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藝術收藏+設計 ART COLLECTION+DESIGN No.171 2021-12(精華版)

Page 1




編輯手記 Message from the Editor ( artcollect.design2@gmail.com )

集結文化意識的美學沙龍 以悠久豐厚的文化底蘊享譽世界,京都是擁有近千國寶、萬餘重 要文化財的文化之都,自然也是美術史的重要舞台。禪僧雪舟派遣 至明朝歸國後,留下以京都丹後奇景入圖的〈天橋立圖〉,成為當 今的日本國寶,持續啟發後世藝術家。隨著在足利將軍家服務的能 阿彌等「同朋眾」管理「東山御物」藝術收藏,日本最早的「策展

2021年12月1日出刊/第一七一期 編 輯 者 藝術收藏+設計編委會 發 行 人 何政廣

編輯小組 王庭玫 謝汝萱 吳家瑀 林容年 許玉鈴 羅珮慈 柯美麗 廖婉君 郭秀佩 王孝媺 吳心如 周亞澄 曾筱如 韋怡忻 執行主編 林志鴻 執行美編 張娟如 特約攝影 何樹金 郭東泰 陳明聰

人」登場。日本繪畫史上最大的繪師集團「狩野派」在幕府體制穩

廣告總監 黃淑瑛

固後形成。到了江戶時代,富商之子尾形光琳,繼承了本阿彌光

廣告業務 簡鈺文

悅、俵屋宗達的美意識,結合設計美學而自成「琳派」。隨後的伊

▎2007年10月5日創刊 ▎創辦人:何政廣 ▎

會計主任 陳慧蘭 訂戶業務 朱惠慈 陳慧玲

藤若冲則開啟了京都的文藝復興。

發行業務 孫嘉亨 許致遠

疫情期間京都藝文界在摸索之中,創作活力不減。延續搭配東

特約撰述 劉 俐 黃春英 楊識宏 劉晞儀 高千惠 李婷婷 周東曉 耿殿文 陳瀅如 馬唯中(美國) 何玉郎 陳英德 唐忠珊 廖瓊芳(巴黎) 陳 鈞(英國) 丘彥明 劉粹倫(荷蘭) 徐芬蘭 周芳蓮(西班牙) 吳曉芳 邱馨慧 黃士誠(日本) 劉欽棟 伍 常(香港) 楊爾寧(韓國) 致 穎(德國) 方振寧 周文翰(北京) 林 藝 沈奇嵐(上海)

京奧運,活用地域文化資產的「2020日本博覽會」,以及即將迎來 文化廳的遷移部署,古都的當代藝術活動精彩紛呈。12月專輯「京 都:文化古都之當代藝術巡禮」聚焦近期三大展覽,包括京都ACK 藝術博覽會(Art Collaboration Kyoto)、另類京都藝術祭(Alternative

International Editor

Victoria Lu

Kyoto)以及京都市京瓷美術館「現代建築的京都」展。 出生於萊登的林布蘭特年少時早已在家鄉嶄露頭角,然而阿姆斯 特丹才是真正使他揚名國際的關鍵舞台。德國施泰德博物館「林布 蘭特在阿姆斯特丹:創意與競爭」特展聚焦於林布蘭特自萊登前往 阿姆斯特丹的發跡時期,這段日子並非他的巔峰,不過為他後來的 發展奠定重要基礎,此展企圖以更宏觀的多方視角,如教育、市場 與同儕競爭等方面,理解林布蘭特創作風格的發展。 2015年,格哈德.利希特(Gerhard Richter)的一幅抽象繪畫以 逾3000萬歐元的高價創下了當代藝術的拍賣紀錄,這位即將90歲的 藝術家被譽為當代德國最具影響力的視覺藝術家之一。他的藝術創 作結合了彼此衝突的主題、媒材與技法,在深入挖掘它們意義的同 時,也透過冷酷且具距離感的風格,回應了當代德國乏味的消費主 義以及納粹的文化遺留。「格哈德.利希特:素描 1999-2021」展覽 呈現了利希特日常對各種素描媒材的實驗,並引領觀者進一步思考 繪畫中形式與物質之間的關係。 當一束光投射於一幅纏掛著許多蠶繭的絲布上,絲線的光澤反映 於繭體,繭體半透光的輪廓中又隱約顯露出一個彷彿吐著氣息的桑 蠶軀體之影。在這片透著光影變化的白色中,梁紹基參悟宇宙事物 有而若無、實而若虛的哲理。與蠶同在的30年歲月中,梁紹基不僅 掌握絲與蠶作為藝術創作媒材的獨特性,成就自身藝術風格,透過 觀察蠶的活動習性與生命歷程,也讓他對於自然之道與生命哲理有 所感悟,進而使其創作在蠶性與禪意之間,達成蠶絲——蠶思—— 禪詩三者的合一。 經歷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全世界的設計師都在努力讓自己的產 品更加環保。這樣的觀念也貫徹於2021年米蘭設計週的展場,無論 是全新的生物塑膠,還是可回收材料的使用,都進一步展現了「永 續是設計的未來」此一主題。本屆設計週以綠色永續承諾為核心, 回應米蘭國際家具展和策展人斯蒂凡諾.博埃里(Stefano Boeri)的 號召,以及「超級沙龍」(supersalone)將成為新文藝復興的象徵的 堅定信念,而創新、對環境影響的關注、文化交流和數位化體驗, 都是建構「超級沙龍」的關鍵要素。

發行 藝術家出版社 社址 106 台北市金山南路(藝術家路)二段165號6樓 6F., No.165, Sec. 2, Jinshan S. Rd. (Artist Rd.), Taipei 106, TAIWAN, R.O.C. E-Mail artvenue@seed.net.tw 電話 (02)23886715.23886716 傳真 (02)23965707.23965708 郵政劃撥 50035145 戶名 藝術家出版社 北京辦事處 總監 許玉鈴 北京市朝陽區百子灣路32號院六號樓(今日畫廊二樓) 郵編/100022 電話/(86-10)58760011分機308 中部廣告代理 長江廣告 電話/(04)23727658 傳真/(04)23721047 總經銷 創新書報股份有限公司 (02)2917-8022 金門 源成書局(0823)32357 長春書店(0823)534023 香港九龍 藝文圖書公司.啟文書局有限公司 新加坡 友聯書局 吉隆坡 集珍莊 Kedah 賴耀發 韓國 中國書畫公司 電話/7336541 馬來西亞分銷處 白屋書坊 電話/03-2072-7412 紐約 Good Year Co., Chinatown Trading Co. 中國經銷商 北京頌雅風圖書銷售有限公司 業務電話(86-10)58760286、(86-10)58760278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百子灣路32號今日美術館2號舘B1層 郵編/100022 中華郵政台北雜字第1176號執照登記為雜誌交寄

零售價 新台幣220元 全年 2200元 二年 4200元 平郵/港澳 一年US$95 二年US$190 平郵/亞太及其他地區 一年US$105 二年US$210 航郵/亞洲區 一年US$170 二年US$340 航郵/港澳 一年US$145 二年US$290 航郵/歐美非洲區 一年US$175 二年US$350 請寄支票或匯票至台灣台北市金山南路(藝術家路)二段165號6樓 藝術家出版社 支票抬頭 Artist Publishing 印刷廠 科樂印刷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本刊圖文,保留版權,未經同意,不得轉載、摘編 法律顧問:蕭雄淋



藝術熱新聞 008 文化部頒發「文協獎章」/紅野畫廊展出黃柏仁新作 〈黑旋風Black Buster〉 009 「後單色畫」大師金泰浩的視覺魅惑/蓋蒂美術館高價 購藏卡玉伯特〈在窗邊的年輕男人〉/蘇富比拍賣莫內 〈睡蓮池一角〉

