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日藝術誌 Vol.009

Page 1

YIRI ARTS | YIRIARTS.COM.TW

Vol. 009 Mar. / Apr. 2016

Y R G P

COVER STORY

GUIM TIÓ PRESENT

WORK IN THE SAME WAY

藝術攜手 -1-

時光禮物 -3 -

父子同行 -10-


YIRI ARTS | Hope

HOPE

0206藝術攜手 2016.2.20 - 3.20

藝術攜手義賣展 HOPE│0206

台 巷 號 │北市八德路四段 768 5 樓 4之 週一休館 02-2786-3866│13:00-19:00│

伊日藝術台北空間

義賣展 HOPE YIRI ARTS CHARITY EXHIBITION

1

撰文/ 黃琳軒

2016 年 2 月 6 日小年夜的一場強震, 使我們沉痛、使我們凝聚, 一雙雙求助的手、救援的手、祈禱的手、撫慰的手, 觸動共生於島嶼上的每一顆心。 然而,藝術家的雙手, 亦是公民的手、關愛這片土地的雙手, 擁抱著深重的心情, 我們還能做得更多! 我們曾在藝術家杜勒的作品《祈禱的手》感受相知相惜 的兄弟情誼、看見林布蘭《浪子回頭》中的雙手而體會 父親的寬諒。 藝術能表達、能產生情感,也逐漸地療癒我們那受傷而 沉重的內心,由伊日美學生活基金會發起,並於伊日藝 術台北空間舉辦此次「HOPE - 0206 藝術攜手義賣展」, 將展出 26 組藝術家的作品,包含伊日藝術的藝術家們與 策展團隊的集氣,以及來自國外藝術家的祝福與支持, 一系列地呈現從災難事件的發生、內心悲愴、放下與修 補,直到感受希望的存在,這是藝術家們不在場的在場 證明,我們深知,我們一直與希望同在! 1. 陳聖文|再飛一次| Ø30cm | 2016 |繡線、繡框、榕樹枝條 2. Chim ↑ Pom | Destiny Child | 80.5×119.5cm | 2011 | Lambda Print 3. 賴威宇|戰士| 90×72cm | 2013 |壓克力彩、炭筆、畫布 4. 彭奕軒|白板寫生 1 | 60×120cm | 2015 |白板筆、白板

1.

-1-


YIRI ARTS | Hope 最黑的夜 最亮的光 Darkest night, Brightest Light

一踏入伊日藝術台北空間的黑盒子場域, 首先映 入 眼 中 的 是 藝 術 家 莊 志 維 作 品《Reborn Tree: Requiem》, 以台南市花蝴蝶蘭為主角延續轉生樹 系列,,蝴蝶蘭深沉而安穩的點頭擺動,安魂曲般 的節奏, 以表安息與追思、感念。美國藝術家史 蒂芬妮 (Stephanie Chambers) 兩頭黑熊的作品, 象徵勇氣、和平與救援力量,熊身上的花草在黑盒 子空間當中明亮而綻放,以及陳立穎以台南市為創 作背景,在黑色的底蘊襯托出明亮的廟宇,李世文

《Tread Softly》輕穩地踩在重建的路途上,是最黑 的夜、亦是最亮的光。

重建:家屋意象 Reonstruction: Image of Home

隨後進入白盒子場域,日本藝術團體 Chim ↑ Pom [1] 錄像作品《一百次歡呼》聲音環繞 ,以藝術家身 份所給予重建最發自內心深層的吶喊與打氣,是為 311 福島震災時一系列計劃的呈現。 時永駿的便條紙系列浮現片段式的家屋畫面, 王 冠蓁《家庭合照》令雋永回憶霎那間即是永恆, 孫培懋《夢境是天堂》以聖殤意象將觀者的思緒浸 淫至深沈,陳雲畫作中沈睡的男女、林思瑩群聚的 孩童雕塑, 直至西班牙藝術家金.提爾 (Guim Tió Zarraluki) 運用生 活訊息與照片拼貼成一幅巨大而哀傷的肖像, 家屋的氣味、念想都 在災難發生的一夕之間閃躍而過。波蘭藝術家漢娜 • 伊淇 (Hanna Ilczyszyn) 的《Trzepak》與劉耀中《繩索》展現那些既日常又懸在一 線之間的緊張感,賴威宇《戰士》斷腳的生命鬥士、李瀚卿那些起身 戰鬥物件,與盧依琳《像你 #21》都輕盈地展現生命的張力。日本藝 術家伊佐治雄悟 (Isaji Yugo) 以金繼 (Kintsugi) 磁器細膩地表現那些被 修補的破碎物件,藝術團體楊陳凌工作室 ( 楊庭鑒、徐陳揚、宋艾凌 ) 以作品《飄》的物件與影像裝置以安撫的口吻,輕撫著觀者的內心。

2.

重生:Circle of Life Rebirth: Circle of Life

藝術家陳聖文的刺繡作品形塑台南市鳥水雉振翅而飛的希望象徵。邱君婷《回家》以 動物符號體現親人逝去的內心悲痛與淡出。日本藝術家松田修 (Osamu Matsuda) 的錄 像作品, 以擁有災難紋路的錦鯉逆流而上的意象探討生命議題。日本藝術家平子雄一 (Yuichi Hirako) 以實木雕塑刻畫人與環境的共存關係。日本藝術家蓮輪友子 (Tomoko Hasuwa) 於畫作中透徹植物向陽的活力與勇氣。林宜姵的畫作以樹根呈現扎根重生的 信念,以及陳文立以膠彩呈現不斷向上生長的植物與自身。英國藝術家凡納莎 (Vanessa Cabban) 的金色狐狸象徵太陽的力量,以及彭奕軒於白板上的創作,以非永久性的標記 描繪棕梠樹枝條,意味著對於生命真切地盼望。

4.

藝術煦願 Prayers through Art

3.

重建是一條漫漫長路,當我們為救難人員將受災戶全數救出的毅力而含淚感動,幸運的 我們,眼和口用以關注,手得以行動,沉澱後的再出發,與藝術攜手,帶著力量一起撫 慰一直滋養著我們的土地,回應環境的脈搏,預見盈滿希望的未來。「HOPE 0206 藝術 攜手義賣展」作品銷售所得將全數捐予台南市政府社會局社會救助金 0206 震災專戶。 台灣我們的家,天色漸漸亮起,已經是更勇敢的人。 [1] 2005 年 成 立 於 東 京, 成 員 有 Ellie, 卯 城 龍 太 (Ryuta Ushiro)、 林 靖 高 (Yasutaka Hayashi)、 岡 田 將 孝 (Masataka Okada)、水野俊紀 (Toshinori Mizuno)、稻岡求 (Motomu Inaoka)。

-2-


YIRI ARTS | Present

時光 禮物

撰文/ 黃琳軒

PRESENT

不喜歡舒適圈 Disliking the Comfort Zone

一位熱愛畫人像畫的畫家卻始終在玩一個躲貓貓的 遊戲。藝術家金.提爾對於人性的透析已遠遠超乎 僅對於臉部表象的刻畫,人們對於漂亮卻又令人不 自在的東西感到視覺上的舒適與情感認同,深陷於 景觀之中,而金就是個觀景人。 金 就 像 是 法 國 作 家 提 爾 希. 容 凱 [2] (Thierry Jonquet) 筆 下 以 及 西 班 牙 導 演 佩 德 羅. 阿 莫 多 瓦 (Pedro Almodóvar Caballero) 眼中的羅伯列格特醫 生,藉由羅伯烈格特醫生的外科手術、金的圖像制 裁,重塑人類的面容,經常地不舒適與瘋狂的人性 v.s. 人造過程, 藉由外在塑型的手法, 迫使男性與 女性之間的屏障逐漸褪去,在陽剛與陰柔間徘徊, 打亂了所有個體與其對應字符的含義。

化妝儀式 Makeup Ritual

化妝儀式是場盛典,讓所有捕獲的成為失去的,而 後平衡。 一切從金的雜誌系列談起。雜誌系列即是對於雜誌 中的主流美感人物與景觀進行塗改、修繕成為一 位毫無保留的真實人,唯一保留的是畫面中的眼睛 樣貌,因為其靈魂的窗口,流淌出來的精神足夠澄 澈,除非他/她再也無法用那雙眼呼吸時,就是個 消除的時刻。原始畫面中的他與她,擁有名字的臉 蛋, 不可否認的是, 傳遞著屬於個體的訊息與魅 惑,透視進入畫面中,或許我們還可以嗅聞到濃煙 草味,掩蓋著些許的不安全感與過度自信的糾纏, 透過金.提爾的化妝儀式, 所有肖像都獲得了永 生,不再有名字、名氣與其所賦予的權力等標籤附 註,令迷失的靈魂有了全新的妝容。

注定被打破的邊界 Boundaries Destined to be Broken

不斷地挑戰邊界, 就如同金的加泰隆尼亞 [3] 身分 一樣。

金的「Present」系列從兩個相反的面向進行開展, 一則從全然不認識的個體身上在剎那間的捕捉找尋 永恆,另一則從自己生命中重要的記憶凝煉出珍貴 的片刻, 而兩者的交織點即為「Present」, 當下。 在熟悉的與全然不認識的、存在的與消逝的、家庭 與社會、他者與自身,金在兩極間尋覓著牽絆與相 互制衡。

