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山小綠洲 公開資料集
目錄 2
壹、計畫內容
4
計畫源起
8
計畫歷程
18
計畫思維
26 貳、開放圖資與綠資源 28
環境概述
36
依山地區整體再發展構想
38
綠生活空間策略點盤點
46 參、歷史資源 48
資源盤點
62 肆、水路紋理再建構 64
建立依山水圳策略地區發展論述
70 伍、民眾參與規劃 72
參與式活動行動列表
96 陸、社群網絡串聯社群 106 柒、參與綠空間改造 108
參與平台
112
空間綠生活營造步驟
圖表目錄 7 — 圖 1 臺北市社區發展計畫時間 16—圖 2 依山小綠洲四年操作空間擴張圖 21—圖 3 土地使用區域類型 23—圖 4 現行民眾參與規劃環節圖 25—圖 5 潛力空間擇點五大原則 29—圖 6 淹水潛勢分析 30—圖 7 排水系統分析 31—圖 8 地質災害敏感地區 32—圖 9 坡度分析 33—圖 10 常態化差值植生指標分析 34—圖 11 土地使用分區綠資源潛力地區 37—圖 12 文山區生態氣候圖 39—圖 13 文山區再發展示意圖 41—圖 14 仙跡岩生活圈潛力改造空間盤點地圖 49—圖 15 日治時期 1898 年,文山區三庄行政分區圖 53—圖 16 17-18 世紀,文山區聚落開墾順序示意圖 54—圖 17 日治時期,文山區宗族聚落分布示意圖 58—圖 18 文山區,五大煤礦坑與輕便車、鐵路分布圖 60—圖 19 文山區作為清領時期始運茶重要聯外道路示意圖 61—圖 20 戰後文山區聚落消長圖 64—圖 21 文山區水路示意圖 65—圖 22 文山區水路與策略點位置 72—圖 23 公共參與過程 99—圖 24 仙跡岩生活圈社群網絡串聯圖
表目錄 10— 表 1 空間型態與生活尺度對照 13— 表 2 三處潛力改善示範潛力策略點 35— 表 3 文山氣象觀測站平均氣溫 35— 表 4 文山氣象觀測站平均風速及最多風方向 36— 表 5 文山氣象觀測站降水量 36— 表 6 文山氣象觀測站降水日數 54— 表 7 文山區宗族分布 59— 表 8 六大煤礦坑基本資料介紹表 64— 表 8 文山水路系統 65— 表 9 水路型態於都市環境中的類型介紹 66— 表 10 水路型態於都市環境未來使用形式表 74— 表 11 參與式活動內容 84— 表 12【人人都能參與的地區規劃 ( 專業版 )】參與單位
壹、 計畫內容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體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01
計畫 縁起 打開 ‧ 綠生活/ 不同空間尺度的 規劃實踐
臺北市自 1996 年開始推動「地區環境改造計畫」,鼓勵社區自主 改善鄰里公共環境,一個「由下而上」的機制雛形開始被勾勒。 1999 年社區規劃師制度在臺北實施,藉由了解社區需求的空間專 業者扮演協調者的角色,建立公部門、社區居民之間更良好的溝通 管道,協助社區提案改善社區環境。
近年來,臺北市的地景正悄悄地改變。荒置空地轉眼變成充滿香氛 植物的香草園;巷弄中的畸零空間出現了一些熱血的年輕團體加入 創意改造的行列。不只是公有土地,也有許多民間單位認同生活空 間的整體營造,因此打開了空間讓居民以及更多使用者一起參與改 造,也打開了更多綠生活的可能。
臺北市持續引動社區及社群參與地區環境改善過程,2009 年始「羅 斯福路沿線綠點改造」,以都市再生的觀念啟動社會人文面向的串 聯與合作。透過與民間 NGO 團體的參與合作,羅斯福路的沿線綠 點展開了一系列呼應城市倡議主題與社群興趣的活動。2011 年推 動「一葉臺北 : 城市創意補充綠」、2012 年辦理「社區參與公共 開放空間環境改善策略規劃案」、2013 年辦理「臺北市推動地區 型都市再生策略規劃設計案」選定大安區「油杉—麗水—永康綠生
4
「依山小綠洲」公開資料集
活圈營造」為示範區,引導議題社群進入地緣社區,協力開展創意綠生活空間營造之由下而上模式,並 推展出「Open Green 打開綠空間」的社區空間論述。
接續於 2013、2014 辦理「臺北市地區綠色資源環境建置規劃案」則針對臺北市老舊城市地區(萬華區、 大同區)作為實驗型地區,思考緊密城市下,具有地區在地脈絡的環境,如何打開綠生活空間的營造, 延續往年多元參與模式,並發展多元性的樣態綠論述「倡議綠、生活綠、生態綠、社會綠及產業綠」等。 萬華區以「生活綠、社會綠」出發,以歷史紋理保全作為思考。大同區則以「產業綠」出發,結合傳統 產業技術,發展多元型態的產業工具分享空間,剖析老舊空間不同的空間使用可能性。
2014 年始由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獲得內政部營建署「城鎮風貌型整體計畫」的補助,推動 Open Green 打開綠生活政策,透過公開徵件的方式,鼓勵有意自主改善生活環境的社群與社區提案。每一個 基地的空間改造,都是由各種不同興趣的社群協力參與,過程中需要透過大量的溝通與陪伴,保持開放、 包容的態度來迎接一場場社會性的空間自力營造工作。透過這些過程,提供給社區新生活的想像。歷屆 社區規劃社群、跨領域及空間專業者、北臺灣大專院校系所等單位,藉由參與不停累積經驗,也將這些 過程視為培力社區的練習場域。2014-2017 四年間,累計共完成 61 處空間改造案例,幾乎拓展到臺北 市各個行政區的不同角落。
2015 年「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推展規劃」則承續與調整「樣態綠」之概念,發展臺北市依山發展地區的 空間範型,開啟不同的社區綠生活,打造「新公共空間」的典範。
5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體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臺北市社區發展計畫時間表
地區環境改造計畫 地區發展計畫
6
「依山小綠洲」公開資料集
都市空間改造計畫 自主更新 諮詢工作站
URS PARTNER
大安區 萬華區 文山區 大同區 依山小綠洲
圖 1 臺北市社區發展計畫時間
7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體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02
計畫 歷程 打造 ‧ 韌性城市/ 依山發展地區的 規劃實踐 2015 年 — 建立依山發展地區操作策略
2015 年企圖拓展「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推展規劃」應用操作的地區, 將過往社區參與多元綠生活樣態空間營造的經營經驗帶入,並以本 市環繞盆地且都市化的「依山發展地區」作為示範實驗之場域。透 過探討區域山系、水系、生態紋理以及防災等課題,研提出本市不 同區域型態的基礎範型(城鎮、城郊、郊山及棕地)的綠系統空間 論述。
本計畫藉由 GIS 等技術工具,分析出屬於依山發展地區的生活圈 後,再依據其所面臨的環境課題,套疊綠地資源地圖、災害潛勢圖 (包括地質潛勢、淹水潛勢);藉由 GIS 套疊工具及交錯群落的綠 手指特性、社區能動性,盤點三處具有潛力操作的生活圈,包括: 內湖區、信義區、文山區。
針對此三區,邀請專家學者、NGO 組織及在地社區,以「都市里 山學」的環境共存概念,發展出兩面向的策略操作方式。
1. 大尺度(生活圈)的地區環境規劃,提出空間議題與綠生活操 作對策。 2. 小尺度(策略點)的空間策略改造,並歸納作為依山地區生活 圈特質的參考。 8
「依山小綠洲」公開資料集
Wen Shan Oasis
經過綜合評估分析以後,本計畫認為文山區生活圈對本案操作有較大的效益與回饋:
一、未來效益 1. 文山區有景美溪、仙跡岩以及文史面向的空間範型,較其他二處生活圈多元,仙跡岩周邊亦有許多 公有地與荒地可做為再利用的空間,代表此地區有更多機會發展出依山地區的特色空間範型。 2. 分區內的綠地公共空間較平均分佈於於仙跡岩與景美溪之間,操作上可串連這些具綠點潛力之空 間,成為連結水空間與山空間的綠廊。 3. 景美地區內有的中小學校可作為環境教育紮跟基地。 4. 相較其他依山地區,本區位於捷運站生活圈內,在推廣上更有機會吸引到更多民眾參與。
二、擇定依山生活圈之推動策略 1. 社區與社群連結基礎強:社區與社群在文山學的醞釀夏有深厚的地方知識建構能力與觀點,有助於 豐富空間的文史內涵;景美溪守護聯盟長期關注景美溪生態,在水域資源的連結上將有很大的助益; 社區社群積極參與各個面向的議題,地方社區的民眾參與意識頗高,較易推展公共空間。 2. 文化敏感度高:因地方民眾的重視,空間與地方文史間的連結強烈,如文山社大的文山學所踏查與 指認之空間,都可以作為本案操作之著力點,若要將瑠公圳遺址納入本案操作,亦有穩固的基礎。
根據內湖區、信義區、文山區能動狀況,擇定以文山區為策略規劃範圍,以生活圈內較具活力的景東里 社區進行潛力空間調查、歸納,盤點出超過 30 種,具依山特性的空間範型,包括山腳下空間、水圳帶 狀遺線空間等。
9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體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空間形態 空間類型
定義
建成區
坵塊
淺山
深山
活動據點
具供使用者進行相關活動的空間定位
社區客廳
野餐據點
野餐據點
露營野地
工寮
運用人工設施物搭建具備特定目的伴 開放空間點位
社區客廳 共食廚房
野菜廚房 社區客廳
野菜廚房 社區客廳
露營休息站
步道空間
以人為使用主體的步行線性空間
人行步道
自然步道 手作步道 登山步道
自然步道 手作步道 登山步道
自然步道 手作步道 登山步道
古道
具備歷史意涵的線性空間以步行為主 要使用形態
文史環教場所
文史環教場所
文史解說 登山步道
文史解說 登山步道
橋樑空間
銜接兩測橫跨水路的線性空間
通行散步
休息散步
自然步道
自然步道
水路
具備承載水體可提供流動的線形空間
親水公園
生態廊道
生態廊道
生態廊道
保甲路
舊時聯繫散村聚落的官設動線,路幅 為牛車軌寬度以上
文史環教路徑
文史環教路徑
文史解說登山步 道
文史解說登山步 道
囊底路
缺乏聯外道路的封閉型道路的線形空 間端點
社區客廳 療育花園 設置麵包窯
社區客廳 療育花園 設置麵包窯
社區客廳
生態棲地
駁坎牆面
伴隨於斜坡兩測,具備鞏固動線機能 的線性空間
植物美學裝置 公共藝術
生態工法 垂直蕨園
生態工法 垂直蕨園
生態工法 垂直蕨園
帶狀水路遺線
舊時曾有水路行經,然現已覆蓋成道 路或建築間的後巷
帶狀公園 草溝 文創市集
生態環境教育公 園
生態環境教育公 園
螢火蟲復育
生活通道
以生活為主的步行線性空間
鋪面美化 騎乘自行車
療育帶狀花園
原生植栽美化
原生植栽美化
公園綠地
具有植栽與生態棲地條件的地方
星光夜讀社區電 影院
生態環境教育公 園
生態環境教育公 園
—
廟宇廣場
(佛、道)信仰活動發生的地方
文史導覽 廟前市集
文史導覽 廟前市集 交誼場所
文史導覽 交誼場所
文史導覽 數下教室
廣場
人工設施具有活動發生潛力的地方
戶外咖啡座椅 小朋友遊戲場
兒童遊戲樹屋
樹下教室
露營野地
學校
學校用地
教育場所 環境教育
教育場所 環境教育
窪地
地勢相對較低容易匯聚水份的地方
草溝 雨水花園
草溝 雨水花園
滯洪池
生態棲地
山坡墓園
埋葬先人的地方
設置紀念碑
設置紀念碑
墓園
墓園
農圃空間
具有農耕生產行為的地方
都市農圃
農圃空間 社區野菜空間
農圃空間 社區野菜空間
認識野菜
建築庭院
建築量體外圍周邊具有圍塑感的地方
中庭花園 打開圍牆
打開圍牆 社區客廳
打開圍牆 社區客廳
打開圍牆 社區客廳
軍事空間
軍事用地
都市菜圃
屋頂農園 生態公園
生態公園
生態公園
畜牧用地
具有畜牧養殖行為的場所
動物觀察場所
動物觀察場所 有機堆肥
生態棲地觀察
生態棲地觀察
鄰避空間
具有臨避設施的週邊空間
有機堆肥場 香草植物園
雨水撲滿
有機堆肥場
有機堆肥場
歷史空間
具有歷史意涵的地方
環境教育場 故事藝廊
環境教育場 故事藝廊
環境教育場 故事藝廊
環境教育場 故事藝廊
停車場
多輛車停車的空間
暫時性綠地
雨水撲滿
寮玉花園
透水鋪面場
畸零空間
土地利用後形成幾何不規則的空地, 位於山腳坵塊的空地,鄰近山坡
療育花園 設置麵包窯 雨水撲滿
兒童遊戲樹屋 雨水撲滿
蓄水滯洪
露營野地
點
線
面
10
連續尺度的綠生活內容(仙跡岩生活圈為例)
表 1 空間型態與生活尺度對照
教育場所 環境教育
教育場所 環境教育
「依山小綠洲」公開資料集
本案進一步協助社區盤點出 2 處 潛 力 空 間, 即「 景 東 愛, 海 綿 心」、「仙岩樹屋」,申請「2015 年 Open Green 空間媒合計畫」, 協助媒合中國科大建築系學生合 作,以分散式滯洪系統的觀念, 導入透水鋪面、蓄水功能、雨水 山腳故事工作坊與景東里民眾共同參與討論地方潛力空間。
花園設計,改善此兩處水圳帶狀 遺線空間,以因應氣候變遷淹水 議題,作為依山新公共空間設計 的典範。
都市里山工作坊文山區組發表討論成果。
仙岩山水下午茶工作坊施佩吟規劃師分享文山區綠生活營造想像。
仙跡岩走讀行動工作坊活動照片。
11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體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Wen Shan Oasis
2016 年度 — 進入文山區仙跡岩北側生活圈(景美地區) 2016 年擴大以景東里所在的「仙跡岩北側生活圈」(景美地區)作為示範地區,接期以此作為再生策 略地區實踐基地。以「空間串聯」的形式,結合在地文史及水圳水路紋理系統脈絡,串聯具改善潛力之 畸零地空間,因應淹水災害潛勢的課題。以整體地區發展空間架構,透過公共參與過程;以「社群串聯」 的形式,凝聚社區議題,鼓勵地緣社群研提地區環境空間改善共識與協力方案,打造依山發展地區之綠 生活空間營造(Green Living),創造更多具有蓄水滯洪效果的社區交流空間,體現都會型都市再生。
在空間串聯上,以示範地區內之瑠公圳、昔日萬盛溪溪流沿線的潛在綠資源空間為策略軸,以五項擇點 指標進行篩選,包括自明性、可及性、開放性、可持續性、可執行性等五項原則。共盤點出 22 處水路 遺線空間潛在綠點,其中有 11 處為公有地,其他 11 處為私有地、或部分私有。策略點皆位於都市水 圳遺線、歷史軸帶、氣候變遷與生態綠基盤軸線上。
延續上一年度於景東里完成 2 處潛力空間改造,此年度完成藉由工作坊舉辦,提出 3 處改善示範潛力策 略點規畫設計,提供在地居民開放空間的新想像。包括興福公園北側線型空間、仙通橋遺址基地、萬盛 橋遺線空間,並藉由創意行動進入社區前期擾動。
在社群串聯上,建立「依山小綠州」參與式規劃品牌,藉由舉辦參與式工作坊、論壇與實境遊戲,進入 社區擾動。本年度共舉辦六場工作坊與創意行動,總計超過 480 人次參與活動,成果斐然。 12
#9
#8
#6
空間 位置 號碼
( 萬盛里 / 興隆 路一段 85 號 ) 萬盛橋遺線空 間
( 興安里 / 仙岩 路8號) 仙通橋遺址基 地
( 興福里 / 興隆 路 二 段 22 巷 9 弄) 興福公園北側 線型空間
擇定 基地
1. 臺北市 ( 水 利工程處 )
1. 市府財政局 2. 國有財產署
1. 國有財產署
權屬
使用分區 : 空白 地目 : 水
使用分區 : 住宅區 地目 : 溝
使用分區 : 排水溝用地 地目 : 雜
土地使 用
謝 海 盟, 2015, 〈舒蘭河 上〉
何 文 賢, 2013, 〈仙通橋 橋碑原地 重現〉
曾 美 慧, 2013, 〈興隆路 ─昔日黑 鄉台車軌 道 拓 築 鋪路〉
出處
氣候變遷 與生態綠 基盤
都市水圳 遺線與歷 史軸帶復 育
氣候變遷 與生態綠 基盤
定位
自明性
係屬昔日萬盛 溪 流 經 之 處, 並為萬盛橋遺 址, 具 在 地 水 文及文史意涵
位於仙通橋遺 址 旁, 曾 是 媒 運鐵路及萬盛 溪 行 經 之 處, 具在地文史意 涵
位於昔日萬盛 溪、 霧 裡 薛 圳 流 經 之 處, 並 位於昔日許家 聚 落 旁, 具 有 水文教育意涵
表 2 三處潛力改善示範潛力策略點
興隆路一段八三巷,大馬路往巷道裡走沒 幾步,有一座萬盛橋,建造於民國六十四 年,相較四十三年建成的信義路八號橋, 反倒更為破敗,更像路邊護欄般不起眼, 「萬盛橋」三個字幾乎斑駁得看不見。兩 側橋欄並不方正相對,而是斜斜平行,橋 兩側的巷道蜿蜒而來、蜿蜒而去,即便填 滿水泥鋪平了,做為家戶後巷有種樹有雜 物堆置有油煙機排放口,河的面貌河的模 樣,照眼即見。 萬盛橋跨越的水圳應是較老的霧裡薛圳, 而非瑠公圳。
