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日藝術誌 Vol.013

Page 1

YIRI ARTS | YIRIARTS.COM.TW

Vol. 013 Nov. / Dec. 2016 I S S N 2 4 1 1 -

Y R G P

4 2 2 7

GENERATION OF WEAKNESS

MANIFESTO JULIAN

HAPPENING IN TAIWAN

虛弱年代 -5 -

13 個凱特 -10-

雙年展進行式 -15-


YIRI ARTS | Zoologist 3.0

動物學家 ZOOLOGIST 3.0 編輯/ 蘇泳升

「動物學家」藉由動物形態賦予象徵意涵,用藉此喻彼的說書技法,點醒人類在巨大 的宇宙脈絡下,自稱萬物之靈的我們,該如何維持自身內在性靈的平衡,並與我們所 生存的環境和諧共存。現實生活總是一團亂,我們都有極限的,我們都會犯錯,而當 我們試圖更瞭解彼此,我們會發現彼此特別的差異,但是我們一定要去嘗試,不論你 是什麼動物,嘗試去讓世界變為一個更好的地方,好好看透你自己並瞭解到改變由你 開始,從我開始,也從我們所有人開始。 今年的台中藝術博覽會,伊日藝術以「動物學家 2.0」為題策展,受到觀眾們廣大的 迴響!展覽中透過專精於不同媒材的藝術家,從平面繪畫、陶、金工、動力藝術及複 合媒材,藝術家將自己化為動物姿態,因應人類社會中的各種儀式反省了生命存在的 意義。今年十月非常難得的機會,高雄駁二空間再度以「動物學家 3.0」聚集了許多 優秀藝術家的創作,在這些作品中藝術家們無論是懷念著過往時光的輝煌,或是從各 方的壓力中尋覓一絲慰藉,都透過動物的形象來尋找自我人生的想像、探討生命恆久 的意象等。這些不同生命經驗的碰撞,建構了對於生命價值的體悟,在每段不可言說 的故事裡顯現昇華的人性溫度,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2016.10.29 - 11.27

動物學家3.0│江孟禧、邱君婷、陳文立、黃至正、楊宗嘉、蕭旭凱、 haha Hazen、Daniel Sueiras、Stephanie Chambers 伊日藝術駁二空間│駁二藝術特區大義C9倉庫│07-521-5783│13:00-19:00│週一休館

1.

-1-


YIRI ARTS | Zoologist 3.0 江孟禧 Jiang Meng-Si

江孟禧擅長木雕創作,一系列創作作品透過自然界鳥類輔 育幼鳥,來描寫現代社會中單親媽媽身兼雙職的辛勞,也 闡述動物與人之間所共通與生俱來的偉大母性。

邱君婷 Chiu Chun-Ting

如果說創作是藝術家獨門的儀式行為,那麼邱君婷以其自 身對於生命圓滿的期待所創造的白日夢,便如同春日裡透 著粉光嫩彩的祝禱者,除了彰顯生命的美,也療癒了生命 的痛,清晰地展現創作者對於生命價值的認同。

陳文立 Chen Wen-Li

陳文立擅長透過水墨繪畫中的盆景植物,呈現出異化的自 我情感,以個人自畫像的方式構成的植物樣貌,進而表現 出人為強迫植物自然生長的姿態,有時糾纏、有時恣意生 長的自我形象,反映出自我與社會現實的糾結。這次駁二 展出作品,藉由養鸚人爭論的剪羽議題,來反觀現代人對 於愛情的佔有、控制、自由、信任,其實這一切的舉動都 是以愛之名去佔有與控制。

2.

黃至正 Huang Chih-Cheng

黃至正的創作中主要是圍繞在生命議題與情感抒發上,在 生命的循環裡有許多課題,透過創作尋找另一種可能的答 案。透過拆解、拼貼、重組的方式將人與自然、人與動 物、自我與他人的關係,以圖像的方式轉繹,試圖從中尋 求自身因應的態度。

楊宗嘉 Yang Zong-Jia

3.

4.

5.

6.

7.

8.

在孖生系列的創作中,有著複製、孕育、綑綁、療癒的過 程,是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反覆地與自身對話,自然形 成的四種過程,也能見證他的成長及心理歷程。並在結合 了四種過程中, 在製作的形體上, 模擬出一種類似夢的 場境。

蕭旭凱 Xiao Xu-kai

蕭旭凱以《故宮鳥譜》的內容為基石,將其書中的禽鳥, 由平面轉化為立體,重新降臨這世界。良禽擇木而棲,他 期待著牠們能夠各自在這世上找到自己的落腳之處,並衷 心的期盼鳥兒們將因人類的陪伴,而不再孤單。

haha Hazen

標本藉由各種方法記錄一種永存,將時間的痕跡鎖住在某 個當下。Haha 的作品著重在標本與老物件的結合, 用一 種視覺上是類比,本質上卻是對比的特殊關係,透過重組 與拼貼的方式,去記錄著他們對時間與空間的共存。

丹尼爾.蘇維勒斯 Daniel Sueiras

乍看丹尼爾的作品,很快地就能被畫面中那雙炯炯有神的 雙眼所吸引,與作品中的動物對望相視片刻後,有種與畫 中動物互換位置的錯覺,彷彿我們生為觀者被侷於框內, 而動物在框外肅然而立的凝視著我們。這樣的框其實是 「獸欄」,是道德的框架,更是一種價值追求。

9.

史蒂芬妮.錢伯斯 Stephanie Chambers

史蒂芬妮的作品以夜色裡的森林為舞台,以從小於城市長 大的觀點描繪在那充滿神秘而未知的森林裡,每種動物溫 柔而安靜的姿態,如同拿著照燈探險般,藉由人類平時在 動物所見世界與以動物對外界投射的兩條軸線進行創作。 1. 楊宗嘉|純真,還不想知道|26.5×45×45cm 2016 美國土、化妝土、金水、銅絲線、纖維毛料、木材、紫晶粉 2. 黃至正|月蝕-先民2|15×13cm 2016 紙本、墨水、金箔 3. 邱君婷|練習飛 行|50×50cm 2016 壓克力顏料、複合媒材 4. Daniel Sueiras|S.N. - Retrato Ilustre CXVI II-|66×140.5cm(含框) 2016 油彩、木板 5. 陳文立|以愛之名-剪羽|91.5×117cm 2013 膠彩、 礦岩 6. 蕭旭凱|百鳥圖:牛南鶉|6×8×1cm 2014 黃銅、青銅、不鏽鋼、轉印紙 7. Stephanie Chambers|You Belong to the Disco, You Belong to the Ages|40×50cm 2014 複合媒材 8. haha Hazen|無題|25×18×9cm 2015 標本、乾燥花、老物件 9. 江孟禧|覓食的母鵲|93×12×53cm 2016 樟木、油彩

-2-


YIRI ARTS | Synchronicity

1.

-3-


YIRI ARTS | Synchronicity

1. 井上光太郎|Green Pills|45.5×38cm 2014 油彩、畫布 2. 中村亮一│a study of identity.│30×30cm×8pcs 2016 油彩、鋁板

撰文/ 張聖坤

共時性 中村亮一、井上光太郎 聯展 SYNCHRONICITY

中村亮一 Ryoichi Nakamura

2.

