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手記 Message from the Editor ( artcollect.design2@gmail.com )
回歸感性原點的解密之旅 斯庫利(Sean Scully)曾言:「最神祕之物,無法透過文字和語言 描述,以雙眼觀看也不能確保明晰。但觀者可以從藝術中體會到這 神祕氛圍,一種由純粹理性無法詮釋的感覺,這是科學無法代替藝 術之處。」藝術家關注生命本身的質地,他們用生活包容著創作的 諸端想像,再以善於讀心的本能,由生活現實的枝微末節,勾勒出 創作者的應對之態,於指涉對應的密語中,隱諱的感官語彙轉化為
2021年 5 月1日出刊/第一六四期 編 輯 者 藝術收藏+設計編委會 發 行 人 何政廣
編輯小組 王庭玫 謝汝萱 吳家瑀 林容年 許玉鈴 羅珮慈 柯美麗 廖婉君 郭秀佩 王孝媺 吳心如 周亞澄 曾筱如 翁境優 執行主編 林志鴻 執行美編 張娟如 特約攝影 何樹金 郭東泰 陳明聰 廣告總監 黃淑瑛
溝通情感的媒介,構築著他們感知世界的理解模式,而藝術,便成
廣告業務 簡鈺文
了意識交錯的取樣,也是轉動5月專輯「悟/語」之鑰的關鍵。
會計主任 陳慧蘭
知名的「留法三劍客」藝術家吳冠中、朱德群與趙無極,彼此相 知相惜。法國稱朱德群為「將東方藝術的細膩與西方繪畫的濃烈, 融匯最成功的畫家」,他以獨特的風格,將中國傳統繪畫與西方抽 象藝術相結合,在繪畫、音樂和詩歌的精妙融合中,突破了真實與 虛幻的界限。為了紀念其百年誕辰,朱德群基金會規畫舉辦全球大 型巡迴展覽,在本期的「朱德群百歲誕辰」特別報導中,歸納整理
▎2007年10月5日創刊 ▎創辦人:何政廣 ▎
訂戶業務 朱惠慈 陳詩萍 發行業務 孫嘉亨 許致遠 特約撰述 劉 俐 黃春英 楊識宏 劉晞儀 高千惠 李婷婷 周東曉 耿殿文 陳瀅如 馬唯中(美國) 何玉郎 陳英德 唐忠珊 廖瓊芳(巴黎) 陳 鈞(英國) 丘彥明 劉粹倫(荷蘭) 徐芬蘭 周芳蓮(西班牙) 吳曉芳 邱馨慧 黃士誠(日本) 劉欽棟 伍 常(香港) 楊爾寧(韓國) 致 穎(德國) 方振寧 周文翰(北京) 林 藝 沈奇嵐(上海)
International Editor
Victoria Lu
了香港佳士得的朱德群作品拍賣排行榜,同時概略性梳理歸納出幾 個重點,分析如何欣賞、收藏朱德群的作品。 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與美國攝影師彼得.比爾德 (Peter Beard)兩人因為「非洲」與「藝術」兩大共同興趣而迅速 建立起友誼,他們欽佩於《黑暗之心》以複雜而曖昧的文字呈現歐 洲人對非洲的觀點,也同時思索著20世紀攝影的困難與可能。他們 都曾表示希望透過收集和創造圖像,來記錄自身所處時代的精神狀 態,而這也成就了一段菲林與油彩相遇的軼事。 在老家磚牆外的馬賽克,是陳彧君記憶中一種熟悉又混合著家鄉 情感的圖樣,它反應了福建僑鄉莆田的人文,也是時代與環境變化
發行 藝術家出版社 社址 106 台北市金山南路(藝術家路)二段165號6樓 6F., No.165, Sec. 2, Jinshan S. Rd. (Artist Rd.), Taipei 106, TAIWAN, R.O.C. E-Mail artvenue@seed.net.tw 電話 (02)23886715.23886716 傳真 (02)23965707.23965708 郵政劃撥 50035145 戶名 藝術家出版社 北京辦事處 總監 許玉鈴 北京市朝陽區百子灣路32號院六號樓(今日畫廊二樓) 郵編/100022 電話/(86-10)58760011分機308 中部廣告代理 長江廣告 電話/(04)23727658 傳真/(04)23721047
中一個可以讓藝術家反思自我的參照點。樹木、溪流、古厝及家族 照片,在陳彧君的生命中是日常的存在,作品中則是用以呈現思想 的媒介。他認為藝術作品必須具備一種真實感,對應創作者的自我 以及所處時代。與家鄉莆田連結的「木蘭溪計畫」是其藝術創作的 起點,經歷十餘年的探索後,他重新回到這個對應自我經歷的關鍵 點,思索未來。 東京21_21設計中心挑戰異文化衝擊交融的世界中,關於設計 的「翻譯」課題。自2020年10月起舉辦為期近半年的「翻譯展」 (traNslationNs Understanding Misunderstanding),擔任展覽總監的是 活躍於科技媒體與藝術領域的法籍學者多明尼克.陳(Dominique Chen),他接受《藝術收藏+設計》專訪,指出語言的多樣性,並 非記號和聲音的多樣性,而在於認識世界的多樣性。他聯合谷歌創 意研究室,於本展發表翻譯裝置,命名為「Found In Translation」,相 對於電影《愛情不必翻譯》,或許可以理解成「共情無須翻譯」。 在建築學的領域,有一群極富遠見與創造力的創作者,推動著建 築領域拓展更為寬廣的可能性,他們或許不為大眾所熟知,但經歷 了現代建築的演變,在其建築實踐中以人文論述的永續視角,堅守 著原則與底線,透過改造計畫重構與日常生活密切連動的空間感知 與節奏。2021年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安妮.拉卡頓(Anne Lacaton) 與讓─菲力浦.瓦薩爾(Jean-Philippe Vassal),他們熱愛建築,用自 己的方式傳達建築尺度與使用機能之間的理想平衡,堪稱奉行當代 永續建築學的先驅。
總經銷 創新書報股份有限公司 (02)2917-8022 金門 源成書局(0823)32357 長春書店(0823)534023 香港九龍 藝文圖書公司.啟文書局有限公司 新加坡 友聯書局 吉隆坡 集珍莊 Kedah 賴耀發 韓國 中國書畫公司 電話/7336541 馬來西亞分銷處 白屋書坊 電話/03-2072-7412 紐約 Good Year Co., Chinatown Trading Co. 中國經銷商 北京頌雅風圖書銷售有限公司 業務電話(86-10)58760286、(86-10)58760278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百子灣路32號今日美術館2號舘B1層 郵編/100022 中華郵政台北雜字第1176號執照登記為雜誌交寄
零售價 新台幣220元 全年 2200元 二年 4200元 平郵/港澳 一年US$95 二年US$190 平郵/亞太及其他地區 一年US$105 二年US$210 航郵/亞洲區 一年US$170 二年US$340 航郵/港澳 一年US$145 二年US$290 航郵/歐美非洲區 一年US$175 二年US$350 請寄支票或匯票至台灣台北市金山南路(藝術家路)二段165號6樓 藝術家出版社 支票抬頭 Artist Publishing 印刷廠 欣佑彩色製版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本刊圖文,保留版權,未經同意,不得轉載、摘編 法律顧問:蕭雄淋
藝術熱新聞
藝術焦點
007 臺北市立美術館「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景薰 樓2021春季拍賣盛會 經典呈獻/形而上畫廊「如果 有一天…」Part II 008 徐悲鴻鉅作〈奴隸與獅〉亞洲藝術品史上最高估價 /朱德群作品〈盛世雪〉刷新最高拍賣價紀錄/英 國第二大富豪家族以1300萬歐元購得梵谷作品
文物專欄 009 中華文明是舶來品?最早的龍袍在三星堆 ● 封面圖版/
◎戴忠仁
朱德群 雪霏霏 油彩畫布(二聯屏) 200X400cm 1990-1999 (局部)
藝術龍門陣 朱德群百歲誕辰特別報導 014 朱德群 融合中西文化的抒情抽象繪畫大師 ◎廖瓊芳 026 如何收藏朱德群? ◎熊宜敬
No.
