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藝術收藏+設計 ART COLLECTION+DESIGN No.187-2023-04(精華版)

Page 1

187 APR 2023

In the Black Fantastic 非裔能量,謀定而動專輯

第 15 屆沙迦雙年展 重構身分流動下的歷史包容性/返魅的黑人離散藝術 巴斯奇亞以文字、符號與線條共構時代圖像/費絲.林戈德引領非裔文化覺醒 西斯特.蓋茨以藝術催化社會變革/布賴特.格文的藝術市場觀察/倫敦藝術拍賣特別報導 2022 年 200 大藏家榜(四)/時光的流沙特別報導:專訪姚瑞中、楊北辰、黃心健

04

編輯手記 Message from the Editor ( artcollect.design2@gmail.com)

時代圖像的加密與解碼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散居各地的非裔藝術家開始向靈性力量與 古代非洲的回憶等方向尋找啟發,在作品中創造如夢似幻的意象, 使「黑色奇幻」逐漸成為一種視覺藝術的趨勢。伊考.以桑(Ekow Eshun)策畫的展覽「在黑色奇幻中」(In the Black Fantastic)為觀眾 帶來現實與多種幻想世界交會的體驗,從中展演出顛覆種族化的日 常生活的可能性。參展的藝術家從民間傳說、神話、科幻、靈性傳 統,與非洲未來主義(Afrofuturism)中汲取靈感,重塑我們對過去 的想像與對未來的思考,同時強調種族的概念是人為的社會建構。 為了對抗此一建構,他們創造了新的神話、新的虛構、新的觀看方 式,以及新的黑人生命經驗。

巴斯奇亞的創作受到街頭藝術、漫畫、兒童繪畫和廣告的啟發, 並探掘了自己血脈中的海地和波多黎各文化遺產,以及非裔美國 人、非洲和阿茲提克文化歷史與古典主題,以及當代英雄如運動員 和音樂家形象的匯合。語言符號的使用是巴斯奇亞作品的重要組成 元素,從他最早期的繪畫到他的詩意概念塗鴉,從他的筆記本到他 的晚期繪畫,它們突顯了巴斯奇亞對藝術史的深刻理解,同時見證 了他對政治環境和當代文化的敏銳感受。

在西斯特.蓋茨(Theaster Gates)多元的創作語彙中,形態各異 的陶瓷攜帶著土地的信仰,而陶瓷的價值不只在於功能,更在於它 的社會意義。陶瓷容納著具體、象徵與精神之物,既是存在的隱 喻,也是溝通不同社群的管道,飽含諸多社會層面的價值與意義, 並連結著蓋茨作為藝術家與社會活動家等多元的身份。

3 月 2 日深夜的倫敦蘇富比舉行兩場拍賣,成交額達 1.73 億英鎊/ 2.08 億美元 相較去年同期 6 月的蘇富比拍賣增加 15% ,成交率達 92% 。康丁斯基〈教堂與穆瑙風景 II 〉含佣金以 3719 萬 6800 英鎊成 交,刷新藝術家最高拍賣紀錄。

佳士得倫敦「二十及二十一世紀藝術:倫敦晚間拍賣」與「超現 實主義藝術晚間拍賣」兩場拍賣成交總額近1.7億英鎊。當晚領銜拍 賣的畢卡索〈坐在搖椅上的女子(賈桂琳)〉曾於 2007 年在佳士得 倫敦拍場舉槌,當年以248萬英鎊成交。此作在拍賣前已獲「第三方 保證」,最終含佣金成交價為1689萬 2000英鎊,躍居當晚最高價成 交拍品。

2023 年正式邁入第 15 屆的沙迦雙年展,以「在當今歷史性地思 考」作為命題,由已故的世界知名奈及利亞策展人、藝評家暨作家 奧奎.恩威佐兒構思,並由基金會總監艾爾.卡西米策畫,從原先 強調後殖民時代下劃分的民族身分,轉變為正視且認知全球流動、 移民、遷 與離散等模稜狀態的敘述方式,這也確立了沙迦雙年展延 續至今的理念精髓。

身為「厲蔚閣」聯合創始人之一,布賴特.格文過往曾久任國際 拍賣行佳士得戰後及當代藝術部國際主席,不但為 20 與 21 世紀藝術 市場的權威象徵,其深厚的拍賣底蘊也體現於厲蔚閣對二級市場的 熟悉與深度掌握。格文特別接受本刊專訪,分享近年來對一、二級 藝術市場生態的觀察,以及今年於香港巴塞爾藝術展與 Beeple 的最 新合作計畫。格文特別提及自己對亞洲藏家的「學習曲線」感到欽 佩,他們理解與掌握知識的能力特別快,在各種談判場合,能清楚 且快速理解所有面向。當他在佳士得與新進藏家談到市場經濟時, 他們總能快速地克服各種障礙來理解如何進行交易,若這些藏家得 以在初期就執行如此複雜的交易,會是非常大的優勢。

▎2007年10月5日創刊 ▎創辦人:何政廣 ▎ 2023年4月1 日出刊/第一八七期

編 輯 者 藝術收藏+設計編委會

發 行 人 何政廣

編輯小組 王庭玫 謝汝萱 吳家瑀 林容年 許玉鈴 羅珮慈 柯美麗 廖婉君 郭秀佩 王孝媺 吳心如 周亞澄 曾筱如 韋怡忻 陳玟妤

執行主編 林志鴻

執行美編 張娟如

特約攝影 何樹金 郭東泰 陳明聰

廣告總監 黃淑瑛

廣告業務 簡鈺文

會計主任 陳慧蘭

訂戶業務 朱惠慈 陳慧玲

發行業務 孫嘉亨

特約撰述 劉 俐 黃春英 楊識宏 劉晞儀 高千惠 李婷婷 周東曉 耿殿文 陳瀅如 馬唯中(美國) 何玉郎 陳英德 唐忠珊 廖瓊芳(巴黎) 陳 鈞(英國) 丘彥明 劉粹倫(荷蘭) 徐芬蘭 周芳蓮(西班牙) 吳曉芳 邱馨慧 黃士誠(日本) 劉欽棟 伍 常(香港) 楊爾寧(韓國) 致 穎(德國) 方振寧 周文翰(北京) 林 藝 沈奇嵐(上海)

International Editor Victoria Lu

發行 藝術家出版社

社址 106 台北市金山南路(藝術家路)二段165號6樓

6F., No.165, Sec. 2, Jinshan S. Rd. (Artist Rd.), Taipei 106, TAIWAN, R.O.C. E-Mail artvenue@seed.net.tw

電話 (02)23886715 23886716

傳真 (02)23965707

郵政劃撥 50035145 戶名 藝術家出版社

中部廣告代理 長江廣告 電話/(04)23727658 傳真/(04)23721047

總經銷 創新書報股份有限公司 (02)2917-8022

金門 源成書局(0823)32357 長春書店(0823)534023

香港九龍 藝文圖書公司.啟文書局有限公司

新加坡 友聯書局

吉隆坡 集珍莊

Kedah 賴耀發

韓國 中國書畫公司 電話/7336541

馬來西亞分銷處 白屋書坊 電話/03-2072-7412

紐約 Good Year Co., Chinatown Trading Co.

