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文化季刊22期

Page 1

New Taipei City Government

22

2016 APR-JUN New Taipei City Cultural

季刊

以舞蹈為土地祈福—林麗珍 演繹東方美學

專題聚焦鏡 ●

以舞蹈回應人生—朱蔚庭的創作之路

創藝新聲巷 ●

工業區的文藝基地—社后藝術工廠

新北浮世繪 ●

形意之間盡展天地之美—開創繽紛公共藝術 吳建福

與地生息 上演人文時代劇

文化觀點



地與人文的發展軌跡,彷若一場時代的經典劇場,不同角色各自表述著歷 史文化的記憶。歷年來許多原創舞作致力詮釋屬於我們自己的文化底蘊,

上演在地故事,舞出萬物真諦,喚起大家對臺灣土地的情感。不論是大型歌舞作 品,亦或是人們生活中草根劇碼,一幕幕都流露土地與人文交融的痕跡。 本期《新北市文化》季刊,詳細介紹了藝術創作者如何以舞蹈或戲劇,表 現對泥土與人文的關懷。林麗珍的「無垢舞蹈劇場」,禮敬天地,為土地祈福; 「紅瓦民族舞蹈團」頌讚著鄧雨賢的四月望雨;「壞鞋子」的「春泥計畫」起舞 了在地生命力量。藝術家們透過劇場的展演,演繹他們各自對土地的情懷。 土親、人親、故鄉親,土地的養分,孕育著珍愛大地的創作能量,新北文化 的沃土,早已深根厚植表演者心中,精采絕倫的戲碼,不斷上演著屬於這塊土地 的迷人風采,等待我們一起來感受。

新北市長


2016 APR-JUN

季刊

New Taipei City Cultural

文化觀點 05

CONTENTS

記憶時光機 40

以舞蹈為土地祈福 05

林麗珍 演繹東方美學

09

22

臺灣民藝硘味 重返質樸年代 張有定帶路

44

紅瓦溫暖鄉土 演繹醇厚人情 紅瓦民族舞蹈團

硘仔 新北碗盤民藝史

創藝新聲巷 46

專題聚焦鏡

社后藝術工廠

14

50

舞動 × 劇場

14

工業區的文藝基地 讓美術館走進孩子課本裡 美感細胞 美學教育新革命

白日夢騎士的現代寓言 故事工廠 打造原創好故事

18

回家 在臺灣土地上起舞吧 「壞鞋子」舞出臺灣人身體的詩

22

50

流浪小丑 用寧靜力量翻轉人生 姚尚德 野孩子肢體劇場

26

22

布袋戲・超展開 山宛然X弘宛然X王嘉明《聊齋—聊什麼哉?!》

30

以舞蹈回應人生 朱蔚庭的創作之路

34

突破框架的躍動時刻 爵代舞蹈劇場

38

新北劇場地圖

34


新北市文化局

新北市文化季刊電子書

新北市文化季刊粉絲專頁

58

行旅采風趣 54

文青藝賞堂

清水河畔的在地行旅風景

86

疊韻

輕訪三角湧

58

讓邊界消失,一場哲學家與舞蹈家的思辨之旅

跳島旅行 三年一次的奇幻藝遊

87

多一個 女性詩人的生命聲景

2016瀨戶內國際藝術祭

羅思容與孤毛頭樂團

88

在靈魂深處的記憶 尋找野鬼與風 路邊野餐

新北浮世繪

89

董陽孜書法藝術跨界劇場 《騷2016》

在地 × 場域

62

90

承載藝術的光盒子 陶博館 讓世界看見臺灣陶藝

66

活動饗樂趣

置身喧譁的寧靜書屋 書房味道

70

90

看見・十五次感動

山中合作社 & 伍伍群聚

讓我們一起「愛上劇場」吧!

金瓜石的影像記錄員

92

悠閒午後的音樂盛宴

工藝 × 美學

74

樂齡音樂會

形意之間盡展天地之美

94

2016新北文學open講系列活動

開創繽紛公共藝術 吳建福

78

陶塑自然的「經濟」美學

文物典藏錄

新銳陶藝家張仲禹

82

傳遞幸福與記憶的新瓷彙 新旺集瓷

第 022 期 中華民國 73 年 6 月 30 日《北縣文化》創刊 中華民國 100 年 3 月 30 日更名《新北市文化》 中華民國 105 年 7 月 1 日出刊 主辦單位:新北市政府 發行人:朱立倫 總編輯:林寬裕 工本費:60 元

非賣品

GPN 209300033

96

陶土囝仔耍

企劃編輯:于玟、翁玉琴、廖文卿、王錦華 執行編輯:邱書豪、常曉雲、蘇愉婷 出版者: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中山路一段 161 號 28 樓 電話:(02)2960-3456 網址:http://www.culture.ntpc.gov.tw/

ISSN 1812-9099

承製:左右設計股份有限公司 編輯總監:施聖亭 企劃:蘇香如、楊毓馨 美術設計:孫秋平、林玉蘭、劉又華、鍾孟潔、高瓊怡 封面設計:林玉蘭 印刷:彩之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封面圖片:無垢舞蹈劇場(攝影/金成財) 公共藝術作品《舞動中山》( 藝術家:吳建福 )


新北市文化 22 文化觀點

土親

4


以舞蹈為土地祈福 林麗珍 演繹東方美學

文字/蔡嘉瑋

攝影/金成財、陳點墨

圖片提供/無垢舞蹈劇場

林麗珍是臺灣重要編舞家,未師承任何流派, 卻能以在地關懷為根、生命歷練為枝, 帶領無垢舞蹈劇場盛放最純淨的藝術之花。 多年來他們不斷與觀眾對話,更期許為故鄉翩躚起舞, 傳遞無止盡的熱愛。

攝影/陳點墨

5

以舞蹈為土地祈福─林麗珍 演繹東方美學


新北市文化 22 文化觀點

走進新北市永和區的靜謐巷弄,連肢體的舞踏聲都清晰可聞。這是創立於1995年的無垢舞蹈劇場,也是林麗珍 孕育大量作品的馥郁地,蘆葦與花草掩映,在大鼓節拍中構築出自然優雅的創作聖域。透過傳說中「白無垢」 絲帛的高潔意象,林麗珍作為團名與學生相互勉勵,不僅共同追求至美至善,幽微含蓄的內斂風華更是不變的 自我期許。

千百人指揮若定 嶄露編舞才情 生於基隆的林麗珍,高中時期尚未正式學舞,便已對編舞產生濃厚

舊式表演服裝及道具,開傳統舞

興趣,比賽屢次奏捷。一次機緣中,她得以到臺北中山堂觀賞舞蹈名家

臺新聲。1976年在臺北市立體育

保羅•泰勒演出,內心不但深受震撼,更首度點燃她對舞蹈的狂愛與志

場演出的《乘風破浪》,是她費

向。「當晚返家我就虔誠許願,希望未來能有個自己領導的舞蹈群體,

時兩個月分組訓練的心血結晶,

分享美妙的靈魂律動……」如今證明這非易事,但林麗珍做到了!考上

當時共一千兩百人大陣仗登臺,

文化舞蹈科的第三年,林麗珍就展現卓越藝術天分,發表了自創舞作,

締下空前紀錄!「現場看見孩子

成為華岡風雲人物。當時她與同伴們組團排舞,甚至動員其他美術、

們演出的笑容,我眼淚都快奪眶

戲劇相關科系的同學支援,頓時整個校園朝氣蓬勃,豐盛創作力源源不 絕,大放異彩的她也因此受科主任青睞,推薦至長安女中任教。

而出……究竟如何編出這樣的舞 蹈?應是大家的努力與上天的恩 賜吧!」至今憶起,林麗珍仍悸

此時她將教舞資質發揮得淋漓盡致,長安女中在其指導下,蟬聯五 年臺灣舞蹈大賽首獎,巨型舞作編製對林麗珍而言游刃有餘,甚至改良

歷時十年的影像紀 錄《行者》,導演 陳芯宜以絕美詩意 與無垢沈緩美學進 行細膩對話。 (攝影/金成財)

6

動萬分,對天地自然的感恩也不 曾止息,盡現其每齣作品間。


1978年林麗珍首次舉辦個 人舞展「不要忘記你的雨傘」, 以率性流暢的舞蹈語彙風靡臺 灣,推出的七個舞作:《月 光》、《愚夫愚婦》、《布拉 姆斯的旋律》、《天問》、《大 鵬與我》、《不要忘記你的雨

《花神祭》從〈春芽〉、〈夏影〉、〈秋折〉、〈冬枯〉演繹日月山川、 花草蟲獸遞嬗變遷,將東方美學之生命觀照,化為萬物自然共息相生的天問。

傘》、《哈薩克神殿》特色鮮 明,使她獲得「臺灣舞蹈界編 舞奇才」封號,繼之又有《燕 子》、《天祭》等近二十齣舞 作,融匯中西方表演手法,展現 驚人創新功力。1982年完成《我 《醮》從道教祭典 儀式,延伸對人類 根源的追思,成為 禮敬天地的安魂史 詩,開創臺灣儀式 劇場之先河。

是誰》後,林麗珍進入長達七年 的息舞沉潛期,除為專心照料兒 子,更在自省中展開了「尋根」 之旅,為日後的經典代表作奠下 根基。

沉潛細熬三部曲 經典舞作誕生 「根不是可以尋找的,而 是要做中學,在行動中發現。」 林麗珍說,自己從不畫地自限, 眼見許多藝術家一窩蜂模仿前人

養分豐富了她的美感經驗,更成為寶貴創作素材與資源,林麗珍「十年 磨一劍」,終於創作出無垢舞蹈劇場首部作品《醮》。

的智慧,難道我們不能打造嶄新

當《醮》在1995年於國家戲劇院初登臺時,她也同時成立了「無垢

的東西來感動人?若勇敢面對現

舞蹈劇場」,以逾二十年的創作資歷帶領舞者們挑戰自我。《醮》運用

世和藝術,點點滴滴捉摸體會,

超現實手法,結合傳統祭典儀式,喚起先民自渡海時期的奮鬥、爭奪、

為何我們的創作不能成為後人的

殘酷、撫慰與悼念,呈現林麗珍對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與禮敬;2000年

「根」?秉持這個信念,林麗珍

發表的《花神祭》則吟詠自然,將東方美學之生命觀照,演繹於日月山

開始投入鄉野採集工作,從歷史

川、花草蟲獸的遞嬗變遷,整個舞臺猶如微型宇宙,傾訴神祕幽微的萬

榮枯中尋找文化根源。臺灣先民

物史詩,引人入勝。《醮》和《花神祭》的珍稀質地驚豔了中外舞壇,

各族群的血淚史、廟會節慶的迎

法、義、西、德等歐洲各國爭相邀請無垢舞蹈劇場至世界巡演,而其細

神儀式、儀典的禮俗藝陣、祭祀

緻沉緩與多層凝歛,更激起觀眾對自然人文的省思,「空」、「緩」自

醮事中流傳的古調歌謠……時代

此成為林麗珍獨創的舞蹈代名詞。

以舞蹈為土地祈福─林麗珍 演繹東方美學

7


新北市文化 22 文化觀點

兩部鉅作的空前成功,並未使她的創作靈感乾涸,反而醞釀九年提煉出 「天地人」三部曲最終章《觀》,為《醮》和《花神祭》繪出完整而生 生不息的圓。《觀》藉著黑鳶之眼,悲憫俯瞰靈魂慾望的百般流轉, 從舞者舉手投足間,展現新舊、天人、生死陰陽……看似對立實則和諧 共存的理念,並完成肉身最終旅程, 貫徹生命主軸的循環返照。《醮》、《花神祭》、 《觀》三部曲極其自由前衛,林麗珍公開發表後,「動如不動, 不動如動」的無垢原創美學開始風靡世界,連年獲得千萬觀眾迴響, 也為臺灣在國際舞壇盛放出一席之地。

提煉萬物新哲思 獨創無垢心法 「許多人以為創作只需才氣與能力,但對我而言,需要的是讓我 足夠體會生命的時間。」林麗珍說,生命就像燉一鍋好湯,沒辦法急 的,火候與時間都必須恰到好處,而這也是為何她花了三十年不停淬 礪成形,讓自我與舞蹈臻至圓熟。「一位藝術工作者在創作時最難的 就是面對自己,我們都明白去蕪存菁的道理,卻總缺乏耐心面對生命 的熬煉。」而這份熬煉也體現在教學上,林麗珍研發出一套訓練舞者 身體技巧的法則,強調心靈專注與肌肉放鬆,逐漸舒展表現各種心境 和美感,並因材施教觀察學生各自的舞蹈特質,使之擔綱不同的角色。 她說明,動作源自的身體的核心緩慢發展至空間,藉由呼吸與 肌肉推動,使身體如同音波一般向外擴展,而舞者要生成這種能量 前,須經「定、靜、鬆、沉、緩」才能產生張力和勁道。這也是她 「以莊子為師」闡發的教學理念,老莊向萬物師法,對自然生死都有 其通悟,林麗珍在尋「根」多年中亦深刻體認此點,因此「達到物我 兩忘、生死超脫的境界」是她深藏於作品底蘊的藝術哲學。 除了對每位無垢舞者的行為舉止觀察入微,林麗珍也極其關心人 際互動,幼年痛失父親讓她對環境變遷非常敏感,也使她成為溫柔惜 情的人。這種個性使她的舞蹈充滿敦厚氛圍,進而影響整個無垢舞蹈 劇場,眾人亦師亦友,成立二十年來宛如大家庭。此外,她親自帶領 舞者擦地板、維護環境,練舞時帶學生在心中默念感謝,離開時也必 率領大家面對地板和鏡子敬禮,培養對練舞場地的愛惜與尊重。恰如 「無垢」之名,林麗珍像恣遊於人世與天地間的自由創作者,悄悄坐落 中和的一畝方外之地,穿梭古往今來,舞出萬物真諦與純淨之心。

8

林麗珍 1950年生於基隆,中國文化學院舞蹈科畢業, 1978年以首次個人舞展《不要忘記你的雨傘》 一鳴驚人。曾任教長安女中,率領百人大型舞 作蟬聯五年「台灣舞蹈大賽」首獎,1995年成 立無垢舞蹈劇場後,實踐長年體悟的「空」、 「緩」美學,融會歷史記憶與現代藝術,屢獲 國內外肯定,有「臺灣舞蹈界編舞奇才」美 名。三十年來創作不懈,《月光》、《葬花 吟》、《愚夫愚婦》、《天祭》等皆為膾炙人 口之作,而《醮》、《花神祭》、《觀》更是 林麗珍以數十寒暑醞釀的「天地人」三部曲, 不僅深刻影響當代舞壇,讓在地文化躍登國 際,亦展現讓世界驚豔的無限可能。現為無垢 舞蹈劇場藝術總監、造型視覺設計及編舞家。 近期演出: 2015 國家戲劇院演出《花神祭》、日本富士山 世界演劇藝術節演出《觀》、中國北京 鈞天坊演出《茶舞人》 2014 國家戲劇院演出《觀》、國家戲劇院實驗 劇場演出《觸身•實境》 2013 俄羅斯莫斯科•契訶夫劇場藝術節演出 《觀》、墨西哥瓜納華托•賽萬提斯藝 術節演出《觀》 獲獎紀錄: 2015 臺北文化獎 2005 第九屆國家文藝獎 2002 獲ARTE評選為「當代八大編舞家」 2000 法國里昂國際雙年舞蹈節「最佳觀眾獎」


紅瓦溫暖鄉土 演繹醇厚人情 紅瓦民族舞蹈團 文字/林麗秋 圖片提供/紅瓦民族舞蹈團

成立於1998年的紅瓦民族舞蹈團,為新北市傑出演藝團隊, 歷年原創舞作致力詮釋臺灣文化之美, 透過海內外演出,推廣民族舞蹈藝術、喚起臺灣情懷。

紅瓦溫暖鄉土 演繹醇厚人情─紅瓦民族舞蹈團

9


新北市文化 22 文化觀點

歐洲石板路上,熱鬧音樂聲中,一隊臺灣舞者穿著大紅色服裝,向路人揮 手說「嗨」,領隊高舉著「TAIWAN」字牌,男舞者揮舞著一面大國旗,「青天 百日滿地紅」飄來蕩去,把這個隊伍渲染得更紅了。 「啊!這是我的國旗,這是我家鄉的名號。」紅瓦民族舞蹈團總監劉明 仁回憶去年應邀赴西班牙表演的影片畫面,表演結束後有位歐洲奶奶觀眾 感動落淚說著:「You're so touch my heart!」;即使不知道何謂「客家」, 客家阿婆逗趣的演出讓外國老人家又笑又哭,「國外的人想看臺灣原汁 原味的東西,民族舞蹈最能代表臺灣!」

一個作品的完成 成立於1998年的紅瓦民族舞蹈團,創團至今已累積15部舞作,從劇本、故事大 綱皆由曾在國光藝校主修戲劇、臺藝大主修舞蹈的藝術總監劉明仁發想創作,歷來 原創舞作致力詮釋臺灣文化之美,更透過海內外的演出推廣民族舞蹈藝術,盼喚起 臺灣情懷。學戲劇出身的他認為,舞者要深入演出的故事與角色,動作、表情、眼 神都要到位,以「舞蹈演員」自許,才能感動觀眾。 劇本確定後,編舞老師依劉總監所談定之故事情節開始編創舞蹈,段落與時 間長度確定後,才與作曲老師討論音樂、製作內容與故事情節,並請音樂老師配合 故事情節與舞蹈的屬性作曲,量身訂作的用心,讓劉明仁自信表示:「所以我們的 音樂好聽到爆!」 當舞、劇、音樂三者渾然成形,劉總監則開始構思編舞及服裝、道具布景的設 計。翻看「紅瓦」劇照,表演服裝精緻令人驚嘆,且能適切故事背景、人物身分及 舞臺意象。「這些都是我一個人設計的!」劉明仁此言一出,更令人驚嘆!創團至今 17年,年度舞作表演服均全新製作的「紅瓦」,所有服裝設計都出自同一人之手? 「因為我們家就是做服裝的,我從小就幫媽媽跑布市,對布料、輔料配件很熟 悉。」為一件件表演服注入巧思,融舊入新,再由劉家師傅們巧手製成,一切全歸 功其「家學淵源」。「服裝是舞臺上的『相』,很重要的!」他以「後宮甄嬛傳」 為例,除了劇本和演員表現精采之外,其華麗考究的服裝不僅吸睛,更提升戲劇作 品的精緻度。最後是道具與布景規畫,「舞臺上的一切都經過研究!」他強調舞作 必須有教育意義,以傳遞文化自任的「紅瓦」,對於臺上的一切呈現務必求真。

不只是客家 推出《五月雪》、《油桐花開》、《又聞桐花香》這三個講述客家文化的作 品後,「紅瓦」儼然成為客家文化的代表舞團,但由「紅瓦」的命名可窺知其初

10

2015.08.17 於葡萄牙老人院演 出,客家阿婆讓觀 眾笑開懷。


衷,不只為客家。父親是四川人,母親是閩南人,

會,才有後來的《油桐花開》、《又聞桐花香》。

劉明仁從小在新竹阿公阿嬤家的三合院紅瓦厝裡長

去年的作品《蓬萊之歌》,即是結合鄧雨賢先生的

大。紅瓦,代表了對自己成長的鄉土,那份親切的

名作「四月望雨」,正好遇上鄧雨賢先生110週年冥

印象與依戀,而紅又象徵著喜事。紅瓦,遂成為他

誕,他說:「這一切都是緣分啊!」

的臺灣印象中,最溫暖喜悅的象徵。 因為成長歷程中接觸到客家生活圈;跟著周 惠丹老師學習舞蹈時,發現客家文化的豐富性,他 的客家興趣由此被勾勒得更深刻。「這是一段心酸 血淚史!」研究客家文化近20年的他說著。當時

就是愛臺灣 當都市的孩子沒有吃過「辦桌」,打開電視只 見韓劇偶像劇沒有了歌仔戲,聽過望春風是因為年 輕歌手重新改編,早不識當年大名鼎鼎的史豔文和

客家相關資料嚴重不足,即便是客家年輕人,也未

藏鏡人,邪不勝正善惡有報的價值漸漸模糊……,

必全部皆瞭解客家的文化概念,更何況不是客家人

屬於臺灣的那份醇厚人情味去了哪裡?

的他,只能不斷地看書找資料驗證、請教客籍耆 老……。「正因為不是客家人,更會被質疑,所以 表演一定要有根據!」

「我們要讓觀眾看完後有想法。」紅瓦許多的 「首創」都展現了想為臺灣留下文化之美的企圖, 如《辦桌》將臺灣在地喜慶的辦桌文化搬上舞臺,

「紅瓦」首作《民族風》中嘗試以〈採茶〉

《戲班人生》融合歌仔戲在舞劇之中,《蓬萊之

一段講述客家,經過五年蓄積,在2005推出了第

歌》以舞蹈演繹臺灣歌謠。劉明仁回憶當時做《戲

一部客家作品《五月雪》。演出後,有學者到後臺

班人生》時,為了讓舞者在臺上的表演有說服力,

問他:「你怎麼知道以前客家婦女是在河中央洗衣

跟著曾獲金曲獎的李靜芳老師學歌仔戲的唱腔和身

服,不是在河邊?」這份努力在作品裡被看見,由

段,一週四天,連續學了九個月!而今年度與布袋

此連結起更多客家學者,有更深入瞭解客家的機

戲結合的新作,又將是個全新的挑戰。

2014《又聞桐花香・ 慶豐收》表演片段。

紅瓦溫暖鄉土 演繹醇厚人情─紅瓦民族舞蹈團 11


新北市文化 22 文化觀點

除保留臺灣傳統文化,紅瓦也試圖在創作舞劇中融入如:街舞、現代舞、階梯踏板、相聲、 特技……等新的元素,「重點是如何融合,沒有什麼不能放進民族!我們要為臺灣留下文化的記 憶與記錄。」語氣中有捨我其誰的氣概。

紅瓦跑過新北市近30所中小學,藉表演來扎根臺灣文化;走進偏遠鄉鎮社區,讓不便到劇場的人 們也能看表演;到老人之家義演,有癱瘓的長者曾看到眼眶泛淚。立足新北市,也走向全臺,巡 迴公演多場,連金門、馬祖澎湖都去過許多次!國外的演出足跡已遍及美洲、歐洲、亞洲,今年 的演出合約去年即已簽定,七月即將到丹麥和匈牙利表演,不僅代表新北市,更代表著臺灣。不 怕路遠,一定要走出去,讓新北市被看見,讓臺灣被看見,這就是愛臺灣!

2015《蓬萊之歌・雨夜花・辜》藉表演服裝講述女性意識的覺醒。

不忘初衷 當「愛臺灣」的口號被喊得震天價響,但臺灣文化真的被重視嗎?在國外的演出受到好評,在 國內,「紅瓦」努力想站穩,卻感覺自己的腳步顫顫巍巍,發現是因為自己已站在邊緣。「民族文化 是我們從小就接觸的,卻在藝術領域中相對不受重視,仍有許多人認為民族不登大雅之堂。」他感 慨地說。傳遞文化香火的民族舞團如今在藝術殿堂上成為了弱勢,全臺職業民族舞團剩不到三個。

12


即使作品精緻、宣傳努力,公演門票銷售能達到九成,也培養出固定 觀眾,但仍無法支應這龐大形制的表演成本。「一年光表演服就上百萬!」 曾在電視臺拍了11年戲應付生活及養團的劉明仁,不諱言曾被老師「罵」: 「不要這麼笨下去了!要留一點錢生活,照顧家庭、小孩。」當代的舞蹈藝 術風潮望向西方,現代舞成為主流,大環境雖如此,他猶記得大一時隨臺北 民族舞團蔡麗華老師學習民族舞蹈的那份初衷,當年的同學只剩自己一人仍 在做團實踐理想,未來的接班人呢?目前還看不見。

紅瓦民族舞蹈團 創團17年來,推出15部年度製作。 期間多次受邀至歐洲、美洲、亞 洲等近30個國家演出。從2005至 2016連續12年,獲選新北市傑出演 藝團隊,創作題材結合臺灣族群文 化,期望喚醒國人對臺灣文化的重 視與傳承。

「舞蹈中,藝術性是根本,但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專業。」除了表現肢 體之美,文化層面的深入是民族舞蹈的價值所在。他呼籲公單位,能夠建立 一套更客觀的補助審核制度及一條龍式的評審制度,扶助真正深耕臺灣文化 的民族舞蹈。「我想努力,請給我努力的方向與標準!」一位老將,站在邊 緣呼喊著,為臺灣的民族舞蹈請命。「你是客家人嗎?」當年初次拿著作品 到客委會申請補助,因不是客家人而遭婉拒。多年以來,劉明仁卻越來越像 客家人,客家的「硬頸」精神,是他經營「紅瓦」的最好註腳。 《油桐花開》中的花囤女,雖然是命運堪憐的客家童養媳,她伺候小 姐唸書,也一邊努力學習,油桐花開時,也是她成功之日。這個在劣勢中奮 鬥,勵志向上的故事,正呼應了劉明仁與「紅瓦」的奮鬥歷程。從臺灣文化 出發,要求作品忠於史實,舞臺表現賞心悅目,表演內容要能 激發出向上之心,真、善、美,於斯合一,這是「紅瓦」 的堅持,堅持著告訴大家,在臺灣人共同的記憶中, 那些真善美的故事。

2015《蓬萊之歌 ・望春風・花嫁》 表演服裝造就出十 足的視覺效果。

紅瓦溫暖鄉土 演繹醇厚人情─紅瓦民族舞蹈團 13


新北市文化 22 專題聚焦鏡 舞動 × 劇場

白日夢騎士的現代寓言 故事工廠 打造原創好故事 文字/陳婉箐 圖片提供/故事工廠

故事工廠,這個創立兩年多的新劇團, 由創辦人林佳鋒與師承李國修的藝術總監黃致凱成立, 在新店某工業區地下一樓,與一票擁有革命情感的夥伴共同打造劇場夢。 已端出三回作品《白日夢騎士》、《3個諸葛亮》與《男言之隱》, 今年皆加演,這項好成績對劇團可說是無比的肯定。

14


「我不否認我的創作裡會有國修老師的影子,我跟 著他11年,他的基因留在我身上,如果完全不像,那我白 學,他也白教了。」故事工廠藝術總監黃致凱是李國修的 嫡傳弟子,在屏風時期即編導過多部作品,2010年臺北花 博開幕大戲《百合戀》正出自他手,對於外界拿他與恩師 相比,他並不排斥,反而覺得是種光榮。 黃致凱表示,剛開始創作時,確實是從模仿開始,但 全世界只有一個李國修,他很高興能實驗出自己的風格, 和夥伴們重新去定義劇場,做出自己的品牌,相信恩師知 道大家持續用心做戲,也會在天上給予支持。 故事工廠行政總監江智慧與屏風淵源更深一些,學服 裝設計的她,18歲那年就幫忙製作《三人行不行III─OH! 三岔口》戲服,20年來一路從技術部門到行政管理工作, 熟悉團務運行與劇場環境,期許故事工廠走出自己的路, 堅持做喜歡的事,讓喜歡的事有價值。

