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x Grey Zone

Page 1

G R E Y Z O N E STUDIO "1+1/2"

2013 / 4th yr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1 & 1/2” A。前言: 建築與都市一直以來皆被以 “預測” 之方式執行計畫, 建築師的角色從可行性分析、草案、正案到最後的執行圖說仍然是一個抽離實地Site的 “片段描述”。 都市歷史更迭、建築生命興衰使得原有的計畫都必須面對著變異甚至褪毀, 甚至更有因為決策或災變而產生出所謂無能建築的 “蚊子館” 更是充斥在城市中。 在這樣不斷變動與不確定性因素之下一個 “固定” 之建築如何應對 ”擾動” 的環境是個值得思考的議題。 本題目在於訓練學生尋找未知的觀察力、建立抽象思考能力與創造獨特性之設計方法。 B。題目: 1 & 1/2 = Grey Zone 灰色空間 / 非正式空間 環境中依存了潛在孔隙、裂縫、殘跡,有些是完整面臨時間的崩壞、有些是被閒置而遭遇排擠壓縮、 或者是隱晦而不被注意的。這些空間慢慢地被模糊而形成無法清楚定義的”非正式空間”。 這些所謂 “灰色” 空間在自然、都市、建築、物件、人之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依存關係為何? 如何介入? Keywords: Inter-mediate(V)、 Inter-change(V)、Inter-fere (V)、Time-based 關鍵字: 調解、轉換、干涉、時間性 Site: Un-occupied plot、Un-Programmed building、 Un-defined Boundary 基地: 未佔據的空地、未被計畫的建築物、未清楚定義的邊界 C。 操作: Phase 1. Time-Based Medium – The “Weather Station” 尋找基地中的幾種變動因子Parameters、理解其系統運作。挖掘其中隱晦的連結Latent Connection。 設計一個 ”氣象站” 可做觀察、統計、分析的器具,發展一種語言、圖說可以歸納、 整合成為具有描述該基地狀態關係的”氣象圖”。 工作內容: -Data Sampling / Analysis / Documenting 利用”氣象站”作環境取樣、分析、歸類,並紀錄該工具於基地之採樣過程、介入方式。 -Data Visualization / Notation 將上述收集之變動因子Parameters視覺化,以自製圖表、簡圖呈現可閱讀之資料圖譜。 -Contextual Drawing / Conditional Drawing 氣象圖是用來描述一個地點在一段時間的狀態關係。 此部分需整合以上兩項內容,繪製一系列基地的 ”狀態” 詳圖(平面 / 剖面)。 Phase 2. Time-Based Mechanism The “Prototype” 構想出一個 ”試體” 並試驗可以控制、調解、干涉的方法, 來理解建築的材料系統如何應對環境中的變動因子Parameters。 設計一個可介入該基地的構造系統 ”原型”, 嘗試複合材料、多元工法, 藉由此測試介入基地中其副作用Side Effect、相位變化State transition。 工作內容: -Material / Technology Laboratory “材料實驗室”,尋找合適之材料可對應基地之變動因子Parameters, 了解其特性因應不同時間所產生之相變,收集、紀錄、呈現。 -Mock-Up 原型Prototype之試作,開始模擬、測試所研究之材料之調節、控制、介入之方法, 建立一個機構設計Mechanism來理解介入基地後此系統運作的可能性。 -Mechanism Diagram / Drawings / Models 將所理解後建立之機構系統原理以設計圖說、模型呈現。此部分需開始結合合適之表現法、不限媒材、工具。 Phase 3. Time-Based Architecture – The “Grey Architecture” 灰色建築,所謂介於1跟2之間扮演中介角色的建築, 他非獨立存在而依附著既有環境使該基地有了新的角色與定位。 這中間的調解、轉換、干涉如何透過上兩階段研究之媒介Medium、 機構Mechanism使新構造物(1/2)可以附著、融合、運作。 本階段訓練為結合建築計畫Programming並應對環境變動因子Parameters, 成果須具備建築落實、清晰明確且具獨特表現法之圖面、模型、動畫、影片等媒材呈現。 建築是應用科學,學生所面對的建築環境是”未來”,所應理解新科技與技術之應用, 並試圖將這些理解導引到作品中並思考如何做複合性的結合。


Liang-Cheng Chung presenting his work at College of Planning and Design Library, NCKU


Urban Railway Movement Hsi-Chao Chen

Observation, Reforming, and Reusing of the Railway Edge

Phase 1.

