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爾《新約的聖經神學》簡體版試讀本

Page 1

顧名思義,麥種聖經神學系列以聖經神學研究為 焦點,選題範圍除聖經神學、舊約神學、與新約

◆ “以正典為範疇,和聚焦于聖經故事主線,讓畢爾這本《新約的聖經神學》在許多現有的 新約聖經神學著作中有其獨特的地位。本書是畢爾的優質著作,它極富創意地連結新舊約 聖經,要明確地看到聖經是如何組合起來的。”

神學外,亦納入聖經不同作者、書卷的神學,以 及重要的聖經神學專題,將學術界精心研究的成 果介紹給華文讀者,期盼能為華人的聖經與神學

—— 穆爾(Douglas J. Moo),惠頓學院魏斯納新約教席 (Kenneth T. Wessner Professor of New Testament, Wheaton College)

研究打下紮實的基礎。

◆ “畢爾確實寫出他的集大成的鉅著,在其中,他奇妙地透過新造的主題整合了聖經。舊約 聖經在新約聖經裏的用法,形成本書的骨幹,使讀者了解聖經的故事主線是如何始終如一。 我們都因作者對新約聖經神學所作詳細和深邃的解析而受惠。”

畢爾 (G. K. Beale; PhD,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 史瑞納(Thomas R. Schreiner),美南浸信會神學院哈里遜新約釋經教席

Theological Seminary in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新 約 聖 經 梅 晨(J. Gresham

◆ “人們很容易會說,教理學者很少會在聖經神學家這礦藏中蒐尋。但因着這本書,這礦場 被擴大和加深了,顯露了最豐富的脈絡。我發現這本書不是可隨意翻過去的,而是幾乎 在每一頁都發現另一要點,使我必須反復思想才能繼續讀下去。《新約的聖經神學》取用 數十年的解經研究和教導材料,處于聖經研究和神學的交會口上。畢爾教授接續霍志恆 (Geerhardus Vos)的傳統,提升了我們這時代聖經神學的水平。我們在往后多年裏都將

編《新約引用舊約》(麥種,2012)等。

繼續消化這本鉅作。” —— 何頓(Michael Horton), 加州韋斯敏斯特神學院(Westminster Seminary California)系統神學和護教學梅晨教席

“畢爾在聖經神學領域中,多年涉獵主要的聖經註 釋書和解經/神學研究。這是他的聖經神學鉅著。 《新約的聖經神學》綜合了畢爾先前著作的許多脈 絡,加上豐富的補充,成為對整體的一個廣泛而成 熟的表達。畢爾找到‘超自然啟示具有生機的進 程’,不是在一個特定的核心教義或觀念裏,而是

◆ “這本新約聖經神學書,以舊約聖經故事主線為探討新約聖經信息的起點。畢爾的這部著 作影響深遠,有非常高的學術水平,精通大範圍的學術領域。即使在讀者可能不同意之處, 畢爾的討論總是提供有用的資料,有時甚至會激勵人。這是對聖經神學有非常重要貢獻的 著作,值得被廣泛閱讀。” —— 柯斯坦柏格(Andreas J. Köstenberger),

它也對學術界作了極大的貢獻——為了將來在聖經神 學方面的學術努力奠下廣泛、經健全研究、構造健

A New Testament Biblical Theology

(Payzant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of New Testament, Acadia Divinity College)

新約的聖經神學

Testament Use of the Old Testament[麥種傳道 會,2012])這本獲獎著作的共同編輯,他檢視 關聯,並且加以發展。畢爾主張,新約聖經的每 一個主要觀念,都是發展舊約聖經的一個觀念, 應該被理解為末世新創造和國度之開展的一個層 面。本書提供新舊約聖經之間的大量互動,幫助 讀者看到統一舊約聖經的觀念線索,和這些線索

舊約聖經在新約聖經中的揭示 ★榮獲《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2013 年聖經研究類最佳書籍獎 ★《講道》雜誌(Preaching)2012 年聖經研究類第二名

者◆畢爾

者◆陳志文

總校訂◆潘秋松

全的根基。” —— 紀查理(Charles E. Hill), 奧蘭多改革宗神學院(Reformed Theological Seminary Orlando)新約教授

《 新 約 引 用 舊 約 》(Commentary on the New

新約聖經故事主線是如何與舊約聖經故事主線相

作者

—— 伊文思(Craig A. Evans),亞凱迪亞神學院派贊傑出新約教席

畢爾 ◆ 陳志文 ◆

故事要旨的人而言,這是個極為豐富的盛筵,但是

作,這本書也充滿了豐富而深深令人滿足的救贖歷

譯者

史方面的解經。對于任何想更詳細了解聖經的救贖

和聖靈建立祂的新造國度。就如畢爾的所有其他著

麥種聖經神學

美東南浸信會神學院(The Southeastern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新約和聖經神學資深教授

◆ “畢爾這部《新約的聖經神學》發人深省。畢爾非常了解新舊約聖經如何彼此關聯,和舊 約聖經的救贖故事對于了解神在耶穌基督和祂的教會裏的工作是何等必要。讀者會發現, 對于‘已經實現和尚未完全實現’的末世新創造和國度的強調非常有意義和洞見。這本新 的聖經神學書讓我們重視整個聖經故事,這樣的體驗對我們許多解經和神學研究中細分化 的傾向提供了不可少的中和。對于一個繼續界定自身並且進入新的有趣方向的研究領域來 說,畢爾的書將會有重大貢獻。”

在整部聖經的故事主線中,那故事就是神透過基督

經在神學上的統一性。畢爾(G. K. Beale)是

新約的聖經神學

—— 衛爾斯(David F. Wells),

(IVPNTC)的註釋書,與卡森(D. A. Carson)合

約 聖 經 學 者 從 新 約 聖 經 的 觀 點, 探 討 整 部 聖

◆ “一項傑出的成就!在聖經研究的著作中很少有具如此廣度、深度、洞見、和明確性的。 它極為高明地重建了基督教信仰的核心主題。這是個具里程碑意義的成就。” 戈登—康威爾神學院(Gordon-Conwell Theological Seminary)傑出研究教授

示錄(NIGTC;麥種翻譯中)與帖撒羅尼迦前后書

在這本內容廣泛的解經著作裏,一位重要的新

(James Buchanan Harrison Professor of New Testament Interpretation, The Southern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

現 任 費 城 韋 斯 敏 斯 特 神 學 院(Westminster

Machen)教席,新約聖經與聖經神學教授。著有啟

******

G. K. Beale

如何在基督裏交織在一起。學習新約聖經的人和 牧者都會同樣看重這本鉅著。


新約的聖經神學﹕舊約聖經在新約聖經中的揭示 作者 譯者 總校訂 出版者

版次 字數

Copyright

First Edition ISBN

畢爾(G. K. Beale) 陳志文 潘秋松 美國麥種傳道會 地址﹕1423 Maple St. South Pasadena, CA 91030 U.S.A. 電話﹕(626) 441-5543 電郵﹕akowcm@gmail.org 網站﹕www.akow.org 二○一八年十⺝初版

cn.akow.org

907 千 版權所有‧ 請勿翻印 版權所有 ‧請勿 翻印 Originally published by Baker Academic as A NewTestament Biblical Theology by G. K. Beale ©2011 by G. K. Beale Translated and printed by permission of Baker Publishing Group ©2018 by A Kernel of Wheat Christian Ministries 1423 Maple St., South Pasadena, CA 91030, U.S.A. October 2018 978-1-939-25148-0(正體) 978-1-939-25161-9(簡體) All Rights Reserved. Printed in Taiwan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年次

刷次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美國麥種傳道會持有本書全球正體字與簡體字中文版權


新約的聖經神學 舊約聖經在新約聖經中的揭示

A New Testament Biblical Theology C O N T E N T S

序言……………15 縮寫一覽表……………21 第1章

導論

35

新約的聖經神學——原則和定義 35 這本新約聖經的聖經神學的具體內容 54 結論 67

1

第一部分

聖經經文的聖經神學故事主線

69

Part 1 : The Biblical-Theological Storyline of Scripture 第2章

舊約聖經的救贖歷史故事主線

71

亞當在第一個創造中的託付,和把那託付傳遞給其他如亞當的人物 72 舊約聖經重複的宇宙性審判和新造事件 111 整本舊約聖經中不斷重複對新造的期盼:一位如亞當般的王 118 新造中的亞當故事主線與過去所提出舊約聖經“中心”的關係 149 第3章

舊約聖經的末世故事主線: 舊約聖經聚焦于末日 153

舊約聖經中的“日后” 158 結論 186 第4章

舊約聖經的末世故事主線與猶太教: 猶太教聚焦于末日 192


猶太教著作引喻舊約聖經含有末世論言語的經文 192 末世言語在猶太教裏的一般用法 195 結論 207 第5章

舊約聖經的末世故事主線與新約聖經: 新約聖經聚焦于末日 209

對觀福音裏的末世性經文 210 約翰福音裏的末世性經文 211 使徒行傳裏的末世性經文 218 保羅著作裏的末世性經文 225 希伯來書裏的末世性經文 227 一般書信裏的末世性經文 232 啟示錄裏的末世性經文

246

使徒教父著作裏的末世性經文 247 結論 252 第6章

進一步思想新約聖經故事主線的 末世性質 254

為聖經神學提出中心故事主線的方法論議題和問題 257

2

第二部分

已經啟動的末世患難故事

285

Part 2 : The Story of the Inaugurated End-Time Tribulation 第7章

在耶穌和教會裏開始的 末世大患難 287

舊約聖經中的末世患難 290 早期猶太教裏的末世患難 290 新約聖經裏已經實現和尚未完全實現的末世患難 291 對已經開始之末世患難作總結性的聖經神學反思 328

3

第三部分

以已啟動的末世復活和新造國度 的故事為新約聖經神學的框架 337 Part 3 : The Story of the Inaugurated End-Time Resurrection and New-Creational Kingdom as a Framework for New Testament Theology


第8章

舊約聖經—猶太人對復活的看法,和福 音書及使徒行傳以復活為已啟動的末世 新造和國度 339

舊約聖經中的末世復活和新造的盼望 340 猶太教裏復活和新造國度的末世盼望 345 福音書裏“已經實現和尚未完全實現”的末日復活和新造國度 349 使徒行傳裏“已經實現和尚未完全實現”的末日復活和新造國度 354 結論 368 第9章

在保羅著作裏,復活是已啟動的 末世新造和國度 370

羅馬書裏的復活

371

哥林多前書裏的復活

384

哥林多后書裏的復活

390

加拉太書裏的復活

405

以弗所書裏的復活

408

腓立比書裏的復活

414

歌羅西書裏的復活

418

帖撒羅尼迦前、后書裏的復活 422 提摩太前、后書和提多書裏的復活 426 復活為什么如此頻繁地出現在保羅著作裏? 427 結論 434 第 10 章

保羅更明確地講到 復活是已啟動的末世新造和國度 436

保羅認為復活是末世新造的開始:哥林多后書五章 14 ∼ 18 節 437 保羅認為死和復活是末世新造的開始:加拉太書五章 22 ∼ 25 節, 六章 15 ∼ 17 節 444 保羅認為復活是末世新造的開始:歌羅西書一章 15 ∼ 20 節 458 結論 462 第 11 章

在一般書信和啟示錄裏, 復活是已啟動的末世新造和國度

463

在一般書信裏已經實現和尚未完全實現的復活和新造國度 463 結論 514


4

第四部分

拜偶像的故事和神的形象 在已啟動的末世新造中恢復

517

Part 4 : The Story of Idolatry and Restoration of God’s Image in the Inaugurated End-Time New Creation 第 12 章

罪就是拜偶像——與那要被毀滅或 要得恢復的形象相似 519

創世記一∼三章與偶像崇拜 520 變為像所敬拜之偶像的形象的概念:舊約聖經 524 羅馬書第一章裏的偶像崇拜 535 在保羅思想裏,從反映偶像的形象逆轉到反映神的形象 544 在福音書裏,從反映偶像的形象逆轉為反映神的形象 547 結論 551 第 13 章

神的形象的末世恢復已經在人類裏面啟動: 舊約聖經和對觀福音書 553

按着神的形象造人和人的墮落 553 關于猶太人期望一位能反映神形象的末世亞當的概述 557 耶穌成為新造的末世亞當的故事,祂確實反映了神的形象,並且開啟了 在人裏面恢復那形象的道路(在對觀福音書裏) 558 耶穌是如亞當般的兒子,代表那些與祂認同、同為兒子的人 611 結論和摘要:耶穌是以色列末世國度的如亞當的君王,恢復了 神的形象 616 第 14 章

神在人類裏面形象的末世恢復已經啟動: 保羅書信、希伯來書、啟示錄 632

末後亞當的形象:保羅著作 632 形象的恢復:希伯來書,參照舊約聖經和猶太教背景 667 形象的恢復:啟示錄 671 結論:神的形象在新約聖經中的恢復 672


第五部分

5

救恩的故事—— 已經啟動的末世新造

673

Part 5 : The Story of Salvation as Inaugurated End-Time New Creation 第 15 章

已經啟動的末世的稱義

675

稱義是把基督代表性的義歸予信徒 676 關于死和復活的稱義是已經實現和尚未完全實現的末世實際 690 與復活有關之稱義的未來實現的末世性質 714 聖徒最后的末世稱義/伸冤:借着公開顯示他們的善行 738 借着在全世界面前宣告,而公開證明聖徒最后的末世性稱義/伸冤 747 結論:在未來實現的末世階段中,與已經啟動之階段 有關聯之稱義/伸冤的性質 749 第 16 章

已經啟動的末世的和好是 新造和從被擄歸回 754

保羅將和好視為新造和從被擄歸回 755 在新約聖經其他地方,和好是新造和以色列從被擄歸回之預言已經啟動的 實現的觀念 784

第六部分

6

聖靈在已經啟動的末世新造裏 工作的故事 795 Part 6 : The Story of the Work of the Spirit in the Inaugurated End-Time New Creation 第 17 章

在已啟動的末世新造裏, 聖靈是轉化的行事者 797

舊約聖經中聖靈為轉化生命之行事者的角色

797

在猶太教裏,聖靈為轉化生命之行事者的角色

802

聖靈在新約聖經中作為末世轉化生命之行事者的角色 806 結論 842 第 18 章

聖靈開始將信徒建造為 末世新造的被轉化的聖殿 843


教會的故事與聖靈的故事之間的連結:聖靈在五旬節降臨,作為末世聖殿, 來將百姓轉化為聖殿 844 結論 863 第 19 章

伊甸聖所、以色列的聖殿、和基督及教會是新造 國度裏繼續被聖靈轉化之末世聖殿的故事 874

伊甸園是第一個創造中的一個聖殿 878 亞當要作祭司—君王來治理和擴展聖殿,這託付傳給列祖 885 以色列在曠野的會幕和后來的聖殿乃是重建伊甸聖所的園子 890 在新造裏,基督和跟隨祂的人是一個聖殿 897 難題:約翰在啟示錄二十一章 1 節看到一個新造,然后在這異象的其餘部分 只看到一座城,是形狀像園子的聖殿 907 神末世臨在之聖殿在倫理方面的責任就是去擴展那聖殿 913 結論 917

第七部分

7

在已經啟動的新造裏, 教會是末世之以色列的故事

921

Part 7 : The Story of the Church as End-Time Israel in the Inaugurated New Creation 第 20 章

教會是被轉化和恢復的 末世以色列 923

教會是真以色列的前提基礎 923 外邦人成了末世真以色列的舊約聖經觀念,作為新約聖經以教會為真以色列 這個前提的背景 929 結論 942 新約聖經中末世真以色列的觀念 948 國度的管家職分從舊約聖經的以色列轉移到神的末世新百姓(馬太福音和路 加福音) 964 根據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以色列歸回預言的末世實現在耶穌 的門徒和教會中開始 968 結論 984 第 21 章

教會是被轉化和恢復的 末世以色列(續) 999

根據保羅,以色列歸回的預言在教會裏開始實現 999


根據一般書信和啟示錄,以色列歸回的預言在教會裏開始實現 1032 結論:對于把歸回應許應用於耶穌、跟隨祂的人、和教會的神學反思 1053 第 22 章

以色列的土地應許與以色列的歸回和新造預言 在基督和教會裏實現之間的關係 1063

舊約聖經本身對于舊約聖經之土地應許普世化的期盼 1065

8

猶太教對于舊約聖經之土地應許普世化的期盼

1069

新約聖經對于舊約聖經之土地應許普世化的期盼

1071

第八部分

教會的特殊標記:是已啟動 的末世新造故事主線的刻面

1095

Part 8 : The Distinguishing Marks of the Church as Storyline Facets of the End-Time Inaugurated New Creation 第 23 章

教會對以色列特殊標記的新造轉化: 教會守主日為安息日,是個“已經實現和 尚未完全實現”的新造的末世實際 1097

創世記二章 2 ∼ 3 節裏安息日的安息? 1098 在以色列中安息日的制度 1105 新約聖經關于安息日的見證 1107 結論 1132 第 24 章

教會對以色列的獨特標記的新造轉化: 洗禮、聖餐、教會職務、和新約聖經正典 1134

洗禮和聖餐這兩個教會聖禮是新造、末世實際的標記 1134 因為欺哄這個末世患難和新造的緣故,長老這個教會職分是末世時 不可或缺的 1156 新約聖經正典是教會在末世時產生的根基 1162


9

第九部分

基督徒生活是已經啟動的 末世新造生命的故事 1177 Part 9 : The Story of Christian Living as Inaugurated End-Time New-Creational Life 第 25 章

基督徒生活是被轉化的新造生命的開始: 末時的直說語氣—命令語氣模式和繼續從 被擄中歸回 1179

保羅書信 1180 新約聖經與直說語氣和命令語氣之間關係有關的其他經文 1201 繼續從被擄歸回是基督徒生活的基礎 1208 結論:新約聖經中命令的目的 1218 第 26 章