自 2013 年西班牙藝術家金.提爾.撒拉路基 (Guim Tió Zarraluki)與伊日藝術合作舉辦 首次亞洲的個展,金的雜誌系列深烙於每位觀 者的腦海中,專屬於金.提爾的獨特旋律在內 心低吟著。就在今年三月! 2016 年金於伊日 藝術台北空間的展出別具意義,經過兩年多的 奧德賽旅程 [1] , 金與伊日都不間斷地面對自 我的探索以及挑戰著美學的可能境界,此次個 展如同是場交換禮物的儀式,「Present」是當 下、是自許突破的疆界、是禮物。

在所有的相反字詞中沒有純然的二元對立與絕對平 行。人們在觸碰永恆之際, 所有的存在瞬間徒勞 而無意, 又為何如此著迷於追尋平穩與長久? 這 是一個弔詭的問題,因與自身相反的情境提供了想 像空間, 並在這過程中產生追尋的動力, 卻在二 元對立的立場中抹煞所有其餘更貼合的選擇, 而

「present」這個交織點保留了綜觀的可能性,在突 破二元對立的邊界中獲得重生,如同金.提爾那人 像臉上的色彩繽紛與濃重筆觸,都是喚起重新拾獲 生命中重要羈絆與衝撞的號誌。

絕美 Exquisite Beauty

我們在尋求真實與絕美之中相濡以沫。 所謂的完美是一劑甜美的毒藥。人類從關注「美」 直至探討「醜」, 而後回到美學的核心與思量真實 的 樣 貌, 我 們 不 斷 地 自 問, 何 謂 絕 美 (The Great Beauty) ?金將這個龐大的問題回到生活本身:「生 活就是-不間斷地破壞陰謀。」,除去對於完美的遐 想上癮症,因為這一切都只是戲法,金駕馭著它, 成為主宰,卸下偽裝,無懼而自由,還以美麗的驚 嘆號。 [1] odyssey,o 字大寫為古希臘史詩《奧德賽》,意味漫長的探索 過程。 [2] 小說《狼蛛》的作者,而後由西班牙導演阿莫多瓦翻拍成電影 《切膚慾謀》。 [3] Catalan,西班牙東北部的自治區,首府為巴塞隆納。2015 年 11 月 9 日,加泰隆尼亞議會以 72 票對 63 票通過一項決議, 並推出了一個為期 18 個月的獨立路線圖, 尋求 2017 年脫離 西班牙獨立。

2016.3.26 - 4.24 時光禮物│金‧提爾個展

伊日藝術台北空間│台北市八德路四段768巷5號4樓之1 02-2786-3866│13:00-19:00│週一休館

2016.4.30 - 5.29 小動作 2.0 聯展

2016.6.4 - 7.3

雙病理學│塞維‧索拉個展

‧展覽訊息若有所更動,皆以伊日藝術網站公布為準

-3-


YIRI ARTS | Present

-4-


YIRI ARTS | Great Escape

GO GO 冒險野狼

1.

GREAT ESCAPE 林士強個展 撰文/ 郭書殷

林士強 L2C

旅程的源頭,是場被不甘心刺激出的冒險,挑戰在安逸圈逃避已 久的真我,如何誠實去面對內心長年的躁動。無法否認,日復一 日的重複,讓人迷失在熟悉而舒適,卻貪婪的幻想中,亦或是意 淫著夢想的美好,究竟是停滯還是前進?

「個性靦腆卻熱愛躁動系音樂的藝術家 L2C, 擁有絕對搔到癢處的幻想 能力。」-獨立選書平台下北沢世代這樣子的形容他。藝術家大膽地嘗 試了各種創作媒材,包括立體雕塑、平面繪畫、媒體動畫等,亦在網路 上經營個人創作專頁- L2C 。從小喜歡畫圖, 因緣際會之下進入設計 公司擔任角色創造開發的職位,這些使他更能在平凡裡刻畫細膩的人物 情感。

腦中的地圖要踏上才能印證,內心的懷疑要找尋才可能有答案, 預測了上千種路線與畫面,前進了,風景才會有所改變。

《Go Go 冒險野狼》源自 於 日 本 漫 畫《JoJo 冒 險 野郎》( ジョジョの奇妙 な冒険 ), 藝術家透過這 趟狂放而精彩的旅程,以 旅人的角度逐一紀錄這路 上那些驚豔的、難忘的、 有 趣 的、 獵 奇 的 沿 途 風 景,將那些令人心波蕩漾 的畫面剪下來,如旅遊明 信片一樣從未知的遠方捎 來你我面前。

2.

-5-

他的所有繪圖經驗皆由自 己長年翻閱大量書籍、透 過老闆教學、同事討論學 習而來, 藉由自我日常觀 察的經驗, 讓作品呈現極 具個人風格的諧趣感, 從 前的作品常擷取 B MOVIE [1] 的 元 素 ,從喜歡的電 影、音樂作為發展起點; 此次個展作品則一改以往 的方式, 以「旅行」做取 材, 繪畫出一系列旅人與 大自然的對話, 藉由這些 作品引領觀者進入這趟瘋 狂而浪漫的回憶裡。


YIRI ARTS | Great Escape 「人生,從來不會因為一次的旅行 而停頓下來。」 “Life is a continuous journey, which can’t be stopped by a travel.” [2]

「旅行的本質是什麼?是離開和歸途的無窮辯證,是 日常文化與異國情調的相互挑逗。是他者和自我的彼 此窺視,是文化偏見和自我追尋的不斷對話。」

林士強個展 │

2016.2.27 - 3.27

畫面中沒有冰冰冷冷的事物,在林士強的作品裡頭, 總是能讓我們看到色彩層次豐富而充滿人情味的沿途 風景與生命力旺盛的甘草人物詮釋,人物與風景顯然 成為此次展覽裡與觀者互動的重要連結,冰冷的無機 物在他筆下瞬間充滿溫度、使人溫暖,讓人不禁讚嘆 他獨有的情感渲染能力。

冒險野狼 Go Go

沿途風景 Scenery along the way

當來到觀看動線的最後一張作品《The end is the beginning》 [4] , 意義無非是想帶給一起觀賞這次展覽的人一股所向披靡 的勇氣去面對未知的未來。畫面中所有角色皆擷取自藝術家 過去至今的創作, 包括平常筆記本裡的塗鴉、以往接案畫過 的角色、以及翻玩知名角色人物等, 將他們集合在畫面裡, 就如同將那些我們曾經努力堆疊、累積的能量緊緊聚在一起 般,等待最美的時候到來,一齊綻放。

駁二藝術特區大義 C9 倉庫 │ 週一休館 07-521-5783│13:00-19:00│

透過靈魂與當地文化在這趟旅程中對話,替這趟旅途 留下一道不可抹滅的痕跡,那些曾在當地做過的夢、 喝過的水、吸過的空氣,所有的盤旋將永遠留在我們 腦海裡。

本次展覽藝術家希望觀者由《出發 Ready To Go》[3] 做觀看起 點, 如同一個連貫過程般前進。利用長鼻子小木偶的角色, 來隱喻那個一直不願意面對自已, 始終用華麗謊言包裝, 再 將真實藏在最深處的人。畫面中其他角色都是取材自藝術家 以往做過的視覺設計專案, 那些角色似是而非, 繪畫的過程 中也讓他發現, 原來對角色的喜愛似乎已經逐漸模糊。展場 的風景, 猶如將旅途時的心理狀態攤開一般, 有著對未來的 焦慮、對生活的恐慌, 甚至是對工作的疲憊感, 但有時卻又 無來由的對未來充滿希望, 人雖然徜徉在風景的美好裡, 心 想的卻是那些虛幻與現實交錯的恐懼。

伊日藝術駁二空間

對藝術家而言,旅行的風景只是一種符號,透過這些 符號來記錄自己曾經做過的事、走過的路、遇到的 人、看到的景,也許在幾年過後看到這些作品,能夠 喚起自己當時的狀態與心境。

出發 Ready to go

[1] B 級片 (B-movie) 即拍攝時間短暫且低製作預算的影片, 所以普遍布景簡 陋、道具粗糙, 影片常缺乏質感, 劇情也趨於公式化, 沒有良好的品質。 另一方面,因為製作預算的限制,通常 B 級片並沒有大明星參與演出,但 都刻意挑選大眾喜歡的類型, 常挑選與牛仔、情慾、黑幫、恐怖、神怪、 科幻有關的劇情題材,偶爾也會有抄襲當下所流行劇情模式。 [2]《旅人》,胡晴舫,八旗文化,2014 [3] 出發 Ready To Go | 194×130cm | 2015 |壓克力彩、畫布 [4] The end is the beginning | 194×130 cm | 2016 |壓克力彩、畫布

1. 出發Ready To Go|194×130cm|2015|壓克力彩、畫布 2. Mr. Cloud and Ms. Sky│18×10cm│2015│壓克力彩、畫布 3. The end is the beginning|194×130 cm|2016|壓克力彩、畫布

3.

