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日藝術誌 Vol. 25

Page 1

YIRI ARTS | YIRIARTS.COM.TW

I S S N

Vol. 025 Nov./Dec. 2018

2 4 1 1 -

Y R G P

4 2 2 7

AS DEAD AS DUDO 逝者如渡渡 -1-

GORGEOUS PUNCH 華麗的揮拳 - 4-

BOW TO REALITY 五斗米折腰 -9-


YIRI ARTS | As Dead As A Dodo

逝者如渡渡

撰文/ 陳聖文

AS DEAD AS A DODO

陳聖文 個展 模里西斯(Mauritius Island),這是個位在馬達加斯加

(Madagasikara)東部一千多公里的小海島,渺無人煙, 一切皆以最原始、最自然的方式存在著。

1505 年,葡萄牙的航海家驚喜地踏上了這片海灘,成群 的鳥迎上前來,對於第一次見識到人類這種生物,表達過 度的熱情及親暱。後來的人們發現,這些鳥對於人類毫無 畏懼,也因為在島上幾乎沒有天敵,翅膀早已退化無法飛 行,沈重的身軀無法快速移動,對於初次見到這種鳥的葡 萄牙人,覺得既新鮮又可笑,於事隨口喊到: 「doudo」, 是謂愚笨的意思。於是,「渡渡鳥」出現了。 法國、荷蘭、英國人接踵而至。渡渡鳥在演化上,並未有強勁 的天敵出現,因此毫無抵抗外來敵人的能力,溫順而笨拙的鳥 自然成為島上最美味的佳餚,一盤盤端上餐桌,成為滿足殖民 者口腹之慾下的烈士。 1681 年的某日清晨,一聲槍響劃破寂寥的早晨時光,在被人類 發現後的二百年的時間內,最後一隻渡渡鳥倒下了。森林不再 如往常般熱鬧,寂靜地仿佛一切都在這一刻凝結了。渡渡鳥, 終於正式走入了歷史。 1.

這是歷史上第一件被記載,完全因為人類文明的發展與活動, 而走到絕種終點的生物。 人類文明的發展始終無法置身於自然之外;生態的脆弱本質與 人類發展行為的影響,使自然環境生態持續遭到破壞,這是當 今地球上所有生物,需迫切正視的生存議題。 所謂的文明,是一種特殊的文化,一種以馴化植物、動物和人 類維生的大型複雜社會,又因人類的活動及發展在工業 時代後急速擴張:從人力、畜力、風力被蒸汽動 力取而代之,復雜先進的機器代替了手工工 具;自然資源的開採造成了對土地結構 的破壞,土地使用面積減少,代之而 起的是高聳的煙囪及商辦大樓,重 金屬等有害物質無孔不入地隨 著廢氣及污水竄進各個角落。 塑料的發現與發明更是突飛 猛進,從最微小的家庭民 生,大至外空航太及軍武 發展,「塑膠」所提供的 便利性及變化性大大地 扭轉了人類生活方式, 寫下了 20 世紀最偉大 篇章,也將人類推上文 明發展的高峰。

2.

1.草鴞│直徑12吋 2018 繡線、布 2.諸羅樹蛙│直徑6吋 2018 繡線、布 3.麻雀│直徑10吋 2018 繡線、布 4.赤蠵龜│直徑13吋 2018 繡線、布

3.

