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183 DEC 2022 UNDERCURRENT 童話、私語與史詩專輯 靈感、創作與自我形象的搖籃 藝術家工作室的歷史 保羅.艾倫珍藏拍賣單晚成交總額高達 15 億美元 《2022 年環球收藏調查報告》預示藝術市場前景 返景入深林特別報導:專訪王淑鈴、周代焌、張智銘
所有畫面都似曾相識,所有情境都不盡相同。藝術家潛入心靈暗 房那深不可測的世界,以幻變作為指喻,將視覺感知元素予以挪 用、並置、互文、共構、轉換,在時光的感應中交織為一,建構起 繁複的時空維度,不斷型塑世間多變的情境,12月專輯「童話、私
語與史詩」淺入而深出地為你我提供了一次次異常綺麗豐美的美學 體驗,那撲朔迷離的圖像,彷若引路人般帶著你我步入潛意識裡的 深層夢境,進而探索那些造物故事背後不可量化的訊息,以及時空 向度、主體向度、歷史向度與文化向度的參照。
巴塞爾藝術展及瑞銀集團於 11 月 3 日聯合發布《 2022 年環球收藏 調查報告》,集中研究高淨值收藏家在2022年藝術市場的消費、旅 遊及交易活動。調查報告由Arts Economics創辦人克萊爾.麥克安德
魯(Clare McAndrew)博士撰寫,與瑞銀集團聯合調查分布11個主 要全球市場合共2700多位重要收藏家,探討新冠疫情後收藏家出行 及參與活動之意欲,了解他們對購買本地及海外作品的消費情緒有 否變化。報告亦根據性別、藝術家地位及其他關鍵因素分析收藏家 的藏品系列,並研究跨境藝術交易之概況。 11月9日,佳士得與微軟聯合創辦人兼慈善家保羅.艾倫(Paul G. Allen)遺產委員會聯袂呈獻歷史性的「先鋒創見:保羅.艾倫珍藏 第一部分晚間拍賣」。保羅.艾倫以藝術收藏串連起逾 500 年的歷 史,將藝術視為理解世界的媒介,這場令人翹首以待的矚目拍賣,
匯聚 60 件印證五個世紀非凡藝術成就的珍罕傑作,並創下高達 15 億 638 萬 6000 美元的成交總額,成為有史以來成交價最高的私人珍 藏。 2022 年香港蘇富比現代藝術秋季拍賣由利希特( Gerhard Richter)、畢卡索、常玉、趙無極、蘇拉吉等名家領銜,築造本季 歐、亞現代藝術大師強勢陣容創造佳績,拍賣的穩健成績體現香港 作為國際藝術交易平台的領航地位,同時證明亞洲市場的韌度,以 及對於頂級藝術品的殷切需求。 香港蘇富比2022年秋季拍賣系列匯聚世界頂尖中國藝術品收藏泰 斗之臻極寶珍,當中包括吳權博士、何鴻卿爵士的珍藏。吳權博士 雅藏之〈清乾隆御製洋彩紫紅錦地乾坤交泰轉旋瓶〉以
發行 藝術家出版社 社址 106 台北市金山南路(藝術家路)二段165號6樓 6F., No.165, Sec. 2, Jinshan S. Rd. (Artist Rd.), Taipei 106, TAIWAN, R.O.C. E-Mail artvenue@seed.net.tw 電話 (02)23886715 23886716 傳真 (02)23965707 郵政劃撥 50035145 戶名 藝術家出版社 中部廣告代理 長江廣告 電話/(04)23727658 傳真/(04)23721047 總經銷 創新書報股份有限公司 (02)2917-8022 金門 源成書局(0823)32357 長春書店(0823)534023 香港九龍 藝文圖書公司.啟文書局有限公司 新加坡 友聯書局 吉隆坡
草間彌生說:「我一生都致力於繪畫和創作,每天都在迎接藝 術的挑戰。我的藝術,對我來說就是一切,永遠燃燒著對宇宙的 無限之愛,這美妙的火焰仍在燃燒。穿越時空直到死亡,然後永 生,為人類的榮耀而歌頌這份愛的美好。這是我的藝術生命的最高 祈願。」草間彌生與她所屬的世代,用自己的身體形塑著城市的樣 貌,互換創造力的信號,那些看似隨意的、未完成的筆觸,一切都 出於精算,而那些以賽璐璐片繪製的「少女繪像」,是她帶給我們 極為難得的美學體驗,不僅是一次共同記憶的再現,也是關於未來 願景的美、想像與憧憬。
心之所繫 藝境奇觀
1 億 7746 萬 3000港幣高價拍出。何鴻卿爵士私人典藏中的明代黃花梨圓後背交 椅則以1億2460萬9000港幣成交,刷新世界坐具拍賣紀錄。 千年來,匠人的工坊與藝術家的工作室一直都是令人好奇與 嚮往的空間。荷馬( Homer )、蘇格拉底( Socrates )、狄德羅 (Diderot)與歌德(Goethe)的文字,更為工作室空間增添神祕的 吸引力。對藝術愛好者而言,藝術家工作室是熔煉創意的坩堝,偉 大作品的產地,更是藝術家生活、創作與自我表現的「劇場」。藝 術史學者與藝評人詹姆斯.霍爾(James Hall)執筆的《藝術家工作 室:一部文化史》,從神話、史書與藝術創作中,建構出藝術家的 創作空間從古希臘至今的演變,說明藝術家工作室如何折射出豐富 的文化、政治、科學與社會脈絡。
編輯手記 Message from the Editor ( artcollect.design2@gmail.com)
集珍莊 Kedah 賴耀發 韓國 中國書畫公司 電話/7336541 馬來西亞分銷處 白屋書坊 電話/03-2072-7412 紐約 Good Year Co., Chinatown Trading Co. 中國經銷商 北京頌雅風圖書銷售有限公司 業務電話(86-10)58760591、(86-10)58760592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百子灣路32號今日美術館2號舘B1層 郵編/100022 中華郵政台北雜字第1176號執照登記為雜誌交寄 零售價 新台幣220元 全年 2200元 二年 4200元 平郵/港澳 一年US$95 二年US$190 平郵/亞太及其他地區 一年US$105 二年US$210 航郵/亞洲區 一年US$170 二年US$340 航郵/港澳 一年US$145 二年US$290 航郵/歐美非洲區 一年US$175 二年US$350 請寄支票或匯票至台灣台北市金山南路(藝術家路)二段165號6樓 藝術家出版社 支票抬頭 Artist Publishing 印刷廠 科樂印刷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本刊圖文,保留版權,未經同意,不得轉載、摘編 法律顧問:蕭雄淋 ▎2007年10月5日創刊 ▎創辦人:何政廣 ▎ 2022年12月1 日出刊/第一八三期 編 輯 者 藝術收藏+設計編委會 發 行 人 何政廣 編輯小組 王庭玫 謝汝萱 吳家瑀 林容年 許玉鈴 羅珮慈 柯美麗 廖婉君 郭秀佩 王孝媺 吳心如 周亞澄 曾筱如 韋怡忻 陳玟妤 執行主編
執行美編 張娟如 特約攝影
廣告總監
廣告業務
會計主任
訂戶業務
發行業務
特約撰述
耿殿文 陳瀅如 馬唯中(美國) 何玉郎 陳英德 唐忠珊 廖瓊芳(巴黎) 陳 鈞(英國) 丘彥明 劉粹倫(荷蘭) 徐芬蘭 周芳蓮(西班牙) 吳曉芳 邱馨慧 黃士誠(日本) 劉欽棟 伍 常(香港) 楊爾寧(韓國) 致 穎(德國) 方振寧 周文翰(北京) 林 藝 沈奇嵐(上海) International Editor Victoria Lu
林志鴻
何樹金 郭東泰 陳明聰
黃淑瑛
簡鈺文
陳慧蘭
朱惠慈 陳慧玲
孫嘉亨
劉 俐 黃春英 楊識宏 劉晞儀 高千惠 李婷婷 周東曉
● 封面圖版/ 亞歷克斯.達.寇特 2019 年作品〈橡膠鉛 筆惡魔〉
