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日藝術誌 Vol.010

Page 1

YIRI ARTS | YIRIARTS.COM.TW

Vol. 010 May / Jun. 2016

Y R G P

COVER STORY 李世文/鄒享想 -17-

SMALL STAR 小恆溫 -1-

HONG KONG FEAST OF ART 香港藝術盛宴 -13 -


YIRI ARTS | Small Star Burning Bright

我們剪斷多餘的樹枝, 那是為了讓結實的樹枝得以成長 Superfluous branches We lop away, that bearing boughs may live. [1]

小恆溫 楊宗嘉個展

SMALL STAR BURNING BRIGHT

「如果失望痛苦是存在的本質, 那問題就不 在於如何避免, 而是如何和失望痛苦共存並 將他轉化。 [2]」楊宗嘉的創作緊繫著自己的 生命經驗, 孖生系列的作品, 對於孿生弟弟 幼時的離開, 在宗嘉的心裡埋下了一顆種 子。在生命當中迎接新生命的到來, 也 曾經跟生命道別,時間的流逝都讓我們 在當中成長學會道別。

撰文/ 何柏儒

電影百日告別 [3] 中一場事故, 帶走 了生命中最重要的親人, 要怎麼面 對這樣的巨變, 怎麼樣去面對去消 化這樣的悲傷, 在電影的最後仁佑 過去寫給恩師的一張卡片寫著「花 開花落終有時」一種精神上的寄託讓 我們不因為道別而遺忘,在孖生系列 的創作中可以觀察出宗嘉對於孿生胞 弟潛藏內心的情感。記憶中的小時候, 我們會因為自己沒有辦法為自己多做些什 麼而感到失落,期待著哪一天長大後可以完 成小時候的夢想。

楊宗嘉個展 │

2016.5.14 - 6.12

小恆溫

台 │中市精誠五街 號 2 週一休館 04-2327-4361│13:00-19:00│

伊日藝術台中空間

1.

-1-

楊宗嘉面對這樣的別離, 感到小小生命無聲 的 控 訴 與 無 助, 透 過 雙 生 的 造 型, 柔 和 的 色 彩 讓 作 品 透 露 出 一 種 溫 暖 的 療 癒 感, 看 似無辜的狀態觸動觀者的憐憫心和關愛。楊 宗嘉給人第一映象是有點安靜有點溫暖的大 男孩, 不善於透露太多自己的內在情感, 放 在心裡讓自己慢慢消化, 面對創作一樣悄悄 的把自己的內心想要表達的情感隱藏到作品 裡,阿德勒 (Alfred Adler) 說: 「態度、姿態、 動作, 恍如鏡子一般, 真實映射出潛藏得人 生風格」楊宗嘉在創作中像似看著鏡子, 自 己與自己反覆觀察思索著。


YIRI ARTS | Small Star Burning Bright 溫柔的擁抱著自己,擁抱著不曾離開的純真 To hug self softly and embrace the purity that never went away.

德國心理學家莫比亞斯 (Paul Julius Moebius) 說:「把我們的注意力投向外在世界是自然的,轉向內在是不 自然的。用比喻來說,我們就像處在一個黑暗的房子,從一扇小窗子看著外面春光明媚的世界;外在的一切 都是清楚易辦的;可是當我們轉向內在,我們會發現,很難在自己這個黑暗的屋子中安適自處。 [4]」 在生活成長的過程中,有時候像是優雅的刺蝟,我們隨著成長的環境接觸到的不同人事物,漸漸被塑造了一 個看似自己的模樣,但是某種程度上也因為這樣的過程中忘卻了最純真的自己,楊宗嘉創作像是包裹糖衣的 甜美溫暖,但內心仍尋覓著因為時間漸漸逝去的純真,隨著年紀的增長開始改變,但依稀模糊的記憶裡孿生 弟弟依舊停留在幼時的那樣般純真,覺得弟弟的精神一直都在自己生活之中,想保留著自己小時候不曾被社 會化的赤子之心,希望作品帶 給觀者一種最直接的感動不需 要多餘的語註。 就在孖生系列發展到一個階段 的時候思考創作方向,因為一 次偶然機會看到泰迪熊的展 覽, 好 奇 研 究 了 泰 迪 熊 的 歷 史,在過去泰迪熊帶給人療癒 和情緒抒發的出口,開始了癒 體系列的創作,在陶瓷的創作 上再加上了纖維的編織,每件 作品都像安詳在入睡的動物, 看似無害的動物但也隱隱的反 思著,比喻綿羊在工業化的過 程中被取下羊毛的痛,隱喻著 自己就像被社會剝削的綿羊。 抱著作品在勾勒毛線的過程中 像呵護著小生命一樣,纖維的 材質也讓陶瓷的作品不同的情 感溫度,在這樣的過程中無形 束縛住了自由的姿態。

狐狸說:

「我的秘密很簡單: 唯有心才能難得清楚, 眼睛是看不到重要的東西的。」 The fox said “And now here is my secret, a very simple secret, it is only with the heart that one can see rightly; what is essential is invisible to the eye.� [5]

2.

旋木的歌詞唱著「我忘記只能原地奔跑那憂傷,我也忘記自己是永遠被鎖上,不管我能夠 陪你有多長,至少能讓你幻想與我飛翔…」陪伴著夢想的選轉木馬,在音樂停止時,目送 滿心歡喜的人們離場,班雅明 (Walter Benjamin) 在旋轉木馬描寫著音樂響起來,這個孩子 便驀地離開了母親滑向前方。起先他害怕著離開媽媽,但過後馬上發現自己是多麼勇敢。 習慣了舒適圈後也就對於未知的事物感到徬徨,但當踏出第一步,才發現其實並不害怕, 只是需要多一點的勇氣讓自己去面對,楊宗嘉透過創作的過程,彷彿自我療癒過程,對自 己提問在摸索的思考過程中釐清自己的疑慮,陶塑的過程中比起繪畫更直接與材質接觸, 讓情感溫度也在反覆的塑形中跟作品連結在一起。 拉岡 (Jacques Lacan) 對於「他者」(other) 在鏡映階段 (mirror stage) 發現自我作為一個他 者的認定,以一種再現和相像的方式, 「我」(subject) 的主體性也是透過投射與理想化的方 式來建構。球體的結構表達一種內心的安全感,Love Bug 系列的創作別於過去的人物與動 物的形象,用直覺手感方式結合人體 ( 性 ) 器官與蟲的型態,相似母體孕育的胎兒的捲曲, 回到內在經驗,喬治.巴代伊 (Georges Bataille) 提到對於性的滿盈與死亡 [6] 之間的關係並 不因為生命結束而結束,儘管大部分的身體的組成分子會腐爛,但由於殘存的部分會讓靈 魂被遺留下來,在曖昧不明確的造型結構讓創作表現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2-

1. 黑子│15×25×10cm 2016 美國黑土、銅絲線、金水、毛線 2. 孖生系列:恆溫│30×15×12cm 2016 雕塑土、毛線、金水

[1]《Richard II》,William Shakespeare,1950。 [2] Arthur Schopenhauer,陳曉南譯《叔本華論文集》,志文,1882。 [3]《百日告別》(Zinnia Flower),原子映象有限公司,2015。 [4] Theodor Reik,孟祥森譯《內在之聲》,水牛,1991。 [5] Antoine de Saint-Exupery,張譯譯《小王子》,高寶,2006 [6] Georges Bataille,賴守正譯《情色論》,聯經,2012。


春天的雷

YIRI ARTS | the Thunder of Spring

THE THUNDER OF SPRING

邱君婷個展

撰文/ 羅硯澤

轟鳴下的生息 Awakening Life to a Great Sound

「春雷響,萬物長」

中國的老祖先們依據農業社會的需求,並且經由長年累月的觀察 以及修正,建制出了二十四節氣。然而它除了滿足人們對於氣候 預測的需求之外,每一個節氣的背後更是蘊含了生命與大自然之 間互為運作的哲學概念。每逢國曆三月五日或是三月六日,初春 大地首降甘霖之際,該年的第一聲雷響也會隨著珠玉般的春雨重 重落下。而古人們相信這聲轟然的巨鳴就是將大地從冬日喚醒的 信使。所有冬眠中的生命,都將在這聲催促呼喚之下甦醒。

一年裡的第一聲雷響 ‒ 春雷, 就這樣經由古人的妙手, 在科學 與幻想的交織下, 以生命使者的形象, 嫣然降至眾人面前, 進 而成為華人文化中一個重要的象徵符碼。而君婷此次的創作系 列,也藉由展覽名稱裡的春雷意象,向眾人揭示其欲討論的生命 主題。

藝術家的儀式行為 Artist�s Ritual Behavior

縱觀人類的行為模式, 約莫可分為三類:實用行為、溝通行 為、宗教行為 [1]。其中的溝通行為與宗教行為, 都因利用象徵 與符號來達到運作的效果, 又可被統稱為「儀式行為」(ritual behavior) [2]。 儀式如同「文化表演」,盛載了人類文化中的許多 觀念,例如生死、倫理、禁忌…等等。透過了解不同儀式中所蘊 含的各種觀念,我們可以觀察到不同文化、不同社會環境的價值 觀念,並且藉此洞察社會環境底下不同個體與群體的價值觀 [3]。 人生剛踏入婚姻以及成家階段的君婷,承接上一次個展的白日夢 概念,單純使的用意像拼湊捕捉她對於婚後生活的遙想與期待。 在《新娘》此一創作之中,一身白淨清新的新娘,被一群彩鹿所 圍繞。畫面中不止明示著創作者本身對於現階段的滿足。更也暗 喻著長遠的期待,那些圍繞於側的小鹿,就像是典籍中那來自遠 方的祝福,除了給予當下的美好,也向未來獻出了希望;進一步

1.

