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切屬靈的智慧悟性上,滿心知道上帝的旨意;好叫你們 行事為人對得起主,凡事蒙他喜悅,在一切善事上結果子, 漸漸地多知道上帝。 (西一 9∼10) 我……勸你們: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 (弗四 1) 不過,這兩封信把這一切置於「上帝對受造界的整體心意」這一 廣大脈絡中。祂的心意,是要藉著基督的十字架,使全受造界與祂和 好(弗一 10;西一 19∼20)。信徒的倫理行為因此被視為是上帝這普世 宣教使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的是要醫治受造界。這也讓使徒的佈 道信息變得很真誠—這是倫理與宣教的另一項連結(弗六 19∼20; 西四 2∼6) 。
救贖與倫理 保羅:使福音增色。保羅寫給提多的短信非常醒目。他在短短的 四十六節當中,八次提到「善事」 —熱愛、教導、行善事(這裡最多 提及行善)。其倫理氣息非常濃厚(這與革哩底人傳聞中的道德腐敗 形成對比) 。不過,其救贖用語的脈絡同樣非常強烈。 「上帝我們〔的〕 救主」和「我們的救主耶穌」出現的頻率幾乎相同。 上帝的救贖與人的倫理回應之間的結合,在保羅針對奴隸的教導 當中達到了高峰。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的宣教動力是:奴隸因著自己 的行為,成了上帝救恩信息的見證(多二 9∼14)。保羅在此對奴隸所 說的,當然也在原則上可以應用到所有教會會友。我們要不就是使福 音增色,要不就是會羞辱它。我們的倫理(或缺乏倫理) ,會支持(或 破壞)我們的宣教。 彼得:看得見的良善生命。上文已詳細探討出埃及記十九章 3∼6 節提到的救贖倫理回應。最接近這段經文的新約經文,當然是彼得前 書二章 9∼12 節。彼得把這段出埃及記經文和以賽亞書四十三章 20∼ 第十一章/上帝宣教子民的生命 455
389
456
宣教中的 The Mission of GOD 21 節、何西阿書二章 23 節的名詞,應用到基督徒身上。事實上,他提 到基督徒是「被揀選」 (參照彼前一 1∼2) 、蒙「召……出黑暗的」 (這 是出埃及記暗示的;參照彼前一 18∼19) 、 「上帝的子民」時,結合了 這裡所有的三大關鍵詞(揀選、救贖、盟約)。彼得暗示了他讀者的 祭司身分與聖潔呼召後,繼續引申一些倫理與宣教含義;後者與舊約 提及的這些名詞,在倫理與宣教含義上是相同的。 「你們在列國中, 應當品行端正,叫那些譭謗你們是作惡的,因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 在鑒察的日子歸榮耀給上帝」 (彼前二 12,筆者的譯文) 。27 而第 9∼10 節至 11∼12 節的邏輯思路如下(可惜的是,段落區分 有時打斷了這思路) : • 你若有此身分(因揀選、救贖、盟約所得的身分) • 就應該如此生活(你的倫理) • 就將在列國中產生此結果(你的宣教) 其中的信息是非常清楚的。基督徒必須活出高素質的道德生命, 讓列國可以看見。上帝的心意是要以色列這麼做,但他們卻失敗了。 這倫理顯著性的終極目的,是要讓列國榮耀上帝。 28 這裡的同一個倫 理和宣教動力,與申命記四章 5∼8 節的動力同樣清楚。 彼得在同一段經文中,把對萬國盡在不言中的道德見證,與明顯
27. 不幸的是,許多英文譯本以 pagans 或 heathen ( 異教徒)來取代 nations ( 列國)。彼得用 的字,其實是 the nations ( en tois ethnesin) (列國) ;這希臘字一般用以翻譯希伯來文的 h`ggoyim— 「外邦」。這是「以色列與外邦」這組二元對立觀念的顯著改變。兩者的差異 不再取決於猶太族及非猶太族,而是取決於對基督的信仰。彼得宣告耶穌的(猶太與外邦) 信徒如今繼承了以色列的身分時,把外邦一詞的意思從「非猶太人」改變為「非基督徒」 。 28. 萬國何時才「榮耀上帝」 ?嚴格來說,此事似乎只在最後審判— 「鑒察的日子」 —才會 落實。屆時,得救的盼望已不復存在。不過, 「榮耀上帝」這片語一般指上帝子民的敬 拜(參照彼前四 16) , 「這詞的用法顯然意味著在末日或末日前的悔改與改宗(參照啟十一 13,十四 7,十六 9)。」Mark Boyley,“1 Peter – A Mission Document?”Reformed Theological Review 63 (2004): 84。
以言語宣告的「讚美」或上帝的「美德」 (aretas)聯繫在一起。基督 徒蒙召要宣告上帝的讚美和美德(第 9 節)。這片語大概呼應了以賽亞 書四十二章 12 節;在那節經文裡,受雅巍僕人使命影響的列國,接受 了同樣的邀請: 他們當將榮耀歸給雅巍, 在海島中傳揚他的頌讚〔七十士譯本作 aretas〕 。 因此,列國如今蒙召要參與以色列的主要目標和任務(賽四十三 21)。彼得看見散居的信徒群體和古時的以色列一樣,在宣告上帝配 得稱頌的美德時,結合了以色列及列國的敬拜與見證。 因此,根據彼得的看法,教會的使命包括言語的宣告和倫理生 活。他嚴密的論據意味著兩者都是絕對必須的。事實上,他曾明確主 張,即使言語的見證受到攔阻或不可取時,良好的生命仍可帶來佈道 的功效。婦女可藉著盡在不言中的生命素質,向不信的丈夫作見證: 「若有不信從道理的丈夫,他們雖然不聽道,也可因妻子的品行被感 化過來。這正是因為看見你們有貞潔的品行和敬畏的心」 (彼前三 2) 。 彼得當然不是禁止妻子在恰當的時機使用言語,也不是說丈夫無需 聆聽聖道,也可得救。他只不過是強化彼得前書二章 11∼12 節的信 息—被聖經的聖潔與良善標準所塑造的生命,會擁有巨大的宣教與 佈道大能。 促進基督教信仰的聖潔生命或好行為,是這封信的鮮明主 題。基督徒不應以防衛的心態抽離,反倒應當參與他們的社 會所設立的體制,以好行為無懼地作見證。他們如此行,是 效法主對苦難的回應,目的是讓逼迫他的人無話可說,甚至 被「感化」 ,以致相信基督。29
29. Boyley,“1 Peter,”p. 86.
第十一章/上帝宣教子民的生命 457
390
458
宣教中的 The Mission of GOD
盟約與倫理 彼得前書。彼得在彼得前書二章 12 節的用語,幾乎肯定是有意 識地呼應了他從耶穌口中聽見的教導。耶穌向顯然大感驚訝的門徒說 道: 「你們是世上的光……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 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 (太五 14、16) 。 耶穌選用的意象,無疑呼應了雅巍賜給以色列的任務:他們受託 成為「列國的光」。在登山寶訓的脈絡裡,耶穌的目的是描繪上帝新 391
約子民的生命、品格、行為;這子民是祂這位彌賽亞奴僕君王所設立 的。以色列必須讓她的光照耀、吸引列國(包括賽五十八 6∼10 的倫 理之光及上帝與他們同在〔賽六十 1∼3〕 ) ;而耶穌的門徒也同樣必須 讓好行為的光照耀,使人們前來榮耀永生上帝。耶穌的倫理教導有著 非常清楚的宣教宗旨。彼得顯然正視了這一點。 馬太福音。馬太福音的著名結語— 大使命(太二十八 18∼ 20)— 有同樣的盟約意味,因為它非常強烈地呼應了申命記(見 412∼414 頁)。耶穌以主上帝的的身分出現。上帝在天上地下的權 柄,如今已賜給祂。祂據此差遣門徒去使人作門徒,在列國中成立順 服的群體。他們必須教導列國學習何謂「遵守我所吩咐你們的一切」 (這句話是徹頭徹尾的申命記用語)。因此,宣教複製了門徒;他們透 過倫理上的順服,學習如何成為門徒,並透過教導把這真理傳下去。30 約翰福音。最後,我們必須注意約翰福音如何把門徒順服耶穌 的命令一事,置於作者明確的宣教心意脈絡中。他盼望讀者能相信基 督,並因此得救(約二十 30∼31)。這裡呼應了申命記的盟約用語, 再一次指出,愛就是順服基督的命令,正如上帝的舊約子民必須愛雅 巍,並藉著順服祂的命令證明這點。耶穌接下來所說的話,簡潔地反 映了這聯繫的宣教含義及動力: 「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
30. 見 Robert L. Brawley,“Reverberations of Abrahamic Covenant Traditions in the Ethics of Matthew,”in Realia Dei, ed. Prescott H. Williams and Theodore Hiebert (Atlanta: Scholars Press, 1999), pp. 26-46 對馬太福音的盟約主題的進一步討論。
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 (約十三 35)。在約翰福音第十七章裡,耶穌 為門徒和他們在世上的見證禱告;這偉大的禱告展現了同樣的宣教動 力。 盟約的措詞是人們與上帝建立關係的用語。上帝的恩典啟動了這 關係,而人們在順服中回應。我們已然看見,在舊約裡,這與以色列 的身分及使命(這使命是上帝對萬國的普世使命中的一部分)有關。 在新約裡,上帝新約子民的宣教本質也出現在上述彼得、馬太、約翰 的三段經文裡。上帝在基督裡的新子民也是為了全世界。他們必須在 自己的生命中反映這點。 簡言之,身為上帝盟約子民的基督徒必須— • 過正直的生活,成為世界的光(彼前) • 成為學習順服,並且教導列國順服的子民(太) • 成為彼此相愛的子民,好讓人知道誰是他們的主(約) 在表達基督教倫理及基督教宣教的整合時,我們很難再找到一個 比這更精簡的方式了。
第十一章/上帝宣教子民的生命 459
392
460
宣教中的 The Mission of GOD
第四部:宣教的領域
第四部 宣教的領域 461
462
宣教中的 The Mission of GOD
們終於來到本書導論所提三角形架構(第 9 頁)中的最後一個
我
393
角。我們在本書的第二部反思了「宣教的上帝」 (聖經獨一神論
與宣教)這個角;第三部分的六章則探討「宣教的子民」 (以色列是上 帝的選民;得救並且蒙召與上帝建立盟約的關係;在倫理方面保持獨 特,好讓上帝能落實祂對列國的宣教使命;這身分與角色也將延伸至 所有在基督裡的人)。不過,以色列的上帝,同樣也是全地與萬國的 上帝,因此,我們如今必須再次擴展自己的視野,思考聖經宏大敘事 裡的一個宏觀領域。正如詩篇一四五篇 13 節提醒我們的,上帝的宣教 將要和上帝的愛一樣,遍及世界的每個角落: 上主必實現所有應許 愛祂一切所造之物。 (NIV) 使徒保羅是偉大的舊約宣教釋經家,他的著作可以幫助我們在這 項課題上有更多的反思。 若比較保羅在彼西底安提阿猶太會堂的講道(徒十三 16∼41) , 與他在雅典亞略巴古的演講(徒十七 22∼31),將發現兩者皆有同 一個終極目的— 向聽眾介紹耶穌。不過,兩者的概念架構非常不 同。在第一篇講道裡,保羅的對象是猶太聽眾,他提到「以色列民的 上帝」 ,描述上帝如何逐出迦南人, 「把那地分給他們為業」 (徒十三 17、19,強調字為筆者所附加) ;至於第二篇演講,保羅則是說給外邦 人聽的。他提到「創造宇宙和其中萬物的上帝」 ,並描述這位上帝如 何「造出萬族的人,住在全地上 」 (徒十七 24、26,強調字為筆者所 附加) 。 容我再以兩個相連的三角形來描述這些架構。第一個三角形表達 第四部 宣教的領域 463
