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中的上帝5

Page 1

基督教歷史的所有神學爭議,都是源自成功的宣教及教會的迅

速增長,那該有多好。而首次的爭議就肯定如此。教會舉辦首

屆主要大會(徒十五章) ,是為了討論他們成功在跨文化處境植堂時 所產生的一系列問題。這些植堂活動是安提阿教會發起的,主要是在 外邦人和多元種族居多的羅馬省分(今日的土耳其)進行;保羅和巴 拿巴被委派進行這項任務。但是在把耶穌基督的福音傳給猶太人以外 的外邦人一事上,他們並不是首批基督徒;腓利(徒八章)和彼得(徒 十章)已經這麼做了。不過,是他們首次建立了由猶太人和外邦人組 成的完整信徒群體—也就是說,建立多元種族教會。此外,他們顯 然教導這些初信者,指他們如今完全屬於上帝子民(這子民的另一個 名稱是以色列) ,而且無需經過歸信猶太教的過程。 保羅究竟傳講什麼?為何使一些人大為驚恐,另一些人則強烈反 對?

保羅的福音 保羅傳講的,基本上是我們在第二部所探討的信息。根據路加在 使徒行傳中所記載的保羅佈道信息,以及他在寫給自己建立的教會信 件中所提及之事,保羅顯然在教導— • 至高上帝只有一位。祂藉著創世和以色列的故事來啟示祂自 己。

第六章/上帝特選的子民:獲選要祝福 215

191


216

192

宣教中的 The Mission of GOD • 其他所有神祇都是人類虛構的,不能供給人的需要,不能拯救 人。 • 獨一的永活上帝差遣了祂的兒子拿撒勒人耶穌,因此落實了祂 對以色列的應許。 • 上帝使萬國藉著耶穌的死與復活,得到救恩、赦罪、永生。 • 任何國家的人如今可藉著相信耶穌—上帝所委派的救主、君 王—而歸屬於上帝的得救子民。上帝在即將臨到的終極審判 日、藉著耶穌介入時,他們將被顯為是義人。 • 要成為上帝的立約子民,只需悔改、相信耶穌。 這大有能力的信息,為多元的外邦群體帶來了盼望、喜樂,卻使 保羅的一些猶太同胞大為震驚、憤怒。他們主張,聖經清楚指出,獨 一永活上帝肯定已揀選以色列得救。只有蒙揀選的以色列立約子民才 是義人,才能認定自己可在上帝憤怒的日子平安無事。歸屬以色列必 然包括行割禮和守摩西律法,特別是以最顯著的方式展現猶太人在世 上獨具一格的律法—區分人生中潔淨與不潔淨之事(特別是食物) 和守安息日的律例。若這些外邦人要加入義人的陣營,確保得救,就 必須實質上藉著行割禮和謹守摩西律法成為猶太人。他們若要得到立 約的好處,就必須加入立約子民,遵守立約的規則,依循歸信猶太教 的傳統途徑。 以這種方式反對保羅的人,不全是拒絕承認耶穌是彌賽亞的人 (保羅在大馬士革路上的經歷之前,曾是這樣的人) ;他們也不全是對 所有與基督教有關之事都充滿敵意(保羅曾是如此)。這些人,其實 是曾篤信猶太教的基督徒,有些是像保羅一樣的法利賽人。他們對外 邦人的歸信有著同樣的問題。他們主張:相信耶穌是非常好的,但這 並未排除立約「會員籍」的基本聖經準則。 因此,路加記載了初期教會因外邦宣教成功所面對的一次基本衝


突。保羅與巴拿巴第一次宣教之旅歸來後, 「述說上帝藉他們所行的 一切事,並上帝怎樣為外邦人開了信道的門。」 (徒十四 27)安提阿教 會為此感到歡喜。另一方面, 「有幾個人從猶太下來,教訓弟兄們說: 『你們若不按摩西的規條受割禮,不能得救。』 」1 解決此爭議的會議在 耶路撒冷舉行時,我們讀到: 「惟有幾個信徒、是法利賽教門的人,起 來說: 『必須給外邦人行割禮,吩咐他們遵守摩西的律法。』 」 (徒十五 1、5) 。 在使徒行傳中,路加記錄了彼得、保羅、巴拿巴都曾參加是次會 議。雅各最終根據聖經,作出果斷的議決。而在保羅寫給加拉太教會 的信中,他自己對此課題提供的神學答案,則較為多采多姿;這教會 顯然被極力遊說相信此信息的人所困擾。 2 這派系挑戰保羅對人的保 證—相信彌賽亞耶穌足以使人成為上帝得救的子民。 他們喊道: 「摩西呢?」 保羅回答: 「別管摩西;亞伯拉罕呢?」 他們認為自己的看法擁有強而有力的聖經根據。保羅則駁斥他們 訴諸的論據,把他們帶到比摩西更早的時代,證明上帝對亞伯拉罕的 應許更為優先。對保羅和他的對手而言,問題在於聖經權柄。他們都 同意,教會採納的宣教策略必須符合聖經(他們的聖經,即我們所謂 的舊約)。3 保羅提供嶄新的釋經學,在這些經文中以亞伯拉罕為優先 考量—包括歷史時序與神學的優先性。 保羅在這經典的段落中結合了四點: • 上帝的應許

1. 這些人大概是真實的基督徒「弟兄」。不過,保羅至少對當中的一些人有負面的態度(加二 4) 。 2. 在歷史上,使徒行傳第十五章的耶路撒冷大會和保羅寫給加拉太人的信究竟有何關係,乃 是學者持續辯論的課題。主要的新約導論及註釋書都會探討此一課題。 3. 諷刺的是,我們今日與這初期的難題相距甚遠。對許多當代基督徒而言,問題出在舊約。 對這些初代基督徒而言,舊約是神的話;問題是出在教會身上。我們的問題往往是:舊約 是否真屬基督教?他們的問題則是:教會是否符合聖經(符合舊約) ?

第六章/上帝特選的子民:獲選要祝福 217

193


218

宣教中的 The Mission of GOD • 亞伯拉罕的信心 • 上帝的普世宣教使命—要藉著亞伯拉罕的後裔祝福萬國 • 對於所有像亞伯拉罕一樣有信心者而言,其救贖意涵為何 保羅指出,「上帝透過亞伯拉罕拯救萬國的心意」這一動態敘 事,是聖經宣告的福音核心。

194

正如「亞伯拉罕信上帝,這就算為他的義」。所以,你們要 知道:那以信為本的人,就是亞伯拉罕的子孫。並且聖經既 然預先看明,上帝要叫外邦人因信稱義,就早已傳福音給亞 伯拉罕,說: 「萬國都必因你得福。」可見那以信為本的人和 有信心的亞伯拉罕一同得福。 (加三 6∼9) 因此,保羅主張,向外邦宣教非但沒有離道反教,反倒是讓聖 經應驗了。根據上帝的計畫,以色列存在的目的是為了聚集列國;這 應驗了上帝對亞伯拉罕的核心應許。耶穌既是以色列的彌賽亞,而彌 賽亞既在自己身上體現了以色列的身分與使命,那麼,藉著相信而歸 屬彌賽亞,就等於是歸屬以色列。歸屬以色列,等於成為亞伯拉罕真 正的子孫。無論來自何國,都可成為他的子孫,因為「你們既屬乎基 督,就是亞伯拉罕的後裔,是照著應許承受產業的了。」 (加三 29) 我們稍後將再探討保羅福音觀更廣泛的宣教含義。如今讓我們完 整地回應他要我們「反思亞伯拉罕」的建議。

反思亞伯拉罕 關鍵經文:創世記十二章 1~3 節 保羅所謂的「福音預告」 ( 「萬國都必因你得福」 ) ,首先出現在創


世記十二章 3 節。這是上帝對亞伯拉罕應許的高峰。這段經文不僅是 創世記的關鍵,也是全本聖經的關鍵。它在創世記非常重要,因此出 現了五次,只是在遣詞用字上稍有不同(創十二 3,十八 18,二十二 18,二十六 4∼5,二十八 14)。4 所以,這顯然不是上帝給亞伯拉罕應 許後加添的項目,而是其主要元素。從聖經和神學的角度來看, 「祝

福」萬國是上帝給亞伯拉罕應許的最終結果。 創世記十二章 1∼3 節是創世記的關鍵經文:它把前十一章的故事 推進一步。前十一章記載上帝如何對待萬國(有時稱為「上古史」 ) , 之後的經文是有關始祖的敘述。以色列由此誕生,成為獨特的國家。 這段經文在全本聖經非常關鍵,因為誠如保羅所言,它「預告福音」 。 也就是說,它宣告這佳音:儘管發生了創世記一至十一章提到的事, 但上帝終極的心意是要祝福人類(當你讀到第十一章時,你會發覺這 是非常好的消息)。這祝福如何臨到萬國的故事,佔據了聖經其餘的 篇幅,並且以基督為其核心焦點。事實上,正典末後的異象提到各 族、各民、各方的人敬拜永活上帝(啟七 9∼10)。這顯然呼應了創世 記十二章 3 節的應許,把整個故事串聯起來。 全本聖經可被視為是長篇答案,要回答一個簡單的問題:上帝要 如何處置人類的罪與叛逆?上帝在創世記十二章至啟示錄二十二章的 經文當中,回答了創世記三至十一章黯淡敘事所引發的問題。從本書 全面論據的角度來看,創世記三至十一章設下了問題,是上帝的宣教 在創世記十二章至啟示錄二十二章所要處理的。

迄今為止的故事 創世記十二章是在一至十一章之後出現的。這簡單的觀察不但與 上文提及的創世記十二章頭幾節經文的關鍵角色有關,也提醒我們注 意任何經文上下文的重要。

4. 創世記三十五章 11 節也相仿,只是未使用同樣精確的詞句說「萬國蒙福」 ,而是應許「萬國 的民」將從雅各而出。

第六章/上帝特選的子民:獲選要祝福 219

195


220

宣教中的 The Mission of GOD 上古史的敘事首先描述了上帝創造宇宙的偉大工作,接著描述 按上帝形像造的男女。他們受託護理世界,在此任務中享受上帝的祝 福。不過,上帝所創造的人選擇悖逆他們的創造者、不相信祂的善 意、不順服祂的權柄、忽視祂為他們在世上的自由所設的界限時,這 故事就出了岔子。人類在道德自主權方面喧賓奪主,使受造界中確立 的所有關係出現裂痕。人類充滿了罪咎、懼怕,因此躲避上帝。男女 無法彼此相對時,已無法避免羞愧與彼此怪罪。土地被上帝詛咒,世 界不再按其應有的樣式回應人類。 這些早期敘事結合了人類劇增的罪,以及上帝不斷顯現的恩典之 兆。蛇的頭將被踐踏。亞當、夏娃則穿上衣服。該隱受到保護。挪亞 一家得救。生命繼續下去,而受造界在立約之下得以保存。情況非常 糟糕、滿目瘡痍,但整個計畫仍在進行: 〔創世記一至十一章的〕故事結束時,上帝的世界進入一種 狀況,局部保證了受造界的目的將會達成。上帝是日常現象 和四季變化的動因。他們繼續充滿全地。婚姻架構、親子關 係、親屬的廣泛網絡都被確立。農業、畜牧業、藝術、手工 等都建立起來。國家也開始形成。5

196

洪水之後,上帝向受造界更新了祂的應許,人類再次在上帝的祝 福下,奉命生養眾多、遍滿全地(創九 1)。接下來的兩章(創十至 十一章) ,必須被視為是對於緊接著發生之事的補充記載。一方面, 第十章描述源自挪亞子孫的列國,自然散居在敘事者所知的世界中。 這裡三次稱之為「分散」或「分為」 (創九 19,十 18、32) ,意味著列 國的分散是自然、沒問題的。事實上,這是創世記九章 1 節的應許與 命令所預見的結果。若不分散到世界各地,如何充滿全地?

5. John Goldingay, Old Testament Theology, vol. 1, Israel’s Gospel (Downers Grove, Ill.: InterVarsity Press, 2003), p. 190.


另一方面,第十一章卻從另一個非常不同的角度來看這件事。6 當 人們在美索不達米亞的士拿平原定居後,他們停止分散。他們決定在 那裡定居、建一座城和塔。這決定似乎結合了驕傲(想要使自己揚名 天下)與缺乏安全感(不想按神的心意散居全世界)這兩種心態。我 說「似乎」 ,是因為敘事者並未如我們期望那般,非常明確地說明這 城和塔的建築者為何如此驚動上帝,激起祂的回應。建築者為自己的 計畫提供兩個主要的理由;解經家對這些理由則有不同的強調。加爾 文認為他們想要「揚名」的慾望是「人類不折不扣的驕傲,對上帝的 鄙視……豎立城堡本身並不是什麼大罪。但為自己豎立一座萬代常存 的永恆紀念碑,卻顯出了頑固的驕傲,以及對上帝的藐視。」7 馮拉德 (Gerhard von Rad)比較克制地評述道: 「這城市的興起,象徵著堅定 的自我依靠。塔象徵了他們想要揚名的意願」。8 然而,猶太解經家把 焦點集中在第二個片語( 「免得我們分散」 ) : 「建築者的用意是要把人 聚集在一個中心地點,抗拒上帝要他們生養眾多,遍滿、治理全地的 心意。」9 不管這裡的細微意義是什麼,讀者肯定心情沉重地察覺到,這 與亞當、夏娃想要控制自己命運的傲慢嘗試,以及第一位建城者— 該隱—的缺乏安全感(他在上帝的面前不安地流浪)有異曲同工之 處。 10 此外,這件事也以相反的方式,呼應了天使違反天地界限,因

6. 根據創世記十一 1,這些記載顯然必須被理解為神學的補充,而不是歷史上的時序。作者/ 編者和我們一樣,肯定清楚意識到,若這些記載只是歷史時序,第十一章的頭幾個字( 「天 下人的口音、言語都是一樣」 )與創世記十 31 (宗族、方言……地土、邦國)便不太協調。 7. John Calvin, Genesis, Crossway Classic Commentaries, ed. Alister McGrath and J. I. Packer (Wheaton, Ill.: Crossway Books, 2001), p. 103. 8. Gerhard von Rad, Genesis, 2nd ed. (London: SCM Press, 1963), p. 148. 9. Bernard W. Anderson,“Unity and Diversity in God’s Creation: A Study of the Babel Story,” Currents in Theology and Mission 5 (1978): 74 —引述數位猶太學者。 10. 魏斯特曼(Claus Westermann)察覺這與創世記三 5 的相似之處。此外,它與以賽亞書十四 13∼14 對巴比倫王的傲慢的譴責也有共同點。見他的 Genesis 12 – 36, trans. Joh J. Scullion (Minneapolis; Augsburg; London: SPCK, 1985), p. 554.