-3-

的,在《長成一個母親的樣子》中,君婷遙想了自己為母的那一 刻,明朗的天空與青鳥的環繞,仿若歐洲中世紀宗教畫的構圖, 也像是童話故事一般的場景。於此,這不只是一種未來想像的描 繪,更是向那即將到來的一刻深深的獻上了祈禱與祝福。

不同於《新娘》一作描繪生命中令人欣喜的一面。《在平安夜的 禮物》則是選擇了關於一對患有肌肉萎縮症的兄弟做為題材。 畫面中心的狐狸臥躺於鋪著潔白被褥的床上,然而白床超現實的 擺置場景,使得狐狸縱然不能奔跑,也能享有一眼望去的曠野與 星空。遠方遙望奔跑的族類,如同陪伴也如同守護,使之不再寂 寞。生命已向君婷證明了無常與殘酷,然而君婷卻用白日夢圓滿 了兩段囿限於病榻的生命。 如果說創作是藝術家獨門的儀式行為,那麼君婷以其自身對於生 命圓滿的期待所創造的白日夢,便如同春日裡透著粉光嫩彩的祝 禱者,除了彰顯生命的美,也療癒了生命的痛。那一幕幕由色塊 推擠出的斑斕畫面,清晰地展現創作者對於生命價值的認同,而 靈魂真摯的光芒,也在此耀眼閃爍。

創作者的治療 The Treatment of Creator

生命的旅程綴滿著高低篇章的故事, 所有能改變的與不能改變 的,都會隨著時間一同離開,我們能留下的總是那最輕盈,也是 最沈重的回憶。那些我們最想遺棄的,往往早已深根於心裡。而 君婷選擇將那些他對於生命的疑問及感受,推至心裡頭那最柔軟 的地帶,化為意像的符碼,利用長時間的堆疊與詮釋,組構出一 片片白日夢境。所以君婷所創造出的情景,不僅僅是一種她對於 現實生活的想像或彌補,更是她能夠以微觀的距離貼近問題的核 心,梳理自己的心。 [1] 李亦園、楊國樞、文崇一著〈現代化過程中的傳統儀式〉,《現代化與中國化論 集》,台北:桂冠,1995,87。 [2] 林曉瑜《藝術展示與儀式性關聯的初探》,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音像藝術管理 研究所論文,2003,4。 [3] 吳曉群、郭曉東,〈論儀式學視角下儒家禮樂思想的解讀〉,《華東師範大學學 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上海,2005,8。

2.


YIRI ARTS | the Thunder of Spring

3.

2016.7.23 - 8.21

2016.6.18 - 7.17 春天的雷│邱君婷個展

床邊的植物│陳建威個展

伊日藝術台中空間│台中市精誠五街2號 04-2327-4361│13:00-19:00│週一休館

2016.8.27 - 9.25 杏仁核│金工聯展

‧展覽訊息若有所更動,皆以伊日藝術網站公布為準

1. 溫熱的山|80×80cm 2016 壓克力顏料、畫布 2. 在平安夜的禮物|60×60cm 2016 壓克力顏料、複合媒材 3. 長成一個母親的樣子|Ø130cm 2016 壓克力彩、複合媒材

-4-


小動作 . 2 0

YIRI ARTS | Tiny Movement 2.0

然而真正重要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到的 [1]。是聲音勾起久遠 的記憶, 是味道喚醒內心深藏的秘密, 生活中看似慣性無用、 平凡無奇的小動作, 反而是當事人最重要的積累, 卻也是最容 易被遺忘的情節。 6 組創作者們用不同的媒材與方式, 在我 們習以為常的事物中動點手腳, 就像把一顆石子投入水中, 形 成一波波向外擴的漣漪, 用最微小不起眼的取巧與變造, 激發 人們重新審視生活的每一個時刻。藝術家們透過自身情感的探 索, 映照在物件、生活場景那些早被忽略的小東西上, 帶領人 們用不同的角度觀看、勾勒你我的內心風景並挑戰著大家對於 日常的定義。

台北市八德路四段 │

豆宜臻 簡 2.0│ +翔晉、邱懷萱、 莊志維、陳漢聲、詹詠幀、蕭聖健

2016.4.29 - 5.29

小動作

伊日藝術台北空間

TINY MOVEMENT 2.0

撰文/ 張智凱

走在壁面斑駁、樹藤漸漸佔領磚瓦牆頭的老村落裡,是俗 稱 40、50 年代人的共同記憶。充滿雜訊的收音機放送出 來的民謠似乎還在牆壁間迴盪,村外田埂旁的蟲鳴會在夢 醒時分於耳邊忽然響起;下課十分鐘的戀愛那幕場景,是 6、70 年代的專利。在制式化課桌上用美工刀刻下誰暗戀 著誰, 塗鴉課本上的偉人肖像。屢破國片電影票房紀錄 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中的青春情懷正是這一時 代的最佳註腳及縮影;當黑金剛已成骨董,電子郵件取代 傳真功能的現下,資訊爆炸帶動的便利跟快節奏早內化到 80、90 年代人的基因組裡,大家都通曉讓自己成名的 15 分鐘。但網路的無遠弗屆反而加深了人際間的隔閡,重新 界定關係和尋找關係是這個時代人們的課題。

巷 號 768 5 樓 4之 週一休館 1│02-2786-3866│13:00-19:00│

-5-


YIRI ARTS | Tiny Movement 2.0 達達噠噠 Dada Dada

蕭聖健的作品乍看屬於機動藝術 (kinetic art) [2] 的脈絡, 強調著媒 材特性跟純粹的動態美學,卻又不同於歐美當初機動藝術發展的初 衷。差異存在於媒材的選用及創作上的核心動機,他刻意使用老舊 物件、自然素材呈現一種返璞歸真和另類的粗糙手工感,這樣的追 求並不像是機動藝術嚮往的現代感和進步,反倒是現代社會中對過 往的一種緬懷。 邱懷萱作品的主要型態是以木作構成的微型物件為媒介,讓物件再 現我們的記憶與體悟, 同時人們的情感、價值有了憑依具現的對 象。而物件在力量介入或動力裝置的操作下,作品就像一齣微型劇 場,本來無人的空間代入了對人性的想像與側寫。觀者、作品、空 間三者開始有了化學變化,改變了我們觀看的視野的深度與廣度。

植物的語言 Words of plants

莊志維用光和影為觀者解釋何為植物的語言。機械動力操縱著植物 以一種設定好的軌道運行,屏除了陽光和水等生存要件,植物們在 凋零的過程中不斷調整本身的狀態,之後慢慢又活甦起來。詩意的 敘述帶領觀者內省社會化帶來的制約。植物之於我們,就像陰影之 於現實生活,它們用漫長緩慢無聲的嘆息轉移了我們的焦慮,救贖 我們的靈魂。

重商主義的工業社會下,週遭事物轉變太過迅速讓人無力麻木,出 身於農業家庭的陳漢聲,反思在不斷汰換變遷的社會下,植物是否 也該將反應速度提昇到讓人察覺,點醒我們忽略的當下情感。金屬 編織的擬生植物、秧苗罐裡快速旋轉的幼苗,消弭了人工與自然、 農業與工業的對立,創造出一種新的習慣令人們記憶,再造一幅另 類的「自然」風景。

負能量 Negative Force

每天被大量勵志、正向的文宣和圖像包圍轟炸的現代人,連表現脆 弱的權利都被掠奪 [3]。詹詠幀新作的一件水循環裝置,當水盈滿赤

燒紅陶人像的內部時,將化為人偶的眼淚流洩而出。創作者用我們 最原始的本能探究在一片正向肯定到病態的社會中,這種只能做不 能說的示弱小動作,關係著自我到群體、個體至社會中情緒微弱的 細膩流動。 豆宜臻 + 簡翔晉透過「窺視」的身體行為解釋群體社會下,人時常 感到身在其中卻又抽離的疏離感。而其中的鴻溝則用廢墟這個載體 來做精神性上的補足,透過跟網路、親身體驗和當地居民的口述歷 史,藝術團隊重新想像拼湊著廢墟原本的理想面貌。就像是種心理 療程,窺看廢墟的同時,我們也在審視自己內心破敗的那塊,沒有 什麼不好,就只是需要有個乘載所有壞情緒的地方,放在那裏等它 慢慢自動消散。

[1]《小王子》安東尼.聖修伯里著 [2] 機動藝術, 受達達主義的啟發於 1910s 開始發展,見文章 http://www.theartstory.org / movement-kinetic-art.htm [3] 節錄與改編《孤獨患者》,《?》專 輯,陳奕迅,2011,環球音樂發行

邱懷萱|下課之後| 117×72×16 cm 2015 核桃木、松木、動力裝置

-6-


YIRI ARTS | Dual Pathology

雙病理學 塞維•索拉個展

DUAL PATHOLOGY

瞧!她在竊笑! Look! She snickered

「雙病理學」,至少一項上癮性官能失調,加上,至少一項心 理官能失調。 西班牙藝術家塞維 ˙ 索拉(Xevi Solà Serra)過去在 Santa Catarina Hospital 的精神治療部門 (Dual Pathology) 擔任攝 影師與護士的工作,每日所見聞的人事物皆成為創作的思量 與養份。塞維在精神結構當中拉出一條精神患病的界線,構 築出那些變態迂迴的脫序情節,讓隱藏的暴力滲入你我的意 識,遊走在誇大其辭與日常、正常的邊界上。 裸體孱弱的女人是多數畫面的主角,塞維巧妙地讓「裸身」 這一個獨具獸力的形象穿透我們的視覺, 醒覺於眾人的 腦、而後軀幹,喚起肉體慾癮騷動的魂魄。那全裸屍體般的 皮膚色調,似乎無法激起任何性衝動,讓人誤以為已經逆轉 了情色的意涵,卻詭譎地與對情色上癮後的歡愉媾合,像是 個不斷地經歷小死 (La petite mort) [1] 境界的生理症狀。

撰文/ 黃琳軒

典故與暗示 Allusion

「教育與世俗規範,時而避而不談、時而偷偷摸摸地告誡,或默許。」[2]

塞維 ˙ 索拉對於身邊可得的典故與題材有著更直白的詮釋,讓故事主角展現更 放蕩的愉悅,平凡與真情地流露,像極了個不矯揉造作的正常人。一度使我們 產生錯覺,究竟能達成社會規範、懂得衣物矯飾避體的人才是擁有正常心思的 人類,還是眼前這位自在地不可言喻的裸身女人才是?看似就在那一線之隔, 又為何我們執著於緊握那一線的念想?