12月專輯:

032

SEEING KYOTO 京都 文化古都之當代藝術巡禮

◎林志鴻 040 想像力作為資本 另類京都藝術祭 ◎邱馨慧

文物專欄 010 綜橫中國鼻煙壺300年(二) ◎戴忠仁

藝術龍門陣

044 古都建築的蛻化

京都市京瓷美術館「現代建築的京都」展 ◎邱馨慧

012 先須融古,方能開今 讀施春茂書藝有感 ◎熊宜敬

● 封面圖版/

品牌、科技、新思維

菲利普.帕雷諾作品 〈現實公園的冰人〉 Philippe Parreno, Iceman in Reality Park, 1995-2019, 2020.11.07-2021.01.31文 心藝所菲利普.帕雷諾 個展,照片由文心藝術 基金會提供

藝術視界

014 茶金+Sensuel=品牌 ◎陳郁秀

050 成形中 格哈德.利希特素描中形與質的思辨 ◎林芝禾

藝術視界 017 從「內臺融合」反思日治時期臺灣美術的時代意識

054 藝術美學的永續珍藏 2021臺灣銀行藝術祭─繪畫季&攝影季 ◎韋怡忻

◎余思穎

播客藝聞

藝術大觀 020 戰前的漂旅是如歌的行板

東京車站畫廊「小早川秋聲」展 ◎黃士誠

藝術焦點 024 林布蘭特的崛起、創意與影響

萊登藝術家在阿姆斯特丹 ◎游騰緯

December 2021

No.

171

C O N T E N T S

056 雷夫.魯戈夫(Ralph Rugoff)/安妮卡.伊(Anika Yi)/菲利普.帕雷諾(Philippe Parreno)/托馬 斯.J.普萊斯(Thomas J Price)/橫尾忠則(Yokoo Tadanori)/安東尼.葛姆雷(Anthony Gormley ◎山 崎二十一

封面紀事:

疫情中的國際合作新模式 034 京都ACK藝術博覽會 ◎邱馨慧

人間劇場 特別報導

影像美學

058 羅展鵬 創作,介於此與彼的神秘遊戲 ◎韋怡忻

110 揭顯影像「虛假」與「演出」的本質

060 羅智信 物質變幻下的感知交會 ◎韋怡忻

062 楊依香 於日常創作中喚回自我 ◎韋怡忻 064 劉鳳鴒 繡縫間捕尋生命之溫 ◎韋怡忻 066 吳建興 一段探尋家鄉印記的旅途 ◎韋怡忻

藝術博覽 068 氣候變遷與科技時代行軌下的星球之愛

2021年維也納雙年展 ◎陳庭榕

藝術家工作室 076 藝術最終是回到自己的心

《藝術收藏+設計》專訪藝術梁紹基 ◎許玉鈴

珠寶美學 086 奇彩天書 以天地造化為謬斯 ◎林純雅

藝術跨界特別報導 090 袋裡乾坤 包藏藝術 ◎洪昱溱 096 尋香探藝 抽象感官的巡遊 ◎林純雅 102 創意放飛工藝,成就物件自身之光 ◎林純雅

設計博覽 106 永續設計的未來

2021年米蘭設計週「超級沙龍」 ◎洪昱溱

貝提娜.朗斯鏡頭下的女性身影 ◎鄭元智

綠與野專欄 114 袁氏皴法 堆疊山水畫的小宇宙 ◎古碧玲

茶葉與茶器收藏運用 118 賈寶玉愛紅唇,實更愛普耳醇 ◎池宗憲

建築觀點 120 義大利女建築師 蓋.奧倫蒂 ◎黃健敏

建築與空間設計巡禮 ◎Jade Hong 122 高雄流行音樂中心:海洋意象的產業發展平台 123 創造優質的光環境未來 124 留存空間的延續性記憶感 125 曲徑通幽的奇幻知識殿堂

創意萬象 ◎林志鴻 126 以汪洋為底色,安棲於無界海域 128 詠嘆湛藍浩瀚之洋/頂級超跑靈魂的官能美學/向收 藏達人致意的節慶精品 129 紅之疊染 轉映梅系藏品/想像崔西.艾敏式的居家 藝術空間/禮讚真愛的普世價值

藝想創見 130 時光之上,此城彼色 亨利.克拉克 ◎林志鴻

廣 告 索 引 臺北市立美術館 封面裡 / 形而上畫廊 3 / 紅野畫廊 5 / 臺灣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7 / 今日美術館 封底



文化部頒發「文協獎章」 適逢台灣文化協會成立百週年,為彰顯文協精神,文化部於2021 年11月11日隆重舉行「文協獎章」頒獎典禮,以「百年追求.世代 傳承」為主題,闡述經過「百年追求」,台灣文化精神得以「世代 傳承」,迎向下一個百年。文化部長李永得指出,臺灣仕紳百年前 成立臺灣文化協會,奠定臺灣文化運動的重要里程,開啟臺灣文化 自主的新頁。在文協百年之時,文化部從「進步時代-臺中文協百 年的美術力」策展;順天許鴻源博士一路不計價錢購藏前輩藝術家 的作品並全數贈予國家,只為支持藝術家及為臺灣留下重要文化資 產,以及參考法國騎士勳章的國外經驗,規劃訂定「文化部文協獎 章頒給要點」,以頒贈文協獎章及證書,向長期支持、協助文化藝 術推廣的臺灣文化守護者,獻上最誠摯的感謝。 本次獲獎名單涵蓋多元藝文領域,包括「文化資產與綜合組」、 「博物館、地方文化館及社區營造組」、「工藝及文創組」、「影 視及流行音樂組」、「人文及出版組」、「視覺藝術、表演藝術、 傳統藝術組」及「文化交流組」7組類別,得獎人包含吳三連獎基金 會董事長吳樹民、福祿文化基金會創辦人張純明、臺北藝術大學教 授呂理政、李梅樹紀念館館長李景光、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創辦 人林清富、奇美文化基金會創辦人許文龍、博物館學會陳國寧、鴻 禧美術館副館長廖桂英、台灣傳統藝術總處總顧問江韶瑩、台灣創 意設計中心創立者張光民、華陶窯創辦人陳文輝、和碩聯合科技董 事長童子賢、城邦出版集團創辦人詹宏志、《藝術家》雜誌創辦人 何政廣、廣達集團董事長林百里、鳳甲美術館創辦人邱再興、「聯 邦美術獎」召集人許坤成、力晶集團創辦人黃崇仁、毓繡美術館創 辦人葉毓繡,以及竹圍工作室創辦人蕭麗虹等90人。 文化部長李永得頒贈「文協獎章」予《藝術家》雜誌創辦人何政廣。

紅野畫廊展出黃柏仁新作〈黑旋風Black Buster〉 紅野畫廊於2021年12月推出黃柏仁新展,展覽 除了聚焦新作〈黑旋風Black Buster〉,同時帶來 藝術家不同時期的罕見之作。黃柏仁2021年展覽 多數於海外展出,遍及柏林、奧斯陸、東京、布 魯塞爾、杜拜、香港、阿姆斯特丹等地,而2021 年10月在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亮相的6件近期作 品,也在預展一小時內搶先由新藏家購藏一空。 黃柏仁2022年新作〈黑旋風Black Buster〉雕 塑,有黑紅與灰橘版本。作品流露的強烈速度感 呈現了詼諧、正向及時代性,也代表著游刃有餘 的生活哲理:在競爭的舞台上,仍要保持自在態 度。此外,黃柏仁堅持使用最優質的銅與不鏽鋼 作原料,因此總比其他同尺寸的雕塑重上許多, 在考量環保因素之外,也期許作品能永久保存。