394
464
宣教中的 The Mission of GOD 上帝、以色列、土地的關係(見圖 II.1) 。
上帝
以色列
土地
圖 II.1 保羅安提阿講章的概念架構 這是保羅安提阿講章的概念架構,毫無疑問也象徵著舊約以色 列人的自我理解。他們的上帝—雅巍,揀選並呼召了以色列人與祂 建立盟約的關係,不但救贖他們脫離埃及為奴之地,還賜給他們迦南 地。在那地他們必須順服與祂的盟約,才能真正得福。這也就是本書 第三部分背後的架構。舊約的以色列人就是在這樣的思想脈絡中,認 為自己是擁有身分和使命的子民。他們的揀選、救贖、盟約、倫理的 獨特性,無不以這個三角形的關係為依據。因此,以色列人的宣教使 命,就是為了上帝的榮耀,在上帝的土地、活出上帝子民的生命。這 位上帝就是雅巍。 不過,誠如我一直強調的,這個三角形的關係不是為了自己而存 在。它是上帝對萬國和全地的宣教使命中,一個更廣大關係中的一部 分。保羅在雅典對外邦人發言時,所指的就是外層的三角形(上帝、 人類、大地;見圖 II.2)。雅典人當然不會明白內層的三角形(上帝與住 在以色列地的以色列人的關係)究竟有何意義,因此,保羅向他們呈 現的,其實是聖經(舊約)的創造論,不過並未直接引述舊約經文。1
1. 我在 Christopher J. H. Wright, Old Testament Ethics for the People of God (Leicester, U.K.: InterVarsity Press; Downers Grove, Ill.: InterVarsity Press, 2004) 設計這圖表,作為理解舊約以色列 倫理世界觀的架構。
上帝
以色列
395
土地
人類
大地 圖 II.2. 保羅雅典講章的概念架構
這個外層三角形,雖然仍是上帝在歷史中,用以和人類建立一切 關係的基本平台,卻因著人類的叛逆與罪惡而被扭曲及粉碎了。三種 基本的關係都受影響:人類不再履行愛上帝、順服上帝的義務,因而 活在祂的忿怒之下;人類與大地無法和睦共處;大地則受上帝詛咒, 在人類得贖前無法履行榮耀上帝的義務。這就是墮落人類令人沮喪的 光景,是保羅在羅馬書所闡述的。我們這些墮落的人類,活在受詛咒 的大地上。 不過,外層三角形也是上帝的宣教平台與範疇。上帝在以色列裡 為它、藉著它所行的一切(內層三角形)之終極目的,都是為了祝福 人類萬民,及最終拯救所有受造物(外層三角形) 。 若把舊約異象在新約中的應驗,也納入我們的這個架構,將會發 現另外一個三角形。這三角形包括上帝子民的新群體(信主的猶太人 和在基督裡的外邦人)及新創造(上帝永遠與得救人類同住的新天新 地) 。 因此,我們必須注意這外層三角形—上帝的宣教使命在歷史中
第四部 宣教的領域 465
466
宣教中的 The Mission of GOD 的創造平台。這是本書第四部分反思的焦點。 在第四部中我們首先探討,這世界(大地)是上帝宣教活動的領 域及對象,因此是我們蒙召進行宣教、成就使命的合理對象(第十二 章)。第二(第十三章) ,我們將探討人類,看看聖經信仰的偉大宣 告,如何對人下定義,又是如何影響到我們的宣教使命觀,這必然牽
396
涉到按上帝形像受造的尊嚴,以及罪惡、叛逆的墮落,罪惡的入侵; 此外,第十三章也將探討與創造世界觀及國際觀點(可悲的是,這往 往被宣教神學忽視)有著最密切關係的舊約經文—智慧文學,並且 反思它在聯繫宣教與不同文化處境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最後,我 們將(在十四章)把焦點轉向世界各國,概覽以色列激動人心的末世 異象—後者,更是與上帝對人類列國的計畫有關。這大概比舊約的 任何主題,都更能夠啟發新約教會(第十五章)的宣教拓展,並幫助 我們認識此一拓展。
第十二章 宣教與上帝的世界
第十二章/宣教與上帝的世界 467
468
宣教中的 The Mission of GOD
看哪,天和天上的天,地和地上所有的,都屬上主—你的 上帝。 (申十 14) 經文大膽宣告,雅巍,以色列的上帝擁有全宇宙。詩篇二十四
這
篇 1 節耳熟能詳的宣告也呼應了這點: 「地和其中所充滿的……
都屬雅巍。」 (筆者的譯文)就連我們比較不熟悉的經文,同樣也呼應 了這點:上帝在論述自己所有的創造工作時,親口對約伯說: 「天下萬 物都是我的」 (伯四十一 11) 。1
這是上主的世界 這世界是上帝的,因為上帝創造了它。這一點最起碼提醒了我 們:若世界是上帝的,就不是我們的。雖然我們的行為總是表現得這 世界好像是我們的,但它其實並不屬於我們。不,上帝是全地的主, 我們不過是上帝的「房客」。上帝已把世界賜給我們,讓我們有居留 權(詩一一五 16)。但我們並未擁有地契。因此,正如任何房東與房 客的關係,上帝要我們好好對待祂的產業,並要我們在此事上向祂負 責。這強有力的創造宣告,確認了上帝擁有這世界的事實。其中一些
1. 本章這段落的一些部分,是濃縮自 Christopher J. H. Wright, Old Testament Ethics for the People of God (Leicester, U.K.: Inter-Varsity Press; Downers Grove, Ill.: InterVarsity Press, 2004), chap. 4 對舊約生態倫理較完整的論述。
第十二章/宣教與上帝的世界 469
397
470
宣教中的 The Mission of GOD 層面,更帶有重要的倫理與宣教含義。
受造界的美善 398
受造界的美善,是創世記一至二章強調的重點之一,因為這一 點不斷被提到。 2 上帝在敘述中六次宣告自己的創造是「好的」 ,祂好 像一位廚藝大師,為仰慕祂廚藝的貴賓預備菜肴豐富的宴會,祂每次 從創意的工作室端出一道佳餚時,就親吻自己的手指。直到最後一道 主菜上場,上帝才第七次並且是最後一次,對自己所有的成就進行評 估,並且宣告這一切都「甚好」。這一道道的菜餚,充分展現了這位 廚師偉大的手藝和成就。3 這響亮的簡單宣告蘊含了兩件事(當然不只這兩件事) ,值得我 們特別注意。 美善的創造必然出自美善之上帝。這使希伯來的創造記載與其 他古近東的記載截然不同。根據後者的描繪,自然世界的力量與神 祇展現了各種不同程度的惡意,也把自然界的一些層面解釋為這惡 意的結果。而在舊約裡,自然界原本、基本上是好的,是獨一良善 上帝雅巍的傑作。事實上,聖經更認為受造世界的美善,有部分的 意義就是為了見證創造它的上帝,反映祂的一些美善屬性(例,詩 十九,二十九,五十 6,六十五,一○四,一四八;伯十二 7∼9;徒 十四 17,十七 27;羅一 20)。也因為創造的美善出自於上帝,我們可 以根據「欺壓貧寒的,是辱沒造他的主」 (箴十四 31;參照箴十七 5— 因為窮人也是按著創造者的形像造的)這樣的經文作出類比,依此推 論: 「破壞大地或使它退化的人,等於破壞了它反映創造者的能力。」
2. 在艾斯頓(Ron Elsdon)的書 Green House Theology: Biblical Perspectives on Caring for Creation (Tunbridge Wells, U.K.: Monarch, 1992) 裡,受造界的美善是他綜覽聖經兩約的主 題。 3. 烹飪的比喻源自 Huw Spanner,“Tyrants, Stewarts – or Just Kings?”in Animals on the Agenda: Questions About Animals for Theology and Ethics, ed. Andrew Linzey and Dorothy Yamamoto (London: SCM Press, 1998), p. 218。
(因為標誌著上帝美善的受造界中,大地是其中的一部分。)我們如何 對待大地,就反映了我們對其創造者的態度,以及我們對祂在這方面 的論述有多重視。 受造界本身是好的。受造界的美善是其固有的本質,並不依賴 人類在受造界中的存在或我們觀察它的能力。在創造的敘述裡, 「好」 的宣告不是亞當和夏娃的宣告,而是上帝自己的宣告。因此,受造界 的善(包括它的美) ,在神學與時序上都優先於人類的觀察。人類存 在、看見受造界以前,上帝已看見、肯定這點。因此,受造界的美善 不僅是人在艷陽高照的日子,對於眼前美景的直覺性反應;它的美善 也不是工具性的—不是因為對人有益才變得美善。反之,受造界之 美善的宣告,是上帝對全宇宙的嘉許之印。上帝在創造的每個階段宣 告祂的創造是「好的」 —從首先創造光(創一 4) 、至海洋中出現的 大陸(創一 10) 、植物的生長(創一 13) 、太陽、月亮標誌日子與季節 的功能(創一 18) 、魚和鳥的出現(創一 21) 、陸地動物的出現(創一 25) 。這一切受造之物,在人類出現之前已被上帝宣告為美善的。 因此,大地本身是有價值的—意即它是上帝珍視的,而上帝是 一切價值之泉。上帝重視大地,因為這是祂創造和擁有的。我們不能 只說,這世界對我們有價值。相反,我們人類本身的價值源自以下事 實:我們自己是上帝所重視,整個被宣告為美善之受造界的一部分。 下文將進一步論述人類的生命,但起點是:我們的價值源自我們所屬 的受造界,受造界的價值並非源自我們。大地的價值並非源於我們, 而是來自創造者。因此,我們必須謹慎地把宣教的生態層面,置於大 地榮耀上帝的價值上,而非大地供應我們需要的價值上。 聖經非常謹慎地避免了人類傲慢的假設:這世界的存在只是為 了讓我們使用、享受。相反,詩篇第一○四篇不但表揚大地對人類 的供應,也頌讚上帝藉著大地賜給所有受造物的一切,這些受造物 的存在、生存、享受全都有賴於上帝慷慨的聖靈。韓瑞生(Walter Harrelson)曾對這篇詩篇寫過一段優美的默想文字。他注意到詩人的 讚揚如何遠遠超越大地對人類需要的供應(第 14∼15 節) : 第十二章/宣教與上帝的世界 471
399
472
宣教中的 The Mission of GOD 上帝種了雪松以及各式各樣的樹,並且為它們澆水。鳥在 樹上築窩。這裡特別提到白鸛:上帝造了冷杉樹,讓白鸛築 窩;造了白鸛,讓它在冷杉樹上築窩。祂造了難以攀登的高 山,讓野山羊奔跳;也造了奔跳的野山羊。祂在東約旦造了 一大片岩石層,讓石獾居住、遊戲;祂也為岩石造了石獾。 白鸛、山羊、石獾不是為了人類造的。牠們按自己的需要生 活、行事。上帝也提供了地方。這地方在為受造物供給特殊 需要時,也履行了自己的功能。對於受造之物獨立存在的價 值(而不是為了人類的需要) ,這裡是聖經最直接的論述。 聖經創造信仰中可能導致的人類中心主義,在此有了巧妙的
400
平衡:上帝單單為了石獾、山羊、白鸛的存在而關注牠們。 祂也關注樹木、高山、石堆這些對人沒有益處的事物。 因此,韓瑞生補充道:詩篇表揚人類在受造界中的成就,但也肯 定了其他受造物所行之事的價值(這是上帝設定的)。他對第 21∼26 節提出以下評論: 人的成就很重要,但獅子的工作也同樣重要。在海上進行商 貿的船進行很有意義的工作,但在船後吹氣、奔跳的海中巨 獸進行的工作也很有意義。4
受造界的神聖性(而非神性) 聖經明顯區分創造之上帝和一切受造之物(見 153∼156 頁的討 論) ,受造界中沒有任何事物擁有神性,這便排除了以色列周遭文化 與宗教環境中盛行的自然多神主義,後者把自然界的不同力量都視為 一種神祇(或受不同神祇的控制)。許多宗教儀式均旨在安撫或遊說
