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年度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

Page 1


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00

內容 CONTENT

01 計畫脈絡內容

1

一、緣起 二、計畫範圍與目標 三、工作內容

02 團隊視野

5

一、面對氣候變遷的韌性思維 二、文山學下的時代價值 三、區域尺度的參與式規劃機制

03 相關計畫及案例

11

一、相關計畫 二、相關案例

04 文山區環境分析 一、地理資訊系統的掌握 二、歷史人文 三、社區社群網絡分析

16


05 規劃論述

35

一、以文化歷史為基底的城市規劃路徑 二、結合生活型態以及生態技術的都市設計構想 三、滾動式串連的「成事規劃」

06 環境課題與執行策略

38

一、環境課題與潛力綜整 二、執行策略 (一) 提出整合性規劃執行操作流程 (二) 研擬都市設計示範區管制機制 (三) 「新公共開放空間」的策略點營造 (四) 以「依山小綠洲」地區創生行動作為公共溝通平台

07 依山地區整體再發展構想 一、全區再發展願景 二、發展定位及目標策略 三、發展構想 四、綠色串連系統構想 五、道路系統構想

46


六、大眾運輸系統構想 七、微氣候系統構想 八、文化資源系統構想

08 策略地區再發展計畫

55

一、策略地區範圍 二、策略地區劃設原則 三、策略地區概述 四、都市設計研擬 - 以水圳及變電站策略地區為例

09 綠生活空間策略點與改善設計方案

78

一、公共開放空間潛力盤點及操作機制 二、綠生活空間策略點盤點 三、策略點環境改善設計方案

10 社區尺度的參與式規劃設計 一、參與式規劃工作坊架構 二、各場次說明 三、工作坊效益 四、小結

91


11 依山地區新公共開放空間的思考 以文山區水路型態為例

137

一、都市中的小河域治理 二、依山地區新公共開放空間盤點 - 水路型態與都市環境 三、相關課題與因應策略

12 議題發展與社群組織網絡串連

143

一、社區參與機制及政策改善的推動(小桌子到大桌子) 二、逐步轉化及醞釀社區參與的操作方式 三、空間議題與社群組織的串聯

13 創意回饋計畫

151

一、都市更新及都市計畫(通檢)民眾參與機制 二、事件性的機制回饋

14 行銷推廣

154

一、SPACE SHARE, TAIPEI 空間資源分享平台地方創生文章 二、其他宣傳方式─村落之聲 三、撰寫議題文章 四、校園媒體報導


15 階段性結論與後續推動建議

175

一、持續建構「系統性」的空間操作元素以深化公共論述及社群共識 二、建構社群行動方案的地區經營前哨基地 三、長出地區計畫,協助檢視都市更新公共性內涵(中長期)

16 效益與成果

181

17 計畫執行期程 18 附件

184

183



01

計畫脈絡內容

一、緣起 打開 ‧ 綠生活 不同空間尺度的規劃實踐 本市積極引動社區及社群參與地區環境改善過程,包括「羅斯福路沿線綠點營造」、100 年「一葉臺北:城市創意補充綠、101 年辦理「社區參與公共開放空間環境改善策略規劃 案」、102 年以「臺北市推動地區型都市再生策略規劃設計案」選定「油杉麗水永康綠生 活圈營造」為示範區,持續深化、引導議題社群進入地緣社區,協力開展創意綠生活空間 營造之由下而上模式,並推展出「Open Green 打開綠空間」的社區空間論述,藉由空間 議題的討論,引動在地居民關注社區空間及未來的發展,共同打造良好的居住生活圈環境。 透過轉化參與機制為各種創意行動,擴大民眾公共議題關注,進而發展共識。 102 年則針對老舊城市地區 ( 萬華區、大同區 ),思考緊密城市下,具有地區在地脈絡的環 境,如何打開綠生活空間的營造,延續往年多元參與模式,並發展多元性的樣態綠論述 ( 倡 議綠、生活綠、生態綠、社會綠及產業綠等 )。萬華區以「生活綠、社會綠」出發,以歷 史紋理保全作為思考。大同區則以「產業綠」出發,結合傳統產業技術,發展多元型態的 產業工具分享空間,剖析老舊空間不同的空間使用可能性。

打造 ‧ 韌性城市 不同地區樣態的規劃實踐

104 年度 _ 依山地區 企圖拓展「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推展規劃」應用操作的地區, 以本市環繞盆地且都市化的依山發展地區作為示範實驗之 場域。透過探討區域山系、水系、生態紋理以及防災等課 題, 研提出本市不同區域型態的基礎範型(城鎮、城郊、 郊山及棕地)的綠系統空間論述。擇定一處依山特性的生 活圈環境,本團隊藉由 GIS 疊圖分析,以全市為範圍套疊 住宅區環境、山坡地環境等圖層,分析出屬依山地區的生 活圈後,再依據其所面臨的環境課題,套疊綠地資源地圖、 災害潛勢地圖 ( 包括地質潛勢、淹水潛勢 ),藉由 GIS 套疊 工具及交錯群落的綠手指特性、社區能動性,盤點三處具 有潛力操作的生活圈,包括內湖區、信義區、文山區。 1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105 年度 _ 仙跡岩北側生活圈 翌年,針對文山區作為示範地區,結合在地文史及水圳系統脈絡,因應淹水災害潛勢課題, 以韌性城市發展面向,回應氣候變遷問題。發展雙軌形式的規劃策略,以街廓重建 - 研擬 都市設計原則營造開放空間;整建維護觀點,藉由景觀設計營造綠基盤空間,期望發展出 具有地區規劃尺度,並提出「分散式滯洪」觀點,依據課題擇定策略地區,發展地區尺度 的都市設計管制規範,思考後續重建後的街廓的天際線與設計內容,以回應氣候變遷的淹 水課題。另外,亦納入整建維護思考,老舊建築周邊的隙地、空地等開放式空間,鼓勵以 公共性角度切入發揮地區空間改造,並研提相關示範設計,如草溝、雨水花園等,鼓勵居 民進行空間改造提案,創造更多具有蓄水滯洪效果的社區交流空間。

106 年度 _ 仙跡岩北側 + 南側生活圈 延續前期操作地區空間發展架構及韌性 城市觀點,除「仙跡岩北側生活圈」,擴 大範圍至「仙跡岩南側生活圈」為策略地 區,指認地區環境相關課題,並透過社區 參與過程,引動討論地區公共議題,推展 依山發展地區之綠生活空間營造。透過建 立都會型依山發展地區之綠生活空間營 造操作機制,落實韌性城市概念,營造地 區願景,建立共同規劃示範,體現都會型 都市再生。

持續導入地區綠生活操作策略: 1. 空間串連─以水綠紋理/文史軸帶(策略軸)串連具改善潛力之策略點空間。 2. 社群串連─凝聚社區議題 / 地緣社群研提地區環境改善共識與協力方案。 地區操作主軸: 1. 都市水圳意涵與歷史軸帶復現(文化潛力) 2. 氣候變遷與生態綠基盤(災害課題)

2


二、計畫範圍與目標 本案以本市文山區「仙跡岩北側生活圈」及「仙跡岩南側生活圈」為策略地區,範圍包含 景美溪以東、景美運動公園以西、仙跡岩以北、蟾蜍山以南的區域,及仙跡岩以南與景美 溪所圍區域,以社區參與推展依山發展地區之綠生活空間營造,計畫目標如下:

104-105 規劃範圍 106 規劃範圍

( 一 ) 建立都會型依山發展地區之綠生活論述,推廣「Green Living」綠生活空間 營造理念。 ( 二 ) 以策略地區內之瑠公圳、昔日萬盛溪溪流沿線等潛在綠資源空間為策略軸, 推動都會型依山發展地區綠生活營造。 ( 三 ) 以社區參與過程,凝聚綠生活空間營造願景與後續經營管理共識,串連人與 人、人與環境之溝通對話,以場域培力社群社區,持續完備綠生活地區規劃 操作機制。

三、工作內容 ( 一 ) 延續 105 年委辦案內「公共開放空間潛力盤點」及操作機制 針對範圍內地方紋理、空間範型與介面等,適當補充 105 年委辦案所列依山發展地區「公 共開放空間」樣態賡續進行調查與研究,建立樣態並指認分布,以健全未來應用基礎。

( 二 ) 建構策略地區都市發展定位及再生策略 以 105 年委辦案蒐集之資料為基礎,檢視、整合並回應相關研究及上位計畫,包括:現行 都市計畫、土地使用分區管制、相關局處整治項目、社區大學環境教育推廣…等,盤點在 地文史脈絡及環境特殊性,指認議題與優先性,提出其都市發展定位及再生策略,作為本 案整體地區空間發展架構思考。

3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 三 ) 凝聚地區綠生活空間營造願景 結合學校、NGO 組織、里辦公處等資源,以社區參與精神進行操作。 1. 盤點及串連潛力空間及社群 以 105 年委辦案盤點之策略軸及潛力策略點為基礎,持續補充(仙跡岩北側生活圈)及擴張(仙 跡岩南側生活圈)水綠紋理 / 文史軸帶(策略軸)串連具改善潛力空間,並凝聚社區議題 / 地緣 社群地區環境改善共識,研提行動方案、協力經營策略及資源媒合機制。

2. 改造示範策略點規劃設計圖說 (1) 以 105 年委辦案指認之改造示範策略點為標的,以社區參 與型式進行社區溝通,滾動策略點經營及後續維護管理共識, 據此優化規劃設計,含透視圖製作、相關圖面、發包文件、預 算書圖等細部設計及工程圖說。 (2) 依盤點及串連潛力空間及社群為基礎,於仙跡岩南側生活 圈評估至少一處具改造示範潛力策略點,分析內容例如:整體 地區空間發展架構下之示範意義、週邊社區溝通協調、基地週 邊建物界面處理、可引動之社區社群能量等, 並提出基本設計 圖說。 (3) 社區尺度規劃設計:以 105 年委辦案選定之示範區調查及 討論為基礎,結合在地生活樣態、文史脈絡、產權狀況及環境

圖 改造示範策略點(策略點 9 及 10)

特殊性等,引動專業者及社區共同進行規劃設計討論,並提出 都市設計建議。 (4) 工作坊或創意行動: 搭配盤點及串連潛力空間及社群、改造示範策略點規劃設計圖 說、社區尺度規劃設計等,辦理工作坊或創意行動至少 6 場。 3. 融會本案歷程於「SPACE SHARE, TAIPEI 空間資源分享平台」 (1) 累積本計畫操作歷程,適當補充網站內容。 (2) 更新及補充「PLACE MAKING 地方創生」頁面相關案例。 (3) 配合需求,倘調整網站架構,需經本處同意後始得辦理。

圖 社區尺度規劃設計示範區

4


02

團隊視野

一、面對氣候變遷的韌性思維 ( 一 ) 氣候變遷下的衝擊與挑戰 由非營利組織「德國觀察 (Germanwatch)」所公佈的「氣候變遷表現指數 (ClimateChange Performance Index)」,是一個提高國際氣候政治透明度的工具,就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前 58 名的國家進行評比。評估基準 80% 為具體的排放趨勢和排放程度數據,20% 則來自各 國專家就該國國內與國際的氣候政策進行評估。根據 2015、2016 年評比結果,臺灣分別 占居 54 及 52 名,屬後段班。指標部份以「氣候政策」與「再生能源」兩部分得分偏低, 檢核項目如圖所示。 臺灣因地理與地質因素,地震及颱風發生頻繁,災害(土石流及洪泛)潛勢地區遍及全島, 面對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極端天氣將加劇災害發生之頻率及規模,加上過去缺乏環境保育意 識、與山川自然資源爭地、過於集中於都會區發展的土地開發型態,使得整體環境面臨水 資源不足、生態系統改變、空氣汙染、洪水加劇水患頻仍、土石流與地滑等五大危機。 連續 2 年莫拉克與凡那比風災的重創,2015 年蘇迪勒颱風的逼近,造成全臺 10 縣市淹水 警戒提升為 1 級警戒,並造成上萬戶停電,民眾對於災害來襲之恐懼歷歷在目,極端氣候 所造成威脅越趨明顯,更顯的強化城市韌性思維的重要性。

圖 2015、2016 年臺灣氣候變遷表現指數

資料來源 科技部《臺灣氣候變遷調適科技知識平臺》

5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 二 ) 減緩 ( mitigation ) 調適 ( adaption ) 做為依山地區發展目標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的挑戰,行政院於民國 101 年 提出「國家氣候變遷調適政策綱領」,期望透過 提出完整的因應調適策略,及落實執行的推動機 制與配合措施,健全國家調適能力,回應氣候變 遷所帶來的衝擊。 本計畫所處依山地區,其近山傍水的區位特性, 在此環境趨勢中更顯其都市治理回應此政策趨勢 的重要性,如何透過依山地區水綠基值的整合性 思考,在都市永續發展前提下,透過「減緩」 (mitigation)與「調適」(adaption)手段減 緩著眼於溫室氣體長期之減量以降低氣候變遷之 影響,調適短期與長期不可避免之災害風險,將 氣候變遷衝擊極小化,作為依山地區城市治理的 基礎。

運。一再顯示了景美地區的轉運點的重要性, 而景美地區因位處山系隘口,成為當時石碇、 深坑往台北城內的重要轉運樞紐,不管事水 運,或是後續為了運送煤礦,設置了輕便車 鐵軌,從過往交通紋理可看出,景美地區可 謂當時重要的南區門戶。 文山區的聚落發展與地形特性有密不可分的 關係,許多文史及聚落發展脈絡,目前還可 從城市當中看見許多歷史的遺跡,例如水圳 遺線、鐵道紋理等,這些都是一種地方學的 地區脈絡思考,發展具有在地特質的地區規 劃,必須累積地方的歷史紋理,將新與舊文 化加乘及累積。文山社區大學深耕公民教育 多年,以培力的概念,發展地方學觀點,串 起各地方特色,並讓學員們了解在地的人文 本土文化,盤點社區資源、社群資源、文史 故事、在地知識等,發展大文山堡的「文山 學」,持續引領學員在盤點在地資源的同時, 也共同討論相關都市空間發展的課題,希望

二、文山學下的時代價值 累積地方知識的地區參與式規劃培力 早期文山區的先民,從淡水港出發,沿著新店溪、 景美溪逆流而上開墾,康熙末年逐漸踏入景美地 區,發展出許多聚落,包括十五份庄、溪仔口、 萬盛庄、景美老街、溝子口、埤腹、中崙尾、馬 明潭、木柵、炮子林等,由於後期因景美、木柵 曾有渡船口在此處,成為貨物的集散地,進而景 美、木柵發展成街肆,帶動地方商業發展。

共同發展未來家園願景。 文山社區大學長期累積在地知識、生活智慧 發展「文山學」系統,然而,多以教育、教 學方式傳承、引動居民思考,具體行動實踐 上以軟體活動居多,因並非空間專業背景, 能將討論議題落實於空間上的動能,仍是心 有餘而力不足的樣態,地區參與式規劃,勢 必可結合文山社區大學的「文山學」系統, 疊加過往學員梳理的地方脈絡與智慧於空間 地理位置上,將對地區規劃,更有整體系統 性觀點的助益。且社大的「文山學」培力系

早期北台灣地區以淡蘭古道串起台北至宜蘭的陸

統已發展純熟,若結合空間觀點的參與式規

運系統,關於南路,有一從艋舺出發,行經六張

劃方式,加乘培力,將更能發展民眾參與式

犁、文山、深坑、石碇再到坪林,是商旅往來路

的地區規劃願景。

線,又有一說淡蘭古道系統至石碇後,從陸運轉 為水運系統,沿著景美溪往南透過河運移動貨 6


三、區域尺度的參與式規劃機制 過往民眾參與偏向社區小尺度的鄰里公園等空間,有關「都市更新」與「社區營造」 之接軌,應有地區尺度觀點,進行系統性的規劃,結合民間夥伴關係的建立及協力模 式,發起以行動為取向的各種社群培力工作。以下針對都市計畫層面的認識以及不同 空間尺度的應用,依據社區經營的經驗,分別提出整合式的思考回饋。

( 一 ) 面對地區環境特質差異的都市計畫 台北都會區的住商混合特質是普遍的現象,然而各地區受到不同發展趨動力的影響, 有別於傳統都市計畫土地使用分區的地區認識,下圖依據地區不同歷史發展脈絡、自 然環境條件、未來發展驅動引擎等面向納入後續各地區關鍵議題的優先性、地區經營 的特殊性,進行綜合評估。是故,本團隊結合上述思考,賦予各行政區地區規劃與經 營策略的定位。以下歸納分為四類型作為中尺度地區再發展的綠系統空間論述基礎。 本計畫依據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區」 及目前台北重要政策投資計畫─新開 發地區(大型公共投資計畫),將 上述兩者圖層進行比對。根據土地 使用分區狀況,可將台北市十二個 行政區依據不同的土地使用情形進 行分類與評估,為有效釐清台北都 會區不同區域特質所帶動的公共開 放空間使用者的社群差異,並同步 整合都市計畫土地使用分區管制、 土地使用現況以及社區未來願景想 像之時空關聯性。主要根據住宅區、 商業區、工業區、保護區所占行政 區比例狀況,初步歸納本市都市空 間類型至少包括有四種區域型態: 城鎮(商業中心)、城郊(市中心 地區)、郊山(依山地區)、棕地(工 業區轉型)。

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區

7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待執行

信義計畫區

行政區

100-103 已執行

依山地區

大安區

建城地區

商業地區

( 老舊地區 )

104-105 執行中 ( 本計畫 ) 文山區

住商混合地區

輕工業轉型地 區

北投區

●●

●●●

v

士林區

●●

●●●

●●

v

內湖區

●●●

v

南港區

●●

●●

v

信義區

●●●●

●●

文山區

●●●

●●●

●●

●●●

●●

中山區

待執行

南港區

新開發地區 ( 大型公共投資計畫 )

北投士林科技園區 策略地區 (TOD) 東區門戶計畫 △公共住宅

松山區

●●●

●●

大安區

●●

●●●

中正區

●●●

△策略地區

大同區

●●●●●

●●

萬華區

●●●●●

●●

△策略地區 △公共住宅 △公辦都更

( 二 ) 面對社區營造特色的地區發展計畫 劉欣蓉老師曾提問過:「台北市如何從一個有 公園進行參與式設計 ( 地改案 ) 的經驗,到公 民與跨領域專業都可參與編修的地區尺度的 計畫,之間如何斷裂與如何再推動?」 現今地區規劃機制,分有都市計畫、都市設 計、都市更新及社區營造等相關面向,民眾參 與都市計畫、都市設計、都市更新的過程,多 由審議期間的公聽會、計畫說明會,單向參與 計畫,提供地區的意見與想法,很難有機會落

市更新有接軌。面對社區營造至今仍缺乏有效 的法令位階,一直以來社區營造為基礎的專案 計畫一直皆僅能以「行政規則」進行推動,相 對於都市更新計畫範籌則為「法令」的層次。 反思當前社區綠生活觀念所欲傳達的議題,如 地方紋理保全 ( 廟宇、水圳遺線、生活記憶 )、 多元群體的生活需求 ( 孩童遊戲、社區環境教 育、長者共餐交誼空間 ),甚至是更大的議題 如氣候變遷、安全與防災的觀念,需要在都市 再發展的進程中予以重新分配回新社區關係 的需求空間。

實與討論互動。且社區營造的民眾參與討論, 大多落實與小尺度的空間營造討論,並未與現 行政策、法規層面的都市計畫、都市設計、都 8


陳亮全老師指出:「都市更新及都市計 畫之間,需要有減災觀念地都市環境整 備 計 畫, 整 體 的 規 劃 觀, 再 進 一 步 建 築整建,並結合由下而上的機制對話方 式。」以納入社區規劃觀點為地區再發 展目標,希望能由下而上將環境與現行 都市規劃制度接軌,研擬並實做出符合 地 區 發 展 尺 度 的 再 生 行 動 策 略。 依 據 「歷史紋理保全、水與綠基盤、氣候變 遷減災之觀點 ,結合生活圈 的人文歷史 與地區發展紋理,逐步勾勒出具綱要性 的「都市更新計畫」輪廓。

9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 三 ) 社區營造作為都市規劃的方法 1. 以空間 ( 策略點 ) 串人 依據地方特質所盤點出的優先保全的空間,可以作為地區後續發展出自明性與再生公益議題面向 的基礎。是故,本計畫前階段所指認出的依山地區策略點空間即被規劃方案賦予任務,從特質出 發,讓不同領域、不同角色等人們,走進空間進行各式各樣著重於生活的特質觀察。從中分析出 各策略點的再發展定位,醞釀空間經營之能量。 2. 以人聚群 由於民間夥伴關係、公私合作關係需要不同領域、專長的人們共同合作,而合作關係需要各種實 踐方案才能逐漸摸索出最適的模式,將原本各有立場等不同理解置於同樣的層次進行實質討論, 才能讓人與人、群與群之間,真實的展開更多的合作可能。越多的社群合作關係,就會為地方帶 來越多的再生能量。 3. 以場域培力社區社群 從擅長公民教育培力的單位-文山社區大學,歷經二十年的經驗指出:「成就一個孩童的未來, 需要整個社區的力量。」面對都市化發展所遺留下的空間斷裂、知識與記憶的遺失,規劃者更需 積極的走進社區空間,去發現、去挖掘值得保全的紋理與看見生活文化,協助地方行動者有更好 的發揮所在,用場域來培力更多的公民團體加入地區公共事務的行列。 10


03

相關計畫及案例

一、相關計畫 市郊區(文山區、北投區)都市計畫通盤 檢討基礎資料調查委託專業服務案(105迄今) 臺北市政府為加速辦理全市都市計畫通盤檢 討,並考量都市計畫通盤檢討屬全市長期重 要工作,為落實都市計畫通盤檢討作業,爰針 對臺北市文山區辦理基本資料調查,期透過辦 理地區資料蒐集、現況調查、開發方式可行性 評估及地區整體發展定位研擬等作業,加速後

圖 105 年度「市郊區 ( 文山區 . 北投區 ) 都市計畫通盤檢討 作業基本資料調查」 委託專業服務案 資料來源:學邑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3. 學校用地

續計畫推動,以檢討地方整體發展,並利後續

萬壽國小變更兼供動物園使用之公園綠地

都市計畫通盤檢討法制作業。此計畫目前進入

永建國小新址變更文教區使用

期中階段,針對文山區的基礎資料調查資料,

師專用地解編為保護區辦理

分析地區性課題,提出「都市防災與韌性城 市」、「TOD 與人本交通」觀點,建議針對

4. 軍事機關

捷運站體周邊環境,重新檢公劃都市更新地區

興德里營區公宅基地順應民應成為公園用

劃設範圍及公共設施需求、都市設計管制原

則。其中分析文山區內各地區特性,研提各地

海巡署基地再利用低度使用土地,透過合

區重點發展方向,個施政重點與課題盤整如

作逐步活化

下:

臺北變電所現有設施地下化回饋開放空間 5. 三貓地區

1. 社福長照 萬隆東營地區以社會福利設施先期規劃 興隆二區、景美運動公園南側、華興段、 景美女中調車場公宅 2. 公宅聚落 智慧共享共容公宅

貓空開發許可與店家輔導 生態主體園區 6. 老舊聚落 木柵路四、五段 老泉里 7. 交通改善 南環線興辦 塞車節點交通改善 指南路、萬壽路動線改善

11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二、相關案例 ( 一 ) 荷蘭維基城市 (WikiCity) -參與式 規劃 因為 2003 年阿姆斯特丹市民針對城市規 劃大規模的抗議行動,使得政府必須取消當時 阿姆斯特丹地區長期的願景計畫。讓荷蘭的規 劃者意識到當時都市計畫由上而下的城市治 理方式必須要有所改變,否則阿姆斯特丹地區 不可能再有長期的願景計畫。因此 Zef Hemel 不以空間規劃者的角度,改用敘事的方式提出 了維基城市計畫。借用維基百科 (Wikipedia) 所有人都可以編輯的概念,邀請每一個市民訴 說關於阿姆斯特丹的故事。 2008 與 2009 年 時, 提 出 了 Free State of Amsterdam, 在 為 期 六 周 的 時 間,5000 位市民的參與,形塑阿姆斯特丹 2040 年願 景計畫。首先,他們從辦雜誌與報紙著手, 讓廣大的市民可以接觸並閱讀到關於這項計 畫。並且邀請 10 間當地的建築事務所針對 阿姆斯特丹 10 個地區做出 10 個模型,讓與 會者可以隨意玩,加入自己的想法。並邀請 市民在 29 次 Night Programs 中自行設定題 目,並且自行邀請與會人。例如:哲學夜, 阿姆斯特丹所有哲學家都齊聚一堂。除此之 外,亦架設網路的討論平台「三十分鐘計畫」 (City of Amsterdam - Campaign Within 30 minutes) ,提供資訊的同時也激發想法。並 用問題引導:假設阿姆斯特丹是一個三十分鐘 可以抵達任何地方的城市,那市民們會希望阿 姆斯特丹提供什麼。有什麼事現在已經有的, 而且市民們希望可以持續提供的。

圖 荷蘭維基城市 (WikiCity) -參與式規劃

12


( 二 ) 荷蘭智慧城市 (Amsterdam Smart City) -公私合力網路協作平台 阿姆斯特丹智慧城市是阿姆斯特丹經濟會 (The Amsterdam Economic Board) 建 立 的 一個創新鏈結平台。以智慧城市為目標,媒合 政府、相關企業與居民,共同針對智慧城市的 議題提出計畫與解決方案。在智慧城市的架構 之下提出七個主題:科技與基盤設施、能源、 水與廢棄物、城市治理與教育、市民與生活、 可移動性、循環城市與智慧城市學校。並且講 各界提出的計畫再分成三大類別:產品、城市 循環與 City-zen。不管是政府、企業或產創 公司與城市居民都能夠將想法付諸行動,進行 實驗與測試。也不定時舉辦活動與培力計畫。 任何對於智慧城市感興趣的人都可以加 入智慧城市社群,亦可以成為智慧城市之友參 加活動;作為智慧城市平台的人力資源,透過 媒合,將想法與相關的企業與政府單位合作。 也可以加入團隊成為智慧城市的推廣者。透過 網站中的資源地圖,居民們也能夠快速鏈結自 己感興趣的議題透過哪種形式,由哪一家公司 或政府在城市的哪一個角落進行中。

13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 三 ) 擬定彰化市舊城區都市更新計畫書(民國 100 年) 彰化市舊城區(大西門街 及北門街周邊)自清代發展, 從原本的竹城與磚城,經過 日治時期兩次市街改正的都 市計畫,已歷經三百年的城 市演替。彰化縣政府為推動 舊城區的再發展,及促進彰 化舊城區都市空間的更新、 地區商業機能的活化與都市 文化資產的運用,特別辦理 「彰化市舊城區再發展先期 規劃案」,已於民國98年 辦理完成,以都市更新的角 度及方式,人本步行的市街 環境概念,針對舊城區進行

圖 彰化市舊城區都市更新單元劃訂規範

整體規劃與重點都市更新單 元的擇定,作為未來彰化市舊城區發展重要藍圖。於民國100年,依循上述計畫指導,將 舊城區劃定為「都市更新地區」,擬定「彰化市舊城區都市更新計畫書」,善用都市更新工具, 重點劃設「都市更新單元」、及「整建維護街廓及開放空間環境」,以重建及整理環境的方式, 逐步改善舊城區之環境。

圖 彰化市舊城區都市再生計劃圖

14


( 四 ) 宜蘭舊城再生計畫:蘭城新月計畫 (民國98年) 宜蘭縣政府以舊城噶瑪蘭城為基地範圍, 推動跨局處整合型的「宜蘭舊城再生計畫」, 以都市計畫及交通系統架構為基礎,整合宜 蘭市人本空間建置計畫、維管束計畫、匠師 博物館計畫、宜蘭美術館建置計畫、化龍一 村「道之驛」計畫等,結合硬體、軟體計劃 的整合,進行系統性舊城再生的推動發展。 為使解決宜蘭舊城的交通問題、人本環境及 閒置空間的問題。「蘭城新月計畫」原為宜 蘭縣政府舊城更新計畫中重點開發區域名 稱,因應宜蘭縣政府的南遷,開始實施南門 計畫,其中以宜蘭火車站為起點,延舊城東 路、舊城南路,到達宜蘭河畔,形成ㄧ個新 月形的都市計劃區,宜蘭縣政府遂為此段計 劃取名「蘭城新月計劃」。

步透過建築及景觀環境的改善,以點狀方式 建構,逐步延伸至線與面的銜接,漸漸與計 劃發展的面做接軌。從宜蘭火車站廣場、蘭 城新月河堤步道的建構,漸漸影響「化龍一 村更新計畫」,此案也透過更新計畫檢討土 地使用內容與提供開發誘因,思考基地賦予 市中心區土地活化再生的契機。「宜蘭舊城 再生計畫」以藍圖式的思考,系統性規劃跨 局處方案,讓各局處得子計畫,逐步完成,

黃聲遠建築師的田中央工作室,參與蘭城 新月計畫,以擅長的建築硬體、景觀空間設

圖 宜蘭舊城再生計畫圖

15

計,在計畫範圍中的部分公共空間計畫,逐

慢慢勾勒並落實宜蘭舊城人本交通與景觀結 合的願景。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04

文山區環境分析

一、地理資訊系統的掌握 地理資訊系統的掌握實為規劃者在面對大尺度環境規劃時的工具之一,以特定議題或主題把資訊空間化的呈現,使空間規劃者在進行空間構想時,就欲達成的目標,進行空間資訊的判讀,甚至 面對不同主題時能加疊資訊系統進行較為整體性的資訊判斷。以下先就文山區掌握的圖面資料以及分析概要進行說明。

( 一 ) 淹水潛勢分析

( 二 ) 排水系統分析

1. 基本圖資說明:

1. 基本圖資說明

依據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會商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訂定淹水潛勢圖製作及測試手冊, 採用第三代「淹水潛勢圖」劃設內容為考量。 2. 分析概述 (1)計畫範圍易淹水地區大致有 3 處,應與地勢較週邊環 境低以及位於山坡地邊緣有所關連。 (2)景美溪沿線由於原河岸地勢較低,降雨時易造成積水等災害現況沿河岸地區均有設置抽水 設備,減緩災害之發生。 (3)市區淹水以興隆路與辛亥路口,以及木柵路一段木柵 公園附近為淹水較為嚴重的區域。

(1)依據台北市雨水下水道佈設以及河岸抽水站而劃設出集水分區的範圍。 (2)集水分區除考量都市水工設施物的設置,亦考量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 2. 分析概述 (1)依據集水分區的劃設,本計畫範圍約有 15 處左右的集水分區,未來在考量並回應 韌性城市之議題,應可以排水系統的集水分區做為參考之依據。 (2)集水分區之劃設涉及至山坡地之位置,分水線亦為重要之分水嶺,其稜線範圍應禁 止任何破壞地形地貌的開發。 (3)臨景美溪區域為都市排水系統的中佔重要的關鍵區域。 16


( 三 ) 地質災害敏感地區 1. 基本圖資說明 (1)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根據地質法第 5 條,劃定 5 類 地質敏感區,臺北市包含「山崩與地滑地質敏感區」。 (2)山崩與地滑地質敏感區劃定計畫書 - 臺北市(地調所) 所指「山崩與地滑地質敏感區」是將降雨強度、累積雨量、歷史山崩與地滑區、順向坡以及周圍受 山崩或地滑影響範圍。 2. 分析概述 (1)台北市東側山脈屬雪山山脈系統,為沉積岩在幾百萬年前經過地層錯動所擠壓抬升而形成, 而抬升後的山脈形成南向為順向坡的山脈走向。 (2)順向坡於地質穩定程度中原屬於不穩定的坡面,容易因為地層錯動、斷層影響產生自然災害, 故地理資訊系統亦標注五指山系以及南港山系中符合地質敏感區之位置。

17

( 四 ) 坡度分析 1. 基本圖資說明 (1)依據水土保持法以及山坡地保育利用條例明訂山坡地範圍是指:標高在一百公尺以上者,以 及標高未滿一百公尺,而其平均坡度在百分之五以上者。 (2)依據台北市山坡地開發建築要點:坡度陡峭者:在坵塊圖上其平均坡度超過百分之三十者, 不得開發建築。 2. 分析概述 (1)蟾蜍山以及仙跡岩靠近稜線兩側坡度較陡(2)坡度 15-30%之範圍現況以涵蓋部分住宅區, 未來若與地質敏感地區疊合,將有助於判斷潛在坡度危險之區域。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 五 ) 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常態化差值植生指標分析

( 六 ) 土地使用分區綠資源潛力地區

1. 基本圖資說明

1. 基本圖資說明

依據遙測衛星地表溫度資料探討熱島現象以及綠覆率之研究中,將 NDVI 分為三個等級: (1)低指數區:數值小於 0.3,主要為崩塌裸露區及少許植被覆蓋

(1)依據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內容,選定保護區、風景區、農業區、公園綠地、學校用地、 文教區等,做為綠資源潛力地區。(2)有關公園綠地之分佈,現況依據開闢狀況分為已開闢、未 開闢及部分開闢之情況。

(2)中指數區:數值介於 0.3 與 0.4 之間,主要為草地、灌叢或稀疏森林 (3)高指數區:數值 0.4 以上,主要為茂密森林 2. 分析概述 (1)蟾蜍山、仙跡岩、馬明潭等南港以及二格山系,現況植生指數均呈現 0.4-1 植生狀況優先之

2. 分析概述 (1)文山區狂除了仙跡岩、蟾蜍山綠色資源較為完整連結之外,市區內具有綠色資源潛力點較無 語周圍綠色資源進行串連。(2)現有台北市生活空間改造計畫(Open Green)之分佈,可做為 補足現有綠色資源的連結點

情形,顯示山區綠色資源分布最密集。 (2)都市內則以公園綠地、學校等系統為主要的綠資源分佈位置,但由於較為偏向人工化的開發 方式,NDVI 指數亦呈現普通之情況。

18


( 七 ) 都市更新地區與單元 1. 基本圖資說明 依據台北市都市更新處依照不同劃定機關或目的之更新地區及單元,將相關位置、範圍及劃定情形表現於空間圖面, 便於後續規劃應用參考。 2. 分析概述 都市更新地區或單元,主要沿著地區主要道路分佈,例如羅斯福路、興隆路、木柵路等,另外於景美老街、景美溪 沿岸亦有更新地區之劃設範圍。

19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 八 ) 氣候風向 表 文山氣象觀測站平均氣溫

平均氣溫 Mean Temperature 單位:℃ 2014 2013 月/年 2015 1月 15.5 15.8 16.2 2月 17.1 16.1 18.3 3月 18.7 18.4 19.1 4月 22.2 21.6 20.6 5月 25.7 24.3 25.2 6月 29.2 27 28.3 7月 29.3 29.4 28.8 8月 28.2 28.6 28.9 9月 26.8 28.4 27.1 10月 24.3 23.3 23 11月 22.6 21 20.6 12月 18 15.4 16 平均 23.1 22.4 22.7

2012 14.9 15.3 18.4 22.5 25.1 27.1 29.5 28.4 29 23 20.9 17.5 22.6

2011 13.4 16.4 15.8 20.7 24.1 28.1 28.9 28.8 26.9 23.3 21.8 15.6 22

2010 16.5 17.2 19.2 20.2 24.8 25.8 29.5 29.3 28.1 23.9 20.7 16.5 22.6

數據資料來自中央氣象局氣候資料年報 觀測站資料:C0AC80 文山(博嘉國小校園內 ); 觀測站海拔高度:40M; 備註: 原為雨量站 (C1AC80),於 2009/12/1 擴充為氣象站,變更站碼為 (C0AC80) 。

台北市平均溫度為 23 度,文山地區依據過去 6 年的氣象資料,均溫約在 22.6 度左右,略低於台 北市市整體平均氣溫。另外文山地區於 2015 年平均溫度超過 23 度,亦為 6 年來最高溫度之情況。 若以文山地區平均氣溫 22.6 度做為熱季、涼季的分界線,則每年 5 月至 10 月為熱季,11 月至 次年 4 月為涼季,全年比例為 6:6。 文山地區全年平均風速約 1.2 ~ 1.5m/sec,每年的 5-7 月風速較弱,10-1 月風速較強。 依據文山區過去 6 年的氣象資料,文山區長年風向均介於北風與東風之間,四季並無其他風向之 變化。 表 文山氣象觀測站平均風速及最多風方向 平均風速及最多風方向 Mean Wind Speed and Prevailing Wind Direction 單位:m/sec 月/年 2015 2014 2013 2012 風速 方向 風速 方向 風速 方向 風速 方向 1月 1.8 85 1.3 78 1.5 74 1.5 2月 1.5 78 1.1 82 1.6 52 1.6 3月 1.7 54 1.3 81 1.4 82 1.5 4月 1.5 59 1.4 50 1.1 76 1.1 5月 0.9 53 0.7 74 0.9 82 1.2 6月 0.6 58 0.8 80 0.7 58 0.8 7月 1.1 39 1.2 57 0.8 11 1.2 8月 1.3 52 0.6 56 0.8 67 1.2 9月 1.3 63 1.4 56 2 92 1.2 10月 2 72 1.6 69 1.4 77 1.5 11月 1.9 71 1.5 82 1.9 81 1.6 12月 1.9 77 1.7 81 1.5 78 1.6 平均 1.5 72 1.2 81 1.3 82 1.3