黃柏仁 黑旋風 Black Buster 銅、烤漆、不銹鋼底座 48×31×26cm 預計2022年發佈 © 紅野畫廊

8


「後單色畫」大師金泰浩的視覺魅惑 被譽為獨一無二的韓國「後單色畫」藝術家,金泰浩的作品從東方哲學 出發,為平面畫作增添立體韻味及不言而喻的矛盾美學:當顏料加到極 致,表象就越單純;持續刮除厚實顏料,色彩則更豐富繽紛。金泰浩曾 說,「當刮刀穿切多層表面時,隱藏在下面的活潑色彩便躍然而出,不但 兼具內部節奏與外在結構,也讓畫面有了生命喘息般的美妙韻律,呈現秩 序與浪漫並存的獨特美學。」 單純的內涵其實最複雜。金泰浩在繁密的小黑洞中挖出不規則的塊狀空 間,迷蹤般的路徑如同隱藏著具體圖形的抽象宇宙符碼。不論是T字、圓 形、菱形或無形,都是藝術家嘔心瀝血的蓄意,讓觀者於迷宮中不斷地探 索與挖掘。

蓋蒂美術館高價購藏卡玉伯特 〈在窗邊的年輕男人〉 被喻為美國重量級收藏之一,紐約佳士得於2021年11月11日舉行「考克 斯珍藏:印象派的故事」(The Cox Collection: The Story of Impressionism) 拍賣,帶來已故石油大亨埃德溫.考克斯(Edwin L. Cox)前所未見的印 象派珍藏,由卡玉伯特、塞尚及梵谷等藝術巨匠作品領銜拍賣,包含梵谷

金泰浩 內在韻律(局部) 壓克力、畫布 195.5x131.5cm 2018 © 形而上畫廊

〈麥草堆〉(Meules de Blé)與塞尚〈萊斯塔克的紅屋頂〉(L'Estaque with Red Roofs)等經典畫作。 其中,法國印象派畫家古斯塔夫.卡玉伯特〈在窗邊的年輕男人〉

蘇富比拍賣莫內〈睡蓮池一角〉

(Young Man at His Window)由洛杉磯蓋蒂美術館(J. Paul Getty Museum)

隨著藝術市場對印象派大師莫內(Claude Monet)的

以5300萬美元高價購藏,遠超越2019年卡玉伯特〈林間漫步〉(Rising

需求日益增長,紐約蘇富比於2021年11月16日現代藝術

Road)在倫敦佳士得以2200萬美元成交的紀錄。「考克斯珍藏:印象派的

晚間拍賣,隆重獻上莫內1918年〈睡蓮池一角〉(Coin

故事」總成交額逾3.3億美元,高於拍前預估總成交額2億美元。

du Bassin aux Nymphéas)作品,為其著名「睡蓮」 (Water Lilies)系列中的一幅大型畫 作,預期成交價超越4000萬美元, 最終以高達5082萬美元落槌。 「睡蓮」系列為莫內生命晚期 的繪畫,深刻反映了畫家於吉維 尼家中花園所汲取的靈感。系列 作品也於拍賣會競相取得佳績, 其中的〈睡蓮池〉(Le Bassin aux nymphéas)便於2021年5月於蘇富比 以7040萬美元成交,而〈睡蓮池一 角〉則屬該系列的後期之作,先前 於24年前在佳士得印象派及現代藝 術拍賣會中,以670萬美元的價格由 一名美國藏家購藏,當時預估價為 400萬美元。 (整輯╱韋怡忻)

莫內 睡蓮池一角 油彩、畫布 131x88.8cm 1918 Courtesy of Sotheby’s

古斯塔夫.卡玉伯特 在窗邊的年輕 男人 油彩、畫布 116x81cm 1876 Courtesy of Christie’s 藝術收藏 設計

9


藝術焦點

Art Focus

林布蘭特的崛起、創意與影響 萊登藝術家在阿姆斯特丹 │游騰緯 圖版提供│Städel Museum

撰文

德國施泰德博物館「林布蘭特在阿姆斯特丹:創意與競爭」展場空間 Exhibition view “Rembrandt in Amsterdam: Creativity and Competition”. Photo: St del Museum – Norbert Miguletz

24


生於萊登的林布蘭特年少時 早已在家鄉嶄露頭角,然

而阿姆斯特丹才是真正使他揚名 國際的關鍵舞台。德國施泰德博 物館(Städel Museum)協同加拿 大國立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of Canada)舉辦「林布蘭特在阿姆斯 特丹:創意與競爭」(Rembrandt in Amsterdam: Creativity and Competition)特展,聚焦於林布蘭 特自萊登前往阿姆斯特丹的發跡時 期,這段日子並非他的巔峰,不過 為他後來的發展奠定重要基礎,此 展企圖以更宏觀的多方視角,如教 育、市場與同儕競爭等方面,理解 林布蘭特創作風格的發展。本文將 聚焦於1630至1650年代,首先理解 阿姆斯特丹蓬勃發展的時代背景, 再一探林布蘭特如何與這座城市的 人、事、物互動,激發出光燦熠熠 的畫面。

林布蘭特1634年作品〈戴天鵝絨貝雷帽的自畫 像〉Rembrandt Harmensz. van Rijn, Self-Portrait with Velvet Beret, Oak wood, 58.4×47.7cm, 1634. Staatliche Museen zu Berlin, Gem ldegalerie. Photo: Staatliche Museen zu Berlin, Gem ldegalerie - Christoph Schmidt

轉型城市:17世紀的阿姆斯特丹 荷蘭共和國(Dutch Republic)的藝術產能驚人,每年生

為糖、咖啡與瓷器揮霍財產,也願意砸下重金購入版畫與

產約7萬幅畫作,這段期間也是所謂的「荷蘭黃金時代」。

繪畫,而且除了富商階級,甚至連工匠與船員也會購買藝

雖然其領土只是狹小的海岸地帶,人口稀少且缺乏原物

術品。國際化的環境反映在藝術家的作品之中,林布蘭特

料,卻擁有遍布全球的海上貿易路線,商船由此前往波羅

的繪畫亦不例外,在他的創作中可以發現來自世界各地的

的海、北美洲、非洲與東亞。 1602 年,荷蘭東印度公司開

物品。

始販售股票成為世界上第一家證券交易所—這一切貿易 與金融的樞紐,正是位於阿姆斯特丹。

成功的跳板

1600至1662年,阿姆斯特丹的人口從4萬人飆升至21萬

林布蘭特經過萊登的雅各.凡.斯旺堡(Jacob van

人。戰爭、貧窮、宗教與政治迫害,促使成千上萬的歐洲

Swanenburg)與阿姆斯特丹的彼得.拉斯特曼(Pieter

人移居荷蘭共和國,特別聚集在勞動力需求高、對各種宗

Lastman)兩位歷史畫家的指導,已有大師風範。由於

教寬容度也相對較高的阿姆斯特丹。此時的共和國已是商

14歲才開始習畫,相較一般畫家起步較晚,因此在家鄉

業資本主義經濟體,社經地位不再取決於土地繼承權,而

贏得神童的美譽。阿姆斯特丹的經濟發展帶動藝術市場

是由私有資本與生產行為來定義。阿姆斯特丹與全球貿易

消費,藝術經紀人亨德里克.凡.烏倫堡(Hendrick van

互動密切,收藏品與奢侈品當是生活的一部分,人們願意

Uylenburgh)因而不斷尋找人才,1632年他邀請林布蘭特

藝術收藏 設計

25


疫情中的國際合作新模式 京都ACK藝術博覽會 │邱馨慧 圖版提供│Art Collaboration Kyoto

撰文.攝影

34


第一屆「京都ACK藝 術博覽會」於國立京都 國際會館舉辦 京都ACK藝博會展覽 場景 TARO NASU聯合柏 林的Esther Schipper展出 菲利普.帕雷諾的〈現 實公園的冰人〉及眾多 藝術家作品。