仙通橋原來橫跨在仙岩路六巷往景華街方 向的仙岩路上,是興安宮後方永豐煤礦運 煤的台車經過萬盛溪的橋樑。萬盛溪在辛 亥路四段及興隆路三段的源頭在福華加油 站會合後,流經十五分庄及萬盛庄,在公 館寶藏巖前方匯入新店溪。在興隆路二段 由國防部法律事務司旁的 巷往仙岩路方 向流,由仙岩路 16 巷頭流向 6 巷頭 ( 目 前以欄杆隔開 ),再往靜心學校後門繼續 流出。仙通橋見證萬盛溪及運煤台車的歷 史,是地方發展的重要遺跡。
民國三十三年,許茂仁出生於十五份的下 厝許,祖先最早在耙形 ( 興隆市場後面 ) 落腳拓墾,子孫代代繁衍後分出頂厝許 ( 景華街二一六巷內 ) 和下厝許 ( 興隆路 二段二十二巷 )。孩提時站在祖厝往外望, 無垠水田綿延,一眼就能看見萬新鐵路上 奔馳的火車。當時興隆路一段尚未打通 ( 民國五十三年闢路 ),一、二段交會處 昔日有小溪,溪上有小橋,舊名「橋頭」, 橋頭路從萬隆變電所直抵羅斯福路上。
文史地景描述
位於重要幹道 興隆路一段 旁,位處景美 運動公園與萬 盛公園間,有 機會成為兩者 間重要銜接點
位於靜心小學 及便利商店 旁,屬於人潮 聚集點,有機 會成為居民停 留休憩點
位於許家宗祠 及興福公園 間,具備銜接 社區據點的功 能性
可及性
位於鄰宅前院 及興隆路重要 幹 道, 目 前 僅 有橋墩遺跡阻 隔, 但 開 放 性 通 透, 易 進 入 空間
位於便利商店 旁, 因 有 柵 欄 阻 隔, 目 前 具 觀 賞 開 放 性, 倘除去柵欄可 增加開放度
位處許家宗祠 附 近, 鄰 近 社 區 據 點, 開 放 性 通 透, 容 易 讓居民進入
開放性
位 於 萬 盛 里, 曾 為文山社大走讀 踏查路線之一
位 於 興 安 里, 昔 日興安里長及文 山社大曾參與橋 墩遷移活動
位 於 興 福 里 內, 里長於 2015 年參 與「 地 區 綠 色 資 源 推 展 」 案, 有 機會鼓勵社區操 作。
可持續性
地表簡易水泥 鋪 面、 雜 草, 清除成本低
目前有簡易綠 化 盆 栽, 雨 水 涵管位於地 底, 有 機 會 執 行相關透水鋪 面、 海 綿 城 市 操作方案。
目前有雨水涵 管 位 於 地 底, 周邊建築有雨 水 收 集 裝 置, 有助於雨水回 收相關設計操 作。
可執行性
「依山小綠洲」公開資料集
13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體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2017 年 — 擴大至仙跡岩南側生活圈(木柵地區) 過往社區規劃僅能處理小尺度的生活與空間問題,單一空間或議題,顯得零碎或無整體規劃之結構性之 瓶頸。因此臺北市都發局自 2013-2015 年啟動具有區規劃觀點的社區營造與地方溝通規劃工作,盤點 與參與經營生活圈網絡的社區工作。2015 年起迄今,本計畫延續地方經營的精神,以依山地區為標的, 除將視角聚焦在臺北盆地環境與建成住宅地區的共生方案,整合了防洪減災的觀點以及回應在地特色, 還進一步將都市設計專業規劃語彙透過工作坊、現地溝通討論等方式,拉近民眾的距離。
以策略地區內之瑠公圳、昔日萬盛溪溪流沿線等潛在綠資源空間為策略軸,推動都會型依山發展地區綠 生活營造;透過社區參與過程,引動討論地區公共議題,建立都會型依山發展地區之綠生活論述,推廣 「Green Living」綠生活空間營造理念。2017 年延續前期操作觀點,並從仙跡岩北側生活圈,擴大至仙 跡岩南側生活圈(木柵地區)為策略地區,指認地區環境相關課題,南側生活圈共盤點出 10 處公共開 放潛力策略點。
「依山小綠洲」整合了規劃方案、計畫精神、行動方向等概念,擴大作為依山發展地區之綠生活空間營 造溝通平台;以轉譯過的語言與社會的介面整合,促進大眾了解與參與。成員的組成設定為循序漸進的 開放式的組合,不只有空間專業者,亦有在地代表性的社群或社區組織、相關重要的決策,或主次分明 的行動子計畫,可以彼此扮演主角與配角的角色,相互扶持協力。
以社區參與過程,凝聚綠生活空間營造願景與後續經營管理共識,串聯人與人、人與環境之溝通對話, 以場域培力社群社區,持續完備綠生活地區規劃操作機制。本年度完成兩處策略點的規劃設計,萬盛橋 梁空間、步行後巷,同時舉辦共 13 場的工作坊與課程活動。
透過建立都會型依山發展地區之綠生活空間營造操作機制,落實韌性城市概念,營造地區願景。面對消 極的都市設計管制內容,並以歷史及環境生態做為主軸的生活實踐,試圖打造水圳遺線作為都市設計示 範區。
14
「依山小綠洲」公開資料集
Wen Shan Oasis
舒蘭河上的水路想像-翻轉後巷 工作坊的依山願景早茶會。
舒蘭河上的水路想像-翻轉後巷 工作坊的水牆 DIY 親子遊戲。
仙岩六巷的橋與鐵道-生活願景 工作坊。
《明日的渡口-再尋仙跡岩文化 生活 》南芳藝廊-剪紙藝術展。
15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體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2018 年-建立「依山水圳策略地區都市更新空間再生作業準則」 2018 年持續以「仙跡岩生活圈」為策略地區,範圍包含景美溪以東、景美運動公園以西、仙跡岩以北、 蟾蜍山以南的區域。結合相關專業者、學校、NGO 組織、里辦公處等資源,以社區參與精神持續串連 潛力空間及社群。
此年度集結四年來的成果,針對「依山發展地區都市水圳」為主題,擇定系統性「再生策略區」、搭配 相關法令機制之相互影響分析及規劃上相關各利害關係人意見調查,研提「依山水圳策略地區都市更新 空間再生作業準則」,作為與空間專業者及法令機制溝通之基礎,提供利害關係人於依山地區規劃及開 發時參考。
依山小綠洲四年操作空間擴張圖:
圖 2 依山小綠洲四年操作空間擴張圖 16
「依山小綠洲」公開資料集
Wen Shan Oasis
迎向水環境故事的設計營造晚間工作坊,與鄰里朋友互相討論。
在都市設計工作坊,利用模型與青年朋友共同模擬城市的發展。
共創工作坊營造討論,居民們在茶會上一起討論如何營造潛力空間。
由善步.地方教育工作室團隊帶領同學感受文山區水路空間痕跡。
17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體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03
計畫 思維 面對氣候變遷的 韌性思維
氣候變遷下的衝擊與挑戰 由非營利組織「德國觀察(Germanwatch)」所公布的「氣候變 遷表現指數(ClimateChange Performance Index)」,是一個提 高國際氣候政治透明度的工具,就全球溫室氣提排放前 58 名的國 家進行評比,評估基準 80% 為具體的排放趨勢和排放程度數據, 20% 則來自各國專家就該國國內與國際的氣候政策進行評估。根 據 2015、2016 年評比結果,台灣分別占居 54 及 52 名,屬後段。「氣 候政策」指標與「再生能源」指標兩部分得分偏低,檢核項目如圖 所示。
臺灣因地理與地質因素,地震及颱風發生頻繁,災害(土石流與洪 泛)潛勢地區遍及全島,面對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極端天氣將加劇災 害發生之頻率及規模,加上過去缺乏環境保育意識、與山川自然爭 地,過於集中於都會區發展的土地開發型態,使得整體環境面臨水 資源不足、生態系統改變、空氣汙染、洪水加劇水患頻仍、土石流 與地滑等五大危機。
連續 2 年莫拉克(2009)與凡那比(2010)風災的重創,2015 年 蘇迪勒颱風的逼近造成全臺 10 縣市淹水警戒提升為 1 級警戒,並 造成上萬戶停電,民眾對於災害來襲之恐懼歷歷在目,極端氣候所 造成威脅越趨明顯,更顯得強化城市韌性思維的重要性。 18
「依山小綠洲」公開資料集
減緩(mitigation)調適(adaption)作為依山地區發 展目標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的挑戰,行政院於 2012 年提出「國家氣候變遷 德國觀察所公布之 2018 與 2019 年氣候變遷 指數,台灣在全球排名屬後段班。
調適政策綱領」期望透過提出完整的因應調適策略,及落實執行的 推動機制與配合措施,健全國家調適能力,回應氣候變遷所帶來的 衝擊。
本計畫所處依山地區,其近山傍水的區位特性,在此環境趨勢中更 顯其都市治理回應此政策趨勢的重要性,如何透過依山地區水綠基 質的整合性思考,在都市永續發展前提下,透過「減緩」「調適」 手段減緩著眼於溫室氣體長期之減量以降低氣候變遷之影響,調適 短期與長期不可避免之災害風險,將氣候變遷衝擊極小化,作為依 山地區城市治理的基礎。
依山地區連續尺度的梯度管理 地景的變化隨著地形地貌、開發強度、土壤水文、人文發展而有明 顯的不同,屬於依山地區的文山區與臺北市建成地區有非常大的差 異,多丘陵的先天條件造就了不同的地景樣態,隨著「成長管理」 邊界的指定,不同的地景運用剖面圖(section)的呈現,對於具 有特殊人文自然環境的樣態亦應進行土地使用、都市設計或生態景 觀的相關管制,針對不同梯度的地景擬定綠發展策略。 19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體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文山學下的 時代價值
早期文山區的先民,從淡水港出發,沿著新店溪、景美溪逆流而上 開墾,康熙末年逐漸踏入景美地區,發展出許多聚落,包括十五份 庄、溪仔口、萬盛庄、景美老街、溝子口、埤腹、中崙尾、馬明潭、 木柵、炮子林等,由於後期因景美、木柵曾有渡船口在此處,成為 貨物的集散地,進而景美、木柵發展成街肆,帶動地方商業發展。
早期北台灣地區已淡蘭古道串起臺北至宜蘭的陸運系統,關於南 路,有依從艋舺出發,行經六張犁、文山、深坑、石碇再到坪林, 是商旅往來路線,又有一說淡蘭古道系統至石碇後,再陸續轉為水 運系統,沿著景美溪往南透過河運移動貨運。一再顯示景美地區轉 運點的重要性,而景美地區因位處山系隘口,成為當時石碇、深坑 在臺北城內的重要運轉樞紐,不管是水運,或是後續為了運送煤 礦,設置了輕便車鐵軌,從過往交通紋理可看出,景美地區可謂當 時重要的南區門戶。
文山區的聚落發展與地形特性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許多文史及聚落 發展脈絡,目前還可從城市當中看見許多遺跡,例如水圳遺線、鐵 道紋理等,這些都是一種地方學的地區脈絡思考,發展具有在地特 質的地區規劃,必須累積地方的歷史紋理,將新與舊文化加乘與累 積。文山社區大學深耕公民教育多年,以培力的概念,讓學員們了 解在地的人文本土文化,盤點社區資源、社群資源、文史故事、在 地知識等,發展大文山堡的「文山學」,持續引領學員盤點在地資 源的同時,也共同討論都市空間發展的課題、未來家園願景。
文山社區大學長期累積在地知識、生活智慧發展「文山學」系統, 然而,多以教育、教學方式傳承、引動居民思考,具體行動實踐上 以舉辦活動居多,因並非空間專業背景,能將討論議題落實於空間 上的動能,仍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樣態,地區參與式的規劃勢必可 結合文山社區大學的「文山學」系統,疊加過往學員梳理的地方脈 絡與智慧於空間地理位置上,將對地區規劃,更有整體系統性觀點 的助益,且社大的「文山學」培力系統已發展純熟,若結合空間觀 點的參與式規劃方式,加乘培力系統,將更能發展民眾參與式的地 區規劃願景。 20
「依山小綠洲」公開資料集
區域尺度的 參與式 規劃機制
過往民眾參與偏向社區小尺度的鄰里公園等空 間,有關「都市更新」與「社區營造」之接軌, 應有地區尺度觀點,進行系統性的規劃,結合民 間夥伴關係的建立及協力模式,發起以行動為取 向的各種社群培力工作。以下針對都市計畫層面 的認識以及不同空間尺度的應用,依據社區經營 的經驗,分別提出整合式的思考回饋。
一、面對地區環境特質差異的都市計畫 臺北市的住商混和特質是普遍的現象,然而各地 區受到不同發展趨動力的影響,有別於傳統都市 計畫土地使用分區的地區認識,左圖依據地區不 同歷史發展脈絡、自然環境條件、未來發展驅動 引擎等面向納入後續各地區關鍵議題的優先性、 地區經營的特殊性,進行綜合評估。本團隊結合 上述思考,賦予各行政區地區規劃與經營策略的 定位。以下歸納分為四類型作為中尺度地區再發 展的綠系統空間論述基礎。
本計畫依據臺北市「土地使用分區」及目前臺北 圖 3 土地使用區域類型
重要政策投資計畫—新開發地區(大型公共投資 計畫)將上述兩者圖層進行比對。根據土地使用 分區狀況,可將臺北市十二個行政區依據不同的 土地使用情形進行分類與評估,為有效釐清臺北 市不同區域特質所帶動的公共開放空間使用者的 社群差異,並同步整合都市計畫土地使用分區管 制、土地使用現況以及社區未來願景想像之空間 關聯性。主要根據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保 護區所占行政區比例狀況,初步歸納本市都市空 間類型至少包括有四種區域型態:商業區(商業 中心)、城郊(依山地區)、住商混和(住宅區 為主的住商混和區)、工業區(工業區轉型)。 21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體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二、面對社區營造特色的地區發展計畫 現今地區規劃機制,分有都市計畫、都市設計、都市更新及社區營 造等相關面向,民眾參與都市計畫、 都市設計、都市更新的過程, 多由審議期間的公聽會、計畫說明會、單向參與計畫,提供地區的 意見與想法,很難有機會落實與討論互動。且社區營造的民眾參與 討論,大多落實與小尺度的空間營造討論,並未與現行政策、法規 層面的都市計畫、都市設計、都市更新有接軌。面對社區營造至今 仍缺乏有效的法令位階,一直以來社區營造為基礎的專案計畫一直 皆僅能以「行政規則」進行推動,相對於都市更新計畫範疇擇為「法 令」的層次。反思當前社區綠生活觀念所欲傳達的議題,如地方紋 理保全(廟宇、水圳遺線、生活記憶)、多元群體的生活需求(孩 童遊戲、社區環境教育、長者共餐交誼空間),甚至是尺度更大的 議題如氣候變遷、安全與防災的觀念,需要在都市再發展的進程中 予以重新回歸社區,以新的社區關係營造需求空間。
22
「依山小綠洲」公開資料集
圖 4 現行民眾參與規劃環節圖 23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體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社區營造作為 都市規劃的方法
都市更新及都市計畫之間,需要有減災觀念的都市環境整備計畫, 如圖「仙跡岩生活圈地區計畫」,具有整體的規劃觀,再進一步建 築整建,並結合由下而上的機制對話方式。其中,可以社區營造作 為都市規劃的方法:
1. 以空間 ( 策略點 ) 串人 依據地方特質所盤點出優先保全的空間,從其特質出發,讓不同領 域、不同角色等人們,走進空間進行各式各樣著重於生活的特質觀 察。從中分析出各策略點的再發展定位,醞釀空間經營之能量。
2. 以人聚群 合作關係需要各種實踐方案才能逐漸摸索出最適模式,將原本各有 立場、有不同理解的人,置於同樣的層次進行實質討論,才能讓人 與人、群與群之間,真實展開更多的合作可能。越多的社群合作關 係,就會為地方帶來越多的再生能量。
3. 以場域培力社區社群 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Diane Rodham Clinton)在《傾全村之力》 (It takes a Village)一書提到:「成就一個孩童的未來,需要整 個社區的力量。」面對都市化發展所遺留下的空間斷裂、知識與記 憶的遺失,規劃者更需積極的走進社區空間,去發現、去挖掘值得 保全的紋理與看見生活文化,協助地方行動者有更好的發揮所在, 用場域來培力更多的公民團體加入地區公共事務的行列。
24
「依山小綠洲」公開資料集
策略點 擇點原則
策略點空間盤點,考量基地內條件與外在因素,以下 列五點為擇點原則:
1. 自明性 透過基地歷史背景如瑠公圳水系及文史、許家聚落、 新淡鐵路及運煤支線等歷史脈絡於空間上的遺跡,影 響該地區民眾地方認同感,進而提高基地於此空間場 域的存在感。
2. 可及性 基地所在地理區位於除了關乎與鄰近周邊居民緊密度 外也影響了與其他示範點串連的可能性,並決定整體 依山地區改造的完整度。另一方面,考量現行及未來 政策方向是否與本案結合或違背,亦影響該基地成為 示範點之潛力。
3. 開放性 土地權屬為公有或私有,影響改造該點的可能性。若 土地權屬為私有地且權屬複雜的情況下,則需要進行 更繁複的溝通與建立共識,才有機會改造該空間,因 此在擇點原則上以公有空間為優先。
4. 可持續性 評估在地鄰里社區能量及凝聚力,為未來基地維持與 持續發展之指標。 圖 5 潛力空間擇點五大原則
5. 可執行性 依據策略點現址硬體狀況,如土地面積、地底涵管密 度、土質等進行評估,以利後續改造執行。
