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107年4月1日 第11 9期
古老的簡樸
新 竹特展
纖維技法轉化生活工藝空間
臺東字第123號
林秀慧、洪詩茹
用雙眼傾聽臺灣
生活工坊
凝視—音像聲影展
田芷芸
中華民國一〇七年四月一日 行政院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 GPN:2009702058
本館與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聯合主辦「 古老的簡樸:籐×織×繡×繩 纖維技法轉
,融入當代的設計視覺、應用美感與開創生
化生活工藝空間」特展,自3月9日至3月25
活空間的風格美感,讓工藝師信手拈來成為
日於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展出,以纖維編織
實用的美學實踐。
的原住民工藝師,以籐、織、繡、繩四種常
置環境作品,呈現快速變遷中的臺灣,【凝視
見的技法設計出簡單的古樸,回應對科技時
—音像聲影展】自2月9日至5月16日在生活工
展覽作品在材質與技法交錯的呈現上, 以極盡不墨守成規的方式回歸原始,重新回 到未處理或加工盡可能少的原材料,例如食 物、殘舊的針織變成魚網,看起來簡陋而基 本,也是對回歸原始手工藝風格的一個信號 。展覽期間並有繩編、織布、刺繡、籐編、 皮雕、月桃葉的體驗學習。 3月9日(五)上午於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 美藝堂舉行開幕式,由策展人林秀慧小姐邀
展示概念藉由呈現早年籐材製作的生活
請卑南族長老鄭浩祥老師進行傳統儀式祈求
必需品,讓所處空間視覺上充滿編織與幾何
活動順利,新竹館高平洲館長特別致詞感謝
圖形線條感以及複合媒材的組合,從最貼近
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將充滿花東能量的作品
我們生活周遭開始,將居家空間轉移到展場
引進新竹展出,希望太平洋的風能夠在新竹
中,繩編圖紋創作與織布和刺繡互相結合,
颳起炫風。
透過線性的串連,從織布的時代轉到刺繡時 代再演進到繩編時代,作品充滿創意樣貌。
主展覽室
在研究傳統文化工藝的過程中,發現古
實驗藝廊
生活工坊
德.科內利塞與資深音樂人王繼三在臺東都蘭 相遇,結合各自擅長的影像與聲音記錄創造裝
徵人、自然與先人習慣及常規之間的關係。
107年4月 份展覽檔期
加拿大籍攝影師Richard Cornelisse理查
的生活技藝為主題,集合花東12位別具特色
代入迷的狂熱者,探討關於回歸的起源,象
台 東 市 大 同 路 2 5 4 號
術角度開啟觀者對立足之地的再發現。
樣傳統的編紋作為一種文化樣貌保存的連結
自杜象Marcel Duchamp (1887-1968,法
坊展出,兩位主角也在開幕式上現場分享相遇
國達達 Dadaism藝術代表人物)提出「現成物
的故事與創作歷程,吸引許多藝文愛好者參與。
」概念,用工業大量製造的小便斗創作了最為 知名的作品《Fountain》(噴泉,1917),杜象
本次展覽的同名裝置作品【凝視】,以各
解釋:「是否經由自己的雙手來製作此噴泉,
行各業工作者的訪談紀錄影像為經,隨機播放
