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藝術收藏+設計 ART COLLECTION+DESIGN No.180-2022-09(精華版)

Page 1

09 180 SEP 2022 TRUE VISION 視線的遇合:時代的靈思與凝視專輯 達雅尼塔.辛的影像博物館/安瑟姆.基弗的史詩變奏/海蒂.戈斯─霍頓的藝術收藏/藝術家工作室 專訪李滿金/動靜化形特別報導:專訪陳張莉、張堂 、陳敬元、Lunéville 法式刺繡工作室

編輯手記 Message from the Editor ( artcollect.design2@gmail.com) 發行 藝術家出版社 社址 106 台北市金山南路(藝術家路)二段165號6樓 6F., No.165, Sec. 2, Jinshan S. Rd. (Artist Rd.), Taipei 106, TAIWAN, R.O.C. E-Mail artvenue@seed.net.tw 電話 (02)23886715 23886716 傳真 (02)23965707 郵政劃撥 50035145 戶名 藝術家出版社 北京辦事處 總監 許玉鈴 北京市朝陽區百子灣路32號院六號樓(今日畫廊二樓) 郵編/100022 電話/(86-10)58760011分機308 中部廣告代理 長江廣告 電話/(04)23727658 傳真/(04)23721047 總經銷 創新書報股份有限公司 (02)2917-8022 金門 源成書局(0823)32357 長春書店(0823)534023 香港九龍 藝文圖書公司.啟文書局有限公司 新加坡 友聯書局 吉隆坡 集珍莊 Kedah 賴耀發 韓國 中國書畫公司 電話/7336541 馬來西亞分銷處 白屋書坊 電話/03-2072-7412 紐約 Good Year Co., Chinatown Trading Co. 中國經銷商 北京頌雅風圖書銷售有限公司 業務電話(86-10)58760591、(86-10)58760592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百子灣路32號今日美術館2號舘B1層 郵編/100022 中華郵政台北雜字第1176號執照登記為雜誌交寄 零售價 新台幣220元 全年 2200元 二年 4200元 平郵/港澳 一年US$95 二年US$190 平郵/亞太及其他地區 一年US$105 二年US$210 航郵/亞洲區 一年US$170 二年US$340 航郵/港澳 一年US$145 二年US$290 航郵/歐美非洲區 一年US$175 二年US$350 請寄支票或匯票至台灣台北市金山南路(藝術家路)二段165號6樓 藝術家出版社 支票抬頭 Artist Publishing 印刷廠 科樂印刷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本刊圖文,保留版權,未經同意,不得轉載、摘編 法律顧問:蕭雄淋 ▎2007年10月5日創刊 ▎創辦人:何政廣 ▎2022年9月1 日出刊/第一八○期 編 輯 者 藝術收藏+設計編委會 發 行 人 何政廣 編輯小組 王庭玫 謝汝萱 吳家瑀 林容年 許玉鈴 羅珮慈 柯美麗 廖婉君 郭秀佩 王孝媺 吳心如 周亞澄 曾筱如 韋怡忻 執行主編 林志鴻 執行美編 張娟如  特約攝影 何樹金 郭東泰 陳明聰 廣告總監 黃淑瑛  廣告業務 簡鈺文  會計主任 陳慧蘭 訂戶業務 朱惠慈 陳慧玲 發行業務 孫嘉亨  特約撰述 劉 俐 黃春英 楊識宏 劉晞儀 高千惠 李婷婷 周東曉 耿殿文 陳瀅如 馬唯中(美國) 何玉郎 陳英德 唐忠珊 廖瓊芳(巴黎) 陳 鈞(英國) 丘彥明 劉粹倫(荷蘭) 徐芬蘭 周芳蓮(西班牙) 吳曉芳 邱馨慧 黃士誠(日本) 劉欽棟 伍 常(香港) 楊爾寧(韓國) 致 穎(德國) 方振寧 周文翰(北京) 林 藝 沈奇嵐(上海) International Editor Victoria Lu 在心、眼與藝術之間  法國攝影師亨利.卡提耶―布列松( Henri Cartier-Bresson )說: 「相機是雙眼的延伸。」森山大道說:「攝影對我來說就是來到街 頭,邂逅各式事物,透過相機轉換成影像,再藉由攝影方式形成一 種新的慾望、新的世界。」而對於荒木經惟來說,「攝影不過是觀 景窗裡的肉眼戰,但通過取景器,能將對方看得更清、將自己看得 更透,是對自我進行的X光掃描。所謂攝影,就是認清自身的過程, 不是嗎?」  影像的慶典不僅是一場視覺的盛宴,更是一次次叩問生命的禮 遇。肖像照從來就不是一張簡單的、關於臉孔或身體的照片,更重 要的是反映出人物的心理,當觀者透過照片,就應該能對這個人物 的視界建立起親密的傳達,而我們在攝影藝術家作品裡看到的,不 只是一種形象的呈現,更多的是一種雙方之間交流的建立。時代的 鏡頭有如上帝之秤,對於毫微的精準拿捏,掂得出靈魂的分量,而 這便是 9 月專輯「視線的遇合:時代的靈思與凝視」投射焦距的所 在。  根據 2021 年的估算,海蒂.戈斯―霍頓以 32 億美元的財富身價, 位居奧地利富豪榜第 6名,同時也是奧地利女首富。她曾在 1996 年6 月 30 日的倫敦蘇富比拍賣會上豪擲家產,以 2200 萬美元一舉拍下了 30 件名家作品。對於首度公開私人收藏便引起大眾關注的現象,海 蒂.戈斯―霍頓如此表示:「藝術一直是我生活中相當重要的組成 部分。經過多年的隱私保護,我決定與大眾分享我的收藏。 2018 年 首次公開展示我的收藏後,在社會上造成了極大的共鳴與迴響,我 心中也萌生了一個願望,讓我的收藏得以對外展出並永世流傳。為 此,我決定建立自己的美術館。」  生活中的意外,有時就像是在熱油鍋突然灑下一把鹽,油花噴發 的瞬間,也是讓人做出對應與改變的關鍵。就好像藝術家李滿金看 到自己孩子在她珍貴的速寫本上胡亂圖畫,讓她頓時感覺如油鍋炸 開般,在一陣急亂中,看到打破畫面困頓感的契機。在現實生活 中,改變總是伴隨著壓力。她先是將自己為理想拼搏的狠勁,轉化 為畫面中那些針刺般的線條,經歷一段調整期後,李滿金將生活感 悟融入繪畫探索,將那種刺痛感轉化為柔韌的生命力。 十幾年前,納娜.奧弗里亞塔.阿伊姆(Nana Oforiatta Ayim)曾於 大英博物館非洲部門工作,自那時起,這名迦納藝術史學家、電影 製片人暨作家,便持續從中解構博物館作為單一「普世」機構的殖 民理念――「博物館在提升藝術價值的同時,也拉開了與大眾的距 離。」她不僅於2002年創辦位於迦納阿克拉(Accra)的非營利組織 「ANO藝術與知識學院」,同時身為ANO泛非洲「文化百科全書」 計畫的幕後發起人,並創立了在迦納各處自由遊走的「移動博物 館」(Mobile Museum),對她而言,未來博物館包含的事物,遠超 越藝術品。  亞歷山大.麥昆(Alexander McQueen)是研究20世紀晚期時裝史 相當重要的研究對象,其創作連結了著裝意識、性別、權力和表演 等相關論述,他曾說:「在我的藝術表述中,時尚只是媒介。」麥 昆透過時裝創作來處理他與世界的複雜關係,「我的作品闡明了我 的時代,關於我們生活的時代。我的創作是一份關於當今世界的社 會文件……,如果我有足夠的勇氣去推動它、去冒險,相信將會有 更多人跟進。」「亞歷山大.麥昆:心靈、神話與謬斯」展覽勾勒 出麥昆跨越學門專業的見解,而對於洛杉磯郡立美術館館藏的重新 探掘,也揭示了時尚與藝術研究的全新框架,為美術館時空跨度遼 遠的百科全書式藝術收藏,提供了全新視野。

