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書信繁體試讀本

Page 1

麥種聖經註釋旨在出版最高素質的聖經學 術成就。無論是在聖經經文本身,還是在

約翰的核心思想與保羅的相同, 也就是「神的偉大和以神為中心」

相關學術著作上,每位作者都表現出專業 水平,每本註釋書都體現了作者廣泛的閱 讀、以及仔細而成熟的思考。整體來說, 本系列的精神在於它的博採眾長,每位作 者都從各種有幫助的來源搜集釋經的洞見, 並將這些洞見融合到自己對聖經書卷的解

亞伯勒在此提供了約翰書信的一部歷史的和神學的註釋。本註釋探討了

釋中。本系列使用了聖經學術界最近的創

約翰書信與耶穌的工作和教導之間的關係,與近來的註釋書互動,回顧

新方法,也希望在論調上達到和平共處的

了約翰書信的詮釋歷史,且力求將這些發現與普世基督教相聯繫。亞伯

亞伯勒

Robert W. Yarbrough

目的,以公平的眼光總結並評論有影響力

勒從若干方面––社會的、歷史的和神學的––查考約翰書信。其結果就

的觀點,同時也捍衛自己的觀點。首先是

是一份指南,將約翰一書至三書的意義清晰生動地呈現在當代讀者面前。

要清楚說明聖經現有的經文。撰寫這些註 釋書的學者與最重要的當代爭議互動,卻

獲亞伯丁大學(University of Aberdeen)博士,

「這些深受人們喜愛的書信往往只用於屬靈插播。如今,我們終於有了

曾先後任教於三一福音神學院(Trinity Evangelical

一部強調這些書信重要價值的註釋書。儘管作者十分謙遜,但目前我們

Divinity School)、惠頓學院(Wheaton College)、

找不出第二本像這樣的約翰書信註釋;本書將約翰書信與耶穌的工作或

自由大學(Liberty University)、與聖約神學院

教導的各方面相聯繫,又與各種古代文本––比如,奧古斯丁、路德、

(Covenant Theological Seminary),現為聖約

加爾文、席拉特的著作––及最新的學術研究互動。此書作者亞伯勒是

神學院新約聖經教授。自1990年起參與東歐神

經驗豐富的學者,也懷著牧者心腸和對跨文化處境的深切關注撰寫此

學教育,自1995年起也參與非洲的神學教育。

書。對於學生和牧師而言,這本嚴謹、但可讀性很高的註釋書能夠指導

他也曾在美國各地擔任牧職。

他們的研究,增強他們的講道。」

避免深陷於不當的專業細節中。他們的理 想是結合嚴謹的解經與闡述,同時留意聖 經神學與聖經在當代的適切性,卻不將註 釋書與講章混為一談。 本書具有若干獨特之處: 更多將約翰在這三封書信中的陳述與福音 書所記載的耶穌生平和作為連在一起。 藉助電腦,更明確地建立約翰書信與《七 十士譯本》之間的語言學聯繫。

—— 庹飛垂(Graham H. Twelftree) 亞伯勒與史田(Robert T. Stein)一同擔任「貝克

評論了聶索–阿蘭(Nestle-Aland)版希臘 文新約聖經收錄的約翰書信裡的每個異文。

維真大學(Regent University)神學院傑出新約聖經教授

新約聖經註釋」 (Baker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主編,此書即屬於該系

與近二十年來出版的大部分約翰書信註 釋互動。

列。他也與埃爾韋爾(Walter Elwell)合著《新約

也借鑑了老一輩解經家的真知灼見。

透析》 (Encountering the New Testament)。

作者在非洲穆斯林地區和東歐的事奉令他 對約翰書信有特別的見解。

作者◎亞伯勒

譯者◎思語


麥種聖經註釋

約翰書信 作 者 亞 伯 勒 ( Robert W. Yarbrough) 譯者 思語 出版者 美國麥種傳道會 地 址 : 1423 Maple St. South Pasadena, CA 91030 U.S.A. 電 話 : (626) 441–5543 電 郵 : akowcm@gmail.com 網 站 : www.akow.org 版次 二○一五年七月初版 字 數 396 千 版權所有‧請勿翻印 Originally published under the title

1-3 John 

(Baker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 2008 by Robert W. Yarbrough

This translation is published by arrangement with Baker Academic. Chinese Translation Copyright © 2015 by A K ERNEL OF W HEAT C HRISTIAN M INISTRIES 1423 Maple St., South Pasadena, CA 91030, U.S.A. 1st Edition: July 2015 ISBN: 978-1-939-25120-6 (Traditional script) 978-1-939-25186-2 (Simplified script) All Rights Reserved Printed in Taiwan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年 次  刷 次 10 9 8 7 6 5 4 3 2 1 封 面 用 圖 : S a i nt J o h n t he A po s t l e, c . 1 6 40- 5 6, circa 1628, by Or a z i o Fi da ni 美國麥種傳道會持有本書全球正體字與簡體字中文版權


目錄

麥 種 聖 經 註 釋 總 序 ............................................................ 9 原 系 列 前 言 ..................................................................... 13 作 者 序 ............................................................................ 16 主 要 縮 寫 表 ..................................................................... 21 音 譯 符 號 ........................................................................ 28 地 圖 .............................................................................. 29 約 翰 書 信 導 論 ................................................................. 29 經 文 ............................................................................ 32 作 者 ............................................................................ 34 具 爭 議 性 的 作 者 身 份 問 題 ........................................ 35 西 庇 太 的 兒 子 約 翰 : 被 逐 出 正 典 ............................. 37 本 註 釋 書 的 看 法 ...................................................... 44 文 體 類 型 ..................................................................... 51 寫 作 背 景 和 日 期 .......................................................... 52 約 翰 書 信 和 亞 細 亞 的 七 個 教 會 .................................... 54 約 翰 一 書 的 文 學 結 構 ................................................... 60


約 翰 一 書 詳 綱 ............................................................. 61 約 翰 書 信 的 意 義 .......................................................... 65 經 文 與 註 釋 : 約 翰 一 書 ................................................... 71 壹 、 中 心 主 題 : 神 就 是 光 ( 一 1~ 二 6) .................... 73 一 、 宣 告 權 柄 和 目 的 ( 一 1~ 4) ............................ 78 二 、 書 信 的 中 心 主 題 : 神 的 屬 性 ( 一 5) .............. 103 三 、 神 的 屬 性 對 於 基 督 徒 生 活 的 意 義 ( 一 6~ 10) 113 四 、 根 據 神 的 屬 性 呼 籲 讀 者 ( 二 1~ 6) ................ 142 貳 、 起 初 的 誡 命 : 活 出 古 老 的 信 息 ( 二 7~ 17) ....... 179 一 、 信 息 的 性 質 和 意 義 ( 二 7~ 11) ..................... 183 二 、 基 於 這 信 息 發 出 的 牧 者 呼 籲 ( 二 12~ 17) ..... 211 叁、關鍵意見:要住在祂的恩膏(真理)裡,領受永 生 ( 二 18~ 三 8) ................................................. 255 一 、 關 於 住 在 恩 膏 裡 面 的 三 方 面 考 量 ( 二 18~ 21) 259 二 、 永 存 的 真 理 ( 二 22~ 26) .............................. 281 三 、 住 在 主 裡 面 的 命 令 ( 二 27~ 29) ................... 296 四 、 住 在 祂 裡 面 的 榮 耀 ( 三 1~ 8) ....................... 311 肆 、 核 心 教 導 : 愛 、 行 為 、 信 靠 ( 三 9~ 四 6) ........ 341 一 、 愛 的 呼 籲 ( 三 9~ 18) ................................... 346 二 、 確 認 愛 ( 三 19~ 24) ..................................... 371 三 、 呼 籲 信 徒 分 辨 選 擇 ( 四 1~ 3) ....................... 390


四 、 確 認 他 們 的 選 擇 ( 四 4~ 6) .......................... 402 伍 、 基 本 的 命 令 : 神 的 愛 ( 四 7~ 14) ..................... 409 一 、 第 一 個 愛 的 勸 勉 ( 四 7~ 10) ......................... 413 二 、 第 二 個 愛 的 勸 勉 ( 四 11~ 14) ....................... 427 陸 、 解 釋 性 的 呼 籲 : 重 申 並 詳 述 愛 的 呼 籲 ( 四 15~ 五 15) ...................................................................... 439 一 、 以 支 持 的 理 由 說 明 呼 籲 ( 四 15~ 16) ............ 444 二 、 稱 揚 愛 ( 四 17~ 21) ..................................... 452 三、稱 揚 信 心 的 主 觀 行 動( Fides Qua Creditur;五 1 ~ 5) ............................................................................469 四 、 稱 揚 信 仰 的 客 觀 內 容 ( Fides Quae Creditur; 五 6~ 12) ............................................................. 488 五 、 稱 揚 永 生 充 分 的 確 據 : 坦 然 無 懼 的 禱 告 ( 五 13 ~ 15) ..........................................................................512 柒 、 結 尾 的 勸 誡 : 牧 者 的 忠 告 、 保 證 和 警 告 ( 五 16~ 21) ...................................................................... 527 一 、 對 罪 人 和 罪 的 忠 告 ( 五 16~ 17) ................... 531 二 、 聯 繫 的 紐 帶 : 共 同 的 確 信 ( 五 18~ 20) ......... 545 三 、 牧 者 最 後 的 呼 籲 ( 五 21) .............................. 557

約 翰 二 書 和 約 翰 三 書 導 論 ............................................. 563 經 文 與 註 釋 : 約 翰 二 書 ................................................. 571


壹 、 問 安 : 約 翰 在 真 理 中 的 愛 ( 1~ 3 節 ) ................ 573 貳 、 約 翰 的 喜 樂 與 關 切 ( 4~ 8 節 ) .......................... 585 叁 、 約 翰 的 警 告 ( 9~ 11 節 ) ................................... 603 附 記 : 謹 防 ὁ Προάγων ......................................... 612 肆 、 約 翰 的 告 別 ( 12~ 13 節 ) .................................. 617

約 翰 三 書 導 論 ............................................................... 625 經 文 與 註 釋 : 約 翰 三 書 ................................................. 629 壹 、 向 該 猶 問 安 ( 1~ 4 節 ) ..................................... 631 貳 、 稱 讚 該 猶 ( 5~ 8 節 ) ......................................... 643 叁 、 處 理 丟 特 腓 的 問 題 ( 9~ 10 節 ) ......................... 657 肆 、 結 束 的 勸 告 和 稱 讚 ( 11~ 12 節 ) ....................... 667 伍 、 告 別 ( 13~ 15 節 ) ............................................ 675

參 考 書 目 ...................................................................... 683


麥種聖經註釋總序

麥種聖經註釋總序 美國麥種傳道會秉承從神領受的恩賜與託付,經過多年的禱 告 、 摸 索 、 尋 求 , 決 定 出 版 「 麥 種 聖 經 註 釋 」( A Kernel of Wheat Biblical Commentary,簡 稱 KWBC)。這 一 系 列 的 註 釋 書 不 同 於 華 人教會歷年出版的任何系列。它不排除華人作者的創作,但絕大 多數是翻譯西方學者的著作,卻不是將西方世界的某一套註釋書 全盤翻譯過來,而是選取堅信聖經無誤之福音派立場、有一定學 術水準的註釋書,彙整為一整套符合二十一世紀全球華人教會與 基督徒需要的一流註釋書。這些作品來自「新國際新舊約聖經註 釋 」(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 Old Testament, 簡 稱 NICNT、 NICOT) 系 列 、「 柱 石 新 約 聖 經 註 釋 」( Pillar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簡 稱 PNTC)系 列、 「貝克新約聖經註釋」 ( Baker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 簡 稱 BECNT ) 系 列 、「 貝 克 舊 約 聖 經 智 慧 書 與 詩 篇 註 釋 」( Baker Commentary on the Old Testament Wisdom and Psalms , 簡 稱 BCOTWP)系 列、 「亞波羅舊約聖經註釋」 ( Apollos Old Testament Commentary, 簡 稱 AOTC) 系 列 、 修 訂 版 的 「 解 經 者 聖 經 註 釋 」 ( Expositor’s Bible Commentary, 簡 稱 EBC) 系 列 等 。 這 幾 套 在 西方世界中都擁有廣大的讀者群,包括學者、牧者、神父、猶太 拉比以及其他認真的聖經學習者。成千上萬不同宗派、許多國家 的讀者在他們的講道、教導以及研究中不斷使用這些系列的書 籍。他們熱情地歡迎每一本新書卷的出版,也熱切地等候它們最 終能由不斷出現的書卷轉變為「整套」的註釋書。

9


麥種聖經註釋總序

本系列的各書卷目標首先是要清楚說明聖經現有的經文。撰 寫這些註釋書的學者與最重要的當代爭議互動,卻避免深陷於不 當的專業細節中。無論是在聖經經文本身,還是在相關學術著作 上,每位作者都表現出專業水準,每本註釋書都體現了作者廣泛 的閱讀、以及仔細而成熟的思考。整體來說,本系列的精神在於 它的博採眾長,每位作者都從各種有幫助的來源搜集釋經的洞 見,並將這些洞見融合到自己對聖經書卷的解釋中。本系列使用 了 聖 經 學 術 界 最 近 的 創 新 方 法 , 例 如 , 正 典 鑑 別 法 ( canon criticism), 所 謂 的 「 新 文 學 鑑 別 法 」( new literary criticism), 還 有 讀 者 反 應 理 論( reader–response theories) ,並 且 對 不 同 性 別 和 種 族 的 讀 者 抱 持 敏 感 度。 「 麥 種 聖 經 註 釋 」的 各 書 卷 也 希 望 在 論 調 上 達到和平共處的目的,以公平的眼光總結並評論有影響力的觀 點,與此同時也捍衛自己的觀點。本系列的作者包括來自不同基 督教信仰團體的男女學者。各位作者的背景差異、以及他們使用 各種相關方法論的自由,給整個系列帶來了精彩而又豐富的多樣 性。他們的理想是結合嚴謹的解經與闡述,同時留意聖經神學與 聖經在當代的適切性,卻不將註釋書與講章混為一談。 然而,真正使這一系列與眾不同的是,它從福音主義這一解 經傳統的內部發聲。福音主義是更正教內部跨越傳統宗派界限的 一個非正式運動。它的中心與精神在於堅信聖經是神默示的話 語,藉 著 受 聖 靈 感 動 的 人 手 寫 出,是 絕 對 沒 有 謬 誤 的。通 過 聖 經 , 神呼喚人類去享受與其創造主和救主之間充滿愛的個人關係。依 照 這 一 傳 統, 「 麥 種 聖 經 註 釋 」的 各 書 卷 並 不 將 聖 經 當 作 只 是 人 為 創作的古代文學作品。它們不是對古代羊皮卷進行文學解剖,而 是以嚴謹、恭敬的態度來斟酌這些絕妙的人類著作,而永活的神 正 是 藉 著 這 些 著 作 說 出 祂 全 能 的 話 語。 「 麥 種 聖 經 註 釋 」小 心 翼 翼 地以對聖經文本謙卑的尊敬、景仰、甚至深厚感情,來平衡「鑑 別 學 」( 即 使 用 標 準 的 鑑 別 方 法 論 )。 作 為 福 音 派 的 一 套 註 釋 書 系

10


麥種聖經註釋總序

列,它特別注意文本的文學特徵、神學主題、及其對今天信仰生 活的影響。 這 個 進 路 的 基 本 理 由 是 :「 客 觀 學 術 」( 一 個 空 洞 的 幻 想 ) 的 憧 憬 其 實 可 能 是 褻 瀆 神 的。神 站 在 我 們 之 上 ,我 們 不 是 居 於 審 判 祂 的地位。當神藉著祂的話向我們說話,那些自稱認識祂的人必須 以合宜的方式回應,而那肯定不同於學者所反映出的獨立自主和 冷眼旁觀的姿態。然而,這並非鬼鬼祟祟地訴諸於不受控制的主 觀感受。這個系列的作者們期望對於經文抱持公平的開放態度, 那 才 是 最 佳 的 「 客 觀 性 」。 總 之, 「 麥 種 聖 經 註 釋 」希 望 能 夠 對 所 有 想 通 過 新 舊 約 聖 經 , 來重新聆聽神聲音的敬虔信徒有所幫助。神賜給我們兩樣令人稱 奇 的 禮 物 —經 文 本 身 , 以 及 仰 望 聖 靈 光 照 、 用 敏 銳 思 想 解 釋 經 文 信息的學者;帶著對這兩樣禮物的感恩之心,我們歡迎所有的讀 者來享受這一系列書籍的碩果。 如果聖經的經文是神的話,我們就應當以敬畏的態度來回 應,就是神聖的畏懼、喜樂、探求的順服。這些價值觀應當反映 在 基 督 徒 的 寫 作 方 式 上。抱 持 著 這 些 價 值 觀, 「 麥 種 聖 經 註 釋 」系 列不單會受到牧者、教師、與學生的熱烈歡迎,一般讀者也會同 樣歡迎它們。 榮耀唯獨歸神! 潘秋松

11


原系列前言

原系列前言 本書原屬「貝克新約聖經註釋」,該系列的首要目標是,在 成熟的福音派思想架構內,提供既有學術深度、又具可讀性,既 注重解經細節、又敏感於整體經文,既關注鑑別學問題、又具神 學意識的註釋。我們希望藉此吸引不同的讀者群,從尋求獨立深 入研究經文的學者,到渴望得到堅實可靠又易於理解之解經的熱 心的平信徒。 儘管如此,本系列主要是針對牧師和其他將聖經作為神唯一 默示的道傳講解釋的人。這個因素直接影響到「貝克新約聖經註 釋」系列的特點。比如,認真嚴肅的解經家無法僅從表面處理經 文,以迴避難題,但他們關心的也不是百科全書式的註釋,希圖 涉及所有可能引發的問題。因此,我們的宗旨是聚焦在那些直接 影響經文意思的問題上(不過我們會在〈附加註解〉中選擇性地 處理一些專業細節)。 同樣地,解經家也要特別避免只針對解經問題本身,也就是 說,對解經問題的考慮,抽離了整個論述的要點。這(由作者個 人決定)可能包括放棄一節一節查考經文的進路,而採用以段落 為主要的思想單元的解經。但無論何種情況,註釋都要注重論述 的發展,闡明每段經文與其前後段落的關係,以便盡可能明確它 在上下文中的功用。 此外,我們相信,一本負責任的註釋書必須充分考慮學術界 最新的研究進展,不管它出自哪裡。要在保守的神學傳統背景下 嘗 試 這 樣 做,自 然 會 面 臨 某 些 挑 戰。而 以 往 的 結 果 不 都 值 得 稱 道 。 有時候,福音派使用鑑別性的學術研究,似乎不是為了進行真正

12


原系列前言

的互動,而只是為了拒絕互動。其他時候,互動不知不覺地變成 了同化,神學差異不是被忽略,就是被掩蓋,結果,最終的作品 與另一部從完全不同的切入點開始的作品沒有甚麼區別。 本系列的作者試圖避免這些缺陷。一方面,他們認為傳統的 觀 點 並 非 神 聖 不 可 侵 犯。顯 然,他 們 致 力 於 公 允 地 對 待 聖 經 經 文 , 無論經文是否支持傳統觀點。另一方面,假如傳統觀點有令人信 服的證據,他們也不會因為流行的理論,而輕易摒棄一個存在已 久的觀點。更為重要的是,作者都共同相信聖經是可靠的,在本 質 上 是 統 一 的 。 他 們 也 認 為 : 歷 代 基 督 教 教 義 的 表 述 —譬 如 , 大 公 信 經 和 源 自 十 六 世 紀 宗 教 改 革 的 眾 多 文 獻 —是 因 為 對 聖 經 正 統 的解讀而產生的,因而這些表述為進一步解釋聖經提供了一個正 確的架構。毫無疑問,這樣的起點有時會導致將外來的意思強加 給經文,但我們認為,未必都是如此,並且那些聲稱不帶任何偏 見處理經文的作者,不見得就能避免這種危險。 因 此 , 在 我 們 看 來 , 神 學 假 設 —無 論 如 何 , 解 經 家 沒 有 不 帶 神 學 假 設 的 —並 不 是 解 釋 聖 經 的 障 礙 。 反 之 , 一 個 希 望 在 神 學 真 空裡認識使徒保羅的解經家,也可能輕易在詮釋亞里斯多德 ( Aristotle)時 不 考 慮 其 整 部 作 品 的 哲 學 架 構,或 不 訴 諸 於 後 世 的 哲 學 範 疇 —那 些 哲 學 範 疇 使 我 們 有 可 能 將 亞 里 斯 多 德 的 思 想 置 於 有意義的處境中。但我們也必須強調,撰寫本系列的作者都來自 各種不同的神學傳統,在正確實現這些總原則的問題上,他們不 都有完全相同的觀點。說到底,真正重要的是,這個系列是否做 到了向當代讀者準確清晰地說明原文的意義。 每個段落引言部份幫助讀者了解每段經文討論過程中的重要 環節。作者的經文翻譯在相關字詞或片語前後使用半括號,來標 示 希 臘 文 文 本 的 異 文( 比 如,˹我 們 的 父 神 和 主 ˺),以 此 提 醒 讀 者