試圖對都市的灰色空間做解剖,我選擇沿著台南鐵路邊緣行走。鐵路是都市開發 中最基礎也最前期的物件,而鐵路本身具有斥他的個性。 相對於鐵路,人們處於動態時更能與他親近(他帶著人們到達各處);但人們在靜 態時就與其產生了隔閡,因為火車的速度與量體產生了壓力。 這也是鐵道沿線產生一道與人們間的"gap"的原因。 鐵道的兩邊被鐵道一刀兩斷,彼此的關係變的破碎不堪。 因此我做了很多道切片,這些切片被鐵道的聲音串連起來。 我找尋切片上各種介質以及聲音對介質的關係,並創造一個聲音介質倉庫。 一個個的切片也可做成不同的試體,試著把這些試體重新拆開,套回 medium warehouse 的系統,會得到各種不同類的組構關係,可研究這些組構關係,回去 看鐵道沿線的試體,進而研究鐵道沿線的物件與人的關係。 經由第一階段我發現聲音因為其具有滲透性,能輕易的被接收。

Phase 2.

希望能在這個倉庫中找到可供我使用的介質關係。 是不是能利用鐵道原來的聲音把被分割的兩邊串起來,或許是改變聲音的狀態與 介質產生新的互動。 如果說把原來的鐵道介質聲音當成交響樂的話,此階段就是變奏交響樂。 因此我開始研究各種樂器的原理, 然後在基地上找尋聲音的來源,並了解發生聲 音的原理, 本階段的裝置希望能了解發出聲音的動作並改變它,讓聲音變奏。 改變了聲音的原理是不是能改變基地上一些構件的關係,進而模糊掉原本被一刀 兩斷的事,讓兩邊的狀態重新被詮釋?

Phase 3.

承續前兩個階段,利用之前研究鐵道及周圍聲音的特性,在基地上做實驗性的建 築操作。 希望原本因為火車及鐵道的阻隔而落寞、零碎的地方,能藉此被活化、再連結。 本設計從"附著"出發,保持原本的建物、構造,利用附加上去的機構改變原來建 築物或空間的形式、使用方法,並讓看不到、被忽略的地方顯露。 基地選在鐵路沿線上AB兩處切片。 A有著普通混凝土民房對望有磚造牆及斜屋頂鋪上屋瓦的餐廳。 火車在即將到達時會從鐵軌上傳來震動,利用此震動可傳達火車的訊息並改造民 宅的陽台空間。 在磚造的牆壁上還有屋瓦附著能振動的機構改變光線及溫度。 B處被夾於鐵道、高架橋、地下道三者之間,剛好是聲音聚集的節點,是個都市 死角,有許多外露未經處理的風管、電管、水管。 重新整理這些管線,並把聲音匯集,都市在此發聲。

陳璽兆

01

02

Hsi-Chao Chen


Specimen Slice 1

Objects

+

+

A

A’+B’=C

B

Mechanism

urban section / sound slice / symphony remix

+

Db

Da

Dc B’ C’

A’

g/m3

Principle

c friction

flipping

loose

tight

humidity & degree

Specimen Slice 2

陳璽兆

03

04

Hsi-Chao Chen

Device for Railway[ Sound Remix ]


Site A & Site B

陳璽兆

05

06

Hsi-Chao Chen

Section B

iron sheet & pipelines


陳璽兆

07

08

Hsi-Chao Chen

Site Plan section A


陳璽兆

09

10

Hsi-Chao Chen

Site Plan section B


陳璽兆

11

12

Hsi-Chao Chen

Section A balcony & semaphore


陳璽兆

13

14

Hsi-Chao Chen

Section A brick wall & roof tile


Dynascape Chia-ching Yen

Reconstructing and Animating the Composition of Space

通常認知中構成空間的元素多為靜態的物件,變動的事物如人、車、落葉與雲 ,當其給予感官的刺激結束之後,便從我們對空間的體驗中消逝。

1.1

若反轉物體的動態為形塑空間的主角,擴充感官的尺度、改變維度的組合,即 可勾勒出動態的假設地景。 Phase 1 將肉眼所見的景象,錄影後透過時間軸錯位相減、加權平均等演算後,過濾出 物體活動的痕跡,以此把場景中的物理性動態成分提取出來。 在進入下一階段之前, 先實驗將這些數據資料轉化成一種想像中的空間形式。 影像中的亮度變為想像空間的高度、亮度倒數則為長度,寬度則為原場景的尺 寸,如此建構一虛擬地景。再以現實虛擬間共用的維度為橋梁,將虛擬空間放 樣回真實空間。 Phase 2 第二階段則利用前述的工具,發掘城市中各種動態模式,並設計對應的虛擬裝 置以轉化動態成為構成空間的要素。 將各事件的動態 因子提取出來後,拆解為XYT、RGB等數據資料,依照動態模 式的不同、虛擬裝置的需求等,將這些數據處理成可以驅動虛擬裝置的形式, 最後再讓虛擬裝置來演示事件轉化後的新動態模式。

1.2

Phase 3 最後以虛擬裝置將事件的新動態模式進一步轉化為可視的建築語彙,以Mixed Reality的方式混疊回真實場景,成為與現實事件連動的動態地景。 1.3

