伴進行討論。相關如下說明:

日期

活動名稱

12/9

【山腳故 中

景 東 里 以「景東里」為示

事 工 作

周 邊 資 範里,討論仙跡

坊】

源 串 連 岩山腳下的景東

(三)

尺度

範圍

節點

簡介

邀請對象 景東里居 民、文山 社大

地點 景東里辦公處 外(景華街 128 巷 2 弄 9-1 號)

社區課題,並盤 點未來可操作的 潛在點

12/13 (日)

【瞧見仙 小

景 東 里 與中國科大建築

岩好設計

各 潛 在 系合作,讓學生

工作坊】

點 空 間 分享潛在點設計 點

構想,提供居民 想像並討論各基

中國科大 學生、景 東 里 居 民、文山

景東里辦公處 外(景華街 128 巷 2 弄 9-1 號)

社大

地設計形式 12/30 (三)

【仙岩山 大

仙 跡 岩 針對「仙跡岩周 景 東 里 、 景 行 區 民 活 動

水下午茶

周 邊 水 邊環境」水圳遺 興 福 里 、 中心(羅斯福路

工作坊】

系 個里

10 線、古道舊聚落 興 安 里 、 6 段 393 號 6 區域,與各社區 興 業 里 、 樓) 討論基地周邊狀 興 得 里 、 況,為研擬未來 興 邦 里 、 的「地區發展整 興 豐 里 、 體計畫」

萬盛里、 萬祥里、 萬有里、 景華里、 景行里、 文山社大

87


【山腳故事工作坊】,中尺度,操作範圍,景東里

【瞧見仙岩好設計】,小尺度,仙跡岩山腳潛在空間點

88


【仙岩山水下午茶工作坊】,大尺度,仙跡岩周邊 9 個里

(一)山腳故事工作坊 本次計畫擇定仙跡岩內的「景東里」 作為示範里。以景東里為核心,討論仙跡 岩山腳的地區故事與課題,引導民眾思考 現今景東里環境的空間課題、在地資源, 依山的好處、水圳遺線的故事等,並進一 步引導居民討論未來景東里周邊的環境 發展可能性,以及透過山系、水系、古道 的故事,開啟對於各里合作串聯的想像。 居民們參與工作方過程中,講述景東 里內發展變遷的過程,也說明依山地區生 活圈內,常見的課題,如土石流、淹水、 潮濕的氣候,以及缺乏社區群聚的場所 等,非常希望可增加社區聚集的活動中心 (會議紀錄詳見附錄)。

圖 47、山腳故事工作坊活動照片

89


(二)瞧見仙岩好設計工作坊 【瞧見仙岩好設計】藉由 12 月 9 日 的山腳故事工作坊後,讓居民一同發掘 景東里周邊環境課題後,進一步以小的 「空間尺度」 ,思考水圳遺線的綠空間、 山腳下的閒置空間、社區聚集的小據點, 如何營造,可更為彈性的使用,突顯在 地特色並回應環境生態、空間的課題。 本工作坊以「空間尺度」的好設計 思考為主軸,分成兩種主題 主題一:硬體-山腳空間好設計 主題二:軟體-山林知識的有趣設計 主題一,以硬體的空間設計為思考,本案 與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系景觀建築設計課 程合作,讓學生發展景東里 3~5 處的基 圖 48、學生在工作坊中發表設計,開啟居 地設計,分享在景東里發展的景觀建築設

民對於空間的想像

計成果。 主題二,以軟體的空間彈性使用為思考,針對山腳空間,突顯在地特色的設計 主題,以山林知識多元推廣的方向,邀請了野菜料理老師,辦理「仙跡岩野菜 料理工作坊」,讓居民認識山林野草的同時,也能了解到社區小空間,可運用 在地的野菜進行料理,變成社區料理食堂的空間,與居民激盪思考,山林空間 有更多元想像的可能性。

圖 49、工作坊舉辦社區野菜料理活動,居民們參與,並協助洗菜,表示有機會參 與社區活動非常開心,可紓解平常待在家中苦悶的心情 90


(三)仙岩山水下午茶工作坊 前期舉辦「揭開台北東區綠面紗-建 構都市里山學工作坊」與「仙岩山 城早茶會」系列工作坊,以及參與 文山社區大學公共論壇活動(相關工 作坊如下表),綜整文山區相關議 題,希冀透過【仙岩山水下午茶】 工作坊,持續擴大串聯至各里,將

圖 51、仙岩山水下午茶工作坊辦理情形

以三軸線主題為核心,邀請仙跡岩 山腳水圳遺線、古道、景美舊聚落 行經的里別,一同思考,三大主軸 的課題盤點與改善策略,希望以整 合性的思考架構,回應依山地區的 課題,以利後續研擬「仙跡岩地區 發展計畫」,有機會進行跨局處整合 的系統計畫,並進一步執行。

圖 50、興安里及興福里長討論舊有水路路線

討論議題三大主軸: 主軸一:都市水圳遺線與歷史軸帶復育(歷史文化面) 主軸二:氣候變遷與生態綠基盤 主軸三:古道紋理復育及社區參與手作步道 (生態與環境教育) 工作坊擴大各里參與,當天參與的有景行里、景東里、興福里、興安里及萬有 里社區里長與居民,居民們開始意識周邊環境文史與現今都市發展的關係,以 及對於過去水圳的認知,開啟了更多開放空間的想像。從居民口中得知更多的 在地資訊與都市發展脈絡,本團隊試圖歸結開放空間綠色軸線發展架構,並且 回應在地防災、淹水、土石流的相關課題。

91


二、綠生活圈再定義 自 101 年度以來,本團隊持續探討「綠生活圈」定義,從操作大安、大同、萬 華經驗,過去所理解的生活圈,定義為步行距離範圍直徑 500 公尺至 1000 公 尺的影響範圍,且具備相似生活習性與地方脈絡。然而,本計畫操作文山區仙 跡岩的依山型經驗,發現地型地貌、在地人文發展的關係性影響甚多。執行計 畫初期,本團隊擇定「景東里」,以仙跡岩為核心,劃設仙跡岩周邊 8 個里作為 生活圈,進行社區社群擾動。實際走訪社區,發現 8 個里因仙跡岩隔閡之關 係,生活動線、社區鄰里關係也因山脈而阻斷,鄰里連結並非如此,因此,本 計畫後期,改由仙跡岩西側,以羅斯福路為界,找尋相同議題的水圳沿線,共 10 個里,進行操作。 實際執行社區擾動,觀察社區脈動,歸結依山地區型態的「綠生活圈」擇定範 圍之關聯如下:

(一)山腳交錯群落 依山地區鄰近山區,沿著山際線較為多曲線的交錯群落社區,社區較有開放性 且多元,可容納多元性或資訊與社群網絡較能拓展。反之,單一性的山腳下囊 底路社區,出入口單一,社區鄰里型態也僅限當地住戶,較難有發展社區、社 群網絡的空間。 (二)在地歷史脈絡 山區旁的住宅區環境,大多屬於較晚開發區域,生活圈因都市發展,容易去脈 絡化,失去舊有聚落紋理。生活圈的擇定可擴大範圍至過往的歷史聚落範圍, 讓生活圈以舊有聚落區域為核心討論,較能喚起各社區間過往情感連結,有更 多在地故事可相互交流討論,並能更進一步的發展與在地歷史串接的都市發展 願景。例如景美聚落的水圳遺線、鐵道與景美老街的發展,可與交通動線作為 連結,發展未來友善交通生活圈之願景。

92


1.防災議題策略沿線: 依山地區長期受淹水、土石流、山崩之苦,應找尋舊有水路遺跡,策略性發 展水路沿線綠基盤的發展願景,從防災議題與改善策略的主軸出發,調整 「綠生活圈」範圍,以此改善願景的範圍,拓展社區社群討論平臺,較有機 會產生社區共鳴。 2.友善交通距離: 依據「生態城市發展策略與行動方案」計畫內容提及之「綠生活圈」定義, 以 15 分鐘之步行距離為範圍。依山地區鄰近山系,以仙跡岩周邊生活圈範 圍為例,又有過往水路遺線,型塑許多帶狀性的道路,以及帶狀型態開放性 空間。綠手指系統可藉由山系,沿著水路,串聯這些帶狀開放空間拓展,沿 身至都會區環境,且對於居民的生活路徑而言,此種串接方式,有利連接登 山步道、自行車及人行系統,沿著水路遺線連結,基此,依山地區的綠生活 圈可再定義,以友善交通距離角度出發,以及帶狀性生活圈的可能性。

三、活動效益 1. 藉由工作坊開啟居民對於社區空間的多元想像 2. 透過工作坊辦理,擴大社區社群參與,串聯更多社區居民,產生跨里協作機 制,建立溝通平臺。 3. 開啟學校與社區媒合可能,鼓勵後續實踐空間的合作機制。