● December 2022 ● No 183 CONTENTS 封面紀事:12月專輯:UNDERCURRENT 童話、私語與史詩 無常之樂,哀喜悲歡於日常之間 054 亞歷克斯.達.寇特的塑料時代消費心理學 ◎林純雅 廣 告 索 引 臺北市立美術館 封面裡 / 形而上畫廊 3 / 高雄市立美術館 5 / 暮拉多元藝術空間 7 景薰樓國際藝術拍賣 9 / 蘭陽博物館 11 / 別古藏藝術空間 封底 藝術熱新聞 008 北美館 「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年代」/蘭陽博物館沉浸 式5G海洋實景/景薰樓2022秋拍:亞洲華人現當代藝術&中國 書畫 010 暮拉多元藝術空間「先知乍現」/知名畫廊代理以 人工智能技術創作的藝術團體Obvious/班克斯「猿猴」圖像成 功取得歐盟商標權 012 巴黎將設立新傑克梅第博物館/加拿 大研究指出虛擬藝術導覽有益長者身心健康/高古軒畫廊董事會 眾星雲集/新私人博物館 展示已故地產大亨名作收藏/查理三 世為伊莉莎白二世雕像進行揭幕 014 進軍亞洲將屆50年 蘇 富比多元深耕新世代藏家/索林傑拍賣創佳績 蒙德利安〈構成 II號〉締造藝術家拍賣紀錄/安迪‧沃荷〈白色災難〉以8540萬 美元落槌 品牌、科技、新思維 015 選擇 Le Choix ◎陳郁秀 文物專欄 018 台北故宮都缺的十二花神杯,現身台北拍賣 ◎戴忠仁 藝術龍門陣 020 藝文雅集風尚之興 中華文物學會憶往 ◎熊宜敬 市場觀察 022 跨國藝術交易促進跨文化溝通與理解 《2022年環球收 藏調查報告》顯示藝術市場前景樂觀 ◎編輯部 藝術拍賣 特別報導 026 保羅.艾倫珍藏匯聚藝壇巨匠頂級傑作,締造有史以來 成交價最高的私人珍藏 佳士得紐約「先鋒創見:保 羅.艾倫珍藏第一部分拍賣」單晚成交總額高達15億美 元 ◎編輯部 032 利希特、畢卡索、常玉、趙無極、蘇拉吉等名家領銜 香港蘇富比現代藝術秋拍創造5.24億港幣佳績 ◎編輯部 036 香港蘇富比秋拍匯聚中國藝術品收藏泰斗之臻極寶珍 吳權博士與何鴻卿爵士私人珍藏領銜 ◎編輯部 和雅清美 品享的藝術特別報導 038 豐美清秋,團圞雅集 ◎游如伶 040 極上之品 心之悅 ◎杜詩華 播客藝聞 ◎山崎二十一 042 蔡佳葳╱印卡.修尼巴爾(Yinka Shonibare)╱莎茲亞.西坎達 (Shahzia Sikander)╱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克里斯 坦.馬克雷(Christian Marclay)╱格哈達.阿默(Ghada Amer) 藝術焦點 044 靈感、創作與自我形象的搖籃 藝術家工作室的歷史 ◎ 林芝禾 藝術大觀 050 畢卡索及其時代 東京展出柏林貝格魯恩博物館收藏 ◎ 邱馨慧 052 12月專輯:UNDERCURRENT 童話、私語與史詩 ◎林志鴻 062 潛藏於內在視界的深層感知 蘇菲.卡爾作品中之窺 視、監控與隱私 ◎ 韋怡忻 065 去向未知最迷人,草間彌生的沉浸式宇宙 共赴「回眸~草間彌生的前衛變裝秀」之約 ◎林志鴻 068 解放視野 皇家藝術學院肯特里奇回顧大展 ◎ 游騰緯 藝術人物誌 074 尋常事物的結晶與昇華 宮永愛子:「作品未滿,最近乎作品」 ◎ 邱馨慧 對話藝術家系列:返景入深林 特別報導 078 王淑鈴 聆聽記憶的複聲 ◎陳玟妤 080 周代焌 以時空圖層創造敘事引力 ◎陳玟妤 082 張智銘 由山林之靈對焦心之所在 ◎陳玟妤 藝術視界 084 面向邊緣:來自南亞的紀錄觀點與視野 法蘭克福席恩 美術館「高莉.吉兒:反抗與修復行動」特展 ◎周亞澄 藝術視界 088 藝術之景,永續之情 2022臺灣銀行藝術祭-繪畫季&攝影季 ◎陳玟妤 藝術博覽 090 ART TAIPEI 2022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視覺與市場的再呈現 選件與審美的重新轉型 ◎編輯部 藝術家工作室 092 將科技的創造性轉化感官詩意 《藝術收藏+設計》專訪藝術家林俊廷 ◎許玉鈴 時尚美學 100 香奈兒與畢卡索的藝術浪漫在馬德里 馬德里泰森─博 內米薩美術館「畢卡索/香奈兒」 ◎周芳蓮 珠寶美學 106 以形色表述情感的花中之后 步入玫瑰珠寶花園祕境 ◎洪昱溱 藝術視界 110 文化創想的制空權與空域的殖民化 舒娜.伊林沃斯之「天空拓樸學」 ◎詹育杰 綠與野專欄 114 以文化流動為創作趨力 張徐展的動畫與紙紮動能無限 ◎古碧玲 茶器與茶葉收藏運用 118 修煉茶器華麗變身 ◎池宗憲 建築觀點 120 埃米里奧.艾姆巴茲的綠建築 ◎黃健敏 建築與空間設計巡禮 ◎Jade Hong 122 創造優質的光環境未來 123 宛若書藝手卷的獨白美術 館 124 蒼翠山色間憩於自然之境 125 首爾YG娛樂 公司全新總部大樓 創意萬象 ◎林志鴻 126 藝高一籌 錦繪萬象 127 深秋食色豐美匠心/幸運草 原創風格 128 「撞茶祭」揭啟茶科學沉浸式體驗/神 謳:京森康平個展/浪漫寫意秋賞時尚 129 禮讚聖誕 的星夜奇想/元宇宙設計故事 藝想創見 130 日常的詩與藝,懷舊的博物館 蘇菲亞.桑切斯與莫 洛.蒙傑洛之布宜諾斯艾利斯集錦 ◎林志鴻
Alex Da Corte, Rubber Pencil Devil, Installation: Mixed Media, 2019. Louisiana Museum of Modern Art, Erhvervet med midler fra Augustinus Fonden © Alex Da Corte
元宇宙時代來臨,蘭陽博物館推出「蘭人海洋漫遊-數位互動 體驗展」,將科技創新動能注入場域服務,帶觀眾開啟通往虛擬 世界的大門。 本次展覽納入當代流行的延展實境( XR )數位科技,搭配智 慧眼鏡,讓民眾在虛實整合的數位體驗中,更瞭解居住在蘭陽平 原的人們與海洋環境生態的互動關係。遊客能漫步「黑潮來了」 廊道,窺探黑潮的知識與奧秘;戴上智慧眼鏡後進入實境海洋世 界,在虛擬角色「蘭人」(取自宜蘭人、噶瑪蘭人簡稱)的帶領 下前往「守護海洋生物」展區,體驗小虎鯨、海豚與鯷鯨的3D擬 真動畫;「呼喚海洋之子」270度環形劇場,透過體感互動裝置還 原淇武蘭人原始生活及文化遺產等樣貌;「魚群來了」認識太平
8 北美館 「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年代」 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年代」展,由北美館館長 王俊傑與關渡美術館館長黃建宏共同策展,以作品、檔案、音像紀錄與訪談, 追索「跨領域」在臺灣八〇年代藝文發展 史的脈絡 臺灣的「跨領域」不是現代 性的進程,而是社群的存在狀態與出路。 展覽由 5 大子題貫穿:「前衛與實驗」 呈現創作人在西方新藝術形式的啟發下, 著手各領域的實驗;「政治與禁忌」呈現 思想、身體與創作在解嚴前、後,日趨自 由的社會中解封;「翻譯術與混種」呈現國際化與歸國學人的增加,大量翻譯物的出版與思潮演化; 「在地、全球化與身份認同」呈現臺灣接軌全球生產鏈後,身份與價值在不同層面上的碰撞;「匯流 與前進」以開放的展間設計重塑聚會所氛圍,規畫系列公眾活動在此發生。