堅持原創 不演翻譯劇本 創團兩年來的三回作品《白日夢騎士》、《3個諸葛 亮》、《男言之隱》,都是黃致凱的原創,這是故事工廠 堅守的核心價值,「我們不叫翻譯工廠,所以不演翻譯劇 本,而是要創造屬於自己的經典。」黃致凱說,雖然國外 經典劇作很棒,但終究不是臺灣的故事,故事工廠的每部 戲都源自對現代臺灣社會的觀察。 黃致凱每早起床後必看新聞以及臉書上朋友討論的話 題,舉凡政治、經濟、藝文等全看,透過大量閱讀瞭解社

《3個諸 葛亮》加入對臺 灣社會現象的幽默調 侃,以說書人「通俗」 詮釋中國民間四大愛 情故事,串起全劇 笑點。

會脈動,作為創作靈感與養分。「原創劇本像是做實驗, 自己也不曉得這些配方會產生什麼效果,不論是故事結 構、語言內容、角色塑造等,我一直在做很多配方。」於 是在《白日夢騎士》裡,觀眾看到了推理、喜劇元素和夢 想擺在一起,《3個諸葛亮》以說書方式解構中國民間四大 愛情故事,《男言之隱》則添加奇幻與音樂劇敘事形式。

白日夢騎士的現代寓言─故事工廠打造原創好故事 15


新北市文化 22 專題聚焦鏡 舞動 × 劇場

傻勁執著 劇場唐吉訶德 提到創作初衷,黃致凱說創團作《白日夢騎 《白日夢騎士》 融合推理、喜劇 與夢想元素。

士》,講述夢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一位現 代版的唐吉訶德,成天幻想自己英雄救美, 透過一個冒牌警察,偵破了烏龍綁架案,過 程有點愚蠢卻很執著,就如同自己與夥伴們 的創團心情,「別人可能覺得做劇場很傻、 很辛苦,但我們相信它會成真。」

《3個諸葛亮》則是故事工廠創辦人林佳鋒給的

到第十個小時才寫得出來。遇有瓶頸,他就找部和創

題目,因為劇團草創資源有限,無法大手筆做舞臺

作主題相關的電影看,或出門和朋友吃飯聊聊天,像

機關與布景,因此提出運用三個說書人來說故事的

《3個諸葛亮》中有句臺詞「女人青春有限,但青春

概念。至於,在舞臺元素極簡化後,要如何豐富觀

的女人無限」,就是借用了一句男性友人的話。

眾看戲的體驗,就是編導的功力了。

但黃致凱作品中,絕多數仍是他用生命淬鍊

黃致凱以新的閱讀角度,詮釋「嫦娥奔月」、

出來的臺詞,像是《男言之隱》中女主角的體悟,

「白蛇傳」、「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台」。

「女人總是要在愛情上經歷許多挫敗後,才會明白

白素貞與許仙聯手除去法海,多年後,白素貞青春美

這世界上,有一個人永遠不會背叛你,永遠會保護

麗依舊,許仙卻長出老人斑,探討世人戀愛是否真能

你,那個男人叫做父親,我們這一生花了很多時間

不在乎外表?后羿能射日,當然也能射月,嫦娥重返

想去瞭解別的男人,卻從未好好聆聽自己父親。」

地球後,捨得把靈藥分給另一半嗎?藉由拋出愛情中

從愛情延伸至親情,觸動了很多觀眾內心感受,笑

的分享議題,和觀眾一起思考愛情的本質。

中有淚、淚中有笑,堪稱愛情喜劇的上乘表現。

創作《男言之隱》的動機,是黃致凱覺得現代

演而優則編導的李國修,作品是從飽滿的角

人缺乏傾聽的耐性,在資訊快速流通的年代,在臉

色去編織情節;專責編導的黃致凱則是由情節支配

書PO一篇1,000字的劇場甘苦談,遠比不上一張美

角色,人物不斷被逼到懸崖邊做出選擇。雖然沒有

食照的按讚數,因為大家沒空看文字。在《男言之

恩師強大的演技能量,黃致凱在選角上有其獨到考

隱》中,女主角擁有可聽到男人心聲的超能力,就

量,除了演技與名氣之外,還必須有合作默契,由

好像是人與人溝通有了捷徑,但真的是好的嗎?便

三分之二老班底搭檔三分之一新人,以免造成排練

是戲中想要討論的議題。

場的不安定感,例如劉珊珊、狄志杰等,對一般觀 眾可能有點陌生,卻是劇場中的神主牌,具有鎮住

經典臺詞 用生命淬鍊

16

場面的作用。

對於每位創作者來說,都有「卡關」時刻,黃

「資深班底是劇場裡最穩定的恆星,如果沒有

致凱坦言,自己經常坐在書桌前九小時繳白卷,非得

他們,整齣戲會有飄浮感。」黃致凱說,劇團傳承非


也能媒合在地企業認養表演團體,提 升藝文氣息,將是最實際的幫助。江 智慧則期盼,官方能協助推廣宣傳, 或是獎勵補助原創戲劇。 故事工廠在逐漸步上軌道後, 黃致凱期許自己每年做一部作品,還 將邀請一至數位理念接近的創作者, 一同擴展生產線,以故事為核心,製 造感動、驚喜與生命故事。「有些事 情,發生了才會相信,像是臺北會下 《男言之隱》希望喚起觀眾學習傾聽他人。

雪;但有些事是相信才會發生!」黃 致凱與故事工廠的夥伴們,正在寫著

常重要,老班底是新人學習的模範,可以透過他們的表演細節, 瞭解整齣戲的基調。至於找明星演舞臺劇,通常是因他們本身很

一齣劇場人堅信不移的劇本,展現在 地文化的力量。

適合角色,像《男言之隱》女主角楊千霈,在現實生活中的戀情 也備受矚目。 其實創作時,黃致凱也會把自己投射在角色中,例如化身 為楊千霈,想像著擁有超能力後,會如何面對愛情,「聽見男人 的心聲,就好像隨身帶著一臺關不掉又不能轉臺的收音機,沒辦 法選擇想聽或不聽的內容……」這句臺詞點出,即使摸熟對方心 思,在愛情中也不見得會是贏家。

走出保護傘 相信才會發生 有了好故事,要怎麼賣出去,是劇團另一層面的挑戰。黃致 凱常與同事分享,「一齣戲就像糖果一樣,可以做出很多滋味; 而行銷團隊則像包裝紙,不管糖果再美味可口,包裝紙要設計得 讓人想打開。」他說,必須讓大家相信故事工廠做的糖果好吃, 所以行銷人員也很辛苦。 江智慧透露,故事工廠是新品牌、新團隊,創團兩年來跌跌 撞撞,所幸有劇團好友與觀眾的支持與陪伴,步伐愈加穩健,期 待觀眾持續走進劇場,給予我們最直接的支持,每張戲票是劇團 營運最重要的收入來源,故事工廠會持續用心做好戲。 針對劇團在臺灣生存不易的困境,黃致凱建議公部門除了建 設專業的演出場地,別讓好戲因為場地受限而效果打折;此外,

故事工廠 成立:2014年 創辦人:林佳鋒 藝術總監:黃致凱 作品:《白日夢騎士》、《3個諸葛亮》、 《男言之隱》 網站:www.storyworks.com.tw

白日夢騎士的現代寓言─故事工廠打造原創好故事 17


新北市文化 22 專題聚焦鏡 舞動 × 劇場

回家 在臺灣土地上起舞吧 壞鞋子 舞出臺灣人身體的詩

攝影/蔡欣邑

「壞鞋子舞蹈劇場」,以「人人都能舞蹈」, 能在舞蹈中發現生命、感受生命為宗旨,親近人民, 試圖找到臺灣人的身體,舞出對臺灣家鄉的情感, 訴說臺灣土地上共同的故事。

文字/林麗秋 圖片提供/壞鞋子舞蹈劇場 攝影/蔡欣邑、魚果

18


「最能表現臺灣人身體特色的舞蹈是?」一個 自小習舞,研究舞蹈創作,在法國巴黎西帖藝術村 駐村的臺灣舞者卻答不出。人在異鄉,才感覺到家 鄉的存在,在歐洲看到別人的種種面貌,忍不住自 問:「我的家鄉,臺灣的身體性是什麼?」她回望 臺灣,想尋求答案。 1983年出生的雲林囝仔林宜瑾回國後,2012年 創辦「壞鞋子舞蹈劇場」,依循現代舞之母伊莎多 拉‧鄧肯(Isadora Duncan)的主張,脫掉束縛人的 「壞鞋子」,自然且自由地表現自身。「怎樣的身體 才能靠近群眾?」她聽歌仔戲、布袋戲、看本土電 影;到屏東登山、去南投採茶,走訪客家庄和臺東的 原民部落,走進臺灣在地生活。 「壞鞋子」創團作《泥土的故事》,就這樣腳踩 著臺灣土地,一步步走出來。

《泥土的故事》 舞出咱臺灣人的故事

年她重修舞作,搭配「農村武裝青年」的音樂,劇 場版成為結合舞蹈、戲劇、音樂的作品。以臺灣生

「沒有泥土就沒有根,沒有根我們就無法站穩

活場景為舞臺,「壞鞋子」展開下鄉旅行版演出,

腳步往外探索。」泥土就是母親。升高中時,父親

演出地點都在廟埕、公園、菜市場等人潮匯集處,

反對她念舞蹈班,要她去學至少看得懂的歌仔戲,

傍晚時分演出,此時出門散步活動的人多,夕陽為

但崇洋的舞蹈教育背景,舞蹈班考試也總在芭蕾

舞者打光照影,視覺層次豐富,觀眾就是來往駐足

舞、現代舞、中國舞上打轉,讓當時的她無法認同

的在地鄉親們。

歌仔戲,直至去國離家,才體會到:只有根植自己 的文化,藝術才能感己動人。

在如田野採集的表演中,林宜瑾體會臺灣不同 場域中人與物的能量,收集更多臺灣的氣味。去年

2013年3月第一版《泥土的故事》在臺北大龍峒

彰化「梨春園」傳統北管樂團也加入演出,「農村

孔廟廟埕演出,赤腳的舞者們,藉著舞與劇,嘗試

武裝青年」的臺式搖滾加上「梨春園」的北管,在

以「穿針引線」、「漂泊之島與家」、「阿嬤碎碎

地元素不斷碰撞融合,《泥土的故事》不但臺,而

唸」、「站在土地上」四個段落講臺灣的故事。隔

且臺得很潮!

回家 在臺灣土地上起舞吧─「壞鞋子」舞出臺灣人身體的詩 19


新北市文化 22 專題聚焦鏡 舞動 × 劇場

登「岸」 回家 「ㄢˋ!」當你喊出這字以抒發不滿,肚子用力,上半身都在震動,身體充滿了力量。林宜瑾看《悲情城 市》,便是被林文雄(陳松勇飾)飆出「幹你娘」時的身體力量震懾住。 「無奈、憤怒、壓抑,牽扯的情感瞬 間迸發,那一聲『幹』在喉嚨出聲前,他的肚子往內擠壓了一下,我看見了身體動能來源的可能性。」在聲氣 放出的「幹」字後,接著的「你娘」二字語氣卻婉轉收回,她說:「那其中有臺灣獨特的壓抑和人情味。」 從「幹」聯想到「ㄢˋ」、「岸」,臺灣被海岸包圍著,登岸才能回文化的「家」;人這漂泊的身軀,如 欲探索身體為何而動,從「ㄢˋ」的體會出發去尋找身體的「家」。「家」若說成是肚子或丹田,更該說是一 種身體意識。她打了個比方:「就像水管的水流出來,核心肌肉是水管,而非水的本身。」找到家,身體就穩 定下來,進而感受與創作。

參加日本利賀戲劇節時,聽大師鈴木忠志的竹 劍落地一拍,那股凝聚精神的力量震撼了她。 鈴木忠志融合日本能劇及歌舞伎的身體性,注 重身體下盤重心及呼吸,呼應了她從「ㄢˋ」 體會到的身體動能。她因此得到啟發:身體的 力量有一個「家」,這共同的根源,在不同文 化澆灌下開出不同的花。若回到身體的家,也 靠岸回到臺灣在地文化的家,將能表現臺灣獨 特的身體力量,於是,「岸」身體回家創作計 畫由此產生,2015年與幽法樂團合作的作品 《初岸》,在寶藏巖第一次靠岸演出。

《初岸》從返家概念,探尋臺灣獨特的身體力量。(板橋435藝 文特區。攝影/蔡欣邑。表演者/黃韋捷、王玟寗)

人人都能舞蹈 「舞蹈是靈魂的自然語言」、「人人都能舞蹈」是「壞鞋子」的核心理念,「壞鞋子」也企圖脫下舞蹈 的高貴水晶鞋,讓藝術走進升斗小民的生活。生活故事有豐饒的養分,當它融入表演,能體會自己全新的面 貌,如同春泥,柔軟且充滿重生的喜悅氣息。駐點於板橋435藝文特區的「壞鞋子」,帶著《泥土的故事》的 演出經驗,準備在地深耕,進行「春泥在地劇場」計畫,以公開徵選8位35歲以上的素人表演者的故事為內 容,由板橋人阮少泓撰寫文本、蕭慧文擔任戲劇指導,結合肢體與戲劇成為「在地舞蹈劇場」。 對「壞鞋子」和素人舞者來說,這充滿勇氣的嘗試令人欽佩!「一直都想做這個,但有壓力,面對年齡較 長又沒有身體經驗的素人,最後要做出劇場演出。」經歷《泥土的故事》巡迴演出的溫暖回饋、帶領基隆新住 民表演的感動、看到慶和軒北管團的阿公阿媽背著孫子來排練……。林宜瑾的擔憂才冰消瓦解,並反思著:年

20


壞鞋子舞蹈劇場

長的素人有豐富的生命故事,肢體表現單純樸實, 透過「春泥」,能向素人學習那最單純的力量。

2016 《樹仔腳》草草戲劇節OFF演出:6/2《泥土的故 事》進化版,政治大學演出;9/4「春泥在地劇 場」、9/8∼9/11「看見看不見的」依地創作計 畫

看見 看不見的 「壞鞋子」2013年10月在板橋435藝文特區駐

2015 「岸」身體回家創作計畫:《初岸》臺北寶藏巖 國際藝術村「混種現場」、《泥土的故事》旅行 版巡演lll:《找呀找》草草戲劇節OFF演出

點時,林宜瑾親手拆掉已剝蝕的部分牆面,露出裡 面的紅磚,讓建築物也坦然自在地表現自己。「做

2014 《泥土的故事》劇場版、《泥土的故事》旅行版 巡演ll、臺馬合製《複速》於馬來西亞DPAC及高 雄衛武營演出

環境劇場,必須看見別人看不見的。」兩年來朝夕 相處,「壞鞋子」與435藝文特區一起發生的過往,

2013 《泥土的故事》初演、《泥土的故事》旅行版巡 演l;駐點板橋435藝文特區 2012 創團

將在9月化為依地創作演出,說說在這環境中人與空 間的故事。 「非劇場空間的特性是:你無法控制它。當越 想控制,身體耗費的力量越大,觀眾越看不見你。 你需要跟隨著環境,回應它,順著它走,環境會自 然而然地與表演者在一起,表演者不需要過度用力

動線變化,最後聚集到第三個作品處。「觀眾在園

卻能讓能量變得強大。」這場依地創作演出由蕭慧

區的走動也是表演的一部分,就如同魚群穿梭在水

文、彭子玲、王玟甯設計不同主題的作品,江佶洋

中。觀眾移動時必須敏銳地看見自己的組別,在移

負責光影創作,因為在夜晚登場,燈光照明也成為

動、穿梭中提升對空間的敏銳度。」這將是435藝文

此次創作的重點。

特區、表演者、觀眾三者攜手創作的作品。在人與

觀眾將分為2組,分別戴上黃色與藍色的手環, 隨兩組帶領者手上黃光與藍光的手電筒移動,隨著

環境的互動中,寫就人與人並行,踏在土地上的生 活故事。 林宜瑾說:「藝術存在的意義是為人們的生活 帶來『不同』。」舞蹈作為一種藝術,當然要進入 人的生活,正因為它抽象沒有語言的特質,能夠被 開放地解讀與思考,帶來最直接的觸動。「不管是 任何形式的藝術,都不過是經由不同的路徑,找到 自己是誰。」當她說著這句話,彷彿看見當年那個 在異鄉的臺灣囝仔。她還在努力認識家鄉,尋找能 代表家鄉的力量。「壞鞋子」不僅想找到自己,還 要邀大家一起找回彼此,請在臺灣母親土地上生活 的大家一同舞蹈,一同寫下臺灣故事。

牆面上,清楚 地記錄著「壞 鞋 子 舞 蹈 劇 場」2016的年 度計畫,像夢 想的備忘錄。

原來我們的身體中有個家,找到家就能站穩在 土地上;我們的身體中有首詩,專注傾聽著臺灣的 風聲雨聲人聲,那首詩將帶領身體舞動,我們將看 見自己是誰。

回家 在臺灣土地上起舞吧─「壞鞋子」舞出臺灣人身體的詩 21


新北市文化 22 專題聚焦鏡 舞動 × 劇場

流浪小丑 用寧靜力量翻轉人生 姚尚德 野孩子肢體劇場 文字/游姿穎 圖片提供/姚尚德

抹上一臉淨白,塗上艷紅唇色,圓滾的身軀飾上黑白相間的條紋, 他是姚尚德, 誇張豐富的肢體帶給他人歡樂, 美好單純的心靈則豐富著他人的生命。

22


近幾年,姚尚德這個名字成為雜誌媒體屢屢報導的人物,透過雲門舞集流浪者計畫,他旅行中國,以「默 劇出走」的方式行腳各地,三個月彷如苦行僧的生活,徹底讓他改變對人生的看法,原本如斷了線的氣球,漂 浮不定的生活,現在卻有了扎根於土地的踏實。他的藝術創作及生命故事,不僅訴說著生命的強韌與美麗,更 透過表演與土地的對話,將平凡小人物的生活,形塑出動人的生命力。

表演是另一個生命出口

找回亮光的默劇出走

和表演產生關係,可以追溯至姚尚德的大學

「其實我一直很不快樂。」姚尚德形容和父母

時期,因就讀的外文系舉行戲劇公演,自告奮勇的

的關係就如兩道平行線,偶而若有似無的交會,也

他當起導演,也就此從表演中,看見另一個生命出

只是換來次次爭吵,而童年的不幸遭遇,更促使他

口。畢業後,他不顧家人反對,遠赴法國巴黎念表

在家中沈默以對。2010年,他以作品「孩子」將心

演理論,偶然間走在街頭,瞥見了一張默劇工作坊

中的多年鬱結轉化成戲劇,赤身獨白出多年來的夢

的招生海報,好奇的他就此與默劇結下不解之緣。

魘和糾結。然而,做完「孩子」後的姚尚德,卻感

「上了第一堂課後就後悔了,那些肢體動作對 我來說實在是太難了。」姚尚德說,他學習的肢體默 劇和我們一般熟知的小丑默劇不同,肢體默劇著重 肢體表達,和他一起上課的同學大多是舞蹈科班出

到已經掏空了自己,空虛無力感襲來,創作、經濟 與生活也面臨瓶頸和低潮。「絕望的我,無意間看 見流浪者計畫的徵件,在倒數兩天的截止日期前, 丟出了我最後的希望。」

身,而從沒受過相關訓練,還挺著略顯圓滾身材的 他,每個動作對他來說很是吃力,沒想到工作坊的 老師卻對他說,「你有一個很特別的身材喔!」當時 的姚尚德並不瞭解老師的話中含意,但默劇的吸引 力卻促使他咬著牙苦撐,一年後,他終於找到合適自 己身體的動作,也終於理解當初老師對他說的話。 學成歸國後,姚尚德滿腔熱血在劇場開始他的 表演之路,一開始他的作品流露出細膩情感與強烈 意識,以強烈且暴重的肢體語言,表達諸如戰爭、 暴力、群體等社會觀察與多元議題,然而當這些議 題做完後,姚尚德卻開始質疑這些和本身有何關 係?他歷經自我懷疑、自我摧毀的過程,決定回望 自身童年不願卒睹的傷痛,透過作品重新梳理他之 於父與母的關係、和曾被性侵傷害的痂口。

流浪小丑 用寧靜力量翻轉人生─姚尚德 野孩子肢體劇場 23


新北市文化 22 專題聚焦鏡 舞動 × 劇場

黑暗背後總能看見光亮,以「默劇出走」為題的計畫,讓姚尚德成功獲選,背起行囊的他,帶著身上僅 有的7萬元,開始為期3個月的默劇行腳。每天早上畫起白臉後,他便進入表演模式,直到日落才做回自 己。他捨棄觀光客聚集的大街與景點,而是鑽進小巷弄,逗留在市場和村落間,「我不斷觀察,從庶民 身上,看見一種平凡卻很有趣的生活方式,像是婦人在溝邊洗衣、殺雞、還是民眾在市場的吆喝,我開 始去模仿他們,再內化成默劇動作,漸漸重新找回身體存在的重量。」

身體質感的改變,讓姚尚德懷抱著宛如新生的喜悅,以更即

有很多魔鬼吼!」大吃一驚的他,

興的方式與民眾交流,他在街上學打著赤膊的男子走路,模仿阿

立即詢問原因,原來是默劇中一

婆擰乾剛洗好的衣服,也不再堅持表演時,不與民眾說話,甚至

個空中拉線的動作,像極了祭師

還會和民眾相互調侃。「我突然覺得我又重新與人產生連結,我

驅 趕 魔 鬼 的 手 勢,才 讓 阿 嬤 誤

的表演可以是有血有肉、扎扎實實根植於我們生活的土地。」

以為是在驅魔。又有一次,姚尚 德在部落裡進行表演,他一個墜

將藝術帶進偏鄉角落 行走中國20多個鄉鎮的「默劇出走」,帶給他極大的養分, 讓他在回國後,激起了許多想法和計畫。2012年,他和他成立的 野孩子肢體劇場開始「默劇出走─臺灣小角落」及「落地生根」 駐地創作計畫。他走訪臺灣偏鄉各地,並和當地的社區合作,開 起表演工作坊。姚尚德說,「我們從5到7天的短暫停留,到長期 駐點創作,更透過表演和在地文化連結。」

24

地動作,天空突然雷聲大作,部 落裡的阿嬤又異口同聲的笑說, 「尚德,你牽到雷神的線喔。」 跑遍各鄉各鎮,姚尚德不僅 將藝術帶進部落、團體、育幼院、 市場、廟宇及農田等庶民文化之 中,更透過表演將人與人間的距離 拉得更近。「過去的我,認為表演

這樣的創作過程,也擦出許多有趣的火花。像是姚尚德有次來

和生活是分開的,現在則是相互結

到花蓮的港口部落,暫居在一位阿美族祭師阿嬤的家中,祭師阿嬤

合,一邊創作、一邊生活著,飄然

要求他表演一段默劇,沒想到表演完阿嬤卻對他說,「尚德你身邊

的心也有了依歸。」


點燃大山孩子的未來

姚尚德

除了在臺灣進行默劇出走,姚尚德也將關注的眼光落在中國廣西的一 處育幼院。2012年,因緣際會下,他前往廣西大化龍萬愛心家園,和公益團 隊用藝術帶領這群大山的孩子,看見不一樣的人生視野。「起初,我覺得藝 術離這群孩子太遙遠了,在貧困山區長大的他們,光是要面對艱困的生活環 境,就夠他們煩惱了。」兩週後回臺的姚尚德,卻意外從家園裡的老師及志 工得知,藝術的種子已經在這些孩子的身上發了芽。 「像是其中一個原本很沈默的小男孩,因為默劇,挖掘了他的喜劇天 分,他很喜歡表演,只要抹上白臉,就會展現活潑的另一面。」他發現,原 來藝術是可以讓人產生改變,於是,隔年他又回到愛心家園,帶著小朋友上 表演課,重新透過默劇讓他們建立自信。2014年他更帶著愛心家園5位即將 畢業的小朋友,進行默劇出走,讓這群原本因為被遺棄,對人們產生不信任 的孩子,重新展開對世界的探索及好奇。

學歷:國立中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巴黎第三大學戲劇系 經歷: 2012 以「野孩子肢體劇場」名義,開始 走訪偏鄉、原民部落、弱勢團體及 社會特殊議題等「臺灣小角落」, 以演出、工作坊、就地創作的形式 與在地民眾及環境對話。 2011 通過雲門流浪者計畫,至中國20餘 鄉市鎮,進行「默劇出走」街頭 演出。 2010 「對.面」劇坊創作III –「孩子」 編、導、演 2008 國藝會2008表演藝術新人新視 野,「蛋的未來」導、演 2008 默劇「一隻狗失蹤的意義」編、 導、演

原諒過去後的重生

2007 「對.面」劇坊創團作–「Papa」 編、導、演

當人生有了新的方向,姚尚德對生命也有了新的詮釋。這兩年,姚尚德 的父母相繼辭世,面對死亡,他有了不同體悟,今年六月他睽違劇場多年的 新作「叩!叩!死神」便是一齣探討死亡的親子劇。「我覺得小朋友應該要 更早學習如何面對死亡,瞭解死亡不是結束,而是另一個重生的開始。」 走過生命幽谷,姚尚德勇敢選擇面對傷痛,去年,他出版《小丑不流 淚》的自傳,透過書寫,誠實地對自己自白,原諒了過去也原諒自己,並透 過巡迴演講,帶給民眾溫暖力量。「傷痛永遠不會消失,但只要生命還在, 它就會證明人的承受度及包容力是多麼的偉大。」姚尚德娓娓道出的話語, 正是經歷過孤獨與哀傷後,生命得以綻放出最純真的美麗。

2014年姚尚德帶著愛心家園5位即 將畢業的小朋友,進行默劇出走。

流浪小丑 用寧靜力量翻轉人生─姚尚德 野孩子肢體劇場 25


新北市文化 22 專題聚焦鏡 舞動 × 劇場

布袋戲 • 超展開

山宛然 X 弘宛然 X 王嘉明 《 聊齋—聊什麼哉?!》

尋常街巷洗衣店,藏著布袋戲班高手。 嗑牙談笑之間,鑼鼓點響, 店員瞬成演師,怪誕聊齋啟幕,鬼怪狐妖輪番上陣。 以古諷今,虧笑時事,他們到底在「聊什麼哉」?

