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x Weather Weathered

Page 1



"Weather, Weathered"



A Weather House |氣象站 氣象 (Weather) 非單指氣候 (Climate),它是可被感受的現象 (Phenomenon) 同 時也是一個描述 (Depiction),具備有時間性的特質與物質狀態轉變的運作 (State Change),這現象一直存在空間與時間中,且不斷的被體驗與感受,也可以說氣 象是一個流動在環境裡的人為與自然互相牽 的狀態 (Condition)。 建築作為時間與空間載體,對於氣候對應與描述常是微弱甚至是抵抗的,從原 始屋舍 (Primitive Hut) 定義建築是遮風避雨的構造,被單獨視為一個物件與容 器的固體。 然而建築是無法離開自然作用環境,且人在其中體驗與感受是非固 著與不斷變質的狀態,因此必須脫離只是外觀形式 (Shape) 或建築是被觀看發現 (Detect) 的框架,重新回到身體感知經驗、氣候運作與空間之關係。 氣象站,為反應人、環境、時間、物質與非物質,可居與可被體現的建築。 Keywords : Inter-mediate(V)、Inter-change(V)、Atmosphere(N)、Experience(N) 關鍵字 : 轉換、干涉、氛圍、經驗


" 7x7"


7x7 Houses Collaged House ...................................................................... 10 House of Spacing ................................................................. 26 House of Dou Core ............................................................... 36 House of Extremum ............................................................ 50 House with Windows .......................................................... 62 House of Zones ...................................................................... 74 4/4 House ................................................................................. 86

7x7 Images 7x7

Ideas

壓縮

.........................................................................................104

異物

.........................................................................................112

凝滯

.........................................................................................118

驟變

.........................................................................................126

變位

.........................................................................................132

漸層

.........................................................................................138

滲透

.........................................................................................142


7 Ideas x 7 Houses

2017 NCKU | Arch

8


s

9


Collaged House |游秋水 人們透過平面的圖像來記錄我們親眼所見的三維世界。因此透過觀察平面圖像,我們可以認 識他人眼中的世界。透視法即是一種精確紀錄主觀視角的技術。巴洛克初期的 Gian Lorenzo Bernini 透 過 這 種「 設 計 他 人 主 觀 視 角 」 的 方 式 來 建 造 如 舞 台 布 景 般 的 Sant'Andrea al Quirinale。 現代人習慣看到多視角拼貼式的圖像,這可以追溯回到塞尚開始跳脫透視法的束縛,在靜物畫 中以不同視角獨立呈現每個的物品,但又讓這些不同視角並置在一起。這個作品裡,我嘗試操 作這種「並置」的可能。讓空間根據人的視角,如同舞台一般把不同的環境與生活場景並置、 一同呈現。

10


概念拼貼|數位製圖

11


Collaged House |游秋水

在嘉南平原上的水稻田間,建築與建築之間的距離被拉開,因此建築更可以被視為獨立的一個 元素存在,有別於城市中建築連綿不絕,單一建築只是片段而無法被抽離。在這個間距下,可 以輕易地觀看到建築物的立面,並將前後建築的立面重疊。空間的深度是由並置後物與物的互 相遮檔或是大小差異來判斷。

這樣的尺度可貴之處在於,建築與建築之間的空隙,讓建築以外的環境重新可以介入成為一個 層次,而非單單只是底圖。


基地|台南市後壁區平安里| 1:200

13


1F 平面| 1:100

14


2F 平面| 1:100

15


3F 平面| 1:100

16


17


窗戶細部| 1:15

18


|光線 建築物雖然是長形的配置,但我將之切 片成一片一片的,使之成為一幕一幕的 布景。其中有兩層露天的內庭與兩層有 上方採光的室內空間,而在這些採光層 中間則是一家人起居的空間。

剖面| 1:100

19


模型照片|數位處理

20


模型照片|數位處理

21


模型照片|數位處理

22


模型照片|數位處理

23


House of Spacing |林修民 建築的控制行為如窗、門、空調等等,將我們逐漸馴化於均質的空間,感官漸趨麻木終至對環 境及自我的喪失。藉由人體自身的運動及環境的介入,我們在不變中尋求變化,在變化中尋求 自身意識的存在。建築中藉由不斷穿梭於均質的 " 空 ",企圖在 " 間 " 尋求與外界的接觸。

