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 典 工 程 顧 問 有 限 公 司
1
壹、計畫緣起與目標 04 一、計畫緣起 二、計畫目標 三、工作內容 四、團隊視野 五、規劃流程
貳、上位計畫與相關法規 30 一、上位計畫 二、現行土地使用法規檢討 三、小結 - 減災調適策略在都市設計及相關管制措施的應用
參、相關案例介紹 39
目錄
一、哥本哈根都市暴雨管理規劃 (Copenhagen Strategic Flood Masterplan) 二、美國綠色巷弄計畫 (Green Alley Project) 三、101 件讓城市更宜居的小事 (101 small ways you can improve your city) 四、小結
肆、 仙跡岩北側生活圈環境背景及分析 47 一、背景簡介 二、歷史人文 三、環境分析 四、依山地區公共開放空間盤點 ( 空間範型 ) 五、社區社群拜訪
伍、課題與對策 / 實質再發展計畫 83 一、課題與對策 二、實質再發展
陸、依山地區都市設計原則-以水圳沿線地區為示範 107 一、都市設計在社區 ( 生活圈 ) 尺度的框架及意涵 二、依山地區模式語言探索 三、水圳遺線作為都市設計示範區 四、都市設計示範區周邊現況課題 五、結合生活形態以及生態技術的都市設計構想
目錄
柒、綠生活設計與都市空間模式推廣 144 一、空間盤點 20 策略點 二、擇點原則 三、擇定三處策略點 - 評估可行性說明 四、擇定三處策略點 - 後續操作 說明 五、綠生活公共開放空間設計方案
捌、 參與式規劃設計行動方案 182 一、工作坊規劃架構說明 二、各場次操作說明
玖、行銷推廣 229 一、網路媒介宣傳 二、成果彙編
拾、階段性結論與後續推動建議 233 一、優先性與全面性:辨識出當代社會文化的關鍵轉變 二、「成事規劃」仰賴日常生活的地區軟硬體資源整體經營 三、計畫操作經驗回饋:本土化規劃路徑與論述的思考整理 四、後續推動建議
拾壹、社區自籌資源媒合機制模式 249 一、在地社區社群網絡分析 二、社區自籌資源媒合模式
拾貳、效益與成果 261 一、建立「公共開放空間綠生活」之依山地區經營架構 二、綜整歷年累積經驗充實公共開放空間盤點資料庫,推廣「想像的社區綠未來」 三、翻轉城市縫隙,多元型態「綠系統」型塑示範軸線 四、雙軌機制並行,實踐生活圈尺度的都市設計機制 五、透過社區、社群之串聯,啟動都市永續生活營造
拾參、計畫執行期程 263 拾肆、附件
目錄
壹、計畫緣起與目標 一、計畫緣起
圖 仙跡岩北側生活圈計畫緣起與脈絡
(一)社群協力的社區營造萌芽
(二)綠生活圈規劃的型塑
社群協力社區參與地區環境改善的過程,已逐 漸充實成為台北市社區營造獨特公民文化與特 色;社區營造的成果與方法累積二十餘年的經 驗,轉化為跨城市對話的基礎。回到台北都會 的民主機制與生活文化,亟需有策略型的規劃 論述與方法持續累積。鑑此,台北市都市更新 處自 98 年起便率先推動策略型的都市規劃計 畫,包括「羅斯福路沿線綠點營造」、100 年 「一葉臺北:城市創意補充綠、101 年辦理「社 區參與公共開放空間環境改善策略規劃案」、 102 年以「臺北市推動地區型都市再生策略規 劃設計案」選定「油杉麗水永康綠生活圈營造」 為示範區,持續深化、引導議題社群進入地緣 社區,協力開展創意綠生活空間營造之由下而 上模式。參與機制的轉化包括,透過創意行動 (如節慶)凝聚社區共識以打開綠生活空間的 可能方案,如:舉辦社區綠生活節、社區綠運 會等,鼓勵市民參與綠生活空間營造。
102 年同步針對緊密城市下的老舊地區(萬華 區、大同區)研提打開綠生活空間營造的可能, 以「地區綠色環境資源建置規劃案」延續前述 社群社區協力參與模式,擴大綠生活詮釋範疇, 提出各式綠樣態(倡議綠、生活綠、生態綠、 社會綠、產業綠等)。103 年擴充該案,建置 綠資源公共溝通平台並盤點出老舊地區多元綠 生活空間的可能樣態。相關成果轉化為操作策 略,提出「生活教室」結合地區綠生活的理念, 萬華區發展以「生活綠、社會綠」為主的方向, 進行歷史紋理保全的思考,大同區則發展「產 業綠」,藉由畸零地空間營造出,與在地產業 技術結合的工具分享空間。藉由此案,解析本 市老舊地區生活圈內空間結構之重組及彈性調 配可能性。另一方面,該年起另案辦理公開徵 求社區綠生活空間營造提案,將觸角延伸至全 市,自此提出 Open Green 生活圈論述, 持續 累積社區參與公共事務與實作能量。
計畫緣起與目標
4
(三)依山地區型態的生活圈特質理解 104 年企圖拓展「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推展規劃」應用操作的地區,以本市環繞盆地且都市化的依山 發展地區作為示範實驗之場域。透過探討區域山系、水系、生態紋理以及防災等課題, 研提出本市 不同區域型態的基礎範型(城鎮、城郊、郊山及棕地)的綠系統空間論述。擇定一處依山特性的生 活圈環境,本團隊藉由 GIS 疊圖分析,以全市性觀點,套疊住宅區環境、山坡地環境,選定群山環 繞的依山生活圈後,再依據依山面臨的環境課題,套疊綠地資源地圖、災害潛勢地圖 ( 包括地質潛勢、 淹水潛勢 ),藉由 GIS 套疊工具及交錯群落的綠手指特性、社區能動性,盤點三處具有潛力操作的生 活圈,如內湖區、信義區、文山區。其中針對此三區,邀請專家學者、NGO 組織及在地社區,以「都 市里山學」的環境共存概念,發展兩個面向的策略操作方式,一為大尺度 ( 生活圈 ) 尺度的地區環境 規畫,提出空間議題與綠生活操作對策,二則為小尺度 ( 策略點 ) 的空間改造策略,並歸納作為依山 地區生活圈特質的參考。
圖 擇定三處潛力的依山綠生活圈 ( 內湖、信義、文山 )
5
計畫緣起與目標
圖 104 年度歸納依山地區環境課題
計畫緣起與目標
6
圖 104 年度歸納依山地區綠生活操作對策
7
計畫緣起與目標
(四)因應氣候變遷的策略點規劃到地區尺度的綠生活圈規劃 後續,根據內湖區、信義區、文山區能動狀況,進一步以文山區為策略規劃範圍,以生活圈內較具 活力的景東里社區進行新公共空間 / 策略點盤點、歸納及社區擾動,歸納超過 30 種,據依山特性的 空間範型,包括山腳下空間、水圳帶狀遺縣空間…等,並進一步協助社區盤點兩處潛力空間,申請 「2015 臺北市社區規劃師駐地輔導計畫 -OPEN GREEN 空間媒合計畫」,協助媒合中國科大建築系 學生合作,以分散式滯洪系統的概念,導入透水鋪面、蓄水功能、雨水花園設計,改善此兩處水圳 帶狀遺線空間,作為依山新公共空間設計的典範,以因應依山地區氣候變遷淹水課題。 綜整 104 年度綠生活規畫成果,指認出「仙跡岩北側生活圈」之環境資源內涵,期望以此作為再生 策略地區實踐基地。如瑠公圳諸水系及文史、仙跡岩山系生態及步道、淡新鐵路及運煤支線等,皆 具備潛力作為依山發展地區綠生活空間營造的潛力點; 同時檢視地社區社群參與能量,各方條件齊 備, 亟需以策略範圍作為示範基礎,強化自然與人文景觀之整合性、修補性及串連性提案之潛力, 開展鄰里公共綠生活空間營造改善,如綠生活節點、綠生活線性廊道與綠生活廣場等。 爰上,本(105)年續以文山區「仙跡岩北側生活圈」作為示範地區,期以整體 地區發展空間架構,透過公共參與過程,推展依山發展地區之綠生活空間營造: ( 一 ) 空間串連─以水綠紋理 / 文史軸帶串連具改善潛力之畸零地空間 ( 二 ) 社群串連 - 凝聚社區議題 / 地緣社群研提地區環境改善共識與協力方案。 藉此打造都會依山發展地區之綠生活空間營造的具體示範地區,落實海綿城市構想的示範性策略空 間,體現都會型都市再生。
計畫緣起與目標
8
圖 串連景東里社區兩處 Open Green 空間改造成果呼應地區生態與紋理課題
9
計畫緣起與目標
二、計畫執行概述 本案以本市文山區「仙跡岩北側生活圈」為示 範地區,範圍包含景美溪以東、景美運動公園 以西、仙跡岩以北、蟾蜍山以南的區域,以公 民參與的方式推動綠生活空間營造,計畫目標 如下:
台灣的社區營造經驗或許一直為許多空間專業 者津津樂道,甫過 25 週年的社造運動,雖曾給 台灣社區帶來許多新希望、帶來新人才投入地 方工作、帶來環境保護或生活品質提升的改變, 然而在這些有所變之中,有所不變之處仍在於 日常生活中的社會關係挑戰。
( 一 ) 精簡都會依山發展地區之綠生活論述,推 廣「Green Living」綠生活空間營造理念。
本計畫的定位在承上、啟下。本團隊在社區營 造的經驗自其蓬勃發展肇始期便投入,包括無 圍牆校園的推動、鄰里公園改造、兒童遊戲環 境、街道等公共空間、各地區的社區等。一方 面雖累積了許多居民參與環境改造的經驗,另 一方面也關察到環境規劃的深刻瓶頸:社會網 絡的信賴關係。規劃工作的本質是鏈結當代生 活與未來願景、鏈結在地與非在地、鏈結相同 與差異價值觀點與社群。台灣民主化的發展, 激發了居民的社區意識,在面對下一個世代的 居住環境變革,原本專屬於當地的社區意識已 出現了許多不同效果的衝擊,例如階級排除、 住民自我中心、頭人決策專斷等。而社區營造 的名詞,也從原本的正面鼓動意象,逐漸出現 了負面的意涵,這是社造界應開始認知到的課 題。
( 二 ) 以民眾參與過程,凝聚綠生活空間營造願 景與後續維管共識,串連人與人、人與環境之 溝通對話,持續完備綠生活操作機制。 ( 三 ) 以策略地區內之瑠公圳、昔日萬盛溪溪流 沿線的潛在綠資源空間為策略軸,推動都會依 山發展地區綠生活營造的策略軸串連型規劃設 計。
本計畫融入前述未及備載的規劃工作反思,推 出『依山小綠洲』的概念,試圖讓計畫任務的 自明性被突顯,避免有屬於特定團隊或特定計 畫的樣子。與其說是這一個規劃性質的計畫補 助,它更值得被以『地區尺度的永續規劃實踐 嘗試』作為認識的基礎,在空間承接都市計畫、 啟續社區營造的規劃工作課題,在時間軸上反 思既有社區營造的瓶頸,試圖更擴大民眾參與 的可能。 計畫緣起與目標
10
三、工作內容 ( 一 )、前置調查研究
3. 都市設計建議 針對改善示範潛力策略軸所在街廓範圍進行社 區尺度規劃設計思考,引動社區參與或研提策 略軸周邊街廓都市設計建議。
以 104 年委辦案蒐集之資料為基礎檢視、整合 並回應相關研究及上位計畫,包括:現行都市 計畫、土地使用分區管制、相關局處整治項目、 社區大學環境教育推廣…等,作為本案整體發 展空間架構思考。
4. 經營及維護管理 研提地區策略軸經營及維護管理建議,並透過 地區說明會或其他社區參與方式,凝聚地區共 識。
( 二 )、延續 104 年委辦案內「都市公共開放空 間潛力盤點」及操作機制
5. 空間施做與社區自籌資源媒合機制 / 模式 針對已完成規劃設計之改善示範潛力策略軸, 以公私合作、社區協力為目標,研提後續空間 施做與社區自籌資源媒合機制 / 模式。 6. 工作坊或創意行動
針對範圍內地方紋理、空間範型與介面等,適 當補充 104 年委辦案所列「公共開放空間」類 型,並賡續進行調查與研究,以健全未來應用 基礎。 ( 三 )、改善示範潛力策略軸
(1) 以推展地區空間發展架構、凝聚策略軸改善 共識、倡議綠生活論述等目標,辦理工作坊或 創意行動至少 6 場。 (2) 於活動前 10 個日曆天研提企劃、新聞稿(、 致詞稿)過處審查,核定後,積極行銷。
結合學校、NGO 組織、里辦公處等資源,以民 眾參與精神進行操作: 1. 改善示範潛力策略軸評估 延續 104 年綠資源盤點基礎,評估據改善示範 潛力策略軸,分析內容例如:週邊社區溝通協 調、基地週邊建物界面處理、空間發展架構之 串連效益、可引動之社區社群能量等。
( 四 )、策略地區空間發展綱要 / 計畫 / 方案 依公共溝通共識彙整本案策略地區空間發展架 構、綠資源盤點、策略軸營造共識及規劃設計 成果,整合上位、相關計畫與基礎調查分析, 以「綠軸串連整體發展」為目標,研提策略地 區空間發展綱要 / 計畫 / 方案。
2. 規劃設計 完成至少 3 處改善示範潛力策略軸規劃設計, 含透視圖製作、相關圖面、發包文件、預算書 圖等細部設計及工程圖說。
11
計畫緣起與目標
( 五 )、成果彙編 精簡、轉譯策略地區綠生活價值論述,詳細記 錄及綜整本案操作過程與成果,編輯成可供推 廣之相關宣傳品或手冊。 ( 六 )、檢討與建議 盤點檢討全案執行成果,並就未來短、中、長 期發展給予建議。 ( 七 )、其它 1. 依案件執行情形,不定期召開工作會議,並 依工作會議結論,辦理後續。 2. 配合機關會議需求,提供新聞稿、研究或辦 理之階段性成果,並出席相關會議、成果展示。
圖 民眾參與過程
計畫緣起與目標
12
四、團隊視野 ( 一 )、都市需有因地制宜的規劃策略
圖 環山群繞盆地地形
臺北市環山群繞盆地地形,地區發展來自山林 水系的孕育,山區邊際交錯群落,以景觀生態 學的觀點言之,係屬生態多樣性發展的地帶, 然以文化面向觀之,因鄰近山區,承襲原有文 化外,亦因接觸城市發展的邊際地帶,可開放 性的吸納外界新穎文化而發展,不管是景觀生 態或社會生態系統,皆屬多樣性發展的群落邊 際區域特性。交錯群落乃介於相鄰但相異生態 系統之間的過渡交錯區帶,因非經常被優勢或 壟斷性物種宰制,區域內呈現了多元豐富、變 動複雜,甚至難以歸類的棲息地關係 ( 康旻杰, 2012)。
城市發展的進程,新興文化與現代化基礎設施 的進駐,與舊有文化風貌間的拉鋸,更隨著氣 候變遷的發展,自然生態承載力逐漸不堪負荷, 依山地區環境的「綠生活」願景,更應該思考 兼具城市發展與地景文化風貌的共存共榮方 針。 台北盆地的天然條件,影響市區發展甚深。而 在氣候變遷的挑戰下,有必要釐清各行政區面 對自然環境帶來的潛在挑戰,以及重新賦予地 區再發展的定位。另綜合考量包括商業發展程 度、住商混合程度、地區輕工業轉型特質以及 盤點區域內後續是否有大型公共投資計畫等面 向,重新給予不同區域型態的發展定位,而有 基礎範型上的歸納。 13
計畫緣起與目標
整體來說,台北都會區的住商混合特質是普遍的現象,然而各地區受到不同發展趨動力的影響, 有別於傳統都市計畫土地使用分區的地區認識,下圖依據地區不同歷史發展脈絡、自然環境條件、 未來發展驅動引擎等面向納入後續各地區關鍵議題的優先性、地區經營的特殊性,進行綜合評估。 是故,本團隊結合上述思考,賦予各行政區地區規劃與經營策略的定位。 以下歸納分為四類型作為中尺度地區再發展的綠系統空間論述基礎。
計畫緣起與目標
14
本計畫依據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區」及目前台北重要政策投資計畫-新開發地區(大型公共投資 計畫),將上述兩者圖層進行比對。根據土地使用分區狀況,可將台北市十二個行政區依據不同 的土地使用情形進行分類與評估,主要根據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保護區所占行政區比例狀況, 分成商業類型、住(商)類型、工業區轉型、城郊(依山)類型。另外,依據台北市發展脈絡及 屋齡狀況,將較早發展的建城地區 / 聚落發展地區,如大稻埕、景美老街列為老舊地區。 ● 商業類型 根據土地使用分區狀況,商業比例佔整體行政區較高者,且近年發展定位以大型經濟體,發展國 際經貿、商業發展為主的地區,如信義區、中山區、松山區等。 ● 住(商)類型 住宅區及商業區發展平均,且商業區以住商混和比例高的地區。如住三、商三比例較高的地區。 ● 工業區轉型 土地使用分區中工業區所占比例高,多屬於近郊區,且早期發展輕工業的地帶,如北投區、士林區、 內湖區、南港區。 ● 城郊(依山)類型 因靠近山區地帶,土地使用分區為保護區所占比例高,或是非都市計畫區的國家公園所佔比例高。 行政區
依山地區
商業地區
北投區 士林區 內湖區 南港區 信義區 文山區 中山區 松山區 大安區 中正區
●● ●● ●●● ●● ● ●●●
● ● ● ● ●●●● ● ●●● ●●● ●● ●
建城地區 ( 老舊地區 ) ●●● ●●● ● ●● ● ●●● ● ● ● ●●●
住商混合地 輕工業轉型 區 地區 ● v ●● v ● v ● v ●● ●● ●● ●● ●●● ●
大同區
●
●●●●●
●●
萬華區
●
●●●●●
●●
表 - 台北市內土地使用分區類型分布表
15
新開發地區 ( 大型公共投資計畫 ) 北投士林科技園區 策略地區 (TOD) 東區門戶計畫 △公共住宅
△策略地區 △策略地區、 △公共住宅、 △公辦都更
●程度 v 有無 △專案計畫
計畫緣起與目標
為有效釐清台北都會區不同區域特質所帶動的公共開放空間使用者的社群差異,並同步整合都市計 畫土地使用分區管制、土地使用現況以及社區未來願景想像之時空關聯性。 初步歸納本市都市空間類型至少包括有四種區域型態:城鎮(商業中心)、城郊(市中心地區) 郊山(依山地區)、棕地(工業區轉型)
1. 提供不特定公眾駐足停 留使用 2. 允 許 表 演、 展 式、 大 批 人潮暫時休憩或群聚 3. 設計較符合現代感
1. 提 供 在 地 居 民、 適 切 社 群或小眾外地者暫時停留 交流使用 2. 允許較常態式的特定社 群使用模式 3. 設 計 需 能 包 容 手 作 感、 地方特色感
1. 除提供社區居民或社群 停 留 交 流 使 用 外, 還 考 量 生態、防災的複合式機能 2. 可包容生態多樣性的物 種 作 為 棲 地, 或 以 自 然 為 主的使用定位 3. 設計允許不強調以人為 主 的 作 法, 可 包 容 較 為 自 然 棲 地、 綠 基 盤、 防 災 等 觀點的共存空間
1. 鄰近棕地區周邊的開放 空間要能提供予政策資源 挹注下引來的 ( 大量 ) 外來 社群與居民共用 2. 除 一 般 性 的 做 法, 空 間 主軸明確且具焦點 / 亮點吸 睛作用 3. 設計需具縫合被切割後 街廓的機能作用
圖 台北市內土地使用分區類型分布
計畫緣起與目標
16
( 二 )、以在地行動者網絡建立生活圈規劃平台 檢視歷年台北發展狀況,比對當時聚落生活圈的範圍,隨著不同時期狀況,生活圈以生活便利為中 心調整,依礦產生活而居的生活圈、依水運而發展的生活圈,到現今以捷運發展的生活圈,可各時 期有不同的生活圈發展,依不同的文史脈絡、生活方式,現今演變成各種不同的生活圈,例如學區 型的生活圈、產業鏈生活圈、公共設施、商業區為核心的生活圈等。 生活圈的界線已愈來愈模糊,並且相互影響,有關生活圈之認識,會隨著參與對象、地方資源條件、 歷史人文與產業等動態被理解,依據各時期歷史,或是所關注議題,各有不同。依據不同的主題核心, 生活圈是以「浮動式」的狀態出現,難以重新定義當代生活圈的範圍,應可將當代生活圈的意義轉 述為「生活影響圈 ( 後續簡稱生活圈 )」,如何使生活圈更多元發展才是重點,讓生活圈內的社群網 絡更為綿密,才能促使更多元的空間使用方式發生。 依山地區則因地勢、議題影響有所不同,以里為中心的景東生活圈,以歷史紋理十五分庄的生活圈; 以生活導向的仙跡岩生活圈;以氣候變遷災防議題為重點的仙跡岩聯盟生活圈,本計畫則以仙跡岩 北側生活圈為基地,提升在地水圳、歷史紋理自明性,並結合在地社區大學動能,發展更多元性質 的生活圈。
圖 依據不同探討的主題發展的生活圈,生活圈其實是浮動性的。
17
計畫緣起與目標
根據歷年來的聚落發展分布圖,以時序排列,繪製各年代的生活圈變化圖。本區因發展較晚,只能 從 1904 的台灣堡圖以及文獻推斷清代末期的聚落生活分布。從圖中可得知,不同年代依據交通模 式、產業等發展成不同的生活圈。1904 年尚未有鐵路,聚落以水路渡船頭一帶及圳道灌溉沿線發展, 各區以單姓聚落形成各自的生活圈。隨著交通模式進入現代化,1921-1947 年間開始發展鐵路,聚 落遂跟著輕便車沿線及煤礦所在地慢慢發展成生活圈。戰後,從 1960 年開始文山區有了都市計畫, 此區慢慢成形為住宅密集的區域,生活圈以學區、公宅、市場等形成文教首重的生活圈。90 年代末 期,捷運開通,人們的交通得以從公路轉向快速的捷運,以交通導向的城市規劃,此區發展成以景 美站、萬隆站為核心的生活圈,直至現今,生活圈的模式因交通便利而產生模糊化的邊界,因此當 代的生活圈為浮動的狀態,而本計畫則因應議題,發展社區的生活圈,並進行擾動。
圖 生活圈變化圖
( 三 )、面對傳統都市規劃框架,需有彈性的規劃策略,邁向成事的規劃方案
策略規劃 / 戰略計劃 (Strategic Plan ) 的當代 意義
策略規劃 / 戰略計劃可以為我們釐清社會社群 和地區發展關係的定位;為市政府打造一個有 吸引力和安全城市的願景,喚起人們的自豪感,
世界各大城市皆在重新組織城市規劃的觀念與
熱情和地方歸屬的認同感。它也能確認議題的
方法,除了因應宏觀的議題,如氣候變遷與永
重要程度、工作方法,以及合作對象,並據以
續以外,空間規劃皆不再只是處理環境硬體與
實現目標。最重要的是,它旨在探索機會、假
增加公共服務設施如此簡單,還需要大量的溝
設的挑戰及承擔風險。
通。也因此,過往仰賴都市計畫的規劃方法,
在策略規劃過程中辨識出當代社會文化的關鍵
有必要重新思考與調整,找到具有時效性且能
轉變,有助於型塑戰略計劃。這些關鍵的文化
發揮社會連結與縫合功能的規劃取徑。這種兼
轉變的期望包括:
具宏觀視野與細緻行動、不斷調整的規劃溝通 工作,可以策略規劃、戰略計畫或彈性規劃的
.重新發展參與機制以擴大公眾參與城市建設;
視角理解之。
.從互動性轉向積極主動的規劃文化,通過區 域性和戰略性的措施;
加拿大多倫多城市是知名的宜居城市,市政府
.創造,支持和提升創新文化 ;
針對 2013 至 2018 年之間的城市規劃策略,指
.孕育在市政組織內部和外部的新的合作關係
認出策略規劃 / 戰略計劃 (Strategic Plan ) 的
.激勵並不斷追求最好的實踐模式。
3.
當代意義 : 找出生活圈規劃與都市更新計畫的可能關聯
一個充滿活力的城市是藝術和科學的平衡。要 能順利推動計畫,需要各種議題面向的評估, 協作夥伴,以及傾聽、學習,分享知識並具有
回到都市更新現存制度的框架,以社區營造、
建設的承擔能力。城市規劃者的角色與責任是
生活圈規劃為基礎的彈性規劃方法一直未能找
領先的討論和辯論。藉由不同方法獲得良好資
到可以在正式討論會議上對 話的契機;在制度
訊,加以分析和各種交流活動的投入,始能更
上也有如兩條平行的推動軸線;而具體的差異
深入理解一個地區發展的優先事項為何、引入
在於在政策位階上的規範性,社區營造為基礎
新的想法以鋪陳後續的潛在創造力,以及推進
的專案計畫一直皆僅能以「行政規則」進行推
一個能對公眾產生更高生活品質的發展進程。
動,相對於都市更新計畫範籌則為「法令」的 層次。
3. 整理自多倫多市政府官網: http://www1.toronto.ca/wps/portal/contentonly?vgnextoid=55170621f3161410VgnVCM10000071d60f89RCRD。
19
計畫緣起與目標
表 都市更新計畫介紹 (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都市更新研究發展基金會 )
意 義 與 目 的
都市更新計畫是為推動 都市更新政策規劃及因 應地區特性所擬定之整 體發展計畫,內容主要 為再開 發工作之執行規 劃及推動工作之配置, 為一實質性之開發計 畫。擬 定都市更新計 畫目的在作為更新地區 內,實施者辦理都市更 新事業的指導原則,或 者可說是擬定都市更新 事業概要及更新事業計 畫之依據。類似更新地 區內的都市計畫
為了提供公共設施、開放空間人行步道缺乏系統性串連、防災系統建 立、交通轉運停車、景觀協調 等都市機能整合,必須透過一個上位計 畫來協調統合,這正是更新計畫的重要功能。都市更新計畫 可以承續 一、達成整體開發 都市計畫 ( 或進行修改 ),擬定發展架構,作成整體發展的法定計畫, 劃分單元,分期分區 進行。長期推動下來,最後還是可以達到整體開 發之縱效。 根據地區特性劃定更新單元 都市更新計畫可直接劃定都市更新單元範 二、根據地區特性 圍,或定訂該地區特殊的更新單元劃定基準 ( 可與一般性之更新單元劃 劃定更新單元 定基準有別 ),以利落實更新事業。 整體性的更新計畫,考慮到整體範圍之開放空間系統、公共設施提供、 建築量體配置、防災系統規 劃、交通及行人動線串連、停車設施提供、 三、指導各更新事 容積如何移轉等。因此對於個別單元如何配合整體計畫,應予指導或 業 限制。而各更新單元的實施者,實施方式、處理方式也可給指導或限 制。 更新計畫應指明政府提供之公共設施有那些項目,民間應興闢的設施 是那些項目,如何在開闢時程上互相配合。甚至那些維護整建項目可 四、公私部門分工 由民間做,政府可以給予補助或協助。以都市更新計畫作為公私部門 合作分工的整體架構。
條例 #5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就都市之發展狀況、居民意願、原有社會、 經濟關係及人文特色,進行全面調查及評估,劃定更新地區,並視實 際需要分別訂定都市更新計畫,表明下列事 項,作為擬定都市更新事 業計畫之指導: 一、新地區範圍。 二、基本目標與策略。 三、實質再發展。 五、其他應表明事項。
條例 #8
更新地區之劃定及都市更新計畫之擬定或變更,未涉及都市計畫之擬 定或變更者,送各級 主管機關遴聘 ( 派 ) 學者、專家、熱心公益人士及 相關機關代表審議通過後,公告實施之;其涉及都市計畫主要計畫或 細部計畫之擬定或變更者,依都市計畫法規定程序辦理,主要計畫或 細部計畫得 一併辦理擬定或變更。 採整建或維護方式處理之更新地區,得逕由各級主管機關劃定公告實 施之,免依前項規定辦理審議。 此外,都市更新條例施行細則 #3 規 範上級主管機關逕為辦理之程序、#5 則規範更新單元劃定原則。
法 更新條例 #5、#8 為擬 源 定都市更新計畫之主要 依 法源依據 據
辦 理 程 序
都市更新計畫可由內政部擬定,由直轄市、縣 ( 市 ) 政府擬定或由一般申請人 ( 實施者 ) 擬定,依擬定的單位與時機, 都市更新計畫擬定之主要程序如下: 一、擬定都市更新計畫 直轄市、縣 ( 市 ) 政府依更新條例 #5,針對所選定之都市更新地區,擬具都市更新計畫說明書。 因應重大事變損壞需緊急處理時,直轄市、縣 ( 市 ) 政府亦得循都市更新條例 #7 迅行訂定或變更都市 更新計畫;此 類情形上級政府亦得指定該管直轄市、縣 ( 市 ) 政府限期為之,必要時得逕為辦理。 二、都市計畫委員會審議 直轄市、縣 ( 市 ) 政府應將擬訂或變更之都市更新計畫提請當地直轄市、縣 ( 市 ) 都市計 畫委員會審 議。 都市更新計畫如有涉及都市計畫擬定或變更時,應先依都市計畫程序規定辦理,主要計畫與細部計 畫得一併辦理擬定或變更。主要計畫的變更須經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審議通過才能公告實施。 三、公告實施 經該都市計畫委員會審議通過,由直轄市、縣 ( 市 ) 政府於 30 日內公告實施。公告方式應將公告地點 及日期刊登當地政府公報或新聞紙 3 日,公告期間不得少於 30 日。
計畫緣起與目標
20
圖 - 都市更新計畫範圍與生活圈地區的尺度關係示意
21
計畫緣起與目標
表 都市更新地區及單元與生活圈規劃尺度對應表
空間範圍尺 度
劃設原則或依據
備註
以歷史紋理、水綠串連為 主軸的規範範圍,作為較 都市更新策 大範圍都市更新策略地區 非屬都市更新建築容積獎勵辦法第 14 條之策略性再開發地區定義 略地區 的劃設。 北市府陸續於 2000 年 6 月 26 日公告劃定 132 處、2002 年 10 月 28 日公告劃定 57 處、2002 年 11 月 19 日配合捷運新莊線地下穿 越地區公告劃定 5 處,共計約 194 處更新地區,早年主要係參考 各區里長、地方團體提出窳陋地區之意見而劃定。而都市更新涉及 所有權人意願整合,在未了解產權、更新意願及缺乏推動整合機制 下,北市府 即使延長期程獎勵後(於 2006 年 6 月 15 日府都新字第 09530457300 號公告延長期程獎勵至 2012 年 6 月 14 日),更新 政府於都市計畫範圍內擇 地區推動更新情形仍不佳。另依內政部解釋(2012 年 1 月 6 日內授 都市更新地 定必要辦理更新,進而予 營更字第 1000256401 號函,略以):「…,貴府劃定之更新地區, 區範圍 以劃定的範圍。( 政府劃 既已於 95 年間延長 1 次,已無再依相關規定展期之適用;另前開劃 定) 定之更新地區,部分已逾 10 年以上,原劃定當時有關都市發展狀況、 居民意願、原有社會、經濟關係及人文特色有否改變,是否重行全面 調查評估檢討其範圍,…。」, 指出更新地區的推動不能僅以時程獎 勵是否足夠作為檢討的主因。(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都市更新研究發 展基金會 )
推動都市更新及因應地區 都市更新計 特性所擬訂的整體發展計 畫範圍 畫。
都市更新計畫是都市更新事業計畫的上位指導計畫。
政府劃定、民間劃定 指可單獨實施都市更新事 都市更新單 業的範圍。 1. 政府劃定更新單元 元 2. 地區內自行劃定更新單元 3. 地區外自行劃定更新單元
生活圈地區
非屬「臺北市文山區都市計畫通盤檢討 ( 細部計畫 ) 案」內所示之次 本計畫定義: 分區 / 生活圈範圍。 地方隨著不同年代產業演 進、交通與通訊方式改 浮動生活圈概念: 變、地區核心發展的變 化,而不斷調整的生活感 知浮動邊界。通常會因中 心性的變化而產生輻射範 圍尺度差異的地理邊界。 一般而言會跨 2-3 個里的 範圍、步行 15 分鐘或半 徑 500 公尺的範圍。
社區營造範 圍
本計畫定義:受到不同主 政單位或社群主體而產 生的地方行動;一般而言 傳統定義:以歷史關係、文化背景、地緣形勢、人口分佈、生態特性、 邊界會與行政里界範圍重 資源狀況、住宅型態、農漁工礦商業之發展及居民意向、興趣及共同 疊,也有跨里界以議題或 需求等因素為依據。一般與行政里界範圍重疊而由區公所規劃之。 主軸為主的營造串連方 式。
計畫緣起與目標
22
圖 - 都市更新地區—以興福里清水祖師廟及水圳遺線周邊模擬示意
反思當前社區營造、綠生活觀念所欲傳達的地方紋理保全 ( 廟宇、水圳遺線、生活記憶 )、多元群體 的生活需求 ( 孩童遊戲、社區環境教育、長者共餐交誼空間 ),甚至是更大的議題如氣候變遷、安全 與防災的觀念,需要在都市再發展的進程中予以重新分配回新社區關係的需求空間。本團隊參考當 前都市更新空間框架中所指涉之地區範圍、計畫範圍、劃定更新單元的空間尺度,並新增自行定義 之策略地區範圍,嘗試模擬本計畫研提之策略點空間 (#6 興福里清水祖師廟及水圳遺線周邊 ) 所在 街廓位置與都市更新潛在可能的相應關係。由下圖可以發現,從歷史整體性及空間連續性來看,水 圳遺線不是一個孤立的文化意義空間,它需要周邊配套有包括單姓聚落 ( 許、劉 )、產業服務設施 ( 碾 米廠 )、廟宇軸線等空間關係整體思考,始能更拉近歷史片段與空間發展的脈絡,讓都市再開發的模 式更具備整體性和歷史高度。
23
計畫緣起與目標
( 四 )、串連社區網絡與空間,架構地區在發展願景 高密度住居的都會地區的綠資源需架構在廣義的公共開放空間, 各式各樣的空間範型 (typology) 在 操作執行層面涉及到基地條件、土地權屬者、社區社群期待、相關法令規範等差異,需逐一檢視始 能進一步落實。 社區營造本質著重於精神 - 夥伴關係的實踐,讓公部門、私部門、第三部門 (NGO)、專業者、一般 市民、創意工作者等,對公共議題有興趣投入者,藉由小區域願景的討論過程來創造地方共鳴。以 開創「新公共空間」為能量累積,發展社群協力社區機制擬定參與策略,作為下一階段的行動基礎。
政府 機 關 專業者 社群團體 (NGO)
地緣社群
社 區 居民
民意代表 (議員、立委) 社區代表 ( 里長、管委會) 實施者 (都 市 開 發 業 者 )
圖 - 社區夥伴關係的實踐
計畫緣起與目標
24
五、規劃流程 ( 一 )、現行參與式規劃檢討 現今地區規劃機制,分有都市計畫、都市設計、都市更新及社區營造等相關面向,民眾參與都市計畫、 都市設計、都市更新的過程,多由審議期間的公聽會、計畫說明會,單向參與計畫,提供地區的意 見與想法,很難有機會落實與討論互動,或是與計畫達到共識性願景的可能 ( 詳參社區營造、都市計 畫、都市設計及都市更新現行操作流程圖 )。且社區營造的民眾參與討論,大多落實與小尺度的空間 營造討論,並未與現行政策、法規層面的都市計畫、都市設計、都市更新有接軌。 一般性的民眾參與,最能有平等互動討論的環節,大多落於社區營造、社區規劃的資源盤點過程, 或是民眾透過一些社區補助案,如「文化部社區營造相關補助」、「社區營造中心的社造點」,或 是「臺北市社區規劃師駐地輔導計畫 - 再生策略地區 OPEN GREEN 空間媒合計畫」,以地區議題為 出發,參與小尺度型的計畫討論。
圖 - 社區營造、都市計畫、都市設計 及都市更新現行操作流程圖
25
計畫緣起與目標
因此,常見民間有許多在地案件的衝突運動,這些都表示著大尺度的都市計畫、都市設計、都市更 新規劃環節,缺乏民眾在地的意見,許多在地歷史紋理的保全、氣候變遷防災議題等常無法有效地 於大尺度規劃中施行,使得計畫實質落於執行計劃階段時,民眾才發現計畫具有疑義,屆時而產生 衝突。此即反映著地區規劃機制中,缺乏更多元化的民眾參與機制,建議讓民眾參與有更多元管道 介入討論,藉此提早發現地區課題,提早共同商討具有共識性願景,減少更多衝突的發生。據此, 建議調整流程如下列方案:
社區營造 / 社區參與
都市計畫 / 都市設計
大 / 中 / 小尺度
04-1 劃定都市更新地區 延續 03-1 策略軸帶評估,擇定策略軸帶區域,在策略軸帶內, 以「街廓重建」觀點,考量在地文史紋理、地區脈絡、氣候變遷 因應方案等思考,系統性思考整體地區願景,將所需重建的窳陋 街廓,評估劃定為「都市更新地區」。
大 / 中尺度
建議於前期社區營造階段,具有小尺度、中尺度、大尺度的空間 願景概念,以大尺度的整體地區規劃觀點,思考地區內所需重建、 整建、維護地區。細分成 : 03-1「策略軸帶評估」,提供都市計畫通盤檢討建議,及地區的 整體都市設計規範,勾勒重建願景模型。
05 協調審議 調整範圍 延續「都市更新地區」思考,實施者以劃定的「都市更新地區」 進行土地盤查,結合府內既有資源,思考各開放空間的願景,如 文化資產,請文化局協助整合思考。
03-2「策略點評估」,以整建、維護的策略點觀點,思考短期需 改善的據點
04-2 策略點空間營造 X 資源媒合 延續 03-2「策略點評估」思考,盤點府內資源、地區補助相關 資源、民眾參與網絡等,舉辦跨局處協調會議,以整建、維護的 目標,藉由工程計畫,落實小型的策略點空間改善計畫。
都市更新計畫
都市更新事業計畫
中 / 小尺度
小尺度
04-1 劃定都市更新地區 延續 03-1 策略軸帶評估,擇定策略軸帶區域,在策略軸帶內, 以「街廓重建」觀點,考量在地文史紋理、地區脈絡、氣候變遷 因應方案等思考,系統性思考整體地區願景,將所需重建的窳陋 街廓,評估劃定為「都市更新地區」。
06-1 方案協調 爭議處理 實施者延續「都市更新計畫」規範性架構,以劃定的「都市更新 地區」,提出「都市更新事業計畫」,參與協調審議機制,更細 緻地依據產權調整更新範圍。並進一步與地主協商利益分配課 題。
05 協調審議 調整範圍 延續「都市更新地區」思考,實施者以劃定的「都市更新地區」 進行土地盤查,結合府內既有資源,思考各開放空間的願景,如 文化資產,請文化局協助整合思考。
06-2 更新單元公共空間 公益開放 實施者以開放空間公共使用最大化及具有在地脈絡性為原則,透 過容積移轉協調方式,透過空間配置,讓建蔽率、容積率在法定 的合理分配範圍。
04-2 策略點空間營造 X 資源媒合 延續 03-2「策略點評估」思考,盤點府內資源、地區補助相關 資源、民眾參與網絡等,舉辦跨局處協調會議,以整建、維護的 目標,藉由工程計畫,落實小型的策略點空間改善計畫。
07 都市更新願景 藉由前述機制,建立多元管道民眾參與的都市更新願景。
計畫緣起與目標
26
參與式規劃設計
圖 - 社區營造、都市計畫、都市設計 及都市更新建議操作流程圖
27
( 二 )、本計畫規劃流程
29
計畫緣起與目標
貳、上位計畫與相關法規 一、上位計劃 ( 一 )、臺北市未來 30 年都市發展願景綱要計畫 - 生態城市發展策略與行動方案 此一綱要計畫與行動方案針對臺北市的特點與需求, 擬 定 適 合 臺 北 生 態 城 市 的 六 大 議 題:Tree 綠 意、 Aqua 親水護水、Infrastructure 綠色公設、People 綠生活圈、Energy 節能減碳、Intelligent 智慧生態 城,並針對各議題提出相關之策略與行動計畫,以 2030 年為目標年,循續打造「更親水更健康之生態 環境」,以達到永續台北生態城市之願景。 議題「Tree 綠意」有兩大策略:「充滿綠意的家園」 方面在臺北市地理環境大架構下以鄰里尺度檢討現有 綠帶及擴張鄰里綠網填補不足之處,推廣建築物的屋 頂及立面綠化,提升都市水泥叢林中的綠意。而「都 市田園生活樂」這方面鼓勵把綠意養分與農業生產直 接帶入都市中,未來在臺北市各種公共開放空間體驗 種植的樂趣與成就,發展都會農業提昇綠意帶來綠色 生活。 圖 臺北市未來 30 年都市發展願 景綱要計畫 - 都市綠示意圖
( 二 )、臺北都會區綠色基盤綱要計畫 在此綱要計畫中強調先將能夠維繫人類與物種生存的環境加以保存下來,並以網絡方式促使自然區 塊間能互相連接,使土地的自然功能與生態系統能發揮較大效能,而其他區域再去作為人類建築設 施的用地,這樣的規劃方式與策略能大大提升人類在都市裡的生活品質,並活化生態系統的功能。 在綠色首都圈 -4G 生活網願景理念下,未來臺北都會區綠色基盤之發展目標分為 : 優綠 ( 鞏固與補強 現有綠色基盤 )、添綠 ( 創造與串聯綠色基盤系統 )、補綠 ( 補救及提升干擾綠色基盤 )、行動綠 ( 資 源管理機制與民眾參與 ),透過穩固、據點創造、網絡串聯的面相相互配合以落實,並針對各項目提 出策略要點,透過跨域合作,在區域治理、市縣合作的理念下,串聯臺北都會區包括台北市、新北 市及基隆市綠色基盤之自然區塊與網絡,形成臺北都會區綠色基盤網絡系統,向永續發展之生態城 市邁進。
上位計畫與相關法規
30
( 三 )、臺北 2050 願景計畫 - 文山再生計畫 臺北 2050 願景的核心宗旨,除了以都市專業 來衡量、規劃臺北的未來之外,也希望與現在 各界正在努力的人們協調與合作,透過議題的 倡議與市民活動,以共同參與來推進臺北的未 來。 文山再生當前最重要的需進行整體排水改善計 畫,解決豪大雨造成的淹水問題,另推動交通 改善、動物園、貓空、貓纜的三貓發展計畫, 以及捷運辛亥站興德里營區的公辦都更與興隆 公共住宅,陸續盤點其他具發展潛力的地區, 整理成具體的行動計畫與施政計畫。本計畫規 圖 臺北 2050 願景計畫 - 文山再生計畫重點策略圖
劃範圍仙跡岩北側區域位於文山區內,經本團 隊兩年之擾動認為該地區具備良好社區及社群 動能,為發展潛力地區。
( 四 )、國家氣候變遷調適政策綱領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於 101 年 所頒定的「國 家氣候變遷調適政策綱領」除分析臺灣氣候變 遷情況及未來推估,並據以訂定政策願景、原 則與政策目標。調適政策綱領參考世界各國調 適作為,並考量臺灣環境,分別就災害、維生 基礎設施、水資源、土地使用、海岸、能源供 給及產業、農業生產及生物多樣性與健康等 8 個調適領域,詳細說明各領域所受氣候變遷的 衝擊與挑戰,並且提出完整的因應調適策略, 及落實執行的推動機制與配合措施。其中土地 使用領域的調適策略即明確指出應提升都市地 區之土地防洪管理效能與調適能力,讓各項開
圖 海綿城市示意圖
發行為皆須經過環境容受力的相符評估。
31
上位計畫與相關法規
內政部營建署編製水環境低衝擊開發設施操作手冊,以工程操作方法從實際工法倡議結合治水防洪 及環境營造的低衝擊開發。 由於近年來臺灣各地夏季溫度屢創高點,為了打造臺北市為海綿城市,讓雨水能夠滲入土壤,以減 低都市熱島效應影響,臺北市政府新建工程處從 93 年開始,於各機關學校週邊人行道試辦舖設透水 舖面,截至 104 年目前累計施作面積為 26,156 平方公尺。
二、現行土地使用法規檢討 先從既有法令架構下以友善、生態、防災三觀點檢視目前台北市土管法令,提出對應策略及現行法 規檢討;進而依據三大課題選定地區進行檢討及建議策略,試想本案執行以提出策略區、軸帶、點 ( 帶 狀水路遺線、歷史空間、畸零空間 ...) 等之資源串聯建議方案,經過實地踏查訪談並以選定區實質設 計,經由實質空間探討可建議修改或增設之法令。
尺度 大
分類*
面向
都市土地:
都市計畫法台北市施行細則 土地使用分區管制 台北市文山區都市計畫通盤檢討-主要計畫/細部計畫
特殊土地:
山坡地保育利用條例 水土保持法—水土保持技術規範 環境影響評估/施行細則
都市設計準則:
台北市都市設計及土地使用開發許可審議規則 台北市都市設計及土地使用開發許可審議規則 台北市都市計畫管制要點 台北市建築物及法定空地綠化實施要點 台北市山坡地開發建築要點 台北市公共設施用地開發保水作業要點 台北市公園開發都市設計準則-保水設施
綠系統 水系統 防災 人本(通用)
都市更新條例/施行細則
都市更新
建築管理:
建築技術規則 綠建築基準>>綠化、保水、雨中水回收再利用、綠建材 防火、消防 供行動不便使用設施 山坡地建築管理辦法 綠建築標章 台北市綠建築自治條例 建築物無障礙設計規範
綠系統 水系統 防災 人本(通用)
公物及公共設施篇:
下水道法\自治條例 臺北市基地開發排入雨水下水道逕流量標準
其他:
建築研究所「社區及建築基地減洪防洪規劃手冊」 臺北都會區綠色基盤綱要計畫
綠 水 防災 人本(通用) 節淨能源/低碳
舊市區更新與新市鎮開發:
小
法規條文
表 台灣現行土地使用管制係統
上位計畫與相關法規
32
綠系統 水系統 防災 人本(通用)
( 一 )、臺北市基地開發排入雨水下水道逕流量標準 臺灣不論是平原都會區的短延時降雨強度、颱風降雨佔全年雨量百分比,都有升高趨勢(許晃雄等 人,2011;陳永明,2010),台北市水利處於 102 年 10 月頒布臺北市基地開發排入雨水下水道逕 流量標準,管制欲開發之基地所增加之雨水逕流量,由最小保水量及最大排放量控管,希望能從最 小單位控制台北市的淹水狀況。特別是台北市午後的雷暴雨,時常造成景美地區嚴重淹水,未來依 山地區在考量建築物更新之時,能依據法規,透過與周邊環境結合的方式,控制雨水逕流能帶來的 傷害。與本案相關條則資訊如下表:
第 四 條
基地開發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其基地使用人應依本自治條例第九條規定設置雨水流出抑制設施: 一 建築物新建行為。 二 建築物改建行為。 三 增加建築物第一層樓地板面積行為。 四 其他經水利處認定之開發行為。 前項基地開發之面積計算基準如下: 一 建築物新建行為:依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准開發或利用之基地面積計算。 二 建築物改建行為:以實際改建建築面積除以建蔽率計算。 三 增加建築物第一層樓地板面積行為:以實際增建建築面積除以建蔽率計算。