大谷幸夫設計國立京都國際會館,散發現代主義建築的魅力,11月5至7日於此舉辦為期三天 的第一屆「京都ACK藝術博覽會」(Art Collaboration Kyoto),以「當代藝術與合作」為主題, 是強調國際合作、跨界合作、官民合作的新型態藝博會,今年邀請包括台灣的也趣畫廊、德 鴻畫廊、敦煌藝術中心等來自亞洲、歐洲、美洲、南美洲,以及京都和日本各地的53家畫廊展 出,加上「Beyond Kyoto」特別展介紹與京都有所淵源的藝術家,以及周邊的衛星展覽活動,呈 現一個京都的當代藝術生態系,是日本聚焦當代藝術的博覽會中,規模最大的。明年預定的展 期將是深秋渲染的11月中旬。 一進入建築師周防貴之所設計迷宮似的會場,就聽到斷斷續續的水滴聲,這是TARO NASU 聯合柏林的Esther Schipper展出菲利普.帕雷諾(Philippe Parreno)的〈現實公園的冰人〉正在溶 解,讓人想起同時在蘇格蘭舉辦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事實上京都ACK藝博會採取與日本與 海外畫廊配對展出的獨特模式,或許在無意之間回應了一般對國際藝博會「碳足跡」的質疑。

藝術收藏 設計

35


原摩利彥、長町志穗於天橋立公園裝置〈光與聲〉(2020) 三谷正於福知山城公園的裝置〈Stone〉〉Cube〉© MITANI Tadashi

想像力作為資本 另類京都藝術祭 撰文

40

│邱馨慧 圖版提供│ALTERNATIVE KYOTO


改建後於疫情間重新開放的京都市京瓷美術館外觀(Photo:Takeru Koroda Courtesy of Kyoto City KYOCERA Museum of Art)

古都建築的蛻化 京都市京瓷美術館「現代建築的京都」展 │邱馨慧 圖版提供│京都市京瓷美術館

撰文.攝影

44

京都市京瓷美術館的「現代建築的京都」展,藏著另一

建築,呈現出多元風格流派,與京都近代歷史有著密切的

張京都文化的魅力地圖,標示出明治維新到半世紀前的

關係,如同日本現代化的縮影。

1970年代初期,36座各具特色的京都歷史建築,演繹建築

「現代建築的京都」展的舉辦地點──京都市京瓷美術

從傳統走向現代化的美學樣式與時代情調。

館,本身也是京都極代表性的現代建築之一。展覽通過建

京都這座千年之都,是保存活用歷史建築的先進城市,

築認識京都,展示珍貴的原設計圖和模型,到記錄時代背

彷彿一座「活的建築博物館」。由於未遭受過如東京般的

景的照片、影像、家具等豐富資料。展覽不僅從建築史和

空襲和震災等重大災害,京都既有明治時代以前的古建

建築師的角度解讀建築,還從人物關係和時代背景的角度

築,也是近現代建築的寶庫,市街隨處可見明治時代的原

切入。搭配展覽,來一趟探索造訪建築的城市漫步,可以


藝術視界

Art Vision

成形中 格哈德.利希特素描中形與質的思辨 │林芝禾 圖版提供│Hayward Gallery

撰文

哈德.利希特(Gerhard Richter)以創作抽象與照相寫實繪畫,以 及攝影與玻璃裝置而聞名。2015年,利希特的一幅抽象繪畫以逾

3000萬歐元的高價創下了當代藝術的拍賣紀錄,這位即將90歲的藝術 家被譽為當代德國最具影響力的視覺藝術家之一。他的藝術創作結合 了彼此衝突的主題、媒材與技法,在深入挖掘它們意義的同時,也透 過冷酷且具距離感的風格,回應了當代德國乏味的消費主義以及納粹 的文化遺留。

50


格哈德.利希特2020年作品〈2020年7月22日〉Gerhard Richter, 22. Juli 2020, Pencil, ink and coloured ink on paper. 42x59.3cm, 2020 © Gerhard Richter 2021. Courtesy the Artist 格哈德.利希特2017年作品〈2017年11月15日〉Gerhard Richter, 15.11.2017, Pencil and coloured pencil on paper. 21x18cm, 2017 © Gerhard Richter 2021. Courtesy the Artist 格哈德.利希特2020年作品〈2020年7月24日〉Gerhard Richter, 24. Juli 2020, Pencil, ink and coloured ink on paper. 42x59.3cm, 2020 © Gerhard Richter 2021. Courtesy the Artist

利希特的藝術靈感部分來自於他在動亂的德國成長的個

1961年,在柏林圍牆即將建造之際,利希特離開東德並

人經歷。利希特於1932年出生於德勒斯登,也正是希特勒

定居杜塞道夫。1960年代的杜塞道夫是國際藝術社群的中

登上權力顛峰的前一年,他的童年時期幾乎與第三帝國的

心之一,各種藝術潮流,如普普藝術、激浪派(Fluxus)及

崛起與毀滅相重疊。20歲時,利希特進入東德的藝術學院

偶發藝術(Happenings),在此匯聚,激發利希特投入繪畫

系統,開始接受壁畫訓練,學習創作用於傳遞社會主義信

方式的探索,以及對攝影圖像的興趣。利希特於1962年創

條的寫實圖像。在東德藝術學院的成功,使他得到了旅行

作的繪畫〈桌〉(Tisch),可視為他第一件成熟的藝術作

的機會。1959年,利希特參觀了位於當時西德的第2屆卡塞

品。創作的過程中,利希特先根據照片以寫實的方式再現

爾文件展,傑克森.帕洛克(Jackson Pollock)與盧西歐.

了桌子的圖像,再運用大膽卻又不帶有個人表現性質的筆

封答那(Lucio Fontana)等抽象藝術家的作品對他產生了很

觸,塗抹在先前描繪的圖像之上,破壞寫實的畫面。運用

大的衝擊。利希特後來回憶道:「帕洛克與封答那的作品

互相對立的藝術手法,利希特的作品展現了攝影、寫實與

令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可以說那些繪畫是我離開

抽象之間的衝突。從此,繪畫與攝影圖像的可靠性,成為

東德的理由,我發現我的思考方向在那裡出了問題。」接

利希特不斷探討的主題。他的作品擺盪在以照片為基礎的

觸到繪畫更寬廣的可能性,利希特從這些抽象藝術家之處

寫實圖像與抽象之間。不論是彩色的動勢抽象繪畫,或是

吸收了均質(all-over approach)的繪畫方式,開始強調作品

根據家族相片或新聞照片描繪的黑白繪畫,利希特的作品

的表面質感並以創作的過程,而非結果為核心。

呈現了信念與懷疑、動作與抹除、計畫與隨機、個人投入

藝術收藏 設計

51


藝術視界

Art Vision

藝術美學的永續珍藏 2021臺灣銀行藝術祭─繪畫季&攝影季 │韋怡忻 圖版提供│臺灣銀行

撰文

正式邁入第五年,「2021臺灣銀行藝術祭─繪畫季&攝影季」於11月 19日在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舉行聯合頒獎典禮,獻上眾所矚目的繪畫與 攝影獲獎作品,並由臺灣銀行董事長呂桔誠親自頒獎,邀請美術界名師 王哲雄教授、臺南市美術館董事長蘇憲法、行政院農委會特生中心主秘 鄭錫奇、資深攝影人蔡文祥等評審委員共同出席觀禮,與所有藝術創作 支持者共襄盛舉。 同為臺灣銀行藝術祭催生者,臺銀董事長呂桔誠回首這五年感動地表 示,透過「臺灣銀行藝術祭」的創立,不僅重新喚起社會的創作靈魂, 更為臺灣藝術增添新力量。「藝術真正的靈魂是因人而存在,」從活動 辦理到眾人參與,過程總是喜悅而富有活力的,同時,也因所有評審委 員及藝術創作者的鼓勵與貢獻,為擁有120年歷史的臺灣銀行注入一股 藝術清流,而臺灣銀行也將致力於保存各個時代下的藝術收藏,展現歷 史美學下的相互交融與會合。 「2021臺灣銀行藝術祭─繪畫季」旨在提供藝術界完善的交流平台, 在今年初複審11名資深評審精選下,自165作品挑選出24件獲獎之作。 身為評委之一,美術界名師王哲雄深讚許得獎作品的非凡水準,能獲臺