24


廊 / 夕陽 / 田野

25


House of Spacing | 重新定義空與間之間的關係,試圖找尋均質空間中的轉變與動態。將機能與常態的空作為基礎, 將過度的空間拉伸成為無定義的空間;藉由自然力的介入,在這些過度的空間裡重新與外界接 觸。 空間裡以餐廳為主要的機能空間,活動以此向外擴展;而空間的過度都會與自然重新接觸,以 此重置我們於均質空間中被馴化的感官。如從門口出去的玄關,後牆凹為一深洞,作為穿鞋的 倚靠處;藉由動作的同時,身體能去感受陽光留於牆體的熱度。而不同時間所察覺到細微的熱 度差異,又將是我們對於時間與空間的印象。

26


苗栗縣沿海農地| 1:800

27


1F 平面| 1:150

28


2F 平面| 1:150

29


旋轉門細部| 1:50

玄關細部| 1:50

30


|動作與環境 從剖面上可以觀察出空與空的 " 間 " 被 放大及加深。藉由置如在不同空間下的 機能,嘗試使人體的動作能感受到些微 的環境擾到。 玄關的牆凹,使人在穿鞋時能倚靠, 藉此感受日出時陽光留餘牆體的熱; 而旋轉的門則改變海風的角度與集中的 強度,在推門的動作上感受到環境的漸 變。

剖面| 1:150

31


玄關 / 日照 / 暖

32


海風 / 旋轉門

33


廊 / 夕陽

34


35


House of Dou Core |李佩安

氣候的輕重、劇烈或平和,反映到建築的輕與重,除了抵禦、阻 何共存?如何以建築觀察和呈現氣候 建築應該是能

氣候之外,建築與氣候該如

隨著氣候與時間的變異隨時調整,而不只是一道牆

對地劃分內與外、虛與實、

靜與動,室內與室外之間應該存在著灰空間,在灰空間之中,人們可以享受風的流動、光的游 移、蟲鳴鳥叫,內與外隔而不斷 ......

36


37


House of Dou Core |對比

基地位於台南官田區拔林村聚落與果園的交界,建築的南北面臨環境與建築的差異與對比。 年逾七十歲的夫妻。 爺爺個性孤僻好靜,不喜出門,因年邁所以需要時時看顧與適量的運動。 個性與爺爺相反,好動活潑、交友廣闊,現在全職照顧爺爺,時常帶爺爺出門踏青,或是 在家和朋友聚餐。 一動一靜,相輔相成。

38


鄰地關係| 1:800

台南官田區拔林村| 1:800

39


1F 平面| 1:100

40


2F 平面| 1:100

41


3F 平面| 1:100

42


材料的室內外

建築的室內外

以氣候為目的

人可處之位

0

0

氣候的容器

人的容器

0 弱

0

+ 0.5

中間調

強 +1

0

Midtone

0 弱

- 0.5

強 -1

判斷 | 水 > 視、熱、光、風 > 界 > 音

頂 版

地 板

設計說明

43


細部| 1:40 二樓水池

細部| 1:40 一樓水池

44


|雙核 二樓為家的中心,二樓為可全然敞開的 空間,透過外周圈的緩衝與四周的推拉 門可調節氣候的影響。 以對角的雙核作為平面的主軸,一核作 為垂直動線與廁間的實核,實體中又有 梯間與廁間共享的光井;另一核作為雨 水可穿透的天井,雨水穿過三樓落至二 樓的水池,再透過水池流洩到一樓,虛 核實為水柱。