風速 77 80 70 81 65 7 71 82 10 64 54 65 65

2011 方向 1.7 1.3 2 1.5 1.3 0.7 0.8 1 1.6 1.7 2 1.8 1.5

風速 80 56 74 67 83 83 60 84 85 77 79 77 83

2010 方向 1.6 1 1.5 1.4 1.1 0.7 0.7 1.2 1.6 1.7 1.7 1.3 1.3

8 41 62 78 72 86 84 78 56 61 79 74 78

20


表 文山氣象觀測站降水量

降水量 Precipitation 單位:mm 月/年 2015 2014 2013 1月 23.5 35.5 120 2月 78 269 38.5 3月 181 168 57.5 4月 104.5 105.5 256.5 5月 379.5 615.5 408.5 6月 403.5 602.5 214 7月 201.5 296.5 240.5 8月 892 259.5 507.5 9月 474.5 248 456 10月 189 88.5 147 11月 29 120 57 12月 77.5 94.5 274.5 全年 3033.5 2903 2777.5

2012 208 325 103.5 390.5 288.5 748 286 689 151 54 230.5 212.5 3686.5

2011 121.5 77.5 120.5 34 273 268.5 178 263.5 103 278 277 211.5 2206

2010 119 168 26.5 109.5 193 501 101.5 282 189 438 79.5 75 2282

文山地區並無明顯的旱季和雨季之分。過去 6 年的平均年降雨量於約為 2814.75mm,相較於臺 北市整體平均年降雨量 2405mm,文山地區的降雨量是高於整體平均值約 400mm,顯示其西部 麓山帶的山勢、地形的影響,反映在其雨量的數據之上。 降雨日數過去 6 年平均為 168 天,略低於全年總日數的一半,與台北市全年平均降雨天數為 165.5 天相較,文山區降雨天數略高於整體平均值。在降雨日數以及降雨量與台北市平均值之比 較結果,可知道文山區在日降雨量的部分是高於整體平均,推測應為周遭地形山勢之影響。 表 文山氣象觀測站降水日數

降水日數 Number of Days with Precipitation 月/年 2015 2014 2013 1月 9 5 15 2月 11 12 13 3月 11 14 12 4月 11 10 21 5月 15 23 20 6月 13 21 11 7月 12 11 9 8月 20 13 11 9月 14 11 10 10月 11 8 15 11月 12 11 12 12月 16 15 21 全年 155 154 170

21

單位:日數 2012 2011 16 27 17 14 13 15 22 6 18 19 19 17 9 11 16 16 10 6 8 16 14 16 19 24 181 187

2010 15 11 7 19 13 22 9 10 14 21 13 7 161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生態氣候圖(climate diagram)是 Heirich Walter1985 年發展出用以呈現地域植被與氣候關係 的一種工具。指以某地的氣溫及降水資料,依月份繪製之長期曲線圖。地表的蒸發量隨著土壤、 風等因素有所不同,但各地溫度的曲線與蒸發量曲線常為平行;故地表的潛在蒸發量可以以溫度 曲線做為代表,及該月的平均溫度乘以 2,所得得數值冠以單位 mm,可代表該月的潛在蒸發量。 拿此潛在蒸發量與降雨比較即可得知當地氣候生態的狀況。

圖 文山區生態氣候圖

由文山區的生態氣候圖可知,文山區亦符合北臺灣重濕的大氣候分區環境,降雨量遠高於地表的 蒸散量的情況,圖面顯示與南臺灣旱季、雨季分明的情況有顯著的差異。文山區除了三月為濕潤 區以外,其餘月份均為重濕區,且每年的 5、6、8 月均為降雨量的高峰季節,此生態氣候圖之呈 現經分析後,並沒有與西部麓山帶所造成的地形、山勢產生關係,而是忠實反應大氣候分區環境 下的生態氣候關係。

22


二、歷史人文 ( 一 ) 文山區歷史聚落分佈 文山區早期主要幹道分別有景文街、木柵路、木新路,於 1950 年,將深坑鄉劃分深坑、木柵、景 美;1968 年木柵、景美則合併,成為台北市的轄區。1978 年時期,興隆路、保儀路進行拓寬,而 1979 年時期,文山區進行都市計畫,陸續新增道路,也開始帶動地方發展。早期產業以煤礦、商 業市集居多,山區則以茶產業為主,文山區內設有考試院,又鄰近公館台大區域,行政區內有政大、 世新大學、中國科大,大專院校多,許多教授、仕紳居住於此,是屬台北市文教區域。 文山區在清代開始有泉州移民來此拓墾的紀錄,隸屬於拳山堡,有興福庄 ( 十五份庄 )、萬盛庄 ( 今 景美 ) 及內湖庄 ( 今木柵 )。日治時期屬文山堡,管轄範圍跨今日臺北市南郊與新北市部分地帶 ( 見 圖一 )。文山區早期工商業不發達,以農業及採煤礦為主。唯地理環境群山包圍,又臨景美溪,渡 船口一帶成為聯絡臺北城與其他農礦產區如深坑、石碇、宜蘭等城市的中繼站,景美與木柵遂成為 街肆。

圖一 日治時期文山堡轄域 今臺北市:文山區 今新北市:新店區、深坑區、石碇區、坪林區、烏來區

23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木柵舊時屬於內湖庄,清代移民拓墾時期,為防止景美溪對岸的原住民部落侵襲,在右岸今開元街 頭至指南路、木新路一帶 ( 原更寮山 ) 立木樁圍欄,木柵的地名由此而來。因地處山區,早期木柵 發展不如景美繁榮,直到民國 39 年 (1950 年 ) 國民政府遷台後,許多政府機構、宿舍及大專院校 遷至木柵一帶,加上山明水秀的優良居住環境,以及觀光茶園與動物園的建立,木柵逐漸形成臺北 南郊的文教休閒生活圈。

生活圈

仙跡岩 北側生活圈

仙跡岩 南側生活圈

地區

歷史人文環境

十五份庄

又稱興福庄,清代時期即有先民開墾,較多許家人,形成許厝聚落,有稱上厝許、下厝許,村內 有一溪流 ( 萬盛溪又稱大溝 ) 經過,貫穿其間。在地信仰以會元洞清水祖師廟為信仰中心,於同座 廟宇內設有許家宗祠。因過去仙跡岩曾設有煤礦,其中興隆路段曾有載運煤礦的台車鐵軌行經。

溪仔口

今新店溪與景美溪交匯處東岸,形成沖積浮覆地形,先民移墾至此,是最早的渡口,比景美老街 還早。此處有萬慶岩清水祖師廟,為此社區當地的主要信仰中心。後來因地形逐漸沖積,並將此 處開闢成帶狀公園萬慶公園。

景尾

瑠公圳由新店引水過景美溪時,在河上架設竹管橋讓水通過,此渡水之灌溉設施稱「梘」,啟端 在新店稱「梘頭」,末端在景美稱「梘尾」。後因有渡船口,成為石碇、深坑至景美的轉運樞紐, 帶動當地商業發展,進而形成市集,有景美老街,民國時期,因拓寬道路需求,市集聚集處漸從 頂街移往下街發展。

溝子口

漢人最初出入木柵,泰雅族人常出沒仙跡岩和鯉魚山之間阻撓,漢人遂在兩山夾峙處設有隘口。 日軍侵台,義民即據守隘口抵抗日軍前進木柵。溝子口位於仙跡岩南側,考試院附近,今木柵路 一段至二段光明路以西之地,因將附近山水洩注景美溪之出口而得名。

埤腹

景美開闢之同時,移民也沿著景美溪向木柵移墾,或乘船來到埤腹、溝子口地區,或由景美攀越 景美山,經隘口尾來到埤腹鯉魚山一帶。埤腹為現和興路一帶,因景美溪自東往西流,至此成 U 型曲流,有如人腹,又流域內有大埤,乃稱埤腹,即今木柵路 1 段以南地區。昔時一片農地,27 號處有一土地公廟,且旁有一老榕樹,為在地精神指標。

馬明潭

文山分局秀明路至木柵路 2 段處,因位於仙跡岩南側鯉魚山附近,因地勢低窪,早期遇颱風豪雨, 則變成水鄉澤國,因此而得名。目前多為山莊型社區居多。

下崙尾

現木柵公園及萃湖附近,因位於馬明潭南側的山輪下,地勢較高、灌溉不易,地勢較高處,雜草 叢生成為牧牛之地,稱為牛埔 ( 崙仔尾 ),後來形成公墓地。下崙尾位於牛埔下方因此得名,後來 先民於下崙尾處進行開墾,原中崙尾及下崙尾地段合併為下崙尾。沿著下崙尾有一下崙路,原曾 為一小溪流,後來填蓋成道路,因此成為蜿蜒型態的路徑。

中崙尾

中崙尾即現今忠順里、明興里周邊社區,位於牛埔 ( 崙仔尾 ) 南側中段處而得名。與下崙尾乃是同 一條山崙線,向南行向之尾端而取為地名。頂、中、下崙尾,總名「崙仔尾」。自明道國小運動 場處,向南至忠順廟處為頂崙尾。自明道國小運動場處向西至興隆路處為「中崙尾」。再向西至 光明路為「下崙尾」。

木柵

木柵地區每 9 年一次之迎神賽會,是在此處舉行,在渡賢橋處 ( 炮仔林 ) 形成市集,有茶館、酒肆、 雜貨、布疋、中藥等店肆,遠在小格頭等地山區之農產品,都擔負至此出售,換購日用品回去, 北宜公路築成後,交易場所轉移至新店,此外擺渡渡口北移至道南橋萬興抽水站附近,加以開元 街店肆迅速發展,炮仔林山麓市集,就自然的沒落廢棄而成農耕地。附近有文山區公所、文山公 民會館,為文山區主要行政區域。 其中社區開始逐步有青年創意團體進駐,如岸汐職人聚落,一群青年 maker 參與,並希望帶動木 柵地區畸零空地的發展。

表 仙跡岩南、北側生活圈之歷史人文

24


圖 1921 年時期,台灣堡圖,文山區各聚落發展樣貌

(二)開墾與聚落發展 1. 開墾路線 在清朝雍、乾之際,福建泉州安溪 人大舉來到文山區,從林口庄 ( 今公 館 ) 向南或沿著新店溪右岸前行,來 到今公館街,在此開闢萬盛庄與興福 庄 ( 十五分庄 ),這是文山地區發展 最早的街市,也就是今日景美一帶。 在十五份庄與內湖庄之間,為「馬明 潭」,乾隆年間已有鄭姓宗族在此拓 墾,同時移民也沿著景美溪向木柵移 墾,或乘船來到埤腹、溝子口地區。 清代景美的溪仔口、景尾街,木柵的 渡船頭、開元街均因位於渡口旁而成 為商業中心。

25

圖二 清代移民開墾路線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2. 聚落消長 清 - 日治時期(1895 年 -1947 年 ) 由底下 1895 年至 1947 年的聚落分佈圖可看出移民一開始沿著景美溪河畔由西向東形成聚落,再 逐漸拓山往山區開墾,彼時木柵大部份土地仍為山陵或臨山地帶,發展並不如景美繁榮。日治時期, 景美石碇道的開通與萬華新店鐵路的設立,形成了本區東西與南北的交通大動脈,也帶動了景尾街 的繁榮。

圖三 清代 - 日治時期聚落消長圖

圖四 文山區各宗族開拓據點

圖五 文山區景美及木柵宗廟

26


3. 宗廟 文山區主要宗族為來自泉州安溪的高、張、林、陳、鄭、許等各姓 ( 見圖四 )。在宗教上以崇祀來自 安溪原鄉之神衹保儀尊王、大夫及清水祖師為主。木柵以張姓為大宗,在今保儀路建有集應廟,恭 奉尪公,即保儀尊王與保儀大夫 ( 圖五 )。

(三)交通運輸與產業 1. 鐵路與煤礦 文山區在日治初期開始開礦挖煤,一直到民國 73 年 (1984 年 ) 永和煤礦封坑關礦,文山區煤礦產 業遂走入歷史。(見附表一、二) 為了方便接駁運送自木柵、深坑、石碇等地開採的煤礦,日治時期明治 32 年 (1899 年 ),「臺北鐵 道株式會社」興建由萬華至新店的「萬新鐵路」( 新店線 ),於大正十年 (1921 年 ) 通車。另經營兩 條運煤台車線─「輕便車石碇線」及「十五分線」,人力推車運送的貨物可轉乘至「景尾」、「十五 分」兩站。對於文山郡所轄各地煤產及其他物產之運輸,增加許多便利性。 ( 見圖六 ) 戰後「萬新鐵路」由台灣省鐵路局收購,結束民營身分,十五分站、景尾站改名為「萬隆站」、「景 美站」。 後因公路運輸發達及煤礦產量銳減,台鐵不堪虧損,於民國 54 年 (1965) 結束新店線鐵路 全線營運。

(1) 輕便車石碇線 「輕便車石碇線」為景美通往石碇的輕便車,通過「木柵路」便於將深坑、石碇的煤礦及其它物資 運出至台北。輕便車由車前路、景文街接木柵路一至五段到深坑、石碇,當時在象頭埔的永和煤礦、 魚衡仔的文和煤礦、以及萬芳路 48 巷內的芳川、萬隆煤礦,皆經由此輕便車道將開採的煤礦運出, 堆集在景尾火車站兩側的儲煤場,後於昭和 12 年 (1937) 拆除。 輕便車以人力推動,尚稱便利,車速較火車慢,但因為比走路快、價格大眾化,可載客載貨,成為 城鎮近郊最普遍的交通運輸工具。為開發興福地區之煤礦,增十五份支線,由十五份站至今警察學 校附近。 (2) 十五分站及儲煤場 ( 萬隆站 - 今羅斯福路六段與景隆路口 ) 十五分站為萬新鐵路的簡易站 ( 未設售票亭 ),鄰近萬美大樓為當時的儲煤場,煤礦由景隆街的輕便 車將永豐、新益及德豐三大煤礦的產量堆集在此。

27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圖六 文山區煤礦產地及鐵路、輕便車運輸路線

附表一 日治時期景美一帶主要礦山

十五份碳坑 興福 52945 坪

景尾碳坑 興福、坡內坑 71627 坪

重興碳坑 興福、內湖、萬盛 190373 坪

礦業人

臺北鐵道株式會社 ( 代理人 : 張聰明 )

臺北鐵道株式會社

張聰明

產額 ( 昭和 5 年 )

182480 公斤

無資料

5230000 公斤

改名 / 合併

永豐碳礦 ( 昭和 8 年 )

朝日碳礦 ( 昭和 8 年 ) 芳川煤礦 ( 戰後 )

永豐碳礦 ( 昭和 8 年)

礦區所在地 礦區坪數

參考資料 :《臺灣礦區一覽》殖產局出版第六一二號,昭和 7 年 (1932),第六三二號,昭和 8 年 (1933) 表 :戰後時期景美一帶主要礦場

新益煤礦

景美煤礦

景福煤礦

礦區所在地

景美興隆路地區

景美興德里

景美地區

礦區面積

62 公頃

193 公頃

60 公頃

礦權人

新益煤礦股份有限公司

謝景星等 5 人

中山礦業股份有限公司

起迄年 ( 民國 )

45-69

39-62

56-58

總產量 ( 公噸 )

249956

188871

40615

出口站

景美

景美

新店

參考資料 :《臺灣礦業史續二》,臺北,民國 89 年

28


2. 茶葉與運茶道路 清朝時期,來自泉州安溪的移民將茶種帶進文山區種植,木柵因丘陵地形與排水良好等因素成為產 茶區之一。日治時期,木柵張姓族人引進鐵觀音,成為木柵茶產特色。早期茶葉出口必需經過大稻 埕,木柵及其他產區如深坑、石碇、坪林等地的茶葉通過景美溪船運或其他山區路徑送至大稻埕及 六張犁,再透過洋行銷往世界各國。日治時期並在木柵成立木柵茶業公司與茶葉栽培試驗場,在日 本政府鼓勵下茶葉往機械化發展,木柵因此成為台灣茶業發展的重鎮。(見圖七)

圖七 日治時期茶葉產區與運送路線圖

( 三 ) 歷史文物及歷史道路 ● 木柵集應廟:位於保儀路 76 號,木柵國中對面,主祀雙忠 ( 即尪公,保儀尊王與保儀大夫 ),為 木柵的信仰中心。清光緒 20 年 (1894) 建於現址,大正 10 年 (1921) 增建,民國 68 年因保儀路拓 寬重建成二層樓現貌,原廟重要匾額及樑柱、文物多皆有保留重新融入新廟建築中。 ● 忠順廟:位於中崙路 13 號。初為陳氏族人自行供奉,以民房為廟百餘年,大正 9 年 (1920),經 地方士紳集資於現址興建廟宇,主祀保儀大夫,每年農曆四月初七皆會舉辦遶境,為木柵宗教盛事。 ● 木柵福德宮:位於木柵路 2 段 204 巷 1 號。建於清乾隆 6 年 (1741),為木柵歷史最悠久規模最 大的土地公廟,現貌為民國 79 年擴大修建而成。 ● 畜魂碑:位於指南路 1 段 14 巷 3 號旁邊,昭和 12 年 (1937) 建立,原址為屠宰場。日治時期日 本人興建屠宰場,有設立「畜魂碑」習俗,為了追念動物的犧牲、安息動物的英靈,並借此以安人心。 ● 下崙路、中崙路:昔稱「下崙尾」與「中崙尾」,乾隆 10 年 (1745),泉州移民張光經、高靈臣 於此開闢及建立村庄。下崙路北邊木柵公園內及 17 號祖厝旁有雀榕、大葉楠及九丁榕,中崙路 3 29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號忠順廟旁老厝後面九丁榕,列本市「綠色資源檔案」之老樹列管保護。 ● 木柵路 1-5 段:本路為景美與木柵間幹道,闢建於日治時期,起自景美 ( 今景文街 ),經溝子口、 馬明潭、木柵、坑內坡、風動石、象頭埔至深坑鄉。日治時期設有臺車軌道,後拆除。 ● 保儀路:初建於日治時期大正 5 年 (1916),深坑廳開闢木柵至新店道路,稱木柵七張路,戰後 改為「保儀路」。 ● 軍功路:本路原為山區路徑,以臥龍街尾起點,翻山經軍功坑通往木柵。本路與木柵路 4 段相交, 西北穿過莊敬隧道通往六張犁。戰後以道路位居軍功坑西側,命名為「軍功路」,後又改名為和平 東路四段。 ● 開元街:本街位於文山區行政中心後方,東與木新路 2 段相接,西與木柵路 3 段相交。本街為一 老舊街道,上有老商店、木柵菜市場及長老教會。

圖 現今資源點

( 三 ) 戰後聚落消長與建設 國民政府遷台後時期(1950 年 -) 戰後初期,文山區仍為屬於臺北市外周邊鄉鎮,直至民國 56 年 (1967 年 ) 臺北市升格直轄市,隔 年將木柵鄉與景美鎮併入臺北市內,改稱木柵區、景美區,自此木柵開始迅速發展 ( 見圖八 )。 許多公家機構及大專院校也在此時遷至木柵 ( 見圖九 ),木柵地區因依山傍水及人文環境,在八零年 30


代大興土木,新的公寓大廈因此改變了文山區的景觀風貌。加上木柵觀光茶園、臺北市動物園的建 立,木柵成為臺北南郊地帶市民假日的休閒勝地。民國 79 年 (1990) 木柵與景美合併為文山區,加 上捷運木柵線通車,更加速木柵整體發展。

圖八 戰後文山區聚落消長圖

圖九 戰後木柵公家機構及宿舍、大專院校分佈圖

31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圖 文山區歷史軸線

32


2. 以空間改造提案鼓勵社區參與

三、社區社群網絡分析 依據 104 至 106 年度操作地區綠色環境串連 規劃系列計畫,於依山地區的擾動成果,可理 解並綜整引動社區操作的方式如下:

需要有補助計畫,有具體的經費補助,才有 機會讓社區民眾主動性提案,改造社區畸零 地空間環境。如 OPEN GREEN 空間媒合計 畫,因有補助經費,讓社區願意主動提案,

( 一 ) 地緣性社群操作

改善社區空間。

1. 以「環境教育」主體搭起在地小學平台 過往仰賴里長、頭人號召在地社區居民關心社 區公共議題,參與者大多為與里長較好的鄰 長、志工,年齡層較高,難打破年齡或關注族 群的限制。倘以在地推廣環境教育角度出發, 可有效與在地小學結合,或是鼓勵更多親子參 與的機會,讓理念傳達給年輕的父母中。 例如:依山小綠洲相關親子活動,親子剪紙創 作、親子版「依山小綠洲探險隊活動」、萬和 水水公園親子模型創作。

圖 社區社群角色

33

社區內實踐性的行動參與,如改造空間,則

3. 以「單姓聚落」文史脈絡引動社區 社區與聚落的發展息息相關,社區內早期若 有「單姓聚落」發展,如文山區的許家、高 家、劉家,具有一定程度的社區網絡關係, 可藉由單姓聚落文史的發展,引動居民參與,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說出自家的故事,進而討論願景式的構想。 如文山區因有劉家、許家於在地發展,其後 裔許興泉商號的子孫,以「318 咖啡」店家 作為核心,投入許多協助參與,並分享自家 的故事發展。劉家還有於公務體系任職的劉 進興司長、劉憲宗建築師的參與。

生態池。

( 三 ) 議題性社群操作: 氣候變遷、韌性城市議題與大專院校合作,依 山地區特性具有淹水課題,因應氣候變遷、韌 性城市討論趨勢,有許多大專院校或學術單位

4. 結合大專院校課程合作參與

進行研究,研究需要田野操作場域,可以提供

與大專院校的合作,可視學校是否有相關課

大政治系氣候變遷相關計畫團隊 - 林子倫老師

程可共同結合,讓青年學子有機會認識社區

團隊。

操作場域的觀點,與相關學術單位合作,如台

環境,並參與討論。如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系 景觀建築課程、世新大學觀光系規劃課。 5. 以青創議題鼓勵大專院校參與 擴大青年學子的參與,可結合社區大學的補 助獎勵,如文山社區大學提供「青年創意提 案」補助計畫,提供青年學子每案各 2 萬以 內的經費進行操作。106 年度試辦,有世新 大學、台灣大學團隊參與。

本計畫延續上述方式,並針對依山山坳特性、 生態多樣性、社區動能性,擴大仙跡岩北側範 圍至仙跡岩南側,盤點以萃湖 / 下崙尾聚落為 核心的周邊社區,作為先期擾動操作的範圍, 範圍包括試院里、華興里、張林里、明興里、 忠順里。

( 二 ) 技術性社群操作 1. 水圳操作為主的 NGO 組織 以文山區水圳、水路遺線議題出發,找尋相 關單位一同參與討論,如水患治理聯盟。 2. 改造誘因與技術為主的 NGO 組織 許多社群、非營利性組織以研究推廣技術為 主,可藉由空間改造提案,媒合相關單位共 同參與,如錫瑠基金會與萬和里合作提案、 樸門設計與興福里、文山社大合作提案改造 34


05

規劃論述

一、以文化歷史為基底的城市規劃路徑 城市的形成,結構上依據型態可大致區分

山區的後巷是表象可見的空間,但某些後巷下方

為 5-10%的地標建築以及 90-95%的背景

的水圳代表的是歷史記憶下的開墾過程,水圳也

建築,至於細部的歸類尚須要詳細的分析、

不只是水圳,其反應了當時的農業文化、聚落、

分類的調查整理,但可以確定的是城市中,

環境水路的關係,雖然在現代化的都市被隱沒,

絕大多數是屬於市民生活的空間,而本團隊

但地底下的系統依舊乘載著歷史脈絡下的「關

持續在進行討論計畫則是找出提供民眾「生

係」。規劃者若無法認知這個意涵就無法掌握空

活」的空間場域,透過地方事件的引動、社

間背後的意義或是未來空間經營的方向。

群網絡的串連、參與式活動的設計等廣義的 創意活動,不斷的鍊節空間、人、環境與歷 史的關係。

為規劃程序中重要的步驟,在落實規劃願景的過

傳統規劃者在面對都市規劃或地區規劃議

環,但參與的意義不僅侷限於形式、表面、頭人

題,往往只著重於空間形式的意義,而忽略

等表象的溝通,更重要的是規劃過程中「培力

了空間型態背後的意涵,而空間型態的產

empowerment」的重要性,在此之前規劃者必

生與探討必須以空間歷史的脈絡做為基底,

須有別於以往不可逆的規劃流程,而提出具有彈

加入「生活」的過程之後,所生產出來的空

性的規劃流程取而代之,唯有此道,空間的規劃

間,換句話說,空間之所以是空間,並不是

才能更被賦予其使用、生活上的意義。

規劃出來的,而是「生活」出來的。例如文

35

另外在規劃的過程中,保持彈性的思考或流程亦 程中,社區參與是在空間規劃中極為重要的一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二、結合生活型態以及生態技術的都市設計構想 都市設計應不僅僅是對於空間或建築量體、形式在形而上的規範,操作時應該更有效 的掌握地區發展在歷史脈絡下的紋理,以及地區居民在生活形態上的收集與觀察記 錄。在此概念之下,都市設計亦不僅僅為從上而下對於空間品質在規劃技術或論述下 的設定,更重要的是收集從下而上、以「生活經驗」出發的一種生活形態在空間情境 上的掌握。 都市設計的制定應以在地的空間以及生活型態作為管制工具的出發點,找出在地「模 式」轉換為原則性或實質性的都市設計內容,較能反應並保留在地長久發展下來的內 在意涵以及空間涵構。 另外在生態城市作為實踐都市生活重要的發展依據前提之下,生態環境技術更應該反 應在都市設計的原則或是管制當中,作為管制工具中理性邏輯的依據,本計劃試圖將 在地質性、內在涵構的方式運用在地訪談、調查、模式語言的分析,與生態環境技術 的分析結合,制定出較為符合「在地性」的都市設計管制原則,作為後續管制的參考 依據。

36


三、滾動式串連的「成事規劃」 面對更多樣、更複雜的都市議題,過往都市

在不同尺度的空間系統也能有可相依之基礎,

規劃的流程需要有重新讓民眾可以參與的模

甚至進一步充實更具有在地性的都市設計內

式。透過盤點地區資源及社區社群的引動,

涵。

創造地方可以再造的基礎,更進一步形成具 有創新動能的新地方。因此,不同於過往規 劃空間的流程,積極找到各式各樣可以提供 相關議題的社群、NGOs、在地團體、周邊 大專院校師生、學術社群等,讓原本因長期 荒置的空間及乏人問津的議題,逐漸因為有 參與的介面而分別為各策略點空間鍊節出潛 力參與經營的團體。

本計畫透過「依山小綠洲」的事件策動作為議 題擾動、地方參與的先導工作,以策略點開啟 住宅區內建築與開放空間關係空間翻轉的討 論。在景觀設計架構中,一方面回應都市綠基 盤、氣候變遷等環境使命,賦予公有土地、公 共設施用地之公共性價值;另方面透過參與的 活動設計,引動周邊居民思考個人與公共 / 公 眾之間的關係。

這些散落的策略點空間與可茲鍊節合作的經 營社群,有了空間也有了人群,逐漸能為地 方構成「空間支持系統」,以支持地區展開 豐富的綠生活樣態的公私有或中介空間,更

圖 滾動式串連的「成事規劃」

37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06

環境課題與執行策略

一、環境課題與潛力綜整 (一)山勢山脈課題、但生態資源豐富 文山區位處台北市近郊環境,由二格山 系、南港山系組成,仙跡岩生活圈北側有 蟾蜍山,南側有蟾蜍山,而仙跡岩南側生 活圈(本案又稱木柵生活圈)則於其北邊 有中埔山,東側有貓空,生活圈受到群山 圍繞,土地使用分區包括風景區、保護區 及動物園用地,山系環境仍保有許多生態 物種,生態資源豐富。雖在住宅開發上具 有侷限,但在住宅區旁卻仍可看見許多生 態動植物,資源顯得珍貴。住宅環境間也 仍有部分零星山丘、山崙,具備天然綠資 源串聯潛力。

圖 文山區囊底路交通圖

(二)隘口發展,交通、囊底路 因位處山系近郊環境,受到山勢群繞,住 宅開發環境受到限制,交通道路也受到限 制,大多難以開闢為棋盤式的道路,多依 著山際開發成囊底路空間。靠近山系地帶 則形成隘口環境,道路旁即緊鄰山壁。使 得生活圈多位於山拗環境發展,讓社區發 展成內應型社區生活圈,住宅社區內多有 許多小型社區雜貨店,可服務里內住於山 坡、山腰地帶的住宅區居民。文山區主要 道路僅有幾條,如羅斯福路、木柵路,商 業區、捷運站、公車轉運點設置於此,商 業行為集中此處發展,讓社區內有額外生 活需求,才會移往兩個主要道路前進。

38


( 三 ) 專科院校、機構用地多,綠色土地資源豐富 文山區內專科院校、機構用地多元,包括政治大學、世新大學、中國科技大學、臺灣戲曲學院 ( 木 柵校區 ),機構有考試院、國家發展研究院等。除了具有廣大的綠地環境潛力外,青年學子多,可 有與社區互動的機會,在景美、木柵傳統聚落區域,帶動新的創意活力。

圖 文山區土地使用分區專科院校分布

( 四 ) 地方公有閒置面積多,需融入社區參與機制於都市計畫通盤檢討整合討論 文山區的山勢特性,具有居高臨下的視野特質,從日治時期開始至民國初年時期,即是重要的軍事 要地,包括蟾蜍山內有空軍作戰指揮部,而木柵地區則有辛亥營區、國家革命研究院、日治時期的 戰俘營、國防部軍法司,大片空間屬於公有地,然而現今卻閒置多年,除辛亥營區規劃為滯洪池, 其他空間卻仍屬閒置未規劃狀態,若好好妥善規劃,將帶動文山區有更多新的可能性。 在地通常有許多構想,然而卻因權屬單位涉及中央,許多地方意見無法實質納入考量。如國防部軍 法私用地位於木柵國中校地旁,木柵國中長期缺乏運動設施、教室用地,地方家長迫切希望其可做 為新校舍用途,卻苦無管道討論。 這些國有地、公有地的規劃討論可透過政策工具、都市計畫通盤檢討進行討論,但缺乏社區參與機 制納入討論,應開放以更具公民參與的方式,系統性並結合在地性的討論。

39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圖 蟾蜍山煥民新村及其周邊環境地型圖 圖片來源:環境資訊中心文章 http://e-info.org.tw/node/101082

( 五 ) 老街聚落侷限於景美街、木柵路,開發受限 台北市早期依河港發展,萬華大同區有艋舺、大稻埕,作為河港港運樞紐發展成街肆,而文山區則 有景美老街、木柵老街也曾為河運渡船口,因此發展成街肆環境,帶動在地發展。然而,歷經多年, 老街已沒落,過去曾經為石碇、深坑的轉運點,現今已沒落,木柵還曾有公路轉運站,但轉運站退 役後,發展限制更明顯。文山區域近年來都市化發展快,許多原為稻田的區域已發展成高樓,然而 老街地帶卻仍保有老舊屋舍,有些閒置使用,而多為當地單姓聚落環境,開發保守,雖保有許多歷 史人文,但卻未被妥善運用,整體發展卻處於停滯狀態。

40


(六) 單姓聚落發展,大片土地權屬為家族所有,保有傳統特殊性 文山區早期發展的傳統單姓聚落,包括景美高家、木柵鄭家、張家,後代仍有許多子孫居住於文山 區,過去擁有大片土地,土地大多仍屬於同個家族所有。景美傳統聚落的單姓家族土地,由於景美 位處交通轉運要道,較接受多元環境刺激,發展較快,也較多外地人口注入,家族土地有許多已開 發。然而木柵地區因位處山勢緊鄰地帶,聯外道路無景美便利,張姓家族居住集中,受到外在刺激 環境少,土地大多仍保存,較少變賣開發,也因此讓木柵仍保有較多的老的紅磚建築、三合院,而 居住人口也都仍在木柵,讓木柵仍保有傳統聚落的人情味感。

(七)傳統聚落發展,但少有青年學子創意產業入注 文山區對台北市城區內的聯外便道較少,發展僅侷限於內聚化的服務,鮮少外界的資訊、資源刺激, 使得雖境內擁有專科院校,但學生大多鮮少下課逗留聚集,也使得境內青年文創產業少,不像其他 商圈的發展狀況,多為發展民生所用,如景美老街多有銀樓、小吃等,木柵則有麵線廠、苦茶油。 不像其他師大商圈、公館商圈,有日新月異的各種產業,青年服飾業、咖啡店等。 但近年有少數文創青年看準文山區文教區,位處近郊房市不像市區內的高房價,已逐步進駐文山區 發展文創產業(如岸汐職人聚落 ACID LAB),未來此區應有潛力可發展,然而需要注入更多青年 創意與學子地加入,在地的社區大學及相關許多 NGO 組織便成了社群資源,應須妥善串聯已便有 更多發展性。

41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二、執行策略 (一)提出整合性規劃執行操作流程

圖 整合性規劃執行操作流程

42


( 二 ) 研擬都市設計示範區管制機制 1. 示範區的空間主體性探索 都市設計管制實施地區除了新訂計畫區以外,在建城地區 的管制範圍一般以特定的文化歷史、景觀風貌的保存做為 主要劃定之依據。文山區以瑠公圳、萬盛溪為主的水圳網 絡為早期地區發展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資源之一,雖然現無 開蓋計畫,但水圳紋理依舊反映在住宅區內的後巷或是街 廓內的畸零空間,示範區都市設計應以後巷空間水圳生態 環境的營造為主體,進而提升整體街廓環境的生活、空間 品質,以復原水圳意象做為開放空間留設之主題,反映在 開放空間管制或是建築退縮等都市設計相關規範。 2. 都市設計示範區週邊課題概述 (1)土地開發課題

圖 依山地區水圳現況

● 基地無開發誘因 ( 住宅區及現有使用面積 ) 依據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內容,示範區現為住三使用分區,容積與建蔽率為 225%、45%, 若以都市更新開發的角度,有別於商業區的容積規模,且計畫區週邊亦無公共建設等重大投資案 件,本基地尚無可整體開發之誘因。 ● 兩旁街廓私有土地比例過高 無法由公辦主導都更 計畫區範圍內除公園綠地、道路之外,水圳遺線範圍亦為公有土地,但除此之外之街廓用地,土 地均為私有,公私有比例的懸殊,使公辦都更叫難以地主的身份主導後續的更新計畫進而掌握空 間品質,且現況並未於已劃設的都市更新地區。另外台北市公辦都更實施辦法中的劃設條件,比 計畫區亦未符合其劃設條件,故難以公辦都更的方式進行開發。 ● 水圳無文資身分、缺乏土地使用分區位階或環評位階 水圳遺線因部分圳道已納入現有雨水下水道系統,且現況並無文化資產登記列表,故一般投資者 在進行都市更新或是建築開發的正常程序時,將回歸土地所有權人的地籍整併開發方式,在此一 開發邏輯之下,既有圳道除水利單位進行以水體使用角度之陳述之外,對於其形式、開蓋與否甚 至路線遷移,均沒有具體的規範以及法源依據予以保留。 (2)空間使用課題 ● 街廓內零星開發無整體性 公私有地夾雜,只有以整體開發的管制或誘因,使其避免沿水圳後巷零星開發造成公共使用空間 的不連續性。

43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 現況建築量體無管制內容 建築型態大於 1500 平方公尺以上為集合住宅或 2 種以上建築產品,可運用管制內容調配建築量 體位置。另外水圳沿線為保持視覺通透性,避免週邊鄰房形成的壓迫感,故建議二樓以上需退縮 一定範圍,保障水圳沿線的日照、人行空間品質,營造舒適空間。水圳沿線二樓以上退縮比例可 依照在地經驗進行建築物量體調整或開放空間植栽之建議。

( 3) 都市設計示範區初步構想 都市設計的管制構想將依據都市設計,以「型態」出發的都市設計原則進行管制構想內容的八個 面向,分別為微氣候環境、水環境治理、生態綠質量、人行環境、在地生活、土地使用管制、綠 建築、歷史記憶,連結與在地模式語言的應用關係,以做為在地性都市設計管制內容的參考依據。 構想及內容說明如下。

(三)「新公共開放空間」的策略點營造 102 年 至 104 年, 以 大 安 區、 萬 華 區、

中,結合社區社群的參與,鼓勵社區參與及串

大同區執行計畫成果,盤點出各種不同公

聯網絡,共商空間經營使用機制,翻轉過往開

共開放空間類型 (Typology),此「空間類

放空間視覺化美觀的使用,發展更多元彈性的

型」係指可多元彈性使用的綠色都市開放

「新公共開放空間」。此外,由於依山地區氣

空間,例如屋頂菜圃、垂直綠化的牆面、

候變遷的淹水課題,大尺度的都市規劃需較長

鄰里互動的口袋公園等。但空間類型依地

的操作過程,因此,以小尺度的開放空間,做

區特性,具有不同的特徵與型態,如於大

為策略點,以分散性滯洪的觀點,藉由草溝、

安區,具有屋頂、牆面、轉角空間居多;

雨水花園的設計概念,營造出具有地區尺度規

萬華大同區則有較多畸零地空間、歷史紋

劃觀點的開放空間環境,縫補依山地區環境的

理的空間、廟宇廣場等較具在地文史脈絡

畸零空間,落實韌性城市的空間環境。

的空間類型。然而,因依山地區環境具有 環山圍繞,水路匯集及生態豐富等特質, 另外,由於過往曾有水圳流經,許多畸零 地空間呈現帶狀空間,依山地區與台北市 其他都會空間具有差異性特質。據此,將 持續盤點依山地區的開放空間型態,同時 結合「模式語言」的基礎調查方式,歸納 適合依山地區環境的好的空間,完備「台 北市都會型開放空間」資料庫。 社區營造過程,引動社區居民進行公共議 題討論,以生活圈小尺度的議題,最讓民 眾有感,因此策略性藉由「開放空間」引 動社區社群討論,並進一步,引導相關社 區關注議題,如高齡友善、人本交通、生 態環境等,將議題的操作落實於開放空間 44


