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ONE ELEMENT

Page 1




4

2018 ONE ELEMENT W O R K S H O P M AY 1 2 - M AY 1 3 A STUDY OF TAIWANESE COUNTRYSIDE HOUSES HOUBI TOWN, TAINAN Studio tn̂g té tshiū NCKU 4th Yr Design Studio Workshop Tutor : Chao Po Yu, Yu Szu An, Wei Tze Chun Participants:Tzu Jui Wang, Wei Chi Lai, Tseng Min, Shiau Tung, Lian Chang Ching, Chuang Ya Han, Henry Wang


5

Chao Po Yu

INTRODUCTION

Yu Szu An

視覺影像屬於立即性的敘事型 態,不必然經過記憶來進行故事 的再製,但同時多數的靜態影像 也是被動的,且容易在視覺上被 具體形象所牽制。文字或語言則 是一種參照式的敘事型態,仰賴 記憶與符號系統,有著看似精準 的收斂性,卻又開放更多譬喻關 係的想像。而敘事人稱視角的操 作可能,更能主動地驅動觀者直 接進入敘事者所描述的情境關係 之中,同時透過對空間、物件、 時間、各種細微感受的描述,迫 使觀者投射出被期待的意義想 像。 而鄉村型獨棟透天住宅類型被視 為現代主義精神中由各種局部 (part) 組合而成的整體 (whole), 這些局部在傳統的認知上與各種 建築要素 (Elements) 畫上等號, 諸如門、窗、樓梯、天井、陽台 等。透過材料 (Material) 安排與 比 例 (Proportion) 組 合 這 些 要 素,構成建築形式 (form)。

住宅作為日常場所,舒適、使用 方便的生活機能滿足之外,向上 探索則不免思考精神或意義維度 的價值,如何以空間性的方法傳 達。學生在理解此種建築類型特 質後,透過文字敘事轉譯結合手 邊繪圖工具,建立富含意義維度 的建築要素 (One Element) 。


6

MAKE NEW BASICS Wei Tze-Chun

魏子鈞


7

2017 年芝加哥建築展 Chicago Architecture Biennial 由 Sharon Johnson 跟 Mark Lee 提出 「Make New History」 策展的主題,在芝加哥作為高樓 誕生地與豐富現代主義背景之下談論歷史別具有省思意義。其中以「New」 作為新的詞來放在歷史之前似乎有不同的解讀方式。這「New」應該與 「History」分開理解看成將歷史作為新的參照點,賦予當代對於歷史的新 觀點 ; 還是「New History」 作為重新將歷史搬到台前,回憶被現代性所遺 忘掉的歷史價值。從策展人 Mark Lee 的敘述中,將歷史看成水平性的關係 而非只是時間垂直性的發展,所以歷史視為是相對性的,且任何人可以從不 同時期切入觀看,或者更正確的說我們思考的是當代對於歷史的觀看。 展 覽 內 的 四 個 分 類 也 點 出 了 四 個 不 同 觀 點 Typological Transfer、 Appropriation of Precedent、New Primitivism、Rebuild Reuse Recycle, 其 中 舉 以 類 型 的 轉 用 與 新 原 始 樣 式 兩 點 來 說 明。 瑞 士 建 築 師 Christ & Gantenbein 將位於聖保羅的立體停車場 (Garagem Automática Roosevelt) 具有摩天大樓的樣式並稱之為「Monumental Object」,這命 名不外乎在回應 Aldo Rossi 提及紀念性所具有的集體認知與所產生的獨特 性來自共通性,在這裡對於類型具有永恆性還是變動性提出了疑問。比利時 團隊 Office KGDVS 以「Tower and Palace」讓摩天大樓往上樓層逐漸放大 討論高樓層象徵權利與高貴的視野而稱之為宮殿,同樣的在類型的外表與其 內容做建築的批判。