Phase 1 Parameter Extractor

顏嘉慶

01

02

Chia-ching Yen

Fig 1.1 將攝影機捕捉的畫面其中一格減 去背景值,得出變動像素的分布。 Fig 1.2 將所有影格以此方式處理疊合, 得到一段時間內的動態分布。 Fig 1.3 由左至右依序為高雄車站捷運大 廳、出口1梯廳、站前廣場、台鐵大廳45 秒的動態分布。


1.6

#Waveform Index

#Delta Index

1.4

1.5

Phase 1.5 Parameter Transforming Experiments

顏嘉慶

03

04

Chia-ching Yen

8

7

6

5

4

3

2

1

0

1

2

3

4

5

6

7

Fig 1.4 於天橋拍攝處理後的雙向四線道道路動態分布圖。 Fig 1.5 以此作為取樣的來源,自定義亮度高低為震幅、亮度倒數 為波長,製作出高度索引、建構出想像空間。 Fig 1.6 想像空間剖面與原始畫面、波型、波長索引之關係。


7 6 5 4 3 2 1 0 1 2 3 4 5 6 7 8

1.8

1.7

Fig 1.7 Fig 1.8

顏嘉慶

05

06

Chia-ching Yen

將想像空間放樣回真實空間,扭曲真實空間以吻合想像空間。 攤平想像空間以貼合真實空間。


00:01; 00

2.1 Width as Displacement

Falling Speed Width Speed as Rotation

00:01; 12 00:02; 00 00:02; 12 00:03; 00 00:03; 12

00:04; 00

00:04; 12

00:04; 12

00:05; 00

00:04; 12

00:04; 12

00:04; 12

00:04; 12

00:04; 12

00:04; 12

00:04; 12

00:04; 12

00:04; 12

00:04; 12

Hemisphere-Transformer

00:04; 12

00:05; 12

Displace Rotate

Displace Rotate

Displace Rotate

2.2

Polygon Displacer Noise Amount Offset

Motion-based Parameter

Space Polygon Displacer Polygon Reducer

Luminance Alpha RGB XY Z t

Displace Map

Wave Generator Velocity Frequency Delta Size X Size Y

Reducer Index

Polygon Displacer

Fig 2.1 將落葉的速度與旋轉角度轉移到多重半球的旋轉與位移上。 Fig 2.2 以人的動作為亮度索引,以此為參數讓多面體變形。

Phase 2 Virtual Machines 將各事件的動態因子提取出來後,拆解為XYT、RGB等數據資料,將這些數據處理成可以驅動虛擬裝 置的形式,最後再讓虛擬裝置來演示事件的轉化後的動態。

顏嘉慶

07

08

Chia-ching Yen


2.3

Phase 3 Mixed Reality

Emitter 1 Track Radius Particle Velocity Direction

以虛擬裝置將事件的動態轉化為可視的建築語彙

Emitter 2

Fig 3.1 隨車速延遲變形的路面

Track Radius Particle Velocity Direction

Emitter 3 Track Radius Particle Velocity Direction

Emitter 4 Track Radius Particle Velocity Direction

Directional Emitter

Planet Emitter System

2.4

Velocity and Radius

50 40

30 20

10 0

10 40

20 30

30

20 10

0

40

Swing and Radius Dual-Swing Merge Progress

Fig 2.3 將圓環不同車道的速率數據輸入同心圓排列的粒子產生器,調整公轉速率與粒 子產率、初速,以視覺化圓環行車的動態模式。 Fig 2.4 平行擺盪的鞦韆,行進速率作為虛擬兩擺的變形、融合率。

