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日藝術誌 Vol.015

Page 1

YIRI ARTS | YIRIARTS.COM.TW

Vol. 015 Mar. / Apr. 2017 I S S N 2 4 1 1 -

Y R G P

4 2 2 7

THE DUST OF TIME

FEAR ANGER LOVE

EXCHANGE PROGRAM

時間的灰燼 -3 -

前衛音樂藝術節 -9-

交換學生 -1 7-


YIRI ARTS | The Final Mild Blue

1.

最後一頁麥德布魯

林宜姵 個展 THE FINAL MILD BLUE 生命中諸多痛苦的場景,不管過了多久,我們都會記得。 但相同的,那些充滿光明的片刻,會在你沒辦法乘載更多悲傷的時候出現,像是一塊護身符。

撰文/ 林宜姵

-1-

” [1]


YIRI ARTS | The Final Mild Blue 細微的情感信息 Subtle Emotional Messages

生命經驗無時不刻存在體內末梢神經,在某些辰光時而張嘴欲鳴,時而寧靜無語,將 這些隱蔽而微微顫動的感知體現在作品中,以具象隱喻的描繪方式呈現細微情感信息 的不可見性,使圖像意義不只代表某一涵義,也讓觀者在解讀畫面的同時有更開放的 解釋或想像。 在繪畫語彙上時常出現衰敗的物件與消逝的空間,或是轉趨凋零的自然物隱蔽其中, 美好與苦痛並存的一段段關係,形成精緻美化卻衰頹迷離的畫面。這些令人瞭亂費解 的複雜意志,或看似不可治癒的悲傷,在繪畫創作上成了心理機制的某種解套。

垮塌的靈魂 Collapsed Soul

「現代社會唯一存留下來的強烈色調,是罪惡。」[2] 奧地利心理與精神分析學家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在精 神分析學中指出:「主體形塑與成長背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尤其在生命經驗裡所 遭遇的創傷,容易在往後對個人形成壓抑的無意識。」[3] 透過創作欲求與敘事,將 無法在日常生活呈現且被壓抑的幻想顯現出來,這個幻想的表象可能如烏托邦美好, 亦可能反向呈現崩壞失序的景象。藉由過往經驗的積累與重組, 在畫面上偏執地反 覆描繪細部, 顯現精神上緊繃的隱匿情緒, 同時將這些殘缺的斷片構築得以體現的 擬物。

2.

他者的存在 The Existence of Others

「一種可以稱之為鮮血的凝重或生命滯澀之類的真實感。」[4] 獨角仙的幼蟲柔軟蜷曲在濕潤的土壤裡,經過三齡成長期逐漸膨脹身體脫皮化為蛹, 最後變態成擁有堅硬外殼並具觭角的成蟲。從軟嫩至堅硬是其外觀在成長過程中經歷 的巨大轉變,我將其各階段的變化借代為個人經驗與生活狀態,作為一種自我療癒的 蛻變,象徵期許自我逐漸茁壯的過程;另一方面,對蟲類形體恐懼卻偏執的層層描繪 細部,像是急欲正視卻又害怕觸碰親密情感關係的矛盾心理,而甲蟲的出現也讓觀者 在觀看畫面的同時產生一種詭譎的不適感。 作品也時常出現植物,我試圖捕捉它們生命在最炫麗的週期裡脫離土壤的初始狀態, 盛開的花瓣流失水分逐漸萎縮,翠綠的葉轉而泛黃,肥沃果實像氣球洩了氣,它們看 起來不艷麗不光彩,失了根轉趨凋零邁向死亡。植物在作品中借代為「生命」與「生 存」兩者相互影響之下的產物,而花就是具有時間性的慾望象徵。將它們盛開轉瞬凋 零之時凝結在平面繪畫上,藉以述說某些親密關係中的脆弱與不安全感,這些關係可 能是害怕失去的親情、難以割捨的友情或是刻骨銘心的愛情……,不特別在作品中指 涉單一情感脈絡,留給觀者自行連結其生命經驗投射或想像。

生命的晦澀 Inexplicable Life

「究竟是什麼東西能夠使人們閉上眼睛,失去自我感覺,沉入數小時的時間空洞之 中,然後醒過來,找回與從前相同的自我,重新鏈接起自己的生命之繩。」[5] 在這個影像氾濫的年代,先於繪畫的影像時常提供創作者在平面上一些線索,這些線 索通常反映了創作者的企圖:回溯過往、反映現在、渴求未來。創作者內化這些不計 其數的影像後, 以自身意識、技巧與情感統合它們, 將線索隱含在繪畫場景或物件 中。畫面中某些不合常理的景象,或是拼貼併置的物件,使作品圖像與真實生活場景 產生區隔,它們各自包含片段故事或經驗,使作品與作品之間產生曖昧關係,既相關 又可獨立存在,像是一幕一幕獨幕劇,敘述潛意識指涉的片段故事,組構個人欲傳達 的那些無法一言以蔽之的情緒感知。

1. 裝飾過剩剩的餘燼-I│80×70×5cm 2016 壓克力、畫布 2. 不容傾倒-II│50×50×3cm 2016 壓克力、畫布 3. 不容傾倒-I│100×70×5cm 2016 壓克力、畫布

2017.3.17 - 4.16

最後一頁麥德布魯│林宜姵個展

3.

伊日藝術台北空間│台北市八德路四段768巷5號4樓之1 02-2786-3866│13:00-19:00│週一休館 [1] 郝方竹,《你們你們好》,大塊文化。 [2] 奧斯卡.王爾德名言。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1854~1900),愛爾蘭劇作家與詩人。 [3]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 ,彭舜 譯,左岸文化出版。 [4] 太宰治,《人間失格》,楊偉、蕭雲菁 譯,新雨出版。 [5] 伊諾羅.卡爾維諾,《不存在的騎士》,紀大偉 譯,時報出版。

-2-


YIRI ARTS | The Dust of Time

時間的灰燼 邱承宏 個展

1.

THE DUST OF TIME

撰文/ 張智凱

邱承宏的創作就像是考古探險,挖掘剖析每一個時代 斷面下的特定對象, 來源可能是一種亙古的永恆形 象,也可能是逐漸消失在咫尺的物件。他從中剝除那 些被賦予意義事物的原先邏輯與規則,試著讓它們擁 有新的定義及感知範圍。在重塑的過程中並非是對往 昔的緬懷或哀嘆,反倒著重在樸實的考究法及個人經 驗的攢發。從福利社發表的《梅蘭蒂》到台北國際藝 術村的《河流砂》, 邱承宏把脈絡聚焦在人類歷史演 進過程中,那些被忽略的日常和隱藏在時間切片中的 裏故事。而在《時間的灰燼》中,他將重現一段在台 灣某處加工廠中,尋獲的一批貨物的故事。 2.

-3-


YIRI ARTS | The Dust of Time 20010911 那天以前 The day before Sep. 11th, 2001

2001 年,邱承宏剛滿 18 歲,甫進入藝術大學就讀。而那一年台灣成立國家藝術基金會,文化 圈的人人都歡欣期盼著有國家作為後盾深耕的未來;世界盃棒球賽在台灣舉辦,台灣隊同時擊 敗日本隊獲得當屆季軍,同時再度旋起棒球熱潮;應用 Wiki 技術讓多種語言共享的維基百科 正式成立上線,讓知識的傳遞更加普及和迅速;荷蘭在 4 月成為世界第一個承認同性婚姻合 法的國家,讓人權的普世價值更前進一步;但這些都遠遠不及美國 911 的恐怖攻擊事件所帶 來的深遠影響。看著那一天全球媒體的即時轉播,我們心中部份的堅強也隨著雙子星大樓崩毀 的同時陷落消失了。人類開始彼此恐懼和猜疑,各種不同宗教信仰、經濟角力和自我滿足的正 義驅使下,我們才驚覺原來活著需要這麼多的苦難和代價。

林子桓 個展 │

2017.5.26 - 6.25

破冰計畫

2017.6.30 - 7.30

張驊 個展

在那之後我們可以設想藝術計畫如期成功的展露在觀者面前。創作的內容不僅是視覺藝術的美 感自身,同時也包含物件間的文化系譜,計畫中也不言自明指出台灣代工文化的經濟定位,加 上跨國經濟貿易的環節,令我們反思當今全球化下的現狀包含背後連帶的影響。藝術家運用了 這樣的文化模式作為基礎,構築出一個無論是有形的物件或無形的意識皆不同於當今媒體語彙 能解釋的世界關係。

展覽訊息若有所更動皆以伊日藝術網站公布為準 ‧

2017.4.21 - 5.21

1

20170421 之後 The day after Apr. 21st, 2017

邱承宏 個展 │

邱承宏為此背後的故事深深吸引,他追隨貨物上的現有資訊逐地探訪製造商、加工廠和運輸公 司等等,拼湊出當年龐大的生產線轉化為《時間的灰燼》這項藝術計畫。藝術家把事件跟產品 之間視作某種關係的切片,在這樣的概念下他運用大量的大理石、花崗石、水泥粉塵、碳化木 及各式金屬等建材和原物料打造出數件浮雕、立體雕塑和裝置。來為這個世界事件與相關物件 的關聯性作拆解與重組。如他往常的創作運用最微基的要素帶領觀者進入層層關係的網路中。

