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
MAY 2022
GREEN UP 綠映璞真專輯 大師之聚 莫內〈威尼斯大運河與安康聖母教堂〉與畢卡索
05
〈躺臥裸女〉/ 2021 年百大權力榜(下)/安迪.沃荷〈槍擊瑪麗蓮(鼠尾草藍色)〉估價 2 億美元 藝術家工作室專訪趙趙/織覺蘊藝特別報導/霍爾班與北方文藝復興/梁慧圭:成雙互對的靈魂
編輯手記 Message from the Editor ( artcollect.design2@gmail.com )
織構未來希望的願景 自然與園林是饒富象徵意義的場域,既承載著厚實的文化背景, 也代表著人類與天地關係的理念表述。尋常陌土,看似世上再無奇
2022年5月1日出刊/第一七六期
▎2007年10月5日創刊 ▎創辦人:何政廣 ▎
編 輯 者 藝術收藏+設計編委會 發 行 人 何政廣 編輯小組
事,但在有心人眼底,萬物皆有情懷。感官的豐盈聯想,來自無垠
王庭玫
謝汝萱
吳家瑀
林容年
許玉鈴
羅珮慈
柯美麗
廖婉君
郭秀佩
王孝媺
吳心如
周亞澄
曾筱如
韋怡忻
郭東泰
陳明聰
時空的偶聚,那些自然漸變的風土人情,指點你我拾起了心,凝練
執行主編
林志鴻
為5月專輯「綠映璞真」,在園林與建築之間和諧的自然協奏,開
執行美編
張娟如
特約攝影
何樹金
廣告總監
黃淑瑛
視,在有形世界與想像世界間的並行空間、在你我眼目之外的界
廣告業務
簡鈺文
域、在替代意識的切換下,成了凝止的靜態畫格。
會計主任
陳慧蘭
訂戶業務
朱惠慈
發行業務
孫嘉亨
特約撰述
劉 俐 黃春英 楊識宏 劉晞儀 高千惠 李婷婷 周東曉 耿殿文 陳瀅如 馬唯中(美國) 何玉郎 陳英德 唐忠珊 廖瓊芳(巴黎) 陳 鈞(英國) 丘彥明 劉粹倫(荷蘭) 徐芬蘭 周芳蓮(西班牙) 吳曉芳 邱馨慧 黃士誠(日本) 劉欽棟 伍 常(香港) 楊爾寧(韓國) 致 穎(德國) 方振寧 周文翰(北京) 林 藝 沈奇嵐(上海)
展而為具體而微的核心視野。那如夢境中的嚮往,造成了深刻的凝
莫內「威尼斯」系列以光和色彩的純粹筆觸,展現了威尼斯最為 引人驚嘆的美景,水都景觀精粹一覽無遺。他畢生僅造訪威尼斯一 回,以37幅「威尼斯」系列作品淋漓呈現其無與倫比的景致。百餘 年後,此系列中的〈威尼斯大運河與安康聖母教堂〉於4月20日適逢 威尼斯雙年展盛典之際,歸返誕生之都,特別選於格里提宮(Gritti Palace)展出,隨後將在5月的紐約蘇富比現代藝術晚拍隆重登場, 預估成交價逾5000萬美元。
International Editor
陳慧玲
Victoria Lu
當山姆.杭特(Sam Hunter)將〈槍擊瑪麗蓮(鼠尾草藍色)〉選 為其現代藝術經典著作封面圖像時,安迪.沃荷筆下的瑪麗蓮.夢 露肖像,便成為20世紀最為人熟悉的標記之一,這件作品不僅是美 國夢的化身,更是烙印於集體意識中的舉世公認經典圖像,儼如現 代版的〈蒙娜麗莎〉。在5月的佳士得紐約拍場,這件來自安曼基金 會珍藏、估價2億美元的鉅作,勢必將締造歷史。 讓物件與圖像通過一段敘事得到歷史、根源與聯想,是藝術創 作的特性。那一片像是鑲銅琺瑯裝置的〈彌留〉,竟是一隻貓在 這個世界留下的最後印記的變形;那個以子彈射擊玻璃改造的〈星 空〉,由貫孔形成的斷空延伸至實在界的裂痕,如此魔幻,讓人一 時忘了現場在前一刻可能經歷的危險。趙趙在他作品中融入的現實 感知,有一種遊走生死邊界的迷離感,就像是他在一次車禍中,頭 撞擋風玻璃、眼冒金星醒來的體驗:生命原是既悲慘又浪漫。對他 而言,藝術最難得的一點是它足以提供人們心理慰藉,也能開啟不 同的想像,它反應了一部分真實,一部分虛妄,如真似幻的狀態, 卻讓人感覺一切總有希望。 韓國藝術家梁慧圭總是積極在作品中體現「雙重靈魂」的精神取 向,其中最知名的正是她取材薩滿傳統打造出的神話生物。薩滿信 仰的核心在於相信人類能夠透過儀式或各種媒介附魂的方式與天地 萬物溝通,而在朝鮮半島蓬勃發展已有數千年歷史,這種精神與靈 魂重疊的概念不僅被視為能夠促成生命從現世到來世的過渡,更能
發行 藝術家出版社 社址 106 台北市金山南路(藝術家路)二段165號6樓 6F., No.165, Sec. 2, Jinshan S. Rd. (Artist Rd.), Taipei 106, TAIWAN, R.O.C. E-Mail artvenue@seed.net.tw 電話 (02)23886715.23886716 傳真 (02)23965707 郵政劃撥 50035145 戶名 藝術家出版社 北京辦事處 總監 許玉鈴 北京市朝陽區百子灣路32號院六號樓(今日畫廊二樓) 郵編/100022 電話/(86-10)58760011分機308 中部廣告代理 長江廣告 電話/(04)23727658 傳真/(04)23721047 總經銷 創新書報股份有限公司 (02)2917-8022 源成書局(0823)32357 長春書店(0823)534023 香港九龍 藝文圖書公司.啟文書局有限公司 新加坡 友聯書局 吉隆坡 集珍莊 Kedah 賴耀發 韓國 中國書畫公司 電話/7336541 馬來西亞分銷處 白屋書坊 電話/03-2072-7412 紐約 Good Year Co., Chinatown Trading Co. 中國經銷商 北京頌雅風圖書銷售有限公司 業務電話(86-10)58760591、(86-10)58760592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百子灣路32號今日美術館2號舘B1層 郵編/100022 金門
中華郵政台北雜字第1176號執照登記為雜誌交寄
調解不同生靈之間的交流與和諧共榮,藝術家藉此探討將自我投射 到另一存在、生命、事物或現象的可能。 2022年第44屆普立茲克建築獎頒予建築師、教育家暨社會活動家 迪埃貝多.弗朗西斯.凱雷(Diébédo Francis Kéré),他成為該獎 項的第51位獲獎者。凱雷以作品向世人昭示:根植於當地的材料, 能夠創造無限的力量。參與過無數非洲社區重建計畫的凱雷,深信 建築具有創造改變能量的潛力,根據他的觀察,最好的建築就是社 區居民同心協力打造而成的空間。身為首位獲得普立茲克建築獎的 非洲建築師,凱雷以他的才華、智慧、社會責任心,在非洲大地上 築造了一座座通向未來與希望的建築,為世界帶來了一場震撼人心 的非洲建築巡禮。
零售價 新台幣220元 全年 2200元 二年 4200元 平郵/港澳 一年US$95 二年US$190 平郵/亞太及其他地區 一年US$105 二年US$210 航郵/亞洲區 一年US$170 二年US$340 航郵/港澳 一年US$145 二年US$290 航郵/歐美非洲區 一年US$175 二年US$350 請寄支票或匯票至台灣台北市金山南路(藝術家路)二段165號6樓 藝術家出版社 支票抬頭 Artist Publishing 印刷廠 科樂印刷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本刊圖文,保留版權,未經同意,不得轉載、摘編 法律顧問:蕭雄淋
藝術熱新聞 006
● 封面圖版/
藝術拍賣特別報導
小中現大:蕭麗虹的臺灣當代藝術收藏/第59屆威尼 斯國際美術雙年展台灣館「不可能的夢」/「MMCA 現代汽車2022系列」:崔旴嵐特展 007 〈拱橋〉 再度歸認為林布蘭特傑作/2022年英國泰納獎公布入 圍藝術家/安大略美術館展出大衛.霍克尼〈聖莫尼 卡大道〉 008 羅浮宮要求將夏爾丹〈一籃子野草 莓〉列為國寶級館藏/巴黎佳士得上拍米開朗基羅罕 見之作/紐約佳士得拍賣安妮.巴斯重量級珍藏
032
品牌、科技、新思維
046
藝術家工作室 036 星空下的清醒 《藝術收藏+設計》專訪藝術家趙趙 ◎許玉鈴
當代藝術
009 Le Papillon 蝴蝶 ◎陳郁秀
莫內 威尼斯大運河與 安康聖母教堂 估價: 逾5000萬美元
012 藝壇高峰 高一峰(追念篇) ◎熊宜敬
050 打造比人類更多的科幻太空未來原型 「與細菌混了3000年」創作計畫回顧 ◎紀柏豪
文物專欄
藝術博覽
014 內繪鼻煙壺的迷人世界 縱橫中國鼻煙壺300年(七)◎戴忠仁
054 未來新型態藝術博覽會的藍圖 ART SOLO藝之獨秀藝術博覽會 ◎編輯部
Power 100 2021
藝術視界
020 2021年百大權力榜 藝術生態權力結構的重組與社會公義的覺醒(下-I) ◎韋怡忻
● ●
No.. No
176 176
CC O O NN TT EE NN TT SS
May 2022
055 那個免費的安親班又來了! 「奧拉之城II現實終端」所翻轉的廣告時間 ◎簡子傑
封面紀事:藝術拍賣特別報導 封面紀事:藝術拍賣特別報導
大師之聚
莫內〈威尼斯大運河與安康聖母教堂〉與畢卡索〈躺臥裸女〉
028 曠世鉅作現身紐約蘇富比現代藝術晚拍 曠世鉅作現身紐約蘇富比現代藝術晚拍 ◎編輯部 ◎編輯部 028
藝術焦點 058
064
影像美學
肖像畫家、插畫家與珠寶設計師 從「捕捉人像」 展覽,看霍爾班與北方文藝復興 ◎林芝禾
