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藝術收藏+設計 ART COLLECTION+DESIGN No.185-2023-02(精華版)

Page 1

編輯手記 Message from the Editor ( artcollect.design2@gmail.com)

琳瑯集錦.美學輿圖

鏡子內外的世界,是一座記憶的劇場嗎?鏡中眼見的一切,真是 真實嗎?鏡中世界折射出了人們旺盛的好奇心與充沛的發現慾念, 這個充滿想像力的、任思緒遊走的空間,是人類為自己所開展的、 源自幻想與現實的冒險。2月專輯「藝見奇觀」檢視那懸止在時間和 空間、展開在動態和靜態之間的創意靈感,如何轉化為充滿智趣的 想像遊戲。

作為代表 21 世紀紐約曼哈頓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建築項目,建設資 金超過30億美元的范德比爾特一號大樓(One Vanderbilt),以其拔 地近427公尺的高度,躋身曼哈頓中城最高的商業摩天大樓,同時也 是世界上最高的 30 座建築之一,是繼帝國大廈、世貿中心觀景台、 中央公園塔之後,中城第一高、紐約第四高的摩天大樓,而其占地

6萬5000平方英尺的觀景台范德比爾特一號大樓凜峰(SUMMIT One Vanderbilt),坐落於大樓頂部91至93樓,可以俯瞰曼哈頓中城,平

視帝國大廈,遠眺哈德遜河,自 2021 年揭幕以來便成為飽覽紐約 天際線最為熱門的景點。曾經擔任 Nike 與 Google 創意總監的 Kenzo Digital,其所打造的高空鏡屋〈空氣〉以反射鏡面、銀球空間等無限 延展的空間體驗,和曼哈頓南、東、西區景觀相互融合。這座懸浮 的鏡面宇宙結合了聲光特效,提供多重感官的沉浸式體驗,身臨其 間,令人瞬間陷入無限迷思。

在藝術拍賣 2022 年度總結特別報導中,佳士得全球專家團隊創下

藝術拍賣史上全年成交總額新高,美元成交總額84億,增長17%。備 受矚目的「先鋒創見:保羅.艾倫珍藏」拍賣成交總額高達16.2億美 元,成為拍賣史上最高價的珍藏,五件作品以超過1億美元的價格成 交,全球巡展吸引數以千計訪客參觀,拍賣現場直播更有400萬人次 登入觀看。藝術史上最高價的 20 世紀藝術品由佳士得於 2022 年拍出 ――安迪.沃荷〈槍擊瑪麗蓮(鼠尾草藍色)〉以1.95億美元的高價 成交,亦成為拍賣史上成交價第二高的藝術品。值得觀察的現象是 新世代藏家推動業務增長及拍賣競投:2022年所有買家中的35%為首 次參與佳士得拍賣,當中34%為千禧新世代買家(2021年為31%); 亞太區新藏家群體增長速度最為迅猛。

蘇富比 2022 年度業績表現強勁,全年累計總成交額達破紀錄的 80 億美元,創下蘇富比成立278年來新高,其中藝術品及奢侈品的年度

拍賣總額達64億美元,而私人洽購業務則連續3年錄得超過11億美元 成交。

延續2021年締造首個10億美元年成交額之斐然佳績,富藝斯2022 年總成交額逾13億美元,再創新高,當中私人洽購大幅增長20%。亞

洲續寫輝煌篇章,亞洲客戶貢獻2022年全球拍賣總成交額之34%。亞 洲年輕藏家為不可忽視的新力量,40%亞洲買家為千禧新世代。

在宇宙永恆的定理中,亞歷山大.柯爾達(Alexander Calder)自行 摸索出一套另類的抽象語言,於星宿、月亮、太陽,又或高塔等萬 物結構之間,觀察與捕捉人們視而不見的動能,打破「運動物體」 與「靜止雕塑」在光譜兩端各有的疆界。他因發明具動態感的金屬 絲雕塑而聞名,為當時盛行的雕塑觀念注入一股新鮮而激進的非傳 統風範,也對20世紀的藝術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藝術的創造性與科技的推進往往有某種特別的對應,就好比馬列 維奇在 1915 年創作的〈黑色方形〉將藝術家對於「黑體輻射」的關 注轉化為視覺表達。將神秘或尚未確知的能量活動視覺化,也是當 代藝術家實驗及探索的重點。曹雨西的藝術作品,運用創意程式設 計、投影燈光以及人工智能,將科技生活轉化為藝術表現的精神原 點,藉由藝術讓人們從科技的光點中感受不一樣的審美體驗以及突 破現實疆界的未來。

2023年2月1 日出刊/第一八五期

▎2007年10月5日創刊 ▎創辦人:何政廣 ▎

編 輯 者 藝術收藏+設計編委會

發 行 人 何政廣

編輯小組 王庭玫 謝汝萱 吳家瑀 林容年 許玉鈴 羅珮慈 柯美麗 廖婉君 郭秀佩 王孝媺 吳心如 周亞澄 曾筱如 韋怡忻 陳玟妤

執行主編 林志鴻

執行美編 張娟如

特約攝影 何樹金 郭東泰 陳明聰

廣告總監 黃淑瑛

廣告業務 簡鈺文

會計主任 陳慧蘭

訂戶業務 朱惠慈 陳慧玲

發行業務 孫嘉亨

特約撰述 劉 俐 黃春英 楊識宏 劉晞儀 高千惠 李婷婷 周東曉 耿殿文 陳瀅如 馬唯中(美國) 何玉郎 陳英德 唐忠珊 廖瓊芳(巴黎) 陳 鈞(英國) 丘彥明 劉粹倫(荷蘭) 徐芬蘭 周芳蓮(西班牙) 吳曉芳 邱馨慧 黃士誠(日本) 劉欽棟 伍 常(香港) 楊爾寧(韓國) 致 穎(德國) 方振寧 周文翰(北京) 林 藝 沈奇嵐(上海)

International Editor Victoria Lu

發行 藝術家出版社

社址 106 台北市金山南路(藝術家路)二段165號6樓

6F., No.165, Sec. 2, Jinshan S. Rd. (Artist Rd.), Taipei 106, TAIWAN, R.O.C. E-Mail artvenue@seed.net.tw

電話 (02)23886715 23886716

傳真 (02)23965707

郵政劃撥 50035145 戶名 藝術家出版社

中部廣告代理 長江廣告 電話/(04)23727658 傳真/(04)23721047

總經銷 創新書報股份有限公司 (02)2917-8022

金門 源成書局(0823)32357 長春書店(0823)534023

香港九龍 藝文圖書公司.啟文書局有限公司

新加坡 友聯書局

吉隆坡 集珍莊

Kedah 賴耀發

韓國 中國書畫公司 電話/7336541

馬來西亞分銷處 白屋書坊 電話/03-2072-7412

紐約 Good Year Co., Chinatown Trading Co.

中國經銷商 北京頌雅風圖書銷售有限公司

業務電話(86-10)58760591、(86-10)58760592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百子灣路32號今日美術館2號舘B1層 郵編/100022

中華郵政台北雜字第1176號執照登記為雜誌交寄

零售價 新台幣220元

全年 2200元 二年 4200元

平郵/港澳 一年US$95 二年US$190

平郵/亞太及其他地區 一年US$105 二年US$210

航郵/亞洲區 一年US$170 二年US$340

航郵/港澳 一年US$145 二年US$290

航郵/歐美非洲區 一年US$175 二年US$350

請寄支票或匯票至台灣台北市金山南路(藝術家路)二段165號6樓

藝術家出版社 支票抬頭 Artist Publishing

印刷廠 科樂印刷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本刊圖文,保留版權,未經同意,不得轉載、摘編 法律顧問:蕭雄淋

藝術熱新聞

006 台北當代藝術館「超出建築」聯展╱首屆橫山書藝 雙年展「法與無法交織的年代-書法作為一種視覺 形式」╱恩友友藝術創益中心戴澤「元那地」特展 007 弗里克收藏館文藝復興肖像系列首添女性肖像 ╱伊莎貝拉.史都華.嘉納傳記出版╱博物館職員 及領導階層背景日趨多元 008 羅丹美術館取消加 那利群島分館計畫╱英國藝術家約翰.亞康法與格 雷森.佩里受封騎士╱為提升觀展體驗 羅浮宮限 制每日入館人次╱第59屆威尼斯雙年展獲碳中和認 證 009 資深杜象藏家亞倫.萊文過世,享壽88歲 ╱藏家繼承人尋求博物館歸還納粹掠奪的席勒作品 ╱藝術諮詢公司PW&A隆重成立 文物專欄

010 戴耳環的朱自清與莎士比亞 ◎戴忠仁 藝術龍門陣

012 招福納吉.辟邪迎春 ◎熊宜敬 藝術大觀

014 一座山莊志,半部清代史 國立故宮博物院「避暑 山莊:清帝國多元統治的縮影」特展 ◎國立故宮 博物院

藝術拍賣年度總結 特別報導

016 佳士得2022年全球成交總額高達84億美元 全年成 交總額創藝術市場歷史新高 ◎編輯部 018 2022年成交總額達80億美元,超過2600萬的拍賣直 播觀看次數 蘇富比締造創立278年的歷史新高紀錄 ◎編輯部