8

另外一端被歸類為新原始樣式的智利建築師夫婦 Pezo Von Ellrichshausen 強調他們顯少從歷史出發,因所處的文化體系裡並沒有像歐洲如此多的建築 先父與之對應,因此希望回到建築 Pre-Historical 的狀態,認為身體性對於 空間的反應所產生的空間拓譜 (Topology) 是比類型 (Typology) 更直接的。 這也可由他們出版的書名「Spatial Structure」跟「Naive intention」可 約略理解他們探討的本初狀態或許可以類比希臘人透過身體來建立比例與秩 序那樣的關係。另外瑞士建築師 Pascal Flammer 的論述也很令人反思, 「Unconnotated Happiness」反對建築常利用歷史的涵意在傳達意義,或 者想要讓人了解的那種意圖性,因此想尋找一種即刻而無法連結的愉悅感, 類似 Sublime 的壯美感無法言語但可感受的直接抽象性一般。這點可以體會 從他師承 Valerio Olgiati 的系統性邏輯理解的建築中想要解放出來的渴望, 但又隱隱約約看到意圖不用語言但又用語言的不完整或反理解中來達到涵意 的不可傳達。從這些例子來看,他們對於歷史或者既存事物甚至自身的思想 系譜來說無論是與之對應或者與之不對應,估且分之為脈絡進化派或自主自 律派都是一種回應方式,而回應本身即必須對於對象物的了解,也可說我們 無法完全脫離自身在時間的脈絡之中,但任何的回應都在試著讓歷史產生新 的解釋。

如果將上述芝加哥建築展的討論切換到在台南長短樹鄉村研究所對於鄉村 住宅的研究就別有意義。今年帶領成大大四建築系學生到後壁參與「One Element」鄉村建築工作營,結合 Studio 對獨立思考的方法教學,試著討 論如果透過非田調分析式的自主觀看對於普遍建築類型是否可能產生新的解 讀 ?。這題目由趙柏聿、俞思安老師共同出題,選擇 Element 基本的建築題 目,甚至還未達一個建築整體的討論,不外乎是對應長短樹長期在台灣建築 類型研究的延伸。為甚麼是針對最平常的鄉村透天做討論 ? 這個切入點在於 台灣所處的建築要從何處討論才具有普遍性而可以成為類型的基礎 ? 或許用 時間的觀點來看,回到很早的合院或街屋當然有其文化意義,但販厝的居住 型態可能更是一種密不可分的集體經驗,因此以此做為住宅起點或台灣建築 現代性的討論所建立起的架構是有其價值的。 這工作營分成三個階段 : image / drawing / element,第一部分是讓學生用 影像紀錄方式拍攝後壁區的建築元素,透過 Studio 在學期中段所建立的觀 念來發現,過程中不去分析原由或者像田野調查般的追尋使用者意圖,反讓 觀看本身具有獨立性或者說只關心建築的呈現,讓解讀是開放式的結果。這


