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日藝術誌 Vol.014

Page 1

YIRI ARTS | YIRIARTS.COM.TW

Vol. 014 Jan. / Feb. 2017 I S S N 2 4 1 1 -

Y R G P

4 2 2 7

RANGE LIFE

TO FREE

安定生活 -1 -

致,自由 -15-

ONE PIECE CLUB 談年輕收藏 -19 -


YIRI ARTS | Range Life - The Anxiety to the Blank and the Others

安定生活-對空白的焦慮及其他

RANGE LIFE - THE ANXIETY TO THE BLANK AND THE OTHERS

劉耀中個展 撰文/ 劉耀中

車的時候,發現月台的廣告輸出沒有貼齊,兩片輸出的銜接處出現了大約 半公分的差距,切在構圖的正中央,其中一片還貼出一條凸起來的皺褶, 十分礙眼, 好像指甲旁翹起的皮屑, 忍不住讓人想撕掉。我盯著廣告輸出, 發 現另位男子也盯著沒貼好的部分,他看起來比我更無法忍受這樣的失誤。不久 後,男子決心要把凸起的部分撕掉而朝廣告走去,但卻發現廣告箱原本便罩上 了一層玻璃,露出無能為力的表情。

車內依然很擠, 人們呼出的氣息混在一起, 悶熱潮濕…我回想今年度過了兩個 夏天,換了兩間工作室。第一間工作室很近,但每天仍然要花 20 分鐘前往,徒 步走在 40 度高溫無遮蔭的柏油路上。抵達後卻如同進了療養院, 修道院式的 狹長窗戶焊上鐵條, 室內僅放著一組桌椅, 面對四周空白的牆。三個月的時間 裡, 我像沒有打檔的引擎, 一台內燃機用最低速運轉著。坐在桌子前盯著牆上 幾塊畫布,我記起傑克 [2] 曾經描述他如何克服這些問題,在孤立的空間裡總要 給自己找事情做, 任何事都好, 讓自己處於忙碌的狀態, 任何探究根本的問題 都是危險的。

但傑克是一個悲劇,他沒有成功,「想要成就什麼」的慾望擊垮了他和家人。我 必須要換一條路。離開工作室的時候, 我把窗戶用木條、釘子全都封起來, 把 傑克寫的書留在那裡,可是這股惱人的熱浪還是跟著我回來… 稍早的今天,凱斯 [3] 對著賽巴斯汀 [4] 說了些重話,類似像是「固守著傳統是無 法擁抱未來」,還有「肯尼.克拉克 [5] 和賽隆尼斯.孟克 [6] 是如何的革命者, 而你…」等等。當然從能夠給付賽巴斯汀薪水這點來看, 也許凱斯真的有他的 立場。賽巴斯汀和他的蜜亞 [7],這樣的價值觀又有什麼錯嗎?住在沒什麼擺設 的漏水的房子裡, 但他們知道些什麼, 同時也熱愛自己所做。倒是, 反過來則 讓我想到蘇珊 [8],家裡院子裡放了一座氣球狗雕塑的蘇珊,前天卻說出了「奇 怪的是,我並不在乎藝術」這樣的發言。 接近午夜乘客逐漸減少, 晚歸的上班族、無業人士以及正要前往派對的年輕 人, 在車廂內沒有無交集。車上的廣告跟月台上的是同一則, 航空公司的旅遊 廣告, 與世隔絕的高山、森林與湖泊, 寫著「在我的快樂地 」, 標準的刻板印 象。機票價格低廉到幾乎要直逼每天通勤的電車月票,但依然無法負擔。

1.

從來沒有在這班車上待這麼久, 從窗外看去除了城裡的燈光外, 玻璃上只剩車 廂內的反射, 再從裡面看到自己模糊的倒影。夜裡的燈像流星拖著尾巴不斷被 甩到身後。

上車後戴著耳機, 我錯過了原本該下的車站。沒什麼特別的原因, 一個念頭湧 上, 我繼續站在擁擠的列車裡, 隨著鐵軌無止境的、規律的、催眠般的節奏晃 動著, 身旁站的永遠是陌生人, 人來了又走, 早上車或晚下車, 看起來像是進 行一系列近乎無意識的活動。腦子開始旋轉,想著一些早知沒有答案事, 工作 上或者某種無關緊要的抉擇?那些所有人都說「只能透過實踐才能體會」的 事。我其實不是很在意,畢竟我知道自己不是能夠透過實踐的當下進行思考的 人。對我來說「去想」就是一種客觀化問題的行動, 我們很清楚自己在許多狀 態下無法進行思考,因為沒有足夠的空間、時間將自身抽離出來, 而實踐則… 你知道的。於是,最後總是會想到馬汀 [1] 說的「這樣的重點到底是什麼?」

我想著頭頂上那些在漆黑中的星體,兀自漂浮在某處… [1] Martin Creed,個展《What�s the point of it?》, 2014 [2] Jack Torrance,小說《鬼店》主角 [3] Keith 電影,《La La Land》角色,John Legend 飾 [4] Sebastian 電影,《La La Land》角色,Ryan Gosling 飾 [5] Kenny Clarke,爵士音樂家,鼓手 [6] Thelonious Monk,爵士音樂家,鋼琴手 [7] Mia 電影,《La La Land》角色,Emma Stone 飾 [8] Susan Morrow 電影,《Nocturnal Animals》角色,Amy Adams 飾 [9] 出自影集《IT crowd》第 3 季,第 3 集台詞

被擠到車廂的最深處的我不再是趕著上車,乘客也早已換了好幾輪。

2017.1.6 - 2.5

安定生活(對空白的焦慮及其他)│劉耀中個展 伊日藝術台北空間│台北市八德路四段768巷5號4樓之1 02-2786-3866│13:00-19:00│週一休館 1. 美學觀點 Aesthetics Consideration 2. (右頁)Wallpaper|145.5×112cm

-1-


2016.11.25 - 2017.1.1 2016腦補沙龍(秋季)│賴威宇個展

伊日藝術台北空間│台北市八德路四段768巷5號4樓之1 02-2786-3866│13:00-19:00│週一休館


YIRI ARTS | Substance, Delicate, Something in Between

位於某個遠方的田野 SUBSTANCE, DELICATE, SOMETHING IN BETWEEN

撰文/ 盧文謙

張施烈個展

1.

我認識張施烈的作品比認識他本人還要早, 那是畫在學院課室牆上, 類 似塗鴉的創作, 幾個黑色英文字母「RESPECT」, 隨意的寫在灰白粗糙 的混凝土牆和柱子上,當中畫了個窄長的黑洞和裡面隱約見到的一尾鯨 魚。這是一個對生命尊重為主題的即興創作,一個同理心的世界觀。 類似的創作主題,亦反覆出現在他以後的作品中。從《06.2012,北京》 六月飛雪的隱喻,《白盒子》的原子彈爆炸測試到最近完成的《垂憐》中 的聖母垂憐,當中有嚴肅的歷史事件到為人忽視的領域 , 施烈透過一些新 聞照片或網絡上的攝影,捕捉了那種或沉重或不安的感覺, 轉化為繪畫 作品, 這可看作是自身的觀照與世界的關係。施烈的畫作, 筆法細膩, 層次豐富, 觀賞其作品, 不單是純粹欣賞畫面, 而是整個氛圍帶出的感 動,其畫中光和影的明暗對比,及畫面細膩的層次息息相關 。

2.

――指導教授盧文謙

-3-

ARTIST CV 張施烈

2012 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藝術文學士,主修繪畫 2009 香港藝術學院純藝術高級文憑 2007 香港藝術學院視覺藝術基礎文憑 2006 張振興伉儷書院

HONOR 2009 純藝術高級文憑 最佳作品獎 - 繪畫 2008 香港藝術學院獎學金 2007 視覺藝術基礎文憑最佳畢業作品獎

SOLO EXHIBITION

2014 這裡沒有人,提畫廊.計劃,火碳,香港 2012 觀看與被觀看,提畫廊.站壹,上環,香港 2012 張施烈個人作品展,正側畫廊,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香港


YIRI ARTS | Artist CV 寂靜與張力 Silence and Tension

無論是鉛筆素描或油畫 , 施烈的作品都呈現出一種靜寂的狀態,當然這跟創作題材 源自照片的時間靜止有關,但這一種靜有別於寧靜或安靜,反之,那是一種有張力 的靜默,這個靜是無聲抗議,是無語問蒼天;如《紀念碑》中被依斯蘭國摧毀的古 城的寂寥荒涼,甚至乎《白盒子》的原爆死寂,也可以是《被觀看者 No.4》裡小女 孩面對鏡頭的疆硬造形。畫面的張力來自光和影的處理,雖然是尋常的一張相片, 施烈把一些他覺得不重要的細節抽走,而集中處理光和影的部份,突顯了不安的情 緒,而畫面的張力亦擴大了。對於光、影的處理,及如何帶出一種靜態的張力,於 黑、白和明、暗作出了多種物料和技法的嘗試,希望能準確地把這感覺體現。

