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日藝術誌 Vol.17

Page 1

YIRI ARTS | YIRIARTS.COM.TW

Vol. 017 July / Aug. 2017 I S S N 2 4 1 1 -

Y R G P

4 2 2 7

RE DIE 死在展場 -1-

ATYPICAL HUMAN 非典人類 -15-

LITTLE PUNK BIG STORY 小混混大故事 - 2 1-


YIRI ARTS | Re-Die

寧森 個展 RE-DIE

死在展場

編輯/ 郭書殷

ARTIST CV 寧森 2015 1992

畢業於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視覺傳達設計系 出生於台灣

SOLO EXHIBITION 2016 2015 -

TO: _________, RichManTouch,台北,台灣 ______,但我忘了展覽的名字, 華山 1914,台北,台灣 ______,但我忘了展覽的名字, 自由人藝術公寓,台中,台灣

GROUP EXHIBITION 2017

TO:FORGET,火腿極限藝術展, 火腿藝廊,高雄,台灣 2016 N15-06,高雄市立美術館, 高雄,台灣 - Dream,高雄漾藝博, 高雄,台灣 - N15-09,大墩美展,台中,台灣 - N15-04,宜蘭美展,宜蘭,台灣 2015 2015 藝術自由日,華山 1914, 台北,台灣

HONOR 2016 2015 2014 2013

-

索尼世界攝影大獎台灣 α7 , 第二名 高雄獎,優選 大墩美展獎,優選 宜蘭美展,優選 柏林 INTERFILM 31st 國際影展 台北藝術自由日,首獎 金穗獎,最佳個人單項表現獎 國際影展 CROATIAN ONE MINUTE FILM FESTIVAL GRAND PRIX ASUS 廣告首獎

1.

-1-


YIRI ARTS | Re-Die

哲 學 家 海 德 格(Martin Heidegger) 曾 說: 人 是「 向 死 亡 存 在 」 (sein zum tode)的此在者。彷彿,人若不是為了死而活著,至少也 是向著死而活著。[1] 因為外婆的一場病,讓藝術家寧森思考「在預知了自己的死期後,你還能活多 久?」死亡,是禁忌的、孤獨的、遙遠的、未知的、恐懼的 ...,但若死亡是一 個公眾性的八卦?也許是幽默的、生動的、親密的、公開的、平靜的 ... ? 編:「死在展場」的死,是動詞或名詞?何謂死? 寧:死之詞性由觀者決定。在展覽中,觀者透過虛擬實境參與自己的死亡現 場、與屍體共舞、求死之籤、觀想死亡九個歷程 ...... ,隨機體驗、撰寫、 觀想自身與他人之死,可能是肉體、精神、關係的消逝與斷裂。然而,這 並非是生命的終點,更像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我們都將經歷的一場遊戲。 編:過往的創作皆從自身與他人相處的故事為起點,這次也是嗎? 寧:由於外婆被醫生判死刑,這個契機讓我從死觀活。她癌症末期,全家都知 道外婆只剩兩週的生命,除了她自己,因 她聽不懂國語,不知道醫生說 了什麼。疑惑地走出病房後,看見康復的病人送醫生答謝禮,她還對家 人說 :「我那好啊,我嘛要來送禮,好好多謝醫生!」沒想到,外婆就在

「只是肝不好,所以肚子積水」的言語包裝之中活到現在,遠超過醫生給 的死期。這些日子,反而因死亡的迫近,凝聚了家人,增添相聚的時光。 我想著,若當初她知道了自己只剩兩週的生命,還能如此無懼嗎?而自己 又將如何面對已知的死期?

編:所以這次個展是以往展覽的延續? 寧:若說上次是閉上眼回顧人生風景,這次則是睜著眼來面對自己的死去。 編:在展場中會留下觀者的什麼? 寧:可能會留下一個死掉的你,以及你死去的方法,也可能什麼都不留 下。希望觀者可以在展場中直視死亡,並深刻體會出面對死亡時的 未知情緒。趁還活著的時候來死一次吧,你會有自己的答案。 本次個展藝術家以自身經歷開啟一連串我們面對瀕死時的行為提問。 新作一貫地沿用他擅長的各式影像表現手法來引領觀者進入死亡的想 像。展場以《死》、《逝》、《舞》、《飛》四件作品為主軸,透過虛擬 實境讓觀者體驗瀕死的感受、將九相圖 [2] 重現並模擬出最直接的體 感碰觸、以視覺感官刺激對死亡面容的想像、最後再用自白的方式 道出死亡的體悟,希望觀者可以隨著觀看順序,直視死亡、觀想 死亡、思考死亡,最後享受死亡。藝術家刻意在整個展場營造死 亡氣息,透過作品一步一步讓觀者與死亡產生最近距離的凝視。 所有作品皆因觀者而存在,讓觀者彷彿暫別現實一樣,在寂靜 裡看見死亡,在死亡裡享受孤獨,讓死亡不再是恐懼無解的議 題,而是一場多層次的藝術體驗。 [1]《死亡神學》,魏連嶽 著,校園書房,2016/3/1 [2] 九相圖是一種日本繪畫題材,是按墓園九相去繪畫 9 個屍體腐化的過程。

2017.7.8 - 8.6 死在展場│寧森 個展

伊日藝術駁二空間│駁二藝術特區大義C9倉庫 07-521-5783│13:00-19:00│週一休館

2.

1. 舞│ 視場地而定 2017 複合媒材 2. N17-landscape

-2-


YIRI ARTS | Sticky Dream

黏夢

蔡玉庭 個展

STICKY DREAM

撰文/ 郭書殷

1.

「我在 39 元與 49 元的搭配間猶豫著」[4]

「正在包一件別人的作品,但氣泡布在 中間破了一個洞,我怎麼轉都無法好 好的包住它。」[1]

那天夢到了在便利超商看著架上的 39 元和 49 元早餐組合,有布丁、有牛奶, 該選哪罐飲料,該選哪樣食物?為什麼要猶豫?好猶豫好猶豫…

那天夢到了正在包一件 2 號作品,它的氣泡布很美, 可是卻在正中間破一個洞,好想把這個洞遮起來,但 不知道為什麼,就是遮都遮不掉,我一直不停地轉著 氣泡布、轉著作品,不停轉著轉著…

什麼是現實?什麼又是幻想?沒有什麼對話的情節、沒有什麼複雜的結構,時 而迷離徜恍、時而昭然在目,藝術家以自然且自在的口吻述說這些夢。無須用 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伊德的結構理論探討,直覺地將夢的靈魂與本質引出,讓觀 者透過視覺感知及身體感知自在穿梭在夢境與現實之中。本次展覽藝術家蔡玉 庭將展出的十二個夢境大致分成兩部分,一是與藝術創作相關的夢,二則是日 常生活裡的夢,每個夢皆自有其獨特性質,用物件連結靈魂,讓創作走回夢境。

「如果可以收集世界的葉子,就能策一 檔最美的月亮展!」[2]

日常裡常會迸發一種感覺,猶如這件事、這個景、這些人都在夢裡曾經相遇 過,而我們正在經歷那段夢裡似曾相識的場景,這些似曾相識的既視感或許會 讓當下的我們感到些許惶惑,但理智又會告訴我們這一切都是新鮮的,可是記 憶告訴我們這一切都曾經歷,突然之間,似乎感受到了什麼…

那天夢到了走到家門口外的花圃,那天的花圃有好多 不一樣的葉子,正當我在修剪植物時,有個聲音說:

「如果可以收集世界的葉子,你就能策一檔最美的月 亮展!」場景瞬間移轉到葉子世界裡…

「身為一位專業的藝術行政,身上怎麼 可以沒有奇異筆?」[3]

蔡玉庭以創作者、學習者、協助者、教學者…等多重角色開創他的藝術之路, 也因為這樣多重身份的關係,讓她漸漸發現自己的夢時常是跳脫常理且充滿新 奇。從 2011 年開始的幽靈軟件系列到這次個展的《黏夢》,她的創作由日常物 件到近期的夢中物件,將更多重心放在關於日常與夢境的物件連結關係上,透 過不停地捕捉及擷取自己的夢境來實踐一位說夢者的日常考察。她的夢乘載著 日常裡的各式慾望,透過藝術表現來探討關於夢境那些形而上的世界。本次展 覽歡迎各位觀者一同以各自的感知來研究夢、述說夢。

那天夢到了在佈展中的展場裡,正與一位藝術家對 話,原本是一同討論著作品,但他卻突然找起筆,於 是我馬上遞出身上的奇異筆,並得意地說著:「身為 一位專業的藝術行政,身上怎麼可以沒有奇異筆?」

-3-


YIRI ARTS | Sticky Dream

黏夢 Sticky Dream

夢境裡上演著人生三分之一的那場說不清也道不明的故 事,這些故事總是不按牌理出牌,但它卻又遵循著最日常 的思考運作著。一件件曾在夢裡出現的物件,透過無酸樹 脂的拓印,形塑成那些穿梭在現實與夢境之間的時間記 憶,並具體稱之為「幽靈軟雕塑」;再透過錄像作品呈現 出夢境幽微而奧妙的氣場。大部分的夢也許按照科學研究 所說,早已被我們忘得無影無蹤,但有些夢卻自始至終帶 著強烈情感及影像一路伴隨我們經歷所有的成長過程,因 此展名《黏夢》不僅是用樹脂黏夢,更是記錄著一年又一 年的年夢。

你不能做我的詩,正如我不能做你的夢 [5] You Can Not Write My Poems, Just As I Can Not Dream Your Dreams.

胡適《夢與詩》中第一段寫道:「都是平常經驗,都是平 常影像,偶然湧到夢中來,變幻出多少新奇花樣!」藝術 家的創作就像胡適所說,將日常的經驗與影像進行任意的 拼湊與連結,形成變幻而神奇的樣態。就因為做夢和創作 是如此的相似,同樣反映著現實到不了的地方、說不清的 故事,也因此特別讓藝術家著迷於夢的表現。在《夢與 詩》的最後一段寫道:「你不能做我的詩,正如我不能做 你的夢。」蔡玉庭將自己的夢實現成藝術品,用了自身經 驗及日常影像完整呈現自己對夢的想像,與其說她是一位 說夢者,不如說她是一位擁有強大魅力的妙語說書人,道 著一段又一段奇異故事,等著大家一同去感應共鳴。 [1]蔡玉庭作品-夢160513 [2]蔡玉庭作品-夢160930 [3]蔡玉庭作品-夢170212 [4]蔡玉庭作品-夢160215 [5]胡適《嘗試集》,趙曼如 編,遠流出版,1986年4月

2.

2017.9.16 - 10.15

謝宗翰 個展

2017.10.21 -11.9

-4-

許聖泓 個展

1. 2. 夢-160930│15×10×3cm 2017 媒材 無酸樹脂、丙烯顏料 3. 夢-160513│1’30”、依場地裝置 2017 媒材 無酸樹脂、錄像、畫布

展覽訊息若有所更動皆以伊日藝術網站公布為準 ‧

蔡玉庭 個展 │

2017.8.12 - 9.10

黏夢

駁二藝術特區大義 C9 倉庫 │ 週一休館 07-521-5783│13:00-19:00│

伊日藝術駁二空間

3.


YIRI ARTS | Collector - untitled

收集者 COLLECTOR - UNTITLED

鄭先喻 個展

撰文/ 鄭先喻

1.

2.

-5-


YIRI ARTS | Collector - untitled

次於伊日藝術台中空間展出的《收集者 Collector -untitled》,將展 出台北數位藝術獎與高雄美術獎新媒體組的獲獎系列創作。作品多 為電子裝置、軟體有機物實驗性原型主。目前專注於自體能源收集研究, 將其應用於未來的作品,創造出可以自體生存的半電子裝置。近幾年來所 創作的系列作品,也重新回過頭談「收集」概念。如何在藝術家的創作中 透過回收主義(Recyclism),進行改造廢棄電料與物料去審,視人在科技 產品消費時代的生活與傾向。

回過頭來說,「收集者計畫」是鄭先喻於 2009 至 2013 年間在荷蘭生活 時,給自己的創作規範。其以低限的經費,並且運用電器回收材料去創 作符合理念的作品。也因為當時於實驗室工作的關係,讓他習於使用快 速開發原型的方法去實踐,最後的成品都近乎頹廢表現的電子裝置風 格。無論是作品《肖像 Portrait 2011》,那僅在人們背後哭泣的機械臉孔 ; 《Afterlife Ver. 2.0 生命的來來去去 》藉由收集現場蚊蟲生命來啟動遊戲 的裝置,去探討人類對於生命大小與價值觀的特定詮釋與認知 ; 作品《肖 像 Portrait 2013》則運用 88 組二手舊型滑鼠,讓不同使用者可同時操控 並且點擊,去暗示網路世界話語與權力的搶奪 ;《肖像 Portrait 2014》則 透過二手的廢棄音響卸下丹堤,重新透過高壓電去轉譯不間斷的聲響與 動態。 藝術家藉由《收集者 Collector》這樣的概念,去敘述的不只是作者自己 的收集行為,亦透過將電子機械所組成的物件,擬人化進一步實踐收集的 行為。也就是說在作品製作的觀念上,藝術家以物件本身去創造重複性、 收集性行動。去探討人類思維如何在社會中運作,心理意識如何透過難以 察覺的微小行動被展現,再到機械與數位產物軟、硬體之間的關係。

3.

ARTIST CV 鄭先喻

2017.7.15 - 8.13

現職軟體開發人員、藝術家 2011 Institute - Minerva 荷蘭密涅瓦藝術學院藝術碩士 2006 台北藝術大學學士,主修舞台設計

收集者│鄭先喻 個展

伊日藝術台中空間│台中市精誠五街2號 04-2327-4361│13:00-19:00│週一休館

HONOR 2014

台北數位藝術獎,首獎

2017.9.23 - 10.12

SOLO EXHIBITION 2017 2016 2014

injector_before Null, VT 非常廟,台北,台灣 1ed6318fc5481dda3deddfa83723c0fa5041ef03, 數位藝術中心,台北,台灣 棲息地:secondlife,覓空間,台北,台灣 Colloector Ver.1.0.0 收集者,TamtamArtTaipei,台北,台灣

余孟儒 個展

2017.10.28 - 11.26 Hanna Ilczyszyn 個展

‧展覽訊息若有所更動皆以伊日藝術網站公布為準

GROUP EXHIBITION 2016 2015 -

藝術美味,伊日藝術,台北,台灣 白晝之夜,台北,台灣 再生運動,國立台灣美術館 , 台中 , 台灣 邂逅那道光 寶藏巖國際環境藝術燈節,寶藏巖,台北,台灣 ELLE 三十週年紀念展,新光三越,台北,台灣 我們都是時代的炮灰,百里廳 @ 台北國際藝術村,台北,台灣 光州藝術博覽會,VT 非常廟,光州,韓國 VT-showshow,VT 非常廟,台北,台灣 (CON)TEMPORARY OSMOSIS,TamTamArtTaipei,台北,台灣 CAFAM 未來展,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北京,中國

1. portrait 2011│2011 回收電⼦子零件、⽔瓶、木頭、微型控制器、感測器、塑膠玩具 2. portrait 2013│2013 電腦滑鼠、電腦、⾃製usb hub、⾃自製軟體 3. portrait 2014│2014 壓克力球、金屬球、銅箔、⾼壓電迴路、喇吧單體

-6-


YIRI ARTS | Collector - untitled

-71.