020 亞洲客戶貢獻全球拍賣總成交額之34%  富藝斯2022年全球總成交額逾13億美元 ◎編輯部

022

二月專輯

EXTRAVAGANZA 藝見奇觀 ◎林志鴻 030 化藝之藝 如夢之夢  一代夢之設計師迪奧 ◎林純雅 036 樸趣之流.普同共鳴  格雷森.佩里的奇藝風潮 ◎周亞澄

040 融滑稽與犀利於一體的輿情溫度計  18世紀英國藝術家詹姆斯.吉爾雷的諷刺漫畫 ◎林芝禾

TOP 200 | 200大藏家

046 2022年全球200大藏家榜(二) 典範移轉之趨的美 學視野 見證時代之變的收藏觀點 ◎陳玟妤 藝術人物誌

056 動靜之間散逸的詩意本質

亞歷山大.柯爾達的科學詩篇 ◎韋怡忻 對話藝術家系列:冶靈於美 特別報導

060 徐永旭 本能哲思與界外之境 ◎陳玟妤

062 李明維 緣美而生的啟程與相逢 ◎陳玟妤

064 呂紹瑜Lupa 恆動的懸念與未知的時態 ◎陳玟妤

播客藝聞 ◎山崎二十一

066 洛宏.葛哈索 Laurent Grasso╱索黑拉.索坎瓦里 Soheila Sokhanvari╱英格麗.波拉德 Ingrid Pollard╱ 尼克.凱夫 Nick Cave╱卡洛琳.史尼曼 Carolee Schneemann╱久保田徹 Toru Kubota

巴黎當代藝術 特別報導

068 用代幣進場的參與式遊樂園展覽  介於迷幻、迷戀與不安之間的沉浸式旅程 ◎ 詹育杰

072 一千零一夜,無盡虛構敘事的批判性想像  巴黎東京宮「山魯佐德之夜」聯展 ◎ 詹育杰

076 人體器官、科學機器與詩意宇宙之間的魔幻敘事  弗朗西斯科.特羅帕「肺與心」個展 ◎ 詹育杰 當代藝術

080 當世界以傷以痛吻我,我報之以歌以反思  凱欣德.威利的非裔肖像創作 ◎鄭元智 藝術家工作室

086 藝術照映的無界未來  《藝術收藏+設計》專訪藝術家曹雨西 ◎ 許玉鈴

飾覺╳藝術 特別報導

094 永動的靈感恆星 當代藝術與時尚的原生觸碰 ◎洪昱溱 100 以心與手索引匠心地圖  琳瑯集錦的工藝展廊 ◎洪昱溱 珠寶美學

108 遷想妙得 神工心語  陳世英 介於珠寶與雕塑的平行宇宙 ◎ 林純雅 綠與野專欄

112 永續創作.創作永續 劉時棟繁簡皆極致 ◎古碧玲 茶器與茶葉的多元運用

116 誰來爭鋒?得好味  百年綴球壺與百年號字普洱茶 ◎池宗憲 建築觀點

118 荷蘭建築事務所MVRDV ◎黃健敏 建築與空間設計巡禮 ◎Jade Hong 120 12號工廠揭啟慕尼黑都市更新計畫 121 禪隱驛站茶館 122 杭州萬科「天空之城」地鐵項目 123 致力於環境 永續發展的凡迪皮件工廠

創意萬象 ◎林志鴻 124 風土薈萃 國家寶藏 126 煦煦日光的盛放光輝╱融古 匯今 祥兔獻瑞╱義大利製造的珠寶工藝 127 展閱玻 璃工藝循環永續的樣態╱美好生活設計者—つづく經典串 連╱提燈攬月之寄語祈願 128 時代的臉孔:從莎士比 亞到紅髮艾德

藝想創見

130 毀棄與建造,文明之界

奧利維羅.托斯卡尼鏡頭下的〈布里的裂縫〉  ◎林志鴻

● 封面圖版/ 置身紐約范德比爾特一 號大樓凜峰觀景台的 〈空氣〉沉浸式裝置藝 術,可以俯瞰曼哈頓中 城,平視帝國大廈,遠 眺哈德遜河。( Photo Credit SUMMIT One Vanderbilt) ● February 2023 ● No 185 CONTENTS 封面紀事:二月專輯 EXTRAVAGANZA 藝見奇觀 鏡中鏡中鏡中鏡  024 鏡裡境外,Kenzo Digital之雲端曼哈頓 ◎林純雅 廣 告 索 引 橫山書法藝術館 封面裡 / 恩友友藝術創益中心 3 / 今日美術館 封底

台北當代藝術館「超出建築」聯展

台北當代藝術館於2月11日至4月23日推出由資深建築策展 人王俊雄策畫的「超出建築」聯展。展覽以非典型建築展的 方式,邀請蔡明亮、陳逸恩、聶永真、江國梁、林聖峰、姚 仲涵與黃聲遠,透過跨界、多層次地詮釋田中央建築的本質 與意義,在展覽中交疊轉變,挑戰觀者對於「建築」的既定 想像框架,試圖開放出超出建築的多元想像,成為不同世界 之間的鏈結點。

建築師黃聲遠在宜蘭創設的田中央工作群,試圖創造一種 能跟地方生活和環境相互融合的建築實踐,這次參與展出藝 術家都曾以不同方式介入田中央的創作,透過他們交互地發 展出的一系列對話來回應展題,邀請觀眾體驗建築不可預知的樣貌。

蔡明亮 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首屆橫山書藝雙年展「法與無法交織 的年代-書法作為一種視覺形式」

桃園市立美術館館群之一的橫山書法藝術館,為全台首 座官方經營之現當代書藝美術館。書藝館自 2021 年開館以 來,以打造跨境、跨域書法交流平台為目標,也在今年1月

20日至4月24日迎來首屆橫山書藝雙年展。

「2023年橫山書藝雙年展:法與無法交織的年代-書法作 為一種視覺形式」邀請東海大學美術系助理教授吳超然擔 任策展人,偕同橫山書法藝術館陳俋佐督導擔任機構策展

人,並邀集多國 42 名書法家和藝術家,共同呈獻全球當代

書藝的多樣面貌,包括西方抽象藝術與書法如何互相刺激 與借鏡,以及台灣戰後名家對於書法形式和內容流變中的 沉澱和省思,將焦點集中於「書法」在當代藝術中的影響 和發展,試圖帶動當代書法藝術後續發展新量能。

井上有一作品〈抱〉,使用白膠和碳粉所自製的複合顏料,讓書寫在紙上的肌理展現出雄 強的力度。它的古典養分取經於顏真卿與日本禪宗書法,既有顏體的渾厚氣勢也有禪僧的 率性任真,而日本現代書法中的「少數字書法」流派也發展出新的書寫方向,深刻影響著 中國與台灣的當代書壇。

2022年12月,戴澤家鄉四川曾舉辦該位藝術家的百歲特展,恩友友藝 術創益中心亦於2月1日推出戴澤特展「元那地」,期許透過推動大師作 品,彰顯本土油畫的原創價值。展覽主題「元那地」,出自聖經末日最 後一塊地,「元」所展露的是至穹蒼的盼望,該展由恩友友公司門客俱 樂部(兩岸三地)精英協辦,與英國皇家藝術協會(RSA)合作,與美 協現任主席、戴澤學生范迪安,共盼美學公益結合,以美德經濟學寫下 歴史樂章。

後疫時代來臨,恩友友藝術創益中心也有所成長,除了轉為登記在案 的拍賣企業體,也期盼在與英國皇家藝術協會合作中,能奮興醒起在那 地的新思維、新策略。其於商業模式的轉變,除了放棄行之有年的看展 預約制,更配合永續經營ESG政策,發展數位藝術化、藝術金融化、建 立AI智慧功能、去藝術資產化等多項策略;亦以新創模式興起銀行貸放 標的,並向經濟部標準局申請核定「創益網」行使權,以紀念公司優質 買家對「創造公益」的一路扶持與共榮願景。

6
恩友友藝術創益中心戴澤「元那地」特展
戴澤作品

弗里克收藏館文藝復興肖像系列首添女性肖像

紐約弗里克收藏館(the Frick Collection)的牆上陳列著一系列傑出的古典大師肖像 收藏,它們多半描繪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國王、騎士以及贊助人等。然而,該系

列出現了一項極具意義的調整 館藏新增首件女性肖像畫。

這件〈女人肖像〉(Portrait of a Woman)出自藝術家喬凡尼.巴提斯塔.莫洛尼

(Giovanni Battista Moroni)之手,關於畫中女子的身份資訊已散佚,但依據其身著的 華麗服裝可判斷應是一名貴族女性。它曾現身弗里克收藏館2019年的莫洛尼展覽,

是甫於2020年過世的董事會成員阿薩多爾.塔維提安(Assadour O. Tavitian)的資產,

現被贈予弗里克收藏館,也是該館典藏的首件莫洛尼作品。弗里克收藏館目前因擴 建計畫暫時關閉,故該作會先於弗里克收藏館在布勞耶大樓(Breuer Building)的臨時 空間展出。

喬凡尼.巴提斯塔.莫洛尼 女人肖像  油彩、畫布 51.8 x 41.5cm ca. 1575 由弗里克 收藏館典藏(Photo: Joseph Coscia Jr.)