中國經銷商 北京頌雅風圖書銷售有限公司

業務電話(86-10)58760591、(86-10)58760592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百子灣路32號今日美術館2號舘B1層 郵編/100022

中華郵政台北雜字第1176號執照登記為雜誌交寄

零售價 新台幣220元

全年 2200元 二年 4200元

平郵/港澳 一年US$95 二年US$190

平郵/亞太及其他地區 一年US$105 二年US$210

航郵/亞洲區 一年US$170 二年US$340

航郵/港澳 一年US$145 二年US$290

航郵/歐美非洲區 一年US$175 二年US$350

請寄支票或匯票至台灣台北市金山南路(藝術家路)二段165號6樓

藝術家出版社 支票抬頭 Artist Publishing 印刷廠 科樂印刷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本刊圖文,保留版權,未經同意,不得轉載、摘編

法律顧問:蕭雄淋

● 封面圖版/

海麗娜.梅塔費里亞 2023年作品〈意志〉

於藝術廣場展演 Helina Metaferia, The Willing, 2023. Produced bySharjah Art Foundation. Performance view:Sharjah Biennial 15, Arts Square, 2023. Image courtesy of Sharjah Art Foundation. Photo: Shanavas Jamaluddin

際藝術獎公布獎項得主 012 龐畢度藝術中心宣布進駐 首爾/研究指出莫內作品的朦朧風格與空氣污染有關/貝

南共和國將於2024年威尼斯雙年展首度推出國家館 013

雷內.馬格利特超現實作品領銜蘇富比、佳士得拍賣/佩 斯畫廊與PKM畫廊共同代理韓國藝術大師劉永國之作/已

故房地產大亨范柏格珍藏將於5月上拍佳士得

文物專欄

014 躍龍門的到底是什麼魚? ◎戴忠仁

藝術龍門陣

016 談文論藝.從心所欲 ◎熊宜敬

倫敦藝術拍賣 特別報導

018 康丁斯基〈教堂與穆瑙風景II〉刷新藝術家拍賣紀錄

倫敦蘇富比英國藝術晚拍與現代及當代藝術晚拍總成交額

達1.73億英鎊 ◎ 編輯部

023 畢卡索〈坐在搖椅上的女子(賈桂琳)〉領銜

佳士得倫敦兩場拍賣成交總額近1.7億英鎊 ◎ 編輯部 028 杜庫寧作品〈無題〉以606萬5500英鎊成交

倫敦富藝斯「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晚拍」總成交額逾2032

萬英鎊 ◎ 編輯部

● April 2023 ● No 187

對話藝術家系列:時光的流沙 特別報導 078 姚瑞中 返視島嶼身世與價值意識 ◎陳玟妤

080 黃心健 虛擬實境中的生命展演 ◎陳玟妤 082 楊北辰 潛藏於物中的時間線索 ◎陳玟妤

藝術視界

084 微光閃動的善與心像 葉蕓僖的Z世代創作 ◎陳玟妤

播客藝聞  ◎山崎二十一

086 菲利達.巴洛 Phyllida Barlow╱愛麗絲.尼爾 Alice Neel╱韋

恩.第伯 Wayne Thiebaud╱亞馬.拉希米 Yama Rahimi╱

拉希德.約翰遜 Rashid Johnson╱笹本晃 Sasamoto Aki TOP 200 | 2022年200大藏家

088 2022全球200大藏家榜(四) 典範移轉之趨的美學視野

見證時代之變的收藏觀點 ◎陳玟妤

藝術人物誌

098 從「藍色之家」新發現的文物出發,重新認識芙烈達.卡蘿

◎ 詹育杰

藝術博覽

101 ART TAINAN 2023 台南藝術博覽會 跨越時空的藝術語

言 藝術與城市交流的優秀範例 ◎ 編輯部

藝術視界

102 未來文明生態的異質感知  專訪「未來身體:超自然雕 塑」策展人妮可.芙麗茲與麥斯米蘭.雷澤 ◎ 洪昱溱

藝術大觀

106 流光璀璨.風尚永存 「金彰華彩: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與夢蝶軒藏古代金器」特展 ◎ 周亞澄

藝術市場

030 亞洲的獨特之處在於「擁有從起點參與藝術史發展」的機會 厲蔚閣聯合創辦人布賴特.格文分享環球藝術市場生態變 化◎ 韋怡忻

042 4月專輯:

In the Black Fantastic 非裔能量.謀定而動 ◎林志鴻 044 以瑰麗奇想重塑歷史敘事與生命經驗 黑色奇幻,返魅 的黑人離散藝術 ◎ 林芝禾

050 日常生活與文化記憶的加密與解碼  巴斯奇亞以文字、符號與線條共構時代圖像 ◎ 林純雅 056 以非洲傳統續寫屬於黑人的、女性的藝術史  費絲.林戈德引領非裔文化覺醒 ◎ 詹育杰 061 社群意識的集結與連動

西斯特.蓋茨以藝術催化社會變革 ◎ 洪昱溱 066 觸動思想與能量的互生共創

維吉爾.阿布洛的時尚觀點與文化賦權 ◎ 林純雅

藝術焦點

072 顏料跨越時空的旅程

凱利.葛羅維耶執筆《色彩的藝術》 ◎ 林芝禾

珠寶美學

110 光逐影而成詩,美好生活的致意 彩色寶石之王的伊甸奇蹟花園 ◎林純雅 綠與野專欄

114 從《山椒魚來了》談生態紀錄片的美學進行式 ◎古碧玲 茶器與茶葉的多元運用

118 心靜方知茶味香 曹容╱東陽窯壺╱書道禪 ◎池宗憲 建築觀點

120 梅文.察尼的建築與藝術創作 ◎黃健敏 建築與空間設計巡禮 ◎Jade Hong

122 富藝斯拍賣行亞洲區總部揭幕

123 鑲嵌在農場風光裡的大地藝術

124 白與灰階的層次意象

125 台南新化果菜市場:食農教育基地

創意萬象 ◎林志鴻

126 悅樂和鳴.詩意芳菲╱舞影交映,當代舞蹈藝術的多元企 畫 127 英國女皇鮮麗衣著的隱喻╱藝術隨行,腕間的 美學行旅 128 沉浸式「藝饗漫生活」體驗╱橫逾三世 紀的時計藝術╱由片段靈感構築的感性創造 129 將織 品化現為美景奇觀╱往返「遙遠的另一端」之奇幻旅程╱ 高彩度的童趣視角

藝想創見

130 凌空視角,致高之途 達里亞.特羅茨卡婭以鏡頭繪述

地貌形色 ◎林志鴻

封面紀事: 藝術博覽 後殖民觀點下的文化遺產論述
韋怡忻 廣 告 索 引 臺北市立美術館 封面裡 / 形而上畫廊 3 / 沐春堂 4、5 / 高雄市立美術館 7 / 桃園市立美術館 9 / 愛上藝廊 11 臺灣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封底裡 / 今日美術館 封底
010 資深畫家何肇衢辭世 文化部將呈請總統明令褒揚/瑞士 攝影大師勒內.布里辭世後亞洲首次回顧展/2023桃源國
CONTENTS
036 第15屆沙迦雙年展 重構身分流動下的歷史包容性 ◎
藝術熱新聞

資深畫家何肇衢辭世 文化部將呈請總統明令褒揚

戰後第一代畫家何肇衢於3月2日辭世,享耆壽92歲。文 化部部長史哲聞訊深表哀悼,並表示何肇衢先生投注心力 創作逾一甲子,以畫筆勾勒台灣藝術史,美學風貌獨特且 鮮明,畢生展覽、獲獎無數,作品獲國內各大美術館典 藏,並親身實踐藝術教育,培育創作人才,為台灣藝術家 重要典範,文化部將呈請總統明令褒揚。

1931年,何肇衢出生於新竹芎林,他在就讀中學時受美 術教師啟蒙,進入臺北師範學校(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藝術科就讀,後受聘於北師附小擔任美術教師直至退休, 終身投入藝術教育。其創作以油畫為主,藝術風格除接觸 世界繪畫潮流,亦與「五月」及「東方」等現代畫會成員 交流切磋,並研究立體派及抽象表現主義等,於國內重要 美術展覽如省展、臺陽美展、全省教員美展等屢獲佳績, 並連續 3 年獲得「臺陽獎」,獲推薦為臺陽美術協會會 員。

國立臺灣美術館2021年舉辦「時空.疊影.現代情─何肇衢90大展」,與會貴賓們在展覽開

幕式向何肇衢鼓掌致意,除推崇他在藝術上的成就,也感佩其走遍台灣各地為寶島留下美麗 身影。

瑞士攝影大師勒內.布里辭世後亞洲首次回顧展

臺北市立美術館推出新展「勒內.布里:視覺爆炸」,為藝術家辭世後亞洲首次回 顧展。展覽由北美館協同洛桑愛麗舍攝影博物館(Photo Elysée)製作,馬克.多納

迪尤(Marc Donnadieu)和梅蘭妮.貝特里西(Mélanie Bétrisey)策畫,展出500餘件 作品與文件檔案,包含原版古董照片、底片印樣、印刷樣張、影片、手工書、展覽計 畫、筆記、書信、拼貼、水彩等。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展 場一景(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 館提供)