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選擇。採用了一件日常生
的街頭聲響為緯,運用「蒙太奇」拼貼手法塑
活物品,使它原有的實用意義消失,在新的標
造一個身歷其境的影音環境,讓觀者置身其中
題與觀點下,為它創造了新思維。」他對現成
的同時,從而與自身經驗產生連結,重新建構
物的選擇是「沒有美也沒有醜,無關美學」。
對視覺、聽覺與思考之間的定位。在五光十色
自此之後,藝術品不必定得出自藝術家之手,
的影音區後則設一小小的文字區,一個簡單的
甚至也不必要符合審美品味,只要藝術家賦予
螢幕將街頭訪談中的字句隨機擷選映現,參觀
其觀念性的思維、加以藝術性的詮釋與演繹,
者可以在此稍坐,在昏暗空間中讓文字落入心
任何東西都可以是藝術品,置於殿堂之上。用
底,形成回音。
上述角度去觀賞本次生活工坊【凝視—音像聲 影展】,觀看藝術家如何擇選我們日常習見的 生活場景與環境音響,經歷解構與重組,從藝
策展人王繼三表示,近十年來花東地區在 「觀光」大旗下進行各項開發,期間的人民生 活型態也隨之急遽變化,許多難言的處境無從
希望藝廊
抒解。反觀五十年前的臺灣西岸,也曾擁有好 瘋花東」,在東部尚存的山海地景中追求原始
山好水的美麗自然環境;時至今日卻不得不「
老流傳下來的物件,在其中承載了各個層面
展示中木杵的意象為「人的群聚」進行
的線索:過去生活的脈絡、理解現在環境的
纖維技法的視覺裝置設計,運用傳統籐編固
與虛實推移,造心中意象
變遷、詮釋未來發展與演進等重要且可以觀
定的語彙,進行轉換視覺的陳列設計,以及
徐慶東
察的實體,同時也是這個區域的人民共同凝
從透過針線與織布的邏輯呈現演化的實體裝
希望透過展出觸發民眾的更多思考,對「觀看
聚社會歷史記憶的媒介焦點和確據,具有非
置,介紹部落針繡技法經過時間的累積與工
」與「被觀看」之間的關係進行沉澱與積累,
自然的療癒,身處觀光區的花東人則不由自主 成為了被觀看的對象,這樣的現象值得反思。
尋跡—曹智勇雕塑藝術展
我看見你的看見
107年花東生活美學特展
3/24-4/11
慢飛天使攝影展
凝視─音像聲影展
中國當代知名職業雕塑家曹
3/31-4/25
2/9~5/16
常重要的意義。原住民傳統的智慧與土地緊
具的進步過程。此外,設置有2017花東原創
進而形成具體的行動基礎,是本次策展的核心
智勇以鵝卵石雕聞名,運用
臺灣公益社會實踐協會引導早
裝置作品「凝視」,紀錄台灣
密相連,並善用自然萬物和土地提供的素材
生活節製作的主視覺作品,由繩編工藝師陳
觀察與藝術敏銳度依據卵石
療兒童接觸攝影,以照片記錄
所處環境特色,透過非線性、
理念。問及對展品的詮釋,他強調:「希望參
,其中植物,先輩們因為需要而產生不同的
錦江製作的大型繩編裝置建築,充滿視覺上
自然造型予以創作。雕刻反
他們眼中的世界。站在攝影作
隨機與模組拼貼的方式,塑造
觀的人可以用自己的內心去感受,而非接受其
映地域特點與民族風情。
品前,彷彿蹲在孩子旁,側耳
一個身歷其境的影音環境,從
使用方式,然而受體力與創造效能的影響,
的華麗感及愉悅感。
他人給予的詮釋,包括我。」盼望參觀者能在
傾聽。邀你看見角落/孩子/大
中與自身經驗產生連結,重新
人/視界。
建構觀眾自己對視聽覺與思考
希望藝廊
從纖維到編材或織線,無不展現男耕女織的 不同創造力而產生的文明與智慧的累積。這