● 封面圖版/ 達雅尼塔.辛2021年 「夢娜蒙太奇」(Mona Montage)〉系列  Courtesy : The Gropius Bau, Berlin, Germany / © Dayanita Singh ● September 2022 ● No 180 CONTENTS 封面紀事:TRUE VISION 視線的遇合:時代的靈思與凝視 攝影=自由+私人禮物+活性創作素材 專輯 050 達雅尼塔.辛的影像博物館 ◎鄭元智 廣 告 索 引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 封面裡 / 形而上畫廊 3 / 愛上藝廊 5 / 臺灣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7 / 文藝雅集 封底裡 / 今日美術館 封底 藝術熱新聞 008  旅途:新進典藏作品展/張堂 龲 畫展「浮生若夢」 /TAO ART展出斯特里亞洲首展「彼/此」 009 南韓新任總統尹錫悅投資37億美元於藝文產業/林瓔為歐巴馬總統中心打造新雕塑作品/加拿大改革《版權法》保障藝術家作品轉售報酬 010 大英博物館盼與希臘建立「帕德嫩神廟夥伴關係」/傳奇拍賣師西蒙.德.普里重寫拍賣規則/蘇富比重返新加坡,舉辦「現代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 品牌、科技、新思維 011 山 La Montagne ◎陳郁秀 文物專欄 014 秦始皇玉器的密碼 ◎戴忠仁 藝術龍門陣 016 五絕老人鄭曼青(上) ◎熊宜敬 藝術拍賣 018 培根〈盧西安.佛洛伊德肖像習作〉以4340萬英鎊成交 倫敦蘇富比「鉑金禧年藝文慶典呈現:英國藝術」與 「現代及當代藝術晚拍」 ◎編輯部 名家收藏 022 與時代同在,與收藏共生 奧地利女首富海蒂.戈斯—霍頓的藝術收藏 ◎洪昱溱 藝術焦點 030 風之再現,以及無法視見的環境命題美術館「風,無法畫線」主題展 ◎詹育杰 法國勒阿弗爾現代 036 9月專輯:TRUE VISION 視線的遇合:時代的靈思與凝視 ◎林志鴻 038 電影與觀眾的誕生 「電影之城」巴黎演現的視覺奇觀  ◎林芝禾 044 從遺忘中復甦的英國戰後寫實攝影 影》 ◎林芝禾蓋瑞.貝傑執筆《另一個國度:1945年後的英國紀實攝 054 從紀實攝影到IG世代 亞爾攝影藝術節聚焦女性攝影師的多元視角 ◎鄭元智 威尼斯雙年展 特別報導 058 眾生是一切的虛無 安瑟姆.基弗的史詩新篇 ◎賴志婷 064 群體共感,從「移動博物館」到「未來博物館」 迦納館策展人納娜.奧弗里亞塔.阿伊姆的論述與行動◎韋怡忻 對話藝術家系列:動靜化形 特別報導 072 陳張莉 觀想流體的表面張力 ◎陳玟妤 074 張堂龲 靜動間隱現的情感記憶 ◎韋怡忻 076 陳敬元 時空壓縮下的流動思緒 ◎韋怡忻 078 Luneville法式刺繡工作室 恬靜之思於指間靈動昇華 ◎韋怡忻 播客藝聞 080 馬歇爾.杜象(Marcel Duchamp)/克里斯坦.馬克雷 (Christian Marclay)/艾爾.安納祖(El Anatsui)/ 宮永愛子(Miyanaga Hewitt)/泰西塔.狄恩(TacitaAiko)/萊斯利.休伊特(LeslieDean) ◎山崎二十一 藝術家工作室 082 生活成為一種指引  《藝術收藏+設計》專訪藝術家李滿金 ◎許玉鈴 珠寶美學 092 迷走於卡爾維諾的「時代精神」題解 顧展 ◎林純雅博物館「梵克.雅寶:時間、自然、愛」典藏臻品回上海當代藝術 時尚美學特別報導 098 一世奇想,於衣飾幻化,於檔案重現  亞歷山大麥昆之心靈、神話與謬思 ◎林純雅 104 「不要用橡皮擦!」  日比野梢談逆向思考的設計世界 ◎邱馨慧 設計焦點 110 優化智性審美的永續創意方案 湯姆.迪克遜與自然共生 的設計思維 ◎洪昱溱 文化時潮 114 想像力「開外掛」,會藝術的AI也能夢見電子羊  未來人工智慧參與現實生活的基礎 ◎郭宇甄 綠與野專欄 116 袁旃創作如通天眼,無邊無際地馳騁奔放 ◎古碧玲 茶器與茶葉收藏運用 120 頌夏吟秋 品好茗 ◎池宗憲 建築觀點 122 建築應當關懷現實世界  馬希米拉諾.福克薩斯的建築觀點 ◎黃健敏 建築與空間設計巡禮 ◎Jade Hong 124  金門縣中心圖書館及美術館 流動地景上的地域構築/ 125 引光入室,偏鋒畫廊改造設計/126 侘之幽寂 隱 逸靜雅的感性語境/127 安縵薩拉凝駐高棉帝國的昔日 輝煌 創意萬象 ◎林志鴻 128 天地方圓 明式家具新繹/珠寶極品映美設計工藝  129 空山基之「城市藝術族群」時計/詠讚海之波瀾燦景/取鑑大自然的幻視鑲嵌 藝想創見 130 淡緩停格於靜謐之中 羅比.羅德里格斯顯像倫敦的日常 邊界 ◎林志鴻

8 旅途:新進典藏作品展  臺北市立美術館推出「旅途:新進典藏作品展」,以2015至2022年新 進典藏作品為主要範疇,展出 38 位不同世代藝術家的油畫、水墨、版 畫、攝影、錄像、裝置、動力雕塑等近90組/件作品,創作年代跨距百 餘年,其中40餘組/件首度於北美館展出。本展以「旅途」為題,指向 人們觸發敏銳感知並重新審視旅行經驗、藝術家藉創作踏上的未知旅 程,以及美術館與典藏作品在縝密規劃與未知機緣之間邂逅的歷程。  展覽整納四子題為觀賞索引。「旅者的凝望」展示不同時代的藝術家 如何將旅途所到之處、所見之景轉換成為畫作;「別樣的時光」探索時 間本質,並在流動影像中觸發對時間的覺察;「人間注目」從旅者的角 度觀看人群也回望自身,展出藝術家的自我描繪,以及對人的凝視與關 懷之作;「回看日常」則帶領觀者把旅途的想像從遠行拉回日常,包括 藝術家對環境的覺察、當代生活的城市漫遊、線上數位旅行、生命旅程 的探索,以及民間信仰、文化交融的旅途。 張堂龲畫展「浮生若夢」  形而上畫廊於9月24日至10月30日展出張堂龲畫展「浮生若夢」。從 桃園老家的紗窗內外,到陽明山曲徑幽深的山居,再到蘭陽平原的沃野 鄉園,張堂龲的作品總在生活的寫實裡轉折,無論是生機盎然的幽微角 落或是荒廢的的宛如失落世紀的林園,「神秘後花園」或「路邊劇場」 對張堂龲而言,都是真實的境界,當下的感動,蠢動的生命。「在瀰漫 濃厚的霧靄中,所有的色彩都被簡化,或者調和成為一種接近灰的低階 彩度。」如張堂龲所說的,「像作夢一般。」  浮生若夢,常常回到夢開始的地方,不知身處在夢裡還是夢外?「為 了賦彩而降彩。」走在雲裡霧裡,置身真實的虛幻,張堂龲說「低彩的 灰階,其實讓畫面更清晰多彩。」宛如翠鳥疾飛而過的瞬間,萬物無 妍,唯我艷驚。 TAO ART展出斯特里亞洲首展「彼/此」 TAO ART 即日至 10 月 8 日展出瑞士藝術家曼努埃爾.斯特里 (Manuel Stehli)亞洲首個展「彼/此」(in its place),展出多幅 等身大型油畫作品及耐人尋味的小幅畫作。斯特里的油彩繪畫以身 體和空間的構成為主題,描繪表情模糊的人物躺臥、交談或互動的 場景。他抹去了時間、情緒與敘事細節,甚至消除了局部的筆觸肌 理,強調色彩關係與幾何建構,藉此增加畫面的曖昧與張力。其簡 潔靜謐、色調優雅的繪畫風格散發著謎樣的吸引力,蘊含豐富的視 覺與心理層次,揭示了觀看的私密性與感知的複雜面向。  曼努埃爾.斯特里的繪畫,讓人感受到藝術家試圖在資訊與圖像 爆炸的時代,創造一個停頓的空間,宛如某種安靜的抵抗,亦希望 透過空間中的觀看,啟發觀者重新感受空間與作為身體存在的人之 間的關係。(整輯╲韋怡忻) 「彼/此」展覽現場實景。(提供/TAO ART、Galerie Marguo,藝術家版權所 有;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石川欽一郎 英國倫敦泰晤士河 水彩、紙 25x33.5cm 1922 臺北市 立美術館典藏 張堂龲 雨季 油彩畫布 162x96.8cm 2022