人們對於自身以外的所有事物有著未知的恐懼,透過否定多數的他者來使自己 安心,這似乎是把握住了些什麼準則,而足以成為所謂的正常人。那些在塞維 畫中人物神經質的外顯表現,隱隱約約地也內隱在我們每個人意識的最深處, 無法全然地置身事外。規範與禁忌是某部份情色的合法化,精神病也是某種程 度將這些神經質合理化的身分,我們運用典型案例、故事來教育、劃分甚至是 暗示哪些可行、哪些不可行,禁忌之下有著雙面邏輯,既是禁止卻又是默許, 因此所有的禁忌都是建立在被踰越的前提之下,「踰越不是對禁忌的否定,而是 對禁忌的超越與成全。」[3] 告別恐懼的那一刻起,你已經準備好跨越。 -7-


YIRI ARTS | Dual Pathology 天真與崩壞 Innocence and Collapse

「所有的男男女女從出生起, 就知道邪 惡中有著所有的享樂。」[4] ─波特萊爾 女人極具吸引力、慾望的優先對象 [5], 不須取決於世俗眼光的美醜而本身即存 在的事實。塞維.索拉以女人的題材誘 發一層層的使壞推演,「天真」應該是 個無害的字眼, 實質上「天真」卻是 個人們能深刻認知到「崩壞」的逆轉關 鍵詞。 最在乎禁忌的是踰越的剎那, 一旦跨 越,騷動就難以制止,所獲得的快感一 路直線逼進小死。畫中的裸體女人擱去 世俗眼光的恥感,即便裸身宣告了其自 尊即將在性痙攣的混淆中消彌殆盡 [6], 但畫面中主角的神情,無邪、歡愉、高 潮、暗自竊喜,巧妙地並構我們心中天 真與崩壞的兩個概念,令人難以忘懷。 我們這些觀者心中所惦量的恥度,已恍 然地被眼前裸身女子的自在感所取代, 觸碰著那稍縱即逝的享樂, 輕輕地靠 近,優雅地閃去危險,試圖貼近真實存 在的自我。

玫瑰色的眼鏡 Rose-Colored Glasses

「這一刻你是一個最快樂的人 你看見你想看見的,你將它發生 因你,我像戴上玫瑰色的眼鏡 看見尋常不會有的奇異與歡愉 你美而不能思議。 」[7]

女人啊女人 ! 妳擁有了所有美好的一 切。妳接引了春天的到來,令所有男子 著迷,爭相脫序,當所有的鮮美墜落, 看似流逝得殘忍,卻也流逝得輕盈,輕 盈地令人開懷,因妳深知,遍野的沃土 始於腐敗後的滋養。 若不將危險訴說出口,就從來也不會有 危險,會停留在最安全的時刻;而當你 奮力除去了所有患病的徵兆時,你也同 時證實患病。讓自己處於最自在的狀態 之中才是一切的王道,即使自我地看似 無虞甚至些許的無知,卻是浩瀚精神中 最完美的停留。感謝塞維.索拉,帶來 最美好無恙的片刻。

[1] 將性高潮稱為小死是十八世紀法國浪蕩思想 (libertinage) 常見的用法 [2] 喬治.巴代伊著,《情色論》,台北:聯經,p161 [3] 同上,p117 [4] 同上,p180。原註: 《煙火集》(Fusées),第 3 篇 [5] 同上,p184 [6] 同上,p185 [7] 節錄自歌詞《玫瑰色的你》,詞/曲:焦安溥

2016.6.3 - 7.3

雙病理學│塞維索拉個展

伊日藝術台北空間 台北市八德路四段768巷5號4樓之1 02-2786-3866│13:00-19:00│週一休館

1. Clamp│89×116cm 2014 油彩、畫布 2. Godiva│89×116cm 2014 油彩、畫布 3. Arrest│89×116cm 2013 油彩、畫布

-8-

2016.7.8 - 8.7 寫實繪畫聯展

2016.8.12 - 9.11 陳湘汶策展計畫

‧展覽訊息若有所更動,皆以伊日藝術網站公布為準


YIRI ARTS | One Piece Club Guim Tió作品,兩個八月收藏

跨界談藝術收藏 ONE PIECE CLUB: INTERDISCIPLINARY DISCUSSION ON COLLECTING ART

One Piece Club 是一個以藝術收藏為主題的社團 關注年輕藝術家用創作回應時代的能量 以及藝術品被收藏之後的延伸故事 我們群聚於此,一同關注當代藝術現場 將藝術收藏進生活,繼續當個有故事的人 歡迎加入 One Piece Club,一起發現藝術已經在生活裡 我們尋覓著專屬於我們自身的藝術品收藏脈絡 從不同的專業與角色切入,用藝術品說出自己的故事 此次受訪對象為設計領域的「兩個八月」

撰文/ 黃琳軒

關於「兩個八月」 About Biaugust

兩位在同年八月出生的設計師莊瑞豪 (Owen) 與盧 袗雲 (Cloud), 一同踏上到日本留學旅程, 分別進 入武藏野美術大學、多摩美術大學就讀,過程中彼 此相互交流、扶持,爾後一同回到台灣創立「兩個 八月」設計工作室,一晃眼就過了十年,不間斷地 挑戰設計的多種面向, 以平面為主, 之後跨足產 品、工業、室內設計等,堅信設計始於人、始於對 生活的體驗與關切、始於對美的感動。 收藏作品:魏禎宏、賴九岑、劉藝柔、廖文豪、楊 振 華、 野 原 邦 彥、 陳 文 立、Guim Tió Zarraluki、 Miyamoto Shoji、 Stephanie Chambers。

收藏是對於美的事物的純粹感動 Collecting is a pure response to the beauty of everyday life

Owen 與 Cloud 表 示, 收 藏 藝 術 品, 不 是 為 了 收 藏的這個目的, 單純是發自內心對於美的事物的 感動。我們不是專業收藏家,讓收藏這件事本身具 有價值與意義的是源自我們真心地喜歡眼前這件作 品,經驗到這件作品所帶來的觸動,這才是最美好 的一件事。 提到收藏二字,Owen 表示「收」作品但不「藏」 作品,所有收的作品一定會擺放出來在居家以及工 作空間,不只融入自身生活當中,同時也是分享給 朋友們最好的方式,並隨著自己的生活習慣轉變或

是經由長期觀看作品後的體悟有所不同,而替換擺 放作品的位置,重新開啟在生活中與作品的對話。 當下定決心要收藏的那幅作品,通常在最初看見它 的時候,彷彿是見到一位老朋友,從它身上看見與 自己的諸多共鳴。兩個八月收藏的其中幾件作品來 自日本藝術家之手、藝術家本身也同時擁有設計的 背景,Owen:「不論在文化上、專業上都與我們相 當地雷同,而這些吸引到我們的許多特點通常是我 們直觀藝術品後,聽畫廊人員介紹才知道的,十分 微妙的感覺。」

設計、人、生活 Design, people, life

就我們的理解而言,從事設計與藝術一線之隔,設 計是去服務客戶, 並且有動機地去達成需求, 而 藝術較接近將自己內在的能量表達出來,但相似的 是,不論是藝術家還是設計師,都藉由創作誠實地 與人溝通。任何設計領域不論產品、平面、建築, 最重要的元素就是「人」,我們平常所見所知所聞的 細節、心境、態度都是相當美、相當珍貴的,於是 我們進行轉化,將人對於環境、生活的體驗完整地 融入設計。所以當他人看見我們的設計時,可以感 受到我們想傳遞的情感,我想這跟我們去欣賞藝術 品時所收到的感動也是一樣的。 藝術是如何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在從事設計的時 候,我們不會直接去從設計本身取得靈感,會透過 其他專業領域例如純藝術的概念、藝術欣賞等,來 回溯、思考我們與生活經驗的連結,該如何轉化、 表達。藝術對我們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或許是職

-9-

瀏覽與分享收藏故事 歡迎搜尋臉書社團:ONE PIECE CLUB www.facebook.com/groups/opc.tw/ onepiececlubtaiwan@gmail.com

業的關係,喜歡觀看作品細節的處理,將想法儲存 在腦中的檔案夾中,找尋靈感的時候,會從腦中不 斷地翻閱,而這些令人有感的元素就會間接地影響 著我們的設計。也因為這次的採訪,回顧了我們的 收藏,發現當中都「人」這個元素!還有兔子、雲 等意象,因為我們都屬兔,才發現我們不自覺地收 納了許多與自己息息相關的元素。

當欣賞藝術品成為日常習慣 When art appreciation becomes part of daily life

旅行或出國的時候都會特別到藝廊參觀已變成一種 習慣,雖然時常礙於作品尺寸或材質不方便帶回台 灣,不過參與在台灣的藝術博覽會就是個很不錯的 行程安排與收藏機會,可以從來參展的國外畫廊收 到國外藝術家的作品。從七、八年前收藏的第一件 作品魏禎宏的《白袍子》開始,不僅會關注當前熱 門當代藝術家們的創作走向,也會留意台灣藝術科 系學生的作品,雖然是學生的作品,但從他們作品 中感受到年輕的創作活力與思維,是件相當令人雀 躍的事。 兩個八月告訴我們,當我們細緻地去感受生活中的 微妙變化,也能逐步地感受到藝術品與生命中的連 結,或許說來有點玄,Owen 表示:「可以深刻地體 會到眼前這件藝術品,是與生俱來註定就要擺放在 我們居家,或工作環境的某個位置上的。」讓藝術 品融入生活空間,豐富美學感知力,各位讀者們, 讓我們一起回顧自己的收藏,說出自己的故事吧!