-6-


YIRI ARTS | Phantom Forest

仲夏夜之夢 撰文/ 張聖坤

PHANTOM FOREST 平子雄一個展

儘管我們與植物共存在同一個空間之中, 但是相較于動物而言,我們容易忽略它們的存在。 因為不同於與動物的相處,我們鮮少與它們做出直接的互動, 與意識到它的存在價值。

1.

-7-


YIRI ARTS | Phantom Forest

2.

在地球步入科技化的過程當中, 人類開疆闢 土,為了進步而犧牲了自然賦予我們的生態環 境。但這已經是上個世紀的話題了,現代人開 始打造自己的花園,在室內擺放植栽,冀求心 靈上的平靜與富足。出生在群山環繞的日本岡 山縣,森林對童年的平子雄一來說,就像是個 無盡的樂園。植物就像充滿靈氣的頑皮孩童, 在人類的注視下靜靜蹲獃,順著風與葉片中穿 梭的蟲魚鳥獸,隱隱躁動。 辦公室裡的觀葉植物、街道上的路樹、回家途 經的公園裡,蓬勃著翠綠的矮灌花草。當都市 環境綴上了綠意,總能稍稍舒緩城市中視覺的 壓迫。但是為什麼植物、大自然的有機曲線, 竟能夠使我們的情緒動搖呢?除了科學層面的 生理需求之外,人類在心靈層面上,對自然環 境的依存理由究竟是什麼呢?

花園的記憶 Memory of the Garden

從平子雄一最早期發展出的系列作當中,將森 林中的樹人、儀式般的場景,賦予它們一種烏 托邦的生活模式及造型,就像流浪在森林中的 嬉皮士。樹人們在森林裡進行著各式各樣的活 動,使用著象徵人類足跡的金屬鍋釜、聽著收 音機、烹煮著天生天養的野生山產。而釜下的 微弱篝火, 映出林中幽靜的空地, 樹人們就 像悄悄地進行著、某種神秘的神靈召喚儀式。 在這個時期的作品, 平子將人類現存的外部 環境、心理寄託的生活模式,直接轉譯、並融 合成森林裡的裏世界。觀者在作品當中,可以 直接地省思大自然的環境、之於我們人類的存 在必要性,勾起我們偶爾為之的郊外踏青、野 餐,所能得到的心靈平靜。 到了 2010 年發表的個展《花園的記憶 不可視 的森林》系列中,平子雄一從同一個出發點, 刻畫出更多現代人的心靈層面。從這個系列作 開始出現較多的室內場景。窗外的林景、憩在 室內沙發上的樹人、桌旁的電子設備、擺放著

裝飾於室內的植栽。這些刻意模糊主客關係的 物件,開始大量的出現在作品畫面當中,觀者 不禁會想,人身樹首的生物,究竟是樹化的人 們、或是幻化成人的樹。平子直接地針對人們 的反璞行為,融合到視覺、嗅覺、聽覺的體感 當中。

3.

2016.4.2 - 5.1

仲夏夜之夢│平子雄一 個展

伊日藝術駁二空間│駁二藝術特區大義C9倉庫 07-521-5783│13:00-19:00│週一休館

2016.5.7 - 6.5

李世文、鄒享想雙人聯展

仲夏夜之夢 Phantom Forest

今年的個展將是他第六次訪台, 為了 2013 年 的台北個展《森林復活記》系列作,平子雄一 搜集了台灣當地的都市景觀,採用遍佈南國的 大型榕樹作為視覺主體,並以台北潮濕多雨的 氣候,摻入大量的冷色調,將冰凍的結晶、暈 染上濕潤的筆觸,呈現該系列的地域性。

‧展覽訊息若有所更動

皆以伊日藝術網站公布為準

2016 年 的 個 展 名 稱 為《Phantom Forest / 仲 夏夜之夢》。人類與植物、都市與森林、夜與 晝。平子雄一作品中精細配置的場景,就像莎 士比亞經典作品《仲夏夜之夢》中,那場迷幻 的夜宴。而平子筆尖上的墨色, 或許真的沾 染上了仙王的魔汁,勾著觀者的心弦。有別於 以往作品中的元素操作,植物化成人形、植栽 與生物之間模糊的主客關係設定,平子雄一這 次清楚的安排了物件之間的關係。新造型的樹 人, 被平子雄一設定為「森林中的幽靈」, 而

《Phantom Forest / 仲夏夜之夢》這個系列作 品中樹人的形象,明顯是偏向「人類的樹化」。 平子雄一在台灣的遊訪經驗中,接觸到相當多 熱愛植物與大自然的工作者。2012《台北地球 日》的展出活動中,在蔥綠的樹蔭下、在綠色 市集及土地關懷的草地講堂中竄流的人群們, 激起平子對森林裡的原始想像。 對平子雄一來說,這些環保人士的善行,說不 定是受到森林裡面、美麗的巨大幽靈所召喚, 祂們用神秘的力量操縱著我們,使我們人類不 知不覺地與森林中的幽靈同步,使我們開始期 待, 大家都能夠回到最原始的自然環境中, 生、活。

-8-

4.

1. Pattern of Grain 3│65.2×80.3cm│2016│壓克力彩、畫布 2. Day by Day 1│100×80.3cm│2016│壓克力彩、畫布 3. Lost in Thought 17│130×162cm│2016│壓克力彩、畫布 4. My Phantom 2│25×6×26cm│2016│複合媒材


YIRI ARTS | One Piece Club

收藏的技術 撰文/ 顏華志

ONE PIECE CLUB: COLLECTION TECHNIQUES

One Piece Club 是一個以藝術收藏為主題的社團, 關注年輕藝術家用創作回應時代的能量,以及藝術品被收藏之後的延伸故事。 我們群聚於此,一同關注當代藝術現場。將藝術收藏進生活,繼續當個有故事的人。 歡迎加入 One Piece Club,一起發現藝術已經在生活裡。

瀏覽與分享收藏故事 歡迎搜尋臉書社團:ONE PIECE CLUB www.facebook.com/groups/opc.tw/ onepiececlubtaiwan@gmail.com

尊重自然的修復技法 藝術品裝裱修復師 青雨山房 - 吳挺瑋

一件藝術作品的氣息,不僅來自藝術家以技法和思想交織呈現的結晶,同時也乘載著收藏者與之共度的時光 所積累的情感印象,然而伴隨時間流轉,藝術品也會與我們一起老去。成長於古都台南的吳挺瑋,對於生活 環境中的文化資產有著格外親密的感觸,古老的建築、廟宇的梁柱、充滿歷史痕跡的茶具,這些揉合舊時代 內蘊的景物,總是吸引他的目光,也成為日後從事藝術品修復工作的楔子。

「紙張和人一樣都會變老,對於時間、溫度、濕度也很敏感。」吳挺瑋告訴我們,在他的藝術品修復經驗當 中,紙本作品經常遇到包含黃斑、發霉等問題,他並不將之視為損壞,而是以擬人的視角看待,「紙張看似脆 弱,但是只要發生問題它就會告訴你。」以熱水將泛黃的作品洗白,一次一次反覆地細膩操作,絕不為了一 蹴可幾的效果而添加對紙張造成傷害的漂白水。裱褙的過程選用加入碳酸鈣成分的中性紙張,若使用含有甲 醛成分的木板則以隔離劑或無酸紙加以隔離,防止化學物質因薰蒸而使紙張老化或黃化。黏著所需的糨糊亦 堅持親自調製,添加具有防腐功用的硫化物,以及明礬、冰片等具有防 蟲功效的自然成分。吳挺瑋相信,唯有師法自然才是讓作品能夠永續保 存的最佳解方。 北台灣的氣候悶濕,暴露於空氣中的紙本作品長時間吸收大量水分,一 旦空氣濕度下降,若是作品的托底層過薄或是木架結構不夠強固,即有 可能產生變形或是迸裂。因此吳挺瑋建議紙本作品應保存於通風良好的 環境或是防潮箱中,單一作品不宜長時間張掛,避免陽光直射以及鹵素 燈過量的紫外線,也可以避免長期因壓克力密封導致長霉或紙張老化。 藝術品裝裱修護師的工作也包含創作的成分,要觀察作品能夠詮釋的空 間, 藉由符合美感並且遵循傳統的技術完成創作。在不同的審美系統 中,平衡於華麗與圓融之間,讓藝術品能夠永續維持最佳狀態,創造更 多耐人尋味的故事。