伊莎貝拉.史都華.嘉納傳記出版

儘管伊莎貝拉.史都華.嘉納(Isabella Stewart Gardner)逝世已近百年,其位於波士頓的 同名博物館,卻使她的名字永垂不朽 該館典藏了許多藝術臻品,並因1990年的藝術竊 盜案轟動一時。引起人們關注的包括遭竊的林布蘭特(Rembrandt van Rijn )唯一一幅海景 作品、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音樂會〉(The Concert)等重要藏品的下落與命運, 還有為藝術品歸還而設下的1000萬美元高額懸賞金,但除此之外,人們對伊莎貝拉.史都 華.嘉納本人所知甚少。近期該館出版傳記《伊莎貝拉.史都華.嘉納的一生》(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A Life),讓讀者能一窺這位撐起知名博物館的非典型女性與其多揣的一 生。

2022 年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嘉納傳記《伊 莎貝拉.史都華.嘉納的一生》,作者為西爾 弗( Nathaniel Silver )與格林沃德( Diana Seave Greenwald ),書籍封面為藝術家沙金( John Singer Sargent)1888年繪製的嘉納肖像,由波士 頓伊莎貝拉.史都華.嘉納博物館典藏。

嘉納為人低調,但成立美國最早私人博物館之一的重大舉措卻將她推向台前。關於嘉 納,人們知道或不知道的包括:(1)她是小報寵兒。媒體一面提升她的地位,又將她刻畫 得輕浮又古怪,比如《紐約新聞報》(New York Journal)在1899年曾以「美國最迷人寡婦 的最新奇想」為題,報導她對博物館的規畫。(2)生命中不斷迎接死亡悲劇。(3)第二 次流產後的環歐之旅,促使她與丈夫步上收藏之路。( 4)聲稱與蘇格蘭瑪麗女王有血緣 關係。(5)曾遇上國稅局麻煩。(6)藝術顧問是著名歷史學家伯納德.貝倫森(Bernard Berenson)。

博物館職員及領導階層背景日趨多元

博物館從業者背景來源有日漸多元的趨勢,包含於機構擔任高階要職者。此項結果出自梅隆基金會(Mellon Foundation)與美國博物館 聯盟、美術館館長協會第3次合作發表的《藝術博物館員工人口統計調查》(Art Museum Staff Demographic Survey),報告集結2022年2到 4月間共328所北美博物館機構、3萬名員工的意見反饋。

根據報告,藝術機構中有色人種員工的平均占比由2015年的27%提升至36%,人口結構變化主要來自西班牙裔、亞裔及混血族裔等群 體增長,非裔、美國印第安裔、夏威夷原住民與太平洋島民工作人員比例較2018年則無太大變化。此外,藝術機構中成員來源最多樣化 的部門,也是在疫情期間受裁員或機構關閉等影響最嚴重的部門,包括教育、設施、保全等,但此結果也指出此調查所見的正面趨勢之 一:儘管面對疫情如此嚴重的影響,藝術機構的多樣性、公平性、可達性、包容性確實仍朝積極方向發展。近4年間有色族裔擔任館長、 策展人、顧問等「知識領導階層」占比升高7%;博物館職員性別則維持60%女性、40%男性的比例分布,但女性擔任領導階層的比例從 2015年的58%上升至2022年的66%。另一項由藝術博物館非裔受託人聯盟(Black Trustee Alliance for Art Museums)贊助的調查則顯示,非裔 受託人一般都有著年輕、擁有博士學位或專業學位等特點。(整輯╱陳玟妤)

藝術收藏 設計 7

羅丹美術館取消加那利群島分館計畫

巴黎羅丹美術館(Rodin Museum)宣布取消於西班牙加那利群島聖 克魯斯-特內理費(Santa Cruz de Tenerife)成立分館的計畫,若此 計畫持續進行,聖克魯斯-特內理費需為場館與購入83件羅丹雕塑作 品,籌措1700萬美元經費,建造工程也將持續數年。羅丹美術館館長 艾蜜莉.西米爾(Amélie Simier )致信特內理費市長貝穆德茲( José Manuel Bermúdez),表示法國館方將撤銷計畫,信中讚許該市文化 和遺產的價值,但以該市目前尚不具備主辦國際博物館計畫項目的條 件總結。

當地對該項計畫的批評,包括其誇大的經濟效益,並認為羅丹與 當地並不存在實際連結,過去社群媒體更曾發起過一場多達 3000 人 連署、期許停止擴館計畫的請願。西班牙一獨立組織當代藝術學院

羅丹美術館

(Instituto de Arte Contemporáneo),也在一份聲明中表示該計畫並未回應島嶼的文化現實:「它遭受疫情和不同經濟危機的打擊,且 在未來數月,它將完全被經濟衰退所淹沒。⋯⋯這種當地文化資源的匱乏,使文化專業人士難以有尊嚴地進行專業發展。」

英國藝術家約翰.亞康法與格雷森.佩里受封騎士

英國藝術家約翰.亞康法( John Akomfrah )與格雷森.佩里

(Grayson Perry)被授以2023年度新年榮譽,獲封騎士爵位。

亞康法的創作起於藝術電影及多屏幕錄像裝置, 1966 年,年僅 9 歲 的亞康法離開迦納,因曾經歷嚴峻政治動盪,他透過創作關注移民處 境、帝國主義及奴役問題,並以藝術表現對環境警訊的深刻省思。佩 里是備受喜愛的英國藝術家,他與英國第4頻道(Channel 4)合作製 播的電視節目「格雷森的藝術俱樂部」(Grayson's Art Club)在疫情封 城期間提供大眾心靈慰藉。每週,佩里會請觀眾依據他所制定的主題 提供藝術品,在節目播出的 3 年間,他收到的作品已超過千件。佩里 也是2003年泰納獎(Turner Prize)得主。

格雷森.佩里與妻子菲利帕.佩里(Philippa Perry)共同主持「格雷森的藝術俱 樂部」。(Photo: Richard Ansett/Channel 4)

為提升觀展體驗

羅浮宮限制每日入館人次

全球最多人造訪的博物館羅浮宮( The Louvre )宣布限制入館人 次,每日限定向3萬名民眾開放,期許維持觀展體驗的舒適度,以及 博物館員工協助場館運營的作業條件。

過往羅浮宮平均一天能迎來4 萬5000名民眾造訪,2020年因疫情暫 時關閉 16 週後,於該年 7 月重新開放,考量旅遊條件限制,館方並 未限定入館人次。隨各國旅遊逐漸解禁,羅浮宮人潮回升, 2022 年 6 月羅浮宮便已悄悄決議對每日入館人次進行管理,館長德卡爾斯 (Laurence des Cars)在一份聲明表示:「2022年的正面的數字是對羅 浮宮工作人員重大的鼓勵,我希望參訪者們能享受在羅浮宮的時光, 特別是那些首次來訪的觀眾,他們占了所有觀眾中的60%。」

第59屆威尼斯雙年展獲碳中和認證

第 59 屆威尼斯雙年展( the Venice Biennale )獲 RINA 認證, 肯定該展在 2022 年舉辦的藝術節活動符合碳中和( carbon neutral)目標。

在 2021 年第 78 屆威尼斯影展( Venic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獲碳中和認證後,次年的威尼斯雙年展亦系統化地推 動藝術節活動,期許展覽在設計、裝置及活動執行上能以永續 模態發展。展方不僅在舉辦藝術節活動上使用再生能源,致力 減少資源消耗,像是重複使用、回收展覽素材與設備等,亦供 應更多當地生產的蔬食選項。然而,旅遊始終是該活動中產生 最多碳足跡的人類行為,且第59屆威尼斯雙年展相較2019年迎 來更多參與人次,有59%觀眾來自義大利以外的地區。對此, 展方表示只能盡力宣導並協助促進旅遊的效率性,也會在下屆 展覽呼籲民眾提升相關意識。

8
(Photo: ©Will Salter/Lonely Planet)

資深杜象藏家亞倫.萊文過世,享壽88歲

亞倫.萊文(Aaron Levine)是一名退休的審判律師,他與妻子芭芭拉.