-1-


YIRI ARTS | As Dead As A Dodo

2018.11.17 - 12.9 逝者如渡渡│陳聖文 個展

伊日藝術台中空間│台中市西區精誠五街2號 04-2327-4361│13:00-19:00│週一休館

然 而,人 文 環 境 與 自 然 世 界 頻 繁 且 密 切 的 交 互 作 用,模糊了兩者之間的定義與分野。 因人類的慾望與需求被過度、無節制地放大,工業 生產所製造的無形污染及迫害正悄悄地侵蝕著自然 本體;更是有許多區域,因為人類製造的「文明產 物」無法被生態系統消化分解,廢棄物的堆積及囤 置已然成為當地的自然風景,與植物、動物及人類 衝突式的和諧共存著。人類與自然之間的認知疆界 儼然正在轉變,其間的模糊地帶讓「自然」一詞亟 需重新定義,而與自然相關的概念也反覆被以不同 以往的觀點檢視、解讀。 21 世紀的今天,究竟什麼是自然? 遠眺 22 世紀,綠色還是自然的象徵色嗎? 望向 23 世紀,會有 23 世紀嗎? 在這些沒有解答的焦慮裡反覆掙扎著。 此次展覽,是在偌大的文明框架下,表現對於現今 世態的徬徨無奈,嘗試在文明發展與自然交集下那 塊不被重視的灰色地帶,發出孱弱的呼告:呼告著 世間萬物皆有靈,以人為中心的現代愚昧思考,必 定讓自然母體發笑;呼告著人類根據貪婪意志而追 求的成長,終將大筆反噬人類本身;呼告著在全球 暖化與溫室效應儼然成為全世界所有人午安問候語 的時候,有許多人正在以行動阻止環境惡化。 刺繡的表現手法,是透過刺繡創作過程中來回穿梭 在同一個介質,表達對於文明與環境議題間的雙向 思考。將「文明產物」與繡線 / 毛線縫合,完成生物 形態,除了修補、縫合人類與環境之間複雜微妙的 依賴關係,亦是表達現今台灣生物種所面臨到的生 存處境,無聲地發出許多人不願面對的生態詠嘆。 每一個物種的人為滅絕都是一面鏡子,照見的,是 人類對自然界霸道的侵占,也是強勢民族對弱勢民 族的殘酷奴役與忽視。亦有如水波一般,擴散到生 物鏈的其他環節。我們或許現在意識不到,傷痛卻 綿延波及至未來。渡渡鳥就是個血淋淋的例子,在 人類的揮霍中劃上了休止符。 「As dead as a dodo」在西方是一句哀傷的諺語,如同 生命的絕響,比喻失去的一切,將不再回來。 文明的腳步如再繼續失控地向前奔去,科幻文學家 威爾斯(H.G.Wells)在《時光機器》裡看未來,認 為所謂「文明」,「只是一堆終將不可避免地,摧毀 其創造者的愚蠢行為之累積」。

4.

-2-


YIRI ARTS | Live! in Berlin

撰文/ 吳思薇

想許多柏林人都有同感,十月是柏林最美的季節,在這個有 40% 以上綠地的城 市,當季節變換,秋風吹起,所有樹梢上的葉子一瞬間都曬黃了。在漫漫夏季四處 度假的柏林人紛紛回到城市裡,收心回到工作中,而在臨冬最後一個週末,柏林也聚集了 來自歐陸各地的藝術書迷,與各地的藝術出版商、以紙本為媒材的藝術家、藝術雜誌總共 超過 200 個書攤一起聚集在漢堡車站當代美術館裡,摩肩擦踵的宣達各自對於出版品的 熱愛。

