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日藝術誌 Vol.006

Page 1

YIRI ARTS | YIRIARTS.COM.TW

Vol. 006 2015 Sep. 1

Y R G P

COVER STORY

ONE PIECE CLUB

Intimate Pattern

涂皓欽 -1 -

第一件收藏 - 5-

愛的圖騰 -21-


YIRI ARTS | Sleep Loser

只要懦弱存在,這房間就存在 你隨時會在無意識中進來這裡,卻無法自由離開 他也沒注意,這些身體停止過的地方 都沉澱了痕跡,遺失了看不見的部分 一邊厭惡一邊討好的往前 一邊自傲一邊卑微的往前 製造著壞掉的重量 任由它在房間裡置放 如同傢俱覆滿灰塵 它們一點一點的堆積著 有了厚度,成了形狀 等他發覺 房間裡到處都是渺小的固體了 連同自己也只是被擺放著的物體而已 在這個被他所遺棄的房間 在這個與懦弱共存的房間 1.

2.

靜匿於表層的浮世語句 1.

Murmur In Nowhere

乍看涂皓欽的作品,容易被畫面張力所吸引。寂寥的空間、解構的人像特徵、兀 自私語的畫面氛圍,沈澱的用色卻不顯得陰鬱,平塗的色彩在二維平面空間表現 出深不見底的情感幽光。細究畫面中物件的配置、人物的視線方向,每幅畫作都 仿若訴說著一個結構完整的故事,不是盪氣迴腸的磅礡寓言,亦非甜美無瑕的仙 境童話,更像是藝術家與每一個生活於時代當下的人們皆能投身其中的一部生活 敘事。這是涂皓欽融匯設計、動畫與繪畫領域背景的個人藝術語言,也是他善於 藉由藝術創作體現時代氣息的獨有風格。

3.

4.

5.

-1-

撰文/ 顏華志


YIRI ARTS | Sleep Loser 涂皓欽 Smokytu

「設計對我而言是一個最好的工作,我也很擅長,但是我並不喜歡。」

這是涂皓欽,更加為人熟知的身份是設計師 Smoky。香菸不離手的形象 已經成為個人代號,一如他非美術學院出現的背景與橫跨繪畫、動畫、 攝影、雕塑等領域的創作態度,從來不是最主流的典範,卻總以兼具爆 裂和沈澱的實驗性格誕生一個又一個令人驚豔的代表作品。

十多年前開始從事設計工作,曾經參與數家設計公司的草創時期,也以 個人接案的方式投身設計。為人熟知的作品散見於音樂品牌、電影節、 書籍出版品、海內外大型商業專案。對於擅長理解他人需求、嫻熟工具 技巧的涂皓欽而言,設計工作最大的挑戰是缺乏表現自己想法的機會, 僅能夠依造案主需求提供具備高完整度的視覺影像,長時間下來讓他對 自己產生「不事生產」的挫折感。

6.

7.

8.

9.

人森工作室 Foresters

歷經數度的游移與掙扎,決定全心投入藝術創作,專注發展自己的繪畫 作品。然而初期並非一帆風順,全職藝術創作的高度期待反之演變為對 於摸索與突破自身風格的精神桎梏。早期習慣的創作方法是用硬筆線條 勾勒輪廓,再以電腦進行上色,而後思索著如何由講求線條精準控制的 插畫,發展成為能夠自由發揮、創造不可預期性的繪畫創作。期間遇到 的關卡包含對於繪畫媒材的掌握、創作主題的再思考,以及如何平衡於 創作與生活之間的現實問題。 2013 年成立的「人森工作室」是涂皓欽以執著和突破給予自己的解答。 「唸起來就像是『人生』的諧音,每一個『木』都像是一個人,隨著時間 一年一年過去,大家都長大了,能在工作和創作之間皆有成長,最終每 一棵樹都可以成為一片森林。」現今的「人森」,在涂皓欽的主導之下, 以培育的概念帶領著夥伴們經營許多跨領域專案,包含熟悉的設計案與 動態影像製作、品牌建立與商品開發,甚至營運一家餐酒館,以及最為 核心的個人藝術創作。

弱虫與滯留物 Sleep Loser

此次以《弱虫》為主題的個展,延續涂皓欽擅長細膩描繪的情緒狀態, 「像是人壞掉的樣子。人在一個空間裡長時間停留, 喪失對於時間的感 知,每一個過長的停留都會在空間中留下滯留物。那些滯留物隨著時間 長大,身在其中的人要回過頭來才會發現。」涂皓欽的藝術創作曾於台 北市立美術館、台北當代藝術館等空間展出,每一次的展覽不僅記錄著 一個時期的自我體會,更是藉由藝術家敏銳的感知映照出一個時代的集 體喟嘆。「每件事情至少都有兩個面向可以解讀,最好的一面、最壞的 一面」,游離其間的各種視角,則如同光譜發散出兀自獨特的幽然絮語。

2015.9.5 - 10.4

弱虫─涂皓欽個展│伊日藝術駁二空間

駁二藝術特區大義倉庫群C9倉庫│07-521-5783│13:00-19:00│週一休館

2015.11.14 - 12.13

遊園須知 聯展│孫培懋、陳立穎、吳承翰

‧展覽訊息若有所更動,皆以伊日藝術網站公布為準

10. 1. DIG_A|65×53cm|2015|油彩、畫布 2. DIG_B|65×53cm|2015|油彩、畫布 3.4.5. 工作 室即景及創作草圖 6. 我甚至無法看著你A|54×45cm|2015|油彩、畫布 7. 我甚至無法看著你B| 54×45cm|2015|油彩、畫布 8. 停滯時間1 HERMA|90×65cm|2015|油彩、畫布 9. 停滯時間2 HERMA|90×65cm|2015|油彩、畫布 10. hollow│65×53cm|2015|油彩、畫布

-2-


YIRI ARTS | Wang Guan Jhen

在疲憊與等待的時候 沒有遮蔽之處

There’s no shelter for those who are waiting and exhausted 漫步行走在公路上,微風輕輕吹拂在臉龐,閉上眼睛用心去感受。「一 生中我扮演過無數角色,但我卻缺席了自己的人生。」電影《鳥人》中 主角的自白,每個人對於生活情感,都在學習如何適應各種讓我們措手 不及的改變,軟弱不代表不夠堅強,流淚不代表不夠勇敢。 用最誠實的方式來面對自己的種種情緒,卸下武裝的姿態,渺小的我們 生存在社會裡,學著如何坦然的去面對的生活的考驗,探索我們仍然懵 懂的領域;卻也希冀一個疲累了可以讓心倚靠休息的地方。

撰文/ 何柏儒

1.

-3-


YIRI ARTS | Wang Guan Jhen 「記憶」的回朔經常伴隨著生活軌跡的變化,我們偶爾會因為社 會的快速更迭,對某個去過的地方、某個時空背景的場域空間, 被迫失憶。為了找回最珍貴的回憶,我們開始像偵探般,從生活 中尋找蛛絲馬跡。王冠蓁利用陰性書寫的繪畫方式,表現種種生 活輕撫過的痕跡;我們不可能一直這麼堅強,龐然無助時也需要 依靠,每個人都有軟弱的一面,往往開心的事情記不得很多,難 過的時候卻又如此深刻無法自拔;還記得最失落的情感經驗,有 點酸、有點苦澀,卻又有點回甘,而這些經過沉澱淬鍊的自我, 呈現了內心滌淨的無瑕鉛華。 「If I could take you away, pretend I was queen, what would you say, would you think I�m unreal, �cause everybody�s got their way I should feel…」[1] 歌曲緩慢的前奏,娓娓述說想要成為怎 麼樣的人的渴望。「時間好像無聲無息地過去了,但是總會留下 些什麼吧!留下些什麼,我們就會成為怎樣的大人」危險心靈中 的經典台詞,反映了時間的消逝並沒有讓所有的事物也跟著就這 麼消失,王冠蓁像個初踏入社會叢林的女孩,觀察生活的點點滴 滴,用最真誠的感受,創作記錄下了這一些記憶片段。我們在生 活中總會遇到許多的挫折,一顆無助軟弱的心,在需要倚靠的時 候,是否有著一個可以讓我們安心倚靠的避風港 我覺得我是不是太小了,只顧撿拾那些不重要的碎片, 渴望他們飽脹為廢物的奇觀。

1. 在疲憊與等待的時候沒有遮蔽之處|116.5×91cm|2015|壓克力彩、畫布 2. 學長與他的畫|35×28cm| 2015|壓克力彩、畫布 3. 有當歸的湯|72.5×91cm|2015|壓克力彩、畫布 4. 夜跑|21.5×27.5cm| 2015|壓克力彩、畫布

2.

「只有理解他人,才可能理解自己。生活,在任何地方都要不惜 任何代價參與生活」[2] 王冠蓁循著生活日常記憶片段,再次建構這些瑣碎的物件,進而 貼近更真實的自我。居住氣候及環境也牽引著她的精神,淡水的 海風,沿著移動的軌跡吹撫著,慵懶的身體狀態籠罩著一股莫名 的灰色低氣壓,小女孩的好奇心宛如黑澤明電影《夢》裡的小男 孩,窺視狐狸娶妻的婚禮,而觸碰不能被揭示的寓言;他們一樣 擁有純真無邪的好奇心,撥開彷彿像是叢林般神秘的社會面紗, 觀察著人與人之間微妙的關係,此刻的她,滿溢的感性情緒,運 用筆觸和色彩將情感宣洩在畫布上,寫下一篇又一篇真摯動人的 生活日記。 可能我們都不希望誰說忘記了, 因此盡可能回想剛過眼的生活,使之癱瘓, 能從腦內顯影出來的物件都是我記憶的化身。 3. 4.