25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體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貳、 開放圖資與 綠資源
26
「依山小綠洲」公開資料集
27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體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01
環境 概述 文山區地理資訊 系統的掌握
地理資訊系統的掌握實為規畫者在面對大尺度環境規劃時的工具之 一,以特定議題或主題把資訊空間化呈現,使空間規劃者在進行空 間構想時,就欲達成的目標,進行空間資訊的判讀,甚至面對不同 主題時能加疊資訊系統進行較為整體性的資訊判斷。以下就文山區 掌握的圖面資料以及分析概要進行說明。
淹水潛勢分析 基本圖資說明: 依據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會商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訂定 淹水潛勢圖製作及測試手冊,採用第三代「淹水潛勢圖」劃設內容 為考量。 分析概述: 1. 文山區景美萬隆地區易淹水地區大致分 3 處,應與地勢較週邊 環境低以及山坡地邊緣有所關連。 2. 景美溪沿線由於河岸地勢較低,降雨時易造成淹水等災害現況 沿河岸地區均有抽水站設備,減緩災害之發生。 3. 市區淹水以興隆路與辛亥路口,以及木柵路一段木柵公園附近 為淹水較為嚴重的區域。
28
「依山小綠洲」公開資料集
圖 6 淹水潛勢分析
29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體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排水系統分析 基本圖資說明: 1. 依據臺北市雨水下水道佈設以及河岸抽水站而劃設出集水分區的範圍。 2. 集水分區除考量都市水工設施物的設置,亦考量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
分析概述: 1. 依據集水分區的劃設,本計畫範圍約有 15 處左右的集水分區,未來在考量並回應韌性城市之議題, 應以排水系統的集水分區作為參考之依據。 2. 集水分區之劃設涉及山坡地之位置,分水線亦為重要之分水嶺,其稜線範圍應禁止任何破壞地形地 貌的開發。 3. 臨景美溪區域在都市排水系統中占重要的關鍵區域。
圖 7 排水系統分析 30
「依山小綠洲」公開資料集
地質災害敏感地區 基本圖資說明: 1.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根據地質法第 5 條、劃定 5 類地質敏感區,臺北市涉及之種類為「山崩與地 滑地質敏感區」。 2. 依據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公告之山崩與地滑地質敏感區劃定企畫書,「山崩與地滑地質敏感區」 是將降雨強度、累積雨量、歷史山崩與地滑區、順向坡及周圍山崩或地滑影響範圍。 分析概述: 1. 臺北市東側山脈屬雪山山脈系統,為沉積岩在幾百萬年前經過地層錯動所擠壓抬升而形成,而抬升 後的山脈形成南向為順向坡的山脈走向。 2. 順向坡於地質穩定程度中原屬於不穩定坡面,容易因地層錯動、斷層影響產生自然災害,故地理資 訊系統亦標註五指山系以及南港山系中符合地質敏感區之位置。
圖 8 地質災害敏感地區 31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體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坡度分析 基本圖資說明: 1. 依據水土保持法以及山坡地保育利用條例明訂山坡地範圍是指:標高在一百公尺以上者,以及標高 未滿一百公尺,而其平均坡度在百分之五以上者。 2. 依據臺北市山坡地開發建築要點:「坡度陡峭者:在坵塊圖上其平均坡度超過百分之三十者,不得 開發建築。」
分析概述: 1. 蟾蜍山以及仙跡岩靠近稜線兩側坡度較陡地貌的開發。 2. 坡度 15-30% 之範圍現況以涵蓋部分住宅區,未來若與地質敏感地區疊合,將有助於判斷潛在坡度 危險之區域。
圖 9 坡度分析 32
「依山小綠洲」公開資料集
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atation Index)常態化差值植生指標分析 基本圖資說明: 依據遙測衛星地表溫度資料探討熱島現象以綠覆率之研究中,將 NDVI 分為三個等級: 1. 低指數區:數值小於 0.3,主要為崩塌裸露區及少許植披覆蓋。 2. 中指數區:數值介於 0.3 與 0.4 之間,主要為草地、灌叢或稀疏森林。 3. 高指數區:數值 0.4 以上,主要為茂密森林。 分析概述: 1. 蟾蜍山、仙跡岩、馬明潭等南港以及二格山系,現況植生指數均呈現 0.4-1 植生狀況優先之情形, 顯示山區綠色資源分布最密集。 2. 都市內則以公園綠地、學校等系統為主要的綠資源分布位置,但由於較為偏向人工化的開發方式, NDVI 指數亦呈現普通之情況。。
圖 10 常態化差值植生指標分析 33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體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土地使用分區綠資源潛力地區 基本圖資說明: 1. 依據臺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內容,選定保護區、風景區、農業區、公園綠地、學校用地、文教區 等,作為綠資源潛力地區。 2. 有關公園綠地之分布,現況依據開闢狀況分為已開闢、未開闢、及部分開闢之情況。
分析概述: 1. 文山區除了仙跡岩、蟾蜍山綠色資源較為完整連結之外,市區內具有綠色資源潛力點較無與周圍綠 色資源進行串聯。 2. 現有臺北市生活空間改造計畫(Open Green)之分布,可補足現有綠色資源的連結點(即圖中 OPG 點)。
圖 11 土地使用分區綠資源潛力地區 34
「依山小綠洲」公開資料集
氣候風向 表 3 文山氣象觀測站平均氣溫
平均氣溫 Mean Temperature 單位:℃ 月/年 2015 2014 2013 1月 15.5 15.8 16.2 2月 17.1 16.1 18.3 3月 18.7 18.4 19.1 4月 22.2 21.6 20.6 5月 25.7 24.3 25.2 6月 29.2 27 28.3 7月 29.3 29.4 28.8 8月 28.2 28.6 28.9 9月 26.8 28.4 27.1 10月 24.3 23.3 23 11月 22.6 21 20.6 12月 18 15.4 16 平均 23.1 22.4 22.7
2012 14.9 15.3 18.4 22.5 25.1 27.1 29.5 28.4 29 23 20.9 17.5 22.6
2011 13.4 16.4 15.8 20.7 24.1 28.1 28.9 28.8 26.9 23.3 21.8 15.6 22
2010 16.5 17.2 19.2 20.2 24.8 25.8 29.5 29.3 28.1 23.9 20.7 16.5 22.6
數據資料來自中央氣象局氣候資料年報 觀測站資料:C0AC80 文山(博嘉國小校園內 ); 觀測站海拔高度:40M; 備註:原為雨量站 (C1AC80), 於 2009/12/1 擴充為氣象站,變更站碼為 (C0AC80) 。
臺北市平均溫度為 23 度,文山區依據過去 6 年的氣象資料,均溫約在 22.6 度左右,略低於臺北市整體 平均氣溫。另外文山區於 2015 年平均溫度超過 23 度,亦為 6 年來最高溫度之情況。 若以文山區平均氣溫 22.6 度做為熱季、涼季的分界線,則每年 5 月至 10 月為熱季,11 月至次年 4 月為 涼季,全年比例為 6:6。 文山區全年平均風速約 1.2 ~ 1.5m/sec,每年的 5-7 月風速較弱,10-1 月風速較強。 依據文山區過去 6 年的氣象資料,文山區長年風向均介於北風與東風之間,四季並無其他風向之變化。
表 4 文山氣象觀測站平均風速及最多風方向
平均風速及最多風方向 Mean Wind Speed and Prevailing Wind Direction 單位:m/sec 月/年 2015 2014 2013 2012 風速 方向 風速 方向 風速 方向 風速 方向 1月 1.8 85 1.3 78 1.5 74 1.5 2月 1.5 78 1.1 82 1.6 52 1.6 3月 1.7 54 1.3 81 1.4 82 1.5 4月 1.5 59 1.4 50 1.1 76 1.1 5月 0.9 53 0.7 74 0.9 82 1.2 6月 0.6 58 0.8 80 0.7 58 0.8 7月 1.1 39 1.2 57 0.8 11 1.2 8月 1.3 52 0.6 56 0.8 67 1.2 9月 1.3 63 1.4 56 2 92 1.2 10月 2 72 1.6 69 1.4 77 1.5 11月 1.9 71 1.5 82 1.9 81 1.6 12月 1.9 77 1.7 81 1.5 78 1.6 平均 1.5 72 1.2 81 1.3 82 1.3
風速 77 80 70 81 65 7 71 82 10 64 54 65 65
2011 方向 1.7 1.3 2 1.5 1.3 0.7 0.8 1 1.6 1.7 2 1.8 1.5
風速 80 56 74 67 83 83 60 84 85 77 79 77 83
2010 方向 1.6 1 1.5 1.4 1.1 0.7 0.7 1.2 1.6 1.7 1.7 1.3 1.3
35
8 41 62 78 72 86 84 78 56 61 79 74 78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體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表 5 文山氣象觀測站降水量
降水量 Precipitation 單位:mm 月/年 2015 2014 2013 1月 23.5 35.5 120 2月 78 269 38.5 3月 181 168 57.5 4月 104.5 105.5 256.5 5月 379.5 615.5 408.5 6月 403.5 602.5 214 7月 201.5 296.5 240.5 8月 892 259.5 507.5 9月 474.5 248 456 10月 189 88.5 147 11月 29 120 57 12月 77.5 94.5 274.5 全年 3033.5 2903 2777.5
2012 208 325 103.5 390.5 288.5 748 286 689 151 54 230.5 212.5 3686.5
2011 121.5 77.5 120.5 34 273 268.5 178 263.5 103 278 277 211.5 2206
2010 119 168 26.5 109.5 193 501 101.5 282 189 438 79.5 75 2282
文 山 區 並 無 明 顯 的 旱 季 和 雨 季 之 分。 過 去 6 年 的 平 均 年 降 雨 量 於 約 為 2814.75mm,相較於臺北市整體平均年降雨量 2405mm,文山區的降雨量 是高於整體平均值約 400mm,顯示其西部麓山帶的山勢、地形的影響,反 映在其雨量的數據之上。 降雨日數過去 6 年平均為 168 天,略低於全年總日數的一半,與臺北市全 年平均降雨天數為 165.5 天相較,文山區降雨天數略高於整體平均值。在降 雨日數以及降雨量與臺北市平均值之比較結果,可知道文山區在日降雨量的 部分是高於整體平均,推測應為周遭地形山勢之影響。
表 6 文山氣象觀測站降水日數
降水日數 Number of Days with Precipitation 月/年 2015 2014 2013 1月 9 5 15 2月 11 12 13 3月 11 14 12 4月 11 10 21 5月 15 23 20 6月 13 21 11 7月 12 11 9 8月 20 13 11 9月 14 11 10 10月 11 8 15 11月 12 11 12 12月 16 15 21 全年 155 154 170
36
單位:日數 2012 2011 16 27 17 14 13 15 22 6 18 19 19 17 9 11 16 16 10 6 8 16 14 16 19 24 181 187
2010 15 11 7 19 13 22 9 10 14 21 13 7 161
「依山小綠洲」公開資料集
生態氣候圖(climate diagram)是 Heirich Walter 於 1985 年發展出用以呈現地域植被與氣候關係的一 種工具。指以某地的氣溫及降水資料,依月份繪製之長期曲線圖。地表的蒸發量隨著土壤、風等因素有 所不同,但各地溫度的曲線與蒸發量曲線常為平行;故地表的潛在蒸發量可以以溫度曲線做為代表,及 該月的平均溫度乘以 2,所得得數值冠以單位 mm,可代表該月的潛在蒸發量。拿此潛在蒸發量與降雨 比較即可得知當地氣候生態的狀況。
圖 12 文山區生態氣候圖
由文山區的生態氣候圖可知,文山區亦符合北臺灣重濕的大氣候分區環境,降雨量遠高於地表的蒸散量 的情況,圖面顯示與南臺灣旱季、雨季分明的情況有顯著的差異。文山區除了三月為濕潤區以外,其餘 月份均為重濕區,且每年的 5、6、8 月均為降雨量的高峰季節,此生態氣候圖之呈現經分析後,並沒有 與西部麓山帶所造成的地形、山勢產生關係,而是忠實反應大氣候分區環境下的生態氣候關係。
37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體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依山地區 整體再發展 構想
02
文山區位於臺北市最南端的區位,隔景美溪銜接新北市的新店區, 長久以來為往臺北城的重要隘口,有別於臺北市核心區的行政區, 南港山系以及二格山系東北西南走向把文山區分為數個次分區,而 開墾建設的悠久,反映在空間的發展型態上,成為文山區再發展的 深厚底蘊。
羅斯福路與基隆路口,在蟾蜍山、新店溪緊鄰的地形限制之下,長 久下來已逐漸形成「隘口」的山水格局,除了是文山區交通密集度 最高之處,亦為臺北市南區重要的門戶,週邊的蟾蜍山聚落、師大 分部、台科大等等,近幾年在各領域亦發展出相當的成果,本計畫 預計藉由山水格局的串聯,形塑文山區南區門戶的發展意象。
依山發展區依據前述分析大致分為四個區域,分別是水圳為主的 「景美水圳生活區」、以國家發展研究院、考試院、海巡署等國家 機構為主要發展內容的「軍事、政治地景文化區」、以木柵老街、 文山區行政中心為主的「木柵歷史生活區」,以及蟾蜍山、仙跡岩、 馬明潭周邊的「依山生活區」。
其中「景美水圳生活區」因具有承上啟下的區域特性,故未來發展 亦相對重要,木柵地區除了承接貓空產業發展的動能之外,200 年 的歷史回顧以及文山區行政中心的行政資源亦做為連結貓空、深 坑、平溪等地的連接器。景美水圳生活區主要須回應氣候變遷以及 38
「依山小綠洲」公開資料集
都市防災之課題,達到依山生態化、安全化的發展願景,國家發展研究院的周邊地區為歷史發展的 過程呈現,亦為地區重要的發展歷程,且主要以公有土地為主,未來可作為地區以過去歷史為基底 的翻轉契機。
綜合各項條件分析,未來將以「山水交織、文山有感再發展」整體開發之定位。以都市更新的手段, 藉由軟體計劃之營造,促使實體空間的更新活化,以公共投資與經營,強化生活品質與產業能量, 帶動地區整體發展的新願景。
圖 13 文山區再發展示意圖 39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體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綠生活空間 策略點盤點
03
以社區參與推展依山發展地區之綠生活空間營造為理念,本計畫總 計共盤點出 32 處綠生活空間潛力策略點,做為綠資源改造評估優 先點位,並選出三處作為改善示範潛力策略軸規畫設計之基地, 即萬和水水(點 19)、景東愛海綿心(點 21)、仙岩樹屋(點 22)。
仙跡岩北側生活圈(景美地區):水文化暨氣候變遷綠基盤營造 本地區共盤點出 22 處,主要選定瑠公圳及昔日萬盛溪流沿線的潛 在綠點。依據策略點特性、空間型態及改造願景,試圖藉由生態綠 化工程,開展水路沿線的綠地空間,形塑社區環境,可提供社區居 民交流,並成為仙跡岩山系延伸的綠色跳島。 仙跡岩南側生活圈(木柵地區):木柵故事基地營造 本地區共盤點出 10 處,針對在地歷史資源及公有地空間盤點潛力 空間。木柵生活圈內有許多的軍用公有閒置空間,以及木柵文史據 點,在地自明性卻不高,計畫建議木柵生活圈內的潛力點以木柵老 街區域選出一處空間,作為「木柵故事基地」,系統性串聯各潛力 據點,持續盤點深耕木柵故事,亦如同社區活化據點、木柵的都市 再生基地,可持續以此潛力點滾動社區公共意識。
