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sichtslandschaften 臉孔風景 x Yih-Han WU 吳逸寒

Page 1

1


2


臉孔 風景 Gesichtslandschaften

吳逸寒 Yih-Han WU

3


4


創作自述 Artist Statement

「肖像是對特定的人物 , 透過外在表徵的描繪而重現特質」 ---Hermann Deckert ″ Zum Begriff der Porträtmalerei ″ 在過去,肖像繪畫的功能是為緬懷記綠一個人。畫中人物的外觀特徵、姿勢、服飾,手勢和 勳章等等,都是揭露人物個性或其一生的線索 . 然而 ″ 重現〃一詞,可以讓我們定義肖像繪畫, 不只是客觀的描摹,呈現在畫布上是包含帶有藝術家個人主觀的觀察和賦義的。時至今日, 肖像繪畫因相機的發名,雖已不再具有記錄的功能,但是其個人主觀的重現,在經過當代藝 術家的重新詮釋,有了不同的風貌。 如今身處 21 世紀,我所思索是如何從歷史去學習,並去延續卻不推翻。北方文藝復興與法蘭 德斯繪畫怪異冷硬的風格和細膩的表面質感,令我十分著迷驚艷。Lucas Cranach、Hans Holbein the younger 和 Rogier van der Weyden 等大師,都是我研究學習的對象。 在我的肖像繪畫裡,我使用平滑的石膏底,並且用透明技法,混用多層次的罩染,產生光亮 平整細膩的質感,而造成類似 Weyden 或 Cranach 的畫面氛圍。去掉了敘事性、符號學和 許多容易被與大師引申的語彙,使畫面完全可以單純呈現人物。簡單的畫面看似是頗為客觀 的描摹,但實際上是有非常多個人主觀的安排。我利用姿勢服裝至背景地板的空間與顏色編 排,來呈現畫面,而畫面人物的特質,隱晦卻能被觀者閱讀。 Portrait is the representation of a specific individual by depicting external traits. ---Hermann Deckert ″ Zum Begriff der Porträtmalerei ″ In the past, portrait's function is to remember and record a pers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ividual's ppearance, posture, attire, and gesture, etc. are clues for disclosing the personality or lifelong story. However, representaion allows us to define portrait as artist's reflection of personal observation and bestowment of meaning, and not merely tracing image objectively. At the present time, portrait no longer provides recording function since the invention of camera. Nvertheless, contemporary artists' subjec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interpretation renewed portrait with a completely different aspect. Living in the 21st century, I contemplate how I can learn from history in order to embrace and carry on rather than renouncing it. I am completely fascinated by the Grotesque style and delicate Surface texture of the Northern Renaissance and Flemish Renaissance. Lucas Cranach, Hans Holbein the Younger, Rogier van der Weyden, etc. were all Great masters that I am learning from.With smooth gesso priming, applying transparent technique and overlay glazing to create bright, delicate texture similar to the atmosphere of Weyden's or Cranach's painting. Eliminating narrative, Semiotics, and many other languages, that will easily compared with the masters, to purely present characters. Simple image appears to be objective depiction, but it actually contains lots of my personal subjective arrangement. Utilizing posture, attire, background spatial and color layout. Traits of the individual in the picture though subtle but readable by viewers. 吳逸寒 Yih-Han WU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

18

2

3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吳逸寒 | Yih-Han WU

1982 出生於司徒加特(Stuttgart),德國 2000-2006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2006-2007 杜賽道夫藝術學院客座學生 2008-2010 明斯特藝術學院 2010-2014 慕尼黑藝術學院 ( 師於 Professor Anke Doberauer)

個展 2014 In Between 吳逸寒個展,Yoshiaki Inoue Gallery,大阪,日本 2013 臉孔風景 - 郭志宏 & 吳逸寒雙個展,也趣藝廊,台北,台灣

