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藝術收藏+設計 ART COLLECTION+DESIGN No.168 2021/09(精華版)

Page 1




編輯手記 Message from the Editor ( artcollect.design2@gmail.com )

美與靈感的命定之源 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在《寧靜》一書中強調人類是多麼需 要土地與根,他寫道:「正是從故土的厚度裡,人得以升向天空那 精神開放的領域」。大自然在大地和天空之間扮演著過渡的角色,

2021年 9 月1日出刊/第一六八期 編 輯 者 藝術收藏+設計編委會 發 行 人 何政廣

編輯小組 王庭玫 謝汝萱 吳家瑀 林容年 許玉鈴 羅珮慈 柯美麗 廖婉君 郭秀佩 王孝媺 吳心如 周亞澄 曾筱如 韋怡忻

千百年來的自然書寫與描繪,為藝術家們的創作開啟了思路。對於

執行主編 林志鴻

創作者而言,以大自然為母、為師,不再只是藉由作品留下激情、

執行美編 張娟如

情感和回憶,更要向天地託付身體的印記,使其傳達生命的印記,

特約攝影 何樹金 郭東泰 陳明聰 廣告總監 黃淑瑛

與天地共同生長,而這便是9月專輯「綠之匯流」尋索的命定之源,

廣告業務 簡鈺文

一如浪漫主義者極度讚美人們存駐於天地之間的心性與本能。

會計主任 陳慧蘭

藝術之海浩瀚無邊,各方收藏如拾集海中珍珠,拼湊完整藝術史

訂戶業務 朱惠慈 陳慧玲

樣貌。今年下半年國立故宮博物院有兩場極為難得的大展,一場是 即將在10月齊聚的「鎮館三寶」─美術史赫赫名跡、三件北宋山 水鉅作,宋范寬〈谿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李唐《萬壑松 風圖》的特展。另一場便是「遺珠─大阪市立美術館珍藏書畫」 特展,特展借自關西收藏巨頭阿部房次郎爽籟館舊藏捐贈予大阪市 立美術館的40件書畫藏品,許多為藝術史上的赫赫巨跡,有些更是

▎2007年10月5日創刊 ▎創辦人:何政廣 ▎

發行業務 孫嘉亨 許致遠 特約撰述 劉 俐 黃春英 楊識宏 劉晞儀 高千惠 李婷婷 周東曉 耿殿文 陳瀅如 馬唯中(美國) 何玉郎 陳英德 唐忠珊 廖瓊芳(巴黎) 陳 鈞(英國) 丘彥明 劉粹倫(荷蘭) 徐芬蘭 周芳蓮(西班牙) 吳曉芳 邱馨慧 黃士誠(日本) 劉欽棟 伍 常(香港) 楊爾寧(韓國) 致 穎(德國) 方振寧 周文翰(北京) 林 藝 沈奇嵐(上海)

International Editor

Victoria Lu

全球各大博物館典藏中所短缺的那塊拼圖,以及十餘件國立故宮博 物院的重要書畫館藏,因此本展堪喻為眾多博物館心目中的「遺 珠」。 史上首位億萬富豪─約翰.洛克菲勒一世(John D. Rockefeller) 自1870年於美國創辦標準石油公司(Standard Oil)起,在短短三十年 間便以商業信託方式和精明的經商手腕壟斷美國九成以上的石油市 場而成功致富。在藝文方面,洛克菲勒家族至今仍保有其源遠流長 的收藏傳統,該傳統主要奠基於喜愛中國瓷器的洛克菲勒二世與他 的妻子艾比。 印卡.修尼巴爾(Yinka Shonibare CBE)的創作聚焦於「後殖民混 種」的傳說與想像,將展覽空間化為攤開檢視社會、經濟和文化問 題的世界舞台,對於民族歷史及其殖民和種族迭代的荒謬性提出質 疑。他擅長運用戲劇化的諷刺手法,結合對於歷史詮釋的關注與上 流社會荒謬逸樂的批判,以顛覆性的美學策略,將18和19世紀歐洲 藝術和歷史的發展,轉化為人類文明的悲喜劇。 在中國大陸85新潮中期,孟祿丁提出了「純化語言」的訴求,強 調回歸藝術本體,關注自我語言的表達與建構。近期的「硃砂」系 列,試圖透過形的建構與媒材物質性的轉化,調動觀者的感知與想 像。在中國傳統繪畫與當代水墨創作中,硃砂的應用並不少見,但 在孟祿丁的作品中,那個突顯出線條與畫面結構的紅,讓人感覺似 乎有某種神祕力量蘊藏其中。 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展出達敏.赫斯特(Damien Hirst)自2017 年開始創作的「櫻花盛放」系列。一團迷幻的粉紅色,映襯在最明 亮的藍天上,伴隨著一切終將如故的希望與期許,這是在畫布空間 歌頌層次與色彩,聲勢浩大的華麗慶典。現在的赫斯特,為能夠天 天前往工作室創作而感到幸運。「櫻花盛放」系列是他在新冠病毒 疫情蔓延全球前的計畫。病毒讓藝術創作變成了一件非常孤獨的事 情,每個創作者都需要在自己感受到的消極情緒中尋找積極的一 面,「一開始我真的很焦慮,但有趣的是,在焦慮的籠罩下,我創 作了這些具有十足積極意義的畫作。當我畫著它們時,我感覺自己 還活著。⋯⋯在創作的過程裡,所有生命的能量實際都在顏料上 了。」

發行 藝術家出版社 社址 106 台北市金山南路(藝術家路)二段165號6樓 6F., No.165, Sec. 2, Jinshan S. Rd. (Artist Rd.), Taipei 106, TAIWAN, R.O.C. E-Mail artvenue@seed.net.tw 電話 (02)23886715.23886716 傳真 (02)23965707.23965708 郵政劃撥 50035145 戶名 藝術家出版社 北京辦事處 總監 許玉鈴 北京市朝陽區百子灣路32號院六號樓(今日畫廊二樓) 郵編/100022 電話/(86-10)58760011分機308 中部廣告代理 長江廣告 電話/(04)23727658 傳真/(04)23721047 總經銷 創新書報股份有限公司 (02)2917-8022 金門 源成書局(0823)32357 長春書店(0823)534023 香港九龍 藝文圖書公司.啟文書局有限公司 新加坡 友聯書局 吉隆坡 集珍莊 Kedah 賴耀發 韓國 中國書畫公司 電話/7336541 馬來西亞分銷處 白屋書坊 電話/03-2072-7412 紐約 Good Year Co., Chinatown Trading Co. 中國經銷商 北京頌雅風圖書銷售有限公司 業務電話(86-10)58760286、(86-10)58760278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百子灣路32號今日美術館2號舘B1層 郵編/100022 中華郵政台北雜字第1176號執照登記為雜誌交寄