柏林藝術書展 FRIENDS WITH BOOKS ART BOOK FAIR

「Friends with Books」 [1] 柏林藝術書展來到第十五個年頭,是一個每年有超過一萬名參 觀者的書展,在這個出版市場逐漸暗淡的時代,更顯得意義非凡。在此聚集了許多熱愛紙 張、信仰印刷堅定的書的愛好者,始終相信出版的意義,無論是一刷只有五十本的小量印 製,或是每一個刷都獨一無二的涓版印刷、或者做工繁複心思巧妙的畫冊珍本。就連諾大 的美術館都被過往的人潮擠得水泄不通。但更顯難得的是,各個攤商或許平日裡都沒有實 體店面,但在這個場合裡都團結一致,每一年每一年的出現在柏林藝術書展中,為這個市 場注入心血。 「About books」是一個平日在蘇黎世的出版商,並沒有實體通路,店主本身就是平面設 計師與許多駐柏林藝術家合作,關注於藝術與建築的主題,致力於推廣與投入心血,每 一年都來參與「friends with books」並且提到,這是歐洲境內數一數二的藝術書的大場 子,許多獨立藝術書店都藉此機會前來探勘今年度又有哪些稀少又小眾的出版品。 而今年其中一場活動,是與 CHIARA FIGONE 的座談,CHIARA FIGONE 在 2009 年於柏 林成立了 Archive Kabinett,一個專注於以文件 (Archive) 為形式的藝術品書店, Archive Kabinett 座落於柏林西北邊的 wedding 區,所呈現的 Archive 與工作坊充滿了獨立另類 的色彩。而今次的座談 CHIARA FIGONE 侃侃而談如何成立的經歷、挑選合作藝術家的心 法,並且如何在這個時代依舊秉持著獨立精神的生存下去,尤其是在仕紳化的柏林,如何 尋找資金也是一個關鍵的能力,無論是募資計劃或是與政府單位申請經費,哪些事 must do/don�t do list,而最後也談及小量印製的難能可貴:與社群緊密依存、原創性及團結。 而我在展會中另外遇見了藝術家 Susanne Bürner 印刷了兩個版本的工具書手冊,分別 是「消失點:如何在中國消失」、以及「Vanishing Point: How to disappear in America without a trace 如何在美國無影無蹤的消失」,作為一種操作手冊,對比了無論是號稱自 由人權的美國,或者極權中國的體制中,人的隱私無所遁形,要如何保持在社會中隱形簡 直比登天還難,這分別是他在中國及美國駐村而生產的作品,售完也就絕版了,許多藝術 家藉由此次展會的機會,呈現這些以紙本、Archive 形式出現的作品,也是百花齊放的難 得相遇。 在各地的藝術書展,總能顯現出藝術及出版愛好者的堅持與團結,而有時也更像互相取暖 的同好會,在如此小眾的市場中,這些特別而性格特異出版品,由於成本與版次的考量, 流通率也特別的低,或許在今年展出的出版,不過多久已成絕響,愛好者抱著一期一會的 精神,而製作方也尤為用心,幾乎無法將其奉獻的心血兌現,但這或許是藝術出版界,最 迷人之處;並且在歐陸各地的獨立書店,能夠長久經營的單位通常也代表了該地區,有活 躍的社群,在地的力量及對於藝術和出版的關注,更是持續不斷的充沛能量,讓文化景觀 曖曖含光的關鍵因素。 [1] 每年柏林有兩大書展「Miss Read」是 Berlin Book Fesitable,通常每年五月間舉辦,相較於更專注於藝術出 版的「Friends with books」Art book Fair,有更多次文化 Zine 或者設計類型的出版,而每年於十月間舉版 的「Friends with Books」Art book Fair 則是相對專注於藝術計畫及藝術雜誌的出版品。

-3-


YIRI ARTS | Column

個人被壓制在地,跨坐在其身上的另一個人,揮拳相向。看起來暴力的畫面,捏緊 的拳頭和被揍的臉旁,迸出的卻是繽紛歡樂,鮮黃色、天藍色、橘色、桃紅色的彩 色小紙花。這種華麗又痛快的打法,是藝術家賴威宇的作品中,常出現的招牌主題。 明明是媽媽會說看這不好吧,老師會說怎麼可以畫這樣,不過瀏覽過賴威宇大量大尺寸的 華麗暴力主題,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心裡都有暗暗覺得過癮的感覺? 這種在畫布上,以滿滿的肢體語言,回應生活裡的憤怒、無奈,賴威宇說,就是他小時候 的「生存之道」。 他說,小時候在學校,不善表達,不受歡迎,沒朋友,看起來又怪怪的。但是,當大家都 瘋著畫七龍珠、小甜甜的時候,他畫出了大家都討厭的老師,被揍得鼻青臉腫的,馬上引 起共鳴,馬上得到支持。宛如尖酸而幫大家出一口氣的政治漫畫一樣,深得人心。 「小時候就喜歡畫畫?騙人的吧?」賴威宇說,「我沒那麼詩意喔。」他認為跟別人很會講 話、很會表達類似,他是敏銳的,瞭解別人內心不說出來的感受的,但他不懂得怎麼表 達,只能用畫的,來取得溝通與共鳴。賴威宇從小學三、四年級開始,因為在畫面上揍了 大家想揍的人,而開始受歡迎,開始發現自己,是能洞察人心的。