聯展 2014 Art Tainan 2014 台南藝術博覽會,台南大億麗緻酒店,台南,台灣 2013 ART TAIPEI 2013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世貿一館,台北,台灣 2013 Schaumol Weiß-das ist noch etwas weißer als Weiß,慕尼黑藝術學院,慕尼黑,德國 2013 Young Art Taipei 2013 台北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台北喜來登大飯店,台灣 2013 Art Tainan 2013 台南藝術博覽會,台南大億麗緻酒店,台南,台灣 2012 Bonjour Monsieur Duchamp,Kunst Pavillion,慕尼黑,德國 2012 ROT,慕尼黑藝術學院,慕尼黑,德國 2012 Art Taipei 2012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世貿一館,台灣 2012 夏豔 2012 第二屆未來大明星,罐子茶書館,台北,台灣 2012 當代人物作品三人展,金禧美術,台中,台灣 2012 Young Art Taipei 2012 台北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台北喜來登大飯店,台灣 2012 Y.E.S. Taiwan IV-- Young Emerging Stars Taiwan IV,也趣藝廊,台北,台灣 2012 Mancy's Tokyo Art Nights 東京,日本 2011 Kalte Hund,慕尼黑藝術學院,慕尼黑,德國 2006 所以我們不談藝術,自強 284,台北,台灣 2005 肌膚的程序,擋哈鵝,台北,台灣

典藏 2013 《Yuko》獲國立台灣美術館 典藏

38


1982 born in Stuttgart, Germany 2000-2006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the Arts 2006-2007 Gaststudentin an der Kunstakademie Düsseldorf bei Prof. Rissa 2008-2010 Hochschule für Bildende Künste Münster bei Prof. Hermann Joseph Kuhna 2010-2014 Akademie der Bildenden Künste München bei Prof.Anke Doberauer Solo Exhibitions 2014 In Between-Yih-Han WU Solo Exhibition, Yoshiaki Inoue Gallery, Osaka, Japan 2013 Gesichtslandschaften-Duo exhibition by Chiuh-Hung KUO & Yih-Han WU Aki Gallery, Taipei, Taiwan Group Exhibitions 2014 Art Tainan 2014, Tayih Landis Hotel Tainan, Tainan, Taiwan 2013 ART TAIPEI 2013, Taipei World Trade Center I, Taipei, Taiwan 2013 Schaumol Weiß-das ist noch etwas weißer als Weiß, AdBK München, München, Germany 2013 Young Art Taipei 2013- Taipei Contemporary Hotel Art Fair, Sheraton Taipei Hotel, Taipei, Taiwan 2013 Art Tainan 2013, Tayih Landis Hotel Tainan, Tainan, Taiwan 2012 Bonjour Monsieur Duchamp, Kunst Pavillion, München, Germany 2012 ROT, AdBK München, München, Germany 2012 Art Taipei 2012, Taipei World Trade Center I, Taipei, Taiwan 2012 Next Super Star II, CANSART, Taipei, Taiwan 2012 Contemporary portraiture, ARTHIS, Taichung, Taiwan 2012 Young Art Taipei 2012, Sheraton-taipei, Taipei, Taiwan 2012 Y.E.S., Taiwan-- Young Emerging Stars, Taiwan, AKI Gallery, Taipei, Taiwan 2012 Mancy's Tokyo Art Nights, Tokyo, Japan 2011 Kalte Hund, AdBK München, München, Germany 2006 Deswegen reden wir nicht über Kunst, Self-improvement 284, Taipei, Taiwan 2005 From skin to skin, Donhail, Taipei, Taiwan COLLECTIONS 2013《Yuko》collected by The National Taiwan Museum of Fine Arts, Taichung, Taiwan