4. Walter Harrelson,“On God’s Care for the Earth: Psalm 104,”Currents in Theology and Mission 2 (1975): 20-21.
這些神祇或女神,祈求他們採取一些行動,幫助他們務農。 無論如何,在以色列的信仰中,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種偉大實體 (包括力量、現象、物體)都不是上帝。它們擁有的力量固然很大, 但都是雅巍的工作,也聽祂使喚。因此,以色列拒絕迦南地的生殖崇 拜,因為他們知道是雅巍把自然界的豐盛賜給了他們(例,何二 8∼ 12) ;另一方面,巴比倫大有能力、深具影響力的萬象星體,在聖經記 載中也不過是伏於雅巍權下的受造物(賽四十 26)。不管是生殖崇拜 或占星學,以色列對受造界的獨特信念,使他們與周遭世界觀之間產 生了嚴重的文化與政治衝突。 因此,希伯來聖經雖明確教導我們尊重、照顧非人類的受造界, 卻抗拒、逆轉人類對於自然界的神化或是人格化,不認為它擁有力 量,能獨立於那位有位格的創造者而存在。 我們必須區分自然界的人格化(personalizing)與擬人化 (personifying)。舊約經常把大自然擬人化,作為一種修辭手法、比 喻,以達致更強的效應。擬人化是一種文學手法,把自然界說成彷彿 是人。例如,天地被召喚來為上帝對人類說的話作見證(例,申三十 19,三十二 1;賽一 2;詩五十 1∼6) 、宣告祂的榮耀(詩十九) 、為祂 的審判歡欣鼓舞(詩九十六 11∼13,九十八 7∼9)。最鮮明的一個描 述是:這地因著先前居民的罪惡把他們「吐出」 ;當以色列跟隨他們犯 罪時,也被吐出(利十八 25∼28) 。這些都是生動的比喻。 不過,針對大自然的這種文學與修辭擬人手法,是為了強調創 造並活躍於大自然中的上帝,所具有的位格屬性;除此之外,人類與 上帝的道德與位格關係,也可以在這樣的手法中得到描繪。這種文學 手法並不意味著大自然或自然力量真有位格或具有位格的能力。事實 上,如此人格化大自然(即,指大自然本身是有位格的)將使上帝被 非位格化,並使人類與上帝的關係變得無關道德。把只屬於上帝的位 格及榮耀歸於受造界(或依此類推地歸於擁有上帝形像的人) ,是一 種拜偶像的形式,可追溯至人類墮落的時代(參照羅一 21∼25) ,只 是如今在新時代運動裡披上了二十一世紀的外衣。 第十二章/宣教與上帝的世界 473
401
474
宣教中的 The Mission of GOD 舊約這個抗文化的主題,帶有強烈的宣教意涵,因為就算在今 天,福音(和新約的福音一樣)仍舊不斷地對抗著神化大自然的宗教傳 統,包括原始宗教、通俗的印度教,以及源於兩者的近代新時代運動。 以色列信仰的這層面有時被稱為「否定大自然的神聖」 (desacralizing of nature)。但這句話不太貼切。說以色列「否定大自然 的神聖」 ,背後意味著認為他們未意識到受造界的神聖,只是視之為 人類可以從中獲取利益的東西;持這樣說法的人並據此聲稱,以色列 的聖經正是對非人類受造界採取科學、工藝、工具態度的始作俑者。 這種誤解的根源,可追溯至二十世紀初接近二十世紀中葉的那段時 間。當時,許多學者強調以色列信仰的歷史本質,並認為以色列「否 定了古代近東盛行的創造神話」。這些學者認為,以色列重視歷史過 於大自然;雅巍是歷史的上帝,與周遭的大自然神祇構成對比。不 過,如今有確鑿的證據顯示,其他古近東文明同樣相信他們的神祇也 在某種程度上,活躍於人類歷史。而且,並非所有神祇都可被描述為 純粹被神化了的自然力量。反之,雅巍毫無疑問地既是創造界、也是 以色列歷史的上帝。 不過,當時舊約學界的這個斷言,仍舊產生了不幸的副作用,使 一般人認為聖經「否定了大自然的神聖」 。此一觀點導致人類在毫無宗 教情懷與敬畏之心下,肆無忌憚地探索、剝削大自然。根據此觀點, 自然界存在的惟一價值,就是供應人類的需要。因此,我們無論如何
402
對待大自然,也無需害怕自己侮慢了一些固有的神聖力量。大自然是 讓我們使喚的。然而,這種世俗化的大自然觀點,並非「否定大自然 的神性」所代表的意思。5 視大自然為神聖的,與視之為有神性是完全不同的(正如「人類 生命的神聖性」與「視人類為神」是完全不同的範疇)。受造界的神
5. 見 Ronald A. Simkins, Creator and Creation: Nature in the Worldview of Ancient Israel (Peabody, Mass.: Hendrickson, 1994), pp. 82-88,針對舊約神學在這方面的扭曲所產生的效應,提出頗 有助益的討論。
聖,指的是它與上帝的基本關係,而非指它本身是上帝。 舊約始終從受造界與上帝的關係來看待受造界。受造界順服上 帝、聽從上帝的命令、彰顯上帝的榮耀、獲得上帝的眷顧與供應、落 實上帝的心意—包括祂供應人類需要的心意,或成為上帝審判人類 的管道(卻不僅於此)。因此,我們領受呼召,要來尊重非人類受造 界的神聖。以色列的律法、敬拜、預言無疑尊重其神聖。然而,敬拜 任何形式的大自然,依舊等於對調了創造者與受造物的位置。這是上 帝不斷警告以色列切勿陷入的一種拜偶像形式(例,申四 15∼20;參 照伯三十一 26∼28) ,保羅更把這罪與人類一連串可悲的頑固悖逆與 社會弊端,連結在一起(羅一 25 及其上下文) 。 儘管以色列的激進獨一神論,對抗的是一切所謂的大自然之神, 不過,這並未否定大自然所具有與上帝相關的神聖性及重要性: 從創造論中激進獨一神論的這角度來看,次等神並不存 在— 太陽與月亮(創一 14∼18 反對敬拜它們)、金牛犢 等「雕像」 、神聖的樹叢或古代的樹木、宏偉的山或火山、 可怕的野獸或魔鬼、凱撒或法老或英雄、蓋婭(Gaia)或地 球之母都不是次等神。根據此觀點,多神主義、泛靈論、占 星學、圖騰主義及其他敬拜大自然的形式,不僅是拜偶像, 也誠如先知常說的,是徒勞無功及愚昧的(參照賽四十 12∼ 28,四十三 9∼20,四十六 1∼11;徒十四 15)。只有創造者 配得敬拜……然而,雖然只有創造者配得敬拜,上帝的一切 受造物都配得道德的考量。這標誌著上帝賦予它們的價值, 並實質上也表達了對上帝的敬拜。獨一神論的創造論並未否 定大自然的神聖,大自然既是上帝造的,就仍是神聖的,也 被宣告為美好的、伏於上帝終極的主權之下。6
6. James A. Nash, Loving Nature: Ecological Integrity and Christian Respnsibility (Nashville: Abingdon, 1991), p.96.
第十二章/宣教與上帝的世界 475
476
403
宣教中的 The Mission of GOD 若然,這樣的宣告對我們自稱敬拜創世之上帝、認識這位救世之 上帝的人來說,豈不是應該成為我們倫理及宣教的強烈動機?若大地 擁有源自上帝的神聖性,我們對待大地的態度,也就反映及衡量了我 們與創造者的關係。 「這世界屬於上帝」的宣告,為我們帶來了什麼樣生態與宣教的 挑戰?從本書的研究來看,認定受造界本身的美善,來自於在上帝眼 中是有價值的,這一點肯定帶有生態方面的含義。受造界不是我們可 以商品化、商業化、為自己的目的使用及濫用的客體;除此之外,作 為受造界的一部分,人類的存在不僅是為了頌讚及榮耀上帝,也包括 幫助其他受造物榮耀及頌讚上帝。若愛上帝是最大的命令,這肯定意 味著我們必須尊崇、照顧、尊重屬上帝的東西。在人類的任何關係 中,這一點都是真理。因為我們若是真的愛某個人,很自然就會照顧 他的東西。 愛上帝(或認識上帝〔這是耶利米的說法;見耶九 24〕 )意味著重 視上帝所重視的。反過來說,參與濫用、污染、毀壞自然界的行動, 等於踐踏受造界所反映出來上帝的美善。這是貶低上帝所重視的、削 弱讚美上帝的聲音、污染了上帝的榮耀。
這世界是上帝和我們的宣教場地 若上帝擁有這宇宙,那麼宇宙中就沒有一個地方是不屬於祂的。 我們不可能離開祂的產業,也不可能有什麼其他神祇所擁有的產業, 更不可能擁有自己私有而自主的領域。 舊約針對雅巍,作出了這樣的宣告(如詩一三九,這個宣告曾令 詩人大感安慰) ;而新約對耶穌基督也作出同樣的宣告。耶穌復活後, 與門徒一同站在山上,以意譯方式重述了申命記對雅巍的宣告( 「天 上地下惟有上主祂是上帝,除祂以外,再無別神」 〔申四 39〕 ; 「天和天 上的天,地和地上所有的,都屬上主—你的上帝」 〔申十 14〕 ; 「上主 你們的上帝祂是萬神之神,萬主之主」 〔申十 17〕 ) ,冷靜地把它們應 用在自己身上: 「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 (太二十八 18) 。復
活的耶穌因此宣告祂自己是擁有全宇宙的主,而這正是舊約對雅巍 的宣告。 因此,全地都屬耶穌。祂因著創造、救贖、未來的繼承權而擁有 大地。這是保羅在歌羅西書一章 15∼20 節壯麗的宇宙宣告中所認定 的,我們奉祂的名無論去哪裡,都在祂的產業裡。世上沒有一寸土地 不屬基督。因此,宣教是房東授權、吩咐房客進行的活動。 假若你是一所房子或公寓的房客,想要在屋內興建新的廚房及浴 室。此時,有人質疑你擴建的權力。那麼,只要你能出示屋主要你代 他擴建的書面說明,你的行動就是獲得授權的。若屋主委託你在租用 期間修復他的產業,你的「使命」就是被授權的活動,配合及落實了 屋主的「使命」。你成了代理人,幫忙完成屋主對其產業的心意。你 合法地落實了屋主對自己產業的計畫。 因此,我們在屬上帝世界中的使命,不但是由真正的房東授權 的,也是祂保護、眷顧、擔保的。我們奉祂的名進行宣教,以祂的權 柄行事,無需感到害怕,因為所到之處都是祂的。這個觀點並不容許 二元論:我們當然知道聖經也確認惡者正對大地行使某種形式的主權; 但大地並不屬於它。它聲稱擁有大地,有權把它賜給敬拜它的人,耶 穌在曠野受試探時,卻揭破了這個謊言。撒但的權柄都是篡奪而來、 不合法、短暫的,並受到大地真正的主人—在上帝寶座執掌王權的 羔羊(啟四至七章) —的終極限制。 因此, 「全地是雅巍的」這簡單的聖經宣告,乃是生態倫理與宣 教信心不可妥協的平台和基礎。
上帝的榮耀:受造界的目標 韋斯敏斯特小要理問答劈頭第一句話就問道: 「人的最主要目的是 什麼?」它以聖經那榮耀、簡單的信息答道: 「人的最主要目的是榮耀 上帝,並且以上帝為樂。」若把這問題擴及到全受造界,並提出同樣 的答案,想必同樣合乎聖經。受造界的存在,是為了頌讚及榮耀其創 造之神,也為了互相享有彼此。我們人類既是受造物,就因著同一個 第十二章/宣教與上帝的世界 477
404
478
宣教中的 The Mission of GOD 原因而存在—我們的「主要目的」是榮耀上帝,以上帝為樂,因此 得以因著自己的存在而快樂。以上帝為焦點的人生目標(榮耀祂、以 祂為樂)並未使我們抽離其他受造物。相反,這是我們與其他受造物 同享的。這就是一切受造物的主要目的。惟一的差別是:我們人類必
405
須以符合我們按上帝形像受造的身分這一獨特方式,來榮耀我們的創 造者。因此,我們人類用我們的心、手、聲音、理性、感情、語言、 藝術、音樂、手藝頌讚神。這一切都反映了上帝。我們是按著上帝的 形像造的。 不過,其他受造物早已讚美了上帝,也經常受吩咐要(重複)這 樣做(例,詩一四五 10、21,一四八,一五○ 6) ;聖經也告訴我們, 有些出於感恩對上帝的回應,不僅指是受上帝恩惠的人理應做出的, 也是非人類的受造物所做的(如,詩一○四 27∼28)。我們也許無法 解釋受造界如何讚美其創造者—因為我們只能從「內在」的角度認 識我們人性的實在,以及何謂讚美神。不過,我們不能因無法表達受 造界如何不可言喻地頌讚上帝,或上帝如何領受這讚美,而否定了受 造界歡騰頌讚上帝—因為這是聖經以強烈的信念所確認的: 這感恩的回應是受造物的基本特徵,是地上所有受造物、人 類、動物、景色、海、山、土、風、火、雨共有的特徵。 詩人向受造界宣告它至高的道德義務— 敬拜、讚美創造 主……根據希伯來觀點,人類與宇宙擁有道德意義,兩者都 必須對創造者作出道德回應。這回應是反映了祂的榮耀,並 作出感恩、讚美、敬拜的回報(詩一五〇) 。7 最後,主以君王的身分來撥亂反正(也就是審判世界,如詩 九十六 10∼13,九十八 7∼9)時,全受造界將同享主的喜樂,一同感
7. Michael S. Northcott, The Environment and Christian Eth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pp. 180-81.