93


玖、都市公共開放空間潛力盤點資料庫 一、空間範型說明 「空間範型」係指多元彈性的綠色都市開放空間,例如屋頂菜圃、垂直綠化的 牆面、鄰里互動的口袋公園等。依山地區環境因涉及山系環境,讓空間並非是 單一性的存在,而是一種「連續性尺度」,連續性尺度的空間,讓空間的操作改 善手法有所不同,如在都會地區的畸零地,像是一個口袋公園,可種植景觀物 種進行綠化,可變成一個有趣的兒童遊戲綠化公園。而在山腳下的畸零地空間 並非如此,將考量生態性,植物選種及對於鄰山的生態性等。空間尺度須考量 量山區整體性的連續性尺度,深思其綠的串聯。 除此之外,依山地區環境,近山區較容易型塑河流上游,如景美過去的萬盛 溪,現今雖已消逝,然而這些水文紋理所遺留下的空間,形成了連續性的帶狀 空間,這些帶狀空間,像似跳島般,可進行生態手法的操作,沿深山系的綠手 指。據此,盤點依山型地區都市開放空間型態,希冀未來可成為社區生態綠化 的據點,鼓勵社區找尋這些空間,營造出生態綠網。

二、都市公共開放空間分佈圖 本計畫擬定潛在操作空間範型,已於十月六日舉辦「仙跡岩走讀行動工作坊」 踏查仙跡岩步道,藉以檢視生活圈連續尺度的空間範型型態,相關綜整如下(資 料庫整理請詳見附件三):

94


空間形態 空間類型

定義

建成區

坵塊

淺山

深山

社區客廳

野餐據點

野餐據點

露營野地

運用人工設施物搭建具備特定

社區客廳

野菜廚房

野菜廚房

目的的半開放性空間點位

共食廚房

社區客廳

社區客廳

自然步道

自然步道

自然步道

手作步道

手作步道

手作步道

登山步道

登山步道

登山步道

文史環教場

文史解說

文史解說

登山步道

登山步道

通行散步

休息散步

自然步道

自然步道

親水公園

生態廊道

生態廊道

生態廊道

文史環教路

文史解說

文史解說

登山步道

登山步道

社區客廳

生態棲地

活動 具有供使用者進行相關活動的 點

據點 空間點位 工寮

步道 以人為使用主體的步行線性空 空間 間

古道 橋樑 空間 水路

具備歷史意涵的線性空間以步 行為主要使用形態 銜接兩側橫跨水路的線性空間 具備承載水體可供流動的線性 空間

保甲 舊時聯繫散村聚落的官設動 線

線,路幅為牛車軌寬度以上

囊底 缺乏聯外道路的封閉型道路的 路

線形空間端點

人行步道

文史環教場所

文史環教路徑 社區客廳

社區客廳

療癒花園

療癒花園

設置麵包窯

設置麵包窯

露營休息站

駁坎 伴隨於斜坡兩側,具備鞏固動 植物美學裝置

生態工法

生態工法

生態工法

牆面 線機能的線性空間

公共藝術

垂直蕨園

垂直蕨園

垂直蕨園

帶狀

帶狀公園

水路 遺線 生活 通道

舊時曾有水路行經,然現已覆 蓋成道路或建築間的後巷

以生活為主的步行線性空間

公園 具有植栽與生態棲地條件的地 綠地 方

連續尺度的綠生活內容(文山區試舉例)

廟宇 廣場

廣場

(佛、道)信仰活動發生的地方

草溝 文創市集

生態環境教 生態環境教育 育公園

鋪面美化

療癒帶狀花

騎乘自行車

星光夜讀 社區電影院 文史導覽 廟前市集

育公園 文史導覽 廟前市集 交誼場所

小朋友遊戲場 95

螢火蟲復育

原生植栽美化 原生植栽美化

生態環境教 生態環境教育

人工設施具有活動發生潛力的 戶外咖啡座椅 兒童遊戲樹 地方

公園

公園

──

文史導覽

文史導覽

交誼場所

樹下教室

樹下教室

露營野地


空間形態 空間類型

定義

學校 學校用地

窪地 山坡 墓園 農圃 空間

地勢相對較低容易匯聚水份的 地方 埋葬先人的地方

連續尺度的綠生活內容(文山區試舉例) 建成區

坵塊

淺山

深山

教育場所

教育場所

教育場所

教育場所

環境教育

環境教育

環境教育

環境教育

草溝

草溝

雨水花園

雨水花園

滯洪池

生態棲地

設置紀念碑

設置紀念碑

墓園

墓園

農圃空間 具有農耕生產行為的地方

都市農圃

社區野菜空 間

農圃空間 社區野菜空間

認識野菜

建築 建築量體外圍周邊具有圍塑感

中庭花園

打開圍牆

打開圍牆

打開圍牆

庭院 的地方

打開圍牆

社區客廳

社區客廳

社區客廳

生態公園

生態公園

軍事 空間 畜牧 用地 鄰避 空間 歷史 空間 停車 場 畸零 空間

軍事用地

都市菜圃

屋頂農園 生態公園 動物觀察場

具有畜牧養殖行為的場所

動物觀察場所

生態棲地觀察 生態棲地觀察

有機堆肥 具有臨避設施的周邊空間

有機堆肥場

雨水撲滿

有機堆肥場

有機堆肥場

環境教育場

環境教育場

環境教育場

環境教育場

故事藝廊

故事藝廊

故事藝廊

故事藝廊

暫時性綠地

雨水撲滿

療癒花園

透水鋪面場

土地利用後形成幾何不規則的

療癒花園

兒童遊戲樹

空地,位於山腳坵塊的空地,

設置麵包窯

蓄水滯洪

露營野地

雨撲滿

雨水撲滿

具有歷史意涵的地方

多輛車停車的空間

鄰近山坡

香草植物園

96


97


三、生活圈三處基地後續經營管理建議 (一)空間類型指認 本計畫經過基地調查與社區擾動過程,盤點「都市公共開放空間資料庫」,因應 依山地區地形地貌、水圳、水路行經、歷史紋理…等,相關在地特性,指認出 空間範型形態。 本計劃於期中階段,原盤點出四處潛在的創意行動基地空間(山城聚落廣場、 大明溝、仙跡岩登山入口、瑠公用地停車場),以建議後續相關維護管理操作方 式。然而,於社區勘查期間,發現可將社區內的空間範型類似,且歸納出三種 類型空間最多。 因故,建議修正為三種類型基地,作為後續管理修正建議,其空間分別為「帶 狀水路遺線」、「歷史空間」、「畸零空間」。為持續維繫地方參與的能量,吸引各 里居民關注地區再生共同議題、商討環境改善策略。

98


99


空間類型說明如下: 1. 帶狀水路遺線: 仙跡岩生活圈昔日有萬盛溪、瑠公圳及其支線行經,現因都市發展而覆 蓋,形成道路,或是建築間的後巷,或部分仍有開蓋水路空間、邊坡遺跡 (例如羅斯福路五段水路空間、萬盛公園旁的砌石邊坡),仍可看出都市紋 理。

興福公園旁小巷

興順街68號旁巷弄

興隆路一段65號後方巷弄

羅斯福路五段140號旁

2. 歷史空間: 景美聚落鄰近景美溪,昔日渡船口周邊具有繁榮景色,此也表示在地歷史 與水文息息相關,有些水路遺線,仍有歷史記憶,曾有文山社大積極推 廣,再現舊有景美風華,以歷史空間作為操作點,可望突顯在地景美特 色。例如仙道橋、萬盛橋遺跡。

100


仙通橋,文山區仙岩路 8 號旁

景美渡船口,景美街 148 號與景興路 320 號間的景美街轉角 3. 畸零空間: 本計畫指認「畸零空間」包括山腳下的畸零地,因依山地區之山地丘陵面 積廣泛,位於山腳邊坡旁的私人土地,因面積小,且位於風景區、保護區 旁,開發受限。因此,依山地區常見,此類型空間受地主棄置,遭受周邊 居民暫用,亂放垃圾,或搭建臨時設施物等,有礙觀瞻,亦影響生態性發 展,建議可優先改善。例如景東里辦公處申請的提案基地,「景東愛,海綿 心」、「仙岩樹屋」,其中仙岩樹屋則為典型的山腳下畸零空間。