藝術收藏 設計 9 南韓新任總統尹錫悅投資37億美元於藝文產業  自2022年5月任職起,南韓新任總統尹錫悅(Yoon Suk-yeol)已在國家文 化政策發展上開啟巨大變革 將37億美元鉅額投資於影視、藝術及其他 文化項目,並參照法國凡爾賽宮運作模式,將歷史悠久的南韓總統府「青 瓦台」(Blue House)改造為文化綜合體,使空間內部轉換成現當代畫廊來 展示藝術品,包括青瓦台內600件藏品。首檔展覽預計於秋季舉行,與此同 時,室外空間則將改造為一座雕塑公園。  根據尹錫悅,文化部首要作用便是確保公平的文化資源與管道,而國 有藝術收藏品,如已故三星集團董事長李健熙( Lee Kun-hee )所藏的 2 萬 3000件作品,也應透過全國巡迴展覽向公眾開放。藉此,南韓政府希望趕 於 9 月首屆首爾斐列茲藝術展( Frieze Seoul )、「 KIAF 首爾」藝博會( Kiaf Seoul),以及釜山雙年展(Busan Biennale)開幕之前,將南韓轉變為一個 「足具文化吸引力的國家」。 林瓔為歐巴馬總統中心打造新雕塑作品  曾設計華盛頓著名「越戰紀念碑」、美國華人博物館(Museum of Chinese in America)、蒙哥馬利郡「公民權利紀念碑」等建築 雕塑的美籍華裔建築師林瓔(Maya Lin),近日受委託為歐巴馬總 統中心(Obama Presidential Center)園區創作一件裝置藝術。該 中心的建造屬歐巴馬基金會計畫之一,於2021年9月開工後,預計 在 2025 年正式向公眾開放,新雕塑作品將設立於紀念歐巴馬母親 安.鄧肯(Ann Dunham)女士的「水上花園」(Water Garden) 中。  這件名為〈透視宇宙〉(Seeing Through the Universe)的裝置藝 術,包含一座以鏤空的「眼」為形體,並自行散發霧氣的直立雕 塑,以及表面充滿水流,緩緩傾瀉而下的扁平「鵝卵石」。「有 時,我的創作目標是嘗試使之消失,而非增添藝術品;是為了抹 去先前的損害,來恢復與環境的聯繫,讓觀者再次與土地本身建 立內心的緊密連結。」林瓔於創作論述中表示。 加拿大改革《版權法》保障藝術家作品轉售報酬  加拿大創新、科學暨工業部長商鵬飛(François-Philippe Champagne)與 文化遺產部長羅德里奎(Pablo Rodriguez)正合作起草針對國家《版權法》 (Copyright Act)的改革案,使加拿大藝術家得以在作品轉售時,從中獲取 5%的報酬。「藝術家」向來為加拿大「在職貧窮人口」的最大比例,《版 權法》的改革旨在協助2萬1000多名經濟條件低於貧窮線的加拿大藝術家維 持生計,其中受益最大的群體屬當地原住民族,包含「第一民族」( First Nations)與「因紐特族」(Inuit)藝術家。  根據加拿大視覺藝術家非營利組織「CARFAC」,全球目前約有90多國已 實施此項版權法規,當中包含英國與法國。此舉不但進一步保護藝術家、 創作者與版權持有人之權益,更有望成為改善加拿大藝術家經濟狀況的重 要一步。(整輯╲韋怡忻) 南韓新任總統尹錫悅,攝於2022年5月10日就職晚宴。 Photo by Jeon Heon-Kyun 歐巴馬總統中心水上花園內的〈透視宇宙〉數位彩現圖。 Courtesy of Obama Foundation 因紐特族藝術家阿什瓦克(Kenojuak Ashevak)1960年版畫〈魔幻貓 頭鷹〉(The Enchanted Owl)最初以24加幣售出,在2018年多倫多拍 賣會上以21萬6000加幣成交。當時藝術家並未從中獲得作品報酬。

10 大英博物館盼與希臘建立「帕德嫩神廟夥伴關係」  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副館長喬納森.威 廉姆斯(Jonathan Williams)建議與希臘展開「帕德嫩 神廟夥伴關係」(Parhtenon partnership),以「文物 借用」的新合作方式,使原屬帕德嫩神廟、後來成 為大英博物館館藏的大理石雕塑可以返回希臘,而 希臘的珍品將借予英國作為回報。這場漫長的文化 爭端將有轉化為文化交流的新可能。  自 1983 年來,希臘政府不斷呼籲大英博物館歸還 帕德嫩神廟石雕。然而,英國政府稱該批文物為館 方所有,不受政府監督,博物館方則堅持,這批石 雕為希臘被鄂圖曼帝國統治時,由當時英國駐鄂圖 曼帝國大使埃爾金勳爵( Lord Elgin )帶來英國,是 合法獲得且不可分割的館藏,雙方就文物所有權僵 持不下。如今,眾人期待「帕德嫩神廟夥伴關係」 能為這場沸沸揚揚的文物之爭開闢一條嶄新而又富歷史與民主價值的對話道路。 傳奇拍賣師西蒙.德.普里重寫拍賣規則  近來,前蘇富比歐洲區主席、拍賣老將西蒙.德.普里(Simon de Pury)以 「Women: Art in Times of Chaos」展覽及拍賣,再度挑戰藝術拍賣的遊戲規則, 試圖讓更多人能在這場交易活動中受惠。  該展覽展出當代傑出女性藝術家 包括艾莉西斯.麥葛里格( Alexis McGrigg )、克蘿伊.懷斯( Chloe Wise )及艾莉森.祖克曼( Allison Zuckerman )等人 2 年半內的作品,並於 8 月 25 日由德.普里的虛擬替身主 持線上拍賣,作品在成功出售前不需要離開藝術家的工作室或倉庫,使該活動 更加環保。拍品的落槌價都歸藝術家與其所屬畫廊,保障藝術家及支持其作品 的經銷商能真正成為主要的經濟受益者,也減低畫廊與大型拍賣行間的權力失 衡。為防炒作,買方將承諾3年內不轉售藝術品。落槌價的3%會從買家的溢價中 扣除,作為支付給聯合國婦女署的善款。 蘇富比重返新加坡,舉辦「現代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  因應東南亞收藏家數量與需求的增長,近來蘇富比在亞洲採取一系列新策略,欲利用藝術市場與藏家活動在亞洲逐漸分散且多樣化的 趨勢,培養當地新的客戶群體。這次,蘇富比於8月28日在新加坡麗晶酒店舉行15年來首次拍賣。  這次晚拍,蘇富比以東南亞與國際當代藝術珍品呈獻最新的市 場趨勢,展現其對東南亞藝術與收藏家潛力之重視。這次參與拍 賣的作品包括印尼藝術家亨德拉.古拿溫(Hendra Gunawan)作 品〈沙灘上的魚市場〉(Fish Market on the Beach)與越南畫家黎 譜(Lê Phổ)、新加坡的張荔英和鐘泗賓、菲律賓藝術家阿莫索 羅(Fernando Amorsolo)等東南亞當地藝術家的作品;其他深受 該區域藏家喜愛的國際藝術家,如朱德群、西班牙藝術新秀拉 法.馬卡龍(Rafa Macarron)等人的作品也在其中。 (整輯╲陳玟 妤) 帕德嫩神廟大理石雕塑 Photograph: Dylan Martinez/Reuters 德.普里於 2017 葛麗絲王妃美國基金會( Princess Grace Foundation- USA)晚會 Photo by Matt Winkelmeyer/Getty Images for Princess Grace Foundation - USA. 亨德拉.古拿溫 沙灘上的魚市場 油彩、畫布  140x234cm 1980 ©Sotheby's

藝術收藏 設計 11 品牌、科技、新思維 撰文|陳郁秀(白鷺鷥文教基金會榮譽董事長、台灣大學兼任教授、前文建會主委) 圖版提供│財團法人白鷺鷥文教基金會 山 La Montagne 寫生  山,始終是父親陳慧坤教授繪畫的主題,在他 105 年的人生旅程中,橫亙著好幾座難以攀越的大山,百 歲時他曾說:「獻身於『美』與『真』,樂而忘憂, 不知老之將至矣!期許圓滿『善』的人生!」他活到 老,畫到老,台灣美術史的這座大山,在一筆筆紮紮 實實地描繪下,益發顯得雄偉壯觀。  父親人生的第一座山是父母去世;爸爸在家排行 老二,上有大哥,下有弟妹各一,13歲時父母相繼過 世,當時小弟還是不滿 4 個月的嬰兒,一門孤兒全靠 患有氣喘病的祖母撫育,在大哥北上讀師範的日子 裡,每當季節交替,祖母哮喘嚴重,家事重擔全落在 父親的肩上。除了讀書、做功課,還要挑水、煮飯、 種菜、照顧弟妹,最辛苦的是,夜晚幼弟的啼哭,還 沒斷奶的小嬰兒常哭著找媽媽⋯⋯。語帶哽咽、內心 煎熬的爸爸說:「我自己都想哭,你還哭個不停!」 只好以虎姑婆吃小孩的傳說來哄幼弟入睡。而對父母 的思念,他說是如同山一般高的壓力,有時和親族小 孩吵架,對方長輩竟脫口說出:「無父無母的野孩 子!」令他潸然淚下,一個人跑到山上,哭倒在父 母的墳前。風吹過墳塚,也輕撫著他的心,順手用 身旁的泥土,捏出一個個活靈活現的「土尪仔」⋯ ⋯。四周翠綠的蒼林,療癒了少年的心靈,而創作 「土尪仔」的過程中,融入了思念,人生中第一座 山,悄悄地越過了⋯⋯。  考上台中一中後的住校期間,因放心不下幼弟, 每逢週六一定回家,時間都耗在往返於台中與龍井 之間。為了節省交通費,來回都用步行,且不走王 田、追分、大肚的路線,而選擇直接翻越大肚山, 一心只想著縮短時間、趕緊到家,讓幼弟「較好哄 騙」,我覺得不可思議:「爸爸!這太累了吧!」 爸爸卻說:「不會!正好可以欣賞山景,山巒疊 翠,層層不同的色彩,一種欣喜之感油然而生,讓 人倍感幸福快樂,我可以看到、嗅到、體驗到山的 百變面貌和它的能量!」又一次翻山越嶺,跨過人 人以為苦、他卻引以為樂的藩籬。  自東京上野美術學校畢業後返台工作,沒想到一 陳慧坤 玉山靈峰 水墨 50F 1972

