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手記 Message from the Editor ( artcollect.design2@gmail.com )
以凝視解析時代感性
2021年 6 月1日出刊/第一六五期
你我眼前的時代,充滿著多元莫測的符號與隱喻。而他們,是在
編 輯 者 藝術收藏+設計編委會
時光中漫遊的創作者,開放感官,進行提煉,步上關於美學意識的
發 行 人 何政廣
解謎之途,在生活的隙縫之間尋找故事,對百感交集的世界進行篩
編輯小組 王庭玫 謝汝萱 吳家瑀 林容年 許玉鈴 羅珮慈 柯美麗 廖婉君 郭秀佩 王孝媺 吳心如 周亞澄 曾筱如 翁境優
檢。他們企圖敘述的,不僅是關於他人生活的故事,而是更加紛繁
執行主編 林志鴻
的時代感性,藉此為一代人提供解析生活圖景的象徵。我們如何洞
執行美編 張娟如
悉世界?不同的目光是否可以覺察到同一真實?切身的感受,如何
特約攝影 何樹金 郭東泰 陳明聰
向世界傳達才不至於失真?在你我眼中,藝術家不僅是敘事者,他 們筆下的肖像也是有待詮釋理解的對象,畫中人物的身分、形象,
▎2007年10月5日創刊 ▎創辦人:何政廣 ▎
廣告總監 黃淑瑛 廣告業務 簡鈺文 會計主任 陳慧蘭
與不同時空中的你我交錯,穿梭於有待拆解的線索,這便是6月專輯
訂戶業務 朱惠慈 陳詩萍
「時代肖像」嘗試開展的深度對話。
發行業務 孫嘉亨 許致遠
當提及大都會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時,可觀
特約撰述 劉 俐 黃春英 楊識宏 劉晞儀 高千惠 李婷婷 周東曉 耿殿文 陳瀅如 馬唯中(美國) 何玉郎 陳英德 唐忠珊 廖瓊芳(巴黎) 陳 鈞(英國) 丘彥明 劉粹倫(荷蘭) 徐芬蘭 周芳蓮(西班牙) 吳曉芳 邱馨慧 黃士誠(日本) 劉欽棟 伍 常(香港) 楊爾寧(韓國) 致 穎(德國) 方振寧 周文翰(北京) 林 藝 沈奇嵐(上海)
的數字組構出它的非凡之處──第五大道上超過200萬平方英尺的偉 岸建築,典藏超過兩百萬件作品與文物,由十七個不同部門的策展 人與學者共同管理,館藏包羅萬象,藏品代表著人類的文化與藝術 史。它的歷史與發展軌跡,充分反映了當年仕紳期許藉由藝術榮顯 這座都市乃至於美國榮光的願景。
International Editor
Victoria Lu
巴塞爾藝術展與全球主要合作夥伴瑞銀集團(UBS)發布2021年 《巴塞爾藝術展與瑞銀集團環球藝術市場報告》,由著名文化經濟 學家、《藝術經濟》(Arts Economics)創辦人克萊爾.麥克安德魯 (Clare McAndrew)博士撰寫,分析了推動線上銷售額達124億美元 的歷史新高的轉變,並針對受全球封城措施影響而下跌22%的藝術 市場,提供深入的洞察和見解。 2021年,巴斯奇亞作品於藝術市場續攀高峰。巴斯奇亞(JeanMichel Basquiat)作品〈戰士〉於3月23日在香港佳士得含佣金成交 價達3.2億港幣,刷新了西方藝術品在亞洲的拍賣紀錄,高居「亞 洲拍賣最貴西方藝術品」榜首。佳士得特別與HomeAr t合作舉辦 「RADIANCE」大展,見證著20世紀末革命性視覺語彙的誕生。
發行 藝術家出版社 社址 106 台北市金山南路(藝術家路)二段165號6樓 6F., No.165, Sec. 2, Jinshan S. Rd. (Artist Rd.), Taipei 106, TAIWAN, R.O.C. E-Mail artvenue@seed.net.tw 電話 (02)23886715.23886716 傳真 (02)23965707.23965708 郵政劃撥 50035145 戶名 藝術家出版社 北京辦事處 總監 許玉鈴 北京市朝陽區百子灣路32號院六號樓(今日畫廊二樓) 郵編/100022 電話/(86-10)58760011分機308 中部廣告代理 長江廣告 電話/(04)23727658 傳真/(04)23721047
造像及廟宇僧侶,讓祝錚鳴從中得到啟示,她嘗試在畫作中搭建一
總經銷 創新書報股份有限公司 (02)2917-8022 金門 源成書局(0823)32357 長春書店(0823)534023 香港九龍 藝文圖書公司.啟文書局有限公司 新加坡 友聯書局 吉隆坡 集珍莊 Kedah 賴耀發 韓國 中國書畫公司 電話/7336541 馬來西亞分銷處 白屋書坊 電話/03-2072-7412 紐約 Good Year Co., Chinatown Trading Co. 中國經銷商 北京頌雅風圖書銷售有限公司 業務電話(86-10)58760286、(86-10)58760278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百子灣路32號今日美術館2號舘B1層 郵編/100022