「我們的人生…在那之間有所謂陰影的中間地帶。能夠認識那陰影的層次,並去理解它, 才是健全的知性。」[3] 有時候我們抽絲剝繭,希望可以在最細微裡發現更多的未知,像是偵探般的渴求事件的 真相與真理。但是有時候我們又會因為太過於拘泥,讓自己置身於茫然的灰色地帶,因 為低潮過後,我們更珍惜光明的暖陽。王冠蓁擷取記憶影像的殘缺片段,透過真摯的情 感,利用繪畫的肌理以及筆觸,在畫面裡的色彩調和的偶然性下,反應出對於日常的可 能將其顯現,擴大小事件內心宣洩躁動的模樣。 [1] Rachael Yamagata 《Be Be Your Love》 [2] 赫拉巴爾《過於喧囂的孤獨》 [3] 村上春樹《黑夜之後》

2015.8.25 - 9.27

在疲憊與等待的時候沒有遮蔽之處│王冠蓁個展

伊日藝術台中空間│台中市精誠五街2號│04-2327-4361│13:00-19:00│週一休館

2015.11.7 - 12.6 林宜姵個展

‧展覽訊息若有所更動,皆以伊日藝術網站公布為準

-4-


YIRI ARTS | One Piece Club

我的第一件 One Piece Club: 收藏 My First Piece of Art 撰文/ 顏華志

我們群聚於此,一同關注當代藝術的收藏現場。 將藝術收藏進生活,繼續當個有故事的人。 每當地球公轉一周,我們一起回望 365 天的珍貴時刻, 以 1 件真切的收藏故事,向標誌著明日的美學致意。 我們是 One Piece Club,相信藝術收藏所蘊含,遠比投資更加美好。

探索藝術的時空逸趣 ― 鍾榮和 Exploring Artistic Seclusion

走進鍾榮和總經理經營的廣告公司,佇立於入口迎賓處是一匹氣質 溫潤的駿馬,這是藝術家席時斌作品《馬之戲劇:知識之馬》。 因 為欣賞藝術家的創作理念和媒材應用方法,也發現席時斌的建築背 景和自己的工作領域相關,所以更多了一層情感認同,因而決定將 個人收藏展示於此與工作夥伴和前來洽公的朋友們分享。 維多廣告的合作對象多為建築公司,鍾榮和經常參與打造房地產實 品展示屋的室內陳設、展示會所空間規劃,亦對於建案內的公共藝 術作品典藏提供建議。「我習慣以空間來思考藝術品」, 他認為藝 術品必須能夠在現有的場合或是未來有機會實現展示,若將藝術品 買回家便收在倉庫裡是非常可惜的。藝術收藏不只是滿足購買慾, 更是和收藏品一起生活,這麼做不僅可以豐富生活,也能將趣味分 享給朋友。 自 2006 年收藏藝術家王秀杞的作品開始,近十年來鍾榮和收藏台 灣、法國、日本等國藝術家,包含油畫、版畫、雕塑、攝影等類型 創作。他認為藝術收藏是仰賴直覺、非常主觀的個人喜好選擇,自 己尤其鍾愛能夠與空間、環境產生對話的立體作品。他的辦公室內 擺放施力仁結合酒架機能的犀牛雕塑作品、法國藝術家 Val 以幾何 線條與人形剪影構築空間的銅雕作品, 「這些體積不大的立體作品在 辦公室裡陪著我辦公,休息的時候可以觀賞,也可以和來訪的客人 互動,久而久之就會和作品產生感情,也更加肯定自己的眼光。」 相較於畫廊,鍾榮和認為藝術博覽會可以在較為輕鬆的情境下同時 瀏覽為數眾多的藝術品,成為他觀賞作品的最佳機會。回顧收藏歷 程, 他很慶幸自己的每一項選 擇, 沒有錯過對於鍾情作品的 收藏機會。對於入門收藏家, 他建議應該大量的閱覽作品與 相關資料, 並和自己信任的領 域專家經常討論, 最後將決策 交付予自己的直覺!

以收藏構築藝術之家 ― 許智堯 Building a Home for Art

旅居英國期間, 經常走訪美術館、博物館, 當時認為在生活中擁有藝術是遙不可及的夢 想,並未想像日後會和藝術如此密不可分地一起生活。回台後經營堅山建設建築事業,藉 由與雕塑家、陶藝家和裝置藝術家共同合作讓藝術進入建築空間,與社區產生更多互動, 這些經驗也成為許智堯總經理的藝術生活開端。 近年來積極參觀畫廊、藝術博覽會展覽,收藏許多前輩藝術家的經典作品,對於新生代的 年輕藝術家亦諸多關注。「我喜歡和藝術家聊天,聽他們談自己的創作歷程和作品理念。」 總是大量地閱覽藝術文獻、積極地欣賞藝術創作,投入的過程不時能夠遇見和自己心境吻 合且情感連結的作品,而後續藉由作品衍生的新想法和啟發,正是藝術品吸引他的特質。 決定收藏一件作品時,許智堯考慮的不僅是視覺的吸引力,更在意藝術家的創作背景和理 念,對他而言每位藝術家都有自己的風格,而收藏就像是記錄著藝術家創作過程的一個階 段,也間接收藏著每一個階段的自己。對於堅持創作、具有潛力的年輕藝術家,收藏更是 表達支持的方式之一。 遇見一件喜歡的作品時,習慣以家的空間來思考作品和家人一起生活的樣貌,「為一幅畫在 家裡留一個位置,讓它表現應有的樣子。」他和太太也發現在耳濡目染的環境裡,家裡的 小朋友在學習繪畫時,會去模擬家中藝術品的線條與軌跡,對於小朋友的色彩運用也有一 定的影響。「擺放在家裡的藝術收藏也成為自己和小朋友生命過程中最親密的共同記憶」, 能夠和親密的家人分享,這是藝術欣賞最大的喜悅。 以收藏的時間為家中的藝術品建檔記錄,一方面能夠線性回顧自己的收藏歷程,並笑稱「這 樣也可以控制自己每年在收藏藝術品的花費」。他並不以投資的眼光看待藝術收藏,真正能 夠感動他的是藝術創作者將生命經驗中的熱情、挫折與掙扎,透過有形的方式淬鍊並真實 的表現在作品上。許智堯有時會在晚上的休息時間,獨自觀詳繪畫中的細節,一面欣賞平 時未曾細細品味的筆觸,也一面思考藝術家下筆的可能原因,對他而言這就像是一個猜謎 遊戲,令人沈醉的享受時刻。 談及給予入門收藏家的建議,許智堯認為一定要多看作 品!藝術博覽會是大量瀏覽作品的最佳機會,惟有閱覽 大量作品之後才有可能了解自己的喜好。藉由閱讀藝術 雜誌、和藝廊從業人員交流、參與拍賣會等方式,都可 以更加理解藝術品。在過程中盡情地感受作品帶給自己 的衝擊,而投入的熱情將伴隨時間帶來成就感,並與生 活產生正向的交互影響。

-5-


YIRI ARTS | One Piece Club 當代藝術收藏與分享社群 欲知更多詳情歡迎加入我們 臉書搜尋社團:ONE PIECE CLUB www.facebook.com/groups/opc.tw/ onepiececlubtaiwan@gmail.com

1.

悅覽知識無盡的藝術海洋 ― 蕭哲霖 Browsing the Ocean of Artistic Knowledge

「有些作品第一眼看見就會產生既視感,可能是和經驗中的某個印 象重疊,也可能是視覺和心理產生的共鳴,會讓人想站在作品前持 續感受!」Eman 認為欣賞藝術品是相當情感導向的,能夠在觀看 作品時或是和藝術家交談的過程中共享生命經驗的交疊之處更是難 能可貴。 任職於銀行業的 Eman 專業背景是金融投資與資訊管理,在講求絕 對精準與高度效率的工作節奏中,他和太太將餘暇時間和大量熱情 投入於藝術欣賞與收藏。自謙為初學者的 Eman 經常參觀展覽、美 術館及藝術博覽會,藝術對他而言是一項永遠不會停止發展的探索 之旅,過程中獲得的知識與友誼,則是最迷人的風景。

談及第一件收藏,Eman 和我們分享許聖泓的作品《樹林》和法國 藝術家 Bernard Charoy 的版畫作品《Clara》。基於對藝術領域的 熱愛與好奇,他曾於「台灣藝術家博覽會」擔任志工,從作品的拆 箱、整理、上牆,親身參與藝術品展示的過程,也在其中更加理解 與貼近自己喜愛的作品,並藉由專家導覽的機會向多位講師請益, 在博覽會結束前決定將《樹林》作為自己的藝術收藏開端。購自畫 廊的《Clara》則是送給太太的生日禮物, 別具意義地與他們一起 生活著。

2.