102 詩情知遇的鏡中物語
藝術大觀
106 在人性的臨界,總有她的沉思
從「無中生有」到「錦上添花」 故宮舉辦「鏤繪 集錦─緙繡山水人物特展」 ◎國立故宮博物院
110 超靈境界的神奇之地
織覺蘊藝
蒂姆.沃克獻予杜桑的影藝之詩 ◎林純雅 黛安.阿布斯以鏡頭觸探生之暗面 ◎林志鴻
特別報導
亞尼克.寇米爾的慶典攝影 ◎鄭元智
068 蔡佳葳 以編織共創心靈的匯流 ◎韋怡忻 070 侯怡亭 自繡縫間昇華的勞動價值 ◎韋怡忻
綠與野專欄 112 李義弘,在時間長軸裡作看雲起時 ◎古碧玲
072 洪郁雯 自由與侷限的雙重諧和 ◎韋怡忻
播客藝聞 074
薩哈.哈蒂(Zaha Hadid)/艾默格林與德拉塞特 (Elmgreen & Dragset)/阿卡耶.克魯寧(Acaye Kerunen)/赫爾曼.尼特西(Hermann Nitsch)/蓋 拉.波拉斯—金姆(Gala Porras-Kim)/阿里.切里 (Ali Cherri) ◎山崎二十一
五月專輯 GREEN UP:綠映璞真
078
博物學圖像的「新世界」 18世紀英國博物學者馬 克.凱茨比對自然與藝術的探索 ◎林芝禾 從宅邸設計看家居概念的優化 ◎林芝禾
建築焦點 感應空間 重思建築 2022年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 迪貝多.弗朗西斯.凱雷 ◎洪昱溱
工藝美學 識美於微.裝飾藝術的傳承 國際盛會 ◎林純雅
建築觀點 118 都市美建築 山本理顯 ◎黃健敏
建築與空間設計巡禮 120
124
◎Jade Hong
歷時10年孵育松之果 中央大學教學研究綜合大樓 融合多功空間 121 以五行裡的四時意象,重構當 代生活的精神場域 122 回歸日常樸素之美的改造 專案 123 蒙田大道30號 巴黎地標的華麗重生
創意萬象
◎林志鴻
084 英國鄉間別墅的前世今生
096
茶葉與茶器收藏運用 116 甚適於心 白瓷杯品茗的靈動 ◎池宗憲
076
090
混雜中的相映與新生 丹麥國立美術館「梁慧圭: 成雙互對的靈魂」特展 ◎周亞澄
藝術視界
藝術龍門陣
● ●
安迪.沃荷〈槍擊瑪麗蓮(鼠尾草藍色)〉、梵谷 與歐姬芙代表之作 佳士得紐約匯聚20世紀現代藝 術名家經典 ◎編輯部
◎林志鴻
藝術X料理跨界展 125 匠心工藝造就生活藝術之 美/旅行靈感物件創意展 126 自然為思 純鈦珠 寶藝術/彩鑽臻作盡顯稀世之美 127 逸趣橫生的 自然詩篇/雋永超凡的傳奇典範 128 為花神節慶 典而生的華麗餐桌/源於丹麥的織品設計語彙 129 藤原浩聯名膠囊系列/獻予極簡主義的邊緣書寫
藝想創見 130 西伯利亞列車鐵道之旅 可可.柯比旦鏡頭下的雪地遊蹤 ◎林志鴻
威尼斯「手工匠人」
廣告索引 華梵大學美術與文創學系 封面裡 / 形而上畫廊 3 / 今日美術館 封底
小中現大:蕭麗虹的臺灣當代藝術收藏 「小中現大:蕭麗虹的臺灣當代藝術收藏」自4月16日至7月17日於臺北 市立美術館展出。本展結合臺灣當代藝術的重要推手暨竹圍工作室創辦 人蕭麗虹近40年以來之43件收藏,展出26位臺灣藝術家的創作作品共計62 件。 展名「小中現大」呼應蕭麗虹生前贈予北美館的藏品,以其收藏的小件 或系列作品中的單件為主,北美館進而藉由策展為核心,梳理捐贈背後的 內涵脈絡。透過參照館內同系列的典藏品、部分借件與邀請藝術家重製 相關裝置,具體而微地映現出臺灣當代美術史的流變與面貌,同時呈顯蕭 麗虹希冀以此拋磚引玉,透過個人收藏挹注藝術發展的文化意義。展覽以 四大面向涵詠捐贈品的內蘊,包括「宇宙的胎動」、「想像無邊,真實 無界」、「心與語言,形塑世界的界限」與「愛恨憎妒,聚成第二層地 表」;藉由詩化的命題形式回應在1990年代之後,藝術家融合詩文與多樣 化的媒材,以裝置文本展現與空間對話的多維敘事。
莊普 尺度外 鉛筆、壓克力顏料、魯班尺、鐵絲、水彩紙 20x25cm 1999 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 術館)
第59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台灣館「不可能的夢」 由北美館主辦之「第59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台灣館「不可能的夢」於4月23日 至11月27日在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邸(Palazzo delle Prigioni)舉辦。本次展覽計 畫中,「文獻展示」由北美館策劃,展出1995至2019年台灣館的檔案與作品回顧,包 含數件曾參展之作品;「國際論壇」則由菲律賓資深策展人派崔克.佛洛雷斯(Patrick Flores)擔任總召集人。 夢,創造從現實到幻境、從意識狀態到無意識界域的路徑;與此同時,夢也具現了 恐懼,重訪痛苦和焦慮,並複述來由混亂的敘事。本屆展覽主題為「不可能的夢」, 「不可能」在此意指「尚未成為可能」,描述對未來更美好人事物與世界的情狀與希 望,作為對台灣館參展以來的歷程回顧與展望的註解。「不可能的夢」以「文獻展 示」和「國際論壇」兩條軸線引動記憶與對話、創造論述和感知的相互交流,藉此從 當前危機的限制,指向努力實現未來的可能性。
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1995-2019)。(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MMCA現代汽車2022系列」:崔旴嵐特展 韓國藝術家崔旴嵐(CHOE U-Ram)獲選為韓國國立現當代美術館 (MMCA)2022年「MMCA現代汽車系列」展覽藝術家,展覽將於2022 年9月展至2023年2月。崔旴嵐以其充滿獨特敘述性及有機動作的大型 裝置,引起韓國和國際藝術界的特別關注。 自1990年代初期以來,崔旴嵐精心設計具有獨特律動和敘述性的 「靈魂機械」,關注如何將人類的慾望投射到科學技術上。繼1998年 首次個展,崔旴嵐於2006年成為首位在東京森美術館舉辦個展的韓國 藝術家,並於世界各地舉辦多次個展和聯展,包括韓國、美國、澳大 利亞和土耳其,2022年「MMCA現代汽車系列」則標誌著藝術家將於 韓國國立現當代美術館的展覽中展示其最新的大型裝置〈紙船〉,從 不同角度切入長期以來關注的「人道」和「存在」主題,試圖探索當 前全球危機的本質,包括氣候變化和冠狀病毒流行的議題。
6
崔旴嵐 金色翅膀-親密 金屬材料、樹脂、機械、電子裝置(中央處 理器板、馬達、LED燈) 135(w)x 98(h)x60(d)cm 3’30” 2017 © 形而 上畫廊
〈拱橋〉再度歸認為林布蘭特傑作 長期遭誤認為林布蘭特(Rembrandt)門徒─霍弗特.弗林克(Govert Flinck) 1638年所作的〈拱橋〉(Landscape with Arched Bridge),在近期審查之下,重新 定義為17世紀荷蘭繪畫大師林布蘭特的畫作。根據研究人員,這件收藏於德國 柏林德勒斯登美術館(Gemäldegalerie)的〈拱橋〉,與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 (Rijksmuseum)的林布蘭特1637年之作〈石橋〉(Landscape with Stone Bridge)在 風格、技術和主題上,皆有著極度相似之處。 透過影像技術深度檢查,研究團隊發現兩幅畫作均具有林布蘭特明顯成熟的明 暗對比技法,此外,透過有助於考古學的「樹輪年代學」(dendrochronology)研 究分析,更進一步發現〈拱橋〉的繪製時間極有可能早於〈石橋〉,支持了它並 非複製品的說法。隨著〈拱橋〉原作的正式確立,林布蘭特生平所作的風景畫總
林布蘭特 拱橋 Gemäldegalerie
油彩、畫板
30.1x42.3cm
1638
©
數也更正為8件,柏林德勒斯登美術館則擁有20件林布蘭特館藏。
2022年英國泰納獎公布入圍藝術家 2022年英國泰納獎(Turner Prize)近期公布入圍名單, 由多媒材藝術家海瑟.菲利普森(Heather Phillipson)、攝 影師英格麗.波拉德(Ingrid Pollard)、雕塑家薇若妮卡. 瑞安(Veronica Ryan),以及單慧乾(Sin Wai Kin)共同角 逐2022年度泰納獎首獎。入圍藝術家展覽將於2022年10月 20日在泰特美術館利物浦分館(Tate Liverpool)開幕,並 持續至2023年3月19日。 菲利普森擅於將數位媒體、影像與裝置融為一體,並 加入音樂和詩歌元素;波拉德藉影像來討論種族與差異 性,並因其在米爾頓.凱恩斯美術館(MK Gallery)舉辦 單慧乾 零缺的完好夢境 單頻4K錄像、彩色、有聲 23分3秒 2021 Cour tesy the ar tist, Chi-Wen Galler y, Ta i p e i a n d S o f t O p e n i n g , London.