164
C O N T E N T S
May 2021
●
法蘭西斯.培根與彼得.比爾德的友誼及創作 ◎游騰緯
藝術大觀 040 對歷史的自省與責任 荷蘭國家博物館「奴隸制度」展 ◎林芝禾
Power100 2020 046 2020年百大權力榜 重省藝術機構與權力機制(下) ◎林志鴻、翁境優
012 中國文物市場,華人說了算 ◎熊宜敬
●
034 油彩與菲林
播客藝聞 ◎山崎二十一 060 游擊隊女孩(Guerrilla Girls)/扎涅爾.穆 荷里(Zanele Muholi)/崔西.艾敏(Tracy Emin)/內藤禮(Rei Naito)/阿比查邦 (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拉格納.基 亞爾坦松(Ragnar Kjartansson)/艾未未/坂 茂(Shigeru Ban)
朱德群百歲誕辰 特別報導:
香港佳士得拍賣朱德群作品TOP 10排行榜 030 ◎編輯部
062 專輯:
Coding 悟/語 ◎林志鴻
064 梭機編碼 赫拉.容格里斯的織紋記檔 ◎賴志婷 070 幻域中的夢土 席琳.納莎「我將再次向太陽致敬」特展 ◎周亞澄 076 詭態與奇觀 李昢的陰性怪物劇場 ◎周亞澄
建築焦點 112 人之所需,尺度所依 2021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安妮.拉卡頓與讓-菲力 浦.瓦薩爾 ◎林純雅
建築觀點 118 擁戴象徵主義的丹妮絲.史考特.布朗 ◎黃健敏
茶葉與茶器收藏運用 120 啜飲柔味深 茶罐藏茶藏水兩相宜 ◎池宗憲
建築與空間設計巡禮 ◎Jade Hong 122 海口雲洞圖書館 123 探尋建築與自然完美共存的可能性
藝術家工作室 080 藝術在萬物中生長 《藝術收藏┼設計》專訪藝術家陳彧君 ◎許玉鈴
藝術視界 090 台灣現代藝術發展歷程縮影 白石畫廊「藝/牆之佮」展 ◎翁境優
設計焦點 092 誤解與善譯(意),翻譯如何設計? 專訪多明尼克.陳,談東京21_21設計中心「翻譯展」 ◎邱馨慧
影像美學 102 素人攝影,一種另類影像創作 ◎鄭元智
工藝典藏
124 上海維多利亞風格宅邸的感性美學參照 125 東京表參道上的巨型化妝箱
創意萬象 ◎林志鴻 126 數據廟─匯聚相信的力量 127 亞洲風味的美學家/常玉感官體驗展 128 Daniel Wong跨界手繪藝術/匠心切割非凡美鑽 /春茶敘 茗品藝術 129 「游牧物件」旅行家具系列/詹朴發表2021年 秋冬主題「夢中搜查令」
藝想創見 130 行於海天之際的法國文化地標 讓.莫拉爾於諾曼地號處女航的影像紀錄 ◎林志鴻
106 思古悟今,藏藝奧義 夢蝶軒藏品「黃金的藝術─三千年華夏珍藏展」 ◎洪昱溱
廣 告 索 引 景薰樓國際藝術拍賣有限公司 封面裡 / 形而上畫廊 3 / 華梵大學美術與文創學系 5 今日美術館 封底裡 / 林家藝廊 封底
臺北市立美術館 「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 塩田千春是以柏林為據點,現今活躍於世界舞台的藝術家。 「顫動的靈魂」,精確點出藝術家無法言喻的內心衝擊,以及她 希冀傳達這份洶湧感受的渴望。鑒於今日一切變化十分急速,價 值體系也正不斷遞嬗,整個社會賴以安身的堅實觀點似乎已然消 失,藉由塩田作品的深刻、敏銳,及其本質上引發共鳴的特性, 本次展出能在我們質詰這個世界之際,提供一股不可或缺的重要 力量。其中,由紅線或黑線交纏而成、鋪天蓋地貫串整個空間的 大型裝置,可以說是塩田的代表系列。這些作品的底蘊,來自藝 術家始終關注的生與死,千絲萬縷勾勒出無法計數的線條,不僅 暗指各式各樣的事物與錯綜複雜的連結,同時也在召喚我們思索 存在的奧義。此展覽是藝術家塩田千春舉辦迄今規模最大的個 展,展期自5月1日 至8月29日。展出 作品共計一百多 件,從90年代的早
塩田千春作品〈不確定的旅程〉 金屬框、紅毛線 尺寸依空間而定 2016 / 2019;「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展出現場,東京森美術館,2019;攝影 |Sunhi Mang 圖版提供|東京森美術館
期創作直到近期, 除了大型裝置之外,另外包括雕塑、行為藝術錄像、攝影、素描,以及舞台設計相關圖 稿,全面性介紹她橫跨二十五年的藝術生涯。
景薰樓2021春季拍賣盛會 經典呈獻 2021年景薰樓春季拍賣會將於6月13日於台北富邦國際會議中心盛大舉槌。廣集台灣前 輩藝術家、旅外華人及海外大師的藝術作品及水墨書畫,極為豐富,可見台灣畫家洪瑞 麟、張義雄、張萬傳、李梅樹、李石樵、陳景容等經典作品。今年適逢席德進逝世四十 週年,景薰樓特規劃席老晚年作品專拍,本次焦點拍品為從未露面的大型水彩作品〈武 陵風景〉95×217cm、〈曲冰山峽〉68×135cm等十二件精彩畫作。經典藝術方面有王 攀元油畫水彩書畫專輯、楊識宏、黃銘哲、曾茂煌;旅外華人藝術家則有陳蔭羆、趙無 極、朱德群、劉其偉等。近現代水墨書畫如鄭善禧、江兆申書法、李義弘、張大千、李 奇茂等。立體雕塑則有朱銘太極系列,而亞洲當代潮物六角彩子、奈良美智版畫、丹尼 爾.阿瑟姆及印尼藝術家Ronald Apriyan等人之作顯現年輕活力潮流化。(文/景薰樓國際藝 席德進 曲冰山峽 水彩紙本 93×54cm 1978
術拍賣中心)
形而上畫廊「如果有一天⋯」Part II 形而上畫廊奇思幻想聯展「如果有一天⋯」Part II 在藝術家陣容中,加入了陸 先銘、姜錫炫和Gary Baseman的作品。包括權奇秀、崔旴嵐、天野喜孝、金昌 烈、廖堉安、耿晧剛、張堂龲、連建興、曾慶熙、譚國智,共十三位國內外藝 術家海闊天空的想像,將展覽織就成一場後現代的憧憬,展期自4月16日至5月16 日。廖堉安的異想是個砰然巨響,脫離常軌的生活像是夢魘,也是哭笑不得的人 生裡幽默的撫慰與療癒。陸先銘的南柯一夢,撫過了榕樹世紀的容顏,從嫩芽初 綻到盤根錯節,每一個樹皮的紋路都寫著記憶的節奏;姜錫炫以輕描淡寫的塗 Gary Baseman 渴望而死 壓克力畫布木板 68.6×116.8cm 2007
鴉,預言著未來的世界;Gary Baseman的失樂園直指純善和邪惡並存的世界,天 使即惡魔即藝術家自身的投射,不需偽裝掩飾,醜陋其實是美麗的自我救贖,純 潔的暴力驚悚成似真似假的夢境,欲醒猶流連。(整輯/翁境優) 藝術收藏 設計
7
徐悲鴻鉅作〈奴隸與獅〉亞洲藝術品史上最高估價 香港佳士得推出的鉅作〈奴隸與獅〉是徐悲鴻最具重要性 與代表性的名作之一,也是私人藏家手中尺幅最大的徐悲鴻 油畫。本作品流傳有序,有數個重要展覽及出版紀錄,包括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徐悲鴻在南洋」大展,新加坡美術館出 版的《徐悲鴻在南洋》,以及北京徐悲鴻紀念館的《中國藝 術巨匠徐悲鴻》。與此作同年(1924 年)所創作的素描草 圖藏於北京徐悲鴻紀念館。2006年在佳士得香港以5300萬港 幣創下中國油畫拍賣紀錄。徐悲鴻是中國現實主義繪畫一代 宗師、中國現代美術教育奠基人,〈奴隸與獅〉是徐悲鴻藝 術生涯第一幅主題性繪畫作品,歷史價值極高。其主題性油 畫極為罕見,市場上有史以來出現不超過六件。本作品預 估價為3億5000萬至4億5000萬,是史上估價最高的亞洲藝術 品,並將於香港二十及二十一世紀藝術晚間拍賣後,以單件 作品專場形式拍賣。 徐悲鴻 奴隸與獅 油彩畫布 123.3×152.8cm 1924 Courtesy of Christie's
朱德群作品〈盛世雪〉刷新最高拍賣價紀錄 香港蘇富比現代藝術夜拍領銜拍品─朱德群作品〈盛世雪〉於4月 18日歷時二十分鐘,在四名競標者超過七十口競價後,以2億2900萬港 幣成交,為預估價的將近三倍,成為朱德群拍賣成交紀錄中最高價的作 品,也讓蘇富比拍賣連續兩年刷新了朱德群的最高價紀錄。朱德群的 「雪景系列」誕生於1985年,列取材自阿爾卑斯山,巨幅多聯屏僅有八 組,〈盛世雪〉是唯二的雪景三聯屏之一,亦是唯一從私人藏家手中割 愛亮相拍場之雪景三聯屏。本作為該系列奠定經典,在1986年作品誕生 後,隨即被送往法國普里瓦斯(Privas)參與藝術家個展。因此罕有地 被攝於當年藝術家出席開幕式的珍貴照片中。〈盛世雪〉再次亮相已是 2009年,其時適逢蘇州博物館成立五十週年,該館特邀朱德群親自遴選 包括本作在內的多幅重要作品出展,足見藝術家對本作的珍視程度。
梵谷 蒙馬特街景 油彩畫布 46.1×61.3cm 1887 Vincent van Gogh, Scène de rue à Montmartre/Montmartre Street Scene (Impasse des Deux Frères et le Moulin à Poivre), oil on canvas, 46.1×61.3cm, 1887. Courtesy of Sotheby’s.