訪談結束後,Eman 捎來訊息「期許自己能堅持下去這個興趣,拼 到一萬小時!」高度的熱忱揭示藝術收藏的樂趣並不僅限於擁有作 品,持續學習相關知識、投入於知識與經驗的分享,享受收藏過程 中的每個驚喜,成果將隨著時間推進反應在個人的生命歷程之中。

3. 1. 鍾榮和的第一件收藏是王秀杞的《與牛共享》。其系列大型雕塑作品,是許多曾到訪高美 館園區遊客的共同記憶。 2. 許智堯的第一件收藏是鄒保禎的版畫《一直都在》 ,當初的動機為支持年輕藝術家,能夠 持續創作。 3. 蕭哲霖第一件藝術收藏,許聖泓作品《樹林》。

-6-


Shanhaijing

山海經

YIRI ARTS | Shanhaijing

撰文/ 張聖坤

又東三百里,曰堂庭之山, 多棪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黃金。

史學家認為《山海經》非一時成書, 自戰國開 始,記錄著海內外各種人文風土、地理、河道, 與動植物、氣象及祭祀等資訊。西漢時, 劉向 父子統整出的初代《山海經》 ,集合了散亂的資 訊,並添加了《大荒經》及《海內經》 。而這二 部內容,收錄著盤古、女媧、黃帝等為人熟知的 上古神話資料,也是清代文學將之編為志怪小說 類別的理由。 撇除神話般的資訊,《山海經》的確是人類順著 好奇的開拓天性, 以可蹴的極限, 記錄下長時 間蒐集到的外部史料。其中未能被證實的一些 特殊人種,和西方史料卻有些謀合之處,如《海 外北經》曾提到一目國, 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 也曾提到蒙古西部的阿爾泰山脈有獨目人的聚 落, 就連紀錄的方位都相當地接近, 提升著現 代學者們對《山海經》的史料價值。 司馬遷曰: 「至《禹本紀》、 《山海經》所有怪物, 余不敢言之也。」其實又有何不可呢?人類科 技早也不只跨越山海, 世界的視線不斷開拓, 異 己 之 物 也 不 再 被 標 籤 為 怪 物, 再 也 沒 有 事 物是不可被定義的了。透過相異的個體資訊解 讀, 相異的腦波狀態下, 就算是同一面景色, 紀錄下的必然是不同的訊號。而我們只能在這 世界中,提著這串訊號,冀求著他人的共鳴。 伊日藝術以《山海經》為名, 邀請五位媒材迥 異 的 藝 術 家, 白 雨、 謝 牧 岐、 陳 聖 文、 林 厚 成、李亦凡, 以打破科學式實紀、以當代的紀 錄形式、以個體思維的角度, 重新詮釋藝術家 的腦內山海經,呈現出各種方向的藝術視線。

1.

-7-


YIRI ARTS | Shanhaijing 白雨/世界 Bai Yu/World

人類的科技日新月異,藉著天文學和科學的幫助,對於世界的認知方式也已從古代「中 原」的想像轉換成為「地球」的概念。在這些天文學、地質學資料與知識的幫助下,人 類瞭解了現今對於「世界」的認知,乃為地球存在於宇宙之間,而這就是白雨自幼以來 認識「世界」的面貌,亦是二十一世紀文明地區對於世界的普遍認知。地球這顆巨大的 石頭,漂浮在無垠的太虛(宇宙)之中,但對這浩瀚穹蒼言而,亦只是滄海一粟、億萬 顆星球中的其中一顆罷了。不論是一顆顆巨大無比的星球,或小如鴨蛋的隕石,當自身 處在一種遠眺、全觀的視角上,這些大大小小的「石頭」,便是一個個「世界」。 白雨自學習繪畫開始,接觸了五代、北宋時期之山水繪畫。中國古代的水墨繪畫作品, 反映著該時代人類對於認識世界的渴望,也重現藝術家對龐大世界的未知、驚嘆,並濃 縮這份體驗, 表現在巨幅的山水作品上。無論是范寬《谿山行旅圖》中對於自然壯闊 的敬畏表現,或李唐《萬壑松風圖》對於意識中理想仙境的經營,都是藝術家以自身觀 點對於「世界」的認識與詮釋。水石、巨巖,一直是白雨創作中的重要元素,呈現出的 是藝術家對自己生命意義的姿態展現,透露著樸質且頑強的精神。對白雨而言,創作不 僅是精神層面上的探討,在媒材的物理特性上亦不容忽視。水石經自然之力研磨出的肌 理,在藝術家的手上,就如筆尖、筆腹,乘載著意識,多層次的皴染而成。也揉合了絹 本的通透特性,冉冉地映出,那有如自然雲霧般的介質感受。 對於創作的體現,如同水石一般,在每個剎那間,呈現出的樣貌也僅是一個過程,就如 生命的可視層,藝術創作凝結的不僅是一個畫面,也是一段歷史的時間。

2.

謝牧岐/山 HSIEH Mu-chi /Mountain

繪畫創作,是繪者透過手執畫筆,意識牽動肉體甫能完成的合作型活動。而其架構出的 畫面,大至整體氛圍、小至筆觸粗細。謝牧岐認為,完成繪畫之整體系列動作,是需要 經過一連串的控制與修正而產生的圖像紀錄,而這個控制便包含了繪畫的技巧、及意識 的決策。 《山道與山脈寫生》的系列作品中,便是謝牧岐將意識控制的技術層面淡化,藉由非自 然的視線狀態,即自動性技法的特點,來完成「山脈寫生」的另一種可能性。當繪者乘 坐在行駛中的車輛,窗外的標的物會沿著天際,線性地流動。在這層被營造出的不安定 視線狀態下,解讀過程的每一秒鐘,都有偌大的改變,是屬於意識狀態上的一種自動性 技法,是種不可控的控制。另一層面則是繪畫環境上的不安定,行駛車輛的顛簸,阻饒 了意識於肉體上的控制力。除了透過「意識控制」去完成流動景色的寫生技法之外,謝 牧岐在另一部分也直接拋棄畫筆,讓顏料隨著車輛的動作,導入這不可控的自然流瀉。 其二部分,則是透過現代機具的介入,不以現場寫生的方式,捕捉二手的視覺資訊,呈 現出寫生作品的第三層。謝牧岐以投影機將山脈影像投影至畫布上,透過投影機的光線 照射,映出某些細碎的細節暗面。在繪者的還原意識下,透過自體控制並評判還原程度 的深淺,直至下筆墨的輕重,都是一種藝術再造的視點。 失去了紀實的仿真度,以外力排除自體意識的控制下而詮釋出的《山道與山脈寫生》系 列,是謝牧岐以自然、物理、及歷史的科學角度,紀錄下的創作系列。

陳聖文/淨山 Robert CHEN/Clean

環境保護,是一直不斷被提出的重要社會議題之一。除了政府方施行的環保規範以外, 成效不彰的現況,當然直接反映出道德低落的人性,但也因而促使各民間單位或非營利 組織,以其他的活動倡導方式傳達環境保護的意識。 陳聖文的《垃圾不是我的衣裳》系列,也是以藝術手段來呈現出台灣的環保狀態。除了 幾次發起淨山活動、拍攝紀錄片之外,陳聖文將北大武山、玉山等海拔三千公尺以上的 高山上,拾撿來的人造垃圾,結合台灣特有生物作為主題,透過刺繡藝術的方式,諷刺 地呈現了人造對自然的侵蝕。

2015.10.10 - 11.8

山海經│白雨、謝牧岐、陳聖文、林厚成、李亦凡 伊日藝術駁二空間│駁二藝術特區大義倉庫群C9倉庫 07-521-5783│13:00-19:00│週一休館

-8-

3. 1. 白雨│浣石 壹│96×45 cm│2011 │絹本水墨 2. 謝牧岐│紫色寶島 │40× 40cm│2015│ 壓克力顏料、畫布 3. 陳聖文│穿山甲│直徑15cm│2015│妞妞 八寶粥鋁罐蓋


YIRI ARTS | Shanhaijing

1. 1. 林厚成│既存於遠方的記憶-台西系列3│80×60cm│2013│白金純棉相紙 2. 李亦凡│海邊散步│6'35"│ 2011│三頻道錄像、裝置

林厚成/廢墟 LIN Hoho/Debris

1996 年,台塑集團六輕工業區進駐了 雲 林 台 西 鄉 的 海 岸。2005 年, 經 濟 部將台西訂為中油八輕、台塑鋼鐵廠 兩大開發案的預定地。面對這樣人類 開發的必經過程,大自然的崩壞,真 的是人類寄生下所需付出的代價嗎? 政府在 80 年代開始, 自台西鄉、麥 寮鄉沿岸填造海埔新生地,推動海水 養殖業。養殖蚵棚就像有機體一樣, 開始往兩側佈滿了台西的海岸線。雖 替台西帶來了豐富的經濟資源,但海 水養殖漸漸被淡水養殖給取代,過度 抽取地下水導致地層下陷的問題因應 而生,緊接著入侵台西海岸,就是六 輕那一柱柱的巨大煙囪。 而這些生態問題,造成了一種台西那 自然與不自然的共存狀態,海岸線也 開始出現了大量的大型家用垃圾。林 厚成在《既存於遠方的記憶-台西系 列》中,融合了自然景觀及人造廢棄 物,破絮的沙發倚靠在缺門的商用冰 櫃,透過鏡頭在岸旁凍住的寂寥,便 是這不和諧地「不自然風景」, 超現 實、卻是再寫實不過的現實。