洋海域多樣的魚種,同步彩繪繽紛美麗的魚群,徜徉虛擬眼鏡所構築的蘭海中;「鳥類天堂」則利用Spark AR技術,讓民眾欣賞溼地水鳥 的傳神姿態與多樣生態。 景薰樓2022秋拍:亞洲華人現當代藝術&中國書畫 景薰樓2022秋拍將於12月11日在台北富邦國際會議中心登場。集結龎均〈春滿漓江〉、 藍蔭鼎〈平野田疇〉、廖繼春〈瓶花〉;亦有紀元畫會成員如廖德政、陳德旺、張萬傳和 張義雄的靜物、風景作品,以及王攀元、席德進各媒材的創作,展現台灣藝壇豐富多元的 藝術風貌。 海外華人有潘玉良〈裸女〉、林風眠、丁雄泉與陳蔭羆〈靜物〉、楊識宏、中國山水畫 家賈又福與中國早期藝術家費以復、胡善餘、林達川、楊祖述等;近現代書畫匯集溥心 畬、傅狷夫、江兆申與歐豪年,另有李義弘、吳士偉等獨具一格的水墨畫新境。另有知名 法國畫家貝爾納.畢費20歲一炮而紅時的靜物作品〈煤油燈與番茄的靜物〉、野獸派莫里 斯.德.烏拉曼克的〈狂風暴雨〉,及貝爾納.夏洛瓦〈女子與花〉。雕塑推出朱銘〈人 間系列〉、楊英風〈鳳凰來儀(二)〉和〈東西門〉,以及日本藝術家成田聰子,共譜金 屬與木頭的諧和交響曲。(整輯/陳玟妤) 「電影合作社」成員吳念真、侯孝賢、楊德昌、陳國富、詹宏志 合照 1988 劉振祥攝 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郎靜山 松陰問趣 銀鹽相紙 46×39 cm 1982 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蘭人海洋漫遊-數位互動體驗展」展覽現場 陳蔭羆 靜物 油彩、紙、裱於畫布 56.5×45cm 1970-1980
蘭陽博物館沉浸式5G海洋實景
自1990年代初成立以來,達尼斯畫廊即聚焦培養新興藝術家,它在2000年代將發跡於滑板 界的街頭藝術家、OBEY品牌創辦人謝帕德‧費爾雷(Shepard Fairey)引進法國市場,也是藝 術家JR早期的擁護者。Obvious與畫廊共享NFT帶給數位藝術的願景,達尼斯畫廊甚至在NFT 盛行前便已投入關注數位藝術。今年12月,Obvious計畫於該畫廊舉辦個展,呈獻由文本生
10 暮拉多元藝術空間「先知乍現」
式,透過影像符號編碼與動物劇場的排演,建構出對數位時代與社會觀察 的嚴肅省思。 知名畫廊代理以人工智能技術創作的藝術團體Obvious 人工智能顛覆性的潛力受各界熱烈關注,許多藝術家、藝術團體也不斷探索將其應用 於創作的可能。法國 3 人組藝術團體 Obvious 致力訓練、使用人工智能生成對抗網路( GAN,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創建圖像,近來,該團體與巴黎馬格達‧達尼斯( Danysz Gallery)畫廊簽約,成為首批受知名國際畫廊所代理、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創作者之一。
班克斯「猿猴」圖像成功取得歐盟商標權 針對匿名藝術家班克斯(Banksy)「猿猴」圖像的商標案終於落幕,歐盟上訴委 員會駁回歐盟知識產權局( EUIPO )宣布班克斯猿猴歐盟商標「完全無效」的決 定。Pest Control自2008年起一直是班克斯的認證機構,2018年,Pest Control為藝術 家的猿猴圖像申請商標,並於隔年6月進行註冊。然而,2019年11月,賀卡公司Full Colour Black主張該圖作為商標無效,聲稱其為惡意申請,在無意使用商標的情況下 提交了商標,且該圖像並不具獨特性。或許該案最大的勝利,是班克斯可以如他 過往保持神祕身份。先前班克斯〈擲花者〉(Flower Thrower)的版權也有類似爭 議:若班克斯保持匿名,便不能被確定為其圖像創作無可置疑的所有者,則不能 進一步確定藝術家具有該塗鴉的任何版權。 班克斯的猿猴圖像首次出現於2002年布萊頓(Brighton)一間夜店牆上 猴子胸前掛著廣告牌,上 方寫著「現在笑吧,但總有一天我們會負責」(Laugh now, but one day we’ll be in charge);班克斯在後 來許多創作都曾使用該圖像,其中一件在2021年6月於倫敦蘇富比以290萬美元售出。 暮拉多元藝術空間於「先知乍現」展覽期間推出藝術家NFT 由Obvious訓練演算法創建的肖像畫〈埃德蒙‧德‧貝拉米〉(Edmond de Belamy)於佳士得以43.2萬美元拍出,是首件於拍賣行出售的人工智能生成作品。作品署 名為min G max D x [log (D(x))] + z [log(1 -- D (G(z)))]。 Photo: Timothy A Clary/AFP/Getty Image 班克斯 現在笑吧,但總有一天 我們會負責 噴漆、紙板 2022 courtesy of Christie’s
位於台南國華街的暮拉多元藝術空間(The Moolah),藉由多元藝術創作 樣貌,找尋人與藝術連結的無限可能。「先知乍現」展覽邀請水谷篤司、 夏愛華、許唐瑋、黃建樺、蔡宜儒、毛毛等6位藝術家,從媒材寓意、身體 動勢、遊戲場ING等面向切入,提供觀眾豐富的想像空間。除了實體作品, 暮拉多元藝術空間也整合資源搭配區塊鏈技術,推出1000份藝術家NFT,只 要在展覽期間完成任務,就有機會成為NFT藏家,讓民眾以容易上手的方式 體驗NFT藝術收藏。 展覽作品中,水谷篤司與夏愛華將材料特色注入生命經驗立體化為作 品。許唐瑋和蔡宜儒思考如何於靜態的繪畫,呈現身體或感知的動態。出 生於網路普及世代的毛毛,動畫作品透過單向直線思考與不斷重複的行 為,讓快循環形成一種「催眠」。而把遊戲當作一種「閱讀語法」的創作 方式,在藝術家黃建樺作品中被大量運用,看似豐富且容易親近的作品形
成圖像(text-to-image)模型創作的新作品,團體將與歷史學家合作,將古代手稿中關於「世 界7大奇觀」的文本描述輸入演算法,生成圖像作品。
22 Market Watch 市場觀察 跨國藝術交易促進跨文化溝通與理解 《2022年環球收藏調查報告》顯示藝術市場前景樂觀 整輯│編輯部 圖版提供│Art Basel 巴塞爾藝術展及瑞銀集團於11月3日聯合發布《2022年環球收藏調查報告》,集中研究高淨值收藏家在2022年藝 術市場的消費、旅遊及交易活動。調查報告由Arts Economics創辦人克萊爾.麥克安德魯(Clare McAndrew)博 士撰寫,與瑞銀集團聯合調查分布11個主要全球市場合共2700多位重要收藏家,探討新冠疫情後收藏家出行及參與 活動之意欲,了解他們對購買本地及海外作品的消費情緒有否變化。報告亦根據性別、藝術家地位及其他關鍵因素 分析收藏家的藏品系列,並研究跨境藝術交易之概況。 Arts Economics創辦人克萊爾. 麥克安德魯博士 Dr. Clare McAndrew © Paul McCarthy
本年餘下時間消費意欲將會增加,有機會推動全年總開支 中位數比 2021 年水平翻倍。高淨值收藏家不僅計畫增加購 置量,其購買金額亦有所提升,購入價格逾100萬美元作品 之比例從2021年的12%翻倍至2022年的23%。 四、高淨值收藏家的購買途徑:在2022年,93%的受訪收 藏家透過藝廊或經紀直接、循網上途徑或在展會購買藝術 作品。經由經紀處理的收藏家開支位列榜首,占 2022 年總 開支的45%,其中13%直接從藝廊購買,15%在展會透過經 紀選購, 10% 選用網上經紀平台, 7% 則透過電話或電子郵 件進行交易。藝術展會之銷售今年強勢回歸,
藝術收藏 設計 23 《2022年環球收藏調查報告》 《 2022 年環球收藏調查報告》主要內容含括「國際交易 總額」、「高淨值收藏家的購藏傾向」、「高淨值收藏家 開支」、「高淨值收藏家的購買途徑」、「收藏家與藝術 經紀的互動」、「高淨值收藏家的活動及出席意願」、 「收藏家對未來6個月全球藝術市場的展望」等面向。 一、國際交易總額:受新冠疫情影響, 2020 年的國際 跨境藝術交易額大幅下跌,並在2021及2022年收服失地。 2021年藝術及古董進口數字較2020年增加41%,出口數字則 增加38%。根據初步報告顯示,2022年上半年亦錄得雙位數 字增幅,若增長勢頭得以在下半年維持,主要藝術市場之 跨境交易額甚至能達歷史新高。 二、高淨值收藏家的購藏傾向:高淨值收藏家傾向平 衡購入在世及已故藝術家之作品,平均比例分別為 47% 及 53% 。此外,藝壇新秀、中生代藝術家、知名頂級藝術家 的作品,亦平均見於藏品系列。在 2022 年,本地藝術家在 藏品系列所佔比例不升反跌,然而跌幅輕微。藝術家性別 仍未見平衡( 58% 為男性, 42% 為女性),但女性藝術家 作品所佔比例已有所增長。 2022 年藏品系列中僅 49% 為油 畫、雕塑及紙上作品,略低於半, 15% 為數位藝術,其中 9%與非同質化代幣有關。 三、高淨值收藏家開支:根據 2022 年上半年實際支出及 下半年計畫開支顯示,收藏家對市場充滿信心,購買意欲 強勁。所有市場之開支均有所增長,其中法國、中國內 地及香港更錄得 2022 年上半年最高增幅。綜觀所有市場, 高淨值收藏家在2022年上半年之開支中位數為18萬美元, 高於2021年全年數字(16萬4000美元),兩個數字均高於 2019年疫情前之平均水平(10萬美元)。收藏家亦表示在