謝祂。 此外,我們思考榮耀上帝一事時,必須注意的是,一些經文把上 帝的榮耀與地球、土地、海洋、天空的豐盛(意即,生物圈宏偉、多 元的豐盛)聯繫起來。豐盛這個措詞,是創造敘述中的特徵。故事始 於空虛混沌,接著是不斷地填滿;水與天空分開後,上帝在第五日的 祝福與命令讓許多魚滋生於水中,飛鳥出現在空中(創一 20∼22) ;第 六天,上帝創造了其他陸地的動物後,祝福人類,命令他們「充滿全 地」。詩篇一○四篇 24 節因此很自然地宣告: 「遍地滿了祢的豐富」 ;詩 篇五十篇 12 節列舉了森林的動物、千山的牲畜、山鳥、田野的活物這 些例子後,也作出同樣的宣告: 「世界和其中所充滿的都是我的」。正 如「豐盛」這個詞, 「全地和其中所充滿的」也同樣經常被用來描述我 們所生活的環境—有時是某個區域、有時是全世界(例,申三十三 16;詩八十九 12;賽三十四 1;耶四十七 2;結三十 12;彌一 2) 。 這也許也為以賽亞聖殿異象的撒拉弗之歌加添了另一層意思: 聖哉!聖哉!聖哉!萬軍之雅巍; 全地所充滿的,乃是祂的榮耀! (賽六 3,筆者的譯文)8 「全地所充滿的」是述說受造界—尤其是非人類受造界—豐 盛的一種方式(若聖經也有提到人類時,往往會附加「和住在其間 的」 ,如詩二十四 1)。因此,撒拉弗所歡慶的,是體認到上帝的榮耀就 在全地所充滿的之中。換言之,正因為受造界的豐盛,上帝的榮耀因 此被彰顯;全地充滿了上帝的榮耀,因為充滿全地之物,就構成了祂
8. 馬樓(Hilary Marlowe)和我交談時,提出了以賽亞書六 3 的這項詮釋。新美國標準版 (NASB)也提出此一譯文。G. K. Beale, The Temple and the Church’s Mission: A Biblical Theology of the Dwelling Place of God, New Studies in Biblical Theology, ed., D. A. Carson (Leicester, U.K.: Apollos; Downers Grove, Ill.: InterVarsity Press, 2004), p.49 探討全地是上帝的 宇宙聖殿時,也討論此詮釋。
第十二章/宣教與上帝的世界 479
406
480
宣教中的 The Mission of GOD 的榮耀(至少是祂榮耀的一個層面)。詩篇一○四篇 31 節也平行對比 上帝的榮耀及祂的創造之工: 「願上主的榮耀存到永遠!願上主喜悅自 己所造的!」 當然,我們必須補充:上帝的榮耀也超越、先於、高過受造界。 誠如詩篇八篇 1 節的提醒,上帝使自己的榮耀「高過諸天」 ,然而這與 前面所說的並沒有衝突。受造界不但宣告上帝的榮耀(詩十九 1) ,其 豐盛也是這榮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保羅提醒我們,意識到全地所充滿的(即地上所有受造的生命) 與上帝榮耀之間的聯繫,意味著居住在地上的人類每天所面對的都是 上帝的實在(羅一 19∼20)。在此我們再次看到一個具有宣教意涵的 真理。全人類所居住的地球,其實早已充滿了上帝的榮耀,不斷宣告 著那位創造人類和宇宙萬物者所具有的特質。當然,我們如何處置這 經歷則是另一回事。不過,這真理不僅凸顯了保羅對於普世罪惡及拜 偶像的激進論述,也讓我們看見如何在這普世當中應用和理解福音。
407
上帝的恩典及福音啟發人心的大能,可以改變那些企圖壓抑或貶損創 造者真理的思想,以致終能脫離黑暗、進入光明,藉著十字架的信 息,再次意識到他們的創造者原來也是他們的救贖者。
上帝救贖整個受造界 上文已經探討,把聖經強有力的創造論納入我們對大地的思 想—我們如何對待大地、如何活在大地上、它受造的目的—是何 等重要。不過,單單回顧創世記,確認當中論及我們世界的偉大真理 還不足夠;你不能只靠後視鏡來駕駛,你必須朝著目的地向前看。同 樣的道理,聖經教導我們重視大地,不僅因為「其來源」 (或其創造 者) ,也是因為其終極的目標。換言之,對於我們的生態倫理與宣教 使命而言,除了創造論之外,同樣也需要末世論作為基礎。 舊約書卷中,以賽亞書所提供的經文相當豐富而基本;新約中的 許多論述,就是從耶穌基督的角度來闡述以賽亞的宇宙性異象。首 先,我們會以賽亞書十一章 1∼9 節中這個綜合的異象作開始;這段
經文提到,彌賽亞君王的公義統治將產生受造界的和諧及平安。接下 來,在以賽亞書第三十五章提到得救者回到錫安的描述中,我們也同 樣看到受造界將會改變的預告。不過,在舊約末世異象中,對於受造 界之描述的最高潮,出現在以賽亞書六十五至六十六章: 「看哪!我造 新天新地」 (賽六十五 17) —這句話並且引出了一段美妙經文,必須 完整閱讀: 看哪!我造 新天新地; 從前的事不再被記念, 也不再追想。 你們當因我所造的 永遠歡喜快樂; 因我造耶路撒冷為人所喜, 造其中的居民為人所樂。 我必因耶路撒冷歡喜, 因我的百姓快樂; 其中必不再聽見 哭泣的聲音和哀號的聲音。 其中必沒有 數日夭亡的嬰孩, 也沒有壽數不滿的老者; 因為百歲死的 仍算孩童, 有百歲死的罪人算被詛咒。
408
他們建造房屋,自己居住; 栽種葡萄樹,吃其中的果子。 他們建造的,別人不得住; 他們栽種的,別人不得吃; 第十二章/宣教與上帝的世界 481
482
宣教中的 The Mission of GOD 因為我民的日子 必像樹木的日子; 我選民親手勞碌得來的 必長久享用。 他們必不徒然勞碌, 所生產的,也不遭災害, 因為都是蒙上主賜福的後裔; 他們的子孫也是如此。 他們尚未求告,我就應允; 正說話的時候,我就垂聽。 豺狼必與羊羔同食; 獅子必吃草與牛一樣; 塵土必作蛇的食物。 在我聖山的遍處, 這一切都不傷人,不害物。 這是上主說的。 (賽六十五 17∼25) 這激動人心的異象,把上帝的新創造描繪為一處充滿喜樂、生命 豐盛、保證工作得滿足、安全,沒有憂傷、眼淚的地方,也不再是徒 勞無功的詛咒之地!這異象使大部分新時代運動的美夢相形見絀。 這段經文及其相關的經文,是新約盼望的聖經(舊約)基礎。它 並未拒絕或否定這世界,也不是預見我們將要漂浮到另一個地方;反 之,這個異象期待的是一個嶄新、得救的受造界(羅八 18∼21)。公 義將居在其中(彼後三 10∼13) ,因為上帝必在那裡與祂的子民同住 (啟二十一 1∼4) 。 換言之,這個關於受造界的末世異象非常正面,而這樣的異象, 必然會影響我們如何理解聖經所描繪、現今世界秩序最終將被火滅絕 一事。例如,彼得後書三章 10 節說道: 「但主的日子要像賊來到一樣。 那日,天必大有響聲廢去,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銷化,地和其上的物
都要燒盡了。」 這節經文的最後一個字,我比較喜歡的翻譯是「將被發現」 (will be found,採納此翻譯的英譯本包括新國際版〔will be laid bare,將 被暴露〕 ;新修訂標準版〔will be disclosed,將被揭露〕 ;修訂英文聖經 〔will be brought to judgment,將被審判〕 ) ,過於其他英譯本所採納的 翻譯(如英皇欽定本和新美國標準版的 will be burned up 〔將被燒盡〕 ) 。 我也認為包衡的詮釋很有說服力,他認為地球和其中的一切將要「暴 露」 —也就是,暴露於上帝的審判之下,以致惡人和他們一切的行 為將無法繼續隱藏,或受到保護。 9 換言之,這些經文描述的大火, 是為了肅清我們所居住的這世界之罪惡秩序,而非為了滅絕宇宙。上 帝將除滅受造界中的所有罪惡,以創造新的世界。這與彼得後書三章 6∼7 節描述的洪水審判一景非常吻合。後者明顯被用作最後審判的歷 史先例。 「故此,當時的世界被水淹沒就消滅了。但現在的天地還是 憑著那命存留,直留到不敬虔之人受審判遭沉淪的日子,用火焚燒。」 罪惡的世界被洪水除滅,但上帝造的世界仍保存下來。根據這比 喻,受造界中的一切罪惡會被上帝災難性的審判除滅,但受造界本身 將被更新,成為上帝與得救的人同住之地。 保羅在對比受造界的未來與羅馬書第八章所預告人的身體之未來 時,作出了同樣的二元宣告。受造界的連貫與不連貫的層面,就如我 們今生肉體的生命與未來復活的生命一樣。就像耶穌,祂復活的身體 是新的創造中首生的;我現今的肉身也許在泥土中腐化或燒成灰燼。 然而,復活的身體—這當然是「新創造」 (因此與現今的身體有所 不同) —是真正的我,即神創造及救贖的那一位(因此與現今的身 體連貫)。同樣的道理:火的審判與滅絕無論對我們的物質宇宙有何意 義,上帝的心意並非除滅外在的受造界,而是永遠恢復祂對受造界的 榮耀旨意。
9. Richard J. Bauckham, 2 Peter and Jude,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50 (Waco, Tex.: Word, 1983), pp. 316-22.
第十二章/宣教與上帝的世界 483
409
484
宣教中的 The Mission of GOD 聖經賦予大地的這個榮耀盼望,為我們的生態倫理加添了另外 一個重要層面。生態倫理不僅是回顧起初的創造,也包括前瞻新的創 造。這意味著我們的動力是雙重的;這是一種「推─拉」的力量。我 們看得見目標,而且當然,只有上帝的力量才能至終達成此一目標, 但正如聖經末世論的其他層面一樣,此種想要從神那裡得到祝福的盼 望,影響了我們如今的生活方式,以及我們應當設定的目標。
410
聖經的天啟文學與預言不僅僅是為了預言未來,也鼓勵我們在目 前帶來改變,並履行道德責任。聖經救贖異象中所描繪的物質及生態 本質,為我們提供了以下的盼望:恢復生態的和諧,是得救的人類歷 史可能達成的目標—這樣的思想不但會對生態危機作出社會與道德 回應,而且更告訴我們,致力於尊重上帝及反映其公義的人類社會, 也必將產生人類道德秩序那公義、公平的果子,促成自然世界的和 諧。根據以西結的描述,最乾燥的沙漠也可再次重現生機;枯骨也將 復活,頌讚他們的創造者。10 無疑地,以賽亞和以西結激動人心的未來異象,或多或少是從 以色列人的敬拜語言—也就是詩篇—得到啟發。在這裡的信仰想 像中,受造界不但受到吩咐要讚美其創造者,也將被帶進上帝的未 來異象裡— 屆時,受造界將成為合上帝心意的可靠、公義、喜樂 之地。雅巍未來的王權,將成就這一公義與自由的目標,使受造界 和人類全都受惠— 所以,特別是在強調雅巍王權的詩篇中(例, 詩九十三,九十六,九十八)我們可以看見這樣的主題。舉詩篇第 九十六篇為例,詩人便提及了全地的人將要頌唱新歌,歌中並且頌讚 了全受造界的新秩序: 根據詩篇第九十六篇,上帝宣告自己將以公義和真理施行審 判(第 10、13 節)。這是祂工作的特殊末世層面,也是我們
10. Northcott, Environment and Christian Ethics, p. 195.
受到吩咐要特別讚美的層面。我們常常把上帝的審判與各類 可怕的預期聯繫起來,不過,祂的審判不僅是要清算仇敵。 面對審判,我們也可滿心喜樂地期待,因為目前混亂、不協 調,受不義、暴力所害的一切將被糾正。這才是舊約聖徒所 懷抱的審判觀中,更為豐富的意涵。是的,他們甚至以審判 為樂。上帝並未以暴君或令人恐懼的方式掌權;祂的王權充 滿了溫柔與喜樂。 大自然將以非常特殊的方式為萬物的復興歡欣鼓舞,因 為上帝的降臨將結束大自然當前必須忍受的暴力。雅巍新秩 序的開展在大自然和歷史中彰顯—以賽亞書四十至四十二 章也明確表達這點。詩篇第九十六篇和其姐妹篇(詩篇第 九十八篇)以榮耀的方式提醒信徒群體,上帝對受造界的心 意是要建立新天新地,讓公義居住其中。11 誠如布里傑(Francis Bridger)所言,這一末世的傾向可以避免我 們把對生態的關注過度集中在人類的需要與焦慮上,此外,還提醒了 我們,這世界始終在基督裡單單屬於上帝。因此,我們的努力也將帶 有先知性的價值,預言這個真理會在宇宙中完全落實。 生態責任的基本論據,在於新舊創造之間的關聯……我們蒙 召成為地球的管家,不僅是因為創造者在伊甸園給了我們命 令,也因為我們與未來的關係。我們致力於保護及提升受造 界時,指向的是上帝即將在基督裡帶來的王權……所以,生 態倫理不是以人為中心的,反之,生態倫理見證了上帝在創 造及救贖所施展的平反之舉……弔詭的是,雖然上帝至終將 帶來新的創造秩序,我們所做的依然不過是為此未來豎立路
11. Jannie Du Preez,“Reading Three‘Enthronement Psalms’from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Missionalia 19 (1991): 127.
第十二章/宣教與上帝的世界 485
411
486
宣教中的 The Mission of GOD 標—但是,這不應該遏制我們的行動。反之,它使我們卸 下倫理與科技自主的重擔,明確指出,人類對主權的宣告都 是相對的。若意識到這是上帝的世界,我們的努力並非為了 創造理想的烏托邦,而是在上帝的引導下建築神國的橋頭 堡,就能使自己謙卑下來,在倫理方面順服神。12 威廉•古柏(William Cowper)在一篇介於先知及詩篇文體的詩 歌裡,便表達了這份對萬物更新的渴望: 大自然在這死亡的世界嘆息, 世代以來,天堂已經聽見;這嘆息終必結束, 先知已預言,詩人已歌頌, 先知的燈點燃它的火。 安息的時代、應許中的安息已臨到! 喜樂的河水澆灌全地, 點綴所有地區。 貧瘠的恥辱已成過去。 碩果纍纍的田野在豐盛中歡笑; 曾一度貧瘠,或只充滿羞辱的土地, 欣喜若狂地看著荊棘脫落、羞辱除去。 四季融為一季, 成為永恆的春天, 花園不怕害蟲,無需圍牆,
412
因為貪婪的活物不復存在—它們都得飽足!