(四)以「依山小綠洲」地區創生行動作為公共溝通平台 前期透過規劃的過程,以「依山小綠洲」整合了規劃方案、計畫精神、行動方向等概念,屬於用地 方形象品牌的方式去推動的口號與意象。為能更有效倡議、推廣理念,結合活潑的活動方式進行在 地的溝通,如工作坊、小旅行、公民論壇、小綠洲探險隊、早餐會、闖關體驗活動等,並搭配文宣、 海報或紀念品等可茲閱讀、學習的材料,讓參與的民眾可以進一步了解計畫精神。 除活動設計外,擴大串聯的對象亦需要多方評估,包括如何突破中高齡人口的單向動員參與形式, 將理念融入學習教案,鼓勵在地小學,包括景興國小、景美國小、武功國小、靜心小學等,以學區 為跨界範圍,拉起跨年齡層可以參與的介面。 「依山小綠洲」是以轉譯過的語言進行空間與社會的介面整合,以利大眾了解與參與。惟成員的組 成,應是循序漸進的開放式的組合,成員不只有空間專業者,還需要有在地代表性的社群或社區組 織,相關重要的決策,或主次分明的行動子計畫,可以彼此扮演主角與配角的角色,相互扶持協力, 才是真正的永續的、韌性的發展模式。

45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07

依山地區整體再發展構想 一、全區再發展願景 文山區位於台北市最南端的區位,隔景美溪銜接新北市的新店區,長久下來就是往臺北城的重要 隘口。有別於臺北市核心區的行政區,南港山系以及二格山系東北西南走向把文山區分為數個次 分區,而開墾建設的悠久,反映在空間的發展型態上,成為文山區在發展的深厚底蘊。 地區主要交通參考文山區都市計畫通盤檢討,兩條快速道路分別是水源以及信義快速道路連接臺 北市,主要到路則以羅斯福路南北向貫穿文山區西側,連接臺北市以及新北市,另外辛亥路則為 文山區另一處通往台北市東區的主要道路。捷運至今亦有松山新店線以及文湖線共計 7 個捷運站 位於區內,除了主要交通動線以及現有捷運車站外,為了深入區內各個主要遊憩及生活節點,應 重新檢討公共服務交通的佈局,建立以人行或自行車為主之慢遊交通系統,串連生活圈域,並銜 接周邊資源點,構成完整的友善交通網絡,並配合開放空間系統、微氣候環境以及排水系統的佈 設,回應氣候變遷以及歷史紋理保全的議題。 羅斯福路與基隆路口,在蟾蜍山、新店溪緊鄰的地形限制之下,長久下來已逐漸形成「隘口」的 山水格局,除了是文山區交通密集度最高之處,亦為臺北市南區重要的門戶,周邊的蟾蜍山聚落、 師大分部、台科大等等,近幾年在各領域亦發展出相當的成果,本計畫預計藉由山水格局的串連, 形塑文山區南區門戶的發展意象。 景美木柵地區依據前述分析大致分為四個區域,分別是以水圳為主的「景美水圳生活區」、以國 家發展研究院、考試院、海巡署等國家機構為主要發展內容的「軍事、政治地景文化區」、以木 柵老街、文山區行政中心為主的「木柵歷史生活區」,以及蟾蜍山、仙跡岩、馬明潭周邊的依山 生活區。 其中景美水圳生活區因具有承上啟下的區域特性,故未來發展亦相對重要,木柵地區除了承接貓 空產業發展的動能之外,200 年的歷史回顧以及文山區行政中心的行政資源亦做為連結貓空、深 坑、平溪等地的連接器。依山地區主要需回應氣候變遷以及都市防災之課題,達到依山生態化、 安全化的發展願景,國家發展研究院的周邊地區為歷史發展的過程展現,亦為地區重要的發展歷 程,且主要以公有土地為主,未來可做為地區以過去歷史為基底的翻轉契機。

46


圖 依山架構圖

二、發展定位及目標策略 (一)都市更新發展定位 綜合前述章節各項條件分析,未來將以「山水交織、文山有感再發展」為整體開發之定位。都市更 新除一般重建以及整建維護之外,其更新的目的與精神應回歸到藉由軟體計畫之營造,促使實體空 間的更新活化,以公共投資與經營,帶動地區整體發展。強化生活品質與產業能量做為積極目標, 故整體發展定位期望藉由活化既有空間帶動社會發展的新願景。

(二)整體更新目標 1. 回應氣候變遷議題,加強都市防災治理 文山地區山勢地形起伏,全區有 4 分之 3 的地區屬於海拔 50 公尺以上的丘陵地,整體地勢東高 西低、南高北低,屬台灣西部麓山帶以及南港山系,地形起伏主要受多條斷層線及數條摺皺所影 響,因此針對山崩地滑潛勢地區需落實於整體都市更新計畫。另外亦將淹水潛勢之部分,除了以 基礎建設工程的改善之外,亦納入防災都更的整體計畫之參考。 47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2. 改造都市環境及景觀風貌,建構生態示範社區與民眾休憩空間 本次規劃範圍屬於文山區的核心地區,鄰近蟾蜍山、仙跡岩周圍土地使用屬於舊社區型態,公共 設施及開放空間不足,本計畫擬運用都市設計方式留設人行空間,已在地人文環境地景為基礎, 同時以生態城市中水與綠(Green and Water System)作為生態社區示範主軸,規劃具有綠意 且改善都市微氣候(Bioclimate)環境之休憩空間,提供商業活動、交流休憩之場所。 3. 推展在地商業機能,健全地區產業結構 木柵景美地區延續過去以文教發展為主的生活產業脈絡,同時考量與周邊資源連結,並配合公共 建設資源挹注,例如公宅興建、舊營區都市計畫變更為公園等,應適當引入商業開發或新創產業, 可帶動地區發展,進一步引導周圍的商業活動。

(三)都市更新策略 1. 藉由公有土地規劃設計引導老舊建物更新,有效進行都市再發展 景美地區具有早期發展的水圳系統以及所形成的歷史紋理,以水圳後巷公有地為示範,並透過 公共環境的景觀設計,促使周邊都市更新計畫的執行,除了實踐從生態環境改善的土地使用的 調整之外,更落實生態城市中土地利用結合綠資源帶動生態社區之構想,除可改善地區環境, 更促成周邊老舊社區達成更新再發展的示範效果。 2. 以地區活化做為都市更新的先期準備作業 廣義的都市更新在於不僅解決地區住民實質性問題,亦同時解決社會性、經濟性等非實質性問 題。傳統以硬體為主的都市更新往往受限於環境條件與市場機制,在考量這些限制之下,期望 以軟體經營的模式,先行操作地區活化。以軟性的產業知識、經驗學習、在地智慧的收集,凝 聚地區發展整體願景,進而影響後期都市更新實質作業。 3. 串連產業以及各面向資源整體發展 景美地區由於早期鐵路的發展,累積了許多在產業、文化、空間、歷史、環境等等面向的資源, 而木柵做為歷史聚落以及國民政府早期軍事建設、發展的重要地區,未來將運用在地豐富的農 產業資源以及歷史人文的底蘊,配合空間活化的硬體改善,引領年輕人或社會企業的進駐,藉 由資源的整合以及點線面的產業活化,提出未來發展的新契機。

三、發展構想 (一)強化景美地區以水圳系統為主的公共空間機能與服務品質 水圳做為景美地區從農業社會走到現代化社會的基礎,舊有的水圳系統服務農田支撐社會結構 以及民生的功能,在一百年後的今天,雖然在都市空間內只有部分的舊水圳露出,但公有土地 的地籍系統,依然可看得出在都市的後巷空間原有水圳系統的運作。後巷空間的公有地營造, 除了可呈現既有的歷史紋理之外,更渴藉由景觀空間的改善,強化社區帶狀空間的公共空間機 能以及人行服務品質。

48


(二)運用地理資訊系統建立依山地區的成長管理邊界 「成長管理(Growth Management)係政府 利用種種的傳統及改良的技術、工具、計畫與 方案,企圖指導地方上的土地使用形態,包括 土地開發的態度、區位、速度及性質。」台灣 都市化至今,其中一項主要的課題就是都市成 長失控,郊區、及部分山坡地大量開發,導致 市中心開始呈現衰頹的現象,本案運用 GIS 地 理資訊系統,嘗試找出以環境土地的條件限制, 訂定景美木柵地區的成長管理邊界,並針對不 同成長管理邊界所劃分之區域,訂定在技術運 用、政策選擇、財政自主、制度形成上的指導 原則。

圖 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地區成長管理邊界圖

(三)建立「綠資源」景觀生態的串連系統 本 計 畫 從 景 觀 生 態 學 的 結 構 中, 嘗 試 指 認 塊 區 (patch)、 廊 道(corridor)、 基 質(matrix) 的區域,並從現有的都市空間結構中指認主要及次 要的廊道系統,以達成在生態的連接度以及景觀視 覺延續的功能。

(四)歷史性都市地景保全帶動周邊整體發展

圖 依山成長邊界圖

(Recommendation on the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 2012 年五月正 式簽署「歷史性都市地景建議文」之後,更確定了 其重要性與必要性,並揭示了朝向思考都市發展與 都市景觀保存均衡並存的方法論。強調將「軟性規 範」列入政策與相關維護思考之中,以城市中歷史 資源為基底,朝向都市發展與都市景觀保存均衡並 存。簡單的來說,都市是一個活體,變化是必然的, 只是在變遷的過程中,如何將「好東西」留下來, 並且讓這些「好東西」能活得更好,例如景美地區 的水圳遺線、集應廟、萬新鐵路,木柵地區的渡船 口、老街、煤礦、軍事設施等等,都是過去歷史紋 理所遺留下的文化地景。而文化遺產的保存目的, 是必須要在都市發展中能展現其魅力,並且發揮城 市再生的關鍵性作用。 49

圖 野生華盛頓規劃示意圖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五)連續尺度的梯度管理

(六)以公共投資建設帶動地方發展

地景的變化隨著地形地貌、開發強度、土壤水文、人文發展而有明顯的不同,文山區與台北市建成

公有土地應扮演帶動都市更新觸媒(catalyst)之角色,公有地之利用應以追求最大社會效益為目

地區有非常大的差異,多丘陵的先天條件造就了不同的地景樣態,隨著「成長管理」邊界的指定,

的,而不應以追求最大財務收入為目的。公有地亦應以公部門永久持有為原則,保有永續發展回收

不同的地景運用剖面圖(section)的呈現,除了在空間尚可瞭解不同地景尺度間複雜的生物生態群

調整之可能性。

落關係之外,也有助於理解其承上啟下的任務,對於具有特殊人文自然環境的樣態亦應進行土地使 以文山區為例,近幾年公宅的開發除了穩定房地產市場之外,另外也帶來區域發展的新契機,規模

用、都市設計或生態景觀的相關管制,以達到地景型態管制的目的。

接近造鎮的整體發展,除了提供周邊地區有品質的公共設施之外,另外也增加該地人口,促進周邊 商業的活絡。另外新德里營區經過都市計畫通盤檢討後為公園用地,除了強化公共空間的使用品質 與增加綠化面積之外,亦對公園周邊的住宅區引動都市更新之契機。

圖 從山丘到海的剖面圖 -Patrick Geddes

圖 景美、木柵地區地景梯度示意說明

50


圖 依山地區規劃願景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四、綠色串連系統構想 ● 仙跡岩、蟾蜍山、馬明潭山系生態基質保全 ● 主要林蔭大道人行系統生態化 ● 劃設次要綠帶連結基質生態並創造景觀視覺軸線 ● 規劃範圍內閒置公有土地簡易綠化

圖 綠資源系統

52


五、道路系統構想 ● 強化主要道路做為地區連外系統 ● 強化次要到路做為地區性服務道路之角色

圖 道路系統

六、大眾運輸系統構想 ● 強化公共運輸系統的無縫轉乘 ● 配合捷運環狀線二期,加強以捷運站點為中心的 TOD 構想 ● 強化地區慢行系統以及友善人行系統之設置

53

圖 大眾運輸系統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七、微氣候系統構想 ● 因應常年風向設置南北向淨化過濾廊帶 ● 設置東西向導風廊帶,種植長綠開展型喬木,以利微氣候順行 ● 強化開放空間之開闊性,改善高建蔽、低樓層的微氣候環境 ● 南北長向建築管制,避免高樓城牆式建築影響地區微氣候環境

圖 微氣候系統

八、文化資源系統構想 ● 保全景美地區水圳遺線系統,提高文化地景層次 ● 以歷史路徑串連古蹟歷建與廟宇,形成地區「文化徑」系統 ● 強化景美、木柵兩處歷史街區,型塑歷史場域,使其與一般都市發展形成差異化。

54 圖 文化資源系統


08

策略地區再發展計畫

一、策略地區範圍 規劃範圍為景美木柵地區,全境屬文山區都市計畫範圍內,規劃範圍約為 870 公頃,因此應首先針 對總體環境條件分析,以作為後續優先實施更新地區選定之參考。本章依據「都市更新條例」及前 面章節之地理資訊系統以及歷史紋理系統調查結果,初步劃定策略地區;另參考台北市政府近 5 年 於景美木柵地區可能的發展方向,將公有土地所佔比例較高地區或具有發展可能者,例如捷運還狀 線二期、公共住宅興建、舊營區變更土地使用等,納入更新地區以符合其「公有土地多可作為本市 更新示範作用」之指導,策略地區再發展計畫請參祥下列說明:

圖 策略地區範圍圖

55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二、策略地區劃設原則 除都市計畫針對更新潛力地區的建築現況、建築構造及公有地開闢情況等現況分析之外,更應強調 氣候變遷下的都市防災議題,並落實前述章節中六項發展構想。策略地區的劃設應以「整體性」、 「跨域性」做為思考的方向。做為較大範圍都市更新策略地區的劃設,除了傳統著重於建築基地街 廓內部的建築狀況、土地使用等,策略地區的劃設更應著重於由地理資訊系統所分析的結果,以及 外部開放空間的課題如位於山坡地滑潛勢地區,較為產業、生活層面的課題的等等,進行策略地區 的指認。本計畫所指之策略地區應著重於整體都市空間做為考量,以下為劃設原則。

1. 區內建築多為低樓層、高建蔽的地區,容易產生街道巷弄間較不流通的微氣候環境。 2. 已劃定重大建設或發展之整體範圍內以及周邊開放空間品質不良之地區,例如公園、廣場或綠地 及兒童遊戲場低度使用、行道樹生長較為不良之地區。 3. 經中央地質調查所公告山崩地滑潛勢地區、水利署淹水潛勢以 200 年防洪頻率淹水地區達 1 公尺 以上之範圍。 4. 人行空間是實踐人本交通、綠色交通重要的環境指標,劃設地區亦應針對人行空間不足或急需改 善整體系統性的區域,做為劃設的依據。 5. 與國家或政府未來政策發展相關,具有空間實踐的潛力地區 6. 現況具有歷史文化氛圍、在地生活的地區 7. 具有串連現況觀光、產業資源的整體空間或路徑

56


三、策略地區概述 透過全區再發展願景空間架構,提出選取原則,並選出景美地區五處、木柵地區四處策略地區,綜 整說明如下: 景美地區北側蟾蜍山連接萬和公園做為臺北市南區門戶,而水圳遺線以萬盛溪為主,劃設二處策略 地區,另外景美老街地區以及景美集應廟至溪口(溪仔口碼頭)各劃設一處策略地區。木柵地區以 仙跡岩連結馬明潭做為以氣候變遷為主的策略地區,木柵老街以木柵路三段以及保儀路周邊亦劃設 為策略地區,另外結合未來捷運環狀線站點的興隆公宅為主,以及木柵公園西側原國家發展研究院 的公有土地,亦指定為本次操作的策略地區。

(一)景美南區門戶整體發展策略地區 1. 符合選取原則「4、5、7」 2. 定位構想 文山區長期發展並無明顯之區域定位,近年來隨者「門戶意象」的規劃概念逐漸實踐,對於大臺北 市的南區,且連接新北市新店、坪林、烏來等地區,應有一處以公有地為主的公共建設,試圖強化 南區發展以及做為連接器的意象,以提升區域自明性以及提高地區公共服務設施水準做為策略地區 劃設之目的。 3. 土地使用現況 土地使用臨羅斯福路兩側,除蟾蜍山西側為住宅區之外,其餘第一排街廓均為商業區使用,策略地 區範圍西側為師大分佈,未來亦可考量於軟體經營面予以整合,亦可發揮跨域加值之效益。

57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二)萬盛 - 瑠公水圳遺線策略地區 1. 符合選取原則「1、5、6、7」 2. 萬盛溪以及瑠公圳在景美地區花木市場北側交會,策略地區願景除呈現水圳遺線的歷史之外,亦 將周邊花木市場、武功國小一起納入考量,提出公共空間群聚效應極大化的空間願景。 3. 土地使用現況 範圍內西側為住宅區,南北向臨近山坡地,除臨羅斯福路側為商業區之外,其公共設施用地包括市 場用地(花木市場、全聯社)、公園、學校用地(武功國小),另外包含一處加油站用地。

58


(三)景美興福公園至景美運動公園的水圳遺線策略地區 1. 符合選取原則「4、6」 2. 萬盛溪雖目前並無水體的露出,但從地籍以及臺北市雨水下水道系統中可知舊有圳道之位置,且 現況多為街廓內之後巷空間,為地方居民重要的生活場域,未來除了強化人行友善空間之外,亦將 水圳遺線的歷史加入,達到育教於樂之功能。 3. 土地使用現況 規劃範圍內主要土地使用分區為住宅區,北側部分街廓尚未符合都市計畫之劃設,範圍內公共設施 亦包含公園用地,以及南側街廓中間部分排水溝用地。

59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四)集應廟至渡船口歷史路徑策略地區 1. 符合選取原則「4、6」 2. 景美溪口地區為舊時的渡船口,依據在地文史工作者敘述,當時為老街地區至渡船口非常重要的 歷史路經,未來將藉由線性公有空間的營造,提升地區居民友善人行的動線系統,以增加地區發展 整體效益。 3. 土地使用現況 計畫範圍內除臨羅斯福路以及範圍外溪口國小南側之商業區之外,其餘均為住宅區,另外公共設施 亦包含交通用地,現況為捷運出口的聯開大樓使用。

60


(五)景美老街周邊策略地區 1. 符合選取原則「1、4、6、7」 2. 景美老街除了具有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源之外,亦包含瑠公圳、萬新鐵路等議題,但區內缺乏大面 積之公有土地,未來將考量上述議題,提出整體發展願景。 3. 土地使用現況 老街範圍延續地區發展以商業為主的歷程,除了公共設施用地外,其餘均為商業區。公共設施用地 包括 2 處市場用地,北側現況為愛買超市,另包含一處機關用地,現況為警察局、消防隊、郵局以 及捷運出口。規劃範圍內亦包括一處保存區,內為景美集應廟,現為景美區居民信仰中心,屬三級 古蹟。

61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六)仙跡岩東側至馬明潭氣候變遷及防災策略地區 1. 符合選取原則「1、3」 2. 仙跡岩東側,興隆路以西住宅區因屬仙跡岩至馬明潭重要的生態通郎,且因屬山坡地範圍,依據 中央地調所公布的山崩地滑地區,部分地區涉及地質災害之議題,未來在上述議題之情況下,提出 加強生態連結以及開發管制的規劃願景。 3. 土地使用現況 臨興隆路側一至二個街廓現況為第三種住宅區,其餘為第二種住宅區,範圍內公共設施用地為公園 用地、機關用地以及變電所用地。

62


(七)國家發展研究院策略地區 1. 符合選取原則「5、6」 2. 國家發展研究院為民國後國民政府重要的軍事設施之一,考量當時的國際政經局勢而設置,未來 將以戰時歷史為基礎,配合公有土地活化更新之目標,整體規劃以增加地區公共設施空間以及強化 地區服務機能。 3. 土地使用現況 計畫範圍為木柵路南北兩側,南側現況為第三種住宅區,北側除住宅區之外,其餘為學校用地,內 為永建國小,並於 2017 年遷校完成。

63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八)興隆公宅周邊策略地區 1. 符合選取原則「2、4、5」 2. 為配合捷運環狀線二期興隆路木柵路捷運站點的設置,興隆公宅應擴大範圍包含與未來捷運站點 的連接、與明道國小、木柵公園的介面處理等議題,提出以公共環境營造促進周邊住宅更新之構想。 3. 土地使用現況 規劃範圍內住宅區為第三種住宅區以及第三種住宅區(特),後者為興隆公共住宅之預定地,另外 為強化未來捷運環狀線二期新增站點,範圍亦包含第一種商業區(特)之部分,規劃範圍內公共設 施用地為公園,除此之外西南側為木柵公園,現已開發完成。

64


(九)木柵老街策略地區 1. 符合選取原則「4、5、6」 2. 木柵地區歷史發展悠久,雖有文山區公所於此處的設置,但因相較臺北市其他地區,位置偏僻較 不易到達。近年隨者公民會館、歷史碑文的空間改造,以及青年服務產業的進駐,未來將以上述產 業、歷史資源為基礎,提升木柵地區的自明性,增加地區財務效益。 3. 土地使用現況 規劃範圍內包含第三種商業區以及第三種住宅區,其公共設施用地為學校用地(木柵國小)、郵政 用地、電信用地、公車調度站用地、市場用地(木柵市場)、機關用地(文山區公所),另外亦包 含一處保存區(現為文山教會)。

65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四、都市設計研擬 - 以水路遺線策略地區為例 (一)空間範圍說明 都市設計範圍除沿萬盛溪遺線之街廓外,亦包含興隆路一段及景隆街兩側範圍,其中因考量變電所 用地之複雜性,將排除於本次都市設計範圍。

66


(二)結合生活形態以及生態技術的都市設計構想 1. 示範區都市設計目標 都市設計的制定應以在地的空間以及生活型態作為管制工具的出發點,找出在地「模式」轉換為原 則性或實質性的都市設計內容,較能反應並保留在地長久發展下來的內在意涵以及空間涵構。另外 在生態城市作為實踐都市生活重要的發展依據前提之下,生態環境技術更應該反應在都市設計的原 則或是管制當中,作為管制工具中理性邏輯的依據,本計劃試圖將在地質性、內在涵構的方式運用 在地訪談、調查、模式語言的分析,與生態環境技術的分析結合,制定初較為符合「在地性」的都 市設計管制原則,作為後續管制的參考依據。

圖 都市設計目標的發展架構示意圖

67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1. 示範區都市設計原則 都市設計的管制構想將依據都市設計,以「型態」出發的都市設計原則進行管制構想內容的敘述, 並試圖以萬盛溪水圳遺線,以及變電站周邊、興隆路一段完整街道空間塑造等議題,提出在都市設 計的目標以及原則。說明如下:

68


發展目標

街角廣場的留設

微氣候環境

生態綠質量

內容說明 配合文山區季節風向,在都市密集的街角處 留設街角廣場,雖無法直接證明對於改善街 廓為氣候環境的效果,但對於整體風環境的 沈降效果應有一定的影響,另外對於開放空 間綠化面積增加,將有助於都市生態跳島的 實踐。

西低東高的建築 量體配置

建築量體通常是造成城市地面層微氣候不流 通或是熱島效應最大的元兇之一,如何運用 建築量體的管制,掌握對於街廓甚至都市尺 度的影響,將其對地面層風環境的影響降至 最低,實為都市微氣候研究重要的一環。

水環境治理、 綠建築

水環境治理、 綠建築

面對氣候變遷的議題,建築基地應著重於基 地本身作為對抗氣候變遷的最小開發單元, 並著重於現有管制工具的落實,例如降低開 挖率,以及提高透水率以增加地表水入滲的 能力,並加強滯洪措施,達成最小開發單元 的雨水管理

生態綠質量

開放空間綠質量管制

微氣候環境

東西向帶狀式 開放空間

微氣候環境

公共設施用地的保水、 減洪

水環境治理

69

都市設計原則

傳統的都市設計較少針對開發基地或公共設 施用地(例如道路、公園)進行三度空間的 綠化要求與管制,本案建議未來在綠化管制 的部分除傳統平面一定面積設置喬木之外, 應加強綠覆率、綠化量等具有指標性的管制 內容,以及土壤深度、不透水硬鋪面比例, 甚至樹種岐異度等進行管制內容的敘述,有 效加強基地開發後的總綠化量。 配合文山區季節風環境留設東西向的風廊, 運用現有東西向的道路二側,制訂建築量體 退縮的管制,另外對於東西向道路的前院退 縮開放空間,應加強綠化,過濾空氣並加強 冷島效應,使較為西側的街廓獲得較好的微 氣候環境。

以往的都市設計較少針對公共設施用地(例 如道路、公園用地等)進行水與綠的管制, 配合地區微氣候環境對於水與綠空間的要 求,並回應極端氣候的暴雨管理,公共設施 用地應肩負示範性的角色,做為區域保水、 減洪的容受基地。

示意圖


發展目標

都市設計原則

微氣候環境 綠建築

南北向連棟建築型態 的最大寬度

內容說明 示意圖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良好的都市微氣候環境需要建築量體以及景 觀水與綠設計相互配合,建築量體在與主風 道垂直的建築面,應避免連續性的牆面,故 在都市設計的管制內容應加強連續性牆面長 度的管制,並留設一定寬度,避免過小或過 窄的風道反而產生速度較快的風道產生。

在地生活 土地使用管制

鼓勵公益性設施 的設置

在地生活

後巷視覺端點及道路 節點地標設置

都市設計管制除了對於首善環境、生態城市 等面向、議題進行回應之外,另外也對於在 社區使用上的「公共性」,也應進行獎勵性 的設置,鼓勵在私有的開發機制下,設置公 益性設施,強化社區鄰里之間的人際關係以 及社會性。

藉由基地尺度的行為、視覺觀察得知在水圳 巷弄的轉角處通常是視覺聚焦之處,視覺端 點的內容通常影響在後巷行走的心裡舒適 度,故水圳後巷的轉角處,無論是以開放空 間景觀性的方式或是以建築量體的方式呈 現,應著重於給行人或休憩者在心理上的愉 悅。

以「 水 圳 」 為 主 的 後巷空間營造

人行環境 在地生活 綠建築 歷史記憶

後巷是凝聚地區日常生活的重要地區,本計 畫應參考現有使用空間較好的尺度以及設 施,具體轉換在建築量體退縮、指定留設帶 狀式開放空間的管制上。

停車出入口管制

人行環境 土地使用管制

具有生氣的騎樓空間

在高樓、集合住宅林立社會發展之下,低樓 層戶外公共空間的人際活動日漸稀少,開放 空間的留設讓過去因為氣候對於騎樓的依賴 消失。而主要開放空間節點周邊,除了有助 於公共活動空間的生活服務機能之外,也扮 演過去社會發展下「雜貨店」的社區網絡連 結的角色。具體在都市設計管制部分亦可落 實在指定騎樓線,創造沿街的商業型態,以 及土地使用組別對於一般零售服務的設定與 鼓勵。

土地使用管制 歷史記憶

最小建築基地面積

人行環境

除了水圳後巷空間之外,街廓正面的行人舒 適度也是人本環境的發展重點,本計畫為了 避免人行系統的斷裂,增加人行環境的友善 性,除了加強在道路環境上人行動現的設置 之外,建築開發基地,應將地下室車道出入 口設置於地籍線兩側 10 公尺的範圍之內, 已減少過多的車道出入口造成的人行系統斷 裂的情況。

為了塑造都市整體景觀以及有效將水圳兩側 落實生態通廊的構想,本計畫將建議指定最 小開發單元的方式,或是鼓勵街廓整體開發 達一定面積以上,有效型塑街區後巷以「水 圳」為主體的都市意象。

70


3. 示範區都市設計操作流程 (1) 地籍整合至一定開發規模 依據前述構想,鼓勵街廓內地籍整合至一定規模以上開發,街廓內水圳遺線的公有土地則予以保留。 整合示意圖如下:

圖 地籍整合示意圖

71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圖 地籍整合示意圖

72


3. 示範區都市設計操作流程 (2) 都市設計量體配置研究 依據前述整合後之整體開發範圍,以現有文山區住三的建蔽率及容積率 45%、225%為基準,參考 都市更新獎勵之標準上限為 1.5 倍之容積。 初步以陶土模擬符合前述都市設計管制構想的建築量體配置方案,主要針對建築型態分析、開放空 間系統、建築量體配置、街角廣場留設等原則進行量體測試的操作,以此一方式進行長時間、反覆 的測試,較能在主建築量體以及與周邊建築關係中尋找到適合的方案。

主要街道量體的測試

開發量體與開放空間配置與現況山系的關係研究

73

重要道路節點地標位置的研究

都市環境中回應水圳遺線紋理的量體配置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圖 都市設計量體配置構想方案

74


4. 示範區都市設計操作成果 (1) 都市設計示意說明 本示範區將微氣候環境、暴雨管理、綠質量提升、歷史紋理保全觀點,進行全面性的規劃思考,善 用在地歷史資源與水圳的整合,保留廟宇、在地歷史建物據點 ( 橘色 ) 成為通廊及開放空間,串連 水圳空間。另外,以為氣候觀點,規劃主風廊、次風廊、街角留設開放空間,規範未來重建後的建 築退縮樣態,以保留示範區內的開放空間環境。

75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2) 都市設計管制構想 延續都市設計示意的構想,更細緻地指認各規範區域街廓內沿街面建築的開放空間留設原則,如主 風廊、次風廊所經沿街面建築指定 4.5M 帶狀式開放空間留設。

76


(3) 萬盛溪遺線都市設計操作原則 示範區街廓重建的都市設計操作原則,主要針對開放空間系統、開放空間綠化管制、建築量體管制、 停車出入口、公益性設施、其他空間進行規範,相關規範如下表:

編號

內容

空間開放系統 1

配合微氣候環境塑造,於主要盛行風方向處留設面積大於 100 平方公尺以上廣場 型開放空間。詳見圖 都市設計管制構想圖

2

配合地區整體微氣候環境的舒適度,於主風道、次風道兩側留設寬度 4.5 公尺帶狀 式開放空間。

3

緊鄰景美運動公園之街廓,因考量景觀視覺之緩衝,將留設 6 公尺帶狀式開放空間。

4

水圳遺線兩側退縮 8 公尺(含水圳遺線)帶狀式開放空間做為生態通廊之使用。

開放空間綠化管制 5

本計畫範圍內住宅區之建築基地綠覆率應> 25%或>(1- 建蔽率)X50%(取最 大值)。

6

本計畫範圍內住宅區之地下室開挖率不得超過法定建蔽率加 10%為原則。

7

建築基地內之法定空地內之不透水硬鋪面比<(1- 建蔽率)X10%。

8

建築基地法定空地內除不透水硬鋪面以外之範圍,土壤深度不得低於 30 公分。

9

本計畫範圍內之公園用地基於生態防災公園各項生態、防洪、防災等功能,應於公 園內設置生態池、雨水貯留設施等,除落實都市減災及韌性城市的概念之外,另增 加雨水供水系統及相關過濾、淨化及抽排設施,做為公園及相關公共設施之雨水回 收再利用,降低計畫區週邊災害風險。

建築量體管制 10

街廓建築物為配合環境山勢、地區風向並有助於地區微氣候空氣流動,應以「西低 東高」為則配置建築量體。

11

為配合地區微氣候環境營造,建築物樓層高於 5 層樓以上者,其建築物水平投影面 積之最大對角線長度不得大於 60 公尺,且最大連續牆面線不得大於 40 公尺為原 則。

12

水圳遺線兩側生態通廊範圍內不得設置任何形式圍牆,並自生態通廊範圍線退縮 3 公尺使得建築。

13

為形塑舒適、連續的人行空間,尊重計畫區內現況廟宇宗教,於廟宇前道路兩側及 主要到路兩側之建築基地指定設置騎樓。

停車出入口 14

本計畫區內為確保人行品質之舒適度,建築基地不得設置 2 處以上汽車停車出入 口,且出入口設置應以地籍線兩側 10 公尺範圍內為原則。

公益性設施 15

私人捐獻或設置圖書館、社區活動中心、托幼托老設施、景觀公共設施等,其集中 留設面積在 100 平方公尺以上供公眾使用,並經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准設立公益 性基金管理營運者。其留設面積不計入容積,但不得超過該基地面積乘以該基地容 積率之 30%。

16

水圳遺線週邊指定留設高度大於 3 公尺以上之喬木,做為人行過程中的視覺端點。

17

其餘未規定者,詳臺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自治條例辦理

其他

77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09

綠生活空間策略點與改善設計方案

一、公共開放空間潛力盤點及操作機制 ( 一 ) 運用「 模式語言 (pattern language)」

期依山地區獨特的產業地景。而地景不只是地

的概念找尋環境與生活的「關係」

景,其背後的灌溉系統、排水系統均與其他平

在建築語言的分類上,亞力山大的「模式語 言」可以歸類於隱喻的技術語彙。技術語彙是 科學化的。這種語彙與後現代主義強調的「隱 喻語彙」不同。隱喻語彙(MetaLanguge) 是由本土出發的鄉土主義或歷史主義,它具備 了完整意涵的語言體系,符號象徵與造型的意 義再度被提出討論,而隱喻語彙彌補了技術語

原地區的農作產生非常大的差異。本計畫藉由 模式語言的探索,找尋都市中多元彈性、且好 的社會、空間「關係」,整理並記錄下來進行 分析,提供後續各種尺度的設計原則。 (三)模式語言的運用 模式語言試圖建立從地區規劃、社區規劃到景

彙在文化層次上的欠缺。

觀規劃設計的「在地性設計原則」,藉由好的

( 二 ) 依山地區模式語言的空間盤點

的設計手法,例如應用在都市設計開放空間

社會、空間關係的探索,整理出後續可以運用

文山區擁有依山、依水多元的環境特質,自有 人力開墾以來,這片土地就開始自然與人文的 交互作用,而環境資源的差異所帶給人們的生 活方式亦與其他地方不同,例如早期煤礦的 開採,改變了文山區的人口職業結構、產業發 展等,而順應地形起伏的梯田景觀,應也是早

管制層面,模式語言的設計原則亦可納入管制 內容設計圖說,強化空間質量的說明。另外在 地區公有或私有建築、景觀空間之設計,模式 語言亦能提供微尺度、小空間的設計依據,例 如街角廣場或水圳後巷之設計,亦可參考地區 中好的模式內容,在空間質感以及尺度加以運 用,以達成地區發展之整體性。

圖 模式語言在規劃過程位階

78


表 連續尺度的綠空間盤點範型

-1District 區域 1/1000000

E1-1 環境 蟾 蜍 山 到 仙 跡 自然 岩的綠手指 E1-2 E 依山地區獨特 的蕨類環境

-2Town 城鎮 1/10000

-3Community 社區 1/1000

-4Place 場所 1/100

E3-1 E4-1 生態復育棲地 多層次的山坡 E4-2 生態池 處理

H3-1 H1-1 巷弄內的社區 H2-1 據點 五分車運煤 雙廟雙軸線 H1-2 H3-2 的空間發展 萬興鐵路的發 飄著廟宇香味 H4-1 具有歷史意義的產業 H2-2 人文 展脈絡 的生活巷弄 (麵線窟) 軍事地景的 社經 H1-3 H3-3 H4-2 飄著茶香的老店 活化與轉用 ( 三福街 ) 具有故事的人 H4-3 手作的人聚集 H2-3 H 具有歷史意義 文古徑 吸引弱勢者 的街巷系統 H3-4 可以居住的 H1-4 大專院校周邊 公宅 的活力 水圳遺線

-5Element 元素 1/10

-6Object 物品 1/1

E5-1 手作步道 E6-1 魯花樹 E5-2 老樹 E5-2 蕨類

H6-1 H5-1 具有歷史意 公共的事物聚 義 的 碑 文、 集 文物

S4-1 橋墩旁的暫留空間 S4-2 有層次的後巷休憩空間 S5-1 S4-3 巷弄裡的公寓轉換中庭 停 車 場 出 入 口 S4-4 視覺開放的巷弄關係 的植草磚 S4-5 住宅旁有水聲的秘境綠弄 S5-2 S3-1 具有生氣活潑 S4-6 水圳上有層次的凹地公園 封 閉 卻 充 滿 綠 的街巷空間 S4-7 樹蔭充足的人行後巷 意的高牆 S6-1 S3-2 S5-3 S4-8 具有遮蔽的公共空間 有設計感的 多層次的坡地 S4-9 囊底路的社區空間 實質 建築線內的綠 S1-1 S2-1 社區佈告欄 聚落 空間 S4-10 水圳旁的生活空間 空間 自力營造的老 道 路 端 點 看 S6-2 S3-3 S4-11 適宜的街道騎樓尺寸 S5-4 兵聚落 得到山 藝術融合的 飄著廟宇香味 S4-12 住屋外的公共交流空間 建 築 間 狹 縫 的 S 街道擺設 的生活巷弄 S4-13 小花園 S3-4 親切的新建大樓前的開放空間 S5-5 社區裡有生活 S4-14 建築側院的生活場域 老店內具有味 感的小路網絡 S4-15 具有綠意的狹長建築 道的擺設 S4-16 具引導性的路徑 S5-6 S4-17 友善高齡者步道 有人本設計的 S4-18 依著地形等高線的巷弄 候車亭 街道 ( 馬明潭 )