萊文(Barbara Levine)共同累積了藝術大師杜象(Marcel Duchamp)最重 要的私人收藏。亞倫.萊文於1月初在喬治.華盛頓大學醫院逝世,享壽

88歲。此消息經赫希宏美術館(Hirshhorn Museum and Sculpture Garden) 證實,館方也發表聲明沉痛哀悼這名偉大藝術愛好者的離去,萊文在2018 年承諾捐予赫希宏美術館的35件杜象作品,改變該館的永久收藏。

萊文夫婦在2012至2018年間,每年上榜《ARTnews》前200大藏家榜。

他們在華盛頓特區的家擁有數百件藝術品、數以千計的目錄與罕見的藝術 家書籍,當中許多是領銜觀念主義和該運動的當代佼佼者。亞倫.萊文曾 說:「觀念藝術是一種後天的品味。」而其中的核心就是杜象。萊文藏有 35件杜象作品,包括杜象藝術生涯最重要的數件作品,有他標誌性的現成 物和他協作的現成物,當中許多是1960年代原件被毀壞後重新製作發行的 重製品。

藏家繼承人尋求博物館歸還納粹掠奪的席勒作品

提摩西.雷夫( Timothy Reif )與大衛.法蘭柯( David Fraenkel )是奧地利猶太收藏家 弗里茨.格倫鮑姆( Fritz Grünbaum )的親屬,目前二人向紐約現代美術館( Museum of Modern Art)與加州聖塔芭芭拉藝術博物館(Santa Barbara Museum of Art)提起訴訟,尋求 歸還格倫鮑姆遭納粹掠奪的2件席勒(Egon Schiele)作品,分別是1912年繪畫作品〈妓女〉 (Prostitute),以及藝術家1915年鉛筆繪製的妻子肖像。

格倫鮑姆於達豪集中營遭迫放棄他的資產,有81件藝術收藏品在當時移交納粹。根據紐約 現代美術館,〈妓女〉曾在1956年登記於一家瑞士拍賣行的型錄,但館方無法提出1956年後 購入該作的紀錄,故訴訟宣稱館方未盡收購作品前的「盡責查證」(appropriate diligence)。 針對聖塔芭芭拉博物館的訴訟,則稱〈藝術家妻子肖像〉一作在1950年代中期至1960年代由 一名紐約經銷商持有,之後被非法轉移至另一處;一名館方發言人表示該作來自私人捐贈 者,館方獲得畫作前,並非沒有意識到該作的歷史紀錄。繼承人多方尋求收回藝術品合法所 有權,包括已向其他4家美術館採取法律行動。2019年倫敦藝術經銷商理查.納吉(Richard Nagy)也在法官判決繼承人勝訴後,將2件席勒作品〈穿黑圍裙的女人〉(Woman in a Black Pinafore)和〈遮臉的女人〉(Woman Hiding Her Face)還與雷夫和法蘭柯 它們在2022年 11月佳士得的拍賣會上,分別以50萬美元及260萬美元售出。

席勒 妓女(Dirne) 水彩、鉛筆、紙 48.3 x 31.8 cm 1912(Courtesy MOMA

藝術諮詢公司PW&A隆重成立

Patti Wong&Associates (簡稱 PW&A )由黃林詩韻( Patti Wong )及 Daryl Wickstrom共同創立,致力為亞洲高端藏家提供頂尖藝術諮詢服務,滿足區內新 舊藏家的多元化收藏需求 由印象派、現代、戰後和當代藝術,以至中國藝術 品、中國書畫、珠寶、手錶及洋酒,品類豐富。

黃林詩韻曾任職蘇富比逾30年,是推動藝術市場發展、建立亞洲重要收藏的領

軍人物。Daryl Wickstrom亦於蘇富比工作逾20載,專注發展藝術市場重要增長領

域,包括亞洲市場,曾駐職亞洲7年之久。在共事期間,黃林詩韻和Daryl携手推 動多項重要項目,包括創立「蘇富比鑽石」及擴展香港原有拍賣模式,從每年 兩次的大型拍賣,發展成為可與紐約或倫敦媲美的全方位拍賣中心。黃林詩韻和 Daryl將與來自全球各地的專家和後勤團隊組成一支專業隊伍,並邀得曾任職蘇 富比逾20載的行業精英周蕙芝(Lisa Chow)出任董事總經理。 (整輯╱陳玟妤)

藝術收藏 設計 9
黃林詩韻與Daryl Wickstrom( Photo: Bonnie H. Morrison © Patti Wong & Associates.) 亞倫.萊文與芭芭拉.萊文(Photo: Cathy Carver/Courtesy HMSG)

佳士得2022年全球成交總額高達84億美元

全年成交總額創藝術市場歷史新高

整輯│編輯部 圖版提供│Christie's

84億,增長17%。備受矚目的「先鋒 創見:保羅.艾倫珍藏」拍賣成交總額高達16.2億美元,成為拍賣史上最高價的珍藏,5件作品以超過1億美 元的價格成交,全球巡展吸引數以千計訪客參觀,拍賣現場直播更有400萬人次登入觀看。藝術史上最高價的20世

紀藝術品由佳士得於2022年拍出 安迪.沃荷〈槍擊瑪麗蓮(鼠尾草藍色)〉以1.95億美元的高價成交,亦成為

拍賣史上成交價第二高的藝術品。

新世代藏家推動業務增長

2022 年全球拍賣中成交價最

高的 10 大拍品中,有 8 件經佳士

得售出。 2022 年成交價最高的

三大珍藏均由佳士得拍出,包

括保羅.艾倫珍藏( 16.2 億美

元)、湯瑪斯與桃莉絲.安曼

(Thomas and Doris Ammann)珍

藏( 3.592 億美元)及安妮.巴

斯珍藏( 3.631 億美元),而本

年度美國境外成交價最高的珍藏

為紀梵希珍藏(1.181億歐元),

由佳士得巴黎拍出。佳士得所有

拍賣的平均成交比例高達 85% ,

保羅.艾倫珍藏之秀拉〈模特們(小版)〉以1.492億美元成交

彰顯佳士得客戶對珍品的需求熾熱。新世代藏家推動業務

增長及拍賣競投:2022 年所有買家中的35%為首次參與佳 士得拍賣,當中34%為千禧新世代買家(2021年為31%);

亞太區新藏家群體增長速度最為迅猛。佳士得成立全新創

投基金Christie's Ventures,積極支持與佳士得藝術傑作及雅

逸精品業務直接相關的初創 Web 3.0 、技術及金融科技企

業。佳士得的私人洽購持續取得不俗業績,成交總額超逾 12億美元,為歷來第三高的成交總額,續寫2021年斐然佳

績,與2019年疫情前相比大增49%。佳士得行政總裁施俊安

表示:「 2022 年,儘管宏觀環境充滿挑戰,佳士得仍刷新 全球成交總額紀錄。傲人佳績歸功於三大因素:其一為藝

術傑作及雅逸精品市場依然保持活力;其二為本年拍賣的

多個重要藝術珍藏均取得空前成功,特別是令人難忘的保 羅.艾倫珍藏拍賣;最後是全球佳士得團隊的卓越知識和 辛勤工作。」

佳士得2022年拍賣紀錄

 保羅.艾倫珍藏創下 27 項藝術家拍賣紀錄,包括秀拉 〈模特們(小版)〉( 1.492 億美元)、塞尚〈聖維克多

山〉(1.378億美元)、梵谷〈有柏樹的果園〉(1.172億美 元)、高更〈母性II〉(1.057億美元)、克林姆〈白樺林〉 (1.046億美元)及佛洛伊德〈大室內場景,W11(臨華鐸 之作)〉(8630萬美元)

巴斯奇亞〈Sugar Ray Robinson〉以3270萬美元成交,成為

16 CHRISTIE'S
佳士得全球專家團隊創下藝術拍賣史上全年成交總額新高,美元成交總額

2022年成交總額達80億美元,

超過2600萬的拍賣直播觀看次數

蘇富比締造創立278年的歷史新高紀錄

整輯│編輯部 圖版提供│Sotheby's

2022年度強勁業績,在公司持續創新、多場精彩的藝術及奢侈品殿堂級拍賣、3 場總額達1億美元的單 一藏家拍賣專場、積極拓展全球客戶群,及成功將RM Sotheby's及Sotheby's Concierge Auctions合併至主業務當中等

多重因素推動下,全年累計總成交額創蘇富比成立278年來新高,成交總額達破紀錄之80億美元,當中藝術及奢侈品 的年度拍賣總額累計達64億美元(包括5.8億美元的網上拍賣總額及新收購的RM Sotheby's及Sotheby's Concierge Auctions

之營業額);而私人洽購業務則連續3年錄得超過11億美元成交。

亞洲業務拓展

隨著區內業務發展持續凌厲,2022年度亞洲拍賣總額達11 億美元、與2021年創下之最高紀錄看齊,蘇富比在亞洲各地 推出眾多舉措:2022年中在日本東京開設新辦事處,上海新

辦事處預計於2023年揭幕;2022年夏季,蘇富比首次在越南

舉辦展覽,並暌違15年後再度於新加坡舉行拍賣;與此同時 亦在中國內地、泰國及南韓有新的人事任命,並於香港拓展

Buy Now全球網上業務拓展,讓客戶在拍賣日程以外都能全年 無間斷收藏藝術及奢侈珍品。蘇富比明年迎來進駐亞洲50週

年,將於區內舉辦連串精彩展覽、拍賣及活動以慶祝這個歷 史里程碑。其他亞洲發展焦點包括:

 亞洲客戶群擴展迅速,錄得破紀錄競投人數,當中 40歲以 下競投人數為去年3倍。

 亞洲藏家的人均消費及競投金額相較於其他地區分別高出 20%及40%。

 在蘇富比的亞洲拍場上,每3 名競投者就有 1名是蘇富比新 客戶;在蘇富比全球拍賣中,68%新客戶來自亞洲。

18 SOTHEBY'S
蘇富比公布
紐約蘇富比2022年11月16日當代藝術晚拍現場盛況

富藝斯2022年全球總成交額逾13億美元

整輯│編輯部 圖版提供│Phillips

2021 年締造首個 10 億美元年成交額之斐然佳績,富藝斯 2022 年總成交額逾 13 億美元(截至 2022 年 12 月 初),再創新高,當中私人洽購大幅增長20%。2022年香港拍賣年度總成交額逾13億港元,為歷來第二高。

富藝斯與永樂拍賣聯合呈獻「二十世紀及當代

藝術和設計」香港拍賣

2022 年 11 月 27 日至 12 月 1 日舉行的富藝斯 2022 年香港秋

季拍賣以5.93億港元收槌,跨門類平均成交率高達93%。其

中,德國藝術巨匠利希特(Gerhard Richter)傑作〈抽象畫

(774-1)〉領銜富藝斯與永樂聯合呈獻「二十世紀及當代

藝術和設計」拍賣,以逾8937萬港元成交,不僅成為2022

香港秋季拍賣所有香港同期拍賣中最高價成交拍品,亦創

下藝術家於2022 年度在亞洲拍場之第二高價成交紀錄。晚 間拍賣創下高達99%的金額成交率及97%的項目成交率,位 列本季香港所有現當代藝術晚間拍賣成交率之首,冠絕所 有拍賣行。在晚間拍賣中,逾六成拍品以高於拍前估價成 交。

備受矚目的利希特傑作〈抽象畫(774-1)〉領銜本季晚

20 PHILLIPS
亞洲客戶貢獻全球拍賣總成交額之34%
延續
富藝斯2022年香港秋季拍賣以5.93億港元收槌

Kenzo Digital

鏡中鏡中鏡中鏡

鏡裡境外,Kenzo Digital之雲端曼哈頓

撰文│林純雅 圖版提供│Kenzo Digital、SUMMIT One Vanderbilt

高空鏡屋〈空氣〉是范德比爾特一號大樓凜峰內最具未來感的景點(

感覺的實驗室,當代藝術的幻象空間

鏡子是一個虛幻的空間。在這個蠱惑人心的幻象空間內,我們從中看到自己,事實上卻只 是虛無。毫無疑問,巴洛克藝術對鏡像的運用達到了最為出神入化的境界,創造出了一個擬 像與表象交織的浩瀚視界。林德羅.厄利什(Leandro Erlich)就是這樣一位深諳巴洛克傳統 的當代幻術大師,精通錯位、幻視與情感的藝術。他的每一件裝置作品都對我們的視覺真 實提出了疑問,讓熟悉的場景(電梯、樓梯、游泳池等)中的每一件東西都瞬間異位,由 此製造驚奇 用真實和偽裝的鏡子實現空間翻轉,用障眼法把觀者拽入幻影、折射、倒 轉的遊戲。他在2004年的作品〈建築〉(Building)採用了一座奧斯曼建築的立面,借助正對 面的一面45度角的鏡子的折射,路過的行人就好像是在牆面上行走,攀爬在陽台上,或是懸 掛在窗臺和屋簷上似的。這種效果有點類似於安德列亞.波佐(Andrea Pozzo)在聖依納爵

(Sant'lgnazio)教堂繪製的穹頂,天使和聖人似乎隨著上升的渦旋直達天堂。

24
Photo Credit SUMMIT One Vanderbilt)

Christian Dior

化藝之藝 如夢之夢

一代夢之設計師迪奧

30
撰文│林純雅 攝影│Daici Ano、Yuto Kudo 圖版提供│DIOR、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Tokyo(MOT)
東京都現代美術館「克利斯汀.迪奧:夢之設計師」展場空間(Photo: Daici Ano)

Grayson Perry

樸趣之流.普同共鳴

格雷森.佩里的奇藝風潮

撰文│周亞澄 圖版提供│Nasjonalmuseet

格雷森.佩里(Grayson Perry)是英國家喻戶曉的國寶級藝術家、

影視製作人,被認為是英國最具影響力的文化名人之一,以彩繪陶 瓷成名的他,作品題材圍繞身份、階級、性別扮演和消費社會等,

以幽默逗趣的反諷方式揭示社會規範、價值觀與禁忌如何影響人們 看待自我、如何行動以及如何看待身處的結構。 2003 年,佩里因其

創新的插圖故事,以及對英國文化敏銳的觀察而獲得了著名的泰納 獎( Turner Prize ),並被授予大英帝國勳章,成為皇家藝術學院的 一員。佩里曾於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倫敦大英博物館、蛇形畫 廊、澳洲當代美術館等場館舉辦個展,作品亦被阿姆斯特丹市立博 物館、大英博物館、泰特美術館、倫敦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

格雷森.佩里 Grayson Perry © Photo by Frank Bauer. Contour by Getty

Images. Photo: Frank Bauer/ Contour by Getty

Images

36

James Gillray

融滑稽與犀利於一體的輿情溫度計

18世紀英國藝術家詹姆斯.吉爾雷的諷刺漫畫

撰文│林芝禾 圖版提供│Paul Mellon Centre

詹姆斯.吉爾雷(James Gillray)可說是英國喬治時

代晚期最滑稽、最具創意,且最受歡迎的諷刺漫畫

家。從 1775 年前後到 1810 年,他創作了近千幅版畫 包括富人、名人和奇人的諷刺肖像,以及以英 國政治和社會生活為主題的諷刺漫畫。吉爾雷 1780 年代的諷刺漫畫關注美國獨立戰爭,並以英國皇室 為批判的主要目標。接著他的創作反映了英國在面 對法國革命黨人廢除君主制與教會時產生的焦慮狀 態。在他與出版商與印刷商漢娜.亨弗萊( Hannah Humphrey )建立了穩固的合作關係後,吉爾雷在 創作上獲得了更多的自主性,但他作品中的觀點並 沒有因此變得一致,畢竟他並不將自身視為政治運 動家,而是生活中各種滑稽諷刺情況的詮釋者。在 對抗拿破崙的戰爭時期,吉爾雷被多位政治人物延 攬,為他們創作宣傳版畫,顯示他們逐漸認知到輿 論的重要性以及政治宣傳在戰爭時所扮演的角色。

1841 年《弗萊瑟雜誌》( Fraser's Magazine )將吉 爾雷譽為「諷刺漫畫的王子」,此一稱號的確極為 適合這位開創了政治諷刺漫畫此一獨特形式的藝 術家。他的作品展現出高超的繪畫與版畫技巧, 搭配上機智的對話與具有娛樂性的標題,使他獲 得了前所未有的名聲。在構圖上,他經常諧仿威

廉.霍加斯( William Hogarth )、約書亞.雷諾茲

(Joshua Reynolds)和亨利.弗塞利(Henry Fuseli) 等畫家的作品。同時,他也挪用莎士比亞( William Shakespeare)與米爾頓(John Milton)等文學作品中的 知名段落,增添解讀諷刺漫畫的樂趣。每當出版商在 櫥窗中展示出吉爾雷的新作時,在英國內外都必定會 出現抄襲或模仿之作。即使到了今日,吉爾雷仍是許 多政治漫畫家仿效學習的對象。

提姆.克雷頓執筆、保羅.梅隆中心出版發行《詹姆斯.吉爾雷: 諷刺的革命》James Gillray: A Revolution in Satire By Tim Clayton, Published by the Paul Mellon Centre, 8 November 2022 詹姆斯.吉爾雷作品 〈奇怪的姐妹;黑暗部長;月亮的爪牙〉 Wierd-Sisters; Ministers of Darkness; Minions of the Moon (Hannah Humphrey, 23 December 1791), etching with aquatint, 250×351 mm, Andrew Edmunds, London. Photograph © Andrew Edmunds 詹姆斯.吉爾雷作品〈Termagant Flaybum夫人 打算在晚餐後讓繼子嚐嚐她的沙漠〉Lady Termagant Flaybum going to give her Step Son a taste of her Desert after Dinner (William Holland, 25 May 1786), etching and stipple, 435×550 mm, Yale University Library, New Haven, Connecticut. 詹姆斯.吉爾雷作品〈南希包裹〉The Nancy Packet (Robert Wilkinson, 19 October 1784), mixed method engraving printed in colours, 443×576 mm, Andrew Edmunds, London. Photograph © Andrew Edmunds / Matthew Hollow Photography