張施烈個展 │

2017.2.10 - 3.12

雙個展 Monic

2017.3.17 - 4.16

林宜姵、

2017.4.21 - 5.21

邱承宏 個展

張施烈的畫作都是從照片中尋找題材,而當中從照片中觀察到的「刺點」,亦成了 他畫作中的焦點。羅蘭巴特在《明室》(Camera Lucida)一書中把照片的吸引力分 為知面(Studium)及剌點(Punctum)兩個概念去理解、閱讀照片的含義。「知 面」指以人文及文化角度去解讀相中意義,而「刺點」則是本來不起眼處,卻引起 我們注意甚或「刺痛」的感覺。張施烈從最初的家庭照片,搜尋自身的剌痛感,到 後來在一些歷史照片或新聞圖片中,尋找令他感動的光影,難忘的時刻或令人剌痛 的回憶,如《紀念碑》中搖搖欲墜的幾根柱子和它們淡淡的投影,荒涼的歷史感, 或許也是他心深處的沉重迥嚮。而《感光體》裹的水杯,背景是二次大戰的審訊的 法庭,一個如斯重要的歷史時刻,施烈關注的就只兩杯淨水,一段慘痛的歷史,餘 下的衹是無關痛癢的水杯中的反光面,背後的含義令人深思,而畫面的細膩層次, 令背後的故事性更強,其傷痛也更深。

位於某個遠方的田野

作品題材中的「 剌點 」 The Puctum in the picture

展覽訊息若有所更動皆以伊日藝術網站公布為準 ‧

他畫裹的「黑」是陰影的刻畫,是一種層層疊疊薄塗下的幽喑呈現,像那種在夜裡 吃力張看下見到的景像, 而那質感平滑如漆卻又奇異的厚重, 襯托著向外擴張的 白。極柔美的筆觸卻出現了不平靜甚至是壓力的對抗,那感覺是出奇的怪異,令觀 眾對內容有更深的領會。

1

他會為了準確地運用白色來表達某種情感,做了很多資料搜集去了解「白」── 白 的本質,白色的象徵意義。為此他參考了日本當代設計界代表性人物原研哉,寫過 的一本名為《白》的書籍,書中原研哉提到:「白」指的不是白色,而是可以感覺 到白的感受性。張施烈在尋找能夠感覺白的方式,「白」在他的畫裹不是空、虛, 而是一種狀態。不知道張用了多少層罩染來覆蓋先前畫面的痕跡,同時運用了複雜 交織的薄薄筆觸,讓那白色可以變得如此不穩定,像《被觀看者 No.5》裡發白的人 與地上模糊晃動的光影,畫面中彌漫著怪異的氣氛。而在《白盒子》中原爆測試的 爆炸埸景白盒子 No.1,那發白屋子的白,是那種高溫火焰燃燒所留存高密度的白, 灼眼的白,光滑如白骨一樣的白。是一種極端恐懼下的死寂,一種死亡的張力。

台 巷 號 │北市八德路四段 768 5 樓 4之 週一休館 02-2786-3866│13:00-19:00│

光與影是張施烈創作構思最初的靈感來源,記得他有一張鉛筆素描是畫陽光灑在枕 邊的閃爍光影,他被這奇妙的明暗變化吸引,而非圖像中午睡的兄長。自此,他用 了多種描畫方法去重現這明暗的微妙變化及體會當中呈現的情緒,比如說如何運用 筆觸來表達物像的重量、虛實。他開始時對筆痕的控制很執著,當中看不到隨意的 線條,只有鉛筆筆芯留在紙上輕輕磨擦的糢糊軌跡,有點像從前黑白電視訊息微弱 時的畫面,他有意識地追求一種絕對的狀態,一種靜態的浮動與不安。他深信透過 這專注慢長的描畫過程, 來探索當中的不安和張力。第一張鉛筆素描大小只有約 十二乘八公分,他用了上四十個小時完成了這小幅素描,後來技術基本掌握了,他 把當中他覺得不重耍的細節拿走,明暗部份視覺效果增強了,光和影的氛圍就更明 顯了。之後他嘗試把這光影模糊的印象轉移到油畫裹,這光、影就是油畫中白色和 黑色的部份,那是塗上一遍遍薄薄的色層,當光強到一個情況,影沒了,細微的地 方都沒有了,光像把旁邊的東西慢慢吞噬,變得很不真實。

伊日藝術台北空間

光與影,白和黑的感知 Perception of light & dark, white & black

施烈對藝術創作曾有這樣的體會:繪畫是一種宗教儀式,把精神從身體裹抽出來。 他對於畫面的明暗對比和畫面的質感都非常執著,在過去六年的創作過程中,從鉛 筆到油畫創作,他對技巧的琢磨尤其關注,他用了一個近乎修行的態度來琢磨繪畫 技巧,在緩慢的創作過程中,探索世界,了解自己。他深信繪畫態度正好反映著作 者的內涵,而內在氣韻的培養遠比靈感或概念都重要。他的作品沒有強烈的顏色對 比,也沒有誇張的情緒卻靜靜的感人至深。 1. 垂憐 I│50.5×40.5cm 2016 油彩、畫布 2. 垂憐 II│50.5×40.5cm 2016 油彩、畫布 3. 白盒子No. 1 - 6│91.5×116×5cm 2013 油彩、畫布

3.

-4-


YIRI ARTS | Now+Then

綻放的此時彼刻 皮淮音個展 NOW+THEN 撰文/ 皮淮音

尋冰之旅 A Journey Heading towards Unknown

「許多年後,當邦迪亞上校面對行刑槍隊時,他便會想起父親 帶他去找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1] 在魔幻寫實的文學作品《百年孤寂》一書中,馬奎斯描繪主角 邦迪亞上校年幼時,與父親踏上「尋冰之旅」。初次見到那個 巨大透明、且冒著白煙的冰塊時,他深深地震懾於其魔力;當 他忍不住伸手觸摸時,卻驚覺「好燙呀!」的灼熱感!

而我的「尋冰之旅」, 則開始於 1997 年紐約春天的某個午 后。在隨手翻閱家居雜誌時,目光瞬間被圖片上的透明充氣枕 吸引。那個放置於白色陶瓷浴缸上的充氣枕,其晶瑩剔透與純 淨的意象,觸動了我,縈繞心中久久不去。自此,展開了對充 氣容器的探索。 不論是充氣容器表面的特殊膨脹紋理,或是吹嘴挺拔矗立的獨 特外型及其象徵意涵,對我具有不可言說的魅力,吸引著我持 續探索。在時間沉澱後,許多延伸的創作構想醞釀成形,並產 生新的火花,我逐步將長期在心中悸動不已的圖像呈顯出來。

「榮耀之光如鳳凰浴火重生, 呼吸,綻放光芒,漸漸逝去」[2] “And glory like the phoenix midst her fires, exhales her odours, blazes, and expires.�

吹嘴不僅是介於「內 / 外」、「虛幻 / 真實」之間的媒 介,同時,也是一種符號象徵。在我的作品中,吹嘴扮 演關鍵的角色。它是主要的充氣媒介,溝通了介於內在 律動的和諧與外在世界中短暫的詩意。藉由吹嘴,外部 空氣得以注入容器,並且逐漸撐起外殼;而不可見的氣 體,則被暫時地保存於容器中。然而,正如記憶會逐漸 褪色一般,伴隨時間的流轉,氣體終將消逝。 當吹嘴被轉化為他種材質,除祛了實質充氣功能時,它 成為一種符號。在「綻放的此時彼刻」個展中,我以吹 嘴作為符碼,探討記憶中那些介於不確定狀態間的浮光 片影。作品採用大量的吹嘴,貫穿全場,如花朵般地盛 開綻放,甚至發出微微光點,引領我們進入如夢似幻、 虛實交晃的場域,開啟訴說這一段段的故事。

1.

-5-


YIRI ARTS | Artist CV 從生活縫隙流瀉而出的微光片刻 The Twilight Moment from Life Experiences

「往日,想必這一帶堪稱灑脫優雅的地段。在山坡悠然漫步之間, 不難覓出其過去的光景。路兩旁想必兒童嬉戲,琴聲悠揚,蕩漾著 晚餐溫馨的香味。我可以在肌膚上感受到這些記憶,猶如穿過幾道 透明的玻璃門。」[3] 片刻(The Moment)系列作品,歷經長時間的醞釀發展,作品不 僅反映我的生活歷程,也呈顯創作脈絡。我以創作的第一個記憶容 器《片刻 I》――上方佈滿以矩陣排列吹嘴的透明充氣記憶容器作 為「原型」,延伸發展出系列作品。 充氣容器如同玫瑰花,隨著芬芳綻放而來的是逐漸消氣與枯萎。歷 經薛西佛斯推石上山般的無盡反覆充氣過程,我思索著如何將充氣 形體禁錮於膨脹的終極狀態,繼而發展出相似形貌卻以不同材質表 現的系列作品, 近年來, 我以自身充滿童趣的生活經驗為起點, 發展出彩色的記憶容器。對我而言,每件記憶容器都是一個視覺密 碼,類似於某個記憶;它的形式喚起了曾經發生過的事件。 本系列作品輔以他方此刻(This Moment @ Elsewhere)影像投 射, 圓形框景如窺視孔般使影像斷續浮動出現, 喚起記憶中真實 與虛幻交錯難辨的記憶片段。它呈顯了記憶雖然隨著時間的遠去而 變得模糊,然而生命中令人難忘的片段時刻,總在特定情境的觸動 下,以相似的形貌在記憶中反覆出現。

2.