的「碳慢轉」(Carbon Slowly Turning)個展而入圍;以大 理石、青銅和石膏為媒材而聞名的瑞安,則因布里斯托爾斯派克島藝術空間(Spike Island)的個展「沿著光 譜」(Along a Spectrum)獲選;身為最年輕的入圍者,單慧乾透過電影、表演藝術與寫作來探索慾望與自我 認同,受評審團認可的亮點新作〈零缺的完好夢境〉(A Dream of Wholeness in Parts),則是與臺灣影像團隊 「Chi-Wen Productions」特別為第9屆英國藝術展(British Art Show 9)巡迴展創作的作品。
安大略美術館展出大衛.霍克尼〈聖莫尼卡大道〉 多倫多安大略美術館(Ar t Galler y of Ontario) 於4月13日至8月14日展出「我在此:家庭電 影與日常傑作」(I Am Here: Home Movies and Everyday Masterpieces),匯集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亞瑟.賈法(Ar thur Jafa)及克萊斯. 歐登伯格(Claes Oldenburg)等藝術家作品,以及相 冊、購物清單和社交媒體檔案,探索人們對捕捉、記 錄與分享日常生活的演進與需求。 在所有展品中,最受大眾矚目的是大衛.霍克尼 1978年罕見的巨型創作〈聖莫尼卡大道〉(Santa Monica Boulevard),該作品由大衛.霍克尼基金會(David Hockney Foundation)典藏近30年,至今僅於1994年在日本公開展示過一次,且從未於北美洲亮相。根據基
大衛.霍克尼 聖莫尼卡 大道 壓克力、畫布 218.44x609.6cm 1978 © The David Hockney Foundation
金會,〈聖莫尼卡大道〉為藝術家最大型的單幅畫布作品之一,不但捕捉了完美的城市景觀,更如同在街 道上行駛而過的視野,正呼應霍克尼的創作想法──當觀者快速移動時,似乎能看見後方相繼湧現的建 築。(整輯╱韋怡忻) 藝術收藏
設計
7
羅浮宮要求將夏爾丹 〈一籃子野草莓〉列為國寶級館藏 由法國畫家夏爾丹(Chardin)所作的〈一籃子野草莓〉 (The Basket of Wild Strawberries),於2022年3月23日在法國艾 德拍賣公司(Artcurial)古典大師拍賣以高達2440萬美元成交, 遠超越原先1650萬美元最高估價,此次成交同時創下18世紀法 國繪畫的拍賣紀錄。儘管〈一籃子野草莓〉由紐約藝術品經銷 商亞當.威廉斯(Adam Williams)於拍賣會得標,後續交易則 因羅浮宮近期宣布將其列為館藏而受擱置。 根據羅浮宮館長蘿倫絲.德卡爾斯(Laurence des Cars),館 方已向政府要求將夏爾丹的〈一籃子野草莓〉列為「國寶」, 以預防該作品被遷移出境。這項「優先認購」(pre-emption) 之舉在兩年半內得以禁止〈一籃子野草莓〉出售的權力,同 時,也給予羅浮宮為該購藏計畫籌集資金的時間。艾德拍賣公 司表示,儘管於拍前並未向威廉斯明確討論「優先認購」的可 能性,該資訊卻於作品拍賣條件中提及。
夏爾丹 一籃子野草莓 油彩畫布 38x46cm 1761 Photo: Stephane De Sakutin
巴黎佳士得上拍米開朗基羅罕見之作 巴黎佳士得宣布拍賣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創作生涯早期罕為人知的畫作─〈裸體男子 (以馬薩喬為名)受兩人環繞〉(A nude young man 【after Masaccio】 surrounded by two figures), 這件少數留存於私人手中的藏品,將於5月18日在「古典及19世紀大師:繪畫、素描及雕塑」上 拍,預期成交價高達3280萬美元。 這件描繪一名站立於兩人之間的裸體男子作品,能追溯至畫家15世紀末的創作,且極可能為 米開朗基羅現存最早的裸體研究,畫作中央顫抖的男子,則重現了文藝復興早期大師馬薩喬 (Masaccio)在佛羅倫斯卡爾米內聖母教堂(Santa Maria del Carmine Church)著名壁畫〈新教徒的洗 禮〉(Baptism of the Neophytes)中的人物。這件作品曾一時受法國政府列為國寶,直到近期正式解 除出境限制。在巴黎拍賣前夕,該作也預計於香港和紐約展 出。 米開朗基羅 裸體男子(以馬薩喬為名)受兩人環繞 水 33x19.8cm 15世紀末 Courtesy of Christie’s
鋼筆、棕色墨
紐約佳士得拍賣安妮.巴斯重量級珍藏 紐約佳士得於5月12日舉行已故美國重量級收藏家安妮.巴斯(Anne Bass)紐約寓所的12件珍 藏專拍,領銜20世紀藝術晚間拍賣。巴斯夫人的收藏橫跨19至20世紀印象派及現代頂尖藝術家作 品,包含莫內、竇加(Edgar Degas)、畢卡索,以及羅斯柯(Mark Rothko)等大師經典之作,成交 總額預計超越2.5億美元,為數十年來拍賣市場上最重要的美國珍藏之一。 其中,羅斯柯鮮豔巨型畫作〈無題(深淺紅色)〉(Untitled (Shades of Red))估價6000萬至8000 萬美元,〈1號〉(No. 1)則達4500萬至6500萬美元。熱衷於舞蹈的巴斯夫人也藏有譽為「舞者之 畫家」的竇加作品,分別為一幅粉彩畫、一尊青銅雕塑和一幅油畫。此外,其珍藏包含難得一見 的莫內三部曲─從未展示過的〈睡蓮〉(Nymphéas)與〈秋天埃普特上的楊樹〉(Peupliers au bord de l'Epte, automne),以及1903年之作〈夕陽下的國會大樓〉(Le Parlement, soleil couchant), 每幅估價3000萬至6000萬美元。
(整輯╱韋怡忻)
莫內 秋天埃普特上的楊樹 油彩畫布 101x65.7cm 1981 Courtesy of Sotheby’s
8
品牌、科技、新思維
蝴蝶 Le Papillon |陳郁秀(公廣集團董事長)
撰文
圖版提供|財團法人白鷺鷥文教基金會
畫中蝶 回憶是一件很神奇的事,當一首歌悄然響起、一幅 字或畫突現眼前,那些逝去的青春所留下的印記都將 被喚醒,也許是〈爸爸的叮嚀媽媽的笑容〉、〈愛人 的細語〉或是〈那一場風花雪月的事〉⋯⋯,它們都 是生命中不可磨滅的烙印,永遠伴隨著你。 這幅〈蓬萊春色〉(陳慧坤畫,溥心畬題,膠彩, 8F,1950)長時間掛在老家餐廳的牆上,陪伴我們全 家度過漫長的歲月。蓬萊就是台灣,春天的寶島,百 花齊放、蝴蝶紛飛、春意盎然、充滿希望。陳慧坤巧 妙運用膠彩,細膩地以工筆的筆觸,勾勒出蝴蝶全身 的細節,展現出細緻的空間,讓蝴蝶立體化、生動 化,在展開雙翅隨風飛翔的一剎那間,聚集時間、動 力與能量,使牠具有直擊心靈的張力⋯⋯,隨意之處 更顯自由自在的風範。是的!這隻美麗的台灣蝴蝶, 所傳達的正是台灣的核心價值─自由自在!而我們 常說的「蝴蝶效應」,不就是詮釋它的能量及影響力 嗎? 畫中的題跋是由溥儒(字心畬)所書: 翩翩彩蝶下瑤台 玉盞瓊盤待露開 北苑鶯花三月暮 春光依舊滿蓬萊 溥心畬出身晚清皇族,擅長詩、書、畫,尤其他的 文學修養深厚,作品秀逸清雅,溫潤清麗,仙氣十 足,和張大千並譽為「南張北溥」大師。溥心畬1949 年隨國民政府來台,任教於現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美術系,在此時期,與陳慧坤結下同事情誼,並促 陳慧坤 蓬萊春色 膠彩紙本 8F 70x34.2cm 1950 三月時節大地芳華,百花齊放,翩翩彩蝶迎面撲 香,在這一片祥和的自然裡,令人心曠神怡。陳 慧坤透過與溥心畬學習與觀摩的心得描繪出這幅 作品,在視覺上的清新雅致之餘,亦記錄了藝術 家間相互欣賞的情誼。
成兩人共創的緣份,留下這幅具時代意義、以詩詞敘述氛圍、以畫 作詮釋態度的藝術品。近日站在畫前靜心地品味,彷彿回到老家, 全家人圍坐桌前,媽媽端出熱騰騰的拿手菜,當她放下美食的那一 刻,我感受到父母互望的眼神以及我和弟弟之間的嘻笑童語⋯⋯, 「家」─幸福、溫馨、愛的感覺猶如一縷春風拂面而來。一幅畫 讓我回到家,回到青春時期父母健在的時刻,也傳遞了蓬萊春天的 美、希望與自由自在的逐夢人生,以及多元豐彩的自然風景。蓬萊
藝術收藏
設計
9
珠光鳳蝶(攝影/黃朝洲)
錢南章教授創作的〈蝴蝶交響曲〉曲譜
仙島地處熱帶、亞熱帶、溫帶及亞寒帶等不同氣候類型的
「紙管」立起圍繞而成的橢圓形空間,擁有社區集會和教
環境與多樣化的地形,擁有各種不同植物帶,也孕育了豐