繪畫季第一名「台銀獎」作品為胡銜文〈等待Await〉。 胡銜文 等待Await 水彩 77x57.5cm 2021

灣銀行挑選珍藏並展示,也別具一番獨特意義;臺南市美術館董事長蘇 憲法也分享繪畫季評選過程,提及本屆前三名獲獎作品分別由水彩、油 畫與版畫3種不同繪畫領域所囊括,十分值得嘉許。與此同時,「2021 臺灣銀行藝術祭─攝影季」與去年相呼應,以「台灣『動』起來2.0 」 為主題,再次聚焦臺灣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並自千餘件影像創作中細 心挑選。行政院農委會特生中心主秘鄭錫奇在分享長年生態保育研究 之餘,也談及自己對「攝影季」評選過程所堅守的依據──「真、善、 美」,正如野生動物的單純,永遠呈現著自身生存的獨到一面。 在繪畫季中,喜獲「台銀獎」首獎作品為胡銜文所作的〈等待 Await〉。就藝術家創作歷程而言,〈等待 Await〉記錄下自己從擅長的 油畫領域跳脫至水彩範疇的微妙轉換,並將創作油畫時,一貫具象寫實 及一塵不染的細膩筆觸,融入到水彩的平靜層次。畫面裡的女孩自寬廣 而風平浪靜的海景脫穎而出,細微的姿態與神情卻足以傳達最寫實的生 命力,胡銜文說道:「人物對我而言,是種情感描摹的對象,透過刻畫 人物的過程,帶給了我更多挑戰空間。」無論近看或遠看,畫面氛圍總 散發著寧靜與舒適之感,藉此,胡銜文也期望表達大自然與人物之間幽 謐與平靜的結合。 第二名「台銀傑出獎」為朱理安的油畫作品〈觸碰過後〉,平靜的

54

繪畫季第二名「台銀傑出獎」作品為朱理安〈觸碰過後〉。 朱理安 觸碰過後 油彩 91x72.5cm 2020


背影與環抱身軀的雙手,暗示了人與人觸碰之間的溫 暖與隱形的脆弱。蘇憲法稱讚道,朱理安利用最單純 的顏色,塑造出如紗布般包裹的人影與環繞的手臂, 而身體與雙手之間的互動關係也透過作品表露無遺。 第三名「台銀優質獎」得獎作品是張庭語的〈晚霞之 醉〉,為藝術家將自身對紙膠帶的熱愛演繹於創作的 系列作品之一,她以自行設計的紙膠帶及蟬翼宣紙作 壓印,融合水墨工筆技法,刻畫出旅遊回憶中的日本 倉敷市一景。將作品命名為〈晚霞之醉〉,也象徵著 藝術家對往昔瘋狂收集紙膠帶的紀念,「那時我看到

繪畫季第三名「台銀優質獎」作品為張庭語〈晚霞之醉〉。 張庭語 晚霞之醉 版畫 79x109cm 2021 攝影季第一名「台銀金獎」作品為林騰雲〈黑琵要休息了!〉

一捲以當地房屋特色為設計的紙膠帶,頓時完全地被 吸引住。」張庭語深刻回憶道。 秉持「真、善、美」原則的攝影季獲獎作品同樣為 人驚嘆,行政院農委會特生中心主秘鄭錫奇分析獲獎 作品時,提到首獎之作〈黑琵要休息了!〉深刻呈現 了「美」,在夕陽餘暉下,鏡頭巧妙捕捉到了世界公 認的保育類物種黑面琵鷺;二獎「台銀銀獎」則為周 兆志的〈雪中精靈〉,體現了「真」,鏡頭下的臺灣 長鬃山羊特有種,在拍攝當晚不幸因大雪受寒而凍 亡,作品卻也保留下最後一絲生命的氣息;三獎「台 銀銅獎」得獎者邱桂蘭的〈空中傳食〉,則代表著 「善」,畫面中看似互奪老鼠的兩隻黑翅鳶,實則記 錄下了父親空中傳遞食物給孩子的哺育過程。 「台銀金獎」首獎得主林騰雲分享道,自己對於拍

攝影季第二名「台銀銀獎」作品為周兆志的〈雪中精靈〉

攝當天印象特別深刻,由於專程下南部拍攝,儘管起 初遇見的黑面琵鷺出奇地少,卻仍不願空手而歸。當 他遊走於茄萣濕地時,隨著夕陽光影逐漸籠罩大地, 他觀察到幾隻水鳥於水草間棲息,而三三兩兩的黑面 琵鷺則於一旁歇息和嬉戲,這樣的景色帶給了林騰雲 雖然「近黃昏」,夕陽卻依舊「無限好」的感觸,立 即捕捉下這個珍貴的瞬間。頒獎時,林騰雲也特別感 謝與自己同樣喜愛攝影的太太,除了在創作道路上相 互給予支持,兩人在交流分享的過程中,也多了份溫 馨之情。獲獎之餘,他也不忘呼籲臺灣野生鳥類及棲 息地保育的推廣,身為「OBO拍鳥俱樂部」成員,林 騰雲分享,在全世界約5000多隻的黑面琵鷺中,遷徙 至臺灣便有3000多隻,近年數量更持續漸增,完善的 發展也給予了臺灣在黑面琵鷺保育措施上的肯定,以

攝影季第三名「台銀銅獎」作品為邱桂蘭的〈空中傳食〉

及持續積極推動的力量。 「2021臺灣銀行藝術祭─繪畫季&攝影季」頒獎在 滿滿的藝術動能與眾人期許下完美落幕。獲獎作品將展至

臺銀會持續將企業社會責任提升至文化藝術層面,努力拓

2021年12月5日,隨後更將啟動一場全台巡迴展覽,讓更

展更多元的藝術領域,並對所有藝術作品作永續珍藏與保

多民眾能一舉欣賞藝文及生態之美,同時給予藝術家鼓舞

存,而下一屆「臺灣銀行藝術祭」,也將於明年再次隆重

與支持的能量。臺灣銀行董事長呂桔誠振奮人心地說道,

回歸。

藝術收藏 設計

55


人間劇場 特別報導

SPECIAL REPORT

羅展鵬 創作,介於此與彼的 神祕遊戲 │韋怡忻 圖版提供│羅展鵬

撰文

問:對你而言,「人」與「情感」對創作扮演著什麼角色? 羅:人一直是藝術上的經典題材,雖然人性自古以來從未改變, 但隨著時代的不同,人類也面臨著不同的處境,所展現的情感在 審美上也都有不同的風貌。我的創作一直以來都關心人,近年來 擴展到了歷史與當下的人物交錯,當然更重要的還是我自己的主 觀與個人情感,畢竟藝術是無法客觀的。 感性是重要的,也是生而為人的寶物,我很珍惜,帶著感性觀

羅展鵬

看世界,就連路邊的花也會帶來截然不同的視角。

根據羅展鵬的自述,他的創

問:在創作時,通常會為作品內容建構怎麼樣的故事性?