第六章/上帝特選的子民:獲選要祝福 221

197


222

宣教中的 The Mission of GOD 而激起上帝憤怒的故事(創六 1∼4)。 「上帝堅持要人承認這界限。這 不表示天地之間不可能互動,而是意味著這些互動是上帝的恩賜…… 上帝是侵犯不得的。」 11 巴別塔的故事顯示有一群人似乎想要違抗上 帝為他們在世上立定的心意,意圖通往天上。 上帝介入、強迫他們分散之前,這段經文生動地嘲諷他們,指這 些努力是白費心機的。即使按人的標準來看,他們建的城也是劣等的 (以烤磚取代硬石;柏油取代水泥)。雖然他們聲稱自己的塔頂通天, 但從天上和居住在天上的上帝角度來看,這是何等微不足道,以至於 上帝必須要降臨、下來,才看得到這塔。 上帝深思熟慮的回應,既有預防功能(祂阻止他們達到他們渴望 的統一與集中) ,也是必須的(祂強迫他們要按祂的原意分散全地。 然而,他們如今是要在分裂、混亂的情況下分散)。這裡並未明確表 明上帝的行動是一種懲罰,但肯定有雙重諷刺,因為他們嘗試要避免 分散,卻反而導致他們在更糟的情況下分散。 人在之前已經分散各國〔第十章〕 ,這不應被視為懲罰,因 為它源自上帝的恩典〔第九章〕。然而,上帝先前以尊貴的 方式分散到各地的人,如今卻被祂不光彩地分散,把他們驅 散到各處。這是極度的潰敗,因為這些人與上帝的基本關係 已經破裂。12 另一方面,這也很諷刺,因為他們想揚名立萬,也的確得了名 聲,但不是他們想要的名聲。人們永遠記得他們,但僅記得反映他們 語言混亂的名字—巴別。 由此可見,創世記第十和十一章的不同觀點,相輔相成地道出了

198

人類生活非常多元的事實。這一點是我們可察覺的。

11. Goldingay, Old Testament Theology, 1: 190. 12. Calvin, Genesis, p. 106.


若想像一下在古羅馬可折疊式的雙連圖畫本畫上這兩則故 事,那麼在創世記第十章,強調的是世界的合一性:它有積 極的一面,因為上帝在創世記九章 1 節的命令逐漸應驗。第 二面則是創世記第十一章,這是消極的一面:人類的團結受 到破壞,因為他們彼此無法溝通;他們對安穩、合一、工藝 的掌握,在混亂、分散、上帝的不悅中垮掉了。人類從洪水 (mabbul,十 32)陷入巴別(babel) 。巴比倫根本不是巴比倫 人所想像的神祇之門。根據這故事的結論來看,它是胡言亂 語、亂成一團!

13

之前記載於創世記三至十一章的故事,都有一些上帝恩典的成 分。不過,在這城市與巴別塔的最後一段敘事裡,恩典的言語卻不復 存在。人類悲慘的故事似乎已陷入混亂、分裂的流沙。在某個層次 上,上帝偉大創造計畫的所有基本結構仍然存在。天地依舊循環、四 季繼續更替。晝夜、海陸、土地與深淵、人與上帝之間的關鍵界限仍 然存在。植物與動物按著上帝的心意繁殖。人類生養眾多、建立家 國、散居、遍滿世界。 但是從另一個層次來看,萬物卻可悲地悖離了上帝旨意中原有的 美善。世界因人的罪而落在上帝的咒詛之下。人類一代不如一代、惡 貫滿盈—嫉妒、憤怒、謀殺、仇恨、暴力、腐敗、醉酒、性變態、 傲慢。創造之神雖容許,卻不喜悅人們宰殺動物作為食物。女人在痛 苦與疼痛中享受生產的喜悅。男人在征服土地上獲得滿足感,卻要勞 累、受挫。男女享受性的互補與親密,卻要承受慾念與控制慾的困 擾。人心的傾向始終是惡。工藝、文化在進步,但務農和製造樂器的 技術,也可製造極大殺傷力的武器。列國經歷了民族、語言、地理的 多采多姿,另一方面必須承受其他的混亂、分散、競爭。

13. Howard Peskett and Vinoth Ramachandra, The Message of Mission, The Bible Speaks Today (Downers Grove, Ill.: InterVarsity Press; Leicester, U. K.: Inter-Varsity Press, 2003), pp. 95-96.

第六章/上帝特選的子民:獲選要祝福 223


224

宣教中的 The Mission of GOD 因此,整個上古史似乎處在一種刺耳的不協調狀態。我們如 今更迫切地問道:上帝與列國的關係最終是否已決裂?上帝 滿有恩典的忍耐是否已來到極限?上帝是否已在永久的怒氣

199

中拒絕列國?這是沉重的問題,是認真反思第十一章的讀者 無法逃避的問題。事實上,我們可以這麼說:藉著概覽上古 史,我們的敘事者想要非常嚴肅地提出這問題。只有這樣, 讀者才能作好準備,面對令人不安的建塔故事之後的新事: 亞伯拉罕蒙揀選、祝福。因此,這是上古史與神聖史的交匯 點,是全舊約最重要的經文之一。14 我們也必須即刻補充:這是從宣教學角度解經的最重要經文之

一 。上文已強調,聖經的主要宣教觀是上帝的宣教。不過,我們在 創世記一至十一章看見,上帝偉大、富創意的使命不斷受到阻撓與破 壞。這不但影響了人類的幸福,也影響了全宇宙。上帝的使命何去何 從?上帝下一步可以怎麼做? 不管下一步是什麼,都必須要處理一個範圍極廣的救贖議程。 創世記第一至十一章提出了一個宇宙性的問題,而上帝必須提供宇宙 性的答案。創世記一至十一章栩栩如生地描繪的問題,不是想辦法讓 人類死後上天堂就可解決的。若要除去咒詛,打通生命樹的路,就必 須戰勝死亡。上帝的愛與能力所必須處理的,不只是個人的罪,也 包括列國的競爭與鬥爭;不僅是人的需要,更包括了動物的苦難和土 地的咒詛。挪亞的父親拉麥盼望上帝的安慰使土地脫離咒詛(創五 29) —這心願仍有待實現。 上帝下一步可以怎麼做?這是只有上帝想得到的。祂看見巴別 地有一對膝下猶虛的年邁夫婦,決定使他們成為祂宇宙救贖使命的泉 源或發射台。上帝揭開這令人驚異的大計時,我們彷彿可聽見天軍大

14. Von Rad, Genesis, p. 152.


聲吸了一口氣。他們和創世記一至十一章的讀者一樣,意識到蛇的邪 惡與人的冥頑不靈,對上帝的創造界造成何等大的破壞。上帝究竟可 藉亞伯蘭和撒萊提供什麼解決方案?這就是接下來的敘事所涉及的範 圍。亞伯蘭所受的呼召,是上帝對人心的邪惡、列國的鬥爭、全受造 界的哀嘆,開始提供解決的方案。

深入探討創世記十二章1~3節 這段經文掀開了新世界的序幕,至終帶來新創造。但這新世界 是源自舊世界—創世記一至十一章描繪的舊世界。然而,舊世界是 貧瘠的。它的故事不但陷入了被遺棄的巴別塔流沙,即使是似乎肩負 未來盼望的閃族,也因撒拉不孕和他拉在哈蘭逝世,幾乎來到了盡頭 (創十一 30、32)。正如被上帝話語改變前的受造界一般,歷史似乎失 去了意義、陷入黑暗(創一 2)。不過,正如創世記一章 3 節提到「上 帝說」 ,這裡也提到「雅巍說」。上帝如今向「不育」發出了過去對黑 暗所說的話,帶來令人驚異、扭轉乾坤的好消息,使我們可以憧憬一 個(幾乎)難以置信的未來。上帝展開了救贖世界的使命。

譯文與結構 雅巍對亞伯蘭說: 「 你要離開

15

本地、本族、父家, 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 我必叫你成為大國。 我必賜福給你,

15. 第一個動詞在祈使動詞之後有一個反身代名詞,意味著這決定性的行動: l#k-l$k*。

第六章/上帝特選的子民:獲選要祝福 225

200


226

宣教中的 The Mission of GOD 叫你的名為大; 你也要叫人得福。 我必賜福給那些祝福你的人; 那輕視你的,我必詛咒 地上的萬族

17

16

都要因你得福。」

亞伯蘭就照著雅巍的吩咐去了。 (創十二 1∼4,筆者的 翻譯) 201

對我來說,以上述形式列出這段經文,是辨別其結構的最佳方 式。雅巍所說的話,是夾在「雅巍對亞伯蘭說話」和「亞伯蘭順服」 的敘述之間。上帝的話有兩個部分,各以一個祈使動詞( 「離開」 、 「要 叫人得福」 )作開頭。每一個祈使動詞之後,都有三個從屬子句闡明 遵行這命令的結果。 第二部分由「要叫人得福」作開始。在馬所拉(Masoretic)文本, 這顯然是祈使動詞。但一些學者把它修改成另一個未完成式動詞( 「你 必叫人得福〔參照新國際版聖經〕 」。不過,希伯來文有個特點(英文 也是如此) :若兩個祈使動詞同時出現,第二個祈使動詞有時可能表達 執行第一個命令所預期的結果或目的。 18 因此,這段經文的思路是:

16. 這子句的句法意味著是要探討例外,而非當中的一個應許。它是單數的( 「那輕視〔藐視、 譭謗〕你的」 ) ,上一行則是複數的( 「那些……人」 )。受詞和動詞的對調(譯按:作者的譯 文顯示了這方面的對調 —那輕視你的,我必詛咒)意味著這動詞並未出現在一連串表達 上帝多重心意的未完成式動詞之後。 「這裡論及詛咒的詞,顯然並非上帝心意的一部分…… 上帝命令亞伯拉罕去領受祝福,並把祝福帶給世界。縱然詛咒可能發生,但是雅巍並未命 令亞伯拉罕去詛咒……上帝的詛咒並非上帝命令的目的,而是亞伯拉罕祝福的一部分, 因為這個祝福應許提供保護」 (Patrick D. Miller Jr.“Syntax and Theology in Genesis Xii 3a,” Vetus Testamentum 34 [1984]: 474)。米勒(Miller)據此翻譯第三節: 「我會祝福那祝福你 的—若有人鄙視你,我必詛咒他,好讓世上所有家庭都可因你蒙福。」 17. 這字是 m!vp*j>,有時譯為「家庭」 (family)。但這英文字的一般意思太狹隘。M!vp*j> 係 指較廣的親屬群體。在以色列的支派結構裡,這字指的是支派以下的宗族。它有時可指有 親屬關係的整個群體(如摩三 1∼2) 。 18. 以下列的雙重命令為例: 「出去呼吸新鮮空氣」 ,或是「到寒舍過一夜」 ;在這兩個例子中,


「亞伯拉罕,你要去……而我必行以下的事……這樣你就能叫人得福 (這是結果) 」19 ,或是「亞伯拉罕,你要去……而我必行以下的事…… 好讓你能叫人得福(這是我的心意和目的) 」。無論是哪一者,這段經 文這兩個部分的總體信息顯然是:若亞伯拉罕遵行命令,若上帝落實 祂的應許,結果將是所有人蒙福。而保羅認為這的確是好消息。 第 4 節的開端也同樣正面。這裡提到亞伯拉罕遵行雅巍的吩咐。 因此我們充滿期待地繼續閱讀,想要看上帝如何遵守諾言,看最後一 句充滿奧祕、論到普世祝福的話要如何落實(不過,我們仍需繼續閱 讀很多經文)。使命已經開展。亞伯拉罕順服上帝的命令;上帝的應許 已在列國的歷史中啟動。

離開與祝福 創世記十二章 1∼3 節的另一個有趣特點,在於以下的平衡:亞伯 拉罕離開(第一個祈使動詞)的三個限縮層面,與他如何叫人得福、 以及叫誰得福的三大廣闊用語(第二個祈使動詞)形成對比。他一方 面要離開本地(他的身分的最廣泛領域) 、本族和最親近的家庭,另 一方面,他要叫人得福。這祝福的對象一開始並不明確(我們惟一確 定的是,他個人必蒙祝福) ,接著擴展至祝福他的人,最後是使所有 地上的萬族得福。 若把上帝對亞伯拉罕說的話前後並列,將發現同一點: 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 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 (創十二 1、3)

只有在第一個祈使動詞落實後,第二個祈使動詞才能落實。第二個動詞乃是第一個動詞的 目的或結果;第一個動詞則是享受第二個動詞的條件。這就是上帝對亞伯拉罕所說的話當 中,兩個祈使動詞的關係。 19. 為了方便的緣故,這裡恢復使用創十七章 5 節修改後的名字(亞伯拉罕)。一般人比較熟悉 他的這個名字。

第六章/上帝特選的子民:獲選要祝福 227

202


228

宣教中的 The Mission of GOD 亞伯拉罕必須離開,才能使列國得福。我們雖然見證了古代世界 史的墮落光景,但這世界仍能蒙福,不過祝福卻非來自這世界本身。 亞伯拉罕必須切斷所有與巴比倫地藕斷絲連的關聯,才能成為祝福全 地的管道。巴別塔是創世記一至十一章反映的最嚴重問題,因此不 可能是解決方案之泉;從這角度來看,即使是偉大的美索不達米亞帝 國,也被相對化、被否定了。人類最大的成就,並無法解決人類最棘 手的問題。上帝祝福列國的使命是徹頭徹尾的新開始。它要求人完全 脫離故事發展至今的軌跡,而非進一步演進下去。 亞伯拉罕首次出現在創世記第十二章時,其背景是第十一章 巴別塔故事的社會環境。事實上,亞伯拉罕蒙召離開巴別 地;根據這故事,那是充滿自信、驕傲的文化。而上帝命令 亞伯拉罕離開,至少使這文化變得相對化。國家本身不能拯 救人。上帝最終的救贖計畫,繫於軟弱的人類器皿—一位 不孕婦人的年邁丈夫。亞伯拉罕蒙召離開本國、本族(創 十二 1)。這是「第一次的出埃及經歷;藉此,近東帝國文明 大體上被留下一個烙印,被視為是較不重要的環境。」20

對抗巴別塔 這段經文還有兩個特徵,暗示了與巴別的比較和對比。首先,這 城和塔的建築者要使自己「揚名」 —也就是使自己聞名,讓人們永 遠記念他們的聰明,建築一座使自己獲得權力的城堡。上帝阻止這野 心,但卻對亞伯拉罕說: 「我必……叫你的名為大」 (第 2 節)。這個呼 應無疑是刻意的。人類集中式的傲慢所要嘗試達成的事,最終必然受

20. Christopher J. H. Wright, Old Testament Ethics for the People of God (Leicester, U. K.: InterVarsity Press; Downers Grove, Ill.: InterVarsity Press, 2004), p.222. 尾端的引文摘自 E. Voegelin, Israel and Revelation (Baton Rouge: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1956), p. 140。


挫、失敗。 人的驕傲、屬世的榮耀, 刀劍和冠冕背叛他。 他辛勞建築的

203

高塔與聖殿,都要化為烏有。21 上帝的恩賜,與上帝對信靠、順服祂者的祝福(如亞伯拉罕) , 乃是真榮譽的惟一來源。 第二,巴別的敘述五次使用「全地」這詞(創十一 1、4、8、 9 〔 兩次〕 )。這故事有真正的全球觀點,也在全球的混亂、分散中結 束。反之,上帝對亞伯拉罕說的話,則是以祝福地上萬國的應許作結 束。22 上帝的使命、宣教,是「在有詛咒之地使祝福流露」 。23 這裡顯然有意指出,這新的行動是上帝對前面數章描述的世 界—特別是對世界各國的雙重觀點(創世記十章的萬國列表及創世 記十一章的巴別事件)所作的回應。上帝的使命、宣教,是保存和充 分擴展列國增長及散播時原有的福氣,同時除去巴別所象徵人類罪惡 與驕傲的禍患。亞伯拉罕將要啟動這過程,而這過程最終要使萬國得 福。 除了巴別的故事,創世記三至十一章的其他故事全都帶有上帝的 救恩元素。事實上,如今出現在創世記第十二章的新元素,正是前面 幾章都曾講到的救恩—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重點,救恩並不是