堂的雙重功能,在最短時間內,協助流離失所、喪失希望
富的蝴蝶資源,四百多種的蝴蝶讓台灣擁有「蝴蝶王國」
的災民,找到身心靈的安住所。10年之後,2005年完成階
的美譽,「蝴蝶」可謂台灣之寶。
段性任務,就在即將拆除之際,桃米適時協商,希望「紙
消失的蝴蝶
教堂」能重建於桃米,讓日本和台灣在地震後建立一個交 流的平台。
位於台灣地理環境中心的南投縣埔里鎮是座美麗的山
2005年5月,「紙教堂」舉辦最後一場彌撒後解體,接
城,自古以來,因滿山滿谷的蝴蝶,被譽為「蝴蝶鎮」。
著飄洋過海來台,開啟它的重生之路。2008年,桃米1000
在1960至1975年經濟困頓的年代,鎮民開始經營「蝴蝶工
多位志工參與「千人立柱」活動,合力豎起「紙教堂」
藝」,並賴以謀生,未料後來發展順利,大量捕蝶製成標
的58根紙管,並經台灣知名建築師邱文傑的創新設計,建
本工藝品外銷全世界,賺了大筆外匯,改善多數家庭的經
立「紙教堂新故鄉見學園區」。這個意義非凡的「紙教
濟狀況;但曾幾何時,隨著開發的腳步、棲地環境的破
堂」,有紙的柔軟、鋼的堅硬,在自然生態的環抱下,張
壞、天然災害的重創、農業的使用和人為的捕捉,讓蝴蝶
開雙手擁抱所有懷有理想的人,集結了愛、尊重、互動、
銷聲匿跡,山城經濟走向沒落,並受到世界環保組織的譴
自由、團結與藝術,形成一個獨特的對話空間。就在震災
責。
交流平台社區的工作告一段落後,緊接著展開擴散效應,
1999年,一場芮氏規模7.3大地震,改變了台灣,震出了 災難,也震出了機會。埔里就位在受創最嚴重的地帶,那 時我正擔任文建會主委,負責全國文化行政業務,為重建
繼續推動「埔里再現蝴蝶王國」的夢想。
再現蝴蝶
災區遂推出具新思維的「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由埔里最
埔里災後重建的工作,在中央與地方的協力下,引發了
貧窮、受災最重的桃米社區切入。首先以政策經費支援新
土地潛能的省思,一次討論會議中,發現貫穿仁愛鄉和埔
故鄉文教基金會NGO組織協助重建工作,執行長廖嘉展邀
里鎮的眉溪流域,在「蝴蝶工藝」年代曾是蝴蝶的重要獵
請生態專家進行社區資源調查,發現全台32種原生青蛙,
場,那裡是蝴蝶原生的寶地。遂於2010年在產、官、學跨
桃米就擁有23種;162種蜻蛉,桃米有75種。我們嘗試以
域的合作下,借助「紙教堂新故鄉見學園區」的經驗,積
豐富的生態資源兼顧環境保育和綠色經濟的「生態村」發
極推展「蝴蝶再現」的計畫⋯⋯。一株食草是毛毛蟲的成
展計畫,透過教育學習、跨域合作和非營利組織的長期陪
長搖籃,一顆蜜源是蝴蝶的快樂天堂,目前已復育超過4萬
伴,整合社會和社區的資源,奠定社區轉型的基石,希望
多株蝴蝶食草及蜜源植物,建立了27條蝴蝶步道,天空中
引入的理論能讓生態系的服務永續經營。幾年之後,桃米
有231種蝴蝶漫天飛舞,牠們回家了!
社區重生成功,綠色經濟為社區帶來幸福快樂的生活,成 為全國著名的「青蛙村」。
紙教堂
10
「紙教堂新故鄉見學園區」內設置了藝術家王振瑋 創作的〈蝴蝶風起〉裝置藝術
在「蝴蝶再現」計畫執行的路途上,也關照了心靈的層 面!猜猜看,蝴蝶會唱歌嗎?如果你沒聽過,並不表示牠 不會唱歌,古人說:「無歌不舞。」翩翩起舞的蝴蝶,內 心一定藏有旋律與節奏。看啊!雙翅在顫動、雙鬚在飛
2005年仲夏,桃米迎來意義深遠的「紙教堂」。就在
舞,牠隨著心裡的「生命之歌」正在紛飛啊!後續我們
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地區發生芮氏規模7.3大地震,附
就看見2012年紙教堂兒童合唱團「三隻毛毛蟲闖天下音樂
近野田北部的鷹取教會被大火燒得只剩一尊耶穌像。日本
劇」的展演,以及「蛹之聲」音樂培育計畫的啟動,結合
建築師坂茂(Shigeru Ban,2014年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履
周邊鄉鎮從小學到大學共17所學校,近300位學生組成「蝴
行社會責任,為教會設計了「紙教堂」(Paper Dome),
蝶交響樂團」,一直運作到今日。最令人感動的是,樂團
在300多位志工努力下,迅速完成「紙教堂」。它是由58根
中的學生有一半來自弱勢且不健全的家庭,他們是令人傷
腦筋或常被霸凌而失去信心的孩子們,自從參加了樂團,
奮力破蛹而出所迸發的生命能量,羽化成絢爛的色彩。真
慢慢建立自信,進而改變了命運。
正的品牌亦是如此,是在不斷地積累下精煉閃現出的品
這是以「紙教堂」為基地所進行的音樂社會運動,促使
質。
多元且平權的文化參與,以「大手牽小手」的理念,見證
台灣不乏「品牌」,也不少「做品牌的勇氣」,欠缺的
音樂翻轉生命的力量,我也特別邀請名作曲家錢南章教授
是「精品品牌的意識」。「精品品牌」如同蝴蝶的花紋,
創作了〈蝴蝶交響曲〉,在「921地震20週年紀念音樂會」
不是被簡單描繪出來的,而是在一場場化繁為簡的演化中
上演出。
自然生成的;「化繁為簡」重要的不是「簡」的呈現,而
蝴蝶鎮從「擁有」到「沒落」,經過大地震的震撼,由
是「繁」的積累與「化簡」的勇氣。勇於捨棄是由「品
最貧窮、受災慘重的桃米社區找回土地的啟示,再由生態
牌」到「精品品牌」的必經過程,這如同毛毛蟲變成蝴蝶
價值到國際震災社區交流平台的建立,發揚了愛與互助的
一樣,捨棄多餘的重量,才能自由輕快地飛舞,「精品品
精神,並透過「紙教堂」的社會企業之實踐,塑造了埔里
牌」亦是如此輕身上陣,才能在瞬息萬變的國際市場中靈
山城「蝴蝶再現」的美景。這一切不僅結合綠色產業、綠
活轉舵。輕身上陣不代表簡單,而是展現出最具生命力的
色經濟,讓人民自由自在為家園的永續發展耕耘,並寫下
那部分能量。品牌獨特的生命力,是精品品牌的立足之
台灣傳統山村、山城以蝴蝶為主角轉型成功的動人篇章。
本。
這就是我們台灣珍貴之處!我們本身就是「台灣品牌」。
生命力的耀眼,取決於組成它的生活記憶,是你、我、
而我自己本身,因緣際會有幸見證青蛙村、紙教堂、蝴
他生命的歷程,在各自不同的舞台上綻放。你無法在人世
蝶鎮的蛻變與成長,只能說一路走來初心不變,在感到欣
間找到相同的兩隻蝴蝶,但能看見一起追尋陽光的蝶群。
慰之餘,也深覺生命中充滿著機會和喜悅!邁向永續是王
以心為筆,畫出洗鍊的生命圖騰,回應著血液中先祖的呼
道,也是台灣的核心價值。
喚,雙眸中倒映出生命的美好,心靈中充滿光明的遠景。
品牌
隨著時代進程的演變,台灣原生圖騰不只是需要被保 護,更應不斷地細緻深化,就像是脫殼後的翩翩蝴蝶
大風可以吹走一張紙,但吹不走一隻蝴蝶。
「Papillon」,運用破蛹新生的美麗,演繹出屬於台灣的新
蝴蝶是大自然精煉後的生命圖騰,蝴蝶的成長如同我們
色彩、新圖騰、新精神。
熟知的醜小鴨一般,在陰影中努力汲取養分、寂寞成蛹等
微小的震動與呼喚值得被發現、被傳遞、被歌頌,願你
待羽化成蝶,就在振翅翩舞的剎那,成為世界上美麗絢爛
我鼓起勇氣,用心、用眼,由基礎開始,逐漸累積,最終
的代名詞之一。蝴蝶的美不只於絢麗的花紋,是在渺小中
繪成一片璀璨盛景。
台灣原生圖騰不只是需要被保護,更應不斷地細緻深化,就像是脫殼後的翩翩蝴蝶「Papillon」,運用破蛹新生的美麗,演繹出屬於台灣的新色彩、新圖騰、 新精神。(Illustration © unknownzz culture technology)
藝術收藏
設計
11
大師之聚 莫內〈威尼斯大運河與安康 聖母教堂〉與畢卡索〈躺臥裸女〉 曠世鉅作現身紐約蘇富比現代藝術晚拍 │編輯部
整輯
圖版提供│Sotheby's
莫
內「威尼斯」系列以光和色彩的純粹筆觸,展現了威尼斯最為引人驚嘆的美景,水都景觀精粹一覽無遺。 他畢生僅造訪威尼斯一回,以37幅「威尼斯」系列作品淋漓呈現其無與倫比的景致。百餘年後,此系列中
的〈威尼斯大運河與安康聖母教堂〉於4月20日適逢威尼斯雙年展盛典之際,歸返誕生之都,特別選於格里提宮 (Gritti Palace)展出,隨後將在5月的紐約蘇富比現代藝術晚拍隆重登場。 畢卡索〈躺臥裸女〉創作於1932年4月,距今約90年歷史,這件作品是畢卡索描繪繆斯女神瑪麗─德雷莎.沃特 (Marie-Thérèse Walter)的創作中,最為突破傳統拘束的經典傑作之一,尺幅宏大的畫作將於紐約蘇富比現代藝術 晚拍中首度上拍,預估成交價逾6000萬美元,可望締造拍賣史上的瑪麗─德雷莎.沃特肖像交易紀錄。
28
安迪.沃荷〈槍擊瑪麗蓮(鼠尾草藍色)〉、 梵谷與歐姬芙代表之作 佳士得紐約匯聚20世紀現代藝術名家經典 │編輯部
整輯
圖版提供│Christie’s
縱
