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藝術收藏+設計 ART COLLECTION+DESIGN No.177-2022-06(精華版)

Page 1




編輯手記 Message from the Editor ( artcollect.design2@gmail.com )

於輕淺日常見磅礡格局 由細碎的生活節奏輯錄而成的景觀,既有黏稠的濃度,也有綿延 的質感,穿行於光與影的過道,那蒙太奇般的故事性敘事,以百科 全書化的邏輯,詮釋了世間所有的創造物。6月專輯「日常奇觀」潛

2022年6月1日出刊/第一七七期

▎2007年10月5日創刊 ▎創辦人:何政廣 ▎

編 輯 者 藝術收藏+設計編委會 發 行 人 何政廣 編輯小組

王庭玫

謝汝萱

吳家瑀

林容年

許玉鈴

羅珮慈

柯美麗

廖婉君

郭秀佩

王孝媺

吳心如

周亞澄

曾筱如

韋怡忻

郭東泰

陳明聰

入心靈暗房那深不可測的世界,觀看藝術家如何藉由日常生活步調

執行主編

林志鴻

的律動,以幻變作為指喻,不斷型塑世間多變的情境。創作者將種

執行美編

張娟如

特約攝影

何樹金

廣告總監

黃淑瑛

中交織為一,建構起繁複的時空維度,淺入而深出地為你我提供了

廣告業務

簡鈺文

一次次異常豐美的美學體驗,彷若引路人般帶著你我探索那些造物

會計主任

陳慧蘭

故事背後不可量化的訊息,以及時空向度、美學向度、歷史向度與

訂戶業務

朱惠慈

發行業務

孫嘉亨

特約撰述

劉 俐 黃春英 楊識宏 劉晞儀 高千惠 李婷婷 周東曉 耿殿文 陳瀅如 馬唯中(美國) 何玉郎 陳英德 唐忠珊 廖瓊芳(巴黎) 陳 鈞(英國) 丘彥明 劉粹倫(荷蘭) 徐芬蘭 周芳蓮(西班牙) 吳曉芳 邱馨慧 黃士誠(日本) 劉欽棟 伍 常(香港) 楊爾寧(韓國) 致 穎(德國) 方振寧 周文翰(北京) 林 藝 沈奇嵐(上海)

種視覺感知元素,挪用、並置、互文、共構、轉換,在時光的感應

文化向度的參照。 4月27日晚上,全球藏家聚焦香港蘇富比,透過蘇富比官網及9個 社交平台同步直播觀看3場晚間拍賣,3場拍賣共錄得17.4億港幣成交 額,創下單一晚上拍賣成交額新高。另一方面,蘇富比中國書畫春 拍圓滿收槌,總成交額達5億1792萬3300港幣,張大千鈎金青綠山水 劇跡仿王希孟〈千里江山圖〉榮膺全場最高成交價拍品,,由亞洲

International Editor

陳慧玲

Victoria Lu

私人藏家以3億7049萬5000港幣購得,不但刷新張大千拍賣紀錄,更 成為蘇富比歷來最高成交價之中國書畫拍品。 香港佳士得再次書寫拍賣史嶄新篇章,呈獻莫內、霍克尼、利希 特等一系列20及21世紀國際藝術巨匠及藝壇新秀的傑作,橫跨多元 化的藝術類別和藝術運動,超越時代和地域的限制。儘管宏觀環 境充滿考驗,但亞洲藝術市場仍然非常蓬勃。市場湧現大量年輕買 家,亞洲亦設立更多全新的公共和私人藝術機構,並舉辦大型藝術 博覽會,營造了理想的環境,讓拍賣行推出更多全球知名藝術家的 頂尖傑作,以滿足亞洲市場的殷切需求。 第59屆威尼斯雙年展正式登場。作為歷史最悠久的當代藝術展 會,在漫長的127年歷史中,本次雙年展首度將女性置於核心的討論 位置,並以此為起點,延伸展開對於性別、殖民主義與氣候變遷的 探究。評審團將今年雙年展最高獎項金獅獎的最佳藝術家與參與國 家獎項分別頒發給了美國藝術家西蒙妮.利(Simone Leigh)與代表 英國參展的索尼婭.博伊斯(Sonia Boyce),她們兩人皆為首次代表 自己國家參展的非裔女性藝術家。評審如此精準的抉擇,不但讓世 界看到兩位藝術創作者優秀的作品之外,也為她們所代表的社會意 識做出強而有力的發聲。 或許是因為畫面裡的恍惚情境讓人感覺與現實拉開了距離,在藝 術家任小林的畫作裡時空的界定出現了變化,我們看見虛渺的遠 方,也看見曾經閃現於眼前的生活景觀。當任小林以畫筆沾著薄薄

發行 藝術家出版社 社址 106 台北市金山南路(藝術家路)二段165號6樓 6F., No.165, Sec. 2, Jinshan S. Rd. (Artist Rd.), Taipei 106, TAIWAN, R.O.C. E-Mail artvenue@seed.net.tw 電話 (02)23886715.23886716 傳真 (02)23965707 郵政劃撥 50035145 戶名 藝術家出版社 北京辦事處 總監 許玉鈴 北京市朝陽區百子灣路32號院六號樓(今日畫廊二樓) 郵編/100022 電話/(86-10)58760011分機308 中部廣告代理 長江廣告 電話/(04)23727658 傳真/(04)23721047 總經銷 創新書報股份有限公司 (02)2917-8022 源成書局(0823)32357 長春書店(0823)534023 香港九龍 藝文圖書公司.啟文書局有限公司 新加坡 友聯書局 吉隆坡 集珍莊 Kedah 賴耀發 韓國 中國書畫公司 電話/7336541 馬來西亞分銷處 白屋書坊 電話/03-2072-7412 紐約 Good Year Co., Chinatown Trading Co. 中國經銷商 北京頌雅風圖書銷售有限公司 業務電話(86-10)58760591、(86-10)58760592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百子灣路32號今日美術館2號舘B1層 郵編/100022 金門

中華郵政台北雜字第1176號執照登記為雜誌交寄

的顏料為畫面上色,彷彿也將現實與神話的敘事線索埋進其中,讓 它隨著時間逐漸沉積於畫布裡。任小林的作品通常是與社會現實拉 開一段距離。他創作時就像是將自身作為一個過濾器,他不追求真 實再現的畫面感,而是以畫面回應自身對歷史的思考。 芝加哥藝術家尼克.凱夫(Nick Cave)在創作時所想到的,「是視 野和心跳之間的關係,是聲音與生命之間的關係」。他認為藝術如 同社會轉型計畫的衍生物,這個由全民共同驅動的計畫,需要強烈 的信息以及更為強烈的視覺存在感。在尋求「行動」與「改變」的 願景下,他期許藝術成為通連社區、社群和世界的管道,他清楚如 何打開讓人們彼此產生連結的閘門,讓每個人都深感自己對於社會 與文化的進展,肩負著一份責任。

零售價 新台幣220元 全年 2200元 二年 4200元 平郵/港澳 一年US$95 二年US$190 平郵/亞太及其他地區 一年US$105 二年US$210 航郵/亞洲區 一年US$170 二年US$340 航郵/港澳 一年US$145 二年US$290 航郵/歐美非洲區 一年US$175 二年US$350 請寄支票或匯票至台灣台北市金山南路(藝術家路)二段165號6樓 藝術家出版社 支票抬頭 Artist Publishing 印刷廠 科樂印刷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本刊圖文,保留版權,未經同意,不得轉載、摘編 法律顧問:蕭雄淋



藝術熱新聞

Power100 2021

007 2022 X-site計畫〈藍屋〉/「瑪莉官:時尚革命者」 巡迴展/景薰樓2022春拍 008 〈安格爾的小提琴〉創下影像作品拍賣紀錄/芝加哥 藝術博物館舉辦「塞尚」大型回顧展/李禹煥於南法 阿爾打造新藝術空間

品牌、科技、新思維

016 2021年百大權力榜(終) 藝術生態權力結構的重組與社會公義的覺醒 ◎韋怡忻

藝術拍賣 特別報導 030 迭創新猷,一夜成交總額17.4億港幣 香港蘇富比晚拍報捷,5件過億拍品誕生 ◎編輯部

009 鳥 L'oiseau ◎陳郁秀

● 封面圖版/

藝術視界

文物專欄

大衛.霍克尼 尼科爾斯 峽谷三 壓克力畫布(六 角形) 121.9x243.8cm 2017

036 培根與格尼 為古典主義注入現代靈魂

012 滿清時代也有貝聿銘和安藤忠雄

佳士得攜手HomeArt呈獻「靈與肉:培根/格尼」聯 展 ◎編輯部

清朝皇室的「樣式房」掌案 ◎戴忠仁

藝術龍門陣 013 吞吐大荒 我的同學劉永仁 ◎熊宜敬

June 2022

038

No.

177

C O N T E N T S

封面紀事:藝術拍賣特別報導

攬勝風光與心靈奇景,收藏視野間各擅勝場 026 莫內、霍克尼、利希特之作於香港佳士得「20及21世紀藝術晚間拍賣」登場 ◎編輯部

時尚美學 特別報導

6月專輯:

Ordinary Spectacles:日常奇觀

094 禮讚高級訂製服造夢傳奇的美學空間 續寫當代時尚的超凡之地 ◎洪昱溱

◎林志鴻 040 日常之物的感官誘惑 多梅尼科.格諾利布爾喬亞生 活的視覺研究 ◎林芝禾

100 以破格手法主導創意實驗

046 藝術即生活

104

皮耶保羅.皮丘利 身體美學的文化建構 ◎洪昱溱

索妮雅.德洛內的繪畫與時尚設計 ◎林芝禾 052 輝映於聲光空靈之境 沃夫岡.提爾曼斯的影像感性 與音像編碼 ◎周亞澄

文化時潮 108 在蔬與藝之間,譜繪野菜靈獸狂想曲 迎向藝術、風土與飲食的新文藝復興時代 ◎郭宇甄

058 在視野和心跳之間,在聲音與生命之間

影像美學

尼克.凱夫的「音服」與社會參與式藝術 ◎林純雅

從美國南方走向巴黎時尚伸展台 派屈克.凱利以酷兒 實踐顛覆種族主義刻板成見 ◎林純雅

112 人文主義典藏家的普世觀點 阿爾伯特.卡恩的「地球檔案」計畫 ◎鄭元智

綠與野專欄 藝術焦點

116 剪刀手、編織手⋯⋯優游於媒材間的吳耿禎 ◎古碧玲

064 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專題 西蒙尼.利與索尼婭.博伊斯 ◎致穎

茶器與茶葉收藏運用 120 賈母誤了六安茶?!