21. Joachim Neander (1650-1680),“All My Hope on God is Founded,”Robert S. Bridges 改編 (1899 年 )。 22. 這片語稍微不同,但其普世含義卻很清楚。創世記十一章的片語是 :)l h*a*r#x,創世記 十二 3 則是 :)l m!vp$j)T h* a&D*m>。不過,a#r#x 和 &D*m> 常交替使用,後者較明確地 指地球表層—人類居住之地。亞伯拉罕應許的後期版本也使用 a#r#x 一字。例如,創世記 十八 18 提到 :)l g)y?

h*ay*r#x (地上萬國) 。

23. Isaac Watts,‘Joy to the World’(1719).

第六章/上帝特選的子民:獲選要祝福 229


230

宣教中的 The Mission of GOD 在巴別的故事中出現。救恩必然是外來的。 除了最後一個敘事以外,雅巍滿有憐憫的恩典,從序言開始 就貫穿所有敘事;這恩典如今勝過了列國致力在上帝以外建 立文明的最終叛逆、他們對名望和權力那無法滿足的慾望、 人類在全地的終極分散。亞伯蘭體現了神的恩典。這恩典與 上古史的恩典之舉截然不同。巴別塔建好、萬國分散之後, 未來的大門似乎永遠關上了。然而,雅巍如今再次以獨特的 方式打開這門,藉著揀選亞伯蘭這人和以色列民,呼召他們 〔列國〕歸向祂。24

204

應許的延伸 創世記十二章 1∼3 節是上帝對亞伯拉罕一系列應許的第一項聲 明。上帝隨後在以撒和雅各各自的父親死後,向他們重申這應許。我 們必須探討這些額外的經文,才能感受亞伯拉罕立約的全面含義。 創世記第十五章的焦點(第 18 節是第一次使用立約的措詞) ,是 上帝把土地賜給亞伯拉罕的後裔(亞伯拉罕抵達該地時,上帝首次應 許把這地賜給他〔創十二 7〕 )。然而,在此之前,上帝先更新賜後裔 的應許。這後裔不是亞伯拉罕所認為的義子(創十五 2∼3) ,而是他 的親生兒子。這兒子(後嗣)將帶來數不盡的子孫,如天上的星一 樣。他們將成為「大國」 (創十二 2)。亞伯拉罕以不符合直覺的信心 回應這應許。雅巍因此稱他為義(創十五 6) 。 創世記第十七章的焦點,是行割禮的要求。若從以色列人後來認 為割禮是一種道德委身的角度來看,該章很恰當地以上帝對亞伯拉罕 所說的這段話開始: 「你當在我面前行走,作完全人」 (創十七 1,筆 者的翻譯)。上帝緊接著概述先前的應許: 「我就與你立約,使你的後

24. James Muilenburg,“Abraham and the Nations: Blessing and World History,”Interpretation 19 (1965): 393.


裔極其繁多」 (創十七 2)。這句法的動力,與創世記十二章 1∼3 節相 仿—雙重命令加上對於心意的陳述。兩段經文中,第一個動詞都是 一樣的—行走(h*l^:)。不過,創世記十二章 1 節是一個唐突的命 令,要人出發到另一個地方;而創世記第十七章的意思則較一般,指 「行走」 —也就是過你的日常生活。除了形式之外,兩段經文的內在 邏輯也是一樣的,兩個命令都是以目的或結果的關係連結在一起的。 亞伯拉罕若在上帝面前坦蕩蕩地生活,就得以完全、正直。順服第一 個命令,使他能夠順服第二個命令。此外,上帝以祂的立約聲明及心 意,來環繞這兩個命令。25 創世記第十七章稱上帝與亞伯拉罕立的約為「永約」。在西奈之 約中較常見的措詞也在此出現:上帝應許成為亞伯拉罕後裔的上帝 (創十七 7∼8)。除此之外,祝福其他國家的普世觀點,也同樣保存下 來,而且隨著亞伯蘭改名為亞伯拉罕而獲得加強。這裡也重複解釋, 他將成為「多國的父」 (創十七 4∼5) ;改名為撒拉的撒萊,則要成為「多 國的母」 ,君王將從兩者出來(創十七 6、16) —這顯示應許將由亞 伯拉罕和撒拉的一個孩子來應驗。亞伯拉罕和夏甲的孩子以實瑪利, 也和亞伯拉罕一同領受祝福,只是永恆的約必須透過(上帝所應許, 但仍未出世的)以撒臨到萬國。 創世記第二十二章則是「亞伯拉罕故事的美學與神學巔峰」 。26 這 段經文反映了亞伯拉罕信心與順服的終極考驗。他在這場考驗中,順 服上帝的命令,願意把應許之子獻給上帝為祭。第十一章探討「倫 理與宣教」時,將更深入探討這章經文。如今的重點是:這件事結束 時,上帝與亞伯拉罕和他子孫的立約抵達巔峰,獲得加強、鞏固,特

25. 倫理焦點在創十八章更為清晰。神在創世記十八 19 以一個豐富和有程序的獨白指出,祂 揀選亞伯拉罕,是「為了要他教導家人行公義,以遵守雅巍的道」 (筆者的譯文)。本書第 十一章( 「上帝宣教子民的生命」 )將更深入反思上帝藉著亞伯拉罕落實的宣教議程的倫理 層面。 26. Gordon J. Wenham, Genesis 16-50,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2 (Dallas: Word, 1994), p. 99.

第六章/上帝特選的子民:獲選要祝福 231

205


232

宣教中的 The Mission of GOD 別是因亞伯拉罕的順服而獲得認可: 上主說:我指著自己起誓,這是雅巍的神諭, 你既行了這事, 不留下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 論福,我必賜大福給你; 論子孫,我必叫你的子孫多起來, 如同天上的星,海邊的沙。 你子孫必得著仇敵的城門, 並且地上萬國都必因你的後裔得福, 因為你聽從了我的話。 (創二十二 16∼18,筆者自譯, 強調字為筆者所附加)

立約的順服與宣教 創世記二十二章 16∼18 節不但是上帝對亞伯拉罕應許的最強烈記 載,以最高的誓約來確認(上帝指著自己起誓) ,它也相當明確地顯 明了上帝應許的心意與亞伯拉罕信心和順服的關係。創世記自十二章 1 節發出首個命令以來,已經暗示了這點,只是在第十七章呼籲人在 上帝面前作完全人及十八章要求人行公義時,愈見清晰。 根據這些經文微妙但明確的神學, 「亞伯拉罕之約是否有條件」 206

的舊爭議似乎過於簡單,因為事實並非全有或全無,而是包含這兩個 層面。 一方面,上帝對亞伯拉罕的最初揀選、向他說話、給他命令和應 許,都是無條件的,也就是說,它們並非因為亞伯拉罕已滿足了任何 條件,而是源自意料之外、不配得的神恩,也是因為上帝決心祝福分 裂成多國的人類。雖然迄今發生的事阻撓了祂美善的旨意,卻無法阻 擋祂的決心。 另一方面,創世記十二章 1∼3 節的核心宣告,在形式上暗示了條 件。第一個命令是關鍵: 「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上帝接著說要祝


福亞伯拉罕、叫他的名為大、增加他後裔的話,都有賴於亞伯拉罕起 來、前去。事實上,第二個命令( 「叫別人得福」 )及其預言的普世範 圍,有賴於亞伯拉罕順服第一個命令,以及上帝遵守諾言。雖然這段 話的形式是雙重命令再附加應許,其暗示的重點卻是: 「你若(按我命 令)去,我就(按著應許)行這些事……萬國必得福」。沒有離開,就 沒有祝福。說得直截了當一點:若亞伯拉罕未起來、前往迦南,故事就 將在那裡結束,或不斷重複巴別的命運。聖經將變成一本很薄的書。 然而,上帝在創世記十二章 1∼3 節第一次對亞伯拉罕說話時,著 重點肯定是上帝自己充滿恩典的主動,以及令人驚異的自發應許。不 過,來到創世記第二十二章時,亞伯拉罕的信心與順服(在十二章和 二十二章之間經歷了挫折和成長) ,完全被納入立約,到一個地步, 它甚至能成為立約的理據。上帝在創世記二十二章 16∼18 節的一段 話,在開場白和結語中強調,亞伯拉罕的順服使上帝義無反顧地誓言 落實祂的應許。 這並不意味著亞伯拉罕配得上帝的立約應許。我們不會因著對聖 經經文的這些觀察,而陷入靠行為稱義的類似推論裡。上帝無緣無故 向亞伯拉罕說話;這是在亞伯拉罕採取任何行動之前;不過,亞伯拉 罕相信與順服的回應,不但使上帝算他為義,也使上帝的應許邁向普 世的視野。 亞伯拉罕並未因著順服以致有資格領受祝福,因為祝福的應 許已經給了他。反之,現有的應許獲得了重申,只是條件有 些更動。這應許先前完全仰賴雅巍的旨意和目的,如今已經 改變,依據雅巍的旨意和亞伯拉罕的順服。這不表示上帝的 應許有賴於亞伯拉罕的順服,而是意味著亞伯拉罕的順服被 納入上帝的應許。此後,以色列的存在不但繫於雅巍,也繫 於亞伯拉罕。從神學的角度來看,這是對人類順服的價值一 種深刻的認識— 上帝可以接受這順服,使之成為一股動

第六章/上帝特選的子民:獲選要祝福 233

207


234

宣教中的 The Mission of GOD 力,推動祂對人類的計畫。27 保羅和雅各分別領悟了亞伯拉罕回應上帝時的這兩個層面。保羅 把焦點集中於使亞伯拉罕相信上帝應許的信心(不管這應許看起來似 乎難以置信)。亞伯拉罕因這信心被算為義。保羅可因此推論此信息: 人稱義是因信靠上帝滿有恩典的應許,不是靠行律法(如行割禮) ;後 者稍後在敘述中出現(羅四章;加三 6∼29)。雅各則把焦點集中於使 亞伯拉罕順服上帝命令的信心。亞伯拉罕因這順服,在實踐中展現了 信心的真實性(雅二 20∼24)。28 希伯來書掌握了這兩者:它凸顯亞伯 拉罕的信心,同時也以他的順服來證實這信心;他從離鄉背井開始,直 到創世記第二十二章的經典記載,都一直順服上帝(來十一 8∼19)。 而我們關注的,則是這些經文的宣教學釋經。必須注意上帝要祝 福列國的心意,是如何與人類對順服的委身結合在一起。這種委身的 素質使我們能夠成為這祝福的管道。亞伯拉罕之約的榮耀福音是:上 帝的終極使命是要祝福萬國;這使命的持續挑戰則是:祂計畫「透過你 和你的後裔」落實。因此,亞伯拉罕的信心與順服不僅是個人敬虔和 倫理的模範,也是有效參與這無限使命的不可或缺條件。譯為「叫他 人得福」的這兩個希伯來字,含括了這無限的使命。若沒有信心與順

208

服,就不能叫自己和他人得福。蒙上帝呼召參與救贖列國使命的人, 是像亞伯拉罕一樣運用信心,並展現了需要付出極重代價的順服。因 此,上帝對亞伯拉罕說的話,成了上帝(祝福列國)使命的終極議 程,而亞伯拉罕的回應,也成了我們(相信與順服)使命的依循模範。

27. R. W. L. Moberly,“Christ as the Key to Scripture: Genesis 22 Reconsidered,”in He Swore on Oath: Biblical Themes from Genesis 12-50, ed. R. S. Hess et al. (Carlisle, U.K.: Paternoster; Grand Rapids: Baker, 1994), p. 161. 28. 戈丁葛(John Goldingay)指出,這段希伯來經文記載上帝對亞伯拉罕說話時,並未特別 區分「應許」與「命令」。它常單單提到「上帝說」。因此,信心與順服實際上是對上帝話 語相輔相成的回應。兩者不能獨自存在。若不相信上帝的話,就不能順服。若不順服神的 話,就不是真正相信它。Goldingay, Old Testament Theology, 1:198。


「去……成為祝福」 創世記十二章 1∼3 節的核心主題非常清楚,我們肯定不會弄錯。 祝福一詞像高腳杯上的珠寶,閃閃發亮。希伯來字根 brk(作為動詞或 名詞) ,在這三節經文中出現了五次。上帝宣告必祝福亞伯拉罕,亞 伯拉罕必成為祝福,上帝必祝福那些祝福亞伯拉罕的人,地上的所有 家庭將因他得福。 29 從創世記前九章的角度來看,這是最叫人意外和 振奮的合唱曲。上帝的祝福最先就是澆灌在受造界,如今,祂再次採 取重複、強烈、驚人的祝福行動。不過,我們必須問的是:這些字的 意思是什麼?用心的聖經讀者該如何理解這裡的祝福? 若要回答這問題,必須從這段經文的脈絡— 創世記— 作開 始。但這字顯然也在以色列的信仰與文獻中,匯集了豐富的內容。因 此,為了我們的宣教學釋經,我們必須概覽整個祝福的清單;即使只 能簡略概覽,也勢在必行。此外,上文已指出,這段經文的最後一句 話( 「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 )產生了在正典中的期盼軌跡—這 軌跡最終著陸於保羅的新約宣教神學與末世論上。

祝福所具有的創造與關係特質 最先蒙上帝祝福的受造物是魚和鳥。根據創世記第一章的宏偉創 造記載,上帝三次宣告祝福:祂在第五天祝福海裡的魚、空中的鳥, 第六日祝福人類,第七日祝福安息日。祂在宣告首兩個祝福之後,即 刻命令這些活物遍滿海和地。宣告了第三個祝福後,祂以聖化和休息 的字眼,為安息日下了定義。在這基本的創造記載中,祝福一方面是 多產、豐富、完整,另一方面是在聖潔生活和與創造者的融洽關係

29. 本書 245∼248 頁將探討對於最後一個動詞的詮釋爭議。

第六章/上帝特選的子民:獲選要祝福 235


236

宣教中的 The Mission of GOD 中,享受受造界的安息。祝福,是有一個好的開始。

209

聖經下一次提及上帝的祝福時,是在洪水之後掀開了新世界的序 幕。其用語與第一次創造記載非常相似(創九章)。上帝祝福挪亞一 家,吩咐他們生養眾多,遍滿全地。祂同時與他們建立關係,要他們 尊重和保存生命—包括人與動物的生命。之後,這祝福與命令在創 世記第十章提及的列國分散中得著落實。 因此,創世記十二章 1∼3 節的祝福一詞,必須至少包括生養眾 多、擴散、充滿、豐盛等含義。不過,這裡提到亞伯拉罕的妻子已經 不孕。他們倆都老了。因此,這詞竟在這上下文中出現,實在令人大 感驚訝。創世記一至十二章的讀者清楚知道,祝福應有的意思是什 麼。不過,這對年老夫婦究竟該如何蒙福,就不得而知了。創造界的 多產肯定不是他們可享的福。因著撒拉的不孕,祝福之窗從未開啟。 如今隨著年事已高,更是完全封閉。 當我們繼續讀下去時,祝福所具有的創造內涵,主導了創世記餘 下的經文。事實上,brk 這字根(動詞或名詞)在創世記出現了八十八 次,佔全舊約的五分之一以上。當上帝祝福某人時,通常包括增加家 人、牲畜、財產,或是三者兼備。上帝的祝福意味豐豐富富地享受上 帝創造的美善恩賜。 最明顯彰顯上帝祝福的,是人的財富與幸福。長壽、財富、 平安、豐富的收成與孩子,乃是祝福清單(如創二十四 35∼36;利 二十六 4∼13;申二十八 3∼15)的常見項目。當代世俗者所謂的「運 氣」或「成功」 ,就是舊約所謂的「福氣」 ,因為舊約堅稱,只有上帝 是萬福之源。是的,上帝與祂子民同行,是祂至高的祝福(利二十六 11∼12)。物質的祝福本身則是上帝仁慈的具體表彰。祝福不僅把始 祖的敘事連結起來(參照創二十四 1,二十六 3,三十五 9,三十九 5) ,也使它們與上古史連結在一起(參照創一 28,五 2,九 1) 。因此, 上帝祝福始祖的應許,是重申了上帝對人類原先的心意。30

30. Gordon J. Wenham, Genesis 1 – 15,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1 (Dallas: Word, 1987), p. 275.