文字/謝瑩潔 圖片提供/山宛然客家布袋戲劇團

26


掌中戲偶磨墨提筆書寫「聊齋」,旦角以柔美身段款款撐開紙傘,老嫗緩緩 擎起酒壺為客斟杯,三位專業布袋戲演師以三十年練就的功力,走出幕前搬演著戲 中戲。以古典聊齋題材為本,穿梭時空演繹現代,隨著折子場景切換著真實與虛 幻,這齣既當代又古典、既傳統又前衛的戲,有著吸睛懾魂的魔力。

超華麗演出陣容 「山宛然」客家布袋戲團長黃武山、「弘宛

三位店員身兼布袋戲演師,在熨燙整衣工作結

然」古典布袋戲團長吳榮昌及演師陳威璁,邀來

束百無聊賴的空檔,泡茶嗑瓜子配著哇啦哇啦的電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導演王嘉明,加上三

視新聞,談笑間捻來戲偶便在店內耍弄起來。洗衣

金影帝吳朋奉串場飾演路人甲乙丙,編劇林建華、

店裡就地取材的桌椅、網籃與紙箱,兩兩堆疊即為

舞臺設計高豪杰、燈光設計江佶洋、音樂設計柯志

掌中劇場,鑼鼓點起,演師帶著戲偶走出彩樓畫框

豪以及詩詞演唱黃珮舒,各個皆為一時之選,華麗

之外,上演起《聊齋》迷你折子,影帝路人串場插

陣容處處到位,以現代劇場手法打造出全新風格的

科,映照著舊時新聞,時空堆疊交錯,完全跳脫傳

媚怪布袋戲。

統布袋戲或劇場演出的輪廓。

黃武山表示,《聊齋—聊什麼哉?!》原先

提起《聊齋》,一般會直覺想起聶小倩與甯采

是在2013年應兩廳院邀請開始籌畫,2014年於國家

臣的「當書生遇上女鬼」橋段,但《聊齋》四百多

劇院實驗劇場演出,大獲好評,並入圍了2015年第

則故事中,結構多半離奇而鬆散,黃武山說,「細

十三屆台新藝術獎,2016年4月由臺北市客家事務委

讀內容會發現故事稀奇古怪,而且多半是細碎的片

員會再度邀演四場。

段,」無厘頭的本質,正好鏡射出正常世界的光怪

傳統布袋戲,演師通常隱於彩樓後方,以念白 及掌上功夫搬演故事;《聊齋—聊什麼哉?!》的 場景設定,卻將劇場舞臺改裝為真實生活中,在街 頭巷尾看到的尋常洗衣店,門口大字價目表寫著襯

陸離。經過討論後從中取材六個短篇,符合布袋戲 中生、旦、淨、丑等不同行當可以發揮的套路,改 編為「偷桃」、「布客」、「蘇仙」、「江中」、 「二班」五個折子。

衫西裝床組清洗費用若干,

洗衣店的場景設定,說來也十分有趣,由於

店裡一落一落整齊垂掛著待

鬼魂妖怪通常肉眼看不到,出現時也經常沒頭或沒

取衣物毛毯,店員在熨馬

腳,洗衣店懸空搖曳的待取衣物,就有那麼點象徵

前以「呲呲」蒸氣將褶皺

意味;而布袋戲偶除了小小偶頭之外也都是衣服,

一一燙平。

彼此更強化了呼應力道,在「神奇洗衣店」裡發生 的各式怪奇情節與對話,於是不足為奇。

布袋戲・超展開─山宛然✕弘宛然✕王嘉明《聊齋─聊什麼哉?!》 27


新北市文化 22 專題聚焦鏡 舞動 × 劇場

的,打開看看,哎呀山宛然申請扶植演藝團隊,結 果──不通過。」惹得黃武山哇哇叫,直喊「哩賣 歐北共!」 吳朋奉是演出名單裡唯一的「演員」,也是串 場一大亮點,他不僅演什麼像什麼,就連背影都有 戲。黃武山說,「朋奉批判時事形象鮮明,火力原本 捻來紙箱,鑼 鼓點起,店員化身 演師,上演迷你聊 齋折子。

就超強,2014年演出時,剛好碰到太陽花學運,舞臺 上的電視新聞正在實況轉播學生攻進行政院,他的即 興臺詞頗為辛辣,讓觀眾席裡的官員尷尬不已。」 布袋戲演師習慣即興發揮,話哏快速丟接,笑 點不斷,師兄弟與路人玩得不亦樂乎,音樂、燈光也

深厚功力 堆出即興 黃武山、吳榮昌與陳威璁,都是宛然系統出

得跟著改,原訂九十分鐘的戲硬是演到一百多分鐘, 令導演有些頭疼,臺下觀眾倒是笑得欲罷不能。

身,師承李天祿大師的兩位兒子──陳錫煌老師及 李傳燦老師,從小接受正統掌中戲的嚴格訓練。黃 武山為板橋莒光國小「微宛然劇團」第一代成員, 自四年級開始接觸,至今將近三十年,與吳、陳二 位為多年的同門師兄弟。黃武山說,「臺灣掌中戲 的細膩度,具有世界級水準。以旦角的身段來說, 可以比擬為京劇或崑曲的縮小版,都是依照師父傳 承下來的固定手路技巧來操作。」

演師出格 戲中戲 布袋戲演師多以彩樓為屏障,腳步移動不需 太大,在《聊齋—聊什麼哉?!》戲裡,活動範圍 擴大到整個舞臺,黃武山說,「舞臺上只有我們幾 個,換幕、搬道具全部都要自己來,比較困難的地 方是一面操偶講臺詞、一面記走位,而且道具還得 搬對位置。」大師兄吳榮昌臺語口條極佳,「但是

古典布袋戲的精髓之一,是演師現場的即興口

他也常常一人口白把所有臺詞講光,我們得想辦法

白及演出,這不僅需要長期的馬步基本功,還得加

插縫把自己的臺詞搶回來。」現場即興的巧妙張

上對於腳本的理解、轉化與臨場反應。《聊齋—聊

力,原來祕密在此。

什麼哉?!》是由編劇設計出框架與轉場,細節內 容則是靠演師與演員自由發揮,「每次排練出來的 東西都不一樣,每場演出的內容,也不太一樣。」 黃武山表示,「劇本其實中規中矩,但在排練 場裡就會玩出很多有趣的效果,」隨著古典腳本劇 情流轉,無痕融入時事,虧笑話哏不斷連發,像是 空中俯瞰大巨蛋像馬桶蓋、桃園機場捷運多年遲未 完工、劫匪攔路留下買路財要裝ETC等等,對話擦 出的火花,令現場觀眾頻頻爆出笑聲。 劇情提到政府公文時,吳榮昌大開師弟玩笑, 以流利臺語說道,「這張是新北市政府文化局寄來

28

「江中」以黑 色塑膠袋製造出海 波粼粼疑為鬼火的 效果。


「蘇仙」、「偷桃」及「布客」三折,是移來道具箱體,搭建 成迷你掌中舞臺;「江中」利用黑色塑膠袋,配合燈光製造出黑夜裡

黃武山

海浪粼粼疑為鬼火點點的效果,戲偶泛舟於上,海波逕作舞臺。「二

現職:山宛然客家布袋戲團團長

班」則是將藏於洗衣店壁角有如神龕的精緻彩樓搬出臺前,上演良

學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 藝術研究所表演組

醫於深山巧遇虎精母子的故事。觀眾的目光焦距,時而拉近至掌中劇 場,時而拉遠至舞臺本身,戲中有戲,戲外也有戲。 舞臺之上,演師並不躲藏,而是刻意大方現身,觀眾可以清楚看 見他們隨著戲偶喜怒哭笑的表情以及專注眼神。在黑色幽默與即興逗 笑之外,我們看見演師走出彩樓的空間侷限,極為認真地演著五折端 正嚴謹的古典聊齋,伴隨女聲悠遠吟唱著客語詩詞,舞臺兩側打出聊 齋文本字幕,彩樓上「宛然不愧掌藝人」的聯句,愈發鮮明奪目。 戲終末了,在洗衣店的真實衣衫之間,成列成排的精巧偶衣,如 同旗幟一般緩緩升起,彷彿宣示著古典掌中戲的文藝復興,餘韻在劇 場裡依然輕繞。說到底,奇巧鬼怪其實是人的想像與投射,而三百多 年前蒲松齡書寫《聊齋》,也為抒發對時局的無力與悲憤,轉換時空 以古諷今,竟然依舊管用,豈不妙哉?人看戲偶搬演著狐仙鬼怪,戲 偶也笑看人世更荒誕,有跡或無稽,都值一笑。

教學經歷: 國立臺北師院、新埔國中、 土城國小、五寮國小等校布袋戲指導老師;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講師。 獲獎紀錄: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傳統戲曲劇本創作佳作獎 亞洲文化協會Asian Cultural Council年度表演藝 術類獎 美國Theatre Department of Miami University 駐校藝術家 行政院客家事務委員會逐夢計畫 《聊齋--聊什麼哉?!》入圍第十三屆 台新藝術獎 戲劇作品: 2015 製作客家兒童劇《忠義武傅徐元帥》 2014 兩廳院臺灣國際藝術節創作演出《聊齋- 聊什麼哉?!》 2013 製作客家兒童劇場《美人與野獸》 2012 製作客家兒童劇場《土地公與隱身花》 2011 年客家文學布袋戲《賴和》 2010 兒童客家布袋戲《王子與悟空》

人看戲偶搬演著狐仙鬼怪,戲偶也 笑看人世更荒誕,有跡或無稽,都 值一笑。

布袋戲・超展開─山宛然✕弘宛然✕王嘉明《聊齋─聊什麼哉?!》 29


新北市文化 22 專題聚焦鏡 舞動 × 劇場

朱蔚庭的創作之路

以舞蹈 回應人生

「曼丁意思是曼妙的壯丁」編舞家朱蔚庭開宗明義點出舞團命名的意義。 字面上不難理解,舞蹈,即使呈現出的是最柔美曼妙的姿態, 背後都有一股強健力量的支撐。 但真正需要挖掘的,是在我們能想像到的肢體力度外, 這份力量還代表了什麼?

文字/羅麗如 圖片提供/曼丁身體劇場

30


眼前的朱蔚庭說話輕聲細語,因為思考顯得緩慢,卻很真誠,在聊到自己繞了一小圈終究走進舞蹈的 世界時,「我真的覺得舞蹈在呼喚我」,她說。雖然小時候是被媽媽送去學芭蕾舞、民俗舞,但當她主動 提出想進入國中舞蹈班時,卻遭到雙親的反對,認為靠舞蹈無法維持生活。而學 習成績不錯的她,倒也順利地一路從臺南女中念進了清大經濟系,畢業後也不 費什麼力氣便在科學園區找了一份PM的工作。 雖然走在看似已和舞蹈沒什麼關係的人生道路上,但深入探究,她對舞蹈 的熱情就像悶燒的火種,其實從未斷絕。大學時她便熱衷參加熱舞社,喜歡 街舞和爵士舞,出社會後則參加新竹的舞團,開始接觸現代舞。在存了 兩、三年積蓄後,她下定決心辭職,離開很清楚自己實在沒興趣的工 作,報考了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

映照生命困境 《Fix》破水而出 進入研究所後,朱蔚庭找到她真正的興趣──編 舞,對自己的定義也漸漸從一位表演者轉到創作者, 開始發想舞作、與舞者合作,也慢慢形塑出曼丁身體劇 場的概念與雛形。但此時,另一頭的家鄉臺南卻出現激 流,爸爸不太諒解她的選擇而長年不與她對話,媽媽受 反覆的憂鬱症所苦,弟弟妹妹都在國外的情況下,她必 須時常下臺南看顧媽媽,同時兼顧舞團工作。 回想起來,那是一段難熬的時光,除了常常夢到 溺水的自己,也非常心疼媽媽。在地理上的不安定與 身分拉扯中,舞作《Fix》也在此時期誕生。舞臺上我 們看到舞者身體的收縮與擴張,或是一群舞者在浴缸 中奮力掙扎,與量身打造的無調性音樂築起令人惴惴 不安的氛圍,壓抑與爆發共存。這部作品雖然出於這 樣痛苦的背景,魅力卻也由此產生,2010年的首演得

曼丁於臺北國際藝 術村的演出。

到觀眾的注意與好評,後來更應邀在國外藝術家創作 的空間中上演《Fix 2》。

以舞蹈回應人生─朱蔚庭的創作之路 31


新北市文化 22 專題聚焦鏡 舞動 × 劇場

柔美與力道的雙重展現 近幾年,媽媽逐漸康復、弟弟妹妹返回臺灣,和爸爸的關係也開始破冰,她表示目前自己很幸福,只輕 聲感嘆若能早日被諒解,那麼便能有更多這樣時光。而其近期的舞作《曼∞曼》,也的確較過去作品更加從 容柔和。這齣作品裡,兩名舞者以一塊布相連,象徵身體和精神的相互影響。 她舉例,人們通常是由思考帶領身體,但也有那種詫異自己怎麼會來到某個地方,或做出某個行為的時 刻,或者,當心靈和身體一同作用,可能就會朝向一個完全不相干的方向。兩名舞者即象徵著這種關係,她 們舞動時各自的施力大小與方向,以及導致的變化,正是這作品好看之處。

朱蔚庭也談到,當女性進入職場時,有時也會落入環境中, 眾人對兩性刻板印象的行為與思維。例如,男性會如何思 考,女性也該如何行動。但事實上,這是另一種不自由,也 是對性別的刻板概念,每一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靈性。這個 作品呈現的柔美特質與力度,又再次呼應了曼丁的精神。在 《Man∞Man II》中,朱蔚庭加入男舞者,帶起更多的化學 作用。她的舞作,就在哲學性思考中不斷前進、演進,也因 此讓人期待。 《Man∞Man II:靈魂的地理》在員林演藝廳演出。

編舞兼打雜 熱情滿滿的舞蹈人生 帶領著「曼丁身體劇場」這個舞團,朱蔚庭 平日裡除了舞蹈創作,還需親自處理舞團庶務。 她苦笑著說,編舞對她而言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但各種行政事務卻讓從大學時期就對數字頭痛的 她備感負荷。與曼丁長期合作的舞者,約有5至6 名,因希望能提供舞者較好的報酬,每次補助經 費分配,必是優先考慮「人」,基於此份堅持, 在和各單位機構打交道、算帳以至於宣傳上,她 只好親力親為,即使還有另一位夥伴分擔,仍然 無法僅僅專注創作。 《Man∞Man》以布連接兩位舞者,為雙人舞帶來更多變化。

32


朱蔚庭

然而,這些苦惱並沒有使她的眼神黯淡,對於舞蹈的熱 愛,反而因此突顯。無論創作《灶•心》時自己跳下來做道 具,或是反覆實驗《Man∞Man》系列中那塊連接舞者的布的長

清華大學經濟系、 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

度、大小與材質,再再說明朱蔚庭身為編舞者的誠懇與執著。

現任曼丁身體劇場(Mending Dance Theater) 編舞家/藝術總監 近年創作作品: 2015《乘著擁抱》 2014《Man∞Man II:靈魂的地理》 2014《曼∞曼》 2013《灶•心》 2011《Fix 2》 2010《Fix》 2008《海龜的熱潮》

將舞蹈之美帶下舞臺 朱蔚庭的舞蹈世界不只限於舞臺上,她陸續辦了許多舞 蹈工作坊,前來參加的民眾從年輕孩子到頭髮花白的老奶奶皆 有,在淡水小白宮遼闊河景作為背景下,人們透過肢體律動 釋放壓力,重拾年輕與熱情。她在受訪後傳來了一張「資深學 員」送的小卡片,裡面人們笑容可掬的臉,是她透過舞蹈,走 入人群、療瘉人心的印記。 朱蔚庭2012年畢業於關渡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創 作的基地也大多位在淡水,得忌利士洋行、小白宮……皆可看 到她的身影,只是身邊圍繞的是舞者還是學生的不同,目前她 還是淡水國際藝術村的駐村創作者。「這裡的人非常的溫暖」 她說,過去的她喜歡時髦的事物,在此地卻不由省思物質的浪 費,與人文藝術之於大眾的重要性。 即使對舞蹈的熱情無法忽視,朱蔚庭並不執著 於編舞家或藝術家的身分,也未為舞團設下階段 性目標,她認為,只要能在生活中創造與實踐她 所相信的價值觀,並持續地與世界交流,讓生命 與藝術融為一體,便有其價值。而這番直見初心 的宣言,也的確像出自一位藝術家之口。在幾乎 只聽得到創新創業口號的現今,知道還有人幾乎 無私心地持續投入「創作」這件事,令人感到 慶幸與喜悅。

朱蔚庭與舞者何姿瑩、陳韋云、董存真進行排練。

以舞蹈回應人生─朱蔚庭的創作之路 33


新北市文化 22 專題聚焦鏡 舞動 × 劇場

突破框架的躍動時刻 爵代舞蹈劇場 文字/游姿穎 圖片提供/爵代舞蹈劇場

節奏鼓動、身體律動,肢體在音流中恣意奔放; 爵代舞蹈劇場揉合現代的實驗語彙和爵士的熱情自由, 將舞蹈,這個人類最原始的語言, 推向表演藝術的另一種可能。

34


還記得經典歌舞片《萬花嬉春》中,逗趣橫生的情節之外,更有著令人目不轉睛的爵士舞表演?或是看著 百老匯音樂劇《Chicago》,身體不由自主跟著樂音翩翩律動?這是我們熟知的爵士舞,一種會讓人放鬆快樂的 舞蹈。然而,當抽象並富有實驗精神的現代舞,遇上熱情奔放的爵士舞,在框架之外又會撞擊出什樣的火花? 爵代舞蹈劇場看見了兩者之間的可能,創造出爵士加上現代的新舞蹈語彙,也讓觀眾在細細咀嚼藝術內涵 的同時,還能感受到娛樂性的滿足快樂。

孤獨中找回快樂 時間回溯到2005年,同為舞者的林志斌與潘鈺 楨夫婦,自科班畢業後,除了教課,也一直在中小 型現代舞團參與演出,然而臺灣的表演藝術生態, 與藝術教育的低落,讓大多數的民眾對「舞蹈」產 生陌然的恐懼,因而不想走進劇場。這樣的情況, 讓兩人感到失落,同時也思考著應如何突破困境。 「我們發現民眾不是不喜歡舞蹈,看看坊間的 各式舞蹈班林立就知道,大家還是很喜歡身體律動

戲臺。(攝影/Ken Wang)

的快樂。」潘鈺楨說,進劇場看表演大部分都是同 樣在舞蹈界的人,民眾因為沒有養成「看表演」的 習慣,真的很難走進劇場。偶然間,在一次舞蹈課 堂上,林志斌發現小朋友在跳舞時,臉上洋溢著的 笑容,那就是他一直希望帶給觀眾的感動,於是夫 妻倆開始思考,如何讓藝術性與娛樂性相輔相成, 便有了將爵士舞和現代舞結合的想法。

開展舞蹈新視野 回顧十年光陰,「爵代」同樣經過許多表演團 體會經歷的成長、陣痛、探索與蛻變,舞蹈不再只 是純粹的抽象符碼,而是可以展現千變萬化的百老 匯大秀。面對觀眾,他們從一次次的演出中,找回 與觀眾心靈交會的感動,但面對文化界,也必須得

爵士舞除了淺顯易懂,能恣意隨著音符節奏,

接受正反兩邊的聲音。「我們的作品在某些老師或

時而性感、時而帥氣,時而激烈,時而優柔,是大

是文化界人士的眼中,太過娛樂、取寵,因此他們

眾很容易接受的舞蹈形式;若能在展現創作精神的

會對我們的作品產生質疑,但這就是我們創團的目

舞作中,融入歡樂的爵士元素,那也許能讓觀眾走

的:帶給觀眾歡樂,將他們帶進劇場。」林志斌露

進劇場。經過十年的時間淬鍊,累積的無數掌聲與

出些許無奈的說,「但我們必須傾聽不同的聲音,

票房,證明了林志斌和潘鈺楨的想法,也讓爵代舞

一直在堅持和妥協中拔河,在娛樂與藝術之間找到

蹈劇場找到屬於自己的一方天地。

最適當的平衡。」

突破框架的躍動時刻─爵代舞蹈劇場 35


新北市文化 22 專題聚焦鏡 舞動 × 劇場

於是,在這樣的拉扯中,觀眾得以看見許多令人驚喜又豐富多 元的作品。像是2007年的《小風吹》和2008年的《大風吹》,便以 流行為主題,探討臺灣時下流行文化與社會現況,諸如整形亂象、 無厘頭笑點、選秀風潮等,在創意幽默兼具的表演中,窺見了臺灣 當代浮世繪。而2009年的五週年作品《FIVES'》則首次找了其他在 舞界知名的編舞家加入, 各自創作了5段作品,讓觀眾迴盪在5段 風格迥異的表演中,獲得沁入神經的感官體驗。而他們的努力與獨 樹一格,自2009年至今連續入選文化部扶植團隊的鼓勵。 除了反映時事,「爵代」也重現時代風華。「我們一直想做 一齣關於臺灣『爵士舞的簡史』。讓民眾可以認識爵士舞、認識爵 士舞大師,也希望重新定義爵士舞的地位。」潘鈺楨表示,2012年 的《爵鬥》是舞團醞釀三年的作品,除了重現爵士舞的昔日風采,

今年全新作品「古今中 外」透過尋找、迷失、吶喊 和回歸四個層次,除象徵人一 生的追尋,也同時呼應舞團不 斷在摸索中前進。 (攝影/莊珮蕍)

更集結了老中青對臺灣爵士舞深具貢獻的大師。像是臺灣踢踏舞教 父許仁上,當時以70多歲之姿參與編舞,更親自上場,大展一身好 舞藝。曾開創臺灣電視歌舞劇風氣的金彭老師,則帶來拉丁歌舞風 情,重現歌舞魅力。而作曲家陳揚更跨刀改編爵士版《魯冰花》, 舞者在60位小朋友大合唱中,完成難得一見的精采大匯演。

笑中帶淚的十年有成 多元豐富的表演帶來了觀眾也奠 定了舞團地位,然而其經營卻依然走得 辛苦,每年堅持演出一齣大型舞作的爵 代,在文化補助之外,每次表演仍舊是 靠著許多朋友和貴人的協助才得以順利 完成。潘鈺楨說,「印象最深的是去年 十週年的《戲臺》,那真的是差一點無 法演出了。」 十週年的盛大公演,爵代首次移 師場地較大的華山文創園區,為的就是 呈現十年來爵代的豐碩成果,但想像不 到的意外卻接連發生。「華山場地是空 的,所以所有的舞臺、燈光、音響等設 備都要重新架設,勢必增加預算,更慘 2012年推出的《爵鬥》,是一場關於臺灣爵士舞簡史的精采匯演。

36

的是表演補助沒有通過,演出費用缺了 好大一塊。」潘鈺楨回想,那時真的很


著急,雖然預售票四場全滿,但經費仍有好大的缺口,幸好最後

爵代舞蹈劇場

是一位忠實的粉絲幫助舞團找到企業贊助,才能剛好填補經費。 差點難產的十週年作品同樣沒讓觀眾失望,取名「戲臺」意 寓「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十年淬鍊,舞團邀請了吳佩倩、李丹 尼、王志文、簡瑞萍、李國治等知名老師擔任此次編舞陣容,與 潘鈺楨、林志斌一起推出全新舞碼。舞臺設計為大小兩座,由小 擂臺的四個小舞作破題,以雜技、鋼管、芭蕾及現代,呈現「爵 代」多元、不設限的立命精神,再延伸至大舞臺,串演9齣精采舞 作,同時演繹了「爵代」十年積累的舞蹈能量。

用舞蹈為公益發聲 小舞團生存著實不易,若非極大的熱情與堅持,夢想不可能 化作甜美果實。曾經也想過結束舞團的林志斌和潘鈺楨,時至今

2005年由林志斌和潘鈺楨夫妻共同創立,網羅現今 藝術界眾多的新生代及中生代創作、設計者及演出 人才參與製作;將舞團命名為「爵代」用意有二: 一是希望以「爵士舞」和「現代舞」奠定舞團未來 的趨向,另一則取「絕代」的諧音,希望能在今日 多元豐富的臺灣舞壇上,開創出一個新的風貌。 2009年至2016連續入選為文化部分級獎助團隊。 重要作品: 2016 《古今中外》 2015 《戲臺》 2014 《紅樓會》 2013 《大臺風》 2012 《紅樓》 2012 《爵鬥》 2012 《加官晉爵》 2011 《心靈雞湯Ⅱ》

2010 《心靈雞湯》 2009 《FIVES'》 2008 《大風吹~舞厘頭》 2007 《小風吹》 2006 《一爵一代之飲酒作樂》 2005 《風華爵代》 2004 《爵醒》

日還是經常陷入家庭與夢想追求的兩難。「每次演出,都必須有 兩三個月無法好好照顧小孩,曾經想要放棄舞團,但後來還是捨 不得。」林志斌口中的不捨,除了是夫妻倆努力多年的成果,更 是不捨喜愛爵代的觀眾,以及一路上幫助他們的貴人。「對我們 來說,舞蹈或許不只是表演,或許可以擁有不同的價值。」 2010年,因緣際會下,他們開始進行「送藝術進校園-愛心

難的,所以特別安排機會讓他們觀

無限大」教學推廣計畫,希望透過教學,讓特教班的小朋友也能

賞,結果小朋友回去後還將表演內

接觸舞蹈,並從中開啟孩子們的潛力。至今,他們在新北市及臺

容畫成一幅幅感人的圖畫,可見藝

北市共11所學校的特教班進行免費教學,同時也邀請這些小朋友

術是真的可以讓他們產生改變。」

觀賞演出前的預演,「特教班的小孩平時進劇場看表演是非常困

潘鈺楨更希望這個計畫能激起漣 漪,持續擴大,「只要有需要,我 們就會去做。」 今年的全新作品《古今中 外》則視為舞團下個十年的嶄新開 始,透過尋找、迷失、吶喊和回歸 四個層次,除了象徵人一生的追 尋,也同時呼應著舞團不斷在摸索 中前進,創造形塑出屬於本身的舞 蹈語言。未來,爵代還有好多的想 法等著去實現、去創造,但不變的 初衷是,讓更多人走入劇場,愛上 舞蹈。

10週年演出的大型舞作《戲臺》。(攝影/林勝發)

突破框架的躍動時刻─爵代舞蹈劇場 37


新北市文化 22 專題聚焦鏡

435藝文特區 地 址:新北市板橋區中正路435號 電 話:02-2969-0366 臉 書:https://www.facebook.com/artzone435

社后藝術工廠 地 址:新北市汐止區福德一路386號 電 話:02-2692-7035 臉 書:https://www.facebook.com/yonghe.fund 插畫/yfgtkms

38


紅瓦民族舞蹈團 1998年成立,至今累積15部原創舞作,題材結合臺灣族群文化,期 望喚醒國人對臺灣文化的重視與傳承。連續12年獲選新北市傑出演 藝團隊,並多次受邀海外演出,推廣臺灣民族舞蹈藝術。

曼丁身體劇場 編舞家朱蔚庭以「曼妙的壯丁」為其創立舞團命名,作品呈現柔美特與爆發 力度,在2010年首演《Fix》獲得好評後,持續創作揉雜多元文化,注入不 同價值觀與思考的藝術能量舞作。近期舞作《Man∞Man》,聚焦在身體與 精神的流動與打破。

爵代舞蹈劇場 2005年由林志斌和潘鈺楨夫妻共同創立,揉合現代舞的實驗語彙和 爵士舞的熱情自由,2015年十週年作品《戲臺》以雜技、鋼管、芭 蕾及現代,呈現「爵代」多元、不設限的立命精神,演繹「爵代」 十年積累的舞蹈能量。

