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x Blurred Boundary

Page 1



BLURRED BOUNDARY 不清楚的邊界 建築以人工的角度介入環境,形成的地上物在時間軌跡的進程下 逐漸受到環境的風化、侵蝕,而一直以來建築都是以抵抗 防禦的方式分界人工與自然的邊界。

然而這條邊界並非是一刀兩斷,而是會隨著時間性慢慢互相滲透 這中間存在著很多物質上或非物質上的作用 有些是隱晦的不見的 或者是緩慢浮現的。 這現象如同是我們熟悉的建築生命週期 是有時間軸性的。

而這條人工與環境邊界也隨著時間性慢慢的變得弱化

同時也讓這些空間潛在條件被環境互融而形成無法定義的 ”不清楚邊界”。 如此我們該怎麼看待這樣的時間性 重新思考建築可以是甚麼 ? 能不能是可以回應時間的 ?

能不能是回饋、是適應、或是借力使力的 ? 我們將企圖尋找一種還無法清楚描述的建築形態、構造姿態

重新於人工與環境邊界的縫隙中尋找可以附著、生存的方式。

這些所謂 “不清楚的邊界” 空間在自然、都市、建築、物件、人之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 依存關係為何 ? 可以是甚麼 ? 如何介入 ?

00

BLURRED BOUNDARY


02 曾柏齊

2016 NCKU 4th Year Design Studio Tze Chun, Wei

Bo Chi,Tseng Page.11

陳冠廷

許毓琳

Kuan Ting,Chen Page.3

Yu Lin,Hsu Page.19

01

03

01

CONTENTS


04 陳椿 Chun,Chen Page.27

05 李庭誼 Ting Yi,Lee Page.35

02

CONTENTS


01

油水交織的邊界 溫度療癒的油水澡堂

陳冠廷

Sensory bath - state changes of water and oil

Kuan Ting,Chen 水油相變 / 溫度 / 濕度 / 光影 探討人的身體對空間邊界的感知

我的設計是一個探討環境感知的 油澡空間。利用水和油的相變以及交互 作用,結合溫度、濕度、光影等空間元 素去影響人對空間的感知與界定。設計 的重點在於探討如何營造出不需要實質 牆面,而是由不同油水比例、濕度、溫 度、光影細膩的變化去界定空間的邊 界。

我在設計裡扮演的角色就是透過 空間設計讓使用者能透過自己的身體直 接的去感受這些細膩的溫度溼度變化所 創造出來的看不見邊界。至於設計的企 圖則是透過空間直接的感受讓使用者體 驗一套完整且獨特的油澡三溫暖。設計 前期所研究的油水混和特質則是經過設 計的轉譯,融入空間的裝置中。

起初我試著針對油的特質進行研 究和實驗,歸納出油本身的特質,接著 再以實驗的方式測試油水混和的狀態, 進而發現有趣的元素。隨著研究和論述 的深入,我所關心的主體不再侷限於油 脂本身,而是延伸到影響其狀態的元素 - 溫度。而設計本身則是在反映前面研 究所歸納出來的階段性成果。試著擺脫 熟悉的建築思維,用溫度、油水、溼度 等元素作為設計的主題。 油水混和實驗圖像 油脂特質整合

03

Kuan Ting,Chen


油脂自我循環系統

04

Kuan Ting,Chen


油脂系統的機能發想 油水紋理整合疊圖

05

Kuan Ting,Chen


油脂感應裝置

06

Kuan Ting,Chen


油脂循環系統時序性整合 溫溼度感知油脂裝置

07

Kuan Ting,Chen


08

Kuan Ting,Chen


溫度療癒的油水澡堂 設計概念整合

09

Kuan Ting,Chen


空間序列透視圖

10

Kuan Ting,Chen


02

一盆流土 蒐集 X 角度 X 沖刷 X 堆積 X 土利用 X 紀錄 X 感知

曾柏齊

A POT OF MUDSLIDE

Bo Chi,Tseng 我所觀察的是人類與山坡地水土之間拉 扯的邊界 這道邊界隨著人類的奪取與自然的反撲 持續的變動著 而土石流是自然力在這邊界上 發生最劇烈的奪回 它就像心臟病發生的那個瞬間 但那瞬間其實是一段時間慢性病的累績 濫墾濫伐 促成了山坡地慢性病的形成 但人們面對自然力 是以築起一道擋土牆 一刀兩斷的阻隔了正在惡化的山坡地的 同時 也斷開了我們感知土地的機會 往往最後 在土石流發生時才驚覺才懼怕才感知 所以我想將一次次的水土流失放大 讓人們重新感知正在流失土壤 感知大地的慢性病