101


102


(二)推動中尺度生活圈營造策略 除分散式的單點策略空間(Open Green 社規師駐地輔導計畫)以外,許多地區皆 面臨整體性、共通性的課題,例如本計畫有關地區排水系統的盤整,勢需納入 工作坊整體討論,協商各里參與意願,並協調土地所有權人參與地區再生環境 整備工作。因此,台北市需具備能兼具中尺度地方課題之回應策略,以生活圈 為單位,針對可具示範效益的地區以計畫(Project)方式作為實驗,以期帶動更多 參與、認同與新的生活想像。 相關尺度的分級規劃,除需依據空間條件,如面積大小、區位、可及性、工程 耗資、土地權屬等作為基礎判斷外,市府針對較成熟之提案,分別申請營建署 城鄉風貌計畫之賡續工程計畫、跨域整合型計畫;倘屬單點改善課題之社區, 鼓勵社區申請 Open Green 社規師駐地輔導計畫。整體而言,許多在地防災課 題,生態海綿城市願景等地區再生的工作,從小尺度到中尺度皆需有分層推動 的對應計畫,使得逐步逐年突破與落實。 (三)研擬都市更新開發前「策略地區社區空間管理辦法」 建議針對可作為地區再生示範之區域,以分年計畫方式落實策略地區開放空間 環境改善,進一步引導居民及開發業者等,於後續週邊地區進行都市更新時, 可援引參考的案例。空間設計手法,包括增加草溝、透水鋪面、種植在地性原 生物種、生態工法,山坡區域注意水土保持等,以回應當地防災、淹水課題。 中期階段,則因應空間範型發展與既有都市治理機制的對話。建議可依上述不 同屬性,區分系統性管理機制營造空間,如下說明: 社區尺度型 空間範型因面積小、土地權屬較屬於單一性的私有地,或公私有地權屬單 純,建議可鼓勵社區,以「雇工購料型式」,進行小型綠點改善。不僅可藉 此培力社區關注社區議題,自力營造,亦能型塑社區共享、共創空間的氛 圍,型塑社區社群協力機制。 生活圈尺度型 部分空間範型面積大、土地權屬或涉及業務單位多元,若由社區操作雇工 購料方式,許多生態性工法耗資較高,難以施作。建議上述地點,以整體 性的生活圈尺度操作。 103


本計畫依循仙跡岩在地特色,研擬文史、水路遺線、友善交通概念的軸線 性架構,以「仙跡岩生活圈尺度」發展策略綠點計畫(詳參第拾貳章),較有 整體性發展,以串聯各策略綠點。必要情況召開跨域整合型會議,進行局 處間協商。 任務導向型 依山地區因山坡地的使用型式,有許多空間涉及大地工程處維管、水利處 維管,建議可轉介相關建議,提請各單位協助執行操作,如水利處,以草 溝方式施作於水利空間旁的空地。 社區尺度空間,如公有地可由區公所、里辦公處認養,私有土地則可透過 里辦公處、社區大學活在地社區、社群團體代管,開放空間讓社區居民使 用,並且與公民參與的教育體系結合,與社區大學、在地學校合作,舉辦 文史、生態導覽、實作課程等,作為學校環境教育的場所。社區尺度空間 愈來愈多,成為多點後,亦可進一步成為生活圈的串聯空間,共同維管。

圖 52、地區綠色資源系統性機制管理圖說

104


拾、文宣推廣計畫 本計畫集結臺北市都市更新處,自 101 年度起綠生活系列相關成果案例,及今 年度推廣綠生活的操作執行理念與方式,讓更多民眾了解空間的多元使用方 式,鼓勵社區民眾、社群團體共同操作,讓 Open Green 落實於臺北城市當中。 今年度的推廣重點,以依山地區環境周邊公共開放空間的彈性使用為主題,嘗 試更多元性的手法,擁抱山與水環境的生態交界地帶,希望透過四大篇幅的子 題,鼓勵民眾思考,如何將山區的生態綠手指,沿伸至都會區當中,並且找尋 出既能兼具都市發展,又能突顯文山在地特色,保護生態環境的方式。四篇幅 的子題包括:1.步道空間使用;2.野的生命力空間;3. 植物美學空間;4. 友善 大地的蓄水空間。

105


106


107


拾壹、後續策略規劃推動建議 一、因地制宜的綠空間 依山地區,因山坡地比例高,且因地勢問題,許多山坡地因受建築限制,無法 進行開發,演變農地佔用的環境;或介於山坡或是平地之間的山腳空間,因面 積小的問題,旁邊又有山坡限建問題,不易開發,私地處常放任土地,變成三 不管地帶,成了髒亂或被占用的閒置地。 面對這些空間的環境改善問題,可提高「公共性使用」的氛圍,鼓勵公私協力 的可能,小型空間可鼓勵社區進行 Open Green 提案,讓社區綣起衣袖一同改造 空間。或是釐清維管單位,部份轉介土地維管單位進行工程的改善,如山坡地 步道環境,轉由大地工程處進行步道改善;或是水利處進行水圳沿線的地上環 境改善…等。

二、鼓勵公私協力機制/社區社群媒合 依山地區生活圈,所關注的社區環境議題,佔有多數的比例與生態環境、微氣 候調節有所關連,需要更多環境、工程技術層面的社群予以協助。經本案觀察 於依山地區深耕的團體,多與環境保育議題相關,如荒野保護協會協助富陽公 園的建置及維護管理;千里步道協會協助仙跡岩手作步道系統的建置;自然步 道協會致力郊區步道沿線的生態知識推廣等。 依山地區公私協力機制,可善用在地深耕的 NGO 團體,協力社區改善環境空 間,以補足社區技術及知識的缺憾。

三、議題式串聯既有組織,拓展公共溝通平臺 文山區社區與社群能動性高,有許多 NGO 組織深耕於文山區當中,如荒野保護 協會、千里步道協會、文山社區大學等,關注環境生態的社群團體。盤點文山 區仙跡岩周邊生活圈,核心課題主要以防災導向、生態綠網、友善交通、商圈 活化等問題為社區所關注,然而,社群團體所深耕區域多為山區環境,靠近都 會區的社區居民少有與 NGO 團體接軌、串聯之機會,可梳理社區及既有社群組 108


織所關注的議題引發討論,如文山社區大學已於文山區深耕多年,多年來滾動 許多環境相關議題,以「文山好行」、「手作步道」、「淡蘭古道」、「文山學探討 的景美聚落及水圳」等,可藉由空間感較廣泛的「水圳」與防災議題連結,引 起社區居民的共鳴,協力社群進入社區,將社群能亮深植於社區,也是為社區 增進更多多元知識領域的社群團體,藉此推動公共溝通平臺,有力推展地區型 的展願景。 本案藉由最後歸納論述,以文山區「水路帶狀遺線」,串起仙跡岩生活圈 11 個 里(邀請景東里、興福里、興安里、興業里、興得里、興邦里、興豐里、萬盛 里、萬祥里、萬有里、景華里、景行里),實際參與討論者有萬有里、景行里、 興福里、興安里、景東里,循序漸進地推展社區空間改善的討論。

圖 53、仙跡岩周邊社區社群網絡關係圖 (資料來源:本計畫繪製)

109


四、情境計畫:多元彈性的生態綠、重新認識山林 依山地區具有豐富生態性之優勢,都市空間範型多元,空間營造手法可多以依 山地區生活圈的生態優勢拓展,嘗試更多元性的方式進行,藉由空間改造中的 工作坊,透過實作的「情境計畫」,讓居民有感,體認生活即資源的概念,轉化 舊有蓋大樓、商場的過渡發展思維,以多元開放空間發展彈性的使用方式,拓 展更多居民對於空間願景的想像。情境計畫可包括「社區野菜料理」、「原生植 物的美學」、「手作步道」、「草溝營造」…等。例如以「社區野菜料理」工作坊 的舉辦,讓居們認之山林知識的重要性,原本文山區旁,一些不起眼的野花野 草,竟也可以發展成野菜料理。

五、土地使用管制的發現與建議 (一)山坡地用地變更 仙跡岩周邊地區土地使用分區,僅羅斯福路沿線、景美商圈為商業區,其他 以住宅區(住三、住二)為主,山區地帶為風景區。然而,靠近仙跡岩風景區的山 坡地帶,地勢較陡卻屬於住二用地(如圖紅色虛線區域),豪大雨來臨時,住二用 地之住宅區常受山崩、土石流侵擾,建議應重新檢視環境,進行用地變更,變 更為風景區或保護區。今年度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委託財團法人國土規劃及 不動產資訊中心,執行「臺北市山坡地公共設施保留地後續處理機制-以師專 專用地為例」,針對了中國科大後方之師專用地,進行山坡地用地使用的檢討, 後續建議此空間大部分將變更為保護區,避免過度開發使用。

110


圖 54、仙跡岩周邊生活圈航照圖 (資料來源:都市發展局臺北市歷史圖資展示系統)

圖 55、仙跡岩周邊生活圈土地使用分區圖 (資料來源:都市發展局臺北市歷史圖資展示系統)

111


(二)友善、生態、防災觀點的土地使用分區管制檢討 依山地區環境的都市發展與友善、生態、防災課題觀點息息相關,然而現今 《臺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自治條例》卻無相關規範內容,導致生活圈過渡性 開發,自然環境喪失,缺乏過往在地水文脈絡,建議以下相關內容可重新探 討。 法條