無垢舞蹈劇場 1995年由臺灣重要編舞家林麗珍成立,以在地關懷為根、生命歷練 為枝,實踐長年體悟的「空」、「緩」美學,融會歷史記憶與現代藝 術,二十年僅生養《醮》、《花神祭》、《觀》三部舞作,卻深刻影 響當代舞壇也驚豔世界。

壞鞋子舞蹈劇場 2012年由編舞家林宜瑾回國創辦,創團作《泥土的故事》 以臺灣生活場景為舞臺,透過下鄉旅行演出,尋找臺灣的 身體性。2016年展開「春泥在地劇場」計畫,透過徵選素 人進行劇場演出,傳達人人都能舞蹈理念。

野孩子肢體劇場 2011年由肢體默劇表演者姚尚德所創立,從默劇肢體出發,試圖走出劇場 空間,回歸地方文化,三年來以表演、演講、默劇課程走過臺灣、中國各 地,透過表演與土地的對話,將平凡小人物的生活,形塑出動人的生命力。

山宛然 X 弘宛然 X 王嘉明 「山宛然」團長黃武山、「弘宛然」團長吳榮昌及演師陳威璁,邀來「莎士 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導演王嘉明,推出《聊齋—聊什麼哉?!》,以現代 劇場手法打造既當代又古典、既傳統又前衛的媚怪布袋戲,大獲好評。

故事工廠 2013年由創辦人林佳鋒與藝術總監黃致凱共同創立,秉持生產本土原創作 品,迄今發表3回作品《白日夢騎士》《3個諸葛亮》《男言之隱》,作品風 格大膽創新,著重舞台畫面經營,探究社會怪象,創作圍繞親情、愛情、友 誼,以及對於生命或世界的觀點與夢想。 新北劇場地圖 39


新北市文化 22 記憶時光機

臺灣民藝 石回味 重返質樸年代 張有定帶路

走進碗盤收藏家張有定家中,面對上萬件的臺灣早期民藝,彷彿走進時光留存的百寶箱, 每個靜置的物件都是一段記憶片刻的停格,鎖住那曾流轉的故事與人情, 如同兒時費勁蒐集而來的物品,被小心翼翼安放在收藏盒中,置於床底或衣櫃上, 疊上的層層厚灰見證歷史的積累,等著世人再次拾起「硘」味。

文字/楊毓馨 攝影/吳偉祺

註:「硘」多稱「硘仔」,在臺灣閩南語發音hui-a,代表陶瓷的意思,舉凡碗盤、湯匙、茶杯、花瓶等陶瓷器都可稱之, 早期陶業蓬勃發展,曾有過「家家窯火,戶戶製陶」盛況的陶瓷小鎮鶯歌,也被稱作「硘仔鎮」。

40


近三十年的收藏歲月,張有定夫婦由起初的興趣,從早期 外雙溪泰北中學、三重重新橋、永和福和橋、中興橋下的跳蚤市 場、不靠「販仔腳」自己「搏暖」尋起,在逐漸相熟的民藝店串 門子,或透過懷舊文物聯誼會的同好交流,也曾多次奔赴鄉下, 在即將被拆除的老屋裡搶救遺棄於角落的破裂碗盤,透過一件 三百、五百元的小額搜羅,逐年累積出滿屋的藏品,對照現已消 失的跳蚤市場,成為時代變遷的過往風景,留下的碗盤,每件都 是一段不期而遇的驚喜,以人情與故事重新串聯過往的記憶。

對張有定夫婦而言,帶有缺點的質樸陶碗,反而成 為彌足珍貴的過往記憶。

50年代常見用 來裝飾碗盤的胭 脂紅。

樸拙質感 缺憾的美好 與物的相伴共處積累的情感,對張有定夫婦而言,最喜歡

庶民生活喜好與豐碩的生命力,粗 硘 仔

的,是手工陶碗那反樸歸真的稚拙,不刻意追求精緻完美的珍

某種程度也映照出農業社會、庄稼人樸

藏,夫婦倆反而像尋回兒時的一份記憶,質樸粗糙的表面、帶

實淳厚的一面。

著立體顆粒的觸感、老師傅手工拉坏的痕跡,一筆一畫手繪魚 蝦花鳥的圖案。對白手起家的張有定來說,收集早期碗盤就像 回應自己的成長年代,如同他所偏愛的「俗又有力」臺灣青花, 白底青花的碗盤,繪製花卉、竹葉及幾何線條等裝飾紋樣,偶 見繪師彩繪過程中的筆誤,或畫工下筆遲疑的巧拙之作,流露 早期自然樸實的況味,都成為他眼中獨具價值的藏品。

對應臺灣青花的「俗」,50年代常 見用來裝飾碗盤的胭脂紅,則令人聯想 到喜慶的「喜」,這臺灣僅有的粉色, 帶有女性特質的溫婉色調,多點綴於花 卉、魚蝦、山水風景等圖案中,淺淺透 明的胭紅,搭配寫意揮灑的青花竹葉,

面對收藏滿屋的臺灣民藝,「收藏那麼多,最後反而喜

成為當時的普遍碗盤風格,構成「臺灣

歡那種不完美的『粗 硘 仔』。」站在一旁的陳玲(張有定夫

青」與「胭脂紅」兩種深深烙印臺灣文

人)笑著拿起手上不平整的素色陶碗,「像這種窯變產品,

化的色彩,橫跨清朝、日治到國民政府

師傅多會打破,很少留存,但這帶有缺點的質樸,反而成為

來臺的漫漫歲月,讓彩繪釉下藍與粉紅

彌足珍貴的過往點滴。」陳玲說道:「藝術的真,不一定是

彩成為鶯歌碗盤的特色,在常民美學中

美的才叫漂亮,而是包含著缺憾的美麗。」臺灣青花表現出

綻放不同光采。

臺灣民藝硘味 重返質樸年代─張有定帶路 41


新北市文化 22 記憶時光機

民器之初 辦桌文化濃厚情

彩繪大盤,盤心繪有椰子樹、水波、水鳥、帆船, 體現濃厚的熱帶南方海洋的島嶼風情,有時帆船替

還記得日劇時常看到手提外送拉麵的承裝器皿 嗎?在早期還沒盛行碗盤出租的年代,最早的端菜盤 即是以如拉麵外送器皿的阿魯米(鋁金屬)製成,上 面常見彩繪圖案,掛於牆面時彷彿一幅畫,當時農業 社會喜慶辦桌時,左鄰右社常會相借端菜盤,有時桌 子板凳也全出動,除較為富裕的大戶人家有能力訂製

代為戰鑑,或以椰子樹擺放的位置,含蓄隱喻思想 或立場上的左傾、右派或者中立,讓南島風情成為 當時的臺灣圖騰之餘,也建立了本土的藝術繪畫風 格,雖說這類產品如今已淹沒於現代工藝浪潮之 下,但仍能跳脫時代的侷限,帶領我們重新回顧當 時的創作脈絡,見證生活民藝的魅力。

碗盤而印有家姓外,一般民家物品也常會在底部寫上 姓氏,便於宴後歸還辨識。直到光復後,臺灣辦桌慢 慢興盛起來,端菜盤悄悄在時代中退場,讓1970年後 碗盤出租行業順勢而起,時代浪潮一波一波,隨著臺 灣經濟起飛,社會逐漸富足,這景況才又再次消退。

日治時期日本陶瓷技術和日式風格產品開始大 量進入臺灣,啟蒙了臺灣的工業化發展,各地窯場 迅速增加,本地企業也常派人至日本學習新技術和 觀念,質地較細的陶瓷開始在臺灣發展,並開始生 產自製餐具。由於當時日本西化日深,臺灣也間接

回溯臺灣近代陶瓷的發展,可從明鄭時期當時 參軍陳永華「教匠燒瓦」說起,當時為求經濟的自 足,除從事各種建設,也逐漸發展泥木工、木工、 打鐵、石雕、織造、金銀工及生活所需的手工藝。

吸收歐美的美感與技術,與日本的生活風格漸漸滲 入臺灣人的生活情調,而當時一系列的椰子樹主題 裝飾圖案,也帶出當時日本眼中的臺灣特色意象, 創立獨樹一格的繪畫風格。

之後,隨著清代移民與商貿往返,臺灣最早的陶瓷 技術,陸續從大陸福建的泉州和漳州等地方引進, 當時輸入的陶製品帶有較濃的中國南方色彩,也讓 臺灣受到閩粵風格影響。

1950 手工彩繪的蓬發 1945年隨日本勢力退出,資金和技術人員也一 起撤離,1949年左右,隨國民政府來臺的一批新移

早期喜慶辦桌 提供出租的碗 盤,當時北斗電 話還只有三碼。

日治時期 南國的想像 日治時代起始,臺灣之於日本,代表一種對 於南洋島嶼的想像,此種想像也反映在當時的碗盤 民藝上,如椰子樹帆船紋盤即是一個例子:海景紋

42

椰子樹帆船紋 盤,帶有著當時 日本對臺灣的南 島想像。


民中,有包括具陶瓷專業的人,以及新移民藝術家 的投入,開始為臺灣陶瓷帶來另一次重大變革,興 盛起臺灣手工彩繪碗盤工藝的風潮,不論是胎土、 釉料、紋樣都發展出極具在地特色,使1950年代成 為臺灣陶瓷蛻變的關鍵時期。 此時1950年代被大量生產的臺灣早期餐具,帶 有花卉、松竹梅、蔬果、山水,花鳥、幾何紋、魚 蝦,以及動物等裝飾,這些用象徵手法表現想望、 吉祥祝福與的自然圖案,成為現今代表臺灣常民風 情的符碼,也代表著早期人們樂天順應環境,溫厚 不強調個性,與在地的環境氣候,風土人情自然連

葡萄成串的彩繪 圖案,喻意多子多

成一氣的特質,隨歲月淘洗,留存下來的碗身帶著

孫,家丁興旺。

泛黃的懷舊氣息,保有碗口深淺不一的藍口,充滿 回應臺灣早年純樸時代的記憶。

惜物補釘

將碗盤穿孔後,打進銅釘固定,補好的碗盤只有外

早期物資缺乏時代,碗盤破裂不忍丟棄,多

壁看得到銅釘,內層只有一道細紋,就算盛水也能

請補釘師釘補。在四、五十年前,「補 硘 仔」可說

滴水不漏,有時更增加器物的耐久使用,陶瓷補釘

是當時相當普遍的行業,補釘師以挑擔沿途叫賣方

工藝成為當時常民文化中重要的活動。

式,引來顧客並於一適當地點停下做生意,利用煮 熟搗爛的糯米加入蚵殼粉灰,黏補破裂處再用拉弓

早期補釘代表的惜物愛物精神,在現代富裕 的社會中已失去它的存在功能,「補釘」行業因此 自60年代逐漸走入歷史,成為失落的行業,遺落在 歷史的碎片中,而如今回顧,補釘工藝所代表的內 涵,或許也等待人們重新省思惜物的精神,守望儉 樸的美好價值。 每個物件的擺飾如同每一時空片段的停格畫 面,鎖住那段時空記憶,待人們靜駐回望,或像小 時候總會將兒時玩物鎖入一個小盒子,隨著時代演 進,人們腳步持續往前邁進,有些古早文物就此消 失在時間洪流中,有些遺落在棄置的民宅屋角,但 幸好,有些緣分的羈絆或巧合,它們遇到了張有定 夫婦,為我們細心保留那厚實直搗人心的感動,留

早期臺灣社會,生活勤儉,碗盤破損後,多請補釘師釘補,成 為當時惜福愛物的見證。

存當時人們的生活軌跡,讓我們今日得以一室瀏覽 近代歲月。

臺灣民藝硘味 重返質樸年代─張有定帶路 43


新北市文化 22 記憶時光機

石回 仔

碗盤民藝史

「民以食為天」,碗盤一向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器物, 如臺灣早期農業社會盛裝飯菜的手繪碗盤常可見魚蝦圖紋, 除反映出當時先民對豐食的想望,也代表庶民文化的記憶, 此次我們以收藏家張有定各時期具特色意象與圖案的民藝碗盤為核心, 帶領讀者重溯硘仔簡史。

日治時期

清朝時期

隨著清代以來移民的大

日本陶瓷技術和日式風格產品 大量進入臺灣,日本的生活風 格漸漸滲入臺灣人的生活情 調。質地較細的陶瓷開始在臺

量遷入和航運商業往來

灣發展,同時也啟蒙了臺灣的

的興盛,臺灣最早的陶

工業化發展,各地窯場迅速增

瓷技術,主要從大陸福

加,本地企業常派人到日本學

建的泉州和漳州等地方

習新技術和觀念,由於日本西

引進,當時的陶製品受

化日深,臺灣也間接吸收歐美

「尖山陶器」

到閩粵風格影響帶有較

的美感與技術。

(生產販賣) 組合成立,整

濃的中國南方色彩。

合鶯歌陶瓷產 業,尖山埔成 為聚集地。

1760

1805

1836

1911

1917

1921

泉州磁灶人吳鞍在

從清道光十六年的

日本人松本龜太

「鶯歌石信用組

鶯歌大湖兔子坑設

分家契書上,可發

郎設立「北投陶

合」成立,整

窯製陶。

現器皿物件也仔細

器所」,請京都

合販售陶器、茶

列於家產清單上。

技師製作精緻陶

葉等地方特色產

瓷器皿。

物。1920年「鶯 歌信用組合」。

參考來源:張有定、鶯歌陶瓷博物館︒

44


國民政府來臺

1945隨日本勢力的退 出,資金和技術人員也 一起撤離,直至1949年 左右,隨國民政府來臺 的一批新移民,其中包 括具陶瓷專業的人,新 移民藝術家投入造形創 作與審美能力,因此為 臺灣陶瓷帶來另一次重

日本人賀本庄太 郎設立「大屯製 陶所」,生產花 盆和日用瓷器。

1923

1939

大變革,使1950年代成

「大同磁器股份有

鶯歌引進天然

為臺灣陶瓷蛻變的關鍵

限公司」產出臺灣

氣燒製陶瓷。

時期,臺灣手工彩繪碗

自製的第一件精製

盤工藝興盛,不論是胎

白瓷餐具。

土、釉料、紋樣等都極 具在地特色。

1960

1963

1968

1971

1977

福州師傅返回

早期物資缺乏,碗

政府實施禁燃生

薇拉颱風來襲,北

大陸,造成窯

盤破了多請補釘師

煤政策,致使北

投採土場造成土石

場人力短缺,

修補,60年代隨著

投窯業沒落。

流,政府下令禁採

鶯歌開始實施

社會富裕,「補硘

北投土,製陶重鎮

機械化生產。

仔」已走入歷史。

轉往鶯歌。

一九八

隨經濟起飛和工業科技日新月異,鋁製

年後 ○

常」地位,日漸走向精緻化路線的瓷

或塑膠製碗「不易碎」的材質特性,開 始家庭主婦們的青睞,陶瓷出「一般日 碗,成為百貨公司或專業商店陳列櫃上 的高級商品,同時也出現在茶館、咖啡 廳和各式風格餐廳裡。

新北碗盤民藝史 45


新北市文化 22 創藝新聲巷

工業區的文藝基地 社后藝術工廠 文字/黃倩茹 圖片提供/雍和藝術教育基金會

位於汐止社后工業區的「雍和藝術教育基金會」, 將藝術資源帶入以電子零組件和五金加工為主的工業區, 使社后發展一連串具有「工廠」特色的藝術事件。

46


社后,位於汐止區西部、基隆河北岸,西接內湖、南鄰南港,中山高速公路貫穿其 中。與臺北市一河之隔的社后工業區,很難想像,在一片灰色的鐵皮屋中,有著充滿創 意能量的藝術基地。

從鐵工廠到藝術工廠 在汐止社后工業區內的閒置鐵工廠,曾經是知名鐵工廠的辦公大樓,興建於1970 年代,三層樓的建築,有將近400坪的空間,在鐵工廠結束營運後,這棟建築還曾經借 給社后派出所使用,守護著在地居民的安全。2013年,在雍和建設成立的「雍和藝術教 育基金會」規畫下,原來的閒置空間轉型為「社后藝術工廠」,在藝術空間的一樓為實 驗與開放空間的LAB,定期舉辦展覽、講座、工作坊,二、三樓空間則是駐村藝術家的 創意基地,目前有駱麗真、劉文瑄、廖堉安、楊培君、葉怡利、葉逸帆、黃士綸、郭慧 禪、牛俊強在此駐村,創作類型豐富多元,從平面繪畫到立體雕塑,透過基金會結合在 地的資源與產業,為藝術家的創作帶來新視角,也為社后工業區帶來新的色彩。 早年汐止以重工業的發展為主軸,雍和藝術教育基金會執行長楊培勤指出,隨著 時代與產業的變遷,汐止在臺北市與新北市之間,成為一個被忽略的城市,但相對地, 這也代表著汐止是一個充滿無限可能性的城市。楊培勤希望透過基金會的在地耕耘,為 汐止、社后導入藝文力量,讓工業區也有蛻變活化的時刻。

藝術空間一樓為實驗 與開放空間的LAB, 不定期舉辦展覽、講 座、工作坊活動。

工業區的文藝基地─社后藝術工廠 47


新北市文化 22 創藝新聲巷

讓「生活在社后」成為美麗的事

10間「社后Studio」藝術家創作工作室,提供臺灣與國外藝 術家,長期或短期的進駐計畫。雍和建設董事長楊景松深知理

在2012年基金會籌備期間,雍和藝 術教育基金會便展開「LIS講堂」,串 聯在地企業、居民與土地。「LIS」就 是Live In Shehou,生活在社后的意思,

想的創作空間得來不易,因此特別將藝術工廠內部規畫出工作 室空間,讓藝術家能夠安心創作、實踐理想。除此之外,10間 Studio形成的藝術家聚落,也讓社后藝術工廠的藝術能量大大爆 發,激發更多不一樣的創作。

LIS講堂邀請了許多在地的企業主、創 業家,分享在地企業、在地品牌一路上 的奮鬥故事,敘述品牌轉型的深刻過 程,同時間,LIS講堂也安排了親子課 程,凝聚大人、小孩與社區的情感。

以臺灣非典型漫畫家自居的米奇鰻,曾經在社后藝術工廠 駐村,駐村期間,米奇鰻在Youtube上經營「牆破Radio」網路 廣播電臺,錄製「米奇鰻鰻來」節目,推出「駐藝•社后」系 列,訪問了當時每一位在社后藝術工廠駐村的藝術家,在藝術 家與藝術家的對話間,激盪許多有趣火花。2015年底,米奇鰻

楊培勤觀察到,大部分的汐止人總

應邀前往法國安古蘭駐村,暫時離開社后。

是一早出門上班,夜深了才返家休息, 每逢休假日,也是習慣往臺北市消費、 休閒,即便是老汐止人也未必到訪過社

對周遭工廠的創意擾動

后。然而在雍和藝術教育基金會成立之

在「駐藝•社后」計畫中,對周遭工廠的創意擾動,也是

後,透過一季又一季的活動召集,將藝

計畫的目標之一。楊培勤說,基金會陪著駐村藝術家,走訪工

術家、專家帶入汐止,讓居民感受到汐 止、社后居住環境的舒適,褪去過往工 業區與藝文絕緣的刻板印象。

推廣藝術的十年大計 2013年基金會正式成立,「駐 藝•社后」是雍和藝術教育基金會推 廣藝術的第一個十年核心計畫,雍和 藝術教育基金會楊培勤強調,「藝術 絕對需要長時間的能量累積,因此我 們推動以十年為期的計畫,透過藝術 家駐地工作室、社后的文史重建等藝 文教育工作,讓在地居民有機會透過 藝術文化的敏銳觸角,重新認識我們 生活的土地與空間。」

48

駐村藝術家葉怡利作品〈時間兔VS.手榴彈〉,運用工業區的不銹鋼媒材,串 聯過去社后生產手榴彈殼的歷史記憶。


業區內的工廠廠家,發現有做壓克力、金屬五金模具等廠家,藝術

雍和藝術教育基金會

家們就運用他們的創作、想像力,希望使用社后當地的媒材進行創 作。有趣的是,工廠老闆們從一開始的冷淡,到後來轉變為熱情、 開放,從剛開始不知道藝術家要這些材料做什麼,到看見成品,眼 神流露出的驚訝、有趣表情,都讓楊培勤與駐村藝術家們,慢慢發 現社后這個地方人情的溫暖與可愛,藝術家們也不斷透過與在地互 動,將創意能量帶進工廠。 駐村藝術家葉怡利就運用了工業區的不銹鋼媒材,串聯起過去 二戰時期,汐止社后鐵工廠為進行越戰的美軍,生產大量手榴彈殼 的歷史記憶,以〈時間兔VS.手榴彈〉為題創作,承傳了工業與藝

致力於藝術培值、教育推廣,發起「駐 藝•社后」計畫,將藝術展覽與文化創意 觀念帶入工業區,積極串聯區域內廠家, 透過藝術語彙對外傳遞工業區的特色,以 讓社后工業區成為充滿各種可能性的無牆 美術館為目標。 地 址: 新北市汐止區福德一路386號 電 話:02-2692-7035 臉 書: https://www.facebook.com/yonghe.fund

術的連結,也敘述了藝術駐地社后的工業風景。 創意擾動不只如此,2014年,雍和藝術教育基金會邀請韓國的 聲音表演藝術家李大一(Daeil Lee),藉由駐村創作,記錄汐止、 社后當地的聲音與生態,爾後,在社后工業區內的一個50年歷史大 廠房中,以即興音樂、行為藝術、環境錄音,重組並再現汐止與社 后的面貌。李大一的「聲音實驗工廠@社后」,以聲音作為表演藝 術,帶給參與者不一樣的聲音響宴,也帶來嶄新的藝術可能性。 2015年4月,雍和藝術教育基金會推出「牆面的溫度:一個關 於臺灣街頭藝術的過去、現在及未來」Love-asion藝術計畫,邀請 日本街頭藝術家Aruta Soup,與計畫主持人周建邦帶領其他四位臺 灣塗鴉藝術家,在社后工業區裡頭,為了無生氣、冷冰冰的工廠牆 面,漆上有溫度的畫作,讓充滿機械運作聲的工業區,開始出現不 同的色彩。

日本塗鴉藝術家Aruta Soup在基金會 外牆的塗鴉作品〈paintbunny〉。

同時,雍和藝術教育基金會也運用社后藝術工廠的空間與資 源,無論是前進周遭小學開設「藝術大補帖工作坊」,或是在社后 藝術工廠內,開啟各式各樣的手作坊、講堂,不僅致力將外來的藝 術能量帶進社后,也讓社后成為藝術的發散聚集地。更重要的是, 為社后開創無限的可能性,藝術也在此打破圍籬,不只在社后藝術 工廠之內發生,也藉由基金會的藝術計畫,讓藝術走進社區、走入 街道、走向工廠。

工業區的文藝基地─社后藝術工廠 49


新北市文化 22 創藝新聲巷

讓美術館走進孩子課本裡 美感細胞 美學教育新革命 文字/陳婉箐 圖片提供/美感細胞 插畫/陳則鳴、無疑亭

「給我一本課本,我們給孩子一座美術館。」 三位交通大學畢業的八年級生組成「美感細胞」,發起教科書改造計畫, 以國小課本為實驗對象,加入多元設計元素,希望臺灣美感教育能從小扎根。 自2013年推動以來至今,全臺已有80多個班級試用。

插畫/陳則鳴

50


新北市新店區安坑國小三年七班小朋友,一拿到改造後的國語課本,就像是獲得禮物般,開心地拿起 原先的課本比較有什麼不同。這裡是美感細胞在今年冬天環臺發書之旅的其中一站,成員們花了七天時間 走訪各地瞭解試教情況,藉由蒐集師生意見,作為未來精進計畫的參考。 這項計畫緣起於三位發起人在國外當交換學生的生活體驗,當時念電機系的陳慕天在瑞典、機械系 的林宗諺在丹麥,主修人文社會系的張柏韋則在荷蘭,三個國家在設計上都具有一定水準,荷蘭還是全球 第一個做CIS(企業識別設計)的國家,沉浸在歐洲美學環境一年後,三人回到臺灣有著強烈的視覺衝擊 感,開始思考如何讓臺灣更美好。 「美學概念的養成,並非一兩天就能夠翻轉,需要透過長期的文化傳承。」負責團隊對外聯繫工作的張柏 韋表示,三人所學雖與設計皆不相關,但交大偏重理工科系,學生慣於從務實角度解決社會問題,因此他們試 圖在一大串齒輪中,找出關鍵齒輪著手進行改造。三人經討論後,認為教科書是一個很重要的媒介,應可產生 結構性的轉變,改善臺灣小朋友對於美學的感受,便於2013年9月發起「美感細胞-教科書再造計畫」。

熱血義工眾志成城 憑著一股年輕熱血,美感細胞在2014年透過群眾募資平臺募得第一筆約20萬元的經費,並邀請多位 設計師與插畫家重新設計坊間教科書,由於扣除印書成本後,經費實在拮据,參與者都是因為認同理念 而義務性地幫忙,開會地點通常選在臺北車站附近的咖啡館,有人甚至遠道從高雄而來,前後約有30多 人加入。而康軒出版社也大方授權課文內容,讓團隊無償使用。 考量到城鄉教育資源差距,教科書改造計畫第一波,選擇與位於新竹市香山區郊區的大湖國小五年 級合作,先從國語課本改造起。張柏韋指出,國語課是小朋友接觸時間最長的主科,不像音樂、體育課 等會因準備月考而被犧牲上課時間,且國語課本由14篇章節組成,等同一本小說的規格,雖然連貫性不 強,但單課都可各成風采,因此美感細胞就由此著手實驗。 為了啟發小學生的想像力,設計師在五年級上下學期的國語課本封面上,採用寫生字的九宮格,置 入「永字八法」中的一個簡單筆法,希望由小朋友自己思考並完成專屬自己的封面,可能是一個完整的 漢字,或自行創作出的新字,也可以是天馬行空的塗鴉,讓每本課本都變得獨一無二。 在封面底色上,選用象徵當令季節的色彩,上學期正值秋冬,搭配冷靜含蓄的藕紫色;下學期進 入春夏,則以粉桃色帶出溫暖活力,培養小學生對於季節變化的感受力,進而刺激色彩的運用能力。 而內頁編排方面,刻意讓版面保持乾淨,增加逗趣的插圖,例如介紹動物的尾巴時,傳統課本是使用 照片,但美感課本就配上可愛的插畫;「看見臺灣」一文則用齊柏林看見臺灣的照片拼貼成「臺灣」 兩個大字,貼切又吸睛,讓小朋友更愛翻課本。

讓美術館走進孩子課本裡─美感細胞 美學教育新革命 51


新北市文化 22 創藝新聲巷

插畫/無疑亭

留白激發想像力 「小朋友比我們想得聰明,會留意到設計上的小細節,也能夠瞭解插畫中埋入的哏,給了我們很大的信 心。」張柏韋強調,美感是很主觀的感受,並不是對或錯的絕對性論述,教科書改造的主要目標,是希望小 朋友可以多看各種不同的設計元素,像是版畫、油畫、素描、拼貼,甚至潑墨畫等,從小培養美感細胞。