零售價 新台幣220元 全年 2200元 二年 4200元 平郵/港澳 一年US$95 二年US$190 平郵/亞太及其他地區 一年US$105 二年US$210 航郵/亞洲區 一年US$170 二年US$340 航郵/港澳 一年US$145 二年US$290 航郵/歐美非洲區 一年US$175 二年US$350 請寄支票或匯票至台灣台北市金山南路(藝術家路)二段165號6樓 藝術家出版社 支票抬頭 Artist Publishing 印刷廠 欣佑彩色製版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本刊圖文,保留版權,未經同意,不得轉載、摘編 法律顧問:蕭雄淋



藝術熱新聞

藝術人物誌

008 漆藝人生「王清霜100+ 漆藝巨擘百歲特展」/韓國單 色畫大師金昌烈的水珠美學/立木畫廊台北空間呈獻 「回憶的載體」展覽

034 球面與直線的宇宙投影

010 浦東美術館「蔡國強:遠行與歸來」展現奇觀裝置 〈與未知的相遇〉/杉本博司重新設計赫希宏博物館 和雕塑公園/諾亞.霍洛維茲卸任巴塞爾藝術展美洲 區總監

040 迴旋於心靈深處的幻妙星系 施拉澤.赫什阿里的藝 術創作 ◎韋怡忻

012 流行樂壇獻上沉浸式藝術體驗 重現氣候變遷議題/ 紐約新地標「Art50W」體現國際微型畫廊/見證法國 藝術與博物館界發展及變革,羅浮宮首任主席暨館長 拉克羅特逝世

● 封面圖版/

宋 燕文貴 江山樓觀 圖(局部) 大阪市立 美術館藏

013 佳士得將拍賣重量級印象派收藏 預期成交總額達2億 美元/英國著名企業家大衛.羅斯部分收藏於蘇富比 拍賣/佳士得首度於亞洲舉辦NFT專場拍賣

藝術龍門陣

芭芭拉.赫普沃斯的生之形 ◎賴志婷

藝術視界 播客藝聞 042 法蘭克.蓋瑞 Frank Gahry/佐藤大 Oki Sato/束芋 Tabaimo/謝德慶/Lady Pink/凱利.詹姆士.馬歇爾 Kerry James Marshall ◎山崎二十一

殖民主義鏡像 特別報導 044 帝國的盛宴 印卡.修巴尼爾諧擬殖民主義的化裝舞會 ◎林純雅 054 樂園中的幽魂 麥可.阿米泰吉繪畫中的東非與西歐 ◎林芝禾

014 古代的腰帶扣─帶鉤 ◎熊宜敬

文物專欄 016 店小二孫中山當大總統與乾隆玉器上的國徽原型

060 九月專輯:綠之匯流

MOTHER NATURE ◎林志鴻

◎戴忠仁

藝術大觀

062 桃花源安在? ◎古碧玲

030 洛克菲勒家族與亞洲藝術珍寶

068 自己生活的地球自己設計? 在地理工程之後 ◎施雅恬

金貝爾美術館「佛陀.濕婆.蓮花.祥龍」特展 ◎周亞澄

September 2021

No.

168

C O N T E N T S

封面紀事:

藝海浩瀚 巧藏如珠 018 國立故宮博物院「遺珠─大阪市立美術館珍藏書畫」特展 ◎國立故宮博物院

藝術家工作室 072 以形與物轉化的能量場 《藝術收藏+設計》專訪藝術家孟祿丁 ◎許玉鈴

疫外之藝與生活 特別報導 082 黃至正 生活感知的質變 ◎韋怡忻 084 陳思穎 與無常共處的轉機 ◎韋怡忻 086 喬治.迪斯蒂法諾 創作是良藥,是祈禱,是療癒 ◎韋怡忻 088 周巧其、胡悠揚 以生物訊號連結未來 ◎韋怡忻 090 陳向榮 做陶的初心 ◎韋怡忻

當代藝術 092 關於你沉默的鄰居,或他腦中的狂想 黃炳創作中的荒謬現實 ◎施雅恬

藝術視界 096 混種拼貼的想像景觀 攝影測量、網頁虛擬實境與西班牙普拉多媒體藝術實驗 中心駐棧紀實 ◎紀柏豪 100 櫻花綻開於無法知曉的永恆與終而復始之間 達敏.赫斯特「櫻花綻放」展 ◎洪昱溱

珠寶美學 104 世間有花,何其有幸 ◎林純雅

文化時潮 108 從名物之思到風物日常 與松岡正剛的對話 ◎洪昱溱

影像美學 112 視覺幻象與身體的虛擬化 第52屆阿爾國際攝影節 ◎鄭元智

茶葉與茶器收藏運用 118 林黛玉戀戀龍井 ◎池宗憲

建築觀點 120 德國表現主義建築師埃里希.孟德爾頌 ◎黃健敏

建築與空間設計巡禮 ◎Jade Hong 122 從玻璃到咖啡的沉浸式感官體驗策展 123 丹麥首座 環保型垃圾發電廠 124 重現西昌將軍府的傳奇身世 125 古韻今風,東莞再現嶺南新語意象

創意萬象 126 賽巴斯汀.休默頓之「迷你派」 128 花邊唐草邂逅 皇家海洋生物/月讀島嶼 潮汐和風土物產裡的的親緣 關係 129 巴斯奇亞名畫入鏡,愛是裝飾珠寶與藝術 的鑽石/調香傳奇,由光線誘發的情緒調色盤

藝想創見 130 數位網路版本的「吉卜力工作室」 像素畫先驅eBoy的東京視窗 ◎林志鴻

廣 告 索 引 Art Formosa 封面裡 / 形而上畫廊 3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5 /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7 / 臺北市立美術館 9 / 立木畫廊臺北空間 11 臺灣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封底裡 / 今日美術館 封底



漆藝人生「王清霜100+ 漆藝巨擘百歲特展」 受文化部認定為重要傳統漆工藝保存者,同時為首位獲頒「國家工藝 成就獎」得主,現已百歲的王清霜,投入漆工藝已逾80年,可謂臺灣漆 工藝發展的奠定基石。從作品題材中,可看到王清霜筆下描繪的臺灣自 然景物與花鳥百果,運用精湛細膩的蒔繪技法,來傳達個人的藝術高度 與人生厚度。「王清霜100+ 漆藝巨擘百歲特展」以人間國寶王清霜精彩 的漆藝人生為主軸,向觀者傳達王清霜藝師的美學素養與他對漆藝的熱 情、無私的教學與傳承的精神,以及從歷史的角度告訴大眾,王清霜藝 師是臺灣工藝發展舉足輕重的推手。 王清霜 雙鳥、木棉花 天然漆、貝殼、金箔、乾漆粉 61x47cm 2001 國立台灣 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藏