噢!給你的禮物 Hey! A Present for You

「禮物」的英文 PRESENT, 同時也是「此時此刻」之意。在禮物「PRESENT」 系列作品中, 我將象徵禮物的蝴蝶結, 轉化為不同材質與形體呈顯, 並加入吹 嘴元素, 延伸發展。這些禮物似乎藉由吹嘴相互對話, 跨越時間與空間的向 度,在此時彼刻如繁花般絢爛多姿,盡情綻放。

「這水就像是獲贈禮物一般,令人深感喜悅。當我還是個小男孩時,映在聖誕樹 上的燭光、子夜彌撒的音樂,溫暖的笑臉,常交織成我收到禮物時的光影。」[4] 蝴蝶結是一種奇妙的視覺符號, 因其外型與昆蟲蝴蝶相似而得名。它以簡單的 裝飾方式, 跨越時間與空間, 創造出豐富的象徵意涵;不同顏色的蝴蝶結, 各 自代表某種社會運動和認同。而在華人社會中, 蝴蝶結隱含「福在眼前, 富運 迭至」的涵意。

[1] 馬奎斯著,楊耐冬譯《百年孤寂》,志文出版社,1992 [2] 拜倫著,楊德豫、查良錚譯《拜倫詩歌精選》北岳文藝出版社,2010 [3] 村上春樹著,林少華譯 《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4] 安東尼.聖修伯里著, 李思譯《小王子》,寂天文化,2001

我們的生活周遭充斥著各式蝴蝶 元素,它不僅具有甜美、夢幻、可愛的意味, 也是禮物的象徵,常使用在包裝禮品上;繫上蝴蝶 ,代表充滿祝福的心意,傳 達喜悅的幸福聯想。「他時常神祕地從書包中拿出各式珍貴的禮物, 舉凡親手 製作的圖畫、手工藝品, 甚或路邊採擷的小花, 撿拾的果實等, 都是他喜愛餽 贈的禮物」。我以蝴蝶結作為創作元素之觸發,是來自於五歲兒子的貼心舉動。 「他說:「噢!這是給你的禮物!」然後嘴角上揚、一溜煙地跑開了, 留下收禮 者的一陣驚喜與感動。」

2017.1.14 - 2.12

綻放的此時彼刻│皮淮音 個展

伊日藝術駁二空間│駁二藝術特區大義C9倉庫 07-521-5783│13:00-19:00│週一休館

ARTIST CV 皮淮音 美國紐約普瑞特學院藝術碩士 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學士

HONOR

2009 2009 高雄獎,優選 2008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97-2 期展覽贊助

SOLO EXHIBITION

2017 綻放的此時彼刻,伊日藝術駁二空間,高雄 2010 潛入深藍海,清華大學藝術工坊,新竹 2008 In Between:以 O 之名,中原大學藝術中心,中壢

PUBLIC ART 1. 2. 片刻VIII|43×43×25cm 2016 不鏽鋼、奈米噴塗 Stainless Steel, Coating 3. 時光獻禮(紅)|42×22×12cm 2016 不鏽鋼、奈米噴塗Stainless Steel, Coating

3.

-6-

2016 台中市大甲區順天國小公共藝術設置《冊頁悅讀》 2015 國立台中女中公共藝術設置《樂動青春》 5. 2013 衛生福利部中區兒童之家公共藝術設置《綻放春天》


YIRI ARTS | Satyricon

撰文/ 郭書殷

2017.2.18 - 3.19

2017.3.25 - 4.23

陳思穎個展

-7-

愛情神話 聯展

展覽訊息若有所更動皆以伊日藝術網站公布為準 ‧

1.

人良土兀、官訓宏、陳冠宏、陳建威、陳漢聲、劉星佑、顧廣毅 伊日藝術駁二空間 │ 駁二藝術特區大義 C9 倉庫 07-521-5783│13:00-19:00│ 週一休館

愛情神話

SATYRICON


YIRI ARTS | Satyricon Satyricon 在羅馬神話裡是淫蕩好 色的男人之意。展名《愛情神話》 取自電影《愛情神話》[1],片中三 角戀牽扯出一段說不清、道不明的 性愛冒險故事。電影描述公元一世 紀,羅馬帝國仍是貴族專政的奴隸 制國家,每個人彷彿被淫亂的氣氛 所傳染,主角所到之處,皆充滿了 面有淫色的男男女女,性別取向模 糊的靡爛世界,在那同性戀、異性 戀都無關緊要,只需好好享受這場 浮華澎湃的情感盛宴。本次聯展邀 請藝術家人良土兀、顧廣毅、官訓 宏、陳冠宏、陳建威、陳漢聲、劉 星佑,各自運用不同的創作媒材來 談論關於情感上的觀點。

情感教育 L�éducation sentimentale

「洶湧的愛情、澎湃的理想、無畏的 革命,這世上的每個人,都期盼以不 同 的 方 式 成 就 自 我, 完 成 生 命 的 驚 嘆!」[2] 若沒有情感, 生之喜悅、生之悲傷, 以及生之激昂, 全不存在。《心理學 大辭典》[3] 中認為:「情感是人對客觀 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 度體驗」 。情感的解釋就像是一齣複雜 難解的通俗劇, 透過這些人與那些人 心裡的黑洞, 彼此交織成萬千面貌和 斑斕色彩, 閃爍在每個人的心海波光 粼粼中。每位藝術家的創作皆因為情 感產生了想像、激起了漣漪, 在愛與 被愛、尊重與戲弄中, 試圖找出生活 與愛情觀的平衡。

人良土兀 Jao ChIh-Wei

人良土兀(四個字個別都是自然的本質, 拆解自其姓 氏「饒」);人良土兀透過影像創作,探索男性在自我 之間的關係, 情慾與自然不羈的樣貌。他的美感表現 是視覺衝擊前的一道緩速, 赤裸的影像充滿挑釁又看 似和諧, 像是沉浸在流動的水裡, 靜似於你。人良土 兀的作品模糊了色情與藝術間的界線, 挑戰傳統對色 情的既定觀感,認為情慾應該是美好而高級的想像。

官訓宏 Kuan Hsun-Hung

從 2014 年起「陽具計劃」是藝術家持續創作的系列 作品, 以記錄式的繪畫, 描繪每位曾經陪伴過的性伴 侶。以機械複製性的元素(A4 列印紙)描繪,抽離情 感語彙, 如同談論這些性伴侶們的接力出現與離開, 在藝術家的生活當中, 就像不斷印刷的線條般, 累積 下來的產物。

陳冠宏 Chen Guan-Hong

這次展出的作品《援手》是關於期待他人向自己伸出 援手的狀態:一種永遠停滯在原地等待的「彌賽亞情 結」(Messiah Complex)。在此,藝術家邀請現實生活 的摯友參與重構一段虐戀(sadomasochism)。兩者之 間的權力關係如果要達到最激進(radical)的狀態, 並非是一位施虐者搭配一位受虐者, 而是兩個受虐者 在相互對峙後,由較為弱勢那方翻轉成為施虐者。

陳建威 Chen Jian-Wei

布偶在陳建威的創作裡是慾望的象徵, 慾望對藝術家 來說就像在一定的秩序下做不受控制的變化。作品的 外型大致上都在對稱的, 然後在對稱外型中做些許變 化的造型, 材質上也透過對比的質地去組合, 讓人在 視覺上產生一種掙脫束縛感, 就像我們在生活中的慾 望被種種限制所制約著。

1. 陳冠宏作品 2. 人良土兀作品 3. 官訓宏作品 4. 陳建威作品 5. 陳漢聲作品 6. 劉星佑作品 7. 顧廣毅作品

-8-

陳漢聲 Chen Han-Sheng

擅長實驗動畫、複合媒材與動力裝置, 並從自身家庭 背景、身份延伸至創作, 關注農業、自然、人與環境 間彼此共存卻緊張的關係。本此展出作品「14」是藝 術家第一段感情對象生日日期, 也是藝術家生日的倍 數,深信這種數字關係是命運註定的緣分。從 2003 年 開始至 2014 年底,日常的即時攝影,完成 800 張的收 集,在即時的瞬間記事裡,以影像映射情感的記憶。

劉星佑 Liu Hsing-Yu

來自高雄甲仙滴水坑, 專注於數位媒體影像的跨領域 創作與書寫。這次的展出計畫是在講述一位甲仙滴水 的男孩, 從鄉村到都市打拼, 遇到一個女孩, 又遇到 一個男孩的故事, 先是與藝術無關, 才能提及愛情, 先是與愛情無關, 才能提及家庭, 之後與家庭無關, 才關乎愛情,之後與愛情有關,才關乎藝術。

顧廣毅 Ku Kuang-Yi

顧廣毅, 是牙醫也是藝術家, 一位擅長以性、口腔做 題材的新媒體藝術家。這次的作品「海豚性樂園」,藝 術家針對海豚的性快感需求進行一個科幻情境的想像 創作, 參考「Design Fiction」的研究方法去建構一個 虛構的未來世界, 替海豚設計一個服務海豚娛樂的海 洋公園, 是一個蓋在這些海洋生物棲息地且具移動性 的開放建築空間。也就是說我們將設計一個以提供海 豚性服務的「海豚性樂園」(Dolphin Eroticarium)。 [1] Federico Fellini,《愛情神話》,1969 [2] Gustave Flaubert,梁永安 譯《情感教育》,野人,2013 [3] 林崇德,《心理學大辭典》,上海教育,2003

2.