YIRI ARTS | Column

變調的遊記 與 被詛咒的國度

色多震撼、食物多好吃、你不訂機票 還在等什麼之類的推薦遊記,而是多 數世人提到柬埔寨,因太過悲痛所刻 意迴避的近代歷史。

撰文/ 王若鈞

若從一些數字來了解這個國家,喬. 布林克里 (Joel Brinkley) 血淋淋地記 載著 [1]:「1970 年代,赤柬統治柬埔

寨,屠殺 200 萬人民,是全國四分之 一的人口。1990 年代, 聯合國接管 柬埔寨,各國捐贈巨款,卻進了政府 官員口袋。柬埔寨在盜賊統治之下, 官富民窮、貪汙腐敗,黑暗勢力籠罩 全國,半數人民患有創傷後症候群, 出現極端暴力行為,並直接影響下一 代。在這裡,金錢比人命重要,只要 有利可圖,殺人放火也在所不惜。」

COLUMN: DISTORTED TRAVEL NOTES & CURSED COUNTRY

本,這會是篇描述世界文化遺 產如何偉大的文章。

內容是吳哥窟以「空積」高超技法所 堆疊締造的輝煌,是小吳哥 (Angkor Wat) 精 緻 華 美 的 浮 雕, 是 大 吳 哥 (Angkor Thom) 目不暇給的巴戎式大 型寺廟遺址,是巴肯山上象鼻旁的絕 美日落,是塔普倫寺裡安潔麗娜裘利

(電影古墓騎兵拍攝場地)尋找神祕 入口的巨大樹根,是崩密列與樹木融 為一體的悲壯殘敗,是羅洛士遺址群 的古老神性。

而 在 暹 粒 (Siem Reap) 待 了 七 天 之 後,一切變了調,一股難以名狀的沈 重和無力,壓得讓人不知從何下筆。 八成的暹粒市民仰賴觀光維生,景觀 區常見大批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 以及眾多說著流利英文、法文、日 文、中文的當地導遊, 酒吧街 (Pub

現任總理洪森高壓統治逾 30 年, 赤 貧如昔,四成兒童嚴重營養不良,同 時也是亞洲輟學率、文盲總數最高的 國家, 除首都金邊和旅遊勝地暹粒 外, 其他區域九成缺乏現代衛浴設 備,以農立國的柬埔寨甚至尚未建立 灌溉系統。至今,仍有八成人民過著 與千年前無異的原始生活,層層剝削 的貪污結構亦從未改變,如布林克里 所言, 聯合國前前後後投注 30 億美 金所扶植的「民主政權」, 最終淪為 一場不能承認的集權玩笑。

Street) 和 舊 市 場 (Old Market) 的 人 潮川流不息,小販林立、商家齊全, 甚至還有一整排看不到盡頭的嘟嘟 車 (Tuk-Tuk) 任君比價挑選, 到處都 是美食、美酒,還有美金的味道。然 而, 僅隔一條街通往手作藝品市集 (Art Center) 的小橋上, 卻排滿了抱 著孱弱嬰孩跪在地上乞討的婦女,以 及誤觸地雷而身體殘缺的傳統音樂演 奏者…… 那一個禮拜,我住傳統柬式民宿,也 住五星級奢華飯店;我看到沒有鞋子 可穿、雙腳不斷忍受破皮、流血、長 繭、再破皮過程的孩童, 也看到穿 金戴銀絲毫沒有低調意識的權貴; 我從營養不良的孩子手中,買下十張 一塊 ( 美金 ) 的明信片,也帶回 Svay Dangkum 街 上 畫 廊 裡 高 單 價 的 作 品。而真正諷刺的是,當我在飯店泳 池畔享受辛辣陽光之際,才意識到自 己想說的,不是這裡建築多宏偉、景

上千萬人民困在無止盡的惡夢裡,早 已失去掙扎的氣力,而「微笑高棉」 四字在內戰之後更顯諷刺。當人們看 到遺址展開重建工程,以為帝國時代

-10-

容光重返,其實只是各個先進國家的 修復技術競賽,檯面下盡是充滿算計 的政治鬥爭。當人們以為洞裡薩湖 (Tonle Sap Lake) 安逸自足, 可成為 保護園區維持傳統生活,其實已連年 乾旱、河川淤積,漁獲量和遊客數都 少了大半。柬埔寨像是個被詛咒,接 著被遺棄的苦難國度。 在地深耕多年並推廣教育的台灣團隊 這樣對我說: 「來自全球的大量物資, 養成柬埔寨人依賴外援的習慣,真正 有效的做法,是幫助他們建立制度, 以及後續的追蹤,可惜始終沒有太多 人 ( 國家 ) 願意花時間在這個地方。」 這裡不缺物資,也不需要透過捐獻所 傳達的,那自以為是的善心。 因此, 在與當地民間藝文單位接觸 時,如 Artisans Angkor ( 藝術工藝學 校 [2] )、Phare Cambodian Circus ( 馬 戲團學院 [3] ) 等憑藉在地文化自力更 生的團隊,如何提供這些人更多實質 的資源,便成為後續的討論重點,這 也是下一篇文章想跟大家分享的內 容。 (未完待續) [1]《 柬 埔 寨: 被 詛 咒 的 國 度 》,Cambodia�s Curse: The Modern History of A Troubled Land,喬.林克里 (Joel Brinkley) 著,楊 芩雯譯,聯經出版公司,2014 年。 [2] www.artisansdangkor.com [3] pharecircus.org


LAI Wei-Yu 賴威宇 動物園

壓克力彩、畫布 │65×53cm│2016│

YIRI ARTS COPY RIGHT © 2015



YIRI ARTS | Hong Kong Feast of Art

香港 藝術盛宴

記憶中的描繪 Memory Drawings

藝術家 Shahpour Pouyan 對一種十一世紀的伊朗建 築 Muqarnas 很有興趣, 它們大多數毀於十三世紀 的蒙古入侵, 現今世界上僅剩下不到四件,Pouyan 在工作室的牆上貼著這些建築的照片, 希望有一天 能夠親自拜訪它們。在 2014 年十月,當知道他所關 注的其中一件在伊拉克的 Muqarnas 被 ISIS 組織轟 炸而毀時, 他開始重複描繪 Muqarnas, 只是不是 藉由影像或是以前的筆記, 而是經由記憶──身為 伊朗藝術家的記憶印象去描繪──。在今年香港的 ART BARSEL 展出了三十九件這樣的圖紙,被命名為 《Memory Drawings》, 當我經過這個角落時深深被 它們所吸引。

HONG KONG FEAST OF ART

初春之際逢香港藝術大季, 各大小博覽會、藝廊展覽百花齊放, 伊日藝術於參加 Art Centrl 之時, 帶領旗下藝術家一同前往香港 ――這藝術前線上的一級戰區――探險, 尋找創作上的醍醐。

1.