9

點也與長短樹將獨棟透天的類型分類是用結構跨距、平面組合與外飾元素這 樣的歸類法而不去談論機能、使用者等主觀因素,讓這些類型集合變成一種 格式的樣貌,有類似接近雛形 (Archetype) 的觀念。第二部分是將收集而來 的影像透過一張圖說 (Drawing) 來描述觀察到的特質,這張被抽象化的圖說 即是這些鄉村元素新意義產生的第一步。例如 : 莊雅涵一直關心重複與不完 整帶來閱讀的片段性產生的局部是更大的局部這樣的無限狀美感,關注鄉村 住宅中屋頂斜度與不同材質的拼貼,讓具體的建築元素抽象為幾何,透過三 角形的堆疊與片斷化呈現局部與整體的關係,甚至拉更遠來看屋型斜率本身 也隱含著類似坂本一成對家型象徵性的抽取,反觀雅涵則用三角型將家型與 屋頂抽象化。曾敏在學期中討論領域的重合,重合是一種兩者主體的相互占 用與退讓的未明狀態,在鄉村建築中發現獨棟透天放置的位置是較為靈活, 因此產生更多層次的前院、圍牆、門廊、家具鋪面等,甚至觀察到有厚度 的花台圍籬讓公私領域的分界更為曖昧。除了具體的房子可辨識明確邊界以 外,到底家的範圍在哪或者怎麼認知進到了家的領域等在視線上或者實際接 近與遠離更處於模糊交疊的關係。 從長短樹所舉列的四個特性 : 台西式混血、水平性、現代式門廊、單面性, 其中台西式混血與單面性兩特質學生所觀察到關於符號性、象徵性所產生意 義上的不合理、難解、對立矛盾的討論也甚為有趣。混合樣式本身就具備著 一定原有語法結構上的分離,特別是鄉村鐵皮增建是直接反應居住使用的必 要性或者用生存渴望表現來描述更為恰當。混血不帶修辭且無章法的混合就 會產生很多對建築元素本身涵義的對抗,但這對抗與後現代以反抗作為宣言 的意圖不同,而是更原始的意志所造成的結果,如同黑格爾 (G.W.F. Hegel) 認為建築是最初階的藝術,因為直接面對時空與自然的限制。如果用這個 觀點看待芝加哥建築展所提及的 New Primitivism 不也是在重新尋找新 的原初定義為何,或者更適合用 Unconnotated Primitivism 或者 Naïve Primitivism 來描述這種不帶意圖直接表現的裸露特質。例如 : 亨利在學期 中討論未定的意義懸置,透過外觀相同但內容不同的對立來產生無法判斷的 處境,甚麼符號會帶有家的認知 ? 他的理解是都市對於家的認知是抽象且非 具體的,但鄉村比較有對家屋的辨識。圍籬、車庫、外牆、屋頂等,這也回 應了長短樹所提的單面性特質,這單面性傳達了家人自己或者對於外人溝通 的媒介作用。最後亨利發現有些雙併獨棟透天有共同的雨遮、戶外樓梯、圍 籬、水塔等,其中不穩定的對稱性讓兩棟產生時而為 One House 時而 Two House 這樣的未定感。子瑞則是找出很多混合樣式的建築,這些影像共同


10

傳達了其樣式的難解,無法單從外觀來辨識整體而得進到室內或者其它面向 才能拼湊出完整,甚至每單一向的理解都不全然正確。這樣的看法來自於學 期中研究「黑」是一個延長時間感的永恆性空間,類似 Mark Rothko 的畫 無法用單一方式來觀看一樣。例如 : 被水泥封閉的門與延伸至地面的鐵皮有 如神廟的柱列卻為非穿透的框架,架高的屋型有鋁門窗但卻少了一道牆,只 能從某一角度才能辨識真正使用等,不外乎都具有難以傳達正確意義的單面 性。

最後階段 New Element 學生在一個下午的時間構思基本元素可以怎樣被置 換或者改變讓空間的敘事性可以帶進來,也就是說不只停留在符號的閱讀 上而是進階變成空間成型的架構透過文字來傳達敘事。這個階段或許接近 Typological Transfer 的觀念,利用鄉村建築具備的類型特質賦予新的使 用,如同高樓大廈的停車塔那樣,再一次挑戰類型外觀與內容的辯論。其中 蕭彤的作品 2-Sided House,討論視線高度與水平性的關係,在幾乎不顯露 透天外型而以一個看似有如普通住宅的剖面,從常見的陽台、門廊、斜屋頂、 露台中找到新的對應田野的關係。她將地面層下壓讓身體可以接近地平面打 造物質性的空間、二樓以遠眺的姿態有如框景看待景觀是個精神性的空間、 到最後頂層有個只有高窗呈現絕對的想像空間。這作品將透天水平切割的狀 態突顯並賦予樓層自成一格完整世界般的強烈特性,有如包著透天骨架外皮 但內部空間經驗是不同的多重家屋。煒奇也討論著類似高度的事情,平面是 支撐事物的基本面,它抵抗著重力同時又是具有象徵性的桌台、窗台等等。 他單方面偏執的看待平面所承載的各種空間,可以是物件、事件、身體感受, 刻意的單獨抽離一種方式來觀看,使鄉村水平性有新的關係。同樣關注單面 性的長慶,用垂直性的元素來討論視覺的穿透與遮蔽改變對象物觀看的視 角,就是透過建築的比例與秩序作為濾鏡來理解牆、柱與開口的關係。在鄉 村裡秩序與比例可能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但透過建築學基本的觀念作為鄉村 新樣式的切入點,在非秩序的環境之下的秩序介入,其非日常感也可能對於 現階段鄉村建築類型中產生解放作用,如同坂本一成對於類型的看法是我們 得不斷改良它以致於本身不會僵化。這個工作營與設計教學回到建築基本學 的方式討論空間,而不以發明新類型或追求神來一筆的靈感為設計目標,可 稱之為「Make New Basics」的方式也算是對目前建築教育手段爆裂的常態 保持一點距離 :