|動線 分為兩者,其一為位於實核、快速、短 促的樓梯,另一動線則在室外環繞建 築,供老人緩步上行。

|模糊二元 實中有虛,虛中有實,綜合材質、虛實、 明暗、快慢等模糊對於室內外的二元對 剖面| 1:100

立。

45


2F 透視

46


2F 透視

47


1F 透視

48


1F 透視

49


House of Extremum |曹記嘉

我關注一種極端劇烈的氣候轉變,帶給人體強烈的前後感知差異。 一整天當中,氣候感知最明顯、變化也最多彩的應該非黃昏夕陽之際莫屬,日落時因太陽傾角 的關係,折射後光線變得七彩奪目,炙熱的陽光轉為橘紅色的溫暖餘暉,光線變得更具穿透性、 染力。然而這一切變化卻只會發生於日落那短暫的半小時之內。 使用者為一對退休夫婦,女主人與男主人長年下來相處不似外人所預期那般融洽,也因此並無 實質婚姻關係,加上長年旅居外地的孩子久久回家一次,家庭成員間的感情一直處在中介游移, 這個建築的一項目的,也是為了讓這家人,在黃昏時分,坐下,讓夕陽包裹彼此,不需要多餘 的交談,卻能比平時更加強烈的感受到對方的存在。

50


工作室空間看向中柱 天窗的入射光落在中心轉換點並滲入工作室空間 地上呈現因曲面牆體阻隔形成的光區,形狀、範圍與位置隨時間產生變化 51


House of Extremum |

這個住宅案中,除了外圍的直線厚牆,皆由曲面線條組成,除了自然增加空間尺度的變化,曲 面更能呈現光線的變化性。 從日出到日落,透過平面、材料與破口形態的調整,使用者會體驗到不同的光影變化,這些轉 變同時也定義了空間的公私性質,入口刻意拉長且向西漸高的廊道,開了細長天窗,讓全天的 光線影像更加明確。整個建築中心為一根方柱,無實質結構功能,卻是巨大化整體光影效果的 要角,表面貼附反光金屬板材,光線射入便會分流打向周遭的曲面展示牆,暈開成自然的照明; 日落時分,柱影被無限拉長,此時長廊成了接納影子的容器,增強面對西側夕陽的指向性。最 大的空間為最西側的作畫工作室與喫茶處,不做任何阻

直接讓夕陽灑進空間之中,透過計算

過後得到的曲率設計牆體、天花與地板,讓光線充滿在這個挑高空間。 日落時分返家,走過長廊,轉上樓梯,進了臥室,皆能體會到設計好的光線狀態與感受,一踏 上通往工作室的階梯,滿溢的夕照霎那間填滿雙眼,充斥在所見畫面與內心的每處角落。

52


石門| 1:10000

53


1F 平面| 1:100 指北

54


2F 平面| 1:100

55


遮陽細部| 1:20

天窗細部| 1:20

56


|光線

西側遮陽板,除了遮

過多的溫度,因

為半透明材質的關係,在地面產生一道 較淺的陰影,隨太陽傾角越來越大,陰 影越趨往內移動;越趨擴大,而顏色亦 越來越淡,作為時間的提醒。 住宅中心的天窗,讓上方入射光源尺度 均一,凸顯時間影響之入射角度差異, 加厚屋頂亦為消弭入射光線尺寸,光線 對中央方柱的影響效果差異更被顯現出 來,周圍曲面展示牆接收到的太陽直接 入射光也均質化,作為打底用途,提升 方柱反射光線之效果。

剖面| 1:100

57


中央 / 光 / 方柱

58


room of spark/ 窗 尺度 room of reflection/ 中央展示空間 room of beam/ 隔柵 59


room of Full Light/ 光線效果

60


61


House with Windows |翁慧甄 人如何去感受環境

? 我們對於環境擁有朦朧的印象,對於更深入或細節的描述卻是乏善可陳,

狂風暴雨的時節所產生的土壤氣味又或是雨滴打在玻璃上的長度、方向,會被統歸為「雨天」。 如果氣候是如此多變的,建築所面對氣候的方式,也應該可以更細微,環境像是被拆解成由許 多不同元素所組成,我們對氣候的觀察方式不僅有大面的開窗,還有在室內透過氣候所帶來的 微小變化而做出對外界的判斷。 我在這個設計裡想去做的,便是尋求一種方式或空間型態,讓人們重新感受環境的細微之處, 而後做出主動地、對於環境的調整,空間及行為能真實作為對環境的反映。