2016.12.3 - 2017.1.8 中村亮一、井上光太郎│聯展

伊日藝術駁二空間│駁二藝術特區大義C9倉庫 07-521-5783│13:00-19:00│週一休館

井上光太郎 Kotaro Inoue

「過去的記憶、漫無邊際的想法、不論快樂或悲傷,瑣碎的細節成日重複、並遺 忘。不曉得是什麼時候消失不見的、甚至連消失不見了自己都不曉得。在回想 起之前感覺不到, 那究竟是真的消失、還是只是被自己遺忘了。如果什麼都不 做,我是不是就無法保留下那些不想遺忘的回憶了呢。」

「對我來說,『夢境』是一種不自由、奇幻難解的世界,是一個不論下一秒發生 什麼事都不奇怪的世界。而在現實中, 偶發的某些真實事件, 勾出預見過的夢 境,重疊投影,真假難辨。就像在漆黑的舞台上,“啪”的一聲,被聚光燈給圈 了起來。不挾帶任何敘事符號、不外顯任何情感。我作為一個載體, 被動式的 將這樣的視覺畫面,再製、重現。」

中村亮一在 2002 年考入東京造型大學美術系, 次年辦理休學, 孤身一人前往 德國柏林。2003 那年他 20 歲, 這一待就是四年半。中村在這四年間便以柏 林為據點繼續進行藝術活動,2005 年在被稱為藝術家之家的「塔合勒斯藝術 中心」( kunsthaus tacheles ) 申請為駐點藝術家、並於柏林魏森賽藝術學院 ( Kunsthochschule Berlin-Weissensee ) 中修課。

井上光太郎於 2002 年進入大阪美術專門學校,專攻的是繪畫。某些藝術家的作 品反映著社會現象、某些藝術家的作品反映著流行時事,某些藝術家的作品像 是日記, 反映出自己的生命經驗。井上在鳥取出生、在奈良成長, 獨自一人搬 至大阪讀書創作、搬到西宮、又再搬回大阪,2009 年的初夏落腳東京,持續進 行著創作與發表。井上的作品就像他自己的旅居日記, 以自己的生活空間、陌 生城市裡的人、異想的夢,牽繫著作品的不同視點。

中村的系列作中,不論是 2014 年獲岡本太郎現代藝術賞的《家庭故事》木版畫 系列,或是 2012 年開始進行的有機體造型邊框的舊系列,在主題上是一直關注 著人與人之間, 相異個體的結合、人際的協調模式。柏林的長期滯在、以及倫 敦、美國的駐村經驗, 讓中村亮一的作品存在著異族文化的濃烈氣味, 也是中 村在發表過的數個不同系列作品當中,從未捨棄過的共通視點。2016 年駐村期 間, 中村與另兩位日本攝影藝術家合作全新的主題。在中村鋁板繪畫的新系列 當中,是以 20 世紀前半,戰前-戰中-戰後的日本人移民,關注異族在美國當 地的文化融合性、以及身份認同作為發想。中村亮一在駐村的一年間, 前後共 訪問了 200 位日裔的第二代、第三代美國人, 並以此為素材, 用量體的視覺呈 現,發展出全新的鋁板肖像系列。

道頓崛上的計程車、自動販賣機、路邊的招牌廣告、戶外的冷氣機。大阪在住 期間, 井上以自己身旁這些最親密、最尋常的景色作為創作的主題。夜晚的獨 棟別墅、公路上的招牌、從窗戶透出的人物剪影。西宮期間, 井上到了夜間便 會帶上自己的相機, 開始在路上閒晃探險, 隨機的攝影記錄。城市裡的浮光 掠影, 總輕易地消失在我們的意識之中, 下班行經的巷弄, 飄出陌生的煎魚氣 味、鏟鍋的敲擊聲, 在我們的生命中是那麼零碎且不重要。若有機會佇於井上 的繪畫前、感受這些熟悉且陌生的光景, 或許我們都能勾起各自不同的一段、 曾被自己忽視的回憶。

-4-


YIRI ARTS | Generation of Weakness

虛弱年代 陳彥智個展 GENERATION OF WEAKNESS

撰文/ 何柏儒

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 It was the best of time,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 [1]

現在身處的年代, 如何去定義他, 如何去評斷他?或許在 資訊爆炸的年代, 讓我們忘記小時候的單純與簡單, 我們 緊追著想要跟上時代的腳步, 但卻漸漸遺忘了過去的美好 時光。陳彥智在眷村成長, 直到面臨都更, 曾經熟悉的景 物一夕之間變得陌生。陳彥智在繪畫創作中, 描繪大環境 發生的社會事件, 透過自己的方式解構, 再建構這個年代 的模組。陳彥智說, 自己從小對於機械人類的玩具不感興 趣,而樂高積木 ( Lego ),可以按圖索驥地找出每一個正確 的積木拼裝, 創造一艘船、一棟建築、一個世界。陳彥智 在畫面裡創造一個虛構真實的現實時代, 現實, 是普羅大 眾所看見的東西, 亦是人云亦云;真實, 是大眾所不可見 的非表象, 透過陳彥智內化後所呈現的一種真實, 歷史事 件的真實、現實世界的真實、社會環境的真實、文化的真 實及精神的真實。

1.

-5-


YIRI ARTS | Generation of Weakness 規訓社會的彼岸 Beyond Disciplinary Scoiety [2]

「創造是與世界建立關係的特種關係」[3],虛弱年代系列是藝術家詮釋的某種真實,以繪 畫為媒介、畫布為載體, 在畫布上創造自己能掌控的世界, 是陳彥智發洩的一個出口, 也是對於社會的指控與批評的反映;也許是厭世或是一種逃避至自我的一方天地。畫布 裡的世界是一種敘事體,陳彥智能夠自己安排劇本與戲碼,透過這樣的社會劇本和大眾 達成一種意識連結。傅柯 ( Foucault, Michel ):「並非每件事情都是壞的,但一切都很危 險,……。如果每件事情都是危險的,那我們總是可以做一些事。所以我立場並不是導向 冷漠, 而是導致一種超越和悲觀的行動主義。」陳彥智運用象徵性的符號物件、形象, 將他們排列、再現去指涉某種虛構的故事。雖然充滿了許多的不幸、詼諧、絕望,但是藝 術家內心仍抱有希望,在畫面中不難發現藝術家精心安排象徵希望的元素。「敘事體的藝 術語彙,兼具個人意識和集體意識」[4] 虛弱年代系列述說這個年代的無力感與弔詭的狀

態,看似抽離了與社會的連結,但又搭起了另一種溝通的橋樑,不僅反映藝術家的個人意 識,也反映了身處台灣社會本身外集體虛弱的共時性。

2.

創世紀的實驗室 Genesis Laboratory

陳彥智對於我們所生存的環境感到好奇,好奇宇宙外的事情、宇宙的擴張、初始、形成, 好奇這一切是由誰創造或是支配。展覽中的另一個系列「實驗室」,藝術家受創造類及模 型類的玩具啟發,以造物者的角度將之模組化,將日常生活觀察還有生活周遭環境的物件 融入畫作中,畫面重複出現的桌子彷彿神聖的祭壇一般;牆面上的科學百科式的海報或拼 貼,像是事件的影射或某種知識性的提點;一樣的外套服飾是生日時朋友所送的禮物,這 份禮物對陳彥智來說很特別,像是提醒自己是一種擁有愛的寄寓情感,和畫面裡的孤寂感 形成了耐人尋味的氣氛。作品中的人物似乎已成為標準配備,事件皆在未明確的空間所在 發生,好像置身其中又像旁觀的觀察者。對陳彥智來說,是一種反應現實的真實紀錄。

荒謬年代的生存之道 Survive Absurd Era

康德提出「人是目的自身」的命題,當人只是作為認識活動的主體,作為一個經驗的存在 而構成為自然界的一部份的時候,和其他事物一樣,沒有真正的自由。只有當人作為倫理 行為的主體,從感性世界 ( The World of Sense ) 進入到理性世界 ( The Intelligible World ) 的時候,才能脫離束縛。加達默《真理與方法》稱之為「人類世界經驗的基本形式」,並 通過藝術創作體現了人生在世,不斷追求自由的最高理想 [5]。陳彥智的傳統台式瓷磚、 鐵花窗,附以微妙透視,彷彿場景道具,幕與幕之間可以被快速替換;過去眷村的成長經 驗再次被構築起來,場景呈現的詭譎氣氛,可以感受藝術家對於大環境的反動,病態的人 物隱喻我們在生活的環境中,被社會環境所污染卻不自知或是無力抵抗。《虛弱年代 - 啟 程》中的一台火車,是第一次嘗試非建築物為主體的創作,火車是點對點的連結方式,借 喻人生就像一台單向的火車行進,車上的旅人來來去去, 希望在夢想的驛站下車,對於過往的景色也只剩下回憶而 無法再次重來。畫面中的火車在時間洪流中停滯,沒有辦 法再繼續行駛,停留下來的,便只有對過去的依戀。

3.

4.

[1] Charles Dickens,齊霞飛 譯《雙城記》,志文,1984。 [2] Byung-Chul Han,莊雅慈、管中琪 譯《倦怠社會》,大塊,2015。 [3] Erich Fromm,孫石 譯《自我的追尋》,志文,1985。 [4] 高千惠 著《烽火林泉:當代亞洲藝術專題研究》,典藏,2013。 [5] 高宣揚 著《論後現代藝術的「不確定性」》,唐山,1996。

1. 創世紀 - 地形製造部門|130x97.5cm 2013 壓克力彩、畫布 2. 疏離座標 - 模型IV|91×73cm 2012 壓克力彩、畫布 3. 疏離座標 - 模型II|162x130cm 2011 壓克力彩、畫布 4. 四種疏離 - 裂痕|91×72.5cm 2011 壓克力彩、畫布 5. 虛弱年代 - 危機|117×91cm 2015 壓克力彩、畫布

2016.11.12 - 12.4 虛弱年代│陳彥智個展

伊日藝術台中空間│台中市精誠五街2號 04-2327-4361│13:00-19:00│週一休館

5.