韓國單色畫大師金昌烈的水珠美學 形而上畫廊特別企劃的「藝術家的五個臉」大師系 列,第一位藝術家即推出韓國單色畫大師─金昌烈的 「瞬間」,從紙上、布上到沙上,呈現金昌烈那倏忽即 逝,卻一瞬千年的水珠美學。身為國際間最有影響力的 韓國當代藝術大師,無論是其70年代純淨清透的水珠, 抑或是80、90年代,解體漢字發演而成的「再現」系 列,成千上萬高度寫實的水滴構圖在抽象的空間,陽光 則從側面輕輕掠過。金昌烈藉由水珠轉瞬即逝的時間結 構,呈現涅磐的虛無遼闊和綿延流動的生命力,喚起人 們想要觸摸的衝動,營造出虛構的極度真實。

金昌烈 再現 壓克力、油彩、畫布 53x73cm 2014©形而上畫廊

立木畫廊台北空間呈獻「回憶的載體」展覽 立木畫廊(Lehmann Maupin)台北空間於8月28日至9月18日帶來「回憶 的載體」展覽,展出藝術家包括麥克阿瑟.比尼恩(McArthur Binion)、 施拉澤.赫什阿里(Shirazeh Houshiary)、李昢(Lee Bul)、安吉爾.奧 特羅(Angel Otero)、海倫.帕什加(Helen Pashgian)和徐道獲(Do Ho Suh)。展覽重點之一為李昢著名的「隱藏」(Perdu)系列,探討「人 造」和「天然」在概念和物質上的對立與矛盾。展覽亦呈現徐道獲的經 典標本系列,用纖維雕塑製作冰箱、燈具或爐灶般等家居物件。(整輯╱ 韋怡忻)

安吉爾.奧特羅 紅之寂靜(Red Silence) 壓克力、油彩、畫布 213.4x152.4x3.8cm 2021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Lehmann Maupin, New York, Hong Kong, Seoul, and London

8



浦東美術館「蔡國強:遠行與歸來」展現奇觀裝置〈與未知的相遇〉 上 海 浦 東 美 術 館開 館 展 之 一 「 蔡 國 強 : 遠 行 與歸 來 」 , 共 展出蔡國強119件不同媒介的作 品 。 其 中 特 別 委 任項 目 為 在 中 央展廳因地制宜打造的奇觀裝置 〈與未知的相遇〉,以瑪雅文明 的自然宇宙觀出發,將不同文明 裡「脫離重力、擁抱宇宙」的故 事,通過手工搭建的墨西哥煙花 塔 質 樸 形 式 , 使 用電 腦 控 制 的 光之繪畫,打造聯通古今中外的 「宇宙樹」和時空膠囊。作品超 逸線性歷史敘事,讓不同的宇宙 面面觀在此相聚、碰撞,混沌而 多維,在概念和形式上呼應建築 師對「第四維度」的探索,以及 將此空間打造為藝術家實驗室的 期待。 〈與未知的相遇〉製作過程 2021 顧劍亨攝於瀏陽(圖版提供/蔡工作室)

杉本博司重新設計赫希宏博物館和雕塑公園 美國藝術委員會投票批准由日本當代藝術家─ 杉本博司 (Hiroshi Sugimoto)重新設計華盛頓赫希宏博物館和雕塑公園 (Hirshhorn Museum and Sculpture Garden)。 然而,此設計案雖以 5比2票數通過,卻因景觀設計疑慮而隨之掀起爭議。美國文化景觀 基金會表示,此項改建危害1974年設計博物館的建築師戈登.邦夏 (Gordon Bunshaft),以及1981年重新設計場地的景觀建築師萊斯 特.柯林斯(Lester Collins)的願景。文化景觀基金會期望博物館 持續以邦夏的理念做保存,相反地,景觀建築大師──勞瑞.歐林 (Laurie Olin)則支持杉本博司新設計,宣稱該設計遠勝於他者,並 能為園區帶來更多價值。 杉本博司對赫希宏博物館和雕塑園的設計提案 Cour tesy of Hir shhorn Museum and Sculpture Garden, Washington, D.C.

諾亞.霍洛維茲卸任巴塞爾藝術展美洲區總監 巴塞爾藝術展美洲區總監─諾亞.霍洛維茲(Noah Horowitz)在任期6年後,於今 年8月底卸任,距離藝術展即將在12月舉行的邁阿密海灘展會活動僅離4個月。在任期 間,霍洛維茲負責維持展會於美國藝術市場的顯著地位,並於近年疫情期間協助監督 博覽會線上展廳的推行。在2015年身任美洲區總監一職前,他曾於2012年擔任紐約軍械 庫藝博會(Armory Show)總監,在此之前,他則為VIP藝術展(VIP Art Fair)的首任總 監。此外,他也於2011年出版了〈交易藝術:全球金融市場中的當代藝術〉(Art of the 諾亞.霍洛維茲 Photo: Katherine McMahon

10

Deal: Contemporary Art in a Global Financial Market)一書。(整輯╱韋怡忻)



流行樂壇獻上沉浸式藝術體驗 重現氣候變遷議題 流行樂壇名人如加拿大電音天后格萊姆斯(Grimes)、美國「美好冬季樂 團」(Bon Iver)及1975搖滾樂團等,為呼籲社會重視氣候變遷,於9月9日在紐 約布魯克林由「潛流」(Undercurrent)新藝術團體舉辦的同名快閃展覽中,呈 現特殊的多媒體沉浸式體驗。展中11件裝置與「海洋保育協會」(The Ocean Conservancy)、「大地之吻」(Kiss the Ground)及「全球森林重建」(Global Forest Generation)等非營利環保團體共同合作開發。部分門票收益將捐予環保 團體,活動主辦方也將致力為非營利環保組織發展相關教育計畫。

加拿大電音天后格萊姆斯(Grimes) Courtesy of Undercurrent

紐約新地標「Art50W」體現國際微型畫廊 自身為藏家及歐密國際藝術中心(OMI Art)的創辦人─弗 朗西斯.格林伯格(Francis Greenburger)開啟了一項位於紐約韋 斯特街50號的「Art50W」開發計畫,將已故建築師赫爾穆特. 賈恩(Helmut Jahn)所設計64層摩天大樓的第二層轉換為開放式 的微型畫廊空間,如一場永久性的藝術博覽會。這項預定於2022 年初實施的開發計畫,希望提供欲與紐約藝術界建立連結並維持 國際視野的畫廊,一個比獨立畫廊空間更優惠的選擇,同時也期 望帶給大眾更多元的藝術交易管道。此地點鄰近世界金融中心、 新市中心與翠貝卡畫廊區,為高收入及藝術愛好者的聚集之處。 Art50W內部 Courtesy of Time Equities