第 六 條
基地開發增加之雨水逕流量,透過雨水流出抑制設施,應符合最小保水量及最大排放量。前項所指最小保 水量以基地面積每平方公尺應貯留0.0七八立方公尺之雨水體積為計算基準;最大排放量以基地面積每 平方公尺每秒鐘允許排放0.0000一七三立方公尺之雨水體積為計算基準。
( 二 )、臺北市建築管理自治條例 - 北市建築物綠化行政規則 依照不同空間建築形式,北市建築物綠化行政規則訂定不同的綠覆率標準,針對一定使用人數以上 之公共空間,推廣綠屋頂以解決都市熱島效應,與本案相關之條則詳細資訊如下表:
第 二 條
臺北市之建築基地均應適用本要點,且依左列三類建築基地分別適用其綠化規定: 第一類:依綜合設計放寬看定應留設之開放空間及應綠化之空地。 第二類:(一)新開闢之公有建築物及公私立各級學校。 (二)以一個街廓為單元申請之建築基地。 (三)基地面積在住宅區為一千五百平方公尺以上,商業區為二千平方公尺以 上,工業區為三千平方公尺以上之建築基地。 第三類:其他之建築基地。
33
上位計畫與相關法規
第 三 條
第一類建築基地之綠化,依左列規定辦理: (一)綠覆率應達百分之六十五以上。 (二)開放空間及應綠化之空地設置人行步道者,其面臨道路之步行專用道上應栽植喬 木作為行道樹,依樹冠大小,行距定為四公尺至至八公尺,樹幹距地面二公尺以 下,不得有分枝,植栽穴不小於一.五平方公尺,鋪面之材料應配合相鄰道路力 求調和。其餘步道得與建築物材料、色澤相配合,但不得鋪設柏油路面。 (三)汽車車道與綠化空地間應以高九十公分以上之綠籬隔離,二者應分別設置出入口。 (四)開放空間標示牌,應設置於出入口明顯處所,其上並註明開放空間範圍圖等圖面、 文字;其使用材料及規格如附圖一。 (五)開放空間及應綠化之空地內一切設施,應由建築物之所有人或使用人負責維護管 理,如該建築物設有管理員或管理委員會者,應責其負責。 (六)開放空間及應綠化之空地內不得設置營利設施。 第二類建築基地之綠化,依左列規定辦理: (一)建築物應留設之法定空地以集中留設為原則,綠覆率應達百分之五十以上。 (二)汽車車道與綠化空間應以高九十公分以上之綠籬隔離,二者應分別設置出入口。 (三)法定空地設置圍牆、大門者,應申請雜項執照,圍牆透空部分應達百分之七十以 上。 (四)公私立各級學校應沿走廊設置花臺。 第三類建築基地綠化,其綠覆率應達百分之三十以上。
( 三 )、都市更新相關法令 1. 都市更新條例 都市更新條例為內政部營建署發布,為全台的都市更新總則,對於劃定更新地區單元有明文規定, 並指出需擬定都市更新計畫,作為都市更新事業計畫之指導性上位計劃。 第 五 條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就都市之發展狀況、居民意願、原有社會、經濟關係及人文特色,進行全面 調查及評估;劃定更新地區,並視實際需要分別訂定都市更新計畫,表明下列事項,作為擬定都市更新事 業計畫之指導: 一、更新地區範圍。 二、基本目標與策略。 三、實質再發展。 四、劃定之更新單元或其劃定基準。 五、其他應表明事項。
第 六 條
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優先劃定為更新地區: 一、建築物窳陋且非防火構造或鄰棟間隔不足,有妨害公共安全之虞。 二、建築物因年代久遠有傾頹或朽壞之虞、建築物排列不良或道路彎曲狹小,足以妨害公共交通或公共安 全。 三、建築物未符合都市應有之機能。 四、建築物未能與重大建設配合。 五、具有歷史、文化、藝術、紀念價值,亟須辦理保存維護。 六、居住環境惡劣,足以妨害公共衛生或社會治安。
上位計畫與相關法規
34
第 七 條
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時,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視實際情況,迅行劃定更新地區;並視實際需要訂 定或變更都市更新計畫: 一、因戰爭、地震、火災、水災、風災或其他重大事變遭受損壞。 二、為避免重大災害之發生。 三、為配合中央或地方之重大建設 前項更新地區之劃定或都市更新計畫之擬定、變更,上級主管機關得指定該管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 限期為之,必要時並得逕為辦理。
第 八 條
更新地區之劃定及都市更新計畫之擬定或變更,未涉及都市計畫之擬定或變更者,送各級主管機關遴聘 (派)學者、專家、熱心公益人士及相關機關代表審議通過後,公告實施之;其涉及都市計畫主要計畫或 細部計畫之擬定或變更者,依都市計畫法規定程序辦理,主要計畫或細部計畫得一併辦理擬定或變更。 採整建或維護方式處理之更新地區,得逕由各級主管機關劃定公告實施之,免依前項規定辦理審議。
2. 臺北市劃定更新地區標準作業程序 臺北市政府擬訂更新地區標準作業程序,更新地區必須依據下列程序原則劃定。且必須擬定都市更 新計畫,對計畫內容要求有實質在發展計畫。 二、更新地區之劃定除依都市更新條例第 6 條、第 7 條優先及迅行劃定外,亦得應參酌臺北市公辦都市更新實施辦法 ( 以 下簡稱本市公辦都更辦法 ) 規定,由本府辦理適宜性評估,其符合下列條件者,得優先劃定為更新地區: (一)配合本府都市再生政策,經本府指定為需配合更新開發之地區。 (二)地區範圍內公有土地面積超過五百平方公尺或占該地區總面積達百分之五十以上者。 (三)配合本府公共住宅、產業或文化政策,經本府指定為需配合更新開發之地區。 (四)本府八十九年及九十一年劃定更新地區範圍內實質環境窳陋之整建住宅地區。 (五)土地面積達二千平方公尺或集合住宅之戶數達一百戶以上,且範圍內合法建築物經建築師或專業技師評估不 符建築技術規則所定耐震設計標準或經主管建築機關認定有危險之虞之棟數達三分之二以上者。 (六)合法建築物因地震、風災、水災、火災、爆炸或其他不可抗力而遭受損害或本市高氯離子混凝土建築物、輻 射污染建築物,經主管建築機關認定有危險之虞,應立即拆除者。 (七)其他經本府指定辦理更新之地區。 四、劃定更新地區案件應表明事項 (一)涉主要計畫變更者,其都市更新計畫內容應摘要基本目標與策略,納入該都市計畫主要計畫書。 (二)都市更新計畫與細部計畫應表明事項說明如下:( 項目視個案性質撰擬 ) (一) 計畫範圍 (二) 發展現況 1. 原都市計畫情形 2. 土地使用現況 3. 交通運輸現況 4. 公共設施現況 5. 產權調查 6. 居民參與更新意願調查 7. ( 視個案性質撰擬課題分析相關項目,如居住密度 與容納人口等 ) (三) 計畫目標 (四)實質再發展與整體規劃構想 ( 視個案性質撰擬,倘有涉細部計畫變更項目,則需進行相關檢討分析 ) 1. 土地使用計畫 ( 平面機能調整 ) 2. 道路系統計畫 3. 地區性之公共設施用地及提供之公益性或服務性 設施 ( 立體機能調整 ) 4. 量體分析
35
上位計畫與相關法規
( 三 ) 未涉及都市計畫變更之更新地區,依本市公辦都更辦法第 7 條規定,都市更新計畫應包含下列事項: (一) 更新地區範圍。 (二) 地區現況(產權調查、土地使用、道路系統等)。 (三) 劃定更新單元或其劃定基準。 (四) 基本目標與策略。 (五) 土地使用計畫及整體環境規劃構想。 (六) 實質再發展。 (七) 事業及財務計畫。 (八) 地區性之公共設施用地及提供之公益性或服務性設施。 (九) 居民參與更新意願調查。 (十) 其他。
4. 臺北市都市更新自治條例 係臺北市為辦理都市更新,地方自治的法規,以促進都市土地有計畫之再開發利用,復甦都市機能, 改善居住環境,增進公共利益,特制定本自治條例。有關都市更新,除都市更新條例及其授權訂定 之法規另有規定外,適用本自治條例之規定。針對更新單元的劃設,明文規定。 第 三 條
依都市更新條例實施都市更新事業之機關、機構或團體(以下簡稱實施者)於都市更新事業計畫擬定前, 應進行詳細調查,並應於都市更新事業計畫內敘明調查結果。 前項調查項目,應包括每宗土地及建築物使用性質、強度、權屬、人口組成、公共設施、地區環境及居民 意願等。
第 十二 條
經主管機關劃定應實施更新之地區,其更新單元劃定基準應符合下列規定之一: 一、為完整之計畫街廓者。 二、街廓內面積在二千平方公尺以上者。 三、街廓內鄰接二條以上之計畫道路,面積大於該街廓四分之一,且在一千平方公尺以上者。 四、街廓內相鄰土地業已建築完成,無法合併更新,且無礙建築設計及市容觀瞻並為一次更新完成,其面 積在一千平方公尺以上者。但其面積在五百平方公尺以上,經敘明理由,提經審議會審議通過者。 五、跨街廓更新單元之劃設,其中應至少有一街廓符合第一款至第四款規定之一,並採整體開發,且不影 響各街廓內相鄰土地之開發者。前項所稱街廓,係以基地四週面臨計畫道路為原則,如因基地鄰接永久性 空地、公園、廣場、堤防、河川等,其鄰接部分邊界得視為街廓邊界。
上位計畫與相關法規
36
5. 臺北市都市更新整建維護實施辦法 根據臺北市都市更新整建維護實施辦法,在公共空間當中,針對建築物外部進行更新,得依下列表 格申請補助,本案未來所擬定之都市設計建議將連結此辦法,在向民眾宣導推行上,具加乘效應, 促進空間施作與社區自籌資源媒合模式。 類別
評估指標
一、建築物外部
公共安全
1. 防火間隔或社區道路綠美化工程。 2. 騎樓整平或門廊修繕工程。
環境景觀
1. 無遮簷人行道植栽綠美化工程。 2. 無遮簷人行道舖面工程。 3. 無遮簷人行道街道家具設施。
其他
二、建築物本體及內部
補助項目
備註 申請騎樓整平補助項目時, 至少以一完整街廓(路段) 為原則。
經臺北市都市更新及爭議處理審議會審議通過 並經本府核定者。
公共安全
1. 供公眾使用之防火避難設施或消防設備。 2. 供公眾使用之無障礙設施。
環境景觀
1. 公共走道或樓梯修繕工程。 2. 通往室外之通路或門廳修繕工程。 3. 陽臺或露臺綠美化工程。 4. 屋頂平臺綠美化工程。 5. 建築物立面修繕工程(含廣告招牌、外牆清 洗、拆除鐵窗等工程)。 6. 建築物外部門窗修繕工程。 7. 拆除舊有違章建築。
其他
經臺北市都市更新及爭議處理審議會審議通過 並經本府核定者。
建築物外部門窗修繕工程, 至少以一幢建築物為原則。
6. 臺北市自行劃定更新單元重建區段作業須知 臺北市政府為處理自行劃定更新單元申請案,爰依臺北市都市更新自治條例第十五條第一項規定, 特訂定本作業須知。 第 7 條 自劃更新單元範圍內包含公有土地時,依臺北市都市更新範圍內公有土地處理原則規定徵詢公有土 地管理機關後,其表示有使用計畫、不同意參與更新或有評估主導辦理都市更新需要者,本府得駁 回自劃更新單元申請案。 第8條 自劃更新單元範圍內涉及歷史建築、暫定歷史建築、聚落、受保護樹木、溝渠,申請人應檢附各該 主管機關之處理意見。 第7條 第8條
自劃更新單元範圍內包含公有土地時,依臺北市都市更新範圍內公有土地處理原則規 定徵詢公有土地管理機關後,其表示有使用計畫、不同意參與更新或有評估主導辦理 都市更新需要者,本府得駁回自劃更新單元申請案。 自劃更新單元範圍內涉及歷史建築、暫定歷史建築、聚落、受保護樹木、溝渠,申請 人應檢附各該主管機關之處理意見。
37
上位計畫與相關法規
三、小結 - 減災調適策略在都市設計及相關管制措施的應用 以下從公益性設施、視覺與天際線、都市微氣候、防災、生態與減洪等面向,考察目前全台已實施 的細部計畫書的相關案例,並從中借鏡其都市設計手法,以利本案後續操作之參考,整理如下表。
操作手段與方法 都市防災計畫
防減洪調適策略 就都市防災避難場所及設施、流域型蓄洪及滯洪設施等事項進行規劃與檢討,並調整土地使用分區或使用管 制
都市計畫
土地使用項目調配 土地使用計畫
高淹水潛勢區的住宅、商業或工業等分區,調整變更為 公共設施用地 ( 公園兼滯洪池用地 )。為確保所有權人的 權益,可依都技法 83-1 調將區內容積移出
土地徵收 / 重劃 / 更新 土地使用強度調配
調降建蔽率、容積率以降低土地利用行為與強度
公共設施項目調整
開發行為出流管制 ( 逕流控 至少滿足開發區域之洪峰量與逕流量零增量 制) 以高標準要求開發者提具開發基地內的防災與減災計畫, 高標準容許開發 限制開發強度,增加此區開發成本並降低其開發意願 增設專區滯洪 ( 公滯用地 )、增設抽水站用地
公共設施多目標使用
公設兼雨水貯留
限制發展措施
公共設施計畫
" 發展權移轉 ( 容積移轉 )"
非結構性減洪策略
劃定地區性出流管制 土地使用分區管 增加法定空地面積比例 制要點 回饋之補償性滯洪池比例訂定
都 " 市設計 細 / 部計畫
最低逕流分擔量
公共開放空間系 統設計
" 公共設施用地 ( 文山區 52%, 道路佔公設用地 23%)"
"1. 公園 -600m3/ha (0.06m3/m2)(60mm 降雨 ) 2. 學校 -750m3/ha (0.075m3/m2)(75mm 降雨 ) 3. 機關 -500m3/ha (0.05m3/m2)(50mm 降雨 ) 內政部營建署都市總合治水綱要計劃 2014"
" 土地使用分區 ( 文山區 47%)"
" 住宅區、商、工、行政區、文教區 .. -450m3/ha (0.045m3/m2)-- 建築技術規則 #4-3"
分擔量配比原則
"1. 公設用地 > 大規模私人開發 > 私人案 2. 高淹水潛勢區 > 非淹水潛勢區 3. 地表逕流匯集處與雨水下水道匯流處,其週邊公共設 施及建築用地應提高逕流分擔標準 "
建築線退縮
"
系 統 性 整 合 都 市 滯 洪 " 指定留設帶狀式 / 空間 集中式開放空間 "
指認與劃定主要道路、排水路為地區線型綠色基盤開放 空間,排水路兩側落實建築線退縮,作為雨水貯集或入 滲區並設置 LID 設施。
綠地與其他公共空間滯洪空間的串聯 更新或新開發的公共 " 設施應增加滯洪空間 道路分隔島改為草溝,人行道改為高透水率鋪面 " "1.( 住、文、機 )> 工業區 > 商業區,且透水面積至少應 達法定空地 60% 為原則 增加留設滯洪空間比例 2. 非建成區 / 更新區法空留設比例 > 已建成區 3. 高淹水區法空留設比例 > 非淹水潛勢區 " 法定空地 建築空間使用計 畫
提升基地透 / 保水能力
提高透水率 ( 鋪面材料管制 ) 提高綠覆率 ( 綠地面積管制 )
建築空間
基地透水能力
降低開挖率 ( 地下開挖管制 )
保水建築獎勵 / 要求
高淹水潛勢區須達 106mm
都市工程規劃
結構性減洪策略
提高雨水下水道系統排洪能力 防災避難據點或市場、醫療、郵政、電信、變電所等用 地 開放性的公共設施或滯洪池用地,包括河道、公園綠地、 廣場、兒童遊戲場、停車場等。
抬升高程 基地高程管理
降低高程
建築工 程規劃
增設雨水貯留設施
植生滯留槽、草溝等
建築高程管理
地面層作為開放空間 ( 高腳 屋)
增設雨水貯留設施
綠屋頂、雨水花園、垂直綠化
上位計畫與相關法規
38
參、相關案例介紹 一、哥本哈根都市暴雨管理規劃 (Copenhagen Strategic Flood Masterplan) 2011 年 7 月,哥本哈根遭受了史上罕見的暴雨 襲擊,三小時內市區降水量達到 150 毫米,相 當哥本哈根兩個月的平均降水量。此次暴雨造 成市區 50000 家戶受損,近 10 億元財產損失。 市政府於 2012 年頒布了一項暴雨管理計劃。 這項計劃跨度為 20 年。由德國知名景觀設計 工 作 室 Ramboll Studio Dreiseitl 和 Ramboll 集團,選取一塊極易受洪水與海平面上升侵襲 的 Lådegåds-Åen 集水區作為試點,針對不同 的城市路面,推出了具體的應對方案。 與依賴鋪設在地下的管道系統來排水不同,此 項 目 提 出 了 一 套 藍 綠 解 決 方 案(Blue-Green solutions),通過改變地表的城市設施來減弱 特大暴雨對居民生活的影響。
圖、藍綠解決方案流程
優先改善區 ( 點 ) 的指認考量: - 處理高風險區地區 - 容易施作的可行性 - 能配合都市發展與更新計畫 - 具縱效性 透過脆弱度與危害度的疊圖分析找出淹水的高 風險區,擇以 Lådegåds-Åen 集水區作為選定 優先示範改善區。並在改善區中發展並使用「暴 雨管理工具 (Cloudburst Toolbox)」。 暴雨管理工具是結合了水利工程(灰色基盤) 與藍綠基盤策略,發展八種處理都市暴雨的調 適策略的工具模式,可應用在丹麥或他地城市 當中的道路、街道、公園或廣場。
39
相關案例介紹
圖、暴雨管理工具 (Cloudburst Toolbox)
圖、透過改變地表達到道路暴雨滯洪功能 ( 都市運河 )
資料來源:2016 ASLA PROFESSIONAL AWARDS
相關案例介紹
40
二、美國綠色巷弄計畫 (Green Alley Project)
美國洛杉磯可持續發展合作社(Los Angeles Sustainability Collaborative) 的 創 辦 成 員 丹 尼爾(Daniel Freedman)指出,後巷曾經是 危險的存在,但近年被活化及改變用途, 使 這些後巷成為有用的「公共資產」。也基於此 原因,美國許多地方,發起綠色巷弄改善計畫 (Green Alley Project)。 其中有自美國的公共土地信託基金會非營利組 織發起「阿瓦隆綠色網絡計畫 Avalon Green Alley Network Demonstration
圖、公共信託基金會的綠色巷弄計畫
project.」,他們認為洛杉磯有近 900 英里的 小路,可組成 3 平方英里的空間,大約是紐約 中央公園的兩倍,但這些都散落在城市各社區, 成為被人忽視的巷弄。基金會開始與洛杉磯市 社區重建局、衛生局、南加州大學可持續城市 發展中心、杰斐遜高中及其他單位合作。妥善 運用周邊資源及合作的夥伴關係,如與衛生局 流域保護司(BOS WPD)合作,發展良好的雨 水管理、暴雨逕流設計技術;與在地學校合作, 讓校方認養後巷,後巷管理也被納入課程中, 以永續管理。 並在氣候變遷的議題下,發展成為綠色基礎設 施的後巷設計形式,如減緩熱島效應的淺色鋪 面、本土耐旱耐陰型的植栽、更透水入滲較好
圖、三種指標,經濟、生活、社會
的技術,並且增加更多照明、標示,鼓勵行人 穿越巷弄。
41
相關案例介紹
公共土地信託基金會執行綠色巷弄改善計畫 (Green Alley Project) 前,也針對其他綠色巷弄改善計 畫的案例進行評估歸納,認為後巷的開放空間,可朝向三種不同方向改善的評估指標,如環境、經 濟、生活。針對各案例的發展,整理歸納有以「環境」為改善目標的芝加哥綠色小巷計畫 (Chicago Green Alley Program),發展乾淨環境、透水、整潔的後巷,改善了淹水課題;以「經濟」為主好 萊嗚東提爾特巷(East Cahuenga Alley),發展出適宜戶外用餐的空間,逢周日舉辦藝術家跳蚤市 場;以「生活」為主的西雅圖綠網計畫 (Seattle’s Alley Network Project),在先鋒廣場(Pioneer Square)附近的後巷,成為暫時性使用的後巷廣場,不定期舉辦音樂派對,收養流浪貓行動、及放 置旋轉藝術裝置等。還連帶吸引商戶開店。
相關案例介紹
42
三、101 件讓城市更宜居的小事 (101 small ways you can improve your city)
美國 Curbed.com 網站整理世界各處能讓城市 更好的小點子,這些小點子即使看起來容易卻 十分具有潛力,透過小的改變,造就大的影響。 將這 101 個點子分成六大類,並希望他們能成 為城市改變的靈感來源。
On Your Street 在街上
圖、curbed.com
1. 重新設計過馬路的方式 2. 綠化街道 3. 製作一個座椅 4. 創造一個免費圖書館 5. 開始記錄你的街道 6. 增加新的自行車停放空間 7. 種一棵樹 8. 撿起別人遺留的寵物便便 9. 創作一個吸睛的垃圾桶 10. 在街角設立一個小卻能與人互動的公共藝 術 11. 掛起一些水晶燈
圖、製作一個座椅
In Your Neighborhood 在鄰里間 12. 利用螢光且鮮豔的色彩打擊犯罪 13. 作一個游擊性格的綠手指 14. 瞧瞧地底的世界 15. 將一條巷子改造成藝廊 16. 點亮一些什麼 17. 將街道上的事物印製成 Tshirt 18. 修整面街的陽台 19. 使土壤自由 - 除去柏油路面 20. 創作一些不經意的笑臉 21. 引發椅子炸彈 22. 製作一些幽默的告示牌 23. 將變電箱作為公共的畫布 24. 在人行天橋上創造共同工作空間 25. 翻轉後巷 26. 創造健身通廊 27. 提倡招牌改造計畫 28. 將地下道改造為藝術空間
圖、在街角設立一個小卻能與人互動的公共藝術
圖、將街道上的事物印製成 Tshirt
43
相關案例介紹
29. 開始為一個停車場紀錄日誌 30. 將自家客廳變成一個藝廊 31. 佔領歇業的店家前門
At Your Park 在公園裡 32. 重新整修社區公園 33. 創造一個臨時遊樂場 34. 在城市裡開始一個果園 35. 建造大人的盪鞦韆 36. 為寵物設計一個時段性的公園 37. 讓孩子協同設計屬於他們的遊戲場所 38. 讓停車格成為一日公園
圖、翻轉後巷
Along Your Route 在生活路徑上 39. 慢下來 40. 為城市提供一些指引 41. 畫出離家四十分鐘的步行範圍 42. 建設自行車道時,可別忘了城郊地區 ! 43. 騎自行車去上班 44. 策劃一個在地無車日 45. 畫一個暫時性的自行車道 46. 搭乘公車 47. 遵行交通規則 48. 騎自行車到沒去過的城市角落 49. 創建一個自行車友善區域 50. 利用植栽保護自行車車道的使用安全 51. 整修公車亭 52. 搭一座橋 53. 策劃一個交通黑克松 54. 單純的騎自行車 55. 創造以自行車代步的機會 56. 在家附近的水域裡游泳
圖、開始為一個停車場紀錄日誌
圖、讓停車格成為一日公園
With Your Neighbors 與鄰居一起行動 57. 策劃一個與健身結合的酒吧小旅行 58. 烤一些派 59. 認識你的鄰居 60. 提供比基本生活需求更多一些的服務 圖、畫一個暫時性的自行車道
相關案例介紹
44
61. 組織一個 YIMBY 62. 發起一個口述歷史計畫 63. 少吃一點肉 64. 參與志工服務 65. 與鄰居分享點子 66. 把多餘的雪堆成路邊的小酒吧 67. 跟一個人交談十分鐘 68. 在社區戶外擺起餐桌 69. 創造不尋常的畫面 70. 與一個曾為流落街頭朋友共進午餐 71. 作一個社區導覽員 72. 加入「時間銀行」
In Your Community 在社區網絡裡 圖、在社區戶外擺起餐桌
73. 製作一本社區導覽手誌 74. 學習如何介紹社區 75. 畫一幅巨大的壁畫 76. 設立一個創意孵化站 77. 透過全民與科技的結合即時參與公眾事務 78. 對陌生人微笑 79. 在戶外放一場電影 80. 開啟一個全民地圖計畫 81. 將你的寶物放在公眾場所 82. 單純的參與城市裡的活動 83. 設立一個社區緊急協助站 84. 用垃圾推車舉辦暫時的泳池派對 85. 用簡單的裝置與鄰居互動 86. 憶起發想社區未來願景 87. 購買再地店家的商品 88. 想像未來的住屋樣貌 89. 協力建造一間社區安置所 90. 舉辦小農市集 91. 建立社區 WIFI 92. 一同對抗氣候變遷 93. 愛上你的家園 94. 分享你的點子 95. 美化橋梁 96. 規劃一個社區菜圃 97. 協作一個群眾發起的計畫 98. 用地圖標示出公共空間裡的果實採收地點 99. 盡力發想,點子越瘋狂越好 ! 100. 舉辦街區派對 101. 投票 ! 沒有任何藉口 !
圖、在戶外放一場電影
圖、規劃一個社區菜圃
45
相關案例介紹
四、小結 Open Green 系列計畫針對社區開放空間的發展營造,也有不種不同樣態綠的指標,分別為產業綠、 生活綠、生態綠、社會綠、倡議綠。產業綠如同上述評估指標的「經濟」;生態綠則是上述的「環境」; 生活綠及社會綠則是「生活」。
圖、五種樣態綠
相關案例介紹
46
肆、仙跡岩北側生活圈環境背景及分析 一、背景簡介 文山區「仙跡岩北側生活圈」周邊環境,山勢環境受南港山系、二格山系 ( 蟾蜍山、仙跡岩、馬明潭山 ) 圍繞,昔日以農礦產業為主要發展動力。近山環境部分已建成親山人工步道。都會住宅區內曾有萬 盛溪及瑠公圳流經淡新鐵路及運煤支線等,提供依山發展地區多元生活的再生潛力點。民國 57 年後, 景美與木柵併入臺北市後,文山區快速發展,高樓大廈蔓延至山系環境。既有豐富生態山系的綠色 資源在綠色基盤比例明顯不均,都會住宅地段的滯洪蓄水空間缺乏,透過本案有機會盤點水路沿線 潛在空間,回應氣候變遷課題,營造更多社區綠生活空間。 文山區屬於文教區域,許多環境行動倡議與 NGO 團體活絡發展。過去有「臺北市社區規劃師駐地 工作室」與文山社區大學、文山新願景促進會等社區團體耕耘地方。在地社區 ( 如里辦公處、社區發 展協會 ) 自主性及串連能動性皆高,社區能量豐富。本計畫藉由此翻轉公共空間的硬體營造,結合社 區能量軟性的能量,預期可串聯及推展環境營造成果成為「仙跡岩北側生活圈」綠生活營造策略地 區,以及落實海綿城市的示範型地區環境。 以文山區「仙跡岩北側生活圈」作 為 策 略 地 區, 範 圍 包 含 景 美 溪 以 東、景美運動公園以西、仙跡岩以 北、蟾蜍山以南的區域,期以整體 地區發展空間架構,透過公共參與 過程,推展依山發展地區之綠生活 空間營造。
圖 本計畫規劃範圍
47
仙跡岩北側生活圈環境背景及分析
二、歷史人文 「水始由新店過大坪萬盛,出台北大加蚋堡。於是灌溉有口,水利興矣。萬盛瀕溪之地,嗣以成市, 適在筧之尾,市遂以筧尾名,今之所謂景美者此也。」石崖,〈重修水筧記〉,《台灣新新日報 ( 漢 文欄 )》(1911.1.3)
景美舊稱梘尾,是移民進入文山地區的門戶。在清朝雍、乾之際,福建泉州府安溪人大舉來到文山區。 當時移民從林口庄 ( 今公館、臺大一帶 ) 向南前進,或沿著新店溪右岸前行,來到今公館街,在此開 闢萬盛庄,這是文山地區發展最早的街市。而後翻過暮頭山 ( 蟾蜍山 ),向東墾闢,逐漸形成興福庄 ( 十五分庄 )。 開闢之初,為農業灌溉需要,臺北地區主要的兩大灌溉系統─瑠公圳和霧裡薛圳均經過本區,流貫臺 北。景美舊地名梘尾,即來自於瑠公圳通過景美溪上方所建的大木梘。景美一帶聚落的發展與水利 發展的關係緊密,清代景美的溪仔口、景尾街,因位於渡口旁而成為商業中心。日治時期,景美石 碇道的開通與萬華新店鐵路的設立,形成文山區的交通動脈,更帶動景文街的繁榮。
(一)開墾與發展 文山區景美仙跡岩一帶於 1904-1947 年時期, 大多屬於稻田,在地發展以農業及採煤礦為主, 隨著時代變遷民國 39 年 (1950 年 ) 時期,現 在的文山區隸屬臺北縣景美鎮、木柵鄉,後來 民國 56 年 (1967 年 ) 時期,則因臺北市升格 為直轄市,隔年景美鎮與木柵鄉併如台北市內, 改稱景美區、木柵區,自此景美一帶開始迅速 發展,原本灌溉的農田逐漸被建築群落取代。 民國 79 年 (1990 年 ) 兩區則合併為文山區, 更加速了景美一帶整體的發展。仙跡岩北側生 活圈,近萬隆車站舊稱十五份聚落 ( 本案先行 拜訪社區 ),主要有劉姓、許姓、陳姓聚落, 自 1904 年聚落發展圖,可明顯看出十五分鐵 路 ( 興隆路一帶 ) 主要聚落位置,即為上述聚 落所在。
仙跡岩北側生活圈環境背景及分析
圖 1904 年依山地區聚落演變
48
圖 1921 年依山地區聚落演變
圖 1947 年依山地區聚落演變
圖 1966 年依山地區聚落演變
圖 1983 年依山地區聚落演變
1. 早期的景美 ( 清朝雍正 - 乾隆初 1723-1750) 三百多年前本區為一片沼澤密林,原為平埔族及泰雅族人活動區域。廣東大埔人廖順勉康熙 29 年以 後 (1690—1700) 攜眷來到萬盛莊 ( 今公館街 )。康熙年間漢人足跡已踏入景美地區,在雍正年間並 發生了漢「番」衝突。 根據《深坑廳第二統計書》之敘述,「清康熙 54 年 (1715) 福建泉州人鄧宜生、高炅東 2 人來到萬 盛庄溪仔口之地,然後才離去。」 根據伊能嘉矩的《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編—臺灣》,其中對於文山堡的敘述如下: 康熙末年,在森林北端,僅有林口庄建庄。雍正七年 (1729),粵人墾首廖簡岳自淡水港溯新店溪而 上,企圖開拓此地,而與秀朗社平埔族相衝突,一時共有百餘人遭殺害。後雙方議和,漢人遂徐徐 闢地,開圳成水田。
49
仙跡岩北側生活圈環境背景及分析
萬盛庄 - 景美漢人聚落的開始 根據《臺北縣志》記載,乾隆 14 年 (1749),在公館街附近溪邊有一塊沙洲 ( 約今日師大分部所在地 ), 由秀朗社給付陳姓族人開墾耕種掌管。地居溪洲之北,在今新店溪下游,故曰「下溪洲」。 而後移民漸漸南移,來到新店溪與景美溪匯流處,溪邊平坦之地形成市集,名曰溪子口。《臺北縣志》 記載: 溪子口地區,為乾隆初年,安溪積德鄉人高有禹、高志朝、高鍾涉、林嘉念、林嘉,與安溪歸善鄉 人鄧士安等開闢,以地當今新店溪與景美溪流之處,故名。
圖 清朝初期漢人沿新店溪開墾路線 ( 底圖為戰後街廓 )
仙跡岩北側生活圈環境背景及分析
50
2. 清朝中後期 ( 乾隆中葉 - 光緒 1750-1894) 乾隆時期遷台來此的漢墾移民逐漸增加,萬盛 庄開墾後,移民漸漸往東移,拓墾興福庄。 興福庄 ( 十五分庄 )- - 景美漢人聚落東移 十五分庄於乾隆中葉開墾,根據《臺北縣志》, 安溪積德鄉人蘇興存、高貽椒、林家修、楊元 林,及歸善鄉人翁士軒、金田鄉人王賢宗、顏 衷,山頭鄉人許標重、許標勝、陳渥千、陳乾 智,珊屏鄉人劉世棠等 15 股所闢而得名。此地 為合股開墾,打破了較為狹隘的同鄉、同宗觀 念,而為安溪各鄉、各姓的結合。今日臺北市 文山區興隆路一段,仍有各姓集居的老厝,見 證這段歷史。 興福庄地名寓意「福建人在此興盛」,另根據 《台北縣志》記載,乃因「地為蘇興存者所闢, 故曰興福。」
圖 乾隆 49 年萬盛庄與興福庄 資料來源 : 《紫線番界 臺灣田園分別墾禁圖說解讀》
附表: 景美一帶漢移民宗族分布表 ( 本計畫整理 )
姓氏
原鄉
開拓地
安溪
竹圍內、 書房子、 景美 梘尾、 溪子口
陳姓
安溪
下溪洲、 景美、 三塊厝、 深坑、 十五分 木柵
許姓
安溪
十五分、 景美、 抱子腳 木柵
劉姓
安溪
十五分
安溪
三塊厝、 溪仔口、 番婆厝、 景 美、 萬 溪洲、 隆、公館 公館、 十五分
高姓
林姓
發展
宗廟
備註
景尾集應廟
為文山區拓墾主力,原與張、林氏聚 居景美,嘉道年間人口飽和,3 姓漸生 嫌隙而各自分立。林姓在萬隆一帶, 張姓往木柵發展,高姓留在景美
在文山區分布較散,部分族人跟秀朗 社 ( 今師大分部 ) 租地耕種。有一支到 祭祀公業 十五份開墾,即今景美興隆路靜心中 小學對面至山邊的平地,其餘往深坑、 木柵等發展 許標重、標性於乾隆年間開發十五份 許氏宗祠 耙形附近,約今興隆路 2 段,興隆市 ( 許太嶽祖祠 ) 場後方
新店地區 祭祀公業
劉氏族人於溪仔口登陸,到十五份定 居,並留有「福泰厝」古宅 乾隆初年與高、張二氏到溪仔口開墾。 之後,林姓宗族拓墾至番婆厝、溪洲、 公館一帶。林新起開闢萬盛庄之「番 婆厝」與「三塊厝」,也有林家修與 他姓族人共墾「十五份」
51
仙跡岩北側生活圈環境背景及分析
圖:清代後期各宗族開拓地 ( 底圖為戰後街廓 ) ( 本計畫製圖 )
3. 日治時期 ( 1894-1945) 甲午戰後 (1894),殖民政府廢臺北府為臺北縣,嗣改臺北州,劃艋舺、大稻埕、城內三區及大加 蚋堡全部地方 18.65 平方公里為臺北廳,分全轄區居民為 155 街莊。 明治 28 年 (1895),景美地區稱為萬盛、興福庄,隸屬臺北縣文山堡。明治 33 年 (1900),改設 20 廳,萬盛、興福庄隸於深坑廳景尾支廳。明治 42 年 (1909) 將臺北、基隆及深坑廳之一部分 合併成臺北廳,本區隸屬新店支廳轄景尾區。大正 9 年 (1920),萬盛庄改制為「萬盛」大字,隸 屬於臺北州文山郡深坑庄,大字下有「溪子口」、「景尾」、「三塊厝」、「番婆厝」、「挖內」、 「頂公館」、「公館」、「溪洲」小字名。
仙跡岩北側生活圈環境背景及分析
52
4. 光復後時期 ( 1945-1968) 民國 34 年 (1945) 大戰結束,民國 39 年 (1950),深坑、景美、木柵分治,本地區改屬新成立的景美鎮, 村亦改制為里。 民國 56 年 (1967),臺北市改至為直轄市,隔年將景美鎮併入臺北市,改稱景美區。此後景美始有 都市計畫實施,開始有道路興建,正式發展為市區。並劃設住宅區,大量興建軍眷國宅,同時也興 建河堤,改善當地淹水。因文山區山環水繞,又鄰近諸多大專院校,文山區始成為人文薈萃的文教 區域。
(二)水路運輸與水圳奠定聚落發展 1. 交通仰賴水路運輸 早期移民進入景美開墾時主要靠景尾溪 ( 景美溪 ),當時陸運不發達,交通遂以水運為主。清朝時 期漢人開墾由淡水河入港溯新店溪上岸,或再溯景尾溪由溪仔口上岸,進行拓墾。英國領事科伯希 (Henry Kopsch) 在〈淡水河紀行〉一文 (1867) 中,描述船上看新店溪與景美溪兩岸的人文地理景觀, 由新店溪可以上溯景美溪,一直到楓子林 ( 今石碇 )。 直至清末,因開發墾殖,景美溪河床漸漸淤積,河道變窄,航行困難,所花時間既久,有時還需下 來推船,水運便開始走向沒落。 日治時期,新店溪流用舟楫搬 運木柴、木炭,往來新店臺北 之 間。 新 店、 臺 北 間 之 水 道, 小蒸汽船難以通行,需遂進行 疏浚浚渫工作。在景尾溪,從 楓仔林以下,可容不滿 10 石的 小船上下通行。 大 正 10 年 (1921) 前 後, 景 美 溪已因淤積無法通航。 圖:景美溪流域圖
53
仙跡岩北側生活圈環境背景及分析
2. 兩大重要水圳流經,可見本區地理位置重要性
圖:清代霧裡薛圳、瑠公圳分布圖 來源 :《瑠公大圳》李宗信
清朝時期霧裡薛圳與瑠公圳流過景美萬盛庄一帶,但其主要灌溉區為大加蚋堡西畔平原(霧裡薛 圳)、大加蚋堡東畔平原(瑠公圳),因此雖這兩大水圳與本地區的灌溉關係並不重要,但萬盛庄 為圳道經過之咽喉地帶,因此在地理位置上也扮演重要角色。
仙跡岩北側生活圈環境背景及分析
54
(1) 清朝初 - 中葉 (1760 之前 ) 開拓霧裡薛圳 霧裡薛圳為臺北盆地內最早有文獻記載的圳道,根據日治時代記錄,指出霧裡薛圳是在雍正二年 (1724) 由佃戶著手開鑿,卻因資金短缺而中斷。後由當地十位周姓人士以一股 3000 圓招募了七 股、,挹注兩萬銀元資金,另由陳元利提供儲水埤地,使該圳終於在乾隆初年 ( 約 1740-1750) 竣工, 因此霧裡薛圳又稱為周七股圳。 根據《瑠公水利組和概況》記載,指出可看出霧裡薛圳的圳頭來自內湖庄,即今木柵路一段與景美 街處。 霧裡薛圳從文山郡內湖庄土名碑腹之東南邊,向北西屈向景尾,景尾溪彎曲部築堰堤,作為水源。 從該處在同溪東岸開圳路,至景尾街,穿過街後山而通水。
圖:霧裡薛圳業土地位置 來源 :〈水利秩序的形成與崩解:十八至二十世紀初期瑠公圳之變遷〉之 GIS 套疊《官有林野圖》及《臺灣堡圖》
55
仙跡岩北側生活圈環境背景及分析
霧裡薛圳的業主與引水者有著緊密的業佃關係,與其他水圳不同,該圳由家族經營維護,有明顯的 宗族色彩,直至日治時期才由政府出資收購公有。根據周家被收購的六筆土地位置,可看出其地點 位於霧裡薛圳圳頭處及圳道流經景美最熱鬧的市街。 《淡水廳志》將霧裡薛圳稱內湖陂,形容為「灌溉大加蠟西畔古亭倉、陂仔腳、三板橋、大灣莊、 下陂頭及艋舺街一帶等田七百餘甲」的大圳。然霧裡薛圳並無灌溉景美一帶,直至乾隆中葉,瑠公 圳未能拓圳成功,從乾隆時期臺灣地圖中及乾隆 27 年 (1762) 郭錫瑠〈佃批〉記載:「至內山圳水 到日成水田,另行清丈」等可知,當時萬盛庄還未開墾成田。
(2) 清朝中後期 (1760-1894) 開拓瑠公圳 乾隆時期遷台來此的漢墾移民逐漸增加,郭錫瑠為確保大加蚋堡和大坪林庄的水源穩定,遂往新店 溪上游築埤引水,展開從萬盛庄通往大加蚋堡的圳路工程。乾隆 25 年 (1760) 廖簡岳和鄧宜生兩人 以萬盛庄業戶的身分,提供圳路用地,以換得郭錫瑠承諾萬盛庄的灌溉權利。 然直至郭錫瑠去世的乾隆中葉,瑠公圳未能成功引過霧裡薛溪,其子郭元芬改良木梘成 V 字型菜刀 梘,解決行人走在上面毀壞木梘的問題,終於將圳道成功橫渡霧裡薛溪,約於乾隆 43 年 (1777) 通 水灌溉。 而萬盛庄除了免費取得用水,還可用水車由圳道內抽水至自己田中。早期灌溉水源簡單,利用山溝 水、天然埤塘或人工埤塘,均是看天田。後因水圳興建後,私設圳道或埤塘成為本區重要灌溉水源。 雖然萬盛庄並非主要灌溉區域,但因位居瑠公圳重要咽喉地帶,加上霧裡薛圳通過遂形成街市。
(3) 日治時期 1895~1945 年 開道碑見證舊圳道填平及木柵路興築 日本統治台灣後,總督府展開埤圳調查,希望達到「化私為公」的目標。隨著日本在明治維新後 訂定的〈水利組和條例〉與〈河川法〉的頒布,明確定立河川的「公共」性與國家統治之必要性。 因此總督府在台灣力行推動埤圳公共化,藉以統治台灣水利資源以發展農業臺灣的經濟策略。
仙跡岩北側生活圈環境背景及分析
56
明治 40 年 (1907) 瑠公圳、霧裡薛圳與上埤等三圳埤,合併組成「公共埤圳瑠公圳組合」。當時水 路大多老舊荒廢,灌溉狀態普遍不佳,政府遂計畫劃合併新店至公館間的霧裡薛圳與瑠公圳幹線, 統一從新店溪取水。瑠公圳與霧裡薛圳的圳道合併工程,最重要的是橫跨景尾溪橋梁,以水陸兩用 鋼骨水泥橋梁取代清代的水梘,為台灣首座鋼骨水泥橋樑,稱為瑠公橋。根據明治 42 年 (1909)《臺 灣日日新報 ( 漢文欄 )》所記,改建之際,工人數以百計,創造之就業機會,是以不獨鄉民皆沾利益, 景美街工商亦一時達到盛況。瑠公橋頭溪畔,並設立開道碑,記載瑠公圳改道後,舊圳道填平及興 築木柵路的歷史。 同時間,在景尾街直向公館街與瑠公圳的圳道全部埋填,改為寬闊平坦道路。從此萬盛庄水田由瑠 公圳分水灌溉,同時霧裡薛圳舊圳路改築為瑠公圳興福支圳,灌溉部分興福莊,十五份地區依然是 以私人圳道或埤塘與消溝水來灌溉水田。
圖 瑠公水利組合區域圖 ( 昭和 14 年/ 1939 年 ) 資料來源:臺北市瑠公農田水利會會史
隨著日本殖民政府的統治,臺北城已出現明顯都市化情形,至 1920 年代田園風貌逐漸發展成街衢。 昭和 8 年 (1933)《台灣の水利》中〈瑠公水利組合の沿革〉一文指出,台北平原內埤塘浮覆、圳道 廢棄,水田逐漸轉為都市計畫用地,灌田面積逐年減少。原本作為平原主要灌溉水利設施的瑠公圳, 形成圳水過剩與圳路土地廢棄的現象,使得這條百年古圳在功能上面臨轉型,變為排水路、國民住 宅、道路、公園及鐵道等用途。 57
仙跡岩北側生活圈環境背景及分析
(4) 光復後 ~1985 年 民國 34 年 (1945) 戰後依照台灣省農田水利協會章程規定,瑠公水利組合改為「臺灣省瑠公農田水 利協會」其區域與日治時期一樣。民國 57 年 (1968) 因臺北市改為院轄市,故改組為「臺北市瑠公 農田水利會」。 民國 58 年 (1969),因瑠公圳流穿景美市區,使景美街街道狹小,且成為居民棄置垃圾之地,妨害 公共衛生,居民遂呼籲瑠公水利會在瑠公圳上加蓋鋪路,並在上設攤販市場。
清代約 1740 年 霧裡薛圳圳工
清代約 1777 年 瑠公圳通水
日治 1907 年 公共埤圳瑠公圳組合 圖:景美一帶水圳演變圖 ( 本計劃製圖 )
仙跡岩北側生活圈環境背景及分析
58
3. 小結 : 水利交通要道滋養景美街市的生成
從 18 至 20 世紀,景美因水路打開文山區門戶。日治以後,因台北平原的都市化現象,曾經掌握經 濟動脈的水圳失去其重要性圳路流經的地區。 霧裡薛圳的開拓時雖並無實際灌溉景美地區,對此區在農業上的發展無明顯幫助,反而是因其地理 位置,漸漸帶動聚落以及街市的形成,兩百年前景尾因位處圳道要道及渡船頭交匯處,自清代便形 成景美一帶工商運輸的重要節點。 因水路所帶來的移民人口,臺北平原聚落發展由點形成以河系節點連線的聚落分布形態,也因水圳 發展在瑠公圳通圳後從河系轉為沿圳往東半部。 雖然萬盛庄並非主要灌溉區域,但因位居瑠公圳重要咽喉地帶,加上霧裡薛圳通過景尾形成街市。 水圳與聚落的生成關係息息相關互補,聚落興起始有開圳之需,水圳使水田增加,土地集約下需更 多勞力,遂移入人口形成聚落,甚至成為市街。如今之景美 ( 尾 ) 街,是在瑠公圳通水後,「水始由 新店過大坪萬盛,出台北大加蚋堡。於是灌溉有口,水利興矣。萬盛瀕溪之地,嗣以成市,適在筧 之尾,市遂以筧尾名,今之所謂景美者此也。」景美的興起,與水圳所帶來的龐大經濟效益,有必 然的關係。
圖:水圳、水運與街肆關係 ( 本計畫製圖 )
59
仙跡岩北側生活圈環境背景及分析
( 三 ) 鐵路與煤礦:景美的現代化歷程 1. 萬新鐵路運送煤懭 (1) 日治時期 1895~1945 年 清朝時期文山區並無鐵道經過,直至明治 32 年 (1899),日人發起組織「臺北鐵道 株式會社」,興建由萬華至新店的「萬新 鐵路」,又名新店線,於大正十年 (1921) 完工通車。此私營鐵路經過文山區之唯一 鐵道,以萬華為起點,經螢橋、水源地、 公館、十五份、景尾、大坪林各站至新店, 全長 10.4 公里。大正 15 年 (1926) 年時, 有乘客 28 萬人。 最初的興建目的,是為了便於接駁運送自 木 柵、 深 坑、 石 碇 等 地 開 採 的 煤 礦。 當 時,臺北鐵道株式會社另經營有 2 條軌道 (運煤台車線)─深坑線(景尾=石碇 全 長 10.6 哩)與十五分線(景尾=十五分, 全長 1.0 哩),與可轉乘新店線的景尾、 十五分兩站。對於文山郡所轄各地煤產及 其他物產之運輸,增加許多便利。
圖:萬新鐵路新店線路線 來源:維基百科
表:臺北縣景美鎮車站一覽表
站名
啟用時站名
所在地
營業里程 ( 萬華起 )
萬隆
十五分 ( 簡易站 )
羅斯福路與景隆街口
5.8 公里處
羅斯福路與景華街口
6.5 公里處
羅斯福路與車前路口
6.8 公里處
製壇會社前 景美
景尾驛 ( 三等站 )
仙跡岩北側生活圈環境背景及分析
60
景尾站 ( 景美站 - 今羅斯福路六段與車前路交口 ) 景尾站為萬新鐵路大站,為一木造平房建築,火車站前方左右兩側皆為當時的儲煤場。火車站正前 方的車前路長 83.3 公尺,堪稱台北市最短的道路,其路尾與景文街交口現今年青人眼鏡行現址,為 當時公路局的景美站。 十五分站 ( 萬隆站 - 今羅斯福路六段與景隆路口 ) 十五分站為萬新鐵路的簡易站(未設售票亭),鄰近萬美大樓為當時的儲煤場,煤礦由景隆街的輕 便車將永豐、新益及德豐三大煤礦的產量堆集在此。 輕便車石碇線 ( 十五份站至今警察學校附近 ) 日人於大正 8 年 (1919) 成立臺北鐵道株式會社後,即鋪設景美至石碇間的輕便鐵道,以利人員貨物 運輸。其車為輕便車,以人力推動,尚稱便利。車速較火車慢,但因為比走路快、價格大眾化,可 載客載貨,成為城鎮近郊最普遍的交通運輸工具。為開發興福地區之煤礦,增十五份支線,由十五 份站至今警察學校附近。 輕便車石碇線即由木柵路鋪設景尾通往石碇的輕便車,便於將深坑、石碇的煤礦及其它物資運出至 台北。輕便車由車前路、景文街接木柵路一至五段到深坑、石碇,當時在象頭埔的永和煤礦、魚衡 仔的文和煤礦、以及萬芳路 48 巷內的芳川、萬隆煤礦,皆經由此輕便車道將開採的煤礦運出,堆集 在景美火車站兩側的儲煤場(現今僑興戲院旁的停車場及文山二分局以南,皆為當時的儲煤場)。 輕便車於昭和 12 年 (1937) 拆除。