62


白 / 非白 / 反白

63


House with Windows | 這次設計我著力在尋求在建築中,如何讓人的感受被放大。過程中我發現,當人的感知被蒙蔽 並重啟時,對於微小的變化能更加敏銳地體察,且當視覺被關閉時,我們其他的感官會更用力 地去拼湊周圍帶來的線索。 當感官被強化到接近麻痺,或是感官被削弱至無時,其實目標都是將感官蒙蔽並帶出後續的重 啟,我將這樣感官充盈的空間稱作為白,削弱的稱作為反白,當經過白與反白的空間後,人們 對於環境的指認變得真實,並能主動做出調整及定義空間。 我的基地在一個條件對比大的地方̶基隆正濱漁港。基地三面皆有鄰房,南面面向港灣,海風 及鹽分的含量、太陽的照射角度等,使得南面相較另外三面更有空間去面對環境,這也是我配 置反白空間的一側,細微的變化如濕氣及溫度等,在這側能透過一些結構的安排進入到空間裡。 這個住宅是給一對視障者夫婦居住,對於光線只剩些微的指認,隱約能看出輪廓但無法辨物, 隨著年齡視力會慢慢衰弱至無,我希望這個住宅是能在他們視力退化的過程中,仍能利用其他 感官感受環境的地方。

64


基地位置 _ 基隆正濱漁港| 1:500

65


1F 平面 _ 白空間| 1:100

66


非白

反白

2F 平面 _ 反白與非白空間| 1:100

67


多層玻璃 + 木皮與光線| 1: 20

落水管與雨聲| 1: 20

68


|結構、材料與細微變化

一樓的白空間,我利用多層的玻璃及木頭 貼皮使得光線在空間中變得均勻及模糊, 讓人失去距離感,中間的天井及落水管使 得雨聲和風被集中;反白的空間由公共過 渡到私人,藉由結構本身反映出外界的溫 度、濕度、光線及風。拉力桿將整個反白 空間懸吊,同時因為建築外環境溫度的變 化而在觸摸時有細微的鬆緊之分,在視障 者觸摸時,除了作為定位點外,也提供作 為觀察外界̶「窗」的存在,不同的斷面 尺寸及木片的排列方式能讓人在黑暗中感 官重啟後,微微感受到外界光線的角度。 這些小而不僅限於視覺的、由環境介入所 產生的變化,便是我對窗的重新認知,當 進入到非白的空間中,就由多層的厚窗做 剖面| 1:100

出對氣候的反映,窗不再是牆的附庸或是 玻璃牆面般的存在,窗只是作為窗。

69


白 空間 _ 一樓

70


反白空間 _ 服務空間

71


非白空間 _ 二樓

72


73


House of Zones |吳依陵

建築的介面反映著我們對環境的感受和態度,人類從被動的以牆體來抵禦嚴峻的環境條件,到 現代以玻璃帷幕追求環境的通透和視覺的無阻隔,代表著人類對於環境的關係開始由抵抗到接 納,內與外之間的關係也不再是平面圖上的一條

對界線。我認為由外部環境進入建築的方式

應該能同時感受到由環境到室內的漸變,由充滿外界環境的狀態延長進入建築中的空間以及環 境感受。 House of zones 作為住宅與工作室的結合,由外部環境進入內部公共空間和居住空間的光影變 化、雨聲和在牆面上的雨痕、陸風發生時吹動的窗簾和風聲等這些具有時間變化的環境因子影 響著我們由外部進入內部的感知,並同時也讓我們在居住空間中仍然能感知環境因時間產生的 變化。

74


模型中三個錐形量體作為由外環境到內部的介面,同時也是感受環境因子的 感知器,透過錐形量體的尺度和材料或機制的設計,感受環境的漸變和時序

75


House of Zones |

基地位置於七股一個魚

和防風林的交界處,基地上樹林的光影、雨的聲響和顏色、陸風發生

的時間性是這個基地上可被感受的環境因子,由東南兩面入口進入室內居住空間再接近魚

過程中所感受到環境漸變,作為由外部環境進入居住空間的動線延長和安排。 三個錐形量體作為光影、雨、風的感知器,由室外環境到室內在尺度上和材料上反映環境變化。 光影|沖孔版過濾光線仿似樹林晃動光影 - 格柵縫隙透見室內活動和空間 - 室內空間的玻璃立面 雨 |打在金屬板的雨聲 - 屋頂洩水在牆面上的雨痕 陸風|簾子的飄動 - 拉門風聲的進入 由順應外部環境再以尺寸、材料、機制作為進入居住空間的感知變化,外與內的過渡被延長並 且感受到環境的時間性變化 , 創造可以感知環境的內部居住空間。