-6-


YIRI ARTS | 2016 Headcanon Salon d'Automne

1.

腦補沙龍(秋季) 2016 賴威宇個展 [1]

撰文/ 葉柏昇

[2]

2016 HEADCANON SALON d'AUTOMNE 「藝術是個高腦補量的活動,小時候腦補著一名藝術家大概會長得什麼樣子 ? 父母腦補 著藝術不能當飯吃。看著課堂上的幻燈片,腦補著走在巴黎的街道上,腦補著藝術史 的下一頁。 腦補著達文西的秘密、梵谷的耳朵、伏爾泰酒吧裡的夥伴、杜像小便時的樣子、波伊 斯有幾頂帽子。腦補著作者是怎麼死的?腦補著自己從小就喜歡畫畫,腦補著孩子的 創作多麼天真無邪。腦補著藝術的高度有多高?自己有多謙卑?腦補著藝術是什麼, 可以是什麼? 如您所見,藝術是個高腦補量的活動。腦補與補腦,搭配著服用,讓您能重新認知這 個世界,或者這又是我在腦補了?」—賴威宇。

2016.11.25 - 2017.1.1

2017.1.6 - 2.5

2016腦補沙龍(秋季)│賴威宇個展

劉耀中 個展

伊日藝術台北空間│台北市八德路四段768巷5號4樓之1 02-2786-3866│13:00-19:00│週一休館

2017.2.10 - 3.12 張施烈 個展

‧展覽訊息若有所更動皆以伊日藝術網站公布為準

-7-


YIRI ARTS | 2016 Headcanon Salon d'Automne 孩子的學習不能等 Kids learning can�t wait

從童年自學到學殿,「2016 腦補沙龍 ( 秋季 )」是一段賴威宇自省的旅程,若是攤開過往創作來檢視,不 難發現本次展覽的創作脈動是其來有自的。「我們在這裡沒有什麼錯誤,只有快樂的意外」、「繪畫沒有

天才,你只要有一點點勇氣」大鬍子鮑伯.魯斯 [3] 老師在電視機裡,對著小小年紀的威宇這樣不疾不徐 的說著。以「歡樂畫室」為啟蒙,威宇在新系列的創作中,以公共塗鴉出發,「我家門前有小河」裡的電 箱風景似乎描繪著大鬍子在電視上的創作主題,這些電箱上的夢幻風景畫,其色彩、構圖大同小異,不 禁讓人感受到夢幻中的體制。賴威宇在「City Painter」中為水溝蓋著色,實踐了公共空間的修補,目標 似乎與藝術背馳,卻能用藝術的眼光來看待水溝蓋。藝術的功能性也昭然若揭,缺陷變成完美的教學示 範,同時說明著修補與破壞或許是同一件事情。錄像中的威宇,留起了鬍子,親自化身為大鬍子老師, 用著同樣溫暖的嗓音告訴觀者:「讓我們在這裡添加幾朵開心的雲,你看!很簡單吧。」

藝術有些人喜歡,有些人不喜歡,因為藝術有種藝味 Because Lai has his own aroma

看著課堂上介紹藝術史上大師的幻燈片,賴威宇自動腦補著將大師與兒時最愛的特攝片金剛戰士結合, 彷彿每位大師都像不同的動漫角色一樣擁有獨特的絕招、腦補著自己就是引領戰隊身著紅色緊身衣的隊 長,集結了這些大師組成藝術戰隊。封塔納割破畫布是一種絕招,闡述著無限的一維空間與極簡主藝, 賴威宇便腦補每張割破的畫布出自特定電影角色金鋼狼或是剪刀手愛德華之手。藝術大師或許都有其使 命,來為藝術的下一段藝術史觀的里程插上旗幟,但在洪流以外的圈外人試圖窺究其中總是難得其貌, 於是,賴威宇在玩味藝術經典的同時,為觀者建立一個無盡的遊戲場域,拉近觀者與宏觀脈絡的距離, 也令人細細玩味賴威宇本身。 作為公共設置的「緊急逃生燈」在賴威宇的腦補中,成為美術館暗燈後最美的一幅畫也是唯一可以被看 見的作品,一名幻想的人物更是浪漫地為此著迷。佛洛伊德說:「作夢是為了滿足被壓抑的心裡願望。」 而威宇的創作似乎是一種解套,沒有偏頗卻幽默地,刻劃出觀者不負責任做夢的事實。赤裸也血淋淋地 告白著觀者擁有勇敢去腦補的權力,源自自身經驗的腦補不僅是臆想,也無關誤解;指涉的其實是認識 的途徑;想像成為觀者與作品的聯結,開啟與藝術之間的橋,最終,腦補亦成了創作。至少,在觀者理 解自身喜不喜歡藝味的時候,威宇的賴味是幽默且讓人會心一笑的。 [1] 腦內補完,簡稱腦補,出自日本動漫,含有自行想像、臆想的意思。如字面意思,在頭腦內對事物的描述自行進行補充或構成完 整想像,偏向自我的主觀意識想像。一般是指在觀看動漫過程中,對一些畫面自行想像(通常為不良、邪惡的想像)或是對小說 中,自己希望而沒有發生的情節在腦內幻想。

[2] 秋季沙龍是 1903 年以來每年在法國巴黎舉行的藝術展。創立的宗旨是為了對抗官方的巴黎沙龍,隨後秋季沙龍便迅速成為了 20 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繪畫、雕塑、建築及裝飾藝術展覽。後世許多成名藝術家,如保羅·塞尚、亨利·馬蒂斯、保羅· 高更等人都曾在此展出 作品。1905 年的秋季沙龍中誕生了野獸派,1910 年則見證了立體派的出現,1912 年的秋季沙龍在法國國民議會中引發了仇外和 反現代主義的爭論。 2.

[3] 鮑伯魯斯是位美國畫家、藝術指導與電視節目主持人。魯斯以他平靜的繪畫態度與耐心為特色,在他著名的電視節目「歡樂畫室」 中擔任即席教學畫家兼主持人,歡樂畫室在美國公共電視網共播送了 12 年之久。魯斯在 1995 年因淋巴癌病逝,享年 52 歲。

3.

1. 基礎素描│200×130cm 2016 壓克力彩、畫布 2. City Painter│90min 2016 單頻錄像循環播放 3. 我家門前有小河│3min 2016 單頻錄像循環播放

-8-


YIRI ARTS | Live! in Berlin

Manifesto-13個凱特

圖片來源:julianrosefeldtinberlin.de

MANIFESTO JULIAN ROSEFELDT

撰文/ 吳思薇

宣言是指國家、政府、團體、組織或個人為表明 己方的意願、主旨、主張而向公共發布的書面聲 明。它往往具有很強的政治性,但畢竟是口頭上 的共識,並非項條約有如此強大的明確性,所以 只要不被眾多人 / 國所認同時就沒用了, 而有時 也會用於表明個體的人生觀。另外宗教信仰中的 宣言,則通常會被稱為信經。-維基百科 搭車去看的那天是三四月的雨天, 雖是春夏交際的正 午, 青黃不接的風和雨再出門後, 突然也跟上我的腳 步, 朝在街上通勤的人群襲來, 四處都是陰風陣陣的 慘白。搭車到「Hamburger Bahnhof」漢堡車站當代 藝術美術館, 這是一個舊車站, 是德國第一座使用鐵 路系統的終點站, 在 1846 年開啟運行 20 年後關閉, 作為柏林連接漢堡的火車站所使用, 這是柏林唯一保 存下來的 19 世紀的火車站, 曾經作為車站、住宅、 展覽空間、幾次的擴建又被二戰損傷、重建, 最終才 在 1996 年正式以當代美術館之姿出現在世人眼前,排 隊買了票、寄了濕掉的大衣和雨具、在過了幾個彎、 爬了幾座梯,『Manifesto』宣言幾個大字出現在我眼 前,接著是一片黑幕。 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air.” 所有堅實的都幻化為空氣 1