修法觀點

第 4-2

防災、生

未釐清公園設定,鄰山坡地 依山地區之公園環境為山坡

公園之住宅,容積率過高影 地,容積率提高易提高住宅危

相應課題

課題與改善方向建議

響環境。

險及山坡地承載量,建議應特 例或將增設山坡地公園管制方 案。

第5

防災

都市防災日趨重要,並有其 可新設使用項目組:「地區防災 空間獨立性、完整性

設施」,並訂定各使用分區之容 許設施強度與設施使用主題, 並以運用複合型生活空間之概 念。

第8

防災、生

仙跡岩範圍內水文空間、地 建議重新思考土地使用分區類

勢低窪處多,且位於住宅區 別,如公共設施用地,得考量 內,管制內容卻缺乏相關防 地勢增設公園、滯洪用地等。 災觀念於相關區域當中

或對於住宅用地內的水文紋理 有附加條件的規範。

第 80-1

友善

民間捐贈公益設施,反造成 應導入社區溝通與活用媒合之 空間低度使用

程序,鼓勵並確保公益設施活

條 第 80-3 條

用 友善、生

市區中的空地,具有多元

態、防災

化、各種進步式觀點的使用 地之多元使用(作為生態、防災 之潛力

應於明確於本法條中,訂定空 導向之使用),以及確保公民友 善參與之精神。例如於管理要 點中,將空地利用模式導入參 與式規劃與設計流程,並邀請

112


法條

修法觀點

相應課題

課題與改善方向建議 民間單位與社區組織進行活用 與認養,推廣多元使用之生態 綠地。

第 80-5

友善、生

原條文僅鼓勵保存價值之樹 應已區域尺度來檢視連結老樹

木,未針對老樹周遭後續生 周遭開放空間與綠資源連結潛

態效益與歷史價值提出觀點 力,並制定相關開放空間變更 使用之彈性處理原則

第 82 條

友善、生

僅要求公共開放空間之留

設,未引導實質空間設計內 向。例如於管理維護要點中引 容

應積極引導空間綠化朝生態導 入綠景觀評量指標。

113


拾貳:仙跡岩策略綠點發展計畫 一、計畫說明 經本案前期基地踏查及社區擾動過程,擴大生活圈社區、社群參與,以及社區 申請「2015 年 臺北市社區規劃師駐地輔導計畫-Open Green matching fund」提 案。歸結「仙跡岩生活圈」地區尺度的規劃方案,以地區內歷史、水路軸線架 構,發展系統性的策略綠點營造,以拓展仙跡岩綠手指,初步先導性操作透水 鋪面,解決淹水問題,落實海綿城市之願景。 仙跡岩周邊生活圈之公共溝通平臺,已逐漸形成,相關針對環境課題的操作概 念,也逐步達到社區共識性,建議本案後續可持續推動,推展「仙跡岩策略綠 點發展計畫」,以「生活圈」為操作範圍,串聯各里共同進行綠點空間營造計 畫,以落實解決依山地區課題之願景。

二、操作說明 文山區仙跡岩周邊生活圈環境,俱山勢圍繞,昔日曾有萬盛溪及瑠公圳流經, 因地勢問題,以及近年氣候變遷環境,周邊逢豪大雨或颱風時,容易匯集雨 水,造成嚴重淹水。然而,現今臺北市都市化過程快速,民國 57 年後,景美與 木柵併入臺北市後,文山區快速發展,高樓大廈蔓延至山區,雖擁有山系豐富 生態綠地,但綠色基盤比例不均,綠地的滯洪面積缺乏,無法解決淹水課題。 因此,為解決當下氣候變遷的淹水課題,本計畫提出「地區型的滯洪系統概 念」,擇定仙跡岩周邊曾有瑠公圳或萬盛溪流經,具有潛力的畸零地空間,營造 透水性綠地環境,以克服地區淹水課題。 文山區屬於文教區域,許多知識性團體、NGO 團體活絡發展,另外,因過去 「臺北市社區規劃師駐地工作室」與文山社區大學、文山新願景促進會等社區 團體,長期與在地社區(如里辦公處、社區發展協會)耕耘文山區,社區能量豐 富,藉由此綠地空間的硬體營造,結合社區軟性活動,如瑠公圳文史議題、環 境教育推廣,軟硬結合,可串聯及推展環境營造成果,成為地區型滯洪系統, 以及落實海綿城市的示範型地區環境。 114


三、操作範圍 計畫操作範圍,依據昔日萬盛溪、瑠公圳及其支線-興福支線分佈範圍,劃設 「仙跡岩策略綠點發展計畫」,範圍如圖所示:

圖 56、計畫範圍圖

115


四、願景架構 本計畫主要以「地區型的滯洪系統概念」,發展綠帶串聯計畫,分別以南區仙跡 岩、北區蟾蜍山為主要的綠手指核心,往外拓展綠基盤滯洪系統。 盤點景美仙跡岩周邊資源,景美聚落與水圳、水路的發展有緊密關連性,因 此,發展兩個重要軸線,分別為:(一)都市水圳遺線與歷史軸帶復育(紅色區 域);(二)氣候變遷與生態綠基盤(黃色區域)為軸線,拓展仙跡岩周邊的生態基 盤與漫活系統,從兩處軸線找出策略綠點,營造開放空間環境,連結歷史與生 態生活路徑,以發展具有在地景美仙跡岩故事,又具有生態性蓄水、滯洪功能 的綠帶地區環境。

圖 57、願景架構圖

116


內容說明: (一)都市水圳遺線與歷史軸帶復育: 願景圖中紅色區域,為景美聚落過去主要的老街及鐵路新店線沿線,由南 至北,沿線行經景美捷運站(昔日景尾火車站)、萬隆捷運站(十五分火車 站),從景美街延伸至羅斯福路;由西向東則有載著煤礦輕便車鐵道,沿著 興隆路至萬芳。建議後續,於軸線處重點營造在地歷史記憶與特色,策略 點上以文史記憶地景手法操作。

圖 58、都市水圳遺線與歷史軸帶復育 軸帶系統說明圖

117


(二)氣候變遷與生態綠基盤: 願景圖黃色區域,為重要的生活交通動線以及昔日水路遺線,包括萬盛溪 及瑠公圳支線。其沿線具有許多閒置的帶狀空間,例如「帶狀水路遺線」、 「後巷空間」、山腳下「畸零空間」等。建議可依據過去水路特性,藉由生 態工法之草溝、雨水花園、透水鋪面設計,增加蓄水空間,形成地區型綠 基盤系統,並種植在地性原生植物,型塑生態跳島,串聯各綠點,沿伸仙 跡岩綠手指,拓展生態多樣性的可能。

圖 59、氣候變遷與生態綠基盤軸帶系統說明圖

118


五、操作策略點 (一)策略點分佈圖 本計畫的實施範圍為文山區仙跡岩周邊的潛在綠 點,選定瑠公圳及昔日萬盛溪溪流沿線的潛在綠

公私有地面積比 公有地

私有地

點(共計 18 處策略點,有 10 處為公有地,其他 8 處為私有地,或部分私有,如右圖公私有地面積 比,私有地有兩處為瑠公農田水利地),試圖藉由 生態綠化工程,開展水路沿線的綠地空間,型塑

40.14 %

社區環境,可提供社區居民交流,並成為仙跡岩 山系延伸的綠色跳島,並結合透水鋪面設計,規 劃為分散式滯洪系統,以落實海綿城市構想的示 範性綠地空間。

圖 60、本計畫範圍擇定的 18 處空間營造策略點 119

59.86 %


(二)策略點說明 依據策略點特性、空間型態及改造願景,分成「一、歷史地標型空間」、「二、流線型帶狀空間」、「三、轉角亮點的綠基盤空間」、「四、跨局處整合型空間」、「五、鼓勵社區社群媒合(申請 Open Green 駐地輔導計畫)」,分類說明如下: 表 1、策略點說明 項次

名稱

照片

里別

地址

土地權屬

空間

備註

範型 一、歷史地標型空間 8

仙通橋樑空間

興安里

文山區仙岩路 8 號

興安段二小段-711(台北市財政局)

橋樑

主軸一:都市水圳遺線與歷史軸帶復育

興安段二小段-711(國有財產署)

空間

主軸二:氣候變遷與生態綠基盤

樑空 間

9

興隆路一段 85 號

地段號:興隆路三小段-152

橋樑

主軸一:都市水圳遺線與歷史軸帶復育

後方空地

空間權屬:台北市(工務局水利工程處)

空間

主軸二:氣候變遷與生態綠基盤

景美街 148 號與景

景美段五小段

步道

主軸一:都市水圳遺線與歷史軸帶復育

轉角入口意象

興路 320 號間的景

759—道路用地—民國 69 年編-產權未定

空間

工程

美街轉角

709-中華民國-臺北縣政府用地(收歸國有)

主軸一:都市水圳遺線與歷史軸帶復育

萬盛橋樑空間

萬盛里

17

仙跡岩渡船口

景行里

708-許 OO、李 OO、李 OO 705-許 OO 704-許 OO 18

變電所鋪面工 程

萬有里

羅斯福路六段15

景美段一小段

9巷1弄

406-瑠公農田水利會 406-1-瑠公農田水利會 407-台北市-(新工處) 428-5-瑠公農田水利會

120

道路


項次

名稱

照片

里別

地址

土地權屬

空間

備註

範型 二、流線型帶狀空間 6

綠色小巷

興福里

景興路二段23巷

地段號:景美段二小段-51

帶狀

6弄

空間權屬:中華民國(財政部國有財產署)