作過程一直以來都很漫長,一

羅:故事性在我創作前通常不會刻意思考,當然並不表示它不存在,但它

件作品往往需要數月的時間。

在創作當下只存在於思緒的混沌之中,我會在創作時集中精神思考、處理

他常有一種感覺,在這世界

繪畫上的問題,並思考在美術史與自身的脈絡之中的關係,當然還有技術

中,只有自己是靜止的,而

上自我的突破與嘗試,完成一件或者一批作品之後,自然我的思緒也梳理

工作室窗外的世界,就像是光

完成,此時才有故事性產生。

速般不斷地運轉,這種感覺強

問:在觀者眼中,又希望能如何呈現作品自由的敘事性?

烈到他甚至以為當自己拉開窗

羅:我認為好的作品永遠帶有多層的意念,它可能具有不同的兩端屬性,

簾,會看到如同高速列車行駛

亦即生與死、混沌與秩序、虔誠與褻瀆、解放與禁錮,此岸與彼岸⋯⋯。

的景象,所有的景色不斷地飛

自然,觀者會在此兩端的光譜中有其自由敘事。

速前進,而他始終停留在那 裡,這種感受只有當他旅行 以及閱讀的時候才會停 止,除此之外,他都生 活在一種特殊的時間 感中。

羅展鵬 敘利亞少年B 油彩畫布 50x50cm 2020(局部)

58

羅展鵬 風中的追尋者 油彩畫布 72.5x91cm 2021(局部)


人間劇場 特別報導

SPECIAL REPORT

透過對日常物件的重新再 現,以及現實層面的捕捉詮 釋,羅智信的創作總間接表 述多元面向的個體感受與細 膩覺察,在人與物不同階段 的相遇下,記錄彼此的相互

羅智信 像是一個夜店的小便斗 空間裝置 2021 台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現場

羅智信 物質變幻下的感知交會 │韋怡忻 圖版提供│羅智信

撰文

連結。不論是物件本體,抑 或空間中的感官體驗,他時 常於最幽微之處埋藏最珍貴 而微妙的線索,引領觀者自 由探索與挖掘,並從中深層

問:「人」與「情感」在你的創作中扮演著什麼角色?又為作品建構了怎

地思考物質的轉換與能量的

麼樣的敘事性?

傳遞,以及持續挑戰創作的

羅:雖然我的作品不常直接出現「人」的意象,但與人的行為、生活以及

觀念本質。

身體都是很有關聯的。我時常利用許多日常物件進行創造,或是將生活 場景搬進作品中,來呈現被改造過、和現實有些脫離與落差的情景。而 「日常」的概念便和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我想這之中的力量也來自於觀眾 對物件原先的熟悉,而後看見物件的再現、簡化或強化,則成了一種全新 的詮釋與調整;許多人在看完作品後也和我分享,就算在日常生活 中再見到同一件物品,也有了不同觀點。作品中涵納的情感除了是 「人」與「人」,也可能是「人」與「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就像 許多型態的轉換,以及物質交互的化學變化,也如現在時常受到討 論的「後人類」、「新物質」主義,以非人的觀點去看待物件。 問:你會如何在創作中利用各種元素、氛圍等意象,來呈現情感的 疏離或緊密? 羅:近期的「像是一個夜店的小便斗」展覽,是將空間設計為類似 迷宮的樣貌,而在這個連續且持續改變的空間中,人們隨著自己 的步調在作品中自由流動,或許是看見裝置、或許是接觸到其他 人,透過音樂、燈光、氣味的暗示和轉換,人的心理狀態、感受 認知,以及接收到的訊息,也會有所不同;我試著將空間中行動

羅智信

60


人間劇場 特別報導

SPECIAL REPORT

楊依香 於日常創作中喚回自我 │韋怡忻 圖版提供│楊依香

撰文

問:對你而言,「人」與「情感」對創作扮演著什麼角色? 楊:我想對任何藝術家來說,情感一定是創作最重要的元素,就像 當一個人開心的大笑,他的魔性笑聲便會感染周圍的人。所有的痛 苦、沮喪、難過與生氣都是一樣的,只要有人,就會有情緒,而這 就是一種感染力,也是藝術創作的根基,如同繪畫,「人」像是鉛 楊依香

筆的線稿,「情感」則像是上色的顏料。情感是非常多樣化的,有

在楊依香的畫筆間,總能察

些很微小、有些卻很強烈,然而對我來說,撇開一切藝術性的高低而言,

覺現實與奇境相織牽絆的敘事

不管今天畫的是什麼主題,畫面若能與觀看者產生共鳴,讓他們感受到自

場景,她細膩的筆觸不僅為畫

己當下的情緒,我覺得就非常值得了。

面增添一絲迷濛之美與生活情

問:在創作時,通常會如何使作品帶有故事性?

調,同時也緩緩訴說著內心最

楊:就像我們閱讀的童話故事一樣,我的作品中不時會出現的動物身影也

真誠的感觸。無論是個人情

是一種隱喻,例如我常畫的狐狸代表著奸詐、貓頭鷹代表著教導與傳授

感、寵物溫情,或是陪伴孩子

智慧,而鹿與兔子則是脆弱與易受傷害的象徵,所以作品中若出現鹿或兔

的過程與自我追尋,楊依香深

子,代表著自己當時處於脆弱的心境,這也反映了自己當時的生活階段,

刻地記錄各個階段的生命歷程

或是畫作想呈現的意義。

與情感波動,並堅定秉持其創

問:在過往創作中,你會如何呈現不同的情感面向?

作純粹的初衷─於人們心中,

楊:「精神現象」是我剛出道時的第一個系列作品,講述有關情感的內

努力激盪出那份真摯而柔善的

容,其中的〈這十年〉是由8張彼此相關的連幅構成的繪畫,描述一段10年

共鳴。

的感情路程和心情點滴,也是屬於自己的回憶錄;「越來越靠近」系列則 是刻畫主人與自己毛小孩之間的感情,作品中所看見的不同工作情境,希

楊依香 素描教室/貓頭鷹教授 壓克力、鉛 筆、畫布 120x150cm 2021(局部)

62

楊依香 Fox Boy 光固化樹脂、手繪上色 32.5 x20x19cm 2021

楊依香以線實驗的創作過程


人間劇場 特別報導

SPECIAL REPORT

劉鳳鴒 繡縫間捕尋生命之溫 │韋怡忻 圖版提供│劉鳳鴒

撰文

問:對你而言,「人」與「情感」對創作扮演著什麼角色? 劉:人與情感在我的創作中是相當重要的線索,是歷經不同時空交 會的展現。創作是一種不斷變動的狀態,如果以生產為喻,它歷經 了時間與空間的孕育而得以產出,同時如母體,承接與包容任一時 刻與空間的經驗,也因此,在生活中交會的人,或者在文本中閱讀 到的人物性格與特質,都會影響作品的脫胎。與其說人與情感是創 作過程的養分,或許更是一種滋養的活性流動,不同時期的切入點

劉鳳鴒

與思考軸,都會影響作品以不同型態的呈現。

64

劉鳳鴒的藝術實踐以繡縫、繪

問:你會如何從作品中的元素來呈現情感的疏離或緊密?媒材的選擇又有

畫、搓揉等緩慢而細緻的複合手法

甚麼影響呢?