“I am writing a manifesto because I have nothing to say.” 我寫下宣言是因為我無話可說 1

“Abandon LOVE! Abandon Aestheticism! Abandon the Baggage of Wisdom” 放棄愛!放棄美!放棄智慧的包袱! 1

“Object died yesterday.” 昨日已死 1

“All current art is fake.” 所有現存的藝術都是假的

2016.2.10 - 9.18

Manifesto - Julian Rosefeldt

Hamburger Bahnhof 130min / Cate Blanchett│IMBD 8.4/10

身體僵硬疼痛的在鋪滿吸音地毯,倒在牆角的我被什麼聲音喚醒,是凱特布蘭琪,十三個凱特布蘭琪的平 板、沒有情緒、幾乎沒有高低起伏如同機器唸稿的聲音集合所喚醒,我不知道我睡了多久、想不起究竟置 身何處。現在回想起來,大概是被一進到室內的溫暖空氣、全黑的場所、和一點點的飽睏所致的昏迷,下 意識的摸了一下外套口袋裡的手機、錢包,居然都還在。

Julian Rosefeldt 是一個以柏林為基地的多頻道錄像藝術家,這次於 2014 年十二月寒冬所拍攝的作品, 花費了十二個拍攝工作天,也就是說他們有時候一天拍攝兩支作品,場景全在柏林,洪堡大學圖書館格林 中心、ZDF 電視台的工作室、前動物研究中心、柏林南垃圾處理場、柏林大都會國際學校等十三個地點; 這些地點在影片裡化身成非常東德的宿舍、無塵的科學研究中心、如華爾街一般繁忙而無限的證券交易中 心、墓園、頹靡的酒吧等等,柏林生活裡可能或不可能遭遇的現場;凱特布蘭琪在連續十二天每天都扮演 至少一到兩個天差地遠的角色,像是龐克樂手、恍若仍生活在東德時期的垃圾處理場操作工人、畫廊經 理、傳統的德國天主教家庭的家庭主婦、營野火取暖的流浪漢、編舞家、無塵室裡的操作員、寡婦、電視 主播、幼兒園教師、玩偶製作師等各異的職業,這十三支各自整整十分鐘,精準如時鐘的影片中,到了一 個段落,凱特會同步、同時、集體的用那毫無情緒的聲音,冷漠的念誦那藝術宣言,宛如後設電影般的跳 脫、宛如在對觀眾訓斥、宛如在嘲笑與他共同身處於影片之中的其他角色,那些凡人。 Julian Rosefeldt 搜集了六零年代在當時著名、當代、前衛的藝術宣言,經過裁切編輯成十三組同樣長度的 藝術宣言:達達主義、未來主義、共產主義、創造主義、抽象主義等。剛離家的年輕藝術家以一種要革所 有人的命的姿態,所寫下大聲而狂妄的要與過去的世代為敵的宣言,而如今都成為當代藝術史的一部份。

而這十三個文本,於十三個並置的屏幕上同時播放,作者刻意的使這十三個聲音彼此干擾,站在展場中 央,像是被十三種各自不同的生命場景所圍繞,而當凱特們同聲誦讀藝術宣言時,在第一次觀看時像是一 陣鐘響,那些警世宣言送入心中,好像很重要、好像很特殊、好像必須得改變,而一次又一次被教育,到 了後來,便開始感覺到一種重複,宛如一個外人觀看藝術家的顛狂,又來了,又要說昨日已死,又要說他 們所信仰的才是真的,這種重複的疲乏令人不可思議地感到如此真實,這十三個文本在觀影的經驗裡一次 次地深化、相互交織、變成一件各自獨立又完整的作品,看完好累,這些真實的生活方式、哲學和政治如 何相信又或者如何放棄,好像醍醐灌頂灌到滿出來全身都濕了,走出展間,領回我那件未乾的大衣和悶臭 掉的雨具,又從 Julian 創作中的「柏林」回到了我的「柏林」,我的生命、人的生命、世界的政治思潮、 宣言和教條及當代藝術到底還在哪邊重複著自己的迷惘。

-9-


YIRI ARTS | Column

撰文/ 盧怡安

COLUMN: WALK IN THE ART MUSEUM WITH FAMILIES

糊的、灰灰的,好像把剛畫好的輪廓,任性地抹開塗掉一 樣。藝術家許聖泓的作品,一直以來,讓人很有印象。總 覺得有種「旅行感」。

也許是很表面的「旅行感」:畫面像是旅途中坐火車時,看到快 速向後飄走的風景;又像是透過下著雨的窗戶, 看外面被洗過 的風景。不過,也許是深刻一點的「旅行感」:許聖泓筆下那股 模糊但卻濃厚的情感, 像是每個人都有、深藏在心底的遙遠回 憶。輪廓不是那麼確定,不過情緒是篤定的,帶著一點想回去當 初那個地點找找的旅行衝動。 這些作品, 只要靜下來默默看著它幾分鐘, 就會跑出許多回 憶,和想要對自己說的話。比方說兒時微不足道的一個片段,或 是許久以前給自己要去遠方的提醒。 不過,這麼糊的筆調,對許聖泓的家人來說,最初,他們沒有說 出口但掩藏在心裡真實的反應是:「怎麼好像不是很會畫啊?」 他生於一個金融世家,無論父親、母親,或者妹妹,都熟稔金融 業務,對那些生難的專有名詞得心應手。然而,不怎麼喜歡難懂 的藝術。在申請學校、幫忙許聖泓布展時,許媽媽對隔壁一位藝 術家的作品大表認同:大幅、鮮豔、氣勢磅礡。再低頭看看兒子 的作品,灰灰暗暗,通常不是太大張。嗯……。「你這樣教授會 喜歡嗎?」許媽媽有時忍不住想問。

在短短兩年內,獲得高雄美術獎首獎、台北美術獎優選的 許聖泓,其實心中最大的成就感,是終於能和家人們一起 散步在美術館中。過去,家人們不能理解這麼糊、這麼灰 的筆調,真的好嗎?但漸漸對各項展品感到好奇,心中對 於甚麼是美的那把尺,也在無限延伸展開之中。

不過, 教授、或者其他評審, 還真喜歡他這樣的作品。兩年 前,他獲得高雄獎首獎;去年,他獲得台北獎優選。和獲得大獎 的成就比起來,有一項小小的喜悅,是他最開心的。 那就是與家人一起散步在美術館中。 原來,在高雄的家人們,總覺得去美術館,是一件太過慎重、太 過刻意的壓力。以前家人不容易對他的展覽感到有興趣。獲得 高雄獎的那一年, 他們終於一起踏入這個印象中太過神聖的殿 堂。咦?好像還可以。沒有想像中那麼不好受。小許聖泓四歲的 妹妹,有點好奇,很想理解那些用色、那些抽象的東西,到底是 甚麼?這是個令他驚喜在心底的開端。 近年,許媽媽會主動關心:「你的展覽甚麼時候開始?」對許聖 泓來說,已經是相當開心的一件事。他們一起上台北來,從花博 展覽園區,一路逛進北美館。那氣氛,就像是假日一起散步的調 調。好奇也好、困惑也罷,大家互相聊著關於藝術、關於展覽的 話題。許聖泓與家人們格格不入的背景隔閡,慢慢被打開來了。 不純粹把物體描繪得清晰而相像、不純粹把色調營造得討喜可 人,許聖泓長期經營出暈染、灰糊的美感,從家人開始,以後會 慢慢感染到更多人的。

-10-

和家人散步美術館中才是正經事

許聖泓│紫色的星光│70×100cm 2016 壓克力顏料、畫布


LAI Wei Yu 賴威宇 藝術戰隊|150×235cm 2016 壓克力彩、畫布


YIRI ARTS COPY RIGHT © 2016


YIRI ARTS | Art Taipei / Art Kaohsiung

台北藝博/高雄藝博 ART TAIPEI / ART KAOHSIUNG

編輯/ 楊庭鑒

伊日藝術於 2016 年以「藝術圖鑑百科」為各藝術博覽會策展主軸,系統式地串連與呈 現合作藝術家的作品。藝術圖鑑項目含括植物學家、人類學家、動物學家、占星學家、 考古學家等,採取跨領域的角度,進行各式的觀點介入,豐富藝術視覺上的多重思維。

占星學家 Astrologer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星星,但其中的含意卻因人而異。對旅人而 言,星星是向導;對其他人而言,它們只不過是天際中閃閃發 光的小東西而已;對學者而言,星星則是一門待解的難題; 對我的商人而言,它們就是財富。不過,星星本身是沉默 的。你,只有你,了解這些星星與眾不同的含意。」—