時間的灰燼

2015 年, 邱承宏有了巴黎西帖國際藝術村的駐村經驗, 參與過利物浦雙年展, 擁有泰國 BACC 台泰當代藝術交流展的資歷,完成了關渡美術館的《九色鹿》個展。同時也在尋找創作 素材時無意間發現一批滯留工廠已久的貨物,是批預計在 2011 當年送往美國參加展銷的西餐 餐具組。在質感上採用高規格的實木與大理石,同時做工細緻精美。但可惜那一年的恐攻使得 位於世貿雙子星的展場倒閉,導致這批無主的精品在倉庫度過 14 年無人問的悲劇。

伊日藝術台北空間 │ 台北市八德路四段 768 巷 號 5 樓 4之 週一休館 02-2786-3866│13:00-19:00│

2015 的某次機緣 A day of destiny in 2015

邱承宏從梅蘭蒂展覽中木棧板的文化解構,再到河流砂個展對台灣歷史文資演變的再剖析, 一貫的運用最微觀的物件重新拼湊出動人的敘事,讓觀者再三駐足在他的創作品前推敲思考 背後的種種隱晦與可能性。也因為藝術家的連結和想像力,讓時間的第四維度這個誤用更為詩 意,現實中的灰燼不可能化育出鳳凰,但時間的灰燼可以重塑成無國界的感性語彙,讓同理和 愛在那之中萌芽。

1. 2. 3. 4. 植栽(系列)|現地裝置 2016 植栽、影子雕刻|大台北當代藝術雙年展 展場照

3.

4.

-4-


YIRI ARTS | The Tribe of Mountains and Seas

山海種族

ARTIST CV

THE TRIBE OF MOUNTAINS AND SEAS

陳思穎個展 │

2017.3.25 - 4.23

山海種族

初識陳思穎的作品時,乍看之下會誤以為是迷濛的次 文化黑暗哥德式畫作,再細看作品裡的元素,卻出現 了山神、儵魚、蠱雕…等,這些來自山海經的異獸, 作品內容來自東方文學經典,繪畫形式近似於西方的 哥德搖滾文化的產物,這樣的呈現似乎不只是單純的 東西方混搭潮流,更像是現代的基因混種工程。

駁二藝術特區大義 C9 倉庫 │ 週一休館 07-521-5783│13:00-19:00│

陳思穎 個展

伊日藝術駁二空間

撰文/ 賴柏衡

陳思穎 2015 2013 2010

倫敦藝術大學中央聖馬丁 Art & Science 碩士 倫敦藝術大學中央聖馬丁 Fine Art 學士 倫敦藝術大學中央聖馬丁 Foundation

HONOR 2015 Float Art Award, 4th place. 2015 UAL Student Union Community Best Student Artist Of The Year Award, Runner up.

SOLO EXHIBITION

2016 《內在直視》雙個展 新思維人文空間,高雄 2011 《Unravel Like A Ball Of Yarn》新思維 Pasadena 文化店,高雄 2008 《Karnival》新思維 Pasadena 文化店,高雄

1. 山神的祭典:祭品1│50×70cm 2016 壓克力、油性簽字筆、彩色鉛筆、畫布 2. 山神的祭典:祭品2│50×70cm 2016 壓克力、油性簽字筆、彩色鉛筆、畫布

1.

-5-


YIRI ARTS | The Tribe of Mountains and Seas 數位時代的煙霧瀰漫 Smoke-Filled Digital Age

從小在高雄出生長大的陳思穎,閒暇時常被外公外婆 拉著去各寺廟參拜,在還未識字的時候,就開始流連 於各種龍柱、雕花還有八仙走獸之間,學生時代的她 卻一頭栽進了對重金屬搖滾的狂熱至今,重金屬搖滾 以黑暗絕望為主要題材,也和憤怒、神話、宗教、戰 爭、性、酒精、殺戮、社會批判…等有所關聯。 這提供了我們觀看陳思穎作品的一個角度,更多的部 分,我們可以選擇這樣去理解這位在數位時代下誕生 的藝術家,比起過去資訊不流通的時代,當代世界上 各種不同的文化民俗風情透過電視、網路、音樂大肆 廣播, 數位時代底下生活的人看似有琳瑯滿目的選 擇,但也別無選擇的每天被大量資訊轟炸,古典、浪 漫、前衛…等各種元素,像檔案一樣放在抽屜裡隨時 供我們取用,潛移默化之下,各種不同的藝術文化持 續地雜交變種, 陳思穎的角色彷彿是生物學家, 而 作品則是她基因改造後全新品種,誠如藝術家自己所 言:「山海經的內容變成了這次展覽創作的出發點, 我利用這本書的怪物和他們的故事來創造出自己的 『種族』,因為我相信每位藝術家都有自己的種族、語 言、符號和角色」。

吟遊詩人圖鑑學 ‒ 貫胸國民與瘟疫醫生 Illustrations for Wandering Poets

在美國佛蒙特駐村期間,陳思穎傾心於《山海經》這本中國先秦古籍,用炭精筆創作出了一系列以佛蒙 特真實場景為基礎的作品,做為本次展覽「山海種族」的序幕。《山海經》一般多被認知為書寫古代神 話鬼怪的奇書,但其中詳細描述了遠古時代的地理和山川鳥獸,是一本非常具有歷史價值的著作,藝術 家也彷彿化身古代的方士和吟遊詩人,四處踏查編纂一本現代的山海圖鑑,其中最頻繁出現的角色非屬 貫胸國民和瘟疫醫生了。 「貫胸國」,其國民自前胸到後背都有一個大孔洞,傳說在大禹治水時,防風神的後裔欲為祖先報仇而殺 禹不果,以刀自貫胸部而死,大禹念其忠誠可嘉,命人把不死草塞在死者胸前洞中,令其死而復生,因 而留下胸前的大洞。[1] 瘟疫醫生服裝具有保護作用,其大衣是以多層布料編織而成,外層還有塗蠟。面具的眼睛處裝有玻璃, 前端還有一個像鳥喙的凸起,內填有能散發芳香的物質。芳香物質包含龍涎香、蜜蜂花、留蘭香葉、樟 腦、丁香、鴉片酊、沒藥、玫瑰花瓣以及蘇合香。這些物質被認為可以保護醫師免受瘴氣的侵害。[2] 陳思穎的創作中使用了大量的符號、象徵來構成畫面裡的事件和場景,然而這些象徵並非挪用舊有的意 義,否則只是加深原有的刻板印象,站在現代的角度重新觀看並賦予它們意義,是藝術家的意圖,符號 才得以重新開始呼吸,也因此貫胸國民不只是胸口有大洞的奇人,也同時暗示著現代人某種缺失,瀰漫 著死亡氣息的瘟疫醫生是死神也是拯救的天使,一切可能性都隨著面具裡的丁香、沒藥、玫瑰花瓣漫延 開來,讓人不禁聯想到由史蒂芬金小說改編的電影《迷霧驚魂》[3] 裡,隨著一陣怪霧而來,只能存在 霧裡的未知生物,人類對於不知名的恐懼反而挖掘出了更深層的人性,漫天飛舞的花草和紅珊瑚也幻化 成培養皿裡的肉沫。 [1] 出自《海外南經》,為《山海經》海部的第一部,其中描述書中海外南部的各種山脈、流水、鳥獸、礦物與神祇。此卷一共囊括 描述了十二個國家、兩座山及其經流的水源等。 [2] 出自維基百科 [3]《The Mist》,2007 年美國恐怖片,改編自史蒂芬.金 1980 年同名中篇小說,電影由法蘭克.戴拉邦編導。

2.

-6-


YIRI ARTS | Boundary

撰文/ 莊千慧

BOUNDARY

邊界 本鄉芳哉 個展

此生所為何來? 而存在的本質到底又是什麼? What is the essence and purpose of our existence?