首波印發50本的美感課本頗受好評,激勵美感

環島發書蒐集意見

細胞再接再厲,也吸引更多有志一同的設計團體加 入,改造範圍向下延伸至一、三年級。更在全國教師 工會總聯合會登高一呼之下,邀請全臺老師以班級

到合作的全臺班級,並細心拍攝照片與影片,聽取

為單位申請,無須支付任何費用,可獲得國語課本一

老師與學童的意見。小朋友普遍喜歡美感課本,覺

個單元的抽印版美感教科書,獲得熱烈響應,但因預

得字型、插畫比原版活潑,且排版空間不會太滿,

算及數量有限,以偏遠地區學校優先,總計全臺共有

閱讀起來較為輕鬆;老師們除了讚賞團隊的努力,

80多個班級參與實驗計畫,遠遠超過團隊當初預期

也提出實質建議,包括字級大小、底色深淺、生字

要在兩年內推廣至五所學校的目標。

位置、版面編排方式等,對美感課本修改方向很有

第二波改造計畫,小一國語課本封面迎合低年

52

新版教科書付梓後,由美感細胞成員親自配送

幫助。

級喜歡高彩度,選用明亮的黃色為底色,「國語」

張柏韋表示,美感計畫一開始只有單純的構

兩字也以彩色方式組成,再擺上一只大大的白色扇

想,並不知道確切要怎麼改造,真正研究現行教科

子,另設計一張貼紙,上頭有著五彩繽紛的中文

書後發現,其實出版社也很用心,不乏設計人才,

筆畫,供小朋友自由黏貼在扇面上,創作了一個能

而且在設計上有許多實際教學使用需求的思考,但

與小學生互動與發揮創意的封面,以趣味遊戲的方

受限於「以頁計價」的教科書採購制度,無法恣意

式,讓孩童對中文產生親切感。有人拼出有趣的文

留白或是放入太多插圖,以免增加頁數,拉高課本

字,還有人拼貼出一條恐龍,創意超乎大人想像。

的價格,只好壓縮編排空間。


美感細胞

「美感細胞的優勢是因為在體制外,可以得到 較少限制,能嘗試不同的方式。」張柏韋說,「多

成立:2013年

元性與實用性」是改造計畫的主軸,走訪全臺試用

發起人: 張柏韋、林宗諺、陳慕天

班級後,成員瞭解到在擴充教科書豐富性的同時,

臉書: www.facebook.com/aestheticell

也須注意到符合老師教學需求的細節,才能做出好 看又實用的課本。 舉例來說,小朋友在學生字的階段,字型筆 劃很重要,年級越低,字體要越大,而標楷體是目 前唯一符合教育部筆劃規範且筆劃清楚的字體,經 美感細胞與許多老師討論之後,課本仍需要使用標 楷體。但張柏韋希望能像日本一樣有套「教科書 體」,不過相對於日文造字元素較少,中文字動輒

插畫/無疑亭

上萬,字體製作成本很高,需要政府預算支持。

美感走入生活中 美感細胞下半年預計全面改造國英數自社五

在12年國教實施前,先一步打開美感教育的樞紐,

主科,將從高年級做起,印發數量會視募資狀況而

如果出版社要重新製作課本時,不妨就做一次決定

定。長期目標上,張柏韋表示將針對行政法流程進

性的設計改變。

行遊說改善,期待教科書在審查或修訂過程,能給 予設計師更多的時間與空間,將美感融入課本中,

張柏韋強調,美感教育是生活中的體會,雖然 策展有其價值,但走不進一般人生活中,只吸引到 有錢有閒或對展覽有興趣的人,在美感教育上呈現 強者恆強、弱勢恆弱的情形,因此要提升美感,必 須從生活環境著手,主動去接觸所有人,美感細胞 即是希望透過教科書改造,有朝一日可以讓臺灣處 處充滿美感。 從一個單純夢想,美感細胞這支熱情優秀的年 輕團隊無私投入,一點一滴將美感滲透到校園,為 臺灣美學教育開闢出一條新道路,他們已成立非營 利的「美感細胞協會」,期望讓募款和推動計畫更 加順利,也請大家多予支持與鼓勵。

由於經費與數量有限,教科書改造計畫以偏鄉學校優先。

讓美術館走進孩子課本裡─美感細胞 美學教育新革命 53


新北市文化 22 行旅采風趣

清水河畔的 在地行旅風景 輕訪三角湧 文字•攝影/程品璿 圖片提供/甘樂文創、左右設計團隊

每月的第二個週日下午,一群 穿橘色背心的年輕人在清水河 畔淨溪,帶動居民對家鄉生態 護育的重視,這項由三峽在地 青年舉辦的「淨溪Party」, 以百年古厝為基地,為土地種 下一顆顆希望種籽。透過各種 文化街區聚落計畫,旅行三峽 有了不同人文風貌,除了老街 和金牛角之外,還記錄耕耘在 地人物故事,讓蘊藏其中的藝 文能量發光發亮。

54


三峽曾是內陸水利的大碼頭,因位處大漢溪、三峽溪、橫溪三川匯流之地,而有「三角湧」舊稱,昔日 因染布、木材、樟腦、煤礦、茶葉等經濟而繁盛,三峽老街也因水運而興起。隨著大漢溪河道逐漸淤積,河 運運輸被陸運取代,多年的歲月流轉,昔日光環轉為濃郁的自然風景、藝術人文。以祖師廟為主軸,串聯街 巷內的景點是遊覽三峽最菁華路線,而老街河堤邊的清水街上,三峽青年以行腳精神發掘在地傳統文化和技 藝,也積極推動各種微革命行動,創造土地共好、共榮、共生的新文創力量。

形塑三峽新特色 林峻丞返鄉築夢

於是他轉向社區關 懷發展,重啟跑道打造藝

柳樹搖曳的河堤步道旁,一幢百年古厝改建的藝文展演空間是林峻丞的 築夢基地,曾擔任電視外景節目編導企劃,上山下海、走遍了全臺各鄉鎮, 最後告別繁華回到家鄉,發揮長才創辦「甘樂文創」。取其「甘」之如飴、 「樂」在其中之意,英文名「The Can」,林峻丞勉勵自己打造一個連結在地 文化、土地共好的平臺,也延伸至環境關懷、回饋故鄉。剛開始僅是想返鄉挽 救面臨倒閉的肥皂廠「茶山房」,以品牌行銷成功翻轉老工廠的命運,投入發 掘更多在地人事物,也愈來愈關心三峽的文化特色與家鄉弱勢家庭問題。

文聚落,坐落老街一隅的 「甘樂文創」結合展演空 間、藍染工坊、職人手 作、咖啡輕食等,成為複 合式的地方創意商品銷售 平臺。有感於河畔環境髒 亂,林峻丞號召三鶯青年 服務團發起每月淨溪活 動,用實際方式影響其他 人;同時著重關心孩童問 題,於是弱勢學童長期陪 伴計畫的「小草書屋」也 正式成立。為了實踐理想 的社會企業模式,林峻丞 付出無比勇氣和熱情,期 許回饋家鄉、為土地帶來 純真的感動!

三峽文創聚落平臺讓在地特色發 光發亮。

清水河畔的在地行旅風景─輕訪三角湧 55


新北市文化 22 行旅采風趣

在地關懷聚落 三峽美麗人文風景 2015年落成啟用的書屋,其前身是林峻丞在有 木國小成立的「絲瓜小隊」,有感於弱勢學生的課後 照護問題,他希望用實際行動陪伴孩子、培養一技

的體驗行程,吸引遊人來訪,費用90%回饋店家、 10%則作為書屋運作基金。每一分旅人的消費,都 會直接回饋到三峽人事物各方面,遊人不只是單純 消費的過客,也是社會實踐家,形成「共好」的循 環力量。

之長,而不是直接給予金錢資助。「給他魚吃不如直 接教他釣魚」,除了課後輔導外,也在山上墾地種絲 瓜、製作菜瓜布販售,收入一部分當作營養午餐,一 部分籌作圓夢基金。林峻丞笑說以「耕讀圓」的概念 運作絲瓜小隊,建立孩子們正確人生價值,「耕=耕 作、讀=讀書、圓=圓夢」,要收穫首先就要付出。 農作之餘,孩子們提出想環島的念頭,於是林峻丞教 他們寫企劃書向捷安特提案贊助腳踏車,接著訓練體 能、安排行程。

林峻丞述說剛返鄉時,鄰居們對甘樂文創沒什 麼好感,覺得多元化的複合式空間能生存嗎?但從 每個月的淨溪、小草書屋的正面力量,漸漸得到認 同。有時店裡舉辦活動後,他也會帶著與會民眾到 附近的老店食堂用餐,店家們都嚇到了,因為甘樂 文創也提供餐飲服務。「好店值得推薦啊!而且我 不想獨占資源,我想創造更多共享、共榮的最大價 值。」以這樣的概念繼續前行,新的共好平臺開拓 了旅行三峽新視野,透過人與人的相互連結,激盪

「從來沒想過孩子們的韌性這麼堅強」,林

出美麗火花。

峻丞回憶環島期間,有個孩子在第八天時摔車了, 志工看他滿身破皮流血,直說:「別讓他騎了,改 坐保母車吧」,當下本來咬緊牙關忍痛的孩子心急 哭著說:「我都已經騎到這邊了,不想放棄留下遺 憾!」而大人們聽到更是感動泛淚,欣慰這群孩童 改變了堅毅的人格。絲瓜小隊追夢記的故事讓林峻 丞著手推動課後陪伴的永續運作,於是租下荒廢的 店面,募資基金改造老房子,小草書屋成為三峽弱 勢孩童圓夢的基地。

串聯夥伴關係 打造文化體驗平臺 小草書屋的成立象徵陪伴系統永不間斷,林峻 丞開辦各種課程,除了首重學業之外,也串聯在地 藝文團體安排戲曲、陶藝等陶冶性情。而如何讓書 屋永續發展,資金是最重要的問題,既然給了釣竿 就要精進技巧,於是「三角湧文旅日興會社」因而 誕生。許多人來三峽,大多是因為老街和清水祖師 廟的名氣,其實在地還有非常多的人文風情與地景 特色,林峻丞希望串聯旅遊夥伴,規畫具在地特色

56

展開一場三峽人文輕旅,沉浸古老廟宇的歷史氛圍。


輕遊好所在 轉動美好夏日時光 新北市各行政區中,三峽的地域面積僅次於烏 來,除了市區菁華地帶,溪川山林遍布、是接近大自 然最佳去處。「三角湧文旅日興會社」挖掘了許多職 人和在地好物,帶領遊人走訪老街、品嘗風味小吃、 文創手作DIY,一起窺看水運輝煌的年代以及今日三峽 新風貌。多山的三峽,早年為藍染的染料植物主要產 地,文旅日興會社邀請廖寶桂老師傳承技藝,教學製 作可愛的小方巾。純樸小鎮臥虎藏龍,有許多藝術家 進駐,包括將廢五金及漂流木幻化成創意作品的打鐵 人江承堯、玻璃藝術家薛慈雯、三藝金工溫清隆等, 也都是林峻丞力邀合作的共好夥伴。

集結各種文化創意打造公益平臺的靈魂 人物─林峻丞。

三峽人文輕旅的導遊各個身懷絕技,對三角湧的 歷史及巷弄風景瞭若指掌,跟著林三德、蘇正芳、黃 肇銘、葉兆擁、柳樹婆婆等人的腳步,穿梭於民權老 街的紅磚拱廊建築之間,沉浸古老廟宇的歷史氛圍。

如同三角湧文旅日興會社的

暫時靜下心來,手作一件有溫度的專屬作品;旅途中

宗旨:「匯聚群眾力量,帶動在地

飄來一陣豆香,隱身街巷的禾乃川國產豆製所嚴選國

經濟、觀光、藝文發展」。林峻丞

產非基改大豆,店家用支持農民的革命力量改變食

回鄉後不斷打造三峽公益平臺,且

安,吃一份豆製品就能幫助活化休耕土地面積!

積極投身弱勢孩童的社區關懷機 制,以小旅遊串聯在地私房景點,

滿載故事感動 旅遊平臺點亮小鎮 對林峻丞來說,賺多少錢不是最重要的事,而是 希望能改變這個地方!人生路上,受到藝人許效舜的

細細聆賞小鎮的故事、近距離與藝 術家互動,透過創意讓文化永續, 也重新點亮三峽特色。

提攜,一直謹記恩師的話:「生命就像一塊麵包,吃 完就沒了,不吃也會壞掉,如何創造生命的價值是最 大課題,千萬別浪費了。」當年回鄉貢獻一己之力, 創立甘樂文創和成立絲瓜小隊,到新增設的小草書屋

「三角湧文旅日興會社」是因應小草書屋

及三角湧文旅日興會社,都是以「改變」的角度出

的公益基金來源而設立的旅遊平臺,以小

發。串聯在地人事物形成共好網絡,透過消費旅遊回

旅遊串聯三峽私房景點以及在地商家,包

饋社區聚落,民眾自然成為社會實踐家,老街風景有 了不同的情感溫度。

括資深導遊、職人藝術家、藍染藝師、觀 光工廠與特色伴手禮、餐廳等。有季節限 定的釀梅主題、漫遊體驗的手作旅行和老 街散步等,也可客製化在地遊程。透過平 臺旅遊的消費金額將會有10%回饋給小草 書屋作為運作基金,90%回饋店家,形成 「共好」的循環力量。

清水河畔的在地行旅風景─輕訪三角湧 57


新北市文化 22 行旅采風趣

跳島旅行 三年一次的奇幻藝遊 2016瀨戶內國際藝術祭 文字•攝影/程品璿

三年一度,以瀨戶內海的各島嶼為舞臺、 沿岸港口為展地的盛會「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在今年邁向第三屆, 世界各地藝術家的創意作品齊聚一堂,串起島與島之間的連結。

58


位於日本本州南端與四國、九州之 間的瀨戶內海,數百座大小島嶼分布其 間,自古航運發達,後來因為時空環境變 遷,海運價值日漸消失,許多小島也產生 人口外移以及高齡化問題。為了重啟島嶼生 命、活絡地方發展,香川縣政府特別邀請策 展大師北川富朗擔任活動總監,舉辦三年一次 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串聯七座島嶼及碼頭特 色,並邀請藝術家和當地居民共同參與盛會,塑造屬 於在地特有的文化與地景風貌。

由建築師西 沢立衛與藝術家内 藤礼合作的豊島美術 館,四周圍都是梯 田,與自然、藝術 融為一體。

一期一會 瀨戶內進入奇幻異想世界 從高空俯瞰,瀨戶內海上的小島像是散落在湛藍海面的美麗珍珠, 自古以來即為豐饒的天堂樂園。因傳統產業沒落而風光不再的島嶼,經 過藝術祭的滋養改造後,重新散發活力朝氣,各島的藝術作品融入當地 生活,不僅帶來觀光客,也為島上的老人家帶來活力。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於三個季節展出,分別於春、夏、秋展期, 今年以「海洋的復權」為主題,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於直島、豊島、女 木島、男木島、小豆島、大島、犬島和高松港、宇野港等地恣意創作。這 項全球首次以島嶼為舞臺的超大藝術盛典,讓島上的淳樸風景有了新意 象,值得花上一整天、甚至數天時間,悠閒漫步,細細品味一期一會的 藝術饗宴。 活動期間,香川縣政府特別加開渡輪航班,來自各地的遊客能夠 輕鬆規畫跳島之旅,逐一拜訪共206項的大小藝術品。購買「3日乘船 券(3-Day Triennale Ferry Pass)」方便往返各島嶼間,再搭配「藝術 祭鑑賞護照(Triennale Passport)」,另外JR高松站前往高松港只需十 分鐘路程,以高松市作為據點交通更便利,也能盡情欣賞作品和島嶼 日常風景。

跳島旅行 三年一次的奇幻藝遊─2016瀨戶內國際藝術祭 59


新北市文化 22 行旅采風趣

如沐春風 安藤忠雄走訪當代藝術創作 從高松港出發,第一站是嚮往已久的直島,1986年 福武集團買下直島南端土地後,福武總一郎致力於 打造直島文化村,還請世界級建築大師安藤忠雄操 刀,完成一座與自然共存的地中美術館。除了大師 的名氣外,美術館大部分的建築物都蓋在地下,完 全使用自然光照明室內作品,獨特的工法讓直島成 為瀨戶內海知名度最高的島嶼。一下船,所有人幾

人文情意 老屋民房改造家計劃 直島有許多「老屋欣力」的藝術聚落,大半 多集中在本村一帶,名為「家計劃(Art House Project)」,利用老舊傳統屋舍作為創作素材,讓建 築化身為獨一無二的藝術品。老屋改造前經過漫長的 溝通與協調,才能融合當代藝術和社區人文歷史,藝 術祭不僅是單方面的恣意創作,也反映了藝術家對本 地人的交流尊重。島上閒置的民宅、集會所及神社等 空間改頭換面後,化身為另類美術館,延續建築物的 生命,也讓遊人認識不一樣的島嶼風貌。

乎都先移往鄰近港口一側的紅色點點大南瓜,辨識 度極高的搶眼外觀,立即就能認出是國寶級藝術家 草間彌生的作品,燦爛艷麗的大紅南瓜熱情迎接來 往遊人,留下深刻的直島印象。

翻開藝術祭鑑賞護照,依著地圖前往各個作 品,安藤美術館、角屋、碁會所、護王神社與南寺 等名作讓人十分震撼,上百年歷史的屋舍改造修復 後,又注入了新的人文氣息。有了安藤忠雄、大竹

搭乘公車駛向島嶼另一頭的藝術園區,黃澄澄的大

伸朗、杉本博司及法國妮基.聖法爾等大師的加

南瓜坐落在海邊,與湛藍海面和天色形成鮮明對

持,讓直島散發不可思議的奇幻魅力。

比,看過許多紅、黃南瓜的旅遊照,當親臨現場朝聖 時,心中感動難以言喻。近幾年,周邊也陸續設置各 種充滿奇想的雕塑、公共裝置和地景藝術,五彩繽紛 的童趣讓直島瀰漫超現實色彩。沿著海岸線走訪當 代藝術創作,陸續造訪Benesse House Museum、地中 美術館、李禹煥美術館,透過「光」和「影」元素,

聚落裡也有一些傳統工坊,讓人體驗古老技 藝,幾處民宅外牆上以繩子設計的插圖也成了藝術 嘉年華一環,街巷轉角處處是驚喜;另外,宮浦港 渡輪航站內販賣許多限定藝術祭小物和特產,再度 回味草間彌生的南瓜印象、安藤忠雄的清水模工法 以及瀨戶內海的藝術盛宴。

建築本身就是一件不可思議的空間展現。簡潔俐落 的設計將自然與人文藝術共存其中,散發安穩、沉靜 的「療癒系」特質,撫平旅人心緒。

自然淬鍊 豊島和犬島的藝術遺產 曾因環境污染而惡名遠播的豊島,經過漫長歲

海邊的黃色大南瓜是許多人 的旅遊Must do list之一。

月整治,逐漸恢復往日色彩;再加上建築師西沢立 衛設計的豊島美術館,名氣不輸直島。 往返豊島的交通不甚方便,船班少且費用高, 但山腰的美術館卻值得這趟舟車勞頓!建築物融入當 地自然景觀,遠看像是白色大飛碟伏在山巒之中,館 內的作品只有一件,就是美術館本身。偌大的水泥牆 展館裡,開了兩個圓形天窗,讓光線、微風、雨水及

60


自然聲音隨意流瀉;地上則開了許多氣孔,不時冒出 水滴,景色分分秒秒不同,讓人沉浸在大自然的溫 柔撫慰中。豊島美術館本身具備的獨特自然魅力,坐 著、躺著都能享受與世隔絕的寧靜。 從豊島前往犬島,這座現代藝術的基地曾因開 採提煉銅礦而繁榮,人去樓空之後,由建築師三分

瀬戶内國際藝術祭是全世界首次以島嶼為舞臺所舉辦的藝術活動,最初目 的是以現代藝術活化當地發展,進而解決人口外移問題。主辦單位於眾多 島嶼中,選了直島、豊島、犬島、大島、小豆島、男木島、女木島以及高 松港等地域舉行,後來又增加了季節限定的島嶼,今年邁入第三屆,共有 12座島嶼參與盛會。活動期間,發行3日乘船券和藝術祭鑑賞護照,是跳島 攻略的最佳工具,記得行前查詢規畫船班資訊,讓遊程事半功倍! 春:3月20日—4月17日 夏:7月18日—9月4日 秋:10月8日—11月6日

一博志和藝術家柳幸典共同改造,為犬島精鍊所美 術館,讓歷史的淬鍊痕跡與藝術共存再生。日本建 築師妹島和世也率領其團隊建造「家計劃」,在島 上增加了一些藝術設施,例如隨興放置在舊房子邊 的鋁製小兔椅,融入緩慢的犬島生活中,整個島嶼 彷彿成了一座活的美術館!

在眾多作品裡,臺灣藝術家王文志的「橄欖之 夢」與林舜龍的「跨越國境.潮」特別吸睛,前者以 竹屋融入小豆島美景,後者則在小豆島的海灘上設置

重獲新生 眾小島迸出另類藝術探險

196座兒童雕像,象徵尋找夢土與文化落地生根意象。

瀨戶內海的小島都有不同設計亮點,直島、豊

透過藝術祭的形式活化地方發展,瀨戶內海

島、犬島以特色美術館吸引遊人來訪,小豆島、女

上的島嶼重獲新生,藝術家、當地居民、志工和遊

木島、男木島、大島等也有各建築師與藝術家團隊

人能交流互動,彼此都和這塊土地產生共鳴,成為

進駐尋找創作靈感,也別具特色。除了七座主要島

引人注目的另類藝術之旅。乘著渡輪移動在各島嶼

嶼外,沙彌島於春季開放,秋天則增加本島、高見

間,享受大海濤聲和藝術洗禮,藝術祭連結了當地

島、粟島、伊吹島。

風土民情,真實感受美好生活體驗。

大竹伸朗的「針工廠」,以 棄置在宇和島造船廠的漁船 為主體創作。

跳島旅行 三年一次的奇幻藝遊─2016瀨戶內國際藝術祭 61


新北市文化 22 新北浮世繪 在地 × 場域

承載藝術的光盒子 陶博館 讓世界看見臺灣陶藝 文字/廖玉琦 圖片提供/鶯歌陶瓷博物館

鶯歌陶瓷博物館自2000年開館至今, 兼以傳統記憶、創新技藝一甕釀藏,娓娓向普羅大眾引介陶藝美學, 活潑的展示與行銷成為文化休閒、陶瓷專業交流與國際化的重要平臺。

62


住在鶯歌十幾年,一直覺得這個臺灣早年的「製陶重鎮」非常奇妙,鄰居之間可能是陶瓷產業 上下游關係一環;小街狹巷中尋常人家可能藏著不為人知的老陶藝師、青瓷畫師;也有與遊客閒聊家 常、邊顧小孩邊修著石膏的模具廠家;轉角碰到不認識的長輩,還會親切問候你父母是誰?彷彿古早 小鎮的緊密人情聯繫依舊。他們碰到觀光客問路,聊起陶瓷博物館,語氣親切又矜持,會說:「自己 做了一輩子杯盤不用看那個啦!」但也會為了地方擁有這麼一座國際級博物館,或許還展出過下一代 的陶藝作品,而不自覺露出欣慰又驕傲的神情。

在地的硘仔博物館 拾階而上,熟悉的清水模、鋼骨架,挑高透明玻璃帷幕映入眼簾,自由通透的簡潔空間,自然 導入虛實光影變換,讓舞臺焦點的陶瓷藝品在素淨沉穩的氣氛中,呈現豐富的風華質感。背景建築 如大型透光盒子,自在地與藝術品融合無隙,也讓陶博館身處傳統地方產業色彩強烈的地域,卻恰 如其分展現專業性與現代感,促使新北鶯歌成為國際當代陶藝重要舞臺。 陶博館是全臺第一座陶瓷主題博物館,館內完整呈現臺灣陶瓷發展史與陶藝各面向,一樓常態 展品搭配多媒體互動與實境影片,讓民眾對製陶的原料、製作方法、釉料、窯爐等更加瞭解;弧形的 「陽光特展室」不時舉辦藝術家特展,陽光大片灑落,藝品如沐自然聚光燈;二樓則生動介紹臺灣陶 瓷各時代樣貌,從史前、原民,到傳統硘仔、現代精密陶瓷,俯拾皆文化,處處展親切。三樓的特展 空間則規畫各種主題,包含國內外古今精采作品,用最親和、零距離的方式供人賞玩、接近藝術。

弧形的「陽光特展室」不時舉辦藝術家特展,讓藝品如沐自然聚光燈。

承載藝術的光盒子─陶博館 讓世界看見臺灣陶藝 63


新北市文化 22 新北浮世繪 在地 × 場域

曾與美國駐村藝術家共同完成沙坑《Taiwan Is》創 作,他們結合當地傳說,放入鳳凰、魚龍雕塑,所 圍的陶磚圖案則由小朋友自由發揮,這件結合在地 元素的大型作品也長留在園區中,廣受遊客喜愛。 此外,陶博館於2004年起舉辦的「臺灣國際陶 陶博館每年邀請 在地藝術家設計特 色 造 型 甕,提 供 參 與民眾收藏。

藝雙年展」也是陶藝界一大盛事。自2008年起以4 年為區段,交替舉行策展競賽及作品競賽的創新模 式,由國際策展人邀集國際知名陶藝家參展,更躋 身全世界四大陶藝雙年展之一。

從小在三鶯地區長大的陶博館祕書陳寶珍指

如2008年「無垠」意喻藝術無限可能性、2012

出:「鶯歌本來就是臺灣著名的陶瓷之都,因此在各

年「陶藝觀象」則寓有陶藝萬象之美。上一屆2014

方倡議之下於本地成立陶博館。每年展覽與活動一

年「新陶時代」,更邀請比利時陶土3D列印團隊,

直有脈絡地規律進行,如三年一次當地主題展、兩

展現結合藝術與科技的新穎作品,將幾萬年傳統

年一次國際展覽,更常態規畫各種主題展覽、陶藝

的陶瓷帶入數位時代,驚艷全球。因此亦獲邀參加

獎、陶瓷藝術節等,致力陶藝教育與推廣使命。」

「韓國2015京畿世界陶瓷雙年展」,陳寶珍與26位臺

其實陶博館與鶯歌老街同年成立,也與地方連 結密切,從辦理陶瓷嘉年華活動、彼此活動的縱橫 配合到最近陶神迎入陶博館,皆與地方協會團體環 環相扣而有諸多磨合。陳寶珍提到早期的陶瓷嘉年 華本是商展性質,一年一度集合散落鶯歌各處的商 家聯合設攤聚會。陶博館接辦之後,畢竟身負教育使 命、立場不同,更傾向設計活動鼓勵民眾參與、認識 陶瓷。「有些商家覺得與期待不符,所以陶博館只辦