座內在道場,透過不同精神載體的對應,在創作過程中不斷探問自
中華郵政台北雜字第1176號執照登記為雜誌交寄
傑克梅第(Alberto Giacometti)的作品隨「存在主義」的哲學風 潮而起,他不僅是一名卓越的藝術家,更是一名背負著人類苦難的 社會學家,用自己的雙手塑造出那個時代特有的社會責任與個人 關懷。路易威登基金會的「牆外」項目特別於路易威登北京Espace 文化藝術空間舉辦傑克梅第作品展,充分呈現藝術家高深的藝術造 詣。 宗教對於人類而言是一種神祕力量的指向,一種心靈的寄託,也 意味著生命智慧的參悟。因為求學過程及生活中接觸到佛教經典、
我,並以畫筆傳達其融合幻遊與現實感知的歷程。絹本繪畫對於染 色的細膩要求、工筆畫「三礬九染」的繁複過程,在她畫筆下,心 思的澄淨,反映於畫中人物的眉眼動作之間,也在生命體與自然的 對應之間呈現。 坂本龍一從來就不是狹義定義下的音樂家,他的觀點、他的創 作,向來都是圍繞著「藝術家」的思維在運行。當被問及「你從何 處知道脫離常規的方法?」他的回答是:「中學時是德布西,高中 時是沃荷,之後是高達。」坂本龍一不斷挑戰著人們對創作實踐的 認知,進一步發掘藝術與音樂共伴創生的可能性。在創作的路上, 他始終享受著一種懸而未決的迷茫,用具體行動拒絕成為一個可以 被定義的人,而這,或許正是坂本龍一能創作出獨特音樂與藝術的 主因。
零售價 新台幣220元 全年 2200元 二年 4200元 平郵/港澳 一年US$95 二年US$190 平郵/亞太及其他地區 一年US$105 二年US$210 航郵/亞洲區 一年US$170 二年US$340 航郵/港澳 一年US$145 二年US$290 航郵/歐美非洲區 一年US$175 二年US$350 請寄支票或匯票至台灣台北市金山南路(藝術家路)二段165號6樓 藝術家出版社 支票抬頭 Artist Publishing 印刷廠 欣佑彩色製版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本刊圖文,保留版權,未經同意,不得轉載、摘編 法律顧問:蕭雄淋
藝術熱新聞
收藏焦點
008 藝術家的五個臉系列 I 「金昌烈…瞬間」/忠泰 美術館 「聚變:AA 倫敦建築聯盟的前銳時代」 009 已故三星董事長李健熙 捐贈遺產2萬3000件收藏 /布洛德博物館創辦人伊萊.布洛德逝世/證券交 易所─皮諾收藏私人美術館 010 佳士得20世紀藝術拍賣 總成交4.81億美元/蘇富比 邀請特別競標者參與現場拍賣/2021 紐約弗列茲藝 術博覽會 ● 封面圖版/
文物專欄
巴斯奇亞 雙人像 壓克力顏料、油畫棒、 畫布、木板支撐 152.1x153.7x4.1cm 1982
011 賣了兩億的「破」玉璧與「去處盡通」的何鴻卿 ◎戴忠仁
藝術龍門陣 藝術市場
C O N T E N T S
June 2021
165
藝術焦點 044 以史為鑑 藝術殿堂的奠基與館藏珍寶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創立150週年 ◎林純雅
傑克梅第典藏精選展 ◎洪昱溱
2021年《巴塞爾藝術展與瑞銀集團環球藝術市場報告》 ◎編輯部
No.
播客藝聞 ◎山崎二十一 042 沃夫岡.提爾曼斯(Wolfgang Tillmans)/寶拉. 安東內利(Paola Antonelli)/托克瓦斯.戴森 (Torkwase Dyson)/小野洋子(Yoko Ono)/奧拉 佛.艾里亞森(Olafur Eliasson)/徐冰
056 凝視那些行走的存在
016 藝術市場的數位轉型
●
積極的收藏家化身「與藝術同行」的行動主義者 ◎翁境優
藝術大觀
014 李小可的藝術奉獻 ◎熊宜敬
●
030 預見藝術史傳達的未來
藝術人物誌 060 心靈戲法 布魯斯.諾曼的五十年不在場 ◎賴志婷
封面紀事:
勇者無懼.巴斯奇亞屢創拍賣紀錄 022 佳士得與Home Art攜手呈獻「RADIANCE」巴斯奇亞鉅作大展 ◎林志鴻
064 專輯:時代肖像專輯 ◎林志鴻
Beyond the Face: A New Approach to Portraiture
066 美國非裔歷史的再想像 比薩.巴特勒的肖像拼布 ◎林芝禾 072 不容忽視的百工肖像 阿莉莎.尼森巴姆的繪畫再現政治 ◎吳礽喻 078 穿行想像的微型漫遊 妮可.艾森曼畫作中的日常導航 ◎林純雅 082 非裔身分的典型再造 巴爾的摩美術館「查芭拉拉.塞爾芙:獨立自我」展 ◎周亞澄
影像美學 108 世界文明的倒影 法國馬賽歐洲和地中海文明博物館當代攝影展 ◎鄭元智
建築焦點 114 匿名的私人小徑 阿道夫.魯斯現代建築下的陰翳 ◎陳庭榕
建築觀點 118 跨界創新大師暨TED平台創辦人理查.沃爾曼 ◎黃健敏
茶葉與茶器收藏運用 120 茶質為普洱茶價值所在 ◎池宗憲