見證法國藝術與博物館界發展及變革, 羅浮宮首任主席暨館長拉克羅特逝世 1987受任為羅浮宮首任主席兼館長的米歇爾.拉克羅特(Michel Laclotte),曾受法國文化部稱為藝術史與博物館界的重要人物。 在任期間,拉克羅特完成了由當時法國總統密特朗(Francois Mitterrand)發起,長達十年之久的「羅浮宮增建計畫」(Le Grand Louvre),從館內部門的集中化,到博物館歷史悠久建築的重整 與翻修,他也在貝聿銘新建玻璃金字塔的爭議期間,持續堅定捍 衛著此建築大師為羅浮宮所作的前衛設計。拉克羅特於8月10日逝 世,享年92歲,而8月10日正是1793年法國大革命期間,羅浮宮首 度對外開放之日。 米歇爾.拉克羅特 ©Jean-Pierre Couderc_Roger-Viollet

12


佳士得將拍賣重量級印象派收藏 預期成交總額達2億美元 去年逝世的美國石油大亨─ 埃德溫.考克斯(Edwin L. Cox)25件印象派珍藏,不但被喻為美國最重要的藏品,今年11 月將於佳士得進行拍賣,預計成交總額達2億美元。其中經典畫 作包含古斯塔夫.卡玉伯特(Gustave Caillebotte)1887年所作的 〈在窗邊的年輕男人〉(Young Man at His Window),預期成交 價5000萬美元、梵谷1889年的〈橄欖樹與落羽松中的小木屋〉 (Wooden Huts Among Olive Trees and Cypress Trees),預期成交 價4000萬美元,以及塞尚〈萊斯塔克的紅屋頂〉(L'Estaque with Red Roofs),預期成交價則為3500萬至5500萬美元間。 梵谷 橄欖樹與落羽松中的小木屋 1889 Courtesy of Christie’s

英國著名企業家大衛.羅斯部分收藏於蘇富比拍賣 英國企業家兼慈善家大衛.羅斯(David Ross)於蘇富比線上專 場─「這就是未來」(This is Tomorrow),拍賣自身20年來積 累的60多件藏品。拍賣於9月7至15日舉行,專場名稱則源自於倫 敦白教堂藝廊(Whitechapel Gallery )1956年所舉行的同名展覽。 「這就是未來」專場拍品包含托尼.貝凡(Tony Bevan)的〈紅 色內部〉(Red Interior)、英國知名雙人藝術組合「吉伯與喬 治」(Gilbert & George)的〈神魂顛倒〉(Head Over Heels), 以及凱斯.哈林(Keith Haring)、達敏.赫斯特(Damien Hirst) 等現當代藝術家作品。拍賣收益將用於支持其同名基金會,並致 力推廣英國藝術及教育發展。

大衛.羅斯與托尼.貝凡〈紅色內部〉作品 Courtesy of Sotheby’s

佳士得首度於亞洲舉辦NFT專場拍賣 佳士得於9月17至28日在香港隆重舉辦名為「No Time Like Present」線上專拍,成為亞洲 首次推出NFT加密藝術的國際拍賣行。本次專場呈現多件特殊數位拍品,包含美國數位藝 術雙人組「幼蟲實驗室」(Larva Labs) 所創造的〈加密龐克〉(CryptoPunks),由一系 列經演算法與像素化的多樣角色組成,以及「時代實驗室」(Yuga Labs)以猿猴為主題的 〈無聊猿俱樂部〉(Bored Ape Yacht Club),此系列相似作品稍早於8月在OpenSea平台以 130萬美元成交,而這次線上專場將成為其在NFT交易平台之外的首度公開拍賣。

(整輯╱

韋怡忻)

時代實驗室 無聊猿俱樂部 2021 Courtesy of Christie’s

藝術收藏 設計

13


藝術焦點

Art Focus

藝海浩瀚 巧藏如珠 國立故宮博物院「遺珠─大阪市立美術館珍藏書畫」特展 │國立故宮博物院

撰文.圖版提供

術之海浩瀚無邊,各方收藏如拾集海中珍珠,拼湊完整藝術史樣貌。國立故宮博物院於7月24日推出 「遺珠──大阪市立美術館珍藏書畫」特展,借自關西收藏巨頭阿部房次郎爽籟館舊藏捐贈予大阪市立

美術館的40件書畫藏品,許多為藝術史上的赫赫巨跡,有些更是全球各大博物館典藏中所短缺的那塊拼圖, 以及十餘件國立故宮博物院的重要書畫館藏,因此本展堪喻為眾多博物館心目中的「遺珠」。

18


大家都聽過「遺珠之憾」,但是曾經見過嗎?今 年下半年國立故宮博物院有兩場極為難得的大展, 一場是即將在10月齊聚的「鎮館三寶」─美術史 赫赫名跡、三件北宋山水鉅作,宋范寬〈谿山行旅 圖〉、郭熙〈早春圖〉、李唐《萬壑松風圖》的特 展。另一場便是「遺珠─大阪市立美術館珍藏書 畫」特展。 國立故宮博物院「遺珠─大阪市立美術館珍藏 書畫」特展中的借展品,原屬日本知名中國書畫收 藏家阿部房次郎(Fusajiro Abe, 1868-1937)爽籟館 舊藏,由其子阿部孝次郎於1943年捐贈給大阪市立 美術館。阿部房次郎入贅近江商業巨頭阿部家族 後,逐步成為明治時期的商業巨頭。他早年愛中國 書畫和玉器,1921年開始收藏。關西地區的「博文 堂」是他主要的收藏來源。

2 1

3 4 5

宋 燕文貴 江山樓觀圖 大阪市立美 術館藏(封面圖版) 國立故宮博物院「遺珠─大阪市立美 術館珍藏書畫」特展主視覺 宋 宋徽宗 溪山秋色圖 宋 郭熙 觀碑圖 宋 郭忠恕 明 皇避暑宮圖 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藝術收藏 設計

19


Art Vision

迴旋於心靈深處的幻妙星系 施拉澤.赫什阿里的藝術創作 |韋怡忻 圖版提供|立木畫廊(Lehmann Maupin)

撰文

活躍於倫敦的伊朗藝術家施拉澤.赫什阿里(Shirazeh Houshiary)於1955年在伊朗設拉子出生,隨後搬至倫敦,並 於1979年畢業自切爾西藝術學院(Chelsea College of Arts)。 赫什阿里的創作廣及繪畫、雕塑與動畫,致力於挑戰觀者對 時間、空間與物質的感知,作品內涵涉及個體的存在感及事 物的對立概念,包含透明與曖昧、聲音與寂靜、表面與深 度、存在與空缺。赫什阿里的繪畫技術表現於顏料與線條的 連續層次中,在如此費力的創作過程下,一件作品的完成總 是長達數個月之久。從遠處欣賞,她的作品使人聯想起幻妙 旋轉的宇宙星系,然而,隨著觀者逐步靠近,便能於畫面的 無形中發掘其創作的細膩。對赫什阿里而言,單純呈現自身 的作品是不足的,她的願望便是將自然與物理法則帶入創 作,而宇宙間的矛盾與複雜,也是赫什阿里所欲探討的核心 所在。 在赫什阿里名為〈Styx〉的作品中,遠觀看似一絲絳紅薄 紗生動地從黑洞中散逸,仔細觀察則會發現,煙霧繚繞的