74% 受訪收 藏家表示有在2022年的展會上進行購買(2021年僅54%), 既有親身造訪的,也有透過網上展廳選購的。縱然實體活 動及展會已恢復,網上消費仍然持續增長, 95% 的高淨值 收藏家未有親自觀賞作品就進行購買,仍然定期實體觀賞 作品的受訪者僅略高於半(51%)。 五、收藏家與藝術經紀的互動:經紀與藝廊為大部分高 淨值收藏家選購藝術作品的首選途徑,選擇透過經紀購 買的收藏家中, 42% 鍾情實體購買(數字略低於 2020 年的 57% ), 37% 則傾向網上購買(較 2020 年增加 8% ),顯示 收藏家越能接納購買未曾親眼觀賞之作品。雖然 95% 受訪 之高淨值收藏家表示曾購買未經親眼觀賞之藝術作品,但 幾乎所有收藏家( 93% )都認為先親身鑑賞、然後購買, 仍是選購藝術作品的重要一環( 42% ),甚至是非常重要 的( 51% )。對經紀的信任、對藝術家之熟悉度、價格及 作品媒介亦在重要決定因素之列。另外也有收藏家與藝廊 高古軒( 26 保羅.艾倫珍藏 匯聚藝壇巨匠頂級傑作, 締造有史以來成交價最高的私人珍藏 佳士得紐約「先鋒創見:保羅.艾倫珍藏第一部分拍賣」 單晚成交總額高達15億美元 整輯│編輯部 圖版提供│Christie’ s 11月9日,佳士得與微軟聯合創辦人兼慈善家保羅.艾倫(Paul G. Allen)遺產委員會聯袂呈獻歷史性的「先 鋒創見:保羅.艾倫珍藏第一部分晚間拍賣」。這場令人翹首以待的矚目拍賣假佳士得紐約洛克菲勒 中心舉行,從享負盛名的古典繪畫大師和開創先河的印象派畫家,以至戰後抽象藝術先驅和現代破格藝術家,這 個珍藏體現了橫跨藝術史500載的藝術名家勇於革新的精神,匯聚60件印證五個世紀非凡藝術成就的珍罕傑作,並 創下高達15億638萬6000美元的成交總額,成為有史以來成交價最高的私人珍藏。拍賣進行到中途時,拍賣官彭肯 南(Jussi Pylkkänen)以2500萬7500美元的高價拍出傑克梅第(Alberto Giacometti)的雕塑傑作〈威尼斯女子III〉, 當時就已刷新私人珍藏世界拍賣成交記錄。琳琅滿目的拍品100%悉數售出,成交總額為低估價122%之多。這場極 具歷史意義的拍賣全部收益,將會按保羅.艾倫的遺願悉數撥捐慈善用途。 New York 秀拉〈模特們(小版)〉以1億4924萬美元的成交價領銜整場晚拍
緣分,能夠在香港呈獻他們在1960年代於相同時空底下創作的靜物與肖像傑構,實在是我們的榮幸。與此同 時,在務實的估價策略底下,成功為不少拍品引發多番競投:趙無極與蘇拉吉兩位抽象抒情大師巨作分別以
32 Hong Kong 利希特、畢卡索、常玉、趙無極、 蘇拉吉等名家領銜 香港蘇富比現代藝術秋拍創造5.24億港幣佳績 整輯│編輯部 圖版提供│Sotheby’ s 2022年香港蘇富比現代藝術秋季拍賣由利希特( Gerhard Richter )、畢卡索、常玉、趙無極、蘇拉 吉(Pierre Soulages)等名家領銜,築造本季歐、亞現代藝術大師強勢陣容,創造5.24億港幣佳 績,拍賣的穩健成績體現香港作為國際藝術交易平台的領航地位,為市場帶來信心。蘇富比亞洲區現代藝術 部主管郭東杰表示:「今秋由東西方現代大師常玉及畢卡索傲領蘇富比現代藝術拍賣。兩者在巴黎早已建立
7700萬及4500萬港幣成交;朱德群、米羅、吳冠中及黎譜等國際巨匠也展現亮麗成績,讓晚拍成交率飆至92% 高位,足證亞洲市場的韌度,及對頂級藝術的殷切需求。」 利希特〈抽象畫〉以2億44萬3000港幣高價成交 領銜香港蘇富比當代藝術晚拍之作為格哈德.利希特(Gerhard Richter)1990年頂級作品〈抽象畫〉,來自他 最著名的「抽象畫」系列,是藝術家在亞洲拍場上估價最高的作品。利希特對繪畫研究足足跨越了50年,巧妙運 用刮板創作,厚塗油畫顏料層,在畫布上製造璀璨明艷的混合效果。此作鋪滿了一種深邃的紅褐色,加上中央接 縫到畫布兩側的藍色和翠綠色顏料軌跡,形成獨特的表面光色效果,流光閃閃,既像波光蕩漾,又如浮油虹彩。 首登拍場之常玉絕頂鉅作〈紅底瓶枝〉以8669萬2000港幣成交
36 Hong Kong 香港蘇富比秋拍 匯聚中國藝術品收藏泰斗之臻極寶珍 吳權博士與何鴻卿爵士私人珍藏領銜 整輯│編輯部 圖版提供│Sotheby’ s 香港蘇富比2022年秋季拍賣系列匯聚世界頂尖中國藝術品收藏泰斗之臻極寶珍,當中包括吳權博士、何鴻 卿爵士(1930-2021)、劉鑾雄等珍藏,陣容鼎盛。領銜拍品為吳權博士雅藏之〈清乾隆御製洋彩紫紅 錦地乾坤交泰轉旋瓶〉,該專場拍賣精選6件18世紀巧奪天工之作。何鴻卿爵士私人典藏之門類繁盛,佳作琳 琅滿目,由遠古到現代,見證中國歷史長河中的各個輝煌時刻。 藝萃流芳 吳權博士藏珍 在2022年春季拍賣上,吳權博士典藏專場在紐約與香港均獲傲人佳績,香港蘇富比續呈盛清御製瓷器及工藝佳 作等美器,實屬鑑藏雅士夢寐良機。〈清乾隆御製洋彩紫紅錦地乾坤交泰轉旋瓶〉巧奪天工,夾層、鏤雕、交 泰、轉旋集匯一身,以中國禎祥紋樣,搭襯西方巴洛克風圖案,且配色豔麗,紫紅明黃妙相合,隙地錐剔鳳尾卷 草錦紋。據錄燒製於乾隆八年(1743)或即後數年,當時皇權正盛,御窯發展更是攀峰登極。 唐英(1682-1756)可謂御窯史上最富創思巧藝的督陶官,然於乾隆六年(1741)遭皇上訓斥他監理不力,御窯 所造瓷器粗糙,釉色欠佳且品相參差。唐英遂煞費心神,誓要推陳出新、將功補過,在往後數年間,讓御窯瓷藝 技術騰飛躍進,博取龍顏之悅,造就此鬼斧神工的交泰瓶,超前絕後。 吳權博士典藏〈清乾隆御製洋彩紫紅錦地乾坤交泰轉旋瓶〉以1億7746萬3000港幣拍出
38 和雅清美 品享的藝術特別報導 豐美清秋,團圞雅集 撰文│游如伶 攝影│周兆志 今年初春,陳元慶所設計的「裏山」園林造景完成,他特 地邀鄭茗謙、鄭雅之前來遊賞,並提出在此籌辦文人雅士聚 會的想法。鄭雅之指出,「在文人傳統中,園林有其象徵意 義,人無法完全抽離紅塵世界,但身處其中有許多壓力,讓 人失去動力或感到徬徨,於是這些文人建造園林安頓自己。 它不見得位於離市塵遙遠的地方,但必須需與紅塵阻隔,不 能輕易進入,這正符合裏山園林坐落的地點。」 雅集」為古代文人雅士聚會之稱,彼時聚會活動包括 簪花、遊園、譜泉、品茗、賞畫、吟詩、彈琴等雅 事。入秋時節,在陽明山「裏山」的日式園林之中,「烹 雪韻」主理人鄭茗謙、策展人鄭雅之、「一攬芳華」主理 人陳元慶與各領域職人集聚於此,以當代形式策辦一場雅 集活動,期盼茶文化能進入更多人的生活。 「 (由左至右)策展人鄭雅之、烹雪韻主理人鄭茗謙、一攬芳華主理人陳元 慶。 (由左至右)經典小沱茶禮盒、小品茶禮─大樹散茶禮盒、布朗山茶餅
與茶人碰撞出異於傳統的奇想。他從一杯茶聯想到混和胭 脂水粉、木質香和歲月感的「阿嬤的紅眠床」,更請鄭茗 謙沏出「東方美人」的前、中、後段氣味,表現一支茶從 少女、成熟的女人再轉變成老奶奶的風韻,以此搭配主廚 特製法式甜點,更以應時食材創作三款甜點,分別以春、 夏、秋的風味配茶。接在甜點之後端上的鹹食,則是以菊 花普洱、花椒和油漬菌菇入味的茶泡飯,呼應豐美清秋的 命題。