3.

4.

5.

6.

7.


YIRI ARTS | Live! in Berlin 這個現代舞團的回顧展辦在一個其實很古的建築物裡。1881 年建成,就緊鄰著柏林圍牆的西 邊 Martin-Gropius-Bau, 目前的策展每年會選擇十檔展覽關於藝術、考古、攝影和文化歷 史。從艾未未、畢納鮑許、設計創造展都囊括在內。 撰文/ 吳思薇

畢納鮑許 和那個 舞蹈劇場 PINA BAUSCH UND DAS TANZTHEATER

2016.9.16 - 2017.1.9

PINA BAUSCH und das Tanztheater the Martin Gropius Bau│10:00 - 19:00 Niederkirchnerstraße 7, 10963 Berlin

次策展面向從舞台、巡演、回顧紀錄和四天在柏林表演廳演出《巴勒摩.巴勒摩》經典舞作外, 幾乎展出期間的每一天,由其週末,幾乎每個小時都會有一個來自畢納鮑許舞團的舞者,帶來看 展的觀眾進行半小時的 warm-up,就在被命名為 The Lichtburg 的展覽投影廳中,The Lichtburg 的命 名來自畢納鮑許大部分重要時期的作品都在那個名為 Lichtburg 的練團室中所完成。柏林週日下午的展 覽廳人滿為患,紀念品店、票台、寄物區都需要排隊,我參觀時段的 warm-up 也聚集了五六十個人, 最後領舞的舞者請三十個自願者舉手加入,剩下的親友就在旁參與,顧名思義,warm-up 本身就是一 個小小的活動,藉由幾個練習先把身體弄軟,接著練習一小節一小節的活動,最後在組織起來。配合著 音樂,和各個不同種族、性別、年齡的人,最終一起演出了一個小小的十六個八拍的《巴勒摩.巴勒 摩》的片段,演出完畢後再播放當時由畢納鮑許舞團所演出的同個片段,閱畢,大家一起拍手說再見, 有種快閃相親的錯覺,只是這裡的對象從兩歲到七十歲,多元成家,這種藝術之下的供和需的關係,真 是策展方能提供的親切極大化。

這個回顧展,一個大展區多以文件展的方式呈現,以時間軸的方式從畢納鮑許從紐約發展現代舞的實驗 舞劇的海報、到回到埃森以後舞團總監創作的各個舞作的文本記錄,票卷、演出海報、筆記、手繪的日 程表、畫質斑駁的黑白現場實錄、和團員私下的手不離菸的側錄等等。另一個展區,多數則為舞團後來 的巡演發展出的創作方法,後期畢納鮑許舞團在世界各地巡演,總會花上一段時間滲入當地舞團或是當 地風土,在香港、日本、巴勒摩等,在展場已大幅的彩色寫真呈現,海報、和一個小型的現場裝置、模 擬舞台設計的呈現,或許是黑白和彩色的反差,將前期與後期的印象畫下強烈的落差。 但這個展中最精彩的都不是這些字體設計超美的早期海報、在日本演出風呂的滑稽失傳片段、或是畢納 鮑許年輕時候的皮膚和肌肉的緊繃的美或是已經老去的他夾著煙被特寫的長鏡頭的長篇訪談,而其實是 藏在整個展場最深的在一間展廳中,用了六台投影機所播放六屏的舞劇剪輯,在這六個頻道中,可從畫 質、畢納鮑許的年紀、服裝、和色彩飽和度,辨別當中各個段與現今的時間距離,卻都是以幾乎同時的 方式播放不同年代演出的同一個片段,大約是二十到三十分鐘的片長由剪輯了 46 場表演,觀者幾乎沒 有空隙、目不暇給,比如說那面著名的三人身高的圍牆六面同時一起倒下,揚起大片塵灰。藉由這種方 式似乎將未能臨場的臨場感放到極大,我總覺得比起溫德斯那部的 3D 的紀錄片更是攝人的揪心。 我始終覺得,每次看他的作品,無論是第一次在悄悄告訴她看到、還是後來溫德斯拍到一半就逝去的紀 錄片、還是上次在台北坐在國家戲劇院第一排看到的現場,總是那麼好看、那麼讓人安慰、那麼驚嚇又 非常喜悅,那些片段的組合,好像在看一些好的電影的過場,或者說,我總覺得沒有文本的過場、沒有 敘事的包袱的型態,是最好看的創作狀態,在一個已進入情境寫入角色的時刻中,看見了那些人的樣 貌,好像是每一個日常,每一個和生活切中的時刻,在畢納鮑許的作品裡,好像真的沒那麼寂寞了。

工作照,《他牽著他的手,帶領。他入城堡,其他人跟隨在後》 Probe Er nimmt sie an der Hand und führt sie in das Schloß, die anderen folgen, photographed by Ulli Weiss, Bochum, 1978

-9-


YIRI ARTS | Column

用你的 作品 侵犯我吧! COLUMN: PROVOKE ME WITH YOUR WORKS

撰文/ 王若鈞

「枯枝男孩喜歡火柴女郎, 他對她十分中意, 他喜歡她俏麗身影, 他覺得她火辣熱情。 不過愛火可曾, 為枯枝和火柴燃起? 當然那愛火一發不可收拾, 他轉眼燒個不停。」 ――提姆.波頓

《熱戀中的枯枝男孩和火柴女郎》[1]

世嫉俗如我,每每看到詭異荒誕或充 滿負面能量的文字和畫面,總有種被 深深療癒的感動。像是一種隱疾, 儘管很 多人會因為過於血腥、暴力、煽情等太過 直接的情景而感到不適, 但對於黑色幽默 的渴求早已根深蒂固, 甚至不停地在心裡 大聲地吶喊著:「用你的創作冒犯我吧!」

這樣說起來, 提姆.波頓(Tim Burton, 本名 Timothy Walter Burton,1958-)大概 是最能冒犯我的鬼才藝術家了。他創作的 媒材廣泛, 能寫文章能畫插畫, 能製作動 畫還能當導演拍電影, 哥德式的黑暗和對 死亡的淋漓詮釋, 讓他的黑色幽默成為一 種獨特的視角, 令人不寒而慄, 卻也像直 接往心臟的重擊一般,令人無法忘懷。 從小就自封為「隱居者」的他, 享受孤獨 與封閉的小小世界, 於是紙筆成為最好的 夥伴, 不難看出他的風格其來有自, 但難 以想像的是, 他曾在迪士尼動畫公司當過 動畫師。 或 許 是 本 質 上 的 差 異, 離 開 之 後 他 逐 漸 殺 出 一 條 乖 誕 卻 又 迷 人 的 血 路, 在 恐 懼

bootyboop by Joan Cornellà,照片由 Highnote Asia 提供

中 注 入 純 真, 在 悲 慘 中 提 煉 歡 樂, 遊 走 在 喜 劇 和 悲 劇 間 那 微 妙 的 模 糊 地 帶, 經 典如詩文集《牡蠣男孩的憂鬱之死》, 電 影《 剪 刀 手 愛 德 華 》、《 斷 頭 谷 》、《 巧 克 力 冒 險 工 廠 》、《 瘋 狂 理 髮 師 》 等, 別 忘 了 還 有 動 畫 作 品《 聖 誕 夜 驚 魂 》 和《 地 獄 新 娘 》。 我 的 意 思 是, 迪 士 尼 耶, 拜託! 當然, 多次出現在波頓作品中的強尼.戴 普和海倫娜.寶漢.卡特(Johnny Depp, Helena Bonham Carter),都是無法忽視的 不羈存在, 這些「御用」的合作演員顯現 波頓「怎樣, 我就是要用他」的偏執, 然 而他們基本上和波頓一樣, 都是充滿魅力 的神經病。 另一位在近期以黑色幽默虜獲眾人目光 的, 是剛在台灣和香港舉辦個展、來自西 班牙的藝術家 Joan Cornellà: 「我認為我們都在不幸中大笑,因某人或某 事而大笑之中獲得啟發。不管是否帶有同 情,這經常都伴隨著殘忍。」

-10-

誠如他自己所言, 殘忍無處不在, 刻意掩 飾人性陰暗面或荒謬的言行舉止, 只是在 世俗規範裡尋找可以說服自己和他人的定 位, 然後繼續用看似正常的詭異邏輯生活 下去。 他的作品視覺線條簡單, 諷刺力道有如直 球對決沒在客氣, 從媒體病態、社交網絡 上癮等畸形進化, 到性別、社會、政治亂 象等的戲謔惡搞, 沒有底線的主題, 和一 再截肢的意象, 讓觀者可以放肆暢快地享 受作品中那些空洞的笑容, 和用冷酷包裝 的暴力。 或許, 我們始終在等待著, 不能明說的黑 色力量在瞬間重擊我們, 體驗瘋狂大笑過 後,再淚流不止的爽感。 [1] 原文「Stick Boy and Match Girl in Love」收錄在 《The Melancholy Death of Oyster Boy and Other Stories》,中文書名為《提姆·波頓悲慘故事集:牡蠣 男孩的憂鬱之死》。提姆.波頓著,林則良譯,時報 文化出版,2009。


Liu Yao Chung 劉耀中

| 80×100cm Comet 67P 2015 壓克力彩、畫布

YIRI ARTS COPY RIGHT © 2016



YIRI ARTS | Let Me Escape This Time, Sorry~

撰文/ 蘇泳升

這次就還是 先讓我逃跑吧 勾咩捏~ 袁心元個展 LET ME ESCAPE THIS TIME, SORRY~

1.