觀人類歷史,只有少數藝術品能真正躋身藝術傑作之列,超越時間和地域界限,成為比藝術家和創作 時期更加重要的視覺符號。當山姆.杭特(Sam Hunter)將〈槍擊瑪麗蓮(鼠尾草藍色)〉(Shot Sage
Blue Marilyn)選為其現代藝術經典著作《現代藝術:繪畫、雕塑、建築》(Modern Art: Painting, Sculpture, Architecture)的封面時,安迪.沃荷(Andy Warhol)筆下的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肖像,便成為20 世紀以降,最為人熟悉的標記之一。 透過安迪.沃荷之手,其作品「瑪麗蓮.夢露」系列便成為美國夢的化身,更是烙印於集體意識中的舉世 公認經典圖像,儼如現代版的〈蒙娜麗莎〉(Mona Lisa)。在5月的佳士得紐約拍場,這件來自安曼基金會 (Thomas and Doris Ammann)基金會珍藏、估價2億美元的沃荷鉅作〈槍擊瑪麗蓮(鼠尾草藍色)〉,勢必將 締造歷史。
32
星空下的清醒 《藝術收藏+設計》專訪藝術家趙趙 |許玉鈴
撰文
圖版提供|趙趙工作室
那
一片像是鑲銅琺瑯裝置的〈彌留〉,竟是一隻貓在這個世界留下的最後印記的變形;那個以子彈射擊玻璃改 造的〈星空〉,由貫孔形成的斷空延伸至實在界的裂痕,如此魔幻,讓人一時忘了現場在前一刻可能經歷
的危險。趙趙在他作品中融入的現實感知,有一種遊走生死邊界的迷離感,就像是他在一次車禍中,頭撞擋風玻 璃、眼冒金星醒來的體驗:生命原是既悲慘又浪漫。
36
Contemporary Art 當代藝術
混雜中的相映與新生 丹麥國立美術館「梁慧圭:成雙互對的靈魂」特展 │周亞澄
撰文
圖版提供│Statens Museum for Kunst
梁
慧圭出生於韓國首爾,不 同於熱衷政治的家人,她
從1990年開始學習雕塑,自1994 年抵達德國後,進入法蘭克福史 泰德藝術學院(Städelschule), 基於對德語和德國社會的理解有 限,她經常藉由藝術創作表達、 克服其徘徊於韓德之間的文化觀 察。隨著時間推移,梁慧圭日漸 發展出專屬的原創特色,即擅 長使用多媒材探討跨文化差異 與社會議題。自2009年代表韓國 參加第53屆威尼斯雙年展後,她 逐漸在國際藝壇嶄露頭角,除 獲選參加各大國際雙年展,也 曾於加拿大安大略美術館(Art Gallery of Ontario)、紐約現代美 術館(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MOMA)、科隆路德維希博物 館(Museum Ludwig)等舉辦過 個展。
梁慧圭(Photo: Cheongjin Keem) 梁慧圭2017年作品〈沉默的筒倉─點 擊核心〉Haegue Yang, Silo of Silence – Clicked Core, 2017. Photo: Anders Sune Berg © Haegue Yang / VISDA 梁慧圭作品〈致命的愛〉Haegue Yang, Lethal Love, 2008/2018.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Galerie Barbara Wien, Berlin. Photo: Anders Sune Berg © Haegue Yang / VISDA
46
藝術視界
Art Vision
打造比人類更多的科幻太空未來原型 「與細菌混了3000年」創作計畫回顧 │紀柏豪
撰文.圖版提供
「而我將重生為細菌,如同從新陳代謝之夢境中醒來,以此型態,長存3000年⋯⋯」─ 〈DJULIS001〉錄像文稿
在私人太空旅行及衛星連網服務已逐步實現之際,「與細菌混了3000年」(3000 Years Among Microbes)是融聲創意工作室與合作藝術家對太空產業及人類中心思想所提出的另類觀點。 通過仍在迅速發展中的科技,從微生物到行星尺度,以肉眼難以觀察的規模,藉由「共生」 (symbiosis)和「親屬關係」(kindship)邏輯,去推測未來居於星際之間的生活樣貌。 2020年初,在麻省理工媒體實驗室有著整面玻璃窗的交誼廳中,以「太空增能」(Space Enabled)小組的太空政策及發展專題,與「太空探索倡議」(Space Exploration Initiative)之 「無重力飛行」(Zero-Gravity flight)項目為契機,筆者與合作藝術家徐叡平、南希.瓦拉達斯 (Nancy Valladares)在接觸眾多太空利益關係者(stackholder)、研究人員與創作者後,有鑑於許 多科研、政治及商業導向的項目中,常隱含著令人不安的殖民語彙及人類中心思想,便著手構思
50
紅藜溫室影像裝置 (攝影/張耀翔)
藝術視界
Art Vision
江忠倫x林建志 黑夢 互動裝置 2021
那個免費的安親班又回來了! 「奧拉之城II現實終端」所翻轉的廣告時間 撰文
∣簡子傑
攝影│汪正翔
時
隔近3年,再度來到高雄中央公園探訪因新冠疫情 順延許久的「奧拉之城II現實終端」。一開始其實
有一種似曾相識感,在這個占地12.7公頃的偌大公園中, 從捷運站搭乘向上攀伸的電扶梯、公園裡微微起伏的地 勢、草皮樹木,乃至公園裡各種應有的設施造景,還是 維持著它們原本的樣子,而作品則稀疏地散布在公園角 落。
3、4月的高雄雖不至燠熱,但也是要等到下午4、5點 後,才會湧現一群為了策展人設計的卡牌遊戲而來的孩子 嬉戲其間,黃彥穎初試啼聲的策展,到現在維持著一貫的 品質,作品數量不算多,但參與這個計畫的藝術家都屬台 王仲堃 搖擺笛2.0 互動裝置 2021
藝術收藏
設計
55
藝術焦點
Art Focus
肖像畫家、插畫家與珠寶設計師 從「捕捉人像」展覽看霍爾班與北方文藝復興 │林芝禾
撰文
圖版提供│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
霍爾班1527年作品〈湯瑪斯.摩爾爵士肖像〉 Hans Holbein the Younger, Sir Thomas More, Oil on panel, 74.9x60.3cm, 1527.The Frick Collection, New York, 1912.1.77. Photo: Michael Bodycomb 霍爾班約1526至1528年作品〈帶著松鼠與椋鳥的仕女〉Hans Holbein the Younger, A Lady with a Squirrel and a Starling (Anne Lovell?), Oil on panel, 75.5×58.5x10.3cm, ca. 1526-1528.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NG6540 ©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以
肖像畫聞名的小漢斯.霍爾班(Hans Holbein the Younger)是16世紀早期最具創造性的藝術家之一。文藝復興時 期,在個人主義興起的同時,以圖像、文字,或兩者的結合再現人物的風潮也隨之出現。霍爾班以細膩的技法描
繪出同代人的面貌,包括學者、政治家、朝臣,與擁有極高地位的女性,反映當時的時代氛圍。他的素描與肖像畫不 只追求形似,更透過對衣裝、動作、配飾與背景的巧妙安排,傳達出畫中人物的理念與身分。由洛杉磯的蓋蒂美術館 和紐約的摩根圖書館與美術館共同策畫的展覽「霍爾班:捕捉人像」(Holbein: Capturing Character),檢視霍爾班的肖 像畫、插畫,與畫中的珠寶設計,探究文藝復興時期個人形象的建構。
58
織覺蘊藝 特別報導
SPECIAL REPORT
蔡佳葳 以編縫共創心靈的匯流 │韋怡忻
撰文
圖版提供│蔡佳葳、TKG+
問:相較其他媒材,妳認為透過「編織」的創作過程,能為作品增添什 麼不同的敘事? 答:「編織」代表著我時常提及的「共同創作」方式。比如說,各部落 蔡佳葳
的原住民是如何把當代植物的纖維轉變成線材,而後將其編織為可以穿
將當代藝術的潛能延伸,集結各
戴在身上的織物,又或是能掛在牆上欣賞的作品。這個與大自然結合的
地族群的協作參與,向來是蔡佳葳
過程,儘管在我們現代生活中極易遭到忽略,卻是相當值得重視的面
的創作初衷。在抹去相異文化背景
向。
的疆界後,透過不同的藝術語言共
問:哪些題材吸引妳持續探索,並將其投射到作品中?疫情為妳的生活
同創作,進而連接起彼此的橋樑。
帶來了怎樣的轉變?