當代藝術

當主觀口味壓倒客觀價值 ◎池宗憲

068 吾輩是鼠 Chim↑Pom的黑色樂園生存記 ◎邱馨慧

時空膠囊 特別報導

建築觀點 122 美國新形式主義建築大師 愛德華.史東 ◎黃健敏

074 涂維政 探掘時空向度中的異地之境 ◎韋怡忻 076 何孟娟 封存於紐約社宅的時基藝術 ◎韋怡忻

建築與空間設計巡禮 124

078 江凱群 碎石鑲嵌的生命印記 ◎韋怡忻 080 劉子瑜 片刻中永存的美感追尋 ◎韋怡忻

創意萬象

播客藝聞 082 泰勒.米切爾(Tyler Mitchell)/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布萊恩.伊諾(Brian Eno)/舒比吉.拉奧 (Shubigi Rao)/黑塞爾.里夫斯(Hazel Reeves)/寶 拉.雷戈(Paula Rego) ◎山崎二十一

藝術家工作室 084 我想把時間的感覺畫出來

128

◎Jade Hong

諾曼.福斯特操刀設計大同美術館 125 彷若飄浮雲 端的儀式性體驗 126 承載品牌營銷策略的藝術化體 驗場景 127 安縵紐約續寫皇冠大廈的傳奇篇章 ◎林志鴻

「Ready-Made Object」現成物件跨域創作/古萃今承. 唐韻新繹 129 壺之意志.解構茶文化的經典構成/ 倚光寓影的詩性感知/大疫之年的記憶側寫

藝想創見 130 畫影共舞的詩意敘說 奧若.德.拉.莫瑞內利的地中海遊蹤 ◎林志鴻

《藝術收藏+設計》專訪藝術家任小林 ◎許玉鈴

廣告索引 臺北市立美術館 封面裡 / 形而上畫廊 3 / 景薰樓股份有限公司 5 / 今日美術館 封底


2022 X-site計畫〈藍屋〉 臺北市立美術館第9屆「X-site 計畫」於5月21日正式揭幕,首獎團 隊之同名作品〈藍屋〉(Blue House)以藍色呈現多重感知的沉浸場 域。X-site計畫徵集當代跨域形式的臨時性裝置提案,鼓勵實驗性建 築及創作型態,企圖激發空間設計和結構美學的再想像,進而使美術 館的展演場域擴及戶外廣場,創造更多與公眾的對話與連結。 「2022 X-site:〈藍屋〉」選擇從團隊暱稱的「藍屋藍」灰藍色調 出發,著眼其中蘊含的多變情感,於海洋、宇宙、虛擬與現實世界間 〈2022 X-site:藍屋〉外觀圖(圖像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流動。提案以近幾屆X-site少見的全木構建築,搭建藝術向度與自然 材質交融創造的可能。團隊利用蒙太奇與場面調度作為創作語彙的鋪

陳,在橫跨北美館戶外廣場兩段階梯的量體之上,由三個主要元素構築而成整體:包含歐洲赤松構成的斜面屋架、由花旗松木材打 造的非規律結構體,以及落葉松木交錯而成的曲面地板。波浪式地板產生的高低差,加上結構體的變換交錯,構築出一個能以不同 方式運用的沉浸之所。

「瑪莉官:時尚革命者」巡迴展 由英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 Albert Museum)策劃之世界巡迴展「瑪莉官:時尚革命 者」,於5月28日至8月28日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 本展回顧1960年代英國知名時尚設計師瑪莉官(Mary Quant)之職業生涯及其1955年至1975年間的代表作 品,從實驗性質的服飾店「芭札爾」(Bazaar),到 同名品牌「瑪莉官」以鮮明的小雛菊商標席捲全球市 場,帶動了迷你裙、褲襪、背心裙等風潮,其青春、 俏皮的風格挑戰巴黎高級訂製服的主導地位,為戰後 英國塑造出前瞻、創新的形象。「瑪莉官:時尚革命 者」展品涵蓋超過120件服飾、時尚玩偶、化妝品、 照片及時尚雜誌等原件,完整呈現瑪莉官如何創造並 定義往後數個世代的時尚風格。

瑪莉官所設計坎戈爾貝雷帽的廣告,1967年。 Image courtesy of The Advertising Archives 崔姬穿著背心和短褲套裝,1966。 © Photograph Terence Donovan, courtesy Terence Donovan Archive.The Sunday Times, 23 October 1966

景薰樓2022春拍 景薰樓2022春拍於6月26日在台北富邦國際會議中心

江兆申〈碧山雨晴圖〉、鄭善禧,以及李義弘〈虛堂

舉行,拍品涵蓋現當代藝術、雕塑及潮流藝術。如台

秋色圖〉。潮流藝術家匯聚Mr. Doodle、KAWS、丹尼

灣前輩藝術家廖繼春〈淡江風光〉與陳德旺〈淡水河

爾.阿瑟姆、班克斯、哈維爾.卡勒加、手塚治虫與

口〉,呈現台灣八大景之一;楊三郎〈玉山曉春〉描

奈良美智等,豐富展現台灣藝術市場多元性。

寫玉山萬物復甦景象;王攀元〈人體〉探尋天地萬物

韋怡忻)

(整輯╱

草間彌生 南瓜 (黃、紅、綠) 一組三件 樹脂 雕塑(13/30) 9.5x8x9cm 1998

生命之道,以及洪瑞麟〈坑內支柱〉,與張義雄、張 萬傳、陳銀輝、吳昊、蕭勤、席德進、陳庭詩、劉其 偉、洪通等藝術家作品。 本次春拍也帶來藝術家劉國松、龐均、楊識宏及邱 亞才〈月光下的少女〉;海外華人藝術家陳蔭羆、常 玉〈裸女〉;中國藝術家沙耆、林達川、胡善餘、費 以復、羅中立以及日韓藝術家尹鍾錫。雕塑可見朱 銘〈太極對打〉、〈全家福〉、〈水牛與牧童〉及 李真〈日行千里〉。近現代書畫蒐羅「渡海三家」張 大千、溥心畬墨書數件、黃君璧、于右任、臺靜農、

藝術收藏

設計

7


〈安格爾的小提琴〉創下影像作品拍賣紀錄 佳士得於5月14日舉行的「雅各布斯伉儷之超現實主義藝術珍藏」(Surrealist World of Rosalind Gersten Jacobs & Melvin Jacobs)拍賣中,一張標誌性的曼.雷(Man Ray)攝影作品〈安格爾的小提 琴〉(Le Violon d'Ingres),以1240萬美元的高價成交,遠超越500萬至700萬美元估價,創下拍賣 史上最昂貴的影像作品紀錄。此次拍賣總成交額達4200萬美元,超越拍前預估1900萬至3000萬美 元。 著迷於「物化人體」創作手法的曼.雷在〈安格爾的小提琴〉中,將女性曼妙的身形與弦樂曲 線並列呈現,在模特兒蒙帕納斯(Kiki de Montparnasse)裸露的背部附加小提琴「f音孔」圖形。 曼.雷視這件作品為對法國新古典主義畫家尚—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的致敬之作,該畫家拉小提琴的習慣,促成了法文短句「安格爾的小提琴」的誕 生,意即這名畫家的次要愛好,而對曼.雷而言,身為當時其情人的蒙帕納斯便如同一把「安格 爾的小提琴」。 曼.雷 安格爾的小提琴 特殊明膠銀鹽相紙 48.5x37.5cm 1924 © Christie's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舉辦「塞尚」大型回顧展 現代繪畫之父塞尚自1990年代以來最大型的回顧展─ 「塞尚」 (Cezanne),於2022年5月15日起在芝加哥藝術博物館(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盛大開幕,預計於2023年巡迴至倫敦泰特現代藝術美術館(Tate Modern)展出。芝加哥藝術博物館共展出包含90件油畫、40件水彩畫及2 本素描作品,並以巴黎奧賽美術館(Musée d'Orsay)借予的1875年〈粉色 背景前的自畫像〉(Self-portrait in front of pink background)作為展覽開場 之作。 亮點畫作包含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借展作品〈沐浴者〉(The Bather),該作品以塞尚熟識的模特兒為年輕沐浴者的影像作參考創作而 成。此外,芝加哥與倫敦回顧展均強調塞尚對同時代人及20世紀藝術家 的影響,其中一件引人注目的作品〈靜物與水果盤〉(Still life with Fruit Dish)不但曾受高更擁有,更被其稱為「一顆非凡的珍珠,我的掌上明 珠」。

塞尚 靜物與水果盤 Institute of Chicago

油彩畫布

46.4x54.6cm

1879-80 © the Ar t

李禹煥於南法阿爾打造新藝術空間 自從在日本與韓國建立個人藝術空間後,韓國極簡大師李禹煥 (Lee Ufan)再度於南法小鎮阿爾打造全新空間─「李禹煥.阿 爾」(Lee Ufan Arles)。新藝術中心位於該城歷史街區的17世紀大 型韋爾農豪宅(Hôtel Vernon),並由李禹煥首選建築師安藤忠雄進 行改造。 「李禹煥.阿爾」空間將永久收藏與展示李禹煥作品。一樓除了 設有圖書館及商店,同時展示其「關係項」(Relatum)系列中的10 件雕塑;二樓展品為30件畫作;三樓則供其它藝術家作短期展覽空 間及會議室使用。法國阿爾向來是啟發藝術家的靈感之地,李禹煥 對該地的興趣則源於阿爾的過往歷史。2021年底,李禹煥舉辦「安 魂曲」(Requiem)特展,以慶祝阿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 界遺產40週年。受廣大古羅馬墓地阿利斯康(Alyscamps)遺址的啟 發,藝術家展示了13件與當地古老石棺互有關聯的新作品。 「李禹煥.阿爾」展覽現場,2022年。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Kamel Mennour, Paris

8

╱韋怡忻)

(整輯


品牌、科技、新思維

鳥L’ oiseau |陳郁秀(白鷺鷥文教基金會榮譽董事長、台灣法國文化協會榮譽理事長、公廣集團前董事長)