40
1 4 3 2

撰文│韋怡忻 圖版提供│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Chicago

Alexander Calder

在宇宙永恆的定理中,亞歷山大.柯爾達自行摸索出一套另類的抽象語言,於星宿、月亮、太陽,又或 高塔等萬物結構之間,觀察與捕捉人們視而不見的動能,打破「運動物體」與「靜止雕塑」在光譜兩端各有的 疆界。他因發明具動態感的金屬絲雕塑而聞名,儘管起初使用馬達作為作品驅動來源,隨後卻迅速轉以採用自 然氣流,並在精密的重量配置下,達到作品的平衡與懸浮樣貌,不但為當時盛行的雕塑觀念注入一股新鮮而激 進的非傳統風範,也對20

亞歷山大.柯爾達(安妮.華達攝於

柯爾達的美學奠基與家庭背景 有著深厚的連結,母親不但是一名 畫家,父親與祖父更為知名雕塑 家,自童年起,柯爾達便展露手工 的靈巧性與對精準度的掌握,儘管 如此,起初他仍毅然決定脫離看似 為慣性選擇的「家庭藝術事業」, 反倒於工程範疇開闢另一條道路。 在 1919 年自美國紐澤西州霍博肯史 蒂文斯理工學院( Steven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取得機械工程學位 後,柯爾達曾短期從事些許相關工 作,直到 1922 年於中美洲海上服役 期間,透過在彼端地平線上觀望太 陽與月亮的升降起落,他對宇宙的 浩瀚與當中精確的運轉,逐漸有了 全新的體悟和啟發,如此對宇宙題 材的深度挖掘,也使他再度於藝術 領域尋得初始的原創力,進一步形 塑隨後創作主題的焦點 對「平 衡」與「移動」的深切關注。如柯 爾達後續所言,「我作品中潛藏的 模型往往是存於宇宙中的系統, 或是其中的一部分,因為這是個相當複雜而龐大的創作形式。」1923年,柯爾 達決定全力投身藝術,開始在紐約藝術學生聯盟(Art Students League of New

56
藝術人物誌
Artist Profile
動靜之間散逸的詩意本質
亞歷山大.柯爾達的科學詩篇
正如人們構思顏色與形狀,我們也能譜出動能。」
亞歷山大.柯爾達(
世紀的藝術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1954年) Calder with 21 feuilles blanches (1953), Paris, 1954. Photograph by Agnès Varda © Agnès Varda

特別報導

徐永旭

本能哲思與界外之境

撰文│陳玟妤 圖版提供│徐永旭

問:製陶過程中,你有什麼特別的習慣或考量? 答:陶塑作品需經燒製才能固化成最終形態,但窯中陶土在燒到1100度後至 成熟溫度前,會呈軟化狀態,此時作品會因地心引力影響而變形。因此,塑 陶時我講究速度,我希望我能做得很快,讓作品在塑形過程中,能始終保持 如燒製時「軟」的狀態,將窯中變數納入正在進行燒製的作品之中。

無論是探索陶土極大、極薄之 可能,以求突破媒材與自我極 限,或由土條與土球構築出繁複 精巧的結構,徐永旭有別於傳統 陶塑造型的視覺語言,展現匠心 獨運的美學風景。在其看似隨機 自在的視覺之美背後,實有著對 媒材與技術理性的嚴謹科學理論 支撐,亦含存自重複無盡的勞動 實踐中,身心靈毀壞、再重建和 鍛鍊,因通達方得自在的精神境 界。當崇高的藝術創作融於生命 本能,作品即「過程」之紀錄, 是「創造」當下對天、地、人的 見證與復歸。

另一方面,如果放慢速度,一步步在硬化後的部分繼續疊加新一層結構, 這樣的過程需要「規畫」,但若作品保持軟的狀態,創作的每一步都是當下 的即時應變,像小朋友玩的疊疊樂遊戲,總處於塌陷與不塌陷之間。 問:你作品中有哪些基本元素?創作風格上,有何階段性變化? 答:我創作的兩個基本元素分別是「土條」和「土球」。手抓一塊泥土,搓 揉而成的土球可壓扁、塑形,或製成我經常在作品中堆疊黏貼的杯狀體;土 條則能搓成長條狀、形成纏繞結構。

土條是我自創作之初便一直使用的元素。我的早期作品更為具象,有明 確可依循的形象,以批判、回應我自社會觀察到的人事現象。2004至2005年 間,我的創作轉向內觀自我,後來在造型上更逐漸把雕塑「打開」,使雕塑

不再具封閉性,創作想法也從敘述性轉為概念化,但仍能從作品中找到所 指。2005、2006年後,我不再從造型談論作品,作品亦不再具有任何指涉, 只是記錄創作的過程。這個關鍵轉變來自我開始接觸哲學、以閱讀文本聯繫 創作的時期,土球與由其發展而來的杯狀物,也從此進入我的創作語彙。

問:哪些哲學思想曾啟發你的創作思考?這些影響如何呈現於作品之中? 答:我在創作生涯曾經歷反覆驅趕哲學鬼魂、越過界線,最終回到本能的歷 程。這個「哲學鬼魂」首先是傅柯( Foucault )。傅柯於其晚期著作《主體 詮釋學》曾提出「生命技術」的重要概念,「生命技術」意指當人每日執行 同一件事,時間累積之下,便能從此重複不斷的實踐中,得到身體或思想上

60
對話藝術家系列: 徐永旭 徐永旭 2018-32 瓷土 最高300cm,長寬尺寸依 場地而定 2018 徐永旭 2021-3 高溫陶 297x220x148cm 2021 徐永旭 神話2004-5 高溫陶 118 x93x30 cm 2004 SPECIAL REPORT
冶靈於美

特別報導

冶靈於美 李明維  緣美而生的啟程與相逢

撰文│陳玟妤 圖版提供│李工作室

問:你善以參與式計畫處理人際互動與關係美學。透過創作,你想傳遞怎樣 的訊息?

答:我希望我的作品能使觀眾在接觸前後有所不同,我想帶給觀眾的不是任 何直接的答案,而是想啟發人們的好奇心 對於愛、對於美、認為還有更

多事物需要學習與追索的探求。

李明維留影於〈光之屋〉前,〈光之屋〉由台灣書畫創作者

無論是經典的〈睡寢計畫〉、 〈晚餐計畫〉、〈魚雁計畫〉、 〈補裳計畫〉、〈菩提計畫〉,或 是近年新作〈如實曲徑〉、〈光之 屋〉⋯⋯,多年來,李明維透過多 元的參與式計畫處理人際互動與關 係美學,以生活中的念想為靈感發 源,綿延至世界觀眾的各自自我, 藉啟發無數內在對話的私密經驗, 發揮細膩又龐大的藝術能量。對李 明維而言,美術館如同現代人的心 靈殿堂,其作品在對過去的念想 間、對愛與美的追求之中,寄託更 多的是對未來的祈願。

我的靈感與發想均是已然存在於宇宙的一部分,我幸而擁有接收到訊息的 緣分,將它們轉化成一個個計畫,傳達給周遭的人。我也始終相信,有天這 些訊息都會回到宇宙某個地方,不會永遠地留存在我們身邊,像要抓一隻 鳥,人是無法真正抓住牠的,只能待鳥落到肩上,兩者一起平行地在一起走 過一段時間,某日牠又會回到所屬的深山之中。 問:新作〈光之屋〉(Spirit House)是2022年雪梨新南威爾斯美術館(Art

Gallery of New South Wales)新館的開館委託之作,館方也將其永久典藏。這 次合作有著怎樣的淵源與故事? 答:這件作品源自我第一次來到雪梨的經歷,1999年我欲前往布里斯本參加 亞太三年展,在途經雪梨時首次拜訪了新南威爾斯美術館。當時我在館內 看見一尊隋朝佛像,由於感覺彼此很有緣份,我便在佛前許願,並承諾數 年後回來還願。也是在這場亞太三年展中,我結識了麥可 布蘭德( Michael Brand ), 20 多年後的現在,麥可以新南威爾斯美術館館長的身分,邀請我 成為該館2022年新開幕發表委託作品的9位藝術家之一。

收到麥可的邀請,這段初訪美術館的記憶突然浮現,成為創作〈光之屋〉 的構想。計畫內容是這樣的:館方每日會將一顆石頭,放在打造的銅鑄佛 像手印內,每次限一位民眾入內參觀;民眾可向佛像發願,帶走石頭,待 他日願望成真,再回到該地歸還。麥可意識到這樣的作品需要呈放於永久 性展廳,否則無法實踐「還願」的概念與意義,他建議我和規畫新館空間的

左、右圖 李明維 光之屋 銅、石、籐、夯土、木、水泥、玻璃 2022 設計:李明維與妹島和世與西澤立 衛聯合建築師事務所SANAA;佛像:黃興中(台灣);藤飾石頭:沖野設計(美國)。「雪梨現代計畫」委託 創作,由陳一心家族慈善基金(獻給陳范儷瀞女士)及新南威爾斯美術館基金會贊助。(攝影│凌瑋隆)

李明維於 2017 年威尼斯雙年展的作品〈不期之美〉

62
對話藝術家系列:
趙宇脩題字(Photo Courtesy of LEE Studio)
SPECIAL REPORT
(Photo Courtesy of LEE Studio. Photo: Anpis WANG)

冶靈於美

特別報導

呂紹瑜Lupa  恆動的懸念與未知的時態

撰文│陳玟妤 圖版提供│呂紹瑜Lupa

問 :妳如何從生活中汲取靈感並運用於創作?創作如何影響妳的生活或思 維?