40
「依山小綠洲」公開資料集
圖 14 仙跡岩生活圈潛力改造空間盤點地圖
41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體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策略點基地 改造實踐案例
改造前,原本作為公園的花圃空間
基本資料: 里別:萬和里 地址:溪州街 137 巷與萬隆街交叉口 權屬:臺北市政府工務局 操作類別:歷史地標型空間 改造年代:2016 年
改造後,花圃進行開蓋設計,成為親水的「萬和水水」空間
萬和水水(點 19) 舊河道低窪地形,淹水風險高;萬和一、二、三號公園為景美溪舊 河道,因景美溪上游截流,後續泥沙堆積,水流變少,漸成乾旱沙 洲樣貌,1980 年景美(尾)溪整建,置入鋼筋混凝土箱涵取代原 舊河道的位置,後續改建成三處公園空間環境。然而,因萬和里過 往曾為沙洲地形、景美溪河道變遷氾濫之處,地勢低窪,屬於臺北 市淹水潛勢較高的地段。2015 年蘇迪勒颱風來襲之際,溪州街段 淹水嚴重,讓萬和里居民飽受水患之苦。
由下而上的空間改造 為解決萬和里水患課題,萬和公園的設計也須因應氣候變遷環境有 所調整,因此,萬和里長 2016 年申請 Open Green 空間媒合計畫, 將萬和一號公園局部改善成為開蓋「萬和水水」蓄水空間環境。除 了營造公園的親水環境提供民眾參與認識,也可見到有蜻蜓的身 影,都市水環境的營造,也提高公園的生態多樣性。本計畫持續協 助萬和一號、二號、三號公園整體規劃設計,2017 年 12 月 1 日臺 北市府公園處邀請水利處、衛工處、萬和里辦公處及設計團隊評估 並研擬萬和公園開蓋計畫,臺北市政府已編列翌年度預算確認整體 規劃、逐年開蓋可執行施作。 42
「依山小綠洲」公開資料集
改造前,水泥鋪面的社區轉角空間,停滿私人汽車
基本資料: 里別:景東里 地址:景華街 104 巷巷底 權屬:臺北市政府、瑠公農田水利會 操作類別:畸零空間 改造年代:2015 年
改造後,因應氣候變遷,營造出透水鋪面的休憩空間
景東愛.海綿心(點 21) 預見未來災害,盤點社區內可利用空間近年來受到極端氣候影響, 從淡水河出海口吹進臺北盆地的氣流風,影響著位在東南邊的文山 區,仙跡岩山腳下的景東社區,也面對著人與環境如何共生發展的 考驗。早在數年前,便曾有周邊幾個社區串聯組成「仙跡岩聯盟」 提倡永續環境的營造,擔任里長的高鳳謙也積極參與。2015 年, 孫啟榕老師帶領中國科大建築系學生運用景觀建築的課程開始盤點 社區內環境狀況,「景東愛.海綿心」基地,以及「仙岩樹屋」被 挖掘了出來,透過將水留在基地內的設計方案,希望能回應海綿城 市的綠基盤營造構想。
用愛護社區的心,長者一同響應海綿城市行動 本基地過往為瑠公圳興福支線所流經,公私產權夾雜的土地長期被 作為停車場使用,居民早已習以為常。水泥舖面上還長有一棵由鄰 居瞿伯伯親手種植的苦楝樹。 2016 年,為了重塑社區轉角的新風貌,里長召集了相關單位至現 場討論,一經比對地籍界線後發現土地破碎斜角的範圍難以整體規 劃,因此協商用換地的方式讓空間能完整使用。後續原本被三台汽 車停放的空間退縮,還給了老樹一個更好的生長環境;水泥鋪面移 除變成透水碎石,苦楝樹少了汽車重壓、多了土壤保護根系。 43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體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改造前,老樹周邊堆滿垃圾與廢棄物
基本資料 里別:景東里 地址:景興路 153 巷 108 號旁 權屬:瑠公農田水利會、林 OO 操作類別:畸零空間 改造年代:2015 年
改造後,打造樹屋意象的公共廣場
仙岩樹屋(點 22) 種下山茶花,私有產權點頭響應仙岩樹屋是社區進入仙跡岩的登山 入口之一,然而因為私有產權的關係,縱使長期被占用堆放垃圾卻 難以處置;基地上盤根生長一棵老雀榕,也在雜物的掩蓋下難以一 窺它的真面目。里長高鳳謙長期以來希望能打造一條孩童安心通學 的路徑,於申請到「Open Green」的計畫後便展開改造行動,在 孫啟榕老師的陪同下,現場走進一看才發現大榕樹下竟是樹屋一般 的盤根洞穴,因此將本空第和大樹空間取名為「仙岩樹屋」高里長 與地主聯繫後,地主表達同意後,也建議在基地內種植山茶花,一 拍即合促成這份多贏的社區環境改善。後來,高里長持續整合市政 府大地工程處等相關資源,一併將山坡邊坡、登山步道等逐步整 理,社區也向海綿城市的理想更邁進了一步。
44
「依山小綠洲」公開資料集
改造前,在日式房舍後方雜草叢生的畸零地
基本資料: 里別:興福里 地址:興福里景興路 53 巷 14 號 權屬:臺北市政府教育局螢橋國小- 閒置空地 操作類別:閒置空間 改造年代:2016 年
改造後,社區居民共同打造生態景觀,成為轉角公園
興福樸門綠花園 隨著時代演變,螢橋國小教職員宿舍空間因為缺乏人員照料而漸顯 得衰頹。興福里許銘良里長先申請將閒置的宿舍庭院進行簡易綠美 化,鄰近的居民也會習慣性增添各式植栽。然而也因此不時受到部 分居民反映過於茂密雜亂。文山社區大學與許里長一起合作提案 「Open Green」計畫,結合文山社大的學員及師資-亞曼老師(台 灣樸門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共同合作,規劃一系列在都市可以實 踐樸門農藝的室內講授與戶外實作工作坊,包括善用水資源循環原 理的螺旋花園、就地取材的水池、雨水回收系統、綠窗簾、土壤堆 肥等。將閒置空地形成食物森林,過程中吸引更多居民不斷加入都 市農耕,喚起人民最初的情感交流。文山社區大學持續陪伴在地社 區,也拓展更多元資源融入,包括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推動的小田園 計畫等,讓位於興福里的綠花園持續滾動,在地居民和志工也享有 一片樂在綠生活的實踐基地。
45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體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參、 歷史資源
46
「依山小綠洲」公開資料集
47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體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01
資源 盤點 仙跡岩生活圈 發展脈絡與 潛力資源盤點
仙跡岩生活圈全境位於今文山區內。文山區地勢為一小型之盆 地,開拓之初湖澤遍地,在清代乾隆年間,先民有景美沿溪入 墾,至嘉慶道光之際逐漸形成街肆,西邊設有萬盛,十五分兩 庄;為防止景美溪對岸的原住民部落侵襲,在右岸今開元街頭至 指南路、木新路一帶沿河以木樁圍柵,後稱木柵。清光緒 20 年 (1894)由拳山堡更名為「文山秀氣」的文山堡,文山一詞沿 用至今。民國五十七年(1968)改隸臺北市,分為木柵、景美 兩區,民國七十九年(1990),臺北市又將景美與木柵併為文 山區。
文山區早期工商業不發達,以農業及採煤礦為主。唯地理環境群 山包圍,又臨景美溪,渡船口一帶成為連絡臺北城與其他農礦產 區如深坑、石碇、宜蘭等城市的中繼站。早期木柵發展不如景美 繁榮,直到民國三十九年(1950)國民政府遷台後,許多政府 機關、宿舍及大專院校遷至木柵一帶,加上山明水秀的優良居住 環境,以及觀光茶園與動物園的建立,木柵逐漸成為臺北南郊的 文教休閒生活圈。
48
「依山小綠洲」公開資料集
開墾與 街庄發展
在清朝雍、乾之際,福建泉州安溪人大舉來到文山區,從林口庄(今 公館、臺大一帶)向南或沿著新店溪右岸前行,來到今公館街,在 此開闢萬盛庄,這是文山區發展最早的街市。而後往東開闢,翻 越了暮頭山(今蟾蜍山),在現今萬隆捷運站到景美運動公園一帶 形成聚落,成為興福庄(十五分庄)。
先民持續沿著景美溪乘船往內陸開墾,受水運交通之便及因山脈地 形限制,一開始的聚落沿著景美溪畔開墾,分別有清代的溪仔口、 景尾街、木柵地區,而景美因渡口關係,形成了石碇、深坑往景美 的重要隘口,發展成重要的商業轉運樞紐。
圖 15 日治時期 1898 年,文山區三庄行政分區圖 49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體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萬盛庄】 三百多年前本區為一片林木蓊鬱的森林,原為平埔族及泰雅族人 的活動區域。康熙 29 年以後(1690-1700)已有廣東大埔人廖 順勉攜眷來到萬盛庄,即今公館街一帶。日治時期 1920 年,該 庄改制「萬盛」大字,隸屬於臺北州文山郡深坑庄,大字名下有 「溪仔口」、「景尾」、「三塊厝」、「番婆厝」、「挖內」、 「頂公館」、「公館」、「下溪州」等小字名。戰後與興福庄合 併為景美鎮。清朝時期,萬盛庄是清代臺北地區主要的兩大灌溉 系統,霧裡薛圳與瑠公圳經過之咽喉地帶,在地理位置上扮演重 要角色。
頂公館:位於萬福國小與羅斯福路五段之間的公館街,為景美較 早開發地區之一,早期居民以許姓為居多,目前仍存有一條紅磚 老屋的小巷。在公館街上有「頂公館福德宮」,供奉土地公。
溪仔口:在今萬慶巖清水祖師廟一帶,因位於景美溪與新店溪交 口,故稱「溪仔口」。乾隆初年,來自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的高林 陳等三姓進入開墾,是景美較早開發繁榮的地方。後因河道淤 積,渡口改由景美街口的「梘腳潭」上岸,溪仔口就逐漸沒落。
下溪洲:原有舊景美溪支流將之隔成半島狀,後因近河床的溪水 乾涸,遂成為新生地,原舊河道部分成為今萬和一號、二號、三 號公園。
景尾:瑠公圳由新店引水過景美溪時,在河上架設竹管橋讓水通 過,此渡水之灌溉設施稱為「梘」,啟端再新店稱「梘頭」。梘 尾因臺語與「景尾」相同,因而得名。
50
「依山小綠洲」公開資料集
【興福庄(十五份庄)】 《臺北縣志》有關十五份庄的開墾事蹟敘述如下:「乾隆中葉,安 溪積德鄉人蘇興存、高貽椒、林家修、楊元林,及歸善鄉人翁士 軒、金田鄉人王賢宗、顏衷,山頭鄉人許標重、許標勝、陳渥千、 陳乾智,珊屏鄉人劉世棠等十五股所闢得名。」據上所述,此地為 合股開墾,有十個不同姓氏共十二人,於乾隆年間分成十五股共同 開墾,故興福庄亦慣稱為十五分庄。由於皆來自福建省,因此本地 取名為「興福庄」,地名寓意「福建人在此興盛」。 興福大字名 下有「橋頭」、「松樹腳」、「炭磘坑」、「保生垵」、「保同坡」 等小字名。
橋頭:昔日在興隆路一、二段交界處(在今聖安宮前)有小溪流過, 在此有一便橋,故稱地名為橋頭。同時是興福庄聚落的重要地點, 包含下厝許位於今興隆路二段二十二巷內會元洞清水祖師廟前方一 帶,居民以許標重的後代為主。
炭磘(窯)坑:於今興隆路三段行政院海洋巡防署後方,因昔日有 人在此興窯製炭,為日治時期長興煤礦(後更名為新益煤礦)所在 地。其交通建設自日本時期鐵路新店線營運後,為開採煤礦鋪設台 車軌道而有重大改變;隨著人口增加,土地使用因都市計畫變更, 道路陸續拓寬開通,農地變更為建地,學校、公園、行政機關相繼 成立,而逐漸發展成現今面貌。近年於景美運動公園經考古發現史 前遺留的石器,顯示距今 2500 年前已有人在此地生活,之後凱達 格蘭族秀朗社亦散居在此森林中。
51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體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內湖庄—木柵地區】 木柵地區地形三面環山,中間有景美溪貫穿,形成一東西向狹長之 河谷平原及數個小盆地,閩南語「湖」即為盆地之意,又相對於臺 北城來說位居內陸,故自清代至日治時期皆稱為內湖。木柵大字下 有「溝仔口」、「埤腹」、「港墘」、「樟腳」、「中崙尾」、「下 崙尾」、「新厝」、「木柵」、「打鐵寮」等小字名。
溝仔口:位於景美溪的下游,清代稱為水尾。今木柵路一段及二段 至光明路以西之地,均稱為溝仔口,昔日因將附近山水排洩入景美 溪之出口而得名。先民沿著景美溪一帶通過石門向上移墾,或乘船 來到埤腹、溝仔口地區。
埤腹:今鯉魚山以南和興路一帶,清代此地有一大埤,其地形又隆 起像肚腹,故以埤腹為名。埤腹之東南方為清代霧裡薛圳引水圳頭 的位置木柵:以張氏家族為首進入木柵開墾,以木樁圍柵,防禦原 住民之侵襲而得名,為今木柵老街與木柵集應廟所在地。
馬明潭:位於仙跡岩東側鯉魚山附近,為今文山分局秀明路口至木 柵路二段,由涵碧新村及臺北客運場至再興中學一帶,因地勢低 窪,早期遇颱風豪雨,則變成水鄉澤國。乾隆年間泉州鄭姓家族已 定居馬明潭。
52
「依山小綠洲」公開資料集
圖 16 17-18 世紀,文山區聚落開墾順序示意圖
53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體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宗族信仰
文山區的信仰發展與宗族是緊密依存的關係,來自泉州安溪縣的 高、張、陳、鄭、許、劉、林等各姓先後來台,在宗教上以崇祀來 自安溪原鄉之神祇,以保儀尊王、保儀大夫、清水祖師、協天大帝 (關聖帝君)最具代表。隨著開拓墾地日漸成形,村落也開始發展 因此建設廟宇酬謝神明平安保佑,為求心理慰藉。同時,單姓聚落 的發展,大片土地權屬為家族所有,保留傳統特殊性。
圖 17 日治時期,文山區宗族聚落分布示意圖
姓氏
原鄉
開墾地
發展
宗廟
高姓
安溪
竹圍內 書房子 景尾 溪仔口
景美
景美集應廟 各房祭祀公業
張姓
安溪 下溪洲 三塊厝 十五分
景美 深坑 木柵
陳姓
安溪
鄭姓
安溪
木柵集應廟
延慶堂 會元洞清水祖師廟 許氏宗祠
許姓
安溪
十五分 抱子腳
劉姓
安溪
十五分
新店地區
安溪
三塊厝 溪採口 番婆錯 溪州 公館 十五分
景美 萬隆 公館
林姓
表 7 文山區宗族分布 54
「依山小綠洲」公開資料集
【景美集應廟】 高姓族人多來自安溪縣大坪,是文山區拓墾的主力,以最早開發的 萬盛庄來說,高培皤、高培炎開闢竹圍內(現景美國小南側),並 於清咸豐十年(1860)建立景美集應廟;清同治六年(1867 )遷 地重建於現址,景美街 37 號,並於民國七十四年(1985)公告為 市定古蹟。
景美集應廟,供奉保儀尊王,俗稱尪公。高、張、林族人聚居自閔 遷臺乃奉保儀尊王為守護之神。嘉道年間,臺北地區因移民不斷入 墾,人口漸趨飽和,三姓之間漸生嫌隙,而拈鬮各自分立,高姓人 士拈得尪公聖像(今日景美集應廟),林姓人士拈得夫人媽聖像(今 日萬隆集應廟),張姓人士拈得香爐(今日木柵集應廟),各自建 立起自己的集應廟。
【景美會元洞清水祖師廟】 許氏家族入墾文山區甚早,主要有三大支派,開發地方包括木柵坡 內坑地區、興福十五份地區、抱子腳(現萬芳社區附近)。來自安 溪歸善鄉的許標重、許標性堂兄弟於乾隆五十四年(1789)開發 景美十五份耙型(今興福里、興安里一帶)地區,並於原鄉請來清 水祖師與許遠供奉。民國七十三年(1984),許標重祭祀公業捐 出現址,位於今興隆路二段 22 巷口,興建「景美會元洞清水祖師 廟」,一樓為許氏祠堂,二樓正殿供俸清水祖師,左配神為保儀尊 王許遠。另外木柵坡內坑的聖靈廟也是供奉保儀尊王,可見許氏族 人對於許遠之重視。
55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體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歷史文物資源點
【興福庄建塚紀念碑】 本碑位於文山區興隆路二段文山 19 號公園(景美運動公園)附 近山丘,約建於 1929 年,為紀念當時有心人士集資購地供萬華、 古亭地區窮苦人家安葬之用,興福庄與大直庄兩地,喪葬之用地 約有三十餘甲規模大。
此碑的興築依據碑文記載,係提供臺北市民建塚使用,昭和四年 (1929)在臺北州允准捐金購地後,得到北市諸多鄉紳商戶(辜 顯榮、陳天來、林柏壽、許丙等)捐款,並限於臺北市,並由增 用市戶建碑紀念。在公墓拆遷後做為公園使用,建塚紀念碑現址 保存,見證臺北市空間更迭變遷,亦為日治時期集資募款闢建喪 葬用地之見證。現址位於約興隆路二段 203 巷,於 2008 年公告 為市定古蹟。
【賴氏萬壽塔】 墓塔為 1940 年大稻埕賴氏興建作為祖塔之用,為地面墓氏建築, 墓葬區呈階梯式,前面有三壙供官葬之用,後方有撿骨吉葬之 用,墓室內兼具兇葬、吉葬,在臺灣極為少見,具稀少性及民俗 文化價值。