英國第二大富豪家族 以1300萬歐元購得梵谷作品 西蒙和大衛.魯本兄弟(Simon and David Reuben)現為 全球領先、極其富有的房地產開發商之列。根據《星期日 泰晤士報》富豪榜,魯本家族是英國的第二大富豪家族, 身家為160億英鎊,但他們極為慎重,不算是家喻戶曉的 名字。魯本家族的藝術品收藏主要是由西蒙的女兒麗莎 (Lisa)經營,她曾就讀蘇富比藝術學院,並曾就職於倫 敦蘇富比。在3月底蘇富比的印象派與現代藝術夜間拍賣 中,麗莎透過倫敦蘇富比代表匿名競標梵谷作品〈蒙馬 特街景〉,價格飆升至遠高於500萬至800萬歐元的估價, 最終以1300萬成交。魯本家族的收藏中有許多20世紀藝術 品,包括莫迪里亞尼、安迪.沃荷、巴斯奇亞,還有近 期收藏的諾曼.洛克威爾以及魯道夫.斯丁格爾作品。 朱德群 盛世雪 油彩畫布(三聯屏) 193×384.7cm 1986 Courtesy of Sotheby’s.
8
(整輯/翁境優)
藝想.創見
Explorer
藝想.創見
Explorer
行於海天之際的法國文化地標 讓.莫拉爾於諾曼地號處女航的影像紀錄 │林志鴻 圖版提供│Louis Vuitton
撰文
讓.莫拉爾於諾曼地號處女航所留下的影像紀錄
1930年代,讓.莫拉爾(Jean Moral)由戶外取景的眼界,翻新了時尚攝影的構圖。承續 了匈牙利攝影師馬丁.蒙卡奇(Martin Munkácsi)流連於街景印象的拍攝手法,莫拉爾的 影像風格深深影響了理查.亞維東(Richard Avedon)、鮑伯.理查森(Bob Richardson)等 寫實時尚攝影的後繼之輩。 1933年,《哈潑時尚》(Harper’s Bazaar)聘任莫拉爾拍攝巴黎的時裝主題,他一反巴黎 高級訂製時裝屋室內取鏡的模式,帶著衣著光鮮、儀態優雅的模特兒走上街頭,那些充滿 活力、面帶微笑的巴黎女子形象,一新大眾耳目,與高級訂製服的精緻工藝形成了鮮明的 對比。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莫拉爾以受到戰事波及的頹圮巴黎街道作為拍攝背景,成為 20世紀服裝史極為珍貴的影像史料。莫拉爾在前往坎城避難時,結識了畢卡比亞(Francis Picabia),受其鼓勵而重拾畫筆。 莫拉爾的影像在二戰期間代表著追求自由的不羈靈魂,其鏡頭取景所及,從巴黎街頭、 大西洋海岸到阿爾卑斯山,留下了戰時拮据現實之外的浪漫懷想。攝影與熱愛旅遊的靈魂 可謂天生絕配,也是路易威登品牌基因中「與藝術共同上路」的絕佳寫照,「時尚眼」 (Fashion Eye)攝影系列取得讓.莫拉爾於1934至1935年為《哈潑時尚》登上諾曼地號郵輪 拍攝影像的出版授權。當年,諾曼地號郵輪的面世,取代了備受轟炸的地景,成為象徵法 國精神的海上文化地標,而莫拉爾於諾曼地號處女航所留下的影像紀錄,無疑一掃戰亂的 愁苦與悲患。
130
朱德群 融合中西文化的抒情抽象繪畫大師 │廖瓊芳(Jasmine LIAO) 圖版提供│朱德群基金會(Fondation CHU Teh-Chun)
撰文.攝影
知
名的「留法三劍客」藝術家吳冠中、朱德群與趙無極,彼此相知相惜。法國稱朱德群為「將東方藝術的細膩與 西方繪畫的濃烈,融匯最成功的畫家」,他以獨特的風格,將中國傳統繪畫與西方抽象藝術相結合,在繪畫、
音樂和詩歌的精妙融合中,突破了真實與虛幻的界限。 1997年,朱德群當選為法蘭西藝術院(Académie des Beaux-arts de l'Institut de France)終身院士,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 華裔藝術家。朱德群的好友,詩人、散文家暨小說家程抱一曾說:「朱德群是他這一代畫家中唯一一個在尋求兩種文 化共生的過程中能達到如此深層程度的畫家。」朱德群的傳統中國畫,通過描述人與自然的和諧來詮釋他的思想和情 感。自從1955年移居巴黎,他擺脫了形式上的象徵主義,用豐富的調色板來豐富自己的色彩,並將色彩和光線融入畫 作當中。 為了紀念其百年誕辰,朱德群基金會(Fondation CHU Teh-Chun)拍攝了一部追溯其生平的紀錄片《朱德群》,紀 錄片由克里斯托夫.豐塞卡(Christophe Fonseca)執導,而作為朱德群百年誕辰誌慶,朱德群基金會也規畫舉辦全球 大型巡迴展覽。
朱德群生於1920年農曆10月24日,原名朱德萃,上有兩個哥 哥。他自五、六歲在家族成立的私塾學識字、寫書法、背唐詩, 私塾的老師是朱氏家族中與父親年紀相仿、中過秀才的堂哥。朱 德群的父親、爺爺都是中醫師,是江蘇古城蕭縣白土鎮的文人仕 紳,父親朱禹成不但收藏書畫,自己也畫國畫、寫書法。每一 年,父親會將幾個沉重的大樟木箱抬出來,小心翼翼地將一個個 卷軸攤開來曬太陽、去霉味,成為朱家看畫展的日子。年幼的朱 德萃對於畫家是誰並不清楚也不太在意,他只知道這些都是幾百 年前大畫家的作品,有些畫在絹上、有些畫在紙上,有些灰暗暗 的,也有青綠珠紅等鮮豔到讓他無法想像那是有著幾百年歷史的 老東西。後來他知道那些是董其昌、陳洪綬、仇英、唐伯虎、查 士標等人的作品。 1953年朱德群於台北與張道藩、蔣碧薇、闕明德合影© Fondation
CHU Teh-Chun
朱德萃家中對街有位畫師,人稱張師傅,閒時,男孩喜歡看張 師傅拿著鮮豔濃烈的顏色畫門神、財神,來拿畫的人總是高高興 興地取走。張師傅雖然又老又瘸,但是他的筆可以替人驅邪求 財,在朱德萃幼小的心靈中,畫畫成了件神聖的事。 他六歲進入蕭縣縣立實驗小學,和兩位哥哥一起接受新式的國 民教育。父親相當重視三個孩子的教育,從白土鎮到蕭縣縣城有 一段路程,並且必須經過山路,途中常有土匪打劫,朱家三兄弟 平常住校,週末才回到家裡。父親親自接送三個小孩,為了自 保,腰間還配戴土槍。 假日在家,朱德萃在私塾繼續學習書法,當時堂哥教的是正 楷,但是他喜歡自己偷偷練習草書,尤其喜歡王羲之的草字訣,
1954年朱德群於台北中山堂舉行首次個展,與參訪貴賓黃少谷合影 © Fondation CHU Teh-Chun
14
1974年朱德群於工作室中作畫的情景© Fondation CHU Teh-Chun
藝術收藏 設計
15
油彩與菲林的相遇 法蘭西斯.培根與彼得.比爾德的友誼及創作 │游騰緯 圖版提供│ORDOVAS
撰文
法
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過世後, 人們在他的工作室地上發現數百張照片
─非洲草原與野生動物、死亡的大象、帥 氣男子的鏡中自拍半身像。提到帥氣的男子, 難免令人猜想是否為他知名的戀人喬治.戴爾 (George Dyer),不過這些作品的創作者與影 中人,其實是他的好友─美國攝影師彼得. 比爾德(Peter Beard)。
倫敦奧多瓦斯畫廊(Ordovas)舉辦「野性人生:法蘭
覽中的第一場。比爾德的妻子(Nejma Beard)與培根遺產
西斯.培根與彼得.比爾德」(Wild Life: Francis Bacon and
基金會研究員普瑞特莉絲(Sophie Pretorius)曾於2018年
Peter Beard)展覽,首度將兩位藝術家相互影響的創作並
12月造訪紐約奧多瓦斯畫廊欣賞「培根的女人」(Bacon's
列呈現。藝廊主人奧多瓦斯(Pilar Ordovas)表示,這場
Women)畫展。奧多瓦斯與她們談及比爾德與培根的友
展覽籌備已久,是倫敦與紐約奧多瓦斯畫廊比爾德系列展
誼,並於隔年年初參觀比爾德檔案館,注意到與培根相關 的檔案,因而開始以兩人的往來策 畫展覽。由於培根以比爾德為靈感 的創作多為私人收藏,相較於他與 戴爾轟轟烈烈的愛戀與大量公開的 相關作品,這段友誼是培根較不為 人知的面向。藉由「野性人生」展 覽,我們重返20世紀,爬梳兩人與 非洲的淵源,以及他們相互牽引的 創作軌跡。
比爾德與非洲 1938年比爾德生於紐約,家族因 興建鐵路與販賣菸草致富,自幼浸 淫於祖父豐富的藝術收藏之中。他 很小就養成寫日記的習慣,書頁之 間保存的不只是文字,還有馬尾、 獸皮、昆蟲、土壤、血液等;此