切厄運接踵而來⋯⋯。與畫家大媽婚後生下一男一女,眼前 的幸福卻不長久,大媽過世,兒子夭折,獨自一人帶著晚上 會哭著找媽媽的3 歲女兒,重演14歲時苦心哄騙幼弟入睡時 的情景,令人唏噓⋯⋯。後來與同校老師二媽結婚,但厄 運仍纏繞著他,二媽和所生的兩子都不幸夭折離世,短短10 年內連續失去5位至親家人,擦乾眼淚的父親再也不相信神 明的存在,這座山好似翻越不過了⋯⋯。幸好1943年迎娶了 我的母親莊金枝女士,為父親生了3個子女,第一位也是夭 折,留下我和弟弟,這座人生的高山終於越過了⋯⋯,但父 親從此變得嚴肅、不苟言笑,他覺得人生無常,害怕幸福會 再次被老天沒收。 流浪  愈是受災難折磨,愈是堅強,父親認為一位偉大的藝術 家,應該是能夠消化傳統,進而使其轉化成自己的骨血和 肉,滋生出創新的原動力,所以將自己的「寫生」生涯奠基 於對東西美術的技法以及思潮的鑽研,而自然界中的「山」 和「水」成為畢生努力詮釋的主題。旅法畫家及藝評家陳英 德曾言:「台灣第一代的畫家,能在一生當中把油畫、膠 彩、水墨等三者融會貫通、齊頭並進的,可能陳慧坤是第一 人。」確實如此,放眼台灣畫壇前輩畫家中,有許多位是我 們衷心敬仰的大師,但能同時以油畫、膠彩和水墨來創作出 嚴謹紮實的作品,其中又呈現出創作者對東方與西方美術思 潮的深刻認知,他果真是第一人!所以他的畫被譽為「台灣 繪畫交響曲」,以台灣多元文化的特質淬鍊出「鑽石台灣」 的豐富生命內涵。  父親在壯年時就渴望流浪,每當我聽到「流浪」兩個字都 會害怕,因父親出外寫生(他自稱為在自然界中流浪), 一去就是一星期、兩星期、甚至一個月,從來不曾打電話回 家報平安,揹著畫架,踏遍了台灣各個山頭,有一次說好去 畫阿里山,一時興起入玉山寫生,在山青的協助下,攀爬上 台灣第一高峰,一口氣不知畫了幾天幾夜,媽媽說那年弟弟 剛出生(1951),久等未歸她心急如焚,哪知父親回來後卻 說:「人一進山中,就被想要攻頂的慾望牽引,完全無法控 制,就如著魔般一直走、一直畫⋯⋯」並說:「作為一個畫 家,就算因為在山裡作畫而喪命,也沒有什麼悔恨的呀!」 他常說早年遭受許多至親離去之痛,被死神一路追趕,所以 自己會不由自主地接受「美」和「真」的召喚,忘我地前 進,以近乎拼命的作畫態度向生命挑戰,而大自然所展現瞬 息萬變的姿態,可讓他從小籠罩在內心「無常」的陰霾漸漸 抒發開來。 真形、真美  漫長的體驗、探索和實踐,畫作超越膠彩、水墨、油畫, 也超越古典、印象、點描、野獸、立體各派,以「陳氏筆 法」征服了國內外許多聖山嶺峰⋯⋯。1951年,弟弟繼平出 生,對父親而言是何等天大的喜訊,高興之餘,揹起畫架, 登上玉山,與大自然分享他的心情,一筆一畫記錄了他對生 命的禮讚⋯⋯。1965年,年僅16歲的我,在父母的支持下, 隻身赴巴黎留學,這對我和父母而言是多大的挑戰,因為在 那個年代,東西方冷戰,交通不便,母親因擔憂而胃疾復 發,父親則毅然背起畫架,登上合歡山,將他內心的苦楚, 一筆一筆埋在層層的畫作中⋯⋯。1972至1974年間,我因婚 事和父母鬧革命,這是一段令他們寢食難安的時期,弟弟來 信說,父親常靜坐長思後突然站起,一次又一次地揹起畫架 登山去,留下無助的母親,而母親也因此展開晨間有規律的 運動計畫,以解內心的憂慮。1973年,揹著畫架的父親來到 巴黎,他隻字不提修一,而我則是每日忐忑不安地陪伴他四 處寫生。這段時期,他完成了一系列山的作品。  其中,〈阿爾卑斯山〉(膠彩 30F 1973)這幅畫上書 寫了幾行字:「大器晚成化研求 幾度臨虛赴歐洲 天生自 蘊作畫癖 空靈清韻出人頭 只為愛山來白朗 名山遨遊畫 思修 漢家風範丹青裡 留得一峰信萬秋」畫中呈現出來的 是那份寂寞與悲傷,我看了不禁顫抖起來,好似我的叛逆, 為父親帶來深沉的失望、憤怒和痛苦,就在一筆一筆垂直的 線條中,讓割傷的心得以紓解,筆觸剛毅、線條尖銳,讓站 在畫前的我疼痛難耐,但最後,我還是讓父親失望了,決定 和修一結婚⋯⋯。他毅然斷絕父女關係,直到大女兒佳慧出 生才修復父女之情。畫會說故事,它娓娓道來爸爸的痛心⋯ ⋯,至今每一次面對這些畫作,愧疚與不捨就湧上胸口,抑 制不了淚水,啊!天下父母心⋯⋯。終究得面對人生無常、 悲歡離合,藝術家以作品書寫他一幕幕生命的故事,活出自 我,也活出時代的意義和價值。  今天父親雖已不在人世,但掛在我家客廳的〈玉山〉畫作 上的筆觸依舊明朗、執著、生動,飽含著激情、憂傷與快 樂,那創作的慾望表達得如此強烈,是何等的生命力啊!就 在此刻,作曲家蕭泰然的〈台灣翠青〉在心底莊嚴地響起, 我真的聽見了,同時也衷心領會了父親的畫,藝術家的楷模 是經百年淬鍊為永恆的生命風華和自然美景的禮讚,時光縱 然一去不復返,但宇宙間的「真形」、「真美」卻永世長 存、與日月同在。 登峰造極  「富士山的美,讓玉山睜亮了眼,玉山的沉穩,讓富士山 陷入了沉思,朋友啊!這不是天地間最美的對話嗎!一個 沉穩,一個絕美⋯⋯。台日聖山躍上『雙連瓶』,吟唱著文 創的音樂,乘著旋律的翅膀,牽起兩國友誼的手。」這是我 和法藍瓷陳立恆總裁在觀念意見交流後,以雙連瓶為造型, 將台日兩座名山分置瓷瓶兩面,形成相互輝映的「登峰造 極」,它,象徵著台日間的地緣連結與民族情誼。