基督徒生活是被轉化的新造生命的開始: 律法和婚姻的角色 1228

在已經啟動的新造裏,基督徒生活和順服律法之間的關係 1228 在以弗所書第五章,婚姻是被轉化的新造制度 1239

第十部分

10 結論

1247

Part 10 : Conclusion

第 27 章

已啟動的和完滿實現的末世實際與舊約聖經 聖徒所經歷的類似實際之間的關係 1249

日后

1250

新造和國度

1252

君王和國度

1256

以色列從被擄歸回 1258 關于從被擄歸回,神的解救乃是第二次的出埃及 1261 和好乃是從被擄歸回 1263 救恩和稱義 1264 聖靈的賜恩賜的角色 1276 復活是由聖靈重生或新造 1278 聖殿與教會的使命 1280


基督是神的像:末后的亞當、人子、和神的兒子 1282 神的像:基督像亞當的兒子身份與信徒的關係

1284

聖約 1286 聖約群體的特殊標記 1290 真信徒的生活(成聖)的持續性與新造間的關聯 1306 在新舊約聖經裏,律法與信徒生命的關聯 1311 繼續從被擄歸回和持續的出埃及是信徒持續生命的一幅圖畫 1314 新世代的婚姻 1315 欺哄、磨難、迫害、和宇宙瓦解的患難 1317 審判 1324 本書未討論到的其他神學觀念 1329 結論:已經啟動的實現是舊約聖經預言的出人意料和自然的轉化 1330 第 28 章

在新造“已經實現和尚未完全實現”的 末世時代裏,救贖歷史故事的目的和它 對基督徒生活的意義 1339

已經實現和尚未完全實現的新造的目的:榮耀並敬拜神 1339 新造對基督徒生活和講道的轉化能力 1343

參考書目

1345



序言

本書的源起要回溯到 1989 年¸當時我在戈登—康威爾神學院 (Gordon-Conwell Theological Seminary)開始教一門新約神學的 課。1997 年夏季¸我在丁道爾團契第三屆每三年一次的全體會議 (Tyndale Fellowship at Swanwick, Derbyshire)裏發表一篇主題 論文¸題目是〈新約聖經神學的末世觀念〉(The Eschatological Conception of New Testament Theology)。這篇論文是我在 1989 年開始教授的課程摘要¸它後來出版¸以同樣的篇名收錄在 The Reader Must Understand: Eschatology in Bible and Theology (Leicester: Apollos, 1997) 和 Eschatology in Bible and Theology: Evangelical Essays at the Dawn of a New Millennium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1997) ¸ 這 兩 本 書 都 是 由 布 勞 爾 ( Kent Brower)和艾略特(Mark Elliott)編輯。我很感謝丁道爾學術討 論會的召集人給我機會發表這篇論文¸並且把它包括在該次討論 會的論文集裏。 同 一 篇 論 文 也 於 2000 年 在 伊 利 諾 州 惠 頓 市 (Wheaton, Illinois)舉辦的惠頓研討會中發表¸那論文經簡化和修改的版本及之 前 的 文 章 收 錄 在 哈 費 曼 ( Scott Hafemann ) 編 輯 的 Biblical Theology: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2002)。 從那時起¸我發表了各樣的論文¸它們經修改後納入本書中。 從 2002 年開始¸我在惠頓研究院繼續教授新約神學課程¸也繼續 發展我在這方面的思考。接著在 2005 年¸我開始全心投入這個工


序言

作項目。可是在這之後¸有其他工作項目進來¸使我未能完成本 書¸但是我仍然不時繼續這工作。然後¸在 2008 年暑期¸我又開 始全力投入這工作¸在 2010 年暑期結束時¸終於把稿件送交貝克 (Baker)出版社。 所以¸這本《新約的聖經神學》是前述論文和我所教授的新約 聖經神學課程的擴充版。我在這過程中發現¸書中有幾章本身就 需要以一本書的篇幅來討論¸並且需要更進一步的說明¸但是書 總有它的界限。(我讓其他人來進一步發展本書中所提出的一些 觀念。)我認識到¸要寫一本涵蓋我想談的每一個議題的新約神 學¸是不可能的。即使如此¸這本書也夠長了。在第二十七章 裏¸我不只作了本書的摘要¸也討論一些並非本書所延伸出來的 議題¸為要表示我希望將它們引到的方向。但是即使在那裏¸我 也肯定遺漏了某些議題。讀者在瀏覽目錄之後¸如果還想看本書 更深入的概述¸我會建議他們讀第一章的〈導論〉和結尾的兩章 (二十七∼二十八章)。本書也可當作參考書或百科全書的文 獻¸因為我所寫的每一章都是專注在一個一般性的主題¸讀者不 必讀書中其他部分就可以充分理解該章所說的。當然¸讀遍全書 對於理解其中每一章會有助益。 本書的寫作開啟了我的視野¸看到從前僅僅模糊地看到的。具 體地說¸我能更清楚看到的是¸已經實現和尚未完全實現的末世 的新造和國度是個透鏡¸對聖經經文有許多啟發¸並且讓人更清 楚地看到深藏於新約聖經主要神學觀念裏的豐富。此外¸這種讀 新約聖經的進路幫助我更加領會¸在聖經的救贖歷史故事主線中 信徒的⻆色和教會的使命。我希望本書的聖經神學觀點能挑旺教 會的心志¸對照救贖歷史的現階段來認識自己¸並且履行它對世 人的使命。 我 的 妻 子 朵 琳 達 ( Dorinda ) 對 我 的 幫 助 是 無 法 以 言 語 表 達 的¸她過去多年來跟我討論本書的神學¸跟我一樣仍然對這題目 感到振奮。她是幫助我更深入理解這個議題的主要管道之一。

16


序言

我感謝貝克出版社學術部門的同工所作的細心編輯¸特別是柏 格爾(Brian Bolger)。謝謝韋弗(Jim Weaver)率先願意出版本 書¸還有金尼(Jim Kinney)在本項目發展和增長時的配合及不斷 的辛勞。 我感謝數間教會多年來邀請我在特會中傳講本書的諸議題。同 樣地¸我感謝戈登—康威爾神學院和惠頓研究院的許多學生¸他 們對這議題提出深層的問題¸叫我更深入思想¸並且澄清我的觀 點。我也感謝在希臘雅典的希臘聖經學校(the Greek Bible School of Athens, Greece)¸和衣索匹亞的福音神學院(the Evangelical Theological College in Addis Ababa, Ethiopia)¸他們邀請我教授 新約神學¸幫助我讓我的觀點在不同的文化場景中定位。 我也要謝謝下列學生¸他們或是幫我作研究¸或是檢視和編輯 本書的手稿……(名字在中文版從略)。有幾位惠頓學院研究生 在 2010 年春季上我的新約聖經神學和聖經正典詮釋學¸也在編輯 和校訂主要參考文獻的各方面幫忙。 最重要的是¸我要感謝神讓我有寫這本書的意念¸這是繼續前 人的工作¸祂也賜我力量和紀律來寫它。我的禱告是¸神的榮耀 能藉著這本書更為彰顯。 我 也 受 惠 於 貝 栗 ( Daniel Bailey ) ¸ 他 將 司 徒 眉 齊 ( Peter Stuhlmacher ) 的 《 新 約 的 聖 經 神 學 》 ( Biblische Theologie des Neuen Testaments, 2 vols., Gottingen: Vandenhoeck & Ruprecht, 1992–99)翻譯為英文(該作品即將由艾德曼斯﹝Eerdmans﹞出版 社出版﹝編按﹕已經於 2018 年八⺝出版﹞)¸並把絕大部分譯稿 送給我。我相信這是本重要的書¸特別是在舊約聖經和猶太背景 對新約聖經神學的影響這部分。我在我的整本書中多次參考司徒 眉齊的作品¸但是所參考的都是德文版¸因為英文的翻譯尚未出 版。 這裏應該要談一下本書的寫作風格。除非另外註明¸聖經的英 文 翻 譯 都 是 根 據 《 新 美 國 標 準 版 》 ( New American Standard

17


序言

Bible¸有時用旁註讀法¸或在大小寫、斜體字、和引號等用法上 會有不同﹔編按﹕若未特別註明¸中文版採用《和合本》)¸若 有差異¸就是我自己的翻譯。至於古文獻¸當翻譯與一般所用標 準版本不同時¸就是我或其他人的譯法(在後者情況下我會指出 是誰所譯)。 在各 處引用聖經 經文的地方 會用斜體字 ¸或在字或 片語下畫 線。我所根據的譯本(《新美國標準版》)會把希伯來文或希臘 文原文中沒有、由譯者所加的字以斜體標示。用畫線來表示關鍵 字或片語的平行¸通常是在比較兩處或多處經文時。大多數時 候¸這些字義上或同源的平行表示¸較晚的經文是引喻更早的經 文(例如¸新約聖經使用的舊約聖經經文)¸或是有某種自然的 平行關係。有時會畫虛線來表示觀念上的平行¸那可能是表示一 種引喻。 所參考的希臘文新約聖經是根據 Novum Testamentum Graece (27th ed.) 。 所 參 考 的 希 伯 來 文 舊 約 聖 經 是 根 據 Biblia Hebraica Stuttgartensia。至於《七十士譯本》(Septuagint)¸我參考的是 The Septuagint Version of the Old Testament and Apocrypha with an English Translation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72) 的希 臘 文¸它是根據《梵蒂岡抄本》(Codex B)¸經由與巴格斯特父子 出版社(Samuel Bagster and Sons, London)的特殊安排出版。這 樣可以幫助不懂希臘文的讀者以方便的英文來理解《七十士譯 本》。 我 參 考 的 死 海 古 卷 主 要 是 根 據 馬 丁 尼 茲 ( Florentino García Martínez)編輯的 The Dead Sea Scrolls Translated (Leiden: Brill, 1994)﹔有時會提到兩卷的 Dead Sea Scrolls Study Edition(edited by Florentino Garcia Martinez and Eibert J. C. Tigchelaar [Leiden: Brill, 2000])編輯。此外¸也會參考死海古卷的其他譯本¸有時 且 加 以 引 用 ( A. Dupont-Sommer, The Essene Writings from Qumran, translated by G. Vermes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8


序言

1961])。有時¸翻譯會與馬丁尼茲的主要版本不同¸是我自己的 翻譯。 據以 參考或引用 的各猶太作 品的主要出 處是下列英 文版本﹕ The Babylonian Talmud , edited by I. Epstein (London: Soncino, 1948);

The

Talmud

of

the

Land

of

Israel:

A

Preliminary

Translation and Explanation (the Jerusalem Talmud), edited by Jacob Neusner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2–); Mekilta

de-Rabbi

Ishmael,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Jacob

Lauterbach (Philadelphia: Jewish Publication Society of America, 1976); The Midrash on Proverbs translated by Burton Visotzk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2); The Midrash on Psalms,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William Braud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6); Midrash Rabbah, edited by H. Freedman and Maurice Simon(London: Soncino, 1961); Midrash Sifre on Numbers,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Paul Levertoff (London: SPCK, 1926); Midrash Tanhuma,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John Townsend (Hoboken, NJ: KTAV, 1989); Midrash Tanhuma-Yelammedenu: A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Genesis and Exodus from the Printed Version of Tanhuma-Yehammedenu with Introduction, Notes, and Indexes, translated by Samuel Berman (Hoboken, NJ: KTAV, 1996); The Minor Tractates of the Talmud, edited by A. Cohen(London: Soncino, 1965); The Mishnah,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Herbert Danb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The

Old

Testament Pseudepigrapha, edited by James Charlesworth(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1983) ( 可 是 有 時 所 參 考 的 是 The Apocrypha and Pseudepigrapha of the Old Testament, edited by R. H. Charles [Oxford: Clarendon, 1977] 的 第 二 冊 ) ﹔ The Pesikta de-Rab Kahana,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William Braude and Israel Kapstein (Philadelphia: Jewish Publication Society of America,

19


序言

1975); Pesikta Rabbati,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William Braud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8); Pirke de Rabbi Eliezer,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Gerald Friedlander (New York: Hermon Press, 1916); Sifre: A Tannaitic Commentary on the Book of Deuteronomy,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Reuven Hammer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6); Tanna debe Eliyyahu,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William Braude and Israel Kapstein (Philadelphia: Jewish Publication Society of America, 1981); The Targums of Onkelos and Jonathan Ben Uzziel on the Pentateuch, with the Fragments of the Jerusalem Targum, on Genesis and Exodus,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J. W. Etheridge (New York: KTAV, 1968)﹔ The Aramaic Bible: The Targums, edited by Martin McNamara et al (Collegeville, MN: Liturgical Press, 1987) 已經出 版的各卷。 所 參 考 的 古 希 臘 文 作 品 ¸ 特 別 是 斐 羅 ( Philo ) 和 約 瑟 夫 (Josephus)的(包括英文翻譯)¸是根據洛布經典圖書館(Loeb Classical Library)。所參考的某些使徒教父著作的英文翻譯是根 據 The Apostolic Fathers: Greek Texts and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Their Writings, translated by J. B. Lightfoot and J. R. Harmer, edited and revised by Michael Holmes (Grand Rapids: Baker Academic, 1992) 的第二版。

畢爾

20


縮寫一覽表 一般 Aram.

Aramaic 亞蘭文

chap(s). chapter(s) 章 col(s).

column(s) 欄

esp.

especially 尤其

frg(s).

fragment(s) 殘篇

Gk.

Greek 希臘文

Heb.

Hebrew 希伯來文

ibid.

in the same source 同上

idem

by the same author 同作者

lit.

literally 直譯

p(p).

page(s) 頁

repr.

reprint 重刊

rev.

revised 修訂

sect(s).

section(s) 段

v(v).

verse(s) 節

正典劃分 NT

New Testament 新約聖經

OT

Old Testament 舊約聖經

古代文本、文本類型、與譯本 Aq

Aquila 《亞居拉譯本》

DSS

Dead Sea Scrolls 死海古卷

LXX

Septuagint 《七十士譯本》

MT

Masoretic Text 《馬所拉文本》

OG

Old Greek 《古希臘文譯本》

Sym

Symmachus 《辛馬庫譯本》


縮寫一覽表

Tg.

Targum 他爾根

TH

Theodotion (Θ) 《狄奧多田譯本》

現代版本 NA 27

Novum Testamentum Graece. Edited by [E. and E. Nestle], B. Aland, K. Aland, J. Karavidopoulos, C. M. Martini, and B. M. Metzger. 27th rev. ed. Stuttgart: Deutsche Bibelgesellschaft, 1993

現代譯本 ESV

English Standard Version 《英語標準版》

GNB

Good News Bible 《佳音聖經》

HCSB

Holman Christian Standard Bible 《霍爾曼基督教標準聖經》

JB

Jerusalem Bible 《耶路撒冷聖經》

KJV

King James Version 《欽定本》

Moffatt

The New Testament: A New Translation, James Moffatt 《莫法特新約 聖經》

NAB

New American Bible 《新美國聖經》

NASB

New American Standard Bible 《新美國標準版》

NEB

New English Bible《新英語聖經》

NET

New English Translation (The NET Bible) 《新英語譯本》

NIV

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新國際版》

NJB

New Jerusalem Bible 《新耶路撒冷聖經》

NJPS

Tanakh: The Holy Scriptures: The New JPS Translation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Hebrew Text 《新猶太聖經》

NLT

New Living Translation 《新普及譯本》

NRSV

New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 《新修訂標準版》

REB

Revised English Bible 《修訂英語聖經》

RSV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 《修訂標準版》

RSVA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 Apocrypha 《修訂標準版次經》

TNIV

Today’s 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今日新國際版》

舊約偽經 Apoc. Ab.

Apocalypse of Abraham 《亞伯拉罕啟示錄》

Apoc. El.

Apocalypse of Elijah 《以利亞啟示錄》

Apoc. Ezek.

Apocalypse of Ezekiel 《以西結啟示錄》

22


縮寫一覽表

Apoc. Mos.

Apocalypse of Moses 《摩西啟示錄》

Apoc. Zeph.

Apocalypse of Zephaniah 《西番雅啟示錄》

As. Mos.

Assumption of Moses 《摩西升天記》

2 Bar.

2 Baruch (Syriac Apocalypse) 《敘利亞文巴錄啟示錄》

1 En.

1 Enoch (Ethiopic Apocalypse) 《以諾一書》

2 En.

2 Enoch (Slavonic Apocalypse) 《以諾二書》

3 En.

3 Enoch (Hebrew Apocalypse) 《以諾三書》

4 Ezra

4 Ezra 《以斯拉四書》

Gk. Apoc. Ezra Greek Apocalypse of Ezra 《希臘文以斯拉啟示錄》 Hel. Syn. Pr.

Hellenistic Synagogal Prayers 《希臘化會堂禱詞》

Hist. Rech.

History of the Rechabites《利甲人的歷史》

Jos. Asen.

Joseph and Aseneth《約瑟與亞西納書》

Jub.

Jubilees《禧年書》

L.A.B.

Liber antiquitatum biblicarum (Pseudo-Philo) 《託斐羅名聖經 古史》

L.A.E.

Life of Adam and Eve《亞當與夏娃生平》

Lad. Jac.

Ladder of Jacob《雅各的梯子》

Let. Aris.

Letter of Aristeas《阿立斯蒂亞書信》

Liv. Pro.

Lives of the Prophets《眾先知生平》

Mart. Ascen. Isa. Martyrdom and Ascension of Isaiah《以賽亞殉道及升天記》 Odes Sol.

Odes of Solomon 《所羅門頌歌》

Ps.-Phoc.

Pseudo-Phocylides 《託福西萊德名書》

Pss. Sol.

Psalms of Solomon 《所羅門詩篇》

Sib. Or.