灣陶藝家與會,對韓國傾國之力舉辦大型陶藝展印 象深刻。這是繼德國、西班牙之後,陶博館再度受 邀海外參展,以往也曾到比利時舉辦巡迴展,或與 義大利、美國、日韓密切進行陶藝交流,或結為姊妹 館。她認為相對於西方現代陶藝,臺灣陶藝帶有的 本土意涵、亞洲美學,與中國圖騰、書法身影等元 素,都是國際上獨特而受注目的優美作品,陶博館 也會爭取更多機會,「盡量把臺灣的東西帶出去」。

到2007年,2008年轉型為國際陶瓷藝術節,每年籌畫

本屆國際展「觀」則是作品競賽展,不限制

不同主題展出、國際藝術家交流與親和空間。」像民

主題,廣徵具獨特視野、觀念的作品,呈現多元國

眾參與壓印、拉坯、套圈圈,或巧思舉行迷你磚蓋房

際陶藝創作。今年雙首獎的得主,包括年僅25歲臺

子、趣味烤披薩窯和麵包窯等活動,皆頗受好評。

灣年輕藝術家吳育霈,「技法前所未見,以往都是 將陶土成形燒製上釉,他則將陶沙塑成堆,澆淋2 種釉藥,多次燒成,是全新的嘗試」;另一位首獎 得主則是日本的小島修,也曾在陶博館擔任駐村陶

接軌國際陶藝的火車頭 身為專業博物館,陶博館也透過各種管道積極 與國際陶藝界接軌,爭取知名度與影響力。如2008

64

藝家,創作靈感源於臺南老宅,融合在地瓦片、土 壤、玻璃等多元素材,結合地方情感與當代陶藝潮 流,相當精采。

年1月開放的國際駐村計畫即吸引國際知名陶藝家

在國際專業陶藝環境中,陶博館2005年順利進

造訪,今年約有十幾位駐村藝術家,目前已有50多

入會員審核嚴格的國際陶藝學會,並爭取到2018年

位藝術家前來駐村。陳寶珍笑說兒子的國小班級還

世界年會主辦權。目前設定東方神祕文化主題《跨


鶯歌陶瓷博物館 自1988年倡議興建,2000年11月

2016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首獎得主吳育霈《土》。

26日正式開館啟用。 地 址:新北市鶯歌區文化路200號

界,東方》,陳寶珍笑道:「我們的英文名稱還自

電 話:02-8677-2727

創了Orientalia新詞,希望帶領來自世界各地的陶藝

交 通:

家體會東方禪學、佛學等文化元素。」也預計跟國

搭乘臺鐵火車至鶯歌站下車,由文

內陶藝家以及臺藝大、北藝大雕塑學系合作,展現

化路出口出站右轉,即進入文化老 街商圈,沿文化路步行約6分鐘可

臺灣的自然美景特色。當初經由國際友人推薦入會

遇見鐵軌涵洞,右轉穿過涵洞隨著

的陶博館,現也以會員身分力薦國內陶藝家,去年

指標3分鐘可達陶瓷老街(尖山埔

年會審核新增5位國人,積極帶領藝術家走入國際,

路),左轉順走文化路3分鐘可達 陶博館。

讓世界注意臺灣。

不斷進化壯大的博物館

2016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首獎得 主小島修《懷舊15 TWT-02》。

陶博館歷經臺灣力倡文化觀光、文創產業等 時期,不斷與在地陶瓷產業、藝術家及學界緊密合

未來鶯歌與三峽地區的文藝休閒機能還可望更

作,讓200年歷史的鶯歌陶瓷招牌愈擦愈亮。除了常

多元濃厚,如籌建中的新北市美術館,與目前北大

態開設民眾陶藝課程,並與學校合作培育人才,鼓

特區藝術大道、左岸自行車道、李梅樹紀念館、歷

勵學生參賽或舉辦師生聯展,甚至與日韓大陸香港

史文物館、陶博館等,建構整體博物館群的概念,

等地大學聯展;辦理陶瓷新品獎、金陶獎等競賽,

讓下一代有更多機會接受藝術的薰陶。

讓優秀作品在館內擁有展示平臺。

除了陶藝專業展出之外,館方後花園4.6公頃的

目前陶博館透過參賽、參展活動以及訪問收

開放性陶瓷藝術園區,也是陶博館強調親子同樂的一

集,已建立完整藝術家資料庫,積極互動扶持。如

大特色。偌大的空間以陶瓷組成元素為主題規畫,讓

2001年起為幫助921災後梅農,所發想的醃脆梅異業

藝術品離開投射燈,「種」在茵綠草坪上,與民眾面

合作,每年邀請在地藝術家設計特色造型甕,供參與

對面互動,展現自然與藝術融合的無形美感。

民眾收藏。鶯歌陶瓷博物館更以競賽模式,倡導「鶯 歌燒」的在地品牌研發創新,提升陶瓷產業與工藝。

在這裡,遊客春天來訪醃脆梅、夏天攜家帶 眷在可愛陶瓷彩球間戲水,附近居民尤其喜歡清晨

每三年舉辦與鶯歌在地有關的展覽,如「家在

即開放的陶瓷公園,可以在廣闊的草坪運動散步。

鶯歌我做陶」,展現在地藝術家到鶯歌做陶的故事;

16年來,這座專業博物館不斷封存詮釋展演臺灣陶

或「鶯歌製陶200年特展」讓民眾認識在地工作室;

藝,卻也拓展多元功能,還「就近管理」三鶯藝術

以及今年的「硘味鶯歌城」陶瓷特展,更貫穿鶯歌陶

村,儼然化身全民文化休閒博覽會,未來靜待這專

瓷各發展階段、走入鶯歌各處,使館中有城、城中有

業與親和兼具的「創藝」場域,與藝術家攜手創造

館,更能領會完整立體的鶯歌文史面貌。

更多傳唱後世的精采演出。

承載藝術的光盒子─陶博館 讓世界看見臺灣陶藝 65


新北市文化 22 新北浮世繪 在地 × 場域

置身喧嘩的寧靜書屋 書房味道

文字•攝影/黃倩茹

圖片提供/書房味道

在林口的舊街巷尾,出現寧靜的書房味道, 仿如低調隱身的古本雜貨屋, 書房主人陳輝龍以人文氣味起夢, 賣書、賣雜貨,賣茶,重拾古樸的庶民暖意, 傳遞古本小物以及日用之美。

66


熱鬧的廟宇、喧囂的街道,位在林口舊街最尾末棟,寧靜的「書房味 道」,在此上演著書房的日常,日復一日。 書房味道的主人,陳輝龍,是小說家,過去曾經擔任美術編輯、報社主 編、研究員、影視集團創意總監,電臺、雜誌集團和音樂網站的創辦人。回 顧十年的高階經理人職涯,他形容,「每天睜開眼睛,我的眼前就是浮 現數字,各式各樣的數字交錯排列著,負責做規畫、做決策,卻忙 到連自己公司出版的雜誌都沒看過。」

與上海錯身 返鄉的書房味 開一間「書房味道」這樣子的店,在陳輝龍的心中一直醞釀 著。在上海工作期間,陳輝龍的住處位於上海新天地旁,一個人的外 地生活,開伙煮食總不是那麼方便,漸漸地,他習慣在離住處走路不遠處 的「吉祥草素菜館」用餐,也與餐館老闆結為好友。陳輝龍說,吉祥草的菜 單,是一本名為《味道》的雜誌,隨著四季更迭、蔬果盛產種類變化,一季 一刊,《味道》的內容包含了菜單、食譜、養生方法,與上海素食館地圖。 有趣的是《味道》的分享,公開了餐館菜色的製作方式,還推薦客人到其他 素食餐館用餐,陳輝龍指出,這是因為老闆希望讓客人在不方便出門時,也

書房味道位在林口 舊街巷尾末棟。

可以在家裡自己動手嘗試料理,遇到餐館休假日時,客人還知道可以上哪用 餐,不會撲空。 吉祥草不只是一間餐館,也展售著古文具、沉香、線裝經書、手作品, 在吉祥草的二樓有一個小空間,原本租給販售進口原文書籍的團隊,但生意 慘澹,陳輝龍起初計畫當原有團隊退租後,就要在此開啟書房的夢想。只不 過,當空間條件備齊時,陳輝龍卻因種種因素,決定返臺定居。 回臺後,陸續居住臺南、宜蘭兩地,評估著書房的適合位置,也考量自己 宜居的狀態,最終,天時、地利、人和,書房味道現址的房東,決定從自己經營 的招牌事業退休,而林口又是陳輝龍的家鄉所在,就這麼順理成章,「書房味 道」落腳林口舊街。 「書房味道」的起名,除了延續吉祥草的《味道》之外,也說明了書房 味道不是一間只賣書的書店,陳輝龍表示,「書房味道即是以前街上雜貨店 的概念,賣書、賣食器、生活五金,但不是賣柴米油鹽的雜貨店。」

置身喧譁的寧靜書屋─書房味道 67


新北市文化 22 新北浮世繪 在地 × 場域

人文反思 回歸惜物本質 擔任過高階經理人,隨著時代 的演進,在不同的時間點開創了許 多新媒體形式,回歸到自己心中醞 釀許久的「書房味道」,陳輝龍明 白指出,「我以前經商用的那一套 方式,現在完全不用」。 對效率至上的企業而言,要開 設門市,最快的方法就是花錢請設 計師、找工班,以最快速完工、開幕 營運。不過在書房味道,為了想實踐 自製動手的樂趣,陳輝龍就像剛入行 的工匠那樣,一點一滴做出成果,從

民間藝術,相對於藝術家,有著無名的工匠之美」,陳輝龍對於民藝之美,著迷不已。

水電、泥作、層架、桌椅、植栽等, 親力親為完成,並與每一位到訪書 房味道的朋友們分享。 這樣的思維,來自陳輝龍想要 實踐柳宗悅,這位民藝運動思想家 的想法,「用,是超越一切的工藝本 質」。同時間,陳輝龍也想藉此敘述 對資本主義集體敗壞的反思,「在資

「一如我們要販售的物品,不知如何是好卻要銷毀的美麗書 本,主人夜逃棄而不顧的生活雜貨,數位時代斷離的手用文具品,無 名卻悄悄耕作的小面積茶葉飲品」,2013年底開幕時,書房味道在臉 書上如此陳述自己的營業項目。陳輝龍說,「書房味道就是社區裡新 式雜貨店的概念,賣書、賣雜貨、賣茶。」

本主義的思維下,現代人總是習慣

書,只有Outlet書籍、古董書和二手書這三種,不見經濟、企

把東西拿去丟掉,可是,東西明明還

劃、勵志類的書籍,陳輝龍以書房主人的姿態,精選每一本陳列在書

可以用,為什麼要丟掉?」

房裡的好書,他總說自己是書房的工友,負責搬運、標價,但也就在

因此,在書房味道裡,不合格 的原木板條、僅是原色孔距有誤的角 鋼、被南部糖廠拋棄的怪顏色窗櫺 與事務桌、夜市攤位使用的蛇腹探 照燈,種種被資本主義淘汰的物件, 一一被陳輝龍相中,在書房味道裡頭

68

古本雜貨屋 書、茶、民藝交會拾光

書店的工作日常中,得以體現分享他的評選好書,以及他想傳遞的溫 暖價值。Outlet書籍,是一般書店無法經營的項目,曾經走過媒體、 出版業界,陳輝龍因熟悉出版界的生態,知道某些書籍在版權期限到 期時,即便全新,也必須被出版社裁切銷毀。於是,當書房味道成 立時,他奔走許多出版社之間,搶下這些即將被「安樂死」的美麗書 本,在書房味道獨有的Outlet中,等待愛書人。

擁有新生命。比方說,孔距有誤的角

生活雜貨,大多以手作、瓷器為主,這也是對民藝大師柳宗悅

鋼,仍然恰如其分地扮演了書架的角

的致意。陳輝龍說,柳宗悅曾經在日治時代來到臺灣,爾後回到東京

色,只不過有點參差,為了站得更牢

成立民藝博物館,透過柳宗悅的足跡與視野,讓臺灣由陶藝到竹木布

靠,只好把書架鎖上牆壁,無形中又

等工藝都完整保存,這些我們看似平常的用品,也有了另一層深刻的

多了防震的功能,至於書架頂端角鋼

價值,「民間藝術,相對於藝術家,有著無名的工匠之美」,陳輝龍

的高低落差,反倒成為另一種風景。

對於這樣的美,著迷不已。


於是,他仔細讀著柳宗悅的著作,追隨大師的腳步,找出大師曾經造訪過的 燒窯,帶回日本很美的瓷器、陶器、食器,透過書房味道與大家分享。陳輝龍表 示,林口有許多新成立的家庭,新生的家庭總需要添購碗盤,他從日本帶回這些

書房味道 A Book Room

很有韻味的窯燒食器,以平實的價格,讓人容易取得,最主要的目的,即是希望

地址:新北市林口區中正路356號

讓人們可以真正使用民間藝術作品,也讓民間藝術作品真正被使用。

電話:02-8601-4370 營業時間: 週三到週日14:00-21:00

獨身找「茶」 重拾在地底蘊

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 abookroom

至於茶,又有著另一段故事。 最開始只因覺得書房需要提供飲品,既然要提供飲料,陳輝龍認為,就必須有 相對等的質感。另一方面,書房味道落腳林口,他也覺得應該要發揮在地特色,提 供林口產的茶。他從文獻中發現,林口曾經是茶業改良場的所在地,不過卻沒有當 地的茶飲,於是,他將目標擴及北臺灣,尋覓坪林、三峽的茶葉。 陳輝龍找茶,並不像找供應商般地那麼簡單,他先找到茶園,開始和製茶人 談製程,憑著自己的經驗與記憶,改良茶葉製程,與製茶人合作製茶,開發新口感 的茶葉,說起來,陳輝龍也是個製茶人。剛開始在林口找不到茶的陳輝龍,不死心 地四處尋覓,終於找到一塊小面積種植林口茶,同樣加入自己的想法,做出屬於林 口、屬於書房味道的特色茶飲。 他說,「茶葉這件事情,從頭到尾都是我一個人完成的,我在做一個人的 事」,會這麼說,是因為以前在企業工作時,總是一群人一起做事,每個人都被 組織分工,只做自己負責的事,於是出現「在雜誌集團任職,卻沒看過自己出版雜 誌」的荒謬情節。 現在,陳輝龍可以事事自己動手做,搬書、上架、標價,找茶、製茶,和手 作工作者合作,讓新世代的手作工作者擁有另一個展出的管道,到各地尋覓無名 工匠的民藝作品,讓更多人在生活中享用民藝之美。

憑著經驗與記憶, 陳輝龍改良茶葉製 程,與製茶人合作 製茶,開發新口感 的茶葉。

置身喧譁的寧靜書屋─書房味道 69


新北市文化 22 新北浮世繪 在地 × 場域

山中合作社 & 伍伍群聚 金瓜石的影像記錄員

因文化替代役而分派至金瓜石的陳昱安,遇到祈堂老街上柑仔店的秀琴阿嬤, 無意間開始拍攝紀錄片,愛上金瓜石的「慢活」生活, 與好友沈文強一起成立工作室「山中合作社」, 後來索性在當地租下一個空間,取名「伍伍群聚」, 用影像記錄金瓜石歷史幽光。

文字•攝影/張傳佳 圖片提供/陳昱安

70


從石山里五號路的「伍伍群聚」空間,穿越時雨中學的操場走 到祈堂老街,來到林秀琴阿嬤的柑仔店。秀琴阿嬤已在收拾店 鋪並準備關門,陳昱安自然地向秀琴阿嬤問候,拿了零錢向秀 琴阿嬤換了三包鋁箔包裝的奶茶。

祈堂老街僅剩的柑仔店 此時,秀琴阿嬤正聽著日本軍歌,就在我們 面前自在地哼唱起來。陳昱安隨即用臺語問阿嬤, 「這條歌在唱什麼?」秀琴阿嬤一邊哼唱,一邊細

陳昱安服文化替代 役期間,其宿舍就 在祈堂老街上

聽歌詞,同時解釋述說歌中主角所搭的船被炸彈攻 擊,劇中人想要找同行友人,但船身仍不斷下沉, 主角心急如焚。秀琴阿嬤悠悠地唱著,「你們聽 唔,但我聽這首歌,會聽到哭。」

繁華沒落的祈堂老街

想幫陳昱安與秀琴阿嬤拍張合照,卻被秀琴阿

祈堂老街是一條典型的山城街道,沿著長長

嬤搖手拒絕。秀琴阿嬤不喜歡接受訪問拍照,如果

的階梯一路往上走,老街的盡頭是當地信仰中心勸

不是陳昱安因為替代役被分發到金瓜石地區,替代

濟堂。勸濟堂上方的關聖帝君銅像於1991年建造完

役宿舍正好在祈堂老街上面,秀琴阿嬤與陳昱安不

成,重量25噸、高35臺尺,不但是東南亞最大的關

會有機會相親相熟。「晚上陪阿嬤看電視,早上六

聖帝君銅像,更是金瓜石地區的精神寄託。

點會幫阿嬤除草。」陳昱安用少年人的熱情誠懇, 漸漸打動秀琴阿嬤,三個月之後,原本不愛面對鏡 頭的秀琴阿嬤,竟開始讓他拿起相機拍攝,「山中 合作社」的一切也由此展開。

在巨大的關聖帝君神像庇護下,秀琴阿嬤的 柑仔店每天仍沒有太多人光顧,但秀琴阿嬤還是日 日早起,稍做運動後就拉開鋪門。其實,以前的祈 堂老街並不是這般樣貌。這條老街曾被稱作「小

畢業於臺南藝術大學動畫影像美學所的陳昱

銀座」,窄窄的街道上商業活動興盛,西醫醫院、

安,大學時期即是攝影社的成員,在金瓜石的替代

中醫藥鋪、雜貨店、鐘錶店、服裝店、製餅店、理

役期間無意間拍起紀錄片,守著祈堂老街柑仔店的

髮店、肉舖、酒家等,整條街開滿店舖,秀琴阿嬤

秀琴阿嬤就是他的第一個女主角。「其實阿嬤是

所在的柑仔店也是熱鬧街道的中心點,從秀琴阿嬤

刀子口、豆腐心,但阿嬤真的不喜歡拍照,如果她

身上穿著的訂製服,還可以看得出一絲過去榮景。

的身體不舒服,會牽拖說都是因為攝影機害她骨頭

「秀琴阿嬤穿的衣服都是20多年前的訂製服,從日

疼。」陳昱安說,所以他每天都會觀察秀琴阿嬤的

本帶布料回來裁縫,尤其是冬天穿著的大衣特別有

身心狀況,如果阿嬤當天早上的身心狀況好,他就

氣質。」陳昱安說。

會抓緊機會多拍一些畫面。

但金瓜石的沒落也超過了20年,如今整條祈堂

陳昱安退伍之際,紀錄片才拍到一半,於是他

老街只剩下秀琴阿嬤的柑仔店與對面的小咖啡廳開

申請金瓜石博物館的駐館藝術家計畫,找來大學好

著。在冷清的老街上,秀琴阿嬤向陳昱安閒聊的內

友沈文強一起完成紀錄片。此時紀錄片也加入另外

容多半是細碎小事,例如街坊鄰居的八卦、生意狀

三位年近九旬的主角──臺灣金屬礦業公司資深員

況好不好、種的植物長得好不好;直到某個飄著細

工張阿輝、仍在帶遊客淘金的老礦工陳石成、希望

雨的夜晚,從店裡播放的日本軍歌開始,秀琴阿嬤

能夠復興臺車索道的鄭春山。

悠悠地講起很久以前的故事。

山中合作社 & 伍伍群聚─金瓜石的影像記錄員 71


新北市文化 22 新北浮世繪 在地 × 場域

祈堂老街柑仔店 的秀琴阿嬤。

九旬秀琴阿嬤 在地活歷史

伍伍群聚回饋社區

「美國空軍來空襲、掃射,對水湳

拍攝紀錄片的過程中,陳昱安與沈文強漸漸開始對當地產

洞的煉金廠,金子最要緊對嗎?對那邊掃

生更多瞭解,也開始希望自己在拍攝紀錄片的同時,也能為當

射,掃射就很多人,跟你說都一整排、一

地更多做些什麼,以回饋社區。

整列的人啊,幾個我都不敢去算。」秀琴 阿嬤難得開始講起年輕時的回憶,「空襲

陳昱安觀察到,「如果廟舉辦很熱鬧的慶典活動,阿 嬤一個人在街尾,一個人在家裡,沒有人邀她,她可能就不

就要趕快跑去醫院,去這裡的金瓜石醫

會想要走出去參與祭典。」他也說到:「在老街上其實還有

院,車子就把我們載去水湳洞的醫院,就

很多類似的狀況,他們就好像時間靜止一樣,沒有跟外面的

是比較輕傷的啦。」陳昱安說,秀琴阿嬤

世界互動,沒有前進,一直停留在那樣的狀態,就守著雜貨

說起這些事情的時候,他內心馬上就意識

店,或是一個人在家裡。」

到這是屬於當地的重要歷史,趕緊抓起相 機記錄下這段內容。

金瓜石地區自從礦業沒落以後,青壯人口嚴重外流, 觀光產業也仍在努力發展中。陳昱安說:「大家對於老街發

陳昱安在金瓜石博物館擔任駐館藝

展的想像,或者是看待現況的方式,又有很多不同的聲音,

術家期間,找來大學好友沈文強一起參

到最後很可能就是因為這樣子不同的聲音,變成大家各自努

與,「山中合作社」工作室因此成立。後

力,進度與成效就變得很有限制。」

來,他們陸續訪問了約30多名金瓜石當 地的人士,慢慢梳理出包括秀琴阿嬤等 四名當地人士作為紀錄片主角。沈文強

72

紀錄當地三大祭典:關公節、媽祖遶境、青草祭

說:「影像的事情陳昱安負責,我就負

為了讓山中合作社擁有一個基地,得以繼續完成紀錄片

責其他所有事情。」平常的日子,沈文

的拍攝,也讓金瓜石各社群能在當地有一個交流平臺,陳昱安

強在生技公司有一份正職的業務工作,但

在結束駐館藝術家後,即與沈文強一起在石山里五號路上租下

他每個週末都會上山來到金瓜石,協助展

一處樓房,因為正好門牌剛好是「五五號」,故將該地取名為

覽、場地等所有打雜工作。

「伍伍群聚」。沈文強說:「古人說三人成伍,我們希望從我


們兩人,以及另一位幫忙製作音樂的夥伴開始,可以把這裡運作成一個平臺與 據點,讓藝術家在此創作、展覽的同時,也做一些回饋當地的事情。」 未來,「山中合作社」工作室與「伍伍群聚」據點,除了繼續完成紀錄片 之外,也希望能夠參與復興金瓜石地區的三大祭典之一的「青草祭」;另兩大 祭典「關公節」與「媽祖遶境」長期以來都一直不間斷舉辦,唯獨青草祭停辦 已久。陳昱安說:「青草祭是在端午節當天早上舉辦,會請出勸濟堂的天王君 帶信眾採草藥,天王君會透過抬轎者的長木棍,點出指定的草葉,信眾會再將

山中合作社 伍伍群聚 兩名不到30歲的大學同窗陳昱安與 沈文強,一起在當地成立「山中合 作社」工作室,並於今年6月開設 「伍伍群聚」空間,希望成為歷史 文化交流、回饋當地社區的平臺。

草藥採下,做成草藥丸子讓信眾取用。」由於近年醫藥發達,幾乎已經不再舉 辦青草祭,因此陳昱安與沈文強希望能參與復辦這個特殊的祭典。 訪問進行當下,陳昱安與沈文強也正在忙著6月中旬的「金瓜食 迎媽煮」 展覽,那也同時是「伍伍群聚」場地的開幕活動。媽祖遶境時信眾的休息場 地,就在現在「伍伍群聚」樓房下坡處的廣場,每到祭典期間所有阿嬤會使出 拿手絕活,用「手路菜」招待信眾。已參與三次當地媽祖遶境活動的陳昱安, 訪問了當地的阿姨、阿嬤,用溫馨感人的影像故事,搭配炒紅彩頭、金瓜米 粉、芋頭粿、雞捲等好菜,記錄這些手路菜背後的歷史與情感。 雖然陳昱安與沈文強都是來自臺北的年輕人,但是當地耆老與民眾仍很歡 迎這些年輕人的加入。其中瓜山國小校友會的成員,就給予他們不少鼓勵與支 持。陳昱安提到,這裡的老人常說:「這(家)都沒人、這(家)都沒人。」 陳昱安與沈文強希望,透過他們的小小努力,可以為金瓜石地區留下一些動人 的影像紀錄。

媽祖遶境是金瓜石當地的重要祭典之一,信徒會抬著神轎高高低低攀爬樓梯。

山中合作社 & 伍伍群聚─金瓜石的影像記錄員 73


新北市文化 22 新北浮世繪 工藝 × 美學

形意之間盡展天地之美 開創繽紛公共藝術 吳建福 文字•攝影/廖玉琦 圖片提供/吳建福

不宥於特定載體,不拘泥傳統形式, 吳建福從室內陶藝創作走到戶外大型公共空間藝術, 20多年來不斷突破自我、融合不同媒材, 以光影、色彩、材質語彙傳達希望、生命力與自然之美。

74


暖陽穿透鶯歌三鶯藝術村一處挑高的大幅玻璃窗,為屋內極盡伸展翅 尖的飛翔之翼鍍上一層銀光,它整齊旋鎖著螺絲、琉璃之眼流轉炫彩, 動靜剛柔並濟;另一方三米高的一彎鋼構水流怡然停格在潑灑瞬間,線 條寫意簡練,靈活地以水花綻放收尾,誠然上善若水。 曾經設定為陶藝主題咖啡廳的場域裡,不論空間如何流變,四年來 總飄盪著輕柔音樂與閒適的氛圍,散置各處的建築模型,近看如此精美細 緻,但它們放大了十倍以上的本尊可能正矗立臺灣各個空間地域,化身當地民 眾慣以休憩坐臥的公共家具,成為具精神象徵的地標。

多媒材展現當代精神

幫過幾米、鄭問等知名學長接案畫稿。大學時代, 他修習陶藝課,成績頗佳,也因茶藝館盛行愛上喝

曾多次獲國內陶藝首獎的吳建福,其作品由鶯 歌陶瓷博物館及國立美術館典藏,在近十多年跨界 進入公共藝術,自由運用不同媒材,創作元素更多 元。正如他喜愛的竇加(Degas Edgar)、畢卡索 (Pablo Picasso)、傑克梅第(A.Giacometti)等名

茶文化,還在臺大、東吳擔任陶藝社團指導。當年 一時興起拉坯製作杯壺,打算自用和送禮,沒想到 竟有人喜歡他的作品,下大量訂單購買香盒、小器 皿,誤打誤撞賺入好幾萬,帶來很多樂趣與信心。