76


七股魚

| 1:300

77


1F 平面| 1:100

78


2F 平面| 1:100

79


天窗細部| 1:10

女兒牆細部| 1:10

80


|光影 風 雨 不同感知器同時為室外到室內空 間的過渡,使住宅由基地到室內 空間區分成能感受周遭環境的外 周區,和住宅最中心、無機能的 核心區。 外周區經由尺寸和材料的改變, 由基地環境漸層進入住宅內部, 由外周區基地環境的因子進入內 部生活空間,一直到核心區天窗 引入光源為住宅的中心,由外到 內的過程切分為數個感知區片 段,光影、風、雨成為住宅空間 感知的一部分,剖面的尺度、不 同的細部構造和開門方式作為回 應環境的方式。

剖面| 1:100

81


光的感知器 時間性變化 / 內至外路徑的延長

82


霧面玻璃在居住空間反映基地周遭的樹影 核心區天窗採光為住宅的中心

83


風的感知 / 時間性陸風 / 飄動的窗簾 雨的感知 / 金屬遮雨板雨聲 / 牆面上的雨痕

84


85


4/4 House | 陳昀 4/4,是 1 個家,也是 4 個人 · 人與人、人與自然,邊界與滲透 每一個人不同的感知,綜合成為一個整體 建築始於對外在環境的抵抗。我們豎起四道牆、

起一個屋頂,創造了人與環境的邊界,定義

了一個安居的起點。然而所謂的建築,作為包圍我們的邊界,難道只有完全的阻斷或完全的開 放

?有沒有可能,建築成為了一種半透膜,阻

了太過強烈的氣候因子,卻還是保留了它的

一部分特質。讓在邊界的一方的我們,還是能去感知另一個場景。 從一面玻璃的結露,我們意識到了內與外的溫度差;從水池搖晃的反光,我們能感受到外面下 起了小雨。我嘗試去做的建築不是一條人與環境之間封閉的界線,而是一種感知可以穿透的中 介,讓人透過建築感受環境。

86


模型照片|側立面 而內部真正的空間的樣子,被粗糙的弧面外牆標示出來 隨著時間才會慢慢地顯現 87


4/4 HOUSE | 過渡地帶 基地位於屏東縣枋寮鄕,是市鎮邊緣極為平凡的住宅用地。 西面是枋寮主要的市街,也有很密集的鄰房; 東面則面對開闊的農田、果園,可以遠眺大武山。 這是我的老家,是市街與田野間的過渡地帶。 也是我與家人重新習慣一起生活的過渡地帶。 在這個需求非常單純的小住宅中,容納的是各自離家求學工作之後回鄕的我和姊姊,與父親母 親四個人的生活。分別已久,每一個人都有了自己的生活節奏,無論感情再怎麼親近,隔 是無法消除的。 我在這樣的組成中討論空間的邊界與滲透。

88


基地位置 | 1:500

89


4/4 HOUSE | 滲透的建築 邊界關係的翻轉|穿越建築的自然 建築似乎總是作為一個植入環境中的塊體,這種關係是否可以被挑戰? 在西澤立衛的 Weekend House 中,他讓環境成為了建築所包裹的一個空間。 我們是否有可能更進一步?讓穿過建築的環境作為一種建築構件。 空間感知的延伸| 建築作為外在環境的過濾 氣候因子被阻

在外,但它一部分的性質卻進入了建築內部。

我們可以藉由感官的轉換讓氣候穿透,由氣候特質的分離, 在相似的空間裡生活的我們,開始對同一個事件有了獨特的記憶。 氣候現象的隱喻| 建築作為環境因子的容器 感知的延伸,不只是空間上的, 建築的存在也許暗示著另一個時間上的情境。 為光而生的一面牆,即使在沒有光的時候,也暗示著光的存在, 微微弧面的屋頂留下雨水的痕跡,在晴天也還是暗示著下雨的時刻。