現址位於約興隆路二段 203 巷,於 2008 年公告為歷史建築。該 石碑立於昭和十二年(1937)距今 70 年,見證了木柵地區,於 日據時期至光復後,地方屠宰業的發展,目前臺北市僅松山四獸 山及北投大豐公園各有一座,為目前全市現存之三座畜魂碑其中 之一。2007 年公告為古物。
56
「依山小綠洲」公開資料集
【木柵畜魂碑】 木柵畜魂碑於昭和十二年(1937)四月,立在現今指南路一段 14 巷內昔日的屠宰場 ( 豬屠 ) 旁。設立畜魂碑的背景是為了追念動物 的犧牲、安息動物的靈魂,並藉此安定人心。同時,畜魂碑也突顯 早年臺灣民眾民胞物與的情懷。而隨著木柵經濟發展、人口增漲加 上都市計畫等原因,屠宰場也搬離木柵,最後連畜魂碑也搬到文山 區公所旁的文山公園內。
【國家革命研究院】 革命實踐研究院為中國國民黨研究及教育訓練場,於 1949 年創辦 於陽明山,1953 年於木柵中興山莊成立分院。本建築約建於 1953 年後。2000 年改名為「國家發展研究院」沿用至今。2004 年公告 司令台、2005 年公告院舍秋瑾堂、育樂室、民眾會堂、保健所為 歷史建築,於今木柵路一段 290 號。
57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體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交通運輸與產業
圖 18 文山區,五大煤礦坑與輕便車、鐵路分布圖
58
「依山小綠洲」公開資料集
【鐵路與煤礦】 文山區在日治初期開始開礦挖煤,一直到 1984 年永和煤礦封坑關礦,文山區煤礦產業遂走入歷史。 為了方便接駁運送自木柵、深坑、石碇等地開採的煤礦,日治時期明治三十二年 (1899),「臺北鐵道 株式會社」興建由萬華至新店的「萬新鐵路」( 新店線 ),於大正十年(1921)通車,另經營兩條運煤 台車線「輕便車石碇線」(1937 年拆除 ) 及「十五分線」。輕便車石碇線為景美通往石碇的輕便車。人 力推車運送的貨物可轉乘至「景尾」、「十五分」兩站。對於文山郡所轄各地煤產及其他物產的運輸, 增加許多便利性。
戰後「萬新鐵路」由台灣省鐵路局收購,結束民營身分,十五分站、景尾站改名為「萬隆站」、「景美 站」。後因公路運輸發達及煤礦產量銳減,台鐵不堪虧損,於 1965 年結束新店線鐵路全線運輸。
十五份碳坑
景尾碳坑
重興碳坑
礦區所在地
興福
興福、坡內坑
興福、內湖、萬盛
礦區坪數
52945 坪
71627 坪
190373 坪
礦業人
臺北鐵道株式會社 (代理人:張聰明)
臺北鐵道株式會社
張聰明
產額(昭和五年)
182480 公斤
無資料
5230000 公斤
永豐碳礦 (昭和八年;西元 1934 年)
朝日碳礦 (昭和八年;西元 1934 年) 芳川煤礦(戰後)
永豐碳礦 (昭和八年;西元 1934 年)
新益煤礦
景美煤礦
景福煤礦
礦區所在地
景美興隆路地區
景美興德里
景美地區
礦區面積
62 公頃
193 公頃
60 公頃
礦權人
新益煤礦股份有限公司
謝景星等 5 人
中山礦業股份有限公司
起迄年(民國)
45-69
39-62
56-58
總產量(公噸)
249956
188871
40615
出口站
景美
景美
新店
改名 / 合併
表 8 六大煤礦坑基本資料介紹表
59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體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茶葉與運茶道路】 清朝時期來自泉州安溪的移民將茶種帶進文山區種植,木柵因丘陵地形與排水良好等因素成為產茶區之 一。日治時期,木柵張姓族人引進鐵觀音,成為木柵茶產特色。早期茶葉出口必須經過大稻埕,木柵及 其他產區如深坑、石碇、坪林等地的茶葉通過景美溪船運或其他山區路徑送至大稻埕及六張犁,再透過 洋行銷往世界各國。日治時期成立木柵茶葉公司與茶葉栽培試驗場成立,在日本政府鼓勵下茶葉往機械 化發展,木柵因此成為台灣茶業發展的重鎮。
圖 19 文山區作為清領時期始運茶重要聯外道路示意圖
60
「依山小綠洲」公開資料集
【戰後聚落的消長與建設】 戰後初期,文山區仍為屬於臺北市外洲為鄉鎮,直至 1967 年臺北市升格直轄市,隔年將木柵鄉與景美 鎮併入臺北市內,改稱木柵區、景美區,自此開始快速發展。
景美地區日治時期平地大致是稻田、山坡地茶園的農作情形,戰後實施都市計畫將農田變為建地,又因 納入臺北市擴大都市計畫使平地農天幾乎被建築物所取代。木柵地區山坡地在日治時期的農業生產以茶 為主,戰後因茶樹陸續枯死,加上人口外移,政府農政單位輔導農民將茶園轉作綠竹筍。後因政府多項 公共建設使如動物園、政治大學擴建、富德公墓、木柵垃圾掩埋場,使用了大面積的山坡地而減少種植 面積;木柵平坦地區進駐了考試院、革命實踐研究所等公有建設以及新型態的公寓住宅大量興起,取代 了文山區舊有的地景。
1990 年木柵與景美合併為文山區,加上捷運木柵線、新店線的通車更加速文山區整體的發展。
圖 20 戰後文山區聚落消長圖
61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體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肆、 水路紋理 再建構
62
「依山小綠洲」公開資料集
63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體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01
建立 依山水圳 策略地區 發展論述 文山區二溪三圳 的水路發展
以文山區景美為盤點範圍可以歸納出兩種都市中小河域類別,分別 為山澗水地域小溪,以及圳道灌溉系統。由二溪、三圳道的水路紋 理構成地區特性。
類別
水路名稱
景美溪舊河 道 / 東支流
景美溪穿越臺北市為文山區母親河,早期先民溯溪而 上開發,沿岸有許多文史遺跡,昔稱頂公館也在此。 下溪洲堤內已開發為住宅區,景美溪東支流舊河道已 闢建為萬年一號、二號及萬和一號、二號、三號等帶 狀公園。萬福國小西側一帶景美溪岸,昔日可能有渡 船頭供頂公館先民進出。
萬盛溪
位處三面環山的谷地,在村落中有一溪流作為民生排 水用,俗稱大溝,正式名稱為萬盛溪。中後段與霧裡 薛圳圳道合併。目前僅剩部分地段為開蓋狀態。
山澗水 地域小溪
霧裡薛圳
圳道 灌溉系統
瑠公圳
興福支圳
圖 21 文山區水路示意圖 64
脈絡
全台首圳,引水自「霧裡薛溪」(今名景美溪)而得 名。為清朝雍正年間由墾戶籍資興建,又名「內湖陂」 或「周七股圳」。1940 年代起,農田大量改為建地, 因此不再需要用水灌溉,填平改為道路,改建為溝渠, 甚至直接被排入汙水。 取新店溪水,流過新店大坪林,跨景美溪後經景美街 區(清朝時期經景美街,合併後改走景文街),在萬 盛街處與原霧裡薛圳立體交叉,到公館止為幹線。 為灌溉興福庄的農田,於景美國小左前方以暗渠引水, 經景後街再延景美山山邊,將灌溉用水送至景興國小 附近。現在此一支圳遺跡已不可尋。
表 8 文山水路系統
「依山小綠洲」公開資料集 圖 22 文山區水路與策略點位置
水路型態與 都市環境
水路型態與都市環境中的現況盤點 依據水路的現況,分成五種形態,並歸 納各策略點如下說明: 類 別
1 已加蓋
文 山 水 路 空 間 案 福興里小巷 例
2
3
4
5
未加蓋
即將加蓋
加蓋
加蓋
(明渠)
(明渠)
已改善
再開蓋
寶藏巖萬盛溪
霧裡薛圳、萬盛溪匯流處
1- 景美人行徒步區
本
2- 舊溪流與停車場
案
3- 景美運動公園旁 萬盛溪遺址
策 略 點 與
景東里 景東愛海綿心
萬和里 萬和一號公園
萬盛溪
興福支圳
景美溪舊東支流
13- 開蓋萬盛溪
12- 水路交會點
15- 萬盛溪開蓋綠美化
18- 萬有三角小公園
19- 萬和水水
21- 景東愛海綿心 22- 仙岩樹屋
5- 水路 - 公園旁遺跡 6- 綠色小巷 7- 景豐公園旁綠色小巷 8- 仙通橋樑空間
新
9- 萬盛橋梁空間
潛
10- 步行後巷
力
11- 萬盛公園旁綠地
空
14- 萬年綠色巷弄
間
16- 麥田支線路口
歸
17- 仙跡岩渡船口 轉角入口意象工程
納
4- 大明溝
羅斯福路五段 97 巷口
20- 萬盛溪流轉角 表 9 水路型態於都市環境中的類型介紹
65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體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水路型態與 都市環境 未來可能發展形式
依據前述 A-F 六種現況分類的方式可以發現,其都市發展過程中, 因不同的區域、河域、土地權屬、都市計畫規定、開發行為對未來 空間規畫的需求與想像、地方動能等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空間樣 態的差異性。
類 型
說明
未來使用
在過去都市發展過程中,都市計劃指認為道路,將原有水路遺線加 A
蓋,做為道路使用。舊水路位於道路下方,轉換為都市排水功能,
空間使用以道路為主。
視域範圍內已無法看見留存的紋理。
B
在都市發展過程中保留了原有的舊水路明渠,轉換為都市排水功
空間使用納入更新基地
能,視域範圍內可看見留存的紋理。
整體規劃。
在都市發展過程中保留了原有的舊水路明渠,都市計劃未特殊規範 C
用途,而編定為住宅、商業用地範圍。在未來都市更新過程中因開 發行為而加蓋,視域範圍因加蓋無法看見留存的紋理。
空間使用納入更新基地 整體規劃。
在都市發展過程中,將原有水路遺線加蓋,舊水路轉換為都市排水 D
功能,視域範圍內可看見留存的線性紋理,藉設計已改善原窳陋環
空間使用以後巷為主。
境,營造透水鋪面,尚未開蓋。 在都市發展過程中,將原有水路遺線加蓋,舊水路轉換為都市排水 E
功能,視域範圍內可看見留存的線性紋理。在水質的控制上已經進
空間使用以公園為主。
行改善,已經開蓋。 在過去都市發展中,屬於重要歷史據點,都市計畫位特殊規範用 F
途,目前視域範圍已改變過去歷史據點使用的樣貌,因都市發展成 為新的樣態。
表 10 水路型態於都市環境未來使用形式表 66
空間使用以歷史據點 / 解 說景點為主。
「依山小綠洲」公開資料集
相關課題與 因應策略
依山水圳策略地區發展建構,因其區位、自然環境資源、人文環境 的特殊性,需要回應都市防災、生態永續、社區生活的不同層次, 可透過都市水紋理的保存、探討都市再生的策略以及建構文山公共 空間的特質。在民眾參與工作坊的意見收集,以及前述的歸納分類 中,大致可以盤點以下課題:
課題一:都市計畫與水文化盤點 以都市計畫機制因應現有舊水路因都市化過程從灌溉轉換為都市排 水功能,再都市計畫的架構中較大尺度的規範土地使用,因而可以 看見前述的分類中,除道路用地之外,水路遺線的帶狀紋理仍有機 會在後續的城市空間改善過程中被留存,同時可負擔城市防災與環 境教育功能。
因應對策:水文化盤點應成為都市計畫通盤檢討的項目,並回應至 都市計畫與細部計畫中,方得提供較有系統的都市空間架構,以及 都市設計層級指導性的發展方針。
課題二:都市更新與水紋理保留 都市設計機制回應以目前進行中之更新基地的規劃設計,排除了地 區水紋理特性留存的方案,而文山區都更需求在未來的發展中會持 續進行。如無針對歷史紋理系統性的指導原則,將會使目前既有的 空間特性消失。
因應對策:在都市計畫對於環境資源與水文化系統的指認後,都市 更新單元的設計與規劃,應符合上位計劃之規定。同時,應於都市 設計審議原則中納入地區性的審議項目,該項目需回應通盤檢討以 及主細計中盤點之地區資源,透過審議機制,監督開發行為對都市 公共空間的系統維護,並維持不同地區的特殊性。
67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體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課題三:都市生活與水環境優化 水質與水量監測機制回應舊水路在過去成為都市排水功能,造成民 眾觀感不佳,對於既有明渠或是地下排水溝的印象停留在髒亂、汙 染的認知上。水、生態與都市生活造成了斷裂。
因應對策:全市汙水納管系統的建立固然重要,應須針對地域小溪 及圳道水路進行水質與水量的監控與普查,建立評估與監督機制, 在根本上處理都市環境問題,促使水資源與生態系統進行復育,提 供優質的都市生活環境。
課題四:營造舒適小尺度空間 社區型態補助空間使用與設計鄰里型的小尺度空間環境,可依據水 質水量、環境評估、土地取得等評估後,鼓勵社區進行小尺度空間 改善的構想,向相關單位申請提案,如參與式預算、Open Green 提案,改善現有開蓋或未開蓋的水路環境,透過簡易型的透水鋪面 設計,並結合在地耆老提到的水路故事設施,營造出兼具分散滯洪 功能及具有在地故事公共空間環境。藉由小型經費的補助,可避免 大計劃型的跨局處整合等行政手續,先行改善空間,又能試探性了 解社區反映,進而分類規劃,而進一步提議市政層級式的計畫。
因應對策:參與式預算、Open Green 提案等。
課題五:地方動能培力與永續維護 兼參與環境改善與管理機制因應如何持續讓民眾參與經營地方環 境,需仰賴參與機制的建立。改善水路遺線空間後,後續經營管理 更為重要,如何永續經營即是一大課題。建議社區善用地方資源 (包括社區大學、社區組織、在地小學等)串聯網絡,可發展軟體 性計畫,如教學方案、社區活動計畫、文化導覽等,提供更多機會 讓在地居民參與,共同經營地方空間。
因應對策:軟體型社區補助計畫、整建維護。
68
「依山小綠洲」公開資料集
依山水圳策略地區 都市更新再生準則
針對文山區水路型態課題二,研提「依山水圳策略地區都市更新空 間再生準則」,作為與空間專業者及法令機構溝通之基礎,提供各 利害關係人後續於依山地區規劃及開發時參考。
依山小綠洲 依山水圳策略地區都市更新空間再生作業準則 線上閱覽
69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體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伍、 民眾參與規劃
70
「依山小綠洲」公開資料集
71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體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參與式活動 行動列表 參與式規劃 設計原則
01
設計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透過計畫操作規劃的過程,找到可以引動不同社群參與的方案與觸 媒,從生活有感的活動策辦,到課題釐清的機制討論,讓願景匯聚 的過程,產生更多更好的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設計不同培力層次的行動 澳門城市規劃師羅瑾瑜在 2016 年,於台南社區大學台江分校的〈從 城市規劃到成事規劃:澳門公眾參與的政策與制度〉的演講中,曾 點出當前民眾參與都市規劃的核心矛盾:「沒有認知,就沒有參 與」。帶動社區共識性的討論,居民社區的知悉需有程度性的瞭解, 才有機會參與。因此,創意工作坊的籌畫需依據不同培力對象和願 景目的進行階層式的活動設計 。 共識 理解 參與
不同尺度的議題盤點,歸納策略行動方案 行動方案透過不同尺度探討,分成大尺度(區域尺度)、中尺度(示 範區尺度)、小尺度(身體尺度)的相關操作工作坊進行設計。希
知悉 圖 23 公共參與過程
72
冀持續探索都市發展層級到人居有感尺度的合適規劃方案,進一步 了解生活圈與城市發展、日常生活之間的關係。
「依山小綠洲」公開資料集
1. 大尺度(區域尺度) 依據生活圈規模的大尺度,如市級行政區範圍:文山區。以願景交流、共識凝 聚為導向,發展能夠回應生活歷史紋理、環境氣候變遷或與減災調適課題為主 軸的討論會。因議題較為廣泛,因此可以廣況大邀請議題與行動單位參與,以 利在規劃階段釐清不同利害觀點。
• 參與對象:市民代表、議員、區公所、社區頭人、一般民眾、公民社團等 行動單位、NGO 等倡議團體、學術及學習教育單位等。 • 可呼應的規劃工作項目:公共開放空間潛力盤點及操作機制、建構策略地 區都市發展定位及再生策略、凝聚地區綠生活空間營造。
2. 中尺度(示範區尺度) 小於大尺度環境,更聚焦於生活圈空間範圍,如捷運站生活圈、景美生活圈。 銜接現況盤點與後續廣義的都市更新手法,拉起示範區的再發展願景討論,並 納入後續相關都市設計管制建議。透過文史與環境相關議題的走讀踏查工作 坊,實地認識地區特質,並感知歷史、生態和水文紋理在生活圈之特殊性。
• 參與對象:社區頭人與相關單位、示範地區周邊居民、周邊小學等教育單 位、公民社團等行動單位、NGO 等倡議團體以及專家學者。 • 可呼應的規劃工作項目:盤點並串聯潛力空間及社群、社區尺度規劃設計。
3. 小尺度(策略點尺度) 以上述階段完成參與之規劃設計成果為基礎,針對改造示範策略點為主,進行 後續空間施作階段的細部設計,邀請居民及相關單位一同討論,藉由綠生活願 景的引導與培力,發展可行的經營管理活動。