12. Francis Bridger,“Ecology and Eschatology: A Neglected Dimension,”Tyndale Bulletin 41, no. 2 (1990): 301。這篇文章回應及補充了 Donald A. Hay,“Christians in the Global Greenhouse,” Tyndale Bulletin 41, no. 1(1990): 109-27 較早前的一篇文章。
獅子、豹
13
、熊
與毫無懼色的羊群一同吃草。 萬國齊聲高唱: 「羔羊配得稱頌,因為祂為我們被殺!」 山谷與岩石的居民 彼此歡呼, 遠山的山頂感染了飄揚的喜悅; 直到此曲在各國回響, 全地熱烈歡呼和撒那。14
環保與基督教宣教 將來必有許多基督徒關懷受造界,認真看待自己對環境的責 任—儘管目前關注此事的基督徒還不夠多。屆時,他們將儘可能選 擇可持續的能量形式,關掉沒使用的電器,儘可能向擁有健全環境倫 理的公司購買食物、商品、服務。他們參加環保社團,避免過度消 費、製造不必要的垃圾,並儘可能循環再利用。誠願這樣的人數不斷 增長。 然而,比較少基督徒把環保納入他們的聖經宣教觀裡(目前更是 少得可憐)。15 更是少有人把積極的環保行動視為自己的個人和特殊的 宣教使命與呼召(不過,可喜可賀的是,這些人愈來愈多)。擁有明
13. 原文是 libbard, 大概指 leopard。 14. William Cowper,“The Task,”bk. 6, lines 729-733, 763-774, 791-791, in The Complete Poetical Works of William Cowper, Esq., ed. H. Stebbing (New York: D. Appleton, 1856), pp. 344-45. 15. 甚少宣教神學家把環保納入自己的議程。其中一個例外是 J. Andrew Kirk, What Is Mission? Theological Explorations (London: Darton, Longman & Todd; Minneapolis: Fortress Press, 1999), pp. 164-83。
第十二章/宣教與上帝的世界 487
488
宣教中的 The Mission of GOD 確基督教環保議程的機構「磐石」 (A Rocha)於一九八三年在葡萄牙 成立,如今已在世界各大洲運作。他們的神學強有力地認定,他們的 工作不僅是聖經託付的,也是基督教宣教大使命中,正當且根本的層 面。16 杜普瑞茲於一九九一年的一篇文章開宗明義說道: 「近年來,我
413
愈來愈相信,地球(和全宇宙)的公義,是教會宣教不可分割的一部 分」 。17 我個人也有此信念。 然而,環保是否真的是教會宣教使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除了 本章之前詳細針對聖經神學的討論外,讓我再提出數點,解釋我為何 認為,源自上帝使命的此一聖經宣教神學(這是我在本書中嘗試闡明 的)必須包含生態領域,並視實際的環保行動為基督教宣教範疇中的 一個部分。
環保是今日世界的當務之急 這點還需重複嗎?只有頑固地蒙蔽自己心眼,比把頭埋在沙裡 的鴕鳥更糟的人,才能忽略環境受破壞及受破壞之速度愈來愈快的事 實。我們可以列出一籮筐令人沮喪的事情: • 空氣、海、河、湖、巨大含水石層的污染 • 雨林和許多自然環境的毀滅,對賴以生存的生物造成嚴重影響 • 沙漠化及土壤流失
16. 見他們的網站: www.arocha.org,那裡詳細介紹了他們的異象、工作,以及這項運動所依 據的豐富聖經神學基礎。 17. Du Preez,“Reading Three‘Enthronement Psalms,’ ”p. 122. Missionalia (19, no. 2 [1991]) 也 刊登了其他嘗試明確地把宣教與生態聯繫起來的文章: J. A. Loader,“Life, Wonder and Responsibility: Some Thoughts on Ecology and Christian Mission,”Missionalia 19 (1991): 44-56; 及 J. J. Kritzinger,“Mission and the Liberation of Creation: A Critical Dialogue with M. L. Daneel,”Missionalia 20 (1992): 99-115。
• 生物—動物、植物、鳥、昆蟲—絕種。地球賴以生存的生 物多樣性嚴重被削減 • 一些物種因被獵取而絕種 • 臭氧層消耗殆盡 •「溫室氣體」增加,全球暖化 這一切都是牽涉龐大、彼此息息相關的未來損失與滅亡災難,影 響全球的人類與非人類生物。對此事漠不關心的人,若非極度無知就 是毫無責任感、冷酷無情。 過去的基督徒總是會直覺性地關注每一世代的燃眉之急與重大 課題,並且正確地把它們納入宣教呼召及實踐的整體概念中,包括疾 病、無知、奴隸制度及許多殘酷不仁的剝削形式。基督徒維護寡婦、 孤兒、難民、囚犯、精神失常者、饑民—近年來,許多基督徒也委 身於「掃走貧窮」的工作。 如今面對地球受苦的事實,我們必須反思,上帝自己會如何回 應人們濫用祂所造的世界,會如何讓這件祂所重視的事,也含括到宣 教的使命裡。若上帝真如耶穌所說的,關心自己創造的世界到一個程 度,連麻雀掉在地上祂都知道,那麼根據我們所擁有的知識,又該對 這個世界表達何等程度的關懷?當然,耶穌說這話的目的,是為了襯 托出上帝對自己孩子更大的關懷,然而因此就認為「上帝對我們的眷 顧既超越對麻雀的眷顧,我們無需關心麻雀」或是「因為我們比牠們 更有價值,牠們就完全沒有價值的話」 ,就是完全曲解了聖經。 不過,我們對受造界的關懷,不應只是對愈趨嚴重的問題作出消 極、審慎、防範性的反應。一個更加積極的原因在下面。
環保源自對上帝的愛與對上帝的順服 首要和最大的誡命是「愛主你的上帝」。在人類的經驗中,愛某 個人,就意味著關心他所擁有的東西。摧毀某人的財物,與宣稱說愛 第十二章/宣教與上帝的世界 489
414
490
宣教中的 The Mission of GOD 他是格格不入的。我們已經看見,聖經如何強調這世界是上帝的產 業— 或者用更明確一點的說法,聖經認為這個世界屬於創造、救 贖、繼承它的基督。為了基督的緣故好好照顧這世界,肯定是所有上 帝的子民受吩咐、愛祂的一個基本層面。一些基督徒聲稱愛上帝、敬 拜祂,是耶穌的門徒,卻絲毫不關心祂所擁有的地球。這令我大感費 解。他們不但不理會地球所遭的濫用,他們浪費資源、過度消費的生 活方式,更使自己成了濫用環境的一分子。 耶穌說道: 「你們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命令」 (約十四 15) ,這 句話和祂所說的許多話一樣,呼應了申命記中實際的倫理委身。主的 命令,始於照顧大地的基本創造使命。順服這命令,乃是我們人類宣 教使命與責任的一部分,和上帝創造世界時所納入的其他義務與責任 (如遍滿這地、依循工作與休息的節奏、婚姻)一樣。 成為基督徒,並不表示我們就不再是人。獨特的基督教宣教使 命,也未否定我們身為人類的使命,因為上帝要我們像為這個信仰負 責一樣,為身為人類來負責。因此,身為基督徒人類,我們有雙重的 義務積極參與環保。這是愛上帝、順服祂的基本層面: 創世的敘述委任人為受造界的總督。他們受託照顧上帝的產
415
業—也就是上帝的愛要向世人(不管人對祂有何看法)及 一切受造生物及非生物(不管它們能否對祂有任何看法)彰 顯的領域。這不僅是邀請,也是宣教使命:去照顧我所創造 的一切,因為它是我所愛的。因此,我認為上帝所頒布的第 一項宣教使命,正是創世記一章 28 節要人在全地行使主權的 命令(mandatum dominie terrae) ;我們有照顧世界的職責。18
18. Loader,“Life, Wonder and Responsibility,”p. 53.
環保:履行我們對世界的祭司與君王職分 畢爾(Greg Beale)說得很有道理,他認為,舊約的會幕/聖殿 與以下兩點有神學關聯: (1)創世敘述的伊甸情景, (2)全宇宙藉基 督恢復為上帝居所的情景。聖殿是原初創世實況以及全新創造的縮 影,在這兩者中,上帝都住在世上,視之為祂的聖殿,人類則以受祂 委任的祭司身分事奉祂。19 創世記一至二章以君王和祭司的措詞,兩次記載上帝託付人的使 命:人類必須治理其他受造物。除此之外,上帝把亞當置於伊甸園, 則是要他「修理,看守」。毫無疑問地,治理就是君王的職分,事奉 及照顧則是祭司在會幕及聖殿的主要職分。 因此,人類與地球的關係結合了君王與祭司的職分:治理與事 奉。這是典型的聖經組合,在基督身上,我們更是看到這個完美的祭 司與君王身分,如何被賦予最完整而豐富的意義,成為我們的典範。 除此之外,這也是我們在新世界裡要恢復的角色—啟示錄一針見血 地指出,因著上帝的羔羊在十字架上的工作,人類不但得救,也恢復 在地上的君王與祭司職分,雖然仍然必須俯伏於上帝之下: 「又叫他們 成為國民,作祭司歸於上帝,在地上執掌王權」 (啟五 10) 。 因此,從創世及末世的角度來看,環保及環保的行動是我們宣教 使命的一部分,因為它是我們恢復人類應有地位與責任的一部分,是 不論按著上帝原先造我們的心意,或是按著我們將來完全得救時的樣 式,都該去做的事。大地在等待其受委派的君王與祭司顯現—就是 俯伏於基督主權之下得救的人類。我們現今的行動,正預告了這最終 極的目標。