勒內.布里(René Burri)於1933年出生,2014年辭世於瑞士蘇黎世,終其一生處 於全球歷史的前線,是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攝影家之一。他在1955年加入馬格蘭攝影通 訊社,並於1959年成為正式會員,在將近60年的職業生涯中,他以熱誠冷靜的目光記 錄 20 世紀後半葉的重要國際事件,鏡頭下更不乏知名人物,如藝術家畢卡索( Pablo Picasso)、傑克梅第(Alberto Giacometti)、丁格力(Jean Tinguely),建築師柯比意(Le Corbusier)、尼邁耶 (Oscar Niemeyer)、巴拉岡(Luis Barragan),以及導演黑澤明等。其中,勒內.布里於1963年拍攝的標誌 性肖像〈抽雪茄的切格瓦拉〉(Che with Cigar)則使他聞名於世。

2023桃源國際藝術獎公布獎項得主

由桃園市立美術館主辦的「 2023 桃源國際藝術獎」經複審國際評審團審慎評選後,於 3 月 21 日下午舉辦頒獎典禮,揭曉最終得獎名單。本屆「桃創獎」首獎由來自法國的戴爾 芬.普伊耶(Delphine Pouillé)以作品〈引體向上〉獲得,「優選獎」3位得主則分別為貝 倫.桑塔瑪琳納(阿根廷)〈移民,第一層皮膚:懷舊〉、焦岩(中國)〈無法站在你身 旁〉、李繼忠(香港)〈虛無鄉遠〉,台灣藝術家王言然獲得「遊藝獎」。

桃源獎以一年全球徵件、一年辦理展覽的機制運作,本屆初選獲來自62個國家的參賽者 熱烈響應,超過687組藝術家踴躍投件,獎項廣泛得到國際藝術領域專業人士與創作者的關 注。榮獲首獎的普伊耶長期開發以身體為中心、結合雕塑和繪圖的實踐方式,其作品〈引 體向上〉以極少的物質構成,讓二維與三維空間共存,希望傳達關於消耗殆盡的探詢。首 獎得主獲頒獎金新臺幣60萬元,而包括得獎作品在內的15件入選作品,則於即日起至4月30 日在桃園展演中心盛大展出。(整輯/陳玟妤)

戴爾芬.普伊耶 引體向上 泡綿、金屬絲線、圖釘 2020(圖像由桃園市立美術館提供)

10

龐畢度藝術中心宣布進駐首爾

在龐畢度藝術中心(The Centre Pompidou)宣布於沙烏地阿拉 伯設立衛星展館後不到一週,館方再度宣布將於南韓首爾設立分 支機構,為其蓬勃發展的全球網路 包括在北法的梅斯、上海 與馬拉加等地 又立下了一座里程碑。這些分館多為龐畢度藝 術中心的合作項目,即由龐畢度藝術中心在計畫期間,將其享有 盛譽的品牌與資源借予新成立的博物館。

3月19日,龐畢度藝術中心與韓國韓華集團(Hanwha Group)的 慈善機構「韓華文化基金會」簽署初步協議,韓華集團將向龐畢 度藝術中心支付2000萬歐元,換取龐畢度藝術中心博物館商標為 期4年的許可權(自新館成立起計)。新館預計於2025年開幕,將 座落在韓華集團擁有的摩天大樓「63大廈」,並由法國建築師威

爾莫特(Jean-Michel Wilmotte)操刀設計。

研究指出莫內作品的朦朧風格與空氣污染有關

近期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的一篇研究,試圖證實一 項推論,即印象派大師莫內(Claude Monet)畫作風格的朦朧空靈,可能是 受工業革命時期下大環境的空氣污染所啟發。研究團隊仔細考察了莫內及 泰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兩位繪畫大師於1796至1901年間創作的 100多幅畫作,以作品中形體邊緣的銳利度及白度(whiteness)為指標,與 作品創作期間的空氣污染估計值進行數據比對,發現結果十分吻合。首先 提出此理論之一的藝術史學者李伯納(Jonathan Ribner)表示,當時還有所 謂「追霧觀光」(fog tourism)的現象,法國畫家包括莫內在內,會到倫敦 觀「霧」,因為他們愛極了這樣的效果。

此研究的共同作者歐布萊特(Anna Lea Albright)從事空氣污染研究,她 在美術館欣賞泰納、惠斯勒( Whistler )和莫內等人的作品時,察覺到他 們作品中風格的轉變 事物的形體輪廓愈漸模糊、用色範圍更加寬廣、 風格從具象轉向「印象」

而這些變化都符合空氣污染對光線造成的影 響。空氣污染會使視線中的物體看起來更為模糊,且污染會反射所有波長 的可見光,使場景整體上看起來更白、更亮。這些畫作也反映了工業化進程不同的倫敦和巴黎,在空氣污染程度上的差異。

繼 2019 年迦納和馬達加斯加首次跨入威尼斯雙年展( Venice Biennale )國家館( National Pavilion)的行列,2022年喀麥隆、納米比亞、烏干達等國初次參展,位於西非的貝南共和國也 在近期宣布,將派代表參加2024年威尼斯雙年展,以國家館身份參與展出。此舉反映非洲國家 正陸續投入當代國際藝術展覽活動的趨勢。

貝南國家館將由奈及利亞策展人瓦波谷(Azu Nwagbogu)統籌,瓦波谷是非洲藝術家基金會

(African Artists' Foundation)創辦人兼總監,專精非洲藝術與攝影,他在2010年協助創辦拉哥斯 攝影節,也擔任過蔡茨非洲當代藝術博物館(Zeitz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的館長。瓦 波谷向來積極鼓勵非洲國家參與威尼斯雙年展,貝南總統帕特里斯.塔隆(Patrice Talon)亦表 示,瓦波谷是策展的完美人選。塔隆在2016年被選為總統後,持續關注藝術品歸還問題,貝南 政府也在2021年與法國達成官方協議,收回百年前遭法軍非法掠奪的26件藝術文化遺產。

12
貝南共和國將於2024年威尼斯雙年展首度推出國家館
龐畢度藝術中心  Photo: Frédéric Soltan/Corbis News/Corbis via Getty Images 瓦波谷 Photo: Anastasia Ermolenko 莫內 印象.日出 油彩、畫布 48x63cm 1872 Courtesy Marmottan Museum of Monet, Paris

雷內.馬格利特超現實作品領銜蘇富比、佳士得拍賣

比利時畫家雷內.馬格利特( Ren é Magritte )的超現實主義畫作分別在 3 月中旬與 4 月上旬馳騁巴黎拍賣會。其中,3月15日於巴黎蘇富比上拍的〈音樂課〉(La Leçon de Musique)以320萬美元落槌,為該作2002年在倫敦拍賣會成交價的10倍。

蘇富比在巴黎的第二場超現實主義晚拍於3月15日舉行,由馬格利特1965年作品〈音樂

課〉領銜,這幅在粉色調的畫布中央有著一隻附著於鐵鈴鐺上的懸浮人耳的作品,致敬 荷蘭藝術大師維梅爾(Vermeer)的同名之作。然而,同場拍賣有數件備受矚目的大師作 品流拍,包括安迪.沃荷油畫作品〈兩姐妹〉(The Two Sisters)、達利(Salvador Dalí) 1956年的畫作以及封答那(Lucio Fontana)1965年的作品。馬格利特的另一件描繪碎裂的 岩石狀物體的作品〈Les grains de beauté〉將於4月初在巴黎佳士得「夢想的浪潮」(Wave of Dreams)舉槌,是該場拍賣會的重點拍品。

佩斯畫廊與PKM畫廊共同代理韓國藝術大師劉永國之作

2002年辭世的劉永國(Yoo Youngkuk)是韓國 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但在過去,他的作 品鮮少在韓國以外地區展出。近期藍籌畫廊佩