在相互包容、織藝相惜下,她深度
答:在這次「Coming Together」展覽中,大部分的計畫是源自我在疫情前
挖掘古老部落的傳統知識及當地織
造訪過的地方,是在我與當地不同族群交流後,回到台北工作室繼續討
程工藝,以天然植染技藝進行創
論整理而舉行的展覽。疫情對我的生活造成非常大的改變。就像許多人
作,學習與大自然和諧共存,在試
一樣,因為疫情,兩年沒有出國,我第一次有了那麼多在工作室獨處的
圖保存手工文化的同時,激盪出豐
時間。在這段日子裡,我對周遭的大自然更為敏感,也在工作室的陽台
富靈感。書寫,也成了蔡佳葳不可
種了許多花草和果樹,吸引了許多蝴蝶、蜜蜂,和鳥的到來。
或缺的生活環節,織物表層隱隱若
當生活步調慢下來後,我逐漸對身邊的一切有了更敏銳的觀察力,讓
現的經文與詩詞字跡,不但反映著
我更深入地體會到,原來在都市生活的我們是多麼需要大自然。所以這
藝術家自我對話的內在精神性,更
次展覽也盡量選用天然的材質,並將大部分的作品以吊掛的方式自然呈
投射其看待人類生命,乃至自然世
現,而非另外進行人工搭牆、漆牆或拆牆的工程。
界的寧靜哲思。
問:以這樣的創作模式而言,如何透過「編織」與周圍空間和環境產生 連結?
68
蔡佳葳 願 墨水、貝殼顏料、麻布 2022 (局部)
133x133cm
蔡佳葳 自虛空中迴旋而來XII-I 墨水、瑪瑙顏 料、麻布 90x90cm 2021 (局部)
「Coming Together」展場照。(攝影/王世邦 ANPIS FOTO,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TKG+)
織覺蘊藝 特別報導
SPECIAL REPORT
侯怡亭 自繡縫間昇華的勞動價值 │韋怡忻
撰文
圖版提供│侯怡亭
問:妳的作品時常圍繞著「身體勞動」、「集體生產」與「殖民」的關 係,這些主題為何吸引著妳去探索? 答:這可能與個人過去所受的教育有關,我曾在教育方式非常嚴謹的女 子學校待過5年,對於集體場景的印象非常深刻,從小就非常抗拒與排斥 侯怡亭
這種體系,那段期間彷彿在我的身體中印下深刻的記憶,成了我創作中
從早期關注媒體文化對女性
重要的一部分。我也進而從自身經驗延伸至更廣泛的歷史視角,研究有
身體的美學轉變,到現今專注
關過往日治時期的女子教育,嘗試拆解與轉化殖民視野設定的性別教育
於「身體勞動」的深層面向,
的方法。這些教育模式都是基於國家對「性別」與「女性」的期待,融
侯怡亭積極探索女性勞動在政
合政策最早是從「女子教育」開始,透過「女子教育」,逐漸滲透至生
治經濟的潛移默化中,所塑造
育後的家庭觀念,進而影響到下一世代的理念,一切都是環環相扣的,
成的既定狀態,以及在時間堆
是國家的建構藍圖中,對於實質利益的評估。
疊下,身體如何記載著傳統歷
問:妳在香港南豐紗廠的「代工繡場:紗廠客廳」計畫,是如何透過
史記憶,同時,試圖描述和重
「刺繡」與周圍空間產生連結?
現過往的殖民文化與勞動痕
答:我時常以平台的方式進行刺繡的集體合作計畫。這次在香港南豐紗
跡。走訪各地進行田野調查的
廠集體刺繡的現地製作「代工繡場:紗廠客廳」,邀請許多當地參與者
侯怡亭,初衷並非在於挖掘編
共同在南豐紗廠過往的一些黑白老照片上刺繡,試圖將「勞動」重新帶
織工藝史的演變歷程,而是渴
入歷史影像中。透過刺繡,讓相片畫面多了不同時間所累積的層次。這
望尋找刺繡背後,因擁有共同
樣的呈現與介入歷史的方式,在某種層面上,不同人的加入也「解放」
記憶而自然匯聚的群體,以及
了上一位參與者繡縫的事物,使刺繡轉化成一種行動。比較不同的是,
在編織的互動關係中,彼此間
這並不是重現過往的霸權,而是透過公益與合作的方式予以轉化,以相
最純粹的精神性。
對柔性的編織或書寫(現場分享與說故事)方式,來翻轉大家對過往歷 史與國家的刻板定義。儘管一樣都是圍繞在「刺繡」,這次的計畫與過
70
「代工繡場:紗廠客廳」香港南豐紗廠空間 CHAT Living room,2021-2022。(照片提供/CHILL6)
大眾於香港南豐紗廠參與「代工繡場:紗廠客廳」一 景。(圖片提供/CHILL6)
侯怡亭2019年於北美館的「冷鍊—代工繡場」 計畫現場。
織覺蘊藝 特別報導
SPECIAL REPORT
洪郁雯 自由與侷限的雙重諧和 │韋怡忻
撰文
圖版提供│洪郁雯
問:起初為何會選用外表堅硬的銅線來進行「編織」?當中具有什麼樣 的內涵? 答:我覺得編織有趣的是,它只需要特定技法就能將許多不同媒材的事 物連結在一起。某方面來說,編織在傳統社會印象中是屬於女性的勞 動,但我並不喜歡以這樣的角度思考,銅線的特殊之處在於,儘管金屬 洪郁雯
帶給人冰冷剛硬的感覺,但在編織後,卻又能賦予它柔軟有機的形體,
對洪郁雯而言,創作是種冥
也呼應到自己創作中常見的「剛柔並濟」和「一體兩面」的道教思想,
想,是進入屬於自我感知空間
並反映出女性在傳統觀念上雖然柔弱,卻是堅強而有韌性的,所以我認
的過程。其創作蘊含著深層的
為將金屬銅線結合編織,便能呈現這種意境。
道家思想及太極的平衡與相對
問:生活如何影響著妳的個人創作?疫情帶給妳哪些不同的感受?