YIRI ARTS | Unreal Spaces

2.

1. Lake│116×89cm 2017 油彩、畫布 2. Bather│146×114cm 2017 油彩、畫布

撰文/ 蘇泳升

虛妄之地

班牙藝術家金.提爾.撒拉路基(Guim Tió Zarraluki)自 2013 年 與伊日藝術合作舉辦首次亞洲的個展迄今,專屬於金.提爾的獨 特旋律在心底迴旋著,金的雜誌系列深深地烙印於每位觀者的腦海中, 並留下深刻的印象。2016 年金於伊日藝術台北空間的展出《Present》, 多年來金與伊日藝術之間培養出良好的創作默契,讓藝術家在伊日空間 嘗試不間斷地面對自我的探索,以及挑戰著美學的多種可能境界。今年 8 月他將在台中空間舉辦 《虛妄之地 Unreal Spaces》個展匯集其這一年 多以來的旅行與生命經驗。藝術家期望帶領大家再度沉浸並翱翔在他所 創造出的那麼一點理想、那麼一點令人奢望的平靜虛實空間。

UNREAL SPACES

金.提爾 個展

而近期金的創作受到美國藝術家愛德華.霍普(Edward Hopper)的創 作啟發,其以描繪寂寥的美國當代生活而聞名。包括有銳利的線調和大 幅的塊面;畫作中詭異的燈光(非正常的日光、多為人造燈光;如日光 燈)是其特點之一。藝術家霍普企圖在平凡的主題場景,如加油站、汽 車旅館或一條街上,添加寂靜的情感。金援以這份如愛德華 • 霍普式的 集體寂寞,描繪出冷冽,卻不令人感到淒涼。因為它們迴響出我們心裡 的哀傷,減輕觀者被哀愁迫害、圍堵的感覺。而金的作品省略了人物本 身的情緒,沒有憂傷、快樂、忌恨、喜悅,作品中顏色的搭配與組合, 以自身觀點來理想化眼前的視野,而顯現其獨具特色的抽離色感。身而 為人,我們總是在壯闊的自然景象與在災變,才意識到「人」的渺小。 建構在這樣的觀點下,金的作品在在的將人的無所感對應出萬物萬變的 巧妙對比。是因在我們所身處的當今現世對應在藝術的視野當中,任何 事都可以發生,哪怕是光怪陸離、都將習以為常。

西

或許你也曾想像過山的顏色是紅色;天空的顏色也是紅色,我們都曾經 擁有並沈浸於屬於自己的虛妄之地。畫中的人臉沒有承載表情,也刪去 了人類的本質情慾,單單是創造出與現實認知落差相左的空間色調。這 當中也蘊含著想令人一探究竟寂寥的虛幻氛圍。在新系列的作品,畫面 中的風景大多都是金的私自祕密幻想,也描繪出他與好友們的生命經 驗。而這其實來自於藝術家對於藝術創作的自我堅信,有著深厚的連 結。金透過創作紓解了個人在面對現實事件與現今社會的真實壓抑。也 讓《虛妄之地》成為一個蔚為內心想像、內在渴望的理想世界。

2017.8.19 - 9.17 虛妄之地│金‧提爾 個展

伊日藝術台中空間│台中市精誠五街2號 04-2327-4361│13:00-19:00 週一休館

-8-


YIRI ARTS | Live! in Berlin

德國卡塞爾文件展 首次遠征向雅典學習(上)

撰文/ 吳思薇

DOCUMENTA 14 - LEARNING FROM ATHENS

五年一度的卡賽爾文件展於今年於開展,每次都猶如太空船垂直空降這個在原本沒沒無名 的小鎮,卡塞爾迷你的市區瀰漫的一股興奮的氣味。當地居民形色友善,假日時遇到年輕 的學生詢問青年旅館的位址,竟就主動提供到自家休息中的診所過夜。在售票口領了一份 Documenta 14 的報紙,薄薄幾頁卻是觀展民眾的重要指引,其中將卡塞爾與雅典的展出地 標記,洋洋灑灑居然囊括了 82 個地點,並且加上為了這各自 100 天的展出,而衍生的基地 改變,比如廢棄工廠的利用、或者新興的協作工作是在雅典遍地盛開,而在卡塞爾城中也開 著一輛名為《船》(the ship)的公車,被 Pavel Brăila 藝術家改造了觀景窗,猶如一艘小船 每半個小時一班帶領觀眾看見他心中的卡塞爾。而展期中還有一個 VolksRadio 人民的廣播 電台,讓全世界都能利用網路和調頻在某個意義上參與文件展。我造訪卡塞爾期間,幾乎無 時無刻,都有限時發生藝術事件在城裡發生,然後結束,然後消失,彷彿不曾留下痕跡。坦 白說,這個文件展太大,大到或許每一個參與的觀眾,所見到的展出,都會看見完全不同的 內容,而如今我只能試圖捕捉其吉光片羽,向各位描述我所見到的文件展。

向雅典學習了什麼? What did we learn from Athens?

「向雅典學習 Learning from Athens」是今年的主題,回應 2008 年雅典的金融危機,不過五 年過去,英國脫歐、美國選出川普總統、法國也險些走向極右派,五年間事情發生太快整個 世界已經天翻地覆,雅典的金融危機已不是當前的題目,甚至比起後真相、新納粹、新法西 斯、新民族主義人們最想討論的或許已經不再是前者。但是將卡塞爾展文件展降落至外地, 卻還是件新鮮事。

這在柏林人的耳裡聽起來確實有幾分怪怪的,其實背景又得快轉回希臘歐債危機,店家間間 關門,雅典的房市一瀉千里,便宜的住宅與無人聞問的房產,又再度成為藝術家的寄居之 所,替代空間與合作藝術工作室在近年的雅典如雨後春筍般大量湧現,而當這個現象為人所 知,士紳化的危機也接踵而來,狹帶著文件展的開幕,Airbnb 上的房價也水漲船高,與之緊 係的餐館、民生物價也跟著抬高,但其實雅典並未因為文件展真正的改變其經濟結構,普遍 的薪資與工作機會也只是暫時提高與出現,在文件展的大浪一過,在雅典還會留下些什麼? 而今年也是 Documenta 第一次在他國平行舉辦,雅典策劃之時,對於展場的工作人員及藝 術勞工(invigilators & Art labor),策展方承諾會將給予與卡塞爾當地同樣的薪資€ 9/hour。 但兩週以後,團隊出面宣布之間有所誤會,雅典當地的薪資卻被下修到€ 5.62/hour 但被承 諾將在未來有升遷希望。這項改變也被認為策展團隊的操作手法實際上更是與新自由主義的 經濟模式相符,對於這個策展的政治不正確的疑問也如雪球般越滾越大。 (待續)

-9-

3. Marta Minujín│The Parthenon of Books

「雅典是新柏林」這句謠言像細語一般在雅典展場發酵 The rumor that �Athens is a new Berlin� made its way around the Athens exhibition