-13-


YIRI ARTS | Let Me Escape This Time, Sorry~

2.

3.

載得更多、更豐富,而多餘的衣服裝飾會搶走某 種純粹的感受。作品中的人物,總是帶些稚氣與 純粹,以及一抹樸實的氣質,同時呼應藝術家自 身的簡單與未入世的清新脫俗。

生下來都在一片草原上,透過不斷匍匐前 進,往你自認為的前方。」──袁心元

藝術家袁心元,常以簡短的文字描述日常生活中 自己對於人、事、時、地、物的想像。更透過創 作與這些簡單的文字紀錄,不斷地與自我對話, 對人的存在、生命的真相感到好奇。對袁心元而 言,藝術是在我們生活所接觸的世界裡發現出來 的,創造往往都是片片日常中,新事物與舊材料 的新總合。

在先前的創作作品中,「手」 向來是一個常見元 素。因為「手」是象徵了一種父母給予的關愛與 期望。這次個展中則轉化出現「船」的元素,作 品中的「船」是想像中的船。沒有船頭亦沒有船 尾,同時擁有沒有方向和有方向的感覺,像是永 遠不知道它正在駛進還駛出。在這樣的語彙中, 藝術家面對自我的反問,所產生出的展覽主軸: 無所適從的人生去向, 所以這次就讓我先逃走 吧,勾咩捏~

袁心元出生於台中,目前就讀彰化師範大學研究 所。創作圖像源自於日常速寫本的手稿,是生活 中空白部分的填補,大多是對周遭的人的動作想 像或是在意的影像紀錄。創作的雕刻系列皆以人 物為主,他們面無表情、穿著最低限類似休閒裝 扮的衣服, 也沒有任何配件。相較於表現喜、 怒、哀、樂等諸多情緒,沒有表情的面孔能夠乘

1. 鹿角│140×20×87 2016 樟木、樹枝、油彩 2. 漩渦的中心│ 13.5×11×47 2016 樟木、油彩 3. 一直|12×11×46 2016 樟木、油彩

2017.1.21 - 2.19

2017.2.25 - 3.26

這次就還是先讓我逃跑吧,勾咩捏~│袁心元 個展

Farewell Time|浅野綾花 個展

伊日藝術台中空間│台中市精誠五街2號 04-2327-4361│13:00-19:00│週一休館

‧展覽訊息若有所更動皆以伊日藝術網站公布為準

-14-


YIRI ARTS | To Free

致,自由 TO FREE 親愛的卡繆:

〇 撰文/葉柏昇

寫這封信給你,是因為我們相信你能明白我們所想表達的滿腔熱血,而且這份感動至今仍然深刻。感謝你那充滿能量的

字句──「自由應是一個使自己變得更好的機會」,契合我們藝術自由日的精神。

今年,首度由伊日美學生活基金會單獨主辦,實踐大學建築系協辦的「台北藝術自由日」邁入了第三屆,如往常盛況,

依然邀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參展藝術家;依然不限個人、團隊、年齡、性別、國籍、媒材以及藝術創作的形式;依然以華山 1914 作為平台、打破展牆的限制、建構出一個無拘無束的空間,讓觀者與藝術家皆能在這樣的場域中自由自在地馳騁。可是 這樣的「依然」是否已被往年的條件所束縛?這樣的「依然」還能成為你所謂的自由嗎? 自上屆 2015 年自由日結束後,一年來我們由衷期待、深刻自許,不停地去思考新一年度的自由日該以何種面貌展開呢?

尤其今年面臨徵件的窘境, 卻也在面對這樣的窘境後發現, 其實,「我們何其幸運, 無法確知, 自己到底生活在什麼樣的世 界。」[1] 從最原始的初衷出發:觀眾免費入場、藝術家免展位費、以及不限定藝術形式的三個「Free」概念進行延伸,實踐

對於藝術自由的無限想像。「自由」的迷人之處本該是面對許多可能性互相碰撞後的火花,於是,別於以往,今年我們擴闊了

每個攤位的空間、增設了 Free Lab 實驗室、於藝術書展區搭配了食物插花課,更推出「自由美食廣場」讓參與活動的民眾親

身體驗藝術與食物媒材結合的趣味。將藝術元素融入多項平民美食,享受小吃的同時注入多元的生活美學精神,重新看待我 們自身的庶民飲食。種種構思都挑戰著過去我們的思考,深化我們對藝術自由的追求。 是的,今年我們選擇以「食物」為主題。

「生而為人,我們都會餓」,你我都無法倖免於飢餓的打擾。食物影響著我們的身體甚至思緒,「You Are What You Eat」

這句格言相信你也同意。民以食為天,從古至今,上至皇帝王公,下到平民百姓,每天必做的事情就是「吃」。既然如此,我 們能否以「吃」來展現自由?我們有權力作出更聰明的選擇,選擇要進入我們口中的是什麼樣的食物,來讓我們身體變得更

好,無論是祭奠五臟六腑的,抑或是讓心靈感到滿足的精神糧食,都由我們親自攤開、檢視、理解、做出選擇。「食物 × 藝 術」的靈感因此油然而生。 邀請來自不同國籍與領域的藝術家們呈現各自的創作就像帶著自己的一道料理來到這場聚會, 一道道食譜就像是對藝

術家而言熟悉而獨具意義的私房料理, 現場彷彿化身林林總總的菜市場攤販, 為藝術提供最鮮美的食材, 建構出名符其實

的「藝術饗宴」。藝術家以如此多元的面貌餵養我們對於生命的諸多提問,藝術自由日則是提供個人心靈、單身與否、性別性

向、社會、環保等等各種發言權種子的一畝沃土。而美味的秘密,是一個與人同歡的場合、相互理解與感謝的心,簡單而美

好地,持續實驗與體驗生活的精神。除了視覺以外,更有味覺、嗅覺、觸覺、聽覺等其他感官的交融,讓藝術的氣味瀰漫在 空氣中。如果可以用言語來比擬今年的自由日,肯定會讓人直呼「看的好飽阿!」

我們恍然體認到「台北藝術自由日」已然擁有一股逐漸成形的當代藝術精神,正引領著我們與所有參與者體會更深層次

的藝術自由:「自由不是克服難題,而是學習如何擁抱機會。」抱著這份體認,在自由日最後一天的自由心證拍賣會時,當最 後一件作品落槌的那一刻,我們自信滿滿地向各位宣佈:各位,我們明年「台北藝術自由日」再見!

最後,開動吧,讓我們來為你上菜,讓思緒與眼球在色香味的世界裡流連忘返,一起大啖藝術的美味!乾杯敬「自由」! 真摯地

[1] 辛波絲卡 (W.Szymborska) 詩集《我們何其幸運 we�re extremely fortunate》

黃色大汽球 上

1. 台北藝術自由日入口 2. 3. From A to Z藝術書展 4. 5. From A to Z藝術書展│食物插花 6. 蕭有志、Candy Bird餐車作品 7. Urban Gallery 優居選品 8. 捏小人棉花糖

-15-


YIRI ARTS | To Free

6.

1.

2.

自由地上路、追尋著自由 Hitting the Road in Pursuit of Freedom

開展前一夜,當所有人都在為場地大小事奔忙之時,倉庫外來了一台起重機,將建築家蕭有志的 作品進場。起重機從貨車上吊起作品、落地。由於作品經過了改裝與設計,原有的檔車已經無法 透過發動引擎來轉向,為了讓車子改變方向,現場所有的男力舉起雙臂,共同抬起了有千斤之重 的檔車及其頂棚,畫面令人內心澎湃與悸動。 蕭有志將擋車設計成移動的家,含括所有人類吃喝拉撒生理需求的功能,顛覆了大家對空間的既 定印象同時也體現藝術創作的有機性。人類能夠直接生活在上面,也能以這樣移動的空間,重新 嫁接起人與人、人與食物之間的親密關係。四海遨遊的檔車真實地連結各式各樣的人事物,透 過「關係」的誘發與建立,使人與人之間既存但無法看見的連結性重新被看見。擋車除了濃縮成 「家」的功能,更像是記憶中「攤車」的形體重塑。當攤車上販賣著小吃,體現的無非是經濟微 縮、風土民情更是一道人文景觀。整部車可在台灣各地旅行落腳,「自由地」追尋著「自由」。

仙女下凡來解答 ― 閃亮人生爆米花 Fairy Diviner ― The Shiny Fortune Popcorn

「我問天我問天!甘會凍麥創治!」「該做的事都做了,到底還要朝哪努力?」「世間煩惱哪欸呷 呢多!呷呢苦!」受苦受難的凡人通通免驚!仙女藝術家倪瑞宏親自下凡來解答!