水路

7

主軸二:氣候變遷與生態綠基盤

主軸二:氣候變遷與生態綠基盤

主軸二:氣候變遷與生態綠基盤

主軸二:氣候變遷與生態綠基盤

主軸二:氣候變遷與生態綠基盤

遺線

景豐公園旁綠

興豐里

色小巷

興順街68號旁巷

興隆段二小段 228—楊 OO,未辦繼承登

帶狀

記,地政局列冊管理

水路

興隆段二小段 228-1—楊 OO

遺線

興隆段二小段 229-國有財產署 230-臺北市(警察局) 10

步行後巷

萬盛里

興隆路一段65號

興隆路三小段-399-9(工務局水利工程處)

後方巷弄

水路 遺線

公 14

帶狀

萬年綠色巷弄

萬年里

羅斯福路五段14

萬隆段一小段 318 地號

帶狀

0號旁

臺北市府用地(管理:工務局水利工程處)

水路

遺線

三、轉角亮點的綠基盤空間 2

舊溪流與停車 場

景東里

景華街 120 旁空地

興安段 3 小段 409-瑠公農田水利會

畸零

409-1-臺北市(新工處)

空間

410-林 OO、許 OO

121


項次

名稱

照片

里別

地址

土地權屬

空間

備註

範型 四、跨局處整合型空間 1

景美人行徒步

景行里

羅斯福路六段 401

景美五小段 22:北市府(區公所)

步道

主軸一:都市水圳遺線與歷史軸帶復育

22-1:北市府(臺北市藝文推廣處)

空間

水路

主軸二:氣候變遷與生態綠基盤

道路

主軸一:都市水圳遺線與歷史軸帶復育

水路

主軸一:都市水圳遺線與歷史軸帶復育

水路

主軸一:都市水圳遺線與歷史軸帶復育

22-2:北市府(臺北市藝文推廣處) 23:祭祀公業高積淵、24:祭祀公業高積淵 25:國有地,鐵路局、26:國有地,新工處 27:瑠公農田水利會、28:祭祀公業高同記 4

大明溝

景東里

景華街 128 巷 3 弄

興安段三小段 323-2、324(管:臺北市公燈

20 號

處) 興安段三小段 325-1(管:臺北市財政局)

※上述地號係屬文山(景美)49 號公園保留地 範疇,公燈處曾進行改善綠美化作業,然該 地屬山崩潛勢中高地區,不宜擾動,因此短 期內公燈處無闢建計劃。

12

溪上的馬路

萬盛里

公 13

15

水路-開蓋霧裡

萬盛里

薛圳

羅斯福路五段97

興隆路三小段-555-9

空間權屬:台北市(新工處)

羅斯福路五段與羅

興隆路三小段-555-6

斯福路五段97巷

空間權屬:台北市(財政局)

交叉口

水路-瑠公開蓋 綠美化

萬年里

羅斯福路五段與羅

萬隆段一小段-188(管理:台北市財政局)

斯福路五段92巷

229-1—王 OO、周 OO、王 OO、呂 OO、

1弄交叉口

呂 OO 235--朱 OO、周 OO、徐 OO、黃 OO、游 OO、廖 OO、林 OO 122


項次

名稱

照片

里別

地址

土地權屬

空間

備註

範型

3

景美運動公園

興豐里

道路

主軸一:都市水圳遺線與歷史軸帶復育

興福公園及清水祖

景美段二小段-103-1 (臺北市工務局新建工程 帶狀

主軸二:氣候變遷與生態綠基盤

師廟旁

處)

水路

景美段二小段-102-1(臺北市工務局新建工程

遺線

主軸二:氣候變遷與生態綠基盤

興順街 83 號旁

旁萬盛溪遺址

興隆三小段 329-6 國產署 329-5 北市府(管:新工處) 329-4 國產署 328-1-北市府(管:新工處) 329-3-國產署 329—國有財產署 329-1-北市府(管:新工處) 332-1-北市府(管:新工處) 332-北市府(管:新工處)

五、鼓勵社區社群媒合(申請 Open Green 駐地輔導計畫) 5

水路-公園旁遺

興福里

處) 景美段二小段-104-2 (周 OO、游 OO)

16

生活-蓄水池、 28 號公園

興業里

興隆路16巷旁,

700-2-國產署、703-林 OO、陳 OO、陳

步道

仙跡岩麥田支線入

OO、呂 OO、張 OO、陳 OO、陳 OO、王

空間

OO、國產署、高雄市、高雄市財政局、吳

※此空間位於 28 公園保留地,部分土地經里

OO、704-林 OO、陳 OO、呂 OO、陳

長建議綠美化改善環境,公燈處近期已與私地

OO、陳 OO、陳 OO、王 OO、國產署、高

主達成協商同意,經由公燈處進行綠化,預計

雄市、吳 OO、706(溝)-臺北市新工處、

本年度實施。

興安段三小段 26、28、23、24、25、27

據此,建議公燈處進行綠美化過程,考量防災

23-林 OO、24-林 OO、25-國有地(公燈處)

及氣候變遷課題,盡可能保留現有生態,以生

26-林 OO、27-林 OO、28-林 OO

態多樣性手法、參與式手作步道方式闢建改善 公園。

123


六、設計概念與手法 (一)生態性手法 「地區性的滯洪系統」強調地區蓄水能力,以 分散中央雨水下水道管線的逕流量,避免負荷 過重,導致淹水問題。因此,蓄水性手法以下 列策略為主。 過濾、滲

圖 61、雨水回收概念圖

1.雨水花園

(資料來源:http://www.chinalid-expo.com/sh/news2.asp?id=672)

盤點仙跡岩地區,「帶狀水路 遺線空間」比例高,這些空間 通常為建物的後巷,可設置屋 頂雨水匯集系統,滲透至後巷 雨水花園中,回收自然雨水, 增加天然植栽帶。

圖 62、雨水花園示意圖 (資料來源:內湖 106 號公園新建工程委託規劃、設計及監造案)

2.草溝(Bioswale) 地表藉由地形起伏,設計小型窪地的滲透草溝,讓路面雨水入滲至地下層,引 導水滯地下雨水下水道管線,減緩雨水過快入滲至管線,避免水溝水位暴增的 淹水問題。

圖 63、草溝設計(資料來源:http://www.cityofsalem.net/)

124


3.透水性鋪面 具有鋪面,落鄰近道路旁的開放性空間,可藉由透水性鋪面,利用導水管誘導 水至地下層,如現今推廣的整體性透水鋪面工法-JW 工法。

圖 64、JW 工法透水鋪面示意圖 (資料來源:102 年總合治水研習會,周祖珍建築師)

(4)栽植原生植物 種植原生雨誘蝶鳥植物,提供生物棲地環境,讓都市空間形成生態跳島, 自山系拓展綠手指路徑,並增加都市中的生態庫,同時也增加了都市內自 然環境教育的機會。

2.在地文史地景 運用當地歷史元素,如火車鐵軌、輕便 車、解說地磚等,訴說景美仙跡岩過往歷 史記憶,呈現文史地景。

圖 65、歷史元素設計示意圖 (資料來源:神農街景 http://taiwanpeoplenews.blogspot.tw/2013/12/1. html)

125


(三)設計示意圖 帶狀水路遺線空間(策略點 10) 位於羅斯福路旁建築後巷空間,昔日為萬盛溪流 經的線型空間,後加蓋成後巷,但現今生態性仍 豐富,建議後續增加草溝、雨水花園設計,增加 綠地面積,並且增加部分休憩空間,讓環境暨可 休息,又具滯洪蓄水功能。

圖 66、策略點 10 設計示意圖

126


帶狀水路遺線空間(策略點 6) 位於興福里內建築後巷中,昔日萬 盛溪流經處,可串聯至附近興福公 園,目前具有後巷改造,僅種植一 些觀賞植栽,建議可改成部分蓄水 空間,成為流線行的步行空間,栽 植一些原生物種,成為生態跳島。

127


歷史空間(策略點 8) 仙通橋下方是昔日萬盛溪流經的河 道,橋樑是因興安宮附近的永豐煤 礦運煤台車行經溪流所需而架設, 隨著城市發展,萬盛溪留經地點, 許多已蓋成馬路,而此處也形成的 閒置地。後來由於周邊興建大樓, 經過在地文山社大與許多關心人士 的協助,將仙通橋頭保留下來,並 在周邊近行簡易的綠美化。但現今 有欄杆阻隔,較不具親民性,建議 可將整體以「歷史地景」概念方向 設計,重現過去運煤鐵路的意向, 讓在地居民了解文山地區。

128


拾參、成果檢核指標 本計畫結合本案操作進程、階段工作成果要求,參考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2011 年都市再生前進基地效益評估研究作為本案自我評量與階段成果檢核指標。 本團隊重視在地情境計畫的實驗與導入,期待能對地區的人文、社會、經濟 發展產生諸多正面影響,讓更多居民及社群參與者透過交流與認同,據此,歸納 以下方向與指標,據以評估本計畫執行成效及操作方向。