圖:日治時期鐵路與煤礦位置 (本計畫製圖)
61
仙跡岩北側生活圈環境背景及分析
(2) 光復後 光復後,萬新鐵路由台灣省鐵路局收購,結束民營身分,十五分站、景尾站改名為萬隆站、景美站。 後因公路運輸發達及煤礦產量銳減,台鐵不堪虧損,於民國 54 年 (1965) 結束新店線鐵路全線營運。 新店線鐵路廢止後,其原有路基大多被改建為公路。萬隆─新店間路段配合既有道路拓寬,成為今天 的羅斯福路五、六段和北新路(編號為台九線)。 民國 88 年 (1999) 完工通車的台北捷運新店線,萬隆站至新店站行經路線與原臺鐵新店線相近,站 名亦多重覆,但部分車站位址與現今同名捷運站不相同。
2. 煤礦 文山地區的景美與木柵在日治初期就有開礦挖煤,一直到民國 73 年 (1984) 永和煤礦封坑關礦,文 山區的煤礦產業遂走入歷史。 十五份碳坑 興福 52945 坪
景尾碳坑 興福、坡內坑 71627 坪
重興碳坑 興福、內湖、萬盛 190373 坪
礦業人
臺北鐵道株式會社 ( 代理人 : 張聰明 )
臺北鐵道株式會社
張聰明
產額 ( 昭和 5 年 )
182480 公斤
無資料
5230000 公斤
改名 / 合併
永豐碳礦 ( 昭和 8 年 )
朝日碳礦 ( 昭和 8 年 ) 芳川煤礦 ( 戰後 )
永豐碳礦 ( 昭和 8 年)
礦區所在地 礦區坪數
表 :日治時期景美一帶主要礦山
新益煤礦
景美煤礦
景福煤礦
礦區所在地
景美興隆路地區
景美興德里
景美地區
礦區面積
62 公頃
193 公頃
60 公頃
礦權人
新益煤礦股份有限公司
謝景星等 5 人
中山礦業股份有限公司
起迄年 ( 民國 )
45-69
39-62
56-58
總產量 ( 公噸 )
249956
188871
40615
出口站
景美
景美
新店
表 :戰後時期景美一帶主要礦場
仙跡岩北側生活圈環境背景及分析
62
(四)歷史文物及街肆 1. 歷史文物 (1) 景美集應廟 景美集應廟位於景美街 37 號,佔地面積 3594 平方公尺,為國家 3 級古蹟。主神為保儀尊王,俗稱 尪公 ( 翁公 )、尪 ( 翁 ) 元帥,相傳是唐代安史之亂死守睢陽的張巡和許遠。因年代久遠,兩人尊稱 也經常互易,大抵景美集應廟以許遠為保儀尊王,木柵集應廟以張巡為保儀尊王。 高、張、林三姓族人分家後抽籤,張姓抽到香爐搬至木柵,林姓抽到林氏夫人像搬至萬隆,高姓則 集資建集應廟於竹圍內 ( 今景美國小 ),後又於同治 6 年 (1867) 遷至現址,現況是大正 13 年 (1924) 重修,尚保存古建築風貌。格局為兩殿兩廊兩護龍,為清代中期寺廟之代表。現今只存石獅及左側 小天井內已廢棄不用的燒金亭,在左側小廊仍殘存舊日石柱,柱上「祥光而保赤臺邦共仰英靈」仍 清晰可見。 (2) 景尾開道碑 景尾開道碑位於景文街 142 巷,景美橋橋頭近景美國小圍牆旁,於明治 42 年 (1909) 所立。碑文由 清末台灣最後一位舉人高選鋒撰寫,記載瑠公圳改道後,舊圳道填平及興築木柵路的歷史,此碑所 文事件影響了景美的發展史。 此碑原立於瑠公橋頭 ( 舊景美橋 ) 溪畔,後移往二二八公園保存,1996 年在台北市文獻會提供資訊 下,重立於現址。內容如下: 深坑廳長正六位勳五等丹野英清篆額 瑠公圳之源泉從木梘貫流景尾街之中央,臺北廳長加藤君移文深坑廳長丹野英清君改築木梘,移水 路於街後,而街中之水路廢為空溝,塵埃委積,污水停滯,非唯損市觀而已,實有鬱生病毒之虞。 丹野君憂之,令景尾支廳長雨田君規劃善計而任經營焉。加藤君聞,喜之,將廢圳之地附與景尾, 且助雨田君,乃承丹野君命,召夫運土石,填空溝而築道路,兩側設小溝排瀉污水,引瑠公圳洗滌。 明治四十一年十月起工,十二月告竣,是除衛生之害與圖交道之便,所謂一舉而兩得者也,工費金 二千一百七十五圓半,係景尾公共衛生費之丈辨,半為瑠公圳與街民之出資,然而景尾街頭石門外 之坂路崎嶇,車馬往來不便,雨田君又承丹野君命,以景尾、內湖二區保甲之力,鑿岩石穿山腳, 就舊道下邊更開坦路,於是臺北、深坑頓交通由街後者,今咸從街中宜達石川外,而景尾之形勢一 新矣!豈啻一鄉之幸福而已哉!於戲!興此鴻益者,非賢宰立功而誰也?敬誌概要以備徵考之爾! 明治四十二年九月 景尾街有志者建之 碑文中可知瑠公圳改道後將成為衛生之瘤,故景尾官民合作,捐資和填溝築路,並設排水溝, 改善衛生與街景。水圳改道完工後即進行景尾至深坑間的新闢工程,從此來往無須再翻山越嶺,交 通大為改善。
63
仙跡岩北側生活圈環境背景及分析
2. 街肆 景美因位於新店溪、景尾溪匯流處,清代時期遂成為通往新店、深坑和石碇的商業與交通重要交會 處。 區域內的舊道路,因早期水圳或鐵路路線,大部分成彎曲現象,如三福街、景美街、萬慶街、公館街、 興隆路二三段、福興路、興德路等,見證了地區發展的歷史。 (1) 景美街 ( 原景尾街 ) 本街毗鄰景美溪尾端,約乾隆 55 年 (1790),因設「渡船口」,漸發展為街肆。「景尾」原為「梘尾」, 即在峴之末端地方形成的街市,故稱為「梘尾街」,戰後命名「景美街」。 早期即設有市集,來往於木柵、深坑、石碇的居民,運送蔬果、茶葉到景尾街販賣,再採購日用品 帶回去,成為文山、新店一帶的貨物集散地。日明治 29 年廢臺北縣,更將文山堡辦務署設於景尾街。 景美街在清代時期亦為瑠公圳流經路線,明治 42 年 (1909) 瑠公圳拉直由景美街改走景文街。根據 明治 42 年 (1909)《臺灣日日新報 ( 漢文欄 )》所記,因為興建瑠公橋的緣故,工人數以百計,創造 之就業機會,是以不獨鄉民皆沾利益,景美街工商亦一時達到盛況。 另外因景美街廢圳道後影響了景尾街區公共衛生,景尾官民合作使環境交通耳目一新。這段景尾街, 就是今日的景美夜市的主要街區。 目前,景美街仍保有原來的路形彎道,並在圳道加蓋後發展成「景美夜市」,延續過去熱鬧的街肆 景象。其中不乏歷史悠久的店家,如 113 號的「恆茂藥行」,為張姓家族所經營的百年中藥行。 129 號「文山診所」,亦有 60 餘年的歷史。37 號的集應廟為三級古蹟,供奉保儀大夫。
圖:水圳與景尾街之關係圖 ( 本計畫製圖 )
仙跡岩北側生活圈環境背景及分析
64
(2) 景文街 明治 42 年 (1909) 瑠公圳改走景文街,直至民國 57 年 (1968) 圳道加蓋鋪路,成為現今一般道路。 日治時期景文街成為瑠公圳一段,同時間在景文街近景美溪處 ( 今景美國小圍牆旁 ) 設立「開道碑」, 記載圳道改道後,街區環境改善及興築木柵路的歷史。碑文中可知景文街即於此時所闢建,此後行 經景尾不再只能通過景美街,影響景美街道的發展史。 大正八年 ( 一九一九年 ),為運煤需要鋪設景美至石碇間長十多里的輕便鐵道,軌道自深坑、石碇沿 木柵路,經景文街瑠公圳西側北上通往南門。 目前,本街與景美街同屬景美夜市的範圍,為景美最熱鬧的街肆。
圖:鐵路、煤媒礦與景文街之關係 ( 本計畫製圖 )
3. 小結:景美街、景文街與羅斯福路五、六段的時代意義 景美街成形於清代,景文街闢於日治時期,羅斯福路則為戰後以來景美的交通大動脈。這三個時期 的道路,雖不像古蹟具有鮮明的歷史感,卻在都市紋理上見證景美從清代 - 日治 - 民國的三種時代 變遷,即從早期水運網 – 都市化形成之道路興建 – 近代鐵路工業化的發展。交通模式的改變除了拉 長了人與貨物移動的距離,也帶動產業改變,景美的水運網到鐵路即見證了農業到工業化的轉型。 這三條道路在地圖上的平行脈絡,也成為三朝鼎立的有趣現象,為景美區在空間上刻下台灣的近代 發展史。
65
仙跡岩北側生活圈環境背景及分析
圖例 水路 鐵路 煤礦
圖 依山地區文史軸線
參考資料 : 文山區志 《瑠公大圳》李宗信著 ‧ 玉山社 ‧2014 《海、河與台灣聚落變遷 比較觀點》黃富三主編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2009 文山學 http://www.wenshan.org.tw/archives/ 1950 年代興福庄及其周邊文化地圖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2006
仙跡岩北側生活圈環境背景及分析
66
三、環境分析 ( 一 ) 人口密度 本計劃範圍內以里做劃分之各里平均人口 密度調查,概分為三個層級,其中興福里、 萬祥里與萬隆里達每公頃 400 人以上;而 調查各里老幼人口 (15 歲以下與 65 歲以 上總和 ) 密度,有七里達到每公頃 100 人 以上,多集中在羅斯福路沿線。
圖 各里老年人口與幼年人口密度
低 中 高
里別 興泰里 萬和里 興德里 興光里 萬盛里 萬年里 華興里 試院里 興旺里 興邦里 景慶里 景仁里 興豐里 興安里 景美里 景東里 興業里 萬有里 景華里 萬祥里 景行里 萬隆里 興福里
幼年人口比 11.5 13.8 14.9 15.1 16.1 20.6 22.9 25.7 28.5 29.2 32.4 36.2 43.0 45.6 47.4 54.6 52.5 60.6 61.2 71.9 89.2 102.5 107.9
( 人數 / 公頃 ) 老年人口比 13.2 23.2 13.5 13.7 23.8 28.3 20.0 22.6 20.8 34.2 26.1 27.5 39.9 43.3 40.2 33.2 73.7 47.8 51.5 70.5 51.1 84.0 62.2
圖 各里人口密度
圖 各里老幼人口密度
67
仙跡岩北側生活圈環境背景及分析
( 二 ) 氣候風向 表 文山氣象觀測站平均氣溫
平均氣溫 Mean Temperature 單位:℃ 月/年 2015 2014 2013 1月 15.5 15.8 16.2 2月 17.1 16.1 18.3 3月 18.7 18.4 19.1 4月 22.2 21.6 20.6 5月 25.7 24.3 25.2 6月 29.2 27 28.3 7月 29.3 29.4 28.8 8月 28.2 28.6 28.9 9月 26.8 28.4 27.1 10月 23 24.3 23.3 11月 22.6 21 20.6 12月 18 15.4 16 平均 23.1 22.4 22.7
2012 14.9 15.3 18.4 22.5 25.1 27.1 29.5 28.4 29 23 20.9 17.5 22.6
2011 13.4 16.4 15.8 20.7 24.1 28.1 28.9 28.8 26.9 23.3 21.8 15.6 22
2010 16.5 17.2 19.2 20.2 24.8 25.8 29.5 29.3 28.1 23.9 20.7 16.5 22.6
數據資料來自中央氣象局氣候資料年報 觀測站資料:C0AC80 文山(博嘉國小校園內 ); 觀測站海拔高度:40M; 備註: 原為雨量站 (C1AC80),於 2009/12/1 擴充為氣象站,變更站碼為 (C0AC80) 。
台北市平均溫度為 23 度,文山地區依據過去 6 年的氣象資料,均溫約在 22.6 度左右,略低於台北 市市整體平均氣溫。另外文山地區於 2015 年平均溫度超過 23 度,亦為 6 年來最高溫度之情況。 若以文山地區平均氣溫 22.6 度做為熱季、涼季的分界線,則每年 5 月至 10 月為熱季,11 月至次年 4 月為涼季,全年比例為 6:6。 文山地區全年平均風速約 1.2 ~ 1.5m/sec,每年的 5-7 月風速較弱,10-1 月風速較強。 依據文山區過去 6 年的氣象資料,文山區長年風向均介於北風與東風之間,四季並無其他風向之變 化。 表 文山氣象觀測站平均風速及最多風方向 平均風速及最多風方向 Mean Wind Speed and Prevailing Wind Direction 單位:m/sec 月/年 2015 2014 2013 2012 風速 方向 風速 方向 風速 方向 風速 方向 1月 1.8 85 1.3 78 1.5 74 1.5 2月 1.5 78 1.1 82 1.6 52 1.6 3月 1.7 54 1.3 81 1.4 82 1.5 4月 1.5 59 1.4 50 1.1 76 1.1 5月 0.9 53 0.7 74 0.9 82 1.2 6月 0.6 58 0.8 80 0.7 58 0.8 7月 1.1 39 1.2 57 0.8 11 1.2 8月 1.3 52 0.6 56 0.8 67 1.2 9月 1.3 63 1.4 56 2 92 1.2 10月 2 72 1.6 69 1.4 77 1.5 11月 1.9 71 1.5 82 1.9 81 1.6 12月 1.9 77 1.7 81 1.5 78 1.6 平均 1.5 72 1.2 81 1.3 82 1.3
仙跡岩北側生活圈環境背景及分析
68
風速 77 80 70 81 65 7 71 82 10 64 54 65 65
2011 方向 1.7 1.3 2 1.5 1.3 0.7 0.8 1 1.6 1.7 2 1.8 1.5
風速 80 56 74 67 83 83 60 84 85 77 79 77 83
2010 方向 1.6 1 1.5 1.4 1.1 0.7 0.7 1.2 1.6 1.7 1.7 1.3 1.3
8 41 62 78 72 86 84 78 56 61 79 74 78
表 文山氣象觀測站降水量
降水量 Precipitation 單位:mm 月/年 2015 2014 2013 1月 23.5 35.5 120 2月 78 269 38.5 3月 181 168 57.5 4月 104.5 105.5 256.5 5月 379.5 615.5 408.5 6月 403.5 602.5 214 7月 201.5 296.5 240.5 8月 892 259.5 507.5 9月 474.5 248 456 10月 147 189 88.5 11月 29 120 57 12月 77.5 94.5 274.5 全年 3033.5 2903 2777.5
2012 208 325 103.5 390.5 288.5 748 286 689 151 54 230.5 212.5 3686.5
2011 121.5 77.5 120.5 34 273 268.5 178 263.5 103 278 277 211.5 2206
2010 119 168 26.5 109.5 193 501 101.5 282 189 438 79.5 75 2282
文山地區並無明顯的旱季和雨季之分。過去 6 年的平均年降雨量於約為 2814.75mm,相較於臺北 市整體平均年降雨量 2405mm,文山地區的降雨量是高於整體平均值約 400mm,顯示其西部麓山 帶的山勢、地形的影響,反映在其雨量的數據之上。 降雨日數過去 6 年平均為 168 天,略低於全年總日數的一半,與台北市全年平均降雨天數為 165.5 天相較,文山區降雨天數略高於整體平均值。在降雨日數以及降雨量與台北市平均值之比較結果, 可知道文山區在日降雨量的部分是高於整體平均,推測應為周遭地形山勢之影響。 表 文山氣象觀測站降水日數
降水日數 Number of Days with Precipitation 月/年 2015 2014 2013 1月 9 5 15 2月 11 12 13 3月 11 14 12 4月 11 10 21 5月 15 23 20 6月 13 21 11 7月 12 11 9 8月 20 13 11 9月 14 11 10 10月 11 8 15 11月 12 11 12 12月 16 15 21 全年 155 154 170
69
單位:日數 2012 2011 16 27 17 14 13 15 22 6 18 19 19 17 9 11 16 16 10 6 8 16 14 16 19 24 181 187
2010 15 11 7 19 13 22 9 10 14 21 13 7 161
仙跡岩北側生活圈環境背景及分析
生態氣候圖(climate diagram)是 Heirich Walter1985 年發展出用以呈現地域植被與氣候關係的 一種工具。指以某地的氣溫及降水資料,依月份繪製之長期曲線圖。地表的蒸發量隨著土壤、風等 因素有所不同,但各地溫度的曲線與蒸發量曲線常為平行;故地表的潛在蒸發量可以以溫度曲線做 為代表,及該月的平均溫度乘以 2,所得得數值冠以單位 mm,可代表該月的潛在蒸發量。拿此潛 在蒸發量與降雨比較即可得知當地氣候生態的狀況。
圖 文山區生態氣候圖
由文山區的生態氣候圖可知,文山區亦符合北臺灣重濕的大氣候分區環境,降雨量遠高於地表的蒸 散量的情況,圖面顯示與南臺灣旱季、雨季分明的情況有顯著的差異。文山區除了三月為濕潤區以 外,其餘月份均為重濕區,且每年的 5、6、8 月均為降雨量的高峰季節,此生態氣候圖之呈現經分 析後,並沒有與西部麓山帶所造成的地形、山勢產生關係,而是忠實反應大氣候分區環境下的生態 氣候關係。
仙跡岩北側生活圈環境背景及分析
70
( 三 ) 生態 本計畫內綠地環境包括公園綠地、山系環 境、林蔭人行道,以及綠化廣場,如圖所 示,生態綠地多但破碎不連續。
N
圖 依山地區 - 生態
( 四 ) 淹水潛勢 針對依山地區以 24hr q200 進行淹水潛勢 分析,地區內設有兩處滯洪池 ( 憲兵營區滯 洪池、文山運動中心滯洪池 ) 以及兩處防災 公園 ( 景華公園防災公園、興隆公園 ),盼 未來計畫善用現有綠地,串聯災防系統, 落實災難發生時居民疏散情形。
N
圖 依山地區 - 淹水潛勢分析
71
仙跡岩北側生活圈環境背景及分析
(五)排水系統 依據台北市政府地下管線的雨水排水系統 圖,從中可得知仙跡岩北側生活圈的排水 分區及狀況,以山脊線及重要交通幹道 ( 如 興隆路、羅斯福路 ) 為界,且藉由分區的 抽水站,將水排出住宅區內。然而,許多 排水管線卻未連結在地公園綠地,建議應 可納入氣候變遷觀點,排水系統妥善與周 邊開放空間綠地結合應用,達到分散式滯 洪效果。
圖 依山地區 - 排水系統
( 六 ) 都市更新單元 依山地區多為六樓層以下建築物,多處已 劃定為更新單元,建議未來更新之時,應 加強呼應地景紋理。 目前文山區登錄在案的都市更新案件有 55 件,其中 27 件已進入執行階段,22 件尚 在審議階段。99 年以前案件多已進入執行 階段,100 年後之案件則仍多在審議。
圖 依山地區 - 都市更新單元 資料參考 : 學邑工程技術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仙跡岩北側生活圈環境背景及分析
72
( 七 ) 公共開放空間發展 公共開放空間依人口所需而設置,也可閱讀出地區發展的主要區域,開放空間包括市場、學校、廟宇、 公園。然而,早期仙跡岩北側生活圈的發展集中於十五份 ( 萬隆 )、景美一帶,當時充滿稻田,公共 開放空間環境也不多。然而,到了 1983 年後,景美、萬隆一帶人口迅速成長,因此新增不少公共開 放空間,如志清國小、溪口國小、景美市場、仙岩公園等。
圖 1966 年 公共開放空間
圖 1983 年 公共開放空間
( 八 ) 大型公共設施與工廠 仙跡岩北側有較大面積的公共設施用地及工廠,早期即開始有,如溪口街旁的公賣局製瓶場、景福 街底的景美瀝青拌合廠、三福街旁的公路局第一工程處 ( 現部分土地成為景興國中 )、景隆街旁的變 電所、景豐街底的義芳化工廠 ( 現景美運動公園 ),羅斯福路西側過去也曾有零星的工廠。 ( 九 ) 國宅 文山區屬於文教區,有許多民國政府後 遷移至此的軍公教人員,因鄰近大學, 也是許多教師居住的所在。因此,從過 去即有許多國宅林立於此,包括溪州街 一帶隆盛新村 ( 現改建成隆盛大廈 )、景 隆街旁的安康一村、溪口街旁的東山新 村、興隆路上的萬盛新村等。 在溪洲街的眷村有隆盛、崇德、建新、 少康退舍等四眷村,早期下溪洲種植桑 葚,少有人居,民國 50 年以後才有國 防部〈軍醫署〉、陸軍〈示範樂隊〉、 聯勤總部〈汽車大隊〉、少康辦公室等單位及其人員、眷屬先後來此落戶,形成隆盛、崇德、建新、 少康退舍等眷村。其後隆盛、崇德眷村規畫改建為「隆德天下」集合住宅,原眷戶於 96 年1月完成 遷出,96 年4月開始施工,99 年竣工,成為現代化住宅大樓。
73
仙跡岩北側生活圈環境背景及分析
( 十 ) 災害風險脆弱度 當災害發生時,地區所遭受的風險與當地的居住環 境、居民特性、淹水潛勢有關。 危險度 (Hazard) 與氣候相關的物理事件、趨勢或其物理影響。造 成生命損失、傷害或其它健康影響,以及財產、 基礎設施、生計、服務提供、生態系統以及環境 資源的損害和損失。
x
脆弱度 (Vulnerability) 容易受到負面影響的傾向。通常與該區環境與社 淹水危險度地圖
會經濟脈落相關。 風險 (Risk) =危險度x脆弱度 風險通常表述為危害性事件或趨勢發生的概率, 乘以這些事件或趨勢發生造成的後果。風險是危 害 ( 暴露度 ) 及脆弱度相互作用的結果。 脆弱度 居住環境
圖 危險度與脆弱度類別
脆弱度等級
低(1級) 中(2級) 高(3級) 淹水危害等級
生命風險地圖
2低
3低
4中
中(2級)
3低
4中
5高
高(3級)
4中
5高
6高
風險評估矩陣
圖 危險度 x 脆弱度 = 生命風險
仙跡岩北側生活圈環境背景及分析
低(1級)
74
屋齡
樓層高度
淹水脆弱度地圖
脆弱人口
=
人口密度
淹水區位
淹水深度
居民特性
危險度
四、依山地區公共開放空間盤點 ( 空間範型 )
不同地區會有不同的公共開放空間特色,為了有效理解空間的脈絡與改善潛力,也可以稱之為「空 間範型」。「空間範型」係指多元彈性的綠色都市開放空間,例如屋頂菜圃、垂直綠化的牆面、鄰 里互動的口袋公園等。依山地區環境因涉及山系環境,讓空間並非是單一性的存在,而是一種「連 續性尺度」,連續性尺度的空間,讓空間的操作改善手法有所不同,如在都會地區的畸零地,像是 一個口袋公園,可種植景觀物種進行綠化,可變成一個有趣的兒童遊戲綠化公園。而在山腳下的畸 零地空間並非如此,將考量生態性,植物選種及對於鄰山的生態性等。空間尺度須考量量山區整體 性的連續性尺度,深思其綠的串聯。 除此之外,依山地區環境,近山區較容易型塑河流上游,如景美過去的萬盛溪,現今雖已消逝,然 而這些水文紋理所遺留下的空間,形成了連續性的帶狀空間,這些帶狀空間,像似跳島般,可進行 生態手法的操作,沿深山系的綠手指。據此,盤點依山型地區都市開放空間型態,希冀未來可成為 社區生態綠化的據點,鼓勵社區找尋這些空間,營造出生態綠網。右列表列出依山地區已累積之資 料庫。 透過建築模式語彙的調查方式,了解空間實際使用情形,擬定出各式空間範型,以生活為導向的設 計、規劃,貼近使用者的日常之中。在不同里內透過建築模式語彙找出該地區特有的空間形式,如 下圖為景東里內的空間範型。
淺山
國道三號
建成區 ( 有水 )
台北市立動物園
坵塊
景美溪
建成區
木柵生活圈
坵塊
萬芳醫院生活圈
仙跡岩
景美橋
景美溪 建成區 ( 有水 )
淺山 ( 道路 )
深山
圖 依山地區連續性尺度的空間關係
75
仙跡岩北側生活圈環境背景及分析
空間形態
連續尺度的綠生活內容 ( 文山區試舉例 )
空間類型 定義 活動據點 具有供使用者進行相關活動的空間點位 點 運用人工設施物搭建具備特定目的的半開放性空間 工寮 點位 步道空間 以人為使用主體的步行線性空間 古道
具備歷史意涵的線性空間以步行為主要使用形態
橋樑空間 銜接兩側橫跨水路的線性空間 水路 具備承載水體可供流動的線性空間 線 舊時聯繫散村聚落的官設動線,路幅為牛車軌寬度 保甲路 以上 囊底路 缺乏聯外道路的封閉型道路的線形空間端點 駁坎牆面 伴隨於斜坡兩側,具備鞏固動線機能的線性空間
線
帶狀 舊時曾有水路行經,然現已覆蓋成道路或建築間的 水路遺線 後巷 生活通道 以生活為主的步行線性空間 空間形態
空間類型
定義
廟宇廣場 ( 佛、道 ) 信仰活動發生的地方 廣場
人工設施具有活動發生潛力的地方
學校
學校用地
窪地
地勢相對較低容易匯聚水份的地方
山坡墓園 埋葬先人的地方 農圃空間 具有農耕生產行為的地方 面 建築庭院 建築量體外圍周邊具有圍塑感的地方 軍事空間 軍事用地 畜牧用地 具有畜牧養殖行為的場所 鄰避空間 具有臨避設施的周邊空間 歷史空間 具有歷史意涵的地方
畸零空間
多輛車停車的空間 土地利用後形成幾何不規則的空地,位於山腳坵塊 的空地,鄰近山坡
仙跡岩北側生活圈環境背景及分析
坵塊 野餐據點 野菜廚房 社區客廳 自然步道 手作步道 登山步道
淺山 深山 野餐據點 露營野地 野菜廚房 露營休息站 社區客廳 自然步道 自然步道 人行步道 手作步道 手作步道 登山步道 登山步道 文史解說 文史解說 文史環教場所 文史環教場所 登山步道 登山步道 通行散步 休息散步 自然步道 自然步道 親水公園 生態廊道 生態廊道 生態廊道 文史解說 文史解說 文史環教路徑 文史環教路徑 登山步道 登山步道 社區客廳 社區客廳 療癒花園 療癒花園 社區客廳 生態棲地 設置麵包窯 設置麵包窯 植物美學裝置 生態工法 生態工法 生態工法 公共藝術 垂直蕨園 垂直蕨園 垂直蕨園 帶狀公園 生態環境教育 生態環境 草溝 螢火蟲復育 公園 教育公園 文創市集 鋪面美化 原生植栽 原生植栽美 療癒帶狀花園 騎乘自行車 美化 化 連續尺度的綠生活內容 ( 文山區試舉例 )
公園綠地 具有植栽與生態棲地條件的地方
停車場
建成區 社區客廳 社區客廳 共食廚房
76
建成區 坵塊 淺山 星光夜讀 生態環境教育 生態環境 社區電影院 公園 教育公園 文史導覽 文史導覽 文史導覽 廟前市集 廟前市集 交誼場所 交誼場所 戶外咖啡座椅 兒童遊戲樹屋 樹下教室 小朋友遊戲場 教育場所 教育場所 教育場所 環境教育 環境教育 環境教育 草溝 草溝 滯洪池 雨水花園 雨水花園 設置紀念碑 設置紀念碑 墓園 農圃空間 農圃空間 都市農圃 社區野菜 社區野菜空間 空間 中庭花園 打開圍牆 打開圍牆 打開圍牆 社區客廳 社區客廳 屋頂農園 都市菜圃 生態公園 生態公園 動物觀察場所 生態棲地 動物觀察場所 有機堆肥 觀察 有機堆肥場 有機堆肥 雨水撲滿 香草植物園 場 環境教育 環境教育場 環境教育場 場 故事藝廊 故事藝廊 故事藝廊 暫時性綠地 雨水撲滿 療癒花園 療癒花園 兒童遊戲樹屋 設置麵包窯 蓄水滯洪 雨水撲滿 雨撲滿
深山 ── 文史導覽 樹下教室 露營野地 教育場所 環境教育 生態棲地 墓園 認識野菜 打開圍牆 社區客廳 生態公園 生態棲地觀 察 有機堆肥場 環境教育場 故事藝廊 透水鋪面場 露營野地
五、社區社群拜訪
2016/8/1 文山社大文山學程會議
2016/9/20 與文山社大共辦社造沙龍 於世新大學觀光系規劃課
2016/9/1 文山社大文山學何文賢老師帶領 世新大學觀光系老師、文山社大校長、 錫瑠基金會做 18 點踏查
2016/9/29 文山區公所社造聯盟會議
2016/9/13 拜會文山社大鄭校長了解社大近期計畫
2016/9/29 萬盛里拜訪 77
仙跡岩北側生活圈環境背景及分析
2016/10/3 文化社造講座
2016/10/14 興福里拜訪
2016/10/3 萬年里拜訪
2016/10/14 興安里拜訪
2016/10/11 世新大學觀光系課堂分享
2016/10/25 與中國科大孫啟榕老師討論 建築系景觀建築課學生參與
仙跡岩北側生活圈環境背景及分析
78
2016/11/8 拜會文山社大鄭校長 了解社大近期計畫
2016/11/3
台北市社造人才培訓課程 走讀文山 + 地方模式語言調查
2016/11/3 文山社大公民週 公民論壇
2016/11/3 文山社大公民週 - 公民論壇
79
仙跡岩北側生活圈環境背景及分析
2016/12/16
在地耆老訪談 林淑英老師、劉司長等在地諸位 長期耕耘自然與人文的老師 漫談十五份區域紋理
2017/1/19 陳亮全老師來訪
2017/1/15 參與式預算剪紙工作坊
2017/2/17 跟著達人去繞境
2017/1/18 淑英老師寶島客家電台 依山小綠洲計劃分享
2017/2/23 拜訪景行里長
仙跡岩北側生活圈環境背景及分析
80
2017/2/24 文山社大課程會議
2017/3/22 與都更處評估文山駐點空間 - 南方食堂
2017/2/24 文山氣候變遷調適討論會議
2017/3/22 與都更處會勘 3 點及 20 點微旅行
2017/3/22 文山社大和本計畫交流討論
2017/3/25 觀摩都市里人南港都市計畫通盤檢討工作坊
81
仙跡岩北側生活圈環境背景及分析
2017/3/27 與學聯不動產討論都市設計
2017/4/26 與花花姐姐討論萬和水水工作坊
2017/3/30 新店溪聯盟 20 點導覽
2017/4/27 拜訪岸汐職人
2017/4/20 萬和里長萬和水水工作坊討論
2017/5/3 文山社區大學公共論壇
仙跡岩北側生活圈環境背景及分析
82
2017/5/5 在文山社大與岸汐職人討論景美案
2017/6/11 小小空間規畫師 - 萬和水水工作坊
2017/5/8 與岸汐職人及文山社大看未來潛力駐點空間
2017/6/24 綠洲規劃師工作坊-李碧峰老師
2017/5/22 世新大學劉松達老師帶學生參訪經典工程
2017/6/26 源兵衛川的渡邊豐博先生先生來訪依山小綠洲
83
仙跡岩北側生活圈環境背景及分析
2017/7/1 文山社大氣候變遷工作坊和社造人才課程
2017/7/4 景美頂街案與岸汐職人工作會議
2017/7/6 景美頂街案與都更處及岸汐討論
仙跡岩北側生活圈環境背景及分析
84
伍、課題與對策 / 實質再發展計畫
一、課題與對策 ( 一 ) 課題 群山環繞及依山傍水的地區特性,山崩災害與淹水潛勢高,長期而言需培力減災調適之策略。短中 期而言,需善用既有空間資源及在地公民能量,以行動、單點空間改造等多元策略,去帶動後續社 區整體規劃的韌性城市思維。 課題1:社區營造語言需要轉譯,社會人文內涵難以轉化為社區規劃方案或地區發展計畫 社區營造因為貼近生活場域,許多跟居民記憶、聚落發展故事、與環境互動的生活經驗等討論過程, 雖能創造共鳴感,進一步拉起培力的機會。然而,在地公民培力團體,如文山社區大學、地方學相 關社團、千里步道協會、新店溪守護聯盟、樸門永續發展協會、主婦聯盟、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等 倡議組織單位,仍需要有如社區規劃方面相關的專業或技術團體穿插其中,輔助落實人文歷史等軟 體內涵,納入社區環境改善的發展進程中去逐步引導與帶動。 本計畫中,由團隊擔任轉譯者的角色,實質去第一線互動討論、訪談理解、媒合潛在資源條件等, 需扮演起跨越空間專業者角色的位置,才能真正創造在地共同經營的氛圍。 課題 2:社區營造操作尺度仍小,區域規劃需有新的參與式規劃方法 本計畫以文山區「仙跡岩北側生活圈」作為規劃範圍,期以多樣化、在地性發展的綠生活觀點出發, 透過由下而上的參與式規劃方法發展整體地區發展空間架構。過往社區規劃僅能處理小尺度的生活 與空間問題,單一空間或議題,點狀分佈而顯得零碎或無整體規劃之結構性之瓶頸。因此自 102103 年度啟動具有區域規劃觀點的社區營造與地方溝通規劃工作,盤點與參與經營生活圈 網絡的社 區工作,充實台北市建成地區落實參與式規劃之案例經驗、論述與工作方法。 104 年起迄今,延續地區經營的精神,以依山地區為標的,除將視角聚焦於台北盆地環境與建成住 宅地區的共生方案,還進一步將都市設計專業的規劃語彙透過工作坊、現地溝通討論等方式,拉近 與民眾的距離,以期擴大社區營造、參與式規劃的實際應用。劉欣蓉老師曾提問過:「台北市如何 從一個有公園進行參與式設計 ( 地改案 ) 的經驗,到公民與跨領域專業都可參與編修的地區尺度的計 畫,之間如何斷裂與如何再推動?」此思考與本團隊迄今對於台北市邁向一個民眾可能參與的都市 規劃模式不謀而何,劉欣蓉也的確點出了參與式規劃在不同空間尺度上的操作需邁向下一個里程碑。
85
課題與對策/實質再發展計畫
課題 3:地區規劃(含都市更新地區劃定基準)缺乏防災減洪觀點,極需跨域的宏觀整合 依據都市發展局委託學邑工程技術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研究之「市郊區 ( 文山區 、北投區 ) 都市計畫 通盤檢討作業基本資料調查委託專業服務案」統計,文山區歷年劃設之都市更新地區及都市更新單 元數量及面積,顯示具有更新誘因並達到更新目標的地區及單元,其位置均分布於人口密集或商業 活動較密集地區。另依臺北市政府都市更新處提供之資料,文山區登錄有案之都市更新案計有 55 件,其中 27 件已進入執行階段,22 件尚在審議階段。99 年以前案件多已進入執行階段,100 年 後之案件則仍多在審議。 依據「台北市劃定都市更新地區作業程序」、「現行台北市都市更新單元劃定基準」所訂定之標準, 可以發現主要以建築物老舊程度、公共安全等角度出發去訂出劃設都更單元之基準。惟面對依山地 區之特殊性,以及氣候變遷等宏觀的環境挑戰,應更積極賦予都市更新環境改善的公共性價值,避 免淪為單棟單棟的建築物重建的標準思考。從減災調適、防災避難的觀點,需多方面考量人口與年 齡密度、交通動線、社會經濟、公共設施服務等因素,型塑更整體的評估機制,納入氣候變遷下淹 水潛勢、脆弱度等評估項度,發展能帶動環境公共效益、防災減災效果的實質再發展的地區規劃方 案。
N 公共住宅 都更區域
課題與對策/實質再發展計畫
86
課題 4:既有都市規劃機制(都市計畫、都市設計及都市更新)難以反映、回應在地特色 從歷史整體性及空間連續性來看,水圳遺線不是一個孤立的文化意義空間,它需要周邊配套有包 括單姓聚落 ( 許、劉 )、產業服務設施 ( 碾米廠、米店 )、廟宇軸線等空間關係整體思考,始能更 拉近歷史片段與空間發展的脈絡,讓都市再開發的模式更具備整體性和歷史高度。 然而,檢視目前政策管制工具及管制的空間應用範圍,可以發現,生活圈營造的紋理盤點細節與 都市更新 / 都市計畫 / 都市設計的制度彷彿如兩條平行線,有必要透過空間尺度與政策工具的應 用性進行較仔細的討論,以利進行跨主管單位的對話與整合。 且,目前社區營造、社區參與多落實於較小尺度的社區規劃內容,民眾意見或在地特色紋理的細 節,難以反映在既有的制度中。傳統的公聽會、政策說明會等的單一面向的互動形式,需要有引 導、培力的機制,去創造更多元化的互動方式,讓公民團體、民眾有機會發聲,進一步影響都市 規劃的方向及內涵。 計畫範圍內目前包含公劃都市更新地區及有案的都市更新單元,大約有30處。每處都市更新事 業計畫以單街廓方式零散分布於生活圈當中,開放空間的規劃多半以單點做設計,未能與周邊鄰 近巷道或鄰近社區需求串聯整合。更缺乏系統性整體的思考,如減災調適策略。後續應結合地區 尺度的觀點,強化指導性的「都市更新計畫」,研擬都市設計原則規範各單街廓的都市更新事業 計畫。
1.「都更地區範圍」 2.「更新單元」
空間尺度
1 .法令
(1 )都市更新條例 (2 )都市計畫
(3 )都市設計審議
2 .專案或計畫 (不具 有 規 劃 性 )
3.生活圈地區( 不具有規範性) 4.社區規劃( 不具有規範性)
行動者 Agency (代理人)
政策工具 (制度)
87
1.政府機關 2.實施者
3.里長( 社區居民代 表 )
4.社群團體( 含NG O 等 ) 5.專業者
課題與對策/實質再發展計畫
盤點現況制度方面的課題,可以歸納有三個面向: 1. 空間尺度的挪用,致使討論耗時且容易混淆 社區規劃、生活圈等用詞,雖易理解,範圍輪廓屬於概念層次,難以給予明確的定義。更新地區、 更新單元,因其有上位的法令可以援引,涉及後續明確的推動流程,雖空間尺度明確且具體,但 因行動者(代理人)是限制於產權所有人、公部門及實施者,往往與參與在社區規劃或社區行動 的對象脫鉤。形成現況制度中社造歸社造、都更歸都更,彷彿兩條平行線。 2. 政策工具的誤解,導致行動方案的判斷失準 現行都市更新條例等法令面臨修法困難等瓶頸,因此許多大面向的問題,難以快速且直接的反饋 在法令當中。然而許多社會與空間的改變,仍需在有限的時間和資源中,持續的去推動並串聯起 改變的可能。進一步醞釀到一定程度的社會氛圍,才有機會去改變法令。這樣的行動策略,需要 擴大串聯對象,持續找到合作夥伴,適當釐清現況可能操作及影響改變的挑戰。(許多不理解這 環節問題的社群,往往很可能因為對於專案計畫付予至高的期望,會因為感到失望而產生負面的 影響。) 3. 行動者(代理人)未予以釐清,缺乏對話對象的想像 一旦共識凝聚到一個程度之後,例如一些社區規劃的方案、地方願景的短中長期推動發展等,可 以每階段累積型塑出一些行動計畫。釐清潛在的行動者之後,才能夠聚焦對話對象,讓行動更有 效。 過往倡議有關社群協力社區營造等論述,需要更進一步釐清分眾的社群為何,讓各式各樣的個人 可以形成相互支持與學習討論的社群。
課題 5:空間盤點出的策略點分佈零散,需搭配軟體思維始能理解單點與整體之間的對應關係 累積自 104 年度計畫的踏查資料庫,發掘出具有深度意義的在地紋理等資源,然而因為都市開發過 程中缺乏史觀面向的思考,致使帶狀性的紋理淪為畸零地、後巷或空間。本計畫經過擇點的分析過 程,指認出三個可以優先推動改善的策略點空間,惟各點面對的社區溝通的課題不一,仍需積極面 對面在地互動討論,突破以單點設計的角度思考。後續應持續培力在地社區參與空間規劃改善,串 聯周邊環境資源及與其他策略點社區結盟,共商系統性的規劃方案,始更能突顯在地自明性脈絡的 地區環境。
課題與對策/實質再發展計畫
88
( 二 ) 對策 對策 1:建立人人都可能參與的地區規劃模式 1. 轉譯 將社區營造過程的生活故事與紋理,轉化為專業規劃可以理解或納入制度中進行對話的語言,落實 由下而上發展具有在地共識基礎的地區再發展規劃願景。有意識的透過設計過的工作坊方案,創造 讓不同的社群、居民等單位或個人,都因為參與的機制被降低了門檻,而提升參與的動力,甚至形 成培力的效果。 2. 參與融入生活 讓參與式規劃成為生活的一部份,融入在遊戲、體驗活動、創作等過程,結合在地公民網絡、專業 團體等,形成可以公共學習的互動平台,以持續溝通、修正方案。然而,其中需要確立的是,相關 參與的方案需要將對象、尺度及可能的資源媒合納入評估,然後依據社群屬性進行分眾的參與,將 每一場次的參與成果,以疊圖的方式進行空間資訊的分析,作為下一階段推動實質再發展的共識依 據。 3. 建立參與式規劃的目標 - 累積各場次參與成果,發展具有歷史縱深觀點的社區規劃方案 - 串聯專業者支持的在地溝通學習網絡,促進社區與社群不斷對話,並以分眾社團等方式發展行動 方案,作為短期目標。 - 將前述成果累積為地區共識基礎,建立跨專業領域的地區再發展介面對話框架(制度接軌嘗試)。
89
課題與對策/實質再發展計畫
4. 參與式設計是公民群體組織的網絡過程 沒有認知,就沒有參與 雖然台灣自詡為亞洲城市中民主政治、社區營造的先驅,所孕育出的多元文化也是城市的養分。 然而,社會多元的情境下,因為缺乏公眾參與都市計畫的成熟制度,卻也造成空間改革的兩面刃。 看似多元開放與民主,卻缺乏引導公共議題的討論制度,導致如今例如都市更新的停滯,社會難 以對話。另方面,台北市邁向下一個都市更新的五十年進程,公有土地稀缺的困境下,需在更艱 困的建成環境中找到公部門可以扮演的公共利益引導角色,需要更長時間的社會共識過程。 相較於台北,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的社區參與緣起於「舊區重整、新城規劃」的契機,結合社工 專業等各種溝通工具展開全方位式公民參與。與台北差異之處在於,新城規劃預計以澳門半島及 港珠澳大橋珠澳口岸人工島之間進行填海造鎮 (153 公頃 ) 的工作,相應有公眾參與意見蒐集的 制度。台北市內的公有、私有土地的利用方式,在私有產權至上、公宅鄰避設施思維等社會氛圍 底下,公有土地如何回應公共性、必要性的討論,未能得到社會的信賴而往往難以付諸實踐。澳 門城市規劃師羅瑾瑜在 2016 年〈從城市規劃到成事規劃:澳門公眾參與的政策與制度〉的演講 中指出當前進行城市更新工作所面臨的三大困境,包括:「市民漠然、制度缺位、專業薄弱」, 而改革方向需朝向:「孕育公民社會、推動制度建設、扶持專業力量」三個面向著手。他點出當 前民眾參與都市規劃的核心矛盾:「沒有認知,就沒有參與」。
圖 公眾參與過程 〈從城市規劃到成事規劃:澳門公眾參與的政策與制度〉羅瑾瑜,2016。
課題與對策/實質再發展計畫
90
以地區經營角度切入推動「短期點狀整建、中長期街廓重建策略」 本計畫從廣義的綠資源角度切入,希冀將原本於社區尺度操作的小空間改造 (Open Green 社區規 劃師駐地輔導計畫 ) 的精神,延伸與擴充至中尺度的環境規劃計畫中嘗試操作。從空間尺度、議題 討論、社群社區整合介面、宣傳推廣受眾等的定位,皆希望能奠定地區生活圈尺度的民眾參與公共 環境規劃的模式。計畫提出的核心策略為:空間面向「點狀整建、街廓重建」;社會面向納入社區 參與的模式建立「地區經營」網絡。參與的面向整理歸納如下表: 表 地區尺度型綠資源規劃 ( 點狀整建 →街廓重建 ) 的民眾參與方式 整理自:〈從城市規劃到成事規劃:澳門公眾參與的政策與制度〉羅瑾瑜,2016。
方 式
目的
內容
A. 口述訪談
盤整關鍵人物,進行面對面互動訪 區分利害關係人、不同單位、合作夥伴之期待,並釐清 談 彼此潛在可能性及衝突或矛盾點。
B. 宣傳
讓週邊學校、社區、里民及社區大 把握地區各種形式宣傳管道,紙本鄰里布告欄、派報文 學培育之公民初步了解策略發展之 宣、小學聯絡簿夾頁等方式,並借重公民記者媒體、參 規劃概念,增強基本認知 與座談會等形式進行宣傳。
C. 諮詢
創造「情境計畫」發展互動模式, 「依山小綠洲生活節」以展版問卷、座談會、工作坊等 掌握基地週邊居民對空間關係改變 不同形式,就空間改變潛在面臨之焦點議題,諮詢居民 的意見 及參與者。
D. 社區參與
在無駐點的條件下,以點狀改善 透過實作工作坊、焦點討論、說明會等形式,提高居民 (Open Green 提案 ) 的模式推動社 參與的積極性。政府從中掌握居民對社區的訴求,以便 群社區合作介面,累積信賴關係。 展開相關研究。 ( 同步醞釀發掘駐點空間 )
E. 校園推廣
以學區為範圍推廣親子互動方案, 串連景興國小、武功國小的訊息管道,建立與家長會或 可更有效觸及周邊鄰里居民。學區 特色教師的聯繫,孕釀後續可持續合作的社區方案。 涵蓋範圍平均包括三個行政里界。
F. 其他服務
協助相關平台單位專業的合作介 面。型塑地區跨領域協作網絡
以文山社區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世新大學特定系所展 開先期合作,對有主動性的課程師生實際串連,擴大討 論介面與發展更多元可能性。
91
課題與對策/實質再發展計畫
5. 參與式規劃的行動方案:邁向精準化的空間定錨
公共利益並非每一個個體的私人利益的加總或
可以讓人期待的,參與式設計改造、設計的不
是集合體,而是在永續的角度,促成不同個體
只是環境或是硬體,還有一個人或是一個群
轉為追求公眾共同利益的極大化。 以參與的
體。」2.