3.1

顏嘉慶

09

10

Chia-ching Yen


3.2

3.3

顏嘉慶

11

3.4

12

Chia-ching Yen

Fig 3.2 依圓環交通狀況變形的球體 Fig 3.3 與人動作反應的裝置 Fig 3.4 模擬雲生成移動,擴張前進的 桁架


顏嘉慶

13

14

Chia-ching Yen


Urban Railway Movement Yu-Song Chen

Observation, Reforming, and Reusing of the Railway Edge

Phase 1/3

後現代主義嘗試用符號學的角度去解釋建築的社會意義,符號包含意指與符指。 建築物在這樣的論述下被視為單一、完整的整體/符號/媒介來看待。然而,從物 料在不同整體間的過程來看的話,從試體到下一個試體、從一棟建築物過渡到另 一棟建築物的過程,假使把物料視為主體,那麼建築物才是其所途經的基地,建 造其實是一個重新定義的過程。基地是建築物,完整的物件是由許多不斷被解體 重新定義的過程累加而來。而解體,則是將這些物料從完整的物件裡還元為物質 本身。 伴隨著轟然巨響與塵土飛揚,曾經的空間容器被解體為碎屑土塊、扭曲變形的鋼 筋骨料。城市有機體的汰換與更新永遠不曾停止,建造與拆除便是這新陳代謝的 一體兩面。拆除的廢棄物被清運到城市邊緣的解體廠,重新分類、埋置、揀選後 ,少數的材料得以重新進入下一輪生產週期的起始。材料在這一整趟旅程裡經歷 了各種狀態、均勻度、密度的劇烈變化。我們對同樣一批材料的稱呼,也隨著這 些狀態、均勻度、密度的不同,而有所改變,從”材料”直到”廢棄物”,依據用途 給予不同的稱呼。 土地,在建造與拆除之間的過渡,空地廢墟以不完全的狀態存在著。建築物的解 體/拆除過後,遺留下一定大小以下的碎屑棄物,這些基地上四散的廢磚瓦片水 泥碎料,其比例、大小、內容物、狀態,透露著不存在建築的曾經樣貌。 藉著這些基地上遺留的材料,我模擬了一個建築材料反覆的機制。藉由不斷的灌 注、敲碎回收、灌注,讓材料重新進入變成下一輪試體的骨材。不同次的灌注間 ,討論的是一個材料的狀態改變、不同次灌注間模板的衰敗、廢棄物的產生。每 一次的澆灌都被設計留下該次灌注的印記(color code),切開水泥試體的剖面,可 以看到不同代的物料間如何彼此依附、膠結、相互破壞。水泥試體世代的不斷推 移下,儘管初始的物料隨著過濾的次數而逐漸減少、碎化,然而,試體包含的物 料卻仍依然連結著基地上已不存在的建築物。 在每一次的還元與解體間,如何讓材料旅行的過程”被看見”,同時以一個比喻性 的手法去操作這個生產的流程,是這次設計操作所試圖討論的。

陳育崧

01

02

Yu-Song Chen


陳育崧

03

04

Yu-Song Chen


陳育崧

05

06

Yu-Song Chen


陳育崧

07

08

Yu-Song Chen


陳育崧

09

10

Yu-Song Chen


Phase 2/3

上一階段的設計裡,討論的是從物料的觀點重新去看待建造。拆除與建造彼此間存在一個定義與 解體的關係,建造其實是一個重新定義的過程,完整的物件是由許多不斷被解體重新定義的過程 累加而來。而解體,則是將這些物料從完整的物件裡還元為物質本身。 這一階段則是延續這樣的討論,希望研究建築拆解過程產生的後續物,及這些廢棄物如何被重新 使用,可以用怎樣的方式重新進入生產。建築物不是一坨均質的東西,是由各種材料接合而成, 彼此間存在著結構及比例關係。原始的建築構成、後續的增建外加結構,建築物彼此意義的表達 ,仰賴一連串物料間的關係去組成。 Concrete = concrete[concrete(liquid) + steel(linear)] ^—存在比例關係—-^ 拆除不僅僅是去破壞與解除這樣靜態的關係,而是在拆除的過程中,也將這樣的關係揭露出來。 然而拆除並不完全,拆除的結果不是乾淨的物料,破壞產生的碎屑、連接的斷面邊角,拆除過程 產生的扭曲、斷裂、不同的材料彼此糾結,集結成不乾淨產生的複合碎塊enclave。建築原始存有 的邏輯關係在這些不完全的拆除下被局部的顯露出來,這些複合碎塊enclave則包含著原來建築物 的邏輯。 Desconstruct: ************* + B + C”] —/joint/—> ****’ + D”]; //enclave #01 ^存在比例關係 這次的設計在於研究這些碎塊的組構,在理解先前組構的狀態下,試圖去有意識的操作這些 enclave,進而開始重組, 重新創造,最後希望能創造一套類似於Ikea工業組裝家具的構件系統。 利用照片 “製造” 建築物, 然後拆解、重組,進而製造要被處理的condition。利用這些condition 創造新的關係,提供新的組構方式。新製造的Detail要暗示/顯示這種關係,而非延續或恢復原來 的使用,而在於產生新的構成,而不是像膠水把兩個東西Glue起來。

陳育崧

11

12

Yu-Song Chen


陳育崧

13

14

Yu-Song Chen


陳育崧

16

02

Yu-Song Chen


陳育崧

18

19

Yu-Song Chen


陳育崧

20

21

Yu-Song Chen


Phase 3/3

上兩個階段主要在思考的是從物料的觀點重新去看待建造。拆除與建造彼此間存 在一個定義與解體的 關係,建造其實是一個重新定義的過程,完整的物件是由許多不斷被解體重新定 義的過程累加而來。 而解體,則是將這些物料從完整的物件裡還元為物質本身。 研究建築拆解過程產生的後續物,及這些廢棄物如何被重新使用,可以用怎樣的 方式重新進入生產。 這些建築物解體的廢棄物,有沒有可能再以新的方式產生新的特性,並重新進入 建築物的生產週期 台灣早期整個雲嘉南平原大量的種植甘蔗用以作為煉糖原料,為了運載甘蔗,製 糖會社建造了不少運載原料用的鐵路,以及維持鐵路運作的各種設施。然而隨著 糖業式微,這些工業遺構不是被棄置就是被迫轉型成觀光工廠。 煉糖工廠遭到拆除,其遺址形成都市中一塊空白的地帶,廢棄的廠房、與原來功 能不符的使用,形成尷尬的灰色地帶。 第三階段的設計,打算利用這些殘留於載客用鐵路旁的工業遺構,做為建築材料 的加工廠與轉運站。 同時在加工/儲藏上去配合不同材料的特性,設計新的儲存與加工空間與機具, 並利用鐵路做為輸送進入城市的管道。 同時,也希望將這一個回收再造的系統,有機會成為一個介入都市大區域拆除與 再生的提案