轉到每個解經單元最後的〈附加註解〉,查看關於文本問題的討 論 。 文 獻 引 證 的 方 法 使 用 作 者 —日 期 , 基 本 的 引 用 依 次 包 括 作 者 的 姓 、 年 份 以 及 頁 碼 , 比 如 : Fitzmyer 1992: 58。 對 於 這 個 系 統 ,

13


原系列前言

唯 一 的 例 外 是 一 些 眾 所 周 知 的 工 具 書 ( 例 如 : BDAG, LSJ, TDNT) 。 關 於 詳 細 的 出 版 資 訊 , 可 見 於 每 卷 書 的 最 後 。 饒 柏 ‧ 亞 伯 勒 ( Robert W. Yarbrough) 饒 柏 ‧ 史 田 ( Robert H. Stein)

14


作者序

作者序 註釋書的作者都習慣自言自語,試圖替自己煞費苦心所寫的 聖經書卷的註釋辯護,雖然那些書卷已經被反覆研究過了。就約 翰書信來說,從教父時期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早期,已經有將近 一 百 部 註 釋 ( 關 於 清 單 , 見 Schnackenburg 1992: 306–9) ; 自 那 以後,數目又增加了一打以上。假如讀者要求本註釋具有驚人的 新穎性、史無前例的深刻思想或無與倫比的全面信息,筆者就不 為它作任何辯解了。人生短暫,我們甚至不可能公平地對待像基 督教聖經書信這樣長的文字片段。出版商不會耗費一生之久來等 待手稿(雖然對於本註釋,貝克學術出版社的耐心已經超過了約 伯 )。筆 者 所 寫 的 這 本 註 釋,篇 幅 有 限、廣 度 有 限、洞 見 亦 有 限 。 席 拉 特 ( Adolf Schlatter 1852–1938) 臨 近 退 休 時 , 仔 細 打 量 他 那 些 大 部 頭 的 作 品 , 說 它 們 有 點 像 犯 罪 現 場 ( Neuer 1995: 126) 。 專家應該做好準備去迎接目前研究中的許多限制,即便它們與犯 罪無關,也是相當嚴肅的事。 既然註釋應該是闡述,而不是創作,甚至不是寫歷史小說, 那它若有任何補償的價值,就在於傳遞人們已經觀察到並表達出 來的真理。筆者可能說得比較樂觀,因為就連謙遜的福音真理見 證 者,也 帶 有 神 的 應 許。奧 登( Oden 2003: 82–96;參 Maier 1994: xiv)令 人 信 服 地 強 調 這 一 點。 看 似 以 聖 經 為 中 心 的 全 球 基 督 徒 群 體 的 迅 猛 增 長 , 反 映 了 這 個 觀 點 ( Jenkins 2002 = 詹 金 斯 2006; 2006; 關 於 充 斥 西 方 聖 經 學 術 界 和 教 會 生 活 的 後 基 督 教 意 識 形 態 不 斷 消 亡 , 見 Shiflett 2005) 。 就 像 歷 世 歷 代 許 多 解 經 家 不 辭 辛

15


作者序

勞地解經一樣,我對聖經經文的研究,源於我自覺有罪,卻被神 的恩典得著,並且當我認為自己理解聖經經文時,我深深地受到 聖經的智慧吸引。我沒有親眼見過主耶穌,但在一世紀結束前, 耶 穌 的 跟 隨 者 早 已 見 過 祂 ( 參 : 彼 前 一 8) , 在 那 個 矇 昧 無 知 的 時代裡,他們以某種方式令人信服地斷言這個活潑的信仰。對於 筆者有否在我們的處境中遵循先例,讀者應當自行判斷。 以下幾個獨特之處值得一提。 1. 筆 者 常 常 將 約 翰 所 寫 的 內 容 與 耶 穌 的 工 作 或 教 導 關 聯。換 言 之 , 筆 者 將 正 典 福 音 書 — 尤 其 是 第 四 卷 福 音 書 ( the Fourth Gospel) —所 記 述 的 耶 穌 早 期 事 奉 的 歷 史 當 作 真 實 發 生 過 的 事 來 對 待,並 且 這 段 歷 史 很 可 能 對 數 十 年 後 的 約翰書信留下直接的印記。目前更常見的情況是,這些書 信 被 視 作「 約 翰 神 學 」 的 延 伸 物 , 或 者 它 們 與 一 系 列 特 定 的歷史事件沒有多少聯繫。比如說,這一點在一項聚焦於 「傳統與信仰中的耶穌」 1 之約翰書信的神學研究中表露 無遺。更有說服力的理論是,約翰福音和約翰書信表達了 一位或多位目擊證人的心聲,這個觀點最近得到包衡 ( Bauckham 2006) 的 歡 迎 和 大 力 支 持 。 2. 筆 者 大 量 藉 助 電 腦 , 探 索 約 翰 書 信 與《 七 十 士 譯 本 》 之 間

1

李 優 ( Lieu 1991: 71–79) 稱 :「 耶 穌 的 到 來 、 死 亡 和 繼 續 同 在 , 不 是 要 我 們 去 回 顧 、 反 思 的 過 去 事 件 」( 75); 與「 信 徒 和 神 的 關 係 」相 比,「 耶 穌 對 於 信 徒 在 當 下 的 意 義 」顯 得 微 不 足 道,「 因 為 前 者 真 正 界 定 了 信 徒 群 體 及 其 成 員 的 繼 續 存 在 」( 78)。 在 我 看 來, 對 約 翰 書 信 的 作 者 而 言,耶 穌 過 去 的 彰 顯,是 現 今 關 於 祂 的 各 種 斷 言,以 及 信 徒 與 神 的 關 係、要 忠 於 神 的 基 準。此 外,這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是 由 於 作 者 親 眼 見 過 耶 穌,目 睹 了 祂 生 平 的 許 多 事 件,正 如 約 翰 一 書 開 篇 所 斷 言 的 。 關 於 這 個 一 般 性 的 問 題 , 見 Bauckham 2003。

16


作者序

的語言學聯繫。雖然還有提升的空間,但本註釋比過去更 明確詳細地提到《七十士譯本》的相似之處。 3. 本 註 釋 在 每 個 解 經 單 元 最 後 的 〈 附 加 註 解 〉 中 , 對 NA 27 提到的約翰書信裡的每個異文都做了評論。 2 筆者之所以 這 樣 做 , 有 幾 個 原 因 : (a) 據 我 所 知 , 之 前 未 曾 有 人 這 樣 做 過 。 (b) 神 學 生 常 常 拿 約 翰 一 書 來 學 習 解 經 , 但 往 往 對 文 本 鑑 別 校 勘 欄( critical apparatus)困 惑 不 解 , 迫 於 教 授 的催逼,他們又不得不關注這些異讀,但註釋書除了關注 主要的異讀,很少能在這方面給予他們幫助。再者,課堂 上的時間有限,不夠大家系統地解釋各個異讀。本註釋希 望 幫 助 初 學 者 肯 定 重 視 異 讀 細 節 的 價 值 。 (c) 近 來 , 一 種 越來越受歡迎的說法激起了筆者的興趣,它認為,普遍的 抄寫訛誤和不同經文類型之間的交叉影響使新約聖經的 許 多 經 文( 更 不 用 說 其 信 息 了 )變 得 不 可 信 。 當 我 詳 細 查 考 了 約 翰 書 信 的 每 一 個 異 讀 , 我 發 現 ,( 結 果 ) 其 中 大 多 數明顯是微小的差異,因此,我們沒有理由懷疑自己關於 這 些 書 信 內 容 的 知 識 是 否 可 靠。倘 若 約 翰 一 書 至 三 書 是 一 個 不 錯 的 指 標,那 麼 一 本 被 廣 泛 使 用 的 新 約 導 論( Ehrman 1997: 414–21; 2004: 479–89) 對 新 約 聖 經 經 文 的 整 全 性 表 示懷疑,又鼓勵學生也去懷疑那些地方,實在是把問題過 於 誇 大 了 ( 亦 見 Ehrman 2005= 葉 爾 曼 2010, 及 Wallace 2006 的 回 覆 ) 。 4. 過 去 的 幾 十 年 裡 , 市 面 上 突 然 冒 出 了 大 量 的 約 翰 書 信 註

2

在 本 註 釋 研 究 的 過 程 中,筆 者 發 現 這 三 封 約 翰 書 信 都 有 大 量 詳 盡 的 文 本 鑑 別 分 析 ( Aland et al. 2003a; 2003b; 2005a; 2005b) 。 筆 者 在 下 文 借 鑑 了 這 些 資 料 , 但 本 註 釋 在 討 論 這 些 異 讀 時 , 主 要 針 對 NA 2 7 的 文 本鑑別校勘欄和那裡引用的文本證據。

17


作者序

釋,這個數目在約翰書信註釋的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其 中 有 些 註 釋( Marshall 1978; R. Brown 1982; Schnackenburg 1992; Strecker 1996; Painter 2002; Witherington 2006)從 各 方 面 來 說 都 很 出 色 ; 其 他 的 也 十 分 有 力 ( Smalley 1984; 2007; 3 Stott 1988 = 斯 托 得

2001; Loader 1992; Sloyan

1995; Burge 1996 = 白 基 2003; Rensberger 1997; 2001; Kruse 2002; 2003a; Akin 2001) ; 還 有 許 多 註 釋 同 樣 值 得 我們關注。筆者希望乘著這股反思熱潮,可以繼續傳遞近 年 來 所 湧 現 出 的 大 量 註 釋 中 的 一 些 真 知 灼 見,雖 然 遵 照 本 註釋系列的指導原則,筆者不可能收入所有的註釋,或與 所有的註釋互動。筆者也不能充分納入所期待的包衡 ( Bauckham 2006)和 卡 拉 古 尼 斯( Caragounis 2006)劃 時 代 的 研 究,因 為 這 兩 部 著 作 都 在 筆 者 這 本 註 釋 完 成 的 後 期 出版。 5. 儘 管 學 術 規 則 可 能 鼓 勵 大 多 數 解 經 家 從 這 個 領 域 當 時 的 老 前 輩 中 選 擇 主 要 的 對 話 方 , 但 筆 者( 沒 有 無 視 我 們 這 個 時 代 的 知 識 分 子 和 重 要 行 業 )試 著 跨 時 間 、 跨 文 化 地 與 不 同 的 思 想 家 對 話 。 部 分 藉 助 於《 古 代 基 督 信 仰 聖 經 註 釋 叢 書 》 ( Bray 2000= 布 雷 2006) , 部 分 來 自 本 人 的 獨 立 閱 讀, 筆 者 借 鑑 了 多 位 尼 西 亞 前 期( ante–Nicene)教 父 及 奧 古 斯 丁( Augustine;他 留 給 我 們 關 於 約 翰 一 書 的 多 篇 講 章 ) 的 思 想 。 我 在 著 書 期 間 , 路 德 ( Luther 1967 ) 和 加 爾 文 ( Calvin 1988) 的 作 品 也 觸 手 可 及 。 我 仔 細 研 讀 了 賀 茲 曼 ( Holtzmann 1908 ) 的 古 典 自 由 主 義 觀 點 , 以 及 席 拉 特 ( Schlatter 1950) 與 之 相 反 的 闡 釋 。 因 此 , 本 註 釋 力 圖 不 僅 有 效 利 用 學 術 界 最 新 的 豐 富 資 料 ( 見 前 一 點 ), 還 包 含 3

18

在 這 兒 , 我 們 來 不 及 討 論 2007 年 再 版 的 史 摩 利 1984 年 的 註 釋 。


作者序

從 不 同 方 面 挑 選 出 來 的 其 他 公 認 的 註 釋 和 研 究 —如 倪 安 德( Neander 1852)的 作 品,他 的 猶 太 本 名 是 孟 德 爾( David Mendel), 不 過 他 歸 信 了 基 督 ; 在 德 國 學 術 界 , 因 杜 平 根 學 派 ( Tübingen School) 的 興 起 及 其 他 對 基 督 教 思 想 和 信 仰 的 挑 戰 而 產 生 分 歧 的 嚴 峻 考 驗 中,他 所 撰 寫 的 著 作 充 滿 力量且富有見地。不論好壞,這可能使我的註釋有意識地 提 到 傳 統 的 基 督 教 關 切,而 不 只 有 對 當 前 專 業 和 後 現 代 的 關 切 。 老 實 說 , 艾 利 森 ( Erison) 的 話 言 之 有 理 : 「 我 們 使 自 己 的 神 學 越 接 近 當 前 流 行 的 觀 點,這 些 神 學 就 很 快 變 得無關緊要,尤其是在文化與知識變遷加速的時代裡」 ( 2003: 26) 。 在 選 擇 對 話 方 時 , 我 一 直 設 法 確 保 自 己 處 理約翰神學的方式並我所發現的信息不會受限於我短暫 易逝的奇特想法。換言之,本註釋最低程度也是邁向關注 接 受 史( Wirkungsgeschichte)的 一 步,因 為 越 來 越 多 的 人 承 認 接 受 史 是 建 構 合 乎 聖 經 之 闡 釋 的 基 礎( 參 Bockmuehl 2006) 。 6. 讀 者 可 能 會 察 覺 出 本 書 的 闡 釋 有 點 兩 面 為 難。正 如 註 腳 所 表 明 的,筆 者 主 要 的 參 照 是 北 美 和 英 國( 即 西 方 )學 術 界, 因為早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筆者在那裡接受了大學教 育 , 從 1985 年 起 , 在 那 裡 任 職 。 但 近 二 十 年 來 , 筆 者 從 諸如穆斯林的非洲和東歐等地的同事和學生那裡學到了 很多東西。在北美的環境裡,筆者有幸與許許多多來自其 他 國 家 —尤 其 是 亞 洲 —的 國 外 同 事 和 學 生 一 起 學 習。由 此產生的一個結果是,我承認,自己在閱讀約翰書信時, 與 其 說 關 心 如 何 看 待 陶 德 和 布 特 曼 ( Bultmann) 的 直 接 繼 承者,不如說我更關心如何看待先知穆汗默德的追隨者, 或在政治上攻擊基督教幾十年後試圖重新建構的後馬克 思主義國家中的公民,抑或是一位新加坡的牧師。在一個

19


作者序

以東正教、羅馬天主教、新馬克思主義、伊斯蘭或亞洲傳 統 階 級 主 導 的 國 家 裡,人 們 應 當 如 何 看 待 約 翰 的 意 見 ? 約 翰要對那些為公開宣稱信仰而死的基督徒說甚麼呢?他 們 之 所 以 這 樣 做,部 分 是 因 為 他 們 相 信 像 約 翰 書 信 這 樣 的 著作。西方同行通常不會觸碰這類問題,過去的「神學」 研 究 , 如 今 已 經 變 成 高 深 的 「 聖 經 研 究 」, 甚 至 變 成 不 流 血 的 「 宗 教 」。 除 了 上 述 的 這 幾 點 , 我 還 要 補 充 一 點 : 近 年 來,雖 然 我 接 受 的 是 美 國 長 老 會( Presbyterian Church

in

America) 的 按 立 , 它 的 信 仰 告 白 重 視 聖 經 的 權 威 , 但 我 所 牧 養 的 教 會 卻 屬 於 一 個 主 流 宗 派,選 擇 性 地 相 信 聖 經 的 真實性。所以說,不只是全球性的原因,還有地方性的原 因 , 使 我 不 得 不 慎 重 考 慮 約 翰 信 息 中( 如 果 說 有 的 話 )持 久 不 變 的 真 理 問 題,而 不 是 主 要 致 力 於 測 試 和 實 施 那 些 基 於 各 種 不 可 證 實 的 批 判 假 設 來 解 釋 歷 史 文 獻( 或 它 們 是 文 學性的嗎?是神學性的?還是都不是?)的理論。 以 上 所 列 的 六 點,同 時 也 存 在 著 缺 陷。我 們 提 到 了 一 些 方 面 , 也意味著我們沒有探討其他方面。不過,施維策在別處所講的一 席 話( Schweizer 1989: 7)倒 是 帶 給 筆 者 不 少 安 慰:「 我 越 老,越 清楚我們不知道的事何其多。順便說一下,這個有益的洞見是在 我與妻子的討論中顯明出來的,且不斷在我腦海裡浮現。」他得 出的結論是:「所以,我為那些能做我所不能做之事的人,越加 感謝神,我也學習平心靜氣,坦然接受我本人恩賜的有限。」 感謝我的學生助理數年來在不同階段幫助我完成此書,他們 分 別 是:布 呂 格( John Vonder Bruegge)、德 萊 頓( Jeff Dryden)、 克 里 斯 汀 斯 ( Roy Christians ) 、 戴 維 思 ( Jonathan Davis ) 、 Dong-Wong Han、羅 羚、柏 寇 茨( Mark Birkholz)、帕 柯( Carl Park) 和 納 塞 利( Andy Naselli)。感 謝 貝 克 學 術 出 版 社 ; 感 謝 前 任 編 輯

20


作者序

韋 弗 ( Jim Weaver) 邀 請 我 在 此 系 列 中 撰 稿 ; 並 感 謝 現 任 編 輯 金 尼 ( Jim Kinney) 和 滕 納 ( Wells Turner) , 他 們 讓 這 邀 請 繼 續 有 效 。 特 別 感 謝 威 爾 斯( Wells)仔 細 校 閱 我 稿 件 的 方 方 面 面 , 又 提 出許多改進意見。至於糾正我的拼寫錯誤、實質性地改進我的表 述 , 要 歸 功 於 席 爾 瓦 ( Moisés Silva) 。 大 家 已 經 竭 盡 全 力 , 但 如 果還有些瑕疵未能根除,筆者得負完全的責任。 同 時 , 也 感 謝 聖 約 神 學 院 ( Covenant Theological Seminary) 和 三 一 福 音 神 學 院( Trinity Evangelical Divinity School)慷 慨 賜 予 安息年,使本註釋的研究成為可能。 我 將 本 書 獻 給 惠 頓 學 院( 伊 利 諾 伊;Wheaton College, Illinois) 的 榮 休 教 授 埃 爾 韋 爾( Walter A. Elwell)和 史 考 特( J. Julius Scott Jr) 。 二 十 五 年 前 , 他 們 勇 於 忽 略 我 藍 領 的 限 制 , 設 法 推 動 我 果 斷 向 新 約 聖 經 書 卷 的 研 究 發 展 。 他 們 ( 繼 滕 慕 理 〔 Merrill C. Tenney, 1980 年 秋 , 我 在 他 手 下 擔 任 研 究 助 理 〕 之 後 ) 致 力 於 教 學、學術,付代價地體現基督的恩典,豐富了惠頓學院研究院一 代學生的生命。願這幾段的文字處處都能表達我由衷的感謝。 饒柏‧亞伯勒 2008 年 二 月

21


主要縮寫表

主要縮寫表 參考書縮寫與一般縮寫 §/§§

section/sections 段

ABD

The Anchor Bible Dictionary, edited by D. N. Freedman et al., 6 vols. (New York: Doubleday, 1992)

BDAG

A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and Other Early Christian Literature, by W. Bauer, F. W. Danker, W. F. Arndt, and F. W. Gingrich, 3rd e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0)

《大詞典》

《新約及早期基督教文獻希臘文大詞典》,麥陳惠惠、麥啟 新譯(香港:漢語聖經協會,2009)

BDB

A Hebrew and English Lexicon of the Old Testament, edited by F. Brown, S. R. Driver, and C. A. Brigg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6)

BDF

A Greek Grammar of the New Testament and Other Early Christian Literature, by F. Blass and A. Debrunner, translated and revised by R. W. Funk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1)

CCC

Catechism of the Catholic Church (Liguori, MO: Liguori, 1994) =《天主教教理》

CEV DPL

Contemporary English Version《當代英語版》 Dictionary of Paul and His Letters, edited by G. F. Hawthorne and R. P. Martin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1993)= 《二十一世紀保羅書信辭典》,霍桑、馬挺主編,楊長慧譯 (台北:校園,2009)

ESV HCSB

English Standard Version 《英語標準版》 Holman Christian Standard Bible 《 霍 爾 曼 基 督 教 標 準 聖

經》 ISBE

22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e Encyclopedia, edited by J.


