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日藝術誌 Vol.021

Page 1

YIRI ARTS | YIRIARTS.COM.TW

Vol. 021 Mar./Apr. 2018 I S S N 2 4 1 1 -

Y R G P

4 2 2 7

CRUEL STORY OF YOUTH 青春殘酷物語 -3 -

THE RAINBOW BRIDGE 彩虹橋 - 5-

INEXISTENT TIME 時間的風 -19 -


YIRI ARTS | Machines Under the Similitude of Men

人與機器悖論 的殊途同歸 張碩尹 個展 MACHINES UNDER THE SIMILITUDE OF MEN 「吞下藍色藥丸,起床後,故事都將結束;吃下紅色藥丸, 我就帶你去見識見識。」而相信自己可以掌握自身命運的 尼歐 Neo,選擇吃下紅藥丸好看清「真實」。被眾人當成 救世主看待,最後卻得面臨無限迴圈,無法避免毀滅的悖 論,這是科幻電影的新里程碑《駭客任務 The Matrix》的 核心主軸。對照張碩尹第一次的台灣個展,從 17、18 世 紀風靡歐洲的自鳴鐘 (Automata) 帶入,與英國知名學者 西蒙.謝弗(Simon Schaffer)合作,從對理性秩序、科 學的推崇嚮往,再者反方對機械的非理性恐懼,在這兩股 思想激辯下,藝術家與不同學門跨域合作,打造當代自鳴 鐘,試圖用這樣的藝術生產關係理清無解的悖論。

撰文/ 張碩尹

編譯/ 張云瀚

哲學的玩具 Philosophy Toy

在中世紀前工業化時期,齒輪、水磨、煉鐵技術的精進,和鐘錶 業的助益下,開啟了自鳴鐘的輝煌時代。歐洲一線大城如巴黎、 倫敦、阿姆斯特丹開始出現做工精緻的鐘錶,除了基本的報時功 能,表面還擁有華麗的飾物,設計機械系統表現複雜擬真的動 作,如彈琴宮女或振翅的機械鳥,甚至玻璃噴水池等浮誇的功 能。如實的反映了啟蒙運動以來的哲學企圖,證明人類能夠運用 理性思維克服原有的缺陷,好達到更完美的理想社會。因此自鳴 鐘背後擁有了更多精神面的正面意義,代表著發揚科學、教育大 眾的用途。

1.

人工的智慧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但也因為「模仿人類的機器」技術日益精進,相對的反而帶 來 更 多 的 焦 慮。 如 沃 爾 夫 岡. 馮. 肯 佩 倫(Wolfgang von Kempelen)所製的土耳其魁儡(the Turk, 1770)。是一座可報 時又可自動對奕的自鳴鐘,還在當時打敗了拿破崙、富蘭克林等 名人和無數挑戰者,轟動了歐洲社會。如此超人的智慧反而引起 恐懼,開啟了思辨,成為日後人們反思科技進步帶來負面效果的 理論基礎。從《銀翼殺手》、《魔鬼終結者》等經典電影都可看出 機械終將取代甚至毀滅人類的反烏托邦思考。而這兩方爭辯已久 的悖論也將是藝術家對我們當代現今社會的一個提問。嘗試在這 無解的命題下,用藝術的手段引領觀者找到自己的答案。

2.

1. Mechanical Theatre|70.5×50cm 2018 壓克力彩、墨、水彩、手工紙本 2. The Turk|70.5×56cm 2018 壓克力彩、墨、水彩、手工紙本 3. Pierre Jaquet-Droz Singing Bird Cage 1780(2017)│86×53×53cm 2017 現成物、3D列印零件、壓克力、複合媒材

-1-


YIRI ARTS | Machines Under the Similitude of Men

ARTIST CV 張碩尹 TING TONG CHANG 2005 2011

學士,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系,台北 藝術碩士,倫敦大學金匠學院,倫敦 現工作、居住於倫敦

HONORS & AWARDS 2017 2016 2015 2013 2011 -

Wellcome Collection Seed Award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EWAAC 藝術獎,East West Art Link 文化廳媒體藝術祭,評審團特別獎,日本 Ibero-America Arts Award,首獎,巴西駐英大使館,倫敦,英國 RISE Award,得主,Art Central 藝術博覽會,香港 第八屆藝術獎,首獎,當代藝術獨立顧問團 ICCA,慕尼黑,德國 台新藝術獎,第十四屆第三季提名名單 RBS Bursary Award,英國皇家雕塑學會,得主,倫敦,英國 愛丁堡新人創作,得主,愛丁堡雕塑中心,愛丁堡 國際徵件展,Surface 藝廊,首獎,諾丁罕,英國 沙龍藝術獎,Matt Roberts Arts Project Space,入圍,倫敦

SOLO EXHIBITIONS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2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 人與機器悖論的殊途同歸,伊日台北藝術空間,台北 Kosmos,巴西駐英大使館,倫敦 公冶長解鳥語,Noblesse Collection,首爾 北印度群島―試播集,Christine Park Gallery,倫敦 南冥有鳥,其名為鵬,亞洲藝術中心,倫敦 Second Life:棲息地,洪建全文教基金會,鄭先喻雙個展,台北 The Colosseum,Art Central 藝博,香港中環海濱,香港 Clockwork Dreams,華人當代藝術中心,曼徹斯特,英國 子非魚焉知魚之樂,發電廠藝術中心,萊比錫,德國 Por Ahora,愛丁堡雕塑中心,愛丁堡 ,英國 Until Now,馬修藝廊,愛丁堡,英國 合成謬誤,Surface 藝廊,諾丁罕,英國

SELECTED GROUP EXHIBITIONS 2018 2017 2016 2015 -

愛丁堡國際科學節,Summer Hall,愛丁堡,英國 Compton Verney Art Gallery,Warwickshire,英國 EWAAC 藝術獎,La Galleria Pall Mall,倫敦 States Of Play,Hull City of Culture,赫爾,英國 Currents New Media,聖塔菲文化美術館,聖塔菲,新墨西哥,美國 Art Busan,BEXCO Hall 1,釜山,韓國 台灣美術雙年展,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 國際電子語言藝術節,SESI Gallery,聖保羅,巴西 Elsewhere is Nowhere,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 Time and Space,畢敏斯當代藝術中心,歐馬哈,內部斯加州,美國 英國皇家雕塑學院年輕藝術家聯展,英國皇家雕塑學會,倫敦 巴塞爾藝術展,香港會議展覽中心,香港 Exorcism – Curating Each Other,Conneting Space,香港 FIX 表演藝術節,Catalyst 藝廊,貝爾法斯特,北愛爾蘭 夏季年度展覽,佛羅倫斯基金會,倫敦 Evidence,RKB Burt 藝廊,倫敦 製造 X 意義,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

2018.3.2 - 4.1

人與機器悖論的殊途同歸│張碩尹 個展

伊日藝術台北空間│台北市八德路四段768巷5號4樓之1 02-2786-3866│13:00-19:00│週一休館

2018.4.6 - 5.6 涂皓欽 個展

展覽訊息若有所更動 皆以伊日藝術網站公布為準

3.

-2-


YIRI ARTS | Cruel Story of Youth

青春殘酷物語

CRUEL STORY OF YOUTH

林宜姵、邱君婷、金.提爾、時永駿、陳佑而、葉誌航、賴威宇

撰文/ 張聖坤

1.