建築與空間設計巡禮 ◎Jade Hong 122 博庫珍窯:嘉善圖書館與博物館 123 將布的曲韻化為峰巒律動
藝術家工作室 086 異域行者 《藝術收藏┼設計》專訪藝術家祝錚鳴 ◎許玉鈴
當代藝術 096 擬態的進程
談盧明德的媒材解放 ◎余思穎
直線迷宮:生態產生術與化殖生態系 100 獸化:何曉玫的陰性儀式 ◎黃建宏
藝術視界 104 生命流動的時空軌跡 坂本龍一建構多重感官的無形存在 ◎洪昱溱
124 啟動美學覺醒的靈感工程 125 石上純也:消隱於無形的天地憩室
創意萬象 ◎林志鴻 126 超譯黑盒.光的降靈會 128 郭英聲影像作品跨域聯名/當氣味的蔓延化為記 憶的復返 129 湍流:關於服裝與墨繪的更多可能/突破文字藝 術的服裝影像詩
藝想創見 130 尚美.威尼斯舞會綺景 塞西爾.畢頓的時尚攝影 ◎林志鴻
廣 告 索 引 臺北市立美術館 封面裡 / 形而上畫廊 3 / 紅野畫廊 5 / 景薰樓國際藝術拍賣有限公司 7 今日美術館 封底裡 / 高雄市立美術館 封底
藝術家的五個臉系列 I 「金昌烈…瞬間」 形而上畫廊6月將開啟特別企劃「藝術家的五個臉」系列,一個月聚 焦一位藝術家的五件作品,分別為五個不同時期、五種不同風貌的代表 作。系列的第一位藝術家為韓國單色畫的啟蒙人物──金昌烈。金昌烈 生於1929年韓國,是繼白南準之後,最具影響力的韓國當代藝術大師。 在1970年代,因不小心將水潑到畫布上,開啟了一輩子執著於水珠的藝 術之路。金昌烈的水珠與他所面臨的生命、戰爭、貧困、愛與痛苦息息 相關,他反覆以繪畫水珠抹去傷痛,直至達到虛無的心靈狀態。1980年 代起,金昌烈開始選用《千字文》,或以解體漢字與水珠,發展「再 現」系列,回歸到自身的文化本源。金昌烈說:「畫水珠的過程,像是 溶解所有雜質,讓水珠回到一種『無』的純淨狀態。當所有憤怒、焦慮 和恐懼達到『無』的瞬間,我們便會感到平和與舒適。」本次的五件作
金昌烈 回歸 80.5×116.5cm 壓克力、油彩畫布 2014
品包括金昌烈自1975至2016年,從紙上、布上畫到沙上的作品。
AA倫敦建築聯盟前院長─阿爾文.博亞爾斯基 © Alvin Boyarsky Archive
札哈.哈蒂 世界(89度) 壓克力顏料手工及水洗上色、紙本 1984 ©忠泰美術館提供
忠泰美術館 「聚變:AA 倫敦建築聯盟的前銳時代」
8
忠泰美術館與阿爾文.博亞爾斯基典藏(Alvin Boyarsky Archive)
達自己透過繪圖來反抗、變革建築教育的精神。在其擔任AA院長
合作,展出包括繪圖、絕版出版品及紙本資料,總數近百件的
期間,十分推崇繪圖的藝術與概念,大動作拓展出版品定位,收
收藏。阿爾文.博亞爾斯基是建築教育界的領航者,自1971年至
錄當代建築師充滿前衛思潮的紙上創作。
1990年間擔任AA倫敦建築聯盟(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本展覽是繼2014年在聖路易華盛頓大學米爾德雷德.萊恩.肯帕
Architecture)院長,充滿前衛性的辦學理念,透過教學、展覽與
藝術博物館,以及2015年在普羅維登斯羅德島設計學院美術館展出
出版品等計畫,讓AA一躍成為培育建築大師的搖籃,也留下了當
後,首次於亞洲公開展出,期待透過回顧當時建築新銳們的建築
時在AA求學的學生與教學建築名家的珍貴原稿,其中不乏目前已
繪圖創作,引領觀者從建築教育的創新與前衛性去探究建築與創
享譽國際的建築大師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及札哈.哈蒂
作的本質。展期自5月8日至9月5日,因應台北市政府第三級防疫措
(Zaha Hadid)等當今頂尖建築大師的創作。
施,忠泰美術館自5月15日起休館,恢復開館日期將視疫情狀況彈
阿爾文.博亞爾斯基曾以「牆上作圖,我們作戰」這句話,表
性調整公告,請詳美術館官方專頁。
已故三星董事長李健熙 捐贈遺產2萬3000件收藏 前三星董事長兼藝術收藏家李健熙於2020年10月逝世,其家族在今年4月底表示, 將為200億美元的遺產以多期支付約110億美元的全額稅款。韓國徵收的遺產稅率高達 60%,是世界上稅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此稅款更是韓國有史以來金額最高的遺產稅, 相當於去年政府總遺產稅收入的三到四倍。除了繳納稅款外,李家將額外捐贈數億美 元給醫療相關事業,而藝術收藏中的2萬3000件作品將捐贈給韓國博物館。 捐贈的藝術收藏中有超過2萬件是韓國的傳統藝術品,包括數十件被韓國政府指 定為國寶的品項,將捐贈給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另外1200多件現當代藝術品,包
莫內作品〈睡蓮池〉Monet's Water Lily Pond. Courtesy of MMCA.