不過,這絕對不是機械化的。這裡的關係元素有縱向與橫向的層 面。 從縱向的角度來看,蒙福的人知道誰祝福他們,並致力於在生活 中忠於上帝。我們並不是完全了解以色列始祖家庭的個人宗教信仰與 實踐(而我們所知的某些層面令我們相當納悶) ,不過,顯然包括了 誠心敬拜、築壇、禱告、信靠,以及(至少在亞伯拉罕的情況中)與 上帝更親密的關係。 即使像亞比米勒這樣的外人,也知道是雅巍祝福他們奇特的鄰國 (創二十六 29)。事實上,始祖一般而言是毫不猶豫地見證祝福他們的 上帝: 他們的信仰並非沉默的。始祖向別人述說他們在自己生命 中對雅巍實在的經歷:他們述說上帝如何賜他們財富(三十 30,三十一 5∼13,三十三 10∼11;參照二十四 35) 、保護、 引導(三十一 42,五十 20;參照二十四 40∼49、56) ;賜他們 孩子(三十三 5) ;……及他們對祂的道德標準的委身(三十九 9) 。31 與上帝維持這段關係並不容易。對亞伯拉罕而言,只有在經歷 了人所能想像的最嚴峻考驗後,上帝才最終起誓確定祂的祝福(創 二十二章)。雅各與上帝摔跤的這段神祕記載,在結束時提到,雅 各也是在跟上帝掙扎了一番,受傷之後,才爭取到上帝的祝福(創 三十二 26∼29)。年邁、失明的雅各祝福約瑟的兩個兒子時,體認到 他如今所傳遞的這份祝福,是像牧羊人保護迷失、容易受傷的羊一 樣,守護著他的一生。這祝福也是他父親和祖父生命的標誌;他們兩 人都行在上帝的道上:

31. M. Daniel Carroll R.,“Blessing the Nations: Towards a Biblical Theology of Mission from Genesis,”Bulletin for Biblical Research 10 (2000): 29.

第六章/上帝特選的子民:獲選要祝福 237

210


238

宣教中的 The Mission of GOD 願我祖亞伯拉罕和我父以撒 所事奉的上帝, 就是一生牧養我 直到今日的上帝, 救贖我脫離一切患難的那使者, 賜福與這兩個童子。 (創四十八 15∼16) 從橫向的角度來看,祝福的關係元素也會觸及到四周的人。創 世記數次提及人們因接觸蒙上帝祝福的人而得福。繼承亞伯拉罕家庭 之福的人,一般而言都不自覺地落實了使人得福的心意(雅各大概是 個例外)。拉班因著雅各蒙上帝祝福(創三十 27∼30) ;波提乏因著約 瑟蒙福(創三十九 5) ;法老因雅各得福(創四十七 7、10)。值得注意 的是,亞伯拉罕被麥基洗德祝福的事件,醒目地顛倒了這一模式(創 十四 18∼20;參照來七章) ;對於此事,希伯來書賦予了相當重大的神 學意義。

211

祝福的創造與關係層面最美妙的結合,出現在雅各對約瑟的祝 福。它結合了三大層面:第一,上帝—萬福之源;第二,這祝福的 個人及所有格關係(他是「你父的上帝」 、 「以色列的磐石」等) ;第三, 這祝福預見的創造界豐盛: 這是因以色列的牧者,以色列的磐石— 就是雅各的大能者。 你父親的上帝必幫助你; 那全能者必將 天上所有的福, 地裡所藏的福, 以及生產乳養的福, 都賜給你。 你父親所祝的福,


勝過我祖先所祝的福, 如永世的山嶺,至極的邊界; 這些福必降在約瑟的頭上。 (創四十九 24∼26)

祝福的宣教與歷史特質 「去……叫別人得福」。這段上帝對亞伯拉罕所說的話,大致上有 兩個部分,各以一個祈使動詞開始。因此,兩者都是亞伯拉罕的任務 或使命。第一項使命是有限的、地理方面的。他必須離鄉背井,到上 帝要指示給他的地去。在接下來的三節經文中,這使命將在相當短的 時間內完成。當然,他們需要很多代的努力,才能佔領創世記十二章 7 節所應許的地。但第二個使命是無界限的— 「叫人得福」。它沒有 時空的限制。亞伯拉罕必須離開自己的地,好讓祝福臨到全地的人。 這裡的祝福成了一個命令、任務、角色,甚至超越了創世記所提到的 創造豐盛。因此, 「叫人得福」含括了一個延伸至未來的目的及目標。 簡而言之,這是使命性的。 事實上,這是上帝的使命、宣教為要糾正人類似乎刻意破壞之 事,拯救人類脫離自己罪惡與愚昧之惡果時,所發出的第一個命令。 它是上帝對人類的第三大宣教命令。頭兩者與創造有關,而且幾乎 是一樣的:上帝在創世記一至二章,把治理受造界的偉大任務委託於 人。他們必須看顧、料理神賜他們的地(創一 28,二 15) ;而根據創世 記第九章,神在大洪水之後,向挪亞和他的兒子更新祂原先的創造使 命。他們蒙上帝祝福,住在安穩的環境裡。這環境的安穩獲得上帝與 地上一切生命所立之約的保障。他們必須在這樣的環境中生養眾多、 遍滿全地。 然而,在創世記十二章 2 節,我們看見上帝的救贖使命揭開了序 幕。祝福一詞把它和之前的創造敘事連結起來。救贖與復興的祝福, 將在受造界落實(不是在屬天或神話的境界,或我們可以逃避的境 界) ,這同時也是為了受造界。人類的罪破壞了受造界。因此,上帝 想要修復的是受造界和人類。 「宣教是上帝的祝福,臨到那因著人類 第六章/上帝特選的子民:獲選要祝福 239

212


240

宣教中的 The Mission of GOD 的失敗與傲慢所導致的虧欠」 。32 罪惡透過人類入侵地上的生命,上帝也將藉著人的方式來處理 罪惡。上帝向亞伯拉罕宣告祝福,並在這祝福中預告萬族也將一同得 福。這回應了創世記第三章的詛咒及排斥。 「宣教是上帝對人類失喪 的回應」。33 上帝應許夏娃的後裔(也就是人)必踐踏蛇的頭,藉此摧 毀牠有害的行為結果(創三 15)。用心的讀者想必會揣想,誰是這位 踐踏蛇頭的人。根據創世記十二章 1∼3 節以下的經文,我們知道他是 亞伯拉罕的子孫。亞伯拉罕的一位子孫,將叫亞當的所有後裔得福。 「因一人的悖逆,眾人成為罪人;照樣,因一人的順從,眾人也成為義 了。」 (羅五 19) 在保羅的整個論證中,他想到的肯定是基督;而這句話正是他論 據的一部分。不過,若把這句話應用在亞伯拉罕身上,也有某種程度 的神學理據,因為上文已指出,亞伯拉罕的順服,乃是上帝與他確立 祝福萬國的立約關鍵元素(創二十二 16∼18)。事實上,早在保羅以 前,猶太傳統就已如此論及亞伯拉罕;根據這傳統,亞伯拉罕是上帝 的「第二位亞當」 —上帝藉著他讓人類重新開始,使以色列成為得 救新人類的核心。 34 根據對於亞伯拉罕與亞當之間關係的理解,保羅 指出,亞伯拉罕的後裔耶穌,正是落實了這應許的那一位。 對於耶穌在「向亞伯拉罕預先宣告的福音」此一敘事中的地位,

213

馬太也有同樣的動態理解。他在福音書裡,開宗明義確認彌賽亞耶穌 是亞伯拉罕的子孫,並在結束時,提到含括萬國的宣教使命;他因此 把教會置於亞伯拉罕使命的權柄之下。耶穌在馬太福音二十八章 18∼

32. Christopher Seitz,“Election and Blessing: Mission and the Old Testament,”劍橋大學神學系演 講(二○○○年十月) 。 33. 同上。 34.「以色列的立約呼召使她認為自己是屬於創造者的真人類。若亞伯拉罕和家人被視為是創造 者處理亞當之罪(並藉此處理世界的罪)的方式,則以色列本身就成了真正的亞當人類。」 N. T. Wright, The New Testament and the People of God (London: SPCK, 1992), p. 262。賴特 (Wright)旁徵博引拉比及舊約文獻,以證實這說法。


20 節對門徒說的話(所謂的大使命) ,可被視為是原先亞伯拉罕使命 的基督論變形— 「去……叫人得福……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 。 「叫人得福」的使命既賜給了一個人和他的後裔,這必然擁有歷 史的層面。祝福本身並不一定在歷史之中;迄今,創世記裡的祝福只 是受造界相對靜態、固有的特質,是多產與豐盛的享受。不過,這段 經文指出了,祝福是未來的應許( 「我必賜福給你」 ) ,並把祝福納入未 來執行的命令( 「叫人得福」 ) ,因此使祝福變為一種歷史的動力。35 創 世記十二章 1∼3 節把祝福注入歷史。它啟動了為未來帶來盼望的宣教 使命。 關乎未來所有世代的聖經故事逐漸展開之後,肯定為人類的墮落 提供了更多證據。所有上古史敘事的原型將一再重複。亞當與夏娃的 悖逆、該隱的嫉妒與暴力、拉麥的仇恨、挪亞那一代的腐敗與暴力、 巴別的傲慢與缺乏安全感,仍然沒有結束。然而,我們也知道,必須 尋找上帝在歷史的祝福蹤跡—人們從上帝領受、施與他人的祝福。 我們將尋找上帝在此應許的「大國」。我們將分辨人們所將進行的區 分,這關乎的是他們如何回應上帝將透過這蒙福的子民所行之事。我 們將尋求逐漸增加的證據,那證明了上帝的祝福將透過亞伯拉罕子民 至終傳播全球。簡言之,我們在人類的歷史中觀看上帝的宣教、使

命—那是開啟聖經宏大敘事的鑰匙。而這一切都由此開始。 因此,創世記十二章 1∼3 節在廣義的人類歷史之中,啟動了救贖 歷史—當然,這一切歷史都在上帝的主權計畫之下。它啟動的這歷 史,是宣教使命史—這是祂全然委身於亞伯拉罕及其後裔時,所肩 負起的使命。這使命也因此落在亞伯拉罕的肩上( 「叫人得福」 )。若

35. 魏斯特曼強調這點: 「祝福本質上並不屬於歷史。它可以賜給任何人,如創二十七所說的。 然而,根據原先的理解,它無需指向未來;意即,它不一定是應許。在十二 1∼3 中,J 典把 祝福與歷史關聯起來,因此把始祖的故事與這子民的歷史關聯起來……這祝福使亞伯拉罕 成為偉大的子民。這句話以最清楚的方式指出,J 典的眼光超越了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 歷史,望見未來。」Westermann, Genesis 12 – 26, 149 頁。

第六章/上帝特選的子民:獲選要祝福 241

214


242

宣教中的 The Mission of GOD 把這段經文視為「大使命」 ,是完全恰當的,也絕不是壞事。對於一般 被視為是大使命的馬太福音那一段經文而言,這肯定是其聖經基礎。 我們也許比亞伯拉罕更認識「上帝整全的話語」 ,以及歷世歷代以來 隱藏,如今卻透過福音在彌賽亞耶穌身上揭示的奧祕。不過,即使我 們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更完整的啟示,這一口號仍適用於教會的宣教 觀念與實踐。在為宣教作總結時, 「去……叫人得福」並不是最差的 說法。

祝福的立約與倫理特質 創造的福氣延續下去,澆灌眾人。創世記顯示,上帝祝福了亞伯 拉罕和他後裔以外的許多人。洪水以後,列國的增長與多元反映了祂 的心意。因此,上帝的祝福並非侷限於立約或救贖史的範圍內。這立 約包括了上帝的祝福,但上帝的祝福並不侷限於立約。即使不在這特 殊範圍內的人,也能和所有國家一樣,享受人數的增長。因此,雖然 許多文獻論及雅各如何欺騙以掃,奪得父親的祝福,以至於對以掃而 言,失去的祝福已無法挽回(創二十七章) ,但這並未阻止以掃成為 人口眾多的大國—以東族。事實上,在以色列有君王之前,以掃的 後裔已有他們自己的君王(創三十六章,參照第 31 節)。可見他失去 的祝福,和雅各獲得的祝福,所包含的顯然超越了單純的國家。 上帝的普遍祝福,與特殊立約祝福(是亞伯拉罕和撒拉的「應許 後裔」所享受的)之間的差異,在以實瑪利身上最為明顯。值得注意 的是,上帝與亞伯拉罕提到以實瑪利時,都充滿溫情(只有撒拉對他 有負面的回應。她認為他對自己的兒子以撒構成威脅〔創二十一 8∼ 10〕 )。亞伯拉罕祈求: 「但願以實瑪利活在祢面前」。上帝回應道: 「我 必賜福給他,使他昌盛,極其繁多……我也要使他成為大國」 (創十七 18∼20) —這些話精確地呼應了上帝對亞伯拉罕自己的應許。上帝 後來重申對以實瑪利的應許。即使在他被趕出亞伯拉罕的家庭後,聖 經記載: 「上帝保佑童子,他就漸長」 (創二十一 13、20)。然而,上 帝立約的對象是以撒(第十七章提到以撒,但他還未出世) (創十七


19、21)。這意味著這段立約關係的祝福是獨特的;它並未否定上帝能

215

夠、也將以各種方式祝福亞伯拉罕之約以外的人,卻是指出一種超越 創造豐盛與自然多產的福氣。36 舊約故事繼續演進,以色列享受的立約之福也愈見明確,包括經 歷了上帝的信實(上帝因著亞伯拉罕,對他們不離不棄) ,並被上帝 拯救脫離埃及為奴之地。這也包括了上帝在曠野中保護、眷顧他們、 賜他們所需的一切、赦免他們的罪。上帝名字的啟示、西奈山上頒佈 的律法、藉著會幕和獻祭體系持續與上帝相交的方式,都標誌著上帝 的立約祝福。上帝的恩賜直接落實了祂對亞伯拉罕的應許,並被視為 是這應許最具體的祝福。 以色列領受這一切祝福時,蒙召要效法亞伯拉罕的榜樣,作出 同樣的回應— 相信與順服。立約之福因此包括(透過上帝啟示的 名—雅巍)認識又真又活的上帝,並委身於愛祂、順服祂,好讓他 們繼續享受祝福(申四 32∼40)。申命記的高潮便在於強烈呼籲以色 列人「選擇生命」 ,也就是藉著愛上帝、信靠及順服祂,持守他們透 過神的立約應許所領受的祝福(申三十章) 。 在立約關係中,祝福的倫理層面保護著創造層面,使之不致退化 成「豐盛福音」。物質的豐裕確實可以是上帝祝福的具體標誌,但兩 者的關聯並不是自然而然或無法撤銷的。也就是說,上帝呼籲人無論 在順境逆境,都要相信、順服、忠心耿耿地遵守立約的倫理要求。物 質上的損失或身體的痛苦,不一定都是悖逆的結果(約伯記和耶利米