1. 賴威宇|放學打完才能回家|116.5×91cm 2017 油彩、畫布 2. NOW REMEMBER|單頻錄像 3分44秒 3. 邱君婷|生命之地 III|24×33cm 2017 壓克 力彩、複合媒材 4. 林宜姵|Have a Rest-II|35×35cm 2017 油彩、畫布 5. 陳佑而│If I woke up next to you -Nanook-│88×25×58cm 52×25×79cm 2011 FRP 6. 葉誌航|家庭相簿 - 聖誕節|60.5×72.5cm 2015 油彩、畫布 7. 時永駿│示範生活 - 植物學.B│130×162cm 2010 壓克力彩、畫布

1945 年,日本的投降宣告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正式結 束。1951 年, 美 軍 佔 領 日 本, 兩 國 簽 訂 了 第 一 次 的

《美日安全保障條約》。戰後的社會瀰漫著一股絕望與希 望並存的普遍意識,50 年代起源於美國的垮掉派詩人們 (Beat Generatation) 奠立了 60 年代嬉皮的思想與文化 根基,跨越著藝術、音樂、文學等不同的媒材,年輕人 們交換著血液和體液,一起共享著不會成真的那場夢。 遠東這端的日本年輕人們也感染了濃烈的戰後憂鬱、戰 後的狂放,他們反抗著一切,政治、經濟、甚至是整個 社會的思想環境。

《青春殘酷物語》是大島渚的第二部長片電影,時空背景的 設定正是 60 年代美日第二次的《安保條約》簽訂前夕。日 本在戰後的文學與電影思潮,最初就像《青春殘酷物語》那 樣充滿著爆發力,年輕人們浸淫在暴力與危險之中,為了還 尚未實現的理想而努力著。到了 80 年代日本經濟泡沫漲到 了頂端,社會與經濟環境開始瀰漫著濃烈的末日情結,年輕 人們對於未來的無力感總算厭倦,出現了大量拒絕就學就 業的尼特族 (NEET) ,文學與電影的發展也開始漸趨冷靜寂 寞,而這樣的消極意識主流於非主流的普遍意識之中,他們 再也不願付出努力去改變什麼,甚至連作夢都嫌奢侈。

-3-

伊日藝術在《青春殘酷物語》 中帶來七位藝術家,他們和所 有時代的年輕人一樣,用自己 的身體、自己的生命經驗,走 過那些殘酷的年歲,留下印 記,朝著下一個青春永駐的世 代前進。


YIRI ARTS | Cruel Story of Youth 西班牙藝術家 Guim Tio 喜歡蒐集老東西,他在二 手市集裡面找到一捲八釐米膠卷,裡面記錄著一支 3 分 44 秒的黑白家庭錄像。馬德里很少下雪,但 每個家庭都一樣,總會在難得的下雪日,拍下孩子 們在雪地上打滾、玩盪鞦韆、扔雪球等遊戲的畫面 當作紀念。Guim 將那卷八釐米膠卷拆解攤開,花 了兩個月的時間將每個小框格中的人臉用刮刀剔除 掉。當可識別的五官符號被抽離了,畫面中的那對 兄弟,就像另個時空背景的你我一樣,挑弄著觀者 的記憶。

但在陽光照不到的角落,我們同時也看到了人生的 無奈與荒涼。

藝術家邱君婷除了「女性」藝術家的身分之外,去 年她又新增了一張「妻子」的標籤。君婷的作品經 常是以家庭作為創作的核心主題,在她 2017 年的 新作當中,她以廣大的荒野空間作為世界觀,雪白 的狼、飛鳥、鹿透著腹部的嫣紅,懷抱著下一代生 命,繼續勇往前進。

雕塑藝術家陳佑而在就讀北藝的時期就進入了台北 動物園擔任志工,負責導覽解說,並學習製作標本 的技術。從沖繩縣立藝術大學博士班畢業之後,佑 而目前留在沖繩藝大任教,同時進入沖繩動物園繼 續研究近代動物園的發展與人類關係。《If I woke up next to you》是以肢體殘缺作為視覺表現的系 列作品,當我們在路上看到一位斷手的人、或是 一位瞎眼的殘疾人時,我們會產生相當程度的同 理心;但我們看到一隻斷腳的狗或瞎眼的貓時,心 理所激發出的情緒似乎未達人類等級的同理心,而 是更傾向於相對旁觀的同情心。熱愛動物的陳佑而 以寫實動物的雕塑形象,結合著動物與人類之間的 形象,意圖喚醒觀者對於生物、對於自然的這份天 性,這份愛戀之心。

「終身為伴」是藝術家林宜姵在 2018 年開始延伸 的系列主題之一。宜姵在 2017 年發表的個展《最 後一頁麥德布魯》是以逝去的情感作為主命題,將 甲蟲象徵為恐懼與壓力的符號。在新系列中,宜姵 將她的符號訊息以更隱晦更超現實的形式呈現在作 品之中,例如在湖中各自漫遊的兩隻天鵝的距離關 係,看起來是既疏遠又陌生,但漫天飛舞的彩帶卻 就像慶典似的在祝賀著什麼,其畫面的違和感與矛 盾,仍是她這次意欲呈現的作品主題核心。

《家庭相簿》是藝術家葉誌航在 2017 年的個展主 題,他將自己童年時期的相簿重新翻拍放大,用寫 實的繪畫技巧將照片重現,並加上自己對於兒時的 一些回憶和想像;就像我們會將國小課本上面的那 些人物肖像加上帽子、領帶、甚至是讓他們施放氣 功波等等的惡搞圖像,葉誌航將充滿回憶的相片完 整的重現之後,再用刮刀將顏料剃除,透出底部那 些絢麗的螢光色料,把這些舊照片舊回憶,用一種 充滿童趣的形式重新再現。

賴威宇的繪畫世界,就像費里尼那匹暗藏禍心的木 馬,呈現的是一張張千奇百怪的我城眾生相,奇幻 誇張的情節,洋溢著叮叮咚咚嘉年華式的歡樂。 從早期較為寫實的人物畫,到逐漸走向富幻想、象 徵、劇場氣息的創作路線,賴威宇將看似荒謬的事 件,以孩子般的遊戲心,將畫布塗抹得像費里尼的 彩色萬花筒,邀請觀者進入其中一起狂歡、喧囂,

藝術家時永駿從 2009 年始發表的作品系列《日常 體制》,便開始將異化的物件拼湊在畫布上,以夢 境似的視覺呈現形式進行創作。畫面雖是組合式的 超現實呈現,但作品中出現的元素仍是以現實存在 的人、事、物做為基礎。他抽出敘事主體,將客體 的符號簡化、物化,並分解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聯 性,建構出失序、非線性的時空畫面。這次展出時

永駿在 2010 年發表的作品《示範生活 - 植物學》, 在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到課桌椅上的花草果物交錯滿 佈,課程好像很忙碌的進行著,但教室中的孩童們 卻各個心不在焉,打著呵欠闔著書簡,陷入自己的 異想世界裡。佈告欄上的紙張在孩童的奇想中幻化 為紙鴿,乘載著孩子們的意識一起逃竄出教室,順 著飛洩的軌跡,視線被引導到司令台前一個孤坐的 孩子,一個不曉得是想要塞進紙箱、還是被紙箱困 住的孩子。時永駿的作品乍看之下總是絢爛華麗, 這些符號就像一塊塊彩色的積木般造型獨立,他精 挑細選的將它們堆積起來,蓋出一座每個孩子都傾 羨的小城堡。但在心理層面上,這座城堡或許是鏡 面的,觀者們透過時永駿的作品,看見的卻會是自 己的回憶。 在《青春殘酷物語》中,女主角放浪的在夜晚上了 陌生人的便車,小混混男主角擊退了意欲玷汙女主 角的中年男子,兩人相識。他們各自睡著那些富裕 的中年男子中年婦女,從他們身上得到金錢與社會 資源,回過頭再來談著自己的愛。而這當然不會是 整個社會中的唯一一種選項,女主角的姊姊與前男 友則是面對著殘忍的現實,為了生計而存在。那是 一個靠身體,靠意識反抗社會的年代。在伊日藝術

《青春殘酷物語》中,七位藝術家各自以自己的視 點,汲取這個世界中的虛幻與現實、絕望與希望。

2018.3.10 - 4.8 青春殘酷物語 聯展

林宜姵、邱君婷、金.提爾、時永駿、 陳佑而、葉誌航、賴威宇

伊日藝術駁二空間│駁二藝術特區大義C9倉庫 07-521-5783│13:00-19:00│週一休館

6. 2.

4.

3.

5.

-4-

7.