開啟創作語境,由生命經驗開展意

劉:創作時,我通常會以材質帶給自己的感受出發,像是利用家人的舊衣

念的表述,以及與所處時空環境之

物或被單棉絮為創作基底。自己最初接觸到針線縫紉,是為了幫忙縫補父

間的思考與辯證。單純而重複的手

親的衣物,對我來說也如同父女間的關係修補,這便成了我使用針線作為

工,融入文字質地的溫煦,一方面

創作的起點。繡縫在上的文字則是特別觸動自己的訊息,讓我思索字句間

以親身勞動換取物質釋放,另一方

傳遞的情感。像是〈其後I〉與〈其後II〉這系列作品,前者以家書為核心

面,也凝練並深化創作之「意」

呈現爺爺與父親的書信;後者則以文本與日記作閱讀。自己向來有文字書

與「毅」。由「量化」積累「質

寫與紀錄的習慣,對我來說,「文字」如同繪畫般流動性的技法,屬於創

變」,劉鳳鴒在如此費時的勞作

作中隨機的啟發,我有時也將「文字」看作一種「線條」,與自己慣用的

中,試圖以有限的時間與勞力,換

媒材相互呼應,而線條中的流動感隨著情緒起伏,或快或慢,也呈現了人

取無限的精神投擲。

自由波動的情感面。

-

劉鳳鴒 域 口罩、車縫線、刺繡框 15x20cm 2021(局部)


人間劇場 特別報導

SPECIAL REPORT

吳建興 一段探尋家鄉印記的旅途 │韋怡忻 圖版提供│吳建興

撰文

問:你會如何從作品中的元素,如媒材、型式、氛圍等意象,來呈現人的 情感面? 吳:我的創作始於一個自我探索的動機,透過對時間和記憶的好奇,來記 錄生命經驗的轉換。自2009年起的創作,是一段自我尋訪的旅程,〈家庭 記憶〉、〈黑手〉、〈鋼鐵蒼穹〉等作品,是我回到南投家鄉修車廠,在 家族產業中尋找舊時記憶,並進一步思考重新轉換的可能性。〈鋼鐵蒼 穹〉運用了傳統的修車技藝,將報廢車輛改造為沙發,來探討曾為時代高 峰的夕陽產業在遭到淘汰後,延續與更新的潛能,若將這一系列物件依序 攤開,會發現它們竟能串接起台灣社會現代化歷程的中產階級家庭史;生 吳建興

長環境總會影響一名藝術家,讓我試圖透過創作來呈現自己的生命經驗。 〈同心圓〉也是以「家」為核心,利用菜刀建造不同形態的雕塑,雙面刃

吳建興的創作自日常生活出

呈現了利與鈍的一體兩面,而雕塑的樣貌也隨著自己不同生命狀態而改

發,並於過往成長環境汲取靈

變;〈同心圓〉記錄自己經歷「921大地震」的創傷狀態,每次在組裝作

感與反思,同時嘗試改變物件

品時,我會時常提醒自己勇於面對創傷,而創作便是從經驗中得到的救

固有的實用性質,將自身經驗

贖。

與想像投射其中。從老家具、

為何持續探索「家」的議題?我想是因為自己一直在找尋安全感,以及

菜刀到畫紙上的黑油與機油,

對家庭形態的定義,在作品中我也運用大量的「家庭物件」表達自身的家

他深入探索屬於生命最初始的

族記憶。2018年在新竹市市政府廣場前展出的〈出雙入對-祈願居〉作品

家鄉記憶,並致力於作品中記

是以房屋造型呈現,進去後會感受到空間同時是房子又是出入口的狀態,

錄時間流動的痕跡,隨著表層

也代表著「家」的形態是不斷流動改變的,並不侷限於空間本身。

顏料逐漸模糊褪去,也象徵著

問:在創作時,通常會為作品內容建構怎麼樣的故事性?在觀者眼中,又

人們回憶的消退,以及時代改

希望能如何呈現作品自由的敘事性?

變下,逐漸消逝的手工產業。

吳:在作品中,我總是從日常生活中的物件特質出發。對我而言,生活、 記憶、物件就像一個整體的循環關係,我總是刻意去思考如何運用媒介的 特質,去傳達這種循環的概念,例如:影像、空間與物件的循環。最後 去討論再利用的可能性。當我對生活感到迷惘時,我時常會回望過去, 並在探索過程中找尋方向,我也因而發現老家居對自己生命的重要性, 並將之轉化為創作。就像刀 子一刃一反的概念也是種循 環,沒有絕對的對與錯,這 種重複的狀態也包含時間的 流動性,是人們的慣性與生 活狀態,由不斷往回看、向 前走相互交織而成的循環歷 程。創作的課題也在如何去

吳建興 身體為宇宙探索 高畫質錄像、彩色、立體聲音效 2分7秒鐘循環播放 2021(截圖)

66


藝術博覽

Art Biennale

氣候變遷與科技時代行軌下的星球之愛 2021年維也納雙年展 │陳庭榕 圖版提供│MAK, Vienna

撰文

「這條路的終點潛伏著災難,而另外的道路則為我們提供了保護地球的最後唯一的希望。」 ─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寂靜之春》

生物學家瑞秋.卡森在1962年以《寂靜之春》試圖敲響

與地球之間一種全新的關係─ 一種以尊重、欣賞和體

生態警鐘。諷刺的是,在近60年後的今日,此鐘仍繼續轟

貼使用,來回應地球不斷給予我們其豐富資源的平等關

鳴。如何的音量才能使之被聽到呢?

係。在這非常宏大的命題下,主辦方維也納應用美術館盡

維也納應用美術館(MAK, Vienna)舉辦2021年維也納雙

可能地想去涵蓋其所指涉的討論範圍,並野心十足地以7

年展,以「星球之愛。科技時代的氣候關懷」(PLANET

人主核心策展團隊、6人放映論壇教育活動策展小組來執

LOVE. Climate Care in the Digital Age)為題,召喚你我的關

行這場為期4個月的雙年展。除了主展場維也納應用美術

注,在因人類過度開發而起的地球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

館外,如維也納應用藝術大學(Universit t der Angewandte

急劇喪失、生態系災難失衡中,採取立即性的責任行動。

Künste)、維也納美術館(Kunsthalle Wien)、維也納建築

本雙年展可視為2019年維也納雙年展「為之改變:美麗新

中心(Architecturezentrum Wien)、維也納藝術之家(Kunst

價值」的延伸推進:焦點從人工智慧與人的關係,擴展視

Haus Wien)等機構和公共空間中,也有多樣的衛星展覽及

角至圍繞人的環境上,討論人工智慧、科技發展與生態環

活動展出;另外合作的12個平行活動,更在城市中的多元

境永續的相輔可能性。

空間中等待觀者的參與。

我們,能對地球做些什麼?