36. 我在這方面與戈丁葛有別。他根據這段經文推論,以實瑪利因著上帝應許給他的祝福和 行割禮(創十七章的立約記號) ,和他的後裔一起被納入亞伯拉罕之約(Goldingay, Old Testament Theology, 1:201, 203)。我則認為這段經文區分了以撒和以實瑪利。前者顯然繼承 了立約應許,後者雖行割禮、得祝福,卻未繼承應許。不過,戈丁葛正確地指出(224-31 頁) ,這些故事未明確指出「誰才算是」立約祝福範圍內的人。羅得的後裔摩押和亞捫算不 算?以掃的後裔以東呢?後期舊約著作對他們的地位為何,也是模稜兩可。無論如何,也 許有人認為,即使立約的祝福完全限於亞伯拉罕、以撒、雅各,及至以色列,但聖經一開 始就闡明,他們蒙福的目的是為了使其他人透過亞伯拉罕得福,或祝福自己。雖然以實瑪 利可能不屬立約家族,但他的後裔肯定是藉著亞伯拉罕得福的「萬國」 。

第六章/上帝特選的子民:獲選要祝福 243

216


244

宣教中的 The Mission of GOD 書都說明了這點)。財富也不一定是上帝的祝福(如阿摩司和其他先 知闡明的)。不義和壓迫的現實,讓某些人一貧如洗,另一些人則大 富大貴。這使得我們無法以簡單的方式把財富(或貧窮)與上帝的祝 福(或不得上帝的祝福)關聯起來。在本書第十一章,我們將進一步 探討立約的倫理層面與宣教之間的關係。

祝福所具有的多國特質與基督論特質 上帝在創世記十二章 1∼3 節對亞伯拉罕所說的話,其中心思想是 普世的。上帝祝福亞伯拉罕,命令他叫別人得福的結果是: 「地上的萬 族」都要蒙福。亞伯拉罕應許的普世範圍,是關鍵的論據,讓我們體 認到這段經文的宣教核心性—「叫人得福」的命令已相當明確表達 這點。如今,是更深入探究最後一個片語的時候了;因為它的普世層 面非常清楚,但其精確含義卻不是那麼清楚。 以下五段經文提到了這個片語的不同形式: 37 1.「地上的萬族〔m!vp$j)T h*a&D*m> 〕都要因你蒙福」 (創十二 3) 。這是上帝原先賜給亞伯拉罕的應許。 2.「地上的萬國〔Goy?

h*a*r#x〕都必因他得福」 (創十八 18)。

上帝提醒自己,亞伯拉罕的未來何等重要。 3.「地上萬國〔G"y?

h*a*r#x〕都必因你的後裔得福」( 創二十二

18) 。亞伯拉罕順服上帝,願意獻以撒為祭。上帝因此以加強 的語氣,重申對亞伯拉罕的應許。 4.「地上萬國〔G"y? h*a*r#x〕必因你的後裔得福」 (創二十六 4) 。 上帝在這裡以同一個詞向以撒重申這應許,但緊接著也再次強 調亞伯拉罕在道德方面的順從。 5.「地上萬族〔m!vp$j)T h*a&D*m>〕必因你和你的後裔得福」 (創

37.〔英文版〕都是筆者的翻譯〔譯按:中文版使用和合本〕 。


二十八 14) 。上帝在伯特利向雅各重申應許。 關鍵動詞當然是 B*r^K ( 「祝福」 )。在這些經文裡,它以兩種動詞 形式出現。學者對這譯文的精確意思有許多爭論。它在第一、二、五 段經文裡,是以 niphal 形式出現,在第三和四段經文裡,則以 hithpael 形式出現。希伯來文動詞的 niphal 形式,有可能是被動式、反身式, 或關身式,hithpael 則較自然是反身的。因此,我們可以從被動式、反 身式或關身式來解讀這些字眼。容我稍作解釋。 被動式的讀法是: 「將被祝福」 (這裡預設「被上帝」或「被我」 祝福) 。大部分古代譯文取此讀法,新約也是使用這一讀法(例,保羅 在加三 8 便使用了這版本)。然而,要表達這一希伯來動詞的被動式, 我們可以用更簡單的方式,如 pual 形式;而 niphal 形式乃是超越了單 純被動式的意思。 反身式的讀法是: 「將祝福自己」 ,意味著人們將用亞伯拉罕的名 彼此祝福。意即,他們可能是為自己禱告,希望像亞伯拉罕一樣蒙 福,或在為別人禱告時,援用亞伯拉罕的名( 「願上帝像祝福亞伯拉 罕一樣祝福你」 )。這符合我們已知的習俗:為自己和別人禱告時,援 用一些特別蒙福者的名(如創四十八 20;得四 11∼12)。它也比較符合 詩篇七十二篇 17 節的意思。 溫漢(Gordon Wenham)則維護關身式的讀法: 「他們將尋得祝 福」 。另一種譯法是「他們視自己為有福的」 。38 我們很自然會假設,既然這五段經文大同小異,那麼應該以同樣 的方式來讀這些主要的動詞。 39 爭議點在於,是否應把所有的動詞都 讀成被動式(被祝福,較接近自然的 niphal)40 或反身式(祝福自己,

38. Wenham, Genesis 1 – 15, 277-78 頁。 39. 卡羅爾(Carroll R.)認為,有兩段經文使用 hithpael 結構,也許有特殊的原因。Carroll R., “Blessing the Nations,”pp. 23-24. 40. 希伯來聖經的初期譯文及新國際版聖經採用此詮釋。此外,參照 O. T. Allis,“The Blessing of

第六章/上帝特選的子民:獲選要祝福 245

217


246

宣教中的 The Mission of GOD 較接近自然的 hithpael) 。41 不過,愈來愈多學者意識到,反身式終究也帶著一種被動式的引 申。這是因著上帝所應許的其他事物。若果有人援用亞伯拉罕的名來 祝福—也就是說他們求上帝像祝福亞伯拉罕一樣地祝福他們,那就 預設了他們對祝福亞伯拉罕的上帝相當熟悉,認為在亞伯拉罕身上, 看見了祝福之上帝的大能;這些人因此承認亞伯拉罕和他的上帝。不 過,上帝才剛剛說過,祂必祝福那「祝福亞伯拉罕的」 —意即,那

218

些認為亞伯拉罕如此蒙福的人。因此,那些藉著亞伯拉罕祝福自己的 (若接納 hithpael 的完整意思) ,至終將被上帝祝福,因為上帝已應許 要這樣做。反身式暗示了被動式將是其結果。魏斯特曼如此總結: 事實上,反身式的譯法也表達了被動式…… 「地上的萬族因 亞伯拉罕祝福自己」時(意即,援用他的名為自己求福) …… 這裡明顯預設他們領受了祝福。若以亞伯拉罕的名祝福自 己,上帝就賜福,祈求者也領受祝福。若求上帝祝福時,提 到了亞伯拉罕的名,那麼亞伯拉罕的祝福就澆灌在地上的萬 族,沒有界限。因此,被動式和反身式譯法的內容並無矛 盾…… (第 3 節)包含了蒙福的具體事實……上帝對亞伯拉罕 的應許所宣告的行動,並不僅限於他和他的後裔。它必須含 括地上萬族,才算達到目標。42 另一個更進一步的宣教學考量,也使這一點更加有力。如上文所 說,如果只是要表達簡單的被動式,希伯來文是有別種形式的(如撒

Abraham,”Princeton Theological Review 25 (1927): 263-98。 41. 許多批判學者採用此詮釋。另外,參照標準修訂譯本及新英文聖經。近期維護被動式讀 法的是 Keith N. Grueneberg, Abraham, Blessing and the Nation: A Philological and Exegetical Study of Genesis 12:3 in Its Narrative Context, Beihfte zur Zeitschrift für die alttestamentliche Wissenschaft (New York: Walter de Gruyter, 2003)。 42. Westermann, Genesis 12 – 26, p. 152.


下七 29 和詩一一二 2 的 pual,或賽十九 24 的 qal 被動式分詞)。但這裡 刻意使用了 niphal 和 hithpael 形式;它們雖包含被動的意思,但也有 反身、自我參與的細微意思。這一點為何那麼重要?原因如下:藉著 亞伯拉罕來祝福自己、或認為自己蒙福的這個動作,意味著認識這福 的源頭。若認識亞伯拉罕是祝福的模型,尋求像他一樣蒙福,那麼這 肯定包括了認識亞伯拉罕的上帝,並單單向這位上帝而非其他神祇求 福。 事實上,我們「蒙福」 (被動式)時,不一定知道或承認祝福的 來源。可悲的是,許多人(包括舊約當中的以色列)把他們實際上是 從永活的創造上帝那裡領受的祝福,歸功於其他神祇。和所謂的「普 遍恩典」一樣,普遍祝福的經歷(意即活在上帝祝福的受造界裡)本 身並不具備救贖的特質,因為沒有包含「認識上帝」。43 不過,人若不 承認亞伯拉罕的祝福之泉(意即亞伯拉罕的上帝) ,就不會刻意、明 確地援用亞伯拉罕的名來祝福。這就是所謂的列國將來蒙福的信仰宣 告層面。他們承認亞伯拉罕的上帝,在亞伯拉罕裡面、藉著他祝福自 己時,就能蒙福。 本書第七章將探討「因你」 (in you 或 through you)這一修飾詞 更進一步的重要性: 「因你」指向的是這特殊性。然而,在這裡只要指 出,上帝對亞伯拉罕應許的高峰,不僅僅是指萬國將以某種不明確的 方式獲得祝福(完全被動的) —不論他們與亞伯拉罕的關係如何;這 個高峰,也不是指他們蒙福的方式,會與上帝剛剛宣告將藉著亞伯拉 罕所行之事毫無關聯。不, 「因你」這一關鍵詞和這動詞的自我參與 形式,共同顯示了上帝的心意乃是要萬國自覺地透過把亞伯拉罕的福 應用到自己身上,而分享這福。這並不是隨意灑下的福。這乃是刻意

43. 保羅在這方面糾正路司得居民的錯誤觀點。他向他們指出,他們享受的日常福氣其真正的 來源是什麼(徒十四 15∼18) 。他的這番話是一種緊急的回應,非常簡短。我們可以假設, 他若有時間,面對的情況也不是那麼動盪,他一定會從創造的故事再進到其餘的聖經故 事—以耶穌的復活為其巔峰。

第六章/上帝特選的子民:獲選要祝福 247

219


248

宣教中的 The Mission of GOD 的行動,它將啟動上帝所應許的祝福。列國將像亞伯拉罕一樣蒙福, 但這單單是因為他們將投靠惟一的祝福之泉—亞伯拉罕的上帝,並 且認同亞伯拉罕子民的故事。他們將認識亞伯拉罕的上帝。 我稱此為宣教學觀點,因為它肯定與第四章探討的重點有關, 也就是聖經的上帝要人認識祂的真實身分。受造界必須認識它的創造 者。列國必須認識他們的審判者和救主。這就是希伯來書所說的上 帝;上帝—意即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 — 「被稱為他們的上 帝,並不以為恥」 (來十一 16)。亞伯拉罕的故事回顧了創世的偉大敘 事,並前瞻更偉大的救贖敘事;而祝福的措詞,則是這兩個傳統之間 的臍帶。上帝的祝福連結了創造與救贖,因為救贖是恢復受造界原本 固有的福氣。 因此,上帝落實對亞伯拉罕的應許,不僅僅是廣義地祝福列國, 而是在於列國明確地認識全本聖經的宏大敘事;亞伯拉罕則是這故事 的中心人物。這對宣教極為重要。世上許多所謂的教會增長其實膚淺 得驚人,也很脆弱。其中一個原因是人們乃是以功利主義的態度,相 信一位他們認為大有能力的上帝;這位上帝與耶穌有一些關聯,而這 位耶穌又是從聖經的根源中被抽離出來。他們並未透過在亞伯拉罕所 啟動的這一故事來認識上帝一事,挑戰他們自身深層的世界觀。然 而,保羅則沒有讓他的初信者繼續在這方面軟弱;他在加拉太書清楚

220

教導、提醒他們,他們對基督的信心,使他們納入亞伯拉罕的信心與 宗系。他們離棄無生命偶像之後所轉投的永生上帝,早已透過亞伯拉 罕來宣告福音。他們可以因著亞伯拉罕、透過他的後裔彌賽亞耶穌, 算自己為有福的。 當然,基督徒閱讀這段經文時,和保羅一樣知道其應驗是植根於 同一位耶穌。只有藉著基督,經文的多國願景才能落實。因此,保羅 對列國的多元代表—地中海一帶教會的外邦信徒—說道: 「你們因 信基督耶穌都是上帝的兒子…………你們既屬乎基督,就是亞伯拉罕 的後裔,是照著應許承受產業的了。」 (加三 26、29) 加爾文正是以這一基督論釋經學的有趣方式,來解決以下的釋


經難題:創世記十二章 3 節主要動詞的精確意思是什麼?他顯然清楚 意識到有不同的語法選項。他最後主張:我們既然知道列國實際上是 因著基督得福,而基督既是亞伯拉罕的後裔,我們就可以從被動式的 「蒙福」所蘊含的深層意思,來理解神對亞伯拉罕的應許。加爾文評 述創世記十二章 3 節的最後一個片語時,如此寫道: 若有人選擇從有限制的角度來理解這段經文,認為這是一句 諺語(祝福自己的孩子或朋友的人將被稱為亞伯蘭) ,那就 任由他享受自己的見解吧;因為這樣詮釋希伯來文片語的結 果,人們將把亞伯蘭說成某個代表快樂的人物。 不過,我進一步延伸其意思,因為我認為上帝後來更清晰地 重複了這裡應許的事(見創二十二 18)。保羅的權威也讓我 看見這點〔加三 17〕 ……我們必須理解的是,這祝福是上帝 在基督裡,應許給那位正在前往迦南地的亞伯蘭。因此, (我認為)上帝宣告的是,萬國應透過祂的僕人亞伯蘭得 福,因為基督是在亞伯蘭的身內。如此,祂不但宣告亞伯蘭 將成為祝福之範例,更指他是祝福之因…… 〔保羅〕總結指 出,上帝與亞伯蘭立的救贖之約,只有在基督裡才能穩固。 因此,我認為這段經文的意思是:上帝應許賜福給僕人亞伯 蘭。這福後來必流到萬民。44