90


1F 平面 | 1:100

91


2F 平面 | 1:100

92


3F 平面 | 1:100

93


天窗落水細部| 1:20

天窗細部| 1:20

94


|交錯的關係 4/4=1/2 x 2 第三層是兩個一模一樣,對稱但 無法互通的空間。彼此暗示著對 方的存在。 將女兒牆做成斜屋頂 的樣子,是一種對雨的存在的暗 示。而內部真正的空間的樣子, 則被粗糙的弧面外牆標示出來, 隨著時間才會慢慢地顯現。 4/4=1/4+1/4+1/4+1/4 第二層開始就進入了每一個人獨 立的空間,我們在聲音的房間、 顏色的房間、線條的房間,感受 著不一樣的同一場雨。

剖面 | 1:100

4/4=1 第一層與外部環境的關係是較為 直接的,也是人與人的關係中能 直接袒露的部分,是家人之間共 享的場所。空間的中心是兩隻不 會交會的樓梯組成的核。

95


96


97


98


99


7x7 Images

2017 NCKU | Arch

100


101


/ 壓縮 /

7x7 Ideas

/ 變位 / 2017 NCKU | Arch

102


/

/ 異物 /

s

/ 驟變 /

/

/ 漸層 /

/ 凝滯 /

/ 滲透 /

103


Drawings |壓縮

104


生活場景重組概念拼貼|數位製作

105


都市角

Drawings |壓縮

106


角落正面性捕捉|炭筆

空間層次捕捉|炭筆

107


舞台化 / 層化空間概念模

Model |壓縮

108


模型|照片、數位處理

舞台化 / 層化空間概念模型|照片、數位處理

109


空間片段重組|

Model |壓縮

110


|模型照片、數位處理

空間片段重組|模型照片、數位處理

111


Drawings |異物

112


開門動作與感官接觸|素描

113


把手模型試驗|石膏

Drawings |異物

114


黑幕後的植物生長,視覺與觸覺間的微小刺激|黑布 / 木框 / 蕨類

115


門把手與指尖的

Model |異物

116


的微小接觸|銅 / 水泥

微小的高反差,熱的停留與動作|珍珠板 / 水泥漆 / 飛機木

117


Drawings |凝滯

118


凝滯 #1 |蠟彩 390*540mm

119


Drawings |凝滯

120


凝滯 #2 |蠟彩 1430*370mm 全景、色彩紛雜、既停滯又流動

121


Drawings |凝滯

122


整夜大雨|墨 細雨綿綿,時間麻痺雨聲,持續一夜,醒後發覺世界已濕透 動中有靜 靜中有動

123


平衡|複合媒材 以穩定的框架平衡氣候的動態

Model |凝滯

124


窗|複合媒材 隨著氣候或遮或檔,隔而不斷

125


Drawings |驟變

126


範圍 消長 影響 交融|冰塊 墨 宣紙 不織布

127


範圍 包覆 主

Drawings |驟變

128


主動的消長|墨 水 碗

潰解 指向性 消弭 超尺度|水彩 蠟筆 熱壓水彩紙 (300lb)

129


Model |驟變

130


光 阻隔 漸層 消逝|

窗 法碼 滑輪 力量的累積與極速釋放|

拉力 . 摩擦力

131


Drawings |變位

132


感受後人的主動調整| PS 拼貼

133


推力與材質與天

Model |變位

134


天氣|珍珠板 + 金屬

多層窗|竹 + 木 + 玻璃 + 宣紙

135


濃度深

Drawings |漸層

136


深淺漸層|炭筆 水彩

時間的變動|色鉛筆 鉛筆

137


濃度

Model |漸層

138


度與質感|石膏 顏料

漸層的窗|木材 壓克力 金屬 開窗機制 感受環境的漸變

139


Drawings |滲透

140


窗 | 摺頁 120 * 30 cm 油、水墨 宣紙

141


Model |滲透

142


構件 | 模型

構件 | 模型

20 * 20 *40 cm

20 * 20 *40 cm

水泥

水泥

143



NCKU | Arch106 Studio of Wei, Tzu-Chun Yu, Chiu-Shui / Lee, Pei-An / Weng, Hui-Chen / Chen, Yun / /// 2017 Summer.

Lin, Hsiu-Min / Tsao, Chi-Chia / Wu, Yi-Lin /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