主要縮寫表

Orr (Chicago: Howard-Severance, 1925) JB

Jerusalem Bible《耶路撒冷聖經》

KJV

King James Version 《欽定本》

LB

Living Bible《活譯聖經》

LEH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Septuagint, compiled by J. Lust, E. Eynikel, and K. Hauspie, rev. ed. (Stuttgart: Deutsche Bibelgesellschaft, 2003)

LN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Based on Semantic Domains, by J. P. Louw and E. A. Nida, 2nd ed. (New York:

LSJ

United Bible Society, 1999)

A Greek-English Lexicon,

by H. G. Liddell, R. Scott, and H.

S. Jones, 9th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0) LXX

Septuagint (the Old Testament in Greek) 《七十士譯本》

Ï

majority text 主流經文

MM

The Vocabulary of the Greek Testament: Illustrated from the Papyri and Other Non-literary Sources, by J. H. Moulton and G. Milligan (repr.,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76)

MT

Masoretic Text 《馬所拉文本》

NA

25

Novum Testamentum Graece, edited by Eberhard Nestle, Erwin Nestle, and K. Aland, 25th revised ed. (Stuttgart:

NA

27

Wurttembergische Bibelanstalt, 1963) Novum Testamentum Graece, edited by [Eberhard Nestle and Erwin Nestle,] B. Aland, K. Aland, J. Karavidopoulos, C. M. Martini, and B. M. Metzger, 27th revised ed. (Stuttgart: Deutsche Bibelgesellschaft, 1993) NASB

New American Standard Bible 《新美國標準版》

NEB

New English Bible 《新英語聖經》

NIDNTT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New Testament Theology, edited by L. Coenen, E. Beyreuther, and H. Bietenhard; English translation edited by C. Brown, 4 vols.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75–85)

NIDOTTE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Old Testament Theology and Exegesis, edited by W. A. VanGemeren, 5 vols.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97)

23


主要縮寫表

NIV

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新國際版》

NLT

New Living Translation 《新普及譯本》

NRSV

New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 《新修訂標準版》

NT

New Testament 新約聖經

OT

Old Testament 舊約聖經

OTP

The

Old

Testament

Pseudepigrapha,

edited

Charlesworth, 2 vols. (Garden City, NY:

by

J.

H.

Doubleday,

1983–85) Phillips

The New Testament in Modern English (trans. J. B. Phillips)

RSV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 《修訂標準版》

SHNT

Scholia

Hellenistica

in

Novum

Testamentum

(London:

Pickering, 1848) TDNT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 edited by G.

Kittel and G. Friedrich,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G. W. Bromiley, 10 vols.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64–76) TEV

Today’s English Version 《今日英語聖經》

TNIV

Today’s 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今日新國際版》

TWOT

Theological Wordbook of the Old Testament, edited by R. L. (台 Harris, 2 vols. (Chicago: Moody, 1980)=《舊約神學辭典》 北:華神,1995)

UBS

4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edited by B. Aland et al., 4th rev. ed. (Stutt gart: Deutsche Bibelgesellschaft, 1993)

Josephus 約 瑟 夫 Ant.

Jewish Antiquities《猶太古史》

J.W.

Jewish War《猶太戰記》

Life

Life of Josephus《生平自述》

Philo 斐 羅 Creation

On the Creation of the World 《論創造》

Decalogue

On the Decalogue《論十誡》

Flaccus

Against Flaccus《反駁弗拉克斯》

Moses

On the Life of Moses《論摩西生平》

24


主要縮寫表

QE

Questions and Answers on Exodus《出埃及記問答》

QG

Questions and Answers on Genesis《創世記問答》

Spec. Laws

On the Special Laws《論特殊法律》

Unchangeable

That God Is Unchangeable《論神的不變》

其他猶太人與基督徒著作 Ag. Her.

Irenaeus, Against Heresies 愛任紐,《反異端》

1 Clem.

1 Clement《革利免一書》

2 Clem.

2 Clement《革利免二書》

1 Macc.

1 Maccabees《馬加比一書》

2 Macc.

2 Maccabees《馬加比二書》

3 Macc.

3 Maccabees《馬加比三書》

4 Macc.

4 Maccabees《馬加比四書》

Did.

Didache《十二使徒遺訓》

Eccl. Hist.

Eusebius, Ecclesiastical History 優西比烏,《教會歷史》

Herm. Sim.

Shepherd of Hermas, Similitude 《 黑 馬 牧 人 書 》 , 〈 類 比 篇 〉

Hom. 1 John

Augustine, Homilies on the First Epistle of John 奧古斯丁, 《約翰一書講章》

Ign. Eph.

Ignatius, To the Ephesians 伊格那丟,《致以弗所人書》

Ign. Pol.

Ignatius, To Polycarp 伊格那丟,《致坡旅甲書》

Ign. Smyrn.

Ignatius, To the Smyrnaeans 伊格那丟,《致士每拿人書》

Ign. Trall.

Ignatius, To the Trallians 伊格那丟,《致他拉勒人書》

Jdt.

Judith 《猶滴傳》

Pol. Phil.

Polycarp, Letter to the Philippians 坡旅甲,《致腓立比人書》

Sir.

Sirach (Ecclesiasticus) 《便西拉智訓》

Tob.

Tobit 《多比傳》

Wis.

Wisdom of Solomon 《所羅門智訓》

Qumran/Dead Sea Scrolls 昆 蘭 / 死 海 古 卷 1QS

Manual of Discipline (Serek Hayaḥad, Rule of the Community) 《社群守則》 25


音譯符號

音譯符號 希臘文

希伯來文

α

a

ξ

x

‫א‬

˒

‫ָ◌ה‬

β

b

ο

o

‫ב‬/‫בּ‬

B

‫ֵ◌י‬

γ

g/n

π

p

‫ג‬/‫גּ‬

G

‫ִ◌י‬

Ó

δ

d

ρ

r

‫ד‬/‫דּ‬

D

‫וֹ‬

Ù

ε

e

σ/ς

s

‫ה‬

h

‫וּ‬

˚

ζ

z

τ

t

‫ו‬

w

◌ָ

A

η

υ

y/u

‫ז‬

z

◌ַ

Áa

θ

th

φ

ph

‫ח‬

ׂ

O

ι

i

χ

ch

‫ט‬

◌ֶ

e

κ

k

ψ

ps

‫י‬

y

◌ִ

i

λ

l

ω

‫כ‬/‫כּ‬

K

◌ָ

o

μ

m

h

‫ל‬

l

◌ֻ

u

ν

n

‫מ‬

m

◌ֲ

a

‫נ‬

n

◌ֱ

e

‫ס‬

s

◌ְ

e

◌ֳ

o

26

‫ע‬

˓

‫פ‬/‫פּ‬

P

‫צ‬

c

‫ק‬

q

‫ר‬

r

‫שׂ‬

W

‫שׁ‬

H

‫ת‬/‫תּ‬

T

(if vocal)


羅底

歌羅西

老底嘉

希拉波立

羅底

米利都

撒狄 以弗所

別迦摩 推雅推喇

家 中

庇推尼

非 亞

革老丟城?

大數

阿什萊斯

帕弗 海

安提阿

阿米蘇斯

加 帕

錫諾佩

塞 浦 路 斯 撒拉米

特庇

以哥念

阿瑪斯翠斯 新革老丟城

太 路司得

安提阿

別加

西 旁

呂 加

尼西亞

迦克墩

克里特

愛琴海

特羅亞

每 西 亞

拜占庭

西 利

革老丟城?


III. Key Counsel : Abide in His Anointing (Truth) and Receive Eternal Life (2:18–3:8)

叁.關鍵意見:要住在祂的 恩膏(真理)裡,領受 永生(二18~三8)


叁、關鍵意見:要住在祂的恩膏(真理)裡,領受永生 ( 約 壹 二 18~ 三 8)

在 前 面 兩 部 分 中,約 翰 提 出 了 他 的 基 本 信 息 —神 就 是 光( 一 5)—並 且 根 據 這 個 信 息 得 出 了 一 個 核 心 推 論,就 是 愛 的 命 令( 二 7~ 8) 。 雖 然 從 某 種 程 度 上 說 , 約 翰 一 書 的 各 個 部 分 都 包 含 了 我 們 在 二 1a 節 的 解 經 中 所 概 括 的 三 方 面 重 點 —信 心、倫 理 和 愛 — 但 此 封 書 信 的 第 一 部 分( 一 1~ 二 6)聚 焦 於 信 心 方 面( 關 於 神 和 基 督 的 真 理 , 也 就 是 人 當 信 的 ) , 第 二 部 分 ( 二 7~ 17) 則 強 調 倫理方面(神在基督裡所吩咐的命令,也就是人當行的)。 相信和具體的回應雖然至關重要,但就約翰呼籲讀者要有的 靈性而言,光有這兩樣,還不完全。人與人之間的軸線,從每個 人的內心延伸(或者不延伸)至神的位格,這根軸是以真實、充 滿 活 力 的 愛 為 特 點。我 們 所 說 的「 愛 的 」( agapic)方 面,來 自 希 臘 文 ἀγάπη( agapē, 愛 ) , 這 根 軸 猶 如 聯 結 神 與 人 的 一 座 橋 樑 , 地上的終端是在那些因信基督的福音而蒙拯救之人的心裡。約翰 在 當 前 這 部 分 ( 二 18~ 三 8) 最 關 心 的 , 就 是 這 個 橋 頭 , 神 在 祂 子民內心和生命中的這個位置。 約翰現在提出這個關鍵意見的原因是,他似乎察覺到有福音 的仇敵存在,這些人在早些時候離開了約翰致信的這個或多個信 仰 群 體 ( 二 19) 。 他 們 的 離 開 引 發 的 明 顯 地 震 , 繼 續 在 信 徒 當 中 產生餘震,這就解釋了約翰為甚麼間接提到那個事件。而約翰隱 晦的措辭,意味著我們不應當誇大這件事的影響程度,以至於認 為這封書信主要是回應這個事件或這群人。新約聖經其他直接針 對福音仇敵問題的書信,更直接了當地表明這就是它們的寫作原 因 —我 們 可 以 想 到 的 有,加 拉 太 書、哥 林 多 前 後 書、猶 大 書,或 許還有希伯來書。這些書信差不多從一開始就出現激烈辯論,散 發著濃濃的火藥味,也或多或少明確提到了由各麻煩製造者引發 的問題。約翰一書與歌羅西書或帖撒羅尼迦前後書更為接近。這 些書信提到了很多問題,但這些問題都不是這些書信存在的唯一 或主要原因。以約翰一書為例,教會分裂可能加速這段講論的寫 成,但它不是這段講論產生的原因,甚至不起主導作用。

257


叁、關鍵意見:要住在祂的恩膏(真理)裡,領受永生 ( 約 壹 二 18~ 三 8)

相反地,在這部分,約翰拿先前出走的人作為他與讀者共同 關心的問題、相互溝通的橋樑,從正面闡述他的讀者所享有的特 權 , 就 是 靠 他 們 所 領 受 之 「 恩 膏 」 的 能 力 而 活 ( 二 20、 27) , 這 「 恩 膏 」把 主 所 應 許 的 永 生 賜 給 了 他 們( 二 25)。約 翰 習 慣 用「 住 」 ( abiding) 一 詞 , 來 形 容 信 徒 堅 定 地 留 在 恩 典 裡 的 狀 態 。 這 種 狀 態( 最 終 是 行 動 )是 翻 譯 與 希 臘 文 μένω( menō,停 留 )相 關 的 各 種 動 詞 和 分 詞。該 詞 在 約 翰 一 書 中 共 有 24 次,其 高 峰 出 現 在 第 三 章,如下圖所示。

約 翰 一 書 中 出 現 μένω 的 次 數 ( 每 千 字 )

從 某 些 方 面 來 說,這 部 分 中 包 含 八 個 μένω( menō)的 經 文( 二 19、 24〔 三 次 〕 、 27〔 兩 次 〕 、 28, 三 6) , 集 中 總 結 了 約 翰 在 這封書信中的教導。它們的出現並不突然,因為前一個部分假定 讀 者 知 道 這 個 主 題 ( 二 6) ; 稱 讚 他 們 在 關 係 方 面 堅 定 地 住 在 光 中( 二 10);提 到 神 的 道 在 信 徒 裡 面 持 續 做 工( 二 14);並 將 充 斥著情慾的世界與那因遵行神旨意而「永遠常存」的人進行對比 ( 二 17)。但 是,之 前 的 μένω( menō)經 文 是 伴 隨 著 其 他 主 題 附 帶 出 現 的,而 現 在 這 幾 節 μένω( menō)經 文 則 是 在 這 段 講 論 的 脈

絡中作為主要概念出現。

258


一 、 關 於 住 在 恩 膏 裡 的 三 方 面 考 量 ( 約 壹 二 18~ 三 8)

一、關於住在恩膏裡的三方面考量(二18~21) 在前一個部分中,「神就是光」的信息,帶來倫理方面的關 注 。 現 在 , 約 翰 將 這 信 息 轉 向 關 係 方 面 的 應 用 。 與 前 幾 節 ( 二 16 ~ 17) 的 結 尾 一 樣 , 本 段 一 開 始 仍 然 是 直 說 語 氣 , 而 不 是 勸 告 的 語 氣 ( 二 18~ 21) 。 本 段 與 前 幾 節 經 文 的 另 一 個 聯 繫 在 於 , 親 切 的 用 語( 二 18 的 第 一 個 詞 )。但 這 一 小 段 引 入 新 的 內 容 是,就 讀 者持守真理的問題,約翰闡述了正反兩方面的情況。具體來說, 約 翰 奠 定 整 個 二 章 18 節 ~ 三 章 8 節 的 意 見 的 基 礎,開 始 從 理 想 中 的 「 永 遠 常 存 」 之 人 ( 二 17) , 轉 向 要 讀 者 將 這 信 息 「 存 在 」 心 裡 的 命 令 ( 二 24) 。 這 一 小 段 可 以 作 如 下 的 理 解 : 1. 鑑 於 敵 基 督 的 末 世 因 素 ( 二 18) 2. 鑑 於 分 裂 的 教 會 因 素 ( 二 19) 3. 鑑 於 恩 膏 的 恩 賜 因 素 ( 二 20~ 21)

註釋 18

我親愛的小子們,如今是末時了,正如你們曾聽見說

˹:˺ 敵 基 督 要 來,甚 至 現 在 已 經 有 好 些 敵 基 督 出 現 了。從 此 我 們 就 知 道 如 今 是 末 時 了 。 19 他 們 離 開 我 們 , 但 他 們 不 是 屬 我 們 的,因 為 如 果 ˹他 們 曾 屬 於 我 們 ˺,就 必 留 在 我 們 中 間 。 但 為 要 ˹顯 明 他 們 的 所 是 ˺—˹他 們 都 不 是 屬 ˺ 我 們 的 —他 們 離 開 了。 2 0 但 你 們 從 那 聖 者 受 了 恩 膏,˹並 且 你 們 大 家 都 知 道 ˺。 21 我 寫 了 信 給 你 們,不 是 因 為 你 們 不 知 道 真 理,而 是 因 為 你 們 知 道 真 理 , 又 因 為 ˹沒 有 ˺ 謊 言 來 自 真 理 。

1. 鑑於敵基督的末世因素(二18) 約 翰 在 開 頭 使 用 παιδία( paidia,小 子 們;見 二 14 的 解 經 ), 再次提醒讀者,他深切地關心他們靈性的好處。在一個不斷聲稱

259


叁、關鍵意見:要住在祂的恩膏(真理)裡,領受永生 ( 約 壹 二 18~ 三 8)

各種宗教都具有同等價值的時代,我們應當強調一個事實,就是 有一個以救贖的愛為中心的獨特宗教。在約翰的時代,他所捍衛 的 信 仰,至 少 是 與 周 圍 的 那 些 觀 點 截 然 不 同 的 1( 這 不 是 否 認 它 們 之間有相似之處)。 約 翰 提 出 的 信 息,使 人 透 過 耶 穌 基 督 與 神 建 立 關 係( 一 3)。 這位神是人可以認識、可以親近的,祂眷顧每一個敬拜祂的人, 使他們與其他信仰群體在愛的契約中彼此聯合。這樣的教義實際 上 是 小 亞 細 亞 本 土 的 希 臘 羅 馬 宗 教 聞 所 未 聞 的 。 貝 爾 ( Bell 1994: 149)評 論 說,埃 及 女 神 伊 西 斯( Isis)在 羅 馬 帝 國 普 遍 受 人 崇 拜 , 她「其實是唯一一個對她的信徒顯出一絲慈愛或關心的古代神 明」。但即便如此,這也沒有使她的信徒轉變成一個領受崇高呼 召、要彼此相愛的群體。與真實世界中成了肉身的基督所應許的 相比,神話裡的伊西斯所賜的福相形見絀。 斯多亞派的生活哲學,同樣反映了不牽涉個人感情的理念。 生命的目標不在於同他人的聯合,而在於擺脫他人對自己的要 求。在 羅 馬 道 德 家 塞 尼 加 看 來,「 免 受 打 擾 」是 首 要 任 務 —為 要 體 會「 心 靈 的 寧 靜 」( Hadas 1961: 58)。在 愛 比 克 泰 德 的 教 導 中 , 這變成要求與他人保持距離,不要與他人過於親近,甚至與妻兒 也 是 如 此 ( 1961: 88–89) 。 基 督 教 的 命 令 與 之 迥 然 不 同 , 它 要 求 信徒愛他人(正如約翰明顯關心他的「小子們」一樣),甚至在 為他人犧牲時仍感到喜樂。 約 翰 明 白 , 因 著 將 神 的 道 常 存 在 心 裡 ( 二 24) , 而 堅 定 不 移 地 遵 行 這 位 慈 愛 的 神 的 旨 意( 二 17)、( 住 )在 祂 的 光 中( 二 11), 是一種非常蒙福的狀態,並非理所當然的。妨礙他讀者屬靈福祉 的 , 首 先 是 暫 時 的 現 實 結 構 , 因 為 他 斷 言 , 現 今 是 ἐσχάτη ὥρα

1

H. Smith 2005: 10–11 強 調 差 異 , 但 有 點 言 過 其 實 。

260


一 、 關 於 住 在 恩 膏 裡 的 三 方 面 考 量 ( 約 壹 二 18~ 三 8)