本鄉芳哉(Yoshiya Hongo)現在是日本美術界中受到關 注的藝術新秀之一。畢業於國立東京藝術大學美術研究 所, 主修雕塑, 現任大學講師。本鄉體會到從選題、進 而得到感觸的過程, 對於創作是很重要的。更透過創作 來檢視自我對於生命的感受、拼湊無數次與內在的自問 自答,而漸漸地組成了本次展覽的論述。

ARTIST CV 本鄉芳哉 YOSHIYA HONGO 現任

日本藝術聯盟會員; 東京藝術大學雕塑組講師 2010 畢業於東京藝術大學雕塑所 2007 畢業於沖繩縣立藝術大學雕塑系 1982 生於日本埼玉

EXHIBITIONS IN 2015 & 2016

邊界 Narrow World

以「我」的本位存在於「外在世界」與「內在世界」,思 考這兩個世界的關係以及兩者間所平行組成的「邊界」 又到底為何。 用第一人稱探討, 內在世界是一個人的精神與思想所組 成;外在世界則是他人、環境、社會所組成的世界, 介 於這兩者間的部分, 簡單來說其實就是身體, 本鄉也將 其 稱 為「 邊 界(Narrow World)」。 若 沒 有 這 些 外 在 的 元素, 將無法成立「身體」這個物質;若沒有感覺(五 感), 身體就無法與外在世界做連繫, 透過創作持續找 尋, 內在、外在、邊界(Narrow World)之間的關係與 本質,也將這整個過程體現於自己的雕塑作品中。 在整個創作過程中, 本鄉以錘子敲打金屬、加熱來融化 媒材、用磨刀石削磨等。這些看似簡單的行為, 不停重 覆持續著。以表現出存在於「邊界(Narrow World)」中 所孕育出的物質。而作品帶給觀者一種穿越時空的歷久 彌新感。在不同的光影中, 那些看似有意無意的凹陷與 凸起的形式, 有著不一樣的呈現。像是聽到呼吸聲與輕 擊的鼓聲一般, 有些詭譎、抑鬱的氛圍交雜。如同本鄉 述說著自己在生命過程中, 努力前進的樣子。從中讓人 感受到鼓動和氣息,這也能稱為是「活著的作品」吧。

藝術, 是不能從「人」這個角度被剝離出來的 Art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humanity

其實「生死」這個議題, 常被藝術創作者作為創作的主 題。面對創作的主題時,在其中模索、追求真理至選定答 案的整個過程。不停地重覆整個過程,變成一種無意識的 行為與狀態。漸漸地腦中的思維與意識離開了本我,反之 手中所創作出的作品,開始表達已找尋到的答案。

-7-

2016 《Les point et un point 展》, K’s 畫廊,日本東京 - 《第 19 屆岡本太郎現代藝術展》, 川崎市岡本太郎美術館, 日本神奈川 - 《東京藝術博覽會》,日本東京 - 《Conversations Ⅲ展》,日本東京 2015 《本鄉芳哉雕塑展》,IRIYA 畫廊, 日本東京 - 《東京奇蹟牆展》, 東京現代美術館,日本東京 - 《FE FE FE METALLIC REFLECTION 展》,KINGO 畫廊, 日本東京 - 《Sculpture map in KAMATA Renovation house 展》, 日本東京 - 《中之雙年展》,日本群馬 - 《日本藝術中心第五屆雕塑大賽》, 金獎,日本

COLLECTION

- 笠間日動博物館,日本茨城 - 嵯峨野堂,日本京都 - 愛知醫學大學,日本愛知

2017.4.29 - 5.28 邊界│本鄉芳哉 個展

伊日藝術駁二空間│駁二藝術特區大義C9倉庫 07-521-5783│13:00-19:00│週一休館

2017.6.3 - 7.2

呂浩元、蔡依婷、王亮尹、林羿束聯展

‧展覽訊息若有所更動皆以伊日藝術網站公布為準


YIRI ARTS | Boundary

-8-


YIRI ARTS | Live! in Berlin

FEAR ANGER LOVE

C

撰文/ 吳思薇

藝術以新媒體為媒介, 回應當代政治極 端化及人工智能的後設人間風景,2017 CTM FESTIVAL 前衛音樂與藝術節 / 30 週 年的 Transmedia 新媒體藝術節。 2016 動盪的一年過去, 英國脫歐、川普 當選、土耳其政權獨裁化, 及烽火遍地的 恐怖攻擊的夾擊。西方世界籠罩在新右 派、新納粹、新法西斯、新民族主義的崛 起反撲陰影中, 來到 2017 年, 歐盟英法 兩大強勢國也在今年將選出新的領導人, 是否右派法西斯會傾巢而出被恐懼攻陷, 還是理性成熟民主選民能守住理智線,似 乎今年比起去年更令人驚心膽顫。 “My Response to Racism is Anger.(…) My Fear of that Anger taught me Nothing. Your Fear of that Anger will teach you Nothing, Also” ─ Audre Lorde, the Use of Anger “My body is the Body of Multitude” ─ Paul Preciado

2017.1.27-2.5

CTM 2017 Festival for Adventurous Music & Art www.ctm-festival.de

TM FESTIVAL 2017 先後引用了七零年代活躍 的美國黑人女權主義者、女同志、詩人 Audre Lorde「對於種族主義, 我的回應是憤怒。 我的恐 懼來自於憤怒教我不了任何事。而你的恐懼之於那 憤怒也教導不了你任何事。」以及紐約活躍性別主 義者、性別認同研究學者 Paul Preciado 的「我的 身體是屬於大眾的」, 作為一種回應姿態的展開, 更延伸以「FEAR ANGER LOVE 恐懼 憤怒 愛」做為 第 18 屆 CTM 的策展主題回應這波社會浪潮。 CTM FESTIVAL 2017 和 Transmedia 每年在二三月 總以前後之姿在柏林展開的數位、聲音、跨媒體藝 術節是全歐洲最實驗前衛的展覽之一,追根究底, 是以新媒體科技為媒材所涵括的作品、表演、聲音 的藝術節,而媒材在形式中也就是工具,而在這個 策展的假設中越前端的工具能觸及處理到越核心、 越當代的問題,換句話說也就是使用越尖端的科技 能使越近身的議題有更好的視野。故若我們剝除超 媒體藝術節 Geek、High Tech 的表面,這仍是一個 端看歐洲當代藝術圈如何思考回應社會思潮的絕佳 切面。 而回過頭來,本次 CTM 的策展主題「FEAR ANGER LOVE」所指的即是情緒, 在此更聚焦的指向於自 川普當選、英國脫歐的新右派,他們對於現世和未 來的不安和怒火向大眾投射出的情緒反應。以及相 對於前者的左派、同志運動圈、社會正義主張者的 回應。這兩者之間的極端化的回應都同樣生產了難 以 分 別 的 情 緒 ――「FEAR ANGER LOVE」, 人 要 如何分辨這些情緒究竟是進步或是反動,到底是右 派或是左派,人們在立場極端對立的此時,兩個對 立的族群對於彼此反映出的情緒竟又是如此相似。 而此刻 CTM 策展的切入試圖搭建一個橋樑、提供 一個場所,使兩者對立的群體能產生交集,理想的 希望藉由如此的交流能使兩方察覺,彼此沒有太多 不同。 CTM/Transmedia 的演出、展場四散柏林的次文化 聚集地,其中最有看頭的場地即是號稱全世界最潮 也最難踏入的夜店「Berghain」, 除了有數場表演 在 Berghain 進行, 而在夜店後半部也有一個本次 最觸碰感官體驗的裝置展出「SOL」,從排隊開始, 就不斷有指標強力建議患有眼疾和心臟疾病的觀眾

-9-

不要入場, 到一次只能容納 25 人的限制, 最後筆 者終於入場時主辦方還將所有人的手機沒收,這些 都為了營造一個完全黑暗的空間,而觀者卻在漆黑 中在諾大的空蕩廠房中自由移動,看似極度自由的 看展體驗卻也引發最本能的恐懼和心理防備的解 放,澳地利藝術家 KURT Hentschlager 近年來的系 列作品都試圖使觀眾脫離身體的控制,而體驗在喪 失某個程度上的防備底下的本能、身體、和他者。 而此刻才剛剛開展的 Transmedia 新媒體藝術節, 則以「Alien Matter 異化物」為實體展出的主軸, 討論人造物、以及同此期間的根本相異有潛力的人 工智慧;簡單來說即是在探討人造物、人工智慧 等科技如何改變當代的權力結構和人類環境,在一 個不大的展廳中, 展出了 30 位來自各國新媒體藝 術家的作品,展出的作品從互動、錄像、計畫型作 品、或者裝置類型多元,但議題都各自鑲嵌入關於 後設的科技焦慮、人工智能對於當代政治處境的理 解幾乎像是一場政治脫口秀般的諷刺,以及對於人 工物質與人體的影響陰謀論等等,其中台灣藝術家 顧廣毅的口腔改造計畫也受邀在此次 3D Additivist Cookbook 的項目中受邀展出。 除了上述兩個實際的展出外, 還有 CTM 還有一場 展覽深度展出了墨西哥的新媒體藝術的緣起和其後 殖民大歷史敘事下的在地發展;以及英國新媒體藝 術家 Alan Warburton 的錄像裝置作品 Primitives, 使用了好萊塢電腦成像 CGI 技術,以人類製造的實 體並非人類,卻帶來人的印象,並提出問題:當這 樣的人類形象本質是由一組代碼所組成時,那這人 為製造的擁有人類形象的人工智能是否具有人類的 代表性呢? 除了這些實體的裝置和作品外, 這兩個藝術節也 包含了大量的講座、工作坊、表演、製作音樂的 Hacklab、與創作者與學院教授的一對一快速面談 等等,在這些強力組織的運作下除了硬體,還有高 強度的軟體交流,產生學術價值、各種專業的跨領 域對話、和超常的藝術體驗。無論最終策展的目的 是否達成其極端對話或者人工智慧與自動化的攻 防,這兩個指標性的新媒體藝術節作為在藝術或者 文化領域引領浪尖的旗手,我看到的是一個意圖, 意圖將藝術策展擴大為一個文化思潮的脈動。