2. Ibrahim Mahama│Check Point Prosfygika

還記得當歐債危機發生時,債築高台的希臘屢屢欠身,而債主國之首梅克爾則頻頻對希臘發 出金融警告,要求當地政府採取措施緊縮經濟。這樣的背景下,身為文件展的主辦國,立下 一個「向雅典學習」的標題,無論從何角度看,都能感覺到一種偽善的諷刺氣味。甚至雅典 的在地藝術圈也滿腹疑問,德國到底想跟雅典學些什麼?由於希臘經濟不好,連帶著國家給 予當地藝術預算也大幅下滑,對於雅典地藝術圈或許真正振奮的是,藉由這次展出,卡塞爾 文件展將會帶著大筆現金進入雅典,Documenta 14 的總預算是 3 億 7 千萬歐元,其中一半 來自德國政府,而另一半來自售票及捐贈和贊助,而本次在雅典的文件展,希臘國家政府與 雅典當地政府分毫未出。這到底是誰和誰學習呢?精確地問下去,要不過本屆的明星策展人 Adam Szymczyk 卻說,他無意藉由藝術提供希臘經濟上的實質協助,並且面對許多批評者 指出這樣的展出內容雅典本地協作不深,根本不必在雅典也能發生的聲浪,他也回應,他主 要關注的並非雅典這個藝術現場,更多的是雅典這座城市的有機狀態。無論這位想要隱身卻 再再成為目光焦點的策展人心中到底有何盤算,旁觀者卻從幾個事件看出些矛盾的端倪。

1. Pavel Brăila│The Ship│2017, public bus (KVG line 16), various locations throughout Kassel

我所見到的卡塞爾 Kassel as I saw it

2017.4.8 - 7.16 雅典 2017.6.10 - 9.17 卡賽爾

Documenta 14 - Learning from Athens 第14屆卡賽爾文件展 - 向雅典學習


YIRI ARTS | Column

從那一隻大象而來 撰文/ 盧怡安

COLUMN: FROM THAT ELEPHANT AND SO ON

在台灣,喜愛中式畫風的父母親,最常見的,就是把孩子學水墨的興 趣,在國小國中全都練到壞,練到再也沒有胃口。不過轉了一個彎, 藝術家孫培懋放開了束縛後,以幽默諷刺的新角度,與傳統相逢,竟 然成就了一番新的風格。完全令人意想不到。

見孫培懋的作品時,很容易受到暗紅、藍綠等怪異色彩組合的影響,大大攫去注意 力。幾回深入觀察後,才發現其中彷彿很中國的細部元素,蠻有趣的。像是湖石假 山、曲徑小橋、涼亭,甚至還有屏風……,看起來,似乎有許多是來自蘇州園林的意象。 沒想到一問之下,孫培懋略感意外的回答道:「啊,這些都是從台灣的廟或公園得來的元素 呢。」 原來是這樣嗎?再回頭仔細端詳他畫中的狗、老虎或龍,身形有些修長,頗有中國畫感,但 又過分寫實具體。特別是表情,忍不住覺得牠們認真嚴肅的樣子,實在太好笑了。對啊,這 不就是台灣大約 50 至 60 年代時,廟宇或公園常出現的水泥動物造形雕塑嗎?整體氛圍因此 詭異得令人莞爾,印象深刻極了。 孫培懋說,大約兩年前,他來到苗栗通霄的秋茂園,發現了這些已被人遺忘許久的水泥雕 塑。他拍了許多照片,覺得它們十分有趣。原因是,「它們很認真的長得很醜。」 1.

可不是嗎?大象溜滑梯的那隻大象,表情肅穆;一旁的假山有臉,杏眼圓瞪。「太入畫了, 畫起來居然這麼有趣。」他很意外的發現。 他原先的作品風格,就有許多男男女女摟抱、很矯情的動作,諷刺性極高。他不禁覺得,這 些表情及擺放方式「很故意」的水泥雕塑,與矯情的人類一起放在畫面上,太有加乘效果 了。 把比例和表情都很醜的元素加進畫裡時,還要特別注意呢。「不能很刻意畫醜,會真的很 醜。」孫培懋發現,這些動物或水泥製品令人莞爾的地方,就是製作的出發點,無敵認真、 絕對嚴肅,才能令人不爭氣的發笑。於是他在畫中,也依循著這樣的「笑點」,屏足了氣, 畫得認真不苟。而這樣詭異的「偽醜感」,便成為他作品最新的標幟。 能把這樣又認真、又滑稽,又中國、又很台的元素,拿捏得氛圍滿點,其實是有一點家學淵 源的。孫培懋說,母親是國小老師,以美勞組師資背景畢業,時不時還回學校進修素描、水 墨;而父親研讀中國藝術史不遺餘力,購入許多 DVD,儘管兒子常常覺得,他不過是認真想 了解為什麼那些古物賣得那麼貴罷了。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小時候學畫的孫培懋,常常把水彩畫得像水墨。一般來說,畫個桃子, 應該先鋪陳立體的細節,再點綴上色。但他想都不想,就把描了外輪廓線的桃子,中間染了 一塊紅。扁的,是扁的,看上去完全沒有立體感。「我純粹覺得這樣比較好看啊。」骨子裏 受雙親影響,已經是水墨魂的孫培懋說。

2.

1. 一個人的探險隊|100×50cm 2016 壓克力彩、畫布 2. 登高的望遠|69×59.5cm 2016 壓克力彩、畫布

從國小開始,好長一段時間,他畫水墨,描繪台灣的廟宇,熟練到令自己想吐。沒想到擱下 了十多年,再度旁觀早年無意識製作的廟宇或公園水泥雕塑時,那種熟悉感,加上荒謬好笑 的氣氛,令他這兩年來不能自已地,往這方面發展未艾,筆法卻不青澀,已是駕輕就熟的。 看懂了孫培懋畫面中,硬是要把這些元素擺在一起的矯情幽默,覺得被戳中了點的,大部分 都是三十多歲的年輕人。老式的畫意與雕塑,以這樣的角度重新被新世代理解、再造,其實 是很有意思的。孫培懋在這樣的曲徑中,立下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10-


Guim Tió Zarraluki 金.提爾.撒拉路基

、 linen Boat│22×27cm 2017 Oil

YIRI ARTS COPY RIGHT © 2017



YIRI ARTS | Fluttering Scene

撰文/ 張驊

浮動景緻

FLUTTERING SCENE

張驊 個展

1.

-13-


YIRI ARTS | Fluttering Scene

對於眼睛所「看到」的事物,我們是如何「看待」的?

真實的形塑 Shape into reality

人們對事物的構造與形體的判斷往往來自於過往的經驗與所見所聞,例如:我們會怎麼描 述一幅深印於腦海裡的風景。若要拆分描述背後的建構,大抵可以分成兩件:外在實際樣 貌與內在的理解認知。以外在言,當我們觀看風景,實際風景會倒映在眼裡,呈現其真 實景象的樣貌;但以內在言,我們不可能僅僅只是觀看──因為「觀看」本身就帶有觀者 對風景的主體意識。也就是說,人們觀看風景影像的同時,也會以「過去」對風景的「認 知」加以理解,將現實所見的風景呈現於內心。影像與認知中的畫面,使我們的「所見」 與「感知經驗」相互緊密地交融並形成一體,觀者從錯綜複雜的認知系統中勾勒出對於

2.