撰文

圖版提供│財團法人白鷺鷥文教基金會

畫中鳥─勇氣與嚮往 從小我就很外向,也是個好奇 寶寶,對花園前那扇木板門外的 世界充滿憧憬⋯⋯。據媽媽說, 才4、5歲的小小年紀,就會攀門 翻牆離家出走,當然是屢試屢 敗,跌得滿身是傷,不過我毅力 十足,從未放棄飛出去的念頭。 小學一年級開始,我和弟弟的書 桌在牆邊併排著,而牆上就掛著 一幅爸爸的畫〈枇杷〉(膠彩, 1949年),畫中有一隻暫棲枇杷 枝頭的小鳥,牠的眼睛炯炯有 神,我和弟弟稱牠為「小希」⋯ ⋯,每當我們被罰站在桌前時, 因為太過無聊,就會盯著牠看; 四月橙色熟成的枇杷散發出香 味,小希在春天清新空氣的薰陶 中,隨時可展翅高飛,迎向更廣 陳慧坤 枇杷 膠彩紙本 60.7x60.7cm 1949 1949年時,溥心畬、黃君 璧等國畫大師在台灣師範 學院(今台灣國立師範大 學)教授國畫課程,而陳 慧坤也藉此機會虛心求 教,因此本幅作品極可能 是當時陳慧坤剛開始嘗試 將國畫工筆寫生的技法和 觀念帶入膠彩創作的作 品。 但是雖然是嘗試之作,在 畫面的構成與線條、色彩 的運用上,卻可以感受到 畫家深厚的美感經驗。畫 面中的枇杷葉有著豐盈、 殘缺與形將枯黃等多變的 姿態,猶如自然景物的生 命循環現象;而右方的畫 眉鳥雖然體型嬌小,但是 站在枝頭上時卻與左方枝 繁葉茂、果實飽滿且向上 生長的枇杷,形成奇妙的 平衡力量。

闊的天空⋯⋯,牠銳利又自信的眼神充滿靈性和果斷,好似吶喊著:「我要飛! 我要飛!」一直到我16歲出國前,牠都在我和弟弟身旁,陪伴我們渡過許多快樂 的童年時光;尤其在六年級準備「聯考」的K書時刻(60年代仍有初中【即現在的 國中】及高中聯考制度),那時真需要小希的相伴⋯⋯。而我,果真在國中畢業 後獨自飛往夢想中的巴黎留學,開啟我多彩多姿的人生。直到今天,我仍能感受 小希帶給我追求夢想的勇氣和對未知世界的嚮往。

畫與樂─聯覺效應 在那個美蘇冷戰的時代,一個十幾歲的女孩獨自搭機赴巴黎是十分罕見的事 情,我就這麼大膽地踏上遠行之路,也很幸運地考進世界著名的法國國立巴黎音 樂學院;更值得慶幸的是,進入梅湘大師(Olivier Messiaen)樂曲分析之班級學 習。第一堂課老師彈了一個音(降E),直接問我:「這是什麼顏色?」我嚇得 不敢回答,這是什麼問題呀!「郁秀!不必緊張,要有想像力,直覺會告訴妳顏 色⋯⋯!」「暗紅色!」「對了!那就是暗紅色⋯⋯。每一個人都會有不同的體 悟,看見的顏色不盡相同,這事沒有對錯,只要肯定自己的感受即可⋯⋯。想像 力是需要每天鍛鍊累積而來的,音色與顏色的結合將開發妳無窮的想像力和創造

藝術收藏

設計

9


音樂家梅湘大師 Le Chocard是生長在4000公尺高山上,身懷絕技的黃嘴黑鳥。 一峰(一) 膠彩 120F 1973

力。」真是震撼的一堂課!接下來的課程,老師出示了莫

三峽祖師廟的陳慧坤作品〈綠頭鴨〉

陳慧坤 白朗第

地說,作品是借鳥鳴的旋律來詮釋宇宙的生命力⋯⋯。

內(Monet)幾幅同景但不同時辰、不同色系的盧昂大教堂

《鳥誌》中介紹自然界的各種生態,令人驚豔的是大師

(Cathedral le de Rouen)畫作,要同學們說出每幅畫不同

整曲始於高山,終於大海⋯⋯。第一篇〈阿爾卑斯山上的

的調性;例如晨曦中的教堂屬於D大調轉C小調、日落氛圍

鳥〉(Le Chocard des Alpes),在環境方面就以樂段表現

下的教堂屬於降B大調轉C小調⋯⋯。有時放完一段音樂,

阿爾卑斯山的山景:高山、懸崖、斷壁、峻岩林、山谷、

要每位學生描繪或敘述出聽見什麼、看見什麼、想像出什

小溪、冰河⋯⋯,是以各種音列、節奏和和聲來表現地

麼⋯⋯。每堂課我都戰戰兢兢,全身每個細胞完全張開仔

質、地形、氣候、溫度、濕度、強風、細雨⋯⋯。主角Le

細地聆聽、觀察和體驗⋯⋯。接下來2年的課程中,不僅學

Chocard是一種生長在4000公尺高山上,身懷絕技的黃嘴黑

習樂曲的架構、和聲的豐厚、對位的奧妙,最重要是尋得

鳥,牠的旋律或急促、或詼諧、或高揚、或低吟,隨著牠

了音樂的核心精髓;透過七感,看見、聽見、體驗到,畫

的飛姿,盤旋、俯衝、騰空、或逍遙飛翔律動著⋯⋯。而

與樂、色彩與音色、有形與無形的聯覺現象,這種現象,

和牠共舞穿插出場的是具王者之風的「老鷹」,牠的飛翔

啟動了想像力和創造力的開關,讓我一生受用無窮。

平穩莊嚴、動如不動、無聲無息,和具特技表演天份的Le

梅湘與《鳥誌》─登高行遠 穿山跨海

Chocard形成強烈的對比,互動中將生態以有色系的音域引 出宇宙的壯麗、美妙的能量。曲尾第13篇〈大杓鷸〉(Le

梅湘是20世紀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也

Courlis cendré)是生活在法國西北海岸普達尼(Bretagne)

是著名的管風琴家、音樂教育家。他的創作特色是善

之小島ile de Quessant的高腳長嘴鳥,牠身著條狀的羽毛和

用多變的節奏語言(在傳統的節奏加以拓寬或增加厚

暗紅、淺灰、沉黃相間的斑點,鳴聲十分悽愴哀傷,是詩

度),追求宇宙性的定律和核心價值,並以「有限移調

人和音樂家喜歡歌頌的憂傷鳥⋯⋯。13篇音樂中沒有任何

調式」鋪陳出和聲、旋律、對位特殊的音樂架構。他是

一種鳥鳴能勝過大杓鷸,因為牠的音色、旋律與和聲所傳

虔誠的天主教徒,在巴黎天主聖三教堂司管風琴,並持

遞的海洋之聲,讓人聽了入神,白天歌頌海洋的美麗,黑

續終生。一生留下不少有關宗教的傑作,1953年起以

暗低吟海洋的哀愁,美麗的海洋因人類的貪婪被汙染,海

鳥聲做為自己主要的創作素材,登高行遠、穿山跨海,

洋生物因而哀嚎著⋯⋯。大杓鷸謳詠出海洋生命之歌,聽

致力於記錄上百種鳥類的作息和叫聲,他曾自許:「我

者莫不動容⋯⋯。《鳥誌》是長達2小時45五分鐘的鋼琴

是一位鳥類學家,正如我是一位作曲家,或者更甚於我

鉅作,梅湘以音樂引出圖像,在立體空間中擴張、擴大⋯

是位作曲家。」作曲風格兼容並蓄,結合宗教情懷與自

⋯。《鳥誌》表達他的宇宙觀、人生觀,意義深遠!

然元素,可謂一位結合天、地、人的偉大創作者,他的 一生都在探索和實驗中,全心投入「全序列主義」參數

10

大杓鷸

生活.土地.鳥

化的研究,被譽為序列主義領域的革新先鋒。作品中與

新北市三峽的祖師廟素有「東方藝術殿堂」之稱,源自

「鳥」相關的重要創作包括:《鳥兒甦醒》(Réveil des

其正殿擁有三對精美透雕柱,居中一對名為「雙龍鋒劍

oiseaux)、《異國鳥》(Oiseaux exotiques)、《鳥誌》

金光聚仙陣」,外側一對名為「雙龍朝三十六關將十八

(Catalogue d'oiseaux),均是上乘之作。其中《鳥誌》

騎」,中間居次的一對名為「百鳥朝梅」柱。「百鳥朝

13篇,記錄並再創了77種鳥鳴和多元、多樣性的自然生

梅」左右對稱各有一柱,只見蒼勁有力的老梅樹枝椏上棲

態,梅湘常說:「當我聽到音樂,會不由自主地產生共

息著姿態不同的小鳥,每柱50隻,故稱「百鳥朝梅」柱。

鳴,聯想到色彩,進而將這些色彩結合進入意識並轉化

此外,在廟內的龍門廳、虎門廳及多道牆壁上以「陰雕」

入旋律中。」梅湘的《鳥誌》之所以美,是因為除了詮

方式刻上各種鳥類,遂也有人稱祖師廟為「鳥廟」。這些

釋鳥鳴外,還擁有宇宙空間的共鳴;不僅記錄了鳥鳴,

雕刻紀錄了台灣106種鳥類,更留下了7種台灣特有種鳥類

更創造了鳥兒棲息生活的空間及萬物的生活姿態,正確

的身影。廟中有藝術作品完全是因三峽祖師廟邀請藝術家


李梅樹主持其重建工作時,李大師力排眾議堅持廟寺建設

也不僅是鳥鳴,和畫家相同,著重的是宇宙觀,在宇宙這

需要請畫家、雕刻家們共襄盛舉,賦予廟寺藝術價值,並

個有機大空間中也是還原了七感⋯⋯。在生活信仰中、在

彰顯身為「鳥類王國—台灣」之特殊性。許多前往祖師廟

愛鄉護土保衛戰中,亦是在有機的空間中還原七感,讓

參拜的信徒們,如沒有用心觀察這些以鳥類為主角的百千

人、事、物均以各自的核心價值呈現,人要有態度、有觀

年劇場,一定不會發現祖師廟特有的藝術價值。父親陳慧

點、有執行,事與物亦然⋯⋯。品牌的形成是無形與有

坤躬逢其盛,也在廟牆上留下了印記,一幅〈綠頭鴨〉描

形、時間與空間的結合,由理論→行動→體驗+科儀→成

繪一對相親相愛、精神奕奕、優游自得的綠頭鴨,刻劃出

就品牌。這是一個品牌形成的流程,對我而言,則是一首

牠們細膩生動的生活日常,透過陰刻永留石牆上,供信眾

宇宙交響詩品牌有機體。

們觀賞。細觀此雕畫的構圖、線條、筆觸,可感受畫家與

品牌有機體如同一棵樹,有看不見的根系、傳輸養料的

雕匠師對綠頭鴨的棲息環境、體型特徵與生態行為,掌握

枝幹、開花結果的樹冠⋯⋯,樹與樹之間的區別不止單單

得極為精準確實,讓作品栩栩如生、雅致動人。廟宇是人

是樹的本身,而是圍繞著樹形成的生態,幾隻鳥兒的點

民信仰中心,在虔誠膜拜的氛圍中,不知不覺欣賞到鳥雕

綴,會讓其生態大為不同。

藝術,確實是世界上絕無僅有「鳥雕美術館」的珍貴體 驗,令人讚嘆!