34
外,祖母給了他人生第一台福倫達相機(Voightländer),
(The End of the Game: Last Word from Paradise)出版,隨
為日記增添更多素材。這種拼貼式日記成為他日後相當重
即引起眾人矚目,至今仍是非洲自然攝影的經典。這本攝
要的創作靈感與模式。
影集更像是圖文集,體現了比爾德獨特的日記風格,除了
非洲的動物很早就在比爾德的人生裡登場。在紐約美國
攝影作品與個人書寫,還添加歷史文本、手寫字跡、插圖
自然史博物館艾克萊非洲哺乳動物廳(Akeley Hall of African
等元素。以類似日記的形式出版關於非洲的作品有其傳
Mammals)黑暗的展場裡,年少的比爾德開始反思人類與
統,日記曾經是歐洲人探索非洲的重要工具,也是創作者
動物的關係。17歲時,他與達爾文的外孫昆汀‧凱恩斯
的養分,康拉德的《黑暗之心》便是由日記發想而成,而
(Quentin Keynes)一同前往非洲東南部,整個夏天都在荒
榮格心理分析中的「陰影」(shadow)則是他於1925年前
野中拍攝迷人的生物。1957年進入耶魯大學攻讀醫學,在
往東非探險時在日記中推敲的成果。比爾德身為具有書寫
一門關於族群動態學的課程中,比爾德提出了一項假設:
日記習慣的旅行者,雖然延續歐洲傳統,但超越前輩單調
人類其實是這世界上最主要的疾病。基於這個想法,他
的逐日文字記錄,並以此批判歐洲、自我審視。書中引用
放棄醫學轉而擁抱藝術,師事藝術史學家史考利(Vincent
英國作家帕特森(John Henry Patterson)與蘇格蘭獵人亨
Scully)、現代色彩學理論始祖亞伯斯(Joseph Albers),以
特(John Alexander Hunter)等人的文字,呈現白人對非洲
及普普藝術家林德涅(Richard Lindner)。攝影成為他反映
環境的侵害與剝削,搭配火車穿越草原、獵人與獵物合影
生活與人類社會的工具,俊俏的外貌使得他在紐約上流社
的影像,宛如一份犯罪報告書,無怪乎他在初版的前言中
會無往不利,以時尚與紀實攝影師著稱。1960年代初,比
提到,這項計畫「原先的想像是求婚紀事,卻成為暴力記
爾德返回非洲深入探索,途中閱讀卡倫.布利克森(Karen
錄。」
Blixen)的《遠離非洲》(Out of Africa)而深受感動,後來 透過表親美國製片人希爾(Jerome Hill)結識布利克森,並
培根與非洲
在她的引領下著手進行野生動物與狩獵的拍攝計畫。
培根所接觸的非洲,就地理位置與政治環境而言較為
1965年,比爾德的《狩獵的盡頭:來自天堂的遺言》
平易近人,屬於一般遊客就能抵達的角落。培根對北非
彼得.比爾德 「亡象」攝影系列 作品 Peter Beard, ICP Dead Elephant, 1971-1972/1977 © The Estate of Peter Beard 法蘭西
斯.培根與彼得. 比爾德合影於1972 年「亡象訪問」期 間 F rancis Bacon and Peter Beard photographed during 'The Dead Elephant Interviews', 1972
法蘭西斯.培 根與彼得.比爾 德合影於1970年 代 Francis Bacon and Peter Beard photographed in the 1970s
藝術收藏 設計
35
對歷史的自省與責任 荷蘭國家博物館「奴隸制度」展 │林芝禾 圖版提供│Rijksmuseum
撰文
荷
蘭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成立於1798年,向觀眾展示從13世紀至今約八百年的荷蘭歷史,目標是透過展覽 敘事來凝聚國家認同。最具代表性的收藏包含林布蘭特(Rembrandt van Rijn)的〈夜巡〉(Night Watch)和維
梅爾(Johannes Vermeer)的〈倒牛奶的女僕〉(The Milkmaid)等17世紀荷蘭大師的繪畫。在近幾年歐美博物館紛紛 在人事與展覽策畫上推動為藏品「解殖」(decolonization)的風潮中,荷蘭國家博物館在2017年2月正式公告以「奴 隸制度」(Slavery)為主題的展覽企畫,在經過四年的努力後,展覽於2021年春季登場。在本文寫作當下,博物館因 防疫因素而關閉至4月20日,展覽日期有待進一步公布。
1
2 3 4
扎克里亞斯.瓦根那 累西 腓的奴隸市場 約1637-1641 Zacharias Wagener, The slave market in Recife, c.1637-1641 荷屬西 印度公司製作的文件盒,盒蓋 上描繪了黃金、象牙與奴隸貿 易。 Jean Saint (attributed to), Box Depicting the Trade in Ivory, Gold and People Carried out by the Dutch West India Company (WIC) in Africa, Presented to Stadtholder Willem IV 設計用於拘束數名奴隸的腳 鐐 Anonymous, Foot stocks designed for the constraint of multiple enslaved people, with 6 separate shackles, c. 1600–1800, Rijksmuseum, gift from Mr J.W. de Keijzer 銅製項圈 Brass collar, 1689. This neck band was originally categorized as a dog collar, but was possibly worn by a human being
以瓦莉卡.史莫德斯(Valika Smeulders)為首的策展團隊強調自17世紀啟始、橫跨 二百五十年的殖民歷史對於荷蘭社會的形成與演變有著極為重大的影響,而奴隸制度更 是殖民時期維持統治與獲取利益的基石。奴隸販運所造成的後果跨越歐、美、亞、非四 大洲,使得長達數世代的人們遭受難以想像的苦難與制度性的不平等待遇。認知到荷蘭 過去在國家史方面並未對這段歷史進行充分的反思,展覽訴說十個奴隸制度中的真實故 事,介紹身為奴隸者、從奴隸制中獲利者、反抗者,以及解放者的故事,檢視他們在奴 隸系統中的位置、生活樣貌,並探討他們在當時是否可能有別的選擇。除了荷蘭國內博 物館的館藏之外,合作機構包括大英博物館、丹麥國家美術館、南非的國家檔案館與伊 茲科(Iziko)博物館聯盟、位於加勒比海的聖尤斯特歇斯(St Eustatius)歷史基金會,以 及庫拉索(Curaçao)的考古與人類學記憶管理組織 (NAAM)。
40
「奴隸制度」展刻意避免從經濟的 角度來解讀奴隸史,聚焦於奴隸制度 中的真實人物與他們的故事。這樣的 做法使得博物館的策展人與工作人員 必須走出館外,對現代社會中奴隸史 的影響與遺緒進行深入的研究。博物 館特地聘請了奴隸史與殖民史相關領 域的專家組建智庫,更邀請藝術家依 個人背景與奴隸制的關聯進行創作。 在展品的尋找與選擇過程中,原本以 為館藏缺乏相關作品的荷蘭國家博物 館也重新審視藏品,發覺過去以歐洲 白人為中心的視角看來,與奴隸制度 無關的繪畫與器物,其實處處都有奴 隸的身影。 據傳由尚.聖特(Jean Saint)在 1749年製作的文件盒即是一個從奴隸 史的角度重新檢視館藏的例子。這個 由玳瑁和黃金組成的華麗文件盒,是 西印度公司獻給尼德蘭聯省執政威廉 四世的禮物,盒中放著正式交予威廉 四世西印度公司最高決策權的文件。 過去,這個盒子都被形容為「執政者 鍾愛的洛可可風格代表物件」,盒蓋 上圖像的內容並未得到任何關注。仔 細觀察圖像,我們可以看到畫面的中 央是一塊未經精煉的金礦,靠坐在金 礦上的是羅馬神話中的貿易之神墨丘 利(Mercury),金塊右邊的人物們 正在挖掘與淘洗金礦,左邊的男子扛 著巨大的象牙,他的身後則是人口販 賣的場景。這個盒子不僅是洛可可風 格的裝飾品,盒蓋上的畫面更描繪了 當時西印度公司在西非的主要獲利方 式──黃金、象牙與奴隸貿易。由此 可知,荷蘭國家博物館的館藏其實不 乏與奴隸制度相關的作品,只是過往 觀看它們的方式使得奴隸的存在被隱 沒在歷史敘事之中。 展覽從名為朱奧(João)的奴隸的 故事開始,介紹17世紀歐洲海上強權 在巴西的競爭與殖民歷史。在西印 度公司任職的扎克里亞斯.瓦根那