家,「誰說藝術家只能做一件事情?」他比劃著想

畢業後,學長建議要找份正職以求溫飽,他

像中的線條:「看他們呈現的張力與雕塑精神就更

選擇到臺中朋友的建築師事務所工作,兩年後才回

能理解:『一個好的藝術家會嘗試各種可能性,去

臺北專心從事陶藝創作;而後為了進一步追求創作

表達他的創作』!」他也感嘆臺灣常規限藝術家的

表現,更到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陶瓷組

領域,尤其是學院中的專業切割,導致在創作上有

進修,專心學習陶藝、釉彩。「剛開始做陶藝創

所侷限,但藝術家應該要有選擇創作元素的自由。

作時,我一直在關注土地與人文,偏向大地的議

觀其作品,蘊藏自然、展現自然,你彷彿可以 從那蜿蜒流水、植物蟲魚或海洋琉光等印象中,看見

題。」當時正值921大地震,吳建福有感於人類的脆 弱與土石流等自然反撲的衝擊,覺得人應該跟自然

那個徜徉花蓮海邊、每天爬樹、抓魚、游泳的單純孩

共存,不要過度開發,遂用陶土、樹葉、枯枝,透

子常駐吳建福心裡,他常快樂地以泥以土、玻璃馬賽

過泥土的質感,講述內心「人、環境與土地」之間

克等大地材質,表現地物之美。當創作需面對不同議

的關係,提醒世人避免再發生這樣的災禍。

題時,他也都能從小時候的成長記憶汲取養分,揉合 每個元素,抽象詮釋土地的多元生命力。

但多年後回顧那段創作,他自嘲笑道,「這個 議題比較少人關心,我做的東西好像只有我懂,訴

談起生命中每個階段的創作與學習因緣,吳

求的聲音很小,也只是把感受到的東西做出來取悅

建福也覺奇妙有趣。從小因為喜歡畫畫,經老師推

自己而已。」不過當時的作品,如《地涌之生》,

薦,離家遠赴臺北就讀復興美工,其後又在文化大

以蟬的再生詮釋希望意象、《生命的出口與因子》

學雙主修西畫、雕塑,雖然家裡不予支持,仍努力

則以發芽的造形及芽伸出屏障的形式,傳達生命的

送報、賣麵、在餐廳端盤子半工半讀,還利用課餘

韌性,還是在陶藝展或比賽中獲得不錯肯定。

形意之間盡展天地之美─開創繽紛公共藝術 吳建福 75


新北市文化 22 新北浮世繪 工藝 × 美學

用者的體貼。作品最遠到達馬祖,最大的高17米、 寬11米,妝點彰化美術館整面外牆。 在創作、製作過程中,過去的養成經歷對他幫 助極大,除了藝術學習的正規道路之外,曾在建築師 事務所工作的歷練,短短兩年間讓他累積了監工、土 木、結構、測量、建築繪圖等專業,也意外幫助他快 速跨入公共藝術領域。「我從設計到安裝、跟建築師 溝通都沒問題,畫設計圖的時候就可以想到施工細 節、背後結構了。」他回憶那段禁錮在希望與藝術以 外的歲月:「兩年裡每天都像苦行僧一樣,做著微不 足道的小事,重複水、鋼筋、混泥土的世界,還要跟 工人搏感情,看不到未來,整個心情很毛躁。」但多 年後回顧那一段經歷,卻也因為這一點一滴乏味事 配置於彰化縣立美術館的作品「天地之美」,是全臺 最大牆面公共藝術,細膩層次展現自然人文之美。

因緣積累豐沛的創作能量

構層次與空間藝術的創作者。 也因為吳建福學雕塑專業,熟稔材料、造型能 力;因學過釉藥,能夠自己調配釉彩、因陶瓷專業

之所以會走向公共藝術創作,起因2005年時,

出身,會自己燒製陶板、因本科學習油畫,用色繽

陶博館陶瓷公園延請相關陶藝家製作大型陶藝作

紛嫻熟;至於構圖設計能力,更是復興專科時就掌

品,那時吳建福研究所剛畢業,藝術創作實力已相

握的基本工,可說集眾多美學技巧於一身,再加上

當成熟,也順利承攬該案,開始踏上公共藝術這條

同行裡的好人緣,常集合多個團隊專長一起標案,

路。自此,他的格局開始不同,隨著作品尺度擴

都成為他在公共藝術中最大的競爭力。

增,氣度眼界也變大了。

76

務的累積,造就他對工程界的瞭解,成為難得兼備結

為了實現想要呈現的現代藝術,吳建福還特別

可是,不論傳達的模式如何轉換,不變的仍是

學習金工,把珠寶設計的精緻性放入作品;又因觀

關懷土地人文的初心。吳建福自由運用金屬雕塑、

賞國外教堂彩繪玻璃受到的震撼,逕行到工廠學習

玻璃融燒、陶藝陶板創作、馬賽克拼畫等多媒材元

燒製玻璃,為作品引入光線與色彩的繽紛。他興奮

素,表達不同主題,從新莊龍鳳公園蟄伏的藏雲

地說:「我追求的極致作品,就如電影場景的氣氛

龍鳳、中山女高暢快奔跑的青春銅塑身影;到三鶯

營造,如果把一個珠寶放大一百倍,就接近我要做

之心散列窯體遺跡旁的大盤碗地景藝術;或農委會

的當代、華麗、精緻的感覺了。我會盡量想辦法在

以陶的燻燒、多元物種符號展現土地時空,一層層

能力所及的做工與設計要求下,創造新的視覺,傳

呼應核心考古物品。他的作品普遍運用自然有機造

達未來性、當代感,做出讓人驚豔、足以代表一個

型、幾何線條,交織豐富的生命力,以及對空間使

時代的重要作品。」


帶著藝術展翅高飛

吳建福

彰化美術館中庭的《天地之美》作品,是全臺最大的公共藝術瑰麗牆面, 連建築師黃明威都讚嘆不已,問吳建福:「吳老師你怎麼能把作品跟我的建築 融入得這麼好?」他自豪地解說當時設計技巧:「我用垂直跟水平元素與外圍 建築的色彩、斜線、空間對應,又低調地退一個空間才把顏色放進來,從中 間色調漸進式地進入作品的核心,整合陶板、玻璃、馬賽克等複合元素,用翠 綠、湖綠、濃綠、黃綠……有層次地呈現自然與人文的主題。」完成如此有難 度的作品,他都想為當時的自己鼓掌,也算是藝術生命中一個重要的里程。 在現今網路時代的扁平效應下,文化界限愈來愈模糊,國際間的資訊流 通自由快速,文化衝擊下不斷產生新想法,吳建福卻認為:「創作者不要想太 多,只須關注於現在發生的事情。」所以他不重複歷史、不講悲情,只專注當 代、關心普羅人性本質的探討,「我想要的是好好把現在的精神做出來、留存 下來,呈現出當代意義。」

1966年生 畢業於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 文化大學美術系 創立形意藝術空間有限公司、任國立清 華大學及東華大學藝術設計系兼任講師 經歷: 2015 中興大學人文大樓《心之森》 2015 松山國小《彩虹灣的故事》 2014 彰化縣立美術館《天地之美》 2014 行政院農委會《自然˙物˙語》 2008 三鶯之心《瓷意生活》 2006 鶯歌陶瓷博物館陶瓷公園 《海洋寶島》 2003 獲臺北陶藝創作獎首獎 2002 獲臺灣陶瓷金質獎第一名

正值壯年的他目前創作能量正好,處理各媒材游刃有餘,現在剛好處於

2001 《地涌之生》獲文建會921重生 陶藝競賽第二名

可以著力發揮的時刻。國內公共藝術標案競爭激烈,他的團隊也將走向國際競 圖的模式,未來計畫往國外發展,拓展海外公共藝術市場。「我都用很好的工 與材料,有人說這樣跟商業獲利背道而馳,可是我認為要先把工藝做好,以後 你的價值在後人討論中才是正向的。」他肯定地說。背後不鏽鋼羽翼正閃耀光 芒,彷彿下一瞬間他便將蓄勢乘風飛翔。

吳建福除藝術創作之外,也在大學任教十 年,教授藝術欣賞、陶藝製作,培養科學專 業領域的學子的人文素養、藝術品味。

形意之間盡展天地之美─開創繽紛公共藝術 吳建福 77


新北市文化 22 新北浮世繪 工藝 × 美學

陶塑自然的「經濟」美學 新銳陶藝家 張仲禹 文字•攝影/張俊平 圖片提供/張仲禹

沿著北海岸行駛,先是抵達熱鬧的金山老街,再駛入一條靜謐小路, 不久即到達新生代陶藝家張仲禹個人工作室, 在這棟兩層樓的建築裡, 淬鍊出一個個獨特且充滿自然美感的陶藝作品。

78


經濟系畢業的陶藝家

「人類對這些事物的控制力其 實很薄弱,就像是你不能把一隻狗

位在金山與萬里交接處的張仲禹工作室是棟兩層樓建築, 進入屋內,即看到燒製陶藝品的電窯、練土機,往屋裡走去,其 中一個房間放置雕塑工具、釉料等物品,另外一個房間則擺滿木 材、鐵件等大型製作原料,詢問之下,才知道除了小件陶藝品之 外,張仲禹也製作大型家具。而在這個通透的大空間裡,能將他 對藝術的想像化作實體,同時也滿足他對美感體悟的追求。 大學畢業於和藝術八竿子打不著的經濟系,然而骨子裡熱愛

當作兔子教,你硬給牠吃紅蘿蔔, 牠不想吃就會肚子餓、就會咬你的 手,那就錯了!」靠著一次又一次 的失敗所體悟到的觀念,讓張仲禹 覺得像是過了一個異常艱難的關, 雖然可能還有漫漫長路要走,但至 少是個美好的開始。

藝術的張仲禹也從死板的理論經濟裡悟出某些思想邏輯,「經濟 可以是一種觀看的方式、觀點」,藉由這樣的方式,能去觀察其 他人的行為與想法,進而內化成自我觀點。 大三時的一堂陶藝課,讓張仲禹首次接觸到製陶,一玩竟 玩出了興趣,也就這麼踏上學習陶藝的路途,畢業後到章格銘老 師工作室擔任助手,三年半的時間裡,學習修坯、上釉、木頭與 鐵件處理等技巧,「然後有一天我睡醒,就決定自己開工作室 了!」也許是腦袋裡有著太多構想等著被實現,隔沒多久,張仲 禹便在萬里覓得適合作為工作室的住所,在這個70多坪大的空間 裡,開始專屬他自己的創作之路。

拋開「控制」 找回事物最原始的樣子 會接觸到陶藝,除了大學時期的陶藝課程之外,也是因為在 繪畫上所遇到的創作瓶頸。對張仲禹而言,不曉得該選擇什麼樣 的主題,便無法掌握繪畫時的創作想法,而製陶讓他對於藝術創

售出作品–硬漢兔。

作、以及在主題選擇上有了更多的可能,因此也讓他一頭栽進陶 藝創作的世界。 除了主題的找尋之外,製作手法在一開始也面臨到很大的瓶 頸。在工作室成立約三年的時間之內,就有將近兩年的時間處在試 驗階段,一來做不出自己想像中的作品,二來不曉得該如何改進。

「那個時候算是非常黑暗,時常把窯打開,看到成品便坐在窯前三四個小時,思考為什麼做出來又 是垃圾?」然而在這一來一往之間,張仲禹漸漸體悟到,在製陶的過程中,「控制」是多餘的,每 種原料、素材,都有它們自己能變成的樣子,如果用自己很強烈的想法灌輸在這些物品上,這樣東 西就會變得很醜。

陶塑自然的「經濟」美學─新銳陶藝家張仲禹 79


新北市文化 22 新北浮世繪 工藝 × 美學

拋開對物品的控制,張仲禹反而找到了屬於自 己的主題;而在材料的選擇上,多使用美國黑土、 瓷土、化妝土,除了穩定性高之外,流動性是張仲 禹相當注重的特性,像是化妝土就能很直接地表現 出他想傳遞的自然美感。化妝土其實是一種釉料, 有別於中式陶製品慣有的光滑表面,化妝土能讓作 品呈現出較為粗糙的樣貌、偏向日式做法,這樣的 特點更多了濃淡感,使每樣作品所表現出的味道也 有所不同。 除了原料的選擇,能讓作品充滿流動感之外, 張仲禹在製作過程中也不會刻意修復、使其平整, 如此反而能顯現出物品的自然樣貌,他甚至會用工

張仲禹希望透過作品帶給使用者自然美感。

具刻畫出一些紋路,或是簡單上些色料,用很簡 單的技巧,讓每件作品看起來獨一無二。「對這件 作品的態度,決定做出什麼樣的作品」,這樣的理

張仲禹想帶給使用者的,是在人的視線之內、

念,也許就是張仲禹在看似隨興的手法之下,卻又

在使用這樣物品時能自然感受到的,不添加更多的

能讓每件作品保有自然美感的原因吧!

判斷力,例如某種文化,或是其他人賦予這項物品 的美,而是純粹個人經驗所體悟到的自然美感。

「美」的感知 凌駕於一切之上 在作品表現「自然」的創作想法,讓張仲禹 發亮著眼睛,不疾不徐道出這三年來的深刻體悟。 「所謂自然不是我們看到的大自然,而人造也不一 定就不自然。」他表示,人類所擁有的五感,能 讓我們感受到何謂美及舒適,而這樣的感知既是客 觀、也是主觀,他以「冬夜裡・一個旅人・在空無 一人的車站・等著火車」作為例子,所謂主觀,是 因為每個人的生活經驗不同,因此在這樣的畫面 裡,會產生許多在這幾句話裡看不見的細節,而這

80

談完美感,再談創作態度,「創作最重要的是 想法,所謂技巧其實不像大家想的那麼重要。」張 仲禹表示,如果一個技巧很好的人做出一個很制式 化的東西,那還不如一個技巧很爛的人,做出一個 設計很棒、線條很美、很有味道的物品。因此,在 他眼中的技巧,不過是把一項作品完成的過程,但 他也發現有很多人(包括他自己)會因為習慣,只 憑藉技巧做事以致本末倒置,為了避免陷入技巧帶 來的窠臼,他在製作時也會試著拋開腦中自動建構 的過程,不讓技巧禁錮了創作的美感。

個落差難以被判斷及定義;所謂客觀,即每個人想

這些體悟其實皆來自初期的失敗與挫折;而這

像出來的冬夜、旅人、車站、火車等物,其實大同

樣的經驗也讓他體會到其實只有自己可以去建構自

小異,這是我們身為人類的感知,同時也是侷限。

己對於藝術的概念。不論是基礎技巧、作品精神、

而在人類認知的範圍裡所能擷取到的美感,就是張

還是對於美感的體悟,都在他出社會後近五年的時

仲禹想呈現在作品中的自然美感。

間內不斷堆積,如此扎實、深刻的體驗,也讓他對


於從前沒有機會就讀美術班所產生的惋惜逐漸消散,如今對他而言,

張仲禹

美感與想法無法跳脫於技巧之外,反而才是比較可惜的事。

不斷堆疊的生活經驗 引領出不設限的未來 由於陶藝與茶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讓不想受到文化侷限的 張仲禹開始製作偏向生活化的作品,採訪當天他便在製作以豹為雛形

2010畢業於輔仁大學經濟系,退 伍後任職於章格銘工作室,2014 年於萬里開設個人工作室,作品 以展現「美」為宗旨,希望讓使 用者在使用時感到美感自然,進 而達成生活舒適。不定期至臺北 各大市集擺攤。

的雕塑品,強調不以寫實為主、也許在完成後加上一些複合美材(如 在豹頭上戴上皮製面具等),如此不拘泥於任何形式的做法,讓人期 待作品完成時的樣貌。而除了陶藝品之外,張仲禹也設計大型家具如 桌子、椅子,目前和幾個夥伴接洽設計案,希望能漸漸知道市場需 求,在創作上也能激盪出更廣泛的可能。 從最初接觸陶藝到現在約五、六年的時間,張仲禹歸納出一套 屬於自己獨特的觀點,他表示現在做陶容易遇到「沒哏」的困境,因 此很多人在製作陶藝品時會為了某個概念而做,這樣反而會失去物品 的美感,而一旦這個作品「醜了」,對人而言就沒有意義了、擺在桌 上甚至會變成一樣多餘的物品。綜合張仲禹對於藝術、對於美感的體 悟,不難發現他一再強調之於人類五感的「美」,該如何用既定的材 料找尋出美感,也將會是他未來在創作上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宗旨。 當初在成立個人工作室時,張仲禹也曾設一個停損點,而如今工 作室不但相當順利地運行著,連他對於美感的體悟也經由生活經驗不 斷累積堆疊、進而交融出專屬他的自我風格,同時也使他的作品逐漸 嶄露出一定程度的辨識度,繼續將他帶向更廣泛的創作道路之上。而 在問到對於未來的規畫時,張仲禹若有所思表示:「其實只要我的生 命可以合乎人對於自然的美感,就不必那麼堅持固執、做什麼也就沒 有關係了!」 現年三十歲的張仲禹,闖過對創作主題的撞牆期、以不斷的失敗 歸納出創作時該有的態度、從每天的生活堆疊出想學也學不到的寶貴 經驗,如今帶著對於生命、對於美感的全新體悟,將繼續創作出更多

以豹為雛形的雕 塑半成品,強調不以 寫實為主、也許在完成 後在豹頭上戴上皮製面 具,讓人期待作品完 成時的樣貌。

合乎「美」的作品、帶給更多使用者屬於作品的自然美感、進而達成 在生活品質上的自在、舒適。

陶塑自然的「經濟」美學─新銳陶藝家張仲禹 81


新北市文化 22 新北浮世繪 工藝 × 美學

新旺集瓷

傳遞幸福與 記憶的新瓷彙

年輕夫妻承繼父祖的陶瓷事業,扛起了尖山埔老窯場「新旺陶藝」。 傳統產業求創新,為研發新產品,他們玩轉創意籌辦文化季, 真心護持土地公保庇, 匯集幸福、定調全新「瓷」彙。

文字/謝瑩潔 圖片提供/佳鼎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82


許世鋼與吳佳樺,算來是鶯歌在地製陶世家第四代。自1926年阿祖許銀喜開始興建「包子窯」製 瓦,阿公許新旺創立「燈塔牌」磁磚及轉型生活陶瓷,父親許木川杰引進自動化窯爐設備, 創立「金鋼牌」磁磚並行銷海內外。許家的輝煌,緊緊扣著鶯歌近百年來的陶瓷產 業發展,彼此密不可分。

從阿公的丹青碗 到阿鋼的變色杯 由阿公許新旺所設計製造的丹青碗、水青碗及 陰陽碗,淡青色裡透出翠綠,打下九成市場,是早 年家戶必備的餐桌風景。吳佳樺表示,曾經有位老

許世鋼與吳佳樺採用感溫油墨技術,創意開發

爺爺在展示的丹青碗前佇立良久,感念地說,「有

出「斑斕蝶影感溫寧靜杯」,初看是細膩的黑釉圖

這個碗,我才能養家。」老爺爺以前都要挑著碗,

案,注入熱水後,鮮豔色彩次第開展,蝶影浮現斑

搭火車到宜蘭販賣,但因非常暢銷,很快就被批貨

斕,在杯身翩翩起舞。「其實變色技術很久以前就

商搶光,許新旺總會特地留些給他,「恁阿公,對

有,在外銷市場相當暢銷,只不過圖案都是猛男或

阮有夠好!」

美女,感應到熱度,衣服就會不見。我們覺得應該

尖山埔超過半世紀的風光鼎盛,迎來了中國與

可以更美,慢慢去發想,從臺灣原生昆蟲出發。」

越南低價陶瓷搶市,整條老街的產品趨近雷同,到

當時新北市政府正挑選官方伴手禮,新旺集瓷

了2003年SARS期間,更是景氣蕭條。吳佳樺說,當

受託設計「天燈三景變色杯」,從黑白杯體浮出橘紅

時閒著也是閒著,除了設計生活陶瓷之外,也到處

色平溪天燈、九份階梯山城及野柳女王頭等具有代

做市調找問題,2008年時長輩想要收掉,「我們覺

表性的新北山海景觀。吳佳樺表示,「沒想到大受

得可惜,於是接手試試看。」

歡迎,我們與市府都接到很多詢問電話,後來市府 同意開放販售。」之後又開發設計其他景點,從鶯歌 瓦窯、侯硐三景、萬里海蟹、烏來泰雅到101大樓, 「遊變臺灣」系列不斷擴大編制,以釉色幻化美景, 彷彿遊遍臺灣景點。 新旺集瓷的產品,堅持鶯歌在地生產製造,成 本難免偏高,吳佳樺說,鶯歌有許多功力深厚的師 傅,對於品質管控也很嚴謹,「即使圖像與技術授 權給國外廠商,他們仍然燒不出相同質感,這就是 我們的關鍵優勢所在!」

傳遞幸福與記憶的新瓷彙─新旺集瓷 83


新北市文化 22 新北浮世繪 工藝 × 美學

成立文創品牌 窯場變身博物館 小心翼翼接下傳承,許世鋼與吳佳樺將九十年老店品牌翻新,在產 品設計與行銷層面帶進更多文化元素及歷史故事。他們將原來的「新旺 陶藝」分成兩個品牌,「新旺集瓷」是門市通路,包括陶藝教室與博物 館部分;「集瓷」(COCERA)則是專責於產品開發設計。吳佳樺說, 「集字匯集在地、人文與創新的概念,瓷字則是臺灣元素、生活記憶與 材質運用的連結。集字內部設計為幸,希望傳遞幸福與記憶的感覺。」 為了墊高企業能量,近年來新旺集瓷陸續推出產品,參加國際競賽 皆獲得諸多肯定,其中「鳥巢鍋」獲得2014年德國紅點設計獎;「幸福 同心鍋」獲得金點設計獎與感質精英獎;「豐與收」茶具組獲得金點設 計獎;新旺集瓷本身也獲頒經濟部臺灣OTOP優質企業獎以及新北市政 府幸福心職場銅心獎。 新旺集瓷的門面並不太大,往前數步卻彷彿進入一個明亮寬敞的洞 天。首先看到的是門市展示區,除了本身開發的產品外,也陳列販售多 位陶瓷藝術家的作品。當季「春遊時光」的粉嫩主題,更是將空間提點 得十分輕盈,完全不同於傳統陶藝店家的瓦甕厚重感。 後方偌大的開放空間,是可容納160人的陶藝教室,由專人帶領體 驗陶藝手拉坏、手捏陶、釉上彩繪與馬賽克拼貼,並且燒製成品,親子 可以大手小手一起捏泥巴,情人也能你儂我儂演繹電影「第六感生死

以耐火陶土高溫燒製的「鳥巢鍋」, 獲得2014德國紅點設計獎。

戀」裡的老派浪漫。 步上階梯,時光倏然倒退半世紀,這裡是 「許新旺陶瓷紀念博物館」。吳佳樺表示,在拜 訪廠家與考究文獻時,發現阿公與阿祖在鶯歌過 去的發展歷程,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特地 保留窯場歷史痕跡,並且布展古早收藏及家族照 片,成為鶯歌第一家評鑑通過的觀光工廠。」 斑駁的磚色老牆、退役許久的腳踢式轆轤、 晾在木架上的整排粗胚,以及外邊不時傳來的轟 隆轟隆火車聲,交織成一幅窯場舊日時空。過去 留存下的黑白照片裡,許家的燒陶事業,隨著社 會需求與技術更新,也如火車般不斷向前推進。 從庶民視角出發,「博物館」的自我定位, 二樓的許新旺陶瓷紀念博物館,保留著窯場歷史遺跡,彷彿走入 時空隧道。

無疑是以強大企圖心展現出高度與廣度,並期待 與鶯歌陶瓷博物館一官一民彼此呼應,共同守護 鶯歌陶瓷產業的發展。

84


新旺集瓷

土地公加持 啟動文化季

點,所以希望自己出點力、做些事情。我們從鶯歌

獲獎紀錄: 金點設計產品認證標獎 德國紅點設計獎 日本GOOD DESIGN 文創精品獎/美國IDEA獎項 OTOP企業大賞

歷史與福興宮出發,延伸更多與古蹟、文化有關的

地址:新北市鶯歌區尖山埔路81號

概念,串接成為文化季。」

電話:(02)2678-9571

今年三月至五月間,許世鋼與吳佳樺策畫多時 的「新旺集瓷文化季」活動,正式開始。「我們發 現鶯歌這麼好的地方,竟然沒有被列為國際觀光景

新旺集瓷文化季系列活動,包括戲劇、講座、 導覽及特展,除了邀請「尚和歌仔戲劇團」在福興 宮廣場演出「大願度鍾馗」之外,還有許智閔設計 師主講的「福興鶯歌─作伙來看土地公」及南藝大

瞭解劇團背景,也去看了演出,發現他們非常特

盧泰康副教授主講的「鶯歌失落的窯場與老建築」

別,把搖滾元素融入歌仔戲裡,就覺得這劇團也是

兩場講座。

土地公公挑的!」

興建於1928年的福興宮,主祀福德正神,是尖

三月五日當天的歌仔戲演出,相當成功。「福

山埔的信仰中心,在早年的捐獻芳名碑中,可以找到

興宮廣場不大,原先以為一百位觀眾就很多,結果

許新旺的名字。而土地公與年輕的許世鋼也有一段

大概來了五百人,場地爆滿非常熱鬧。更有趣的

有趣淵源,原來土地公挑選來年爐主,是用擲爻選出

是,晚上七點演出,但早上六點半就有幾十位劇團

哪一鄰,再依戶長名冊一一擲爻,獲得最多聖杯的三

忠實粉絲來占位子呢!」

戶,由里長通知並詢問意願。對古蹟廟宇文化有深刻

兒童節當天的「小小導覽員」活動,則由六位

研究的許智閔說,「土地公喜歡挑選新落戶當爐主,

經過培訓的小朋友講解鶯歌歷史文化,「他們非常

許世鋼擔下家族棒子的那年,就中獎了。」

投入,把故事與講綱記得很熟,臺風也很穩健,」

「我們是被土地公公選到的,祂想做什麼事,

吳佳樺表示,今年有家長反應報不到名,「發現大

也都會自己去選人。」吳佳樺說,「這次我去拜

家對我們是有期待的,開始有點壓力,明年的企劃

拜,告訴土地公公說想請歌仔戲團謝神,那時要找

與執行必須更精采。」

什麼劇團其實還沒有底,結果當天就接到尚和歌仔

門市自由展覽區,布置了「福興鶯歌─有土斯

戲劇團的電話,希望我們贊助製作馬克杯。我們去

有財特展」,詳細介紹了福興宮歷史、建築特色與 古早文物。福興宮目前因漏水、梁柱腐朽,暫時搭 建鐵皮遮風避雨,等待原樣修復,新旺集瓷特別請 來香灰,混合陶土燒製成「平安香火牌」,協助籌 措部分修廟基金,而特展文物未來也預計移至廟宇 廂房繼續展示。 人親,土也親;有土,斯有財。吳佳樺暱稱 的「土地公公」,見證了尖山埔陶瓷產業的興衰起 落,也看顧著許家父祖以至第五代稚童的平安順 遂;新旺集瓷在未來也將繼續將愛揉入泥土,用在