陳育崧

22

23

Yu-Song Chen


陳育崧

24

25

Yu-Song Chen


陳育崧

26

27

Yu-Song Chen


陳育崧

28

29

Yu-Song Chen


陳育崧

30

31

Yu-Song Chen


Crying Park Shang-Wei Lin

Revealing of the Pre-embedded Landscape

在建築落成、材料組構完成後的空間中,仍然有小尺度的微空間以碎狀、狹 縫存在其中,這些空間可能是因規格化的材料、模矩化的單元拼裝而存在的接縫 ,或者材料、構造受環境影響而逐漸劣化形成,此與人造物必然有的生命周期關 係密切,非設計意念中的微觀地景也漸漸產生,我視這個直接介入與自然產生的 差異為灰色空間、介入的機會,若可以掌握影響其生成的變因,將有機會在設計 中”預埋”二次的景觀,讓人感受到空間代謝的過程。

試圖以假設工程的角度主動介入微空間(破裂/溝槽/孔洞)的生成,這些孔隙經 過時間而放大、延伸、切割、分解,改變原來的地景/空間,因此在第二階段,我 試圖模擬各種因素(物理/化學)進入模具後對材料造成的變化、所需時間。這個部 分也提供材料破壞可能產生的形式、其邊緣的連續性如何被考慮在預埋行為中。

這個提案以另外一種角度思考空間的塑造,假設構成空間的元素是完美的, 必然因為環境因素而逐漸破壞,若視破壞為一種創造虛空間的機會,形成這些虛 空間所需的預埋物被思考在製作/生產過程被置入,何時表現則是劇本,因此這些 虛空間的出現以緩慢的速度播放,縫隙成型的過程也逐漸改變空間的樣態,同時 環境的變動也被捕捉、記錄其中,當中也隱含了Program to Program ,以及土底 使用如何回復的可能。

第三階段提出一個包含商業、展覽機能的公園,基地位在原南門路花市,為 一下陷約兩米的平面。其景觀隨著時間,如植物般週期性變化,包含牆體的剝落 、再生,邊界因水的侵蝕而軟化,地磚pattern的變化,在此同時與都市記憶相關 的雕塑物也從原本方整的石塊中顯露出來。