環保考驗我們的宣教動機 一個貫穿本書的論據是:我們的宣教觀若只是從人類的需要與人
19. Beale, Temple and Church’s Mission.
第十二章/宣教與上帝的世界 491
416
492
宣教中的 The Mission of GOD 類做的事開始,這樣的宣教觀是有缺陷的—而停在那裡結束,更是 加倍的不足。不過,這個觀點並沒有否定源自人類需要的各種宣教動 機。 其中一個強烈的動機是對人類罪惡實況的佈道回應。我們知道 人在上帝的審判之下,處在罪惡使人孤立的黑暗與迷失之中,而這件 事也常常激勵我們把上帝藉著基督為罪人所行之事,以及祂那十字架 與復活的好消息帶給他們。除此之外,另一個強烈的動機,是對人類 需要的實況—人類光景中一切支離破碎的物質、思想、情感,與社 會層面—的憐憫之情,因此,我們受激勵在這一切領域中,藉著醫 藥、社會、教育、經濟行動,來處理罪的毀滅性效應。本書第八和第 九章便為了這整全的宣教觀作辯護,並且指出我們為何必須視基督的 十字架為一切層面的核心。這些都是正確、合聖經、效法基督的宣教 動機。 不過,我在本書也一直認為,聖經宣教神學的終極起點與終點必 須是上帝自己的宣教。 「上帝整全的話語」是什麼?整個歷史中,上 帝所委身的總體宣教使命是什麼?毫無疑問,這不會僅只包括了拯救 人類,一定也包括了拯救全受造界。本章的末世論部分(見 480∼487 頁)闡明了這點。神正藉著改變、更新受造界,來建立新創造;祂更 新的方式,類似祂兒子的復活,而這新創造也將是祂得救子民復活身 體的居所。 因此,整全的宣教若只含括人類(即使整全地含括人類!) ,認 為基督流出的寶血,並不觸及其他受造物與上帝之間的和睦(西一 20) ,就不是真正整全的宣教。回應了上帝的呼召,透過在生態項目 中服事非人類的受造物來事奉神的基督徒,將會進行一種特殊的宣 教。這種宣教在上帝宣教使命的廣泛架構中,佔有非常恰當的一席之 位。他們意識到上帝對自己所造之物的心意,並渴望對此作出回應, 由此構成了他們的動機。參與環保的基督徒絕非不關注人類的需要, 反之,根據我的觀察,基督徒對非人類受造物的善良態度,甚至會使 他們更加關注人類的需要。
環保是教會的先知性契機 基督徒有時擔心讓「世界設定議程」 —也就是說,我們只不過 是在回應世俗所關注的變幻莫測潮流。當然,環境課題肯定是今日世 界非常擔憂的事項之一—若對西方青年進行調查,將發現地球的生 存成了他們最為擔憂的課題。但是,教會也有使命,必須回應世界在 任何時代所面對的實況及掙扎。舊約先知探討時當代的實況,耶穌也 是如此。正是他們對世界問題帶來的衝擊效應,才使他們變得不受歡 迎。 如果教會能夠意識到,以聖經的資源及異象來面對生態危機,已 是刻不容緩的當務之急,那麼有兩大(肯定還有更多)意識型態,就 是我們一定得面對的宣教衝突。 1. 破壞性的全球資本主義及其根源—貪婪。全球資本主義那永 不滿足的需求,肯定是當代造成環境破壞的罪魁禍首。貪婪是一種偶 像崇拜,而「貪財是萬惡(包括此惡)之根」的這一聖經真理,並不 僅止適用於私人領域。人的貪婪包括: • 不計代價地獲取礦物及石油 • 為了吃肉把土地用來飼養牲畜 • 殺害稀有動物及鳥類,以滿足人類在服裝、玩具、裝飾品、情 慾方面的猥褻潮流 • 以商業或旅遊的名義,剝削脆弱及無法取代的自然環境 • 操控市場,使剝削者以最低的成本生產貨品,卻使受剝削的國 家和人民付上慘痛代價 教會若要參與環保課題,就必須做好心理準備,對抗貪婪及經濟 的勢力、抗衡利益及政治機制,意識到其中所涉及的不單只是善待動 物及人類。教會必須進行科學研究,堅固其論據,也必須願意踏上漫 長、艱辛的旅程,在墮落的世界中,像為著其他宣教領域一樣,為了 第十二章/宣教與上帝的世界 493
417
494
宣教中的 The Mission of GOD 環保而進行公義與憐憫的奮鬥。 2. 泛神論、新異教及新時代靈性。奇怪的是,我們常常發現,深 受這些泛神論、新異教及新時代運動哲學吸引的人,對自然界總是非 常熱誠,雖然是源自一個非常不同的角度。因此,教會在進行其宣教 使命時,必須見證世界屬於主的這偉大聖經宣告。這世界並非蓋婭或
418
是大地之母,並不是可以自我維持、有感覺的生物。它沒有獨立生存 的能力。我們不應該敬拜、懼怕,甚或太過「愛」它,以致篡奪了那 位有位格的創造永活上帝其獨一的神性。因此,我們的環保宣教使命 並非浪漫或神祕的。我們並未蒙召與「大自然合一」 ,而是把照顧地 球看作是愛和順服創造及救贖主的行動。 因此,教會正面對著一個尖銳的先知性事奉與契機—然而我們 大多數人似乎仍未能領悟到這一點( 「磐石」等組織是少有的例外)。 基督徒比較傾向於被視為是生態危機的罪魁禍首,過於被視為是這方 面的佳音使者。
環保體現了聖經公義與憐憫的平衡觀點 環保體現了憐憫,因為上帝創造的世界,本質上就是無法感謝 或回報的受造物,我們卻願意加以照顧,甚至付出無私的愛心。這一 點徹底體現了真正合乎聖經及敬虔的利他主義。這反映了上帝之愛中 的相同素質—不只是反映了上帝愛那些與祂為敵的不可愛人類,也 更廣義地反映了「上主善待萬民;祂的慈悲覆庇祂一切所造的」 (詩 一四五 9、13、17)。耶穌也以上帝對飛鳥的愛心眷顧及裝飾花草之 舉,說明祂對人類孩子更大的愛:若上帝如此細心憐憫祂的非人類受 造物,致力於效法祂的人豈不更應該如此? 「磐石」職員在他們的「鳥 環計畫」中眷顧每一隻鳥兒時,下意識地落實著憐憫與關懷的舉動, 使我總是深受感動。如此對待上帝所創造的小動物,是非常溫暖、有 愛心的,在我看來是真正效法基督的態度。 環保體現了公義,因為環保的行動是維護弱者,免受強者剝削; 維護沒有自衛能力的人,免受強者欺壓;維護受侵犯者,使他們脫離
攻擊者;維護啞口無言者,免受貪婪者尖銳的聲音傷害。這些都是上 帝秉公行義時彰顯的屬性。詩篇第一四五篇用上帝供應所有的受造物 (詩一四五 13∼17) ,來同時描繪神的公義和祂的慈愛。事實上,這首 詩把上帝對受造界的眷顧,與祂解放自己的子民、為他們平反的公義 之舉相提並論—因此使舊約的創造與救贖傳統,得以結合在一種美 妙的和諧之中。 怪不得舊約為義人下定義時,不是僅止於提及他對窮人和貧困者 的實際關懷(這當然是其重點)。毫無疑問地, 「義人知道查明窮人的 案」 (箴二十九 7) ,不過,箴言的聖哲也很窩心地提到, 「義人顧惜他 牲畜的命」 (箴十二 10) 。聖經的宣教與聖經的公義一樣整全。
結論 總的來說, 「對生態的關注及明確的環保行動是聖經宣教不可或 缺的恰當層面」這說法的根據是什麼?上文已指出,這些行動: • 是對迫切的全球課題作出回應 • 表達了我們對創造之上帝的愛與順服 • 恢復了我們在世上的祭司與君王職分 • 彰顯及擴展我們的整全宣教動機 • 是教會在當代的先知性契機 • 體現了聖經憐憫、公義的核心價值 這些要點皆依據受造界在上帝眼中固有的價值,及上帝要我們 像祂一樣照顧受造界的獨立宣教使命等論點上,而不是從行動帶來的 功用或結果,如對人類的益處或佈道的果效等因素來考量。我們必須
第十二章/宣教與上帝的世界 495
419
496
宣教中的 The Mission of GOD 照顧大地,因為它屬於上帝。這也是上帝的吩咐。單單這一點就已足 夠。 然而,我們既是這受造界的一部分,對受造界有利的事,最終 肯定也會為人類帶來長遠的益處(雖然人類眼前的需要往往不利於 環境)。因此,環境與發展課題往往是息息相關的。此外,受造界所 受的苦既與人類的罪惡有關,那麼對大地的佳音,也會是對人類的佳 音。福音的確是全受造界的好消息。 怪不得當基督徒認真看待「體現上帝對受造界的愛」這一責任 時,往往發覺他們在這方面的順服給了他們機會,述說上帝對受苦及 失喪者的愛。 「磐石」的故事顯示,這項運動的環保目標與行動雖有 其固有的聖經根據,上帝也會用行動,來表達祂對人在這方面順服的 看重,藉著這類活動來祝福及建立祂的教會。 真正的基督教環保行動事實上也有佈道的果效。這不是因為它可 成為「真宣教」的掩護,而是因為它在言語和行為上,宣告了創造者 對全受造界無限的愛(這當然包括祂對祂所造人類的愛) ,也彰顯了 創造者為拯救受造界與人類這兩者所付的代價。這行動是以下聖經真
420
理的宣教體現:主愛祂所造的一切。這位上帝如此愛這世界,以致不 但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信徒,叫他們不致滅亡,最終更使天地萬物藉著 十字架的寶血與上帝和好。因為上帝在基督裡叫世界與祂和好。
第十三章 宣教與上帝的形像
第十三章/宣教與上帝的形像 497
498
宣教中的 The Mission of GOD
在,我們要從對大地的關注,轉向上帝安置於大地上的人類。
現
聖經對人類的整體教導,可以為我們在聖經宣教學上的探討,
帶來哪些層面的啟發?
有上帝形像的人 按上帝的形像所造 因著篇幅限制,針對學者對於「上帝按著自己的形像與樣式造人」 這一聖經斷言之意義(創一 26∼27)的所有論述,並不適合在這裡作 全面的綜覽,在此僅以筆者以前寫過的文字做一點簡單的開場: 對於人類在哪些方面可被視為是上帝的形像,已有許多神學 著作討論。是我們的理性嗎?道德意識?建立關係的能力? 對上帝的責任感?有人甚至提出,人類直立的姿勢及面部表 情,就是上帝的形像。聖經既未為這名詞下定義,嘗試精確 地為此名詞下定義,最終也許只是徒然。無論如何,我們不 應該認為上帝的形像是我們所擁有的獨立「物件」。上帝並 未把祂的形像賜給我們。反之,這是我們受造的一個層面。 「照我們的形像」這措詞是副詞(它形容上帝如何創造我 們) ,而非形容詞(彷彿形容我們擁有的素質)。上帝的形像 並非我們擁有的東西,而是我們的身分。若要成為人,就必 須成為上帝的形像。這不是我們這物種的附加特徵,而是人 第十三章/宣教與上帝的形像 499
421
500
宣教中的 The Mission of GOD 類身分的決定性因素。1
422
從宣教的角度來看,人類按上帝的形像被造的宣告,以及創世記 一至三章的語境,至少暗示了有關人類的四大真理。這些真理對合乎 聖經的宣教都非常重要。 1. 上帝可對每個人說話。上帝向祂所造的人類說話。在創造敘 述裡,上帝吩咐各類比人類更低的受造物生養眾多。它們進行此任務 時,似乎無需上帝進一步的鼓勵與訊息。然而,上帝不但以祝福及豐 盛的言語向人類說話,也給他們指示、准許、禁令,之後還有問題、 審判、應許。人類是透過理性溝通與說話來意識到上帝存在的受造 物。舊約進一步指出,這是所有人類—包括世上萬族和上帝立約關 係內外的人—的情況。上帝可輕易對亞比米勒、巴蘭或尼布甲尼撒 說話,也可對亞伯拉罕、摩西、但以理說話。只要是人,就有能力聽 永活的創造上帝說話。 因此,全人類對上帝都有一種基本的意識或開放態度。相比之 下,其他所有的標籤—包括宗教—都是次要的。無論活在任何文 化環境,無論從哪個宗教世界觀看待自己在這世上的生命,人性最根 本的基礎,就是按著上帝的形像被造。當創造了血氣活物的永活上 帝,選擇與按著自己形像造的任何人溝通,祂無需獲得批准、翻譯, 也無需進行跨文化的處境化。只要是人,就能聽見創造者對他說話。 當然,誠如保羅所言,我們的罪及悖逆,使我們普遍上習慣壓抑、扭 曲對神的這種意識。不過,福音的信息依舊擁有賜生命的潛能,因為 罪人和悖逆者也是按神形像造的,有能力聽見上帝的聲音。 2. 人人必須向上帝負責。 「人能聽見上帝對他說話」所帶來的另 外一個面向,就是他的責任。創造敘述中的男女,必須答覆向他們發 言的上帝。即使在躲避上帝的時候,也必須回答祂。這也是普世的現
1. Christopher J. H. Wright, Old Testament Ethics for the People of God (Leicester, U.K.: InterVarsity Press; Downers Grove, Ill.: InterVarsity Press, 2004), p. 119.