40

伊朗藝術家施拉澤.赫什阿里 施拉澤.赫什阿里2018年作品〈神諭〉Shirazeh Houshiary, The Oracle, cast aluminum and paint, 120.3x152.8x35cm, 2018.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Lehmann Maupin, New York, Hong Kong, Seoul, and London


幻影是由纖細的紅色線條交織而成,就像一組無法破譯的密

憶的載體」展出(展期至9月18日)。藝術家多次參加威尼

碼。赫什阿里利用自身具代表性的創作手法,將與水混合的

斯雙年展和巴西聖保羅雙年展,其作品也獲泰德現代美術

礦物顏料傾倒於畫布上,再使用鉛筆、絲綢、棉絮與刷子

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與古根漢美術館等世界頂尖的藝

深度描繪,如同她在同一系列另一件作品〈Blurring〉畫面中

術機構典藏。

隱藏了並排阿拉伯文字─「我是」(I am)與「我不是」 (I am not)─顯示出自身對數學與科學的熱愛,以及在 其中所發掘的美。將對應文字以數學定律中的相反概念互作 比擬,「我是」與「我不是」在相減後為「零」,而只有 「零」,才擁有兩者同時兼具的潛力,赫什阿里試圖於作品 中捕捉「零」的能量,浮動的文字在聚焦與漂移狀態間自由 擺動,也暗示著在藝術家畫筆下的宇宙裡,人類非必要的存 在性。 你我或許難以將施拉澤.赫什阿里的作品與伊朗1970年 代激進的革命思想加以聯結,從表面來看,赫什阿里如同 饒富盛名的阿尼胥.卡普爾(Anish Kapoor)和理查.迪 肯(Richard Deacon)般,是新一代英國雕塑家當中的佼佼 者,然而對她來說,自己總是像個英國藝術界的局外人。身 為來自東方的女性藝術家,她在屬於西方藝術體系的「男孩 俱樂部」中,時常感到格格不入,儘管獲得創作上的成就, 但創作生涯最初的幾十年總是孤獨的。 年輕的赫什阿里渴望融入藝術群體與獲得肯定,而如今, 回首過往,她也於超然的態度中找到了內心的平靜。赫什 阿里對自我接納的追求,也展現於其創作實踐當中。她說: 「30歲時,我開始對一些事感到非常失望,也許藝術界並非 如我所想像的。我也坐在工作室裡,試圖理解自己的身分以 及存在意義。」這段心靈上的探索,讓她發展出自身藝術創 作中重要的基礎─「折疊」(the fold)的概念,呈現「現 實所在之差距」,以及探索自我於「存在與否」間的轉折 處。 赫什阿里將畫作表面展露的面紗般起伏感,轉譯於其獨特

施拉澤.赫什阿里2018年作品〈Styx〉Shirazeh Houshiary, Styx, pigment, pencil, and white aquacryl on canvas and aluminum, 190x190cm, 2018.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Lehmann Maupin, New York, Hong Kong, Seoul, and London 施拉澤.赫什阿里的裝置作品 Shirazeh Houshiary, Installation view, St Martin-in-the- Fields London, 2008; Feel, 2019. Photo: James Morris.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Lehmann Maupin, New York, Hong Kong, Seoul, and London

的雕塑創作手法,她嘗試將無形的主體予以形象化,並將 回音、光線、呼吸氣息與記憶呈現於雕塑之中。其2018年的 〈新月〉(Lunate)雕塑,是由半透明的焦糖色玻璃磚堆疊 於穆拉諾玻璃(Murano)上所製成,層層磚塊的垂直立面與 基層結構相互呼應,慢慢於堆疊過程中展現細膩而極致的螺 旋式變化,並隨著光線改變而不斷波動。由西班牙「製作藝 術」(Factum Arte)工作室協助建造,玻璃磚突破本身媒材 硬度的限制,以螺旋狀向軸心圍繞與折疊。當觀者傾身向內 窺探時,漩渦與光的刺激自雙螺旋中反射,正如一顆受宇宙 吸力征服而捲入黑洞的恆星。 對赫什阿里而言,雕塑體現了對生命的認知。「我們永遠 不會滯留原地,所有事物就像在海浪上,於物換星移的世界 中不斷改變。『波浪』的概念則是從義大利物理學家卡洛 羅威利(Carlo Rovelli)習得,而我的作品討論的便是那種流 動性,以及無形的空間與狀態。」至今,赫什阿里持續於立 木畫廊舉辦展覽,並現正於其台北季度性空間的群展「回

藝術收藏 設計

41


SPECIAL REPORT

殖民主義鏡像

帝國的盛宴 印卡.修尼巴爾諧擬殖民主義的化裝舞會 │林純雅 圖版提供│Museum der Moderne Salzburg

撰文

1990年代以來,印卡.修尼巴爾(Yinka Shonibare CBE)的創作聚焦於「後 殖民混種」(postcolonial hybrid)的傳說與想像,以創作擾動人們對於二元

思維的陳規偏見,將展覽空間化為攤開檢視社會、經濟和文化問題的世界舞台, 對於民族歷史及其殖民和種族迭代的荒謬性提出質疑。他擅長運用戲劇化的諷刺 手法,結合對於歷史詮釋的關注與上流社會荒謬逸樂的批判,以顛覆性的美學策 略,上演英國貴族的娛樂派對、狩獵或決鬥場景,由此檢視前大英帝國和西方 殖民主義的遺緒,將18和19世紀歐洲藝術和歷史的發展,轉化為人類文明的悲喜 劇。

44

印卡.修尼巴爾 © Yinka Shonibare CBE, 2014. photo: Marcus Leith RA 印卡.修尼巴爾2009年作品〈瓶中 的納爾遜戰艦〉Yinka Shonibare CBE, Nelson ’ s Ship in a Bottle, 2009, Stephen Friedman Gallery, London © Yinka Shonibare CBE, courtesy of the artist, Stephen Friedman Gallery, London, and James Cohan Gallery, New York