「真實」的輪廓,透過回溯記憶與感覺的過程,反覆地調整(認知系統)而化作個人經驗 (真實的輪廓)。這些「真實」乃因人而異,因為觀者的內心映射是將心中各段浮動而不斷 變化的視覺切片相互組合後,而逐漸成形成全新的視野。因此,即使是同一時空的風景, 人們也能開展出多元而豐富的討論,透過「所見」與「感知經驗」,人們對所見或理解的

「景緻」開始有了更深化的詮釋。

浮動,有機體,意識 Fluttering, Organic substance & Consciousness

本系列作品所要展現的,正是「景緻」如何在人們的觀看與經驗中「浮動」。將以多面向 的繪畫性、強烈的質感記號、具體卻抽象的顏料團塊在畫面上游移和多維度的空間彼此相 互交疊來展現。其中,多次出現的結晶體具備有機造形的特質,透過多層次的描繪方式及 油畫顏料的反覆 染,化作多變的造形結構,例如:水、植物、土壤或特定物件等不同形 式支撐畫面。觀者則因畫面上造型、色彩、明度對比、虛實再加上不同的觀看距離而產生 微微的視覺浮動。此外,本次展出也試圖透過繪畫的痕跡比擬回溯記憶的過程,以重複描 繪、重複質感記號作為反覆思考。整體畫面富含寧靜的特質卻充斥著大量怪異的景物,例 如:質感與造型異化的物件,空間錯置、畫面斑剝、顏料的堆疊和紛亂的圖像疊合。人為 的繪畫性與顏料的自動性成為如同記憶中的模糊區塊,擾亂或改寫既有造形認知,看似偽 裝良好的結構與風景顯得格格不入。不只如此,場景被隨之而來的顏料團塊、皺褶、黑色 線條、強烈質感和躁動的結晶體劃破,這些被具體化的抽象元素將試圖展現人們浮動的思 考是如何成為景緻中的主體意識軌跡。

3.

倒影,浪,岸上主體 Reflection, Waves & Subject on Shore

當代影像的發展已逐漸顛覆人們對事物的既有認定,進而成為新的建構現實認知的方式, 更甚者,在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等成像技術能精確地喚起觀者經驗感受與時 空的同時,現實/虛擬的邊界被打破,虛實相互交融使人對於表層的「影像」真假難辨, 才需要人們積極思考並建構意義。本次展覽:「浮動景緻」不單只是傳達人們如何回溯記 憶的過程,更試圖展現現實、影像與主體經驗之間存在的意義浮動與流動。約翰.伯格曾 說:『我們只看見自己凝視的東西。「凝視」是一種選擇的行為……我們關注的從來不只 是事物本身,我們凝視的永遠是事物和我們之間的關係。』 對於同一客體,不同主體將 會因為不同的認知經驗而得出不一樣的意義,然而,就是這樣的落差得以將既有認知結構 加以編輯,重構一多面向的畫面。

4.

1. 關山|65×53cm 2015 油彩、畫布 2. 島嶼|53×65cm 2015 油彩、畫布 3. 火炬|116.5×91cm 2015 油彩、畫布 4. 湛藍|65×53cm 2015 油彩、畫布 5. 百葉|53×65cm 2015 油彩、畫布

2017.6.30 - 7.31 浮動景致│張驊 個展

伊日藝術台北空間│台北市八德路四段768巷5號4樓之1 02-2786-3866│13:00-19:00│週一休館

5.

-14-


YIRI ARTS | Atypical Human

非典 人類 ATYPICAL HUMAN

編輯/ 㗊機體

參展藝術家: 林沛瑩 [TW] 宮保睿 [TW] 顧廣毅 [TW] 陳逸云 [CN] 郭城 [CN] 長谷川愛 [JP]

㗊(ㄐㄧˊ)機體是一個在台灣地區的創作 團體,我們試圖利用不同的方式去打破藝 術、設計與科學的疆界,創造領域界線背後 更多的可能性。㗊機體欲建立藝術、科學、 設計的合作模式、打造領域相互溝通的橋 樑。實踐方式主要著重在由科學、設計與藝 術領域之間界限的模糊、重新定義、以及領 域間互相激盪而重生出的灰色地帶產生出新 的創作。將創作行為做為探索科學實踐的過 程,並以各種行動質疑科學中無法討論的科 學問題,讓創作成為科學研究的一部份、也 讓科學研究成為創作的立基點。 立基於這樣夾於領域與領域之間的新興實踐 模式的想法,我們嘗試用表演、劇場、動態 影像、視覺展示、聲音創作、設計研究、工 作坊、討論會等不同的行動與藝術實踐去執 行與提問科學中無法利用科學研究方法提問 的問題。

-15-

年人類社會由於許多前端科技的高度發展開始產生劇烈且快速地變化, 人類不斷地想要藉由科學與科技探索未知世界,但這些科技的發展卻往 往伴隨著許多未知,甚至衝擊了人類社會原有的價值體系,所有對於本質的思 考都可能因為前端科學的推進而產生了需要重新定義的需求。首當其衝地就是 我們作為人類這個物種,對於自己身為人類的定義也開始變得模糊,如果連自 己的定義都是未確定的,那麼我們所感知到的所有事物是否也需要被重新定義 呢? 微生物學的發展讓我們知道人體內有著各種各樣的細菌與病毒與我們共生,那 這些微生物也是人類的一部分嗎?醫療科技的進步讓我們能夠改善疾病的痛 苦,甚至重新思考什麼什麼樣的狀 態是疾病,甚至許多原本被視為疾病的身 體也不再被認為是不正常的狀態。舉例來說,人工生殖、基因工程等等的生醫 技術都大幅改變人類面對生命的誕生的刻板印象。除了人類本身,我們也透過 科學研究去探索人類與自然中其他生物的關係,許多動物可能蘊含了人類所需 的重要 資源,人類也試圖想要介入其他動物的生活,種種物種間的關係都隨 著科技在不斷地改變。 此展覽的參展作品皆試圖藉由對未來世界的想像,去探索前端科技對人類定義 的影響,同時藉 由這些作品去思考人類社會在這些科技的發展之下所產生的 倫理問題。這些作品利用各種科幻想像與虛擬世界的建立,嘗試帶領觀眾去體 驗受前衛科技影響的未來世界的各種面向,讓大眾可以用另一種角度經驗科學 與科技,並對於其中所延伸出的社會議題與文化現象進行更多的思考與辯證。


YIRI ARTS | Atypical Human

非典人類 聯展

林沛瑩 、宮保睿 、顧廣毅 、郭城 、陳逸云 、長谷川愛 │

台北市八德路四段 │

2017.8.4 - 9.3

伊日藝術台北空間

TW

巷 號 768 5 樓 4之

TW

週一休館 1│02-2786-3866│13:00-19:00│

TW

CN

CN

JP

陳逸云|病著唄 - Playground

此次參展的藝術家的創作常於新媒體藝術、藝術與科學、生物藝術、思辨 設計等等不同領域的展覽或活動中出現。這樣的創作形式近年新興於世界 各個重要的科技藝術、前衛設計的雙年展、藝術節等等場合。其重要性在 於這樣的創作手法有能力帶領觀眾去體驗很多當代藝術以及 傳統設計領 域無法編織出的敘事,而這樣的創作往往不只是物件的展示,更是需要結 合工作坊、劇場表演、當代舞蹈等等實際的參與式活動讓觀眾參與,這種 更為直接且純粹的經驗成為了一種探索烏托邦世界的很好的工具。台灣近 年少有此類型的作品展出,因此希望透過這次展覽開啟這樣的作品與台灣 地區更多對話的可能性。而此次展覽中的創作者皆為亞洲藝術家,因此在 他們的未來敘事中更反應了不同於歐美西方世界中這類型作品的觀點。 除了展覽之外,參展藝術家會與伊日藝術空間與 TW BioArt 台灣生物藝術 社群合作共同舉辦數個工作坊,像是「生物技術工作坊」會帶領學員用創 意的方式去實際操作生物科技的技術,藉此去體驗科學與科技的文化面 向;並透過「世界建構工作坊」讓學員能夠學習如何透過敘事與情境的建 立,去探索未來的不同可能性。 除了展覽之外,參展藝術家會與伊日藝術空間與 TW BioArt 台灣生物藝術 社群合作共同舉辦數個工作坊,像是「生物技術工作坊」會帶領學員用創 意的方式去實際操作生物科技的技術,藉此去體驗科學與科技的文化面 向;並透過「世界建構工作坊」讓學員能夠學習如何透過敘事與情境的建 立,去探索未來的不同可能性。