斯畫廊(Pace Gallery)與首爾的PKM畫廊宣布攜

手代理劉永國的藝術遺產, PKM 將負責其作品 在韓國境內的代理,佩斯則致力將這些作品帶 往國際。兩家畫廊均於香港巴塞爾藝博會( Art

Basel Hong Kong)展出劉永國作品,今年秋天, 佩斯畫廊也將在紐約旗艦空間舉辦該位藝術家 在韓國境外的首場個展。

劉永國1916年出生於南韓蔚珍郡。1930年代時 韓國為日本殖民地,劉永國赴東京學習藝術,

在1938年取得油畫學位、1940年取得攝影學位;他在1943年返回韓國後捨棄了創作,直到韓戰結束後才重拾畫筆。劉永國的作品以鮮明色 彩為標誌,在其風格強烈的抽象風景畫中常出現粉色或紫色的山脈,以及躍然紙上的幾何元素。經歷過戰爭的歷史亂流,「山」對劉永國 而言象徵著穩定性,也體現著「大自然本質的純粹抽象狀態」。

來自已故波士頓房地產大亨范柏格(Gerald Fineberg)珍藏的220件藝術品,將於5 月在紐約佳士 得二十及二十一世紀拍賣舉槌。這批藏品豐富多元,囊括畢卡索、愛麗絲.尼爾(Alice Neel)、露 絲.阿薩瓦(Ruth Asawa)、菲利普.加斯頓(Philip Guston)、瓊.米切爾(Joan Mitchell)、曼. 雷(Man Ray)等藝術家的作品,訴說著從現代、戰後到當代的百年藝術之旅,預計總成交額達2億 7000萬美元。

2022年12月辭世的范柏格在生前匯集了優質且多元的龐大收藏。佳士得戰後及當代藝術部主管莎 拉.弗里德蘭德(Sara Friedlander)在一份聲明中表示,范柏格是一名「有著策展人思維」的收藏 家,購藏作品時,他考慮的不只是在其系列收藏中缺了些什麼,而是思索有什麼是當下自己還不知 道的,在面對新接觸到的藝術運動或藝術家時,他總期待去了解得更多、更深刻,「而這是這批收 藏如此特別與珍貴的原因」。

(整輯/陳玟妤)

曼.雷作品〈琪琪肖像〉(

藝術收藏 設計 13
已故房地產大亨范柏格珍藏將於5月上拍佳士得
馬格利特 音樂課 油彩、畫布 40.4x30.4 cm 1965 Courtesy Sotheby’s 劉永國 Photo: © Yoo Youngkuk Art Foundation 劉永國1974年作品〈作品〉(Work) Photo: Chunho An Portrait de Kiki)將於5月上拍紐約佳士得。Courtesy Christie’s

康丁斯基〈教堂與穆瑙風景II〉

刷新藝術家拍賣紀錄

倫敦蘇富比英國藝術晚拍與現代及當代藝術晚拍

總成交額達1.73億英鎊

整輯│編輯部 圖版提供│Sotheby’ s 3

月2日深夜的倫敦蘇富比舉行兩場拍賣,分別是英國藝術晚拍,以及緊接其後的現代及當代藝術晚拍。兩場拍賣

總成交額達1.73億英鎊╱2.08億美元 相較去年同期6月的蘇富比拍賣增加15%,並接近拍賣前的高估價(1.4

億至 1.88 億英鎊╱ 1.69 億至 2.26 億美元),成交率達 92% 。出自康丁斯基( Wassily Kandinsky )、利希特( Gerhard Richter)、畢卡索、盧西安.佛洛伊德(Lucian Freud)與孟克(Edvard Munch)之手的5件作品,成交價皆超過1500 萬英鎊。

蘇富比歐洲區主席兼全球印象派及現代藝術部環球主管赫蓮納.紐曼主持倫敦蘇富比現代及當代藝術晚拍(

18
Photo: Haydon Perrior)

整輯│編輯部 圖版提供│Christie’ s

月28日晚間,佳士得倫敦「二十及二十一世紀藝術:倫敦晚間拍賣」率先舉槌、隨後「超現實主義藝術晚間拍 賣」相繼舉槌,兩場拍賣共上拍106件拍品、成交總額近1.7億英鎊、成交率88.68%,現場競投激烈、創下多位

藝術家的拍賣紀錄。畢卡索〈坐在搖椅上的女子(賈桂琳)〉以1689萬2000英鎊成交,躍居當晚最高價成交拍品。

佳士得倫敦「二十及二十一世紀藝術:倫敦晚間拍賣」現場

畢卡索〈坐在搖椅上的女子(賈桂琳)〉曾於2007年在 佳士得倫敦拍場舉槌,當年以 248 萬英鎊成交。此作在拍 賣前已獲「第三方保證」(third party guarantees),意即 行方已預先尋找買家,免卻流拍之憂。拍賣官彭肯南以 1250萬英鎊起拍,最終以1450萬英鎊落槌,含佣金成交價

為1689萬2000英鎊。

〈坐在搖椅上的女子(賈桂琳)〉畫中人是畢卡索最 後一任妻子,藝術家一生為她繪了逾400幅肖像。兩人相

差 45 歲的忘年之戀始於 1952 年,當時畢卡索醉心鑽研陶

瓷創作,賈桂琳在他經常流連的馬杜拉陶器坊(Madoura

藝術收藏 設計 23
畢卡索〈坐在搖椅上的女子(賈桂琳)〉領銜 佳士得倫敦兩場拍賣成交總額近1.7億英鎊
2

亞洲的獨特之處在於

擁有「從起點參與藝術史發展」的機會 厲蔚閣聯合創始人布賴特.格文分享環球藝術市場生態變化

撰文│韋怡忻 圖版提供│厲蔚閣

年初,在布賴特.格文(Brett Gorvy)、多明尼克.李維(Dominique Lévy)、阿瑪莉亞.達揚(Amalia

Dayan)與珍妮.格林伯格.羅哈廷(Jeanne Greenberg Rohatyn)4位活躍於藝術界的畫廊主達成資源整 合協議後,國際畫廊「LGDR厲蔚閣」正式成立,亞洲據點「LGDR & Wei」則為魏蔚(Rebecca Wei)與4人同屬聯合創

始人,實踐畫廊欲橫跨美國、歐洲與亞洲3大市場版圖的核心理念,並以專業顧問角度為出發點,致力從事一、二級藝

術市場頂級作品的洽購、為藝術家策畫多元型態的國際型展覽,並為客戶量身打造個人化的收藏脈絡。

身為「厲蔚閣」聯合創始人之一,布賴特.格文過往曾久任國際拍賣行佳士得戰後及當代藝術部國際主席,不但為 20與21世紀藝術市場的權威象徵,其深厚的拍賣底蘊也體現於厲蔚閣對二級市場的熟悉與深度掌握。正逢2023年香港 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 Hong Kong)與格文訪台之際,《藝術收藏+設計》邀請其分享近年來對一、二級藝術市場生 態的觀察、厲蔚閣當今的環球定位與跨版塊營運策略,以及今年於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所帶來的最新合作計畫。

「本地化」與「去中心化」的營運策略

問 :疫情如何牽動藝術市場的生態變化?面對這樣的影 響,厲蔚閣的營運策略有何相應的調整? 答 :在藝術市場上,我們顯然經歷難以預測的改變,在

2019年邁入2020年期間,我們曾預期看見私人洽購與拍賣

前所未有的蓬勃發展,因為當時準備上拍的藏品,不但被 拍賣行視為頂級珍藏,也是極具廣度的收藏,除了蘇富比 「麥克羅威收藏」(The Macklowe Collection),另有兩大 珍藏也預計於同年5月上拍,這些藏品的出現勢必會激起價 格,因此當時對此充滿非常高的寄望。然而,當2020年3月 疫情來襲,世界瞬間停止了,拍賣與藝博會接連停擺,身 為一間畫廊,我們也需快速應對,做出團隊安排與資金預 算的調整。然而,到了 6 月,隨著新型態拍賣的出現,我

們發現最大的問題並不是金流的消失,畢竟藏家仍存在, 藝術家仍創作,受破壞的則是基礎設施,因此,2020年最 重要的面向便是如何在藝術品得以流通、銷售者卻無法移 動的狀態下,將作品帶給遠端的客戶。新科技的來臨讓世

界變得更加扁平化,我們發現透過科技仍能與人們有所連 結,利用網站、社群軟體與視訊來呈現藝術品。在我們積 極嘗試新科技的同時,客戶也擁有更高的接受度來達到新 的協作方式。