熊暉 Hung Fai

〇 撰文/陳雲

Muqarnas 建築的外觀很容易被聯想成彈頭的形狀 (其實這在 Pouyan 的立體作品中被當作他所特意突 顯的特色之一), 它們被陳列成由左至右、上下兩 排, 並橫跨了兩面垂直的牆面, 像是被謹慎排列的 彈匣,Pouyan 細細繪製他記憶裡建築的形象, 這 些重複出現在三十九件圖紙中所被描繪的細節都不 一樣,Pouyan 所希望展示的是記憶的本身, 然而 每當記憶中的細節必須被再現為具體形象保存的時 候, 捨棄某些參雜在內的感覺便會成為一個必要的 過程, 這可以使得所呈現出來的事物能更準確地貼 近我們想表達的樣子, 而每張圖紙都選擇了各自關 注的方向, 如果將這件作品中的記憶文本都疊加起 來, 我想也不會像是真正的 Muqarnas 建築, 它們 所表現的比較像是 Pouyan 當下對於建築物的一種 想像、一種低喃, 是記憶的切片, 彼此之間相互關 聯, 他所描繪的這些圖紙在過去的這兩年內隨著時 間的進程靜靜地記錄著這種建築在世上慢慢消失、 凋零的過程, 當面對這樣具有時序脈絡的陳設方式 時,這些薄薄圖紙便有了時間的重量。

〇 撰文/陳文立

2016 年香港 Art Basel 藝術博覽會盛大展開,在這個百家爭鳴、眼花撩亂的藝術舞台內,身為一 個藝術創作者總是很本能的會去尋找與自己作品相像或是相關的事物,尤其在歐美表現形式佔大 多數情況下,東方媒材類的作品總是比較能吸引我自己的興趣。

在西方藝術複合媒材夾擊下,用筆、墨來創作似乎變成一件很落伍的事,「革中鋒的命,革筆的 命」 的理念被提出後,水墨創作者開始大量混和各種媒材,壓克力、現成物、各種轉印技法,也 紛紛出籠,人人也不再只用紙當作基底材來繪畫,深怕單純只有筆墨設色作品就會跟不上時代, 可惜效果好的看起來就是複媒或是西畫作品,效果差的看起來就是水墨困境所產生的畸形兒。

香港藝術家熊暉的作品乍看之下與一般水墨山水無異,筆法上是相當傳統的皴、擦、點、染,運 用宣紙善於暈染、滲透特性來營造複數的畫面也不是挺特別的手法,但畫面中紅色硃砂部分是出 自也身為藝術家父親所繪,墨部分才是出於熊暉之筆,我覺得有趣的是熊暉藉由對於父親筆法傳 承、摹寫,來回應最根本的東方精神;西方作品強調的都是不斷去推翻之前的形式,但弔詭的是 一百年前也許超現代的觀念作品,如果放到一百年後的博覽會裡,視覺或形式上似乎顯得有點乏 善可陳,反觀東方繪畫裡那個我們一直認為「舊」的部分,其實蘊含了很多前人遺留下來的養分; 熊暉重新演繹水墨藝術,並發展出一套獨特的技法及表現形式,作品籍着解構傳統水墨媒介的元 素給予其新的意義及可能性,我認為是一個很好的表現形式,每一樣都是取自於古法,但藝術家 卻賦予這些古法另一種新意。藝術表現有太多種方法和媒材了,也許回歸到最核心的創作初衷才 是藝術家該有的精神。

-13-

2.


YIRI ARTS | Hong Kong Feast of Art 夏禹/黃一山 XIA Yu/HUANG Yi-Shan

〇 撰文/孫培懋

今年的香港藝術週除了有最具盛名的巴賽爾藝術博覽會之外,還有坐落在中環海邊的第二屆 Art Central 藝術博覽會。Art Central 展區雖不算大,約是半個台北藝術博覽會的面積,但整體質地 相當精采,風格也非常多樣化。

今年我因為伊日藝術而有幸參與了 Central 的展出,因此有更多更完整的機會與時間來觀看周 遭的畫廊及作品。 相較於 Art Basel 的國際性,Art Central 在業界的眼中似乎更為「亞洲風」, 會場中有超過七成的畫廊來自亞洲,因為某些異國的特殊文化性,Art Central 也同時吸引許多 來自西方國家的藏家。除此之外,相較於 Art Basel,參與 Central 的藝術家年紀普遍年輕,因 此展覽的整體氛圍較為輕鬆活潑。另外 Art Central 利用了本身建築結構的優勢,將位於展場旁 的空地搭建成一座戶外吧檯,因此整體環境看起來既像是展覽又像是在開派對,相當年輕而有 活力。 這次會展中蜂巢藝術中心所展出的夏禹和新氧藝的黃一山作品都相當令人驚艷。這是我第一次 見到夏禹的作品,他的作品讓我想到的羅拜茲的畫中的質感,而夏禹的畫中有著很個人化的顏 色和很安靜與內斂的景物與形象,很輕柔但同時又很有力氣。黃一山的新作顏料層變得更厚實 了,他用顏料在畫布上做出像是浮雕一般的效果,同時利用一些異媒材在畫布上拼貼出具體的 形象。而空間則沿用了過去一慣的手法,在清晰簡單的色澤與空間中玩弄的某種怪異事件發生 後所留下的物件。黃一山的作品充分顯現他有著一絲不苟的性格,每一塊地磚及交界線都經過 精準的計算,因此簡潔俐落的空間感也成為了他個人特殊的符號之一。

大觀園巴塞爾 A Broader View of Art Basel

3.

〇 撰文/林宜姵

亞洲藝術界最重要的藝術活動之一—Art Basel,每年在香港藝術月期間盛大舉行,參觀巴塞爾 不僅能一次大量見到世界各地藝術家作品,更能在作品中窺見藝術家對於媒材的不斷實驗與突 破,了解當代藝術當前的趨勢。 這次參觀巴塞爾花了兩天才全部看完,在這個作品千帆競發的場域裡,不僅考驗藝術家對創作 的敏銳度及穩定性,更考驗觀者在短時間內接收諸多訊息的消化能力。第一天在三樓印象最深 刻的作品之一, 是 Jaume Plensa 的其中一件以深藍紫色玄武岩一體成型製成的《Anna B in Blue》,有別於其他件作品,Richard Gray Gallery 將此件單獨呈現在三面白牆、地面全黑的展 間裡, 巧妙的將投射燈打在作品後方牆上, 昏暗的環繞空間更顯作品的靜謐氛圍。另一件是 Claire Morgan 在 Galerie Karsten Greve 展出的《Broken》系列作品, 將蒲公英種子與動物標 本懸掛在透明盒子裡,這些看似脆弱、靜止又同時呈現垂落姿態的消逝生命,顯露了生與死複 雜的不可能性,如藝術家所說:「在作品中探索動物的肉體性、死亡,以及永恆的幻覺,是我嘗 試和這些事物達成妥協的方式。」 第 二 天 參 觀 一 樓, 第 一 次 親 眼 見 到 平 常 在 畫 冊 上 看 見 的 國 外 藝 術 家 作 品, 如 Michaël Borremans、Marlene Dumas、Neo Rauch、Louise Bourgeois…等,還有電影《小可愛與拳擊 手》裡的篠原有司男,除了這些當代經典作品,還有一件喜歡的繪畫作品是 Ged Quinn 的《Bela Forgets the Scissors》,藝術家在 200×331.5 公分的畫布裡,將不同影像的剪輯,繪置並覆蓋 在古典繪畫作品之上,每個影像四邊留有白框並配上仿真畫出來的紙膠,戲劇化的生活片段記 錄在虛實難辨的時空,同時又將歷史與當今事件的發生纏繞在一塊,Ged Quinn 試圖透過影像 的覆蓋手法與繪畫性,向觀者訴說既有的認知已經成為過去式,往後我們必需在身處的這個世 界塑造屬於我們自己的時空。

5.

-14-

4.

1. Shahpour Pouyan│Memory Drawings│30.4 × 23 cm 2015-2016 Mixed media on paper 2. 熊暉作品 3. 夏禹作品 4. 黃一山│藍色和綠色空間│80×60cm 2014 油彩、壓克力彩、壓克力 5. Ged Quinn│Bela Forgets The Scissors│200×331.5×5cm 2016 Oil on linen


YIRI ARTS | Hong Kong Feast of Art

香港島上的富德樓 Fu De Lou

〇 撰文/王冠蓁

這是我第一次到香港, 在這之前我對香港的印象有部份是由王家衛的 電影、維多利亞港的照片還有佔中學生運動所拼貼建構的, 感受起來 是一個又絢爛又掙扎的城市。今年的三月底, 伊日藝術在香港舉行 Art Basel、Art Central 還有許多衛星展覽的時候,帶著我們來一趟體驗與充 電之旅。 除了聚集了各國畫廊與各類作品匯集的博覽會,我們也去探探香港藝文 空間,在上環聚結文創商店和展覽空間的元創方、幾乎整棟整室都是畫 廊的畢打街 12 號、白立方空間和貝浩登、K11、M+ 的大展希克藏品等等。

九龍城寨公園 Kowloon Walled City Park

其中隱身在灣仔大樓緊挨的一棟 14 層高的典型洋樓「富德樓」,外觀和 一般大樓幾無差別,不過仔細看能看到窗戶上掛著的彩虹旗、實現會社 幾個大字和貼在內側的海報。進到大樓,電梯間有展訊架,各樓層不同 工作室名稱與圖樣, 電梯裡各種圖畫、標語貼紙,已經可以嗅到一些創 作聚落的氛圍。因為香港巴塞爾博覽會,富德樓也舉辦為期三天的工作 室開放,簡單介紹,它是由「藝鵠」透過半資助的方式,將大樓裡的 18 個單位從住商轉為藝術文化用途,以低於市值逾半的租金供藝文工作者 承租使用, 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島上,這十餘坪的空間,搭載的是非常踏 實而理想的事物。

〇 撰文/陳立穎

這是我第二次跟伊日去香港了, 只是這次多了更多的藝術經紀和藝術 家,所以每晚除了桌遊的時光之外,聽聽藝術經紀和其他藝術家們怎麼 看待同一件作品,個別是用什麼角度切入,還有平常完全不會接觸到的 藏家心理學等等,在當代這個對待藝術的追問方式已經是:什麼有可能 是藝術?的當下, 我覺得這些事件對我來說都是相當有趣的, 也很有可 能性。

我們搭乘電梯到最高樓層,清爽的粉綠牆面還有充足的陽光從大面的窗 戶撒入,它是一間獨立書店和健康廚房結合的空間,也是這整棟工作室 的管理員。書店裡有許多藝術相關的書籍、明信片,也有部份是香港藝 術家個人出版的畫冊寄賣。我們順著樓梯往下層的工作室探訪,幾乎每 間都是不同形式的創作,創作者們也都很主動熱情的對我們說明,對我 而言他們是積極的, 除了純藝術創作, 文化保存工作者、小劇場、手 作、動畫或出版等等,都是在這棟大樓裡發酵發動的事。而這種很好的 多元的聚集,同樣也是這次香港帶給我的總體感受。