《小王子》

此 次 台 北 藝 博 將 以 藝 術 家 陳 雲、 賴 威 宇、 邱 承 宏、李瀚卿、李承亮、金.提爾來詮釋藝術圖 鑑 概 念 中「 占 星 學 家 」 的 角 度。「 占 星 術 」 ( Astrology ) 起源於三千年前,原是用來預測 君王與國家的運勢, 而後將一般百姓也納入 占卜對象,從星象運行的圖像解構,透析出 集體中的共有與感通以及個體性中的諸多 命定, 誘發人們對於未知領域的渴求、盼 望。然而面對生活中的許多不可遇與渴求 間的矛盾,儼然成為一種觀天地萬物的修 行,走在追尋自身信仰的路上。藝術家擁 有著感受靈動的體質,懷抱著浪漫的最高 態度與冒險精神,引領我們踏上一段奇幻 旅程。 陳雲像一個占卜師, 帶著一抹若有似無 的笑容, 優雅地翻開了幾張牌, 靜靜地凝 視著你。然後, 你所有的記憶、夢境、秘 密…不斷湧現、撞擊、翻攪, 交織成一張 巨大的網。你,就是你自己的答案。陳雲的 組件式作品, 是張溫柔的網, 透過她, 讓所 有衝破內心封殼的獨有意識都包容在內,承接 下那些足以使我們揚首闊步走向未來的意識能 量,構現出一幅幅我們共有的心象風景。 賴威宇的畫作演化著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的共通經 驗, 真相永遠不會是眼見為憑。畫面拼湊的、模糊的 曖昧質感, 建立在我們一直以眼見為憑的觀念來運作的 基礎上, 怎麼看、怎麼說、怎麼想都無法得以完整, 這就 是個令人無法忽視的現況。 邱承宏的創作擅於運用物件與錄像的形式體現物質的精神性對話, 即使物質化作微粒,邱承宏都能使其絲毫之間顯得雋永萬分,因除去了 那些個體面對自身存在感的糾結, 站在相對應而非絕對存在的立場, 才得 以體現天地之間的集體共通鏈結,即使我們只是萬物間的一微分,我們都能在 各自的生命任務當中徜徉而發揮出最具接地力的自我。 「主體所觀看到的不僅是由觀者的眼睛所決定,更是由他的期待所決定。」拉岡提出的鏡像理論反 映了人們日常觀看的誤視。李瀚卿的新系列《凝》讓我們在漆黑微光的鏡面中審視自我,而藝術家則決定 躲在鏡子的背後期待著觀者的反饋。李瀚卿的鏡子單純是一個提問,一道開放觀賞者自我答辯的習題。 李承亮的創作發想自生活被大量的科技與家電用品的世界包覆,一個全球性的現象:快速地、便利地與幾 億人一起被動、無感、停滯、不知所措,猶如在無重力的疏離狀態裡浮沉,而後感到真空。李承亮為在現 世生活存在卻感受不到存在的人們,提供了一個真實的臆想,讓觀者置身於其中,去喚起對於過去與未來 的記憶脈搏,揉合而成為存在的當下。 -13-

1.


YIRI ARTS | Art Taipei / Art Kaohsiung 考古學家 Archaeologist

2016.12.9 - 11

高雄市鹽埕區大義街 號 │ 1 城市商旅 高雄真愛館

考古學家 聯展 │Room: 238 陳立穎、李瀚卿、孫培懋、張淳皓、侯辰璐

高雄藝術博覽會

台北市信義路五段 號 │ 5 世貿一館

2016.11.12 - 15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占星學家 聯展 │Booth: M1 陳雲、賴威宇、李瀚卿、邱承宏、李承亮、 Guim Tió

2016.11.12 - 15

侯辰璐在繪畫作品裡表現出女性群體交媾,諷刺著人性的癲 狂不滿足,反思以男權為主軸的社會價值觀;而雕塑作品 中, 三個乳房的女性雕塑, 開宗明義地探討何謂「美」, 透過醺燒的方式讓陶塑本身呈現近乎考古出土的樣貌。

│Booth: X4

繪畫對於張淳皓而言是他記敘自身生活模樣的手段,是讓他忘卻瑣事 困擾的寄託,那一張張繃緊的有形介質,被他一次又一次的灌注自 己無形的靈魂於其中。就如同「生活不是我們活過的日子, 而是 我們記住的日子」那般,藉由畫筆、顏料和最重要的意念構築出 一幕幕超越現實的魔幻畫面。

台北市信義路五段 號 │ 5 世貿一館

孫培懋的創作就像是使用一台暗藏在袖口裡的針孔攝影機,記錄著生活中所遇見的荒 謬情景。有些特別的老公園散發著一股詭異的氣息,水泥塑像或是包括水泥雕塑 建築的奇觀,這樣的異常似乎更貼近人們內心的深處,並且道出許多不可觸碰 的真實情緒。

新人特區 莊志維 個展 MIT

熱中閱讀古典繪畫的陳立穎,在創作中取而代之的是反覆平塗組成的模件,將中世紀宗教繪畫裡遠方 那奇形怪狀的山,與山水畫裡頭角崢嶸的畫面並置;中西交互衝擊的美學價值觀所建構的思考模 式,該如何兼顧抑或是交融二者形成自我的文化底蘊?似乎成為某種現代的鄉愁!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今年高雄藝博以「考古學家」為題,展出陳立穎、孫培懋、張淳皓、侯辰璐等藝術家的作品,以平面 繪畫與陶器等媒材,透過重建與分析物質文化、地景場域以致對美學認知等思考。就宏觀的視野來 看,考古學仰賴跨學科分析,以便更瞭解人類的過往;藝術家汲取人類歷史中的某些片段,從不同面 向觀察,重新組構當代社會下的文化脈絡。

2.

1.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賴威宇│City Painter│直徑74cm 2016 FRP 2.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賴威宇│說好不談藝術的01│2016 現成物、文件

-14-


YIRI ARTS | Gestures and archives of the present, genealogies of the future

當下檔案 未來系譜: 雙年展新語 GESTURES AND ARCHIVES OF THE PRESENT, GENEALOGIES OF THE FUTURE 照片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展覽很棒, 所有的作品都相當不錯, 我特別喜愛 這次所有錄像類的作品。」 這篇不是藝評、不是解構美術館與策展體制的又一 則篇章、也不是一道區辨藝術樣態與生活場景的藩 籬,筆者其實很想要用這一句話直接推薦大家可以 到北美館走走看展,這句話鄉愿、卻也簡短有力, 但有說跟沒說一樣。給予一篇文章就能帶給你展覽 的全部的期待,是不可能被實現的,即使如此,我 們依舊能聊聊一場邀請國外策展人的雙年展,是如 何與我們生活產生連結。

1.

當我們在探尋未來的輪廓時,我們正在挖掘過去,一向如此。 日看見一本剛上市的新書《責任與判斷》,集結思想家漢娜.鄂蘭 ( Hannah Arendt ) 未出版 的文章與演講稿,斗大的標語讓我眼睛為之一亮:「過往不曾消失,它甚至還沒過去。」無時 無刻在變動的日常,我們需要各種的容器作為情感寄託,並在這項寄託當中反覆釐清、熟練:買一 件令人心動的物品、接一個案子、種一棵植物、作一本雜誌、開一間店、建一棟樓,將情感寄宿在 物品、植物、案子、雜誌、店、樓這些容器當中,令我們在瞬息萬變的處境中能根深於某一項濃烈 的情愫或執著,以防被不定性的旋風吹離生命的軌道。

那麼雙年展就是個容器,裝載著一個時期、一部分地域的集體寫照、省思。我們從生活中很清楚地 知道, 去超越問題的前提是先了解它, 而當中那些晦暗的部分就是可投向未來最為真實明白的指 引。雙年展大概就是這樣一個過程吧!扳開我們的雙眼,浸入集體的真實晦暗之中,再將那股純粹 與豐富撈出,譜出可依循的踏實感。

2.

撰文/ 黃琳軒

3.

-15-


YIRI ARTS | Gestures and archives of the present, genealogies of the future 1. 開幕記者會 2. 3. 陳界仁│殘響世界系列 風入松 4. 朴贊景│公民森林 5. 6. 7. 許家維│神靈的書寫

4.