括莫內、達利、高更、雷諾瓦、畢卡索和夏卡爾等歐洲大師的創作,則將捐贈給韓 國國立現代美術館(MMCA)。而美術館也表示,將在2021年下半年組織一次展覽,展示捐贈收藏中的精選作品,名為「李健熙收藏中的 鉅作」,計畫於韓國及世界各地博物館巡迴展出。另有報導指出,由於現任三星董事長、李健熙的獨子李在鎔,在今年1月因受賄及挪用 公款定罪,被判入獄2年6個月,李氏家族此舉明顯是為了提升社會形象。而該家族的藝術品收藏價值已超過20億美元,包括安迪.沃荷、 巴斯奇亞(Jean-Michel Basquiat)等,未被包括在捐贈名單裡的還有傑克梅第(Alberto Giacometti)1960年的雕塑〈高挑的女人之三〉(Tall Woman III)估計價值1.4億美元,以及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962年的畫作〈房間裡的人物〉(The Figure in a Room)價值約為1.33 億美元。
布洛德博物館創辦人伊萊.布洛德逝世 布洛德博物館(The Broad)的創辦人伊萊.布洛德(Eli Broad)於2021年4月30 日逝世,享年87歲。身為企業家、慈善家、藝術收藏家的億萬富翁埃利.布洛 德,與妻子埃迪絲(Edythe Broad)共創同立了布洛德博物館,於2015年開放公眾 參觀,展出他們收藏的當代藝術品。布洛德參與並定義了何謂21世紀的慈善家, 他在2012年出版的書籍《不合常理的藝術:非常規思維的經驗教訓 》中,自豪 地宣稱自己在文化訴求、商業活動以及教育及科學慈善事業中,十分「不可理 喻」。布洛德將商業裡的高標準、高效率方式導入了慈善事業,這種稱為「風險 慈善」的方式也使得他的影響力更加廣泛。布洛德博物館容納了兩千件布洛德的 藏品,是領先全球的戰後及當代藝術收藏之一。在疫情前,除了開放大眾免費參 觀,更積極地定期更換展品、策劃活動,是當地極具地標性的藝術機構。 伊萊.布洛德 Photo: Ryan Miller © Capture Imaging
證券交易所─皮諾收藏私人美術館 法國億萬富翁弗朗索瓦.皮諾(François Pinault),是精品產業 龍頭開雲集團(Kering)以及擁有佳士得的阿提米絲(Artémis)控 股集團創辦人,他多元化的當代藝術收藏令人印象深刻。在皮諾宣 布將在巴黎建立美術館以容納他一萬件的藝術收藏品過後二十一 年,皮諾收藏私人美術館終於在今年5月開幕。美術館建築的是建 於18世紀的原巴黎證券交易所,其圓形建築受到羅馬古蹟的啟發, 是在法國較為罕見的風格。建築內部翻新是由安藤忠雄與法國建築 師NeM及皮耶─安東尼.賈提爾(Pierre-Antoine Gatier)合作,以 標誌性的淺灰色清水混凝土,在建築中央建造了宏偉的圓形大廳。 首次的展覽包括瑪琳.杜馬斯(Marlene Dumas)、貝唐.拉維耶 (Bertrand Lavier)、皮耶.雨格(Pierre Huyghe)、塔瑞克.阿圖 伊(Tarek Atoui)等藝術家的創作。(整輯╱翁境優)
證券交易所─皮諾收藏私人美術館 Bourse de Commerce—Pinault Collection © Tadao Ando Architect & Associates, Niney et Marca Architectes, Agence Pierre-Antoine Gatier. Photo by Maxime Tétard, Studio Les Graphiquants, Paris.
藝術收藏 設計
9
佳士得20世紀藝術拍賣 總成交4.81億美元 5月中,佳士得紐約春季拍賣週總成交額高達4.81億美元,其中有一半是透過擔 保預售成交,雖然金額相當龐大,但相較於疫情前的拍賣成績仍稍有縮減。畢卡索 經典作品〈坐在窗邊的女人(瑪麗.德雷莎)〉,經過長達19分鐘的競標,最終以 1億340萬美元售出,遠超出了預估價的5500萬,是本次拍賣的最高價拍品。其他焦 點拍品還有莫內作品〈起霧的滑鐵盧橋〉以4850萬美元成交,梵谷作品〈特林克泰 橋〉以3700萬美元成交。 其中刷新了拍賣紀錄的有愛麗絲.尼爾(Alice Neel)、 葛莉絲.哈蒂根(Grace Hartigan)、芭芭拉.赫普沃斯(Barbara Hepworth)和阿 利吉耶羅.布提(Alighiero Boetti)。佳士得表示,此次拍賣得標者中有百分之六十 來自美國,有百分之二十自亞太市場,其餘的包括歐洲、中東和非洲,所有競標者 都採遠端競標。
畢卡索作品〈坐在窗邊的女人(瑪麗.德雷莎)〉 Pablo Picasso, Femme assise près d'une fenêtre
(Marie-Thérèse) (1932). Courtesy of Christie's.
蘇富比邀請特別競標者參與現場拍賣 自新冠病毒在全球大流行以來,拍賣會大多改以直播進行,紐約蘇 富比在5月首次邀請了數十位藏家及藝術經紀人到拍賣會場,參與現場 拍賣並親自競標。相較於疫情前容納數百人的拍賣場,現場除了工作 人員,只有約莫五十位特別邀請的競標者,全場拍賣仍有直播,也可透 過電話或線上競標。為了配合安全的社交距離,拍賣台及競標區是由熱 門百老匯音樂劇「漢密爾頓」(Hamilton)的舞台設計師大衛.科林斯 (David Korins)重新規畫。在5月12日「當代藝術晚間拍賣」,巴斯奇 亞1982年的作品〈對戰美第奇〉,以5082萬美元落槌。在「印象派和現 代藝術晚間拍賣」,莫內作品〈睡蓮池〉以7040萬美元成交,超出原預 估的4000萬,成為莫內作品的五大拍賣高價之一。
蘇富比拍賣會現場 Courtesy of Sotheby’s.
2021 紐約弗列茲藝術博覽會 2020年,預定在倫敦和紐約舉行的三場弗列茲博覽會(Frieze Art Fair)之中,有 兩場因為疫情而取消。2021年5月,弗列茲博覽會在紐約如期舉辦,相較於2019年 近200個畫廊展位,今年僅有64個畫廊參與。博覽會展場則是從原本較偏遠的蘭德 爾島(Randall's Island),遷至曼哈頓市中心、2019年開幕的棚屋表演藝術中心(The Shed),在銷售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功。卓納畫廊(David Zwirner)表示,開 幕當天已售出了展位的所有作品,為達娜.舒茨(Dana Schutz)的所有新繪畫和雕 瑪麗安.古德曼畫廊展出安妮特.梅莎潔作品〈同時〉 Annette Messager, En même temps (At the same Time), 2021 at Marian Goodman Gallery booth. Photo by Casey Kelbaugh. Courtesy of Casey Kelbaugh/Frieze.