( eschatē hōra, 末 時 ) 了 。 2 根據約翰福音的說法,似乎有三個決定性的「時候」。第一 個 是 , 耶 穌 為 拯 救 神 百 姓 而 捨 命 的 時 候 ( 約 二 4, 七 30, 八 20, 十 二 23、27,十 三 1,十 六 32,十 七 1) 。史 奈 德( J. Schneider TDNT 2:673; 參 Strecker 1996: 62; Wallace 1996: 525= 華 勒 斯 2011: 551–52) 認 為 , 「 從 根 本 上 說 … … 這 不 是 人 間 歷 史 的 時 候 , 而 是 神的救恩歷史的時候」,但這種區分並不符合約翰的思想。這個 時候既是現象的,也是本體的。第二個是,耶穌透過聖靈,向使 徒 確 認 祂 的 生 平 和 事 奉 對 於 他 們 領 受 福 音 使 命 的 意 義( 約 十 六 2、 4、 25) 。 第 三 個 是 指 將 來 基 督 顯 現 ( 參 : 約 壹 二 28) 並 最 後 的 審 判 發 生 ( 約 四 21、 23, 五 25、 28) 的 時 候 。 在 約 翰 一 書 二 章 18 節 , 約 翰 說 話 的 口 吻 , 就 好 像 審 判 在 即 一 樣 。 他 相 信 「 自 己 所 在 的 時 候 具 有 重 要 的 末 世 意 義 」( Schnackenburg 1992: 133)。這 個 論 調 有 點 像 保 羅,他 稱 自 己 的 世 代 是「 萬 世 之 終 局 所 達 到 」 (《 呂 振 中 譯 本 》 , 林 前 十 11) 的 時 候 , 彼 得 ( 彼 前 四 7) 和 希 伯 來 書 ( 九 26) 也 呼 應 了 這 個 基 調 。 約 翰 對 歷 史 轉 折 的 理 解 , 是 主 流 的 使 徒 觀 點 ( 參 Kruse 2000: 98) 。 「 使 徒 約 翰 遵 循 聖 經 一 貫 的 主 張,警告信徒,除了等基督顯現,救贖世界,再沒有別的剩下」 ( Calvin 1988: 255) 。 約翰如何知道這一點的呢?廣義來說,這種先知般的勸誡反 映 了 舊 約 聖 經 的 信 念,約 翰 可 能 熟 知 這 些 信 念( 參 Schlatter 1950: 42)。約 翰 的 天 啟 意 識 可 能 更 直 接 地 來 自 他 本 人 的 經 歷,就 是 他 聽 過耶穌的講道(耶穌曾宣告天國的降臨),見證了施洗約翰這位 末 世 先 鋒 的 宣 講( 約 一 19~ 34)、病 得 醫 治( 四 46~ 54)、死 人

2

有 個( 不 太 可 行 的 )理 論 認 為,這 個 表 達 是 使 約 翰 福 音 中 存 在 主 義 的 歷 史 觀 具 有 歷 史 真 實 性 , 見 Klein 1971。

261


叁、關鍵意見:要住在祂的恩膏(真理)裡,領受永生 ( 約 壹 二 18~ 三 8)

復 活( 十 一 43),以 及 釘 十 字 架 的 基 督 從 死 裡 復 活( 二 十 20)。 3 倘若約翰一書寫於一世紀晚期,約翰在以弗所服事期間,他或許 是被羅馬軍隊逐出猶大、背井離鄉的,並且可能目睹了耶穌從前 對 耶 路 撒 冷 會 被 毀 之 預 言( 太 二 十 四 2)可 怕 的 應 驗( 參 Schlatter 1950: 41) 。 他 怎 能 不 認 為 末 時 近 了 ? 4 然 而,從 上 下 文 來 看,約 翰 之 所 以 說 這 話,是 因 為 現 在( νῦν, nyn , 現 今 ) 已 經 有 好 些 敵 基 督 出 現 了 ( ἀντίχριστοι πολλοὶ

γεγόνασιν,antichristoi  polloi  gegonasin,出 現 了 許 多 敵 基 督,《 和

合 本 》,「 已 經 有 好 些 敵 基 督 的 出 來 了 」;參 Schnackenburg 1992: 129) 。 耶 穌 已 經 告 訴 門 徒 會 有 假 先 知 和 假 基 督 起 來 ( 太 二 十 四 11、 24; 參 Ellis 2000: 33) 。 根 據 到 目 前 為 止 約 翰 在 這 封 書 信 中 所觸及的話題,我們可以推斷,他是致信一間或一間以上教會的 讀者,他們遭遇了勁敵,那些人既在倫理上鬆懈,又在教義上偏 離。耶穌的先知性的忠告,似乎就是為了應用在即將到來的世界 中,這也正是約翰所做的,假如他根據耶穌對即將發生之事的預 言,斷定時機已經成熟。可以說,敵基督們就是教會分裂的罪魁 禍 首 或 教 會 小 團 體 的 帶 領 人( Rensberger 1997: 78 即 如 此 主 張 ), 他們的目的和作為,是不被像約翰這樣蒙揀選的使徒領袖在基督 的 直 接 帶 領 下 設 立 的 標 準 和 結 果 認 可 的( 參 Akin 2001: 115)。隨 後 的 講 論 將 表 明 , 這 個 問 題 主 要 是 關 乎 基 督 論 ( Culpepper 1998: 262, 引 用 約 壹 四 1~ 2) 。 約翰說,他的讀者已經聽見說

3

5

那敵基督的要來。約翰書信

參 Rensberger 1997: 77, 他 引 用 約 翰 一 書 二 章 22 節 : 「 末 世 事 件 在 耶穌彌賽亞到來時,就已經開始了。」

4

關 於 約 翰 對 末 世 的 理 解 , 見 Burge 1996: 125–27= 白 基 2003: 114–16 的討論。

5

Schnackenburg 1992: 133–34 指 出,約 翰 在 這 裡 是「 訴 諸 於 傳 統,訴 諸

262


一 、 關 於 住 在 恩 膏 裡 的 三 方 面 考 量 ( 約 壹 二 18~ 三 8)

「 是 最 早 採 用『 敵 基 督 』這 個 專 業 術 語 的 現 存 著 作 」( Jenks 1991: 328)。考 慮 到 這 個 頭 銜 出 現 的 其 他 情 況( 二 22,四 3;約 貳 7 節 ; 該詞沒有出現在新約聖經其他地方),約翰似乎著眼於某個人。 「約翰一書作者所設想的敵基督,想必是被說成某個超自然的存 有 」( Lietaert Peerbolte 1996: 103)。這 個 人 物 是 誰 呢 ? 6 他 很 可 能 與「 反 對 瑪 杜 克〔 Marduk〕的 巴 比 倫 女 神 迪 亞 馬 特〔 Tiamat〕」 ( Reinach 1930: 265)沒 有 直 接 的 關 係。羅 雷 恩( Lorein 2003: 232, 241) 倒 是 在 舊 約 聖 經 中 找 到 了 第 二 聖 殿 時 期 敵 基 督 信 念 —它 們 體 現 在 新 約 聖 經 的 信 念 中 —的 基 礎 。 這 個 基 礎 包 含 五 個 組 成 部 分:(1)「 好 先 知 和 壞 先 知 的 觀 念 」;(2)「 大 衛 及 其 對 手 的 歷 史 」; (3)「 好 牧 人 和 壞 牧 人 的 觀 念 」;(4)「 角 」;(5)「 安 提 阿 古 四 世 · 伊 皮 法 紐 〔 Antiochus IV Epiphanes〕 的 行 為 」 。 或 者 用 皮 爾 波 特 ( Lietaert Peerbolte 1996: 113)的 話 來 說,敵 基 督 的「 傳 統 可 能 是 把 關 於 彼 列 〔 Beliar〕 將 在 末 世 到 來 的 猶 太 傳 統 基 督 教 化 」 。 7 雖 然 羅 雷 恩( Lorein 2003: 231)也 認 為,在 約 翰 著 作 中,「 我 們是否真的涉及某個末世人物,並非一清二楚」,但累積的新約 聖經證據似乎表明,他的來歷和作為至少具有末世色彩(羅雷恩 自 己 後 來 似 乎 也 如 此 斷 定;2003: 236)。他 很 可 能 是 人 類 的 代 表 , 或 是 惡 者 的 化 身,如 基 督 在 教 導( 太 六 13)、禱 告( 約 十 七 15)、 受 試 探 及 其 他 時 候 ( 例 如 : 八 44) 所 明 確 承 認 的 。 保 羅 也 談 到 這 個 凶 惡 的 存 有( 帖 後 三 3;參 Sloyan 1995: 26–27)。因 他 服 事 魔 鬼 , 他 必 高 抬 自 己 , 抵 擋 神 和 基 督 的 國 度 ( 帖 後 二 1~ 12) , 或 許是仿效安提阿古四世˙伊皮法尼先前所行的(《馬加比一書》

於正式的基督教教導。」 6 7

Sloyan 1995: 28–29 所 查 考 的 回 答 , 跨 越 了 大 部 分 的 教 會 歷 史 。 另 一 方 面,「 約 翰 書 信 為 後 世 文 學 中 稀 少 的 敵 基 督 神 話 元 素 提 供 了 直 接 的 證 據 」 ( Jenks 1991: 341) 。

263


叁、關鍵意見:要住在祂的恩膏(真理)裡,領受永生 ( 約 壹 二 18~ 三 8)

一 10~ 64),這 位 西 流 基 的 統 治 者 曾 褻 瀆 神 的 殿、殘 殺 神 的 子 民 。 舊 約 聖 經 早 已 預 言 了 他 的 到 來 和 詭 計 ( 但 七 7~ 8、 21~ 22) 。 啟 示錄也「提到有一個被撒旦賜予能力的,將在末後的日子抵擋基 督 」 ( Morris 1979: 40= 《 聖 經 新 辭 典 》 , 1: 66–67) 。 8 約 翰 特 有的「好些敵基督」,顯然就是指這個末世人物的先遣人員。他 們是富有影響力的人,自己偏離了約翰和其他人所見證的信仰道 路 ( 參 : 約 壹 一 1~ 4) , 又 帶 領 其 他 人 隨 他 們 一 同 走 滅 亡 的 道 路 ( 參 Thompson 1992: 75) 。 早期基督教作者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表明敵基督的身份(關於 比 較 詳 盡 的 研 究,參 Schnackenburg 1992: 135–39)。坡 旅 甲( 二 世 紀 初 )從 三 方 面 刻 畫 這 樣 一 個 人 物(《 致 腓 立 比 人 書 》7;參 Kruse 2000: 98n86; Lietaert Peerbolte 1996: 112) 。 他 率 先 引 用 約 翰 一 書 四 章 2~ 3 節:「 凡 不 認 耶 穌 基 督 是 成 了 肉 身 來 的,就 是 敵 基 督。」 接著,他發出兩個類似的警告:「凡不承認十字架的見證,就是 屬魔鬼的;凡歪曲主的神諭來滿足自己的慾望,並且聲稱沒有復 活與審判的事,那人就是撒旦的長子。」約翰可能是最早一批密 切 關 注 基 督 並 基 督 教 信 息 的 敵 對 者( 亦 見《 十 二 使 徒 遺 訓 》16.3-5; 《 彼 得 啟 示 錄 》 〔 Apocalypse of Peter〕 2) , 視 之 為 敵 對 基 督 本 身( 因 此,「 敵 基 督 」是 指 基 督 的 敵 對 者,而 不 是 基 督 的 取 代 者 ) 的早期基督徒。 因 此,在 呼 籲 讀 者 堅 定 持 守 的 過 程 中,約 翰 涉 及 了 末 世 因 素 , 讀者對此並不陌生,因為他們已經聽說過了。但有些事是值得重

8

關 於 在 新 約 聖 經 之 後 提 到 敵 基 督 的 天 啟 文 學,見:例 如,《 但 以 理 啟 示 錄 》( Apocalypse of Daniel)、《 塞 德 拉 克 啟 示 錄 》( Apocalypse of Sedrach) 、 《 以 利 亞 啟 示 錄 》 ( Apocalypse of Elijah) 和 《 以 斯 拉 啟 示 錄 》 ( Apocalypse of Ezra ) ( OTP 1:761–70, 609–13, 735–53, 571–79) 。

264


一 、 關 於 住 在 恩 膏 裡 的 三 方 面 考 量 ( 約 壹 二 18~ 三 8)

申的,約翰顯然認為這是其中之一。假如他們想要繼續忠於信 仰 —約 翰 很 快 將 會 明 確 勸 勉 他 們 這 樣 行 —他 們 就 必 須 繼 續 認 清敵基督近了的黑暗面,不管是指時間上的,還是指道德上的, 抑 或 兩 者 皆 有。「 人 人 都 當 捫 心 自 問,自 己 是 否 是 一 個 敵 基 督 者 」 ( 奧 古 斯 丁,《 約 翰 一 書 講 章 》〔 Augustine, Hom. 1 John〕3.4)。 但是,還有進一步要考慮的(相關)因素:基督徒群體中的 各 種 觀 點 和 運 動,破 壞 了 約 翰 這 封 信 旨 在 促 進 的 相 交( 約 壹 一 3)。 約翰繼續表示:「他堅固忠心之人,反對那些可能攪擾他們的行 為 」 ( Calvin 1988: 255; 參 Schlatter 1950: 40) , 並 且 那 些 行 為 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受敵基督的唆使。雖然我們應當充分考慮愛的 誡命,但「有時候,對於明顯不符合福音真理的錯誤教導,必須 點 名 通 報 , 且 要 曝 光 它 的 源 頭 」 ( Kruse 2000: 102) 。 9

2. 鑑於分裂的教會因素(二19) 在 這 兒,筆 者 的 觀 點 仍 然 是,二 章 18~ 21 節 應 當 被 視 為 一 個 支持約翰重要勸勉的有力依據,他勸讀者要留在或住在基督的救 恩 工 作 和 信 息 裡。在 二 章 19 節,約 翰 觸 及 一 個 已 經 出 現 的 裂 痕 — 有人離開了信仰群體。他們中間發生了背約或分裂。 約翰首先談論分裂的事實:「他們離開我們」(《現代中文 譯本修訂版》;《和合本》,「他們從我們中間出去」)。在希 臘 文 的 詞 序 中,ἐξ ἡμῶν( ex  hēmōn,離 開 我 們 )出 現 在 句 子 開 頭 , 這可能表明,約翰相信他致信的這群人,大部分還是忠於作為使 徒 的 「 我 們 」 ( 見 一 1~ 5) , 其 中 也 包 括 了 他 本 人 。 我 們 可 以 將 它改寫為:「是我們先到這兒的,幹得也很不錯;他們卻是偏離 了 道 路 , 因 而 離 開 的 人 。 」 動 詞 ἐξῆλθαν( exēlthan, 他 們 出 去 ; 9

Rensberger 1997: 78, 83 似 乎 批 評 約 翰「 的 舉 動 相 當 大 膽 」,將 支 持 錯 誤基督論的人與「唯一可以預期的假」基督等同起來。

265


叁、關鍵意見:要住在祂的恩膏(真理)裡,領受永生 ( 約 壹 二 18~ 三 8)

關 於 -αν 結 尾,見 二 19 的 第 二 個〈 附 加 註 解 〉)是 一 種 婉 詞,至 少 有 點 輕 描 淡 寫 。 動 詞 ἐξέρχομαι( exerchomai) 通 常 指 高 興 地 出 去 ( 太 二 十 五 1; 約 十 二 13) , 或 僅 僅 示 意 空 間 上 的 移 動 ( 太 二 十 六 30;路 二 十 八 35;約 二 十 一 3;徒 十 六 40)。它 可 以 是 正 面 的行為,如約翰三書 7 節對旅行宣教的描寫:「因他們是為那名 出 外〔 ἐξῆλθον,exēlthon〕」(《 和 合 本 》小 字 和《 新 國 際 版 》; 參《 革 利 免 一 書 》42.3 的 類 似 用 法 )。但 它 在 這 裡 所 形 容 的 動 作 , 更 多 令 人 想 到 的 是 諸 如 ἀφίημι( aphiēmi,從 … … 離 開,引 致 分 離 ) 、

或 χωρίζω( chōrizō, 離 開 、 離 去 、 分 開 ; 見 LN 1:187–90 分 類 列

出 的 各 種 可 能 的 措 辭 )這 些 詞。BDAG 348( =《 大 詞 典 》,533) 認 為,ἐξέρχομαι( exerchomai)在 這 裡 相 當 於 指「 離 開 一 個 會 眾 」, 因 而 單 獨 提 出 一 個 語 義 類 別 , 哥 林 多 後 書 六 章 17 節 也 被 歸 入 其 中。約 翰 只 是 用 了 一 個 簡 單 的 通 稱,而 非 比 較 專 業 的 描 述 性 動 詞 , 後者可能具有責備那些離開之人、甚至定他們罪的果效(請注意 在 約 六 67〔 ὑπάγω, hypagō〕 和 猶 6 節 〔 ἀπολείπω, apoleipō〕 那 些 措 辭 的 貶 義 色 彩,它 們 明 顯 形 容 有 道 德 問 題 的 或 蓄 意 的 離 開 )。 約翰用很委婉的方式暗示所發生的情況,毫無做作之態。很少有 文獻提到約翰的這種克制,他的克制也削弱了那種將爭論和令人 不快的分裂作為此封書信基本動力的說法。起碼約翰保持了平和 的心態,若沒有這一點,他提倡愛的信息,未免有偽善之嫌(關 於對約翰言詞過於排外的應用,見:例如,居普良,《書信集》 〔 Cyprian, Epistle〕 75.1) 。 假如本節經文開頭幾個詞是斷言分裂的事實,那後面的話 ( ἀλλ᾿ οὐκ ἦσαν ἐξ ἡμῶν,allʾ  ouk  ēsan  ex  hēmōn,但 他 們 不 是 屬 我 們的;《和合本》,「卻不是屬我們的」)則是斷言他們離開的 意義。有人離開信仰群體,據約翰估計,這是因為就一個或多個 基 本 方 面 來 看 , 他 們 並 不 真 正 屬 於 這 個 信 仰 群 體 ( Kruse 2000: 102)。約 翰 的 措 辭 仍 然 不 含 特 定 的 指 控 和 豐 富 的 描 寫,這 也 是 我

266


一 、 關 於 住 在 恩 膏 裡 的 三 方 面 考 量 ( 約 壹 二 18~ 三 8)

們面臨的主要挑戰:到底是誰出去了?為甚麼出去?問題是甚 麼?一旦他們離開,他們會做甚麼?就現有的證據來看,這些問 題沒有一個可以給出確切的回答。我們只能觀察到,約翰在這封 書信中反覆刻畫信徒在基督裡真認識神的特點,這也必然具有累 積效應。基督的到來是救恩事實的核心,但人對此的正確回應則 涉及多個方面,不只有言語的肯定,還要有心意的更新,繼而帶 來生命的改變。這些特點隱含了一條信息傳遞鏈,這一切所基於 的信息,是從父到子,再到那些蒙揀選來見證並傳揚子救恩作為 的人。 約翰是以使徒見證人的特權身份寫信給信徒,假如我們認 為,他 所 描 述 的 分 裂 是 指,在 信 仰 群 體 中,有 些 人 拒 絕 接 受 他( 及 其他使徒)所堅持的基督教福音的含義和意義,那麼這種分裂是 可以容忍的。在新約聖經其他地方,使徒行傳十五章是一個明顯 的例子,它向我們展現了,在如何理解並應用使徒信息、且不削 弱基本信息的問題上,早期教會內部產生了重大的分歧。哥林多 後書反映了同樣糟糕的教會光景,至少在保羅寫那封書信時,他 們仍在對福音的基本定義爭執不休。約翰說他們「卻不是屬我們 的」,意 思 是,那 些 分 裂 的 人 不 過 是 顯 出 他 們 的 本 相 而 已,他 用 這 話 來 解 釋 中 斷 相 交 的 原 因( 特 土 良,《 駁 異 端 》 〔 Tertullian, Against Heretics〕 3 強 調 了 這 一 點 ) 。 這 裡 的 爭 議 不 是 , 對 基 督 的 信 仰 可 能 沒 有 統 一 的 基 本 定 義( 對 於 約 翰 來 是,顯 然 是 有 統 一 的 定 義 ), 也不是使徒對此的定義可能有錯,或者福音的果效是使神的百姓 分離,而不是聯合。那些離開的人已經定了自己的罪;他們並沒 有危害到約翰所代表的這群基督徒的完整性。因此,約翰的話是 表 達 一 種 確 據( 居 普 良,《 書 信 集 》〔 Cyprian, Epistle〕54.7 即 如 此 主 張 )。讀 者 不 必 因 為 一 些 人 反 覆 無 常、群 體 混 亂 而 動 搖 決 心 , 放 棄 核 心 理 念 和 美 德,就 是 住 在 他 們 所 領 受 的 真 理 —和 基 督 — 裡 面。在 約 翰 一 書 三 章 4、6 節,約 翰 可 能 是 基 於 某 個 個 人,勾 勒