《關山日出》連作,顯示出畫家面對大自然時的雄心壯志 ,際遇相逢的振撼呈現
之間的定位。
翰墨怡心-黃丁煌書法個展
觀展時解放想像,自在感受。
展出藝術家洪啟榮、林戎依、林秀慧、鄭浩祥、烏瑪、宋美枝、曾玉樺 合影
4/1-4/25
「簡單-李彥穎水墨畫展」,無疑的,為
本展出為黃丁煌校長鑽研書 法之成果,包含不同幅式與 書體,期能推廣書法之美。
台東畫界打開了另一扇窗。
觀念思想作畫,李仲生的教學方式更是直取 禪宗「以心印心」的上層建築,他教出來的 學生各具風格特色,使得台灣的現代繪畫出
從劉國松的抽象水墨畫大膽的捨棄中國
現萬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盛況。
傳統的筆意,運用各種別出心裁的技巧與媒 展覽時間
臺東生活美學館 臺灣銀行
↓
鐵花村
客運轉運站
往高雄 ↓
機場
鯉魚山
更生路
希望藝廊
希望藝廊
主展覽室
美學大樓 實驗藝廊 行政大樓
中山路
臺東縣政府
生活工坊 藝文沙龍
↑ 往花蓮
← 往火車站
往飛
週一至週日(周二休館) 08:30~ 12:0 0 1 3:3 0~17: 00 E -MA IL:srv@ttcse c.g ov . t w 地 址 :9 5 0 臺 東 市 大 同 路 2 5 4 號 電 話 :0 8 9 - 3 2 2 2 4 8 傳 真 :0 8 9 - 3 3 1 0 9 7 www.ttcsec.gov.tw
材去營造出國畫的意境,走出一條可說是氣
大同路
發行者: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 / 發行人:李吉崇 / 總編輯:陳安川 / 編輯委員:蕭賢明、徐慶東、江愚、陳輝春、李佳翰 / 執行編輯:許家綺、謝心瑜、陳皇如 / 美術編輯:劉倚聿 / 刊頭題字:姜一涵
這次畫展中,最是喜歡《關山日出》連
勢磅礡的路數,雖不敢說是「前不見來者、
作,顯示出畫家面對大自然時的雄心壯志,
後不見來者」,但至少到他手裡已是到達淋
企圖把直面日出的當下感動,透過水、墨、
漓盡致的地步。
顏料與紙間的必然性與偶然性,際遇相逢的 振撼呈現,不敢說它是成功完美的作品,但
況且從現代繪畫觀而言,強調是用頭腦
至少是真誠的實驗性質,一個美麗的開端。
村落專欄
掀起東洋文化風
多元音樂扶植計畫 壽豐溪荒墾記
李宜玲
鳳林鎮林榮里
創作勞改行動的實踐美學
洪敘銘
萩川演歌藝韻學苑,繼2月3日成功演 出後,今年每個月第三週的星期六固定在 百老匯舞台精彩演出,讓台東居民以及旅 客,得以一窺東洋歌曲異國文化的堂奧與 美感。 學苑發起者常年外出求學工作,退休 後心繫台東而返回故鄉。因任教經歷並非 常喜歡歌唱,而研唱日本演歌,參加日歌 研發社團舞台。再加上根據研究指出唱歌 是最好的運動,能使人的血液成分發生變 化有助於提高人體免疫力,唱歌會讓人注 意力集中,身心沉浸在歌曲優美意境中, 盡情享受音樂帶來的藝術美感,從而擺脫 心理束縛讓自己心曠神怡。特別是唱自己 喜愛的歌曲時,大腦會生成和釋放出腦內 激素,並促進和激發免疫情蛋白和抗壓激 素,唱歌時的基本呼吸法就是腹部呼吸法 ,腹部肌肉得到充分利用促進新成代謝, 同時可結實腹部肌肉,且因橫膈膜的活動 ,可以調節空氣的吸入和呼出量,讓肺容 量增加。唱歌也是一種腦力勞動,要去記 歌詞及體悟意境律韻,在重複歌詞的記憶 中,會有健腦和提高記憶力的功效。