運送旅途中的藝術學習 藝術品運輸職人 圓創藝術 - 陳韋璁

在藝術品裝裱公司負責作品運送長達三年的時間,這是陳韋璁藝術品運輸工作的起點,過程中參與基礎裝裱的協 助,包含鎖框、裝設掛勾,以及收送畫作、收款等工作。在從事藝術品運輸之前,貨運工作皆是以快速為準則,然 而藝術品運輸不僅需要小心謹慎,運送時的注意事項繁多,包含作品使用的媒材不同,需要留意的安全事項也不盡 相同,「請問這件作品最脆弱的地方是哪裡?」他總會在運送前這麼詢問藝術家。 陳韋璁謙稱原先不懂藝術品的價值, 而在接觸許多畫廊從業人員與藝術家後, 在耳濡目染之下逐漸了解包含陶 瓷、玻璃纖維、木雕、銅雕等媒材的特性。透過向藝術家和同行請益,逐漸累積知識進而克服問題。一切的技能都 從幫忙扶著畫框開始,觀察老師怎麼提取作品、如何安裝與調整,也在過程中學習和藝術家、收藏家的應對技巧。 離開藝術品裝裱公司之後,陳韋璁選擇自立門戶服務藝術家、收藏家與畫廊。曾經有 一位藝術家開玩笑地對他說「我的作品沒有很珍貴,不用這麼小心謹慎啦」,但他認 為無論是學生作品或是大師作品,每一件都是藝術家辛苦創作的結晶,都應該以最高 規格的安全標準進行運送,「上了我的車,所有的作品都是無價的」陳韋璁如是說。 談及藝術品運輸過程的注意事項,他向我們展示放置於貨車上的各式保護材料,包含 氣泡布、海綿墊、無酸紙、油紙、防撞墊、棉質綁繩等。他也提醒作品必須避免堆疊 以免相互碰撞造成傷害,更要考慮每趟運送路途可能遇見的路況並預先做好準備。 運送之外他也協助作品掛置與安裝等工作,藝術品運輸工作帶給他莫大的成就感,因 為除了在運送路途上,大部分的時間能夠與藝術家接觸和相處,他將之視為一段沒有 終點的學習旅程。「支持我工作的不只是熱情,更是使命感!」享受在每一次與藝術 品接觸的機會當中,並且敦促自己勇於提問,這即是力求突破的職人精神。 -9-


YIRI ARTS | Column

撰文/ 盧怡安

COLUMN: PSYCHIC FATHER, ARTIST SON, WORK IN THE SAME WAY 素雅的壓克力顏料下,質樸露出大半鉛筆底稿的痕跡; 宛如在水泥般的材質上,繪出輕透薄紗的具象功力;鮮 黃、寶藍的雕塑;刻意粗陋的錄像裝置……各種不同的 表達方式,讓人有點難想像,這是同一位藝術家相隔不 到五年、甚至有些是同一次展覽中的作品。高登輝給人 一種捉摸不定,甚至風格不具體的印象……嗎?似乎不 是這樣。

空白計畫 樸-實而內有精采 │39×39×5cm│ 油彩、壓克力顏料、混凝土、畫布、文件 1. 空白計畫 火-炭 伙-炭 │35×35×5cm│ 複合媒材、畫布、文件 2. 空白計畫 天-雲宮 │35×35×5cm│ 油彩、畫布、文件 3.

乩童父 藝術家子 他倆是同行

, 好多變難認。展覽上, 看到 高登輝作品, 第一個反應是如 此。 然 而 和 他 聊 過 天 後, 他 敦 厚 誠 懇, 不那麼會說話, 卻又很容易親近 聊 天。 再 漸 漸 深 入 他 每 一 件 作 品 背 後, 發現他創作的共同點, 就是擅長 與人合作。

無論是室內設計師、自己的父親、母 親 …… 高 登 輝 透 過 與 另 一 個 人 的 交 談, 慢慢領會, 然後用他的藝術語言 表達, 畫下了這位對象想說的事, 讓 其他人了解。這成為他特別獨特的強 項。意外的,作品變得好認了。 本來很想形容, 他像是個說書人, 把 別人的心事, 用藝術作品說出來。一 聊, 聊到他的父親, 高登輝說, 父親 在廟中工作,就是俗稱的乩童;但是, 老爸自己認為, 他也是一位藝術工作 者。沒想到,父子倆才是「同業」。 不是指表面上畫符的筆跡, 不是指起 乩的肢體動作, 高爸所說的藝術, 其 實是他把每個人想要消災祈福的內心 故事, 用他的方式告訴神靈;神靈再 透過他, 表達另一番說明。他也像是 位說書人。這一番轉換的過程, 其實 也很藝術。 不知道是不是有種擅長傾聽和轉達的 能力, 高登輝和高爸, 其實都把與人 互 動 的 過 程, 用 自 己 的 方 式 表 現 出 來。某程度上, 父子對彼此的工作, 超能體會、超契合的。 在大學時, 高登輝本來對爸爸進行的 工作不太清楚。有一天, 他問爸爸, -10-

到底是都和三太子溝通, 成為人們與 三太子間的橋梁, 還是他也會為人找 別的神明求助啊?高爸說, 當然會和 許 多 不 同 的 神 明 溝 通 啊。 他 覺 得 好 有趣。 不知道是不是一脈相傳的隱性基因, 和其他藝術家用力訴說著自己心裡底 層的事比起來, 高登輝更自然的, 想 要替無法接觸藝術的人, 用不同的方 法,說他們的故事。 父親心底的想法, 當然是他最想說的 故事之首。他畫著臉孔並不清晰的父 親, 但那些帶暗紫、深藍, 而有銀光 點點畫面, 給人一種置身宇宙、星球 之間的異象感。父親在畫中的動作很 簡單, 拿著一面大大的旗子而已, 卻 能感受他在具象與抽象間溝通的強大 能量,非常有趣。 和室內設計師的合作, 喚醒高登輝細 膩的寫實功力。畫布打的底, 幾乎像 清水混凝土。頭戴面具的女子, 有一 襲令人幾乎屏息的具象薄紗。 形式、筆觸、手法, 幾乎像出自不同 的藝術家。但貼近對象想要表達的情 緒、氣氛, 才是高登輝想要經營的作 品。就像是父親拋開自己的認知、個 性, 甚至是聲音, 讓自己成為神明回 應人們的管道。聽到這裡, 覺得他倆 真的是同行,毫無疑問。 很 獨 特 的 想 法, 給 自 己 很 獨 特 的 定 位。第一次覺得, 原來藝術家也可以 是服務業耶。


WANG Guan-Jhen 王冠蓁 失誤的安置

| 72.5×90cm | 2015 |壓克力彩、畫布 Resettlement Error

YIRI ARTS COPY RIGHT © 2015



YIRI ARTS | Entering the Dreamland Scarlet Curtain

走入夢境的 血色帷幕 Art Central 香港 孫培懋個展

撰文/ 夏蒂蒂

「電影其實是從繪畫衍生出來的 ... 一張照片可以 很有力量,一部電影可能威力無窮,你在電影 中創造的世界可能是難以想像的。」 —David Lynch《大衛林區談創意》 他常夢見自己在一個神秘的紅色房間,裡面總是 有一個怪異的侏儒,說著聽不懂的語言,他看著 侏儒跳著奇怪的舞……。草叢裡有一只耳朵, 上面爬滿焦躁不安的螞蟻, 故事從這只殘耳進 入,竊聽、偷窺、虐殺,迷走在異時空裡回不了 頭……。 關於大衛林區的電影, 永遠像一團迷霧, 漂浮 著,纏繞著,然後不知不覺被他牽引到百慕達三 角洲。一個又一個欲言又止的秘密,一樁又一樁 意想不到的事件,似乎透過蟲洞相互串聯,在潛 意識、夢境、慾望、真實之間來回穿梭。華麗卻 詭異,驚悚又壓抑,再再挑戰我們的感官和道德 極限,說真的,你很難為他的居心下一個合理的 解釋。

2016.3.23 - 3.26 孫培懋 個展│伊日藝術

Art Centrl Hong Kong│Booth:R12 中環海濱活動空間│香港中環龍和道9號

歡迎回到案發現場 Welcome back to the scene

大衛林區的影像構圖極為表現主義,他認為,電 影是移動的繪畫,充滿著各種元素的弦外之音。 在藝術家孫培懋的作品中,我們找到了一種「類 電影」的戲劇緊張感。他的主題總是描繪成人世 界光怪陸離的社會事件,比如醫病關係、羅生門 車禍、送行者悲歌、皮相獵影、比永恆多一天… 一幅幅宛如電影劇照的截圖,停格在事件發生當 下的時空,彷彿按了 PLAY 鍵之後,故事將繼續

往下走,既虛構又擬真。畫面中那一面有如屏風 的帷幕,像是隱喻或者劇情的補述,想像空間無 限大,故事永遠沒有 THE END 的一天。

用色彩築起的沙丘魔堡 Sandcastle built through color

大衛林區喜歡用濃重、綺麗的色彩和神秘的光 影, 鋪陳影片中的詭譎氛圍和狂躁的偏執感。 孫培懋則是因天生的色彩感知與常人不同, 視 網膜無法辨識一般人看到的中間色相, 因此他 用最飽和原始的顏色來構築自己的繪畫世界。 在 Y100、M100 的純紅,以及高反差色彩的揮灑 中,找到自己創作的存在感。作品瀰漫著一股奇 詭的華麗,頗有好萊塢電影的黑色(noir)美學。

充滿象徵符碼的懸疑感 Suspenseful symbolism

晚間事故現場。一隻猛虎。一隻橫躺路邊的狗。 做筆錄的警察。驚嚇的路人甲乙。制伏老虎的 丙 丁。 費 解 的 關 鍵 人。 從 屏 風 裡 蹦 出 來 的 男 子…. 全都不可思議地聚攏在此異次元時空, 與 地坪上的古典拼貼花磚有著奇妙的違和感,這是 畫家第一人稱的慾望投射?是記憶的殘影?還是 罪惡感的反噬?在孫培懋的異質世界裡,存在著 一些怪異且不合常理的空間元素,挑戰著想像的 蒙太奇。我們跟著他的影像文本淡進、淡出、橫 搖、推拉…飛越超現實夢境,一種宛如參加神秘 教會組織的莫名興奮感,等著接受鞭撻、洗滌、 施咒, 然後一一解碼他的符號而得到重生的喜 悅……歡迎回到案發現場。

1. 遊園記 Wandering the Garden|100×40cm×4pcs|2015|壓克力彩、畫布Acrylic on canvas 2. 士林官邸 Shilin Official Residence|120×170cm|2015|壓克力彩、畫布Acrylic on canvas

1.