• 參與對象:社區頭人與相關單位、策略點周圍居民、周邊小學等教育單位、 公民社團等行動單位。 • 可呼應的規劃工作項目:盤點並串聯潛力空間及社群、社區尺度規劃設計、 改造示範策略點規劃設計。
73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體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從 2016 年度到 2019 年度,共計四年的地方探究、二十場的參與
參與式 活動內容
式活動設計 ( 如下表 )。以時間順序整理各個工作坊時序,同時列 出其尺度大小與參與人。本章節將列舉四年期間代表性的工作坊的 案例內容與活動成果。
邀請居民及相關單位一同討論,藉由綠生活願景的引導與培力,發 展可行的經營管理活動。
表 11 參與式活動內容
年
時間
活動主題
尺度
操作內容與成果
人次
09/15( 二 )
揭開臺北東區綠面紗─ 建構都市里山學工作坊
大
邀請內湖區、信義區及文山區三處臺北市依山地區相關 社區大學及組織參與,共同盤點臺北市近郊區域的環境 資源、地方課題、生態現況,並商討可行性策略與行動。
40
30
10/06( 二 )
仙跡岩走讀行動工作坊
中
與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系合作,邀請學生及民眾分成三組 三條不同的仙跡岩路線,進行近郊山區的生態環境走 讀,並進行踏查與開放空間盤點,協助社區里內盤點出 空間範型。
12/09( 三 )
山腳故事工作坊
中
以「景東里」為示範里,討論仙跡岩山腳下的景東社區 課題,並盤點未來可操作的潛在點。
15
12/13( 日 )
瞧見仙岩好設計工作坊
小
與中國科大建築系合作,讓學生分享潛在點設計構想, 提供居民想像並討論各基地設計形式。
15
12/30( 三 )
仙岩山水下午茶工作坊
大
針對「仙跡岩周邊環境」水圳遺線、古道舊聚落區域, 與各社區討論基地周邊狀況,為研擬未來的「地區發展 整體計畫」。
45
11/25( 五 )
《仙岩六巷的橋與鐵 道》– 生活願景工作坊
小
11/26( 六 )
《舒蘭河上的水路想 像》– 翻轉後巷工作坊
小
12/17( 六 )
《依山生活的午與夜》– 翻轉後巷行動
小
2015
2016
74
選擇萬盛溪行經遺線的三處公有地比例高的空間,以水 文主題,於現地開放空間,於不同時間點舉辦生活節, 邀請民眾透過闖關活動,實際面對面與民眾互動,盤點 地方故事、環境議題、都更議題及景觀設計的願景。 三處空間分別為: 1. 仙岩六巷 ( 策略點 8) 2. 興福小巷 ( 策略點 6) 3. 萬盛橋後巷 ( 策略點 9、10)
70
70
60
「依山小綠洲」公開資料集
年
2017
時間
活動主題
尺度
操作內容與成果
人次
01/16( 一 )
《地方行動與都市設計 的對話 》– 專家諮詢會 議
大
邀請都市計畫、都市更新及防災、社區營造相關專家學 者,以萬盛溪遺線街廓為基地,討論現行都市更新與社 區營造間,對接的課題及可行的策略機制。
25
03/15( 三 )
「明日的渡口」依山行 動講堂
中
在景美夜市巷尾,昔日的景美渡船口,邀請在地相關組 織,分享在地故事,並於夜晚舉辦生活節活動,在街道 上進行老照片展覽、藝術裝置展覽等,與居民面對面互 動,了解在地環境與課題。
60
04/13( 四 )
人人都能參與的地區規 劃 ( 專業版 )
中
邀請空間專業相關人士,以水圳遺線開放空間為都市更 新街廓,透過不同視角及角色扮演 ( 如開發商、地主 ), 擬定適合基地的「都市更新計畫」。
20
11/21( 二 )
我家後面有小河工作坊 第一場:迎向水環境故 事的設計營造
小
以策略點 9、10 空間,邀請利害關係人、社區居民進行 第一階段盤點工作坊討論。
50
12/07( 四 )
我家後面有小河工作坊 第二場:共創工作坊營 造討論
小
以策略點 9、10 空間出入口空間為潛力駐點前哨站,營 造公共共享分為,引動社區參與經營管理策略點空間之 可能性。
20
12/09( 六 )
我家後面有小河工作坊 第三場:共創編織藝術 行動 - 親子工作坊
小
以策略點 9、10 空間為基地,以水為主題,邀請社區孩 童、家長共創藝術作品,裝飾點亮消失的萬盛溪空間(萬 隆大排),進行策略點空間的共創經營。
30
2017/12/16( 六 )2018/01/20( 六 )
共創編織藝術系列課程
小
以策略點 9、10 空間為基地,以水為主題,與文山社區 大學合作,邀請學員們共同進行為期一個月的現地創作 課程,並於元宵節期間,舉辦後巷元宵節活動,邀請您 眾欣賞編織創作作品,讓民眾對於後巷產生更多想像。
20
01/17( 三 )
木柵山城願景茶會
大
邀請文山區在地組織及 NGO 團體,共同討論依山近郊 環境課題及發展方向,並持續盤點木柵地區具有潛力的 綠資源空間。
25
03/08( 四 )-04/08( 日 )
「尋找河神的家」實境 遊戲
大
與善於探索城市故事的「臺北路上觀察學會」合作,開 發一款以仙跡岩生活圈為範圍,以水文與在地文史為故 事的實境遊戲。
350
04/15( 日 )
都市設計工作坊 模擬城市:一起來當城 市規劃師
大
以萬盛溪遺線街廓單元,邀請民眾探討都市更新與城市 水文紋理共存的都市設計方案,藉由黏土模型,討論可 行的建築型態。
25
4/29( 日 )
依山小學堂
小
與「善步。地方教育工作室」合作,邀請對象為孩童, 以萬盛橋後巷空間及周邊環境為基地,設計一系列有趣 課程與遊戲,讓孩子理解環境教育,從遊戲中思考環境 生活議題。
15
10/27( 六 )
依山小綠洲運動會
大
以綠生活節及運動會的概念,擴大闖關景點,北自萬隆 南至景美,沿著萬盛溪及昔日瑠公圳道開放空間作為闖 關點,舉辦闖關活動,讓民眾實際踏查水路,並透過闖 關遊戲,認識水文故事及分享對未來空間的願景想像。
100
2018
75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體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大尺度 區域尺度型 工作坊案例
• •
• • •
•
日期:2015 /09/15( 二 ) 地點:信義社區大學 / 信義國中 3 樓視聽教室 A( 臺北市信義區松仁路 158 巷 1 號 ) 參與人次:40 人 地緣社群:信義社區大學、文山社 區大學、文山區里長 議題社群:財團法人臺灣大學建築 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觀察家生 態顧問有限公司 技術社群:台灣千里步道協會、社 團法人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社 團法人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
【揭開臺北東區綠面紗—建構都市里山學工作坊】 臺北市依山地區環境,如內湖、信義及文山區,從舊聚落演變至 今高度開發的環境,擁有豐富的生態環境資源。然而,隨著氣候 變遷的惡化環境,豪大雨的淹水帶來山區、水溪環境嚴重的影 響,開始思考,以「里山學」為概念,如何藉由生態自然且不破 壞環境的做法,讓人與生態環境共存。
本工作坊以「建構都市里山學」的願景,選定臺北市依山地區內 湖區、信義區、文山區作為操作範圍,工作坊開場結合國立臺灣 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研究所郭城孟教授,分享閱讀臺北地景的 生態觀點。後半段邀請相關 NGO 組織及環境團體、社區夥伴等, 討論並協助盤點指認依山地區的空間範型與議題。
76
「依山小綠洲」公開資料集
1
2
3
4
5
6
1. 郭城孟老師分享臺北生態觀 2. 林淑英老師分享文山區環境課題 3. 針對內湖區討論議題 4. 與信義區在地組織討論環境議題 5. 邀請一般民眾聽講 6. 黃于波老師分享內湖區的生態狀況
工作坊企劃書連結
77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體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 • • •
•
•
日期:2018/11/07( 三 ) 地點:文山公民會館-舊館 ( 臺北 市文山區木柵路三段 189 號 ) 參與人次:34 人 地緣社群:木柵地區相關里辦公處, 包括(明興里辦公處、忠順里辦公 處、順興里辦公處、明義里辦公處、 木柵里辦公處、華興里辦公處、樟 新里辦公處、樟腳里辦公處、樟林 里辦公處、樟文里辦公處)、文山 社區大學。 技術社群:邀約相關 NGO 組織, 包括文山社區大學、自然步道協 會、千里步道等。 在地工作者:文史工作者包括何文 賢老師、張秋蜜老師、周祥傳老師、 林淑英老師、在地 Maker 工作社 群「岸汐職人聚落」。
【木柵山城願景茶會】 本活動嘗試以生態綠、生活綠觀點切入,甚至增加韌性城市、防災 概念,回應生活圈內淹水、土石流等議題。自 2015 年至 2016 年間, 盤點生活圈內發現許多水系資源,如萬盛溪、瑠公圳,水圳雖已不 敷使用,但其遺留之畸零地空間具有回應氣候變遷課題之潛力,因 此,本計畫收斂仙跡岩周邊生活圈課題與因應對策,依據山、水及 地區綠色基盤來發展依山地區的 Open Green 綠空間營造計畫,聚 焦於兩大主軸操作:
主軸一:都市水圳遺線與歷史軸帶復育(歷史文化面); 主軸二:氣候變遷與都市綠基盤營造。藉由願景茶會,希冀從仙跡 岩北側生活圈,拓展至南側(木柵地區),思考依山近郊環境課題 及發展方向,並持續盤點木柵地區具有潛力的綠資源空間。活動結 果盤點出木柵地區大片公有閒置地多,尚未善加利用,建議可提供 予進行回饋使用,提供在地組織及 NGO 團體使用。
78
「依山小綠洲」公開資料集
1
2
3
4
5
6
1. 木柵工作坊邀請木柵生活圈各里辦公處參加 2. 岸汐職人分享所見所聞 3. 盤點資源點 4. 參與夥伴一起動手點出環境資源 5. 劉柏宏老師講述團隊規劃分析情形 6. 團隊將參與民眾談到的環境議題繪製於圖面上
工作坊企劃書連結
79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體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 • • •
日期:2015/12/09( 三 )-2015/12/30 ( 三 ) 地點:景東里辦公處外 ( 景華街 128 巷 2 弄 9-1 號 ) 參與人次:89 人 參與社群:景東里居民、文山社大、中 國科大學生
【仙岩山城早茶會系列活動】 「仙跡岩生活圈」住宅環境依著仙跡岩山系而居,地底空間尚有部 分仍有瑠公圳支線興福支線、萬盛溪(舊霧裡薛圳)流經,蘊含豐 富的生態、水文及文史資源,生活環境鄰近山勢,除了擁有共同優 勢的生態環境外,卻也常有共同的淹水、土石流災害課題,這些課 題很難透過單一里別或社區面對並改善,研擬整合性的解決策略與 共識,較有可能回應這些生態性保育、災害型防護的課題。本計畫 希望藉由「仙岩山城早茶會」系列創意活動,以三大主軸議題為核 心,聚焦討論,依據不同空間尺度,分次辦理工作坊有小而大的範 圍擾動社區,以同心圓方式,從景東里擴大串聯至整個仙跡岩生活 圈的各里,媒合社區社群協力,達到空間改善的共識性。
三大主軸包括: 主軸一:都市水圳遺線與歷史軸帶復育(歷史文化面)。 主軸二:氣候變遷與生態綠基盤。 主軸三:古道紋理復育及社區參與手冊步道集(生態環境教育)本 次以仙跡岩內的「景東里」為核心,引導民眾思考現今景東里環境 的空間課題、在地資源,依山的好處、水圳遺線的故事等,並進一 步引導居民討論未來景東里周邊的環境發展可能性。
80
「依山小綠洲」公開資料集
1
2
3
4
5
6
1. 山腳故事工作坊 2. 瞧見仙岩好設計工作坊 3. 仙岩山水下午茶工作坊,高鳳謙里長分享景東里環境現況 4. 瞧見仙岩好設計工作坊,學生分享設計構想 5. 仙岩山水下午茶工作坊,邀請景美、萬隆各里里長共同盤點環境議題 6. 居民參與仙岩山水下午茶工作坊
工作坊企劃書連結
81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體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 •
•
日期:2017/04/13( 四 ) 地點:(1) 基地踏查地點:萬隆捷 運站 2 號出口集合、(2) 工作坊會 場:風箏人咖啡 ( 臺北市文山區景 豐街 48 巷 1 號 ) 參與人次:16 人
【人人都能參與的地區規劃 ( 專業版 )】 指出都市更新應重新思考軟體的基礎建設,透過貼近在地日常生 活的空間經營,不斷滾動出更多的在地行動與群體共識,並融入 減災、韌性觀點,推動具綱要規劃角色的「都市更新計畫」為指 導原則,從中引導都市更新單原等更多公共性的討論。
考量都市規劃(都市更新、都市計畫、都市設計)的語言與專業 較不易為一般民眾了解,本次工作方式主要與精神去提供大家規 劃討論,從中歸納專業者(產官學界)的共識。期望透過多元視 角的工作坊引領,集思廣益討論「好的都市更新計畫」如何可能 落實社區規劃的觀點,由下而上的推動地區再發展的共識願景, 並後續落實於制度之中。
活動先至戶外進行水圳遺線勘景,以不同「視角」擬定「都市更 新計畫」、角色扮演,後至室內進行工作坊活動,工作坊共分為 五大步驟,分別為六種視角、角色扮演、進行評價、分成兩組、 修正方案。
82
「依山小綠洲」公開資料集
1
2
3
4
5
6
1. 視角選擇討論照片 2. 基地特性簡報說明 3. 角色扮演擬定方案 4. 擬定方案討論 5. 針對基地現況及各種視角問題擬定方案討論 6. 各專家討論各種視角可能的問題
工作坊企劃書連結
83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體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參與單位:
領域
都市規劃、都市 計畫
姓名
職稱
專長
蔡佳明
學聯不動產資訊顧問有限公司 總經理、「市郊區 ( 文 山區、北投區 ) 都市計畫通盤檢討作業基本資料調 查」委託專業服務案 計畫主持人
住宅及不動產市場分析、都市計畫、國土規劃、網站 及不動產資訊系統規劃
楊奕泠
學邑工程技術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協理
蕭松年
都市里人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主持人
劉建億
建築與都市更新
社區營造、在地 參與
都市更新處代表
都市里人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專案經理
地理資訊系統、地政
社區營造、都市計畫、都市設計 社區營造、都市計畫、都市設計
袁如瑩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副總工程司
都市更新
林旺根
中華民國地政士公會全聯會榮譽理事長、財團法人中 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房屋委員會 召集人
陳佳蔚
耕薪都市更新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劉憲宗
劉憲宗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
劉欣蓉
淡江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都市設計及土地使用開發許 可審議委員會 委員 (2016)
林宜萱
大橋工舍 專案助理
林鼎傑
好蟾蜍工作室
社區營造、社區參與、古蹟保存
余泓偉
好蟾蜍工作室
社區營造、社區參與、工業設計
自然災害風險評估
都市更新
建築、都市計畫
建築規劃、空間與社會
地政、社區營造、都市規劃
經營科、企劃科、事業科等代表;都市發展局代表
表 12【人人都能參與的地區規劃 ( 專業版 )】參與單位
84
「依山小綠洲」公開資料集
工作坊流程:整體工作坊分成五大步驟,如左圖:
階段一:六種視角 將全場人員分成六大組,代表不同空間方案視角,分有歷史紋理、 建築地景與生態、交通規劃、土地利用、防災、依照所分配到的組 別視角,針對基地範圍內的元素(如建築、道路、牆面、街廓等), 提出此視角最重要的元素,以及你認為的觀點,繪製於投影片上。
階段二:角色扮演 重新分組,依據參與者的背景,分成不同角色/利害關係人,分成 六種顏色/利害關係人,包括市政府、社區居民、開發業者、地主、 非政府組織 NGO。以上述角色,挑選出階段一各組所繪製的元素 圖,擬定出方案。
階段三:進行評價 回到原階段一的視角分組,假設自己是此組的審議委員,評價各個 方案。
階段四:分成兩組 回到階段二角色扮演分組。試想自己所扮演的利害關係人,是否認 同其他組別的方案,並且願意與對方所扮演的角色分成同一組,一 起合作。依據評價,主持人進行配對分組,將原本的組別,分成最 終兩大組別。