3.

人生難免遇到焦慮徬徨,於是我們透過翻閱勵志書籍、訂閱國師 YOUTUBE、收藏心靈專欄作家 文章、走遍塔羅算命占卜街,只為求一個「人生指南」:告訴我們下一步何去何從。倪瑞宏透過 對人的細膩觀察,以及在展場或各種公開活動與別人的交流中,將看到的問題變為作畫的靈感, 用尖銳深刻的角度切入人際關係和人生的煩惱,並加入她自己的想法匯集成作品,精密的諷喻了 人生百態。結合廟裡求籤的心理狀態與觀者互動,將原本的人生指南系列畫作轉化成籤詩,使觀 者從無用的指南中,得到更多重新面對現實生活的勇氣 從此人生閃亮亮。

精神糧食選書 ― 把食物插好插滿 Artbook of Spiritual Food ― Flower Arranging with Food

4.

我們相信閱讀是最適合分享的禮物!藝術書展區今年邀請獨立書籍出版人小 8, 以年度主題 「ARTasty」推薦台灣少見的藝術書籍給參與的民眾。搭配創意食物插花課程,邀請藝術家許尹 齡、羅智信現場教學,以食物作為媒材透過傳統插花手法來創造意象,食物之美,不再局限於料 理或進食,亦能以多元性、創新性的藝術思維呈現。一連串的跨界發酵釋放出視覺以外的感官刺 激。恰如台北藝術自由日所深信,藝術不在他方,而是一直存在我們的生活之中!

7.

5.

-16-

8.


YIRI ARTS | To Free 自由實驗室 Free Lab

首次與學院系統合作,讓藝術自由日成為年輕創作者展現實 驗的發表舞台。因此特別規劃了一個全新的概念區「自由實 驗室 Free Lab」,鼓勵彰師大美術系部分同學擁抱展現自己 的機會,也希望能讓學生藉此與各方交流。更感謝參與的同 學在如此短的籌備期及創作時間內做了最大的實驗。伊日美 學生活基金會扮演著培養皿的角色,透過合作滋養著台灣當 代藝術的新星,讓各種化學作用美好發生。

自由心證拍賣會 Free Art Fair Auction

1.

2.

3.

4.

5.

「自由心證拍賣會」是每年藝術自由日活動中極具人氣的亮 點!每件作品起標價格均為新台幣 500 元, 在落槌前競標 者並不知道創作者的身分,僅以自身對於作品的評價為競價 依據, 重新思考與定義藝術品價值和收藏者之間的關係。 2016 年的「自由心證拍賣會」向藝術創作者提出徵件邀 請,作品於活動期間全程展出,並在活動最後一天的拍賣會 現場全數拍出。

6.

藝術擂台 Live Painting Battle

來自日本的 ART Cocktail 向現場藝術家下戰帖,廣邀各路英雄參展者來場即興作畫大 PK,賽 事中搭配著令人情緒高漲的音樂,現場的觀眾也呼聲高亢!日本 ART Cocktail 代表藝術家更 是在台上「動次動次」地邊跳舞邊作畫,華麗中帶點俏皮、扭曲中又帶著幽默、該塗抹的時 候塗抹、該深情的時候深情,讓藝術自由的風貌也「動次動次」地浸漫整個空氣。 7.

藝術家之夜 Artist�s Night

開幕晚會我們邀請了來自澳洲的團體 Half Sound,「ㄎㄧㄥ ㄎㄧㄥ ㄎㄧㄤ ㄎㄧㄤ」地敲打著 生活中垂手可得的物件,為晚會炒熱氣氛;茶會則與「雅琪 Ya Chi」團隊合作,進行一場對 於夜市文化的未來式想像,將擁有高度國際認同的台灣夜市文化帶向更具實驗性的新方向。 夜市親民、大眾化承載著台灣人民成長的共同經驗, 但同時卻背負了不衛生、不環保的陋 習。「雅琪 Ya Chi」以當代藝術的角度切入,佐以對於未來夜市想像的投射,重新詮釋台灣的 風俗民情與族群融合的信仰與多情。

1. 藝術美味│戴飴霏、池枻龍採訪 2. 自由發想│Σ>-(品君★未來)♡→ 3. 藝術美味│小貓肉球 4. 自由發想│張好/lOO.s 5. 藝術擂台 6. 藝術家晚會│雅琪 Ya Chi 7. 藝術家晚會│雅琪 Ya Chi 8. 藝術家晚會│藝術團體 halfsound 聲音藝術表演 9. 金獎│陳聖文、張昱苹│塑食餐廳 10. 銀獎│Rexy TSENG│合離 11. 銅獎│童筒仝 12. 最佳人氣獎│Norman 13. 最佳人氣獎│劉菁兒│元素祭 14. 最佳人氣獎│棥│人翅

-17-

8.


YIRI ARTS | To Free 藝術自由日最後的獎項都是由現場上百組參展藝術家相互票選 出來最能夠體現自由精神的參展作品。票選結果產生金銀銅獎 得主個一名、三名最佳人氣獎!再次感謝袁廣鳴老師、陳松志 老師、王璽安老師、莊志維老師 , 擔任活動頒獎人、並給予台 下大家的寶貴建議和鼓勵。

金獎│陳聖文、張昱苹│塑食餐廳

迷幻的霓虹燈管以 Plastfood 字眼醒目地發光著,乍看與一般速食店的 櫃台無異,彷彿當我們飢腸轆轆之時,可以透過消費完成快速的點餐與 取餐過程。然而,這個複合媒材的裝置作品用了許多塑膠製成的速食形 體揭露關於便利消費所帶來的問題,例如這樣的模式可能會因為過於方 便獲得且便宜而蒙蔽了選擇上的思考。觀眾可以在塑食餐廳中的櫃檯點 餐,點完餐可以獲得一整份用回收塑膠垃圾做成的漢堡餐,以及燈泡作 的霜淇淋,接著拍下消費這些塑料的照片,成為作品的一部分。透過這 樣的互動,傳達著速食飽餐的同時也取得了大量的塑膠製品;食物會被 人體消化,但這些塑料在十萬年後都仍繼續留在地球上。作者在這個看 似遊戲的裝置裡,不斷的提醒觀者:「消費是一種權利,但必須聰明的 使用」,期待著觀者在走出這家塑食餐廳後,對於消費能夠做出改變。

9.

銀獎│Rexy TSENG│合離

兩台小冰箱空間、簡潔的機械轉動裝置帶動著兩塊牛肉片。作品《合 離》以相似的個體在相似的環境中做著相似的舉動;以裝置擬態進行平 行時空之間的對頻,演練著人類、科技、飲食在與時俱進的過程中,所 產生的疏離感與相互摸索適應。

10.

銅獎│童筒仝 我們為什麼成為我們如今的模樣?每個人來到世上必會經歷監護人的教 導、教育體制的馴化、同儕的影響、社會的歷練, 而現今網路資訊發 達,人與人之間相互影響幾乎毫無界線,在看似個體的背後其實堆疊了 過往人、事、物對我們的影響,那些影響就像是一雙雙手,揉捏出我們 的形狀。觀者隨自己喜好選擇各式印章和各色印泥, 蓋在桌上的演出 者身上, 直到最後, 演出者身上充滿他人的印記, 再也不是剛開始純 粹乾淨的模樣,就像人們接收並且混合他人的思想而逐漸蛻變成如今的 模樣。

最佳人氣獎│Norman

「擅長使用簡單且語帶保留的筆觸完成作品」。常常有人問 Norman 筆 下角色是否捕捉了誰,也會想知道作品後面是不是隱含有趣的含義或是 代表什麼,對他來說,所有人都是正在發生中的有趣過程,只是眾人不 自覺,在彼此的眼中他人都是非常的奇怪,但是「怪」本身在這世界上 就是一片美好。他也許為角色多加了一頂兔子帽, 或是把誰給放大縮 小,但這都只是畫面上的轉換,單純地希望觀者接收到作品中的幽默, 而記住作者想帶給觀者的一些些微笑。

11.

最佳人氣獎│劉菁兒│元素祭

作品由可見與不可見的空間出發,思考在個體、社區與社會之間的不同 可能。發掘不同的榫卯關係、人文與自然的關係。當味道不再純粹,經 過我們身體的食物是什麼?美味的單位,卻是由多個元素混合而成的假 象。食物的外貌及味道是人選擇上的最大誘惑,而現今大部分在市場買 到的食物都經歷加工的過程,食物純粹的味道是什麼?或許我們已經不 懂分辨,因為食材的純粹本質已經在製程中消失殆盡。

12.

13.