本年度的台北雙年展協同國內外八十多位藝術家的 參與,並有一系列平行於展覽的行為展演、影片放 映、論壇、朗讀會、座談、工作坊等等,在跨域與 藝術實踐之間往返。雙年展展名「新語」一詞,不 是預言的揭示,而是以等值的語彙來反映現狀。反 映我們已從巴別塔 [1] 的原型逐漸走向新共通語言 模式的創建,意即即便多項語言並置於我們眼前, 我們依舊能以本身具有的基本語感去進行感通,也 可同理於跨領域、跨文化的語彙通則也逐漸地形 成。我們的日常時常可見有許多跨領域、跨地域的 交流機會,並非單只是相互學習,而是去熟練彼此 間的互通語感,然而這是一種必然的趨勢,使語彙 逐漸平等,用以勾勒集體現狀的輪廓。

「一種話語, 吞噬掉其他的話語。」陳界仁作品 〈殘響世界〉四頻道的錄像作品中不斷出現的一句 穿透我腦門的話語,當一個社會的更迭,同時也不 斷上演著那些迫害的兩方以無法互通的價值觀交 疊、壓迫而後吞噬的過程。朴贊景〈公民森林〉衍 生自〈冤鬼圖〉畫作、〈巨根〉詩作, 以幽靈的形 象比喻過往那些歷經抗爭犧牲者的靈魂與意志的形 體,反觀韓國現代化的過程,透出逐漸被當世代人 遺忘的精神。任興淳〈北漢山〉雙頻道錄像作品不 僅影射在現實中的南北韓議題,亦呈現脫北者內心 渴求與現實困境間的斷層,也在作品「北漢山」的 命名上再次強調另一層面的雙重涵義:江山的意象 對於南北韓人有著截然不同的意義。蘇育賢〈先

知〉呈現了不僅在劇中主角在自認為知識份子的角 色與社會認同上中產生分裂, 同時在外部 ( 劇本 ) 的演繹理念也遭受他者認知上的斷裂而缺席,因而 藉此重現五十年前未被真正演繹過的黃華成劇本。 許家維〈神靈的書寫〉以雙頻道錄像裝置呈現藝術 家與神明、當代藝術與民間信仰,以及數位世界與 神性世界的對話過程。 其實我們沒有太多的選擇,因所有的選擇都值得深 入。時常有一種藝術創作與日常之間有些隔絕的孤 獨感,幸虧策展人與藝術家們在那看似冷淡的外型 下,運用嫻熟的新語,遊走於各種文化典範,在集 體記憶中拾獲與浮沉,既是尋根亦是在反映共通的 當下,在藝術裡的低喃之後,隱藏著些許艱鉅、些 許徒勞的容器裝載任務。 [1] 創世記第 11 章 1-9 句記錄「巴別城」的故事。一群只說一種 語言的人在「大洪水」之後從東方來到了示拿地區, 並且決 定在這修建一座城市和一座「能夠通天的」高塔;上帝見此 情形, 就把他們的語言打亂, 讓他們再也不能明白對方的意 思,還把他們分散到了世界各地。

6.

5.

7.

-16-


YIRI ARTS | The Possibility of an Island

一座島嶼的可能性

撰文/ 黃琳軒

THE POSSIBILITY OF AN ISLAND 照片由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當我在一處咖啡廳寫稿,眼前諸多主流文青的空間設計、啤 酒咖啡、舊雜貨,一切的基本款,說不上前衛、有風格,但 因一切的基本款,讓人覺得定調明確且好親近,因而列為文 青必選店家。不禁讓我思考,是否當今台灣大型展覽的格局 也僅在此基本款上逗留,又或者,整體應該歸因於身為觀者 的我們到底在期待或預設些我們想在雙年展中看見什麼?而 觀者自身又具備了哪些觀看實力?

1.

2.

3.

-17-


YIRI ARTS | The Possibility of an Island

4.

5.

6.

7.

10.

灣的雙年展有一種慣有的溫柔,或許這是現階段身為島民的我們所共有的特質,以此去描繪出一座島 嶼的可能性、多種可能性的輪廓,那是一套我們共鳴的系統、互通的語感,在這樣輕柔的質地裡我們 相互理解。若這份溫柔是一首詩,那麼這款詩性則突顯在一場展覽如何處理與觀者之間的對話,策展論述中 所提及的記憶、時空、感知、生命經驗等等,溫柔將這之中產生的折疊感層層剝開,形成條列在我們眼前的 字句。然而,這份溫柔有一項特質,在歷經這樣一系列的剝除後,用藝術將理想指向永恆,卻沒有徹底地宣 示推進的意圖。

8.

有一場平行座談以「文學作為展示文本的可能性」為主題探討本屆雙年展與小說文本之間的關係,令人慶幸 的是,即便「一座島嶼的可能性」一名取自法國作家韋勒貝克 ( Michel Houellebecq ) 於 2006 年出版的同 名小說,展覽卻沒有因此沉溺於他國美學的表象,或者在各種跨域探討中迷失,而是讓台灣當代藝術家們的 作品將一座島嶼──台灣,觸摸得更為生動,細膩而獨有。以這片土地為名的主題眾多,所唱誦的已不全然 只是美好,而可能更多的是關切、集體注目,那些根植於民族性、地域性裡,更為緊緻、無法流暢鬆脫的現 狀反映。然而我們應思考,不應只有文學這項屬性的語彙能成為一場展覽的命名,或是成為既有認知中藝術 創作媒材以外的展示文本,除了文學以外的領域都應納入此次的探討之中,增進觀者的閱讀擴性,觀者的觀 看實力永遠是可以被挑戰與推進的,因為有時鄉愿才是最偏離軌道且永遠不切入核心的無效見解。

策展人著實熟稔於台灣當代藝術的脈動,邀請 30 位 / 組藝術家參與,台灣當代藝術家的作品是精湛的。不 論是蘇匯宇〈超級禁忌〉或是侯俊明〈男洞〉與其 19 位匿名受訪者,將禁忌攤開在跨時代的格局中,讓禁 忌不再是侷限而是種超越與成全,它便踰越了人們所賦予它的功能性。邱承宏〈梅蘭蒂〉以霓虹燈管標示空 間中所擺放來自不同產地、屬名的木棧板拆解後所鋪成的地面,以及林書楷〈陽台城市文明─積木城市語 錄〉解構了我們生活周遭的組件後依其本質重組,放眼一個嶄新的城市觀、世界觀。李承亮〈月球太空計 畫〉、郭奕臣〈承諾 2061〉將念想拋擲至時空與行星球體以外的諾大維度中,在這樣的壯觀裡實踐內心那份 渺小而誠摯期盼的願景。新店男孩〈星際迷航〉以及陳敬元的錄像作品在扮演與導演中演繹個體與社會之間 既抽離也同時沉溺的狀態。 身為島民的我們有著隱約的生存焦慮,染上了反覆游移的危機感。當所謂島嶼的文化認同不再是口號,而是 確實地將文化主體攤列在自己面前檢視,唯有真實地面對自我,才有可能奮力睜開自己的雙眼去面對他者的 認同與否,屆時,我們會意識到認同與否將取決於自己而非他人。若將這一場展覽想像為一畝沃土,而我們 的觀點則在這片土壤上灑下豐富的種子,長成的各類有機體則宛如來自另一個世界的啟發,啟發只為脫胎換 骨,重塑生存自信的姿態。否則,我們要在藝術裡呼喚的是什麼? -18-

9.

1. 王德瑜│No. 88 2. 邱承宏│梅蘭蒂 3. 邱承宏│梅蘭蒂 4. 黃海欣│平安夜#3 5. 陳敬元│打結的彩虹 6. 新店男孩│星際迷航 7. 侯俊明×19位匿名受訪者│男洞 8. 蘇匯宇│臨風高歌 9. 李承亮│月球太空計畫 10. 林書楷│陽台城市文明─積木城市語錄


YIRI ARTS | One Piece Club

跨界談藝術收藏 ONE PIECE CLUB: INTERDISCIPLINARY DISCUSSION ON COLLECTING ART

撰文/ 黃琳軒

One Piece Club 是一個以藝術收藏為主題的社團 我們群聚於此,一同關注當代藝術現場 感受當代藝術家如何以創作回應時代的能量 尋覓著專屬於我們自身的藝術品收藏脈絡 從不同的專業與角色切入,用藝術品說出自己的故事 歡迎加入 One Piece Club,一起發現藝術已經在生活裡

瀏覽與分享收藏故事 歡迎搜尋臉書社團:One Piece Club facebook.com/groups/opc.tw onepiececlubtaiwan@gmail.com

北投是個幽靜又人情味滿溢的一塊土地,但對於筆者這樣 一個市區女子來說,每一次到北投都會是趟專程,掐指一 算,短期內也專程來了數次,一待就是半天,每趟總能收 穫滿滿歡喜地回到市區。究竟是誰、在哪裡,擁有讓許多 藝術人趨之若鶩的魅力?那是一個說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 職業是什麼的收藏家―陳俊明,姑且說自己是個藝術愛好 工作者,此期專欄筆者收錄了多次與陳大哥長談後的藝術 收藏故事,特此分享給各位讀者。

1.