一、自我評量表 比重 面向 評估指標

評估項目

預期達成效益

(共 100%)

多元方法確立生活圈擇點

1. 歸納 GIS 分析 GIS 地理資訊系 面向 統應用

2. 完 成 圖 資 套 疊 與分析

度的提出防災觀點與規 劃 ◎重新界定生態自然邊界 與人為行政邊界

1. 理 解 地 區 發 展 掌 握 次 分 區 生 脈絡 活圈議題

◎跨社區尺度、行政區尺

2. 釐 清 地 區 發 展 課題

◎指認核心課題與相關單 位窗口 ◎研提短中長期發展方案

20%

◎突顯在地文化特色,如 產業、文史、都市紋理等

1. 接 觸 與 認 識 生 發掘潛力社區 與社群

活圈內社區團體 2. 指 認 並 歸 納 有 關社群,釐清參與

◎擾動生活圈內社區 ◎連結議題之社群

能動性 1. 挖 掘 潛 力 社 群 ◎ 引 動 社 區 居 民 參 與 熱

社 區社 群 媒

串連潛力社群

團體

忱,創造居民為主體的群

2. 發 展 社 群 社 區 體 以 逐 步 凝 聚 內 向 性 認 合作方案

同 129

30%


比重 面向 評估指標

評估項目

預期達成效益

(共 100%)

3. 培 養 地 區 共 同 ◎促成社區社群的對話平 協作默契

1. 盤 點 與 生 活 區 ◎效率結合應用公部門資 相關之公部門政 源 策與計畫

◎擴大本案執行效益

結 合 相 關 計 畫 2. 盤 點 議 題 相 關 ◎透過在地社區與社群的 資源

之 公 部 門 政 策 與 協力合作延續成果 計畫 3. 評 估 資 源 協 力 可能性 1. 網 絡 平 台 建 制 ◎地方單位參與公共事務 ( 如 網 頁 、 論 壇 維護管理 ◎媒合多元社群團體至在

等)

2. 虛 體 + 實 體 網 地社區中,協助成為長期 社群網絡建制

的社區夥伴團體。

絡實際開展 3. 跨 領 域 民 間 團 體協議合作

◎建制永續發展方案,持 續凝聚民眾認同 ◎建立多元協作對話平台 網絡

1. 凝 聚 公 共 開 放 ◎透過 2 場地區工作坊了

綠色基盤與地方社會

提 出 公 共 空 間 空 間 改 善 策 略 之 解地方需求與想像 改善策略

共識

◎專業團隊與地方民眾共

2. 民眾參與規劃

組地方未來願景

1. 以 生 活 圈 為 單 釐清公部門政策窗口,依 30% 位 進 行 整 體 性 再 社區實際情況辦理跨局 社區規劃

處研商會議

發展定位

2. 研 擬 樣 態 綠 推 ◎包容多元議題共生發展 動策略,包括綠基 之可能,以利因地制宜之 130


比重 面向 評估指標

評估項目

預期達成效益

(共 100%)

盤、多元綠之可能 機制落實 等

◎研擬系統式(點至軸帶

3. 推 動 跨 里 界 策 交織成面)的具體執行方 略規劃

4. 公 共 開 放 空 間 ◎架構式願景接軌 多元使用 5. 完備機制論述 完成補充「都市 1.盤點依山地區公 ◎補充臺北市依山地區公 公 共 開 放 空 間 共開放空間

共開放空間之資料

潛力盤點」資料 2.歸納出依山地區 ◎建構資料庫依山地區之 庫

特色之空間範型

特色空間

1. 藉 創 意 活 動 鼓 ◎提供民眾提案之專業建

創新策略

勵民眾自主提案

2. 應 用 參 與 式 預 ◎以生活圈尺度嘗試參與 鼓 勵 社 區 自 主 算之精神與概念

式預算操作方式,累積北

提 案 之 創 意 活 3. 研 擬 地 方 創 生 市府參與式預算經驗值 動

方案(如手作、綠 ◎引動地區綠生活再生, 市集、生態棲地、 藉 舉 辦 創 意 行 動 引 發 新 埤圳再生)

公共生活想像、串聯社區 20% 社群,媒合協力機會。

1. 跨 局 處 政 策 合 ◎空間範型具體化為跨局 作 跨界交流

處研商會議

2. 推 廣 地 方 經 驗 ◎建構政策推動分期方案 論述與案例 3. 公 私 合 夥 介 面 釐清

131


二、階段性工作指標 面向

完 成 執 階段時程

評估指標

一、多元方法確立 生活圈擇點

行進度

期初 期中 期末

1-1 GIS 地理資訊系統應用

100%

1-2 掌握次分區生活圈議題

100%

1-3 發掘潛力社區與社群

100%

2-1 串連潛力社群

100%

100%

二、社區社群媒合 2-2 結合相關計畫資源

三、綠色基盤與 地方社會

2-3 社群網絡建制

100%

3-1 提出公共空間改善策略

100%

3-2 社區規劃

100%

3-3 完成補充「都市公共開放空 間潛力盤點」資料庫 4-1 鼓勵社區自主提案之創意

四、創新策略

活動11 4-2 跨界交流

100%

100% 100%

● ●

11景東社區發展協會參與【2015 OPEN GREEN 空間媒合計畫】 ,提案計畫為「景東愛,海綿

心」、「仙岩樹屋」,已於 104 年 10 月 8 日通過提案審查計畫。 132


拾肆、預算與工作期程 工作項目

期初階段 104. 5

簽約議價完成 期初報告書(30 日) 修正服務建議書 為工作計畫書 生活圈初步擇點 辦理生活圈擇點 專家諮詢會議 確立生活圈擇點 完成本案操作生活圈評 估與建議

104. 6

期中階段 104. 7

104. 8

期末階段

104. 9

104. 10

104. 11

104. 12

105. 1

總結階段 105. 2

105. 3

105. 4

105. 5

▲ ▲

歸納本年度操作機制及 各階段成果檢核指標 制定工作期程 人力配置表 期中報告書(75 日) 擇定適當社群一同指認 生活圈內公共空間議題

辦理生活圈 2 場工作 坊,凝聚公共空間改善 共識 提出改善策略及後續創 意行動基地擇定標準 社群網與社經資源連結 期末報告書(75 日) 補充「都市公共開放空 間潛力盤點」資料庫

提出生活圈 3 處後續經 營管理建議 提具本市未來實踐永續 生活空間的發展策略 推廣宣傳品製作 總結報告草案(20 日) 總結報告書(10 日)

▲ ▲

133


拾伍、工作辦理情形 一、 工作進度說明 時間 2015.07.27(一)

內容

照片

拜訪景東里長並現勘 了解生活圈環境及里長執行 計畫

2015.07.31(五)

拜會文山社大鄭校長 了解社大工作核心方向及近 期計畫

2015.08.05(三)

拜訪信義社大

2015.08.26(三)

參與宜居城市:建構都市藍 綠帶生態系統。拜會千里步 道

2015.09.15(二)

協助中國科大景觀建築課

Am10:00-12:00

程,導覽潛力基地

134


時間

內容

照片

2015.09.15(二)

揭開東區綠面紗-

Pm13:00-18:00

建構都市里山學工作坊

2015.09.22(二)

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系景觀建

Pm10:00-12:00

築設計課交流

2015.09.23(三)

文山區公所文化社造模式

Pm10:00-12:00

2015.09.23(三)

文山區生態踏查-與林淑英老

Pm13:00-16:00

師進行小坑溪踏查

2015.10.06(二)

仙跡岩走讀行動工作坊

AM8:30-12:00

135


時間

內容

照片

2015.10.28(三)

景美水圳、萬盛溪遺線踏查

2015.11.18(三)

興福里長拜訪

2015.11.24(二)

社區野菜辨識踏查

2015.12.07(一)

興業里長拜訪

2015.12.08

景東里空間改造討論

136


時間

內容

照片

2015.12.09

山腳故事工作坊

2015.12.10

與文山社大拜訪 318 咖啡館 (許興泉號後代)

2015.12.10

與文山社大拜訪文山區公所 討論文化社造議題

2015.12.13

瞧見仙跡岩設計工作坊

2015.12.16

協助景東社區放樣工作

2015.12.21

景東社區環境整理與中國科 大學生

137


時間 2015.12.28

2015.12.28

內容

照片

拜訪景行里劉竹英里長

拜訪景華里黃培堯里長

2015.12.31

仙岩山水下午茶工作坊

2015.0225

中國科技大學學生參與模型 製作完成

2015.4.11

營建署訪視

138


附件一、期中報告審查會議紀錄 104 年度「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推展規劃」 委託專業服務案 期末報告審查會議紀錄 六、 會議時間:104 年 11 月 12 日(四)下午 14 時 30 分 七、 會議地點:臺北市都市更新處討論室 八、 主持人:張總工程司立立