最佳人氣獎│棥│人翅

「如果你是隻被砍去魚鰭的鯊魚, 會有什麼樣的下場?」人翅這項作 品, 將人類與鯊魚部分特徵結合, 引導觀者思考人類對大自然做的不 可逆轉的惡事。中式宴席中常有的高級菜色—就是由鯊類、鯨類的魚鰭 所製成「魚翅湯」。人們使用殘忍的方法捕殺鯊魚,即便捕食是犯法行 為, 但龐大的經濟利益仍驅使人們持續濫捕行為, 這事件中追根究柢 兇手正是那些食用魚翅的人們。作者希望觀者變換身分,設身處地的思 考,或許可以在下次做決定時,選擇傷害比較低的選項。

SEE YOU NEXT YEAR 2017.11.3 - 5 -18-

14.


YIRI ARTS | One Piece Club

談年輕收藏

撰文/ 黃琳軒

ONE PIECE CLUB: THE YOUNG COLLECTOR One Piece Club 是一個以藝術收藏為主題的社團 我們群聚於此 一同關注當代藝術現場 感受當代藝術家如何以創作回應時代的能量 尋覓著專屬於我們自身的藝術品收藏脈絡 從不同的專業與角色切入 用藝術品說出自己的故事 歡迎加入 One Piece Club 一起發現藝術已經在生活裡

年輕收藏者收藏年輕作品, 年輕收藏大概就是這個概念吧! Young Collectors collecting Young Art that�s the concept! 從國中時期印製自己的第一張名片開始,在國內 外當代藝術的眾多場合裡,Jason Yen 時而站在觀 察者的角色、時而深入趨勢其中,落落大方的談吐、 遊走在各大國際藝術博覽會,中英流利地與知名畫廊老 闆與博覽會總監、收藏家交流,以第一手資訊滿足自己熱 切的好奇心,更為各位觀者們帶來最新藝術界消息!現年 24 歲的他,為國內外知名藝術雜誌以中、英文撰寫文章,因為熱 愛所以投入藝術編輯的工作、因成為編輯後的深入理解進而擁有 收藏者的身份。

1.

我們開啟的第一個話題就是聊聊「收藏家」、「藝術家」、「策展人」三個角色何以對 Jason Yen 而 言有著極為崇高的地位,他說,越是接觸了各類藝術場合、人,越是檢視自己,所以只能姑且稱 自己為一位年輕收藏者。在他心目中,收藏家的角色是以社會責任來回應自己的藝術品味,收藏 這件事要用「一輩子」來思考,認識自己也認識藝術脈絡、成為某一個藝術脈絡的專家、嚴謹地 為自己的收藏量把關等等,是件相當了不起的任務。

為藝術家們撰文,讓自己成為頭號粉絲、收藏者 Writing for artists, becoming their loyal fanbase

「我在英國唸書的學費是我賣自己的作品所賺來的。」剛結束完 Art Taipei 的藝術界盛會,Jason 吞著各種維他命喝下一口水後笑著如此說。他深知今日能有這樣的局面,是由許多基本功辛苦累 積起來的,也因如此,更想要藉由自己的能力去搭起藝術市場與學術之間的橋梁、成為藝術家與 收藏家之間可靠的對象,他大膽地向未來拋出這項自我期許。 Jason 的收藏許多都是因為為藝術家的作品撰文,過程中越了解深入越喜愛進而收藏。他鼓勵大 量的閱覽,列出一輩子一定要去過一次的國際藝術大展,像是瑞士 Art Basel、德國卡塞爾文件 展、威尼斯雙年展等都是能讓自己好好接受當代藝術洗禮的殿堂。也在過程當中列出自己的「許 願清單」,因為很純粹的喜愛與主動的理解,就會離許願清單中的夢想收藏越接近,可能會遇上 與大收藏家能聊得上幾句話的機會,也或許在未來某一個時刻它就會出現與你交錯的最大契機, 畢竟,藝術收藏一直很講求緣分。 -19-

瀏覽與分享收藏故事 歡迎搜尋臉書社團:One Piece Club facebook.com/groups/opc.tw onepiececlubtaiwan@gmail.com


YIRI ARTS | One Piece Club 自己寫給自己看的書 Books you write for yourself

Jason Yen 常會很誠實的回答:「我現在還不太知道……」帶著些許困惑卻充滿 期待的眼神,你會知道他的下一步就是立馬去釐清他心中的疑惑與滿足他的好 奇心了。他用英文撰寫一本未出版、寫給自己看的書《Surviving the Art World 101》, 因為寫文章是他梳理自己的方式, 進行深刻的思考、不斷地突破思維, 才有機會做出格局。 Jason 表示:「藝術品不是有錢就能買的到的,而是將自己對於藝術的熱愛與實 力鍛鍊出來,好的藝術品自然會找上你。」 大量的閱讀與書寫, 是他對於如何忠實地呈現與理解藝術品的磨練, 然而每個 人的做法都不同, 不過, 不論是策展人、藝術家或是收藏家, 都在進行全方位 條件的滿足, 意味著如何進行跨界的全盤欣賞、累積完整的觀賞經驗, 然而這 時代是繁重紛擾的, 回歸本質的影響力就成為了條勢在必行的唯一路途。當遇 上當代藝術的媒材、性質多元, 時常讓眾人霧煞煞, 他認為真正能收藏到好作 品的態度是:認真將藝術品當作「藝術品」來重視並做好管理。

收藏家小檔案

嚴仲唐 Jason Yen

真正的投資是你真心的喜歡 True investment is in something you love

1992 年 生,2014 年 畢 業 於 倫 敦 藝 術 大 學 聖馬丁學院藝術評論、媒體、策展學士 (BA Honours Criticism, Communication and Curation: Arts and Design)。曾於英國藝術 觀察雜誌實習 (ArtReview Magazine), 前任 典藏投資雜誌倫敦特派, 為國內外藝術媒體 撰稿 ( 包含 LEAP 藝術界、今藝術、澳洲 Art Collector 雜誌等。) 為現任羅芙奧拍賣季刊 雙語專欄作家、敦煌藝術中心合作策展人、 大河美術合作藝評人。

Jason Yen 多年前用台幣三萬元買了一幅非常喜愛的小作品,那是一件別人都沒 特別關注但自己極為被觸動的作品, 直覺根本就非自己莫屬的一件收藏。幾年 後用人民幣三萬元賣出, 算是一次成功的藝術二級市場轉賣經驗, 但賣出後他 念念不忘那件作品至今,他說:「這件事為我上了很重要的一課,投資並非藝術 市場的一切,真正的投資是你真心的喜歡。」

即使是藝術文字工作者、口若懸河的 Jason Yen, 當 他站在自己心愛的作品前, 會頓時變得不多話, 只傻 傻笑著說:「我真的好喜歡它喔!」然後腦子下一步想 著這樣的作品氛圍如何搭配哪一款的美食、美酒、甚 至古典樂, 立馬變身為「整合與傳遞美妙生活」策展 人, 彷彿燃燒藝術小宇宙的繁忙生活又因一件好作品 誕生在這世界,瞬間在平凡小日子裡加滿了活力。

專訪結束, 看著眼前這位年輕收藏者以熱烈的目光與 源源不絕的行動力去承接當代藝術所丟出的種種難 題, 筆者想特別於此篇文章向所有用生命寫詩的藝術 工作者們致敬, 那些總是第一批去回應藝術召喚的 人,因為他們的存在,我們才能說聲:HI!當代藝術!

2.

3.

4.

5.

1. Lauri Hopkins│Ping Pong│40×50 2015 書皮 2. Karen Gable Madsen│Two, later│22×27 cm 2014 油彩、畫布 3. 劉哲榮|勝利女神|15×12×20cm 2015 銅 4. 蓮輪友子|Wall Plant 12|27.3×22cm 2015 油彩、畫布 5. 蓮輪友子|Wall Plant 13|27.3×22cm 2015 油彩、畫布

-20-


YIRI ARTS | Column

父親翻譯出了 他的詭魅 COLUMN: THE SPOOKY ART, TRANSLATED BY HIS FATHER 撰文/ 盧怡安

藝術家莊志維的作品中,死亡感常常很重。藏 在陰影訴說的氛圍,或是轉動得極為緩慢的速 度裡。很少人知道,這和他身為修理機械師傅 的父親,有很巧妙的關係…… 次知道莊志維, 是與他的作品《轉生樹》面 對面的時候。白嫩、葉尖帶粉紅的九重葛, 在馬達與細線的帶動下, 以非常緩慢的速度悠舞 著。倒不是慢條斯理的悠閒,也不是為了表現優雅 柔媚的氣氛。那樣擺動的速度,很微妙,慢到讓桌 上和背後的影子裡,不必解釋,但自然籠罩在拋之 不去的濃濃哀傷裡。

「死亡感很重的作品。」他與他的朋友都這麼說。 死亡比優雅更能讓人反省、回顧、挖掘出太多深沈 的記憶。站在作品前,湧現的情緒剛開始很淡,卻 自然而然越來越多、越來越多。 其實更早期開始,莊志維就創作過摸了會發光的互 動燈管,以及飄浮在空中、緩慢改變動作的燈管裝 置。然而他使用馬達的方式日漸成熟, 在《轉生 樹》中以它抽動細線的細微動作,毋寧是更抒情、 更具感染力的。越來越感覺不到:那裡有個馬達, 卻起了更好的作用,令人印象深刻。 他對馬達如此熟稔。所以當他說,父親是修理車床 與各式機械的老師傅時,默默關心與研究藝術家與 他們家人已經好一陣子的我,忍不住事後孔明的暗 叫了一聲:果然不出所料。 因為《轉生樹》受訪多次的莊志維,從沒說出他與 父親之間的微妙連結。但太巧了,關於那些機械。 他說,從小看到大啊。以前,只覺得髒髒的。父親 則是覺得:兒子不知道在幹嘛。當莊志維正在認真

《森林裡的洋流》台中勤美術館,照片由藝術家提供

進行創作時, 偶爾會被父親問:「ㄟ, 你要不要找 工作?」 第一件動力裝置完成時,莊志維其實沒問過父親。 自己摸索掙扎的結果,就是換來父親的白眼,只差 沒說,怎麼那麼笨?幹嘛不問我?