TW BioArt 台灣生物藝術社群

TW BioArt 是一個生物藝術的社群組織,以 激發台灣地區的生物藝術與科學藝術實踐為 目的, 並與國際其他地區藝術與科學創作者 對話。目前社群活動主要是網路上的資訊分 享,以及不定 期的實體聚會與交流,如 DIY 細菌培養工作坊、組織培養工作坊、幻想生 物討論會、國際創作 小聚、演講、藝術與科 學人 speed dating。藉由社群作為平台,除了 提供生物藝術交流的機會之外,也群聚了一 些多領域背景的參與者,漸漸產生一種不同 領域與文化交流後突變的可能性,如科學與 藝術的跨領域結合、生物技術的應用、文化 性的科學評論、與文學式的科幻奇想等 等。 bioart.tw

-16-


YIRI ARTS | 2017 Art Paris Art Fair

2017 ART PARIS ART FAIR 大皇宮展覽場域 Grand Palais

2017 年 3 月 30 日至 4 月 2 日,Art Paris Art Fair 在法國巴黎大皇宮(Grand Palais)盛大舉行,大皇宮為 因應 1900 年於巴黎舉辦的世界博覽會而建造,臨近眾多很「巴黎」的地標:艾菲爾鐵塔、凱旋門、香榭 大道。今年約 130 餘間畫廊參與,展出含括戰後到當今廣泛的藝術類型。 沿用德國所開創出來擁有巨型天窗的展覽場域,許多畫廊將大皇宮這樣的體質納入佈展的重要考量,善用 日光使不論平面或立體作品都發揮到恰到好處,創造出絕妙的空間感受,打破既有可發揮的展板形式,彷 彿是一場佈展的伸展台。Galerie Caroline Smulders 以個展形式展出藝術家 Tinka Pittoors 作品,將場地 佈成現實社會的日夢園地,翠綠假草皮在日光的照射下更突顯雕塑裝置有著甜膩可愛的色調以及隱蔽於 現實層面的躲藏姿態。Galerie Philippe Gravier 帶來 Sou Fujimoto 的《書森林》(Forest of Books)系列 立體作品,不使用地毯直接裸露場地本身的水泥地,日光充足時令作品的光影能拙樸地踏實於地面;也不 使用展燈、直接利用上方投影裝置的形體於展板上,夜晚時卻也能讓作品產生新媒體作品的展出氣質。 Espace Meyer Zafra 帶來藝術家 Manuel Mérida 巨型作品,粉紅、粉藍,像是沙漏般的圓盤裝置,在現場 緩緩轉動,日光、光影、輪轉、彩沙粉流動,既俐落的機械感卻又感性柔美的創作能在展板型藝術博覽會 現場展出,著實令人驚艷!

ART PARIS ART FAIR

Grand Palais│Avenue Winston Churchill, 75008 Paris www.artparis.com

-17-

撰文/ 黃琳軒


YIRI ARTS | 2017 Art Paris Art Fair 國際主題―非洲 Africa Guest of Honour

自 2012 年開始,每年都會有一個國際藝術的主題,從俄羅斯、中國、東南亞到南韓,而今年 的主題為「非洲」,由獨立策展人 Marie - Ann Yemsi 所策劃,包含 20 餘間非洲畫廊參與,展 出新興一代非洲藝術家的作品,部份歐洲畫廊也於今年度的 Art Paris 主推他們所代理的非裔藝 術家。精彩的是,還能觀賞到第 56 屆威尼斯雙年展辛巴威代表藝術家 Gareth Nyandoro 的巨 型紙本作品,以及將於 57 屆威尼斯雙年展展出的南非代表藝術家 Mohau Modisakeng 的大型 錄像以及大尺幅攝影作品,Mohau Modisakeng 運用自己黝黑的身軀在極黑的背景畫面中去探 索關於南非過往暴力慘烈的歷史,影像黑的極為深邃、冷靜,因而利用全黑、封頂區隔出能讓 觀者可以進入如同小型電影院般的空間,無光害干擾地欣賞錄像作品,可見展出單位的用心。 許多畫廊也會依據展出作品改造展板的隔板形式以及變更色調突顯作品的特質,讓觀者有踏入 一境又令一境地的深刻感受,而非單純只是擺出作品的展示會現場而已。此屆 Art Paris 只有少 數亞洲畫廊參與,大部分為南韓畫廊,以展出大色塊形式的平面作品為主。

新興畫廊與藝術推廣 PROMISES

Art Paris 藝博有個名為「PROMISES」的單位, 致力於推廣新興藝術與畫廊,會選出 12 間新興 畫廊(成立不到六年的畫廊)並加以推廣,而 今年所選出的 12 間畫廊皆為國外(非法國)畫 廊,分別來自象牙海岸首都阿比尚、荷蘭阿姆斯 特丹、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斯洛伐克首都布拉 提斯拉瓦、瑞士日內瓦、奈及利亞的拉哥斯、英 國倫敦、安哥拉首都盧安達、義大利羅馬 。 另外 Art Paris 與 The Fine Art Collective 合作, 頒 發 L’art est vivan 獎 項, 這 個 獎 項 由 一 群 極 具熱忱的收藏家於 2014 年所創辦,今年由位於 阿 比 尚(Abidjan) 的 Cécile Fakhoury 畫 廊 所 代 理 藝 術 家 Dalila Dalléas Bouzar 獲 得。Dalila 的公主系列(Princess)啟發來自攝影師 Marc Garanger 所 拍 攝 阿 爾 及 利 亞 戰 亂 難 民 營 的 女 性,當時法國軍隊控制大量人口移動,為了身份 證明迫使婦女在攝影機面前拿下面紗,那股詭譎 感在歷經戰亂恐慌的女性面容被揭露後竄起,藝 術家 Dalila 運用金箔、油彩與畫布呈現黑暗詭譎 卻又華麗的女性肖像,隱涉自己身為女性所面臨 的世代、社會、文化等諸多議題的回顧。

-18-


YIRI ARTS | One Piece Club

1.

兩代收藏 ONE PIECE CLUB: TWO GENERATION

撰文/ 黃琳軒

收藏的世界裡,除了理性的市場以外,底下隱匿著許多複雜的感 性理由猶如水面下的冰山,有著更為深重的人性面貌,而這也是 筆者撰寫此專欄最想傳遞的核心意念。冰山的下方涵養著親情、友 情、愛情、對自己的思量、對意義的執著、對情感的定義,即使量 體已如此龐然壯闊,人們卻不斷地試圖往冰心探尋,我們無法只是 個崇高的旁觀者,必須得是個參與者、挑戰者才足以證明些什麼,但 別忘了最重要的,尋進的必須是自我的核心而非他者的。 這篇專訪,有別於以往篇幅的一項特質為收藏中的「女力」傳承:一位女性 收藏者是以怎樣的思維傳遞收藏這檔事?升格母親後、女兒長大後,這又是如 何的轉變歷程?受訪者為曾春惠女士,在台灣各大藝術博覽會上的熟面孔,婉約的紮 髮,典雅的穿著;以及大女兒陳思穎,一頭亮眼的藍瀏海黑髮,穿著散發重金屬搖滾狂熱者的氣 息,究竟,這一對母女組合的訪談會迸出怎樣的火花!