267


叁、關鍵意見:要住在祂的恩膏(真理)裡,領受永生 ( 約 壹 二 18~ 三 8)

了那些從他們中間出去之人的概況;筆者屆時將會說明,這類人 是在基督跟隨者的範圍之外,那是因為他們故意背道的結果。 假如約翰說他們「卻不屬我們」是表達一種確據,解釋某些 人 離 開 的 意 義,那 麼 他 接 下 來 的 話,「 因 為,如 果

10

他們曾屬於

我 們,就 必 留 在 我 們 中 間 」( 參《 思 高 聖 經 》、《 中 文 標 準 譯 本 》、 《新漢語譯本》;《和合本》,「若是屬我們的,就必仍舊與我 們同在」),至少是給分裂提供了一個初步的理由。很簡單,這 些人不適合留在使徒所在的這個範圍裡,對約翰來說,這個範圍 包 括 了 真 基 督 徒 。 這 裡 使 用 的 動 詞 是 μεμενήκεισαν ( memenē–

keisan,他 們 就 必 留 下 來;Moulton 1908: 148 認 為 這 個 過 去 完 成 式

也 很 可 能 就 是 不 定 過 去 式 ) , 其 字 根 是 μένω( menō) 。 我 們 不 應

當忽視該詞在上下文裡的意思,留在或住在的動作,暗示了一種 堅定不移,這是本段勸勉的中心。 但分裂的原因要更為複雜,不只是某些人不願堅定地留下。 本節最後一個子句試圖給出一個實質的、但又高度濃縮的根本原 因,來說明為甚麼有些人離開了信仰群體,按照約翰的觀點,信 仰 群 體 是 堅 決 維 護 基 督 成 了 肉 身 和 救 贖 的 真 理。這 個 原 因 是:「 但 為 要 顯 明 他 們 的 所 是 —他 們 都 不 是 屬 我 們 大 家 的 —他 們 離 開 了」(《和合本》,「他們出去,顯明都不是屬我們的」)。 無論如何,學者們都同意,希臘文文本在此包含一個明顯的 省 略( 關 於 省 略 的 ἵνα,hina,見 BDAG 476=《 大 詞 典 》,731)。 我 們 可 以 直 譯 為:「 但 為 要 叫 他 們 可 以

10

11

顯 明 出 來,他 們 都 不 是

這 個 εἰ/ἄν( ei/an) 的 組 合 表 示 與 事 實 相 反 的 斷 言 ; 參 Wallace 1996: 694–96= 華 勒 斯 2011: 732–34。他 們 並 不 屬 於 他 們 表 面 上 歸 屬 的 信 仰 群 體,事 實 上,他 們 從 未 屬 於 那 個 群 體( 參 Peterson and Williams 2004: 81) 。

11

若 ἵνα( hina) 是 命 令 用 法 ( Turner 1963: 95; Moule 1994: 145) , 這

268


一 、 關 於 住 在 恩 膏 裡 的 三 方 面 考 量 ( 約 壹 二 18~ 三 8)

屬我們的。」這不足以構成一個連貫的句子,因為它全是述詞或 假設子句,沒有任何主詞,也沒有結束句。因此,許多翻譯都正 確地補充字詞,來表達約翰可能假設了、卻懶得寫(或口述)的 內容: 《新國際版》

但他們離開,表明他們沒有一個不是屬於我 們的

Cassier 1989

事實上……這是要顯明,不是每一個人都屬 於我們這群人

《欽定本》

但他們出去,是要顯明他們不是屬我們大家 的

《耶路撒冷聖經》

但他們離開我們,是要表明他們一個也不曾 屬於我們

對譯者而言,完成約翰的想法不是太難,但要捕捉到約翰的 邏輯力量,並非輕而易舉。除非這是約翰宣洩情感、忿恨地表示 自己正確、他們全錯,不然,乍看之下,我們不容易理解為甚麼 他要大費周折說這樣一番話。這在原則上是可能的,但或許有更 好的解釋。 約翰可能是反映其他新約聖經作者、甚至耶穌本人所表達的 信念,這個信念同樣根植於舊約聖經:神不斷在做工,要彰顯祂 的榮耀;對祂的百姓而言,這意味著他們正在被篩選、潔淨(參 Akin 2001: 117, 他 提 到 潔 淨 和 教 育 兩 方 面 )。 當 神 百 姓 中 的 掛 名 信徒偏離神所認可的信仰和實際,隨後又離開信徒團體時,神就 得著榮耀,因為這就顯明了誰是屬祂的,誰不是。保羅告訴哥林

裡 就 要 譯 作「 必 須 」,但 很 少 有 譯 文 遵 循 這 種 觀 點。Wallace 1996: 477 = 華 勒 斯 2011: 501 將 它 作 為 一 種 可 能 性 提 及 。

269


叁、關鍵意見:要住在祂的恩膏(真理)裡,領受永生 ( 約 壹 二 18~ 三 8)

多人,「在你們中間不免有分門結黨的事,好叫那些有經驗的人 顯 明 出 來 」 ( 林 前 十 一 19) 。 神既是即刻得著榮耀,也在將來得著榮耀。隨著這種分離的 顯露,福音的真理就立刻藉著反對它的人凸顯出來。當留下來的 神 的 百 姓 堅 守 他 們 所 領 受 的 ( 參 : 林 前 十 一 2) , 就 不 會 被 那 群 最終與神為敵的人勝過。這種分離可能會帶來和好,如果那些離 開的人後來幡然醒悟,意識到自己選錯了道路。稱為馬可的約翰 曾 離 開 保 羅( 徒 十 三 13),但 後 來 重 新 與 他 相 交( 西 四 10)。彼 得曾否認基督,後來卻回轉。保羅甚至對那些反對使徒教義的人 仍 抱 有 希 望,因 為「 或 者 神 給 他 們 悔 改 的 心,可 以 明 白 真 道 」( 提 後 二 25~ 26; 參 : 林 後 二 6~ 11 間 接 提 及 的 事 件 ) 。 但 假 如 我 們 不 強 調 分 開 —無 論 是 理 念 的,還 是 空 間 上 的,抑 或 兩 者 兼 有 — 的事實,那麼這種和好就不可能發生。公開分道揚鑣,雖然痛苦 (甚至在耶穌的直接領導下,也是不可避免的;見:例如,約六 66),卻 是 提 高 教 會 群 體 凝 聚 力、教 義 完 整 性 不 可 或 缺 的 序 曲。 12

3. 鑑於恩膏的恩賜因素(二20~21) 約翰現在開始談論關於在基督裡的永生所隱含的「恩賜」 ( charism) 問 題 。 也 就 是 說 , 他 談 到 了 信 徒 已 經 領 受 的 ( 二 20) 「 恩 膏 」 ( χρῖσμα, chrisma; 在 新 約 聖 經 中 , 除 了 此 處 , 它 僅 在 二 27 出 現 兩 次 ) , 以 及 它 對 讀 者 堅 定 持 守 「 真 理 」 的 意 義 ( 二

12

比 德( Bede)( 在 Bray 2000: 188= 布 雷 2006: 231)將 這 種 分 離 的 影 響 , 比 作 去 除 腫 瘤 帶 來 的 好 處 。 Calvin 1988: 258 的 言 詞 會 冒 犯 某 些 人,但 值 得 我 們 認 真 思 想:「 他 告 訴 他 們 ,教 會 經 受 試 煉 ,是 有 用 的 且 必 須 的。由 此 可 知 … … 我 們 沒 有 理 由 擔 心。教 會 就 像 打 穀 場,糠 秕 被篩去,以便留下純淨的稻穀。當神將假冒偽善之人趕出教會的時 候,祂正是在做這樣的事,因為祂潔淨教會,除掉垃圾和污穢。」

270


一 、 關 於 住 在 恩 膏 裡 的 三 方 面 考 量 ( 約 壹 二 18~ 三 8)

21)。在 談 論 了 末 世( 二 18)和 教 會( 二 19)兩 個 因 素 之 後,約 翰現在表明他的讀者應當持守真理的恩賜原因。這個理由又包含 了三部分:恩膏本身、恩膏的來源,以及恩膏的果效。

恩膏 二 章 20 節 開 頭 的 詞 καί( kai) 是 反 義 用 法 , 應 當 正 確 地 譯 作 「但」(中譯本未譯出;見一 6 的解經)。這個對比在於,那些 出 去 的 人 ( 二 19) 與 那 些 留 下 組 成 約 翰 讀 者 的 人 之 間 。 本 節 第 二 個 詞 很 可 能 突 出 了 這 個 對 比 : ὑμεῖς( hymeis, 你 們 ) 。 該 詞 常 常 是 多 餘 的,但 在 這 裡 卻 是 強 調 用 的

13

代 名 詞,突 顯 了 離 開 的 人 與

留下的人之間的差別。 這些讀者「受了恩膏」。這很可能是指,他們領受使徒信息 的 效 果 ( La Potterie 1959, 狄 拉 波 特 瑞 主 張 隱 喻 的 詮 釋 ; 其 他 人 則 支 持 儀 式 方 面 的 詮 釋 —「 恩 膏 」 是 指 洗 禮 或 其 他 某 種 儀 式 〔 Lietaert Peerbolte 1996: 100〕 ) 。 14 顯 然 , 約 翰 認 為 這 恩 膏 是

13

這個希臘文人稱代名詞的第二人稱複數主格,在約翰書信中出現 6 次,全 都 是 在 約 翰 一 書,並 且 可 能 都 是 強 調 用 法:一 3,二 20、24( 兩 次 ) 、 27, 四 4。 關 於 ὑμεῖς( hymeis) 類 似 的 強 調 用 法 , 也 出 現 在 約 翰 福 音 裡,這 個 字 形 在 那 裡 出 現 68 次,似 乎 也 具 有 強 調 含 義,例 如 : 一 26,三 28,四 20、22,六 67,七 8、47,八 15,九 27,十 八 31, 十 九 6、 35。

14

有 一 個 古 老 、 卻 仍 然 顯 著 的 觀 點 , 將 二 章 20 節 的 恩 膏 與 聖 靈 等 同 起 來 ( 例 如 , 奧 古 斯 丁 , 《 約 翰 一 書 講 章 》 〔 Augustine, Hom. 1 John〕 3.5, 奧 古 斯 丁 繼 而 將 聖 靈 與 聖 禮 等 同 ; Holtzmann 1908: 336; Persson 1990; Burge 1996: 128= 白 基 2003: 116–17; Culpepper 1998: 262; Kruse 2000: 103, 109–10; Akin 2001: 118)。既 然 人 離 開 聖 靈 就 不 可 能 認識神的救恩,那麼這種觀點所隱含的神學並沒有錯。但就此處的上 下文而言,約翰所說的恩膏,似乎主要是指信徒領受的教訓。這封書 信 到 目 前 為 止 尚 未 提 到 聖 靈,而 使 徒 的 話 語 和 信 息 卻 是 一 再 出 現 的 主

271


叁、關鍵意見:要住在祂的恩膏(真理)裡,領受永生 ( 約 壹 二 18~ 三 8)

有 益 的。其 原 因 可 能 可 以 在 猶 太 人 的 聖 典 中 找 到,約 翰 是 猶 太 人 , 並跟隨耶穌,對那些聖典非常熟悉。 約翰一定知道,從摩西時代起,把一種上等的橄欖油抹在或 傾倒在某些人身上,是表示他們特別被神使用。也就是說,這些 對象是受膏的。亞倫及其兒子就以類似的方式受膏,參與會幕的 服事:「使他們給我供祭司的職分。他們世世代代凡受膏的就永 遠當祭司的職任」 ( 出 四 十 15;《 七 十 士 譯 本 》中 χρῖσμα〔 chrisma〕 的 相 關 用 法 , 可 見 於 二 十 九 7, 三 十 25〔 兩 次 〕 , 三 十 五 15〔 兩 次 〕 〔 三 十 五 14、 19, 《 七 十 士 譯 本 》 〕 , 四 十 9) 。 由 於 約 翰 在約翰一書這部分提到基督徒得著恩膏的焦點在於持守,因此祭 司受膏與神希望他們「繼續」服事祂、在祂的賜福中,兩者之間 的聯繫值得我們注意。 在其後的以色列歷史裡,像撒母耳一樣的先知,膏抹神所揀 選的人作王。大衛便是得著這樣的尊榮。在那個時候,聖靈「大 大 感 動 大 衛 」 ( 撒 上 十 六 13) 。 再 後 來 , 在 約 翰 的 生 平 中 , 早 期 基督徒將大衛的子孫耶穌基督視為無與倫比的神的受膏者(徒四 26; 參 : 詩 二 2: 「 世 上 的 君 王 一 齊 起 來 , 臣 宰 一 同 商 議 , 要 抵 擋耶和華,並祂的受膏者」)。 當約翰寫信

15

給「 從 那 聖 者 受 了 恩 膏 」的 信 徒,而 這 聖 者 本

題 。 我 們 也 不 必 為 了 解 釋 二 章 27 節 而 將 恩 膏 視 為 聖 靈 。 假 如 說 「 恩 膏 」一 詞 體 現 了 某 個 神 學 觀 念,這 個 觀 念 也 可 能 是 揀 選( 因 為 揀 選 與 恩 膏 密 切 相 關,恩 膏 反 映 的 是 神 的 揀 選 ),或 是 恩 典,它 隱 含 在 福 音 信息對人心的光照之中。 15

egrapsa 在 約 翰 一 書 二 章 21 節,ἔγραψα( egrapsa)是 書 信 體 的 不 定 過 去 式 ; 亦 見 : 二 14、 26, 五 13。 除 去 在 特 定 上 下 文 中 的 略 微 差 異 , 此 詞 似 乎 與 約 翰 的 第 一 人 稱 現 在 式 γράφω( graphō;一 4,二 1、7、8、 12、 13〔 兩 次 〕 ) 的 意 思 大 致 相 同 。

272


一 、 關 於 住 在 恩 膏 裡 的 三 方 面 考 量 ( 約 壹 二 18~ 三 8)

身也是受膏者,很難想像約翰會不將這個蒙福的、被分別出來事 奉神的傳統追溯至基督自己的生平,進而溯源至多個世紀以前舊 約 聖 經 時 代 的 神 的 百 姓。 16「 受 膏 者 」( 希 臘 文 χριστός,christos, 「基督」的頭銜出自此詞)的到來達到高潮,使整個信仰群體享 受由此產生的恩膏。雖然近來有些人離開了他們的信仰群體,但 約翰是對那些留下的人說話。當他們聽見約翰這封書信向他們確 認的使徒信息時,他們所受的恩膏會帶給他們安慰和盼望。

恩膏的來源 這 恩 膏 是 ἀπὸ τοῦ ἁγίου( apo  tou  hagiou, 來 自 那 聖 者 ) 。 形 容 詞「 聖 潔 的 」( ἅγιος,hagios)沒 有 出 現 在 約 翰 書 信 其 他 地 方 。 在 這 裡 , 此 詞 是 作 名 詞 用 ( Wallace 1996: 294–95= 華 勒 斯 2011: 308–309)。在《 七 十 士 譯 本 》中,這 同 一 個 介 詞 片 語 指 神 的 居 所 , 無 論 是 至 聖 之 物( 拉 二 63;尼 七 65),還 是 祂 天 上 的 居 所( 賽 二 十 六 21; 耶 二 十 五 〔 《 七 十 士 譯 本 》 : 三 十 二 〕 30) 。 而 約 翰 一 書 二 章 27 節 清 楚 表 明,約 翰 心 中 所 想 的 恩 膏,是 源 於 一 個 人,而 不是一個地方。他相信讀者可以經得住近來這種分離的考驗,並 持 守 他 們 所 領 受 的 ( 二 24) , 這 個 信 念 是 特 別 建 基 於 這 位 賜 予 他 們特殊地位的崇高人物。 在 舊 約 聖 經 中,「 聖 者 」是 指 神 自 己( 詩 七 十 一 22;哈 一 12, 三 3) , 那 裡 常 常 用 「 以 色 列 的 聖 者 」 ( 它 在 舊 約 聖 經 中 大 概 出 現三十次,大多數是在以賽亞書)這個短語,將神與祂的子民相 關 聯 。 這 位 聖 者 教 訓 祂 的 子 民 ( 賽 四 十 八 17) , 使 他 們 得 著 光 榮 或 榮 耀 ( 五 十 五 5, 六 十 9) 。 這 與 約 翰 一 書 二 章 20、 27 節 中 那 聖者發揮教導和恩賜的作用類似。在新約聖經中,出現「聖者」

16

舊 約 聖 經 以 外 的 猶 太 文 學,在《 以 諾 二 書 》( 2 Enoch)22.8-9 提 到 了 膏 抹( 參 Strecker 1996: 66),不 過 這 似 乎 與 約 翰 一 書 並 無 直 接 關 係 。

273


叁、關鍵意見:要住在祂的恩膏(真理)裡,領受永生 ( 約 壹 二 18~ 三 8)

的 經 文 很 少 , 但 能 說 明 問 題 。 在 馬 可 福 音 一 章 24 節 ( 參 : 路 四 34) , 會 堂 裡 的 污 鬼 承 認 耶 穌 是 「 神 的 聖 者 」 。 在 《 和 合 本 》 和 《 新 國 際 版 》的 約 翰 福 音 六 章 69 節,彼 得 向 耶 穌 表 示,他 和 其 他 門 徒 都 「 信 了 , 又 知 道 你 是 神 的 聖 者 」 ( 參 : 彼 前 一 15, 那 裡 引 用 了 利 十 一 44; Balla 2006: 216) 。 「 聖 者 」 也 是 指 那 透 過 祂 的 使 者 向 非 拉 鐵 非 教 會 說 話 的 基 督 ( 啟 三 7) 。 就 著 說 明 約 翰 一 書 二 章 20 節 的「 從 那 聖 者 」的 意 思 而 言,約 翰 福 音 或 許 是 最 有 用 的。形 容 詞「 聖 潔 的 」在 那 裡 僅 出 現 5 次。3 次 是 指 聖 靈( 約 一 33,十 四 26,二 十 22),1 次 指 耶 穌( 六 69), 還 有 1 次 指 父 神( 十 七 11)。根 據 約 翰 一 書 二 章 20 節 的 上 下 文 , 這些指涉表明,約翰心裡可能想到的是基督、神、聖靈,或者這 三 者 共 同 作 用 的 某 種 組 合 。 17 無 論 我 們 選 擇 哪 一 個 , 結 果 是 一 樣 的:神親自施恩給他們,使那些堅定留下的人不會因離開的人而 意志消沉。

恩膏的果效 恩 膏 包 含 一 個 顯 著 的 認 知 層 面 —「 並 且 你 們 大 家 都 知 道 」 ( 二 20,《 和 合 本 修 訂 版 》,參《 思 高 聖 經 》、《 中 文 標 準 譯 本 》; 《和合本》,「並且知道這一切的事」;見〈附加註解〉對各種 異文的討論)。有人離開,一定會引起大家的困惑,而那些人無 疑是因誤解而匆忙離開,不管是有意誤解,還是無意的。約翰提 醒那些留下來的人,他們的知識潛藏在神所賜的恩膏裡。這裡使 用 的 動 詞 ( οἴδατε, oidate, 你 們 知 道 ) , 暗 示 了 這 種 知 識 , 它 在 約 翰 一 書 中 扮 演 著 顯 著 的 角 色 , 在 十 三 節 經 文 裡 共 出 現 15 次 。 17

Calvin 1988: 259 將 恩 膏 與 神 格 的 三 個 位 格 相 關 聯。Sloyan 1995: 27 和 Rensberger 1997: 80 認 為,它 若 不 是 指 神,就 是 指 基 督。Akin 2001: 119 支 持 指 耶 穌,但 他 強 調 差 異 並 不 顯 著,「 因 為 在 約 翰 看 來,父 與 子 之 間有著親密的相交。」

274


一 、 關 於 住 在 恩 膏 裡 的 三 方 面 考 量 ( 約 壹 二 18~ 三 8)