YIRI ARTS | The Rainbow Bridge

彩虹橋 THE RAINBOW BRIDGE

李立中個展

撰文/ 李立中

編輯/ 賴柏衡

1.

寂冷眼而曖昧感性,藝術工作者李立中熱衷 庶民文化情感細節與流動,長期關注歸屬、 宿命、後全球化處境等議題,近年來則自溺於賽鴿 文化研究。嚮往天上飛的視角,及過度迷戀賽鴿歸 巢的本能甚至到某種狂熱的程度,曾ㄧ度自詡為鴿 子,卻在想像與現實的拉扯狀態中驚醒。原來身為 一隻賽鴿的使命跟活著要像人同樣,與生俱來肩負 著無法拋開的宿命。以鴿子作為自我創作的情感投 射,不再只是簡單的鄉愁,神秘低調的賽鴿生態也 反映人類社會的現況。這裡可看見當代奴隸的難以 翻身,有多少還妄想著能階級翻轉,當下卻也是 最接近夢想的時候。在處理自身與鴿子的關係的同 時,如何在資本社會洪流中找到見縫插針的位置, 是創作者現階段處理的課題,李立中意圖將自己的 無能為力徹底展現在他的藝術創作上。

2.

3.

-5-

4.


YIRI ARTS | The Rainbow Bridge

5.

《彩虹橋》這檔展覽名稱是挪用台灣原住民族「賽 德克」對彩虹信仰的尊崇,看見每個肩負的使命堆 砌成一道亮麗的彩虹。創作者想為承載著人類慾望 的賽事留下記錄,有所本的擬造或改編戰場上的聽 聞,並以檔案文件形式呈現,作品《忠勇 vol.1》就 是一份報紙,同時也是中華民國空軍的精神口號, 這檔展覽作品也包括大量攝影、手繪,及部分的立 體作品。過去擅長運用媒材的廉價性與物理現象詮 釋作品的感性浪漫,而這檔展覽作為階段性轉換, 創作者不再拘泥內心抒情的書寫,將視角落實在社 會的現實上。在眾人還懵懂不知之際,創作者有強 烈談論他們的迫切感,將喃喃自語轉化為速食般的 媒體神話卻又顯得苟延殘喘,欲透過賽鴿生態作為 創作脈絡的狀態下,賽鴿的樣貌與我們的處境能更 顯得文學性。

6.

1. 2. 忠勇 vol.1│2018 文件、報紙 3. 鴿子 T.U. 2014-640633♂│2018 速寫 4. 鴿子 TAIWAN 2014-00506♂│2018 速寫 5. Candy 糖果肖像系列 6. 彩虹橋 #3│2017 複合媒材

《彩虹橋》展覽中的攝影作品《Candy 糖果肖像系 列》,創作者刻意為他們拍攝肖像照片,更有別於以 往隨性抓拍風格(Snap Shot),在與被攝者的對峙 過程中看見他們的舉動與回饋。這些肖像照片也是 《忠勇 vol.1》裡的一個篇章,作為生命競賽中人生 勝利組的此曾在,彩色的畫面卻比較像美夢乍醒下 的人生。而手繪作品《鴿子》也是 2016 年底發表過

2018.4.14 - 5.13 彩虹橋│李立中 個展

伊日藝術駁二空間│駁二藝術特區大義C9倉庫 07-521-5783│13:00-19:00│週一休館

-6-

的作品,作品張數仍舊持續累積中,是最貼近創作 者個人狀態的內心書寫。將自身所飼養的鴿子用色 鉛筆手繪在再生紙筆記本的翻頁裡,檔案式的日誌 體敘述著鴿子的生命史,而《尋鴿啟示 -558》則使 用廉價色紙大量印製,以廣告傳單堆疊形式呈現, 希望眾人能幫忙賽鴿遺失之事。 創作者透過日常生活、藝術創作呈現對鴿子無盡的 愛,滿心關懷著賽鴿的遭遇與處境的同時,眾人眼 裡或許自我沈迷在烏托邦世界裡,將資本社會的無 事生產所造就的虧欠轉移到鴿子身上,但這就像作 品《尋鴿啟示 -558》的錯用「示」字,將單純的協 尋之事轉化為一種領悟,愛是條件交換下的產物。 這般脈絡的幾件作品在媒材運用上選擇大量廉價複 製或是長期曝曬而殘破不堪的材質詮釋下,(無)意 識地顯露了對生命的殘暴,那群鴿子在戀人、主從 關係等多重身份的扮演中,感性浪漫的包裝赤裸裸 的將一生展現在眾人面前。最後,同為展覽名稱的 作品《彩虹橋 #3》將生命編碼與個人後設全球化的 處境投射於作品上,在轉化為生活周遭常見的政治 性物件的當下,你可以看見大量色彩鮮豔的腳環堆 砌而成的一道亮麗彩虹,靜靜地佇立在那兒。

2018.5.19 - 6.17 陳漢聲 個展

展覽訊息若有所更動 皆以伊日藝術網站公布為準


YIRI ARTS | A woman with three breasts

撰文/ 李世文

三個乳房的女人 A WOMAN WITH THREE BREASTS

個乳房的女人,似乎成為了侯辰璐的創作標誌;從 1990 年的《Total Recall》中三 個胸部的妓女,到 2014 年《American Horror Story: Freak Show》中長著三個乳 房的陰陽人,甚至是現實生活中,曾為媒體寵兒的 Jasmine Tridevil,三個乳房成為了超 越尋常肉身慾望的存在,在萬眾的眼光之下成為了獵奇的標的,一如她們在戲裡、社會中 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們如何活用這不尋常的肉身。

然而何為尋常的肉身?在侯辰璐的筆下,體態豐腴、三個乳房的女體、赤裸裸地在城市中 閒蕩。她們如其所是,大膽地挑戰觀眾的眼睛,甚至由畫中回眺;彷彿回應了眾人的獵奇 審視,說著肉身的存在、肉身的權利,生來便是如此。 華燈初上,城市私語,以肉體織錦 關於女性豐腴的身體、肉身的堆疊,藝術家說道,幼時的生活記憶伴隨著父母工作的工 廠,那種九〇年代群體生產線的環境,下工後所有人都會在公共澡堂洗完身體才回家;熱 騰的蒸氣及工廠婦女的豐腴身材,成了侯辰璐童年最深刻的回憶。由記憶轉化出的,是燻 燒的土偶或白描於紙上一層層的肉體織錦,猶如儀式般互相挑弄軀體、或是上個世紀的老 舊城區:鐵柵欄、霓虹燈、厚重的塑膠招牌。華燈初上,藝術家創造的都市帶著觀者到了 另一個時空,畫中人物交頭接耳、在角落鬼祟、傾視著畫外的觀者,彷彿她們早已意識到 了畫外的對象。要說她們的赤裸、在暗巷交纏的鏡頭觸犯了禁忌?但她們的適在,彷彿那 些畫面只是她們日常中的一片一段,似乎昭示了衣冠完整的我們才是異議份子,我們以為 的觀看,事實上正被她們無止盡地打量著。我們總是被這諾大世界的千奇百怪勾引出好奇 心,侯辰璐憑自身的兒時經驗,企圖在這樣的集體眼光下做出回應,何為群體社會下的主 流價值,而在這樣的社會價值下,肉身的慾望又該給予什麼樣的空間?

2018.4.19 - 22 Artexpo New York Pier 94│Booth: A3

1.

2018.4.29 - 5.2

藝術北京Art Beijing 全國農業展覽館│Booth: A3

2.

-7-


YIRI ARTS | A woman with three breasts 麗麗怎麼了 1. | 93×23cm | 2017 |墨、毛邊紙 -2 What Happend To Lili-2

3.

環形劇場 2.

When the evening lights are lit, people whisper around town, and brocades are woven with human flesh.

| 93×23cm | 2017 |墨、毛邊紙 -1 What Happend To Lili-1

-8-

麗麗怎麼了 4.