1.
方式促成關地方上公共事務的個人、團體將理
精準化的空間定錨
念化為實務或行動,讓私利本位主義的思考, 或將鄰避概念無限上綱的趨向並非參與式規劃 設計所欲達成的目的。因此,在有限的條件下, 需要更精準的安排能引領地區公民意識與行動 方項的網絡關係,讓有公共性的共識討論優先
單詞
核心精神說明
面對面互動 Face to face interaction
能最精準傳達資訊、取得溝通成 效的群眾互動方法,對於官方取 得地方信賴感、建立地區經營夥 伴關係、傳遞政策計畫精神尤其 關鍵必要且重要。
利害關係人 Stakeholders
掌握計畫對話受眾的共同性與差 異性的分析對象;能即時且有效 協助判斷與分析,協助決策者做 出精準的對策。
居民 Residents
計畫影響範圍內,依據鄰近程度 而有高低不同的影響性的在地民 眾。因為私有產權觀念至上的制 度與社會默契,居民的意向會左 右計畫資源的走向。
公民 Citizens
以更廣義的方式去定義計畫影響 的對象,相對於「居民」,通常 不一定是具有在地房地產權者, 一般以社團、組織或 NGO 等方 式現身。是經過更具有公共意識 教育與培力過程的民眾。
被發生,透過不同層次的溝通佈局,逐一轉化 單一私利為核心思考的觀念或選擇。
1. 有學者從新公共服務的角度,指出政府旨在追求公共利益。因而,「公 共利益不是公民單個個人利益的疊加或集合,而是管理者和公民共同的利 益和共同的責任 ..... 政府應該致力於為公眾營造一個無拘無束、真誠的對 話環境,使公民能夠清楚地表達共同的利益以及價值觀念,使公共利益居 於主導地位,並鼓勵公民為了公共利益採取一致行動。」參考自智庫百科 MBAlib,新公共管理。https://goo.gl/nNRKtF。
本計畫希冀三處策略點所扮演的公共服務,在 於促成參與、形成觀念並轉化公有空間與住宅 的關係。因此,它們需要有一個社會過程,去 形塑基地公共性的價值與觀念,使能有朝一日 成為地區整體的共識基礎。因為,「參與式設 計改變的其實是『人』,於是常常會發現在參 與這件事的人所獲得的進步、成長以及意識是
2. 引自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http://www.ours.org.tw/empowerment/empowerment/%E8%A7%80%E5%BF%B5%E7%AF%87/45
課題與對策/實質再發展計畫
92
單詞
核心精神說明
單詞
社區 Community
傳統是依附於行政里界為邊界的 地理認知,在台灣社區營造運動 二十年來,社區的感知邊界有多 元定義化的趨勢,而可能不單只 行政邊界,也可能以主題或議題 的方式出現。有時候也會與「社 區居民」混用。 社群 一群有共同價值或行動能力的人 Interests Com- 的組合。會依據地區資源或特性 munities 而有依附群聚或排他分散的現 象。與「公民」差異之處在於其 指涉的是人的集體性。集體性的 群眾出現的形式也會有正式、非 正式組織的分野。 目前在社區營造實踐工作中已指 認類型包括:議題社群 ( 含文化 社群、創意社群 )、技術社群及 地緣社群 ( 即社區居民 )。 社區大學 仿效自美國的教育制度,惟在台 Community Col- 灣推動具有在地化的特殊性。功 lege 能在於公民力的培育,提供成人 或退休人士持續學習、轉化個體 發展共感的教育場域,具有地區 / 行政區平台的潛力。惟經營理 念與方針會受到經營團隊的差異 而有不同水準的表現。 情境計畫 是將專業者製作模型或繪製圖說 Situational Proj- 的方法,轉化為 1:1 放樣的社區 ect 溝通方案。一般以創意活動等方 式出現,目地在於拉近現實與 倡議理念的距離。如 Park(ING) Day, 依山小綠洲翻轉後巷等行 動皆是。Open Green 的社區改 造點是情境計畫實踐後的效果。 策略規劃 / 彈性 相較於藍圖式的都市計畫 / 城市 規劃 規劃方法而言,更接近使用者、 Strategic Plan 社區尺度、日常生活的規劃取 徑。有潛力作為接軌社區營造 與都市設計的銜接介面,惟現今 (2016) 仍在倡議階段。
核心精神說明
參與式規劃設計 Participation in Planning and Design Scheme
最早源於美國,初始倡議是為了 對抗破壞式建設的都市更新。此 方法引進台灣與社區營造運動時 期差不多,強調使用者、日常生 活與記憶,並希冀納入弱勢者或 被排除者的需求思考。可以創造 更大的社會共感或方案共識。惟 後期為政府挪用於解決制度上民 眾參與之缺乏,如說明會、公 廳會等單向的互動關係皆與此混 淆;也出現許多未能釐清關鍵公 共課題或背後利害關係人的前提 下進行的形式化、口號上的參與 活動,也是誤用案例。 空間關係 從都市紋理的角度去理解現存空 Spacial Relations 間環境與歷史空間的關係;從生 活感的角度去認識建築物與公共 環境的關係。旨在突顯現今都市 更新框架去脈絡或喪失地區特質 的盲點與矛盾。 工作坊 降低參與門檻的溝通手法。讓不 Workshop 具有專業、知識或技術等一般民 眾,可以更快速進入交點議題討 論的面對面互動方法。 都市設計工作坊 設定特定主題及目標的工作坊, Urban Design 聚焦於因應現況地區紋理或脈 Workshop 絡,透過參與的過程進行未來都 市整體環境規劃、制度規範、原 則擬定等。 景觀設計工作坊 設定特定主題及目標的工作坊, Landscape De- 聚焦於因應現況基地條件或記憶 sign Workshop 故事等,透過參與的過程進行未 來公共環境改善與設計方案的討 論。
93
課題與對策/實質再發展計畫
對策 2:「都市更新計畫」應具有地區規劃(綱要性)的引導角色,以多元、分眾的工作坊 等互動方式疊圖累積實質再發展的地區共識 基地要進行都市更新必須符合已劃定為「都市更新地區」或是「都市更新單元」;「都市更新地區」 是地方主管機關經調查建築物與實質環境之公共安全、公共交通、公共衛生、都市機能、社會治安 及保存維護需求等所劃設;「都市更新單元」為進行都市更新的基本單位,由土地及合法建築物所 有權人依地方主管機關所訂更新基地規模與自行劃定更新單元評定基準等規定劃定。 現行制度中,都市計畫、都市設計、都市更新與社區規劃的介面在制度上有明顯的規範性差異,其 中以社區規劃/社區營造的人文與故事盤點內涵,對於既有都市規劃的影響可以說是被視為是最為 枝微末節、影響力最小的。過往至多僅能落實於地區環境改造計畫中,淪為社區尺度型的空間硬體 設計。本計畫除情境活動融入景觀設計、都市設計工作坊操作,亦以 GeoDesign 的方式嘗試將對話 共識分眾化處理,讓跨領域專業集結出具有前瞻及高度的策略方向確認,後續建議持續朝向一般大 眾可以進行的地區規劃工作坊,更多場次不斷累積。 「都市更新計畫」雖具有一定程度的複雜度,但卻是一個具有法源依據、承上啟下的ㄧ個地區發展 的引導角色,並具有地區規劃綱要性的規範屬性,應持續擴大討論介面,找到能溝通的技術,不斷 在不同的地區、社區轉化,落地處理,並適當定期將在地蒐集意見回饋到都市發展局層次去橫向串 聯跨局處單位。 社區營造過程中許多匯集自在地社區社群的故事、生活紋理(廟宇、水圳遺線、生活記憶)、多元 社群的需求空間(孩童空間、社區環境教育、高齡友善共餐)等內涵,過往已累積出許多參與式的 討論手法,惟在都市計畫制度接軌、對話的介面,除前述溝通技術及質量的持續深耕外,還可以搭 配如開一間店、URS、社區規劃師工作室等空間場域,更能在日常生活中擴大影響力。
對策 3: 雙軌模式復育生態生活連結的城市再生願景 文山地區 ( 含仙跡岩北側生活圈 ) 環境早年引水灌溉,又因山系影響,水文豐沛,昔日萬盛溪及瑠公 水圳貫穿盆地。原本的水文圳道,養育整個台北市的土地。然而隨著採煤礦產業更迭,原以水路貫穿 的核心生活聚落逐漸消逝。水圳沿線及溪流遺線,也從活的灌溉溝渠,變成被掩埋遺留在建築後巷中 的畸零、縫隙空間。部分後巷空間被規劃為臺北好好看計畫營造的暫時性綠地,也有不少空間成為周 邊建築雨水匯集的暗渠巷弄,或是家戶冷氣排放、廚房煙管的排風空間,長期受到忽視。然而,後巷 等縫隙空間卻沿襲了舊有圳道寬度,讓腹地比台北市一般的防火巷還要來得寬,可供人行步行或自行 車通行,具有營造成「新型公共空間」的潛能。
課題與對策/實質再發展計畫
94
單點重建與整建─與社區共創「新公共空間」環境 文山地區的建築街廓型態,延續著舊有圳道與水路,以有機型態的方式變化,許多區域仍遺留著水 路紋理,讓建築線呈現畸零式的街廓型態。如與羅斯福路平行的景隆街 1 巷至景美街路段,即為 昔日瑠公圳遺線。建築街廓僅有 20 公尺寬,呈現狹長型的樣貌;或是其他建築街廓線因緊鄰水系, 呈現畸零樣貌。多年來,這些紋理未受重視,建築依其紋理拼湊,地區的發展慢慢的只見到新興建 築,這些紋理逐漸褪去且消逝。 從短中期而言,修補城市縫隙空間,翻轉新型公共空間是首要的任務。透過縫合具歷史與生態效益 的畸零空間,開創地區自明性並串聯在地公民社群。長期來看,始能帶動地區再生的發展方向。 本計畫希冀將盤點水路沿線的綠資源空間潛在點,結合環境友善的工法,如降低雨水逕流、回水處 理等綠空間營造方式,於未進行都市更新的區域,營造軸帶自明性的軸帶空間,修補城市縫隙空間, 翻轉後巷成為新型態的公共空間。
圖 單點重建整建與街廓重建
95
課題與對策/實質再發展計畫
街廓更新策略 - 串聯整合都市設計、都市計畫機制 透過指認重要的紋理資源轉化為實質再發展的課題,包括水圳或溪舊道的保全、水綠基盤的串聯、 視覺景觀動線、慢行生活綠廊道等等,需要有都市設計的視野居中研擬可行規劃方案,讓重建式的 更新模式在與週邊環境融合、回饋公益設施、公共空間留設等獎勵機制真正能發揮引導建築設計的 作用。 另一方面,藉由與都市計畫通盤檢討調查的專案討論過程,型塑跨局處的共識方向,醞釀中長期的 街廓重建更新計畫,所涉及的都市計畫變更的分區或容許項目,可以被突顯討論,落實通檢的目標。
對策 4:「依山小綠洲」地區創生行動,作為地區公共溝通的平台 「依山小綠洲」是整合了規劃方案、計畫精神、行動方向等概念,屬於用地方形象品牌的方式去推動 的口號與意象。為能更有效倡議、推廣理念,結合活潑的活動方式進行在地的溝通,如工作坊、小 旅行、公民論壇、小綠洲探險隊、早餐會、闖關體驗活動等,並搭配文宣、海報或紀念品等可茲閱讀、 學習的材料,讓參與的民眾可以進一步了解計畫精神。 除活動設計外,擴大串聯的對象亦需要多方評估,包括如何突破中高齡人口的單向動員參與形式, 將理念融入學習教案,鼓勵在地小學,包括景興國小、景美國小、武功國小、靜心小學等,以學區 為跨界範圍,拉起跨年齡層可以參與的介面。 「依山小綠洲」是以轉譯過的語言進行空間與社會的介面整合,以利大眾了解與參與。惟成員的組 成,應是循序漸進的開放式的組合,成員不只有空間專業者,還需要有在地代表性的社群或社區組 織,相關重要的決策,或主次分明的行動子計畫,可以彼此扮演主角與配角的角色,相互扶持協力, 才是真正的永續的、韌性的發展模式。
課題與對策/實質再發展計畫
96
圖 都市規劃與社區營造角色定位
97
課題與對策/實質再發展計畫
二、實質再發展 ( 一 ) 依山地區再發展願景與架構 1 . 環境定位: 仙跡岩生活圈定位,以保全社區歷史紋理、在地特色的環境理念出發,結合社區社群參與概念,創 造綠生活空間共生共享新公共空間,型塑台北市南區門戶願景。 蟾蜍山
興隆路
羅斯福路 景文街
仙跡岩
行道樹綠廊 N
圳道型藍帶
車行道路 行道樹補植人行道
N
課題與對策/實質再發展計畫
圳道型人行道
98
2. 規劃策略與方法: 本計畫為營造未來社區社群共享共生的綠生活環境,不僅需有良好的硬體環境,更需有充滿人性的 軟性活力注入。因此,經由分析過程,套疊圖資,針對地方性及議題性則出策略軸帶,以地方空間 營造介入方法,創造再生契機。並於策略軸內,發展兩種策略面相,共創更好的新公共空間與生活 圈環境。
# 策略一 : 空間 / 綠環境串連 以水綠紋理 / 文史軸帶串連具改善潛力之 畸零地空間
# 策略二 : 人 / 社區社群串連 凝聚社區議題 / 地緣社群研提地區環境改善共 識與協力方案
‧ 點 -- 盤點生活圈內畸零地、閒置空 地空間為策略點,以環境改善、整建 維護方式,營造具備歷史紋理、蓄水、 滯洪、減災功能的綠色開放空間。
‧ 點 - 定錨於策略點社區,找尋社區里辦公 處的支持,共同討論策略點的營造方向。 ‧ 線 - 以水圳沿線社區,結合周邊各社區里 辦公處及在地組織,發展小型的社區網絡 軸帶
‧ 線 -- 以水圳紋理為主要線狀軸帶, 串連各策略點空間
‧ 面 - 具備社區支持後,擴大在地組織及其 他議題社群、技術社群團體,發展社區社 群網絡平台共襄盛舉。
‧ 面 -- 藉由水圳遺線擇定出的策略軸 帶為核心,劃定「都市更新地區」, 擬定都市設計原則,規範水圳遺線新 公共空間,勾勒未來具有社區歷史紋 理的綠生活環境。
99
課題與對策/實質再發展計畫
3. 規劃觀點與架構 - 社區規劃觀點,強化地區自明特性 釐清當前「生活圈」可操作範圍,串聯各里共同進行特色空間營造計畫。盤點景美仙跡岩周邊資源, 景美舊聚落與水圳、水路的發展,彙整三個重要規劃觀點,分別為: a. 歷史紋理的保全 由於地區依據城市的整體發展及脈絡,過往曾有重要的灌溉水圳設施,運有重要煤礦產業的輕便 車軌路線,現今雖然這些灌溉、運煤的行為已不在,但現卻仍保有許多歷史紋理(包括水圳、煤 礦台車路線),這些紋理隱藏在建築後巷、保甲路中。臺北市都市更新應將其視為在第重要文化 資產,依據此紋理重新劃定都市更新地區,避免在地特色資產逐漸消逝。 b. 水與綠基盤護育 依山地區環境雖位處山區環境,擁有蟾蜍山、仙跡岩重要的生態資源,然而目前住宅區內的公園 綠地零散,缺乏連結串聯關係。
c. 氣候變遷減災防災觀點 過往都市計畫及都市更新多以防災觀點考量,納入防災公園、防災建築的避難防災觀點規範。然 而城市發展更該以「減災」概念思考,應納入危害、脆弱度與風險 的評估觀念。
課題與對策/實質再發展計畫
100
圖 空間與社區社群點線面串連
101
課題與對策/實質再發展計畫
圖 仙跡岩周邊潛力軸帶形塑
103
4. 提高週邊資源點可及性 串聯加乘效益 以仙跡岩北側策略地區作為都會依山發展之綠 生活空間營造的示範,落實海綿城市構想,體 現都會型都市再生模式。 線型空間現況多不佳,包括水道被覆蓋、欄杆 阻擋車行進入、停車問題等。首要任務便是找 到導致現況之背景因素後與社區社群共同提出 改善之道。預期提高可及性,讓紋理資源更被 有效整合,而社群能量才能進到地方空間營造 的領域。
5. 階層性地區規劃架構
圖 仙跡岩周邊歷史盤點圖
依據前述觀點,結合現有都市更新機制,本計畫以地區尺度的生活圈範圍出發,發展階層性的地區 規劃架構,自仙跡岩生活圈地區計畫,發展都市更新策略地區,從策略地區中,指認都市更新地區後, 建議都市更新整體街廓(單元),再以由下而上的方式,鼓勵社區進行策略點空間改善,使地區尺 度規劃上下接軌。
圖 仙跡岩周邊歷史盤點圖
105
課題與對策/實質再發展計畫
( 二 ) 策略區分區說明 1. 策略軸帶評估說明 依據前述環境分析,再行針對已指認的兩個主要軸線周邊的在地故事與歷史資源調查,可以發現本 計畫規劃範圍的特徵包括如下: (1) 圳系交疊層次豐富 (2) 都市空間遺線紋理明顯,部份策略點保有歷史痕跡 ( 碑、橋墩等 ) (3) 運煤採礦在地記憶猶存 (4) 拓墾之單姓家族聚落可追溯自清代,後代耆老可追蹤口述歷史 (5) 圳系帶狀空間與都市雨水排水管溝重疊 (6) 周邊可茲作為都市跳島串連的公園、綠帶、學校密集 (7) 點線面串連性潛力高 (8) 圳系歷史帶狀空間與車行路線可不相重疊,具有保障步行者安全潛力 (9) 在地社群能量豐沛,對於空間軸帶復育賦予極高期待 (10) 在地社區居民缺乏擾動,習慣安靜的生活空間 (11) 周邊小學校參與配合度高,社區資源具有環境教育開發潛力 (12) 既有上位都市計畫未能呼應在地紋理,已指認之地方特色資源極為缺乏 (13) 滯洪與氣候變遷議題適用於計畫指認之 20 處策略基地 (14) 已指認之歷史人文面向的空間資源,不具有文化保存法定位階, 有待多元策略計畫納入保全範圍 (15) 計畫規劃範圍內有多處政府規劃公宅基地、滯洪池等重大建設項目 (16) 全區議題、土地權屬需有跨局處協商討論機制,始能據以評估推動落實
2. 六大策略軸帶說明 針對地方記憶、歷史疊圖及相關資源分析,將指認之20 處策略點周邊環境紋理關係重新疊圖分析, 可歸納計畫範圍內分期分區推動子計畫之策略軸帶包括六區: (1) 頂公館街周邊 / 景美溪舊河道復育策略軸帶 此區的萬年公園、萬和公園,曾是昔日景美溪流經的區域,也是淹水潛勢圖的潛在區域,建議可藉 由舊河道復育的概念,以昔日河道為中心,藉由小系統蓄水滯洪的概念發展設計,以回應氣候變遷 課題。目前 #19 已由萬和社區發展協會提案,具有一定社區能量基礎,建議可作為先期操作的策略 軸帶之一。 相關策略點:#19 備註:#19 已有 105 年更新處 Open Green 社區提案,由社區自主施作部份項目
課題與對策/實質再發展計畫
106
(2) 興隆路 ( 一段 ) 十五份遺址 / 萬盛溪上游沿線策略軸帶 ( 都市更新地區示範區域 ) 本區域曾是十五份遺址區域,也是萬隆一帶較早發展的十五份庄單姓聚落 ( 許、劉 ),為昔日萬盛溪、 霧裡薛圳、瑠公圳流經的交會點,目前河道紋理仍清晰可見,且部分還保留開蓋樣貌,因此,建議 作為都市設計操作示範區域,整合重建街廓、整建維護概念操作,建議後續以盤點出的策略點作為 示範性的整建空間。 相關策略點:#5、#6 、#9 、#10 備註:與本計畫擇點三處策略點部份重疊 (3) 興隆路 ( 二段 ) 永豐煤礦舊址 / 仙通橋周邊策略軸帶 此區域靠近仙跡岩山入口處,也是過去永豐煤礦遺址,過往曾有煤礦台車行經,又有仙通橋遺址, 目前許多小巷道即為當時的煤礦台車遺址。仙通橋曾有仙通橋墩保留的社區運動,社區具備一定動 能,因故歸納此策略軸帶操作,復育煤礦鐵道紋理。 相關策略點:#8 備註:與本計畫擇點三處策略點部份重疊 (4) 鐵道圳道雙軸 本區的羅斯福路路段及景文街、三福街曾是重要萬新鐵路、瑠公圳行經之處,許多建築在這兩個重 要鐵道、水路建造,形成前門道路 ( 羅斯福路 ),後門街道 ( 景文街 ) 的奇特景象,保有重要的歷史 紋理與特殊街廓,可以人本交通、復育歷史紋理概念思考此策略軸帶的發展。 相關策略點:#18 備註:#18 已有萬有里向區公所申請,施作成公園,106 年完工。 (5) 景美老街 / 人文新渡口策略軸帶 此區為景美最早期發展區域,曾有昔日的渡船口 - 溪仔口、景美渡船口,因此發展市集、街肆,又 曾有萬新鐵道通過,繁華時期跨足清代、日治時期、民初,仍保有許多歷史、景點資源,如集應廟、 進興宮、仙跡岩等,且目前景美老街仍保有許多日治時期建築、亭仔腳,具備一定的歷史價值,如 何延續老街風貌也是一大課題,另外,目前文山社區大學著重於景美老街發展,投入文化社造工作、 景美渡口的參與是預算提案,醞釀社區動能,因此,擇定本區作為策略軸發展區域。 相關策略點:#1、#17 備註:#17 已有 105 年參與式預算提案,由工務局施作部份項目 (6) 興隆路(三段)/ 興隆三段山腳軸帶 本區域位於辛亥路、興隆路交叉入口,位於蟾蜍山山腳下,為淹水潛勢區域,多年來常飽受淹水之苦, 市府近年投入辛亥營區滯洪池規劃,希冀可改善本區域水患問題,本計畫則以小尺度觀點,思考如 何結合社區社群資源,透過社區策略點空間改善,導入蓄水滯洪設計,改善此區淹水課題。 相關策略點:無 備註:本區興隆路與辛亥路交叉入口,有辛亥營區滯洪池規劃 107
課題與對策/實質再發展計畫
依據本案評估更新策略地區軸帶,本案擇定「興隆路 ( 一段 ) 十五份遺址 / 萬盛溪上游沿線策略軸帶」 為示範區域,依歷史紋理及現有建築形態,指認「都市更新地區」,並研擬相關都市設計規範原則。 (詳參見「柒、依山地區都市設計原則」)
圖 六區子計畫策略軸帶
課題與對策/實質再發展計畫
108
陸、街廓重建 - 依山地區都市設計原則
- 以水圳沿線地區為示範
一、都市設計在社區 ( 生活圈 ) 尺度 的框架及意涵
態的掌握,附近社區、社群對於生活情境的期
(一)都市設計的困境
境或原有的都市空間型態產生太大的差異性。
都 市 設 計( 又 稱 城 市 設 計, 英 文 Urban
業者為爭取時效,往往對於案件快速通過的重
望等等進行相當程度的分析以及觀察、訪談說 明,以確保未來的開發不至於與現在的生活情 但現實狀況往往礙於時間的緊迫性,都市開發 要性排序大於對於地方紋理的重新鍊結。在此
Design)的具體定義在建築界和規劃界眾說紛
情況之下,「都市設計審議」未能成為公、私
紜,通常是指以都市作為研究對象的設計工作。
部門作為認識開發基地週邊的契機,反而僅僅
介於都市計畫、景觀建築與建築設計之間的一
當作是一個建築或土地開發的「程序」。至於
種設計。相對於都市計畫的抽象性和數據化,
既有法制的規範,都市計畫內的都市設計原則
都市設計更具有具體性和圖形化;但是,因為
亦僅僅規範審議範圍、開放空間、人行步道、
二十世紀中葉以後實務上的都市設計多半是為
建築量體、高度、造型、色彩等外部形式的管
景觀設計或建築設計提供指導、參考架構,因
制事項,也未掌握實際要求開發業者的工具,
而與具體的景觀設計或建築設計有所區別(維 基百科)。
因此更新開發要能真實呼應地區環境品質、生
臺灣的都市設計最早可回溯民國 68 年「信義副
不小的落差。
活形態、紋理保存等重要訊息,中間尚有一段
都心」計畫案將都市設計正式的納入都市計畫
舉例來說,台北市政府於民國 99 年 3 月公告
的法定程序內,更於民國 81 年在當時的工務局
實施「臺北市文山區都市計畫通盤檢討細部計
都市計畫處內成立了都市設計科,當時全國第
畫書」中於都市設計管制一章中指出,除了文
一個都市設計科的科長就是現任台北市林欽榮
山區整體建築開發需依照所指定適用台北市山
副市長。在都市設計業務發展的三十多年,都
坡地建築開發適用要點的區位之外,在環境空
市設計仍然停留在都市設計審議管制建築物形
間品質營造上著重於創造具有山水文化特色之
式的法治層面;回到生活場所中理解都市設計
優良「住宅區」,且僅於選定之區域進行都市
的意義乃為「集居生活與集居環境之間的好品
設計準則之管制。另外於「整體性都市設計原
質的指認、處理和經營,以及其意義的彰顯。」
則」中亦僅有二至三條原則敘明應尊重都市中
簡言之,就是「整體生活情境的營造」(喻肇
原有建築紋理以及歷史古蹟脈絡,以及強化山
青 ,2014)。當前都市設計的觀念卻被複雜的
系、水系資源,結合既有地區性之人行空間與
法令、建築的形式爭論、私有開發對於數字上
基地內法定開放空間,以活絡本區生活空間形
的爭論所隱蔽在後。
貌及延續暨有都市生活路徑。
從生活場所的角度觀之,都市設計審議應著重 於開發地區集居環境的品質觀察、地區生活形 109
街廓重建 - 依山地區都市設計原則
若以廣義都市設計的實質內涵與意義來說,現 況於都市計畫書內在法令規章下明定規範之管 制內容,均無法表達從文化、生態、歷史脈絡 之下掌握「從整體生活情境的塑造」為出發點 的都市設計。且於都市設計審議範圍僅於四個 部分進行管制,第一:重要景觀特色地區(例如: 景美老街地區、景美溪、新店溪沿岸地區)。 第二:依據「臺北市都市設計及土地使用開發 許可審議委員會設置辦法」規定應提送審議範 圍。第三:計畫案內已規定須整體規劃或整體 開發之地區。第四:已研擬都市設計管制要點 地區(如木柵二期重劃區都市設計管制要點)。 從上述管制地區可了解都市設計作為都市建築 型態以及城市生活情境營造的形塑工具,事實 上亦有漫長的路程於觀念上、法規上進行突破。 本次研究範圍涵蓋台北市文山區四個地籍段, 依序為萬隆、萬慶、興隆、景美段,依據台北
圖 面對公共空間的建築表情 應有更積極的做為與思考
市都市開發審議平台核備案件查詢得知,以這 4 個地籍段在近十年經過都市設計審議核定為 15 個案件,多數為靜心國民中小學以及臺灣 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所提出申請都市設計審議案 件,私人住宅或商業開發案件則依照「臺北市 都市設計及土地使用開發許可審議規則」中開 發規模之規定送審案件約 6 件。以此審議數量 與文山區近 10 年的開發案件相比較,亦無法表 現其都市設計管制整體都市發展的原使用意, 更無法實現都市設計背後欲實踐「美好的空間 情境塑造」的本質意義。
圖 研究範圍地籍段分佈圖
街廓重建 - 依山地區都市設計原則
110
圖 傳統城市社會文化的「默會」規則
圖 現代城市的專業「明文」規則下的都 市規劃 Photo by Alex MacLean
111
街廓重建 - 依山地區都市設計原則
(二)以「生活」導向的更新型都市設計構想 都市設計應不僅僅是對於空間或建築量體、形式在形而上的規範,操作時應該更有效的掌握地區發 展在歷史脈絡下的紋理,以及地區居民在生活形態上的收集與觀察記錄。在此概念之下,都市設計 亦不僅僅為從上而下對於空間品質在規劃技術或論述下的設定,更重要的是收集從下而上、以「生 活經驗」出發的一種生活形態在空間情境上的掌握。
圖 空間情境的營造必須從「生活」做為出發的起點
面對都市發展的歷程,都市更新並不僅僅是硬體的翻新或土地開發的工具,更應在「社區」或「生 活圈」的層級中找到共同行動的社群主體做為出發點。都市更新中「創新」、「活化」、「翻轉」 的深層意義需要被重新思考,並結合都市設計從上而下的專業以及從下而上對於「生活情境」,進 行空間營造上的掌握。思考的面向將分為兩個部份: 1. 短期的生活情境營造構想 運用都市更新對於既有建築物的整建維護機制,探討與開放空間整合思考的可能,例如運用文山區 水圳遺線作為歷史情境出發的起點,思考後巷與「家」的關係,進而以環境營造作為活絡社區的「環 境共識」。並強調由歷史堆疊出來的「生活感」出發,思考在文化、生活情境「整體性」的塑造。 2. 長期的永續環境生活基地 都市更新之目的在藉由更新單元的重建,翻轉地區原有窳陋、建物老舊的舊印象,但以社區營造以
街廓重建 - 依山地區都市設計原則
112
及都市設計出發的都市更新,應強調原本更新單元基地上的美好生活形態,藉由都市更新將硬體部份 重建,保留原本軟體機制上的操作以及原有社區社群組織的和諧與共識。並加入在生態城市規劃技術 下的永續發展指標,強調從建築物的節能減碳,到開放空間藉由水與綠的配置所希望達成的微氣候環 境控制,以滿足整體空間在水系統、綠地系統、友善交通等需求。因故,在未來都市更新範疇中,希 冀落實參與式規劃精神,透過社區訪查與互動過程,了解在地的文化、歷史、生活資源,將其納入都 市更新範圍,歸納出適切的都市更新單元,保留舊有歷史及生活紋理,以都市設計準則規範空間形式, 強化實踐由下而上,與居民有共識且具有在地特色與紋理的都市更新願景 ( 如下圖所示 )。
圖 更新範圍劃定願景
113
街廓重建 - 依山地區都市設計原則
二、依山地區模式語言探索
( 一 ) 模式語言 (pattern language) 的概念 在建築語言的分類上,亞力山大的「模式語言」可以歸類於隱喻的技術語彙。技術語彙是科學化的, 他是一種需要國際化的推廣性語彙。這種語彙與後現代主義強調的「隱喻語彙」不同。隱喻語彙 (MetaLanguge)是由本土出發的鄉土主義或歷史主義,它具備了完整意涵的語言體系,符號象徵 與造型的意義再度被提出討論,他彌補了技術語彙在文化層次上的欠缺。而根據模式語言的精神, 地區由生活而形成的空間型態,需要以觀察以及調查的方式進行地區模式的建立,從分析中找尋空 間型態背後的「關係」,試圖找尋在地發展脈絡之下人與土地、人與人的關係,以及其關係反映出 來的空間型態、生活形態,並整理記錄下來的模式,提供後續各種尺度的設計,在規劃或設計概念 與原則。
( 二 ) 依山地區模式語言分析 下表參考水牛建築師事務所陳永興建築師的〈向南方學習〉,整理出生活環境的 6 個尺度架構,並 運用六個空間尺度以及自然環境、人文社經以及實質空間等三大面向的架構進行文山區依山地區特 殊性模式的紀錄。分析方法包括書面資料的收集、在地頭人與居民的日常訪談以及實際走踏的觀察 記錄進而彙整。
社區設計
圖 模式語言在都市設計位階圖
街廓重建 - 依山地區都市設計原則
114
表 文山區依山地區模式語言彙整表
生活尺度 -1District 區域 1/1000000
-2Town 城鎮 1/10000
-3Community 社區 1/1000
-4Place 場所 1/100
-5Element 元素 1/10
-6Object 物品 1/1
—
e3-1 多層次的山坡 處理
—
—
—
H1-1 五分車運煤 H1-2 萬興鐵路的發 人文 展脈絡 H2-1 H3-1 社經 H1-3 雙 廟 雙 軸 線 巷弄內的社區 ( 三福街 ) 的空間發展 據點 H 具有歷史意義 的街巷系統 H1-4 水圳遺線
—
—
H6-1 公共的事 物聚集
S5-1 停車場出入口 的植草磚 S5-2 封閉卻充滿綠 意的高牆 S5-3 建築線內的綠 空間 S5-4 建築間狹縫的 小花園
—
E1-1 蟾蜍山到仙跡 環境 岩的綠手指 自然 E1-2 依山地區獨特 E 的蕨類環境
S4-1 橋墩旁的暫留空間 S4-2 有層次的後巷休憩空間 S4-3 巷弄裡的公寓轉換中庭 S4-4 視覺開放的巷弄關係 S3-1 具有生氣活潑 S4-5 住宅旁有水聲的秘境綠弄 的街巷空間 S4-6 水圳上有層次的凹地公園 S4-7 樹蔭充足的人行後巷 S3-2 多層次的坡地 S4-8 具有遮蔽的公共空間 實質 S1-1 S2-1 S4-9 囊底路的社區空間 聚落 空間 自力營造的老 道 路 端 點 看 S4-10 水圳旁的生活空間 S3-3 兵聚落 得到山 飄著廟宇香味 S4-11 適宜的街道騎樓尺寸 S 的生活巷弄 S4-12 住屋外的公共交流空間 S3-4 S4-13 社區裡有生活 親切的新建大樓前的開放空間 感的小路網絡 S4-14 建築側院的生活場域 S4-15 具有綠意的狹長建築 S4-16 具引導性的路徑
115
街廓重建 - 依山地區都市設計原則
1. 地景尺度
H2-1 雙廟雙軸線的空間發展
景美地區發展的原型,由集應廟延伸至溪仔口 舊碼口,以及集應廟旁進興宮對面的景美老街 兩條軸線組成。
S2-1 道路端點看得到山
依山地區獨特且明顯的街道自明性。
2. 生活尺度
e3-1 多層次的山坡處理
山林環境與建成區也可以很有層次,並非一般 以擋土牆的方式被處理。
街廓重建 - 依山地區都市設計原則
116
H3-1 巷弄內的社區據點 社區內的據點不只是空間或產業的分布與配 置,更重要的是顯而易見的社會網絡。
S3-1 具有生氣活潑的街巷空間 街道的形式最早源自於人類活動,而非現今以 「車」為思考配置,對規劃而言,具有生氣的 街道活動更重要。
S3-2 多層次的坡地聚落 依山地區的獨特聚落形態,反應在自然環境與 人為活動彼此緊密的關係。
117
街廓重建 - 依山地區都市設計原則
S3-3 飄著廟宇香味的生活巷弄 宗教在地方發展具有重要的角色,衍生出的空 間型態也代表地區的自明性與向心性。
S3-4 社區裡有生活感的小路網絡 巷弄是公共空間發展的最後一個層級,但也是 展現地區生活、鄰里交流的重要場所。
S4-1 橋墩旁的暫留空間 橋墩代表的是歷史空間的再現公共活動的舉 辦,更彰顯其文化歷史的意涵。
街廓重建 - 依山地區都市設計原則
118
S4-2 有層次的後巷休憩空間 後巷空間不僅是人們通過之處,與鄰近建築的空間 層次關係亦非常重要。
S4-3 巷弄裡的公寓轉換中庭 公寓前的小中庭是從私空間轉換至公共空間的 中介場所。
S4-4 視覺開放的巷弄關係 街道視覺性一直是空間氛圍重要的一環,舒適 的街道尺度以及建築退縮造就整體的空間效 果。
119
街廓重建 - 依山地區都市設計原則
S4-5 住宅旁有水聲的秘境綠弄 自然環境與人造環境的中介空間營造是重要的 介面課題。
S4-6 水圳上有層次的凹地公園 在公園內設置不同的階層,給予不同活動的功 能有助於加強公園的使用率。
S4-7 樹蔭充足的人行後巷 人行後巷必須是安全、通透、舒適的,而且充 滿綠蔭。
街廓重建 - 依山地區都市設計原則
120
S4-8 具有遮蔽的公共空間
社區內的公共空間,不論騎樓下、大樹下都 需要有遮蔭的重要元素。
S4-9 囊底路的社區空間 道路端點接近自然的囊底路是最好的社區空 間,任何一起有趣、教育、交流的事情都可以 在這裡發生。
S4-10 水圳旁的生活空間 都市設計與水的關係是緊密的,依水而生的農 耕以及景觀,至今仍然存在於水泥叢林之中。
121
街廓重建 - 依山地區都市設計原則
S4-11 宜的街道騎樓尺寸 騎樓源自於遮風避雨的場所,之後衍生為社區 交流的空間,也是充滿活動的中介空間。
S4-12 住屋外的公共交流空間 社區交流一直是社會關係重要的一環,而由社 區自行生成的交流空間是使用率高的主要原 因。
S4-13 親切的新建大樓前的開放空間 許多新建大樓的開放空間在設計上還是能回應 地區交流的社會價值。
街廓重建 - 依山地區都市設計原則
122
S4-14 建築側院的生活場域 側院空間一樣是建築本體活動的延伸區,與前 後院不同之處是在使用上更貼近家庭服務 ( 例 如修理機車、家具整理等 )。
S4-15 具有綠意的狹長建築 建築或量體造成的壓迫感,可以用綠意或景觀 的手法輕易的被解決。
S4-16 具引導性的路徑 路徑的引導利用美學中的「序列」可達到空間 辨識的效果,例如一排樹、一排欄杆等。
123
街廓重建 - 依山地區都市設計原則
S5-1 停車場出入口的植草磚
3. 動作尺度
家戶的私空間,以植草磚或透水性工法,更 能加深永續環境的思維。
S5-2 封閉卻充滿綠意的高牆 封閉的高牆是景觀視覺所不被接受的元素,但 加以綠化則消弭了對於環境的敵對感。
S5-3 建築線內的綠空間 家戶的綠意源自對於自然的渴望,對於整體街 道環境是加分的。
街廓重建 - 依山地區都市設計原則
124
S5-4 建築間狹縫的小花園 建築物所形成的狹縫性往往是凌亂、髒亂的, 以自發的綠化佈置是社區最好的維管系統。
H6-1 公共的事物聚集 公共事務代表的是社會關係的實踐,這包含了日常 生活、防災應變、急難救助等複雜的分工體系。
125
街廓重建 - 依山地區都市設計原則
三、水圳遺線作為都市設計示範區
( 一 ) 現行文山區都市設計的困境與機會
( 二 ) 都市設計示範區範圍
1. 消極的都市設計管制內容
配合本階段在清水祖師廟旁的策略點 6 所舉辦 的工作坊以及景觀設計,選定以水圳遺線(以 策略點 6 週邊為例)所經過的街廓做為本階段 的示範區。
現行文山區都市計畫細部計畫中有關都市設計 一節,在審議地區的劃設除了依據台北市都市 設計審議相關規定以及木柵二期之外,也僅針 對景美老街以及景美溪、新店溪沿岸的街廓進 行都市設計審議的控管,文字內容也僅以都市 設計較為一般通則性的原則加以規範,審議地 區也並無相關圖說標註實際街廓位置,並且在 原則的說明部分亦缺乏輔助的圖說。另外都市 設計在制訂時的公民參與亦為在策略決策過程 中重要的部分,以往都市計畫訂定時,均只有 在決策後以說明會或是公聽會收集居民意見, 但是決策之前的規劃過程卻缺乏民眾溝通,導 致計畫頒佈後針對特定議題的衝突發生。都市 設計是都市從生活出發到美學藝術,並擴展到 環境生態的重要實踐工具,若僅有文山區現行 都市設計管制的相關內容,實無法達到都市設 計做為城市發展工具之原意。 2. 以歷史及環境生態做為主軸的生活實踐 文山區於景美萬隆一帶早期為瑠公圳經過之土 地,當時除了瑠公圳之外還有霧里薛圳以及因 自然地形所形成的萬盛溪。在人文歷史的部分, 萬新鐵路的興建也顯示出當時的人為開發之強 度,水圳的發展亦同時包含與自然、人文、產 業等相互關係。本案都市設計的擬定將擇以水 路遺線做為未來管制的街廓,並強調人文歷史 的再現以及掌握微氣候環境的生活品質,在未 來的管制內容應以模式語言調查、反映出的地 區生活、空間型態,轉化為管制的參考依據, 加強從生活出發的都市自明性。
街廓重建 - 依山地區都市設計原則
圖 都市設計範圍示意圖
126
1. 水圳遺線做為主要都市設計核心地區
2. 台北市雨水下水道系統
都市設計管制實施地區除了新訂計畫區以外,
從「台北地理資訊e點靈」的市府網站中可
在建城地區的管制範圍一般以特定的文化歷
查詢台北市雨水下水道管線以及人孔蓋之位
史、景觀風貌的保存做為主要劃定之依據。
置、管徑等資訊,在示範區內興隆路以南,
文山區以瑠公圳為主的水圳網絡為早期地區
原水圳位置仍有雨水管線之佈設,管徑寬度
發展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資源之一,雖然現無
及高度約 1.5-2 公尺;示範區興隆路以北之部
開蓋計畫,但水圳紋理依舊反映在住宅區內
分,原水圳僅有部分路段以下水道管徑方式
的後巷或是街廓內的畸零空間,本計畫亦期
呈現,另外在北側靠近景美運動公園的街廓,
望水圳流經之街廓未來在進行重建或是都市
雖無雨水下水道管線的佈設,但沿著水圳遺
更新等開發行為時,能以復原水圳意象做為
線皆設置雨水人手孔,由此可判斷原水圳路
開放空間留設之主題,並反映在景觀設計或
線僅部分路段作為雨水下水道之使用。
是建築退縮等相關規範。
圖 原水圳路線示意圖
圖 台北雨水下水道系統圖 來源:地理資訊e點靈
127
街廓重建 - 依山地區都市設計原則
四、都市設計示範區周邊現況課題 (二)建築型態沒有反應
(一)水圳街廓公私有地夾雜難以發展
水圳後巷帶狀式開放空間 .水圳沿線「線性」公有土地的分佈,私 有地整併開發 1500 平方公尺以上的建
1. 示範區周邊建築型態調查內容
築設計
.示範區範圍內建築多為無電梯公寓或透
.地權分割影響街廓內建築型態的發展
天厝
.沿主要街道細長的地籍反應其配地區位
.同一建案具有 2 種建築型態的住宅市場
.民國 57 年景美納入台北市轄內後,經
.基地面積大於 1500 平方公尺就可產生集
過市地重劃,地籍分割已無法呈現原有
合住宅的建築型態
土地發展紋理
.基地面寬影響建築型態的發展
圖 示範區周邊公私有地分佈
街廓重建 - 依山地區都市設計原則
圖 示範區周邊建築型態分布圖
128
(三)主要開放空間週邊缺乏鄰里性服務商業 .調查範圍具有群聚效應產業為特種零售業, 包括油漆、磁磚、建材等種類,另修理業例
2. 建築型態的同一性反應開發規模
水電,也常與上述特種零售業群聚。 .建築型態、外觀、材質、顏色具有同一性之
.巷內多半以住宅為主,少有其他商店,偶有
建築群落
零星之雜貨店或美髮店。
.具有同一性的建築群落不一定在同一街廓內
.商業型態多在臨主要道路之位置,靜心國小 對面尤以其他產業(補習班)為主要產業。 .調查範圍中以北邊尚有閒置空地。 .零星辦公使用則位於建築物之二樓。
圖 示範區周邊同一性建築型態示意圖
圖 示範區週邊 業種業態分布圖
129
街廓重建 - 依山地區都市設計原則
(四)水圳後巷無法成為良好人行空間 .水圳沿線多為兩邊 1-4 層樓房包覆的 2-3 米巷道,除了社區公園綠地並無特定的開放空間。 .空間感受後巷路寬與舒適度並無絕對關係,其空間營造大部分來自於居民適應道路走向所營造 的盆栽街景。 .視覺層次上, 2-3 米寬的後巷反而比兩邊住房少的 6-8 米寬後巷來的豐富。
圖 示範地區與微氣候環境的關係
街廓重建 - 依山地區都市設計原則
130