策畫雅集的目的之一,是引領與會者感受生活美感,而 美感的關鍵來自細節的總合,例如茶帖所使用的手抄茶葉 紙、茶席上襯底的灑金菊花紙等,皆由台灣廣興紙寮生 產,以台灣的風土意象製成;在細處用心,更體現雅集所 欲呈現的精緻獨特。活動尾聲更有古琴表演與書畫家現場 揮灑,書畫家以茶席上的菊花、窗邊芭蕉和秋風剪影入 畫,在筆觸中表現時間流轉與動靜之美。最後則以留白的 時光,讓賓客自由遊走在空間之中,與他人在此相遇並展 開對話。透過這場古 雅如畫卷又融會當代 趣意的茶筵,園林不 再只是一片風景,品 茗也不僅限於味覺的
藝術收藏 設計 39
觸動,與會者得以在 此安放心身,舒展感 官,並在心底留下對 空間的記憶與情感。 園林的意義也延伸到舉辦雅集的精神,讓與會者在喧 囂浮生中挪出一日,靜心感受生活細緻之美。裏山的園 林與建築窗景互映,坐在室內也能感受四時晴雨,如此 空間氛圍,正適合作為人與茶文化相遇之地,因此這裡 成為催生雅集的起點,當日活動更環繞著園林與窗景進 行,透過庭中的落雨鏈、水琴窟和枯山水等意境,對映
茶水組合後的選擇,最終使用的是澳洲塔斯馬尼亞雨農 採集的珍稀雨幕水,以純淨水質襯托茶葉的風味底蘊。 活動現場分設代表「傳統」與「當代」的茶席,兩者 彼此對照,呈現茶文化的悠久、豐富與多變。鄭茗謙和 陳元慶坐鎮傳統茶席,各自呈獻「東方美人」和「鳳凰 單叢」,兩人的泡茶手法一柔一剛,正好呼應兩款傳統 茶種的特色。茶人莊子德則以結合調酒的「岩茶特調」 表現茶飲的當代性,也呼應古時添加香料平衡茶性的做 法。 在傳統茶會中,為了品嘗茶種純粹的風味,會避免搭 配其他食物,但雅集團隊嘗試傳達另一種可能,讓茶與 甜點相得益彰。鄭雅之表示,「純粹喝茶而不搭配飲 食,應該是當代主流的選擇,但將時間軸拉長,參照中 國文學、古籍及雅集圖來看,可知在一場雅集活動中, 人們除了品茗外,也會穿插搭配當令的飲食。此次活動 以傳統東方茶搭配法式甜點,看似新穎的碰撞,其實仍 可回到古典脈絡中。」 受鄭茗謙之邀而加入雅集活動的「 LOPFAIT 樂斐」甜 點主廚戴峻弘,原本對茶葉一無所悉,但正因如此,能 (順時針由左至右)老茶頭、 墨白、大利 普洱茶磚牆 雅集活動以茶葉紙製成茶帖 烹雪韻透過雅集活動推廣茶文化
聽水、品水、品茗的風雅,彌補過去茶會多侷限在一方 斗室的缺憾。 團隊所規劃的活動內容,則從古代雅集圖尋找線索, 除了對照畫中出現的活動,邀集身邊具備該領域專長的 朋友加入之外,更轉化以當代、年輕、國際化的方式呈 現。舉例來說,古代在品茗之前需先「譜泉」,親嘗泡 茶的水質,此次活動即在品水師朱宸儀引領下進行現代 品水流程,而泡茶選用的水品,是團隊事先盲測數十種
和雅清美 品享的藝術特別報導 螯封嫩玉雙雙滿,殼凸紅脂塊塊香。」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寫下螃蟹宴,盡現貴族飲宴的風雅。 金秋蟹宴,以蟹雅敘,「月夜岩」(TSUKIYOIWA)呈獻「隱岐松葉蟹」懷石,珍稀海味豐而和 美,用季節限定所造就的美味,演繹懷石料理追求極致的境界。 「 極上之品 心之悅 撰文│杜詩華 攝影│周兆志
石上的詩意想像,讓人感受到日式和風的清雅氣息,還 原大隱於市的日式侘寂之美。 見微知深,以巧取勝。「月夜岩」傳承了京都料理的 匠心,追求由食器、座席所營造的美學氛圍,加上臻於 完美的料理技藝,創造出日本料理的神髓──風味韻致 優雅、器具形制考究的至高境界。日本料理職人的審美 意識,其智慧才華在精緻的料理形式中獲得張揚,其情
蟹」。地道風物原產地直送,這 是即使在日本也非常難得能品嘗 到的最高級品牌蟹種,因其量少價昂,如此限定之極味, 人生能夠吃上幾回,方為無憾。 「月夜岩」料理長福島隆史原創的「隱岐松葉蟹」一蟹 六吃,時令、時節、調理和風味,拿捏地十分到位,藉由 刺身、炭火燒、川燙、甲羅燒、涮涮鍋及天婦羅等六大料 理手法,為美食家呈上鮮美無比的蟹味極品,肉質鮮美滑 嫩,蟹黃與蟹膏更是鮮美無比,川燙後的豐腴蟹腿飽滿地 吸附了加熱的蟹膏,海味縈繞唇齒之間,可謂味蕾的極致 之旅。
如何形容「隱岐松葉蟹」
懷石的美味?由鮮嫩、甘甜 再到脂香的遞進,細味之 下,一瞬間讓人忘記時間流 逝,完全沉浸在鮮濃馥郁的 海味料理美學當中。此中有 真味,欲辨已忘言。
藝術收藏 設計 41 獲的松葉蟹裡,更加嚴格篩選出 來的最高品質松葉蟹稱為「隱 岐松葉蟹」,鮮度超乎尋常,品 嘗「隱岐松葉蟹」就是在品嘗一 片海域的深邃海味。凝脂蟹膏的 鮮甜滋味縈繞舌尖,口感綿滑稠 密、醇香回甘,堪稱濃縮甘甜於 一身的人間至味。「月夜岩」和 捕蟹漁船的漁師直接溝通,才 能得到如此寶貴的「隱岐松葉
月夜岩 「蟹懷石」名家 懷石料理源自禪宗哲學中的「一期一會」,珍惜會面 的緣分,因此別出心裁地表現料理的特長,像是展現其 中的季節感、強調風物特色的食材。全台唯一的「蟹懷 石」料理名店「月夜岩」,隱身於雙城街巷弄,外觀以 細密的九州檜木格柵,搭配四國青石岩擺設造景,渲染 著如畫的沉靜美感,勾勒出宛如柔美月光灑落於海岸岩
感理念於風雅的精神品格裡得以滿足。「月夜岩」料理 長福島隆史表示,正統經典的日式懷石料理若以一個字 加以形容,非「雅」(みやび)莫屬。 用懷石的職人精神嚴選食材,用精誠匠心打造地道的 料理體驗,福島隆史年輕時便為日本懷石料理深深吸 引,前往京都與東京等割烹及料亭名店修業,京都的人 文風物,為他帶來料理創作的靈感,並從美術的角度來 思考料理的呈現,而他也從中學習到如何尊重食材,如 何理解自然,將追求精進的廚藝轉化為料理的藝術。 極味限定 「隱岐松葉蟹」懷石 僅於 2022 年 12 月上旬至 2023 年 1 月下旬限時供應的 「隱岐松葉蟹」懷石,是「月夜岩」使用島根縣引以為 傲的日本少數最高級品牌蟹種「隱岐松葉蟹」的期間限 定特別套餐。先付、椀物、強肴,和最應季的活體松葉 蟹一蟹六吃,以濃烈的秋日氣息突顯食材真味,讓人暢 享儀式感十足的特選極上蟹懷石盛宴。 「隱岐松葉蟹」為何享有誘人垂涎的「夢幻之蟹」美 譽?一方好水養一方好蟹,在日本富含豐富浮游生物的 優良漁場島根縣隱岐周邊,從特別美味時期的寒冬中捕 川燙活體隱岐松葉蟹螯,熱氣蒸騰誘人垂涎。 吸附了飽滿蟹膏的蟹腳,呈現究極美味之道,可謂視覺與味覺的雙重頂級享受。 活體隱岐松葉蟹刺身佐以黑松露與魚子 醬,清爽的柚香醋提升蟹肉的甜度。 島根縣引以為傲的日本少數最高級品牌蟹種「隱岐松葉蟹」,蟹腳上的青色吊牌是它的象徵。 松葉蟹蓋化為 盛器,將蟹膏置於殼中加熱,炭烤香氣襯托出豐美的味蕾層次。 強肴以松葉作為盤飾,將「香箱蟹」的蟹腳肉 與蟹膏完整拆出後,鋪在蟹蓋上,沾上風味絕佳的蟹醋,入口回味無窮。
藝術家工作室的魔力 古羅馬作家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寫下了亞歷山大大帝參觀古希 臘最偉大的畫家阿佩萊斯(Apelles)工作室的故事。亞歷山大在沒有任 何繪畫相關知識的情況下興高采烈地發表他對繪畫的看法,阿佩萊斯只 得禮貌地勸告他放棄這個話題,因為負責研磨顏料的男孩們正因他的言 論而發笑。故事中的工作室是一個政治權力與經濟法則都可以被暫時懸 置的神奇空間,從這空間中產出的商品,其價值則遠超過任何世俗的計 算。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的工作室的保存與展示完美地展現了 現代人對藝術家工作室的迷戀。培根於1992年因心臟病去世後,他在倫 敦的工作室被完整地保存下來。1998年,都柏林市美術館買下培根工作 室中的所有物件,包含用來製造繪畫紋理的燈芯絨長褲碎片、箭頭及毛 巾浴袍等。博物館工作人員將逾7000件物件仔細地保存、整理、記錄,