-13-


YIRI ARTS | Entering the dreamland scarlet curtain

孫培懋 SUN Pei-Mao

ARTIST CV 2013 就讀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美術創作研究所繪畫組 2013 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 1991 出生於台灣台北 HONOR 2013 高雄獎油畫壓克力類,入選, 高雄,台灣 2012 北藝大美術系 26 屆系展繪畫組, 第二名,台北,台灣 - 炫光計畫,首獎,台北,台灣 2009 法國秋季沙龍,入選,巴黎,法國 2008 法國春季沙龍,入選,巴黎,法國

2.

ENTERING THE DREAMLAND SCARLET CURTAIN YIRI ARTS SUN PEI-MAO SOLO EXHIBITION AT ART CENTRAL HONG KONG “Movies are born from drawings… a photograph can be powerful, a movie can be limitless – you can create unimaginable worlds in film.” –David Lynch In his dreams, he’s accompanied by a strange

dwarf in a mysterious red room, who speaks an unintelligible language and dances quite oddly� Agitated ants crawl all over a single ear in the underbrush, and it is here that our story begins ‒ with eavesdropping, peeping, murdering, and wandering in an extradimensional space with no way back� David Lynch’s films are like eternal fog, floating around and intertwining with everything before dragging unsuspecting viewers into the Bermuda Triangle. Hesitant secrets and a series of unexpected events are linked as if by wormhole, in the subconscious, in dreams, in desire, and in the real world. Gorgeous, yet strange; suspenseful, yet suppressed. He challenges the limits of our senses and moral boundaries, and to be honest, it’s difficult to come up with reasonable explanations.

Welcome back to the scene

Lynch’s visual composition is heavy on expression; he sees movies as moving portraits, filled with countless elements and overtones, and in artist Sun Pei-mao’s works, we find a similar type of movie-like tension and drama. Sun’s themes revolve around the more bizarre incidents in society ‒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Rashomon car accidents, elegies for the departed� scenes that feel like movie snapshots, frozen in time, ready to continue as soon as you press “play”, simultaneously fictional yet realistic. Curtains act as screens in each scene, serving as metaphors

or supplemental storytelling, expanding space for imagination, so the story continues forever.

Sandcastle built through color

Lynch favors a style using gorgeous, heavy colors in tandem with mysterious shadows to arrange a forbidding atmosphere and manic sense of paranoia. Sun was born with retina unable to distinguish between intermediary hues, creating a different perception of color and leading him to work with saturated primary colors to construct his drawings. In Y100, pure red M100, and the dance of sharply contrasting colors, he finds a sense of artistic belonging, and there is a peculiar splendor to his works, evocative of Hollywood film noir aesthetic.

Suspenseful symbolism

The scene at a nighttime incident. A fierce tiger. A dog lying by the road. A police officer taking notes. Frightened passers-bye. Tiger tamers. Incomprehensible key figures. A man emerging from behind a screen� all are gathered remarkably in this extradimensional space, creating an oddly violating contrast with classical tile collage ‒ is it a first-person projection of the artist’s desires? Memory’s afterimage? Or a gnawing sense of guilt? In Sun’s heterogeneous world, an imagined montage is created to fill this strange and illogical place. We fade in and out with his text and images, flying over surreal dreamlands, feeling the inexplicable excitement from participating in a mysterious church group, awaiting castigation, washing and spells, followed by joy and rebirth through deciphering his codes one by one� welcome back to the scene.

-14-

SOLO EXHIBITION 2014 沒有你沒有我,伊日藝術,台北,台灣 2012 失調,口袋咖啡,台北,台灣 2009 孫培懋個人創作展,城市小築, 桃園,台灣 GROUP EXHIBITION 2015 焦慮的閒情專家,地下美術館, 台北,台灣 - 情慾大旅社,伊日藝術,台中,台灣 2013 圓環藝勢力 - 新星點,當代一畫廊, 台北,台灣 2012 e04 - 北藝大美術系 26 屆系展,地下 美術館,台北,台灣 2009 法國秋季沙龍展,巴黎,法國

2013 Studying in M.F.A. Program,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Taipei, Taiwan 2013 B.F.A.,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Taipei National Univ ersity of the Arts, Taipei, Taiwan 1991 Born in Taipei, Taiwan HONOR 2013 Painting of Kaohsiung Awards, Kaohsiung,Taiwan 2012 The 2nd Prize of Painting, The 26th Annual Fine Art Faculty Art Exhibition of TNUA, Taipei, Taiwan - The First Prize of Glare Project, Taipei, Taiwan 2009 Salon d’Automne, Paris, France 2008 Salon de print emps, Paris, France SOLO EXHIBITION 2014 Without You and Me, YIRI ARTS, Taipei, Taiwan 2012 Imbalance, Cafart, Taipei, Taiwan 2009 The Solo Exhibition of Sun Peimao, City Garden, Taoyaun, T aiwan GROUP EXHIBITION 2015 Lifestyle Guru Haunt ed by Anxiety, Under ground Museum, Taipei, Taiwan - Love Hotel, YIRI ARTS, Taichung, Taiwan 2013 Xin Xin Dot, A Gall ery, Taipei, T aiwan 2012 e04 - The 26th Annual Fine Art Faculty Art Exhibition of TNUA, Underground Museum, Taipei, Taiwan 2009 Salon d’Automne, Paris, France


YIRI ARTS | Art Encyclopedia

藝術圖鑑百科 ART ENCYCLOPEDIA

伊日藝術於 2016 年以「藝術圖鑑百科」為各藝術博覽會策展主軸, 系統 式地串連與呈現合作藝術家的作品。藝術圖鑑項目涵括植物學家、人類學 家、鳥類學家、占星學家、考古學家、動物學家等等, 採取跨領域的角 度,進行各式樣的觀點介入,豐富藝術視覺上的多重思維。

人類學家|台南藝術博覽會 Anthropologist|Art Tainan

台南藝博展出形式將以台灣當代藝術家陳文 立、楊宗嘉、袁心元、賴威宇、盧依琳來詮釋 藝術圖鑑概念中「人類學家」的角度。從人類 觀察學的觀點切入, 在人類形態、各類微妙單 位與生態中悠游。 陳文立將自身形體融入書畫的山石與花草之 中。楊宗嘉應用陶器與毛線編織,既沈著又溫 暖地呈現雙生子的內在連結。袁心元捕捉日常 那些無意識的動作反映在木雕上。賴威宇擷取 人類的活動行為來構成他的奇幻拼貼世界。盧 依琳像是個銳利卻也柔情的詩人,以各式速寫 化作幅幅短詩篇。

2016.3.18 - 3.20 人類學家 聯展│伊日藝術

陳文立、楊宗嘉、袁心元、賴威宇、盧依林 台南藝術博覽會│Room:902 台南大億麗緻酒店│台南市西門路一段660號

賴威宇

1989 -

盧依琳

2012 就讀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研究所 2012 慘了慘了要被 ( ) 了!,伊日藝術,台北,台灣 2013 日常難過,一票人票畫空間,台北,台灣 2014 準星學家,索卡藝術中心,台南,台灣

賴威宇的羅曼小史系列畫作以炭筆速寫作為基 底,表面刻意的模糊處理不僅表現場景的動態 感知,亦揭露現下與未然的時間性。藉由藝術 家的描繪,畫作中的定格場景喚起記憶韶光, 也對於親身所處的環境敲響一記沉鳴的鐘聲。

陳文立

1985 -

楊宗嘉

1992 -

2010 東海大學美術學系 藝術創作碩士 2010 第八屆桃源創作獎 入選 2013 墨色响午,永春堂美術館,台中,台灣 2015 像你,伊日藝術,台北,台灣

在無懼的線條與自信的色彩之間,盧依琳作品 流露出濃烈的生活情感,無論是對於人或者物 件的描繪,皆可發現隱藏其中的行為軌跡。藝 術家藉著炭精媒材輕盈寫意的特性表現真實 感,讓生命經驗與日常光景無聲交融。

袁心元

2010 就讀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 2009 雲林美展水墨類首獎 2009 彩墨新人獎優選 , 台中 2011 新北市美展佳作

2015 就讀於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 2014 第七屆金陶獎最佳評審獎 ( 學生組 ) 2015 第 33 屆桃源美展雕塑組入選 2015 新北市陶藝獎入選

陳文立在作品中將傳統水墨畫常見的景物細膩 描繪,包含山石、盆景、花卉,呈現出典雅又 雋永的欣賞意境。畫面中經常可見圓通通的小 女孩在自然植栽與景色之間嬉戲,希冀透過繪 畫表現人與人之間純粹、相知的互動關係。