藝術收藏 設計
41
2020年百大權力榜 重省藝術機制與權力生態(下) │林志鴻、翁境優
整輯
2020年,世界秩序迎來不可忽視的巨變:Covid-19全面翻轉了人類的生活方式,與此同時,關於種 族、性別的反省與抗爭,經過長久的醞釀沉積,也在網路社群、抗爭街頭延燒開來。在未來的歷史 上,2020必定是令人難忘的一年,而這也如實反映在《ArtReview》於2020年末公布的藝術界百大 權力榜─高踞榜上的不僅是傳統上的坐擁政經勢力者,可以看見這顯然不是一份那麼「白」的名 單,上榜者的創作、實踐及撰述更與社會動向緊密牽繫。「power」所指,在這份頗具時代轉折意 味的榜單裡,或許也是對既有權力的改寫,其中占據第一位與第四位的「Black Lives Matter」及 「#Metoo」,更是以人權理念試圖顛覆僵固與沉痾的重要手勢。榜上的名字幾乎無一不在宣告,2020 年之後,人類將寫下歷史新頁,藝術界自然也無法等閒以待。
No.61 坎蒂絲.霍普金斯 Candice Hopkins 策展人坎蒂絲.霍普金斯是加拿大領土育空地區卡克羅/ 塔吉什(Carcross / Tagish)的原住民,長年推動土著藝術 與思想。2019年,她以「親屬關係」(kinship)為主題策 劃多倫多雙年展,並於2019年威尼斯雙年展為加拿大館策 展呈現因紐特族人伊蘇瑪(Isuma)藝術小組的錄像作品。 由坎蒂絲.霍普金斯與狄倫.羅賓遜(Dylan Robinson) 共同為「獨立策展人國際聯盟」(Independent Curators International)策畫、交融了委託創作、歷史文物與表演的 「聲音:分為五個章節的展覽」(Soundings: An Exhibition in Five Parts),分別在俄亥俄州凱尼恩學院(Kenyon College) 的岡德畫廊(Gund Gallery)、溫哥華的莫里斯與海倫.貝 爾金美術館(Morris and Helen Belkin Art Gallery)及安大略 省基奇納(Kitchener)的基奇納─滑鐵盧藝術館(KitchenerWaterloo Ar t Gallery)等地展出。霍普金高聲疾呼推倒殖 民時代雕像之舉,她與搭檔雷文.查孔(Raven Chacon) 在美國新墨西哥州阿布奎基(Albuquerque)成立的「閒置 洛瑪斯」(Off Lomas)雕塑公園,為公共藝術提供了另一 種思維,他們在2020年舉辦的「大快朵頤狂歡節」(Edible Carnival)上展出了動態裝置作品。 坎蒂絲.霍普金斯(Photo: Anya Chibis)
46
Power 100 2020
No.62 韓炳哲 Byung-Chul Han 原在首爾學習冶金學,隨後於德國弗萊堡及慕尼黑研讀哲學、德國文學與神學的 韓裔德國學者韓炳哲,融通東、西方的哲學傳統,參照西方世界與過去和現實之 間的脫節,藉以對應檢視當下社會的病態,含括了諸如憂鬱症、倦怠、注意力不 足過動症(ADHD),以及人們日常生活受到大數據及山寨文化影響等主題,著 作包括《暴力地誌學》、《倦怠社會》、《愛欲的垂死掙扎》、《一窩蜂:數位 的觀點》等。對於韓炳哲而言,過度生產、過度表現和過度溝通所引發的淺薄關 注力,需要透過深度的沉思予以彌補。儘管他的批判之見極具諷刺意味,但其格 言化、標語式寫作風格,深刻對應著社交媒體時代的生態。韓炳哲於2020年3月 23日德國《世界報》(Die Welt)與西班牙《國家報》(El País)發表專文,探討 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的危機下,亞洲國家的表現為何遠較西方優越,獲得輿 論極大迴響。
韓炳哲
No.63 田霏宇 Philip Tinari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UCCA)館長田霏宇第一次聽說「COVID-19」是在瑞士 滑雪勝地達沃斯(Davos)的滑雪纜車上,這可能透露了一些與其生活圈相關的 訊息。當新冠肺炎蔓延全球時,與武漢相距一千一百公里、位於北京的尤倫斯 當代藝術中心得以在5月重新開放,法醫建築(Forensic Architecture)、楊福東與 皮耶.雨格(Pierre Huyghe)等藝術家共同參展的「緊急中的沉思」(Meditations in an Emergency)巧妙地定調了2020年的展覽主題─日常生活、身體與生物 政治、人與動物的二分法、遷徙與邊界,及資訊景觀。相對於「新冠肺炎將終 結藝術生態榮景」的觀點,田霏宇並不認同,他預期2021年7月的安迪.沃荷 (Andy Warhol)展演將會重現2019年畢卡索展覽(展覽開幕後十五天達十三萬 四千人次的參觀紀錄)的盛況,而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也將於上海開設分館。 田霏宇(Photo © UCCA)
No.64 勞倫斯.何浦林 Lorenz Helbling 一如多數的中國大陸畫廊,勞倫斯.何浦林創辦於上海的香格納畫廊在新冠肺炎 疫情肆虐的一年,採取較為保守的營運策略,他在上海、北京與新加坡的四間畫 廊關閉了幾個月,而上海的香格納在蓄滿能量後,從休眠狀態中脫穎而出,2020 年最後一季的展覽計畫,成為藝術界的話題焦點,包括薛松在寶龍美術館、楊振 中在仁廬、張恩利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朱加在Modern Art Base、楊福東在昊 美術館,這些香格納畫廊代理的藝術家展覽都在同一個月裡發生。但是,香格納 並不只關注特定年齡層的男性藝術家,在上的香格納M50空間裡,「土星照命」 是秦晉、陳丹笛子、林鈺玘等三名來自廣州的年輕女性藝術家聯展,顯見何浦林 支持新世代創作的承諾。 勞倫斯.何浦林(Photo: Robert Bellamy)
藝術收藏 設計
47
企畫
賴 │志婷、周亞澄
林 │志鴻
│Gropius Bau
撰文
圖版提供
赫拉.容格里斯2017年作品〈上下倒置─檢閱檔案〉Hella Jongerius, Jongerius w rend der Installation Upside Down – Reading the Archive, 2017. Hella Jongerius / VG Bild-Kunst, Bonn. Courtesy: Die Neue Sammlung, Munich. Photo: Roel van Tour 赫拉.容格里斯2019年作品〈無縫織機〉Hella Jongerius, Seamless Loom, 2019. Hella Jongerius / VG Bild-Kunst, Bonn. Courtesy: Lafayette
62
藝術收藏 設計
63
藝術在萬物中生長 《藝術收藏+設計》專訪藝術家陳彧君 |許玉鈴 圖版提供|陳彧君工作室
撰文
樹
木、溪流、古厝及家族照片,在陳彧君的生命中是日常的存在, 在他的作品中則是用以呈現他思想的媒介。陳彧君認為藝術作品
必須具備一種真實感,對應創作者的自我以及所處時代。與家鄉莆田連 結的「木蘭溪計畫」是他藝術創作的一個起點,經歷十餘年的探索後, 他重新回到這個對應自我經歷的關鍵點,思索自己的未來。
80
