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討論救贖與宣教的第八章,是專注於探討出埃及事件上。個
本
289
人認為這是正確的,因為它是基礎的敘事,對聖經其餘部分有
很深遠的影響。針對聖經的救贖定義及宣教必須考慮到的層面,它提 供了初步的形式與內容。然而,出埃及事件畢竟是單一的歷史事件, 上帝關注的乃是:其基本原則必須在以色列的生命裡落實。他們必須 持續委身於經濟與社會公義、脫離壓迫,藉著立約的忠誠與敬拜承認 祂。以色列律法的架構、制度、立法也為此目的而設。 上帝是非常實事求是的。拯救人脫離剝削、賜他們一塊屬於自己 的土地,是一回事,防止他們彼此剝削,又是另一回事。向他們強調 以下的理想是一回事:若順服祂的律法,境內就不會有窮人。然而, 他們實際上並未完全順服,因此境內一直都有窮人(申十五 4、11)。 那麼,他們能做什麼,以防止貧窮永遠持續下去?他們如何不讓人持 續地陷入不幸、債務和枷鎖?這是以色列的經濟立法所必須面對的問 題。 事實上,以色列人制定了許多這類的法律,有系統地處理貧窮的 問題根源,包括要人義務借貸給窮人。不過,除了這義務之外,借貸 者的權利也有一些主要的法律限制:法律禁止他們收取那剝削窮人的 利息,或是要求過高、甚至危及性命的抵押;必須在禧年取消債務、 1
釋放奴隸;讓人可以贖回抵押的土地及賣身還債的家人。
1. 我在《基督教舊約倫理學》 (Old Testament Ethics for the People of God [Leicester, U. K.: InterVarsity Press; Downers Grove, Ill.: Inter-Varsity Press, 2004], 第三、五章)相當深入地探討了 以色列的經濟體系。
第九章/上帝的復興模式:禧年 335
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