《轉生樹》創作階段, 父親開始成為他的「翻譯 機」。而《轉生樹》成為了他們倆的「接著劑」。 莊志維說,當時他腦中很清楚,要有幾具馬達,就 像一兩根手指尖緩緩抽動細線的效果。「就是這樣 輕輕拉、輕輕拉的感覺……」他語氣輕緩地說。

「那樣說誰聽得動啦。」莊志維的父親劈頭就說, 「你要說你一分鐘要幾轉、要幾伏特啊?」 「幾、幾轉是幾轉啊……?在講什麼?」他完全沒 有概念。然而靠著父親一一配合、一一示範,他抓 到了那些能與機械師傅溝通的術語、數字, 和節 奏。他現在可以很自然的精準說出「一分鐘三轉」 這樣的參數;甚至在接電時,也很能與電工師傅溝 通,要多少耗電量、總電壓要控制在多少等等。父 親是他的翻譯機,幫忙他把抽象的詩意畫面(其實 是詭魅),轉變為實際的機械 sense。「已經變成我 的一套工作模式了。」莊志維說。 而父親變得更關心他,更理解他的工作。從一開始 的「到底在搞什麼」,到「我想去看你的展覽」,而 現在, 換父親會問:「你什麼時候要布展?我有什 麼可以幫你做的?」作品,是他們之間的黏著劑。

-21-

最近,在台中勤美術館,莊志維有兩項大型裝置展 出,《微光島嶼》和《森林裡的洋流》。細得比例很 到位的鐵架,築出宛如建築物,不,就是建築物的 空間感。以他擅長的光影變換帶來靈魂。很妙的 是,莊志維兩位弟弟,一位念機械工程,一位念結 構工程方面的建築。好期待他們兄弟三人若合體, 再加上父親,說不定能做出非常大型,支架能夠緩 慢橫移交錯又光影婆娑的建築(那是什麼?永遠走 不出來的迷宮嗎?)非常期待。


YIRI ARTS | Art News 法西里畫廊 Galerie Cecile Fakhoury

MAXXI 博物館 MAXXI Museum, Rome

佩斯畫廊 Pace Gallery, Bejing

來自阿爾及利亞的 Dalila Dalléas Bouzar 認為透過 創作, 讓自己從生命的枷鎖中解放並找到自由。 創作題材主要探討阿爾及利亞的獨立戰爭和九零年 代發生的內戰之創傷歷史與記憶反思。於本次展覽 中,將再度從自我的生命經驗出發,結合文字、影 像資料與平面繪畫來詮釋。匯集了 Bouzar 於不同 時期的平面、影像裝置作品展出。

Letizia Battaglia 同時是攝影師也是影像記者, 但 最為人知的作品為拍攝義大利黑手黨的影像紀錄系 列。不但造就 Battaglia 擁有「義大利黑手黨攝影 師」之稱,還被公認為當代最重要的攝影師之一。 本次個展中,展出高達兩百件以上的攝影作品,其 中不乏紙本刊物、影像訪談與電影的相關攝像紀 錄。更將帶領觀者見證回顧,過去 40 年義大利人 的生活方式與社會變遷。

李松松為中國當代繪畫著名的藝術家,這次「北京 之聲:北海」個展將展出過去三年的重要作品及 2016 年的最新創作系列。李松松的作品多以老照 片為基底,並採用繪畫顏料將畫面進行拆解甚至破 壞。暗示、表現或重新詮釋重大政治或歷史事件, 以強烈的筆觸及色塊樹立起鮮明且極富浮雕感的繪 畫風格,但又不讓作品本身掩蓋原始老照片圖像的 痕跡。

IN HER ROOM DALILA DALLÉAS BOUZAR D / 2016.12.9 - 2017.2.18 P / Galerie Cecile Fakhoury, Ivory Coast W / cecilefakhoury.com

JUST FOR PASSION LETIZIA BATTAGLIA D / 2016.11.24 - 2017.04.17 P / MAXXI Museum, Rome W / www.fondazionemaxxi.it

北京之聲:北海 李松松 D / 2016.12.10 - 2017.02.11 P / Pace Gallery, Bejing W / www.pacegallery.com

編 譯/莊千慧

里昂美術館 The Museum of Fine Art Lyon

藝術新聞

ART NEWS 古根漢美術館 Guggenheim Museum, New York

柏林市立畫廊 Berlinische Galerie, Berlin

綜觀藝術家 Matisse 的一生,生活都離不開創作。 使用的創作媒材非常的廣泛,包含現成物、筆、墨 水、鉛筆、鵝毛筆等等。展覽將以線性方式闡述藝 術家的一生:從 20 世紀初時以學徒的身份開始學 畫,直至個人生涯最後的著名偉大傑作。作品以平 面與立體作品交錯呈現, 互相呼應。並原地重現 Mattissee 個 人 工作室的氛圍, 讓觀者一探藝術 家生前極為私密 的工作室擺設與 創作歷程。

由華裔策展人翁笑雨和侯瀚如策畫的最新展覽, 匯集來自中國、香港、台灣藝術家的九件全新創 作。參展藝術家有饒加恩、闞萱、 孫遜、孫原 & 彭禹、曾建華、陽江組和周 滔。透過講故事的方 式來審視與認知「地緣」的實踐。探討當今社會的 諸多現象,在過往與當下、神話與現實、理性與瘋 狂、個體與集體等看似對立的關係中游刃有餘地自 由穿梭、構建連接。

Cornelia Schleime 在 1953 年 出 生 於 東 柏 林, 於 德列斯登美術學院專攻繪畫。由於作品對於當時的 民情太過標新立異,而收到展演禁令。為此曾多次 申請出境, 最終成功舉家搬遷至西德, 但也導致 當時期所創作的數件作品慘遭遺失。Schlemiel 曾 獲頒柏林終身成就獎等數個藝術獎項。創作領域 涉略廣泛,不但有繪畫與詩歌寫作,還有表演與電 影拍攝。本次展覽將展出 Schleime 獲得 Hannah Höch 獎的作品。

LE LABORATORIES INTÉRIEUR HENRI MATISSE D / 2016.12.2 - 2017.3.6 P / The Museum of Fine Art Lyon W / www.mba-lyon.fr

TALES OF OUR TIME GROUP EXHIBITION D / 2016.11.4 - 2017.3.10 P / Guggenheim Museum, New York W / www.guggenheim.org

A BLINK OF AN EYE CORNELIA SCHLEIME D / 2016.11.25 - 2017.4.24 P / Berlinische Galerie, Berlin W / www.berlinischegalerie.de

-22-


YIRI ARTS | YIRIARTS.COM.TW

總編輯│黃禹銘 視覺設計│洪振峰 編輯群│莊千慧‧郭書殷‧黃琳軒‧葉柏昇‧蘇泳升 專欄作者│王若鈞‧皮淮音‧吳思薇‧劉耀中‧盧文謙‧盧怡安

英文翻譯│陳韋彤 創刊日期│2014.11.1 發刊日期│2017.1 出版單位│伊日美學生活基金會│台北市南港區八德路四段 768 巷 5 號 4 樓之 1 連絡電話│02-2786-3866 Editor-in-chief │Orton HUANG Visual Design│Anderson HONG Editor│Regina Chuang, KUO Shu Yin , Evelyne HUANG, Peter YEH, Jasper SU

Contributors│Regina WANG, PI Huai Yin, Szuwei WU, LIU Yao Chung, LO Man Him, LU Yi An Translator│Steven CHEN Established│Nov. 1, 2014

Publication Date│January, 2017 Published by│YIRI ARTS FOUNDATION│4F.-1, No. 5, Ln. 768, Sec. 4, Bade Rd., Nangang Dist., Taipei City 115, Taiwan (R.O.C.) Contact│+886-2-2786-3866 All Rights Reserved. © 2017 YIRI Co., Ltd. 著作權所有 © 請勿私自轉載 線上閱讀 issuu.com/yiri.arts

台北│台北市八德路四段768巷5號4樓之1│02-2786-3866 台中│台中市精誠五街2號│04-2327-4361 駁二│駁二藝術特區大義C9倉庫│07-521-5783 伊聖詩私房書櫃│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22巷7-1號│02-2362-1134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