方式是藉由我的介入 讓擋土牆不在是一刀兩斷 經過蒐集堆積搬運 最後成為一盆盆的盆栽 藉由盆栽 記錄了土壤的流失大地的變化 當消費者買下盆栽的同時 也能體會到正在流失土壤的山坡

11

Bo Chi,TsengI


上面三張圖是將土附著在紙上 再以水去沖刷 藉此以平面的方式去紀錄水土的變化 進而建立了一個壓克力的有不同角度的裝置 最下面四張圖是運用水彩模擬水土沖刷堆積與角度的關係

12

Bo Chi,TsengI


左邊的圖示在說明山坡地的土石流動情形 將平面與剖面疊在一起 說明水土是三個向度的變化 右邊三張圖是想像讓人能感知土壤再流失的畫面 泥流隨不同季節在牆上留下不同的痕跡 藉由導引 在不同的時間點 產生不同的畫面

13

Bo Chi,TsengI


14

Bo Chi,TsengI


這記張圖是其中的作品上面的八張圖主要說明如何攔截土 讓土堆積 再以水塔的水去沖刷 使土分流 下面則是整個系統的剖面圖 說明水 土 的收集 搬運

15

Bo Chi,TsengI

最後堆積在一盆盆的盆栽中 堆積 最後成一盆盆的盆栽


16

Bo Chi,TsengI


藉由等角圖

17

Bo Chi,TsengI

去呈現水土攔截堆積沖刷再堆積 最終成為一盆盆的盆栽


JAN_APR

MAY_SEP

OCT_DEC

這幾張圖是中間的過程 最上面是最一開始對裝置的想像如何去攔石截土 中間左邊是宏觀地去分析不同季節的水 土 中間右圖是將尺度縮小到一畝田的設計 藉由農人照顧植物 田的過程去感受水土變化 最下面是最後 轉換到運用

18

Bo Chi,TsengI

石的沖刷情形 去記錄土流失


03

水田紀念公園

許毓琳

Below the banyan

Yu Lin,Hsu

彰化如何從全台最大米倉成為水田污染 最嚴重的地區? 東西二圳灌溉了彰化大量水田, 原為彰化最重要灌溉水源,卻因上游工 廠大量排放廢水而造成下游農地嚴重污 染導致休耕。 從最初觀察石澗榕並嘗試描繪的 過程而得到榕樹「遇酸分解,遇水膨 脹」的特性,加上實驗所得層與層之間 的薄弱,將其轉化成構築一道牆的方 式。 在休耕後,農民與政府及工廠 對立,轉化成水田公園的實牆,而在經 過數十年後,牆與廢水中的酸、台灣環 境中的酸雨反應而崩解、生成,隱藏在 牆中的種子也在牆體崩解後有機會萌芽 並透過設計,讓牆變形成平台或 遺留骨架成為瓜棚,讓外來者有機會走 進這樣一片廢棄的水田,也提供當地農 民種植所需構件。 二次地景的水田公園,建構在 水田被工廠酸水侵蝕與自然環境的酸 雨,在看見牆體變形時意味破壞持續, 卻也期待隱藏在牆中的種子能透過牆的 剝離有機會萌芽。 酸與時間,紀念水田。