With regard to female plump bodies and to the piling up of human flesh, the artist states that in his childhood, back in the nineties, he used to accompany his parents to the factory where they worked, and in that kind of community production line environment, everybody would go to public bath houses after work to take a shower before going back home. The hot steam of the bath houses and the plump figures of the factory women are some of Hou Chen-Lu’s most vivid childhood memories. These memories take life in the artist’s smoked clay images and in the brocades depicting bodies on paper with sketches in traditional ink and brush style layer after layer; teasing each other’s bodies as if in a ceremony or as if they were in the old-fashioned cities of the last century: iron railings, neon lights, and heavy plastic signs. At dusk, when the evening lights are lit, the city created by the artist takes the viewer to another dimension. The characters in the paintings whisper in each other’s ears, they act stealthily in the corners, the lean out to watch the observer outside the painting, as if they had been aware of his or her presence for a long time. Talking about their nakedness, when the scene is set in a dark alley and their bodies are entangled, is it still a taboo? Yet those scenes seem to be a part of their daily routine, suggesting that all of us, properly dressed, are the real dissidents. We think we are the observers, yet we are scrutinized by them. We are also curious about all sorts of strange things in this world. With his own childhood experience as a background memory, Hou Chen-Lu attempts at giving a response under such a collective vision. What are the mainstream values in our society? In this framework, what kind of space should be left for carnal desire?

| 64×94cm | 2017 |墨、毛邊紙 -2 Circular Theatre-3

However, what can be exactly defined as a peculiar body? In Hou Chen-Lu’s writing, it could be a plump body, a woman with three breasts, or a naked woman sauntering about town. As they are, they boldly challenge the public’s eyes and sometimes they even seem to look back at the observer through the paintings. It seems as if they have responded to the curiosity of the people stating that the existence of the flesh, as well as the rights of the flesh, are innately the way they are portrayed by the artist.

環形劇場 3.

he image of women with three breasts seems to have become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 of Hou Chen-Lu’s artistic creations; from the prostitute with three boobs in 1990’s “Total Recall”, to the hermaphrodite with three breasts in 2014’s “American Horror Story: Freak Show”, and even in real life, just think about Jasmine Tridevil, who was at the center of media’s attention for a reality show in the past; having three breasts has become synonymous with an existence trying to go beyond the limits of carnal desire and to become the subject of the public’s curiosity. Whether it is a role played on TV or in the real society. it is interesting to see how these people make use of their peculiar body.

| 64×94cm | 2017 |墨、毛邊紙 -2 Circular Theatre-2

T

4.


YIRI ARTS | Live! in Berlin

博物館島的 族群融合之夢 A DREAM OF ETHNIC FUSION ON MUSEUMSINSEL 撰文/ 吳思薇

一個週五早上,我趕著地鐵來到了博物館島,博物館島上乘載了德國 的文化藝術之夢。

在博物館島上的五大博物館被聯合國文教組織選為世界文化遺產,幾個古 典的館藏中囊括了古文明的文物、完整的埃及城門,無論是殖民、交易、 捐贈,這些遠渡重洋保存的文物在這裡被學者研究、拼湊當時的文化社會 與這些物件之間的故事與關係,這一件件無論大小的蒐藏,講述了某個歷 史、社會與生活型態。而貝律銘設計的德國歷史博物館則在一片古典中展 現出現代主義的人文色彩。不過上述所說都不是我那日前往佩加蒙美術館

(Pergamon-Museum)的理由。

冬末初春,到博物館島參加一個叫做 Multaka 的社區組織舉辦的博物館導 覽,Multaka 在阿拉伯文中是會面點的意思。我跟著在中城上班的地鐵人潮 一起趕車,終於和 Multaka 這次的活動負責人見面。他叫胡珊,一個在七 年前從伊朗來到柏林青年,剛剛從自由大學人類學碩士畢業後,在 Multaka 作為導覽員與活動專員的正職工作。不過今天參加的三天活動有點特別,第 一天先在佩加蒙美術館由資深文史研究者帶領,針對館內搜集而來的玻璃文 物做介紹,而後面兩天我們則要前往在柏林市郊的玻璃工廠,進行手工玻璃 的吹製活動。 參加這次活動的成員以本地人居多,雖說是當地人,卻也有幾位阿拉伯裔的 新移民,來自波蘭、捷克、土耳其或是其他德國大城的新住民。Multaka 在 三年前由 19 個來自敘利亞及伊拉克的難民成立,與德國文化部合作、接受 捐款,從 2015 年開始,從每週分別進行只以阿拉伯文進行導覽,到現在拓 展到德文、英文的導覽行程。 2014 年以來難民潮衝擊德國社會,討論與爭辯到街頭的暴力與犯罪事件不 斷,融合政策需要時間,而新來的人也需要一個能落腳的根。Multaka 便是 以此為初衷成立的組織,最開始只有阿拉伯語的導覽,到博物館島上,看看 與自己宗教文化和歷史有連結的物件,也一樣在德國找得到,或許可以藉此 安身立命。 今趟我們沿路跟著導覽員,遇到一個淺藍色的玻璃磚,有著格狀的凸起。研 究員說這是在九世紀的伊朗哈里發的宮殿內用來作為地板的材料。有一說 是,當一個來自異域的女子到達宮殿參見當時的國王,一來到宮殿門口將這 一片淺藍色玻璃地面誤認成是一片汪洋,便將自己的裙子撩起,而當時的國 王一見到裙擺地下的毛茸茸的雙腿,便認定了這來自異域的女性是未歸化的 民族。 在參觀期間,有許多物件給人的第一印象與他真實的背景卻有著許多意外的 反差。有些看似像是基督教物件的文物,卻其實伊斯蘭教背景下的物件,而 有些看著像有點中國唐代的婦女肖像,卻是中亞或埃及的伊斯蘭彩繪。 一個國家文化教育工作的目的究竟強調本土特色、強調國家歷史,還是在初 衷之時,把各個民族的畫進目標圈中,在追本朔源的過程裡,各個民族的文 明或許是很靠近的,他者與所謂我族之間的差異,或許只是一個又一個的圈 套。最終編織成了藩籬。此刻的人們究竟是要將藩籬解開,還是築上更高的 強垛,似乎只是一念之間。

-9-

3.


YIRI ARTS | Back to The Childhood Playground And Be A Director

連建興

台中酒廠鍋爐室之光榮禮讚 │

│120P 2015油彩、畫布

重回童年樂園當導演

連建興用畫布上的導演手法,﹁重遊﹂自己孩提樂園廢工廠的 方式,讓人很有啟示。

這才是回到童心不是嗎?孩子們在任何場景裡玩,總會發揮莫 大的想像力。再怎麼貧脊空虛,也創造得如寶殿屠龍般盛大滂 礡,劇力萬鈞。

啊, 原 來 這 位 導 演, 不 是 在 畫 面 中 安 排 最 高 峰 的 那 一 場 大 戲 啊。其實就像是電影中,男主角準備去告白前,音樂緊鑼密鼓 的那一段,比較吸引人全神貫注,比較令人期待緊張。真正告 白那一刻,大概期待都鬆懈了。連建興的廢墟樂園之所以扣人 心弦,就在他用幾項小物品、幾尊主角,導演出戲劇高潮前一 刻的定格。不說還真不知道,這真是一個令人蠻意外,很有趣 的手法。

畫面中,他將地平線拉得較高,天空壓得較低,廣角如電影般 的取景,壓縮凝聚出劇場氛圍。尤有甚者,他點出其中具戲劇 張力的做法是:畫出一個高潮迭起前的停格。

他根本沒空再去感嘆童年樂園不再,他忙著在當導演。

平 平 白 白 的 描 繪 已 經 頹 圮 的 工 廠, 那 有 什 麼 好 玩? 蕭 瑟 的 廢 城, 他 就 用 畫 筆 令 其 沈 入 水 底, 開 展 另 外 一 章 水 底 之 城 的 幻 曲。遺世獨立的山中廢村,他就用畫筆令其浮躍上天空雲端, 創出另一座似曾相識而調子全數刷新的天空之城。