華麗揮拳 COLUMN: GORGEOUS PUNCH 撰文/ 盧怡安

不過,這麼血腥暴力,難道老師和家長都不干涉?賴威宇聊到這裡打趣地說,一開始,愛 心媽媽都會跟他說,你這樣不好吧。後來,發現他只有這樣才最安靜,最不會吵其他同 學,因此在他畫完自己的一本漫畫後,馬上跟他說:「我幫你出第二本。」「別人上課畫圖 不行,我的話,就可以。」他說。 他的畫當中,常常給人一種「用 痛苦表達快樂」的奇妙感受。比 方說好像在哭又好像在笑的臉, 又或者好像很有活力、很團結一 致的騎著腳踏車,但上頭坐的全 都是頭好像要斷掉的、殭屍般的 人,詮釋複雜的雙面感受。 我特別喜歡他有一系列男女互毆 的作品,黑白的畫面,然後用畫 筆刷過,宛如電影快轉的鏡頭一 樣。有一張彷彿青少年撲向對 方、互抓手臂扭打的作品,我看 了咯咯大笑,好像家裡的一對姊 弟吵吵鬧鬧但實際上感情很好的 樣子。似乎戳中了心裏的什麼。 於是,就帶回家了。

1. 賴威宇│打人 150×150cm 2018 壓克力彩、炭精、畫布

1.

-4-


Yuichi HIRAKO平子雄一

| 2018 |壓克力彩、畫布 Leftover| 8 194×259 cm

YIRI ARTS COPY RIGHT © 2018



YIRI ARTS | Cemetery of Object

撰文/ 呂易倫

撰文/ 林羿綺

Cemetery of Object 物塚 呂易倫、林羿綺 聯展

本展覽為左營計劃的尾章,在面對多年前已被拆除殆盡的荒地為出發,用抒情的方式 為這塊荒地上的曾存在與消逝的物種,以影像的兩種不同流動形式詮釋在廣大的物塚 之上那些屬於「靈」的不可視精神,也試圖以可被視覺化的媒介重新透過編導、拍 攝,描繪出創作者所給予的想像連結。

2018.11.10 - 12.9

物塚 呂 Cemetery of Object │易倫、林羿綺 聯展

駁二藝術特區大義 C9 倉庫 │ 週一休館 07-521-5783│13:00-19:00│

伊日藝術駁二空間

體、物件與人類的共存關係產生了互為適應、抵抗的物理美學,這些遭受人為外力或自然 因素所產生的痕跡有別於全新的物品,而這些痕跡也訴說著存有的過程可能為何,甚至是 產生許多精神性的象徵。在呂易倫的作品「一份工作清單:關於物件聯繫的種種」、「日復一日 欲望的驅使是潮濕且乾癟的」,都可以見到藝術家對於駐地現場所面臨、撿拾到的物件、以及其 後在成為田野場域當中檔案化的過程,都不免透露去除既有脈絡化的勞動過程。 其中「工作清單」意指著藝術家在面對生產工作時所必要的理性指涉,大部分時候是以紊亂的 路徑透過勞動運作過後逐漸明朗化,並且形成稍有秩序的勞動「排程」。此作品的另外一部分採 用了許多描述句,諸如文字「不要再告訴我何處尋找瞬間」、「It dosen�t work」、「說,歷史幽魂 不曾離我們而去」或「我們不過是在重返相同的邏輯迴圈罷了」,這些皆隱含著創作者對於影像 與其本質的某種質疑、投射甚至是抵抗,影像在當代生活當中究竟能如何的可能? 而「日復一日」則採大架構的方式重新檢視過往所拍攝的底片印樣照片 (contact sheets),並且 將駐地五年期間在此所觀察到的種種溢出眷村概念的感性影像,編輯一組足以呈現漫長時間感 的影像作品。透過多重影像的組合與構成來建構關於「長時間」概念的微敘事,此作品中挑選 出的影像皆未標示該地域濃烈政治符碼之強烈意識形態,採取的反而是一種關乎常民的堆積、 時間給予的積澱與痕跡,利用這些被拍攝的現象訴說著每日慣例或每日常態終將成為一種可視 (visible) 的物理狀態及現象。 林羿綺作品「生活在永恆之前」則是對於過去在左營荒地中拍攝影像的考古,藉由檔案的重現, 描述那些已被拆除,在永恆前止步的物件消逝過程。以一種游擊性、直覺的鏡頭語言與斷裂的 剪輯節奏,以裝置的方式重現物體消逝後幻化成塚的概念,企圖去捕捉這些殘存影像內在屬於 永恆的靈光,呈現漫長的左營計畫裡,在荒地上的藝術家們與田野之間相互依存的生活關係。 「塚」被視為在生命之後的歸宿場域,在展覽中試圖以此概念比喻過往在左營駐地期間那些被作 者所目擊、接觸、卻已經消逝的所有物體、事件,都已沈寂在抽象概念中的地塚之下,如同生 命的逝去一般。關於物件消逝及崩壞之後餘生的際遇,經由兩位創作者的不同詮釋與操作,在 展覽中試圖探究物件自身的可視與不可視,其中物件及其物理性將在此展覽中缺席,或者說, 所剩已經沒有實存的形體與物質,而是透過域外的創造來重回描繪過往記憶的多種可能。