建於1841年的倫敦特拉法加廣場,當年是為了紀念特

續遭到拆除或損壞,這反映了公共空間象徵的社會力量與

拉法加海戰的勝利以及在海戰中不幸陣亡的納爾遜海軍上

政治意義,聲討那些為殖民主義代言的白人男性雕塑所背

將(Lord Nelson)。特拉法加廣場共有四個雕塑底座,

書的偏頗價值觀,因為它們體現了與民主自由社會截然相

三座基座上為重要的歷史人物塑像,第四個基座則自1990

反的權力與地位觀念。

年代中期起輪流展示非永久性的現代雕塑作品。2010年 5月24日,印卡.修尼巴爾的作品〈瓶中的納爾遜戰艦〉

以全球政治背景作為創作語境

(Nelson’s Ship in a Bottle)登上了第四基座,巨型玻璃

「我如何定位自己與多元文化體驗之間的關係?我的父

瓶內的納爾遜戰艦勝利號複製品,與廣場上的納爾遜圓柱

親是一位非常嚴格的律師,他不希望我從事藝術創作,他

(Nelson’s column)遙相呼應,而戰艦上37面船帆,以

想要我當名律師。不管你信或不信,拉各斯糟糕的交通造

鮮明的非洲圖紋顯現出全球語境下的殖民色彩。事隔10

就了我日後的藝術生涯。司機總是因堵塞擁擠的路況而遲

年,成千上萬的抗議者聚集在特拉法加廣場,聲援「黑命

來學校接我回家,讓我有許多時間在畫室裡盡情創作,我

關天」(Black Lives Matter)維權運動,抗議種族主義與

意識到這可能是反抗我父親意志的方式。我的父親非常保

警察暴力在多元化社會中所剝奪的平等人權。作為「黑命

守,絕對效忠皇室。就是那種古老的殖民主義,他是一名

關天」抗議行動的一部分,世界各地具有爭議的紀念碑陸

不折不扣的親英派。我閱讀著父親的《時代》(Times)與 藝術收藏 設計

45


疫外之藝與生活 特別報導

黃至正 生活感知的質變 │韋怡忻 圖版提供│黃至正

撰文

問:在行動受限下,生活上的轉變如何影響你的創作心 境或靈感來源? 黃:過去習慣藉由旅行、爬山、看展覽等休閒,用比較 放鬆的方式調節生活,釐清原本糾結的情緒和煩惱。疫 情的確讓我更專注在創作上,持續挑戰沒嘗試過的事

黃至正

物,重新整理自己創作的狀態。我覺得人無法壓抑內心

黃至正的創作總圍繞於生命議

鬱卒的情緒,需要給自己一段時間慢慢調適。

題和情感抒發,尋找生命循環

問:疫情再次讓社會重視個人身心靈健康狀態,以及人類與環境關係

的另一種可能性。透過拆解、拼

等議題。有哪些因疫情而生的反思值得探索?

貼、重組,將人與自然和他者的

黃:疫情的確壓抑了部分的自我,隔離也產生了一定的距離感,而

關係,以圖像的方式轉譯,試圖

病毒的肆虐也只有緩和並沒有停下來。去年疫情穩定時台灣藝術界

從中尋求自身因應的態度。深受

發起了「藝起加油」的線上平台,當時我創作了一系列「處方簽」

箔材脆弱與剛硬的二元性吸引,

(Prescription)作品,以疾病為文本,參考一些外公留下的醫療書籍,

其作品也經常往返於年幼歲月,

將疾病所造成的恐慌,以及終究化為歷史的事實,做出想像與對照。

探討人的關係如何質變,觸及生

今年我試著將議題延伸,並回望過去的經驗,讓創作有新的可能性。

命各面向與時間感知。在他眼

一些「處方簽」系列中的小角色也隱藏在後來的創作中,就像我們逐

中,萬物的界線總是曖昧的,而

漸習於疫情,而病毒仍在生活中與我們共存。這也是一種自我挑戰,

創作也應於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

「處方簽」系列讓我有機會利用原有的醫療文獻,探索更多病理相關

中,製造些微騷動,暗示另一個

的主題。

知覺性世界的存在。

問:根據你的觀察,疫情是否影響了藝術界的生態?有些什麼變化 呢?

黃至正 暗湧34 35 紙本、墨水、複合媒材、金箔 118x84cm 2021(圖版提供/雷相畫廊 攝影│Jacob Hsiao) 黃至正的創作在貼箔和轉印上都有新的嘗試與尺幅上的突破 82 黃至正 「13月終了」封面設計〈博物館6〉 Museum 6 30x30cm 紙本、墨水、複合媒材、金箔 paper、ink、mixed media、gold foil 2021(局部)


疫外之藝與生活 特別報導

陳思穎 與無常共處的轉機 │韋怡忻 圖版提供│陳思穎

撰文

問:疫情對妳的創作心境或靈感來源有何影響? 陳:之前旅居歐洲時,造訪醫學博物館和圖書館都是我的 靈感來源。因為認識阿姆斯特丹醫學博物館館長,便有機 會近距離觀賞一些標本,疫情後許多資源都線上化,現在

陳思穎(Photo: Ernie Chang)

相當想念當時的豐富資源。我近期也發現阿姆斯特丹國立 博物館和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圖庫都移轉至線上,或

陳思穎的創作題材著重於東、

以Pinterest的形式展現。雖然線上資源很多,但對我來說,無法坐在

西方文化的差異與融合,並深入

醫學博物館地上慢慢繪畫,或在安靜的倫敦衛爾康基金會(Wellcome

古老神話、人體解剖、動物標本

Collection)找資料,不免感到可惜,我也很想念那空間的氣味。

與藝術史中取得靈感。其2019年

問:有哪些因疫情而生的反思值得探索,或列入作品題材?

采泥藝術個展「愛之苑」,探索

陳:台灣5月中疫情大爆發時我剛好有事前往高雄,當時在板橋的435

北歐神話與自身經歷的聯結,並

工作室也因邁入第三級而封閉,同時台中藝博也延期。我發現自己非

以四照花樹重新詮釋生命之樹和

常焦慮,因為太多事情超出我的控制,原本的工作規畫都被打斷或延

銜尾蛇的意象。著迷於西方教堂

期。

建築的陳思穎,隨後的創作延續

我試著透過創作轉移焦慮的負面情緒。我發現在創作時,自己的心

了四照花與藤蔓的內涵與符號,

情其實是完全平靜的,也覺得能將藝術創作當作職業相當幸運。除了

並納入更多神話與蝙蝠的元素,

完成兩幅與人體有關的作品,我也參考塔羅的意象來因應生活的不確

目前也致力於探討哥德建築裝飾

定性,其中的 〈寶劍三〉(Three of Swords)代表的是「體驗絕望與失

中常見的神龍雕塑(gargoyles)

落感」,同時也呈現了走出困境的療傷過程。我近期也慢慢在發展塔

意象。

羅相關的系列作品。

陳思穎 吞噬(局部) 壓克力顏料、畫布 30x40cm 2021 (Photo: Ernie Chang)

84

陳思穎 寶劍三(局部) 彩色墨水,壓克力墨水,畫仙版 24.2 x 27.2 cm 2021

創作過程


藝術視界

Art Vision

櫻花開綻於無法知曉的永恆與終而復始之間 達敏.赫斯特「櫻花盛放」展 │洪昱溱 圖版提供│Fondation Cartier pour l’Art Contemporain

撰文

間為何只朝一個方向流逝? 人們只能朝著一個方向走去,從年輕到遲暮,從出生到死亡,從充滿朝氣到垂 垂老去,從拂曉到黃昏。 而櫻花,則在我們無法知曉的永恆和終而復始中,由秋天衰敗,由春天綻放。」