場 景 物 換 星 移 的 情 緒 由 它 隨 風 吧,﹁ 我 的 樂 趣 還 是 在 畫 畫 本 身。﹂他非常篤定地說。他當然沒辦法再拿著對開畫板,跑來 跑去寫生,但他帶著相機,重新在這些熟悉的童年場景裡面取 景。這一次,他要用描繪塗畫本身,去找出樂趣。

得沈溺在緬懷裡面,一點意思也沒有,好誠實的立刻把這種沈 溺的情感,丟掉。同輩裡面,或許還有許多藝術家,還在大演 創傷話題。他想起的卻不只是已壞掉的場景,而是以前自己在 這裡面鑽遊寫生的開心。

COLUMN: BACK TO THE CHILDHOOD PLAYGROUND AND BE A DIRECTOR 我是個非常喜歡廢墟的人。它們滄桑、破敗,帶著黑色 的陰沈感,然而,許多細節的靜止狀態,彷彿比世間其 他許多東西,還來得恆久。鮮少有人能轉換廢墟這種形 象、這種迷人的魅力,到另一個更令人著迷的姿態。但 連建興就是。連建興筆下的廢墟,老少咸宜。那是發滿 綠意,長著角的鹿和半空中的鯨魚都悠遊其間的樂園。 每 個 角 落 都 有 戲, 都 有 場 景、 道 具、 配 角 和 劇 情 在 展 延。眼光可以盯著巡邏好幾回,而還能持續發現新鮮的 細節。

為一位台灣當代代表性的藝術家,多數藝術迷都不可能 對連建興的作品陌生。誇張點地說,就算作品打上馬賽 克,也不難從他擅長特有的藍綠色和廣角的劇場構圖輪廓,嗅 出 他 的 味 道。 簡 單 的 說, 他 的 風 格 不 必 多 說。 然 而 我 好 奇 的 是,何以能將乘載著時間哀愁的破敗場景,轉換得如此童趣活 躍?有人知道嗎? 他的童年情感,或許是一個小小的契機。 連建興說,廢棄的煤礦場、無人的工業廠館,的確是他小時候 最喜歡鑽來鑽去,再熟悉不過的遊樂場。 拜 家 裡 兩 老 根 本 不 管 他 的 完 全 放 任 之 賜, 他 說 自 己 是 :﹁ 天 一亮就往外跑﹂,﹁大概有過動症﹂。陌生路徑和無人管轄的廠 區,他都當自己家家酒領域在闖。 然而那些領域,過了這幾十年,殘破起來時,比什麼都蕭瑟。 我曾跟著他往九份更上去的一落已廢村子裡,探險。當天毫無 例 外 的 下 著 雨, 風 非 常 強 勁。 再 怎 麼 往 這 灰 色 的 煙 雨 裡 面 搜 尋,也是找不太到樂園感的。 連建興說,他四十歲之前,回到舊地,無疑是充滿感傷的。時 不我與、滄海桑田,也畫過許多悲愴抑鬱色調的作品。然而我 覺得他有趣而天真,或許也可以說是直接的個性是,他很快覺

-10-

撰文/ 盧怡安


Hou Chen Lu侯辰璐

環形劇場

| 64×94cm | 2017 |墨、毛邊紙 -1 Circular Theatre-1

YIRI ARTS COPY RIGHT © 2018



YIRI ARTS | Tranquil Leaves

寧靜的陪伴 陳泓圻 個展 TRANQUIL LEAVES

撰文/ 陳泓圻

生命中那些令人狂喜、而後抑鬱惆悵的鄉愁, 總從某一個不經意的提示點迸出; 潛意識的投射將物件充滿情感,使之意義滿載。

2.

-13-


YIRI ARTS | Tranquil Leaves

3.

4.

1. 消逝的生長軌跡│50×70cm 2018 壓克力彩、畫布 2. 芭蕉樹下的階梯│150×200cm 2018 壓克力彩、畫布 3. 上牆的鹿角│40×30cm×2 pcs 2018 壓克力彩、畫布 4. 交錯的君子蘭│30×25cm 2 pcs 2018 壓克力彩、畫布

描繪植物:關於土地、人與情感 Painting Plants of People and Places

盆栽:背離自然的現代生活 Houseplants: Deviation from Natural

談起如何記憶一個地方的風景⸺在年少時台南麻豆的家鄉、臺北關渡與八里 的幾年、到現在松山區的租屋處;或者深刻且力道巨大的衝擊,短暫漂流的歐 洲時光、在布拉格居所的幾個月;亦或是深切感受體制的主宰,國中校園的樣 貌、官田軍營裡的庭院。地域的特色、人與情感的投入,藉由植物而具現化; 由植栽與庭園的規劃、或自然氣候的樣貌,煞是能模糊地感受到其背後的故事 與城市風俗、個人的生活片段和人群的樣態、甚至組織與集體的意識形態。習 慣了這些植物的陪伴,它們超越了看似堅不可摧的人造物,那些不會在有生之 年變換的事物;由於理解它們是不斷變化的,不竭的生長、代謝、凋零與枯 萎,而後再生。

現代生活對自然來說是危險且不平衡的。試想一個沒有植物的城市景觀,我們 追求先進與科技,達到一整潔而乾淨的目標,生活充斥著塑料射出成型的物 件、工業鋼板的冷冽與水泥的溫和堅實;此時骯髒的泥土是不必要的,所有能 夠吸引蚊蟲而缺乏包裝的有機物是充滿細菌而惡臭的。似乎遺忘生氣蓬勃的自 然,那取之自然、帶給萬物能量與活躍的基本要素。 真的能夠喜歡如此一般的現代城市嗎?睡前窗外呼嘯而過的改裝引擎聲,水岸 規劃完善的人工造景,充斥吸引觀光客目光的虹彩粉飾,與那些安插在植物身 上引人注目的霓虹彩球和塑料文字。人們偏好脫離真實,生活在一個不斷製造 希望的城市。這座文明城市似乎讓現代人失去了接觸自然、面對自然的能力, 也限制了其空間,使之喪失對於純粹的細膩想像──關於情感與自然的連結。 現代社會持續地製造人工的牢籠,在其中滿佈捏造的虛假幻象,造就人類對於 文明城池的不盡嚮往──從自然而生,進而遠離自然。

處在現在時空的我,沒有辦法隨時隨地的知道,它們現在成長得如何了;也許 空想它們於冬雪過後抽出新芽,在碎冰中開花,或許懷念記憶中那佈滿灰黃色 的高原,惦記父親種的那棵茶花樹,掛念家裡柚子園今年的收成。我們都時不 時地想像,在那一頭的風景是否還是一樣?這一刻,自身情感藉由植物作為投 射的標的,而有歸屬感的滿足。事件與情緒記錄在更迭的生長,連結而產生濃 郁的鄉愁;而同時時間的流動、地點的移動與記憶,經由植物於畫布上的再現 因而能夠被儲存。

植栽恢復了都市的和諧與整體感,綠意盎然的生命姿態足以溫暖我們,減少痛 苦和空虛,讓我們覺得與自然更加接近。從盆栽的種植開始,得以映照自身, 短暫的回歸自然舒緩苦痛。日復一日地看著它們,順著窗台陽光的地方伸去, 仿若重新回到自然的懷抱,回到生活並結束城市中的麻木感,以恢復內在對於 自然的意識平衡,短暫的逃離。

描寫自然的繪畫之所以歷久不衰,在於其仿造與重新植入的生活景象與批判, 非為純粹的自然,而是給予一美學與人文的想像,並與時空和土地產生緊密的 關係。

對自然成癮是天性使然。從沒離開花園的我們,是被社會結構操縱,淡忘了如 何與自然共存。人人都想要感受到愛、快樂與追求自我內心的寧靜,但偏偏這 座城市與社會變化快速的無力感並不允許我們這麼做,因此我們種植、擁有與 蒐集。把自然帶回灰色空間,藉以逃離至都市中的一小片綠地、藉以體現生 命。細心照料的付出與尊敬,如同自我的茁壯,療癒挫折與創傷。看著植物的 生長,而理解如何當一個人;向草木土石學習,成為一個人。

出自對純潔和野性的嚮往,試圖將自然物與人為介入相互拼接、重新建構、融 入個人情感並再現;藉著地景和植物的移植,擷取出其型態,並刻意捏造或安 排,將畫面呈現出好似靜止、位於循環中的剎那間。葉的飄動與茁壯,初芽的 生長乃至型態的轉換,對照理性推移的落筆,由植物型態裡萃取出相對應的筆 觸與速度感、身體感。在濕潤與乾硬的線條間,色塊與明暗面的空隙中,嘗試 將描寫的對象物呈現一移動的狀態,紀錄片面乃至永恆的繁榮與頹敗,侵蝕與 耗損的美。暗示時間在畫面上的消去抑或不存在,留下的是永久的生長,同時 消逝的雙重指向性「關於過去和未來的茁壯與凋零」,以保存記憶中相應的氣 味,把景色封存於回憶中時空的永恆當下,即便不知道它現在為何種顏色。

2018.3.17 - 4.15 寧靜的陪伴│陳泓圻 個展

伊日藝術台中空間│台中市西區精誠五街2號 04-2327-4361│13:00-19:00│週一休館

-14-

2.