作為一個跨國企業,我們向來以國際化為傲,然而, 這 3 年內我們卻有意識地「本地化」與「去中心化」 ( Decentralization ),更深入聚焦於如何在當地呈現國際 作品。除了紐約與倫敦為首要據點,我們也將作品帶至香 港、上海、台北及新加坡,因為當人們受限無法前來,我 們便需要將藝術帶給各地的群體。在畫廊展覽與拍賣之 外,藝博會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環,儘管畫廊以往的宗旨是 選擇性地參與藝博會來確保品質,加上疫情讓許多展會相 繼延遲,但在這段期間內,我們卻反倒出席更多活動來與 外界有所連結,積極參與韓國、上海與台北的藝博會,盡 可能與客戶有所接觸。

問 :疫情期間,厲蔚閣如何維持與藝術家的合作關係,嘗

30 Art Market 藝術市場
2022
藝術收藏 設計 31
厲蔚閣聯合創始人布賴特.格文,攝影:Katy Grannan,圖片:厲蔚閣

後殖民觀點下的文化遺產論述

第15屆沙迦雙年展 重構身分流動下的歷史包容性

撰文│韋怡忻 圖版提供│Sharjah Art Foundation

自1993年創立以來,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歷史最悠久的藝術盛會 「沙迦雙年展」(Sharjah Biennial)在多年醞 釀與轉型下,已逐漸從區域型導向的傳統展會,演變為當今世界矚目的大型國際盛事。早期,在當地文化與 資訊部(SDCI)作為主辦方的初始階段,兩年一度的沙迦雙年展總依循常例,以國籍為中心呈現象徵各個參與國 的代表藝術家,直到2003年,當沙迦酋長國(Emirate of Sharjah)公主謝哈.霍爾.艾爾─卡西米(Sheikha Hoor AlQasimi)自第6屆雙年展始任後,展會核心方向隨之出現顯著的改變 聚焦藝術家個體的創作表現,從原先強調 後殖民時代下劃分的民族身分,轉變為正視且認知全球流動、移民、遷徙與離散等模稜狀態的敘述方式,這也確立 了沙迦雙年展延續至今的理念精髓。

朵麗絲.塞爾薩多作品〈連根拔起〉Doris Salcedo, Uprooted, 804 dead trees and steel, 3000x650x500cm, 2020-2022. Installation view: SharjahBiennial 15, Kalba Ice Factory, Sharjah Art Foundation, 2023. Courtesy of the artist. Photo: Juan Castro 海麗娜.梅塔費里亞 2023 年作品〈意 志〉於藝術廣場展演 Helina Metaferia, The Willing, 2023. Produced bySharjah Art Foundation. Performance view:Sharjah Biennial 15, Arts Square, 2023. Image courtesy of Sharjah Art Foundation. Photo: Shanavas Jamaluddin

36 Art Biennial 藝術博覽

以瑰麗奇想重塑歷史敘事 與生命經驗

黑色奇幻,返魅的黑人離散藝術

撰文│林芝禾 圖版提供│Kunsthal Rotterdam

伊考.以桑(Ekow Eshun)策畫的展覽「在黑色奇幻中」

(In the Black Fantastic)於2022年夏秋之際在倫敦海沃德藝

廊( Hayward Gallery )進行了成功的首展。隨後,展覽移

師鹿特丹美術館( Kunsthal Rotterdam ),再次為觀眾帶來

現實與多種幻想世界交會的體驗,從中展演出顛覆種族化 的日常生活的可能性。展覽中, 11 位非裔離散當代藝術家

從民間傳說、神話、科幻、靈性傳統,與非洲未來主義 (Afrofuturism)中汲取靈感,重塑我們對過去的想像與對 未來的思考。他們充滿誘惑、活力與色彩的作品,傳遞出 強而有力的訊息,強調種族的概念是人為的社會建構。為

了對抗此一建構,他們創造了新的神話、新的虛構、新的 觀看方式 ,以及新的黑人生命經驗。

對策展人以桑來說,「在黑色奇幻中」展現的是藝術家 觀看世界的方式。例如英國藝術家克里斯.奧菲利(Chris Ofili)試圖創作全新版本的荷馬史詩奧德賽(Odyssey)。

他將故事場景搬到千里達,描繪黑皮膚的奧德修斯, 在神祕的風景中,被以人魚形象現身的女神卡呂普索 ( Calypso )的雙臂纏住,呈現出熱戀中的甜蜜模樣。

圭亞那出身的修.洛克( Hew Locke )的「大使」( The Ambassadors)系列,則將公共空間中常見的騎馬像改頭換 面,彷彿他們剛從異托邦的世界中逃離,尋找新的開始。

而在琳娜.伊里斯.維克多(Lina Iris Viktor)圍繞著賴比瑞

亞( Liberia )建國故事創作的〈港灣。地獄。延遲的夢〉 (A Haven. A Hell. A Dream Deferred)作品中,她將自己描

西非織品以及原住民繪畫的傳統。

展覽中令人目眩神迷的作品並不能被簡單地詮釋為逃避 主義的表現,僅意圖以瑰麗的奇想來擺脫黑人在生活中所 必須面對的種種限制。相反地,藝術家希望運用他們的想 像力來積極地重塑歷史敘事,並探索實現新的現實的可能 性。

尼克.凱夫2014年作品〈音服〉Nick

44
繪為利比亞女先知(Libyan Sibyl),結合了來自古典神話、
Cave, Soundsuit, 2014.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Jack Shainman Gallery, New York. Mandrake Hotel Collection © Nick Cave

以非洲傳統續寫

屬於黑人的、女性的藝術史

費絲.林戈德引領非裔文化覺醒

血腥混亂中,男人們穿著同樣的黑白西裝,女人們穿著同樣的橙色連身裙,整 齊優雅的制服與現場的暴力形成鮮明對比。人物的臉都很相似,或金髮碧眼的白 臉,或爆炸頭棕眼的黑臉,看不清誰拿著武器。母親抱著孩子奔跑,不同膚色的 一對男孩女孩相擁坐在地上,無人倖免。一個巨大混亂內爆的社會,戰爭和死亡 的場面。

美國黑人女權主義藝術的祖母級人物費絲.林戈德(Faith Ringgold) 1967年作 品〈美國人系列,死亡〉驚心動魄的恐怖景象無疑讓人想起畢卡索的〈格爾尼 卡〉,林戈德在2022年初於紐約新博物館(New Museum)的回顧展後,此時在

巴黎畢卡索美術館的個展,鮮明地突顯從 1960 年代就見證了美國衝突的種族關

費絲.林戈德1967年作品 〈美國人系列 #18 :國旗 在流血〉

Faith Ringgold, American People Series #18: The Flag Is Bleeding, Huile sur toile, 182.9x243.8cm, 1967.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Patrons ’ Permanent Fund and Gift of Glenstone Foundation (2021.28.1). © Faith Ringgold / ARS, NY and DACS, London, courtesy ACA Galleries, New York 2022

56
撰文│詹育杰 圖版提供│ Musée Picasso Paris

顏料跨越時空的旅程

凱利.葛羅維耶執筆《色彩的藝術》

撰文│林芝禾 圖版提供│Thames & Hudson

Post-Impressionism)畫家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 )

曾說:「色彩,是腦與宇宙相遇之處。」它是藝術的靈魂。在

欣賞梵谷(Vincent van Gogh)的〈星夜〉( e Starry Night)時,色 彩首先攫取我們的注意力,接著才是呈螺旋狀的筆觸與幾何形式的安 排。畫中,鈷藍和群青在天空湧動,翡翠綠構成了環繞黃色月亮的光 暈。在有意識地觀看之前,色彩已為我們感受到的情緒定下了基調。

凱利.葛羅維耶撰述、泰晤士與哈德遜出版社發行的 《色彩的藝術:從39種顏料看藝術史》專書封面 The Art of Colour: The History of Art in 39 Pigments By Kelly Grovier, Published by Thames & Hudson: 27 April 2023

我們不需要知道梵谷使用的顏料 的確切名稱、原料發現的時間與地 點,或是將原料變成調色盤上的顏 料中間各種複雜的過程,就可以感 受到〈星夜〉中色彩的力量。但如 果我們知道上面這些問題的答案的 話呢?如果我們知道鈷藍與明代的 青花瓷系出同源,又或是厚塗的黃 色顏料提取自被強迫餵食芒果葉的 牛隻的尿液,這些知識會如何影響 我們對這件名作的欣賞?又會如何 影響我們與作品之間的關係?  身兼詩人、作家與藝評家數職的 凱利.葛羅維耶( Kelly Grovier )於 2021 年出版了他與畫家肖恩.斯庫 利(Sean Scully)的對話錄後,將在 2023 年 4 月推出新著作《色彩的藝 術:從 39 種顏料看藝術史》( The Art of Colour: The History of Art in 39 Pigments)。葛羅維耶以顏料作為敘

事的主軸,從令人耳目一新的角度 書寫藝術史。《色彩的藝術》將由 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

72 Art Focus 藝術焦點
後印象派(
雷頓作品〈燃燒的六月〉Frederic Leighton, Flaming June, Oil on canvas, 119.1×119.1, 1895. Museo de Arte de Ponce. The Luis A. Ferré Foundation, Inc.