李亦凡/海 LI Yi-Fan/Sea

在李亦凡的系列作品中,總是紀錄下 社會及人性上的荒謬現象,又像是現 代人對社會狀態的一種呢喃。《海邊 散步》是模仿早期「B 級片」的電影 形式,製造一個粗糙、暴力又色情的 戲偶動畫片,敘述影片主人翁一日早 上、中午、黃昏三次在海邊散步,分 別遇到了三個難題、三個答案。 李亦凡在《海邊散步》中,嘗試不同 於傳統偶動畫「逐格」的拍攝模式, 而是使用伺服機做為戲偶動力來源, 錄製戲偶的運動。透過有限的動力設 備, 營 造 出 戲 偶 僵 硬、 不 生 動 的 姿 態,呈現另一種更為虛假、模擬的氛 圍。劇情上映照出現代人處理存在主 義的心態,將自我存在感嫁接在他人 的認同上、將自我存在感轉移到降低 他人價值上,但到了最後的關頭,卻 不正視自我的存在價值。這是現代人 的普遍心理狀態縮影,也是李亦凡轉 譯出的現代《山海經》。

2.

-9-


YIRI ARTS | Column

紐約 那顆傳說中的 大蘋果

撰文/ 王若鈞

Column: New York:the legendary big apple

Look at the star in the sky Not as something unreachable But as a planet you would visit one day ―― SKY PIECE II, Yoko Ono, 1964

誰想得到第一次踏上美國領土竟是由於今年加入 FabLab [1] 的決定! FabLab 世界年會邁向第 11 屆, 2015 年回到這股 Maker Movement ( 自造運動 ) 浪 潮的孕育搖籃: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 Massachusetts Institude of Technology ) 舉行。全球超過五百間 的 FabLab 的核心成員,沒有意外地都集結在波士 頓這個城市,進行為期一週 ( 2015/8/3 - 9 ) 的課程 分享。 由於台北 ‒ 波士頓的機票費用實在令人心驚,加上 對於紐約的種種美好幻想,於是決定提早出發,先 飛往紐約體驗明星般的旋風式停留,兩天一夜後再 驅車前往波士頓的活動場地。

幻想總是美好 Fantasies are Perfect

就像外籍人士來台一定會去找小籠包報到一樣,紐 約行的首選就是那寫過無數文章卻無緣相會的, 傳說中的 MoMA ( 紐約現代藝術美術館,Museum of Modern Art, 以 下 簡 稱 MoMA ) ! MoMA 由 日 本建築師谷口吉生所設計, 參觀時適逢小野洋子 ( Yoko Ono ) 的回顧特展「Yoko Ono: One Woman Show,1960‒1971」 [2], 網羅這位備受爭議的前 衛藝術家在紐約時期的創作, 除了約翰藍儂的身 影 外, 最 令 人 無 法 忽 視 的, 便 是 洋 子 於 1964 年 在 Carnegie Recital Hall 表 演 的 錄 像 作 品《Cut Piece》,其中洋子一席黑衣短裙、網襪高跟鞋,優 雅端莊地任逐一上台的觀者以剪刀隨意剪取她身上 的任何一塊布料,直至外衣支解、內衣無法包覆胸 部為止。

靈 感 傷、 愛 卻 滿 溢 的《Lenon�s Wife》, 與《Cut Piece》相映成了鮮明對比。

現實總是殘酷 Reality is Harsh

除了小野洋子的特展之外,MoMA 更推出光聽名字 就讓人興奮不已的展覽, 像是 Gilbert & George、 Andy Warhol 等重量級藝術巨星。可惜的是,前者 只著墨於兩位 [3] 在 1969-1975 年形塑作品的前期 階段, 而後者雖將主力放在經典作品 Campbell�s Soup Cans,卻只展現部份系列中的部份作品。兩 者所展出的數量和實感,實在讓人心有不甘,在期 待質爆表的情況下,難免大失所望。 至於其他結合數位製造、設計、建築等多元主題的 展覽,也在混雜且不明理法的物件展陳中,淡化了 展覽本該拉出某種議題或激發討論平台的角色。和 同行的藝術家、相關專業的朋友們討論, 看法一 致:如果這就是傳說中的 MoMA,那現實也真是夠 殘酷的了! 不如多花點時間在完全免費的 High Line Park [4],

在廢棄的中央鐵路西區線的高架橋上,漫步於長達 1.45 英里的綠道和帶狀公園, 欣賞自 16 街一路延 伸至 34 街的建築線條、設計造景、街頭塗鴉, 以 及透過樂高讓全民參與城市景觀共創,正是台灣努 力許久卻始終無法達到的「城市畫布」風貌。

殘破不堪的冷調形象,洋子卻像個局外人般,唯一 動作只剩冷峻且事不關己的緩慢眨眼,以一種看似 無謂卻充滿力道的抽離,即便是距今已長達半世紀 的作品,仍可強烈感受到藝術家不願受羈絆的一生 信念,可以想見為什麼約翰藍儂會這樣形容他們之 間的情感:「我和洋子的關係就是, 一杯用愛情、 性慾和忘卻調和的怪味雞尾酒。」

有趣的事情來了。研究所時期和畢業後在英國生活 了幾年, 習慣英國與歐洲多數國家經營藝文單位 「不收門票、自由捐獻」的機制, 回到台灣後更被 「VIP 免費入場」完全寵壞, 當造訪美國紐約和波 士頓的各大美術館,無論是公辦還是民營皆須收取 25 塊美金 ( 約新台幣 750 元 ) 成人門票之時,竟開 始盤算著這筆錢究竟是該花還是不該花。無可避免 地,我們又回到了最初那些關於「藝文人口」的統 計問題:你願意花多少錢欣賞藝術?怎樣才算是值 回票價的展覽?

而《Poems》 系 列 則 記 錄 著 1963-65 年 紐 約 的 春 夏秋冬, 突顯出這位深受 Fluxus 運動影響而往往 顯得「驚世駭俗」的先鋒藝術家, 心中那柔軟纖 細的寧靜, 像星星一樣幽微透亮, 一如她那曲空

最 後, 回 到 那 顆 傳 說 中 的 大 蘋 果, 只 能 說 還 好 仍 有 百 老 滙 的 不 敗 經 典, 幸 運 地 欣 賞 到 Brandy Norwood 在 Chicago ( 音樂劇:芝加哥 ) 一劇的告 別演出,這一口咬得非常香甜! -10-

[1] FabLab ( Fabrication Laboratory ) 是一個設備完善的數位製 造實驗室,提供每個人將想法概念轉換成現實的能力,目標是 製造幾乎所有東西,也是一個相互分享知識的國際性社群,為 麻省理工學院位元與原子中心 ( Center for Bits and Atoms ) 主任格申斐德 ( Neil Gershenfeld ) 教授自 1998 年起所推動 的延伸計劃,以 Open Source ( 開放原始碼,資源共享之意 ) 為基礎,提供開放、設備完善的數位製造實驗室,而今發展成 為鼓勵實作,相互分享知識的國際性社群與自造者空間 [2] 更多展覽介紹,請參考官方網站 www.moma.org

[3] Gilbert & George 曾說,雖然他們是「兩個」不同的個體,卻 是「一位」藝術家。 [4] 更多關於 High Line 的介紹,請參考 www.thehighline.org

Yoko Ono. Cut Piece. 1964. Performed by Yoko Ono in New Works of Yoko Ono, Carnegie Recital Hall, New York, March 21, 1965. Photograph by Minoru Niizuma. © Minoru Niizuma. Courtesy Lenono Photo Archive, New York.


LAI Wei-Yu 賴威宇

| 91×116cm | 2015 |壓克力彩、畫布 There is a Family over the Beach

YIRI ARTS COPY RIGHT © 2015



YIRI ARTS | Chen Wen Li

人非人 景非景 People and scenery are more and less than they appear

撰文/ 何柏儒

無聲的詩 Wordless Poem

在中國傳統的盆景的文化, 以植物、 山、石、水、土等為元素, 透過園藝 師的構思設計, 造型加工, 精心護養 而成。把整個園林景觀濃縮為一個盆 景的小世界。 擺放在室內空間就像一 幅立體的畫作, 充滿詩意。在修剪盆 栽時我們用最溫柔卻最暴力的方式, 來表現我們內心裡的想像, 轉介中透 過各種方式, 在不踰矩的規範裡, 肆 無忌憚的抒發。陳文立的作品元素, 結合了中國傳統的盆景, 結合自身形 象的模樣, 生長出了獨一無二的陳氏 盆景, 從人造景觀結合自己生活的經 驗, 讓每一個天然景觀和盆景植物都 充滿了栩栩如生的生命力。

人造景 The Artificial Landscape

「讓理性在選擇時無法比較所有的傾向 的,就是激情 (passioanimi)。」[1] 20 世紀植物學研究一方走向微觀,試 圖將植物的各種活動, 物質、能量、 信息透過這樣的細微觀察, 能量的轉 換,並創造了「基因工程」[2] 的方式, 更快速的加速繁殖及創造植物新物 種。從作品的形式而言, 正如中國盆 栽重「有頭有尾」,插花時不會輕易忽 略花枝各部分的存在性;枝、幹、花、 葉, 樣樣俱全, 其中更講求書畫藝術 之契合, 強調以枝條為主線條變化, 及花枝間距虛實之間的美感表現。陳 文立在生活中就喜歡捻花惹草, 所以 對於植物有特別的情感, 從早期的水 草作品到太湖石轉化的人造石系列作 品, 都可以看到陳文立對於植物的情 感自我投射, 結合自我形象的扭曲延

1.