A HERMIT’S WAY OF LOOKING AT LIFE YIRI ARTS | A Hermit’s Way of Looking at Life

-15-


YIRI ARTS | A Hermit’s Way of Looking at Life Untitled-29│63×63cm 2017複合媒材

端看生活的方式 A HERMIT’S WAY OF LOOKING AT LIFE 〇 撰文/楊庭鑒

邁克爾.文森特.馬納洛 個展 「大隱住朝市,小隱入丘樊。」

退而隱,原指放下紅塵俗事;脫離塵世回歸自然的人,隱居不與世間有太多來往的人,無人看清真 實內在的人,抑或一種理想未達成或很想要達到的境地,於是隱而不發。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Michael Vincent Manalo 回到菲律賓的家鄉,回歸自我、斷絕與世界的連結,企圖以不同的觀點重 新省視生活;面對著一扇窗,與生活周遭的親人好友,毫無言語交談長達近三週,每天的日常生活 不過是煮煮飯、做做接案的工作、游泳、看影片、編個吉他的曲…等,就在這段期間,Manalo 特 別思考的是他生命經驗中與家族成員的過往記憶。深居簡出且隱逸的這段時間,Manalo 認為如果 遠離節奏快速的現代社會及起伏不定的心緒,藉由獨處於一個空間,將能夠更清楚地察覺那些容易 遺忘的事情。 「隱居的心,俗世中人誰會懂,恍夢中身在九嶺。」 過去一年,多使用數位繪圖(Digital Paintings)為主的 Manalo,決定以影像合成(Photo-manipulations)的方式持續創作。甫結束丹麥個展,此次的創作圍繞在家庭、朋友及生命中重要的 人。畫面的人物情景,是一段又一段反覆呢喃的模糊記憶,而不變的是遠方美好的藍天綠地,儘管 美的讓人懷疑,卻也是生命中最接近真實的一瞬;而離開塵世紛擾,沉浸自我、放飛自我,也才能 體會欲辯已忘言的箇中真意。

ARTIST CV SELECTED EXHIBITIONS

AWARDS & GRANTS

2017 -

2015

2016 2015 -

Convergence of Realities, ROS Gallery, Roskilde, Denmark Munich Science & Fiction Festival, Einstein Cultural Center, Munich, Germany Taipei Weekend Music Festival, Taipei, Taiwan Green Ripples Art Festival, Taichung, Taiwan Creative Taichung, Taichung, Taiwan Just Before Breathing, RoS Galleri, Roskilde, Denmark Art Copenhagen, Copenhagen, Denmark Taipei Free Art Fair, Taipei, Taiwan Kaohsiung Art Fair, Pier 2 Art Center, Kaohsiung, Taiwan Green Ripples Art Festival, Taichung, Taiwan Kolga Tbilisi PhotoFestival, Karvasla Museum, Tbilisi, Georgia Urban Stories, Rosso20sette Arte Contemporanea VICOLO DEL GOVERNO VECCHIO, Roma, Italia Seagate Exhibition, Pier 2 Art Center Kaohsiung, Taiwan

2018.4.21 - 5.20

端看生活的方式 邁克爾.文森特.馬納洛 個展

伊日藝術台中空間│台中市西區精誠五街2號 04-2327-4361│13:00-19:00│週一休館

-16-

-

Photography Category Winner: Secret Art Prize, Curious Duke Gallery, Curious Duke Gallery, UK 2nd Place: Secret Art Prize; Curious Duke Gallery; Curious Duke Gallery, UK Donkey Art Prize Finalist LAB: CMP Splendor, Taichung, Taiwan

RESIDENCIES 2015 2014 2012 2011

LAB: CMP Splendor, Taichung, Taiwan PIER 2 Art Center, Kaohsiung, Taiwan Bamboo Curtain Studio, Taipei, Taiwan The Nomadic Village England, UK The Parlour Arts Laboratory , Australia

2018.5.26 - 6.24 自由日│聯展

展覽訊息若有所更動 皆以伊日藝術網站公布為準


YIRI ARTS |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Breakfast tea and Oriental Beauty

London Art Fair 2018: 英式早餐茶與東方 美人茶的味蕾交集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BREAKFAST TEA AND ORIENTAL BEAUTY Breakfast tea 英式早餐茶在英國當地還有個暱稱叫開眼茶,很直白 的讓人聯想到喝完神清氣爽,擁有美好一天的開始。伊日藝術這次 有幸獲邀參加第 30 屆倫敦藝博 London Art Fair 2018,作為唯一 參展的台灣畫廊,很幸運的直接走進英國藝術收藏圈的核心,這篇 報導將分享親身參與的第一手消息,讓台灣的藝術愛好者們打開眼 界,一窺 30 年品牌的藝博會如何操作、培養英國藝術家與市場。

撰文/ 張云瀚

3

0 年對任何人而言都是值得紀念慶祝的,而倫敦藝博(以下簡稱 LAF) 同樣為了這件事下了很大的心力。這屆主展場理當是英國當地的畫廊主 進駐,同時破例邀請少數不同文化、國家地區的畫廊參展。引進多元的藝術 觀點和藝術家,逐漸讓 LAF 擁有國際化的畫廊名單,會是接下來這個品牌 的轉變與走向。整個展場走遍後發現亞洲地區的畫廊主分別是台灣、曼谷以 及首爾,這極端稀少的比例相信會逐漸成長,為當地的藝術圈帶來一股清新 的推力;在兼顧商業銷售的同時,學術領域的策展也很重要。主辦方邀請英 國著名的藝術分享平台 Art UK,策劃一檔英國公共典藏展品的展覽。同時 選件手法獨到,由知名藝術家做甄選,從各大博物館、公家館藏中挑出藝術 品,如 Rose Wylie、Oscar Murillo 等。藉由這樣有趣的手法為典藏品爬梳 創作脈絡,將它們再度檯進世人的美學傳承中。而策展攤位就坐落在展廳大 門入口,可以想見大會對於自身推廣藝術、美學素養的品牌定位相當自豪。

-17-


YIRI ARTS |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Breakfast tea and Oriental Beauty