姚瑞中

特別報導

時光的流沙 姚瑞中

返視島嶼身世與價值意識

撰文│陳玟妤 圖版提供│姚瑞中

問:你的創作媒材十分多元。你如何看待創作與所使用的媒材? 答:我們這輩1970年代左右出生的藝術家,身處在一個奇特的時代 先前已出現裝置藝術,電腦和數位藝術、錄像藝術逐漸萌芽,網路更在 我們畢業之後興盛起來,因此這代藝術家中,反而少見只採用單一媒材 或形式的創作者。以眾人較熟知的達敏.赫斯特(Damien Hirst)為例, 其作品便圍繞著死亡、博物館系統等主題,通過版畫、油畫,甚至裝 置、大雕塑、標本等多元形式,展開對生命問題的討論。既然世界如此 豐富、有那麼多材料能自由選擇,在創作時,我會依據主題尋找合適的 表現方式,不受限於媒材。在我看來,多元化本就是生命的自然樣態。 問:身為一名多產的藝術家,你的創作是否圍繞特定概念或主題發展而 來?

奠基於時代產生的文本之上, 姚瑞中的創作通過攝影、繪畫、 裝置等多元形式,反思台灣在特 殊地理位置與歷史影響下的主體 性問題。藝術家視「死亡」為 發展軸心,藉「政治地理學」、 「政治歷史學」兩大板塊呈現島 嶼世間現狀的社會現象,並由普 查廟宇造像的攝影計畫,重新認 識人對死亡和無形力量的想像及 詮釋,從中發掘台灣特有的視覺 美學。儘管以藝術實踐為「臨終 關懷」,姚瑞中顛覆島嶼命運的 僵化與悲情,在戲謔幽默的自我 解嘲中,直視過去與現在的荒 謬,於扭曲處境中轉化執著的語 境,尋找自由的可能所在。

答:回過頭梳理,我的作品確實沿著一個思想主軸發展 「死亡」。 談論死亡,是為了正視「我是誰」的問題,如果至死都不知道自己是 誰,那麼生存又有何意義呢?我以「死亡」為創作系譜的中心,「死 亡」之前的時間軸為「世間法」,由「政治地理學」與「政治歷史學」

兩大面向組成,反思台灣特殊地理與歷史處境交織而成的島嶼現況。  死後世界屬「出世間法」。視覺文化對死亡的詮釋,來自人們對死後 世界的想像,我探訪台灣各地的寺廟、道場,以6 至7年時間拍攝600多

尊大神像,創作「巨神連線」系列,也拍攝涉及六道輪迴的「魔地佛」 系列、關於地獄道的「地獄空」系列,用底片、拍立得創作攝影作品, 記錄另類的台灣,這既像「觀落陰」,也像另一種公路電影。近期的繪 畫作品則關注阿修羅道,結合山海經、台灣故事傳說、西方中古世紀酷 刑等元素,談論某種「混合」(

mix)狀態。在核心的「死亡」部分,

78
對話藝術家系列:
SPECIAL REPORT
姚瑞中 秘密客:飛它方 2022(局部) 姚瑞中 巨神連線:高雄市旗山區合天大道院(局部)

特別報導

黃心健  虛擬實境中的生命展演

撰文│陳玟妤 圖版提供│黃心健

曾接受角膜移植手術的獨特經 歷,使黃心健意識到:人能將自己 的視覺借給另一個人,而在開始 使用 VR 創作後, VR 便成為了他將 視覺經驗分享給他人的媒體。他在 〈沙中房間〉融入佛教中陰身思 想;於〈登月〉匯集與月球相關的 事件與傳說;以白色恐怖與家族記 憶為基礎創作〈失身記〉;由角膜 移植的經歷發想了作品〈輪迴〉, 並在虛擬實境留下交由觀眾自主探 索、想像的空間。而其藉新媒體技 術將前輩藝術家劉國松、郭雪湖的 作品典藏在虛擬世界中,也同時成 就了從傳統藝術到科技藝術的研究 與傳承實踐。

問:在怎樣的契機下,你開始投入VR創作? 答 : 1990 年代我在電玩產業製作遊戲,但我逐漸意識到,遊戲對人的影 響不一定是正面的。 1999 年,美國科倫拜高中兩名學生購入軍火,對校 內師生進行掃射,造成十幾人死亡 除了這起事件,許多槍擊、無差 別殺人事件的主事者均有沉迷第一人稱射擊遊戲的特徵。雖然不太可能 直接將事件歸結為電玩問題,但這些真實案件中主事者使用的武器,確 實和其在遊戲中的武器一致。多數第一人稱射擊遊戲強調暴力,過程中 強化將目標對象殺害、給予分數獎勵。我想,當人一天花很多時間在這 樣的遊戲中,經年累月下肯定會受到影響,也可能在到某個程度時把遊 戲中的行為帶入現實世界。所以後來,我決定離開電玩產業,並用在產 業中學習到的知識投入藝術創作。

問:對你而言,使用

VR創作有哪些意義或優點?

答:VR的創作方式自由度高。我只需要有電腦、VR設備,就能進行創作 工作。我也可以讓作品發展至時間或空間的極大規模,現實中的雕塑家 可能無法做出和101大樓一樣高的雕塑作品,這卻能在VR中實現,當一名

藝術家有了VR的基礎知識,他的野心可以是無限的。這也體現了VR如何 作為一種很環保的藝術形式,藝術家真正關心的是透過光線將作品的影 像投射到觀眾眼中,以此傳遞某種訊息或啟動某種反應,傳統媒體必須 透過創造出繪畫、雕塑、裝置等作品作為光的介質,才能產生這樣的影 像映入眼簾,VR則能直接將欲呈現的影像之光,投射進觀眾眼中,不需 要花費資源創造作為介質的物,只需要開啟或關上設備即可。

我曾經歷角膜移植手術,接受來自一名斯里蘭卡人捐贈的眼角膜,這 段經歷帶給我獨特的體悟:有一個人

即便他已不在人世 仍能把

80
對話藝術家系列: SPECIAL REPORT
時光的流沙
黃心健 登月 虛擬實境、電腦、裝置  15min 2018 黃心健 黃心健 輪迴 虛擬實境、電腦、裝置  24min 2021 黃心健 失身記  VR 、電腦、裝置  24min 2019

特別報導

楊北辰

潛藏於物中的時間線索

撰文│陳玟妤 圖版提供│楊北辰

問:為何選擇以還原物件古舊形貌的超寫實木雕,開展屬於你的創作之 路?