-13-


2010 就讀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 2009 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 1985 出生於臺灣雲林

CHEN WEN-LI

榮譽 2011 新北市美展佳作,新北市,臺灣 2009 雲林美展水墨類首獎,雲林,臺灣 - 彩墨新人獎優選,臺中,臺灣 2008 桃源創作獎佳作,桃園,臺灣 - 溫世仁第一屆寫生比賽優選,臺北,臺灣

ARTIST CV

陳文立

YIRI ARTS | Chen Wen Li

個展 2015 陳文立個展,伊日藝術,臺中,臺灣 2014 日常‧異樣,虎尾厝沙龍,雲林,臺灣 - 日常異象,伊日藝術,臺北,臺灣 2013 人肉閒閒-陳文立、張品慈雙個展,自由人藝術空間,臺中,臺灣 - 慾望擺設,青田十六,臺北,臺灣 2009 隨波逐流,鹹花生,臺北,臺灣

聯展 2013 訊息MESSAGE,天來藝術基金會展覽空間,臺北,臺灣 2012 期許超過八個季度─北藝大美創所畢業展,地下美術館,臺北,臺灣

2.

2015.9.29 - 11.1

人非人景非景│陳文立個展│伊日藝術台中空間

台中市精誠五街2號│04-2327-4361│13:00-19:00│週一休館

伸充滿了表演的張力,也讓人感受到植物豐富的生命力。現代生物科技的發展快 速,讓很多我們乍看是自然的植物,也都是透過人為的製造才創造出的新物種, 陳氏盆景的特色,交錯的觀看方式,呈現出撲朔迷離的人造景觀。

弔詭日常 Daily Paradox

「鬱金香應該像危險的動物一樣關進籠子裡;他們開放,像非洲大貓張大了嘴, 這讓我察覺我心的存在:他缽狀的紅花,開開闔闔,純然是出於對我的愛。」[3] 陳文立在這次全新的系列作品裡面,以盆景為主,延伸之前關於人為的介入,導 致花草植物因此而改變的概念。中國傳統的花器有盤、碗、瓶、缸、筒、籃六大 型,花卉的表現也各有差異,盤花深廣、碗求中藏、瓶花高昂、缸講塊體、筒重 簡約、籃貴端莊。[4] 陳文立利用不一樣的花器,將植物融合在創作之中,創造了 不一樣的觀景視界,呈現出居家日常的風景,盆景擺放其中,遠看並無異樣,但 是近看才赫然發現,他們是由各自扭曲的人所完成的植物姿態,如此異於平常的 自然景致,藉著不一樣的觀看方式,形成怪異弔詭的奇觀。

3.

4.

異化情感 Emotional Alienation

15 世紀的藝術家開始感覺到風景畫已經變得過於乖巧馴服,並著手探索神秘和 被壓抑的風景。[5] 我們對於各種事物的「幻想」, 大多是源自於我們對於生活 經驗中的體悟及渴望, 情感 (affective) 的抒發成為自我療癒的過程, 盆景中陳 文立透過水墨繪畫中的盆景植物,呈現出異化 (alienation) 的自我情感,用個人 (Individual) 自畫像的方式構成的植物樣貌,表現出人為強迫 (compulsion) 植物 自然生長的姿態,有時糾纏、有時恣意生長的自我形象,反映出自我與社會現實 的糾結。植物的符號 (symbol) 給人一種舒緩情緒的感受,藉由我們對於植物盆 景的既有觀念再一次詮釋,遠近的兩種觀看方式,親近與疏離的人際關係,自然 與超自然、精神與物質、感官世界與理智世界、思維實體與物質實體、現實實在 與可能實在 [6] 中之間的多重關係,解構在建構之中,表現出陳文立交織複雜的 當代水墨創作思維。

[1] Immanuel Kant, Anthropologie in pragmatischer Hinsicht,ebd.,599 [2]「植物基因工程」利用人工的方法,從不同的生物中提取外源基因片段及載體 DNA,經過體外切割、 併街和重組,然後採取某種方法,把重組後的帶有外源基因載體 DNA 引入植物細胞,並使其在植物 細胞內進行複製和表達,已達到預期的改變受體植物細胞遺傳特性的目的。 [3] 雪維亞.普拉絲著 (Sylvia Plath),《精靈:普拉斯詩集》(Ariel: the restored edition: a facsimile of Plath’s manuscript, reinstating her original selection and arrangement) [4] 黃永川,《中華插花史研究》 [5] 肯尼斯.拉克,《風景入藝》(Landscape into Art) [6] 二元論 (dualism)《哲學辭典》(Philosophy)

5. 1. 滑水道|95×50cm|2012|膠彩、礦岩 2. 偷偷和你說|27×24cm|2014|水 墨紙本設色 3. 有待修剪|139.5×68.5cm|2015|水墨紙本設色 4. 架上花瓶| 139.5×68.5cm|2015|水墨紙本設色 5. 水仙-初開|60×60cm|2015|水墨紙本設色

-14-


YIRI ARTS | Reborn Tree

轉生樹

撰文/ 莊志維

Reborn Tree

《轉生樹》系列 Reborn Tree

關於生命的轉化與復生, 東西方有許多類似 的敘述,聖經中曾提到:「神用地上的塵土造 人, 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裏, 他就成了有靈的 活人。 」;在中國,女媧朝著小泥人吹口氣, 那些小泥人便被灌注了活力,「活」了起來。 神話裡的那一口氣息, 給了原先無生命的物 件有了動力, 有如早晨的一道光、四季變化 的一刻溫度, 讓生物體從死亡到甦醒。工業 時代後, 一度電、一滴石油讓精密的機械開 始運作, 外來的自然力量猶如魔法, 施展一 場華麗的轉生術,使物件產生生命。

過去主要以科技工業化材料作為創作的媒 材, 試圖透過冰冷的素材, 呈現人、物件 與環境空間之間的關係, 直至近期創作開 始使用生物材料與非生物材料, 表現兩種 質感的衝突。 此次創作的動機來自 2014 年至日本東京駐 村創作, 見到和出生地台灣不同的季節面 貌, 感受到自然萬物因為時間呈現季節, 春、夏、秋、冬、夜晚、白天的變化, 重 複著不斷消長的生命輪迴。記得那時遇到 一個花藝家說道:植物藉由花藝延續下一 段奇異生命。在黑夜, 植物從土壤中被剪 下, 當清晨陽光升起的那一霎那, 斷根的 花朵一齊轉向陽光, 完成他最魔幻的美麗 時刻。這一段帶著殘忍動作卻充滿詩意的 敘述, 為物件的重生與賦予存在的意義下 了另一個觀點。

在此次的創作計劃中, 延續先前思考的生物 材料與非生物材料之間的關係, 更進一步關 注非自然的外來的動力是如何牽引著生命 體。在設置上, 植物體上安置繫線, 並設計 動力馬達裝置, 透過馬達牽動植物, 使眾多 植物體的葉脈和花朵如受控的傀儡般, 產生 緩慢細密的規律位移, 試圖透過如生物般蠕 動的動態, 在人造的機械運動與時間的改變 中,緩慢地展現扭曲的優雅卻也殘忍的哀傷。

「東西自有它們的生命,只要喚醒它們的靈 魂就行了。」馬奎斯在《百年孤寂》說到。

-15-

| 60×60×20cm | 2015 |有機玻璃、馬達、 LED 、人造植物 Acrylic 、 Motor 、 LED 、 Plastic flowers 1. Into The Shadow_1 轉⽣樹系列 Reborn Tree |依現場空間狀況調整 Dimension variable | 2015 |馬達機械裝置、絲線、植物 Motor 、 Fishing line 、 Plant 2.

ART. FAIR│Booth D01-6

2015.9.24 - 9.27

德國科隆藝術博覽會

Koelnmesse, Hall 1&2│Messeplatz 1, 50679 Cologne Deutz

1.