塑找到了買家。而較小型的畫廊像是紐約的戈登.羅比紹(Gordon Robichaux)本次 展出的小奧蒂斯.休斯頓作品大多皆已售出或有藏家預定。博覽會整體上的展示偏向 保守,多數畫廊都選擇較容易出售的繪畫類作品。因應防疫措施,參觀者皆需事先購 票,而票券在開展時已全數售鑿。線上展廳則是免費開放,除了有160多個國際畫廊 的參與,展期也比實體博覽會多了一星期。
10
(整輯╱翁境優)
藝術市場的數位轉型 2021年《巴塞爾藝術展與瑞銀集團環球藝術市場報告》 │編輯部 圖版提供│Art Basel
整輯
巴
塞爾藝術展與全球主要合作夥伴瑞銀集團(UBS)發布2021年《巴塞爾藝術展與瑞銀集團環球藝術市場報告》 (文中簡稱《2021年藝術市場報告》),由著名文化經濟學家、《藝術經濟》(Arts Economics)創辦人克萊
爾.麥克安德魯(Clare McAndrew)博士撰寫,分析了推動線上銷售額達124億美元的歷史新高的轉變,並針對受全 球封城措施影響而下跌22%的藝術市場,提供深入的洞察和見解。 瑞銀歐洲行政總裁、瑞銀財富管理歐洲主管、瑞銀藝術董事會主席諾瓦科維奇(Christl Novakovic)表示:「2020 年是藝術市場數位創新的轉折點。藏家們在最艱難的時刻依然熱情投入,目標清晰且長期規畫地進行收藏。在藝 廊、現場拍賣及博物館關閉的情況下,網上平台的轉型讓藝術收藏更加普及,也提高了價格的透明度。疫症的大流 行證明了人們需要借助藝術來克服進而超越苦難,表達我們的觀點與情感,在艱難的時刻尋求輕鬆自在的感覺。」
16
封面紀事
勇者無懼,巴斯奇亞屢創拍賣紀錄 佳士得與HomeArt攜手呈獻「RADIANCE」巴斯奇亞鉅作大展 │林志鴻 圖版提供│Christie’s、Sotheby's
整輯
紐約布蘭特基金會藝術研究中心2019年舉辦的大型個展「尚.米榭.巴斯奇亞」展場空間 © Tom Powel Imaging/ Courtesy The Brant Foundation, Greenwich, CT. 畫作 © Estate of Jean-Michel Basquiat,由Artestar, New York授權
2021
年,巴斯奇亞作品於藝術市場續攀高峰。2012年,巴斯奇亞(Jean-Michel Basquiat)作品〈戰士〉於倫敦蘇 富比以近560萬英鎊成交,九年後的2021年再登拍場,於3月23日在香港佳士得以2.8億港幣落槌,含佣金成
交價達3.2億港幣,大幅領先利希特(Gerhard Richter)作品〈抽象畫(649-2)〉於2020年10月在香港蘇富比締造的2.14億港 幣成交紀錄,刷新了西方藝術品在亞洲的拍賣紀錄,高居「亞洲拍賣最貴西方藝術品」榜首。 佳士得特別與HomeArt合作,於5月21至24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隆重呈現十一幅非同凡響、穿越歷史的巴斯奇亞鉅 作。「RADIANCE」大展為亞洲帶來了一覽巴斯奇亞頂尖作品無與倫比的絕佳機會,從1981到1986年,含括其藝術生涯中 最重要的創作時期,見證著20世紀末革命性視覺語彙的誕生。
22
預見藝術史傳達的未來 積極的收藏家化身「與藝術同行」的行動主義者 │Jewels Dodson 編譯│翁境優 圖版提供│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 Boston、Museo Nscional Centro de Arte
撰文
Reina Sofía、The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Los Angeles、Pérez Art Museum Miami
聚焦黑人藝術家及黑人歷史 在2016年,也就是潘蜜拉.喬伊娜(Pamela J. Joyner)在《ARTnews》前兩百名收藏家榜單上 首次亮相的那一年,她告訴參加南非TED演講的聽眾,藝術對於撫養她長大的父母而言,不僅 止於課外興趣。「他們認為文化認知是極為關鍵的課題」,她回憶道:「也因此,當時的我 成為了兒童藝術教育初期階段的榜樣。」喬伊娜在芝加哥長大,在學習音樂與芭蕾舞的奧妙之 餘,她開始參觀這座城市的著名藝術博物館,並與畢卡索(Picasso)、秀拉(Seurat)等畫家的 畫作產生連結。但是到了八歲時,她已經意識到大多數使她著迷的偉大作品,與她自己的經歷 或周圍的人們並沒有什麼共通點。她說:「我們都希望能在文化之中看到自己。」
30
凱利.詹姆士.馬歇爾(Kerry James Marshall)1995年作品 〈更好的房屋,更好的花園〉
民眾觀賞艾曼紐.勞策1851年作品〈華盛頓橫渡德拉瓦河〉,照片攝於1910年。Visitors viewing George Washington Crossing the Delaware, 1851, by Emanuel Leutze. Photo taken in 1910. Image courtesy of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以史為鑑 藝術殿堂的奠基與館藏珍寶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創立150週年 │林純雅 圖版提供│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撰文
當
提及大都會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時,可觀的數字組構出它的非凡之處──第五大道上 超過200萬平方英尺的偉岸建築,典藏超過兩百萬件作品與文物,由十七個不同部門的策展人與學者共同
管理,館藏包羅萬象,藏品代表著人類的文化與藝術史。2019年,博物館接待了來自兩百多個國家的七百萬名訪 客,博物館的網站吸引了超過三千萬人瀏覽。回顧大都會博物館的悠久歷史,從最早的倡議建館到如今矗立於第 五大道的宏圖偉業,這處傲視全球藝術界的地標,橫跨紐約多個街區,也包括位於曼哈頓北部崔恩堡公園(Fort Tryon Park)內、成立於1938年的修道院藝術博物館(The Met Cloisters)。大都會博物館的歷史與發展軌跡,充分 反映了當年仕紳期許藉由藝術榮顯這座都市乃至於美國榮光的願景。