鳥類是我們語境中借喻的代表,承載了太多我們複雜的 情感,人間四月缺了鶯歌燕舞便不再生動,滂沱雨夜缺了

《顧巢.抾箬仔》是公視臺語台推出的精彩影集,「抾

連廊下的歸燕便顯得無比寂寥,當鄉村裊裊炊煙升起,若

箬仔」(Khioh hah-á)就是八色鳥,這是雲林在地人稱呼八

少了幾只鳥兒迎著夕陽翻飛,便少了幾分田野生活的愜

色鳥的台語發音。八色鳥是名列亞洲鳥類紅皮書瀕臨絕種

意。

之鳥類,牠身著八色彩衣,華麗耀眼,每年四月底左右,

如果說「謬斯」不侷限於人類,鳥類絕對是「謬斯中的

飛到台灣求偶、繁殖、育雛,一直到8、9月再飛回南洋。

謬斯」。不論是林間跳躍,是湖面佇留,還是迎風翱翔,

最重要的是牠的生命態度──「顧巢」的特性,激發了雲

美得不盡相同,就如同天地之間無法被定義的風與山海所

林縣林內鄉民一次顛覆性愛鄉護土保衛茶園的動人故事⋯

共同奏響永恆之旋律。走出去,去觀察、去發現,台灣鳥

⋯。原來八色鳥遭遇敵人攻擊時會往巢的反方向飛走,以

類濃縮的品格與精神符號,是打開台灣品牌聲量的鑰匙,

保護自己的鳥巢、領地和家人。90年代末期,砂石業者蠻

在紛繁的主義與風格的「品牌森林」中需要一位踏實的嚮

橫進駐雲林縣翠頂村,無視環境影響評估的程序準備挖山

導,大道至簡,根深民族與鄉土,枝幹蔓延成為「世界之

開採,來來往往的砂石車不只破壞路面,四處飛揚的塵土

樹」,且保持著那一顆不被定義、如風一般的心,劃過

也汙染了以製茶為生計的純樸小鎮,鎮內許家茶莊的養子

「天空」時

許通榮為了保護家園挺身而出,與返鄉大哥攜手合作,因

有人說那是

鎮內是八色鳥棲息地,遂以保護八色鳥為號召,結合鄉

優雅,有人

親,對抗砂石業者的惡霸行為。在對抗行動中,許家面臨

說那是家

威脅、鄉長貪污、村民不團結等種種難關,原本相親相愛

鄉,也有

的許家兄弟,也因有心人挑撥而分道揚鑣。眼看家鄉、家

人說那是

園與家庭都被外來者摧殘,許通榮決心放手一搏隻身對抗

miracles。

砂石場,眼看著弟弟置身危機中,許大哥也不計前嫌挺身 保護他。八色鳥護巢顧家的生命態度,喚醒兄弟倆的手足 情份,而此八色鳥棲地保存的議題居然引起了國際重視, 各國環保團體紛紛響應,政府最後以保護環境為由撤回開 採命令,終於成功保護故鄉,八色鳥讓事件圓滿落幕⋯ ⋯。這是一個真實動人的故事,也是享有「鳥類王國」美 名的台灣展現做為世界公民的態度和精神。

品牌─宇宙交響詩 在畫家的眼中,鳥兒不僅是鳥兒,牠的生活空間、生活 氛圍,牠的生命態度、牠的肢體姿勢、行動方向,全部展 現在有機空間中,七感(視覺、味覺、嗅覺、聽覺、體 驗、自信)之還原,造就品牌。在音樂家的創作中,鳥兒

如果說「謬斯」 不侷限於人類, 鳥類絕對是「謬 斯中的謬斯」。 台灣鳥類濃縮的 品格與精神符 號,是打開台灣 品牌聲量的鑰 匙(Illustration © unknownzz culture technology 荌諾 文化科技)

藝術收藏

設計

11


攬勝風光與心靈奇景,收藏視野間各擅勝場 莫內、霍克尼、利希特之作於香港佳士得 「20及21世紀藝術晚間拍賣」登場 │編輯部

整輯

圖版提供│Christie’s

港佳士得於5月26至27日再次書寫拍賣史嶄新篇章,矚目呈獻一系列20及21世紀國際藝術巨匠及藝壇新秀的傑 作,橫跨多元化的藝術類別和藝術運動,超越時代和地域的限制。佳士得亞太區副主席暨20及21世紀藝術部聯席

主管林家如表示:「儘管宏觀環境充滿考驗,但亞洲藝術市場仍然非常蓬勃。市場湧現大量年輕買家,亞洲亦設立更 多全新的公共和私人藝術機構,並舉辦大型藝術博覽會,營造了理想的環境,讓我們能推出更多全球知名藝術家的頂 尖傑作,以滿足亞洲市場的殷切需求。」

莫內鉅作〈垂柳〉首登亞洲拍場 1914年歐洲正處於動盪之中,莫內俯首於吉維尼花園,以藝術表達情感,創作出舉 世聞名的巨型畫作「睡蓮全景」(Grandes decorations)系列,那段時期如今被稱為其 藝術生涯最後一個巔峰時期。大戰過後,藝術家將〈睡蓮全景〉捐贈予國家。同時, 他創作了10幅描繪其著名吉維尼花園睡蓮池畔挺拔的垂柳的畫作,垂柳也是「睡蓮全 景」的題材之一。「垂柳」系列被形容為莫內對戰爭最為直接而深刻的回應。莫內

26

大衛.霍克尼 尼科爾斯峽谷三 壓克力 畫布(六角形) 121.9x243.8cm 2017 估價: 1億至1億2000萬港幣(封面圖 版)


迭創新猷,一夜成交總額17.4億港幣 香港蘇富比晚拍報捷,5件過億拍品誕生 │編輯部

整輯

圖版提供│Sotheby’s

4月

27日晚上,全球藏家聚焦香港蘇富比,透過蘇富比官網及9個社交平台同步直播觀看3場晚間拍賣:

現代及當代藝術拍賣,以及「De Beers戴比爾斯浩宇之藍」專場。3場拍賣共錄得17.4億港幣成交額,

創單一晚上拍賣成交額新高。全晚逾75%拍品首度上拍、近100%成交率(現代藝術晚拍:95%、當代藝術晚 拍:98%),近半數競投者在網上投標,誕生了5件億元拍品:畢卡索〈朵拉.瑪爾〉、吳冠中〈紅梅〉、奈 良美智〈格外的舒適〉及露易絲.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蜘蛛IV〉,以及拍賣史上最碩大的豔彩藍鑽 「De Beers戴比爾斯浩宇之藍」以4.51億港幣矚目成交,雄踞拍賣最高價鑽石之列。

「布爾喬亞的〈蜘蛛IV〉,如同畢卡索的〈朵拉.瑪爾〉,都是令人一見難忘的作 品。我們深感榮幸能將這件佳作帶到香港,見證它在畫廊吸引無數參觀者,並於拍場 上備受追捧。西方藝術品在香港拍賣比例日重,但讓我特別興奮的是看到它們與亞洲 藝術家之間進行對話,如吳冠中、朱德群及奈良美智等藝術家的作品,皆在亞洲以至 全球備受關注。」 蘇富比亞洲區現代及當代藝術部主席白思齊(Alex Branczik)表示。

現代藝術晚拍 .總成交額:543,070,000 港幣 .成交率:94.4% .近60%拍品以逾高估價成交

30

露易絲.布爾喬亞〈蜘蛛 IV〉以1億2920萬5000港幣成 交 畢卡索〈朵拉.瑪爾〉由 日本藏家以1億6942萬港幣 投得 奈良美智〈格外的舒適〉 以1億1197萬港幣成交


J

U

N

E

F

E

A

T

U

R

E

日常之物的感官誘惑 多梅尼科.格諾利 布爾喬亞生活的視覺研究 撰文│林芝禾 攝影│Roberto Marossi 圖版提供│Fondazione Prada

1933年出生於羅馬的多梅尼科.格諾利 (Domenico Gnoli)是一位博學的畫家、布 景設計師與插畫家,對藝術史與以及歷史上 的繪畫技巧具有深入的了解。同代藝評家多 將他歸類為普普藝術(Pop Art)或超寫實主 義(Hyperrealism)的畫家,將他的作品放在 與抽象和觀念藝術相對立的寫實藝術脈絡中 加以詮釋。

從舞台設計、插畫到藝術創作

Domenico Gnoli

多梅尼科.格諾利在被藝術圍繞的家庭環境中出生與成長。他 的祖父是一位藝評家,父親為藝術史學者,母親則是畫家與陶藝

家。在家庭教育之外, 他曾短暫地在1952年進入羅馬美術學院 (Accademia di Belle Arti di Roma)學習舞台設計,但很快就轉而加 入「皮洛托-卡拉羅.米瑟洛奇劇團」(Compagnia Pilotto-Carraro Miserocchi),意圖成為一名演員。他與戲劇世界的接觸,為他後 來在布景設計上的成功奠定了基礎。1955年,他為倫敦舊維克劇

40

多梅尼科.格諾利 Domenico Gnoli, 1963 (Paris). Photo: Mimì Gnoli 米蘭普拉達基金會「多梅尼科.格諾利」回顧展展場空間 Exhibition view of “Domenico Gnoli”, Fondazione Prada, Milano. Photo: Roberto Marossi. Courtesy of Fondazione Prada