79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二、 綠生活空間策略點盤點 (一)空間盤點潛力策略點 本計畫於 104-105 年度間實施範圍為文山區「仙跡 岩生活圈(景美、萬隆一帶)」,今年度擴大至「木 柵生活圈」,本案盤點此兩處生活圈的潛在綠點, 共計 31 處,仙跡岩生活圈共計 20 處策略點,木柵 生活圈共計 11 處策略點。 ●「仙跡岩生活圈」主要選定瑠公圳及昔日萬盛溪 溪流沿線的潛在綠點 ( 共計 20 處策略點,有 11 處 為公有地,其他 9 處為私有地,或部分私有,如右 圖公私有地面積比,私有地有兩處為瑠公農田水利 地 )。

圖 仙跡岩生活圈公私有比例圖

●「木柵生活圈」則針對在地歷史資源及公有地空 間盤點幾處潛力空間。共計 11 處策略點空間,建議 以木柵路三段上「國防部軍法司用地」作為先導性 潛力操作空間。

(二)擇點原則 依據以下五項擇點指標進行篩選,在有形及無形考 量上,考量基地內條件與外在因素選出三處最具改 善示範潛力點。 圖 擇點原則

1. 自明性 : 透過基地歷史背景如瑠公諸水系及文史、許家聚落、新淡鐵路及運煤支線等歷史脈絡於 空間上的遺跡,影響該地區民眾地方認同感,進而提高基地於此空間場域的存在感。 2. 可及性 : 基地所在地理區位除了關乎與鄰近周邊居民緊密度外也影響了與其他示範點串聯的可能 性,並決定整體依山地區改造的完整度。另一方面,考量現行及未來政策方向是否與本案結合或違 背,亦影響該基地成為示範點之潛力。 3. 開放性 : 土地權屬為公有或私有,影響改造該點的可能性。 4. 可持續性 : 評估在地鄰里社區能量及凝聚力,為未來基地維持與持續發展之指標。 5. 可執行性 : 依據策略點現地硬體狀況,如面積、土地完整度、地底涵管密度、土質等進行評估, 以利後續改造執行。

80


(三)策略點操作方式 ● 仙跡岩北側生活圈:水文化暨氣候變遷綠基盤營造 依據策略點特性、空間型態及改造願景,試圖藉由生態綠化工程,開展水路沿線的綠地空間,型塑 社區環境,可提供社區居民交流,並成為仙跡岩山系延伸的綠色跳島。依據前述五項擇點原則 ( 自 明性、可及性、開放性、可持續性、可執行性 ),選定三點,作為改善示範潛力策略軸規畫設計之 基地。 ● 仙跡岩南側生活圈:木柵故事基地營造 經過前述五項擇點原則發現,木柵生活圈 內有許多的軍用公有閒置空間,以及木柵 文史據點,但鮮少人對於木柵地區的軍事 地景有了解,本案建議木柵生活圈內的潛 力點可以木柵老街區域選出一處空間,作 為「木柵故事基地」,系統性串聯各潛力 據點,持續盤點深耕木柵故事,亦如同社 區活化據點、木柵的都市再生前進基地般, 可持續以此潛力點滾動社區公共意識,討 論出木柵未來願景,藉以營造出整個社區 皆是故事基地之概念。

圖 木柵故事基地概念圖

表 木柵生活圈潛力策略點盤點表

81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82 圖 木柵生活圈潛力策略點規畫概念圖


83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84


三、策略點環境改善設計方案 (萬盛小綠洲#9、#10)

( 一 ) 依山小綠洲後巷空間環境改善

圖、公私有地地籍套繪圖

#9 為萬盛橋旁小空地,具有成為社區小客廳之潛力,新設解說鋪面,並於小廣場旁綠帶設置雨水 回收設施示範區,下雨時過濾貯集至雨撲滿,貯存之雨水接至小廣場上新設的汲水器,增加互動 性,也作為環境教育的一環。 #10 位於羅斯福路旁建築後巷空間,昔日為萬盛溪流經的線型空間,後加蓋成後巷,現留有幾顆 大茄苳。打開狹窄樹穴,透過整合整體綠帶使空間更連貫,以耐陰濕植栽、原生植栽設計,適應 文山氣候並降低維護管理;並於腹地較大處增設裝置藝術,勾勒過去水路的印象,成為後巷一亮 點及活動空間。 85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路 隆 興 段

夜間照明

55 巷

溪石造型裝置 觀水窗與嵌地解說牌 船型馬賽克立體雕塑 綠廊帶步道

美景造型牆

卵石石籠 萬盛橋址美化 石龍入口意象

船型裝置

興 路

萬盛橋址美化

巷 83

觀水窗與嵌地解說牌

雨水回收設施 (雨撲滿、汲水器) 美景造型牆

新設階梯

圖、設計平面配置圖

( 請詳參附件一、依山小綠洲後巷空間環境改善工程細佈設計圖 ) 86


87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圖、9 現況照片

入口意象

萬盛橋址美化

觀水窗與嵌地解說牌

灌木修剪

雨水回收設施

#9

#9 為萬盛橋旁小空地,具有成為社區小 客廳之潛力,新設解說鋪面,並於小廣場 旁綠帶設置雨水回收設施示範區,下雨時 過濾貯集至雨撲滿,貯存之雨水接至小廣 場上新設的汲水器,增加互動性,也作為 環境教育的一環。

圖、9 模擬情境圖

圖、汲水器示意圖

圖、9 現況照片

圖、9 模擬情境圖

圖、汲水器詳圖

圖、雨撲滿示意圖

圖、雨水回收系統流程圖

88


#10 圖、10 現況照片

#10 整體綠帶之既有喬木(茄苳)周邊須維持現況高

圖、船型立體馬賽克雕塑

程,不得破壞根系,現場得依監造指示微調設計

圖、10 模擬情境圖

高程,並與周邊高程順接。

圖、10 現況照片

新設嵌地解說鋪面,具有解說意義。

台灣鱗毛蕨

山蘇

小毛蕨

腎蕨

圖、10 模擬情境圖

圖、嵌地解說牌詳圖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 二 ) 預算

( 請詳參附件二、依山小綠洲後巷空間環境改善工程施工預算書 )

90


10

社區尺度的參與式規劃設計 一、設計「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透過計畫操作規劃的過程,找到可以引動不同 社群參與的方案與觸媒,從生活有感的活動策 辦,到課題釐清的機制討論,讓願景匯聚的過 程,產生更多更好的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延續去年度「仙跡岩北側生活圈」範圍,已逐 漸聚焦策略軸帶再發展的課題,並以示範都市 設計地區作為可以持續深入的支點,本年度擴 大盤點範圍,期望持續滾動相關社群參與地區 計畫與願景行動。 本計畫以操作執行策略中,研提之「整合性規 劃執行操作流程」作為依據,階段性辦理不同 時期所需的創意行動及工作坊,因本計畫延續 去年度「仙跡岩北側生活圈」範圍,到「仙跡 岩南側生活圈」,仙跡岩北側生活圈已逐漸聚 焦某些策略軸帶區域課題,也持續累積滾動後 的相關社群,建議策略性針對能動性較高的社 區社群,持續辦理串連及落實空間營造的創意 活動。另,有關「仙跡岩南側生活圈」則以認 知型活動為初步擾動的方式。

二、設計不同培力層次的行動 澳門城市規劃師羅瑾瑜在 2016 年〈從城市規 劃到成事規劃:澳門公眾參與的政策與制度〉 的演講中,曾點出當前民眾參與都市規劃的核 心矛盾:「沒有認知,就沒有參與」。帶動社 區共識性的討論,需架構於社區居民社區的知 悉,有程度性的了解,才有機會參與。因此, 創意工作坊的籌畫,將設計以參與培力為主要 目標,依據不同培力階層進行活動設計。 91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三、不同尺度的議題盤點,歸納策略行動方案 * 實際辦理時間及內容方向為初擬,後續依規定送企畫書通過後據以執行

行動方案透過不同尺度探討,分成大尺度 ( 區域尺度 )、中尺度 ( 示範區尺度 )、小尺度 ( 身體尺度 ) 的相關操作工作坊進行設計。希冀持續探索都市發展層級到人居有感尺度的合適規劃方案,進一 步了解生活圈與城市發展、日常生活之間的關係。

( 一 ) 大尺度 ( 區域尺度 ) 以願景交流、共識凝聚為導向,發展能夠回應氣候變遷與減災調適課題為主軸的討論會。因議題 較為廣泛,因此可以擴大邀請議題與行動單位參與,以利在規劃階段釐清不同利害觀點。 參與對象:市府代表、議員、區公所、社區頭人、ㄧ般民眾、公民社團等行動單位、NGO 等倡 議團體、學術及學習教育單位等。 操作範圍:仙跡岩生活圈,以南側為優先。 可呼應的規劃工作項目:公共開放空間潛力盤點及操作機制、建構策略地區都市發展定位及再生 策略、凝聚地區綠生活空間營造

( 二 ) 中尺度 ( 示範區尺度 ) 銜接現況盤點與後續廣義的都市更新手法,拉起示範區的再發展願景討論。並納入後續相關都市 設計管制建議。透過文史與環境相關議題的走讀踏查工作坊,實地認識地區特質,並感知歷史、 生態與水文紋理的縫隙空間之於規劃範圍生活圈之特殊性。 參與對象:社區頭人與相關單位、示範地區周邊居民、周邊小學等教育單位、、公民社團等行動 單位、NGO 等倡議團體以及專家學者。 操作範圍:都市設計示範區為主。 可呼應的規劃工作項目:盤點並串連潛力空間及社群、社區尺度規劃設計

( 三 ) 小尺度 ( 身體尺度 ) 以前階段完成參與之設計成果為基礎,針對後續空間施做階段的細部,邀請居民及相關單位一同 討論,藉由綠生活願景的引導與培力,發展可行的經營管理活動。 參與對象:社區頭人與相關單位、策略點周邊居民、周邊小學等教育單位、公民社團等行動單位。 操作範圍:改造示範策略點為主。 可呼應的規劃工作項目:盤點並串連潛力空間及社群、社區尺度規劃設計、改造示範策略點規劃 設計

92


二、各場次說明

圖 地區規劃工作坊操作流程圖

項次

93

時間

名稱

空間場域

活動內容

第一場: 迎向水環境故事的設計營造

以策略點 9、10 空間,邀請利害關係人、社區居民進行 第一階段盤點工作坊討論

1

2017/11/21( 二 ) 19:30-21:30

2

2017/12/7( 四 ) 14:00-17:00

第二場:共創工作坊營造討論

以策略點 9、10 空間出入口空間為潛力駐點前哨站,營 造公共享氛圍,引動社區參與經營管理策略點空間之可 能性。

3

2017/12/9( 六 ) 14:00-17:00

第三場:共創編織藝術行動

以策略點 9、10 空間為基地,以水為主題,邀請社區孩 童、家長共創藝術作品,裝飾點亮消失的萬盛溪空間(萬 隆大排),進行策略點空間的共創經營。

2017/12/16( 六 )2018/1/20( 六 ) 14:00-17:00

共創編織藝術系列課程 ( 每周六課程 )

與文山社區大學合作,以策略點 9、10 空間為基地,邀 請學員依據六堂系列課程,共同創作以水為主題的編織 作品。

4

2018/1/17( 三 ) 14:00-17:00

木柵山城願景茶會

5

2018/3/8( 四 )2018/4/8( 日 )

「尋找河神的家」實境遊戲

以萬盛溪為軸線,藉由實境遊戲的方式,讓參與者可從 謎題遊戲中了解景美、萬隆一帶的歷史脈絡,與在地店 家合作,藉此進行店家串聯。

6

2018/4/15( 日 )

都市設計工作坊 模擬城市 - 一起來當城市規劃師

以水圳沿線擇定策略地區,藉由樂高模型的方式,研擬 出都市設計草案相關規範。

邀請在地及相關單位討論木柵整體環境發展課題及策 略。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圖 地區規劃工作坊前三場操作流程圖

● 打開公、私有地三部曲 第一階段:

第三階段

點 9、點 10 後巷空間除公有地外,仍有許

結合共創編織課程,與文山社大學員共同創作於

多零碎私有地,透過三階段工作坊方式,從

後巷空間的編織藝術品,並編織於公、私有地邊

整體空間進行討論設計,整合公有地、私有

界上,除了美化空間環境,形成一個暫時性的策

地進行討論。

展空間外,也希望促使居民共同反思公、私有地 的邊界,是有機會型塑成開放空間環境的!

第二階段: 透過前哨站白色小屋的製作,暫時性的將空

而在工作坊中的第二場 12/7 ( 四 ) 共創工作坊營

間營造一個開放性的教室場域,打開公、私

造討論,針對空間未來的經營進行討論,希望空

有地「使用行為」的想像,也希冀透過與文

間改善好之後,仍讓社區一同思考後續的經營。

山社大合作的共創編織課程,變成一個前哨 站基地,醞釀社區的想像,也持續在未來施 作空間工程前,仍不要將開放空間討論的熱 度消失。 94


( 一 )

我家後面有小河工作坊│第一場:迎向水環境故事的設計營造

● 時間:2017/11/21( 二 ) 19:30-21:30 ● 地點:台北市文山區興隆路一段 83 巷 1 號旁空地 ● 簡介:以策略點 9、10 空間,邀請利害關係人、社區居民進行第一階段盤點工作坊討論,透過共識 方案凝聚,釐清軟、硬體操作可行性的對應策略,將製作模型與居民討論空間介面的處理細節。 ● 目的:迎向水環境故事的設計營造 作為仙跡岩生活圈水系統內的策略示範亮點,醞釀社區居民的關注及環境教育觀念,以促使引動上下 游各策略點空間,未來營造水綠環境空間的可能。如都市更新單元的策略點空間,逐步營造打開水泥、 友善慢行,迎向公共使用分享的空間。透過策略典回應仙跡岩生活圈整體的水環境系統,回應氣候變 遷,啟動在生活中的參與文化。 ● 議程內容:

時間

內容

主講 / 單位

19:00-19:10

集合 / 報到

全體

19:10-19:20

來賓介紹

引言 / 來賓介紹 / 里長致詞

19:20-19:30

【什麼是依山小綠洲 ?】

劉柏宏 計畫主持人 / 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負責人

19:30-20:00

第一輪互動 【我有什麼想法 ?】

全體居民

20:00-20:10

平面設計圖說明

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20:10-20:15

休息 / 點心時間

20:15-20:45

第二輪互動 【大家都是設計師!】

全體居民

20:45-21:00

總結說明

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圖 給地主的基地說明

95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圖 調查土地空間地籍及店家,邀請所有土地共同持有人共商討論

96


圖 工作坊前居民共同整理環境

97

圖 邀請地主、居民共同討論空間使用、年輕人跳出來說要整合私有地一起設計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 二 )

共創工作坊營造討論

● 時間:2017/12/7( 四 )14:00-17:00 ● 地點:台北市文山區興隆路一段 83 巷 1 號旁空地 ● 簡介: 以策略點 9、10 空間作為共創在地經營的前哨工作站,營造公共使用的休憩小站,短期成為兼具 休憩功能與討論使用的暫時性公共性開放空間,引動社區參與經營管理策略點空間之可能性,也 藉此醞釀 2018 年度前,社區對於此空間的討論以及空間使用的想像。 ● 目的:發展社區經營機制 策略點 9、10 之空間位處萬盛橋墩旁,鮮少人知悉此處萬盛溪行經的後巷空間,大多為後巷旁住 戶為便於通行使用,而環境髒亂不堪。為因應 2018 年度,設計施工完成後,成為重要的社區據 點空間,先行邀請居民共商討論未來如何共創經營,將此處戶外空間營造成自身的社區共同使用 的戶外公共空間。 ● 議程內容: 時間

內容

主講 / 單位

13:50-14:00

集合 / 報到

全體

14:00-14:30

來賓介紹

全體

14:30-14:50

活動說明及計畫簡介: 依山小綠洲與萬盛橋空間

劉柏宏 計畫主持人 / 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負責人

14:50-15:10

【竹圍樹梅坑溪經營分享】

李曉雯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總監

15:10-15:30

【萃湖環境志工培力與經營】

方玉如 文山社區大學專員

15:30-15:45

【源兵衛川流域經營】

張琬珮 全國促進會研究員

15:45-15:55

【萬盛里與依山小綠洲】

萬盛里辦公處 徐福進里長

15:55-16:05

【昔日景美溪與萬和水水公園】

萬和里辦公處 吳祚榮里長

16:05-16:15

休息 / 點心時間

16:15-16:45

萬盛小綠洲課題討論

16:45-17:00

綜合討論

98


圖 居民共同討論後續經營,簽署新水圳文化推動聯署

99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三)共創編織藝術行動 為促使「興隆路一段 83 巷 1 號旁空地」的景觀設計改造過程,有更多社區關注,以及開啟更多 對於空間經營使用的想像,藉由「共創編織系列性工作坊」的舉辦,本活動分階段引起社區共同 參與,有單場次的親子工作坊,及文山社區大學系列性課程、成果展,以共同創作編織作品。詳 見下方階段性流程圖。 分別包括: ● 第一階段:醞釀→一日性的親子型共創編織課程 ● 第二階段:培力→系列性的社區型共創編織課程 ● 第三階段:串聯→以成果展展現方式,讓學員成果呈現,也促進更多社區其他團體的串聯。

● 目的:處理公私有地邊界 藉由工作坊活動共創過程,醞釀社區小學參與環境教育及經營地方的關係性。此共創作品主要目 的以處裡公私有地邊界,以編織作品設置於公私有地邊界上,圍塑成造型壁面,透過亮藍色產生 視覺效果,隔絕私有地空間的髒亂環境。 並且讓共創後的成品,後續可展現於空間上,藉此引發社區或是環境上更大的關注,延續空間公 共討論,直至隔年施工階段,成為持續性的行動。 ● 範圍:策略點 9、10 空間內,大樹之間的過渡空間,形成引導效果 100


1. 親子型系列:《依山小綠洲─共創設計課程》共創編織課程 ● 時間:2017/12/9( 六 )14:00-17:00 ● 地點:台北市文山區興隆路一段 83 巷 1 號旁空地 ● 簡介: 以策略點 9、10 空間為基地,以水為主題,邀請於芬蘭留學工業設計專長的高贈穆老師進行編織 創作指導,教授萬福國小、武功國小社區孩童、家長以及文山社區大學的學員共創藝術作品,裝 飾點亮消失的萬盛溪空間,進行策略點空間的共創經營。

圖 帶親子認識萬盛橋空間與萬盛溪歷史

圖 親子共創編織網袋

101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2. 社區型系列:《依山小綠洲─共創設計課程》共創編織藝術課程 ● 上課時間:2017/12/2 ~ 2018/1/6 每周六 14:00 ~ 17:00 ● 上課地點:興隆路一段 83 巷 1 號旁空地 ● 講師:高贈穆 老師 平面設計出身,於芬蘭進修工業設計,現專研於紡織、編織等多元媒材的創作,並到澳洲、泰國、 西班牙等約三十個國家旅遊,從不同國家的獨特的生活美感和設計想法,結合於編織教學或設計 當中。 ● 課程介紹: 日期

2017/12/2

課程

內容

課程規劃介紹

以參與社區裝置藝術的企劃案為規劃的 課程內容,讓大家可以在課程學習的同 時參與在地的裝置藝術,一方面接觸到 Macramé 這項傳統的手工藝,同時也能 讓自己的作品可以參與公開性的展覽。

2017/12/9

停課一次

2017/12/16

Macramé 花邊結

裝置現場介紹與前置材料準備

2017/12/23

Macramé 花邊結

雙邊平結、單邊平結、 斜捲結教學與作品製作

2017/12/30

Macramé 花邊結

捕夢網製作

2017/1/6

Macramé 花邊結

蕨葉、水流波紋造型 Macramé 製作

2017/1/13

Macramé 花邊結

1. 作品整合架設與調整 2. 開放日工作分配及細節討論

圖 設置白色小屋前哨站,形成暫時性的戶外教室基地,社大學員共同創作編織作品

102


3. 社區型成果展 - 尋見萬盛溪後巷元宵節 自去年 12 月中旬,一群文山社大學員與編織藝術老師,在曾經是水路的後巷進行六週的共同創 作,以布邊條編織出流水的意象,希望展現萬盛溪曾經的活力。 2/24( 六 ) 這一天,《尋見萬盛溪-後巷元宵節》系列活動,除了編織成果展外,還有〈萬盛溪 水路導覽〉與〈Hemmeli 小燈邊織課〉活動,帶領大家從萬盛溪的上游走訪她的足跡,在路上 尋水,聽她的故事;在前身是溪流的蜿蜒後巷進行燈罩編織,最後我們一起點燈,照亮萬盛後巷!

圖 2/24 尋見萬盛溪後巷元宵節 - 活動流程海報

103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圖 文山社大文史老師何文賢老師帶領學員從寶藏巖出發,探訪萬盛溪水路

圖 編織成果展當天,萬盛里徐里長、武功國小邱校長、文史工作者何老師都有來共襄盛舉

104


( 四 )

第四場:木柵山城願景茶會

今年度嘗試以生態綠、生活綠觀點切入,甚至增加韌性城市、防災概念,回應生活圈內淹水、土 石流等議題。自 104 年度至 105 年度間,盤點生活圈內發現許多水系資源,如萬盛溪、瑠公圳、 瑠公圳興福支線、物理薛圳,水圳雖已不敷使用,但其遺留之畸零地空間具有回應氣候變遷課題 之潛力,因此,本計畫收斂仙跡岩周邊生活圈的山林、水系課題與因應對策,依據山、水及地區 綠色基盤來發展依山地區的 Open Green 綠空間營造計畫,將持續聚焦於兩大主軸操作: 主軸一:都市水圳遺線與歷史軸帶復育 ( 歷史文化面 ) 主軸二:氣候變遷與都市綠基盤營造 今年度,希冀擴大範圍,從仙跡岩生活圈(萬隆、景美一帶),拓展至木柵生活圈,思考依山近 郊環境課題及發展方向,並持續盤點木柵地區具有潛力的綠空間資源。 ● 時間:1/17( 三 )PM14:00-17:00 ● 地點:文山公民會館-舊館 (台北市文山區木柵路三段 189 號) ● 議程內容: 時間

內容

參與人員

備註

14:00-14:10

集合 / 報到

全體

10min

14:10-14:30

木柵生活圈地區發展 草案說明

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20min

14:30-16:00

木柵生活圈課題盤點討論

全體成員

70min

16:00-17:00

改善策略與方法及綜合討論

全體成員

20min

● 討論議題: 1 木柵生活圈發展課題盤點,包括公有地閒置、產業發展議題、交通議題、社區淹水課題等。 2. 盤點木柵生活圈具有潛力的公共開放空間,原為閒置空地,未來具有潛能進行改善,藉此成為 社區交流空間,帶動社區活動等。(如廢棄麵線工廠、轉角閒置綠地等)。 3. 盤點木柵生活圈內具有潛力的社群團體,未來有機會共同協力,營造共好生活的團隊夥伴,如 文山社區大學等。 4. 為凝聚在地綠生活願景,針對現有木柵生活圈相關課題及潛力,提出未來發展願景與想像。

105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邀請單位 1. 本次活動邀請了木柵地區相關里辦公處,進行木柵地區的初期盤點作業,相關里辦公處包括(明 興里辦公處、忠順里辦公處、順興里辦公處、明義里辦公處、木柵里辦公處、華興里辦公處、樟 新里辦公處、樟腳里辦公處、樟林里辦公處、樟文里辦公處)。 2. 邀約相關NGO組織,包括文山社區大學、自然步道協會、千里步道等。 3.在地工作者,如文史工作者包括何文賢老師、張秋蜜老師、周祥傳老師、林淑英老;在地 Maker 工作社群「岸汐職人聚落」。 ◎初步踏查作業: 依據在地文史地區環境,本次以木柵地區基地進行前期踏查,針對下列地區進行地方文史勘查。 ● 第一站:再興中小學 (1950 年以前景美鎮與木柵鄉的交界 ) ● 第二站:馬明潭地名及範圍、馬明潭福德宮 ● 第三站:啄鼻番仔嶺 ( 木柵戰俘營 ) ● 第四站:文山區的文化資產-革命實踐研究院院舍 ● 第五站:牛山、牛埔 ● 第六站:木柵公園、萃湖 ● 第七站:安康社區的前世今生 ( 安康平宅轉型 )

圖、踏查路線

106


圖、1/2 與秋蜜老師踏查、討論木柵空間課題

107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圖、1/17 木柵願景工作坊照片

108


( 五 )《尋找河神的家》戶外實境遊戲 1. 企劃活動目的與緣起 本計畫邁向第三年度,前期梳理出仙跡岩生活圈潛力公共空間型態,主要以昔日水路的帶狀空間 居多,於去年度也盤點其水路空間,有機會作為空間改造環境及都市設計準則的規範性原則,以 利延續地方紋理脈絡。然而,眾多空間改造及都市設計規範,仍需要在地聲音的支持,因此,本 年度希冀擴大推廣水文化議題。過去習慣舉辦地方文史導覽或工作坊型態,提供大眾參與並了解 水文化意義,但近年觀察對導覽類型工作坊有興趣者多為原本即對環境、文史議題有興趣的民 眾,然而真正與空間有關的在地居民、地主、利害關係人等卻不一定在此範圍內,為求打破「同 溫層」的概念,擴大更多民眾參與,本次活動遂改以「實境戶外遊戲」的方式,推廣水文化故事, 讓大眾了解。

據此,除了將進行小尺度的後巷改造工程之外,也規劃了相對大尺度的「地區水環境文史遊戲」 活動,與善於探索城市故事的「台北路上觀察學會」合作,開發一款以仙跡岩生活圈為範圍,以 水文與在地文史為故事的實境遊戲──《尋找河神的家》。以宮崎駿動畫《神隱少女》裡遺忘自 己名字的白龍,曾是一條被水泥填平蓋路的琥珀川河神為發想,希望喚起社會的環境保護意識。 本遊戲利用空間故事、實地解謎、生活圈景點遊程,轉化在地水文化故事,將昔日的河道擬人化 成河神,讓大家重新認識水文化與環境的關係,且結合當地聚落文史,以有趣、好玩的方式呈現, 在玩家體驗遊戲的過程中,推廣仙跡岩生活圈的水文、煤礦與地方人文故事。

2. 活動說明: (1) 戶外實境遊戲活動:一個月 ● 時間:3/8( 四 ) ~ 4/8( 日 ) ● 地點:仙跡岩生活圈 (2) 開幕起跑活動暨教師說明場 以推廣水文化環境議題,舉辦開幕起跑暨教師說明場活動,以「環境教育」的觀點訴說《尋找河 神的家》實境遊戲的設計,希望未來能將城市議題與社區環境教育的經營扣連,擴大更多在地紋 理議題的討論。 ● 日期:3/10 ● 時間:13:20-18:00(場次一:13:20-18:00,場次二:14:00-18:00) ● 地點:岸汐 140(台北市文山區景美街 140 號)

109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 議程內容: 時間

內容

參與人員

13:10-13:20

第一場次集合報到

全體

13:20-13:50

開幕簡介 / 遊戲企劃說明

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13:50-

第一場次參與者開始遊戲解謎

全體成員

14:00-14:10

第二場次集合報到

全體成員

14:10-14:30

遊戲企劃說明

14:30-18:00

自由交流

參與者與遊戲設計團隊交流

3. 遊戲活動範圍: 遊戲設計參考空間改造潛 力 點 共 計 20 處, 結 合 在 地歷史據點,設置 9 處謎 題點,從謎題點位置與謎 題敘述,帶出在地水文化 和歷史故事。

110


4. 遊戲設計期程:

2017

11 月

說明企劃概念 提案活動方式

12 月

現場場勘 設計題目 與美術討論版型 建置謎題所需表單內容

2018 1月

輸出遊戲測試第一版,並進行遊戲測試第一場 建立粉絲頁,並開始發文 輸出遊戲測試第二版,並進行遊戲測試第二場 建立部落格,並建置部落格內容 確認贈品名稱與數量

2月

調整部落格內容 公開粉絲頁/部落格,持續在粉絲頁發文 協助回覆粉絲頁的線上發問 建立 Accupas 活動通、KKTIX 教師說明場報名頁面

3月

進行教師說明場2場 持續協助回覆粉絲頁的線上發問 帶領樂齡大學同學體驗活動 熊讚粉絲頁發文後,與該貼文回文者進行互動 每週末現場協助回覆問題 上架電子版與印刷版之可抽獎版 PDF 檔 製作影片,宣導電子版開放下載

4月

應變地景改變之處置 進行尋找紅衣人活動 置換電子版與印刷版之無抽獎版 PDF 檔 製作抽獎名單 結案報告

111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5. 遊戲設計題本: 水路地圖展開後,將本計畫潛力策略點盤點出來,策略點皆以「萬盛溪」為核心,因此,將「萬 盛溪」作為本次河神主題,地圖展開後,發現萬盛溪流型態像試「女神」,形象據此為發想,發 展出尋找河神主題圖。 (1) 設計發想

112


(3) 遊戲設計過程照片

圖、實境遊戲試玩活動,邀請有經驗的玩家試玩,後續因應回饋進行修正。

圖、開幕起跑活動暨教師說明場說明會現場

113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圖、玩家遊戲過程

圖、與店家合作,邀請贊助優惠券及放置題本,促進在地經營與經濟的機會

114


圖、謎題本放置景美、萬隆兩處捷運站點

圖、以《尋找河神》為推廣水文化的品牌,開發產品,本產品為抽獎贈品。

115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7. 遊戲網路效益: 計算期間為 2018/02/25 至 2018/04/08,2018/02/25 為正式對外開放日,前置作業始於 2018/1/12 開始。 (1) 臉書粉絲頁 a. 粉絲頁觸及人次報告

1. 尋找河神粉絲頁人數 2. 粉絲頁發文篇數 3. 貼文總互動人數說明:以特定方式與你專頁貼文互動(例如:留言、按讚、分享或點擊貼文中特定元素)的不重複用戶人數(不重複用戶)。 4. 平均每篇貼文說明:貼文總互動數除以發文篇數。 5. 總觸及人次說明:粉絲專頁的貼文進入其瀏覽畫面的用戶人數(不重複用戶)。貼文包括近況、相片、連結、影片等等。 6. 平均每篇貼文觸及說明:總觸及人次除以發文篇數。

116


b. 粉絲頁觸及年齡與性別

年齡層佔比: 13-17 歲 0.5%,18-24 歲 13%,25-34 歲 33%,35-44 歲 41%, 45-54 歲 8%,55-64 歲 1.3%,65 歲以上 1.1%

性別佔比:女性 77%,男性 22%

117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2) 網站 根據監測工具的不同,呈現的差異度也會有所不同,以下以 Google 的 Analytics 為主要,其次 是使用 Hotjar、Mixpanel 做輔助工具驗証。 「可偵測」僅代表用戶有開同意之權限,讓 Google 等系統工具偵測出來,意即有很多是無法偵 測的用戶。 a. 網站瀏覽人次報告

b. 網站訪客年齡層與性別比

118


c. 景點介紹頁瀏覽次數

119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3) 參加抽獎 a. 參加抽獎有效人次:294 人 b. 參與者所在城市依序前三名: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

c. 抽獎人次累進情況

1

1. 第一週為 03/08 至 03/11,第二週為 03/12 至 03/18,第三週為 03/19 至 03/25,第四週為 03/26 至 04/01,第五週為 04/02 至 04/08。

120


( 六 )《模擬城市 - 一起來當城市規劃師!》

1. 活動簡介 本計畫案自 104 年度至今,擇定文山區景美、萬隆一帶作為操作基地,盤點出四大水路空間(瑠 公圳、興福支線、霧裡薛圳、萬盛溪),水路系統空間隨著城市發展逐漸水泥化,部分仍為明渠 的水道因為土地分區與住宅區無異,在被劃入都市更新單元時,開發設計構想以水泥加蓋為主流 思考進行設計。此意謂著,消失的不僅是水道歷史紋理,還消失了長達百年痕跡的地區開發史。 具有在地紋理空間的地區,多為早期發展的聚落環境,是屬老舊窳陋優先都市更新範圍,都市更 新具有公展、公聽會等過程,提供民眾參與,發現或提出現況環境課題,但在地紋理的提出意見, 往往與各利害關係人 ( 實施者、地主等 ) 有極大的關係,公展、公聽會難以實際雙方平行溝通, 因此,希望透過研擬一更具雙方溝通,且同時理解在地紋理重要性的工作坊,補足都市更新程序 內公展、公聽會的不足。

據此,本工作坊將自四大水路紋理內,擇定策略地區區域作為操作範圍,藉由工作坊的操作互動, 希望破除過往都市計畫、都市更新相關程序的公展、公聽會的不足,嘗試性舉辦相關的工作坊。 思考水路紋理保存機制與都市設計原則,研擬適合在地的都市設計準則,並落實公民參與城市規 劃的目標。

2. 工作坊操作規劃 ● 主題:【模擬城市:一起來當城市規劃師】 ● 時間:4/15( 日 )PM13:30-17:00 ● 地點:文山區花木市場 3F (台北市文山區興隆路一段 15 號 3 樓) ● 對象:對生活環境關心的一般大眾、文山區居民 ● 名額:25 名

121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 議程內容: 時間

概要

內容

參與人員

室內集合 / 報到

全體

依山小綠洲簡介

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15mins

城市規劃操作工具 / 容積疊疊樂

全體成員

15mins

空間的閱讀

全體成員

60mins

城市規劃操作工具 / 容積與建蔽 模擬城市工作坊 第一輪:好城市觀點

經典工程顧問 有限公司

10mins

全體成員

30mins

15:40-16:00

觀點分享與場域精神介紹

全體成員

20mins

16:00-16:30

模擬城市工作坊 第一輪:都市設計觀點

全體成員

30mins

16:30-17:00

綜合回饋討論

全體成員

13:30-13:40

13:40-13:50

城市規劃 基礎說明

13:50-14:50 實地踏查 14:50-15:10 15:10-15:40

城市規劃 模擬操作

備註

3. 工作坊示範性操作地區 城市的發展體現人的生活需求,為了追求更好地生活環境品質及景觀美學,需要藉由都市設計工 具進行規範,避免高樓大廈無次序或散亂地佇立於各個環境,並可保有各地區的地方特質。 本工作坊在各策略地區當中,以在地生活紋理特質顯著及具備因應氣候變遷條件的「水圳遺線策 略地區 」(策略地區3)為示範性操作地區。讓參與者理解水圳沿線紋理,並以其為中心,是研 擬周邊建築環境的各種需求或成長控管方式。依據法定管控的容積率,換算各街廓面積的容積、 建蔽,以陶土進行操作,讓參與者拿到各街廓固定的陶土量(意即容積),分階段進行操作。第 一輪,在未經過地方紋理了解的過程,直覺型的將陶土塑型,第二輪時,經過各評審老師,提供 相關都市設計的管控要點,重新將分配到的街廓進行陶土配置,必須依據都市設計控管的元素, 進行調整。

圖、「水圳遺線策略地區 」(策略地區3)

122


「水圳遺線策略地區 」策略地區具有如下相關環境議題進行操作: 議題 1:舊有水圳紋理的保全 議題 2:水圳的網絡建構都市綠帶系統

圖、本工作坊分成兩階段式操作,上圖為階段一;下圖為階段二(理解在地水文後,重新調配量體)

123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4. 工作坊回饋 工作坊操作過後,各參與者發揮創意巧思,共同思考水圳沿線的空間量體設計,本次邀請到劉憲 宗建築師、淡江大學建築系劉欣蓉老師、學邑工程技術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蔡佳明總經理,根據參 與者的操作,提供相關建議,建議如下: (1) 在主要道路轉角處可設計有地標性的建築。 (2) 道路沿街面轉角處可留出開放空間,作為停留休憩點。 (3) 延續轉角處,可串接垂直於主要道路的小巷道,在小巷道內留設沿街面空間,有機會創造連 續步行沿街面及綠廊空間,有機會創造人潮,創造人潮就有機會創造錢潮。讓都市生活更有趣。 (4) 建築街廓的量體可以有更多層次的設計,一種層次是根據地方紋理性,如靠近水圳兩側、公 園綠地,量體可較低一些,營造好的景觀層次。一種是高高低低的層次。靠近山系,可蓋建築高 量體的建物,創造好的視覺景觀,營造山景第一排空間,也考量了地主利益,將容積使用最大化。

圖、參與者針對踏查的資源進行盤點

圖、學邑工程總經理分享都市設計量體配置要點

圖、參與者工作坊學習單 - 踏查地圖與三階段模型成果

124


( 七 )《依山小學堂》

1. 簡介 興隆路一段 83 巷旁空地,萬盛橋後巷改造空間階段性舉辦「共創編織課程」後,結束一系列社 區培力過程,為延續後巷空間的使用,並為促進更多團隊串聯參與,本次以環境教育為主題,邀 請擅長地方環境教育推廣的「善步,地方教育工作室」加入行列,並且邀集地方小學,如萬福國 小、武功國小學生共同參與,以鼓勵更多在地團體共同經營空間的可能性。

本次以傳達環境議題給孩童知悉,內容規劃包括兩階段議題,一個透過導覽闖關,讓孩子理解社 區空間故事,另一則舉辦「角色扮演辯論」,讓孩子實際體驗若社區空間因應開發案件,將討論 歷史紋理空間的去存時,各腳色的觀點及因應機制為何? 2. 活動內容 ● 主題:依山小學堂 ● 日期:2018/4/29 ● 時間:13:00-17:00 ● 地點:台北市文山區興隆路一段 63 巷後方後巷空間 ● 對象:文山區萬隆地區週邊國小(武功國小、萬福國小優先)5-6 年級生 ● 名額:10-15 名 ● 活動流程:

125

時間

項目

13:00-13:10

報到

13:10-13:40

破冰遊戲與分組

13:40-15:10

大地遊戲

15:10-15:30

休息

15:30-17:00

活動與討論

備註

水路加蓋議題 利害關係人角色扮演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 各關卡地圖規劃

● 各關卡文案及說明 (1) 關卡:有綠地的好處 點位:花木小公園 內容:尋找 X 種指定葉子、發現 X 種聲音 情境描述:這裡的人們發現了住在公園旁邊環境優美,好山好水,有樹木遮陰,平常鳥兒悅耳的 叫聲也會幽幽地傳進房屋中,試著體驗一下住在這裡的感受。 任務 1:去發現三種不同的樹葉用放大鏡觀察葉子並把最喜歡的那種拓印在學習單上 任務 2:全體一起靜下來圍成一個圈,聆聽一分鐘,互相講述有聽到什麼聲音,試著發出相同的 聲音。

126


(2) 關卡:河川命脈 點位:水路(羅斯福路五段 97 巷 - 水溝開蓋明渠) 內容:水質檢測 情境描述:當地的老婆婆:「以前小時候都常常到水圳

去玩,弄得髒兮兮回家被媽媽罵。」

以前的農民:「那可是我們賴以為生的水圳喔!」 餐廳老闆娘:「我們三十幾年前搬來時這裡附近已經沒什麼稻田了,水圳也不怎麼乾淨。」 居民:「自從馬路房子變多後,水圳就被蓋起來了。」 河水可說是產業和民生生活的命脈,然而都市人口越來越多,生活廢水若不經處理就排進河裡, 將對河流造成很大的壓力,進而影響水質。 任務:接下來請小心用紙杯撈起一些河水,用簡易的水質測驗計檢測水樣的溫度、酸鹼值和固體 溶解量。 任務 1:把這些參考數值在手冊上記下來 任務 2:每個人寫下一種愛護水資源的方法,並和大家分享

127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3) 關卡:溪裡的魚 點位:水溝開蓋明渠(羅斯福路五段 97 巷) 內容:畫魚、魚與環境的交互作用 情境描述:魚是河流裡重要的資源,對河神來說更是他的子民,是生態重要的一份子,就讓我們 來好好了解河神他所照顧的魚吧! 任務:先觀察一下魚,並把魚的特徵畫在手冊上,想一想魚會吃什麼,中間畫魚,右邊規劃一塊 區域寫魚的食物,左邊分上下區塊,上面寫魚的天敵,下面則是寫造成魚消失的原因。

(4) 關卡:樹大招風 點位:萬盛公園 內容:量樹高、樹圍 情境描述:河神的河水灌溉了這片土地,並長 出了樹木,樹木在世界上提供我們人類重要氧 氣,而在都市當中樹木不只可以淨化空氣,還 可以降低都市溫度,更可以給繁忙的人類眼睛 一點休息的空間! 任務: 任務 1:找到這做公園最高大的那棵樹,量測 樹的樹圍、樹高(用人的身高當比例尺,估算 樹高) 任務 2:看看樹上有沒有蛀蟲 任務 3:圍一個圈,討論看看這棵樹健不健康

128


(5) 關卡:閱讀測驗 點位:洗衣店後巷 情境描述:沿著林蔭幽徑,彷彿走進了時光 隧道 ...... 啊!牆上一幅幅壁畫,似乎在宣告著萬隆的 前世今生呢! 任務:請仔細觀察、閱讀,告訴我這些問題 的答案並寫在任務手冊上吧! 1. 從前萬隆地區的兩項主要產業為何? 2. 從前橫跨萬隆地區的四條水道分別是?