-19-

2.


YIRI ARTS | One Piece Club 第一件收藏 First Collection

曾春惠回憶:「日據時期,祖父母的住宅是日式的庭院,由外到內分 別是具禪意的枯山水、簷廊、和室、榻榻米與木製拉門,室內充滿著 各式樣的藝術品收藏、還有當時稀有的舶來品擺設,這些就是我幼年 的回憶。」若真要提到第一件收藏,曾春惠才恍然發現,第一件收藏 來得如此不經意、全然地源自於情感。那是在成年後回到祖父母故 居,當時祖父母已逝世多年,房子也成為廢墟,她從地上拾起一幅小 時候天天都會看見的畫作,瞬間兒時的回憶排山倒海而來,當年祖父 母對她藝術涵養的啟發以及共同生活的情感都維繫在藝術品上,而如 今即使時空轉變,以為記得但其實遺忘的感觸,能如此被記錄、承 載,那麼藝術品的價值就已超乎它所扮演的市場意義了,對於藏家而 言,就成為一份珍貴而獨有的存在。 空間的呈現定義收藏的意義。餐桌邊的牆面是與女兒們溝通的園地、 透明櫥櫃中存放的是旅程中的紀錄,在曾春惠的家中收藏的意義即是 收納情感,將所有的念想化作實體,而收藏則是回憶與情感的存取資 料庫。值得一提的是,女孩們擁有一間過去診所手術室所改制而成的 房間,小編只能驚呼:超酷的!彷彿一連串的實驗過程、效應發酵等 等在這間房間裡頭醞釀著,不論是創作或是收藏。大女兒 JAZZ(陳 思穎)是名藝術家,畢業於英國聖馬丁藝術學院,當藝術家收藏藝術 家的作品,既是英雄惜英雄的情懷,亦是轉換觀看角度的一項思考, 她成了日本浮世繪的大粉絲,收藏 Tsukioka Yoshitoshi 1866 年的作 品「The Woman Kansuke Slaying An Assailant With A Sword」,即 使是不同世代的作品,但對於 JAZZ 而言,浮世繪所表現的時代社會 議題,具有神話故事般的色彩,如同她在藝術創作當中,自己同時扮 演當局者與旁觀者的角色,既創建出自己的種族,又像是個吟遊詩 人,以藝術的方式傳遞著跨時代、跨部族之間的故事。 3.

1. 王怡然作品 2. 盧之筠作品 3. 呂浩元作品

母親帶著女孩們的選物行程 Shopping trip with Mom

曾春惠說:「她們(兩位女兒)從小就跟著我到處走看,我常會問她 們對於各式樣東西的感受、觀點是如何,小至一般的選物,大至對藝 術品、對事件、對決定等等的看法,透過這樣的交流方式,即使她們 是年輕人,但我們在思想上的距離是非常緊密的。」

COLLECTOR

舉例來說,將近十年前收藏藝術家王怡然作品「蕾絲辮」,一個身形 姣好的男體,姿態慵懶地斜趴在我們眼前,未瞧見男兒身的正臉,穿 著黑色半透明蕾絲的內褲以及擁有黑人辮髮。在同性議題還未有人如 今日突破性的發聲之時,曾春惠已經將相關的作品收藏在自家,兩個 女孩的視野是從小如此被開展出來的,女孩們在接受教育、經歷自我 思辨的過程後,表達對於母親所走出的一套前衛風格相當的支持。直 到女兒也擁有了藝術家的身分,曾春惠也因此進一步體會一件藝術品 的辛勞產出,對於藝術收藏領域的投入更加不遺餘力,「藝術」也成 為更為頻繁、可深入的親子對談話題。

曾春惠 中國文化大學音樂學系

陳思穎 倫敦藝術大學中央聖馬丁 Art & Science 碩士

打造收藏夢想屋 Creating the perfect house of collections

瀏覽與分享收藏故事 歡迎搜尋臉書社團:One Piece Club facebook.com/groups/opc.tw onepiececlubtaiwan@gmail.com

先從美濃的好山好水開始觀看起,會發現曾春惠打造的收藏夢想屋是 如此地接地氣。架高的底盤、挑高的落地玻璃與具現代感的簷廊,南 台灣的山景盡收眼底,大吸一口蘊含土壤、水、植物的空氣,全然地 台式土地風味體驗。夢想屋一詞專屬於那些將夢中道路實踐的人,當 你眼睛閉上,想像著推開房門,挑高的室內走道,一邊是即將為巨幅 作品所預備的乾淨牆面,另一邊則是全面的落地玻璃,戶外景色、光 影變化與室內作品面面相應,良辰美景好不勝收。

One Piece Club 是一個以藝術收藏為主題的社 團,我們群聚於此,一同關注當代藝術現場, 感受當代藝術家如何以創作回應時代的能量, 尋覓著專屬於我們自身的藝術品收藏脈絡,從 不同的專業與角色切入,用藝術品說出自己的 故事,歡迎加入 One Piece Club,一起發現藝 術已經在生活裡。

站在正在建築中的空曠房子,看著預備給三角鋼琴放置的空間,曾春 惠笑答:「我現在才發現我還沒跟你們提過我的專長,我是音樂系畢 業的。但你可能想像不到在建房子之前的這塊空地,是我每天戴著斗 笠種出有機蔬果並且分享給鄰居朋友的地方。」不難想像,即使夢想 屋建築完成之後,這裡依舊會是三五好友分享藝術的好所在!然而, 能與如此空間、地氣匹配的又會是那些作品呢?我們獻上最真摯的 期待!

-20-


YIRI ARTS | Column

撰文/ 王若鈞

小混混的大故事 COLUMN: A LITTLE PUNK WITH A BIG STORY

視裡傳來一個熟悉的聲音、捷運站海報上看 見一個熟悉的身影,我想起了他的故事,要 從三年多前開始說起。

我瞪大了眼睛,想著這個小混混是哪來的信念?! 而「社子島少年行」證明了他的確是一個不會讓自 己後悔的人。

曾是藝術雜誌編輯的我,因為工作緣故總是可以快 速認識許多創作者。然而,真正成為「好朋友」, 並在卸下編輯一職之後還會主動聯絡、持續關心的 人,不誇張五隻手指真的數得完!不是這個圈子勢 利,而是交朋友這件事大概就是這樣,隨著年齡增 長難度也日漸提升,出社會後要交到知心好友更是 難上加難,其實最好的狀態反而是「上班好同事, 下班不認識」。

當他開始在社子島創作的那段日子,我們較為頻繁 地碰面,有段時期明顯感受到他的低潮和疲憊,我 總是毫不留情地說小我三歲的他看起來已是位大叔 了,而且每一次見面都像老了十歲一樣,鬍子又長 了一點,背又駝了一點,而他只是無奈地笑著,對 於計畫的不順遂、學生們接二連三地離去,一律輕 描淡寫地帶過,然後任由我繼續抱怨著自以為不公 的一切。

但也不知道為什麼,第一天見到他,對坐在 20 號 倉庫工作室裡,聊不到兩個小時,我們就成為「自 己人」,我的企劃需要幫忙,他連要做什麼都沒問 就一口答應 ; 他突然火燒屁股了,我請三天假衝去 台中協助佈展。