富士山與玉山是日本和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名山,在2014年 2月7日,兩山簽定《友好山協定》,此作品是為慶賀2013年 6月富士山登錄為世界遺產,於2014年12月2日由法藍瓷將編 號第一號之「登峰造極」雙連瓶贈予靜岡縣,這份禮物代表 了促進台日間的友好關係,別具意義。  這幅〈玉山第一峰〉及〈富士山〉均展現畫家外放的風 格,運用了野獸派的色彩,技法卻是以傳統皴法呈現,筆觸 細膩,起伏四竄的曲線,流動感十足,蒼勁有力,尤其〈富 士山〉畫中狂野的山和勁秀的松,竟散發出和諧的美感。這 是以畫家原創的IP所創造出的文創產品,原畫不是人人都能 擁有,但文創產品可以量產讓更多人珍藏,藝術品是獨一無 二,但文創品是一種藝術的應用與分享,就如同現今新興的 「NFT」,嶄新的欣賞及保有方式不斷誕生,但原創的藝術 作品,卻因擁有靈魂而永垂不朽。 品牌  父親的一生,以大自然為空間,透過敏銳七感的運用,完 成了無比豐富的藝術人生。當靜心獨處時,耳邊似乎傳來他 深沉的聲音:「喔!看不到嗎?揉眼也只會看到一部份,實 在『無彩工』,來吧!把眼睛瞇起來,把心眼打開!看到了 沒?在空氣裡、在陽光裡、在我的畫中,那兒才有我的『真 形』和『真美』⋯⋯。」心眼與心靈成就畫家自我的品牌。  貝多芬的音樂也是一個品牌,為何在他晚年耳聾後仍能 繼續創作?你們可知,真正的音樂人具有「外耳」和「內 耳」,後者是在他靜心時,腦海中仍浮動著交響樂團各種不 同樂器的旋律⋯⋯,如同學音樂的我,看著樂譜也可聽到譜 上的音符,這可是外人所不知的關鍵點。所以我學會「看譜 背譜」的能力,而貝多芬將他經內耳所聽到自心中所流出的 音樂,透過作曲和聲、對位、旋律的技巧,將心耳、心靈的 音樂傳達給後人。他的音樂是品牌,在空氣中、在陽光中, 音樂是「流動的建築」,貝多芬的音樂世世代代流傳下去, 不知撫慰多少人心,真不愧「樂聖」的聖名!  曾和遠流王榮文董事長深談「藝術」和「科技」結合的各 種可能和困難,他說他曾請教過金庸大師,為什麼對自己 一生中所有的作品、小說情節和人物都能如數家珍,可以鉅 細靡遺地描述出來?即使那是幾十年前的作品。金庸回答: 「他們都在我心中,從未離去⋯⋯,比如現在我正和你談 話,而郭靖就在我身旁⋯⋯。」我能理解,所有小說的架構 內容都藏在他心靈的深處,他心中有一個資料庫,不需要電 腦,他的心就是比電腦還強的紀錄器,隨時想到就能呈現出 來,他也是一個品牌。這一切應證了父親常叮嚀的一句話: 「無論是畫家、音樂家、文學家、詩人、科學家⋯⋯,只要 能潛心在大自然及生活中追尋,一定能得到珍貴的啟示。別 忘了,大自然是一切的根源和最後的歸宿,人同萬物一樣, 來自大自然的蘊藏,而創作、品牌是有生命的,與大自然同 時運行,才能擁有永恆的價值。」  品牌是對創作的保鮮,我們驚豔於個人才華搭建的絢爛內 景,它,在時光的長河中,不是曇花一現,而是如沐春夏 秋冬、花開花落的長長久久,是實體結合之藝術。它擁有連 綿如山巒的能量與脈動,其所產生的生命力,讓山巒疊翠乘 著起伏的律動而綿延不絕⋯⋯。品牌是一有機體、是一生命 體、是有形與無形、虛與實的結合⋯⋯,它需要經濟與創意 的支持,才得以成就,它的經營,不能是 KPI 數字的解讀或 以 OEM 角度來思考,否則會抹殺其本身的細膩與延續性。 在執行過程中,最忌諱的是持續緩步上升,因可能迎來雪崩 式地下跌,這種現象是因一味迎合市場而造成大量囤積的失 衡。所以,對待品牌,需秉持不只種樹而是造林的態度,甚 至擁有浩瀚宇宙的胸襟;上漲時拿捏好市場的頂峰,並準備 下一個亮點⋯⋯,下跌時能重組創新,如此上上下下,源遠 流長⋯⋯。  品牌的成就不在投資規模之大小,真正需要的是時間點的 拿捏與堅持,它永遠不侷限於點的解讀,而是在於山峰的走 勢,在律動中取得平衡和向前的動能,那看到的將不只是一 座山,而是壯麗的群山美景! 品牌是對創作的保鮮。它擁有連綿如山巒的能量與脈動,其所產生的生命 力,讓山巒疊翠乘著起伏的律動而綿延不絕。( Illustration © unknownzz culture technology)

18 Art Auction 藝術拍賣培根〈盧西安.佛洛伊德肖像習作〉以4340萬英鎊成交 「現代及當代藝術晚拍」倫敦蘇富比「鉑金禧年藝文慶典呈獻:英國藝術」與 整輯│編輯部 圖版提供│Sotheby's 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所畫的盧西安.佛洛伊德(Lucian Freud)肖像在隱匿半個世紀後再度 公開亮相領銜倫敦夏季的連場拍賣,於蘇富比的殿堂級拍賣「鉑金禧年藝文慶典呈獻:英國藝術」 中登場。〈盧西安.佛洛伊德肖像習作〉過去40多年一直由同一歐洲私人藏家所珍藏,首登拍場便以4340 萬英鎊成交。 培根〈盧西安.佛洛伊德肖像習作〉於倫敦蘇富比「鉑金禧年藝文慶典呈獻:英國藝術」以4340萬英鎊成交

藝術收藏 設計 3019 Art Focus 風之再現,以及無法視見的環境命題藝術焦點 法國勒阿弗爾現代美術館「風,無法畫現」主題展 撰文|詹育杰 圖版提供|MuMa Le Havre 達文西說:「風本身是不可見的,我們在空中看到的不是風的運動,而是它捲起之物的運動,只有它們才是可見 的。」像空氣一樣的風是看不見的,然而我們感覺得到它,聽得到它。它塑造景觀同時與我們玩遊戲,為無形 賦予形式,這是「畫」風、「再現」風時永遠面臨的挑戰。當年深受法國印象派畫家們喜愛的海港城市勒阿弗爾的現 代美術館(MuMa Le Havre)在浪、雲、陽光等一系列主題展覽後,推出「風,無法畫現」(Le Vent. Cela Qui ne Peut Être Peint),匯集從古至今不同時代100多位藝術家,繪畫、素描、版畫、照片、影片、錄像等約170 件作品。在極為 豐富的展覽中,除了借「風」探討藝術史上「再現」的命題,看不見的生態環境危機也緩緩浮現。

38 電影與觀眾的誕生 「電影之城」巴黎演現的視覺奇觀 撰文│林芝禾 圖版提供│LACMA  洛杉磯郡立美術館( LACMA )舉行「電影 之城:巴黎 1850-1907 」( City of Cinema: Paris 1850-1907)特展,探索19世紀後半的巴黎,這 令人眼花撩亂的現代大都會,其獨特的文化如 何催生了電影與觀眾。「電影之城」結合了攝 影、電影、繪畫、雕塑、海報、印刷品、魔術 幻燈片(magic lantern slides),以及各種光學玩 具與裝置,展示在動態影像被創造出來之時, 各種相關的藝術實驗,從現代巴黎視覺文化的 脈絡中來看最早期的電影,是如何被觀眾接受 與消費。  此展覽由洛杉磯郡立美術館、奧塞美術館 和橘園美術館共同策劃,包含 195 件跨越各 種媒材的展品,並大量運用來自奧塞美術 館、法國國家圖書館,卡納瓦雷博物館與法 國電影資料館的巴黎視覺文化藏品。此外, 「電影之城」也在展場播放最早期的電影片 段。其中最吸引人的展品是一部光學影戲機 ( Th é atre Optique )的複製品。原版的機器製 作於1897年,是最早的動態圖像裝置,用來投 影手繪的動畫影像,發明者夏勒─埃米爾. 雷諾(Charles-Émile Reynaud)製作的《可憐的 皮耶洛》(Pauvre Pierrot) 和《更衣室周圍》 (Autour d'une cabine)也是最早在公開場合展 示的動態影像。  展覽將觀者帶進巴黎充滿活力的現代城市生 活,從被海報覆蓋的售貨亭、招牌與各種商業 宣傳,這個展覽著力於呈現在電影被發明前, 已蓬勃發展的各式視覺奇觀與沉浸式娛樂,包 括魔術表演、馬戲團、人物戲劇畫( tableaux vivants )、百貨公司與世界博覽會。洛杉磯郡 立美術館的展覽聚焦於電影與觀眾、創作者

44 從遺忘中復甦的英國戰後紀實攝影 蓋瑞.貝傑執筆《另一個國度:1945年後的英國紀實攝影》 撰文│林芝禾 圖版提供│Thames & Hudson  蓋瑞.貝傑(Gerry Badger)的著作《另一個國度》(Another Country: British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Since 1945 )為讀者提供了重新思考過去 70 年的英國 紀實攝影的路徑。貝傑身兼作家、攝影家、策展人,與藝評人多職。過去著 作包含與馬丁.帕爾( Martin Parr )合著,一共 3 冊的《攝影書:一段歷史》 (Photobook: A History),與搭配BBC同名電視節目出版的《攝影的精神:攝影 如何改變我們的世界》(The Genius of Photography: How Photography has Changed Our Lives)。  從經典的報導攝影到圖文結合的作品,從自拍到政治性的攝影拼貼,《另一 隆.麥克寇爾米克1972年作品〈街頭音樂家〉 Ron McCormick, Street Musician, ‘Banjo – Jimmy Cross’, Spitalfields, London, 1972. Photo credit © Ron McCormick