J

U

N

E

F

E

A

T

U

R

E

藝術即生活 索妮亞.德洛涅的繪畫與 時尚設計 撰文│林芝禾 圖版提供│Louisiana Museum of Modern Art

在抽象藝術如野火般席捲西方藝壇的1910年代, 俄裔法國藝術家索妮亞.德洛涅(Sonia Delaunay) 成功地將藝術帶進日常生活,創造出獨樹一幟的 經典作品。身為最早投入非具象表現模式的第一 代藝術家,索妮亞與夫婿羅伯特.德洛涅(Rober t Delaunay)一同推動了色彩對比在抽象藝術中的發 展。索妮亞更跨越不同媒體,將色彩對比的應用, 擴展到時尚與織品設計的領域。

從敖德薩到巴黎 索妮亞.德洛涅原名莎拉.史登(Sara Stern), 1885年出生於烏克蘭敖德薩的一個猶太家庭。在 缺乏工作機會與反猶騷亂帶來的危險威脅下,史 登家與許多年輕的猶太人紛紛從敖德薩移居至500 公里外、位於聶伯河畔的格拉濟茨克(Gradizk)。 為了未來的發展,莎拉兒時就被父母交給經濟狀 況優渥許多的舅舅根利希.特爾克(Genrikh Terk) 收養,並改名為索菲亞(索妮亞).特爾克(Sofia 【Sonia】Terk)。根利希.特爾克在聖彼得堡執 業,是一位事業有成的律師,妻子安娜則是一位才

46

Sonia Delaunay 索妮亞.德洛涅1924年留影於巴黎工作室 Sonia Delaunay i sit Altelier Simultané, Paris, 1924. Photo: Germaine Krull © Estate Germaine Krull, Museum Folkwang, Essen 索妮亞.德洛涅1913至1914年作品〈電稜鏡41號〉 Sonia Delaunay, Electric Prisms, No. 41, Oil on canvas, 54x46cm, 19131914. FNAC 28998. Centre national des arts plastiques, Frankrig © PRACUSA S.A. 索妮亞.德洛 涅1913年作品〈布里耶舞廳〉Sonia Delaunay, Bal Bullier, Oil on canvas, 97x132cm, 1913. Kunsthalle Bielefeld. Photo: Philipp Ottend rfer © PRACUSA S.A.


J

U

N

E

F

E

A

T

U

R

E

輝映於聲光空靈之境 沃夫岡.提爾曼斯的影像感 撰文│周亞澄 圖版提供│Museum moderner Kunst Stiftung Ludwig Wien

德 國 藝 術 家 沃 夫 岡 . 提 爾 曼 斯 ( Wo l f g a n g Tillmans)以空靈而詩意的影像創作聞名,從肖 像、靜物、風景到數位創作,提爾曼斯總能自在 地轉化攝影中的空間型態與意境,從而改變現代 藝術的視覺語彙。在獨具風格的美學突破之外, 提爾曼斯也不斷探索人們如何看待世界和彼此 生活的社會,時時自我提問觀看時視線中存有何 物?當下自我想看到什麼?而靈魂之窗又真正接 收到了什麼?他關注人體、自然景致、建築和天 象,在照片、裝置、影片和音樂的混用中不斷突 破媒材的界限,改變圖像在展示、出版及印刷的 既定應用框架,以微妙的洞察力揭示其對人類 慾望和感知的另類探尋。維也納現代藝術博物 館(Museum moderner Kunst Stiftung Ludwig Wien, Mumok)舉辦「沃夫岡.提爾曼斯:聲音是液 態」(Wolfgang Tillmans: Sound is Liquid)特展,除 了展出提爾曼斯自1990年代以來的各式創作,有 在流行文化環境製作的早期拍攝、以抽象傳遞精 神意念的圖像,步入21世紀後開始嘗試的數位高 解析照片、在COVID-19新冠疫情期間的作品等, 其中也包含採雙通道記憶體輸出的錄像裝置〈建 築師之書〉,一些近期的音檔和影像創作,以及 他最新發行的首張音樂專輯《地球之光中的月 亮》(Moon in Earthlight)也在此次展覽中以影像 裝置的聲響形式呈現,為所有觀者提供一個全面 回顧提爾曼斯藝術的機會。

52

Wolfgang Tillmans


J

U

N

E

F

E

A

T

U

R

E

在視野和心跳之間, 在聲音與生命之間 尼克.凱夫的「音服」 與社會參與式藝術 撰文|林純雅 圖版提供|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Chicago

尼克.凱夫的「音服」(Sound Suits)介於服裝和雕 塑之間,它那奇妙的形式呈現了凱夫全方位的藝術視野 ─每件「音服」都體現了堅實的根基感與時而變幻的 運動感,介於個人的自我定位與行動趨向之間的推力與 拉力─ 這是藝術家不斷發展的實踐核心的創作能量 所在,也是芝加哥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辦尼克.凱夫生 涯回顧展的核心價值之一:Forothermore,由「永遠」 (Forevermore)與「利他」(For other)兩個單字共創的 詞彙。

Nick Cave

Forothermore:聚焦「行動」與「改變」 事實上,人們甚至可以將芝加哥當代藝術博物館近期的發展策略視為一種 嘗試推動博物館學「音服化」的嘗試─牢固地紮根於並具體反映出芝加哥 這樣美妙而連結複雜的地域文化,但始終擁有一種流動性,使博物館能夠超 越館體之限,並緊隨著當下的時代脈動而行動與發展。幾年來,博物館致力 於規劃芝加哥藝術家的展覽,他們的作品提升了環繞著當代藝術和社會實踐

58

尼克.凱夫(Photo: Sandro Miller) 尼克.凱夫2011年作品〈說大聲一點〉 Nick Cave, Speak Louder, Mixed media including black mother-ofpearl buttons, embroidery floss, upholstery, metal armature, and mannequins, Installed: 237.5×505.5×312.4cm, 2011. Collection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Chicago, purchased jointly by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Chicago with funds provided by the Zell Family Foundation and by the Albright-Knox Art Gallery, 2018.1 © Nick Cave.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Jack Shainman Gallery, New York. Photo: James Prinz Photography


藝術焦點

Art Focus

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專題 西蒙妮.利與索尼婭.博伊斯 │致穎

撰文.攝影

圖版提供│La Biennale di Venezia

「沒有社群,就沒有解放。」─奧德雷.洛德(Audre Lorde)

在擺脫疫情的陰霾之後,延後整整1年的第59屆威尼斯雙年展,終於在 2022年4月正式登場。作為歷史最悠久的當代藝術展會,在漫長的127年歷 史中,本次雙年展首度將女性置於核心的討論位置,並以此為起點,延伸 展開對於性別、殖民主義與氣候變遷的探究。如同其他許多重要的議題, 將性別特別提出,並非為了強調其特殊性。而恰恰正是女性作為創作者及 相關論述長時間的缺席,映照出現下當代藝術討論框架的殘缺。而在這樣 的情況下,評審團將今年雙年展最高獎項金獅獎的最佳藝術家與參與國家 獎項分別頒發給了美國藝術家西蒙妮.利(Simone Leigh)與代表英國參展 的索尼婭.博伊斯(Sonia Boyce),她們兩人皆為首次代表自己國家參展 的非裔女性藝術家。評審如此精準的抉擇,不但讓世界看到兩位藝術創作 者優秀的作品之外,也為她們所代表的社會意識做出強而有力的發聲。 西蒙妮.利可以說是本次威尼斯雙年展中受到最多關注的藝術家。她那 位於軍械庫展區入口處的巨大雕塑〈磚屋〉(Brick House)為主題展「夢 的乳汁」(The Milk of Dreams)定下了主要的視覺基調。這是一尊約5公 尺高的灰黑色半身非裔女性銅像,最早為美國紐約市中心高線公園(High Line Park)於2019年時所委託製作的公共藝術項目,它同時也是藝術家的

64

西蒙妮.利於工作室中製作大型雕塑作品(圖版提供:威尼斯 雙年展美國國家館 © U.S.A. Pavilion) 西蒙妮.利的裝置作品 〈最後的衣裳〉(圖版提供:威尼斯雙年展美國國家館 © U.S.A. Pavilion)


Contemporary Art 當代藝術

吾輩是鼠 Chim↑Pom的黑色樂園生存記 │邱馨慧

撰文

圖版提供│森美術館

京森美術館為期3個月半的「Chim↑Pom:快樂春 天」(Chim↑Pom: Happy Spring)展,在5月底結

束。這個成立17年來衝撞體制爭議不斷的藝術團體,是日 本藝術界出名的「問題頑童」,展期之間照樣引發許多話 題。期間正值2022年威尼斯雙年展開幕,代表日本國家館 參加的,是1980年代成軍的Dumb Type,這個時機的巧合, 正好可以觀察對照兩個不同世代的日本藝術團體的訴求和 手法。

西蒙妮.利於第59屆威尼斯雙年展軍械庫展區展出的大型雕塑〈磚屋〉(攝影/致穎)

Chim↑Pom是什麼意思?美術館展覽 「建築解剖」(Anatomy of Architecture)系列研究中的首件 創作。〈磚屋〉將來自不同地域的建築形式與人體元素結 合在一起,其中包括西非洲多哥和貝寧一帶的巴塔馬里巴 (Batammaliba)與喀麥隆的穆斯古姆(Mousgoum)傳統居 住空間,以及美國密西西比州一間以女性裙擺造型作為設 計的公路餐廳「媽媽的櫥櫃」(Mammy's Cupboard)。與 她許多其他的作品一樣,西蒙妮將雕塑頭部眼睛的部位抹 平,做出一副沒有臉孔的臉龐,希望藉此來表現出一個抽 象化的黑人女性形象。主題展總策展人塞西莉雅.阿萊馬 尼(Cecilia Alemani)針對這件作品形容道:「即便這位女 性沒有眼睛,但是她的目光卻極其強烈!」西蒙妮這樣帶 有批判性的拼貼創作也正好回應了主題展所開展的3個討論 子題,包含「身體及其形變的表現」(The representation of bodies and their metamorphoses)、「個人與技術的關聯」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technologies)以及

3

68

Chim↑Pom from Smappa!Group〈大樓漢堡〉(Build-Burger) 1 connection between bodies and 2018,綜合媒材(自「人間餐廳」裁切的三層地板、建築內的 2 「身體與地球的連結」(The 各式家具及物件)400 x 360 x 280 cm(前),186 x 170 x 155 the Earth)。展覽名稱「夢的乳汁」取自英國裔墨西哥藝術 cm(後),私人收藏(後)。2022年東京森美術館Chim↑Pom 「Happy Spring」展覽場景。攝影:森田兼次,圖版提供:東京. 家里歐諾拉.卡靈頓(Leonora Carrington)的作品。她那帶 森美術館。 Chim↑Pom from Smappa!Group〈道〉2022,瀝 青、森美術館、特設網站、活動及表演。2022年東京森美術館 有超現實主義的繪畫,描述了一個人類可以利用想像來改 Chim↑Pom「Happy Spring」展覽場景。攝影:森田兼次,圖版提 變自己的離奇世界,有如一部充滿象徵意義的當代寓言。 供:東京.森美術館。 Chim↑Pom from Smappa!Group成員 左起:岡田將孝、Ellie、卯城龍太、水野俊紀、林靖高、稻岡求 除了參與主題展的作品外,在國家館林立爭豔的綠園城 (坐)。攝影:名和真紀子,圖版提供:東京.森美術館。