44
民眾於大都會博物館的中世紀雕塑大廳欣賞〈蒙娜麗莎〉,照片拍攝於1963年2月10日。Visitors view the Mona Lisa in the Medieval Sculpture Hall a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February 7 through March 4, 1963; Photograph of crowds on Sunday, February 10, 1963. Image courtesy of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1872年2月20日,在大都會博物館最早的展 館道德沃斯樓邸(第五大道681號)的繪畫藝廊舉行開幕酒會。Opening reception on February 20, 1872, in the picture gallery in Dodworth Mansion (681 Fifth Avenue), the first home of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Wood engraving from “Frank Leslies's Illustrated Newspaper,” March 9, 1872. Image courtesy of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大都會博物館矗立於紐約第 五大道,照片拍攝於1917年5月12日。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s Fifth Avenue fa ade. Photographed on May 12, 1917. Image courtesy of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大都會博 物館大廳,照片拍攝於1906年。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s Great Hall;View facing south. Photographed in 1906. Image courtesy of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從零開始的收藏大業
凝視那些行走的存在
美國南北戰爭後,呼籲成立博物館的聲浪日益高 漲。在羅伯.愛德華.李將軍(Robert Edward Lee)簽
署南北戰爭終戰協議的十五個月後,1866年7月4日巴
傑克梅第典藏精選展
黎的一場午餐會上,在巴黎的美國人齊聚慶祝和平的 到來以及《獨立宣言》簽署90週年紀念。來自美國的 撰文│洪昱溱 攝影│孫詩 圖版提供│Fondation Louis Vuitton 律師約翰.傑伊(John Jay)倡議美國應當借鑑歐洲皇
室對於博物館的重視,創立歸全民所有的博物館與藝 術機構,為大都會博物館在四年後成真的計畫奠下基 克梅第(Alberto Giacometti)的作品隨「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的哲學風潮而起,不僅是一名卓越的藝術 礎。大都會博物館與波士頓藝術博物館(The Museum
傑
家,更是一名背負著人類苦難的社會學家,用自己的雙手塑造出那個時代特有的社會責任與個人關懷。路易 of Fine Arts in Boston)皆創立於1870年,隨後費城藝術 威登基金會的「牆外」(Hors-les-murs)項目特別於路易威登北京Espace文化藝術空間舉辦傑克梅第作品展,展出基 博物館(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和芝加哥藝術學院 金會珍藏的八件雕塑傑作,充分展現藝術家高深的藝術造詣。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相繼成立。在借用暫時館 舍十年後,大都會博物館的第一座永久性建築於1880
56
藝術收藏 設計
45
美國非裔歷史的再想像 比薩.巴特勒的肖像拼布 |林芝禾 圖版提供|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撰文
66
不容忽視的百工肖像 阿莉莎.尼森巴姆的繪畫再現政治 |吳礽喻 圖版提供|Tate Liverpool
撰文
在畫室裡的阿莉莎.尼森巴姆(Photo: Ryan C. Spencer) 阿莉莎.尼森巴姆與她的模特兒展開線上對話(Photo: Ryan C. Spencer) 尼森巴姆作品〈團 隊時間說故事,於Alder Hey兒童醫院急救部門史蒂芬.葛拉德花園,2020新冠疫情時期〉Aliza Nisenbaum, Team Time Storytelling, Steven Gerrard Garden, Alder Hey Children's Hospital Emergency Department, Covid Pandemic 2020 © Aliza Nisenbaum. Photo: Jeff McLane,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Anton Kern Gallery, New York 尼森巴 姆作品〈團隊時間說故事,於Alder Hey兒童醫院急救部門,2020新冠疫情時期〉Aliza Nisenbaum, Team Time Storytelling, Alder Hey Children's Hospital Emergency Department, Covid Pandemic 2020 © Aliza Nisenbaum. Photo: Jeff McLane,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Anton Kern Gallery, New York