YIRI ARTS | Reborn Tree Reborn Tree

〇 Translator/Steven CHEN

《轉生樹》系列

Up until recently, I used to work primarily with industrialized tech materials as a creative medium, attempting to use cold and unfeeling things to portra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objects, and the environment. Now I�m working with a mix of biological and non-biological materials to express the sense of conflict between the two. Motivation for this work began d u r i n g m y 2 0 1 4 re s i d e n c y i n To k y o, J a pa n . I e n co u n te re d seasons drastically different from my homeland of Taiwan, and the change in all things brought about by spring, summer, fall, winter, day, and night; the neverending cycle of life. I recall meeting a floriculturist who said floral arts bring plants into the next phase of their lives. They are cut from the soil in the darkness, and these pruned flowers turn to face the sun as it rises in the morning, completing their most magical moment of beauty. This simultaneously cruel yet poetic depiction is another perspective of an object�s rebirth and redefining of existential meaning.

ground and breathed into his nostrils the breath of life, and the man became a living being.”, while Chinese legend depicts the Goddess Nuwa breathing life into mud figures and turning them into people. The breath of life is like a ray

This creative project extends exploration of the link between biological and non-biological materials, further obser ving how external manmade forces guide living things. For this installation, I arranged for motors to move lines

of light in the morning, a degree of warmth in the changing of seasons, awakening what was once dead. With industrialization, we now have a kilowatt, or a drop of oil spurring complex machines to action; external power as if by magic - life.

suspended on the plants, manipulating them like puppets, creating slow, refined movements. Through movement crudely imitating life, created by machine operation and changing of time, it gradually expresses a warped elegance both cruel and sad.

2.

“Everything has a life, you simply have to awaken its soul.” Marquez puts it thusly in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All civilizations have similar descriptions of life�s changes and revival. The Bible says, “Then the LORD God formed a man from the dust of the

huang Chih-Wei was born in 1986 in Taichung, Taiwan. With a Master�s degree in Contemporar y Media Art from the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and a Master�s in Architecture from the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Chuang�s expertise is in installational art, particularly in reference to the interaction

His honors include: Kaohsiung Award of Merit, Taipei Digital Art Awards Selected Work, and the Mercedes-Benz AVANT/ GARDE DIARIES Group show. His works have been exhibited in Hong Kong, Kentong, and Beijinga, and in 2014, he was selected as the artist-inresidence for Tokyo Wonder Site(Japan).

-16-

CHUANG CHIH-WEI

C

His dual background in Fine Art and Architecture prompted him to experiment with digital tools, and utilizing new techniques in the crossover of ne w media art a n d a rc h i te ct u re to c reate n e w collaboration possibilities.

莊志維

between light and space. Inspired by life experiences, he�s fascinated b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objects, space, and the environment.

ARTIST CV 駐村 2014 Tokyo Wonder Site,東京,日本 2014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台北,台灣 個展 2015「陰翳」,台北國際藝術村,台北,台灣 獲獎 2014「台北美術獎」,入選,台北,台灣 2013「高雄美術獎」,優選,高雄,台灣 2009「台北數位藝術獎」,入選,台北,台灣 RESIDENCE 2014 Tokyo Wonder Site, Tokyo, Japan 2014 Treasure Hill Artist Village, Taipei SOLO EXHIBITIONS 2015 Shadows, Taipei Artist Village, Taipei, Taiwan AWARDS 2014 Taipei Arts Award, Selected, Taiwan 2013 Kaohsiung Awards, Quality award, Taiwan 2009 Digital Art Festival Taipei, Selected, Taiwan


YIRI ARTS | Buying Art Is Easy – Selling Is Hard

買畫容易 賣畫難 Buying Art Is Easy – Selling Is Hard 撰文/ 黃禹銘

1.

有一個朋友的朋友,最近在台北市大安區買了一間幾千萬 的房子,花了將近一千萬裝潢。百萬起跳的進口廚具和衛 浴設備、價格不斐的設計師沙發組、彷彿雲朵般柔軟的精品寢 具……不過,更讓我大開眼界的是,他的新家裡沒有一件藝術原 作,牆上掛的竟然是設計師在 IKEA 幫他挑選的複製畫。

我還有一個朋友的朋友,每次大家一起碰面喝咖啡,總是會聽到 他最近又去哪個歐洲國家旅遊、逛了哪些美術館和畫廊;別人的 藝術涵養如何如何的深化、台灣的美學品味如何如何的差勁…… 可是據我所知,他從來沒有買過一件原版的藝術品,無論是在國 內還是國外。 老實說, 從我們開始策展、販售作品的那一天起, 我越來越發 覺,買畫容易賣畫難,而且真的很難。 曾經碰過一位踏著菱格紋高跟鞋、提著柏金包,全身上下行頭絕 對超過百萬的中年熟女,在一件不到兩萬塊的作品前面,花容失 色地對身旁友人驚呼:天哪!藝術品怎麼那麼貴!我家的小朋友 隨隨便便也畫得出來! 她可能不知道的是,這個年輕藝術家,從國小國中美術班、一直 唸到大學研究所畢業,每天認真學習、努力創作,這件她覺得好 貴的藝術品,花了多少時間和心血才完成。 我也碰過一個晚上開了好幾瓶紅酒,吃吃喝喝消費了一萬多塊的 一家人, 最後始終沒有辦法下決定, 要不要把一幅全家人都喜 歡、只要幾千元的版畫作品帶回家。 然後我才發現,自己好像是一個怪人。 記得從大學時候開始,我就喜歡逛校內美術系的展覽。雖然當時 打工賺來的錢真的不多,但遇到喜歡的作品,總是會千方百計地 買下,作為朋友們生日時候的禮物。 退伍進入職場後,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扣除必要的固定儲蓄,我 會視自己的能力,收藏喜歡的藝術品,作為辛苦工作後,給自己

的小小犒賞與鼓勵。 我喜歡旅行,我更喜歡在旅行的時候挑一兩件喜歡的作 品帶回家。來自四面八方不同國家的藝術品,是每一趟 旅程最美好的回憶與想念。 我從來不用投資的角度購買藝術品,只收藏自己真正喜 歡的作品。這麼多年來,雖然存款簿裡的錢始終不多, 但是我覺得我比大部分的人都富有,至少在心靈上。 買藝術品真的那麼困難嗎?我覺得關鍵只是在於要或不 要,願不願意跨出第一步。 二十杯星巴克的焦糖瑪奇朵,可以買一幅年輕藝術家的 版畫原作。一個路易威登的包包,可以換一張年輕藝術 家二三十號的油畫原作。 好像沒有想像中困難吧!? 與其抱怨這個社會美感不足、美學教育不夠,不如就從 自己身邊開始。每年挑一件自己真正喜歡的作品,它們 會陪你一輩子。 當然, 讓自己的孩子在充滿藝術品的環境中呼吸、長 大,讓美學成為一種生活習慣、讓藝術成為一種信仰, 絕對是父母能給孩子們最棒的人生禮物。 每個商業空間的老闆,如果願意用每年賺到的錢裡面的 一小部分,買一件藝術作品和顧客分享。一年、兩年、 三年;一件、兩件、三件……藝術終將無所不在。 如果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藝術品;如果藝術家有更多被 收藏、被看到的機會。這座島嶼,有機會變得更加的不 一樣!

-17-


YIRI ARTS | Buying Art Is Easy – Selling Is Hard 劉耀中|我曾經在那裡 I was there once | 120x120cm | 2012 |壓克力彩、畫布 1. 劉耀中|我們走了多遠? How far we’ve come | 90x150cm | 2012 |壓克力彩、畫布 2.

2.

A

friend of a friend recently purchased a luxury house in the Da�an district. He paid at least ten million for the house itself, another ten for the décor, and at least a million on imported kitchenware, luxur y bathrooms, exquisite bedding, and designer couches. But what really struck me was that there wasn�t a single original piece of art adorning his walls ‒ just replicas picked out from IKEA by the interior designers. Another friend of a friend loves to talk about traveling in Europe whenever we get together for coffee ‒ all the museums and galleries he just came back from. He complains that Taiwan lacks artistic taste and culture, particularly in contrast to Europe - yet to the best of my knowledge, he�s never purchased a single original piece of art, neither international nor domestic. To b e h o n e st , b e fo re o p e n i n g Y I R I A RTS , beginning the path of curating and selling art, I hadn�t realized how very, very difficult it would be to sell artwork. I once met a middle-aged lady in Lozenge heels, toting a Birkin bag and other accessories easily worth over a million. She lost her composure in front of a painting selling for less than $20,000, exclaiming in shock to a nearby friend, “My God! How can artwork be so expensive? My kid could draw this!” What she might have overlooked about this seemingly overpriced piece of art was the time and effort these young artists spent on their craft,

from elementary school to graduate school, learning and creating every single day. I also encountered a family that would spend over $10,000 on wine and food in a single night, struggling to justify purchasing a wonderful print priced in four figures ‒ and this was a piece that they all liked. Eventually it hit me - I was the strange one. While in college, I always enjoyed visiting the art department’s exhibitions. Part-time jobs put paltry amounts of money in my pocket, but somehow I always found a way to buy works that caught my eye, giving them away as birthday gifts. I entered the workforce upon completing military service, and after taking care of basic savings, I made it a point to purchase works that I liked ‒ within my financial means, of course - as a reward and encouragement for hard work. I enjoy traveling, and being able to bring one or two pieces of art home is something special. Each piece contains the fondest memories of each journey, from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Art has never been an investment for me; rather, I pick works that I personally like. Though the numbers in my bank account are never too impressive, I feel richer than the average person, at least spiritually speaking.