50 攝影=自由+私人禮物+活性創作素材 達雅尼塔.辛的影像博物館 撰文│鄭元智 圖版提供│Dayanita Singh、The Gropius Bau, Berlin, Germany  達雅尼塔.辛( Dayanita Singh )說:「我的創作 媒材是攝影。我將其扭 曲、反轉、與之搏動,直 到它可以顯現出它的真實 面貌。這是我身為藝術家 的創作模式,以此擷取 影像的深層本質。」榮 獲 2022 年「哈蘇基金會國 際攝影獎」( Hasselblad Foundation International Award in Photography ,簡稱「哈蘇 獎」),也是首位獲得該獎 項的南亞攝影師,印度籍女 攝影師達雅尼塔.辛從 1980 年代至今逾 40 年的創作生 涯,累積了龐大的影像資料 庫,它們超越印度傳統的種 姓制度,記錄印度社會不同 階層人民的生活景觀,深具 日記特色,我們時而見到她自己入鏡,讓影像帶有喃喃自語的詩意特質。 攝影是獲取自由的管道 1961 年出生於德里( Delhi ),達雅尼塔.辛從小因為雙親皆熱愛攝影而接觸攝影,她在發 表於2003年的自傳性文章〈一位攝影師的女兒〉(A Photographer's Daughter)曾經提起這段經 歷。當她18歲進入印度國立設計學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Design)時,攝影並非她創作的主要 媒材,為了完成課業的報導,她選擇以當地知名的塔布拉鼓(tabla)鼓手扎奇爾.胡薩(Zakir Hussain)為主角,在胡薩的同意下,進行一系列以他與樂手們排練和演奏過程的攝影紀錄,自 此奠定她「紀實攝影」的創作基礎。 在1980年代的印度社會,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使女性攝影師不易得到報章雜誌男性主編的重 視。達雅尼塔.辛在歷經數次挫折之後,偶然在瓦拉納西市( Bénarès )結識了美國攝影師瑪 麗.艾倫.馬克(Mary Ellen Mark),對方鼓勵她持續往攝影發展,讓她決定赴美進入紐約國 達雅尼塔.辛 2021 年「讓我們 瞧瞧」( Let's See )系列之自 拍照Courtesy : The Gropius Bau, Berlin, Germany / © Dayanita Singh

54 2022 年的阿爾攝影藝術節( Rencontres d'Arles )是新任藝術總監克里斯多夫.維斯納( Christophe Wiesner )首次獨 自策劃藝術節展覽內容的成果,普遍獲得各界好評,並首度提高展出女性攝影師與藝術家的比例近 50% ,呼應近十 年來女性社會地位與女權高漲的國際驅勢。將近 23 場的攝影展覽規劃成五大主題:「重觀」( Revisiter )、「表演」 (Performer)、「探索與見證」(Explorer & témoigner)、「實驗」(Expérimenter)與「新秀」(Emerger),本文聚焦3 位代表不同世代的女攝影藝術家,探討她們對影像創作與美學所帶來的影響與創新。 李.米勒  當我們仔細研究美國女攝影師李.米勒(Lee Miller)的一生,我們不禁會覺得它本身就是一場傳奇故事,幾乎可媲美 她的鏡頭下所捕捉的多元影像。1907年出身於美國紐約州,她早期以模特兒為職,並在1929年來法成為知名攝影師曼. 雷(Man Ray)的助理與伴侶,同時結識並參與當年盛行法國的超現實主義的成員與藝術活動。在1932年回到美國,首先 從紀實攝影到IG世代 阿爾攝影藝術節聚焦女性攝影師的多元視角 撰文│鄭元智 圖版提供│Dayanita Singh、The Gropius Bau, Berlin, Germany

58 眾生是一切的虛無 安塞姆.基弗的史詩新篇 撰文│賴志婷 圖版提供│Fondazione Musei Civici di Venezia 大疫症後迎來的第一場威尼斯雙年展從4月至開展至今,除了每年的國家館看點,義大利威尼斯市政基金會發起的 「MUVE Contemporaneo」計畫邁入第五屆,在歷史建物的館舍脈絡下,以當代藝術策展進行現地策劃,創造歷 史的錯位和時空之交。德國二戰後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由威尼斯民間博物館基金會 的義大利藝術史策展人布里埃拉.貝利(Gabriella Belli)及芬蘭藝術史學者杰尼.塞倫(Janne Sirén)共同策劃,並於 2019年對基弗送出邀約,為威尼斯建城1600年製作展覽,地點首度選在聖馬可大教堂旁的總督宮(Palazzo Ducale), 安塞姆.基弗並非本次的德國國家館藝術家,然而他在1980年代即以35歲之姿與巴塞利茲(Georg Baselitz)代表德國館 參展第39屆威尼斯雙年展,作為二戰後的青年翹楚,橫跨 50年的創作生涯幾乎已讓他踏足藝術世界的各種征途之地, 如今77歲的他,仍如同一顆堅毅的滾石,持續不斷地反覆破壞和續寫屬於自己的經典。

64 從「移動博物館」到「未來博物館」群體共感, 納娜.奧弗里亞塔.阿伊姆的論述與行動威尼斯雙年展迦納館策展人 撰文│Christine Ajudua 編譯│韋怡忻 圖版提供│Ghana National Pavilion、Mobile Museum 威尼斯雙年展迦納館策展人納娜.奧弗里亞塔.阿伊姆(娜.查印庫雅.雷道夫 Photo: Fifi Abban)

72  從未預設立場或結果,陳張莉的 作品總帶著個人性與實驗精神,並 始終以「人生與自然」作經緯,通 過潑、灑、滴、流,以及伴隨「破 壞」中構建挫折與經驗的肌理,以 「拼貼」賦予過程中的位置與重 量。對陳張莉來說,藝術創作是一 場場內在的自我掘築,既要果敢冒 險,更要兼具細膩與坦率,保存 並修復著生命中「亂中有序」的能 量,使一切的發生終究轉化為自我 療癒與成長的紀錄。 動靜化形 特別報導 SPECIAL REPORT 觀想流體的表面張力陳張莉  撰文│陳玟妤 圖版提供│陳張莉 對話藝術家系列: 陳張莉 問:透過創作,妳如何理解「亂」與「序」的關係? 答:長住紐約30多年,這座城市給我的感受就是「亂中有序」。每天 人群熙攘進出,卻在其中自然形成了其自有的規範。將這樣的「感 受」延伸到大一點的格局,我們知道每個人都與此刻發生的事物息息 相關,那麼,如何在世界中面對這些事情?我們是否能轉換一個角 度,進而去梳理出脈絡?我的作品從未處於一種平靜的狀態,但若仔 細觀察咀嚼,是可以發覺許多東西,最後再以「整體」成就畫面,那 就是我的心態。 問:妳會如何形容生命經歷中東西文化交融的「過程」?能否談談妳 藝術風格生成的契機或轉捩點? 答:我覺得東西方文化交融的過程是很自然的。我的體內流淌著東方 血液,不管客居何處都未曾喪失。在仍未出國前,我曾經創作過一些 水墨作品,之後則都以彩色為主。2004年秋天,我去了一趟黃山,那 次經驗留給了我強烈、不可抹滅的印象。後來我就一直思尋用什麼樣 的色彩才能描繪它。但是,又如何使用任何色彩去表現呢?於是我使 用了黑白。  然而彩色一下跳回黑白可能會很唐突,缺少中間的連接點,因此我 先加上一些東方的花卉,牡丹、杜鵑、水仙等等,從這裡切入,之後 再慢慢去掉顏色,變為全黑白系列。2012年,我的作品在一場大火中 化為灰燼,然而隔年我又有展覽,在那樣的契機下,促使我思考若持 續以黑白作為創作主軸,似乎讓創作原地踏步,走不出過去的那場大 火,因此決定重拾彩色,直到現在。 陳張莉 時間流2009-3 混合媒材、畫布 198x152cm 2009(局部) 陳張莉 心即韻 2017-01  混合媒材、畫布  198x152cm 2017(局部) 陳張莉 混沌2016-03 混合媒材、畫布 198x152cm 2016(局部)

74  張堂 畫筆下的靜謐視角,沉靜 中帶些神秘,卻隱約蘊藏著些許細 微動靜。對他而言,創作如「以情 寫景,以景抒情」,土地生命的關 懷與對事物的熟悉感,總牽動著自 身的情感投射 「我的生活越趨 單純,內心世界越無盡延伸。」 無論是窗外一朵小花、一株小草, 又或遠眺山林星空、與貓眼神對 望,這些因緣際會下觸動內心的過 往點滴,促使他於畫面中,重新拼 湊埋藏於記憶中的故事。如此含蓄 隱約、不過度彰顯的動感,便是張 堂 寫實繪畫中所追尋的狀態與氣 質。 動靜化形 特別報導 SPECIAL REPORT 撰文│靜動間隱現的情感記憶張堂龲 韋怡忻 圖版提供│張堂龲 對話藝術家系列: 張堂龲 問:環境與生活如何影響著你的個人創作?你的作品時常充滿著動物 與花草等自然元素,大自然如此吸引你的原因為何? 答:我的創作題材總來自生活中熟悉的景物,如環境中的擺設、步道 小徑,以及院子中的花草動物,與這些熟悉的事物互動久了,當中 產生的情感,便會源源不絕地提供我許多創作素材。這與成長背景有 關,我的童年在鄉下度過,當時住在有院子的日式木造房子,周圍除 了菜圃之外,也有雞、貓、狗等動物,以及讓鵝鴨戲水的池子。動物 們的吵雜呱叫聲,是我記憶裡最懷念的聲音。  其次便是與「土地」的深刻連結,從土地長出的生命包羅萬象,不 但包容萬物,也滋養了眾生。早期在陽明山,我很喜歡畫姑婆芋,它 的姿態讓我十分著迷,不管周圍環境如何凌亂,它從地面竄出的生命 力總是乾淨、明亮而強韌。我的靈感來自生命體驗,或是成長過程中 所聽聞的故事及閱讀的文學,一些故事會停留在心上,長大後,在因 緣際會下看見某件事物,便會觸發曾經的記憶,這也成了自己創作的 動力。  我最近開始繪畫龜山島,這是我搬來宜蘭 11 年後才開始嘗試的題 材。起初,我總覺得自己彷彿還是名觀光客,尚未與土地產生真正的 情感,然而與環境逐漸熟悉後,它慢慢成了我的家人,讓我回憶起青 少年時閱讀的黃春明〈龜山島〉 「每當蘭陽的孩子搭火車出外, 當他從右手邊的車窗望見你時,總是分不清空氣中的哀愁,到底是你 的,或是他的。」這首詩講述外地宜蘭遊子的心境,詩中的「他」, 2022(局部)張堂龲 聽雨 油彩畫布 90.5x116.5cm 張堂龲 海的記憶 油彩畫布 60.6x50cm 2000 (局部) 2019-2022(局部)張堂龲 一瞬之間 油彩畫布 90.7x116.5cm