介紹沒提,Chim↑Pom的網站沒說, 堡展區中,觀眾也很難不注意到由西蒙妮所代表參展的美 維基百科也沒記載。最「可靠」的說 國國家館。雖然這並不是該館首次有非裔藝術家披掛上 法是,唯一的女性成員Ellie曾說:「雖 陣,例如2017年的馬克.布拉德福德(Mark Bradford)與 是恥於說出口的名字,但說這是團體 2019年的馬丁.普瑞亞(Martin Puryear)都曾為美國館獲 名稱時,女性忍俊不住的樣子,覺得 得許多讚譽,然而身為歷史上第一位登上這座象徵國家最 『這名字或許有趣』。」因此「沒什 高殿堂的非裔女性,西蒙妮.利可以說是最具身份自覺與 麼特別的意思」。但既然羞於啟齒, 批判性的創作者,而這份關懷正具體地展示在整體的建築 或許就和發音近似男性XX器的「成 外觀上。藝術家利用大片毛茸茸的茅草鋪蓋在美國館那一 人用語」有關,加上向上箭號難道是 向著名的帕拉第奧式磚砌建築(Palladian architecture)上, 比中指?這道提問沒有官方答案,希 並將此次展出的展覽命名為「主權」(Sovereignty),用以 望有人可以指正這段推論,並道出不 回應1931年巴黎殖民博覽會中喀麥隆─多哥館(Cameroon可說的真相。 Togo Pavilion)中帶有西方霸權的展示方式與歷史敘述,並 2005年Chim↑Pom在前衛藝術家會 諷刺了過去充斥在美國種植園與奴隸系統的悲劇。透過這 田誠家的客廳中成立,6個成員分別 種混合了鄉土建築形式(Vernacular Architecture)與黑人物 是Ellie、卯城龍太、岡田將孝、水野 質文化的雕塑手法,藝術家重新解析了非裔女性的主體與 俊紀、林靖高、稻岡求。除了其中唯一的女性Ellie之外,均 文化空間概念,並嘗試填補歷史紀錄中的空缺位置。在開 非藝術院校出身。成軍前一天,他們在NADIFF表演〈快樂 幕儀式上西蒙妮提到,本次計畫名稱「主權」出自於黑人 夏天2005〉,本次展覽命名「快樂春天」與之呼應。會田誠 女權主義思想的共有性,是一種自覺,一種渴望成為自己 之後數度引介他們參展,並在自己的展覽中夾帶Chim↑Pom 和決定自己身體的願景。 作品,提攜後進。這次展覽距離森美術館舉辦會田誠展 類似這樣重新運用那些充滿黑人文化刻板印象的圖像, (2012)正好十年,也是一個藝術新世代茁壯歷程的呈現。 體現了西蒙妮的批判手法。譬如另一件結合銅質雕塑與黑 藝術收藏

設計

65


時空膠囊 特別報導

SPECIAL REPORT

涂維政 探掘時空向度中的異地之境 │韋怡忻

撰文

圖版提供│涂維政

問:在建構考古遺跡與偽文明背後,你期望記錄現代社會的哪些面向? 答:以早期的「卜湳文明遺跡」為例,我將電子生活物件融入作品並仿 涂維政

擬考古遺跡。當初有這樣的想法,是基於自己對自我面貌及台灣文化的

有別於自個人美學觀出發的創作 視角,涂維政隱約抹除藝術家於作 品中的主體性,以「自我體制化」 賦予創作全新定義,將「機構」的 運作狀態附加於「個體」。在操作 上,不但自行編纂歷史文明、作品 產出、媒體扮演,與自我典藏,在 作品敘事中,更廣泛串聯各時代及 地域的神話、傳說和預言,以擬造 考古遺跡讓這些想像重新真實地現 身,打破時空限制,進而思考當今 藝術的本質與潛能。如其所言,吸 引他的不僅是藝術本身,而是博物 館/美術館基於各自定位形塑而成 的美學、歷史與時代觀,以及背後 潛藏的人類集體精神需求。

探索與思考。在過往,許多藝術家曾使用具民族意象的圖像,來呈現屬 於台灣文化的樣貌和特徵,並且有很好的呈現。而我則思考如何在文化 符號「缺席」的情況下,轉而從「生活面向」來採集這些資訊科技的物 件形象,讓它融入「卜湳形制」,以它指涉現在或未來資訊文明的狀態 或想像。而背後台灣興盛的電子產業以及對網路的普及與依賴,這些現 象也是促使「卜湳文明遺跡」這件創作的一個潛在觀察。對我來說,這 個平行世界的虛構文明彷彿成了一種另類的台灣文化象徵。 「採集」的概念在我的創作中十分重要,它代表著我對世界的觀察、 研究和取樣,似乎在「自我體制化」的創作試圖去除自身痕跡後,又若 隱若現地參與其中。我在作品中傳達的訊息企圖複雜而開放,我時常將 生活物件融入看似悠遠歷史的文物,乍看之下,以為是古文明遺跡,一 旦觀者發現當中蘊藏的現代物件時,便會產生更深刻的共鳴或反思。有 趣的是,在一般觀眾中,有一些小朋友在觀看我的展覽時,有時能直接 辨別出當中熟悉的生活科技物件,相反的,卻有很多大人會將展品視為 真實的古文明遺跡,更容易受物品仿舊的外觀及美術館的權威性影響, 相信這個機制的真實性,這種機構背後代表的知識系統和意識形態,帶 給我許多啟發和思考,成為創作仿效的對象。透過創作將自身擴張成產 銷一體的機制,「自我體制化」成為我的創作核心,是我具體思考並回 應「當代藝術」的一種可能。 問:從利用當今電子產品創建的「卜湳文明遺跡」,到「巨人巨獸化 石」的未來想像,你認為「過去」、「現 在」與「未來」交錯的時空概念,在 作品中的重要性為何? 答:我的創作通常有三個重要的向 度─「往下挖掘」、「向前後 思考」以及「在地面採集」,這 也在近期的「方舟博物館」個展 中作完整地重現與統整。這三 大面向往往相互交錯,「往下 挖掘」的過程,除了包含空間 和身體的向度,它像是企圖深 刻拒絕表面工夫的動作、也是尋

74

2016年〈卜湳文明遺跡–魂遁之輪〉於英國卡斯雕塑基 金會古德伍德雕塑公園展出,第一階段以遺址形式在 當地埋了四年。

2022年〈卜湳文明遺跡–魂遁之輪〉於「奧拉之城2」在高雄中央公園展出,為作品歷經8年組裝修 復後回到台灣展出。受當地白堊土、暴雪日曬雨淋後,在作品銅上留下美麗無法複製的痕跡。


時空膠囊 特別報導

SPECIAL REPORT

何孟娟 封存於紐約社宅的時基藝術 │韋怡忻

撰文

圖版提供│何孟娟

問:妳進行的「魏斯貝絲計畫」長期記錄公寓的居民日常及居所狀態, 當初是什麼契機,讓妳決定進行這項計畫? 答:「魏斯貝絲藝術公寓」是2013年亞洲文化協會獎助計畫安排的駐村 住所,是一棟共計13層樓、484戶規模的公寓。我一開始只察覺公寓的氛 圍非常特別,居住者都是年齡偏高的藝術家,在與鄰居們熟識一段時間

何孟娟

後,才發現這棟公寓於1970年開放申請,租金不但便宜,更能提供藝術 家居住一生,因此,多數人都在公寓創辦初期便入住,居住至今已長達

何孟娟的創作向來自多元視角

50年之久。在時間的積累下,這些藝術家們的寓所空間看起來便如同自

出發,在社會與文化塑造的價

身作品,與各自的性格與氣質十分相似,從中,也讓我感受到「人」、

值觀下,思索自我認同及未來

「身體」與「空間」三者間的密切關係,而「時間」的變動,也成了觀

世界的面貌。她於2013年展開的

看事物的一種角度。

「魏斯貝絲計畫」,長時間記

問:自妳的視角出發,妳的創作如何記錄「魏斯貝絲藝術公寓」的轉變

錄紐約「魏斯貝絲藝術公寓」

歷程?

的居民日常與空間樣貌。據她

答:這些居住在魏斯貝絲公寓的藝術家們,彷彿都在訴說著一段藝術

所述,1960年代的美國,正逢政

史,也讓我第一次擁有親身經歷過往歷史的震撼感。這些藝術家們是在

府積極鼓吹社會住宅及紐約推

紐約最動盪的1970年代先後入住,是美國冷戰時期藝術政策劇烈變動的

動藝術創作的高峰,在兩者碰

時間點。

撞下,透過建築師理查.邁爾

在公寓中,有一名訪談者克里斯蒂娜.梅勒(Christina Maile)屬於女

(Richard Meier)的改造,將原

權劇作團體的成員之一,儘管我曾於書中讀過那個時代下的女權主義戲

先的「貝爾實驗室」轉變為史上

劇,然而,透過她的口述,卻呈現了完全不同的角度與面貌,即使這些

規模最大的藝術社宅。自1970年

藝術家過往曾共同參與一項計畫,不同個體對同一事件的描述觀點卻不

起,「魏斯貝絲公寓」廣泛接納

盡相同,我需要在這些線索背後,挖掘更深的史料、媒體報導與書籍,

藝術家入住,從攝影師黛安.阿

來拼湊出一個完整的敘事。

布斯(Diane Arbus)、畫家老勞

問:妳期望為這歷史悠久的藝術公寓保存什麼樣的記憶,以及傳遞哪些

勃.狄尼洛(Robert De Niro Sr.)

訊息?