11

" No New architecture every Tuesday morning "


12


13

HOUSE WITH AN EMPTY ROOM

Wang Tzu Ray 王子瑞


14

柱為柱,牆為牆,黑色的中點 柱非柱,牆非牆,白色的黑夜


15

Image of some rural houses


16

Depth of a big Room


17

Floor Plan


18


19

Everything happens on the ground

Lai Wei Chi

賴煒奇


20

Everything happens on its plane.

A footstep on a floor, a man sits on a chair, and a cup is placed on a table.

Consider these different planes as a continual ground but with different heights. No matter it is a floor, a mezzanine, a windowsill, a table, or a chair. Everything happens on the ground.


21

Images of rural Image of some ruralenvironment environment


22

(SPVOE XJUI EJFSFOU IFJHIUT

Ground with different height


23

Floor Plan Floor Plan


24


25

BETWEEN ROAD AND HOUSE

Tseng Min 曾敏


26

都市之中的公私邊界總是明確而死板,除了安全上的,空間的使用效率也是一大考量。 花那麼多空間去經營邊界似乎是一件很浪費的事,但它真的是沒有效益的嗎?若它有效 益,那麼這件事浪不浪費就不是那麼絕對的了。

黃昏,天氣微熱,你走經一戶人家的門口,花草很美,你想著它好像跟上次長得不太一 樣。你像上次一樣坐了下來,三角形的花蒲很可愛,人工的線與自然的綠意搭配,一種 經營出來的美感。主人從客廳透過窗看到了你,徐徐地開了門,跟你打了聲招呼。


27

Image Thresholds Image of of thresholds


28

Threshold Threshold


29

Between Road and House


30


31

TWO-SIDED HOUSE

Shiau Tung 蕭彤


32

相同高度

不同行為

不同視角

不同感受


33

Image of some rural houses Image of some rural houses


34

A Room A Room


35

Section Section


36


37

AS PERSPECTIVE BECOMES ORDER

Lian Chang Ching 連長慶


38

古典時代將柱子稱為 order,決定了建築的比例、秩序

當柯比意提出新建築五點,開口部的自由使開口作為一種獨立的秩序

被討論我嘗試將兩種秩序互相疊加,但加入透視做為新的 order,使三種秩序融合 又互相消解 將結構與牆作為介質,透過透視的置入,使之互為表裡,但也同時互相瓦解

結構柱越往內越大,在正立面上因為透視而顯得同樣粗細,透過牆開口的透視,襯 得柱子本身透視消解 牆與柱的前後與上下關係,也透過柱子的錯視消去


39

Imagesv ofsome some Image of ruralrural houseshouses


40

Look a Wall Lookthrough through a Wall


41

Floor Plan Section Floor Plan & & Section


42


43

TRIANGLE IMMITATION GAME

Chuang Ya Han 莊雅涵


44

小的三角形,中的三角形,大的三角形; 紅的三角形,白的三角形,灰的三角形; 磚瓦三角形,水泥三角形,鐵皮三角形;