YIRI ARTS | Column 幽默感這東西,應該是天生的,而且說不定跟遺傳有關。同一家人,笑點是有默契的。當藝 術家蕭筑方的創作,遇到一點點平緩期,小她十三歲的弟弟,路過隨口一句,竟成為了一個 新系列的 highlight。讓蕭筑方的幽默路線,又發展出新的一頁。

我們是幽默 的一家人 COLUMN: WE ARE HUMOROUS FAMILIES

術家蕭筑方的筆下, 有一種獨特的幽默 感。其實可能只是一張佔滿畫面,很囧的 臉;或是縮著脖子, 超彆扭的姿勢。但單單是 這些, 從最平凡生活中揪出的表情或動作, 常 常觸動最直接自然的反應, 讓人莞爾一笑。很 想邊笑邊推她說:「妳很煩內!」

近期, 她那些佔滿整個畫面的臉部表情, 開始 騰出了一點點位置, 讓一些小配件在畫面中出 現。這些配件, 更是欠打的令人發笑。不是一 把搔背的「不求人」,就是在看電視吃飯的人旁 邊,飄來飄去的「鬼火」。那些看起來無厘頭的 安排, 卻在畫面中自我產生了連鎖效應和化學 變化。一面很想嘀咕:「到底哪來的靈感?」一 面又不爭氣的笑了。 蕭筑方說, 小配件這條新路線, 起因於她把舊 作靠在牆上, 由於工作室不大, 不小心滴到了 顏料, 流下了幾條痕跡。她覺得有趣, 於是幾 滴 不 明 痕 跡, 成 了 畫 面 中 身 佩 十 字 架 的 傳 道 士,皺著眉(但卻兩眼分神)看著的對象。

撰文/ 盧怡安

她發現筆下無言的表情, 跟這樣的小配件, 很 能在畫面中自我對話。無關的關聯, 讓人饒富 興味的在其中發掘再三。她便開始實驗, 看到 底能變出哪些極為無關又有意思的小道具。 有時候還真難想。想不出來。一天, 她隨口問 問,半年前搬來和她同住的弟弟,「欸,這個人 要讓他手上拿什麼好?」弟弟不考慮半秒, 馬 上說:「不求人。」姐弟便相視大笑了。幽默感 這種東西, 還真是天生的, 而且八成跟遺傳有 關係。同一家人的笑點,帶著默契。 蕭家的招牌是黑色幽默。像是某年過年前, 她 和妹妹兩人都在和母親鬧彆扭、生著氣, 家裡 氣氛四分五裂。年夜飯那晚, 照例要端出整尾 全魚的, 母親卻默不吭聲端出了把魚切成一段

一段的魚湯。看到魚段在湯中載浮載沉, 本來 在生氣的蕭筑方,也忍不住大笑了。 小她十三歲的弟弟, 在長大的過程中, 其實交 集不多,卻是影響蕭筑方創作很重要的人。 創作?青春期學畫的蕭筑方, 其實不了解什麼 叫做創作。沒有可以看著描摹的東西, 她就不 知道要畫什麼好。那時修的一門課, 開始得要 創作。「明明大家都在虛應故事, 我一個人不 知道在那邊熱血什麼, 很想把它畫好。」蕭筑 方說:「但我修得很痛苦。所有同學好像都交差 了,我卻畫不出來。」 那時弟弟才國小二、三年級, 剛好很迷戰鬥陀 螺的年紀。蕭筑方路過客廳看到他, 一個人拿 個本子畫得很起勁。「我走近一看, 他畫得全 都很草率嘛, 陀螺飛過去的時候, 就是兩撇這 樣。」一張紙的畫面, 斜斜分割成沒有邏輯的 好幾塊,他自己居然可以連成一段故事。 她 心 想, 這 樣 也 可 以?「 我 就 偷 學 他 這 招 好 了, 不要想那麼多。」她回想當時, 迷惘許久 的困擾, 突然解開, 她心跳變快, 熱血的心情 也沸騰起來。很快, 她就交出了當時「一顆被 吸走的頭」系列作品。嗯, 聽名稱就是蠻沒有 想很多的。得到了旁人說:「妳這樣畫,妳們老 師可以喔?」的驚嘆評語。說得誇張一點, 小 弟一開始就「奠定」了蕭筑方無視別人、特立 獨行的創作路線。 弟弟求學的幾年, 年齡差距甚大的姐弟, 幾乎 沒有太多交談。不過, 最近畢業了的弟弟, 開 始找工作, 姐弟又重聚, 一起生活。從「不求 人」這張畫開始, 令人有點期待, 蕭氏姐弟不 知道又可以「一起」創作出點什麼, 在生活中 微不足道卻又真真實實的無厘頭系作品呢。

1. 眨眨 1. 弟弟不求人 2. 火不乖 火亂飄 3. 青青草地有刺客 4.

2.

3.

-10-

4.


Lin Yi Pei 林宜姵 腳邊的障礙物

| 60×60×3cm -II 2016 壓克力彩、畫布

YIRI ARTS COPY RIGHT © 2016



YIRI ARTS | Farewell Time

撰文/ 蘇泳升

告別時刻

淺野綾花 個展 1.

FAREWELL TIME

對我而言,不論是氣溫還是人情味,台灣是個比日本還溫 暖的國家。我將這滿滿的溫暖,帶著它回到日本。而每次 的離開,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告別。 ―――淺野 綾花

春,好像在暗示著某些事物也到了告別與希望的季節。每年四月是日本的畢業季,是許多年輕學子必經的儀式之一。日本 的大學畢業典禮通常都在三月的最後一週舉辦。春天時刻的告別,正是學業的終了,迎接下一個人生新階段的挑戰開始!

今年二月日本藝術家淺野綾花 Asano Ayaka,將透過伊日藝術的邀請進行她在伊日台中空間的駐地創作計畫,並舉辦她在台灣 的第一次創作個展。此時也會在正好適逢日本的畢業季節,藝術家將給自己一個全新的創作環境,用陌生的新環境讓自己體驗 新的冒險與勇氣。接下來的創作系列, 希望藉 由這次在台駐地計畫的期間, 擷取台灣土地帶 給她的能量, 以及人們的熱情與溫暖, 密切的 連繫出日本與台灣兩地的濃稠情感。 淺野擅長透過創作來紀念與描繪生活周遭人、 事、物的交互感情。對他而言創作如同是她生 活的日常筆記。日常風景、旅行車票、自己的 臉、住所的平面圖、朋友間給予的祝福話語、 學校同事的表情、禮物的包裝紙、生活瑣碎的 片片圖像….。這些最日常的小物件往往都帶給 她源源不絕的創作靈感, 她也善用敏銳的技巧 編構出這些線索的趣味故事。 這次展出的計畫系列, 她將在日本與台灣蒐集 現 地 的 生 活 素 材 進 行 拼 貼, 再 使 用 鋼 壓 機 平 整, 經由這個過程拋出與刻畫。這些壓痕有如 她對於這物件緊密的情感。它們也將像是化作 藝術家饋贈給台灣朋友的禮物。這些微小的個 人 感 受, 有 著 甜 密 的 幸 福 感, 無 論 悲 傷、 懊 惱、感恩、鼓勵。這些作品扮演著她在新環境 的記錄與紀念, 藝術家透過創作分享著故事內 容的美好,也將作為每一位觀眾欣賞的小確幸。

2017.2.25 - 3.26 告別時刻│淺野綾花 個展

伊日藝術台中空間│台中市精誠五街2號 04-2327-4361│13:00-19:00│週一休館

2.

-13-


YIRI ARTS | Artist CV 1. Sweet Sunday│28.6×37.7cm 2016 蝕刻版畫、拼貼 2. She is your friend│54.4×42.2cm 2016 蝕刻版畫、拼貼 3. You gave me the night│37.7×28.6cm 2016 蝕刻版畫、拼貼

3.

4. A boy with love and fruits│60.4×45.3cm 2016 蝕刻版畫、拼貼

4.