紀錄:吳翊威

九、 出席委員及人員:(請詳簽到簿) 十、 發言紀要: 發言要點

回覆說明 1. 感謝委員提醒,針對近

(一) 孫委員啟榕:

郊綠生活的生活圈規劃

1. 本案操作涉及技術與知識層面的提升,

推動架構論述,本案綜

係從臺北城市中心推展至盆地近郊探討

整於第肆章及第陸章

綠生活的可能,建構不同類型、議題的

節。

open green 方法論,試圖回應都市更新

2. 已修正,本案釐清架

面臨生態保育的衝突,有更多多贏局面

構,以社區社群媒合的

的可能性。對於這樣的計畫操作脈絡,

生活觀點,以及生態綠

建議受託單位釐清架構,思考如何精簡

的推動,採「生活圈」

表達本案價值論述,達到倡議的效果。

名詞進行推廣,較能推

2. 有關期中報告書同時使用「次分區」與

動於社區當中。詳參第

「生活圈」兩個名詞,前者為民政系

陸章第四節。

統、由官方劃設,後者為學理名詞、常

3. 針對綠色資源推廣,經

民生活所形成;建議受託單位釐清本案

本案研究分析,認為近

139


發言要點

回覆說明

主要操作、綠資源盤點的主體為何。 3. 本案既是技術亦是推廣,如何透過綠色 資源思考從產業的提升、文化歷史議題 的回應、社會脈絡的深化等各面向進行 延伸,建議後續加強此部分內容。

郊生活圈推廣應以「生 態綠」為目標,藉由社 區空間範型的營造及多 元彈性使用,推廣山區 的山林知識及生態美 學。關於文史連結、產

4. 本案期程節奏很快,建議後續社區串聯

業相關連結,則建議後

的邀集層次不僅止於鄰里,可將參與對

續申請營建署賡續性工

象擴大至區,例如:區長、仙跡岩聯盟 8

程計畫,結合參與式規

位里長。

劃方式,於相關社會脈 絡策略點,如歷史空 間、產業空間等,進行 硬體空間的營造,以綠 帶拓展、友善環境觀點 串聯,以擴大社區社群 參與,建立在地溝通平 臺,開啟更多社區活化 可能性。詳參第拾壹、 第拾貳章。 4. 感謝委員提醒,本案於 期末階段辦理「仙岩山 水下午茶」工作坊,邀 集仙跡岩周邊各鄰里共 10 里里民,擴大串聯, 以建立後續仙跡岩願景 營造的公共溝通平臺。 詳參第捌章。 140


發言要點

回覆說明

感謝社大支持。

(二) 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鄭校長: 正面肯定本案。社大於地方耕耘已 17 年,有許多老師志工參與、做中學;相 對比較缺乏政策資源、受限於大課題的 操作。有關學習性與公共性的整合過 程,十分樂見本案將社大長期推動相關 議題與項目整合進地區再生討論。 (三) 臺北市文山區景東里辦公處高里長:

感謝里長支持

正面肯定本案。回應孫委員提到操作範 圍的問題,建議後續可召集仙跡岩聯 盟、其他有興趣參與的里辦單位、文山 社大鄭校長、專家學者等一同開會、討 論,作為拓展環境教育、人文、觀光資 源的地方基礎條件,此亦為本里努力方 向。期許透過本案平台、政策資源,結 合社區能量一同改造、共創地方環境願 景。 (四) 張總工程司立立:

1. 有關土地使用分區管制

1. 有關本案地形地貌基礎分析部分,剖面 分析應套繪都市計畫土地使用分區管 制,以利現況發展分析、提出後續相關 建議。

141

檢討已納入報告書,檢 視保護區與住 2 之間的 衝突性,請參見第拾壹 章第七節。


發言要點

回覆說明

2. 有關本案 GIS 地理資訊系統分析操作與

2. 有關山坡地資料,已新

圖層套疊,建議增加本府報奉行政院核

增至報告書地理資訊分

定公告的山坡地資料,將大地工程處相

析內容中(請參見第伍

關整治項目納入分析一併思考。

章第五節);臺北市大

3. 建議補充、盤點水利工程單位相關計畫 項目作為基礎分析資料,例如:上游保 水下游治洪、邊坡溪谷整治、排水設 施、滯洪池等,藉以呼應海綿城市規劃 策略。

地工程處與本案依山地 區生活圈相關整治項目 之內容,已補充(詳參 第參章)。 3. 有關水利工程單位與本

4. 本案空間規劃範圍應以功能、推廣主題 而界定,不受行政轄區限制,建議釐清 架構與主體以利相關資源整合。 5. 建議於報告書中敘明規劃過程如何從全 市性範圍、六大依山地區乃至三處行政 區以及策略操作生活圈。

案相關執行計畫項目, 已補充至報告書內容 (詳參第參章)。 4. 謝謝委員提醒,已修正 治報告書中,詳參第肆 章。 5. 已修正,建議新增「仙 跡岩周邊生活圈策略綠 點計劃」,以系統性、 功能性考量,進行策略 規劃方案的執行,詳參 第拾壹及拾貳章。

(五) 業務科:本案尚符合期中階段性工作契 約要求。

敬悉,其他工作坊、社區社 群媒合、都市開放空間資料 庫之新增內容及本案期末階

142


發言要點

回覆說明

1. 本案針對依山地區進行疊圖分析,並經 專家諮詢會議擇定三處次分區依山生活 圈,邀請相關社區社群透過地區工作坊 指認空間議題與操作對策,尚符合計畫 需求。 2. 本案已於 104 年 9 月 15 日辦理第一場 地區工作坊─建構都市里山學工作坊,依 選定的三個行政區邀請相關社區社群團 體,討論並指認依山地區空間範型;續 於 10 月 6 日辦理仙跡岩走讀行動工作 坊,以小尺度操作範圍尋找潛力空間, 並考量地區後續參與社群提出可能綠 點。並依據土地權屬、地區自明性、空 間操作議題及社區空間開放性,擇定四 處潛在創意行動基地,提出空間改善策 略流程,尚符合計畫需求。 3. 本案針對文山區景美生活圈盤點相關社 區社群團體(包括地緣性、議題性以及 技術性社群),並在實地拜訪、理解社區 組織間關係後,提出後續優先串聯之社 群(文山社大、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系、 景東里),以及逐步引動的社群─台灣千 里步道協會、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 尚符合計畫需求。

143

段系列活動成果,以補充於 期末報告書當中,惠請貴科 詳查。


附件二、專家諮詢會議紀錄 生活圈擇點專家諮詢會議會議紀錄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推展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生活圈擇點專家諮詢會議 一、開會時間:2015 年 6 月 23 日(二)上午 10:00 二、地點:臺北市都市更新處討論室 三、出席人員:詳

簽到表

四、記錄:許怡心(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五、會議發言要點: 詹育齊(臺北市都市更新處更新經營科長) 1. 永春埤塘鄰近四獸山,周邊也有老舊社區,配合未來廣慈博愛院現址再發展計 畫,建議將永春埤納入本案後續操作一併考量。 喻肇青(中原大學景觀學系名譽教授) 1. 盤點依山地區特有的空間範型,重新歸納或擴充現有的 30 種空間範型。 2. 住宅區跟保護區的關係是一個課題,內湖區特別明顯,可進一步審視內湖區生 活圈和通盤檢討之間的關係,以及探討內湖區通盤檢討的操作方式。內湖區正 在進行通盤檢討,本案可與此相結合,從細緻、微型但深入的社區認識反省與 檢視重大政策的操作。 3. 承上,無法以 GIS 進行分析的部分可詢問市政府所建立的 CAD、BIM(建築 資訊系統)等資料。此外,現有的 CAD、3D 資訊等都要分析微氣候資料,依 山地區的範型就會出現。 4. 臺北市依山地區可以嘗試里山的概念與實質操作,可以發揮地方老社區的人 文與空間紋理特性,此案應著重在這些細緻的脈絡,再結合科學技術藉以支撐。 5. 水域的特性在濕地的面向上可以考量如何將水保留在人居領域的邊緣。 李永展(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 1. 五種「樣態綠」的定義與論述可再檢視與重整。

144


2. 平地型的 30 種空間範型可進一步洗練,進而成為台灣六都都市平地的空間範 型,未來進入依山地區也可持續下去,成為各都市依山地區的空間範型。 3. 從政策面和生態面觀之,同意市府所提之納入永春埤濕地的考量。 4. 本案所操作的社區設計可以如何改進目前都市設計的不足? 5. 建議三個生活圈都進行調查與分析,並從各自的特色發展不同的規劃方案。 洪啟東(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教授) 1. 從技術面觀之,三個生活圈應無問題,整合現行資料即可,如大地工程處、都 市發展局、消防局及台灣大學氣候天氣災害研究中心譚義績老師。這些資訊較 科學導向,執行團隊的軟性分析與經營可相輔相成。 2. 內湖區部分社區已做到防災社區,操作執行可與之呼應,一方面是與政策結合, 另一方面在短時間內可做出示範效果。 3. 此案進行須注意該區域之縉紳化效應。 4. 期程有限下,可再縮減防災都更與韌性都市的構想。韌性十分廣義,從災後重 建到防恐攻擊都屬其中,換言之,韌性其實涵蓋了防災、永續、生態、安全等 諸多概念,可再重新調整論述,更精確的定位韌性的類項。防災型都更的定義 十分模糊,回到都市更新的定義即是防災,也就無防災型都更的名詞。 5. 承上,建議回到綠色環境資源的概念,在生活圈尺度的操作上增加和修正過去 此案未能處理的防災議題即可。