39


Index & Caption Julia | 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 90 x 80 cm | 2012 P.05 Mascha | 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 60 x 65 cm | 2012 P.06 Phillipa | 油彩、畫布 Oil on Board | 30 x 40 cm | 2009 P.07 Bea | 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 60 x 80 cm | 2011 P.08 Saskia | 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 60 x 80 cm | 2011 P.09 Cyna | 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 60 x 65 cm | 2012 P.10 Jan | 油彩、木板 Oil on Board | 30 x 40 cm | 2009 P.11 Julia | 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 18 x 24 cm | 2010 P.13 Raquel | 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 40 x 42 cm | 2012 P.14 Yeonsoo | 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 60 x 65 cm | 2009 P.15 1. Steffen | 油彩、木板 Oil on Board | 30 x 25 cm | 2010 P.16 2. Simone | 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 30 x 25 cm | 2010 3. Marielle | 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 30 x 25 cm | 2010 姐姐 Sister | 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 80 x 60 cm | 2012 P.17 Analia | 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 60 x 80 cm | 2012 P.18 Hannelore | 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 50 x 36 cm | 2012 P.20 Marscha II | 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 30 x 48 cm | 2012 P.21 Jenny | 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 60 x 65 cm | 2013 P.23 Analia(II) | 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 40 x 30 cm | 2013 P.25 Hana | 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 80 x 60 cm | 2013 P.26 Jelena | 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 80 x 60 cm | 2012 P.27 Yuko | 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 80 x 60 cm | 2013 P.29 Ana | 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 60 x 43 cm | 2012 P.30 Isabelle | 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 80 x 60 cm | 2013 P.35

40


41


華麗的憂鬱 逐漸彌漫 文 / 王焜生

生命的故事在每一幅展開的畫面裡,不論形式如何,具體的也好、抽象的也罷,藝術家在各種充 滿象徵、隱喻、符號、訊息的表層唯有填入自己的慾望與想像,意念方能成形。 「人」在所有圖像中可以是客體也能夠是主角,不論故事與事件或者僅是一段回憶都有「人」的 存在。小說家執筆描繪故事裡主角的一個眼神輕挑或是嘴角微顫,彷彿這個人物就能透過文字傳 譯出特色。文字裡這些人物的個性是否能真實地呈現或者僅僅是小說家自我解析的一個投射?一 個坐姿或立勢是否就能顯現出人的個性與內心世界?歷史中對於人物的描繪雖然圖像發生遠遠早 於文字的出現,文字卻像奔馳的野馬讓人物想像不斷延伸;不再服膺于政治或宗教,以庶民為主 角的人物肖像(portraiture,包含 portrait painting, portrait photography, self-portrait)與人 文主義(humanism)在西方卻要等到十四世紀文藝復興思想成熟與十六世紀的巔峰才開啟,在 中國也要等到明清時期才真正進入高峰,人物繪畫的精神寫照經過比文字更長的時間才走入成熟 的境地。儘管文字與圖像之間的表現方式不同,閱讀者還是會透過雙眼解釋出自己的心靈圖像, 經由經驗從而映照自身。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 說:「一切知識只是回憶」又道:「一 切新穎只源於遺忘」,所有的影像都被再製,同時也有了靈魂的思維。 八年時間在德國的藝術追尋,郭志宏與吳逸寒所面對的不僅是創作上的思維挑戰,不同國度的文 化衝擊也時刻侵噬他們對於理想執著的底線,內心與外在的、有形與無形的拉鋸更像高空單索的 行走,一不堅持或過度的懷疑都有可能跌入深淵。法國詩人/哲學家居約(Jean-Marie Guyau) 曾經提出「失範」(Anomie)之論,所謂的「失範」是價值與規範的瓦解,信念也尚未建立自 我體制,種種苦悶成為一種扼殺,但是對於創作者的理念建構卻又像是不可避免的宿命與必經的 道路。居約也從另一個向度思考:「失範是一種有創造力的新生事物,是對僵死的觀念的挑戰…… 失範不是邪惡的東西,也不是當代社會中的疾病,失範本質上是一種極好的質素。」經歷此過程, 藝術家方能猶如解放後獲得新生。 現階段的創作對郭志宏與吳逸寒肯定也是懷疑與解構後的一次重整,雖然不像卡繆(Albert Camus)於 1942 年出版的小說《異鄉人》(L'Étranger)裡的主角默兒索(Meursault)對身邊 的事物無動於衷,其實源自於內在的恐慌與迷惘卻極為相似,即使兩個人理性中說服自己是在一 個極為制度化的國度(小說裡是相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失序狀態),精神的歸宿僅能藉由遙想獲 得些許的慰藉,德國人的嚴謹可能更讓人產生孤獨與冷漠的心理狀態。郭志宏與吳逸寒的畫中人 不論在何種時空與場域同樣透露出一種漠然,其實他們藉由畫中人物來反映出自己觀看他人與世 界的壓抑。每一幅肖像畫都可以看作是藝術家的自畫像,畫中人既是自己也是藝術家的分身,畫 布提供了鏡子的功能多重映照並置換兩邊人物的主客觀地位與角色。 從台灣到德國求學的前幾年,價值觀面臨削弱、破壞、乃至瓦解的心理失序;源於支撐毅力的長 期信仰被懷疑,必須在重整前忍痛拋棄面對失落,除了兩人之間的相濡以沫之外,周圍親人與朋