-14-

ARTIST CV 淺野 綾花 ASANO AYAKA

1985 出生於日本靜岡,2008 年畢業於大阪藝術大學, 並於 2011 年開始在畫廊展出, 近年也在日本、韓國、 香港、台灣等地的藝術博覽會展出。

HONOR 2014 AOMORI PRINT TRIENNALE 2014. Nishikoki open space Zephyrus. Aomori 2015 The 14th Seminario Print Exhibition “NBC Nagasaki Broadcast Award”. Arie Korejiyo Hall. Nagasaki. 2016 The 15th Seminario Print Exhibition “Shimabara Newspaper Award”. Arie Korejiyo Hall. Nagasaki. 2010 The 56th Zen Kansai Art Award. Osaka City Museum of Fine Arts. Osaka.Japan - The 11th Hamamatsu city museum printmaking award,Hamamatsu city museum. Shizuoka. Japan 2009 The 6th Haruhi Painting Triennale. Haruhi museum. Aichi. Japan - SHELL ART AWARD 2009.Daikanyama hillside terrace. Tokyo. Japan 2008 The 4th Yamamoto Kanae Printmaking Award. Uede creater's hall. Ngano. Japan

SOLO EXHIBITION 2016 Let’s meet once more and say good bye. Tachibana Gallery. Tokyo. Japan - On your way home. Gallery Bin. Fukuoka/CCC. Shizuoka . Japan - I call you at home. Sunodo café Shichikencho. Shizuoka. Japan 2015 U-Turn Gaze. Tachibana Gallery. Osaka . Japan - I have a feeling that I can see you. Business Community LINK. Shizuoka. Japan - Get lost in dreamland. Gallery Den Aoi Ie. Kyoto . Japan 2014 Open Art Fair Office. Seoul. Korea - I live here. gallery & space SIO. Osaka. Japan 2013 My Little Sorrows. Tachibana Gallery. Osaka. Japan - Yesterday songs. Gallery H.O.T. Osaka. Japan - Dad said that. gallery & space SIO. Osaka. Japan - I am in the diamond. Gallery H.O.T .Osaka. Japan 2012 Yesterday windows. 2kw Gallery .Osaka. Japan - There is no Mt.Fuji. Ban Gallery. Osaka. Japan

ART FAIR 2016 Infinity Japan 2016. Miramar Garden Taipei. Taipei. Taiwan - ASIA HOTEL ART FAIR 2016. JW Marriott Hotel Seoul. Seoul. Korea - ART FAIR ASIA/FUKUOKA 2016. Hotel Okura . Fukuoka. Japan 2015 ART EDITION 2015 HONGKONG. Marco Polo Hongkong Hotel. Hong Kong - ART TAINAN. Tayih Landis Hotel Tainan. Tainan. Taiwan - ART FAIR ASIA/FUKUOKA 2015. Solaria Nishitetsu Hotel. Fukuoka. Japan - Free Art Fair. Huashan 1914 Creative Park. Taipei. Taiwan 2014 Seoul International Handmade Fair 2014. COEX. Seoul. Korea 2013 NEW CITY ART FAIR OSAKA. Hankyu Umeda gallery. Osaka. Japan - Doors ART FAIR 2013. Imperial Palace Hotel. Seoul. Korea


YIRI ARTS | Traveling Artists, Transporting Art Works

撰文/ 伊佐治

運輸藝術

TRAVELING ARTISTS, TRANSPORTING ART WORKS

策展│伊佐治雄悟 藝術家│伊佐治雄悟、寺澤伸彥、Simon Cooper、Robert Gutierrez

本次藝術家聯展「輸送藝術」是 由 日 本 藝 術 家 伊 佐 治 雄 悟(Isaji Yugo)所策劃, 展出的藝術家有 日 本 藝 術 家 寺 澤 信(Nobuhiko Terasawa)、澳洲藝術家賽門.古 柏(Simon Cooper)以及菲律賓 裔美國藝術家羅伯特.古提耶雷斯 (Robert Gutierrez)。伊佐治邀請 曾來台灣參與國際交換駐村計畫的 藝術家,希望藉由藝術家旅遊世界 各地參與駐村及展覽的經驗,以一 種在旅行中與藝術運送概念去呈現 這次展覽的精神。 參展藝術家會各自將其展出的作品 從藝術家的居住地(國家), 運送 到台灣即將展出畫廊空間,並附上 自己作品的安裝說明與展出計畫, 然而本次策展人伊佐治預先也將 不知每位藝術家的展出作品,並經策展人將解讀操作獨自進行這次展 覽的佈展工作。而這次的展出方式除了藝術作品本身,作品的包裝材 料、運輸的包裝材料、以及給策展人的佈展說明書、將一併於空間展 出。希望透過這樣的程序,不只是呈現像在畫廊時的展出狀態之外, 更希望作品由藉由此機會展出超越空間及時間的存在效果。也希望透 過這樣的展覽形式,讓觀者能更深的體悟每一件藝術作品的運送與創 作歷程。

伊佐治雄悟(日本) Isaji Yugo

伊佐治雄悟 1985 出生於日本岐阜,2008 畢業於多摩美術大學,曾於東京及橫 濱舉辦多次個展和聯展。2011 也曾來台參與駐村計畫與藝術交流,並在 2015 第一次在伊日藝術參與藝術家創作聯展。伊佐治的創作概念 顛覆了雕刻家通 常以石頭及木頭等自然未成形的材料進行創作,並常使用日常加工品為素材, 嘗試創作出新型態的雕塑。使用的物品有筆、訂書針、寶特瓶等常見物品,將 這些隨手可得的用品重新賦予新的型態。

寺澤伸彥(日本) Nobuhiko Terasawa

寺澤信 1977 出生日本島根縣, 繪畫風格常以簡潔黑白線條構成, 光影透 過 筆 觸 的 拿 捏, 使 人 物 繪 畫 形 成 一 種 特 殊 的 影 像 風 格 感。 寺 澤 信 在 2012 《Exhange Program》來台駐村並參與藝術交流計畫, 近年也在米蘭、菲律 賓、日本各地畫廊展出。

-15-

賽門.古柏(澳洲) Simon Cooper

在參加 1997 清邁社會裝置藝術節,啟發藝術家賽門 • 古柏對跨文化民俗藝術表現的興趣。2001 年他自新南 威爾斯大學藝術學院畢業後,多次造訪東南亞及印度, 其中包括在泰國及印度駐村創作。

羅伯特.古提耶雷斯(美國) Robert Gutierrez

羅伯特出生於 1972 年的菲律賓馬尼拉,創作中所使用 的亮麗色彩和細緻的繪畫作品,帶出了菲律賓從傳統民 俗到現代世界的呈現,創作脈絡在探討與關注菲律賓的 社會文化議題。


YIRI ARTS | Traveling Artists, Transporting Art Works

2017.4.1 - 4.30 運輸藝術 聯展

策展│伊佐治雄悟 藝術家│伊佐治雄悟、寺澤伸彥、賽門‧古柏、羅伯特‧古提耶雷斯 伊日藝術台中空間│台中市精誠五街2號│04-2327-4361│13:00-19:00│週一休館

2017.5.6 - 6.4 金提‧爾 個展

‧展覽訊息若有所更動皆以伊日藝術網站公布為準

伊佐治雄悟 ISAJI YUGO 2008 多摩美術大學 1985 日本岐阜

SELECTED EXHIBITIONS 2016 Things behind things, The Drawing Room Gallery, Makati, Philippine - Correct way of distortion, Gallery Coexist, Tokyo, Japan - KOMONO. Art Center Ongoing, Tokyo, Japan 2015 Art and City in Yokohama and Taipei, BankART1929, Yokohama, Japan - Find a place to feel the sunshine, Yili Arts Taichung Space, Taichung, Taiwan 2014 Pattern based Isaji Yugo 2, Art Center Ongoing, Tokyo, Japan 2013 Some technology, Gallery Coexist-Tokyo, Tokyo, Japan 2011 Post-everydayness stock20, Tauchung, Taiwan

寺澤伸彥 NOBUHIKO TERASAWA 2000 帝京大學 1977 日本島根縣

SELECTED EXHIBITIONS 2016 Thus Spoke Iconoclast, the drawing room, Manila, Philippines - Nova group show, NOVA gallery, Manila, Philippines 2015 New. the drawing room, Manila, Philippines - Speak soft listen hard, Underground, Manila, Philippines - Far east alliance, Erehwon center for the arts, Manila, Philippines - Not only vaulting ambition, NOVA gallery, Manila, Philippines - Can you see the invisible hands of God’s, Echigo-Tumari Triennale, Nigata, Japan 2014 Arise from silver, The drawing room, Manila, Philippines

賽門.古柏 SIMON COOPER 2007 新南威爾士大學 1998 雪梨科技大學

HONOR 2012 24HR Art, International Studio Residency Program, Beijing 2010 Asialink Visual Arts Residency, Taipei, Taiwan 2006 Finalist, Blake Prize for Religious Art, The Gallery, National Art School, Sydney

SELECTED EXHIBITIONS 2011 Worning, Rm 29, Treasure Hill Artist Village, Taipei, Taiwan 2005 Alive in 2005, Phra Nakorn Gallery, Bangkok, Thailand 2004 Handiwork, College of Fine Arts Studio, Trivandrum, India

羅伯特.古提耶雷斯 ROBERT GUTIERREZ 1972 出生菲律賓馬尼拉 - 現居美國波特蘭

SOLO EXHIBITIONS 2017 Thangka Paintings, LaunchPad Gallery, Yokohama, Japan 2016 My Mother The Moon, Drawing Room Gallery, Manila, Philippines 2012 RolePlay Colonial, Zona Base, Casal Solleric, Mallorca, Spain

PUBLIC COLLECTIONS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Art Museum & Pacific Film Archives, Berkeley, California - Deste Foundation,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 Athens, Greece - New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New York, New York

-16-


YIRI ARTS | Exchange Program

赫爾辛基藝術大學的 一個交換學生 AN EXCHANGE STUDENT AT THE UNIVERSITY OF THE ARTS HELSKINKI

撰文/ 王冠蓁

交換學生是進入另一種模式的教育體制與拉長旅行時間的直接體驗。 申請交換可以有一百個理由,其中蠻重要的是,想要知道在這個與我 相仿階段其他國家的學習藝術者,都在做些什麼、有怎樣的思維和創 作方式,以及看自己在那個環境會有怎樣的變化,所以申請了雙語北 歐國家的芬蘭美術學院。選了一個未曾遊歷並跟台灣島國文化、生活 習慣、氣候與形貌可能截然不同的國家,但是在語言上還是保留了能 交談的空間,但這些想法都是幾秒內的事,很快決定並遞出申請,申 請上了才知道很多繁瑣的前備事項必須處理,這是我不太熟練的事, 也算是一個淡入的過場。 在八月底開啟在赫爾辛基的交換生生活,日子概括兩個主線, 「學校」 與「生活」。

學校教育系統我即概述幾堂我修課裡的教學方式。作品研習課是最能看到其 他同學們創作脈絡的課,它的上課方式也很有趣,先是由同學先展示他的東 西,但不講任何話,大家都看過並有一些思考時間後,發表對他作品的任何 聯想或提問,最後才由創作者回答問題及自述,這個訓練我覺得對作者和觀 者都是具有挑戰的,讓一件作品能去伸縮它的可能性。

2.

