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倫 (佈道信息) 以弗所書二 8-19 大綱 I.
釋題 1. 生命的本質 2. 生命繫於天倫 3. 4.
II.
常規抑理想 終極的天倫
經文 以弗所書二 8-19
III. 背景 IV. 釋經與現代意義 A. 釋經 B. 現代意義 1. 2. 3. 4. V.
生命的需求 現實的光景 唯一出路 重建天倫
喻道材料 1.
唯我獨尊
2. 3. 4.
代辦兒童 第三支釘 最大善舉
P.1
I.
釋題
1.
生命的本質 人類的生命特質有異於禽畜,最明顯是人類曉得倫常,並且靠著這倫常成長,
人生的福樂亦繫於倫常的整全與圓滿。好的政權能保障倫常,壞的政權拆毀倫常。 倫常是量度社會健康的指標,是衡量個人一生成就的砝碼。倫常是人之所以為人 最不可或缺的本質。 2.
生命繫於天倫
家庭關係是倫常中最根源和最終極的層次。每一個人都生於家庭,長於家庭, 靠賴家庭,回饋家庭。最大的福氣和尊嚴是在家庭成員的環繞中離世,所以,家 庭關係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關係,故被譽為「天倫」! 3.
常規抑理想?
可惜的是,天倫在這世代當中顯得非常脆弱:離婚率不斷上升;同居幾成潮 流;單親家庭成為族群;同性戀者成為族類。對某些人來說,天倫已由生活的常 規變成遙不可及的理想。 然而,天倫仍是生命的本質,仍是每個人與生俱來最基本的渴求。那麼,誰 可與我共建天倫呢? 4.
終極的天倫 其實,福音的核心正是一個關係(倫常)──人與神的關係,傳福音就是宣
揚一個重要的喜訊──世人可以靠賴耶穌的救贖,與上帝恢復一個永恆的關係。 能與生命之源、世界之主重建關係是何等榮耀與重大的事!若稱家庭關係為天 倫,那與天上的父確立的終極性的關係更是天倫! II.
經文 以弗所書二 8-19
8 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9 也不是出 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10 我們原是祂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裡造成的,為要叫我 們行善,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11 所以你們應當記念:你們從前按肉體是外 邦人,是稱為沒受割禮的;這名原是那些憑人手在肉身上稱為受割禮之人所起的。 P.2
12 那時,你們與基督無關,在以色列國民以外,在所應許的諸約上是局外人,並 且活在世上沒有指望,沒有神。13 你們從前遠離神的人,如今卻在基督耶穌裡, 靠祂的血,已經得親近了。14 因祂使我們和睦〔原文是因他是我們的和睦〕 ,將 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15 而且以自己的身體廢掉仇,就是那記 在律法上的規條,為要將兩下藉自己造成一個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16 既 在十字架上滅了仇,便藉這十字架使兩下歸為一體,與神和好了,17 並且來傳 和平的福音給你們遠處的人,也給那近處的人。18 因為我們兩下藉他被一個聖 靈所感,得以進到父面前。19 這樣,你們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與聖徒同國,是 神家裡的人了。 III. 背景 有些可靠的古抄本沒有一章 1 節「在以弗所」這幾字,以及本書不如其他保 羅書信那樣有提名問安的做法,以至一些學者認為這封書信是一封公函,寄給一 個地區的眾教會,而非單關乎一個指定的教會。 但本篇道材所根據的經文,正針對猶太與外邦基督徒在上帝心目中的同等地 位,而位處小亞細亞的大城市以弗所,當時正有大量的猶太移民居住,當中有很 多成為基督徒。因此,以弗所教會的異族信徒共存問題頗為尖銳。所以,保羅特 意發信給以弗所教會,鼓勵兩下──猶太與外邦──信徒合成一體,也是很自然 的,而且也是必須的。 然而,這個重要的教導顯出了救恩的大公與普世性,所以如果說是福音的公 函也非常合理。 為了高舉及強調救恩的平等與普及,這段經文處理了個人主義及民族主義的 「唯我獨尊」心態,而唯我獨尊正是世人的通病,更是破壞倫常的頭號敵人,古 代人有之,現代人亦承受了遺傳。故此這段經文是極佳的佈道經文,因為它凸顯 了所有人的通病,高舉了唯一的治方──耶穌的救恩,既容易使人共鳴,也會令 人扎心。 IV. 釋經與現代意義 A.