(6) 關卡:時光之橋 點位: 萬盛橋 內容:拓印、算橋年齡 情境描述:河神的老朋友萬盛橋已經很久沒 有朋友關心他了,關心他一下吧! 萬盛橋:「天啊!我藏得這麼隱密,你也找 得到?不愧是探險家!每天每天,有數百人 從我身邊經過,但沒有幾個人會停下來看我 一眼 ...... 你會願意幫忙記得我嗎?喔對了! 你們要前往下一關對吧?咳咳,那再請你幫 我一個忙吧,我最近有點老糊塗了,連自己 幾歲都不太記得啦!」 任務: 任務 1:找出萬盛橋,用鉛筆拓印下「萬盛 橋」中任何一個字 任務 2:找到萬盛橋的年齡,代入下面的式 子: X*112+2018-174/3=_____ 任務 3:猜猜看在橋下面是什麼吧!(提示: 附近有洞,可以稍微瞄一眼喔!) 129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7) 關卡:依山聚落 點位:聚落 內容:感受坡度 情境描述:我們到了萬隆山邊的聚落了,讓 我們一起感受一下依山聚落與平地的不同 吧! 任務: 任務 1:接下來的五分鐘,請保持安靜,任 真的走路,感受腳下的坡度變化,沿著走過 的路,把你感受到的坡度變化畫在任務手冊 上。 任務 2:回答這跟你家附近的道路有什麼不 同?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呢?

(8) 利害關係人角色扮演 操作時間:1-1.5 小時 教學地點:萬隆依山小綠洲基地 教學目標: ● 學生能了解萬隆水路交蓋的議題 ● 學生能了解每個議題都會有利害關係人 ● 學生能了解 " 理解對方 " 是合作的基石 流程: ● 簡介此次任務的情境,萬隆的水路要加蓋,政府倉促批准建照給建商可能會破壞生態 ● 請大家抽籤,分別給學生抽腳色卡,2 人一組,並附上扮演這個腳色的介紹與特色 ● 讓他們互相介紹自己的腳色,念出獨白 ● 開始以下情境 主持人照以下順序念出各情境,每次唸完情境後請各小組討論 5 分鐘,並針對此情境發表意見 ( 包 含贊成反對、原因、其他感想、我腳色的因應做法 ),隊輔輔在旁協助討論 130


統整:做出最後的現況統整 反思提問: a. 剛剛哪些腳色支持與反對水溝加蓋,為什麼? b. 你覺得支持的原因你贊成嗎?為什麼? c. 剛剛大家有好好討論還是在謾罵對方?有什麼好壞處? d. 好好討論的重點是什麼? e. 每個事情都有它的利害關係人,溝通和理解很重要 設定情境 情境 A 重啟環評,因發當地有重要物種:奧米加咆嘯魚、青眼就吉魚。請大家發表看法 情境 B. 水溝太臭,且很多居民亂丟垃圾,許多住戶抗議。請大家發表看法 情境 C. 專家指出:這些水路空間表達了城市的發展,曾有許多的自然水道流過,還可讓城市更 有生態性,許多生物都可以在這裡棲息,當然要保留下來。我們可以透過設計手法解決水溝會臭 的問題,像是一些種植一些水生植栽,讓水流可以過濾沉澱。 情境 D. 請大家為了社區和善溝通,提出具體建議,找出共識,能想出保留水路又蓋新房子的方 法 教學重點 ● 每次情境等小組發表完後幫忙統整出個利害關係人的需求、立場、利益等狀況 ● 能幫藉由提問問出小組更深層的問題核心

131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附角色獨白 角色

立場說明 / 獨白

地主

我們這裡的地主,這個水路已經便臭水溝了,我希望趕快加蓋解決水溝很臭的 問題。

政府

我們提供對於國家有利的政策,營造更好的城市,但是也必須聽取人民的聲 音,權衡在利益與民意之間達成平衡。

建商

原本是水道的地方,我們希望納入我們基地範圍,這樣就有更多空間蓋房子 了! 且水溝好臭,維護很麻煩,以建商立場來看,直接加蓋是最方便的方法。 我可以用高價和地主買地,這樣地主就有更 ˋ 多的錢買更好的房子了!

在地 團體

我們關心地方的文化及環境,水路加蓋,以前的文化就會消失,生態環境也會 遭到破壞。 我們希望建商保留水路。

132


三、工作坊效益 ● 藉由討論工作坊,擾動社區,促使利害關係人、社區居民關注公共環境議題,並進一步參與設計 方案討論。 ● 駐點工作站討論會,藉此打開公私有地疆界,醞釀社區公私環境共享觀念,促使公私有空間共同 管理之機制。 ● 藉由共創工作坊以藝術手法處理空間公私有地邊界,短期性營造視覺美感效果,引動社區私有空 間共同改造的意願。 ● 藉由策略點 9、10 工作坊的討論,落實參與式設計概念,並進一步共同營造兼具在地性特色及 分散性滯洪效果的水系統空間,打造亮點環境,以引動其他策略點逐步改善的可能性。 ● 盤點木柵生活圈周邊環境課題 ● 研擬文山區木柵周邊生態、因應氣候變遷、公宅發展的操作策略,並歸納研擬系統性的木柵地區 發展計畫。 ● 盤點並綜整木柵地區執行的策略地區。

四、 小結 (一)零碎土地的公共化 萬盛溪流經的後巷空間,除了具有水利處管轄的公有地外,邊界多屬於私有地,且屬於「共同持 有地」,長期因土地權屬複雜,被居民忽略,或是因地主多,很難有人願意跳出整合進行環境整 理,成為髒亂的後巷空間。在「第一場:迎向水環境故事的設計營造」工作坊當中,邀請居民共 商後巷空間的規劃設計,卻出現一個年輕的聲音:「我很支持這個規劃設計,要設計成綠地空間 很好,讓我們環境變好,但我建議,旁邊的髒亂路徑(指著規劃空間旁未納入範圍的私有地小 巷),是我們大家通行的地方,是否可以納入整合設計,但因我們是共有的私地,是否可以幫忙 跟每個地主說一聲,徵得同意,一起納入設計!」 此聲音讓「共同持有的私有地」被重新思考「公共」這件事,反映著從聚落發展到城市,單一土 地權屬隨著繼承與分割,零碎而難以整合,更別談公共使用,但又在整合重建中型塑成共同擁有 的空間!公共化意外地在這些零碎共有的土地上體現!過往擁有公共性的水路、水圳雖已消失, 成為大眾遺忘的空間,但這些水路及附著於水路的零碎的共同持有地,卻成為公共化開放空間的 機會!

133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圖、年輕住戶提出未納入規劃範圍的私有地也可整合設計

(二) 破除公私有地疆界,營造公私協力契機 承前述,年輕住戶提及希望共同持有的私地也納入公共空間的整合,在水路遺線上的策略點空間 營造,逐漸破除公私有地間的疆界,讓公共化備受開啟,模糊化了邊界的問題,成為了公私協力 的契機點。

(三) 公共事務意識從「策略點」空間浮現 「策略點」為本案計劃所談的尺度序列中的最小尺度,最小尺度最能受到居民的身體感知,是屬 於身體尺度,在社區參與上,最具著手與實踐的可能性。在前述三場場次活動執行過程中,也不 斷有居民回饋對於社區的相關意見,如髒亂空間的重新營造、社區內的交通及機車亂停現象等社 區環境課題,從「策略點」營造,逐漸參與關心公共事務。 萬盛里後巷空間(策略點9、10)位處典型老舊社區公寓型態,缺乏公共空間,也鮮少有機會 參與公共事務,然而這些策略點的營造,卻成為社區老舊公寓空間中,新的開放空間營造的機會。

(四) 未來願景的前導性營造空間 水路遺線系統性規劃營造,希冀保留水路紋理及因應氣候變遷的設計手法,其需要時間醞釀,讓 社區支持並進一步推動,以本計畫系列工作坊及展演的過程,即屬於逐步環境教育推廣的手法, 此為社區參與重要的方式,並藉由落實空間改造,藉此引動其他策略點的討論,也希望水路遺線 行經的都市更新單元有機會受到影響,保留水路元素。

134


(五) 依山地區公有閒置地多 藉由《木柵山城願景茶會》的舉辦,盤點木柵地區的大片公有閒置地多,尚未有善加利用活化的執 行方向,建議可多加利用,且文山區 NGO 團體組織多,應可提供予進行回饋使用,提供在地組織 及 NGO 團體使用,有關公有閒置地包括:維揚營區、舊永建國小、恆光國小預定地、軍法局等。

(六) 以社區經營討論帶動公有地後續階段的思考 盤點木柵地區的多數公有閒置地多屬於國防部用地,用地取得困難,且面積較大,涉及都市計畫土 地變更層級,建議可先期帶動地方討論未來發展性,前期擾動作業等。 木柵地區長年以來以傳統產業、在地商圈發展為主,較少青壯人口投入新型產業,然而,以土地價 格而言,文山區相較市中心行政區而言,地價較低,吸引少數藝文團體組織進駐進行辦公空間租用, 建議妥善運用青壯資源,串聯並進發展,結合上述提及的木柵地區現有公有閒置用地,將公有閒置 用地地軍舍作為老屋創生、都市再生基地型態空間,成為社區經營醞釀下階段願景的基地場所。( 相 關工作坊紀錄詳參附件 )

(七) 降低門檻促進城市議題推廣與討論 《尋找河神的家》戶外實境遊戲在舉辦及擴大推 廣下,吸引各界參與,過往不曾關注城市議題者 陸續參與,在網路上及遊戲現場訪問所得回饋, 大多反應在遊戲後更理解在地文史的發展,也吸 引玩家更進一步自我搜尋在地相關文史資訊。活 動參與陸續引發更多團體關注及各種媒體效應, 團體包括關心環境教育的學校、自學組織、親子 家庭等,如景美國小、武功國小教師等,甚至邀 請本團隊參與分享,如世新大學公關廣告系。

圖、

過往地區城市相關議題,政府的參與機制,多為

彈性化的城市參與機制

公聽會、審查會、公展等,現今則有更多的參與 方式,如工作坊、參與式預算等,但參與者多為 原本及關注環境、在地文史議題之團體,建議參 與機制可有更多降低門檻、更彈性的方式,打破 「同溫層」以讓更多民眾參與,希冀未來自此觸 及利害關係人、地主等,轉化原本對於城市議題 的負面觀點,增加更多溝通的可能性。

圖、至世新大學公關廣告系分享《尋找河神的家》遊戲

135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八) 地區型的都市設計規範及量體設計思考建議

本案參與式工作坊《模擬城市》場次階段,邀請都市設計領域專家進行評審分享,因應依山地區山 勢地形、水路紋理及微氣候條件,將依山地區須注意的都市設計原則歸納如下:

1. 在主要道路轉角處可設計有地標性的建築。 2. 道路沿街面轉角處可留出開放空間,作為停留休憩點。 3. 延續轉角處,可串接垂直於主要道路的小巷道,在小巷道內留設沿街面空間,有機會創造連續步 行沿街面及綠廊空間,有機會創造人潮,創造人潮就有機會創造錢潮。讓都市生活更有趣。 4. 建築街廓的量體可以有更多層次的設計,一種層次是根據地方紋理性,如靠近水圳兩側、公園綠 地,量體可較低一些,營造好的景觀層次。一種是高高低低的層次。靠近山系,可蓋建築高量體的 建物,創造好的視覺景觀,營造山景第一排空間,也考量了地主利益,將容積使用最大化。相關地 區性的都市設計建議,後續建議可納入未來《臺北市都市設計及土地使用開發許可審議》之參考。

圖、以工作坊模型示意 4 項都市設計園則

136


11

依山地區新公共開放空間的思考─以文山區水路型態為例 一、都市中的小河域治理 以文山區景美為盤點範圍可以歸納出兩種都市中小河域類別,分別為山澗水地域小溪,以及圳道 灌溉系統。由二溪、三圳道的水路紋理構成地區特性,如下表所示:

類別

山澗水 地域小溪

水路名稱

脈絡

景美溪舊河道 / 東支流

景美溪穿越台北市為文山區母親河,早期先民溯溪 而上開發,沿岸有許多文史遺跡,昔稱頂公館也在 此。下溪洲堤內已開發為住宅區,景美溪東支流舊 河道已闢建為萬年 1 號、2 號及萬和 1 號、2 號、 3 號等帶狀公園。萬福國小西側一帶景美溪岸,昔 日可能有渡船頭供頂公館先民進出。

萬盛溪

十五分庄位處三面環山的谷地,在村落中有一溪流 (俗稱大溝,正式名稱為萬盛溪)

霧裡薛圳

位於台北市,又名「內湖陂」或「周七股圳」。為 清朝雍正年間由墾戶集資興建,用於灌溉台北市西 側地區的水道。因水源來自「霧裡薛溪」(今名景 美溪)而得名,為臺北盆地內最早有興建水圳的紀 錄。1940 年代起,農田大量改為建地,而不再需 要用水灌溉,圳道便遭棄置,填平改為道路、改建 為溝渠,甚至直接被排入污水。

瑠公圳

取新店溪水,流過新店大坪林,跨景美溪後經景美 街區(清朝時期經景美街,合併後改走景文街)、 羅斯福路,在萬盛街處與原霧裡薛圳立體交叉,到 公館止為幹線。東邊的第一幹線過蟾蜍山北側,到 達錫口、上下塔悠莊;西邊的第二幹線則經公館與 金新生南路溪側,在溫州街附近分為三條支流。

興福支圳

為灌溉興福庄的農田,於景美國小左前方以暗渠引 水,經景後街再延景美山山邊,將灌溉用水送至景 興國小附近。現在此一支圳遺跡已不可尋。

圳道 灌溉系統

表、二溪三圳道水路與脈絡整理

137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圖、二溪三圳道水路紋理

138


二、依山地區新公共開放空間盤點 - 水路型態與都市環境 ( 一 ) 水路型態於都市環境中的現況

類 別

文 山 水 路 空 間 案 例

本 案 策 略 點 歸 納

139

1

2

3

4

5

已加蓋

未加蓋 (明渠)

即將加蓋 (明渠)

加蓋 已改善

加蓋 再開蓋

寶藏巖萬盛溪

羅斯福路五段 97 巷口 (萬盛溪)

景東里 海綿心 (福興支圳)

萬和里 萬和一號公園 ( 景美溪舊東支 流)

13- 水路 - 開蓋 霧裡薛圳 15- 水路 - 瑠公 開蓋綠美化

12- 水路交會點 18- 萬有三角小 公園

福興里小巷 ( 霧裡薛圳、萬 盛溪匯流處 )

1- 景美人行徒步 區 2- 舊溪流與停車 場 3- 景美運動公園 旁萬盛溪遺址 5- 水路 - 公園旁 遺跡 6- 綠色小巷 7- 景豐公園旁綠 色小巷 8- 仙通橋樑空間 9- 萬盛橋梁空間 10- 步行後巷 11- 水路 - 萬盛 公園旁綠地 14- 萬年綠色巷 弄 16- 麥田支線路 口 17- 仙跡岩渡船 口轉角入口意象 工程 20- 萬盛溪流轉 角

4- 大明溝

19- 萬和水水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 二 ) 水路型態於都市環境未來的可能發展形式 依據前述五種現況分類的方式可以發現,其都市發展過程中,因不同的地區、河域、土地權屬、 都市計劃規定、開發行為對未來空間規劃的需求與想像、地方動能等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空間 樣態的差異性。

類型

說明

未來使用

類型 1

在過去都市發展過程中,都市計劃指認為道路, 將原有水路遺線加蓋,做為道路使用。舊水路位 於道路下方,轉換為都市排水功能,視域範圍內 已無法看見留存的紋理。

空間使用以道路為主。

類型 2

在都市發展過程中保留了原有的舊水路明渠,都 市計劃未特殊規範用途,而編定為住宅、商業用 地範圍。在未來都市更新過程中因開發行為而加 蓋,視域範圍因加蓋無法看見留存的紋理。

空間使用納入更新基地 整體規劃。

類型 3

在都市發展過程中保留了原有的舊水路明渠,轉 換為都市排水功能,視域範圍內可看見留存的紋 理。

空間使用納入更新基地 整體規劃。

類型 4

在都市發展過程中,將原有水路遺線加蓋,舊水 路轉換為都市排水功能,視域範圍內可看見留存 的線性紋理,藉設計已改善原窳陋環境,營造透 水鋪面,尚未開蓋。

空間使用以後巷為主。

類型 5

在都市發展過程中,將原有水路遺線加蓋,舊水 路轉換為都市排水功能,視域範圍內可看見留存 的線性紋理。在水質的控制上已經進行改善,已 經開蓋。

空間使用以公園為主。

140


三、相關課題與因應策略 依山地區新公共開放空間的思考,因其區位、自然環境資源、人文資源的特殊性,需要回應都市防 災、生態永續、社區生活的不同層次,可透過都市水紋理的保存,探討都市再生的策略以及建構文 山公共空間的特質。在民眾參與工作坊的意見收集,以及前述的歸納分類中,大致可以盤整以下課 題:

課題一:都市計畫與水文化盤點→→→都市計畫機制因應 現有舊水路因都市化過程從灌溉轉換為都市排水功能,在都市計畫的架構中較大尺度的規範土地使 用,因而可以看見前述的分類中,除道路用地之外,水路遺線的帶狀紋理仍有機會在後續的城市空 間改善過程中被留存,同時可擔負城市防災與環境教育功能。 因應對策:水文化(水文、歷史、空間)盤點應成為都市計劃通盤檢討的項目,並回應至都市計劃 與細部計畫中,方得提供較有系統的都市空間架構,以及都市設計層級指導性的發展方針。 相關局處:都發局、工務局水利處

課題二:都市更新與水紋理保留→→→都市設計機制回應 以目前進行中之更新基地的規劃設計,排除了地區水紋理特型留存的方案,而文山地區都更需求在 未來的發展中會持續進行。如無針對歷史紋理系統性的指導原則,將會使目前既有的空間特性消失。 因應對策:在都市計畫層級對於環境資源與水文化系統的指認後,都市更新單元的設計與規劃,應 符合上位計畫之規定。同時,應於都市設計審議原則中納入地區性的審議項目,該項目須回應通盤 檢討以及主細計中盤點之地區資源,透過審議機制,監督開發行為對都市公共空間的系統維護,並 維持不同地區的特殊性。 相關局處:都發局、工務局水利處、都更處

課題三:都市生活與水環境優化→→→水質與水量監測機制因應 舊水路在過去成為都市排水功能,造成民眾觀感不佳,對於既有明渠或是地下排水溝的印象停留在 髒亂、汙染的認知上。水、生態與都市生活產生了斷裂。 因應對策:全市汙水納管系統的建立固然重要,應須針對地域小溪及圳道水路進行水質與水量的監 控與普查,建立評估與監督機制,在根本上處理都市環境問題,促使水資源與生態系統進行復育, 提供優質的都市生活環境。 相關局處:工務局水利處、工務局衛工處

課題四:營造舒適小尺度空間→→→社區型態補助空間使用與設計 與民眾生活緊密相關的鄰里型公共空間,從小尺度改善出發,逐漸串連成網絡狀的優質都市公共空 間。

141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因應對策:參與式預算、Open Green 提案 鄰里型的小尺度空間環境,可依據水質水量、環境評估、土地取得等評估後,鼓勵社區進行小尺度 空間改善的構想,向相關單位申請提案,如參與式預算、Open Green 提案,改善現有開蓋或未開 蓋的水路環境,透過簡易型的透水鋪面設計,並結合在地耆老提到的水路故事設施,營造出兼具分 散性滯洪功能及具有在地故事公共空間環境。 藉由小型經費的補助,可避免大計劃型的跨局處整合等行政手續,先行改善空間,又能試探性了解 社區反映,進而分類規模,而進一步提議市政層級式的計畫。如萬和帶狀公園,原為景美舊河道東 支流,共分有萬和一號公園、二號公園、三號公園。因應目前各公園上方的使用狀況(二、三號多 為遊具、籃球場設施),先行初步提案一號公園部分空間為 Open Green 計畫,少數面積先行開蓋, 後續引動良好環境效益,生態生物更多元性,也與社區學校合作,成為環境教育場域,吸引許多團 體來觀摩。為擴大效益,萬和里長提議萬和一號公園的整體開蓋工程,因經費工程非小型計畫可施 作,因此向市政府提案,以具規模的示範性計畫實施,預計 2019 年設計施作。 相關局處:民政局、都更處

課題五:地方動能培力與永續維護→→→民間參與環境改善與管理機制因應 如何持續讓民眾參與經營地方環境,須仰賴參與機制的建立。 因應對策:軟體型社區補助計畫、整建維護 改善水路遺線空間後,後續經營管理更為重要,如何永續經營即是一大課題。建議社區善用地方資 源(包括社區大學、社區組織、在地小學等)串聯網絡,可發展軟體性計畫,如教學方案、社區活 動計畫、文化導覽等,提供更多機會讓地區居民參與,共同經營地方空間。 另外,空間旁若有窳陋建物,為求基地周邊整體環境改善,亦可鼓勵周邊住戶提出整建維護計畫, 進行拉皮、建物改善等,營造整體環境氛圍。如景東里的「仙岩樹屋」空間,在申請 Open Green 提案後,改善水路遺線空間後,影響周邊效應,吸引青年進駐附近老屋,將老屋改造成工作室空間。 相關局處:文化部、教育部、社會局、都更處

圖、景東里「景東愛海綿心」基地,社區舉辦泡腳交流活動

142


12

社區參與機制與社群組織網絡串聯 一、社區參與機制及政策改善的推動(小桌子到大桌子) 社區對於在地的生活議題有理解、討論與耕耘,然而議題廣泛,有些地區長期有在地團體關注, 進行倡議或教育行動推廣,如文山社區大學進行水文化的導覽與推廣,但大多未能觸及真實的空 間場域議題,在需影響政策時常常難有著力點,即便現今有參與式預算的機制,但許多議題與城 市發展及政策機制有關,仍較難真正影響或改變。倘將社區比擬為小桌子,政府政策為大桌子, 小桌子觸及大桌子的過程,需要空間專業者作為媒介,藉由更多元彈性的社區參與方式,轉化政 策工具的語言,讓民眾理解,且作為溝通橋梁,協助社區民眾傳達或轉譯成可實施的政策或是改 善的機制,如水文紋理需藉由都市設計準則的研擬而保存。

143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二、逐步轉化及醞釀社區參與的操作方式

(一) 參與對象的關係釐清 社區議題及社區開放空間的營造屬於公領域,但多關注議題的團體大多為長期在地耕耘的在地團 體或關心環境的社區居民,公領域討論屬於無形的虛擬討論空間,但實體空間場域卻是具有決定 權的空間地主、利害關係人,社區開放空間的營造過程,需要這些相關人士同意,倘土地為私有, 又需要私人地主同意才行,私領域又離公領域更有遙遠的距離。 過去針對「公領域公共議題」的討論,政府大多藉由都市計畫公聽會、公展操作,民間部門則透 過倡議型社會運動、工作坊、導覽方式進行,但是這類方式大多仍是吸引已認同「公領域公共議 題」的一般大眾或團體居多,真正核心利害關係人大多仍持反對立場,以不理解及不認同的方式 溝通。

(二) 參與對象與工作坊的操作 為破除一開始與利害關係人立場對立的可能性,以及工作坊總是吸引只關心環境的團體組織,本 案嘗試反其道而行,以實境遊戲的方式轉化原本的在地資源及議題,希望透過柔性的方式將議題 與觀念潛移默化到一般大眾當中,並逐步透過不同階段性的工作坊,從中吸引已認同觀念的民 眾,藉此培力願意參與的社區居民,透過柔性輿論影響地主及利害關係人。 本案歸納不同對象及不同時期的參與式工作坊操作機制。將工作坊操作對象範圍分類由一般大眾 到核心人物,依對象未來對於議題觀點的方式,分階段作為工作坊目標,分有「理解議題」、「認 同議題」、「參與議題」三種階段進行工作坊設計。 144


圖、不同階段的參與式工作坊機制

圖、不同對象與參與式工作坊行動

145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三、空間議題與社群組織的串聯 ( 一 ) 社群串聯網絡 本案歷經第三年社區擾動,擴大仙跡岩北側、南側議題盤點即社區社群串聯,本年度北側以「萬 盛溪沿線策略點」的範圍為經營模式的實驗耕耘;南側則以「木柵地區」的議題盤點初步進入社 區擾動。社區社群網絡串聯成果如下圖表示。

圖、仙跡岩北側及南側生活圈串聯圖

146


( 二 ) 社群串聯與議題發展關係 不同社群可針對不同階段參與,協助引導議題的發展與後續的行動方案。社群團體可分類如下: ● 地緣型社群:文山社區大學、在地店家。如風箏人咖啡 ● 技術型社群:技術團體、藝術團體等。如台北路上觀察學會 ● 議題型社群:空間專業者、倡議型團體。如水患治理聯盟 目前經歷三年社區擾動過程,各社群發展議題如下,協助企劃各面向的新願景模式。

1. 城市小河域: (1) 雙北市各河域議題: 本計畫針對依山地區空間範型,盤點出水路型態作為公共空間公領域的討論,亦發現臺北市各區 皆有河流、圳道的議題,本案由文山區的實驗,陸續串聯至雙北其他關心水議題的團體進行討論。 如瓦窯溝願景促進聯盟、水患治理聯盟。另外,原參與樹梅坑溪復育的竹圍工作室組織前成員李 曉雯,因現任寶藏巖藝術總監,也在寶藏巖的在地河域特質的脈絡下,希望藝術團體能參與文山 區流域的經營。

圖、城市小河域社群網絡

147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2) 萬盛溪流域經營: 萬盛溪流域,雖不復見,應翻轉過往對於溪流、圳道的灌溉思考,重新思考這些曾經為河域空間 的經營,據此,從跨行政區的角度思考,以串聯各流域經過的小點中,周邊可一同經營的在地店 家思考。共同企畫一場大家皆能付出的活動。據此,發展出實境戶外遊戲,也善用《台北路上觀 察學會》的企劃、行銷、電腦工程背景專長,跨領域企劃活動,擴大讓一般大眾參與遊戲同時, 也期待各據點,能賦權給在地店家、居民、里辦公處共同經營活動。

圖、萬盛溪流域社群網絡

2. 溪流遺線後巷空間: 目前已盤點一處策略點 9、10 空間進行設計營造,今年度為設計階段,預計今年底前完工,在此 之前,須共同思考經營問題,可與空間旁的在地組織串連,如學校、主婦聯盟等,藉由發展教案、 空間活動進行。

圖、後巷空間社群網絡

148


3. 木見 140 空間: 本計畫於操作第二年期間,發展出水域中的渡船口、景美老街活化議題,在都市更新處的地區活 化計畫下,發展出景美街 140 號,老屋據點做為活化場域,計畫雖任務性結束,原經營團隊退場, 但在地經營者─文山社區大學接手參與,持續深耕景美老街場域的活化。今年度先以「社區客廳」 概念,發展「獨立書店及共同工作室空間」空間進行經營,後來將導入更多「經營性的技術社群」 參與,並進一步發展地區經濟模式才能更帶動後續發展。

圖、木見 140 社群網絡

149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4. 木柵地區公有地空間: 木柵地區公有地的軍用地空間多,但多以大面積居多,現況由於可實施的方向仍不明確,在現階 段下,建議可先活化軍用老空間,找尋在地里辦公處、文山社大或是能「經營老空間」的團隊, 先啟動議題的討論,發展後續行動。

圖、木柵地區公有地社群網絡

150


13

創意回饋計畫 一、都市更新及都市計畫 ( 通檢 ) 民眾參與機制 本計畫以凝聚「綠生活空間營造」願景與後續經營管理共識,為使完備綠生活地區規劃操作機 制,本團隊將針對現行都市再生相關機制、環節,將地區規劃分成四個面向,包括「都市計畫 ( 通 檢 )」、「都市設計」、「都市更新」、「公共環境營造」。藉由目前於地區規畫遇到的「任務 型事件」、「地區型事件」,進行創新性的民眾參與機制操作,朝向都市更新及都市計畫民眾參 與機制面向,發展更多元 ( 由上而下、由下而上,或更彈性的 ) 的操作模式。 地區規劃四面向: ● 都市計畫: 本團隊將擔任文山區都市計畫通檢介面,將本計畫內相關地區資源盤點,回饋於 目前都市計畫通盤檢討內容當中,以利推動民眾參與都市計畫 ( 通檢 ) 精神。 ● 都市更新:係指現行公劃或自劃都市更新單元,納入都市更新事業計畫程序的街廓環境。 ● 都市設計:係指本計畫探討之都市更新地區(如本案水圳遺線都市設計示範區),可藉由都市 設計管制規範的地區。 ● 公共環境營造:意旨都市更新單元、都市更新地區以外,未受都市更新法規規範之空間環境, 如本案所指仙跡岩生活圈內的「依山小綠洲」公共開放空間環境。 ● 其他:目前學邑工程顧問有限公司受臺北市都發局委託,執行公辦都市更新檢討機制,本計畫 將以民眾參與觀點,提供公辦都更地區是否解編或擴編之檢討相關意見。

151

圖 地區規劃的都市再生概念圖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二、事件性的機制回饋 ( 一 ) 任務型跨局協調事件(由上而下) 地區規劃包括「都市計畫」、「都市設計」「都市更新」、「公共環境營造」四大面向,然而,目前, 此四大面向各有機關單位專責處理,單位間平行操作,並無對接串連機制,建議藉由跨局協調會議, 逐步開啟局處單位間的信任、資訊流通平台,藉此營造「地區規劃平台」,完備未來地區發展願景。

1. 策略點空間VS都市更新事業計畫 地區規劃平台(跨局處整合會議)的建置 「依山小綠洲」盤點的策略點 13、策略點 15 空間,為昔日萬盛溪流經水路空間,為現今萬 盛溪遺線中,唯二仍開蓋的空間。然而,後續發現此兩處空間屬於「都市更新單元」,分別為 「臺北市文山區興隆段三小段 555-6 地號等 10 筆土地都市更新事業計畫案(依山小綠洲策略點 13)」、「臺北市文山區萬隆段一小段 188 地號等 12 筆土地都市更新事業計畫案(依山小綠洲 策略點 15)」兩處都市更新單元。目前更新事業計畫已進入都市更新程序,開放空間的設計則 以水泥掩蓋既有水路的設計。都更處邀請更新事業計劃科、更新經營科、實施者、本團隊進行開 放空間討論,本團隊將前期研擬的開放空間設計準則,如蓄水、雨水花園、水路開蓋及曝氣、歷 史脈絡解說設施等相關設計,繪製設計圖草案,提供實施者參考。藉此交流開放空間設計概念, 營造跨局處溝通平台。

圖、本團隊與更新事業計劃科、更新經營科、實施者討論策略點 13 的開放空間設計 圖、由上而下的跨局處整合地區規劃平台流程圖 ( 更新經營科、更新事業計畫科、實施者 )

152


民眾參與意見回饋於都市更新 台北市都市更新處以建立台北都市再生願 景為目標,各科室業務分工積極處理不同 專業。都市更新事業計畫處理應體「都市 更新重建」,都市更新經營科則處理「社 區」、「人」的經營。更新經營科於本案 投入許多在地盤點的資源力量,已盤點不 少在地水文紋理及社區民眾想法,軟體性 的機制逐步建立,仍需要一個中介平台, 與硬體進行整合與交流。

圖、都市更新事業計畫民眾可參與環節的流程

於都市更新事業計畫上,在本案盤點水路

案。歸納於此,都市更新事業計畫有民眾發

行經的策略點 13、策略點 15 的空間當中,

言管道中,除了公聽會、人民陳情,亦有「地

恰逢都市更新事業計畫作業,都市更新處

區規劃平台」的管道。而這些地區規劃平台

搭起政府內部跨局處整合平台,提供原本

都是原在地面對面、彈性的工作坊、策展等

案民眾聲音,發聲的出口管道,進行協商

的累積,讓社群網絡交織後,得以發聲的管

交流,幾次討論後,有了水紋理的設計方

道平台。

153

圖、都市更新事業計畫水圳遺線空間改善圖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2. 策略點空間VS水利相關環境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規劃」委託案,依 據依山環境,盤點二十處公共開放空間, 又稱「依山小綠洲」空間,空間大多為 水路遺線畸零地,有關水流方向、水路 地下剖面及其他水環境工程議題,需再 與水利相關單位進行研商討論,本計畫 預計協請都更處邀約水利相關單位,共 商水路遺線開放空間環境改善方向,以 落實開放空間未來願景。 圖、由上而下的跨局處整合地區規劃平台流程圖 ( 都更處、水利處 )

( 二 ) 地區型事件(由下而上) 本團隊以地區規劃中的「公共環境營造」,探討如何透過由下而上的機制,找尋除了「申請 Open Green 空間媒合計畫」提案機制,縫補地區內的開放空間環境,以利達到公共環境共好的願景。目 前以既有地區型事件,透過向市長提案、舉辦地方工作坊等方式,逐步討論並營造地區內的公共開 放空間環境。

1. 萬和水水公園願景營造 萬和一、二、三號公園為景美溪舊河道,因景美溪上游截流,後續泥沙堆積,水流變少,漸成乾 旱沙洲樣貌,後續改建成三處公園空間環境。然而,因萬和里過往曾為沙洲地形,景美溪河道變 遷氾濫之處,地勢低窪,屬於台北市淹水潛勢較高的地段。2015 年蘇迪勒颱風來襲之際,溪州 街路段淹水嚴重,讓萬和里居民飽受水患之苦。 為解決萬和里水患課題,萬和公園的設計也須因應氣候變遷環境有所調整,因此,萬和里長 2016 年申請 Open Green 空間媒合計畫,將局部萬和一號公園,改善成為開蓋的「萬和水水」 蓄水空間環境,除了營造公園的親水環境外,近期發現有蜻蜓,可見,此處的水環境改善,也提 高公園的生態多樣性。最終願景希望可將萬和一、二、三帶狀公園,逐步打開公園水泥鋪面,營 造水環境空間,以形成地區蓄水空間,回應淹水課題。 然而,藉由萬和里社區由下而上的,逐年申請 Open Green 空間媒合計畫,在中尺度的地區規劃 觀點,仍有點零散。近日,本團隊協助社區規劃萬和公園整體水環境規劃設計願景,繪製設計圖, 市長已裁示確認可執行施作。後續 2017 年 12 月 1 日公園處邀請水利處、衛工處、萬和里及本 團隊評估並研擬萬和公園開蓋計畫。