如果用英式早餐茶來形容英國現今當代藝術,伊日此次對應的策展概念就如同 初春的一杯東方美人。帶點蜜味的輕柔甜香,啜和著回甘茶味,由四位亞洲女 性藝術家細製焙火的作品,在這場為期 6 天的藝博會中,從抽象表現到用色, 甚至創作媒材的使用,在現場引起不小的迴響跟關注。從蓮輪友子的亮麗色彩 及抽象性的光線表現,再到陳雲厚塗打磨的技法搭配詩意的構圖,加上詹詠幀 及侯辰璐獨到的美學觀點與詮釋表現,再再讓觀眾們流連忘返。當地畫廊主的 展位無疑相當精彩,各式生猛的配色與媒材爭奇鬥艷,紙本、攝影作品佔的比 重不小,而複媒作品和觀念藝術的創新,的確是西方主流藝術圈的強項。好似 早餐茶醒腦的茶香,衝擊著我們的感官。 主辦方也大力支持培養修秀,獨立一區 Art Project 為藝術家及藝術團體所用, 在那個場域中擁有更多的可能性及藝術能量。在公關方面也爭取到許多政府、 私人藝文團體德支持及贊助,提供多場不同深度及目標的導覽及講座,同時每 天與畫廊主更新新聞露出的消息,舉凡網路平台、當地電台、藝文媒體都同 時宣傳著這場藝術盛宴。身為一介外地參展方,可以深切得感受到當下那種躁 動、鼓舞的歡樂情緒。不管是單純的藝術愛好者、買家或是業界人士,都可以 在這場盛會中,追尋到屬於自己的嚮往與結果。也許是一壺傳統的英式風味 茶,也可以是杯清新淡雅的烏龍。

2018.1.16 - 1.21 London Art Fair 2018

Business Design Centre | 52 Upper St, Islington London N1

-18-


YIRI ARTS | In Search of Inexistent Time

撰文/ 吳家昀

時間的風 IN SEARCH OF INEXISTENT TIME

藝術家吳家昀自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視覺傳達研究所、國立 臺灣藝術大學電影系雙主修美術系畢業後,現為自由影像 創作者,主要以攝影、錄像、電影短片為創作媒材。 在 20 歲得到人生第一台單眼數位相機,卻因體積重便 封塵起來。隔年從網路買了傻瓜底片機後,開始自得其 樂的玩起。直到 23 歲意外獲得台灣攝影博物館「快拍 Snapshot」比賽首獎,才決定認真拍下去,也正式開啟 創作之路。 作品包含電影、錄像和影像裝置,攝影主題聚焦於「人的 狀態」與「地景」間的關係,也因喜歡底片的不確定性和 傻瓜相機的抓拍特質,便習慣以樸實的器材捕捉不完美中 的真實浪漫。近期系列作品就如文學領域的意識流,實踐 了揉合文本、情感、空間、時間與記憶間的關係,賦予觀 者自由探索的空間,延續以詩的語彙實驗影像的可能。

1.

英國求學時期,因身處離家近一萬公里遠的 異地,開始對過去的記憶產生質疑,也對未 來的想像浮現錯亂之感,進而經歷撿拾或重製影 像、研究時間的存在、自我文化認同等過程。再將 此歷程轉化為創作根源,經由己身經驗,從「影像 的本質」探究起「時間的形狀」至「記憶與現實的 空間」再到「穿越時空的內在層面」發展出三件創 作:〈時空線〉、〈孤島〉和〈空〉,並透過風的概念 將之串連,構成一個影像與物質媒材交織的裝置系 列作品,一個名為《時間的風》的個展。 2017 年獲選文化部 MIT 新人推薦藝術家,在《時 間的風》個展中,以一種哲學性的思維探究影像與 時間的關係。人類的記憶和幻想常以影像的形式存 在於腦海,並依時間的座標垂直或平行漂浮於一虛 幻的空間中。藉著時間的線性累積,逐漸模糊的記 憶可能轉化為印象,若印象被幻想介入,這些介於 真實和想像間的影像可能成為如夢般的抽象情境; 反之,若在未來尚未抵達之前以「回憶」的方式組 織關於未來的影像,這些游移於未知時空中的幻想 即可能化為「存在的事實」。 2.

1. 時間線 - 4|28×34×6cm 2016 數位輸出、複合媒材 2. 時間線 - 2|38×34×6cm 2016 數位輸出、複合媒材 3. 孤島|2017 動態燈箱 4. 空|雙頻錄像

-19-


YIRI ARTS | In Search of Inexistent Time

3.

時空線 A Line Tells

每下快門都形成一定格瞬間,過去卻正不斷消 失,《時空線》欲從攝影的角度探討「快門瞬 間」與「當下」,被攝物從原本的「立體」狀態 被擷取成「平面」樣貌,再透過人為的「曲折」 將平面影像「還原」成立體物件試圖驗證時間的

「可曲折性」和「可能的形狀」,同時也使用物質 或抽象的線介入影像之間,穿越景框的邊界以 聯繫影像內外的多重時空:「過去」、「當下」和 「未知」。

孤島 Lonely Island

在他方生活許久後,作者對台灣的記憶逐漸轉為 印象,然而,當重新檢視過去拍攝台灣的照片 時,發現印象與現實間有著極大落差,更與記憶 近乎對比,便質疑起 ¬ 記憶是否真實?為填補 失落,作者將冰冷的影像與溫熱的光重疊於一平 面,以動態燈箱的閃爍霓虹象徵對家鄉忽明忽滅 的印象,在迷惘中點綴希望。於是,《孤島》如 一連結,混合自我記憶和寫實場景,形成幻想般 的私密夢境。

空 Darkness Within Darkness

《空》為作者對自身文化的反思,以歷經千年時空仍具影 響力的道家哲學為根,將道德經一經典視覺化,傳達東方 獨有的「一體兩面」、「因果循環」以及「無為」等抽象思 想,透過雙頻道實驗錄像呈現抽離時間與空間的內在意 識。「道」本身是空無一物,也是圓滿豐富;它既隱形, 也存在於任何一處;如同「陰」與「陽」是相反,也是一 體兩面,更是順應自然之表現。此錄像運用自然界裡的基 礎和抽象物質作為元素,以對比的方式呈現出玄奧的東方 時空。

ARTIST CV 吳家昀 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視覺傳達研究所畢業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電影系雙主修美術系畢業

SOLO EXHIBITION 2012 2012

為什麼不說真心話? Room18,台北 好想說再見,鹹花生展場,台北

SELECTED GROUP EXHIBITION

4.

-20-

2017 2016 2015 2014 -

片片日常 A Piece of Daily,伊日藝術,台中 ShowRCA,皇家藝術學院,倫敦 #WRITTEN ARC20,Finishing Touch,倫敦 華語視像藝術節,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倫敦 上海國際電影節,曹楊影城,上海 文化部獎勵優良創作金穗獎,光點華山電影館,台北 高雄電影節,高雄市電影館,高雄 FREEDOM,namGallery,東京


YIRI ARTS | Column

COLUMN: SAÚDE

貧民窟流浪記

五星級飯店後面的山坡,就是Vidigal貧民窟。

在南美洲的第七站,里約熱內盧 The 7th Stop in South America, Rio de Janeiro

出發離台前,聽到太多人對於南美洲治安問題的叮嚀,尤其是在巴西的里約,有朋友被搶的經驗、朋友的朋友被打的無助,甚至 還有朋友的朋友的朋友被開槍的恐怖陰影,族繁不及備載。就連我在首都聖保羅(São Paulo)認識的在地巴西朋友們,聽到我 即將孤身前往里約,而且還不怕死的打算入住貧民窟,全都是一臉驚惶失措的表情,搭配繪聲繪影的犯罪描述,最後再用「你一 定要小心啊」收尾。 害怕嗎?說不擔心是騙人的,尤其是看到當地人對於貧民窟的強烈反映之後,其實我怕、死、了!還有本該來機場接我的司機, 在等了一個多小時仍音訊全無、且不斷有奇怪男性前來搭話的時候,完全不會葡萄牙文的我,真心有種身處賊窩卻孤立無援的恐 懼感。 好在民宿主人適時出現,撿了已準備隨便攔車的我,沿著海岸線往住處前進,向我解釋獨立之後的貧民窟文化,甚至還邀請我晚 上參加他們的家族聚會,慶祝他岳父的生日,用一種令人舒服、不躁進的熱情,逐漸撫平我的不安。於是,在里約的第一個晚 上,我居然和一群道道地地的里約人,一起在貧民窟裡跳舞、烤肉,當然還有啤酒無限暢飲到我也是醉了! 如此幸運,接下來的幾天,這些在地的朋友們帶著我上山下海,探索所有曾經被警告絕對不能去的地方,一起嘲笑旅遊套裝行程 裡怎麼還有「參訪貧民窟」的選項,一起打趣說著「什麼參訪?我就住在貧民窟啊!」的回嗆,一起打破那些過於誇大的不實傳 言和不必要的刻板印象。 更有趣的是,同棟民宿裡的住客,有位來自英國的年輕男孩,大學還沒畢業,已跑遍中南美洲的所有國家,精通西班牙文和葡萄 牙文,每年都會來到巴西進行學術交流,並和當地的社福團體合作,推廣貧民窟的孩童教育和產業發展,並試圖為其黑幫暴力、 毒品販售等問題尋求解套。同時也有一位每年都來、專門研究貧民窟生態的加拿大教授,不吝惜地與我分享許多他在當地的訪談 心得,甚至開了一堆書單囑咐我好好研究。 里約有上千個貧民窟(葡文稱之為 Favela,山間小花之意),而我住的民宿,就位在一個叫做 Vidigal 的貧民窟裡。早上起床,從 房間看出去就是片海,晚上太亮反而看不到星星,除了閃耀的自建房舍之外,只看到那些山腳下,那所謂「安全」的高級地段。