楊宗嘉的陶瓷作品以傳統的手捏盤條方式創 作,經過進窯燒成與上色之後,再以毛線勾針 完成。創作的過程猶如自我療癒的情感抒發出 口,一次次地正視生命中不可抹滅的遺逝感, 藉由純真如玩偶般的赤子角色呈現。

-15-

1984 -

1991 -

2014 就讀於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系研究所 2013 裕隆木雕創新獎,入圍 2013 嘉義縣森情擁抱大專生木雕競賽營,第三名 2015 桑提亞創作大獎,首獎

「現實有許多時刻令人想要短暫逃離」藝術家 袁心元的作品呈現出交織著當下狀態與情感想 像的多維空間。在直覺而細膩的刻蝕路徑上, 調和樸真的溫暖色彩,創造出奇特且風格獨具 的木雕作品。


YIRI ARTS | Art Encyclopedia 植物學家|台北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 Botanist|Young Art Taipei

Young Art Taipei 展出形式將以台灣藝術家林宜姵、王冠蓁、莊志維、蔡禮安、陳漢 聲、日本藝術家蓮輪友子來詮釋藝術圖鑑概念中「植物學家」的角度。以植物觀察學 觀點繫起植物與藝術間的私密話語。

2016.4.23 - 24

植物學家 聯展│伊日藝術

林宜姵、王冠蓁、莊志維、蔡禮安、陳漢聲、蓮輪友子 台北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 台北喜來登大飯店9樓│台北市忠孝東路一段12號

林宜姵促使植物與昆蟲間的親密交織於畫作中。王冠蓁在畫面構思上教導著植物如何 做好與主角同等的配角角色。莊志維使用新媒呈現植物那既殘忍又美麗的意境。蔡禮 安以收集圖鑑的態度進行版畫製作,使植物的姿態曼妙其中。陳漢聲以動力裝置進行 植物擬態行動。蓮輪友子使植物的生命力特質竄入各地域與文化性的精神層面。

王冠蓁

1991 -

2014 就讀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碩士班創作組 2014 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 2013 你看不懂這是一件嚴重的事, 北藝大南北畫廊,台北,台灣 2015 在疲憊與等待的時候沒有遮蔽之處, 伊日藝術,台中,台灣

王冠蓁循著生活日常記憶片段,再次建構這些 瑣碎的物件,進而貼近更真實的自我。居住氣 候及環境也牽引著她的精神,淡水的海風、街 邊的樹景,沿著移動的軌跡吹撫著,成為藝術 家筆下一篇又一篇真摯動人的創作日記。

林宜姵

1991 -

2013 就讀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繪畫組 2011 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系系展,肯定獎 2012 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系期末共評,油畫類優選 2014 文化部「藝術新秀創作表補助計畫」視覺藝術類

林宜姵的作品中層層堆疊的不僅只構圖的景 深,更是藝術家銳意創造出的觀看層次。感情 上的脆弱與不安全感也在創作的過程中一再地 跟自己對話,用最柔軟的筆觸姿態、曖昧韻味 的色彩,邀請觀者進入畫中的自然寓境。

莊志維

1986 -

蓮輪友子

2013 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碩士班 2013 畢業於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主修數位建築 2013 高雄美術獎新媒體藝術類,優選 2014 台北美術獎,入選

2015 年創作《轉生樹系列》,在作品中運用機 械裝置與生物體的相異本質,述說生命受到環 境及外在機制操控時的轉變情狀。此次展出 作品《轉生樹系列:影子》主要呈現為系列 創作中重要的元素――「陰影」, 藉由「人造 機械運動」在投射出「光影變化」,隨著時間 清晰至模糊變化,從優雅的動態釋放出緩慢的 哀傷。

陳漢聲

1988 -

2004 畢業於京都市立藝術大學大學院美術系油畫組 2006 畢業於京都市立藝術大學大學院美術研究所油畫組 2009 創造都市はままつ 画公募展, 市民賞、浜松市秋野不矩美術館 2014 獲現代藝術振興補助, 現代藝術振興財團(東京)出版

蓮輪友子的作品將真實行走過的足跡、親眼所 及的視野融入繪畫,她的作品散發璞真而璀璨 的光彩,令人聯想起色調溫潤卻耀眼懾人的彩 石。在平坦的畫布表面上描繪蓊鬱的植栽,專 注於強調色彩與光的力量,達成藉由繪畫鼓舞 人心的目標。

蔡禮安

2015 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碩士班 2010 新一代設計競賽,數位媒體類,銅獎 2014 第二屆深圳獨立動畫雙年展,競賽單元,入圍 2015 台南新藝獎,首獎

陳漢聲作品透過植物外型與擬生的賦與,建構 生命形體在想像過程中對於人性本質的反思。 物件本身所創造出微觀視點與微弱聲響,隨機 的重複性,書寫著與記憶不符的情感斷層,這 條記憶之路在返家的路途上,需要不斷地反芻 與挖掘。

-16-

1981 -

1990 -

2014 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 2013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第 27 屆系展,優選 2013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第 26 屆系展,入選

「一天中最先見面和最後道別的都是鏡中的自 己。」蔡禮安以藝術形式重新構築自我,觀照 紀念著心中難解的糾結牽扯。非自畫像系列將 視覺主題延伸至自然萬物,藉由濃郁的色彩與 多層次的空間表現,構築出心靈探索的引線。


YIRI ARTS | Daily Observation

鄭子祺個展 │

2016.3.5 - 4.3

日常觀察學

台 │中市精誠五街 號 2 週一休館 04-2327-4361│13:00-19:00│

伊日藝術台中空間

日常觀察學

1.

DAILY OBSERVATION

撰文/ 羅硯澤

鄭子祺 個展

「日常」一詞, 在國語文字典裡的解 釋是:平日, 而它的相近詞是:「通 常」。無論是將它置於時間的分類領 域,或是行為狀態的分類領域裡,它 都佔據了人生泰半的篇幅。然而它那 乘著時間巨輪週而復始平穩轉動的特 性,常使人忘了這些不足掛齒的日子 裡頭發生了哪些雞毛蒜皮的事。於 是人們使用其各自擅長或是舒服的 方式, 記錄下那些點滴於生命中的 事件。 對於某部分視覺藝術創作者而言,這 些生活瑣事即是他們創作的養分,他 們敏銳地抓住那些稍縱即逝的片刻與 情緒置於心頭,以其個人的視角細細 的 重 新 檢 視, 並 且 將 之 內 化, 以 各 種象徵物拼湊出一幕幕加密的生活 即景。

2.

-17-


YIRI ARTS | Daily Observation

1. 習作34|20×20×5cm|2015|壓克力彩、木板 2. 習作44|20×20×5cm|2015|壓克力彩、木板 3. 愛的解剖學|91×72.5×5cm|2015|壓克力彩、木板

3.

便可查其之淵遠流長;而從中國殷商時期的青銅器物的造型也可以發現, 此時 人類對於仿生已有其欲表達的意涵, 不再只是單純對動物的模仿, 而是將之化 為事物的象徵符碼。

畫面之鑰 The Key Of The Pictures

「人類運用其製造象徵的嗜好,潛意識地把對象或形象改為象徵 ( 從而賦予他們 巨大的心理價值 ),並以宗教和視覺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1]

除此之外, 人們也常將自我投射於其他物種, 使其成為自身的象徵物。例如許 多原始初民有著「叢林魂」(bush soul) [8] 的概念:他們認為人的靈魂可分為兩 個部分, 一部分存在於自己身體內, 而另一部份就是叢林魂, 祂們附身於某隻 野獸或者某棵樹, 而這樣的觀念, 使得人們對於這些物種產生了心靈的認同; 又或是人類在創造神話的過程, 賦予不同意義於特定的物種之上, 經由流傳而 廣為人知, 這些物種便有了超乎其生物性的意涵, 而成為特定文化之下的共同 感知。

人類藉由象徵 (symbol) [2] 的手法,賦予事物原本之外的意涵,並利用此手法得 以延伸表達其欲指涉的意義。

創作者製造象徵的手法除了利用人們的共感經驗, 將文化、歷史或是其他文明 的集體形象 [3] 植入於象徵物之外,更可藉由自由聯想 (free association) [4] 的方 式, 將創作者自身感知經驗, 有意識地從潛意識之中提取並運用。無論其方法 為何, 皆是利用象徵的方式, 激起人們對於他人或事物藏於潛意識的認同感; 反之, 觀者也可以藉由各種分析的方式, 來了解隱藏于象徵物之下的意涵, 進

柔軟的心 Soft Heart

而深刻的體會其中的寓意。

無論是源自於何種文化背景下所產生的象徵方式,爾今都成為了鄭子祺記錄日 常的暗碼。看似奇幻的動物王國, 其實是他生活最真實的寫照;而他最珍視的 樂園, 正是他未曾擁有的淨土。或許在這種見山不是山, 見海不是海的迂迴表 達方式底下, 那軟嫩的心靈以及其所擁有的烏托邦之境, 才能獲得一絲喘息的 餘地,在這週而復始的日常生活之下。