1. Pixelache Festival 藝術節|在露天桑拿演奏及朗讀 2. 學生聖誕藝術市集,可以販售自己的作品

PROGRAM

羅曼蒂克的地理課 Romantic Geography,這是我在這學校的第一堂課,一 開始我們先搭了長長的公車,到赫爾辛基的北邊,穿越兩旁都是森林的道路 進到一個類似工廠週邊的林道,右邊是快速道路,接著老師 Jussi Kivi 突然 說,我們要從底下穿越這條公路,我們一開始看到的底下,是一片漆黑的一 切水泥條柱的低矮空間,他領著我們彎腰走進去,地上的泥土濕黏,滲進我 的襪子,上面是車子呼嘯過柏油的聲音,左右是無限蔓延的支柱看不到有什 麼生物,非常暗,但往前走居然有一些塗鴉。我從沒想過的事情很多,譬如 在赫爾辛基的快速道路下的舊高架彎腰走路,鞋子還陷進泥巴裡,暗得看不 清楚,卻能明確的感受到,我不過就是在同一個地方的另一個地方,一個生 出來所在的地方,有著同樣的底層的、爛泥的、未明的、缺少的、背棄的現 在。大家壓著背爬上出去的土坡,繼續往森林走去,回頭看那個露出隙縫的 高架下的縫隙,覺得有一個自己留在那裡。

學生

1.

還 有 每 個 禮 拜 三 的 Morning coffee 以 及 不 定 期 的 Painting coffee, 都 是 由系辦舉辦聚集學校同學的活動, 而學校在市區有兩個展覽空間, 一個是 Exhibition Laboratory, 另一個是 Project room, 除了定期的展覽和講座, 還有一個很特別的活動是學生聖誕節藝術市集, 學校會協助宣傳及運送作 品,讓同學們可以在那邊展示及販售自己的寶貝們。

第三天,老師帶我們到 Nuuksion National Park 溪裡取水燒茶,在森林裡走 爬、涉水、採野莓野菇,吃得雙手都染得很紫,苔蘚的坡非常柔軟,針葉很 刺人。這堂課讓我用另一個方式接近這個區域,像是身體直接被塞進某種這 裡的核心,在期間的繪畫多了之前沒有的自然之物,也讓我在看北歐藝術家 作品的時候,能有某種反射性的切入與接近。

生活方面,進入秋季後雖然知道晝短夜長,但真的遇到了還是很驚嘆。好天 氣的話太陽是早上九點升起傍晚三點回家, 有天藍色的天空、也有一些晚 霞,然後就是黑夜;壞天氣的時候,整天都是暗的,建築是灰的、陸地是灰 的、樹是灰的連光也是灰的,而這也佔了多數的天。

Real Life Painting 它是分散在一個學期裡的四個整週的課程, 每次的課程 都用不同方式寫生。一次老師帶我們去需要划小木船才能到的 Vartiosaari Island 進行 mushrooms hunting 和寫生, 天氣雖冷但樹木的顏色很多, 枯 黃的金色葉子閃爍在深綠色的樹林間,芬蘭的同學們都很專業的採集香菇, 還有帶了香菇圖鑑,我們爬到一個靠湖的高點,看湖和碎在其中的森林小島 一邊吃自己帶來的三明治吹冷風用冰凍的手寫生,除此還有瑜珈寫生、百貨 公司寫生與到歌劇院看歌劇寫生。

假日除了到城市內的大型或私人美術館看展,非營利組織舉辦的藝術散步的 活動 Helsinki Art Walk,它是一個自主性很高的活動,兩週一次,在禮拜天 的下午,用走路的方式串連四到五個展演空間,有些會事先聯絡藝術家,藝 術家會為民眾們介紹及問答,這種經驗很特別,好像能號招更多有興趣卻不 知道怎麼進入的民眾,也讓我(作為一個外國人)能知道更多赫爾辛基的畫 廊。當然熟悉之後,便能自己去安排了,還有 Pixelache Festival 和 Beat to the Balance 等藝術節,都呈現了赫爾辛基藝術活動的蓬勃。

而在 Borderline 這堂課期末有一個聯展, 在學校的 Tasku galleria。修課同 學都依附著界線這個主題去做東西,我拍了一個粗粗很幼兒的影片叫做聊天 的模樣, 請了四位我的交換生同學奕碩、Olga、Risako、Doruk, 分別用自 己的慣用語言國語、丹麥語、日語和土耳其語在我們住的公寓聊天,聊關於 在交換生活發生的事,去除掉翻譯(英語)來加深交談的界線,看這樣的聊 天會不會在言談手勢中抓取到什麼,或各執其詞,獲得一些迴響,也算是一 次好玩的嘗試。

芬蘭是個內斂而安靜的民族,好像所有組成都很穩定,對於他們教育中的高 度協助自主學習的方式,對一個交換生而言是非常溫暖的。在這邊,也許是 環境的氣質,自己跟自己對話的時間變得很多,平淡、孤單而飽滿。 -17-


YIRI ARTS | Exchange Program 到北京時正是夏秋之際,因此幾乎每隔一兩個禮拜就會往市區 和一些觀光景點走,覺得北京的樣子跟我想像得挺不一樣,除 了二環內的胡同區,其他地方看不見太多歲月的痕跡,住宅區的公寓 大廈是一排接著一排,一棟接著一棟。北京的市容看起來並不像台灣 這樣擁擠,街道和建築整體都比台灣的市容還要寬大許多,同樣地, 距離感也變大不少。這概念就像是:從北京某地鐵站 A 出口要走去 D 出口這樣的距離大約是從台北士林捷運站快要走到劍潭捷運站這樣 的距離,所以後來慢慢地都改搭公交車和打車,因為地鐵站之間都相 隔得太遠。穿越了三四環後,進入了二環內的胡同區景色變得相當地 特別,所有的時間感會立刻倒退一百年,好像進入了真正的清朝和明 朝,儘管路上人的穿著是多麼地現代感,但在這樣的氣氛下他們一樣 會散發出古人氣質。有相當多的古蹟坐落在二環之內,而這些古蹟的 規模都大得超乎想像,步入這些公侯伯子男的宅邸就像是潛入無邊無 際的深海似的,想要找出口都相當地費勁兒。

撰文/ 孫培懋

孫培懋 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交換 SUN PEI MAO'S EXCHANGE EXPERIENCE AT THE CHINA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 夏日的北京空氣非常的清新,氣候乾爽宜人,雖然炎熱但還是可以感受到 當氣流過身旁的清涼。當地的學生和老師都會建議交換學生可以藉著夏秋 的這段時間好好地出遊玩耍,因為冬天很冷而且還有霾害。

EXCHANGE

交換

3. 中央美術學院校園朗讀 4. 北京胡同

日常生活中比較常去的地方應該就屬北京 798 了, 一樣和央美都坐 落在望京區,彼此距離相當近,因此假日沒什麼事就會去那裏看看展 覽。北京 798 裡有非常多間畫廊及美術館,多半都是付費參觀,質與 量都相當講究,時常可以遇上很好的展覽。對我而言,這裏可以說在 校外吸收關於藝術的知識最重要的地方。

在北京交換學生的這段時間裡結識了當地的同學和來自不同國家的交 換生同學。班上的同學們都來自中國不同省分,見識到了從廣東到湖 南,從遼寧到內蒙的亞洲人。一次在吃飯的時候我問他們彼此聽不聽 得出來各自的口音(因為對臺灣人來說他們的口音都非常厚重,根本 分辯不出來他們彼此的差異)他們說:「當然, 每個人的口音都特別 重」, 這時我才知道原來大家的感覺都是一樣的。這意味著北京就像 是由一群非常龐大的亞洲人組成的城市,雖然同樣都是中國的行政範 圍, 但在某方面言他們來自不同的文化(也如同來自不同的國家), 因此在這裡大家雖然說的都是中文,但在交流的同時會有強烈的國際 感。我在央美的實驗藝術本三修習,時間是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在 北京的日子裡焦慮煩躁和輕鬆愉快的心情總是交揉在一起,就像霧霾 和水氣一樣。交換學生這件事就好像將一個人推進一個正在流動的群 體裡,之後就隨著他們流動,隨著他們上課、抽菸和翹課。隨著同學 的口音說話,隨著他們的思考思考。我只參與了他們的學校生涯的一 小小段時間,時候到了就告別。如同雙手浸入熱水裡抽出一樣,但讓 人感受到了殘留的餘溫。 這是個相當特別並且值得紀念的一段旅程。即便回到了台灣,心情跟 思考都還停留在北京的習慣裡, 就連衣服都還沾著霧霾臭臭的燒焦 味。在北京除了在學校的學習之外,最值得紀念的是見到不同於以往 的思考模式的人事物,這讓我對很多事情有了不同的看法。在親身體 驗北京的生活後,與過去的認知有了不太一樣的結論,沒人知道這個 正在劇變的城市未來會是什麼樣子,所以期待未來能夠再次踏上北京 這座城市。

3.