林尚緯

01

02

Shang-Wei Lin


林尚緯

03

04

Shang-Wei Lin


林尚緯

05

06

Shang-Wei Lin


林尚緯

07

08

Shang-Wei Lin


林尚緯

09

10

Shang-Wei Lin


林尚緯

11

12

Shang-Wei Lin


Reclaiming Houses from Purity & Dirt

Contamination -Dyeing Roof Contamination -collected Brick

Chieng -Kong Li

Infinitely Transformed Contamination Circulatory System Phase 1: The Boundry between Hydrophile & Contamination 古人認為水具有滋養與破壞的二元性,一個邊界,一個極限,而這無形的邊界, 人類很難拿捏分寸,一邊是親水空間,另一邊是污水場域,此二種空間看似衝突 ,卻是一體兩面的存在。親水空間跟污染水域有共存甚至重疊的可能,而影響這 個極限的變動因子有天氣跟地形,水位高低也許模糊了邊界的範圍,地形的緩陡 可能重疊了邊界的輪廓,這些變因促成了邊界的千萬種變化,其變化慢則潛移默 化,快則電光石火。我想試著探討水的雙面性,並且藉由變動因子(時間.地形.風) 的操作以及不變動之基本設定(空間.水)來尋找這兩個互相衝突的空間彼此相容的 可能性,也許是重疊,或許彼此參差互容,甚至找尋一個彼此循環之機制,親水 空間可否就是污水場域? Phase 2:The Inverse Portion: Binary X Ironic - Pure X Foul -Harmful X Harmless -Producing Natural Brick: 下水道,出水孔等地方都是汙水與淨水交會的場域與邊界,藉由晶體使土壤有機 質進行膠結,抓住土壤,根據這個原理,我可以預置一個模(用來預製天然磚), 然後讓層積物自然沉積於預製模中並適當滴入飽和精鹽溶液,等到水分被蒸發乾 了之後晶體便會牢牢的抓住砂土,形成一塊可用的天然磚,而當磚要被丟棄不用 時,直接把天然磚丟入水中,天然磚即可化為散沙,因為晶體鹽溶解於水中。 -Transformed Roof: 在一處週期性降雨且鹽度較高的地區,可以設計一個能盛接雨水的軟棚頂,在降 雨的時候,棚頂因為盛接雨水而重量增加並下沉,沒下雨的日子中,累積的雨水 漸漸蒸發,使鹽分與雜質在過濾紙上析出,藉由毛細現象鹽分跟雜質會沿著屋頂 蔓延生長,甚至順著纖維繩往下蔓延,隨著時間的推移晶體會從纖維析出並加粗( 形成柱子或桿件),直到下次的降雨把其沖刷掉為止,藉此不斷地構築與破壞。沒 有開始也沒有結束,過程與成果在此設計裝置之下是相輔相成的存在,以沉積物 與結晶為媒介與工具,呈現水的汙濁與純淨之雙面性,利用這些要素,重新形塑 出一種雖然衝突卻又共存的空間,把純淨與汙濁兩種概念進行一個反轉與反諷, 藉此試圖打破兩者間的對立性與定義。 Phase 3: Building Material Store & Monitoring Station� - Useful X Useless 基地位在四草內海以及其中上游,我以填汙造屋為發想,以建築為媒介,將互相 對立的物質(資源與廢物)納為我用以增加材質種類使用上的彈性與可能,建築的 類型與形式為建材生產行與汙染偵測站,以建築來結合當地海產(養蚵)、農業、 工業以 及生態,使上中下游的各種活動以此為「仿工廠循環系統」作一個完整的串 聯。建築本身除了扮演不斷受外力改變造型並慢慢被製造的建材外,其內部機能 也跟著空間需求而不同。與其不斷煩惱砂石不夠用,還不如運用我們一直以來都消 極以對(不知該如何處理)的事物--汙染物 來當作我們一直嫌不夠的建材, 畢竟汙染 物永遠都不嫌少,就某方面來說算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我不想定義什麼是純淨 什麼是汙染,我想更宏觀的看待並利用我們身邊”真正有用及可用”的物質原料。

李健功

Transformed Roof System

Temporary Warehouse

Sediment Floor/Wall

Infinitely Transformed Contamination Circulatory System

01

02

Chieng -Kong Li


李健功

03

04

Chieng-Kong Li


李健功

05

06

Chieng-Kong Li


The Transformed System

(Section 1)

Phase 2 : Definition of The Mechanism

李健功

The Transformed System

(Section 2)

07

08

Chieng-Kong Li


Phase 3 : Imagination of The Working Circulatory System

Monitoring Station & Building Material Store1

(The Lower Reaches)

李健功

09

10

Chieng-Kong Li


Monitoring Station & Building Material Store2 (The Upper Reaches)

李健功

11

12

Chieng-Kong Li


Transformed Roof & Sediment Floor/Wall System

李健功

13

14

Chieng-Kong Li


The Process of Producing Contamination-Collected Brick

李健功

15

16

Chieng-Kong Li


Section

The Experiment of Salt Crystallization

Circulatory Mechanism

Phase 1

The Beginning

About 1 week

About 2 weeks

The Final Result (The Lower Part)

The Final Result (The Upper Part)

The Final Result (The Bottom Part)

Phase 2 Transformed Roof System (Building Material Store - -Producer)

Temporary Warehouse (Fuctional Building - - Product)

李健功

17

18

Chieng-Kong Li


The Experiment of Ink Movement in The Flowing Water (Water Floes from Right to Left)

Heat (Make The Block Formed Sooner)

The Texture Experiment (Paper)

The Texture Experiment (Nylon Fiber)

The Experiment of Creating Eco-Brick Material

The Crystallization on Transparent Texture

李健功

19

20

Chieng-Kong Li

Pressure (Enhance The Solidity of The Brick)