到編舞家摩斯.康寧漢(Merce Cunningham)⋯⋯,低廉的租金 使其成為當時藝術圈及文化界創 作者匯聚之地。藉由何孟娟的記 錄,不但為這棟充滿歲月痕跡的 傳奇公寓捕捉屬於紐約的時代性 記憶,更保存了每扇門後一段段 的生命軌跡。

76

克里斯蒂娜.梅勒(Christina Maile)在家中搭建屋 中小屋,作為她的私人工作空間。(局部)

何孟娟 強納森.鮑許 影像輸出於德國含 鋇相紙 120x210cm 2017(局部)


時空膠囊 特別報導

SPECIAL REPORT

江凱群 碎石鑲嵌的生命印記 │韋怡忻

撰文

圖版提供│江凱群、臺北市立美術館

問:你的作品時常以破碎的天然石材為媒材使用,譬如利用「臺灣閃 玉」進行馬賽克鑲嵌,起初的想法為何?你如何自生活與所處環境汲 取靈感? 答:我時常會從自己生活周遭的歷史,以及曾經看過的影像中尋找彼 江凱群

此的連結,並發揮在創作中。在回溯自身創作時,我想自己對馬賽克 的鍾情是從童年「看石頭」的過程萌芽的,過去住在花蓮的記憶也成

江凱群的創作廣及馬賽克、 繪畫、攝影與裝置藝術。其具 代表性的馬賽克鑲嵌作品,向 來以精巧的天然石材著稱,以 物溯史探尋過往,牽引各個石 塊背後的土地歷史,以及兒時 的故鄉記憶。四散各處的石 子,以馬賽克的形式匯聚,即 便如此,它們也終究再度回歸 各個角落──深受馬賽克這般 「積累」特質吸引的江凱群, 於石材間轉化自身的生活足 跡,在敲碎、重組、堆疊的反 覆實踐中,拼湊出屬於在地的 生命經驗。

78

了自己美感養成的啟蒙。當時,我們家不僅有花蓮閃玉,也有如玫瑰 石等許多獨特的觀賞石,在這些石頭背後,蘊藏著多樣的山水文化, 這樣的觀察成了我相當重要的生活經驗,與現在的創作隱約有著關 聯。 我對過往的歷史也十分感興趣,起初讓我很難想像的是:現今看似 荒涼的花蓮壽豐鄉豐田村,曾是閃玉開採的繁華之地,透過觀察家中 遺留的玉石,以及詢問周遭耆老之後,才得知過往的這段故事,進而 引發了我對臺灣閃玉的興趣。花蓮是臺灣石頭產量最豐富的地方,當 地的人常運用蛇紋岩來鋪設人行道與牆面,而這種「就地取材」,便 讓我思考自己使用馬賽克創作的關係,甚至將其與在地的地景造型作 連結。 問:在以石材作馬賽克拼貼的媒材下,你是否會更深入地去探索各種 岩塊背後的故事? 答:我十分關心岩礦產業的許多面向,近年來時常利用玉石製作馬賽 克,例如2019年亞洲雙年展的作品〈豐田玉庭園〉。岩礦材料的背後 涵蓋了「礦山學」,包含產業經濟、歷史、地質、自然生態、宗教民

& 江凱群 豐田玉庭院 複合媒材、閃玉、墨玉、臺灣相思木、人造矽酸鹽礦物、聲音、攝影、玻璃箱 (150x150x150cm)、玻璃瓶(20公升,高48cm) 尺寸依場地而異 2019年亞洲雙年展委託製作,國立臺灣 美術館。

江凱群 香蕉樹 大理石馬賽克 2022 台北市立美術館(局部)

73x68cm


時空膠囊 特別報導

SPECIAL REPORT

劉子瑜 片刻中永存的美感追尋 │韋怡忻

撰文

圖版提供│劉子瑜

問:在生活中,哪方面的事物會吸引妳去探索,並投射到作品中? 答:我的每個想法和設計,都清楚地對應到不同階段的學習及生活環境。 儘管釉色可能有所不同,工藝水平或許隨著時間有所提升,但明顯地,無 論有意識或是出於潛意識,我仍持續在追求許多相似的概念。我最大的靈 感來自食物和用餐體驗,包含觀察與享受廚師創作的過程。平常,即使是 自己做飯,我也會仔細擺盤和裝飾。我時常將這些生活想法融入我的作 品,試圖改良我所看到的事物,而後依自己的理想,來設計全新版本的碗

劉子瑜

盤。

「陶」與「食」向來令劉子瑜 深感著迷。結合對飲食文化的喜

的變化?

愛及陶藝製作的熱忱,她將視覺

答:我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單純地為世界帶來「美」。若是具功能性的作

美感注入平凡食器,提升餐飲過

品,比如茶壺,我則希望它能完美地發揮作用;若是雕塑或裝飾作品,我

程的心靈享受與體驗價值。文化

希望它的完美比例能讓觀者在欣賞時產生視覺上的和諧滿足感。從某種意

的薰陶也滋養了劉子瑜的靈感來

義上說,我一直在尋找完美中的「美」,雖然我從不認為自己已尋得完

源,在加州The French Laundry、

美,我仍希望作品中的用心與細節能夠提醒人們─若不斷地追求,一定

台灣T+T、logy與態芮(Taïrroir) 等異國多元菜系的米其林餐廳 中,皆能一見其具雕塑感的精緻 食器。在兼具功能與美學的理念 背後,劉子瑜的創作也蘊含著對 生活的寧靜沉思,並於製陶、上 釉與窯燒之時,盡情享受暫緩的 片刻與不可控的預期。

80

問:透過陶藝作品,妳希望傳達什麼訊息?或是為飲食文化帶來哪些不同

劉子瑜 餘Abundance I 陶瓷 31x25.5x7cm 2022

會在每個角落發現「美」。 在用餐時,盤子與器皿非常重要,我相信「視覺」是第一印象,若外觀 具有一定的美感,我們會更傾向相信它的味道與品質。我希望自己的陶瓷 作品能提升飲食文化的視覺美學,如此一來,用餐便不再僅止於身體的滋 養和生存,更是一種心靈的享受。 問:妳的「餘Abundance」個展以「魚」和「黑松露」的陶瓷創作,來探 討東方文化中的「餘裕」內涵。展覽主題的靈感為何? 答:我的作品往往規模較小。然而為了這次大規模的個展,我也保有一定

劉子瑜在「餘 Abundance」個展中,將大量「松 露」堆積構成〈松露山 Mont Périgord〉。 Photo credit: ANPIS FOTO 王世邦

劉子瑜「餘 Abundance」個展中的〈螺旋 Spiral〉瓷 盤錄像作品。


S P E C I A L

R E P O R T -

禮讚高級訂製服造夢傳奇的美學空間 續寫當代時尚的超凡之地 |洪昱溱

撰文

攝影│Adrien Dirand、Kristen Pelou 圖版提供|Dior

.考克多(Jean Cocteau)說:「迪奧(Christian Dior)是這個時代獨一無二的天才,他的迷人名字是『上 帝』與『黃金』的組合。」這名被國際媒體譽為「時尚界拿破崙、亞歷山大與凱撒」的潮流之王,以出

自其手的「新風貌」(New Look)促動了戰後巴黎的新生。 富有遠見的迪奧在蒙田大道30號設立時裝公司,自1947年的首屆發布會起,這裡就成為巴黎時尚的代言焦 點。高級訂製工坊則是迪奧品牌的核心,設計師將構思草圖交給工坊,由此開啟一段漫長的製作歷程,從白色 坯布進行勾畫、試身、製作樣衣,最後才是艱難的挑選面料階段,在數百小時的精工細作後,所有靈感從無到 有,逐漸顯形。所有傾注了感情與智慧的技藝,都是迪奧精神的一部份,藉以映現出其在當代時尚語境下的魅 力。

94


S P E C I A L

R E P O R T -

以破格手法主導創意實驗 皮耶保羅.皮丘利 身體美學的文化建構 |洪昱溱

撰文

圖版提供|VALENTINO

化評論家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在《流行體系》(The Fashion System) 中認為:「如果就符號學意義來描述一件衣物,那麼它從頭到尾都只不過是

一種想像,甚至是一場智力遊戲。它帶給我們的並非實踐,而是意象。」在范倫鐵 諾(VALENTINO)現任品牌創意總監皮耶保羅.皮丘利(Pierpaolo Piccioli)的創作 中,意象含融裹納了一切。對他而言,服裝不再是主角,它成了生活中的一部份, 是人們思想及情感的外化,即便服裝賦予了穿戴者視覺、觸覺與智性層面的多重體 驗,但串連其中最重要的始終是觀念。

「時裝在設計師的工 作室中醞釀;在裁縫的 工坊中誕生,但要待它 穿在身上、走到街上, 時裝才真正活起來,在 不完美的世界中與歲月 日復一日地擦肩而過, 留下每個穿戴者獨有的 痕跡。」在皮耶保羅. 皮丘利眼中,這是一場 換位思考,他不斷賦予 范倫鐵諾象徵符號全新 意義,他不以表面化的 服裝設計迎合世俗之 見,而是著力於當代人精神世界的深層面向,用服裝與日常的 組合帶來的多元性,邀請所有觀者、消費者,乃至於廣義的社 會文化參與者,共同浸入沉靜且深邃的思考。在這趟穿越時空 的旅程中,夾藏著一個清晰明確的信息:個人的獨特性締造了 時尚的美學,而美學的演進,則有賴於打破固有形象。街頭並 不代表街頭時裝,它是一個完整的真象,是真實的存在。皮丘 利對於美的詮釋是「充滿活力、絕不停滯且不受規限,但又帶 有缺陷」。美是日常必需品,正因為有了美的存在,你我才得 以確保生活不會消逝無痕。皮丘利認為,「范倫鐵諾向來以高 級訂製服聞名於世,但這不代表它無法接受另一種風格。今日 皮耶保羅.皮丘利於范倫鐵諾2022年春夏高級訂製服系列謝幕場面 對皮耶保羅.皮丘利而言,服裝是人們思想及情感的外化。圖為范倫鐵諾2022 年春夏高級訂製服系列謝幕場面。

100

人們的價值觀多元善變,我需要讓這樣一個與歷史共存的品 牌,也時時刻刻與當下產生關聯。所謂的變化,會發生在你打


S P E C I A L

R E P O R T -

從美國南方走向巴黎時尚伸展台 派屈克.凱利以酷兒實踐顛覆種族主義刻板成見 |林純雅

撰文

圖版提供|de Young Museum, San Francisco

有的服裝都訴說著自身的故事,關於它們如何被創造、 它們架構起怎樣的靈感、它們反映著怎樣的創作主軸

─以己之名作為品牌名號,除了將自我的創作意念投入其 中,更銜接著設計者的人生態度。 將教會長椅化為時裝伸展台,教會是派屈克.凱利(Patrick Kelly, 1954-1990)時尚之途的啟蒙,藉由酷兒時裝設計的創造 性實踐,他毫不含糊地表達了自我的文化背景以及反對階級歧 視和種族主義的堅定立場,他說:「如果我們無法面對自身處 境,也將難以去向他方。」凱利的創意基於黑人文化傳統─ 介於神聖與世俗生活之間,介於週六夜晚的舞池與週日早上的 教堂之間的微光。