在老家磚牆外的馬賽克,是陳彧君記憶中一種 熟悉又混合著家鄉情感的圖樣,它反應了福建僑 鄉莆田的人文,也是時代與環境變化中一個可以 讓藝術家反思自我的參照點。 2007年,陳彧君與兄長陳彧凡合作的「木蘭溪 計畫」,將他們藝術創作的焦點轉向自我經驗與 家鄉人文的探索,兩人從各自角度出發,共議作 品呈現形式。後續則是在這個基礎上,分別發展 自己的創作系列。這一條從家鄉門口流過的「木 蘭溪」,也由此轉化為不同形式,穿行於陳彧君 的故事中。在2020年,陳彧君以網路直播形式重 返「木蘭溪」,從另一個視角探究這個與他自我 經歷相關的生發點,並以此展望自己在新時代前 進的方向。 學習繪畫專業的陳彧君,對於藝術創作的形式 與媒介始終抱持著開放的態度,他認為重要的是 作品與自我的連結,而這種心理感受可以透過不 同媒介轉化,藝術也可以在現實萬物中體現。他 用類似於馬賽克的拼貼形式創作「亞洲地圖」系 列,收集從家鄉砍下的木頭與老物件當作裝置的 素材,也嘗試結合3D列印技術進行創作。「最核 心的不是技術,是跟你共構的部分,是唯一的、 當下的。這是要思考的東西。」陳彧君表示。藝 術創作與人都是隨著時代變化持續生長,會將新 的、舊的和不明確的東西融合,經歷幾次歸整復位,最終在藝術家的操控下完成作品。 就如同他以拼貼手法進行的創作,隨著時間推進持續加上新的東西,有時可以做延伸, 有時是覆蓋或錯層疊加,也可以因應不同主題做視覺及結構的調整。陳彧君選擇的素材都
7
1 2 4 3 5
6
陳彧君 - 陳彧君工作室 陳彧君創作狀態
藝術收藏 設計
81
台灣現代藝術發展歷程縮影 白石畫廊「藝/牆之佮」展 |翁境優 圖版提供|白石畫廊
撰文
& 白石畫廊「藝/牆之佮」展場空間
90
白石畫廊落腳台灣已經四年,位於內湖的空間由隈研吾
館長的石瑞仁擔任策展人,藉此推介台灣當代藝術文化。
所設計,可見其用心。畫廊自落成以來持續深耕,帶著畫
作為白石畫廊第一檔臺灣當代藝術的展覽,石瑞仁希望
廊的主力日本藝術家,透過媒合藝術品與藏家,與台灣的
以較為宏觀且具全面性,並能概括有代表性的藝術家的脈
藝術收藏圈磨合。在一檔接一檔的展覽中做出了成果,也
絡進行闡述。站在策展的角度,讓參觀者對台灣的當代藝
做足了經營臺灣藝術家的準備,也相信以臺灣藝術家為主
術有概括的認識是此次的目標。石瑞仁選擇聚焦於80年代
軸的展覽是眾多人所期待的。於是在四週年慶特展之時,
起,自美術館機制逐漸成形的環境之下,隨著現代藝術專
邀請熟悉臺灣現當代藝術發展歷程、曾任臺北當代美術館
屬的展場空間的出現,活躍至今的十八位藝術家。其中大
致能分成三個範疇,分別為在美術館、畫廊以及替代空間
本次展覽的十八位藝術家為:江賢二、陳張莉、莊普、
的領域中,舉足輕重的藝術家們。他們的創作在臺灣藝術
黃銘哲、黎志文、盧明德、賴純純、蘇旺伸、薛保瑕、葉
史的創新、實驗之路上有著代表性意義。
子奇、李明則、鄭麗雲、林鴻文、袁廣鳴、侯玉書、彭弘
自80年代起,所謂專職藝術家日益增加,除了有國內各
智、紀嘉華、姚瑞中(依出生年月排序)。江賢二作品
個藝術院、校畢業的,還開始有國外留學回臺的藝術家一
〈2020〉是為此展所完成的新作,以將近六公尺高的複合
起影響著藝術生態,當時剛起步的臺北市立美術館更是時
媒材及油彩呈現;莊普善於「讓媒材說話」,在紙上割開
代的關鍵推手。臺北市立美術館除了政府交辦的臺北市美
的幾何圖形及線條展示了紙質紋理,以印章取代畫筆的方
展,還舉辦了「現代水墨展」、「現代雕塑雙年展」以及
寸印畫,則將輕重緩急滲透在作品裡;袁廣鳴的創作如同
「現代繪畫新展望展」。三個展覽皆強調「現代」,實屬
「影像雕刻」,在重複的近百張攝影中,像雕刻似的將不
於美術館的「機構意志」。其中「現代繪畫新展望展」鼓
需要的去除,作品〈能量的風景-靜態 1/5〉完成了像是時
勵藝術家創作非傳統的繪畫、複合媒材的應用以及更大尺
空凝結、時間靜止似的墾丁海邊。本展覽的最後一場座談
幅的作品,提供牆面三公尺、地面三公尺的展示空間,也
將在5月15日舉辦,邀請藝術家袁廣鳴、侯玉書、彭弘智、
因此促生了許多「L形」的半立體、裝置式的作品。
姚瑞中,共同討論創作者與替代空間、美術館、畫廊,這
在現代美術館機制尚未完善的時代,藝術家通常只能依
三類空間及機制的遇合互動。
賴國展、省展,藉機獲得一小部分能展出作品的牆面。以 傳統媒材作為既定分類,有水墨、西畫、雕塑的區隔;以 學院之分,有師大、藝專等不同門派的競爭。臺北市立美
白石畫廊將於2021年5月22日至7月11日,舉辦前川強個展。作
術館創辦了各種現代藝術競賽展,鼓勵實驗性、裝置及跨
為日本戰後藝術團體「具體藝術協會」(又名具體派)重要成
界創作,打開了不同媒材、風格共同發展的新篇章。也因
員之一,前川強選取粗麻布為其創作主題與媒材,以創新方式
此在當時新美術館裡,新展覽裡獲獎的新明星藝術家們對
致力探索感知、物質的特質及抽象概念。將展出藝術家三十三
時代有關鍵性的影響力,也成為了現今藝壇的重量級人
件精選作品,梳理前川強於過去六十年創作生涯之風格變化,
物。「如果要談臺灣的藝術史,一定會提到的莊普、賴純
尤其以兩幅創於六十年代之作品最為重要。
純、盧明德等人就是在這樣的美術館時代現身的。」石瑞 仁說道。這代表著學院也逐漸在往實驗及創新的方向發 展,美術館作為民眾審美的據點,含納藝術創作的各種可 能性,也因此能持續擴充能量。 畫廊也是推動藝術經濟的要角,本次展覽的第二類即為 當時在畫廊產業中有所成就的藝術家們。在美術館及大專 院校擁有高度評價的藝術家,通常在畫廊及藝術市場上不 一定能即時地獲得同樣的高價。而當時在畫廊頗受藏家青 睞的藝術家,接續了70年代臺灣前輩畫家的鄉土主義,因 為主題、特色及形式恰好符合市場需求,經濟方面相當順 遂,得以自藝術市場所得的收入維持生計,例如黃銘哲、 蘇旺伸、李明則等人,無擔任教職,便可以專職藝術家維 生。 第三類則是在替代空間活躍的藝術家,所謂替代空間指 的是不同於一般美術館或商業畫廊的新興展覽場所。80年 代後出現的更多藝術作品不屬於油畫、西畫、國畫、書 法等較為傳統的分類,因此也無法進入當時的美術館主 展場。然而藝術品已趨向多元多樣,創作不僅限於傳統媒 材,形式不侷限於繪畫、水墨、雕塑的作品愈來愈多,跨 界的現代藝術無法被分類也不願被分類。位於臺北市立美 術館地下室空間的前衛實驗展應運而生,同時,賴純純 的SOCA現代藝術工作室、莊普的伊通公園、姚瑞中的非 常廟藝文空間等,這些以創新及實驗性作品為導向的空間 成為學殿的延伸,也是藝術家能相互激盪的場所。
前川強 無題 壓克力於縫紉粗麻布上 117.0×81.0 cm 2008 藝術收藏 設計
91
設計焦點
Design Focus
誤解與善譯(意),翻譯如何設計? 專訪多明尼克.陳,談東京21_21設計中心「翻譯展」 │邱馨慧 圖版提供│21_21 DESIGN SIGHT
撰文.攝影
作
為日本最重要的設計展館之一, 東京的21_21設計中心(21_21
DESIGN SIGHT)挑戰異文化衝擊交 融的世界中,關於設計的「翻譯」課 題。自2020年10月起舉辦為期近半年的 「翻譯展」(traNslationNs Understanding Misunderstanding),擔任展覽總監的是 活躍於科技媒體與藝術領域的法籍學 者多明尼克.陳(Dominique Chen), 1981在東京出生成長的他,也有著些許 台灣背景。他接受《藝術收藏+設計》 專訪,指出語言的多樣性,並非記號 和聲音的多樣性,而在於認識世界的 多樣性。他聯合谷歌創意研究室,於 本展發表翻譯裝置,命名為「Found In Translation」,相對於電影《愛情不必翻 譯》(Lost In Translation),或許可以理 解成「共情無須翻譯」。這個Zoom訪談 於2020年12月底以英語進行。
1
92
2
3
4
展覽視覺海報 展覽總監多明尼克.陳(Dominique Chen) 艾拉.法蘭切斯.桑德斯(Ella Frances Sanders)作品〈無法翻譯 的世界語言〉
問:參觀展覽之前,我們以為這是一個文學展。你如何連
被迫待在家裡,我們花很多時間看著螢幕、手機,過去已
結翻譯與設計?