約翰一書 字形 二 11

οἴδεν

翻譯

說明

他不知道要往哪裡去

恨與黑暗掩蓋了帶來愛 與光明的認識。

二 20

οἴδατε

你們大家都知道

二 21

οἴδατε

〔約翰寫信〕不是因為

神所賜的知識可以得到

你們不知道真理,而是

像使徒作者這樣的人的

因為你們知道真理

加強。

你們若知道祂是公義的

對神屬性有基本的認

神的恩膏產生的知識,使 人堅定不移。

(2 次) 二 29

εἰδῆτε

識,是正確分辨人的行為 所不可或缺的。 三2

οἴδαμεν

我們知道祂顯現的時候

神所賜的知識也延及祂 應許但我們尚未看見的 那些事。

三5 三 14

οἴδατε οἴδαμεν

你們知道祂曾顯現,是

神所賜的知識也延及恩

要除掉我們的罪

膏的果效。

我們知道我們是已經出

神所賜的知識也延及祂

死入生了

應許但我們還未看見的 那些事。

三 15 五 13 五 15

οἴδατε εἰδῆτε οἴδαμεν

(2 次)

你們曉得,凡殺人的,

神所賜的知識使人能夠

沒有永生在他裡面

實際地察驗。

〔約翰寫信〕要叫你們

神所賜的知識使人能夠

知道自己有永生

有永生的確據。

既然知道祂聽我們……

神所賜的知識在禱告的

就知道我們所求於祂的

過程中起作用。

無不得著 五 18 五 19

οἴδαμεν οἴδαμεν

我們知道凡從神生的必

神所賜的知識使人能夠

不犯罪

實際地察驗。

我們知道我們是神的兒

神所賜的知識使人能夠

有永生的確據。

275


叁、關鍵意見:要住在祂的恩膏(真理)裡,領受永生 ( 約 壹 二 18~ 三 8)

五 20

οἴδαμεν

我們知道神的兒子已經

神所賜的知識肯定關於

來到,且將智慧賜給我

道成肉身及其成果的事

實。

上表顯示,約翰與讀者之間牢固的聯繫在於,他們共同經驗 的 福 音 信 息 ( 見 一 5) 所 表 明 的 知 識 。 這 個 知 識 在 本 質 上 既 包 含 事 實,又 涉 及 教 義。正 如 筆 者 在 二 章 1a 節 的 解 經 中 表 明 的,單 單 有知識,不足以構成完整的基督徒生活的充分條件;或許,魔鬼 本 身 也 會 對 上 表 中 的 事 實 給 予 一 定 程 度 的 認 可 ( 參 : 雅 二 19) 。 但對約翰來說,這卻是一個必要條件。聖者的恩膏使人產生有力 的、特定的認知。約翰知道讀者所擁有的,他對此滿有信心,也 以之鼓勵他們,並且他相信,隨著他的教牧意見繼續,他們也能 夠產生共鳴。 二 章 20~ 21 節 這 一 小 段 的 最 後 一 句 話 非 常 重 要,不 可 以 稱 為 事後補充,但大可稱為附加說明。前半句(「我寫了信給你們, 不是因為你們不知道真理,正是因為你們知道真理」),顯出了 作者的外交頭腦(在面臨「平等主義」的教會秩序時,約翰不會 束 手 無 策〔 Rensberger 1997: 82〕,雖 然 這 種 教 會 秩 序 使 他 不 可 能 「 教 導 讀 者 」 ) 。 18 主 和 使 徒 的 權 柄 , 富 有 果 效 , 因 為 他 們 運 用 權柄,是要表達牧者的關懷,而不是顯示暴君的權力(參:約十 1~ 17,十 三 1;帖 前 二 7~ 9)。對 於 一 個 最 近 出 現 了 信 仰 或 行 為 上的偏離、抑或兩種情況都有的群體,約翰知道,要重申使徒的 真理是需要技巧的。他絕不能以居高臨下的態度對讀者講話,這

18

Culpepper 1998: 262 同 樣 強 調 約 翰 受 平 等 主 義 的 驅 使 , 而 「 表 明 自 己 的 權 柄 是 有 限 的 」。這 雖 然 使 措 辭 變 得 軟 弱,但 其 背 後 卻 蘊 藏 著 強 大 的 力 量( 參:林 前 四 21)。Loader 1992: 30 指 出,約 翰 的 這 番 話「 完 全沒有……放棄自己的教導責任!」

276


一 、 關 於 住 在 恩 膏 裡 的 三 方 面 考 量 ( 約 壹 二 18~ 三 8)

樣 會 使 他 們 與 自 己 疏 遠。因 此,他 真 心 實 意 地 —愛 是 凡 事 盼 望( 林 前 十 三 7)—肯 定 自 己 與 他 們 休 戚 與 共,毫 無 疑 問,他 是 要 喚 起 他們共同的回應(有人認為他的目的是要「裝備」他們對付那些 離 開 的 人〔 Kruse 2000: 97, 102 即 如 此 主 張 〕,這 種 看 法 或 許 當 受 質疑;約翰的目的,與其說是給讀者提供武器,毋寧說似乎是挑 旺他們對真理和愛的熱誠)。他的意見不是假定他們無知,而是 假定他們在近來出現的問題上表現成熟。他們知道真理(關於真 理 是 神 所 揀 選 之 目 擊 證 人 的 見 證,見 一 1~ 3 的 解 經 ),正 因 為 如 此,他滿懷信心地寫信給他們。誠然,像其他使徒一樣,約翰也 滿 懷 熱 誠 地 想 要 拓 寬 信 徒 在 實 踐 和 教 義 方 面 的 理 解( 參:腓 一 9; 帖 前 三 12, 四 1、 10; 彼 後 一 8, 三 18) 。 約 翰 充 滿 信 心,還 有 第 二 個 原 因:「 沒 有 謊 言 來 自 真 理 」 (《 和 合 本 》 , 「 沒 有 虛 謊 是 從 真 理 出 來 的 」 ) 。 19 筆 者 提 議 「 來 自 」 (《佳音聖經》、《新國際版》/《今日新國際版》、《耶路撒 冷聖經》、《霍爾曼基督教標準聖經》、《新修訂標準版》), 而不是直譯的「是從」或「是屬於」(《欽定本》、《修訂標準 版》、《英語標準版》),因為約翰強調的似乎不只是謊言的存 在,而是它的源頭;「來」傳達了謊言出於某個地方、又出去的 意思,完全沒有否認謊言的「存在」。約翰已經暗示了謊言和說 謊者屬於、或直到最近已經成為他所說之社會背景的一部分(一 6、10,二 4)。他 即 將 闡 述 這 個 特 別 的 問 題( 二 22;參:四 20, 五 10) 。 他 寫 信 給 那 些 因 著 所 接 受 的 知 識 而 沒 有 離 開 、 仍 然 堅 定 留 下 的 人 ( 二 20) 。 那 個 包 含 真 理 的 知 識 ( 見 一 8 的 解 經 ) , 將

19

希 臘 文 的 πᾶν ψεῦδος ἐκ τῆς ἀληθείας οὐκ ἔστιν( pan pseudos ek tēs alē– theias ouk estin) 可 以 譯 作 「 一 切 謊 言 都 不 是 屬 真 理 的 」 。 但 英 文 翻

譯 正 確 地 改 變 了 措 辭,以 避 免 彆 扭 的 表 達 方 式,而 不 能 準 確 地 表 達 作 者的意思,或是傳遞他的修辭力量。

277


叁、關鍵意見:要住在祂的恩膏(真理)裡,領受永生 ( 約 壹 二 18~ 三 8)

一切謊言都排除在外;他的讀者在基督教信息中所贊成的,不可 能是困擾信仰團體、導致分裂之謊言的來源。「沒有虛謊來自」 他們所肯定的「真理」。約翰在此奠定了基礎,在下一部分的討 論中,他將從不真實的謊言轉向不變的真理,並為他的讀者也能 同樣堅定不移提供依據。

附 加註 解 二 18. 有 少 數 抄 本( 包 括 A、L、1881)在 片 語 ὅτι ἀντίχριστος ἔρχεται( hoti  antichristos  erchetai)中,以 ὁ( ho)取 代 ὅτι( hoti) 。

這 使 敵 基 督 的 身 份 變 得 更 加 明 確,但 它 無 法 解 釋 為 甚 麼 ὅτι( hoti) 出 現 在 其 他 所 有 的 抄 本 中 。 有 一 些 抄 本 ( Í*、 B、 C、 Y、 1739) 讀 作 不 帶 定 冠 詞 的 ὅτι( hoti)。 這 是 較 短 的 讀 法 , NA 27 傾 向 這 個 讀 法 。 Í 2 、 33 和 Ï 讀 作 ὅτι ὁ( hoti  ho), 有 可 能 是 原 始 讀 法 ;

Í*、B、C、Y、1739 可 能 代 表 了 一 種 節 省 型 讀 法,沒 有 改 變 意 思 , 而 是 使 措 辭 更 加 精 簡 。 單 數 的 ἀντίχριστος( antichristos) 其 他 時

候 始 終 帶 有 定 冠 詞( 約 壹 二 22,四 3;約 貳 7節 ) 。Ὅτι( hoti)是 敘 述 用 法 , 並 且 因 為 它 引 入 的 是 間 接 引 述 , 使 用 現 在 式 的 ἐστίν ( estin ), 十 分 貼 切 ( Wallace 1996: 458, 539 = 華 勒 斯 2011: 479–80、 567)。

二 19. 在 新 約 聖 經 中,ἐξέρχομαι( exerchomai)以 第 三 人 稱 複

數 字 形 出 現 16次 , 這 裡 的 ἐξῆλθαν( exēlthan) 是 其 中 之 一 。 只 有 在 使 徒 行 傳 十 六 章 40 節 , 出 現 了 與 這 裡 完 全 一 樣 的

ἐξῆλθαν

( exēlthan) ;在 另 外 的 14次( 包 括 約 四 30,十 二 13,二 十 一 3;約 貳 7節 ; 約 叁 7節 ; 啟 九 3, 十 五 6), 都 是 ἐξῆλθον( exēlthon) 的

字 形。就 像 路 加 福 音( 參:路 八 35的 ἐξῆλθον〔 exēlthon〕)一 樣 , 約 翰 可 以 使 用 兩 種 字 形 。 後 綴 –αν( –an)( 這 在 《 七 十 士 譯 本 》 十 分 常 見 , 與 古 典 希 臘 文 有 顯 著 的 差 異 ; 見 Conybeare and Stock 1905: 35–36)是 第 一 不 定 過 去 式 結 尾 的 –σαν( –san)被 添 加 到 第

278


一 、 關 於 住 在 恩 膏 裡 的 三 方 面 考 量 ( 約 壹 二 18~ 三 8)

二 不 定 過 去 式 字 幹 後 面 的 結 果( 省 略 了 theta 後 面 的 sigma) 。這 個字形被用於區分第三人稱複數與第一人稱單數字形,兩者完全 相 同 ( ἐξῆλθον)。 後 綴 –ον( –on) 是 比 較 普 遍 的 第 二 不 定 過 去 式 結尾。

二 19. 抄 本 在 ἐξ ἡμῶν ἦσαν( ex  hēmōn  ēsan;NA 27 依 循 近 半 打 的 文 本 證 據,包 括 抄 本 B 和 C,採 用 此 讀 法 )的 詞 序 上,存 在 分 歧 。 Ï、 Í、 A、 P 和 許 多 教 父 文 本 證 據 都 讀 作 ἦσαν ἐξ ἡμῶν ( ēsan  ex  hēmōn) 。後 者 或 許 更 順 暢 一 些,這 可 能 也 是 它 普 遍 存 在 的 原 因 。 NA 27 的 讀 法 似 乎 著 重 在 介 詞 片 語 上 ( 見 解 經 部 分 )。

二 19. 極 少 數 抄 本 讀 作 φανερωθῇ( phanerōthē; 第 三 人 稱 單

數) ,而 不 是 φανερωθῶσιν( phanerōthōsin;第 三 人 稱 複 數 ) 。前 一 個 讀 法 可 以 解 釋 得 通(「 但 這 事 是 要 顯 明 … … 」) ,這 個 單 數 字 形 很 快 就 出 現 在 約 翰 一 書 二 章 28節 和 三 章 2節,不 過 它 的 文 本 證 據 太 薄 弱,難以被視作原始讀法。

二 19. 有 些 選 擇 讀 作 φανερωθῇ( phanerōthē,第 三 人 稱 單 數 ; 見 前 一 個 〈 附 加 註 解 〉) 的 抄 本 , 也 同 樣 省 略 了 短 語 εἰσὶν πάντες ( eisin  pantes) 中 的 πάντες( pantes)。 較 短 讀 法 的 文 本 證 據 非 常 薄弱,所以不必重視。它可能是抄寫員為了解釋他們已經選用的 φανερωθῇ( phanerōthē)而 採 用 的 權 宜 之 計。若 干 拉 丁 文 和 敘 利 亞

譯 本 假 定,NA 27 讀 作 εἰσὶν πάντες( eisin  pantes)的 地 方,有 ἦσαν ( ēsan) ,但 沒 有 希 臘 文 抄 本 保 留 這 個 讀 法,所 以 它 不 可 能 是 原 始 讀法。

二 20 . Καὶ οἴδατε πάντες( kai  oidate  pantes)這 個 子 句 文 本 混 亂 的原因似乎是:如果讀作信徒知道這一切的事,這個想法會面臨 難 題;而 讀 作 所 有 信 徒 都 知 道,它 的 指 涉 又 不 明 確( 知 道 甚 麼 )。 以下是幾種選擇:

279


叁、關鍵意見:要住在祂的恩膏(真理)裡,領受永生 ( 約 壹 二 18~ 三 8)

讀法 οἴδατε πάντες

翻譯 你們大家都知道

καὶ οἴδατε πάντα 並且你們知道萬事

文本證據 B、沙希地語(Sahidic) A、C、 (049、)33、1739、 Ï(部分清單)

καὶ οἴδατε πάντες 並且你們大家都知道

Í、 P、 Y( 其 他 極 少 數 抄本)

第一個讀法因為抄本證據非常稀少,可以忽略不計。抄寫員可能 會 想 到 第 二 個 讀 法 , 因 為 聖 經 其 他 地 方 表 達 了 這 個 觀 念 ( 見 二 20 ~ 21的 解 經 ) 。但 似 乎 不 能 完 全 排 除 它 表 達 使 徒 教 導 的 可 能 性,因 為使徒的教導在諾斯底主義之前出現,不如在它之後出現更具破 壞 性;D. Black 1992 捍 衛 這 個 讀 法。第 三 個 讀 法 得 到 B 抄 本( 大 體 上 )和 Í 抄 本 的 支 持,但 其 他 方 面 的 支 持 不 是 很 強。可 以 想 像, 抄 寫 員 可 能 在 諾 斯 底 爭 論 之 後 , 將 πάντα ( panta ) 改 為 πάντες ( pantes)。 我 們 很 難 在 第 二 和 第 三 個 讀 法 中 做 出 抉 擇 , 因 為 兩 者

都 合 乎 上 下 文,各 自 的 文 本 證 據 也 都 很 強( 除 非 過 分 偏 向 Í-B 抄 本 的 組 合 )。

二 12. 抄 本 C 省 略 了 短 語 πᾶν ψεῦδος( pan  pseudos) 中 的

πᾶν( pan)。 這 個 單 數 讀 法 顯 然 是 抄 寫 錯 誤 。

280


Introduction to 2 John and 3 John

約翰二書和 約翰三書導論


約翰福音:導論

626


約翰二書和約翰三書導論

除了約翰二書和約翰三書在正典中的位置、以及希臘文抄本 的書名都帶有約翰的名字以外,這兩封書信的詞彙、用語,也都 與約翰一書的很像,因此,我們可以合理地假設三者是出自同一 位 作 者 的 手 筆,並 從 這 一 點 出 發 展 開 討 論( R. Brown 1982: 755–56; 1997: 395; Painter 2002: 336; Thielman 2005: 536n1; Witherington 2006: 396, 564) 。 1 強 生 ( L. Johnson 1999: 560–61) 提 議 說 : 約 翰二書和約翰三書最初被保留下來,是因為它們屬於同一批遞送 的信件,這批信件包含了約翰的三封書信。他認為,約翰三書是 寫 給 該 猶 的 一 封 推 薦 信,向 他 推 薦 信 差 低 米 丟( 約 叁 12 節 )。約 翰二書將在該猶的教會中大聲誦讀。在強生看來,約翰一書是一 篇 勸 勉 性 的 講 章 , 「 根 本 不 是 真 正 的 書 信 」 ( 1999: 562) 。 這 一 點的確存在爭議,但將三封書信(可以說所有書信)打包成一個 包裹的說法,是把它們的來源和分佈的情況簡單化了。它與其他 許多關於作品和聽眾的說法一樣,是一種可能、一種猜測。我們 將在下文提出一個不是很嚴謹、但貌似合理的寫作情景。 約 翰 二 書 和 三 書 的 作 者 稱 自 己 為「 長 老 」(《 和 合 本 》,「 作 長老的」;約貳 1 節;約叁 1 節)。從新約時代一直到使徒後時 代 , 「 長 老 」( πρεσβύτεροι, presbyteroi) 一 詞 可 能 指 地 方 教 會 的 教 牧 領 袖。他 們 最 先 是 在 使 徒 行 傳 十 一 章 30 節 以 這 個 頭 銜 出 現 , 那裡談到主後四十年代中期耶路撒冷的教會領袖(牧師;關於年 表 , 見 Carson and Moo 2005: 369 = 卡 森 、 穆 爾 2007: 348 ; Schnabel 2004: 2.1019–20 將 這 一 年 定 為 主 後 44 年 )。在 接 下 來 的

1

關 於 約 翰 二 書 作 者 身 份 的 討 論,見〈 約 翰 書 信 導 論 〉部 分。關 於 筆 者 得出的結論,即約翰一書的作者是耶穌的門徒、西庇太的兒子約翰, 他 可 能 是 在 一 世 紀 最 後 幾 十 年,或 許 晚 至 100 年,在 以 弗 所 地 區 寫 下 此 封 書 信, 見「 寫 作 背 景 和 日 期 」部 分。 關 於 對 約 翰 二 書 、約 翰 三 書 及約翰一書信息的思考,見「約翰書信的意義」部分。

565


約翰二書和約翰三書導論

幾年裡,保羅和巴拿巴在他們所建立的教會中選立長老作監督和 執 事 ( 徒 十 四 23) 。 大 約 在 主 後 49 年 , 除 了 使 徒 , 長 老 也 主 持 耶 路 撒 冷 會 議( 十 五 2、4、6、22、23,十 六 4)。差 不 多 十 年 之 後,保 羅 向 眾 長 老 —他 們 明 顯 是 以 弗 所、可 能 還 有 以 弗 所 周 圍 教 會 的 牧 師 —說 話 ( 二 十 17) 。 當 保 羅 在 第 三 次 宣 教 旅 程 結 束 後 向耶路撒冷教會匯報時,耶路撒冷教會的長老們與主要長老雅各 ( 他 在 別 處 被 稱 為 使 徒;加 一 19)在 一 起( 徒 二 十 一 18)。除 非 路 加 福 音 在 這 一 切 事 上 犯 了 時 代 錯 置 的 錯 誤,不 然,這 證 據 表 明 , 「長老」這個以弗所教牧領袖的頭銜,到約翰二書和約翰三書寫 成時已經用了二十到四十年,它也在初代教會其他地方廣泛流 傳,尤其是在耶路撒冷周圍,還有類似以弗所的遙遠地區。 2 彼得寫信給以弗所周圍(「亞細亞」)的眾教會及其他各地 區 ( 本 都 、 加 拉 太 、 加 帕 多 家 、 亞 細 亞 、 庇 推 尼 ; 彼 前 一 1) 的 會 眾 時 , 自 稱 為 在 其 他 「 長 老 」( πρεσβύτεροι, presbyteroi) 中 間 「 同 作 長 老 的 」 ( 《 新 漢 語 譯 本 》 , 五 1 : συμπρεσβύτερος , sympresbyteros)。這 不 僅 表 明 該 措 辭 在 各 處 被 廣 泛 使 用,而 且 像 彼得、約翰,或許還有雅各這樣的使徒,與早期基督教的牧師之 間的關係是可以替換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前者是教會的根基, 而 後 者 可 以 說 是 地 方 性 的 職 分。那 些 被 稱 為「 使 徒 」的 人( 雅 各 、