154


圖、與公園處開會 - 討論萬和公園開蓋工程

155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圖、文山社大參與萬和公園改造討論

圖、萬福國小學生參與萬和公園改造討論

156


圖 萬和公園設計圖

157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圖 由下而上的民眾參與機制 - 萬和水水公園願景營造

2. 興隆公共住宅環境營造 興隆公共住宅位於木柵地區興隆路四段 與萃湖、明道國小附近,目前部分基地 已完工。公共住宅屬於公辦都更街廓環 境,新建基地將有更多新住民入住,如 何與當地既有資源、社區、社群和平共 處,營造更好的生活環境為公宅需要思 考的議題。 由於興隆公共住宅附近具備良好的萃湖 生態環境,又位於明道國小學區境內, 是屬地區型的環境教育場域,本團隊 與文山社區大學合作,於 2017 年 10 月 15 日舉辦「興隆桃花源─小小公共 藝術創作家」工作坊,結合藝術創作行 動,帶領孩童了解社區發展,共同發

圖、由下而上的民眾參與機制 - 興隆公共住宅願景營造

想公共住宅周邊開放環境的未來空間願 景。

圖、興隆桃花源工作坊操作示意照 資料來源:2017 年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與文山社大合辦「萬和水水工作坊」活動照片

158


3. 參與式預算計畫 協助萬盛里辦公處向文山區公所提參與式預算,以「文山區萬盛街及羅斯福路交叉口路段檔土 牆」美化計畫,並邀請大安區學府里里長共同參與。由於基地位處文山區門戶出入口,且有大片 擋土牆,又在豐富的蟾蜍山生態旁邊,可結合生態及歷史故事,透過大片元素的剪影圖樣,詩作 於擋土牆上,遮蔽擋土牆的灰暗感,也增添門戶的色彩,讓經過的居民可一目了然,讓此區成為 入口意象的亮點區域。 羅斯福路段,結合文山社區大學陳治旭老師帶領學員創作的文山區稻田、渡船,以瑠公圳灌溉的 過往,將剪影施作於擋土牆上。因應蟾蜍山的生態多樣性,羅斯福路段,可以文山區具有豐富蕨 類的特性,以鋼板材質設計蕨類形態,並穿插種植些許植栽,呈現其生態多樣性。

圖 參與式預算提案過程照片

159

圖 參與式預算提案擋土牆美化示意圖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4. 以「流域觀」串連上下游系統事件 (1) 寶藏巖以藝術行動方式串連流域議題 寶藏巖藝術村李曉雯總監於 2017 年 12 月 28 日邀請文山社區大學何文賢老師導覽萬盛溪上中下 游,自捷運辛亥站出發,至寶藏巖藝術村為終點,沿線踏查萬盛溪流域經過的水圳紋理,理解在 地生態、故事,以及溪流與寶藏巖聚落、周邊公館、萬隆、景美一帶的相互關係,李曉雯總監思 考以藝術行動營造流域聚落觀的討論,預計 2018 年度的寶藏巖光節節慶,可融入水路的議題進 行系列性的藝術行動,也與文山社區大學文化部青年壯遊計畫結合,讓青年學子有機會理解萬盛 溪的同時,也能到藝術村裡駐村。

圖 寶藏巖藝術村工作人員一同踏查萬盛溪

160


(2) 大灣生態草圳營造行動 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與台灣大學及臺北市政府於 2018 年 1 月 5 日召開記者會,郭城孟表示 「我一直認為在世界各大城市裡,台北是異質性最高的城市,像是青田街、溫州街、永康街等, 每個地方生活圈感覺都不一樣,這是台北跟其他首都城市比起來,最跟別人不一樣的點。」本次 記者會希望重新思考瑠公圳的意義,讓水圳重新被認同與重視,透過歷史、生活故事,提升水圳 重要地位,並提出從大安森林公園及台大出發,先行示範設計成瑠公圳的開蓋區域,讓大安森林 公園是作為一個標竿,讓其他公園也能夠跟進,這不只是景觀遊憩、歷史緬懷,它更重要的是有 防災蓄洪永續概念,面對極端氣候威脅,營造海綿城市,宜居永續環境。 目前在大安森林公園裡規劃儲水池、淨水濕地公園、水上飛輪健身綠廊,讓居民騎腳踏車不只娛 樂用還能淨水,另外也會規劃水資源解說廣場、生態草圳等,其中也在整條水圳上設置許多水撲 滿,作為每個節點的儲水器,可收集 50 噸雨水。

圖 透過走訪把過去水圳流經地區的歷史人文找回來(攝影/劉怡馨) 資料來源:上下游報導

(3) 雙北水圳論壇 新店溪守護聯盟的陳建志老師邀請本團隊參與「雙北水圳論壇」的籌備討論,重新思考流域上、 中、下游的關係,並重新思考如何賦予現在已消失的水域新的意義。預計將於 2018 年舉辦論壇。

圖 雙北水圳論壇籌備討論

161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5. 文山社區大學公民週 有關「雙北水圳論壇」籌備過程,在今年度 5 月開始,各參與的社區大學皆以水圳議題為主題, 啟動一系列相關討論,本團隊與文山社大共同研擬相關議程,藉由萬和水水公園開蓋案例,討論 「萬盛溪」沿線願景。依據水質、水量及社區能量評估開蓋施工的計畫研討過程,思考未來的機 制與課題,邀請水利處、衛工處、都更處共同討論。水利處及衛工處以水質、滯洪、淨化的議題 討論,共同思考民眾可參與的方式及可解決的部分。 策略點 9、10 基地將於 2018 年 12 月前施工,在施工之前,為醞釀空間經營的可能性,規劃給 社區孩子的環境教育課程,讓後巷空間環境改善和共創經營的議題持續發酵。

圖 文山社大公民週《水水萬盛溪家園願景論壇》

162


6. 社區環境教育課程 本團隊與教育團隊「善步 ‧ 地方教育工作室」合 作辦理《依山小學堂》活動,結合在地社區小 學,舉辦環境教育的創意課程,讓孩子認識自 己居住地的水文化和生態,醞釀社區對於水環 境保存的關注,以及淹水防洪概念的在地意識。 由策略點 9、10 基地範圍的大地遊戲闖關,讓 學生了解萬隆依山傍水的環境,並藉由水路加 蓋議題討論,了解在地真實的在地議題,與願 景討論的方式。 圖 孩子檢測萬盛溪開蓋明渠水質

圖 「水路加蓋議題」利害關係人角色扮演

圖 在後巷依介紹展版作閱讀測驗

163

圖 在萬盛橋墩拓印萬盛橋字樣在學習手冊上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14

行銷推廣

一、Space share Taipei 空間資源分享平台擴充 空間資源分享平台自 2010 年開始,著墨於台北市都市閒置空間的多元活化及再利用進行探討,自 2012 年開始,建置網站平台,藉此盤點並擴充台北市各行政區之閒置房舍,提供點需求端參考, 進而達到媒合目標,促使台北市青年團體、非營利性組織、公益團體等,可在台北市高額房價下, 以可負擔或是條件式交換的方式,取得閒置空間的使用。平台的運作持續進行,然而,經歷 20132014 年間,以「共享空間」概念的趨勢醞釀下,階段性年間,逐年藉由國際論壇、「城市共享, 反造城市」座談會等,邀請專家學者、實踐行動者分享經驗案例,試圖找出台北市的空間分享型態 與發展方向。2014-2015 年間,發現物件資料庫不足,可能與理念無法傳達至空間擁有者、空間權 屬單位有關,是故, 延續座談會累積的經驗論述,以擴大推廣「共享空間」理念為目標,希冀藉由「空間故事」實際案 例宣傳,並藉此擴大社區社群串連的可能性,改版網站。 目前,Space share Taipei 空間資源分享平台網站架構包括三大主軸:空間故事 (Story)、地方創生 (Place Making)[1]、社群連結 (Social Networking)。 本計畫將彙整自 102-106 年相關案例,以「地方創生」(Placemaking) 之精神,推廣過去大安區、 萬華區、大同區、文山區等,以「社區公共空間」營造,串連至社區街廓、社區店家、社群組織, 帶動地區整體活化及再發展的相關故事,將其串連、影響過程紀錄報導,藉此傳達「新公共空間」 的地方創生概念,推廣並影響更多社區社群民眾的參與,達到地區參與及共同創造地方願景的構想。

圖 空間資源分享平台 網站擴充示意

164


(一)2017/10-2018/4 文章 ( 文章內容詳見附件 ) 月份

類型

10 月

空間故事

11 月

地方創生

12 月

空間故事

1月

地方創生

2月

空間故事

3月

地方創生

4月

空間故事

篇名 濕地 Venue 隱藏於林森北路條通區的濕地空間 信義商城中的交誼共享空間—來坐夥 隱身在信義區的溫暖系共享空間 景崧現代中醫診所──顛覆你認知中的中醫診所,一個結合身心 靈的「榮春講台」空間 南萬華加蚋仔的「地青」!地方青年團體─六庄,以行動關心社 區──專訪六庄成員 湯道一、楊宗翰、楊旻恩 愛蓮大樓 - 信義逸仙創夢空間 緊鄰松菸文創園區的創意共享基地 環境教育作為一種「方法」,讓下一代更關注我們的環境 ─專訪善步 ‧ 地方教育工作室 成員曾毓仁 萬華基地 - 西昌 134 位於萬華區龍山寺傳統街區的創意空間

圖 SPACE SHARE, TAIPEI 濕地 Venue 網頁頁面

165

圖 SPACE SHARE, TAIPEI 來坐夥 網頁頁面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圖 SPACE SHARE, TAIPEI 景崧中醫診所 網頁頁面

圖 SPACE SHARE, TAIPEI 愛蓮大樓 網頁頁面

圖 SPACE SHARE, TAIPEI 六庄 網頁頁面

圖 SPACE SHARE, TAIPEI 善步 ‧ 地方教育工作室 網頁頁面

圖 SPACE SHARE, TAIPEI 萬華基地 - 西昌 134 網頁頁面

166


(二)空間分享媒合協助 近日有兩處都市更新案,都市更新實施者提出以「空間分享」概念作為公益回饋計畫,釋出大樓部 分空間,以一年期限,提供免費進駐空間的機會,向各界徵件,讓 NGO 組織、青創團體、社會企業、 社福團體有機會提出申請需求,而進駐者需提出「回饋計劃」以替代租金,免費進駐。本團隊協助 徵件宣傳、審查,及觀察流程與機制作業。 目前開放有「信義愛蓮大樓」地下一樓、二樓空間、「萬華西昌大樓」三樓空間提供免費進駐機會。 愛蓮大樓已徵件截止,經審查後選出;西昌大樓在徵件階段,於 5/22 截止徵件。 愛蓮大樓以公共回饋計畫為進駐原則的信義逸仙創夢空間,截至 2017 年 2 月 28 日,總共 29 件提 案申請,有 6 個案件初審通過,由 4 個提案通過複審。 正取: 「憶生文創工作室等 7 單位聯合申請」 「台灣互動文創行銷有限公司」 備取: 「支點育療團隊」 「廢青不廢 + 享食台灣 Foodsharing Taiwan」由實施者引薦於適當空間使用。 本次案例在都市更新願景上,具有示範性作用,希望持續擴大「空間分享」概念。

圖 愛蓮大樓外觀

167

圖 西昌大樓外觀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1. 媒合兩處都更基地空間進駐 期程

12/28

「愛蓮大樓 - 信義逸仙創夢空間」開始徵件 於 Space Share, Taipei 網站上稿「空間分享」

1/4

於 Facebook 粉絲專頁都市空間分享前線(Taipei Space Share) 宣傳徵件訊息並投放廣告

2/6

與建設公司、都更處帶看空間

2/28

愛蓮大樓徵件截止 - 共 29 個提案

3/21

空間申請計畫初審 - 共 6 個團隊進入複審

3/26

參與愛蓮大樓空間申請計畫複審評選會議 - 共 2 個正取 1 個備取

3/31

「愛蓮大樓 - 信義逸仙創夢空間」申請最終結果公佈 於 Space Share, Taipei 網站上稿公告 「萬華基地 - 西昌 134」開始徵件

4/17

於 Space Share, Taipei 網站上稿「空間分享」 於 Facebook 粉絲專頁都市空間分享前線(Taipei Space Share) 宣傳徵件訊息並投放廣告

圖 2/6 與建設公司、都更處帶看空間

圖 3/26 空間申請計畫復審 評選會議

168


二、其他宣傳方式 (一)經營「依山小綠洲」臉書平台 透過本團隊經營管理之網頁平臺,包 括 FB 專頁 - 依山小綠洲,累積依山 地區特質地方故事、社區空間情境設 計、社區討論共識活動等進行推廣。 並藉由過去社區參與所累積之網絡名 單、團體等,協助發送資訊。網頁平 臺由本團隊長期經營管理,定期發送 社區參與、綠生活有關資訊。 圖 依山小綠洲平台

(二)轉發串連相關社群平台 藉由其他文山區在地社群團體的資源,包括文山社區大學、景美人文渡口、岸汐職人相關臉書粉 絲頁、市府新聞稿、文化快遞、綠雜誌、破報、廣播節目、村落之聲等,提供市民更多元的參與 管道,滾動更多在地社區社群參與。

圖 公民記者邱明、wenkuei 報導

圖 於村落之聲宣傳工作坊相關活動

地方創生 ( Placemaking ) 指的是在社區的公共空間中,鼓勵居民們在這些空間上發想有創意的提案,引入有創意的社群與社區居民共同實作,產生有趣的公共行動,如 一些有活力的空間改造、交流會、活動、嘉年華等,突顯在地文化及串聯社區網絡。地方創生是藉由單點空間的改造,進一步地影響全面性的 社區,營造出一個具有社區感,擁有綠生活的美好環境。

169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三)撰寫議題文章 於「台北村落之聲」平台發表〈依山小綠洲:尋找水圳的公共性》文章,從文山區的歷史脈絡談起, 帶到曾是水路的巷道,探討如何思考水路紋理逐漸消失的空間,又如何找出其他水圳空間更多的 潛力,改造出更多具有蓄水功能的社區角落空間,以因應氣候變遷下的淹水課題。 文章中整理依山小綠洲的未來願景與操作方式,以實地貼近的溝通呈現公私有課題,試圖重新全 是水圳的公共化。(全文請參見附件)

(四)校園媒體報導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系實驗媒體《生命力新聞》、世新大學《小世界新聞》、政大之聲實習廣播電 台專題報導工作坊活動,包含「尋見萬盛溪 - 後巷元宵節」、「尋找河神的家 - 戶外實境解謎遊 戲」、「模擬城市 - 一起來當城市規劃師」、「依山小學堂」等活動,以媒體報導推廣永續環境 的議題、城市中的水路故事。( 報導全文請參見附件 )

圖 以「綠洲」串聯挖角被遺忘的美麗水文 ( 生命力新聞報導《尋見萬盛溪 後巷元宵節》活動 )

圖 尋找河神的家 重拾文山水文化 ( 小世界新聞報導《尋找河神的家》活動 )

170


圖 「尋找河神的家」實境遊戲 推廣水文化環境教育 ( 政大之聲報導《尋找河神的家》活動 )

圖 「尋找河神的家」實境遊戲 推廣水文化環境教育 ( 政大之聲報導《尋找河神的家》活動 )

171

圖 模擬城市工作坊 看見都市發展中的文史脈絡 ( 政大之聲報導《模擬城市》活動 )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五)尋找河神系列 - 玩家回饋 《尋找河神的家》實境遊戲,透過網路 (Facebook 尋找河神粉絲專頁 ) 得知參與者的回饋,除給予 遊戲設計的建議之外,有許多玩家表示因為參與 遊戲,讓他們對景美萬隆地區的歷史與水文故事 有更深刻的了解,也串起在地居民對自己土地的 熱情。藉由有趣的活動,轉化生硬的文史資訊, 讓許多家長帶著孩子來闖關,在遊戲中學習。

圖 從基隆前來參與的 Anita 媽媽心得回饋

圖 兒童文化研究社的 Jillian Chang 媽媽心得回饋

圖 玩家李佳悅心得回饋

172


圖 玩家鄭宜君心得回饋

173

圖 玩家謝恆宜心得回饋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圖 三重的 Sandy 媽媽 ( 親子部落客 ) 心得回饋

174


15

階段性結論與後續推動建議

一、持續建構「系統性」的空間操作元素 以深化公共論述及社群共識 本計畫初期盤點以「仙跡岩北側生活圈-景美」為主,雖因為依山地區造成的地形特質,導致要在 單一社區內找到空間串連動線不易,因此需將規劃視野拉高,以山邊、住宅區到水岸整體檢視,也 才能陸續發展出以水圳紋理為空間系統的操作模式。 然而,這個模式,卻在「仙跡岩南側生活圈-木柵」面對截然不同的情況。受到平地型腹地更少、 歷史紋理更模糊、交通區位更不便等因素,再加上木柵地區的大型公共建設更密集集中,形成的動 線切割影響了一定程度的社區生活感。 因此透過延續社區參與的精神,持續以滾動式的田野調查方法進行地區盤點,找到可以被辨識出「系 統性」的空間發展邏輯,引動地緣性的社群參與、媒介更多樣的主題社群「進駐」共同經營地方, 為規劃實踐的核心。

(一)找到「系統性」的空間發展邏輯 找到可以引發人們有共感的空間或故事,可以帶動地方活化。有共感的空間多半是歷經不同人群活 動交織而成,找到地方聚落的形成緣起可以讓新的社群更認識當地故事、找到具代表性的產業 ( 如 麵線工廠、煤炭礦坑等 ) 可以加深地方特色資源等等,空間被以社會脈絡的方式加以認識,可以找 出獨特意義。 過往的地方特色多藉由故事導覽結合文化傳承,透過訪談、梳理理解各地區的特殊性。然而,這樣 的軟體經營不敵都市發展對於空間改變的速度。許多曾有歷史意義的空間多因都市開發或更新過 程,讓地方脈絡變得更模糊不清。 因此,需要找到每個地區可以持續發展的在地化故事空間路徑,如以水圳路線、軍事政戰地景空間、 聚落故事等作為主題,透過媒介社群關心各主題空間,讓空間被關心、讓人走進地方、讓社群可以 被連結,以待下一階段能串聯起更大的行動。

175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二)建構能夠累積地區故事的「空間支持系統」

要建構具有在地特殊性的空間,必須將故事落實於「空間」中實踐,以空間支持整個具有文化涵養的「地 方」。 「空間支持系統」就是各式各樣能夠支持地區展開豐富的綠生活樣態的公、私有或中介空間。通過地方 事件的引動、社群網絡的串連、參與式活動的設計等廣義的創意活動,不斷地鍊節人與人,人與故事 / 記憶,以及人與空間的關係。建構空間支持系統,有助於將單一空間串聯為系統性的主題,更強化地方 特色。 整理主題化的空間,舉例如下: ● 水路,如萬盛溪遺線:萬盛橋空間 / 仙通橋空間 / 許家聚落 / 仙通橋空間 ● 軍事政戰象徵空間:木柵路 / 興隆路 / 國家革命發展研究院 / 永建國小 / 中山小學 / 中山村 / 再興中學 / 國防部軍法司用地 / 日治時期戰俘營 ● 木柵聚落:木柵老街 / 老街店家 / 鄭家古厝 / 渡船巷 / 畜魂碑 / 麵線窟

圖、空間支持系統概念圖

176


二、建構社群行動方案的地區經營前哨基地 (一)啟動「零碎地」作為社群經營媒合的前哨站(短中期) 本計畫於 104、105 年度期間,於仙跡岩生活圈

動新想像、達到改變的效益。在這個過程中,一

盤點出以水路為主的畸零地空間,作為因應氣候

方面「仙岩樹屋」空地的後方的私有房舍也啟動

變遷課題的操作策略點,策略點的實踐模式,可

了環境整理,將公私有介面整理乾淨整齊,讓樹

依序因應地方社群的狀況加以媒合、輔導,深耕

屋和背後的仙跡岩山被看見,也讓新的社群進駐

在地以拉起後續行動串聯的戰線。

承租該房舍,成為了老屋新生的佳話。

現況的台北市公共環境已面臨大型開發的瓶頸。 地區中,社群可能介入的空間仍以「零碎地」為 主。縱使零碎、畸零不成街廓,然而這類型的空 間不能單只看面積大小,而需在系統脈絡中理 解,產生地區定位及行動定位。此課題的指認乃 源於本團隊實際對照土地權屬及現況環境,發現 水路遺線的帶狀空間多屬公有地,然兩旁仍有許 多屬於私產權的鄰宅畸零地空間,因長期未有人 關心而產生髒亂。 除透過都更的手段加以介入外,需找到更具有公 共意識培養與培力的模式。否則,長遠看來, 地區故事與特色,將會面臨消失且不復記憶的狀 況。此將不利於台北市建立地區特色及再生。是 故,這些具有策略潛力的點狀空間,結合系統性 的規劃觀點,可作為引薦社群「進駐」經營的前 哨基地。持續透過主題活動,一邊經營,一邊溝 通,以達到地緣社群相互信任、發展共識的可能 性。

177

另方面,關心水環境議題的社群如新店溪守護聯

舉甫得「老屋新生」大獎優選的「仙岩樹屋」案

盟、文史工作者等單位,也將此空間轉化為導覽

例,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意義。象徵著透過策略

解說的系統之一,讓點與點空間的串連,有了最

點的選定,適當以專業者角色協助當地社區團體

佳的空間支持倚靠。讓軟體經營和硬體空間成為

(景東社區發展協會)發展公共環境改善方案,

互為支援的載體。事實上,此案例最重要的是,

媒合當地大專院校及輔導老師孫啟榕,讓原本屬

更是對於社區規劃中的公私有介面與地區計畫操

於長期閒置不被重視的私有畸零地,有機會被引

作模式的啟發。

圖、從私有零碎空間開啟公共討論概念圖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二)找到中介溝通平台,引導社群共識方案、發展可行的規劃設計(短中期) 「依山小綠洲」除作為對外推廣的任務外,還具

家燒烤)參與社區組織,開始醞釀街區新的活動

有累積社群行動能量的意涵。面對當代都會性

可能性。

格,「平台」不是一個獨大的個體,而是一個媒 介關係的管道。有別於鄰里小公園尺度的社區參 與,因為要長出中尺度以上的地區規劃的操作模 式,公共溝通更為不易。是故,本規劃團隊扮演 角色為專業者,協助地方社群轉譯想像及語彙,

中介溝通平台,過往較仰賴以駐點的形式出現在 地方空間。面對多元發展的議題和社群特質,鼓 勵透過小型資源(Matching Fund)引導地方行 動的產生。例如,本計畫發起依山小綠洲生活節、

讓各式各樣的討論,可以在空間上被產生累積。

景美探險隊、尋找河神實境體驗遊戲,或扮演協

每個空間都需思考經營問題,為了讓地方活化,

美新人文渡口、文化部青年壯遊計畫等;或扮演

各單一空間可以有多元發展的經營方式,這需要

岸汐 140 的陪伴角色。這樣多層次的行動網絡,

不同的社群專才共襄盛舉,持續於各單點滾動,

是地方活化的扎根基礎。

藉以活化整個地方。如 105 年度計畫中,以景 美渡船口議題討論景美老街與周邊環境的發展, 後續引入青年組織─岸汐職人 ACID LAB 進駐, 經營一處景美老街空間,社群開始持續滾動,引 入在地青年店家(如獨特牛排館、318 咖啡、鄭

力角色進到文山社區大學的方案中,包括尋找景

回到規劃方案本身,因為這樣多層次的社群協力 關係,有助於讓規劃回應主題,讓行動呼應規劃 想像,不斷修正、滾動式溝通以長出共識,以至 於能長出較適切的規劃計畫。

三、發展呼應紋理的空間設計原則,協助檢視都市更新公共性 在地的歷史聚落發展路徑包括產業、古道、水路

道。是故建議,需於當前的都市更新流程中開創

等,承載了先民的智慧與故事,依循著都市發

一個有社區規劃面向的盤點與檢視的機制,並歸

展痕跡,至今部分留存,卻有許多仍成為了都市

納「依山地區空間設計原則」作為都市更新、都

發展的犧牲品,往往因為開發,而將這些紋理破

市設計的審查工具,運用地區性資源盤點(在地

壞,形成新興大樓。然而這些開發的原因,也與

水圳系統、歷史紋理)發展設計審核準則,作為

紋理的顯著性、主體性不足有關,因這些歷史故

未來都市更新委員在審查開發案時的參考建議。

事漸漸備受遺忘,而讓都市街廓在開發時期,也 無人發聲,導致消失的命運。

本團隊因於景美地區盤點了水圳系統的策略點,

因為民間自劃更新單元的流程中,缺乏社區參與

策略點上開發的更新業者調整開放空間的設計方

的管道與機制,是故長期而言,必須要去思考如

案,讓開放空間的表達更貼近社群經營的需求,

何讓地方社群共同累積出來的成果,可以回到更

保留地坪鋪面的紋理回應水的系統。雖本團隊認

大型的開發計畫中去落實或有所回應。需要長出

為該方案仍趨向保守,追根究柢,在於社區尺度

可以接軌不同尺度參與規劃的連結點,原因在於

的規劃缺乏與既有開發系統對話的管道,因而往

建立民間社會力量和政府之間的信任關係。過往

往時程上趕不上新開發的速度。

社會與政治的各種衝突,透過媒體操作,事實上 當前都市發展最大的危機在於社會信任的破產, 這不論是在公部門或在專業者實踐上,許多面向

始有機會在更新處的協商會議上,提供即將要在

是故建議,除思考發展如何讓紋理列入地區空間 設計原則的規範機制面向外,也需透過前述「社

的核心問題皆不脫此。

會影響評估」的檢視過程,讓都市更新單元能有

回到最小尺度的社區營造或民眾參與,需思考如

空間等。不僅如此,還期望能對於留設公益空間

何在空間上更有效的累積,以提供能不斷加疊的

等方向,有所回應討論的介面,以增加都市更新

社會能量。眼前最大的瓶頸在於,都市更新的基

對於公共性的價值論述。

地開發與地區資源盤點的脫鉤,完全缺乏對話管

所脈絡依循,提供具有紋理或故事性的留設開放

178


四、一起關注議題:彈性參與機制到醞釀深耕性的網絡經營 社會資本 (social capital),是指社會上人群間的互信、互相了解、共同價值 ( 命運共同體 ) 等讓人們可以共同 生活的社會網絡與道德標準。 世界銀行的定義:「讓集體行動順利運作的規範與網絡。」也就是說,社會上可以讓人與人之間很容易合作的 人際關係等這個籠統的觀念。 世界銀行:「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社會資本是解除貧窮以及人類與經濟永續發展的關鍵。」

在社區參與、社區營造的趨勢下,逐漸發現由下而上的參與方式研擬出的計畫,更能減少由上而下政策 推廣下產生出的衝突,降低這些不理解的溝通衝突,更能帶動計畫前進,也降低更多的資本。社區參與 的過程,在於價值觀與溝通的共識營造,這需要循序漸進,而讓大家一起關注議題,形成網絡化的形式, 才能有創造更多的社會資本。

如何擴大網絡關係?本計畫經過多元彈性的工作坊運作, 歸納下列步驟: 1. 面對面認識 2. 創造互動與連結介面 3. 橫向以主題串聯社群與行動 4. 垂直向整合組織單位溝通 藉由實境遊戲工作坊、空間模型工作坊、藝術策展行動、 環境教育工作坊等,吸引民眾參與,理解議題,而進一步 產生連結互動,建立共同的環境價值觀,才有機會誘發下 階段的行動。擴大認識的網絡關係,建議後續有實體的平 台,建立更多的溝通機制。本計畫以「河域」、「水圳」 議題出發,希望促使更多關注水議題的夥伴參與,進一步 建議下階段產生實體聯盟,如「萬盛溪之友」,讓各界回 饋或構想有同個管道出口。

五、一起參與行動:善用社群資源,以空間議題滾動行動方案 ( 一 ) 一起參與行動的機制 社區參與過程串聯更多社群網絡組織化後,更重要的是,如何讓空間環境議題有改善的可能?如何發展 行動計畫?發展行動計畫需要理解夥伴各自專長,也需理解夥伴間原本關注的觀點,彼此的利害關係, 進一步分眾行動,由各群體發展各種小行動、大行動計畫,以替代政府由上而下的計畫操作方式。

179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歸納本計畫一起參與行動的機制如下: 1. 社區社群面對面互動 2. 利害關係人社群分析 3. 社群評估及行動策略分析 4. 創造事件建立社群連結 5. 以主題串連社群分眾行動 6. 組織跨領域對話交流平台

( 二 ) 空間議題鼓勵社群參與 本計畫透過昔日水道沿線的盤點,找尋出許多潛力的開放空間 策略點,以民眾最能身體感受的空間改善,參與討論。先期擇 定萬盛里的策略點 9、10 空間改善計畫,引動萬盛里參與, 而後來也影響萬盛里長向文山區公所提案另外一處空間改善計 畫,以「文山區門戶亮點計畫」為提案,申請參與式預算。萬 盛里找了大安區學府里協力,透過擋土牆的美化工程,改善萬 盛里的環境空間。 小尺度的空間改善,能有效促使民眾、地方社區發展行動願景。

( 三 ) 串聯社群參與更多的公領域空間願景計畫 「萬盛溪流域」議題的討論,吸引了在地深耕社群的關注,包括好蟾蜍工作室、寶藏巖藝術村,如何妥 善運用社群資源,一同發展行動?在開啟平台網絡對話後,發現鄰近水域的空間地理條件,以及在地的 隘口位置有許多的公有地空間,如蟾蜍山的國防部用地、師大分部前的市府用地,可以「公有空間」帶 動地方翻轉的願景進一步思考,另外,由於此處地理位置位於台北市南區,更是城南、臺北市南區門戶 要口,可善用社群網絡位置,建議發展後續的以水域為題的「城南發展計畫」。 由於在地萬盛里里長於蟾蜍山也提了參與式預算提案,希望以擋土牆的美化帶動發展,位擴大參與討論 及思考後續的永續經營,建議結合此提案,提高層級共同思考整體「城南發展計畫」,擴大社區與社群 的參與網絡。

圖、城南發展計畫概念圖

180


16

效益與成果

一、串連多樣地區行動社群 奠定地區紋理再發展基礎 透過不同事件、活動等創意行動,找到有意願一起工作的人群;藉由討論、合作的過程,去搭起組 織培力的分眾經營橋樑。醞釀更有品質的公民參與氛圍,帶動環境與文化歷史面向等保全工作。

二、以生活圈為架構 串接小尺度到大尺度的在地協力平台 工作範圍嘗試整合「仙跡岩北側生活圈」及「仙跡岩南側生活圈」共通介面,並在地方經營的基礎 上,也協力不同生活圈長出自己的特殊性。藉由更扎根的規劃工作與活動,創造在地大專院校、社 群團體等單位,可以參與生活圈願景、地區計畫的機會。並適當藉由個案議題等,嘗試與公部門相 關單位進行對話,建立可行的操作介面。串連不同的單點形成系統性的觀點,構成生活圈尺度的經 營與社群串連架構。

三、回應氣候變遷與減災調適 發展依山地區再生模式 以依山地區為示範地區,透過規劃範圍的扎根工作,並搭配相關策略點或自籌資源模式,找到地方 經營團體串連,讓更多的規劃方案可以落實到生活之中,提出更好的生態環境友善的設計方案,讓 水與綠基盤的都市減災調適論述可以加以落實。

181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四、社區參與為方法 奠定民眾參與地區計畫之滾動能量 面對無法一蹴可幾的都市計畫及規劃願景實踐,持續以社群協力社區的方法,讓更多的地方能量可 以被滾動進來,集小成為多,透過地緣社群、生活社群等能量,逐漸改變過往都市計畫的靜態且單 向的參與氛圍,並且在不同階段透過社區營造持續累積改變環境,形成滾動,發揮加乘效益。

五、尋求都市設計與社區營造接軌的多樣新可能 藉由縫補許多片段化、破碎化的空間紋理與歷史記憶,研析出可以兼具保全與更新發展兩者兼備的 創新方式。透過策略地區的指認、結合環境設計方案,提出都市設計管制原則,並搭配都市計畫檢 討的契機,讓更多的由下而上推展的願景想像,可以被納入都市設計的調控範疇之內。

182


17

計畫執行期程

一、期程

工作項目

第1

第2

第3

第4

第5

第6

第7

第8

第9

第 10

個月

個月

個月

個月

個月

個月

個月

個月

個月

個月

106.10

106.11

106.12

107.01

107.02

107.03

107.04

107.05

107.06

107.07

一、工作計畫書階段 (10 日曆天) 全案整體期程規劃與執行計畫構想

工作會議資料與紀錄

二、期中報告書階段(90 日曆天) 延續 105 年委辦案內「公共開放空間 潛力盤點」及操作機制 建構策略地區都市發展定位及再生策略 階段成果 凝聚地區綠生活空間營造願景階段成果 1. 盤 點 並 串 連 潛 力 空 間 及 社 群 情 形 說 明 2. 改造示範策略點規劃設計圖說 3. 完成工作坊或創意行動至少 2 場、文宣品 及辦理情況

三、期末報告書階段(80 日曆天) 完成「公共開放空間潛力盤點」及操作 機制 完成建構策略地區都市發展定位及再生 策略成果 凝聚地區綠生活空間營造願景 1. 完成盤點並串連潛力空間及社群成果 2. 社區尺度規劃設計 4. 完成工作坊或創意行動至少 6 場、文宣品 編輯設計

四、總結報告書草案階段(15 日曆天) 五、總結報告書階段(10 日曆天)

183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18 附件

(一) 會勘紀錄 (二) 大事紀 (三) 工作坊活動企劃書 (四) 工作坊活動簽到表 (五) 活動文宣海報 (六) 學校回條與邀請函 (七) 工作坊現場配置圖 (八) 工作坊展板/學習單 (九) 工作坊階段性成果之意見回饋 (十) 實境遊戲合作備忘錄 (十一) 實境遊戲謎題本《尋找河神的家》 (十二)依山小學堂任務卡 (十三)依山小學堂學習手冊 (十四) 木柵生活圈踏查記錄 (十五) SPACESHARE,TAIPEI 文章 (十六) 村落之聲《尋找水圳的公共性》文章 (十七)校園媒體報導

184


(一) 會勘紀錄

185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186


187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188


189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190


( 二 ) 大事記

時間

內容

2017.08.24(四)

協助岸汐討論景美街區活化

2017.08.28(一)

文山社區大學課程討論

2017.09.11(一)

都市更新處 - 都市更新單元策 略點改造討論會

2017.09.29(五) 協助人文渡口及岸汐 140 開幕

2017.10.15(日)

明道國小 - 興隆桃花源工作坊

都更單元水圳開蓋設計討論 2017.10.23(一) (友座建設公司景觀設計師討 論方案 )

191

照片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時間

內容

2017.11.07(二)

參與式預算協助萬盛里提案

2017.11.06(一)

雙北水圳論壇發起籌備會議

2017.11.09(四)

世新大學討論 USR 計畫

2017.11.15(三)

2017.11.21(二)

2017.11.24(五)

照片

與文山社區大學、岸汐職人討 論未來行動計畫

迎向水環境的設計工作坊

與大安區大學里文山區萬盛里 討論擋土牆的參與式預算提案

192


時間

2017.11.29(三)

2017.12.01(五)

2017.12.07(四)

內容

與水利處討論水圳潛在點空間 的空間討論

萬和公園開蓋計畫會議

《尋找萬盛溪的水路記憶》 共創工作坊

《尋找萬盛溪的水路記憶》 2017.12.09(六)

共創編織親子工作坊

2017.12.23(六) 文山社區大學共創編織工作坊

2016.12.26(二)

SPACE SHARE, TAIPEI 與六庄訪談

萬盛溪踏查 ( 自辛亥站到寶藏 2017.12.28(四) 巖 ) 暨討論寶藏巖及文山藝術行 動發展計畫

2018.1.2(二)

193

木柵地區踏查與討論

照片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時間

2018.01.11(四)

2018.01.14(日)

2018.01.17(三)

內容

照片

SPACE SHARE, TAIPEI 與善步 ‧ 地方教育工作室訪談

《尋找河神的家》 測試場

《木柵山城願景茶會》

SPACE SHARE,TAIPEI 2018.02.06(二)

愛蓮大樓信義逸仙創夢空間 帶看空間

2018.02.24(六)

2018.02.24(六)

2018.02.24(六)

2018.03.10(六)

《尋見萬盛溪 後巷元宵節》 水路導覽活動

《尋見萬盛溪 後巷元宵節》 Hemmeli 小燈製作

《尋見萬盛溪 後巷元宵節》 編織成果展

《尋找河神的家》 開幕暨教師說明場

194


時間

2018.03.28(三)

2018.04.02(一)

內容

與策略點 13( 開蓋水路 ) 建商討 論設計

萬盛里檔土牆綠美化會勘

《模擬城市 - 一起來當城市規 2018.04.15(日)

劃師!》 都市設計工作坊

《都市中的小河域治理》 2018.04.20(五)

2018.04.25(三)

2018.04.29(日)

2018.05.15( 二 )

2018.06.07( 四 )

2018.07.01( 日 )