概念,在「銅線」與「編織」
答:在生活中,許多令我著迷的人、事、物,都會讓我不經意地去留意
交融中,找到「自由」與「限
與觀察,不論是視覺上的體驗,或是在經歷過不同事件後對人生的體
制」之間恰到好處的支點,將
悟,都會內化為我的創作靈感。像是光影、色彩、自然中的雲霧、彩
看似相反的兩物結合,突顯出
虹、花朵⋯⋯等有機的事物,都會特別吸引我的注意,我也非常喜歡
萬物一體兩面的狀態。自過往
海,有陣子曾帶著不同媒材到宜蘭海邊進行創作,當時總覺得銅線編織
的繪畫經歷起,她曾試圖尋找
的反光照射與海浪波光粼粼的樣態十分相似,總能帶給我平靜療癒的感
突破框架的表現方式,從表演
受。
藝術、錄像,到食物媒材的創
我過往的創作比較傾向與外在環境相關的批判性議題,但在疫情期
作嘗試,最終在銅線雕塑的編
間,除了感受到人生無常以及社會的低靡氣氛,多餘的獨處時間也讓我
織中,再次領悟外在限制與自
重新思考,當世界處在這種狀況時,其實不需要那麼多具批判性的視
由形塑固有的兼容並存,進一
角,我更希望創作一些療癒人心、富含希望的作品,因此,「非平凡
步重拾內心的平靜。
紐結」展覽中的銅線編織系列與以往創作不太相同,更貼近對個體、內 在,以及自由意志的探討。自己5月19日至7月17日在信義區Trends時尚
72
洪郁雯 繁 彩漆銅線、壓克力板 118x70x24cm 2021
洪郁雯 無題(深邊粉懸掛) 彩漆銅線 41x35x22cm 2022
洪郁雯 粉紅環面 彩漆銅線 98x60x60cm 2021
博物學圖像的新世界 18世紀英國博物學者馬克.凱茨比對自然與藝術的探索 │林芝禾
撰文
圖版提供│Paul Mellon Centre and Yale University Press
馬克.凱茨比插圖〈美國 金翅雀和金合歡〉 Mark Catesby, ‘The American Goldfinch’ and ‘Acacia’, 1722-1725. Image Credit: Royal Collection Trust/© 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 2021
78
英國鄉間別墅的前世今生 馬克.凱茨比(Mark Catesby)的《卡羅萊納、佛
從宅邸設計看家居概念的變化
羅里達與巴哈馬群島的自然志》(Natural History of
Carolina, Florida and the Bahama Islands,以下簡稱《自
撰文│林芝禾 圖版提供│Yale University Press 然志》)被認為是第一部描繪與記錄北美洲動、植
物的出版品。書中再現了18世紀美國東南部與加勒 比海的動、植物,從現在依然常見的凌霄花到已經 絕種的卡羅萊納長尾鸚鵡,這位英國博物學者運用 在北美殖民地旅行的期間,以鮮明的色彩與豐富的 英國的鄉間別墅除了是王公貴族與鄉紳的 細節,捕捉下動、植物的姿態。凱茨比多彩的插 居所外,建築與花園的風格、收藏的藝術 圖,尤其是對鳥類的描繪,比被視為美國國寶的約 品,乃至於,主人與賓客在其中舉行的活 翰.詹姆斯.奧杜邦(John James Audubon)的《美 動,都在文化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鄉間 國鳥類》(The Birds of America)早了近一個世紀出 別墅的建造與裝飾,是擁有者展現他們對土 版,而他將動物圖像與作為牠們食物或棲息處的植 地、身分與自我表達的熱愛的方式。它經常 物圖像相結合的構圖手法,更被視為是博物學圖像 被建造為迷你的世外桃源,讓擁有者與所愛 上的創舉。 之人在其中短暫脫離塵世的喧擾。它也可以
東盎格利亞博物學研究的人際網絡基礎 被視為人類歷史的儲藏庫,對熟知歷史的人 而言,像是令人無法釋卷的立體小說,每個 1683年,馬克.凱茨比在位於東盎格利亞的埃賽 細節都蘊藏著獨特的故事。 克斯出生。父親約翰.凱茨比是當地相當有名望的 耶魯大學出版社發行的《鄉間別墅的故 律師,母親家庭則是法律與古物學的世家。馬克. 事:場域與人的歷史》(The Stor y of the 凱茨比是家中第5個兒子。凱茨比出生於查爾斯二
耶魯大學出版社發行、獨立策展人與藝術史學者亨莉耶塔.麥克伯尼執筆《圖解自然志: 馬克.凱茨比的藝術與科學》
Country House: A History of Places and People) 世治下,在喬治二世時期的倫敦去世。在兩位國王 描寫的即是知名別墅背後的故事。作者克 的統治時期之間,英國經歷了詹姆斯二世、威廉三 萊夫.艾斯萊特(Clive Aslet)身兼作家、 世、瑪莉二世、安妮女王,與喬治一世等五位君主,足見
翰.雷(John Ray),他在1662年放棄劍橋三一學院的教職
評論人、歷史學者、編輯與學者數職。他 當時政局的快速變換。凱茨比少年時期的英格蘭,因1707
回到埃賽克斯。雷建立了「直接觀察標本,再依據彼此間
撰寫了逾20本關於建築與歷史的著作,同 年的聯合法令而成為大不列顛聯合王國的一部分。當時在
的異同進行分類」的方法,為下一個世代的自然哲學家,
時也在1993至2006年擔任雜誌《鄉間生活》 歐洲大陸因「九年戰爭」(1688-1697)與西班牙王位繼承
包括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與漢斯.史隆(Hans
(Country Life)的總編輯。艾斯萊特以大量 戰爭(1701-1714)而戰亂頻仍。北美殖民地的發展帶來了
Sloane),提供了分類學的準則。凱茨比的舅舅尼可拉斯.
的資料與圖片,說明鄉間別墅在英國由盛至 貿易的大幅擴張,隨之而來的是以資源調查和獲利為目的
傑柯爾(Nicholas Jekyll)是一位古物學家,與雷和他的學生
衰並在1980年代後再度復興的發展歷程與脈 的旅行與研究活動。凱茨比在國內外政治情勢都波動不斷
相熟。在傑柯爾的帶領下,凱茨比很早就進入了東盎格利
絡。有別於傳統的建築史與美術史著作將關 的背景下生活。因帝國的擴張以及跨國的科學人際網絡,
亞的博物學群體之中。
注重點放在風格的說明,作者在敘述中結合 他得以直接觀察北美的大自然,並創作具有驚人準確性的 了人們在豪宅中的生活起居以及建築師與宅 水彩與版畫。凱茨比對鳥類遷移的早期理論有重要貢獻,
為世界上最好的圖書館增色
邸主人的相關文獻與軼事,使讀者更能夠理 更將梓木與荷花玉蘭等植物引入英國花園。採集、出版與
1712年,凱茨比迎來了前往北美的契機。他的姊夫威
解社會脈絡如何影響了建築的功能與風格。 園藝等活動之間的連結,也使他有機會接觸到女王、皇家
廉.寇克(William Cocke)是維吉尼亞殖民地總督的私人
學會、書籍製作者、殖民地莊園主,以及美洲原住民等各
醫生。凱茨比的姐姐伊莉莎白與他們的兩個孩子也在1712
如同隱跡書稿的鄉間別墅 種不同群體與階層的人物。
年追隨寇克的腳步,前往威廉斯堡。考量到伊莉莎白在漫
從官方文件中,我們可以發現幾世紀以 儘管凱茨比在《自然志》的開篇如此自述:「早期我對
長的旅途中需要一位旅伴,且到達殖民地後能夠有機會長
來,鄉間別墅的擁有者幾乎都是貴冑巨賈, 蒐集植物與其他自然產物的興趣,因為住得離科學的中心
住庫克家在威廉斯堡的居所,凱茨比決定變賣家產作為旅
克萊夫.艾斯萊特撰述、耶魯大學出版社發行的《鄉間別 如艾斯萊特所言,因為「別墅建造是如此困難、昂貴且耗時的活動,只 費,與伊莉莎白一同前往新大陸。這時他終於能夠盡情地 ─倫敦─太遠而被壓抑。」但東盎格利亞博物學研究 墅的故事:場域與人的歷史》
查茨沃斯宅邸 Chatswor th
有那些特別執著、好勝、傲慢、虛榮,或特別具有理想性的人會願意投 painting by Jan Siberechts © The Devonshire Collections, Chatsworth. 沉浸在他對自然的興趣之中,他花了7年遊歷維吉尼亞、阿 的人際網絡,其實為他未來的探索奠定了基礎。位在當地 Reproduced by permission of Chatsworth Settlement Trustees
入其中」。艾斯萊特以位於奇徹斯特近郊的斯坦斯特德莊園(Stansted 帕拉契山脈,以及波多黎各、巴貝多與百慕達等地,進行 博物學研究網絡中心的是被稱為「英國博物學之父」的約 坦斯特德莊園Stansted Park, engraving by Kip and Knyff
84
藝術收藏
斯
設計
79
建築焦點
Architecture Focus
感應空間 重思建築 2022年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迪埃貝多.弗朗西斯.凱雷 │洪昱溱
撰文
圖版提供│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義
大利建築師布魯諾.塞維(Bruno Zevi)在其1948年的著作《建築作為空間》(Architecture as Space)提出 了這樣的疑問:「人們真的了解建築蘊含的豐富意涵嗎?為何文明之人,對於文學、繪畫、雕塑與音樂備
感興趣,卻無法理解建築藝術與其生活的息息相關?」在塞維的觀點中,建築創造了獨屬於個人的覺知經驗。 2022年第44屆普立茲克建築獎頒予建築師、教育家暨社會活動家迪埃貝多.弗朗西斯.凱雷(Diébédo Francis Kéré),他成為該獎項的第51位獲獎者。凱雷以作品向世人昭示:根植於當地的材料,能夠創造無限的力量。 他的建築,為社區而建,與社區共存,直觀反映出社區的方方面面——從建造、取材、規劃到社區的特質都已 融入建築。建築與其立足的一方土地密不可分,亦與置身其中的使用者息息相關。它們的存在毫無矯飾,卻散 發出潛移默化的影響,具體回應了建築藝術與文化思維之間互為激盪的種種可能。
90
工藝美學
Craft Aesthetics
識美於微.裝飾藝術的傳承 威尼斯「手工匠人」國際盛會 │林純雅
撰文
圖版提供│Michelangelo Foundation for Creativity and Craftsmanship
日
本傳統工匠們的審美意識,其智慧才華在精緻的物質形式中獲得張揚,其情感理念於風雅的精神品格裡得以 滿足。寓巧思於奇珍,無以等閒視之的東、西方緻密工藝,其互文交映總在時光的潛流中蘊生。威尼斯「手
工匠人」(Homo Faber)國際盛會是由米開朗基羅創意暨手工藝基金會(Michelangelo Foundation for Creativity and Craftsmanship)舉辦的國際級展覽,禮讚頂級手工技藝,頌揚工匠的精湛造詣,透過現場示範、沉浸式數位體驗及別 具創意的展示方式,呈現當代工藝創作豐富的材質運用與日益精進的技藝。2022年的第二屆「手工匠人」展會聚焦於 手工技藝如何幫助拓展更具永續發展可能與包容性的未來,邀請眾人感受工藝與藝術及設計領域之間的連結。15個主 題展區由國際知名策展人和設計師團隊策劃,在4月10日至5月1日,於威尼斯聖喬治馬焦雷島的喬治雪梨基金會駐地展 出,由「青年大使計劃」(Young Ambassadors Programme)的代表提供導賞服務,展覽期間也提供量身設計的行程,讓 訪客體驗威尼斯的各項手工技藝。
96
發行進入第176期,長期訂閱正是時候!