在此次香港行裡我也意外地發現一些同世代之間的共同語彙(伊日的藝 術經紀真的很年輕),包括看起來冷冰冰的或者以前覺得離的甚遠的創作 者前輩們真實的一面(意外的好笑),這些語彙直指某些已經內化在我們 體內的視覺經驗,還有我們對這些視覺經驗背後所指涉的世界觀和它所 形成的原由,甚者產生更進一步的追尋等等。 頭幾天香港都在下著小雨, 放晴的那天我一個人搭了公車去九龍城寨 公園, 在那邊貪圖了整個下午的陽光, 九龍城寨公園 1995 年竣工, 也 就是說當我第一次踏入香港的時候, 城寨早已經 清除, 現在是個中式庭園, 除了現場少數的古蹟 以外, 幾乎看不到什麼城寨的痕跡了。但城寨的 外貌和意象不只數次的在電影裡露臉, 無論是出 現在反烏托邦的科幻電影裡或者是作為近未來的 都市外貌, 以香港的都市景象和九龍城寨這個巨 大的有機建築體為原點, 觸發了一系列包括我最 愛的攻殼機動隊在內的各種創作, 這些創作又引 起了更多的討論, 城寨最有趣的一點是在其被拆 除之前的建築生命裡, 外觀一直都在改變, 應映 著使用者的需求。建築物的命運不在繪圖板上被 斷然決定, 這對我來說有點力圖對抗大敘述的味 道, 更多的是循環, 游移, 富有彈性和模糊的空 間, 如今城寨的實體已不復存在了, 但城寨的精 神仍然在廣大的文學, 電影, 攝影等各式創作, 甚至是藝術世界裡蓬勃的發展著, 誰會認為最近 當紅廢墟美學跟這個扯不上關係呢? 香港的都市美學對我來說是相當吸引我的, 也的 確向全世界輸出了某種充滿活力的亞洲都市意 象, 這種有機很常時候是對過分的秩序進行的一 種反動, 看看那些突出在路邊, 竹竿搭成的, 相 當於台灣建築用的鷹架。這幾天在這裡走著。偶 爾會有一瞬間分不清楚是在影像裡還是在現實裡。

富德樓 - 香港灣仔軒尼詩道365-367號

-15-


YIRI ARTS | Formosa Art Show

福爾摩沙 國際藝術博覽會 FORMOSA ART SHOW

2016.5.14 - 15

福爾摩沙藝術博覽會│伊日藝術 Room 1212 邱君婷、鄭子祺、李屏宜、楊宗嘉 寒舍艾麗酒店 │台北市信義區松高路18 號

FAS 博覽會的展覽主題將以藝術圖鑑中的「動物學家」此一篇章為大家 聚焦呈現台灣當代藝術家的創作。從動物觀察學的觀點切入,看四位藝 術家邱君婷、鄭子祺、李屏宜、楊宗嘉他們利用動物形體與象徵意象的 轉化,從多元的角度來詮釋人性和思索人類與萬物共處的議題。

1. 李屏宜|野薑鯪鯉|56×38cm 2014 油印木刻 2. 楊宗嘉|孖生系列:毛蟲| 55×40×60cm 2014 雕塑土、化妝土、釉藥 3. 邱君婷|變成一座小山丘|60×60cm 2016 壓克力顏料、複合媒材 4. 鄭子祺|輕柔的振幅|91×72.5×5cm 2015 壓克力彩、木板

美麗之島-福爾摩沙 Ilha Formosa

「Formosa」是一般大眾耳熟能詳對台灣這塊美麗寶島的暱稱。真相為何雖難以 考證,但這樣一則故事早已深植在每個台灣人的心中,同時也是我們內心自豪不 已的代名詞。在以這個島為名的藝術博覽會中,伊日藝術持續深耕著台灣的當代 藝術,而今年以一系列的 「藝術圖鑑」為策展主軸。而這一場「動物學家」中四 位創作者們從動物的形態著手,加上人們賦予的象徵意涵,用這種藉此喻彼的說 書技法點醒人類在巨大的宇宙脈絡下,自稱萬物之靈 [1] 的我們該如何維持自身內 在性靈的平衡同時與我們生存環境和諧共存。

共同的靈魂 The Over Soul

「對所有人來說,存在著一個共同的心靈。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入口,通向這同一 個心靈,以及它的各個方面。」[2]

1.

想像我們的世界其實被不可見的 ( 能量 ) 網聯繫著,李屏宜則透過作品將之視覺 化,透過想像將動植物互相嫁接融合成全新的視覺經驗。以手工繁複的一版多色 木刻技法處理,木版在創作過程中慢慢耗損消逝,而墨色則積累成一個完整的畫 面。藝術家透過木版 ( 物質 ) 轉進成作品 ( 精神 ) 的過程,正像電影中納美人與星 球母體對話,同時珍惜著日常事物與之和諧並存。

楊宗嘉的雕塑外型富饒趣味,除動物化的外型外,孖生同時也是他重要的作品元 素。一來是為了感念他未曾謀面的雙生兄弟,二來暗喻著人跟動物最初並沒有什 麼分別,一樣脆弱與純粹的單純。而柔軟的編織物則是抽象母愛的具現,包覆著 幼體阻絕外來的侵害。想像毛線就似一個牽引著我們原始集體情感的織網,投射 在宗嘉作品的同時,勾起我們早已忘卻人類跟其他生物同樣平等而渺小的真理。

2.

白日夢 Day dreaming

「人們總要求我為他們實現各式的願望,但他們卻從沒意識到自己就擁有那樣的 能力。」[3] 白日夢的力道不像佛洛伊德說的那樣張狂,倒像每個人都擁有讓自己逃離現實的 一種技能。邱君婷透過在透明壓克力板上描繪著日常與夢的結合,畫中動物與人 們和樂的風景,不過就是藝術家的一幕幕白日夢小劇場,帶領大家參與她的童年 記憶。畫面中渲染的色料帶給了我們驚艷視覺效果的同時,暗示著世界不是非黑 即白,反而很多是灰色地帶。現實生活中遭遇的醜惡與挫折,人們總會找到屬於 自己的方式完美做結。

3.

鄭子祺的畫作更像是他的私密日記,而畫面的各式動物則是解讀密語的鑰匙。他 將自己的靈魂寄宿於那些動物之中,就像古時前人敬畏著動物的強大,擷取動物 的某種特徵象徵性來補足自己內在特質的不足那般,透過幻想來面對日常之中的 那些莫可奈何。背景中嚴峻的叢林就是現實社會的倒影,近景的動物不斷地賣力 從那掙脫,畫面本身是創作者本身欲逃離的具體牢籠,卻也是他精神得以解脫的 爽朗草原。 [1]「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出自《尚書.秦誓 上》 [2]《愛默生集 : 論文與演講錄》,吉歐.波爾泰編,趙一帆等譯,三聯書店出版,1993,P256 [3] 一詞出自《王牌天神》,環球電影出品,2003

4.

-16-


YIRI ARTS | Yonder / The Lost Future

它方/ 不再見未來 李世文/鄒享想雙人聯展 YONDER / THE LOST FUTURE 撰文/ 郭書殷

1.

它方是個迷人的地方, 有著用想像堆疊的美 好;在它方與未來之間擺盪著激越跳動的旋 律,探索的對象是現在、是當下,是屬於藝術 家對於自己親身所處時代的詮釋,在過去、在 未來、在它方,用力地探索著、記錄著,醞釀 著待發的溫度,朝遠方持續增溫。 我們通常認為,人在固定的地方反覆著同樣的 行為, 就是家、就是居所。定居究竟止於何

處?界限是有形的,也是無形的。穿越界限, 終點也可能成為起點。度量自我與外界的關 係,並帶領觀者探索這段模糊不清、晦澀曖昧 的地帶,互相低語的同時亦與觀眾產生交集, 在觀者試圖揣摩圖像上的細碎線索時,悄悄地 與觀眾的自我投射相互揉合,形成觀看自身片 段的途徑,最終引導出每個自身不同的觀看情 感與解釋。

-17-

在他們的創作裡看見兩位藝術家將生活所見的 片段拼湊在畫面裡,就如本次展覽名「它方」 以及「不再見未來」以「/」符號連結,各自 表述自身對創作的思考,巧妙地隔開卻又合理 的銜接兩者。他們的創作如青春之詩,充滿對 這世代的觀察描刻,自過去的生命經驗蔓延到 了未來,他們形容這樣的狀態,就像是背對著 某處前進,不對未來再見,也不再見未來。


YIRI ARTS | Yonder / The Lost Future 連呢喃絮語都如詩句般淡雅迷人―李世文 Even a whisper could be elegant, fascinating and poetic―LI Shih-Wen

「這是一種接近無限透明的藍色。我站起來,朝自己的公寓走 去,一路上想著,真希望能夠變得像這片玻璃一樣。希望自己 身上也能夠映出這和緩的白色起伏。我希望也能夠讓別人看到 映在我身上的優美起伏。」[1] 李世文:「對我而言,創作的初衷來自無法直敘生活的一種代 謝, 於是, 創作更是為整備生活的方式, 成為內在精神的出 口。透過個人化的物件與圖像構成一篇未明的絮語。」在李世 文的作品中,得以讓我們以一顆平靜卻又熱切的心去探尋這世 界所帶來的神秘,觀看的同時,就像是一面映照自身經驗的鏡 子,投射出自我存在的路徑。然而在這過程裡,便能從畫面中 找尋每個個體存在的價值與意義,當內在的精神幻化為另一種 存在的姿態時,一切都會慢慢浮出而被看見。