若硬是要說陳俊明的專業,就是個專職的藝術品收藏者、 藝術拍賣的關係人, 而位在北投的「大屯 24」就是個以 藝術會友的據點,不定期的更換與展示收藏的作品,藝術 家、畫廊老闆、拍賣公司、來自各類職業的收藏家時常來 訪的所在。跟陳大哥聊藝術收藏是種享受,沒有年齡、身 份、職業的限制,回憶與他的對談裡從未出現藝術投資、 報藝術名牌等字句,摒除所有華麗的字眼、專業的術語, 直接專注在人與藝術的本質,令人自在且流暢。

2.

-19-

1. 大屯24空間 2. 陳俊明 3. 空山基作品


YIRI ARTS | One Piece Club

以人為本 People Oriented

這是妳愛的藍色 This is the Blue You Loved

從小是個愛玩、好奇心從不間斷、坐不住的孩子,若 要做好一件事是很需要強大誘因的,最重要的就是要 好玩!美工科畢業、退伍後去應徵魚拓釣具員工、進 入證劵行見證當年台灣股市的大起大落、做過燒烤、 當過服飾店店員、畫過電箱圍牆。什麼都去玩、去嘗 試,社會繞了一圈見過許多人許多場景,陳大哥直率 地說這一切都是選擇,跟隨自己的內心、做自己喜歡 的事,其實就是這麼簡單。

陳大哥分享一段自己有次上拍場競標的經驗:拍賣會上有 一對老夫妻坐在他的後方, 在舉一張趙無極的作品, 當 價格已經接近台幣兩千萬的時候,太太對先生說:「好了 啦!不要再舉了太貴了。」先生對太太說:「沒關係,再 舉一下吧!這個藍色是妳愛的藍色。」為了心愛的人所喜 愛的藍色,願意投注兩千萬元,他內心驚呼,這才是真正 的收藏家!收藏的這個行為裡頭全是滿滿的心意。 他說:「今天不管這件作品是三萬元或是三百 萬元都會有一個屬於它的地方。不論我的收 藏是上百件、上千件都不是很重要,我自己 也沒有仔細統計過,重要的是每件作品都是 在我心上的作品。我常常會把作品拿出來 讓它們透透氣, 好好地看看它們, 從中體 會一下自己還是不是像當初一樣喜歡它、 回想當初買它時的心境、思考藝術家是以 何種思緒去著手創作的,這對我的生活而 言是相當重要的一環。」

過去的他, 喜歡釣魚也很會釣魚, 能釣到各 種 深 海 魚、 把 魚 分 享 給 身 邊 的 朋 友 吃、 賣 魚、出沒在魚市場拍賣, 陳大哥笑說魚拍賣 的邏輯和藝術拍賣的邏輯基本上是一樣的, 藝術市場的運作其實專注在人的心理、而非 藝術品定價, 所以若硬要思考藝術品價格高 低與價值間的道理是不可能有所謂合理的答 案的, 因此回歸直觀藝術本質的能力而不是 盲從,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觀看著藝術市場的人來人往與波動, 陳大哥 說每天看著這些熱愛藝術收藏的人, 關注藝 術這件事恐怕都放的比自己的事業還更前 面。想要用教育的方式來傳遞藝術收藏的觀 念其實是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 因為真正喜 歡 藝 術、 有 收 藏 能 力 的 人 自 己 就 會 找 過 來 了, 若你仔細觀察, 這些人小時候就是那些 愛在課本上畫畫的孩子, 只是久了腦袋會忘 記, 但心不會忘記, 心會去引導他們走進藝 術的圈子, 而他所扮演的角色也只是去分享 自己也非常喜愛的東西而已。

與談結束, 筆者想著, 每個時代的藝術 生活大概就是這麼一回事吧,總是需要 幾段刻骨銘心的經歷去轉化社會既有的 思想規則,有多少熱血就有多少焦慮, 而不變的是, 總能用藝術去回應生活 的脈動,陳大哥笑答:「我們那年代對 於生活的焦慮是很直接的,而這世代 的藝術家的焦慮是很隱諱的,全都在 他們的作品中透露了。」當我們用藝 術去寫一段故事, 而收藏家陳俊明 則用收藏記錄了一段時代的語彙。

三芝楓愛林 Sanzhi Feng-Ai-Lin

陳大哥直說自己是個幸運的 人。當年來到台北這個異鄉, 跟著一群藝術創作者租屋在楓愛林,他立馬發現這當 中的落差,身上沒什麼錢的一群藝術家租屋住在這些 別墅裡,而屋主們卻在市區內忙碌掙錢,不禁自問想 要的生活到底是什麼樣子?與一群志同道合的藝術人 住在別墅裡, 每人出一道菜, 每天都可以是團圓大 餐,藝術生活、生活藝術不就是眼前如此?日後出現 了關於楓愛林的報導,許多人慕名而來居住、交流, 形成一個充滿藝術氛圍的聚落。 如今, 他所經營的空間「大屯 24」也是依同樣的概 念存在著,即使在巷弄內,也能令一群藝術愛好者莫 名地匯集過來。在空間還未被整修前建商想買下這塊 地,當那麼大的經濟誘因擺在眼前,自己真正想要的 東西就又會在這時浮現出來,因此開始整修讓建商放 棄收購土地的念頭。在這些前提下,市面上能收的作 品太多了,如果不是真的那麼心愛的作品也不會大費 周章弄到這邊來,所以遠道而來的朋友看到的都會是

陳俊明 收藏家、藝術拍賣的關係人 開設「大屯 24」以藝術會友 歡迎各方藝術愛好人士來訪

他精挑細選的作品,自然也會為此驚艷。

3.

-20-


YIRI ARTS | Column 照片由 Putyourself.in 提供

撰文/ 王若鈞

「我係本地薑」 那不僅可以吃 而且還很辣! 整體規劃從一開始就到2021年啊 From 2012 to 2021

自 2012 年 起, 西 九 文 化 區 著 手 推 動 各 類 型 的 展 演活動, 並有建立永久館藏的目標。區內「M+ 展 亭」由彭耀輝建築師事務所和 JET 建築事務所聯手 負責設計,其中彭耀輝、周天朗、張勵繡等人都是 香港的年輕建築師,以靈活運用的空間和簡約卻不 失韻律的線條為主,不僅透過鏡面外牆反映周邊園 林景色,更透過視覺懸浮感,使建築主體自然融入 園區之中。 首檔展覽「曾建華:無」已於今年 9 月開幕, 香 港藝術家曾建華延續去年第 56 屆威尼斯雙年展的 「無盡虛無」概念, 端出全新的視覺經驗。其後展 覽也將聚焦於園區的發展主軸,如視覺藝術、設計 與建築、流動影像等三大範疇的作品 [1]。 繼「M+ 展亭」之後,區內的戲曲中心將於 2018 年 開幕,包括室內的黑盒子劇場和由戶外舞台組成的 自由空間, 至於演藝綜合劇場則計劃於 2020 年落 成,2021 年啟用。 [1] 更多資訊請參考西九文化區官網 www.westkowloon.hk

COLUMN: LOCAL GINGER:EDIBLE AND SPICY! 八月的一個週六午後,距離返台還有幾個小時,還在想著怎麼在香港市區打 發時間,是要去添好運吃酥皮焗叉燒包?還是去老街找阿婆喝絲襪奶茶?突 然想起前些日子收到關於「西九文化區」和區內「M+ 展亭」的落成資訊, 給人一種「好像有點厲害」的感覺!