(五)後巷彎道無法反應依山地區獨特的視覺焦點 依山地區後巷的水圳紋理而形成的許多「彎道」空間,其特性是在轉彎處具有視覺焦點的產生,在 巷弄入口處帶來秘境之感。在調查分析的過程,藉由環境心理學中視覺凝聚的過程,將彎道處的「蟾 蜍山」、「街樹」 、「盆栽」 與「堆疊的樓房」在遠近交錯中形成文山區特有的巷弄風景。
圖 依山彎到處視覺焦點內容示意圖
131
街廓重建 - 依山地區都市設計原則
(六)都市設計示範區週邊課題綜整 1. 整體開發之必要性、重要性 公私有地夾雜,只有以整體開發的管制或誘因,使其避免沿水圳後巷零星開發造成公共使用空間的 不連續性。 2. 建築量體管制 建築型態大於 1500 平方公尺以上為集合住宅或 2 種以上建築產品,可運用管制內容調配建築量體 位置。另外水圳沿線為保持視覺通透性,避免週邊鄰房形成的壓迫感,故建議二樓以上需退縮一定 範圍,保障水圳沿線的日照、人行空間品質,營造舒適空間。水圳沿線二樓以上退縮比例可依照在 地經驗進行建築物量體調整或開放空間植栽之建議。 1:1~1:3 舒適 1:4~1:6 舒適 ~ 擁擠,建議二樓以上退縮一定範圍 >1:10
壓迫,需沿集合住宅圍牆重植植栽或另一邊留設空地以保障光照
3. 應鼓勵具有生氣的公園綠地週邊使用 在面對永久性開放空間及綠地應鼓勵地區商業的產生,並留設有遮簷人行空間或騎樓。 4. 水圳沿線彎道處開放空間管制 彎道處需單邊留設開放空間,以利行人通過並有機會駐足。彎道視覺焦點底端設置小型社區開放空 間,留置大樹種植空間。
街廓重建 - 依山地區都市設計原則
132
五、結合生活形態以及生態技術的都市設計構想 (一)示範區都市設計目標 都市設計的制定應以在地的空間以及生活型態作為管制工具的出發點,找出在地「模式」轉換為原 則性或實質性的都市設計內容,較能反應並保留在地長久發展下來的內在意涵以及空間涵構。另外 在生態城市作為實踐都市生活重要的發展依據前提之下,生態環境技術更應該反應在都市設計的原 則或是管制當中,作為管制工具中理性邏輯的依據,本計劃試圖將在地質性、內在涵構的方式運用 在地訪談、調查、模式語言的分析,與生態環境技術的分析結合,制定出較為符合「在地性」的都 市設計管制原則,作為後續管制的參考依據。
滾動式地區串聯的 綠生活設計
圖 都市設計目標的發展架構示意圖
133
街廓重建 - 依山地區都市設計原則
(二)示範區都市設計管制構想 都市設計的管制構想將依據都市設計,以「型態」出發的都市設計原則進行管制構想內容的敘述, 並連結與在地模式語言的應用關係,以做為在地性都市設計管制內容的參考依據。構想及內容說明 如下。
街廓重建 - 依山地區都市設計原則
134
發展目標
管制項目
內容說明
示意圖
模式語言的應用
微氣候環境 生態綠質量
街角廣場的留設
微氣候環境
建築量體配置 西低東高的
水環境治理 綠建築
建築基地的雨水管理
配合文山區季節風向,在都市密集的街角處留設街 角廣場,雖無法直接證明對於改善街廓為氣候環境 的效果,但對於整體風環境的沈降效果應有一定的 影響,另外對於開放空間綠化面積增加,將有助於 都市生態跳島的實踐。
建築量體通常是造成城市地面層微氣候不流通或是 熱島效應最大的元兇之一,如何運用建築量體的管 制,掌握對於街廓甚至都市尺度的影響,將其對地 面層風環境的影響降至最低,實為都市微氣候研究 重要的一環。
面對氣候變遷的議題,建築基地應著重於基地本身 作為對抗氣候變遷的最小開發單元,並著重於現有 管制工具的落實,例如降低開挖率,以及提高透水 率以增加地表水入滲的能力,並加強滯洪措施,達 成最小開發單元的雨水管理。
生態綠質量
開放空間綠質量管制
微氣候環境
東西向帶狀式開放空間
水環境治理
減洪 公共設施用地的保水、
傳統的都市設計較少針對開發基地或公共設施用地 (例如道路、公園)進行三度空間的綠化要求與管 制,本案建議未來在綠化管制的部分除傳統平面一 定面積設置喬木之外,應加強綠覆率、綠化量等具 有指標性的管制內容,以及土壤深度、不透水硬鋪 面比例,甚至樹種奇異度等進行管制內容的敘述, 有效加強基地開發後的總綠化量。
S4-15 具有綠意的狹長建築 S5-2 封閉卻充滿綠意的高牆 S5-3 建築線內的綠空間 S5-4 建築間狹縫的小花園 S5-1 停車場出入口的植草磚
配合文山區季節風環境留設東西向的風廊,運用現 有東西向的道路二側,制訂建築量體退縮的管制, 另外對於東西向道路的前院退縮開放空間,應加強 綠化,過濾空氣並加強冷島效應,使較為西側的街 廓獲得較好的微氣候環境。
S4-13 親切的新建大樓前的 開放空間
以往的都市設計較少針對公共設施用地(例如道 路、公園用地等)進行水與綠的管制,配合地區微 氣候環境對於水與綠空間的要求,並回應極端氣候 的暴雨管理,公共設施用地應肩負示範性的角色, 做為區域保水、減洪的容受基地。
135
E3-1 多層次的山坡處理 S4-6 水圳上有層次的凹地公園
街廓重建 - 依山地區都市設計原則
發展目標
管制項目
內容說明
示意圖
模式語言的應用
S4-12 住屋外的公共交流空間
藉由基地尺度的行為、視覺觀察得知在水圳巷弄的轉 角處通常是視覺聚焦之處,視覺端點的內容通常影響 在後巷行走的心裡舒適度,故水圳後巷的轉角處,無 論是以開放空間景觀性的方式或是以建築量體的方式 呈現,應著重於給行人或休憩者在心理上的愉悅。
S4-4 視覺開放的巷弄關係
後巷是凝聚地區日常生活的重要地區,本計畫應參考 現有使用空間較好的尺度以及設施,具體轉換在建築 量體退縮、指定留設帶狀式開放空間的管制上。
S4-2 有層次的後巷休憩空間 S4-7 樹蔭充足的人行後巷 S4-10 水圳旁的生活空間
後巷空間營造 以「水圳」為主的
人行環境、在地生活 綠建築、歷史記憶
都市設計管制除了對於首善環境、生態城市等面向、 議題進行回應之外,另外也對於在社區使用上的「公 共性」,也應進行獎勵性的設置,鼓勵在私有的開發 機制下,設置公益性設施,強化社區鄰里之間的人際 關係以及社會性。
在地性地標設置 後巷視覺端點及
在地生活
鼓勵公益性設施的設置
在地生活 土地使用管制
的最大寬度 南北向連棟建築型態
微氣候環境 綠建築
良好的都市微氣候環境需要建築量體以及景觀水與綠 設計相互配合,建築量體在與主風道垂直的建築面, 應避免連續性的牆面,故在都市設計的管制內容應加 強連續性牆面長度的管制,並留設一定寬度,避免過 小或過窄的風道反而產生速度較快的風道產生。
具有生氣的街道活動 節點式公共設施週邊
人行環境 土地使用管制
停車出入口管制
人行環境
除了水圳後巷空間之外,街廓正面的行人舒適度也是 人本環境的發展重點,本計畫為了避免人行系統的斷 裂,增加人行環境的友善性,除了加強在道路環境上 人行動現的設置之外,建築開發基地,應將地下室車 道出入口設置於地籍線兩側 10 公尺的範圍之內,已 減少過多的車道出入口造成的人行系統斷裂的情況。 在高樓、集合住宅林立社會發展之下,低樓層戶外公 共空間的人際活動日漸稀少,對於社區內的主要開放 空間週邊,本計畫亦鼓勵部分生活必須、零售服務的 商業行為發生,除了有助於公共活動空間的生活服務 機能之外,也扮演過去社會發展下「雜貨店」的社區 網絡連結的角色。具體在都市設計管制部分亦可落實 在指定騎樓線,創造沿街的商業型態,以及土地使用 組別對於一般零售服務的設定與鼓勵。
最小建築基地面積
土地使用管制 歷史記憶
為了塑造都市整體景觀以及有效將水圳兩側落實生態 通廊的構想,本計畫將建議指定最小開發單元的方 式,或是鼓勵街廓整體開發達一定面積以上,有效型 塑街區後巷以「水圳」為主體的都市意象。
街廓重建 - 依山地區都市設計原則
136
S3-1 具有生氣活潑的街巷空間 S4-11 適宜的街道騎樓尺寸 S4-16 具引導性的路徑
(三)示範區都市設計操作流程 1. 地籍整合至一定開發規模 依據前述構想,鼓勵街廓內地籍整合至一定規模以上開發,街廓內水圳遺線的公有土地則予以保 留。整合示意圖如下:
2
面積 3657 M
A-2 街廓 A-1 街廓 B-3
2
1884 M
B-2
2
面積 2871 M
2
2204 M
B-1 2
995 M
2
C-2 2
388 M
3217 M
C-1
2
892 M
D-1
2
265 M
2
1537 M
D-2
2
3004 M
D-3 D-4 2
E-2
1205 M 2
1662 M
2
D-5
E-1
892 M
E-3
2
1741 M
2
2175 M
F-1
G-1 2
G-2
2
231 M
F-2
826 M
2
1576 M
F-3
2
H-1
1969 M
2
1054 M
H-2
2
596 M
I-2 2
2
I-3
535 M 2
I-1
986 M
1429 M K-1
2
2
1846 M
J-1
1220 M
J-3 J-2
2
1833 M
2
1839 M
圖 地籍整合示意圖
137
街廓重建 - 依山地區都市設計原則
A B
C
D E G F
H
I K
J
圖 都市設計量體配置模擬
A B C
D
E G F H I J K
街廓編號
面積
A-1 A-2 B-1 B-2 B-3 C-1 C-2 D-1 D-2 D-3 D-4 D-5 E-1 E-2 E-3 G-1 G-2 F-1 F-2 F-3 H-1 H-2 I-1 I-2 I-3 J-1 J-2 J-3 K-1
2871 3657 995 2204 1884 388 3217 892 1537 265 3004 892 1662 1205 175 1741 826 231 1576 1054 1969 596 986 1429 535 1220 1839 1833 1846
法定容積 225% 6459.75 8228.25 2238.75 4959 4239 873 7238.25 2007 3458.25 596.25 6759 2007 3739.5 2711.25 393.75 3917.25 1858.5 519.75 3546 2371.5 4430.25 1341 2218.5 3215.25 1203.75 2745 4137.75 4124.25 4153.5
獎容上限 1.5 法定建蔽率 設計建築 平均 倍容積 45% 投影面積 樓高 9689.625 40.2% 1154 5.6 12342.375 39.5% 1445 5.7 3358.125 39.7% 395 5.7 7438.5 44.2% 974 6358.5 39.0% 734 5.8 1309.5 10857.375 55.8% 1794 3010.5 40.0% 357 5.6 5187.375 39.2% 603 5.7 894.375 0.0% 10138.5 42.2% 1269 3010.5 39.9% 356 5.6 5609.25 39.8% 661 5.7 4066.875 40.5% 488 5.6 590.625 5875.875 37.2% 647 6.1 2787.75 43.6% 360 5.2 779.625 63.6% 147 5319 40.0% 630 5.6 3557.25 40.5% 427 5.6 6645.375 40.5% 797 5.6 2011.5 40.9% 244 5.5 3327.75 40.4% 398 5.6 4822.875 40.1% 573 5.6 1805.625 37.2% 199 4117.5 40.7% 496 5.5 6206.625 39.3% 722 5.7 6186.375 40.0% 734 5.6 6230.25 40.8% 753 5.5 表 都市設計街廓屬性表
街廓重建 - 依山地區都市設計原則
138
獎勵 樓高 8.4 8.5 8.5 7.6 既有建築 11F 8.7 6.1 既有建築 14F 8.4 8.6 8.0 既有建築 13F 8.5 8.5 8.3 9.1 7.7 5.3 既有建築 9F 8.4 8.3 8.3 8.2 8.4 8.4 9.1 既有建築 7F 8.3 8.6 8.4 8.3
2. 都市設計量體配置示意 依據前述整合後之整體開發範圍,以現有文山區住三的建蔽率及容積率 45%、225%為基準, 參考都市更新獎勵之標準上限為 1.5 倍之容積,初步模擬符合前述都市設計管制構想的建築量 體配置方案。
15F 14F
4F
15F
11F 7F 2F
11F
9F
8F 4F
4F 4F 15F
興
4F
4F
4F
隆 路 一 段
9F
9F
13F 景
9F
隆 街
13F
2F
9F
興
9F
隆
路
二
段
1F
8F
9F 8F
8F
8F 8F 8F 景
10F 8F
4F
7F
15F
興
8F 8F
9F
路
8F 1F
圖 都市設計量體配置構想方案
139
街廓重建 - 依山地區都市設計原則
3. 水圳遺線後巷空間做為生態通廊的都市設計管制內容 本示範區都市設計構想除了傳統都市設計準則項目之規定,另著重於以水圳遺線為示範區價值核心 的區域,並兼顧生活形態以及生態技術的都市設計原則,將微氣候環境、暴雨管理、綠質量提升、 綠生活實踐、人本交通、歷史紋理記憶等議題,反應於水圳遺線後巷空間之設計與規範。生態通廊 之範圍以水圳遺線的公有土地為主,包含兩側之私有土地開放空間之退縮,留設寬度不小於 8 公尺 的生態通廊。相關示意如下:
eA
typ
生態通廊 eC
興
typ 隆 路
生態化滯洪公園 一 段
eB
typ
景
興 隆
隆
路
二
段
和伯公廟
街
聖安宮
靜心國小
生態通廊 會元洞 清水祖師廟
生態化滯洪公園 景 興 路
圖 生態通廊構想
街廓重建 - 依山地區都市設計原則
140
Type A
8M生態通廊及防災綠地應 具備生態連續性、多樣性的 特性。
圍牆線
圍牆線 地下水圳
綠帶 3M
2~4M步道及休憩空間
生態草溝
8M生態通廊兼都市防災空間
私有土地
3M
公有土地
私有土地
Type B
8M生態通廊及防災綠地應 留設淨寬至少3M的防災避 難空間。
圍牆線
圍牆線 地下水圳
1.5~2M 步道
雨水花園 3M
生態草溝
8M生態通廊兼都市防災空間
私有土地
3M
公有土地
私有土地
整併水圳周邊零碎土地為開 放綠帶。
Type C
圍牆線
綠帶
2.5M步道
綠色人行道
複層植栽綠帶
2M步道
雨水花園
8~15M生態通廊兼都市防災空間
車道
公有土地
地下儲水槽
地下水圳
私有土地
公有土地
141
3M
私有土地
街廓重建 - 依山地區都市設計原則
4. 都市設計示意說明 本示範區將微氣候環境、暴雨管理、綠質量提升、歷史紋理保全觀點,進行全面性的規劃思考,善 用在地歷史資源與水圳的整合,保留廟宇、在地歷史建物據點 ( 橘色 ) 成為通廊及開放空間,串連水 圳空間。另外,以為氣候觀點,規劃主風廊、次風廊、街角留設開放空間,規範未來重建後的建築 退縮樣態,以保留示範區內的開放空間環境。
街角廣場留設
圖 都市設計示意圖
街廓重建 - 依山地區都市設計原則
142
5. 都市設計管制構想 延續都市設計示意的構想,更細緻地指認各規範區域街廓內沿街面建築的開放空間留設原則,如主 風廊、次風廊所經沿街面建築指定 4.5M 帶狀式開放空間留設;歷史記憶通廊,其沿街牆面線不得 低於基地面寬的 80%。
圖 都市設計管制構想圖
143
街廓重建 - 依山地區都市設計原則
6. 都市設計管制量體模擬
圖 都市設計必須從「 3 度空間」來思考「空間品質」
街廓重建 - 依山地區都市設計原則
144
(四)示範區都市設計操作原則 示範區街廓重建的都市設計操作原則,主要針對開放空間系統、開放空間綠化管制、建築量體 管制、最小建築基地、停車出入口、公益性設施、其他空間進行規範,相關規範如下表: 編號
內容 開放空間系統
1
配合微氣候環境塑造,於主要盛行風方向處留設面積大於 100 平方公尺以上廣場型開放空間。詳見 ( 圖 都市 設計管制構想圖 )
2
配合地區整體微氣候環境的舒適度,於主風道、次風道兩側留設寬度 4.5 公尺帶狀是開放空間。
3
水圳遺線兩側退縮 8 公尺(含水圳遺線)帶狀式開放空間做為生態通廊之使用。 開放空間綠化管制
4
本計畫範圍內住宅區之建築基地綠覆率應> 25%或>(1- 建蔽率)X50%(取最大值)。
5
本計畫範圍內住宅區之地下室開挖率不得超過法定建蔽率加 10%為原則
6
建築基地內之法定空地內之不透水硬鋪面比<(1- 建蔽率)X10%。
7
建築基地法定空地內除不透水硬鋪面以外之範圍,土壤深度不得低於 30 公分。
8
本計畫範圍內之公園用地基於生態防災公園各項生態、防洪、防災等功能,應於公園內設置生態池、雨水貯 留設施等,除落實都市減災及韌性城市的概念之外,另增加雨水供水系統及相關過濾、淨化及抽排設施,做 為公園及相關公共設施之雨水回收再利用,降低計畫區週邊災害風險。 建築量體管制
9
街廓建築物為配合環境山勢、地區風向並有助於地區微氣候空氣流動,應以「西低東高」為則配置建築量體。
10
為配合地區微氣候環境營造,建築物樓層高於 5 層樓以上者,其建築物水平投影面積之最大對角線長度不得 大於 60 公尺,且最大連續牆面線不得大於 40 公尺為原則。
11
水圳遺線兩側生態通廊範圍內不得設置任何形式圍牆,並自生態通廊範圍線退縮 3 公尺使得建築。
12
為尊重計畫區內現況廟宇宗教,於廟宇前道路兩側之建築基地指定連續牆面線不得低於基地面寬的 80%,以 型塑街道的整體感。 最小建築基地
13
為有效管理水圳遺線兩側地區之發展風貌,並同時兼顧民眾權益,最小建築基地面積建議如圖。 停車出入口
14
本計畫區內為確保人行品質之舒適度,建築基地不得設置 2 處以上汽車停車出入口,且出入口設置應以地籍 線兩側 10 公尺範圍內為原則。 公益性設施
15
私人捐獻或設置圖書館、社區活動中心、托幼托老設施、景觀公共設施等,其集中留設面積在 100 平方公尺 以上供公眾使用,並經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准設立公益性基金管理營運者。其留設面積不計入容積,但不得 超過該基地面積乘以該基地容積率之 30%。 其他
16
水圳遺線週邊指定留設高度大於 3 公尺以上之喬木,做為人行過程中的視覺端點。設置地點詳 ( 圖 都市設計 管制構想圖 )
17
其餘未規定者,詳臺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自治條例辦理
145
街廓重建 - 依山地區都市設計原則
柒、整建維護 - 綠色生活設計與都市空間模式推廣
一、空間盤點 20 策略點 本計畫的實施範圍為文山區仙跡岩周邊的潛在
( 一 ) 自明性 : 透過基地歷史背景如瑠公諸水系
綠點,選定瑠公圳及昔日萬盛溪溪流沿線的潛
及文史、許家聚落、新淡鐵路及運煤支線等歷
在綠點 ( 共計 20 處策略點,有 11 處為公有地,
史脈絡於空間上的遺跡,影響該地區民眾地方
其他 9 處為私有地,或部分私有,如右圖公私
認同感,進而提高基地於此空間場域的存在感。
有地面積比,私有地有兩處為瑠公農田水利地 ) 位於都市水圳遺線與歷史軸帶復育軸帶與氣候
( 二 ) 可及性 : 基地所在地理區位除了關乎與鄰
變遷與生態綠基盤軸線上。
近周邊居民緊密度外也影響了與其他示範點串 聯的可能性,並決定整體依山地區改造的完整
二、擇點原則
度。另一方面,考量現行及未來政策方向是否
依據以下五項擇點指標進行篩選,在有形及無
之潛力。
與本案結合或違背,亦影響該基地成為示範點
形考量上,考量基地內條件與外在因素選出三 ( 三 ) 開放性 : 土地權屬為公有或私有,影響改
處最具改善示範潛力點。
造該點的可能性。 ( 四 ) 可持續性 : 評估在地鄰里社區能量及凝聚
可及性
力,為未來基地維持與持續發展之指標。
地理區位 上位政策
( 五 ) 可執行性 : 依據策略點現地硬體狀況,如
開放性
面積、土地完整度、地底涵管密度、土質等進
自明性
土地權屬
行評估,以利後續改造執行。
歷史背景 地方認同
依據策略點特性、空間型態及改造願景,試圖 藉由生態綠化工程,開展水路沿線的綠地空間,
可持續性
社區能量
型塑社區環境,可提供社區居民交流,並成為
可執行性
仙跡岩山系延伸的綠色跳島。
現地狀況
依據前述五項擇點原則 ( 自明性、可及性、開 圖 擇點原則
放性、可持續性、可執行性 ),選定三點,作為 改善示範潛力策略軸規畫設計之基地。
整建維護 - 綠色生活設計與都市空間模式推廣
146
圖 20 處策略點
147
整建維護 - 綠色生活設計與都市空間模式推廣
圖 20 處策略點
149
仙跡岩北側生活圈環境背景及分析
三、擇定三處策略點 - 評估可行性說明 空間位 置號碼
土地 使用
權屬
公有比 54%
46%
巷 弄 23 6
1. 國有財產署
使用分區 排: 水溝用地 地目 雜:
興( 福里 景 / 興路二段 興福公園北側線型空間
#6
擇定 基地
出處
定位
文史地景描述
自明性
可及性
開放性
可持續性
可執行性
民國三十三年,許茂仁出生於十五份的下厝許,祖先 最早在耙形 ( 興隆市場後面 ) 落腳拓墾,子孫代代繁 曾美慧,2013,〈興 隆路─昔日黑鄉台車 軌道 拓築鋪路〉
衍後分出頂厝許 ( 景華街二一六巷內 ) 和下厝許 ( 興 隆路二段二十二巷 )。孩提時站在祖厝往外望,無垠
氣候變遷 與生態綠基盤
水田綿延,一眼就能看見萬新鐵路上奔馳的火車。當 時興隆路一段尚未打通 ( 民國五十三年闢路 ),一、
位 於 昔 日 萬 盛 溪、 霧 位於許家宗祠及興福 裡 薛 圳 流 經 之 處, 並 公 園 間, 具 備 銜 接 社 位於昔日許家聚落旁, 區據點的功能性 具有水文教育意涵
位 處 許 家 宗 祠 附 近, 鄰 近 社 區 據 點, 開 放 性 通 透, 容 易 讓 居 民 進入
目前有雨水涵管位於 位 於 興 福 里 內, 里 長 地 底, 周 邊 建 築 有 雨 於 104 年 度 參 與「 地 水 收 集 裝 置, 有 助 於 區綠色資源推展」案, 雨水回收相關設計操 有機會鼓勵社區操作。 作。
二段交會處昔日有小溪,溪上有小橋,舊名「橋頭」, 橋頭路從萬隆變電所直抵羅斯福路上。
) 使用分區 地目 溝
6%
:
:
住宅區
興 ( 安里 仙 / 岩路 仙通橋遺址基地
#8
仙通橋原來橫跨在仙岩路六巷往景華街方向的仙岩路
公有比
號 8
94%
上,是興安宮後方永豐煤礦運煤的台車經過萬盛溪的 橋樑。萬盛溪在辛亥路四段及興隆路三段的源頭在福 何文賢,2013,〈仙 通橋橋碑原地重現〉
藏巖前方匯入新店溪。在興隆路二段由國防部法律事 務司旁的 巷往仙岩路方向流,由仙岩路 16 巷頭流向
位 於 仙 通 橋 遺 址 旁, 都市水圳遺線 曾 是 媒 運 鐵 路 及 萬 盛 與歷史軸帶復育 溪 行 經 之 處, 具 在 地 文史意涵
6 巷頭 ( 目前以欄杆隔開 ),再往靜心學校後門繼續流
位於靜心小學及便利 商 店 旁, 屬 於 人 潮 聚 集 點, 有 機 會 成 為 居 民停留休憩點
目前有簡易綠化盆栽, 位 於 便 利 商 店 旁, 因 位 於 興 安 里, 昔 日 興 雨 水 涵 管 位 於 地 底, 有 柵 欄 阻 隔, 目 前 具 安里長及文山社大曾 有機會執行相關透水 觀 賞 開 放 性, 倘 除 去 參與橋墩遷移活動 鋪 面、 海 綿 城 市 操 作 柵欄可增加開放度 方案。
)
出。仙通橋見證萬盛溪及運煤台車的歷史,是地方發 1. 市府財政局 2. 國有財產署
展的重要遺跡。
興隆路一段八三巷,大馬路往巷道裡走沒幾步,有一 22%
使用分區 地目 水
: 公有比 66%
12%
:
空 (白
萬 ( 盛里 興 / 隆路一段 萬盛橋遺線空間
#9
華加油站會合後,流經十五分庄及萬盛庄,在公館寶
)
號 85 )
1. 台北市 ( 水利工程處 )
座萬盛橋,建造於民國六十四年,相較四十三年建成 的信義路八號橋,反倒更為破敗,更像路邊護欄般不 謝海盟,2015,〈舒 蘭河上〉
起眼,「萬盛橋」三個字幾乎斑駁得看不見。兩側橋 欄並不方正相對,而是斜斜平行,橋兩側的巷道蜿蜒 而來、蜿蜒而去,即便填滿水泥鋪平了,做為家戶後 巷有種樹有雜物堆置有油煙機排放口,河的面貌河的
氣候變遷與 生態綠基盤
位於重要幹道興隆路 位於鄰宅前院及興隆 係屬昔日萬盛溪流經 一 段 旁, 位 處 景 美 運 路 重 要 幹 道, 目 前 僅 位 於 萬 盛 里, 曾 為 文 之 處, 並 為 萬 盛 橋 遺 地 表 簡 易 水 泥 鋪 面、 動公園與萬盛公園間, 有 橋 墩 遺 跡 阻 隔, 但 山 社 大 走 讀 踏 查 路 線 址, 具 在 地 水 文 及 文 雜草,清除成本低 有 機 會 成 為 兩 者 間 重 開 放 性 通 透, 易 進 入 之一 史意涵 要銜接點 空間
模樣,照眼即見。 萬盛橋跨越的水圳應是較老的霧裡薛圳,而非瑠公 圳。
表 所擇定之三點依五項擇點原則加以闡述
150
四、擇定三處策略點 - 後續操作與說明 ( 一 ) 前期擾動成果 104 年度執行本案狀況,以擾動仙跡岩北側南區為主,分別拜訪過景華里、景行里、萬有里、興福里、 景東里;核心擾動範圍以景東里為主,與在地社區共同協力,媒合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系師生協助兩 處 Open Green 公私有開放空間改善。延續此能量,本計畫擾動地區不與去年度之既有成果重疊, 以期用帶動的概念促成加乘之能量。
( 二 ) 社區能量與在地社會關係 ( 日常生活政治 ) 串連地區公民討論的平台 - 文山社區大學,並釐清歷年地區環境改造計畫的脈絡 ( 孫啟榕社區規劃師 等 ),進而逐一拜訪計畫範圍內各里辦公處,了解里長對於社區環境的期待並發掘潛在課題。針對互 動情形,納入本計畫社區社群能量分析、合作可能性的評估。
( 三 ) 交通友善慢行環境 104 年度執行成果,以及前期與相關在地單位討論,發現當地主要幹道 ( 如羅斯福路、興隆路 ) 交通 車速過快,形成地區生活的切割感。本計畫將策略點沿線除歷史人文資源串聯議題以外,也希冀逐 步復育住宅區內的慢行空間,並結合滯洪與生態觀點,進行人行友善環境的營造。
( 四 ) 潛力盤點可執行性 透過基地調查將盤點出二十處空間 ( 詳後章節 ),依據其公、私有土地權屬、土地管理機關配合意願、 社區參與動能等面向進行整體分析。考量日常生活維護與經營管理的課題,針對潛力點中可執行狀 況較高的社區進行訪談並釐清社區資源情形。 依據上述評估程序,本計畫優先以「興隆路 ( 一段 ) 十五份遺址 / 萬盛溪上游沿線策略軸帶」(#6 、#9 、#10)、「興隆路 ( 二段 ) 永豐煤礦舊址 / 仙通橋周邊策略軸帶」(#8) 為先期建議操作之軸帶。於與 社區訪談溝通 ( 興福里、興安里、萬盛里辦公處 ) 獲得初步共識後,納入本期中階段參與式規劃設計 工作坊中進一步操作及現地溝通。
151
整建維護 - 綠色生活設計與都市空間模式推廣
圖 策略軸帶
整建維護 - 綠色生活設計與都市空間模式推廣
152
五、綠生活公共開放空間設計方案 考量後續基地將納入社群社群參與、維護管理機制,因此相關設計方案之提出,一方面應能有效符 合地方期待,二方面也需回應上位計畫之人與環境共生之綠生活內涵。以下彙整基地現況課題與初 步解決方案。
( 一 ) 基地的課題與限制 1. 排水不良的內澇地區 文山地區因地勢下凹,屬先天性排水不良的區域,亦 發生多次內澇淹水事件。在氣候變遷、都市暴雨越來 越頻繁的情況下,意味著逕流將會更集中且更大量的 產生,傳統「讓水快速排出」的觀念並不足已應付內 澇的問題。 2. 日照不佳的後巷空間 基地多位於後巷、寬度不足 5 米,但鄰近屋舍多為 4、 5 層樓 ( 約 12-15 米高 ),使基地內部日照度不佳。
圖 排水不良的內澇地區
3. 未能凸顯水圳或礦場臺車遺線的歷史意涵 而本案選擇之整建地點,皆屬於都市水圳或礦場臺車 遺線的長形基地。整建該基地可以讓人們緬懷並拉近 人與環境、歷史的關係。另一方面,整建時若能加入 歷史元素,更可以加深該處的地方感,也具有教育意 義。 4. 水圳遺線的限制
圖 日照不佳的後巷空間
但由於過去水圳失去灌溉功能,並且在污水下水道未 興建前的年代,水圳被視為排水管溝,垃圾與污、廢 水被排到水圳裡,因其氣味及觀感不佳,不僅房舍的 正面選擇背離圳溝,且圳溝也因當政者「眼不見為 淨」的鴕鳥想法,而被改建為封閉型的雨水下水道管 溝。 其意味著基地內部可供利用的之地下腹地有限,對於 喬、灌木之種植有一定的限制,也不利於雨水下滲。 圖 水圳遺線的限制
153
整建維護 - 綠色生活設計與都市空間模式推廣
( 二 ) 整建維護的原則 本計畫內盤點的二十處策略點空間,在尚未進行都市更新的街廓重建期間,可藉由短期整建維護 的操作方式,搭配現行市府老屋健檢、整建維護相關補助計畫,透過環境營造方式保留水圳開放 空間,並營造出更好的綠色環境空間。有別於都市設計以重建方式進行都市更新之構想,短期將 考量水圳遺線空間的整理以及面對後巷在建築立面的處理原則。考量原則如下: 表 整建維護的原則
類別
指標
項目 對外連接之人行步道整平與順接
公共安全 建 築 物 外 部
後巷空間注重地坪高差整平 以景觀處理方式禁止汽機車進入 巷內道路綠美化空間處理
開放空間景觀植栽修剪、移植、新設 環境景觀
後巷部分地區於節點處配置街道家具設施 開放空間避免擺放私人用品,若以景觀盆栽布置者除外 注重雨水管理,設置雨水貯留設施或雨水花園
公共安全
建 築 物 本 體 及 內 部
供公眾使用之防火避難設施或消防設備 供公眾使用之無障礙設施
公共走道或樓梯修繕工程 建築物屋頂、外牆、門窗修繕工程
建築工程
後巷立面整體景觀改善 室內樓地板、牆面整平及屋頂隔熱工程 建築物一樓後巷牆面美化
建築物臨後巷牆面的管線處理
整建維護 - 綠色生活設計與都市空間模式推廣
154
( 三 ) 對環境友善的整建策略與空間模式
景觀服務類型
景觀服務功能
與洪水為友的分散式滯洪系統 調節型服務 減緩都市熱島效應 / 微氣候營造 減少環境壓力的材料使用 教育價值 社會文化
社會關係
空間模式 1. 多層植栽滯水與綠牆 2. 滯水管溝 / 草溝 3. 雨水花園 4. 滲透式陰井 5. 地面型 / 地下型雨撲滿 6. 透水鋪面 1. 社區角落的綠色緩衝區 2. 耐陰植栽設計 回收料 / 廢料再利用 回應礦場歷史的設施物 S4-1 橋墩旁的暫留空間 S4-2 有層次的後巷空間 S4-5 住宅旁有水的祕境綠弄 S4-7 綠蔭充足的人行後巷 S4-12 住屋外的公共交流空間 S4-16 具引導性的路線
1. 與洪水為友的分散式滯洪系統 本團隊認為,若欲改善文山區內澇情況,根本性減少雨水逕流量的「分散式滯洪系統」設計,才 是事半功倍的方法。 「滯洪」的設計原則,其一為爭取逕流「延遲」的時間差;二為在空間上的處裡 -- 把逕流先暫留 在各個基地內部,採取分散式、就地的滯洪處理。 為達到滯洪效果,避免水從天空落地後匯集成大量逕流,繼後快速排放到河流,致使河流水位暴 漲,形成築高堤的惡性循環。任何設計手法,若能達到雨水之蒸散、下滲、窪蓄或儲藏的效果, 都能減少逕流的產生。
圖 城市中雨水滯留現況
圖 大自然的雨水滯留機制
155
整建維護 - 綠色生活設計與都市空間模式推廣
空間模式
適用環境條件
複層植栽 屋頂集水天溝 垂直綠化 2. 滯水管溝 / 草溝 狹長型基地 滯水管溝、草溝、卵石溝 3. 雨水花園 可下凹之綠帶 下窪雨水花園 其所需腹地界於滯水管溝與雨水花園 滲透式陰井 4. 滲透式陰井 之間 地下型不佔地面空間,需開挖;地面 雨水回收系統 5. 地面型 / 地下型雨撲滿 型需有設置空間。 汲水器 人行道、停車場、輕交通量車道 JW 工法、透水混凝土、植 6. 透水鋪面 草磚、卵石鋪面 1. 多層植栽滯水
腹地足夠種植喬木、灌木、草花 腹地不足、既有建物可利用
應用實例
(1) 多層植栽滯水 天然的熱帶雨林為複層植栽,雨水落到最高喬木葉片後、會再滴濺至大灌木或地被上,可延遲雨水 落地時間並削弱雨水的沖蝕力道;或順留至附生植物 ( 如山蘇 ) 根系並為其吸收,截流部分雨水。除 此之外,暫留在植栽上的雨水,也較有蒸散回空氣中的機會。換言之,複層植栽的設計,除能提供 動物躲藏與覓食之處,也能為減緩逕流量做出貢獻。 我們可以學習並萃取雨林的智慧,以處理都市雨水。都市可供綠化的腹地有限,種植喬木不易,但 我們還是可以在都市逕流的動線上,設計相對應的植栽以減緩和減少逕流。比如屋頂的集水天溝可 以成為第一道滯水防線,接續以垂直綠化厚牆減緩逕流速度和流量。
圖 城市依山地區消能剖面圖
整建維護 - 綠色生活設計與都市空間模式推廣
156
(2) 滯水管溝 / 草溝 本案由於長形基地的限制,人行道旁綠帶寬度 有限,故可設計窄長的下凹綠帶做為滯水管溝 / 草溝,其可導流硬舖面上快速且大量匯集的 逕流,雨水順著蜿蜒草溝而行,一方面可以延 圖 集水草溝
長水的停留時間與下滲機會,亦可與雨水花園 串連,增加容納的水量。 (3) 雨水花園 雨水花園可提供雨水暫時棲身之所,讓水有時 間可以滲透到地下。不僅可補充地下水,亦可 延緩洪峰時間。惟其比滯水管溝 / 草溝需要更 大的腹地,以達到更有效的窪蓄效果。另外, 其可藉由排水孔之管徑與高程設計,控制雨水 必須在 72 小時內下滲或排出,以避免蚊蟲孳 生。 (4) 滲透式陰井
圖 滲透式陰井
設計原理與雨水花園相同,其所需腹地界於滯 水管溝與雨水花園之間。 (5) 地面型 / 地下型雨撲滿 地面式或地下式雨撲滿,皆能達到雨水儲留並 再利用的功能。地下型的優點,為其不必佔據 地面上的空間,但由於其需要地下開挖工程, 對基地的擾動較大、工期亦較長,地上型的優、 缺點則反之。但在本案中,由於圳溝 / 雨水下
圖 地面型雨水撲
水道已佔據大部分地下空間,在腹地有限的情 況下,部分雨水儲藏空間被迫要放在地面上。 (6) 透水鋪面 鋪面可以多孔隙的材料鋪設,如礫石。若有車 行的抗壓需求,可改以透水混凝土或 JW 工法 鋪面設計,藉由透水性鋪面,利用導水管誘導 水至地下層。
圖 透水鋪面
157
整建維護 - 綠色生活設計與都市空間模式推廣
2. 減緩都市熱島效應 / 微氣候營造 (1) 社區角落的綠色緩衝區 社區角落可設置綠色緩衝區,並配合鄰近廟埕 廣場、柑仔店等公共聚集處留設休憩空間,增 加其使用效率。另,其可配合微氣候環境的塑 造與整體風場環境,在該處的東側避免設置連 續性牆面,降低都市熱島效應。 (2) 耐陰且耐濕的植栽設計 本案基地多位於日照度不佳的後巷空間,若能 選擇耐陰植物,將減少維管的強度。另外,因 圖 耐陰且耐濕的植栽 - 羊齒蕨、巴西鳶尾
配合多層植栽滯水或雨水花園的設計,該植栽 亦需有耐水淹的本事。 a. 喬木類 - 筆筒樹
b. 灌木類 - 美人蕉、野薑花、
巴西鳶尾、蜘蛛百合
c. 蕨類 - 山蘇、過溝菜蕨、羊齒蕨
3. 減少環境壓力的材料使用 基地整建時,可能會有混凝土廢料的產出,若 輕易丟棄,在運送過程中,社會將面臨行車的 肇事風險與運輸的能源耗費;同時,我們需要 更多收容廢棄物的垃圾場,而其易造成環境壓 力與成本。 另外,若我們能多把廢料變成可回收使用的材 料,不僅能減少垃圾場的負荷量,也能減少製 造新品時的能源耗損與成本。 由此,本團隊期待能以一種新的眼光,找到回
圖 廢料填充座椅
收料與廢料新的使用方法,降低外溢的環境成 本。
整建維護 - 綠色生活設計與都市空間模式推廣
158
(1). 廢料填充座椅 本案整建過程中產出的混凝土廢料,可填充於座 椅或設施物內部,一方面可以減少購買新材料的 費用,同時,廢料的展示也做為環境教育的一環, 提醒觀者重新省思對待「廢料」態度,轉念之間, 廢料也可成為再利用的材料。 (2). 回收料座椅 配合本案以回收鐵桶做為地面式雨撲滿的設計, 周邊座椅也以鐵桶改造而成,椅面則鋪設不同樹 種的回收木料。我們希望本案設計的每一個角落,
圖 回收廢料座椅
都可以成為環境教育的一環。
4. 回應礦場歷史地景 文山山區為產煤場,今仙岩路原台車軌道支線, 延伸到景華街口與興隆路交會,轉至萬隆車站, 再經由火車運輸各地。當年台車軌道平日除了 忙碌運輸煤礦之外,也是鄉鎮便利的替代交通 工具,每逢清明節,運煤台車拆下四片車板改 裝成「輕便車」,運載到興隆路山區掃墓的大 批人潮。 本案設施物的設計,亦希望回應礦場歷史地景, 故將台車改造為座椅和植栽槽、解說地磚等, 圖 礦場歷史台車藝術與植栽槽與煤炭透水石龍牆
訴說景美仙跡岩過往歷史記憶,呈現文史地景。
159
整建維護 - 綠色生活設計與都市空間模式推廣
( 四 ) 設計方案初步提出
1. 策略點 #6
6-A 段
策略點 #6 有機會與南北兩側水路遺線一併串聯改善,以下分 ABC 三段。
(1) 土地權屬套疊 6-A 屬短胖型基地,公有地面積不小,惟目前多有私設建物或棚架在其上,基地取得仍有爭議。 6-B 屬長型基地,若要在基地端點留設小廣場或可停留的空間,仍需周遭私有地配合相關綠化與 步道鋪設事宜。 6-C 的權屬較單純,但其上有私設建物或棚架在其上,基地取得仍有爭議。
策略點 範圍 A 6
B C
權屬 公有地 私有或公私共有 公有地 私有或公私共有 公有地 私有或公私共有
地號 景美段二小段 23-5 地號 景美段二小段 12、13 地號 景美段二小段 51、57 地號 景美段二小段 51、54、55、57-1 地號 景美段二小段 114-6、103-1 地號 -
6-B 段
對應設計項目 步道與停留空間 步道或綠地 步道或綠地 步道與停留空間 步道或綠地
6-C 段
圖 策略點 #6 土地權屬套疊
161
建物 (2) 活動需求及議題討論 重要議題
內容
後續辦理事項 1. 長期建議衛工處改善上游水質,將 家庭汙水、事業廢水分流接至汙水管
法定空地
1. 民眾對於「與水有關」之需求及 線,解決圳溝異味等課題。 期待最高。 圳溝開蓋的可行性
2. 請水利工程處提供相關平面範圍及 2. 民眾期待重現乾淨小溪溝,因此 斷面圖說,以評估局部開蓋可能性。 需解決水圳氣味、水質問題。 3. 短期內若要施作,則採雨水回收設 施營造親水環境。 1. 民眾對於空間的提案發想並非侷 限於一樓地面層,提出垂直綠化、
垂直綠化、綠屋頂、牆 故事牆、甚至是屋頂花園。 上雨水管藝術化的可行 性
2. 小朋友在水牆關卡時透過互動設
1. 設施若位於私人產權上,須與住戶 溝通與協調,並釐清後續維管單位。
施了解雨水回收的概念後,運用在 景觀設計關卡的討論上。 1. 由於本日活動設有親子遊戲區, 參與者年齡層較低,小朋友與家長 一同操作,多數對於親子步道、水 設施、社區中的親子空間、休息區 休憩空間之可行性
充滿期待與想像。 2. 里長表示曾設有座椅,但由於遭
1. 與里長討論志工後續維管的可能性。 2. 若設有吸引人的親子設施,吸引更 多人注目,應可減少亂丟垃圾等問題。
特定人是隨意丟棄垃圾,無力勸導, 因此撤掉座位區。
防火間隔 空地 建物 現有巷 基地範圍 建議第二期施作範圍
圖 策略點 #6 建築物套繪
綠色生活設計與都市空間模式推廣
162
(3) 設計內容 - 停在水路之上-帶狀水路遺線
6 6-A 段
游擊綠盆景 ( 可移動式盆景 )
空間範型:帶狀水路遺線 面積 : 依街廓分作 6-A、6-B、6-C 三段。 範圍 6-A 6-B 6-C
面積
經費預算
508 M2
汲水器
100 萬
景觀服務類型 景觀服務功能 與洪水為友的分散式滯洪系統 調節型服務 減緩都市熱島效應 / 微氣候營造 減少環境壓力的材料使用 社會文化
口袋小廣場A 地下型雨撲滿
300 萬
社會關係
空間模式 1. 多層植栽滯水與綠牆 2. 滲透式陰井 3. 地面型 / 地下型雨撲滿 4. 透水鋪面 1. 社區角落的綠色緩衝區 2. 耐陰植栽設計 1. 回收料 / 廢料再利用 S4-2 有層次的後巷空間 S4-12 住屋外的公共交流空間
6-B 段 口袋小廣場 B