失速的顯影 The Developing Print of Fury

用「述說」搭起創作者與觀看者間某種感性的閱讀橋樑。即將 失去形體的輪廓、好像快消逝的面龐、被記憶抹去的風景,客 體在無形之中慢慢累積,畫面呈現出來的狀態,就是藝術家李 世文所詮釋的「失速顯影」,象徵化記憶中的諸多情緒,從單 純柔性的自身述說中,繪畫成了他某種量測方式,建立起這種 如被隔了層薄膜觀看式的畫面。他將顏料不斷地反覆堆疊,試 圖以這樣緩慢而柔和的方式來敘說他的畫面故事,說他的畫作 像詩、像散文這樣子的說法絕對不足以形容畫面所帶來的感知 衝擊,他的作品甚至還會飄散出一股獨特神秘,而無法形容的

月光下的幻化異域―鄒享想 The magical and alien area under the moonlight ―TSOU Hsiang-Hsiang

鄒享想:「夜晚的霓虹映在不具名的典雅臉龐,他們被染上色彩;新的光譜。一場無聲派對,燈光 隨規律的節奏變換顏色,整座庭院包裹在迷離的光影中,像展示,亦像私自歡騰,令人眩目。相對 的,周圍的寧靜卻更加清醒;以為就要與這份相異感擦身而過時,來不及意識到的某個熟悉印象浮 出:啊!我好像每天都會經過一樣……。」由於台灣擁有豐富的他國殖民背景,因此這些歷史留下 的痕跡最顯著的就是直接反映在我們的建築、生活、及宗教裡。而藝術家鄒享想觀察到了這個有趣 的現象,在街道巷弄間不斷地探尋這些耐人尋味的建物,再透過幻化與嫁接將這些景物記錄在畫布 上。藝術家回想過去的生命經驗,發現其實不管在哪裡都會看見這些充滿異國風情的裝飾,並且因 混搭而產生濃厚的矛盾感建物,這是屬於這片土地的共同記憶,也許它的存在,也漸漸的讓我們習 慣了這些帶著些許幽默、些許莫名卻又平常自然的樣貌。

微妙的露餡感 The Delicate Leaking

有多久沒好好抬頭看一下生活周遭的建築了?在都市快速發展之下,一棟棟嶄新的大樓錯落地林立 著,擁有看似古典柱式門面的樓房就矗立在巷口旁,似城牆般地隔開了四周的風景、環境,它成功 地攫取了所需的目光。這些既華麗又衝突的景象,帶著一絲微妙的露餡感,好像瞬間就能轉入驚奇 又莫名的異地般,捉摸不透,弔詭矛盾。藝術家透過自身感受,將這些圍繞在我們周圍的混搭景物 呈現出來,這就是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家鄉、我們的記憶,在這樣的環境裡,不由得地也萌生出怪 異的認同感,使之游移在排斥與熟悉之間,不堪中帶點親切,似乎重新取得一種「自然」的身份。 [1]《接近無限透明的藍》,村上龍

2016.5.7 - 6.5

它方/不再見未來│李世文/鄒享想雙人聯展

伊日藝術駁二空間│駁二藝術特區大義C9倉庫│07-521-5783│13:00-19:00│週一休館

香氣。

1. 李世文|不再見未來|60×65cm|2016|壓克力彩、炭筆 2. 鄒享想|M103|145.5×89.5cm|2016|油彩、畫布

2.

-18-


YIRI ARTS | Grande y Felicísima Armada

無敵艦隊2.0 西班牙藝術家聯展

GRANDE y FELICÍSIMA ARMADA

撰文/ 蘇泳升

你心目中的西班牙印象是什麼?是皇家馬德里足球隊、鬥牛士的颯爽英姿、熱 情的佛朗明哥舞、還是讓人食指大動的海鮮燉飯?西班牙在上個世紀曾是歐洲 大陸的強盛國家之一,然而在近幾年,許多人認為下一個繼希臘經濟崩壞的就 是西班牙。直至 2016 年經濟起飛,西班牙現下成為歐洲的一顆閃亮新星。 不論今非昔比、世界經濟如何的變化動盪,西班牙人有鬥牛士一般的精神,越 是艱困的環境, 越是能激發內在那源源不絕的鬥志。西班牙當代藝術圈的發 展,也承襲了這驍勇精神,在藝術家的創作血液裡,存續著對於過往美學的衝 擊與挑釁,在批判中,卻不失其民族的優雅特性。 1.

-19-


YIRI ARTS | Grande y Felicísima Armada 伊日藝術在今年 2 月, 參加了與 ARTCO 同 期 的 馬 德 里 藝 術 博 覽 會 Art Madrid 2016, 透 過 藝 術 家 金. 提 爾 (Guim Tió Zarraluki) 的 引 介 下, 我 們 很 幸 運 地 結 識了三位才華洋溢的西班牙藝術家莫妮 卡. 蘇 畢 迭 (Mònica Subidé)、 努 里 雅. 法 瑞 (Núria Farré) 和 傑. 蒙 庫 斯 (Jan Monclú)。就像中古世紀的結盟, 將三位 藝術家的創作匯集成一艘嶄新的無敵艦 隊, 他們各自蓄積著無限的藝術戰鬥能 量, 遠從西班牙, 航向南台灣的藝術大 港,伊日藝術駁二空間。

Mònica Subidé―皮膚的表情 The Expression of the Skin

莫 妮 卡. 蘇 畢 迭 (Mònica Subidé, 1974) 出生於巴塞隆納。她曾在巴塞隆納馬薩納 藝 術 設 計 學 院 Centre d�Art Massana 學 習繪畫。在 Mònica 的肖像作品中, 她慣 以厚重的筆觸,強調畫中人物的膚質以及 輪廓,並以大量的中性色調,捕捉人們深 沈的纖細情緒。她的人物畫作常以一種模 糊視覺的筆觸,就像攝影學中的景深一般 聚焦、散焦,形成獨特的肖像繪畫風格。Mònica 配置在畫面空間中的 人物、動物及靜物, 混雜著一種生氣與死意的對比聯繫, 在造型和空 間的交互關係下, 產生出一種柔和的對比、荒謬的趣味。堆疊在皮膚 上的油彩、乘載著情緒的出口, 這些堆積、重疊筆觸下所刻畫出的肖 像, 更顯現出這些人物皮層底下所隱藏的脆弱心靈。肖像在我們的生 活中不僅只是身份的辨識,在藝術家的筆下, 更是我們和他人之間感 性的交流中最短、且直接的距離。

2.

Núria Farré―水面下的柔性張力 The Elastic Softness Beneath the Water

努里雅.法瑞 (Núria Farré, 1992-) 出生於巴塞隆納, 在她近年的創作系列中, 水已 成為一個重要的題材。她的《沉浸》系列中,呈現出女性沈浸在水中的姿態,進行細 膩的寫實描繪。藝術家引用童話故事睡美人作為創作的發想,讓各個匿名的女性靜溺 於水中,宛如沉睡在各種不同的夢境裡。藉由女性於水底世界裡擴張、膨脹的臉部變 化, 來呈現充滿焦慮、困惑, 滿腹心事的神情。Núria 以女性與水交織而成的間接造 型,創造出女性容貌微妙的柔性張力。

2016.6.11 - 7.10

2016.7.16 - 8.14

無敵艦隊 2.0│三人聯展 Mònica Subidé、Núria Farré、Jan Monclú

蓮輪友子個展

2016.8.20 - 9.18 王冠蓁個展

‧展覽訊息若有所更動皆以伊日藝術網站公布為準

伊日藝術駁二空間│駁二藝術特區大義C9倉庫 07-521-5783│13:00-19:00│週一休館

Jan Monclús―無原因事件 Events which Happened for no Reason

傑.蒙庫斯 (Jan Monclús, 1987-) 系列作品中, 使用我們生活周遭的日常符號, 轉化 成畫中的物件, 以富有想像力的組合程序來尋求新型態的半具象繪畫風格。他的作 品中多數的識別元素並沒有任何代表的功能,反向地以簡單的符號操作反思繪畫的過 程。他近來經常以繪畫及物件的組合作為傳達的媒介,他的作品拒絕了理性邏輯的視 覺引導機制,以矛盾錯置的組合來呈現現代生活中人際之間的孤寂與些許荒涼。矛盾 的圖像關係是他所建構與生活的對話,通過對現實認知的否認痴迷駕馭著不按牌理出 牌的視覺邏輯。 無敵艦隊 2.0,好比一趟裝載著西班牙藝術家對生活、事件以及人性反思的冒險航行, 我們從藝術家的作品中,看到年輕世代與當代生活的對話。他們體現的不只是西班牙 式的風情,這也將是我們彼此共通的生命提問。

3.