結論 我們該如何回答本段開頭的問題: 「祝福」的意思是什麼?創世記 十二章 1∼3 節(包括全本創世記)顯然非常關注祝福。然而,這些意

44. Calvin, Genesis, pp. 112-13.

第六章/上帝特選的子民:獲選要祝福 249

221


250

宣教中的 The Mission of GOD 思豐富、引起共鳴的片語指的究竟是什麼?它們把我們的思想導向何 處(因為這段經文的視野相當廣闊) ? 上文提及,祝福首先是與受造界和一切美善恩賜息息相關;上帝 渴望人在祂的世界裡享受這些美善恩賜—豐盛、碩果累累、多產、 長壽、平安、安息。然而,人們必須在與上帝和他人擁有健康關係的 前提下,來享受這一切。不過,這些關係卻因著創世記三至十一章描 述的事而徹底受到破壞。若沒有上帝介入救贖,人如何能夠享受這些 福氣? 然後我們看到,這段經文的命令與應許,賦予了它強有力的宣 教動力。它的未來導向,則使它成為對歷史的有計畫論述。在遭到罪 和詛咒破壞的受造界裡,歷史將成為充滿盼望的故事,論述的是上帝 如何落實對亞伯拉罕的應許(創十八 18)。不過,我們很快發現,若 這是上帝的使命,它也要求亞伯拉罕的信靠與順服,並要他的後裔委 身於這立約的倫理要求。因此,亞伯拉罕之約既是上帝子民的道德議 程,也是上帝的使命宣言。 最後,我們對(重複了五次的)亞伯拉罕應許的普世主題— 萬國的子民至終將因亞伯拉罕得福—感到驚嘆。我們像保羅一樣承 認,這是合乎聖經的福音精髓,是首先向亞伯拉罕宣告,指上帝已藉 彌賽亞(即拿撒勒人耶穌,亞伯拉罕的後裔)使萬國能得此福。只有 在基督裡,藉著祂受死、復活的福音,萬國才有望得福。


第七章 神的特殊子民:為眾人蒙揀選

第七章/上帝的特殊子民:為眾人蒙揀選 251


252

宣教中的 The Mission of GOD


六章對亞伯拉罕蒙揀選的初步概覽,主要集中於祝福—他蒙

222

揀選得福和叫人得福。現在讓我們更深入探討亞伯拉罕盟約兩

個聞名的核心概念及其含義。這兩個概念因保羅「預先宣告的福音」 和「萬國必因你得福」的說法而名垂千古。 這目標的普世性(萬國)與途徑的特殊性(因你)之間的張力, 早在舊約初期的以色列史中已然出現。這張力對宣教的聖經神學是如 此重要,因此,我們必須更進一步來探討這兩端。這張力也產生了許 多未能令人滿意的解決方案,包括傾向於某一端的解決方案;比如推 論出某種形式的普救論、普世主義,但卻未觸及上帝透過以色列和基 督進行救贖工作的特殊性;或是指責以色列的沙文主義和排他主義, 認為他們忽視了上帝對其他國家的廣泛關懷。若要回應這些扭曲,就 必須深入全面地探討聖經經文,這也正是本章必須進行此任務的原 因。啟程之前,讓我們切記本章的目的:辨別上帝的宣教使命是如何 完整地織入聖經的繡帷裡。上帝的宣教使命,無疑擁有普世的視野, 也無疑擁有特殊的歷史方法。兩者都是開啟聖經宏大敘事之鑰。

普世性—舊約中反覆出現的亞伯拉罕之約 我們一旦從創世記的以色列始祖敘事,轉到他們在出埃及後的 國家歷史敘事,敘述者就把讀者的眼光聚焦在上帝如何對待以色列這 個國家上。透過舊約以色列史,亞伯拉罕應許中的最重要元素被強調 了出來:這些元素包括這「大國」在面對威脅和反對的情況下增長、 第七章/上帝的特殊子民:為眾人蒙揀選 253

223


254

宣教中的 The Mission of GOD 雅巍祝福以色列的立約關係、佔領應許之地等等。在這一切事上(後 裔、立約、土地) ,以色列的信心(特別是申命記所表達的)可追溯 至亞伯拉罕,並為著上帝如何信實地在這些層面上遵守對他們先祖的 承諾,向祂發出讚美。 然而「地上的萬國」又如何?在創世記那五段提及神藉著亞伯拉 罕和其後裔祝福萬國的經文外,聖經裡其他經文,似乎就很少提到應 許中這最後一個子句。不過,也不是完全未提及;因此,我們現在就 要來概覽在其他地方的經文中,有哪些地方直接或間接提到上帝對以 色列以外世界的心意這一普世層面。我們將探討在論及上帝的救贖心 意時,提到「萬國」或「全地」的經文,或是以超越以色列的角度探 討祝福主題的經文。到了本書第十四章,則將更廣泛、深入探討舊約 普遍的「列國」主題。至於本章的焦點,並非討論所有提及雅巍與列 國的經文,而是那些在某種層面上表達了普世性、直接或間接呼應亞 伯拉罕應許的經文。探尋了在舊約中亞伯拉罕的普世性之後,我們也 將指出它在新約中「著陸」時,對於認為耶穌基督是應驗這應許的終 極之鑰者而言,產生了什麼影響。

摩西五經 出埃及記九章 13∼16 節。 「上主對摩西說:你清早起來,站在法 老面前,對他說: 『雅巍—希伯來人的上帝這樣說:容我的百姓去, 好事奉我。因為這一次我要叫一切的災殃臨到你和你臣僕並你百姓的 身上,叫你知道在普天下沒有像我的。我若伸手用這瘟疫攻擊你和你 的百姓,你早就從地上除滅了。其實,我叫你存立,是特要向你顯我 的大能,並要使我的名傳遍天下。』 」 對法老說的這段話,出現在十災的敘事裡。誠如本書第三章所言 (第 94∼95 頁) ,這敘事的其中一個主要次情節是:法老應該來認識 上帝是誰。他至終必認識(他不願意承認的)雅巍是上帝,是埃及和 224

任何地方的上帝。不過,這裡預見的不僅是法老的認識。法老不但必 須意識到「在全地」沒有像雅巍的上帝,全世界也必聽見雅巍的大能


與大名。至於是透過經歷雅巍的祝福抑或審判來認識這點,就要看他 們是否效法法老的榜樣;抑或從中學習了足夠的教訓,選擇那正確的 途徑。因此,法老在此成了亞伯拉罕之約的經典例證—「那輕蔑你 的,我必詛咒他」 (創十二 3,筆者的翻譯) ,劃下了一道防護線。 范涵(Terence Fretheim)深具洞見的評論,道出了這段經文的宣 教學意義(只是沒有使用這方面的術語) : 這裡展現了上帝創世的終極目標。三段「認識」的經文(八 22,九 14、30)強調上帝與全地的關係。雅巍絕非地方神, 只是致力於超越另一位地方神祇。對上帝來說,最終的議 題是:上帝的名在全地被宣告(sapar) —這個動詞,在其 他地方,就常常是用在對於上帝好消息的宣告上(例,詩 七十八 3∼4;賽四十三 21) 。這並非以草率、敷衍的方式,來 理解雅巍與非以色列人之間的關係。說上帝是全地的上帝, 意味著全地的人都是上帝的子民;他們應該認識這位上帝的 名。因此,上帝在這些事上的心意不僅僅集中在以色列的救 贖。上帝的心意是含括全世界。上帝如此公開行事,使祂的 好消息能向每個人宣告(見羅九 17) 。1 出埃及記十九章 5∼6 節。 「如今你們若實在聽從我的話,遵守我 的約,就要在萬民中作屬我的子民,因為全地都是我的。你們要歸我 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2 這是關鍵的宣教學經文。本書將重複探討這兩節經文。它是出埃

1. Terence E. Fretheim, Exodus, Interpretation (Louisville: John Knox Press, 1991), p. 125. 2. 我修改了新國際版聖經經文的第二句句首。這是此處希伯來連接詞 kì 更自然的譯法: 「因 為」 ,而非「雖然」 (NIV) 。重點不是「 『雖然』全地屬於上帝」 ,而是「 『因為』全地屬於上帝」 〔譯按:和合本無此問題〕。以色列將擁有祭司和聖潔的功能,並蒙召扮演積極的角色,成 為上帝與萬國之間的中介。

第七章/上帝的特殊子民:為眾人蒙揀選 255


256

宣教中的 The Mission of GOD 及記的關鍵經文,正如創世記十二章 1∼3 節是創世記的關鍵經文一 般。在描述上帝救贖與恩典行動(出埃及事件)的第一至十八章,和 描述立約、頒佈律法、建造會幕的第二十至四十章之間,它是連結的 鉸鏈。它和創世記十二章 1∼3 節一樣,結合了命令(以色列必須有何 操守)及應許(以色列將在列國中扮演什麼角色) 。 這裡援用這段經文,是因著它的普世視野;萬國和全地這個雙重

225

片語明顯表達了這觀點。雖然雅巍單單與以色列在西奈山上進行這行 動,然而上帝並未忘記,祂要透過祂救贖的這群特殊子民來祝福地上 列國的廣大使命。此外,出埃及這事件本身顯然就是出於上帝遵守對 亞伯拉罕的承諾(出二 24,六 6∼8) ,因此,這裡也同樣呼應了創世 記中的偉大主題的重點,並未遺忘神終極計畫的普世性。事實上,這 節經文為摩西五經的其餘部分提供了正確的角度,就像創世記十二章 1∼3 節為創世記其餘經文提供正確的角度一般。 這段經文成了西奈山經歷的序言;這經歷包括的是頒佈律法、立 約、建造會幕,甚至包括申命記提及的上帝在摩押平原與下一代以色 列人更新盟約。 這偉大盟約對於以色列的未來、權利及義務所具備的意義,都含 括在這段經文中,並由雅巍在出埃及記十九章 3∼6 節的一段話作引 介。簡而言之,這段經文引述雅巍親口所說的話來概述立約的宗旨。 這就是以色列未來的既定目標。3 這「既定的目標」有明顯的普世視野。范涵再次察覺其宣教學意 義: 「這些片語與含括上帝對全世界心意的宣教使命有關。以色列受委 為上帝的子民,代表了屬上帝的世界。」4

3. Jo Bailey Wells, God’s Holy People: A Theme in Biblical Theology, JSOT Supplement Series 305 (Sheffield, U. K.: Sheffield Academic Press, 2000), p. 35. 4. Fretheim, Exodus, p. 212。德罕(John Durham)意識到這裡賦予以色列角色所具備的普世含 義: 「以色列是『祭司的國度』 ,意味著以色列委身於在世上拓展雅巍臨在的事工。」John I. Durham, Exodus,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3 (Waco, Tex.: Word, 1987), p. 263。


民數記二十三章 8∼10 節: 上帝沒有詛咒的, 我焉能詛咒? 上主沒有怒罵的, 我焉能怒罵? 我從高峰看他, 從小山望他; 這是獨居的民, 不列在萬民中。 誰能數點雅各的塵土? 誰能計算以色列的四分之一? 我願如義人之死而死; 我願如義人之終而終。 巴蘭的神諭並未充分表達亞伯拉罕之約的普世性巔峰,卻肯定與 那經文有所呼應。他拒絕詛咒以色列,也許是因為受上帝的約束,但 也許是因為自保。這裡提到以色列在萬國的獨特角色,也提到他們的 人數將要增多,好像「塵土」一樣—這說法顯然呼應了上帝對亞伯 拉罕的部分應許(創十三 16)。最後,巴蘭希望像以色列一樣。這也 許是在呼應創世記十二章 3 節的最後一行。 「表達這心願時,他也許援 用了創世記十二章 3 節的那種祝福:地上萬國將因著亞伯拉罕和他後 裔而祝福自己。」5 雅巍應許,亞伯拉罕的家人將像海邊的沙一樣多(創十三 15,二十八 14) ;根據巴蘭的見證,這應許已應驗(民二十三

5. Timothy Ashley, The Book of Numbers,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the Old Testament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3), p. 472(大部分解經家有類似的觀點) 。

第七章/上帝的特殊子民:為眾人蒙揀選 257

226


258

宣教中的 The Mission of GOD 10)。雅巍應許,人們將祈求獲得像亞伯拉罕一樣的福(創 十二 3) ;而這就是巴蘭所求的(民二十三 10) 。6 巴蘭的下一個神諭更強調上帝對以色列的祝福。這祝福是人類的 法術無法逆轉的(民二十三 18∼24)。他的第三個神諭實際上更是引 述了上帝對亞伯拉罕原先所說的話(民二十四 9) 。 可悲的是,巴勒雖在三章之內,無法藉巴蘭使上帝詛咒以色列, 以色列人卻在一章之內(民二十五章) ,因著毫無紀律地陷入姦淫與 拜偶像的試探,而被上帝詛咒。民數記三十一章 16 節暗示,巴蘭先前 雖說了被聖靈默示的神諭,本身卻參與在此事當中。他在神諭中表示 盼望自己的死是義人的死,並像以色列一樣蒙福。但他的行動卻毀滅 了這樣的盼望(民三十一 8) 。 申命記二十八章 9∼10 節。 「你若謹守上主—你上帝的誡命, 遵行祂的道,祂必照著你所起的誓立你作為自己的聖民。天下萬民見 你歸在上主的名下,就要懼怕你。」 申命記並不常提及其他國家,但提及它們時,都有重大的宣教意

227

義。例如,以色列早期遵守律法的動機之一,是讓列國看見上帝如何 靠近他們,並看見智慧與公義的社會結構(申四 6∼8)。這段經文, 出現在祝福與詛咒的偉大篇章(上帝藉這些祝福與詛咒來認可這盟 約) ;申命記二十八章 1∼14 節列出的祝福,和該書其他經文一樣,沿 用創世記顯明的祝福模式。不過,除了這些標準的祝福標誌,這經文 也指向一個更廣的效應。全世界將意識到雅巍對以色列的祝福,因此 承認雅巍的名。這事的發生,惟有預設了以色列順服上帝的盟約,過

6. John Goldingay, Old Testament Theology, vol. 1, Israel’s Gospel (Downers Grove, Ill.: InterVarsity Press, 2003), p. 471. 戈丁葛進一步指出,緊接在先前的救贖敘事之後,這片段如何藉著重溫 創世的祝福主題,展現了普世的層面。戈丁葛說道: 「這主題的重現也公告:這故事需要從 拯救的論述回到祝福的論述。以色列的故事(這世界的故事)終究不是關乎拯救,而是關 乎祝福」 (同上引書) 。


著上帝「聖潔子民」的生活(這呼應了出十九 5∼6)。 「這思想屬於申 命記的主題:以色列蒙雅巍祝福,並遵守祂的命令,因此是列國的見 證(參照四 6∼8,二十六 19) 。」7

歷史書 申命記史著延續了申命記的基本精神,主要集中於以色列本身, 以及上帝根據立約的應許與警告,和他們之間相處的故事。不過,以 色列在上帝對這世界計畫中更廣層面的重要性,偶爾會獲得強調。強 調這點的往往是編纂者的評註,或這故事的主角在關鍵時刻所說的 話。8 大部分相關經文說的是全地都來認識雅巍,而非明確提及他們得 福。這與以色列本身在歷史上經歷行大能之雅巍的方式相仿: 「要使你 知道,惟有上主—祂是上帝,除祂以外,再無別神」 (申四 35)。地 上萬國最終將認識以色列所認識的。然而, 「藉著亞伯拉罕得福或祝 福自己」的亞伯拉罕應許,預設了對亞伯拉罕上帝的認識,認識雅巍 也無疑是以色列得享的最大福氣之一。因此,這些「認識」的經文, 與亞伯拉罕的「祝福」應許,有一種神學上的密切關聯,即便不像其 他地方來得那麼明確。 約書亞記四章 23∼24 節。 「因為上主—你們的上帝在你們面前 使約旦河的水乾了,等著你們過來,就如上主—你們的上帝從前在 我們前面使紅海乾了,等著我們過來一樣」 。 在這段經文裡,約書亞認為過約旦河一事,與以色列出埃及時過 蘆葦海的經歷,是屬於相同的典範層次。它不僅是在以色列的救恩史 上跨進一大步,也必因此成為列國教育的一部分,好讓後者藉此對雅