從一個三角形,到另一個三角形,再到另一個三角形。


45

geometric elements suburban Geometric elements inin suburban houseshouses


46

Repeat Triangles

repeat triangles


47

Section


48


49

TWO HOUSE

Henry Wang

王亨利


50

一個大門,兩個車位 一個屋頂,兩個庭園 一個玄關,兩個入口 一個立面,兩支樓梯 一棟建物,兩個家屋


51

Image rural houses Imageof of some some rural houses


52

OneOne and other andthe the other sideside


53

Plan

Section


54

The Understanding of Narratives Yu Szu An

俞思安


55

敘事,從訊息流通的最基本關係談起;做為接收者,透過感官我們閱讀眼前 的事物、過濾抽取各種型態的線索,於是從微弱到深厚、從片段的到有結構 性的,經過與既存記憶的揉合,逐漸內化成反映個人觀點的內在敘事,進而 描繪出潛在的意義,甚至成為個人的知識系統。

這樣一個從外在世界汲取經驗到形成內在敘事與觀點的過程,仰賴的是時時 處於變動狀態、來回於 “直覺(intuition)” 及 “理解(understanding)” 之間的想像作用(imagination);直覺來自於綜合的感官經驗,而理解則 自主性地產生概念部署與分類關係,當此兩種向度產生連結,即是想像力的 運作結果(Kant)。而延續相似的架構,想像作用也能再詮釋為 “可見的 (visible matter)” — 多重感官的綜合體,以及 “可述說的(articulable function)” — 明確的形式呈現(Deleuze on Foucault) 的相互關係, 也就是“可感覺的事物” 被 “可以描述的任意形式” 形體化的現象或狀態。


56

以上關係對應到對於敘事關係的理解,可見的事物即是對接收者的 “事件輸 入” ,並在該接收者的思考中以相對明確並組織過的形式產生 “內在敘事”, 而這樣資訊累積並消化的行為,經過反覆堆疊與重組,將逐漸建構起屬於個 人的、有結構性並相互關聯的知識系統,作為思考與想像的依據。在這裡我 們借用 Foucault 的環形監獄理論(Panopticon),將該知識系統視為此種 監獄的空間架構本體,每一次的資訊自中心輸入並被理解後,即自動進入適 當位置的格點,因而同時再次鞏固、確認此架構系統;如同可感覺的事物, 在這知識架構中被組織、形體化、敘事化,並且反覆進行。 更進一步來說,當此架構成為 “將感受敘事化” 的依據系統時,作為權力中 心的中央監視點可同時視為此知識系統本身,所有環形的發散末端處,將直 接回應至中心而不產生歧義;對此概念,我們提出的觀點是 — 語言或文字 即是中央處的權力核心,而跨越媒材的其餘形式則部署於環形的發散末端, 藉此來談文字敘事在設計思考中的角色。

敘事的跨域媒材,如同譬喻能以不同形式出現,卻指向同一關係;無論是空 間、物件、事件、影像,都可以是對同一意義的分析或再現,而語言文字作 為一種最基本、最廣泛的符號系統,無庸置疑地扮演個人組織思考的基礎知 識系統,能將概念或意義以一種幾近脫離形式的狀態描述,作為進一步創作 與表現的前置動作,而得以不斷的回頭檢視。

而文字從敘事角度來看,有其特殊性,它作為一種參照式的敘事型態,意味 著它仰賴共同的記憶與符號規則,其基本的共通性高度容納不同觀者之間的 經驗仿製,進而達成溝通與傳達的目的;另一方面,有意思也矛盾的是,文 字符號在某種程度上如同科學工具,已抽離了既有的物(Norberg-Schulz) 而進入抽象範疇,雖有著看似精準的收斂性,卻實際上又開放更多譬喻關係 的想像;再者,文字的敘事人稱視角,能主動地驅動觀者直接進入所描述的 情境關係之中,透過對空間、物件、時間、各種細微感受的描述,迫使觀者 投射出被期待的意義與想像。 透過此工作營我們的觀點是,敘事可以視為建立個人知識系統的一種模式, 同時作為思考工具的一部份,透過語言或文字這樣的敘事形態,盡可能的釐 清、純粹化意圖呈現的意義與核心關係,來反饋到思考與創作的系統性。