而這種利用象徵物件作為隱喻的手法, 指射其欲表達的對象, 無論意圖為何, 皆是操弄「集體潛意識」 [5] 的行為。藉由這種操作共感經驗的手段,藝術家得 以在不同的象徵符號之下, 來擴大延伸其欲表達的議題。不同的符號, 它代表 的是各種不同文化的表徵, 每一種符號的形成或許都經歷人們了各種有意識, 或無意識的改變, 然而其能激發特定群體之情緒的力量, 則是該符號於這群體 內所代表的「集體形象」 [6],而在創作手法中常見的「仿生」也是相似的道理。

[1] Aniela Jaffe 著,Carl G. Jung 編, 龔 卓 軍 譯,《視覺藝術中的象徵主義》,《人及其象 徵》,台北:立緒,1999,p288 [2] Carl G. Jung 著,龔卓軍 譯, 《潛意識微探》, 《人及其象徵》,台北:立緒,1999,p2 [3] 同 [2],p95 [4] 同 [2],p10

動物魂 Animal Soul

人類生來就有模仿的本能,這樣的本能模仿能力又可被稱為「模仿衝動」 [7]。 藝術創作中對於生命形態的模仿再現,從石器時代的拉斯科 (Lascaux) 洞窟壁畫 -18-

[5] Joseph L. Henderson 著,Carl G. Jung 編, 龔卓軍 譯,《古代神話與現代人》,《人及其象 徵》,台北:立緒,1999,p115。 [6] 同 [2],p95。 [7] 虞君質 著,《藝術概論》, 台北:大中國圖書 公司,1995,p7‒9 [8] 同 [2],p6


YIRI ARTS | Mr. Fish & Miss. Fish

魚仕 MR. FISH & MISS. FISH

巫宇庭個展 撰文/ 何柏儒

1.

-19-


YIRI ARTS | Mr. Fish & Miss. Fish 尋常之物的變身 Transfiguration of unusual objects

「美」乃是知覺活動,而非事物固有的本質。當例行的觀看方式出現了變化,當事物不再令人感到 熟悉,就產生了微妙的變化,從尋常、毫無特色或平凡無奇的事物中看出非凡之處。巫宇庭在繪畫 中,魚人的符號,串連起的一系列生活場景,猶如我們日常般的自然,沒有什麼不一樣,這時候赫 然發現這些都是魚頭人的生活紀實。 有時候我們把這個廣闊的世界算作為一種歸類, 但他卻是我們的一面鏡子, 很多不一樣的性格、 派別、判斷、意見、法律, 習慣教我們合理的地批評自己批評別人, 某一種約定俗成的意識形態 (ideology) 好像主觀地把我們分類,怎麼樣才是對,怎麼樣是錯,但是很多時候很多事情並沒有這 麼樣的絕對, 如恩格斯 (Friedrich Engels) 曾經說過:任何意識形態的產生, 就與現有的觀念材料 (concept-material) 相結合在一起來,並且對於這些材料作進一步加工;不然它就不是意識形態,也 就是說,只是把思想當作獨立體,獨立地發展,且僅服從自身規律,就不是屬於意識形態。人的思 維過程是在腦中進行,然而最終決定這樣的思考行為的是人們所處的物質環境。這種現象必然無法 讓一些人理解,否則意識形態便會消失。

2.

展現破釜沈舟的決心 Burn your character’s bridges

在電影裡頭我們常看到的是演員扮演的角色,用激烈誇張手法演繹著,看得出導演想要讓角色回到 日常生活圈。讓他們永無選擇,只能一直在困境中打轉,他們只能不斷地衝向未知。是這樣的吧! 我們都想要在電影中看到那些不合常理的浪漫情節,讓我們短暫的抽離真實世界,讓不可思議的劇 情衝擊自己, 可能是落難公主最後飛上枝頭當鳳凰, 或是貧困的人遇到真愛從此過著幸福美滿的 生活。 但我們總得回到現實世界,巫宇庭的魚頭人並沒有讓我們抽離真實生活,透過一幕幕熟悉似曾相識 的情景,像是透過鏡頭捕捉的場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關係,勾起我們於這樣畫面的觸動,親情、 友情、愛情之間的各種成長史。小時候的純真天馬行空, 透過畫面的魚人生活在次的回顧過去經 驗,「誒!你看你那時候排在第一排的位子耶」、「你看那時候你還可以被我抱在懷裡」、「你看幾年前 你當伴娘時候的樣子」巫宇庭的《韶光:家與人》反映出我們在翻相簿時的回憶,想想多久沒有這 樣一起拍這樣的大合照了。透過魚人的模樣,像一個模子刻出來,卻又有點不一樣,或許在生活當 中我們都漸漸成為同樣的人 ( 社會價值觀或是外人所期許的模樣 )。

你是怎麼樣的人/你看不到/你看到的/是你的影子 What you are you do not see, What you see is your shadow.[1]

3. 1. 旋轉木馬|72×56cm|2016|水干、鉛筆、紙本 2. 野餐|161×129.5cm|2016|水干、鉛筆、紙本 3. 韶光:家與人 III|55×55cm|2016|水干、鉛筆、紙本

巫宇庭在魚人創作過程中,看似鉛筆描繪的魚頭,是透過鉛筆描繪後再拓印,經過反覆的拓印跟描 繪的過程, 讓每位魚人的表情五官看似都是同一個模子印出來的。隱喻著我們是失去了自己的個 性,順從了主流社會價值觀的方向,在魚人與愚人之間曖昧不明的雙關語,或許我們不需要不一樣 去突顯自己,也可以透過不同的態度去表明自己的立場。每個魚人的衣著和裝扮都可以讓我辨別出 他們的性別,透過水干鮮艷的設色讓畫面彷彿想是愉快的遊樂園。

《旋轉木馬》與《野餐》讓我們可以感受到童心未泯的童趣,透過魚人的姿態讓我們可以感受到畫面 中的歡愉氣氛。「眼睛看慣了,心靈也就習以為常,對眼前經常發生的一切事情不覺得驚奇,也沒 有什麼疑問。」[2],因為規律的生活讓我們好像對於新奇的事情,巫宇庭夠過一次有一次的對於生 活的檢視,創造出的日常場景。「這不過是你腦海中裡虛構的意象;一個人在心神恍惚之中,最容 易發生這種幻妄的錯覺。」[3],巫宇庭的的魚人日常中,讓人有點分辨出這是不是真實世界可能存 在的魚人世界。

以地方為根據的想像 Place-based imagination

馬茜 (Doreen Massey) 對於空間的想法,空間往往跟時間在做對照,時間往往是歷史、進步、文明、 科學、政治與理性,形成一種聯繫的關係,而空間則經常和動態、複製、懷舊、感情、美學、身體 形成另一種隱喻關係。 對她而言,空間其實是兼具以上兩種面向的,而且在這個面向上,應該也要考慮女性空間有另類的 想法,也就是在時空壓縮下,應該有第三個女性的切入空間跟社會面向。在在空間運用上女性往往 和男性不同,對於外在空間跟內在空間的不同想像。巫宇庭在空間營造上,也可以看出對於內在環 境的營造。《客廳》與《溫室》中可以看到起居空間的客廳魚人在暖如旁閱讀的著報紙,在溫室中 侍女送上美味的點心。《辦桌》與《壽司》兩件作品中可以看到台灣的辦桌文化,彩色的帆布棚下 熱鬧的享用美食的,還有壽司店裡魚人們享用著迴轉壽司的戲謔場景,不同的空間都可以讓我們感 受到不一樣的場景精神,怎麼樣的場所發生怎麼樣的事件,讓大家一起窺探巫宇庭營造出來的各種 生活場景。 [1] Stray birds, 1916, Rabindranath Tagore [2] De Dato, 44BC, Marcus Tullius Cicero [3] Creation extasie, 1903, Hamlet

-20-

2016.4.9 - 5.8 魚仕│巫宇庭個展

伊日藝術台中空間│台中市精誠五街2號 04-2327-4361│13:00-19:00│週一休館

2016.5.14 - 6.12 楊宗嘉個展

2016.6.18 - 7.17 邱君婷個展

‧展覽訊息若有所更動,皆以伊日藝術網站公布為準


YIRI ARTS | Column

COLUMN: CULTURE IS THE CORNERSTONE OF THE ISLAND 撰文/ 王若鈞

文化是 島嶼的基石 前些日子台北市忠孝橋拆除, 相較於其他瘋 狂改造(從清代閩南式建築到北方宮殿式)的 台北城門, 北門的古樸之美令人驚艷。而這 一拆, 不僅讓大家在左右建物並置之時, 一 窺日據時代、國民黨時代的城市美學(儘管某 些毫無美感可言),更拆出了大家對於「文化 資產」的關注。 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之所以重要, 在於它 是這片土地上人民的生活脈絡、集體意識、 共有記憶的延續, 直接影響到我們的文化認 同,而文化認同則是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 基本信仰!

文化式微?! Culture decline?!