榕樹生長描繪

19

Yu Lin,Hsu


20

Yu Lin,Hsu


牆的剝離想像 / 基地疊合

21

Yu Lin,Hsu


22

Yu Lin,Hsu


榕樹圖說 試體澆灌

23

Yu Lin,Hsu


24

Yu Lin,Hsu


全區透視想像 / 複層牆 平面

25

Yu Lin,Hsu


局部透視 / 細部

26

Yu Lin,Hsu


04

記憶家屋 海風的侵蝕與堆積

陳椿

Memory Home

Chun,Chen

在我的記憶中 家屋是空氣中飄著閒閒鹽味的空氣 是那抹不去黏黏的觸感 家屋是貼在身上的海風 是遠方那空白的一片海 家屋是那永遠擦不乾淨的窗戶 是漏了光的天花板 是 碰—!一聲的風

我的生活經驗和想像來自於這個海島, 但記憶中卻與海島毫無關聯。生活經驗 的源頭,卻不存在我的經驗中。 我的對生活的海島沒有記憶、沒有想 像,海島和我的生活空間形成的斷裂, 無法回應,因為那不存在於我得生活經 驗中,而有的只是生活中片段的雜訊。

我利用生活中記憶的片段記錄成線索, 這些片段由環境賦予,純粹的環境訊 息,這些來自我原始家屋的訊息,可以 說他是空間、是生活、是想像。而去重 新形塑我對於小島的記憶。 我利用空間場景作為敘事手法,空間可 以是環境感知發生的媒介,我想利用環 境感知的變換和我的生活經驗重疊,我 置入的設計將在時間軸上不斷和海島在 時間軸上蝕塑彼此,這是我生活的家 屋,我記憶中的家屋。

漏光的天花板 \ 積水的桌子 \ 抽風的 風扇 \ 水井 \ 擦不乾淨的窗戶 \

環境線索 空間轉化想像圖

27

Chun,Chen


環境線索 空間轉化想像圖

28

Chun,Chen


記憶轉化

29

Chun,Chen


記憶轉化

30

Chun,Chen


31

Chun,Chen

場景想像圖 情境圖


SECTION1 1/50

32

Chun,Chen


SECTION2 1/50

33

Chun,Chen


PLAN 1/50

34

Chun,Chen


05

自癒的家屋 氣味 / 記憶

李庭誼

Self-Healing Home

Ting Yi,Lee

透過氣味強化空間場景、構件,產生空 間與記憶的連結

氣味 / 構件 / 家具 / 空間 日常動作 / 習慣 / 反射動作 以空間裝載封存氣味,連結人的感官、 情感、知覺、記憶 實/虛

「曾幾何時 , 遙遠的過往無一倖存 , 人 逝物非 , 但依然有東西留下來 , 靜止 的 , 孤立的 , 更脆弱 , 卻更有生命力 , 更縹緲 , 更堅持 , 更忠誠——氣味 和滋 味長久以來守在這裡 , 像靈魂一般 , 隨 時準備予我們提示 , 等待與期盼著屬 於它們的時刻到來 , 在一切灰飛煙滅 時 ......」。

試圖透過一個人居住的家屋去實踐自癒 的空間,以身體尺度的構件開始,組成 家具,進而到空間 ;透過使用時的氣 味、動作強化,讓日常生活的動作序列 累積成為習慣、甚至是反射動作,身體 與構件產生強烈的記憶連結,與空間的 關係也更加緊密。將日常生活的小動 作,透過動作時產生的氣味、延長動作 步驟等方式,讓動作累積成為身體中的 隱性記憶,用嗅覺去感知、記憶空間。

35

Ting Yi,Lee


記憶中的氣味

氣味流動變因

36

Ting Yi,Lee


日常生活序列 情境想像

37

Ting Yi,Lee


38

Ting Yi,Lee


Plan

Section

39

Ting Yi,Lee


40

Ting Yi,Lee


Detail / Bathroom

41

Ting Yi,Lee


Detail / Door

Detail / Kitchen

42

Ting Yi,Lee



主編 / 陳椿 編輯 / 陳冠廷 曾柏齊 許毓琳 陳椿

李庭誼

封面設計 / 李庭誼 封底設計 / 陳椿


O

L U R

N D

R

A

E

Y

D --

Y

U

D

N

E

D

R

A R

U

R

R

A

L

--

N

O

D

R

U

R

B

B

U

O

B

E

B

R

L U

B

B

Y

D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