釋經 佈道會的來賓比較適宜接受脈胳式的、一氣呵成的信息,對一些細節的解釋
較難掌握,故這篇道材的「釋經」並非直接向會眾分享,只供講者參考。
P.3
「本乎恩,也因著信」(8 節)──這是福音與其他宗教信仰的最大分別, 「本 乎恩」即完完全全是上帝的工作,非世人可以用任何方法賺取得來的。而「因著 信」是一個接受的步驟,不算是行為,所以第 9 節聲明「也不是出於行為」。 「原是祂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裡造成的」(10 節上)──這是生命的工,所以 不是「做」出來,而是「造」出來的。這是相對於起初上帝創造人類,人類墮落 永死,而耶穌的拯救,是重新為人創造生命,救恩由耶穌成全,所以這工是在基 督裡造成的。 「叫我們行善」(10 節中)──行善不是得救的條件,乃是得救之後的要求。 「上帝所預備叫我們行的」(10 節下)──得救的人應按上帝所安排的方式而 生活與行善,不是隨己意而行,這是正確的方式與人生。 「所以你們當記念」(11 節上)──有了成果才值得記念。原來保羅曾為外邦 信徒奮鬥,為他們爭取在天國裡應有的平等地位,因為他們雖然與猶太信徒同作 基督徒,但後者仍視前者為次等子民。保羅幾經努力,力證耶穌的心意是平等博 愛,不分彼此。所以,猶太信徒記念這事就不能自誇,外邦信徒記念這事便毋須 自卑了。 「這名原是那憑人手在肉身上稱為受割禮之人所起的。」(11 節下)──猶太 信徒貶抑外邦信徒,把他們「稱為沒受割禮的」 。保羅強調這概念絕非耶穌的原意, 只是那班「稱為受割禮之人」所起的;而這班「稱為受割禮之人」的權威原來是 來自「憑人手」 、 「在肉身上」 ,而非「憑上帝」 、 「在聖靈中」的權威,因此稱為「沒 受」割禮的,與稱為「受」割禮的,在上帝面前沒分別。 「在所應許的諸約上是局外人」(12 節)──「諸約」是指舊約時期上帝與以 色列人所立的所有約,例如:應許挪亞不再用洪水毀滅世界之約,應許亞伯拉罕 萬族必因其後裔得福之約,藉摩西應許以色列民作上帝子民、為祭司之約,應許 大衛使後裔接續其位之約。其實所有約均與「彌賽亞」有關,本來是關乎萬民, 只因外邦人不認識上帝,才被算為「局外人」。 「從前遠離上帝的人」 (13 節上)──原文沒有「上帝」一詞,故這句原指「遠 處的人」 ,這遠近非地理性,而是按猶太人觀點而言,是排拒外邦人的老本性。但 中文聖經加上「上帝」亦合理,因外邦人確在靈性上遠離上帝,並與以色列人互 不相干。 「如今卻在」(13 節中)──這是最關鍵性的轉折句,扭轉乾坤的宣告即將開 P.4
始。 「已經得親近了」(13 節下)──一方面指與上帝親近,另一方面亦指與在基 督裡的人親近。 「祂使我們和睦」(14 節上)──參看這節的小字,原文作「祂是我們的和睦」 ; 這更深具意義,因耶穌不單是調停的使者,使外邦人與猶太人休戰,更是使雙方 達至和平的共同核心。 「中間隔斷的牆」(14 節下)──牆是指猶太人因一切規條所帶來的阻隔,因 這些規條使猶太人自覺優越,他們以為只有嚴守這些規條禁戒才可得救,誰知耶 穌的救恩成全了律法,使萬族得救,拆毀了猶太人優越性的牆垣。 「廢掉冤仇」(15 節上)──這冤仇不是律法規條本身,而是以律法規條貶抑 他人的心態。另一方面,亦是指人無法完成律法規條,並因律法顯出人的罪來, 致使人站在與上帝為敵的位置。 「將兩下藉著自己造成一個新人」(15 節下)──這句是 14 節「祂使我們和 睦」的最佳註釋。這裡的「新人」並非個人,而是形容以基督為元首的教會。 「在十字架上滅了冤仇」(16 節)──這句補充上節,不單把焦點放在耶穌身 上,更聚焦在耶穌犧牲於十架的救贖大功上,這救恩的行動不單令猶太人與外邦 人合為一體,更鮮明地彰顯救恩帶來了上帝與世人之間的和好──天倫! 「被一個聖靈所感,得以進到父面前」(18 節)──保羅再三強調兩下不再分 彼此的確證,就是同受一個聖靈的感動,並因之而進到父面前。 「外人」、「客旅」、「與聖徒同國」、「上帝家裡的人」(19 節)──這句是與 11 至 13 節的多種身分作一比較。外人是外族人,客旅是沒有公民權的僑民。凡信 耶穌的人都不再是外人和客旅,與聖徒同有國民的身分。最親切的形容,是上帝 家裡(即教會裡)的「家人」。 B.