—奧德.勒.科爾夫(Aude Le Corff)《夜行的樹木》

100


Jewelry Aesthetics

世間有花,何其有幸 │林純雅 圖版提供│Dior Joaillerie

撰文

兒脆弱、稍縱即逝、纖細、美不勝收,人們珍而重之, 無不為之驚嘆。自從希臘哲學家開始對花進行研究,

藝術家、自然哲學家、探險家、詩人和收藏家便不斷觀察和 歌詠花,也嘗試解讀花的祕密。花那令人神往的力量從何而 來?花的美態又源於何處?植物世界的確充滿神祕,有些花 卉品種會在一天的不同時間出現變化:在日出、日正當空又 或讓位於星宿時皆有所不同。生理時鐘的變化使生物充滿 活力,而花遵循睡與醒、夜與日的節奏,它們展開花瓣、盛 放、閉合、傾側、形變⋯⋯。時間的流逝使花展現出不同的 形色。

104


│Jade Hong

撰文

攝影│Rasmus Hjortshoj、釋象萬合 圖版提供│春室GLASS STUDIO、BIG-Bjarke Ingels Group、矩陣IDMatrix、CCD香港鄭中設計事務所

「玻°C─波°C」展場空間 「地域之味」隱喻咖啡豆與玻璃珠中不同的溫度路徑

從玻璃到咖啡的沉浸式感官體驗策展

122

致力於回收玻璃產業的春池玻璃,根植新竹,過往五年藉

產過程與手沖咖啡的烘豆過程不謀而合,因此爬梳彼此的共

由傳統玻璃復興計畫的「W春池計畫」,展開與各領域的跨

通點「溫度」,聯名策畫「玻°C─波°C」展覽,自精品咖

界合作,從新的角度為玻璃與當代生活風格之間的關係進行

啡粹煉產出的過程與狀態回推一杯咖啡,從烘焙、沖煮,到

重新定義;2020年再推出結合策展、體驗、選物、餐飲,以

完整萃取平行於玻璃生產過程,從常態、加熱、塑型至成容

容器作為概念的「春室」(The POOL),闡揚「文化傳承+

器。春室將透過盛裝「春波配方」以一杯咖啡作為媒介,使

設計升級+循環經濟+環境永續」的品牌核心價值,帶著設

精品咖啡與玻璃工藝,創造屬於彼此的自然對話。

計思考的創新及自然共好的善意,使人們於日常中親身接觸

展覽動線從春室一樓入口進入主視覺空間「KAFFA森林/

永續生活的實踐,迎向下一個未來世代。

陽光」,以咖啡的氣味帶動沉浸的感官體驗,詮釋咖啡與玻

繼由「究方社」進行企業識別升級,將回收玻璃的型態解

璃的起源─想像「Kaffa」最初發現咖啡豆的森林,「玻璃

構、重組四個春池量子符號的「設計包覆 ®:春池量子」,

膏」則是沉澱於窯爐中最初的玻璃角色。三樓空間中的第一

與「向罕設計」合作共同探索玻璃自然形態,探討玻璃製造

展區「地域之味」隱喻咖啡豆與玻璃珠中不同的溫度路徑、

過程與循環本質的「玻璃自然形」展覽後,如同一座美學容

延伸至第二展區「未來時光」烘托成果的展現,最後則是讓

器、能夠包覆、盛裝各種可能的「春室」,與世界冠軍興波

人不定期巧遇的「POP-UP春波咖啡車」,引人想像過往興波

咖啡(SimpleKaffa)跨界合作,兩者在交手時發現玻璃的製

咖啡於創業初期的攤車故事。


丹麥首座環保型垃圾發電廠 你可曾想過,一座垃圾發電廠如何成為丹麥首都最

遠眺瑞典國境,還有專設的步道供跑者、健行者使用。」對

醒目的地標建築?哥本山道發電廠(CopenHill,丹麥文

於BIG建築事務所而言,哥本山道發電廠是向世人展現「建築

Amager Bakke)將發電廠與滑雪道、攀岩場等功能加以整

可以改變世界」最完美的案例,乾淨能源和可以滑雪的發電

合,打破了傳統白雪皚皚的滑雪道印象,讓哥本哈根擁有

廠的共存,對於下一代來說將是理所當然的存在。

了第一座盈眼皆綠的滑雪場。該項目由BIG和SLA與AKT、

SLA共同創辦人拉斯穆斯.阿斯楚普(Rasmus Astrup)說:

lüchinger+meyer、MOE和rambøll工程公司共同負責營造,自

「哥本山道發電廠的自然屋頂公園和徒步小徑邀請人們造訪

2013年正式破土動工以來,便一舉囊括了多項紀錄:世界上

世界上最清潔的垃圾焚燒發電廠,穿越由植物、岩景、7000

最乾淨的垃圾發電廠、哥本哈根最為高大的建築、擁有丹麥

棵灌木和300棵松樹和柳樹組成的綠植景觀。就像是人類贈予

的首座滑雪斜坡與世界上最高的人造攀岩牆。作為占地4萬

上天最慷慨的『綠色禮物』,不僅從根本上美化了鄰近的工

1000平方公尺的丹麥最大環保計畫項目,它的成功得益於BIG

業區,更讓哥本哈根成為鳥兒、蜜蜂、蝴蝶和鮮花的家園,

花邊唐草邂逅皇家海洋生物

同時為哥本哈根市打造了一個全新的城市生態系統。我們所 建築事務所創辦人比雅克.英格斯(Bjarke Ingels)堅持的設計 皇家哥本哈根在1884年由阿諾.克羅格(Arnold Krog)擔任創意總監 做的不只是在工廠周圍創造美麗的植物園。我們想藉由全新 理念:享樂主義永續性發展。 時,改良了「平邊唐草」的設計,並於1888年上市了全花邊和半花邊 的垃圾發電廠提案,實現一座連結經濟、環保和社會永續發 主導建築規畫設計的比雅克.英格斯表示:「這個項目將 系列,而後,平邊、花邊和大唐草系列成為皇家哥本哈根最經典的三 展的工業系統,讓工廠成為城市的一部分,在能源基礎設施 以往總是被隱藏起來的發電廠,轉變為大膽醒目的公共建 大系列。設計師雙人組GamFratesi以現代解構的眼光,將來自陸上、 和社會建設之間,重新定義生產和娛樂、工廠和城市之間的 築,同時實現了潔淨能源的垃圾發電廠願景。在規畫的過程 淺灘、深海的生物們,以生動且優雅的姿態躍上皇家哥本哈根的半花 關係。」這座環保型的垃圾發電廠,實現了環境、經濟、 中,我們像是為丹麥平坦的地形搭造一座高山,它的外立面 邊白瓷,創作靈感源自皇家哥本哈根代表性商標「三條水波紋」,以 社會的共贏,熔爐在最高運轉效率時,每小時能燃燒70噸垃 可供人攀岩,屋頂可以遠足徒步,坡面可以滑雪。為何會有 海洋為發想中心,藉由這三條水波紋分別代表了海平面上、海平面、 圾,這樣的高效運作可為哥本哈根99%的建築物供熱,每年能 滑雪道的創意?我們意識到丹麥氣候寒冷,卻少見可以滑雪 以及海平面下的優雅天鵝、草間螽斯、圓滿河豚等生物圈型態。 夠處理當地居民40萬噸的垃圾,為15萬住戶提供電力,並有 的山脈,於是我們為發電廠構思了如同山徑的滑雪道,這裡 有綠蔭樹林、健行步道,也有攀岩牆面,喜歡滑雪運動的民