57

最後,回到對敘事(narrative)的理解,字義上源自於 narrare — 述說 (telling)故事,不難想像語言或文字在知識系統中扮演的根本意義;而真 正引發我們思考的是,這個字同時也源自於另一拉丁文 gnarus — 也就是對 事物獲得知識 (having knowledge of something)。


58

非日常性的日常建築學 Chao Pu Yu

趙柏聿


59

這是第二年與成大建築系大四設計課魏子鈞老師組合作工作營,我們關注魏 老師一學期的 studio 前半段透過圖像與模型的操作,建立建築學範疇抽象性 的思考系統。透過工作營,將此思考模式與操作方法與我們想談論的「敘事 架構」與「鄉村獨棟透天住宅」結合。一方面希望能夠產生對鄉村空間與獨 棟透天住宅新的觀看角度;另一方面透過短期工作產出回饋原本設計課程。

若將台灣建築史視是一部充滿斷裂與各種文化橫向移植的建築史,我們試圖 找尋一個可以接承脈絡與討論住宅建築史的時間點,鄉村獨棟透天住宅有別 於傳統民居,是西方現代主義橫向移植的住居類型,並且隨著生活使用產生 形變與差異,自五十年前開始出現,逐漸成為鄉村住居空間品質提升的住宅 類型,並且反映某一族群的共同價值與生活方式。本工作營我們分享整理的 四種特質「西式與臺式混血」、「水平性」、「現代式門廊」、「單面性」 作為學生工作營的基礎理解。並且結合敘事操作,利用文字敘述的抽象性與 影像互文,討論這些存在許久的住宅類型的新可能。


60

House with an empty room 試圖討論建築內外間的關聯性。在一系列遠觀 的影像中,外部各種建築元素展現與內部有時擁有一致性,有時卻因為皮層 展現方式的不尋常,而產生意義懸置。透過繪製看似向心擁有多層次灰階深 淺不一的抽象幾何圖,最深線在尺度上讓人無法不聯想到牆體。透過置入一 個柱距的方形挑空,瓦解水平性,產生垂直向的聯繫,外觀卻不易閱讀出來; 入口方向移至側面,讓原本擁有正面性立面產生反預期的非對稱性;建築側 面透過多層次的窗與牆建立如同 Drawing 中層層包裹般的層次。這一系列 回應「單面性」的動作試圖改變此種住宅類型內外之間一成不變的社會性認 知關係。 Everything Happens on the ground 將焦點放到「地面」,在一系列影像 裡,有數張展現出關注鄉村開放空間,私院與道路邊界、田埂與水圳邊緣的 高層變化關係。在 drawing 中,透過深淺與質感不一的色塊,暗示高層的變 化,有機會重新釋放在 studio 談論「窗」的主題的侷限。在 One Element 練習中,建築元素如門、柱、窗等元素與之伴隨的高層變化產生不同的空間 使用與意義,窗與門可能因為高層的轉換下而是同一個建築元素。我們亦看 到延續透天住宅「水平性」特質之下的新空間性突破。

曾敏在 Studio 的初期提出中式圓飯桌上讓菜的行為與空間的對應關係引發 我們高度的興趣,而 Between Road and House 延續這樣的觀點,談論鄉 村空間中看似沒有實質阻隔卻產生界定的邊緣,鄉村空間領域的模糊性引發 她拍攝一系列的影像,例如對於在私有土地上安置具有公共性的休憩座椅, 讓公私權力產生變動的可能。在 One Element 中,重新思索透天住宅的前 院空間與現代式門廊公共性的可能,利用鄉村空間既有元素,重新組織花台、 座椅、具有高層變化的鋪面,產生新的公私轉換的可能。她點出一個鄉村空 間的特質,相較於都市地區,鄉村空間的領域界定較為柔軟或無形,透過隱 晦的空間作為或物件暗示權力的邊界。 Two-side House 思索高層與建築內外部的關係,一部分來自於視覺性,一 部分來自於身體性,從 drawing 到 one element 的過程中,有意識地選用