195

國際交流工作坊

受邀參加世新大學公廣系課程 分享《尋找河神的家》

回饋計畫 《依山小學堂》環境教育課程

萬盛里檔土牆與土坡 綠美化會勘

木見 140 空間討論會

香港樂施會體驗《尋找河神》 實境遊戲

照片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 三 ) 活動企劃書 1. 《尋找萬盛溪的水路記憶》系列工作坊

196


197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198


2. 《木柵山城願景茶會》

199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200


201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202


3. 《模擬城市 - 一起來當城市規劃師!》

203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204


205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206


( 四 ) 工作坊活動簽到表 1. 11/21 說明會:迎向水環境故事的設計營造

207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2. 12/07 《尋找萬善禧的水路記憶》共創工作坊

208


3. 12/09 《尋找萬善禧的水路記憶》共創編織藝術行動

209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4. 2017/12/16( 六 )-2018/1/20( 六 ) 共創編織藝術系列課程

210


5. 2018/1/17 《木柵山城願景茶會》

211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6. 2018/3/10 《尋找河神開幕起跑活動暨教師說明場》

212


213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6. 2018/4/15 《模擬城市 - 一起來當城市規劃師!》

214


( 五 ) 活動文宣海報 1. 依山工作坊基地說明

2. 《尋找萬盛溪的水路記憶》共創工作坊、共創編織藝術行動 《

215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4. 實境遊戲──合作店家邀請文宣

216


5. 實境遊戲宣傳品──海報、酷卡、徽章

217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6. 木柵山城願景茶會

218


6.《 尋見萬盛溪 後巷元宵節》海報 / 解說牌

219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7.《 模擬城市 - 一起來當城市規劃師!》海報

8.《 依山小學堂》海報

220


( 六 ) 學校回條與邀請函 1. 共創編織藝術行動──親子工作坊

2. 《尋找萬盛溪的水路記憶》共創工作坊 邀請函

221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3. 《木柵山城願景茶會》邀請函

4. 《依山小學堂》回條

222


(七) 工作坊現場配置圖 1. 11/21 迎向水環境設計營造說明會

2. 《尋找萬盛溪的水路記憶》共創工作坊

223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八) 工作坊展板 / 學習單紀錄 1. 11/21 迎向水環境設計營造說明會:環境課題(喜歡/不喜歡)

2. 11/21 迎向水環境設計營造說明會:課題與設計方法

224


3. 萬盛小綠洲的經營課題

4. 新水圳願景聯盟連署

225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5. 設計圖

6. 依山小綠洲介紹

226


5. 《模擬城市》學習單

227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228


(九) 工作坊意見回饋 1. 11/21 迎向水環境設計營造說明會 意見回饋

編號

類別

內容 水撲滿太難看

雨水回收 不要有水撲滿會有蚊子

1. 水撲滿外型 2. 蚊蟲問題

建議應整合周邊住戶共同都更,才能真正改善 環境,握悉有限高請與解編

整合

跨線不平危險,希望整理。徵詢地主同意公司 1. 整合公司地一併設計 2.99 巷 保 甲 路 可 由 里 長、 分清楚,一起綠化,不蓋 居民共同申請 OPG 進行環 盆栽移除,整合設計

境改造

希望能將 99 巷一併納入整體環境美化綠化 規劃後仍須考量計有機車停放需求,否則會造 成亂停與破壞情形 #9

橋墩是今年財劃停車格,本來沒有,要整體綠 停車

化橋墩納區塊都不要停機車

機車停車格規劃

規劃機車停車格 仍要有機車停車格 贊同部分地板可以改透明玻璃,可看到水圳增 水的故事

加趣味

局部開蓋展示

贊同可以看到水體(人孔蓋、玻璃) 排水

透水性地 水意象可用日式枯山水設計

其他 日式庭園元素

229

透水鋪面、改善排水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編號

類別

內容 1. 整合公司地一併設計

鋪面

2.99 巷 保 甲 路 可 由 里 長、

地板可增加 3D 藝術

居民共同申請 OPG 進行環 境改造

整合

整合土地權屬確認

鑑界釐清公私有地

船不要有凹槽,避免積水 設施物

#10

1. 重 新 評 估 座 椅、 停 留 空 間 2. 使用適合基地環境氣候

不要椅子

之材料

機車

機車不要進入

居民共識:基地內禁行機車

排水

鋪面採透水鋪面或改良排水

透水鋪面、改善排水

後續維管

1. 須持續維管

維管 茄冬要修剪,定期修枝 照明 其他

照明加強

2. 茄冬保留、修剪

設置照明

可以有長期性活動,老人照護,幫助長者記憶 的活動 居民意見整合

1. 油煙問題 2. 人行安全──機車禁行,車阻型式、機車停車規劃 3. 路平、避免路滑 4. 整合公私介面,整體規劃 5. 不要座椅,不良份子聚集之疑慮 --> 重新評估座椅、停留空間 6. 垃圾隨意丟,維管 7. 水撲滿形式,蚊蟲問題欲解決 8. 同意局部開蓋觀水、透水鋪面、改善排水 9. 照明

230


(十) 實境遊戲合作備忘錄

231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232


(十一)

233

實境遊戲謎題本《尋找河神的家》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234


235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236


237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十二)木柵踏查紀錄

1. 踏查路線 第一站:再興中小學 (1950 年以前景美鎮與木柵鄉的交界 ) 第二站:馬明潭地名及範圍、馬明潭福德宮 第三站:啄鼻番仔嶺 ( 木柵戰俘營 ) 第四站:文山區的文化資產-革命實踐研究院院舍 第五站:牛山、牛埔 第六站:木柵公園、萃湖 第七站:安康社區的前世今生 ( 安康平宅轉型 )

2. 歷史脈絡 │ 木柵戰俘營

│ 興隆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時,被日軍俘虜的遠 東戰區盟軍高階戰俘曾關在這裏,之後,本

民國五十三年,原為運煤的台車軌道廢棄拆

地鄉親就把此地名為「啄鼻番仔嶺」。

除,開始拓築鋪路。民國八十六年,從警察 學校大門彎延至萬芳路的捷運木柵線,象徵

木柵戰俘營是個規模比較小、只收容最高級

新時代的來臨。景華社區、萬芳醫院、捷運

軍官與政府官員的「模範營區」。為了宣傳

站、密集的校區 ( 中國技術學院、萬芳高中、

效果,被關押在此地的俘虜們所從事的勞動

興華國小、警察學校等 ) 皆群聚在興隆路三

較輕、伙食也較佳。據年長者說,偶爾會看

段,這一帶成為興隆路上人氣最興旺、街市

到戰俘們在牛山上放風。

最昌隆的路段。

木柵戰俘營的歷史不長,因時間點在二次世

日人為了開闢興隆路,將三段、四段相連的

界大戰的末期,在這裡被關的戰俘只關了半

山丘一分為二,交會點的私立再興中小學

年之久。

是興隆路上第一所學校,於民國四十二年創 立,此處也是昔日景美鎮與木柵鄉的交界。 今日安康社區和木柵公園一帶,原是地勢高

│ 萃湖

凸的山丘,農家牧牛之地,土地名叫做「牛

木柵公園林木密植,有坡地有埤塘。公園內

埔」,經過木柵路至忠順街路面高低起伏特

的萃湖園先為總統蔣中正「草蘆」行館的一

別明顯。

部分,步道上仍留有管制門栓的遺跡,亦有 「小慈湖」的美稱。 萃湖畔有一座百年古井,據說是張氏家井, 以前供應居民所需,現已封閉停用。

238


│ 革命實踐研究院

│ 保儀路

中興山莊又被稱為「青邨」,興建於民國

「保儀路」的路名源自於兩座廟,一座是保

42 年,曾經為內設中國國民黨革命實踐研

儀路頭的集應廟 ( 主祀保儀尊王 ),另一座

究院,為培育忠心耿耿黨員的重要基地。而

是中崙路上的忠順廟 ( 主祀保儀大夫 )。中

現在已變更成為住宅用地,目前由元利建設

崙路曾為保儀路一段 20 巷,清時稱「中崙

所擁有該地產權,所以無法參觀。

尾」。 保儀路在清時已劃出大致輪廓。大正五年,

│ 木柵老街區

深坑廳開闢木柵至新店的道路──木柵七張

民國 39 年,木柵鄉成立,道路重新整編,

路,道路起點自木柵路三段與保儀路交會

將木柵七張路命名為保儀路一、二段,今恆

口,行經中崙尾 ( 忠順街與保儀路交會處 )、

光路為分段口。民國四十五年左右,在農會

新厝 ( 恆光路東側 ),轉西行經樟腳 ( 恆光

工作的許演隆從陂內坑一家四口騎一部腳踏

路以西 )、港墘 ( 樟新街一帶 ),越過景美溪

車,搬到保儀路,十三巷定居。

至新店七張,全長約二公里,一度鋪有台車 軌道運輸山區的煤與茶葉等物資。

回憶當年,木柵交通仍全憑腳力──步行或 騎單車,木柵僅一、二位有錢人家以汽車代

保儀路 26 巷 6 弄 9 號的張氏祖厝,日人初

步。木柵市場周邊,光復初期尚有農會倉

設深坑鄉役場曾借用此處,今只剩正廳門面

庫、製茶工場和養豬場,十三巷後頭和集英

而已。張家祖厝與舊農會一帶,自清代以降

街有成排的法院宿舍,店舖多集中在舊農會

即是木柵最熱鬧的街肆。尤其是大正 13 年

附近,保儀尊王廟以南仍是水田仟陌,沿線

8 月發生大水災後,古渡船頭 ( 今政治大學

有散村式聚落,國光新村、司法新村各據一

渡賢橋前的球場 ) 街市全毀,鄰近的開元街

方。當年保儀路、開元街、木柵路一帶的製

和保儀路更加人聲雜沓。

麵工廠,趁夭睛的日子曬麵,自皙的麵線映 照在水塘綠田中,曾是木柵最美的景象之

木柵老街雖經數次拓寬,依然不太寬敞,指

一。

南路與保儀路交會處一帶 ( 集應廟附近 ) 昔 日隘門的所在更顯狹窄。防禦的木柵早已推

│ 渡船巷

倒,老街搖身為交通要道,車水馬龍。只有

最早的古渡船頭,在今政大渡賢橋前球場。

北段第一銀行高樓矗立街頭,其餘多是二、

1924( 大正 13 年 ) 因毀於大水災,移至今

三十年前的樓房,街景甚少變化。

日道南橋附近。先民移墾時代,曾在景美溪 岸設立的渡船口,有今之寶橋、恆光橋、無 名溪溪口、道南橋、炮仔腳等處。其中以無 名溪、道南橋兩處渡口最熱鬧,商旅不絕。 今指南路ㄧ段 59、96 兩巷,昔日曾有「渡 船巷」之名。直至 1935 年 ( 昭和 10 年 ) 道 南橋興建,渡船頭才被取代。 早期渡船巷左側有小山丘,因此先民坐船靠 岸後,沿著山腳下走到較平緩的木柵開墾, 小山丘旁也是昔日的「防番的木柵欄」。

239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圖 興隆路三段踏查

圖 手繪木柵古地圖

圖 萃湖導覽

上圖 大地地理出版「臺北老地圖散步-文山區」地圖 下圖 秋蜜老師環境與歷史解說

240


(十三) 《依山小學堂》任務卡

(十四) 《依山小學堂》學習手冊

241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242


(十五)SPACE SHARE, TAIPEI 文章 濕地 Venue 介紹│

著日式酒店與酒吧,在這充斥著日式文化氛

林森北路一帶是日本時代的條通地區,舊稱

圍的環境裡,「濕地 Venue」以乾淨俐落

大正町,為當時日本人的高級住宅區,自今

工業風落腳在六條通,門口立著五個大大的

日的市民大道向北直至南京東路,東鄰新生

英文字母「VENUE」,在這樣的區域裡促

北路,西與中山北路對接,由南而北是日本

成一個美式的創業空間,一個條通地區的新

時代的一條通、二條通、三條通、…十條通,

擾動。

曾經生活感濃厚的街區隨著時代及政權的演 進,漸漸促長成今日的商業氛圍以及特殊的

從 FlyingV 到濕地 venue

酒店文化,而踏進這裡的族群也不停地轉變

被稱為線上募資平台 FlyingV 的實體空間,

著,從過去主要為來台日本人的活動場域,

希望能在一個空間裡創造共生共存的生態環

近年也加入了中國觀光客,不比昔日的繁華

境,因此稱作濕地,當 FlyingV 試著將創意

而漸漸走下坡的條通地區,在人潮漸少、街

落實到執行面的同時,溼地則作為催化劑在

區緩慢凋零的過程中,帶著新創能量的「濕

這裡孕育創意。有著五層樓的透天建築,每

地 Venue」悄悄在此生根。

層都有著很好的利用方式,從一、二樓的 T-Park Café & eatery 到 三、 四 樓 預 計 由

對於新一輩的年輕人來說,條通地區是陌生

1949 青旅團隊規劃經營背包客棧,以及頂

的,這裡存在著的是非主流的價值觀,例如

樓藝廊,各樓層中還有多間小型辦公室提供

酒店文化、情色文化、性產業,這些無法忽

新創團隊進駐,創辦人的初衷是希望促進不

視的特有文化在台北市市民心中彷彿是一片

要有太多目的性的交流,在過程中打破同溫

灰色地帶,然而正如濕地 Venue 創辦人林

層以拓展人脈,在合作的關係當中創造更多

弘全所說:「很多東西現實就是存在的,即

加值效應。

使他不是主流的價值觀。」因此如何與這樣 的環境共存便成了極具挑戰性的目標。夾雜

濕地與周邊的關係 - 跨領域與異質的重要性

著日式酒店與酒吧,在這充斥著日式文化氛

「我們都會刻意的去了解過去的背景,但重

圍的環境裡,「濕地 Venue」以乾淨俐落

點是能不能跟我們在做的事情產生化學反

工業風落腳在六條通,門口立著五個大大的

應,然後藉此產生新的可能性。」- 林弘全

英文字母「VENUE」,在這樣的區域裡促 成一個美式的創業空間,一個條通地區的新

相對於台北市其他特色街區,條通地區的操

擾動。

作就顯得困難許多,需要一些技巧來化解 市民心中對這裡的疏離感。位在濕地對面日

243

對於新一輩的年輕人來說,條通地區是陌生

式酒吧的老闆娘,對生活了幾十年的條通有

的,這裡存在著的是非主流的價值觀,例如

著深厚的情感,對於條通逐漸蕭條沒落感到

酒店文化、情色文化、性產業,這些無法忽

難過,因此不管任何復甦條通的方式,她都

視的特有文化在台北市市民心中彷彿是一片

希望嘗試。後續,藉由在濕地舉辦的多場講

灰色地帶,然而正如濕地 Venue 創辦人林

座活動,談論酒店文化等議題,希望透過認

弘全所說:「很多東西現實就是存在的,即

識化解距離所帶來的誤解與汙名,讓人進到

使他不是主流的價值觀。」因此如何與這樣

街區來,進而移除具標籤的眼光。正如濕地

的環境共存便成了極具挑戰性的目標。夾雜

的經營理念,認為濕地是一個醞釀人與人之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間流動的平台,不一定需要扮演領導者的角

源。因此,「來坐夥」空間不是只被動的待

色,因為單打獨鬥的執行非常困難,很難帶

在原地等著客人上門,而是主動積極的走入

動,需要許多團體一起促成,每個人作不同

社區,如:定期舉辦不同類型的活動(詳見

的事情,才有機會讓一個空間持續的發生更

下表 2)、公共議題講座,或是以實境遊戲

多想像,有更多活動在此促成。意即創創意

(社區探險隊)的方式與信義社區、社區居

的激發階段需要許多不同領域碰撞以及擾

民有互動;加深各界人群的文化交流與人際

動,透過與不同領域之間不設限的結識邁向

連結。

合作,或許是促使與加速街區團結的契機, 而濕地正是再思考如何加速跨域合作與社群

有位信義社區的大哥說了這麼一句話:「如

擾動的過程,讓彼此的合作關係可以更延續

果你只是搬來這個社區住個 2 年,你可以

下去。

不要愛信義區,但是你可不可以喜歡上信義 區?」或許我們都不是信義社區的在地人,

信義商城中的交誼共享空間—來坐夥

或許我們居住在這裡的時間不長,但是透過 對社區的探索、與社區居民交流的過程,我

當人們提及台北市的「信義區」,你會想到

們也可以喜歡上這裡。

什麼?無非就是:台北市政府、世貿中心、 台北 101 以及各大百貨公司…等。有沒有想

讓青年發揮行動力的社區設計實境遊戲 —

過,這裡還有其他可能呢?

整個社區都是我們的遊樂場?

隱身在信義區的溫暖系共享空間─「來坐

除了「來坐夥」的空間外,吳亞軒還曾與林

夥」

志育共同創辦「聚樂邦」,這是一個鼓勵「用

2015 年的 2 月,吳東軒和吳亞軒這對兄妹

玩樂的方式參與社區」的娛樂設計公司。因

檔在信義區的巷弄創立了「來坐夥」空間;

為他們體認到:「人生的組成不單單只有工

它不同於典型的 Co-working space,作為

作與私生活,『玩』更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

一個多元化的「共享空間」,工作只是其中

一部份!」藉著玩,也可以產生對地方的認

的一種用途。僅僅 30 坪大的地方,透過開

識並增加人際連結。

放式的空間規劃,創造出了「門口、吧檯區、 洞房區、休閒區、伙房區」等多個特色空間,

曾任國立成功大學、雲林科技大學、高苑科

只需小額支付(詳見下表 1),就可以自由

技大學等大專院校創意思考、創意行動工作

的使用這些空間,進行多元的活動,如:工

坊的講師 – 林志育,透過課程、活動及遊戲

作、閱讀、上網、下廚、聚會、喝咖啡或玩

的方式,帶領學生去感受周遭,進行社會實

桌遊…等。

踐和自我探索。最典型的就是校園裡遇到的 一些議題,「就著你的想像,你如何定義這

兄妹倆共同創立了這樣的一個空間,動機是

個問題?你要用什麼方式來改善?以及你實

源於對「家」的渴望,希望能透過空間,

作完,得到回饋後又要如何再做修正?」另

給在地居民、異鄉人或孤獨者帶來一點熱鬧

外,曾在資訊公司擔任使用者經驗設計師的

的氣氛,並感受到如家般的溫暖。同時也期

吳亞軒:「雖然設計的產品是給人使用的,

待透過空間認識更多人,慢慢累積經驗和資

但有時還是會覺得跟使用者離得很遠」;為 244


了更親近人群、更了解社區特性,吳亞軒跑

軒跟夥伴們發現,其實青年動能非常高,

去參加儲備社區規劃師的課程,這也為她後

很想為社會做一些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

來經營共享空間—「來坐夥」,奠定了良好

然而,這需要花時間蹲點,花費的成本太高

的「社區」基礎。

了…,因此開始想像這樣的遊戲就像是發展 一個社區創意專案,讓玩家想出方案。

在這樣的背景下,兩人生出了「城市實境遊 戲」的概念:讓參與者(玩家)透過(實境)

不同於第一季的冒險行,第二季的「社區

遊戲的方式,實踐社會創新及設計思考—

探險隊」更偏向於創想型,且將會安排一些

在解謎的過程中,細微的觀察社區問題,尋

在地居民或商家扮演遊戲中的 NPC(非玩

找實際的改善方案並實作。2015 年 8 月首

家控制的遊戲角色),讓玩家(參與者)實

次舉辦了「社會探險隊」的活動(以台北市

際的跟在地居民有互動,並與社區環境及公

為遊戲範圍),期望玩家能走進城市的各處

共空間議題產生連結。

角落,看見真實的需求;獲得好評後,決定 將遊戲範圍縮減、鎖定一個地區往下深耕,

這樣的遊戲,如同你去玩了一場密室逃脫或

因此於 2016 年 7 月舉辦第一季,五個梯次

是看了一場電影般,會感到新鮮、快樂又有

的「社區探險隊」(以信義區為遊戲範圍),

趣;而「聚樂邦」所做的,則是更進一步的

讓玩家走訪信義區不同的地景,去發掘購物

將遊戲帶來的結果加總起來,變成一個可以

商場(印象)外的其他面貌。

回饋給社區的提議;這樣的成果讓遊戲顯得 更加有意義、有價值。

在實境遊戲中探索社區,發掘信義區最真實 的面貌

相約在「來坐夥」— 遇見你們,翻轉人生 如果說「人生是關於你所遇見的人,以及你

第一季的「社區探險隊」主要是針對「感

與他們一起創造的事。」

受」層面— 讓玩家跟著故事腳本,進行城 市冒險與解謎,尋找藏在信義區裡的老舊眷

那麼我們會說,「來坐夥」就是那個彼此遇

村及近郊礦坑等等,去感受除了商業大樓外

見與創造的地方。

的信義區面貌;同時,就著「人際連結」這 個點進行一些觀察與討論,玩家會自行區分

「來坐夥」關心的不只是自身空間的營生,

出不同的族群,譬如:明顯感受到久居於此

它更關心地方社區人際的連結、情感的建

的居民,與剛搬來一、二年的住戶之間壁壘

立,以及公共議題的討論,因此舉辦了許多

分明。而 2018 年 1 月,第二季的「社區探

的活動,包括社交聚會、手作課程、跨領域

險隊」則是針對「想像」層面— 讓玩家跟

交流,以及公共議題講座…等,目的是要創

著故事腳本,預想著未來要在信義區的公共

造出更多人際間的互動,幫助彼此朝向更好

空間設置可互動的裝置藝術,讓不同族群有

的地方發展。

機會互動;就這個題目,你要怎麼做?吳亞

有時間的話,不妨到「來坐夥」坐一坐,體

軒:「每一梯次參與的玩家,都會有不同的

驗看看不同屬性的團體同聚一處的微妙氛

想像、提出不同的方案。我們預計在明年活

圍;在這裡,說不定你也能找著貴人、益友,

動告一段落後(2018 年 4 月),將這些創

翻轉職涯、翻轉人生。不妨到「聚樂邦」玩

想整合,並實際的在信義區某幾個已挑選出

一玩,發掘出你從沒注意過的信義角落;參

來的地方實做。」

與地方公共議題,為地方社區貢獻一份心 力;你將會發現自身價值—「有我的社區,

「社區探險隊」會有這樣的轉型,是因為亞 245

很不一樣!」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Change 信義區吧!

根本治療,身心靈全方位治療的空間場域

你 / 妳有發現嗎?

—「榮春講台」

「來坐夥」空間不如表面的只是一個工作租

「景崧現代中醫診所」有別於一般大眾認知

借的場所,如今的它儼然成了社區的交流

中的醫療診所,於二樓(右邊樓梯上去)設

點,居民及各界人士都可以聚集在此,共享

立了一個「榮春講台」空間。這個空間經常

彼此的生命故事。而「聚樂邦」所辦的「社

會舉辦一些講座,內容涉及:中醫課程(針

區探險隊」也不如表面的僅是一個冒險遊

灸、把脈)、食療(飲食療法)、情緒治療

戲,它點燃了社區居民探索自身社區的熱

(巴哈花精)…等。希望能透過這些講座、

情,並參與社區未來發展的想像。藉著這一

課程,將健康的生活作息、飲食資訊、情緒

個個活動、一次次行動,信義社區漸漸的不

管理及樂活等方式推廣出去。

太一樣了! 為什麼要推廣情緒、飲食和作息這些課程? 「信義區」— 可以很商業,但不要人情冰

生病不是只要吃藥就可以好嗎?

冷;可以很富貴,但不要心靈貧窮。

這是多數人共同有的疑問。

期待著有一天,人們提及「信義區」時,想 到的不再只是 101 摩天大樓,而是各大街 小巷,溫暖、熱絡的氛圍。

「景崧現代中醫診所」深信身、心、靈三 方是連結在一起的!他們是一個整體,每時 每刻都在交互影響著彼此。舉例來說,(1)

景崧現代中醫診所 專訪 林宗樾∕景崧現代中醫診所 院長

身影響到心靈的例子:當一個人得知自己患 樂小

姐∕榮春講台 花精治療師

了癌症後,便整天恐慌、憂慮,最後甚至連 心靈也扭曲病態了。(2) 心靈影響到身的例 子:人在情緒緊張的狀態下,常會出現胃痛

百年傳承 — 陳氏家族對醫術的體悟及記憶

或拉肚子的情形,這個胃痛的現象很明顯與

的延續

身體器官沒有關係,而是跟人的情緒有關;

座 落 於 基 隆 路 二 段 的「 景 崧 現 代 中 醫 診

從這點你就能了解到「其實情緒也是會影響

所」,其院長(林宗樾)為彰化著名的地

到人的身體症狀」!當你調整好心情,不再

方名醫─陳景崧之孫。陳景崧醫師是彰化的

緊張時,這個胃痛也就跟著消失了。

地方名醫,其對彰化縣醫界無私奉獻的精神 與大愛的人文關懷,讓彰化縣政府在 2014

所以說,健康其實有很多種原因,你要去看:

年 1 月,以陳景崧之名,正式將田中文化

「到底是你的飲食有問題?還是作息有問

教育園區更名為「彰化縣立景崧文化教育園

題?亦或是你的情緒有問題?」可惜的是,

區」。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便是陳景崧

活在現今社會快速步調中的人們,常會忽略

醫師「濟助貧窮病患」的故事—「陳醫師遇

飲食、作息和情緒這部分;每當身體出現問

到貧困的病人,經常不向他們收取醫藥費;

題時,第一反應就是「我去看醫生,請醫生

每到年底,就把這些病人賒欠的醫藥費帳單

開藥給我吃,我的病症就會轉好了」,但他

燒掉。」其仁心仁術為後代子孫所效法;如

們從來都不去想自己飲食、作息和情緒方面

今的陳家已是醫師世家,家族中共有三十多

的問題。難怪總是反反覆覆的在看醫生、拿

人從事醫師的工作。而林宗樾院長受到外公

藥吃。

的影響,以外公的名字為其診所命名,希望 能延續著外公的醫術大愛精神,為人醫病治

吃藥很重要,但「藥物只能治根」,真正能

療、幫助更多人身心健康健全。

解決根本問題的,還是在於人的飲食、作息 和情緒調適。「景崧現代中醫診所」設立「榮 246


春講台」這個空間,便是為了推廣這些「身

實在太多啦~ 歡迎大家也來體驗看看!

心靈健康」的醫療知識,同時也讓大家有個 身心放鬆、情緒調適的地方。

期待新夥伴的加入,發展出更多彩的空間未 來可能性

情緒是需要照顧的—

前來參加「榮春講台」講座的人,主要是

「榮春講台」的花精療法

「景崧現代中醫診所」的病人及附近的社區

「景崧現代中醫診所」的二樓有一個「榮春

居民,景崧現代中醫診所很期待「榮春講

講台」空間,以治療情緒為出發,希望讓

台」的空間可多元運用,認為「健康」其實

人們除了生理可獲得調養外,心靈也獲得紓

是很生活化的。空間的多元應用,也可促進

解,榮春講台的情緒治療是以著名的「巴哈

我們參與更多樣性的生活方式。從比較大的

花精療法」作為診療方式,主要是在治療

方向來看,了解這些「身心靈知識」,可以

「情緒」;目前只有禮拜一、四的晚上進行

幫助我們避免「急病亂投醫」的情形;你不

診療。不論你是容易焦慮、性子急躁、自怨

會再在身體出現狀況時,趕快隨便找個醫生

自哀或是掌控型…等等,這裡的情緒治療師

看看、拿藥吃。你可以從這種平常的知識交

都能藉由「巴哈花精」幫助你調整你的情

流中習得秘訣,並開始從你的生活裡面去做

緒。

調整。

「巴哈花精」的發明人是一名英國醫生(Dr.

我們期待著,有新的夥伴一起加入!共同使

Edward Bach),(1) 他行醫多年,發覺西

用、租用或借用這個二樓的「榮春講台」空

醫用藥無法讓疾病根治,且藥物會留下其副

間。以「情緒、食療、樂活」等方面為主軸,

作用;(2) 他發現人的生理問題大多根源於

持續的行銷並推廣;盼望不只是中年人喜歡

情緒失調或負面心態;當心靈恢復平靜與和

這類的主題空間,也能讓更多年輕的朋友需

諧,身體自然恢復健康。因此,他認為新的

要∕喜歡上這樣的一個空間平台。

醫藥必須是取自大自然的產物,對人體無害 且無致癮性;於是他致力於「花精」的研究,

我們的專長是中醫、食療方面的專業知識,

一共研究出了 38 種由植物與花卉提煉製成

至於活動企劃、行銷或推廣的方面,則需要

的花精,而這些花精恰好能幫助人們應付生

新夥伴的協助。我們相信,當雙方都用「專

活中不同的情緒需求。

業」互相幫補的時候,這個空間就會有更多 彩、新鮮的火花!期待你們的加入!

「榮春講台」空間的花精治療師—樂醫師, 利用「巴哈花精療法」為許多人診療過,其

【空間故事】

中的一個案例是:「有一次,我幫一個朋友

空間簡介 //

做檢測,請他抽一種花;結果他抽到『聖心

座落在基隆路二段「景崧現代中醫診所」二

百合花精』,這朵花的意思是『你最近有極

樓的「榮春講台」空間,是一個充滿古樸色

大的傷痛或驚嚇』。於是我就問他:『你家

香的優質場地。白天有陽光和綠意的陪伴,

裡最近是不是有什麼比較大的事情發生?』

晚上有柔和的燈光伴著陣陣花香,使您的精

他說:『對,我家裡最近有人意外死了。』

神放鬆、內心平靜。簡潔溫馨的氣氛、古

他喝了花精後不久,便開始哭。因為這個花

樸木質的傢俱,不一樣的空間氛圍及視覺

精的處方是『幫助你釋放悲痛與失落感,舒

體驗,這或許正好是您正在尋找或想要擁有

緩痛苦與悲傷』。這樣的哭其實是好事,幫

的!歡迎來電洽詢、租借場地。

助你將裡面壓抑的情緒釋放出來,慢慢的達 到內心的平和。」像這樣神奇又有趣的案例 247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空間 ID//

而與這片土地連結。利用照片帶大家回憶起

空間坪數:20坪

在橋上橋下一起經歷的時光。而在攝影展之

空間機能:可以在這裡舉辦「讀書會、個人

後,六庄還舉辦了「【瞧橋加蚋仔】多元生

文創展覽、演講、課程或聚會」…等的活動。

活錄像─廣照宮放映會」,紀錄片中的小人

可容納人數:25 人

物,各個來自不同生長背景,卻都在這裡生

設備:螢幕、投影機、麥克風、音響、桌椅

活,從他們的訪談裡道出不同樣貌的加蚋

收費:按小時計費,歡迎來電詢問。

仔。六庄成員道一說:「雖然我們從小在這

特別專案:「企業團體」或「公益組織」可

邊長大,但我們希望呈現的是加蚋仔現在住

以在條件合適的情形下,免費借用場地;使

的是誰?他們的生活是什麼樣子?」不論是

用次數可以再討論。

從澳門嫁來這裡的新住民,還是在加蚋仔獨 立創業的年輕人,他們對加蚋仔的觀點雖然

歡迎洽詢 //

不能代表所有在這裡生活的人,卻是原本住

「榮春講台」電話:(02)-2377-2728

在這裡的人所很難想像的,透過他們的視角

「榮春講台」地址:台北市基隆路二段 148

讓社區的居民重新體會加蚋仔這個地方。

號2樓 加蚋仔被忽略太久 南萬華加蚋仔的「地青」!地方青年團體─ 六庄,以行動關心社區

當我們問起六庄如何看待加蚋仔?有沒有共 同討論出觀察到的地方課題?道一說:「比

專訪六庄成員 湯道一、楊宗翰、楊旻恩

起萬華艋舺、龍山寺等地方,我們真的被忽 略太久了!」加蚋仔的知名度不高,甚至建

加蚋仔青年回鄉

設或工程項目等政府投資也特別少見,然而 未來有捷運線開通,都更的速度也會開始加

六庄,一群加蚋仔青年組成的團隊,取名由

快,這讓六庄成員們感到憂心,也更決心要

清代開墾加蚋仔地區的六個庄頭而來,因

加深地方的能見度,從自己人開始,讓生活

為不瞭解自己從小長大的地方,而回來探索

在加蚋仔的人都可以對地方有感,告訴別人

在這裡生活的人們以及過去發生的故事。從

「我是加蚋仔人」。

「萬華人的小宇宙」臉書社團開始,在網路 上集結對地方有感的夥伴,更進一步邀請大

因此,白舍藝術的負責人同時也是六庄夥

家參與「加蚋仔小旅行」,一個沒有目的的

伴,就與萬大國小合作,帶領加蚋仔的小朋

散步遊街,一群人走在街區上,覺得哪裡有

友一起策劃一場「加蚋仔的展覽」,以「加

趣就往哪裡一探究竟,在一次次的小旅行

蚋仔三寶」為主題,讓孩子們自己策展,過

後,這一群人開始發現自己生活在這裡卻從

程中孩子要去探索地方的故事,也因此開始

沒好好認識過這裡的環境,原來加蚋仔有很

和長輩聊起加蚋仔以前的樣子。這場展覽讓

多的故事卻沒有被好好地說給更多人聽,

孩子對家鄉有更多認識,甚至孩子自己還會

「六庄」便逐漸成形。

主動邀請公園裡的居民一起來看展,在這個 經驗裡獲得滿滿的成就感。

2016 年六庄在台北市社區營造中心補助的 社造點計畫中,為當時即將被拆除的萬大路

「我們覺得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是這個地方非

天橋舉辦一個「天橋攝影展」作為一場美麗

常需要的。」道一肯定地說。六庄很大的一

的道別。面對天橋的拆遷,六庄更關注的

項任務就是文史訪談,從在地長者口中了解

是社區裡的人們如何把自己與天橋連結,進

加蚋仔的歷史與文化,透過六庄的行動,把 248


這些在地的故事說給更多人聽,這個過程其

加蚋仔站」連署行動,提議以「加蚋三寶」

實也讓六庄成員們再次認識自我家鄉,這些

(麻竹筍、茉莉花、豆芽菜)為意象,更以

發生在加蚋仔的,不是別人的故事,而是自

「加蚋仔站取代萬大國小、青年公園等站

己的故事。

名」為訴求,召集在地店家、社區夥伴與認 同這件事的廣大網友一起加入連署,最後官

六庄的夥伴還跟我們分享一段有趣的經驗:

方經過多次討論,訴求成功達成。

在ㄧ次訪談中得知西藏路曾經是一條河,所 以端午節時,六庄就真的做了一個小龍舟放

這些事情都不是單靠一個小團隊就可以完成

在西藏路上,告訴別人:「西藏路以前可以

的,必須向外連結不同的人、不同的群體,

划龍舟呢!」引起居民非常多的迴響。

雖然現在六庄還沒有與街區居民或在萬華的 社造夥伴有非常緊密的互動,社區長者們在

如何凝聚社區夥伴?

面對這群年輕人的訪談和活動時,也還沒有 認識他們是什麼團體、有什麼理念、在做什

六庄陸續聚集了加蚋仔的青年加入團隊,也

麼行動,然而六庄已經建立起加蚋仔的地方

與在地店家建立有好關係,面對我們好奇

網絡,而且這個網絡將持續的擴大,並更加

的提問:「用什麼方法凝聚社區夥伴?」六

地穩固密實。

庄成員們相視而笑說:「其實沒有什麼方 法,只是當有一個他對社區非常有熱忱的時 候,他周邊就也會開始有和他一樣,會想聚

愛蓮大樓 - 信義逸仙創夢空間

集起來和他一起做什麼事的人。」六庄的夥

緊鄰松菸文創園區的創意共享基地

伴也是一個牽引一個,相互結識後來串連在 一起,進一步思考可以一起發展什麼社區行

空間簡介 //

動,即便還找不到經費,也把還尚未有機會 實踐的計畫紀錄下來,等待哪天機會來了,

「松山文創園區」台北市重點文創聚落,它

隨時都可以共同執行,一一實現大家共同編

從扶植原創的精神出發,鼓勵創新性與實驗

織的社區夢想。

性。從創業育成到建立品牌,是創作者展現 的平台讓市民看見台北原創力與國際連結的

雖然彼此各自有工作、學業忙碌著,但仍不

場合。

辭辛勞的抽空,每月固定參與聚會,還認真

你,腦海裏充滿創新想法,卻找不到場所將

的組成讀書會,排列著社區營造、地方創生

它具體呈現而苦腦嗎?

相關的書單,大家輪流當聚會主持人決定書 單及引領讀書會。他們主動與店家聊天、分

緊鄰松山創園區 100 公尺的【愛蓮大樓 - 信

享社區的故事、傳達六庄想做的事情,慢慢

義逸仙創夢空間】,為沿續文創風氣,將在

地這一群人也累積起在地的人脈,因有互動

都更重建前提供部份空間讓不特定的文創團

而有交流,因有交流而友好,而凝聚。

體做為能盡情發揮自己獨有創意的場所。 歡迎提出 10 頁 (A4) 以內的企畫書,進駐空

除了扮演在地串連者,六庄還是地方報導

間,在這裡發揮創意、在這裡創夢!