阿莉莎.尼森巴姆(Aliza Nisenbaum),1977年出生於墨
身陷困境時幫助他們找到意義的物件,例如小狗、風笛、
西哥現居美國紐約的畫家,她覺得自己一直在想要做社工
家族照片。泰特利物浦美術館在2020年12月至2021年6月間
或是畫家之間掙扎。在墨西哥的大學讀心理學後,來到芝
舉辦了阿莉莎.尼森巴姆在歐洲的首次個展,包括了兩件
加哥藝術學院再繼續進修了大學與碩士課程,直到參與塔
大型的群像繪畫,以及數件小型的個人肖像,都是她在新
尼亞.布魯加拉(Tania Bruguera)在紐約皇后區發起的「國
冠疫情期間為當地服務的醫護人員所創作的作品。
際移民者運動」(Immigrant Movement International)社區空
72
間駐村,才將原本抽象的繪畫風格轉向肖像繪畫。當時她
團隊時間說故事
一邊在社區空間裡教英文、女性主義藝術史、再現政治,
在一幅畫裡,聚集了2020年新冠疫情時期,利物浦Alder
一邊也藉由在課後邀請學生擔任肖像畫模特兒來多認識他
Hey兒童醫院急救部門第一線的工作人員,她們參與了「團
們。尼森巴姆相信「付出專注力可以是一種政治行動」,
隊時間」的發起,這個聚會專注在員工的身心健康,使用
花無數個小時和靜坐者相處、為模特兒寫生,是她發展人
說故事的方式,分享彼此在工作上遇到的狀況與情緒反
際連結的方式,藉由持續對話來捕捉畫中人物的個性。
應,尤其是經歷創傷事件之後,藉由線上的團體諮商來進
使用遠端視訊的方式來為她的模特兒畫像,成為尼森巴
一步處理這些議題。反映和兒童一起工作時需要以遊戲的
姆因應疫情的新方法。她們依舊會藉由對話取得心靈上的
方式,畫中的每個人都受邀畫一幅畫來分享自己在工作時
聯繫,然後在繪畫中將人物置入他所處的脈絡,例如結合
發生的事情,她們的畫也包含在這件作品中。
被畫者身邊的元素、圖騰,能帶給他們支持、希望,或在
這項肖像計畫所捕捉的時間切片是2020年8月期間,當
穿行想像的微型漫遊 妮可.艾森曼畫作中的日常導航 │林純雅 圖版提供│Astrup Fearnley Museet
撰文
妮可.艾森曼2015年作品〈遠距〉Nicole Eisenman, Long Distance, 2015 © Nicole Eisenman.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Anton Kern Gallery, New York 妮可.艾森曼2014年作品〈在桌下之二〉Nicole Eisenman, Under the Table 2, 2014 © Nicole Eisenman. Collection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San Diego. Photo Pablo Mason
78
非裔身分的典型再造 巴爾的摩美術館「查芭拉拉.塞爾芙:獨立自我」展 │周亞澄 圖版提供│The Baltimore Museum of Art
撰文
「你是自身經驗的總和,但你終其一生也在吸收他人的不同思想與 經驗。我的創作過程即模仿了這種現象。」─查芭拉拉.塞爾芙 (Tschabalala Self) 過去這五年來,美國藝術家查芭拉拉.塞爾芙迅速在藝術市場 竄紅,成為當今最受矚目的藝壇新星。出生於1990年的紐約哈林 區,這名畢業於耶魯藝術學院的年輕非裔女藝術家,以油漆、織物 和重複運用自己作品中的黑人女性形象而聞名,並曾於波士頓當 代藝術學院(The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洛杉磯漢默美術 館(Hammer Museum)、西雅圖弗萊美術館(Frye Art Museum)、
82
當代藝術
Contemporary Art
擬態的進程 談盧明德的媒材解放 |余思穎 圖版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撰文
在
為「大遷徒:盧明德」展覽特別製作的〈生態符碼大壁畫〉前,盧明德說:「這是我創 作的總結,也是核心思想,媒材解放。」展覽以八項主題涵蓋超過四十年來的創作的歷
程,以「大遷徒」隱喻在時代改換,科技、社會與文化的變遷下,帶給他在創作思想與風格 上的轉變。他提到1980至1985年,赴日本筑波大學綜合造形研究所求學期間,受教於媒體藝 術先驅山口勝弘,開始運用光、電媒體、全像攝影、電腦繪圖、錄影剪輯、行為表演等創作 複合媒材與錄像裝置的作品。在研究所期間即建立「複合媒體」創作體系,並以「媒體是一 切」為碩士階段的小結,做為之後「媒體.行為.環境.裝置」的核心概念。
盧明德 進化論 複合媒材 182x182cm 1992 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盧明德 生態符碼大壁畫 複合媒材 現地製作 2021 臺北市立美術館現場照 盧明德 生態圖鑑 複合媒材 180x540cm 1991-1992 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96
獸化:何曉玫的陰性儀式 │黃建宏(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副教授、關渡美術館館長) 圖版提供│Meimage舞團
撰文
2000
年莎夏.瓦茲(Sasha Waltz)與托瑪.歐斯特麥耶(Thomas Ostermeier)連袂入 主柏林列寧廣場的劇場劇院,瓦茲以〈體〉(Körper)作為開幕製作,標誌出