1. Núria Farré│Catarsis│116×89 cm 2015 油彩、畫布 2. Mònica Subidé│Everydayness at risk of extinction│75×120 cm 2016 油彩、鉛筆、拼貼 3. Jan Monclús│the resistance│100×100 cm 2014 油彩、畫布

-20-


YIRI ARTS | Column 面中的人物,一眼看左、一眼看右,無法對焦的眼睛。像是 來來回回塗抹,筆觸短而明顯,好像小時候用快沒水的彩色 筆,不小心塗得有濃有稀的樣子。藝術家王冠蓁筆下的風格,乍看 漫不經心。

畫 撰文/ 盧怡安

COLUMN: LIBERATED IN FANTASY, GOOD GIRL

很奇妙的,這種氣氛卻給望向畫的人,帶來一種放鬆的、自在的感 覺。因為畫面上占據絕大部分位置的主角,沒有兩眼直盯著你瞧; 因為那人物懶散的動作,和背景有點不切實際的細節,沒有銳利精 細而逼人仔細審視的壓力。看著看著,有種鬆了口氣的安心感。心 思一下飄揚起來,好像會令人想起自己一些不太重要,但感覺舒適 的生活片段。

乖女孩在 小說世界裡 大展自由

「很自由」,的確是王冠蓁最嚮往作品能帶給人的感受,一如她喜歡 英國藝術家 Cecily Brown 自由奔放、不拘小節的作品。 以為她是個從小就可以自由自在,到處閒晃的孩子。沒想到她說, 家裡開中藥行,父母總是非常忙碌,怕四個孩子到處亂跑,總是對 他們管得很緊。生活規律到近乎單調,包括不能像其他同學一樣, 去彼此的家過夜、玩。唯一會讓父母點頭說:「好, 妳去吧。」只 有附近的圖書館。 從安徒生童話、中國民間故事、吸血鬼小說,到吳明益長篇的小說 《單車失竊記》、駱以軍的《女兒》,她在圖書館裡讀了大量的小說 與故事。在生活裡,也許不能想去哪兒就去哪兒的那麼自由;在書 裡,卻是想到甚麼情境裡就可以到甚麼情境裡的,很寬廣。小說, 是陪伴王冠蓁從小到現在最好的玩伴。

被管教得很嚴的孩子, 或許不見得就要很乖, 畫出 四平八穩、有條有理的作品。也不見得就很叛逆, 硬是創造出一些看了嚇人一跳的作品。有一種可 能, 是在嚴得不得了的家庭中, 在書的世界裡, 找 到 一 種 小 說 般, 充 滿 想 像 力, 自 由 自 在 的 創 作 風 格。像是王冠蓁。

歡樂的、恐怖的、驚悚的劇情,她都不挑,一一吞沒它們。大概是 因為小說的灌溉,她的想像力滋長。可愛的、詭異的、充滿幻想的 感覺,也在王冠蓁筆下融合。國中的時候,她就畫出一張長滿許多 眼睛的臉。想像力不受拘束,很自由。雖然讓風水師大皺其眉,覺 得不吉利,不過其實家人一開始還蠻捧場的,裱了框,把這張臉掛 了起來。 正因為可以一個人在小說的幻想世界裡,自由的跑來跑去,氣氛一 下明亮、一下黝暗的切換來、切換去,王冠蓁的作品也是如此。可 以像她筆下《紅髮肖像》那樣,勾起內心的黑暗面;也可以像《有 當歸的湯》一樣明亮而閒適自在。 筆觸細膩不是她的風格,但整體卻總能掌握一種幻想般的、悠遊或 沉溺在某種或低或高生活情緒裡的感覺,從她自己渲染到閱覽作品 的人身上。閱讀她的作品,也像是一部部有長有短的小說。 開中藥行的父母,至今還是那麼忙碌。她也還在吞沒更多更多的小 說。好期待接下來,她會畫出甚麼樣的小說感。 王冠蓁|有當歸的湯| 72.5×91cm 2015 壓克力彩、畫布

-21-


YIRI ARTS | Art News 布宜諾斯艾利斯拉丁美洲美術館 MALBA

澳洲雪梨新南威爾斯美術館 Art Gallery NSW

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 Stedelijk Museum

此展超過八十張的黑白攝影作品呈現了亞諾瑪米族 人難解的世界。Claudia Andujar 起初只是記錄著 南美洲當地原住民卡拉雅人的生活模式,後期開始 關注因森林砍筏及礦石資源的開採,而受到迫害的 委內瑞拉境內的原住民──亞諾瑪米族議題。此展 覽不僅立意幫助亞諾瑪米族人接踵疫苗;以及個 體、種族身分的正向認同感,並且紀念因納粹集中 營而死去的親友。

第 20 屆雪梨雙年展以「未來就在眼前,只是尚未 被平均分配」作為副標,將議題圍饒在虛擬和肉體 的日常差別上。此次展出,藝術家試圖探索心靈上 與哲學性的交叉點,於是藉由許多復合了宗教、科 學、自然和靈性的作品來探討權力結構以及再支配 的議題。因此,此屆雙年展代表著 NSW 美術館邁 入第 40 周年,主辦單位更延伸出館外,將許多作 品於街上展出。

荷蘭藝術家 Jan Dibbets 的「新色彩學研究」將 與源於 70 年代的「舊色彩學研究」共同展出。隨 著科技與時俱進,Dibbets 挑戰著色彩與藝術在科 技間的極限, 產出新的極端抽象的色彩學系列。 Dibbets 的作品探討著光線、感知與空間的結構。

CLAUDIA ANDUJAR. MARCADOS D / 2016.3.4 - 7.31 P / MALBA W / www.malba.org.ar

20TH BIENNALE OF SYDNEY D / 2016.3.18 - 6.05 P / Art Gallery NSW, Sydney W / www.artgallery.nsw.gov.au

JAN DIBBETS: COLORSTUDIES 1976-2015 D / 2016.5.7 - 7.31 P / Stedelijk Museum W / www.stedelijk.nl

編 譯/葉柏昇

國立現代美術館(果川館) MMCA (Gwacheon)

藝術新聞

ART NEWS 銀川當代美術館 MOCA YIN CHUAN

Para Site 藝術空間 Para Site

本次展覽《綠光幻影─李淑子》為大規模回顧李淑 子作品展。李淑子的作品確立了「韓國畫」的概念 與特點, 並且在韓國美術史中建立了彩畫的正統 性。李淑子追求「韓國畫」的真實面貌是與時代共 同呼吸並持續變化的,創作題材可分為「民間藝術 品」、「麥田」、「牛」、「韓文」、「白頭山」。希望觀 者透過李淑子的展覽,能引起韓國人之間的共同情 感共鳴。

此次展覽「非常上癮――日常生活美学的再延伸」 展示多位台灣、日本及韓國藝術家創作的動漫藝術 作品,包括畫作、雕塑、裝置、錄像。探討著當代 藝術家如何寄情於動漫的人物以及異想的場域而抒 發自我對環境的感知,串聯出現實與幻象的空間, 帶領觀者進入藝術家創造的充滿生命力及幽默力的 異想世界。

此次聯展《工餘》,探討香港及鄰近區域內階級、 種族、勞動及移民的相關議題。透過一系列的公共 活動及邀請藝術家進行研究藉以深入連結香港的外 傭社群。希望呈現香港、菲律賓、印尼及其他地區 矛盾又多彩的文化及社會組成。透過藝術創作,藝 術家試圖描繪歷史進程及個人慾望和夢想交織下, 寬廣卻又矛盾的觀點,並重新想像身為香港人的意 義為何?而誰又能為香港發聲?

綠光幻影―李淑子 D / 2016.05.25 - 7.17 P / MMCA, Gwacheon W / www.mmca.go.kr

非常上癮―日常生活美學的再延伸 D / 2016.4.10 - 7.10 P / Yinchuan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W / moca-yinchuan.com

工餘 D / 2016.3.19 - 5.29 P / Para Site, HK W / www.para-site.org.hk

-22-


YIRI ARTS | YIRIARTS.COM.TW

教育必須深耕,也需要多元發展。 在這個空間裡,可以發生的事情還有很多。 這當中有原不相識的你我,也有無心碰撞出的創意火花。 歡迎有想法你的與我們分享各種可能,讓它萌芽成長。 ■ 台北市八德路四段 778 號 9 樓之 1 │ 02-2651-2888 #832 ■ Facebook 粉絲頁搜尋│伊日講堂

總編輯│黃禹銘 視覺設計│洪振峰 編輯群│何柏儒‧張智凱‧郭書殷‧黃琳軒‧葉柏昇‧羅硯澤‧蘇泳升 專欄作者│王若均‧王冠蓁‧林宜姵‧孫培懋‧陳文立‧陳立穎‧陳雲‧盧怡安 英文翻譯│陳韋彤 創刊日期│2014.11.1 發刊日期│2016.5.1 出版單位│伊日美學生活基金會│台北市南港區八德路四段768巷5號4樓之1 連絡電話│02-2786-3866 Editor-in-chief │Orton HUANG Visual Design│Anderson HONG Editor│Poju HO, Kai CHANG, Bodie KUO, Evelyne HUANG, Peter Yeh, LUO Yan-Ze, Jasper SU

Contributors│Regina WANG, WANG Guan-Jhen, LIN Yi-Pei, SUN Pei-Mao, CHEN Wen-Li, CHEN Li-Ying, CHEN Yun, LU Yi-An Translator│Steven CHEN Established│Nov. 1, 2014 Publication Date│March. 1, 2016 Published by│YIRI ARTS FOUNDATION│4F.-1, No. 5, Ln. 768, Sec. 4, Bade Rd., Nangang Dist., Taipei City 115, Taiwan (R.O.C.) Contact│886-2-2786-3866 All Rights Reserved. © 2016 YIRI Co., Ltd. 著作權所有 © 請勿私自轉載 線上閱讀 issuu.com/yiri.arts

台北空間│台北市南港區八德路四段768巷5號4樓之1│02-2786-3866 台中空間│台中市西區精誠五街2號│04-2327-4361 駁二空間│駁二藝術特區大義C9倉庫│07-521-5783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