Sibylline Oracles《西卜神諭篇》

T. Ab.

Testament of Abraham《亞伯拉罕遺訓》

T. Adam

Testament of Adam《亞當遺訓》

T. Benj.

Testament of Benjamin《便雅憫遺訓》

T. Dan

Testament of Dan《但遺訓》

T. Gad

Testament of Gad《迦得遺訓》

T. Iss.

Testament of Issachar《以薩迦遺訓》

T. Job

Testament of Job《約伯遺訓》

T. Jos.

Testament of Joseph 《約瑟遺訓》

T. Jud.

Testament of Judah 《猶大遺訓》

T. Levi

Testament of Levi《利未遺訓》

T. Mos.

Testament of Moses《摩西遺訓》

23


縮寫一覽表

T. Naph.

Testament of Naphtali 《拿弗他利遺訓》

T. Reub.

Testament of Reuben 《呂便遺訓》

T. Sim.

Testament of Simeon《西緬遺訓》

T. Zeb.

Testament of Zebulon《西布倫遺訓》

死海古卷 CD-A

Damascus Document a 《大馬色文獻第一古卷》

CD-B

Damascus Document b 《大馬色文獻第二古卷》

1QH

1QHodayot a 《感恩詩集第一》

a

1QIsaa

1QIsaiaha 《以賽亞書第一古卷》

b

1QIsaiahb 《以賽亞書第二古卷》

1QIsa 1QM

1QWar Scroll《戰卷》

1QpHab

1QPesher to Habakkuk《哈巴谷書註釋》

1QS

1QRule of the Community《社群守則》

1Q28a (1QSa)

1QRule of the Congregation《會眾守則》

1Q29

1QLiturgy of the Three Tongues of Fire《三個火舌》

4Q58

4QIsaiahd 《四號洞穴以賽亞書第二古卷》 4QIsaiah Pesherb 《四號洞穴以賽亞書註釋第二》

4Q162 (4QpIsa b ) 4Q163 (4Qpap pIsa )

4QIsaiah Pesherc《四號洞穴以賽亞書註釋第三》

4Q169 (4QpNah)

4QNahum Pesher《四號洞穴那鴻書註釋》

4Q174 (4QFlor)

4QFlorilegium《末世論米大示》

4Q177

4QCatena A《四號洞穴串珠第一》

4Q213b (4QLevi c ar)

4QAramaic Levi c《四號洞穴亞蘭文利未記第二b》

4Q246

4QAramaic Apocalypse《四號洞穴亞蘭文啟示錄》

c

4Q252 (4QcommGen A) 4QCommentary on Genesis A《四號洞穴創世記註釋 第一》 4QDamascus Document a 《 四 號 洞 穴 大 馬 色 文 獻 第

4Q266 (4QD a )

一》 4Q376 (4QapocrMosesb ?) 4QApocryphon of Mosesb ?《四號洞穴摩西啟示錄》 4Q418

4QInstructiond 《四號洞穴418》

4Q423

4QInstructiong 《四號洞穴訓誨第七》

4Q444

4QIncantation《四號洞穴咒語》 4QRenewed Earth《四號洞穴更新的大地》

4Q475 a

4Q504 (4QDibHam ) b

4Q511 (4QShir )

24

4QWords of the Luminariesa 《靈光禱詞》 4QSongs of the Sageb 《訓誨之歌》


縮寫一覽表

4Q521

4QMessianic Apocalypse《四號洞穴彌賽亞啟示錄》

11Q13 (11QMelch)

11QMelchizedek《十一號洞穴麥基洗德古卷》

他爾根文本 Tg. Isa.

Targum Isaiah 《以賽亞書的他爾根》

Tg. Mic.

Targum Micah 《彌迦書的他爾根》

Tg. Neof.

Targum Neofiti《尼奧菲特的他爾根》

Tg. Onq.

Targum Onqelos《盎克羅的他爾根》

Tg. Ps.-J.

Targum Pseudo-Jonathan 《偽約拿單的他爾根》

米示拿與他勒目 b.

Babylonian Talmud 《巴比倫他勒目》

m.

Mishnah 《米示拿》

y.

Jerusalem Talmud 《耶路撒冷他勒目》

ʿAbod. Zar.

ʿAbodah Zarah〈論偶像崇拜〉

ʿArak.

ʿArakin〈論許願〉

B. Bat.

Baba Batra〈論最後一道門〉

Ber.

Berakot 〈論祝福〉

Ḥag.

Ḥagigah 〈論節日獻祭〉

Ned.

Nedarim 〈論許願〉

Pesaḥ.

Pesaḥim〈論逾越節〉

Qidd.

Qiddušin〈論聖化〉

Roš Haš.

Roš Haššanah〈論新年〉

Šabb.

Šabbat 〈論安息日〉

Sanh.

Sanhedrin 〈論公會〉

Šeqal.

Šeqalim 〈論半舍客勒的稅款〉

Soṭah

Soṭah 〈論疑妻行淫〉

Sukkah

Sukkah 〈論住棚節〉

Taʿan.

Taʿanit 〈論禁食〉

Tamid

Tamid 〈論連續獻祭〉

Yebam.

Yebamot〈論叔娶寡嫂的婚姻〉

Yoma

Yoma (= Kippurim) 〈論贖罪日〉

25


縮寫一覽表

其他拉比作品 ʾAbot R. Nat.

ʾAbot de Rabbi Nathan〈拉比拿單的先賢集〉

Mek.

Mekilta〈容百姓去〉

Midr.

Midrash《米大示》

Midr. Rab.

Midrash Rabbah《主要米大示》

Pesiq. Rab.

Pesiqta Rabbati《關於節日、安息日的講經性註釋》

Pesiq. Rab Kah.

Pesiqta de Rab Kahana《拉•卡哈那的講經性註釋》

Pirqe R. El.

Pirqe Rabbi Eliezer《拉比以利以謝殘篇》

Rab.

(biblical book +) Rabbah 《﹝聖經書卷﹞米大示》

S. Eli. Rab.

Seder Eliyahu Rabbah 《以利亞戶米大示》

Tanḥ.

Tanḥuma〈譚庫瑪〉

使徒教父 Barn.

Barnabas《巴拿巴書信》

1–2 Clem.

1–2 Clement 《革利免一、二書》

Did.

Didache 《十二使徒遺訓》

Diogn.

Diognetus《致丟格納妥書》

Frag. Papias

Fragments of Papias《帕皮亞殘篇》

Herm.

Shepherd of Hermas《黑馬牧人書》

Ign. Eph.

Ignatius, To the Ephesians 伊格那丟《致以弗所人書》

Ign. Magn. Ign. Phld.

Ignatius, To the Magnesians 伊格那丟《致馬內夏人書》 Ignatius, To the Philadelphians 伊格那丟《致非拉鐵非人書》

Ign. Trall.

Ignatius, To the Trallians 伊格那丟《致他拉勒人書》

Mart. Pol.

Martyrdom of Polycarp《坡旅甲殉道記》

Pol. Phil.

Polycarp, To the Philippians 坡旅甲《致腓立比人書》

拿戈瑪第(Nag Hammadi) Gos. Truth

Gospel of Truth《真理福音》

新約次經與偽經 Apos. Con.

Apostolic Constitutions and Canons《使徒憲章》

Gos. Thom.

Gospel of Thomas《多馬福音》

Mart. Pet. Paul

Martyrdom of Peter and Paul《彼得與保羅殉道記》

26


縮寫一覽表

希臘文與拉丁文作品 Augustine 奧 古 斯 丁 Conf.

Confessionum libri XIII (Confessions) 《懺悔錄》

Quaest. Hept. Quaestiones in Heptateuchum《七書問題》 Clement of Alexandria 亞歷山太的革利免 Strom.

Stromata (Miscellanies) 《雜篇》

Epiphanius 伊皮法紐 Pan.

Panarion (Refutation of All Heresies) 《藥庫》

Hippolytus 希坡律陀 Comm. Dan.

Commentarium in Danielem《但以理書註釋》

Irenaeus 愛任紐 Haer.

Adversus haereses (Against Heresies) 《反異端》

Josephus Ag. Ap.

Against Apion 《斥阿皮昂》

Ant.

Jewish Antiquities 《猶太古史》

J.W.

Jewish War《猶太戰記》

Justin游斯丁 游斯丁 1 Apol. Dial.

Apologia i (First Apology) 《第一護教書》 Dialogus cum Tryphone (Dialogue with Trypho) 《與特來弗對 話錄》

Philo 斐羅 Aet.

De aeternitate (On the Eternity of the World) 《論世界之永恆 不滅》

Agr.

De agricultura (On Agriculture) 《論耕種》

Cher.

De cherubim (On the Cherubim) 《論基路伯》

Conf.

De confusione linguarum (On the Confusion of Tongues) 《論變 亂口音》

Decal.

De decalogo (On the Decalogue) 《論十誡》

Det.

Quod deterius potiori insidari soleat (That the Worse Attacks the Better) 《壞人攻擊好人》

Fug.

De fuga et inventione (On Flight and Finding) 《論逃走與尋 獲》

Gig.

De gigantibus (On Giants) 《論偉人》

Her.

Quis rerum divinarum heres sit (Who Is the Heir?) 《誰是屬靈 的後裔﹖》

27


縮寫一覽表

Leg.

Legum allegoriae (Allegorical Interpretation) 《寓意解經》

Legat.

Legatio ad Gaium (On the Embassy to Gaius) 《致該猶書》

Migr.

De migratione Abrahami (On the Migration of Abraham) 《論 亞伯拉罕的遷徙》

Mos.

De vita Mosis (On the Life of Moses) 《論摩西生平》

Mut.

De mutatione nominum (On the Change of Names) 《論改名》

Opif.

De opificio mundi (On the Creation of the World) 《論創造》

lant.

De plantatione (On Planting) 《論挪亞作栽種者》

Post.

De posteritate Caini (On the Posterity of Cain) 《論該隱的後 裔和被逐》

QE

Quaestiones et solutiones in Exodum (Questions and Answers on Exodus) 《出埃及記問答》

Somn.

De somniis (On Dreams) 《論夢》

Spec.

De specialibus legibus (On the Special Laws) 《論特殊法律》

Plutarch 普魯塔克 Mor.

Moralia《道德論叢》

Superst.

De superstitione〈迷信〉

二手文獻 AB

Anchor Bible

ABD

Anchor Bible Dictionary. Edited by D. N. Freedman. 6 vols. New York, 1992

ABR

Australian Biblical Review

AnBib

Analecta biblica

ANTC

Abingdon New Testament Commentaries

ANTJ

Arbeiten zum Neuen Testament und Judentum

AOTC

Apollos Old Testament Commentary

ArBib

The Aramaic Bible

AUMSR

Andrews University Monographs: Studies in Religion

AUSDDS

Andrews University Seminary Doctoral Dissertation Series

AYBRL

Anchor Yale Bible Reference Library

BAGD

Bauer, W., W. F. Arndt, F. W. Gingrich, and F. W. Danker.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and Other Early Christian Literature. 2nd. ed. Chicago, 1979

BBR

28

Bulletin for Biblical Research


縮寫一覽表

BCOTWP

Baker Commentary on the Old Testament Wisdom and Psalms

BDAG

Bauer, W., F. W. Danker, W. F. Arndt, and F. W. Gingrich.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and Other Early Christian Literature. 3rd ed. Chicago, 1999=鮑爾 編¸麥 陳惠 惠 、 麥 啟 新 譯 ¸ 《 新 約 及早 期 基 督 教 文 獻 希 臘 文 大詞 典 》 (香港﹕漢語聖經協會¸2009)。簡稱《希臘文大詞典》。

BDB

Brown, F., S. R. Driver, and C. A. Briggs. A Hebrew and English Lexicon of the Old Testament. Oxford, 1907

BDF

Blass, F., A. Debrunner, and R. W. Funk. A Greek Grammar of the New Testament and Other Early Christian Literature. Chicago, 1961

BECNT

Baker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Bib

Biblica

BIS

Biblical Interpretation Series

BJS

Biblical and Judaic Studies B

LS

Bible and Literature Series

BNTC

Black’s New Testament Commentaries

BSac

Bibliotheca sacra

BTB

Biblical Theology Bulletin

BTCB

Brazos Theological Commentary on the Bible

BZ

Biblische Zeitschrift

BZNW

Beihefte zur Zeitschrift für die neutestamentliche Wissenschaft

CBET

Contributions to Biblical Exegesis and Theology

CBQ

Catholic Biblical Quarterly

CBQMS

Catholic Biblical Quarterly Monograph Series

CC

Continental Commentaries

CCL

Classic Commentary Library

CEB

Commentaire évangélique de la Bible

CGTC

Cambridge Greek Testament Commentary

ConBNT

Coniectanea biblica: New Testament Series

CTJ

Calvin Theological Journal

CTM

Concordia Theological Monthly

DJG

Dictionary of Jesus and the Gospels. Edited by J. B. Green and S. McKnight. Downers Grove, 1992

29


縮寫一覽表

DLNTD

Dictionary of the Later New Testament and Its Developments. Edited by R. P. Martin and Peter H. Davids. Downers Grove, 1997= 馬 挺 、 戴 維 茲 編 ¸ 李 望 遠 譯 ¸ 《 21世 紀 新 約 主 題 辭 典》(台北﹕校園書房出版社¸2015)。

DPL

Dictionary of Paul and His Letters. Edited by G. F. Hawthorne and R. P. Martin. Downers Grove, 1993=霍桑、馬挺編¸楊長 慧譯¸《21世紀保羅書信辭典》(台北﹕校園書房出版社¸ 2009)。

EBC

Expositor’s Bible Commentary

EBib

Etudes bibliques

ECC

Eerdmans Critical Commentary

EncJud

Encyclopedia Judaica. 16 vols. Jerusalem, 1972

EvQ

Evangelical Quarterly

EvT

Evangelische Theologie

ExpTim

Expository Times

FB

Forschung zur Bibel

GKC

Gesenius’ Hebrew Grammar. Edited by E. Kautzsch. Translated by A. E. Cowley. 2nd ed. Oxford, 1910

GNC

Good News Commentary

GTJ

Grace Theological Journal

HBM

Hebrew Bible Monographs

HBS

Herders biblische Studien

HCOT

Historical Commentary on the Old Testament

HNT

Handbuch zum Neuen Testament

HSM

arvard Semitic Monographs

HSS

Harvard Semitic Studies

HTKAT

Herders theologischer Kommentar zum Alten Testament

HTKNT

Herders theologischer Kommentar zum Neuen Testament

IBC

Interpretation: A Bible Commentary for Teaching and Preaching

IBS

Irish Biblical Studies

ICC

International Critical Commentary

Int

Interpretation

IVPNTC

IVP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JAAR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Religion

JBL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30


縮寫一覽表

JETS

Journal of the Evangelical Theological Society

JNES

Journal of Near Eastern Studies

JPSTC

Jewish Publication Society Torah Commentary

JPTSup

Journal of Pentecostal Theology: Supplement Series

JSNT

ournal for the Study of the New Testament

JSNTSup

Journal for the Study of the New Testament: Supplement Series

JSOT

Journal for the Study of the Old Testament

JSOTSup

Journal for the Study of the Old Testament: Supplement Series

JTI

Journal of Th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JTS

Journal of Theological Studies

K&D

Keil, C. F., and F. Delitzsch, Biblical Commentary on the Old Testament.Translated by J. Martin et al. 10 vols. Repr., Grand Rapids, 1949–71

KEK

Kritisch-exegetischer

Kommentar

über

das

Neue

Testament

(Meyer-Kommentar) LCL

Loeb Classical Library

LNTS

Library of New Testament Studies

LSJ

Liddell, H. G., R. Scott, and H. S. Jones. A Greek-English Lexicon. 9th ed. with rev. supplement. Oxford, 1996

LW

Luther’s Works

MM

Moulton, J. H., and G. Milligan. The Vocabulary of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Illustrated from the Papyri and Other Nonliterary Sources. Grand Rapids, 1972

MNTC

Moffatt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NAC

New American Commentary

NCB

New Century Bible

NClarB

New Clarendon Bible

NDBT

New Dictionary of Biblical Theology. Edited by T. D. Alexander and B. S. Rosner. Downers Grove, 2000

NIB

The New Interpreter’s Bible. Edited by Leander E. Keck. 12 vols. Nashville, 1994–2004

NIBC

New International Bible Commentary

NICNT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NICOT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the Old Testament

31


縮寫一覽表

NIDNTT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New Testament Theology. Edited by Colin Brown. 4 vols. Grand Rapids, 1975–85

NIGTC

New International Greek Testament Commentary

NIVAC

NIV Application Commentary

NovT

Novum Testamentum

NovTSup

Novum Testamentum Supplements

NSBT

New Studies in Biblical Theology

NSKAT

Neuer Stuttgarter Kommentar: Altes Testament

NTG

New Testament Guides

NTL

New Testament Library

NTS

New Testament Studies

ÖTK

Ökumenischer Taschenbuch-Kommentar

OTL

Old Testament Library

OtSt

Oudtestamentische Studiën

PFES

Publications of the Finnish Exegetical Society

PNTC

Pillar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PS

Pauline Studies

PTMS

Princeton Theological Monograph Series

ResQ

Restoration Quarterly

RevQ

Revue de Qumran

RIMA

The Royal Inscriptions of Mesopotamia, Assyrian Periods

RTR

Reformed Theological Review

SBL

Studies in Biblical Literature

SBLDS

Society of Biblical Literature Dissertation Series

SBLMS

Society of Biblical Literature Monograph Series

SBLSP

Society of Biblical Literature Seminar Papers

SBS

Stuttgarter Bibelstudien

SBT

Studies in Biblical Theology

SHBC

Smith & Helwys Bible Commentary

SJT

Scottish Journal of Theology

SJTOP

Scottish Journal of Theology Occasional Papers

SM

Studia Missionalia

SNTSMS

Society for New Testament Studies Monograph Series

SNTW

Studies of the New Testament and Its World

SP

Sacra pagina

32


縮寫一覽表

ST

Studia theologica

StPB

Studia post-biblica

StudBT

Studia Biblica et Theologica

SubBi

Subsidia biblica

TANZ

Texte und Arbeiten zum neutestamentlichen Zeitalter

TDNT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 Edited by G. Kittel and G. Friedrich. Translated by G. W. Bromiley. 10 vols. Grand Rapids, 1964–76