答 :活著就是不停地吸收世界帶給我們的經驗和資訊,而過程中經歷的創 傷、思考、成長改變、接納,都是我的素材,是我在作品中以敘事感強烈的 內容隱喻並刻畫出來的體驗。

不斷變動的生活,總為 Lupa 帶來 源源不絕的創作素材,她是女兒、 是母親,是內在無限房間中輪流現 身的自己,透過對自我與他人的觀 察掘築、試圖換位的理解與詮釋, Lupa 的創作總體現出別樹一幟的感 性與療癒力量。自腦海忽爾浮現的 關鍵字、心理學理論、從書籍或繪 本閱讀而來的敘事,均幻化成她筆 下鮮明卻帶神祕感的場景與角色。 而這些作品中逐漸為人熟知的經 典形象,像是永恆少年、人魚、新 娘、蓬裙女孩、女巫 或順應靈

感蹦生的新鮮面孔 也總在其創 造的寓言式場景裡,向著心內、心 外冒險,亦隨藝術家於新系列、多 變風格的探尋之間,化現為龐大世 界之中渺小卻豐富的自我。

每當生命又要陷落、想從這個世上消失時,我就會提醒自己那不如用剩下 的時間做一點什麼,透過創作,我感覺自己被化癒,恢復到正念的狀態。直 到再次低潮,我會給自己時間哭泣、放空,然後又重新開始用這種「僅剩時 光」的心態去完成待辦事項。因此,創作對我而言是一種精神寄託和傾訴的 解藥,延續著生命的進行。

問:創作之初,妳從何找到屬於自己的創作語彙? 答:其實每個人在剛學會握筆時就已經開始創作,我認為不管是書寫或是繪 畫,都是一種溝通,是最強烈的、渴望表達的原始本能,當直視自己所關心 的議題和喜好時,創作的語彙就會自然建立。

青少女時期的我喜歡胡思亂想,也曾為賦新詞強說愁,但實際經歷的並不 多,頂多是一些小情小愛,或是對於生死的矛盾與悼念。直到身分慢慢轉 變、遇到更多複雜的人性面,我也因而有了更多接地的體悟。繪本影響我從 文字去想像畫面,反之亦然。現今的創作語彙是由許多成長的片段堆疊起來 的,已經漸漸沒有辦法用同一種形式去重複,而是一種氛圍、一種凝視著深 淵、童靈又苦澀的感覺。

問:妳怎麼看待創作時風格、技法的轉變?

答 :我認為風格和技法的轉變,就像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我們會有不同的

64
對話藝術家系列:
Lupa (攝影:Ricor) Hiro Hiro Art Space「人間勿語」展覽現場(攝影: 朱淇宏) Lupa 人間勿語 油彩、畫布 50 x 100cm 2022(攝影: 朱淇宏)(局部)
SPECIAL REPORT
Lupa 瓦盧比利斯 油彩、畫布 65 x 50 cm 2022(攝 影:朱淇宏)(局部)

用代幣進場的參與式遊樂園展覽

介於迷幻、迷戀與不安之間的沉浸式旅程

巴黎

104 藝術中心( Le CENTQUATREPARIS )這幾個月變身為名符其實的遊 樂園,「當代藝術遊樂園大展」(Foire Foraine d'Art Contemporain)邀請人們前來冒險,尋求 刺激。坐上小雲霄飛車,一睹奇珍異寶,魔術 和迷幻以及各式遊戲⋯⋯,來自世界各地近50 位藝術家的作品,不乏史上知名藝術家的大 作,帶人走進愛麗絲夢遊仙境、恐怖奇幻的驚 豔藝術之旅。

誕生於 19 世紀的「遊樂場」自 2017 年起成為 法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列,在 20 世紀初的鼎盛 時期,它是幸福、自由、放縱的象徵,但也因 為向大眾展示科學新奇事物而帶來進步的形 象。然而,遊樂場被藝術家所重視則是極為晚 近的事。阿根廷藝術家胡立歐.勒.帕克(Julio Le Parc)在1966年代表法國參與威尼斯雙年展並 獲得大獎,其展覽引用了遊樂場的所有符號, 通過遊戲邀請觀眾參與作品,這一時的話題卻 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與藝術的關係。104藝術中 心「當代藝術遊樂園大展」嘗試一種混合狂歡 節慶和藝術博覽會的新展覽形式,邀請觀眾在 刺激和歡笑中成為演員,在各種遊樂場情境中 「參與」藝術作品。

追求感官刺激

熟悉又陌生、顫抖和眩暈、哭聲和笑聲之 間,我們一步步踏上約恩.布爾喬亞( Yoann Bourgeois )的〈臨空而下〉,一座螺旋狀的高 台,身臨其境令人眼花繚亂的體驗式裝置。我

68 PARIS
撰文|詹育杰 圖版提供|Le CENTQUATRE-PARIS

當世界以傷以痛吻我,我報之以歌以反思

凱欣德.威利的非裔肖像創作

撰文|鄭元智(Yuan-Chih Keith CHENG) 圖版提供|Musée d’Orsay

館藏與策展聚焦於

19 與 20 世紀初藝術史的奧塞美術館,早在十幾年前就為了吸引年輕觀眾而開始舉辦當代 藝術家與館藏作品對話的特展。繼2021年夏天舉辦法國女性藝術家蘇菲.卡爾(Sophie Calle)的「奧塞殘 影」(Les fantômes d'Orsay)攝影展後,於2022年9月推出美國當代非裔藝術家凱欣德.威利(Kehinde Wiley)的 個展,延續該館新任館長克里斯多夫.勒瑞博(Christophe Leribault)2022年在威尼斯雙年展期間於喬治歐齊尼基 金會(Fondazione Giorgio Cini)所策畫的「一段沉默的考古紀」(An Archeology of Silence)思維。

80 當代藝術
Contemporary Art

永動的靈感恆星

當代藝術與時尚的原生觸碰

撰文│洪昱溱 圖版提供│DIOR

以「次世代」(

e Next Era)為題,迪奧(DIOR) 品牌現任創意總監瑪麗亞.葛拉西亞.奇悠利 (Maria Grazia Chiuri)於2022年秋冬系列發布秀場打造 了古典的藝術畫廊,透過以科技加持的經典設計新詮, 建構藝術與新世代女性跨越時空的對話。收緊的腰線 和過於柔美的女性氣質,曾是迪奧「新風貌」( New Look)在二次世界大戰後面世時引發爭議的原因之一, 如今奇悠利將「新風貌」的線條轉化為新世代的「防護 性馬甲」(protective corset),在迪奧Instagram發布的影

片中,這些科技與時尚結合的產物被存放在黑暗中的玻 璃盒子裡,如同劍道的護具般,具備超越審美感受與性 別指向的功能性特徵,使奇實現了字面意義上的保護功 能,同時滿足了它的象徵意義 使女性在兩性的交鋒 中百戰不殆、堅不可摧。自2016年首度推出的「迪奧女 士藝術」( DIOR LADY ART )藝術家限量合作系列也 是與時俱變且時見新意的計畫。

飾覺 藝術

以心與手索引匠心地圖

琳瑯集錦的工藝展廊

撰文│洪昱溱 攝影│Lorenzo Vitturi 圖版提供│

由於當代審美形態的轉變,今日手

袋創作的挑戰成為在求取質感與 美感的平衡中,以匠心的創意回應品味 營造的多元可能。凡迪( FENDI )為 彰顯品牌長久以來頌揚義大利手工藝的 精神,與義大利各地工匠展開「攜手共 創」(hand in hand)匠人合作計畫,以

配飾及男裝創意總監西爾維婭.文圖里 尼.凡迪(Silvia Venturini Fendi)於1997 年設計的貝貴提( Baguette )手袋為開 展創意的原型,體現品牌在多元工序間 對於手工藝的熱忱,同時宣揚工藝於傳 承社會與文化的重要性,參與這項的所 有能手巧匠技藝嫻熟,作品不僅賞心悅 目,更華實兼備。