孫啟榕(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系講師) 1. GIS 的分析對未來災害的預測不能只有雨量圖資,應有其他的氣候分析資料, 如風向、落雷等。 2. 土地權屬與零碎化反映在真實環境中的問題──仙跡岩周邊的公有地被私人占 用作為停車場,這些土地本為同一個山系,但在都市化發展中被切割,因此形 成仙跡岩被包圍的地形,鄰近的六個里聯合起來希望能串聯山腳下被占用又 零碎的土地,結合現有的步道和周邊小學,形構出圍繞仙跡岩的綠生活地區, 但目前六里聯盟暫停,但有機會作為本案施力點。

145


3. 目前的分析工具看似周密,但仍缺少對各地區的細微認識,人的脈絡如何反映 在 GIS 的圖資上?空間典範應該要從人切入才能更清楚的指認。 4. 李永展老師之前曾研究住二山限區之範圍,再承續陳邦畛老師的看法,都市中 的植物採集是否可作為住二山限區的解套辦法?此也可能成為依山地區獨特 的空間範型。 5. 建議三個次分區生活圈都做初步的調查與分析,但期待最後能導引出一個具 依山地區代表性的方向。 六、會議結論: 依契約規定,將就此次專家諮詢會議討論之事項與結論擇定本案生活圈,並參照 諸位與會委員之意見進行後續工作。 七、散會:2015 年 6 月 23 日(二)下午 12:00

146


147


附件二:低碳永續家園計畫評等與行動項目 行動項目

評等 項目

種植原生或誘鳥幼蝶植

推動苗木培育

溼地保護及生態池

栽行動

推動牆面植生或綠籬

建立生物廊道、棲地或

閒置空地綠美化

推動綠屋頂

生態綠網

生態綠化

原生種植樹造林 推動安全島綠美化 推動社區農園

13

推動透水鋪面 水岸再生

綠能節電

推動申請綠建築

都市及建築設計節

低碳新建築與示範社區

建築能源護照

能準則在地化

推動建築地源熱泵行動

舊建築節能改善

推廣低碳節能建材

區域供熱供冷儲能示範

推動工有建築節能示範

推廣綠色工廠建築節能

中心

推廣示內使用或汰換節

推廣節能電器

海洋能利用示範

能燈具

用戶端智慧電表監控

微電網除能系統示範

節能路燈

電腦機房節能改善

地熱利用

推廣使用環保金爐

推廣冷暖兩用熱泵

設置太陽熱能系統

廢熱回收再利用 推動農漁畜牧設備節能

28

(農業、養殖業、畜牧業) 寺廟節能燈具推廣 設置太陽能光電系統 小型水力發電 推動風力發電 生質能源再利用

綠色運輸

13

自行車租賃系統

電動機車電池交換系統

發展替代性燃料車輛

推廣使用電動機車

公務車輛電動化

推動公共運輸始用率提

公車、自行車與人行專

租賃車輛電動化

升計畫

用通行區

推廣私用電動車輛 油電混合計程車 推廣特定區域電動慢速 導覽車(接駁車) 推動汽車共乘制 148


行動項目

評等 項目

推動電動公車、大巴士 及中巴士 推動家戶資源回收與垃

廚餘回收再利用

掩埋場活化

圾減量

巨大廢棄物回收再利用

豬廁所及沼氣中心

雨水儲劉再利用(雨撲

農業廢棄物回收再利用

滿) 污水回收再利用

廢棄資源分類利用

資源循環

營建廢棄物再生利用計 畫 二手跳蚤市集活動或交

13

換平台 放流水循環利用 舊建物保存再利用

低碳生活

14

低碳永續相關主題博覽

結合學校、企業、社團

會/展示活動

或團體推動低碳永續教

推動低碳永續義志工培

育宣傳

培訓低碳永續計數人員

舊建築節能診斷師培訓

(綠領)

推廣使用省水設備(器

推廣節能減碳行動標章

材)

推行綠色旅館

推行綠色採購

推廣低碳有機飲食

開設低碳永續諮商平台

推廣低碳永續旅遊 推廣低碳民俗活動 推動綠色市集或通路平 台

永續經營

22

實施地(社)區災害防救

區域天然災害前是整合

與預警通報

分析

地(社)區災害防救演練

地層下陷區地下水資源

建立地區防救災物資倉

管理

管系統

推動地區調適調查及規

實施低碳永續自治規章

劃(含環境脆弱度調查與

建議企業參與機制

評估)

獎勵補助低碳永續行動

推動綠色融資(信用保

推動環保加值行動

證)

建立碳盤查

推廣碳標籤(或減碳標

149


行動項目

評等 項目

中 推動環教場所認證 定期檢視及公布推動成 效 落實機關四省專案 低碳永續相關國際合作 與交流

永續經營

22

村里(社區)低碳永續認 證評比 學校低碳永續認證評比 企業低碳永續認證評比 資源文創產業延伸 綠色產業聯盟

150

難 籤)


附件三、依山地區「都市公共開放空間潛力盤點」資 料庫

151


附件四、第一場地區工作坊簽到表 「揭開臺北東區綠面紗─建構都市里山學工作坊」

152


153


附件五、第二場地區工作坊簽到表 「仙跡岩走讀行動工作坊」

154


155


附件六、仙岩山水系列創意活動簽到表

156


157


附件七、山腳故事工作坊成果紀錄

158


附件八、仙岩山水下午茶工作坊成果紀錄

159


附件九、中國科大與景東社區空間營造

160


附件十、臺北市大地工程處 103 年度執行山坡地相關 計畫一覽表 103 年度委辦案件成果

防災管理 序號

巡勘觀測

規劃調查

環境教育

資訊維護

防災管理

1

「坡地防災觀測系統保養、維護及更新」委託專業服務案

2

「臺北市山坡地住宅社區水土保持安全評估」委託專業服務案

3

「臺北市山坡地住宅社區自主防災計畫」委託專業服務案

4

「臺北市山坡地老舊聚落總體檢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5

「臺北市山坡地已完工水土保持計畫之水土保持設施維護檢查及輔導」委託勞務案

序號

巡勘觀測

1

「臺北市土石流潛勢溪流巡勘及防災教育宣導」委託技術服務案

2

「臺北市貓空纜車周邊坡地水土保持巡勘」委託技術服務案

3

「臺北市北區順向坡區域巡勘觀測工作」委託技術服務案

4

「臺北市中區順向坡區域巡勘觀測工作」委託技術服務案

5

「臺北市南區順向坡區域巡勘觀測工作」委託技術服務案

6

「臺北市山坡地農業環境改善設施巡勘觀測」委託技術服務案

7

「臺北市山坡地周邊水土保持巡勘觀測及水土保持宣導」委託技術服務案

8

「臺北市山坡地住宅社區鄰近順向坡區域監測工作」委託技術服務案

9

「山坡地老舊聚落巡勘觀測及水土保持宣導」委託技術服務案

10

「臺北市山坡地人工邊坡巡勘檢查工作」委託技術服務案

11

「臺北市山坡地人工邊坡地錨護坡設施檢測工作」委託技術服務案

12

「臺北市山坡地衛星影像變異分析及多元尺度監測」委託專業服務案

161


序號 1

2

規劃調查 「內雙溪自然中心、風景區及露營場等場域森林及生態資源調查」委託專業服務案 「臺北市溪溝生態調查及水土保持相關設施先期調查規劃(文山區及南港區) 」委託技 術服務案

3

「臺北市山坡地人工邊坡調查建檔工作」委託技術服務案

4

「臺北市山坡地土地可利用限度調查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序號 1

2

環境教育 「步道生態環境解說導覽暨教育訓練」委託專業服務案 「本市貴子坑水土保持教學園區環境教育推廣活動與環境教育場所認證規劃」委託專 業服務案

3

「露營場、風景區推廣活動」委託專業服務案

4

「內雙溪自然中心生態環境教育計畫」委託專業服務案

序號

資訊維護

1

「山坡地資訊系統(含機關網站)更新維護計畫」委託資訊服務案

2

「臺北市山坡地人工邊坡資料分析處理及圖形數化工作」委託資訊服務案

3

「坡地管理資料庫擴充及維護」委託資訊服務案

點閱: 7380 資料更新: 2015/12/29 12:48

資料檢視: 2015/12/29 12:48

資料來源及維護: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大地工程處

162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