直到看完「社子島少年行」的完整影片之後,才明 白在那八個多月的時間裡,他所經歷的壓力和挑 戰!回想起來真是慚愧,和年長的我相比起來,他 展現了真正的強大。那一句「我是不會離開的」, 讓我爆哭之後又多掉了幾滴眼淚。

在 許 多 人 的 幫 助 下, 用 回 收 物 件 所 打 造 的 作 品

「G 生蟹」誕生了,取自寄居蟹尋覓家園的寄生意 象,在這個滿是報廢場的社子島,傳達可以利用 現有資源開創新生的信念,而孩子們也要願意卸下 武裝,才能看得到自己的樣貌,進而願意去幫助別 人,隨著作品的遊行衝出社子島。 在情緒和緩之後,我打了通電話給他,我們不斷聊 著「創作」的可能(不以藝術為前提來談論也是良 好默契)。創作真的可以改變很多事情,只是端看 我們要把它放在什麼位置上去做到真正的實踐,從 改變一個孩子的態度,到改變整個社會的想法,有 時候需要的只是更多的堅持。 他 說:「 堅 持 不 代 表 一 定 會 成 功, 但 一 定 會 有 收 穫。失敗沒什麼了不起,生路都是從失敗中走出來 的,唯有堅定,才能比別人擁有更多機會。」 看吧,他還是一個帥氣的小混混。他是,許廷瑞!

曾經翹課、打架滋事、混球間,一個不良少年該做 的,年少輕狂時的他應該都沒少做。然而,真正 讓我刮目相看的,不是他如何從小混混變成小鐵 工(絕不用「藝術家」這個稱謂是我們養成的良好 默契),也不是他的作品獲邀參加大大小小的展覽

(當然作品總是真摯到令人覺得這個世界其實並不 糟),而是他說的:「如果明天就是世界末日,其實 我沒有遺憾!」

他說,社子島和台北的關係,就像台灣在國際間的 關係,雖然充滿資源,卻同樣位在乏人問津的邊緣 地帶,同樣羨慕進步發展的地區,或許就是因為這 樣,在社子島長大的這群孩子們對什麼都無所謂, 鬼混逐漸成為一種生存方式。而他從單純的看不下 去,到「令伯袂爽」的意氣用事,鐵了心就是想要 讓這些參與計劃的小朋友們,知道做完一件事情應 該有的堅持和態度。

-21-

# 我朋友我驕傲 # 你必須要看《社子島少年行》


YIRI ARTS | Art News 泰特現代藝術館 Tate Modern, London

法赫雷尼薩.扎伊德(Fahrelnissa Zeid)於 1940 年初期曾是土耳其前衛派重要的一角,接受巴黎 與伊斯坦堡的藝術教育過程,發展成至今的抽象風 格。通過展現複雜圖案構成的繪畫,凸顯出畫家對 幾何圖形的癡迷及其作品的藝術表現張力。受到戰 後歐洲藝術風格的影響,充滿能量的抽象作品代表 著伊斯蘭、拜占庭、阿拉伯和歐洲文化的交融。

FAHRELNISSA ZEID D / 2017.6.13 - 10.8 P / TATE MODERN, London W / www.tate.org.uk

蛇行藝廊 Serpentine Gallery, London

本次展出格雷森.佩里(Grayson Perry)新作, 講述著對社會文化現象的諷刺,比如暴力犯罪、兒 童虐待,環境污染等。佩里將當代人的生活,貫注 於自己的創作中,以幽默的視角反諷著各種人事。 與傳統陶藝古典的氣息不同,他的陶藝作品多是塗 鴉插畫式的風格,諷刺意味十足。

GRAYSON PERRY: THE MOST POPULAR ART EXHIBITION EVER! D / 2017.6.8 - 9.10 P / Serpentine Gallery, London W / www.serpentinegalleries.org

芝加哥當代藝術博物館 MCA, Chicago

展名摘錄自白鯨記,敘述著暗藏於表面之下而潛伏 著的人事物。本次展覽由九位藝術家作品聯合展 出,在媒材上也與表面之下做呼應,寓意擊破磚 瓦、打開天窗說亮話,透過作品讓觀者思考當前的 政治情勢可以如何走向未來的可能。

LITTLE LOWER LAYER D / 2017.6.3 - 9.17 P /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Chicago W / mcachicago.org

編 譯/葉柏昇

國立新美術館 × 森美術館 NACT × Mori Art Museum, Tokyo

藝術新聞

ART NEWS 慕尼黑現代美術館 Pinakothek der Moderne, Munich

擁有多元民族、語言、信仰與文化的東南亞,其當 代藝術正受到國際上的廣泛關注。「太陽雨」在東 南亞是一個常見的氣象現象,同時也是該地區滄桑 的比喻。 這次展覽從不同的角度探討 1980 年代以 來東南亞當代藝術的發展與活力。

Daniel knorr 生於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在德 國成長。此次展出不同尺寸且大量的俄羅斯娃娃所 組成的大型裝置《在我生命中的女人仍不愛我》 (La femme de ma vie ne m’aime pas encore), 似是展現一個靜默社會無語地忍耐或抗議。

SUNSHOWER D / 2017.7.5 - 10.23 P / The National Art Center × Mori Art Museum, Tokyo W / sunshower2017.jp

DANIEL KNORR. THE WOMAN OF MY LIFE DOESN’T YET LOVE ME. D / 2017.6.1 - 9.10 P / Pinakothek der Moderne, Munich W / www.pinakothek.de

-22-

布魯塞爾 WIELS 當代藝術中心 WIELS Contemporary Art Centre, Brussels

WIELS 為紀念其十週年,以《缺席博物館》為題, 對象徵主義中的神祕感知思想引發的決定性影響以 及持續進行中的比利時現代發展做為一個起始。被 觀眾所高度期望的 WIELS,以此展覽掀開身為歐洲 首都的當代藝術博物館藍圖。

THE ABSENT MUSEUM D / 2017.4.20 - 8.13 P / WIELS Contemporary Art Centre, Brussels W / www.wiels.org


YIRI ARTS | YIRIARTS.COM.TW

總編輯│黃禹銘 視覺設計│洪振峰 編輯群│黃琳軒‧郭書殷‧葉柏昇‧蘇泳升 專欄作者│王若鈞‧吳思薇‧㗊機體‧鄭先喻‧盧怡安

英文翻譯│陳韋彤 創刊日期│2014.11.1 發刊日期│2017.7 出版單位│伊日美學生活基金會│台北市南港區八德路四段 768 巷 5 號 4 樓之 1 連絡電話│02-2786-3866 Editor-in-chief │Orton HUANG Visual Design│Anderson HONG Editor│Evelyne HUANG,KUO Shu Yin, Peter YEH, Jasper SU

Contributors│Regina WANG, Szuwei WU, Ouroboros Organic Organisms of O, Cheng Hsien Yu, LU Yi An Translator│Steven CHEN Established│Nov. 1, 2014 Publication Date│July, 2017 Published by│YIRI ARTS FOUNDATION│4F.-1, No. 5, Ln. 768, Sec. 4, Bade Rd., Nangang Dist., Taipei City 115, Taiwan (R.O.C.) Contact│+886-2-2786-3866 All Rights Reserved. © 2017 YIRI Co., Ltd. 著作權所有 © 請勿私自轉載 線上閱讀 issuu.com/yiri.arts

台北│台北市八德路四段768巷5號4樓之1│02-2786-3866 台中│台中市精誠五街2號│04-2327-4361 駁二│駁二藝術特區大義C9倉庫│07-521-5783 伊聖詩私房書櫃│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22巷7-1號│02-2362-1134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