象,與文化、宗教無關。 上主從天上觀看; 祂看見一切的世人。 從祂的居所往外察看 地上一切的居民, 祂是那造成他們眾人心的, 留意他們一切作為的。 (詩三十三 13∼15) 這是驚人的宣告。世上的每個人都是上帝所認識、評估、考慮到 的。上帝要他們負責。 這也是普世化的聖經倫理基礎。阿摩司因為假設每個人都必須向 上帝負責,因此能夠把上帝的指責及審判傳達給以色列周遭未與上帝 立約的國家。列國也許未像以色列一樣,藉著西奈山的獨特啟示學習 雅巍的律法(申四 32∼35;詩一四七 19∼20) ,但是對上帝和對彼此之 間該有的基本倫理責任,他們是知道的。 因此,各種文化的人類擁有共同的倫理橋樑;人類擁有共同的道 德責任感。這也是重要的宣教學基礎。 3. 人人平等、皆有尊嚴。按著上帝的形像受造,使我們與其他動 物有所不同,這也是我們人類的共同點。所有人都是按著上帝的形像 造的,因此成了人人平等的基礎。不管性別、種族、宗教是什麼,或 社會、經濟、政治地位的形式為何,每個人都是平等的。 舊約以色列的這些信仰宣言,與周遭的古近東宗教(及保存至今 的宗教傳統,如印度教)相當不同。根據這些宗教,人類之間的差異 不僅是文化或社會的,也包括本體方面的。古亞甲人有一句諺語: 「人 是神祇的影子;奴隸則是人的影子」。以色列並不認同這說法。以色列 擁有功能性的社會階級,但以色列的奴隸並不需要努力爭取,才能證 明自己也是一個人。約伯論及自己的婢僕時,就曾如此斷言: 「造我在 腹中的,不也是造他嗎?將他與我摶在腹中的豈不是一位嗎?」這完 第十三章/宣教與上帝的形像 501
423
502
宣教中的 The Mission of GOD 全符合以色列的創造神學。 因此,基督教宣教必須尊重每個人,視他們為有尊嚴及平等的。 我們看其他人時,並不是看見標籤(印度教徒、佛教徒、穆斯林、世 俗無神論者、白人、黑人等) ,而是看見上帝的形像。我們看見上帝 創造的人。上帝對他們說話、要他們向祂負責、愛他們、重視及評估 他們。因此,我們雖認同必須向各地的人宣教,卻也必須對我們的方 法、態度、假設進行批判性的反思。佈道在原則上的合法性,並未合 法化所有實際的佈道方法。我們既知道人人都是按上帝的形像造的, 因此擁有尊嚴,就必須謹慎關注宣教倫理。若有任何行動否定了其他
424
人的尊嚴,或未能表達尊重、興趣、諒解他們所重視的事,就表示我 們愛心不足。 「愛鄰舍如同自己」不但是律法的第二大誡命,也是我們共同的 被造特性及其基本含義,切合宣教及人生的各種領域。這並不表示愛 心意味著接納鄰舍所做或相信的一切;保羅並不接受雅典人的宗教敬 虔,卻仍致力於以客氣、尊重的態度與他們相處,進而挑戰他們的假 設。誠如本書第五章所言,即使是保羅的異教批判者也承認他未曾 「謗讟我們的女神」 (徒十九 37)。同樣地,彼得鼓勵基督徒預備好在 與非信徒談話時,維護自己的信仰。他敦促他們「以溫柔、敬畏的心 回答各人;存著無虧的良心」 (彼前三 15∼16) 。 4. 聖經的福音適於萬人。當然,上帝的形像不只是全世界人類的 惟一共同點。我們都是罪人,背叛造我們的上帝,破壞及扭曲了(但 並未失去)上帝在我們身上的形像。上帝的宣教便包括了使人重獲上 帝真正的形像,祂的兒子耶穌正是這形像的完美模範。從中,我們看 到了以下的真理:正如我們的罪是普世的事實(這事實以各種文化形 式表彰) ,福音這普世的解決方案能滿足各種文化的人和需要。 這不表示我們忽視使人類變得豐富多元的種族與文化,也不代表 要減少福音在各種不同文化處境落地生根和落實的多元性。相反,聖 經福音的真正豐饒,惟有在新世界所有得救的文化中閃耀時,才能完 全顯出其榮耀。因此我們應該要確認的是:聖經揭示了人類共有問題
的答案—這問題與答案都是普世的,而非只是文化相對性的。 不管表面看起來怎樣,不管別人如何嘲諷,基督教宣教並非邀請 或強迫人們成為西方人、韓國人、或奈及利亞人,而是邀請人藉著福 音那改變人、適於萬人的大能,而成為更全面的人,因為它能滿足所 有人最基本的需要,並恢復真正人類—按上帝形像造的男女—的 共同榮耀。 因此,新約致力於掙扎及解決的神學問題,就變得非常重要。這 個問題就是:外邦人歸信基督不表示他們應該成為猶太人。外邦人可 以按其本相,受到教會的歡迎而成為上帝的子民,他們的根據和猶太 人成為上帝子民的根據一樣,都是藉著悔改與相信那位彌賽亞—拿 撒勒人耶穌。從這角度來看,保羅在彼西底的安提阿向猶太人宣告的 福音,和他在思想複雜的異教雅典向外邦人宣告的福音,其實是一樣 的: 「這就是耶穌:以色列盼望的應驗、全世界的終極審判者;只有信 靠祂,才能獲得永生上帝的拯救和赦免。」基督的福音雖然根植於舊 約以色列的歷史、信仰、文化的特殊性,但它仍舊是上帝的大能,要 叫所有相信的猶太人或外邦人得救。
為著使命被造 人類被安置於大地之上,原是為了一項使命—治理、看守、照 顧其他的受造物。這讓我們看見,生態的關懷與行動是基督教宣教的 一個恰當層面。在這裡我們要更深入地探討,上帝所賜給我們的使命 及其含義。2 神吩咐人類充滿這地(祂也如此吩咐其他活物) ,並治理這地和 其他的受造物。k`baš 和 r`dâ(創一 28)原是措辭強烈的字眼,意思 是發揮力量、努力、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別人身上。不過,這些名詞 並非如當代生態神話所嘲笑的那般暗示暴力或濫用。認為這些字眼暗
2. 本段的其餘部分大體上參考了 Wright, Old Testament Ethics, chap. 4。
第十三章/宣教與上帝的形像 503
425
504
宣教中的 The Mission of GOD 示暴力的濫用及剝削,借此影射基督教本質上是個對環境不友善的宗 教,乃是近代的才有的說法。3 事實上,根據歷代猶太教與基督教傳統 的主要詮釋,這兩個字的意思,是指上帝把其他的受造物,託付給人 類善待與照顧。4 在某個層次上,第一個名詞 k`baš 授權人類可以去做世上其他物 種同樣在做的事情,也就是為了自己的生命與生存,去使用環境的資 源。從某方面來說,所有物種都在不同程度上藉著「征服這地」 ,好
426
讓自己興盛。這是地球所有生物的本質。經文用這個字來描述人類的 責任,指的很可能是農業的工作。人類開發了工具及技術,以自己獨 有的方式治理這地,為人類謀福利。這在原則上無異於其他物種,只 是顯然在程度及對整體生態圈的影響上並不相同。 第二個字 r`dâ 比較特殊。這是上帝並未委託其他物種,僅僅賦予 人類的角色及職分—也就是統治,或者說是治理。透過這個描述, 我們非常清楚地看到,上帝如何把祂自己對全受造界的君王權柄委託 給人。許多人指出,古代的君王與皇帝(甚至包括現代的獨裁者)會 在領土的偏遠地帶豎立自己的塑像,象徵自己對領土及人民的主權。 這塑像象徵著真正君王的權柄。上帝也同樣使用人類成為祂在受造界 中的形像,象徵著最終仍屬這位創造及擁有世界者的權柄。
3. 許多人認為基督教對大自然的工具主義觀點(據稱源自創世記一 28)使它成為生態危機的 罪魁禍首。這說法源自這篇常被重刊及引述的文章: Lynn White,“The Historical Roots of Our Ecologic Crisis,”Science 155 (1967): 1203-7。許多人已駁斥這篇文章,並指出它是基於 對創世記希伯來經文的誤解。例如,巴爾於一九七二年指出, 「人的『統治』並不包含顯著 的剝削層面;它與東方人的牧人君王這耳熟能詳的概念相似……因此,猶太教和基督教的 創造論並非如白林(Lynn White)等人所主張的,是生態危機的罪魁禍首。相反,這教義 的聖經基礎傾向於朝相反的方向發展,遠離放任地剝削,朝向尊重及保護的責任。」James Barr,“Man and Nature – the Ecological Controversy and the Old Testament,”Bulletin of the John Rylands Library of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55 (1972): 22, 30。 4. James A. Nash,“The Ecological Complaint Against Christianity,”in Loving Nature: Ecological Integrity and Christian Responsibility (Nashville: Abington, 1991), pp. 68-92 仔細地概覽這觀點 在基督教史上的代表性表述。
除了這則比喻,創世記也以王室的措詞形容上帝的工作,只是未 使用君王一詞。上帝的創造之工展現了祂計畫的智慧、落實的能力、 成品的美善。智慧、能力、美善是詩篇第一四五篇頌讚「我的上帝我 的王」的屬性,與祂的創造之工有關。而在上帝向一切所造之物施展 的王權背後,本質上都出於是公義及善意的。 「當然,這些是君王的 素質;創世記第一章的作者雖未使用王這個字,卻頌讚創造者是王, 擁有理想君王的至高品質,一如詩篇九十三篇及九十五至一百篇所頌 讚的,上帝是創造萬物的君王。」5 因此,我們很自然地假設,按著上帝形像所造的人在執行受委託 的治理使命時,也會同樣反映出神的屬性。不管人類如何落實自己的 統治,都必須反映上帝自己的王權特性及價值。 「這『形像』是一種 君王的模式,上帝委託人類的統治符合君王的理想。這些理想—如 果未被失敗地濫用—指的並非專橫或武斷地操縱及剝削受統治的對 象,而是以公義、憐憫治理,真正關心受統治者的福樂。」6 因此,人類對其他受造物的統治,必須反映上帝本身的王權;上 帝的形像並未縱容我們以目空一切的態度進行剝削,而是要謙卑地以 反映上帝屬性的模式而行: 這觀念顛倒了我們目空一切的態度。因為,如果說我們的統 治權反映了上帝,就代表我們必須在施行統治時「效法上帝」 (弗五 1)。事實上,上帝的形像非但沒有縱容我們任意對待 地球,反倒約束了我們,我們必須成為君王,而非暴君;若 我們成為後者,就等於否定、甚至摧毀了我們身上上帝的形 像。上帝如何統治?詩篇第一四五篇告訴我們,上帝是有恩 典、憐憫、良善、信實、慈愛、慷慨、樂於保護的。祂不但
5. Robert Murray, The Cosmic Covenant: Biblical Themes of Justice, Peace and the Integrity of Creation (London: Sheed & Ward, 1992), p.28. 6. 同上。
第十三章/宣教與上帝的形像 505
427
506
宣教中的 The Mission of GOD 待人如此,對祂「一切所造的」也是如此。上帝典型的行動 是祝福,上帝持續的關懷確保牲畜、獅子,甚至飛鳥不致飢 渴(詩一〇四;太六 26) 。7 若這是上帝的行事方式,我們這些按祂形像被造,被命令效法祂 的人,豈不更應對祂委託我們統治的受造界展現同樣的關切?
在關係中被造 創世記第一章更把人類男女的互補性與上帝的形像緊密地聯繫起 來: 上帝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 乃是照著祂的形像 造男造女。 (創一 27) 這裡的緊密對應似乎明顯意味著,人類男女的互補以及這個互補 為他們彼此間帶來的關係,正反映了上帝的屬性與真理。這不表示上 帝本身有性別之分,而是意味著關係是上帝本質的一部分,也因此是 按祂形像所造人類本質的一部分。在受造界中,人類的性別是部分地 反映出神性當中的非被造本質。 另一方面,創世記第二章把人類的性別互補性放入了人類使命的 脈絡中。上帝評估受造界時,不斷重複地把它描述為「好」及「很好」 的,因此,當上帝突然承認有「不好」的地方,的確叫我們感到訝異: 男人( 「用泥土造成的活物」 )獨居不好(創二 18)。根據上下文,獨 428
居的問題不僅僅是情感方面的孤單。上帝處理的不單是心理問題,也
7. Huw Spanner,“Tyrants, Stewards – or Just Kings?”in Animals on the Agenda: Questions About Animals for Theology and Ethics, ed. Linzey Andrew and Dorothy Yamamoto (London: SCM Press, 1998), p.222.