助於哥本哈根實現在2025年成為世界第一個「碳中和城市」

眾可以從建築高點向下滑行,享受哥本哈根的天際線,也能

的目標。

月讀島嶼 潮汐和風土物產裡的 親緣關係 月,以專注的環繞、投射 太陽的光芒,編寫華人世 界仰賴的曆法與文化,更 陪伴著海島的世世代代, 閱讀潮汐和風土物產裡的 的親緣關係,時時刻刻感 受家的寵溺與環抱。蔬食 品牌寬心園偕同世界冠軍 麵包師傅吳寶春,推出 「月讀島嶼」中秋聯名月 餅禮盒,嚴選本土秋分食 材,創作出六款經典口味 的全素月餅,將節令天賦 的蔬果,揉進台灣之光的 榮耀,藉由熟悉的棗香、 茶香、果香、陳香,邀請 你我一同循跡月的皎潔凝 光,品賞味蕾裡的團圓滋 味,品讀書寫在身世裡的 島嶼之美。

128

哥本山道發電廠將發電廠與滑雪道、攀岩場等功能加以整合。(Photo: Rasmus Hjortshoj)

藝術收藏 設計

123


發行進入第168期,長期訂閱正是時候! 168期(2021年09月號) 目錄 藝術熱新聞:漆藝人生「王清霜100+ 漆藝巨擘百歲特展」/韓國單色畫大師金昌烈的水 168

SEP 2021

珠美學/立木畫廊台北空間呈獻「回憶的載體」展覽/浦東美術館「蔡國強:遠行與歸 來」展現奇觀裝置〈與未知的相遇〉/杉本博司重新設計赫希宏博物館和雕塑公園/諾 亞.霍洛維茲卸任巴塞爾藝術展美洲區總監/流行樂壇獻上沉浸式藝術體驗 重現氣候 綠 ● 之匯流專輯

變遷議題/紐約新地標「Art50W」體現國際微型畫廊/見證法國藝術與博物館界發展及

遺 大阪市立美術館珍藏書畫特展 ● 珠 ──

變革,羅浮宮首任主席暨館長拉克羅特逝世/佳士得將拍賣重量級印象派收藏 預期成

洛 ● 克菲勒家族與亞洲藝術珍寶

洲舉辦NFT專場拍賣/藝術龍門陣:古代的腰帶扣─帶鈎/文物專欄:店小二孫中山

交總額達2億美元/英國著名企業家大衛・羅斯部分收藏於蘇富比拍賣/佳士得首度於亞

當大總統與乾隆玉器上的國徽原型/封面紀事:藝海浩瀚 巧藏如珠──國立故宮博物

SEPTEMBER 2021 168

Mother Nature 綠之匯流專輯

09

遺珠─大阪市立美術館珍藏書畫特展/洛克菲勒家族與亞洲藝術珍寶 芭芭拉.赫普沃斯的生之形/鄭波的生態感悟藝術/殖民主義鏡像特別報導/藝術家工作室專訪孟祿丁 疫外之藝與生活特別報導:黃至正、陳思穎、陳向榮、周巧其與胡悠揚、喬治.迪斯蒂法諾

院「遺珠─大阪市立美術館珍藏書畫」特展/藝術大觀:洛克菲勒家族與亞洲藝術珍 寶─金貝爾美術館「佛陀.濕婆.蓮花.祥龍」特展 /藝術人物誌:球面與直線的 交叉宇宙─芭芭拉.赫普沃斯的生之形/藝術視界:迴旋於心靈深處的幻妙星系─

施拉澤.赫什阿里的藝術創作 /播客藝聞: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佐藤大Oki Sato/束芋Tabaimo/謝德慶/Lady Pink/凱利.詹 姆士.馬歇爾Kerry James Marshall /殖民主義鏡像 特別報導:帝國的盛宴─印卡.修巴尼爾諧擬殖民主義的化裝舞會樂園中的幽魂 ─麥可.阿米泰吉繪畫中的東非與西歐/九月專輯 MOTHER NATURE 綠之匯流:藝術裡的元氣陰陽/鄭波的生態感悟藝術/自己 生活的地球自己設計─在地理工程之後/藝術家工作室:以形與物轉化的能量場─《藝術收藏+設計》專訪藝術家孟祿丁/疫外 之藝與生活 特別報導:黃至正 生活感知的質變/陳思穎 與無常共處的轉機/喬治.迪斯蒂法諾 創作是良藥,是祈禱,是療癒 /周巧其、胡悠揚 以生物訊號連結未來/陳向榮 做陶的初心/當代藝術:關於你沉默的鄰居,或他腦中的狂想─黃炳創作中的 荒謬現實/藝術視界:混種拼貼的虛構景觀─攝影測量、網頁虛擬實境與西班牙普拉多媒體藝術實驗中心駐棧紀實/櫻花綻開於無 法知曉的永恆與終而復始之間─達敏.赫斯特「櫻花綻放」展/珠寶美學:世間有花,何其有幸/文化時潮:從名物之思到風物日 常─與松岡正剛的對話/影像美學:視覺幻象與身體的虛擬化─第52屆阿爾國際攝影節/茶葉與茶器收藏運用:林黛玉戀戀龍井 /建築觀點:德國表現主義建築師埃里希.孟德爾頌/建築與空間設計巡禮:從玻璃到咖啡的沉浸式感官體驗策展/丹麥首座環保型 垃圾發電廠/重現西昌將軍府的傳奇身世/古韻今風,東莞再現嶺南新語意象/創意萬象:賽巴斯汀.休默頓之「迷你派」/花邊唐 草邂逅皇家海洋生物/月讀島嶼 潮汐和風土物產裡的的親緣關係/巴斯奇亞名畫入鏡,愛是裝飾珠寶與藝術的鑽石/調香傳奇,由光 線誘發的情緒調色盤/藝想創見:數位網路版本的「吉卜力工作室」─像素畫先驅eBoy的東京視窗

《藝術收藏┼設計》雜誌出版第168期,23X30cm大版本,全彩精 印,報導藝術市場收藏與設計建築現況及趨勢,分析藝術投資、設 計新潮、建築新貌。每本新台幣220元,訂閱一年2200元。 郵撥:50035145.藝術家出版社 總代理:創新書報(股)公司,各大書局均有出售 中國發行:北京頌雅風圖書銷售有限公司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