TDOT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Old Testament. Edited by G. J. Botterweck and H. Ringgren. Translated by J. T. Willis, G. W. Bromiley, D. E. Green, and Douglas W. Stott. 8 vols. Grand Rapids, 1974–

TJ

Trinity Journal

TNTC

Tyndale New Testament Commentaries TOTC Testament Commentaries TQ

Tyndale

Old

Theologische Quartalschrift

TSAJ

Texte und Studien zum antiken Judentum

TTE

The Theological Educator

TUGAL

Texte und Untersuchungen zur Geschichte der altchristlichen Literatur

TynBul

Tyndale Bulletin

VT

Vetus Testamentum

VTSup

Vetus Testamentum Supplements

WBC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WEC

Wycliffe Exegetical Commentary

WestBC

Westminster Bible Companion

WMANT

Wissenschaftliche Monographien zum Alten und Neuen Testament

WTJ

Westminster Theological Journal

WUNT

Wissenschaftliche Untersuchungen zum Neuen Testament

ZNW

Zeitschrift für die neutestamentliche Wissenschaft und die Kunde der älteren Kirche

ZTK

Zeitschrift für Theologie und Kirche

33


縮寫一覽表

34


6章

進一步思想新約聖經故事主線的 末世性質 新約聖經不斷地使用一模一樣的“日後”這個片語¸就像在舊 約聖經的預言中一樣¸雖然也有用到其他同義的詞語。許多這些 用法可能是呼應舊約聖經的詞語¸雖然我已經下結論說¸有些用 法似乎是引喻舊約聖經某些特定的“日後”經文。這些片語中的末 世性語意大致與舊約聖經中的相同¸除了一個差別以外﹕在新約 聖經裏¸因著基督第一次降臨¸舊約聖經所預言的末世被視為開 始實現了¸它將在歷史盡頭時最後完成的實現中達到高潮。舊約 聖經所預見在末時要發生的一切¸都已經在第一世紀時開始了¸ 並且要繼續直到基督最後降臨為止。 1 這表示¸舊約聖經的末世期 望¸包括大磨難、神統管外邦人、解救以色列脫離欺壓者、以色列 的復興、以色列的復活、新約、所應許的聖靈、新創造、新聖殿、 一位彌賽亞君王、和神的國度的建立等¸都因著基督的死和復活以 及基督教會的形成而無可逆轉地啟動了。當然¸本書也將討論其 他末世主題¸可是它們是附屬於上述的主題。初期猶太教與新約聖 經作者的末世論的發展一致¸雖然鮮有已經啟動的末世論(除了 在昆蘭群體內)。使徒教父的著作對舊約聖經預言的末世實現持 “已經實現和尚未完全實現”的看法¸這是遵循新約聖經的方式。

1

雖然我在前面就這種對舊約聖經所作完全未來性的評估作了修飾¸說其中有 些措辭就在舊約聖經時期內得到顯然開始的實現(例如¸以色列的末世復興 是在餘民從巴比倫歸回時就開始了﹔見﹕申四30¸三十一29)¸這些卻不是 “真正的”已經開始的末世實現¸因為這些明顯的實現並沒有包括不會逆轉 的情況。


6章

進一步思想新約聖經故事主線的末世性質

這種“已經實現和尚未完全實現”的末世觀念可以用以下圖示 來表示﹕ 2 創造

過去世代

基督第一次降臨

基督第二次降臨

現今世代

將來世代

末期

末日

諸世代的結束

這世代的結束

基督徒是活在“攻擊發起日”(D-day﹔編按﹕原指諾曼地登 陸日)和“勝利日”(V-day)之間。攻擊發起日是基督第一次的 降臨¸那時抵擋者被決定性地擊敗﹔勝利日是基督最後的降臨¸ 那時敵人將最後、完全投降。 3“對最後勝利的盼望更加生動¸這 是因為不可動搖的堅固信念¸就是決定勝利的爭戰已經開始了。” 4

侯克馬(Anthony Hoekema)下結論說¸ 新約聖經末世論的性質可以用三點來總結﹕(1) 舊約聖經 所預言的重大末世事件已經發生了﹔(2) 那似乎被舊約聖 經作者們描繪為單一運動的¸現在被視為包括兩個階 段﹕現今的世代和將來的世代﹔和 (3) 這兩個末世階段 之間的關係是¸現今(末世)世代的福氣¸是那要臨到 的更大福氣的保證和確據。 5 上 一章講 到末世 論在新約 聖經和 初期教 會教父著作 中 的突 出

性¸其證據是如何關聯到¸過去為新約聖經的“中心”做出的提

2

Anthony A. Hoekema, The Bible and the Future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79), 20。

3

同上¸21。

4

Oscar Cullmann, Christ and Time: The Primitive Christian Conception of Time and History, trans. Floyd V. Filson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1950), 87。

5

Hoekema, Bible and the Future, 21–22。

255


第一部分

聖經經文的聖經神學故事主線

案¸並且促成它們呢﹖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提案﹕(1) 人論﹔(2) 救 恩歷史﹔(3) 約﹔(4) 愛﹔(5) 基督論﹔(6) 稱義﹔(7) 復和﹔(8) 神 的國﹔(9) 末世以色列的第二次出埃及/歸回﹔(10) 宣教﹔(11) 神 的榮耀。但是¸就如舊約聖經的“中心”一樣¸這裏也同樣可以把 新約聖經的這許多主要觀念合併為一個主題性的故事主線。 6 當我 如此作時¸我會嘗試說明¸末世論是如何關聯到這個故事主線。 在第 三章結尾¸ 我對舊約聖 經主要故事 主線做出的 修正提案 是﹕“舊約聖經是神的故事¸祂藉著祂的話語和聖靈¸透過應許、 聖約和救贖¸從籠罩在一群罪惡百姓之上的混亂中逐步重建祂末世 的新造國度¸結果是給信徒普世的託付¸去擴展這個國度¸並使審 判(被擊敗或被擄)臨到不信的人¸成就祂的榮耀。”這個舊約聖 經的故事主線¸如何與上述被提出的新約聖經的“中心”、和我們 在前一章關於新約聖經末世論的發現相關聯﹖鑑於它與舊約聖經 故事主線的關係¸應該要如何陳述新約聖經的故事主線﹖我的提案 是﹕耶穌的生平、磨煉、為罪人死、和特別是被聖靈復活¸這些都 啟動了末世已經實現和尚未完全實現之新造統治的實現¸這是藉著 恩典、透過信心賜下的¸它向信徒發出了擴展這新造國度的普世託 付¸也導致了對不信之人的審判¸使榮耀歸於三一神。關於新約聖 經敘事主線的這個陳述¸要從兩個⻆度來理解。第一¸我的命題 是¸這個故事主線是主要的繁衍性觀念¸新約聖經中其餘主要觀

6

關於這許多“中心”的討論¸見 Gerhard F. Hasel, New Testament Theology: Basic Issues in the Current Debate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78)。哈澤爾認 為¸這許多中心主題應該被合併為一個多重進路。關於更現代的主張¸見 Charles H. H. Scobie, The Ways of Our God: An Approach to Biblical Theology (Grand Rapids: Eerdmans, 2003); Frank Thielman, Theology of the New Testa– ment: A Canonical and Synthetic Approach (Grand Rapids: Zondervan, 2005), 219–33¸和特別是681–725¸這兩者都提供一種多重的觀點¸可是前者所涵 蓋的是一個全本聖經的觀點¸而不只是新約聖經而已。

256


6章

進一步思想新約聖經故事主線的末世性質

念都從它而出﹔ 7 所以¸第二¸這個觀念是個涵蓋一切的想法或思 想的組織架構¸要在其中才能對其他思想有最好的理解。 我 已說過 ¸應該 更敏銳認 識聖經 是文學 著作 ¸以 此來談 一個 “故事主線”¸而不是單一的“中心”。正如提出的各種中心可能 有所爭論¸也可能有人提出相牴觸的故事主線¸並且進行爭論。 所以¸列出方法論上的標準¸據此判斷一個故事主線是否比另一 個更有可能¸這是有助益的。

為聖經神學提出中心故事主線的方法論議題和問題 對於提出中心或故事主線的合理性的一般方法論考量8 找出聖經的“中心”很重要¸溫漢(David Wenham)指出兩 個原因﹕ 9 (1) 如果可以觀察到“在一位作者的思想和著作中合理 的樣式和中心”¸就可以幫助人更好地理解這著作的整體和個別部 分(也就是說¸一個中心有其啟發的價值)﹔(2) 如果由許多書卷

7

狄爾曼( Thielman, The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231–32)認為¸這是理解 一個“中心”的一種途徑。

8

這 個 補 述 的 第 一 部 分 ¸ 是 修改 我 的 一 位 研 究 學 生 布 倫 塞爾 未 出 版 的 論 文 (Daniel J. Brendsel, “Centers, Plots, Themes, and Biblical Theolog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Doctoral Seminar on Th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Scripture, Wheaton College, December 18, 2008)後的總結。他的一些觀念與我的重叠 (實際上¸他總結我先前在這議題上所發表的意見¸並且與之互動)。雖然 如此¸他這篇方法論的論文幫助了我把自己的想法成形¸就是關於試圖用一 個觀念、許多觀念、或是一個故事主線來總結聖經是否可行。就在本書出版 之 前 ¸ 布 倫 塞 爾 的 論 文 發 表 了 ﹕ Brendsel, “Plots, Themes, and Responsibilities: The Search for a Center of Biblical Theology Reexamined,” Themelios 35, no. 3 (2010): 400–412。

9

David Wenham, “Appendix: Unity and Diversity in the New Testament,” in A The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by George Eldon Ladd, rev. ed.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3), 710。

257


第一部分

聖經經文的聖經神學故事主線

組成的聖經至終是因同一位神為其作者而統合¸那麼其前設就 是﹕這些書卷不會有“大不相同的中心”。 我可以為尋找一個“中心”提出第三個原因¸它更像為進行這 類研究的合理性提出的前提。在使徒行傳二十章 26∼27 節¸保羅 對以弗所教會的長老們說他“於眾人的血是潔淨的”¸因為“神的 旨意¸我並沒有一樣避諱不傳”。在三年期間¸保羅總結了神在救 恩歷史中有計劃的行動¸稱之為“神的整個計劃”(《中文標準譯 本》、《當代譯本修訂版》﹔參《和合本修訂版》“神一切的旨 意”)。他對那計劃/旨意的總結究竟是什麼¸我們並不清楚¸可 是他卻說¸他的總結是“有益的”(徒二十 20)、“神恩惠的福 音”(徒二十 24)、和“國度”(徒二十 25)。所以¸保羅似乎 看到一個基本的積存(一個核心、一個中心﹖)¸它沒有廢掉聖 經中其他的諸多細節¸而是為它們效力。這個積存提供了關乎各 種聖經細節的體系和亮光¸好叫以弗所人在保羅離開後可以進一 步思想這些細節¸透過這總結積存的各種鏡片對它們有更清楚的 認識。 10 所以¸尋找聖經的一個中心¸乃是嘗試為神的百姓尋找探索的 鏡片¸引導他們更好地理解聖經中的各個細節。使徒行傳二十章 26∼27 節是聖經中關於尋找這類中心之內容的一個理由。 卡 森 ( D. A. Carson ) 恰 當 地 問 道 ¸ “ 中 心 ”到 底 是 什 麼 意 思﹕“它是指由統計數據決定最普遍的主題¸或是主導的主題¸ 或是新約聖經作者基本的神學前設¸只要是可以觀察到的﹖”11 雅 各˙漢密爾頓(James Hamilton)把“中心”定義為“聖經作者們 所指向的觀念¸以之為〔神一切作為〕的最終原因”¸和“被聖經

10

見 Brendsel, “Centers, Plots, Themes”。

11

D. A. Carson, “New Testament Theology,” DLNTD 810=〈新約神學〉¸於 《21 世紀新約主題辭典》¸1082。

258


6章

進一步思想新約聖經故事主線的末世性質

中 所 有 其 他 主 題 解 釋 的 主 題 ”。 12 “ 中 心 ”應 該 被 定 義 為 心 、 核 心、主要/主導的主題、最終的目的、統合的原則、等等嗎﹖ 可是¸談聖經的“故事主線”而非它的“中心”¸更能避免一 種批評¸就是把一個外來體系加諸聖經資料上¸或沒有同樣重視 聖經的每個部分。卡森為聖經提出一種“情節主線”的進路﹕“事 實仍然是¸整本聖經是講述一個故事¸如果用得適當¸那故事就 可以作為一個後設敘述(metanarrative)¸塑造我們對整個基督教 信仰的了解。”13 同樣地¸布魯姆伯格(Craig Blomberg)也說¸ 人們通常不會問¸是否必須把以故事形式表達的材料精 簡為一個單一主題或提案。更恰當的或許是去思想¸如 何以其最精簡的形式來重述這個故事。把聖經當作一個 敘事¸是提出一種模式¸以它來更詳細地說明聖經內展 示的合一性及多樣性。 14 因此¸尋求一個故事主線或情節主線¸更容易避免凸顯單一主 題或一群主題的困難¸雖然正如我們將會看到的¸它並沒有全然 避免這問題。 可是¸對於總結出聖經的一個情節主線¸有幾個反對聲浪。總 體性的故事主線也受到過於簡化的批判¸原因也和所提出的中心 一樣﹕(1) 人們可以問¸為什麼選擇特定的觀念或事件¸並且在觀

12

James Hamilton, “The Glory of God in Salvation through Judgment: The Center of Biblical Theology?” TynBul 57, no. 1 (2006): 61。

13

D. A. Carson, The Gagging of God: Christianity Confronts Pluralism (Grand

14

Craig L. Blomberg, “The Unity and Diversity of Scripture,” NDBT 66。同樣見

Rapids: Zondervan, 1996), 194。 Richard B. Hays, “Can Narrative Criticism Recover the Theological Unity of Scripture,” JTI 2 (2008): 193–211。海思嘗試以一種很簡潔的方式來說明¸將 聖經當作一個整體和一致的戲劇性敘事¸如何可以幫助從事新約聖經神學 (亦注意其中有更多支持這種觀念的次級文獻)。

259


第一部分

聖經經文的聖經神學故事主線

念上視為比其他事件更重要﹔(2) 此外¸一個情節主線進路可能不 夠具代表性¸因為聖經中有相當大的部分不是敘事(如¸智慧文 學、天啟文學、和書信材料等) ﹔(3) 不論選出什麼主題¸都是釋 經者透過其文化熏陶所見的結果¸因為許多人都相信所有的知識 都是受文化影響的。 雖然有這一切的批判¸一個情節或故事主線進路還是優於試圖 孤立出單一中心。關於前兩種反對意見—它們是類似的—一個 故事主線是由數個主題組成的。一個故事主線由數個主題組成¸ 這事實表示¸一個多重觀點的進路被納入敘事線進路¸因此顯示 了它勝過單一中心方法最明顯的優點之一。一個由數個主題組成 的故事主線¸也同樣優於一種僅僅是多重觀點的進路¸因為後者 沒有試圖在各主題之間作直接的連結¸而故事主線則以某種邏 輯、救贖歷史、和敘事的方式將它們連結起來。雖然如此¸問題 仍然存在¸就是為什麼選中某些表達特定主題的事件¸而其他事 件和與它們相關聯的主題卻沒有。 把聖經裏的某些事歸屬在其他據稱是更廣泛的觀念之下¸雖然 有人會反對說這是沒有根據的¸下列原因卻可以合理地提升某些主 題在其他主題之上。前面說過¸聖經本身就如此行¸使徒行傳二十 章就是主要的例子。此外還有馬太福音二十三章 23 節¸在那裏¸ 耶穌批評宗教領袖們忽視“律法上更重的事”。同樣地¸先知書斷 言¸神喜悅忠心、順服和知識¸勝過獻祭。彌迦書談到公義、仁慈 和謙卑¸藉此類似地總結了神的要求(編按﹕彌六 8)﹔同樣地¸耶 穌說人要愛神和鄰舍¸藉此總結了律法。因此¸聖經本身“總結了 大 量 的聖 經材 料¸在 那總 結 裏¸ 它派 定優 先次序 ¸ 並且‘加上 層 級’¸以致有些部分備受關注¸而其他部分則退居邊緣”。 15 有個反對意見是¸一個歷史故事主線進路可能無法充分代表聖 經的主要文體(如智慧文學)﹔這沒有適度考量一點¸即這些文