照片/新光兆豐農場授權提供 2012年,跨越壽豐鄉、鳳林鎮交界的「新 豐平大橋」完工,不論南向或北向,這座有著 「全台最美」稱號的橋樑,橋的兩邊分別是中 央山脈及海岸山脈,前後往來的是花東縱谷, 橋底則是寬廣的壽豐溪流域。 花蓮溪和壽豐溪經年累月的沖刷,厚厚的 礫石遍布這片河床新天地,可耕地面積有限, 始終乏人問津,過去雖有官兵屯墾,但當地農 民卻沒有意願承購定居。 1974年新光集團正式投注於這片河川新生
萩川演歌藝韻學苑目前學生數為62位 ,有初級班、進階班及演歌班。東洋演歌 的婉約情愛述曲,思鄉的抒情以及勵志圖 強的精神。藉由歌唱和舞蹈來表達歌曲內 容,學習關愛、感恩及尊重,營造輕鬆愉 悅的氛圍提高學習者自信度及興趣,獲得 減壓、運動身體,增進精神愉悅,是12 ~80歲男女老少皆宜的全民優質休閒活動。 (作者為萩川演歌藝韻學苑教師)
然而,以河川氾濫創造耕地面積的改良工 程,雖借鏡了世界四大文明的發展史與智慧, 但臺灣夏季多有颱風侵襲,東部往往首當其衝
外,河川也時常成為颱風登陸地,造成慘重的 災情;土地改良的二十多年間,多次因風災造 成河川潰堤,表土嚴重流失,礫石再次裸露, 而面對這樣的自然環境與土質條件,農場員工 別無他法,只得再次進行放淤,日復一日,才 有了現今農場的全貌。 如今,睽違七年的林榮車站復站工程即將 完工,不僅讓這片土地有了嶄新的生機,也讓 人們對過去那段開墾的記憶與歷史,有了時空 對照、回溯的諸多可能。
座標間的招喚――讀希尼〈相冊〉
文學專欄 人之鏈 (節選第四段)
地的開發,從而開始與礫石的漫長對抗。為了 要有足夠的耕作面積,農場決定以「放淤」的 方式進行土地的改良,他們先將土地圍成一分 地、一分地的區塊,趁著雨季時引進壽豐溪溪 水,達到一定厚度後,再往另一區塊進行同樣 的放淤工程,前前後後共積累八千多個小土坵 ,這些土坵推平後,便成為耕作區。
希尼/作,王敖/譯
如果我有機會在那裏抱他一下, 應該是在河岸上吧,那年夏天 去寄宿學校之前,他正當盛年,
此之間那最深刻的情感與告別。詩共有五章節, 每一章的閱讀都像是觀看相簿一樣,一張張回憶 躍然於眼前。本次節選的第四段是作者回憶與父 親之間的情感,而詩中的時空標地也不停的在轉 換,最後再藉由攙扶,將一個數十年的場景與父 親重新招換回紙上。
那時我沒有想到,他老要跟我一起去 是因為我快走了,可我們並沒有擁抱對方。 直到第二次機會出現, 在新弗里,一天到晚他醉得太厲害 需要讓人幫忙系上褲扣, 我才抱了抱他。第三次 在樓梯台階前,他去世前一周 我扶他去衛生間,我的右胳膊
首段先是由作者的時空進入回憶,想起父親 曾壯年的時候,而第二段開始的敘述口吻又拉回 了現實:「那時我沒有想到,他老要跟我一起去 」,當希尼處在父親過世的年紀時,再度回想起 父親的老:從來沒想過我與父親會因老而死。而 第二段第二句「是因為我快走了」看似呼應前段 去寄宿學校的往事,但實際上是呼應詩人老年將 死的悲愴,延伸出後段「可我們並沒有擁抱對方 」。
感受到他腋下,稀疏如網的重量……
賞析 本詩出自於希尼最後一本詩集《人之鏈》 ,其詩集概念是人與人之間手牽著手,描述彼
但在此時,時空再度拉回到新的座標,詩人 再度回想另一個記憶:「在新弗里,一天到晚他 醉得太厲害/需要讓人幫忙繫上褲扣,/我才抱 了抱他。」這是詩人第二次擁抱父親,此時父親 的「醉」暗示著中年後的迷惘,但詩人也不囉嗦