現代意義
以弗所書第二章 8-19 節,原是向一班基督徒闡釋福音的精意與內涵,若用於 佈道,我們須稍微調動一下經文次序,使慕道者較容易明白福音,作出接受救恩 的決定。
P.5
1.
生命的需求
「關係」 ,是維持生命的最重要元素,沒有關係作支援的人生,是最空洞與孤 寂的人生,了無意義和生趣。相反地,擁有關係並加以珍惜的人,其生命滿有安 全感,充實且有方向。 「關係」是上帝創造人類時特別賜予的一種機制,每一個人內心深處均渴望 有良好和健全的關係,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需求。 中國社會的倫常道統維持了數千年,一個人的成敗得失乃視乎其對五倫的持 守力,能在這多重關係網絡中站立得穩的人,才不愧於天地。因此中國人是重視 關係的民族。 這與聖經的真理極相近,因為福音的核心正是宣告一個根源的關係。原來世 人對關係的需求源自上帝,祂創造人類的同時就創立了人神的關係,惟有人才有 資格與上帝建立關係,這關係原來是「和睦」的,可是人的驕傲與罪惡破壞了這 個屬天的關係。亦因著人神關係的破裂,人與人的關係亦決裂,所以今天我們需 要這「和睦」、「和好」、「和平」的福音。 2.
現實的光景
第 11 節至 13 節道出了世人疏離的處境,這不單發生在猶太人與外邦人之間, 更出現在民族與民族,以及親朋戚友之間。 「外邦人」 、 「無關」 、 「以外」 、 「局外人」 、 「沒有指望」、「沒有上帝」、「遠離上帝」等等一連串的詞彙,充分反映人與人、 人與上帝的疏離。 這正是今天社會最現實的描述,不用單說猶太人,試問世上有哪個民族不是 唯我獨尊的呢?排外、貶外的心態並非猶太人獨有,以禮儀之邦自居的中國人何 嘗不是輕視蠻夷外族?你翻閱各國出版的地圖集,均以本國作為世界地圖的中 心,哪管將其他大洲破開繪列於地圖的兩端,總之, 「以我為主」的本色盡顯無遺。 戰爭歷世未止,烽煙在地球此起彼落,好不熱鬧。各國把龐大的資源投於軍 備,只為了兩個目的:(1) 擴張主權;(2) 保衛主權。 勢力範圍不單適用於國際,亦適用於商務、政界,甚至辦公室、市場、學校。 爭鬥的明流暗湧無處不在,更滲入了家庭;自私、放縱與驕橫破碎了家人的關係; 代溝與疏離征服了倫常。
P.6
其實,上帝已賜下一份恩典給人類,這恩典並沒有因人的墮落而被收回。這 恩典就是良知,一個人縱然還沒有機會聽聞福音,存於其生命內的良知都會令他 知道是非黑白,也讓他有能力洞悉神明的存在。可惜世人往往為求滿足一己的私 慾,把良知的忠告置若罔聞,盡量掩抑敬畏神明的道德律。世間上最可怕的事, 莫過於忽視與上帝的關係,遠離基督。 故此,罪的真正意思,並不是人做錯了甚麼,犯了甚麼惡行。罪是一種狀況、 一個處境。原來人失去與上帝的關係之狀況就是「罪」,至於做錯事是「罪行」; 所以基督教所指的罪人不是詆毀人經常犯錯、做錯事,而是忠實地反映人與上帝 沒有恆切關係的狀況。 所以,世人在失去與上帝關係的狀況下──有罪,不能自拔,並作了更多錯 誤的事──罪行。無怪乎中國人坦然承認「聖人都有錯」了。 3. 唯一出路 第 13 至 18 節,宣告了修和天倫的唯一方法──耶穌十架代贖大功。原來福 音的道理是非常簡單的,因為上帝願萬人得救,所以道理要非常顯淺,任何人不 能有「聽不明白」的藉口,這是一個易明的、「代替」、「代贖」的道理。 人的驕傲與自大導致與上帝分離,陷入罪的景況當中,因為上帝是大公無私、 聖潔而公義,萬不以有罪為無罪;而罪的工價是永死。既然世人都犯了罪,那麼 全人類的前途是悲哀的。 然而,上帝還有慈愛的一面,祂決不讓人失去拯救。祂使用了「代替」的方 法,差遣基督耶穌──祂的獨生子,道成肉身降世為人,在十字架上捨生,以祂 聖潔無瑕的生命替世人頂罪,滿足了公義的要求。耶穌使上帝的公義可以伸張, 慈愛得以彰顯。 因此,耶穌確以自己的身體廢掉了阻隔人與人、人與上帝的罪牆,使世人與 上帝和好,並能得著新生命與其他人和睦,天倫得以重建。 4.