中央美術學院 CHINA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 現中央美術學院前身中國美術學院。設有中國畫學院、造型學院、設計學院、建築 學院、人文學院、城市設計學院、實驗藝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八個專業分 院,並設有造型藝術研究所、繼續教育學院和附屬中等美術學校。學院致力於建設 造型、設計、建築、人文等學科群相互支撐、相互影響的現代形態美術教育學科結 構,在構建新世紀中國特色的美術教育體系中發揮引領作用,以鮮明的中國特色、 高水平的教學質量和研究成果,贏得國際美術教育界的高度讚譽,成為中國高等美 術教育領域具有代表性、引領性和示範性的美術院校,並在國際一流的美術院校中 享有重要地位。 www.cafa.edu.cn

赫爾辛基藝術設計大學 UNIVERSITY OF THE ARTS HELSINKI

學校成立於1871年,是斯堪的那維亞國家中最大的藝術類院校 ,也是芬蘭最具國 際化特色的大學之一。該大學是北歐斯堪的那維亞國家中規模最大和教學質量最好 的藝術設計類院校之一。同時,大學還擁有許多國外的教授,講師及研究人員。他 們中的大多數在MEDIA實驗室及設計系工作,尤其是工業設計和設計管理專業。 www.uniarts.fi 4.

-18-


YIRI ARTS | One Piece Club

談年輕收藏 ONE PIECE CLUB: THE YOUNG

撰文/ 黃琳軒

在 One Piece Club 這個社群裡頭,我們所談論的藝術收藏似乎是從一 種被驅動的生活型態直至創建屬於自己樣態的品味,但若從品味開始來 聊是很遙遠的,多半是從生活開始談起。當許多收藏者從生活的角度切 入藝術,小編才漸漸地體會:藝術收藏的概念講的是人生,當它看似可 有可無地進入一個人的生活當中,會逐漸和自我的價值觀、行為模式綁 在一起,在各種揣摩藝術收藏的過程其實更多時候是去理解自己。生活 美學即是實踐自己,令自己的身影映照於生活之中,藝術收藏亦是。

2017 年新春後的第一場採訪延續年輕收藏者的專題,「年輕」一詞指涉 著許多面向:收藏者的年紀、所收藏作品的藝術家年紀、收藏的作品類 型……等等,不論是哪一種指涉、哪一個對象,我們都著實踏在回顧自 己的初心與邁向成熟的道路上,這才是年輕收藏最值得一提的所在。

瀏覽與分享收藏故事 歡迎搜尋臉書社團:One Piece Club facebook.com/groups/opc.tw onepiececlubtaiwan@gmail.com

1.

曾冠雄 作品 1. 空氣稀薄,因為寂寞 │ 2 賴威宇 作品 2. 動物園 │ 彭康隆 作品 3. 和紅樹相伴的雲 │ 平子雄一 作品| 4. Boy 86 2.

-19-


YIRI ARTS | One Piece Club 老靈魂 + 童心 Old Spirit and Young Heart

現年三十歲的徐嘉甫,從事物業管理。從他提出可以從經典作品開始收藏的建議中看見了他 的老靈魂,他說:「和前輩們交流,聆聽他們的想法,隨後細心反覆咀嚼是相當重要的事。」 從小因出社會的早,對數字靈敏度高,從高中轉賣喬丹鞋、知名潮牌、公仔等等,大學進口 北歐經典設計品牌家俱,到第一件收藏是村上隆的版畫。「經典」一詞其實不是以老牌為主 軸,而是如何以耐久的實力走在潮流前線,講的也是他自己的寫照,考驗的是自己的眼力。

徐嘉甫 從事物業管理 mini Art Gallery 負責人

在紐約幾年的時間,笑說都沒乖乖去上學,拿了一個驗房師的資格後就在紐約市到處晃,帶 著偌大的好奇心穿梭在各類建築之中,恰好可以到處看展、發現新的藝術據點、藝術家工作 室,累積了許多收藏作品最後還是用貨櫃運回台灣的。他說:「看與擁有是兩回事,想擁有的 心能讓你用不同觀點去看待藝術品。」「擁有」促使你以更長遠的目標作為檢視標準、更深入 的理解,並為自己建立良好的收藏習慣。

投資?大可不必找藝術品 Want to invest? Don�t look into art

因緣際會下,徐嘉甫開始了一間小畫廊 mini Art Gallery 的經營,門上有「門推不開時,就是 老闆不在,請打手機給他」的字樣,時常會讓自己的收藏出來透透氣,換換展牆上的作品, 也會有些不同的體會。因為收藏的作品多了,當知道朋友也想收藏時,他會推薦合適的作品 並給出衷心的建議:「投資?大可不必找藝術品。」他直說, 藝術品以外有許多可以投資的 機會,速度快又多,大可不必找藝術品,藝術收藏是件耗時耗財的行為,唯有長期的投入才 有可能看見成果,然而這些收穫並不僅止在金錢上,更多的是自己的成就感與精神層次的提 升,金錢只是額外的 bonus,若以 bonus 作為收入來源未免也給自己太大的生活壓力,就失 去好好享受藝術品所帶來的樂趣了。

一段時間的保管者 Temporary Trustee

「收藏」這個行為的心理總是有些神秘、微妙的。徐嘉甫說:「我只是把自己當作藝術品 某一段時間保管者。」因為喜愛,然後持有、善待的心理,也會讓作品往更好的地方 走去。用一個開放的心態來面對收藏,能為自己擁入更多視野,並讓這些豐富通過 自己而後分享出去。概念如同全球許多知名收藏者、藝術家最後能以贈與美術館的 方式回饋社會,藝術的演進也是如此被活絡的,我想,徐嘉甫講的也是他的人生 哲學。

妻子 - 最佳夥伴 Wife - Best Companion

能在當代藝術的路途上尋找夥伴,一同分享、一同前進,對收藏者而言是相 當重要的。徐嘉甫和太太 Jimy 總是成對現身所有場合, 一次與徐氏夫婦小 聊,話題轉向兩人的蜜月旅行是到紐西蘭一個月,開車展開公路旅行、體驗 各種極限運動(閉著眼睛狂簽安全協議書當作簽信用卡一樣),當然拜訪美術 館和畫廊是必定的行程,Jimy 笑說:「他甚至在蜜月的某一天瘋狂地找能回 台灣的貨櫃,想把喜歡的作品通通運回台灣。」Jimy 舞蹈系出身,從完全沒 接觸過藝術品,隨著到處大量的看展,到能結合自己的專業有一番體悟,因 為 Jimy 的理解,所以徐嘉甫收藏藝術品的內容不太受限,自然而然藝術收藏 的廣度就相對自由許多,偶而,互送藝術品也是生活中親暱的交流。 能與自己最親密的家人分享藝術欣賞、收藏的喜悅,你會發現當代藝術一直 都不遙遠,就在我們的生活當中。

3.

4.

-20-


YIRI ARTS | Column

泰式當道 COLUMN: THAI IN CHARGE

撰文/ 王若鈞

灣就地理位置來說和東協國家相 近,但文化語言的不同源,沒有想 要親近的意思, 更多時候是對於東南亞 的潛在歧視, 以及無知的認為當地仍落 後而弱勢。而拜主流媒體的偏重報導所 賜, 對於許多台灣人來說, 除了強國壓 境外, 世界上大概只剩歐洲(還限於特 定國家)、美國、日韓等領土了。 近年東南亞藝術作品在拍場上的優異表現, 加上藝文圈對於「移 工」、「新住民」等問題的討論,都是無法再次忽視的議題。因此若 有旅遊機會,東南亞國家總會成為我的首選。 以泰國來說,大眾較為熟悉的場域,像是 BACC (Bangkok Art and Culture Center)、TCDC (Thailand Creative & Design Center)、 TCDC COMMONS 等 大 型 藝 文 空 間, 像 是 在 做 口 碑 般 去 過 的 人 都 讚 不 絕 口。 除 了 讓 我 發 個 炫 耀 文 說 看 到 攝 影 大 師 Pramuan Burusphat 的回顧展「Destination: Still Unknown」有多幸運,其 他的就不在這裡碎嘴了。請趕快去訂機票!