76  以「寓言式」手法描述自身經 驗,向來使陳敬元的繪畫帶有超現 實的寓意色彩,幽微光線的營造, 賦予畫面劇場般的敘事氛圍,筆觸 之間,散溢著潛藏於其中的意識 流。自早期關注身分認同議題以 來,陳敬元善於捕捉情境中的曖昧 性,探索環境下的各式生活狀態, 並將看似缺席的時空感濃縮於畫 布,在多重分鏡與視角間,喚醒埋 藏於個體那似曾相似的記憶,同 時,在細膩梳理對周遭事物及人類 的理解時,再次回訪自我內在的思 緒與感知。 動靜化形 特別報導 SPECIAL REPORT 時空壓縮下的流動思緒陳敬元  撰文│韋怡忻 圖版提供│陳敬元 對話藝術家系列: 陳敬元(Photo: Manbo Key 登曼波) 問:你如何從生活經驗、所處環境或是個人想像中汲取靈感,並運用 於創作? 答:從最初的個展「液態島嶼」開始,我便開始關注自己所處的環境 與身分認同等議題,我時常從生活經驗出發,來討論人們認知上的歷 史、台灣的狀態,以及新聞時常論及的話題。當時,我常以相較「寓 言式」的手法,來描述這些事件與經驗,並慢慢發展這些議題所帶給 我的感受,到了後來,我發現這些作品如同自我投射般,更像是一段 描述自己、往內挖掘的過程。我向來都在捕捉一種「曖昧不明」的感 覺,比如缺乏特定身分與國家的認同,或是以生命經驗出發的歷史政 治議題,並透過不同的創作方式,來呈現這股模糊曖昧的氛圍,時間 久了,也發覺當中講述的正是自己的心境。  此外,我時常以個展作為出發點思考。對我來說,每個展覽都是 一場沿著主軸推進的歷程。自己較印象深刻的為2011年的個展「信號 彈」,以前使用的媒材包含動畫與裝置,然而,那場展覽是我首次以 繪畫作品全數呈現,也是自己開始繪畫小尺寸的畫作,並用相較敘事 氛圍的手法來處理,彷彿隱約能感受到當中的故事與分鏡。我認為繪 畫透過筆觸不斷地堆疊,將「時間」與「空間」累積並濃縮於平面, 不像影片能讓觀者順著時間軸完整觀賞,而是綜合了某一時空下所壓 縮的萬物,我想這也呼應了自己在創作上的思緒。 問:你的作品畫面有時呈現一種多重空間的超現實感。創作時,你希 望於作品中建構什麼樣的意境和氛圍? 答:我希望當觀者在觀看作品時,儘管不知自己身處什麼樣的時空, 陳敬元 Still III 油彩畫布 146.5x197.5cm 2021 (局部) 陳敬元  Study of flattening III  油彩畫布  41x31cm 2021(局部) 陳敬元  Prop  油彩畫布  60x72cm 2021 (局部)

78  指尖繡縫的精神性,總深深吸引 著宋亞樵與張曉星,在相同品味及 美學思維啟發下,兩人於2015年成 立「 Lunéville 法式刺繡工作室」, 教授大眾精緻而細膩的法式繡藝 技巧。 2017 年,兩人共同協作的 〈 The Queen 〉作品,更於英國皇 家御用刺繡坊「 Hand & Lock 」比 賽奪得獎項,榮獲國際間譽為刺繡 界「奧斯卡」的殊榮,成為唯一華 人獲獎雙人組。對宋亞樵與張曉星 而言,追求繡線肌理與對細節的堅 持,也讓刺繡成了一段充滿溫度、 寧靜而緩慢的情感歷程。 動靜化形 特別報導 SPECIAL REPORT Lunéville 恬靜之思於指間靈動昇華法式刺繡工作室 撰文│韋怡忻 圖版提供│Lunéville法式刺繡工作室 對話藝術家系列: Lunéville創辦人宋亞樵(左)與張曉星 問:相較於其他創作媒材與刺繡風格,「法式刺繡」吸引自己的原因為 何?能為作品增添什麼不同的敘事美學?刺繡過程中的身體感知為何? 宋:文化背景、生活習慣與宗教等因素,皆會體現於刺繡文化中。儘管 「法式刺繡」與「東方刺繡」在針法與形式上各有不同,本質卻是相通 的,刺繡不僅是追求表面美感,更需要注重基底,以此為開端慢慢向上 發展。親手刺繡,讓我能將腦海中的想法透過雙手緩慢地實現,是一段 學習培養「沉靜」與「堅持」的過程,從中看見自己的成長,久了似乎 能體會當中的哲思,這便是當時讓我決定從服裝設計轉向刺繡創作的原 因。 張:現代人總是用絕對的標準去駕馭「美」,如今很多機械化、工業標 準化的產物追求完美、一致與全新。東方美學恰恰是個性,留有餘地, 捨滿而求半。比如自然萬物中,我們無法尋得完全一樣的兩片葉子、兩 塊石頭,各自都有自身的精彩姿態。機械的完美是將一切都做到盡頭, 卻也失去了靈氣和生機。而我們用雙手一針一線所創之物,充滿了人類 的情感、溫度與智慧。這是一種非歲月不可的「美」。 問:刺繡如何從工藝提升到藝術的層次?你們如何自生活與周遭環境中 取材,並轉化為刺繡的靈感來源? 宋:這是我們這幾年時常碰見的現象。透過思考如何讓刺繡結合當下時 事,並反映當今社會議題,便能將這項傳統技藝提升,在歷史上留下意 義,如同另一種形式的「傳承」,而不是一味復刻過往的事物。刺繡, 是我們習慣的表達方式,藉此再結合自身關注的社會現象,例如反映現 代年輕人的語言方式及人際關係,又或是為呼應「#Me Too」運動,所 作的一系列女權議題作品。 Lunéville  源 宣紙、牛皮手工刺繡於真絲面料 61x85cm 2022 年與 New Balance 品牌合作項目 (局部) Lunéville 一針一世界 綜合材料手工刺繡於麻 布 65x46cm 2020 Lunéville 道 綜合材料刺繡於真絲面料 直 徑50cm 2021

於衣飾幻化,於檔案重現一世奇想, 亞歷山大.麥昆之心靈、神話與謬斯 撰文│林純雅 圖版提供│LACMA  探索時尚與藝術的想像力與創造過程,洛杉磯郡立 美術館( LACMA )舉辦的「亞歷山大.麥昆:心靈、 神話與謬斯」( Lee Alexander McQueen: Mind, Mythos, Muse)是在美國西部舉辦的首場以麥昆作品為主題的展 覽,將精選的麥昆設計融入藝術史中,重新檢視其有據 可查的作品靈感。展覽奠基於收藏家蕾吉娜. J .德魯 克(Regina J. Drucker)捐贈的一批麥昆時裝作品,適逢 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 為洛杉磯郡立美術館擴建大衛.葛芬展廳( David Geffen Galleries )之際,而使美術館「百科全書」 般永久展示的經典館藏,得以與麥昆的作品同 台展出。「亞歷山大.麥昆:心靈、神話與謬 斯」展覽分為4個主題:「心靈」著眼於麥昆 對宗教和神話的參照,以此作為思考人性 的框架,這些系列結合了對不同文化和 藝術史美學運動的視覺借鑑,展現了 麥昆取材涉獵的廣度;「時尚敘事」 探索了他講述想像世界故事的邏輯; 「技術與創新」展示了他在剪裁、製 衣和解構方面的精湛能力,以及他對 時尚歷史的豐富知識和對創新技術的興 趣;「進化與存在」則探討麥昆對自然和生 命週期的迷戀和欣賞。 亞歷山大.麥昆( Alexander McQueen )是研究20 世 紀晚期時裝史相當重要的研究對象,舉凡傳記、 紀錄片、博物館展覽和學術論述,他的創作連結了著裝 意識、性別、權力和表演等相關論述,他的創作是當今 常見技術和實踐的早期創新者,包括數位織品印花、雷 射切割和 3D 列印、現場直播的時裝秀與時尚微電影, 麥昆曾說:「在我的藝術表述中,時尚只是媒介。」