階段五:修正方案 分成兩大組別後,每一小組(第二階段時的分組)推派代表,共同 協商,討論出修正方案。最後兩組,簡報分享修正過的方案。
85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體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小尺度 策略點尺度型 工作坊案例
• • • •
日期:2016/11/26( 六 ) 地點:興福里會元洞清水祖師廟 前(興福里景興路二段 23 巷 6 弄 ) 參與人次:150 人 參與單位: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系 景觀建築課學生、世新大學觀光 系規劃課學生、原典創思規劃顧 問有限公司
【舒蘭河上的水路想像-翻轉後巷工作坊】 該基地為過去萬盛溪遺線,空間現況具簡易綠美化,具開放空間營 造潛力,將以「水文」為主題, 藉由生活節的方式,透過不同闖關活動,討論環境議題、都更議題、 景觀設計,另外還有親子遊戲 區讓居民參與。
A、都市設計暨開放空間討論工作坊 本工作坊區域,將分階段討論進行,以未來都市更新、都市設計願 景為目標,選擇萬盛溪遺線中,公有地比例較高者,假定為「興福 小巷 ( 策略點 6)」、「萬盛橋後巷 ( 策略點 9、10)」之街廓將為都 市更新單元的可能性,進一步思考公共設施空間與現有水圳遺線開 放空間的關係,以及未來的開放空間的景觀設計想像。
B、景觀設計討論-未來景觀設計提案 本階段針對現況開放空間基地,思考其課題與限制,並展示本團隊 的景觀設計,一同與居民討論改善的方式,以利後續調整整建策略 與設計形式。待參與者瞭解本基地特性後,針對現況開放空間基 地,思考其課題與限制,一同與居民討論在水圳遺線的開放空間適 合加入何種設施元素,以小旗子填寫空間需求並表達自己想法。以 利後續設計得以符合民眾期待。
C、設計互動區 與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系景觀課程及世新大學觀光系規劃課合作,學 生在工作坊期間與民眾討論該基地設計方案,以創意的小遊戲引導 居民參與討論即引發更多互動。
86
「依山小綠洲」公開資料集
D、水牆 DIY 親子遊戲 透過水牆(Water Wall),引導民眾重新審視「水與生活的關係」, 並了解水圳加蓋的影響性,以及都市內延長雨水逕流對於淹水災害 防治之必要性。現場有兩組網架為已架設好之水牆,民眾可體驗、 了解「都市的水如何流動、可以怎麼儲存再利用」後,再 DIY 行動 實踐,簡單操作的手法與現地的萬盛溪水圳重新產生連結。
E . 依山願景早宴 邀請在地居民、關心依山地區的社群等來到策略點六,並藉由早茶 會的方式,引導與會者漫談社區里的大小事,並述說萬盛溪流及許 家聚落的昔與今,同時也邀請到文山社大社區經理人與我們分享如 何在社區中鏈結人的動能,在陽光和煦的早晨於舒蘭河上對未來的 依山地區有所想像。
工作坊企劃書連結
87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體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 • • •
日期:2017/12/07( 四 ) 地點:臺北市文山區興隆路一段 83 巷 1 號旁空地。 人數:101 人次 參與社群:萬盛里辦公處、萬盛里居 民、萬福國小學生、武功國小學生、 文山社區大學、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 國促進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 會、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我家後面有小河工作坊系列】 做為仙跡岩生活圈水系統內的策略示範亮點,醞釀社區居民的關 注及環境教育觀念,以促使引動上下游各策略點空間,未來營造 水綠環境空間的可能。如都市更新單元的策略點空間,逐步營造 打開水泥、友善慢行,迎向公共使用分享的空間。透過策略點回 應仙跡岩生活圈整體的水環境系統,回應氣候變遷,啟動在生活 中的參與文化。
藉由工作坊活動共創過成,醞釀社區小學參與環境教育及經營地 方的關係性。此共創作品主要目的以處理公私有地邊界,藉由茄 苳樹串聯編織作品,讓編織創作圍塑成造型門簾,透過亮藍色產 生視覺效果,隔絕私有地空間的髒亂環境。
88
「依山小綠洲」公開資料集
1
2
3
4
5
6
1. 共創編織親子工作坊 2. 共創編織親子工作坊 3.「迎向水環境故事的設計營造」工作坊,居民提出對空間改造的意見 4. 共創編織工作坊最後在後巷進行成果展出,居民提出對空間改造的意見 5. 共創工作坊營造討論,分享日本源兵衛川案例 6. 共創工作坊營造討論,討論經營層面課題與對策
工作坊企劃書連結
89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體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創新 參與式活動
• • • •
日期:2018/03/08( 四 )2018/04/08( 日 ) 地點:文山區水路遺線地區 參與人數:294 人次 參與社群:萬盛里辦公處、文山 社區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建築 系、世新大學觀光系、東南科技 大學觀光系、318Cafe、三角冰、 珍香豆花、義興樓、動物誌、岸 汐職人聚落、風箏人咖啡、天島 咖啡、真的咖啡
「尋找河神的家」實境遊戲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體計畫邁向第三年,前期梳理出仙跡岩生活圈 潛力公共空間型態,然而,眾多空間改造及都市設計規範,仍需要 在地聲音的支持,因此希冀擴大推廣水文化議題。過去習慣舉辦地 方文史導覽或工作坊型態,提供大眾參與並了解水文化意義,但近 年觀察對導覽類型工作坊有興趣者多為原本即對環境、文史議題有 興趣的民眾,然而真正與空間有關的在地居民、地主、利害關係人 等卻不一定在此範圍內,為求打破「同溫層」的概念,擴大更多民 眾參與,本次活動遂改以「實境戶外遊戲」的方式,推廣水文化故 事,讓大眾了解。
據此與善於探索城市故事的「臺北路上觀察學會」合作,開了一款 以仙跡岩生活圈為範圍,以水文與在地文史為故事的實境遊戲— 《尋找河神的家》。以宮崎駿動畫《神隱少女》裡遺忘自己名字的 白龍,曾是一條被水泥填平蓋路的琥珀川河神為發想,希望喚起社 會的環境保護意識。本遊戲利用空間故事、實地解謎、生活圈景點 遊程,轉化在地水文化故事,將昔日的河道擬人化成河神,讓大家 重新認識水文化與環境的關係,且結合當地聚落文史,以有趣、好 玩的方式呈現,在玩家體驗遊戲的過程中,推廣仙跡岩生活圈的水 文、煤礦與地方人文故事。
90
「依山小綠洲」公開資料集
91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體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 • •
日期:2018/10/28 ( 日) 地點:文山區水路遺線地區 參與社群:景東里辦公處、萬盛里 辦公處、興豐里辦公處、興福里辦 公處、文山社區大學、AmberCaffe 琥珀色咖啡、臺北路上觀察學會、 岸汐職人聚落、臺北花木批發市場 花空間、萬世興隆大樓管委會、中 原大學景觀系、世新大學觀光系、 學邑工程技術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尋俠堂、西城、Urban Tai-ouan
「小綠洲運動會」水路遺線闖關遊戲 依山的景美地區曾經有許多圳道溪流穿梭,如今城市的發展使得這 些溝圳沉睡於地底,其中為天然山間小溪的萬盛溪,至今仍可在蜿 蜒巷道和零碎的土地上尋見她的足跡。一場以綠為名的運動會串起 萬盛溪流域的水路空間,在闖關遊戲和期間限定的體驗活動、走讀 觀察裡,帶領大家看見城市小河域的不同處境,實際走在水路上感 受以水交織的在地文化故事。
一日闖關活動將會串連景美地區的五個水路空間作為關卡點,到各 關卡點完成指定任務及可獲得運動會皮革手環!闖五關完賽獲得景 美限定彩蛋獎品!
A. 闖關活動 • 關卡點 ( 設有綠生活願景板、無設限小綠洲 APP 站 ) • 木見 140 ( 景美街 140 號 ) • 景東愛海綿心 ( 景華街 104 巷底 ) • 綠色小巷 ( 興隆路二段 22 巷的會元洞清水祖師廟前 ) • 景豐公園羽毛球場 ( 興隆路一段 251 巷 3 弄 ) • 花木小公園 - 開蓋萬盛溪 ( 羅斯福路五段 97 巷 )
B. 闖關任務 Step 1 在綠生活願景板留言 Step 2 操作「無設限小綠洲」APP Step 3 任務完成!獲得認證皮條和一個闖關銅章 Step 4 前往下一關 Step 5 五關完賽!獲得景美限定彩蛋獎品
92
「依山小綠洲」公開資料集
93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體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C. 各式限定活動工作坊 a. 小田園大改造 時間:09:00-12:00 合作單位: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興福里 地點:興福樸門綠花園 ( 景興路 53 巷 14 號 ) b. 當一日巡水人 - 水路文史導覽 時間:09:00-12:00 合作單位: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文山學 地點:從景美街 140 號出發 c. 皮革手作課 時間:10:00-11:00 合作單位:岸汐職人聚落 地點:木見 140 ( 臺北市文山區景美街 140 號 ) d. 不凋花小盆花課程 時間:11:00-12:00 合作單位:臺北花木批發市場「花 ‧ 空間」 地點:花木小公園 - 開蓋萬盛溪 ( 羅斯福路五段 97 巷口 ) e. 河爾文的河流演化論 - 城市水路觀察 時間:13:30-16:00 合作單位 臺北路上觀察學會 地點:萬隆捷運站三號出口出發
f. 地方特色產業推廣 時間:15:00-16:00 合作單位: 尋俠堂葡萄酒鋪 地點:景東愛海綿心 ( 景華街 104 巷底 )
94
「依山小綠洲」公開資料集
1
2
3
4
5
6
1. 居民閱覽綠生活願景留言板 2. 居民參與不凋花小盆花課程製作 3. 居民參與無設限 APP 的圖面繪製 4. 居民觀賞萬盛溪沿線空間的製作模型 5. 居民操作 APP,表達想要的設計理念 6. 沿著水圳走讀的導覽,目前仍可見水流的萬盛溪
工作坊企劃書連結
95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體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陸、 社群網絡 串聯
96
「依山小綠洲」公開資料集
97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體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01
社群
社區社群 網絡串聯
社群 Interests Comunities 一群有共同價值或行動能力的人的組合。會依據地區資源或特性而 有依附族群或排他分散的現象。與「公民」差異之處在於其指設的 是人的集體性。集體性的群眾出現的形式也會有正式、非正式組織 的分野。
社區社群網絡串聯 社區議題及社區開放空間的營造屬於公領域,而多數關注議題的團 體大多為長期在地耕耘的團體或關心環境的社區居民,包含了地緣 型、技術型、議題型的社群。
本計畫經歷 2015 到 2018 年的社區擾動,持續擴大仙跡岩生活圈 的議題盤點與社群串聯。北側景美地區的「萬盛溪沿線策略點」以 在地經營模式的實驗耕耘;南側木柵地區以議題盤點的形式初步進 入社區擾動。
本團隊媒合技術團體、空間專業者、NGO 組織、社區里辦、學校 單位、社區居民、在地店家等社群,以規劃者為媒介,藉由更多元 彈性的社區參與方式,轉化政策工具的語言讓民眾理解,同時協助 民眾的意見轉譯成改善的機制。
98
「依山小綠洲」公開資料集
圖 24 仙跡岩生活圈社群網絡串聯圖 99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體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社群介紹
不同社群可針對不同階段參與,協助引導議題的發展與後續的行動 方案。仙跡岩生活圈的地緣型社群,如文山社區大學、岸汐職人聚 落;技術型社群,如臺北路上觀察學會、善步 ‧ 地方教育工作室; 議題型社群,如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新店溪守護聯盟。 前後歷經四年社區擾動過程,各社群發展議題累積如下,協助企劃 各面向的新願景模式。
1. 以「環境教育」主體搭起在地小學平台 過往仰賴里長、頭人號召在地社區居民關心社區公共議題,參與者 大多為與里長較好的鄰長、志工、年齡層較高,難打破年齡或關注 族群的限制。倘以在地推廣環境教育角度出發,可有效與在地小學 結合,或是鼓勵更多親子參與的機會,讓理念傳達給年輕的父母 中。
2. 以空間改造提案鼓勵社區參與 社區內實踐性的行動參與,如改造空間,則需要有補助計畫,有具 體的經費補助,才有機會讓社區民眾主動性提案,改造社區畸零地 空間環境。如 Open Green 空間媒合計畫,因有補助經費,讓社區 願意主動提案,改善社區空間。
3. 以「單姓聚落」文史脈絡引動社區 社區與聚落的發展息息相關,社區內早期若有「單姓聚落」發展, 如文山區的許家、高家、劉家,具有一定程度的社區網絡關係,可 藉由單姓聚落文史的發展,引動居民參與。
4. 結合大專院校課程合作參與 與大專院校的合作,可視學校是否有相關課程可共同結合,讓青年 學子有機會認識社區環境,並參與討論。如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系景 觀建築課程、世新大學觀光系規劃課。
100
「依山小綠洲」公開資料集
5. 以青創議題鼓勵大專院校參與 擴大青年學子的參與,可結合社區大學的補助獎勵,如文山社區大 學提供「青年創意提案」補助計畫, 提供青年學子每案各 2 萬以內的經費進行操作。2017 年試辦,有 世新大學、台灣大學團隊參與。
6、與在地店家結合舉辦多樣性區域活動 社區內有許多咖啡店與餐飲空間,藉由舉辦租借場地與店家進行社 群串聯,並讓參與者與在地店家互動。如 2017/4/13「人人都可能 參與的地區規劃」,擇定在鄰近景豐公園的風箏人咖啡舉行討論工 作坊。
101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體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
社群分類:地緣社群、議題社群
•
官方網站:http://www.wenshan.org.tw/
•
社群網站:https://www.facebook.com/ wenshan.cu/
(1) 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 全台灣第一所開辦社會人士學習的社區大學,「知識解放,公民社 會」是文山社大的創辦理念。文山社大具有發展多年的文山學學程, 建構文山學資料庫與培育具有認同感與地方知識的師生導覽團 隊,文史專家何文賢老師、生態學張秋蜜老師、鄭秀娟校長與其社 員密切參與依山小綠洲相關活動。 社群合作活動: 2015/9/15「揭開臺北東區綠面紗 — 建構都市里山學工作坊」 2015/12/09、2015/12/13、2015/12/30 仙岩早茶會創意系列活動 2016/11/26「舒蘭河上的水路想像 — 翻轉後巷工作坊」 2017/3/15「明日的渡口 - 再尋仙跡岩文化生活」— 點亮街角行動 2017/11/21、12/07、12/09 尋找萬盛溪水路記憶系列活動 2018/1/17「木柵山城願景茶會」 2018/2/24「尋見萬盛 — 後巷元宵節」 2018/4/15 都市設計工作坊「模擬城市:一起來當城市規劃師」 2018/10/28「小綠洲運動會」
•
社群分類:地緣社群、技術社群
•
社群網站:https://www.facebook. com/ACIDLAB2015/
(2) 岸汐職人聚落 進駐文山區新型態的發展文創產業,經營以服飾、皮件、銀飾工藝 為主軸的共同工作空間,結合多個台灣獨立設計品牌,提供場地出 租、展覽活動、地方創生、手作課程、職人育成的服務,帶動木柵 地區畸零空地的發展。 社群合作活動: 2018/1/17「木柵山城願景茶會」 2018/10/28「小綠洲運動會」