Journey Server Jui-Ying Tung

Augmented Synthetic Scenery Visualization System

因速度差或其他環境因素產生的模糊狀態,是一連串動作之下短暫的殘影,雖然稍 縱即逝,但卻真實存在也具有空間圍塑的意義。我試圖創造出環境訊息的記錄器, 將資訊轉化過後,凝結原本的模糊動態,變得可見且永恆存在,將無形的空間幻化 Keywords : 模糊動態(-ing)、模糊凝結(-ed)、模糊空間(-permanent) 成有形。 Process i _ 模糊本身 動和靜兩種狀態是相對的關係,但若聚焦在顯微鏡底下,其實沒有物質是恆靜的, 微觀而細膩的變化每一刻都正在發生,這種變化有時候是可見、可察覺的;而有時 候是不可見的,但卻真實存在著。這種超越現實的曖昧狀態,就是模糊。 模糊最根本的變動因子是時間與速度,但若觀察者的角度不同,產生的模糊程度也 會不同,例如:人眼、相機或是其他方法。而存在在環境中的其他物質材料,如: 沙塵、廢氣等等,又會如何被模糊的效果影響,是干擾、媒介、觸發或是催化?若 是模糊可以被操縱應用並視覺化,則有機會讓消失的時間和速度重現,凝結每個瞬 間創造出超現實的視野。 我將基地選在動靜交替頻繁的平交道,火車的速度感與道路上汽機車、行人之間的 相對關係,或是道路延伸的透視感和距離遠近,都因為模糊而變得有趣,也似乎無 形中構成了這樣特殊的動態基地。因應著台南鐵路即將地下化,動態景象將隨之埋 葬在土地之下不復見,希望能找出所有變動因子及其模糊化和時間凝滯的可能性, 並透過重組拼貼成一個具有紀念性而記載著每分每刻的時間互動裝置。 ‘Time Machine’ Process ii _ 凝結模糊瞬間 緊扣時間和速度差為模糊成因的這件事,討論哪些變因會影響模糊的生成,和模糊 的程度,例如:自然環境、火車構造、人動態等等。希望能設計出一個裝置,以新 方式接收這些周遭環境訊息,製造出可以記錄模糊瞬間的產物。 這個階段中,我將產物以蒟蒻的方式呈現,它像是一個可以記錄模糊的時間量體。 所有材料都有密度、速度等等不同,這些速度差則會以轉化的方式,將模糊紀錄下 來。‘Journey Souvenir’ Process iii _ 模糊的空間性和紀念性 針對繁雜的交通系統,我提出對整個動態社會的新想像:有動作,就會產生模糊; 有模糊,就能創造空間;無論空間大小,皆能成為永恆存在的系統。 將這些記錄模糊的機制轉換成各種尺寸,並運用在真實世界的空間,系統化的成為 生活中的模糊地景。我的策略是提出重新整合交通系統的概念,尺度相異下,接收 的環境訊息和方式不同,每段旅程Journey Souvenir的呈現也隨之改變。經過探討 模糊的空間性和紀念性,連結這些大大小小的尺度,構成一連串的生活動態。 S _ Lunch Box 外帶餐點後的進一步路程記錄,存放紀念物的檔案庫。 M _ Cart / Train Carriage 火車進行中的旅程記錄,餐點的製作和食用過程,火車構造本身也因紀錄器而轉化。 X _ Transportation System 大到整個交通系統,小至售票亭、行車記錄器、測速照相機等等,產生各類票卡、 罰單等等數據的記錄或紀念。‘Journey Server’

董睿瀅

01

02

Jui-Ying Tung


董睿瀅

03

04

Jui-Ying Tung


06

董睿瀅

05

06

Jui-Ying Tung


董睿瀅

07

08

Jui-Ying Tung


董睿瀅

09

10

Jui-Ying Tung


董睿瀅

11

12

Jui-Ying Tung


董睿瀅

13

14

Jui-Ying Tung


董睿瀅

15

16

Jui-Ying Tung


董睿瀅

17

18

Jui-Ying Tung


Dark Room Liang-Cheng Chung

Phase.1 In search of ever-changing geometry 光、物件和色色彩之間的關係複雜微妙。經由光反射,萬物得以顯現;光會在物體上產生生 不 同的色色彩影響,物體與光源的距離,受光的角角度,物體表面面的光潔度甚至至是當時的 空氣溫濕 度等條件,均會影響其色色彩的變化。! 隨著時間的變化,市場內部光線及空氣條件不斷在變動,我們所看到的物件輪廓及色色澤也 會隨之改變。本階段在嘗試捕捉基地內光與物件,輪廓,色色澤間的關係。! Phase.2 Light Archive of a Market! 回頭看第一一階段拍攝的照片片。! 基地擁有特殊光線,使眼睛所見見的物體輪廓不再完 整,陰影開始吞嗤形象,與十十六世紀的 巴洛克畫派及劇場光線產生生很大大的關係。! 巴 洛克畫派的始祖,卡拉瓦瓦喬擺脫了文藝復興和諧至至上的繪畫教義,全面面、正面面的光 被劇 場般,黑黑暗中穿刺出來的單側光線取代。誇張的姿態,光影的衝突,戲劇化地述說了一 個個 慾望及禁忌的故事。林布蘭繼承之,以細膩的漸進式光線操作,刻劃畫作的靈魂,物件因 為 光而而顯現,隨影而而沒,在那模糊微光中,我們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材質肌理,甚至至 透視畫 作背後的故事。這階段的裝置是一個市場的archive,以劇場模型的手法呈現,透過裝 置來操作光線及場景轉 換,呈現這個市場一天中的事件、光線痕跡並試著找尋其隱晦的連 結,基地的人人造光和自然光 以不同方式被導入入這個劇場,與材料,物件,事件,建構一張張 分鏡。 Phase.3 Scenic Marcket/ Social Chamber 基地與一開始的東安市場相同,配合第二階段裝置操作發展出來的建築語彙,保留東安市場 的 建築結構,以光線和劇場場景轉換的手手法來操控不同機能。 現有的活動主要是攤販販售, 原有基地可被視為「異質空間」,圍閉性高高,機能多樣(住宅、 停 車車、多種商業、栽種),是一座微型都市,隱隱反映外部城市的運作脈絡。 市場地理位置重要,是這個社區的重要交通動線。但攤販所殘存的潮濕氣息和生生鮮氣味 使東 安市場缺乏「市場」以外的運作機能. 在這個階段,我嘗試保留東安市場「異質空間」的特質。透過場景轉換,讓這個市場在非非營 業時間,成為附近居民的地方方,我希望這裡成為社區交誼廳(social chamber),這個social chamber光和舞台機關構成,沒有特定形體,因應合適的時間點及應該發生生的事件而而顯 露最合 適的樣貌。它是常 民化,實用用的空間,可以同時是觀光菜市場也是社區廚房,孩童 遊戲場,小型圖 書館,老年人人運動公園等, 不同的機能將配合不同特質的光線及相對應的 場景,以一天為基本單位,定時呈現“常民劇場”。 東安市場二樓本為廢棄的戲院,透過這項操作,重現「劇院」的機能,只是觀戲角角度成為 由外 而而內,甚至觀看者也可以隨時進入入舞台加入入演出.由這個角角度來看,這次操作也可稱 為 「劇場再生」(rebirth of a theater).