61

剖面觀點來操作,其中描繪了鄉村的稻米產業地景隨著時間建立不同的水平 面,與室內不同的高層間產生互動。蕭彤在 studio 談論「灰」的氣質,試圖 展現看似統一水平面的海面下,有著不同沙土高層差。鄉村的水平性氣質也 許能透過她對些微高層差的身體與視覺感知的理解,重新建立起新的視野。 As Perspective becomes Order 與鄉村住宅「單面性」的特質產生進一步 的對話。在 studio 與工作營鄉村影像中,對單消點式多層次疊加厚產生的空 間感有興趣,並討論不同物件因為並置後,在意義層面上產生的誤讀或對應 關係。單面性感強烈的 drawing 讓我們聯想到 René Magritte 的作品《The Blank Signature》中前後景致的交疊解構,產生空間的錯亂與再詮釋的可 能。one element 的成果則讓我們望見在這種具單面性、被壓平疊加的景色 重新被拉開厚度後,建築元素尺度與尺寸上的改變,元素間亦產生新的組織 關係。

Triangle Immitation Game 則在一系列鄉村影像中,關注鄉村雙坡屋頂型 式,影像中不同材料、大小高度不同建築外觀,卻都有著雙坡屋頂,前後層 疊。這種如同日本建築家坂本一成談論的「家型」形象符號在鄉村隨處可見。 結合 studio 中談論既「無限」又「單一」的主題,在 drawing 中安置無數 大大小小抽象的三角幾何,卻巧妙的改變其中一個三角形的斜率,使之隱晦 又得以辨識差異。one element 將三個不同材料與構造型式的家型並置,試 圖討論彼此之間的關係,這種鄉村的基本元素的重新發現與談論正是工作營 期望達到的效果之一。 Two House 的敘事相對有力量,好的敘事應該具有完整性與開放性,讓人 產生好奇與想像空間。在一系列的鄉村影像中,王亨利有意識的挑選鄉村建 築有時作為獨立單體,有時是倆倆相關的性格,並提問獨棟住宅的社會性認 知的成立條件為何 ? 在 one element 階段,透過一棟有兩個家庭,局部共用 局部獨立自主的住宅,談論住宅空間在意義與使用的未定與矛盾關係。本案 點出獨棟住宅這種在非都區特有的住居類型的可辨認性特徵,探討「家」的 集體想像能否有重新看待可能。


62

鄉村地區的人為建築物與地景,蘊含著如台灣電影導演張作驥作品中所展現的魔幻 寫實氛圍,寫實感來自於鄉村建築作為往往直接反映日常性需要;魔幻感則是來自 過於坦率直接回應需求而產生非日常性的建築作為,兩者間既對立又依存的矛盾 狀態,是我們持續關注與研究的方向,亦是本工作營得以展開的主因,於是我們 終得以理解筱原一男在六零年代研究日本傳統民居後,提出「民居是蘑菇」精煉 準確的描述。綜觀七位學生的成果,脫離不出對於建築學中 element / material / proportion 三者間的相互關係,換句話說,鄉村建築的魔幻寫實氣質或許是透過 這三個基本建築學要素在日常性與非日常性間轉換而達到。我們認為建築需以其完 整性表達其「強度」,亦需既展現自身獨立又與周遭融合,在台灣這脈絡斷裂,根 源丟失的後現代土地上,若還寄望建立自身價值的可能,不妨試著回望這些存在許 久的「沒有建築師的建築」吧。


63

Typology studies of countryside houses




Studio tn̂g té tshiū C h a o P o Yu | Yu S z u A n

2018 ONE ARCHITEC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Studio Tutor : Wei Tze Chun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