在地化:愈本土才能愈國際 Localized vs. International

說真的, 抵達園區前根本不知道有什麼活動, 純 粹抱著看個展亭再去滿足口腹之慾的心情, 直到 一出地鐵九龍站, 看到眾多穿著印有「做緊嘢」、 「我係本地薑」上衣的小鮮肉, 舉著路牌指引逐漸 聚集的人潮,才知道戶外音樂節《wow and flutter WEEKEND》就在當週 ( 8/13、8/14 ) 舉行,而門口 售票的工作人員在得知我是台灣人 ( 並在四小時後 準備登機 ) 之後,盡力並熱情地說著「普通話」介 紹這個大型的馬拉松音樂節計劃。 以「本地薑」為名的來由十分有趣,香港俗語「本 地薑不辣」, 請台灣師爺來翻譯翻譯, 就是「外國 的月亮比較圓」的意思,因為覺得別人 / 別國的東 西比自家好,而不懂得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和形 容經驗老道的「薑是老的辣」是有區別的。「本地 薑」的表演陣容全為香港樂團,不僅代表當地音樂 文化, 更是一個以在地精神為基底的國際展示平 台。「我係本地薑」其實就是要昭告天下:香港音 樂不輸國外,本地薑不僅可以吃,而且還很辣呢! 兩天的節目,由 89268 Music 之創辦人康家俊策劃 監製,在園區內規劃「香港」、「九龍」、「新界」等 -21-

三個表演舞台, 召集超過 50 個樂團進行不間斷表 演。此外還有藝術裝置展覽、手作與設計小物、黑 膠唱片攤位,音樂節絕不可少的啤酒也沒缺席,而 區內規劃的大型泥池,更是讓人捶心肝為什麼行李 已 check in 無衣物可更換。 獨自前往的我非音樂專業,對香港獨立樂壇沒有研 究,廣東話更是停留在星爺和浩南哥的零星對白, 但身處現場的瞬間就和群眾一樣熱血沸騰,時而曝 曬時而暴雨的詭異天氣, 對我們來說沒有任何影 響,反正流汗也是濕淋雨也是濕,倒不如抽離身體 放開自己,徹底享受這匯聚積累、滿溢爆炸的在地 能量。 香港資深音樂人袁智聰老師曾說:「一個週末, 三 個舞台, 是多麼無與倫比的本地音樂勢力, 這不 是香港樂壇的全部, 但絕對是非常強大的音樂版 圖。」深深感受到,強大的絕不只有音樂版圖,從 園區規劃、建築設計、展覽與活動內容,不僅重視 當地人才的發揮空間,更以在地精神為依歸。反觀 每次舉辦大型藝文活動都被要求「邀請國外大咖」 的台灣,似乎可以稍稍明白為何主體性年年都提卻 年年缺席的窘況。 若明年還有本地薑活動,特地飛過去也是應該啊!


YIRI ARTS | Art News 新南威爾士藝術博物館 Art Gallery of New South Wales

多貝爾素描獎自 1993 年舉辦至今。由藝術館第二 次策劃的本屆澳洲多貝爾素描雙年展以「快到家 了」為展題,探討如何用素描表達複雜的主題,達 到個人與共享的境界。策展人 Anne Ryan:「此次 參展的作品從個人的經驗與宇宙全觀的認知角度出 發,彼此互相輝映,在回憶與想像力的溫床下滋養 成長。」

CLOSE TO HOME DOBELL AUSTRALIAN DRAWING BIENNIAL 2016 D / 2016.7.30 - 12.11 P / Art Gallery of New South Wales, Sydney W / artgallery.nsw.gov.au

蛇形藝廊 Serpentine Galleries

本次展覽「醉醺醺的咖啡色小屋」帶來海倫馬登從 未曝光過的全新的作品。作為同時入圍今年度透納 獎及赫普沃斯雕塑獎的藝術家海倫馬登,此次展出 作品含括錄像、動力裝置、雕塑、數位版畫,探討 二維與三維向度的可能性、畫面與語言學之間的含 糊地帶。海倫馬登的創作媒材從青銅、鋼鐵、石頭 到皮革、玻璃、羽毛等各種日常事物,試圖彰顯抽 象拼貼的過程、釋放物質原有的蓄意與感知。

HELEN MARTEN DRUNK BROWN HOUSE D / 2016.9.29 - 11.20 P / SERPENTINE GALLERIES, London W / serpentinegalleries.org

洛杉磯當代藝術美術館 MOCA, LA

「凱瑞·詹姆斯.馬歇爾回顧展」展出了近三十載的 80 餘件鉅作。生於阿拉巴馬、成長於洛杉磯的經 驗,使馬歇爾對於自身角色在當今社會的存在意識 與責任感中尋求認同。作品畫面充滿著歡樂的美國 黑人角色,暗示著黑人的人權,有時以黑人生活日 常為題、有時則是黑人相關的歷史片段。堅持只以 黑人角色為題材的馬歇爾,在自身的創作中解放長 久以來被否認的美感與良善。

KERRY JAMES MARSHALL: MASTRY D / 2016.3.12 - 7.02 P / MOCA, LA W / www.moca.org

跨界於繪畫、錄像、資料分析、與聲音創作的墨西 哥藝術家 Erick Meyenber, 此次創作運用大量繁 瑣的複合媒材,呈現出如何利用影像詮釋物件,而 物件詮釋著資料的過程。此次展覽為藝術家田野調 查的呈現,此計劃透過實驗,由藝術家與研究對象 間共同參與及創作,以各種角度探討暴力與制約如 何影響肉身的生活。

ERICK MEYENBERG: THE WHEEL BEARS NO RESEMBLANCE TO A LEG D / 2016.10.14 - 2.19 P / YBCA, San Francisco W / www.ybca.org

編 譯/葉柏昇

芳草地藝術中心 Yerba Buena Center for the Arts

藝術新聞

ART NEWS 現代藝術博物館 MOMA

新當代藝術博物館 New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Tony Oursler 利用佩珀爾幻象原理, 添加氣味與動 感,試圖帶給觀眾五種感官的衝擊的超實境展覽。此 次展覽「不可測」以過去兩百年來科技發展與超自然 現象之間的激盪為題材,結合了藝術家自身的經歷、 家族回憶、心電感應、信仰等,將幻影似的現象虛實 交錯的呈現。

此次聯展「我的野蠻人」在展覽期間以不定期的現 場行為藝術或展演呈現出過去與現在的社會問題, 展演的同時也是一場實驗。其中,巡迴世界且歷時 八年發展至今的「PoLAAT」計畫, 結合不同領域 的創作者包含編舞家、作曲家、平面藝術家,以行 為藝術的形式來呼應時事與社會運動。

TONY OURSLER: IMPONDERABLE D / 2016.10 - 2017.4.16 P / MOMA, New York W / www.moma.org

MY BARBARIAN: THE AUDIENCE IS ALWAYS RIGHT D / 2016.9.28 - 2017.1.8 P / New Museum, New York W / www.newmuseum.org

-22-


YIRI ARTS | YIRIARTS.COM.TW

占星學家 A S T R O L O G E R

陳 雲 │ 賴 威 宇 │ 李 瀚 卿 │ 邱 承 宏 │ 李 承 亮 │ G u im T ió

2016.11.12 - 15 Booth: M1

總編輯│黃禹銘 視覺設計│洪振峰 編輯群│何柏儒‧張聖坤‧黃琳軒‧楊庭鑒‧葉柏昇‧蘇泳升 專欄作者│王若鈞‧吳思薇‧盧怡安

英文翻譯│陳韋彤 創刊日期│2014.11.1 發刊日期│2016.11 出版單位│伊日美學生活基金會│台北市南港區八德路四段768巷5號4樓之1 連絡電話│02-2786-3866 Editor-in-chief │Orton HUANG Visual Design│Anderson HONG Editor│Poju HO, CHANG Sheng-kung, Evelyne HUANG, YANG Ting-Chen, Peter YEH, Jasper SU Contributors│Regina WANG, Szuwei WU, LU Yi-An Translator│Steven CHEN Established│Nov. 1, 2014

Publication Date│November, 2016 Published by│YIRI ARTS FOUNDATION│4F.-1, No. 5, Ln. 768, Sec. 4, Bade Rd., Nangang Dist., Taipei City 115, Taiwan (R.O.C.) Contact│886-2-2786-3866 All Rights Reserved. © 2016 YIRI Co., Ltd. 著作權所有 © 請勿私自轉載 線上閱讀 issuu.com/yiri.arts

台北│台北市八德路四段768巷5號4樓之1│02-2786-3866 台中│台中市精誠五街2號│04-2327-4361 駁二│駁二藝術特區大義C9倉庫│07-521-5783 伊聖詩私房書櫃│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22巷7-1號│02-2362-1134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