楊北辰

楊北辰的木雕創作圍繞真實物件 展開,無論是生活中別具意義之 物,或因流傳百年而痕跡斑斑的西 方古籍,均在其展現著精湛技巧的 刻刀下,於世界留下真假難辨的雕 塑分身。在楊北辰看來,物所體現 的終究是人,物作為符號,表述著 與物主的羈絆,而原物件和藝術 品,也因彼此相生相續的存在疊 加,有了更深刻的意義。憑藉「藝 術的兩隻腳」 觀念和技巧,藝 術家不斷追尋能體現物質與精神的 雕塑境界,也引領觀者走向由私密 日常積澱而成的時光,以及在創作 時投入其中、無法切割的自我。

答:在我就讀台北藝術大學的1990年代,最主流、前衛的藝術思想是後 現代主義,無論是美術館或美術獎項,大部分人都選擇從事裝置、觀念 藝術的創作。我並不認為觀念藝術不好,而是覺得觀念藝術要有足夠強 度才能持續發展,創作者確實可以將一些荒誕的事物,通過全新定義使 其被歸為藝術,但如果其過程是簡單到人人都能做到的程度,這樣的創 作說服不了我自己。

我想藝術的困難之處在於「觀念」與「技術」存在著相互需要的關 係,技術是觀念的展現,而觀念也要由高度、恰當的技術來呈現。因此 從學生時期,我便一直期許自己的藝術有「兩隻腳」,其中一隻墊高技 術,另一隻腳追尋思考與技術的平衡。

就處理「超級寫實」木雕而言,我能在經驗中提高技術,並透過技術 的精進去厚實藝術觀念的份量。然而,經驗累積、工具改變,都可能使 我的技術飛快地突破、成長,此時思維上的跟進也會更加具有挑戰性。 問 :「物」如何吸引你?通過圍繞著物的創作,你試圖傳遞怎樣的訊 息? 答:物質性的存在何以具有強大的影響力?這並不單純源於物本身的功 能,許多時候是在於這個物件過去歸誰所有。一旦有了人的介入,物與 人的存有便產生了一定的連結,也可能因潛藏的意識型態,成為具備文 化、人類學影響力的超凡存在。比如我所雕刻的「皮衣」,是我以前 在西班牙留學時經常穿的皮衣,當不討論那是屬於誰的物品,它就是 一件皮衣,但若人們知道那是「我」的皮衣,皮衣的意義就改變了,

采泥藝術楊北辰「真像的真相」古籍全系列

采泥藝術楊北辰「真像的真相」古籍全系列 精選展展覽現場照

82
對話藝術家系列:
SPECIAL
REPORT
時光的流沙
精選展展覽現場照 楊北辰 謄刻古籍 No.22–聖經 桂楠木、油畫顏料、凡尼斯  23.5x23x10cm 2021-2022

Art Vision

微光閃動的善與心像

葉蕓僖的Z世代創作

撰文│陳玟妤 圖版提供│葉蕓僖

它不僅僅只是一件木雕,而是融 入了「我」的存在與意義。人們 感興趣的終究還是與人相關的事 物,但表現人的方式太多,比如 肖像便是一種有著悠久歷史的表 述方法,我選擇了「物」,我將 「物」視作一個個符號,物質或 精神、有形與無形之事,都存在 於「物」之中。

問 :「謄刻古籍」系列是基於什 麼契機之下的發想?創作時有哪 些考量?

身處科技網路蓬勃發展、資訊傳遞便利,人與人間彷

活動的需要,於是我發展出了白 色古籍系列,彷彿透過看不見的 力量將色彩抽離,使書籍失去血 色。對我而言,這是一次很大膽 的自我否定,我對擬真做出了退 讓,創造更多感受的空間。在第 三個展區中,色彩重回雕塑,但 白色還在,表現人與疫情的共存 時期。

彿能快速建立連結又彷彿能快速失去的數位世代, 22 歲的葉蕓僖對生命和世界的探索,卻不自這些快速的 途徑而來,而是通過繪畫創作,緩慢且細膩地體驗與構 築。兒時牆上的塗鴉、與家人一起走過的美好風景,摻 著成長不斷擴展積累的視野與記憶,都在其筆下蒐集 成為所思、所愛事物發聲的豐富心像。葉蕓僖首次個展

答 :「謄刻古籍」系列是一個 從早年就埋藏心中的種子。 1999 年我進入西班牙薩拉曼卡大學

覽至6月3日。

對藝術最早的記憶是快樂和自由

( Universidad de Salamanca )攻讀碩士,這是全西班牙最 古老的大學,圖書館有豐富的藏書 當年哥倫布欲探險 新大陸,就是來此查找海圖、地理資料,這也是學校最引 以為傲的事蹟之一。當我帶著朝聖心態參訪學校圖書館, 一見到館中的百年古籍,即便不知道書中內容,卻也因眼 前古老的存在而震懾 這些書籍本身就是強烈的文化符 號,是一件件好看至極的雕塑。然而當下的我,自認在資 源、技術上都未達能創作古籍雕塑的標準,因此直到 2016 年,我開始與采泥藝術合作,有了畫廊林清汶總經理的支 持與累積下來的經濟基礎、購書渠道,才終於著手創作此 系列。

即便自己已記不清楚,但在家人印象中,家裡的牆壁、 冰箱,母親的口紅、姊姊的指甲油,都是兒時的葉蕓僖用 以「創作」的媒材。或許她仍在探索「什麼是藝術?」、

「什麼是自己的風格?」,但能確定的是,葉蕓僖對藝術 的喜愛,絕對是很早便開始意識到的事情,這份由喜歡而 來的快樂與自由,也是葉蕓僖對藝術最深刻的兒時記憶。

這系列的每本書,都有我自古董拍賣網站購得的原件作 為參照。相較於保存完好的古書,我更喜歡破損之中傳遞 的故事感,我仿製的其中一本荷蘭文《聖經》與宋應星 《天工開物》、笛卡兒(René Descartes)《幾何學》屬同

由於葉蕓僖的母親是美籍華裔,受西方文化影響,在她 看來,一個人的才華並非教導出來的,而是一種天份。因 此,她並不著急將葉蕓僖送去畫室學畫,反而更注重讓孩 子隨心所欲地發揮,她最在意的,始終是葉蕓僖是否享受 其中。父母經常帶葉蕓僖和姊姊去旅遊,參訪國內外的博 物館、美術館。葉蕓僖會隨身攜帶速寫本,以蠟筆或素描 記錄所見所聞,比起文字,圖像更是她的日記。

一個出版的年代,自其斑駁,我想像它曾經手的主人、多 少信徒曾在此前聽過神父講道,也揣測後來發生什麼悲催 的故事,使它流落拍賣網站、飄洋過海被做成藝術品。選 擇以闔上的方式呈現古籍,則是因為一旦翻開書本,觀眾 可能會將觀看焦點又放回書本作為知識交換、傳遞的工具 性本身。唯有將它闔上,它才成為一件雕塑,有色彩、有 形體,承載著時間的變化。

葉蕓僖十分喜愛「紙」,從博物館、展覽中蒐集的手 冊,以及購入的藝術家書籍、畫冊,都是她珍視的寶物。

問 :最新展覽主題「真像的真相」中的「真相」寓意為 何?

藉由這些紙本和家裡訂閱的眾多雜誌,葉蕓僖了解世界正 發生的事件,這些紙張也保存著珍貴的圖片與記錄藝術家 思想的文字,紙張作為載體的溫度使她深受觸動 當 然,除了作為載體,「紙」自然也成為她的創作媒材,葉 蕓僖會將雜誌撕下,再拼湊成其他創作。

答 :這次展覽分為紅、藍、白三色展間;一入場的紅色展 間中,作品均與原書有相同的成色,真假難辨。藍色展間 展出的古籍雕塑均為白色,近年歷經疫情、封控,白色讓 我感到焦慮、煩躁,這使我的寫實藝術出現一極大反轉 「像」是一種視覺性的寫實,但疫情讓我意識到,視 覺性的寫實已難以滿足我作為一名創作者表述一切心靈

葉蕓僖(攝影:林柄存 彩妝:游絲棋)

年紀漸長,葉蕓僖開始獲得校內外不同的美術獎項,藝 術和英文兩項科目也遙遙領先其他科目。考慮到台灣的教 育環境,她的老師建議其父母聘請專業的美術指導老師, 為將來的藝術升學做準備。於是在9年級後,葉蕓僖才正式