「星球之愛」所展呈的多元討論面向,或可由策展團隊

星球之愛 展覽主標「星球之愛」,即對地球的愛,暗示著人類

68

的專業一窺究竟:關注生態困境主題攝影的維也納藝術 之家、維也納攝影節(FOTO WIEN)策展人卡斯帕─艾 塞特(Verena Kaspar-Eisert);藝術設計雙人團體Superflux


S

P

E

C

I

A

L

R

E

P

O

R

T

袋裡乾坤 包藏藝術 │洪昱溱 攝影│Theo Sion 圖版提供│Louis Vuitton

撰文

1854

年,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在巴 黎Neuve-des-Capucines大道4號開設了

首家商店,其2013年首度問世的Capucines手袋,便得

名於品牌歷史的起點。路易威登於2019年啟動「Arty Capucines」藝術共創項目,邀請風格迥異的當代藝術 家,以手袋輪廓為基礎,自由創作演繹。

曾梵志與梵谷的跨時空對話 2014年,荷蘭梵谷美術館透過館藏對梵谷的藝術與人 生展開更為系統性的研究,同時規劃「現當代藝術」展 覽系列,闡述梵谷對於後世藝術家帶來的靈感與啟發, 陸續展出了培根、孟克、奧爾巴赫、杜庫寧等藝術家的 作品。2017年,曾梵志受美術館之邀參與這場與梵谷的 跨時空對話,並創作了一組以梵谷為靈感的畫作。曾梵 志從學生時代就研究梵谷,至今仍受其藝術精神所感 動,這一系列作品的風格延續自曾梵志2000年以來不斷 摸索的「風景」系列,融合了古典書法與文人畫的美學 理念,探索線條表現力及純粹美感,以其起伏轉折、重 重交疊、穿錯色彩,表達內心的情感悸動。曾梵志以來 自東方文化的用筆,替代梵谷獨一無二的強烈筆觸,將 其畫作的經典形象自人們熟悉的語境當中予以鬆綁,從 過去提煉意義、改換、重新詮釋,觸發新的時代意義與 價值。

90


S

P

E

C

I

A

L

R

E

P

O

R

T

創意放飛工藝, 成就物件自身之光 │林純雅 圖版提供│Loewe

撰文

生於北愛爾蘭、現居倫敦, 擁有個人同名時裝品脾、

同時擔任羅意威(Loe we)創意 總監的強納森.安德森(Jonathan Anderson),其過人之處不僅在於 敏銳的觸角和生意頭腦,擅長將設 計結合當代藝術,更讓他的作品饒 富趣味與意義。安德森擁有300多 件私人收藏,也是V&A博物館的 董事會成員,他深信:「人們正處 在藝術與時尚相互啟發的時代。而 這與我們過去所經歷的截然不同。 當今的創造力是多元交互定義的, 創造力源自對於工藝的癡迷。」

「未來遲早會來,但我在意的是 當下。說到底,潮流只與當下有 關。」2020是反思與重塑的一年, 而羅意威因為強納森.安德森的一 些想法而徹頭徹尾地重塑了時裝展 的概念─將時裝秀裝進收納盒並 寄到觀眾家中,便於觀眾自行組裝 搭配。靈感來自於觀念藝術家杜象 (Marcel Duchamp)的〈手提箱裡 的盒子〉,羅意威針對巴黎時裝展 將要展出的時尚感覺與視覺盛宴進 行了重新創作,打造出了它們的便 攜模式。這本134頁的紙質圖冊展 示了兩個系列中每款造型的正面與 背面效果。主打款式與手袋還用扁 平盒裝模型進行廓形展示。這意味 著觀眾可由任意角度欣賞展品,包

102


發行進入第171期,長期訂閱正是時候!

171期(2021年12月號) 藝術熱新聞:文化部頒發「文協獎章」/紅野畫廊展出黃柏仁新作〈黑旋風 Black Buster〉/「後單色畫」大師金泰浩的視覺魅惑/蓋蒂美術館高價購藏 卡玉伯特〈在窗邊的年輕男人〉/蘇富比拍賣莫內〈睡蓮池一角〉/文物專 欄:綜橫中國鼻煙壺300年(二)/藝術龍門陣:先須融古,方能開今─讀 施春茂書藝有感/品牌、科技、新思維:茶金+Sensuel=品牌/藝術視界: 從「內臺融合」反思日治時期臺灣美術的時代意識/藝術大觀:戰前的漂旅 是如歌的行板─東京車站畫廊「小早川秋聲」展/藝術焦點:林布蘭特的 崛起、創意與影響─萊登藝術家在阿姆斯特丹/十二月專輯 SEEING KYOTO 京都 文化古都之當代藝術巡禮:疫情中的國際合作新模式─京都ACK藝術 博覽會/想像力作為資本─另類京都藝術祭/古都建築的蛻化─京都市京 瓷美術館「現代建築的京都」展/藝術視界:成形中─格哈德.利希特素 描中形與質的思辨/藝術視界:藝術美學的永續珍藏─2021臺灣銀行藝術 祭─繪畫季&攝影季/播客藝聞:雷夫.魯戈夫(Ralph Rugoff)/安妮卡. 伊(Anika Yi)/菲利普.帕雷諾(Philippe Parreno)/托馬斯.J.普萊斯 (Thomas J Price)/橫尾忠則(Yokoo Tadanori)/安東尼.葛姆雷(Anthony Gormley)/人間劇場 特別報導:羅展鵬 創作,介於此與彼的神秘遊戲/羅智信 物質變幻下的感知交會/楊依 香 於日常創作中喚回自我/劉鳳鴒 繡縫間捕尋生命之溫/吳建興 一段探尋家鄉印記的旅途/藝術博覽:氣 候變遷與科技時代行軌下的星球之愛─2021年維也納雙年展/藝術家工作室:藝術最終是回到自己的心─《藝 術收藏+設計》專訪藝術梁紹基/珠寶美學:奇彩天書 以天地造化為謬斯/藝術跨界特別報導:袋裡乾坤 包藏 藝術/尋香探藝 抽象感官的巡遊/創意放飛工藝,成就物件自身之光/設計博覽:永續設計的未來─2021年 米蘭設計週「超級沙龍」/影像美學:揭顯影像「虛假」與「演出」的本質─貝提娜.朗斯鏡頭下的女性身影/ 綠與野專欄:袁式皴法堆疊山水的小宇宙/茶葉與茶器收藏運用:賈寶玉愛紅唇,實更愛普耳醇/建築觀點:義 大利女建築師 蓋.奧倫蒂/建築與空間設計巡禮:高雄流行音樂中心:海洋意象的產業發展平台 /創造優質的 光環境未來/留存空間的延續性記憶感/曲徑通幽的奇幻知識殿堂/創意萬象:以汪洋為底色,安棲於無界海域 /詠嘆湛藍浩瀚之洋/頂級超跑靈魂的官能美學/向收藏達人致意的節慶精品/紅之疊染 轉映梅系藏品/想像 崔西.艾敏式的居家藝術空間/禮讚真愛的普世價值/藝想創見:以汪洋為底色,安棲於無界海域

《藝術收藏┼設計》雜誌出版第171期,23X30cm大版本,全彩精 印,報導藝術市場收藏與設計建築現況及趨勢,分析藝術投資、設 計新潮、建築新貌。每本新台幣220元,訂閱一年2200元。 郵撥:50035145.藝術家出版社 總代理:創新書報(股)公司,各大書局均有出售 中國發行:北京頌雅風圖書銷售有限公司


池宗憲 著 ◎ 定價 ●

全書 ●

元 450

頁. 296 17×24cm

《紅樓夢》一書假中有真,真中有假;然全書出現「茶」字共四九二次,並非幻境而是實境。 賈母愛喝老君眉引來產地趨附;妙玉將梅花雪水放入鬼臉青甕五年,滋味更好?林黛玉分享給 賈寶玉的龍井茶,仍是中國十大名茶;現今拍價上千萬的普洱,卻是怡紅院日常用茶;大觀園 所用的官窯茶鍾竟是今日所謂高檔仿品? 本書以庚辰本《紅樓夢校注》為底本,探析文本出現的茶與器。教你運用「選茶資批」、「選 器資批」的現代觀點,走出《紅樓夢》的太虛幻境,讓您得到好器,品對茶。

台北市金山南路(藝術家路)二段 165 號 6 樓 電話:(02) 23886715 傳真:(02) 23965707 郵政劃撥:50035145 藝術家出版社

130

總經銷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桃園市龜山區萬壽路二段 351 號 電話:(02) 23066842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