-18-

Is it really that hard to buy art? I believe it all comes down to whether or not you�re willing to take that first step. Twenty Caramel Macchiatos from Starbucks will get you an original print by a young artist. One Louis Vuitton bag can easily get a size 20 or 30 oil painting. That doesn�t sound nearly as insurmountable, does it? Instead of lamenting society�s lack of appreciation for fine art, why not begin making a difference in our own lives? Once a year, pick a piece of artwork that you really love ‒ it will accompany you forever. To be able to nurture your children in an art-filled environment, making it part of their life ‒ I believe this is one of the best things parents can do for their children. Think about it - if owners of commercial establishments were willing to spend just a small portion on artwork for the enjoyment of their customers, one piece at a time, year by year… art would become ubiquitous. If we fill our lives with art; if more artists find worthy collectors and enrich the world, then our country would become quite a different place!

〇 TEXT/Orton HUANG 〇 TRANSLATOR/Steven CHEN


YIRI ARTS | WDC Taipei - Designer In-Residence Taipei

2016臺北世界設計之都 國際設計師 駐村交流合作計畫

World Design Capital Taipei Designer In-Residence Taipei

撰文/ 羅健毓

2016 臺北世界設計之都駐村交流計畫 2016 WDC Designer In-Residence Taipei

世界設計之都 (World Design Capital,簡稱 WDC) 是國際工業設計社團協 會 (Icsid) 所發起的全球性活動;不僅積極打造適合設計產業發展的環境 條件, 更懂得運用設計思考 (Design Thinking), 為城市的發展提出確切 且人性的解決之道。 獲選為 2016 年世界設計之都的臺北市,秉持著「Adaptive City 不斷提昇 的城市」的核心訴求,運用創新的「設計思考」,克服資源有限的發展難 題,不斷促進城市治理的求新求變,為市民創造生活的福祉,帶給市民更 好的宜居生活品質,打造一座具有設計遠見的前瞻城市,是臺北市不斷思 考與尋求進步的目標與方向。 一座城市的發展和進化,「人」是最重要的創意靈魂,臺北世界設計之都 (WDC Taipei 2016), 致力推動「社會設計 Social Design」為主軸, 期以 設計的思維和設計方法, 解決城市發展的議題, 邁向世界設計之都的進 程,臺北市邀請到國際城市的設計師來臺合作交流,透過城市設計師及市 民的創造力,連結城市在地的人情與文化,一起開創和再造宜居的城市。

「國際設計師駐村交流」為臺北市推動國際城市設計交流的焦點平臺,串 連國際設計單位及駐村機構打造國內外設計師互動交流的機會, 並針對

「生命健康」、 「生態永續」、 「智能生活」、 「都市再生」四大都市發展問題, 邀請參與駐村設計師擔綱城市設計外交者,透過跨文化、跨領域的對話, 將「設計思考」更進一步的傳達給臺北市市民,具體而微的讓臺北市成為 一個「Adaptive City 不斷提昇的城市」。自 2012 年開始與荷蘭恩荷芬市 簽訂合作備忘錄,推動兩市「設計師駐村交換計畫」。今年度擴大國際交 流計畫,與芬蘭藝術中心合作,一共徵選三位臺灣新銳設計師出訪駐村。 -19-


YIRI ARTS | WDC Taipei - Designer In-Residence Taipei 黃于音相關作品 1.

臺灣出訪駐村設計師介紹 Exchange Program Designers

老屋新生在荷蘭 Dutch Design Week 臺灣設計露頭角

林俊佑相關作品 2.

以參與今年十月荷蘭設計師週 ( Dutch Design Week 2015 )「Social housing the Repair Café Project」為題, 臺灣設計師黃于音、林俊佑分別以都市再 生、生態永續為社會設計之方向,建構人與空間的關係。黃于音以事件為觸 媒、聚落為單位,賦予老屋新生命;林俊佑從探討大自然不同物種之棲地與 水共生關係,來反思未來新舊建築在生態裡所扮演之角色,並以荷蘭常見的 磚造材料為研究元素出發,延續屋齡的壽命。皆以建物原有資源再造、自給 自足的概念,期以永續經營。

林希羽相關作品 3.

黃于音 Huang Yu-Yin

「設計思維」和「美感」是設計師于音面對設計的準則,透過駐村計畫將以 事件為觸媒、聚落為單位,賦予老屋新生命,並將其空間重新定位,聚焦於

「與人交流互動的場所」、「技術與藝術的資訊流動場域」、「新的微型村落- 交流空間+工作室商店」等三大重點。而「人」是于音始終關注的設計軸 心,所有的設計最終都需要回歸於人。期許將設計思維內化,做出具美感並 符合需求的創作。

1.

2.

村落主要分為兩區,A 為公共區域附設咖啡廳,B 為村落商店。A 區域為開 放空間, 除了咖啡廳的休憩功能外, 另為工作與交流活動的主要場所, 著 重於互動性與流動性。B 區域提供數個完整的封閉空間,集結各領域技術團 隊進駐,每個封閉空間另區分為三小塊,工作區、修理保養交流區、展示空 間,除了提供各團隊舒適的工作空間,同時達到與民眾交流的目標。將老房 舍重新定位,帶入交流空間與專業團隊,使老屋能重新回溫、永續經營,同 時將科技與藝術帶入人們的生活之中。 林俊佑 Lin Chun-Yu 設計師俊佑認為不同的城市有著不同的環境條件,因而會發展出專屬的永續 計畫。俊佑的計劃乃著眼於建築與都市之間的透水關係,經由單位材料滲透 與吸收的媒介,去模擬土地和生態之間的平衡關係,還原自然界中土地本應 該扮演的角色。 荷蘭,一個長久以來與水爭地的國家,隨著科技的進步,儼然已成為防洪治 水最頂尖的國家;被淡水河、基隆河、新店溪所環繞的臺北盆地,在城市的 發展中與河流的關係緊密相連,同時也面臨著溪水暴漲、河水倒灌的威脅。 而此次駐村荷蘭在老屋永續、自給自足的議題上,也期待藉由他國之治水智 慧 ,重新探討人、新舊建築與水環境之平衡關係。

更多相關資訊請見 2016 臺北世界設計之都│ http://wdc2016.taipei 國際設計師駐村與交流合作│ https://goo.gl/3Ydj3

芬蘭有感設計,光環境塑造場景式記憶空間

運用北歐冬季長夜之氣候特色,臺灣設計師林希羽將以光的裝置設計引 導觀者開啟城市、森林漫遊之旅,以五感實際體現設計與生活之關係, 以建築為工具媒介,透過劇場、裝置藝術的表現形式,邀請人照亮並探 索自然、人文環境。

3.

林希羽 Lin Hsi-Yu

「以作品延伸作品的方式,思考自然與人與建築的光線關係。」 希羽的駐村計畫由「光裝置」為出發,發展三個階段的創作歷程。象徵 天地母體的計劃壹「吊燈裝置」以表現環境光的概念,期望發展至各種 空間,特別是芬蘭公共空間中常設的親子空間。而以錄像方式呈現的計 劃貳「包裹物」,試圖以面具作品遮蔽光線使視覺進入黑暗,暗示環境光 度的變化也類似兒童躲貓貓或角色扮演遊戲,進而與階段壹的「母體」 發生「母與子」的對照關係。計劃參的繪畫作品結合計劃貳的面具 ( 臉 ), 繪製表現建築立面 ( 臉 ) 隱喻的圖像。三階段的計劃循序表現「環境」 及「自我」,最終以「建築」的方式統整,思考自然與人與建築共存的某 種與光線有關的狀態。 夜間的「光」容易引起視覺焦點。東方傳統節慶中常有的燈會活動皆在 夜間舉行,例如臺灣元宵節,泰國水燈節,皆以各式的「燈光裝置」作 為活動主角。而北歐特有的長夜狀態,尤其適合舉行分享「光」的城市 或森林漫遊活動,藉以「光裝置」添增新的刺激及思考,轉換作品的尺 度及材料,發展燈光藝術裝置到真實的建築立面,或以暫時安置的方式 於芬蘭特殊的自然環境中做適當的展演。

-20-


YIRI ARTS | Column

撰文/ 盧怡安

Column: Skulls, As The Family Intimate Pattern

骷髏成為家中 「愛的圖騰」

1.

是不是有某些圖騰、某些影像、某些藝術的表 現方式,在某些家族、家庭中,會成為彼此溝 通的密碼;一看到「它」, 家裡的成員馬上會 在心中浮現溫暖、開心、彼此了解的那種默契 與會心? 好像大家很能想像,藝術中那些動物、花草,或是 特定風景的主題,可以勾起一家子人在同一種審美 價值觀下,愉快、放鬆、充滿回憶的心情。不過有 點難想像在藝術家何思芃家中,這種默契圖騰,竟 是骷髏。 從英國念書回來的何思芃, 最熱愛的線條, 都是 從人身上找得到的:大腦的皺褶、嘴唇的弧線, 骷髏骨, 還有眼睛的靈氣。不管大家是不是一直 說:好可怕;她就是很愛。「妳不覺得它們就是很 amazing 嗎?」天真而直率的她, 這樣跟每個人 說。不是故意賣弄恐怖氣氛,她真的覺得刻意想去 創造出來的線條,總是沒有天生就在我們身上的那 些來得厲害。 這樣的熱愛, 完全進入她的創作中。她可以因為 十八、十九世紀版畫中,一顆醫學說明用的眼睛圖 案, 誘發出自己內心好多好多幻想、記憶、潛意 識, 與夢境。於是她筆下一顆大大、金色底的眼 睛,乍看就是單色描繪、如同剪影的單純線條,仔 細一看,細節裡,卻有城市的天際線,有充滿不安 全感的絨毛觸手, 有骷髏, 有唇形, 有更多的眼 睛……。 那可能是她某一次旅行的記憶、某一場令人討厭的 宴會留下的不良印象、還有她對未來的擔憂和不確 定感,下意識的,融合流入在筆尖。 她那麼個人的回憶和情感,應該跟我們毫無關聯; 很奇怪的,不知道為什麼,卻總能讓看的人,也想

2.