是創造的問題。 問題在於上帝在創世記二章 15 節託付給人類的,是一個巨大的任 務。他被置於園中,必須「修理,看守」 。若再加上第一章創造敘述所 提及的任務—充滿、征服這地、統治其他生物(創一 28) —人類 的使命似乎是無限的。人不能單獨面對此一挑戰。這是「不好」的。 他需要幫助。因此,這裡的用詞耐人尋味地指出,上帝目前的計畫不 是為人類尋找伴侶,使他不致孤單,而是為他尋找幫助者,協助他履 行「成為受造界的僕人、看守者、充滿者、征服者、統治者」的艱鉅 任務。男人不但需要伴侶,也需要幫助。男女的必要性不但是為了彼 此建立關係,以反映上帝的形像(這肯定是其中一項目的) ,也是為 了彼此幫助,以落實上帝託付給人類的創造使命。8 人類在關係中被造,也為了關係被造,以齊心協力完成使命— 男女不但在基本的生物層次上能夠生孩子,充滿這地;在較廣的社會 層次上也彼此幫助,以履行代表上帝治理受造界的巨大任務。 上帝創造人類時,對他們的心意包括了社交關係的層面— 從 創造的開始到新的創造都是如此。人類彼此相愛的橫向關係,將從婚 姻開始延伸至所有其他社會層面。這樣的關係是上帝對人類生命的心 意。墮落既摧毀了人類生命的關係層面,上帝的宣教使命就包括恢復 受罪破壞的健康社會關係。 社會關係—從最基本的性關係至較廣的人類社群—既屬於上 帝自己的創造及救贖行動,也因此屬於人類宣教議程的範圍。這是整 全宣教神學的另一個重要聖經根據和準則。我們的宣教目標並不限於 協助個體與上帝建立良好的關係,僅僅只在於使人獲得永生這個的確 關鍵及迫切的佈道任務;我們也應該和上帝一樣重視人類當下此刻的 各種健康關係—個體、國家之間,以及家庭、工作場所、社會內的
8. Christopher Ash, Marriage: Sex in the Service of God (Leicester, U. K.: Inter-Varsity Press, 2003), esp. chap. 7 的精湛討論幫助我澄清此事。
第十三章/宣教與上帝的形像 507
508
宣教中的 The Mission of GOD 關係。9
叛逆的人
429
然而,創世記很快就接著指出,事情並未按上帝的心意繼續發 展。罪因著背叛、悖逆而進入了人的生命。我們的宣教神學必須含括 整全的創造及人性觀,因此就必然需要同樣全盤考量到最根本的罪惡 問題。創世記一至十一章那深邃的簡潔筆觸,闡述了聖經宣教學該考 慮的三個關乎罪的要點。
罪影響人類位格的所有層面 從創世記前面幾章的描繪,我們可以看出,人類擁有的是一個整 合而單一位格,其中卻有著不同的生命與關係層面。與其從「身體」和 「靈魂」或是其他各種「部位」來描述人類,更恰當的做法是,是把位 格當成一個形容詞,來整合人類的各種不同層面。這些早期的記載, 至少告訴了我們關於人類生命的四個層面。人類有物質性(他們是物 質界中的受造物) 、靈性(他們與上帝擁有一種獨特的親密關係) 、理 性(他們擁有溝通、語言、聆聽、意識、記憶、情感、意志的能力) 、 社會性(他們的性別互補性反映了上帝的關係層面,並構成一切人類 關係的基礎)的層面。換言之,創世記二章 7 節「有靈的活人」 ,指的 是一個整全的人類位格,結合了物質、靈性、理性、社會等層面。 10
9. 「關係基金會」 (Relationships Foundation)這機構的工作,在觀念及實踐上非常扎實地發展 了這項主題。Michael Schluter and John Aschroft, ed., Jubilee Manifesto: A Framework, Agenda & Strategy for Christian Social Reform (Leicester, U.K.: Inter-Varsity Press, 2005) 為他們的工作 提供了最詳盡的解說。 10. Jean-Paul Heldt,“Revisiting the Whole Gospel’: Toward a Biblical Model of Holistic Mission in the 21st Century,”Missiology 32 (2004): 149-72 把這整全人性層面的這四重角度,納入聖經整 全宣教的架構。
然而,創世記第三章的敘述顯示,罪進入人的生命之後,上述這 四大層面都受到人類選擇及其後果的影響。夏娃受試探、亞當與她共 謀的故事,牽涉的是人性的所有層面: • 靈性方面,夏娃受誘導懷疑神的真理及美善,因此破壞了先前 信靠、順服的關係。 • 思想方面,從談論中我們可以到夏娃是如何針對果子進行思 考:她的反思是理性的(這果子是很好的食物) 、審美的(它 很悅目) 、與智力有關的(可以帶來智慧)。人類理性的這些能 力本身是好的,是神所賜的寶貴恩賜。夏娃運用自己的思想並 沒有錯;問題在於如今她卻朝著神所禁止的方向,使用這股力 量。問題不在於理性反思,而是藉此想要合理化自己的悖逆。 • 物質方面,她「摘下果子來吃了」。簡簡單單的動詞描繪,讓 我們看到夏娃在物質世界中的物理行動。 • 社會方面,她與「和她在一起」的亞當分享這果子,亞當因此 等於默許了整個討論、反思、行動的方向。換言之,這個涉及 到靈性、思想、物質等方面的罪,被分享出去—它進入了人 類關係的核心,緊接而來的就是彼此間的羞恥心,以及越來越 惡毒的後裔。 因著腐蝕了人類生命及經歷的這四大層面,罪惡永久地進入了人 性的每個層面: • 在靈性上,我們與上帝隔絕、懼怕祂的臨在、懷疑祂的真理、 對祂的愛充滿敵意。 • 在理性上,我們像人類的第一對夫婦一樣,使用自己的思想來 合理化罪惡、怪罪他人、自我辯解。我們的思想已變得昏暗。 • 在物質方面,正如上帝所頒布的,我們被判給了死亡。死亡透 第十三章/宣教與上帝的形像 509
430
510
宣教中的 The Mission of GOD 過疾病及腐化的過程侵蝕我們的生命。我們的物質環境也在上 帝的詛咒下無力地嘆息。 • 在社會方面,人類生命在各個層次上都出現了裂痕。在該隱和 亞伯的故事裡,兄弟之間也有憤怒、妒忌、暴力、謀殺。這一 切進一步惡化為其他聖經記載中那些駭人聽聞的社會腐敗。 保羅在羅馬書一至二章中,一針見血地評論了罪惡對人類生命和 社會的普遍宰制。根據他那震撼人心的分析,我們可以看見人性的四 大層面如何被人類的罪惡與叛逆玷污。人的位格沒有一個部分不受罪 的影響。
罪影響人類的社會與歷史 毫無疑問,創世記記載很清楚地表達了罪惡對個人的影響。不 過,聖經進一步提出更深入的分析,其中包括了我們所謂對罪惡的 「先知性觀點」。在舊約正典裡,先知不僅包括了先知書的作者(從以 賽亞至瑪拉基) ,也包括了歷史書的作者—這些人是更早的先知。 這些歷史書的作者帶有先知性的眼光,因為他們從上帝的觀點觀察社 會及歷史,致力於從上帝的話語及心意來詮釋兩者。正是從這樣的角 431
度出發,他們看出罪惡不僅是個人心裡和行為的問題。 罪在社會中橫向擴散,並縱向地代代相傳,產生了充滿集體性罪 惡的脈絡及關聯。換言之,罪惡在歷史中肆虐,成了結構性的問題。 因此,舊約中的這些歷史學家,便指出了社會如何沉醉於混亂罪惡 (士師記描繪了愈來愈惡劣的卑鄙行為)的現況。而先知以賽亞,更 是大力地抨擊那些合法化不義行為的人,指責他們想要通過法律,以 結構性的方式,合法化他們的壓迫: 禍哉!那些設立不義之律例 和記錄奸詐之判語的, 為要屈枉窮乏人,
奪去我民中困苦人的理。 (賽十 1∼2) 當耶利米發現,整個耶路撒冷社會如何從上到下都已腐敗,曾因 此大為震驚(耶五章)。根據歷史學家的評論,耶路撒冷歷代的君王 (只有非常少數的例外,如希西家和約西亞) ,都模仿、甚至超越了前 朝君王的罪惡。人民的罪惡一代代累積起來,直到上帝忍無可忍的地 步。 當然,在此我們必須非常謹慎。有些人非常不願提到「結構性的 罪」 ,辯稱只有人可以犯罪。罪是具有道德的位格者自由做出的個人 選擇。從這角度來看,結構無法犯罪。對此,我相當認同。不過,沒 有人出生在純淨的環境裡,或在這樣的處境中進行道德抉擇。我們都 活在並非由我們所創造的社會框架中,這些框架在我們未誕生以前已 經存在,並在我們死後繼續存在,不管是個人或整個世代,都有可能 因著這些框架產生重大改變。這些框架是人經過一段時間的選擇與行 動結果,而這一切都受罪的侵蝕。因此,雖然結構不能以「個人」的 身分犯罪,卻體現了無數的個人抉擇,其中許多都是有罪的。我們自 己的文化模式也都已經吸納了這些選擇。 我提到罪的「社會層面」 ,不表示我人格化社會結構,指責它們 犯了人類個體所犯的同一種罪。不過,我認為聖經同意我們談論那充 滿在人類群體生命中的罪惡,或是產生罪惡的結構。這不表示,活在 這樣的結構中,我們的罪就是合理或無法避免的。我們在上帝面前仍 是有責任的個體,我們不能藉由文化所創造出來的結構和習俗,來正 常化、理性化、合理化、接納一切有關罪惡的生活方式。 至於罪的「歷史層面」 ,是指我們必須深入探討罪惡行為的原因。 這同樣不是為了讓犯罪合理化或找藉口,而是為了理解其根源。若某 個群體被社會弊病、暴力、腐敗、支離破碎及失常的家庭所侵蝕,那 麼,單單傳講個人的認罪及悔改這種宣教回應,是不足夠的。透過追 問「為什麼」的問題,我們得以在當下處境中,去探討眼前罪行背後 的歷史根源—有時候,甚至會是源遠流長的根源。事實上,幫助人 第十三章/宣教與上帝的形像 511
432
512
宣教中的 The Mission of GOD 們認識及理解他們現今處境的歷史淵源及原因,常常是群體復興的一 大因素(雖然不是充分的因素) 。 因此,如果我們的使命是把好消息帶給人生的每個層面,就必 須對壞消息在橫向的社會結構,以及縱向歷史中的精確意義進行一些 研究、分析。這過程將揭露許多因素,然而,若要讓福音的潔淨、醫 治、和好的大能消除這些因素的陰沉影響,我們就必須努力去做。
罪影響人類生命的環境 人類選擇背叛他們的創造者時,他們的悖逆及墮落同時還影響了 整個物質環境。上帝對亞當說的話便清楚地闡明了這一點: 「地必為你 的緣故受詛咒」 (創三 17)。事實上,從人類與其他受造物之間的關聯 來看,這是無可避免的。包衡恰到好處地表達了這難以避免的後果: 墮落如何影響大自然?上帝的創造工作是否只在人類的歷史 層面中受擾亂,而需要救贖的工作,至於其他大自然中的被 造物,卻絲毫不受墮落影響?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人類隸屬 於這個相互依賴的大自然整體,是其中的一部分,人類歷史 的混亂必定也攪擾了大自然;更何況人類還是這個世上的主 要物種,我們所犯的罪,肯定對大自然整體有深遠的影響。 墮落擾亂了人類與大自然的和諧關係,使我們疏離大自然, 以致今天的我們才會感覺大自然與我們為敵,不斷在與大自 然的關係中,帶進鬥爭和暴力的元素(創三 15、17∼19,九 2) 。11 人類的墮落是否造成了危及人類生命(如:地震、水災、火山、 海嘯等) ,以及種種使人在道德上感到不安的自然現象(如:弱肉強
11. Richard Bauckham,“First Steps to a Theology of Nature,”Evangelical Quarterly 58 (1986): 240.
食的普世現象— 所有生物都從其他生物身上汲取資源,其中更包 括了那些會感覺疼痛的動物被獵食) ?這些問題背後隱藏著非常複雜 的神學與科學課題,也有許許多多信仰聖經的基督徒提出他們的見 講, 12 不過本書不擬深入討論。本書只想指出,不管我們對於這些課 題有何觀點,聖經明確表明:墮落徹底扭曲及損害了人類與地球的關 係,也使受造界無法發揮上帝在創造時,曾賦予它的基本功能(參照 羅八 20) 。我們活在一個既受詛咒(從亞當開始)卻又與上帝立約(從 挪亞開始)的大地上。我們的宣教神學必須同時建立在前者的基本現 實及後者的無窮盼望之上。 因此,創造及墮落敘述,以簡單而清楚的方式,深刻表達了上 帝、人類、受造界這三角關係間的真理。顯然,聖經對於我們冥頑不 靈的叛逆與悖逆、自我中心、犯罪的墮落之後果,提供了一個非常完 整的評估。 不過,事實不單只是人性的每個層面都受罪影響,或每個人都是 罪人;我們彼此之間橫向及歷史性的社會與經濟關係,以及我們與大 地的生態關係也都墮落和扭曲了。 完全合乎聖經的宣教神學與實踐,必須正視這個合乎聖經的罪 惡觀。一個宣教策略若專注於探討個人的不道德行為,想要透過福音 予以糾正,我們不能夠就此認為他們在佈道的領域中,缺乏對聖經該 有的熱誠。然而,這樣的策略的確沒能掌握到聖經對於罪惡的全面理 解,以致在福音影響範疇的討論,以及宣教必須從事的所有工作上, 也未能完全符合聖經的觀點。
12. Nigel G. Wright, A Theology of the Dark Side: Putting the Power of Evil in Its Place (Carlisle, U. K.: Paternoster, 2003) 對「自然」和「道德」罪惡的一系列觀點,提供了頗有助益的精闢概 覽。
第十三章/宣教與上帝的形像 513
433
514
宣教中的 The Mission of GOD
一個罪惡的範本?愛滋病與教會的宣教 愛滋病無疑是人類大家庭今日所面對的燃眉之急。愛滋病毒對於 生命的破壞程度和規模,至今難以估量。不妨試想一下,如果每天都 有二十架波音七四七班機墜毀,所有乘客都罹難,那該是多麼可怕的 情景?然而,這就是世界上每天死於與愛滋病有關疾病的最低估算人 數(也就是大約每天有七到八千人因這個病而死去) —其中,大部 分死者來自於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愛滋病病例、死亡、新患者人 數的百分之七十都在這地區) 。 的確,想要從程度和規模來理解愛滋病,真的是一件困難的事。 434
二○○一年九月十一日紐約世貿中心雙子星大樓遭到的攻擊,舉世大 為震驚;大約有三千人在這場襲擊中遇害。然而,愛滋病讓非洲每天 等於發生兩次九一一事件。 二○○四年的印度洋海嘯一夕之間捲走了三十萬條人命。愛滋病 殺害的人數,等於非洲每個月發生一次海嘯。 根據估計,全球至少有四千六百萬人受愛滋病毒感染;每日有 六千宗新感染病例;兩千萬人已死於愛滋病;二○二○年的死亡人數 將至少達到六千五百萬人。人類歷史過去發生過的大規模流行病— 如歐洲的瘟疫及黑死病—主要都是傷害社會中最軟弱的群體(幼童 及年邁者) ,然而,愛滋病主要卻是傷害年輕人(生存下來的孩童及老 年人將因此受更多的苦)。它殺害了本來應該有權工作與生小孩的一 代,留下了無依無靠的幼童和年邁者。愛滋病侵蝕了非洲社群,使祖 父母和幼童同時陷入生存的掙扎,產生大量的孤兒寡婦—而他們, 又是最容易受傷害的群體。每十四秒就有一個新孤兒;你讀完本段之 後,大概已有三個新孤兒。13
13. 當然,這裡引述的統計數字是反映了我寫這本書時所獲得的資料。情況不斷改變(一般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