15

Brendsel, “Centers, Plots, Themes”。

260


6章

進一步思想新約聖經故事主線的末世性質

體已經把與聖經的歷史情節主線之間的重要連結融入它們裏面 了。 16 在這方面¸巴爾說﹕“一般而言¸雖然並非聖經的所有部分 都是敘事¸但是¸故事部分的敘事特性提供了一個更好的框架¸把 非敘事部分恰如其份地納入其中¸勝過於任何基於非敘事部分形成 框架、再把故事部分納入其中。”17 例如¸我在第二章試圖說明¸ 在一位如亞當般的王的智慧統治方面¸聖經中的智慧文學是如何恰 如其份地納入我所提出故事主線的相關層面。在這文學裏¸同樣道 理也適用於神的榮耀方面。我將嘗試說明¸在整個新約聖經書信和 啟示文學裏¸王權、新創造、和神的榮耀等都是極其重要的思路。 在聖經裏的其他發現可以導致的是¸區別哪些部分是附屬於其 他部分¸特別是關於哪些故事主線是主導其他的¸或比其他的更廣 泛。例如¸注意重複的敘事和找出敘事中的高潮點¸至少是在這方 面能有所助益的兩個標準。有時可能會難以決定一個觀念是否附 屬於另一個。構成情節主線各部分的觀念有可能不會附屬於彼此。 例如¸回想我所提出的舊約聖經故事主線﹕舊約聖經是神的故事¸ 祂藉著祂的話語和聖靈¸透過應許、聖約和救贖¸從籠罩在一群罪 惡百姓之上的混亂中逐步重建祂末世的新造國度¸結果是給信徒普 世的託付¸去擴展這個國度¸並使審判(被擊敗或被擄)臨到不信 的 人 ¸成 就 祂 的 榮 耀 。 一 方 面 ¸在 這 個 陳 述 中 ¸“ 新 造 ”和“ 國 度”是救 贖歷史 這枚 錢幣 的兩 面¸可能 不是一個 附屬 於另一 個之 下¸就像是“應許”和“約”、以及“道”和“聖靈”的情況一樣。 另一方面¸神的“榮耀”可能是一切先於這觀念之事的邏輯高潮和 目標¸所以就這種意思而言¸比起這個故事主線陳述中其他的觀 念¸它可能是個比較主導性的觀念。 16

關於對此論點更多的支持¸見 James Barr, The Concept of Biblical Theology: An Old Testament Perspective (Minneapolis: Fortress, 1999), 356。可是¸我不 同意巴爾所說¸聖經裏“故事”的意思是也包括“神話”或“傳說”在內 (關於這點¸見﹕同上¸345–61)。

17

同上¸356。

261


第一部分

聖經經文的聖經神學故事主線

對第二個反對意見—所有的解釋¸包括所提出的中心或情節 主線¸都受到文化方面的影響—的答覆是¸我們可以看到¸教會 歷史中不同階段的提案有所重叠。 18 出人意料的是¸在過去這個世 紀中¸有許多被提出的中心都是圍繞著幾個主要觀念¸特別是考 慮 到 各 釋 經 學 者 的 不 同 文 化 和 處 境 。 19 這 樣 ¸ 就 有 種 “ 外 在 證 據……強調聖經裏的一些主題和部分¸不是武斷或一種勉強的作 法”¸ 20 也不是僅僅表現從一個解經家的社會背景得出的知識。此 外¸如果一個人承認聖經是神的活潑和被寫下的話語¸他就必須 讓聖靈有空間¸來突破從我們的社會背景產生的知識。因此¸這 樣的突破將使我們根據神在聖經中所定的心意¸來重新研磨我們 的釋經鏡片¸好叫基督教的釋經學者得以更多按神的心意來思想 祂¸而不是僅僅重新思想其他釋經學者的想法而已。 的確¸迄今提出的中心或一串中心或甚至一個故事主線¸還沒 有一個能令絕大多數學者滿意。 21 而在將來也不可能會有這種一致 性的提案出來。雖然如此¸我們已經看到¸聖經本身也表現了把 它不同的材料分層的傾向¸這就讓我們得到一股動力¸去繼續盡 我們所能的來做同樣的事。鑑於這個補充¸試圖在聖經裏作分層 的最好方式¸就是嘗試擬出一個故事主線¸它是由可以被視為 “中心主題”的各個主題構成¸但是卻組織在一個陳述裏¸以表述 18

例如¸奧古斯丁的“神的城”與當代幾本聖經神學著作 中所提到的“神的 國”有重大的重叠﹔在阿奎那(Thomas Aquinas)的“美褔異象”(beatific vision)和愛德華滋(Jonathan Edward)對神的美麗與榮耀的看法之間¸也 有密切的關係。

19

見 Scobie, Ways of Our God, 87。

20

Brendsel, “Centers, Plots, Themes”。

21

見 Stanley E. Porter, “Is There a Center to Paul’s Theolog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Paul and His Theology,” in Paul and His Theology, ed. Stanley E. Porter, PS 3 (Leiden: Brill, 2006), 1–19。波特爾探究了尋找保羅思想的神學 中心的各種進路¸他說﹕人們從事更廣的新約神學時¸試圖在其中找到神學 的統一¸也面對同樣困難的例子。

262


6章

進一步思想新約聖經故事主線的末世性質

正典的救贖歷史目的。上面提出的故事主線¸就是我嘗試如此來 分別應用在舊約聖經¸然後應用在新約聖經上。它特別是根據創 世記第一∼三章¸人們在其中看到¸有位祭司—君王治理原初的 創造¸來反映神的榮耀﹔然後¸之後的舊約聖經歷史就是一個重 建的過程¸要重述那原始被造的國度¸就如我在本書前面幾章所主 張的。我們在前面指出¸啟示錄是以一個異象結束¸這異象關乎被 復興的末世伊甸和新造¸有王者般的得勝者住在其中。這樣¸朝向 復興舊約聖經中第一個被造國度的過程¸就在新約聖經裏完成了。 因此¸聖經正典就有一個首尾呼應﹕它以一個原始創造開始¸有一 位祭司—君王為了神的榮耀來治理它﹔它的結束則是一個新造國 度¸其中有位祭司—君王與跟隨祂的人(這些人是下屬的君王和祭 司)¸為了神的榮耀來治理它。這個故事主線¸連同重建一個彰顯 神榮耀的新造國度的關鍵部分¸對新舊約聖經而言都極為重要。

更多特定方法論方面的反思﹕擬出中心或故事主線的合 理性¸特別是關於本書所提出的故事主線 當一個特定觀念被提出來作為聖經神學的關鍵時¸就必須討論 其合理性的議題。也就是說¸我們當如何判斷一個被提出的“中 心”要比其他的好﹖如第二章和前一段落所指出的¸關乎中心的討 論本身並不適當¸因為這樣的提案可能是簡化的¸忽略了其他主 要觀念。 對於那些持“多重鏡片”觀點的人來說¸這個議題並不那麼棘 手¸但是他們仍然必須確定¸他們的中心主題要比其他被提出的 多重主題更合理。當在一群中心裏選出一個時¸問題的分量就增 加了¸舉證的擔子就在於證明這樣的提案是可能的。涵蓋面最廣 的中心¸就應該被判定為最有可能的。如先前所討論的¸目前的 進路不是要提出一個中心主題¸而是將它們當中的幾個綜合為一 個中心故事主線¸先是舊約聖經的¸然後是新約聖經的(對照舊 約聖經來理解)。這種進路試圖更留意聖經是敘事性的文獻¸雖

263


第一部分

聖經經文的聖經神學故事主線

然聖經中在敘事之外也有其他文體¸這些其他文體仍然在相當程 度上反映一種文學上的故事主線。 22 可是¸要如何才能證明那一個 要比另一個涵蓋面更廣﹖ 顯然¸這樣的任務本身就需要寫一本書¸可是至少在這裏¸我 們可以檢視四個驗證的測試。第一¸所提出的故事主線¸應該與 所有其他可能的中心和被提出的各故事主線有關聯¸必須能證明 所提的焦點要比其他的涵蓋更廣¸並且從邏輯上說¸其他的都是 它的附屬類別﹔這點可以藉著對這些中心本身的性質和它們與彼 此間的關係作邏輯分析來完成。 第二¸所提出的情節主線¸必須在整個新約聖經正典裏有其文 本基礎¸並且與新約聖經眾書卷的各個主要主題有關聯(這可能與 前項驗證測試所牽涉的一些相比較的中心或故事主線有重叠)¸ 這才能充份而自然地與充斥於新約聖經裏的多樣性相關聯。如果 在某些書卷裏有鏡片模糊的情況¸就可能是它涵蓋面不夠廣﹔如果 這鏡片仍然清晰¸並且較其他鏡片能為這些書卷的材料和意思提 供更大的亮光¸它就達成了自我驗證。如果一個觀念與新約聖經 書卷的主要重點或它們的任何倫理教導之間產生嚴重的張力¸它 就不那麼可行了。 23 如果一個釋經鏡片是個好的啟發工具¸它就不 會造成模糊的思想或是一種簡化的原子論¸而無法說明觀念之間 的相關性和複雜性。 24 所以¸一個可行的故事主線必須是既不太廣 泛以致無用¸也不太狹隘以致排除其他重要但卻為附屬的觀念。 25

22

因篇幅所限¸無法就此點作說明。

23

關於以此種方式表達這議題¸見 Richard B. Hays, The Moral Vision of the New Testament: Community, Cross, New Creation; A Contemporary Introduction to New Testament Ethics (San Francisco: HarperSanFrancisco, 1996), 195 = 海 斯 著 ¸ 白 陳 毓 華 譯 ¸ 《 基 督 教 新 約 倫 理 學 》 ( 台 北 ﹕ 校 園 ¸ 2012)¸262。

24

提出這種特定驗證標準的是唐書禮(Philip Towner, “Response to Prof. Greg Beale’s ‘The Eschatological Conception of New Testament Theology,’” paper

264


6章

進一步思想新約聖經故事主線的末世性質

第三¸一個可行的故事主線必須與舊約聖經的主要主題有整體 關聯¸ 26 被一種關於神與人類之間關係的神學的世界觀或信仰體系 所強化¸ 27 並且牢靠地連結到基督的死和復活。 第四¸我們對於焦點的故事主線所作的¸也必須照樣徹底分析 考慮的每一個中心或故事主線的涵蓋性¸來看它是否可能是最廣 泛的。最後這個證明測試要靠多人窮一生之力來完成﹔所以我們 必須以依賴一些學者的工作為足¸他們已經嘗試說明某些被考慮 的中心或故事主線的可行性﹔同樣地¸也應該要依賴那些已經對 某些重要的中心作探究和評估的著作。 28 現在可以談論第一、第二、和第三個證明測試¸可是¸再次¸ 這裏只能列出一個大綱的⻣架¸必須在後面加入更多細節來充 實。關於第三個標準¸本書所採的進路是嘗試把新約神學的每一

presented to the Tyndale Fellowship Triennial Conference on Eschatology, Swanick, Darbyshire, July 1997 ﹔ 畢 爾 的 演 講 後 來 被 出 版 ¸ 名 為 “The Eschatological Conception of New Testament Theology,” in “The Reader Must Understand”: Eschatology in Bible and Theology, ed. K. E. Brower and M. W. Elliott [Leicester: Apollos, 1997], 11–52)。 25

關 於 這 種 陳 述 驗 證 標 準 之 一 的 方 式 ¸ 見 Thielman, The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232。

26

這點的前提不只是早期基督教的猶太根源¸也是任何好的新約神學都必須充 分地連結到舊約神學。

27

“故事”這個標準對聖經神學而言是不可缺的¸這是下列諸人所強調的﹕N. T. Wright, The New Testament and the People of God (Minneapolis: Fortress, 1992), esp. pp. 31–80, 121–44, 215–24=賴特著¸左心泰譯¸《新約與神的子 民 》 ( 台 北 ﹕校 園 ¸ 2013 ) ¸ 特 別 是 49–112 、 163–93 、 275–87 ﹔ 以 及 Craig G. Bartholomew and Michael Goheen, “Story and Biblical Theology,” in Out of Egypt: Biblical Theology and Biblical Interpretation, ed. Craig Bartholomew, et al., Hermeneutics Series 5 (Grand Rapids: Zondervan, 2004), 144–71 和其中所引用的文獻。

28

例如¸哈澤爾(Hasel, New Testament Theology)和史柯比(Scobie, Ways of Our God)都對此處所討論的互相競爭的中心的大部分作出批判。

265


第一部分

聖經經文的聖經神學故事主線

個層面都紮根於舊約聖經¸特別是以新造國度的故事主線為重述 創世記第一章的原始創造和國度¸不過規模更大。第二章已經列 表說明所重述的新造國度主題的故事主線¸在此總結如下﹕(1) 創 造之前的混亂狀況和創造/差派亞當為王¸之後是墮落﹔(2) 洪水 的混亂和再創造/差派挪亞¸之後是墮落(挪亞和他眾子的罪)﹔ (3) 埃 及 為 奴 的 混 亂 和 毀壞 創 造 之 災 ¸ 之 後 是 再 創 造 ( 在 出 埃 及 時)/差派以色列(在差派族長時已預期這點)¸之後是墮落 (金牛犢)﹔(4) 被擄到巴比倫和在以色列地的混亂¸之後是再創 造/差派耶穌這位真以色列人(在祂的生活、死亡、和復活 中)¸之後是耶穌這位最後的亞當沒有犯罪¸和在永遠的新天新 地裏成功地完成了起初的再造。 29 這個故事主線 30 所表達的¸是一 個有豐富神學教義的世界觀。 31 而且¸如我們已經看到的¸新創造 的提案也是紮根於基督的生、死、和復活裏。 32

29

Palingenesia(“重生”)這字在馬太福音十九章28節指耶穌要完成的新創造 和國度¸斐羅用它來指重新得到生命(《論基路伯》〔On the Cherubim〕 114﹔《論該隱的後裔》〔On the Posterity of Cain〕124)和在大洪水之後更 新全地(《論摩西生平》〔On the Life of Moses〕2.65)。約瑟夫用同樣這 字來指以色列在被擄巴比倫後的復興(《猶太古史》11.66)(David C. Sim, Apocalyptic Eschatology in the Gospel of Matthew, SNTSMS 88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112 也是)。斐羅和約瑟夫的這些用法所 反映的是¸在早期猶太教中¸是按新創造來理解舊約聖經歷史中的這兩個重 要事件。關於創造這個主題被融入以色列出埃及的敘事(特別是在出埃及記 十五章)¸見 William J. Dumbrell, Covenant and Creation: A Theology of the Old Testament Covenants (Nashville: Thomas Nelson, 1984), 100–104。

30

關於這點與湯姆˙賴特的分析的比較¸見本段落末關乎他對聖約目的的三個 層次的簡短討論。

31

見﹕如¸以下幾個段落中闡釋的十六個神學觀念¸它們是之前被提出的中 心¸可以視為新創造、或新的再造之故事主線的各個面向。巴爾說¸“故事 不是神學¸但卻是神學的‘素材’”¸所以神學的“公理引導〔例如〕關乎 亞伯拉罕或摩西的故事”(Barr, Concept of Biblical Theology, 354, 361)。 雖然這個面向適用於聖經裏的各個故事¸卻有其他面向能更清楚地表達神學

266


6章

進一步思想新約聖經故事主線的末世性質

當圍繞著新造國度的故事主線被關聯到新約聖經書卷的各個主 要主題時(上述第二個驗證標準)¸情況會如何呢﹖這個故事主線 的鏡片在某些書卷裏會變得模糊嗎¸還是它仍然是清晰的¸並且為 它們提供更大的亮光﹖在這整本書裏¸我把新創造和國度的故事主 線連結到所有主要的新約聖經文集或書卷的主題。雖然這不是一 個透徹的分析¸它卻勾畫出一個大致的輪廓¸是關於可以如何更深 入地回答這問題。讀者必須決定¸這個廣泛的大綱是否有希望進一 步把新造國度發展為那具有啟發性的工具¸以之理解新約神學。 要回應第一個驗證標準就需要更多的說明﹕前面所提出的另一 些中心或故事主線¸在邏輯上與我所提故事主線的新造國度核心 比起來如何¸反過來說呢﹖下列被提出的中心是最有可能的¸其 中有些是上面提過的﹕國度、約、應許、救恩、救贖、救贖歷 史、新的出埃及、稱義、和好、神的百姓、新聖殿、 33 生命、新耶 路撒冷/錫安、神的同在、神的榮耀、和宣教。 34 即使是簡短地討

觀念¸並且可以用此種方式正式總結出來。我在前面擬出舊約聖經故事主線 和接下來的新約聖經故事主線¸包含了更明顯的神學主題。可是¸重要的是 要強調¸這些觀念是聖經神學性的¸而非系統神學性的。 32

見 Eugene E. Lemcio, “The Unifying Kerygma of the New Testament,” JSNT 33 (1988): 3–17﹔同作者¸“The Unifying Kerygma of the New Testament (II),” JSNT 38 (1990): 3–11。冷喬說¸“統合新約聖經中多樣見證的宣道中心”有 六重﹕(1) 神¸祂 (2) 差遣(根據福音書)或復活了(根據新約聖經的其餘見 證)(3) 耶穌¸(4) 接下來是一個回應¸(5) 是對神作的¸(6) 那會帶來益處。 重要的是¸根據這樣的方案¸耶穌的復活是福音書之後的信息核心。

33

特 別 是 如 G. K. Beale, The Temple and the Church’s Mission: A Biblical Theology of the Dwelling Place of God, NSBT 17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2004) 所提出的。

34

特別是如 I. Howard Marshall, New Testament Theology: Many Witnesses, One Gospel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2004), 717–26= 馬歇爾著¸潘秋 松、林秀娟、蔡蓓譯¸《馬歇爾新約神學》(South Pasadena﹕美國麥種傳 道會¸2006)¸673–81 頁所提出的。