者,青山王遶境時,也一起宣傳號召,讓傳 統的年例,屬於在地獨特的文化,因為有更

空間 ID//

多的了解而得以好好被保存與傳承;當萬大

249

線捷運站的站體意象被工程單位規劃為「金

| 空間坪數:地下室總面積約 44 坪、2F 總

針花」時,六庄發起「我是加蚋仔人,給我

面積約 29 坪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 可用空間:地下室為接待空間、舞蹈教室

2017 年夏天,幾個台大城鄉所和師大環教

兩間、辦公空間及 2F 辦公空間共五處

所的研究生們帶著一股強大的熱忱,在天母

| 空間機能:開放空間一處,獨立空間四處,

組成教育團隊,設計了給天母孩子們認識地

廁所經由樓梯至一樓使用。

方的系列課程。以「善步.地方教育工作

| 可容納人數:每單一活動空間可容納約 5

室」為名,「善」代表關懷社會與環境;「散

~10 人。

步」指走得細緻、看得仔細;「地方」則是

| 費用:免水、電、租金

「回到自身、回到自己生活的地方出發」的

| 設備:桌椅或置物架,依使用者實際需求

意思。

提供。 | 使用時間:進駐後至少使用 1 年

因為在意工業化快速的現今,人與土地的關 係越漸疏遠,「永續」成為很嚴峻的議題,

申請方式 //

而了解在地的文史和生態,推動公民參與也 相當重要。這促使善步團隊決心開始運作以

| 提出 10 頁 (A4) 以內的企畫書

地方本位教育為主的行動。團隊夥伴毓仁

( 至少包含進駐團隊介紹、進駐使用計畫、

說,他曾經閱讀一個日本環境教育的文獻,

公共回饋計畫 )

當中提到:孩子感受到的環境議題普遍都是 重大而遙遠的,反而和自己沒有太大的相

| 提案截止日 107 年 2 月 28 日

關,然而,一個孩子可以解決的尺度,應該 像是住家隔壁的公園要被拆掉了,和他如此

| 帶 看 現 場 時 間:1/9( 二 )、1/23( 二 )、

貼近的事情,所以善步團隊認為如果要對環

2/6( 二 )、2/27( 二 ) 下午 16:00 至 17:00,

境議題付諸實踐,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回到自

需看現場者需先以 Email (yat@ysred.com.

己能夠做的範圍,而「地方」就會是一個好

tw) 預約

操做的尺度。至於選擇以「教育」為操作的 方式,「現在不是沒有永續的技術或科技,

| 後續將進行書面初審,依提案狀況辦理評

而是沒有永續的行動,但行動是源自於價值

選會議,徵選進註單位 ( 團體 )

觀,價值觀則是由教育而來,所以才用教育

依企劃書內容提及之「公共回饋計畫」決定

來著手。」

入選進駐團隊 天母地方小學堂 | 可單一空間申請使用、也可整層申請 連絡資訊:彭小姐 yat@ysred.com.tw

善步.地方教育工作室在某個機緣下,由天 母在地人的團隊夥伴,發現到羅友倫故居 的老房子故事,同時也觀察到在地人對於文

環境教育作為一種「方法」,讓下一代更關

史、生態瞭解不多,思考著如何讓自己社區

注我們的環境

的人認識環境,便開始以環境教育作為行動

專訪 善步.地方教育工作室

的嘗試。

團隊成員 曾毓仁 在教育部青年發展署的計畫支持下,規劃了 「讓孩子認識自己居住的地方,他就有可能

「天母地方小學堂」系列課程,帶著天母孩

把愛護地方的聲音擴大,甚至關心更大的社

子們在街區踏查、遊戲闖關,在美軍白屋策

會,讓社會變得更茁壯。」

繪、在公園利用樹葉做面具、到羅友倫故居 做生態觀察、利用學到的質性訪談技巧採訪 250


美援時期的異國文化店家。在社區玩耍的同

們常聽說的「天龍中的天龍」?當我們向

時,也教給他們更深更遠的東西,像是讓孩

毓仁問起對天母的觀察,他保守地以他的生

子去比較已成為 URS 空間的天母白屋,與

活經驗談起,他觀察到天母的住宅形式很多

缺少維護管理的羅友倫故居,進一步討論拆

是門禁社區、城堡式的建築,所以人和人的

遷與保存的議題,更以「保存拆除大擂台」

連結相對較弱,對社會事務的參與可能也不

的辯論遊戲,讓孩子們角色扮演跟議題相關

高,但從和學員家長的互動,可以知道天母

的利害關係人,像是國防部、文化部、立委、

的大人們並不是對地方的課題無感,他們很

支持與反對的民眾等等,引導孩子思考不同

支持也願意參與社區相關的活動,只是或許

立場的想法。「我們想讓他們理解其實每一

真的缺乏一個機會或平台讓他們參與公眾事

件事情都有利害關係人,取得共識是一門學

物。

問,而同理和退讓是很重要的,這才可以讓 我們走得更遠。」

這也讓善步團隊開始思考在天母成立不同的 議題社群的可能性,像是樹木保護的、安養

在系列課程的最後,是一場由孩子們自己主

照護、水道與溪流等各個議題,把不同專才

持的「擺攤小達人」。已經上完 6 堂課的天

的社區夥伴集結一起在街區發展各式各樣的

母孩子,在天母創意市集當起攤主,把他們

行動。

學習到的事情轉化成故事與遊戲,和路過的 民眾介紹自己居住的地方。毓仁與我們分享

目前善步與地方社群已經開始有定期的聚

一個很令人動容的小故事:在擺攤之前,孩

會,像是有「綠點點點點」團隊的芳惠老師、

子們還自己私底下約出來討論,利用課程之

「好好地空間」負責人、士林左手香團隊等

外的時間主動地和同學互相交流想法、製作

社群,定期交流彼此在做的事情,並一起激

擺攤道具。似乎因為有前面課程的思辨,某

盪出更多社區經營的方案。

程度喚醒了孩子的小火苗,看見孩子有這樣 的反饋,讓善步團隊非常感動,而擺攤行動

環境教育作為一種「方法」

也相當成功,效果很好,毓仁描述起活動當 天的情況:社區的居民都因為孩子認真的解

從孩子引動了家長,為了凝聚更多地方青年

說而停留腳步,甚至平常不會出現在議題場

的加入,善步.地方教育工作室後續發展了

合的人都停下來細聽孩子們說在地的故事。

「善步好朋友教案」,邀請對地方觀察與行

「當一個小朋友跟你談社會議題的時候,反

動有興趣的人一起加入社區運作,設計環境

而更能說服人。」

課程教案,開發更多有趣的社區探險活動, 因此誕生了「天母古厝的時空任意門」教

因為有這些孩子對地方的投入,他們的家長

案:設計闖關讓孩子比較自己家的建築與古

也開始想要和孩子一樣去了解居住的這塊土

厝的差別;「磺溪抓寶去」教案:讓孩子在

地究竟發生什麼事情。善步團隊因此設計了

天母磺溪做溪水水質檢測、闖關與溪流周邊

「故事觀景窗」活動,以天母的文化資產與

訪問,結合附近即將消失的老舊宿舍群一起

生態綠地規劃一套導覽行程,邀請社區裡的

探討人和土地的關係。或許善步團隊當初沒

大人親身走踏到街區各個角落,觀察與發現

有想到環境教育可以作為地方創生的一種方

地方的故事。

法,然而在這些活動與課程之中,確實激 發了在地的社群參與、周邊店家的串連與合

天龍中的天龍?天母在地觀察

作,以教育的方式介入在地面對的課題,帶 動孩子對環境的價值觀,或許地方教育真的

普遍被認為是上城區的天母,是否真的像我 251

可以成為推動社區參與的一種模式,而這個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模式可以在其他的地區被延續與複製。

更重建前提供部份空間讓不特定的文創團體 做為能盡情發揮自己獨有創意的場所。

善步團隊未來規劃

歡迎提出 10 頁 (A4) 以內的企畫書,申請進 駐。

「老師,那我們之後還可以做什麼?」在擺 攤行動之後,幾位孩子跑向毓仁這麼問他。

空間 ID//

這一句話讓毓仁動念決定繼續爭取計畫,讓

▌空間坪數:563.84 ㎡,約 170 坪

這些孩子更有機會去實現他們想做的事情,

▌可用空間:辦公室、工作室

「社區行動保溫杯」計畫於是開始籌備,帶

▌空間機能:開放空間一處、陽台一處、樓

著這群參與過小學堂課程的孩子們一起在

梯及電梯、茶水間一處、男女廁各一處。

「雜學校」的策展、教他們永續與環境的相

▌可容納人數:約 40 人

關討論和專案技巧,讓小朋友自己去設計行

▌費用:免水費、租金、管理費;提供電費

動方案。

補助,補助金額依使用者特性及需求討論調 整,超過補助金額部分由使用者自行負擔。

除此之外,善步.地方教育工作室還希望能

▌設備:暫無,可依使用者需求提供簡易桌

夠設計屬於天母在地的地方本位教育「系

椅設備。

列必修與選修課程」,從一個大議題底下分

▌使用時間:每日上午九時至下午七時 ( 依

枝出不同的小單元,圍繞在天母在地的人文

使用者特性及需求討論調整 ),進駐後至少

與環境資源,發展不同階段的多元內容。面

使用半年。

對許多想推動的事情,毓仁也提到希望社會 企業的狀態更完整,能夠發展更健康的商業

申請方式 //

模式,期盼在不久後的將來團隊可以自給自

▌提出 10 頁 (A4) 以內的企畫書 ( 至少包含

足,設計更多適合大小朋友參與的有趣計

進駐團隊介紹、進駐使用計畫、公共回饋計

畫。

畫) ▌提案截止日 107 年 5 月 22 日 ▌ 帶 看 現 場 時 間:4/27( 五 )、5/4( 五 )、

萬華基地 - 西昌 134

5/11( 五 )、5/18( 五 ) 下午 16:00 至 17:00

位於萬華區龍山寺傳統街區的創意空間

▌需看現場者需先以 Email (eimage@ms59.hinet.net) 預約

空間簡介 //

▌後續將進行書面初審,依提案狀況辦理評

【萬華基地 - 西昌 134】

選會議,徵選進註單位 ( 團體 ) ▌依企劃書內容提及之「公共回饋計畫」決

位於臺北市華華區「龍山寺傳統街區」內。

定入選進駐團隊

此區以民間宗教活動及具有歷史傳統色彩,

▌連絡資訊:黃先生

發展以維護傳統特色之都市起源意象,成為

eimage@ms59.hinet.net

觀光遊憩之文化城市。並以龍山寺、祖師 廟、青山寺、隘門、淡水育嬰、艋舺教會等 精神信仰中心與古蹟為據點,廣州街、貴陽 街、康定街傳統特色街為軸線,營造為區域 性傳統文化街區。 為展現都市更新帶來的環境公益性,將在都 252


(十六)台北村落之聲《尋找水圳的公共性》文章

《尋找水圳的公共性》文/詹育芳

馳騁在景美、萬隆一帶,會發現許多蜿蜒巷 道,多數的在地人會在上下班尖峰時間避

一、仰賴山水環境的隘口聚落

開走主要幹道,反而選擇走這些蜿蜒巷道,

清朝雍、乾之際,福建泉州府安溪人大舉來

如萬盛街、景文街。攤開日治時期的「瑠公

到文山區,自林口庄(現公館、台大一帶)

農田水利組合圖」,即揭曉了這些彎曲道路

向南前進,沿著新店溪右岸前行,來到文山

的秘密,這些巷道皆是過往的水路,如瑠公

區的公館街,在此開墾萬盛庄,這是文山地

圳、興福支圳、霧裡薛圳、萬盛溪。由於過

區最早發展的街市。而後往東開闢,翻越

去為了提供大台北地區農業灌溉需求,主要

了暮頭山(今蟾蜍山),在現今萬隆捷運

的兩大灌溉系統,瑠公圳和霧裡薛圳流經文

站到景美運動公園一帶形成聚落,成為興福

山區。除了水圳以外,因依山的地形地貌,

庄。後來,先民持續沿著景美溪乘船往內陸

匯聚水氣,地區內也曾經有許多小溪流流

開墾,受水運交通之便及因山脈地形限制,

經,如醉夢溪、萬盛溪。文山區彎曲的道路

一開始的聚落沿著景美溪畔開墾,分別有清

除了是依著山勢的關係,另外原因也是水路

代的溪仔口、景尾街、木柵地區,景美因渡

的關係,這些昔日曾經灌溉大台北地區的圳

口關係,形成了石碇、深坑往景美的重要隘

道,現今卻已被水泥掩埋於地底,成為地下

口,發展成重要的商業轉運樞紐。

涵管,但在羅斯福路五段兩側,還可見到僅 存的萬盛溪明渠,一側在羅斯福路五段 97

文山區位於台北市近郊環境,行政區被南港

巷上,另一段則是進師大分部羅斯福路五段

山系、二格山系包圍,延伸著山脈的淺山

92 巷上,這塊旁邊還坐落著 2010 年時期

也零散的座落於文山區境內,包括蟾蜍山、

「台北好好看」的綠化空間。兩處明渠空間,

仙跡岩、木柵公園等,也因此讓文山區富有

甚至可看見吳郭魚群們在裡面游來游去,幸

豐富的生態資源。過去仙跡岩曾蘊含豐富的

運的話,偶爾可看見幾隻白鷺鷥對著吳郭魚

煤礦,日治時期就有開礦挖煤的紀錄,一直

們虎視眈眈的張望著。

到光復期間,開挖過不少煤礦,如永豐煤 礦、萬芳煤礦等。當時為了方便運煤,開闢

沿著這些水路探險,一直由北往南走,隨著

許多載運煤炭的台車,將煤礦自仙跡岩載往

明溝的消失,映入眼簾的則是那些建築背後

景美、十五份車站。也因此孕育出當時與煤

不起眼的後巷,排放著油煙、伴隨著洗衣店

礦相關的產業,煤炭球製作、零售等,而也

清潔劑的味道,家庭汙水也往後巷裡排,隨

造就了許多中南部移民北上謀生,以礦工為

處可見亂丟的廢棄垃圾,走著走著,卻發現

業,後續定居於此。

有些歲月痕跡的萬盛橋墩,過往的道路「興 隆路一段 83 巷」即是過去橋的所在。再往

253

隨著城市發展,這些舊有的煤礦產業已不復

上游走去,沿路有景美運動公園旁的 U 字

見,文山區在光復後,成為許多軍公教人士

形大灣,曾在溪畔而築的和伯公廟、S 型般

的居住空間,行政區內有多所大學,包括世

的後巷、曾與煤礦台車交會的仙通橋 ...,水

新大學、中國科技大學、政治大學,屬於台

路紋理在這些遺跡當中清晰可見!但最後走

北市的文教區域,難以將現況樣貌與過去礦

著走著,盡頭卻成了諾大的高樓建築,反覆

坑樣貌所連結。

比對著套疊的地圖,這些水路紋理逐漸消

二、彎曲道路下的地底秘密

失。沒有經過文史資料爬梳及實地走一遭,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永遠不曉得這彎彎小路竟是如此迷人,發現

岩山腳下的景東里,以此概念申請「2015

文山區有多條這樣的路徑,但也正思考著,

臺 北 市 社 區 規 劃 師 駐 地 輔 導 計 畫 –OPEN

該如何去理解這些角落空間?

GREEN 空間媒合計畫徵件」提案,以「景 東愛,海綿心」、「仙岩樹屋」兩處提案計

三、Open Green:讓地底的水圳呼吸,營

畫,將社區內原為瑠公圳興福支線沿線的兩

造孩童嬉戲的池畔綠地

處空間,從原本髒亂的畸零地空間,運用巧

文山區除了有豐富天然資源,卻也因為地勢

思,與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系合作,也找了當

地貌,容易匯聚水氣。尤其在近年極端氣候

地的工班達人,就地取材,運用廢石料、鋪

下,又因文山區城市化蔓延速度快,平地多

面,透水性佳的社區空間,期待藉由這兩處

以矗立高樓,水泥化程度高的情況下,在每

空間作為示範性的營造空間,再找出其他水

年暴雨、颱風之際,瞬時雨量暴增,無法在

圳空間更多的潛力,改造出更多具有蓄水功

短暫的時間裡,排出雨水,導致低窪處及山

能的社區角落空間,以因應氣候變遷下的淹

腳下總是飽受水患災害。

水課題。

曾是文山區社區規劃師的孫啓榕老師(中國

隔年,萬和社區發展協會偕同台北市錫瑠環

科技大學建築系講師、文山社區規劃師)長

境綠化基金會則共同以「萬和水水公園」主

期關注文山區地區議題,在過去深耕陪伴各

題申請提案,將曾是景美舊河道的萬和帶狀

里社區參與,期待著能解決文山區長期淹水

公園進行改造,將原本水泥化的鋪面進行開

的問題。孫老師道出,心中一直有個想像:

蓋,打開成親水的小角落環境,不僅能在豪

「讓孩子們放學途中,沿著山壁旁道路回

大雨時,具有蓄水功能,水畔種植了許多水

家,可看見山腳下可變成小綠地、小水池,

生植物,也讓生態更具多樣性,平常還可看

除了減緩雨水逕流,還有機會讓孩子邊認識

見不少蜻蜓、蝴蝶在此翩翩飛舞!此地改善

生態邊玩耍,這是多麼快樂的事情!」

了硬體空間外,也與文山社區大學、萬福國 小合作,帶著孩子認識自己的社區環境,推

這樣的場景,也啟發了我們對於文山區里山

廣水文化歷史,成了社區的環境教育實習場

環境的願景想像,群山環繞的地形,以及水

地!

圳遺留下的零碎畸零地,並非是地區環境的 劣勢,反而是一大優勢!

本團隊將各時期的水路圖套疊於現今的地圖 上,實地踏查一番,持續盤點了近 20 處的

運用這些水路匯集水流的特性,將各時期的

水圳遺線的畸零空間,稱之「依山小綠洲」。

水路圖套疊於現今的地圖上,實地踏查一

發現許多髒亂後巷,有更多的排油煙、髒汙

番,盤點了近 20 處的空間,以「分散性滯

廢水等課題亟需解決處理,但民眾仍難以想

洪」的概念,希望在這些空間營造蓄水滯洪

這這些避之唯恐不及的環境該如何改善,選

的小綠地、雨水花園,減緩豪大雨的雨水逕

了興福里、萬盛里、興安里小巷三處公有地

流,引導這些雨水停滯於小綠地空間中,減

較高的據點當示範性基地(分別為興福里景

輕雨水排水溝渠的負擔,我們將其稱為「依

興路二段 23 巷 6 弄、萬盛里興隆路一段 83

山小綠洲」。

巷旁空地、興安里仙岩路 6 巷),先導性

2015 年,為了落實分散性滯洪概念,仙跡

的辦理 1:1 情境的參與式規劃行動,在這裡 254


辦起晚宴活動,點起燈光、辦小短講、擺起

綠野仙蹤!

餐桌、放起可給孩子嬉戲的水牆,讓居民以 身體實際體驗,也擺著環境模型,讓居民從

五、在看不見的地籍線上,重新定義水圳遺

體驗當中,認識雨水系統與環境的關聯及重

線的「公共」

要性,開啟居民對於這些水路遺線的更多想

從水圳看見公共化,曾是集最大利益公共化

像!

的水圳,讓灌溉的農民們享有用水權益, 隨著時代更迭,消失且被我們遺忘在地底的

四、都市設計勾勒「依山小綠洲」未來願景

水圳,創造了這些無用之用的公有地空間。

以空間大尺度思考,文山區的水圳紋理展現

名義上,許多市府所有的水利地成為後巷的

著在地水文化及聚落發展的過往歷史,體現

角落空間,卻因遺忘、邊緣,我們忘卻了它

出特有的在地性。然而,隨著城市發展,各

的存在,甚至因地利之便,放起了店家用的

窳陋地區逐漸進行都市更新,幾處水圳遺線

物品,佔用成自家外的空間,寸土寸金圖不

的空間也被列入都市更新單元,已蓋上大樓

到一個白線車位,就「借用」了一下這個空

或是即將築起高樓,建築設計的方案,大多

間。零星與邊緣的「公有地」就在潛意默化

將這些水路加蓋,形成看不見的水路空間,

間,成了檯面下的「私有地」。這是一個「公

或是變成建築體的一部分,水路紋理有一天

有地」轉移成看不見的「私有地」過程,是

也將消逝。

否有機會從改善環境,營造一個能推廣在地 文化蓄水空間過程,重新找回這些具「公共

因此,思考著「依山小綠洲」的型塑,應是

性」功能的「公有地」呢?

帶狀的空間,且必須是跨越時空思考,以 長遠之計保全舊有水圳紋理,才有機會將特

實地進行這些水圳遺線規劃設計及整合土地

有的文山圳道故事、聚落發展、煤礦產業留

的過程,發現整合也並非易事,翻開地籍,

下。規劃「依山小綠洲」分成短期、長期的

小小的後巷,在公有地邊界上,卻涉及十幾

操作,長期的願景以大尺度的規模看待整個

個地號的土地,每一個地號皆是「私有的共

文山區,沿著水路研擬「都市設計準則」,

同持有地」,有著十幾位地主,嚴格算起來,

保留水路遺線成為開放性空間,讓建築物尊

整個水路後巷有上百位私有地主。

重水路而設計,退縮一樓空間,結合水路成 為較大的開放空間環境,二樓以上退縮,保

真實又貼近的溝通,無非是涉及到私有地領

有水路的帶狀性視覺景觀等,期待藉由管制

域去了,真實地面沒有如同地籍圖般清楚的

方式,規範未來都市更新後的建築,勾勒出

疆界紅線,模糊地帶間,居民展現綠手指,

未來的建築強度,讓文山區的街區保有水路

當然也發揮大愛之心布置了大家共有的空間

蜿蜒及轉角驚喜的韻味,也讓居民的未來生

上,經過,感受植物光合作用產物下的氧

活與這些水路遺線共創新的開放性空間。

氣,也能感到分外精神氣爽。但隱身於後巷 的私有地,不見天日般,卻遭受遺棄,被亂

都市更新是至少十年的未來式,短期該如何

丟垃圾,排出廢水廢氣,眼不見為淨。即便

操作?尚未有機會進行都市更新的水圳空

是好意,希望整理水圳遺線公有地過程,也

間,則以短期的環境改善,營造能保有水文

期待在這惡劣的環境內,一起整理這些零碎

化且有滯洪效果的「依山小綠洲」作為現在

的共有地空間,然而,每個溝通都被拒絕於

進行式,希冀透過短期的修補,在這些遺忘

千里之外。

的水圳畸零地上,型塑成具有滯洪效益,且

255

又能推廣在地水文化的環境教育場域,透過

「這是我的私有地,你們應要付費徵收,才

沿線的縫補,串連蟾蜍山到仙跡岩間的城市

可規劃空間!」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 這 是 私 有 地, 你 們 都 不 能 來, 都 給 我

使用權,而是牽引出我們能彼此一起生活的

滾!」

共同空間。模糊化這些邊界,用「公共」重

「這是我的私有地,我要放東西是我的自

新定義所謂的「共同持有」的私有土地。

由!」 「依山小綠洲」反映著環境之外的聲音,更 真實呈現公私有地的課題,當每位地主毫 無保留的吶喊著自己的意見,甚至打通電話 而來,詢問可否有放棄土地的可能性?「不 管、不改、不要來」大概是這些土地權屬人 的三不表態,身置其中的我們卻發現,每個 意見都無法「真正拿定主意」,我們無法偏 頗於任何人的要求,因為這是「共同持有 地」,需要共有地上的所有人都同意同一個 意見! 正當我們苦惱之際,卻出現一個年輕的聲 音:「我很支持這個規劃設計,要設計成綠 地空間很好,讓我們環境變好,但我建議, 旁邊的髒亂路徑(指著規劃空間旁未納入範 圍的私有地小巷),是我們大家通行的地 方,是否可以納入整合設計,但因我們是 共有的私地,是否可以幫忙跟每個地主說一 聲,徵得同意,一起納入設計!」在這個聲 音發出後,似乎參與工作坊的每個人眼神都 變了,接著一位長者也附和著:「我們居住 於此,長年這裡都很髒亂,希望可以幫我們 納入設計,一起規劃!」 這樣的聲音也讓我重新思考「公共」這件 事,反映著從聚落發展到城市,單一土地權 屬隨著繼承與分割,零碎而難以整合,更別 談公共使用,但又在整合重建中型塑成共同 擁有的空間!公共化意外在這些零碎共有的 土地上體現! 「依山小綠洲」重新詮釋了水圳的公共化, 失去了灌溉功能且變成地下涵管的水路思考 的不僅是生態與生活結合的城市綠洲環境, 更希望從後巷的各種實驗性策展,著墨出土 地私有下,讓社區能共用、共創且共好的公 共化小綠洲。讓無形的地籍線不再爭相拉扯 256


(十七)校園媒體報導 生命力新聞 《以「綠洲」串聯 挖掘被遺忘的美麗水文》

共創編織 記憶在地水文

【記者劉燿瑜、宋以安/臺北市報導】

萬盛溪、瑠公圳、霧理薛圳等,而這些水文

房屋兩旁堆滿冷氣主機的後巷、住家間狹小

小綠洲串聯文山社大,邀請到善於利用再生

的水泥畸零地,是都市中常見的景色,不但 浪費公共空間,也容易成為豪雨時淹水的原 因。「我們希望用綠洲的概念,去把這些散 落在都市中、破碎的水泥地塊串聯起來。」 在文山區仙跡岩一帶的「依山小綠洲」團 隊,希望透過提升當地居民對於水資源和綠 色空間的環境意識,來解決綠地不均以及每 逢大雨易淹水的問題。 改造巷弄死角 從倡導環境意識開始 在水文生態豐富的文山區,過去曾經用來灌 溉取水的水路圳道,如今都被都市建築掩埋 於地下,只留下巷弄間、塞滿水溝蓋的狹窄 水泥地。由臺北市都市更新處委託經典工程 顧問公司,於二〇一五年開始執行的「依山 小綠洲」計畫,便是希望改造這些具排水價 值的道路死角,並轉化成能夠減少雨水逕流 量的綠生活空間。 這些具有滯洪蓄水潛力,卻無人聞問的破碎 空間,常常因為複雜的私人產權,公權力難 以介入整治。以依山小綠洲的後巷基地,興 隆路一段六十五號後巷為例,這一條狹小後

「景美一帶的水文化資源豐富,包括曾有的 如今都被新興的建築物覆蓋在地底。」依山 材質、植物素材編織創作的 Mu 老師。 從二〇一七年十二月中旬開始,Mu 老師帶 領著由當地居民組成的學員,在興隆路的後 巷基地進行六週的編織共同創作,以布條編 織出流水的意象,希望展現萬盛溪曾經的活 力。 Mu 老 師 教 大 家 編 織 的, 是 一 種 稱 為 「Marcrame」的花編結藝術,在北歐國家 十分流行,類似於東方的中國結。 「我希望藝術成果不是只有我一個人的,而 是大家的。」擅長使用廢材來創作再生藝術 的 Mu 老師,教導學員們利用從家中蒐集而 來的廢棄布料進行編織,讓來自四面八方的 碎布條像是涓流水滴一般,在工作坊中匯集 成一個完整的溪流意象。透過一場集體的藝 術行動,居民記憶起在地的水路故事。 打造溫馨公共空間 在後巷凝聚居民情感 「其實像在歐洲國家,家庭在公共空間活動 或是野餐是很普遍的一件事,但在台灣我們

巷的土地產權,共同持有者竟有十多位。

比較少會把家庭活動,放在戶外的公共空間

面對這個空間整治的難題,依山小綠洲以舉

綠洲也致力於改變台灣民眾對於公共空間的

辦藝術工作坊和社區文史活動的方式,來喚 醒當地居民對於居住環境的意識。「我們希 望以軟性的藝文活動讓居民了解到,都市更 新不只是拆房子和蓋新房子,也可以從居民 們自身做起,讓自己的社區更美好。」計畫 協同主持人施佩吟表示。

裡。」除了水資源意識的提升之外,依山小 想像。 二〇一八年二月底所舉辦的後巷元宵節活 動,便是透過結合元宵節氣,這種通常只會 發生在家庭內部的活動,讓民眾知道公共空 間其實也能成為家庭活動的舞台。活動過程, 不但邀請附近居民們一同吃湯圓,Mu 老師 也教大家製作神似元宵燈籠的芬蘭傳統祈福

257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吊飾 — Himmeli 小燈,相當應景。 實現綠生活願景 讓願景向下扎根 將閒置的水泥空地,轉化成適合種植樹木的 透氣地面;把破碎紅磚牆,改建成適合親子 玩耍的樹屋空間;透過多個在地社群的串 聯,把小而美的綠色生態置入生活空間。像 這樣的「OpenGreen」計畫,近年在景美、 萬隆一帶已有多起成功案例,未來依山小綠 洲團隊也將依循著這個計畫,著手進行後巷 基地的具體改造,要把都市環境再生的願景 付諸實現。 目前團隊也積極與「台北路上觀察學會」合 作,開發一款以仙跡岩生活圈為範圍,結合 水文和在地文史為故事的實境遊戲──「尋 找河神的家」,將昔日的河道擬人化成河 神,讓大家重新認識水資源與環境的關係。 團隊希望邀請各級學校師生們,共同參與這 款實境遊戲,讓環境教育向下扎根,用有趣 好玩的方式讓孩童們更熟悉自己社區 採訪側記 採訪元宵節活動當天,從中午的導覽活動, 一路跟到晚上吃湯圓,走了好多的路,腳酸 了,持相機的手也累了。但是在採訪過程中 看到團隊們熱情地與當地居民互動、攀談, 心裡的溫暖便足以消除一切疲勞。在觀看和 拍攝編織課程的過程,我偶然聽到了一位工 作人員非常誠懇地詢問一位在地居民,問他 們要怎麼做,才能吸引其他在地居民來一起 參加活動。那種用心聆聽的表情,我認為是 推動環境意識工作者最美的一刻,依山小綠 洲在推動這些珍惜自然資源的意識之餘,也 不忘保留人和地景之間共生的美好。

政大之聲實習廣播電台 「尋找河神的家」實境遊戲 推廣水文化環 境教育 【政大之聲記者鄭羽涵、何翊祺、范韋庭、 賴妍潔的專題報導】 今年 3 月,依山小綠洲團隊策畫實境遊戲 「尋找河神的家」,民眾可以到合作店家免 費索取解謎本,遊戲過程依據解謎本上的地 圖及訊息,實地走訪解謎本上所有景點,同 時也結合網路,只要掃描解謎本上各個地點 附註的 QRcode,就能看到這個地點的文史 資料,希望藉由遊戲讓民眾在解謎過程中能 更認識仙跡岩生活圈的水文、煤礦與地方人 文故事。 依山小綠洲是台北市都市更新處委託經 典顧問公司成立的團隊,從 2015 年開始進 行仙跡岩生活圈的空間改善與規劃。今年針 對景美、萬隆地區因為豪大雨來襲造成的嚴 重淹水問題,盤點出二十二個有潛力開發成 蓄水空間的空地,並命名為「依山小綠洲」。 過去依山小綠洲團隊多以工作坊推廣水文 化,卻發現參與者多半是平常就在關注文史 或是環境議題的單位,因此團隊開始思考如 何能夠讓水文化推廣活動有接觸更多群眾的 機會。 「尋找河神的家」企劃發想來自於宮崎 駿動畫《神隱少女》,動畫裡遺忘自己名字 的白龍,原本是一條被水泥填平蓋路的琥珀 川河神,遊戲發想人之一來自台北路上觀察 學會的李權泰說:「神隱少女裡面其實一直 在談的就是名字這件事情,當你忘了名字, 很多東西就不見了。」於是用遺忘自己名字 的河神作為遊戲主軸,將景美、萬隆在地的 河流擬人化,邀請大眾用解謎的方式替河神 找回名字,也同時喚起居民的地方意識。

258


「尋找河神的家」遊戲設計師阿尼談到

政大之聲實習廣播電台

遊戲特點時表示:「我覺得他跟一般過往

模擬城市工作坊看見都市發展中的文史脈絡

影像展紀錄片的形式最大的不同的地方在於 我們可以實際地參與其中,他不再只是台上

【政大之聲記者范韋庭、賴妍潔、何翊祺、

台下那麼疏遠的關係。」她強調透過「尋找

鄭羽涵的專題報導】

河神的家」,參者實地踏訪手冊上列出的景 點,並藉由觀察解謎讓民眾對地方特色的印

一個個黏土建築模型和用紙做成的人行

象更加深刻。

道、山群和水系交錯排列,縮小的萬盛里 街景卻有著跟實際不一樣的樣貌,這是參與

實境遊戲中所有景點環繞在這二十二個

4 月 15 日的「模擬城市 一起來當城市規劃

「依山小綠洲」上,這些地方曾經是瑠公圳、

師!」活動的民眾一同重新打造出的理想城

萬盛溪、霧裡薛圳和興福支線流經的水路空

市,主辦團隊依山小綠洲從認識都市設計概

間,後來因為都市發展而被填蓋在地底。經

念、實地走訪、到實際操作,帶領民眾勾勒

過依山小綠洲團隊調查發現這些空間經過營

出自己的都市藍圖。

將有助於疏通積水。團隊負責人詹育芳提 到:「一般大眾不知道這個水的重要性,然

過去都市規劃大多忽略城市原來擁有的

後不認為它是可以被保留,或是不認為它是

水文、山系和文史資源,佈滿水泥地造成城

可以解決我們的環境問題。 」她表示民眾

市綠地空間不足不僅引發淹水等問題,更破

因為不了解團隊理念所產生的反對立場,也

壞當地原本的面貌及文史風情。為了改善此

讓企劃執行的過程更加困難。

狀況,台北市都市更新處在 3 年前開始地區 綠色環境資源推廣規劃,台北市都市更新處

本次遊戲的指導單位台北市都市更新處

更新經營科第一股股長張家源說明如何在都

更新經營科專員宋豐荃提到實境遊戲在執行

市發展中保留文史資源:「透過容積移轉,

時遇到的困難,表示起初有民眾反對團隊在

把一些文史需要保留下來的空間,這些他本

當地的行動,而談到解決的方法,她說明:

來應該有的容積權利,我們讓他移轉到其他

「我們現在做的這件事情,不會那麼地影響

地方去。」在保存當地文史資源之餘,透過

到你的生活,甚至它可以讓這個地方變得更

增加其他建築地的空間,達到同時兼顧都市

好更乾淨。」透過持續舉辦活動,邀請民眾

發展與文史保留的目的。

參與,進而慢慢認同團隊理念,達成共識。 都更處委託經典顧問工程有限公司成立 談到對「尋找河神的家」實境遊戲的期

依山小綠洲團隊,進行文山區綠地空間盤點

許,李權泰說:「除了不是一次性以外,

及改善。團隊於 2015 年盤點出 22 個具有

你不一定要在某一個時間的某一個地點出現

發展在地特色和解決滯洪的潛力空間,目前

才能夠參加這個活動。」期望透過遊戲的形

已有 4 個空間完成改善,分別是景美溪的舊

式,減少空間及時間的限制,讓更多民眾能

河道、興福隻圳周圍兩個空間、和位於螢橋

夠參與其中,進而建立起當地居民與土地間

國小教師宿舍前的開放庭園。依山小綠洲計

的連結。

畫協同主持人施佩吟提到在過程中陸續認識 許多遺跡和文史故事:「但是當我們被挖掘 出來這些社區的故事的時候,其實過去的法 令是沒有辦法去回應這些新冒出來的一些新 的故事。」政府過時的法令和推廣文史資源 的工具多為單向宣導,因此依山小綠洲期望

259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透過辦理雙向互動的工作坊,帶領當地居民

政大之聲實習廣播電台

認識在地文史,成為保留在地文史資源的一

結合環境與文史依山小學堂帶孩童認識社區

員。 【政大之聲記者林毓琳的採訪報導】 模擬城市工作坊活動當天,民眾運用學 習到的都市設計原理結合實地走訪對空間的

依山小綠洲與善步 ‧ 地方教育工作室,

觀察,用黏土呈現改善後的建築設計並介紹

二十九號舉辦「依山小學堂」闖關活動,

其理念,參與活動的民眾陳瑾認為過程中如

藉由遊戲讓學生探索社區過往水文脈絡。依

果不和其他人交流想法,規劃出來的城市將

山小綠洲專案負責人詹育芳說明活動舉辦理

變得凌亂不堪,她表示:「如果大家有更多

念:「讓大家知道說這裡有個很棒的文史,

的共識的時候,無論是政府或民間,大家可

有很多水路的故事,也告訴大家說這裡的空

以整體來配合改變我們的居住的環境。」協

間因為水路被加蓋都空間慢慢消失了。」藉

辦活動的萬盛里里長徐福進在保留文史的議

由活動引起大家對在地議題的關注。

題上也提出相同看法:「保護都市發展跟文 史的衝突就是說希望雙方面能夠溝通。」政

善步 ‧ 地方教育工作室負責人曾毓仁提

府不能只單方面向民眾說明都市設計,也需

到本次活動的設計:「我們知道如果直接和

要由下而上聽取民眾的想法,共同為都市規

他講課他們可能不一定願意聽,所以我們就

劃努力。

用了很多遊戲的方式,像是在社區裡面闖關 或踏查的任務等等。」透過實際地和社區互

參 與「 模 擬 城 市 一 起 來 當 城 市 規 劃

動,達到環境教育成效。

師!」的民眾在活動中一點一滴地熟悉自己 的生活環境,進而思考如何在都市發展中保

參與學生柳亭羽也分享活動最大收穫:

留在地文史。依山小綠洲團隊期望藉由活動

「就是喚起我們要愛護環境的意識,平常社

讓民眾增加對文史資源議題的關懷,並有能

區有垃圾可以隨手撿起來。」本次活動也鼓

力向政府表達自己對城市未來的想像,未來

勵學生,用實際的行動去關懷社區。

政府也將融合民眾的意見,一同創造出水 文、山系、文史風情共生共榮的城市美景。

260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