值得注意的是,曼谷各個區域的聚落式發展,在 2014 年後逐漸成 熟,多元且高質感的展覽內容已是標準配備,對內結合工作坊、美 學教育課程,對外開放駐村交流,並積極進行橫向產業串連,創造 商業價值。而在今年 2/3 - 2/4 舉行的 Galleries� Night, 已有多達 40 間的畫廊參與, 台灣街頭藝術家黑雞先生也因當地 Bridge Art Space 的邀請而參與其中。

照片由TENTACLES提供

物、家居家飾、共同工作室等等,有點像是縮小版的華山文創園區,一樣的老樹和大 片綠地,少了些人潮卻多了分人味。 許多人透過網路平台,看到泰國的創意廣告和文創商品,驚艷之餘進而檢討台灣文化 創意產業因缺乏靈魂而備受詬病。船橋彰說得太好了:「泰國是百貨公司裡設有文創 中心,但台灣的文創中心裡卻只有百貨公司。」在空間的經營上,一味的藝文無法永 續,一味的商業則無法深耕,怎麼兼顧成為最理想但也最困難的台灣現況。 以文化遺產、藝術、媒體、創意為軸線的發展,讓文創成為泰國進行經濟復甦的策略 性產業,而其蓬勃發展並揚名海外的主要原因,網路作家 ARCHTHAI 歸納為保存完整 豐厚的資料、人文藝術的教育、經濟蓬勃創造文創舞台、泰國人強烈的身分認知等。 正中要害的每一個論點,似乎都在說著:放棄 Ctrl. C 加 Ctrl. V 的移植模式,放慢腳步 認真看待永續和深耕的問題吧!

其 他 有 趣 的 空 間, 如 位 在 昭 披 耶 河 南 岸 的「TENTACLES」, 在 2014 年由 Henry Tan 為首的藝術家和相關團隊承租原倉庫空間後 正式創立, 一樓結合複合式咖啡座位、設計師自創品牌商品的販 售、工作和創作區域,二樓則是展覽空間,外部還有針對國內外年 輕藝術家開放駐村申請。透過定期的行為藝術與其他類型之實驗型 計畫, 和不同的策展人和藝術家/團隊合作, 從內容、媒材、形 式、傳遞媒介等各個層面,試圖尋找創新的當代藝術語彙。

在其旁的「Gallery VER」在 2006 年便已創立, 同樣由藝術家主 導,當代藝術的重新定義和視角詮釋,著重在空間和大眾的關係, 並把目標放在未被論述或脈絡化的創作領域, 在此概念的營造上 算是前衛而不失親民。如本期展覽「Occasionally Utility」集結了 Mo Jirachaisakul、Latthapon Korkiatarkul、Venice Wanakornkul 等藝術家的作品,探討日常生活的物件,如何透過當代藝術的觀點 而有新式的呈現,並與人們產生有別於以往的互動,如掃地機器人 如何拖著捲筒衛生紙工作、跑步機上的花瓶該怎麼擺放、用夾層裡 注有水銀的玻璃杯喝水等, 對現成物的翻玩和轉化, 滿滿的泰式 幽默。

複合式空間如位在西岸的「The Jam Factory」,由建築師事務所買 下舊工廠廠房,重新規劃後分租給書店、畫廊、咖啡、設計商品選 -21-


YIRI ARTS | Art News 大英博物館 British Museum, London

這場盛大的展覽,透過 1960 年代至今的普普藝術 作品,呈現了近 60 年的美國動盪的歷史,議題從 甘迺迪暗殺、阿波羅 11 號、愛滋危機、種族戰爭 乃至性別議題等。許多作品所反映的社會議題至今 仍與現今社會產生共鳴。此展覽可見許多熟悉知名 大師如安迪沃荷、賈斯培·瓊斯、勞生柏、愛德華. 魯沙等作品。

THE AMERICAN DREAM: POP TO THE PRESENT D / 2017.3.9 - 6.18 P / British Museum, London W / americandreamexhibition.org

Para Site 藝術空間 Para Site, HK

《土與石,靈與歌》嘗試透過相互交織的主題來疏 理社會現實、藝術和文化生產等議題,並與多項獨 立個案研究一同拼湊出錯從複雜的討論視角。回溯 過去數十年來改變全球形勢的巨大力量,而亞洲在 面對這些變革下首當其衝。展覽聚焦美學語彙的使 用, 以及在探索西方現代性之外, 如何從不同世 代、不同地區的藝術家創作中,產生對照及形式上 的回應。

土與石,靈與歌 D / 2017.3.18 - 6.11 P / Para Site, HK W / www.para-site.org.hk

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 Stedelijk Museum, Amsterdam

展覽分成兩章, 第一章「燥熱 / 愛」, 此展為第二 章「真相 / 愛」, 兩次展出皆聚焦於動力裝置、錄 像投影作品,探索社會的高度數位化的背後以及科 技與藝術的媒合。核心作品《有激進想法的女性》 是 Wolfson 的第一件動力作品, 其眼睛動力裝置 與觀者互動,意圖指涉許多明星的膚淺表象。「她 在鏡子前迴旋,散發誘人與厭世矛盾並存地氣息, 在無止盡的芭蕾中不斷地觀看與被觀看。」

PART 2 : TRUTH / LOVE JORDAN WOLFSON D / 2016.11.27 - 2017.4.23 P / Stedelijk Museum, Amsterdam W / www.stedelijk.nl

以英國 1980 年代文化與政治重要的歷史轉捩點作 為展覽契機,探討著關於種族隔離政策、殖民與後 殖民、黑人女權運動等議題。此展從繪畫、雕塑、 乃至攝影,聯合展出 30 餘位藝術家的作品,顯示 著藝術家自古至今對於文化、身分的提問。

THE PLACE IS HERE D / 2017.2.4 - 4.30 P / Nottingham Contemporary, UK W / www.nottinghamcontemporary.org

編 譯/葉柏昇

諾丁罕當代藝術館 Nottingham Contemporary, UK

藝術新聞

ART NEWS 白教堂美術館 White Chapel Gallery, London

大沃畫廊 Talwar Gallery, India

此展覽以國際女性藝術博物館的展覽為依據,召集 了十七位當代藝術家的創作。展覽中的攝影與錄像 作品的鏡頭,以藝術家自身或女性身體為主題,主 旨聚焦在女性身體自主權上,這些藝術家以女性的 身體作為故事的敘述,傳遞自身認同、反映個人與 集體的共同經驗。

以大自然中的變化為靈感,此次展出為 Ranjani 對 於生態責任廣泛閱讀而呈現的藝術作品,其創作使 作品本身呈現出物質與生俱來的張力,表現著內在 淺藏的分化力量。不只是從外在形狀的改變進行創 作、甚至圍繞著萬物內在不易見的力量,超脫雕塑 原本寧靜不動的特質並且注入流動的經驗,試圖激 發著觀者對於周遭世界的敏感度

TERRAINS OF THE BODY: PHOTOGRAPHY FROM THE NATIONAL MUSEUM OF WOMEN IN THE ARTS D / 2017.1.18 - 4.16 P / White Chapel Gallery, London W / www.whitechapelgallery.org

BUBBLE TRAP AND A DOUBLE BOW RANJANI SHETTAR D / 2017.2.1 - 5.27 P / Talwar Gallery, India W / talwargallery.com

-22-


YIRI ARTS | YIRIARTS.COM.TW

4/15,16

12:00 20:00

台北喜來登大飯店 Sheraton Grand Taipei Hotel 台北市忠孝東路一段12號

FEMINISM

當代女性 伊日藝術

陳雲 / 林宜姵 / 邱君婷 / 袁心元 / Mònica Subidé

邱君婷|雙胞胎|45×27cm 2017 壓克力彩、透明壓克力板

總編輯│黃禹銘 視覺設計│洪振峰 編輯群│莊千慧‧黃琳軒‧張智凱‧葉柏昇‧賴柏衡‧蘇泳升 專欄作者│王若鈞‧王冠蓁‧伊佐治雄悟‧吳思薇‧林宜姵‧孫培懋‧盧怡安 英文翻譯│陳韋彤 創刊日期│2014.11.1 發刊日期│2017.3 出版單位│伊日美學生活基金會│台北市南港區八德路四段 768 巷 5 號 4 樓之 1 連絡電話│02-2786-3866 Editor-in-chief │Orton HUANG Visual Design│Anderson HONG Editor│Regina Chuang, Kai CHANG, Evelyne HUANG, Peter YEH, LAI Bo Heng, Jasper SU Contributors│Regina WANG, WANG Guan Jhen, ISAJI Yugo, Szuwei WU, SUN Pei Mao, LU Yi An Translator│Steven CHEN Established│Nov. 1, 2014

Publication Date│March, 2017 Published by│YIRI ARTS FOUNDATION│4F.-1, No. 5, Ln. 768, Sec. 4, Bade Rd., Nangang Dist., Taipei City 115, Taiwan (R.O.C.) Contact│+886-2-2786-3866 All Rights Reserved. © 2017 YIRI Co., Ltd. 著作權所有 © 請勿私自轉載 線上閱讀 issuu.com/yiri.arts

台北│台北市八德路四段768巷5號4樓之1│02-2786-3866 台中│台中市精誠五街2號│04-2327-4361 駁二│駁二藝術特區大義C9倉庫│07-521-5783 伊聖詩私房書櫃│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22巷7-1號│02-2362-1134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