267


第一部分

聖經經文的聖經神學故事主線

論它們¸也少不了要從本書前面部分作一些必要但是最少量的重 複¸這也是本書其餘部分所要討論的。 朝向新造國度移動的故事夠廣泛¸以致能在機能上涵括新約聖 經主要的思想和教義—這些思想和教義構成了其他這些被考慮的 中心的基礎—的豐富多樣性嗎﹖本書討論了幾個關鍵的觀念¸而 且持續地嘗試證明它們是這個新造國度的各個面向。這必須根據 本書中就有限討論所作的說明來判定。在所討論的一些可能的中 心觀念中與新造國度相競爭的¸最突出的就是褔音書裏的“國度” 本身¸和保羅書信中的稱義與和好。國度是新創造的一個主要面 向¸因為耶穌被認為是重新建立了亞當在原始創造中本當成功完 成的代理統治。但是¸正如在第一個創造中一樣¸這國度與新創 造密不可分¸也不比新創造更廣泛¸或甚至與它為同義¸所以這 兩者應該視為同等。正是因為這個緣故¸我常常一起提起這兩 者¸稱之為“新造國度”。所以¸最好像在上面一樣¸把新創造和 國度合併¸作為我所提出故事主線的主要焦點。 新舊約聖經中“新耶路撒冷/錫安”和“新聖殿”的意象¸是 引喻神在新創造中、在祂得勝統治裏的同在¸ 35 所以最好它為在觀 念上與新創造的統治同等。可是¸在聖經神學裏¸和好有相當重 要的地位¸因為它在邏輯上可被視為新造國度的目標﹕恢復創造 的目的¸是要罪惡的人能恢復與創造者之間的關係(實際上¸在 林後五17∼21¸宣告了在基督裏的“新造”之後¸緊接著就提及 和好)。可是這兩者也可以視為基本上是同義﹕新造國度可以包 含和好¸一旦成就了和好¸新創造的情況並不止息¸而是與和好 的狀況一並持續下去。只是在進一步思想後¸我們發現和好乃是 新造國度的一個面向¸與它密不可分¸也是附屬於它的一個類別 (關於這點¸見以下更多的討論)。所以¸新造國度是廣泛地指

35

William J. Dumbrell,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 Revelation 21–22 and the Old Testament (Homebush West, NSW: Lancer, 1985), 1–34 亦如此認為。

268


6章

進一步思想新約聖經故事主線的末世性質

恢復墮落的宇宙¸包含恢復人類代理統治的地位¸和在神與被疏 離的人類、及被疏離的人類彼此之間的和好。 海思提出三個焦點性的意象¸認為它們代表新約聖經的根本故 事主線¸並且使其所有經文有更清楚的焦點﹕“群體、十字架、 和新造”。他那廣泛的故事主線可以總結如下﹕透過基督的死和復 活¸神已經開始拯救一個失喪的世界¸造成一個從聖靈得力的見 證群體¸要再次展現基督的愛的見證¸以之為神對世人救贖旨意 成就的表徵¸並且直到完滿實現為止。 36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嘗試¸ 要在故事主線的文脈中把新約聖經的材料濃縮到它最基本的部 分¸但我認為¸在關於新造如何與群體和十字架相關聯或瀰漫其 中¸以及後面這兩個實際如何是末世性的¸它仍然太過模糊。 37 在新 約聖經的一 些部分(特 別是福音書 、保羅書信 、和啟示 錄)¸“新的出埃及”是一個主要主題¸但這乃是關於新造國度的 另一個隱喻。開始出埃及過程的十災¸是用來表示一種毀壞創造 和混亂的狀況¸以色列要透過水與地的分離而從其中出來¸在紅 海的另一邊成為一個新人類。 38 以色列是一個新創造的一部分¸這 觀 念 也 在 申 命 記 三 十 二 章 10 ∼ 11 節 提 到 ¸ 那 裏 對 出 埃 及 的 描 述 是¸神在一個“荒涼的”(tōhû)曠野找到以色列¸並且將祂的拯

36

Hays, Moral Vision of the New Testament, 193–200=海斯著¸《基督教新約

37

海思對“新造”的解經和聖經神學的討論不多¸所能找到的又太簡短(見

倫理學》¸260–68。 如 ¸ 同 上 ¸ 19–21, 198 = 海 斯 著¸ 《 基 督 教 新 約 倫 理 學》 ¸ 24–27 、 265– 66)。通常¸這種討論會更籠統思想“已經實現和尚未完全實現”的張力¸ 和這種張力對新約聖經倫理的含意。 38

《所羅門智訓》十九章6節把出埃及描繪為一個新創造﹕“因為整個創造又 按 著 它 本 來 的 樣 式 再 次 被 更 新 〔 dietypouto = 也 是 “ 成 型 、 構 成 、 塑 造”〕”(十九18補充說¸“因為其中的要素本身改變了”)。關於動詞 diatypoō 的語意¸見 Richard M. Davidson, Typology in Scripture: A Study in Hermenuetical τύπος Structures, AUSDDS 2 (Berrien Springs, MI: Andrews University Press, 1981), 132。

269


第一部分

聖經經文的聖經神學故事主線

救描述為像鷹一樣“盤旋”(rāḥap¸《當代譯本修訂版》﹔《和 合本》未譯)於雛鷹之上﹔這兩詞都出現在創世記一章2節起初創 造的 敘事中¸ 指“空虛”的地 ¸有聖靈 “盤旋”(《 和合本》 作 “運行”)其上。如之前所討論的¸正如以色列是集體的亞當¸以 色列承受應許之地也不折不扣地是神給亞當的應許—如果他順服 的話﹕完全得到伊甸園¸並且可延伸到全地。正是因為這個緣 故¸應許賜給以色列的地也稱為伊甸園(賽五十一3﹔結三十六 35﹔珥二3﹔參﹕《七十士譯本》賽六十五21∼23)。同樣地¸如 果身為集亞當的以色列人順服的話¸他們也會承受他們自己的天 堂般的園子¸至終及於全地。但是他們背逆了¸像亞當一樣¸也 不得承受。金牛犢事件扼要重述了亞當的墮落。 39 所有這些都在以色列被擄的歷史中扼要重述¸這被擄被比作一 種創造時的混亂狀態¸它們也出現在百姓從被擄歸回的應許中¸ 以賽亞將它比作另一個出埃及。而雖然復興的應許似乎在從被擄 巴比倫歸回時開始實現¸ 這實現的重要特色卻被耽延了¸因為 (1) 歸回的只是一批餘民¸而非整群國民¸而且甚至連這群餘民也不 忠心﹔(2) 重建的聖殿並不符合以西結書四十∼四十八章的應許所 帶來的期望(因為它比較小¸而且可能因為其中沒有神的同 在)﹔(3) 以色列仍受外人的轄制¸這一直延伸到主後第一世紀﹔ (4) 沒有新的創造¸使這地在其中得更新¸也沒有一個被更新、駐 有君王的錫安¸讓從外邦人中歸回的贖民得進入其中¸在猶太人 和外邦人之間也沒有和平。恢復之應許主要的、不可逆轉的特色 是從基督降臨時開始實現的¸從耶穌和保羅說舊約聖經應許的恢 復開始在他們當中實現¸可清楚看到這點。而因為恢復的應許是 39

關於出埃及記三十二∼三十四章中以色列的犯罪、受審判、和復興是重演亞 當的犯罪、墮落和恢復¸見 Scott J. Hafemann, Paul, Moses, and the History of Israel: The Letter/Spirit Contrast and the Argument from Scripture in 2 Corinthians 3, WUNT 81 (Tübingen: Mohr Siebeck, 1995), 227–31。哈菲曼也 說明¸猶太教也在不同程度上持此看法。

270


6章

進一步思想新約聖經故事主線的末世性質

以新的出埃及的言語表達¸耶穌就被視為是開啟了這些預言的實 現¸ 40 而因為新的出埃及不過是開始重建原始創造¸新約聖經也可 以說從被擄歸回之應許的實現就是新創造的實現。 41 相較於朝向新造國度移動的故事主線¸“救恩”、“救贖”、 和“稱義”這些被提出的中心¸在焦點上都太過狹隘。這三者全都 是用來成就新造國度目標的方式﹕人們從他們的罪惡狀況中被救 出來¸使神的震怒不致在最後審判時臨到他們身上¸他們經過 它¸以致能進入新創造¸其中有神統治。救贖是一個與救恩相似 的隱喻¸在新創造上同樣扮演工具的⻆色¸但是它也有一種語 意¸就是從罪和撒旦的奴役下被帶出來。同樣地¸稱義是用來作 成新世界的方式之一¸但是它帶有法律隱喻的弦外之音¸將罪的 懲罰視為已經由一位代表在神的法庭上替眾罪人擔負了¸祂也把 祂自己兒子的義歸到他們身上。 42 在所有這三者—救恩、救贖、 稱義—的情況中¸基督都是為祂那些罪惡百姓採取行動的主⻆。 對 於 以“ 救贖 歷史”作為 聖 經神 學焦 點的 提案¸ 有 不同 的理 解。一般對它的定義是¸神在整個歷史中為祂的百姓所行拯救的 作為¸從亞當墮落直到最後的完結¸審判在其中是次要⻆色。就 著與新造統治的關係而言¸這顯然也同樣很符合次要的地位¸就

40

除了已經提到的湯姆.賴特著作中的相關部分外¸見 Willard M. Swartley, Israel’s Scripture Traditions and the Synoptic Gospels: Story Shaping Story (Peabody, MA: Hendrickson, 1994), 44–153; Rikki E. Watts, Isaiah’s New Exodus in Mark (Grand Rapids: Baker Academic, 1997)¸兩者都分析了對觀福 音裏第二次出埃及的模式。

41

基督的死和復活是實現新創造的應許和恢復以色列的預言¸關於這樣的觀 念¸見 G. K. Beale, “The Old Testament Background of Reconciliation in 2 Corinthians 5–7 and Its Bearing on the Literary Problem of 2 Corinthians 4:14– 7:1,” NTS 35 (1989): 550–81﹔同作者¸“The Old Testament Background of Rev 3.14,” NTS 42 (1996): 133–52。

42

關於稱義觀念的說明¸見後面第十五章的廣泛討論。

271


第一部分

聖經經文的聖經神學故事主線

如我們看救恩、救贖、和稱義觀念時所見到的¸因為所有這些都 是解決罪妨礙了新造王權出現的困境。 “約”向來是個顯眼的觀念¸有幾位學者視它為新舊約聖經的 中心主題。所有各樣的約雖然不都是完全相同的性質¸卻都是成 就新造統治的次要方式¸不論所想到的是與亞當所立的所謂創造 之約或行為之約¸或是與挪亞、亞伯拉罕、摩西、大衛所立的 約¸然後是耶利米書中所應許並且在新約聖經裏開始的新約。 43 約 是身為宗主的神管理臣屬於祂的百姓的主要方式。 “應許”的觀念有像約那樣的中間⻆色¸因為約乃是先前拯救 應許的形式化¸只是約更為廣泛¸因為它們包括規條和審判。雖 然在基督裏救贖的應許和新約都在新天新地裏全然實現了¸這種 實現的狀況卻是永遠持續的。在新創造裏的王權也永遠存立。 以“神的百姓”或“新群體”為新約聖經中心觀念的提案是片 面的¸因為它沒有充份聚焦於神、基督和聖靈¸它也太過籠統¸ 因為關於神的百姓的許多事情都可以說是真實的。 史柯比提到“生命”這個主題¸那是已經被提出為正典裏最主 要的主題。這主題最好理解為基本上與復活和重生的觀念同義¸ 我稍後會討論到它們(見﹕第八∼十一、十八章)。同樣地¸如果 一個人把生命解釋為是指一個人所過的生活方式¸那麼這就可能 更合適放在成聖的類別下¸也同樣會在後面分析(見﹕第二十五 ∼二十六章)。不論是何種情況¸它仍舊是新造統治的一個次級 類別¸因為它沒有廣泛到能涵括新造統治的所有其他層面。如果 把生命理解為至終是被救贖人類的復活生命¸這觀念仍然不夠廣 泛¸能包含非人類的受造物在整個完成的新造裏被更新的生命。 同樣地¸“神的同在”這個主要觀念與和好非常接近¸因為人 們是在神面前得到和好¸這使他們能與彼此和好。可是¸神的同

43

關於這約與創造相關聯的⻆色¸見 Dumbrell, Covenant and Creation¸與 End of the Beginning。

272


6章

進一步思想新約聖經故事主線的末世性質

在要大過僅僅被視為和好的一個面向。實際上¸神的同在幾乎與 “神的榮耀”為同義¸後者可以指祂屬性和祂所是的本質。神榮耀 的同在並不等同於祂在一個新造裏的統治。神、基督和聖靈都是 造成新創造的至高主權的行事者¸他們也在這個新創造裏統治。 如前所述¸新耶路撒冷/錫安和新聖殿的意象暗示神同在和積極 統治的觀念。 44 所以¸有鑑於此¸神榮耀的同在是我所提議的故事 主線核心(新造的統治)的一部分。我主張¸藉以理解聖約群體 使命的中心性的鏡片¸主要是神同在的聖殿擴展到全地¸以致 “宣教”的觀念或許最好要附屬於聖殿這個救贖歷史觀念之下。我 們將在這個討論的結尾更清楚地看到¸神的榮耀乃是我所擬的整 個故事主線的目標¸這包括祂的本質¸以及因為祂之所是和祂所 行之事而獻上的榮耀讚美。 已完成的末世新造王權是個涵括性的實際¸至少由下列明顯有 別的部分組成¸也統合了它們¸它們是首先、墮落前創造的一部 分(創一∼二章)¸但是卻超越了這些開頭的創造要素¸因為現 今在本質或性質上¸它們是以被提升的末世形態存在﹕ 45 (1) 神的 賜生命的同在(透過祂的聖靈﹔第十七∼十九章)和榮耀(特別 見第二十八章)﹔(2) 在祂的聖殿裏(第十八∼十九章)¸這必需 有個對人類的普世託付(第十九章)﹔(3) 被成全的人類生命(包 括在墮落後的復活生命﹔見﹕第八∼十一章)﹔(4) 平安(關乎墮 落後的復和﹔見﹕第十六章)﹔(5) 物質宇宙的恢復(見﹕第二十 二、二十七章)﹔(6) 公義(見﹕第十五、二十五∼二十六章)﹔ (7) 安息日的安息﹔和 (8)“生養眾多”的原始命令¸創世記十二章 1∼3節(在之後篇章中重述)將它轉化為要加增亞伯拉罕後裔的 44 45

有關這種對聖殿的雙重觀念¸見 Dumbrell, End of the Beginning, 35–76。 有關新創造最後形式的重述和被提升的要素的討論¸見 G. K. Beale, The Book of Revelation: A Commentary on the Greek Text, NIGTC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9), 1039–1121 ¸對啟示錄二十一章1節∼二十二章25節的討 論。

273


第一部分

聖經經文的聖經神學故事主線

應許¸這在基督裏實現¸祂是真亞當的像和君王(第十三章)¸ 是真以色列(第二十章)¸有許多兒子藉著祂被造為神的形象 (第十三章)和真以色列(第二十∼二十四章)¸他們最後全都 要在完成的新宇宙裏被成全(第二十七章)。神的榮耀同在、 46 被 成全的和為義的人類生命和安息¸ 47 這些要素都是新造王權不可或 缺的部分¸不應該被視為它的附屬觀念。平安及繁衍後裔是附屬 觀念¸雖然平安也可被視為與王權的安息同義。實際上¸所有其 他章標題都是與末世新造王權重叠的觀念¸或是它的觀念的各個 面向¸當然¸論大磨難和偶像崇拜的章標題除外。 關 於 本 書 中 討 論 “ 大 患難 ”( 第 七 章 ) 和“ 罪就 是 拜 偶 像 ” (第十二章)這兩章¸必須特別說明。要以一整章來討論末世患 難的原因是¸它是對伊甸園中的第一個大試探所作的扼要重述¸ 那時撒旦用一連串的謊言來攻擊亞當和夏娃¸使他們“跌倒”。這 點又在末世時被重複用於基督這位末後的亞當和那些與祂認同的 人¸這是但以理書七∼十二章特別預言的。討論偶像崇拜的篇章 被包括進來¸是要說明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中所犯的大罪持續影 響人類。 前面幾章(第二∼六章)為之後的篇章提供了基礎¸也是它們 的苗圃¸後續篇章是由它們成長的。第二章對創世記一∼三章作 了一個簡繪¸和這點如何在舊約聖經裏發展出來。如此開始的原 因是¸我們相信聖經一開始就有這種種子形式的觀念¸它們在整 本舊約聖經中被發展¸並一直延續到新約聖經裏。接著第三∼五 章首先闡述舊約聖經、猶太教和新約聖經中的末世論觀念。這三 章被放在本書最前面¸因為它們所代表的是漸漸提升的最後時 段¸就是亞當、夏娃和他們的後裔如果一直忠實的話就應該可以 46

在這裏¸我們包括三一神的每一個位格。

47

注意﹕在本書後面的討論中¸“安息”是高潮性行使末世絕對王權的一個不 可少的層面(例如¸見﹕第二十三章在“教會守安息日的方式應該完全像當 初的以色列那樣嗎﹖”標題下的討論)。

274


6章

進一步思想新約聖經故事主線的末世性質

達到的階段。第六章¸就是本章¸停下來再次從聖經故事主線與 末世論的關係來思想它的性質。 所以¸在創世記一∼三章開始¸然後在聖經正典其餘部分發展 的¸到啟示錄二十一章1節∼二十二章5節達到了它的高潮¸這段 經文扼要重述了創世記一∼三章¸並且描繪了最後的亞當和祂的 百姓最終達到的目標。這樣¸如我們在第二章中所說¸在創造和 新創造這兩極之間的聖經材料¸不僅要對照它在創世記一∼三章 的源頭來讀¸也要參照它在啟示錄裏的目標。因此¸本書的論點 是¸聖經正典裏的所有材料¸都應該被視為根源於創世記一∼三 章¸並且朝向它在啟示錄二十一章的最後目標進展。 因為這點¸我們對本書中各章研究議題的選擇¸就不是全然主 觀的選擇了¸而是因為它是顯眼的觀念¸是我們已經在創世記一 ∼三章中觀察到的(見﹕第二章)¸而且在啟示錄二十一∼二十 二章已完成新造的最後異象中也頗顯眼。所以¸各章議題之被選 中¸是因為它們也是“已經實現和尚未完全實現”的新造國度的主 要面向(可是大患難〔第七章〕是在新造之前¸也為它作預備¸ 而拜偶像的罪〔第十二章〕則引發了恢復新造的過程)。最後¸ 之所以選這些議題也是因為¸比起其他議題¸它們似乎是被新約 聖經以更主要的方式發展出來¸特別是藉著在新約聖經裏引用舊 約聖經。此外¸各篇章所闡釋的議題¸大多數都在過去兩百年 (甚至之前)中被不同的重量級學者檢視過¸可成為新約聖經中 主要的聖經神學議題。在這方面¸我們嘗試利用其他新約神學家 的成果¸整合他們的觀念¸來選擇我們的議題。 最後¸本書中這些篇章議題的順序(見〈目錄〉¸是根據我所 認為在我提出救贖歷史故事主線中的要素的次序¸以及其中觀念 的發展¸並且嘗試將這些議題作合乎邏輯的安排。 所以¸這整本書的要點是¸雖然有各樣的方式使用“末世 論”¸我將它定義為不僅是救贖歷史或宇宙歷史的盡頭¸或以色列 盼望的目標¸或個別聖徒盼望的目標¸而是一個“已經實現和尚