44 Art Focus 藝術焦點 靈感、創作與自我形象的搖籃 藝術家工作室的歷史 撰文│林芝禾 圖版提供│Thames & Hudson 千年來,匠人的工坊與藝術家的工作室一直都是令人好奇與嚮往的空間。荷馬( Homer )、蘇格拉底 (Socrates)、狄德羅(Diderot)與歌德(Goethe)的文字,更為工作室空間增添神祕的吸引力。對藝術愛好者 而言,藝術家工作室是熔煉創意的坩堝,偉大作品的產地,更是藝術家生活、創作與自我表現的「劇場」。
工作空間。 近年來,工作室空間逐漸在展覽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泰特現代美術 館2017至2018年舉辦的「莫迪利亞尼」(Modigliani)展中,吸引觀眾排 隊的重點之一是藉由虛擬實境重現的莫迪利亞尼1919年在巴黎的工作室 景觀,其中散置著沙丁魚罐頭、香菸盒、空酒瓶和一些畫作,但沒有人 物的蹤影。此外,知名畫作的修復,像是林布蘭特(Rembrandt)的〈夜 巡〉(The Night Watch),也逐漸以現場進行或是透過攝影機即時轉播 的方式呈現在觀眾眼前,此舉使美術館或教堂也成為了工作室,修復師 則搖身一變,成為表演中的明星。 詹姆斯.霍爾執筆《藝術家工作室:一部文化史》 藝術家工作室似乎總是蒙上一層神祕的面紗。在攝影術發明之前,關 於工作室內部的紀錄一直都相當稀少且零散。而包含工作室場景的藝術 詹姆斯.霍爾執筆、泰晤士與哈德森出版社出版發行《藝術家工 作室:一部文化史》The Artist’s Studio: A Cultural History By James Hall, Published by Thames & Hudson: 21 October 2022
並運送到培根的出生地都柏林,接著在1998至2001年之間,他們以考古 學般的精確度,在博物館內還原了培根這位以狂亂失序聞名的藝術家的
54 無常之樂,哀喜悲歡於日常之間 亞歷克斯.達.寇特的塑料時代消費心理學 撰文│林純雅 圖版提供│Louisiana Museum of Modern Art 丹麥路易斯安那現代美術館之亞歷克斯.達.寇特個展「記憶先生」展場空間 Installation view of “Alex Da Corte - Mr. Remember” at Louisiana Museum of Modern Art, 14 July 2022 - 8 January 2023. Photo:
Malle Madsen
對陌生人及自我的好奇 自 70 年代後期起,卡爾對「私領域」的探索隨之展開, 除了於 1979 年在巴黎街頭尾隨陌生人穿梭大街小巷,以 不同視角重新觀看並熟悉這座城市,其早期作品〈睡眠 者〉( The Sleepers ),也深刻反映了卡爾對於「窺視」 ( Voyeurism )、「監控」( Surveillance )與「隱私」 ( Privacy )內涵的探討,她邀請陌生人到自家床上度過 8 小 時的睡眠時間,在觀察人們入睡時,透過筆記與攝影來記錄 陌生人的逗留。影像的親密和脆弱感,似乎與卡爾相對理性 的書寫口吻成了微妙的對比,當中既存的「肖像攝影」、 「文本紀錄」,以及「私人經驗揭露於公眾場合」等元素, 更為其後續的觀念創作刻下標誌性的印記。卡爾對陌生人 及自身的好奇與追尋,總使她持續在創作中扮演著「私家 偵探」的角色,不但如此,1981年,卡爾更要求母親雇用一
62 潛藏於內在視界的深層感知 蘇菲.卡爾作品中之窺視、監控與隱私 撰文│韋怡忻 圖版提供│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遊走於攝影、錄像、裝置與寫作之間的法國概念藝術家蘇菲.卡爾(Sophie Calle),善於挖掘潛藏於人際關係底層 的私密性,對她而言,創作如同一場「私人遊戲」(private game),其作品時常描繪人性的脆弱,審視隱含其中 的親密關係與身分議題,並進一步模糊「私人」與「公眾」、「現實」與「虛構」、「藝術」與「生活」之間既存的 界限。卡爾於創作過程中展露的偵探性人格特質,以及其對影像與文本的巧妙融合,塑造了她獨特且易受識別的敘事 風格,每項創作計畫彷彿是在大量實驗與紀錄下,所刻劃的人生篇章。
的影像證據,而卡爾則在旁人不知情的情況下,記錄下這 段自己「受監控」的個人經歷,並隨後於作品〈影〉(The Shadow )中公開展現累積的文件資料,不僅橫跨了「公領 域」與「私領域」的游移邊界,更激起有關「偷窺者」與 「暴露者」之間模糊的身分界定。 卡爾的創作同時圍繞著私人情感的空缺與渴望,無論是在 「盲人」(The Blind)中,試圖在失去視覺的世界裡重新領 會「美」、在「極度疼痛」(Exquisite Pain)裡流露的分手 後痛苦感知,或是在「因為」(Because)系列中,回顧個人 生命的抉擇,她總在記憶、迷戀、慾望與死亡中思索自我, 探尋疏離與親密感,透過自身或他者的情緒與心理動態, 左、右頁圖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蘇菲.卡爾:因為—盲人」展場空間 Installation view of "Sophie Calle: Because The Blind" at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名偵探追蹤自己的日常舉止及生活動向,以提供自我存在
藝術收藏 設計 65 無限即宇宙 難以捉摸的浩瀚,如何以圖像的形式存在?對於「無 限」概念的視覺傳達,是否遠比抽象字詞更加具體?草間 彌生以「無限的網」(Infinity Net)為題,似乎隱含著詩意 浪漫的矛盾 圖像既已陷入畫中之網,懸於觀者眼前, 何來「無限」之說?或者「無限」就像奔騰的水流,湧向 畫外遙不可及之處,藉由網狀結構的無盡擴延,將觀者的 視線推向畫的邊緣?既然以網取水,注定徒勞無功,為何 草間彌生執意以一生的創作,無盡延展她的視界所見的宇 宙? 去向未知最迷人,草間彌生的沉浸式宇宙 共赴「回眸~草間彌生的前衛變裝秀」之約 撰文│林志鴻 圖版提供│形而上畫廊 我一生都致力於繪畫和創作,每天都在迎接藝術的挑戰。我的藝術,對我來說就是一切,永遠燃燒著對宇宙的無 限之愛,這美妙的火焰仍在燃燒。穿越時空直到死亡,然後永生,為人類的榮耀而歌頌這份愛的美好。這是我 的藝術生命的最高祈願。為宇宙奉獻了全心全意,獻身於藝術創作的奧秘,銘記此刻這裡的一切。」 草間彌生 「 「無限」的主題令她深深著迷,在她的畫作中,在裝置 作品的服飾、家具與軟雕塑中,她用網與圓點包容了人和 環境,用鏡子深不可測地延伸這些視覺元素,將所有人與 物事融入其中。在草間彌生的作品中,「無限」的概念抗 拒著單色畫、普普藝術、極簡主義、女性主義⋯⋯的分類 與定義,跨越了繪畫、雕塑、空間裝置、觀念行動等媒材 之別。藝評家赫伯特.里德(Herbert Read)以「實現空間 的無限」的觀點,總結了那些永無終始、永無形式與定義 的繪畫。 草間彌生 草間彌生的前衛變裝秀 賽璐璐 2003
68 英國皇家藝術學院( Royal Academy of Arts)雅緻的展間過 去曾與艾未未、安尼施.卡普 爾(Anish Kapoor)、安東尼. 葛姆雷( Antony Gormley )對 話;今年秋季則迎來視覺與聽 覺對比更加強烈的作品,放眼 皆是粗獷線條、巨型投影幕, 不時傳來輕快的非洲歌曲、 高亢的歌劇詠嘆調、礦工錘擊 岩石的尖銳聲響 這些皆出 自南非藝術家、製片人、戲劇 與歌劇導演威廉.肯特里奇 (William Kentridge)。 此次同名回顧大展由亞德里 安.洛克( Adrian Locke )策 展,涵蓋肯特里奇近 45 年的創 作,包括紙上作品、動畫、錄 像、版畫、雕塑、掛毯、裝 置、現地作品,是迄今英國最 大型肯特里奇展覽。策展人洛 克特別強調「紙上作品」的重 要性,因為「肯特里奇的作品 都源自於此,此展因此始於紙 上作品,也終於紙上作品。」 肯特里奇同意這個看法,他 認為此展以名為「工作室」 (Studio)的展間為核心,所有 作品都是從工作室裡以炭筆繪 製的紙上作品脫胎而成。 解放的視野:皇家藝術研究院肯特里奇 回顧大展 撰文│游騰緯 圖版提供│Royal Academy of Arts