176期(2022年05月號) 目錄 藝術熱新聞:小中現大:蕭麗虹的臺灣當代藝術收藏/第59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台灣館「不可能的 夢」/「MMCA現代汽車2022系列」:崔旴嵐特展 〈拱橋〉再度歸認為林布蘭特傑作/2022年英國泰納 獎公布入圍藝術家/安大略美術館展出大衛.霍克尼〈聖莫尼卡大道〉 羅浮宮要求將夏爾丹〈一籃子野 草莓〉列為國寶級館藏/巴黎佳士得上拍米開朗基羅罕見之作/紐約佳士得拍賣安妮.巴斯重量級珍藏 品牌、科技、新思維:Le Papillon 蝴蝶 藝術龍門陣:藝壇高峰─高一峰(追念篇) 文物專欄:內繪 鼻煙壺的迷人世界─縱橫中國鼻煙壺300年(七) Power 100 2021:2021年百大權力榜─藝術生態權 力結構的重組與社會公義的覺醒(下-I) 藝術拍賣特別報導:大師之聚 莫內〈威尼斯大運河與安康聖母 教堂〉與畢卡索〈躺臥裸女〉─曠世鉅作現身紐約蘇富比現代藝術晚拍/安迪.沃荷〈槍擊瑪麗蓮(鼠 尾草藍色)〉、梵谷與歐姬芙代表之作─佳士得紐約匯聚20世紀現代藝術名家經典 藝術家工作室:星 空下的清醒─《藝術收藏+設計》專訪藝術家趙趙 當代藝術:混雜中的相映與新生─丹麥國立美術館 「梁慧圭:成雙互對的靈魂」特展 藝術視界:打造比人類更多的科幻太空未來原型─「與細菌混了3000年」創作計畫回顧 藝術博覽:未來 新型態藝術博覽會的藍圖─ART SOLO藝之獨秀藝術博覽會 藝術視界:那個免費的安親班又來了!─「奧拉之城II現實終端」所翻轉的廣告時 間 藝術焦點:肖像畫家、插畫家與珠寶設計師─從「捕捉人像」展覽,看霍爾班與北方文藝復興 藝術大觀:從「無中生有」到「錦上添花」 ─故宮舉辦「鏤繪集錦─緙繡山水人物特展」 織覺蘊藝 特別報導:蔡佳葳 以編織共創心靈的匯流/侯怡亭 自繡縫間昇華的勞動價值 /洪郁雯 自由與侷限的雙重諧和 播客藝聞:薩哈.哈蒂(Zaha Hadid)/艾默格林與德拉塞特(Elmgreen & Dragset)/阿卡耶.克魯寧(Acaye Kerunen)/赫爾曼.尼特西(Hermann Nitsch)/蓋拉.波拉斯—金姆(Gala Porras-Kim)/阿里.切里(Ali Cherri) 5月專輯 GREEN UP 綠 映璞真:博物學圖像的「新世界」─18世紀英國博物學者馬克.凱茨比對自然與藝術的探索/英國鄉間別墅的前世今生─從宅邸設計看家居 概念的優化 建築焦點:感應空間 重思建築─2022年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迪貝多.弗朗西斯.凱雷 工藝美學:識美於微.裝飾藝術的傳承 ─威尼斯「手工匠人」國際盛會 影像美學:詩情知遇的鏡中物語─蒂姆.沃克獻予杜桑的影藝之詩/在人性的臨界,總有她的沉思──黛 安.阿布斯以鏡頭觸探生之暗面/超靈境界的神奇之地─亞尼克.寇米爾的慶典攝影 綠與野專欄:李義弘,在時間長軸裡作看雲起時 茶葉與 茶器收藏運用:甚適於心─白瓷杯品茗的靈動 建築觀點:都市美建築 山本理顯 建築與空間設計巡禮:歷時10年孵育松之果 中央大學教 學研究綜合大樓融合多功空間/以五行裡的四時意象,重構當代生活的精神場域/回歸日常樸素之美的改造專案/蒙田大道30號 巴黎地標的華麗 重生 創意萬象:藝術X料理跨界展/匠心工藝造就生活藝術之美/旅行靈感物件創意展/自然為思 純鈦珠寶藝術/彩鑽臻作盡顯稀世之美/逸 趣橫生的自然詩篇/雋永超凡的傳奇典範/為花神節慶典而生的華麗餐桌/源於丹麥的織品設計語彙/藤原浩聯名膠囊系列/獻予極簡主義的邊緣 書寫 藝想創見:西伯利亞列車鐵道之旅──可可.柯比旦鏡頭下的雪地遊蹤
《藝術收藏┼設計》雜誌出版第176期,23X30cm大版本,全彩精印,報導藝 術市場收藏與設計建築現況及趨勢,分析藝術投資、設計新潮、建築新貌。每 本新台幣220元,訂閱一年2200元。 郵撥:50035145.藝術家出版社 總代理:創新書報(股)公司,各大書局均有出售 中國發行:北京頌雅風圖書銷售有限公司
我國博物館界泰斗—黃光男教授,集藝術家、教育家及博物 館工作者於一身,曾任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國立歷史博物館 館長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校長,開創臺灣的博物館特展風潮並作育英 才無數。為祝賀黃光男教授八十歲大壽,表達對教授深厚貢獻之敬意, 由博物館領域的專家、學者,撰寫學術研究及個案實踐的精彩文章, 並彙整成六個主題成冊出版
博物館學系列叢書,延續教授致
力推廣藝術人文教育的理想與精神。
博物館學系列叢書 總主編 ⊙ 林詠能 博物館的公共性與社會性:博物館與公共政策 ⊙ 主編 陳尚盈 本書以宏觀的論點討論博物館與政策。從政策哲學、政策形成開始探究,討 論政策制定與其產物、博物館營運層面,最後討論政策施行成果,是博物館 界較少關注的議題,具國際觀。
當我們同在一起:博物館友善平權實踐心法 ⊙ 主編 陳佳利 本書收錄實務工作者的文章,以「多元文化與博物館」及「無障礙博物館」 兩大主題呈現近年來臺灣博物館推動文化平權的多元關懷與實踐心法,提供 文化機構促進友善平權的想像與取徑。
意義創造的載體:探索博物館策展 ⊙ 主編 施承毅 本書提出觀察當代博物館策展的幾種視角,試圖理解策展中的意義創造,與 策展意圖、機構定位與策略,和觀眾社群溝通之間的關聯,討論策展如何成 為意義創造的載體。
誰的博物館經驗?觀眾研究新趨勢 ⊙ 主編 林詠能 本書收錄量化、質化與混合研究等不同取徑的研究策略,針對觀眾與非觀眾、 參觀決策、學習評量等多元的博物館經驗進行討論,提供讀者進行觀眾研究 時的參考。 博物館數位轉型與智慧創新 ⊙ 主編 徐典裕 本專書讓全球博物館、學術及產業界看見臺灣在智慧博物館的發展概況,並 提供國內外博物館發展智慧博物館過程中,在數位轉型與智慧創新等議題的 擘劃及建構實務,提供借鏡參考。
博物館妙管家:當代博物館管理的新經緯 ⊙ 主編 曾信傑 本書探究博物館的使命、館長領導統御、行政法人體制、人力管理、物力管 理、資訊管理、行銷管理、溝通管理與績效評量等重要議題,希望成就讀者 化身博物館的妙管家!
全套 6 冊 單冊定價 380 元,總價 2280 元 5 月底前訂購可享優惠:全套 2000 元.單冊 340 元
台北市金山南路(藝術家路)二段 165 號 6 樓 電話:(02) 23886715 傳真:(02) 23965707 郵政劃撥:50035145 藝術家出版社
總經銷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桃園市龜山區萬壽路二段 351 號 電話:(02) 23066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