42


友的關心與支持想必是多年來最親密的情感聯結。因此回歸藝術創作的信念與初衷,「人物」就 成了他們一系列創作的主題。 畫中對象都取材自郭志宏與吳逸寒身邊的人物,吳逸寒選擇德國生活周遭的友人描繪,郭志宏則 從台灣親友的照片再製影像。不論對象為誰,「真實的聖容」像是一把戒尺鞭策着他們,如鏡面 的畫布必須照見人性與神性的雙重意涵,肉體與靈魂在筆觸間呈現虛幻的美貌與智慮的真實,看 畫的人不論選擇的是單一的視角或是雙面的意向,過程中也都在找尋自己或者曾經熟悉的影子。 畫家創作時當然是有意向性(intention)的。一切圖像用以彌補知覺的不足,將意識有意向性的 梳理,避免空泛而蒼白,即便是沒有表情的面龐也同樣有大量知識或一種暗含的意向性蜷縮在圖 畫中,透過可理解的呼應,將自身表現出來。即使是很微弱的表達,一系列的影像從而被啓發。 吳逸寒在創作自述裡說:「北方文藝復興與法蘭德斯繪畫怪異冷硬的風格和細膩的表面質感令我 十分著迷驚艷。Lucas Cranach 、Hans Holbein the younger、Rogier van der Weyden 等大師 都是我研究學習的對象。」她所探索的是歷史在當代的重現,透過十七世紀歐洲北方畫家的風格 描繪二十一世紀的人物面貌。 郭志宏的人物畫則是基於他的想法:「我的作品試圖檢視攝影與繪畫的關係,研究影像與繪畫的 真實性,透過畫布與顏料直接嶄露心底深處的質疑…作品取材於日常生活照,透過照片重製自己 思考過的影像,賦予從相機擷取的直接表象所少的契合的情感,尋求繪畫的本質。」繪畫藉由相 片的再製激發出精神性的獲得,如此以破壞真實存在的精神性反射,揭露純粹的思想形式。 與當前許多留學生從當代社會找尋繪畫新方向的作法迥異,郭志宏與吳逸寒反而從古典裡找尋適 合他們的元素,可以看得出來藝術家與社會保持的是一種比較冷眼旁觀的態度。 藝術家與畫中被描繪的人物去除了主從的關係,畫面僅是兩個主體間無溝通的連結,因此其中也 產生諸多的曖昧性。吳逸寒的冷峻風格讓藝術家彷彿退居第三角落的旁觀者;郭志宏以相片進行 再現,所觀看的主對象是「相片」而非直指畫中的人物。他們兩人的視覺觀點是一種經驗式的、 感知式的,因此畫面中的人物不會侷限在觀者認識與否,看畫的人所關注的是從藝術家的雙眼看 到了什麼。 法國藝術史學者法蘭卡斯特(Pierre Francastel)在他的著作《藝術的社會學研究》(Études de sociologie de l'art)其中一個篇章裡提到:「要想成為藝術家的人不是出於童年的夢想,而是 來自於他們對外來成熟藝術家的衝擊;不是來自於他們未定型的世界,而是來自於他們對抗其他 藝術家深植于藝術世界的既有形式…(藝術家的)作品並非出自於他們童年的幻想或呼喚,而是 來自於其他藝術家的夢想和呼喚。」法蘭卡斯特目的不在否定童年的經驗與殊異的個人天賦及興 趣,而是在說進入成熟的藝術世界必經的社會化過程。我們在展覽中不會見到郭志宏與吳逸寒離 43