2

Painter 2002: 339 不 理 會 使 徒 行 傳 所 有 的 相 似 之 處 。 他 說 : 「 使 徒 行 傳 提 到 了 眾 長 老, 但 沒 有 提 到 單 數 的 長 老( 這 位 長 老 )。」除 了 默 證 以 外,這 還 錯 失 了 一 點,即 使 徒 約 翰 可 能 直 到 去 了 以 弗 所 才 自 稱 為「 這 位 長 老 」( 參《 新 譯 本 》、《 中 文 標 準 譯 本 》、《 新 漢 語 譯 本 》,「 我 這 作 長 老 的 」),他 在 以 弗 所 擔 負 起 新 的 牧 養 責 任。我 們 不 能 要 求 主 後 30 至 62 年 的 使 徒 行 傳 與 後 來 的 約 翰 作 品 有 一 樣 的 語 言 學 用 法。關 於長老/牧師職分的由來與興起,及強調其猶太教的根源,見 Beckwith 2003。

566


約翰二書和約翰三書導論

彼 得、約 翰 ),也 同 樣 發 揮 牧 者 的 功 用。雖 然 保 羅 從 未 被 稱 為「 長 老 」,但 他 的 牧 者 身 份 和 角 色 卻 是 毋 庸 置 疑 的( P. Beasley-Murray, DPL 654–58= 《 21 世 紀 保 羅 書 信 辭 典 》 946–53; Schreiner 2001: 38; 不 過 , 對 史 瑞 納 〔 Schreiner〕 來 說 , 保 羅 的 主 要 身 份 是 宣 教 士 )。他 自 視 為 διάκονος( diakonos, 僕 人 、 執 事 ),他 也 將 這 個 詞 用 在 提 摩 太 身 上 , 提 摩 太 在 以 弗 所 牧 養 教 會 ( 提 前 四 6; 參 : 帖 前 三 2) 。 鑑於這個用法,加上約翰一書至三書在文學上具有相當的同 質性,我們似乎可以合理地認為,這三封書信的作者是一個人。 他在約翰二書和三書中自稱為「這位長老」,不過是表明他自視 為牧師,這很可能是一種公共身份,正如彼得在彼得前書五章 1 節 所 做 的 ( 參 Akin 2001: 219) 。 這 並 不 是 以 某 種 方 式 剝 奪 彼 得 和 約 翰 作 為 耶 穌 門 徒 和 使 徒 的 資 格 ( 參 Holtzmann 1908: 364) 。 綜觀約翰一書,約翰的牧養風格和關切是顯而易見的(見約翰一 書〈 導 論 〉的「 約 翰 書 信 的 意 義 」部 分 )。約 翰 之 所 以 在 約 翰 二 、 三書中自稱為「這位長老」,原因在於,在很大程度上,這就是 他的情況,也是他在寫作期間對自己在當地(以弗所?)教會中 的身份的理解。我們不知道他為甚麼不在約翰一書中自稱為「這 位長老」,或者他為甚麼不明確提到自己的名字,但那裡流露出 的熟悉口吻、並使用眾多第一人稱動詞,意味著讀者都知道他。 或 許,約 翰 希 望 約 翰 一 書 可 以 從 他 最 初 致 信 的 教 會 —他 在 約 翰 二 書 稱 之 為「 蒙 揀 選 的 太 太 」—流 傳 到 更 多 教 會。他 不 是 其 他 那 些 教會的「牧師」,因此,他不能在那份將要廣泛流傳的文件中用 那個措辭來介紹自己。 公平地說,優西比烏率先在帕皮亞的作品中發現,除了使徒 約 翰 以 外 , 還 有 一 個 「 長 老 約 翰 」 ( 見 本 書 〈 導 論 〉 , 48–51

567


約翰二書和約翰三書導論

頁 ) 。 3 他非常瞭解,在早期教會中,使徒也可以被稱為長老。 在 優 西 比 烏 的《 教 會 歷 史 》3.39.3–4,帕 皮 亞 用「 長 老 」一 詞 來 稱 呼 第 一 批 跟 隨 耶 穌 的 人,他 們 包 括:安 德 烈、彼 得、腓 力、多 馬 、 雅 各 和 約 翰 —所 有 人 都 屬 於 使 徒 圈 子 。 優 西 比 烏 想 要 表 明 「 長 老 」與 使 徒 不 同,但 沒 有 任 何 令 人 信 服 的 解 經 理 由 支 持 這 個 觀 點 ; 而優西比烏後來也違背了他的論點,將長老與使徒等同起來 ( 3.39.4)。在 優 西 比 烏 的 論 述 中,帕 皮 亞 接 著 談 到 像 阿 里 斯 蒂 昂 ( Aristion)和 約 翰 這 樣 的 長 老,他 們 仍 然 在 世 上 說 話( λέγουσιν, legousin)。但 是,正 如 筆 者 之 前 解 釋 的,像 其 他 遵 循 俄 利 根 的 無 千禧年論者一樣,優西比烏需要找到另一位早期的約翰,好將啟 示錄這卷公認的千禧年論作品歸於他的名下。為此,狄尼修利用 啟示錄的語言為依據,而優西比烏則曲解帕皮亞的用語。 布 雷 ( 2006: xiv–xv= Bray 2000: xx) 敏 銳 地 發 現 , 這 些 問 題 在當代的研究中並沒有取得多少進展:像狄尼修和優西比烏所舉 出的「文學因素」,仍然是「那些拒絕傳統上以使徒約翰作為約 翰二、三書的作者之人的有力依據」,而「那些捍衛」這些書信 是出自使徒約翰的人,「仍舊使用歷史論據,沒有其他令人信服

3

亞 歷 山 太 的 狄 尼 修( 引 自 優 西 比 烏,《 教 會 歷 史 》7.24.7; 7.25.16)主 張:有 另 一 位 約 翰 寫 了 啟 示 錄。但 他 從 未 稱 這 位 約 翰 為「 長 老 」— 那 個 聯 繫 有 待 優 西 比 烏 去 提 出。對 於 這 位 約 翰 的 存 在,狄 尼 修 也 沒 有 給 出 任 何 重 要 的 歷 史 證 據;他 的 論 據 是 基 於 啟 示 錄 的 用 語,後 者 與 約 翰 其 他 作 品 的 語 言 不 太 一 樣( 鑑 於 啟 示 錄 的 文 體 和 主 題,差 別 不 是 太 顯 著 )。他 提 出 的 證 據 不 過 是 道 聽 途 說 的: 他「 認 為 」另 一 個 約 翰 確 實 是 存 在 的 , 因 為「 他 們 說 」,「 據 說 」在 以 弗 所 有 兩 個 墓 , 它 們 都 被 稱 為 約 翰 的 墓 。 至 少 可 以 說 , 這 個 主 後 250 年 左 右 的 推 測 十 分 牽 強 。 將 啟 示 錄 歸 給 其 他 某 個 古 人,應 該 被 視 為 孤 注 一 擲 的 做 法。啟 示 錄 聽 起 來 像 是 千 禧 年 主 義 的 論 述,那 個 時 候,教 會 的 亞 歷 山 太 派 因 其 帶 有 千禧年主義的色彩而漸漸失去了對它的興趣。

568


約翰二書和約翰三書導論

的 解 釋 迫 使 我 們 必 須 拒 絕 這 個 傳 統。」這 個 傳 統 —也 就 是 歷 史 證 據,而 不 是 文 學 理 論 —更 有 利 於 約 翰 是 約 翰 二 書、約 翰 三 書 的 作 者,他也是約翰一書和第四卷福音書的作者。 除了約翰三書,約翰二書是新約聖經中最短的一卷書。旅行 的人有時拿他們開車經過的某個小鎮開玩笑說:那個鎮太小了, 以至於一眨眼就錯過了。大公書信的讀者很可能從彼得書信和約 翰一書直接跳到猶大書和啟示錄,而完全沒有注意到約翰二書, 因 為 它 在 NA 27 緊 湊 的 版 式 中 只 佔 據 一 頁 加 八 行 的 篇 幅。鑑 於 這 封 書信簡潔扼要,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它涉及了多少問題。就字數 而 言,有 人 會 問 說,為 甚 麼 作 者 懶 得 寫。但 就 用 詞 的 重 要 性 來 說 , 我們希望作者再逗留一會兒,進一步闡述、充實每一個子句。閱 讀約翰二書,不只是像聽電話另一頭的人說話:它就好像你在通 話時發生串線,你聽見的是另外某個人在電話裡說話。我們常常 不能肯定與我們通話的那一方所要表達的意思,更不用說理解另 一個我們實際無法確定的人了。 我們所能看到的是,一位牧者對讀者的愛和關切溢於言表。 譯作「愛」的動詞或名詞(在前六節經文裡出現了 4 次)突出了 他的愛。他的關心則體現在開頭四節經文中 5 次提到真理。考慮 到此封書信後面提到錯誤的教訓和假教師,這意味著作者擔心他 所致信的教會正面臨嚴重偏離正路的危險。他很快會去他們那 裡,所 以 不 用 詳 細 論 述( 約 貳 12 節 )。但 他 有 必 要 寫 這 封 書 信 。 一旦教會生活出現衰退,情況就會迅速惡化。因此,他要撰寫約 翰二書,與約翰一書不同,約翰二書無疑是書信體,有明顯的書 信 形 式:問 安,祝 願,正 文 和 結 束( 見 R. Brown 1982: 788–95)。 這封書信的綱要如下: 壹 、 問 安 : 約 翰 在 真 理 中 的 愛 ( 1~ 3 節 ) 貳 、 約 翰 的 喜 樂 與 關 切 ( 4~ 8 節 )

569


約翰二書和約翰三書導論

叁 、 約 翰 的 警 告 ( 9~ 11 節 ) 肆 、 約 翰 的 告 別 ( 12~ 13 節 )

570


I. Greeting: John’s Love in Truth (1–3)

壹.問安:

約翰在真理中的愛 (1~3節)


壹 、 問 安 : 約 翰 在 真 理 中 的 愛 ( 約 貳 1~ 3 節 )

愛的用語在約翰一書中十分顯著,相較於對觀福音書,它也 是約翰福音的主要用語,而從約翰二書第一節經文起,這一用語 同樣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過,在今天看來,我們也明顯 面臨著難題:這位「蒙揀選的夫人」(《呂振中譯本》、《現代 中 文 譯 本 修 訂 版 》、《 新 譯 本 》、《 中 文 標 準 譯 本 》、《 和 合 本 修 訂 版 》、《 新 漢 語 譯 本 》、《 欽 定 本 》、《 英 語 標 準 版 》、《 新 修 訂 標 準 版 》;參《 和 合 本 》,「 蒙 揀 選 的 太 太 」)、「 蒙 神 揀 選 的 夫 人 」(《 今 日 新 國 際 版 》、《 新 英 語 聖 經 》)、「 很 特 別 的 婦 人 」 (《 當 代 英 語 版 》),或「 親 愛 的 夫 人 」(《 佳 音 聖 經 》),到 底 是 指 誰 ?「 她 」或 許 知 道,但 今 天 的 解 經 家 卻 無 法 確 定。此 外,作 者提到她有兒女;這是指字面意思,還是隱喻用法?(關於對這 些 問 題 的 扼 要 討 論 , 見 Akin 2001: 220n4。)除 了 這 些 問 題 , 我 們 看 到,作 者 表 達 了 對 讀 者 深 切 的 愛,同 時 也 表 現 出 對 真 理 的 熱 心 。 「甚至在祝福他們的時候,約翰也引用真理和愛兩大要素,這兩 個 要 素 一 同 構 成 了 真 正 的 基 督 徒 生 活 的 標 記 」 ( Schlatter 1950: 115)。這 是 在 一 個 特 定 框 架 中 的 真 理:「 恩 典 」、「 憐 憫 」和「 平 安」等若干關鍵用語,連同提到父神和耶穌基督,都指向一個強 烈的神學意識。作者既是大有愛心之人,又是深具信念的牧者。 因著一些我們基本不瞭解的情況,他非常迫切地想要表達自己的 想法和意見,因此必須在親自拜訪之前先致信讀者。

註釋 ˹約 翰 二 書 ˺ 1

這 位 長 老,〔 寫 信 〕給 一 個 蒙 揀 選 的 教 會 和 她 的 兒 女 ,

就 是 我 在 真 理 中 所 愛 的 —不 單 是 我 , 也 是 所 有 已 經 知 道 真 理 的 人 。 2 ˹因 為 這 真 理 ˺ ˹住 ˺ 在 ˹我 們 ˺ 中 間 , 也 必 永 遠 與 ˹我 們 ˺ 同 在。 3 恩 惠、˹憐 憫 ˺、平 安,從 父 神 並 ˹從 ˺ ˹父 的 兒 子 ˺ 耶 穌 基 督 , 在 真 理 和 愛 中 , ˹必 與 我 們 同 在 ˺。

575


壹 、 問 安 : 約 翰 在 真 理 中 的 愛 ( 約 貳 1~ 3 節 )

如 前 所 述,「 這 位 長 老 」(《 新 譯 本 》、《 中 文 標 準 譯 本 》、 《 新 漢 語 譯 本 》,「 我 這 作 長 老 的 」;《 和 合 本 》,「 作 長 老 的 」) 可 以 是 指 約 翰 一 書 和 第 四 卷 福 音 書 的 作 者 約 翰 。 史 羅 顏 ( Sloyan 1995: 61)指 出:約 翰 一 書 至 三 書 的 寫 作 情 景 類 似,且 有 跡 象 表 明, 「信徒群體非常熟悉約翰福音」。但約翰在這裡是以公開的牧者 身 份 寫 信,「 長 老 」是 初 代 教 會 的 一 個 用 詞,指 地 方 教 會 的 監 督 。 我 們 從 約 翰 二 書 13 節 清 楚 得 知 , 作 者 寫 於 一 間 「 姊 妹 教 會 」 。 但 他 寫 信 的 對 象 是 誰 呢 ? Ἐκλεκτῇ κυρίᾳ( eklektē  kyria, 蒙 揀 選 的 夫 人 )是 一 位 女 士 的 名 字(「 柯 莉 雅 」〔 Kyria〕),並 以「 蒙 揀 選 的 」做 其 修 飾 語 嗎 ?( R. Brown 1982: 653 指 出,「 艾 莉 克 塔 」 〔 Eklecta〕 在 當 時 未 被 用 作 名 字 。 ) 這 一 觀 點 可 以 追 溯 至 亞 歷 山 太 革 利 免 的 《 綱 領 》( Adumbrations) 4( Bray 2000: 231= 布 雷 2006: 287) , 也 體 現 在 敘 利 亞 文 譯 本 中 ( Westcott 1883: 224) 。 亞 歷 山 大 ( Alexander 1901: 283–86) 等 解 經 家 採 取 這 種 立 場 , 他 們極富想像力,將她描繪成一位孤獨、卻高貴,又具英雄氣概的 寡 婦。馬 歇 爾( Marshall 1978: 60n5)列 舉 了 一 些 遵 循 此 觀 點 的 老 一 輩 解 經 家。羅 馬 書 十 六 章 13 節 可 能 與 本 節 有 相 似 之 處,保 羅 在 那 裡 說 道 : 「 又 問 在 主 蒙 揀 選 的 〔 τὸν ἐκλεκτόν, ton  eklekton〕 魯 孚。」但是,因為約翰二書的「蒙揀選」一詞前缺少定冠詞,羅 馬 書 十 六 章 13 節 不 見 得 是 個 好 例 子 ( Painter 2002: 340 等 其 他 人 如此主張)。 假 如 ἐκλεκτῇ( eklektē) 和 κυρίᾳ( kyria) 都 不 可 能 是 人 名 , 那 這 就 不 可 能 是 指 某 位 著 名 的 基 督 徒 姊 妹 , 樓 德 ( Loader 1992: 84–85) 正 確 地 拒 絕 這 種 可 能 性 。 除 了 這 兩 個 字 不 適 合 指 人 名 以 外,此封書信的講論如此頻繁地切換到第二人稱複數,表明這裡 針對的極有可能是一群人,而不是個人。 比較可能的是,這兩個詞簡單地指一群會眾。「如今,學者 普 遍 認 為,這 個 頭 銜 是 指 一 間 姊 妹 教 會 」( Culpepper 1998: 276;

576


壹 、 問 安 : 約 翰 在 真 理 中 的 愛 ( 約 貳 1~ 3 節 )

參 R. Brown 1982: 654–55; O’Day 1992: 375; Witherington 2006: 563–64)。 1 湯 普 森( Thompson 1992: 151)指 出,聖 經 常 常 將 神 的 子 民 —不 管 是 以 色 列,還 是 教 會 —稱 為 婦 人 或 新 婦,無 論 是 神 的 新 婦 , 還 是 基 督 的 新 婦 ( 賽 五 十 四 1、 6、 13; 耶 六 2, 三 十 一 21、 32; 約 三 29; 加 四 25; 弗 五 22; 啟 十 八 ~ 十 九 章 ) 。 彼 得 前 書 提 到「 蒙 揀 選 的 」( ἐκλεκτοῖς,eklektois)寄 居 之 人( 一 1), 正 如 作 者 在「 巴 比 倫 」—很 可 能 是 羅 馬 —「 同 蒙 揀 選 」的 教 會 寫 信 給 他 們 ( 五 13) , 這 表 明 ἐκλεκτή( eklektē) 是 指 一 間 地 方 教 會( R. Brown 1982: 655)。希 臘 文 κυρία( kyria,夫 人 )也 可 能 是

指 由 多 個 群 體( ἐκκλησίαι,ekklēsiai,就 是 新 約 聖 經 中 常 常 譯 作「 教 會 」一 詞 的 複 數 形 式 )組 成 的 一 個 民 間 組 織 單 位。 2 約 翰 使 用 κυρία ( kyria) 一 詞 , 可 能 不 是 隱 喻 用 法 , 而 是 實 際 指 當 地 的 會 眾 , 但 這用法未曾出現在初代基督教著作的其他地方。無論如何,我們 在這裡可以簡單地譯作一群「蒙揀選的會眾」。 這 群 人 的「 兒 女 」( τέκνα,tekna;亦 見 約 貳 4、13 節;約 叁 4 節),就是教會成員。在約翰一書中,這個詞往往用來指「神 的 兒 女 」 ( 三 1、 2、 10, 五 2) 。 約 翰 一 書 有 7 次 稱 讀 者 是 「 孩 子 們 」 ( 《 思 高 聖 經 》 ; 《 和 合 本 》 , 「 小 子 們 」 ; 二 1、 12、 28,三 7、18,四 4, 五 21),但 用 的 不 是 τέκνα( tekna), 而 是 τεκνίον( teknion, 小 孩 子 ; 見 約 壹 二 1a 的 解 經 ) 。

1

近 來 , Callahan 2005: 2, 11 非 常 罕 見 地 認 為 , 約 翰 二 書 是 寫 給 一 個 婦 人 。 但 除 了 東 方 之 星 使 命 團 ( the Order of the Eastern Star) — 隸 屬 於 共 濟 會 的 王 子 殿 兄 弟 會( the Prince Hall order of Masons) — 的 婦 女支持這個觀點,卡拉漢沒有提供其他任何理由。

2

Strecker and Schnelle 1996: 2.1442 提 醒 我 們 注 意 亞 里 斯 多 德 和 阿 里 斯 多 芬( Aristophanes)的 著 作 片 段。參 Sloyan 1995: 62–63; Strecker 1996: 221 引 用 的 其 他 資 料 。

577


壹 、 問 安 : 約 翰 在 真 理 中 的 愛 ( 約 貳 1~ 3 節 )