策略點 6 設計部分參考第玖章模式語言內容,其中亦滿足 S4-2 有層次的 後巷空間、S4-12 住屋外的公共交流空間,並轉化成為設計元素。
6-A 建議更新既有鋪面,並設置可移動式盆景做為妝點,翻轉民眾對於後巷之印象。 6-B 現況鋪面狀況良好,為乾淨整齊的巷弄,建議創造可停留之小廣場,提供安全友善 的休憩空間,促進社區交流,同時也供親子遊憩空間。並設置解說牌,讓民眾了解自 己正站在萬盛溪上。 另外,口袋小廣場A下可設置地下雨撲滿,搜集周遭雨水管溝,其可做為綠化的澆灌 用水;或,亦可以汲水器將水汲出,手動壓取的過程中,一方面不必仰賴電力,同時, 該活動也可成為社區內部有趣的地景之一。 後續將進一步與里長及住戶協調,進行整體綠美化。
6-C 段 建議列為第二期
6-C 座落於景美段二小段 114-6 號上之臨時建物為既成違建,依處理規則第 25 條規定, 若因都市更新、妨礙交通,召集相關單位會勘後,得優先拆除,惟拆除後不可再復原。 建議列為第二期,期待水質改善後有機會開蓋。
圖 策略點 #6 設計圖
163
綠色生活設計與都市空間模式推廣
圖 6-A 現況照片
圖 6-A 模擬示意圖
6-A 段
#6-A 以鋪面更新及綠化為要點,其中綠化除了複 層式綠帶外,本計畫每個改善點皆於鋪面設 置耐候鋼拓印板,點出各巷弄特色,也增加 社區走讀的樂趣與話題性。
圖 耐候鋼板拓印圖案示意
綠色生活設計與都市空間模式推廣
164
圖 6-B 現況照片
#6-B 現況鋪面狀況良好,為乾淨整齊的巷弄,建議創造可停留之 小廣場,提供安全友善的休憩空間,促進社區交流,同時也 供親子遊憩空間。並設置解說牌,讓民眾了解自己正站在萬 盛溪上。
圖 6-B 模擬示意圖
A' B' A
B
6-B 段
藉由周邊雨水管溝蒐集雨水,作為澆灌使用; 也可透過汲水器,經手部施壓將水汲出,對環 境友善低衝擊開發,且具有雨水回收再利用之
B'
B
A'
A
教育意涵。
圖 6-B 口袋小廣場與地下型雨撲滿剖面圖
165
綠色生活設計與都市空間模式推廣
2. 策略點 #8 (1) 土地權屬套疊 基地公有地面積不小,雖目前有一半有私設建物或棚架在其上,但仍足已留設可停留的空間。建議 可將可停留空間與設施留設在公有地,惟仍需周遭私有地配合相關綠化與步道鋪設事宜。
策略點 權屬
地號
對應設計項目
興安段二小段 -711、712 地號
公有地
興安段三小段 -157 地號
8 私有或公私共有
興安段二小段 -136 地號 興安段三小段 -132、134 地號
停留空間 綠化與步道
(2) 活動需求及議題討論 重要議題
內容
後續辦理事項
1. 居民對於小時候的歷史情感濃厚 1. 持續搜集仙岩六巷此區域的歷史照 文山歷史故事營造 2 其中活動展版第三題,以「結合文山 歷史故事」最高票,可納入後續設計元 片。 素。
圖 策略點 #8 土地權屬套疊
1. 臺北市財政局及國有財產署空地,被 居民視作停車空間,停車影響生活的便 利性
1. 檢討鄰近停車場與數量
2. 民眾對於在腹地有限情況下是否願意 2. 邀請相關單位進行下一步的討論 停車需求議題
現有巷
邀請對象: a . 地主 為取消所有停車空間是最理想狀況,也 b . 鄰近居民 有民眾認為以維持原有停車空間不影響 c . 里長 意見。大部分民眾表示中立,部分仍認
防火間隔
生活為主。此議題將影響 #8 潛力點進
空地
行環境改善需解決的課題。
建物 現有巷 基地範圍
圖 策略點 #8 建築物套繪
綠色生活設計與都市空間模式推廣
釋放、減少停車空間在做拉扯,有不同
166
(3) 設計內容 - 仙通台車驛站-帶狀水路遺線空間 仙通橋遺址 地面文史解說牌 歷史解說人行徒步區
8
仙通台車驛站廣場 臺車座椅 臺車桌 臺車盆景 臺車軌道 全區解說導覽牌
空間範型:歷史空間 範圍 8
面積 340 M2
經費預算 300 萬
景觀服務類型 景觀服務功能 與洪水為友的分散式滯洪系統 調節型服務 減緩都市熱島效應 / 微氣候營造 減少環境壓力的材料使用 教育價值 社會文化
社會關係
空間模式 1. 多層植栽滯水與綠牆 2. 滯水管溝 / 草溝 3. 雨水花園 4. 滲透式陰井 1. 社區角落的綠色緩衝區 2. 耐陰植栽設計 1. 回收料 / 廢料再利用 回應礦場歷史的設施物 S4-1 橋墩旁的暫留空間 S4-12 住屋外的公共交流空間
機車停車場 ( 下方為滲透式陰井 ) 雨水花園
策略點 8 設計部分參考第玖章模式語言內容,其中亦滿足 S4-1 橋墩旁的 暫留空間、S4-12 住屋外的公共交流空間,並轉化成為設計元素。
仙通橋下方是昔日萬盛溪流經的河道,橋樑是因興安宮附近的永豐煤礦運煤台車 行經溪流所需而架設,隨著城市發展,萬盛溪留經地點,許多已蓋成馬路,而該
圖 策略點 #8 設計圖
處也成閒置地。後來由於周邊興建大樓,欲將其拆之,經在地文山社大與許多關 心人士的協助後,將仙通橋頭保留下來,並在周邊近行簡易的綠美化。但現今綠 地周遭有欄杆阻隔,較不具親民性。 建議透過小廣場留設、歷史解說人行徒步區、煤礦造型設施物,彰顯地區人文歷 史特質,重現過去運煤鐵路的意象,讓在地居民了解文山地區脈絡。
圖 雨水花園 草溝鋪面邊界關係剖面圖
167
圖 滲透式陰井及蓄水囊剖面圖
綠色生活設計與都市空間模式推廣
圖 8 現況照片
圖 8 仙通台車驛站廣場整建維護後模擬示意圖
#8 建議拆除欄杆,於轉角處留設仙通台車驛站廣場,設置創 造煤礦台車意象之設施物,如座椅、植栽槽,結合文史元 素喚起居民對煤炭、礦山的回憶。除了作為居民休憩空間 外,也鼓勵歷史解說導覽活動的發生。
綠色生活設計與都市空間模式推廣
圖 煤礦台車剖立面
168
3. 策略點 #9#10 (1) 土地權屬套疊 策略點 #9 與策略點 #10 同為水圳遺線,且比鄰而居,有機會一併串聯改善。 兩基地均為公有地被私有地包夾的狀況,建議可將可停留空間與設施留設在公有地,惟仍需周 遭私有地配合相關綠化與步道鋪設事宜。
策略點 權屬 9
10
地號
對應設計項目
公有地
興隆段三小段 -152 號
停留空間
私有或公私共有
興隆段三小段 -150、151、153、164
綠化與步道
公有地
興安段三小段 -399-9 號
停留空間 綠化與步道
私有或公私共有
興安段三小段 -400、400-3、406 地號
綠化與步道
圖 策略點 #9 土地權屬套疊
169
綠色生活設計與都市空間模式推廣
(2) 活動需求及議題討論 重要議題
內容 後續辦理事項 1. 對於在地居民而言,此基地有重要生活路
法定空地
徑之潛力。時間點平均,唯有中午較少人。 2. 大多數人認同此空間作為社區小客廳、環 休憩空間
境教育教室,並對環境友善,適合增設座椅 考量整體動線及綠化範圍。 供休憩。 3. 除了作為兒童遊戲的空間之機會,居民也 提出老人可用空間、無障礙等需求。 1. 針對植栽部分,雖現有種植花草綠化,若 能再整理會更好。
綠化與耐蔭設計
斷面狀況。請水利工程處提供相關平
2. 基地受建物影響,午時有部分區域於遮陰 面範圍及斷面圖說。 內,部分會在太陽下。此特點可作為植栽設 計時之考量。 1. 展版第四題及第五題,可得出民眾對於環
採用永續回收材料
防火間隔
1. 種植喬木須先釐清地底覆土深度及
保永續議題關注性極高,因此有機會納入設 計採用之材料。 1. 展版第五題統計結果,有 30 筆「與人互
2. 與里長討論志工後續維管的可能性。 設計並研究將回收材納入街道家具的 可能性。
動的」及 20 筆「自己的小角落」。希望同 時兼具不同類型休憩空間。 活動強度評估
2. 此地住家,同意環境改善,然擔憂吵鬧影 響住家安寧。
建議設置簡易停留空間,亦留設小廣 場,作為辦理活動之潛力空間。
3. 鄰近居民表示,過去此區無活動,贊同基 重要議題
地作為活動或市集空間。 內容 後續辦理事項 1. 基地現以混凝土地填平作為動線,但平 時落葉堆積無人清掃,時常夾雜貓狗排遺,
路徑品質改善
防火間隔
行走品質不佳,居民不太會經過。 2. 過去曾為來返市場之重要生活路徑。 3. 展版第六題顯示民重對於安全友善無障 提高路徑環境品質。
空地 建物 現有巷
礙之空間需求,認同度達 97%。 4. 展版第六題,多數居民認同解放樹穴,
基地範圍
讓樹木有生長空間。也有民眾想兼具兩者, 加強夜間安全
提出透水植草磚之想法。 1. 夜間無照明,晚上除店家外顯少人活動。 增加本段照明。
綠色生活設計與都市空間模式推廣
圖 策略點 #9 建築物套繪
170
3. 設計內容 - 萬盛橋小客廳、步行後巷-帶狀遺線空間
9+10 10
空間範型:帶狀遺線空間 範圍 9 10
面積 177 M2 421 M2
經費預算 400 萬
景觀服務類型 景觀服務功能 與洪水為友的分散式滯洪系統 調節型服務
減緩都市熱島效應 / 微氣候營造 減少環境壓力的材料使用 教育價值
社會文化
社會關係
空間模式 1. 水管牆 2. 地面型雨撲滿 1. 社區角落的綠色緩衝區 2. 耐陰植栽設計 1. 回收料 / 廢料再利用 回應礦場歷史的設施物 S4-1 橋墩旁的暫留空間 S4-2 有層次的後巷休憩空間 S4-5 住宅旁有水的秘境綠弄 S4-7 綠蔭充足的人行後巷 S4-12 住屋外的公共交流空間 S4-16 具引導性的路徑
步行後巷小綠徑
造型座椅 ABC
萬盛橋小客廳 萬盛橋遺址 汲水器 歷史解說鋪面
策略點 9、10 設計部分參考第玖章模式語言內容,其中亦滿足 S4-1 橋 墩旁的暫留空間、S4-2 有層次的後巷休憩空間、S4-5 住宅旁有水的秘 境綠弄、S4-7 綠蔭充足的人行後巷、S4-12 住屋外的公共交流空間、 S4-16 具引導性的路徑,並轉化成為設計元素。 #9 為萬盛橋旁小空地,具有成為社區小客廳之潛力,新設解說鋪面及休憩座椅,並 於小廣場旁綠帶設置雨水貯集設施,在大雨時貯集洪峰水量,減少都市洪水發生, 地上型水撲滿 ( 回收鐵桶製 )
貯存之雨水接至小廣場上新設的汲水器,增加互動性,也作為環境教育的一環。
#10 位於羅斯福路旁建築後巷空間,昔日為萬盛溪流經的線型空間,後加蓋成後巷,
9
現留有幾顆大茄苳。建議打開狹窄樹穴,整合整體綠帶,部分做為雨水花園,透過 耐陰濕植栽、原生植栽設計,適應文山氣候並降低維護管理;並於腹地較大處增設 造型座椅,成為後巷一亮點及活動空間。
造型水管牆 圖 策略點 #9 設計圖
171
綠色生活設計與都市空間模式推廣
圖 9 現況照片
#9 萬盛橋小客廳,新設解說鋪面,以及魚兒造型鋪面鑲嵌於地面, 呼應過去居民在圳溝裡抓魚游泳之歷史記憶,魚群引導方向至 #10,與步行後像小綠徑串聯。
圖 9 萬盛橋小客廳模擬示意圖
社區間的休憩空間,小廣場旁 綠帶設置雨水貯集設施,在大 雨時貯集洪峰水量,減少都市 洪水發生,貯存之雨水接至萬 盛橋旁新設的汲水器,增加互 動性,也作為環境教育的一環。 圖 雨水花園示意圖
#9
綠色生活設計與都市空間模式推廣
圖 汲水器示意圖
172
#10
圖 10 步行後巷模擬示意圖
圖 10 現況
#10 建議打開狹窄樹穴,促使現留的大茄冬獲得適當的生長 空間,整合整體綠帶,部分做為雨水花園,透過耐陰濕 植栽、原生植栽設計,適應文山氣候並降低維護管理; 並於腹地較大處增設造型座椅,座椅採三種形式,增加 人們互動交流的可能性,成為後巷一亮點。 圖 造型座椅示意圖
173
綠色生活設計與都市空間模式推廣
#10 既有喬木(茄苳)周邊須維持現況高程,不得破壞 根系,現場得依監造指示微調設計高程,並與周邊 高程順接。
圖 10 步行後巷小綠徑 植栽及綠帶示意圖 圖 蕨類水牆示意
綠色生活設計與都市空間模式推廣
174
3. 施作可能性及優先順序
里別 興福里
位置 策略點 #6
建議 經費預算 6-B 已有人行鋪面,路徑整潔,為缺乏合宜之休憩空間。第一期 300 萬 建議第一期可先行改善 6-A 鋪面營造及增加 6-B 休憩 第二期 100 萬 空間,同時強化串聯 A、B 段做為社區散步路徑。 C 段則因違建致使土地取得期程較長,建議可編列為第 二期工程。
興安里
策略點 #8
#8 之綠地與休憩空間之土地權屬相對單純。涉及私有 300 萬 地範圍(興安段二小段 -132、134、136 地號)現為 既成道路,鋪有柏油路及破舊連鎖磚。 建議可一併做為人行徒步區,並結合休憩、歷史導覽空 間,整體營造,此巷弄人流量大,改善效益高。
萬盛里
策略點 #9 策略點 #10
惟機車占用公有地違停車已成積習,需進一步與在地里 民和里長溝通。 #9 視覺開放性高,且具有設立雨水回收系統之條件, 400 萬 具有教育意義;#10 鋪面改善及休憩空間營造。 兩基地公有地範圍集中,且寬度足已留設可停留空間, 且其現況破敗,若能改善並相互串聯,示範效益極大。
考量後續基地將納入社群社群參與、維護管理機制,因此相關設計方案之提出,一方面應能有效 符合地方期待,二方面也需回應上位計畫之人與環境共生之綠生活內涵。以下彙整基地現況課題 與初步解決方案。
175
整建維護 - 綠色生活設計與都市空間模式推廣
( 五 ) 預算概要 1. 策略點 #6 106年4月10日 工程名稱
策略點6
會計科目
施工地點
工程編號
項 次 壹
項
目
及
說
明
單 位
數 量
單 價
複 價
直接工程費
一
假設工程
1
施工測量,放樣
M2
2
施工圍籬,大門
3
甲種施工圍籬,高度2.4m
4
508.00
100
50,800
樘
2.00
20,000
40,000
M
54.00
1,600
86,400
乙種施工圍籬,高度1.8m
M
30.00
1,000
30,000
5
臨時水電費
月
3.00
9,000
27,000
6
臨時工地工務所
月
3.00
20,000
60,000
7
環境保護、水汙染防治,洗車沖洗費
月
3.00
11,770
小計 二
壹﹒一
35,311 329,511
拆除與清運工程
式
1
機械拆除,鋼筋混凝土,含外運與餘方處理費
M3
7.00
1,200
8,400
2
廢棄物運棄(含搬運、運棄與垃圾處理費)
車
3.00
3,000
9,000
3
既有圍欄拆除
式
1.00
3,000
3,000
4
既有設施物拆除
式
1.00
40,000
40,000
5
界面修補
式
1.00
50,000
50,000
小計
壹﹒二
110,400
三
鋪面工程
1
高壓混凝土磚鋪面(含打底)
M2
40.00
1,600
2
抿石子鋪面
M2
155.00
2,500
387,500
3
緣石,w=20cm
M
190.00
800
152,000
小計
壹﹒三
64,000
603,500
四
設施工程
1
全區解說導覽牌
面
1.00
50,000
50,000
2
耐候鋼板解說牌
座
2.00
20,000
40,000
3
游擊綠盆景
座
4.00
20,000
80,000
4
廢料回收座椅
M
10.00
18,000
180,000
5
地下水撲滿
M3
15.00
20,000
300,000
6
汲水器
個
1.00
5,000
5,000
7
天溝接管
M
20.00
2,000
40,000
8
垂直綠牆
M2
15.00
28,000
420,000
9
車阻
式
1.00
86,000
小計 壹﹒四 五
照明與水電工程
六
植栽工程
1
既有喬灌木修整
整建維護 - 綠色生活設計與都市空間模式推廣
86,000 1,201,000
176
式
1.00
150,000
150,000
式
1.00
45,000
45,000
106年4月10日 工程名稱
策略點6
會計科目
施工地點
工程編號
項 次
項
目
及
說
明
單 位
數 量
單 價
複 價
2
新增喬木
株
3.00
4,500
13,500
3
新增灌木
M2
50.00
1,000
50,000
4
客土施放
M3
15.00
600
小計 壹﹒六
9,000 117,500
合計 壹.一~壹﹒六(分項工程費用總和)
2,511,911
七
安全衛生費(分項工程費總和*0.3%)
式
八
交通維持與安全措施費
式
1
工程告示牌,鋁質,長=120cm,寬=75cm
2
柔性告示牌,長=120cm,寬=75cm
1.00
7,536
7,536
座
3.00
2,084
6,252
座
4.00
500
2,000
小計 壹﹒十一
8,252
九
自主管理費(分項工程費總和*0.6%)
式
1.00
15,071
15,071
十
材料設備檢驗費(分項工程費總和*0.5%)
式
1.00
12,560
12,560
稅什費(分項工程費總和*11.2%)
式
1.00
281,334
十一
合計 壹.一~壹﹒十一
281,334 2,836,664
貳
工程準備金(壹項之5%)
式
1.00
141,833
141,833
参
材料、設備抽驗費(壹項之0.5%)
式
1.00
12,818
12,818
空污費(壹項*0.35%)
式
1.00
8,685
肆
總計(壹+貳+叁+肆)
8,685 3,000,000
177
整建維護 - 綠色生活設計與都市空間模式推廣
2. 策略點 #8
106年4月10日 工程名稱
策略點8
會計科目
施工地點
工程編號
項 次
項
目
及
說
明
單 位
壹
直接工程費
一
假設工程
1
施工放樣與整地
M2
2
施工圍籬,大門
3
甲種施工圍籬,高度2.4m
4
數 量
單 價
複 價
340.00
150
51,000
樘
1.00
20,000
20,000
M
35.00
1,600
56,000
乙種施工圍籬,高度1.8m
M
43.00
1,000
43,000
5
臨時水電費
月
3.00
9,000
27,000
6
臨時工地工務所
月
3.00
20,000
60,000
7
環境保護、水汙染防治,洗車沖洗費
月
3.00
11,770
小計
壹﹒一
35,311 292,311
二
拆除與清運工程
式
1
機械拆除,鋼筋混凝土,含外運與餘方處理費
M3
46.00
1,200
55,200
1
瀝青刨除
M2
115.00
100
11,500
2
廢棄物運棄(含搬運、運棄與垃圾處理費)
車
3.00
3,000
9,000
3
既有圍欄拆除
式
1.00
3,000
3,000
4
既有設施物拆除
式
1.00
20,000
20,000
5
界面修補
式
1.00
35,000
35,000
小計
壹﹒二
133,700
三
鋪面工程
1
高壓混凝土磚鋪面(含打底)
M2
2
抿石子鋪面(含打底)
3
緣石,w=20cm 小計
四
194.00
1,600
M2
52.00
3,100
161,200
M
164.00
800
131,200
壹﹒三
310,400
602,800
設施工程
1
滲透式陰井
座
1.00
20,000
20,000
2
全區解說導覽牌
面
1.00
50,000
50,000
3
資源解說牌
座
2.00
20,000
40,000
4
耐候鋼板解說牌
式
1.00
60,000
60,000
5
煤礦台車軌道
式
1.00
65,000
65,000
6
煤礦台車A
座
1.00
30,000
30,000
8
煤礦台車B
個
2.00
30,000
60,000
7
煤礦台車C
座
3.00
25,000
75,000
9
天溝接管
M
20.00
2,000
40,000
10
攀爬綠牆
M2
25.00
28,000
700,000
式
1.00
195,100
小計 壹﹒四 五
1,140,000
照明與水電工程
整建維護 - 綠色生活設計與都市空間模式推廣
178
195,100
106年4月10日 工程名稱
策略點8
會計科目
施工地點
工程編號
項 次
項
目
及
說
明
單 位
數 量
單 價
複 價
六
植栽工程
1
既有喬灌木修整
式
1.00
30,000
30,000
2
新增喬木
株
1.00
4,500
4,500
3
新增灌木
M2
96.00
1,000
96,000
4
客土施放
M3
28.80
600
17,280
小計 壹﹒六
147,780
合計 壹.一~壹﹒六(分項工程費用總和)
2,511,691
七
安全衛生費(分項工程費總和*0.3%)
式
八
交通維持與安全措施費
式
1
工程告示牌,鋁質,長=120cm,寬=75cm
2
柔性告示牌,長=120cm,寬=75cm
1.00
7,535
7,535
座
3.00
2,084
6,252
座
4.00
500
2,000
小計 壹﹒十一
8,252
九
自主管理費(分項工程費總和*0.6%)
式
1.00
15,070
15,070
十
材料設備檢驗費(分項工程費總和*0.5%)
式
1.00
12,558
12,558
稅什費(分項工程費總和*11.2%)
式
1.00
281,309
十一
合計 壹.一~壹﹒十一
281,309 2,836,416
貳
工程準備金(壹項之5%)
式
1.00
141,821
141,821
参
材料、設備抽驗費(壹項之0.5%)
式
1.00
14,182
14,182
肆
空污費(壹項*0.35%)
式
1.00
7,581
7,581
總計(壹+貳+叁+肆)
3,000,000
179
整建維護 - 綠色生活設計與都市空間模式推廣
106年4月10日 工程名稱
策略點9
會計科目
施工地點
工程編號
項 次
項
目
及
說
明
單 位
壹
直接工程費
一
假設工程
1
施工測量,放樣
M2
2
施工圍籬,大門
3
甲種施工圍籬,高度2.4m
4 5
數 量
單 價
複 價
177.00
100
17,700
樘
1.00
20,000
20,000
M
55.00
1,600
88,000
乙種施工圍籬,高度1.8m
M
150.00
1,000
150,000
臨時水電費
月
3.00
9,000
27,000
6
臨時工地工務所
月
3.00
20,000
60,000
7
環境保護、水汙染防治,洗車沖洗費
月
3.00
11,770
小計
壹﹒一
35,311 398,011
二
拆除與清運工程
式
1
機械拆除,鋼筋混凝土,含外運與餘方處理費
M3
10.00
1,200
12,000
2
廢棄物運棄(含搬運、運棄與垃圾處理費)
車
2.00
3,000
6,000
3
既有圍欄拆除
式
1.00
3,000
3,000
4
既有花臺拆除
式
1.00
20,000
20,000
界面修補
式
1.00
38,368
38,368
5
小計
壹﹒二
79,368
三
鋪面工程
1
抿石子鋪面
M2
120.00
2,500
300,000
2
緣石,w=20cm
M
35.00
800
28,000
小計
壹﹒三
328,000
四
設施工程
1
全區解說導覽牌
面
1.00
50,000
50,000
2
耐候鋼板解說牌
座
1.00
20,000
20,000
3
廢料回收座椅
M
7.00
18,000
126,000
4
水撲滿儲水箱
式
1.00
70,000
70,000
5
汲水器
個
1.00
5,000
5,000
天溝接管
式
1.00
77,360
6
小計 壹﹒四 五
照明與水電工程
六
植栽工程
1 2 3 4
77,360 348,360
式
1.00
150,000
150,000
既有喬灌木修整
式
1.00
10,000
10,000
新增喬木
株
2.00
4,500
9,000
新增灌木
M2
50.00
1,000
50,000
客土施放
M3
15.00
600
小計 壹﹒六 合計 壹.一~壹﹒六(分項工程費用總和)
1,381,739
七
安全衛生費(分項工程費總和*0.3%)
式
八
交通維持與安全措施費
式
1
工程告示牌,鋁質,長=120cm,寬=75cm
2
柔性告示牌,長=120cm,寬=75cm 小計 壹﹒十一
整建維護 - 綠色生活設計與都市空間模式推廣
9,000 78,000
1.00
4,145
4,145
座
1.00
2,084
2,084
座
2.00
500
1,000 3,084
180
九
自主管理費(分項工程費總和*0.6%)
式
1.00
8,290
8,290
十
材料設備檢驗費(分項工程費總和*0.5%)
式
1.00
6,909
6,909
稅什費(分項工程費總和*11.2%)
式
1.00
154,755
十一
合計 壹.一~壹﹒十一
154,755 1,558,922
貳
工程準備金(壹項之5%)
式
1.00
77,946
77,946
参
材料、設備抽驗費(壹項之0.5%)
式
1.00
7,795
7,795
肆
空污費(壹項*0.35%)
式
1.00
5,337
5,337
總計(壹+貳+叁+肆)
1,650,000
181
整建維護 - 綠色生活設計與都市空間模式推廣
4. 策略點 #10 106年4月10日 工程名稱
策略點10
會計科目
施工地點
工程編號
項 次 壹
項
目
及
說
明
單 位
數 量
單 價
複 價
直接工程費
一
假設工程
1
施工測量,放樣
M2
421.00
100
42,100
2
施工圍籬,大門
樘
2.00
20,000
40,000
3
甲種施工圍籬,高度2.4m
M
6.00
1,600
9,600
4
乙種施工圍籬,高度1.8m
M
15.00
1,000
15,000
5
臨時水電費
月
3.00
9,000
27,000
6
臨時工地工務所
月
3.00
20,000
60,000
7
環境保護、水汙染防治,洗車沖洗費
月
3.00
11,770
35,311
小計
壹﹒一
229,011
二
拆除與清運工程
式
1
機械拆除,鋼筋混凝土,含外運與餘方處理費
M3
10.00
1,200
12,000
2
廢棄物運棄(含搬運、運棄與垃圾處理費)
車
2.00
3,000
6,000
3
既有圍欄拆除
式
1.00
3,000
3,000
4
既有花臺拆除
式
1.00
20,000
20,000
界面修補
式
1.00
45,232
45,232
5
小計
壹﹒二
86,232
三
鋪面工程
1
抿石子鋪面
M2
315.00
2,500
緣石,w=20cm
M
60.00
800
2
小計
壹﹒三
787,500 48,000 835,500
四
設施工程
1
全區解說導覽牌
面
1.00
50,000
50,000
2
耐候鋼板解說牌
座
1.00
20,000
20,000
3
造型座椅A
座
1.00
80,000
80,000
4
造型座椅B
座
1.00
120,000
120,000
5
造型座椅C
座
2.00
60,000
120,000
蕨類水牆設施
式
1.00
450,000
450,000
6
小計 壹﹒四 五
照明與水電工程
六
植栽工程
1 2 3 4
840,000
式
1.00
150,000
150,000
既有喬灌木修整
式
1.00
40,000
40,000
新增喬木
株
1.00
4,500
4,500
新增灌木
M2
100.00
1,000
100,000
客土施放
M3
30.00
600
小計 壹﹒六 合計 壹.一~壹﹒六(分項工程費用總和)
2,303,243
七
安全衛生費(分項工程費總和*0.3%)
式
八
交通維持與安全措施費
式
1
工程告示牌,鋁質,長=120cm,寬=75cm
2
柔性告示牌,長=120cm,寬=75cm 小計 壹﹒十一
整建維護 - 綠色生活設計與都市空間模式推廣
18,000 162,500
1.00
6,910
6,910
座
2.00
2,084
4,168
座
2.00
500
1,000 5,168
182
九
自主管理費(分項工程費總和*0.6%)
式
1.00
13,819
13,819
十
材料設備檢驗費(分項工程費總和*0.5%)
式
1.00
11,516
11,516
稅什費(分項工程費總和*11.2%)
式
1.00
257,963
十一
合計 壹.一~壹﹒十一
257,963 2,598,620
貳
工程準備金(壹項之5%)
式
1.00
129,931
129,931
参
材料、設備抽驗費(壹項之0.5%)
式
1.00
12,993
12,993
空污費(壹項*0.35%)
式
1.00
8,456
肆
總計(壹+貳+叁+肆)
8,456 2,750,000
183
整建維護 - 綠色生活設計與都市空間模式推廣
捌、參與式規劃設計行動方案
一、工作坊規劃架構說明
( 一 ) 不同尺度的議題盤點,歸納策略行動方案 本計畫將歸納操作過程之成果,結合擇點策略示範基地之改善方案提出,研擬策略地區空間發展綱 要計畫。行動方案透過不同尺度探討「仙跡岩北側生活圈」策略地區整體環境課題及改善策略方針, 分成 : ● 大尺度 ( 城市尺度 ) 以仙跡岩生活圈尺度,探討基地範圍內,透過民眾相互的討論與交流,思考生活圈內所遇到的環境 課題,並思考如何因應其歷史紋理、氣候變遷防災的議題。 ● 中尺度 ( 策略地區尺度 ) 以本案擇定出的策略軸內的「都市更新地區」作為示範性基地,以研擬都市更新計畫為討論目標, 以保全歷史紋理、微氣候環境、綠基盤生態串連概念為基礎,商討需擬定都市設計原則議題面相。 ● 小尺度 ( 空間或身體尺度 ) 小尺度的策略點空間,最為社區居民感知。擇定出策略點中的三處空間,以空間設計的討論,邀請 居民一同討論示範點空間需求,藉由綠生活各個面向的檢視,更進一步協助設計者進行環境改造的 基地配置與設計。 上述三軌模式的工作坊。希冀持續探索都市發展層級到人居有感尺度的合適規劃方案,進一步了解 生活圈與城市發展、日常生活之間的關係。此方式預期有效應用於系統性綜整依山策略地區未來都 市設計規範走向與社區社群參與機制,並落實於公共空間設計,以回應氣候變遷調適的願景。不同 尺度需處理的議題各自不同,需結合專業領域學術內容,補足環境友善基本知識以發展可行的行動 策略方案。
參與式規劃設計行動方案
184
圖 - 多角化策動的地區再生參與模式
(二)議題與實務兼具:多角化策動的地區再生參與模式 現行制度中,城市的整體規劃有分層性的體制,分別有都市計畫、都市設計、都市更新等,而社區 規劃的涉及內容目前多落實於如過去地區環境改造案中,社區尺度型的空間硬體設計。空間硬體改 造的討論最為容易讓民眾參與討論,然而,目前的社區規劃、社區營造觀點難以與現行體制接軌, 都市計畫、都市設計及都市更新議題則令人感到深奧難以理解,社區參與的介面僅限公聽會、聽證 會等形式。因此,本計畫創意工作坊的操作方式,希冀以更親民的方式,以多角化的方式,讓民眾 參與規劃設計過程,能更多元式的理解大尺度、中尺度、小尺度的空間議題,並且回饋相關建議, 有效利用現有社區營造、社區規劃觀點的結合,有效降低都市再發展的衝突發生。其多角化的民眾 參與規劃設計方式有: ● 都市設計 ( 街廓重建 ) 以本計劃操作概念中,思考都市設計中街廓重 建的環境議題,以策略點街廓為基地,藉由方 塊模型作為公共設施,讓民眾討論街廓內所需 的公共設施為何?共同蓋出重建後的大樓,也 藉由民眾蓋房子的過程,理解周邊現有環境的 資源。
● 一比一情境計畫 水圳遺線多已成為後巷空間環境,民眾有時難 以藉由口語想像未來可能形塑的新公共空間環 境,因此,工作坊結合策展形式,藉由藝術布 置、燈光、宴會等方式,以一比一的放樣方式, 營造出改善後的空間情境,讓社區居民以身體 感知體驗。
● 景觀設計 ( 整建維護 ) 以整建維護的方向思考,以水圳遺線的策略點 空間為基地,思考如何將其形塑一處具在地特 色及符合居民需求的開放空間環境,讓民眾提 出想像。
● 社區串聯網絡平台 以民眾參與精神,為促進更多的社區居民及相 關組織參與交流,於工作坊當中邀請不同的對 象,如里辦公處、NGO 團體、社區居民、學校、 在地組織等共同參與,以營造出交流平台,促 進社區社群網絡串聯。
185
參與式規劃設計行動方案
- 社區各里拜訪 萬盛里
萬年里
期 中 階 段
興福里
興安里
OPG提案
- 前期擾動
11/25 點8 興安里
萬和里
OPG提案
工作坊-
12/17 點9 萬盛里
11/26 點6 興福里
- 仙跡岩生活圈 綠生活營造 期 末 階 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議題收斂 1/16 專家學者 座談會
4/13 人人都可能參與 的地區規劃
圖 工作坊企劃流程
參與式規劃設計行動方案
13
186
14
15
16
17
18
3/15 點17 景行里
19
二、各場次操作說明 表 各場次創意行動說明
邀請參與對象及 地區串聯單位
人次 統計
該基地為昔日鐵道、水文行經處, 但社區對更新、改變議題較為敏 點8 11/25( 五 ) 《仙岩六巷的橋 感,因此以「歷史復興」為主題, 興安里 17:30與鐵道》– 生活 小 / 中 透過歷史回顧 ( 過去為五分車運煤 ( 興安里仙岩 20:30 願景工作坊 所經之地,同時也是仙通橋橋墩遺 路 8 號旁 ) 跡位置 ) 的方式引導居民想像未來 的生活願景。
興安里辦公處、興安里 周邊居民、景興國小師 生、中國科大、世新大 學觀光系、文山社大
120
該基地為過去萬盛溪遺線,空間現 況具簡易綠美化,具開放空間營造 潛力,將以「水文」為主題,藉由 生活節的方式,透過不同闖關活 動,討論環境議題、都更議題、景 觀設計,另外還有親子遊戲區讓居 民參與。
興福里辦公處、興福里 周邊居民、景興國小師 生、中國科大、世新大 學觀光系、文山社大
150
該基地工作坊以「生活與水文」結 合為主題,同樣透過不同闖關活 動,討論環境議題、都更議題、景 點9 《依山生活的午 觀設計。以攤位形式邀請城市關注 12/17( 六 ) 萬盛里 15:00- ( 萬盛里興隆 與夜》– 翻轉後 小 / 中 不同議題的社群到依山來,傳達關 注城市中的城事,塑造生活感的後 21:30 路一段 85 號 巷行動 巷與水圳遺線再現。建構市民心中 後方空地 ) 未來的城市樣貌,包含人與人以及 人與空間之間的議題。
萬盛里辦公處、萬盛里 周邊居民、武功國小師 生、中國科大、世新大 學觀光系、文山社大
90
日期
期 中 階 段
活動地點
活動名稱
點6 興福里 11/26( 六 ) 會元洞清水 《舒蘭河上的水 10:00- 祖師廟前(興 路想像》– 翻轉 小 / 中 福里景興路 後巷工作坊 17:00 二段 23 巷 6 弄)
01/16( 一 ) 《地方行動與都 17:30- 自由 51 咖啡 市設計的對話 》– 21:30 專家諮詢會議
期 末 階 段
尺度
3/15( 三 ) 318 咖啡
「明日的渡口」 依山行動講堂
4/13( 四 ) 風箏人咖啡
人人都能參與的 地區規劃 ( 專業版 )
簡介
大
期間邀請相關專家學者辦理座談 活動,以專業角度談依山地區的未 專家學者 來操作方式
15
中
結合文山社區大學參與式預算及 文化社區營造計畫基地範圍,景美 仙跡岩周邊居民、文山 渡船口 ( 景行里 # 點 17),並邀請 社大、市民朋友 ( 需報 參與 open green 提案的社區單位 名) 共商仙跡岩北側生活圈景美段的 地區願景方案。
85
中
延續第四場專家諮詢會議討論,融 入減災韌性觀點,推動地區綱要性 規劃「都市更新計畫」,並結合 專家學者 Geodesign 的圖資套疊模式,請 專家學者共同討論。
20
187
參與式規劃設計行動方案
( 一 ) 民眾版場次 1. 《仙岩六巷的橋與鐵道》– 生活願景工作坊
過去為水田遍布的依山地區, 水路曾流經人們的生活場域, 雖不復見,我們卻能在街坊裡尋得水道遺跡。 而依山地區同時也乘載了一段煤礦產業的興衰, 仙通橋墩跨越水道運輸煤礦, 五分車走過之地為景美地區帶來榮景, 人因討生活發展至今日的水泥聚落,漸漸忽略。 如何與環境共存,今晚,我們將在老巷子裡講古, 重拾過去,想像未來。 ◆ 時間| 11/25(五)17:30 - 20:30 ◆ 地點|策略點 8- 興安里仙通橋墩 ( 仙岩路 8 號旁 ) ◆ 活動內容| 歷史回顧廊道、景觀設計未來提案 、生活路徑藝術共同創作、 依山許願牆、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系景觀設計互動、點亮巷弄
參與式規劃設計行動方案
188
仙通橋敦空間為昔日霧裡薛圳支線流經處因處在興建區域內,經文山社大與地方民眾積極爭取,將 仙通橋碑至於原處,得以保留其歷史意義,而這段地方參與公共事務的經歷也成為地方能量持續推 動的種子。透過歷史回顧,循序漸進地引導居民想像未來的生活願景。
A. 歷史回顧廊道 仙岩路六巷為老路之一,將募集而來的老照片於仙岩路六巷內展示,作為一日歷史迴廊。透過老照 片故事的解說與民眾互動,也藉此蒐集在地意見。當天的老照片回顧區域,意外吸引到在地居住有 兩百多年以上的劉家聚落後代,甚至還遇見了就職於公務系統的內政部總務司劉進興司長,分享劉 家聚落、景美一帶、水利發展的點點滴滴,另外還有公賣局員工後代,闡述居住住宅即為當時長輩 們定居於此,於公賣局同事合建的住宅群落。由此顯示了景美在地聚落的演變及公教人員居多的背 景所在。
圖 - 居民闡述自家劉氏家族已在景美有兩百多年歷史
圖 - 居民透過老照片理解在地文史
圖 - 內政部總務司劉進興司長也是在地居民, 劉姓家族,想我們說明過去水利的變遷
圖 居民透過老照片理解在地文史
189
參與式規劃設計行動方案
B. 景觀設計未來提案 針對仙通橋周邊開放空間基地的課題與限制所提出的改善方式,並於活動間展示如何使用對環境友 善的整建策略作為依山地區未來能採取的空間模式。該區配合工作人員解說,請民眾使用黃色豆貼 來表達想法。統計結果將做為設計依據,收集在地民眾 對於空間需求之想法,並激發對於空間的願 景想像、勾起地方回憶為目的,以在地元素和課題做為題目選項,以其空間改造後能符合居民使用 需求,統計結果將做為設計依據,以其空間改造後能符合居民使用需求。
圖 - 該區域有停車位的留設課題,居民 透過貼紙表達留設停車格的程度。
圖 - 透過互動展版激發居民對於空間的願景想像
C. 生活路徑藝術共同創作 景美仙跡岩一帶,以重要的水路串連起各社區的空間,該基地曾經流過萬盛溪流,周邊又有瑠公圳 流經,與居民訪談舊有文化歷史,對於水路流經的位置,老居民總是娓娓道來。因此,希望透過毛 線的藝術創作,作為互動的藝術裝置,讓民眾自由創作心中的水路路徑,藉由口述與手感,共同創 作出屬於社區的水路路徑,並於創作完成後置原地展示一段時間。
圖 - 帶領居民透過棉線創作水路的圖樣
圖 - 以不同顏色棉線代表豐富的水系交織於依山地區
參與式規劃設計行動方案
190
D. 依山許願牆 利用「我希望依山地區 ...」命題,透過許願牆的方式讓居民自由發想對於生活環境的願望,搭配便 利貼收集居民對依山地區或是此開放空間的未來想像。
圖 - 居民以便利貼寫出對於社區的願景想像
E. 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系景觀設計互動 與中國科技大學建築景觀課程合作,學生在工作坊期間與居民討論該基地設計方案。
圖 - 居民與學生一同討論基地設計方案
191
參與式規劃設計行動方案
F. 點亮巷弄 利用最小單位的 LED 燈點亮巷弄,不僅藉此點亮原本漆黑的巷弄,促使居民願意踏出步伐,走進平 常忽略的小巷弄中,另外,更透過「一盞燈,一個故事」的方式,吸引居民交換故事,開啟民眾更 多對於水路遺線巷弄的想像。
圖 - 以 LED 燈展現,點亮街道巷弄,與民眾互動
參與式規劃設計行動方案
192
2. 《舒蘭河上的水路想像》– 翻轉後巷工作坊
從前的門前水道鮮明地刻畫人們的生活場域, 也留下許多關於水的記憶, 然而水路遺跡卻在今日淪為後巷空間。 今天我們在陸上尋水, 在加蓋的水道上重新談起地底下曾經灌溉景美一帶的水源, 在都市新陳代謝的過程中, 如何讓水再次流進生活裡呢 ?