撰文/ 王若鈞

「Saúde」我對自己說,然後笑了。 在英語系國家,若聽到旁人打了個噴嚏,會說「Bless you」表示關心 ; 而在巴西,他們會大聲地說句「Saúde」(葡文的乾杯之 意),感覺就像是你只要多喝一點就會沒事了,反正不管天氣好不好,我們都要乾杯! 繼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舊城區 San Telmo 之後,再次感受貧民窟那種飽滿豐沛的生命力,他們有自己做事的方式和分寸,不用 畏懼更無須輕視,尊重彼此的不同,然後一起乾杯。 這才發現,山腳下的五星級飯店,比不上我的山間小花!

-21-


YIRI ARTS | Art News 泰特美術館 Tate Modern, London

賽維胡夫肯斯畫廊 Xavier Hufkens, Belguim

上海外灘美術館 Rockbund Art Museum, Shanghai

Joan Jonas 是來自紐約的視覺藝術家,崛起於六 零年代及七零年代間,被視為錄像和表演藝術的先 驅者。Jonas 的計畫和實驗也提供了現今許多錄像 表演藝術的基礎,其作品的影響力延伸至日後錄像 藝術、觀念藝術、劇場、表演藝術與其它視覺媒體 的發展。本次展覽包含 1960 年代晚期的作品,與 近期討論時下議題的裝置作品,包含氣候變遷與滅 絕等主題。

義大利籍藝術家 Alessandro Pessoli 以令人產生美 好聯想的畫作、繪畫、雕像聞名,經常在不明確的 空間與夢境似的敘述中,描繪出豐富生動、看似憂 傷的人物。同時 Pessoli 也透過使用歷史,作為稜 鏡去瞭解圍繞在他周遭的世界,以及作為一個探索 潛意識的方法。在他的作品中不僅富有關於藝術、 電影、戲劇的歷史參考資料,同時也將每日生活中 遇到的流行文化或是偶發事件詳細地描繪而出。

本次展覽《行將消退》是對「觀看」的方式和角度 提出討論,邀請觀眾走入過去,探訪不熟悉的城市 和地域,重新審視二十世紀末至今藝術家如何透過 創作提問、剖析並拆解時代給予人類的難題。透過 詩意的闡述,轉換對於有跡可循認知結構的固有理 解,因而向觀眾提供更開放和多元的解讀視角。不 同的觀看視角同時會帶來對於文化記憶、城市變 遷、權力政治關係、身份認同等更多問題的審視。

JOAN JONAS D / 2018.3.14 - 2018.8.5 P / Tate Modern, London W / tate.org.uk

ALESSANDRO PESSOLI: LIKE A FREE LIFE D / 2018.3.16 - 2018.4.28 P / Xavier Hufkens, Belguim W / xavierhufkens.com

行將消退 D / 2018.3.24 - 2018.5.27 P / Rockbund Art Museum, Shanghai W / rockbundartmuseum.org

編 譯/楊幸寧

邁阿密當代藝術博物館 MCA Denver, North Miami

藝術新聞

ART NEWS 澳洲雪梨當代美術館 MCA Australia, Sydney

現代藝術博物館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此 次 展 覽 聚 焦 於 Diego Rodriguez-Warner 過 去 五 年 來 的 作 品, 展 示 藝 術 家 奇 異 風 格 的 發 展。 Rodriguez-Warner 發展了一個繪畫的方式,由木 刻版印刷與模擬畫、拼貼畫、歷史的藝術資料組 成。他透過在三夾板上雕刻與染色用來提升模擬畫 的擬真程度,畫中的陰影與細微的雕刻便能混淆觀 者的眼睛。展覽中將讓參觀者瞭解這些複雜的影 像,與藝術家如何使用幻覺手法組成這些作品。

2018 雪梨雙年展以在量子力學中重疊的觀念作為 隱喻,連結均衡與參與的觀點,以及提供多元見解 給當今現代世界。本屆將邀請首位亞洲策展人片岡 真實(Mami Kataoka),她提及這次的雙年展將會 探索在一個平衡狀態的多重觀點,她認為我們是圍 繞在各階層人類的矛盾想法之中,包括不同的文化 政治對於自然、宇宙、人類歷史的不同解讀,也包 含對於藝術的歷史與對於當代藝術的定義。

出生於 19 世紀末的 Tarsila do Amaral,是在巴西 聖保羅廣受喜愛的視覺藝術家,她於 1920 年代前 往巴黎專攻立體主義學派,也就此奠定具有愉悅美 感、色彩鮮明的個人繪畫風格。此次展覽將聚焦於 Tarsila 開始走入聖保羅和巴黎藝術世界的核心創 作時期,同時也記錄她當年逐漸參與國際藝術圈, 與在巴西現代藝術主義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身份。

DIEGO RODRIGUEZ-WARNER HONESTLY LYING D / 2018.2.2 - 2018.5.13 P / MCA Denver, North Miami W / mcadenver.org

21ST BIENNALE OF SYDNEY – SUPERPOSITION: EQUILIBRIUM & ENGAGEMENT D / 2018.3.16 - 2018.6.11 P / MCA Australia, Sydney W / mca.com.au

TARSILA DO AMARAL: INVENTING MODERN ART IN BRAZIL D / 2018.2.11 - 2018.6.3 P / MoMA, New York W / moma.org

-22-


YIRI ARTS | YIRIARTS.COM.TW

北京•全國農業展覽館

│孫培懋、侯辰璐、陳漢聲 ─ YI RI A RT S ─

總編輯│黃禹銘 視覺設計│洪振峰 編輯群│李世文‧張云瀚‧張聖坤‧楊幸寧‧楊庭鑒‧賴柏衡 專欄作者│王若鈞‧吳思薇‧陳泓圻‧盧怡安

創刊日期│2014.11.1 發刊日期│2018.3 出版單位│伊日美學生活基金會│台北市南港區八德路四段 768 巷 5 號 4 樓之 1 連絡電話│02-2786-3866

Editor-in-chief │Orton HUANG Visual Design│Anderson HONG Editor│LI Shih Wen, CHANG Yun Han, CHANG Sheng-kung, YANG Hsing Ning, YANG Ting Chien, LAI Bo Heng Contributors│Regina WANG, Szuwei WU, CHEN Hung Chi, LU Yi An Established│Nov. 1, 2014 Publication Date│March, 2018

Published by│YIRI ARTS FOUNDATION│4F.-1, No. 5, Ln. 768, Sec. 4, Bade Rd., Nangang Dist., Taipei City 115, Taiwan (R.O.C.) Contact│+886-2-2786-3866 All Rights Reserved. © 2018 YIRI Co., Ltd. 著作權所有 © 請勿私自轉載 線上閱讀 issuu.com/yiri.arts

台北│台北市八德路四段768巷5號4樓之1│02-2786-3866 台中│台中市精誠五街2號│04-2327-4361 駁二│駁二藝術特區大義C9倉庫│07-521-5783 伊聖詩私房書櫃│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22巷7-1號│02-2362-1134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