創作時真正想放進作品、通過作品傳達的訊息。有一學期,學院要求我 們每週走進美術館看畫,並選擇一張大師作品臨摹,我選擇的是塞尚 (Paul Cézanne)的作品〈浴者〉(The Bather)。起初塞尚觸動我的是一 幅描繪蘋果的靜物作品,作品中,塞尚將後方物體畫得較大、前方之物 畫得更小,我認為這種於具象畫面畫出抽象之感的空間處理觀念非常前 衛。〈浴者〉同樣不是對浴者形體的直接描繪,而是透過色塊、線條與 空間結構的對話,於平和中找尋不平和之感,這些思考對我日後創作有 著深遠的啟發。
我也曾有一段協助盧西安‧佛洛伊德(Lucian Freud)進行日常採購的 時光。當時佛洛伊德年事已高,但他總在凌晨 5 點起床,起床第一件事 即提筆作畫,畫到天明才吃早餐,天天如此。我從他身上看見藝術家的
藝術收藏 設計 69 肯特里奇選擇的媒材除了個人偏好之外,或許也反映成 長的社會環境。 1948 年南非國民黨制定嚴格的種族隔離政 策(Apartheid),直到1994年曼德拉宣誓就職南非總統才 正式告終 也就是說, 1955 年生於約翰尼斯堡的肯特里 奇,從孩提時代至年近不惑在校園中、醫院裡甚至是海灘 上,這些生活空間都被一條生硬的線區分黑白。 1976 年在 約翰斯堡藝術基金會(Johannesburg Art Foundation)學習期 間,肯特里奇結識藝術家杜邁爾.菲尼(Dumile Feni),其 紙上作品線條結實而風格強烈,主題圍繞黑人生活與反抗 種族隔離政策,影響肯特里奇的創作取徑。 同時,接受藝術訓練的過程,肯特里奇意識到自己討厭 處理色彩,偏愛使用炭筆創作,受到其「不確定性」所吸 躍於南非邊境戰爭(1966-1989)的最後10年。 修改炭筆筆跡時,肯特里奇注意到這些幽靈般的痕跡 增添了作品渾厚的質地,因而發展出一種非傳統的動畫 技術 每一個場景只在單一紙面上創作,不斷擦拭、 重新繪製,將每個畫面拍攝下來依序排列,他稱之為 「窮人動畫」或「石器時代動畫」。由此看來,肯特里 奇不斷破壞「線」的行為,不僅是創作巧思,似乎也是 抗議種族隔離政策的舉動。 1989 年,肯特里奇以上述手 法完成首部動畫作品〈約翰尼斯堡,繼巴黎之後第二偉 大城市〉(Johannesburg, 2nd Greatest City after Paris),描 寫南非首次公開抗爭行動,這項技術從此成為他藝術實 踐的核心,後續作品包括: 1994 年的〈流亡的費利克〉 左、右頁圖 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威廉.肯特里奇大型個展展場空間 Gallery view of the William Kentridge
the Royal Academy
2022. Loan courtesy
Studio, Johannesburg ©
78 王淑鈴 聆聽記憶的複聲 撰文│陳玟妤 圖版提供│王淑鈴 問:學院體系的訓練如何影響妳的創作? 答 :我的繪畫思維及創作脈絡,多是從大學時代建立起。大學時期, 我於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Central Saint Martin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學習繪畫,學院鼓勵學生閱讀大量哲學書籍,培養學生在創作 遭遇頻頸時,能重返思想原點,或於技法上回歸素描、隨手插圖,思索
exhibition at
of Arts, London, from 24 September - 11 December
William Kentridge
William Kentridge. Photo: © Royal Academy of Arts, London / David Parry
自律和對創作的執著。 問:在怎樣的機緣下,妳在創作生涯如此早期,便被國外知名美術館、 藏家收藏?這段經歷對妳有著怎樣的意義? 答:在生命裡能遇到許多貴人,我心裡一直懷著滿滿的感恩。研究所畢 業後,我繼續留在倫敦;2002年,我抱持著若再無好的機會,便打道回 台的心境,與現在的丈夫、同為藝術家的柏丹(Daniel Pulman)一起租 下一間開放工作室(open studio)作最後一搏。當時,柏丹把對我們兩 特別報導 對話藝術家系列: 王淑鈴 SPECIAL REPORT 赴倫敦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 學院攻讀藝術學士,王淑鈴在 1999 年取得皇家藝術學院繪畫碩 士學位,曾於倫敦、紐約、馬德 里、北京等地舉辦個展,作品被 紐約古根漢美術館、洛杉磯當代 藝術美術館、澳洲白兔美術館、 瑞士銀行、皮祖迪美術館、盧貝 爾家族⋯⋯等眾多海外知名機 構、藏家收藏。儘管長期旅外, 對家鄉的情感與土地的啟蒙一直 潛藏於其創作思維與富個人特色 的繪畫習慣中;指引畫筆的,既 是在大地上作畫的赤子之心,亦 是經歷紛紛人事、承載圓融哲思 的靜觀詩心,在安靜思考的動向 之中,她將具象情感打碎化為有 機筆觸,聆聽畫面的平和與衝 突,重構為無限延展、迴盪的藝 術空間。 王淑鈴 吟唱的河流2 油彩、壓克力、畫布 900x193cm 2017-18
藝術作品想像空間與對過去時代的認知間所產生的對比,並強調在創作 與觀看邏輯中,不斷帶領觀者從對「過去」的觀看抽離,返回「當下」 正發生觀看的時空。我想提醒觀者,此刻通過觀古要討論的是:共處當 下的我們為何需要回看歷史?創造一個視野開拓的過程,並在探討當代 藝術家於此刻提出這些叩問的必然和必要性時,映射出身處的世界。 問:根據你的創作模式,構圖時,你會先設定「景」,還是以「史」為 主軸再進行後續發想? 答:我的創作並不著重描摹具象歷史細節,而是通過更多抽象手法鋪陳 敘事氛圍。構圖時,我會為作品所關注的「史」之質地,尋找能呈現其 氛圍的底色,先將感受性注入畫面,再揀取與故事線相應的符號;即便 畫面出現看似具體的圖像,欲指涉的依然是那無形而關乎整體脈動的敘 事底蘊。比如,我曾在作品中使用明朝倭寇的形象,圖像之旨不在描繪 類型人物,而是作為島嶼上資源掠奪過程的視覺化表達。繪製時,我不
80 周代焌 以時空圖層創造敘事引力 撰文│陳玟妤 圖版提供│周代焌 問:對你而言,以歷史題材創作有著怎樣的意義? 答:與文史工作者有所不同,我期待以視覺藝術重新詮釋大眾或曾聽聞 過的歷史。早期我聚焦人文開採、土壤液化等災難事件,探索災害形成 的原因;後來作品所注入的史觀成分漸增,我更關注歷史及當下時空、
塗抹等技法處理,堆疊出思考與想像的路徑。像是作品〈現實離我們如 此遙遠卻又真實〉描繪腦丁拿著鋒子於第一線進行伐木作業的圖像,我 周代焌的創作關注土地與環 境,善以抽象手法營造氤氳氛 圍,呈現在地議題具複雜情感 的敘事聲腔。創作之初,他由 生存危機的意識出發,探索災 難構成的原因。後來逐步踏入 史料深林,透過歷史紀錄、古 地圖、數位技術等跨時代元素 符號的拼貼與並置,挖掘不同 時代、族群對於邊界的想像。 藝術家開啟當代與過去多維圖 層間的詩意詮釋,帶領觀者在 後設的歷史幅員,返回土地與 歷史的連動生命,創建足以遙 望未來的當代視野。 特別報導 對話藝術家系列: 周代焌 周代焌 帝景切片 鋁板、烤漆、 UV 微噴 180x60cm 2022(局部) 周代焌 這樣的土地 那樣的人 壓克力、畫布 90x150cm 2022(局部) 周代焌 現實離我們如此遙遠卻又真實 壓克 力、畫布 116x91cm 2021(局部) SPECIAL REPORT