經有許多研究是關於人們日常進行數位溝通的沮喪感,許
陳:我們一般不會將設計與翻譯做聯想,所以這可說是這
多人可能對手機和社交工具上癮,所以目前有很多與數位
個展覽的一大挑戰。談起我的背景,我成長的家庭使用多
工具相關的社會問題。
種語言,父親說七種語言,日語、法語、英語、中文的普
但同時,我們運用很多訊息交流,例如在推特上,人們
通話、台灣話、廣東話,還有越南話,其中許多是亞洲的
用強烈的文字互相攻擊,在許多不同的文化中。所以很自
語言。我只會說法語、英語和日語。在那樣的家庭環境
然的,這是有待解決的大問題,運用數位科技方式,同時
下,我總認為隨著使用的語種不同,溝通會有很大的改
去了解文化如何運作也是很重要的。我們不光是從科技
變。例如說日語時可以省略主詞,不需要說「我」,但說
著想,而是必須去了解如何用語言溝通,了解誤解是如何
法語或英語時,無法省略主詞,總是必須以「我」做為主
發生的,不論是用英語、日語或中文。所有這些問題都處
詞。這是技術上的不同,卻會影響對自我的感覺,以及對
於個別的文化背景。我不認為這類社會問題會有適用於全
談話的對象的感覺。這是我童年成長過程所學到的一件
世界的解決方法,但我們必須聚焦於每個我們所談論的文
事。
化,這時為了解不同文化間的異同,翻譯就發生作用了。
身為學者,我現在在東京任教,研究範疇大致是運用數
我們不能光想連結不同文化,也必須著眼於文化的不同,
位科技的溝通。在數位科技的環境也同樣,視溝通工具的
才能真正了解到溝通如何運作。
設計方式而定,例如設計一個聊天軟體,或類似社交網路
這是這個議題的一個文化面向,另一個關於翻譯的更有
系統,或設計一個部落格等任何形式。工具結構的設計,
趣的面向是,當談論起翻譯,我們總想如何創造出完美的
會導致差別很大的結果。所以連結科技和世界語言對我是
翻譯,準確無瑕的翻譯,但我知道這類完美翻譯並不存
很自然的事,可以透過改變,對與他人的溝通產生影響。
在。每次嘗試把什麼翻譯成另一種語言時,在翻譯之中總
問:你也是程式設計師嗎?
會喪失某部分意思。人們通常認為那是不好的,是必須避
陳:是的,我也是工程師。我大約在十二年前成立了自己
免的。但我個人更對那個部分感到興趣,對其他文化的不
的公司,經營這家網路科技創業公司,有點類似被迫學習
理解,因為那就是我們真正邂逅了一個新的文化形式,也
寫程式,所以也成了工程師。
可以說是一種新的文化價值。所以每當我們面對另一個不
問:所以是你的成長背景促使你關注翻譯與溝通的課題。
了解的文化的時候,我認為這是一個好兆頭,因為那是一
能不能舉出個別例子,比方碰到什麼困難,導致你尋求解
個參與的機會,跳入全新的世界,學習另一種價值,跳出
決之道?什麼難題,促使你聚焦於溝通議題?
原有的框架。這是這個翻譯展的一個很重要的面向。
陳:在溝通之中的確存在著許多問題,特別是當今的社
問:這是一種很正向的態度面對未知的事物和世界。透過
會。在我的專業領域中,我研究數位工具,例如社群網路
這個展覽,你想傳達什麼訊息?
系統,如何影響人類的精神健康。特別是現在人們因疫情
陳:我真的希望人們深入挖掘不同文化的豐富之處,不要
藝術收藏 設計
93
建築焦點
ArchitectureFocus
人之所需,尺度所依 2021年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安妮.拉卡頓與讓─菲力浦.瓦薩爾 │林純雅 圖版提供│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撰文
在
建築學的領域,有一群極富遠見與創造力的創作者,推動著建築領域拓展更為寬廣的可能性,他們或許不為大眾 所熟知,但經歷了現代建築的演變,在其建築實踐中以人文論述的永續視角,堅守著原則與底線,透過改造計
畫重構與日常生活密切連動的空間感知與節奏。2021年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安妮.拉卡頓(Anne Lacaton)與讓-菲力 浦.瓦薩爾(Jean-Philippe Vassal),他們熱愛建築,用自己的方式傳達建築尺度與使用機能之間的理想平衡,堪稱奉行 當代永續建築學的先驅。
112
2021年3月16日,凱悅基金會宣布來自法 國的安妮.拉卡頓與讓-菲力浦.瓦薩爾榮 獲2021年第43屆普立茲克建築獎殊榮。他 們的作品從來不是單純從審美出發,而是 立基於契合日常使用的建築實踐之上,反 覆探討著人與建築、建材與環境之間的關 係,以及居住者、使用者與空間的互動可 能,對於安妮.拉卡頓與讓-菲力浦.瓦薩 爾而言,建築之美並非唯一的評判標準, 人們日常使用空間與自然環境、與人之間 關係的好壞,或許才是當代永續建築的指 標所在。本屆普立茲克建築獎評委會主 席、2016年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亞歷杭德 羅.阿拉維納(Alejandro Aravena)表示: 「今年,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感知 到自己是整個人類的一份子。無論是出於 健康、政治還是社會原因,都需要建立一 種集體意識。就像在任何相互連通的系統 一樣,對環境公平,對人類公平,也就是 對下一代公平。⋯⋯拉卡頓和瓦薩爾在精 緻中體現激進,並且在細微處彰顯精緻和 膽識,在尊重建築環境與直截了當的方法 之間實現了平衡。」評審們更給出了這樣 的評價:「他們不僅定義了一種更新現代 主義遺產的建築方法,而且還對建築專業 這一定義本身提出了調整。他們的建築作 品對我們這個時代的氣候和生態緊急狀況 以及社會窘困做出了回應,尤其在城市住 房領域,並由此重新點燃了現代主義建築 師改善大眾生活的希望和夢想。他們成就 如斯,是因為有著對構成建築的空間和材 料的強大感知,其信念如其形式般剛毅, 其審美如其倫理般明澈。」
擴充生活空間的機能與格局 拉卡頓與瓦薩爾結識於1970年代後期 就讀法國波爾多國立建築景觀設計學院 期間,取得學位後,拉卡頓前往波爾多 蒙田大學攻讀城市規畫碩士學位,瓦薩爾則前往西非的尼日從事城市規 畫工作,尼日成為日後兩人共創建築觀點的起點,瓦薩爾指出:「尼日 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但人民卻如此慷慨,赤手空拳地做著各種 事情;他們無時無刻不在尋找資源,但總是保持樂觀,充滿詩意及創造 力。那裡確實是我的第二所建築學校。」在尼日首都尼亞美,拉卡頓與
1
2 3
北加萊海峽大區當代藝術基金會中 心 法國敦克爾克 2013 FRAC NordPas de Calais, Dunkerque, France, 2013. Photo courtesy of Philippe Ruault