白色古籍系列在視覺上不再追 求極致的「像」,卻更貼近生命 的真實經驗,這便是「真相」, 藝術家發表作品,其實就是在分 享自己的經歷與世界觀。我也藉 此發現,和寫實保持距離,有時 能保有更多視覺上的自由。因此,這次展覽可能會是我古 籍系列、超級寫實創作的休止,之後我想就比文字更古老 的「符號」進行著墨,創作上會更強調精神性。 問:你是否曾遭遇創作上的困惑或瓶頸,如何克服? 答 :我曾經對此感到困惑:「我的作品如此私密、貼近個 人,宛如日記,這樣的創作能否稱之為藝術品?」直到後 來讀到《傅雷家書》才解開了我的矛盾。傅雷是中國近代 著名的翻譯家,他寫給兒子、鋼琴家傅聰的家書,每封信 都流露了一名父親對孩子的愛與期望,同時展現他對藝術 的深刻理解 此時的家書不只是家書,也是重要的藝術 導讀,我對創作的困惑也因而消解。

這個困惑纏繞了我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但我從未停下創 作。我想,藝術家尋求答案的方法,唯有持之以恆地在工 作室,拿著雕刻刀繼續面對木材、邊做邊想,想通時回頭 再看,或許這些都不是問題,即使有錯,也是一步步修正 而來的歷程見證。藝術是這樣產生的,認可、感動亦然。

接受系統性的繪畫訓練,請來 3 名家教,兩位教水墨、書 法,一位指導西洋繪畫。後來她藉得獎作品,以特殊選才 第一名的成績進入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系就 讀。

集結思想與回憶的自我與「心像」繪畫

人們喜歡一位藝術家,往往不是追逐曠世奇才,而是透過 作品,看見其背後「人」的部分,是看見一名創作者努力 的過程,會打動人的,總是人的行為。

大學剛入學時,葉蕓僖畫過一幅自畫像。畫中沒有臉孔 或身軀,而是一隻正在畫畫的手,背景是她心愛的寵物、 去過的場景,以及生命中具情感意義的事物、關注的議 題。她認為所謂的「我」,比起肉身,更像是思想、嗜好 與美好回憶的載體。

問 :生活中有如此多日常物件,你如何決定將哪些物件透 過雕刻化作藝術品?

答 :我雕刻的物件必定是對我而言具特殊意義的存在,但 它們也都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回到雕塑的原點 當它 脫離實用性,僅剩下觀看性時 「它是不是一件好雕

若更深入地觀看葉蕓僖的創作,這種由集結所見所聞 的視覺印象,創作成豐富的「心像」(Mental Imagery)繪 畫,正是她探索多元世界的特點。「心像」是擷取自記憶 或看過的事物場景,創作時,葉蕓僖以心像為主要考量, 就主題選取能產生連結的媒材,因此不僅畫面圖像體現著

塑?」當我不在世上後,對觀者而言我的作品可能不過是 一、兩百年前一名木雕藝術家的作品,此時它的好壞便是 很直觀的。因此當抉擇以怎樣的物件為雕刻題材時,我考 量的是自己究竟是否在有限的人生中做出一件好的雕塑作 品。「它是不是一件好雕塑?」終究,我只需要關注這件 事情就夠了。

84
「伍貳貳-緣起」將於5月23日在日升月鴻畫廊開幕,展
藝術收藏 設計 83
藝術視界
楊北辰 記憶物件 No.36 桂楠木、油畫顏料、金屬鉤 100.6x67.3.x13.5cm 2012

發行進入第187期,長期訂閱正是時候!

187期(2023年04月號) 目錄

藝術熱新聞 資深畫家何肇衢辭世 文化部將呈請總統明令褒揚/瑞士攝影大師勒內.布里辭世後亞洲首

次回顧展/2023桃源國際藝術獎公布獎項得主/龐畢度藝術中心宣布進駐首爾/研究指出莫內作品的朦 朧風格與空氣污染有關/貝南共和國將於2024年威尼斯雙年展首度推出國家館 /雷內.馬格利特超現 實作品領銜蘇富比、佳士得拍賣/佩斯畫廊與PKM畫廊共同代理韓國藝術大師劉永國之作/已故房地產大 亨范柏格珍藏將於5月上拍佳士得 文物專欄 躍龍門的到底是什麼魚? 藝術龍門陣 談文論藝.從心

所欲 倫敦藝術拍賣 特別報導 康丁斯基〈教堂與穆瑙風景II〉刷新藝術家拍賣紀錄──倫敦蘇富比英 國藝術晚拍與現代及當代藝術晚拍總成交額達1.73億英鎊/畢卡索〈坐在搖椅上的女子(賈桂琳)〉領銜 ──佳士得倫敦兩場拍賣成交總額近1.7億英鎊/杜庫寧作品〈無題〉以606萬5500英鎊成交──倫敦富 藝斯「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晚拍」總成交額逾2032萬英鎊 市場觀察 亞洲的獨特之處在於「擁有從起 點參與藝術史發展」的機會──厲蔚閣聯合創辦人布賴特.格文分享環球藝術市場生態變化  藝術博覽  後殖民觀點下的文化遺產論述──第15屆沙迦雙年展 重構身分流動下的歷史包容性 4月專輯:In the Black Fantastic非裔能量.謀定而動 以瑰麗奇想重塑歷史敘事與生命經驗──黑色奇幻,返魅的黑人離散藝術/日常生活與文化記憶的加密與解碼 ──巴斯奇亞以文字、符號與線條共構時代圖像/以非洲傳統續寫屬於黑人的、女性的藝術史──費絲.林戈德引領非裔文化覺醒/社群意識的集 結與連動──西斯特.蓋茨以藝術催化社會變革/觸動思想與能量的互生共創──維吉爾.阿布洛的時尚觀點與文化賦權 藝術焦點 顏料跨越時 空的旅程──凱利.葛羅維耶執筆《色彩的藝術》 對話藝術家系列:時光的流沙 特別報導 姚瑞中 返視島嶼身世與價值意識/黃心健 虛擬

實境中的生命展演/楊北辰 潛藏於物中的時間線索 藝術視界 微光閃動的善與心像──葉蕓僖的Z世代創作 播客藝聞 菲利達.巴洛 Phyllida Barlow╱愛麗絲.尼爾 Alice Neel╱韋恩.第伯 Wayne Thiebaud╱亞馬.拉希米 Yama Rahimi╱拉希德.約翰遜 Rashid Johnson╱笹本晃 Sasamoto

Aki  TOP 200 | 2022年200大藏家 2022全球200大藏家榜(四)──典範移轉之趨的美學視野 見證時代之變的收藏觀點 藝術人物誌 從「藍 色之家」新發現的文物出發,重新認識芙烈達.卡蘿 藝術博覽  ART TAINAN 2023 台南藝術博覽會──跨越時空的藝術語言 藝術與城市交流

的優秀範例 藝術視界 未來文明生態的異質感知──專訪「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策展人妮可.芙麗茲與麥斯米蘭.雷澤 藝術大觀 流光璀 璨.風尚永存──「金彰華彩: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與夢蝶軒藏古代金器」特展 珠寶美學 光逐影而成詩,美好生活的致意──彩色寶石之王的 伊甸奇蹟花園 綠與野專欄 從《山椒魚來了》談生態紀錄片的美學進行式 茶器與茶葉的多元運用 心靜方知茶味香──曹容╱東陽窯壺╱書道 禪 建築觀點 梅文.察尼的建築與藝術創作 建築與空間設計巡禮

富藝斯拍賣行亞洲區總部揭幕/鑲嵌在農場風光裡的大地藝術/白與灰階的 層次意象/台南新化果菜市場:食農教育基地 創意萬象 悅樂和鳴.詩意芳菲╱舞影交映,當代舞蹈藝術的多元企畫/英國女皇鮮麗衣著的隱喻 ╱藝術隨行,腕間的美學行旅/沉浸式「藝饗漫生活」體驗╱橫逾三世紀的時計藝術╱由片段靈感構築的感性創造/將織品化現為美景奇觀╱往返 「遙遠的另一端」之奇幻旅程╱高彩度的童趣視角 藝想創見 凌空視角,致高之途──達里亞.特羅茨卡婭以鏡頭繪述地貌形色

《藝術收藏┼設計》雜誌出版第187期,23X30cm大版本,全彩精印,報導藝 術市場收藏與設計建築現況及趨勢,分析藝術投資、設計新潮、建築新貌。每 本新台幣220元,訂閱一年2200元。

郵撥:50035145.藝術家出版社 總代理:創新書報(股)公司,各大書局均有出售 中國發行:北京頌雅風圖書銷售有限公司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