◆ 時間| 11/26(六)10:00 - 17:00 ◆ 地點|策略點 6 - 興福里景興路二段 23 巷 6 弄 ◆ 活動內容| 都市設計暨開放空間討論工作坊、景觀設計討論、 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系景觀建築課及世新大學觀光系規劃課 - 設計互動區、 水牆 DIY 親子遊戲
193
參與式規劃設計行動方案
該基地為過去萬盛溪水道位址,空間上現況整理得乾淨,因此希望以生活節的方式,透過不同闖關 活動,討論環境議題、都更議題、景觀設計,另外還有親子遊戲區讓不同年齡層次的居民能一同參與。 A. 都市設計暨開放空間討論工作坊
圖 - 學生們參與都市設計工作坊,放置公共設施時避開水路, 以保留完整的水圳開放空間
本工作坊區域,將分階段討論進行,以未來都市更新、都市設計願景為目標,假定 「策略點 6」、「策略點 9、10」之街廓將為都市更新單元的可能性,進一步思考 公共設施空間與現有水圳遺線開放空間的關係,進一步思考未來的開放空間的景觀 設計想像。
參與式規劃設計行動方案
194
a. 工作坊基本設定 都市設計反應的不僅是都市的建築美學,更反映了地區的生活形態以及與周遭環境的和諧關係,本 案運用 2 個街廓,以全街廓重建的設定,與市民進行溝通與討論的基礎。 .儘量符合實際空間的操作工具 工作坊將設定以「蓋盒子」的方式進行 活動的主軸,並使用不同顏色的盒子做 為區分。在操作的工具上將一個盒子設 定為 40 坪,故將街廓面積依據容積率以 及建蔽率轉換成盒子在地面層的數量以 及整體的操作數量,都設定好之後即可 進行後續的參與過程。
圖 「盒子」設定說明圖
.運用角色扮演跳脫本位主義的迷思 本位主義的堅持是公共溝通最大的困難 點之一,工作坊的角色設定就是希望參 與的人員跳脫原有的自我認定,轉而投 入不同的角色心境。現場扮演的角色依 據現況在一般社區公寓及大樓的住戶角 色進行設定,總共有 10 種不同的角色扮 演,分別是:家庭主婦(主夫)、雙薪 爸爸(媽媽)、銀髮族、社區志工、創 業青年、小朋友、退休老人、上班族、 SOHO 族。在操作上期望每一位被分派 到角色的參與者能依據角色的特性給予 一些在公共環境或空間上的建議與意見。
圖 參與角色卡
.強調公共空間的實質內容與規劃 本次工作坊著重在公共空間的規劃與配 置,並將公共空間區分為右圖四種類型:
圖 公共空間類型
195
參與式規劃設計行動方案
b. 工作坊流程概述
分鐘
5
說明活動的目的以及內容概述
分鐘
10
破冰時間、選角色(用抽籤或自選 的方式,依現場情況決定)
分鐘
10
角色人物選擇相對應的空間(例如 小朋友就可能選擇兒童遊戲區)以 滿足公共設施的上限。
參與式規劃設計行動方案
196
分鐘
20
眾人合力蓋房子:各角色扮演自己的角色給予 在蓋房子過程的建議。
分鐘
10
中場評圖: 由工作坊主持人或專業者提供操作者在都市設 計觀念的修正建議(例如開放空間位置、重要 節點以及建築物退縮的概念等等),有必要時 要求操作者實際以步行方式體驗空間的大小。
分鐘
20
眾人合力蓋第二次房子:各角色根據修正意見 進行第二次盒子的排列。
分鐘
10
總評:主持人說明 2 個方案的差異性,並強調 內容在以不同角色凝聚未來的發展共識
197
參與式規劃設計行動方案
B. 景觀設計討論 - 未來景觀設計提案
本階段針對現況開放空間基地,思考其課題與限制,並展示本團隊的景觀設計,一 同與居民討論改善的方式,以利後續調整整建策略與設計形式。待參與者了解本 基地特性後,針對現況開放空間基地,思考其課題與限制,一同與居民討論在水 圳遺線的開放空間適合加入何種設施元素,以小旗填寫空間需求並表達自己想法。 以利後續設計得以符合民眾期待與需求。
圖 - 以景觀設計模型及願景牆的呈現,讓居民表達對於該基地的設計想法
參與式規劃設計行動方案
198
C. 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系景觀建築課及世新大學觀光系規劃課 - 設計互動區
與中國科技大學建築景觀課程及世新大學觀光系規劃課合作,學生在工作坊期間 與居民討論該基地設計方案,以創意的小遊戲引導居民參與討論即引發更多互動。
圖 - 學生們選出水圳沿線各點,透過設計提出改善想法與居民互動
199
參與式規劃設計行動方案
D. 水牆 DIY 親子遊戲 透過水牆(Water Wall),引導民眾重新審視「水與生活的關係」,並了解水圳 加蓋的影響性,以及都市內延長雨水逕流對於淹水災害防制之必要性。 現場有兩組網架為已架設好之水牆,民眾可體驗、了解「都市的水如何流動、可以 怎麼儲存再利用」後,再 DIY 行動實踐,簡單操作的手法與現地的萬勝溪水圳重 新產生聯結。
圖 - 工作坊設置 Water wall 區域傳達水資源的再利用, 也讓居民想像未來夠過設計與該基地的結合性。
參與式規劃設計行動方案
200
F. 依山願景早宴 邀請在地居民、關心依山地區的社群等來到策略點六,並藉由早茶會的方式,引導 與會者漫談社區裡的大小事,並述說萬盛溪流及許家聚落的昔與今,同時也邀請到 文山社大社區經理人與我們分享如何在社區中鏈結人的動能,在陽光和煦的早晨於 舒蘭河上對未來的依山地區有所想像。
圖 - 工作坊設置 Water wall 區域傳達水資源的再利用, 也讓居民想像未來夠過設計與該基地的結合性。
201
參與式規劃設計行動方案
3. 《依山生活的午與夜》– 翻轉後巷行動
曾經的水圳遺線社區的後巷空間, 逐漸被人遺忘, 然而由於過去的水路遺線讓依山地區的後巷較一般防火巷來的寬廣, 使得許多公共空間的可能得以在這裡發生, 後巷能翻轉變成前巷,成為居民活動的場域, 在後巷翻轉為前巷的同時, 是不是也能讓每個人心中都有理想中的城市樣貌, 讓透過最生活的元素, 一同在後巷討論城「事」,建構人與人之間的情誼。 ◆ 時間| 12/17( 六 ) 15:00 - 20:30 ◆ 地點|策略點 9 - 萬盛里 ( 興隆路一段 85 號後方空地 ) ◆ 活動內容| 都市設計暨開放空間討論工作坊、景觀設計討論、 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系景觀建築課及世新大學觀光系規劃課 - 設計互動區、 水牆 DIY 親子遊戲
參與式規劃設計行動方案
202
該基地工作坊以「生活」為主題,思考被掩蓋的帶狀水圳遺線未來的想像,如何呈現具有在地特色 的水文意象及生活感的後巷思考。同樣透過不同闖關活動,討論環境議題、都更議題、景觀設計。 在環境資源有限的狀況下,如何利用既有資源達到最宜居的城市,以攤位形式邀請城市關注不同議 題的社群到依山來,傳達關注城市中的城事,塑造生活感的後巷與水圳遺線再現。建構市民心中未 來的城市樣貌,包含人與人以及人與空間之間的議題。 A. 都市設計暨開放空間討論工作坊 本工作坊區域,將分三階段討論進行,以未來都市更新、都市設計願景為目標, 假定「策略點 9」之街廓將為都市更新單元的可能性,試從公共設施空間容積討 論開始,進一步思考公共設施空間與現有水圳遺線開放空間的關係。本次參與的 居民大多為地區年長者 ( 平均年齡 55 歲 ),透過工作坊過程,認識開放空間於社 區環境的價值與意義,更進一步理解社區水路環境與自己住家的關係。
圖、每個 Box 表示 40 坪空間,彩色有標籤者表示公共設施開放空間,淺藍色無標籤者表示住宅空間
圖 - 居民開始討論公共設施空間所需放置位置
203
圖 - 每個人選取角色扮演卡,以特定角色 提出所需公共設施空間需求
參與式規劃設計行動方案
B. 景觀設計討論 - 後巷的未來 待參與者了解本基地特性後,針對現況開放空間基地,思考其課題與限制,一同 與居民討論在 #9 萬盛橋遺線之開放空間,適合各種活動發生的可能性。根據民 眾年齡層採兩種操作方式:足以用文字表達者,於各顏色小旗子填寫空間需求並 表達自己想法;孩童則以模型 DIY 操作方式,以黏土及各種素材創造理想的社區 空間。以利後續設計得以符合民眾期待與需求。
圖 - 設置景觀設計展板,提供貼紙讓民眾貼選適合的空間設計願景
圖 - 景觀設計親子創作區,以策略點 9 為操 作基地,讓孩子恣肆使用黏土,發想該 區開放空間未來的設計該如何操作。
參與式規劃設計行動方案
圖 - 景觀設計意見回饋區,以策略點 9 為操 作基地,讓路過民眾認識該基地,也提 供對於基地未來設計的思考與想像。
204
C. 世新大學觀光系規劃課 - 設計互動區 該基地與世新大學觀光系規劃課合作,學生將在工作坊期間與居民討論該基地設 計方案。希望鼓勵地區大專院校參與社區環境規劃設計,也藉此將在地學子引入 地區,共同討論地區環境發展。
圖 - 學生們提出設計創意構想
205
參與式規劃設計行動方案
D. 點亮後巷聚落剪紙燈創作 DIY
邀請也是文山區居民的剪紙藝術家「陳治旭工藝美術創作」來到依山小綠洲,共同 用剪紙創作回顧景美地區老故事及文史,並使用剪紙藝術創作品點亮依山後巷空 間!並且藉由聚落剪紙燈點亮原本陰暗的後巷,引導居民對未來改造後有所想像。
圖 - 紙袋圖像以景美聚落的木挸橋為雛形,拱橋則為現代的景 美橋,下方流線為水路,代表新舊融合的象徵意義
參與式規劃設計行動方案
206
E. 議題市集闖關區
邀請不同議題團體、NGO 組織設攤位,今晚不販售「商品」,而是「理念」。本 次邀請了自然步道協會、文山社區大學,分別擺設認識種子、水質檢測、煤炭球 製作 DIY 活動,藉此理解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並且認識過去在地的產業。
圖 - 各攤位有認識種子、水質檢測及毛線煤炭球製作
207
參與式規劃設計行動方案
F. 老故事分享會
邀請了在地的一些耆老、居民以及關心依山地區的在地社群,一同分享萬盛里社 區當地水文、老故事、聚落發展,透過點亮水路遺線塑造不一樣的後巷氛圍,讓 與會者娓娓道來屬於地方的故事。
圖 - 晚宴老故事漫談
參與式規劃設計行動方案
208
圖 - 晚宴議程
209
參與式規劃設計行動方案
(全家便利商店旁)
工作坊報名請洽Facebook粉絲專頁/依山小綠洲
興福里興隆路2段 22巷9弄4號 (
)
(旭宏汽車旁)
如有疑問請洽02-29275689#175 林小姐
圖 - 期中階段已完成之工作坊文宣
參與式規劃設計行動方案
210
4. 《明日的渡口 - 再尋仙跡岩文化生活 》– 點亮街角行動
昔日仙跡岩周邊聚落,俱山勢圍繞的依山地形, 位於景美溪畔,因地處河運樞紐,過往設立渡船口, 成為過去台北城與近郊間重要的商港轉運點, 帶動當地的商業發展,型塑繁榮的景美老街。 或許昔日的渡口已不復存在,景美老街依舊繁榮, 在今天該如何思考周邊環境與人的生活關係呢 ? 讓我們在景美舊渡口,從點亮街角開始, 重啟渡口在生活裡的意涵,重新定義渡口, 想像未來的生活場域。 ◆ 時間| 2017/3/15( 三 ) 15:00 - 20:00 ◆ 地點|策略點 17 -318 咖啡旁 ( 景興路 318 號 ) ◆ 活動內容| 15:00-17:00 - 依山小綠洲行動講堂 18:00-20:00 - 依山小綠洲後巷翻轉行動 : 南方藝廊 - 剪紙藝術展、復興景美文化 - 願 景互動展板、依山小影院 - 依山小綠洲活動短片階段成果撥放
211
參與式規劃設計行動方案
本次創意行動分兩部分進行,第一部分 ( 下午 ),以「依山小綠洲」行動講堂形式在景美老街 / 景美 渡船口 ( 策略點 17) 戶外空間舉辦座談會,分享由下而上的社區改造案例。第二部分,晚上則延續依 山小綠洲 1:1 情境計畫的操作方式,依據該策略點 ( 包括點 1、點 17) 復興景美文化主題,規劃不同 分區闖關活動,使居民體驗實際渡船口的營造氛圍,並藉由互動式展版,蒐集民眾意見。 A. 依山小綠洲行動講堂 邀請文山區興福里里長、萬和里里長、景東里長,分享社區參與 104 年度、105 年度「臺北市社區 規劃師駐地輔導計畫 OPEN GREEN matching fund」,提案社區空間改造的過程及成果。案例分享 後,也邀請文山社區大學、自然步道協會林淑英老師與四位里長進行與談,讓文山社區大學於與談 過程中,分享文山區公所委託文山社大辦理「復興景美文化軸帶─尋找新人文渡口」計劃案、105 年 度參與式預算工作坊執行過程中,如何由參與式的剪紙藝術活動,讓參與民眾了解在地景美渡船口 在地故事透過剪紙藝術轉化居民對於在地文化意象。希望藉此案例分享及與談討論,使居民了解由 下而上的參與方式與地區整體發展的關連,藉此鼓勵更多民眾擴大參與。
圖 - 居民闡述自家劉氏家族已在景美有兩百多年歷史
圖 - 舉辦座談會,分享由下而上的社區改造案例
圖 - 興福里里長分享社區參與 105 年度「臺北市社區規 劃師駐地輔導計畫 OPEN GREEN matching fund」
圖 - 景東里里長分享社區參與 104 年度「臺北市社區 規劃師駐地輔導計畫 OPEN GREEN matching fund」
參與式規劃設計行動方案
212
圖 - 行動講堂議程
213
參與式規劃設計行動方案
B. 南芳藝廊 - 剪紙藝術展 景美舊渡口沿街面人行道鋪面改善工程的參與式預算計畫邀請了剪紙藝術家陳治旭老師,前階段已 透過 12 小時的工作坊,帶領學員找尋景美的文化元素,並加以轉化為剪紙藝術作品,未來將作為人 行道鋪面設計亮點。惟現況仍遇社區不同意見,有必要為將本方案於現場溝通,突破信任瓶頸,在 進入施工階段前,於未來人行道鋪面旁具歷史味道的「南芳食堂」建築立面上展示居民的設計作品, 並邀請設計者於現場解說,藉由藝術使更多現場居民了解景美文化,並期盼參與民眾能透過他人的 參與成果提升自身對環境參與意願。
圖 - 文山在地剪紙藝術家陳治旭老師,於工作坊期 間帶領學員於紙上刻劃蘊含景美文化的藝術作品, 於具歷史味道的「南芳食堂」建築立面上展示。
參與式規劃設計行動方案
214
C. 復興景美文化 - 願景互動展板 景美捷運出入口 ( 點 1) 與景美渡船口 ( 點 17) 作為景美文化復興重要策略點,藉由互動展板作為蒐 集民眾想法的媒介,引導參與者表達對於點 1 及點 7 改變的意願及支持態度,並給予參與民眾對於 改變的多元想像。
圖 - 在理解該基地過去歷史故事及特性後,用豆 貼即便條引導居民表達環境改變的想法與意願
215
參與式規劃設計行動方案
D. 依山小影院 將截止至今辦理的 3 場現地創意活動及 1 場專家學者座談,利用影片合併整體計畫宗旨及規劃論述 製作成 7-10 分鐘短片,於活動地點 ( 點 17) 首次撥放並輪播,透過輕鬆的方式呈現給參與民眾,紀 錄過去活動之外也傳達整體計畫的來龍去脈,並希冀能引導居民對於未來都市更新有更多面向的想 法及期望,擴大過去已辦理活動的後續效益。
圖 - 利用影片合併整體計畫宗旨及規劃論述製作成 7-10 分鐘短片,希冀能引導居民對於未來都市更新有更多面 向的想法及期望,擴大過去已辦理活動的後續效益。
參與式規劃設計行動方案
216
E. 「小綠舟探險隊」親子工作坊 帶著附近小學的孩子們,透過社區故事講解,再讓學童利用紙箱,創作出以孩子心中的渡口故事於 紙箱船上船,重新認識渡船口,一起「搭」建、「搭」船在景美老街探險,認識自己的社區文化。
圖 - 小綠舟探險隊在搭建好船後,跟著資深文山社區大 學學員邱明,一同在社區裡走踏,認識社區裡的故事。
217
參與式規劃設計行動方案
F. 依山小綠洲探險隊 - 導覽走讀活動 本次活動邀請文山社區大學資深學員─邱明擔任引路人,將文山區景美老街、渡船口的發展進行導覽 解說。邱明長期關注文山區在地文史及社區發展相關議題,擔任文山區公民記者,深入社區進行報 導。專研探究在地歷史文化,挖掘文山區文史並報導於《文山學》部落格當中。
圖 - 透過走讀活動了解昔日仙跡岩周邊 聚落,及景美老街的興起脈絡。
參與式規劃設計行動方案
218
圖 - 期末階段已完成之工作坊文宣
219
參與式規劃設計行動方案
( 二 ) 專家版場次 1. 《地方行動與都市設計的對話 》– 專家諮詢會議
本案擇定文山區「仙跡岩北側生活圈」作為策略地區,是以結合社區營造、民眾參與的空間營造案件, 並試圖接軌大尺度、小尺度間的連結,以創造都市更新、都市設計規範願景為目標的示範性案件, 希望能透過不同領域之專家相互激盪,給予本團隊相關意見,以共同實踐地區發展新願景。
◆ 時間| 2017/1/16 ( 一 ) 17:30 - 22:00 ◆ 地點|自由 51 咖啡 ( 台北市文山區羅斯福路五段 150 巷 59 號 ) ◆ 議程| 時間 17:30-17:40 17:40-18:30 18:30-20:30 20:30-21:30
主題 報到 計畫簡介 專家學者經驗回饋分享 綜合討論
參與式規劃設計行動方案
說明 與會來賓報到 介紹相關來賓與計畫內容 ( 含階段民參成果回饋 ) 依盤整之專業四大領域輪流發表 歸納與小結
220
◆ 討論提綱| A. 都市計畫與都市設計 ・ 檢視當前政策管制工具,如何面對或回應 地方紋理保全、社區社群活力等需求 ? ・ 未來文化資產 ( 即現況非為法定文化資產 位階之空間 ) 的法令定位在都市計畫中的 關係,如水圳遺線、記憶地景,如何回應 到文山區都計通盤檢討中去加以指認並促 成有關規範 ?
B. 都市更新 ・ 都市更新計畫範圍、劃定單元與社區 生活圈在規劃工作的關係,如何能更 緊密的整合 ? 倘透過「策略地區」( 計 畫層級 ) 去推動民眾參與與制度接軌 的可行性如何 ? ・ 運用後巷、開放空間系統,去引導、 回應氣候變遷與防災的課題,如何在 都市更新公共性的規範管制工具討論 中被更加突顯 ? ・ 現行都市更新的範疇 ( 整建、維護、 重建 ) 中,對應本計畫所提出的「短 期點狀整建、中長期街廓重建策略」 的看法與建議 ?
C. 防災與氣候變遷 ・ 本計畫所研擬之後巷翻轉的空間設計方案,
D. 社區營造與在地參與 ・本計畫所盤點的十九處策略空間, 如何用地區經營的角度,去促成不 同社區、不同社群進行串連合作, 形成地方協作的網絡 ? 相關的在地 對話平台角色為誰 ?
如何更有效的促進跨局處合作,包括運用雨 水下水道等都市排水空間進行都市保水效益 的極大化 ( 相關單位:工務局、水利處 ) ? 或者,運用後巷空間作為人行友善空間的創 造 ? ( 相關單位:工務局、水利處、交通局 ) ・ 運用策略點去回應並帶動總合治水,如分散 式滯洪等討論的民眾教育機制 ?
圖 - 專家諮詢會議專家學者邀請及討論提綱示意圖
221
◆ 小結| . 關於專家學者諮詢會議成果,各委員意見綜整議題如下: . 有關「都市更新」與「社區營造」之接軌,應有地區尺度觀點,進行系統性的規劃,結合社區協議 制度,發起社區討論形式的地區型規劃面向,建議可由「都市更新計畫」思考。 . 現行都市更新制度有「都市更新計畫」,但未有明顯執行規範,建議可由此制度出發,以地區尺度 思考,規範都市更新地區,研擬水圳沿線都市設計原則,以「都市更新計畫」做為指導性方針。 . 現行制度的溝通管道,對於公民參與方向,仍有些瑕疵,建議專業者的資訊及知識需有庶民性的語 言轉化,以利建立更具有公共性溝通的平台。 . 關於社區參與的公共溝通平台,建議可結合社區規畫中心概念,在社區「開一間店」,持續深耕性 滾動討論,發展 3 ~ 5 年,以利發展社區共識平台。
圖 - 專家學者們於會後合影
圖 - 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系孫啟榕老師認為透過適當的 人的經營去回應都市更新中所面臨的種種課題。
. 有關微氣候環境改善觀點,可透過公共開放空間設置操作自然風進而回應都市熱島效應。 . 應以「體系」( 河川、雨水、地下水等 ) 面向,思考水與都市用水 ( 水資源、水災害 ) 的關係,並利 用都市更新的機會將永續韌性的城市建構起來。 . 都市計畫、都市設計與都市更新之間的銜接,納入「減災」思考,建議須有「都市環境整備計畫」, 應以「策略地區」進行管制性規範,先以整體翻展思考,在進一步談建築體更新。( 有關「都市環 境整備計畫」,本案後續以「都市更新計畫」環節,結合此上述概念發展。) ( 有關各委員意見,可詳參附錄 122 頁 )
圖 - 文山社大陳建志老師認為空間整備計畫的公共 設施的想像,建議是貼近生活的議題共同連結思考
222
圖 - 基隆市都市發展處 徐燕興處長認為以社區規畫中 心的概念,在社區「開一間店」,持續深耕性的在社 區滾動討論整體環境的發展,使社區有既定的共識。
2.《人人都可能參與的地區規劃》專業版:專家學者
延續第四場 1/16 舉辦之專家議─【仙跡岩北側生活圈】地區行動與都市設計的對話,指出都市更新 應重新思考軟體的基礎建設,透過貼近在地日常生活的空間經營,不斷滾動出更多的在地行動與群 體共識,並融入減災、韌性觀點,推動具綱要規劃角色的「都市更新計畫」為指導原則,從中引導 都市更新單元等更多公共性的討論。 考量都市規劃 ( 都市更新、都市計畫、都市設計 ) 的語言與專業較不易為一般民眾了解,本次工作坊 由團隊將累積近兩年的調查資量與工作成果盤點,邀請專家學者現地了解後,以 Geo Design 的模 式與精神去提供大家規劃討論,從中歸納專業者 ( 產官學界 ) 的共識。期望透過多元視角的工作坊引 領,集思廣益討論「好的都市更新計畫」如何可能落實社區規劃的觀點,由下而上的推動地區再發 展的共識願景,並後續落實於制度之中。
◆ 時間| 4/13( 四 ) 下午 1:00 - 5:30 ◆ 地點| A. 基地踏查地點:萬隆捷運站 2 號出口集合 B. 工作坊會場:風箏人咖啡 ( 文山區景豐街 48 巷 1 號 ) ◆ 活動內容|戶外水圳遺線勘景、以不同「視角」擬定「都市更新計畫」、角色扮演
223
參與式規劃設計行動方案
◆ 議程|
時間
內容
講者
10 分鐘
【集合:萬隆站 2 號出口】 至變電所 Ubike 站騎車
1:10-2:00
50 分鐘
【依山小綠洲微旅行】 仙跡岩北側生活圈「都市更新地區」示範範圍水圳沿線 勘查,基地現況及歷史背景介紹。 ( 萬隆 2 號出口→變電所 Ubike 站→點 9、10 →點 3 → 景美運動公園→公共住宅基地→景豐公園→點 6 →風箏 人咖啡 )
2:00-2:10
10 分鐘
【風箏人咖啡廳】抵達工作坊會場 休息片刻
2:10-2:25
15 分鐘
計畫階段成果說明 •依山小綠洲操作流程與推動參與模式說明 (融入文山區通盤檢討先期調查成果/學聯) •都市更新計畫操作示範地區簡介
劉柏宏 陳鳴誼
2:25-2:40
15 分鐘
意見回饋與討論
全體
2:40-2:50
10 分鐘
分組工作坊操作說明 (跨領域,分兩組平均分配)
劉柏宏
2:25-2:35
10 分鐘
意見回饋與討論
2:35-3:05
30 分鐘
1. 六種視角
3:05-3:45
40 分鐘
2. 角色扮演
3:45-4:15
30 分鐘
3. 進行評價
4:15-4:45
30 分鐘
4. 分成兩組
4:45-5:15
30 分鐘
5. 修正方案
5:15-5:30
15 分鐘
分享與回饋
1:00-1:10
參與式規劃設計行動方案
產官學各界專家學者 (預計一組 6-8 個人)
224
◆ 流程| 共分成五大步驟:
階段 1:六種視角 將全場人員分成六大組,六大組代表不同空間方案視角,分有歷史紋理、建築、地景與生態、交通 規劃、土地利用、防災,依照所分配到的組別視角,針對基地範圍內的元素 ( 如建築、道路、牆面、 街廓等 ),提出此視角最重要的元素,以及你認為的觀點,繪製於投影片上。每組至少 5 張。
圖 不同「視角」
圖 - 六種視角的不同重要元素
225
參與式規劃設計行動方案
階段 2:角色扮演 重新分組,依據參與者的背景,分成不同角色 / 利害關係人,分成六種角色 / 利害關係人,包括市政 府、社區居民、開發業者、地主、非政府組織 NGO。以上述角色,挑選出階段 1 各組所繪製的元素 圖,擬定出方案。
圖 - 藉由角色扮演討論方案
圖 - 六種利害關係人的方案擬定
階段 3:進行評價 回到原階段 1 的視角分組,假設自己是此組的審議委員,評價各個方案。
非常喜歡 喜歡 普通 不喜歡 非常不喜歡
參與式規劃設計行動方案
226
階段 4:分成兩組 回到階段 2 角色扮演分組。試想自己所扮演的利害關係人,是否認同其他組別的方案,並且願意與 對方所扮演的角色分成同組,一起合作 ? 依據評價,主持人進行配對分組,將原本的組別,分成最終兩大組別
非常喜歡 喜歡 普通 不喜歡 非常不喜歡
A( 市政府 ):開發業者、空間專業者 B( 社區居民 ):市政府 C( 開發業者 ):土地所有人、空間專業者
CDF 合組方案
ABE 合組方案
D( 土地所有人 ):開發業者 E( 非政府組織 ):市政府、社區居民 F( 空間專業者 ):市政府
圖 契合對象
227
參與式規劃設計行動方案
階段 5:修正方案 分成兩大組別後,每 1 小組 ( 第 2 階段時的分組 ) 推派代表,共同協商,討論出修正方案。最後兩組, 簡報分享修正過的方案。
具有文山區生命力的水圳文化綠軸規劃案
兼顧地區功能、公益設施與都市防災的多贏開發案
. 在十五份遺址旁,公宅需退縮至少十公尺,
. 規劃沿水圳遺線的綠帶
規劃留設綠帶,提高臨近居民對公宅的正面
. 公宅需將水圳遺線規劃進去,架高平台,
觀感
在目前水圳保存完整處規劃水岸空間
. 水圳遺線規劃綠廊帶,公園周邊可保留一半
. 在綠帶旁設高級高樓住宅,面對水圳與綠
作商業設施,但需以靜態人文商業為主
. 帶可提高房地產價值
. 引導商業設施到興隆路一帶,讓住宅區有更
. 沿街面設零售業空間
好品質
. 南面設社區公益空間,在公園附近設商業
. 變電所地下化,規劃成公園綠地
參與式規劃設計行動方案
空間,並保留廟宇與留設防災通道
228
蔡佳明 學邑工程技術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總經理
袁如瑩
楊奕泠
台北市都市更新處 副總工程司
學邑工程技術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協理
林旺根
蔡厚男 (請假)
中華民國地政士公會全聯會榮譽理事長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房屋委員會 召集人
國立金門大學都市計畫與景觀學系 副教授
劉建億 都市里人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專案經理
都市規劃 與都市設計
蕭松年 都市里人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主持人
陳佳蔚 耕薪都市更新股份有限公司 副總經理
建築 與都市更新
劉憲宗 劉憲宗建築師事務所 負責人
陳邦畛(陳板)(請假)
台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學系 講師
劉欣蓉
淡江大學建築系 助理教授
都市更新處 代表
林宜萱
大橋工舍 劉欣蓉老師助理
防災 與氣候變遷
詹育齊(請假) 台北市都市更新處 正工程司
胡如君 台北市都市更新處 更新經營科 科長
謝昀軒 蔡明穎建築師事務所
社區營造 與在地參與
施育汶 台北市都市更新處 更新經營科
陳亮全(請假)
李怡伶
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 客座教授 臺北市都市計畫委員會(2016)
台北市都市更新處 企劃科
林鼎傑
石婉瑜(請假)
好蟾蜍工作室
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 助理教授
余泓緯 好蟾蜍工作室
劉進興(請假)
內政部總務司 司長
圖 - 人人都可能參與的地區規劃專家學者邀請安排示意圖
229
參與式規劃設計行動方案
( 三 ) 其他協力活動 1. 《洪水來臨前─綠洲改造規劃師工作坊 》– 氣候變遷在地行動 本案藉由六場次的參與式工作坊活動,藉由細緻且深耕的方式,不斷發掘在地社區社群團體,並且持 續與文山社大成為夥伴關係,共同企劃系列性的行動計劃。延續本案基地規劃論述,以分散式滯洪的 概念,盤點 20 處潛在空間,並鼓勵社區共同思考設計方案,點 9、點 10 目前的社區能量有機會鼓勵 在地居民繼續持續討論,並進而發展行動的據點。但當地年長者居多,希冀結合「社造人才」課程及「文 山社大氣候變遷」課程的結合,找出更多的青年,協助社區發想,醞釀更多參與的行動者,協助社區 改造環境。當天各組構想紀錄如下: 第一組:萬盛左岸綠廊道 作為串聯蟾蜍山、仙跡岩的生態廊道跳島,結合在地資源,包括武功國小、社區組織及志工,整體一 同維護環境的經營。 解決對策及設計構想: (1) 植物多樣性 (2) 鋪面透水性:水圳遺線開蓋,設計鐵網步道 於水道上方,可看見水路,但網狀鋪面可避免 落葉掉落。 (3) 局部設計蓄水性與水花園空間,形同小濕地
第二組:歷史意象重現 發掘水路遺線缺乏休憩設施,有許多住戶有違建、私人占用的現象,周邊有店家排放廢水廢氣,後巷 缺乏照明,且環境髒亂,通風採光不良。 解決對策及設計構想: (1) 進行居民溝通,解決違建占用問題 (2) 打開水溝,重現萬盛溪親水空間 (3) 入口意象營造結合豆花店家出入,設置明顯 指示標 (4) 增加休憩座椅設計 (5) 設計社區園圃,可讓居民認養維護 (6) 兩塊墓地串連延續
第三組:萬盛溪巷內小時光 結合在地店家,發展後巷美食,將餐廳需求延伸到後門,營造一個居民可以休憩的巷弄時光環境,也 運用諧音,稱之「小食光」。設計上以增加燈光為主,與附近店家合作,找燈具公司贊助後巷的燈光 設計,也作為是宣傳他們的產品。 解決對策及設計構想: (1) 與周邊店家合作,贊助燈具,成為後巷的燈 具來源。互惠合作。 (2) 入口處有高低差,建議以無障礙坡道設計, 以形成安全的通道。 (3) 中間腹地空間寬闊,可以盡量運用,型塑休 憩空間環境。 (4) 舊橋保留歷史意涵 (5) 萬盛溪點 9 的區域,調整植栽位置,保留開 闊空間,集中植栽管理。
第四組:印水巷 將從前是萬盛溪的水路記憶復育為主軸,重新讓周邊居民認識自己的水路故事。將目前的店家排放的 廢煙為主要課題,透過隔板解決,由於水路目前沒水,無法現階段馬上開蓋,所以要藉由地磚來呈現 水路。 解決對策及設計構想: (1) 藉由彩繪地磚的方式將水路的意象呈現在路 上 (2) 設置導覽解說牌 (3) 將排煙管往上設計 (4) 設置排煙隔板 (5) 設置街道家具,讓附近有腹地可以休息
231
參與式規劃設計行動方案
第五組:水巷森林 基地附近環境的人以老人、上課的國中生為多。水路遺線被掩蓋。因此住戶會佔用擺放物品,且基地 日照不足,汽機車無妥善規劃放置,有亂停的現象。此處商業行為少,以老人小孩居多。解決的對策 希望以「人」為主體,開設一間店的構想,規模不限,但可以有硬體軟體的公共性區域想像。 解決對策及設計構想: (1) 成為悠閒喝茶下棋的場所 (2) 設置下午茶、親子餐廳、托嬰中心、遊戲區 (3) 可有戲水哭間環境,將整區想成一間店的概念 (4) 設計戶外電影院,成為聚集的場所 (5) 設計戶外圖書館,讓小朋友放學有地方可以去 (6) 經營層面,結合共食概念。讓老人家可以在此 煮菜、分享 (7) 局部成為菜園空間,讓居民認養 (8) 成為假日市集,讓居民一起來擺攤
第六組:萬聖節遇見萬盛橋
以萬盛橋的歷史故事為傳遞主軸,結合歷史成為環境教育的場所。由於基地周邊環境指示不清,建議 善用指示牌引導系統,在重要入口路段設置指示牌,及在豆花店、入口處的店家旁設置入口意象設計, 設計完整指引系統,引導人前往。
解決對策及設計構想: (1) 入口處以萬盛溪、萬盛橋的遺蹟故事做為入 口意象設計 (2) 入口處有高低差,透過緩坡設計減緩高低 差。 (3) 局部水圳遺線空間打開,作為滯洪的效果。 (4) 將樹穴擴大,樹穴旁水泥打開,改種植被。 (5) 後巷有洗衣店來往前後店家,應可設置通 道。 (6) 可與在地武功國小合作,發展環境教學基地 (7) 可建置導覽散測地圖,放在捷運站或店家推 廣。
參與式規劃設計行動方案
232
玖、行銷推廣 一、網路媒介宣傳 ( 一 ) 網路媒介宣傳 以「依山小綠洲」於 Facebook 建立粉絲專頁,作為 對外宣傳活動平台,也持續記錄各創意行動內容及依山 地區相關活動轉發,並透過台北村落之聲、綠生活網站 (Hello Green Life)、廣播節目等宣傳,追蹤活動情況, 宣傳相關活動訊息。 受林淑英老師邀請於寶島客家電台廣播節目介紹依山小 綠洲計畫,也同時發布於林淑英老師部落格。 於工作坊活動期間邀請社大公民記者、政大之聲記者參
圖 依山小綠洲 Facebook 粉絲專頁
圖 於村落之聲宣傳工作坊相關活動
圖 政大之聲記者陳穎萱、張晏銘報導
圖 公民記者邱明、wenkuei 報導
與活動與報導,並增加活動後的推廣效益。
圖 淑英老師部落格
233
行銷推廣
( 二 ) 短片製作 將計畫簡介及於三處策略點的工作坊民眾參與過 程製作成近五分鐘短片,透過影像回顧計畫內 容,並於網路上公開分享。 短片大綱從依山地區基本簡介至空間規劃課題提 點,到透過依山小綠洲三場工作坊「情境計畫」 讓居民在第一時間感受氛圍的轉變, 並藉由景觀 設計、都市設計的參與及討論,與居民進一步對 話。 圖 依山小綠洲短片架構
行銷推廣
圖 依山小綠洲短片截圖
234
二、成果彙編 依據工作坊的社區公共溝通過程,以參與式規劃的方式,彙整其討論過程,並歸納、精簡策略地區綠生活圈價值論述,豐富綠生活圈空間範型, 詳細記錄及綜整本案操作經過與成果,編輯成可推廣的綠空間營造成果宣傳品或手冊,於創意行動中試印,並持續彙編,以利後續推廣至各 生活圈及社區當中。
( 三 ) 線上地圖
將先前印刷品持續發展為 A2 單面摺頁手冊,先期以依山小綠洲計畫簡介為發展方向,將 20 處策略點以分類為水圳、歷史兩主題,搭配地圖 使居民能親身走訪各個策略點,並綜整 104 年綠色環境資源串聯規劃至 105 年度期間本團隊於依山地區的大小事件,使居民了解本計畫於依 山地區滾動的過程,並希冀更多與在地社群的串聯計畫能持續發生。 下一階段能持續發展以「公民參與」的角度,將過去工作坊活動內容轉化為簡單紙筆遊戲,帶著閱讀者從認識環境了解依山地區特色及資源, 進一步觀察生活周遭,引導出依山地區面臨的環境議題,最後分近程及遠程階段提出解決方案,讓過去沒有機會參與工作坊活動的閱讀者透 過簡單且易取得的材料參與計畫。
20 點線上地圖 QR code 依山小綠洲粉絲專頁 QR code
20 點及歷史資源地圖
建立一線上地圖,讓 20 策略點的位置及簡介於地圖上呈現, 輔助推廣。
封底
封面
內頁 1
內頁 - 地圖頁
連結網址 :https://goo.gl/H1y3mJ
235
行銷推廣
封面
分為水圳及歷史兩主題
內1
地圖
內2
內3
地圖
內4
內5
地圖
內6
內7
地圖
策略點基本資訊 : 里別、位置、面積、公有比、基本闡述、 公私有土地分布及比例
本計畫於依山地區活動列表
鐵路檔案 : 萬新鐵路、輕便車
水圳檔案 : 瑠公圳、霧裡薛圳 興福支圳、萬盛溪
封底
圖 - 摺頁配置 內頁 2
行銷推廣
內頁 3
內頁 4
內頁 5
236
內頁 6
內頁 7
拾、階段性結論與後續推動建議
一、優先性與全面性:辨識出當代社 會文化的關鍵轉變
以策綠點擾動空間翻轉的公共討論
透過具有公民特質的社群指認先驅性議題,不
題擾動、地方參與的先導工作,以策略點開啟
再侷限於全面式的窮盡資源或議題盤點,而採
住宅區內建築與開放空間關係空間翻轉的討
取滾動式的彈性策略,讓具有共識的公共議題
論。在景觀設計架構中,一方面回應都市綠基
被優先提示出來,透過行動過程再同步盤整更
盤、氣候變遷等環境使命,賦予公有土地、公
多更全面的訊息。從本計畫規劃範圍被指認出 來的優先性議題包括:景美老街渡口意象保存、
共設施用地之公共性價值;另方面透過參與的 活動設計,引動周邊居民思考個人與公共 / 公
仙跡岩聯盟、氣候變遷、滯洪與防災、水圳遺
眾之間的關係。
本計畫透過「依山小綠洲」的事件策動作為議
線保存、公民教育、高齡友善。在議題的優先 性被指認一輪以後,需要有驗證可執行性的過
( 二 ) 土地權屬的釐清
程,包括實地走訪及土地權屬的釐清。 在當前都市更新多需百分之百土地與建物所有
( 一 ) 實地走訪以驗證空間翻轉可行性
權人同意的社會氛圍下,從指認策略軸帶上 20 處策略點,到擇定三處策略點的篩選過程,仍
文史與生態走讀盤點潛力實體資源
需回到實務「開發」的面向進行評估: .土地權屬分析:依據各策略點所在之地段號
空間紋理不只是地區發展歷史的堆疊,它還是
逐一盤點公有土地主管機關、私有土地範圍邊
集體生活的記憶。都市化造成原有的整體生活
界及持有人清冊。
記憶零碎化,不同的個人、群體所記憶的資訊
.土地主管機關配合程度:透過都市更新處舉
往往是片面或片段的,需要仰賴真實空間的印
辦跨局處研商會議釐清各公有土地主管機關是
記去佐證地方的主體發展時空。
否有相關計畫可進行橫向串連、配合策略點改 造意願程度、相關法規適用釐清、後續維護管
當前文化資產保存法下所保護的歷史資產往往
理單位權責等。
因為指定門檻高而僅能以「列冊追蹤」的方式
.土地所在行政里界代表人 ( 里長等 ) 之意向評
表達官方對常民生活 / 庶民記憶的關注。也因
估:考量各策略點改善後涉及日常維護管理工
此不斷地出現保存不及即受到破壞、滅失或者
作、修繕維務經費、文史資源推廣串連等工作,
剷除開發的後果。本計畫所指認之「水圳遺線」
因此釐清相關里辦公處配合意願,及找出在地
沿線之策略點所扮演的角色走在文資法、都市
志願者等亦為評估項目之一。
計畫法之模糊地帶,不僅非為古蹟或歷史建築
.土地所在周邊鄰里住戶之意向評估:雖各策
而有法定受保護地位,也因此在既有都市計畫
略點的改善並非過往定義之「鄰避設施」,然
的空間定位不明,甚至在當前進行的文山區都
而隨著當前民眾自我意識的抬頭,鄰里居民的
市計畫通盤檢討中也可能因此再度被遺忘或忽
意願也是參考指標之一。事先釐清周邊住戶敏
視。
感議題或衝突項目,將相關意見納入設計方案。
237
階段性結論與後續推動建議
二、「成事規劃」仰賴日常生活的地區軟硬體資源整體經營 ( 一 ) 相關研究借鏡 【長期培力地區經營網絡參與都市設計的機制研究】 有學者針對如何加強民眾參與都市建設並落實於都市設計審議的制度進行研究。研究針對都市設計相 關專家進行問卷調查,「專家一致認為『智識強化』應列為最優先施為項目 ... 應從整備民眾參與學習 環境及強化資訊管道著手,以養成民眾參與都市設計智能。」指出教育民眾透過多元性管道、多樣化 方法為首要任務。另針對如何將促使都市開發案融入獨特地方人文特質與在地需求,指出第三團體培 育的重要性,因為「地區 ( 社區 ) 性規劃社團之普遍不足,自發性運作機制無法有效展開,正式部門與 第三團體的網絡建構將在未來整體性組織發展上扮演關鍵角色。」4. 4. 參考資料引自:何友鋒、劉正智、劉玉屏 (2010)。民眾參與都市設計審議之研究。設計學報,15 (1),51-70。
圖 - 民眾參與都市設計審議的建議流程圖 ( 圖片來 源:何友鋒、劉正智、劉玉屏 (2010))
階段性結論與後續推動建議
238
【借鏡「紐約市社區規劃制度」197-a 社區計畫】5. 美國紐約市自二次大戰後城市急劇發展而面貌改 觀,部分有識之士注意到即將來臨的都市問題, 呼籲市民關心紐約的未來。當它尚未建立充分民 主的參與制度之前,社區民眾以動員地方力量進 行抗爭等不同方式伸張針對地區發展的民意。最 重要的里程碑包括六零年代的歷史保存運動、反 對興建下城快速道路的抗爭,而珍.傑的生與死》 一書亦是在回應都市計畫、拆除式都市更新模式 的深刻問題。因此,在市民意識覺醒、社區草根 運動和市政領導人意識到城市危機的大環境下, 市民參與城市建設的風潮影響了紐約市的發展和 規劃政策的形成。至今,民眾參與制度也成了都 市計劃實務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早自 1963 年紐約市就將社區參與市政的觀念納 入市憲章,建立了「社區委員會」的制度﹕依地 理環境將全市劃分為人口數大約均等的社區 6., 在各社區成立建議性的規劃委員會,由當地居 民、地方團體的成員或代表擔任委員,參與紐約 的市政運作。1975 年修訂的市憲章裡提出除政府 部門,社區委員會、或政府認可的民間團體也可 以擬訂推出地區規劃案的可能性,並寫入市憲章 條文的第 179 條 a 款,成為「 197-a 社區計畫」 制度的起源,自此開拓了社區不單單消極性地反 應政府部門的計畫、或私人開發商的發展案件, 更可以積極、主動提案,推動、完成法定都市計
圖 - 布魯克林區的社區重建採用社區參與的彈性規劃方案 ( 圖片來源:http://bklyncb7197a.blogspot.tw/)
畫的途徑。 239
階段性結論與後續推動建議
不論是從台灣的都市設計民眾參與機制研究,
橋國小教師宿舍空地進行環境主題改造 ( 樸門
或是借鏡紐約自六零年代以後對於由上而下都
綠生活 )。另,針對空地後方連排之閒置荒廢的
市計畫引導所得到的經驗省思,皆指出在社區
公有房舍,了解在地居民需求及里長配合潛力,
尺度建立具有專業支持的公民網絡的重要性與
展開孕釀與思考房舍活化再利用之方向與自籌
必要性。雖當前台灣離相對應的參與機制尚有
資源模式。後續希冀本計畫三處策略點的方案
一定努力的範圍,以社區營造或生活圈營造的
設計亦能扮演相應角色。
實踐基礎,逐步引導不同的地方個人參與在公 共環境教育、智識培養、公民意識等,接軌不 同的社群團體,如社區大學、社區營造培訓制
定錨 // 因應各行政區展開之重大建設 ( 公共住宅、公
度或 NGO 團體等,補充地區公共討論能量,
辦都更 )、復興或再生計畫、策略性再開發計
是不論短中長期皆需要開始整備的地區經營工
畫等地區未來十年的都市問題,仍需思考相對
作。
應的駐地經營方案。雖本計畫提出自籌資源模 式中有關社會資本的概念,用社群協力建構地
5. 美國紐約市 1989 年修訂的市憲章規定各個社區或代表地方的社會團體均可循從
區經營網絡的模式作為地區韌性發展的支持基
此建立的規劃程序擬定適合地區需要的都市計畫,並經由公共審議制度成為法定計
礎,惟穩定的進駐團隊 ( 類 URS 或社規師工作
畫。其法源是根據市憲章第 197 條 (Section 197) 而來,故簡稱 197 計畫。資料來源: 涂平子,〈紐約市的社區規劃制度簡介〉,國際社區規劃論壇,台北市(台北市政
室 ),包括專業者、地區建築師或具備社規師
府都市發展局):2005.10.30.~11.1.。 6. 迄 2005 年一直為五十九個單位。
功能的角色、使命與任務,仍需展開佈局。全 方位的參與過程能為地區公共多樣化的需求定
( 二 ) 縫補、創造與定錨以利後續銜接潛在政策
錨。
工具
潛在政策工具 // 持續累積地區經營能量,同步理解跨局處相關
縫補 // 運用都市更新或公有土地利用計畫等待之房空
政策計畫、法令工具於地區範圍內實施的進程,
地閒置期間,作為引動原本作為陌生個體的社
於適當時機提供地方社會需求與方案。潛在相
區居民參與公共議題、公共環境改造、公民教
對應的機制工具如前所整理之都市更新計畫一
育,孕釀地方共識以利下一階段發展更大的公
覽、自籌資源模式一覽;或期望轉化本計畫成
眾討論或行動。
果協助地方政府研提中央營建署之跨域整合計 畫。
創造 // 以本計畫操作為例,串連 Open Green 空間改 造計畫,媒合文山社區大學師生、樸門永續發 展協會擔任議題與技術社群,協助興福里的螢
階段性結論與後續推動建議
240
三、計畫操作經驗回饋:本土化規劃路徑與論述的思考整理 本團隊檢視台北市社區營造發展的進程、社區規劃相關論述與省思,扣連自 2009 年以後於都會地區 所累積的各種空間類型的環境營造經驗、生活圈地區經營模式,回饋指認出下列四個可持續累績的 都市規劃發展論述的在地化取徑,整理如下。 ( 一 ) 空間支持系統 1. 不同尺度的空間系統 如果未曾生產一個合適的空間,那麼「改變生活方式」、「改變社會」等都是空話。 —列斐伏爾 「空間是一種社會關係嗎?當然是,不過它內含於財產關係(特別是土地的擁 有)之中,也關連於 形塑這塊土地的生產力。空間裡彌漫著社會關係;它不僅被 社會關係支持,也生產社會關係和被社 會關係所生產。」7. 在都市中,我們尤其需要能夠觸發各種感知的生活方式。走路,走在路上的路徑;跑步,跑在帶狀 空間的線或圈;眺望,看出去是仰望俯瞰或對視;聽見,鄰里日常的街角的八卦 .... 等等。如果說人 昰群居、合作與競爭的動物,那麼各式各樣的社群團體就是不同人與人社會關係的交疊,有重疊也 有分散。 本團隊盤點建成住商混合地區 ( 綠資源案 /2012-2014),指認出平均每一生活圈有三十種以上的空 間範型可茲作為空間改造的改善點;本計畫針對依山地區獨特的「山 - 平地 - 水岸」之連續尺度關係, 亦新增盤點二十五種不同的空間範型。各式各樣的公私有空間類型,吸納著不同年齡、族群、議題、 階級、知識、性別等多層次社會關係的使用,構成社會多元豐富的樣態;然而,正因為台北市作為 高度資本主義化的都市環境,找到可以突破鑲嵌於財產關係的土地擁有制度的媒介是重要的,也是 本段落想談的「空間支持系統」的理論基礎。 「空間支持系統」就是各式各樣能夠支持地區展開豐富的綠生活樣態的公私有或中介空間。通過地 方事件的引動、社群網絡的串連、參與式活動的設計等廣義的創意活動,不斷地鍊節人與人,人與 故事 / 記憶,以及人與空間的關係。簡單整理透過前述過程所潛在能夠鍊節的空間們,列舉示意如下:
7. 引自:昂希·列斐伏爾 Lefebvre, Henri (1979)、王志弘譯,〈空間:社會產物與使用價值〉。
241
階段性結論與後續推動建議
.小學 / 景興國小 + 武功國小 .大學 / 世新大學 + 中國科大 .校園 / 景美國中 / 文山社大 .公私有空地 / 景東里 + 興福里 /Open Green 改造點 .公園 / 萬和里 /Open Green 改造點 .廟宇 / 仙跡岩 / 仙岩廟 / 會元洞 .藝文店家 / 景美老街 /318 咖啡 .友善店家 / 靜心中學週邊 / 紅豆餅舖、哥倫比亞小吃、7-11 便利店等 .在地工作室 / 會元洞前街區 / 鄭景隆文史工作室 / 學聯不動產 .公共設施 / 景美老街 / 景美溪歷史渡口文化意象 .策略軸 / 水圳遺線策略點 / 潛力點 6、8、9( 進行中 ) 這些看起來再平常不過的空間和人們,因為有連結,皆產生了後續不同契機合作的可 能與想像。
2. 單一空間策略點到系統性地區的社區參與 本計畫以與社區最有感的「空間策略點改善」出發,以空間培力社區參與討論的動力,待社區參 與成熟度較高後,有機會思考系統性的地區空間規畫可能。並結合在地的社區網絡,更能促進社 區整體性的動能。 例如,本計畫 3/15 第 5 場次工作坊操作,即邀請了已申請 Open Green 提案的社區單位(社區 皆以單點提案),以及執行文化社造案、參與式預算的文山社區大學,以美化工程為目標,共同 商討景美街南側的整體發展計畫。且,各里善用既有市府工務局資源,商討後續空間改善的可能 性。如景東里-仙跡岩山腳擋土牆美化工程由大地工程處協助;景行里-景美溪沿岸河堤空間美 化,請由水利處協助。
階段性結論與後續推動建議
242
( 二 ) 地區協議網絡 這與前面所提的「紐約市社區規劃制度」197-a 社區計畫所揭示的「社區委員會」的制度有參考或 後續持續發展的地方佈局關係;也呼應了相關研究指出的第三團體培育的制度觀察建議。 里長 / 里辦公處的角色是台灣民主選舉制度的特殊性。里長由基層民選產生,而最小行政區的區長 卻是官派。迄今里長的職權與定位仍有許多爭議,甚至有里長自身提出應廢除里長一直之相關倡 議。
8.