275


第一部分

聖經經文的聖經神學故事主線

未完全實現的、在基督裏的新造國度”¸與末世論有關的所有其他 事物¸都應當被理解為與這個觀念有不可分隔的關係。 48 著名的格 言 Endzeit als Urzeit

49

一語中的¸就如《巴拿巴書信》六章13節

所說的﹕“看哪¸我造作末後的事¸就如起初的事一樣。”末世論 也是起源論¸意思是¸所有救贖歷史的目標就是要歸回創造的原 始狀態—人類就是從那裏墮落的 50 —然後超越它¸進入一個更 高的狀況¸是起初的創造被計劃要達到卻沒有達到的。歸回亞當 在創造中統治的原始狀態和這狀態的提升¸是推動整個末世計劃 的動力。所有的救恩/救贖教義或觀念¸在主題上都附屬於神透 過一位地上代表在新造中統治﹔我們若想到¸在創世記一∼三 章¸末世論是先於救恩論¸這點就很明顯了。也就是說¸如果亞 當忠心地治理起初的創造¸他就應該會得到後來更大的福氣¸那 應該就是永遠的末世福氣¸結果就是神的榮耀充滿全地。我相信¸ 直到現在¸強調末世新造國度的故事主線觀念¸尚未被充分接納為 新約聖經神學的基礎。 雖然我把“末世論”重新定義為“新造的統治”¸人們還是可 以問我究竟是如何使用“新造的統治”這短語。(1) 它是否使用嚴謹 的特定天啟的觀念¸講到整個宇宙的終止和重造¸包括人的復

48

見 I. Howard Marshall, “Slippery Words I: Eschatology,” ExpTim 89 (1978): 264–69。馬歇爾總結了“末世論”一詞被使用的九種方式﹔他下結論說¸核 心定義必須包括一個觀念¸就是神的應許已經在現今開始實現¸但尚未完全 實現¸所以還是有前瞻性的層面。

49

直譯是“末世就如史前”¸意思是末世就像混沌初開時。就我所知¸這起初 在學術界裏被建立為一個主要觀念¸是因為龔克爾(Hermann Gunkel)的著 作¸Schöpfung und Chaos in Urzeit und Endzeit: Eine religionsgeschichtliche Untersuchung über Gen 1 und Ap Joh 12 (Gottingen: Vandenhoeck & Ruprecht, 1895)¸如 367–70。

50

Dale C. Allison Jr., The End of the Ages Has Come: An Early Interpretation of the Passion and Resurrection of Jesus (Philadelphia: Fortress, 1985), 91 亦如此 認為。

276


6章

進一步思想新約聖經故事主線的末世性質

活﹖(2) 還是它是一個神學概念¸把所有末世盼望都包括在一個神 學架構中﹖(3) 或者它是暗示以色列的世界觀裏典型的一般性的未 來盼望¸包括下列盼望對象﹕復活、宇宙的更新、以色列得伸冤、 從被擄歸回、萬民中相信者得救恩、邪惡國家被懲罰、可能還有其 他有待連結的神學主題﹖我的回答是¸我是廣義地使用“新造的統 治”這個短語¸包括所有這三種意思¸所以是指這整個觀念體系¸ 它們乃是歸屬於整個世界、以色列和個人的更新之下。人們可以回 應我的答覆¸問說¸比起“已經實現和尚未完全實現的末世救恩” 這個一般性的中心(這是最近被凱爾德﹝Caird﹞和賀斯特﹝Hurst﹞ 51

以及其他人提出的)¸如此明顯廣義的觀念有何優點﹖ 52 可是¸在進一步的回應中¸我相信¸以“新造的統治”來修飾

“末世論”¸會增進我們對“已經實現和尚未完全實現的末世論” 的理解。怎麼會如此呢﹖部分答案在於湯姆‧賴特對構成揀選觀念 的三層人類範疇的看法﹕(1) 宇宙性或普世性的層次¸以色列的⻆ 色是作為恢復已墮落之受造界的行事者﹔(2) 國家的層次¸以色列 因為自己的罪而受苦¸自己需要被恢復﹔(3) 個人層次¸一個以色 列人透過獻祭體系而得到象徵性的赦罪和恢復¸這是國家要來的恢 復的小規模樣式。 53 不僅揀選是主要的鏡片¸人類要透過它來看他 們對這世界的體驗¸獨一神的觀念和末世論也構成了舊約聖經/猶 太教“基本信仰”的根本結構。 54 揀選、獨一神和末世論這些基本 觀念¸是個三重的聖約觀念的綜合體¸它們“讓以色列人對於她在 造物主神的旨意中究竟是怎樣的人有一種特別的了解”。 55

51

G. B. Caird and L. D. Hurst, New Testament Theology (Oxford: Clarendon, 1994)。

52

唐書禮(Philip Towner, “Response”)在問過我所想到的是“新造”的這三種 意思中的哪一個後¸提出這個問題。

53

Wright, New Testament and the People of God, 259–60=賴特著¸《新約與神 的子民》¸330–31。

54

同上¸p. 262=賴特著¸《新約與神的子民》¸333。

55

同上﹔亦見 pp. 263–68, 332=賴特著¸《新約與神的子民》¸333–40、424。

277


第一部分

聖經經文的聖經神學故事主線

揀選的這三個層次¸連同獨一神和末世論¸最好是在新造國度 觀念的體系裏來檢視¸而約的觀念在這個綜合體中是扮演附屬性 的⻆色。這使得對“末世救恩”的理解更為清晰¸它更精確地說明 末世的觀念是如何彼此相關聯。在創世記一∼三章¸末世論是先 於救恩論﹔若想到這一點¸就可更清楚看到救贖是新造王權的一 個附屬觀念了¸因為救贖使人在末後的亞當裏重得首先的亞當的 位分¸然後超越他¸得到在末後的亞當裏被提升的末世福氣¸那 是首先的亞當失去的。因此¸救贖是附屬於新造的王權¸因為它 是達到新造王權這個目標的途徑。 此外¸這個提案頗有助益地精煉了一般“末世論”的中心¸因 為已經啟動的新造統治的中心要素就是耶穌基督。另一方面¸這很 特定地符合“一個和多個”或“集體性代表”的聖經觀念¸但又是 適度的一般性。 56 新造統治的開始被理解為基督的生活¸特別是祂 的死、復活、和持續高升的復活存在和統治¸所以祂是一個成形的 小宇宙的模式¸在全宇宙的平台上決定人類及其餘受造物的性質和 命運。基督在祂的生、死、和復活的遭遇所包含的模式¸不僅扼要 重述先前舊約聖經的歷史模式¸也體現了將要發生在祂百姓身上的 模式—例如¸關於祂的受苦、作為初熟果子的復活、祂既是神子 (基督徒是被收納的兒女)又是人子(也就是¸亞當﹕基督徒成為 在基督裏的真人類)的身份、作為列國的光、領受聖靈、守律法、 從死亡中得恢復或與神和好、還有得伸冤成了基督徒的稱義。 57 這 個新造的統治是新約聖經在釋經和末世論方面的重力中心。

56

關 於 這 觀 念 的 討 論 ¸ 見 H. Wheeler Robinson, Corporate Personality in Ancient Israel (Philadelphia: Fortress, 1980)¸和其中所附的參考資料﹔還有 Aubrey R. Johnson, The One and the Many in the Israelite Conception of God (Cardiff: University of Wales Press, 1960)。後來的批判者適當地修飾了集體 性的觀念﹔最好是說集體性和代表性。

57

在這方面¸我後來發現湯姆‧賴特的具有洞見的評論﹕“保羅是在講述…… 神、以色列和世界的整個故事¸只不過這故事現在被濃縮入耶穌的故事裏

278


6章

進一步思想新約聖經故事主線的末世性質

我不是主張¸環繞新造統治的故事主線是詳盡說明新約聖經中 所有特色的唯一關鍵。新約聖經還反映了文化、語言學、社會學、 和其他要素¸它們顯然與“新造裏的王權”毫無關聯。例如¸新約 聖經是以希臘文寫成的¸這不是任何神學考量的結果¸而是出於歷 史的特定情況¸是作者在其中自然發現的。而為什麼一位作者要採 用書信體裁、或歷史性的福音書體裁或啟示文學的體裁¸也不一定 是任何神學觀念能幫助說明的(雖然我在前面已經作了關於這點的 提案¸在緊接的下文裏卻要作一些更多的說明)。或是作者們可能 會透過當時獨有和被大眾接受的社會學鏡片¸來表達他們的觀念 (例如¸希臘羅馬世界的“家庭規範”觀念)。 58 此處所著眼的¸ 是新約聖經作者們從其中擷取材料、或是透過它們來自然表達他們 觀念的一些背景特色¸不論那是猶太人的或特別是希臘羅馬的。 59 另一方面¸人們也不必猶豫而不願提出問題來質疑¸某些背景 觀念被選用¸是否為了補充或充實某位特定作者的神學﹖例如¸ 對啟示錄第五章裏的“書卷”的描繪¸一部分是藉著引喻舊約聖 經¸一部分是參照羅馬的證明或遺囑的背景。引喻以西結書第二 章帶有審判的觀念¸而談到打開一個被七印封起的羅馬遺囑所表 達的觀念是¸耶穌已經為祂的百姓得到人類曾失去的地上產業。 60 啟示錄對這個產業的闡釋¸就是在新天新地裏領受一個地業(二 十一1∼二十二5)。同樣地¸以弗所書之所以提到家庭規範¸可 了。……他重複使用舊約聖經¸是要……提出閱讀人所熟知的故事的新方 式 ¸ 並 且 建 議 他 們 在 耶 穌 故 事 中 找 出 比 其 他 地 方 更 自 然 的 高 潮 ”( New Testament and the People of God, 79 = 賴 特 著 ¸ 《 新 約 與 神 的 子 民 》 ¸ 110)。我同意賴特對舊約聖經所作的回顧性的強調¸但是也有一個前瞻性 的要素¸是我在這裏所闡釋的。 58

Towner, “Response” 提到這點。

59

見﹕如馬賀比(Abraham J. Malherbe)關於希臘羅馬各樣背景的著作¸並注 意 de Gruyter 出版社繼續出版的 New Wettstein 計劃。

60

啟 示 錄 第 五 章 的 “ 書 卷 ”帶 有 其 他 涵 意 ﹔ 關 於 更 完 全 的 討 論 ¸ 見 Beale, Revelation, 337–49。

279


第一部分

聖經經文的聖經神學故事主線

能是因為該書信的一個主要考量¸就是關於墮落人類的破碎景 況¸那是身為如亞當那樣的“家庭主管”的基督(一10¸三9)已 經開始修復的¸就如他對其餘的受造界所作的一樣(一10)。在 以弗所書裏¸這種破碎的一個例子¸就是猶太人和外邦人的分 隔¸它已經被基督的死和復活打破了(二1∼三7)﹔這種破碎的 另一個例子¸是家庭內不同層次的破裂關係¸對於那些在基督裏 的人¸這方面的醫治也已經開始了(第五∼六章〔歌羅西書裏的 家庭規範扮演類似的⻆色〕)。同樣地¸也可以問一個問題﹕為 什麼新約聖經包含了像書信、歷史、傳記、和天啟文學等文體。 也就是說¸這些文體的選擇與作者們對救贖歷史的關注有何關 聯﹖我認為他們有相當的關聯¸但是受限於本書的篇幅¸無法對 這些有趣和相關的問題作進一步的探討。 61 新約聖經的作者們真的有想到¸以新造的統治為他們的故事主 線或神學的核心嗎﹖我相信¸這問題的答案是不同程度的“是 的”¸因為他們全都浸潤於舊約聖經/猶太教的思維世界裏¸它的 內部意識核心是一個扼要重述的故事主線¸就是對受造界的統 治﹔他們了解耶穌是這個救贖歷史故事主線的開頭高潮裏的關鍵 ⻆色¸只是他們以不同方式來連結¸並且強調它的不同層面(有 些人強調災難¸有些人強調和好¸有些人強調國度¸其他人強調 宣教¸等等)。可是¸我現在面對的問題是﹕如果他們真的有想 到這樣一個故事主線¸為什麼不讓它更為明顯¸還有他們會一致 同意新造的統治是中心嗎﹖我的看法是¸新約聖經的作者們是初 期猶太基督徒的領袖¸他們會同意¸耶穌在這故事主線的創造國

61

例如¸關於與福音書文體的出處的關係¸見 Meredith G. Kline, The Structure of Biblical Authority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72), 172–203 。 克 萊 恩 主 張¸福音書文體是要作為基督所引入之新約的法律見證¸有點像出埃及記¸ 那是對西奈的舊約所作的法律見證。同樣地¸啟示錄文體的天啟—先知層面 的源頭¸是舊約聖經某些書卷的同樣的文體¸這與那些書卷的救贖歷史信息 有密不可分的連結(見 Beale, Revelation, 37–43)。

280


6章

進一步思想新約聖經故事主線的末世性質

度目標的起初啟動中扮演關鍵⻆色¸但是他們會堅持他們自己獨 特的表達方式和強調點¸來擬出他們各自的表述。我相信¸一旦 清楚理解了他們所用的獨特表達方式¸就是關於基督和教會是如 何與創造和王權的故事主線相關聯¸就可看到他們心中確實想到 新造的統治是個中心¸故事主線則是圍繞著它。 此外¸毫無疑問¸沒有一位新約聖經作者是明白地只要寫出對 此信仰的神學理解﹔實際上¸這些作者通常並且主要是因為在各 教會中的情況和問題而寫的。這不是說神學對他們而言不重要。 他們的目的是引用他們的基本神學最相關的部分來解決這些問 題¸所以¸他們只是針對每種環境下的最特定狀況¸表述了他們 更廣神學中最有關聯的部分。這表示¸我們必須把他們的神學拼 圖的片斷拼湊起來。我相信我們有足夠的片斷來完成這拼圖的大 部分¸但是有一些沒有給我們的缺口和片斷¸是我們必須揣測 的。關乎特定情況的問題¸也是他們那獨特的神學重點和表述的 原因。這是聖經作者們沒有清楚地給我們想要的神學的主要原因 之一¸可是羅馬書和以弗所書很近乎一種嘗試¸要說明十字架和 復活的神學¸以及它對生活的意義。同樣地¸福音書學術界最近 的一個趨勢是主張¸福音書不是為了特定基督徒群體的環境或問 題而寫的¸而是為所有基督徒寫的。 62 如果這是正確的話¸福音書 的目的就是作一篇耶穌的傳記¸說明祂在神的救贖歷史中的地 位。同樣的¸路加福音的續集使徒行傳也應被同樣看待¸只是焦 點在於耶穌之靈的⻆色¸祂透過在地上的教會運作¸執行見證人 的普世宣教使命。 總結來說¸新造王權是新約聖經故事主線的核心¸這樣的觀念 可以想像為一種教義主題的⻣架¸使外殼得以成形¸這外殼包括 其他要素¸它們在組織或主題上都與聖經神學結構⻣架沒有非常

62

見 Richard Bauckham, ed., The Gospels for All Christians: Rethinking the Gospel Audiences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8)。

281


第一部分

聖經經文的聖經神學故事主線

密 切的 關聯 。 63 參 照 這種“ ⻣架 和外皮”的隱 喻¸ 64 我 的 分析 主 張¸新約聖經神學最具涵蓋性的觀念¸最好是藉由以下的故事主 線擬定出來¸這是本章前面所講過的﹕耶穌的生平、磨煉、為罪 人死、和特別是被聖靈復活¸這些都啟動了末世已經實現和尚未 完全實現之新造統治的實現¸這是藉著恩典、透過信心賜下的¸ 它向信徒發出了擴展這新造國度的普世託付¸也導致了對不信之 人的審判¸使榮耀歸於三一神。 65 我在前面已經討論過神的榮耀¸我要清楚說明它在我所提出的 故事主線裏的確切⻆色。即使在這故事主線裏¸神的榮耀也是至 高的目標¸因為這實現的新造統治的每一個層面都是要展現神的 榮耀¸這與它在實現之前的歷史中在地上所有的部分彰顯是完全 相對的(見﹕民十四21﹔啟二十一1∼二十二5〔如¸二十一10∼ 11、23〕)。神的榮耀是新造統治的頂點¸這是很自然的¸因為 在舊約聖經救贖歷史故事主線中其他重述的準新造故事中已經預 期了它。 66 在這方面¸神的榮耀應該被視為這故事主線的重點¸因 63

或者可以想像一把雨傘¸它的金屬⻣架提供了基本造型¸然後有布料把它蓋

64

Towner, “Response” 提出這種類比的適當性。

65

見 Thielman, The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681–725。在逐卷歸納分析新約