古蹟維護、空間活化等意識抬頭, 不僅各式 廢棄工廠打著「文創園區」的招牌, 像連鎖 店似的一家一家開張, 城市港口和老街等也 都在翻修之後, 紛紛成為觀光載體。硬體設 備逐漸擴充至完備的同時, 卻常發生展演活 動的軟弱現象, 甚至無法培養屬於台灣的非 物質文化資產。 官方單位或是大型的藝文團體, 轉而尋找國 外 脈 絡, 較 為 人 所 知 的 例 子, 像 是 荷 蘭 概 念藝術師弗洛倫泰因·霍夫曼所創作的黃色小 鴨鴨, 在台灣的巡演, 從線上的小鴨鴨打卡 秀, 變成實境的小鴨鴨爆破秀, 讓人明白外 國 月 亮 其 實 並 沒 有 比 較 圓。 而 2015 年 7 月 爆 出 的 駁 二 事 件 也 是 一 樣, 所 謂 隱 藏 版 的 公共藝術「泳池天台」, 涉嫌抄襲知名藝術 家 林 德 羅. 厄 利 什 所 創 作 的《 泳 池 》(The Swimming Pool)。誇張的是,高雄市政府文 化局第一時間居然強辯為「異曲同工」之作, 之後才緊急無限期關閉。 上 述 作 品 的 好 壞 見 仁 見 智, 但 可 以 肯 定 的 是, 它們跟台灣文化底蘊和土地的連結, 都 十分薄弱, 如此短視近利的複製貼上, 當然 也不會為觀者和整體環境, 帶來拓展國際觀 的正面效益,反而貽笑大方。 至於林書民強調百分百原創的「福祿猴」,福 祿概念搭配猴年與元宵佳節, 應該算是具有 台灣文化了吧!然而,試問看著「沒有最醜, 只有更醜」的福祿猴, 會想要承認這是我們 的文化認同嗎?

空間與展演的整合 Integration of space and performance

要發展文化產業,不適用柯文哲市長「滿意度=實際值

÷ 期望值」理論, 不能先降低民眾的期望值之後, 再 用改善的方式反敗為勝,這種方式或許足以應付一次性 的活動事件,但對長期的「文化自信」養成,卻完全沒 有幫助。 就「文化自信」的範疇來看,目前我認為比較有想法的 園區, 當屬「石鼓文化村」(或稱為「十鼓仁糖文創園 區」)。此文化村位在台南市郊區,佔地 7.5 公頃,昔日 為台灣糖業公司仁德車路墘糖廠, 一共有 22 座倉庫。 2005 年由「十鼓」重新營運, 並加入國際知名藝術家 劉國滄先生、葉世宗先生等人的設計規劃,融入十鼓獨 創的台灣特色鼓樂,於 2007 年正式開放,亞洲第一座 鼓樂主題國際藝術村,儼然而生。 這裡幽靜的森林小徑,連結簡介館、鼓博館、擊鼓體驗 教室、視聽館等,亦通往可容納 500 人的中劇場,以及 上千人的戶外劇場「水槽劇場」。其他休憩空間包括煙 囪廣場、森林呼吸步道、十鼓祈福館、空中步道、製糖 工廠等主題設施,保有園區內硬體建設的原味,也巧妙 融入台灣擊樂在與宗教信仰連結上的特殊關連、傳統儀 式等等。 而表演部份,除了十鼓擊樂團無懈可擊的定目劇之外, 也定期邀請國內外重要聲響團隊進駐,春節造訪期間, 有幸一日就欣賞到來自「日本野武士太鼓團」、「日本 GARYU 我龍太鼓團」、「美國 Hands on semble 手擊鼓 樂團」、「四川打擊樂團」的表演,各團分別演出時國家 特色鮮明,聯手合作表演時卻皆能淋漓盡致,震撼程度 前所未有! 石鼓文化村是一座「自給自足」的藝術新天地,沒有政 府的支持,也沒有財團的幫助,但卻令人感到滿溢的發 展潛力。一張新台幣 399 元的門票(亦有星光票可購 買),你我的付出就是支持他們永續發展的基石。 所以我說,有文化認同,才能擁有文化自信,也才能擁 有足以發展文化產業的經濟力。 十鼓文創園區,油槽外的天空步道。攝影|陳威勳

-21-


YIRI ARTS | Art News 英國國家美術館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 Stedelijk Museum

德拉克拉瓦是浪漫主義畫派的典型代表,後期以印 象派畫風崛起的馬諦斯及梵谷的創作根源都可以追 溯到這位法國人民的驕傲。此展經典地完整重現德 拉克拉瓦的創作,內容從英國藝術到文學,從北非 跨足聖經場景,探討著情愛、謀殺、暴力和戰爭。

Seth Siegelaub 身為藝術經紀人、藏家、同時具 有出版社身分,在 1960 年代以舉足輕重的角色為 概念藝術的重新定義奠下基礎而聞名。甚至為人 所稱:「概念藝術之父」。此次展出內容包含 Seth Siegelaub 的理論、收藏的概念藝術作品。

DELACROIX AND THE RISE OF MODERN ART D / 2016.2.17 - 5.22 P /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W / www.nationalgallery.org.uk

SETH SIEGELAUB : BEYOND CONCEPTUAL ART MARTIN WONG D / 2015.12.12 - 2016.4.17 P / Stedelijk Museum, Amsterdam W / www.stedelijk.nl

邁阿密當代藝術博物館 MoCA North Miami

Marielle Plaisir 的作品重視結構、跨文化的混血角 色、並試圖傳達加勒比人民的性格。她的作品多以 簡約的風格呈現她的想法,不僅賦予她的想像力生 命,更探究著加勒比的美學。

MARIELLE PLAISIR D / 2016.3.24 - 5.29 P /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North Miami W / mocanomi.org

本次展出的數百件作品, 從平面畫作、雕塑到攝 影,證明著超現實主義的潮流如何影響全球的藝術 演進,尤其是如何興起與活躍在 20 世紀上半葉的 芝加哥。此次作品見證了當時戰後所出現的藝術家 透過超現實主義的作品傳達魔術般的畫面、拼湊的 混亂感、戰後的情緒,如今成為當代藝術的根基。

SURREALISM: THE CONJURED LIFE D / 2015.11.25 - 2016.6.5 P /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Chicago W / mcachicago.org

編 譯/葉柏昇

芝加哥當代藝術館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藝術新聞

ART NEWS 國立現代美術館(首爾館) MMCA (Seoul)

此展為韓國現代美術館與現代汽車合作之十年計 畫。此次展出名為「看不見的愛之土地」, 藝術家 Ahn Kyuchul 帶領觀者到「充滿愛的土地」, 藉由

「看不見」也無法稱呼的感官刺激,試圖去感受「此 時此刻」中事物的缺席。比起一件完整度高的作 品,藝術家更強調此次作品中的開放性還有諸多留 白等著的是被觀者所填滿。

MMCA HYUNDAI MOTOR SERIES 2015: AHN KYUCHUL- INVISIBLE LAND OF LOVE D / 2016.2.23 - 5.22 P / MMCA, Korean W / www.mmca.go.kr

-22-

加拿大國家美術館 National Gallery of Canada

此次展覽由美裔藝術家 Smith 父女:Tony Smith 及 Kiki Smith 聯合展出。Tony Smith 被視作極簡 主義的源頭, 並且以幾何圖形的鋼鐵雕塑作品聞 名;Kiki Smith 則以雕塑作品所傳達的人類與自然 的情境理念而獲得國際榮耀。本次作品強調 Black Box (1962‒67) 和 Born (2002) 兩件經典之作, 探 討歷史哲學、藝術在社會的角色以及良知。

KIKI SMITH AND TONY SMITH: MASTERPIECE IN FOCUS D / 2016.1.22 - 4.24 P / National Gallery of Canada W / www.gallery.ca


YIRI ARTS | YIRIARTS.COM.TW

HOPE OVERCOME PERSEVERE ENDURE

希望

克服

HOPE

0206藝術攜手義賣展 2016.2.20 - 3.20

堅持

伊日藝術台北空間

台北市八德路四段 768 巷 5 號 4 樓之 1

13:00 - 19:00 週一休館

義賣所得將全數捐贈至

「臺南市政府社會局社會救助金專戶」

承受

指定 0206 震災專用

總編輯│黃禹銘 視覺設計│洪振峰 編輯群│何柏儒‧張聖坤‧郭書殷‧黃琳軒‧葉柏昇‧顏華志‧羅硯澤 專欄作者│王若均‧盧怡安

英文翻譯│陳韋彤 創刊日期│2014.11.1 發刊日期│2016.3.1 出版單位│伊日美學生活基金會│台北市南港區八德路四段768巷5號4樓之1 連絡電話│02-2786-3866 Editor-in-chief │Orton HUANG Visual Design│Anderson HONG Editor│Poju HO, Sheng-Kun CHANG, Bodie KUO, Evelyne HUANG, Peter Yeh, YEN Chih, LUO Yan-Ze Contributors│Regina WANG, LU Yi-An Translator│Steven CHEN Established│Nov. 1, 2014

Publication Date│March. 1, 2016 Published by│YIRI ARTS FOUNDATION│4F.-1, No. 5, Ln. 768, Sec. 4, Bade Rd., Nangang Dist., Taipei City 115, Taiwan (R.O.C.) Contact│886-2-2786-3866 All Rights Reserved. © 2016 YIRI Co., Ltd. 著作權所有 © 請勿私自轉載 線上閱讀 issuu.com/yiri.arts

台北空間│台北市南港區八德路四段768巷5號4樓之1│02-2786-3866 台中空間│台中市西區精誠五街2號│04-2327-4361 駁二空間│駁二藝術特區大義C9倉庫│07-521-5783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