-7-


YIRI ARTS | Cemetery of Object

-8-


YIRI ARTS | Column

撰文/ 王若鈞 充 滿 理 想 與 熱 情 這 種 話, 還 是 留 給 剛 畢 業 的 學 生 說 說 就 好。 仍 守 住 夢 想 和 信 念 的, 就 穿 好 內 衣 褲, 不 可 能 拋 官 棄 職 地 不 為 五 斗 米 折 腰, 但 我 們 要 堂 堂 正 正 的 不 要 閃 到 腰!

Dream is like underwear. Although you have it, you can not show it to anyone you meet.

後 來 才 發 現, 在 晉 朝 當 官, 除 了 帳 面 上 的 薪 水 之 外, 政 府 還 會 配 給 土 地 種 田。 後 人 推 估 陶 淵 明 的 官 階, 可 以 得 到 約 300 畝 地。 而 他 所 放 棄 的 五 斗 米, 月 薪 大 約 是 新 台 幣 130 萬 元。 問 題 來 了, 破 千 萬 的 個 人 年薪所得,是不是很可以折一下腰?

五 柳 先 生 陶 淵 明 曾 說 :﹁ 吾 不 能 為 五 斗 米 折 腰, 拳 拳 事 鄉 里 小 人 邪!﹂ 辭 官 歸 隱 之 後, 親 自 在 田 間 勞 動 的 他 寫 下 :﹁ 衣 沾 不 足 惜, 但 使 願 無 違。﹂ 啊, 是 不 是 好 一 個 海闊天空,這世界多麼的美好呢?!

為 了 達 到 平 衡, 遂 演 變 成 和 環 境 鬥 爭 的 惡 向循環,低頭還是不低頭?

人 會 幾 近 昏 厥。 然 後 只 好 對 著 公 部 門 揮 一 揮 衣 袖, 除 了 不 帶 走 雲 彩 之 外, 也 沒 帶 來 什 麼 未 來, 告 訴 自 己 我 們 還 是 當 當 普 通 朋 友 就 好。 民 間 單 位 的 業 主, 雖 不 需 要 繁 複 的 文 書 作 業 和 行 政 流 程, 但 想 當 然 爾 充 滿 各 種 千 奇 百 怪 的 套 路, 最 後 一 樣 發 現, 面 對 無 限 轉 念 和 大 改 小 修 的 侵 略, 壓 根 沒 有 時 間 可 以 做 真 正 想 做 的 計 劃 或 創 作, 最 後 連 想 做 什 麼 的 那 個﹁ 什 麼 ﹂, 都 消 逝 殆 盡 了。

COLUMN: BOW TO REALITY

五斗米, 當然要折腰 現 實 與 夢 想 之 間 的 對 峙, 大 概 不 出 三 種。一是為了現實放棄了夢想,然後 老 了 醉 了 的 時 候, 就 有 一 個 很 好 的 藉 口, 為 自 己 無 法 圓 夢 而 脫 罪。 二 是 為 了 成 就 夢 想 拋 棄 了 現 實, 然 後 窮 了 苦 了 的 時 候, 抱 怨 伯 樂 怎 麼 搞 失 蹤, 始 終 懷 才 不 遇 鬱 鬱 不 得 志。 三 是 為 了 在 現 實 與 夢 想 之 間, 試 圖 找到一個平衡並長期兼顧,然後呢?