「週日盛裝」的儀式化精神 週日早上的教會禮拜是許多非裔美國人社群參與的神聖儀式。 作為一種表達對上帝、牧師和會眾的尊重的形式,時尚在黑人教 會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從穿著清爽西裝和白領襯衫的男 性,到穿著色彩協調的連衣裙的女性,教會成員選擇了最為合宜 的裝扮,步入榮顯上帝的神聖空間。在美國的黑人教會中,時尚 既是一種團結的形式,也是一種個性的展示,所有人都以最佳 派屈克.凱利於發表會後謝幕

104


文化時潮

Trendspotting

在蔬與藝之間,譜繪野菜靈獸狂想曲 迎向藝術、風土與飲食的新文藝復興時代 │郭宇甄

撰文

攝影│Matt Aslan

食,不只是飲食,更可以是表達與創作的媒介,是在自然中拾取的「野性畫筆」。台灣新一代創作家是否也能 在這新的宇宙空間走出新原鄉文化、透過AR新科技,讓更多人理解蔬果的價值不僅止於事物的表象,甚而創建

出台灣在地的新文藝復興時代?

從阿欽伯鐸到米蘭世博 EXPO世界博覽會,從1851年倫敦水晶宮博覽會到 2020杜拜世博已經170年了!按照國際展覽局定義,其 不同於一般的貿易促銷和經濟招商的展覽會,EXPO是 全球性博覽會。早期是各國慶祝重大的歷史事件或某個 地區、某個國家的重要事件,展示人類在某一或多個領 域如政治、經濟、科技和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如 1851年由英國率先在倫敦舉辦,當時主題為「壯麗輝煌 的水晶宮」:而近年來主題漸漸關注於全人類將共同面 臨的問題,例如1998年的葡萄牙里斯本以「可持續性發 展」為主題,在河岸環境最惡化之處,反思環境淨化; 2010上海世博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探討全球 50%人口居住於城市的問題;到2015年時尚之都米蘭選 擇以「滋養地球,生命的能源」(NUTRIRE IL PIANETA ENERGIA PER LA VITA)為主題,強調多元文化與食物 的關聯性,訴求飲食與生活的平衡與協調。 當年吉祥物Foody,由迪士尼設計繪製,是由11種蔬 菜水果(大蒜、柳橙、香蕉、西瓜、蘋果、藍玉米、芒 果、無花果、梨子、蘿蔔和石榴)所組成的綜合體,具 備真誠、聰慧、有禮的特質,追求健康飲食,希望以 正面樂觀的方式,創造食物與人類之間的美好關係, Foody也能分拆成11個小角色,每個角色有不同的人物 特性。 這個當年由孩子們所票選出的吉祥物 Foody,或許熟 悉文藝復興時期繪畫藝術史的人們會有似曾相識的熟悉 感,其實它可是以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大師朱塞佩. 阿欽伯鐸(Giuseppe Arcimboldo, 1526-1593)的畫作為 米蘭世博吉祥物Foody

108


發行進入第177期,長期訂閱正是時候! 177期(2022年06月號) 目錄 藝術熱新聞:2022 X-site計畫〈藍屋〉/「瑪莉官:時尚革命者」巡迴展/景薰樓2022春拍/〈安格爾 的小提琴〉創下影像作品拍賣紀錄/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舉辦「塞尚」大型回顧展/李禹煥於南法阿爾打 造新藝術空間 品牌、科技、新思維:鳥 L'oiseau 文物專欄:滿清時代也有貝聿銘和安藤忠雄──清 朝皇室的「樣式房」掌案 藝術龍門陣:吞吐大荒──我的同學劉永仁 Power100 2021:2021年百大 權力榜(終)──藝術生態權力結構的重組與社會公義的覺醒 藝術拍賣特別報導:攬勝風光與心靈奇 景,收藏視野間各擅勝場──莫內、霍克尼、利希特之作於香港佳士得「20及21世紀藝術晚間拍賣」 登場/迭創新猷,一夜成交總額17.4億港幣──香港蘇富比晚拍報捷,5件過億拍品誕生 藝術視界: 培根與格尼 為古典主義注入現代靈魂──佳士得攜手HomeArt呈獻「靈與肉:培根/格尼」聯展 6月 專輯:Ordinary Spectacles日常奇觀:日常之物的感官誘惑──多梅尼科.格諾利布爾喬亞生活的視覺研 究/藝術即生活──索妮雅.德洛內的繪畫與時尚設計/輝映於聲光空靈之境──沃夫岡.提爾曼斯的 影像感性與音像編碼/在視野和心跳之間,在聲音與生命之間──尼克.凱夫的「音服」與社會參與式 藝術 藝術焦點: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專題──西蒙尼.利與索尼婭.博伊斯 當代藝術:吾輩是鼠 ──Chim↑Pom的黑色樂園生存記 時空膠囊 特別報導:涂維政 探掘時空向度中的異地之境/何孟 娟 封存於紐約社宅的時基藝術/江凱群 碎石鑲嵌的生命印記/劉子瑜 片刻中永存的美感追尋 播客藝聞:泰勒.米切爾(Tyler Mitchell)/ 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布萊恩.伊諾(Brian Eno)/舒比吉.拉奧(Shubigi Rao)/黑塞爾.里夫斯(Hazel Reeves)/寶拉.雷戈 (Paula Rego) 藝術家工作室:我想把時間的感覺畫出來──《藝術收藏+設計》專訪藝術家任小林 時尚美學 特別報導:禮讚高級訂製服造夢 傳奇的美學空間──續寫當代時尚的超凡之地/以破格手法主導創意實驗──皮耶保羅.皮丘利 身體美學的文化建構/從美國南方走向巴黎時 尚伸展台──派屈克・凱利以酷兒實踐顛覆種族主義刻板成見 文化時潮:在蔬與藝之間,譜繪野菜靈獸狂想曲──迎向藝術、風土與飲食的新 文藝復興時代 影像美學:人文主義典藏家的普世觀點──阿爾伯特.卡恩的「地球檔案」計畫 綠與野專欄:剪刀手、編織手⋯⋯優游於媒材 間的吳耿禎 茶器與茶葉收藏運用:賈母誤了六安茶?!──當主觀口味壓倒客觀價值 建築觀點:美國新形式主義建築大師 愛德華.史東 建築與空間設計巡禮:諾曼.福斯特操刀設計大同美術館/彷若飄浮雲端的儀式性體驗/承載品牌營銷策略的藝術化體驗場景/安縵紐約續寫皇 冠大廈的傳奇篇章 創意萬象:「Ready-Made Object」現成物件跨域創作/古萃今承.唐韻新繹/壺之意志.解構茶文化的經典構成/倚光寓影 的詩性感知/大疫之年的記憶側寫 藝想創見:畫影共舞的詩意敘說──奧若.德.拉.莫瑞內利的地中海遊蹤

《藝術收藏┼設計》雜誌出版第177期,23X30cm大版本,全彩精印,報導藝 術市場收藏與設計建築現況及趨勢,分析藝術投資、設計新潮、建築新貌。每 本新台幣220元,訂閱一年2200元。 郵撥:50035145.藝術家出版社 總代理:創新書報(股)公司,各大書局均有出售 中國發行:北京頌雅風圖書銷售有限公司


我國博物館界泰斗—黃光男教授,集藝術家、教育家及博物館工作 者於一身,曾任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及國立臺 灣藝術大學校長,開創臺灣的博物館特展風潮並作育英才無數。為祝 賀黃光男教授八十歲大壽,表達對教授深厚貢獻之敬意,由博物館領 域的專家、學者,撰寫學術研究及個案實踐的精彩文章,並彙整成六 個主題成冊出版

博物館學系列叢書,延續教授致力推廣藝術

人文教育的理想與精神。

博物館學系列叢書  總主編 ⊙ 林詠能 博物館的公共性與社會性:博物館與公共政策 ⊙ 主編 陳尚盈 本書以宏觀的論點討論博物館與政策。從政策哲學、政策形成開始探究,討 論政策制定與其產物、博物館營運層面,最後討論政策施行成果,是博物館 界較少關注的議題,具國際觀。

當我們同在一起:博物館友善平權實踐心法 ⊙ 主編 陳佳利 本書收錄實務工作者的文章,以「多元文化與博物館」及「無障礙博物館」 兩大主題呈現近年來臺灣博物館推動文化平權的多元關懷與實踐心法,提供 文化機構促進友善平權的想像與取徑。

意義創造的載體:探索博物館策展 ⊙ 主編 施承毅 本書提出觀察當代博物館策展的幾種視角,試圖理解策展中的意義創造,與 策展意圖、機構定位與策略,和觀眾社群溝通之間的關聯,討論策展如何成 為意義創造的載體。

誰的博物館經驗?觀眾研究新趨勢 ⊙ 主編 林詠能 本書收錄量化、質化與混合研究等不同取徑的研究策略,針對觀眾與非觀眾、 參觀決策、學習評量等多元的博物館經驗進行討論,提供讀者進行觀眾研究 時的參考。 博物館數位轉型與智慧創新 ⊙ 主編 徐典裕 本專書讓全球博物館、學術及產業界看見臺灣在智慧博物館的發展概況,並 提供國內外博物館發展智慧博物館過程中,在數位轉型與智慧創新等議題的 擘劃及建構實務,提供借鏡參考。

博物館妙管家:當代博物館管理的新經緯 ⊙ 主編 曾信傑 本書探究博物館的使命、館長領導統御、行政法人體制、人力管理、物力管 理、資訊管理、行銷管理、溝通管理與績效評量等重要議題,希望成就讀者 化身博物館的妙管家!

 全套 6 冊 單冊定價 380 元,總價 2280 元

台北市金山南路(藝術家路)二段 165 號 6 樓 電話:(02) 23886715 傳真:(02) 23965707 郵政劃撥:50035145 藝術家出版社

總經銷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桃園市龜山區萬壽路二段 351 號 電話:(02) 23066842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