會一次完成對所有圖像的安排、填色,而是層層拼貼、並置元素,或以
但拿起相機時,我發現自己竟能在按下快門的剎那,讓美成形,這讓我 又驚又喜。攝影之所以讓我如此著迷,便是因為它能在瞬間記錄眼前美 好的事物;透過鏡頭,我會感動,尤其當鏡頭聚焦於人的身體姿態、臉 部表情,那種感動更為直接。大四時,想把興趣變成職業的念頭愈漸強 烈,我選擇退學,以攝影為業。入行多年,讓我感動的鏡頭也隨年歲增 長,每個階段都有所不同。 問:耕耘攝影多年,對你而言,商業、時尚攝影與拍攝個人作品有何不 同之處?回歸創作時,你如何找到具自我風格的鏡頭語言? 答:當攝影成為職業,有些攝影師會選擇區分公私,我則把攝影融入生 活,所以我並不會因為主題或對象不同,而改變創作的態度。攝影需在 許多專業、條件配合下形成最終畫面,軍校訓練讓我善於將複雜訊息整 合為精準的程序,一旦作業過程流暢,工作目的便能清晰成形,因此即 便面對眾多資訊,我都能一以貫之,讓拍攝成為自己的作品。按下每次
82 張智銘 由山林之靈對焦心之所在 撰文│陳玟妤 圖版提供│張智銘 攝影,是因為有光才有像,環境 也因為光而存在,有光才有景;當 光景交疊,景象交織,影像永遠存 在於虛實之間,湧現著各種可能。 一路就讀軍校的張智銘,在偶然 接觸攝影後深受吸引,始以其為一 生志業。自 1991 年步入攝影職涯以 來,他拍攝眾多時尚廣告、明星肖 像; 2016 年獲邀舉辦首次攝影創作 展「一瞬一心」深獲好評,並於是 年開啟棲蘭山檜木原始林系列創 作計畫, 2018 年舉辦「一森一勢」 攝影展,成為首位以神木為創作主 題的攝影家。張智銘透過鏡頭的澄 淨美學返景入心,自我與世界間有 形、無形的聯繫,皆在每一次按下 快門的瞬間成為永恆。 特別報導 對話藝術家系列: 張智銘 SPECIAL REPORT 問:攝影如何吸引你,使你步入攝影職涯? 答:我與攝影的淵源可追溯到大二時期,當時我就讀海軍官校,偶然接 觸到攝影。從小由於手不巧,我一直認為自己和美術的距離十分遙遠,
快門的都是「我」,畫面經過我而存在,我要求每一次按下的快門,都 是能代表「我」的語言,商業與個人創作僅在是否具商業性、服務對象 不同而已。 我從 1991 年開始拍攝時尚廣告、明星人像,這 些商業作品刊遍全台時尚媒體、戶外大型廣告、 建築、店舖,使「被看見」不再是當時我從事攝 影的首要追求。直到 2016 年,我第一次受邀於台 北華山光點咖啡舉辦攝影展,即後來的展覽「一 瞬一心」,這是我從業多年來首次將個人創作集 結展出;我從累積近 15 年、利用工作之餘旅行的 攝影作品挑選出 20 多幅,藉此機緣我才恍然意識 到,原來自己已在無形中,形成了一種非常貼近 內心寧靜風格的快門語言。我在視覺上追求的澄 淨感,或許也能歸結自軍校的養成,時時要求乾 張智銘 「一森一勢」心系列作品 藝術微噴 300x200cm 2017
92 將科技的創造性轉化感官詩意 《藝術收藏+設計》專訪藝術家林俊廷 撰文|許玉鈴 圖版提供|林俊廷 科技媒介的應用讓新型態的 藝術創意得以實現,也讓 人們藉由藝術作品獲得新的體 驗。對於藝術家而言,科技媒介 相關技術的掌握,不僅得配合思 維模式的轉換,也需要藝術實踐 過程的磨練。在近 20 年創作歷程 中,林俊廷與他帶領的青鳥團隊 以作品實現了科學概念、審美直 觀與傳統文化的連結。 網絡即時運算、互動裝置與視 覺藝術的結合,不僅讓藝術作品 從靜止型態轉變為動態感知,也 讓人們在觀看或參與畫面生成過 程中感受到時間與無形力量的震 盪,並藉此展開跳脫時空侷限的 各種聯想。 林俊廷以北宋畫家范寬的〈谿 山行旅圖〉為對應所創作的互動 影音作品〈響〉,以及透過拍手 與畫面進行互動的〈鶴采〉,讓 觀眾的在場、畫面裡的虛擬場域 與現實空間形成變動式串連,使 林俊廷
奈兒」展覽的背景。馬德里泰森─ 博內米薩美術館將西班牙畫家和法 國設計師相提並論,作為藝術家逝 世 50 週年慶祝的活動之一,服裝、 油畫和不同的物品出現在展場中, 旨在頌揚設計師的女權主義,並消 除畫家近來傳聞有害的陽剛之氣。
他們在 1917 年春天相遇,相傳是透 過讓.考克多( Jean Cocteau )介紹 認識的,畢卡索(Pablo Ruiz Picasso) 和嘉柏麗.香奈兒( Gabrielle Chanel )曾有過兩次合作機緣:一 次是 1922 年的戲劇《安提戈涅》 ( Antígona );另一次是謝爾蓋.迪 亞吉列夫( Serguéi Diághilev ) 1924 年的芭蕾舞劇《藍色列車》。她與 來自馬拉加的藝術家和他的第一任 妻子俄羅斯舞蹈家奧爾加.霍赫洛 娃( Olga Khokhlova )成了親近的朋 友。 事實上,這位設計師在她位於
100 時尚美學 Art ╳ Fashion 香奈兒與畢卡索的藝術浪漫在馬德里 馬德里泰森─博內米薩美術館「畢卡索/香奈兒」 撰文│周芳蓮(Diana F. L. Chow) 圖版提供│Museo Thyssen-Bornemisza, Madrid
香奈兒之於時尚,就像畢卡索之 於繪畫,這就是「畢卡索/香
Faubourg St Honoré 的巴黎公寓中, 有專門為他提供的一個房間,當家 人在楓丹白露度假時,他就住在那 裡。香奈兒以製帽商的身份開始了 她的職業生涯,她在回憶錄中承 認,無論是作為男人還是藝術家, 她都被這位畫家所深深吸引。他們 彼此之間存在一種強烈的感覺,這 種微妙關係幫助設計師與 1920 年代巴黎藝術和知識份子文化圈建 立了密切的聯繫,甚至到很肯定地表示「是藝術家教會了我嚴 謹」。 畢卡索1922年作品〈海邊的女子〉Pablo Picasso, Woman by the Sea, Oil on canvas, 58.4x48.3cm, 1922. The Minneapolis Institute of Art, bequest of Putnam Dana McMillan © Succession Pablo Picasso, VEGAP, Madrid, 2022
114 一般傳統台灣家庭大多有供桌,奉祀著祖先牌位和佛道教神祉,供桌上站著金童 玉女、春花等紙紮偶物,孩子們還不曉世事時,可能會覺得就是大人祭儀的一部 分,不知其象徵意義也不曾害怕過。跟紙紮世家新興糊紙店第四代也是藝術家的張 徐展從這些被視為代表喪葬文化的標籤談起,對這社會慣以「標籤化」來描述一個 人的身分與模樣,有了很深的共鳴,很快對「喜展先生」熟稔起來,張徐展說他們 全家都台灣國語,「徐」字都念成「喜」字。 再三以作品解構種種刻板印象 出身於已傳承200餘年糊紙家族的張徐展,在送往迎來的店頭,算是早慧的孩子, 從十來歲開始做手繪動畫。及至眼見父親張徐沛那代從盛而衰,從供不應求到乏人 問津,整個糊紙產業在現代化的推演中幾近步入歷史洪流。年幼時也經歷過淡旺 季,張徐展和姊姊張宛瑩必須擔任小幫手,尤其暑假期間正值中元普渡旺季,張家 姊弟的暑假作業正是基本的紙紮工作。 以文化流動為創作趨力 張徐展的動畫與紙紮動能無限 撰文│古碧玲(上下游副刊總編輯) 圖版提供│張徐展、就在藝術空間 張徐展, 2019 「 Jeune CréationInternationale 第 15 屆里 昂雙年展」,里昂當代藝術博 物館,法國里昂 《 Oh, My Goodness!》紙糊老鼠,報紙、 漿糊、鏡子, 2017 ,展場照 (Copyright © Blaise Adilon) 右頁圖 張徐展,2020「第 七屆橫濱三年展 2020 」,橫濱 美術館,日本 《動物故事 AT58 》 2019 ,單頻道錄像裝 置,彩色有聲, 3'30" (循環播 放),展場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