開台灣到德國前的創作,但是德國的藝術學院教育及美術館觀畫經驗絕對讓他們曾經對夢想與在 台灣所學產生質疑,「初時震撼地感受到德國藝術環境的活潑與繁茂,然而漸漸的開始越發感覺 困惑。在一個沒有既定價值和標準的世界裡,我們又何能定位自己 ? 為何我們必須鞭策自己找尋 藝術新的樣貌,卻反而把自己困在角落 ? 在思緒紛擾的同時,我們感受到從未經歷的孤寂寒涼。 如此不斷自我剖析又推翻後,終於回到了初衷。我們只想探尋繪畫的本質。喧囂終於停止,在安 靜的世界裡,我們用繪畫對自己誠實,研究基本的技術和媒材,使之能支撐我們想訴說不可言說 的部分。」他們在展覽緣起如此自我剖析。 北方文藝復興繪畫有別於義大利文藝復興,儘管相同在宗教題材仍是藝術家的主題,北方著重真 實性,即使在卑微醜陋的境遇下也呈現深沈的生命悲劇美感。冷靜的特質來自於氣候與土壤,避 免浮誇的唯美激情,去除個人好惡,以寫實描繪庶民人生。 吳逸寒的《Cyna》、《Marscha》與《Requel》三幅作品中,人的頭部與臉龐幾乎佔據大部分 的畫面,背景刻意簡化到平整僅是單一或極少的顏色,畫中人物的眼神都沒有直接與藝術家接觸, 表情也近乎不帶任何情緒與感情。藝術家也是帶著冷眼旁觀的態度描繪人物,卻又細膩寫實的以 顏色替代線條,氣氛靜謐到像是神聖的殿堂裡的祈禱者,可是從 Cyna、Marscha 與 Requel 的 表情我們卻又找不到任何迷惘或期待、亦或是歡欣與苦痛。藝術家像是主控者掌握畫面的調度, 但是畫中人物卻又冷靜到似乎可以扭轉局勢成為主宰這一場肖像畫創作的氛圍,藝術家與畫中人 互為主體。德國文藝復興時期畫家老盧卡斯.克拉納赫(Lucas Cranach der Älter,1472-1553 )與小盧卡斯.克拉納赫(Lucas Cranach der Jünger,1515-1586 )父子的肖像畫也刻意簡化 背景,凸顯中心人物面容。老盧卡斯.克拉納赫多次繪製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的肖像畫, 尤其是 1543 年的畫作堪稱經典。1550 年老盧卡斯.克拉納赫在七十七歲的時候畫出自畫像,畫 中的自己眼神竟然是對著畫面,仿佛是藝術家面對鏡中的自己,這時他才顯露出些微的內在情緒。 這條藝術的漫長道路對來自台灣的吳逸寒也需要時間去洞見自己,或許她會除了面對攝影機之外 (日常生活照),在畫中也能自信的將自己的眼神表現出來。 郭志宏的《Emily & Rick》與《常郁&阿超》畫的也是主角對象眼神遠離鏡頭的人物。照相機的 發明與相片的出現讓某個瞬間停駐,時間在真實世界裡流逝,而視覺經驗卻成為恆常。攝影影像 (image)捕捉真實,透過繪畫再造的影像卻成為表象(appearance),這裡出現可能的意義轉 換,或許是刻意在相機前製造的瞬間卻在再製的畫作裡成為永恆。同樣藉由攝影再製圖像,《龍 兄虎弟》、《老大與 Peggy》及《三姐妹》卻與前面所提的兩件作品大異其趣。畫布成了另一種 攝影機的可能,照片裡的人物不需正襟危坐或刻意擺出姿態等待畫家的描繪卻能呈現特殊的氣氛。 德國攝影家奧古斯特.桑德(August Sander, 1876-1964)曾說:「我從不讓一個人看起來不好, 他們自己表現自己。照片就是你的鏡子,就是你。」因此他的照片中人總是預先擺好姿勢刻意打