然 後 尋 找 或 創 立 一 套 商 業 模 式︵ Business ︶, 開 發 或 研 討 一 套 永 續 機 制 Model ︵ Sustainable System ︶。然後試了兩三年, 有 本 錢 一 點 的 可 以 燒 個 五 六 年, 發 現 無 論 是 公 部 門 或 民 間 單 位, 亦 或 是 自 己 和 團 隊,原來都好傻好天真啊! 當 然, 市 面 上 有 許 多 看 似 成 立 的 平 衡 案 例, 讓 大 家 不 斷 討 論 學 習, 如 引 渡 品 牌 商 業的資源拯救西班牙飽受寒冬侵襲的鄉 村, 可 能 只 是 單 方 給 予 和 季 節 限 定, 不 構 成 友 善 循 環 的 經 濟 體。 又 如 前 陣 子 吵 得 沸 沸揚揚的 型 B 企 業, 是 否 真 以 共 益 的 美 名 來 包 裝 獲 利 的 現 實, 仍 有 滿 滿 的 道 德 爭 議 問題。 然 而, 在 台 灣 從 事 各 種 形 式 創 作 和 計 畫 導 向 類 型 的 相 關 產 業, 多 為 個 體 戶 或 中 小 團 隊。 剛 起 步 或 沒 有 太 多 名 氣 的, 案 源 多 半 來 自 人 脈、 人 脈 的 人 脈, 已 上 軌 道 或 小 有 聲 望 的, 陸 續 則 會 收 到 公 私 單 位 的 邀 請。 金 援 跟 補 助, 像 毒 藥 一 樣 無 法 戒 斷, 也 正 因 為 如 此, 所 以 接 案 不 能 停, 於 是﹁ 以 案 養案﹂逐漸成為一種極度不健康卻極度正 常 的 狀 態, 只 要 說 出﹁ 結 案 ﹂ 這 兩 個 令 人 聞 風 喪 膽 的 關 鍵 字, 每 個 團 隊 裡 總 有 幾 個

-9-

1.

1. 佚名│畫淵明歸去來辭 2.傳 陸探微│歸去來辭圖

2.


YIRI ARTS | Art News 國立新美術館 The National Art Centre Tokyo

泰特不列顛 TATE BRITAIN

柏林現代藝術中心 KW Institute for Contemporary Art

本次展覽是近十年來,首次於東京舉辦的東山魁夷 藝術家生涯大型回顧展,在展覽中將可飽覽大量珍 藏的藝術家作品,同時也將展出獨特的東山魁夷大 型壁畫作品。出生於橫濱畢業於東京藝術大學的東 山魁夷,在前往德國進修前經歷了一段十分艱辛的 歷程,其中包含參與太平洋戰爭的這段期間。而在 戰爭結束後,他也成為了獨特風景繪畫的先驅者, 並呈現出高度抒情詩意的傑作。

藝術家 Jesse Darling 的雕塑、繪畫、裝置物件反 映了人類的脆弱性,並表現出想要反抗社會政治加 諸於我們生活中約束力的慾望,藉此來探索性別、 性向、殘疾、愛與陪伴之間的個人認同。並運用日 常中展示藝術品的陳列櫃來創作雕塑作品,盼能推 翻傳統的美術館陳列方式,也藉著這樣的方式來質 問觀者如何看待作品,以及如何對作品做出新的定 義與價值。

在拉丁美洲藝術領域中,扮演關鍵性角色的哥倫 比亞藝術家 Beatriz González,是於 1950 年代晚 期,受到聖像繪畫、歷史藝術的圖案、傳統風格與 大量媒材的影響後,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強烈藝術實 踐風格。從此以後她的作品圍繞在每日的生活畫 面、公眾抗議的形式、以及在自己家鄉哥倫比亞的 集體痛苦場景。更點出自己國家中近代歷史的政治 事件,藉此打破無名不具個人特色的普普藝術。

HIGASHIYAMA KAII RETROSPECTIVE 1908-1999 D / 2018.10.24 - 2018.12.03 P / The National Art Centre Tokyo, Tokyo, Japan W / nact.jp