為籌措修廟基金,新旺陶瓷特別請來香灰燒製平安牌。

地熱情燒製出一個個完美作品,不負百年傳承。

傳遞幸福與記憶的新瓷彙─新旺集瓷 85


新北市文化 22 文青藝賞堂

讓邊界消失, 一場哲學家與舞蹈家的思辨之旅 疊韻

身體與文字、舞與思,看似平行的概念,是否有交會的可能? 面對沒有標準答案的命題,法國哲學家Jean-Luc Nancy與 法國編舞家Mathilde Monnier展開長達一年的通信往返, 在舞蹈與哲學間共同想像、共舞,交織成「文」的疊韻。 文字/楊毓馨 圖片提供/漫遊者文化

《疊韻》的開始起於哲學家尚─路克.南希

品味南希在舞作《疊韻》中演出的口白,以文字的

(Jean-Luc Nancy)一篇談論舞蹈的文章,對於一位

語彙,卻逼近舞蹈的運動方式,讓閱讀本身就是在

哲學家居然能夠把一個舞蹈的身體、一位舞者,描

欣賞一支舞。

寫得如此深入,引起編舞家莫尼葉的好奇,「因為 我覺得字裡行間的你就像一位舞臺上的舞者,彷彿 你想像自己在跳舞。」而後一連串法國當代哲學界 解構大師與法國知名編舞家的往返對話,分享個人 對表演、創造、美學的體會、渴望、省思與質問, 同時也為所有藝術工作者、藝術愛好者爬梳出不同 以往的凝視和分析角度。 此書有如劇場分幕結構,開場由哲學家南希、 編舞家莫尼葉於2003年長達一年的書信電話揭開序 曲,而後以《疊韻》為名,編舞家將往返對話編織 成舞,簡單的舞臺上,哲學家以念白的方式化為舞 作的聲音主幹,文本、音樂、寂靜、舞者在現場交 錯進行,舞蹈和音樂的接力演繹,如同哲學與身體 的共舞,分享彼此的觀點,並透過對談紀錄與筆記 爬梳思考脈絡。最終場景回歸文本,引領讀者細細

86 讓邊界消失,一場哲學家與舞蹈家的思辨之旅─疊韻

在哲學與舞蹈如此不同的感受層面和視野之 間,《疊韻》裡呈現的交錯對談,彼此觀點,乍看 下或許會讓讀者有點無所適從,如導讀所言:「舞 與思的疊韻消抹了邊陲、模糊了疆界。輪廓隨運 動浮動,召喚的是身體隨著舞動改變視角,活化想 法。」在身體的律動與哲學思維活動中,抓住與留 住剎那間閃現的意義,是觀者的舞臺初體驗,也是 舞者的哲學初體驗。


多一個 女性詩人的生命聲景 羅思容與孤毛頭樂團

以《攬花去》專輯摘下2012年金曲獎 「最佳客語專輯」、「最佳客語歌手」 的羅思容與孤毛頭樂團,再次以臺灣12 位跨世代、跨族群的重要女性詩人作品 為素材, 完成《多一個》這張充滿原初 生命力的新作品。

文字/林丞閎 圖片提供/羅思容與孤毛頭樂團

在下雨的午後,一些字句、幾段吟唱,或跑或 走而來…… 「以詩入歌」的創作形式,從民歌時期開始醞 釀萌芽,當時余光中、鄭愁于等人的作品均是此風 氣中最為人所使用的創作素材。然而相對較為多數 的男性詩人,女性詩人的作品一直以來在詩壇、文

以國、臺、客三種語言完成《多一個》詩歌作品。 羅思容與孤毛頭樂團透過「以歌 咏 詩」、「影像顯 詩」、「詩即生活」、「詩入校園」的途徑,呈顯 女性詩歌的豐饒版圖。因為詩歌,便如同女性孵育 生命的本能,能承載著文字傳統的根源,同時迸 散、裂解、開花、重生。

學界裡常處於一種偏見壓抑與曖昧的位置,夏宇曾

詩與歌結合與其說是新的創作,倒不如說是

說到:「男性評論者說:『女詩人的情感通常婉約

一種自然狀態的回歸與呈現。羅思容與孤毛頭樂團

纖細……』這樣的預設實在沒什麼意思, 而且在此

的靈魂人物羅思容說:「每首歌、每盆植物、每個

種預設下,相對的雄偉或陽剛也是受限的……。」

人,都有自己原生的樣態,我希望我可以更貼近、

於是在這樣傾斜的氛圍裡,長期以來也讓女性詩作

還原這種原生的狀態。」她以其獨特的敏感度與巧

「以詩入歌」的創作相對零碎且缺乏。

思,編織出十二首詩作的內在聲響與景致,聽著聽

因此,羅思容與孤毛頭樂團為了呈現臺灣眾 多女性詩人以其強韌生命力,共構現代詩壇的多元 樣貌,特別選擇12位跨世代、跨族群的臺灣重要女

著,就像風帶來的雨聲、瀑布迎來的彩虹那般,一 切如此自然地出現,而下個季節的預言也緩緩在腦 中醞釀發芽。

性詩人,包括陳育虹、杜潘芳格、顏艾琳、馮青、

「詩蘊生於土地,最終也將回流土地:多一個

阿芒、張芳慈、零雨、阿翁、利玉芳、蔡宛璇、隱

讀詩人、愛詩人,多一個吟詩人、釀詩人;詩是生

匿等人,將其具原創與獨特性格的詩作譜曲成歌,

活,詩是信仰,最終,詩也會是革命。」

多一個 女性詩人的生命聲景─羅思容與孤毛頭樂團 87


新北市文化 22 文青藝賞堂

在靈魂深處的記憶 尋找野鬼與風 路邊野餐

26歲的畢贛以第一部長片《路邊野餐》橫掃 各國獎項,至今已獲瑞士盧卡諾影展、南特 三大洲影展、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還因此 成為金馬獎史上最年輕的最佳新導演,究竟 這部片厲害在哪裡?

文字/陳宜平 圖片提供/前景娛樂

1989年,畢贛出生中國西南的貴州凱里,正是

情節之外,破碎的時間序與場景跳換,使得整部作

《路邊野餐》電影的場景所在,因此這部片充滿他

品都像是碎片式的呢喃,成為一部兼具詩性浪漫與

對家鄉景色氛圍的嫻熟拿捏,又呈現不同其他電影

長鏡頭冷調的作品。

的異鄉風情。電影中的所有角色,幾乎都是沒有演 出經驗的素人,飾演主角凱里醫生陳升則是他的姑 丈。畢贛說,素人演員那種日常而不善面對鏡頭的 尷尬,正是他心中所描繪彆扭詩人的模樣。而不管 是演出、攝影、拍攝現場,那些破綻與不完美的粗 糙,正是路邊野餐的素樸天才之處。 畢贛以《老虎》、《金剛經》兩部短片成名, 而《金剛經》幾乎就是《路邊野餐》主調性的基 底。《路邊野餐》開頭一段金剛經的偈文,「過去 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更揭 露本片充滿形上辯證的哲思。 不少評論都認為,《路邊野餐》有著阿比查 邦、侯孝賢與俄國導演塔可夫斯基的影子,他將大 量詩作藉由主角之口揉和至影像之中,精簡的故事

88 在靈魂深處的記憶 尋找野鬼與風─路邊野餐

一場長達40分鐘的一鏡到底,主角透過火車、 小貨車、摩托車與步行持續移動,無休無止的長鏡 頭中,讓時間的線性渙散開來,然後在空間中反覆 疊合。這個鏡頭受限於資金與劇組經驗,與他預想 中差別甚大。但如此大膽的敘事與嘗試,成功打造 如夢似幻的時間與空間感,帶領觀眾與主角一同穿 梭跳躍在所有失序的記憶中,也成為所有影迷與影 評津津樂道的一個鏡頭。 這部片對一般不常接觸藝術電影的影迷而言, 並不好入口。但就如同導演所說:我的電影只拍給 野鬼與風。若你願意,試著踏進靈魂深處神祕流離 失序的記憶,一起追尋曾經的美麗與失去,就能感 受生命中的野鬼與風。


董陽孜書法藝術跨界劇場 《騷2016》

跳舞,墨痕。音樂,墨韻。影像,墨趣。書法的線 條、舞者身體的線條、爵士樂音符的線條,於劇場 舞臺的三度空間開展飛揚,成為最具生命力的表 現,《騷》動於此成形。

文字/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圖片提供/自在工作室

書法藝術跨界劇場《騷》,由當代書法藝術家

原色「臺灣紅、臺灣青、臺灣金」加入書法線條多

董陽孜起夢,從2011年《無聲的樂章 有聲的書法》

媒體影像中,呈現臺灣獨有的藝術元素,更將臺灣

展出的百幅作品裡,跳脫平面線性的敘事,以動態

小調融合西洋爵士樂。而董陽孜與年輕藝術家的合

影像拼貼結合現代舞與爵士樂的即興創作,嘗試在

作,也象徵臺灣藝術文化的傳承,希望由臺灣土地

劇場空間,以充滿律動與張力的揮毫筆墨,勾勒蒙

孕育滋養的藝術家,創作出回饋土地的藝術作品,

太奇式的文本閱讀,呈現書法藝術快疾流暢、輕重

延續東方傳統藝術──書法的生命光采。

濃淡的氣韻表情。 《騷》2014年由國家兩廳院TIFA臺灣國際藝 術節委託製作舉辦首度公演,2015年配備升級加演 《騷+》,《騷2016》在董陽孜號召下,原創團隊歸 隊,由爵士音樂家張坤德、魏廣晧、山田洋平、許 聰義再度攜手演出,多媒體藝術家陳彥任三度挑戰 讓書法線條飛舞於劇場空間,並邀請備受國際期待 的舞蹈家張堅豪編寫全新舞碼,讓音樂、舞蹈與影 像的三方對話,碰撞更多的可能性,提供觀者別具 興味的美學想像。 超過六個月的集體創作與排練,董陽孜親力 親為出席每場排練,於作品中大膽突破,將臺灣三

宜蘭演藝廳 07/09(六)19:30、07/10(日)14:30 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實驗劇場 09/03(六)19:30、09/04(日)14:30 臺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新舞臺藝術節) 11/11.12(五、六)19:30、11/13(日)14:30

董陽孜書法藝術跨界劇場─《騷2016》 89


新北市文化 22 活動饗樂趣

看見‧十五次感動 讓我們一起「愛上劇場」吧!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2016藝饗新北市─愛上劇場」系列節目,推出15檔38場精選劇碼, 結合舞蹈、音樂、喜劇及愛情故事內容,將於8月6日陸續開演。 文字/江錫聰 圖片提供/新北市藝文中心

多元的藝文饗宴, 不僅豐富人們的視聽感 官層次,更激發普羅大 眾天馬行空的創造力, 形成現代生活中不可或 缺的精神食糧。為延續 劇場表演藝術帶給人們 的啟發及感動,2016 年「愛上劇場」系列節 目,猶如一場嘉年華形 式,推出15檔精采劇 碼,準備為新北市注入 表演藝術的感動暖流。

註:圖稿僅為示意表現,非建物正確方向。

肢體 X 裝置 大鳴大放的舞蹈新視界 舞蹈是肢體的激發與強化,透過音樂直接滲入人心的特點,結合舞蹈的肢體律動,轉化成觀賞者的 內心情感體驗,這就是舞蹈的美妙之處。首檔節目由福爾摩沙芭蕾舞團搶先帶來優雅旋風,將經典作品 《門》重新詮釋,透過「門」作為轉捩點的象徵,代表著一生中的成功、失敗或悲歡離合的分界點。 體相舞蹈劇場以存在主義式的作品《Mr. R2.0-烏托邦》,引爆舞臺裝置與當代肢體之間的奧祕, 此齣舞碼延續兔子先生首部曲,在二部曲舞臺設計中用上大型鋼構及繃布,切割而成的數個紅色巨型 三角形象徵實體空間,黑色部分則代表虛的空間。這些創作靈感源自卡夫卡的文學作品「蛻變」,將

90


人在環境中的「選擇」及其所產生的「變形」以舞

引領臺灣都會愛情音樂劇風潮的天作之合劇

蹈形式呈現,世故的假面底下,渺小微弱到幾乎消

場,延續去年溫暖人心的作品《寂寞瑪奇朵》,今年

失的個體,彷彿看見了另一個烏托邦世界。

11月25日起重現經典,在年末節慶時分破解關於寂寞 的習題。除此之外,綠光劇團12月30日則帶來重新編

童話 X 想像 玩出音樂新體驗 音樂可說是藝術領域中最抽象的類別,透過音

製的大師鉅作《Closer》,藉由兩男兩女錯綜複雜的 情感糾葛,把感情中的相愛、爭吵、不忠、背叛、復 仇與和好等起承轉合融入舞臺,反映真實生活。

樂教育可以培養出合群、專注與勤勉的正向態度, NSO國家交響樂團把古典音樂結合知名圖畫書及偶 戲,打造出親子音樂會《狗汪汪與神奇玩具屋》,

藝文 X 散步 優質節目新享受

挑選適合孩子學習且富有想像畫面的古典樂曲目,

除了精采的劇場表演,帶著新北市藝文中心的

在國家級交響樂團現場演奏下,呈現一場專屬永遠

節目票根散步,至「愛上劇場散步地圖」中的優質店

的童話。

家消費時,就能得到支持藝文活動店家所提供的專

另外,新北市傑出演藝團隊也將展現渾厚的音 樂實力,在台北華新兒童合唱團將於8月26日年度公

屬優惠或折扣,享用美味餐食、甜點,或與三五好友 分享觀後心得,延續劇場帶來的美好餘韻。

演《童聲 遇見愛》後,新北市交響樂團陸續以10

此次的劇場饗宴就在新北市藝文中心演藝廳,

月2日《新北新銳》與10月23日《舞動“新”聆》、

8月6日起歡迎每位市民,跟著新北市的「愛上劇

香頌室內樂團12月24日的《指尖音樂物語》,提供

場」,串聯十五種的感動。

年度音樂盛宴。

經典 X 翻轉 見證戲劇新極限 戲劇的張力,來自於整體內容的詮釋組合,不 論是劇本脈絡、演員表情、肢體動作或是舞臺空間 設計,都能在適當的時間點觸動人心、激發情感。 果陀劇場帶領實力派演員陣容於8月18日隆重呈現 2016年激動復刻版《ART》,幽默嘲諷、發人省思 的劇情鋪陳,是考驗機智及人性的喜劇。 逗點創意劇團於10月1日推出《美術館失竊 記》,透過奇幻懸疑的手法,逐步引導劇情發展, 藉以傳遞親情與友情的內涵議題,劇情中最具特色 的便是利用移動旋轉舞臺的高低差營造人類和昆蟲 的大小比例,產生奇妙的視覺效果。

福爾摩沙芭蕾舞團《門》。

新象創作劇團10月15日的《雜技創作劇─位 子》,是由曾任韓國偶像團體SUPPER JUNIOR-M的 雜技指導教練團長王光華的經典作品,以雜技最常 用的「椅子」做出各種創意技巧、戲劇及舞蹈動作, 不同高低大小的椅子也延伸出「位子」擁有高低大小 的暗喻,闡述生活中如何找尋到自己的位子。

活動時間:2016年8月6日起至2016年12月31日 地點:新北市藝文中心演藝廳 官網:www.artcenter.ntpc.gov.tw FB請搜尋「新北市藝文中心」

看見・15次的感動─讓我們一起「愛上劇場」吧 91


新北市文化 22 活動饗樂趣

悠閒午後的音樂盛宴 樂齡音樂會

自2014年7月起,新北市政府文化局將每週二訂為樂齡日,為50歲以上樂齡人口安排多元娛樂 活動,新北市藝文中心並於2016年首次舉辦「樂齡音樂會」,為樂齡族打造專屬音樂饗宴。 文字/張俊平 圖片提供/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指揮換人做,聽眾新體驗。

「再怎麼憤怒的人,張開嘴唱歌以後,表情就柔和起來;再怎麼傷心的人,聽到溫柔的音樂,心 情就會緩和下來。音樂給人的感動,超越宗教、文化和種族,音樂的力量是巨大而深遠的。」 此次新北市政府為樂齡族規畫「懷舊金曲」、「古典饗宴」、「聲情西洋」、「戀戀臺灣」、 「國樂傳韻」、「樂無國界」、「東洋演歌」、「爵士嘉年華」、「嬉遊百老匯」、「電影美樂地」 等十個音樂主題,邀請國內知名音樂團體,如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優秀校友音樂家及音樂學系、國樂學 系學生,以弦樂四重奏、絲竹樂團、合唱團、爵士樂團、獨唱、合唱等形式演奏,以高規格的演出方 式,囊括各個年代、不同國籍、迥異曲風……不但引領樂齡族憶起舊時光,也能聆賞也許過去未曾聽 過的美妙旋律。

92


樂齡族的聽覺時光機

日期:即日起至11/29 地點:新北市板橋區莊敬路62號

過去某個年代廣為傳唱的歌曲,如今再次奏起,能勾起多數人

(新北市藝文中心演藝廳)

的共鳴;聽到前奏,能接續一起哼著、聽著曲調,便不由自主唱出歌

電話:02-2253-4417#103

詞。音樂能將記憶封存,按下播放鍵,回憶便隨著音樂一同湧出。

官網:www.artcenter.ntpc.gov.tw

在「懷舊金曲」中,由「非唱不可」歌手團演出,以獨唱、重 唱、合唱等技巧,輔以鋼琴伴奏,將廣為人知的曲目呈現給聽眾。演 唱曲目除了有婆婆媽媽的最愛──鄧麗君、鳳飛飛等知名歌手外, 還包括廟會、橄欖樹、木棉道、綠島小夜曲、月琴等歌曲,在週二午 後,引領聽者墜入時光漩渦……。 「戀戀臺灣」由臺灣藝術大學國樂系學生組成的「藝行人」音樂 團隊所演出,他們以創新的國樂演奏方式,詮釋四季紅、白牡丹、六 月茉莉等多首臺灣經典民謠,而民謠所勾起的時光記憶,比起懷舊金 曲又再向前推移,也更添加童趣氣息。

此次樂齡音樂會一共七組 演出團隊,以不同表演形式演奏 撼動人心的樂曲,深入淺出的表 現手法,帶給聽眾或是熟悉、或 是新穎的藝術感受;除了臺上演 出,表演者有時也和臺下聽眾互

「國樂傳韻」同樣由「藝行人」音樂團隊以國樂演奏,小型絲竹

動,使得其中連結更為強烈,每

樂器帶來屬於華人世界深刻的文化涵養,女人花、小城故事、外婆的

週二為時一小時的美好下午時

澎湖灣、月亮代表我的心、夜來香、恰似你的溫柔等旋律一起,精緻

光,以精采的聽覺享受,期望帶

的民俗樂藝揚奏熟悉旋律,帶來具有共鳴的深刻記憶。

給民眾無盡綿延的心靈感動!

用耳朵環遊世界 除了在地懷舊音樂,樂齡音樂會也從不同語言的「聲情西洋」、 「東洋演歌」,以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音樂家為主角的「古典饗 宴」,以及樂齡族可能較少接觸的爵士曲風「爵士嘉年華」、由美國 著名表演藝術百老匯為主的「嬉遊百老匯」,或以世界民謠的樂音帶 領聽眾環遊世界的「樂無國界」、透過電影中動人的主題曲導出扣人 心弦的演奏「電影美樂地」等,帶給樂齡族別開生面的全新體驗。 在「東洋演歌中」,特別請到來自日本的小松屋沙織,從小接觸 電子琴、被稱作音樂神童的她,目前就讀臺藝大戲劇系,她將東洋演 歌以輕快和諧的曲調表現出來,由於臺灣早期歌曲部分由日語歌所翻 唱,因此其中特殊的唱腔,也成了許多長輩難以忘懷的記憶。

來自日本的小松屋沙織,在「東洋演 歌」中勾起早期長輩記憶。

「樂無國界」、「嬉遊百老匯」、「古典饗宴」皆由國立臺灣 藝術大學音樂系學生擔綱演出,在這次樂齡音樂會當中,他們以鋼琴 三重奏、木管五重奏、弦樂四重奏等表現手法演出,以充滿變化的演 奏形式激盪讓人回味無窮的樂音。這些曲目或是傳統、古典、或是多 元,都能藉由時而悠揚、時而激盪的旋律,讓樂齡族不論在聽覺或視 覺上都能獲得耳目一新的體驗。

樂齡音樂會 93


新北市文化 22 活動饗樂趣

曾經我們只能在紙張上閱讀文學, 現在我們還能在文字之外與文學相遇。 文字.圖片提供/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2016新北文學open講系列活動 由新北市政府文化局主辦的「2016新北文學open講」,自2月起策畫一系列文學活動,除提供文學 創作者搖桿揮灑的舞臺「新北市文學獎」外,更推出「玩字時代」、「文學讀劇」、「全國巡迴文藝 營在新北市」、「25位知名作家書說新北」等活動,展現新北文學多元樣貌。

第6屆新北市文學獎 迄今邁入第六個年頭的「新北市文學獎」,以文類完整的創作平臺以及堅強的評審陣容,累積包 括小說、散文、新詩、舞臺劇、繪本、童話、旅行文學等得獎作品,得獎作品除編撰出版成書,並透 過各種展演平臺推廣,走進校園或與戲劇、音樂、繪本動畫進行跨界結合展演,引領文學延伸至生活 日常,讓讀者「在文字之外與文學相遇」,輕鬆品味新北文學。

文學 X 繪本動畫 去年首度邀請繪者將「第5屆新北市文學獎─繪本組」得獎作品,繪製成兒童故事繪本《發生了 甚麼事?》、《小行星的井》,讓繪本悠遊於兒童的童年想像與創意。2本書同時在誠品、金石堂、博 客來等通路上架推廣。而今年為了延伸推廣使文學向下扎根,將結合聽覺、視覺多重效果的動畫形 式,邀請大家一起感受「繪本」閱讀的精緻體驗!

94


上網搜尋

文學 X 戲劇 去年「第4屆新北市文學獎─舞臺劇本組」首 獎作品《死亡的新衣》正式搬上舞台展演,新北市 能仁家商表演藝術科同學們,以活靈活現的肢體動

第5屆新北市文學 獎得獎作品─文學 繪本─發生了甚麼事 & 小行星的井(套 書一套二冊)。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新北文學.tw

作與精湛的演技,讓紙上文學躍然於舞臺,吸引在 場每一位觀眾目光,演繹與體現文學和其他多元面 向跨界合作的各種可能。 今年,新北市政府文化局將以另一種形式「文 學讀劇」,推廣上年度文學獎得獎作品,透過聲音 張力詮釋文學劇本的表演方式,演出也將全程結合 聽打服務等無障礙閱讀設施,讓多元面向人口都能 輕鬆品味新北文學。

文學 X 旅行 新北市文化局今年度特別規畫出版「書說新

你有多久沒好好寫字了呢?在這個充斥著3C網

北」專書,邀請鄭愁予、舒國治、劉克襄、鍾文音等

路傳媒的世代,「寫字」成了一件被遺忘的事。回

25位知名作家,藉由漫遊與記憶書寫,帶領讀者感受

想以前那個親筆寫情書、交換卡片的年代,是否更

新北城市印象與魅力。期以透過書說新北25位作家

具溫度與情感?當你發現寫出來的字句可以感動激

的拋磚引玉,提醒大眾找回生活的熱情與感受力。

勵人時,會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期待這場「玩

新北市這塊土地上,蘊藏著許多祕境與精采 故事,不論以新北作為工作地、旅行地還是家鄉

字時代」徵文比賽,能夠喚起更多人,重拾紙筆書 寫,找回字裡行間的溫度!

地,新北仍有許多故事好說。也因此,今年度「第 6屆新北市文學獎」徵文活動,新增「新北漫遊書 寫組」,鼓勵大家透過細膩的筆觸,將你的「新北 事」寫下來與我們分享。

2016玩字時代 「玩字時代」是新北文學系列活動裡其中一 項重頭戲,為推廣學子寫作風氣,重拾資訊時代下 被遺忘的文字力與美,去年辦理的「2015新北小玩 字」徵文比賽,帶動一股「手寫字正夯」風潮,學 校老師及家長們熱烈迴響,許多人也開始提筆書寫

去年「第4屆新北市文學獎─舞臺劇本組」首獎作品《死亡的 新衣》正式搬上舞臺展演。

與創作。因此,今年「2016玩字時代」特別擴大 辦理新增「成人組」,邀請大小「愛玩字」寫作好 手,一同回到手寫復興年代。

2016新北文學open獎系列活動 95


新北市文化 22 文物典藏錄

陶土囝仔耍 文字/廖玉琦 圖片提供/鶯歌陶瓷博物館

臺灣古早童玩中,親切自然且隨處可得的陶、

在每個孩子童年玩泥巴的愉快經驗裡,土可以

土,是早年陶瓷代工最盛時期的孩童共同記憶。史

蓋城堡、滾泥巴球,自由不拘。農村時期的臺灣物資

書記載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時就有土玩蹤跡,從目

不豐,孩子們更擅長就地取材,自己造窯焢蕃薯。每

前最早出土的唐代泥人,宋代出現以製作土玩為業

年11月到隔年春節前後休耕的稻田裡,尤其易於找到

的民間藝人,皆可窺知陶土製成器物、玩偶獨具質

乾溼度合適的土,由造窯技術好的孩子充當窯主,

樸美感,自古以來廣受達貴至庶民的普遍喜愛。

測風向、選擇適合地點疊土蓋窯,其他小孩則撿拾

此外,陶瓷可形塑、挖孔成「泥哨」;若調配

柴火、寄燒蕃薯,耐心等待大地惠予野趣美食。

音律、置吹孔而為「壎」、「陶笛」;泥塑造型、

若身逢50至70年代臺灣美名為「陶瓷王國」

裝上簧片,還可以做出各種變化,如形、色、聲、

的黃金時期,孩童會用隨處拾得的拼花磁磚玩跳房

動俱佳的「泥叫虎」就是山東經典童玩工藝。陶土

子、打水漂;甚至爸媽家庭陶瓷代工所做的陶碗,

製品可以敲打、摩擦或當搖鈴,唐朝還以12個相同

在孩子天馬行空的想像世界當中,也變成了內衣、

瓷碗,盛裝不同高度的水,用筷子敲擊旋律為樂。

帽子。50年代鶯歌以生產生活日用陶為最,孩童常

而燒製溫度不同也有不同聲音,如陶器燒成溫度較

拿淘汰不用的碗公疊在頭上比賽,堅持最多、最久

低,敲打聲較低沉;而瓷器燒成溫度較高、質地細

不落地就是第一名。而可塑性極佳的陶土,更是孩

密,聲音清脆。

子們的最佳黏土玩具,可以變身為飛鏢暗器,也可

現在夜市流行的套圈圈遊戲中,獎品常使用精 緻人偶或可愛動物造型的陶瓷娃娃,也曾是臺灣陶 瓷代工的重點外銷商品。從裝飾陶偶、孩童把玩的 素燒玩偶,到歐美收藏市場中動輒數萬元的精緻設 計款限量版等玩偶,皆各有所好。

96 陶土囝仔耍

以捏成碗形,倒摜地上看誰的破洞大;甚至只是簡 單地把黏土丟到門板上,比賽黏在門板支撐時間最 久,都讓陶土陪伴度過創意無限的快樂童年。


99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