100 飾覺 藝術
FENDI

永續創作.創作永續

劉時棟繁簡皆極致

撰文│古碧玲(上下游副刊總編輯) 圖版提供│劉時棟、大未來林舍畫廊

撰文│古碧玲(上下游副刊總編輯)  攝影│劉振祥、古碧玲

從極繁複的表象到把繁複隱藏到極簡,只是一瞬間一個念頭的轉變。作為藝術工作者,

劉時棟不願重複自己,即使過去的作品仍有市場需求,依然持續下一件作品,絕無耽 溺流連之念。

說自己是個性很急的人,劉時棟的「幽玄如隱」展出的作品以壓克力顏料為創作媒

材之一,而非他大學所擅長的油畫,理由是壓克力乾得快,照常有塗層效果。

當創作意念一上心,他幾乎是無法等待,唯恐靈感離他而去,於是在韓國寧殷美術 館駐村的第一夜翻攪難眠之下,滿腹感受,渴求立時畫下來,身旁又沒有顏料,只有 餅乾紙盒,他遂撕碎後,徒手在床上排起一架飛機造型,自此踅入了無所不撿的拼貼 階段;別人隨手即丟的破爛如廣告傳單或任何印刷紙張、包裝紙盒等都可成為他的創 作媒材,聚合成挑戰無極限繁複的萬花筒百態,也像一種大型的多細胞生物,只是完 全由無機物建構而成,轉化成喜歡登山的劉時棟於戶外所見各種生態系裡的蝴蝶、蜻 蜓、蚱蜢、鳥、魚、植物等物種形體,孜孜矻矻地撿撿撿、剪剪剪、貼貼貼⋯⋯,如

盛花不謝,開到荼糜還未休止,逐遞累積成當代大眾文化文明軌跡的博物誌。

劉時棟  Lands 殘片文化 實驗計畫 空總台灣當代文 化實驗場 2018-2019

劉時棟 八爪女 V.S. 魚人 身鳥獸 複合媒材、畫布  300x380cm 2004-2006

112

The New Frontier

撰文.整輯︱林志鴻

風土薈萃 國家寶藏

「成千上萬疲憊的、不安的、虛弱的人,感覺 到山上去就像回到家一樣,曠野是人生所必 需,國家公園及保留區不僅是森林及河流的 泉源,更是生命的泉源」 100 多年前,約翰. 繆爾(John Muir)為世界打開了國家公園這扇 窗,鋪出條條通往自然的道路,蕞爾小島的台 灣如今擁有了 9 座國家公園,保存了台灣自然 資源中的最上乘,外交部視之為台灣的國家寶 藏,種籽設計規畫以時間為軸線,打破了國家 公園建制,藉由手感繪畫,隨著月份推移、四 季流轉,帶領讀者感受國家公園當季、當時亮 點、甚至更深入觀察生態萬物作息與關係,透 過美術盤整國家公園之美,藉由記事案曆作為 送給關愛寶島土地之友的獻禮。

國家公園資源之豐、面向之廣、知識之貴、歷 史之深⋯⋯,實非一本記事案曆所能承載或 傳達一二, 9 座國家公園擁有台灣最獨特、豐 厚的自然與人文資源,代表著台灣多樣繽紛樣 貌,是上天賜給台灣的國家級寶藏。而這些寶 蘊藏在不同地區,涵蓋陸地與海洋,自海拔迭 起的高山;溪流出海口沖積平原,甚至是離島 及海洋下的內太空。國家公園美景之上乘自是 不在活下,大景下更有許多令人嘖嘖稱奇的微 觀之妙。

124 創意萬象

發行進入第185期,長期訂閱正是時候!

185期(2023年02月號) 目錄

藝術熱新聞 台北當代藝術館「超出建築」聯展╱首屆橫山書藝雙年展「法與無法交織的年代-書法作為一 種視覺形式」╱恩友友藝術創益中心戴澤「元那地」特展╱弗里克收藏館文藝復興肖像系列首添女性肖像╱ 伊莎貝拉.史都華.嘉納傳記出版╱博物館職員及領導階層背景日趨多元╱羅丹美術館取消加那利群島分館 計畫╱英國藝術家約翰.亞康法與格雷森.佩里受封騎士╱為提升觀展體驗 羅浮宮限制每日入館人次╱第 59屆威尼斯雙年展獲碳中和認證╱資深杜象藏家亞倫.萊文過世,享壽88歲╱藏家繼承人尋求博物館歸還納 粹掠奪的席勒作品╱藝術諮詢公司PW&A隆重成立 文物專欄 戴耳環的朱自清與莎士比亞 藝術龍門陣 招 福納吉.辟邪迎春 藝術大觀 一座山莊志,半部清代史──國立故宮博物院「避暑山莊:清帝國多元統治 的縮影」特展 藝術拍賣年度總結 特別報導 佳士得2022年全球成交總額高達84億美元──全年成交總額創 藝術市場歷史新高╱2022年成交總額達80億美元,超過2600萬的拍賣直播觀看次數──蘇富比締造創立278 年的歷史新高紀錄╱亞洲客戶貢獻全球拍賣總成交額之34%──富藝斯2022年全球總成交額逾13億美元 2 月專輯:EXTRAVAGANZA 藝見奇觀 鏡中鏡中鏡中鏡──鏡裡境外,Kenzo Digital之雲端曼哈頓╱化藝之藝 如夢之夢──一代夢之設計師迪奧╱樸趣 之流.普同共鳴──格雷森.佩里的奇藝風潮╱融滑稽與犀利於一體的輿情溫度計──18世紀英國藝術家詹姆斯.吉爾雷的諷刺漫畫 TOP 200 | 2022年 200大藏家 2022年全球200大藏家榜(二)──典範移轉之趨的美學視野 見證時代之變的收藏觀點 藝術人物誌 動靜之間散逸的詩意本質──亞歷 山大.柯爾達的科學詩篇 對話藝術家系列:冶靈於美 特別報導 徐永旭 本能哲思與界外之境╱李明維 緣美而生的啟程與相逢╱呂紹瑜Lupa 恆動 的懸念與未知的時態 播客藝聞 洛宏.葛哈索 Laurent Grasso╱索黑拉.索坎瓦里 Soheila Sokhanvari╱英格麗.波拉德 Ingrid Pollard╱尼克.凱夫 Nick Cave╱卡洛琳.史尼曼 Carolee Schneemann╱久保田徹 Toru Kubota 巴黎當代藝術 特別報導 用代幣進場的參與式遊樂園展覽──介於迷幻、迷戀與不 安之間的沉浸式旅程╱一千零一夜,無盡虛構敘事的批判性想像──巴黎東京宮「山魯佐德之夜」聯展╱人體器官、科學機器與詩意宇宙之間的魔幻敘 事──弗朗西斯科.特羅帕「肺與心」個展 當代藝術 當世界以傷以痛吻我,我報之以歌以反思──凱欣德.威利的非裔肖像創作 藝術家工作室 藝術照映的無界未來──《藝術收藏+設計》專訪藝術家曹雨西 飾覺X藝術 特別報導 永動的靈感恆星──當代藝術與時尚的原生觸碰╱以心與手 索引匠心地圖──琳瑯集錦的工藝展廊 珠寶美學 遷想妙得 神工心語──陳世英 介於珠寶與雕塑的平行宇宙 綠與野專欄 永續創作.創作永續 ──劉時棟繁簡皆極致 茶器與茶葉的多元運用 誰來爭鋒?得好味──百年綴球壺與百年號字普洱茶 建築觀點 荷蘭建築事務所MVRDV 建築與空 間設計巡禮 12號工廠揭啟慕尼黑都市更新計畫╱禪隱驛站茶館╱杭州萬科「天空之城」地鐵項目╱致力於環境永續發展的凡迪皮件工廠 創意萬象 風土薈萃 國家寶藏╱煦煦日光的盛放光輝╱融古匯今 祥兔獻瑞╱義大利製造的珠寶工藝╱展閱玻璃工藝循環永續的樣態╱美好生活設計者—つづく 經典串連╱提燈攬月之寄語祈願╱時代的臉孔:從莎士比亞到紅髮艾德 藝想創見 毀棄與建造,文明之界── 奧利維羅.托斯卡尼鏡頭下的〈布里的 裂縫〉

《藝術收藏┼設計》雜誌出版第185期,23X30cm大版本,全彩精印,報導藝 術市場收藏與設計建築現況及趨勢,分析藝術投資、設計新潮、建築新貌。每 本新台幣220元,訂閱一年2200元。

郵撥:50035145.藝術家出版社 總代理:創新書報(股)公司,各大書局均有出售 中國發行:北京頌雅風圖書銷售有限公司

傳承開今

The 30 Years of Taiwan Art Gallery Association

中華民國畫廊協會成立三十 週年,編 撰《傳承開今

The 30 Years of Taiwan Art Gallery Association 》,本書 承傳過往三十年臺灣視覺藝 術產業篳路藍縷的開創過程 到今日蓬勃發展的現況,在 藝術史的角度之外另闢蹊 徑,從產業發展的縮影,扣 合了過往臺灣經濟發展的軌 跡,呈現臺灣這塊土地上藝 術發展的歷史。

透過這本書,讀者可以看到台 灣視覺藝術產業那些不為人 知的努力,以及一步步克服困 境、激勵人心的精采故事。

2 月 28 日前訂購優惠價 720 元

台北市金山南路(藝術家路)二段165號6樓 電話:(02)23886715 傳真:(02)23965707 郵政劃撥:50035145 藝術家出版社

總經銷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桃園市龜山區萬壽路二段351號 電話:(02)23066842

17×24 公分| 640
頁|精美彩色印刷|定價 800 元
出版
新書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