102
「依山小綠洲」公開資料集
•
社群分類:技術社群
(3) 台北路上觀察學會
•
社群網站:https://www.facebook. com/TaipeiStreetObserversClub/
成立於 2015 年四月,由居住在臺北的一群設計,文化,藝術,商 業,充滿好奇心與行動力的一群夥伴所共同組成。藉由提倡走出戶 外,透過討論,聚會,活動,集體觀察等方式,提升觀察力,加強 創造力,最後能掌握脈絡洞察,並引領創新為目標的學會。 社群合作活動: 2018/3/8-2018/4/8「尋找河神的家 - 實境遊戲」 2018/10/27 依山小綠洲運動會
•
社群分類:技術社群
(4) 善步.地方教育工作室
•
社群網站:https://www.facebook. com/GoodStepforPlace/
2017 年由數位台大城鄉所與師大環教所研究生在天母組成的教育 團隊,設計給天母孩子們認識地方的系列課程。以「善步.地方教 育工作室」為名,「善」代表關懷社會與環境;「散步」指走得細 緻、看得仔細;「地方」則是「回到自身、回到自己生活的地方出 發」的意思。 社群合作活動: 2018/4/29「依山小學堂」
•
社群分類:地緣社群、技術社群
(5) 學邑工程技術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
官方網站:https://www. wisdomfun.com.tw/
學邑工程目的為整合跨領域資源,提供都市更新、國土規劃、都市
•
社群網站:https://www. facebook.com/wisdomfun/
計畫與變更、資產管理與活化、不動產投資評估等多元面向之專業 服務。目前受臺北市都發局委託執行公辦都市更新檢討機制,與地 方社群互動頻繁。 社群合作活動: 2017/4/13「人人都可能參與的地區規劃」 2018/4/15 都市設計工作坊「模擬城市:一起來當城市規劃師」
103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體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
社群分類:地緣社群、技術社群
•
官方網站:https://www. wisdomfun.com.tw/
•
社群網站:https://www. facebook.com/wisdomfun/
(6) 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 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是由對生態保育、環境教育理念認同,希望 藉由自然步道解說來傳達理念的解說志工 ( 綠人 ) 自發性成立的。 屬於非政府組織及非營利組織。其中長期關注文山區發展的林淑英 老師,為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理事長,長期推廣環境教育工作, 對於水患治理、文山區文史及自然環境教育推廣有研究、財團法人 寶島客家廣播電台「社區關懷」節目主持人。 社群合作活動: 2015/9/15「揭開臺北東區綠面紗 — 建構都市里山學工作坊」 2016/11/25「仙岩六巷的橋與鐵道」-生活願景工作坊 2017/1/16「地方行動與都市設計的對話」-專家諮詢會議 2017/3/15「明日的渡口 - 再尋仙跡岩文化生活」-點亮街角行動 2018/1/17 木柵山城願景茶會
•
社群分類:地緣社群、技術社群
•
官方網站:http://archcute. blogspot.com/
(7) 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系 中國科技大學為文山在地大學,在建築系講師孫啟榕老師帶領之 下,學生積極協力地方社群串聯活動。 社群合作活動: 2015/12/13 瞧見仙岩好設計工作坊 2016/11/25「仙岩六巷的橋與鐵道」-生活願景工作坊 2016/11/26「舒蘭河上的水路想像」-翻轉後巷工作坊 2016/12/17「依山生活的午與夜」-翻轉後巷行動 2018/1/17「木柵山城願景茶會」 2018/10/27 依山小綠洲運動會
104
「依山小綠洲」公開資料集
• •
社群分類:地緣社群 官方網站:http://xjiyan.retaoist.org/
(8) 景美仙跡岩仙公廟 景美仙跡岩仙公廟的常務委員劉家興為地方劉家後嗣,捻熟景美一 帶劉家單姓聚落的發展脈絡,目前擔任總統府第三局副局長。 社群合作活動: 2016/11/25「仙岩六巷的橋與鐵道」-生活願景工作坊 2017/1/16「地方行動與都市設計的對話- 專家諮詢會議」 2017/3/15「明日的渡口 - 再尋仙跡岩文化生活」-點亮街角行動
• •
社群分類:地緣社群、技術社群 官 方 網 站:http://tourism.wp.shu. edu.tw/
(9) 世新大學觀光學系 由林長郁老師及劉松達老師帶領世新大學 觀光系的規劃課程學生,在工作坊期間與居民討 論該基地設計方案,以創意的小遊戲引導居民參 與討論,引發更多互動。 社群合作活動: 2016/11/25「仙岩六巷的橋與鐵道」-生活願景工作坊
•
社群分類:地緣社群、議題社群
(10) 新店溪流域守護聯盟 新店溪流域守護聯盟的共同發起人陳建志同時也是台灣永續聯盟理 事長,提供給社群以流域觀串聯上下游系統的視角,並參與 2018 雙北水環境願景論壇。 社群合作活動: 2017/1/16「地方行動與都市設計的對話 – 專家諮詢會議」 2016/11/26「舒蘭河上的水路想像」– 翻轉後巷工作坊 2016/12/17「依山生活的午與夜」– 翻轉後巷行動
105
柒、 參與綠空間 改造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體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01
參與 平台 社區社群 網絡串聯
本計畫凝聚「綠生活空間營造」願景與後續經營管理共識,同時蒐 集各式參與綠營造的管道,提供民眾查詢、參考。民眾可以藉由以 下的管道加入打造生活公共空間的行列。
• • • • •
成立時間:2016 年 官方網站:(網站製作完成後連結) 社群網站:https://www.facebook. com/wenshanoasis/ 依山小綠洲資訊交流平台:https:// wenshanoasis.wixsite.com/mysite 執行單位: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依山小綠州 「依山小綠洲」作為依山發展地區之綠生活空間營造推廣平台,以 社區參與過程,凝聚綠生活空間營造願景與後續經營管理共識,串 聯人與人、人與環境之溝通對話,以場域培力社群社區,持續完備 綠生活地區規劃操作機制。
本網站蒐集四年來在仙跡岩生活圈進行的參與式活動、規劃策略的 公開資料集,期待有興趣的民眾與相關專業的夥伴,都能藉由網站 獲得更多的經驗及方法。
依山小綠洲資訊交流平台: https://wenshanoasis. wixsite.com/mysite
108
「依山小綠洲」公開資料集
• • • •
成立時間:2009 年 官方網站:http://hellogreenlife. blogspot.com/ 社群網站:https://www.facebook.com/ taipeiopengreen/ 執行單位: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打開綠生活 Open Green 計畫 打開綠生活計畫推動藉由居民及社群團體以自主由下而上來經營閒 置空間,讓社區(地緣性)與社群(議題性)之間得到更有效的 接軌。2014 年始由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獲內政部補助推動 Open Green 打開綠生活政策,透過公開徵件開放社區提案,鼓勵有意自 主改善生活環境品質的社群與社區提案。該計畫由 2014-2017 年 已累計執行四年,累計完成 61 處空間改造案例,該計畫拓展幾乎 臺北市各個行政區的不同角落。本計畫獲得 2018 GOOD DESIGN Award,並獲邀參與臺北市立美術館主辦的「2018 臺北雙年展」。
• • • •
成立時間:2010 年 官方網站:https://spaceshare-taipei.net/ 社群網站 https://www.facebook.com/ SpaceShare.Taipei/ 執行單位: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Space Share Taipei 臺北空間資源分享平台 空間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場域,城市中各種等待再開發之基地, 亟需市民團體(社區、社群)的參與使用,發揮適當的場域活化 精神,提供多采多姿地區活化的機會。在臺北市都市更新處的支 持下,本平台自 2010 年開始,著墨於臺北市都市閒置空間的多元 活化及再利用進行探討;2012 年開始,建置網站平台,藉此盤點 並擴充臺北市各行政區之閒置房舍,提供點需求端參考。目前, Space Share Taipei 空間資訊分享平台架構包括三大主軸:空間 故 事(Story)、 地 方 創 生(Place Making)、 社 群 連 結(Social Networking)。 109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體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 • • •
成立時間:2010 年 官方網站:http://www.urstaipei.net/ 社 群 網 站:https://www.facebook. com/urs.taipei/ 執行單位:蔡明穎建築事務所
台北村落之聲 村落之聲是一個發布 URS(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都市 再生前進基地及城市中不斷發生的相關訊息的入口網站,是屬於 大家的有機發聲體。藉由這個網站,我們將與關心城市 空間的 你互通消息。臺北市都市更新處一直以來致力於改善老舊街區環 境、引入產業活動等都市更新發展策略。近年來推動都市再生的 概念,包含了創新、開發導向、公司合夥、整合、生態永續等多 方面整合,透過城市的軟創新實力,產出更豐富多元的城市記 憶。台北村落之聲透過都市再生策略資訊傳達,將更多元、更具 活力的創意與市民共享。
• • • •
成立時間:2015 年 官方網站:http://hellogreenlife. blogspot.com/ 社群網站:https://www.facebook. com/taipeiopengreen/ 執行單位:粉紅豹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臺北市都市再生學苑 將社區營造連接課程規劃與培訓、計畫補助網絡、社會議題及公 共政策,再結構化臺北的社群網絡與社區環境空間型態。累計四 年的培力成果,培養出更多學員與熱情的夥伴進入社區。
110
「依山小綠洲」公開資料集
• • • •
成立時間:2009 年(2018 年計畫 已終止) 官方網站:https://www. community-taipei.tw/ 社群網站:https://www.facebook. com/community.taipei/ 執行單位: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現址為昔日的仁安醫院,座落於延平北路與涼 州街口,於 2009 年試營運,是台灣第一個有固定實體空間的社區 營造中心。
自 1996 年臺北市推動「地區環境改造計畫」至今推展累積許多網 絡,是邁向下一階段網路治理的基礎。實體社造中心提供都會營造 推展的動力與養分,藉由臺北市大量的人才聚集及許多 NGO 團隊 進行持續的引入與資源媒合,產生不同層式的資源,回應及回饋臺 北市社區營造的多面向發展。
• •
官方網站:http://www.classic1990. com/home/ 社群網站:https://www.facebook. com/ClassicDesign.TW/
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專長於參與式規劃、景觀設計、環境規劃,關心各種空間永續生態 與社會環境的連結,為「依山小綠洲」的執行單位,於仙跡岩生活 圈地方經營已達四年。
111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體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空間綠生活 營造步驟
02
1. 尋找空間 公共空間是承載地區生活的精華所在,若 發現一處空間閒置許久,那它很可能就是 你我想要找到的改善空間點。而與周邊鄰 居、里長多多交陪,時常也能獲得更多資 訊與想法呢!
2. 聯繫地主 地主是公部門還是私人?聯繫的眉角因此大大 不同,有時需要三訪、五訪打破地主的心防, 有時卻只是簽署文件這樣簡單。當正式取得空 間使用同意,改造的藍圖紙就可以用力攤開來 了!
112
「依山小綠洲」公開資料集
3. 社區溝通 溝通的形式可大可小,沿著巷道觀察居民的生活 方式,見到有趣的事就湊著去問是一種;舉辦工 作坊搬出模型、大圖、便條紙,邀請大家來比手 畫腳給你建議是一種。慢慢地會發現設計的方法 與答案都在這裡頭。
4. 動手改造 改造其實不只是空間形式的改變,重 要的是在過程中去強化社區情感連 結,讓大家可以一起解決問題。社區 裡的技術達人、嘰嘰喳喳樂於分享的 人、剛好路過的路人全都拉進來動手 改造吧!
5. 揪團來玩 在地社區與社群在空間之間團結、串聯,擔負起發酵的重 大責任,空間有時甚至自我發酵,如成熟迸裂的水果。揪 團 來 玩 就 像 是 啟 動 發 酵 的 奇 蹟, 使 風 味 變 得 更 有 意 思, 而 受 惠 者 是 生 活 圈 裡的人們。
113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整體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
如何申請 瑠公農田水利會 土地?
本計畫凝聚「綠生活空間營造」願景與後續經營管理共識,同時蒐 集各式參與綠營造的管道,提供民眾查詢、參考。民眾可以藉由以 下的管道加入打造生活公共空間的行列。
跟著水路走上網搜尋: 大臺北地區水圳溝渠 https://www.google.com/maps/d/viewer?mid=1dakBjsPMrVzhrgsZsd4dvVYSQo 民間版本的圳道地圖,可以 google map 查詢,土地是否位在水文 系統上。
臺北市百年地圖 > 瑠公水利組合圖層 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aipei.aspx 臺北市百年地圖網站,可開啟「瑠公水利組合圖層」對照土地是否 位在水文系統上。
臺北市歷史圖資展示系統 http://www.historygis.udd.taipei.gov.tw/urban/map/ 可藉由此圖台,開啟「地籍圖」圖層,確認土地地號。
地籍圖資網路便民系統 https://easymap.land.moi.gov.tw/R02/Index 可藉由此圖台,開啟「地籍圖」圖層,確認土地地號及坐落地址。
跟里長打好關係 臺北市昔日有許多圳道系統,大多以整合至瑠公農田水利會當中, 可藉由實地踏查及上網搜尋地政資料,了解實際土地權屬狀況,確 認為瑠公農田水利會後,可電洽詢問,或是與當地里長合作,請里 長協助向瑠公農田水利會發公文,進行認養程序。
114
依山小綠洲公開資料集 主辦單位│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執行單位│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執行總監│劉柏宏
專案經理│施佩吟、陳鳴誼
專案執行│蘇映塵、 王科元、林鈺智、詹育芳
專案合作│沈芳如、Urban Tai-Ouan ( Morgane、Clement ) 文字撰述│陳鳴誼、施佩吟、詹育芳、沈芳如、蘇映塵、 王科元、漳珏賢
專業協力│林蔓娟、涂晋瑜、施媖之、漳珏賢、蔡宛芸 美術排版│黃思靜
初版│ 2019 年 7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