44


扮過,不論昂首挺胸或者頹廢鬆弛都呈現著德國人嚴肅個性的一面。桑德曾經以一個德國鄉村小 鎮 Westeerwald 作為研究對象,在一塊相同的土地上記錄有著同樣語言、習俗、信仰的人們, 因著共同的集體記憶成為日耳曼的精神原型。 郭志宏也透過生活在台灣與自己熟悉的人物照片企圖連結自己的情感,以攝影為媒介將時間與畫 面甚至空間壓縮在畫布裡。這裡出現的人物已經不是屬於郭志宏的親戚或朋友,更多的意向直指 一位異鄉人對家鄉的思念。 吳逸寒另一個可歸納為組別的畫作,如《Analia (II)》、《Hannelore》、《Ana》、《Jenny》、 《Marscha (II)》與《Lolita》同樣是人物肖像與無表情的面容,但是吸引觀畫者的卻是每一個畫 中主角的姿態,一種接近過於矯飾的不經意與不在乎,造成畫面的強烈戲劇效果。有趣的是這些 缺乏情緒的面容卻更彰顯出每個人不同的個性與氣質,肢體語言成了訴說的主角,藝術家同樣是 以不帶情感的方式描繪畫中人物,反而更客觀的讓現實感躍於畫布之上。吳逸寒採用「平滑的石 膏底與透明技法,混用多層次的罩染,產生光亮平整細膩的質感」,製造出背景畫面神聖的效果。 畫中呈現的去除情景與風景故事,畫中人像是在自我介紹,帶有強烈的主導性問着觀畫者:「我 是誰?」,名字只是一個代號,具有意義的是畫中人物要求看畫的人與其連結出的親密關係。 郭志宏的《逸寒&翠蓉》與《Mikiko & Karo》標題與畫面產生矛盾,每一幅圖裡其實都有三個 人物而不是標題只出現的兩個名字。藝術家將自己放在畫中卻又像是可以隱形一般期待被視而不 見,藝術家像是在指定著觀畫人注意他之外的已經被設定且可以預期的兩個主角。 西班牙畫家委拉斯蓋茲(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 y Velázquez, 1599-1660)1656 年的畫作《宮 女》(Las Meninas)就是一幅試著操控看畫人的傑作。畫家正在專心的繪製國王與王后的圖像, 觀者卻只能透過鏡子看到他們,畫家反而出現在畫中,名為《宮女》的圖卻有不知名的訪客在門 外還有突然加入的侏儒與狗。觀畫者像是被邀請一起參與在畫中進行對話,主動與被動之間的分 際曖昧模糊。 《Mikiko & Karo》裡畫家拿著相機拍照,明白的告訴觀畫者「我是那個『攝影者』!」可是當 你站在畫作前面心裡想的卻是:「他就是那個『畫家』!」。藝術家藉由攝影與繪畫再製回憶, 觀者卻在畫裡看見過去與當下。 兩個獨立的個展卻放在一起成為「雙」個展,他們之間的連節也不僅是生活上的,透過兩人畫作 的交互呈現像是對話也如同扶持,將台灣與德國、過去與現在拉出一條軸線,而他們也正要依此 走向未來。

45


臉孔風景

Gesichtslandschaften 吳逸寒│ Yih-Han WU 郭志宏│ Chih-Hung KUO

Publisher: Rick WANG Designed by Pei-Chun CHEN Execution Team : Anna HOU, Yue-Zhi LI , Nina LIN & Valerie LO Published by AKI Gallery Managing Director: Rick WANG Director: Emily YEN 141, Min Tsu W. Rd., Taipei 103, Taiwan Tel +886 2 2599 1171 Fax +886 2 2599 1061 www.galleryaki.com info@galleryaki.com / akigallery@gmail.com 也趣藝廊 AKI Galler y 粉絲專頁

Published in May 2014 ISBN 978-986-90157-2-1 Copyright©2014 by AKI Gallery. All rights reserved.

46


47


48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