7. J. G. McConville, Deuteronomy, Apollos Old Testament Commentary (Leicester, U.K: Apollos; Downers Grove, Ill.: InterVarsity Press, 2002), pp. 404-5. 8. 羅伊(Jonathan Rowe)對普世性的措詞,以及它在申命記史著上與責備拜偶像的常見關 聯,進行了有趣的研究,並對相關資料提供宣教學觀點。Jonathan Y. Rowe,“Holy to the Lord: Universality in the Deuteronomistic History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the Authors’ Theology of History”(M. A. diss., All Nations Christian College, 1997)。

第七章/上帝的特殊子民:為眾人蒙揀選 259

228


260

宣教中的 The Mission of GOD 巍的能力有一些認識。 撒母耳記上十七章 46 節。 「今日上主必將你交在我手裡……使普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色列中有上帝。」 大衛從同一個普世的框架,來看他即將擊敗歌利亞的事。這是不 是年輕人的浮誇?有此可能。但敘事者無疑希望讀者視其為審慎的神 學評述。 大衛得勝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拯救以色列或擊敗非利士 人。他的目的要是在世人的眼前榮耀雅巍……這是大衛超凡 的演講,帶著嚴謹具說服力的神學實質。大衛見證了雅巍的 王權,藉此呼籲以色列停止效法列國,呼籲列國停止愚昧地 對抗雅巍。從相當廣義的角度來看,這是「宣教的講詞」 , 呼籲以色列和列國全新地相信雅巍。9 值得注意的是,一位後期先知根據其末世異象,預告歌利亞民族 的餘種非利士人將完全融入上帝的未來子民,甚至成為大衛後來設立 的城市與國家的領袖(亞九 7) 。 撒母耳記下七章 25∼26、29 節。 「主上帝啊,祢所應許僕人和僕 人家的話,求祢堅定,直到永遠;照祢所說的而行。願人永遠尊祢的 名為大,說:萬軍之上主是治理以色列的上帝……現在求祢賜福與僕 人的家,可以永存在祢面前。我主上主啊,這是祢所應許的。願祢永 遠賜福與僕人的家!」 上帝應許要堅立大衛的「家」。而大衛的回應似乎引用了亞伯拉 罕的用語。在聖經敘事裡,大衛與亞伯拉罕還有其他的共同點(例 如,穩守上帝應許賜給亞伯拉罕的土地、得大名的應許〔撒下七 9〕 、 得後裔的應許)。大衛在此反照了上帝要賜他大名的應許,祈願上帝

9. Walter Brueggemann, First and Second Samuel, Interpretation (Louisville: John Knox Press, 1990), p.132.


的名廣被尊重,同時使用了雙重的祝福措詞。 列王紀上八章 41∼43、60∼61 節。 「論到不屬祢民以色列的外邦 人,為祢名從遠方而來, (他們聽人論說祢的大名和大能的手,並伸 出來的膀臂)向這殿禱告,求祢在天上的居所垂聽,照著外邦人所祈 求的而行,使天下萬民都認識祢的名,敬畏祢像祢的民以色列一樣。」 「……使地上的萬民都知道惟獨上主是上帝,並無別神。所以你 們當向上主—我們的上帝存誠實的心,遵行祂的律例,遵守祂的誡 命,至終如今日一樣。」 這是歷史書經文中,最顯著擁有普世視野的例子, 「大概是舊約 最美妙的普世經文」。10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段經文出現在聖殿的語境 中,而聖殿被視為是以色列信仰最特殊的焦點。然而,所羅門這段獻 聖殿時的禱告,卻預見了外邦人蒙福、雅巍的名廣傳。 所羅門發出此一祈求時的假設,極具啟發性。他假設人們將聽見 雅巍的名聲;假設遠方的人將受吸引,親自前來敬拜以色列的上帝; 假設以色列的上帝能夠、也必聆聽外邦人的禱告。我們知道,若要總 結舊約以色列信仰與歷史的宣教學意義時,這些假設都會是相當重要 的神學基礎。只有從宣教學的角度來解讀這類經文,才能凸顯了這些 假設背後的神學意義。 他的祈求內容同樣出人意表。雖然以色列敬拜者會為著上帝都以 奇妙的方式應允他們的禱告深感歡喜(當祂似乎沒有應允他們的禱告 時,也會提出強烈的抗議) ,甚至認為這標誌著他們在列國中的獨特 性(申四 7) ,但上帝從未如下逐字應許以色列:無論他們祈求什麼, 上帝必應允(因此,耶穌對門徒這方面的應許是嶄新的)。然而,所 羅門在此卻清楚地為著「不屬於你民以色列的外邦人」祈求,而且, 所羅門祈求上帝為外邦人所做的,甚至是祂沒有保證過要向以色列行 的事。所羅門試圖說服上帝這麼做時,訴諸的考量也同樣叫人印象深

10. Simon J. DeVries, 1 Kings,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12 (Waco, Tex.: Word, 1985), p. 126.

第七章/上帝的特殊子民:為眾人蒙揀選 261

229


262

宣教中的 The Mission of GOD 刻:使地上的萬民都認識和敬畏上主。雖然這裡未提及亞伯拉罕,但 我們可以想像他會點頭認同。 在第二段經文裡(王上八 60∼61) ,所羅門說話的對象是人,不 是上帝,但他關注的是同一點。不過,這裡出現了宣教與倫理的強大 關聯—萬民必須認識的上帝宣教使命,以及以色列必須在順服上帝

230

的生活中活出的倫理條件。他們在這兩方面必須效法亞伯拉罕。這裡 的動態關聯,與創世記十八章 18∼19 節,二十二章 16∼18 節;二十六 章 4∼5 節相仿。 列王紀下十九章 19 節。 「上主—我們的上帝啊,現在求祢救我 們脫離亞述王的手,使天下萬國都知道惟獨祢—上主是上帝!」 這是希西家的禱告。他提醒上帝說,若拯救以色列脫離亞述人, 全世界將承認雅巍是獨一的上帝,嘗試藉此說服祂這麼做。這基本上 與大衛面對歌利亞時所展現的確信是相同的,只是程度來得更大。

詩篇 在敬拜中,以色列把他們的信仰、神學、盼望、懼怕、對未來的 展望表達得淋漓盡致。許多詩篇在某種形式上都提到列國,在本書第 十四章將更有系統地探討其中一些例子。此處則專注於使用表達以色 列普世盼望這片語的經文;這些片語或是刻意或是不自覺地都呼應了 上帝應許亞伯拉罕時所使用的措詞。 詩篇二十二篇 27∼28 節: 地的四極 都要想念上主,並且歸順祂; 列國的萬族 都要在祂面前敬拜。 因為國權是上主的; 祂是管理萬國的。


這普世的宣告,竟出現在一篇前半部表達敬拜者痛徹心扉之苦難 的詩篇中,的確頗為醒目。然而,他卻為此經歷,頌讚上帝預期中的 拯救(22∼24 節)。和許多詩篇一樣,敬拜者的個人關注突然擴大, 含括更廣大的視野。他從個人苦難的深淵,來到含括了各種兩極層 面—窮人(26 節)與富人(29 節) 、死人(29 節)與未出生的人(30∼ 31 節) —的廣闊信心。因此,上帝的救贖之工,將含括社會各階層 和歷史的每個時代。第 27 節使用的兩個名詞,都曾出現在創世記的經 文中( 「列國〔Goy!m〕的萬族〔m!vp$jōT〕 」 ) ,詩人應是藉此呼應亞 伯拉罕的普世性。 若想起耶穌臨死前所說的話,乃是出自這詩篇的第一和最後一行 (從「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什麼離棄我?」到「成了」=「祂〔上 帝〕所行的」 ) ,我們還可以看見這首詩篇上下兩個部分之間的基督 論關聯。畢竟兩者的語調是截然不同;許多解經家就因此很難相信這 首詩篇的上下兩個部分是統一的,於是對這兩個部分進行「批判學手 術」 ,把它們切割開來。不過,耶穌顯然發現了這詩篇前半部的用詞 與隱喻,是如何生動地描述了祂自己實際經歷的苦難,也發現後詩半 部如何保證了祂的死不是徒然的。正如新約的其餘部分告訴我們的, 上帝藉著耶穌的死與復活,使普世列國得以敬拜上帝。因此,從基督 論的角度來解讀這詩篇,就銜接了過去的亞伯拉罕應許,以及未來的 普世性宣教。 詩篇四十七篇 9 節: 列邦的君王聚集 要作亞伯拉罕之上帝的民。 因為世界的盾牌是屬上帝的; 祂為至高! 這一詩篇以普世的信息開始,邀請「列邦」 (Kōl h* U^mmîm) 拍掌頌讚雅巍(詩四十七 2)。這篇詩篇的原先脈絡,也許是歡慶軍事 第七章/上帝的特殊子民:為眾人蒙揀選 263

231


264

宣教中的 The Mission of GOD 勝利。被佔領國家的代表,必須一同敬拜雅巍這位得勝的神。這也許 賦予第 9 節直接的歷史意義—被佔領國家的領袖在某個不明確的場 合,與得勝的以色列人聚集在一起,向以色列上帝致敬。 11 然而,當 它被收錄在詩集中時,就賦予它一種意義,超越了這有限的假設性場 合,同時給予它一種末世的觀點。 若採納現有的馬所拉文本,則第 9 節的第二行就頗值得注意: 「列 邦的領袖 — 亞伯拉罕之上帝的民— 聚集。」這意味著列邦的領 袖被等同於以色列人。因為雅巍是掌管全地的王,所以世界各地的王 至終都要屬於祂,因此,詩人又向前跨越了一大步,憧憬列國與亞伯 拉罕之上帝的子民合一。他們成為一民,聚集一起敬拜上帝。從批判 學的角度,則建議在「亞伯拉罕之上帝的民」之前加插「與」這個 字。12 這建議有些削弱上文所說的效應,而保留當中的區別: 「這些民

232

的領袖與亞伯拉罕之上帝的民聚集」。然而,即便這是正確的讀法, 它仍對以色列的信仰作出了顯著的宣告:終極而言,上帝在全地的王 權是值得萬國稱頌的。 「以色列並非因著自己獨特的地位歡喜,而是 因著她的上帝已成了全地的王,眾民的代表用以色列上帝子民的身分 聚集在一起。世界在以色列國的獨一性之下,合而為一。」13 詩篇六十七篇 1∼2 節: 願上帝憐憫我們,賜福與我們, 用臉光照我們, (細拉)

11. Peter C. Craigie, Psalms 1-50,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19 (Waco, Tex.: Word, 1983), pp. 348-50 提出這點。 12. 意即,在 u^m 之前加插 u!m,假設它是因為漏寫而遺失的。七十士譯本的讀法似乎包含了 u!m;它把這片語譯為「與亞伯拉罕的上帝」 。 13. James Muilenburg,“Abraham and the Nations: Blessing and World History,”Interpretation 19 (1965): 393.


好叫世界得知祢的道路, 萬國得知祢的救恩。 一位以色列敬拜者肯定會從祭司的口中多次聽見亞倫的祝福(民 六 22∼27) ,因此決定把它轉變為禱告。首兩行無疑使我們想起民數 記六章 25 節。不過,他不滿足於僅僅使之成為自己或以色列祈求的禱 文。他把這祝福由內變外,使之朝向列國。他祈求以色列一直獨享的 上帝知識與救恩之福,能澆灌在「萬國」和「萬民」身上,好讓他們 能滿心喜樂頌讚神。這詩篇結合了一些重點: • 經歷祝福,好讓他人得福 • 上帝公義的統治,以及列國樂於順服祂的引導 • 屬靈的祝福及土地的收成 • 特殊性(神將祝福我們)與普世性(地的四極都要敬畏他) 這一切標誌著詩人的神學深受亞伯拉罕的潛在影響。14 詩篇七十二篇 17 節: 他的名要存到永遠, 要留傳如日之久。 人要因他蒙福;

233

萬國要稱他有福。

14. 這詩篇似乎含括兩個主題: 「祝福,以及使人得生命的雅巍知識要傳給世人」。Marvin E. Tate, Psalms 51 – 100,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20 (Dallas: Word, 1990), p. 158. 不過,泰特 沒注意到這音調優美的二重唱曲隱含了亞伯拉罕的低音部分。

第七章/上帝的特殊子民:為眾人蒙揀選 265


266

宣教中的 The Mission of GOD 這裡肯定暗指亞伯拉罕之約。我討論撒母耳記下第七章時,提及 亞伯拉罕與大衛之間的主題關聯。在這段經文裡,這關聯擴展至大衛 的家系(這也是他禱告向上帝代求的對象)。這篇禱文結合了多產與 豐盛的創造祝福,以及公義與正義的立約祝福(上文已指出,兩者都 包含在亞伯拉罕傳統內)。因此,君王不僅是普世順服的對象( 「諸王 都要叩拜他;萬國都要事奉他」 〔詩七十二 11〕 ) ,也是祈求上帝要祝福 的對象( 「人要常常為他禱告,終日稱頌他」 〔詩七十二 15〕 )。 「他的 名要存到永遠」的禱告,呼應了上帝對亞伯拉罕之名的應許。第 17 節 宣告的普世與雙向祝福( 「蒙福」和「稱他有福」 ) ,也同樣清楚是亞 伯拉罕式的。這詩篇的最後一節,頌讚上帝在受造界具終極普遍性的 使命。這使命讓「祂的榮耀充滿全地」 (詩七十二 19) 。 若將這詩篇與撒母耳記下第七章並列在一起來看,將發覺到上 帝與大衛和大衛家立約的目的,可以納入上帝與亞伯拉罕立約那更廣 的框架之內。上帝的使命,是要地上的萬國透過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 以色列而視自己為有福的。在歷史的層次上,以色列的君主制度必須 和摩西盟約一樣,符合以色列的廣義使命(誠如本書第十一章將指 出的)。不過,從末世論的角度來看,上帝的王權將使人類在受造界 中,完全恢復上帝創造他們時應有的樣式。錫安的大衛王朝之王,成 了上帝王權的模範與彌賽亞原型。列國的普遍祝福(這是神向亞伯拉 罕應許的) ,將由上帝的普世王權和祂膏抹的那一位(這是神向大衛 應許的〔參照詩二〕 )來落實。新約指出,這位受膏者就是拿撒勒人 耶穌。 新約劈頭的第一句話因此變得更有意義: 「亞伯拉罕的後裔,大衛 的子孫,耶穌基督的家譜」 (太一 1)。這裡竭盡所能向我們介紹一個 具有普世意義的人物與故事—是亞伯拉罕與大衛之約繼承者與體現 者的故事。而到馬太福音結尾,我們也會看到,就是這一位體現者, 把宣教的任務交託給亞伯拉罕的屬靈後裔—也就是彌賽亞的門徒。


詩篇八十六篇 9 節:

234

上主啊,祢所造的萬民 都要前來敬拜祢; 他們也要榮耀祢的名。 雖然這裡的要點與以上經文相似,其語境卻大不相同。詩篇第 七十二篇是對大衛王朝的長篇喝彩神學,而詩篇第八十六篇(和詩篇 第二十二篇一樣)則是遭遇反對和危險時的個人掙扎吶喊。詩人嘗試 遊說神垂聽、應允他的禱告,因此訴諸他根據出埃及傳統對神的認識 (第 6 和 15 節暗指的是出三十四 6;第 8 節則呼應了出十五 11) ,並且在 此訴諸創世記的「萬國」傳統。這裡並未使用精確的祝福用語。但以 色列人清楚意識到,敬拜是對神祝福的回應(不是用來為自己牟利的 手段)。因此,這段經文的假設是:列國將前來敬拜和榮耀雅巍,因為 它們將來必經歷祂的救贖之福。 詩人訴求中所隱含的邏輯,有著以下的次文本:若萬國將認為神 有值得頌讚之處,那麼,要神來處理詩人個人的問題時,應該不會 有太大困難。神要給他更直接的理由好頌讚祂,也是易如反掌(詩 八十六 12)。詩人並不反對少許的已實現的末世論。他們對神的挑戰 是: 「若這是你至終要為全世界所行的事,在這危機裡先『預付』一些 祝福並無不妥。現在是祝福的好時機。」 因此,亞伯拉罕的應許不但成了神終極使命的壯麗願景,也能 使個人對神即刻救贖的大能產生許多盼望。這裡同時訴諸出埃及事件 (回顧)及亞伯拉罕的應許(前瞻)。這兩方面的結合,產生了現今強 烈的求助訴求。 「上帝啊,你若過去行了這事,未來必行那事,為何 不在現今重複過去及預告將來?」

第七章/上帝的特殊子民:為眾人蒙揀選 267


268

宣教中的 The Mission of GOD 詩篇一四五篇 8∼12 節: 上主有恩惠,有憐憫, 不輕易發怒,大有慈愛。 上主善待萬民; 祂的慈悲覆庇祂一切所造的。 上主啊,你一切所造的都要稱謝祢; 祢的聖民也要稱頌祢,

235

傳說祢國的榮耀, 談論祢的大能, 好叫世人知道祢大能的作為, 並祢國度威嚴的榮耀。 普世性滲透了這一美妙的詩篇。從第 2 節的「天天」至第 21 節的 「凡有血氣的」 ,表達「所有」或「每個」的希伯來字 Kōl 總共出現了 十七次,好像鐘聲響起一般。值得讀一讀這詩篇,點算這字出現的次 數,並且讚嘆這些範圍廣闊的宣告。 我們再次發現,以色列詩人引述了以色列信仰的偉大傳統用語, 並把它普世化。15 第 8 至 9 節之間的轉變把這點表達得最清楚。第 8 節 實際上引述了雅巍在西奈山上的自我描述(出三十四 6) ;在其原本上 下文中,剛經歷這些話語的真理者是以色列人(他們最需要這麼做) ; 這些話也是(摩西)說給以色列聽的。但第 9 節即刻把它普世化: 「上 主善待萬民;祂的慈悲覆庇祂一切所造的」。第 13 和 17 節以稍微不同 的形式重複這點,其上下文更是觸及這偉大宣告的其他許多層面,論 及了貧困的人和飢餓的動物。 出埃及的戲劇(上帝救贖、信實、慷慨、賜予的愛) ,正在創世

15. 同樣的普世化動力出現在詩篇第三十三篇。注意第 4 至 5a 節與第 5b 節,第 12 節與第 13∼14 節之間的轉變。


記的圓形劇場(受造界的一切,包括全人類和「凡有血氣的」 )上演。 在這論及神愛的普世性連串經文中,惟一的例外是那些因著自己的惡 而拒絕神愛的人。他們的結局是滅亡(詩一四五 20b)。這半節經文接 受了此一悲慘的事實,而這是與亞伯拉罕應許中所意識到的事實相符 的—上帝即使五次重複表示想要祝福,卻總是有「詛咒你的」人(創 十二 3) ;而上帝必詛咒這些人。上帝子民的仇敵—那些在上帝大量 傾注自己的愛後,仍繼續選擇惡的人—所受的詛咒及終極滅亡當然 很悲慘,卻是上帝要保護這愛時,所必然存在的層面(這愛渴望把祝 福帶給萬人) 。這也正是亞伯拉罕之約所含括的部分含義。

先知書 以賽亞書十九章 24∼25 節。 「當那日,以色列必與埃及、亞述 三國一律,使地上的人得福;因為萬軍之上主賜福給他們,說:埃 及—我的百姓,亞述—我手的工作,以色列—我的產業,都有 福了!」 我個人認為這是所有先知書中最激盪人心的宣告之一,也肯定是 舊約中最重要的宣教學經文。第十四章將詳細詮釋這一章經文。本章 現在關注的則是經文所暗示的亞伯拉罕應許。以色列的身分將與埃及 和敘利亞結合,以致亞伯拉罕的應許不但在它們裡面應驗,也透過它 們應驗。 這裡暗示了創世記十二章 1∼3 節的,是兩個動詞: (1)第 25 節 的 piel 結構的 brk( 「萬軍之上主賜福給他們」 ,與創世記十二章 2b 節的 「我必賜福給你」同屬一個形式) ,以及(2) 「使地上的人得福」 (hyh 和 B$r*K> 〔第 24 節〕 )這片語。在創世記十二章 2d 節裡,類似的組合 以有目的的命令形式出現: 「使人得福」或「好叫你使人得福」。以賽 亞書十九章 24 節則是在先知的肯定語言中,把以色列、埃及、敘利亞 結合在一起:他們將「一起叫世人得福」 。 因此,外國不但前來經歷祝福,也「叫世人得福」。換言之,上 帝對亞伯拉罕所說的話,其背後帶有的兩種動力元素也同樣在此運 第七章/上帝的特殊子民:為眾人蒙揀選 269

236


270

宣教中的 The Mission of GOD 作:領受亞伯拉罕祝福的人,成了此一祝福的代理人。換言之, 「蒙福 者必須叫他人得福」的原則,不僅限於以色列,彷彿以色列永遠是獨 一的祝福傳播者,其他人只能被動地領受他們的祝福;不,亞伯拉罕 的應許像是有著複製的基因,領受這福的人將即刻被改變,有權利和 使命把它傳給他人。 在這裡,以色列的身分已然被重新定義和擴展;新約則循此方向 延伸,直到在基督裡最為清晰地顯明。在這裡同樣也預告了這一群體 的多國本質,上帝計畫藉著他們祝福世上萬國。同樣地,基督託付給 門徒那能自我複製衍生的使命,在此也有預告。耶穌吩咐門徒去使萬 民成為門徒, 「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 —或者,我們 可以加以補充道: 「祝福他們,像主祝福你們一樣。」換言之,亞伯拉 罕的應許不但再次成為「福音的預告」 ,更成了大使命的預告。 我們再次發現,從宣教學的角度解讀這類經文時,是如何幫助我 們回顧亞伯拉罕的應許及它植入以色列基因內的普世性原則,然後讓 我們前瞻它在耶穌基督裡的彌賽亞應驗,接著再幫助我們前瞻它對萬 國門徒的宣教意涵—他們將成為萬國得福的管道, 「叫世人得福」 。

237

以賽亞書二十五章 6∼8 節: 在這山上,萬軍之上主 必為萬民用肥甘設擺筵席, 用陳酒和滿髓的肥甘, 並澄清的陳酒,設擺筵席。 祂又必在這山上 除滅遮蓋萬民之物 和遮蔽萬國蒙臉的帕子。 祂已經吞滅死亡直到永遠。 我主上主必擦去 各人臉上的眼淚,


又除掉普天下 祂百姓的羞辱。 雖然這段經文與亞伯拉罕的關聯,比前一段經文弱了許多—這 裡只有兩個普世化的詞/片語: 「萬民」和「普天下」 —但它有另一 個層面與創世記傳統有關,意即,死亡至終將被毀滅的應許。雖然我 們並不知道,上帝警告說死亡將是罪的主要結果,和「死亡實際上如 何進入人類的經歷」這兩者之間有何明確的關聯,但創世記三至十一 章肯定是把死亡描繪為罪的主要結果。 「詛咒與死亡」和「祝福與生 命」的二元詞組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例,申十一 30 便強烈地使用這 些詞組)。上帝渴望破除詛咒,因為祂渴望人類生命可以脫離在被詛 咒的地上勞苦至死的命運。在創世記第五章記載的一連串死亡之後, 拉麥為兒子取名為挪亞,盼望能夠脫離這命運。可惜最終都是徒然。 因此,創世記十二章 1∼3 節的讀者肯定知道,若上帝的祝福至終是除 去上帝的詛咒,就必須處理死亡的問題。因此,以賽亞書的這段話向 我們保證,這至終必會實現。雖然最後一行把這轉變為祂對「祂百姓」 的應許(結束他們在全世界的羞辱) ,但這異象的主體適用於全人類, 因為第 7 節提到「萬民」和「萬國」 。 雖然保羅不一定想到的是這段經文,但他肯定把上帝藉著亞伯拉 罕賜下的應許,與復活的生命勝過死亡在世上的權勢連結起來—他 的福音堅決強調,這場勝利是賜給萬國之民的(見羅四 16∼17,五 12∼21) 。 以賽亞書四十五章 22∼23 節: 地極的人都當仰望我, 就必得救; 因為我是上帝,再沒有別神。 我指著自己起誓, 第七章/上帝的特殊子民:為眾人蒙揀選 271

238


272

宣教中的 The Mission of GOD 我口所出的話是憑公義, 並不反回: 萬膝必向我跪拜; 萬口必憑我起誓。 人論我說,公義、能力, 惟獨在乎上主。 這段經典的經文,表達了上帝對列國的呼籲,而經文出現的位 置,就在提到這些國家和他們的神祇徹底「在庭上」被擊敗的那幾章激 盪人心的以賽亞經文之間(賽四十至四十八章) ,事實上,我們看到, 這些國家神祇對歷史的掌控與詮釋也都完全被擊敗。不過,上帝終極的 目的不是毀滅列國,而是拯救他們。然而,列國必須歸向祂,才能得 救,因為雅巍是他們惟一的拯救之神。原因很簡單:祂是獨一的上帝。 因此,這裡的邀請符合了亞伯拉罕祝福列國的偉大預告,但其關 聯比這更強。 「我指著自己起誓」 (第 23 節)逐字重複了上帝與亞伯拉 罕所立之約中最終及具決定性的宣告(創二十二 16)。這裡重複上帝 偉大的誓言,在某種形式上是進一步解釋「地上萬族」如何能夠「得 福」 。條件在於,人們必須歸順雅巍,承認祂是惟一的神,是公義(這 裡大概等同於救恩)的惟一泉源。這就是保羅在腓立比書二章 10∼11 節中,毫不猶豫地歸於耶穌的普世性與獨一性(見 112∼113 頁) 。 以賽亞書四十八章 18∼19 節: 甚願你素來聽從我的命令! 你的平安就如河水; 你的公義就如海浪。 你的後裔也必多如海沙; 你腹中所生的也必多如沙粒。 他的名在我面前必不剪除,


也不滅絕。 這裡非常明確地呼應了亞伯拉罕:數不盡的海沙(指他後裔的數 目)。值得注意的是:以色列此時可能享受的祝福,不僅是人數增長, 也包括在素質和關係上,蒙平安與公義的福。根據上下文,這份渴望 所指的大概是以色列國的成長(被擄者擔心他們將要減少和滅絕的想 法,在這裡還看不到)。不過,在較廣的上下文裡,上帝不讓以色列 滅亡,反叫他們復興,並再次叫他們生養眾多(參照賽四十四 1∼5) 的理由,是要他們成為廣義增長—上帝萬國子民的多國增長—的 途徑。 「大國」和「萬國」的亞伯拉罕應許,乃是其背後的要素。 這段經文的語調表達了上帝的渴望。上帝享受這種非常人性的情 緒: 「倘若……然後想想將會發生的事」。可惜事與願違,或者說,夢 想仍未實現,因為以色列繼續叛逆、悖逆;這章經文開宗明義提及這 點(四十八 1∼4)。這再次凸顯了亞伯拉罕之約的道德層面。上帝的應 許是含括了亞伯拉罕的信心與順服,因此,對以色列而言,若要上帝落 實應許,他們就必須作出同樣的立約回應。但他們尚未預備好這麼做。 因此,倫理與宣教的關聯竟然出現在一個不尋常的關鍵上—上 帝對現時或未來的願望( 「倘若」 ) 。這顯示了上帝非常關切此一關聯。 上帝渴望亞伯拉罕擁有許多後裔(宣教、使命的增長) ,也渴望亞伯拉 罕現今的後裔,能夠活出亞伯拉罕標榜的倫理生活(宣教、使命的順 服)。我們可以想像,對於兩者都缺乏的教會,上帝會是何等失望, 或是對教會忽視了祂要求我們在公義與正義的倫理委身上要有亞伯拉 罕式的增長,會何等失望—即便他們對亞伯拉罕式的人數增長充滿 宣教熱誠。 以賽亞書六十章 12 節。 「哪一邦哪一國不事奉你,就必滅亡,也 必全然荒廢」 。 這段經文的更大脈絡,是上帝在以賽亞書六十至六十二章對錫安 的應許。先知預見世界列國來到以色列(以錫安為其化身) ,以他們 的財富為貢品。另一方面,以色列被描繪為列國的祭司,代表雅巍領 第七章/上帝的特殊子民:為眾人蒙揀選 273

239


274

宣教中的 The Mission of GOD 受他們的禮物,並以雅巍的祝福回報。這就是出埃及記十九章 5∼6 節 首次闡述的以色列在列國中的角色。 不過,在以賽亞書第六十章的同心環詩歌裡,亞伯拉罕之約的 其中一項元素可能造成了影響。上帝已宣告,祂將祝福為亞伯拉罕和 他後裔祝福的人,並詛咒那些鄙視亞伯拉罕的人。因此,頌讚錫安和 錫安之上帝的國家將被祂祝福;反之,拒絕這麼做的人,將被上帝詛 咒、滅亡。看起來先知似乎是把錫安置於亞伯拉罕的位置。當然,在

240

這些經文裡,錫安指的不單只是外在的耶路撒冷城;這詞乃是指上帝 的廣義子民,也指上帝自己的臨在和拯救。因此,這裡讓我們再次看 見了亞伯拉罕區分原則的運作:若心甘情願降服於神為錫安所做的一 切,以及在錫安所行的一切,就將要蒙福。若抗拒和拒絕,就是把自 己排除在祝福範圍之外,惟一的結局就是滅亡。 因此,第 12 節— 是一個關鍵陳述:不事奉錫安的國將要滅亡……因此,這首詩 環繞在以下的亞伯拉罕主題—祝福他的將要蒙福,詛咒他 的將被詛咒(創十二 3,二十七 29)。榮耀的錫安降臨時,上 帝對全世界的計畫就圓滿結束……這一點是此詩的隱密支點。 錫安確實是國際命運的關鍵,是亞伯拉罕系統的最終形式。16 耶利米書四章 1∼2 節: 上主說,

16. J. A. Motyer, The Prophecy of Isaiah (Leicester, U.K.: Inter-Varsity Press; Downers Grove, Ill.: InterVarsity Press, 1993), pp. 493, 496. 莫合(Eliya Mohol)研究以賽亞書五十六至六十六章 錫安主題當中的亞伯拉罕本質,並確認這節經文在五十六至六十六章的關鍵特質,描述了 這些國家可能面對的命運。Eliya Mohol, The Covenental Rationale for Membership in the Zion Community Envisaged in Isaiah 56 – 66 (Ph. D. diss., All Nations Christian College, 1998).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