曹馭博
地去描述,快速跳到了第三次擁抱的時刻:「他 去世前一周/我扶他去衛生間,我的右胳膊/感 受到他腋下,稀疏如網的重量……」這裡不得不 提詩人的巧思,「醉」帶出的動作肯定是酒醉者 搖晃,而攙扶所帶出來的動作也是被攙扶者的搖 晃,希尼並不明點父親晚年晃動的人生,而是用 種種微小的事件暗示,使父親老年的形象慢慢現 型。
林智偉
1
2
仿造勞動改造的樣板,在集體勞動後,進 行思想改造。此行動沒有他人灌輸思想而改造 ,也沒有他人強迫勞動,只是藉由集體的實踐 ,在過程中形塑出獨立的個體,透過各式各樣 的創作記錄這樣的過程。
為永久存在的課題。創作的方式有千百種,但 要如何在音樂能力不均的團體裡進行集體創作 ,問題就不斷浮現,於是大家先進行傳統式的 寫作,透過嘻哈音樂的呈現,先不考慮旋律產 生的問題,而著重在字句的修整及節拍上,最 後再以各自呈現的作品,再次探討重疊關注的 部分,進入音樂的分工,誕生出作品。
沒有假想敵的現代,我們的壓迫來源在哪 ?若是真實感受到壓迫,那又是甚麼?當我們 要追求這類的答案時,身體總是跟不上,2016 年是以讀書會為主,透過言論的分享交流,在 平時雖然思想受到衝擊,但是卻完全沒有轉變 為創作的動能,但在其中兩場搭配身體勞動就 相當有感。某個午後我們相聚在風災過後的台 東糖廠,以現場的廢棄物製作椅子,共同打造 夜晚讀書會的場景,除了讀書會本體的內容外 ,意外的衍伸出椅子階級的討論,或是生產為 了他人或是自我使用的區隔;另一場認識帳篷 劇的行動,在下午的技術課程後,夜晚的「自 主稽古」練習,大家透過身體呈現近期關注的 人事物,才正式感覺到整個行動進入狀況,也 漸漸理解打造一個場的勞動內涵。 2017年,勞動在言語討論過多的情況下, 開始產生些許的罪惡感,於是在花東音樂扶植 計畫底下,將勞動分開並行,計畫漸漸專注於 音樂創作,勞動則不在計劃的資源分配裡,成
誕生音樂的背景,是一群俗稱「廢人」的 年輕人,在沒有水源的田裡共同耕作,初期看 不出任何成果的跡象,懶惰的做一休一個月, 連生產工具都不齊全。倒是先蓋起了工寮悠遊 的野餐,這樣身體消極心理總是掛念著過了半 年,也漸漸理解這塊田地的特性,開始順應著 它種植可能生長的作物,拋棄了自我的口慾, 選擇接納它所能給予我們的食物。而野餐當然 還是得持續進行,這樣自我選擇一個資源缺乏 的困境,必須要打破現有的資本分工,重拾人 的本能。這兩者其實並不衝突,差別只在於每 個獨立的個體,有沒有能力創造出自己的美感 ,我們也就能更期待越來越多元的創作產出。( 作者為勞改創作營負責人)
圖一:用現場廢料打造椅子供晚上讀書會使用 圖二:以嘻哈的形式創作歌詞 圖三:廢人共耕團
最後一段相當感人,「稀疏如網的重量…… 」詩人將攙扶父親的感覺形容成一張網的重量, 既有稍許承重的能力,但本質上卻是輕飄,而父 親漸逝的生命,如同這輕飄飄的網,既能感受, 但可能又隨時失去。 編按:作者獲2017年後山文學獎社會組新詩 類第一名、第十三屆林榮三文學獎新詩獎首獎。 詩人介紹: 謝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1939—2013)享譽 世界的偉大詩人;劇作家;評論家;翻譯家。 西元1995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