安妮.拉卡頓與讓-菲力浦.瓦薩爾 波爾多住宅 法國波爾多 1999 House
in Bordeaux, Bordeaux, France, 1999. Photo courtesy of Philippe Ruault
瓦薩爾完成了兩人的首個合作項目,取用自當地取材的灌木建造一座棚 屋,在竣工後的兩年內,建築任憑風吹卻能屹立不倒。對於兩人來說,
藝術收藏 設計
113
創意萬象
The New Frontier
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場空間
︱林志鴻
撰文.整輯
嘉義縣館
地方總論館
數據廟─匯聚相信的力量 「2021臺灣文博會」主題「數據廟─匯聚相信 的力量」(Supermicros),闡述臺灣是一座由微小 相信機制所匯聚的島嶼,從自然環境、人文生態、 產業科技中,凝聚出文化多樣性,以共識來創造行 動,推動文化演進的智慧。主題館「相信律」由總 策展人林昆穎策畫,強調每個時代都有著集體共 識,生活中的每一個決定,都是累積文化的證明, 因此以數據來應驗信仰,從中看見多元互信的未來 力量。觀展過程中透過動態表演、虛擬參拜、展品 等虛實沉浸的互動體驗,以「理性的知識」與「感 性的經驗」調配出相信的配方。 另一個亮點是以23.5度北回歸線串起風土文化、自 然生態與物產,地方總論館「北回朝聖路」由種籽
主題館「相信律」展場空間
設計總監淦克萍策畫,在北回歸線的穿針引線下, 從澎湖虎井嶼到花蓮靜浦,跨越四大山脈,從海平 面到3952公尺的玉山制高點,列舉了十七處特色端 點。總論館進一步以北回歸線牽起嘉義縣館與花蓮 縣館,與地方政府共譜在地的智慧、產業形貌與風 土現場。嘉義縣館「照起工」由阮劇團藝術總監暨 團長汪兆謙策展、硬是設計負責人吳透操刀空間, 帶領觀眾進入傳統戲劇的彩樓後台,呈現扎實的百 工百態。花蓮縣館「據說考古隊」由偶然設計平台
工藝館
發起人曾令理策畫,邀請民眾化身為考古隊的成 員,在六個花蓮傳說與軼事壁畫之間穿梭,從石頭 紋理中挖掘不為人知的花蓮故事。 國立歷史博物館以「禮物集」為題,以「禮物」 為核心概念,探討文物之形化為禮物之意所創造的 社會網絡,並展現史博館對於館藏圖像轉化為授權 產品的情感與珍視。國立故宮博物院則是結合當期 特展「貨郎圖」策畫展位主題,打造期間限定、復 刻懷舊的「故宮療癒雜貨店」。
126
花蓮縣館
亞洲風味的美學家 採集風雅,讓創造之物飄散出地土 之香,那是造藝者的專注與樸素, 不計時間成本,一切都是時光換來 的滋味。T+T主廚蔡元善定錨亞洲 風味的作品,總是在輕慢的手作中 溢出土地的能量,精緻入微的創意 手筆源於料理研藝與感官體驗的啟 發,而來自香港的主廚古俊基引入 了「食不厭精」的港廚文化,食 之絲路上的台、港聯姻,在封存風 味、食藝尚美的極度要求下,為亞 洲風味餐桌增添一分難以複製的味 覺質感與記憶。 魚子醬│芋頭│椰奶
黑喉│冬瓜│鹹菜
牛舌│巧克力│水煎包
鳳梨│苦瓜│布拉塔
角蝦│干貝│辣椒
乳鴿│枸杞│香料
常玉感官體驗展 博物館典藏文物圖像授權應用是世 界趨勢,「常玉感官體驗展」由國 立歷史博物館負責推廣授權的文創 行銷組辦理,結合國際當紅的「食 物設計」概念,將策展思維融入餐 會設計,將圖像應用導入餐飲設計 領域。國立歷史博物館邀請衣櫥餐 酒館的劉欣蓓及其個人品牌unDer Lab團隊擔任食物設計,將館藏重 要藝術家常玉的傳奇生平、繪畫風 格與本館典藏畫作搭配設計三組餐 酒風味,以策展概念將現場藝術結 合餐點、陳設與食器應用。
藝術收藏 設計
127
發行進入第164期,長期訂閱正是時候!
164 期(2021年05月號) 目錄 藝術熱新聞:臺北市立美術館「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景薰樓2021春季拍賣盛會 經典呈獻/形而上畫廊「如果有一天…」Part II/徐悲鴻鉅作 〈奴隸與獅〉亞洲藝術品史上最高估價/朱德群作品〈盛世雪〉刷新最高拍賣價紀錄/英國第二大富豪家族以1300萬歐元購得梵谷作品/文物專 欄:中華文明是舶來品?最早的龍袍在三星堆/藝術龍門陣:中國文物市場,華人說了算/朱德群百歲誕辰特別報導:朱德群 融合中西文化的抒 情抽象繪畫大師/如何收藏朱德群?/香港佳士得拍賣朱德群作品TOP 10排行榜/藝術焦點:油彩與菲林─法蘭西斯.培根與彼得.比爾德的友 誼及創作/藝術大觀:對歷史的自省與責任─荷蘭國家博物館「奴隸制度」展/Power100 2020:2020年百大權力榜─重省藝術機構與權力機 制(下)/播客藝聞:游擊隊女孩(Guerrilla Girls)/扎涅爾.穆荷里(Zanele Muholi)/崔西.艾敏(Tracy Emin)/內藤禮(Rei Naito)/阿比查邦 (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拉格納.基亞爾坦松(Ragnar Kjartansson)/艾未未/坂 茂(Shigeru Ban)/5月專輯 Coding 悟/語:梭機編碼─赫拉.容格里斯的織紋記檔/ 幻域中的夢土─席琳.納莎「我將再次向太陽致敬」特展/詭態與奇觀─李昢的陰 性怪物劇場/藝術家工作室:藝術在萬物中生長─《藝術收藏┼設計》專訪藝術家陳 彧君/藝術視界:台灣現代藝術發展歷程縮影─白石畫廊「藝/牆之佮」展/設計焦 點:誤解與善譯(意),翻譯如何設計?─專訪多明尼克.陳,談東京21_21設計中 心「翻譯展」/影像美學:素人攝影,一種另類影像創作/工藝典藏:思古悟今,藏藝 奧義─夢蝶軒藏品「黃金的藝術─三千年華夏珍藏展」/建築焦點:人之所需,尺 度所依──2021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安妮.拉卡頓與讓-菲力浦.瓦薩爾/建築觀點:擁 戴象徵主義的丹妮絲.史考特.布朗 /茶葉與茶器收藏運用:啜飲柔味深 茶罐藏茶 藏水兩相宜/建築與空間設計巡禮:海口雲洞圖書館/探尋建築與自然完美共存的可能 性/上海維多利亞風格宅邸的感性美學參照/東京表參道上的巨型化妝箱/創意萬象: 數據廟─匯聚相信的力量/亞洲風味的美學家/常玉感官體驗展/Daniel Wong跨界手 繪藝術/匠心切割非凡美鑽/春茶敘 茗品藝術/「遊牧物件」旅行家具系列/詹朴發 表2021年秋冬主題「夢中搜查令」/藝想創見:行於海天之際的法國文化地標─讓. 莫拉爾於諾曼地號處女航的影像紀錄
《藝術收藏┼設計》雜誌出版第164期,23X30cm大版本,全彩精印,報 導藝術市場收藏與設計建築現況及趨勢,分析藝術投資、設計新潮、建築新 貌。每本新台幣220元,訂閱一年2200元。 郵撥:50035145.藝術家出版社 總代理:創新書報(股)公司,各大書局均有出售 中國發行:北京頌雅風圖書銷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