約翰隨即肯定他對讀者的愛,他的修辭既優美又生硬。說它 優美,是因為「愛」和「真理」(《思高聖經》、《新譯本》、 《中文標準譯本》、《新漢語譯本》;《和合本》,「誠心」) 居 於 約 翰 句 子 的 開 頭( Akin 2001: 220–21 對「 我 在 真 理 中 所 愛 的 」 〔《新譯本》、《中文標準譯本》、《新漢語譯本》;在原文的 詞序中,「愛」在「真理」之前〕這個短語做了精彩的解釋), 而同樣的用詞以相反的順序出現在這部分最後(約貳 3 節:「在 真理和愛中」,《新譯本》、《中文標準譯本》、《和合本修訂 版》、《新漢語譯本》)。或許,整個這部分中的崇高措辭也反 映出某種優美。本段以「愛」為頭尾框架,以「真理」點綴其間 (在三節經文中出現 4 次),中間以基督教典型的問安「恩惠、 憐 憫、平 安 」來 加 強。然 而,約 翰 的 措 辭 也 顯 得 有 點 累 贅 —這 裡 出現了 4 次「真理」,它們分別指甚麼呢?此外,作者為甚麼採 用 這 個 有 點 與 眾 不 同 的 詞 序 : τὴν ἀλήθειαν τὴν μένουσαν ἐν ἡμῖν καὶ μεθ᾿ ἡμῶν ἔσται( tēn alētheian tēn menousan en hēmin kai methʾ

hēmōn estai) ? 3 作 者 為 甚 麼 在 問 安 中 使 用 未 來 式 直 說 語 氣 ἔσται ( estai) , 而 不 用 保 羅 書 信 通 常 隱 含 的 εἰμί( eimi, 是 ) 的 假 設 語

氣 ( 例 如 : 羅 一 7; 林 前 一 3; 林 後 一 2; 腓 一 2) , 或 者 彼 得 問 安 中 的 πληθύνω( plēthynō, 加 增 ) 的 期 望 語 氣 ( 彼 前 一 2; 彼 後 一 2) ? 約 翰 一 書 結 合 了 崇 高 的 指 涉 與 略 顯 獨 特 的 措 辭 , 約 翰 二 書開頭幾行也是如此。 無 論 如 何,約 翰「 在 真 理 中 」(《 思 高 聖 經 》、《 新 譯 本 》、 《中文標準譯本》、《新漢語譯本》)愛讀者(約貳 1 節)。這 可 以 僅 僅 指「 真 實 地 」或「 真 的 」( 參 Turner 1963: 178,滕 納 也

3

Zerwick 1994: §375 提 醒 我 們 注 意 啟 示 錄 反 覆 使 用 了 類 似 的 結 構。BDF §442.6 認 為 連 接 這 個 子 句 與 下 一 個 子 句 的 καί( kai) 「 具 有 希 伯 來 文 特 色 ( 是 馬 虎 的 方 言 ) 」 。 亦 見 BDF §468.3。

578


壹 、 問 安 : 約 翰 在 真 理 中 的 愛 ( 約 貳 1~ 3 節 )

援 引 澤 維 克 的 觀 點,即 帶 冠 詞 的「 真 理 」尤 其 是 指 基 督 )。或 者 , 它 可 能 指「 按 照 所 顯 明 之 真 理 的 要 求 」( Zerwick 1993: 734)。布 朗( R. Brown 1982: 655-56)提 到 關 於 這 個 問 題 的「 主 要 討 論 」, 並得出結論說,「在真理中」愛,是指「根據神在耶穌基督裡的 啟示去愛,耶穌基督就是這真理」。不只是約翰這樣愛。「一切 知道真理之人」(=認識基督?),也都加入他的行列。這很可 能首先指約翰所在教會的信徒, 4 接著也延伸至早期基督教運動 中的「所有」(《思高聖經》、《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中 文標準譯本》)信徒。那個時候,基督教運動已經傳遍了羅馬帝 國大部分地區,且傳到了羅馬帝國以外。約翰說,不是只有他一 個人,藉此為這封書信的意見增加分量。 他的保證之所以強而有力,是因為這個目前「住」(《中文 標 準 譯 本 》、《 和 合 本 修 訂 版 》、《 新 漢 語 譯 本 》;《 和 合 本 》, 「存」)在他們當中的真理,不僅僅是暫時與他們同在,而且永 遠與他們同在。我們應當在此稍作停留,想一想彼拉多的問題。 「 真 理 是 甚 麼 呢 ? 」 ( 約 十 八 38) 。 約 翰 書 信 多 次 提 到 ἀλήθεια ( alētheia,真 理 ) 、ἀληθής( alēthēs,真 實 的 )和 ἀληθινός( alēthinos, 真 正 的 ),以 及 這 些 措 辭 背 後 的 事 實( 約 壹 一 6、8,二 4、8、21 〔 兩 次 〕,三 18、19,四 6,五 6〔《 和 合 本 》:7〕;約 貳 1〔 兩 次 〕 、 2、 3、 4; 約 叁 1、 3〔 兩 次 〕 、 4、 8、 12) 。 沒 有 任 何 一 個定義可以解釋所有的情況。這裡列出的經文(它們都能在約翰 福音中找到對應之處)似乎可以歸入以下幾種類別: 1. 聖 靈 擁 有 並 賜 予 真 理( 約 壹 二 20),祂 就 是 真 理( 四 6,

4

這 個 現 在 完 成 式 分 詞 οἱ ἐγνωκότες( hoi  egnōkotes, 那 些 知 道 的 人 ) , 可能是形容那些接受約翰在約翰一書中所闡述的福音信息之人具有 穩 固 的 信 念 。 關 於 詳 細 的 附 記 , 見 Strecker 1996: 222–26。

579


壹 、 問 安 : 約 翰 在 真 理 中 的 愛 ( 約 貳 1~ 3 節 )

五 6〔 《 和 合 本 》 : 7〕 ; 約 叁 12 節 ; 參 : 約 十 四 17, 十 五 26, 十 六 13a) 。 2. 真 理 是 指 神 為 祂 子 民 設 立 的 倫 理 標 準 , 這 標 準 體 現 在 祂 的 誡 命 中( 約 壹 一 6,二 21a,三 18;約 貳 4 節;約 叁 3b、 4 節;參:約 三 21,「 行 真 理 」;亦 參:八 32,十 四 15、 23, 十 五 10、 14) 。 3. 真 理 是 神 所 顯 明 的 、 親 自 使 人 成 聖 的 同 在 , 使 信 徒 能 夠 反 映 出 神 的 屬 性 特 徵,比 如:愛、厭 惡 罪( 約 壹 一 8,二 4、 21b; 參 : 約 一 14、 17, 四 23~ 24, 八 32, 十 六 7, 十 七 17a、 19) 。 4. 真 理 是 指 跟 事 物 在 神 全 知 智 慧 中 的 進 展 一 致 的 特 質 ( 約 壹 二 8; 參 : 約 五 33, 八 44a、 45、 46) 。 5. 真 理 是 指 耶 穌 基 督 的 福 音 、 福 音 的 意 義 及 永 生 的 範 圍 , 那 些 接 受 福 音 的 人 , 就 進 入 這 個 範 圍 ( 約 壹 三 19; 約 貳 1b、 2、 3 節 ; 約 叁 1、 8 節 ; 參 : 約 十 四 6, 十 六 13b, 十 七 17b, 十 八 37a) 。 假如我們這個分類是有效的,那約翰二書開頭幾節就是向讀者保 證,他們藉著相信福音信息得著真理,這真理像基督那樣活潑、 穩 定 和 持 久 , 基 督 就 是 真 理 ( 參 : 約 十 四 6) 。 5 在 約 翰 二 書 2 節 , 約 翰 用 ἔσται( estai) 來 肯 定 這 個 確 據 , 約 翰 二 書 第 3 節 開 頭 緊接著出現同一個字,那裡是此封書信正式問安的中心。 他 沒 有 表 達 對 讀 者 的 祝 願 —那 是 保 羅 的 典 型 做 法 ( 通 常 是 「 願 恩 惠、平 安 歸 與 你 們 」)—而 是 用 未 來 式 直 說 語 氣,陳 述 將

5

Rensberger 2001: 110 將 真 理 降 低 成「 這 位 長 老 及 其 同 黨 對 耶 穌 的 特 殊 認 識 」。這 只 有 在 我 們 將 約 翰 二 書 視 為 主 要 彰 顯 黨 派 內 部 紛 爭 的 情 況 下,才說得通。

580


壹 、 問 安 : 約 翰 在 真 理 中 的 愛 ( 約 貳 1~ 3 節 )

來必定發生的事:「恩惠、憐憫、平安必與我們同在。」既然約 翰二書 2 節的「真理」與讀者同住,且「必」與讀者永遠同在, 我們可以合理地認為,那也「必與」他們「同在」的「恩惠、憐 憫、平安」,在某種程度上解釋了約翰所說的「真理」的意思。 雖 然 這 三 個 詞 可 能 有 點 套 語 的 味 道( 提 前 一 2;提 後 一 2;參:猶 2 節),但它們沒有一個是約翰書信的常用詞。在約翰文集中, 「 恩 惠 」 ( χάρις, charis) 另 外 只 出 現 在 約 翰 福 音 一 章 14 節 、 16 節 ( 兩 次 ) 、 17 節 ; 啟 示 錄 的 開 頭 和 結 尾 ( 一 4, 二 十 二 21) 。 在 約 翰 文 集 中,「 憐 憫 」( ἔλεος,eleos)只 出 現 在 這 裡。「 平 安 」 ( εἰρήνη, eirēnē) 也 很 罕 見 , 只 出 現 在 以 下 情 形 中 : 耶 穌 對 十 一 個 門 徒 最 後 的 講 話( 約 十 四 27〔 兩 次 〕,十 六 33);復 活 之 基 督 的 問 安 ( 「 願 你 們 平 安 」 ; 二 十 19、 21、 26) ; 約 翰 在 拔 摩 海 島 上 的 問 安( 啟 一 4);他 對 大 患 難 中 的 紅 馬 的 描 寫( 六 4);以 及 對 該 猶 的 結 束 祝 福( 約 叁 15 節 )。我 們 可 以 認 為,這 些 詞 是 指 神 將祂子民所不配得的恩惠賜予他們,祂樂意赦免他們的罪,祂不 變的賜福,以及神聖約之愛備受推崇的各個方面(例如:民十四 18;賽 二 十 六 3)。亞 琴( Akin 2001: 222)發 現 這 裡 的 詞 序 非 常 重 要 :「 神 的 恩 典 永 遠 是 優 先 的 。 憐 憫 和 平 安 都 源 於 祂 的 恩 典 。 」 6 約翰指出這三重恩典的來源:它是「從父神並從父的兒子耶 穌基督」(參《呂振中譯本》;《和合本》,「從父神和祂兒子 耶穌基督」)來的(約貳 3 節)。信徒所信的福音信息傳遞的是

6

Rensberger 2001: 109 視 之 為「 早 期 基 督 教 書 信 的 標 準 片 語,所 以,試 圖 發 現 每 個 詞 的 不 同 含 義,沒 有 任 何 意 義。」這 忽 略 了 約 翰 對 這 些 詞 的 非 標 準 用 法 ( Kruse 2000: 206 指 出 這 一 點 ; Strecker 1996: 227 亦 持 此 觀 點 )。 在 約 翰 看 來 ,神 的「 恩 惠、 憐 憫 和 平 安 」可 能 有 實 際 的 意 味,而 不 是 毫 無 意 義 的。他 不 是 把 它 當 作 一 個 乏 味 的 固 定 片 語,而 是 重新表達個人的信念和使徒的創意。

581


壹 、 問 安 : 約 翰 在 真 理 中 的 愛 ( 約 貳 1~ 3 節 )

從神而來的、屬天的、永恆恩惠,約翰福音和約翰一書都訴諸於 舊約聖經中的同一位神。這裡繼續約翰一書以神為中心、以基督 為中心的焦點。為這緣故,我們可以認為,這裡也隱含了聖靈, 聖靈在約翰福音中十分顯著。約翰是三位一體論者,但他不是呆 板 的 教 條 主 義 者 , 尤 其 是 當 聖 靈 的 工 作 指 向 子 和 父 時 ( 約 十 六 14 ~ 15) 。 「 在 真 理 和 愛 中 」 ( 《 現 代 中 文 譯 本 修 訂 版 》 、 《 新 譯 本 》、《 中 文 標 準 譯 本 》、《 和 合 本 修 訂 版 》、《 新 漢 語 譯 本 》; 《和合本》,「在真理和愛心上」)表明,約翰相信,有一個基 於神的智慧的神學標準(「真理」),它同時也充滿了愛的特質 ( 「 愛 」 ) , 愛 是 神 本 性 所 固 有 的 ( 約 壹 四 8) 。 約 翰 確 信 , 在 父和子用真理和愛建立的框架中,神的恩惠、憐憫和平安必運行 在 跟 隨 基 督 的 人 當 中。基 於 這 一 點,約 翰 接 下 來 表 達 喜 樂 —但 又 有 點 擔 憂 —可 謂 合 情 合 理 。

附 加註 解 書 名/ 開頭的 標題:大 多 數 抄 本 都 含 有「 約 翰 的 第 二 封 書 信 」 這 個 標 題,抄 本 K 和 小 草 體 抄 本 614 增 加 了「 大 公 」一 詞。但 大 多 數 抄 本 都 是 晚 期 的 。 抄 本 049 讀 作 「 同 一 位 〔 約 翰 〕 的 第 二 封 書信」 ,這 個 讀 法 未 得 到 其 他 證 據 的 證 實,因 此 不 予 考 慮。大 楷 體 抄 本 L 的 標 題 也 同 樣 罕 見 , 它 讀 作 :「 神 學 家 聖 使 徒 約 翰 的 第 二 封書信」 。NA 27 選 擇 較 短 的 讀 法,即 ΙΩΑΝΝΟΥ Β ˊ( iōannou  bˊ,約 翰 二 書 ), 但 在 它 所 列 出 的 四 個 大 楷 體 抄 本 中 , 只 有 048 含 有 完 全一樣的讀法。

2. 不 到 半 打 的 小 草 體 抄 本 , 連 同 零 星 的 譯 本 和 加 西 道 拉 斯 ( Cassiodorus)遵 循 Y 的 讀 法,省 略 了 介 詞 片 語 διὰ τὴν ἀλήθειαν ( dia tēn alētheian) 。這 個 讀 法 的 外 證 很 薄 弱。此 錯 誤 可 能 是 因 為 相似的結尾造成了跳讀。或者,抄寫員可能覺得,這個片語是重 複的,且因為早期抄寫錯誤而出現在那裡。在這種情況下,省略

582


壹 、 問 安 : 約 翰 在 真 理 中 的 愛 ( 約 貳 1~ 3 節 )

該詞,可能是為了稍作改進。

2. 雖 然 NA 27 讀 作 這 真 理「 住 」 ( μένουσαν,menousan)在 讀 者 裡 面,有 兩 個 大 楷 體 抄 本( A、048)讀 作 ἐνοικοῦσαν( enoikousan, 居 住 )。 這 個 外 證 不 太 令 人 信 服 , 在 新 約 聖 經 中 , 動 詞 ἐνοικέω ( enoikeō, 居 住 ) 的 各 種 字 形 都 僅 限 於 保 羅 書 信 ( 羅 八 11; 林 後 六 16;西 三 16;提 後 一 5、14) 。若 干 小 草 體 抄 本 和《 開 普 替 譯 本 》 讀 作 οὖσαν( ousan) ,但 像 另 一 個 完 全 省 略 μένουσαν( menousan) 的 異 讀 一 樣,它 沒 有 對 NA 27 佔 絕 對 優 勢 的 讀 法 構 成 真 正 的 挑 戰。

2. 有 些 抄 本( 包 括 P 和 81)沒 有 讀 作 真 理 住「 在 我 們 中 間 」 ( ἐν ἡμῖν,en  hēmin) ,而 是 讀 作「 在 你 們 中 間 」 。這 又 是 一 個 混 淆 人稱代名詞的第一人稱複數形式與第二人稱複數形式的例子,不 過這個混淆無關緊要。

2. 小 草 體 抄 本 81 和 《 武 加 大 譯 本 》 的 一 個 抄 本 讀 作 「 與 你 們」 ( μεθ᾿ ὑμῶν,methʾ  hymōn) ,而 不 是 NA 27 的「 與 我 們 」 。這 明 顯是一個抄寫錯誤。

3. 在 那 些 省 略 了「 必 與 我 們 同 在 」的 少 數 抄 本( 包 括 630 和 1505; 見 : 本 節 最 後 一 個 〈 附 加 註 解 〉) 中 , 約 翰 二 書 3節 的 第 一 個 字 變 成 了 χάρις( charis) 。這 些 文 本 證 據 通 過 在「 恩 惠 」後 面 插

入 ὑμῖν καί( hymin  kai) ,來 對 省 略 進 行 補 償,這 樣,約 翰 寫 的 是 , 「願恩惠與……歸於你們」 。這 是 保 羅 優 美 的 問 安,但 不 是 這 位 長 老的文字。

3. 對 於 χάρις ἔλεος εἰρήνη( charis  eleos  eirēnē)後 面 的 讀 法 , 文 本 證 據 提 供 了 若 干 可 能 性:(1)「 從 父 神 並 從 主 基 督 」 ( παρὰ κυρίου χριστοῦ, para  kyriou christou)。 這 個 讀 法 的 證 據 包 括 Ï 和 第 二 個 修 改 的 Í 抄 本( Í 2 ) ,它 們 看 起 來 是 晚 期、後 來 的 讀 法。(2)「 從 父神和主基督」 ( 省 略 了 κυρίου〔 kyriou〕前 面 的 παρά〔 para〕)。 支 持 這 個 罕 見 讀 法 的 唯 一 有 分 量 的 文 本 證 據 是 Í*。這 個 讀 法 的 文 本 證 據 太 過 薄 弱,不 太 可 能 是 原 始 讀 法。(3)「 從 父 神 並 從 基 督 」。

583


壹 、 問 安 : 約 翰 在 真 理 中 的 愛 ( 約 貳 1~ 3 節 )

這 個 讀 法 的 文 本 證 據 極 其 薄 弱。(4)「 從 父 神 並 從 耶 穌 基 督 」 ( παρὰ ἰησοῦ χριστοῦ,para iēsou christou) 。由 於 得 到 包 括 A 和 B 在 內 的 大 楷 體 抄 本、及 關 鍵 的 小 草 體 抄 本 的 支 持,NA 27 選 擇 最 後 這 個 讀 法。它可以最好地解釋其他讀法,不過鑑於外證,這個決定並不 是確定無疑的。

3. NA 27 的 詞 序 τοῦ υἱοῦ τοῦ πατρός( tou  huiou  tou  patros) 在 若干不太重要的抄本群中稍有不同。Y 和極少數小草體抄本省略 了 這 個 短 語 開 頭 的 τοῦ( tou)。 一 份 小 草 體 抄 本 ( 945) 和 加 西 道

拉 斯 省 略 了 τοῦ πατρός( tou  patros)。 另 一 個 小 草 體 抄 本 ( 1881) 以 θεοῦ( theou)代 替 πατρός( patros) ,結 果 讀 作 τοῦ υἱοῦ τοῦ θεοῦ ( tou  huiou  tou  theou)。 NA 27 的 抄 本 證 據 佔 有 絕 對 優 勢 。

3. Ἡμεῖς( hēmeis)與 ὑμεῖς( hymeis)字 形 的 混 淆,可 以 解 釋

為 甚 麼 有 兩 個 小 草 體 抄 本 和 少 數 譯 本 讀 作「 必 與 你 們 同 在 」 ,而 不 是 「 必 與 我 們 同 在 」。 小 草 體 抄 本 81 在 整 個 這 部 分 中 始 終 選 擇 第 二 人 稱 形 式( 見 2節 最 後 兩 個〈 附 加 註 解 〉) 。一 些 拉 丁 文 和 波 海 利 語 的 《 開 普 替 譯 本 》 遵 循 81 的 讀 法 。 但 第 二 人 稱 的 讀 法 與 抄 本 A、若 干 小 草 體 抄 本 和《 哈 爾 克 敘 利 亞 文 譯 本 》完 全 省 略「 必 與 我 們 同 在 」( μεθ᾿ ἡμῶν ἔσται, methʾ  hēmōn  estai) 一 樣 , 都 不 可 能 是 原 始 讀 法 。 以 Í 和 B 為 首 的 外 證 都 清 楚 地 指 向 「 與 我 們 」。

584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