104 「不要用橡皮擦!」 日比野梢談逆向思考的設計世界 撰文.攝影│邱馨慧 圖版提供│熊本市現代美術館 東京奧運表演節目的一環《 Wassai 》中,太陽、火、水、風、 雲、森、花、闇、雷、月等奇幻造型所營造出的宇宙自然形 象,以新穎的視覺體現出日本文化思想,在世人腦海中留下深刻的 印象。擔綱服裝設計的日比野梢(ひびのこづえ,Kodue Hibino)作 品多樣而富有旺盛生命力,在鮮明繽紛的色彩碰撞中,激發異想天 開的百變造型,如同在熊本市現代美術館的展覽名稱「棲息於奇妙 森林的服裝」(不思議の森に棲む服 ひびのこづえ×KUMAMOTO 展,展期至9月19日),彷彿一座棲息著各類生物,百花繚亂的萬物 叢林。  熊本市現代美術館展期間,日比野梢仍馬不停蹄地參加在日本各地 舉辦的活動,包括在今年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以及接受本刊專訪的 「富士之國兒童藝術大學」大師講座等。今年10月下旬由松隆子、上川 隆也等主演的野田秀樹舞台劇《Q:A Night At The Kabuki》將在台灣劃 下巡演的句點,台灣的觀眾屆時也可親眼目睹日比野梢精彩的設計世 界。 日比野梢 藤村港平穿著〈MAMMOTH〉表演,2020年,攝影:出口敏行 & 舞者山田葵穿著〈ROOT〉表演,2021年,攝影:上原勇

116  「我要畫的是我自己的作品,別人的評論與我無關。」袁旃曾如此說。觀賞她的 作品,想像她的內心應該有一罐罐透明玻璃裝的各種色彩與形狀各異的鮮豔糖果, 當然那是我作為觀看者的想像,與她本身無涉。  袁旃的創作從傳統水墨畫殺出一條絕妙的路。她的色彩運用簡直是開啟了亞當. 羅傑斯( Adam Rogers )的《全光譜》一書所提到的人類對色彩的感知、製造、改 良到應用;袁旃的感覺器官無疑是具備相當敏銳的色彩感知力,能將來自這世界的 光、反射光的表面,再透過雙眼與心智解讀反射這些光,加上應用與擴充調色盤上 顏色的技術能力。  從比利時魯汶大學、皇家文物維護學院(簡稱IRPA)習得文物維護專業,並在校 方推薦至大英博物館東方部門實習一年,學成返台的袁旃,進入故宮博物院負責修 復工作,並籌組科技室,開臺灣文物維護濫觴,迄2001年退休。浸潤文物逾20年, 她的畫作用色有如開通天眼般,琳瑯斑爛自在,想必對華夏的「五正色五間色」瞭 如指掌。  五正色為青、赤、白、黑、黃,五間色為綠、紅、黃、碧、紫,《周禮》中講禮 器:「以玉為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 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陳述顏色、器物之間的對應意象, 天地方位俱含括其中,在袁旃的作品裡,不僅五正色與五間色諸色奔騰,更見無數 充滿當代風韻的新色彩,因此,觀賞她作品不妨先從色彩運用起。尤其是她對古器 袁旃創作如通天眼,無邊無際地馳騁奔放 撰文│古碧玲(上下游副刊總編輯) 攝影│王世邦 圖版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國立臺灣美術館「賦:袁旃個 展」展場空間(攝影│王世邦) 袁旃 我 絹本重彩 112x139cm 2008 寒舍集團收藏(圖片由藝術 家及維他命藝術空間提供)

視線的遇合:時代的靈思與凝視專輯 海蒂.戈斯 霍頓的藝術收藏 SEPTEMBER 2022 SEP 2022 TRUE VISION 視線的遇合:時代的靈思與凝視專輯 達雅尼塔.辛的影像博物館/安瑟姆.基弗的史詩變奏/海蒂.戈斯─霍頓的藝術收藏/藝術家工作室 專訪李滿金/動靜化形特別報導:專訪陳張莉、張堂 、陳敬元、Lunéville 法式刺繡工作室 發行進入第180期,長期訂閱正是時候! 《藝術收藏┼設計》雜誌出版第180期,23X30cm大版本,全彩精印,報導藝術市場收藏與設計建築現況及趨勢,分析藝術投資、設計新潮、建築新貌。每本新台幣220元,訂閱一年2200元。郵撥:50035145.藝術家出版社總代理:創新書報(股)公司,各大書局均有出售中國發行:北京頌雅風圖書銷售有限公司 180期(2022年09月號) 目錄 藝術熱新聞 旅途:新進典藏作品展/張堂龲 畫展「浮生若夢」/TAO ART展出斯特里亞洲首 展「彼/此」/南韓新任總統尹錫悅投資37億 美元於藝文產業/林瓔為歐巴馬總統中心打造新 雕塑作品/加拿大改革《版權法》保障藝術家 作品轉售報酬/大英博物館盼與希臘建立「帕德 嫩神廟夥伴關係」/傳奇拍賣師西蒙.德.普 里重寫拍賣規則/蘇富比重返新加坡,舉辦「現 代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 品牌、科技、新思 維 山 La Montagne 文物專欄 秦始皇玉器的 密碼 藝術龍門陣 五絕老人鄭曼青(上)  藝術拍賣 培根〈盧西安.佛洛伊德肖像習作〉 以4340萬英鎊成交──倫敦蘇富比「鉑金禧 年藝文慶典呈現:英國藝術」與「現代及當代藝 術晚拍」 名家收藏 與時代同在,與收藏共 生──奧地利女首富海蒂.戈斯—霍頓的藝術收 藏 藝術焦點 風之再現,以及無法視見的環 境命題──法國勒阿弗爾現代美術館「風,無法 畫線」主題展 9月專輯:TRUE VISION 視線 的遇合:時代的靈思與凝視 電影與觀眾的誕生 ──「電影之城」巴黎演現的視覺奇觀/從遺 忘中復甦的英國戰後紀實攝影──蓋瑞.貝傑執 筆《另一個國度:1945年後的英國紀實攝影》 尼塔.辛的影像博物館/從紀實攝影到IG世代──亞爾攝影藝術節聚焦女性攝影師的多元視角 /攝影=自由+私人禮物+活性創作素材──達雅 威尼斯雙年展 特別報導 安瑟姆.基弗的史詩新篇/群體共感,從「移動博物館」到「未來博物館」──迦納館策展人納娜.奧弗里亞塔.阿伊姆的論述與行動  眾生是一切的虛無── 對話藝 術家系列:動靜化形 特別報導 陳張莉 觀想流體的表面張力/張堂龲 靜動間隱現的情感記憶/陳敬元 時空壓縮下的流動思緒/Luneville 法式刺繡工作室 恬靜之思於指間靈動昇華 播客藝聞 馬塞爾.杜象(Marcel Duchamp)/克里斯坦.馬克雷(Christian Marclay)/艾爾.安 納祖(El Anatsui)/宮永愛子(Miyanaga Aiko)/萊斯利.休伊特(Leslie Hewitt)/泰西塔.狄恩(Tacita Dean) 藝術家工作室 生活成為一 種指引──《藝術收藏+設計》專訪藝術家李滿金 珠寶美學 迷走於卡爾維諾的「時代精神」題解──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梵克.雅寶:時 間、自然、愛」典藏臻品回顧展 時尚美學特別報導 一世奇想,於衣飾幻化,於檔案重現──亞歷山大麥昆之心靈、神話與謬思/「不要用橡 皮擦!」──日比野梢談逆向思考的設計世界 設計焦點 優化智性審美的永續創意方案──湯姆.迪克遜與自然共生的設計思維 文化時潮 想像力「開外掛」,會藝術的AI也能夢見電子羊──未來人工智慧參與現實生活的基礎 綠與野專欄 袁旃創作如通天眼,無邊無際地馳騁奔放 茶器與茶葉收藏運用 頌夏吟秋 品好茗 建築觀點 建築應當關懷現實世界──馬希米拉諾.福克薩斯的建築觀點 建築與空間設計巡禮 的昔日輝煌 金門縣中心圖書館及美術館 流動地景上的地域構築/引光入室,偏鋒畫廊改造設計/侘之幽寂 隱逸靜雅的感性語境/安縵薩拉凝駐高棉帝國 創意萬象 天地方圓 明式家具新繹/珠寶極品映美設計工藝/空山基之「城市藝術族群」時計/詠讚海之波瀾燦景/取鑑大自然 的幻視鑲嵌 藝想創見 淡緩停格於靜謐之中──羅比.羅德里格斯顯像倫敦的日常邊界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