鍾良錚

01

lumination plan of the original site

02

Liang-Cheng Chung


Trances of the activities, luminance, objects in the marcket

鍾良錚

01

02

Liang-Cheng Chung


developing process of the story board

鍾良錚

01

02

Liang-Cheng Chung


element of the “marcket archive”

story board

鍾良錚

01

02

Liang-Cheng Chung


short section

鍾良錚

01

02

Liang-Cheng Chung


long section

鍾良錚

01

02

Liang-Cheng Chung


manual

ratating stage

鍾良錚

01

02

Liang-Cheng Chung


exploded view

perspective view

鍾良錚

01

02

Liang-Cheng Chung


Thin Wall Therapy Hsiu-Ju Chang

Microlandscape: Interactions between wall surface and environmental elements

關注現象為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連卻經常被忽略的牆面地景。 建築外牆如一張底片,歷經日曬雨淋風吹,隨時間產生化學反應,定影顯影。端詳 牆的樣貌,可以閱讀到生活、氣候、社會與歷史,亦可說是牆構成建築與都市。都 市中,被忽略的空間中往往存在著與環境因子自然共處的牆體,他們的立面上充斥著 各式因應水、光和有機物質而生的蕨類、草本植物、黴菌和昆蟲,建材塗料也因風 化侵蝕和生物的生成而逐漸分解崩落。 stage I 在第一階段中,透過對牆面薄層(THIN LAYER)之拆解與黴菌地景之重現去找回牆面 上的時間與反應,也發現到人與黴菌間在一牆上之行為消長與衝突。 stage II 裝置是對前階段的觀察之總結,把各個黴菌生長的要素轉換為一個適合黴菌生長的 系統,並用既有的材料去變換形式,創造出適合黴菌生長的MOLD PAVILION,藉此 探索建築中人與黴菌共存之可能性,希望能找到回應兩者的空間提案。 stage I 第三階段的課題再次回到牆面,試圖把人的行為活動,透過干涉黴菌的生長,轉化 為可以觀察紀錄的牆面地景。 在防火巷1.5米的空間內創造系列薄層空間,作為復健療程的場所,此空間依附牆 體而成如同壁癌,外表面會因人在膜內活動、代謝所產生的水與熱而成為適合黴菌 生長的空間,因此人的活動可以被慢速的用黴菌紀錄;動作同時也會透過薄膜和構 造被放大表現,隨時間累積形成復健者代謝活動獨一無二的X光片,作為療程的終 結。而兩牆面上的 冷氣、排水系統、外部環境和牆內的人為活動都會進入薄膜間的 囊內 ,隨機形成特殊空間,影響內部活動空間。 膜構造隨環境變動與療程活動膨脹萎縮於1米上下,是為遊走於建築與違建,非正 式空間之邊緣的灰色空間。

張琇茹

01

02

Hsiu-Ju Chang


張琇茹

03

04

Hsiu-Ju Chang


張琇茹

05

06

Hsiu-Ju Chang


張琇茹

07

08

Jui-Ying Tung


張琇茹

09

10

Hsiu-Ju Chang


張琇茹

11

12

Hsiu-Ju Chang


Editorial by Tze-Chun Wei & Grey Zone Studio

Cover Image: “1 + 1/2� by Tze-Chun Wei

Published by Grey Zone Studio of NCKU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All rights reserved. No part of this publication may be reproduced or transmitted in any form or by any means, electronic or mechanical, including photocopy, recording or any information storage and retrieval system without permission in writing from the publisher.

Grey Zone Studio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