2000 年以前的社區營造,強調在地居民與鄰里的環境參與,一直至 2005 年可以說是面臨
瓶頸,核心困境在於專業者或相關具有技術或議題關懷的社群能量,在與「地氣」接軌的過程中充 滿不順遂,衝突、矛盾、爭議、不了了之等狀況層出不窮;或者因為不同黨派的議員運用審預算的 職權進行杯葛導致工務執行預算胎死腹中,致使社區對於社區營造產生懷疑不信任與失望感。 如何在外來社群 (intersts communities) 與在地社區 (local community) 之間的關係,找到折衝或 可以產生合作的方案,一直以來是一個難以快速獲取答案的難題。有關地區永續經營的模式,建立 各式旨趣個人、公共議題社群與社區地方 ( 居民、里長、學校 ) 等互助模式,一直是推動深刻且宏 觀的社區營造不二法門。
( 三 ) 彈性規劃的路徑 彈性規劃的思考是反思既有的社區規劃流程、都市規劃認識和方法。自 2008 年以後,都市更新的 走向轉以再生的思維去開創一個更大的都市發展框架。也就是說,更新除重建、整建與維護之手法 以外,還更寬廣的理解軟性的、多元的、創意的社會 / 社區溝通模式創造的重要性;符合國際各大 城市的潮流。這也是更新處該時新增經營科的背景。 彈性規劃與策略規劃的思考是一致的,表達落實規劃願景的過程中,採取符合時宜的社會動員模 式,在有限條件下撐出最大的可能性框架。然而,它卻同時也有兩面刃的課題,所謂符合時宜的規 劃方案與路徑的選擇,相當程度需要用妥協的方式去平衡多元的衝突與需求,縱使在專業理想的實 踐上可能是被動的、需要被大打折扣的。如同摸著石子過河的戰術,推進一隅就是佔下空間的使用 權、空間的經營權、空間的話語權。此重要性在於,規劃願景與理念從來在當前的社會氛圍與地方 政治的關係中都不是理所當然的事,長期以來都是被邊緣化或因應發展所需優先犧牲放棄。拿回空 間的經營權,是彈性規劃 / 策略規劃的首要目標,縱使許多活動事件或空間改造看似微不足道,但 聚小成為多,隙地漸縫合。
243
階段性結論與後續推動建議
( 四 ) 區域型態 有別於都市計畫針對各單一行政區分區檢討,而可能喪失了總體性看待各行政區之間的相同之處。 其中,以自然環境、產業及建設 ( 人為的 ) 對於區域發展的性格影響尤其明顯。本計畫雖名為綠資源 規劃,對於「綠」的討論是鑲嵌於社會的狀況進行討論,並在彈性規劃過程中找到最適的切入點, 進而發展因地致宜的論述。因此而有五種以上的樣態綠 ( 生態綠、生活綠、產業綠、社會綠、倡議綠 ) 的產生。 已指認歸納台北市都市空間類型至少包括有四種區域型態,分別為: .住商混合 / 受自然環境包覆的住商混合區 文藝學區 - 如 : 大安、中正區 老舊街區 - 如 : 萬華、大同區 .城郊 / 以住宅區為主的住商混合區。 如 : 文山、南港、北投區 .工業區轉型 / 為 ( 昔 ) 大型工業區切割的住商混合區 如 : 南港、士林區 .商業區 / 以商業區為主的住商混合區 如 : 信義區 不同區域特質意味著公共開放空間使用者的社群差異與關注議題的不同。大同地區重視的輕工業、 傳統零售業產業升級或轉型問題;萬華區有許多社福團體,關注的議題從弱勢照顧更容易找到合作 的共識。本計畫操作的地區為文山區,需正視面對近山資源與限制,因此滯洪策略的回應可以說是 共識性高。 在區域型態的層次上可以找到差異行政區的共同性,而議題收鍊、參與的模式、地區經營等工作, 始能推估出可被推廣的一般模式。
階段性結論與後續推動建議
244
四、後續推動建議 ( 一 ) 工作坊成果檢討與政策接軌的評估 1. 工作坊擾動成果檢討
2. 都市發展與都市再生政策 ─ 景美定位的思考
本計畫發展「空間 / 環境」、「人 / 社區社群」
(1) 昔日隘口到今日的景美思考
串連的策略方式,以策略點空間作為與社區居 民討論,引動社區參與的因子,透過策略點的
景美自清朝時期,經過日治及民國初期,因位
前導性工作坊,吸引人走出戶外,也藉此機會
於台北市內最南端的行政區,又因位於位於景
邀請一些在地學校、社群團體參與,從單點三
美溪畔,是其他地區(如石碇、深坑、新店)
場工作坊討論,到邀請每場次相關人員參與第
進入台北城最重要的轉運樞紐,具有地理學背
四場次,誘發網絡擴大的機會,而於第四場活
景的文史工作者─高傳棋老師指出:「被淺山
動時《明日的渡口》- 點亮街角行動,凝聚討論
地形所包覆的景美,位於景美溪口,以周邊的
方向。居民共同討論都市發展、都市更新方向,
山勢地形可看出,屬於其他地區(石碇、深坑、
可藉由所需改善的環境進行思考、盤點,進而
石碇)進城的重要隘口。」可見景美所在地理
疊合出最需改善方針,也期待有更多機會,更
位置的重要性。
擴大社區社群網絡討論與合作的機會。本次討 論凝聚以景美渡船口為起點,以生態、文化生
景美歷經都市發展過程,交通運輸原為水運為
活營造為方向出發:
主,因為支流交會點,形塑景美渡船口,渡船 口帶動景美老街發展,又因坐落於仙跡岩旁,
● 景美老街特色營造(人、水、河川乾淨)。
有豐碩煤礦資源,當地也因煤礦轉運帶動發展,
● 許興全商號(成為友善店家,與其他社群串
當時的鐵道及輕便車成為當地的重要交通工
聯起來)
具,但隨著時代變遷,鐵路已廢除,取而代之
● 景美溪生態、人文景觀、河堤、廟牌樓整體
的為新店捷運線,景美捷運站其周邊市集成為
串連思考
現今景美最熱鬧的地方。景美的發展從南邊的
● 仙跡岩生態廊道營造
渡船口,往北朝景美捷運站發展。現今的景美
● 綠化和水圳文化串連
仍有豐富的生態資源,如仙跡岩山系的生態與 步道、景美溪的流域,現還有景美早市及夜市、 豐富的歷史資源,近年卻仍未有重點建設的推 動,以重昔日的重要隘口定位而言,實為可惜!
245
階段性結論與後續推動建議
圖 - 仙跡岩北側生活圈都市發展圖
(2) 都市再生策略與景美 A、水岸發展的定位 在台北市政府所提出的「臺北市都市再生策略白皮書」( 草案 ) 中,將臺北再生的發展以「國家門戶 中心、中央創意經濟廊帶、水岸移居社區」等面向,指認出九處政策性再生政策地區,作為引動臺 北轉型並帶動潛力地區再發展之觸媒。其中在「水岸整體治理之都市型態」面向中,考量過去台北 水岸發展的歷史脈絡,以過去防洪建堤的基礎上,思考水岸轉型的創新可能,點出艋舺(萬華區)、 大稻埕(大同區)、錫口(松山)、梘尾(文山景美)的重新思考可能。而最後指認出 40 處都市再 生潛力地區,其中文山區有 2 處,即坐落於新店景美溪畔河堤、景美老街空間。而 2015 年,柯文 哲市長讓上任後,延續「臺北市都市再生策略白皮書」( 草案 ) 的構思,提出 2050 願景計畫,除了 東區門戶計畫、西區門戶計畫、大同再生計畫等,也指出 2016 年之後,後續再提出「文山再生計畫」 以推動文山區的整體發展,雖現計劃尚未如期推動,然而如何推動景美未來的發展,必然是勢在必 行的課題。 B、以 10% 公有土地引動 100% 區域再生策略 「臺北市都市再生策略白皮書」( 草案 ) 的都市再生策略指出「以 10% 公有土地引動 100% 區域再 生」,希望善用行政區域內的公有地,並發展推動原則,期待公有地發揮最大效益應用,其原則包括:
階段性結論與後續推動建議
246
整合規劃、行動計劃、共識凝聚、城市活動、基礎建設與公共設施、彈性回饋、後續經營管理機制。 從前導性工作坊導出的結論性議題,結合本計畫提到水圳遺線,近二十處策略點當中,許多的公有 地空間的改善,許多空間營造及結論性的議題,與文山再生計畫有所雷同,因此,我們更應以都市 再生策略原則,更進一步推動公有地策略點的營造及落實課題的改善實踐,進而縫補城市空隙,型 塑更好且社區活絡的開放空間環境。
本市各大區域都市再生計畫 捷運軸線 藉由土地使用之調整,強化大眾運輸場站周邊之土地 使用強度,建構大眾運輸導向都市空間發展系統。
文山再生計畫
建立自然與人文和諧並存的新都市環境 文山區
基地面積:3100公頃 基地內人口:25.8萬人
藍色水路 整合運用本區之山(拇指山系、二格山系)水(景美 溪、新店溪)遊憩資源,帶動地區觀光發展
觀光休憩 建構綠色景觀廊道及人本交通路網系統,營造友善 交通環境
優質地區環境 結合生態、文化、教育、景觀與休閒機能,配合地區 人文資源及環境發展,塑造具有山水文化特色之優良 住宅區。
再生潛力地區 檢討公有閒置土地,作為本區發展新亮點。
交通問題 平日及假日道路雍塞
水患防治 興隆路2~3 段及福興路、興德路一帶積淹水問題
產業發展與保育課題
23
動物園、貓纜、貓空產業發展
圖 - 2050 年願景計畫文山再生計畫(2016 年 1 月 6 日記者會簡報)
2016 年 1 月,發表的 2050 年願景計畫中,提出了「文山再生計畫」的構想,與本計劃探討議題有 關的項目有: 2050 願景計畫
本計劃相關議題
藍色水路 觀光休憩 優質地區環境 再生潛力地區 交通問題
景美老街渡船口發展思考 水圳沿線藍綠帶歷史脈絡深耕傳遞,發展文化觀光 善用水圳遺線畸零地空間,結合蓄水、滯洪概念發展 檢討水圳公有閒置空間,發展社區新公共空間亮點 景文街擁擠的交通議題,思考水圳遺線人本交通的可能
水患防治
以水圳遺線作為滯洪綠點空間,策略性改善水患課題
247
階段性結論與後續推動建議
(二)都市發展政策接軌 1. 環境定位:文山再生計畫與景美南區門戶 整體仙跡岩生活圈 / 景美發展推動定位: ─景美隘口定位,推動南區門戶發展 經由上述景美歷史脈絡發展及現行都市再生政策推動方向,本計畫建議後續可將仙跡岩生活圈發展 定位提高,延續昔日景美隘口的交通樞紐定位,讓景美成為南區門戶的思考可能,並依據不同策略 軸帶特性,結合水圳遺線、景美渡口脈絡發展,並以水圳為潛在人本交通的可能,克服交通擁塞議題, 發展文化觀光、產業翻轉、解決交通議題的方向,深耕思考。 2. 論述概念 (1). 防災:從山到都市的系統觀 考量氣候變遷下急降雨等環境特徵,依山地區的邊坡環境整治、雨水進到下水道的速度和質量,需 以連續性的山到都市的環境系統性的思考,推廣分散式治洪的措施。 (2). 都市環境整備 從機制面需與都市發展的管制工具加以整合,並除都市計畫、土地使用分區、公共設施機能調整以 外,需有地區規劃的相關計畫作為彈性策略運用的推動工具。 從實質環境面,需有綠色基盤的整備計畫,結合既有公園綠地系統的已開闢、未開闢公園盤點,及 人行道路環境的綠色措施,如建構透水、保水的鋪面或草溝、路樹的新植等。 (3). 歷史文化徑再造 受到地理與時間的落差限制,舊的時空不斷地被堆疊上新的發展,慢慢的具有大歷史現場意義的紋 理意義空間會越來越破碎。有鑑於此,有關文山區景美地區的河道、溪路、圳脈與清朝時期漢人拓 墾的發源徑息息相關,甚至可以說是見證。惟空間紋理現況破碎,需有效以時空整體的角度去將道 路、巷弄與既有開放空間整體思考,以利景美文化空間再發展。
階段性結論與後續推動建議
248
圖 - 以參與式規劃設計推動公共溝通網路
(三)社區持續滾動機制建議 本計畫藉由前導性工作坊,引動在地居民、社群團體關注參與,目前已有文山社區大學深耕參與, 及其文山學程相關講師,而陸續藉由社大及其他相關單位活動持續滾動議題討論及行動方案。如文 山社大辦理於 2017 年 5 月 3 日辦理的公共論壇工作坊,藉由產業、歷史、交通、環境議題,讓學 員參與討論,也期待學員從中持續討論議題,發展「空間關注小組」,引發後續更深耕的凝聚共識, 操作行動方案等。民間組織行動,亦可藉由政府相關單位計畫管道獲得補助或協力,讓政府部門及 民間,發揮更多公私協力的機會,引發更好的環境效益。
249
階段性結論與後續推動建議
(四)跨局處協助事項 面向
防災: 從山到都市
都市 環境
歷史文化徑
單位
協力或配合事項
工務局 / 新工處
1. 道路環境串聯整合(人行環境路平) 2. 鋪面生態化推動工程(含透水鋪面、草溝等道路規劃設計)
工務局 / 水利處
1. 推動分散式治洪都市住宅區示範地區(低衝擊開發) 2. 下水道整治工程 3. 部份路段採可見的雨水回收再利用等措施
工務局 / 大地工程處
1. 邊坡整治生態化工程 2. 推動手做步道或步道生態化工程(千里步道)
工務局 / 新工處
1. 推動道路生態通廊串聯工程計畫(海綿城市) 2. 新增人行道路休憩空間
交通局
1. 推動人本交通計畫 2. 增設自行車服務系統(含自導系統)
工務局 / 公園處
1. 依山地區公園綠地生態跳島建構計畫 2. 推動公園防減災整合計畫(與都市排水介面整合) 3. 公園綠地系統的開闢或升級
都市發展局
1. 協助做為跨局處地區計畫整合窗口 2. 公民參與都市地區實質再發展計畫模式研究 3. 都市設計與都市計畫通檢介面整合
發展局 / 都市更新處
1. 納入參與式規劃設計模式推動都市更新計畫 2. 盤點可推動地區尺度的實質再發展參與地區
文化局
1. 協助評估都市地區推動文化徑再造的示範地區可能 2. 協助指認有關水圳、舊河道等紋理的文化價值
文獻會
1. 協助提供本地區相關歷史文獻及訪談資料、人脈建議
觀傳局
階段性結論與後續推動建議
1. 協助發展都市地區推動小旅行等深層的文化觀光路徑,將 本計畫範圍納入推廣地區之一 2. 協助串聯落實「文山好行」
250
策略軸 水/圳遺線策略點 潛/力點 ︑ 6 ︑ 8 進 9(行中 公共設施 景/美老街 景/美溪歷史渡口文化意象 在地工作室 會/元洞前街區 / 鄭景隆文史工作室 學/聯不動產 友善店家 靜/心小學週邊 / 紅豆餅舖︑哥倫比亞小吃︑ 7-11 便利店等 咖啡 藝文店家 景/美老街 /318 廟宇 仙/跡岩 仙/岩廟 會/元洞 公園 萬/和里 /Open Green 改造點 校園 景/美國中 文/山社大
地區協議網絡
區域型態 彈性規劃的路徑
)
大學 世/新大學 中 +國科大
空間支持系統
公私有空地 景/東里 興 改造點 +福里 /Open Green
小學 景/興國小 武 +功國小
發展論述 人人都可能參與的地區規劃 專家諮詢會
更/新處 更/新處 都/發局
社會資本 在/地社群信任網絡連結 經濟資本 軟/硬體資源補助
自籌資源模式
哥本哈根都市暴雨管理規劃 芝加哥綠色小巷
)
任務與角色定位指認 研(提中 URS)
件能讓城市更宜居的小事 SDGs/101 紐約市憲章社區規劃制度 197-a
國際案例 定錨 地/區再生策略基地 類( 創造 / 螢橋國小教師宿舍閒置空間活化討論氛圍 研(提中
舒蘭河上的水路想像 翻轉後巷
萬盛里 /
仙岩 巷 6的橋與鐵道
興安里 /
興福里 /
縫補 / 空間改造 興(福樸門綠生活 *03) Open Green
彈性規劃 依山小綠洲 小旅行 依山小綠洲 探險隊 依山小綠洲 生活節
情境計畫
依山生活的午與夜 翻轉後巷 景行里 / 明日的渡口 點亮街角行動
空間改造 情境計畫 彈/性規劃 Open Green 仙(岩樹屋 *01 ︑景東愛 海綿心 *02) 景美仙跡岩週邊生活圈工作坊 景(東里 ...) 社區工作坊 景(東里 ︑)
用綠生活啟動地區事件
張秋蜜︑林寬興 認/識文山在 地原生植物
生態走讀
議題指認與優先性
圖 - 綠資源計畫社區社群參與過程記錄
滾動的參與方式
綠資源計畫社區社群 參與過程紀錄
)
階段性結論與後續推動建議 251
政策工具盤點 與計畫檢討 景行里辦公處 萬 +和里辦公處 萬 +盛里辦公處 興福里辦公處 興安里辦公處 萬 +年里辦公處
世 +新大學
尋找景美新人文渡口 Project/
文化社造 公/民論壇 軟(體 )
社區社群串連
地區經營 氣候變遷與生態綠基盤軸線 都市水圳遺線與歷史軸帶復育
田野調查
何文賢 文/山社大 地方學召集人
文史走讀 2015/10
景美老街渡口意象保存︑ 仙跡岩聯盟︑氣候變遷︑滯洪與防災︑ 水圳遺線保存︑公民教育︑高齡友善 中國科大 文山社大
2015/8 踏勘 訪談 工作坊
信義社大︑ 南港社大︑ 文山社大︑ 及專家學者 NGO 郭(城孟 )
萬有里辦公處 景華里辦公處 景行里辦公處 興福里辦公處 興安里辦公處 興業里辦公處 景東里辦公處
環境規劃
依山地區
連續性尺度空間策略 硬(體 )
2016/1
2016/11-12 2015/11-12
都市更新整建維護 都市更新審議︑地區更新計畫 都市設計審議
地區 計畫
拾壹 、社區自籌資源媒合機制模式
呼應「都市設計的概念是源自於傳統文化的空
北側偏南的景東里作為示範性操作點,媒合兩
間營造經驗」之論述,前期先透過基地調查結
處空間申請「2015 臺北市社區規劃師駐地輔導
合以模式語言之整理,彙整當地特色的空間與
計畫 - OPEN GREEN 空間媒合計畫」,營造回
生活使用文化;將相關整理納入工作坊交流討
應氣候變遷議題的透水性綠地空間,以克服在
論過程據以整理出符合地方發展期待的共識。
地淹水議題。而今年度策略性擇定北側地區策
此份第一手基礎資料整理,與上位計畫進行分
略點 6、8、9,如興福里、興安里、萬盛里先
析比對為策略地區空間發展綱要計畫之內涵。
行操作,促發仙跡岩北側,以「氣候變遷與綠 色基盤」議題為主的水圳遺線平台,透過在地
社區自籌資源媒合機制模式,以社群協力社區
關注的防災、淹水介入,誘發更細緻的社區網
之可持續發展之地方平台為目標。從在地社區
絡。
社群網絡分析開始,理解在地社區鄰里與組織 關係,以朝向發展平台的可能性,並進一步從
其中三處空間媒合學校共同參與,如文山社區
在地關注議題開始,找出相關議題性社群團體
大學、世新大學觀光系、中國科大建築系,其
協力,妥善運用相關社群組織既有資源,以社
中文山社區大學長期關注景美議題,今年度執
群協力社區模式擴大平台。
行文山區公所「復興景美渡口意象」計畫,希 冀以文化觀點,推廣在地居民團體的關注,而
除此之外,盤點當前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之計
本計畫也緊密與社大合作,希望推動更具文化
畫資源提供地方思考進一步之需求。包括營建
內涵的綠色開放空間。而在此網絡中也開展,
署城鄉新風貌跨域提案、文化部都會社造計畫;
也吸引過去蹲點已久的「文山新願景促進會」
府內有社區園圃、Open Green 提案、參與式
關注,其中林淑英老師仍持續關心本計畫發展,
預算等皆可作為思考依據及實踐管道。惟相關
後續以十五份聚落發展的議題,協助媒合劉姓
資源仍會有對應之限制,且涉及地方參與能量
聚落家族後代共同釐清在地的文史脈絡,如在
不一的課題,諸多資源仍恐不符合由下而上環
地生活內政部總務司劉進興司長,以及在建築
境改造需求,本計畫將於工作坊操作過程提供
業界深耕的劉憲宗老師,讓此平台的搭建,更
予社區社群共同思考與決策下一階段行動方
具有文化意涵。
向。 另外,在 OPEN GREEN 概念的推廣下,也媒
一、在地社區社群網絡分析
合當地里辦公處,如萬和里、興福里,以該里
本計畫以仙跡岩北側生活圈水圳遺線為策略軸
遺線開蓋的議題,禹錫瑠基金會合作,希望開
帶為主要操作範圍,自前案 (104 年度 ) 仙跡岩
展復興水文化的社區;興福里則是以田園城市
開放空間申請改善的可能性,萬和里以景美溪
253
社區自籌資源媒合機制模式
概念,讓螢橋國小老師宿舍空間再利用,與文山社大、樸門農法合作,打造社區具有生態性的開心 農園。 目前在水路周邊環境已開展幾處據點,而也希望持續媒合其他議題團體 ( 如千里步道 ),以綠基盤、 城市綠網或友善人形概念,擴展仙跡岩北側生活圈,營造更好的開放空間願景。
圖 社區社群網絡分析圖
社區自籌資源媒合機制模式
254
政府機關 專業者 社群團體 (NGO)
地緣社群
社區居民
民意代表 (議員、立委) 社區代表 ( 里長、管委會) 實施者 (都市開發業者)
圖 社區串連 圖 仙跡岩北側生活圈社群網絡關係圖
255
社區自籌資源媒合機制模式
二、 社區自籌資源媒合模式
在美國綠色小巷計畫 (Green Alley Project) 也
依據建立地區經營所需的各種資源,除包括可
其中提及計畫與當地衛生局單位的合作,不僅
能申請之相關計畫專案補助 ( 參下頁跨局處資
維持籌措經費支持計畫,讓在地更永續發展,
源整理表 )、建立社區經濟 ( 合作社 ) 等潛在可
也效幫助推展更好的暴雨管理科技或技術,這
能以外,需要注意到韌性城市論述中對於社會
即是前述經濟資本籌措的一項應證。
強調資金來源與多重夥伴關係合作的重要性,
互助網絡的重視。 早 期 洛 杉 磯 阿 瓦 隆 綠 色 巷 弄 計 畫 (Avalon 「社區」的觀念,在社會現況的氛圍中,會被
green alley project) 中,公共信託基金會與城
視為是公共財,包括民選最小的基層行政單位 -
市多個機構建立夥伴關係,並與當地的「城市
里辦公處的相關資源及職權、申請資源的空間
綠色基礎設施機構」合作。如前所述,洛杉磯
運用、可受理申請代管空間的維護管理等,皆
社區發展機構 (CRA / LA) 是公共信託基金會
不允許有直接的金錢交易關係,例如舉辦市集、
重要的夥伴,直到 2012 年此機構解散,夥伴關
販賣社區產品、農作物等,皆非一般例行工作
係及計畫資金來源則轉向於衛生局水源流域保
中可以允許「經營」的項目。從另個角度來看,
護處 (BOS WPD),而因此機構的目標在於水
也因此受到批判認為社區不斷地仰賴公部門計
資源的品質,因此阿瓦隆計畫則以研發良好的
畫資源,形成收編的效果。
雨水暴與管理為主要項目。
理解自籌資源模式應至少分為兩個部份,即經 與 BOS WPD 的合作關係使得暴雨管理於後巷
濟資本、社會資本。
的設計技術研發資金與專業知識,皆來自於他 . 經濟資本:「對經濟資源(錢、財物)的擁有。
們的支持。這種具體的伙伴關係已經幫助公共
可以立即、直接的轉換成錢,而且可以財產權
信託土地基金會申請並獲得與暴雨管理相關的
的形式予以制度化。」
補助金。( 資料來源:阿瓦隆綠色巷弄計畫報告
. 社會資本:「群體上的資源、關係、影響與
書 Avalon green alley project 中資金與夥伴
扶持的網絡。」
關係說明。)
前者涉及舉凡硬體之環境改造經費、空間維護
另外,社會資本層面可以無形提供低廉成本,
管理與經營經費,或是軟體面向如舉辦社會交
卻非常重要的社會支持性,有效捲動更多人
流活動等,相關的既有制度可支持的軟硬體資
力的關注與協作,美國綠色小巷計畫 (Green
源包括 Open Green 空間改造計畫、環保局的
Alley Project) 也提到波義耳高地社區居民與學
環境清潔相應專案補助;軟體面向則除社區營
校參與計畫的案例,共同維護管理後巷環境,
造中心之社造點、社會局針對不同族群及年齡
不僅維持硬體環境的整潔,也促進社區網絡定
層的計畫資源補助。
期的交流互動關係。
社區自籌資源媒合機制模式
256
在公私夥伴關係部分,以低成本的執行也是可行的。如東洛杉磯附近的波義耳高地社區 (Boyle Heights),這裡的居民視後巷為他們的公共資產,他們的鄰里組成了社區委員會,一同設計並改善了 原有的後巷空間。另外也與在地波義耳高中合作,確保學生們的步行安全。學校也持續參與此計畫, 將阿瓦隆後巷計畫的相關內容列入課程表中,讓學生們參與維護制這些綠色社區小巷。( 資料來源: 阿瓦隆綠色巷弄計畫報告書 Avalon green alley project 中資金與夥伴關係說明。) 跳脫出經濟資本的討論,社會資本的重要性才是影響地區永續經營的關鍵,形成地方協作網絡的核 心。顧忠華 (2005) 指出社會資本的重要性:「『改造過的社會關係』,在這種具有特定意義的『交 往形態』中,人們建立了超越『個人信任」的『公共領域』 ,並可以透過其產生的『公共信任』效應。」
經濟 資本
社會 資本
對經濟資源(錢、財物)的擁 有。可以立即、直接的轉換成 錢,而且可以財產權的形式予 以制度化
257
群體上的資源、關係、影 響與扶持的網絡。
社區自籌資源媒合機制模式
表 - 相關補助計畫整理
259
社區自籌資源媒合機制模式
社區自籌資源媒合機制模式
260
261
社區自籌資源媒合機制模式
社區自籌資源媒合機制模式
262
263
社區自籌資源媒合機制模式
拾貳、效益與成果 一、建立綠生活規劃論述之地區實踐模式 生活的本質是不同觀點的溝通,形成互助、合作的可能方案,讓城市中可以容納更多元的族群、更 多元的價值觀、更多元的生活模式。在串連的過程中,各式的群體彼此因此能建立認識與理解,從 實體環境的改善到社會關係的鏈結,從硬體的空間再設計討論、軟體的行動方案想像勾勒,將具有 共識或差異衝突的觀點指認出來,回饋到公部門制度層面的挑戰。本團隊提出的五種樣態綠觀點即 是試圖在虛體或實體的都市再發展課題中,讓更多元的生活想像有機會被參與、被討論,甚至透過 互助的對話公共平台,讓不同領域的專業者或志工群體,不斷地加入行動團體,原本一個個孤立的、 單一的工作團體,在具有包容性的綠生活討論中,突破既有工作模式,彼此理解後串連支持,逐漸 的,地方不再是靜態的文史故事,生態不再是與社區隔絕的環境議題,都市發展不再是專業者的壟 斷,而本團隊所扮演的角色便是透過串連的過程,去激發討論(發散)並收斂為一個個可行的都市 規劃新可能。
二、建立依山地區小尺度空間型態,完備「臺北市公共開放空間資料庫」 以社區綠生活為核心理念,透過地區調查、模式語言指認手法,以依山地區郊山環繞,腹地狹小的 特性,盤點出依山地區空間範型累積近 25 項,並綜整歷年都市地區空間範型累積近 30 項。透過社 區社群多元對象的參與,以蓄水概念設計及情境設計方式,鼓勵社區回應地區規劃的氣候變遷課題, 改善公共空間,營造出社區多元使用的環境,並形成小系統空間,逐步縫補及串連周邊的綠資源點, 以營造更好的環境品質。另外,本計劃也歸納現行政府部門、民間單位的資源,鼓勵社區自籌機制, 向政府或民間部門申請提案,營造社區潛力空間,共創社區綠空間願景。
三、充實參與式規劃於地區(中)尺度的操作內涵 面對傳統城市規劃的體制,本團隊試圖在反思 規劃專案的基礎上,以社區營造的核心精神, 在設計參與式地方行動的過程,將都市設計、 環境設計、願景藍圖等不同領域的專業融入於 在地行動之中。 過往二十餘年台灣所累積的民 眾參與或社區參與的模式,以鄰里公園(小) 尺度的硬體環境為主要實績(即地改案),未 曾有機會將小尺度的環境參與,在制度中或體 制外串連或激發實踐對話,或有類似透過社會 抗爭的模式去爭取文化資產保存、公園綠地保 留、兒童遊戲環境友善化等零星規劃衝突事件, 惟如何在體制內外之間,找到一個更永續的實 踐模式,是本計畫及團隊試圖操作實踐的目標。
圖 公共開放空間綠生活想像圖
265
效益與成果
地區規劃的尺度或範圍究竟適合以多大為標準?本團隊認為沒有一個既定的標準,因地致宜的模式 或許是最恰當的核心原則。不論範圍大小,本計畫初始(104 年度)以仙跡岩山腳下的幾個具有動 力的社區(以景東里為主)開始,於 105 年度擴大串連社區,以仙跡岩到蟾蜍山之間的範圍致力尋 求可以串連合作的社區,縱使無法帶動每一個社區都積極參與,然而透過不同的因地致宜策略,找 到地方團體興趣的動力作為出發點,發起在地行動,讓居民有感!每一個看似與小尺度雷同的參與 式活動,在本團隊有意識的不斷區辨下,逐漸架構起具有可執行性的願景規劃框架,甚至也引動了 許多地方社群加入公共溝通的討論平台,找到彼此可以參與的位置。 回應自籌資源模式的實踐,雖透過盤點已找到不同單位的公部門補助資源,事實上許多社區自己已 有能力可以去爭取有關資源,除了里鄰建設經費以外,包括如社會局的管道亦可提供社區發展協會 各年度基本所需。相較較為值得討論的,以參與式預算及 Open green 的執行經費較具有特殊性。 此外,亦鏈結出幾個具有研發、研究性質的社會資源,包括台大林子倫老師對於氣候變遷下災害治 理計畫與社區實踐的研究(國家災防科技中心)。在合作串連部分,環保署的綠洲規劃師、社造人 才培訓課程、在地大專院校(世新、中國科大)等對於環境公民的教育,亦以本計畫推薦基地為討 論或調查基地,讓不同性質的人才,從學生、教授、一般民眾、社規師、環境或技術社群,都能在 串連引動下,媒合進到地區之中,成為地區規劃的後盾。
四、突破社區營造既有模式,建構地區公共對話平台,持續接軌軟硬體資源 依山小綠洲,是本計畫初始作為推廣策略所建立的規劃形象。它本質上可以是媒體、是規劃核心意 象、是如同品牌一般的提供給大眾快速認識地區規劃工作的樣貌等等。在行動策劃上,1:1 的情境計 畫是本計畫的工作原則之一,以現地為基礎,透過策展的方式暫時性的改變現況環境,引動居民走 進一個過去陌生的地方,建立重新鏈結人與環境的新可能。 從本計畫的推動經驗發現,專業者不只是要走入社區,也不只是要在在地蹲點或成立工作站那樣的 單向,空間專業者需要建立與地方、地區社群的永續合作關係,不是一年期或三年期等短期的規劃 工作,需要徹底轉頭反思的是,空間專業者需要有可以實驗、實踐因地致宜規劃模式的場域,而地 區就是一個最恰當的場域,小至社區營造,大至都市設計的原則發展等等,都不能化約的用過往經 驗去套用,而是在實作中不斷策略串連模式,在對話中長出地區再發展願景,因而也能建立起更好 的信任關係。
計畫執行期程
266
拾參、計畫執行期程
ⲣḚ曃䖬
䧪 ỉ㗆
䧪濛 ỉ㗆
䧪濜 ỉ㗆
䧪濝 ỉ㗆
䧪濞 ỉ㗆
䧪濟 ỉ㗆
䧪濠 ỉ㗆
䧪濡 ỉ㗆
䧪濢 䧪 䧪 䧪 䧪 䧪 ỉ㗆 ỉ㗆 ỉ㗆 ỉ㗆 ỉ㗆 ỉ㗆
䧪Ჾ㗝 㒣
㊎庿ⲣḚ壆䐩㖶 Ậ㨡㗋↗ⶸ娮㖶ノⲣḚ壆䐩㖶
䧪ᵊ㗝 㒣
㊎庿㗝ᳫ⛯⌈㖶 夓ᷮ㏷⑂䟸䪂㸙⅙䨔䐣嶶 塍⅁士壆㏷⑂䟸䪂㸙⅙䨔䐣嶶 ㊎₸ṛ⬯䏝㯹◆徻Ⳁ士壆ⶸ娮 幤䋄傱⫏ ⛲䟼⇾ⲣḚ☈
䧪᳇㗝 㒣
㊎庿㗝㗩⛯⌈㖶 ㊎₸䱑䂝⊈䱫娵䩟䋄ⶸ娮 䤸摑㑻Ἐ僅䟼⇾储䬊宅㵎 ⥐⋆㤝 㣟ⷍ 幤䋄傱⫏ ⛲䟼⇾ⲣḚ☈ 䛒㎪䨔䐣◮⇾ 䤸摑䔺⬓䱯堿 壆䐩 㑷㜆
㊎ 庿 㗝 㗩 ⛯ ⌈ 㖶濑 Ậ 㨡 䄆濒 䧪▙㗝 㒣
㊎庿䳻䰎⛯⌈㖶濑切㜆濒 䧪ᵒ㗝 㒣
㊎庿䳻䰎⛯⌈㖶
表 期程
267
計畫執行期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