JESSE DARLING : THE BALLAD OF SAINT JEROME D / 2018.09.22 - 2019.02.24 P / Tate Britain, London, UK W / tate.org.uk

BEATRIZ GONZÁLEZ RETROSPECTIVE 1965–2017 D / 2018.10.13 – 2019.1.06 P / KW Institute for Contemporary Art, Berlin, Germany W / kw-berlin.de

人類的持續入侵已對環境造成永久性的改變,許多 學者也因而宣稱我們進入全新的地質時代―人類 紀,由生活在地球之上,包括生物和非生物、有機 和非有機生物共同交疊的世界。「後自然」展出的 作品正是這種奇特視域的印證,喚起人們對自然的 認知記憶,如風景優美的山脈、綠色植物和流動的 河流,卻讓它們無縫地變形為「人造」元素,如液 晶、塑料和噴墨打印等。

後自然:UCCA 沙丘美術館開幕展 D / 2018.10.13 - 2019.4.07 P / UCCA Dune Museum, Hebei, China W / ucca.org.cn

編 譯/楊幸寧

UCCA 沙丘美術館 UCCA Dune Museum

藝術新聞

ART NEWS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本 次 展 覽 呈 現 出 藝 術 家 Bruce Nauman 所 稱 的

「藝術形式的撤離」,包含在字面上與譬喻上關於 移除、偏離、隱匿的事件。對 Nauman 而言,創 作與觀看藝術也包括 : 「去做那些你特別不想做的 事情,將自己放在不熟悉的環境之中,跟隨環境中 給你的阻力去找尋自己抗拒的原因。」展覽中,他 的作品也迫使觀看者棄離自己對於熟悉環境的安全 感,使我們時時感到謹慎與保持警戒之心。

BRUCE NAUMAN: DISAPPEARING ACTS D / 2018.10.21 - 2019.2.18 P / MOMA, New York, United States W / moma.org

-10-

東京宮 Palais de Tokyo

《ON AIR》展覽是一個橫跨人類與非人類的生態系 統,展覽中的作品揭示這兩種系統的共同點、脆弱 性與稍縱即逝的規律與軌跡。作為一個混合生態系 統,ON AIR 展覽由無數的有生命和無生命的存在 組成,作為一個無聲聲音的集合,執行連接事件和 感覺,地球和宇宙的現象,編織一個難以描述但可 以感受到的關係網域。

CARTE BLANCHE TO TOMÁS SARACENO ON AIR D / 2018.10.17 - 2019.01.06 P / Palais de Tokyo, Paris, France W / palaisdetokyo.com


YIRI ARTS | YIRIARTS.COM.TW

YIRI ARTS ROOM

251 Mònica Subidé The brave in Altai-Saya 40×66cm 2017 oil, collage on board

總編輯│黃禹銘 視覺設計│洪振峰 編輯群│陳聖文‧楊幸寧 專欄作者│王若鈞‧吳思薇‧呂易倫+林羿綺‧盧怡安

創刊日期│2014.11.1 發刊日期│2018.11 出版單位│伊日美學生活基金會│台北市南港區八德路四段 768 巷 5 號 4 樓之 1 連絡電話│02-2786-3866 Editor-in-chief │Orton HUANG Visual Design│Anderson HONG Editor│Robert CHEN, YANG Hsing Ning Contributors│Regina WANG, Szuwei WU, LU Yi Lun+LIN Yi Chi, LU Yi An Established│Nov. 1, 2014

Publication Date│November, 2018 Published by│YIRI LIVING FOUNDATION│4F.-1, No. 5, Ln. 768, Sec. 4, Bade Rd., Nangang Dist., Taipei City 115, Taiwan (R.O.C.) Contact│+886-2-2786-3866 All Rights Reserved. © 2018 YIRI Co., Ltd. 著作權所有 © 請勿私自轉載 線上閱讀 issuu.com/yiri.arts

台北│台北市八德路四段768巷5號4樓之1│02-2786-3866 台中│台中市精誠五街2號│04-2327-4361 駁二│駁二藝術特區大義C9倉庫│07-521-5783 伊聖詩私房書櫃│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22巷7-1號│02-2362-1134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