一種反思歷史的向度,此外,歐斯特麥耶則延續他在「Barake」小劇場所著力的當代暴力課題 與感性劇場的操作上,但轉向更多對於經典劇作的改寫,特別是易卜生,藉著經典劇作中的 「暴力」課題深化今天我們日常生活與內戰狀態的支配關係。2000年是歐洲重新討論暴力的一 個起點,也是重新認識暴力與支配關係日常化的起點,這樣的認知顯然難以借助上一代人(經 歷冷戰與威權時期)的框架來理解,而是不斷質變、混雜、卻又顯現為本質性暴力的全新支配 機制:潛殖。相對於這個歷史時刻,1999年雲門舞集創辦「雲門2」,並著手計畫「駐校藝術
家」的合作項目,大力推動年輕編舞家與舞者的平台設置,幾乎與歐洲同步面對到世代交替的 時刻,但卻平和許多,卻也在這樣的平和中,基進的必要性似乎顯得隱而不見。
100
生命流動的時空軌跡 坂本龍一建構多重感官的無形存在 │洪昱溱 圖版提供│木木美術館
撰文
「
因
為不知生命何時將近,我們總以為人 生是一口永不枯竭的井,但很多事
情不會發生很多次,你又能記得多少?你 記得幾回童年的午後時光?有些午後住進 了你的生命裡,你無法想像若少了它會變 得怎樣,也許這樣的記憶有四、五個,也 許更少,你還會看到幾次滿月?也許二十 次。然而一切似乎沒有盡頭。」這是知 名音樂家坂本龍一(Ryuichi Sakamoto)在 2014年罹患咽喉癌後發行的專輯《異步》 (Async)裡,他最喜愛的一首曲子〈滿 月〉(Full Moon)裡的旁白,在《異步》 那錯位、矛盾的音樂裡,透露出他面對生 活與死亡的態度,而〈滿月〉裡的旁白, 則像是他對世界的傾述,「只希望隨時離 開都不會後悔。」木木美術館舉辦作曲家 暨藝術家坂本龍一迄今為止規模最大、最 全面的研究型展覽「坂本龍一:觀音.聽 時」(Ryuichi Sakamoto: seeing sound, hearing time),展出八件重要的大型聲音裝置,這 些作品重新定義了人們如何體驗一張音樂 專輯或一次藝術展覽,並借助聲音與技術 探尋了解世界的不同方式。
104
建築焦點
ArchitectureFocus
匿名的私人小徑 阿道夫.魯斯現代主義建築下的陰翳 │陳庭榕 圖版提供│MAK, Vienna
撰文
維
也納應用藝術美術館(MAK, Vienna)以為阿道夫.魯斯 (Adolf Loos)慶祝150歲生日之名,獻上一囊括其創作生涯
近百文件的文獻展─「阿道夫.魯斯:私人房屋」(ADOLF LOOS. Privathäuser)。魯斯的作品,在20世紀前後塑造了維也納 的美學話語,並持續影響著這百年來的建築文化。以他為師的 後輩,如設計〈法蘭克福廚房〉的奧地利首位女建築師許特─ 利霍茨基(Margarete Schütte-Lihotzky);如在美國建碁的辛德勒 (Rudolph Schindler)、諾伊特拉(Richard Neutra)、在紐西蘭發 展的庫卡(Heinrich Kulka),將現代主義(Modernism)建築的 精神根植於世界的不同角落。
114
發行進入第165期,長期訂閱正是時候!
165 期(2021年06月號) 目錄 藝術熱新聞:藝術家的五個臉系列 I 「金昌烈…瞬間」/忠泰美術館 「聚變:AA 倫敦建築聯盟的前銳時代」/已故三星董事長李健熙 捐贈遺產2萬3000件收藏/布 洛德博物館創辦人伊萊.布洛德逝世/證券交易所─皮諾收藏私人美術館/佳士得20 世紀藝術拍賣 總成交4.81億美元/蘇富比邀請特別競標者參與現場拍賣/2021紐約 弗列茲藝術博覽會/文物專欄:賣了兩億的「破」玉璧與「去處盡通」的何鴻卿/藝 術龍門陣:李小可的藝術奉獻/藝術市場:藝術市場的數位轉型──2021年《巴塞爾 藝術展與瑞銀集團環球藝術市場報告》/封面紀事:勇者無懼,巴斯奇亞屢創拍賣紀 錄──佳士得與Home Art攜手呈獻「RADIANCE」巴斯奇亞鉅作大展/收藏焦點:預見 藝術史傳達的未來──積極的收藏家化身「與藝術同行」的行動主義者/播客藝聞: 沃夫岡.提爾曼斯(Wolfgang Tillmans)/寶拉.安東內利(Paola Antonelli)/托克 瓦斯.戴森(Torkwase Dyson)/小野洋子(Yoko Ono)/奧拉佛.艾里亞森(Olafur Eliasson)/徐冰/藝術焦點:以史為鑑 藝術殿堂的奠基與館藏珍寶──紐約大都 會博物館創立150週年/藝術大觀:凝視那些行走的存在──傑克梅第典藏精選展/ 藝術人物誌:心靈戲法──布魯斯.諾曼的五十年不在場/6月專輯 Beyond the Face: A New Approach to Portraiture 時代肖像專輯:美國非裔歷史的再想像──比薩.巴特勒 的肖像拼布/不容忽視的百工肖像──阿莉莎.尼森巴姆的繪畫再現政治/穿行想像的微型漫遊──妮可.艾森曼畫作中的日常導航/非裔身分的 典型再造──巴爾的摩美術館「查芭拉拉.塞爾芙:獨立自我」展/藝術家工作室:異域行者──《藝術收藏┼設計》專訪藝術家祝錚鳴/當代藝 術:擬態的進程──談盧明德的媒材解放/直線迷宮:生態產生術與化殖生態系:獸化:何曉玫的陰性儀式/藝術視界:生命流動的時空軌跡── 坂本龍一建構多重感官的無形存在/影像美學:世界文明的倒影──法國馬賽歐洲和地中海文明博物館當代攝影展/建築焦點:匿名的私人小徑 ──阿道夫.魯斯現代建築下的陰翳/建築觀點:跨界創新大師暨TED平台創辦人理查.沃爾曼/茶葉與茶器收藏運用:茶質為普洱茶價值所在/ 建築與空間設計巡禮:博庫珍窯:嘉善圖書館與博物館/將布的曲韻化為峰巒律動/啟動美學覺醒的靈感工程/石上純也:消隱於無形的天地憩室 /創意萬象:超譯黑盒.光的降靈會/郭英聲影像作品跨域聯名/當氣味的蔓延化為記憶的復返/湍流:關於服裝與墨繪的更多可能/突破文字藝 術的服裝影像詩/藝想創見:尚美.威尼斯舞會綺景──塞西爾.畢頓的時尚攝影
《藝術收藏┼設計》雜誌出版第165期,23X30cm大版本,全彩精印,報 導藝術市場收藏與設計建築現況及趨勢,分析藝術投資、設計新潮、建築新 貌。每本新台幣220元,訂閱一年2200元。 郵撥:50035145.藝術家出版社 總代理:創新書報(股)公司,各大書局均有出售 中國發行:北京頌雅風圖書銷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