1.「迴」之習作│27×39cm│2015│水彩紙、代針筆、現成物 2.「痴」之習作│27×39cm│2015│水彩紙、代針筆、現成物

起一些從來沒跟人說過的夢境、感覺,或是秘密。 那顆金色眼睛, 的確是在她人生最低潮的時候畫 的。有一位完全不認識她的婦人,看了之後,深表 同情的跑來跟她說:「妳一定遭遇了很深的傷痛。」 因為,她也是。 這情節實在很達利。記憶、潛意識和夢境,是會透 過圖形,自動互相溝通的哩。 而這種很能在人與人之間成為溝通橋梁的圖形,從 達利,到何思芃,都用了許多骷髏、眼睛、人體器 官。想想真的是很妙對不對? 我很喜歡何思芃喜愛骷髏的那種純真、直接的出發 點,她就是覺得創造出這線條的造物者太神奇,太 棒,而不是畫在圖中故意想嚇人、想製造恐怖,還 是想耍黑暗、耍個性。這種單純的出發點,竟然也

「傳染」給她的小兒子。

小兒子原本有點怕。何思芃在家裡蒐集的那些大腦 解剖圖、眼睛細節圖,和頭的雕像很多,他自己一 個人半夜起來,不敢從那旁邊走過去。但他媽媽對 -21-

骷髏的喜愛,和覺得「那根本很美」的想法,慢慢 成為一種家庭之間的默契。 沒有經常和媽媽住在一起的小兒子,某天畫了一張 卡片給媽媽。上面沒有外面畫畫工作坊常教小孩畫 的太陽、草地、小動物,卻是一付他獨創的骷髏。 像是喝到一杯史上最甜的蜜糖糖漿,何思芃雖然嘴 上沒這麼說,但心裡甜到最深處。「我有一本從古 到今所有人畫骷髏的圖鑑,就是沒看過他這樣畫法 的。」她平鋪直敘的這麼說著,但就是令人覺得甜 得出汁。 奇妙的,骷髏這圖騰,在她們家,就是這麼甜蜜溫 暖的共同默契。 也不是說一定都要熱愛這麼特別的圖象,但在每個 家庭裡,一定都有能傳達彼此心意,讓彼此都覺得 「天啊, 我們真的是一家人」的某種對美獨特的價 值觀。有可能是一個圖騰,有可能是一種畫法,有 可能是一種說不出來、但你們家每個人都會在心裡 點頭的藝術。重要的是,不要害怕那共同的想法, 跟別人有多麼不一樣。不一樣,才有趣!


YIRI ARTS | Art News 英國倫敦當代藝術學會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s

瑞士蘇黎世美術館 Kunsthaus Zürich

2013 年甫畢業於皇家藝術學院的 Perm Sahib,在 學會舉辦了第一次個展。其創作飽含了身體感、與 人之間的互動,並藉由雕塑、繪畫、表演等方式表 現。透過物件、表演及裝置,探討正式且自傳式的 主題,通常與親密、性別、關係、慾望、個人空間 有關;而他對研究公共與私人領域間的關係極富興 趣,經常喚起被隱藏在人們日常生活中親密接觸的 感覺。

蘇黎世美術館首次展出私人收藏,來自 60 位藝術

Prem Sahib D / 2015.9.24 - 11.15 P /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s, London W / ica.org.uk

Sense Uncertainty D / 2015.6.19 - 10.4 P / Kunsthaus Zürich, Switzerland W / kunsthaus.ch

家,超過一百件涵蓋了當代攝影、雕塑、油畫與錄

像等作品,內容特別聚焦在靈魂、精神與裸露人體 的相互關係。自古以來,愛、金錢與權力一直是人 類最強烈渴望獲得的,同時也隱含了各種破壞與創 新的可能。這次展覽將提出在近十年之間,這三種

在生命中從未缺席的元素是如何的演變。

東京都現代美術館 MOT Art Museum

「如果直線是兩點之間最短的路徑,那麼曲線才真 是無止盡的追尋。」建築作品中大量融合了自由 曲線, 高齡 104 歲逝世的奧斯卡.尼邁耶 (19072012), 一生榮獲了多項殊榮, 如「普立茲克建築 獎」與「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金獎」,在全世界各 個角落留下了 600 多個建築作品。本次展覽將全 面概觀尼邁耶在建築設計中如何透過整合計畫、模 型、攝影及錄像,牽動了整個世紀的建築風貌。

Oscar Niemeyer: The Man Who Built Brasilia D / 2015.7.18 - 10.12 P /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Tokyo W / mot-art-museum.jp

里昂雙年展自 1991 年成立以來,已然成為法國最 重要的藝術展覽之一。此次由 Ralph Rugoff 策展, 主題定為《現代》,意指現在的時代, 一個新穎卻 充滿不確定的時代, 因為不定讓藝術能多元開放 的發展, 喚起歷史中更加樂觀的時刻, 進而賦予 「新」一個自信的信念。來自 28 個不同國家的藝術 家,探討在各種領域之中當代文化的矛盾性格,邀 請觀者反思和重新想像我們從過去到現在的關係。

The 13th Biennale de Lyon: La Vie Moderne D / 2015.9.10 - 2016.1.3 P / Musée des Confluences W / biennaledelyon.com

編 譯/楊庭鑒

法國里昂雙年展 The 13th Biennale de Lyon

藝術新聞

Art News 美國波特蘭美術館 Portland Art Museum

南韓國立現代美術館果川館 MMCA

廣 為 人 知 的 雲 之 門 (Cloud Gate) 與 天 鏡 (Sky Mirror),皆出自於印裔英國藝術家安尼施.卡普爾 之手,展現了他對於精神性空間的詮釋。此次在波 特蘭美術館展出共 18 件極富色彩的版畫作品,有 別於雕塑給觀者的既定印象,不以一個敘事主體直 接面對群眾,而著重藉由色彩介入、積極與消極之 間的心靈經驗抒發。

1931 年出生於平壤的 Hwang Yong Yop,1951 年 在就讀平壤美術學院時逃離到南韓,並且躲過了韓 戰。1957 年從弘益大學畢業後, 便開始藉由繪畫 中的象徵符碼, 建立與眾不同的世界。對 Hwang Yong Yop 來說,「人性」具有雙重面向,其一是厭 惡與醜陋的本能,以及無助與剝蝕的脆弱。在他的 作品中,人類弱點中的失望與憤慨,轉變成信念與 希望。

Anish Kapoor: Prints from the Collection of Jordan D. Schnitzer features D / 2015.8.1 - 10.25 P / Portland Art Museum, The USA W / portlandartmuseum.org

Hwang Yong Yop: The Path of the Human Being D / 2015.7.25 - 10.11 P / MMCA, Gwacheon W / mmca.go.kr

-22-


YIRI ARTS | YIRIARTS.COM.TW

5 R ND T 1 Ü 0 2 FEU S 2 E N ER 1 & S N U S E ER E K MB LE MO D LL TE AL M TUE SEP E H AK. – 27.MESS 24 ELN KO

科隆 德國 維 莊志 個展 總編輯│黃禹銘 視覺設計│洪振峰 編輯群│黃禹銘‧張聖坤‧顏華志‧何柏儒‧楊庭鑒 專欄作者│王若均‧莊志維‧盧怡安‧羅健毓 英文翻譯│陳韋彤

創刊日期│2014.11.1 發刊日期│2015.9.1 出版單位│伊日美學生活基金會│台北市南港區八德路四段768巷1弄18號4樓之1 連絡電話│02-2651-2888 #815 / #802 Editor-in-chief │Orton HUANG Visual Design│Anderson HONG Editor│Orton HUANG, CHANG Sheng-Kun, YEN Chih, Poju HO, YANG Ting-Chien

Contributors│Regina WANG, C huang Chih-Wei, LU Yi-An, Natasha LO Translator│Steven CHEN Established│Nov. 1, 2014 Publication Date│Sep. 1, 2015 Published by│YIRI ARTS FOUNDATION│4F.-1, No.18, Aly. 1, Ln. 768, Sec. 4, Bade Rd., Nangang Dist., Taipei City 115, Taiwan (R.O.C.)

Contact│886-2-2651-2888 #815 / #802 All Rights Reserved. © 2015 YIRI Co., Ltd. 著作權所有 © 請勿私自轉載 線上閱讀 issuu.com/yiri.arts

富錦│台北市富錦街 421 號│02-2651-2888 台中│台中市精誠五街 2 號│04-2327-4361 駁二│駁二藝術特區大義 C9 倉庫│07-521-5783 伊聖詩私房書櫃│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 22 巷 7-1 號│02-2362-1134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