重建天倫
十字架的道理雖然簡單,代價卻絕不簡單,是基督耶穌的生命抵償了我們的 生命,是祂的大愛把祂推上十字架,承受了沉重的痛苦;讓我們藉著耶穌的救恩, 與上帝重建永恆的關係。耶穌是唯一的拯救,沒有另一條得救之道,因為只有耶 穌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祂,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 P.7
與此同時,我們要知道,我們接受救恩是因著信,絕不是出於行為,因為沒 有一個人是完全清白的,得救是本乎恩(8 至 10 節) 。信是一個步驟,信耶穌是等 如「承認耶穌的死是為了我,使我可以與上帝恢復關係」,這是與罪相對的狀況。 信耶穌的人都白白稱義,大家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彼此再無優次之分,同 是永恆家庭的一分子,我們都成為一家人了。並且因著與上帝確立良好的關係, 使我們得著更大的愛心和能力,與眾人建立美好的倫常。 這樣的天倫,又怎能不接受呢? V.
喻道材料
1.
唯我獨尊(可用於 IV.B2) 雖然同為中華民族,但從前在中原生活的人輕看北方與南方的人,因此有「南
蠻」之稱,蠻字部首從「虫」 。福建省簡稱為「閩」 ,有貶抑為門前的蟲之意。 「西 羌」的羌西部首從「羊」 ,言西域的部落是羊輩。 「北狄」的狄部首從「犬」 ,指北 面的族類是獸類。惟有中原的才是「人」,其他通通是動物昆蟲。 2.
代鞭兒童(可用於 IV.B3)
《標準英漢四用辭典》闡釋了 "whipping-boy"一詞的意義。原來英國有一類 孩童稱為 whipping-boy,他們是王子的同學,即中國人所謂陪太子讀書。英國的 教育條例容許體罰,年幼的王子也會犯錯,按例要被鞭打;但其身分卻又特殊, 所以每有王子犯錯,陪他讀書的孩童便要代替王子受罰。辭典解 whipping-boy 云: (英史/舊時)代鞭兒童(與王子同受教育而代王子受鞭撻者)。 此喻道材料旨在說明基督代罪人承受刑罰和痛苦的代替性,神對世人的愛藉此顯 明。 3.
第三支釘(可用於 IV.B4)
耶穌為我們負上沉重的代價,痛苦與愛心交織在第三支釘,因十字架的刑具 殘忍,在劇痛中被折磨至死。倘釘兩隻手便把死囚舉起來,他將會因自身重力向 下,橫隔膜不能運作,兩肩容易脫位,犯人瞬間窒息。但把犯人雙腳重疊,釘上 第三支釘後,他便可靠腳力支撐向上提升身體;每一次呼吸都向上提,三個釘孔 傳來的痛苦仿如在大腦引爆炸葯般痛。人不論怎樣痛苦,都下意識地要呼吸。因 P.8
此,耶穌要在十架上忍受劇烈痛苦四至六小時,直至筋疲力竭才下垂斷氣。 耶穌愛人有多深?只看祂在十架上的痛苦便略知一二。 4.
最大善舉(可用於 IV.B4 或呼召前)
中國人喜歡做善事,請問:世間上最大的善事是甚麼呢?普羅大眾都曉念「知 錯能改,善莫大焉」,原來「善莫大焉」的意思就是「沒有一樣善事比它更大」, 換言之,最偉大的善事就是──「知錯能改」 ,這是何等合乎福音!「悔改」並不 羞恥,「知錯」並不難堪,因為在中國人心目中,這是最偉大的善事啊! 所以,會眾當中有人認罪悔改就是行了最大的善事,有何尷尬不好意思呢? VI. 使用建議 1.
對宣講佈道信息的同工一些互勉: a.
堂會教牧同工宣講福音的權柄,絕不亞於佈道家及名講員。
b.
絕大多數教牧人員的蒙召都是為了傳福音,只是進到堂會後所作的一切
與受召的心志相去漸遠。故堂會傳道須負上更大代價,才能實踐蒙召的承諾── 親自佈道,惟這執著是絕對值得的,因為天國的獎賞是以生命為基數的。 2.
宣講福音信息必須顧及未信者的心境,內容必須富情感,而且要一氣呵成。
3.
呼召時應柔和地以愛心鼓勵,體諒他們因掙扎及陌生所帶來的戰兢,因此呼召
不單是挑戰及激勵,更是安撫與懷柔。 4. 本篇道材如按使用日期──98 年 1 月 25 日,剛好是農曆新年前夕;中國人在 此節期非常重視家人團聚、共享天倫,這篇道材適合不過。教會如在新春期間舉 行佈道會,這篇道材亦適用。
P.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