起來。

聖經書卷後¸狄爾曼過濾出新約聖經信息的下列主要部分﹕(1) 耶穌是人類 罪惡的解答﹔(2) 以信心回應神的恩典作為﹔(3) 聖靈是神末後的同在﹔(4) 教 會是神的百姓﹔(5) 實現﹔他下結論說¸基督是所有這五個要素的中心。馬 歇爾(《馬歇爾新約神學》 ¸673-81= Marshall, New Testament Theology, 717–26)在對新約聖經書卷作了歸納式研究後¸下結論說﹕宣教是連結新約 聖經的主題¸其中的主要演員是神、耶穌和祂透過聖靈為罪人所行的拯救作 為、和身為被更新的以色列的教會所作忠心的回應﹔這個宣教將在歷史盡頭 時全然完成。 66

在這方面¸神的榮耀或尊名被視為出埃及、曠野飄流、征服迦南、建造聖 殿 、 被 擄 和 應 許 的 歸 回 、 以 及 耶 穌 的 生 與 死 等 事 件 的 目 標 ( John Piper, Desiring God: Meditations of a Christian Hedonist [Portland, OR: Multnomah, 1986], 227–38=畢約翰著¸周天麒譯¸《十點十分的盛宴》﹝台北﹕中國主

282


6章

進一步思想新約聖經故事主線的末世性質

為它是最終的目標¸而新造的王權和它的擴展則是達成那目標的 主要途徑。所以¸本書的要義是聚焦於這個故事主線的次要中心 或踏腳石﹕朝向新造國度的進展。這樣¸這個故事主線中心的最 終目標就是神的榮耀。已經有其他的書討論這個目標¸ 67 但是本書 乃是聚焦於達成那目標的主要途徑﹕朝向新造國度的進展。這是 達到神的榮耀的主要踏腳石¸創世記一∼三章和啟示錄的最後異 象(二十一1∼二十二5)為整本聖經形成一個首尾呼應¸清楚表 示了這點(如我在第二章“舊約聖經重複的宇宙性審判和新造事 件”標題下所主張的)。創世記一∼三章的焦點在於﹕身為君王的 亞當¸應該為了神的榮耀而擴展這個新造的國度¸但是他失敗 了﹔而啟示錄二十一章則專注於說明亞當應該要做的最後是如何 實現的。當然¸在聖經的這個首尾呼應的開頭和結尾中¸還有其 他的神學面向¸但是¸如我在全書中所主張的¸為了神的榮耀朝 向新造統治的進展形成它的主要輪廓。 人們 可能會合理 地質疑¸我 是不是以我 所喜歡用的 “故事主 線”或“情節主線”詞語¸作為“中心”這種文字的偽裝¸以致至

日學協會¸2006﹞¸423–38 亦如此認為﹔在他的分析裏¸派博用不同的聖 經經文來說明這點¸並且包括了舊約聖經和新約聖經其他重要的事件〔例 如¸創世記第一章的創造敘事〕¸為了表示它們的目標也是神的榮耀)。這 點非常重要¸所以需要一整個部分來討論¸見於本書的結論。 67

例如¸關乎新約聖經¸見 Thomas R. Schreiner, Paul, Apostle of God’s Glory in Christ: A Pauline Theology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2001)﹔同作 者¸New Testament Theology: Magnifying God in Christ (Grand Rapids: Baker Academic, 2008) = 史 瑞 納 著 ¸ 李 洪 昌 譯 ¸ 《 史 瑞 納 新 約 神 學 》 ( South Pasadena﹕美國麥種傳道會¸2014)。關於榮耀是新舊約聖經的中心焦點¸ 見 Piper, Desiring God=畢約翰著¸《十點十分的盛宴》﹔Hamilton, “Glory of God in Salvation,” 57–84 ﹔ 同 作 者 ¸ God’s Glory in Salvation through Judgment: A Biblical Theology (Wheaton: Crossway, 2010)=漢密爾頓著¸張 保 羅 譯 ¸ 《 審 判 、 救 恩 、 神 的 榮 耀 — 漢 密 爾 頓 聖 經 神 學 》 ( South Pasadena﹕美國麥種傳道會¸即將出版)。

283


第一部分

聖經經文的聖經神學故事主線

終這兩者基本上是同義的。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我對尋找一個 中心所作的方法論的批判¸也就同樣適用於我的故事主線進路 了。但是我相信¸這兩者之間的區別是¸這故事主線的核心 (“新造的統治”)在這故事主線裏是次於神的榮耀¸而對於理解 朝向新造國度的進展而言¸這故事主線的其他觀念是不可少的。 雖然如此¸還是要記得這故事主線的其他部分¸免得扭曲了它 的核心和它的目標。只要可以察驗出一個故事主線的核心和目 標¸那麼我關於區別中心和故事主線的討論就至少在方法論上是 有可能的。如果有人還要反對這個邏輯¸我的回應就是肯定這個 故事主線¸並且到此為止¸而不找出這故事主線的核心。即使在 這樣的情況下¸本書也聚焦於這故事主線中關乎末世朝向新造國 度的進展。即使我的故事主線被認為不是中心性而未被接受¸我 仍希望這些讀者會注意到“已經實現和尚未完全實現的新造國度” 的觀點¸和它在了解新約聖經上所提供的洞見。

284


28 章

在新造“已經實現和尚未完全實 現”的末世時代裏¸救贖歷史故事 的目的和它對基督徒生活的意義 救贖 歷史已經啟 動的和完滿 實現的面向 ¸最終的目 的是什麼 呢﹖本章的開頭部分嘗試回答這問題。然後我要提出一個更深入 和最後的反思¸是關於新造的轉化能力對基督徒生活和講道的實 際意義。

已經實現和尚未完全實現的新造的目的﹕榮耀並 敬拜神 這部分的目的是要概述其他人的著作¸他們主張神的榮耀是整 個救贖歷史的大目標。本書論述的主要部分是說¸有多面向的新 造國度是達到那偉大目標的主要踏腳石。我在本書中一直提到¸ 新約聖經的故事主線建造在舊約聖經的故事主線上¸它的高潮是 神的榮耀﹕耶穌的生平、磨煉、為罪人死、和特別是被聖靈復活¸ 這些都啟動了末世已經實現和尚未完全實現之新造統治的實現¸ 這是藉著恩典、透過信心賜下的¸它向信徒發出了擴展這新造國度 的普世託付¸也導致了對不信之人的審判¸使榮耀歸於三一神。 在整個歷史中¸神的心意和目的就是要榮耀祂自己。 1 這是創 世記一章28節首先提出的﹕神按祂的形象造人¸目的是要人類反

1

本段落的其餘部分大多是根據 John Piper, Desiring God: Meditations of a Christian Hedonist (Portland, OR: Multnomah, 1986), 227–38=畢約翰著¸周 天麒譯¸《十點十分的盛宴》(台北﹕中國主日學協會¸2006)¸423–38。


第十部分

結論

映那形象。這意味著¸人類要反映神的榮耀屬性¸並且以帶有那 形象的人“遍滿地面”¸這些人要反映神的榮耀。我們看到¸像詩 篇第八篇這類經文把創世記一章28節解釋為肯定¸人類按神的形 象被造¸是要叫神的“名”在“全地”為“美”(詩八1、9)。所 以¸創造這樣帶形象的人的大目標¸是要全地充滿主的榮耀(同 樣見﹕賽十一9﹔哈二14)。 確實¸聖經記載中救贖歷史的所有重要事件¸都被說是為了神 的榮耀這個偉大目標。在巴別地¸人類要為自己“留名”¸而不要 榮耀神的名¸結果就是他們被審判¸分散全地(創十一1∼8)。 2 雖然舊約聖經沒有明言¸但亞伯拉罕在他的生命中就是“將榮耀 歸給神”(羅四20∼21)。 以色列出埃及也是要成就神的榮耀﹕“我要……在法老……身 上得榮耀”(出十四4、18〔參﹕九16〕)。罪惡的以色列逃離埃 及後¸在曠野存留他們¸就是為了神的榮耀﹕“我這麼做是為了 我名的緣故”(結二十22¸《和合本修訂版》)。當神在西奈山把 律法賜給以色列時¸“耶和華的榮耀”在那裏顯現(出二十四16∼ 17)。西奈本身是一個山上的聖所¸它指向一個即將被豎立的會 幕¸以便神能在曠野住在以色列當中。以色列出埃及的更大的目 的—頒佈律法和以色列後來得保存—是使神在祂的會幕裏¸在 以色列中豎立祂的榮耀(出四十34∼35)﹕ 3 當時¸雲彩遮蓋會幕¸耶和華的榮光就充滿了帳幕。摩西 不能進會幕﹔因為雲彩停在其上¸並且耶和華的榮光充滿 了帳幕。 征服迦南和以色列在該地定居的目的¸是要以色列最終建立大衛 的國度¸並且建造一座聖殿¸好叫神榮耀的“名”和臨在在那裏彰

2

我們馬上就要看到¸神的名代表祂的榮耀屬性¸所以這兩者實際上是同義。

3

亦見﹕利九 23﹔民十六 19、42¸二十 6。

1340


28 章

救贖歷史故事和它對基督徒生活的意義

顯(撒下七5∼30﹔亦見﹕王上八1∼21)。 4 當所羅門獻這所聖殿 時¸它被“耶和華的榮光”充滿¸這無非就是神表明¸這地點是祂 所揀選居住之地(王上八10∼12)。 5 後來¸所羅門把神榮耀居所 的這塊聖地解釋作這“殿”¸它是“稱為你名下的”¸並且是“為 你名所建造的”(王上八41∼45)。所以¸神在這聖殿裏的榮耀 臨在和聖名實際上是相同的¸這是很自然的等同¸因為一個人的 名字代表那人的基本性格¸在舊約聖經裏很普遍¸這觀念尤其適 用於神的名。 6 神說¸被擄和所應許的歸回是“為我的名”¸並且“我為自己 的緣故¸……我必不將我的榮耀歸給假神”(賽四十八9∼11)。 這歸回的一部分是重建耶路撒冷和聖殿¸再次¸這是要榮耀神﹕ “你們要……建造這殿¸我就……得榮耀”(該一8)。 7 耶穌的整個生命和服事都是為了神的榮耀﹕“我在地上已經榮 耀你”(約十七4〔參﹕七18〕)。而神也榮耀耶穌¸因此表示耶 穌自己的神性(約八54¸十一4¸十二23¸十三31¸十七5、10、 24)。尤其是¸耶穌的死榮耀了神(約十二28∼34)。當耶穌最

4

亦見﹕申十二 5、11、21¸十四 23∼24¸十六 2、4、6、11¸二十六 2﹔ 參﹕出十五 13、17∼18。即使是以色列那罪惡王朝的開始¸也以某種方式連 結到神的“大名”(撒上十二 19∼23)。

5

亦注意﹕王上八 13∼18。此外¸注意“耶和華的榮光”是指祂在第一所聖殿

6

例如¸以賽亞書四十八章 9∼11 節將神的“名”與“榮耀”等同﹕“我為我

裏的榮耀臨在(結三 12¸十 4、18¸十一 23)。 的名暫且忍怒。……我為自己的緣故必行這事¸……我必不將我的榮耀歸給 假神。”在下列經文裏¸神的榮耀和神的名是同義平行﹕詩七十二 19¸一○ 二 15¸一四八 13﹔賽四十二 8¸四十三 7¸五十九 19。同樣地¸在詩篇六 十六篇 2 節¸七十九篇 9 節¸九十六篇 8 節的短語“祂〔神的〕名的榮耀” (或許應該按同位語的意思來理解﹕“榮耀¸就是我的名”)¸這兩者有密 不可分的連結。 7

亦見﹕亞一 16∼二 5﹔該二 7∼9﹔參﹕代下三十六 23﹔瑪二 2。

1341


第十部分

結論

後降臨並審判非信徒時¸祂將“在祂聖徒的身上得榮耀”(帖後一 9∼10)。 我們在本書前面看到¸上述所有用來成就神的榮耀的主要聖經 事件¸都是朝向末世的高潮前進¸就是神住在新造裏的聖殿中。 8 可是¸這進展卻因神的百姓犯罪而停止了。然後¸另一個這種明 顯的末世進展又開始¸卻又因為罪的緣故而停止。 這些循環一再重複¸直到基督降臨。祂藉著祂在世上的事工、 死、復活、和差遣聖靈¸啟動了末世新造。這次¸這個朝向最後 新造統治的進展不會停止﹔它不會被逆轉¸卻要在基督兩次降臨 之間繼續建造¸直到基督最後降臨施行審判¸並創造新天新地的 最後形狀為止¸這一切都是為了神的末世榮耀。這是啟示錄四至 五章中異象的要點¸講的是神和基督那已經實現和尚未完全實現 的得勝¸那是要成就祂們的榮耀的。 9 “但願榮耀、權能歸給祂¸ 直到永永遠遠。阿們”(啟一6b)。 因為神的榮耀是救贖歷史故事主線的整體的末世目標¸ 10 我們 可以下結論說¸神在凡事上的目的是要榮耀祂自己¸並且永遠享 有那榮耀。因為這是神的目標¸它就也應是我們的目標。所以¸ 人類的主要目標是要永遠享受祂¸藉此榮耀神。 11 若是如此¸所有

8

這甚至包括族長們建造小的會幕(關於這點¸見第十九章)。

9

啟示錄第四和第五章的結尾說¸神在歷史中的至高主權是分別為了成就神和 基督的榮耀。有關更特定的討論¸見 G. K. Beale, The Book of Revelation: A Commentary on the Greek Text, NIGTC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9), 311– 69。其中¸我認為這兩個異象的重點是“神和基督得榮耀¸因為基督的復活 顯示祂們擁有審判和救贖受造界的至高無上主權”(pp. 145–46)。

10

關於這點¸亦見﹕羅十一 36¸“因為萬有都是本於祂¸倚靠祂¸歸於祂。願

11

取自《威斯敏斯特大要理問答》第一個問題的答案¸它實際上說¸“人類主

榮耀歸給祂¸直到永遠。阿們。” 要 和 最 高 的 目 標 是 榮 耀 神 ¸ 並 且 全 然 而 永 遠 地 享 受 祂 ”。 派 博 ( Piper, Desiring God, 13–14=畢約翰著¸《十點十分的盛宴》¸25–26)可能正確地

1342


28 章

救贖歷史故事和它對基督徒生活的意義

的人就必須問他們自己這些問題﹕“在我所想、所說、和所行的 所有事上¸我是榮耀神還是我自己﹖”12 和“我享受自己和受造界 過於享受神嗎﹖”所以¸如我所理解的¸聖經神學向我們呈現這件 至關重要的事﹕不只要擴展祂的新造國度¸也要為了神的榮耀而 愛祂和敬拜祂﹗

新造對基督徒生活和講道的轉化能力 我在此要談的是本書在實踐和牧養方面的主要意義之一﹕如果 末世新造真的已經開始了¸這對基督徒的生活方式應有怎樣的影 響﹖ 13 要記得¸對基督徒而言¸作一個新人就是開始經歷屬靈方面 的從死裏復活¸這要在時間盡頭時因肉身復活而完滿實現。屬靈 復活這個階段是神的百姓復活這個舊約聖經預言的開始實現¸那 復活包括靈和肉身的復活。所以¸雖然只是靈命的復活¸它卻不 是隱喻或比喻性的復活¸而是實際從死裏復活的開始。 例如¸我們看到¸在保羅的書信裏¸他一貫把真信徒視為那些 開始經歷實際末世復活生命的人。保羅對這點的肯定至關重要¸ 因為他所提出的許多命令和勸勉都假設¸真聖徒可以遵守它們¸ 因為他們有復活的能力去行出來。就是因為這個緣故¸當保羅和 其他作者們在勸勉讀者順服神時都會強調¸他們參與在末世實際 中。那些僅僅口頭承認自己是聖徒、但實際未真正重生的人¸沒 有堅忍的心要遵行神的旨意¸因為他們沒有新造的能力來順服。 真正的末世聖徒既有渴望、也有能力去順服神和討祂喜悅。我提 出好些例子¸說明有能力去做某事會使人渴望去做它。

把這要理問答的“並且……享受”解釋為“藉著享受”。同樣地¸見﹕太五 14﹔彼前四 11。 12

這問題應該對照哥林多前書十章 31 節來思想﹕“所以¸你們或吃或喝¸無 論做什麼¸都要為榮耀神而行。”

13

關於這點¸見﹕例如¸第十章在“末世新造已經開始¸這對基督徒生活造成 什麼影響﹖”標題下和第二十五章的討論。

1343


第十部分

結論

對所有基督徒而言¸這是必須知道的重要概念¸但那些在教會 裏參與教導和講道的人¸尤其要認識這已經啟動的末世新造。這 樣的認知應該影響他們對神話語所作的一切解釋。尤其重要的 是¸牧者要清楚告訴他們的會眾他們所擁有的末世復活能力¸因 為對這能力的認識能使信徒體認到他們有能力去執行神的命令。 基於這點¸神的“誡命不是難守的”(約壹五3)。如我們所看到 的¸是神的賜生命的靈使祂的百姓有能力遵行祂的命令¸否則¸ 要遵守那些命令的確是很沉重的。 用這 種已經實現 和尚未完全 實現的末世 框架來了解 我們的身 份¸和神因此對我們的期望¸是無法用少數幾篇講道或主日學課 程就有效地溝通了﹔它必須長年融入一位牧者的教導和解經講道 中。唯有那樣¸這樣的概念才能靠神的恩典而被有效地吸收。奧 古斯丁著名的禱告名言充份總結了這點﹕“求主賜下你所命令的¸ 命令你所定意的”(《懺悔錄》10.29)。 所以¸新約聖經對舊約聖經的解釋已經“寫在經上¸為要警戒 我們”¸因為“ 末世已經臨 到我們了”¸讓我們有 能力“站 立得 穩¸並且忍耐¸不落入罪中”(林前十11∼13)。 14 關於這議題可以寫一本討論實踐神學和講道的書¸但是我必須 將這工作讓給他人¸因為本書的篇幅已滿。 最終¸本書的要點是﹕榮耀歸神。

14

這是對哥林多前書十章 11∼13 節所作高度解釋性的意譯。

1344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